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明月何时照我还全诗(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18 15:00:5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陈欣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 永康市明珠学校八

(四)班陈欣烨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凡低语着,月儿高高挂在天际,这圣洁的月,曾寄托了多少游子的乡愁。一缕清风拂过发梢,撩起几缕如愁的青丝,更撩动了凡那颗思乡之心。凡思绪翻飞,停留在那个灯火通明的夜······

香港 ,这个繁华的都市,如今在凡看来,却多了几分冷漠与无情。

凡是大学本科毕业生,他来自于永康的一个小村庄,他从小就立志要跳出农门,他不同于其他男生,他比一般男生多了几分执着,几分耐心,几分毅力和十分努力。不负众望,他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那年,他孤身来到了香港,想在此闯出一片天地,将家乡的五金推向全国。凡家里条件不好,连车费都是凡去打零工 挣的,做生意的本钱自然也就是他父母替他从左邻右舍,远近亲戚那儿磨破嘴皮,千求万求求来的。凡因此不敢让父母失望,他经过多方打听,认定了卖门港会赚

香······

可现如今,世事难料,人心叵测,身上的钱被人骗光,连回去的路费也没了,只剩下成批的用自己,家人血汗钱买来的门与他相伴。皎洁的明月下,灯红酒绿的街道,巨大的紫荆花塑像前,他目光呆滞,原本帅气的脸也变得消瘦,脸上的胡渣也使他变为一个十足的“流浪汉”。车水马龙的街道上,花天酒地的人们,各种商铺······在一切的一切,都如一滴滴剧毒的药,腐蚀着凡伤痕累累的心。他无颜回乡,家中,有年迈的父母,还有一大笔债要还,若不做出成绩,凡怎有脸回去?可现在,凡到了进退维谷的地步,各种痛苦折磨着他——他,想去了结自己。清风撩起凡的发丝,一轮明月高挂在天幕上,更平添一种凄凉。对于这世界,凡真的是放不下,他不甘如此离开,可这黑暗的现实把他逼上了这个地步。他缓缓走上天桥,带着一种无奈,一种绝望,一丝不舍,他最后扫了一眼这无情,不公的世界。这城市多完美,却不断有谁的理想在破碎切····

·!

·

凡将身子向前倾倒,可一双强健有力的大手一把抓住了他的衣襟 ,将他从死亡边缘解救。转过身去,是一个陌生男人:他目光锐利,仿佛如X射线,能看透一切。身着一身西装,显得成熟稳重,一看就知道是个在商界摸滚打爬多年的商界老大。“你为什么要救我?我活在这个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死,对我来说反倒是一种解脱。”凡挣脱他的手,低下头说道。\"小伙子,是不是遇到什么挫折了,说来听听。”中年男人用低沉,浑厚,却又令人感到稳稳的安心的嗓音说道。凡渐渐感受到一种亲切感,让他相信。凡背过身去,开始诉说他的遭遇。听罢,男人似乎有一点激动,用一口不太正宗的永康话说:“永康侬。”男人眼中似乎有泪花在晶莹地闪烁。从男人的描述中,凡知道了,原来这个男人也是永康人,他在二十几年前来到香港,在吃了无数的苦后成为了一个商业大亨。最后,他答应凡,帮他解决掉这些门。中年男子在离去时递上了一张名片,上面赫然地印着那位男人的名字,他拍了拍凡的肩,语重心长地说:“小伙子,别气馁,失败了可以再来,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吗?可是人的命却只有一条啊,可千万别想不开啊,毕竟,这个世界并不是没有光明。记得,无论你遇到了什么事,千万别想不开,别让爱你的人伤心。”几句话,让凡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与勇气。他仰起头颅,对月暗下决心:总有一天,他会衣锦还乡, 总有一天,他会证明自己!

在那位男子的帮助下,凡的事业开始渐渐步上正轨。数年后,凡成为了一位大企业家,

在商界举足轻重,而昔日的恩人,却已白发苍苍。在一个雪花纷纷扬的一天,恩人把凡叫去。他躺在病床上,脸色也显得十分憔悴,瞳孔变得不再清澈,而是,浑浊的,昏黄的,目光也变得空洞,毫无神采。“凡,不知不觉的,时间过得可真快啊,一晃就二十几年过去了,看得出,你很懂事,也很能干。叔自打离家起,就再也没回去过,整整四十几年啊!现在,叔知道,老天想让我去陪他了,我也该走了。我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与故乡长相伴,能躺在故乡的怀中,和我这么多年来魂牵梦萦的故乡一起,”说着,他的眼中又现出一丝光采,如流星一般闪耀,但随即,一晃就消失了,“凡,这么多年来,我已视你如亲儿,我现在只求你能把我的骨灰撒在故乡的土地了上,让我 长

乡。

\"

几天后,凡捧着一个精致的骨灰盒回到了离别多年的家乡,凡心里泛起一圈圈的涟漪。完成他的遗愿后,凡会到了那个生他育他的村庄。时间似流水匆匆,一去不返。物是人非,父母早已过世,此时,凡真有一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悲哀。凡经过多方打听,还清了债款,又捐钱办小学。在小学的建成大典上,他只说了事一句

:。

十几天后,他要回去了。但他舍不得家乡,这片生他养他的故土。但香港有他的产业,他不得不回;可故乡,他的根在那,那有他的深情,有他的牵挂啊!最终,他回了香港。可又有谁知:每个月出之夜,总会有个孤独的身影,倚栏伤情:明月何时照我 还!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那是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推荐第2篇:明月夜间照 真情诗中流

明月夜间照 真情诗中流 —— 读唐代明月诗句有感 作者: 黄迪贤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唐诗、宋词、元曲一直被人们衍颂着,千古不朽的名句名篇深深地刻在人们心中。在中国古典诗歌精汇赏心、智尚情操篇中,关于描绘明月的诗情歌可畏是栩栩如生。而尤以古代诗人所描绘的明月诗就更引人赏心悦目了。 在这些古诗中,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情感各不相同,因此,明月犹如万花筒中的五彩花瓣,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它与诗人的各种思想情感相交融,构成一幅幅优美和谐的图画,达到了妙趣横生之艺术境界。

醉人静谧的气氛是月下风景的基本特点。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抓住这一特点,以细腻的笔法绘制出月下特有的景象,抒发情感,给人以静与美的享受。如唐代诗人王维的《鸟鸣涧》就是借助明月来表现清静舒适的境界:“人间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下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为了突出静的环境,诗人写出了无声的落花,幽静的山谷及起反衬作用的涧鸣鸟,使“静”达到了只可会意不可言传的艺术境界,难怪北宋诗人苏轼称他的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恬静的月下景色,能勾起人的思想情感。面对清风明月,诗人某种深沉的情感往往触景生情。如唐代诗人李贺,他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具有极其浪漫主义精神,他在《马》的诗文中写到:“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月下清秋图:广阔的原野上,沙粒在月色下如白雪一般晶莹美丽,燕山上的明月,就像银钩那样悬在天空。这优美而宁静的环境,引起了诗人的美好向往:悠然舒畅地骑在马上踏月,观景兜风。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抑郁不得志的情绪。

凄凉惨淡的色调是月下景色的又一特点。独居异乡,面对皎洁的明月,往往触发诗人的忧伤、离愁、寂寞、孤独的思想情感,流露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如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这样写到: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的前一句写愁思,后一句写原野空旷,只有江中的明月陪伴,衬托出一种寂静、幽僻的凄凉气氛,与诗人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真情融为一体。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雄健峭拔,遒劲清新。诗中作为同样的背景,展示出了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伫立江头,仰望明月,引起渴望和亲人早日团聚的无限思绪。

今天,重温诗人名句名篇,更能激起我们对诗人那种豪旷心情的敬意,对明月的赞美之情,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深情!读古诗,可使人修身养性,明理知事;读唐代诗人名句,可使人心旷神怡;读明月诗篇,犹如身临其境!诗,不瑰为人们创造精神生活的食粮,融汇情感交流的纽带。在传承文明美德的今天,丰富多采的精神生活,会让我们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推荐第3篇:明月夜间照 真情诗中流

明月夜间照 真情诗中流 —— 读唐代明月诗句有感 作者: 黄迪贤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唐诗、宋词、元曲一直被人们衍颂着,千古不朽的名句名篇深深地刻在人们心中。在中国古典诗歌精汇赏心、智尚情操篇中,关于描绘明月的诗情歌可畏是栩栩如生。而尤以古代诗人所描绘的明月诗就更引人赏心悦目了。 在这些古诗中,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情感各不相同,因此,明月犹如万花筒中的五彩花瓣,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它与诗人的各种思想情感相交融,构成一幅幅优美和谐的图画,达到了妙趣横生之艺术境界。

醉人静谧的气氛是月下风景的基本特点。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抓住这一特点,以细腻的笔法绘制出月下特有的景象,抒发情感,给人以静与美的享受。如唐代诗人王维的《鸟鸣涧》就是借助明月来表现清静舒适的境界:“人间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下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为了突出静的环境,诗人写出了无声的落花,幽静的山谷及起反衬作用的涧鸣鸟,使“静”达到了只可会意不可言传的艺术境界,难怪北宋诗人苏轼称他的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恬静的月下景色,能勾起人的思想情感。面对清风明月,诗人某种深沉的情感往往触景生情。如唐代诗人李贺,他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具有极其浪漫主义精神,他在《马》的诗文中写到:“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月下清秋图:广阔的原野上,沙粒在月色下如白雪一般晶莹美丽,燕山上的明月,就像银钩那样悬在天空。这优美而宁静的环境,引起了诗人的美好向往:悠然舒畅地骑在马上踏月,观景兜风。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抑郁不得志的情绪。

凄凉惨淡的色调是月下景色的又一特点。独居异乡,面对皎洁的明月,往往触发诗人的忧伤、离愁、寂寞、孤独的思想情感,流露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如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这样写到: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的前一句写愁思,后一句写原野空旷,只有江中的明月陪伴,衬托出一种寂静、幽僻的凄凉气氛,与诗人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真情融为一体。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句雄健峭拔,遒劲清新。诗中作为同样的背景,展示出了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伫立江头,仰望明月,引起渴望和亲人早日团聚的无限思绪。

今天,重温诗人名句名篇,更能激起我们对诗人那种豪旷心情的敬意,对明月的赞美之情,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深情!读古诗,可使人修身养性,明理知事;读唐代诗人名句,可使人心旷神怡;读明月诗篇,犹如身临其境!诗,不瑰为人们创造精神生活的食粮,融汇情感交流的纽带。在传承文明美德的今天,丰富多采的精神生活,会让我们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推荐第4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_全诗鉴赏

【关键词】

诗词名句,写景,明月,节日,中秋

【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出处】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注】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说明】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

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五、六句承接

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构思巧妙,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赏析】

这是一首望月抒怀的诗,起句“海上生明月”便点出歌咏对象。无边无际的海面上,一轮明月缓缓升起,这是寻常之景,用的亦是寻常字词,但却营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境。作者写明月升起,不用“升”而用“生”,与同时代诗人王湾的名句“海日生残夜”有异曲同工之妙。“生”有种子脱母腹而渐现的动态感,表现的是一种新生的力量,而“升”则是客观景象的实录,没有这种效果。另外,海面宽广阔大,而一轮明月则显得玲珑娇小,如此壮阔的背景下,“生出”的月亮必定是惹人注目的,因此作者由景转写情,说“天涯共此时”,这时,远隔天涯的你我必定都在望月。更多有关中秋节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

“天涯共此时”这句亦是将前人(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精华一一收摄而来,毫不费力,浑然天成,足见作者运笔之高妙。

推荐第5篇:诗心明月中秋圆

诗心明月中秋圆

中秋又至,感慨良多。提起中秋会让人想到明月,提起明月又让人想到聚散。明月之于古人,是多么的重要。中国曾经是诗歌的王国,而明月又是诗歌中的国王。特别是在盛世唐朝,有那么多的诗歌都离不开明月。仅在《唐诗三百首》里,就有70多首诗歌写到了明月,而写在中秋时节的古诗就不胜枚举。最著名的应首推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如同月光一样流淌在每个思乡的中国人的心里,千百年来从未断绝。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堪称绝妙的传世佳句。病荒马乱,兄弟不能团聚,明月高悬,相望却又不能相闻,明月成为寄托彼此相思的最好媒介。张九龄《望月感怀》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已成为思念亲人的千古名句,婉转不尽,情致悠长,大概也是我们现代人在中秋季节最常引用的名句之一。白居易在《长恨歌》与《琵琶行》里多次写到明月。大概也在秋季,突显相思的诗句有“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表达了唐明皇因为思念贵妃越是看到明月,越是体会到思念的痛苦。而“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又表现了琵琶女对商人的思念。实际上,写在唐代用明月代表相思的实在太多,而将明月用于诗歌之中则当属李白,往往是信手捏来,气势磅礴。不论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儿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还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九天揽明月”等,都体现出明月之于李白以及所有古代诗人的重要性。

在交通、通信极为原始落后的古代,当日薄西山之后,一切沉寂下来,明月成为世间最醒目、最皎洁、最光华的物体,思乡人的心情也似乎可以沉静下来与清凉的明月交流了,特别是在收获的秋季更为明显,毫不吝惜的清辉撒向大地、原野,山川、河流,也撒向每一个异乡游子的心上。不论是“沧江好烟月”,还是“关月冷相随”,都难掩游子借明月抒发的思乡情结。共享一轮明月,就仿佛到了彼此的身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那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深切说明了这点。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大概已不再需要“明月千里寄相思”,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在瞬间就会让人们联系在了一起,人们对明月的膜拜自然差了许多。

人们对明月依托感正在慢慢的丧失,即使是在朗月的中秋,人们也可能不会太去在意,因为城市辉煌的灯火已让明月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中秋节,品尝一下各种口味的,有糖的、无糖的月饼,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微信,有兴致也许还会瞅几眼明月,中秋节也就过去了。明月之于我个人来说,也更多地成为一种记忆和思恋,20多年的异乡生活,中秋并没有让我学会像古人那样欣赏明月,也没有学会把明月寄托于诗歌。遥想孩童时代,中秋之夜,父母亲总会把院落拾掇的干干净净,傍晚时分,在院子中间摆上方桌,把自家制作的月饼和最好的水果置于之上,静静等待明月清辉的来临,享受全家团聚的幸福。时空流转,明月依然,无法抗拒明月中秋又如期带来的思念,唯愿明月捎去我的祝福。“共拥一轮月,天涯若比邻”,在这里祝福我的家乡亲友、我的同学同事、我所有认识的朋友们中秋节快乐!

2013年中秋节

推荐第6篇:明月来相照,深林人不知_全诗鉴赏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先看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载:“阮步兵啸,闻数百步。”阮步兵即阮籍,他是汉魏时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和嵇康等人对当时的封建礼教不满,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不满,时常集于竹林咏怀言志。阮籍在竹林长啸,声闻数百步,也由此传为美谈。日本汉诗学者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精细地指出:这首诗的前两句,暗用了魏晋之际诗人阮籍闻“苏门之啸”的故事和阮籍《咏怀诗》中的“起坐弹鸣琴”句意。并指出: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悠然弹琴,自得其乐,也很像陶潜。只不过陶潜弹的是无弦琴,而王维弹的则是有弦琴。王维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长啸,以阮籍自比,表现自己对权奸的不满。竹之品格,叶如箭指,质如坚石,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诗人独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的。

再看后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诗人一样。所以王维引以为知心的“朋友”。这样写,对描写自然景物也有好处。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绿色的联想,有寂寞沉郁的感觉,画面是暗淡的,现在忽然“明月来相照”,使幽暗的竹林,洒上一层银白的色彩,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化到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

这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之色)、有静有动(独坐弹啸)、有实有虚(前两句实写其景,后两句虚写其情),对立统一,相映成趣。读这首诗,就仿佛是欣赏一幅立体而富于变化的人物风景画,这诗情画意,实为作者之高手妙作。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推荐第7篇:《落花》全诗

【诗句】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出处】唐·李商隐《落花》。

【意思】诗句从空间、时间上描写了落花乱飞的情状:飘拂纷飞的落花连接曲陌,延绵不断,无尽无休地送走了斜晖。 两句诗对落花本身的描绘显得很客观,但对“斜晖”的点染却透露出作者 的内心不平静。诗人以落花喻自己,如同与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告别。 诗的画面沉重黯淡,透出了诗人心灵的伤感和悲哀。

【全诗】

《落花》

.[唐].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全诗鉴赏】

这首诗写于会昌六年 (846),作者正闲居永乐(今山西永 济)。当时,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之 中,境况不佳,心情郁闷,以落花寓慨 身世,流露出幽恨怨愤之情。

首联起笔叙事:酒宴散去,客人终 于离去。曲终人散,人去楼空,剩下我 一个人独自徘徊在小园里,看落花满 地,随风乱飞。诗人赋闲无事,落寞无 成,心境颓然,恰逢朋友来聚,宽慰心 怀。岂知欢聚后留下的寂寞与悲凉比 往日更深几层! 前一句叙事,看似平淡,实则为后文写景抒情铺一高台, 尤其一个“竟”字,含万端感触。清代朱庭珍《筱园诗话》卷四:“起笔得势, 入手即不同人,以下迎刃而解矣……李玉溪之‘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高格响调,起句之极有力、最得势者。”

颔联承接首联继续描写诗人站在小园里所见之景:花影迷离,模糊了 曲折的小径,连着远处西边凄凉的落晖。此联表面写景,实则兼叙事与抒 情。客人远去,诗人伫立远望,驻足时间之长,目送距离之远,对朋友留恋 之深,对自己身世伤感之重,尽在这两句之间。言有尽而意无穷,把伤感与失落之情延伸到远处。

颈联直抒胸臆:我柔肠寸断,不忍心扫去这满地落红,这可是我望眼 欲穿盼来的呀,他们还是匆匆离我而去!此联既是写落花,也写客人离 去;诗人既伤落花也悲己,语意丰富,意境哀怨凄楚,令人潸然泪下。此两 句最具柔情,给人以柔弱怜悯之意。

尾联:我惜春爱花,一片痴情,但春花却随着春天毫不留恋归去,只留 下我泪沾衣裳湿。尾联也是直接抒情,抒发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 与失落。我满怀爱花惜花之情,得来的却是沾湿了满袖的眼泪。其凄凉 无奈之情如清代曲复《唐诗成法》卷五所言:“结句如腊月二十三夜听唱 ‘你若无心我便休’,令人心死。”

全诗看似咏落花,怀友人,实则诗人咏物伤己,以花喻己,表漂泊无依 且无奈之情。皆因诗人素怀壮志,却屡遭挫折,于是悲苦失望之际,借花 感慨无限的人生际遇。《落花》一诗手法巧妙,即事抒怀,触景伤情,以花 喻人,且想象丰富,全诗笼罩着伤春惜花悼花之愁绪,情思如痴,委婉动 人,尽显李商隐缠绵哀怨诗风。

推荐第8篇:灵魂深处全诗

下雨对我算是好事

河堤上散步的人终于走了

我的世界清静极了

/

此时,我与独处狂欢

八月的天是我的,地是我的

清晨是我的,明亮的河水

和鲜艳的旷野是我的

八月的提心吊胆和牵肠挂肚也是我的

八月的飞翔与坠落,呈现与隐匿

奔放与含蓄,兴奋与沮丧,谦卑与孤傲

希望与绝望,都是我的

/

又是雨帮了我的忙,拯救了我的担心和害怕

拯救了我的危险与冲突

我的平静是安全的

至少,在我困顿的外表

你看不到一点伤口和裂痕

/

当孤独的天性完全展示出来时

我可以无所顾忌地穿梭在真实与虚空之间

仔细地,安安静静地端详那个多重的自我

和外在狂欢,与远近纵横

无需交流,无需承诺

仿佛我就是它们朝思暮想的不动声色

我就是它们梦寐以求的悄无声息

/

如果光阴再给我一点徘徊的时间

我愿意把远方看个够

也许是我被与生俱来的恐惧和自卑折磨的太久了

它成了我的命运

如果你的同情和安抚能满足我的软弱和破碎

满足我的逃避和自责

我会一直支撑下去

直到我强大,直到我不在渴望惩罚的困扰

面朝抗争,即使消融,也无怨无悔

/

远方,你是消逝的继承者

是灵魂深处的说明书

是没有故乡的独白

是洪荒的延伸,是原始的覆盖

是苍茫里的忧郁

是镶嵌在视觉里的湮灭

但清醒的人,不会一直看着你

20XX年8月21日写于呼兰河畔

推荐第9篇: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我

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活动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让学生通过文字、图片、表演、论辨等形式展示成果,进而开阔文化视野,积累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

3、让学生通过口语交际、英雄故事的讲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写作训练,引导学生以“战争”为话题,多角度地认识战争的残酷,正义和非正义,阐明观点,提高写作能力。

◆活动重点:

1、学会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通过活动,提高对战争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在明确每个学生的活动项目和活动内容后,要放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积累语言,提高能力。

◆活动准备:

1、制定此次小组活动的方案,填好活动表格,由小组长负责记录填写。表格内容包括(活动项目、内容、方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

2、读几本有关战争的图书,并做好读书笔记,为讲战争的故事作准备。

3、浏览介绍有关战争的网站,查阅有关战争的知识。

4、走访身边的老战士,观看影视作品,了解中国解放的历史。

5、民主推选,成立由学生组成的最佳活动成果评议委员会

◆活动方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影片导入

《南京大屠杀》片断。让学生充分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主持人:同学们,我们看了《南京大屠杀》片断,肯定有许多心里话要说吧? 是啊,正因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苦难,我们反对战争,呼唤和平。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就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全世界发生的大小战争总共不下400次!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更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中国,九一八的炮声、七七卢沟桥的枪声和南京大屠杀中30万死难同胞的呼告声,时时使我们警醒。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但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和平永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讨: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板书课题)

一、战争故事,你说我讲

主持人:在语文课上或课外阅读中,你一定读过不少英雄故事,知道很多革命家不怕牺牲,智斗敌人的轶闻趣事吧。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搜集整理的探险故事向同学们说一说,看谁讲得最生动有趣。另外同学可进行小品或哑剧表演来配合,以增加对战争的理解。

英雄故事讲述要求:

1、故事真实、连贯,

2、内容集中、鲜明,

3、灵活运用方法、技巧,

4、普通话标准,流利。

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代表„„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黄继光堵枪眼。

☆刘胡兰宁死不屈。

☆狼牙山五壮士,面对敌人,毫不畏惧,英勇献身。

〔评委打分〕

主持人小结:不错。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虽然这些英雄为了革命事业、为了人民的幸福,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但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今天我们重温英雄的故事,缅怀先烈,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好的珍惜生活,珍惜生命。

九一八的炮声;七七卢沟桥的枪声;南京大屠杀事件;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投降;„„就在刚过去的20世纪,全世界发生了大小战争总共不下400次!在战争中,人类更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们热爱和平,我们不喜欢战争,但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远远多余鞭炮声和礼炮声。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但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和平永驻?聂华苓说过“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战争故事,了解战争故事,认识战争性质,期待\"铸剑为犁应有日\"的到来。(九一

八、二战、历史战争)

二、战争诗词,你吟我诵。

主持人:同学们,伴随着战争,产生了丰富的战争文化。下面让我们进入吟诵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以及关于战争的成语的环节,看谁说得多,说得好。通过活动,尽可能地丰富我们的文化积累。

下面我们先来说有关战争的古今诗词,通过诗词的吟诵,让我们更好地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领略战争的悲惨和战士的战地感受。

下面我们有请第二组代表„„

☆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里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眼。(毛泽东《七律长征》)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草木皆兵、马革裹尸、赤膊上阵、乌合之众、打草惊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

主持人:看来同学们课后下了不少功夫,一个个成语后面都有一段战争故事。接下来,我们看看,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看谁又能说的多。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诸葛亮) ☆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晋·张方)

☆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战争结束。(希腊·柏拉图)

☆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法国·巴斯卡)

☆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

主持人:好,名人们对战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对这些名言需要反复体味,才能领略他们思想的精髓。

〔评委打分〕

三、战争作品,你搜我搜

主持人:文人走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是时代的领头人、呐喊者,面对残酷的战争,他们有着更加敏感的神经,总能留给我们力透纸背、触痛心灵的作品,下面我们有请第三组代表为我们带来战争作品介绍···

《飘》(马格丽特·米切尔)

《热的雪》(尤·瓦西里耶维奇·邦达列夫)

《水浒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四、战争成语,你积我累

古往今来,一场场战争留下一串串故事,汇成一个个成语,下面请听第四组代表为我们带来战争成语介绍···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草木皆兵、马革裹尸、赤膊上阵、乌合之众、打草惊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 军令如山孤军奋战孤军深入千军万马全军覆盖异军突起横扫千军溃不成军勇冠三军枪林弹雨荷枪实弹弹丸之地弹尽粮绝临阵磨枪

〔评委打分〕

五、战争是非,赏析提升。

主持人:“铸剑为犁”的雕像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前矗立了四十多年,可是和平的钟声并未向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战火和死亡时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这是为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战争的?下面就让我们辩一辩战争的是与非。

下面我们来探讨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认为将来的世界是否会有永久的和平?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第二个问题:有人说,战争有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第三个问题:怎样理解“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不怕战争”这句话的含义? 第四个问题:你认为将来的世界是否会有永久的和平?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主持人小结:战争的是是非非,同学们已经说了很多,邓小平爷爷说过: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主旋律,但形势不容乐观,世界时时燃起的硝烟仍未烟消云散。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要时刻警醒:血雨惺风应有涯,铸剑为犁应有日!但是,我们不怕战争,如果有来敌侵犯,我们定会捍卫我们的主权,为正义而战。

六、战争遗迹,走访交流。

主持人:和平阳光普照下的我们,要记住过去,珍惜今天。在这次综合性活动中,在你的附近,也许就有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战争遗址,你走访地怎样了,了解了哪些情况,拍摄了哪些资料,做好哪些记录;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走访的见闻和感受吧。

下面我们有请第六组代表„„

七、活动收获,拓展延伸。

1、活动收获:

主持人:同学们,我们经历了这一番“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可谈对战争的认识,查找、运用资料的经验,合作探究的乐趣等) (出示现代战争介绍图片、资料)

主持人小结: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获得了许多关于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开阔了文化视野,并且对战争有了深层次的了解,提高了对战争的认识,培养了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活动中,我们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共同探究,通过活动我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得到了增强。另外,本次活动还提高了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拓展延伸:

①请你以 “战争与和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字数不限。可记叙这次开展某一项活动的经过;可分析、评论某一战争或某一个地区冲突(可就美国攻打伊拉克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思考现代战争以及现代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等等);可想像未来的尖端武器和未来战争的情形。

②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编写《记住历史,珍惜和平》小册子。内设“硝烟弥漫的岁月”(中国近现代战争)、“动荡不安的地区冲突”(当前地区热点问题)、“文学与战争”、“影视与战争”等章节。

先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是各小组互相评价,其中包括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收集资料的情况等,最后教师结合学生评价进行再评价。

推荐第10篇:明月一轮照千秋 诗词朗诵文字稿件

明月一轮照千秋 ───诗词诵读内容文稿 第一篇章:月光下生命在生长

舞台背景的屏幕上,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银色的月光照耀大地,景色幽雅而宁静。星星在深蓝色的天幕上闪闪烁烁,一轮如玉盘一样圆润的明月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流动的诗句同时显示:

月亮升起

有雕归巢的声音

有鱼儿跃出碧光

有琴声演绎古老传说

优美、纯净的《月光小夜曲》如天籁之音轻柔地奏响。

一束银色的追光灯亮起,圣洁的月亮女神伸开双臂,翩翩从高处款款而下,走向舞台中央。同时舞台另一侧,一束银色的追光灯亮起,照向纯洁天真的小女孩,惊喜地看着一弯新月,吟诵《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女孩和月亮女神牵手。

女孩:月亮女神你看,月亮多么像深蓝天幕中的一盏明灯啊!

女神:是啊,听,月光下还有有动人的歌谣和优美的诗篇。

(女神和女孩牵手退下。)

灯光亮起,欢快的音乐声中,身着民族服装的孩子在月光下尽情歌舞,配上节奏明快、优美的儿歌旋律,表演、吟唱有关月亮的诗句、童谣。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月亮姑姑》月亮姑姑跟我走,我快走,她快走,我慢走,她慢走,我停下,她不走,我笑月亮羞羞羞。《月亮歌》(黄娇娇领读)初一一条线,(齐)初二看得见,(黄娇娇领读)初三初四像娥眉,(齐)十五十六圆又圆。

第二篇章:明月千里寄相思

灯光暗下,银色的灯光再次照亮整个舞台。舒缓、深情的古琴曲《月儿高》响起。月亮女神和女孩牵手缓缓走向舞台的中央。 女孩:哎,月亮女神,你说,人们在凝望明月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女神:哦,孩子,明月千里,对月酌酒。多少美好的祝愿,多少别离的思念,多少人生的感慨,都已溶进了这如银的月色。

(女神和女孩牵手退下。)

优雅的古琴声中,一生扮演李白,身着古装,手持折扇,吟诵、表演《静夜思》。多媒体课件同时显示诗句。

学生对诗,配以情境表演。(学生甲队吟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学生乙队吟诵:)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学生甲队吟诵:)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学生乙队吟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学生共同吟诵:)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多媒体画面显示《但愿人长久》的课文插图,学生变换队形,师生合作演绎《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的音乐响起,舞蹈队的学生翩翩起舞。

(教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杨天一独唱:)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学生合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舞台上摆出最后的造型。)

舞台背景的屏幕上,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银色的月光照耀大地,景色幽雅而宁静。星星在深蓝色的天幕上闪闪烁烁,一轮如玉盘一样圆润的明月高高地悬挂在夜空。流动的诗句同时显示:

也是那晚

贴在窗上的那些

姥姥剪出的窗花

被冰凌花裹着

在我的梦中

溶化了

第11篇:明月几时有 中秋诗会 新闻稿

“明月几时有”

——记常熟报慈小学中秋诗会顺利开展

9月29日,常熟报慈小学举办了“明月几时有”中秋诗会。其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获得了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本次诗会在报慈小学旧山楼进行,旧山楼是清代咸丰时太常寺博士赵宗建所建的藏书楼遗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此举办活动,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体现出了学校具有时代气息与人文关怀的教育精神。活动中,老师、家长义工和孩子们展示出了多姿多彩、充满诗情又不乏乐趣的风貌。活动开始,一曲古筝、古琴演奏为诗情画意的中秋诗会拉开帷幕。音乐声中,沈校、钱校、冯校和陈校为在场的师生、家长送去了中秋寄语。表演唱《读唐诗》、师生情境诗朗诵、《诗韵太极》三个节目将诗词、音乐和表演相结合,有声有色;学生的书画作品展示、舞蹈《繁花》和情景剧《中秋即景联诗》将诗词融入了舞蹈、表演等元素,带来了一场唯美的视觉盛宴;旧山旗袍秀、中秋祈愿、赏月、品尝月饼等活动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也为本次诗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明月几时有”中秋诗会以经典诗词为主题,本次活动不仅纪念了我国传统节日,也结合了我国传统诗词文化,更体现了报慈小学“守心望道”的学校精神。

第12篇:王安石《梅花》全诗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句古诗吧,这句诗其实是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诗中最经典的一句,此诗句被千古传诵。如果你想知道全诗的内容,那就继续往下读:

原诗:

《梅花》

宋代: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全诗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全诗赏析:

“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

首二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末二句写梅花洁白鲜艳,香气远布,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是诗人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诗人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拓展阅读:

王安石经典诗文

《春夜》

宋代: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登飞来峰》

宋代: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北陂杏花》

宋代: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第13篇:《鹤联句》全诗

上霄降灵气,锺此千年禽。

幽闲靖节性,孤高伯夷心。

颉频紫霄垠,飘颻沧浪浔。

岳湛有仙姿,钧韶无俗音。

毛滋月华淡,顶粹霞光深。

目流泉客泪,翅垂羽人襟。

腾汉雪千丈,点溪霜半寻。

纤喙砺青铁,修胫雕碧琳。

岩栖干溪树,泽饮卑朱泠。

鸾皇自埙箎,燕雀徒商参。

独翅耸琼枝,群舞倾瑶林。

病余霞云段,梦回松吹吟。

静嫌鹦鹉言,高笑鸳鸯淫。

金清冷澄澈,玉格寒萧森。

洁白不我恃,腥膻非所任。

稻粱不得已,虮虱胡为侵。

天池忆鹏游,云罗伤凤沈。

风流超缟素,雅淡绝规箴。

相亲长道情,偶见销烦襟。

西汉惜冯唐,华皓欲投簪。

南朝仰卫玠,清羸疑不禁。

端如方直臣,处群良足钦。

介如廉退士,惊秋犹在阴。

几诮鹰隼鸷,羁韝俄见临。

还嗤凫鷖贪,弋缴终就禽。

乘轩乃一芥,空笼仍偶金。

片云伴遥影,冥冥越烟岑。

长飚送逸响,亭亭出霜砧。

蓬瀛忽往来,桑田成古今。

愿下八佾庭,鼓舞薰风琴。

第14篇:更上一层楼的全诗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更上一层楼”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第15篇:关于曾经沧海难为水全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释:

1、曾经: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

2、难为:这里指“不足为顾”“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3、除却:除了,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

4、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例:宋陆游【秋暑夜兴】:“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5、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

6、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

7、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8、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诗意:

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我在花丛中任意来回却懒于回顾,一半因为我潜心修道,一半因为曾经有你。 这是诗人元稹为了纪念逝去的妻子而写的。

赏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此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二十七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第16篇:《江雪》全诗

【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出处】唐·柳宗元《江雪》。

【意思】孤舟上坐着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顶着风雪独自在寒 冷的江上垂钓。

【鉴赏】 千山里的鸟儿都飞光了,万径上的人踪都消失了,举目四望,看不到 一个行人; 只有那身披蓑衣、头戴笠帽的渔翁,孤独地坐在一条小船上,寂寞地垂钓着一江的风雪。原诗是柳宗元最为后人传诵的一首诗。此诗描写渔翁寒江独钓,孤高清远,悠然显出一种苍凉、脱俗的意境。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孤身一人 在冰雪天或其他时候垂钓的情形。 [例]有时,我也充当柳宗元笔下那“孤 舟蓑笠翁”去“独钓寒江雪”,有时,我也 像张志和那样,“青箬笠,绿蓑衣,斜风 细雨不须归”。(吕金华《漓江醉钓》)

二、用以比喻遗世独立或孤立无朋。[例]隐逸这条路为古代士大夫知识分 子在政治黑暗、世道污浊的时候保持人 格独立提供了可能。他们常常像“孤舟 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以“零落成泥碾 作尘,只有香如故”自勉。(陶东风、徐 莉萍《死亡·情爱·隐逸·思乡》)

【全诗】

《江雪》

.[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①二句极写大雪中环境的静寂,群山中栖鸟不飞,所有路上行人绝迹。②蓑(suo):蓑衣,棕制的雨具。笠(li):笠帽。

【全诗赏析】

柳宗元的《江雪》是一首以入声字入韵的古体绝句。它和另一首《渔翁》向来为读者所喜爱。在《江雪》中诗人以新颖深邃的构思、通俗平易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有意境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并通过对孤舟独钓的老翁形象的描绘,寄托了自己高洁的情怀。

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背景广阔辽远,画面安谧冷寂。一切山岭上的鸟儿都飞到别处去了,所有的道路上都看不到人的踪迹,天地之间完全被白茫茫的大雪笼罩。这两句没有提到“雪”,却极为出色地描画出了雪景。“千山”、“万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在目力所及的广大范围之内,没有人迹,没有鸟鸣,寂寥空旷,十分幽静。诗人只用了十个字,就烘托出了一种独特的意境。后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由远及近写来,从远处的山野写到了近处的江上。就在这个飞鸟绝迹,渺无人迹的大雪天,有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在一叶孤舟上,手持钓竿,正潜心静气地在江上垂钓,雪花纷纷扬扬地飘洒下来,一落入江面,便融进了水中,老翁对于飘雪、寒风全然不顾,他的心志该是多么集中专一。四句诗便是一幅画,有远景,有近景,有山水,有人物,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描写得既有层次又有中心。无怪乎历来不少画家爱以“寒江独钓”为题来作画了。

《江雪》是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的作品,它同《渔翁》诗一样,都有所寄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诗人的自况。政治斗争失败后,柳宗元感到十分孤独,但是诗人虽身处逆境,却不肯向恶势力屈服。在他所描绘的这幅寒江独钓的图画里,诗人以渔翁自喻,流露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和不同流合污的精神。诗歌所创造的意境,表面上看似恬淡平静,其实,却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柳宗元的诗大都抒写贬谪生活或描绘山水景物,诗中常常流露出愤懑不平的情绪,蕴含着深长的寄兴。诗人在表达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时,既从“至难至险”处思考,又能做到通俗平易,深入浅出。苏轼说柳宗元的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这种评论是很中肯的。

这首诗的韵脚“绝”、“灭”、“雪”三字都是入声,音调短促,朗读时构成一种特殊的音响效果。

第17篇:《西施咏》全诗

【诗句】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出处】唐·王维《西施咏》。

【译注】早晨西施还是越溪上的浣沙女,晚上就 成了吴王夫差宫中的妃子了。“朝”、“暮”二字,言西施地位转变的突 然,就好象是在一天中的早晚那么短暂。诗句暗喻只要有才干,有朝一 日定会大展宏图。

注: 越溪,若耶溪,西施浣沙的地方。

【全诗】

《西施咏》

[唐].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第18篇:《鹤联句》全诗

上霄降灵气,锺此千年禽。

幽闲靖节性,孤高伯夷心。

颉频紫霄垠,飘颻沧浪浔。

岳湛有仙姿,钧韶无俗音。

毛滋月华淡,顶粹霞光深。

目流泉客泪,翅垂羽人襟。

腾汉雪千丈,点溪霜半寻。

纤喙砺青铁,修胫雕碧琳。

岩栖干溪树,泽饮卑朱泠。

鸾皇自埙箎,燕雀徒商参。

独翅耸琼枝,群舞倾瑶林。

病余霞云段,梦回松吹吟。

静嫌鹦鹉言,高笑鸳鸯淫。

金清冷澄澈,玉格寒萧森。

洁白不我恃,腥膻非所任。

稻粱不得已,虮虱胡为侵。

天池忆鹏游,云罗伤凤沈。

风流超缟素,雅淡绝规箴。

相亲长道情,偶见销烦襟。

西汉惜冯唐,华皓欲投簪。

南朝仰卫玠,清羸疑不禁。

端如方直臣,处群良足钦。

介如廉退士,惊秋犹在阴。

几诮鹰隼鸷,羁韝俄见临。

还嗤凫鷖贪,弋缴终就禽。

乘轩乃一芥,空笼仍偶金。

片云伴遥影,冥冥越烟岑。

长飚送逸响,亭亭出霜砧。

蓬瀛忽往来,桑田成古今。

愿下八佾庭,鼓舞薰风琴。

第19篇:全诗分四节

全诗分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 响宏大,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 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一个接一个的动态组成一幅幅图画,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第二节五句,是前一节的发展。诗人眼巴巴地望着狂风把屋上的茅草一层 又一层地“卷”走,有的“挂罥长林梢”,有的“飘转沉塘坳”,已无法收回。 而能够收回的,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极深刻,也极 沉痛。“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归来”,补写初闻风声,诗人即拄杖出门, 直至大风破屋,茅草丢失,才无可奈何地回到屋内。“自叹息”的“自”字尤 沉痛。如此不幸,却无人同情和帮助,只有“自”叹“自”嗟。世风之浇薄,意在言外。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宛然在目,而又今中含昔、小中见 大。成都的八月并不冷,然而“床头屋漏无干处”,布衾又旧又破,就感到冷。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词约义丰,概括了长期以来的贫 困生活。而这贫困,又与国家的丧乱有关。“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 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 “长夜沾湿”,布衾似铁的现实,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第四节以表现理想和希望的“安得”二字领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三句,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 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欢 颜”、“安如山”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 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温何由彻”的痛苦 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激情和希望,咏歌之不足, 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 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摘自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诗精选》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4分)

(1)风怒号( ) (2)高者挂罥( ) (3)沉塘坳( )

(4)倚杖 ( ) (5)俄顷 ( ) (6)布衾 ( )

(7)大庇 ( ) (8)突兀 ( )。

(1)厦( ) ( )(4)丧( ) ( )

2、解释加点的词。

(1)八月秋高风怒号 ( ) (2)下者飘转沉塘坳 ( )

(3)公然抱茅入竹去 ( ) (4)忍能对面为盗贼 ( )

(5)秋天漠漠向昏黑 ( ) (6)长夜沾湿何由彻 ( )

(1)八月秋高风怒号( ) (2)卷我屋上三重茅( )

(3)忍能对面为盗贼( ) (4)归来倚杖自叹息( )

(5)俄顷风定云墨色( ) (6)秋天漠漠向昏黑( ) (7)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8)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3、辨析形近字,先注音后组词。(8分)

(1)梢( ) (2)燥( ) (3)娇( ) 4)彻( )

稍( ) 躁( )

骄( ) 砌( )

4、指出下面句子中 “为”字的不同意思。(3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 ) (2)忍能对面为盗贼 ( )

(3)为宫室器皿人物( ) (4)为有源头活水来 ( )

(5)向为身死而不受( ) (6)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 )

5、比较下面几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不同意思。(5分)

(1)八月秋高风怒号( ) 高者挂罥长林梢 ( )

(2)秋天漠漠向昏黑( )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

(3)长夜沾湿何由彻( )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4)安得广厦千万间( ) 风雨不动安如山 ( )

(5)眼前突兀见此屋( ) 乃入见 ( )

二、默写填空。

(1)茅飞渡江洒江郊, , 。

(2) ,娇儿恶卧踏里裂。

(3)床头屋漏无干处, 。 ,长夜沾湿何由彻!

(4)安得广厦千万间, ,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三、判断正误

选出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6、(1)以群童的顽劣、无所顾忌来表现诗人的年老无力;群童是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①秋风破屋图②群童抱茅图③屋漏无干图④遥想广厦图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经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艰难度日。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日屋漏,难以入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3)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诗中不少朴素的语言,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如:“风怒号”“唇焦口燥”“公然”“叹息”“冷似铁”“少睡眠”等,明白如话。从句式上看,这首诗的前三段叙事如实描写,以七言为主;最后一段转而言志抒情,为适合感情表达的需要,句式也变成了杂言。

五、重点问题探究。

(1)对于南村群童的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

(2)“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请你简要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3)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的?

六、把你积累的有关杜甫的情况写在下面。(6分)

七、翻译句子。(3分)

(1)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5)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6)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八、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6分)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3)床头屋漏屋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

(5)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九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 诗。作者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 ,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当时人称 。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

2、这首诗中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

、。(2分)

3、本文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什么?(2分)

4、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3分)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2)

(3)

5、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把你认为很有名的句子写出至少四句来。(不是同一首的,还要注明出处,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4分)

(1)

基础储备卷

1、(1)háo(2)juàn(3)ào(4)yǐ(5)qǐng(6)qīn(7)bì(8)wù

2、(1)秋深(2)几层茅草(3)竟忍心如此(4)拄着拐杖(5)一会儿(6)黑下来

3、略(参见课文)

4、A(应是古体诗)

5、(1)①秋风破屋图②群童抱茅图③屋漏无干图④遥想广厦图(2)经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的杜甫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艰难度日。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日屋漏,难以入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3)诗中不少朴素的语言,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如:“风怒号”“唇焦口燥”“公然”“叹息”“冷似铁”“少睡眠”等,明白如话。从句式上看,这首诗的前三段叙事如实描写,以七言为主;最后一段转而言志抒情,为适合感情表达的需要,句式也变成了杂言。

6、(1)以群童的顽劣、无所顾忌来表现诗人的年老无力;群童是无知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就作者来说是无可奈何的。(意思对,有见解即可)(2)安史之乱;从755年开始到763年结束,是当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发动的反叛朝廷的叛乱,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大致情况说清即可)(3)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也触动了作者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没能击垮作者。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7、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诗中曾自称少陵野老,当时人称“诗圣”。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从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B 综合提升卷

1、(1)xià,厦门;shà,大厦(2)cháng,长城;zhǎng,生长(3)chù,处长;chǔ,处理(4)sāng,丧事;sàng,丧气

2、(1)大声吼叫(2)沉到池塘水边(3)公开地,毫无顾及的(4)当面(5)乌云密布的样子(6)如何捱到天亮(7)广泛地遮蔽(8)突然

3、(1)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回来的时候只有拄着拐杖连连叹息。(2)布被子用了许多年,又薄又冷,像铁块一样,淘气地儿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3)怎么才能得到许多宽敞的大屋子呢?这样就可以为天下所有贫寒的读书人遮风挡雨,让他们都高高兴兴,不管有多大的风雨也像大山一样平平安安。

4、(1)对偶(2)夸张(3)比喻(4)对比(5)借代(6)互文

5、古体诗;少陵野老;杜工部;现实;诗圣;诗史

6、怒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

7、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任意写出三处即可)

9、(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一)》(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4)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

(二)》(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等。

10、(1)jǐ(2)jì(3)qiào(4)ān

11、(1)这里比喻苦难(2)借指国家(3)理解错误(4)绿叶映衬着红花

12、C

13、杜牧在这里只不过是借着翻历史旧案来表现自己的才干与愤郁而已,意思和阮籍登广武望刘邦项羽的古战场时说“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一样。

14、原句富有形象性,是东吴国破家亡的形象写照,能够唤起读者的想象;改句较平实,只是普通意义上的概括,并不能专指东吴,缺乏典型性。

15、(1)这可能是杨慎一时“逞才”,借批判名家而炫耀才学,一时“失口”。(2)夸张也要有一定的合理性,要“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杨慎与杜牧在夸张的分寸的把握上有不同的见解。(3)杨慎可能真的看到过“十里莺啼绿映红”这一版本,想到“十里蛙声出深山”的成句,有此“失口”不足为奇等等。(只要能说出两种,言之有理即可)

C 新颖题型集萃卷

1、(1)shāo,树梢;shāo,稍微(2)zào,干燥;zào,焦躁(3)jiāo,骄气;jiāo,骄傲(4)chè,彻底;qì,堆砌

2、(1)被(2)当(3)雕刻(4)因为(5)为了(6)在

3、(1)形容词,深;方位名词,高度,“高者”是“高处的”意思(2)时间副词,将近,渐渐;动词,对着(3)如何;什么。都是疑问代词(4)疑问代词,怎么能;形容词,安全,安稳(5)通“现”,出现,显现;进见。都是动词

4、(1)八月正值深秋之际,狂风怒吼,把我茅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跑了。(2)自从战乱就很少睡过安稳觉,现在又打湿了床铺,这长长的夜晚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3)什么时候眼前突然出现这样的屋子,即使惟独我的屋子破了,冻死我也值得!

5、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6、“寒衣针线密”化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语言简洁明快,又点明了诗题。

7、理解“以泪研磨”“挥泪作墨”皆可。

8、答案不统一。可以从“清瘦”“苦辛”“问寒暖”等词语入手,把诗歌不能表达的细节表现出来。

9、《岁暮到家》用白描的手法极力描摹了岁暮到家时,母子相见时的场景、神态,还用细腻的笔触写儿子从母亲的一系列举动上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体贴和牵挂,因此在外游荡却“不敢叹风尘”;《归信吟》却只用极简练的笔墨道尽了游子的思念之苦。

10、(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11、(1)怎么样(2)尽力做善事(3)摆出威风(4)堵塞河流(5)可以成就大事(6)谦辞,没有才能

12、C、D(名词用作动词)

13、(1)我不能挽救他们。(克,能够。)(2)难道不能立即制止吗?(遽,立即)

14、子产:主张疏导;然明:主张堵塞。

15、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借河水的“堵塞”和“导流”来分别比喻“不让百姓议政”和“听取百姓议论”。

16、(1)让百姓畅所欲言,认真听取普通百姓的看法。一方面可以作为制订政策的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政策执行情况的反馈,同时还能有利于对政府官员的监督。(2)对百姓的言论,应该进行引导;对百姓的评论也要进行辨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毫无条件的接受,更不能拒之门外。

17、开放性题,回答合理和不合理均可以。但要注意观点明确。如,合理:从上文可以看出,子产是一位能够听取百姓议论的国君。他善于分析,长于议论,处理国政时不简单地采取以威服人的“打压”政策,是能够“仁爱下人”的君主;不合理:孔子曾经自己也说过,对人要“听其言而察其行”。只听子产的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就认为他是“仁君”,是太过片面了。因为世上的骗子,无不是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如现在的贪官,在台上发言时,大多是“正义凛然”,“感人至深”,而到了台下,往往大肆受贿索贿,贪得无厌。

第20篇:江汉全诗鉴赏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五十七岁时所作。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辗转于湖北江陵、公安等地。此时的杜甫历经磨难,北归已经无望,且生活日益困窘。长期漂泊无定的状况让杜甫感慨万千,于是他写下此诗。

第一联用自嘲的方式写出诗人滞留江汉的困境。“思归客”是说诗人想回乡而不能回,只得四处漂泊,浪迹天涯。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无限辛酸。

第二联是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字面上写的是诗人所看到的片云孤月,实际上是用它们暗喻诗人自己。诗人把内在的感情融入外在的景物当中,感慨自己虽然四处飘零,但对国家的忠心却依然像孤月般皎洁。

第三联运用借喻手法写出了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落日”与“秋风”相对。前者是虚写,比喻“暮年”,后者是实写。身处江汉,面对瑟瑟秋风,诗人不仅没有了往日的感伤情怀,反倒产生了“病欲苏”的感觉。这种变化是诗人壮心不已的心态和积极用世的精神的反映。

尾联借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诗人自比为“老马”,意在表明自己并非已经毫无用处。虽然年老多病,但他还有智慧可以用,仍能有所作为。

全诗使用委婉含蓄的手法,充分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壮心不已的心理状态。

明月何时照我还全诗
《明月何时照我还全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