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半亩方塘一鉴开全诗(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18 18:06:3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半亩方塘一鉴开

半亩方塘一鉴开,唯有源头活水来

------互助民中2013年赴宁夏高考培训二次培训小结

2013年9月13日至16日,我校9名高三学科带头教师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赴银川高考信息培训会。参加培训的教师返回后,我校三名教师(孙永宝、保广菊、袁春梅)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培训汇报会,并做了大会发言。为了使这次培训有立竿见影之效,让学到的经验信息更有效地服务于高考复习和高中教育教学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培训的效应,我校及时做了如下工作:

一、成立了宣传领导小组,具体情况是:

长:靳有忠

副组长:侯昌民 王发棕 张思源 马得新 郭益世 组

员:靳发育 苏长青 袁春梅 冯存珊 朱锦龙

雷延顺 席元寿

二、精心安排,积极做好宣传材料的准备工作。在领导小组的高度重视下,教导处于9月18日及时给参加培训的9名教师布置了撰写培训心得的具体任务。9名教师深刻分析了培训内容,他们通过新课程下高考的特点、试题分布的情况、高考考查的目标与要求,高考试卷的特点及评析方法、高考命题方向的预测等几个方面的思考,发表了他们对高三备考的看法,就我校对高考复习阶段的安排、复习备考的重点、备考中应注意的问题做了深度解析。他们所谈的经验实实在在,是备考的最新信息和最有效的资源,如果能应用于我校的教学工作中,肯定对我校高考备考的确有指导作用,能优化备考管理,能增强备考的计划性,能增强课堂复习针对性,真不虚这次远途的培训,也值得向全校教师推广。

三、相同学科间进行广泛的交流。为了使9位教师的培训心得让全校每个教师有所收获,让本次培训的效应在每个教师的课堂上产生促进作用。9月19日,由各科教研组长负责,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学习这9份材料,结合高考形势,立足我校学生实际,寻求高考教学方法与策略,在比较中修订备考方案,查漏补缺,完善备考计划,明确2014年高考备考工作思路,进而落实精细备考的原则,正确定位高考目标。通过这次交流,全校树立了高考一盘棋的思想,一切为了高考,一切服务于高考的思想进一步深入我校教师的心间,研究高考复习策略,寻求科学的执教方法,分析高考形势,钻研高考试题成了我校教研活动的主题。

四、9月20日学校高三教学领导小组组织高三教师再做研讨,引导高三教师畅所欲言,见智见仁,对高考的内容、形势及对策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在经验与实际情况的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高考备考的紧迫感,形成高三年级高考备考的共识:

1、在复习备考的管理上,每位教师要承担教研任务,转变教学观念,讲究科学的复习方法,抓住复习要害,解决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提高备考效率。

2、注重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备考策略,开设学法讲座学法交流专题会,让学生学会总结和归纳,梳理知识网络,做学习的主人。

3、强化教研,推行集体备课,倡导教学资源共享,向备课要质量。各学科由备课组长负责,定期听公开课、示范课、会诊课、观摩课,主管教学的领导实行推门听课制,把吃准考点、理清知识点落实在每节课堂设计与课堂教学之中,做到齐心协力研究高考、备战高考。

4、落实有效训练,向训练要成绩。教师要学会应用培训得来的经验,立足校情和学情,确保训练材料对高考的适宜度,优化精选练习,落实分层训练,统筹安排好各科的专题训练和综合测试,进而确保学生用足够的时间消化知识。

5、整合综合科的实力,向综合科要质量。针对我校文综、理综教学质量偏低的现状,学校要求综合科教师进行专题研究,从学校、年级、班级层层抓起,营造高度重视综合科的氛围,为综合科教学创造良好条件。

6、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把提升重点率作为高考致胜的亮点。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精细化教学,每位教师要关注重点踩线生名单,还要关心学困生名单,确保做好备考中的培优转差工作,实现备考工作整体均衡的发展。

总之,本次宁夏高考培训我校教师收获颇大,它给我校备考工作到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我校高三教师开了眼界,有了备考的共识,这将有效地推进我校高考教学工作。有道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唯有源头活水来”,的确,这次培训是一面镜子,给我校教师指明了备考的方向,这些经验应用于我们的教学探讨之中,必将能启迪我们教学的智慧,它是提高高考教学成绩的终南捷径,也一定能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赞同这样的培训。

互助民中

2013-10-10

半亩方塘一鉴开,唯有源头活水来

----互助民中2013年赴宁夏高考培训后汇报小结

互助民中

2013-10-10

推荐第2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南山双语学校 姜雪洁

“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教学观摩活动”11月

15、16两天在潍坊举行,自己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并认真观摩了“薜法根、盛新凤、魏星、丁雪飞”四位老师的课并聆听了他们的精彩报告。他们“先学后教”翻转课堂的先进理念,他们“按语言的生成规律教学,以语文的方式教出语文味儿”的教学设计让我茅塞顿开,尤其是盛新凤老师的“和美语文”的教学主张、契合先学后后教翻转课堂要求的“以练导学”教学方式以及对每篇文章不同的切入点更是让我耳目一新。

当天盛老师先向我们执教展示了人教版的《乌塔》一课。鲁教版将这篇课文也选在了四年级,作为四年级上册“成长的故事”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讲一个德国小女孩单身闯天下,这是一种有别于中国孩子的“成长”,是符合主题的。但是文章比较平淡,是篇略读课文,更是篇“四无”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语言文字”,都很难找出亮点。没有情节发展的惊险或谐趣,没有布局谋篇的严谨或意外,没有遣词造句的精致或绚丽,没有文化渊源的传承或时尚。语言动作行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找不到典型。是名符其实的略读课文。公开课讲这样的课文让听课的我也暗暗为盛老师担心,这篇课文要讲什么,怎么讲?

盛新凤老师就高明在这里:众人皆醉吾独醒,众人皆弃吾独选。她发现了这篇课文的独特价值——语用价值,即对话和争辩的实用价值。

第五自然段是“我”和乌塔的三组对话,也是现实生活中遇到陌生人互相打招呼、作介绍、嘘寒问暖、说天气等经常用到的生活交际。盛老师和孩子们模拟交际说话的口气分角色“朗读”这三组对话。盛老师担任了“我”一角,很好的示范了“说话口气”,并参与其中把握了朗读者的交际速度。她非常清楚地强调和指导,朗读不要书生腔,就像真的说话一样。这一环节,既是课文的朗读练习,更是生活应用的历练。

第六第七自然段是“我”和乌塔另两组对话,已经有些“辩驳”的味道了。学生学第五段已经见识了怎样说(实际是读)好对话,盛老师在这里就让孩子们同桌互练这两组对话。要知道,课文中乌塔的话有很多地方并没有引号,术语叫“间接引用”,学生是要在练习过程中“直接引用”的。老师并没有去解说什么“人称转换”“增删词语”这些术语,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却完

成的很好。可见知识术语是语言训练的大敌,“语用情境”才是语言转换的亲友。

争论辩驳是在第八第九自然段,这是有别于一般对话的。这种对话,有理由的碰撞。有观点的交锋,有语气语调的变化。很好进行争论辩驳的训练,对社会生活的应用大有好处。盛老师让孩子们依据文本,充分进行了这种互相辩驳的训练。

这些训练,既是再练朗读,又是在练情境交际,也是在练语言转换,但主要还是文本语言。如何让学习文本语言迁移为实际生活语言,盛老师安排了一次练笔。她顺势模拟了爸爸妈妈不让孩子们独自外出游玩的五条理由,让学生们选择写出反驳理由。这样的练笔,内容是文本的,形式是文本的,就地取材,从学生交流看,很有效果。

听到这里,我忽然觉得这个文本实在是太好了,独白、对白、辩白暗暗铺设,朗读、对话、练笔层层推进。极其普通的文本,开出了绚丽之花。自己被盛老师独到的处理方法深深折服,同时也明白文本没有优劣之分,只要我用心去发现,每一篇课文都有明珠暗投在里边的。

接着我又聆听了盛老师“和美语文”的教学主张和操作程序。既“寻点---拉线----丰枝-----画圆”先找到一个教学“支点”,再拉出一条教学主线,线要注意“延伸性、流畅性”,还要在“主线”的牵引下,上挂下联,通过对“主体语言”的聚焦和“发酵”,加上文本中“背景语言”的渲染烘托,使课堂的主线变得丰厚饱满。最后“画圆”,画“同心圆、开放圆,”使课呈现圆融之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采用“内外融通、读写融通、讲练融通”的教学策略,找到最佳融通点,把课内和课外,阅读和写作,讲授与训练巧妙融通起来。

最后她还结合《文成公主进藏》和《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教学设计具体而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她现在正在进行的翻转课堂“以练导读”课的如何操作,如何上出语文味。使我明白阅读教学的任务是什么?立足语文 教给方法,培养阅读能力。更让我明白能力的培养需要历练,历练的过程需要方法的支撑。学生学文章不等于读文章。读文章只要了解文章内容,悟到文本的人文内涵就可以了。但学文章还必须掌握了解文章的写法,反思自己的学法,以便把这些有价值的学法、写法在自己的阅读写作过程中迁移运用。“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此次潍坊之行,不虚此行。

推荐第3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美术鉴赏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从美术和电影中谈艺术

说到艺术,人们会想到很多东西,在鉴赏课中我们也学到了很多方面的艺术,包括美术、舞蹈、电影、体育、音乐、建筑等等,我从中选取了美术和电影两个方面浅谈对艺术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美术方面:

艺术的外在形式可以是事物,可以是声音,也可以为美术的表现方式则是通过实物呈现的视觉艺术。艺术美是一种独特的美,它通过艺术作品表达一种思想、理念并引人思考,使作品从形式上,内容上达到完美的结合,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优秀的艺术作品虽然令热爱艺术的人爱不释手,但它不一定是“美”的东西,它或许看上去很难看。很美的东西不一定具备艺术美。拉斐尔的画可谓“二美”结合(艺术上的美和世俗中的美相结合),他的作品总是给人甜美的感觉,波提切利的作品亦多以“美” 而著称,他们的作品因“美”而打动人,而梵高笔下吃土豆的农夫,割耳朵的白画像,毕加索“解剖”的妓女,抽烟斗的男人等,看起来给人以恐怖或悲悯,不会使人想到美。而他们的作品则更能打动人,给人以震撼力,打动观者的心灵,这便是艺术“美”之所在。现代艺术往往不能以美术称之,但它们能引导人们的思考,它们依然很“美”。

时代造就人才。从一个角度来说,人的一生太过短暂,因而他的成就,他的知识,他的信仰,总会打上时代的印迹,逃脱不了时代的局限,画家们只用将生活中的美用他们神奇的画笔展现出来。而从另

一个角度看,正是因为时代的不同,人类才创造出了如此纷呈缤兰的文化,从早期的古罗马时代完美的雕塑艺术,到后来的印象主义,洛可可艺术,巴洛克,哥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信仰,时代将他们筛选出来,形成不同的流派,让他们的创作得以流传至今。

当然,那些从事发扬美的画家,无论他们笔下的美是来自美好的事物或丑恶的事物——对于艺术家来说有时候丑恶中也有美存在,那种唤醒生命的,惊人的美。在他们的画中也有思考,哲学的思想,并不为所有人所理解的,而不仅仅是表现美的,当然对于理解它们的人来说那也许是美的。比如说,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印象主义的画,人们一开始还因为太抽象而将之视为劣质品。

我们还欣赏了中国的美术。外国的绘画或建筑艺术,无论他们有多精致,多写实,总给人一种疏离感。而中国的艺术,那些黑色的墨迹,行云流水一般在白纸上酝开,所表达的意境尽在不言中了。大象无形,至美无华。而中国的建筑艺术,其结构上巧夺天工一般的设计,与其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诉说着更为贴近自然的情感。看着那些亭台楼阁,想象自己走在那雕廊画栋之间,觉得心都可以宁静下来,感受周围一丝的风吹与草动。那是一种真正的回归。

美术上最忌程式化,公式化。美术本无定法,没有固定的程式,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也没有定法。艺术需要感情,美需要感觉,一切艺术类都是作者和观者心灵之间感觉的交接和碰撞而来的。我们看到一副绘画作品,被其深深地吸引,沉浸在艺术的美妙之中。而旁边有人在解释:什么颜色大胆,笔法朴拙,构图奇特,黑白处理得当,

这画似乎是哪儿哪儿的山水⋯⋯说得愈是具体,愈是显得不美。真正的美是模糊的。我们看达利的画,会被深深地震动,但我们说不出到底“美”在那里,一旦说得仔细,达利的画也就失去吸引力。达利自己也拒绝解释他的作品。他说: “我和你们一样看到我的画感到惊讶。”艺术往往毋需太多的解释,艺术是感性的,它的美是属于感觉的。千万不要把本来模糊的东西说得十分具体。

既然美是情感产物,那么产生艺术美的唯一源泉是真情实感而非技术。原始社会留下来的朴拙的岩画、石刻,虽然手段极其落后,然而并未丝毫影响其艺术美,相反增加了艺术性。汉、唐雕塑,洋洋大气,气魄宏伟,充满时代的激情。其手法质朴、古拙。而明清的雕饰品,大部分虽技法精熟,雕饰精到,技法上远胜于前代,但大都流于程式,过分的雕饰必然导致庸俗,让人看了并不觉得很美。罗丹说,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同样,真正的技巧是忽视技巧的。为艺术而艺术,为技巧而技巧,必然难以产生艺术的美。梵高在绘画时,自己被深深地感动.他富有激情的笔触完全是他情感的自然流露。他不会想到要用如何如何的技法等等。一切服从于艺术家的情感。真正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艺术家,中国只有徐渭,西方只有梵高。艺术家是因情感而激动而创作,而非为创作而情感。

二、电影方面:

电影是多种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电影大量运用艺术手段,更形象贴切的反映了我们的社会生活。一部电影拍下来,其中要用到的艺术手法数不胜数。最突出的就是它以镜头为基本表现单位,通过

镜头的组接形成独特的艺术结构,即蒙太奇。这种手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纵深感极强,令人难忘。

一部好的电影不外乎三方面:情节、画面、音乐。说到情节,电影就像一部小说,要有鲜明的开头,意犹未尽的结尾,跌宕起伏的故事,精彩绝妙的伏笔。电影的情节一定要能触动人心,不管爱情片也好,战争片也好,总是要留给人能够回味的东西,这样才不亏为被称作艺术。

电影不同于小说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场视觉盛宴。有了好的情节,还要有精致的画面。除了现在越来越好的电脑技术,精湛的化妆,就是电影中色彩的应用。像张艺谋2002年的电影《英雄》,运用了黑、红、黄、绿、白五种色调,是多么绚丽缤纷。棋馆厮杀,黄树林决斗,九寨沟湖面对打,剑笔穿身,着一幅幅画面怎一个美字了得?再如外国导演蒂姆波顿的作品《僵尸新娘》,在活人的世界里,它运用了大量的灰色和黑色调,显得单调且死气沉沉,显示出世人的阴暗、贪婪。反观死人的世界,他运用了大量的色彩,这个世界就像一个酒吧一样热闹,炫丽,衬托出住在地下的骷髅们的单纯、快乐、轻松的生活。通过两个世界颜色的对比,也是我们更加了解这部电影想表达的主旨。

除了情节、画面外,电影的配乐也是触动人心必不可少的要素。音乐本就有震撼人心的效果,配上有趣的情节,精致的画面,那绝对是一种不同的享受。电影里的音乐多是配合情节而作的,喜剧片的音乐轻快活泼,爱情片的舒缓,悲剧结尾的音乐则深沉哀怨。像《泰坦

尼克号》的主题曲《我心永恒》,很好的搭配了剧情,体会到了其中的音乐美。如果将电影中的美妙音乐去掉换成普通台词,相信去电影院的人会少一大半。

当然,电影中的艺术不止这几样,我们要学会看电影,学会欣赏电影,不能走马观花的看个过场,要善于从中学习,了解更多的艺术知识,丰富我们的阅历,从中感受那些令人感动或震撼的艺术。

三、总结:

艺术美是一种独特的美,它通过艺术作品表达一种思想、理念并引人思考,使作品从形式上,内容上达到完美的结合,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不管艺术如何变,是不会脱离感情的,改变的只是表现方法和形式艺术,表现的是站在目然前面的人的情感。从古典到现代,甚至主义纷呈的后现代,艺术永远表现着这个世界,并为这个世界的主宰者而存在,正是艺术告诉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正是艺术使我们认识了自己,了解艺术和了解我们自己一样,复杂而漫长。

我一直都认为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才能对艺术品表达自己的鉴赏力,但我想有些人对好的艺术品有着天生的鉴赏力,因为美是共通的。而学习这门课程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渠道,去了解和感受艺术背后的故事。如果说科学技术教会我们的是如何生存的话,那么众多的艺术形式,则教会我们看待生活的方式。有了它们,生活才是完整的。

推荐第4篇:台湾半亩塘建筑工作室

半亩塘/《节气建筑》建构生活环境

《实构筑》意旨着好的建筑作品是由建筑师、营造厂、业主,三方所共构的铁三角合力完成,完美的建筑作品在于跨入门坎的第一步到留下最后的鞋印,都让人觉得看得不够或是遗漏了什么没有看仔细,而觉得一犹未尽。

半亩塘联合建筑师事务所用《节气建筑》勾勒出生活环境及模式,他们不断尝试整合自然环境与「人」存在的空间,不让过多的建筑手法与设计师的主观意识存在于不同的委托案中。相反的是要对应业主的需要,以提供适当的解决方法,及往后维缮的配套措施,减少使用者未来的困扰或让「修建」、「整修」发生在作品上。

半亩塘内所有设计师皆秉持创造环境为出发,将植物视为环境所必须存在的元素,把时间纳入整体环境建构的考虑,使双眼透过名为「画框」的落地窗,以欣赏每天都在逐渐改变的景色,成功地将每一扇不同的玻璃当作画布,任大自然在这属于它的画室不断地尽情挥洒。建筑是最为贵重的作品,然而它的价值并不单纯在于建物而是包含着周边环境,而是由外围环境与建筑所组成的「生活环境」。

建筑墙面的垂直与并行线,透由自然光的挑拨,增加了建筑形体外的几何图形,《富贵三义馆》让参访的学员们在那种自然渲染的空间中流动,身手触摸每一道清水混凝土墙面,穿梭在充满生气的竹林间,同时感受着小溪缓缓流动的湍湍声响,迎着抚慰水面的微风。由入口到中庭需穿几座过大小不一的门,它们分别带有着将空间区隔机能与压缩视觉的效果,连续重复两次压缩到宽广的视觉飨宴,让许多豁然开朗的美丽景致犹如快门镜头般紧记眼帘。

三义馆的黄中佑特助表示,在一个好的环境里不单纯只有包含硬件,软件也必须兼顾,因为这样的坚持,导致富贵三义馆将开幕的时间延后了半年,就是为了将所有的事情安排到位,以最完美的方式传达给每一位来到《富贵三义馆》的客人并让他们带走心灵的满足与回忆带。

参访建筑作品的过程中,参与者都在细细品味每一个转角,甚至是在空间内玩耍、体验、触摸。半亩塘《若水会馆》一共有三间个性不同的厨房,设计师们以厨房做为每一个办公区的核心,并认为厨房是增加同事们交集的重要空间,「食」可以增进同事们感情黏性的接着剂。

参访当天午饭,一起与半亩塘的员工们搭伙的我们,于行程进行到结束短短的几个小时内,半亩塘不仅触发了人的「五感」还带了一丝感动,设计师们于解说的过程当中,不断散发温暖给人,藉由自己的散拨与耕耘,那种子已于心中萌芽,对每一位参与者来说《2012实构筑ing》半亩塘的建筑作品参访,不是旅游,而是“回家”。

『若水会馆』

若水的大环境原为陶瓷公司-电窑场与仓库,多是混凝土的停车场铺面。将旧建筑的封闭皮层脱开,四个面通透开放,成为一个「亭」的概念,运用清水混凝土墙面空间的连接与空间机能的再定义。在户外空间,除去原有的混凝土与柏油,放入泥土与碎石。增加水体 与原会馆移植过来的大树,在繁忙的竹北要道旁营造出一方静谧之地。旧厂房的重新构筑,施工程序与结构补强为工程中主要的议题,由户外延伸至室内的清水混凝土实墙,穿越 旧建物,建构新序列。在已完成的室内空间中操作墙面与地面的灌浆作业,也须考量到不 干扰周遭楼层上班作息。面对新旧之间,工序细节与对人的关照是工程单位最难被看到的 却是最深的用心。使用的清水混凝土材质,由团队将其转变成各种表情与细部,细节也都 以清水模工法完成,对材料纯粹度的追求也成为工程的挑战成就。

宝山会馆于2010年初结束八年来的会馆营运。于2010年6月,半亩塘在竹北光明六路成立了第二个企业会馆「若水会馆」。 与土地公有缘的我们,又再次与土地公爷爷做邻居。若水会馆的入口设定在基地原有的土地公庙和四棵老榕树之间,因为老榕树而略略隆起的土地,规范出进入会馆的路径。进入若水会馆前,与土地公公打招呼也成为伙伴们每天上班的精神操。 若水的大环境原为陶瓷公司,若水基地本身原为陶瓷公司的电窑场与仓库,围绕基地的是混凝土的停车场铺面。

会馆的规划上希望延续宝山会馆的空间经验,在新基地上进行转换。脱开旧建筑的封闭皮层,四个面向皆通透开放,成为一个「亭」的概念。在「亭」中,空间有强烈的流动感,需要一个重心让使用者于空间中停留时能安稳自在。利用长十二米的对剖原木量体,以建筑的尺度成为空间的重心,也成为展场中唯一的家具。 旧空间本身低矮水平的空间特性,用深色调将空间再次压缩。用户的视线藉由空间的压缩引导至户外。同时,深色调减少了室内光线的发散,造成内外光线与色调的对比,突显户外的光与绿。

将L型旧建物的转角处打开,成为半户外空间的廊道(风廊),廊道空间连结两边的绿地,造成空气的流动,同时办公室也有了自然光与凉风。室内空间充分的换气与调节温度也可减少空调的使用。

在户外空间部分,扒除原有停车场的混凝土与柏油,放入泥土与碎石。增加水体与原宝山会馆移植过来的大树,在繁忙的竹北要道旁营造出一方静谧之地。

作品正式名称:若水会馆 设计团队(事务所名称):半亩塘联合建筑师事务所

营造团队:绿埕营造股份有限公司、合宸机电设计有限公司、余埕设计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良积造园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案名称:半亩塘竹北若水会馆

设计案位置:台湾新竹县竹北市光明六路东二段95号 设计单位:半亩塘环境整合股份有限公司 | 江文渊建筑师

『富贵三义馆』

依循美术馆有著「收藏」与「再呈现」两种观念。在富贵三义,建筑伴著游者探访奇石涌泉,观看大山雾景,碎步在林稍或歇息在卧石。炎夏,火红的凤凰雨,点燃秋日山城的焦 黄落叶。春日,苦楝紫花落下也唤醒整山的桐花开放。四季流转,而建筑所做的便是转化 后再呈现自然的美好。富贵三义馆室内与室外清水墙纯粹空间语汇,将自然形巨木 (长10m*直径1m)镶嵌于清水模实墙,自然与建筑的对比张力做为展场核心。团队 以桂竹、孟宗竹、夹板、杉木板作组立打样测试,以杉木块纵切后的圆弧部位去树皮,当

作表面模板并且浇灌混凝土后拆模,树木的天然气结,虫蛀的时间感,清水墙工法拓印自

然样貌。主墙规划与天然实木结合,模板计画配合实木不规则模板设计,各模板间的受力

状况计算,是施工重点关照。异材质相接工程,在没有任何异地预铸的可能前提,只能在

建筑墙面与结构体完成后施作,相对也大大提高了施工的难度。

作品正式名称:富贵三义馆 设计团队(事务所名称):半亩塘联合建筑师事务所

营造团队:绿埕营造股份有限公司、六大机电设计有限公司/国源机电、

半亩塘环境集成团队/绿埕营造股份有限公司、半亩塘环境集成团队/崧荃造景艺术有限公司

『木雕博物馆』

这座全省唯一的木雕博物馆,隶属于苗栗县立文化中心管理,主题包括:木雕艺术概说、

鬼斧神工、中国造像、台湾木雕艺术转型与展望、木雕之美─体验学习教室等五大部份。

并特闢三义木雕专题陈列室与艺廊各一间,用以保存发扬地方特色。包括台湾木雕之搜集、典藏、展示、研究、推广等工作,展现木雕特色,传续木雕的生命力。

推荐第5篇:赵嘏《寒塘》全诗及赏析

寒 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 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 一雁度南楼。

注释

⑴寒塘:秋天的池塘。

⑵晓发(fà):早起弄发。

⑶坐:因。

⑷乡心:思乡之心。

⑸度:一解为“飞越”,一解为“飞入”。

韵译

清晨起来到水边去梳洗,因在寒塘得见一派凉秋。

思乡之情正值无比烦乱,又见一只孤雁飞过南楼。

散译

早晨起来临水梳弄头发,望着寒塘水面,知是秋天到来的气候。思乡的心绪无限地浓厚,一只大雁飞入南楼。

赏析

这首诗写客中秋思。前两句写作者晓临寒塘而见秋色;第三句写见秋色而触发乡愁;末句以景结情,一则渲染了浓重的秋意,同时以雁南归反衬人不得归。全诗情景交融,意境混成,含蓄有味。

《古今词话》引毛先舒论作词云:“意欲层深,语欲浑成”,“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这话对于近体诗也适用。此首一作司空曙诗。取句中二字为题,实写客中秋思。常见题材写来易落熟套,须看它运用逐层深入、层层加“码”的手法,写得别致。初读此诗却只觉写客子对塘闻雁思乡而已,直是浑成,并不见“层深”。大抵作者如蚕吐丝(诗),只任自然;而说诗者须剥茧抽丝(思),层次自见。

前二句谓早起临水梳发,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来,便无深意。这里两句句法倒装,则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点明时序,深秋是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二是暗示羁旅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三是由句式倒装形成“梳发见秋”意,令人联想到“羞将白发照渌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的名句,这就暗含非但岁华将暮,而人生也进入迟暮。十字三层,言浅意深。

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层,点出身在客中。而“乡心”字面又由次句“见秋”引出,故自然而不见有意加“码”。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无限”二字,颇有分量,决非浮泛之辞。乡愁已自如许,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码”:“一雁度南楼”。初看是写景,意关“见秋”,言外其实有“雁归人未归”意。写人在难堪时又添新的刺激,是绝句常用的加倍手法。韦应物《闻雁》云:“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就相当于此诗末二句的意境。“归思后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唐诗别裁》)“一雁”的“一”字,极可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如写“群雁”便乏味了。前三句多用齿舌声:“晓”、“梳”、“水”、“见秋”、“乡心”、“限”,读来和谐且有切切自语之感,有助表现凄迷心情,末句则不复用之,更觉调响惊心。此诗末句脍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

此诗兼层深与浑成,主要还是作者生活感受深切,又工吟咏,“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生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矣。”(毛先舒)此理又不可不知。

推荐第6篇:赵嘏《寒塘》全诗及赏析

寒 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 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 一雁度南楼。

注释

⑴寒塘:秋天的池塘。

⑵晓发(fà):早起弄发。

⑶坐:因。

⑷乡心:思乡之心。

⑸度:一解为“飞越”,一解为“飞入”。

韵译

清晨起来到水边去梳洗,因在寒塘得见一派凉秋。

思乡之情正值无比烦乱,又见一只孤雁飞过南楼。

散译

早晨起来临水梳弄头发,望着寒塘水面,知是秋天到来的气候。思乡的心绪无限地浓厚,一只大雁飞入南楼。

赏析

这首诗写客中秋思。前两句写作者晓临寒塘而见秋色;第三句写见秋色而触发乡愁;末句以景结情,一则渲染了浓重的秋意,同时以雁南归反衬人不得归。全诗情景交融,意境混成,含蓄有味。

《古今词话》引毛先舒论作词云:“意欲层深,语欲浑成”,“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这话对于近体诗也适用。此首一作司空曙诗。取句中二字为题,实写客中秋思。常见题材写来易落熟套,须看它运用逐层深入、层层加“码”的手法,写得别致。初读此诗却只觉写客子对塘闻雁思乡而已,直是浑成,并不见“层深”。大抵作者如蚕吐丝(诗),只任自然;而说诗者须剥茧抽丝(思),层次自见。

前二句谓早起临水梳发,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来,便无深意。这里两句句法倒装,则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点明时序,深秋是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二是暗示羁旅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三是由句式倒装形成“梳发见秋”意,令人联想到“羞将白发照渌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的名句,这就暗含非但岁华将暮,而人生也进入迟暮。十字三层,言浅意深。

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层,点出身在客中。而“乡心”字面又由次句“见秋”引出,故自然而不见有意加“码”。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无限”二字,颇有分量,决非浮泛之辞。乡愁已自如许,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码”:“一雁度南楼”。初看是写景,意关“见秋”,言外其实有“雁归人未归”意。写人在难堪时又添新的刺激,是绝句常用的加倍手法。韦应物《闻雁》云:“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就相当于此诗末二句的意境。“归思后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唐诗别裁》)“一雁”的“一”字,极可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如写“群雁”便乏味了。前三句多用齿舌声:“晓”、“梳”、“水”、“见秋”、“乡心”、“限”,读来和谐且有切切自语之感,有助表现凄迷心情,末句则不复用之,更觉调响惊心。此诗末句脍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

此诗兼层深与浑成,主要还是作者生活感受深切,又工吟咏,“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生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矣。”(毛先舒)此理又不可不知。

推荐第7篇:赵嘏《寒塘》全诗及赏析

寒 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 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 一雁度南楼。

注释

⑴寒塘:秋天的池塘。

⑵晓发(fà):早起弄发。

⑶坐:因。

⑷乡心:思乡之心。

⑸度:一解为“飞越”,一解为“飞入”。

韵译

清晨起来到水边去梳洗,因在寒塘得见一派凉秋。

思乡之情正值无比烦乱,又见一只孤雁飞过南楼。

散译

早晨起来临水梳弄头发,望着寒塘水面,知是秋天到来的气候。思乡的心绪无限地浓厚,一只大雁飞入南楼。

赏析

这首诗写客中秋思。前两句写作者晓临寒塘而见秋色;第三句写见秋色而触发乡愁;末句以景结情,一则渲染了浓重的秋意,同时以雁南归反衬人不得归。全诗情景交融,意境混成,含蓄有味。

《古今词话》引毛先舒论作词云:“意欲层深,语欲浑成”,“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这话对于近体诗也适用。此首一作司空曙诗。取句中二字为题,实写客中秋思。常见题材写来易落熟套,须看它运用逐层深入、层层加“码”的手法,写得别致。初读此诗却只觉写客子对塘闻雁思乡而已,直是浑成,并不见“层深”。大抵作者如蚕吐丝(诗),只任自然;而说诗者须剥茧抽丝(思),层次自见。

前二句谓早起临水梳发,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来,便无深意。这里两句句法倒装,则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点明时序,深秋是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二是暗示羁旅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三是由句式倒装形成“梳发见秋”意,令人联想到“羞将白发照渌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的名句,这就暗含非但岁华将暮,而人生也进入迟暮。十字三层,言浅意深。

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层,点出身在客中。而“乡心”字面又由次句“见秋”引出,故自然而不见有意加“码”。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无限”二字,颇有分量,决非浮泛之辞。乡愁已自如许,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码”:“一雁度南楼”。初看是写景,意关“见秋”,言外其实有“雁归人未归”意。写人在难堪时又添新的刺激,是绝句常用的加倍手法。韦应物《闻雁》云:“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就相当于此诗末二句的意境。“归思后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唐诗别裁》)“一雁”的“一”字,极可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如写“群雁”便乏味了。前三句多用齿舌声:“晓”、“梳”、“水”、“见秋”、“乡心”、“限”,读来和谐且有切切自语之感,有助表现凄迷心情,末句则不复用之,更觉调响惊心。此诗末句脍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

此诗兼层深与浑成,主要还是作者生活感受深切,又工吟咏,“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生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矣。”(毛先舒)此理又不可不知。

推荐第8篇:好 的 开 始 是 成 功 的 一 半

好 的 开 始 是 成 功 的 一 半

————浅谈历史课堂的导课艺术

临涧二中董晓华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我们定会目不离屏;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释卷;而一堂好的历史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场白”,必能先声夺人,激发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为上课提供良好的氛围和心理条件,让学生愉快地走进历史课堂,愉快地接受历史新知,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有了兴趣,就有积极性,就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反之,教师平铺直叙,学生兴趣索然、精力涣散,教师也难以得心应手,费力不讨好,效果事倍功半。因此,可以说,设计好的新课导入语是一堂成功的历史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

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首先,教师必须做好准备工作。一节课的开课导入语能否作到新奇、有趣、吸引学生,要求历史教师应广泛搜集各种与本节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应该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内容特点,结合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特点、学习基础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精心设计开课导入语。

其次,我认为导入语没有固定模式。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年级,选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行了。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历史课的导入要有磁性

“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上课伊始,导入就要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1、借助音乐作品导入

歌曲、诗词等文艺作品语言精练、生动、富有感染力,适当引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如我在讲《九一八事变》之前,先播放抗战歌曲《松花江上》。悲壮、愤恨、沉重的歌声将学生带入了七十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踏入东北领土,成千上万的东北人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发出强烈的呼喊!随着歌曲的结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借此导入新课,学生会聚精会神地听课,效果良好。

2、利用疑问、设置悬念导入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在讲《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课时,我首先问学生:“在 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共得多少枚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51枚”,我紧接问:“同学们知道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吗?”学生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翻看课本,有的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通过这样的导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又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又如在讲《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时,我这样讲:“同学们,我们每年的五月四日都要过一天节日叫„五四青年节‟,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那么,什么叫„五四运动‟呢?它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接着我板书课题《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学生的兴趣被吸引住了,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3、声情并茂,创设情景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活跃大胆的思维和很强的表现欲。因此,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这一舞台的真正“演员”。

例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时,我先展示了一幅茫茫无际的大海的图景,让学生尝试,如果你处在当时,你要去做远洋航行,应准备或具备哪些条件呢?学生很活跃,有的说要有指南针,有的说要具备天文地理知识,有的说要有航海经验、造船技术等等。我

及时对学生的想法做了肯定和总结。然后我设问:那么当时为什么要进行远洋航行?远洋航行究竟要具备那些条件?远洋航行会成功吗?又将对世界产生那些影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这样,学生就有了很大的兴趣。

二、历史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性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历史课的导入中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境界,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正如H.A多勃洛波夫所说:“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这就要求教师导入时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其表现为:生动风趣、幽默诙谐;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法有:

1、利用故事、典故导入

学生喜爱听故事或典故,在上课前讲一段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如在教学《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时,我以亲切生动的语言讲述几个历史小故事: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深受外国资本主义的欺凌。一次,在一个记者招待会上,一名美国记者看见周总理使用着美国的钢笔,便想羞辱周总理一番,于是带着挑衅的口对周总理说:“你堂堂中国总理,为什么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周总理笑了笑对这名记者说:“你可能不知道,这支钢笔是我的一个战友在朝鲜战场上,从美国侵略者身上缴获的战利品,送给我做纪念品的。”美国记者黯然离开。还有一次,美国记者问周总理,中国走的路为什么叫马路?周总理回答说:“因为中国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亲切动人的历史故事,使学生由然而生对周总理的敬意,便带着激动的心情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又比如,在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时,我在上新课前讲了一段“岳母刺字”的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叫岳飞,他在母亲教导下,从小立下了报国杀敌的远大志向,勤学苦练,学了一身好武艺,又熟读了许多兵书。当时,北方金国军队南下侵犯宋朝,到处抢劫、杀人、放火,一直打到了宋朝都城东京,把皇帝、太上皇及大臣等8000多人俘虏了,国家和人民遭受灾难。为保家卫国,岳飞报名参加了抗金队伍。出发前,岳母亲手用针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并对他说:„不要挂念家里,希望你永远为国效忠,誓杀金

贼!‟岳飞牢记母亲的话.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很快成为一名抗金名将。”讲完后我问学生:同学们还想不想听岳飞抗金的故事?”学生回答:“想听。”我说:“好,这节课就给大学讲述有关岳飞抗金的历史事迹。”学生兴趣起来了。盼望我讲新课。

2、影视资料导入法

利用学生较熟悉的影视作品导入新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在讲述《辽、宋、西夏、金并立》时,我便采用了这一方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多媒体教学分别出示电视剧《天龙八部》中一些人物的图片资料,如:乔峰、段誉、丐帮长老、西夏公主的图片。问:“他们是谁?分别生活在那一时期哪个民族?”学生回忆影视作品,答出他们分别是契丹、大理、宋朝和西夏的。然后教师再问:“辽、北宋、西夏是如何建立的?”由此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进一步挖掘他们自主探究知识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3、利用诗词进行导入。

诗词语言精炼、生动、优美,学生喜爱朗读.背诵.因此可以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我在讲《中国古代著名的封建皇帝》这一专题时,我和学生一起朗诵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然后设问:毛泽东笔下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封建皇帝是不是象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究竟有哪些贡献?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再来分析《中国古代著名的封建皇帝》。由于学生被诗的意境感染了,听起课来聚精会神,这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历史课的导入要有启发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导入时要紧紧围绕激发学生的思维来设计,注意从授课内容出发,抓住授课内容的重点和关键,巧妙设置学生感兴趣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情境,以此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激发学生急于探索的心理状态。如在讲《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启发式导入:我国政府把每年的五月四日作为青年节,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介绍到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上的十幅浮雕中也有一副是纪念五四运动的。那么,作为当代中学生应怎样认识五四运动?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这种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促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四、历史课的导入要有新颖性和多样性

历史课的导入必须注意新颖性和多样性,让学生常听常新。要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除了本文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外还有:温故(复习)导入式、音乐(诗歌、谜语)导入式、顺口溜导入式、角色扮演导入式、名人名言导入、时事导入式等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如讲《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之前,我带去了文房四宝,先问学生文房四宝指那些东西,然后一一向学生展示了毛笔、墨汁、宣纸、砚台四种实物。接着再问学生这些东西用途是什么,学生回答写书法、作画。王羲之、顾恺之就是用文房四宝写了《兰亭序》,画了《洛神赋图》。以此导入新课,这种利用文物、模型及其他直观教具能帮助学生再现历史现象,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思维进入兴奋状态,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吸引学生注意力。

五、历史课的导入要有简洁性和目的性

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引子和“序幕”的导入,要求教师设计要精悍、简练概括。而不能庞杂冗长。如《鸦片战争》一课对林则徐虎门销烟一目,我选用一首竹枝词(朱枪一枝,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天;筒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到天。)导入来说明鸦片的危害,同时利用龚自珍的一首诗歌(鬼灯队队散秋萤,落魄参军泪眼荧。何不专城

花县去,春夜寒食未曾醒。)导入,既对当时官吏吸毒成风和鸦片戕害身心的丑态进行了辛辣讽刺,又表达了广大人民痛恨鸦片的共同心声,为林则徐广东销烟做好了铺垫。这样用最少的语言、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导到要讲授的内容上来。由于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如果导入用时过多,就会影响课堂教学内容的讲述。片面追求导入的生动、有趣,导入用时过长,等到讲述教学内容时,剩时也就不多,于是加快进度,草草讲授。

导入要有明确的目的,而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要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这既是讲授教学内容的需要,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如《北伐战争》一课我利用一首军歌导入:风云起,山河动,黄埔建军声势雄,革命壮士矢精忠。金戈铁马,百战沙场,安内攘外作先锋。纵横扫荡,复兴中华,所向无敌,立大功。旌旗耀,金鼓响,龙腾虎跃军威壮,忠诚精实风纪扬。机动攻势,勇敢沉着,奇袭主动智谋广。肝胆相照,团结自强,歼灭敌寇,凯歌唱。你知道这是哪支部队的军歌?这首歌包含了历史上两个重大事件。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吗?这样的导入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导入时不能图热闹、讲形式,而把与教学目的无关的硬加上去,使导入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那些与教学目的无关、非教学所必需的、无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导语,即使再精彩、再有趣,也要忍痛割爱。

总之,历史课的导入是课堂艺术的开始,良好的导入是课堂艺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的“第一锤子要敲在学生心上” 。只有这样后边的课才会顺,教学效果才会好。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历史课堂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历史课文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最佳的方法导入新课,从而使新课导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荐第9篇:《中秋夜八绝(选一)》全诗翻译

《中秋夜八绝(选一)》全诗翻译

中秋夜八绝(选一)

【宋】苏辙

长空开积雨,清夜流明月。

看尽上楼人,油然就西没。

【注释】

①油然:渐渐地。

【参考译文】

雨后天空放晴,清冷夜晚明月高悬。月亮看到庭中的赏月人一个一个地上楼了,才徐徐地向西躲起来了。

八绝

长空开积雨,清夜流明月。

看尽上楼人,油然就西没。

谁遣常时月,偏従此夜明。

暗添珠百倍,潜感兔多生。

欲见初容烛,将升尚有星。

渐高围渐小,云外转亭亭。

明入庭阴白,寒侵酒气微。

夜深看更好,楼上渐人稀。

浮光看不定,重露试还无。

影翻狂舞客,明误已栖乌。

巧转上人衣,徐行度楼角。

河汉冷无云,冥冥独飞鹊。

猿狖号枯木,鱼龙泣夜潭。

行人已天北,思妇隔江南。

看久须扶立,行贪遂失归。

谁能终不睡,烂醉羽觞飞。

《中秋夜八绝》是中国唐宋八大散文家之

一、宋朝著名诗人苏辙的一首诗作。

苏辙(1039—1112),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字子由,眉州(今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神宗时历任户部侍郎、吏部尚书、尚书右丞等官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至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大名府留守推官。晚年隐居颍川,著述,参禅终老,自号“颍滨遗老”。死后追封“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

推荐第10篇:《中秋夜八绝(选一)》全诗翻译

《中秋夜八绝(选一)》全诗翻译

中秋夜八绝(选一)

【宋】苏辙

长空开积雨,清夜流明月。

看尽上楼人,油然就西没。

【注释】

①油然:渐渐地。

【参考译文】

雨后天空放晴,清冷夜晚明月高悬。月亮看到庭中的赏月人一个一个地上楼了,才徐徐地向西躲起来了。

八绝

长空开积雨,清夜流明月。

看尽上楼人,油然就西没。

谁遣常时月,偏従此夜明。

暗添珠百倍,潜感兔多生。

欲见初容烛,将升尚有星。

渐高围渐小,云外转亭亭。

明入庭阴白,寒侵酒气微。

夜深看更好,楼上渐人稀。

浮光看不定,重露试还无。

影翻狂舞客,明误已栖乌。

巧转上人衣,徐行度楼角。

河汉冷无云,冥冥独飞鹊。

猿狖号枯木,鱼龙泣夜潭。

行人已天北,思妇隔江南。

看久须扶立,行贪遂失归。

谁能终不睡,烂醉羽觞飞。

《中秋夜八绝》是中国唐宋八大散文家之

一、宋朝著名诗人苏辙的一首诗作。

苏辙(1039—1112),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字子由,眉州(今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神宗时历任户部侍郎、吏部尚书、尚书右丞等官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至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大名府留守推官。晚年隐居颍川,著述,参禅终老,自号“颍滨遗老”。死后追封“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

第11篇: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全诗及赏析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注释

⑴赋:吟咏。

⑵一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新生的绿叶茂盛繁密。

⑶小蕾:指海棠花的花蕾。

⑷芳心:原指年轻女子的心。这里一语双关,一指海棠的花芯,二指儿辈们的心。

⑸轻吐:轻易、随便地开放。

⑹且教:还是让。

⑺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译文

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

创作背景

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乡,抱定了与世无争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诗句也许从一个侧面,借未开之海棠,寄托了自已的这种心态。

赏析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作者为金代诗人元好问,时金已灭亡,作者已入暮年,返回故里,与世无争。其借未开之海棠,寄托自己独善其身的态度。并借教育儿辈不要学”桃李闹春风“——炫耀自己或追名逐利,而是要像‘海棠”一样耐得住寂寞,努力学习知识,适当的时候才表现自己。

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诗人想到了,如果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林花谢了太匆匆”,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也许,诗人想得更深,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不希望像“桃李卖阳艳”,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总之,诗句虽然用语平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新斋赋》)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那与世相关”(《已卯端阳日感怀》)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己节操,独善其身。诗人也许从一个侧面,借告诫未开之海棠,不要轻易吐露花蕊,寄托了自己的这种心态。

海棠花比桃花、李花开得晚,而且花朵儿红白相间,色彩淡雅,深藏在浓密的绿叶之中,并不起眼,不像桃花、李花那样,在春天争相开放,吸引人们的眼球。诗人通过对海棠的描述,赞美海棠洁身自爱,甘于清静的品性。

它的清新,它的传神,它的志趣,无一不感动着我。公历四月上、中旬,正是百花盛开的时候。当然,最早开放的是桃杏了。故有“占断春风是此花”(唐·白敏中)和“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的歌咏。海棠,开放略晚,先叶后花。当那嫩绿的叶片重重叠起的时候,它的花蕾也才刚刚绽裂花萼,露出花瓣的点点鲜红。作者所赋的就是这时的海棠。我特别赞叹作者抓取的时机是那么的准确,观察的是如此细致!然而作者的本意却在后面两句,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这正是作者自己精神的写照。

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第12篇: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全诗翻译赏析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的诗意:扬子驿盖在树林的开阔处,而对面的润州城则矗立在群山中。“开”“出”二字颇为传神,化静为动,赋予驿站、高山以动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渡江所见之景。

出自丁仙芝《渡扬子江》

桂楫中流望,空波两畔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注释】

⑴扬子江:因有扬子津渡口,所以从隋炀帝时起,南京以下长江水域,即称为扬子江。近代则通称长江为扬子江。

⑵桂楫:用桂木做成的船桨。指船只。中流:渡水过半。指江心。

⑶空波:广大宽阔的水面。明:清晰。

⑷扬子驿:即扬子津渡口边上的驿站,在长江北岸。属江苏省江都县。

⑸润州城:在长江南岸,与扬子津渡口隔江相望。属江苏省镇江县。

⑹边阴静:指海边阴暗幽静。

⑺朔吹:指北风。吹读第四声,原作合奏的声音解,此处指北风的呼呼声。

⑻淅沥:指落叶的声音。度:传过来。

【译文】

船行到江心的时候抬头远望,只见两岸的景色清晰地映照在辽阔的水面上。

扬子驿盖在树林的开阔处,而对面的润州城则矗立在群山中。

海的尽头岸边上阴暗幽静,江面上来自北方的秋风吹起了阵阵的寒意。

在枫叶掉落的淅沥声中,带来了秋天的讯息。

【译文二】

我乘船渡江在中流极目四望,两岸的景物历历在眼,江面一片空旷。北边的扬子驿簇拥着茂盛的树林,南边的润州城掩映在重重青山中。远远的海边水波十分平静,北风吹来江上阵阵生寒。这时候我又听见枫叶在随风飘落,那淅沥的秋声是那么的凄凉。

赏析

《渡扬子江》是唐代诗人丁仙芝创作的一首秋景诗。此诗八句四十字,抓住了船行江中,人的视野灵活变化的特点来布设景物,构思新颖。诗人感受独特,诗中画面新鲜。全诗写秋景、秋声,都从船上人的视觉、听觉的感受入手,这也是它不同于其他秋景诗的地方。

这是诗人从长江北岸的扬子驿坐船渡江到南岸的感怀之作。此诗写的是秋景:船儿随波漂流,晚秋的天空与水都很清净,扬子驿在树林中闪现出来,润州坐卧在起伏的山冈之中,海边和江边都是寒意浓浓,枫树叶落,传来淅沥之声。从江北的“林开扬子驿”到江南的“山出润州城”,读者似乎看见一条渡船正由北向南开来,还分明见到了诗人立在船头前后眺望的形象。末二句写船近江南,秋声淅沥,用一“度”字,很形象地写出了岸上落叶声飘过江面,送进船上诗人耳中的情景。全诗以“望”字贯通全篇,情文并茂,画面清新,构思巧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第13篇:开 学 第 一 课《 交 通 安 全》教案

开 学 第 一 课《 交 通 安 全》

广

迁西县尹庄乡房官营小学

法制教案:《开学第一课交通安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知道有关的交通安全标志和规则.

2.知道不遵守交通规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给自己或别人带来痛苦。

3.如何提高安全意识,懂得保护自己及自救方法。 教学准备:

电视视频片段、移动黑板练习题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为了我们平安、幸福、快乐,我们首先应该注意什么呢?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安全

教师;对了,安全在我们每个人身边每时每刻都不能麻痹大意。安全事故关系着千家万户,如果疏忽大意都会给自己带来不幸、给家人带来痛苦,特别是我们小学生不管在家或者在学校有了安全保证我们才能得到健康幸福、快乐成长。

教师: 同学们你们能说说安全隐患都包括哪些吗?

学生: 地震、发洪水、游泳、触电、火灾、交通等等。 教师: 好,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说明同学们对安全意识认识的很深刻的。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交通安全,我认为交通安全对我们更重要,因为我们天天上下学都要走马路,并且还要穿越马路。我们现在的法律意识还很淡薄,在不遵守交通规则,交通事故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在我们身边, 据统计,全中国每五分钟就有一个人遭遇交通事故,十个人中有一个是中小学生,相当于每五十分钟就有一名中小学生遭遇车祸。”这个数据是令人触目惊心。

教师:好,那我们首先观看一段交通事故视频。 教师:同学们看完视频你们有什么感触吗? 学生:进行讨论回答。通过观看视频让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触,充分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以后如何遵守交通规则保证生命安全。

教师:总结交通安全的注意事项。 交通安全: 上学路上的安全: 1.行走的安全常识

每位同学必须牢记如下行走安全常识: 指挥灯信号 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行;黄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但已进入人行道的行人,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黄灯闪烁时,行人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通行.人行横道信号灯 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过人行横道;绿灯闪烁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但已进入人行横道的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行人必须遵守的规定 行人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靠右边行走;穿越马路须走人行横道;通过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须遵守信号的规定;通过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道,要左顾右盼,注意车辆来往,不准追逐,奔跑;没有人行横道的,须直行通过,不准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不准爬马路边和路中的护栏,隔离栏,不准在道路上推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2、行走时,哪些情况最危险呢? (1)横穿马路很容易出危险.(2)三五成群横着走在非人行道上,这样最容易发生交通事故.(3)在马路不可一心两用,不要边看书边想问题,或边走边聊天,边走边玩……这样做,可能车子不来撞你,你倒自己去撞车子,因此也十分危险.

3、骑车安全

(1)不满12周岁的孩子,不能在道路上骑车.这是交通规则规定的.(2)不打伞骑车.(3)不脱手骑车.(4)不骑车带人.(5)不骑\"病\"车.(6)不骑快车.(7)不与机动车抢道.(8)不平行骑车.最后还要注意,在恶劣的天气如雷雨,台风,下雪,或积雪未化,道路结冰等情况下,也不要骑车.

4、乘车安全

(1)上车前先看清公共汽车是去哪的因为公共汽车很多站,慌忙上车,容易乘错车.(2)待车子停稳后再上车或下车,上车时将书包置于胸前,以免书包被挤掉,或被车门轧住.(3)上车后不要挤在车门边,往里边走,见空处站稳,并抓住扶手,头,手,身体不能伸向窗外,否则容易发生伤害事故.(4)乘车要尊老爱幼讲礼貌,见老弱病残及孕妇要主动让座.(5)乘车时不要看书,否则会损害眼睛.

三、当堂练习

1、行人在横穿马路的时候怎样走才最安全。

2、红灯亮时(

)绿灯亮时(

)黄灯亮时(

)。

3、上下学时在公路上步行时应靠(

)边走,同时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4、未满(

)周岁时禁止骑自行车,不坐无(

)无(

)的车。

5、如遇交通事故报警电话是什么?应该怎样做。

四.教学总结:

第14篇:晴飞半岭鹤,风乱平沙树全诗鉴赏

“晴飞半岭鹤,风乱平沙树。”这两句是说,天气时晴时雨,鹤因晴暂飞,见雨中止,以致停在半岭上;风搅沙地上的树木,使之乱摇乱摆。观察细微,写雨状而有致。天气时晴时雨,树木乱摇乱摆,景中寓诗人烦躁不安的心境,出峡不能,闷而看雨,更觉烦闷。

出自杜甫《雨》

杜甫

山雨不作泥,江云薄为雾。晴飞半岭鹤,风乱平沙树。

明灭洲景微,隐见岩姿露。拘闷出门游,旷绝经目趣。

消中日伏枕,卧久尘及屦。岂无平肩舆,莫辨望乡路。

兵戈浩未息,蛇虺反相顾。悠悠边月破,郁郁流年度。

针灸阻朋曹,糠籺对童孺。一命须屈色,新知渐成故。

穷荒益自卑,飘泊欲谁诉。尪羸愁应接,俄顷恐违迕。

浮俗何万端,幽人有独步。庞公竟独往,尚子终罕遇。

宿留洞庭秋,天寒潇湘素。杖策可入舟,送此齿发暮。

名句赏析

①晴飞句:鹤喜晴恶阴,见晴飞起,因雨中止,故停在半岭。 ②平沙:沙地。

《雨》是一首五言古诗,当作于大历二年(公元762年),杜甫在夔州。

第15篇:郑人心动理论变盘2:深开半一盘升盘

郑人心动理论变盘2:深开半/一盘升盘

郑人变盘浅析3.2:深开半/一盘升盘(特深盘和特浅盘另述)

深盘的投注阻力已经足够,上盘深盘下盘受热的可能性大,自然没有必要升盘,最现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降超低水而减少赔付风险的压力。如果上盘有顾忌的题 材,深盘升盘为阻上彩金则主队可胜;如果上盘优势较大无顾忌题材,则为诱导下盘彩金(即使赢球也难赢盘,赢盘难于上青天);

赛例

1、深盘升盘诱上盘

升盘提升了上盘的投注信心,吸引更多的彩金。二要素:

一、深盘,原本客队比较热门,强行升盘让主队逆转成热门;

二、上盘有明显的优势题材,下盘有明显的顾忌题材。

博尔顿 --- 布莱浦 2:2

预测盘口:半球高水

受注盘口:080半/一-076-102一球-094

主队实力优势较大,状态较好;客队状态一般,主队整体优势明显。0.80半/一,盘面很深;主队上轮四球大胜纽卡,给了官方开深盘之理由,其实布莱浦也有亮点题材,而官方却视而不见,诱导意图明显;受注升盘和又降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主队上轮大胜现一球盘如何阻上热?这时候的升盘为诱导上盘强势,则客队不败走下盘。

赛例

2、深盘升盘阻上盘

升盘提高了投注难度,阻止上盘明显,打击主队彩金。二要素:深盘,原本客队热门,升盘后达到匪夷所思;下盘有过于明显的优势题材,上盘有过于明显的顾忌题材。

斯托克城——狼队 2:1

预测盘口:半球低水

受注盘口:0.78半一082-108一球-098-100-1.08

主队已经提前保级,战意成疑,记录不败;客队保级十分危急,状态十分低迷。官方无视主队战意不足而客队保级战意强烈,强行升盘,给了彩民假意诱上的假象,阻止上盘明显,打击主队彩金。(文章来源:红彩网 郑人)

第16篇:今年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的全诗

“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 的诗意:满院都是凋谢的落花,再见不到沉醉的客人,只有残月映窗,黄莺悲啼。有黄莺而无醉客,皆喻无人居住的萧条情景,也暗喻当年作者曾与主人在此故居举杯畅饮的往事。此时途经故居,回想往事,伤感不已。

这两句妙在前四字为一层意思,后三字为一层意思,加上“无”与“有”为反对,虚实相生,组合巧妙,突出故居之寂寞、处士之孤独。“落花”用“一院”来修饰,“残月”从“半窗”而窥得,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出自王建《李处士故居》

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

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

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

风景宛然人自改,却经门外马频嘶。

①王建(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享年约六十七岁。

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后汉书·方术传论》:“李固、朱穆等以为处士纯盗虚名,无益於用,故其所以然也。”唐元稹《中书省议举县令状》:“又云见任官及处士、散试官,并请停集。”汪洋《寿静仁先生四十三初度即步原韵》:“谢公霖雨苍生望,失笑东山处士多。”

萋萋:草木茂盛貌。《诗·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毛传:“萋萋,茂盛貌。”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明何景明《平夷》诗之一:“滇南八月中,绿林何萋萋。”冰心《往事

(二)》十:“遍天涯长着萋萋的芳草,我要从此走上远大的生命的道途!”

故榭:旧时的台榭。唐温庭筠《经李徵君故居》诗:“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已迷。”唐皮日休《奉和鲁望·樊榭》:“主人成列仙,故榭独依然。”

简析

作者来到李处士故居,看到的是露浓烟重、芳草萋萋、落花遍地等凄凉景色,不禁想起往日与李处士在这里大张筵席、宾主畅饮的欢畅情形。而如今“风景宛然”,宾主却已不在,只剩故榭荒路,物是人非之感便油然而生。

第17篇: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全诗翻译赏析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这两句写寒食时节的景况,兼喻对友人的思念——我想到汉江大堤上去观光,但是无人陪伴,要是你在这里,该多好啊!刚下过雨,道路泥泞,正值落花时节,马踏之春泥,一半竟是花朵。前句写自己孤寂无伴,传出对友人的思念,后句写落花缤纷的景象,正是春日之特色。

出自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注释

①寒食:即寒食节,清明前一二天。宇文籍:从诗的内容看应是作者的一位友人。

②见:现,显露。

译文

水面上薄烟散去,远远望见岸边许多户人家,在这美丽的春天,却没有人陪伴我,只有我一人在河堤上独自纵马游览,马蹄踏着路上的泥里有一半裹着花瓣。【寒食是古人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寒食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不能升火,只能吃冷饭冷菜或者冷的糕点。

简析

此诗描绘了襄阳城的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襄阳城四周环水,春来烟水朦胧,当艳阳高照,轻雾才退去,方现出参差人家。一个“见”字,十分生动。“东风吹柳”、“马踏春泥”,非常传神。马踏春泥半是花:点名季节;有“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意境,写出春天的可爱。如此美景却只能独自消受,对友人的思念尽在其中矣。

第18篇:“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南花”全诗的鉴赏

“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南花。” 出自许浑《暮宿东溪》

暗滩水落涨虚沙,滩去秦吴万里赊。

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南花。

离歌不断如留客,归梦初惊似到家。

山鸟一声人未起,半床春月在天涯。

作者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今江苏镇江)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咸阳城东楼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第19篇: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全诗翻译及赏析

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全诗翻译及赏析

《送友人》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解】:

①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②白水:明净的水 。

③一:助词,加强语气。为别:分别。

④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又称“飞莲”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朋友。征:远征,远行。 ⑤浮云:飘动的云。 ⑥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⑦自兹去:从此离开。兹:此,现在。 ⑧萧萧:马的嘶叫声。

⑨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开,分别。1、郭:城墙外的墙,指城外。

2、蓬:草名,枯后随风飘荡,这里喻友人。3、兹:现在。 4、班:分别。 【韵译】: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 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译文

[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像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友人骑的那匹载他远离的马,好像不忍离去,萧萧的嘶叫着,增加了我的离愁别绪。

【评点】

这是一首情深意重,充满了诗情画意的送别诗,描写了李白和朋友策马辞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明了告别地点。诗人将朋友送至城外,两人并肩缓辔,不忍分别。遥望远处,外城的北面横亘着翠绿的山峦,波光荡漾的流水环绕城东。在这两句诗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就写出了对仗工整的对偶句。“青”、“白”相间,色彩鲜明。一个“横”字将青山的静姿勾勒得极其生动,而一个“绕”字则描绘出了白水的动态。诗人的笔墨潇洒自如,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寥廓清晰的秀美图画。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朋友就像那蓬草一样随风飘远,不知飘到何处!这两句诗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打动人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四处漂泊的关怀之情。

尾联两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情意更加深厚。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挥手”,只是一个分别时的动作,至于内心究竟是什么样的感受,诗人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情景。诗人化用古典诗句,用了一个“班”字,写出了新意,将缱绻情谊表达出来,可以说是笔法精湛。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独特,与众不同。诗中翠绿的山峦,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互相映衬,色彩绚丽。班马长鸣,形象新鲜生动。自然美和人情美完美统一起来,可以说是气韵灵动。本诗节奏明快,虽是离别诗,却没有一味表达伤感,而是在乐观中让读者体味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这也是李白送别诗历来为人称道之处。

二、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第20篇:“红锦晚开云母殿,白珠秋写水精盘。”全诗鉴赏的内容

“红锦晚开云母殿,白珠秋写水精盘。”这两句是说,华美的文章如红锦开在云母装饰的高贵殿堂里,像白而贵重的珍珠,倾泻在晶莹的水精盘里,十分华贵,令人欣羡。“晚”、“秋”二字隐含着校书位卑职微,诗人对其深表同情,却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出自章孝标《览杨校书文卷》

跪伸霜素剖琅玕,身堕瑶池魄暗寒。

红锦晚开云母殿,白珠秋写水精盘。

情高鹤立昆仑峭,思壮鲸跳渤澥宽。

谁有轩辕古铜片,为持相并照妖看。

①红锦:带红色花纹的丝织品。此处用以形容文章华美。

②云母:矿石名。玻璃光泽,半透明。

③殿:殿堂。此处有“虽后而优”之意。

④写:倾泻。

⑤水精盘:亦作水晶盘。水晶制成的盘子。

《览杨校书文卷》是一首七律,赞颂杨校书文章优秀、华美。

半亩方塘一鉴开全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全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编辑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