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红色文化资源(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24 18:01:1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西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背景

西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背景

(一)、红色文化

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狭义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观念意识形式。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

(二)、研究红色文化的意义

中国历史文化中红色寓意与社会历史实践的思想有机的整合;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地选择、融化、重组、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主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

红色文化的文明传承价值功能表现在:一是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就是先进文化。二是红色文化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以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征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这些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弘扬这些红色精神。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功能,是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现实需要。

红色文化倡导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传播其理念、彰显其精神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一是红色文化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二是红色文化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三)、西南地区即广西、贵州、重庆、云南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 (1)、三省一市红色事迹

①广西省:百色起义纪念馆,成立于1961年,原名“右江革命文物馆”。 1929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和张云逸、李明瑞、陈豪人、雷经天、韦拔群等领导了威震南天的百色起义,建立了中国红军第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权,创建了右江革命根据地,极大地动摇了西南半壁的封建反动统治势力,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为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②贵州省:遵义会议遗址,初建于20世纪30年代。1935年1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总司令部驻此。中共中央于15日至17日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并在组织上作了一些调整。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随后,中央又对最高领导进行了更换,并成立了毛泽东等三人军事领导小组。从而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开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正确领导,为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奠定了基础。

③重庆市:渣滓洞集中营,渣滓洞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是程尔昌于1920年开办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渣滓洞三面是山,一面是沟,位置较隐蔽。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在此设立了监狱。分内外两院,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两间平房为女牢。关押在此的有“六一”大逮捕案、“小民革”案、“挺进报”案、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的革命者,如江竹筠、许建业、何雪松等,最多时达三百余人。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溃逃前夕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仅15人脱险。 白公馆监狱旧址,原是四川军阀白驹的别墅。1939年军统局将此改建为看守所关押政治犯。原一楼一底的十余间住房改为牢房,地下储藏室改为地牢。

1943年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成立,白公馆作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关押人员被移往附近的渣滓洞。抗战胜利后,白公馆被作为特别看守所。1947年春,渣滓洞“人犯”又迁回白公馆关押。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共产党员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都曾被囚于此。1949年11月27日,军统特务对关押在此的革命者进行大屠杀,仅20人脱险。

④云南省:扎西会议会址,原为江西会馆和湖广会馆址。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路过扎西,将总司令部设在扎西镇东北角的江西庙内,2月9日中央在该庙内戏楼上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与水田花房子、大河滩庄子上会议统称为“扎西会议”),这次会议以其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而载入史册。

扎西红军烈士陵园,1935年初,中央军委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折向云南扎西集结,并于2月8日至10日在威信大河滩、江西庙、水田寨相继召开了继遵义会议之后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扎西会议”)。会议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根据敌我形势变化,确定了回师黔北,二渡赤水,再占遵义;整编部队,精简机关,充实连队,扩大红军;在川滇黔边缘结合部成立中共川南特委和川南游击纵队(后改称川滇黔边区特委和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的战略部署。红军北上后,特委带领纵队在“边区”二十余县迂回穿插,纵横数千里,宣传发动群众,与数倍、数十倍的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民团进行了艰苦卓越、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其间,特委根据对敌斗争需要,于1936年9月,在威信组建了滇东北特区区委和红军云南游击支队。进行了长达十二年的艰苦卓越的武装斗争,开辟了方圆数百公里的游击区,直到1947年春,终因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孤军奋战,纵队和支队领导及多数同志均在反“围剿”的战斗中牺牲。

(2)、以往调研成果:

我国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研究,更多的调研偏向于西北地区、赣南地区或针对革命老区某个省、市。

西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革命老区,西南五省区市红色资源丰富,是红军长征战役战斗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各类革命遗迹遗址、红色纪念场馆多达500余处。西南地区也是红军长征的主要途径地,是一代伟人邓小平和众多将帅的故乡,现存的革命遗址、战斗遗迹、纪念场馆众多,具有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发展红色旅游经济的丰富资源。

然而西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调研并不多。大家更多的考察其中的某个区域,比如:以百色地区为中心的“左右将红色旅游区”;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以滇北。川西为中心的“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以渝中、川北为重点的“川陕渝红色旅游区”。

(3)、我们的调研不同及补充:

我们这次的调研主要研究西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并具体以广西省、贵州省、重庆市、云南省的红色景点为具体的案例进行的。

我们会通过对西南各地区红色文化景点的调查走访,对问卷结果数据整理分析,可以得到不同省市红色资源的对比,了解西南各地区红色资源的现实开发状况。从而初步了解到西南各地区红色文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我们也会了解西南各地区人们对本地区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了解程度。

并且通过这次的调研活动,可以进一步了解西南各地区红色资源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反思如何更好的保护这些红色资源。

通过这次的调研活动,可以系统的了解西南各地区红色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呼吁当地政府给予政策性和物质上的扶持,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推荐第2篇:充分利用百色红色文化资源

充分利用百色红色文化资源 建立开放式党员干部教育新模式

[摘要]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的载体,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流,百色拥有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精神融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以开放教育新模式对教育进行突破和改革,坚持“四个结合”,建立开放式党员干部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红色文化;开放式教育;百色起义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的载体,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流,为了增强干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充分挖掘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百色拥有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理应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地域文化资源,将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精神融入干部教育的全过程,以此对干部培训教育的方法、资源、内容、手段和途径等问题进行突破和改革。

一、百色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建立开放式党员干部教育新模式的优势

(一)百色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主题突出 百色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等一批共产党人成功发动了百色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建立了右江苏维埃政府,创建了全国瞩目的右江革命根据地。百色起义是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壮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五千多名红军将士和无数革命群众在这场斗争中壮烈牺牲,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革命胜利。百色起义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成为了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学的红色教育资源,具体包括包括“人”、“物”、“魂”三个方面。

1.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百色起义的英雄人物当中,既有“快乐事业,莫如革命”的韦拔群、“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陈洪涛、屡受挫折而忍辱负重的雷经天等领袖人物;也有“永不叛党”的黄美伦等普通党员。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首气壮山河、惊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2.丰富多样的硬件载体。在百色城,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百色起义烈士纪念碑、百色起义纪念公园、百色起义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统战教育基地和全国防腐倡廉教育基地。在田东县,有邓小平第一步踏上右江革命老区的红军码头、有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有全村86户人家就有85户131人参加赤卫队和红军的百谷红军村;在乐业县,有红

七、红八军会师遗址。据统计,百色市共有革命遗址遗迹310个。

3.永不过时的百色起义精神。在百色起义斗争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过程中,百色老区人民形成了“百折不挠、奉献拼搏、团结务实、争先创新”的百色起义精神。这一精神,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激励着一代代左右江儿女奋勇前进。

(二)百色红色文化资源的品牌响亮,品位极高

百色革命传统红色资源不只是文物旧址的陈列,也不只是文献资料的堆积,而是一种精神的积淀和革命经验智慧的结晶。百色革命老区长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90年以来,江泽民、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习近平、贺国强、*等8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视察百色,给予百色极大关注、关怀和支持,这给了老区人民极大的鼓舞和动力,也使“红色福地、千姿百色”为全国人民所瞩目。

百色起义斗争和右江革命根据地建设血与火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丰富、全面、完整的红色教育资源,涵盖了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全局意识、组织纪律、反腐倡廉、求实作风、民族团结、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可以满足当前干部教育所需的内容要求。百色起义是邓小平领导和发动的一次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武装起义,在党的历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同时,百色起义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源头”,百色是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开始治党治军生涯的起点。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百色起义给予了高度评价。江泽民同志说百色起义“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伟业”;胡锦涛同志称赞百色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一页”;李源潮同志认为百色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人

在民族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壮举”;郭声琨同志指出,百色起义是“红色革命的英雄画卷,是崇高理想信念的不朽篇章,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二、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建立开放式党员干部教育模式有利于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

如何增强党员干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如何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现实,此问题已成为党校党员干部培训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之点。充分挖掘百色市所具有的、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秉承百色起义精神,开展丰富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从而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建立开放式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开放式教育培训方式发挥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优势,有利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修养

传统教授式教育方式缺乏对革命传统教育的深入研究,对新时期革命传统教育的规律没有完全掌握,所以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在教育中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采用开放教育的新模式,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主要围绕提高学员党性修养深入挖掘和整合革命历史素材,将党的优良作风和精神作为重要教学内容,把革命传统教育与学员的工作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学科渗透和开展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百色起义期间革命者理想信念是左右江根据地军民在与敌人的顽强斗争中提炼出来的,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要以百色起

义期间革命者蕴含的理想信念为主要内容,做好理想信念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员头脑工作。要把组织学员了解百色起义的历史,参观革命文物,观看《百色起义》等红色影片,学习革命传统等活动列入教学计划,计入课程学分,加快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上也应该渗透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拓宽理想信念教育的渠道。

要从红色教育的光荣传统中吸取动力,把红色文化建设作为培养教育党员干部的重要工作,用“红色教育”占领思想“阵地”,筑牢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把这些红色资源运用到领导干部教育培训中,以多样化的形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红色文化氛围,振奋了人心,鼓舞了士气。通过实地革命传统教育,充分利用革命传统教育资源,进一步激发了爱岗敬业的热情,牢记革命优良传统,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 这种形式主题鲜明、生动形象,大家又喜闻乐见,比单一的说教形式更加入脑入心,是一条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二)开放式教育培训方式突破单一讲授的传统教学方法,有利于锻炼党员干部的党性

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可以深化理论教学,由情及理、以史论今,提升党员干部的历史意识与现实意识、问题意识与发展意识,更有利于锻炼党性,以提升干部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在党员干部培训中,依托百色红色文化资源,突破单一讲授的传统教学方法,引进体验式、研讨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调动“教”“学”

双方积极性,通过调研考察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教学形式成为教学内容的生动载体,依托革命传统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开发,建立比较成熟的现场教学点和体验式教学点,进行现场教学、社会实践、专题教学等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比如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参观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百色起义烈士纪念碑、纪念公园、纪念馆、重走红军路、体验红色生活、重温红色历史等活动,把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讲求实效,使党员干部自觉参与其中,自觉开展党性教育,真正做到让理论灌输“入心入脑”,让学员“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自觉把它内化为信仰和理想,与时俱进地丰富党性教育内容,并在创新中形成体系,更有利于党员干部锻炼党性。

(三)开放式教育培训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有利于全面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思想水平

应势升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求实现“盲目灌输”向“按需施教”的转变,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是《干部教育条例》提出的重要原则。 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开放式干部培训教育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学员学习研究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把红色文化精神内化为党员干部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党员干部的实践行动,将全面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思想水平。作为百色红色文化资源主线的“百色起义精神”是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百色起义和右江革命根据地期间革命者经受

严峻考验的精神力量。通过课程系统理论学习和参观这些革命遗址,纪念革命先烈,缅怀革命遗址的实践行动相结合,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有利于发扬艰苦奋斗和艰苦创业精神,鼓舞广大人民为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这样通过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培训机制等手段,能够切实提高培训效益,促进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培养和造就新时期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坚持“四个结合”, 建立党员干部开放式教育新模式 充分利用百色红色文化资源,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坚持理论教学和科研教学相结合,坚持“点”和“面”相结合,对干部培训教育的方法、资源、内容、手段和途径等问题进行突破和改革,建立党员干部开放式教育新模式,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一)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进行引导启发式教育教学方式 百色起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的精神宝库,是新时期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教育生动、深刻的教材。加强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就历史讲历史,而必须紧密联系现实,找准历史与现实的对接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将理论分析和实践相结合,讲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让学员在情感和理智上能接受党性的观念。要把百色起义精神放在世界史、中国近

代史、中共党史、改革开放史的背景中去理解、把握,更要结合时代要求加以深化、实化,引导学员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面前,加强学员对执政意识、政权意识的教育;把百色起义精神的教育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教育融合起来,把最真、最美、最富感染力的史实讲出来,引导学员继承长征史的光荣革命传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统一。

(二)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构建课堂内外开放式教育教学平台

正如习近平同志说的,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因此,要依托百色红色文化资源,采用开放式、体验式教学法,以多种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教学空间,建立长期、稳定红色文化教学实践基地,积极开辟红色教育第二课堂,设计红色考察路线、成立专题讲座,现场教学,扩展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构建课堂内外开放式教育教学平台,将课堂内的理论内容和课堂外的实地学习相结合,抛弃呆板的、单维性灌输式授课,以此引入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生动、趣味的方法,在真实场景中体验历史与感悟现在,克服教学空间的狭隘性、封闭性。通过开放的教育方式,在接受红色教育过程中,把学员的感性体验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自觉,在开展现场体验教学的同时,及时安排相关的课堂讲授、学员论坛、自学、小组交流等教学活动,补充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必要的理论引导,让学员对自己

的感悟进行梳理、归纳,进一步深化其对历史、对现实的思考。

(三)坚持理论教学和科研教学相结合,实施研究型教学,组建研究型创新团队

要真正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进头脑、进心灵,实现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的目的,还需要科研的力量。在开放式党性教育中,可以通过组建教师、学员与基地专家结合,形成师生互助、学员互助的研究型创新团队,以科研促教学。在教师和基地专家指导下,从问题意识、开放意识、探讨意识、分析能力等方面培养学员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指导学员撰写读书笔记、调查报告,组织学员讨论,举办学员论坛,充分发挥学员在学习研究中的主体作用,达到了“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目的。从而实现在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培养党员干部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与研究能力于一体的目标。

(四)坚持“点”和“面”相结合,构筑百色红色文化资源和区内红色资源教学网络

党员干部培训主题的实际需要是“纲”,重大历史事件是“点”,历史进程脉络为“线”,不同的革命根据地为“面”,要将百色红色文化资源和区内其他红色资源特别是桂林的红色长征资源结合起来,体验“邓小平足迹之旅”和“重走长征路”,不仅让党员干部感悟长征精神,还要感悟百色起义精神,形成纵横交错、有机连接的更丰富、更完整的教学资源网络。这样,将为加强干部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更丰富的素材、良好的载体、鲜活的场景。在教

育培训过程种,应注重更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案例研讨式、现场体验式、聆听故事式、文艺表演式等多种富有感染力、穿透力的教学方式,让学员亲临其境,倍感亲切,不知不觉中思想受到震撼,心灵受到洗礼。感情受到升华,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提高了党性,客观上产生其他教育方式所难以取得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世涛,张先彬.论“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用[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3.[2] 张友南,肖小明.依托独特红色资源探索党性教育的\"井冈模式\"——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为例 [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6期

[3] 郭瑞敏,王戎.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建立开放式、研究型教育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以重庆交通大学《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改革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年7期

推荐第3篇:红色文化资源的概念

近年来,学术界对“红色资源”的概念表述不一。而且现有的概念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片面性。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我们的研究观点,以便求教于同仁,引起学术界广泛讨论,为构建我国的红色资源学科体系,更好的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支持。

一、准确界定“红色资源”概念的重要性 对“红色资源”概念如何界定,将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红色资源”的认识。界定不一样,对“红色资源”的理解也就会不一样。对“红色资源”的理解不一样,人们对“红色资源”的认识也就会不一样。进而,影响红色资源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准确界定“红色资源”的概念是构建红色资 源学科体系的内在要求。 构建红色资源学科体系的目的是为了认真研究红色资源的产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深入了解红色资源对于社会文明进步、经济发展、国民素 质的作用与意义,准确把握红色资源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与功能。而要构建红色资源学科体系,对“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就成了最基础的任务。概念是指对一个事物本质属性的一般性概括,对概念的准确界定是开展学科理论研究坚实的基础。如果我们把对“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比作红色资源学科体系的“根”的话,“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关系到红色资源本质、功能等“枝叶”的成长,最终决定着红色资源开发、利用这个“果”。如果这个“根”没有培育好,它的“枝叶”也就不可能枝繁叶茂,它的“果”也就不可能硕果累累。由此可见,准确界定“红色资源”的概念是开展红色资源研究的逻辑出发点,是构建红色资源学科体系的内在要求。

2.准确界定“红色资源”的概念是促进红色资 源开发利用的客观需要。 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开展红色资源研究的最终归宿。而对“红色资源”概念的准确界定则是做好开发利用的前提,只有准确地界定红色资源,才能在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上科学的把握,防止在 “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 朱小理,胡 松,杨宇光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摘要:准确界定“红色资源”的概念,是构建红色资源学科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红色资源开发 利用的客观需要。纵观学术界现有对“红色资源”概念界定的理论成果,主要存在对“红色资源”的内涵主体认识不统一,对“红色资源”的时间外延有争议,对“红色资源”的核心词把握不科学以及没有突出“转化”在“红色资源”概念界定中应有的地位等问题。通过分析,可以对“红色资源”的概念作这样的界定:“红色资源”是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前创造和形成的,可以为我们今天开发利用,且必须经过转化才能够彰显出其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

目前学术界对“红色资源”概念界定综述近年来,学术界就什么是“红色资源”,以及“红色资源”的定位与科学内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学者们各抒己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但对“红色资源”的定位与科学内涵则表述不一。归纳起来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

1.认为“红色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比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有:较早提出“红色资源”概念的谭冬发、吴小斌就认为:“红色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红色资源是指那些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切革命活动中凝结的人文景观和精神。狭义的红色资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广大人民进行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所形成的历史痕迹和精神魂宝。 [1] 徐艳萍也认为红色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红色资源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源、文化资源和人物资源四方面内容。狭义的红色资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革命遗址、纪念场所、标志物、遗存物品和文献,以及承载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的载体等。”[2]

2.认为“红色资源”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有的只是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也比较多,但这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表述不同而已。代表观点有:耿琪认为,“‘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在她看来,红色资源没有什么广义和狭义之分,有的只是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她认为“物质的红色资源指的是革命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公墓、旅游路线、文学作品等;精神的红色资源是指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民族精神。”[3]李实也认为,从外在表现上看,“红色资源”在精神价值层面突出表现为长征精神、雷锋精神以及“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在物质载体层面上,集中反映在蕴含这些精神的英雄人物事迹、历史文献、文学艺术作品和纪念地、纪念物等。[4]

3.认为“红色资源”既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也不存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而是以中国革命道路、革命文化、革命精神为内涵。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比较少,这种观点与第

一、二两种观点的区别就在于:它进一步扩展了“红色资源”的内涵,将其内涵扩延至革命道路、革命文化、革命精神等。代表人物有李康平,他认为“红色资源以中国革命道路、革命文化、革命精神为内涵。”[5]

三、对“红色资源”概念现有界定存在的问题剖析学术界目前对“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达成了小范围的一致,这就是“红色资源”的创造主体是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但现有的概念界定依然存在着进一步深化探讨的空间,具体而言,现有的概念界定仍存在着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对“红色资源”的内涵主体认识不统一。 关于“红色资源”的内涵主体是什么?目前学术界认识不一,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红色资源”的内涵主体是“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郭晓平认为,“红色资源”的主体在于 朱小理,胡松,杨宇光:“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 17第31卷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精神”,特指以物质载体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涵。 [6] 第二种观点认为,一切有着共产主义色彩的 革命遗址与精神等都可以算做是红色资源的主体。例如:徐艳萍认为,“红色资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革命遗址、纪念场所、标志物、遗存物品和文献,以及承载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的载体等。”[2]李实认为,“红色资源”是由精神内核和物质载体构成的“红色文化”统一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4] 第三种观点 认为,那些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切革命活动中凝结的人文景观和精神也都是红色资源的主体。例如:谭冬发、吴小斌认为,“红色资源即指那些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切革命活动中凝结的人文景观和精神。”[1]王姣艳、李振东等人也认为,“红色资源可以概括为教育主体利用古今中外一切反映历史进步和民族发展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纪念物及其承载的精神,对教育客体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7]

2.对“红色资源”的时间外延有争议。 关于“红色资源”的时间外延,主要存在的争议是:“红色资源”是否包括建国以后直到现在的这段时间所形成的精神及其载体?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红色资源”概念的时间仅仅是指革命战争时期,红色资源是革命战争时期的产物,并不包括建国以后直到现在的这段时间。例如:李康平认为,“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中创造的”。[5]谷玉芬也认为:红色资源是指革命战争时期包括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8]第二种观点认为,“红色资源”的时间概念应该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例如:耿琪认为,“红色资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3]肖发生认为,红色资源最本质的概念应为“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9]

3.对“红色资源”的核心词把握不科学。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分析,“红色资源”

是一个偏正短语,它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修饰或限制后一部分,后一部分才是整个短语的核心。从这个角度看,界定红色资源的概念,牢牢把握“资源”这个核心才是合乎逻辑的。“资源”的概念源于经济学学科,它是作为生产实践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提出来的,指的是原材料。经济学所述物质生产中的资源是有形的物质,而“红色资源”既有有形的物质,更多的则是无形的、精神形态的东西。但是,不管哪种形态,有两点不容置疑:即资源的利用主体与资源的效用性,缺少了这两个方面的任何物质或者非物质都不能称其为资源,其中尤以效用性最为重要。从目前的诸多红色资源的概念来看,恰恰相反,对于红色资源的“红色”着力相当之大,比如耿琪对红色资源的界定: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崇高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称”[3]。从中我们很难发现“资源”这一核心词的重要性。这种界定固然有其政治上的合理性,但是对“资源”这一核心词的漠视,往往会导致对红色资源效用性的低估,导致对其转化与开发环节的轻视,甚至可能导致红色资源这一概念的泛化。

4.没有突出“转化”在“红色资源”概念界定中 的地位。 教育学认为越是离受教育者心理距离近的东西越能够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这是由人的天性决定的。“红色资源”作为历史的遗存,不管是以哪种形式存在,它本身并不会能动地发挥教育作用,产生社会价值,创造经济效益。比如分布广泛的各种革命遗迹,只有在受教育对象去参观去感受的时候,它才能够通过其蕴含的光荣历史给予参观者以教育。所以,怎样才能够彰显红色资源的这种社会价值,是红色资源成其为“资源”必不可少的一个要件。而有效的“转化”则是实现红色资源社会价值的主要途径,红色资源如果没有转化,只能是一种静态的存在,那么起到的实际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为资源是以实用性作为评价标准的,所以在“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中如果不突出转化的地位,那么,红色资源的这种“资源”性就会大大削弱。而纵观现有的理论成果,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突出“转化”在“红色资源”界定当中的重要地位,使其以一种更易为广大受众接受的形态表现出来,使“红色资源”的概念更具有现实意义。

推荐第4篇:红色资源

[摘要]山西省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重视“红色资源”研究,并运用其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应该通过政府支持、情感教育、行动教育等多种渠道,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以达到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目的。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和为她的独立与富强而斗争的献身精神。它是动员、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实力、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而“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提炼和升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这种精神的真谛所在。因此,运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

一、“红色资源\"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红色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1.“红色资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今天,情感已成为人类行动的动力机制和调控机制。诞生于中华民族危机与艰难环境中的“红色资源”,包含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祖国浓烈的挚爱之情,他们把满腔的热血和辛勤的汗水铺洒在国家独立和崛起的坎坷道路上,铸起民族发展历程中的一座座丰碑。这份爱国情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今天的大学生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生、成长的一代,物质充裕,生活条件优越,对先辈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淡忘。因此,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教育,可以使他们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精神得到激励,更深切地体会和领悟爱国主义的情怀,弥补用传统说教的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体现“红色资源”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塑造爱国主义精神中的独特作用。

2.“红色资源”保证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爱国主义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在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不论革命形势怎样风云变幻,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敢于斗争,不怕牺牲;在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立场坚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记录了一些他自己都无法相信的数字:在367天的长征中,红军进行了300多次战斗,几乎每天一次遭遇战;平均每天行军35公里以上,翻越了18座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打败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中央军的围追堵截,征服了雪山、草地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什么让红军将士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最根本的就是理想信念。对革命理想的无比忠诚,对共产主义事业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当今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红色资源”提供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体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有效地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方式是身临其境式的实践体验方式。全国各地的红色基地、图片、资料、实物、健在老红军老战士的亲身经历等,使“红色资源”具有直观、贴近的优势。这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为实践体验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有效地解决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论问题。

二、运用“红色资源\"进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对策

运用“红色资源”进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必须有机结合,要根据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生活阅历、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人文历史知识这些特点,努力寻求多种方式深刻挖掘这些“红色资源”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这样才具有时效性。

1.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政府的倡导和支持。首先,注重“红色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陕西“全省具有影响的红色旅游资源共有486处,其中延安360处,榆林37处,西安30处,宝鸡5处,咸阳9处,渭南18处,铜川4处,汉中12处,安康7处,商洛4处”。“红色资源”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属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毁损,将无法挽回。因此,挖掘、整合“红色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并不意味着一种盲目的、过滥的开发,而应开发和保护并重,树立保护第一的观念。陕西省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革命走向成功的新起点,这里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在开发“红色资源”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一旦开发和保护相冲突、相矛盾时,要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而不能以开发为借口,以牺牲“红色资源”为代价。也不能以城市建设、旧城改造、住宅新区建设、交通设施建设等为由,毁损“红色资源”。其次,政府对各类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基地,要逐步对全社会开放,首先是对省内大学生实行免票,以后根据实际情况逐渐推向外省。因为陕西省高校数量在全国名列前位,吸引众多学子汇集在这里,若能实行对大学生的免票制,就可为大学生开辟一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绿色通道”,真正体现“红色资源”的价值。 2.通过“红色资源”进校园,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疆界变得模糊,必然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使爱国主义情感淡化。”因此,要通过“红色资源”进校园,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首先“红色资源”进课堂。学校的公共课本身具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这是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势,应充分挖掘这种教育资源优势。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理论讲授、播放影像资料等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历史教育。因为这是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文化给养,“是获得历史知识、承继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感的主要渠道和来源”。同时,结合实际积极宣传陕西省的“红色资源”,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在陕西13年的艰难岁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其次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一是注重对校园硬件设施的美化工作,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学校要积极举办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集体活动。多举办专题报告、学术讲座,利用广播、橱窗等宣传媒体开辟爱国主义教育专栏,弘扬“红色资源”中的爱国精神,如“五四”精神、长征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同时,通过征文、演讲、班会、党团组织活动及评选文明大学生、文明宿舍、文明班集体等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通过多种渠道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行动教育。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体现,更是一种现实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最终目的是落实到爱国主义行动上,这也是运用“红色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所在。既要把“红色资源”教育引入课堂教

学,又要精心组织各种方式的实践活动,包括参观、社会调查、各种纪念活动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可结合实际,经常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参观陕西省的革命历史纪念馆,激发大学生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烈士的缅怀之情,更加珍惜今日的生活,热爱我们的国家;同时可利用学校假期,动员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工农,调查访问,了解国情,使他们亲身感受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感受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激情,并以此为动力,勤奋努力,成为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才,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三、运用“红色资源\"进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红色资源”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新的途径和手段,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一种极其珍贵的教育资源。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和运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体而言尚处于摸索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要正确处理“红色资源”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关系。“红色资源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红色资源”包括各种遗迹文物、纪念场馆、历史文献、文艺作品等物化形态,精神“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中所培养形成的价值取向。前者是后者形成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提炼和升华。一般而言,物化形态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易于被运用和接受,多被重视,而精神领域中的产物较抽象且枯燥不易理解,常常被轻视而不去深入研究,无法收到较好效果。因此,在运用“红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既要避免简单说教,又要防止流于肤浅。由于思想具有传承性,因此更要注重精神层面的挖掘和研究,要充分利用陕西省丰富的物质“红色资源”,从教师和学生双方面共同进行探讨,凝炼出在爱国主义方面所形成的精神成果,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红色资源”的真谛所在,切实发挥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2.要把“红色资源”的爱国主义教育寓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爱国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充满着矛盾。如何把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相统一,把爱国之情化作爱国之行?这些问题是当今大学生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大学校园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崇尚个人主义,在实际活动中漠视班集体的活动,在生活作风上赞成享乐主义,对勤俭节约的行为不屑一顾,在学习态度上急功近利,工具原则盛行,缺乏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考试中作弊行为屡禁不止,混文凭者不乏其人。虽然这些问题只存在于少数学生中,但以这样的作为如何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何体现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呢?爱国思想若不转变成爱国的具体行动,游离于学生成长的轨迹之外,这种爱国主义就流于形式,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所以,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教育时,要对物化形态成果详细讲解并进行精神层面分析,如对延安诸多“红色资源”的宣传,让学生认识到伟大的精神孕育在平凡的事迹中,是无数最普通的革命和建设者,通过把身边的点滴小事做好,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国家增添了最宝贵的财富,体现出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启发学生去思考并转化成现实的行动,使爱国思想与爱国行动统一起来。

高校汇聚着从全国各地来深造的莘莘学子,他们迈进这座实现理想的圣殿,充满着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这些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浓厚的爱国激情,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因此,利用陕西省丰富的“红色资源”加强对本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一种责任,我们必须坚持这项工作。

推荐第5篇:信阳红色文化资源价值探析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价值探析 摘要: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陕西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有其深刻的内涵,具有

历史见证价值、经济发展价值、精神教育价值。研究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探隶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实现路

径。有助子增强陕西文化的影响力袋聚力和感召力,提高陕西的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实现;开.发利用 前言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东与湖北接壤,西与安徽省交邻,素有“三省通衢”之称,从古至今,是江淮之间的战略要地,又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信阳市土地革命时期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苏区的首府所在地,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在革命战争年代,信阳共有30多万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河南省一共有9个苏区县,其中信阳有7个:新县,商城县,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固始县,潢川县。

一.信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历史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发展进程中信阳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信阳是鄂豫皖苏区,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和大别山解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这里就开始有了党的活动,信阳铁路工人投入了京汉铁路大罢工。1925年春,中共豫南地委在这里成立。从此豫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是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诞生地之一,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豫南党组织在发动群众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中,较早地爆发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思想。1927年秋至1928年春,就组织豫南工农革命军开辟了信阳的四望山红色区域;1928年夏,在鄂豫边区开创了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继之又于1929年夏成功地发动了商城起义,创建了河南第一支红军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军三十二师,开创了豫东南革命根据地,为鄂豫皖苏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壮大,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鄂豫皖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省委先后在新县成立。 抗日战争时期,坚持大别山革命斗争的红二十八军和豫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抗战前线。中共豫南党组织努力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后,建立了豫鄂边区首块抗日根据地。李先念,陈少敏都先后从这里出发,联络鄂东,鄂中的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并在此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四望山会议,全面统一了豫鄂边区党的组织和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大力开展根据地建设,为豫鄂边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为新四军五师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豫南党组织领导全区军民为争取和平,反对内战,配合中原军区部队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胜利完成了中原解放区的战略坚持任务,牵制了国民党数十万兵力,起到了策应全国解放区战场的巨大战略作用。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挥师南下千里跃进大别山,解开了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开始了重建大别山解放区的艰苦斗争。到1948年3月,先后建立了鄂豫,皖西,桐柏,江汉等根据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信阳党政军组织迅速恢复重建,并广泛地发动群众参战,支援前线,配合实施战略反攻,使解放区逐步巩固发展。

英雄的信阳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28年,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树了伟大功勋,付出了巨大牺牲!有100多万人参军参战,30多万英勇牺牲,以鲜血和生命赢得了“大别山红旗不倒”的荣誉。1955年授衔的时候,信阳籍授少将以上军衔的68名,占河南省106名将军的64%;1988年全国授衔上将17名,信阳籍的就占3名;1998年,中央军委正式确定的33位军事家中有9位在这里战斗过。

二.信阳红色文化的特点

(一)红色故事的传承经久不衰 这里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首府所在地,是大别山红旗不倒的中心地,是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这里举办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届体育运动会,起飞了中国第一架飞机“列宁号”。

(二)红色旧址和红色纪念地众多

鄂豫皖苏区首府博物馆,赤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鄂豫皖省工农民主政府旧址,许世友将军故里,王大湾会议旧址,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鄂豫皖省工农民主政府旧址,郑维山将军故里,邓颖超祖居等遍布信阳的山山水水。众多的旧址和纪念地,为信阳积淀了深厚的红色文化。

(三)红色文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这里是《八月桂花飘满地》《红军来了晴了天》《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红军打商城》等经典红色歌曲的诞生地。创编了歌曲《爱上将军县》、大鼓书《上将许世友》、《挺进中原》等反映了信阳革命战斗史的影视作品!’

(四)众多红色人物是红色文化的精髓

这里走出了许世友,李得生,郑维山,洪学智,万海峰,邓颖超等一大批共和国的将军,党和国家领导人。这里留下了董必武,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

(五)红色教育蓬勃发展,深入人心

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信阳市每年定期开展“走红军路,寻红军情,唱红军歌”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多处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示范基地。其中的鄂豫皖首府博物馆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40多家单位挂牌命名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三、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 “价值是事物的一种有用属性”,“是事物进入人的世界产生的社会属性”。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价值形态而存在。它对陕西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及陕西民众的生活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一、历史印证价值

1 .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史

中国共产党由刚诞生时的十几个党员, 历经艰难险阻,逐步成长壮大。从长期居于非法地位到成为合法的执政党,从多次遭到围剿、抗击外侮到最终实现国家统

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党的这一段历史, 充分体现在红色文化之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既由党的发展史所证明, 也是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深刻道理。〔1〕 2 .红色文化昭示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 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 一代代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到洋务运动,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无不证明了封建主义不能保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道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中华民族才找到了出路。红色文化不仅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也进一步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3 .红色文化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宝贵经验时指出: “一个有纪律的, 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 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 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2〕这三件武器当然属于红色文化的范畴, 此外, 中国革命的成功还需要一种精神。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既是对民族优秀 文化传统的传承、升华, 更是凝聚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夺取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

(一)政治价值

“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根源于其文化特质和社会环境。“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民族精神它承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阶级革命、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征程。正是有着这种民族精神,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面对新的历史时期, 建设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执政党, 尤其需要凝聚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 唤起民众建设国家的精神动力。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 “红色文化”作为先进的文化形态, 必然成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构筑起中国共产党新时期执政的文化氛围。在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 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具体而言, 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 可以增进人们的爱国情怀, 可以培育人们的坚强信念可以铸就人们的创新精神, 可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当前,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 “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具有重大的政治价值。

(二)文化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 其富含独特文化价值。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 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 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等, 这些已形成具有世界意义的“红色文化”遗产。“红色文化”不仅体现在遗址、资料和物品等实物上, 更重要的是实物所承载和传导的革命事迹、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因此, 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讴歌革命英雄、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工程。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特有的文化价值, 可以为中国人民、海外同胞及国际友人提供一个表达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伟人怀念与景仰之情的良好途径。江西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 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在革命战争中, 赣州参加红军的人数达万余人, 牺牲烈士人数占江西烈士总数的。赣州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江西赣州红军留下的旧居旧址大多保存完好蕴涵着深厚的革命历史和文化内涵。赣州深挖苏区精神的“红色文化”内涵, 通过其承载革命历史的“红色书籍”、熏陶代代新人的红色歌舞”、激活一方经济的“红色工艺”等活动彰显了“红色文化”的文化价值。近年来, 中央共多个部委到瑞金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股寻根问祖的热潮正在兴起厂如今, 这里已成为人们了解中国现代历史的重要窗口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文化基地。

(三)经济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并不是指其自身内生的价值形态, 而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衍生的价值形态。起初, “红色文化”资源只是用于革命传统和思想品德教育, 供人们参观和学习。到了上世纪年代后期,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相当满足, 因此,人们的消费形态必然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文化消费。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稀缺的精神文化产品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为全国人们所熟知, 也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一些革命老区凭借已有的知名度,转变观念由单一的政治教育模式向市场经营模式转变, 逐渐将“红色文化”资源推向市场, 从而产生了“红色文化”资源的新型文化产业经济模式。发展“红色文化”资源的新型文化产业经济, 就必须加强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搭建展现“红色文化”内涵的平台。例

如, 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以来, 江西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科学合理、多层次多角度的包装将凝聚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载体, 通过适合游客心理、游客需求和旅游审美的形态表达出来。壮烈的战争故事和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来到这里, 瞻仰遗迹, 缅怀历史。最近, 国家旅游局启动了建设10个“红色旅游基地”、20个红色旅游名城”、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主体的“红色旅游”工程。“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 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有助于加快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据有关部门统计年, 参加红色旅游的人员约一亿人次给革命老区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约亿元。红色旅游的发展说明“红色文化”资源不仅能够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文化资源, 还可以与旅游产业相结合, 承担旅游文化资源的角色不仅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且能够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五)教育价值

文化是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所得反过来又指导和规范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红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天然构成, 更因其具有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所以“红色文化”应当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主流文化。“红色文化”是革命前辈在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留下的大量丰富的精神财富和许多珍贵的革命活动遗址、遗迹, 代表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因而其本身具有革命历史教育的价值。“红色文化”资源是教育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鲜活教材是新时期进行德育的独特载体。通过“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德育是新时期、新形势下进行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在新形势下, 革命老区已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圣地二。“红色文化”资源所具有的智力开发、美感教育和人格培养功能已逐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江西省博物馆展出的《永远的丰碑—江西革命英烈事迹展》, 以丰富的革命文物、珍贵的历史照片和精心创作的雕塑等形式, 集中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之前江西籍或在江西战斗牺牲的位革命英烈的生平和感人事迹。展览期间, 各地党员干部踊跃前往观展大大增强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笔者所在城市高校充分发挥地处赣南革命老区的优势, 与驻地有关部门积极合作, 借助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开展德育工作开展了“重走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和“发扬革命传统, 弘扬苏区精神”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使广大青年学生受到了良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加扎实有效。 四.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实现途径

(一)政治价值

第一,红色文化是中共执政宝贵的历史资源和文化基础。执政文化资源是执政资源的精神载体,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它是贯穿于执政系统和执政过程中的观念、原则、态度、情感、评价等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是关于执政思想、制度和心理的凝聚,它包括了主流意识形态、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大众心理等丰富内涵,核心是主流意识形态。执政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具有如下特点:一是鲜明的阶级性。执政文化资源总是一定阶级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而服务的。一个国家中的政治文化虽复杂多样,但占主导地位的总是统治阶级的执政文化,因而表现出了鲜明的阶级属性。二是民族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一个民族在共同的地域、长期共同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共同的语言,形成了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并成为维系民族凝聚力的心理和文化纽带。执政文化资源是在特定的国家和民族范围内,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从而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性。同时由于现代政治生活中政治主体的多样性,又决定了执政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三是历史继承性与可开发性的统一。执政文化资源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历史继承性。这种历史继承性决定了它如同自然界的各种自然资源一样,可以不断地被开发和利用,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势的发展及执政党的政治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得到开发和扩充。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和政党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和政党政治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资源在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维护执政权威,巩固执政地位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红色文化所蕴涵的重要思想是其精神取向、时代内涵、以及早期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执政理念、价值取向,集中反映了中国共 产党主导的意识形态、民族价值观、思想素养,为构筑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借鉴。

第二,红色文化资源对中共执政的意识形态作用主要体

现为培养政治认同感,维系政治稳定。任何一个政党要想获得政权,维护其政治的稳定,都必须具有充分的执政合法性资源,而这种合法性资源通俗地讲就是民众对该政权的一种政治心理和政治情感的认同与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每一个执政者都必须借助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灌输,来培养社会公众对其执政地位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心理认同,以达到维护其政治稳定的目的。红色文化经过火热年代的练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价值认同,这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延续和扩充的最重要载体。

第三,红色文化资源能够为政治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上的借鉴。执政党执政理论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文化资源。纵观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执政党,如果不能紧跟形势的变化,坚持其指导思想和执政理论的发展,就有丧失执政资格的危险。然而理论的突破创新离不开一定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前提,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的不断发展,先进的执政方略的形成,都离不开对古今中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不断吸收和借鉴。离开了已有的思想文化前提,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红色文化的精华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是灵活应用、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理论成熟到政治成熟的体现。

第四,红色文化资源为实现政治稳定和促进政治发展提 供载体支撑。执政队伍和民族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一个政党执政水平的高低。素质是能力的基础,执政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直接决定了执政党的整体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执政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提高执政本领;不断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提高人们对执政党的先进性认识,增强对执政党的方针、政策、路线贯彻执行的自觉性,提高参政、议政、监政的能力,既大大降低了执政成本,又为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智力保证。红色文化的精神指向和物质象征是当代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思想道德塑造、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教材和典范。红色文化所包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敢闯新路的精神、依靠群众的工作作风等思想都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内容。

[ 2 ] ( P27)弘扬红色文化对不断强化执政意识、增强执

推荐第6篇:湖南红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感想

湖南红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感想

----韶山毛泽东故居

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广大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载体,它包含精神和物质两种形态。

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包括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等,蕴涵着爱国为民、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等精神,这些精神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渊源。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是反映这些革命精神的载体,通俗地讲,也就是红色文化资源,它包括革命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其直观形象,具有较强的熏陶渲染性和实践教育性。

毛泽东的故居,是一套普通的两家合居的湖南民居。可谓依山傍水。几间青石泥墙和黑木灰瓦搭建的大房,呈“门”字型排列,正中是供奉着神灵或先人牌位的大堂,两边则分布着主人的卧房、灶间和杂房,土漆方桌、镂空合床,都是19世纪初典型的湖南农村家庭的用具和摆设。 这些在当时并无特殊之处。但毛主席就是在这里成长与成材的!毛主席的成功,真正在于他的实事求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和超乎常人的坚强的毅力、坚韧和博学。他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在不屑努力下的必然成果。有的人说毛主席的成功与他家的自然风水有关,调查了毛主席的故居后我全然不这么认为。不错,毛主席家依山傍水,环境幽雅且他家家境也不错。成事在人,这一点也不错,只有靠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吸取经验,并在工作中不断锻炼自己才能成材。向毛主席学习,成材只是第一步,我们还必须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做一个知识渊博,服务于人民与社会。 在毛主席纪念馆中还有很多毛主席以前用过的东西。打着补丁加补丁的棉衣,陈旧的就餐用品,简陋的工作室……这些无不让人感慨万分。

这次毛泽东故居调查,我不仅欣赏到了韶山清幽、俊美的自然风光,更圆了自己的红色梦想。如今硝烟散去,只留下静静的墓园、葱郁的山林,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去回想艰苦年代的生死考验、血泪洗礼。没有这里的英烈就没有我们和平的生活,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现代化的建设。对我们来说,红色之旅不是一般意义的特色旅游,一座座历史遗址不仅有其独特的思想教育作用,而且它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它的文化色彩、历史风貌,以及自然风光,都会对我们产生永久的魅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这次韶山之行,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生在和平年代,在党的红旗下成长,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牢记自己的义务,将革命先辈的精神传承下去。 为此,我决心做到: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在工作上要有紧迫感,要学以致用,保持旺盛的斗志,应对方方面面的挑战。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好本职工作,以最高的热情,最高的效率,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

推荐第7篇:新形势下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研究

新形势下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研究

一.选题来源: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全国掀起唱红歌,歌颂红色文化的高潮。使外媒也高度关注,并称其为红色文化的复兴。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民族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需要凝聚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唤起民众建设国家的精神动力。

二.选题研究价值:

理论价值:通过对抗战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的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好的了解红色文化, 在新形势下如何将其有效利用,发挥其积极的价值引导作用。

实践意义:红色文化既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也是一种经济资源。通过对新形势下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研究,不仅能够发扬其优良的革命传统,也能通过研究怎样发挥其更好的经济价值。

三.研究现状综述:

现今对红色文化研究的并不是很多,对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研究也是很少。所以对红色文化的研究还需进一步的深入。

四.研究方法:

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对其有大体的了解。然后再由整体到部分,分析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一些实例,分析其好的部分和缺陷的部分,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选题研究重点:

红色文化的历史,传播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当今状况以及利用

难点:

红色文化资源范围很广,在祖国的各处都有,全面的研究会有些难。只能通过 研究个案来得出概括性的结论。

创新点:

现今对红色文化的研究不是很多,对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研究更是不多。所以本论文 会对红色文化资源有一个深度广度的研究,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而有效利用提出一些意 见。

六:研究内容,结构:

(一) 红色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历史意义,现实影响。

(二) 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传播影响。

(三) 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个案,好的与不好的方面。

(四) 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

(五) 应该如何有效的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其最大价值。

推荐第8篇:开发甘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建议

开发甘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建议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奋斗历程中创立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理想、制度、作风、品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的综合体现,代表着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甘南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好红色文化资源,对加快甘南红色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提升甘南红色文化品牌形象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甘南藏区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经的重要地域,在这里曾经发生过关乎党的命运、红军命运、民族命运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会议,并在几次危机关口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1935年9月12日,党中央在甘南藏区迭部县高吉村召开了著名的“俄界会议”,会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彻底肃清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错误路线;决定将原有

一、三军团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决定红军行动的方向仍然是北上抗日,建立陕甘根据地,打通国际联系,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帮助。

从1935年9月5日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进入甘南藏区迭部县,到1936年9月30日红四方面军红九军撤离临潭县杨华桥,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

一、

二、四方面军先后两次经过甘南。甘南藏区各族群众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解、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虽然红军战士衣衫褴褛、饥肠辘辘,但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纪律严明。所以,红军在藏区受到广大藏民族的拥护、爱戴和帮助,红色土司杨积庆开仓放粮,接济红军,帮助红军抢修达拉沟、尼傲峡栈道、桥梁,开通道路,顺利打下天险腊子口。在这里,有红军当年住过的旺藏寺、毛主席指挥作战的茨日那旧址,有红军在藏区第一个加油站——崔谷粮仓,有红色土司杨积庆烈士的故居旧址等红色遗址。

虽然甘南藏区红色文化资源很丰富,但是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的力度不够,红色文化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发挥。许多遗址遗迹仍处于原始状态,尽管也有红色文化陈列馆等,但设施过于简陋、落后,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无法满足时代发展对红色文化资源需要。

甘南应立足州情,进一步加大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打造甘南红色文化品牌。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提升影响力。对甘南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梳理,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历史资料。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大力宣传、展示、介绍甘南红色文化,借助于红色文化研讨会、纪念日等活动,提升对甘南红色文化当代价值研究,扩大甘南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推荐第9篇:发掘信息技术优势 整合红色文化资源

发掘信息技术优势 整合红色文化资源

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中学

丁益

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先进文化,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还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思想文化,科技学术交流整合的重要手段,在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尤其是区域内红色文化资源的任务上具有独到的,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

一、信息技术为多种途径收集红色文化资源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区域内红色文化资源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书面形式和口口相传的信息并存,要想较全面的收集信息仅靠个别人,小范围的采集难以完成,而充分使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来主动搜索,发起和组织区域内的相关活动则可克服信息采集上的诸多限制,从而使得信息采集的效率和效度达到最大化。

二、信息技术为红色文化资源的严谨性和严肃性提供了甄别信息的手段。红色文化资源除去史料记载部分,较大程度上依靠于民间的故事形式的流传,良莠并存在所难免,很多事迹由于时间久远等原因已经严重失实,这有悖于红色文化的科学性,严谨性和严肃性的原则,使用计算机及网络可以较大程度上修正和修复红色文化资源,还其本来面貌。

三、信息技术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存储和处理整合提供有力的保障。经由多种形式收集而来,并经过严格的甄别的宝贵资源不仅需要得到妥善的保存,同时存在和发生效用的形式也应该多样。而多媒体基础恰恰为书面形式,网页形式,动画形式,影音形式,图片形式的并存提供一个完美的平台。

四、信息技术为宝贵资源的利用搭建平台。红色资源有其独到的历史印证价值、文明传承价值、政治教育价值、经济开发价值,而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现代的信息技术不仅使得资源的传输和传播克服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同时也由于其存在形式的多样而使其利用的面更广,利用的效率更高。

红色文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革命者感天动地的丰功伟绩,革命旧址、遗物展现的震撼心魄的场景,永远都是感动和教育后来人的最佳题材,而信息技术在整合红色文化及红色文化的再利用上都有着独到的优势和潜力。

推荐第10篇:充分运用红色资源

林州市:充分运用红色资源 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

今年以来,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林州市突出红旗渠精神这个特色,安排了“四个一”活动,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使创先争优活动真正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实现“攻坚十二五,再造新林州”目标的精神动力。

安排了一台红旗渠精神文艺演出。文化部门精心排演了一场红旗渠精神文艺晚会,内容既包括《推车歌》、《太行颂》、《好人许东仓》(选段)等积极向上的经典曲目,又结合当前活动安排了《老企业,新问题》、《怎样创先争优100问》、《服务科学发展十问(快板书)》等立意深远、引人深思的新编节目,目前在全市各乡镇、企业巡回演出50余场次。

举办了一场红旗渠理论讲座。从市委党校抽调理论功底深厚、教育水平较高的六名教师分六组到全市二十个乡镇街道巡回举办理论讲座。讲授课程除创先争优主题相关内容和规定篇目外,还精选了安阳日报社编的《今日红旗渠》(节选)、《中国有条红旗渠》(节选)等内容,用新的时代精神解读红旗渠,用新的发展理念诠释红旗渠,进一步破除影响林州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以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思难方式的变革,推动林州科学跨越发展。

播出了一系列红旗渠影视节目。针对边远山区党员年龄偏大和企业党员集中学习不方便等情况,自活动以来安排在林州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了《百家讲坛.红旗渠故事》、纪录片《红旗渠》,电视剧《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等优秀电影电视节目。全市党员干部认真收看,并联系本单位本部门科学发展实际,撰写出了深刻的心得体会。

组织了一次红旗渠主题实践活动。各单位纷纷利用休假日等空闲时间,组织本单位党员干部职工举行“重走千里长渠,追忆修渠历史”主题实践活动,同时请红旗渠劳模现场座谈,追忆当年解放思想、科学谋划、敢想敢干的决策和修渠过程,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截止目前林州在电视台播出红旗渠影视节目共计160余小时,收视人数近10万;举办巡回理论讲座110余场次,培训党员干部5000余人;各单位组织重走红旗渠主题实践活动50余次,参加人数达1500余人,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

第11篇:红色文化

项目名称:保护和发扬延安红色文化

创意亮点:不仅要保护延安红色文化,改善红色景点的环境和服务质量,而且要发扬延安红色文化,大力宣传圣地延安.并且举行一系列的公益活动,如:开展红色展望,邀请老红军回顾历史,组织中小学生到景区感受学习红色文化等.

项目创意:延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但延安的红色景区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旅游服务质量不高,旅游投诉多.二是旅游项目单调,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游客老龄化严重,旅游前景不乐观.四是景区环境较差,给游客留下不好印象.解决方案:一是邀请专业导游和讲解员进行专业培训.二是开发新的旅游项目或增加旅游特色.三是向大众大力宣传延安红色文化,如:发传单,直接讲解,网上宣传等.四是建议市政府增加景区内垃圾桶数量,并安排专人负责景区环境.

第12篇:红色文化

红色江西

摘要:江西有着它丰富的文化资源——八一南昌起义、革命摇篮井冈山、红都瑞金、长征重要出发地石城等革命事件及其遗址构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至今仍感染无数后人。除此之外,在江西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丰富的精神食粮,不断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如何有效的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对推动江西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江西,红色文化,开发利用

为什么要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第一, 是弘扬民族精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 要。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民族精神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 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不可能自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 ”精神财富才是最宝贵的! 第二, 是发展先进文化, 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的需要。在思想文 化多元化的年代,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大力弘扬江西红色文化。第三, 是加强党的建设,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需要。第四, 是发展江西经济, 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的 崛起的需要。江西红色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文化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一方面, 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核心, 越来越起着决定性的作 用。江西红色文化中另一方面, 江西 红色文化本身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许多地方以红 色文化为媒介, 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 力, 招商引资, 招才引智, 利用红色文化搭台, 经济唱 戏, 大力发展旅游业都收到了良好的效益。因此, 发 展江西经济, 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就更需要 弘扬江西红色红色文化。

那应该如何开发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呢?第一,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不够,没有很好的理解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也就不能有效的开发利用,无法使用这些资源来发展经济。所以,要加强对文化的重视,了解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第二,综合利用, 发挥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整体 效应。针对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 一方面要对 红色文化资源本身进行整合, 把分散的红色资源连 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的可以连成片, 有的可以连 成线, 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领导者应该组建一支有实力的文化研究队伍,这样才能更有效开发利用。第三,应加大资金的投入,俗话说:“钱不是万能,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文化研究、建立博物馆、纪念馆等等都需要资金。资金的充足是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前提。第四, 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让文化在社会的进步中流传下去!

江西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它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复 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在相应的部门的 通力配合下, 在全社会的大力参与下, 群策群力, 共 同开发。只有这样, 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才能得以充 分利用;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才能使文化源远流长下去!

第13篇:红色文化

赣南地区红色文化的研究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特点

1 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主要指的是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与自由,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一系列的革命文物、革命文献、文艺作品、革命纪念地、战争遗址、革命领袖人物故居、革命根据地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道德传统。红色文

化经过特定历史时代和特定生活的磨砺,至今仍然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其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为两种文化形态:物态文化形式和精神文化形式。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象征,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壮大的见证者、参与者。红色文化的精髓就是“红色革命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主要包括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精神形态。

2.赣南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

赣南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高、数量大、精品多、地域性鲜明等 特点,其深厚的革命文化底蕴,在全国实属罕见。 1。1数量多、历时长、分布广

早在大革命时期,赣南就建立了中共党组织,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工农运动。 单就土地革命时期来讲,从 1928 年赣南各地农民武装暴动开始,到 1937 年抗战 爆发后赣粤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结束,赣南革命运动风雷激荡 10 余年之久,期 间留下的红色文化资源分布也极为广泛。根据赣州市现行区划来看,现有的 18 个县市中,全红县就有 13 个,面积达 32923平方公里,占赣州现有 19 个县市区 数的 68.4%、面积的 84%,有 15 个县市被命名为“老区县”,红色文化资源广 泛分布于赣南的瑞金、于都、会昌、寻乌等十余县(市),在空间上形成了瑞金 市为中心、南部和北部为二翼、以瑞金、宁都、于都、兴国为基地的,东连闽西、南下粤北、西进湘南、北上井冈山的赣南红色文化富集区。据不完全统计,赣南 拥有的红色革命旧址(群)、纪念建筑等就有 337 余处,487 余个点

1.2 品位高,拥有许多国内知名红色文化资源

赣南高品位的红色文化与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尤其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史性贡献是分不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培育了赣南红色文化的高品位。到 2009 年 3 月,赣南拥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及教育基地位共计 109 处 153 个点,绝对数居江西省第一,全国前列。

目前,中央国家机关有 40 多个部委办局在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 政府部委旧址建立了本系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寻找自己的精神之“根”。赣南 凭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名列全国 12 个“重点红色旅游区”、100 个“红色旅 游经典景区”和 30 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中,属“革命摇篮,领袖故里” 这一主题,拥有人民共和国摇篮、五次反“围剿”纪念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纪念地、“苏区好作风”发源地和将帅文化等系列红色经典。 这些高品位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加强党的建设,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推进 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赣南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类型

赣南辉煌的革命历程积淀了厚重的红色文化,形成了内容广泛,种类众多的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缩影与见证。

1 苏区精神

赣南是人民共和国之根,又是苏区精神之源,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转战赣南、闽西,创建了以瑞 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始了“我们党建立人 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以及后来新 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和组织管理人才” ,影响深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卓绝斗争环境中,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 阶级革命家领导苏区军民培育了苏区精神。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阶段性 成果,承前启后,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执政为民,艰苦奉献,廉洁奉公, 争创第一”的科学内涵深化和发展了井冈山精神,成为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先 河和源头。而苏区干部所践行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廉洁奉公; 关心群众,执政为民;模范带头,争创一流”的好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光荣革命 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苏维埃运动孕育的伟大苏区精神和干部好作 风是赣南红色文化资源的精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强大精神 动力。

2 革命遗存、纪念场馆

赣南革命遗存和纪念场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既有见证赣南红色革命发生 的遗址遗迹、旧居旧址旧等,又有为缅怀革命先烈纪念革命事迹。新民主主义革 命前后,修建的烈士陵园、纪念馆、陈列馆、纪念园、纪念亭、纪念塔、纪念碑 等纪念设施等,这些都是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共有遗 址旧居及纪念设施近500 余个点,其中有 4 处 53 余个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有 33 处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 40 余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 200 余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且还有为数众多尚待保护与开发的革命遗存。 [1] 3 红色歌谣

红色歌谣(包括民歌、小调、童谣),是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的艺术结晶,是红色革命文化的珍品。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被解放的人民以真挚、火热的情怀投身到伟大的革命洪流中,他们以行动支持革命,他们以歌声宣传革命,赣南客家山歌焕发新的活力。“哎呀嘞——山歌来自兴国城,句句唱来感动人”,在当时中央苏区,兴国山歌是最为著名 的。在革命战争中兴国山歌得到升华,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新的内容,兴国山歌从 “苦情歌”发展为红色歌谣。红色歌谣扎根于客家文化土壤之上,又秉承革命主 流意识的强烈愿望,很快就生根发芽,急遽成长壮大。革命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 红色歌谣的发展,特别是在《古田会议决议》提出“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 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要把革命故事,歌谣作为材料,开展宣传教育活 动”。1933 年,《红色中华》号召苏区军民“努力地把苏区工农群众的苏维埃生 活的实际,为苏维埃政权英勇斗争的光荣历史事迹,以正确的政治观点与立场在 文艺的形式中写出来”。当时出现了一大批像“苏区干部好作风”、“十送红军”、“分田歌”、“土地革命歌”、“当兵就要当红军”、“十劝我郎当红军”等红色经典, 这些红色经典秉承革命主流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融合了革命与地 域文化,以崭新的内容宣传革命支持革命,曾产生了“一首山歌三个师”的惊人 效应。1934 年 1 月 6 日,《青年实话》发表评论文章,认为苏区歌谣“在格调上 来说,是极其单纯的,然而它是大众所理解,为大众所传诵,它是广大民众所欣 赏的艺术”。红色歌谣就像一部革命史册,记载着苏区军民的英雄业绩,至今仍 引为传唱。

4革命诗词

老一辈革命家在赣南创作的军旅诗词是中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毛 泽东、董必武、叶剑英、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赣南生活战斗六年之 多,书写了为数众多的壮美诗篇。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写的军旅 诗词就有九首,在《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中咏出了“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风景这边独好”的千古佳句。1934 年 10 月开始,陈毅转战赣南, 坚持游击战争,经历了革命斗争中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作为诗人,他为我们留 下了像《登大庾岭》、《油山埋伏》、《雪中野营闻警》、《赣南游击词》、《梅岭三章》 等十多首等气壮山河的诗篇,生动地记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程,表现了共 产党人崇高理想与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这些诗篇既是历史记忆,又是那个时代 写照。

5红色影视作品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赣南党史、军史题材为内容的文学艺术作品、影视剧作 品层出不穷,不胜枚举。《红孩子》、《闪闪的红星》、《党的女儿》、《冬梅》、《翠冈红旗》、《独立大队》、《赣水苍茫》、《梅岭星火》、《宁都兵暴》、《封锁线上的交易》、《邓小平在会昌》、《心动岁月》、《特殊连队》、《长征》、《浴血坚持》、《那时花开》等一大批文学、电影视剧作品不断涌现。这些影视作品从不同的视角,再现了中央苏区时期的峥嵘岁月,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不怕牺牲,勇于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诠释和提升了新时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叫得响、留得住、传得开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这些红色影视作品是成长于赣南的现代红色文化。这一处处革命遗存、一首首红色歌谣、一幕幕红色戏曲、一份份红色报刊、一幅幅标语漫画、一部部红色影视不只是赣南苏区革命历史的缩影和见证,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承载了伟大的苏区精神,成为了赣南人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根基之一,是赣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多得的政治资源、经济资 源、文化资源。

三、赣南红色文化的价值

1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

政治价值在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中居于首位,是中国共产党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具体表现为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推动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发展等作用。

1.1红色文化是中共执政文化的重要基础及内容。执政文化是执政思想的重要精神载体,是关于执政思想、制度和心理的凝聚,它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核心,包括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大众心理等丰富内涵。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此执政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总是一定阶级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而服务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共执政文化的核心内容,所体现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以及时代精神与红色精神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它所蕴涵的重要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执政理念、价值取向,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主导的意识形态、民族价值观、思想素养,为构筑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借鉴,同时中共执政文化的形成又是对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2.红色文化教育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一个执政党执政能力与水平的高低不仅与执政队伍和民族的素质密切相关,而且与执政党执政理论也直接相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必须不断发展完善党的执政理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执政党执政理论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文化资源。中共执政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先进的执政方略的形成离不开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否则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就会缺失传统根基。

红色文化的精华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其形成和发展过程看,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是灵活应用、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理论成熟到政治执政成熟的体现;就其内容而言,红色文化是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的精神指向和物质象征是当代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思想道德塑造、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教材和典范,红色文化所包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敢闯新路的精神、依靠群众的工作作风等思想都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内容。利用红色文化的各种资源加强对各级党组织的教育培训,有利于使各级党组织树立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科学的执政理念,从而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2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

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从本质上看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它直接提高人们的思想品德和其它素质,增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2.1.红色文化建设是进行经济建设的方向指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相结合,以公有制为主体,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这就要求与之相符合的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如经济文化、经济道德、经济思想为其服务,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经济行为。红色文化所包含的集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等为这种意识形态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可以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的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沿着正确轨道有序运行。

2.2红色文化建设是进行经济建设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教育以现代意识作用于经济活动的主体,使其树立主体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等,从而使人们以先进意识支配其经济行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直接发挥推动作用。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勇于胜利的精神来激发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用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胆略提高人们改革的自觉性,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提高劳动者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科技意识,从而提高劳动者钻研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提高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2.3.红色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太完善,市场上还存在欺行霸市、缺斤短两、假冒伪劣等不良现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加强红色文化建设,以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以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逐渐建立先进健康的舆论环境、诚信互利的道德环境和安定祥和的社会心理环境,使人们从片面的、狭隘的、短期发展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不仅能够营造有利于经济快速、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还能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总的方法论指导。

2.4.红色文化建设是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消费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反作用,它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任何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都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近几年,随着人们经济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红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一个消费热点,这使以红色旅游为龙头的红色文化产业也出现了规模化经营和系统化管理,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

3 红色文化的文化价值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离不开文化的支持与推动,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更离不开红色文化的发展。

3.1.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历史前提。红色文化的文化价值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文化传承功能。红色文化教育过程就是一定的政治文化、道德文化的传播、继承的过程,这种传承过程不是单向的灌注,也不是既有文化的不断重复,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信息和情感交流过程,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发展既有新的东西的增加,又有对旧文化的改造、对陈旧观念的摒弃,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正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扬弃而逐步形成的。二是具有文化渗透、创造功能。红色文化教育总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渗透到各种文化中去,既有对社会主流文化弘扬,也有对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等亚文化的发展方向的引导,调节社会文化冲突,创造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良好氛围,并自觉吸收各种亚文化中的合理、有益成分,促进主流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

3.2.加强红色文化宣传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辉煌成就,不仅体现为一系列高速增长的经济指标,更体现为当代中国人精神文化层面的巨大变化,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文化产品极大丰富,文化生活多姿多彩。但是,当下的文化建设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之风确实在某些文化领域大行其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红色文化中蕴涵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事求是、敢创新路的创新精神,敬业、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无论是对一个人或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它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不仅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内容的重要体现。因此,大力宣扬红色经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抵制“三俗”之风净化文化领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

第14篇:红色文化

开红色文化之源 扬励志教育之帆

瑞金作为世界闻名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长征出发地,有着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瑞金市在实践中进行有益探索,把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道德教育优势,针对未成年人启动“红色文化育新人”系列教育活动,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传承革命传统为主线,以激发爱国情怀为核心,以激励进取精神为宗旨,逐步开展和完善独具瑞金特色的励志教育,我委在“红色文化育新人”主线中成功探索出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教育活动的新举措。

一、挖掘源头,夯实基础,构建红色平台

整合社会力量,开发和保护红色文化资源,是开展“红色文化育新人”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从满足未成年人“听、说、读、写、唱、演”的需求出发,围绕“立体化、全覆盖”的思路,瑞金市注重“三个突出”即突出专业化、突出红色文化主题、突出精品创作、构建红色文化熏陶教育平台。

在我市“红色文化育新人”主线中,瑞金团市委制定了“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教育活动实施方案,联合纪念馆、党校、党史、文化、教育等专业人才资源,组建红色文化编审创排队伍,一方面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作品;另一方面通过组建“红色大篷车”、“红色报告团”到各中小学、广场社区巡映、巡展、巡讲,让红色历史、革命传统和红色风情向未成年人全面渗透。并要求各学校根据实施方案制定本学校具体实施细则,“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全市红红火火的开展起来。

二、创造载体,全员参与,内容形式多样。

在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教育活动中,团市委要求紧紧围绕“五进”——进何人、进何处、何时进、进何物、如何进,大做、特做、巧做,全员、全程、全面开展励志教育。——进何人,即活动的对象。教育活动深入学校各个阶层的人员,从领导班子到工勤人员、从教师到学生、从党员到团员,都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使红色文化成为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的载体和动力。

——进何处,即活动的场所。学校做到“六入”。一入校园,从绿化、美化、净化、硬化、亮化校园入手,营造红色文化浸染整个校园的氛围。二入课堂,在语文、历史、地理、政治、艺术、体育等课程中,结合学科特点渗透红色文化教育。如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古诗文内容,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古代文化经典;在政治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加入古典音乐欣赏,在美术教学中加强书法教学,提倡修身养性;在历史教学中突出苏区革命史、中国革命史等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三入教材,编写《红色文化进课堂小读本》等校本教材,作为活动的辅助读物。四入课题,开展红色文化进课堂课题研究;五入网络,在学校网站上开设红色文化进校园专题网页;六入心灵,让红色文化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全方位浸润红色文化。

——何时进,即活动的时间。我们要时刻注重红色文化教育,课前与课中、课内与课外、上课与假期、集会与会后,有机渗透红色文化元素。此外,特别抓住建党节、建军节等纪念日,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红博会、苏区精神研讨会等重大节会,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的契机,增强活动的现场感和有效性。

——进何物,即教育的内容。我们紧扣四项主要内容:一是以“胸怀大志、为国为民”为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二是以“团结互助、感恩诚信”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品质教育;三是以“勤俭朴素、严于律己”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美德教育;四是以“顽强拼搏、争创一流”

为主要内容的信心激励教育。

——如何进,即活动的原则、方式和方法。我们遵循“三个原则”;在方式上力求多样,重点在每个学校开展“八个一”主题实践活动;在方法上力求多变,重点做到“三个结合”。

(一)“三个原则”。即:正确引导原则、分层推进原则、整体协调原则,使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不搞“高、大、全”。活动在学生中分为三个层次:初

一、初二重在知识的接受,主要通过生动的小故事,了解红都瑞金的历史,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初

三、高一重在精神的领悟,用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动力;高

二、高三重在用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八个一”。即:读一本红色书籍、制一份红色报纸、听一堂红色报告、唱一首红色歌谣、诵一篇红色诗文、游一次红色圣地、写一篇红色体会、办一次红色征文。 ①读一本红色书籍。以班为单位建立读书活动小组,每个同学根据实际情况在本班范围内交流一本红色健康书籍,在班主任和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进行阅读。② 制一份红色报纸。每个同学在读书活动中制作一份红色文化读书手抄报,并以班为单位进行评比展出,优秀作品参加全校评比。 ③听一堂红色报告。邀请党史办人员到学校作红色文化专题报告,介绍红都瑞金光荣历史以及以瑞金为主要发源地的红都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 ④唱一首红色歌谣。各班在音乐老师和班主任的具体指导下,至少唱好一首红色革命歌曲,并以班为单位在课前、自习前五分钟开展 “红色歌曲进课堂”活动。期末举办一次“红色歌谣大家唱”活动。⑤ 诵一篇红色诗文。每个同学都要背诵至少一首红色经典诗文,期末全校举行红色诗文朗诵会。⑥游一次红色圣地。充分发挥我市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组织参观革命旧居旧址,开展社会调查。⑦写一篇红色体会。每个同学根据所阅读的红色文化书籍,作好读书笔记,至少写好一篇读后感,各班的优秀作品在本班展出交流。⑧办一次红色征文。各班班主任配合本班语文老师开展一次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语文老师每学期把本次征文当作一次作文任务来布置,每班评选出优秀征文参加全校性的征文比赛,优秀作品结集出版。

(三)“三个结合”。即:红色文化进校园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将红色文化进校园与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红色文化进校园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

1、红色文化进校园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1)课间播诵经典诗篇。每节课间由校园广播系统播放名家经典诵读录音,领略古典文化,浸润学生心田。校园广播站在午饭、晚饭期间,播放经典红歌,每次播放20分钟。如《十送红军》、《红井水》、《咱们的领袖毛主席》、《我的祖国》、《妈妈给我一支歌》、《苏区干部好作风》、《游击队歌》、《长征组歌》等,让学生在休息期间既能欣赏优美旋律,又能感受红色精神。(2)组织编写校本教材。由各校组织教师编写各自校本教材,做到师生人手一册,用于课前三分钟诵读。(3)把“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列为考试科目,成绩记入学生素质报告书,作为学生评优条件之一。

2、红色文化进校园与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1)组织经典诵读表演。例如有的学校在每周升旗仪式上进行“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诵读表演,让学生人人参与其中。(2)举行红色小故事比赛。组织学生收集流传于民间的中央苏区红军的各种旧闻和故事,利用班会课开展讲红军小故事比赛。《红井的故事》、《伙夫就是朱德》、《一篮鸡蛋》等红军故事在瑞金学生中已耳熟能详。(3)举办校园红歌会。迎国庆,举办“校园红歌会”;庆元旦,举办“教师红歌会”。我市已连续举办了三届校园红歌会,唱红歌成了我市艺术节的保留节目。(4)进行情景剧表演。例如有的学校组织文艺特长生,排演了《活捉张辉瓒》、《报名参军》、《发展生产》等三部情景剧,作为学校传统节目,组织每届初

一、高一新生观看,让新生一进入学校就能身临其境感受到学校的红色文化气息。(5)开展了读书活动征文比赛。

3、红色文化进校园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根据瑞金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学生身心发

展特点,我市确定把开发红色文化与开发校本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编订了红色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等,其中编订的红色文化小读本课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红色的记忆”。与语文、历史学科相结合,语文、历史教研组老师负责编写阅读教材;第二部分:“红色的旋律”。与音乐学科相结合,收集红色歌曲,开发瑞金本土的民间文化资源,编写音乐教材;第三部分:“希望的红都”。读本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了解红色后代是如何继承革命传统,建设美好家园的。今年瑞金团市委还和市委组织部的联合编写了《党的基本知识进课堂读本》,让学生了解党的基本知识,增强了对党的认识,激发了当代中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成效显著、品位提升、质量不断提高。

1、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责任意识增强。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教育活动,使全市师生更加了解了瑞金革命历史,传播了红色文化,传承了红都精神,激发了师生对家乡的自豪感。部分学生参加市“红博会”为来宾及游客介绍起自己的家乡时,不仅说的头头是道,而且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红色文化提升了我市校园文化内涵,培育了“勤奋学习、信念坚定、胸怀祖国、吃苦耐劳、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校园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发奋读书的责任感。

2、全市各校校风校貌明显好转,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得以养成。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教育活动,使我市学校和师生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校风、教风、学风、班风明显好转。(1)老师更加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如被学生称为“妈妈”的瑞金二中杨建华老师,曾收养学生在家生活了两年,直到高考结束把学生送上大学。(2)学生文明程度提高,班级班风稳定,打架斗殴、乱扔废物等现象明显减少,学生犯罪率为零。

3、教育教学成果显著提升。通过“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教育活动,全市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全市学生在红色传统文化精神激励下勇攀高峰,争创一流,踊跃参于各科竞赛活动。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生在全国各种学科竞赛中获国家三等奖以上名次。

4、活动质量提高,社会影响力提升。通过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教育活动,学生素养得到提高,组织表演的活动在内容、形式、品位上有了质的变化。

我市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教育活动,充分利用了发生在瑞金的伟人故事、旧居旧址和身边遗存的革命文化遗产,让学生重温了如火如荼的革命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开发利用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扬学校励志教育之帆,用德育促智育,成功地找到了开启我市德育之门的钥匙,相信我市的扬帆远航定能给如何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德育工作,带来千帆竞发的喜人局面。

本校讯 12月6日,蓝山县塔峰一完小和三完小的2000多名师生分批来到该县电影院和县政府大礼堂,观看《汶川不相信眼泪》等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这是该县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一个缩影。

蓝山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精心挑选了一批承载伟大民族精神、蕴含爱国主义思想的红色文化资源,采取“红色文化下乡”等方式,在全县各中小学校集中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县委宣传部、教育局、文化局、文明办等部门以组织师生观看《国歌》《开国大典》《大决战》等经典红色电影;开展“祖国万岁”红色歌曲校园传唱活动;讲(读)红色革命故事;书写红色感言等等,在全县10万余名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革命传统及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红色文化,倡导红色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了师生“共抒爱国情怀、共话祖国新貌”的浓厚氛围。

今年以来,蓝山县组织在全县各中小学校放映电影120多场次;赠送爱国主义读物20000多册;组织 “五老”人员到校宣讲革命历史和光荣传统150多场次;举办文艺节目100多场次。各校还纷纷通过校园网、广播站、黑板报等校园文化宣传阵地,以及演讲、故事会、主题班(队会)等形式,掀起了一阵阵“红色浪潮”。城区中小学还组织广大中小学生前往该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塔下寺祭扫革命烈士墓,邀请老战士到场讲解“解放蓝山的战斗”故事。“六一”期间,教育局、团县委、县妇联在县政府大礼堂组织了全县性的文艺汇演,把“同唱爱党爱国好歌曲、铭记革命好传统、畅想新生活”红歌传唱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时代呼唤“红色精神”

父母们都在抱怨现在的孩子不知道在想什么,干什么,要什么?审美观点变“味”,说的是一些低俗的语言,唱的是媚俗的歌曲;沉湎于网吧,玩各种搞笑刺激游戏;生活讲排场、摆阔气,刁蛮、任性,怕苦怕累,孩子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实在难以沟通管教。

这种状况令人痛心疾首。如何教育引导培养孩子成了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2009年5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江西省瑞金市第三中学邀请老红军刘家祁作了一场“红色历史报告会”,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孩子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思想得到了一次极为深刻的教育。

时代呼唤“红色精神”,“红色精神”也吸引着广大青少年。瑞金是享誉中外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红军长征出发地,有着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

受此启发,2009年9月,新学期开学伊始,瑞金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关工委、团市委、教育局、党史办、纪念馆等部门单位联合组织开展以“阅读一本红色经典书籍、演唱一首红色金曲、游览一次红色圣地、认护一件红色文物、争当一次红色小导游”为主题的“红色文化育新人”教育实践活动,把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资源优势,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培养。

“红色雨露”滋润心田

“红色文化育新人”活动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使广大青少年在感知红色历史脉络、感悟红色文化精髓中接受熏陶,受到了教育。

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时,瑞金市沙洲坝八一希望小学的老师把孩子们带到红井旁,让他们舀一勺井里的水亲口尝一尝,同时还邀请曾亲眼目睹毛主席带领群众挖井的85岁高龄的杨荣增老人,给同学们讲解他与红井的不解情缘,孩子们深受教育和感动,一种“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思想品质悄然形成;瑞金二中在课前十几分钟准备时间开展“学唱一首革命歌曲”活动,年终组织“红歌会”,全校5000多学生激情演唱“红色歌谣”,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团结协作进取的精神无形之中铸就;瑞金市河背街小学则开展“红色经典,相伴童年——元勋诗文诵读”活动,选取开国元勋在苏区时期写下的经典诗文,让学生在课前诵读,将革命先辈的风范、情操、气节“种”在了孩子们的心田,以先辈为榜样,培养了青少年勇于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品质……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89周年之际,为弘扬革命精神,引领社会风尚,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爱党意识,管理学院于2010年6月1日举行“忆峥嵘岁月,畅红色情怀”——管理学院红色歌曲大赛。中央直属机关工委组织处处长舒家鑫、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张霞、副书记周志慧以及管理学院的各位老师出席了此次大赛。

中央直属机关工委组织处处长舒家鑫首先致辞,他讲到去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中央在全国开展了“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今年中央发出继续推进“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今天管理学院的同学们欢聚一堂,共同唱响红歌,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继续推进创新亮点示范工程的重要活动。他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大学时期的美好时光,珍惜那些红色记忆,成为我们党的事业的接班人,为中国妇女发展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革命精神是永恒的旋律,红色歌曲是不老的回忆。在这次红歌赛中,新老党员齐聚一堂,重温入党宣誓词,老党员为新党员佩戴党徽,这些动人的场面深入到学生们的内心。世纪村合唱队的老同志们演唱了《难忘的童年,难忘的歌声》、《祖国万岁》等曲目,他们精神饱满,充满活力,让在场的学生欢呼不已,全场洋溢着欢快热烈的气息。

各班级代表队以整齐的阵容、恢宏的气势、动听的歌声,向我们的党献上最深情的歌声,唱响了红歌精神的时代旋律。《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南泥湾》、《浏阳河》、《万泉河水清又清》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走过那些艰难岁月,让大家再一次感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映山红》、《红星闪闪放光彩》、《歌唱二小放牛郎》、《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道路上英勇奋战的表现,同学们深情的朗诵与形象的表演更是让观众为之动容;《九九艳阳天》、《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绒花》、《唱支山歌给党听》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伟大成就,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对党的美好祝愿、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欢快的旋律唱出了革命人的豪情壮志;《北京的金山上》描绘了党的惠农政策给藏族人民带来的实惠、高原经济社会发展的喜人风貌,表达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万众一心建设高原的坚强信心,同学们向在座的领导和嘉宾敬献洁白的哈达,将此次大赛推向了高潮。

整场比赛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各代表队唱出了特点、唱出了个性、唱出了新意。最终,08人力资源管理1班代表队获得一等奖,08人力资源管理2班和08人力资源管理3班代表队获二等奖,08会计1班等3支代表队获三等奖,07人力资源管理2班等8支代表队获优秀组织奖。

此次红色歌曲大赛引导广大师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让大家亲身体验到了革命精神的魅力,不仅展示了管理学院各班的良好风貌,更是形成了班班高唱红歌、人人会唱红歌的局面,是弘扬时代主旋律、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为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一条新颖有效的途径。

第15篇:红色文化

昨天与今天:红色文化的价值探析

摘要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源头,是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其代表的拼搏精神,革命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它的出现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坚定的基础。在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又为中华儿女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并且积极准确地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事业。

一、红色文化的本体论探析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倾力铸造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理想,爱国精神,政治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诉求。它是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是保护和弘扬红色文化的本质要求,红色文化它代表的先进性理念和信仰,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永远不会过时。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地并极具中国特设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共产主义信念为基石,以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优秀的革命传统为动力,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道德基础,促进了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这是一场庶民的胜利,一部庶民的优秀文化。

(二)红色文化的内容

红色文化的内容丰富生动,充实深刻。一段红色文化的发展历史就是共产党人励精图治,奋勇拼搏为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平等的奋斗史。红色文化的内容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红色物质文化。 红色物质文化指的是革命年代的人、物、事。其中“‘人’是指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1】 的一系列红色物质文化。红色非物质文化指的是红色精神。其包涵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作为一种精神形态与红色资源为主的物化形态相辅相成,共同推进红色文化的成熟发展。

(三)红色文化的特点

“文化同其它社会现象一样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认识特点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规律,把握的红色文化的价值规律,更好地探析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为培育新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柱”。【2】总的说来红色文化大致有以下特点:第一先进性。 红色文化是我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实际,领导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产生的真正代表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文化。红色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励人。真正实现了把哲学变为群众手里的武器的伟大壮志;第二 历史传承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每一时期的社会意识及其诸形式都同它以前的成果有着必然的联系。红色文化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融合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沉淀而形成的优秀文化,在改革开发的事业中又得以传承从而诞生了一系列正确社会主义价值观。不难看出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传承性;第三 革命性。红色文化是共产党人领导的的一场无产阶级革命文化。作为一种新文化,要想长存下去必定推翻要固有的、守旧的、落后的在当时占主导的保守文化。只有选择革命,红色文化才能发展,才能振兴无产阶级的崛起,才能挽救在当时落后的旧中国;第四 区域性。由于红色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并不是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段产生,所以红色文化在形成的时候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最主要体现在以革命根据地的为主的红色文化分布,如藏羌红色文化、红岩文化、井冈山红色文化等。尽管各个地区的红色文化的形成和成熟的地点不同,但其代表的红色文化精神,马克思主义信念是一致的,就像伟大的五十六个中华民族文化所构成的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历史一样,都有其不可分割的价值功能;第五 大众性。 人民群众既是红色文化的缔造者又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人,红色文化自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没有离开人民大众的引导和充实,人们通过传承和宣传等方法使其逐渐成熟。所以红色文化是当之无愧的庶民的文化,是一场庶民文化的胜利。

二、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

(一)对我党的建设及缔造作用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无产阶级政治文化,是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红色文化极大的唤起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渴求。它第一比较全面的向中国人民宣扬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极大的提高了中国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为我党开展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做了思想上的准备。红色文化的先进性使得新民主主义文化统一战线,使得中国共产党快速登上历史舞台。这种文化不仅给国民造成了极大信心,也日益为越来越多先进分子所接受,使共产党的革命队伍迅速壮大,同时使共产党人革命意志更加坚定,保持了其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二)对新中国成立的重要作用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新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

正是由于红色文化代表着人民大众最根本的利益和最诚挚的梦想渴望所以才会有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志士为其抛头颅、洒热血,才会众志成城,共产党才会万民归心,才会开辟文明古国的新纪元。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如今不被大多数人所重视,可它却是一个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而红色文化正是在那个人心*,国衰民弱的年代为人们指出了一条明路,这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三 红色文化的现实价值

(一)红色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赋予时代新的时代动力

建国后红色文化的在两方面增加了内容:第一是物化状态的内容。例如抗美援朝的可爱子弟兵以及他们的英雄事迹,耳熟能详的雷锋事迹,孔繁森事迹,焦裕禄事迹等等一些列先进事迹。第二是这些物化状态所承载精神状态。包括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一些列的时代精神。正是这些时代精神激励着无数的中华儿女为改革开放事业而奋斗。而这些在和平时期所形成的拼搏奉献文化正是红色文化得以传承的体现。

(二)对政治建设的作用

红色文化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一部红色文化史就是一部共产党人的奋斗史,传承红色文化,解读革命历史,有利于帮助人们了解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来之不易,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地位。通过学习学习红色文化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以史资治”使党少犯错,少走弯路有利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红色文化经过火热年代的练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价值认同,这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延续和扩充的最重要的载体”【4】。因此加强红色文化宣传对于增加民众政治认同感和保障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正如胡主席所说:“我们要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军队和全国各民族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的伟大历程,弘扬崇高革命精神和优秀革命传统并以此来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民族人民在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5】

(三)对经济建设的作用

红色文化中的物化部分是极其重要的红色资源,这是一种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变成一种文化优势和经济优势,从而推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调整老区的经济产业结构,有助于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将红色文化打造成自己独特的极富魅力的宣传名片是红色名城持久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如此由红色文化带动的一系列产业,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发扬。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江西省的红色旅游产业,近几年来,江西省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江西省建设成为旅游强省和旅游产业大省,通过一年一届的红博会全面展示江西的旅游精粹,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红色旅游正式成为了推动革命老区

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对文化建设的作用

红色文化是早期共产党人遗留给我们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红色文化是我们开展先进的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根基。红色文化作为早期的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巩固和形成奠定了社会基础。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具有净化思想坚定信念的作用。共产党人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政治本色,并且夜以继日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着。同时红色文化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增加红色文化的发展创新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巩固和发展。因此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推进社会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五)对时代精神建设的作用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价值的探析有助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会引起社会思潮。并且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和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6】这时与现象相符合的时代精神就会应运而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大庆精神,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正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红色文化就像源源不断的泉水在社会主义前程中总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四、红色文化的点滴思考

(一)红色文化面临的堪忧现状探析

“红色文化的空壳化是人们承若的美好现实未能在真正的社会历史层面上全面实现,这就形成了红色文化的表达危机”。【7】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以共产主义为基石 以崇高的爱国主义优秀革命传统为动力。全心全意为道德基础的先进文化,它所宣扬的是民主平等独立自由。类似共产主义的生活革命年代,革命志士们正是对这种理想的渴求和认同才开辟就中国的新纪元,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都实现了平等但没有富足映入市场经济确实造就了富足。却带来了少部分的不平等这是导致红色文化空壳化的原因之一。“文化的表达危机来自于现实社会危机文化的危机并不能仅仅用文化的方式来解决而要在社会存在。在现实体制的领域内解决”。【8】不仅如此在一定领域内道德和诚信的缺失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一些党员干部信念不坚定,缺乏干事创新的等现象普遍存在在社会上造成一些恶劣的影响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但必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深入社会各个阶层的原因,因此加大先进文化建设力度有利于社会文明现象的改观

(二)红色文化的传承方式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意识纷繁复杂,准确把握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取向统一全社会指导思想对巩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红色文化作为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却不为人们所重视。因此加强红色文化的渗透和宣扬就显得极为重要。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弘扬红色文化,促进红色文化价值在当代的实现。

1、转变纯红色文化为红色文化产业,推进红色文化体制改革。

红色文化既要保持其纯洁性和先进性的同时必须要进行少部分的商业化。转变文化体制,增加商业元素,创建文化产业的新格局,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变红色文化资源为红色文化经济优势也就是旅游优势。将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连成片做活红色文化产业,再不丢掉其先进性的同时通过更多的媒介将红色文化宣传出去,真正实现红色文化在每个行业的渗透。

2、将红色文化融入各类教育中

既然红色文化对社会主义的先进价值体系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什么有的国人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不太清楚,这不能不说是教育出了问题,教育出问题就有可能导致社会出现重大变革。因此在各个行业加强对红色文化知识的考查就尤为必要了,可以各类教育中增设这部分的教育并加以考核。

3、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唱红歌、读红书、看红色电影、办红色专题讲座、节日纪念活动、重要历史人物诞生纪念活动。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并不是一场政治运动而是一场文化的回归运动。红色文化先进性的革命光辉因为十年文化大革命而黯淡无光,文化大革命时期这种行为过了,而现在这种文化却被大众所遗忘,重庆红歌唱的好,却被外界说成是一场政治运动。尽管如此,为了实现红色文化的现实价值,必须加快红色文化的渗透,让人们体会到红色文化中永远不会过时的精神力量,让人们的内心自然回归,继续发挥红色文化的先进性作用,真正发挥出红色文化在共产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水弟,傅小清,杨艳春.《历史与现实: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8.6.

【2】林明权.《试析红色文化的几个特点》.黔西南州史志办,2000.3

【2】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新闻,2006.11.

【3】钟季利,杨艳春,《罗春红.试析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求实,2007,11.

【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新闻,2007.8.

【5】《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2011.10

【6】周志强.《红色文化空壳化忧思》.文化纵横,2011.5.

【7】周志强.《红色文化空壳化忧思》.文化纵横,2011.5.

【8】《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新华社,2004.12.

【9】李卫宁:《增强民族文化产业中的马克思主义渗透力》,理论前沿,2005 年第5期.

第16篇:红色文化

红安县革命遗址普查报告

(2011-01-09 22:47:08)

辛向阳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axxy

一、普查工作概况

2010年4月13日,我办接到黄冈市委党史办通知,正副主任前往黄冈市参加了全市的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会议。18日,县党史办向分管领导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汇报了全市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会议精神,并就迅速在县内开展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上交了汇报和申请。 5月20日,红安县成立了革命遗址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亲任组长,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副组长;县委办副主任王、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县党史办主任周、县档案局局长刘、县烈士陵园管理处副主任戴、县文化局局长李、县民政局副局长詹、县统计局局长翟、县旅游局局长金、县文物局局长夏、县党史办副主任辛和各乡镇(场)宣传委员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党史办公室副主任辛兼任办公室主任。与此同时,县委办公室向全县各乡镇、各机关事业团体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全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的通知》。

7月中旬,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专项资金6万元到位,党史办为普查工作专门配置了一台电脑和数码相机。8月28日,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专班正式组成,红安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红安是中国第一将军县,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有着丰富的革命遗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红安县的革命遗址普查将是黄冈市乃至湖北省革命遗址普查的重点,因此,仅仅依靠专班的力量在短短的数月内将全县所有的革命遗址逐个查清是不可能的。从这一点出发,专班同县文物局取得联系,将全县第三次文物普查革命文物类的资料全部调来进行清理核实。文物普查和革命遗址普查要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革命遗址普查对历史背景和照片这两个方

面的要求更细更全。因此,在整理文物普查的成果时,我们本着实事求是,宁缺勿滥的原则,对历史背景出现错误的,予以更正,对历史背景介绍不清楚的,予以充实。

9月30日,专班基本完成对县文物局普查资料中革命遗址类的清理,采用并认可了他们普查出来的革命遗址180处。10月7日,专班对全县所有遗址点逐个进行调查核实和拍照。 11月8日,普查专班基本完成对全县所有革命遗址的调查、拍照和登记表的填写,全面地转入对普查资料的编辑、背景资料的撰写和校对工作。

12月16日,普查工作基本完成。此次红安县革命遗址普查共查出革命遗址和纪念场馆199处(其中,国保单位“七里坪革命旧址群”所含的37个点均分别填写了普查登记表,作为37处计算。),共253个,其它遗址2处共4个,合计总数为257个。按保护级别来划分,全县共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39处39个(按文件分,应为3处3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20个(其中,西汪家革命旧址群内含4个,陂安南县革命旧址群含10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90个,未定保护级别的66处108个(其中,李先念纪念园内含4个,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园含31个,西汪家革命旧址群内含1个。);按此次普查要求的类别来划分,全县共有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95个,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90个,革命领导人故居2个,烈士墓(含烈士墓群)37个,纪念设施29个,其它遗址4个。其中已损毁遗址10处。红安县共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4个。

二、革命遗址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红安自1923年冬建党到1949年全国解放的26年间,党组织始终存在,武装斗争始终坚持,革命红旗不倒,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辈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足迹,革命遗址可以说是遍布全县的角角落落。而今,新中国成立已逾60年,大批革命遗址的保护均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遭受自然风化和生物破坏十分严重。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未经维修的革命遗址风化腐蚀程度很严重,木结构的遗址大多都遭受到白蚁等生物的破坏,很多遗址还出现地基下沉,墙体开裂,屋顶倒塌等现象,这些损害对于革命遗址来说是致命的,特别是很多重要的革命遗址,如不尽快维修,面临的将是灭顶之灾。

2、地方经济的发展与旧址保护间产生的冲突。红安的革命遗址绝大部分分布在广大的乡村中,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距离也越拉越近,经济的活跃也刺激着农民加快了对居住条件的改善,而我县的很多革命遗址是私人住宅,一方面农民急于改善居住条件,需要对自家的房屋进行翻修和改造,另一方面旧址保护又需要维持旧址的原貌,这一矛盾成为我县当前革命遗址保护的一个难题。从这次普查的情况看,近十年来,我县已有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被户主改造成为楼房。有些革命旧址的户主为了图省事,干脆另辟新址建房,将革命遗址当作堆放杂物或圈牛养猪的地方,任其自生自灭,比如李世焱将军故居,戴克明将军故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尚且如此,一些没有申报保护单位,在历史上又具有相当影响的革命旧址其命运就更不用谈。因此,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保护经费严重不足,保护管理工作举步维艰。多年来,红安历届县委、县政府对革命遗址的保护是十分重视的,既成立了专门的文物事业管理局来管理全县的文物,也投入了相当的保护经费和维修经费,然而,红安是一个党史大县,拥有数目众多的革命遗址,且大部分革命遗址分布零散,加上数十年的风吹雨打、白蚁蛀蚀,使得遗址维修的资金需求量急剧增大,而现有的文物保护经费,对于数目众多而又亟待维修的革命遗址来说,无疑于杯水车薪。由于很多革命遗址地处偏僻,罕有人至,即使想对遗址进行维修,仅材料的运输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即便是经过了维修,日常的维护也是一个难题。

4、遗址申报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的力度不够。我县现存的革命遗址,只有刚超过半数的被定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很多重要的革命遗址未被申报文物保护单位。要想让革命遗址受到应有的保护,申报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是一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保护遗址的工作就做不到有法可依,因此保护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5、部分单位和个人对革命遗址保护的认识不到位。很多人对革命遗址的认识不到位,2005年,红安县委、县政府曾号召县直单位对全县61位红安籍授衔将军的故居进行维修,并且将每一处将军故居的维修以文件的形式落实到了具体的单位。这既是红安县委、县政府重视革命遗址保护的具体措施,也是革命遗址保护的一个新思路。就我们这次普查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县直单位能保质保量圆满地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待的任务,但有的单位为了图省事,不对将军故居作深入的了解,只向将军故居所在的村交几千块钱了事,负责任,有认识的村还能够保证故居维修的实施,不负责的结果只能是敷衍了事,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将军故

居易地挂牌,比如袁克服将军故居。更有单位将原本摇摇欲坠的将军故居拆毁后,拖两车水泥砖给将军的亲属了事,比如詹少联将军故居。

三、革命遗址保护管理的建议

革命遗址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历史的见证,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损毁,将不复存在,通过这次对全县革命遗址的普查,使我们深刻认识到,革命遗址的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现结合本县的革命遗址的保护现状,谈几点看法:

1、学历史,树典型,强化干部群众对革命遗址的保护意识。革命遗址保护是一项长远性的工作,它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能,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对保护革命遗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充分认识,保护工作才能够真正的落到实处。我们在普查中,曾在七里坪镇熊家咀村姜家岗发现一处尚存24冢红军烈士墓的墓群,这个形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红军墓群,之所以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依然保存完好,正得益于该村村民对烈士墓群的维护,特别是该村老支书姜能山,几十年如一日,义务地看护烈士墓群,每年清明还为这些烈士墓除草、培土,而今支书年纪大了,新的支部书记又接下了这个看护的重任。熊家咀村支部这个自发保护红军烈士墓群的行动深深地感动了我们,究其原因,也正是他们熟悉红安的革命历史,得知今天的幸福来自于无数革命先烈的流血与牺牲,有了这个前提,他们才能够自发的、有连续性地对这些红军烈士墓进行保护。因此,在全社会掀起学习党的历史的氛围,大力宣传象熊家咀村支部这样的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不仅在革命遗址保护上会起到不可限量的作用,同时,对促进我县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与党的十七大精神也是相吻合的。

2、着眼于重要革命遗址的抢救性保护,兼顾所有革命遗址的维护。红安县的革命遗址数量众多,分布面积广,经过大半个世纪的风吹雨打和社会变迁,损毁程度十分严重,从而导致维修经费需求大。在目前财力紧张的情况下,要将全县革命遗址的维修保护工作全面铺开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对革命遗址的保护手段上有一个轻重缓急的过程,根据实际情况,首先对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革命遗址进行抢救性维修保护,对其他的革命遗址要确立积极保护的宗旨和意识,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文物保护的宣传工作,依靠群众的力量来对革命遗址进行保护。文物工作者对革命遗址的使用人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工作,以防止革命遗址被随意拆除和改变现状,待条件成熟后,再予以维修保护。

3、整合革命遗址资源,走旅游开发与遗址保护相结合的道路。

保护革命遗址是手段,保护的目的就要利用这些革命遗址来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它们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红安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既有大批独特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又有大批的红色革命遗址资源。数届红安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开发红安旅游业提到新的高度,提出了“以红带绿”的思路。近年来,先后对鄂豫皖革命苏区烈士陵园、七里坪镇长胜街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对红安籍将军的故居进行全面整修,对天台山、九焰山等旅游景点进行规划和修缮。这一系列措施的直接效果就是红安县接连几年的旅游收入超亿元,同时,也推动了政府和群众对革命遗址保护上自觉性。如今的红安已成为30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和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前来红安接受传统教育的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红安也被广大党员誉为心中的圣地。

“以红带绿”的这种旅游思路,也不仅是红安县所独有,象延安、井岗山、西柏坡等地区在这方面做得更好,更全面。从这些地区亦可以看出,红色旅游发展得好的地方,革命遗址的保护就做得好,没有发展的地方,革命遗址的保护就差。因此,这种模式的出现,也为革命遗址的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那就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走旅游开发与遗址保护相结合的道路,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革命遗址的教育功能,使其真正达到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能够推动老区的经济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正确地处理好革命遗址与旅游业的关系,不仅能让革命遗址得到有效的,持久的保护,而且,还会让我们的革命遗址重新焕发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第17篇:立足红色文化资源,构筑教师精神“高地”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构筑教师精神“高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马保三同志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和杰出贡献传遍齐鲁大地,是学校构建红色文化的宝贵财富。多年来,学校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红色教育资源,坚持每年组织教师到鲁东抗日游击第八支队纪念馆、牛头村烈士陵园、马保三同志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祭扫或参观学习,引导教职工积极感悟烈士的精神实质,探寻烈士的人生内涵,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教育教学观。我们注重用烈士“追求真理,敢为人先”的精神来引领我们的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筑教师队伍的精神“高地”。 ———提炼红色精神,锻造教师优秀品质。

作为山东革命老区,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血与火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丰富、全面、完整的红色教育资源,涵盖了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全局意识、组织纪律、自强不息、克己奉公等方面的内容。为了让这些宝贵财富深入教师内心,双王城教办加大对红色革命史料的挖掘,聘请专家学者深入挖掘整理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时期各种感人的故事,编写成具有较强系统性、生动性、感染力的《牛头革命传统教育读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烈士感人事迹,写心得体会活动,明确作为一名教师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教师们热爱教育事业的自觉性。

——-开展教师红色专题教育。

根据学校提炼的红色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师德建设。学校将每年组织教师开展寻访当年马保三同志战斗过的地方——巨淀湖景区参观巨淀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活动,让教师从各个层面深入了解中国革命战争时代的艰难历程,以及那个时代优秀的红色传统、红色精神等资源,从而对学校的红色文化精神产生更深的理解。让红色传统、红色精神融入教师的内心,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成为真正的红色德育的引导者。

———“绿色盛宴”升队伍素质。党支部推出“绿色盛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习并培养教师,设立“党员教学示范岗”,实施党员骨干与教师结对互助,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服务教师专业成长。开展系列教师说课、赛课等活动,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全校19名教师中,已有市级骨干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人、区级骨干教师7人。2010年,曹克纯老师制作的《太阳能水钟》在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等三部门组织的“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论坛”交流中获一等奖,马郁娟老师获四川省音乐教师优质课大赛二等奖、宜宾市音乐教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李莉萍老师获翠屏区语文教师朗诵比赛一等奖;2011年,曹克纯老师制作的《虹吸式水钟》获四川省自制教具比赛获一等奖,并获得四川省教育厅等八部门联合授予的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2012年,学校5名女教师在区总工会组织的“三八”节女职工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中分获

一、

二、三等奖。

第18篇: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

第7卷第1期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2月 Journal of Hebei PolytechIlic UniVersi够(Social Science Edition) V01.7 No.1 Feb.2007 文章编号:1673-2804(2007)01JD085_03 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 刘建平,刘琼艳

(湘潭大学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关键词:井冈山;红色旅游;红色革命文化资源

摘要:红色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类旅游,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动

力,因此在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开发中应重视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阐述了井冈山红

色革命文化资源在旅游深度开发中存在的障碍,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F 590.7 文献标识码:A 红色旅游是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以旅游产业的形

式,融教育性、政治性、观赏性、休闲性、娱乐性于一 体,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类旅游。红色革命文化资源 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基础和灵魂,没有红色革命文化 资源也就谈不上红色旅游,所以科学合理的开发红 色革命文化资源是开展红色旅游的重中之重。 一 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 概况

革命历史“红”,一直是井冈山文化资源的优 势。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 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如今巍巍 五百里井冈山,成为了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 物馆。井冈山红色旅游的灵魂在于它独特的红色革 命文化资源,即它的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以及井冈 山精神。它包括无形的和有形的两方面,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类:

第一,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为 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培育的一种伟大革命精神, 江泽民同志将井冈山精神高度概括为24个字:坚定 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 于胜利。它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人 培育出来的革命的民族精神。

第二,革命歌舞、文艺。红色革命歌舞、文艺作 品是革命年代革命者和人民大众精神风貌的反映, 收稿日期:2006_04_09 它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奋 斗不息。

第三,革命故事、传说。我们党和红军在井冈山 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如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 志艰苦奋斗,带头参加劳动,如今“毛委员背粮过黄 洋界”和“朱德的扁担”等动人的故事仍被人们传诵 着。

第四,革命标语、口号。革命标语、口号如“红 军是工人农民的军队”、“要革命的,跟我走”、“只有 经过失败考验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做 失败时的英雄。”等曾鼓舞了人民为了革命事业前 赴后继。

第五,革命伟人、英雄。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 地的伟大斗争中,井冈山上汇聚了一大批中国革命 的杰出领导人和革命英雄。有毛泽东、朱德、彭德 怀、陈毅、膝代远等等。

第六,革命诗词、歌赋。镌刻在岩石和墙壁之上 革命诗词成为了井冈山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如毛泽 东的《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等诗词尤其深入人心。

第七,革命遗址、文物。迄今仍保存完好的革命 遗址、旧址有100多处,其中黄洋界保卫战、朱毛会 师地、龙江书院等21处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省级保护遗址6处,市级保护遗址35处, 馆藏文物近3000件的井冈山革命烈士博物馆,历史

万方数据86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7卷 照片3000多张。

二 井冈山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 及优势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在中国工农革命斗 争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国爱国主义教 育基地,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以后 又相继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优秀旅游 城市、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2004年,井冈山被国 家命名为“中国红色旅游基地之首”。 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高、数量多、开发维护较完好、革命文化沉淀深厚、主 题鲜明等特点,而且相对于其他红色旅游地的最大 优势在于井冈山是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在中国 革命中的无与伦比的独特地位,是“天下第一山”。 中国革命的许多“第一”都诞生在这里:第一部土地 革命法、第一所红军医院、第一所红色军事院校、第 一家红色兵工厂、第一个红色贸易部门、第一家红色 造币厂、第一次在军队中实行民主制、第一次提出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等。这些独特的红色革命文 化资源就是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是井冈山红色旅游 开发的支柱,所以要深度开发这些无形的或有形的 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以保证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可持 续发展。

三 井冈山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 发存在的制约因素 1缺乏保护意识和行动

井冈山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如 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是可 以重复利用发展的。但是由于缺乏保护意识,经营 者和开发者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有意忽视、漠视对红 色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和知识, 导致不合理、盲目的保护;由于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有 其自身的脆弱性(很多红色文化资源是无形的或是 散落在民间,加大了收集保护的难度)等原因,很多 红色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消失,这不 仅是井冈山红色旅游发展的损失,也是党和国家的 不可弥补的损失。

2粗糙的规划、设计,缺乏吸引力

第一,由于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缺乏专业的设 计专家等原因,在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片面 追求经济效益和当地政绩,不考虑当地旅游红色文 化特色,一哄而上,盲目建设,互相低层次抄袭。盲 目的重复开发建设使红色旅游文化氛围丧失,文化 的独特性丧失。第二,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在 转化为红色旅游产品时,缺乏创意的构思和新颖的 表现手法,形式多表现为单一化、粗糙化,如红色旅 游产品多为橱窗展示,只是简单地把革命遗址标示 出来,加以说明,观光内容多为静态,缺乏足够的吸 引力。

3简单、低层次的开发,缺乏红色文化内涵 第一,在开发过程中,仅限于对现有资源的简单 利用,对革命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对红色革命精 神的锤炼不够。有的甚至不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和严 肃性,歪曲历史,扭曲事实、调侃英雄人物,在红色形 式的表面附着封建迷信色彩的内容。第二,井冈山 主要以开发革命遗址类有形的文化资源为主,缺乏 对无形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 设计,缺乏对革命文化、军事文化、战争文化的深层 挖掘。第三,市场经济负面影响致使有的红色革命 文化趋向庸俗化。由于旅游经营者追求利益最大化 和有些旅游者自身素质修养等原因,将有红色文化 特色的东西进行不正当的舞台化、庸俗化,满足旅游 者追求新奇感以及认同感。 四 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深 度开发对策

1进行专业、科学的保护

我们应该意识到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我们党发 展的历史见证,也是非常珍贵的文化资源,不加强保 护或是保护不当,就会遭到破坏。’而红色文化资源 保护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加强旅游经 营管理者、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者、当地居民以及社 会公众的保护意识,还包括多方筹集资金,实行更有 效的保护;组建强大的专家队伍,实行更专业化的保 护;利用高科技手段,实行更科学的保护;加强法制 建设,实行更合理的保护等。对红色革命文化资源 的保护应包括两方面:

第一,对有形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将井 冈山的革命历史遗址、文物、文献、建筑等红色文化 资源强化保护,并参照对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办法,对 重大战役、重大事件以及在民间留存的红色文化资 源,进行原真性的保护。

第二,对无形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在对 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时,不能只偏重 有形红色资源的保护,还应对革命歌舞、口号、英雄 事迹等无形的红色资源进行科学的保护。加强井冈 山无形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与整理,组织力量,广泛

万方数据第l期 刘建平,等: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 87 搜集井冈山斗争史料,英雄事迹,革命歌谣舞蹈等。 还应该加强对散落在民间的.‘‘红色”艺人进行组织 和扶持,因为他们是无形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承者。 2。实施科学的规划、合理的设计

第一,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红色旅游 的发展,首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科学制定规划, 不可无序开发、盲目建设,甚至乱搭滥建,造成资源 破坏和资金浪费。在建设项目上,充分考虑利用当 地现有资源和条件,因地制宜,不能搞劳民伤财的所 谓“形象工程”。第二,在挖掘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使其有效的转化为有形的红色旅游产品时,要科学 设计,开发多种类型的红色旅游产品,提高红色旅游 产品的吸引力。如开发革命纪念地观光、修学、会议 旅游,红军战斗、生活的探险、竞技、体验型旅游等多 种类型的旅游项目。要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就 必须在保证思想性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观赏性、趣味 性、体验性和参与性。例如可以举行红军会议、红军 生活等场景模拟表演;举行井冈山革命文艺表演,由 专业演员和游客共同演出;利用战争遗迹进行战争 场景再现;策划攀爬、穿越、探险、竞赛等参与性项 目,提高游客的兴趣。 3提高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

只有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动,才能产生 持久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因此要注重对红色革命文 化资源的挖掘整理,提升红色革命文化的内涵,提升 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的价值,极力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为井冈山红色旅游注入恒久的思想精神光芒,展示 红色旅游深层次的魅力。

因此井冈山红色旅游项目开发要以具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指导,分清良莠,把纯洁、文明 和表现民族先进文化的东西提供给游客,摒弃各种 文化糟粕,防止消极颓废甚至是封建迷信反动的东 西充斥到旅游文化中来。同时要注意从井冈山红色 文化资源特点出发,因地制宜地不断创新、提炼和升 华,使得红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特别是加强对无形 的文化资源的提炼,因为正是有了革命英雄精神、故 事、传说、轶事等特有无形文化的浸润,山水草木才 有情,雕塑建筑才有神,旅游才更有意趣和内涵,才 能更好的满足旅游者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而由于红 色旅游的经济属性,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市场化是不 可避免的。但是,应该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如提升红 色革命文化的内涵,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旅 游者的文化品味,倡导更有文化内涵和品味的红色 旅游等,尽量防止和限制市场经济对其的负面影响。 红色革命文化品位的提高和内涵的升华是一个 长期的工程,短期经济效益是违背红色革命文化的 健康发展的,所以我们必须克服经济短期行为的影 响,实行文化、经济、政治、生态一体化的长期协调发 展战略,实现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和红色旅游的可持 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井冈山精神概述bnp://cn.news.yahoo.c砌/040930/5526182一 1.html [2] 陈李龙,卢丽刚,林少红.井冈山海湾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老区建设,2004(11).

[3]党宁.井冈山:领跑红色旅游[J].小城镇建设,2005(2).

万方数据井冈山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

作者: 刘建平, 刘琼艳, LIU Jian-ping, LIU Qiong-yan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刊名: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007,7(1) 引用次数: 1次

参考文献(3条) 1.井冈山精神概述

2.陈李龙.卢丽刚.林少红 井冈山海湾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04(11) 3.党宁 井冈山:领跑红色旅游[期刊论文]-小城镇建设 2005(2)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黎明辉.刘锦云.龚勇华 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 -商场现代化2007(15)

随着红色旅游在我国不断升温,井冈山大力进行红色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工作,但缺乏一个比较可行的借鉴模式,本文从红色旅游的概念入手,提出了井

冈山红色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红色旅游开发的模式、希望能对我国其他红色旅游地区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2.期刊论文 涂沁 红色旅游背景下井冈山森林旅游开发研究 -商场现代化2007(3)

井冈山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随着井冈山红色旅游热潮的兴起,井冈山森林旅游开发面临着空前的机遇.本文在分析井冈

山森林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井冈山森林旅游开发策略.3.学位论文 刘锦云 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探讨 2006

近年来,国内红色旅游悄然兴起并迅速升温,它是从有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演化而成的新型旅游产品,是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产物

,红色旅游的兴起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客观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井冈山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在国家提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背景下,开发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对推动井冈山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红色旅游开

发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需要红色旅游开发的基础理论来指导红色旅游的开发。本文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本文从井冈山红色旅游开

发研究的实际,特别是存在的理论研究的不足出发,紧紧围绕如何解决现阶段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的问题,结合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的情况,探讨井冈山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论文共分为六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1、导言部分,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国内研究情况作了说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第二部分,构建了理论平台,界定了有关概念,提出了理论基础、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的技术路线。

3、第三部分,运用Sw0T分析方法,对井冈山发展红色旅游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分析。

4、第四部分,通过分析,提出了井冈山红

色旅游发展战略。

5、第五部分,提出了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的对策,为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开发提了思路。

6、结语,对本论文的研究作了

总结并对待研究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4.期刊论文 卢丽刚.卢静 井冈山红色旅游市场定位及其营销策略 -老区建设2008(10)

本文在对井冈山红色旅游客源市场变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红色旅游的目标市场.依据目标市场的定位,建议井冈山旅游景区应精心打造红色品

牌,注重资源整合,制定灵活的价格策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旅游形象.5.期刊论文 詹素平.叶金茹 试论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商场现代化2007(27)

井冈山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要使井冈山的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应树立大井冈旅游理念,在进一步挖掘自身资源的同时,重点与本区域内的其他

资源相结合,形成大井冈旅游格局,使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发展继续处于全国的前列.6.学位论文 钟国华 井冈山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探讨 2007

红色旅游近年在我国各地发展得如火如荼。目前,国内众多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已经或正在从初期的开发阶段走向发展成熟阶段,影响红色旅游发展

和红色旅游发展所影响的利益相关群体已逐渐浮出水面,如何管理这些利益相关者将成为红色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旅游产

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一个科学的保障体系之上,井冈山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的完善和提升不仅迫切需要旅游管理模式的变革,而且基于

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和新公共管理三大理论,这种变革是合理而可行的,那么旅游管理新模式即利益相关者和谐管理模式应该如何构架?其具体内容

应该包括哪些?本文从以上三大基本理论概念出发,结合井冈山红色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管理主体、管理过程、管理目标、管理绩效四个方面分析了

和谐管理模式的特点,进而阐述了和谐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其具体内容为以下四个方面:(1)和谐管理模式管理主体:政府一企业一居民一游客共同参

与:(2)和谐管理模式管理过程:原因导向的预防式治理; (3)和谐管理模式管理目标: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文化和谐发展; (4)和谐管理模式管

理绩效:实现旅游目的地整体利益最大化。

7.期刊论文 刘锦云.丁依群.习宁英 井冈山\"红色旅游\"发展对策探讨 -商场现代化2006(33)

\"红色旅游\"是建立在红色旅游资源基础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具有自身的特点;\"红色旅游\"的发展必须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深入挖掘红色资

源精神文化内涵、与多种产品形式相结合、倡导参与体验式经营、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开发及强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等建议性对策.8.期刊论文 贾浩华.张英明.方淑婷 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增加 -党史文苑(学术版)2005(8)

井冈山市政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利用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特别是\"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为解决老区 \"三农\"问题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9.学位论文 贾浩华 红色旅游发展与农民经济生活变迁——以井冈山为中心 2006

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在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

基础上,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自从2004年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了加快发展“红色旅游”的重大举措,它不仅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

期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文化遗传,而且为解决革命老区的“三农”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井冈山市是在全国率先大力发展“红色

旅游”的革命老区之一,其“红色旅游”的发展正在为解决好许多革命老区的三农问题提供着新鲜经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红色旅游”在井冈

山的快速发展,加大了革命老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环境的改善,积极地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了农民收入的增加等

等。毫无疑问,“红色旅游”的发展正在引起井冈山革命老区农民经济生活发生深刻地变动。同时,井冈山“红色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急待

解决的多种“隐忧”,本文对如何解决好这些“隐忧”,提出了探索性的对策。此外,本文还通过案例分析,对扩大井冈山红色旅游的经济辐射能力提出了新的思路,希望能够为带动井冈山周边地区农民经济生活的变动提供参考。 10.期刊论文 朱多生 红色旅游开发中\"井冈山模式\"的提出 -职业技术(下半月)2006(8)

随着红色旅游在我国的启动,各地拥有红色资源的地区和省份,大力进行红色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工作,但一直以来,由于缺乏一个比较可行的借鉴模式

.使得某些开展红色旅游的地区,正在进行盲目的投资建设,如果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会给当地红色旅游资源带来严重的浪费和生态破坏,进而给我国的红

色旅游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本文在分析井冈山开展红色旅游的资料基础上,总结其经验,提出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希望能对我国其他红色旅游地区起一个 抛砖引玉的作用.

引证文献(1条) 1.吴洪成.张阔 论河北省红色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期刊论文]-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3)

本文

: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blgxyxb-shkx200701022.aspx 下载时间:2010年4月25日

第19篇:莲花县红色资源调查报告

论文关键词:莲花 红色资源论文关键词:莲花 红色资源论文摘要:莲花县地处江西省西部,罗霄山脉中段,是萍乡这片政治底蕴与经济底蕴深厚的热土的一部分。红色旅游资源遍布全县,主要景点景区有1O多个,如莲花一枝枪纪念、花塘官厅等。本文主要着重介绍莲花红色旅游资源的分布及状况,并结合本地绿色资源和古色资源,提供一些建议,为发展本县旅游资源提供条件。莲花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引兵井冈的决策地。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胡耀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莲花为革命做出过巨大牺牲和贡献,全县数千优秀儿女为新中国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全县在册革命烈士3481人,开国将军13名。本地红色资源十分宝贵,在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发展经济的现阶段,为了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经济、社会、教育等多种作用,因而有必要对本地红色资源加以清理、重建、保护、整合,进而推动莲花红色资源的发展和传播。

一、莲花红色资源的地位 莲花是井冈山斗争时期5个“全红县”之一 1927年9月25日,工农革命军进入了莲花县境。26日,毛泽东在县城的宾兴馆召开了莲花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正是在莲花县,毛泽东坚定了引兵井冈山的决心和信心。1928年2月,中共莲花县特支用大革命失败时保存下来的一枝枪,重建莲花红色地方武装,开展武装斗争,并配合红四军29团攻克莲花县城,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各区、各乡也随后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同时各地还成立了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等群众组织。莲花县全境成为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色区域,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的5个“全红县”之一,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莲花县是红军的重要来源之一 据资料记载:安源路矿工人是红军的重要来源,仅1930年5月、6月和9月,就有3500多人参加了红军;1932和1933两年时间,仅莲花县就有4574人参加了工农红军,其中涌现了朱辉照、朱云谦等13位共和国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几支部队其前身就诞生在莲花县。

二、莲花红色资源概述 莲花花塘官厅:位于莲花县城南琴亭镇花塘村,莲花县革命活动的一个中心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共湘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诞生地,中共湘赣苏维埃政府一大会议在此召开。彭德怀、王震、肖克、王首道、陈毅、项英、曾山等一大批共和国高级将领在这里战斗过。后又为“列宁学校”,官厅现存1986年时任中央中共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为其亲笔所题的“列宁学校”牌匾。 棋盘山游击战根据地:位于神泉乡境内,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谭余保在棋盘山组建了湘赣临时省委、省军政委员会和湘赣游击支队司令部。三年游击战争,棋盘山根据地保存了革命火种。在棋盘山发生过两件大事,一是在棋盘山召开了坚持赣西游击战的军事会议,组建了湘赣苏区游击队。二是陈毅同志在棋盘山险些被误杀。棋盘山还是一部分新四军开往前线的出发地,曾山同志来棋盘山指导工作,促成了赣南新四军的改编,改编后的新四军一部分从这里奔赴战场。同时,棋盘山自然风光独特,原始生态优美,瀑布成群,古木参天,景区集自然景观与红色文化于一体。 莲花垄上村新四军组编及驻地: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决定将江西、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浙江、福建等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l937年l1月底,在湘赣边坚持战斗三年多的红军游击队员300多人分别从武功山、九龙山、五里山、牛形山、柑子山、太平山等地下山,向地处武功山的莲花垄上村集中,组编为新四军部队。部队由延安派来张秀等人负责培训、指导。莲花县革命烈士纪念馆:莲花县是全国有名的红色县和将军县。馆内陈列着该县大革命时期被敌人用惨无人道手段百般折磨数千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同时,还陈列了共和国莲花县十三位将军的生平简介、丰功业绩。是瞻仰先烈、教育后人的一个重要红色旅游景点。革命标语:在莲花的一些革命遗址以及邻近的一些地方,都保存着一些革命标语,有秋收起义时期的,有第一次大革命时期的,也有抗日战争时期的。比如莲花花塘官厅的后墙上、莲花路口村的民房墙壁上等处都保存着一些井冈山革命时期的标语。这些标语以及标语墙都应该是很好的红色旅游资源。将军园:座落在玉壶山中心景区,是全国闻名的农民将军甘祖昌的安息之地。甘祖昌将军高风亮节的事迹曾感动了整个中国。在将军园瞻仰先烈,感受爱国主义情怀,对教育后人意义十分重大。总之,莲花的红色资源丰富又富有革命历史文化价值,但目前在资源的发掘、整理、利用、保护等各个方面,有喜有忧,其状况并不令人十分满意。 莲花一枝枪纪念馆

莲花一枝枪纪念馆

可以接待游客

莲花县城

秋收起义

高滩军事会议会址

未开放

高洲乡

秋收起义

莲花花塘官厅

未开放

琴亭镇

井冈山斗争

红军医院

未开放

坊楼镇

井冈山斗争

红军修械厂

未开放

坊楼镇

井冈山斗争

红军被服厂

未开放

坊楼镇

井冈山斗争

硝盐厂

未开放

坊楼镇

井冈山斗争

棋盘山游击战根据地

可以接待游客

神泉乡

井冈山斗争

莲花垄上新四军驻地

未开放

垄上村

抗日战争

莲花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可以接待游客

莲花县城

三、莲花红色资源存在的问题莲花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不但时代久远,而且都有所保存,特别是它们能够反映我国革命时代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的重要事迹,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改革开放以来,莲花在红色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发掘利用工作中难免还存在一些不足,分析起来,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红色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只有少数景点能接待游客,还有大量红色资源未被开发,造成红色资源的浪费。同时,未能将这些资源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削弱了它们的影响力和宣传力。例如高洲军事会议地址,花塘官厅和红军医院等都没有被开放。

(二)当地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认识不高,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整理、利用有所行动,但还没有完全摆上议事日程,有些红色资源处在无人问津的地步。比如花塘官厅里里外外杂草丛生,门窗破旧不堪,屋瓦随时都可能掉下来,简直变成了危房。

(三)当地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或是根本没对一些红色资源采取保护措施。例如,高滩军事会议旧址多年成为一户人家的住处,并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商店。从房子的外部看,很难想到它会与红色景点挂钩,即使走进里头,也只能看到毛泽东头像等褪色的牌子。

(四)红色景点建设滞后,没有形成一定规模。例如,目前可以称上莲花县建设程度最佳,游客人数最多的莲花一支枪纪念馆,二楼被闲置,堆放木头等物品。

(五)红色资源被破坏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莲花革命烈士塔四周被涂涂画画,布满粉笔字迹。

(六)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专门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虽然莲花县已经成立旅游局,但是真正意义上专门负责红色资源的人员没有。莲花一支枪纪念馆内只有两个工作人员,普通话也不是很标准,没有讲解员,对游客缺少吸引力。

(七)红色景点附近的交通,饮食和住宿等没有保障。多数红色景点位于比较偏僻的地方,没有直达的车次,而且没有路标指示其存在。周围几乎是居民住宅,没有提供食物的餐馆和提供住宿的旅店。

(八)红色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的需求不大。红色资源具有其独特的经济和社会等价值,应该得到当地人的高度重视。而且,红色资源没有突出其井冈山斗争和秋收起义等特色,品牌效益低,整体吸引力低。

四、对莲花红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建议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是社会的基础。莲花经济的发展是发展莲花的红色旅游资源先决条件,因而开发和利用起莲花的红色资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旅游业属第三产业,同时也会带动莲花经济的发展。同时,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宣传莲花的红色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文化贡献力量。因此,莲花有必要为本县的红色资源开发制定一个长远的计划,目前,最关键的是莲花要把本县的红色资源保护起来,同时提高当地人保护红色资源的意识。以下是我们经过置身莲花调查后,结合所学知识,提供的一些建议,希望对莲花县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完善红色资源管理机制,实行责任到具体的个人的制度,抑制进一步的破坏现象。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红色景点安排讲解人员,或挑选优秀的志愿者,为游客进行讲解。

(二)加大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完善红色资源场馆的建设。可以在红色资源场馆内装饰富有红色文化气息的图片等艺术品,调整灯光设置,播放相关革命历史和文化宣传短片;设置感言台或留言簿,让游客各抒己见,抒发感慨,留下宝贵的建议;进行“真人秀”比赛,让游客或模仿革命人物,或演出相关历史事件,通过亲身感受当时的场景,在娱乐中了解相关历史,学习相关红色文化。

(三)加大对红色资源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举办红色知识竞答,红色文化征文比赛,红色诗歌创作或朗诵比赛,红色歌谣大比拼等形式,提高人们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通过网络、电视和报刊等媒体,像广大群众征集富有莲花特色的红色资源口号,宣传册,红色主题曲等等;充分利用莲花雪鸭等名菜的知名度,举办厨艺大赛,吸引各方游客的到来,在大赛环节上加上红色景点的宣传。

(四) 提高莲花的地区接待能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用景点旁是满是当地人生活和休憩的家园这一特色,发展富有莲花风情的饮食和住宿服务。游客可以在当地人家里了解当地人对红色文化的见解,体验当地的风土民情,增加其旅游的含金量。

(五) 加快交通建设,提高交通通达性,注重县内外交通的连接。整修破损的路面,加快县内公交车的普遍化;在通往红色景点的路上,设置路标,可以通过路标设计大赛,选择最具代表性和最具特色的路标。结合景区周围路窄不宽的现状,可以设立自行车租借点,让游客边骑车边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观,快快乐乐的到达景区;也可以成立一批特殊的高素质的摩托车或小三轮车驾驶队,为游客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

(六)充分利用莲花多山多树的优势,发展果树种植业,让游客亲身体验收获果实的喜悦;设置山中寻宝(仿制的革命红品等),开发革命根据地等游戏,提高红色之旅的趣味性。

(七) 将莲花的红色资源进行分类,例如分为秋收起义红色景点,井冈山革命红色景点等等,提高莲花红色资源的整体竞争力和规模效益。

(八) 加强与旅行社的联系,一方面旅行社可以促进莲花红色资源的宣传,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红色景点游客的增加。同时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引进外资,为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物质基础。 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 课题组)2.《毛泽东引兵井冈莲花决策论文集》3.《引兵井冈在这里决策》4.《铁军从这里出发》5.萍乡红色资源规划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daodoc.com】

第20篇:莲花县红色资源调查报告

莲花县红色资源调查报告论文关键词:莲花红色资源

论文关键词:莲花红色资源

论文摘要:莲花县地处江西省西部,罗霄山脉中段,是萍乡这片政治底蕴与经济底蕴深厚的热土的一部分。红色旅游资源遍布全县,主要景点景区有1O多个,如莲花一枝枪纪念、花塘官厅等。本文主要着重介绍莲花红色旅游资源的分布及状况,并结合本地绿色资源和古色资源,提供一些建议,为发展本县旅游资源提供条件。

莲花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引兵井冈的决策地。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胡耀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莲花为革命做出过巨大牺牲和贡献,全县数千优秀儿女为新中国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全县在册革命烈士3481人,开国将军13名。本地红色资源十分宝贵,在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发展经济的现阶段,为了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经济、社会、教育等多种作用,因而有必要对本地红色资源加以清理、重建、保护、整合,进而推动莲花红色资源的发展和传播。

一、莲花红色资源的地位

莲花拥有全国最著名最宝贵的一枝枪在革命的危急关头,有些人革命意志薄弱、悲观失望。莲花县工人纠察队领导人陈朝湘,剥掉了革命的外衣,暴露了反动面目,把纠察队的六十支枪,带走五十九支投靠了敌人,参加了国民党“靖卫团”,只有贺国庆一人带出一支枪。敌人为了追缴贺国庆带出的一支枪,到处贴出悬赏捉拿的公告。贺国庆等人为了保住这一杆枪,把枪枝拆散分别埋在龙山岩和贺家宗祠。敌人抓到贺国庆的父亲,严刑拷打,逼他交出儿子贺国庆和枪,老人坚贞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敌人接着又杀死贺国庆的母亲。为了这支革命枪,贺国庆一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28年2月,中共莲花县特支用大革命失败时保存下来的这一枝枪,重建莲花红色地方武装,开展武装斗争。所以说,莲花一枝枪是中国革命最著名最宝贵的一枝枪。

莲花是井冈山斗争时期5个“全红县”之一1927年9月25日,工农革命军进入了莲花县境。26日,毛泽东在县城的宾兴馆召开了莲花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正是在莲花县,毛泽东坚定了引兵井冈山的决心和信心。1928年2月,中共莲花县特支用大革命失败时保存下来的一枝枪,重建莲花红色地方武装,开展武装斗争,并配合红四军29团攻克莲花县城,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各区、各乡也随后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同时各地还成立了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等群众组织。莲花县全境成为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红色区域,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的5个“全红县”之一,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莲花成为湘赣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之一1929年初,在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进入赣南后,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的一部分战士以井冈山根据地为基础建立了湘赣革命根据地。红五军的另一部分战士,在黄公略的领导下,转战湘鄂赣边,建立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是时,莲花全境成为湘赣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之一。萍乡县70%的地方,

包括今芦溪、湘东大部分,上栗全境和安源区安源镇等地也都成为红色区域,南部属湘赣根据地,北部属湘鄂赣根据地。

莲花县是红军的重要来源之一据资料记载:安源路矿工人是红军的重要来源,仅1930年5月、6月和9月,就有3500多人参加了红军;1932和1933两年时间,仅莲花县就有4574人参加了工农红军,其中涌现了朱辉照、朱云谦等13位共和国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几支部队其前身就诞生在莲花县。

莲花成立了萍乡市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1928年6月30日,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县城万寿宫召开,为期3天,参加大会代表300余名。会上作出了建立县、区、乡三级苏维埃政府,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实行土地分配等决议,成立了莲花县苏维埃政,这是萍乡市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二、莲花红色资源概述

莲花一枝枪纪念馆:原为“宾兴馆”国家2A级景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莲花一枝枪的历史而得名 l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迫使各地工农武装力量缴枪,莲花农民自卫军有6O枝枪,被缴去了59枝。共产党员贺国庆冒着生命危险,将唯一的一枝枪的枪身和枪机分别掩埋在不同的地方,才使这枝枪保存下来。1927年9月25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攻克莲花县城,师部和前委指挥部就设在“宾兴馆”。馆内珍藏着许多极具革命历史价值的史料。一是中国工农红军引兵井冈山,毛泽东是在这所馆内决策的。馆内展示着毛泽东同志秋收起义攻克莲花后,决定部队去向的会议、书信以及部分将军、当事人的回忆录;二是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的斗争》一书中高度评价的“莲花一枝枪”。这枝枪为莲花武装斗争的不断发展壮大立了汗马功劳。

莲花花塘官厅:位于莲花县城南琴亭镇花塘村,莲花县革命活动的一个中心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共湘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诞生地,中共湘赣苏维埃政府一大会议在此召开。彭德怀、王震、肖克、王首道、陈毅、项英、曾山等一大批共和国高级将领在这里战斗过。后又为“列宁学校”,官厅现存1986年时任中央中共总书记胡耀邦同志为其亲笔所题的“列宁学校”牌匾。

高滩军事会议会址:1927年9月23日,秋收起义部队在芦溪遭遇赣敌朱培德部的袭击,革命军损失近700人,总指挥卢德铭在战场上牺牲。为保存实力,毛泽东率部队由芦溪进军莲花。9月24 F-I秋收起义部队进入莲花的第一个村子是高洲乡高滩村,部队在这里休整,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临时军事会议,研究攻克莲花县城的作战方案和进军路线。棋盘山游击战根据地:位于神泉乡境内,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谭余保在棋盘山组建了湘赣临时省委、省军政委员会和湘赣游击支队司令部。三年游击战争,棋盘山根据地保存了革命火种。在棋盘山发生过两件大事,一是在棋盘山召开了坚持赣西游击战的军事会议,组建了湘赣苏区游击队。二是陈毅同志在棋盘山险些被误杀。棋盘山还是一部分新四军开往前线的出发地,曾山同志来棋盘山指导工作,促成了赣南新四军的改编,改编后的新四军一部分从这里奔赴战场。同时,棋盘山自然风光独特,原始生态优美,瀑布成群,古木参天,景区集自然景观与红色文化于一体。

三、莲花红色资源存在的问题

莲花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不但时代久远,而且都有所保存,特别是它们能够反映我国革命时代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的重要事迹,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改革开放以来,莲花在红色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发掘利用工作中难免还存在一些不足,分析起来,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红色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只有少数景点能接待游客,还有大量红色资源未被开发,造成红色资源的浪费。同时,未能将这些资源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削弱了它们的影响力和宣传力。例如高洲军事会议地址,花塘官厅和红军医院等都没有被开放。

(二)当地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认识不高,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整理、利用有所行动,但还没有完全摆上议事日程,有些红色资源处在无人问津的地步。比如花塘官厅里里外外杂草丛生,门窗破旧不堪,屋瓦随时都可能掉下来,简直变成了危房。

(三)当地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或是根本没对一些红色资源采取保护措施。例如,高滩军事会议旧址多年成为一户人家的住处,并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商店。从房子的外部看,很难想到它会与红色景点挂钩,即使走进里头,也只能看到毛泽东头像等褪色的牌子。

(四)红色景点建设滞后,没有形成一定规模。例如,目前可以称上莲花县建设程度最佳,游客人数最多的莲花一支枪纪念馆,二楼被闲置,堆放木头等物品。

(五)红色资源被破坏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莲花革命烈士塔四周被涂涂画画,布满粉笔字迹。

(六)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专门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虽然莲花县已经成立旅游局,但是真正意义上专门负责红色资源的人员没有。莲花一支枪纪念馆内只有两个工作人员,普通话也不是很标准,没有讲解员,对游客缺少吸引力。

(七)红色景点附近的交通,饮食和住宿等没有保障。多数红色景点位于比较偏僻的地方,没有直达的车次,而且没有路标指示其存在。周围几乎是居民住宅,没有提供食物的餐馆和提供住宿的旅店。

(八)红色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的需求不大。红色资源具有其独特的经济和社会等价值,应该得到当地人的高度重视。而且,红色资源没有突出其井冈山斗争和秋收起义等特色,品牌效益低,整体吸引力低。

四、对莲花红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建议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是社会的基础。莲花经济的发展是发展莲花的红色旅游资源先决条件,因而开发和利用起莲花的红色资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旅游业属第三产业,同时也会带动莲花经济的发展。同时,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宣传莲花的红色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文化贡献力量。因此,莲花有必要为本县的红色资源开发制定一个长远的计划,目前,最关键的是莲花要把本县的红色资源保护起来,同时提高当地人保护红色资源的意识。以下是我们经过置身莲花调查后,结合所学知识,提供的一些建议,希望对莲花县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完善红色资源管理机制,实行责任到具体的个人的制度,抑制进一步的破坏现象。

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红色景点安排讲解人员,或挑选优秀的志愿者,为游客进行讲解。

(二)加大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完善红色资源场馆的建设。可以在红色资源场馆内装饰富有红色文化气息的图片等艺术品,调整灯光设置,播放相关革命历史和文化宣传短片;设置感言台或留言簿,让游客各抒己见,抒发感慨,留下宝贵的建议;进行“真人秀”比赛,让游客或模仿革命人物,或演出相关历史事件,通过亲身感受当时的场景,在娱乐中了解相关历史,学习相关红色文化。

(三)加大对红色资源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举办红色知识竞答,红色文化征文比赛,红色诗歌创作或朗诵比赛,红色歌谣大比拼等形式,提高人们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通过网络、电视和报刊等媒体,像广大群众征集富有莲花特色的红色资源口号,宣传册,红色主题曲等等;充分利用莲花雪鸭等名菜的知名度,举办厨艺大赛,吸引各方游客的到来,在大赛环节上加上红色景点的宣传。

(四) 提高莲花的地区接待能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用景点旁是满是当地人生活和休憩的家园这一特色,发展富有莲花风情的饮食和住宿服务。游客可以在当地人家里了解当地人对红色文化的见解,体验当地的风土民情,增加其旅游的含金量。

(五) 加快交通建设,提高交通通达性,注重县内外交通的连接。整修破损的路面,加快县内公交车的普遍化;在通往红色景点的路上,设置路标,可以通过路标设计大赛,选择最具代表性和最具特色的路标。结合景区周围路窄不宽的现状,可以设立自行车租借点,让游客边骑车边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观,快快乐乐的到达景区;也可以成立一批特殊的高素质的摩托车或小三轮车驾驶队,为游客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

(六)充分利用莲花多山多树的优势,发展果树种植业,让游客亲身体验收获果实的喜悦;设置山中寻宝(仿制的革命红品等),开发革命根据地等游戏,提高红色之旅的趣味性。

(七) 将莲花的红色资源进行分类,例如分为秋收起义红色景点,井冈山革命红色景点等等,提高莲花红色资源的整体竞争力和规模效益。

(八) 加强与旅行社的联系,一方面旅行社可以促进莲花红色资源的宣传,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红色景点游客的增加。同时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引进外资,为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1.http:///upfile/2006/11/lvyou_200862101748-0.doc萍乡市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 课题组)

2.《毛泽东引兵井冈莲花决策论文集》

3.《引兵井冈在这里决策》

4.《铁军从这里出发》

5.萍乡红色资源规划

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