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独坐敬亭山古诗的诗意(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23 15:05:4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案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17课的一首古诗。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选编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二是激发对古诗的喜爱,并在背诵中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苦闷的心情。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亭”,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四、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学会了请教,知道请教可以增长自己知识和才干,还可以培养

自己的勤学好问的品质。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设计的意图:从上一课的“请教”知识自然过渡到新课上,并同时营造了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让生的的思维调动起来,使他们积极投入学习中。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

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

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习。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参与。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设计假如你是李白,你会怎么想?是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过画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还促进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发展。

板书设计: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孤独寂寞

山相对

推荐第2篇: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诗句优美,浅显易懂,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又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进入诗的“境”,就等于圣贤晤面,开始进行对话。本诗教学,我主要通过朗读来感受诗的语言美、韵律美,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主要抓住以下两点来落实:一是让学生结合注释、工具书等理解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寓欣赏于朗读之中,在读中了解诗的意境。其次还要抓重点词句,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诗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寥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意,感悟诗情(难点)。 教学过程:

一、感受李白

同学们知道李白吧?师出示李白图片,学生介绍,教师补充总结

今天我们还要再学一首李白的诗,这首诗被称为唐诗百花园中一朵清丽的小花。。

二、初读古诗

1、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

有谁知道敬亭山?你来说说。(图片《敬亭山》)是啊,敬亭山又被称为“江南诗山”。自李白《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等许多名人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这座“江南诗山”,也因而饮誉海内外。

2、再读课题:敬亭山前面加了个“独坐”,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这么读?

3、读课文: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按自己的节奏自由读两遍。开始—— 好!谁来试试!谁再来?同学们从他们的朗读里听出了什么感觉?我们一起来读读。

三、细品诗意

1、李白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这首诗——(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里分明写了好几样景物,为何李白要说“独自坐在”敬亭山呢?请在诗中划一划,找一找你所感悟到的词语。

好,你找到了什么词语?(“飞尽”是指——)是啊,所有的鸟都飞走了,敬亭山静悄悄了。你呢?(“独去闲”是指——),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

3、读读这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久久地坐着,久久地看着,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谁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3、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李白的眼里,还有云么?还有鸟么?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句话是说——

是啊,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看来看去,谁也看不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啊!再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人山脉脉相望,紧紧融合。——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感悟孤独

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你曾豪情万丈,你曾广交朋友,为什么此刻这么深情地看着敬庭山呢?(孤独)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1、我们一起读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在李白的眼里,那是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再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其实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 (介绍背景)的确,这时正是李白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时候。李白曾经七次来到敬亭山所在的宣城游玩,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10年以后再次来到敬亭山所作的。李白的满腹才情只被唐玄宗视为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他空有投身政治报效祖国的雄心,却被一些权臣小人算计被迫离开长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增添了孤独与寂寞之感。

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 齐读。

同学们来!(齐读)

3、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

(1)练笔: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2)引读:

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李白啊!”

五、课外拓展

《独坐木瓜山》出示。自由读,感受下这首诗里是怎样的李白? 你来读读。请你读读。让我们齐读《独坐木瓜山》。

“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能安慰安慰他吗?

李白,这么多人在关心你啊,你要乐观、坚强、开朗起来。 你还记得《赠汪伦》吗?同学们齐—— 还记得《静夜思》吗? 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 李白啊李白,我们都在怀念你,你并不孤独! 让我们再来齐诵这首诗《独坐敬亭山》。 好,下课!

教学反思:导入简单明了,但是只有二三个学生站起来介绍,学生的参与度太小,不能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放在了细品诗意和感悟孤独上,单课堂上上到“细品诗意”的时候孩子们已经能够说出表达了诗人此时内心的孤独、寂寞。接下来的环节设计要深入挖掘情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要超越课文,超越课堂,把孩子们的思想打通,交给他们自学的方法,在这方面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还有欠缺。同时课堂设计,缺少想象诗的画面、感悟诗的情境之一环节。在诗词教学中这一环节十分有必要,在想象画面、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在创造感人的情境,学生练笔才有话可写。诗词教学要抓关键字词,本节课我抓的是一个“独”字,一个“看”字,什么叫“独坐”,从哪里看出是独坐?什么是“相看”,明明只有李白一个人,他在和谁相看。李白一生游历过那么的名山大川,宣州李白也来了7次了,为什么一座小小的敬亭山让他久久的坐着,静静地望着呢?环环相扣,教师只是抛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这样既过渡自然,又避免诗词教学一句句的翻译的陋习。结尾设计的意图是复习以前学习过的李白的古诗,结合本节课所学,劝导李白,最后升华为我们对李白的敬意,对其诗歌的喜爱与传诵。但是学生最开始可能说不出来。教师可以说一两个句子做示范。

二稿

教学过程

一、感受李白

同学们知道李白吧?李白的诗你能背几首? (你来!流利!真有感情!你会的真多!) (图片以及古诗)

1、这幅画面,是正在浅吟低唱《静夜思》的李白,无论古今,不分中外,所有在外的游子都有一种怎样的情怀?——

是啊,这是一个乡愁满怀的李白。(板书:乡愁满怀)

2、《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豪情万丈啊,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正是,潇洒的李白,豪放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

3、《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怎样的李白?

(请你回答。你也想说,请,)——正如你们感受到的,这是有情有义的李白。(板书:有情有义)

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形象丰满的李白,他是思乡的游子,是豪迈的侠客,是重情重义的真汉子,今天我们还要再学一首李白的诗,你将会看到又一个不同的李白。

二、初读古诗

1、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

有谁知道敬亭山?你来说说。(图片《敬亭山》)是啊,敬亭山又被称为“江南诗山”。自李白《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等许多名人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这座“江南诗山”,也因而饮誉海内外。

2、再读课题:敬亭山前面加了个“独坐”,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这么读? (你读得很慢,因为——哦,是因为伤感;你读得很轻,因为——哦,很孤独;你怎么读这么重?——哦,是在感叹!)

3、读课文: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按自己的节奏自由读两遍。开始—— 好!谁来试试!(读得多好啊!字正腔圆。)谁再来?同学们从他们的朗读里听出了什么感觉?(好孤独!好无奈!好伤感!好寂寥!恩,很有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

4、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得出你很善于思索!)

三、细品诗意

1、李白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这首诗——(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里分明写了好几样景物,为何李白要说“独自坐在”敬亭山呢?请在诗中划一划,找一找你所感悟到的词语。

好,你找到了什么词语?(“飞尽”是指——)是啊,所有的鸟都飞走了,敬亭山静悄悄了。你呢?(“独去闲”是指——),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我和你的感觉一样)(是啊,好一座寂静清幽的敬亭山!)

3、读读这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久久地坐着,久久地看着,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谁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3、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李白的眼里,还有云么?还有鸟么?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句话是说——

是啊,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看来看去,谁也看不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啊!再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人山脉脉相望,紧紧融合。——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感悟孤独

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你曾豪情万丈,你曾广交朋友,为什么此刻这么深情地看着敬庭山呢?(孤独)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1、我们一起读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在李白的眼里,那是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再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其实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你们很善于推测。)

(介绍背景)的确,这时正是李白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时候。李白曾经七次来到敬亭山所在的宣城游玩,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10年以后再次来到敬亭山所作的。李白的满腹才情只被唐玄宗视为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他空有投身政治报效祖国的雄心,却被一些权臣小人算计被迫离开长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增添了孤独与寂寞之感。 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听得出,同学们感悟很深)齐读。

2、老师也来试一试。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配乐,范读。

同学们来!(齐读)

3、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

(1)练笔: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2)引读:

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李白啊!”

五、课外拓展

《秋蒲歌》出示。自由读,感受下这首诗里是怎样的李白? 你来读读。请你读读。很深情。让我们齐读《秋浦歌》。

“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能安慰安慰他吗?

李白,这么多人在关心你啊,你要乐观、坚强、开朗起来。 你还记得《赠汪伦》吗?同学们齐—— 还记得《静夜思》吗? 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

李白啊李白,我们都在怀念你,你并不孤独! 让我们再来齐诵这首诗《独坐敬亭山》。 好,下课!

课后反思:《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表面意思简洁易理解,学生在反复吟诵和教师适当补充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可以自己感悟出诗人孤独、寂寞、愁苦的心绪。作为新学期第一节课,也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师应该先处理导读,让孩子们知道本单元需要学习什么,如何学习。这一点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没有体现出来。本节课整体效果还可以,但在细节上把握得不够好,由于过渡语、创设情境的语句比较多,教师备课不是十分熟悉,导致前半节课部分过渡语言重复、不能脱稿。学生积极配合,踊跃发言,成为课堂上的另一道风景线。我想如果这节课再加工打磨,更加入情入境会更好!经过这次讲课,我明白了课一定要提前备得扎实,反复琢磨。借助名师视频、教案是可行的学习成长途径,但是每个班级的学情不同,在授课前还需修改。自己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课堂的中、下半段。创设情境小练笔设计的较好,在学生有所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适当拓展课外诗词。

推荐第3篇: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亭”,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交流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的意境,体会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意思。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古筝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学会了请教,知道请教可以增长自己知识和才干,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勤学好问的品质。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

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习。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推荐第4篇: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能够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2、学习通过看注解的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你又是怎样了解的?今天来学习他一首优美的诗歌独坐敬亭山。 “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引入意境。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结合版书:

鸟飞尽

云独闲孤单寂寞

山相对

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推荐第5篇:1古诗两首独坐敬亭山

1、古诗两首(

1、2)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3、理解诗句句意 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课时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独坐敬亭山》的大概意思。

2、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和默写这首诗。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背诵。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同学们喜欢古诗么?我国唐朝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诗人叫李白,关于他你们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李白的资料)

2、李白真是一个文学大家,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他一个流芳千古的作品《独坐敬亭山》。

二、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播放录音范读古诗。

2、指名朗读古诗,多种朗读方式,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师生评价是否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3、介绍诗的写作背景。

《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当时诗人很有抱负,特别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但是由于他不断遭受到统治阶级的打击、迫害和排挤,使他特别不得志,于是就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想法。他怀着对不合理社会的鄙视开始飘荡江湖。这首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三、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自读古诗,理解字词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市北部,原名昭亭山,山上有敬亭。 尽:飞走了,消失了,无影无踪。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两不厌:指诗人与山不厌倦地相互看着。厌,满足。

2、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鼓励学生用想象理解这两句。⑵理解“众鸟”: 说一说为什么是好多只鸟? (2)理解“孤云”: 说一说为什么只有一片云? (3)理解“尽”和“去”:

(4)品析:作者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不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5)感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心情怎么样?(板书:独)

(6)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7)总结这两句的含义:

一群群鸟儿冲向天空向远处飞走了,一片白云悠然地飘走了,也没有了踪影。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3、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理解“相看”:

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指板书),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指板书)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2)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是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指班上一对好朋友)就像你看她,看不厌,很喜欢;她看你,看不厌,很喜欢。她把她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而李白之所以看敬亭山看不满足,也把敬亭山当成了──朋友。这山还是死气沉沉的山吗?简直就是有灵气的神山啊!

(3)品析:

李白还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板书:超凡)的,神总是“脱俗”(板书:脱俗)的。

指名回答“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含义。 教师总结这两句的含义:

只有敬亭山和诗人出神地凝望着,互相看也看不厌。 (4)感悟:

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板书:不独)

(5)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引导学生理解“独”是表面的独,而作者的内心并不孤独。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板书:表面、内心)

(6)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四、感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展现出来。《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诵读古诗。

2、联系学过的古诗《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李白超凡脱俗、寄情山水的写作方法。

夜宿山寺

望庐山瀑布 危楼高百尺,

日照香炉生紫烟, 手可摘星辰。

遥看瀑布挂前川。 不敢高声语,

飞流直下三千尺, 恐惊天上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回顾总结,授之以渔

1、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的方法。

2、作业

(1)背诵全诗、默写全诗 (2)课外阅读李白其它的古诗。

第二课时 望洞庭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洞庭》。

2、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导入: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望洞庭》。

(1)板书课题:望洞庭。解题,你从题目知道了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2)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唐代诗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学习新课:

1、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指明说说读后的感受。

2、精读体会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1)“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是指谁与谁?(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2)“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3、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

(2)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三、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推荐第6篇: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教案

一、课前谈话:

T:你认识我么?(S回答略)

T: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李白李太白)

S:青莲居士。(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青莲) T: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 T:回顾李白的诗。谁来背几首?谁来!(S都比较紧张) 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学生齐背)

T: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描述,略)。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

S:思念家乡。

T:是啊,那是一个乡愁(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 S:望庐山瀑布。(紧张)S齐背。 T: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S:潇洒的李白。 S:很爱游玩。

T: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

T: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S:恋恋不舍(板书:有情有意)

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

二、初读。

1、读题。解题。

(1)T: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由。)

(2)再读题。

T: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 S读(读得很慢) T:你为什么这么读? T:再请个小朋友读。(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 S:李白很孤独。 2、读诗歌。 (1)自由练读。

老师提示:读文章,先练习。按自己的节奏读两边。(好像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叫学生读2遍,目标不是很明确。)

(2)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 T: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T: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学生比较紧张) S1:他读得孤独一些

S2: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3)齐读。 (4)质疑:

T: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

S:为什么相看两不厌?T: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S:为什么只有径庭山,世界上有很多山啊! S:为什么只有一多云飘来飘去? S: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

T: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 T:请同学们读课题。(S读) (5)独:说词语。

S:孤独、独自、独一无二„„ (6)再读题。

三、细读。1、找

T:下面的古诗里面分别也写了作者一个人,那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的读,一个一个的划。

S找

2、交流:

S:众鸟高飞尽的“飞尽” T:这句话写了什么? S(回答略)

T:一只鸟也没有了,那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还有么? S:孤云独去闲的“独去”。就是说„„(略)

T: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径庭山啊?!

S:死气沉沉 S:清闲

3、指读。齐读。

T:最后的云也不见了,李白的心里悠闲么? S再读。 T:“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相看两不不厌,只有敬亭山! T:还有么? S:“只有径庭山。”

T: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 S:没有! T:有鸟么? S:没有! T:还有么?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两个人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厌。„„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谁也看不厌。 板书“厌”字(繁体字)

T:一张口在山旁,大口大口地吃肉,给你怎样的感觉?S回答(略) T: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谁来读。 S读

T: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 S再读。

四、研读。1、体会孤独 T: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径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径庭山呢?(孤独)

T: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S:“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T:我们一起读前两句。 S读。

T:那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S:再读。 过渡:

T: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

S(略) 2、介绍背景

T:老师来介绍一下背景。(李白罢官的时候,„„孤独寂寞) T: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 3、读。

S读。个人读,齐读。 4、配乐,范读。

T: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

(朗诵) S齐读

T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啊。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T的朗诵是深情的,深沉的。)

5、练习: (1)、出示: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2)、S写,T巡视。 (3)、交流。

S: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S: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S: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S: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 (4)、引读。

T: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精彩!!师生的交流语言连起来像一首诗,教师用诗般的语言把几个学生的交流穿起来。)

T: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

五、拓展。补充。《秋蒲歌》出示。 1、自由读,感受李白。

T:大家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S读。齐读,指名读。 2、读。(有思考要求)

带着“这是一个怎样李白?”再读《秋蒲歌》。 S读。 3、交流。

T: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读出来了么? S:这是一孤独的李白。 S:发愁的李白。 S:孤独,哀愁。

T: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 S:你应该乐观起来,要坚强。 S:你要开朗些„„

S:大家会想你的,你要乐观些。 T:哪些人会想着他? S:劳动人民会想着他。 S:家乡的亲人会想着他。

T:还记得《静夜思》么?(S背) T:还记得《赠汪伦》吗?(S背) T: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S背) T: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 六:升华吟诵《独坐敬亭山》。

推荐第7篇:《独坐敬亭山》教案

《独坐敬亭山》教案

一、温故知新,初识李白

师:知道李白吗?(生答“知道”)那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板书:李白——李太白,李青莲】 师:学过一些李白的诗句吧?谁来背一背?(一生背《静夜思》)

师:明月是永恒的,面对一轮明月,李白的心头刹那间涌起了深深的思乡之情,永恒和刹那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老师想问问你,你在背《静夜思》时,感受到那是个怎样的李白? (那是个思念家乡的李白。)【板书:乡愁满怀】

师:大家还想到了李白的哪一首诗呀?(生背《望庐山瀑布》)读《望庐山瀑布》,我们又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这是一个潇洒的李白。他有官不做,游遍群山大川。)【板书:寄情山水】 师:还能背吗?(生背《赠汪伦》)你又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板书:有情有义】

同学们,从刚才的三首古诗中,我们感受了一个非常丰富、非常丰满的李白。咱们今天这堂课再来学一首李白的诗。

二、朗读切入,感受孤独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的题目呢?(生读)知道敬亭山在哪儿吗?(在安徽省宣州市郊。)

师:咱们知道“注解”上就这么说的,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所以呀,敬亭山后来被称为“江南诗山”。好,谁再来读题目?注意敬亭山前面还有“独坐”两个字。(生读)你为什么读得这么轻呀?(因为李白很寂寞,很孤独。) 师:说得多好呀!他已经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了诗歌带给他的那份寂寞的感觉。谁还想和他一样再来读读这首诗的题目,感觉一下。(生读) 师:多好啊!“敬亭山”三个字的音一拉长,咱们的眼前仿佛慢慢浮现出一座敬亭山,一起读题。(生齐读)读好了题,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自个儿先按自己的节奏在下面读两遍。(生自由读) 师:谁想读?(一生读)读得多好呀!字正腔圆。还有谁读?同学们可要听仔细了,他们两个人谁读得最好?

生:她把声音拉得有点长,仿佛李白一个人坐在那里,看着敬亭山很久很久。 师:她读得情意绵长,是吗?声音要降下来一点。一起读。(生读)

三、深入研究,理解孤独

师:读了好几遍了,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呀? 生:为什么“相看两不厌”,看了两遍都不厌?

师: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古人说,读书要会提问,越会提问说明你越会读书,有问题大胆地问。生提问„„

师:其实你们提的问题可以归结成一个问题,那就是,李白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由这个“独”字,能够很自然地想到哪些“独”的词语?(孤独。独自。单独„„)

师:孤独、单独、独自„„这所有的“独”分明都在讲一个意思,那就是只有一个人。这四句诗里边,哪几个词语也在分明告诉我们李白只有一个人?拿起笔,认真地一句一句地去读,画下来。(生读,并勾画) 生:“众鸟高飞尽”中的“飞尽”告诉我们李白孤独一人。 师:你师怎么理解这一句的?

生:就是鸟一只都没留下,全都飞走了。【板书:飞尽】 生:我感觉“孤云独去闲”里面的“独去”也告诉我们李白孤独一人。 师:“孤云”是什么意思?(生答“一朵云”)

师:那么就是一朵云也飘走了,也不见了。正如这位男同学所说的,“独去”。【板书:独去】 师: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声鸟鸣,辽阔的长空一片云彩都没有,那该是一座怎样的山呀?(生答“死气沉沉”)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沉寂的感觉读前两句。(生读)多么沉寂呀!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接着看下面两句,还能从哪里感觉到李白是独自一个人?生:第四句中的“只有”。【板:只有】 师:诗句意思是什么?(“只有敬亭山”的意思就是说只有李白一个人在看敬亭山了。)

师:诗中说只有谁啦?(“敬亭山”)师:李白的眼里还有鸟吗?(“没有”)师:还有云吗?(“没有”) 师:我的眼里只有你,你的眼里只有我。李白的眼里,只有——(齐)敬亭山。 师:多好呀!他从第四句中找到“只有”,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我从“相看两不厌”里面的“相看”,感受到了李白的孤独。 师:请你也说一说第三句师怎么理解的。(“相看”就是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李白。两个人看来看去,看也看不厌。【板书:相看】

师:你理解得多好啊!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李白。) 师:就像此时,我看着你,你也看着我,看来看去也——(看不厌。) 师:“厌”什么意思?生:满足。

师:李白在敬亭山上静静地坐着,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就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谁来读三四句?(生读)

师: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李白,人山相望,人山融合在一起。来,再读。(生读) 师:好一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呀李白,你一生游历了那么多名山大川,一座小小的敬亭山你也多次地去过,为什么现在要久久地坐着,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敬亭山呢? 生:因为他多次登临敬亭山,他把敬亭山当作自己的朋友。

师:他是把敬亭山当作自己的朋友,向它来倾诉自己心中的„„(孤独。) 师:说得好。你又从哪些诗句感受到了李白的孤独呢?【板书:孤独】 生: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感受到的。

师:对啊!诗句前两句就是这么说的。同学们一起读前两句。(生读)

师:在李白的眼里,那只无情的鸟儿飞了,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些高傲的白云„„ 生:越飘越远,弃他而去。

师:多么孤独的李白呀!来,再读前两句。(生读)

师:鸟儿飞了,云儿去了,只有敬亭山。老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课件】《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在公元753年,那时距李白被罢官逐出京城长安已经整整10年的时间了,这10年期间,李白一直过着流离失所、颠簸不定的生活。他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于是,某一天当他独自一人登上敬亭山时,心中就涌上了无尽的孤独和寂寞。谁再来读读前两句?(生读)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该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人看着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读写结合,体验孤独

师:李白就这么久久地坐着,静静地看着,他是不是想对敬亭山说些什么呀?敬亭山呀敬亭山,你这样久久地、静静地陪伴李白,是不是有些话想对李白说呢?拿出你的笔,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写下来。 【出示:】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生写感受,师巡视) 师:咱们一起听听这两位同学是怎么写的。

师:当鸟儿都飞走了,一朵白云也飘走了,只有李白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它说——

生:敬亭山啊,你知道我有多孤独吗?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不愿意与我在一起了。 师: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生: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是不会遗弃你的!

师:多么会安慰人的敬亭山啊!李白呀李白,连鸟儿都飞走了,你怎么还不走啊?不用问,不用答,一切都在“相看——”师生齐: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当天空中最后一朵云也悠闲地离去,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说—— 生: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师多么的孤独啊! 师: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生:李白,我真是为你感到孤独。现在你只有我一个朋友,你的孤独是不是有点减轻了,我会永远陪着你!

师:敬亭山呀敬亭山,连云儿都飘走了,你怎么还在这儿陪着李白呀?不用问,不用说,一切都在——(师生齐诵)“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五、纵向拓展,深化理解

师:同样在公元753年,李白到了安徽贵池县境内的秋浦河边,他以秋浦歌为名,总共写了17首诗,今天,在大屏幕上出现的这首《秋浦歌》又带给大家是个怎样的李白呢?谁能来读一读? 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师:边读边想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生读)(那是个正在发愁的李白。)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从“缘愁似个长”看出来的。) 师:是啊!我的白发有多长?(“三千丈”) 师:原来我的愁也有——( “三千丈啊”) 师:《独坐敬亭山》使我们感受到一个孤独的李白,《秋浦歌》中也能感受到他的„„(孤独、哀愁。)【板书:孤独、哀愁】

师:孤独、哀愁的李白,同学们你想安慰他吗?你想怎样安慰他呀?(你应该乐观一些,李白。) 师:别总是那么孤单,是吗?这位同学,你又想怎样安慰他呀?(你要变得坚强起来,会有好朋友的。 师:还有他的那些亲戚朋友会想着他的,说得多好。同学们,还记得《静夜思》吗?(播放音乐,师生同诵“床前明月光„„”)

师:李白呀,你时刻想着亲人,亲人此时也在想着你呀,你不孤独!还记得《赠汪伦》吗?(生背) 师:李白呀你不孤独,你想着故人,故人此时也在想着你呀!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生背) 师:李白你不孤独呀!你寄情山水,如果大瀑布有灵的话,此时它也在深情地看着你呀!李白呀李白,你不孤独,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大声地诵读,我们仍然在传诵你那不朽的诗篇,孩子们全体起立。独坐敬亭山——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推荐第8篇:《独坐敬亭山》教案

《独坐敬亭山》教案

麦雪连

一、认识诗人

1、同学们,熟悉我吗?他呢?(指某一学生)他呢?(幻灯片2,指屏幕:我乃诗豪——刘禹锡。)那么他呢?(幻灯片3:我乃诗仙——)

2、谁还知道李白还有几个名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3、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还记得这首诗歌吗?谁能帮老师读读?(幻灯片

4、《静夜思》):这首诗中表现出来的是怎样一个李白?(思念家乡)

(幻灯片5 《赠汪伦》):谁来念一念?这诗中反映的又是怎样的一位李白?(有情有义)还有我们上学期学过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一样。

(幻灯片6 《望庐山瀑布》):谁来念一念?这又是一位怎样的李白?(寄情山水,爱玩的李白)

师:李白的一生从25岁开始到62岁,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漫游生活中度过的,所以他去过很多地方,结识了很多朋友,比如杜甫、汪伦、孟浩然等。而且他个性旷达、潇洒,加上他经历丰富,所以他的诗风豪迈狂放。(幻灯片7)据说李白才思敏捷,酒到诗成,他的好友贺知章叹赏他的诗,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而杜甫也这样赞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所以当时的人就称李白为“诗仙”。现在你对李白有个了解了吧?

师: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了解他的另一个侧面。

二、读诗歌

1、读题,解题。(幻灯片8)(板书题目:“独”字特大)

师:谁来帮我读读诗题?今天李白又漫游到了哪里?(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 (幻灯片9----11):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包括李白的这首《独坐敬亭山》,所以后人把敬亭山誉为“江南诗山”。(幻灯片12)所以题目应该分几个节奏?怎么读?

师:你认为题目中的哪个字眼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独”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坐着看敬亭山)

你从独字中猜想到了什么?(诗人是一个人,内心孤独寂寞)

既然是孤独寂寞,题目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慢、轻)

2、诗人一个人坐着看敬亭山,他看到了什么,触及了他内心深处怎样的感受?下面让我们走进诗歌,去细细体味那景、那情。(幻灯片13)请自由读诗歌两遍,注意读音和节奏。

3、谁能读读诗歌?

谁能评评他(她)读得怎么样?(注意节奏、速度、语调:字音呢?节奏呢?)(板书:读:音断而气不断)

你能读读吗?

(幻灯片14)出示带节奏的诗歌齐读。

师提示:慢点、沉点,再慢点,再沉点,

最后一次配上音乐,你越读就越感到什么?(孤独、寂寞)

三、解诗意,悟诗情

1、读一二句,体会孤独寂寞感

师:请看一二句,说说你刚才是从哪些字眼中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寂寞的?

生:尽。

师:(幻灯片15)“尽”是什么意思?(可提示学生:还记得“孤帆远影碧空尽”吗?

(飞走了,没有了)鸟飞走了,撇下诗人不管了,所以诗人显得很孤独。还有吗?生:孤云

师:“孤云”是什么意思?(师可提示:还记得“孤帆”是什么意思吗?那“孤云”呢?)云也是单独的一片,看来诗人更寂寞了。还有吗?

生:独去

师:什么意思?

生:飘走了。

师:是怎样飘走的?哪个字告诉我们?(“闲”)天上的云虽然在飘荡,但飘得——慢

悠悠的,诗人居然看着这片云从这片飘到那边,逐渐飘远,可想而知,诗人在敬亭山上坐了多长时间?

生:很长时间

师:所以,最能衬托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是“闲”字。那你能读出坐了很长时间的感觉吗?(指导读好第2句)

师:满山不见一只鸟影,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

径庭山啊?(幽静)诗人的孤独感虽不直说,也已经弥满了整座山了。谁能再读出诗人的孤独寂寞感? (读

1、2句)

师:你能根据刚才的字意说说这两句的大概意思吗?

过渡: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可是,在诗人眼里,那是无情的鸟儿却

离他而去,那是高傲的云也弃他而去。板书:众鸟尽(离),孤云闲(弃) 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伤感呢?你想过么?这需要了解一下写诗的背景。(板书:悟——联背景)

2、介绍背景(幻灯片16)

谁能帮我读读写作背景?(请生读)

3、理解后两句。

师:现在你明白李白为什么孤独寂寞了吗?可是鸟儿、云儿都不明白李白的心,都

弃他而去,难道就没有谁留下来陪李白吗?(有)

师:谁?

生:敬亭山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生读后两句)哪个字眼告诉我们敬亭山没有离弃李白?(厌)厌是什么意思?

你能根据老师提示的字意说说这两句的大概意思吗?

(幻灯片17,根据生的回答出示诗句意思生读)

师:孤独的李白终于找到了对他不离不弃的人,此时他内心里充满的是什么感情 (惊喜、感激、喜爱„„)(板书:爱)

你能读出这种感情来吗?

师:是呀,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配乐)人看着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

山陪伴着人。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他们惺惺相惜。李白啊李白,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又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替他们这对朋友写一写心里话吧。

师:(幻灯片18)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对他说:“”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对他说:“”(师巡视,生练写)

交流:

(1: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2: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3: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4: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

4、引读。(幻灯片19)

师:敬亭山啊,敬亭山!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真是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真是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李白说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而敬亭山也说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李太白!

四、升华朗读

师:李白会孤独吗?(不会)哪些人会想着他?

还记得《静夜思》吗?

(如果有时间就让生背诗)

谁会想着他?

师:是啊,李白不孤独,家乡的亲人会想着他

还记得《赠汪伦》吗?谁会想着他?

师:是呀,李白不孤独,劳动人民会想着他,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会想着他,

让我们一齐诵颂他的诗歌,再次感受这位大诗人的情怀吧。

(幻灯片20,配乐朗读,可以反复读)

师:让我们也记住这位中国文化史上杰出的诗人——诗仙:李白。(生读)

五、作业。(幻灯片21)

同位背、黙诗歌。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唐)

众鸟尽(离)读:音断气不断

李白解:拆分法

孤云闲(弃)悟:联背景

推荐第9篇:独坐敬亭山教案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壶山小学潘笑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寥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意,感悟诗情(难点)。

一、感受李白

同学们知道李白吧?李白的诗你能背几首?

(你来!流利!真有感情!你会的真多!)

(图片以及古诗)

1、这幅画面,是正在浅吟低唱《静夜思》的李白,无论古今,不分中外,所有在外的游子都有一种怎样的情怀?——

是啊,这是一个乡愁满怀的李白。(板书:乡愁满怀)

2、《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豪情万丈啊,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正是,潇洒的李白,豪放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

3、《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怎样的李白?

(请你回答。你也想说,请,)——正如你们感受到的,这是有情有义的李白。(板书:有情有义)

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形象丰满的李白,他是思乡的游子,是豪迈的侠客,是重情重义的真汉子,今天我们还要再学一首李白的诗,你将会看到又一个不同的李白。

二、初读古诗

1、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

有谁知道敬亭山?你来说说。(图片《敬亭山》)是啊,敬亭山又被称为“江南诗山”。自李白《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白居易、

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等许多名人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这座“江南诗山”,也因而饮誉海内外。

2、再读课题:敬亭山前面加了个“独坐”,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这么读? (你读得很慢,因为——哦,是因为伤感;你读得很轻,因为——哦,很孤独;你怎么读这么重?——哦,是在感叹!)

3、读课文: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按自己的节奏自由读两遍。开始—— 好!谁来试试! (读得多好啊!字正腔圆。)谁再来?同学们从他们的朗读里听出了什么感觉?(好孤独!好无奈!好伤感!好寂寥!恩,很有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

4、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得出你很善于思索!)

三、细品诗意

1、李白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这首诗——(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里分明写了好几样景物,为何李白要说“独自坐在”敬亭山呢?请在诗中划一划,找一找你所感悟到的词语。

好,你找到了什么词语?(“飞尽”是指——)是啊,所有的鸟都飞走了,敬亭山静悄悄了。你呢?(“独去闲”是指——),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我和你的感觉一样)(是啊,好一座寂静清幽的敬亭山!)

3、读读这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久久地坐着,久久地看着,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谁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3、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李白的眼里,还有云么?还有鸟么?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句话是说——

是啊,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看来看去,谁也看不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啊!再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人山脉脉相望,紧紧融合。——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感悟孤独

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你曾豪情万丈,你曾广交朋友,为什么此刻这么深情地看着敬庭山呢?(孤独)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1、我们一起读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在李白的眼里,那是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再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其实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你们很善于推测。)

(介绍背景)的确,这时正是李白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时候。李白曾经七次来到敬亭山所在的宣城游玩,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10年以后再次来到敬亭山所作的。李白的满腹才情只被唐玄宗视为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他空有投身政治报效祖国的雄心,却被一些权臣小人算计被迫离开长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增添了孤独与寂寞之感。

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听得出,同学们感悟很深)齐读。

2、老师也来试一试。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配乐,范读。

同学们来!(齐读)

3、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

(1)练笔: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2)引读:

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李白啊!”

五、课外拓展

《秋蒲歌》出示。自由读,感受下这首诗里是怎样的李白?

你来读读。请你读读。很深情。让我们齐读《秋浦歌》。

“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能安慰安慰他吗?

李白,这么多人在关心你啊,你要乐观、坚强、开朗起来。

你还记得《赠汪伦》吗?同学们齐——

还记得《静夜思》吗?

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

李白啊李白,我们都在怀念你,你并不孤独!

让我们再来齐诵这首诗《独坐敬亭山》。

好,下课!

推荐第10篇:独坐敬亭山反思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这时,赵习雯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让她说说看。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的。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孤独和寂寞了。”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

《望洞庭》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语文课上学习了一首古诗:《望洞庭》。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图,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之后,我还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

看来,只有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让学生写出优美的文章。

《忆江南》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忆江南》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⑴ 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⑵ 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我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 ,也要有所收获。

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

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

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

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前几天听了于小冬教师上的一节《七月的天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在我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也依照她的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今天做到了,不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能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一定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但也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也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少讲多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园地的教学,就是要以生活为主线,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学生才会用真实的笔触表现生活,表现自我。因此,我们要教学生从小就接触和认识社会,观察社会生活,积累生活,从社会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选取写作素材。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让生活中美的内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一幅幅美的画卷,当生活中的这些美触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时,语言的激流就会宣泄出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提倡写生活的真实。只有生活真实、感情真挚,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以生活为主线,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的资源,把学生生活中的资源,作为张扬学生个性的源泉。在现实生活中,养成学生乐于探究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个性品质。

第11篇:独坐敬亭山教案

第1课、古诗词三首

之《独坐敬亭山》

授课者:卓 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句,了解诗句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古诗,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3、看注解,想象画面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吟诵李白的《静夜思》导入,拓展李白其他诗歌。

2、引入《独坐敬亭山》。(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知作者,解诗题

1、作者: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仙”。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听古诗朗诵,并画上节奏符号。

2.出示要求,布置自学。

①找出重点词语,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②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a.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到影子;一片白云也悠闲地飘走了,四周一片寂静。 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敬亭山和我相互对视,我们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的。

四、再诵读,悟诗情

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是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补充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五、课外拓展

1.出示李白的《秋浦歌》,让学生更加认识李白。 2.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独坐敬亭山》2次。

2、熟背《独坐敬亭山》。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飞尽

独去

孤独寂寞

相看

只有

敬亭山:

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后改名敬亭山,李白一生一共游览宣城七次,多次登顶敬亭山,并那里留下了这首《独坐敬亭山》,此后,韩愈,刘禹锡,王维、孟浩然、苏东坡等许多诗人慕名先后登上了敬亭山,并在那写下了大量的诗文,所以敬亭山也被后人称为“江南诗山”。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到影子;一片白云也悠闲地飘走了,四周一片寂静。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敬亭山和我相互对视,我们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的。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淡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是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秋浦歌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写作背景:李白还曾经到今安徽省贵池区西,古时候叫秋浦,因那里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第二次游秋浦时期。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天宝十二载(753),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此时他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第12篇:《独坐敬亭山》课堂实录

《独坐敬亭山》课堂实录

一、温故知新,初识李白

T:你认识我么?(S回答略)

T: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

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李白 李太白 ) S:青莲居士。(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青莲) T: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 T:回顾李白的诗。谁来背几首?谁来!(S都比较紧张) 《静夜思》(指名生背)

T:从本诗你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S:思念家乡。

T:是啊,那是一个满怀乡愁的李白(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 S:《望庐山瀑布》(指名生背) T: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S:潇洒的李白。 S:很爱游玩。

T:是啊,这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 T: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S:恋恋不舍 (板书:有情有意)

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 学一首李白的诗。

二、朗读切入,感受孤独 1、读题,解题。

(1)T: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 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 由。)

(2)再读题。

T: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 S读(读得很慢)

T:你为什么这么读? T:再请个小朋友读。(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 S:李白很孤独。 2、读诗歌。

S:李白独坐敬亭山,坐出了怎样的情怀呢?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 T: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T: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 S1:他读得孤独一些

S2: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3)T:读诗光读通不行,更应该读出韵味来,只有理解了本诗, 才能读出韵味。 再读本诗。

(4)T:你想了诗的意思吗? 再指名生读。 (5)质疑:

T: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

S:为什么相看两不厌?T: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S:“尽”是什么意思?

S:“孤云独去闲”什么意思?

S:诗人看什么很满足?

T: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 们走进《独坐敬亭山》 T:请同学们读课题。(S读) (6)解“独”悟“独” 独:说词语。

S:孤独、独自、独一无二„„ (7)再读题。

三、通读诗句,感知诗意。1、找

T:下面的古诗里面分别也写了作者一个人,那些词语告诉你只有 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地读,一个一个地划。 S找

2、交流:

S:众鸟高飞尽的“飞尽”

T:这句话写了什么? S(回答略)

T:一只鸟也没有了,那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还有么? S:孤云独去闲的“独去”。就是说„„(略)

T: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 „„这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 S:死气沉沉 S:清闲

3、指读。齐读。

T:最后的云也不见了,李白的心里悠闲么? S再读。

T:“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相看两不不厌,只有敬 亭山!

T:还有么?

S:“只有敬亭山。” T: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 S:没有! T:有鸟么? S:没有! T:还有么?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两个人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厌。„„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 看李白,谁也看不厌。谁来读。 S读

T: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 S再读。

四、深入探究,理解孤独 1、体会孤独

T: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 多名山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敬亭山呢?(孤独) T: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S:“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T:我们一起读前两句。 S读。

T:那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云在弃 他而去。 S:再读。

补充。白居易《夜雨》出示。 T:你感受到了什么? S(略) 过渡:

T: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 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 S(略) 2、介绍背景

T:老师来介绍一下背景。(李白罢官的时候,„„孤独寂寞) T: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 3、读。

S读。个人读,齐读。

4、配乐,范读。

T: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 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 (朗诵) S齐读

5、拓展,深化理解

1、李白《望木瓜山》

T:李白眼中的木瓜山是怎样的山? S答

T:敬亭山给李白带来了什么? S自由读,感受李白。

五、读写结合,体验孤独

T: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 李白啊。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 么话对李白说呢。(T的朗诵是深情的,深沉的。) (1)出示: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2)S写,T巡视。 (3)交流。

S: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S: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S: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S: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 (4)引读。

T: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

六、安慰孤寂。

1、T: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读出来了么? S:这是一孤独的李白。 S:发愁的李白。 S:孤独,哀愁。

T: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 S:你应该乐观起来,要坚强。 S:你要开朗些„„

S:大家会想你的,你要乐观些。

2、T:还记得《静夜思》么?(S背) T:还记得《赠汪伦》吗?(S背)

T: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S背) T: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

七、升华吟诵《独坐敬亭山》

第13篇:《独坐敬亭山》教案

《独坐敬亭山》教案

一.导入

知识竞赛抢答

1.飞流直下三千尺,(

)。 2.(

),唯见长江天际流。 3.举头望明月,(

)。 4.(

),不及汪伦送我情。

问: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作者都是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他的一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释题

1.仔细看老师写“亭”字。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

2.从题目感受诗人当时什么心情?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到的?你还可以想到哪些词? 3.再读题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三.时代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漫游中度过,曾被人推荐,到长安为官,但因不容权贵,刚直不阿,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弃官而去。这首诗就是他在离开长安十年后,经历了长期漂泊,饱尝了生活的辛酸,孤独寂寞时所写。 四.疏通诗意

1.小声读诗,检查朗读。

2.根据重点词语(书下注释,查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众鸟

孤云

闲:悠闲

独去闲

厌:满足(看不够,厌倦) 五.欣赏诗句

1.自由读诗,找出最喜欢的诗句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让学生画一画这幅画,什么没有了,画中应只有什么?带着疑问学习前两句。 2.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

描写一种独特的景色,板书:鸟尽云去

十分幽静,似乎世间万物都厌烦诗人,远离他而去,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2)说得真好,能带着你的理解读前两句诗吗? 3.学习后两句

师:面对着鸟尽云去的孤寂,让诗人欣慰的是什么?出示后两句诗。

面对着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在诗人心中,此时的敬亭山像谁呢?(朋友、老友、知己、伙伴……)

师:你们的想象可真丰富,将山水人性化,再想想,这时作为敬亭山会对诗人说些什么呢? 生:说

评价:说得真好,你就是李白的朋友 师:带着你的理解读后两句

还有想安慰、鼓励诗人的同学起立,齐读后两句

师:诗人在孤寂的时候来到敬亭山,他要寄情于山水间,山给他温暖、安慰,表达他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 六.升华情感

听到敬亭山深情的话语,,诗人此刻的心情怎样了?请大家来当诗人,面对着艰难的人生,面对着美好的敬亭山,朗读全诗

七.如果你站在敬亭山的角度来写一首诗,你打算怎么写?

第14篇:独坐敬亭山说课稿

《独坐敬亭山》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独坐敬亭山》。下面我将从教材及背景;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流程设计五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说教材及背景

《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标。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为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创设意境。

2.拓展文字资料,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收集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关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注解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说教学流程设计

(一)简介诗人,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介绍。

2.借机引出写诗背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

(二)抓住诗题,学习生字亭(tíng),了解敬亭山。鼓励自学,要求读准字音,着重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减一减,换一换等熟字记忆法记住字形。认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指导书写。过渡:你知道敬亭山在什么地方吗?(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因有敬亭而得名。)诗题是什么意思,想想你能发现什么?

(三)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15篇:1、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四年级 教材分析:

《独坐敬亭山》是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敬亭山的喜爱以及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表现了诗人投身大自然,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如借助注释、图文结合、想象画面。在学习的交流中学生能主动发表自己的感受,但是语言的表达上还不够准确和具体,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亭”,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因怀才不遇内心的孤寂和失落,以及诗人寄情于山,对敬亭山的喜爱。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难点:体会诗人因怀才不遇内心的孤寂和失落,以及诗人寄情于山,对敬亭山的喜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李白一生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比如我们学过的《望庐山瀑布》和《望天门山》。

2、指名学生展示背一背,说说诗人看见庐山瀑布和天门山时各是什么感受。

3、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写景的古诗《独坐敬亭山》,一起去体会诗人看到敬亭山又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4、师生共同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

5、认识生字“亭”,并指导学生书写。

【设计意图:“导”是为了“入”,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体会,让学生抓住核心问题——体会诗人的心情,切入对古诗的学习。】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初读要求: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借助课文注释、插图,自学诗文,初步感知诗文大意。

(3)有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弄明白。

2、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由展示朗读古诗,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2)说说诗人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鸟、云、山)指导学生理解“尽”、“相”的字义。

(3)师: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古诗翻译时不要要求过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只要学生翻译的句意不扭曲作者的原意,把大体意思说明就可以。】

三、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一)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感悟“静”

1、板书诗句“众鸟高飞”、“云来去闲”,请同学们齐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个词语描写的景象并和同学交流自己所想象的画面。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体会“众鸟高飞”的热闹和“云来去闲”悠然自在,为后来学习做铺垫。】

2、添字改字板书成“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让学生再想象此时的画面,并说说“尽、孤、独”这三个字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3、指导学生释题:李白一个人孤独地在欣赏敬亭山的美景。【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敬亭山的空寂之美,以及让学生从之前的热闹喧哗过渡体会此时的静寂,让学生逐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孤独寂寞。】

4、师简介《独坐敬亭山》的写作背景:诗人李白一心想用自己的才华为国效力,不料奸臣当道,被迫离开长安。此时距他被迫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二 )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与诗人共鸣

1、师:诗人的孤独、寂寞与不满都去向谁倾诉?(敬亭山)

2、在诗人的眼中敬亭山不仅仅是所喜爱的一座山,你们觉得敬亭山与李白之间的这种关系更像什么?(学生交流)

3、师:诗人的眼中只有敬亭山,敬亭山的眼里只有李白。他们之间像极了一对相知相惜的知心朋友。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应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充分感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在阅读中关心作品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4、师板书“独慰李太白”,指导学生以敬亭山的口吻改写古诗,并指导朗读《独慰李太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李太白。

【设计意图:通过改写古诗,让学生深刻地感知到诗人把敬亭山拟人化,进一步体会对敬亭山的喜爱。同时,培养学生的创作诗文的兴趣。】

四、情感升华,朗读成诵。

1、学生分角色对读两首“古诗”

2、展示诵读。

五、学习了本首古诗,你有什么收获,试着小结一下。

六、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独慰李太白

唐 李白 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只有李太白。

第16篇:独坐敬亭山教案

桂林山水

一、导入

1、复习漓江的水的特点。(板书:静清绿)

2、桂林的山也毫不逊色,我们今天来观赏一番桂林的山。

二、学文

1、这段写桂林的山,干吗要写泰山、香山呢?从文中找出词语说明。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喜欢的还是(桂林的山)。

2、桂林的山到底是样呢?作者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叹?自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3、学生汇报。4.指导朗读。

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吧。(通过画面理解一些重点词,如学生汇报期间,老师自然简笔勾勒“危峰兀立”,再如请大家看看“奇峰罗列”“翠绿的屏障”“怪石嶙峋”的画面。不必花太多时间去解释词语。)课件出示。 老师和学生一起配乐朗读,背诵。

4.小结:谁能总结一下桂林山的特点呢???奇、秀、险。(板书)

5.仿照课文,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三、精读第四段,品味语言

过渡语:单看漓江的水,美;单看桂林的山,也美;可当它们共同构成一幅山水相依的图画时,那才是美不胜收啊!我们再来读最后一段课文。

1.联系全文想象一下,这“连绵不断的画卷”中有些什么景物?(有山、有水、有迷蒙的云雾、有绿树红花、有竹筏小舟等。)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桂林的山和水本来就很美,加上了云雾会怎样?加上了绿树红花怎么样?加上了竹筏小舟呢?有了人会怎样?(学生自由想象回答。)

教师小结:有了人就有了生气;有了人就使山水充满了情趣;人寄情于山水之间,得到了美的享受,而山水美景也会因人的欣赏而生气勃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融合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谁来声情并茂地为这美景配上画外音?(配上图像、音乐。)

四、回应第一自然段

所以,我们一起思考??“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天下第一”的美景更因为有了人们去欣赏它,它才能得以闻名于中外啊!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那阳朔山水又是怎样的一番美丽的?课后搜集。

七、板书设计

2 桂林山水 水美 山美静 清 绿 奇 秀 甲天下

第17篇:赏析《独坐敬亭山》

赏析《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我们一起来赏析李白的山水诗《独坐敬亭山》。 1.学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2.介绍背景,体会作者的心境。

孩子们,你们知道李白的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吗?

这首诗是李白在秋游宣州时写下的,十年前李白被皇帝放还出翰林,长期漂泊,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他性格孤傲倔强,怀才不遇的他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的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悟,结合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3.指名读。提问:你刚才是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读诗的呢?(板书:孤独寂寞)很好,你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诗人的心境。 你是从诗中的那些字中体会到呢?(孤或独 引出诗眼)对,这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或者说诗眼就是在诗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字。找诗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是人的心境,以后学诗要学会找诗眼。(板书;找诗眼) 4.面对着鸟飞尽,孤云去的孤独寂寞,让诗人感到欣慰的是什么呢?请用诗中的话来回答。(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面对着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在诗人心中,此时的敬亭山就像诗人的什么人呢?他会对李白说些什么呢? 6.学生回答,孩子你非常理解此时李白的心情,请你带着这种体悟来读一读这首诗,好吗?

7.刚才这位同学读的入情入境,老师也不由得想读一读了。师伴乐朗诵。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诗,边听边想象画面。

好了,孩子们可以睁开眼睛了,从老师刚才的朗读中,你们是否体悟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境男、女生对读,再次感受诗人的孤独寂寞,师读题目,男生一句,女生一句。 入情入境,韵味十足,让我们把掌声送给棒棒的自己。 板书设计:

李 孤

白 独

第18篇: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释题,简介背景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交流诗意。

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第19篇: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临川区鹏田乡中心小学付华平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件1)

1、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

2、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

3 、你对李白还有什么了解,还记得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吗?(背李白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仙李白(出示课件2—走近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课件课题3)

1 、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生读题

3、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敬亭山看看。(教师出示敬亭山课件)(课件4)

4、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课件5 写作背景)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出示诗歌)(课件诗歌6)

1、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生自由读诗)

2、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 很有诗人风范)齐

3、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 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

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后二)

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配乐齐读。(课件6 1)

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 (课件6 2朗诵)

2、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 云飘伫立的大山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课件画面7 1)

3、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寂静孤独)

五、学习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

1、读一二句。

2、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出示 鸟飞图)(课件7 2)

3、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出示 云去图)(课件7 3)

4、读诗,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 鸟飞 云去 孤独)

5、教师介绍创作背景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 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六、学习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1、读三四句。(课件8)

2、体会人山相看: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含情脉脉 四目相对 默默对视)(板书:相看)

3、理解“厌”,说一二句诗意。

4、有“不厌”(看不够 看不足)引出;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

吗?{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第七次啊!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

5、人山对话,写中悟情。

孤独的诗人会向敬亭山诉说什么?敬亭山又会怎样抚慰孤独的诗人?拿出纸和笔,写出人山对话。

6、分角色说人山对话,体会人山相知。

同学们,听完人与山的对话,诗人与敬亭山就是一对相知的朋友啊!(板书:相知)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不会)还会寂寞吗?(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7、感受人山相悦。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 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喜悦 高兴 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8、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

七、拓展阅读《月下独酌》

1、有山相伴的日子,李白不会孤独,不会寂寞,同学们,当夜深人静,一轮明月当空照的时候,孤独的诗人有是这样排解内心的忧伤,找谁倾诉呢?

2、出示《月下独酌》(课件9)

3、读诗, 交流讨论。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举杯消愁,与明月对饮,同歌同舞,这就是诗仙李白,好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伟大诗人!

八、创设情景,吟唱古诗。

1、穿越了千年时光,如果你来到了安徽宣州,你一定会去爬一座山——(敬亭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李白)你一定会轻轻地,轻轻地吟诵起一首小诗(生读诗歌)

2、诗歌诗歌,一首诗就是一首歌,欣赏歌曲《独坐敬亭山》生唱。(课件10)

3、结束语:李白的一生伟后人留下了近千首优秀诗篇,如果你走近李白的诗歌世界,你一定会与李白相看——两不厌,你一定会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与李白长——相知,你一定会从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奋进的力量,与李白长——相悦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鸟飞

孤独

云去

相看

李白相知敬亭山

相悦

第20篇:独坐敬亭山教案1

一、《独坐敬亭山》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 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这时,赵习雯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让她说说看。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的。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孤独和寂寞了。”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

独坐敬亭山古诗的诗意
《独坐敬亭山古诗的诗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