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五年级下册科学书(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16 06:06:5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力度、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继续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小学科学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化多操作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地球、太阳和月球,昼夜与四季,生物的生长,生物的需求,生命怎样延续等五大板块内容。

三、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大部分学生对科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认真听讲、严肃实验纪律及客观分析、认真讨论、充分理解的学习态度,对于学习科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科学的能力,其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理解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四、教学措施:

1、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表扬先进,鼓励差生,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全班平衡发展。

3、重视形象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意识的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4、加强实验演示、实验操作、充分理解。

5、适当布置练习作业,认真批改及时订正。

6、分单元、分阶段验收学生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推荐第2篇:五年级下册科学考试题

“科学”还继续使用在广义上表示可靠,可教的知识的一个话题,我们看看下面的五年级下册科学考试题吧!

五年级下册科学考试题

一、我会填

1.能够帮助人们( )或( )的装置,都可以称为( ),可以分为( )和( )。

2、斜面可以( ),斜面越平缓越( )。

3、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 ),使用它能( );

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做( ),使用它能( )。

4、能够传递力量的装置叫做( ),生活中常见的这样的装置有( )、( )、( )。

5、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由( )、( )、( )、和( )四种基本的简单形状构成。

6、通常,结构由( )构成,( )支架最稳固、结实,所用材料也最少。不稳定的结构,可以通过架梁的方式增加其( )结构,使它变得稳定。

7、植物会结出( ),( )可以长成新的植株。除此之外,植物还可以利用( )、( )、( )来繁殖后代。

8、像鱼和鸡等动物那样的( )或( )的繁殖方式叫( )。

9、大自然中,这些( )和( )的石头叫做( )。它们是构成岩石的(),岩石是由()组成的。

10、眼睛接受光线的()。视神经将落在()上的信号及时传递给(),它分析后弄清楚信息的含义,人就产生了()。

二、我会选

1、使用杠杆时,当支点到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 )。

A、省力 B、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C、费力

2、水龙头是一种( )。

A、杠杆 B、轮轴 C、斜面 D、滑轮

3、下面的各种机械中,( )不是斜面。

A、螺丝钉 B、斧子 C、镊子

4、链条传动可以改变( )。

A、运动的快慢 B、运动方向 C、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

5、不能用茎繁殖的植物是( )2017年五年级下册期末科学题2017年五年级下册期末科学题。

A、胡萝卜 B、吊兰 C、水仙花 D、生姜

6、在高温高压下变化的岩石叫( )。

A、变质岩 B、岩浆岩 C、沉积岩 D、矿物

7、( )是制造铅笔芯的主要原料。

A、白云母 B、方解石 C、赤铁石 D、石墨

8、被称为“钢铁巨人”的艾菲尔铁塔在( )。

A、法国 B、意大利 C、澳大利亚

9、下列哪些物体组成了地球的外壳( )。

A、土壤 B、岩石 C、水 D、泥沙

10、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约多少来自于眼睛( )。

A、95% B、90% C、85% D、80%

三、我会判断

1、当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轴上的轮越大越省力。( )

2、盘上公路不是斜面的变形。( )

3、斜面坡度越小,所需的拉力越大。( )

4、阿基米德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 )

5、吊车上使用了多种滑轮。( )

6、赵州桥是平板桥。( )

7、蜗牛是雌雄一体的。( )

8、片麻石和大理石都是变质岩。( )

9、营石是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透明的萤石称为水晶。( )

10、耳朵是接受声音的感觉器官,眼睛是接受光线的感觉器官,但皮肤不是感觉器官。( )

11、脑神经主要分布于人体的头部和四肢。( )

12、某病人右侧肢体出现瘫痪症状,可能是他大脑的右侧出现了问题。( )

四、问答题

1、什么叫月相变化?答:天空中的月亮常常改变模样,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这就是月相的变化。

2、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答: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足够的氧气,充足的阳光。

3、什么是植物的向光性?答: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如果阳光不够充足,植物的茎叶就会朝向阳光更充足的地方生长。这就是植物生长的向光性。

4、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答:是由于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

5、四季是怎么产生的?四季的变化与太阳的直射与斜射有关,由于地球永不停歇地侧着身子,围绕太阳这个大火炉运转,这种冷暖便不停地交替着,从而形成了寒来暑往的四季。

6、养蚕要注意哪些事项?答:

1、桑叶要新鲜、干净、洗过的桑也要晾干。

2、每日清洁桑叶的纸盒。

3、发现病蚕及时隔离。

4、防止老鼠、蚂蚁等动物伤害蚕。

7、什么叫胎生?答:有一些动物在繁殖后代时直接生出幼崽,而幼崽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以母亲乳汁为食。这种繁殖方式叫胎生。

8、什么叫传粉?答:植物的花粉从雄蕊传播到雌蕊上就叫传粉2017年五年级下册期末科学题中小学辅导。

9、什么是植物的生长周期?答:从种子萌发长出幼苗开始,到这株植物开花结果,繁育出种子,这株植物就完成了一个生长周期。

10、月相变化的原因?答: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地球遮挡了部分阳光,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的、被太阳光照亮的月球部分的形状也有规律地变化,从而产生了月相变化。

11、植物种子有哪几种传播途径?答:

1、风力传播。

2、水利传播

3、动物传播。

4、弹力传播。

12、为什么动物动物一段不吃东西会感到饥饿?答:这是因为食物在动物的身体里会转化成身体需要的物质和力量。这些物质会被身体所吸收,它所产生的能量可以提供运动的力量,并维持体温。它们要生长、运动和维持体温就要不断地进食。

推荐第3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测试题

夯实基础是教学工作不变的主题,越是基础的,越是经典的,生命力也越强。以下是五年级下册科学测试题,欢迎阅读。

一、填空题

物体运动的基本方式有( )、( )、( )三种。

在生物的启示下,人们发现了许多新技术,这在科学课上叫( ),如:人们根据鸟发明了( );我还知道根据( )发明了( );根据( )发明了( );我想根据( )设计( )。

生活中到处都有摩擦力,有时要加大或减小摩擦。如:往自行车车轴上上油是为了( ),在鞋底上做些花纺是为了( )。

我们伸开两臂,左臂向东,右臂向西,面对的一面是( )。

中国古代的两大宇宙学说是( )和( )。

按动物的食物分类,动物分为( )( )( )。

游速最快的动物是( )。

二、选择

1、汽车在泥地上行驶时,车轮在原地打滑,为了使车前进,应该( )

A、在车轮下倒些水 B、在车轮下撒些碎石 C、在车轮下撤些干土

2、从沙盘上可以看出整个学校的( )

A、路线 B、布局 C、位置

3、植物学家( )将不同时刻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来报时,称它为“花钟”。

A、牛顿 B、伽俐略 C、林奈

4、下列植物中喜欢在夜间开花的是( )

A、月季花 B、太阳花 C、昙花

5、锻炼之后,( )用冷水冲洗。

A、应该马上 B、不能马上 C、都可以

6、( )绕地球航行一周回到出发点,进一步用事实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假说。

A、哥白尼 B、麦哲伦 C、伽俐略

7、下列动物中,不擅长两项运动方式的是( )

A、企鹅 B、兔子 C、青蛙

8、下列动物中不喜欢夜间行动的是( )

A、猫头鹰 B、蝙蝠 C、蝴蝶

三、判断

所有动物都是“日出而做,日落而归”的。

电扇的运动方式是振动。

两人同时出发,走相同的路程,用的时间越长,速度越快。

卡车载着货物在公路上行驶,坐在卡车上的人看到货物是静止的。

对同一物体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是动是静的判断也是不同的。

读取温度计的度数要等温度计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时再读。

只要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就会动起来。

风在吹,水在流,人在行,鱼在游……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里。

四、连线

1、把下列各力与相应事物现象连起来。

2、将动物与它们擅长的运动方式线连起来。

水的浮力 苹果落地 兔子 奔跑

地球引力 摩擦两只手会觉得热 大雁 跳跃

大气压力 给自行车打气 鱼 飞行

摩擦力 关门 鸵鸟 游泳

推力 射箭

弹力 轮船漂在水面上

五、动手做。

1、至少想两种办法使静止的小球运动起来。

方法1:

方法2:

在你的方法中,分别是用( )力,( )力,使静止的小球运动起来。

2、再想两种办法使运动的小球静止下来。

方法1:

方法2:

为什么这些方法都可以使运动的小球静止下来。

六、用脑想。

1、你知道的交通运输工具有哪些,(至少说出4种)

2、选出两样举例说明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

3、再设计一种未来的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名称: 交通工具的特点:

市场的预测:

广告语或广告画:

七、实验与生活

用蜡烛代替太阳光,乒乓球代替地球。说说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推荐第4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综合组

2017-3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

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 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3、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钟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

(3)第三单元热:

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铁架台、演示用时区图、陀螺。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我所任教的班中,总体上课堂纪律好,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

推荐第5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执笔人:闫红朵 王莲

一、课程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

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的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普适性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

1、能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滑轮、斜面、齿轮等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通过观察、分析资料发现动物、植物有着多种繁殖方式;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做出有根据的假设;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表面的变化;设计制作能完成一定任务的工具(包括简单机器、机器人等)。

2、能始终保持对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状态的兴趣以及对未解之谜和生物技术的好奇,并积极关注相关研究的进展;感受生命延续过程的复杂多样,进一步树立珍爱生命、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能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学会并初步形成分工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能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3、能通过收集资料、亲历科学实验列举简单机械的使用,体会到利用简单机械能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举例说明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发现生物的许多特征是遗传的,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分析实例找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能描述温度、风、流水、植物对地表改变的作用,能说出岩石主要是由各种矿物组成的。

4、能感受一些工具和简单机械的运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能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并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技术的运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弊;能提出保护环境、保护矿物资源的建议;能讲述科学家(如达尔文)的故事,关注工具发明和使用的发展史。

四、教材分析:本册共分为六个单元,共22课。

第一单元巧妙的用力: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组织学生探究简单机械的作用及简单的原理。学生在研究简单机械中观察两种力相互作用的过程,感受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并认识到当两种作用力相等时,物体间将达到平衡状态即可。 第二单元生命的延续:本单元将在学生已有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类相关资料,观察、比较并描述相关的现象等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来进一步感悟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培养对生命的珍爱,学习植物和动物不同的生殖方式,了解生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与生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本单元继续引领学生带着许许多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通过查阅、分析和整理资料、讨论、撰写科学短文、模型制作等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讨论生物的起源和进化问题,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

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本单元将引领学生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模拟实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到各种自然力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意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适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第五单元矿产资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岩石、矿石制成的生活日用品等入手,懂得地球母亲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这些矿产资源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因此保护矿产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第六单元工具与技术本单元以工具和技术为主题,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整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机器人开发研制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自己的机器人。

五、学情分析:

1、可喜之处:通过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设、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处: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六、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

推荐第6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运动和力”、“时间”、“生物与环境”、“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力表现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往往跟运动联系在一起。物体的运动状况的变化都是力作用的结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弹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单元中,学生要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预测、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运用数据进行解释、组装实验装置、设计制作小车等,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发展对探究的兴趣,也是教材的意图之一。

第二单元要让学生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从而认识到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的。同时,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还将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一定时间间隔的长短,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时、分、秒等时间单位概念。

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

(二)就是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本单元将侧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进行重点研究。以生态瓶的建造、观察和改变控制条件为线索来进行探究活动,探究食物关系平衡破坏后的生态状况,进一步认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在活动中,需要对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行激发和保护,鼓励学生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活动记录,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预测和验证的必要性,经历简单的方案设计并实践的过程,在改变控制条件的活动中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交流。

第四单元:第

一、二课,从同一时刻各地时间不同,世界各地存在时差,北京、纽约昼和夜刚好相反这些现象开始,通过研究得出这是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而且在自转造成的。

三、

四、五课,从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昼夜交替,通过分析、推理、计算等,研究得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并且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地球的自转。第六课,从北京到底是清晨还是黄昏这个问题,引出地球自转方向的问题,指导学生在模拟太阳东升西落的活动中,运用相对运动的原理,得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第七课,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解释前面提出的各地存在时差,黎明有先有后,新年钟声不会在同一时刻敲响的问题。第八课,继续研究有关地球自转的问题。在学生已经知道地球上各地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这个基础上,介绍极地有半年的时间白天很长,甚至有极昼的现象。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得出: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和倾斜度不变,很自然地为下面四季的成因作了铺垫。第九课和前面几课的思路刚好相反,是用前课得出的“地球倾斜转动”这个结论去模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运动,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由于内容较难,不作为重点,而且教师要加强实验指导。最后一课“昼夜、四季与动植物”是本单元学习的拓展。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因地球的公转而产生的四季变化,使得同一地方不同时间得到的光和热都发生变化,不同地方同一时间得到的光和热也不同。这使地球上产生了多样的环境、气候和多样的生物,也使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有节律地生长和生息。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小博士协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

七、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14课时 第二单元 12课时 第三单元 14课时 第四单元 15课时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根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新编,编排了四个单元,共16课主题活动,约32课时,每周上两课时。第一单元第1―4课我爱我家第二单元第5―8课我的生活好习惯第三单元第9―12课爱心行动第四单元第13―16课火热的夏天

二、教学目标

1、在介绍家庭成员,回忆甜蜜往事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家庭生活的欢乐与幸福,激发学生爱生敬长、热爱家庭生活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2、通过开展生活小故事的讲述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初步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逐步培养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学着做,不依赖父母,并掌握正确的保健常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使学生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员,热爱劳动也是爱父母的表现,学会一些劳动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5、引导儿童去观察、探究、体验爱的真谛,帮助儿童学会爱、乐于爱,不仅爱人,还要去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在爱心的培养中,快乐地成长。

6、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了解夏天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自然常识、生活常识,了解昆虫的一些基本知识。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地和有组织、有针对性地观察,在观察活动中增强实验能力和应用能力。

7、通过暑假生活中安全、健康、欢乐、有意义活动内容的安排和选择,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增强分辨是非好坏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能力,知道自我保护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适应社会的常识的技能。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注意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切实上好每一节课。

2、争取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3、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4、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进度周次教学内容课时1 我的一家2 2 我是家中小成员2 3 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2 4 过家家2 5 我掉了一颗牙2 6 眼睛与耳朵的诉说2 7 喝水的学问2 8 在餐桌上2 9 关心老人2 10 他们需要关爱2 11 小手拉小手2 12 别把花草弄疼了2 13 雷雨来了2 14 夏天的小虫2 15 怎样才凉快2 16 过好暑假2 17 期末复习考试18 19 我的一家目标要求:在回忆甜蜜往事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家庭生活的欢乐与幸福,激发学生爱亲敬长、热爱家庭生活的积极情感和态度。通过开展生活小故事的讲述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初步培养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通过回忆、介绍、自理、设计、学习、孝心行动、游戏小品等一系列活动方式方法,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自己的家庭生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

(一)――歌儿温馨生活甜请小朋友拿出全家人的合影照片,播放歌曲《可爱的家》。学生边听边唱,边欣赏照片。师述:小朋友边唱歌,边欣赏着照片,个个流露出幸福的笑容,你们爱自己的家吗?那你们想不想把亲爱的父母长辈,把你们家欢乐的故事介绍给大家呢?揭示活动主题:我的一家。活动

(二)――了解长辈爱长辈出示图片。内容是:园园、盼盼和几个小朋友正在向同伴介绍照片中的家人。讨论: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在说些什么?在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引导,介绍家人可从生日、属相、长相、职业、爱好、品质及自己的感受等多方面来说。小朋友带着照片,和父母一起在小组内互相介绍,然后推选对父母长辈最了解的小朋友上讲台向全体师生介绍。亲子游戏。找妈妈。请几个孩子蒙上眼睛,用触摸的方式寻找自己的妈妈,看谁找得又对又快。心有灵犀。长辈对孩子十分关爱,也十分了解,可孩子对长辈呢?请家长和孩子背靠背,在各自的题板上写自己最喜欢什么或喜欢干什么、吃什么,看哪组写得最一致。第二课时活动

(三)――欢乐家庭故事多教师介绍一个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小故事。请小朋友说一说家庭生活中欢乐的小故事,师生共同分享。例如:陪爷爷、奶奶散步,听父母讲故事,外出旅游,一起游戏、劳动……亲子游戏:我做你猜。出示一个词或一句话,孩子只能用形体比划,家长来猜。

本站提供《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全册教案计划.doc》文档在线阅读与下载-本页侧重于给作者增加一个可以带来微薄收入的一个渠道,并非有意侵犯版权或者盗取其他网站上的文档。欢迎在线观看。 问题1:是否需要安装阅读软件?答:不需要,可直接在线阅读 问题2:是否能够截取TXT文字下来?答:不能。请下载本电子

推荐第7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

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五年级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

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中,六(1)班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六(2)班,总体上课堂纪律好,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不如一班积极,表现欲望差,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补差意见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复习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学困生,师生都要特别关爱。抽时间与他们谈心,端正学习态度,确定学习目标。

2、对平时缺课未做实验的学生要调查摸底, 及时查漏补缺, 做到实验率100%。

3、课前检查前节课的作业,有问题及时纠正;课后交流,课堂复习的要点消化的怎样,进行抽题检查;平时提醒,碰到该生及时了解复习情况和作业完成的情况,及时提醒不要忘记作业。选择“小老师”,让他们在集体的合作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4、给困难生以更多的展示机会,以呵护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平时一些简单的题目,请他回答,让他找回自信。积极采取激励措施,只要待转学生有点滴进步,就要予以鼓励,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去争取下一次的进步。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起止日期 教 学 内 容 课时 备注

1 2.25-2.29 始业教育;

1、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2 3.3-3.7

3、放大镜下的晶体;

4、怎样放得更大;练习3 3 3.10-3.14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二);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三) 3 4 3.17-3.21

8、微小世界和我们;单元练习3 5 3.24-3.28

1、我们身边的物质;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3 6 3.31-4.4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铁生锈了;练习3 7 4.7-4.11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物质变化与我们 3 8 4.14-4.18 单元练习;期总中练习; 3 9 4.21-4.25

1、地球的卫星一月球;

2、月相变化;

3、我们来造环形山 3 10 4.28-5.2

4、日食和月食;

5、太阳系 2 11 5.5-5.9 练习;

6、在星空中(一);

7、在星空中(二) 3 12 5.12-5.16

8、探索宇宙;单元练习3 13 5.19-5.23

1、一天的垃圾;

2、垃圾的处理;

3、减少丢弃及重新利用 3 14 5.26-5.30

4、分类和回收利用;

5、一天的生活用水;练习3 15 6.2-6.6

6、污水和污水处理;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3 16 6.9-6.13 单元练习;概念梳理 3 17 6.16-6.20 总复习3 18 6.23-6.27 总复习3 19 6.30-7.4 复习考试 3 20 7.7-7.11

推荐第8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六个单元,分别是“神奇的机械”、“形状与结构”、“它们是怎么延续后代的”、“岩石与矿物”、“人体的司令部”、“交流与质疑”。

第一单元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力表现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往往跟运动联系在一起。物体的运动状况的变化都是力作用的结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弹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单元中,学生要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预测、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运用数据进行解释、组装实验装置、设计制作小车等,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发展对探究的兴趣,也是教材的意图之一。

第二单元要让学生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从而认识到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的。同时,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还将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一定时间间隔的长短,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时、分、秒等时间单位概念。 “生物与环境

(二)”第三单元就是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本单元将侧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进行重点研究。以生态瓶的建造、观察和改变控制条件为线索来进行探究活动,探究食物关系平衡破坏后的生态状况,进一步认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在活动中,需要对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行激发和保护,鼓励学生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活动记录,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预测和验证的必要性,经历简单的方案设计并实践的过程,在改变控制条件的活动中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分

析和交流。

第四单元:第

一、二课,从同一时刻各地时间不同,世界各地存在时差,北京、纽约昼和夜刚好相反这些现象开始,通过研究得出这是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而且在自转造成的。

三、

四、五课,从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昼夜交替,通过分析、推理、计算等,研究得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并且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地球的自转。第六课,从北京到底是清晨还是黄昏这个问题,引出地球自转方向的问题,指导学生在模拟太阳东升西落的活动中,运用相对运动的原理,得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第七课,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解释前面提出的各地存在时差,黎明有先有后,新年钟声不会在同一时刻敲响的问题。第八课,继续研究有关地球自转的问题。在学生已经知道地球上各地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这个基础上,介绍极地有半年的时间白天很长,甚至有极昼的现象。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得出: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和倾斜度不变,很自然地为下面四季的成因作了铺垫。第九课和前面几课的思路刚好相反,是用前课得出的“地球倾斜转动”这个结论去模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运动,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由于内容较难,不作为重点,而且教师要加强实验指导。最后一课“昼夜、四季与动植物”是本单元学习的拓展。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因地球的公转而产生的四季变化,使得同一地方不同时间得到的光和热都发生变化,不同地方同一时间得到的光和热也不同。这使地球上产生了多样的环境、气候和多样的生物,也使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有节律地生长和生息。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小博士协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下册

2012.2

推荐第9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类别:教学

学校:耿棚镇高庄小学学科:年级:姓名:时间:

教 学 计 划

科 学

五 年 级

刘 磊 2017年2月11日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的欲望,能够积极的解决各类问题,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事物,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

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3.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钟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 (3)第三单元热:

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铁架台.演示用时区图.陀螺。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五(1)班,总体上课堂纪律好,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材内容

一、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造一艘小船;

三、

5.浮力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四、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五、

单元复习概念梳理;

1.热起来了

六、

2.给冷水加热

3.液体的热胀冷缩;

七、

4.空气的热胀冷缩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热是怎样传递的;

7.传热比赛

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单元复习;

期中考试

1.时间在流逝;

2.用水测量时间

3.我的水钟;

4.机械摆钟

5 .摆的研究;

6.做一个钟摆

7.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单元复习概念梳理

1.昼夜交替现象;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3.证明地球在自转;

4.谁先迎来黎明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十七、

6.地球在公转吗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十八、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九、

单元复习概念梳理;

十、

机动

总复习

推荐第10篇:五年级科学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科学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科学的兴趣更持久,自觉性也提高了。但同时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优秀的学生表现出更强的能力,而有一小部分学生的自觉性反而差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同学,他们总会经常的围在我身边,问上一些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更会把他们在课外的发现跑来告诉我。每当这时,我都会开心一笑。本学期将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对这部分学生开展科学小记者活动,让这部分学生的自然智能能到挖掘发挥,然后由这部分学生再去带领、影响其他学生,从而达到全体提高的目的。

二、教材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三、分单元实验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钟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

(3)第三单元“热”:

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铁架台、演示用时区图、陀螺。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措施

本学期教学内容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教学约需10课时。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教学进度

周次 课题 课时 备注 1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2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3 4 造一艘小船 3 5浮力

4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4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5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5 1热起来了 6 2给冷水加热 6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7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7 5金属热胀冷缩吗 8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8 7 传热比赛

9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10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11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12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13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14

1 1 2 2 2 2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

2 历史

2 2 2 15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16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17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11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2012.2 张凌雪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五年级共有57人,他们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共有24课,以知识的内容分为五部分。分别为人的一生、地球和地表的变化、无处不在的能量、探索宇宙、科技与能源。本册教材注意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整理,注重用联系的观点构建教科书整体结构。

在内容的选择上,用联系的观点整合不同的内容,选择体现综合性、系统性和事物周期性变化的内容构建教科书,引导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在整体上含悟科学本质。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介绍历史人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措施

1、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2、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3、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即:动手、动口、动脑。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既要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要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设计了大量的强化学生逻辑推理的探究项目,推测产生变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内部变化之间建立联系。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既要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要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设计了大量的强化学生逻辑推理的探究项目,推测产生变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内部变化之间建立联系。

2、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3、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教学中要加强安全教育。

六、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生命的奥秘

7课时 细胞 我从哪里来 人的一生 我像谁 生物繁殖新技术

第二单元

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7课时 火山 地震

各种各样的矿物 地表的变化 做一块卵石

第三单元

无处不在的能量

8课时 摆的秘密 钻木取火 通电的线圈

(一) 通电的线圈

(二) 无处不在的能量

第四单元

探索宇宙5课时 太阳家族 神秘星空 探索宇宙

第五单元

科技与能源 3课时 生物的启示 开发新能源

研究与实践 3课时 寻找达尔文的足迹 调查生活中的伪科学 我的科学学习历程 3课时。

六、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份:

制定教学计划;

三月份:

1、学习《新课程理念》,写出心得体会;

2、加强实验教学 四月份:

举行校级科学公开课;

五月份:

观看优秀教师讲座; 常规教学 六月份:

综合复习,迎接期末考试

第12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二、科学高段课标要求

(1)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科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基本食物和现象;形成对一些生命活动,以及对人体和健康的初步认识。

(4)通过对地球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

(5)通过设计和技术有关知识的学习,初步掌握综合知识和经验进行设计的技能;能够运用一些简单工具制造产品或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

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

教 材 内 容 完成情况

一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造一艘小船;

三 5.浮力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四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五 单元复习概念梳理;

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3.液体的热胀冷缩;

七 4.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

八 6.热是怎样传递的;7.传热比赛

九 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单元复习;

十 1.时间在流逝;2.太阳钟;

十一 3.用水测量时间4.我的水钟;

十二 5.机械摆钟6.摆的研究;

十三

7、做一个钟摆

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十四 单元复习概念梳理

1、昼夜交替现象;

十五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证明地球在自转;

十六

4、谁先迎来黎明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十七

6、地球在公转吗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十八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单元复习概念梳理;

十九

总复习

二十

复习考试

第13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2010年上期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柳华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设、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下册是在五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作为上一线索的延续,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听话的电磁铁”“地球的运动”“显微镜下的世界”和“遗传和变异”“青春活力”“我们怎样做计划”六个单元。

五、教学进度

听话的电磁铁

7课时 地球的运动

7课时 显微镜下的世界

6课时 遗传和变异

6课时 青春活力

5课时 我们怎样做计划

2 课时 复习迎考

2课时

2010年3月

第14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1课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具准备

地球仪、小船模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

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

二、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 实验

模拟实验:将小船模形贴着地球仪表面来回移动,从另一侧观察小船模型。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月食的时候地球的阴影是条曲线。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指导阅读p4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 简介 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地球是什么形状?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二、新课

(一)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

(二)海洋和陆地

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估算海洋和陆地的面积,使学生对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0

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10

(三)拓展

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多少?

平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4

(四)地球内部有什么 (a )、介绍地球内部概况 (b )、指导阅读p8的

“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三、作业:

1、查找、收集人类近代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和数据。

2、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知识。 板书设计:

第1课

一、地球的形状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

二、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

三、海洋和陆地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0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4 陆地约占地球表面的3/10 其他地形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3/4

四、地球内部有什么

第2课

教学目的

1、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2、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

教学重点

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有关太阳的一些知识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万物生长靠太阳吗?

二、新课

(一)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1、太阳直接给地球提供了光和热;

2、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成为大气、水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3、煤炭、石油等矿产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能还可以被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装置被人们利用。

(二)讨论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万物会怎么样?

(三)拓展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教学新课

(一)能量巨大的太阳

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层和大气层。核反应区半径约是太阳半径的1/4,其间进行的氢核聚变提供了太阳经久不衰的巨大辐射的能源。在辐射区内,通过光子的多次吸收、再发射过程把核反应区发射的高能γ射线变成低能的可见光和其他形式向外传送到对流层。对流层里物质的对流、湍流(及湍流产生的噪声)和大尺度的环流把太阳内部的能量传输到太阳表面,并通过光球辐射出去。

太阳每分钟发出的总能量约为每分钟2.273×1028焦。而地球上仅接收到这些能量的22亿分之一。太阳每年送给地球的能量相当于100亿亿度电的能量。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无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

三、作业:

调查周围的人们怎样利用太阳能。

板书设计

第2课

万物生长靠太阳吗?

一、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1、太阳直接给地球提供了光和热;

2、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成为大气、水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3、煤炭、石油等矿产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能还可以被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装置被人们直接利用。

二、能量巨大的太阳

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无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 第3课

教学目的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2、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3、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教学重点

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教学难点

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具准备

三球仪、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农历二月初一晚上,某牛棚的的牛被偷走了。第二天,探长把某嫌疑犯捉回来审问。疑犯对探长说:“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张三从牛棚中偷走了牛”。探长马上断定疑犯在撒谎。

为什么探长说他在撒谎?是不是牛被偷的晚上根本没有月光?每个月的初一是否有月光?怎样能知道呢?

二、新课

(一)观察月相的变化

教师在教室制作一张大的观察记录表,让学生把每天观察的记录画到表中。

同学们对月相进行了一个月的观察,大家有什么发现? 分析观察记录表,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月相变化的原因

做一做模拟实验,思考产生月相变化的原因。 出示月球模型。

月球黑和白的一面分别代表什么?月球绕地球转一圈大约要多长时间?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新课

教师:月球黑的一面是太阳照不到的一面,从地球上看就是黑色的。月球绕地球转一圈需要29.5天,代表一个月相变化周期。 演示三球仪

(一)观察三球仪三球间的相互运动,思考月相变化的原因。

(二)对月相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

(三)登陆月球

出示美国宇航员成功登陆月球的图片。

假如你是宇航员,即将登陆月球,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地球和月球的环境有哪些差异?

说说登陆月球应该作的准备,并说明为什么?

三、作业:

搜集更多有关月球的资料,制作月球知识手抄报。

板书设计

第3课

月 球

一、观察月相的变化

二、月相变化的原因

三、登陆月球

第4课

白天与黑夜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

2、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4、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 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教学难点

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教具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把白天简称为昼,黑夜简称为夜,昼夜交替一次为一天。想想看,是什么原因使昼夜不停地交替出现呢?

二、新课

(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1、我们用手电筒表示太阳,地球仪表示地球,做一个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

2、出示地球自转示意图。

小结: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天。在地球的某一个地方,在一天当中,正对太阳时就是白天,绕到背向太阳的一面时就是黑夜。

(二)、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指导阅读P21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2、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二、新课

(一)、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在同一时刻,北京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纽约的太阳已经向西落下,世界各地的昼夜变化存在着差异。

由于世界各地的昼夜存在着差异,同学们可以借助网上交流了解在同一时刻各地的时间、昼夜状态是不同的,体会世界各地昼夜的差异,进一步理解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

(二)、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昼夜变化也会对动植物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指导阅读P23 哪几种动植物的生长活动受昼夜变化的影响较明显? 小结:

大多数动植物的生长活动都受昼夜变化的影响。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动植物生长活动受昼夜变化影响的知识。

板书设计

第4课

白天与黑夜

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二、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三、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四、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第5课

春夏与秋冬

教学目的

1、了解四季的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2、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

通过阳光直射与斜射的对比实验,观察并了解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不同的效果。

教学难点

四季形成的原因。

教具准备

两块大小一样的金属片,每块的背面粘贴一支温度计、大镜子、手电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为什么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冬天的太阳暖洋洋的?

二、新课

(一)、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出示一个手电筒,分别在黑板上演示直射和斜射,引导学生观察直射和斜射时光束有什么不同。

(直射时光线集中,照射面积小;斜射时光线不集中,照射面积大。)

直着照和斜着照,得到的光束有什么不同?被照射区域的温度有什么区别?

直射和斜射是否会形成不同的温度呢? 做书上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阳光在同样的高度直射与斜射会形成明显不同的温度。

(二)、四季的成因

我们已经知道,阳光在同样的高度直射与斜射会形成明显不同的温度,地球以一年为周期围绕太阳公转,由于地球始终是倾斜着身子在公转,所以对某一地区来说,每年夏季和冬季太阳光照射地表的角度就出现了明显差异,也就形成了明显不同的温度。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太阳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2、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二、新课

(一)、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四季气候不同。有的地区冬天特别冷,夏天比较凉爽;有的地区冬天比较温和,夏天特别酷热。我们所在的地区属于哪一种呢?

我们通常是如何躲避严寒酷暑的呢?

(二)、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动植物寒冬没有棉衣,酷暑没有空调。他们是如何抵御严寒酷暑的呢?

介绍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典型方式。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方式。

板书设计

第5课

春夏与秋冬

一、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二、四季的成因

三、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四、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第6课

祖国各地的春天

教学目的

1、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通过网络课堂了解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认识祖国各地春天的特征。

教学重点

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难点

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春天有什么特征?春天从一年之中的什么时候开始?今天,我们就通过网络课堂来探究、了解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认识祖国各地美丽的春天!

二、新课

指导阅读P30-31.关于春天的研究内容是很多的,如气温升高、降水、花开、蛙鸣、小草返青、大树发芽等等,我们首先要“提出研究内容”,然后“完成各项研究内容”,再“讨论与交流”,最后“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

(一)、现在,我们就选定一个研究内容:如“一周气温变化”。

1、研究内容:一周气温的变化

2、完成各项研究内容;记录本地一周每天的平均气温

3、讨论与交流:通过网络课堂与全国各地小朋友讨论、交流

4、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得出祖国各地春天有哪些差异,并把研究成果发表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春天有什么特征?

2、春天从一年之中的什么时候开始?

二、新课

(一)我们也可以选定另一个研究内容:如“油菜开花的研究”。

1、研究内容:油菜开花的研究

2、完成各项研究内容;记录本地油菜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

3、讨论与交流:通过网络课堂与全国各地的小朋友讨论、交流

4、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得出祖国各地春天有哪些差异,并把研究成果发表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第7课

种子和幼苗

教学目的

1、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

2、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

3、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教学重点

知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

教学难点

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平时见到的植物,大部分都是由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是不是每一颗种子都可以发芽呢?什么样子的种子能发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种子和幼苗》(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出示两组菜豆种子(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和未被虫蛀的菜豆种子)以及提前几天用两组菜豆种子(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和未被虫蛀的菜豆种子)做的发芽情况的实验。

解剖一颗完整的菜豆种子,观察其内部结构。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然后说说什么样的种子才能发芽。 得出:结构完整的种子才能发芽。

(二)、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同样的种子,为什么在仓库中不发芽,种到地里就会发芽? 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外部条件?

出示一组(三个杯子)发芽情况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 三个杯子里分别放了相同数量的种子和土壤,只是1号杯空气充足,无水;2号杯水和空气均适量;3号杯水较多,缺乏空气。

观察不同情况下种子的萌发情况,思考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得出:

种子萌发所不可缺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2、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二、新课

(一)、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并用简单的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1、种子从外界吸收足够的水分后,原来干燥、坚硬的种皮逐渐变软,整个种子因吸水而呈现膨胀,终于将种皮撑破。

2.、种子吸水后,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贮存在胚乳或子叶里的不溶性大分子化合物,分解成简单的可溶性物质。

3.、种子的胚根、胚芽、胚轴很快地生长起来。

4.、种子里胚根首先突破柔软的种皮,向下生长,形成主根。5.、胚根伸出不久,胚轴的细胞也相应生长和伸长,把胚芽或胚芽连同子叶一起推出土面。)

(二)、拓展:子叶的作用

子叶在幼苗生长的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

幼苗萌发后的子叶为什么不会慢慢长大,反而慢慢枯萎呢? 你认为子叶对幼苗的生长有什么作用呢? 同学们可以课后做个实验来验证子叶的作用:

选用两株刚出土且差不多大小的幼苗,一株去除子叶,另一株不去除,然后把两株幼苗种在一个盆里,过几天观察看看实验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三、作业 网上学:各种各样的种子

1、请同学们上网了解更多植物种子的特点和用途。

2、请同学们观察和收集自己周围一些植物种子方面的资料并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第7课

种子和幼苗

一、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结构完整的种子才能发芽。

二、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三、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四、子叶的作用

第8课

植物长大了

教学目的

1、通过栽培植物,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2、了解植物的生长是有周期性的。

教学重点

1.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2.了解植物生长的四个主要阶段:种子、幼苗、开花、结果。

教学难点

收集植物生长过程的数据,分析数据并找出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株植物萌发以后生长很迅速,但它会一直这样快速地生长吗?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植物长大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

1、数据记录

植物生长过程中会有很多变化,比如植株长高、叶子变多等,我们可以用测量、统计等方法记录这些变化。

定期观察一株植物的生长过程,并把收集的数据记录下来,例如绿豆可以采用记录高度变化的方法、黄瓜则可以记录新增叶片的数量等等,请同学们选定一株植物进行观察,然后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P43的记录表里。

想一想,植物生长过程中还会发生哪些变化?

2、数据处理

用图表把数据列出来,有助于对数据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植物生长的规律?

二、新课

(一)、分析结果

分析植物生长高度变化记录表可以发现哪些规律?

(二)、植物生长有哪几个阶段?

植物一生的四个阶段是:种子、幼苗、开花、结果,根据你的记录填写P45的图表。

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周期是不是都一样呢?

三、作业

查找资料,探究不同植物其生长过程的规律一样吗?

板书设计

第8课

植物长大了

一、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

1、数据记录

2、数据处理

3、结果分析

二、植物生长有哪几个阶段?

植物一生的四个阶段是:种子、幼苗、开花、结果

第9课

教学目的

1、了解蚕一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

2、了解蚕幼虫期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3、经历饲养小动物的过程,描述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

教学重点

蚕一生的生长和变化。

教学难点

观察、比较蚕不同阶段的特点,研究蚕幼虫期生长过程中的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蚕宝宝多可爱啊,它长大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让我们一起进入蚕宝宝的世界,看看它的一生是怎样变化的。 板书课题:

二、新课

蚕和很多动物一样,生命都是从卵开始的。

(一)观察蚕卵

刚生出来的蚕卵是淡黄色椭圆形的,长1.2~1.3毫米。

(二)蚕卵是怎样孵化的?

适合的温度下蚕卵会逐渐变成紫黑色,两个星期左右即可孵化出蚁蚕。

蚁蚕把卵壳咬破后,先露出头部,然后爬出卵壳。

(三)蚕宝宝怎样长大?

1、蚕宝宝刚孵化出来时,小小黑黑的,头部和身体也是黑黑的颜色,大约只有3毫米,要用放大镜才看得清楚,身体全部都是毛,看起来很像小蚂蚁,所以叫做“蚁蚕”。因为蚁蚕的身体很小,所以要移动蚁蚕时,不要用手去抓,最好用毛笔驱赶蚁蚕到纸片上再将其移走。

2、要注意养蚕的注意事项(P48)。

3、观察蚕在幼虫阶段体长的变化,记录观察数据,并将数据用图表表示出来。

4、分析图表,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体长变化有什么规律?

(四)观察蚕的幼虫

蚕幼虫的身体结构:蚕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共13节。头部有口和六对单眼,胸部有三对尾端尖突的足(胸足)。腹部有四对圆形肉质的足(腹足)及一对尾足。腹足可以帮助蚕在桑叶上四处爬行。蚕的身体两侧有黑色的小点,称为“气孔”,是蚕的呼吸器官。

蚁蚕生长几天后就要脱皮。脱皮后,蚁蚕就变成了二龄蚕。蚕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要脱四次皮,最后变成五龄蚕。

蚁蚕和五龄蚕的异同点: 不同点

蚕:头部较大、身体发黑、全身都长毛。

五龄蚕:头部很小、身体白色、全身无毛、外形有差异。 相同点

蚕:身体都分为头部、胸部、腹部

五龄蚕:身体都具有三对胸足,四对腹足及一对尾足,身体结构相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蚕卵是怎样孵化的?

2、蚕宝宝怎样长大?

二、新课

(一)、蚕茧里有什么?

五龄蚕后,蚕的身体变黄且呈透明状,皮肤紧绷,且不爱吃桑叶,这时蚕就准备结茧吐丝了,蚕先向周围吐丝,以固定茧的位置,然后再吐丝将自己包围起来。一只蚕所吐的丝,其长度可达1000~1500米。

蚕茧内还有一套蚕皮,那是化蛹时,蚕蜕下来的。刚开始,蚕蛹是白色柔软的,不久就渐渐变色,最后呈褐色变硬。蚕蛹的身体的正面是一节一节的,蚕蛹的腹部可以隐约看到翅膀的纹路和触须及三对足,蛹的侧面有气孔。

(二)、观察蚕蛾的外形

经过10~15天,蛹会蜕去蛹壳而羽化成蛾。

蚕蛾头部上有发达的复眼、梳状的触角,口器退化。胸部三节,有三对足,两对翅。腹部雌性7节、雄性8节,7对气门。腹部末端有发达的外生殖器,雄蚕蛾身体较小,触角稍大;雌蛾身体较大,但触角稍小。蚕蛾虽然有嘴巴,却不再吃任何东西。 雌蛾尾端散发气味引诱雄蛾前来交配,交配后不久雄蛾死去,雌蛾开始产卵。雌蛾一般可以产五百个左右的卵。产完卵后不久,雌蛾也会死去。

(三)、蚕的生长阶段

蚕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蚕卵、幼虫、蚕蛹、蚕蛾。

三、作业

网上学:动物的一生

1.比较蝴蝶和青蛙的一生与蚕的一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了解其他一些常见的动物的一生。

板书设计

第9课

一、观察蚕卵

二、蚕卵是怎样孵化的?

三、蚕宝宝怎样长大?

四、观察蚕的幼虫

五、蚕茧里有什么?

六、观察蚕蛾的外形

七、蚕的生长阶段

蚕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蚕卵、幼虫、蚕蛹、蚕蛾。 第10课

我们在成长

教学目的

1、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外貌发生的变化。

2、知道一些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

3、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变化的特点,以及一些青春期保健知识。

教学重点

了解人在成长过程中外貌发生的变化,知道一些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

教学难点

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变化的特点,以及一些青春期保健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最近彬彬的声音怎么变得沙哑了?

彬彬要长大了吗?从哪些方面能够说明人在不断生长着?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我们在成长》(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相册里记录的变化

搜集一些自己不同年龄的照片,仔细研究一下,看看自己从小到大的外貌是怎样变化的,描述自己的外貌变化情况,把它记录在P55里。

(二)、研究身高、体重的变化

少年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但外貌发生了变化,身高和体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怎样才能知道近几年自己在身高和体重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呢?

1、到校医室查一查自己几年来的身高和体重的记录,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设计成表格记录下来。

2、分析数据,发现身高和体重的变化规律。

3、你的身高和体重每年增加的情况都一样吗?在哪一年增加得最快?(男生的身高和体重从

12、13岁开始增长较快,女生的身高和体重从

11、12岁开始增长较快)。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复习上讲课学习内容

二、新课

(一)、我们长大了

除了身高、体重增加之外,我们的身体还出现了哪些变化? 在长大的过程中,少年儿童的身体会悄悄地发生变化。男生开始长胡须,颈部开始出现突起的喉结,声音变得很低沉;女生的乳房开始渐渐地发育,月经也开始出现,无论男女都开始出现“青春痘”。这些变化是进入青春期的重要标志。

(二)、健康成长 指导阅读P58资料

小结: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发育得好,能给一生的健康打下很好的基础;发育得不好,往往会影响一生的健康。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青春期的保健。由于人在青春期各方面生长发育很快,所以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增加营养。另外,还要注意保证睡眠,加强锻炼,预防疾病。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青春期保健知识。

板书设计

第10课

我们在成长

一、相册里记录的变化

二、研究身高、体重的变化

男生的身高和体重从

12、13岁开始增长较快。女生的身高和体重从

11、12岁开始增长较快。

三、我们长大了

四、健康成长 第11课

植物生长靠什么

教学目的

1、认识植物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养分。

2、知道砂土、黏土、壤土的不同特性对植物生长会产生影响。

3、知道影响植物生长因素有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

教学重点

知道影响植物生长因素包括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

教学难点

砂土、壤土、黏土的特征与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波波、妍妍、琪琪三个好朋友走到一个墙角边,发现墙角边的两株植物长得大小不同。

为什么生长在相邻位置的两株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很大不同呢?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植物生长靠什么》(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观察书上的一组对比实验,得出植物的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营养。

(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土壤里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这些养分溶解在水中,能被植物吸收。

(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壤土能保水保肥,养分丰富,最适合植物生长。

2、黏土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

3、砂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

根据三种土壤的特点,把你的预测填写在P64“我的预测”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2、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3、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二、新课

(一)、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营养,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阳光、空气、温度会对植物产生什么影响呢?

1、如果植物的生长缺少了阳光,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2、如果植物的生长缺少了空气,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3、如果植物的生长没有适宜的温度,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得出:阳光、空气、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二)、拓展:制作豆苗迷宫 指导阅读P67

三、作业

制作豆苗迷宫

板书设计

第11课

植物生长靠什么

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壤土:保水保肥、养分丰富

2.黏土: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 3.砂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

四、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阳光

2.、空气

3、温度

五、制作豆苗迷宫

第12课

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教学目的

1、了解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能够按照动物的食性不同进行正确的分类。

2、知道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食物来补充能量。

教学重点

知道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食物来补充能量。

教学难点

按照动物的食性不同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刺猬冬眠后真的不需要吃东西吗?冬眠的动物可以几个月不吃不喝,它真的不需要吃东西吗?

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二课《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动物吃什么?

动物都要吃食物吗?这些动物要吃些什么东西?

1、植食动物: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植食性动物。

2、肉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肉食性动物。

3、杂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杂食性动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刺猬冬眠后真的不需要吃东西吗?

2、动物都要吃食物吗?这些动物要吃些什么东西?

二、新课

(一)、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动物运动需要能量,生长需要营养,所以动物必须吃食物。 食物在动物的身体里会转化成身体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支持动物的生长、运动和维持体温等作用。

(二)、资料:小动物,大食量

指导阅读P71资料“小动物,大食量”。

三、作业

网上学:四大家鱼和它们的食性

板书设计

第12课

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一)、动物吃什么?

1、植食动物: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植食性动物。

2、肉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肉食性动物。

3、杂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杂食性动物。

(二)、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动物运动需要能量,生长需要营养

(三)、小动物,大食量

第13课

植物繁殖的奥秘

教学目的

1、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2、了解植物可用不同的器官繁殖。

3、关注和了解植物繁殖的新技术。

教学重点

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了解花的多种传粉方式、种子的多种传播方式。

教学难点

植物繁殖的多种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彬彬、妍妍、波波、琪琪一起去瓜园参观,发现了有的花已经结了果才凋谢,而有的花凋谢了但却没有结果。

为什么有些花会结果,有些花不会结果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三课《植物繁殖的奥秘》(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探究植物结果的奥秘

出示刚开放就摘除了雌蕊的花和保留了雌蕊的花的图片。 如果摘除了花的雌蕊,花还能不能结果呢?

讨论得出:有雌蕊的花可以结果,摘除雌蕊的花不能结果。

(二)、给植物传粉

出示一个结籽不饱满的玉米和一个结籽饱满的玉米。 是什么原因令这两个玉米棒结籽饱满的程度不同?

植物雄蕊的花粉要通过不同的传粉方式到达雌蕊上才能使植物结果。所以在农业生产上,利用人工授粉可以使植物结出更多、更饱满的果实。

指导阅读P78的资料:虫媒花、风媒花

小结:花粉传播的方式有:依靠昆虫传粉、依靠风力传粉以及人工传粉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如果摘除了花的雌蕊,花还能不能结果?

2、花粉传播有哪些方式?

二、新课

(一)、了解种子的传播

植物结果后,是怎样将果实和种子传播出去的? 种子的传播有哪些方式?

鬼针草种子粘着力很强,它是怎样传播的呢? 椰子树生活在水边,它用怎样的方式传播种子? 蒲公英的种子很轻,它是怎样传播的呢? 你还见过或者听说过种子传播还有哪些方式?

小结:果实和种子的散布,主要依靠风力、水力、动物和人类的携带,以及通过果实本身所产生的机械力量。

归纳: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植物的种子形成了不同的结构特征,以便完成延续生命的任务。

(二)、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 植物只能用种子进行繁殖吗?

像香蕉、甘蔗,这些植物一般不容易结出种子,没有办法通过传播种子来完成延续生命的任务。它们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繁殖的呢?

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

人们为了优化一些植物品种,常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进行嫁接、扦插、压条等技术方式进行繁殖。

三、作业:

网上学:了解植物繁殖的新技术。 板书设计

第13课

植物繁殖的奥秘

一、探究植物结果的奥秘

二、给植物传粉

昆虫传粉、风力传粉、人工传粉

三、了解种子的传播

主要依靠风力、水力、动物和人类的携带。

四、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

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

第15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课: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2、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2、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各种简单的工具。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 如果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很大、很重的石头, 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通过学生说出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什么是机械。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机械

(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2)请同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那些?(3)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4)教师出示简单工具的实物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2、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含义

(1)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明确以上出示简单的工具都是机械。(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作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3)揭示机械的概念,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机械名称 工作部分 带来的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作用。

(1)用手搬不动的大石头,用木辊能撬动,这说明机械的什么作用?(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使用机械能对比实验,集合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时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讨论:要是没有下面这些机械帮助人们工作,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四、介绍古代机械

(1)们看书中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讲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2)生分析古代工具如何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感受先人的智慧。

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观察或者调查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也属于简单机械, 它 们怎样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 知道人 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科学在不断发展。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 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第二课:怎样移动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2〃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科学知识: 1〃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2〃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难点:

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 我?【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 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 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 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 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 必须有哪些材料?(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 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 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5、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 (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四、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第三课: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2.知道斜面及其变形—— 螺旋的功能及作用;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2.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难点:

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 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

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景,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 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 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 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 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 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 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 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 一是斜面的长度, 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 个要素。)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 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 增加斜面的长度, 斜坡越长, 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 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

四、认识变形的斜面

1、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

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

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

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

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用。

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

1、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 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知道斜面及其变形—— 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第四课:拧螺丝钉的学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

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教学准备:

演示器材: 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 像汽车方向盘这样, 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盘、小滑轮盘组装而成。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⑵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⑶换更大的轮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⑷换钩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 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 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 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 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 就越省力。

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 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四、实践操作,迁移扩展

(观察课P9 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⑵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课:国旗怎样升上去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

教学准备: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有谁做过升旗手。

2、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

3、为什么向下用里,国旗却会向上走呢?

4、讲解滑轮的概念。

二、探索和调查

1、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

2、出示滑轮,讲解各部分名称。

3、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

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

6、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

7、讨论实验。

8、交流、改善实验。

9、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

11、讨论。

12、实验验证。

三、回顾和解释

1、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 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能够就两种滑轮

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第六课: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 教学准备:

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5、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6、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二、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顾和解释

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第七课:折形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一、预期学习结果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16 4.能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式。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难点: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模型: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蛋壳8 个半圆,纸 筒24 个,两块板(师提前必须预做实验P18)

生准备( 1)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高度一样, 底部周长一样,纸张一样,图画纸好) (2)带几张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

谈话: 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 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 你能说出下列物 体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 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 本书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

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 5.学生讲述方法。

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

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 ,测试时,要轻 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 17 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 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纸筒形状 承受力 纸筒形状 预测 实际 三角形 正方形 六边形 圆筒形 8.小结: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P18 图,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

四、拓展。

1.演示(出示蛋壳) 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经风, 猜猜多少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2.演示, P18 圆筒实验,人站在上面。 (两个演示实验都是先预测老师再演示) 3.看了刚才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 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 认识一些简 单形状。 18 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知道改 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2、搭支架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 19 页~20 页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3、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4、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认识这个建筑物吗?(师手拿上海东方明珠塔的模型) (介绍有关东方明珠塔的 知识) 看到东方明珠塔你有什么感想?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坚固的高塔是怎样建 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①老师这里有几个平面支架,请你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稳定性最强?

②学生活动: a、小组成员分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 支架最不容易变形,省材料。

③汇报看和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

2、解决前面开课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东方明珠塔的结构,说一说它如此坚固的秘密吧!

3、加固其它平面支架

你能想办法使其它的支架变得稳固吗?(学生动手实验) 汇报(此处注意多鼓励学生)

4、拓展为后继学习准备 19 正因为东方明珠塔如此坚固美丽才使众多到上海的游人前往观赏, 你也想搭一座 这样的高塔吗?那怎样的高塔才算好呢?(高、稳、省材料)请同学们先在你的小组 内设计一份高塔的图纸,咱们下节课进行一场建塔比赛好吗?

三、全课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3、建桥梁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科学知识:

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组成。

2、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又结实的桥梁。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

三、教学准备

有关搭建桥梁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有关各种桥梁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读报导 20

2、这是一则关于什么的报道?(板写:桥梁)

3、你见过哪些桥梁?

(二)桥梁分类

1、想了解更多的桥梁么?

2、分发桥梁的卡片

3、介绍你最喜欢的桥梁

4、给这些桥梁分类,说说标准

(三)搭建桥梁并研究 我们来建自己的桥梁研究:

2、展示材料:

观察,想一想,怎样建桥梁? 演示,搭建不同类型的桥梁

归纳,把这三种不同的桥梁画下来。(指导画简图,认识桥墩、桥面等)

3、这三座桥梁中,那一座桥梁会是最牢固的?

4、讨论、预测、填写 关于桥梁的强度:

1、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牢固程度?

2、我们可以把重物放在桥梁的哪个部位呢?是最牢固的部位?还是最薄弱的环 节?(讨论)

在图中,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出来。

3、我们今天是用瓶装清水来作为重物, 测量桥梁的强度。(简单介绍矿泉水瓶子 的容水的重量) 分组活动过程:

1、学生活动(约15 分钟)

2、指导及时记录数据__

第16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1: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中国大学网范文之教学工作计划: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二、教材分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七、教学进度表(略)

篇2: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

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环境、社会、技术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本册教材引入专题研究这一教学内容。

包括以下几部分:人体内部的秘密、我们怎样看到物体、生物的生长与繁殖、春夏星空、生活中的机械、研究与实践。

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生物、地球运动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科学对待新事物及STSE之间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学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变化所需的能量来源、科技与未来世界的紧密关系。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价值观、科学知识、STSE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措施:

1.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2.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

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

3.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5.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7.积极参与新教材实验。

8.开展环境教育,进行生物种养殖的课外实验,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四、潜能生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潜能生主要表现在:

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

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识;

4、实践能力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首先以生动的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合作与参与的机会,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组中安排他们进入较好的组学习,并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帮助他们。

五、课时安排:

篇3:

一、课程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

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的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普适性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

1、能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滑轮、斜面、齿轮等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通过观察、分析资料发现动物、植物有着多种繁殖方式;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做出有根据的假设;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表面的变化;设计制作能完成一定任务的工具(包括简单机器、机器人等)。

2、能始终保持对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状态的兴趣以及对未解之谜和生物技术的好奇,并积极关注相关研究的进展;感受生命延续过程的复杂多样,进一步树立珍爱生命、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能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学会并初步形成分工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能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3、能通过收集资料、亲历科学实验列举简单机械的使用,体会到利用简单机械能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举例说明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发现生物的许多特征是遗传的,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分析实例找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能描述温度、风、流水、植物对地表改变的作用,能说出岩石主要是由各种矿物组成的。

4、能感受一些工具和简单机械的运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能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并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技术的运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弊;能提出保护环境、保护矿物资源的建议;能讲述科学家(如达尔文)的故事,关注工具发明和使用的发展史。

四、教材分析:本册共分为六个单元,共22课。第一单元巧妙的用力: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组织学生探究简单机械的作用及简单的原理。学生在研究简单机械中观察两种力相互作用的过程,感受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并认识到当两种作用力相等时,物体间将达到平衡状态即可。第二单元生命的延续:本单元将在学生已有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类相关资料,观察、比较并描述相关的现象等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来进一步感悟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培养对生命的珍爱,学习植物和动物不同的生殖方式,了解生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与生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本单元继续引领学生带着许许多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通过查阅、分析和整理资料、讨论、撰写科学短文、模型制作等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讨论生物的起源和进化问题,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本单元将引领学生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模拟实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到各种自然力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意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适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第五单元矿产资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岩石、矿石制成的生活日用品等入手,懂得地球母亲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这些矿产资源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因此保护矿产资源显得尤为重要。第六单元工具与技术本单元以工具和技术为主题,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整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机器人开发研制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自己的机器人。

五、学情分析:

1、可喜之处:通过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设、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处: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六、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七、教改设想:

1、注重搜集信息、现场考察及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与实验。

2、专题研究,注重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及讨论辩论。

八、教学进度: 单 元课 题 课时巧妙的用力 8课时生命的延续 6课时生物的进化 3课时地表缓慢变化 5课时矿产资源 4课时工具与技术 2课时

九、主要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 讨论法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暗示法

十、教研课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4:

现在国家正在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对学生的课程也在不断的改进,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最适合中国教育的路子。让的学生不再厌学,教学也变得更加的简单。

所以这学期的五年级教科书教育就成了承上启下的很重要的学期了,最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要提前制定好,让这个学期的教学更好的执行。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4、以科学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三、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等。

四、学生情况分析

1、学习心理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3、已有知识经验: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五、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沉和浮”。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第二单元“热”。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一物体状态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时间运动的轨迹,是根据其他物体的有规律运动的轨迹来记录的。所以,本单元学习“时间测量”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事物有规律运动”的认识活动过程。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及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等。

七、基本措施

1、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2、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面向全体学生,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竞赛活动。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篇5: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 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全册内容情况:

新编《科学》五年级是在四年级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作为上一线索的延续,本册的主题确定为对“物质特征和变化的观察”,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生物与环境”、“在阳光下”、“材料”、“健康生活”等单元,

(二)、各单元内容和课时情况:

1、生物与环境单元:着重引导学生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2、在阳光下单元: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的知识;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能根据自己搜集的关于太阳的资料,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能与同学愉快合作开展“讲太阳的故事”的主题活动,通过讲“关于太阳的故事”,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研究关于太阳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知道许许多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与太阳有关系;了解一些初步的关于太阳的基本知识。

3、材料单元: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常见材料的显著特征;能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开展研究活动;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通过对材料特征的研究,意识到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小组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对研究材料特征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知道周围的材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知道周围的物品是由材料构成的,能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4、健康生活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或查阅资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等方法,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及功能,培养学生通过间接的手段获取有关人体内部器官知识的能力、查阅资料进行对照的能力;使学生懂得保护消化器官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知道怎样爱护消化器官,促使学生自觉地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注重饮食卫生;

(三)、教学重点:

从上学期开始,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所以本学期的重点是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难点:

各单元都要求学生亲身经历过程,这一过程也将延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难点。

四、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五、教学进度:(略)

第17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试卷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班级:

姓名

一、我的填空(每格3分,共24分)

1.古埃及人最早把一天分为()小时,其中夜晚()小时,白昼()小时。

2.物体在水中会受到()的作用,方向是(),和重力的方向相反。 3.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

4.古代的人们利用流水来计时,通常水钟有()和()两类。

二、我的判断(每题3分,共30分)

1.水里只要溶解了其他物质,马铃薯一定能浮起来。() 2.毛衣产生的热量比衬衫产生的热量多。() 3.人们在观星时发现,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 4.将铁块放入水中时,因为铁块没有受到水的浮力,所以沉在水底。() 5.潜水艇是靠改变自己的体积来自由沉浮的。()

6.通过对水和油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我们得出了所有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7.乌鲁木齐比北京先迎来黎明。()

8.在水中搬石头比在陆地上搬同样大小的石头要省力。() 9.“傅科摆”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10.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四分之一大小放入水中就是浮的。() 三.我的选择(每题3分,共21分)

1.塑料在()中会沉。A.清水B.盐水C.食用油2.自行车爆胎多发生在什么时间?()A.春天B.夏天C.冬天3.原来浮起来的马铃薯,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它沉下去。()A.加糖水B.加盐水 4.石头沉在水底时,它受到的浮力()它受到的重力。A.大于B.等于C.小于 5.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A.24小时B.一个月 6.地球的自转方向是()。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C.自南向北7.下列物体中传热能力最强的是()。A.塑料B.木条C.铝片

四、简答题(共25分)

1.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是什么?

2.解释昼夜交替现象。(3分)

3.物体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班级:

姓名

一、我的填空(每格3分,共24分)

1.古埃及人最早把一天分为()小时,其中夜晚()小时,白昼()小时。

2.物体在水中会受到()的作用,方向是(),和重力的方向相反。 3.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

4.古代的人们利用流水来计时,通常水钟有()和()两类。

二、我的判断(每题3分,共30分)

1.水里只要溶解了其他物质,马铃薯一定能浮起来。() 2.毛衣产生的热量比衬衫产生的热量多。() 3.人们在观星时发现,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 4.将铁块放入水中时,因为铁块没有受到水的浮力,所以沉在水底。() 5.潜水艇是靠改变自己的体积来自由沉浮的。()

6.通过对水和油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我们得出了所有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7.乌鲁木齐比北京先迎来黎明。()

8.在水中搬石头比在陆地上搬同样大小的石头要省力。() 9.“傅科摆”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10.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四分之一大小放入水中就是浮的。() 三.我的选择(每题3分,共21分)

1.塑料在()中会沉。A.清水B.盐水C.食用油2.自行车爆胎多发生在什么时间?()A.春天B.夏天C.冬天3.原来浮起来的马铃薯,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它沉下去。()A.加糖水B.加盐水4.石头沉在水底时,它受到的浮力()它受到的重力。A.大于B.等于C.小于 5.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A.24小时B.一个月 6.地球的自转方向是()。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C.自南向北7.下列物体中传热能力最强的是()。A.塑料B.木条C.铝片

四、简答题(共25分)

1.北极星不动的秘密是什么?

2.解释昼夜交替现象。(3分)

3.物体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

第18篇:五年级下册科学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 共15分)

1、我们的小臂骨像是一根杠杆,它的支点在__肘关节处__处。

2、人体的_肋骨_、_颅骨(头骨)__ 等部位有拱形结构的保护。

4、“嫦娥一号”的太阳能电池板是把_太阳能__能转化为电能进行工作的。

5、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边缘薄的结构, 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比如盛水的烧杯、_小露珠、玻璃球_等

6、我知道含有淀粉比较丰富的食物有大米、小麦、_红薯_、_土豆__等。

7、我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发现了水中有草履虫、_变形虫__和__线虫_等微生物。

8、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很多方面,比如来自_ 农业污水_的_工业污水_、_生活污水_等。

9、用放大镜看看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你发现图像是由 红、绿、蓝三种小色点 组成的。

10、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 鼻子 。

11、用毛笔蘸米汤在白纸上写字,晾干后送给同学,同学想再看到白纸上写的字,可以向白纸喷洒 碘酒 。

12、大熊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 北斗七星 。

13、煤、石油、天然气都是 一次性(不可再生) 能源。(可再生/不可再生)

14、煤大多夹在岩层中,它所具有的能量来自_太阳_。

15、天空中有一条闪亮的光带,就是我们常说的 银河 。

17、宇航员在月球上听不到声音的原因是没有 没有空气(没有声音的传播介质) 。

二、选择(每题2分 共20分)

1、农作物收割后留下大量秸秆,下列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C 。

A 做饲料 B 制沼气 C 就地焚烧

2、不可用来盛放硫酸铜溶液的是 B 。

A陶瓷容器 B 铁制容器 C 玻璃容器

3、下面三个透明玻璃片(侧面图)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C 。

A B C

4、如图 所示的标志是 A 。

A.回收标志 B.交通标志 C.绿色食品标志

5、.根据你所学的知识,你认为下列框架结构中最不容易变形的是 B 。

6、下列杠杆能保持平衡的是 C 。

B C

7、在放大镜下看到了雪花晶体的形状为 B 。

A B C

8、2007年10月24日, C 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地区。

A 神州七号 B 神州六号 C 嫦娥一号

9、下列时间可能发生月食现象的是 C 。

A 除夕 B 重阳 C 中秋

10、自行车上综合利用了( B )等机械原理。

A、斜面、轮轴 B、杠杆、斜面、轮轴 C、杠杆、滑轮

11、煤是由亿万年前的( A )变成的。

A、植物 B、低等生物 C、动物

12、下列不属于晶体的是( B )。

A、食盐 B、玻璃 C、碱面

13、食物滴上碘酒后,变蓝色,说明食物中有( C )

A、蛋白质 B、脂肪 C、淀粉

14、2008年9月中国神舟七号飞船上的宇航员( A )实现了“太空漫步”。

A、翟志刚 B、刘伯明 C、景海鹏

1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宇宙在膨胀 B、恒星是运动的 C、光年是时间单位

16、.污水需要经过( A )处理再排放到自然水域。

A、沉淀、过滤、消毒 B、消毒、沉淀、过滤 C过滤、消毒、沉淀

17、.下列自然保护区中,( B )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大熊猫而闻名世界。

A.九寨沟 B.卧龙 C.长白山

18、霍乱、肺结核、伤寒等可怕的疾病都是由( B )引起的。

A、细胞 B、微生物 C、晶体

19、用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5分钟,白糖( B )。

A、只变成液态的糖 B、先变成液态的糖,然后变成黑色的

物质 C、先变成水,然后变成黑色的物质

20、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 B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氢气

21、下列物质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B )。

A、水结成冰 B、在米饭上滴碘酒 C、混合沙和豆子

22、铁钉放在( C )里,生锈的速度最快。

A、干燥空盘子 B、菜油盘 C、水盘子

23、( C )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留下的痕迹。

A、“火山说” B、“地震说” C、“撞击说”

24、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 C )。

A、初一 B、初八 C、十五

25、织女星属于( B )星座。

A、天鹅 B、天琴 C、天鹰

26、( C )是减少垃圾数量的重要方法。

A、使用一次性用品 B、选择精美包装物品

C、重新使用

27、下面的垃圾不属于有害垃圾的是( C )。

A、废电池 B、废注射器 C、废餐巾纸

三、判断(每题2分 共20分)

1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 )

2 日食和月食永远不会在同一天出现。————————————( √ )

3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看到了视野越小。————————————( √ )

4 生成气体的物质变化肯定是化学变化。 ——————————( × )

5 光年是天文学上常用的长度单位。—————————————( √ )

6 螺丝钉螺纹是斜面的变形,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旋进木头就越省力。 ( √ )

7 蜡烛燃烧完后,什么也没有留下。——————————————( × )

8 开门时的钥匙利用了轮轴这种简单机械原理。—————— ( √ )

9 机器工作需要能量,人体思考问题不需要能量。———————( × )

10 空气、水、火、电、声音等也是物质。—————————————( √ )

11.框架铁塔结构具有底面大,下面重,风阻小等特点。 ( √ )

12.瓦楞纸的抵抗弯曲能力强是因为它靠改变纸的形状来增加了厚度。 ( √ )

13.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会滑落,这跟它翅膀的构造有关。 ( × )

14.荷兰的胡克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 )

15.微生物和动植物一样也能进行繁殖、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 ( √ )

16.纯铁锈是能被磁铁吸引,但不能导电的。 ( × )

17.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 ( √ )

18.大熊星座的主要特征是北极星,小熊星座的特征是北斗七星。 ( √ )

19.银河实际上是由无数颗星星组成的一条闪亮的光带。 ( √ )

20.填埋场填满垃圾后,既可以在上面修各种建筑,也可以种各种植物。( × )

四、思维拓展题。(共24分)

1.据2003年人民网消息:现在北京每天要产生生活垃圾8700吨,如果按4吨的卡车计算,每天要运出2175卡车城市垃圾。对此消息,谈一谈你的看法。(5分)

2.我们生存的环境面临许多问题,如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土地荒漠化、温室效应等等。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事情,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谈一谈你的环保行动计划。(6分)

3.根据实验请你推测环行山的形成。(5分)

4.简述月食形成的原因。(5分)

5.说一说你在学习中获得信息的方法有哪些?(4分)

五、列举题

1、请列举自行车的三处运用简单机械的部位及此处所运用的简单机械的名称(3分 每个0.5分)

车头(轮轴) 刹车柄(杠杆) 螺丝(斜面)等

2、请列举三种人们用来防止铁生锈的方法(3分每个1分)

涂油 刷油漆 保持干燥 等

3、请列举四种你自己在生活中采取的减少环境污染的措施或行为。(4分每个1分)

少用一次性用品,不乱扔旧电池,等

第19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

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三、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20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

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

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中,18班总体上课堂纪律好,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不如19班积极,表现欲望差,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19班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

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进度表(仅供参考)

时间章节内容

2、20——

3、15物体的沉浮情况

3、16——

4、10时间的测量

4、11——

5、23热

5、24——

6、20地球的运动

6、21——

7、1期终复习

五年级下册科学书
《五年级下册科学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