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摆脱近义词(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15 06:01:0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摆脱恐惧

俞敏洪《我是演说家》演讲稿:

摆脱恐惧!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其实站在这么一个舞台上,我们很多同学都会羡慕。也会想,要是我去讲也许会讲得比他更好。但是他不管面对失败还是最后的成功,却已经站在了舞台上。而你,依然是个旁观者,这里面的核心元素,不是你能不能演讲,不是你有没有演讲才能,而是你不敢站在这个舞台上来。我们一生有多少事情是因为我们不敢所以没有去做的。

曾经有这么一个男孩,在大学整整四年没有谈过一次恋爱,没有参加过一次学生会班级的干部竞选活动。那这个男孩是谁呢?他就是我。

在大学的时候,难道我不想谈恋爱吗?那为什么没有呢?我首先就把自己看扁了。我在想,如果我去追一个女生,这个女生可能会说,你这头猪,居然敢追我,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要真出现这种情况,我除了上吊和挖个地洞跳进去,我还能干什么呢?所以这种害怕阻挡了我所有本来应该在大学发生的各种美好。 其实现在想来,这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情,你怎么知道就没有喜欢猪的女生呢?就算你被女生拒绝了,那又怎么样呢?这个世界难道就会因为这样一件事情就改变了吗?那种把自己看得太高的人我们说他狂妄,但是呢一个自卑的人,一定比一个狂妄的人还要更加的糟糕。因为狂妄的人也许还能抓到他生活中本来不是他的机会,但是自卑的人永远会失去本来就应该是属于他的机会。因为自卑,所以你就会害怕,你害怕失败,你怕别人的眼光,你会觉得周围的人全是抱着讽刺打击侮辱你的眼神在看你,因此你不敢去做。所以你用一个本来不应该贬低自己的一个元素在贬低自己,使你失去了勇气的时候,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的门,都被关上了。

当我从北大辞职出来以后,作为一个北大的快要变成教授的这样一个老师,马上换成穿着破军大衣,拎着浆糊桶,专门到北大里面去贴小广告的人,我刚开始内心充满了恐惧,我想这可都是我的学生啊,果不其然学生就过来了。哎俞老师,你在这贴广告啊。我说,是,我从北大出去自己办个培训班,自己贴广告。学生说,俞老师别着急,我来帮你贴,我突然发现,原来学生他并没有用一种贬低的眼神在看着你,学生只是说,俞老师我来帮你贴,我不光帮你贴,我还在这看着,不让任何人给它盖上。逐渐我就意识到了,这个世界上,只有你克服了恐惧,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你才能成长。也正是有了这样慢慢不断增加的勇气,我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自己的未来。

回过头来再想一想,最近这几天正在全世界非常火爆的我的朋友之一马云,他就比我伟大很多。马云跟我有很多相似之处,当然不是长相上相似,大家都知道,这个长相上还是有差距的,他长得比较有特色。

我们俩都高考考了三年,我考进了北大的本科,他考进了杭州师范学院的专科,大家马上发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如何,我应该显得比他更加的优秀。但是一个人的优秀并不是因为你考上了北大就优秀了,并不是因为你上了哈佛就优秀了,也并不会因为你长相好看而优秀。一个人真正优秀的特质来自于内心想要变得更加优秀的那种强烈的渴望,和对生命的追求的那种火热的激情。马云身上这两条全部存在。

如果说在我们那个时候,马云能成功,李彦宏能成功,马化腾能成功,俞敏洪能成功,我们这些人都是来自普通家庭,今天的你拥有的资源和信息比我们那个时候要更加丰富一百倍,你没有理由不成功。

当我们要有勇气跨出第一步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克服内心的恐惧,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你往前走的脚步你自己能够听见。 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地想一下:我内心现在拥有什么样的恐惧,我内心现在拥有什么样的害怕,我是不是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因为所有这些东西,我的生命质量是不是受到影响,因为所有这些东西,所以我不敢迈出我生命的第一步,以至于我生命之路再也走不远。如果是这样的话,请同学们勇敢地对你们的恐惧和勇敢地对别人的眼神,说一声No!Because I am myself.不! (因为我是我自己)

推荐第2篇:摆脱贫困

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什么是贫困?因为贫穷而生活窘困,称之为贫困。

《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3年前发表的,仅11万字,收录了他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体现了他坚定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思想风范,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正如已故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为此书所作序言说的那样,“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份精神财富,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

细读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没有拿腔拿调的官话和矫揉造作的空话。结合我自己的学习和体会,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1.要有坚定的信念。习总书记是一个具有非常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共产主义者,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和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如在《弱鸟如何先飞》中习总书记讲到, "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又在《从政杂谈中说》“在原则问题上要讲气节,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要讲策略。”这告诉我们,除了要有格局,有胸怀,还要有一股韧劲,有一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硬骨头,不要被一时一事的困难所困惑,终会滴水穿石,赢得我们的精彩!

2.塑造担当意识。习近平在《干部的基本功》中说:“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样的话极其富有警示性,习近平引用孙中山的话说:“一个人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做大事”,所以,我们要塑造担当意识,守住清贫、甘于奉献,要把所从事的事业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真正地担当起来。

3.必须民生为本,走群众路线。习近平同志具有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始终脚踏实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指出,“要抓住群众生产、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越要力争办好。”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下基层"制度,这是闽东践行群众观点的特色制度,也是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我们的党员应涤荡头脑中一切脱离群众、"四风"的杂念,提升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4.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摆脱贫困的关键。《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 "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 5.要把握时代脉搏,要有革故鼎新、敢于创新的勇气;要大力消除贫困意识,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必须正风肃纪,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必须彰显特色,加强机遇意识;等等。这些精神和信念是我们的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摆脱贫困,并非只是脱贫或者是脱离贫困线,正如***说的“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

学习《摆脱贫困》,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共鸣!愿与我们当代大学生共勉。

推荐第3篇:摆脱贫困

摆脱贫困

习近平总书记于22前发表的《摆脱贫困》一书,记录了他在宁德主政两年间,带头下基层,踏遍宁德的各个地方,体擦百姓疾苦,关心他们的生活,带领300多万宁德父老乡亲一心谋发展,全力脱离贫困的艰辛历程。

摆脱贫困,不能仅靠政府的扶持,古代早有定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人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陶行知也说了自己的饭自己吃,自己的活自己干,靠人靠人靠祖先都不算好汉。所以要真正测底摆脱贫困,首先不仅要转变一些群众的守旧观念,而且要带领百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现在在福建的很多地方都在开展特色产品的发展,创立品牌,走出农村,让城市中的人可以拥有原生态的东西。在闲暇时可以带上家人去户外走走,感受不一样的风景。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都在开展旅游业。确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享受,所以我们应该抓住时期好好发展,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好好干一把。发展旅游业不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近期报道漳州的古雷PX爆炸的事件是最近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这个项目中,政府是获得了比较多的利益,也解决了当地百姓的就业问题,但是地球只有一个,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好好保护。

《摆脱贫困》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经济效益增长,更主要是文化上要摆脱贫困。就现代大学生而言,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注重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跷课在每一个大学生都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他们经历了高中三年,在上大学之前人们幻想着大学就是玩,上什么课呢?其实,大学是我们提高个人素养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就是各种信息浩如烟海,知识更新速度可谓日新月异,大学生如果不主动学习,不懂得鉴别,也不善于更新知识,则很快会被时代淘汰;而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学科专业知识,既不现实,也不大可能。但是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免毕业之后自己后悔。都说大学必做的事情:逃课、挂科。但是我们回过头想想,这样做真的好吗?四年青春就让自己什么都不做给荒废了。大学不读书难道还等进了社会去读吗?这是不现实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打基础是需要下功夫的,要相信,今天的努力是不会白费的。

“摆脱贫困”远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脱贫,更是一项富含深意、富有远见、富于理想的精神食粮。我觉得要想真正的摆脱贫困,还需要很多时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探讨怎么才能测底的摆脱“头脑中的贫困”,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不断在我国教育新机制新制度,不断探索,让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真正脱贫走向富裕。

推荐第4篇:摆脱贫困读后感

读《摆脱贫困》有感

《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1年前发表的,文字不多,册子仅 11 万字,收录了习总书记从 1988 年至 1990 年在 宁德 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内涵却很丰富,全文围绕 闽东 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书中透出的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积极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等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他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也就是说,在习近平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二是"滴水穿石"见精神。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锲而不舍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都必须具备的,也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是密切联系群众。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就是群众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党员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有一个群众观点。"诚于中者,形于外",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其次,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

四是要有辩证思想。书中习总书记对每项工作、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对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启示》、《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更难能可贵的是,总书记用辩证法不是空谈,而是很接地气,如《从政杂谈》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认为我们基层党员都要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五是要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习总书记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去,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 十九大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我们作为党员干部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这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

学习《摆脱贫困》,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共鸣。

推荐第5篇:《摆脱贫困》学习心得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一

闽东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但在习近平同志看来,物质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头脑中的贫困”。一方面由于缺乏行动指南而陷入思路贫困或思想贫困,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行动的价值目标和人生信念而陷入信念贫困。这本书之所以取名《摆脱贫困》,意在突出语义双关,强调摆脱物质贫困必先摆脱思想贫困,而摆脱思想贫困必先摆脱信念贫困。

其一,摆脱思想贫困就要解放思想,自信自尊,崇尚行动,实事求是。为了克服闽东地区长期贫困造成的怨天尤人的消极情绪和人穷志短的自卑意识,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弱鸟先飞”的辩证法,鼓励看到闽东长处,弘扬闽东文化传统。与此同时,他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始终强调集中力量搞“经济大合唱”;强调经济发展必须立足内因,立足长远,“不图虚名讲实效”,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推动“渐进、累积式的变化”。这本书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和实践论的典范,也为闽东乃至所有读者注入了行动至上的精神正能量。

其二,摆脱信念贫困就要“把心贴近人民”,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信念和勤政爱民的道德修养。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始终依靠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书中对党的建设、反腐倡廉有大量论述。在他看来,密切联系群众不仅是政治立场和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为官伦理与道德修养,其核心在于有爱民之心。因此,他不仅强调“知与行合一”,而且强调“心与行合一”。他结合群众路线方针,对儒家典籍中的格言与官箴做出了新阐发。这本书既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古典传统相结合的典范,也是一本当代中国的“新官箴”,对于党员干部如何加强道德修养,勤政实干,爱民为民,都具有持久的教育意义。

其三,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摆脱“头脑中的贫困”,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文化自觉和文明自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使我们摆脱了物质贫困,但有些人却自觉不自觉中再次陷入了“头脑中的贫困”。西方历史终结论变成了新教条,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如何再一次解放思想,整顿党的作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承担起文明复兴的使命,都需要从《摆脱贫困》一书中汲取营养。今天重温《摆脱贫困》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二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对于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总书记指出,一靠党的政策,二靠人民群众自身的力量。总书记寥寥数语便为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起了磅礴力量,为驻村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摆脱贫困》一书凝练了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以及主政市、县时对脱贫攻坚的部署与思考。驻村第一书记学习、阅读《摆脱贫困》对领会习总书记扶贫思想,对认清农村工作实际,实事求是地执行党的政策、发挥好人民群众自身力量具有现实意义。

一、“滴水穿石”对驻村干部的启示

**年4月,中央组织部、中央农办、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从全国层面部署推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这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一些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然而,驻村干部在决定是否离开现有岗位时服务乡村时,同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一样,也会面对各种困难的选择;驻村后,在工作环境发生变化,面对精准脱贫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时,使用严苛的管理制度是无法克服思想关的。只有真正认识到驻村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才能体会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的深刻含义。

责任重大,是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年12月29日至30日,总书记到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时的讲话)

使命光荣,是因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年11月27日,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因此,驻村干部在遇到困难时,要像《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

这种“成功不必在我”的情怀与“功成必然有我”的使命担当就是驻村第一书记的真实写照。

二、如何“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

给钱给物不如给建个好支部。

1990年1月,在《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一文中,总书记指出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乡村走向富裕的最重要的保证。“我们要在指导思想上、组织保障上使党组织在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真正能站到前台,真正能居于第一线,而不是名不副实。”

我国长达30余年的农村党建扶贫实践是中国减贫经验研究中长期被遮蔽的领域。驻村第一书记的出现从理论与实践上丰富了农村党建、基层治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领域的研究视域。“以党建促脱贫”既是配合深化贫困治理的制度安排,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从全国层面部署推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全面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第一书记就是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

第一书记制度通过党的领导综合“书记驻村”“单位包村”与“行业扶贫”的优势,充分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是脱贫攻坚的破题之举。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实践证明,农村改革越深化,党组织的核心地位越要强化;脱贫越深入,农村第一线党组织的力量越要增强。”

三、为什么要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

1990年4月,总书记在《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一文中写到“我强烈地感到:在扶贫中,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否则,整个扶贫工作将缺少基本的保障和失去强大的动力,已经取得的扶贫成果也就有丧失的危险。”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60岁,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中共江苏省委驻淮安区帮扶工作队履职以来,积极开展调查摸底,提出在江苏农村省定经济薄弱村存在“三少三多”的特点,即资源少、资产少、资金少,外出务工多、贫困人口多、村集体债务多。目前我省制订的脱贫指标中就有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万的要求。

为什么要加强集体经济?

习总书记在《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一文中总结了四个方面的原因:发展集体经济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现共同致富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的必有之路;三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四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后盾。

**年11月10日,我所挂钩的博里镇晶墩村实现了村集体收入累计18万。通过半年的驻村帮扶,我深刻的体会到我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旺盛的市场需求。

在立足于40年农村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在对党的农村工作的历史与逻辑清晰把握的实践上,对困难与优势的分析判断使我们完全有自信、完全有条件、完全有能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一定能摆脱贫困,一定能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三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29篇重要文章,共计12万字。全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如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等,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现了总书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思想,体现了总书记坚定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思想风范,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对以下几点印象最为深刻:

一是要密切联系群众。《摆脱贫困》这本书每一个篇章都来自实践,都与党的群众路线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干部的基本功》中,总书记讲到:“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提倡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正如同书中写道:“领导的威信从哪里来?只有全心全意、尽心竭力、坚持不懈为人民办事,才能逐步地树立起来”。“只要我们坚持实实在在地每年为群众办几件实事,群众是会真心实意地拥护我们,会自觉自愿地和我们同心同德,共渡难关的。” 我们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真正做到心中时刻有群众,解决群众所忧、满足群众所盼,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相信我们,支持我们。

二是要有“弱鸟先飞”的意识。在调查闽东九县以及浙南等地后,闽东这只“弱鸟”可否先飞,如何先飞?,总书记有了“先飞”意识、飞洋过海的艺术、怎样丰满羽翼、鸿鹄之志四点看法。文章中提到的:“观念不能‘贫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业务工作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要明确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积极向领导、向同事多学习、多请教,熟练掌握业务知识,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要有鸿鹄之志,做新时代爱岗敬业的好青年。

三是要有 “滴水穿石”的精神。“滴水穿石的启示”给我的印象也尤为深刻,“坚硬如石,柔情似水——可见石之顽固,水之轻飘。但滴水终究可以穿石,水终究赢得了胜利”, “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 总书记指出:我们需要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需要锲而不舍的韧劲。的确,我们在工作中就是需要滴水穿石的毅力,踏踏实实、勤勤恳恳,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并坚持在工作中有所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四

今天在网上学习了习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身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感受很深。我被书中习书记那种崇高的理想信念,独到的思想精髓,勤奋积极的进取精神,严谨的辩证思想,震撼的求实务实的生活工作态度所感动。这是对我的又一次教育。我觉得做人,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不做教育的“贫困者”。

由于一个时期中国以抓好经济建设为重点,导致很多人身上都有了铜臭味,成为金钱至上主义,我们的教育也染上了些许功利。作为社区工作者,一个自然人,追求物质的富有无可厚非,不过我们更应以民族发展为己任,社会发展为宗旨,教育好一代人是教育者的良知。所以,为民为社会谋求福祉的意识不能“贫困”。传授的是知识,讲究的是发展的规律,引领的是思想,一旦我们的思想发生了偏差,我们的行为宗旨发生了转移,影响的不只是个人,而是千家万户,这无疑给民族埋下了祸根。这就违背了教育功在千秋的本质,又从何谈为民为社会谋求福祉呢?

社会的发展是坎坷不平的,但我们一定要坚信,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心愿,我们中国人是有能力实现的。虽然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但我们是支潜力股。一个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发展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短短几十年,就可以赶上已经发展了几百年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这难道不能证明中华儿女潜在的实力吗?坚定信念,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是我们中国梦实现的动力,正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生力军,为他们奠基,为他们加油是教育人的责任。

没有任何理由让我们退缩,我们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责任人,历史使命不容许懈怠,实现中国梦非一朝一夕,那是要长期坚持,永不言弃,永不言败的过程,学习不只是学生的事,更是教育以及社会所有人的事。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既是一种显性的存在形式,更是一种理性的内在品质。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五

最近在全县第一书记会议上,第一次见到了习近平同志著的《摆脱贫困》这本书。根据要求,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期间的讲话和文章,很受启发。

结合第一书记工作和近期进村入户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以往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谈谈我读后的感想。

第一要深入调查研究,摸准情况。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开展工作、指导工作、制定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和方法,是我们党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时我们搞调查,临行前没有提纲,不知道调查的重点是什么

;调查中不深入基层,蜻蜓点水,隔着玻璃看一看,拿着报表算一算,不知道调查对象是谁;调查后结合实情思考、分析、研究的不多,不知道问题出在哪?解决的方案是啥?作为第一书记的基本职责就是抓党建促扶贫,又是贫困户的帮扶责任人,我们调研对象不仅仅是村镇干部,更重要的是贫困户。通过调查,要知道贫困户为什么贫困?要知道他们的自身条件适合什么方法脱贫,要知道贫困户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愁什么?这样才能掌握实情有的放矢,因村因户施策;这样才能做到胸中有数,精准扶贫。习近平同志当年对闽东九县的深入调查,才有了弱鸟先飞的思考和答案。

第二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发展经济促脱贫。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经济多年持续中高速度增长,成就令世人瞩目。但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拉大,有的富甲一方成为土豪,有的贫穷落后为生计发愁。农村中因自然条件、因灾害、因大病、因教育而没有走上富裕之路的人和户还不少。我们这里不是老少边穷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按经济总量和平均数算一算,达不到贫困县、贫困镇的标准,但有些村的集体收入仍为零,贫困发生率较高,有些农户仍处在贫困线一下。当前我们县仍有190个村是贫困村,约占全县村居的五分之一,约占济南市贫困村的五分之一。面对我们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现状,要拿出更大的精力抓经济建设,县、镇(街道)、村通过发展经济,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和扶贫惠民政策的落实。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中多次提到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提倡“经济大合唱”》一文中指出,一个地方的工作,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在闽东的一个乡搞调查时,看到这个乡政府的墙壁上挂了不少锦旗,又是优秀,又是第一,可惜都不是经济建设方面的。这就值得打问号了。能够说有主旋律吗?我看不能!挂了那么多锦旗,少了经济建设这一面就不风光。

第三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我们搞经济建设也好,搞扶贫开发也罢,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照搬别人的经验搞拿来主义行不通;不顾及千差万别的具体情况搞一种模式“一刀切”也行不通。 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探索一条适合贫困村发展的路子。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即每个村都要抓一种有特色的产品)。从外地的经验和教训看,凡是取得较大成绩的,都是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长处,做好结合文章。习近平同志在《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中,从闽东的大局出发,提出处理好六个关系,提倡因地制宜。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现实选择》也是根据闽东的区域优势和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实践证明。凡是有失误没达到预想效果的,都是囫囵吞枣,想当然造成的。有的贫困户没有劳动力、没有技术、没有资金,非要人家搞大棚蔬菜;有的贫困户没有饲养条件和防疫技术,非要送几只羊让人家喂养。结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好心没办出好事来。有的贫困户有劳动能力,好吃懒做、怨天尤人,穷自在,等靠要思想严重,我们只好用政策兜底的办法使其脱贫;有的贫困户子女开豪车住洋房却不尽赡养义务,把包袱甩给政府,结果群众说扶贫就是养“懒人”、宠惯“不孝的人”。

那么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呢?农村有比较形象的说法“看人下菜碟”,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扶贫方法。对懒惰造成贫困的主要扶“志’,重树他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信心;,对子女有赡养条件而不赡养的讲“孝道”和“法理”;对缺技术的要给予培训,使其有一技之长,达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对有致富愿望,有技术而缺资金的,我们要资金上帮扶一把;对因病、因灾害、因教育而贫困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帮扶政策;对老少鳏寡要采取政策兜底的办法等等。对贫困村脱贫也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找到壮大集体经济的命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将扶贫资金和当地的资源用在为贫困村、贫困户带来真金白银的产业上来。目前所有贫困村都安装了光伏发电,多多少少算是有了集体收入,把有限的资金当作火种,达到燎原之势。习近平同志《畲族经济更开放些》、《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思路》等,对于指导我们发展经济,搞好扶贫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同志还在该书中论述了为官之道、廉政建设、民族工作、青年工作、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工作,读后受益匪浅,是留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六

一、坚定的信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心理学上有个用语,叫“自我实现预言”,指的是直接或间接导致预言本身实现的一种预测。换句话说,积极的或者消极的预言,强烈坚持的信念,都可能足以影响到人们,使人们的反应最终会导致先前的预言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怀有某种期望值,这种期望值将会(不自觉地)引导着这个人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朝着这个期待值前进,最后这个预言得以实现。正如习总书记在《弱鸟如何先飞》一文中写道“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难中有无这种意识。所以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四面八方去讲一讲‘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如果我们老是抱着贫困的观点、观念,这种观点、观念会不知不觉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在本书中,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淡化“贫困县意识”,就是担心“贫困县”的帽子使某些人产生了不应有的“贫困县意识”,提倡振奋精神,淡化“贫困县意识”,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继续扎扎实实走自己的发展道理。

二、开放的心态。习总书记在《跋》中写到“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在《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一文中,总书记也明确“我特别感受到,有一个开放的观念的重要性”、“贫困地区的软环境建设,将为贫困地区的开放创造条件,对于软环境建设的紧迫性,较之其他地区,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肯定感受更为深切,从而积累出建设软环境的经验。因为这几乎是贫困地区在创造开放条件方面的唯一出路,也是贫困地区在开放态势下免于落伍的有利保证。”

三、务实的作风。本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在今天都很有借鉴意义。如“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接力棒”摆脱意识和思想上的贫困等等。在《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一文中,总书记指出“马克思说过:‘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过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办法,要像接力赛一样,一帮一帮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地干出成效来”。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写道“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比如闽东的落后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改变闽东的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一股韧劲。”

四、群众的观点。习近平把坚持群众路线看作每一个干部都应当苦练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在《干部的基本功》一文他写到“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之后他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阐明了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在于人民群众。党需要群众,群众需要领导,能不能始终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能不能、会不会和人民群众打交道,就是检验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说“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有一个群众观点。‘诚于中者,形于外’,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其次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他在书中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把心贴近人民,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他倡导和推行“四下基层”,把它作为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作为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改进作风的有效办法。全书通篇贯穿的群众观念,彰显了习近平深厚的为民情怀,始终脚踏实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摆脱贫困》一书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战略思想和富有针对性的实践观点,思想深刻,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就像时任省委书记项南同志在此书序言中所说:“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份精神财富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七

我先生是逢源街派驻连州市保安镇保安村的一名扶贫干部,受他的影响,我阅读了他最近在读的习近平总书记所著的《摆脱贫困》,有不少的体会。

读过此书,我意识到,贫困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问题,它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要解决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也不能单单依靠政府的扶持和帮助,还要靠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呼唤全社会的怜悯、同情和慈悲心,共同关注贫困问题、关注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要摆脱贫困,需要全社会参与。首先,政府之外的其他机构也应促进扶贫工作的发展。其次,社会要有公德心、慈悲心。举社会之力一起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民脱贫致富。我作为一名扶贫干部的妻子,应该关心理解和支持丈夫的扶贫工作。

要摆脱贫困,更重要的是贫者自救。自然环境不是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所以在消除贫困的过程中,人的因素是很重要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提倡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目的都是为了发扬人的首创精神,不畏艰难的精神。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有机会学到了在学校中学不到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有利于以后更好地提高自己、完善自我。同时,这次学习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贫困问题的严重性,加深了对贫困地区扶持发展必要性的认识。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会进一步关注这类问题,积极参加政府和社会的扶贫活动,投身于扶贫工作中;也会努力研究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争取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八

《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这些讲话文章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主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现结合自身工作岗位,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在工作中做一个勤奋务实的人。驻村工作千头万绪,处理事情繁杂,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对许多事情了解不深。想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在精准扶贫工作岗位上锤炼自己,就必须努力勤奋,求真务实。习近平同志在六月到闽东上任,七月初至八月初,偕同地区几位领导同志走了闽东的九个县,在为期一个月的调研走访中,找出了闽东“弱鸟”先飞的基础条件,为习近平同志今后在闽东开展工作提供了基本方向和思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也需要深入调研、勤奋务实,做好功课。了解扶贫政策,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基础课。全面了解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精准扶贫政策,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当群众问及医疗住院如何报、种植什么有补贴等问题时,要能够为群众解答。“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与群众接触,是我驻村工作的专业课。在平时,积极走访,主动与群众接触、交流,深入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对于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要当场做好记录,及时向领导和村“两委”反映,如村集体能形成统一意见,则要在走访群众的过程中向群众传达该意见,及时反馈。此外,了解村史村情,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公共课。了解村史是知晓村庄的过去,知道从哪来;了解村情是明白村庄的当下,知道在何方。村史、村情了解完备以后,就会思考村庄要去往何处。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自己勤奋务实,做好寻找答案的准备工作。

在工作中做一个敢于担当的人。敢于担当,不仅来自于对工作岗位的责任感,还来自于对事业的热爱和自身的底气。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同志多次谈及“如何发展闽东经济”这一问题,将闽东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担在自己肩上,主动思考作为。我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多观察,看领导和村“两委”如何做群众工作,产业发展的思路如何,积累工作经验、记录工作感受,努力“磨刀”,练好本领,夯实基础;同时,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把领导交办的任务不折不扣完成好,自觉主动将自己的责任扛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之余,要主动学习,看书看报,重点关注精准扶贫领域内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典型案例、模范榜样,并从中汲取营养,在驻点村产业扶贫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想法,慢慢寻找村庄要去往何处的答案。

在工作中做一个造福人民的人。如何为民造福?习近平同志在书中提出三点:一是把心贴近群众,二是滴水穿石,三是经济建设常抓不懈。我想在日常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打好群众基础,拉近群众距离。经常走访群众,带着问题、想法去实地走访,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向领导汇报,问题无论是能解决还是待解决,都要及时给群众以反馈;主动走访群众,在群众家中多坐坐、喝喝茶、唠唠嗑,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身心健康,把他们当做自己的长辈看待,让群众感受到自己的真心诚意,逐步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工作过程中,自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欢迎群众对我们工作、个人提出意见,欣然接受并积极改善。二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和毅力。精准扶贫是一项利民的事业,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这其中会遇到利益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等复杂情况,处理起来非常棘手。面对这样的困难与挑战,我们不仅要有直面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更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和毅力,摸清底数、梳理关系,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妥善处理。精准扶贫不是热闹非凡、门庭若市的形象工程,是利国利民、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不是敲锣打鼓一下子就能实现的,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为群众尽心尽力服务,保证如期脱贫,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是在村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上,自己要有所思考。在了解村中情况、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以后,对村中发展什么,要有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主动进行沟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改进。在村发展的过程中,对领导下达的任务不折不扣完成,村产业发展问题上尽心竭力,积极落实,切实为群众谋福利。

推荐第6篇:电视节目摆脱平庸

关于频道发展的种种想法

摆脱平庸

我认为“电视的现场感、及时性”“电视给人们带来最直观的快乐、轻松”都是电视非常重要的中心资源。当其中有空置没有被占据时,我们就可以一马当先的开拓这个价值,抢先占有这个资源,调查、评估这些都是手段,找到中心资源才是最为核心的,它是让媒体摆脱平庸的一把利剑。

电视形象识别系统(TIS)

在传统的品牌建设中有一步是对电视频道赋予宣传口号和图像特征,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电视形象识别系统(TIS),其中包括了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

这些电视形象识别系统很重要,它也是品牌建设中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不是有了这些元素就能很好地形成品牌频道。例如我们频道定位为“快乐”,在频道的推广中反复的传播“快乐”理念,对受众而言,也许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在频道的呼号中反复强调“快乐”,对于受众而言,那只是呼号而已,只有当观众看到该频道的节目确确实实感到心里是快乐的,是愉悦的,目的才达到了。

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观众在享受快乐的同时记住我们的频道和品牌栏目,久而久之这种惯性会成为电视品牌的推动力,例如我们会在周末晚在电视机旁等候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或者快乐大本营,对于湖南卫视的新节目新动向会充满期待。

媒体好比人的脸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需要有像“超男”“超女”这样的平台去推介,在这种情况下突出频道的个性形象,树立自己的频道品牌。

电视节目编排策略 商场如战场,优秀的节目资源犹如精兵良将是获胜的法宝,不可或缺,此外排兵布阵之道也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尤其在资源实力与对方不相上下的时候,科学合理的编排节目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于以弱胜强、反败为胜。我频道目前采用的是带状编排策略即将某一节目安排在每天同一时间或相隔数天的同一时间播出。利用带状策略,有助于培养观众的收视习惯,以及无缝隙策略即两档节目之间的“插口”缩小,甚至等于零,让第一档节目无缝隙地过度到下一档节目,以防观众转台的编排策略。还可以在前档节目结束后,先播放后档节目中的一些快节奏的、吊入胃口的导视片段,吸引并留住观众。对于那些低收视率的节目可以采取导入策略和吊床策略。

导入策略是节目编排中被最普遍运用的一种策略。它基于以下考虑:正在播出的节目或专门安排的先导节目对下一个节目的收视率会有很大影响。如果前一个节目的收视率很高,接下来的节目无疑会得益于此。反之,如果前一个节目的收视率比较低,接下来的节目同样会收到影响。这种结果的产生是因为观众有不愿意频繁转台的倾向使然。在收看了一个节目后不会立即转台,使接下来的节目有机会送达这部分观众群。这种收视行为的特点被称为沿袭效应。

吊床策略:对编排收视率相对较低或不容易预测的节目,在该节目的前后编排两档很受欢迎的节目,其情形类似吊床,两端高中间低。

吊床策略最先也是最广泛应用于电视节目的纵向编排中。考虑的是,中间的节目会因第一个节目的高收视率而获得一个相对较高的起点,同时观众可能考虑到后一个节目的吸引力而驻留在同一个频道上。比如在复播的快乐无敌大PK与当红不让中间放入收视率低的天天影视圈,由上下两档节目托起中间节目的收视率。

对抗式策略:指本节目诉求观众与竞争对手类似,在同一时段安排同类节目或不同类节目,彼此正面交锋的一种编排策略。这种策略是在二者实力相当的情况下运用的,谨防以卵击石。 锁式策略:指刻意安排一相当长度的节目,以始终吸引观众,防止观众“溢流”,从而封锁其他台的节目的编排策略。

桥梁策略:是以打时间差来抢先吸引观众并留住观众为手段的。具体的方式有两个:其一,在黄金时段开始之前,安排一档时间持续较长的强势节目,一直保持到时间进入黄金时段,以避开竞争对手的强档节目,使观众始终留下来,不致转台。其二,以跨越竞争对手的节目“插口”来编排节目,即让节目开始与结束的时间与竞争对手错开,这样做的目的是即使观众想转台,也可能因为错过了开始时间而返回。

电视节目互动

互动是人和人之间最普通的一种交流方式,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双向的联系。从媒体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那刻起,互动就广泛地存在其中。比如,平面媒体中的“读者来信”、广播节目中的“听众点播”等等,而由于电视节目制作过程的繁纷复杂和传播方式的相对高技术要求,互动在电视节目中比较难体现,因此就更为重要。不管是“爱传万家”还是“快乐传万家”,都需要电视节目与广大观众有互动行为。比如目前收视比较低的两档电视剧,为了吸引观众,可以在电视剧播出时在屏幕下方出些益智类有奖问答,或者可以做阶段性的有奖问答活动,在正片结束时出现跟剧情有关的问题,并且设置一些能够吸引观众的奖项。这种有奖问答可以做成有限时性、阶段性的活动,定期公布收视数据,获奖名单,针对于国人爱凑热闹的心理。

对于“当红不让”此类综艺节目,我的想法是可以由主持人或工作人员走遍大街小巷征集观众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做些街头拉票短片,让更多或看过或没看过此节目的的市民们参与进来,并在电视机旁收看自己可能会出现的节目。如果有可能,这种街头征集也可以作为阶段性的活动,定期举行,让大众产生习惯性,定期就能聚集在活动处各抒己见或给自己支持的选手拉票。由此可以刺激收视率,更有利于电视品牌的建立。

杜玲

节目2010年3月4日

推荐第7篇:如何摆脱窘境

善用幽默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沟通中的窘境。美国的一位议员正在发表一篇冗长乏味的演讲,另一位议员走近这人身旁,轻松地劝他早点结束,以节省时间。但这人正在得意之中,便以严厉的态度叱道:“走开!”这个被叱的议员感到非常尴尬。这时,议长不动声色地说道:“我们已查过法典,你无须退出议场。”中国有句俗话:伸手不打笑脸人。在沟通中善于创造幽默的气氛,便可以使双方在笑声中缩短心理距离,消除戒备,体现宽容,使人际关系处理得更好,感情更融洽。幽默家兼钢琴家波奇,有一次到美国密西根州福林特城演出,发现观众不到全场座位的五成,他当然很失望。但是,他走向舞台的脚灯,对观众说:“福林特城的人一定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两三个座位的票。”于是整个剧场的人充满笑声。

推荐第8篇:《摆脱贫困》读书笔记

《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最近,学习了习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得到了不少的体会。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国家的扶强政策;前几年,在胡总书记的领导下建立和谐、均衡的社会则是助弱的政策。现在,从习总书记的著作中,我认为政府应树立这样的概念:通过财政、税收来合理分配社会财富。国内倾斜:从富裕地区向贫穷地区倾斜、从富裕阶层向贫穷阶层倾斜。国际倾斜: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及其他一些公司在海外(如非洲)投资、救助以促进其发展,中国出人力、资金、担保及政府承诺,所有的风险都在中国方面,中国的国际主义应适可而止,应适当减弱国际倾斜。中国在国际政策上应向国内倾斜,资金应更多投向国内。这样,就可以让一部分人摆脱贫困。

从习总书记的著作中,我意识到,贫困问题不单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要解决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也不仅仅依靠政府的扶持和帮助,还要靠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呼唤起全社会的怜悯、同情、慈悲心,来共同关注贫困问题、关注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摆脱贫困,需要全社会参与。首先,政府之外的其他机构也应促进扶贫工作的发展;其次,社会要有公德心、慈悲心。举社会之力一起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民脱贫致富。 要摆脱贫困,更主要的是贫者自救。自然环境不是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以瑞士100年的发展为例,表明山区并不一定导致贫穷,所以在消除贫困的过程中人的因素是很重要的因素。习总书记提倡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等,目的都是为了发扬人的首创精神,不畏艰难的精神,为了力戒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真正把心贴在人民身上。贫困并不要紧,最怕的是思想贫乏,没有志气。成天想到的,不是向上伸手,就是怨天尤人。这种精神状态,怎么能摆脱贫困呢思想要解放、工作要扎实。工作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经验要一点一滴积累。凡事反求诸己,立足于自力更生,就能丢掉包袱,轻装前进。如能持之以恒,滴水就能穿石。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有利于以后更好的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让我深刻认识到贫困问题的存在性和严重性,加深了对贫困地区发展必要性的认识。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会进一步关注这类问题,积极参加扶贫活动、投身于扶贫工作中,也会努力研究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争取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推荐第9篇:摆脱贫困读后感

摆脱贫困读后感

(一)

《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29篇讲话和文章,11万字,全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为此书作序,他说道:"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我读完这本书后第一感觉就是:真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官样文章的汇编读得多了,有的是读一半读不下去扔了,有的即使看完了也没多少印象,最多了解一下都有那些新鲜的说法、做法、经验就好了。这本书确实让我触动颇深。虽然时过境迁,时代不同,书中一些具体的提法对当前经济建设不一定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但书中透出的那种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积极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精彩的语言风格等等确实给我留下了深深印象。正如项南同志说的:"一个担任重要职务的年轻干部,对改变本地区的落后面貌有什么抱负、有什么想法、有什么作风,关系着这个地区整个工作的成败。因此必须开动脑筋,大胆地去想,勇敢地去闯。即使有些想法不一定完全切合实际,有些做法一时看不出效果也不要紧。要求每个人做到每句话、每件事都完美无缺,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近平同志也不例外。我们地市县乡的干部,如果看一看这本小册子,是会获得许多启发的。"

习总书记自己的评价是:" 我也明知白驹过隙,逝者如斯,又值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眼光看待不适应我们获得更快发展的一切并对其进行改革。未来可能讲更有意思的话,著更其完美的文,做其壮丽的事业,但今天只是今天,我只提供一份我闽东实践、思考的记录,这对于闽东脱贫事业和其它事业之宏伟大厦或可成为一石一本,对于后来者或许也有些微意义——若留下探索,后人总结;若留下经验,后人咀嚼;若留下教训,后人借鉴;若留下失误,后人避免。我亦断定此书会被人遗忘。遗忘乃是大好事,足以证明我们前进得很快。"

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

1.坚定的信念。读完这本书后就有一种感觉:习总书记是一个具有非常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共产主义者。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如《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之光》、《困境的突破》、《我们怎样办好教育》等篇目明显感受到他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如在《弱鸟如何先飞》中习总书记讲到,"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对闽东,我是充满信心的,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创造‘弱鸟’在许多领域先飞的奇迹。""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2.极高的站位。文章中习总书记高瞻远瞩,事关宁德发展、稳定、改革等等,都能从全国、全省的角度去理解、分析、定位,思路清晰。如在《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中从"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正确处理紧缩和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增加财政收入与搞活企业的关系"、"正确处理多办事和量力而行的关系"等四个方面"用唯物辩证法的观念来研究和解决闽东财政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不仅站位高,分析也很透彻。

当时全国正在进行经济环境的治理整顿,闽东经济建设中有三个热门话题:修建福温铁路、开发三都澳港口、建设中心城市建设。在《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中对此进行了论述:"像港口、铁路等的开发建设有赖于国家的宏观决策,中心城市的形成也是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事关地区发展全局的决策,要充分考虑到国情、省情、区情,不要把近期内难以实施的发展目标超前化。"

在《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现实选择》中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不能计较一时一地一事的得失,应着力于增强后劲,着眼于最终发展。""在充分调查研究沟通协调的基础上,预测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区经济环境的演变趋势,我们就可以大致制定出指导实施产业政策(包括近期、中期、长期三个层次)的统一规划。"

这样的全局观,高视角也是需要我们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努力提高到。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习总书记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去,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的散漫。"

在《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一文中说,"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过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办法,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干出成效来。""我是崇尚行动的。 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这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4.辩证的思维。书中习总书记对每项工作、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对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启示》、《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更难能可贵的是,总书记用辩证法不是空谈,而是很接地气,如《从政杂谈》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在谈论如何理解中央治理整顿经济秩序问题时,说到:"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治理整顿不是改革要收、要停,而是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条件,是为了使经济更顺利、更健康地发展。""对我们这个地区的发展是个新机遇。""要求我们既要顾全大局,又要结合本地实情,既不能强调特殊性而不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又不能搞‘一刀切’。所以,我们应该有乱治乱,有热消热,有冷加温,做到有保有压,有促有控,以推动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在《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中提到:"我们除了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国策,创造条件,增加投入,保证教育事业必要的、合理的速度和规模以外,还必须做到两个相结合:一是把数量发展和教育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二是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等。

5.群众的观念。习总书记提出了"四下基层"制度,这是闽东践行群众观点的特色制度,也是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这篇文章深刻地论述了群众路线问题,是真正的经典。

书中其他篇章像这样精彩的论述比比皆是。如在《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中提出,"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我们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加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些人的事情,而是全党全民共同的事业。""组织活动要立足于多办使群众满意和高兴的事情,而不是搞一些让群众厌烦的花架子,徒增群众的烦恼。应尊重群众的医院,积极引导他们参与,而不是硬性地要群众干这干那。"在《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设好农村党组织》中,提出,"我们不能还是习惯于过去‘台上讲、台下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而应当是深入家家户户,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一个农民的心坎上;""我们不能还是想依靠什么行政力量来管住农民,而是应当通过为农民办实事,密切党群关系来使广大农民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等等。

应该说,《摆脱贫困》是我们开展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生动的教材,也是必读的教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教育,收获丰富的精神食粮,涤荡头脑中一切脱离群众、"四风"的杂念,进一步树立宗旨意识,提升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6.精彩的语言。这本书总体感觉读了很舒服,书中有很多精彩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语言平实、道理深刻、入木三分。

一是善于比喻。如《提倡经济大合唱》一文中的两个比喻非常贴切。其一是"一个地方的工作,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如果每个部门、每个单位都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那非唱‘砸锅’不可。所以我们应提倡‘经济大合唱’。 "另一个比喻是关于要求"经济大合唱"讲协调、讲配合。他说,"这就好比一场足球赛。当今世界高水平的足球赛,仅讲个人技术水平,单靠个人的脚下功夫,恐怕已经不和潮流了。破门主要靠队员们的有机配合,配合意识已经成为绿茵场上重要的战术意识。"

还有用"滴水穿石"比喻"一种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一种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用抱"金娃娃"比喻干部群众希望早日脱贫致富希望;用"弱鸟"先飞比喻"老、少、边、岛、贫"的闽东的发展之道;"把国家喻为一张,全国三千多个县就像这张上的纽结"等等比喻都非常生动形象。

二是精彩运用经典。不仅会用,而且用得好、用得妙。如,在谈到领导的度量引用了"量小非君子,德高乃丈夫";谈到闽东与发达地区差距时引用了"松柏何须羡桃李";谈到清正廉洁引用了"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治政只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等。

三是语言平实生动。每篇文章的标题都很接地气、很平实。如《为官一场,造福一方》、《把心贴近人民》、《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等等,有别于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官样文章标题。文章的表述语言同样非常平实,但阐述了深刻的道理。如,在《把心贴近人民——谈新形势下领导的信访工作》中说,"为群众办实事,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做一件、做一天容易,坚持到底难。我们要分清轻重缓解,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一件一件地办,坚持不懈地办,努力让群众理解、谅解、高兴和满意。"

以上在六个方面谈了自己学习《摆脱贫困》一书粗浅的感想,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作者系市直机关工委副书记林知明)

《摆脱贫困》读后感

(二)

《摆脱贫困》一书是习近平总书记于 21 年前发表的,文字不多,册子仅 11 万字,收录了习总书记从 1988 年至 1990 年在 宁德 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内涵却很丰富,全文围绕 闽东 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书中透出的那种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积极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等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他还明确地说过:"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也就是说,在习近平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与全国"同步"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

二是"滴水穿石"见精神。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锲而不舍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是密切联系群众。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就是群众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有一个群众观点。"诚于中者,形于外",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其次,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

四是要有辩证思想。书中习总书记对每项工作、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对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启示》、《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更难能可贵的是,总书记用辩证法不是空谈,而是很接地气,如《从政杂谈》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五是要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习总书记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去,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的散漫。" 新一届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这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

学习《摆脱贫困》,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共鸣。

版权所有:中国共产党福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乌山路92号市委大院54号楼

摆脱贫困读后感

(三)

近期重读习近平总书记22年前发表的《摆脱贫困》一书,思绪万千。全书共11万字,收录了他在1988年至1990年担任中国共产党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书中29篇文章或讲话从不同视角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阐述了一系列极富前瞻性的观点,论述精辟,思想深刻鲜明。书中提出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等许多观点,在经过20多年的时光洗礼后,仍显现出熠熠的思想光辉。尤其是通篇围绕的"摆脱贫困"主题,恰是当前我县面临的关键课题。静心潜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部著作,对于我县实现"三年脱贫,五年奔小康,力争全省二十强"有重要启迪。

启示一:大力消除贫困意识。《摆脱贫困》一书开篇即探讨"弱鸟如何先飞".文中提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要淡化贫困县意识".贫困县意识具有很强的危害性,比如怨天尤人、消极畏难、无所作为、"等靠要"等意识,会很大程度上削弱党组织与党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创造力、凝聚力。扶贫要先扶志,致富要先治心。淡化贫困县意识,就是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2012年初省委、省政府确定古田作为全省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面对这一落后局面,我县广大干部群众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在省政协主席张昌平的大力推动下,倡导立说立行,说干就干的作风,推行"五加二"、"白加黑"和"一线工作法",只争朝夕、快马加鞭,以高效率赢得高速度,以快节奏实现快发展。当前,高速、高铁建设全面推进,古田已经具备了后发赶超、加快发展的基础和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大干一番,正当其时。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倍加珍惜这宝贵的历史机遇,倍加呵护这难得的发展氛围,振奋精神,大胆突破,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要实行"下指标、压任务,上电视、作表态"制度,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件件工作有落实,比学赶超抓落实。要实施"人才兴村富农三年双倍增"、选派干部到先进发达地区挂职交流、到项目(企业)一线开展服务、到扶贫重点村驻村帮扶,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要加大"慵懒散浮"、"中梗阻"惩治力度,转变干部作风。

启示二:大力增强机遇意识。

推荐第10篇:《摆脱贫困》读书笔记

《摆脱贫困》读书笔记

近日,有幸拜读习总书记《摆脱贫困》一书,书中,总书记多次对‚滴水穿石‛的精神予以肯定和推崇,并指出:‚青年干部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细细读来,深受启迪,有感于此,如何将"滴水穿石"的思想贯彻到具体工作中,转化为推动人社工作科学发展的持续动力,结合实际,谈几点感受:

一、要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必须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它并没有因此而害怕,而逃避,而畏缩不前,而是义无反顾地一滴一滴滴了下去。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正是每一个党员干部所必需的优秀品质。作为一个人社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是与人打交道,服务对象情况多样,工作过程中更是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如果我们面对困难就畏缩不前,如何能够实现我省建设人才强省的目标,更谈不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了。作为年青党员干部,更要敢于担当,组织交给我们的工作,就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要勇敢承担起属于我们的责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进取,开拓创新,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将工作做到最好。对目前工作中普遍存在着"老好人"的现象,我们也要勇于坚持原则,不能因为怕得罪他人,怕惹上麻烦,怕影响人缘,怕丢了选票,而对身边存在的问题避重就轻,对不良现象睁只眼、闭只眼。这看似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处事智慧,实则成为工作顺利开展的一大阻力。只有坚持原则不退缩,按照规定制度、规则程序办事,维护人民利益,才能推进人社事业发展。

二、要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必须要有勇于奉献的决心。‚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加强我省人才建设,就如水滴穿石一样,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依靠一任又一任干部目标一致、矢志不移的共同努力,必须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全局意识,牢固树立‚成功不必在我任的‛思想,勇于奉献,不计得失,做长期的奋斗,做不懈的努力。同时,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不能包打天下,水滴穿石是团结协作的结果,试想,如果这些水滴不是团结一致,不能齐心协力,而是到处飞飞扬扬、飘飘洒洒,又能奈坚硬的石头若何?我们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只有时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同周围领导同事紧密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支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事业上同干的人社工作者队伍,才能最大程度大发挥个人能力,推动事业发展。

三、要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必须要有甘于平淡的胸怀。水滴穿石,在每一个水滴滴下来的刹那,看似简单的过程,对最终目标的实现,都有不可磨灭的价值。我们虽然处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远离鲜花与掌声,权势与财富,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工作没有意义。只有沉下心来,向习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甘于平淡,甘于寂寞,才能在日常的工作中发现个人的价值,由量变的积累引起质变的爆发,推动工作不断向前迈进。决不能好高骛远,好大喜功,热衷‚面子工程‛,如若成天想着在最短时间内出亮点、出经验,不仅耗费大量精力、财力,还会徒增企业负担,无法取得应有的成效。

四、要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必须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坚硬如石,柔情似水——可见石之顽固,水之轻飘。但是滴水终究可以穿石,水终究赢得了胜利。‛这告诉我们,在工作之中,除了要有格局,有胸怀,还要有一股韧劲,做一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硬骨头。我们的事业无论处于什么阶段,我们的人生无论处于什么位置,都要着眼长远,要有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意志,不要被一时一事的困难所困惑,点滴积累,锲而不舍,才能取得成功。人才服务工作是辛苦的,经常需要面对出差在外,加班加点的情况。但是,它也有自己的锦绣河山,它有它的壮丽,我们应该树立理想,下定决心,在前行的道路上锻造我们的品格,锤炼我们的意志,不断体味战胜困难的喜悦,积跬步而致千里,以修心的姿态前行,以苦行的毅力坚持,终会滴水穿石,赢得我们的精彩!

第11篇:摆脱贫穷读后感

学习《摆脱贫困》的心得体会

最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我深有体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 是的,我认为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必须做到主动密切群众,解决群众遇到的各种困难,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才是我们尽到工作职责。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穷”,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穷”,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人穷不怕,最怕意识贫穷思想贫穷意志贫穷。文章中让人深刻领会到了“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国家的扶强政策;前几年,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建立和谐、均衡的社会则是助弱的政策。现在,从习总书记的著作中,我认为政府应树立这样的概念:通过财政、税收来合理分配社会财富。国内倾斜:从富裕地区向贫穷地区倾斜、从富裕阶层向贫穷阶层倾斜。国际倾斜: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及其他一些公司在海外(如非洲)投资、救助以促进其发展,中国出人力、资金、担保及政府承诺,所有的风险都在中国方面,中国的国际主义应适可而止,应适当减弱国际倾斜。中国在国际政策上应向国内倾斜,资金应更多投向国内。这样,就可以让一部分人摆脱贫困。

发源于宁德的扶贫开发攻坚战,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如他所言,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这段话,对我一个普通的教师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前瞻性。要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不断健全完教育新机制新制度,不断探索教育新方法新方式,让每位教师都走向富裕新路径。

实现脱贫,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

从习总书记的著作中,我意识到,贫困问题不单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要解决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也不仅仅依靠政府的扶持和帮助,还要靠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呼唤起全社会的怜悯、同情、慈悲心,来共同关注贫困问题、关注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摆脱贫困,需要全社会参与。首先,政府之外的其他机构也应促进扶贫工作的发展;其次,社会要有公德心、慈悲心。举社会之力一起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民脱贫致富。

要摆脱贫困,更主要的是贫者自救。自然环境不是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以瑞士100年的发展为例,表明山区并不一定导致贫穷,所以在消除贫困的过程中人的因素是很重要的因素。习总书记提倡“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等,目的都是为了发扬人的首创精神,不畏艰难的精神,为了力戒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真正把心贴在人民身上。贫困并不要紧,最怕的是思想贫乏,没有志气。成天想到的,不是向上伸手,就是怨天尤人。这种精神状态,怎么能摆脱贫困呢?思想要解放、工作要扎实。工作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经验要一点一滴积累。凡事反求诸己,立足于自力更生,就能丢掉包袱,轻装前进。如能持之以恒,滴水就能穿石

关于贫困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当今世界的不平等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内富裕地区和贫穷地区、省内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距上,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而现代的中国社会缺失怜悯心

和慈悲心,到处充斥着各种网络词汇,听到的都是富家子弟奢侈的生活和作风,我们需要呼唤起慈悲心。贫困阶层、大众阶层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基础不存在则社会金字塔的高层也会轰然倒下,关注贫困地区的发展、关注贫困人民的生活是具有前瞻性的想法和做法,作为中国人,更应该牢记这一点。

还有,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有机会学到了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有利于以后更好的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最后,通过这次学习,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贫困问题的存在性和严重性,加深了对贫困地区发展必要性的认识。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会进一步关注这类问题,积极参加扶贫活动、投身于扶贫工作中,也会努力研究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争取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12篇:摆脱贫困学习心得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

(一)

闽江学院 王慧 福建省学联

在习近平总书记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引领带动广大青年学生认知、践行总书记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重要要求,并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摆脱贫困》一书。福建团省委学校部、省学联秘书处面向全省大学生骨干征集学习微作品。今天为大家展现的作品,来自闽江学院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学员王慧,深刻的感悟,美妙的文字源于内心的感触~~

习总书记在宁德地区工作时,针对闽东地区较为落后的情况,写著了《摆脱贫困》一书。书中说道,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比如闽东的落后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改变闽东的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一股韧劲。于此,我想我们也正在做一件滴水穿石的事情,并且不以其小放弃努力,更不夸其大邀功论赏,默默埋头,历经八年风雨,那就是我们的“暖风”。

“暖风”全名为暖风支教服务队,起初是闽江学院法律学子自发组织的暑期义务支教团队,这支不起眼的队伍,在高校社会实践广泛开展的浪潮中已连续八年深入宁德山区,为那里的留守儿童带去知识、欢乐与温暖。很有幸的,我来到这么一个光荣的集体,受到师兄师姐为之勤勉奉献的熏陶,也去往山区,看望那里的孩子。

如今高校的社会实践风生水起,全国各地绝不乏众多的义务支教团队,但这些队伍总是带着一些质疑声出现。“你们能为那里的孩子带来什么?”“你们有怎样的资质为他们提供服务?”更有甚者,“你们不过是拿着学校的钱去旅游罢了。”我们去往大山的路途同样伴随着这些声音,而且在没有到达那里之前,我们也对自己保持怀疑。可是,真正的走进大山,看见孩子们欣喜的目光,那一刻就笃定的觉得,“这是来对了!”。

山里的孩子并不是像电视中演的揭不开锅,温饱都还是可以保证的,不过真正令我们担心的是,这些孩子的心理状况。我们看到的孩子大半都是留守儿童,或是家庭不完整。有的孩子一年只有过年那几天能见到父母,有的孩子父母因疾病双双离世,他们在爷爷奶奶的抚育和村子的帮助下,吃饭不成问题,但教育及心理引导都跟不上。他们有一部分已经明显出现了极端倾向,在无法排解负面情绪时,习惯以暴力或其他形式放纵自己。我们虽然不具备心理学专业上的优势,但每年定期的陪伴,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疏导,都让这些孩子更多更好的接纳了我们,也接纳了自己的生活。

很多孩子渐渐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接受教育,也许我们的力量不如感动中国中的乡村老师,能送很多山里的孩子上大学,但我们每年暑期的到来,让他们能够享受知识与阅读的乐趣,感知自己美好的未来,已是我们滴水穿石中的小小一步。如习总书记在书中所写,山区的基础教育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暖风”所秉承的一点坚持、一点服务,终将成为改变落后现状的一股韧劲。

习总书记之前在五四讲话中,向所有怀揣梦想的青年人提出了“八字真言”——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我们的暖风正是笃实以行久的见证,八年来,无数激情迸发的法律学子抱着传递知识,传播理想的信念,去到宁德的大山深处。化困难为动力,真真切切的用实践实现知行合

一、格物致知。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最后,引用中青评论员的话,为文章结尾。青春的深刻和精彩不在于名噪一时的轰轰烈烈,而在于滴水石穿坚持的浪漫,在于星火燎原的团结奋斗。暖风于心,笃实在行,希望暖风在不断吹拂山区孩子们的同时,也能托起青年学子笃实久行、诚恳奉献的风帆,让满载着青年人建设祖国、服务人民梦想的航船扬帆起航!

(作者:闽江学院 王慧)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

(二):摆脱思想贫困,做有为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1992年出版的《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到:“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20、30年前的闽东地区,存在着许多思想上贫困的问题:群众们言必称贫,处处说贫;并且有着“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的观念。思想贫困导致闽东经济裹足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每况愈下,文化得不到发展„„面对这样的状况,时任宁德市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到:闽东的贫困面比较大,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

他提出头脑中要有“先飞”“先富”的意识;他带领干部们、群众们四面八方的讲“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振奋精神。他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摆正位置,把事事求诸人转为事事先求诸己。挖掘潜力,提出政策,在贫困地区中具备独特优势的地方搞超常发展。而后,明确的脱贫手段,让每个村民都有信心,积极投入,摆脱思想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团结带领闽东人民,开拓进取,致力于摆脱贫困,创造了丰硕业绩,闽东创造了“弱鸟”在许多领域先飞的奇迹。如今的闽东散发着光彩,锦绣河山大放异彩,闽东经济高速发展,灿烂传统文化享誉国内外,人民生活安逸富足,闽东人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更是让全国人民深深敬佩。

这伟大的历程,让我得到很多启示,我们当代大学生仍存在着思想贫困的不足,缺少应有的担当意识,缺少刻苦学习的精神,缺少克服困难的精神„„处处言难,不付诸努力,想起考研需要日夜苦读,便半途而废;想起就业难竞争大,便畏惧而不敢前行,自暴自弃„„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如不改变,我们如何成长成才,又将如何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呢?我们要自立自强,要有时代使命感,肩负起身上的责任,要摆脱思想贫困,做一个思想富足的有为青年,追求美好未来。

《摆脱贫困》书中提倡“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我深刻记得林跃鑫校长在2013年新生入学仪式上和我们说过:“宁德师院可能不能给你们像北大、清华那样的教育,但一定能给你们最合适的教育。”这句话深深的烙在我的脑中。大学生应有的品格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健全之人格;梦想是前进的马鞭,是生活的动力。身为青年的我们,要有梦有目标,励志做有为青年,发挥青年人的力量。

做有为青年,我们要做到:

第一:敢于担当。担当是一个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李大钊说过:“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就是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社会发展的观望者。责任心,是一种勇于将责任放在自己肩头的勇气;是一种意志坚韧而富有爱心的精神。如果一个人总是遇事推诿,逃避责任,那么与此同时,他就可能错过了成就事业的机会,担当和成功是相伴随的,是离开校门后有所建树的基本素质。才能做有为青年。

第二,勤奋学习。自觉地勤奋学习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非功利”的求学态度,是一种脚踏实地的风范,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品质。勤奋就是好学,是善于学习,一个善于学习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主动地训练自己,从而达至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

第三,要有阳光、积极的心态。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即使遇到了麻烦,也只能算是“小烦”,如果被这些“小烦”就击退了,当然更不用说去承担更大的“烦恼”了。青年人更应该有一股蓬勃朝气,那是一种阳光的、向上的、不循规蹈矩的精神状态。

只要我们有思想,有志气,不怨天尤人;只要我们相信“人定胜天”, 持之于恒,付出实践;只要我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以“滴水穿石“的意志,直面困难,相信我们的梦、闽东梦、中国梦都将熠熠生辉。

让我们摆脱贫困,做有为青年。少年强则国强,宁师青年强则闽东强,中国强。让我们秉承“使命、责任、追求”的校训,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飞越高。

(本文作者:宁德师范学院 高惠芬)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

(三)

一、就是要秉持实事求的指导思想

《摆脱贫困》书中的第一篇文章《弱鸟如何先飞》

,是习近平上任后对闽东九县展开实地调查后写的随感,文章开头用了大篇幅客观看待了闽东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况,“老,少,偏,岛,穷”精辟指出了闽东存在的经济发展劣势,而在客观看待自身不足的情况下,才能探讨出一条因地制宜的闽东“让羽翼丰满”的发展之路,书中指出的闽东“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等一系列工作指示至今对闽东发展仍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核心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客观现实思考或办事,保证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与人民的福祉紧密相联。

二、务实,就是要有实干的精神

“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务实就是要“亲手下地锄”,用实干精神栽种希望的果实。习总书记“桥”与“路”的形象比喻让人印象深刻,共产党人就应该心甘情愿成为人民福祉的铺路石、搭桥砖,在具体的工作中“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不吃别人嚼过的馍”。在习总书记在闽东工作期间,曾三次到闽东最偏远的乡村之一下党乡调研考察,“群众的赞许最甘甜”,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走群众路线,以务实的精神奉献闽东,感动闽东。“万丈高楼平地起”,党的事业还需要前仆后继、薪火相传的努力奋斗才能继续兴旺。实干是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工作精神,“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我们的工作会做得更好!

三、求真务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求真与务实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不可偏颇。没有“求真”,“务实”就很可能走错方向;没有“务实”,“求真”只能是口喊口号。

第13篇:摆脱贫困读后感

读《摆脱贫困》心得

(胡少华)近段时间以来,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我有幸拜读了《摆脱贫困》这本书。此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在主政宁德期间的讲话和文章29篇,11万字,全书以经济建设为主线,以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为出发点,立足闽东实际,通过提倡弱鸟先飞、密切联系群众、发扬滴水穿石精神,高瞻远瞩、意切言尽、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等一系列极具战略眼光的理论观点,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一是群众路线是根本。“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所向关系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正如书中所提到:1928年中国的希望视乎在国民党一边,为什么20年后形势颠倒了?因为国民党的陈旧腐败失掉了民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一个执政党,若不能“察民之疾苦”,置百姓利益于不顾,是终究要被人民抛弃,被历史淘汰的。而要做到民心所向则就要做到“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要能真正做到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则需要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群众,苦练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基本功。二是树立坚定的信念。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如《干部的基本功》《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等篇

1 目明显感受到他不惧困难、勇往直前、注重学习的精神。如在《干部的基本功》中习总书记讲到:“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基本的只有两条:首先是党的领导;其次人民群众的力量。党的领导是通过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体现的,而我们的干部是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这种精神和信念要求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极高的站位。基层群体由于受狭隘的空间地域等限制,使干部、群众长期处于一种固定的生存状况,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引导功能势在必行。加强理论学习,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彻底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才是从根本上改变宣传工作落后的对策。三是务实为民是出路。《摆脱贫困》这本书是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实践的总结,是习近平同志当年为实现闽东尽早摆脱贫困而孜孜追求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一贯的执政风格和理念,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反复研读,深切感受到习近平同志为了让老区群众尽快过上美好日子,殚精竭虑、夙兴夜寐的公仆情怀;为了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血肉联系,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倡导“四下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为了倡导勤政廉政的干事风气,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

2

第14篇:摆脱贫困学习心得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

(一)

闽江学院 王慧 福建省学联

在习近平总书记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引领带动广大青年学生认知、践行总书记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重要要求,并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摆脱贫困》一书。福建团省委学校部、省学联秘书处面向全省大学生骨干征集学习微作品。今天为大家展现的作品,来自闽江学院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学员王慧,深刻的感悟,美妙的文字源于内心的感触~~

习总书记在宁德地区工作时,针对闽东地区较为落后的情况,写著了《摆脱贫困》一书。书中说道,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比如闽东的落后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改变闽东的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一股韧劲。于此,我想我们也正在做一件滴水穿石的事情,并且不以其小放弃努力,更不夸其大邀功论赏,默默埋头,历经八年风雨,那就是我们的“暖风”。

“暖风”全名为暖风支教服务队,起初是闽江学院法律学子自发组织的暑期义务支教团队,这支不起眼的队伍,在高校社会实践广泛开展的浪潮中已连续八年深入宁德山区,为那里的留守儿童带去知识、欢乐与>温暖。很有幸的,我来到这么一个光荣的集体,受到师兄师姐为之勤勉奉献的熏陶,也去往山区,看望那里的孩子。

如今高校的社会实践风生水起,全国各地绝不乏众多的义务支教团队,但这些队伍总是带着一些质疑声出现。“你们能为那里的孩子带来什么?”“你们有怎样的资质为他们提供服务?”更有甚者,“你们不过是拿着学校的钱去旅游罢了。”我们去往大山的路途同样伴随着这些声音,而且在没有到达那里之前,我们也对自己保持怀疑。可是,真正的走进大山,看见孩子们欣喜的目光,那一刻就笃定的觉得,“这是来对了!”。

山里的孩子并不是像电视中演的揭不开锅,温饱都还是可以保证的,不过真正令我们担心的是,这些孩子的心理状况。我们看到的孩子大半都是留守儿童,或是家庭不完整。有的孩子一年只有过年那几天能见到父母,有的孩子父母因疾病双双离世,他们在爷爷奶奶的抚育和村子的帮助下,吃饭不成问题,但教育及心理引导都跟不上。他们有一部分已经明显出现了极端倾向,在无法排解负面情绪时,习惯以暴力或其他形式放纵自己。我们虽然不具备>心理学专业上的优势,但每年定期的陪伴,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疏导,都让这些孩子更多更好的接纳了我们,也接纳了自己的生活。

很多孩子渐渐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接受教育,也许我们的力量不如感动中国中的乡村老师,能送很多山里的孩子上大学,但我们每年暑期的到来,让他们能够享受知识与阅读的乐趣,感知自己美好的未来,已是我们滴水穿石中的小小一步。如习总书记在书中所写,山区的基础教育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暖风”所秉承的一点坚持、一点服务,终将成为改变落后现状的一股韧劲。

习总书记之前在五四讲话中,向所有怀揣梦想的青年人提出了“八字真言”——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我们的暖风正是笃实以行久的见证,八年来,无数激情迸发的法律学子抱着传递知识,传播理想的信念,去到宁德的大山深处。化困难为动力,真真切切的用实践实现知行合

一、格物致知。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最后,引用中青网评论员的话,为文章结尾。青春的深刻和精彩不在于名噪一时的轰轰烈烈,而在于滴水石穿坚持的浪漫,在于星火燎原的团结奋斗。暖风于心,笃实在行,希望暖风在不断吹拂山区孩子们的同时,也能托起青年学子笃实久行、诚恳奉献的风帆,让满载着青年人建设祖国、服务人民梦想的航船扬帆起航!

(作者:闽江学院 王慧)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

(二):摆脱思想贫困,做有为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1992年出版的《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到:“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20、30年前的闽东地区,存在着许多思想上贫困的问题:群众们言必称贫,处处说贫;并且有着“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的观念。思想贫困导致闽东经济裹足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每况愈下,文化得不到发展„„面对这样的状况,时任宁德市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到:闽东的贫困面比较大,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

他提出头脑中要有“先飞”“先富”的意识;他带领干部们、群众们四面八方的讲“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振奋精神。他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摆正位置,把事事求诸人转为事事先求诸己。挖掘潜力,提出政策,在贫困地区中具备独特优势的地方搞超常发展。而后,明确的脱贫手段,让每个村民都有信心,积极投入,摆脱思想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团结带领闽东人民,开拓进取,致力于摆脱贫困,创造了丰硕业绩,闽东创造了“弱鸟”在许多领域先飞的奇迹。如今的闽东散发着光彩,锦绣河山大放异彩,闽东经济高速发展,灿烂>传统文化享誉国内外,人民生活安逸富足,闽东人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更是让全国人民深深敬佩。

这伟大的历程,让我得到很多启示,我们当代大学生仍存在着思想贫困的不足,缺少应有的担当意识,缺少刻苦学习的精神,缺少>克服困难的精神„„处处言难,不付诸努力,想起考研需要日夜苦读,便半途而废;想起就业难竞争大,便畏惧而不敢前行,自暴自弃„„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如不改变,我们如何成长成才,又将如何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呢?我们要自立自强,要有时代使命感,肩负起身上的责任,要摆脱思想贫困,做一个思想富足的有为青年,追求美好未来。

《摆脱贫困》书中提倡“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我深刻记得林跃鑫校长在2013年新生入学仪式上和我们说过:“宁德师院可能不能给你们像北大、清华那样的教育,但一定能给你们最合适的教育。”这句话深深的烙在我的脑中。大学生应有的品格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健全之人格;梦想是前进的马鞭,是生活的动力。身为青年的我们,要有梦有目标,励志做有为青年,发挥青年人的力量。

做有为青年,我们要做到:

第一:敢于担当。担当是一个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李大钊说过:“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就是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社会发展的观望者。责任心,是一种勇于将责任放在自己肩头的>勇气;是一种意志坚韧而富有爱心的精神。如果一个人总是遇事推诿,逃避责任,那么与此同时,他就可能错过了成就事业的机会,担当和成功是相伴随的,是离开校门后有所建树的基本素质。才能做有为青年。

第二,勤奋学习。自觉地勤奋学习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非功利”的求学态度,是一种脚踏实地的风范,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品质。勤奋就是好学,是善于学习,一个善于学习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主动地训练自己,从而达至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

第三,要有阳光、积极的心态。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即使遇到了麻烦,也只能算是“小烦”,如果被这些“小烦”就击退了,当然更不用说去承担更大的“烦恼”了。青年人更应该有一股蓬勃朝气,那是一种阳光的、向上的、不循规蹈矩的精神状态。

只要我们有思想,有志气,不怨天尤人;只要我们相信“人定胜天”, 持之于恒,付出实践;只要我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以“滴水穿石“的意志,直面困难,相信我们的梦、闽东梦、中国梦都将熠熠生辉。

让我们摆脱贫困,做有为青年。少年强则国强,宁师青年强则闽东强,中国强。让我们秉承“使命、责任、追求”的校训,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飞越高。

(本文作者:宁德师范学院 高惠芬)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

(三)

一、就是要秉持实事求的指导思想

《摆脱贫困》书中的第一篇文章《弱鸟如何先飞》

,是习近平上任后对闽东九县展开实地调查后写的随感,文章开头用了大篇幅客观看待了闽东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况,“老,少,偏,岛,穷”精辟指出了闽东存在的经济发展劣势,而在客观看待自身不足的情况下,才能探讨出一条因地制宜的闽东“让羽翼丰满”的发展之路,书中指出的闽东“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等一系列工作指示至今对闽东发展仍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核心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客观现实思考或办事,保证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与人民的福祉紧密相联。

二、务实,就是要有实干的精神

“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务实就是要“亲手下地锄”,用实干精神栽种希望的果实。习总书记“桥”与“路”的形象比喻让人印象深刻,共产党人就应该心甘情愿成为人民福祉的铺路石、搭桥砖,在具体的工作中“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不吃别人嚼过的馍”。在习总书记在闽东工作期间,曾三次到闽东最偏远的乡村之一下党乡调研考察,“群众的赞许最甘甜”,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走>群众路线,以务实的精神奉献闽东,感动闽东。“万丈高楼平地起”,党的事业还需要前仆后继、薪火相传的努力奋斗才能继续兴旺。实干是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工作精神,“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我们的工作会做得更好!

三、求真务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求真与务实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不可偏颇。没有“求真”,“务实”就很可能走错方向;没有“务实”,“求真”只能是口喊口号。《摆脱贫困》书里记叙了在闽东工作期间,总书记坚持实地调研,在掌握客观情况后,才去指定相关指导政策,“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畲族经济要更开放些”等指导意见,是“走”出来的,对闽东发展提供了诸多金玉良言。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具体到个人工作中,我们就绝不能把求真和务实分隔开来,在求真的基础上务实,在务实的工作里求真,我们的工作才能少份浮夸,多份落实,少份心虚,多份踏实。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是去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同师生代表座谈时,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殷切期望。四者辩证统一,有机联系,缺一不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传授给青年学生的“八字真经”,我们当时刻铭记于胸,付诸于行。

第15篇:摆脱平庸(优秀)

方向

1明确工作的重点、目标,确定方向和流程,不做无用功.计划

2按照月、周、日指定工作计划.。

3了解每天任务,确定优先顺序,评估所需时间分配时间。 调理

4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一天中状态最好的时候做。

5同性质、同种类、类似性高的工作一次解决。

准备

6提前做好准备,把工作中可能用到的材料、信息提前找到、分类,即取即用。

7将自己的经验、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工具库”,做好资料的整理和储备。

学习

8保持学习习惯,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9提升创意,有时效率低是因为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 工具

10学会运用高科技软件,让科技帮助你提升效率。

合作

11学会与人分工合作,利用别人的时间。

12分工合作的工作,时时了解进度,调整计划加强配合。 提升

13下班前花十分钟时间整理一天的工作,让工作更有调理。 14定期总结,让经验成为提升效率的助手。

情绪

15保持时间弹性,特别疲惫的情况下效率反而更低。 16学会休息,学会适当放松。

第16篇:教孩子摆脱虚荣心

《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读后感---教孩子摆脱虚荣心

暑假期间,闲暇之余我翻开了《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伴随着忙碌的日常生活与工作,说实话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而《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却能激发我的兴趣,不是简单的因为这是学校老师的一项作业,其道理很简单,谁不希望教育好自己家的孩子呢?很早我就发现这的确是一本难得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恰到好处的著作。

所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亲情的纽带,使家庭教育具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应该尽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当好孩子的首任老师。在教孩子摆脱虚荣心这一节中,主要通过父母孩子间的攀比心理告诉我们怎样帮孩子摆脱虚荣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这种影响包含了与教育相促进和相矛盾两方面,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父母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的基本保证。

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孩子的模仿力、可塑性极强,父母是孩子首先学习的对象。父母生活的态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孩子,孩子的言行举止真实地反映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是通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而实现的。没有人天生虚荣,只是因为长期受到环境中不良观念的影响渐渐地丧失感恩的心,从此他不再珍惜现在和曾经拥有的,而去攀附自己没有而别人具有的。当案例中孩子以谈论自家的奥拓而羞愧是,他忘记了这辆车曾给他的快乐,当然与妻子的日常抱怨也有关系。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当面临孩子的攀比行为和虚荣心时,父母首先自我反思,其次巧妙引导,唤起孩子对事物的真实情感和感恩之心。它让我明白“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第17篇:摆脱贫困学习心得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

(一)

闽江学院 王慧 福建省学联

在习近平总书记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引领带动广大青年学生认知、践行总书记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重要要求,并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摆脱贫困》一书。福建团省委学校部、省学联秘书处面向全省大学生骨干征集学习微作品。今天为大家展现的作品,来自闽江学院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学员王慧,深刻的感悟,美妙的文字源于内心的感触~~

习总书记在宁德地区工作时,针对闽东地区较为落后的情况,写著了《摆脱贫困》一书。书中说道,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

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比如闽东的落后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改变闽东的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一股韧劲。于此,我想我们也正在做一件滴水穿石的事情,并且不以其小放弃努力,更不夸其大邀功论赏,默默埋头,历经八年风雨,那就是我们的“暖风”。

“暖风”全名为暖风支教服务队,起初是闽江学院法律学子自发组织的暑期义务支教团队,这支不起眼的队伍,在高校社会实践广泛开展的浪潮中已连续八年深入宁德山区,为那里的留守儿童带去知识、欢乐与温暖。很有幸的,我来到这么一个光荣的集体,受到师兄师姐为之勤勉奉献的熏陶,也去往山区,看望那里的孩子。

如今高校的社会实践风生水起,全国各地绝不乏众多的义务支教团队,但这些队伍总是带着一些质疑声出现。“你们能为那里的孩子带来什么?”“你们有怎样的资质为他们提供服务?”更有甚

者,“你们不过是拿着学校的钱去旅游罢了。”我们去往大山的路途同样伴随着这些声音,而且在没有到达那里之前,我们也对自己保持怀疑。可是,真正的走进大山,看见孩子们欣喜的目光,那一刻就笃定的觉得,“这是来对了!”。

山里的孩子并不是像电视中演的揭不开锅,温饱都还是可以保证的,不过真正令我们担心的是,这些孩子的心理状况。我们看到的孩子大半都是留守儿童,或是家庭不完整。有的孩子一年只有过年那几天能见到父母,有的孩子父母因疾病双双离世,他们在爷爷奶奶的抚育和村子的帮助下,吃饭不成问题,但教育及心理引导都跟不上。他们有一部分已经明显出现了极端倾向,在无法排解负面情绪时,习惯以暴力或其他形式放纵自己。我们虽然不具备心理学专业上的优势,但每年定期的陪伴,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疏导,都让这些孩子更多更好的接纳了我们,也接纳了自己的生活。

很多孩子渐渐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接受教育,也许我们的力量不如感动中国中的乡村老师,能送很多山里的孩子上大学,但我们每年暑期的到来,让他们能够享受知识与阅读的乐趣,感知自己美好的未来,已是我们滴水穿石中的小小一步。如习总书记在书中所写,山区的基础教育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暖风”所秉承的一点坚持、一点服务,终将成为改变落后现状的一股韧劲。

习总书记之前在五四讲话中,向所有怀揣梦想的青年人提出了“八字真言”——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我们的暖风正是笃实以行久的见证,八年来,无数激情迸发的法律学子抱着传递知识,传播理想的信念,去到宁德的大山深处。化困难为动力,真真切切的用实践实现知行合

一、格物致知。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最后,引用中青网评论员的话,为文章结尾。青春的深刻和精彩不在于名噪一时的轰

轰烈烈,而在于滴水石穿坚持的浪漫,在于星火燎原的团结奋斗。暖风于心,笃实在行,希望暖风在不断吹拂山区孩子们的同时,也能托起青年学子笃实久行、诚恳奉献的风帆,让满载着青年人建设祖国、服务人民梦想的航船扬帆起航!

(作者:闽江学院 王慧)

第18篇:摆脱办公室尴尬

没有人能预料尴尬出现的时间,对于那些将一生的1/3时间交给办公室的上班族不可避免的窘境总会像窗外的风儿一样随时飘进来。如果这样的难堪仅仅发生在自己身上,有一张厚脸皮就足够了,但是,如果被突如其来的问题弄得面红耳赤的是你的老板或者你的同事,需要你考虑和做的恐怕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作为尴尬的旁观者,你唯一的任务就是帮助别人摆脱窘境。既要让当事人不会因为该种情况的出现心情沮丧,也要做到不让其他的旁观者因此轻视当事人。为此,你需要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最大程度地减少尴尬的影响范围 尴尬是只能在人与人交往中才发生的现象。如果只有一个人,根本不成其为尴尬,相反,尴尬时现场的参与者越多,尴尬的程度也就越深,所以,在帮助别人摆脱困境时必须考虑到事发当时的环境因素,尽最大的可能将周围的不利影响压缩到最小。 迅速转移现场注意力 尴尬的当事人通常都是当时现场的公众注意力的焦点,尴尬也因此变得更难堪。如何快速地帮助当事人降低曝光率就成了首当其冲的问题。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有意在现场挑起另一特别惹眼的事情。 尽早结束尴尬 尴尬的过程有时简直就是对当事人的精神折磨,它持续的时间越长对当事人的伤害也就越大。这种伤害不仅单指当时的心理不安,而且会随着时间的延长对当事人的公众形象造成不可挽回的不利影响。尽早结束尴尬就意味着将一切不利的结果和损失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 真正用心去理解和安慰他们 理解和安慰是医治伤害的万能良方,对尴尬也不例外。但是一定要真正用心去理解和安慰他们,然而也不必太过斟酌字句,付出感情就足够了。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他们未必会认真听你说了什么,听了也未必明白,拿出足够的感情就能感动他们。 当一个女秘书在公众场合发现她的老板的裤门大开时,她走过去说:“您的车库门忘记关了。” 这当然是一个笑话,在一种完全不宜公开伸出援手的场合,帮助别人摆脱窘境的方法莫过于语言的借喻了。 除了语言上的巧妙提醒,主动的形体动作同样有效果。你可以走过去好像要与他耳语,并用身体把他彻底挡住,让他从容解决问题。或者先将通知的任务交给旁人,然后在另一端制造一起不大不小的事件,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来源:青岛时尚网

第19篇:摆脱办公室尴尬

没有人能预料尴尬出现的时间,对于那些将一生的1/3时间交给办公室的上班族不可避免的窘境总会像窗外的风儿一样随时飘进来。如果这样的难堪仅仅发生在自己身上,有一张厚脸皮就足够了,但是,如果被突如其来的问题弄得面红耳赤的是你的老板或者你的同事,需要你考虑和做的恐怕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作为尴尬的旁观者,你唯一的任务就是帮助别人摆脱窘

境。既要让当事人不会因为该种情况的出现心情沮丧,也要做到不让其他的旁观者因此轻视当事人。为此,你需要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最大程度地减少尴尬的影响范围

尴尬是只能在人与人交往中才发生的现象。如果只有一个人,根本不成其为尴尬,相反,尴尬时现场的参与者越多,尴尬的程度也就越深,所以,在帮助别人摆脱困境时必须考虑到事发当时的环境因素,尽最大的可能将周围的不利影响压缩到最小。

迅速转移现场注意力

尴尬的当事人通常都是当时现场的公众注意力的焦点,尴尬也因此变得更难堪。如何快速地帮助当事人降低曝光率就成了首当其冲的问题。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有意在现场挑起另一特别惹眼的事情。

尽早结束尴尬

尴尬的过程有时简直就是对当事人的精神折磨,它持续的时间越长对当事人的伤害也就越大。这种伤害不仅单指当时的心理不安,而且会随着时间的延长对当事人的公众形象造成不可挽回的不利影响。尽早结束尴尬就意味着将一切不利的结果和损失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

真正用心去理解和安慰他们

理解和安慰是医治伤害的万能良方,对尴尬也不例外。但是一定要真正用心去理解和安慰他们,然而也不必太过斟酌字句,付出感情就足够了。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他们未必会认真听你说了什么,听了也未必明白,拿出足够的感情就能感动他们。

当一个女秘书在公众场合发现她的老板的裤门大开时,她走过去说:“您的车库门忘记关了。”

这当然是一个笑话,在一种完全不宜公开伸出援手的场合,帮助别人摆脱窘境的方法莫过于语言的借喻了。

除了语言上的巧妙提醒,主动的形体动作同样有效果。你可以走过去好像要与他耳语,并用身体把他彻底挡住,让他从容解决问题。或者先将通知的任务交给旁人,然后在另一端制造一起不大不小的事件,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第20篇:近义词

三年级上册近反义词综合

【1课】

近义词:穿戴--打扮

好奇--惊奇

飘扬--飘动

绚丽多彩--五彩缤纷

安静--平静

招引—吸引 反义词:洁白-乌黑

粗壮—纤弱 安静—喧闹

古老—年轻 【2课】

近义词:快乐—高兴 喜爱—喜欢 假装—伪装 观察—观测 使劲—用劲 合拢—合并 反义词:喜欢—讨厌

合拢—张开 【3课】

近义词:汲取—吸取 鼓舞—鼓励 纪念—怀念

终于—终究 【4课】

近义词:仔细—认真 勤劳—辛劳 甜蜜—甜美

飘扬—飘荡 有趣—风趣 发颤—发抖 反义词:快乐—开心 【5课】

近义词:肯定--一定

本来—原来

可惜—惋惜

诚实—老实 反义词:肯定—否定

诚实—虚假

严寒—酷暑 【6课】

近义词:突然—忽然

吩咐—命令

立刻—马上

反义词:仔细—马虎

经常---偶尔 【7课】

近义词:常常—经常

恐怕—估计 著名—有名

反义词:突兀—凹陷 【8课】

近义词:解释—说明

漂亮—美丽

特别--特殊 反义词:失信—守信

特别—普通(一般) 【10课】

近义词:希望—盼望

精心—细心

依然—扔然

寻找—寻觅

垂头丧气—无精打采

渐渐—逐渐

反义词:快乐—痛苦

精心—粗心

垂头丧气—兴高采烈

希望—失望 【11课】

近义词:留意—留心

凉爽—凉快 五彩缤纷—五光十色 反义词:紧—松

火热—寒冷 【12课】

近义词:道别—告别

叮咛—嘱咐 掠过—拂过 辽阔—广阔

绽放—裂开 继续—持续 甜—甘甜 快活—愉快

反义词:温暖—凉爽

辛勤—懒惰

辽阔—狭窄

匆匆—慢慢 【13课】

近义词:适宜—适合

大致—大概

舒展—伸展

苏醒—醒来 艳丽—亮丽 反义词:艳丽—素雅 醒—睡

密切—疏远 干燥—潮湿 【14课】

近义词:推测--推断 超常—特殊

确确实实—的的确确

包括—包含 证明—证实

反义词:减少—增加 超常--一般 陌生—熟悉 【15课】

近义词:看守—看护 随意—随便 清闲--空闲 拜访—访问 调节—调整 反义词:细微—明显 简单—复杂 浪费—节约 伟大—渺小 【16课】

近义词:跛--瘸 忿忿--生气 究竟—到底

详细--详尽

光滑—平滑 反义词:容易—困难 细小—巨大 详细—简略 不紧不慢—慌慌张张 【17课】

近义词:拜访—拜见 迎候—等候 大概—大约 敬重—尊敬 请教—讨教 佩服—敬佩 反义词:渊博—贫乏

长进—衰颓 闻名—无名

凉爽—凉快 香 【18课】

近义词:混沌—模糊 茂盛—旺盛

滋润—润泽 缓缓—慢慢 华丽—华美 【19课】

近义词:才干—才能 美观—美丽 节省—节约 宝贵—珍贵 精美—精致

坚固—牢固 反义词:减轻—加重 容易—困难 坚固—松散

精美—粗糙 【20课】

近义词:完整—完全 名扬中外—名满天下

反义词:热闹—冷清 清清楚楚-模模糊糊 【22课】

近义词:瑰丽—美丽 庞大—巨大 栖息—休息 反义词:富饶--贫穷 茂密—稀疏 【23课】

近义词:诱人—迷人

欣赏—观赏 抽出—长出 融化—溶化

【24课】

近义词:闪耀—闪烁

乐意—愿意 应有尽有—一应俱全 反义词:漫长—短暂 清澈—浑浊 热情—冷淡 【25课】

近义词:固然—确定 长处—优点 善于—擅长 优势—优点 慌张—紧张 危急—紧急 安全—平安 依然—依旧

反义词:防守—进攻 紧张—放松 长处—短处

集合—分散 胜利—失败 【26课】

近义词:果然—果真 躲避—躲闪 当初—从前 也许—或许 反义词:高兴—伤心 【27课】

近义词:谦虚—虚心 轻蔑—蔑视 愤怒—生气 理会—理睬 覆盖—遮盖

反义词:谦虚—骄傲 堕落—上进 【28课】

近义词:别致—特别 抱怨—埋怨 匀称—均匀 反义词:傲慢—谦和 愚蠢—聪明 荒凉—繁华

【29课】

骤然--突然 热烈—激烈 镇定—镇静 注视—凝视 持久—长久 由于—忧愁 反义词:忧郁—开朗 持久—短暂 镇定—慌张 【30课】

近义词:回答—回复

不假思索—毫不犹豫

反义词:危险—安全 【31课】

近义词:诚挚—诚恳

宽裕—富裕

反义词:给予—索取

仁爱—残酷 【32课】

近义词:羡慕—爱慕

感谢—感激 调皮—顽皮 恋恋不舍—依依不舍 鼓励—激励

调皮—顽皮

获得—获取

反义词:调皮—乖巧

喜欢—讨厌 清闲—繁忙

摆脱近义词
《摆脱近义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