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干部与留守妇女(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25 09:03:2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留守妇女

留守妇女,给她们一个支点

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外移,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留守妇女群体。由于丈夫长期外出打工,妻子留守家庭,她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这些妇女就是所谓的“留守妇女”。

作为高中生的我,以前竟然从未听说过这个名词,对于她们的付出与牺牲,痛苦与挣扎,我们不应该视若无睹,心安理得。仔细想想,我们口口声声说把男女平等放在口边,其实真正做到的人是不多的,包括像“好男不和女斗”的啊云云,其实这是男性对于女性的忍让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尊重,包容。这样的社会现实让人很无奈,彻底实现男女平等不知要到何年何月。

留守妇女的压力越来越大,带给留守妇女自身发展空间越少,沉重的家庭和劳动负担对留守妇女闲暇的挤压,加重了两性之间发展的不平等,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影响,很多农村妇女已经习惯在家庭中处理日常家务活。出于农村实际生活的需要,农村妇女要照顾老人、孩子,操持家务。解决农民工从个体到家庭式的转移问题,单靠农民工自身的力量很难完成,需要政府和社会加快针对农民工的政策和制度建设。对于留守妇女,农村基层组织要有针对性的政策,在劳动、子女抚养、教育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根据留守妇女的现实需求,在农业生产的种、收、管理等环节中,通过农村合作社等集体力量帮助组织农业生产和生活,减轻留守妇女的生活负担。

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农村中一个特殊群体正在形成——她们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她们被称为“留守妇女”。人们在颂扬“留守妇女”坚毅刚强,吃苦耐劳的同时,却不能对她们身上所承受的压力熟视无睹。有人说女人如花,留守妇女则没有享受到花样的生活,她们的生活有更多的辛酸和无奈„„

妇女作为家中比较弱势的一员,担任起了家庭中主要的工作,而妇女在家中的地位仍旧不及丈夫们。这样在比较落后的生产生活中起到了不好的作用。所以责任越大,压力越大,当然我们赋予妇女们的地位也要更上一层楼。

推荐第2篇:留守妇女

为她们撑起一蓝天

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大批农村劳动力流进城市,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群体——留守妇女。本文透过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家庭,身心健康,宗教信仰等状况及我们面对无奈的“留守”所需要采取的措施的角度围绕这一社会现象写的,为探索促进留守妇女和谐发展

关键词:留守妇女生存现状如何解决

参考文献: 《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 《阡陌独舞》:》;『中国农业新闻网』三农在线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大量的农村已婚男性劳动力外出到城市务工,农村留守妇女现象随之出现。留守妇女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承受着多重生活压力。“劳动强度高”、“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是留守妇女生活的真实写照。 沉重的劳动负担和家庭负担使留守妇女不堪重负,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由于夫妻二人拥有不同的生活世界,因此在知识、信息、观念、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逐渐显现。对于长期分离的夫妻来说,婚姻应有的一些功能也很难实现,因此存在很多潜在的问题。

一、丈夫务工收入成为留守妇女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大部分留守妇女仍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在生产中面临劳动力不足和生产技术等难题,丈夫外出务工对留守家庭的经济贡献很大,九成多的留守妇女家庭最主要收入来自于务工收入。丈夫外出务工后,绝大部分留守妇女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下主要负责家务劳动和家庭养殖活动,转变为“男工女耕”模式下一人承担家务劳动、家庭养殖和农业种植活动,留守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据调查统计,留守妇女反映劳动负担重,身体不太好。

况且丈夫外出务工是子女教育的经济保障,但留守妇女在独自抚育子女过程中力不从心,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子女教育是75.0%的留守妇女家庭经济活动的最主要目的,且29.1%的家庭最大支出项目为子女上学费用,排在第一位。

35.5%的留守妇女抚育有2个孩子。但由于文化程度偏低,留守妇女在抚育子女过程中遇到了子女学习辅导和管教的困难。农村社区中,23.0%的留守妇女为文盲,44.5%的留守妇女只上过小学。在子女抚育过程中,59.3%的留守妇女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辅导子女学习,19.5%的留守妇女认为自己管不住孩子,17.7%的留守妇女没有时间辅导子女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训斥和体罚是留守妇女常用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有时留守妇女在身体过度劳累、心理压力过大时,甚至将子女当作“出气筒”,从而使其教育方式演变为严重的身体虐待和语言虐待,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沉重的劳动负担和精神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留守妇女与子女的沟通。留守妇女普遍表示在教育男童方面遇到的困难更多。

二.沉重的劳动负担和心理压力导致留守妇女疾患增加,健康状况堪忧,农村医疗无法满足妇女的就医需求,长期的辛苦劳作,再加上丈夫每个月寄回家的微薄工资(有的甚至没有寄钱回家),使一大部分留守妇女生活艰难,没有营养,健康状况恶化。无论是农业生产劳动还是家务劳动,留守妇女承担的比例都在85%以上。同时,在丈夫外出务工后,55.0%的留守妇女做农活时间增加了,50.0%的留守妇女家务劳动时间增加。另一方面,沉重的劳动负担也增加了留守妇女的心理负担,尤其在农忙时节,她们常因无法完成耕作劳动而焦虑、烦躁,进而引起生理疾病。另外,妇科疾病在留守妇女中也很常见,这主要与农村卫生条件及农村妇女的卫生习惯有关,也与农村妇科保健条件有很大关系。尽管目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系统定期对农村妇女进行孕检和妇科检查,但陈旧而简陋的设施条件无法满足其他的妇科疾病检查。调查发现,31.3%的留守妇女的身体状况较差。

三、长期分居、聚少离多的婚姻生活,导致留守妇女情感满足等婚姻功能难以实现,留守妇女有强烈的孤独感,常常以哭泣缓解负面情绪,大部分的留守妇女,其丈夫每年外出务工时间为9至12个月,丈夫务工地点在外省(市),丈夫外出务工后,留守妇女和丈夫通过电话进行联系,但部分的留守妇女和丈夫每次通话时间不超过3分钟。电话联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夫妻分离的距离感,但远远不能满足留守妇女和丈夫的情感需求。除此之外,大多数留守妇女因交通、费用和务工地的居住问题从未去看望过在外务工的丈夫。留守妇女的“孤独”情绪最为显著,这种“孤独”的感觉中不仅包含着留守自身的苦楚情绪,而

且体现了留守妇女独自承担的家庭责任和压力。

四、哺乳期留守妇女现象折射出女性农民工在城市务工过程中合法权益的缺失,在留守妇女群体中,哺乳期妇女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亚群体,占总体的12.8%。她们中有84.3%曾经在外务工,84.1%的年龄在35岁以下,怀孕生子是她们留守的主要原因。年轻化的特点和务工经验使她们成为留守妇女群体中最不稳定的一个亚群体。调查显示,有64.7%的哺乳期留守妇女打算待孩子断奶后,将孩子交给公公婆婆照顾,自己再次外出务工。她们的选择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哺乳期留守妇女现象反映出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农村劳动力在外务工中的不平等待遇。农村女性务工者很少能与雇用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所以既不能享受合理的劳动保障、生育医疗保障等,也因为怀孕而不得不丢掉工作、返回家乡。

五、部分留守妇女表现出明显的宗教信仰行为,且迷信色彩浓厚调查发现,7.3%的农村留守妇女信仰宗教,其中,河南省调查地区有22.5%的留守妇女信仰宗教。留守妇女的宗教信仰动机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现实生活给留守妇女带来了许多无奈,她们缺乏安全感、稳定感,家庭收入没有保障,身患疾病又没有能力治疗等,这些使得她们在自己现有的社会资源条件下无力改变这种无奈又无助的生活状况,只能转而向神秘力量寻求安慰和寄托。宗教信仰为留守妇女带来了心理调节、教友互助、行为约束和娱乐消遣等帮助。然而,留守妇女的宗教信仰行为并不理性。在求助无门的情况下,留守妇女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试图用精神方法来解决现实的难题,是一种被动的无奈选择,尤其是把治病救人这样的愿望寄托于宗教信仰中,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这也折射出目前农民宗教信仰行为的一些特点。

对于出现的留守妇女的诸多问题,这样复杂的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层的高度重视,把关注留守妇女群体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但从实际情况看,各级领导对留守妇女问题还没有进行认真地研究,没有一个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这也是留守妇女生产生活逐步陷入困境的原因之

一。根据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分析,留守妇女是个越来越庞大的群体,她们将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又是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留守妇女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地解决,整个社会就不会和谐,还将引发出更大更多的

社会问题。

留守妇女问题的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经济的落后;留守妇女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大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农村,几乎不存在留守妇女问题;那里的农村,不是劳动力大量向外地城市转移,而是在大量地吸收外地的劳动力,外地劳动力成了苏南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无论对于改变农村面貌,还是解决留守妇女问题,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当务之急。

当前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组织留守妇女参加技术培训,提高就业技能。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内容和物质支撑,现代农业是以相对完善的生产条件和物质装备为基础,有效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手段、科学知识和管理方式等要素组织生产经营的农业,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是建设现代农业、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只有大力提高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培育造就一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创新经营主体。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亿万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在多数农村男性劳力被城市吸引的情况下,广大妇女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她们中的大部分缺少发展现代农业的技能,因此,必须组织她们参加技术培训。培训经费可以由政府买单,以便调动妇女们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取送出去培训和请进来培训的办法,根据市场的需求、妇女的文化层次、接受程度,因人制宜地选择培训项目,保证她们学得进,输得出,用得上。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兴办各类企业,拓宽就业门路。

必须发展工业经济,只有工业经济发展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才能就地消化,留守妇女家庭也就会减少。发展工业经济要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一方面积极吸引国内外的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和引导本地农民创业,走全民创业之路,让外出的农民回家就业。政府主要通过规划、协调、服务、政策等宏观手段,正确引导乡镇创办工业集中区。一是创新管理模式。工业集中区可在经济上与政府分离,独立承担经营责任和收益风险。按照“标准化建设、公司化管理、

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加强对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引导,使集中区管委会逐步由履行行政职能过渡到社会化运作、规范化服务。二是创新投资主体。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吸引多元投入,解决集中区建设资金问题。在集中区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投资公司,主持和经营管理工业开发园区和集中区的建设。投资公司实行多元化的资本结构,按照自主经营、滚动发展、自我壮大的要求,进行独立运作、自负盈亏式的运营。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筹措集中区建设资金。鼓励和吸纳各类企业和投资主体参与工业集中区的投资建设,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在集中区内建造多层标准厂房。三是创新发展空间。对一些不具备工业发展条件的乡镇,可从整合资源

入手,鼓励其引资在县城创办工业,借助县城工业集中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工业发展了,男劳力回家了,留守妇女问题迎刃而解。

(3)依法流转农民承包的土地,促进农村经济良性发展。

农村土地的分散性阻碍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七十年代末实行土地承包政策时,为求平均,往往将土地好差搭配,远近搭配,使土地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每户农民的承包地也分散成东一片西一块,无法实行机械化耕作,高强度的农业劳动更是给留守妇女增加了困难。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可以在继续执行农村土地30年不变的承包政策、暂不改变土地的所有人承包权的前提下,通过土地合法流转,让接收土地的人有合法的使用权。也可实行土地的有偿流转,农民可在转让的合法期限结束时,有收回自己承包土地的权利,以解决后顾之忧。也可以让种田大户出资,从有固定职业和进城落户农民那里收购其土地承包权。不管采取何种办法,都必须坚持依法流转,政府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建立好土地的流转档案,依法有据,减少土地纠纷的发生,保证农村土地和农民劳力转移工作的有序进行。土地合法流转后,分散到各个农户的土地又会重新得到优化集中,原来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将不复存在,促进农业的投资主体发生变化,从事土地规模经营的农场主也应运而生,有可能实现劳动机械化、种植科学化、管理企业化、产品市场化,农业的产出效益会大大提高,有助于使农村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4)实施家庭创业行动

“家庭创业”行动作为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和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有效载体,

并取得了实效。通洋镇居委会留守妇女徐伟芳的丈夫在常熟市一家服装企业当裁剪师多年,“留守妇女家庭创业”活动开展后,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丈夫回家开办了服装厂,专做童装和护袖,所使用的原料全部是从常熟那家服装企业买回来的下脚料,成本小,价格低,薄利多销,供不应求,因此利润可观,她家的年收入达到10万多元;20多名留守妇女在她的家庭服装厂上班,每月工资都在1500元以上。实践证明,凡是“家庭创业”开展好的地方,夫妻闹矛盾、邻里闹纠纷的少了,人心思进、互助致富的多了,乐于学习、勤劳致富、创造美好生活已经成为家庭创业妇女实实在在的行动。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关乎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与速度,我们应该对此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维护她们的切身利益 ,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推荐第3篇:留守妇女调查报告

留守妇女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给经济社会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导致农民家庭夫妻分居,留守妇女生产生活困难的一系列问题。最近,我利用暑期时间对我们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深深地体会到留守妇女的艰辛和不易,她们柔弱的双肩既承担赡养老人、照顾小孩的重任,又承担着家庭生产的艰辛,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和希望,默默地支承家庭的负荷。

一、留守妇女的基本情况

2011年.全村总人口数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人,留守妇女人,女劳动力人。

1、在文化程度方面,大部分留守妇女文化偏低。从调查的情况看,85%以上的留守妇女为初中及以下学历,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较多,31—40岁的具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较多,40岁以上的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较多。

2、从年龄结构上来看,留守妇女主要分布在30岁以上。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主要是因为生育、照顾幼小子女而暂时没有出门打工,占总数的15%左右,40岁以上的占到15%,30-40岁的留守妇女是较为集中的年龄段,这一阶段的妇女上有日益年迈的父母,下有正在成长的孩子。

3、从留守妇女的留守原因来看,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的留守妇女因为家庭不支持其外出打工或者自身不愿意外出打工,客观原因是需要她们留守家里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顾农业生产。双重原因使得她们既向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态,这一现象在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身上表现得更加为明显。

二、留守妇女生存的现状及问题

1、劳动强度大,身体受损。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琐事,有时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留守妇女的体力大幅度透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留守妇女”需要每人独立承担将近5亩地左右的农业生产和养鸡望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而其中又有半数以上的妇女表示“一个人难以单独承担农活”,“希望过上安稳的家庭生活”。而那些身体不好的留守妇女,遇到的困难则更大。如我们村留守妇女沈某,家里有5口人,有两个孩子上学,一个读高中,一个幼儿,有一位体弱多病的婆婆,还有4亩责任田的耕种,全部由她一人承担。由于多年辛劳,积劳成疾,还患上了腰椎病,用她自己的话说“有时累得鞋都不想脱,就想爬到床上睡觉,可是家里小孩还要自己照顾”。而问到腰椎病治疗的情况时,她说丈夫打工挣的钱,要给孩子买奶粉和交学费,还有婆婆需要照顾,所剩不多,自己的病只能支撑下去。说着说着,她已泣不成声。

2、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下降。由于丈夫常年在外,留守妇女精神负担明显加重,安全感下降。主要表现:一是出现婚姻危机。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因为丈夫长期在他乡打工,夫妻之间缺乏沟通,双方互相猜疑,再加上自我精神生活空虚,自我控制力不强,易导致感情危机。在调查中,我发现“打工婚姻”不稳定,聚少离多。二是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老人、儿童和妇女,在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农村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留守妇女的安全感大大降低。70%的留守妇女面临着巨大的生存的压力和心理压力,并且无人倾诉,既要操心孩子,又要担心在外的丈夫,还害怕流言蜚语。其中一位妇女告诉我,她家鸡子常常被偷,小狗也被偷走。

3、婆媳关系难处理,对子女疏于教育。自古以来,婆媳关系都不好处理,尤其现在的丈夫不在家的情况下,处理好婆媳关系更是难上加难。调查中我们发现多例存在婆媳关系没有处理好导致家庭矛盾激化的现象。不少留守妇女本身文化水平比较低,除了在经济、生活上能为子女提供一定的支持外,无力在子女学习上、做人做事上给予有效教育与监管,只能

听之任之,只是希望子女不要惹麻烦。由与80%左右的留守妇女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就是拿钱给他们上学,只要他们在学校听老师话,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行。有近50%的妇女几乎从未同子女谈理想与抱负,有近65%的妇女不知道平时孩子想什么、干什么,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主要表现在吃饭穿衣上。我还发现有的妇女由于自身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子女上初中后不能对其进行辅导和监管。

三、留守妇女问题的解决建议

留守妇女是目前农村最大的劳动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主力军,关系到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针对留守妇女面临的压力和困难,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帮扶活动,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爱留守妇女的社会氛围。

1、高度重视,创造关爱留守妇女的良好环境。关爱农村留守妇女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 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要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各部们齐抓共管、共同关心的局面。要出台相应的硬性帮扶政策和措施。如相关部门要深入基层传授技术、以村为单位建立“农家书屋”、定期或巡回开展“三下乡”活动、建立“妇女健康之家”、帮助有条件的农村妇女给予信贷扶持和项目扶持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妇女节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以“平安活动”建设为载体,以评选“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居”、“五好文明家庭”等形式,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宣传知法守法、做合发公民的重要意义;引导妇女相信科学,发对迷信,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犯罪活动,打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教育,提高妇女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有志青年回乡创业。要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青壮年劳动力在本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大量外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要拓展农村致富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动员和鼓励外出务工青年积累经验,更新观念,帮扶他们回乡创业,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技能培训和资金扶持,鼓励留守妇女自主创业。继续大力加强妇女技术培训,举办留守妇女技术培训班,让留守妇女懂得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种田,科学致富,提高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继续创办示范家长学校,深入开展“争当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活动,引导更多的家长特别是留守妇女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劳动、妇联等部门要继续坚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 致富门路,推广科技含量高、覆盖面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要大力扶持留守妇女创业项目,在用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给及政策优惠,使其能够敢创业、会创业、创成业。同时、政府要尽快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在农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合理流转土地,使农村留守妇女从繁重的土地劳务中解脱出来。

4、积极探索有特色的农村妇女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妇女群体自身互帮互助的作用。在“政府支持”的前提下,成立乡镇农村妇女协会或农村妇女合作小组,“生产联合互助组”以减轻劳动强度;“生活联合互助组”以相互关心实现情感上得诉求;“文化活动联合组”以共同分享娱乐等。同时,鼓励她们利用协会或互助组定期或不定期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亲情之旅”等亲情互动活动,加强留守妇女夫妻间的情感交流。

但是,通过上述途径来解决留守妇女的问题,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认为目前最为重要的、能切实起到作用的时为留守妇女提供所需的援助和支持。在流出地,要充分发挥村委会功能,开展针对留守妇女所需要的村委公共服务,增强她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她们面临最大的困难,村委可以建立家教咨询站,由寒暑假大学生提供服

务。这样,农村留守妇女的问题可以逐一改善甚至解决,加快新农村的建设。

推荐第4篇:留守妇女撑起“半边天”

留守妇女撑起“半边天”

随着打工经济的蓬勃兴起,大量男劳力涌入城市,在农村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妇女。佐坝乡碧岭村总人口三千多人,其中妇女有1000多,留守妇女达到晋近600人,她们忍受着与丈夫两地分居的孤寂,不仅承担了家里的全部农活,而且还要赡养老人、照顾孩子,用坚毅和刚强挑起家的重担。如今,就是这个群体慢慢挑起新农村建设的重担,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她们积极投入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为自己的家乡旧貌换新颜贡献自己的力量,涌现出了不少先进典型,使妇女撑起了“半边天”,在当地广为传颂。

一、安庆市首家城乡统筹发展试点——宿松县统筹城乡发展实验区

2009年安,庆市首家城乡统筹发展试点——宿松县统筹城乡发展实验区坐落在佐坝乡碧岭村,为织广大留守妇女展现新时期巾帼风采提供了大舞台。在基层妇联宣传组织下,这些妇女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投身建设实验区,协调各项工作的完成。

一是,协调完成征地。按照统筹发展实验区的规划,需要完成征地千余亩,在征地中不免会受到阻碍。村民张某是征地过程中的难点户,村两委几经前去做思想工作都无效,无奈之下,只得求助于该户的邻居黎云霞,她是本村的一位留守妇女,当她听说政府要将自己所住的这一片地带作为实验区廉租房建设用地时,她没有担心自己的地被征去后自己住哪,反倒积极地配合政府的工作完成征地程序,因为她相信政府是始终为民谋福利的,农民的生活只会越来越好,当得知自己的邻居张某是征地中的难点户时,她二话没说,多次前去张某家中商谈,向他宣传乡村建设需要统筹安排,只有在统一规划,整合各种资源下才能将自己的村子变得更加商业化,我们才能逐渐过上城里人的生活,经过几次不懈的协调,最终张某同意征地。实验区征地任务得以顺利进行,为后续工作做好铺垫。

二是,同心协力完成村庄整治。位于实验区的腊塘整治点,目前

已基本完成房屋正立面改造、路网建设等主体工作,正在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等扫尾工作。当然,在整治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障碍,尤其需要提一提的就是以徐求枝为代表的典型妇女代表在村庄整治的表现。腊塘整治点在整治前呈现人口多,房屋拥挤,村间道路狭窄,猪粪、牛屎、垃圾遍地特点。徐求枝是一个做事果断的人,她心灵手巧,能说会道,她种地养猪,教育儿女,乐于助人,家庭及邻里关系都处理得很和睦。针对这一情况,碧岭村充分发挥妇联的优势,做好徐求枝的思想工作,鼓励她“参政议政”,徐求枝先与丈夫一起规划建设自已的家,把原来只有一层三间的砖混房再升一层;座房左右两边各盖一排四间的猪圈,发展种养结合的家庭经济,为了让村间道路宽敞一些,她还与丈夫商量主动让出自己的地点来。在她的带动下,村民们自己或请人对自己的住所认真进行规划设计,主动清扫庭院,拾捡杂物,治理脏乱差,建设清洁和谐的新农村,村民们焕发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是,配合做好“五清”、“五改”、“五化”。在该村妇联干部以身作则下,在黎云霞和徐求枝带头示范下,引领广大农村妇女以“美在农家”为主题,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以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主动清垃圾、自觉清柴草、协助清边沟、积极清路障、及时清积雪,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妇联的“联”字作用,上联党委政府争取项目入驻,右联金融农技部门争取资金技术投入,左联亲朋好友服务家乡建设,下联广大妇女共改共建新农村,营造“改房我先行、改水我受益、改厨我低碳、改厕我卫生、改圈我放心”的良好氛围。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坚持先易后难,量力而行,充分发挥妇女在环境整治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强化“道路硬化、空间绿化、庭院美化、环境亮化、心灵净化”的责任意识,努力创建整洁、优美、舒适、宜居的新农村。

二、天和园农家乐

胡淑娟是碧岭村带头创业致富的典型妇女代表,同样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朴实、憨厚、勤劳、善良,但她有一颗不安份的心,敢于人先。九十年代初,她本是碧岭村的一位村干部,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辞去了这个职务,之后的她开始研究花木培植技术,并且参加专业培训,在自己的门前荒地上培植桂花,几个月之后将培植好的桂花卖出去,不仅收回了成本,还有不错的利润,就这样胡淑娟赚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致富不忘乡里,她组织本村的留守妇女们共同培植桂花,她先将桂花幼苗她们,等到可以卖的时候再转回来,从而赚取中间的培植费,慢慢地,胡淑娟将桂花培植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再经过多年年的苦心经营,如今的她的桂花已经在网上远销全国。另一方面,在积累了一些资金后,她觉得自己所在的村庄风景旖旎,而且交通发达,不安的她萌生了投资建立一个生态、休闲山庄天和园,目前该乐园已经发展成面积100亩,拥有赏景、垂钓等一系列休闲活动,年收入百万,同时请村里的妇女为她管理,每年能解决100名留守妇女的就业增收问题,改善了她们的生活条件,丰富了她们的精神生活。该农家乐于2008年荣获“市巾帼生态家园”称号,胡淑娟本人也三次获得“县双学双比女能手”称号,并在某年获得县人大代表的资格。

三、花卉苗木种植基地

丁艳莲是佐坝乡碧岭村的一个普通妇女,家境贫困,但是由于家里的小孩较小,不能外出打工赚钱,只能留守在家。在生活陷入困顿之后,丁艳莲通过了市场调查,借钱去学习花卉苗木培植技术,先是从洛阳进了一车杜鹃花租用别人的菜棚养植,取得了较好地收益后,大着胆子承包了碧岭村4亩地,建了三个日光温室大棚,养了两棚杜鹃、一棚仙客来,到了鲜花上市的季节,她就自己出去找市场。敢为人先她决心再扩大规模,萌生成立花卉合作社带领妇女群众种花致富。几经波折,在丁艳莲发起下,与另外三位留守妇女合作成立花

卉苗木合作社,名叫碧绿园地,目前拥有近200亩花卉培育种植基地,已经承接了宿中、花中、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的绿化工程,总资产近500万元,每年能解决100多名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每年为她们增加近两万元的经济收入,大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这几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她们不甘贫穷落后,展现出了新一代农村妇女自强不息、勇于拼搏创业的新形象,是全县农村妇女在“科技兴家、畜牧兴家、合作兴家、巧手兴家、绿色兴家、劳务兴家”等“六兴家”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为美丽乡村建设增彩添色。

推荐第5篇:留守妇女调研报告

留守妇女生存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伴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务工的浪潮,农村留守妇女的队伍逐步扩大,她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日益凸显,她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影响着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引起注意和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

农村留守妇女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留守妇女年龄偏大。被调查留守妇女30岁以下的约占12%,30-50岁的占60%,50岁以上的占28%。可见,留守妇女大多是40岁左右的妇女,她们上有老下有少,为了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担负起家中农活,不得不让丈夫外出务工,自己留守。

2、留守妇女文化程度低。调查中发现,小学以下文化的留守妇女占32.6%,初中文化的占60.4%、高中文化的仅占7%。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较弱,没有一技之长,这成为她们留守在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3、留守妇女劳动强度大。调查对象中,近52.5%的留守妇女除了要赡养老人、照顾孩子外,还要担负起家庭的各项生产、生活重任。面对烦锁的家务和繁重的农活,她们身心疲惫。有妇女说:“有时下地干活回来,脚都懒得洗、饭也懒得吃,就

想好好睡一觉。”

4、留守妇女与丈夫沟通交流少。调查中发现,为了节省开支,长期外的丈夫一年回家次数屈指可数,甚至有的几年都不回家,电话也是少之又少,很多家庭只有遇到子女教育、老人赡养、修建房屋等重大问题时才会与丈夫电话沟通。长期的缺乏感情的交流,36.7%的留守妇女认为长期的远离已经影响了夫妻间的感情,其中20%的妇女感觉与丈夫的感情明显变淡了。

5、留守妇女对小孩培养教育不够。由于留守妇女的年龄偏大、知识层次较低、家务事繁重等原因,36%的留守妇女对孩子培养教育倍感吃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妇女知识层次亟待提高。留守妇女是当前农村的主力军,她们的知识层次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调查中我们发现,有21%的妇女表示因为自己不懂技术,除了种地没有其他专长和本领,即使走出家门也找不到立足之地;约36%的妇女感到缺乏科学种养殖、企业用工的信息,经营无方、致富无门。而且,由于她们的文化层次不高,对小孩的培养、教育知识非常缺乏,存在着很多困惑。

2、夫妻长期两地分居造成情感缺失,婚姻呈现危机。由于跟丈夫长期分居,联系较少,造成双方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差距越来越大,夫妻双方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如璜田乡一

妇女说丈夫在外打工,经不起外面的诱惑,有了第三者却又不离婚,对家庭、孩子不管不问,不再承担“养家”义务,把苦难留给她一人承受。

三、对策建议

1、提高妇女综合素质。各有关部门要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技能培训,让留守妇女基本都能参加免费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咨询服务,使之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她们自我发展的能力。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各部门在制定出台政策及工作措施时,充分考虑农村留守妇女的利益需求,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把对农村留守妇女的教育培训纳入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整体规划,在培训指标和经费上向女性倾斜。

3、大力发展女性经济。许多留守妇女心灵手巧,吃苦耐劳,脏活累活都不怕,针对她们这些特点,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符合女性特点的副业生产,如养殖、瓜果蔬菜种植、手工业等;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另外,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大力培养妇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女经纪人等,引导妇女走联合致富之路。这样,她们的非农收入增加了,经济情况改善了,生活状况自然就会得到改善。

4、创新开展文娱活动。健康的文化活动是减轻精神压力的

良方,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在农村建立文化站、图书室等文化场所,让她们通过读书等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增强她们的法律观念。要培养乡土文化队伍,挖掘地方传统娱乐资源,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推荐第6篇:留守妇女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xx,女,现年49岁,任新堰村蔬菜营销合作社社长,全家三口人,年纯收入10万元,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蔬菜,是本村本社的致富带头人,是留守妇女的知心人,贴心人,致富引路人。主要先进事迹如下:

xx同志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常年致力于农村经济发展,在群众中有良好形象。具有一定的科技、文化知识,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勤劳致富,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头发展、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积极倡导村民热爱科学、依靠科技。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积极帮助和指导留守妇女运用农业科技发展经济,带领留守妇女致富,为所在村的留守妇女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xx同志是一名留守妇女,她不但自己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还带领本村留守妇女共同致富。她先后帮助了多户留守妇女走上致富之路,比如留守妇女张溪碧,由于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儿子女儿也不在家,家里的大小事情仅靠张溪碧一人处理,xx知道这个情况以后,主动上门为张溪碧指导种菜技术和帮助她搞好农业生产,以及为她出主意想办法解决生活困难。

推荐第7篇:留守妇女情况调查

8月中旬,立秋已过,暑气未退。

河北魏县魏城镇东南温村。50岁的闫玉琴正在家里照看着未满周岁的大孙子。孩子待不住,一会儿要下地,一会儿又要抱,闫玉琴累得汗流浃背。两个儿媳去卫生站给刚满月的小孙子打疫苗了。“我老伴在武安市打工,两个儿子在北京当保安,他们爷儿仨每到年底才回来。两个儿媳生孩子时,男人都没有回来,怕回来工作丢了。家里活儿,我们娘儿仨互相帮衬一起干。”闫玉琴说。

在东南温村,闫玉琴这样的留守妇女有百十户,占全村493户的1/5。

这在魏县各行政村十分普遍。魏县是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83万,农业人口占91.7%,农村富余劳力比较多。据介绍,魏县去年劳务输出26.2万人次,占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劳务纯收入占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55%。外出打工的男劳力占70%以上,全县约有10万留守妇女。

魏县的情况在全国有代表性。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1.26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其中70%是男性;外出者中,81.7%为已婚,约有两成农村家庭因“丈夫外出打工”而两地分居。农村留守妇女正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群体,“男工女耕”在一些农村已成为普遍现象。这些留守妇女用柔弱的肩膀默默挑起生活重担的同时,还忍受着夫妻长期分居带来的情感上的孤单寂寞。她们坚强、隐忍的背后,饱含着浓浓的辛酸。

妇女顶起多半天

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但在农村许多地方,留守妇女顶起了多半天,为了丈夫能在外多挣钱,她们默默付出着

44岁的朱建春是江苏灌云县穆圩乡桥荡村人。腼腆爱笑的她,肩上“扛”着4个孩子,两位老人,还有十几亩庄稼。她丈夫是较早一批外出打工的,做建筑工人十几年,全国各地到处跑。结婚22年,有一大半时间,都是她一个人在撑着这个家。朱建春一身病,“好多活应该雇人干,可舍不得钱。家里一个女儿在南京读大专,小儿子在读高中,都是最费钱的时候。”小学没读完的她,希望孩子都能读书,将来有出息,即使再累,也咬牙挺着。

“在农村,所到之处看见的都是女人在干农活。过去麦收时男人还回来帮着收,现在实现了机械化,男人都不回来了。”河南商水县妇联主席说,“农村妇女都很吃苦耐劳,她们也愿意让丈夫出去打工。在家守着地,收入根本不够用。”

“原来男人干的活,现在都由女人代替了。”河南兰考县闫楼乡大李东村王梅说,她丈夫在江苏南通打工5年了,家里的板材加工厂是她自己在经营。王梅很能干,在她的操持下,板材厂由原来的亏损到现在一年能挣十来万,还吸纳了周边的十几名留守妇女在厂里就业。

54岁的李云是河南漯河市拐张村村民,家里5口人,两个儿子参军了,丈夫在江苏盐城打工,月收入千把块,只剩她在家种地、照顾87岁的老公公。“你丈夫这么大岁数,还去外面打工?”面对疑问,她无奈地回答:“孩子以后结婚要花不少钱呢,家里还有个老人,不干不中啊。”家里种了8亩地,还养了6头猪。李云爱干净,每天要清三遍猪圈。有空时她会去村上的香菇种植基地打散工,扎一天袋子挣一二十块钱。“累也累,习惯了。”李云笑笑说。

河北魏县仕望集乡张街村杜瑞英35岁,一儿一女,小儿子才4周岁。“我和公婆一起住,公公瘫痪两年了。丈夫出去打工六七年了,每年底回来一次。这么多年,我没有去看过他,没时间呀。我每天早晨4点就起床,忙着做凉皮,喂兔子,照顾孩子起床吃饭上学,照顾老人洗漱吃饭,然后推车出去吆喝卖凉皮,再回来做饭、伺候老小„„还要种地,我家有6亩地„„反正要一直忙到天黑。”

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部长崔郁介绍说,“随着大量男子外出务工经商,农村妇女由过去的‘妇女能顶半边天’变成了‘妇女顶起多半天’,农村妇女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她们身上秉承了中国女性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她们既要从事农业生产,还要赡养老人、教育孩子。”多数妇女表示,“在家累是累,但能承受得了”。不少留守妇女表示,丈夫回来当然自己可以轻松些,但“他回来就少挣一份钱”。

将思念埋藏心里

一年甚至几年回来一次,一个月或者更久打一次电话,留守妇女忍受着两地分居的情感折磨,只在心里思念着远方的丈夫。

由于经济和交通的限制,加上家里事多走不开,留守妇女很少会进城探望丈夫,而农民工也没有探亲假,一般一年才回来一次,呆上十几天就走,有的甚至几年都没回过家,留守妇女忍受着“牛郎织女”的分居生活。

留守妇女与丈夫沟通的主要方式是打电话。穆圩乡朱桥村的邹金美,38岁。她有一条漂亮的小黄狗,她走到哪儿,小狗就跟到哪儿。金美只有一个儿子,高中毕业后去了泰州打工。公婆身体都很好,不用她照顾,她的主要任务是看好家里的20亩地。她骄傲地说,丈夫在常州一家私人锅炉厂工作,一个月赚三四千元。她也想出去,可是家里的地不能荒了啊。手机是她离不开的,每天都得跟丈夫通上几次电话。白天没事的话,她就跟同村年纪相仿的姐妹一起打牌。晚上,电视陪她,还有那只小黄狗。

张街村的张丽平26岁,与丈夫青梅竹马,结婚4年,儿子3周岁。“丈夫半年多没回来了,想是想,每天都要和他通个话才放心。虽然他在石家庄打工,离家不算远,但是也没有去看过,

家里的老人、孩子和那几窝獭兔都离不了人。”张丽平羞涩地笑着说。

东南温村的嵩淑芳,今年35岁,丈夫在外干装修三四年了,每年回来一次。她说:“有事才给他打电话,没事一个月也不一定通次话,还要花电话费。”问她“想丈夫吗?”她先是不好意思地笑笑:“只希望他能自己照顾自己。”随即忍不住流下眼泪。同村45岁的刘秀芬,丈夫在北京一个建筑队打工五六年了,三个孩子也都在外地打工,“现在家里就剩我一个人,也挺寂寞,好几间房子都空着,到年底他们都回来就热闹了,可也热闹不了几天。”刘秀芬说,丈夫出去能多挣些钱,过去家里是土坯房,都是靠丈夫出去打工挣了钱才盖了砖房。

魏县妇联副主席李瑞雪说,留守妇女非常辛苦,思念老公是肯定的,但毕竟生存是第一位的,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她们只能把思念藏在心里,支持丈夫外出打工。兰考县汴砦村的汪爱枝说,“想也想,可家里需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他在外多挣点钱,我在家把老人、孩子照顾好,感情这东西,忙起来就忘了。”

“一方面思念和担心丈夫,另一方面,种种原因又不得不放丈夫出去赚钱养家,这让她们陷入了很深的矛盾之中。”灌云县妇联主席杜友娟说。

维权服务需加强

夫妻长期分居,对留守妇女的家庭、婚姻产生了一定影响,某些地方也发生了针对留守妇女的人身、财产侵害,留守妇女在心理上有较大的不安全感,维权服务需加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宓小雄说,有些留守家庭夫妻分居几年甚至十几年,有的一两年才见一面,这对他们的夫妻关系有很大影响。外出打工者多是青壮年人,正是婚姻关系不稳定期和性需求的活跃期,长期分居会影响婚姻质量和家庭稳定。全国妇联2006年所做的《中国农村妇女状况调查》也提醒社会“应关注这一新的两地分居现象的影响”。

聚少离多,沟通不便,引发一些留守妇女家庭婚姻危机。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侯志明说,不少留守妇女担心丈夫进城后学坏,有很强的不安全感。电话中只会问丈夫吃得住得好不好,一说就是家里琐事,而丈夫在城里眼界宽了,形成反差,夫妻之间容易闹矛盾、生怀疑,导致离婚率上升。魏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资料显示,2003年以前,全县农村协议离婚每年不超过100对,2004年以后逐年增加。2004年124对,2005年236对,2006年291对,2007年400对,2008年统计到8月19日,已经有289对。“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留守妇女的婚姻纠纷也在增多,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李瑞雪说。

同时,由于家里没有男人,留守妇女往往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尤其在一些边远地区,针对留守妇女的人身、财产侵害比较多。

性骚扰是其中之一。“农村都是独门独院,相对闭塞,发生性骚扰很难被发现取证。农村闲话多,女性处于被动地位,常常受了欺负却不敢或不能声张。”杜友娟说,县妇联每年都能收到几起类似投诉。“去年,我就接到过一个妇女打来的求助电话,说隔壁一个游手好闲的男子半夜翻墙到她家要跟她好,还威胁她如果不从就散播谣言说她不正经勾引别人。我给她出主意,‘一定要表明自己的坚定立场,要勇敢,可以准备一把刀作为防身武器’。她按照我说的做,最终让那个怀有不良企图的人知难而退。”

调查显示,农村性侵害案件中70%的受害者是留守妇女。而受害妇女由于怕丢面子,怕影响不好,很少去报案。今年4月,云南某地发生了一起现实版“西门庆”事件,由于大多数男人外出打工,村里一男子近10年来对身边10余名留守妇女为所欲为,最后被村民乱棒打死。虽经法院一审审理,主犯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但一些社会有识之士认为,此事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在人身安全、生理和心理需求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双方长期分居容易对感情产生影响,一些男方在外有第三者,女方却毫不知情。农村没有太多财产,女方又很难了解男方在城里的收入、财产状况,一旦离婚,女方可能什么都得不到,财产权容易受到损害。”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副主任李莹说,“农村妇女法律意识弱,遇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而寻求帮助时渠道不够畅通,也是一个问题。”

“妇联是联系妇女的群众组织,主要职能是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很多留守妇女受到侵害时,会第一个想到妇联。”崔郁说,“农村妇女的权益实现程度,不仅关系着她们自身的发展,更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妇联组织将继续为妇女提供便利、快捷的维权服务。”如魏县妇联在乡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留守妇女合理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联合司法部门成立“妇女法律援助站”,为留守妇女的维权提供帮助。

要自强也要帮扶

城乡二元体制是形成留守妇女现象的根源;社会对留守妇女要给予关爱,各级政府要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

宓小雄认为,留守妇女现象的根源在于城乡二元体制,农村妇女主观上并不愿意分居,很多农村家庭尝试过举家外出,可一旦生了孩子,他们微薄的收入没办法在城市维持三口之家,最后基本是女方带孩子回农村。在现有条件下,全社会应加大对留守妇女问题的关注,给予留守妇女更多人性化的关怀。如让农民工每年有一两次返乡、免费探亲的机会,或者为留守妇女到城里探望丈夫提供方便,比如,现在已有一些用工单位设立“夫妻房”。

崔郁认为,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妇女的扶持力度,强化对她们的技能培训,提高其素质。“农村妇女文化素质低,处于弱势,只有加强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培训,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才有提高自身地位的条件。”

留守妇女现象已经引起一些地方的重视,并对留守妇女采取了一些关爱措施。

河南、河北两省都采取政府补贴的方法,帮助农民建沼气池,把妇女从烟熏火燎中解放出来。河南省妇联实施了巾帼科技星火工程,免费对农村妇女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扶持了香菇、葡萄种植及养殖、板材加工等项目,使一大批农村留守妇女实现就地就业。杜友娟说,“我们的目标是让在家留守的妇女有事做。灌云县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农产品加工、服装、包装、电子、食品等,让留守妇女能够在家门口务工,同时也吸引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也大大减轻了留守妇女的劳动强度。

留守妇女的思想正逐渐发生变化,更加独立、自主。商水县练集镇薛套村支书说,“原来农村妇女传统思想认为在家带好孩子就行了,经过引导,她们逐渐认识到,女人也能做成事。”镇上几名留守妇女自信满满,“现在农村都比着挣钱。女人有本事了,男人不敢欺负。俺们有的挣得比男人还多呢。谁说女子不如男!”练集镇多个村成立了妇女协会,组织了成人夜校、文艺宣传队等,教妇女学文化、学科技,在文化大院里唱歌、跳舞,大大丰富了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累了,烦了,到协会找姐妹们聊聊,说说笑笑就没事了”。农忙时,留守妇女家里缺人手,各村便组织帮扶队给她们帮忙。

“在解决留守妇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一方面要帮助她们树立主体意识,鼓励她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另一方面,要加大社会扶持力度,确保她们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实现她们的自身价值。”崔郁说。

推荐第8篇:农村留守妇女研究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报告

一、问题背景:

当今,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展加快,使得农村男性劳力外出打工人数越来越多,很多村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村、妇女村、儿童村,村子里仅剩下老人、妇孺和儿童。而这一情况导致了农村留守妇女的队伍越来越壮大,留守妇女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留守妇女问题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子女的成长、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下,我们应高度关注并解决好农村留守妇女的问题。

二、基本情况:

1、生产劳动与家务的重负全部交由留守妇女

统计显示,有47.3%的留守妇女对生产和家务的重担感到力不从心;有15%的留守妇女抱怨劳动强度太大,不堪重负。过度的劳作会损害身体健康,也会影响生活质量和家庭和谐。

2、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和家庭、婚姻问题无法解决

统计显示,在基本面向好的同时,有5.4%的留守妇女存在着非幸福感,而这一数字仅代表部分留守妇女真实情况,很多留守妇女不愿透露真实情况。

3、留守妇女的发展面临着资金、技术困难

由于留守妇女的年龄偏大和文化水平偏低,有82%的人选择分散经营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占行业总量65.5% 。因此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经济水平发展慢等情况成为了必然问题。

三、主要问题:

(一)缺失关爱

很多农村留守妇女因不能跟随丈夫到城市务工而独自留守家庭,而正常情况下,本该与丈夫和子女享受的家庭幸福生活无法满足,不仅如此,她们还要独自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压。很多留守妇女因为缺失丈夫的关爱而导致心中极为苦闷

孤独。调查显示,很多农村留守妇女因此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二)生活压力大

1、农业生产和家务的压力

由于男性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妇女便承担了家中大部分的事情,不仅有农业生产方面的重体力活,还要包揽家务,教育孩子、赡养老人等,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她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难以想象,很多留守妇女感到身心俱疲,进而身体健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2、对于孩子及家庭的压力

很多男性农民单独到城市创业,小孩、父母留在家里由妻子管教,而大部分留守妇女文化水平不高对子女的教育力不从心。孩子在缺失父爱的情况下很难管教,留守妇女既担心孩子学习不好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又担心因此对不起丈夫和家人,给留守妇女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

3.婚姻危机的压力

农村留守妇女都面对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夫妻见面的次数很少,有的甚至是2 ~ 3 年才见一次面。相聚时间的减少导致有的夫妻感情越来越淡漠,夫妻关系也日益紧张,因此留守妇女对婚变的担心很大。外出务工的农村男青年受大城市生活诱惑,加上普遍存在依然得不到及时解决的农民工性生活问题的困扰,易使感情出轨,对妻子产生嫌弃心理,甚至提出离婚,留守妇女担心丈夫是否有外遇,使得她们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精神层次需求

农村娱乐文化生活非常缺乏。留守妇女除了忙于农活、家务和照顾老人孩子外,很少看书读报,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精神生活十分贫乏。而丈夫不在身边,长期忍受孤单的折磨,精神无所归依,久而久之导致精神抑郁,极大地损害了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

(四)生理的问题

留守妇女的年龄大多在30 ~ 40 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正是生理需要最旺盛的时候。留守妇女长时间与丈夫天各一方,基本的性需求都无法满足,导致性压抑,由此导致身体和心理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五)安全感降低。

我国农村治安形势严峻,各种案件频发。随着大量男性青壮年到城市务工,农村很多家庭只剩下妇孺和儿童,由于没有了男人居家,留守妇女的安全感大大降低,留守妇女的人身和财产容易遭受侵害,一些没有外出务工的男人趁机对留守妇女实施性侵害。近年,因为承受不了各种压力而自杀或者犯罪的留守妇女越来越多,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极大伤害。

四、解决方法:

1、发展农村经济

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务农难以让他们致富。减少外出务工人员,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民可以在农村发家致富: 一要提升农业生产收益,让农民可以通过从事农业生产致富。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能实现在本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大量外出的状况。三要动员和鼓励外出务工农民特别是那些已经在城市有所为的农民回到家乡创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四要大力扶持本地小型企业。等有关部门要积极为农民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落实各种优惠措施,如增加贴息贷款,减少贷款手续,放宽限制等。推广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农村的经济发展了,男性农民工无需再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妇女的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2、提高素质,鼓励学习

很多妇女因为文化低和缺乏技能而留守农村,因此,加强技能培训,提升整体素质,是减少妇女留守的一项重要措施。有针对性地为农村妇女开展以技术培训为主的各种学习与培训,提高留守妇女的就业能力。通过培训,激励留守妇女自强自立,增强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使农村妇女有能力参与城市就业岗位竞争,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优路径。此外,还要解决留守妇女的思想观念问题,让她们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起自信心

3、关注健康心理

目前大部分农村文化活动缺乏,经费短缺,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精神文化需要,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在农村建立健身场、文化站、阅览室、活动之家等文体场所,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丰富农村农民文化生活。妇联、村建、计生等

部门应积极组建留守妇女互助小组,以农村留守妇女们的家庭和生活问题为重点,保持沟通,发现问题、遇到困难了共同商讨解决。为留守妇女搭建交流、倾诉、互助的平台,使她们共同面对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共谋发展。建立相互支撑的人际关系网络,增强她们的自信心,提高自助能力,减轻农村妇女的精神压力,建立健康的心理。

4、强化法规

首先,政府要加强防控力度,减少农村治安问题。针对当前农村治安形势严峻,留守妇女普遍缺乏安全感的问题,要增强农村留守妇女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她们的安全防范能力,完善安全措施,确保农村留守妇女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安全建设,稳定农村治安秩序。要加大发生在农村的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预防和减少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加强妇女权益保障法、刑法、婚姻法等法律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留守妇女法律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部门要对留守妇女提供法律讲座、法律咨询、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服务,依法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为留守妇女生存发展提供平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最后,希望在社会的帮助下,解决农村妇女留守问题,使广大农村留守妇女更加充满活力,家庭关系更加和睦美满,邻里乡亲关系更加文明融洽,社会经济发展更加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蚌埠市妇联调研组.关于蚌埠地区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调查报告

【2】全国妇联权益部部长.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3】董嫚嫚赵子旗.浅析农村留守妇女问题

【4】朱潼歆.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5】李小华阮积嵩.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探讨

推荐第9篇:留守妇女心理健康讲座

通州市农村留守妇女身心健康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通州市妇幼保健所 孙淑娟

近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外流,农村留守妇女比例日益增加,这一特殊群体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日渐凸现出来。她们既要承担各种农活,又要包揽家务;既要照顾父母,又要担心孩子,除了承受较大的劳动强度,还要扮演社会与家庭的各种角色,承受情感交流的匮乏等心理负担。这种长期体力的重负和心理压力,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农村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值得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

一、农村留守妇女身心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保健意识淡薄,出现身体健康问题。从总体来看,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整体素质偏低,由于受文化水平的限制,留守妇女的观念比较陈旧,信息渠道少,接受新生事物比较慢,不能掌握、应用科学保健知识,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出现一系列健康方面问题。

一是慢性病、营养性疾病增多。留守妇女丈夫不在家,一个人或与孩子共同生活,家庭经济状况不够好,有时过于节俭,不能合理膳食,导致过于消瘦、营养不良或贫血,造成抵抗力下降。另外,有部分留守妇女,经济状况比较好,营养过剩或不平衡、不均衡,导致营养性肥胖,继发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糖尿病。

二是妇科疾病增多。部分留守妇女自我保健意识淡薄,对妇科疾病不能及早预防,发生妇科疾病不能及时治疗。从2008年我市农村妇女病普查普治情况来看,农村妇女疾病检出率高达30%以上,阴道炎、宫颈炎、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盆腔炎等发病率较高。由于经济状况,慢性妇科疾病不能根据疗程及时根治。

三是性传播疾病增多。个别丈夫外出打工有不良性行为史,丈夫回乡造成留守妇女性病传播,近年来,我市妇女艾滋病人中绝大部分是留守妇女,已发生死亡病例,留守妇女中梅毒、尖锐湿疣等性病发生率相对较高,2009年南通市发生2例艾滋病产妇,通州市发生2例梅毒产妇,情况令人担忧。

2、身心负担过重,出现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由于丈夫长期外出、分居导致情感空缺,情感压抑,缺乏倾诉对象,加之农村娱乐生活单调,个别留守妇女出现心理失衡症状,出现脾气暴躁、容易与邻居吵架、食欲下降,睡眠不畅、失眠、暴睡、多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更年期妇女症状较为突出。

3、缺乏节育知识,出现生殖健康方面的问题。由于部分留守妇女对节育措施相关知识不够掌握,一年一度返乡高峰过后,即是人工流产的高峰。据统计每年节假日后人工流产明显上升,给留守妇女造成身心伤害。

二、促进农村留守妇女身心健康的建议

1、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留守妇女观念的更新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留守妇女自身的努力和参与,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重视。一是资源整合。各级妇联、卫生、计生部门要整体联动,建立妇女健康教育网络体系,提高农村妇女素质、更新农村妇女自我保健观念,推进农村妇女健康发展的合力。二是营造氛围。卫生部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向留守妇女宣传健康保健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真正成为身心健康新女性。

2、强化培训指导机制,努力提升整体素质。一是各级政府要制定农村妇女教育培训计划,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各类知识培训,包括自我保健知识培训。二是各部门要有针对性地组织留守妇女进行技能培训,使她们掌握一技之长。通过培训,激励留守妇女自强自立,增强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

3、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促进妇女身心健康。

各级医疗保健部门要将保健服务的着眼点放在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上,深入基层开展送医、送保健上门服务活动,建立留守妇女健康联系档案,实行留守妇女健康保健联系制度,设立妇女心理咨询门诊,同时,加强自身服务能力建议,提高服务水平,为留守妇女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保健服务。

本报北京讯(特派记者 梁峡林 刘健) 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城,农村留守妇女数量日益增多,这些新一代“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在“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在甘全国人大代表毕红珍等准备好了《关于农村留守妇女身心健康问题的建议》,建议采取加大农村养老院、幼儿园及网络建设,免费为她们体检等措施,切实解决她们遇到的实际困难。

【建议内容】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男性劳动力大幅度外流,农村留守妇女比例日益增加,这在西部地区尤为明显,目前全国留守妇女已接近5000万。这一特殊群体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日渐凸显出来,她们除了承受较大的劳动强度外,还要扮演社会与家庭的各种角色,承受情感交流的匮乏等心理负担。从总体来看,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素质整体偏低,观念比较陈旧,自我保健意识不强,从而出现一系列健康方面的问题。另外,由于身心负担过重,缺乏倾诉对象,加之农村娱乐生活单调,部分留守妇女出现心理失衡症状。

【五点建言】留守妇女身心健康的恢复更新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留守妇女自身的努力和全社会的支持。毕红珍等代表建议:1.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妇女健康教育网络体系,提高农村妇女素质,更新农村妇女自我保健观念。2.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促进妇女身心健康。各级医疗保健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送医、送保健上门服务活动,建立留守妇女健康联系档案,实行留守妇女健康保健联系制度,对农村妇女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发病率较高的乳腺癌、子宫癌等进行免费定期检查或给予适当治疗。3.加大农村养老院、幼儿园的建设普及力度,方便老人进院、孩子入园,让更多妇女从琐碎的家务事中解脱出来。4.建立夫妻间良好的沟通机制,针对新一代农村妇女易接受新事物的实际,强化农村信息及交通建设,降低农村宽带资费,让更多妇女买得起电脑上得起网,以便她们与外地打工的丈夫及时交流和沟通。5.各级妇联、村镇组织及医疗保健部门要设立妇女心理咨询门诊,针对留守妇女家庭的婆媳关系、邻里关系进行有效疏导,及时宣传计划生育知识。同时提高她们的维权意识,给予及时的法律援助。 羊网—羊城晚报 综合消息 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留守妇女长期处

于性压抑状态。

2006年11月,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负责的“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课题组,在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和四川5个省开展了深入的实地调研,研究显示,目前全国有

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

其中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4700万留守妇女和近2000万留守老人。

在昨天举行的课题研究发布会上,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叶敬忠表示,调查中发现,留守妇女隐讳地表达了她们的性压抑问题,“她们长期处于性压抑状态,这也导致了连锁的负面情绪。”调查显示,69.8%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烦躁,50.6%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焦虑,39.0%的妇女经常感到压抑。

调查报告中记录了一位留守妇女给丈夫的话,“逢年过节,看人家夫妻俩赶集逛街,我心里好羡慕,丈夫要是在家里多好!晚上,天气好、心情也好的时候,一个人躺在床上就想,

今天有丈夫在,该多好!”

对于留守老人,叶敬忠介绍,49.1%的留守老人身体“不好”或“很不好”,他们最担心生病,一旦生病,他们就会经济拮据,缺少照料。(金羊网—羊城晚报 )

如何处理分居两地的夫妻性生活

杨大中:在回答网友朋友问题之前,我把今天的话题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今天主要讲的是两地分居的性问题,为什么讲这个问题呢,就是在临床上见到很多的情况,夫妻两个人不在同一个地方,他们当中,有很多性方面的问题,包括夫妻之间情感的问题,还也生育方面的问题,都是跟这个密切相关的,我们说现在人的性活动,性生活主要三个目的,第一就是生育,一个繁衍的功能,这个也应该说是最原始的,最初人们性活动可能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繁衍下一代,现在可能不是一个最主要的功能了,最主要的目的是给双方带来娱悦的体验,就是性生活的快乐功能,这在目前在性生活中占最主要的作用,第三是夫妻之间两性关系维系的作用,我们说性关系是证实两性关系亲密的证据,如果说夫妻之间其他的方面都很好,但是如果长期没有性生活的话,夫妻之间两性的关系,情感之间的亲密也会逐渐的疏远,也会有一些变化,这个可能是潜移默化的,等意识到了就比较严重了。

在两地分居的夫妇中,性生活的三个功能都不同程度受到一定的影响,我们今天的话题也就是就这些方面来跟网友进行一下交流,比如说两地分居的这些夫妇,他的生育可能更容易出现问题,我们说生育跟性生活频率有关系,你在正常规律性生活的状态下,一年的受孕率也就是在90—95%,如果是两地分居,生育肯定要受到影响,第二,就是性功能,一个是性生活本身,数量肯定减少,导致双方的性冲动和性张力不能及时的释放和缓解,另外一个,由于双方不能长期在一起,性生活导致很不规律,这样的话,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容易出现性功能的障碍,比如说早泄,在两地分居的人群中发病率要比正常的夫妇当中高得多,而且治疗起来,也相对的要难一些,勃起功能障碍,就是原来说的阳萎也是一样,在两地分居的夫妇中也是容易出现,双方长期不在一起,性生活又不规律,在一起的时候,就想把性生活做好,让双方都满意,可是我们说,人类性行为很有意思,主观里越想做好,可能在真正性生活的时候发挥反而不如平时的时候,所以这些反应都跟两地分居的影响有关系,就是说,夫妻的分居对性方面的问题,既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影响是比较多,所以我们今天就这个问题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Q:怎么解决两地分居的性

杨大中:这个问题提的相对比较笼统一点,刚才我说了,性行为目前的三个主要功能,或者是三个主要目的,一个生育功能,一个快乐功能,还有维系双方的性关系的功能,你要解决的是哪一方面的问题,是想解决性功能的问题,解决没有性生活怎么办,还是解决生育的,还是双方的性关系的问题,我们说,一般来讲,最需要解决的,或者说最急于解决的可能是性生活的问题,也就是说性交的问题,因为确实有一些夫妻,他可能已经有小孩了,之后两人才分居的,这样的话更多的是怎么样来解决分居之后两个人性生活的问题。

我们说,性能量聚集到一定程度,就要有一个正常的排解手段来缓解性压力,这样才能使身体处于平衡状态,否则的话,性欲总是维持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平说,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讲,对于分居的夫妇有几种解决方式,首先我们说性自慰,因为夫妻一旦分居之后,相当于双方陷入了性待业期,就跟青春期的男性女性差不多,虽然有性冲动,但是没有一个排解的途径,就可以选择性自慰的手段,大家对性自慰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它确实很方便,又很安全,对双方的关系影响也很小,对于在间隔期,不能相遇的时间,用性自慰其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性生活的问题,再一个就是说,如果这个夫妻,他的分居时间不是很长,比如说大概就是一个月或半个月,两个人就能聚一次的话,这种情况也可以采取零存整取的方式,可以把性能量释放的低一些,一般讲,性能量适当的累积之后,再有性生活的时候,他可能获得性快感的强度或者性满足的强度可能会好于平时,可能会给双方带来一些更令人难忘的性经历,就像小别胜新婚的作用,如果说分居时间不长,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不能相聚的时候,两个人多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心理上有安慰,在一起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多过一些,当然要注意,有些夫妻性生活次数太频繁了,重复性生活,偶尔有没有关系,如果太频繁了,一天重复性生活的次数太多的话,那么可能也会有不良影响。

再一个可以适当的考虑性工具,比如说有的人对性自慰不能接受,也可以采用性工具的方式,也可以解决分居夫妇性生活的问题,当然我们说,性工具它的有一个问题,第一个别人可能不太接受,性工具可能相对来讲还是一个新的东西,尽管可能是很古老的东西,但是现代人来讲,毕竟接受它的人还不是特多,所以首先思想上要能够接受,第二,性工具有时可以带给人体特别强烈的性刺激,使男性、女性获得一个特别强烈的性快感,所以,个别人就会出现依赖,甚至对性生活不感兴趣了,有一个例子,丈夫初步结果,回来之后,就给妻子带了一个礼物,就是性工具,假阴茎,最开始妻子觉得特难受,不能接受。在丈夫的劝说下,就试着用了,结果一用就觉得假阴茎比丈夫的强多了,给她带来前所未有的性快感,就跟丈夫的性生活不感兴趣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我们说性生活有三个功能,一个是生育,一个是快乐,还有是夫妻之间关系的沟通,性工具最多只能解决其中的一个,这种快乐功能,不具有其他的另外两个功能,最初的特殊的刺激可能会吸引你对性生活不感兴趣,可是时间了之后,自然而然还会回到性生活上,这个不用过于的担心,当然用性工具和性自慰一样,要适度,不要觉得这个东西很好,就每天都用,一天几次,这样也不对,任何事都有一个度的问题。这是性工具的问题,其他的还可以传统说的转移注意力,夫妻之间经常打电话,发个短信,共同回忆一下两个人的美好时光,这个也可以使得性的满足,这个主要是心理,很多时候生理上的满足很好满足,但是心理上不好满足,如果心理上解决不好了,其他的那些问题解决的再和也无济于事,所以从性生活的角度讲,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的考虑我上面提到的方法。

Q:两地分居的人是不是容易得前例腺炎

杨大中:我们前几期节目一直都做关于前列腺疾病的一些话题,前列腺炎确实是青壮年男性的常见病和高发病,发病因素有很多,比如说细菌的感染,前列腺长期充血,或者是一些血行的细菌,或者是尿液返流,或者是自身免疫方面的因素,现在能够证实的跟前列腺有关的因素非常多,其中一个是跟性生活有关的,如果长期的这种性冲动得不到缓解,那么你的性欲水平就处于很高的状态,这样的话,生殖器官,前列腺属于附属性腺,生殖器包括这些附属性腺特别容易充血,稍微有一些性刺激就产生性冲动,充血之后,又长期的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就导致前列腺老处于慢性的充血状况,这样的话会使得一些男性容易出现无菌性的前列腺炎,生活质量就更加不如以前了,所以说,对于有这方面问题的两地分居的、性欲水平又相对比较高,性的冲动又不能得到及时排解的话,我觉得,还要选用刚才我说的那些方式,比如说性自慰,或者是性工具,这些方式把性的冲动及时的排解掉,使得性欲水平降多适度的情况,否则的话,一旦感染了前列腺炎,需要解决的问题又多了一个,而且前列腺炎本身对性功能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是一个互为因果问题,所以一旦有了这方面的情况,那么应该及时的得到解决,不要让它变成前列腺炎。当然前列腺炎的易患因素还很多,包括一些人性自慰的时候,总觉得精液丢失过多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就在性自慰的时候快到射精就不刺激了,长期是这样,最后不射精,觉得精液没有出来,身体就不受什么影响,这样的话,也是跟这种情况一样,性冲动没有得到最终的根本上的释放,所以导致了前列腺老处于充血的状况,这样的话特别容易患有前列腺炎。

Q:我和老婆一个月才能见一次面,害得我经常手淫,怎么办?找小姐了没班法

杨大中:对于两地分居的夫妻讲,性生活的解决途径,虽然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法,但是我提的这些方法至少是很安全的,他提到的这些,对他的生理和心理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我们说性传播疾病每天都在上升,包括艾滋病,在临床上屡见不鲜,担心家人也感染上疾病,心理和生理上的负担都很严重的,为了一时之快,后患真是无穷的。所以我奉劝存在这方面问题的人,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很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都可以把这个问题很好的解决,为什么非要选择不安全的途径呢。像他夫妻分居有手淫,他对手淫有错误的认识,使得他们不愿意接受手淫,或者觉得偶尔一次还行,但是不能像过性生活那么频,其实性自慰和性生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唯一缺的是夫妻双方的交流,其他的跟性生活基本是一致的,所以说性自慰可以跟性生活一样,性生活是什么样的频率,性自慰也可以是这样的频率,很多人就是因为对这种正常的安全的性自慰的方式有顾虑,最后就选择不健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Q: 两地分居一旦见面后,女方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避孕药或避孕方法

杨大中:如果两个人在一起,避孕的方式相对会多一些,比如说女性服用短效避孕药,这个应用的也很广,如果是对于两地分居的人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不方便的,对于这样的情况,首选还是安全套,我们说,在避孕的方式里,我们是一再强调安全套的好处,所谓安全套有三方面的优势,第一对于男性野火,女性也好,对生理状态影响最少,其他的对生理功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影响,而安全套几乎不会影响任何男女双方正常生理功能的进行,比如说女性对精液过敏的话,还会解决过敏的问题。第二,避孕是确实可靠的,只要正确的使用安全套,选择质量好的安全套,选择的兴高是适合自己阴茎大小的,懂得自然的使用安全套的方式,怎么戴,怎么取,这些方法都了解很清楚的话,避孕成功率是非常高的,可以说几乎达到100%的避孕率。第三是对于性传播疾病,可能通过性途径进行传播的疾病有一个预防的作用,这种作用也是任何其他的避孕措施代替不了的,比如说吃药、戴环对于疾病的传播没有任何的保护作用。对于其他的疾病,比如说女性的阴道炎,男性的包皮龟头炎,虽然不叫性病,但可以通过性生活的途径传染,还有乙肝什么的。在这情况下,尤其是双方长期分居,双方的身体情况可能是一些未知数,比如说对方已经感染乙肝了,对方不知道,两个人在一起,没有采用避孕防止的话,很可能通过性生活就把感染传染给对方了,所以首选应该选避孕套。其他当然也可以用,但是最好的方式还是安全套的方式。

Q:男性的性器官对性压抑的程度有多大?也就是说成熟的男性多长时间没有性生活就会影响到健康了?

杨大中:这个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准备的数字界定,这个是异常,或正常的,很多人问到性生活的频率,应该的长时间过一次性生活才是健康的,有的人把岁数也附上了,我20多岁应该多少天一次,这个其实各地的差异非常大,男方比如说性欲很强,妻子性欲不强,这个还要综合她的情况,反过来,也是一样的,所以这个只要不超过一定的范围,性生活的频率都是正常的,男性的性压抑,压抑到多少点没有性生活,就不健康了呢,也很难说,有的一个月也没有性行为,可能有遗精,也就解决问题了。如果对一个青壮年男性,20、30岁的男性,性压抑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两周,如果超过了两周了,就要考虑采取性自慰或性工具把性张力排解掉,这样的话,心理和生理就又回到比较平衡的状态,性欲水平也可以维持在一个很好的情况。大概形成完整的精子要74天,在附睾里还要有两周的时间来成熟,加一起大概是将近90天,也三个月是精子整个的周期。对于夫妻分居的来讲,我想适当的减少性刺激还是必要的,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少接触这些性刺激的东西,人类在性旺盛期,对这些东西是很敏感的,视觉、听觉都可以使的你的性张力在短期内明显的上升,尤其是男性更为敏感,所以要尽量的减少这方面的刺激,这样的话也就减少了性冲动的机会,使得你的性欲水平维持在一个适中的状态。

Q:性用具用久了会不会因此而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呢?

杨大中:这肯定是的,因为本身属于一个机械,一个工具,就跟机器用时间长了就老化了,这个也是一样的,性工具一般是胶皮,胶皮老化,仪器设备的老化,零部件的损坏,这个是很正常的,如果时间长了,换一个新的就完了。

Q:精液是由什么成分组成的?射精会影响健康吗

杨大中:射精肯定不会影响健康,当然射精我们说是很正常的,本身是人类正常的需求,即便不射精,也要通过遗精的方式排解出来,射精肯定不会影响健康的,所谓的一滴精十滴血,还精补脑,这些说法都是很夸张的说法,还有什么说,家中有丑妻,能或九十几,显然也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应该说之间健康的性生活对身体是大有好处的,国外有很多这方面的教训,性生活确实可以给老年人带来一些晚年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确实也有很多老年人到医院来希望能解决一些问题,就觉得有了性生活,就觉得自己还比较年轻。

两地分居致爱情焦虑症

很多女性在女孩时期都是潇洒、轻松的,她们受到男性的追求,享受着爱情的甜蜜和滋润。

可是,一旦女孩成为了女人,成为了某个男性的妻子或者情人,她就会变得焦虑,害怕得到了男人后又会失去他。

换言之,假如男性轻易地获得了他的爱情,他便会放下之前始终提着的心,不再焦虑。因为,这时他已经把焦虑“转移”给了被他“征服”的女人。

女人与男人相反,她们不怕得不到,却害怕得而复失。她们不是为得不到而烦躁,而是因为得到而焦虑,因为她更怕失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传统文化中,从一而终观念的一种体现。

一般来说,处女比非处女更注重传统价值,受到这种观念影响,不少女性宁愿守株待兔,也不愿主动出击,她们更多地将处女之身看作是巩固自己爱情的一种筹码。因此在性方面,很多女性是由情而性,为爱献身,同时,这种由爱情产生的性,也显得更强烈、更持久、更不易改变。

通过了解女性焦虑的阶段和特征,可以给正处在焦虑状态中的女性朋友们以正确的参考和借鉴。女性焦虑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性实现阶段 身体的接触和性关系会刺激情绪并产生情感连接,此时女性的情绪高度亢奋。

2.依赖阶段想把他拴在身边,渴望100%地占有他的心。

3.控制欲望 当女人对男性的性和爱不满意时,她的不安全感也产生了。她渴望了解他的所有活动,并为不能“专性”而痛苦,时时怀疑他有外遇。此阶段表现为神经过敏,烦躁不安。

4.拉锯状态 由于女人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很不稳定,她们渴望付出更多来挽回或者发展关系,但同时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追加爱情投入,更加主动更加谄媚,所谓的“痴心现象”其实就是不安全心理行为的反应。此时的男性开始厌烦,不接受很麻烦,接受则很郁闷。此种行为造成男性的疏远心理。

5.受虐心理 爱得过分——追捕和逃避——自我忧伤——两性关系危机,抑郁和自我诋毁。

以上这些女性焦虑的阶段和特征常常被人们误解为“她正处于爱情之中,有这些情绪是正常的”。但实际上这些状态只是对不健康爱情的“需求”,而需求是被动的,消极的,只有健康的爱情才是积极的,主动的。(

两地分居:女人对异性的六大心理需求

导语:我和老婆两地分居,大约2周见一面。进来觉得老婆对我似乎冷淡很多,心中存疑,查了一下老婆的手机通信记录,我呆住了,最近几个月,老婆与一电话发短信非常频繁,有时一天可以几十条。也出现过几次深夜电话记录,每次通话都在半小时以上,为此我和她大吵一架。老婆说是因为我不在意他,所以找人倾诉,我说她网恋了,她说没有。并说只是发短信打电话说一些生活中的烦恼。不知如何处理?老婆说如果我觉得痛苦受不了可以和我离婚。

两地分居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为了挣钱,但是很多两地分居的婚姻都没有经受住情感的煎熬。于是我们扪心质问,我们活着为什么?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实际的回答就是等待生老病死,而不是饿死。所以,在没人养活自己的情况下,最根本的还是赚钱,其次才是感情。

那么结婚是为了什么?悲观的讲就是为人类繁殖后代。那么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又是什么?当然是法律的制约和做人的原则和责任感。

两地分居折腾了所有人的寂寞,耐得住寂寞的人对婚姻选择了忠诚,而不甘寂寞的就会选择身体出轨或精神出轨。

而此刻,我们在完成繁殖后代的任务之后该离婚吗?离婚后我们又将何去何从?这是很多人没有明白的问题,于是在婚姻的围城里选择了隐忍和改变。

女人婚后对男人又有怎样的需求?

1,需要丈夫和自己说知心话。

女人相对男人比较爱唠叨,男人时常会感觉不耐烦,认为老夫老妻没必要在一起讲甜言蜜语,于是会让女人感觉你根本不在乎她。因为很多男人除了会挣钱、会上床,和女人在一起基本没什么话可说。遭遇这样的男人,在常态下女人是委屈的,因为女人也需要精神上的爱。

2,需要丈夫和自己互动。

很多男人在家里除了吃饭就是睡觉,不陪女人做家务,不陪女人上街,不陪女人看电视,不给女人买礼物,那么,女人在家庭中充当怎样的角色?一个陪睡廉价的女保姆。当女人意识到自己存在毫无价值的时候就会抗争。

3,需要丈夫对自己理解。

男人希望女人体谅自己的不易,但是男人理解过女人吗?特别是对于职业女性来说,除了要面对单位的一切琐事,还要考虑孩子以及家务甚至丈夫的私人生活等问题。为此,很大程度上,女人充当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已经让女人疲惫不堪。只是女人为了爱甘愿承受所有的劳累,但并不代表她们就喜欢这样做。对女人的持家,男人不但要理解,更要给予适度的呵护与肯定。

4,需要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丈夫承认。

最气不过的莫过于追求完美的懒男人,自己什么都不做,还对女人所做的一切进行挑三拣四。人都是喜欢赞美的动物,别用强势的语气对女人发号施令。要对女人为家庭做出利好的一面加以表扬。

5,需要丈夫支持自己的事业。

不管男人和女人,对家庭来说都是挣钱的工具,双方在彼此的岗位上努力打拼,首先是为了家庭的幸福在拼搏,其次是为奔个好前途来拼搏。所以,女人的事业和男人的事业一样重要。支持女人的事业实际上是在支持家庭的财政。双赢的事情,男人可别阻碍。

6,需要夫妻性生活正常。

分居两地和冷战分居,对夫妻性生活都有着一定的制约。如今的年代,人们最缺的就是寂寞,最容易找的就是寂寞的人。当两个寂寞的人通过便利的方式进行邂逅时,很容易擦出爱的火花。也许起初只和寂寞有关,但是日久就会生情。在偷情者眼里,情人的一切都是好的,偷情者会用情人的好来对比爱人的坏。当这种思想占据上风的时候,婚姻就会变成空架子。

在婚姻里要学会善待你的爱人,如果自己做得不够好,请加强努力。如果自己做的已经很好,还是遭到爱人的背叛,那只能说是给脸不要脸。对于不要脸的人,唯一的解脱方式就是离婚。

采取聪明的对策化解“亚健康”婚姻状态

婚姻“亚健康”就现在而言是一种常见的状态,很多夫妻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原本恩爱的生活变得逐渐有点乏味,但这种乏味又还不至于使人有勇气抛弃这一切,就像虽说天天吃清汤面不如有肉有菜吃得舒服,但若是这个清汤面是每天做好端到你面前的,很多朋友也就至少明里不说什么了。

但这样一种状况至少还是会让很多朋友觉得不舒服,好好一个家为什么会变得有点别扭?其实家还是那个家,人也还是那两个人,只是俩人的心态可能有了点小不同而已。所以要找到破解“亚健康状态”之道,首先必须找到导致婚姻“亚健康”的原因。一般而言,婚姻亚健康的形成原因大致有两类,一种是婚姻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而是出于一些其他目的甚至纯功利目的而结婚,这样的婚姻就比较容易由于没有爱情的支持而陷于亚健康状态,这就如同在贫瘠的土地上播种,很难期待能有好收成。

但一般来说,由于某种目的而结婚的人们,只要这个目的还存在,夫妻就很少会放弃婚姻,其实目的本身也是维系婚姻的一种好办法——目的使人变得现实,而现实的人则相对少犯一些愚蠢的错误。比如至少不至于由于老公有婚外情而故意搅黄自己家的生意之类。这样的家从外表看往往很正常,正常到让人羡慕。只是个中人物可能彼此面对时候会有一丝尴尬,但习惯了也就好了,所以这种亚健康一般不会导致太严重的后果。

而对婚姻真正最有杀伤力的,成为亚健康婚姻第一大成因的,则是婚外情。绝大多数婚外情的发生,并不是因为对另一半已经死心,所以就算是暴露了一般也不会选择劳民伤财的离婚大战,而最多是搞搞冷战,冷战则是亚健康婚姻的最佳制造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冷战,多数出轨的一方都会适时的收手,这就如同好死不如賴活着,不会收手只可能使情况变得更糟,更重要的是,婚外情本身玩的就是心跳,一旦真的把隐藏的情人表面化,万一心都不跳了,还有什么好玩的?那种真的把隐形情人表面化的做法,会给自己的原配一种“示威”的感觉,这种情况下往往会让对方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举动,而真的做出了,冷战变成了热战,后果一般是两人都后悔。

很多朋友谈起婚外情,无不恨之如洪水猛兽,在很多朋友给我的留言中,许多也都流露出对另一半发生婚外情的恐惧。其实在这里,我们首先不妨静下心来想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会导致婚外情的发生?有人笼统的说是因为他不爱我了,所以都是他的错,或者狐狸精的错。但是婚姻可不是一个人的事,那么为什么会都是他的错呢?他会在外面喜欢别人,更可能是因为夫妻俩人激情不再,婚姻变得过于平淡。作为婚姻生活,很多人说当然是平淡的——平淡才是真嘛。但这种平淡是建立在两个人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可不是说每天回家就各自对着电视或电脑,只是同在一个屋檐下那种平淡。平淡是应该让人感到放松,而不能是让人感觉窒息。所以夫妻要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制造些惊喜和激情,这样才能让生活变得有点意思。你可能记不住这么多年你是怎么长大的,但那些惊喜和激动的时刻往往能让你记得很久,而生活其实是由这些感动组成的。更重要的是,平淡最容易滋生麻木,而麻木就机体在诱惑面前是非常脆弱的,这时候一旦诱惑来临,自制力差的人很可能就会玩火。

婚姻需要经营,浪漫需要发现,夫妻要擅于了解对方的心理动向,不要等到出事了才一味哭诉。如果一旦发生婚外情,并且确认只是平淡寂寞惹的祸,不妨学会首先自我检讨,冷战不是处理问题的好办法,那样只会真的把婚姻拖入亚状态的深渊。

推荐第10篇:关于留守儿童与留守妇女实践报告

华东交通大学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情况的调查报告

郭祥花*

*郭祥花,女,1989.6.2生,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扬眉镇人,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08统计一班,学号20080410030107电话15170443781电子邮件958342720@qq.com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的问题日益突出,此报告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的基本情况。分析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基本情况主要原因对策及建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

离乡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何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

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因此,留守儿童问题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留守儿童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仅以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扬眉镇为例,就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并对留守儿童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扬眉镇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东部,距县城34公里,东与龙勾乡相接,南与大余、南康两县毗邻,西与长龙镇相交,北与上犹县交界,总面积79平方公里,山林面积85172亩,耕地面积7799.31亩,人平7分多的耕地,且大多数耕地是高岸田和浸水田,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林区大乡。2009年人平纯收入1030元,广大老百姓仍然生活在贫困边缘。因此,林区大部分群众迫于生计也挤进了打工队伍中去,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据调查,全乡有留守儿童644人,其中在校小学生中就有404位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54.2%,老人监护的有614人,占95.1%,寄养他人的有28人,占4.3%。独自一个生活的2人,占0.6 %。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普遍较差

由于林区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据调查显示,80%的留守儿童生活较差,20%的留守儿童生活一般。

二是留守儿童学习普遍较差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农活、家务活增多,尤其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年老体弱,加上本身的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无法顾及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大部分留守儿童还要承担一定的家里农活、家务劳动,导致一些儿童体力的透支、精力不集中,对待学习只是应付了事,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30%, 7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学习成绩较差比例之大令人担忧。大多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甚至逃学缀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想念父母的占90%,有 32.2%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半年回来1次,30.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

5.3%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60%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较差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无法顾及到儿女的成长情况,监护人或代养人只管留守儿童的生活,吃得饱、穿得暖,就认为自己尽到了责任。其实不然,正是这种有缺失的教育,养

成了留守儿童放任自流的习惯,缺乏道德约束,形成不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了不讲卫生、不拘小节、乱花钱、顶撞祖辈、我行我素、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等行为偏差。尤其是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据调查显示,在校园内发生偷盗、打架等违法违纪案件中,有90%以上发生在留守儿童群体里。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三、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

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一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是文盲和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二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三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2、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二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娱

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近年来,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各级政府都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可见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在农村兴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并通过开展“爱心妈妈”等活动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2、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各级政府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严格责任追究,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确因特殊情况不能寄宿的,学校实行跟踪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学校针对留守儿童有组织开展夏令营、社会调查和勤工俭学等活动,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不足。

3、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对于留守儿童,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调查中我发现,伴随着”留守儿童”的问题的是“留守妇女”问题。如今,“留守村妇”,正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个被遗漏且棘手的现实话题。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外移,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留守妇女群体。由于丈夫长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外出打工,妻子们留守家庭,她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被称为“留守妇女”。 这是个庞大的群体,从调查结果看,全国达4000至5000万之多。

丈夫外出打工后,留守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孩子教育、老人照料等责任,多种角色的扮演加重了留守妇女的生活和心理负担。有学者以“386199部队”形象比喻这一独特的社会群落:“38”指代妇女,“61”意为儿童,“99”(重阳节)代表老人

根据我抽样问卷调查显示,这些留守妇女分为3个类型:1,农业生产型,占84%;2,非农业生产型,占13%;3,家庭主妇型,占3%左右,其年龄在23岁到55岁之间。

“这些留守村妇,配角成主角,单肩挑全家,与丈夫长期分居,忍受无法表述的压力和孤单。繁重的农业劳动,承担赡养双方年长的父母与抚育幼小孩子的责任,从丈夫的身影下走出,成为独立支撑家庭的‘顶梁柱’。”

一、基本情况

2009年底,我镇劳动力总数15440人,女性劳动力6579人,就业人员11418人,富余劳动力4022人,其中:男2750人,女1272人。2009年全镇外出务工人员4361人,留守妇女20

1人,占全乡女劳动力的3.1%。

(一)在文化程度方面,大部分留守妇女文化偏低。从调查的情况看,42.8%的留守妇女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文盲,57.2%的妇女也只有初中文化程度。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较多,31-40岁的具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较多,40岁以上的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较多。

(二)从年龄结构上看,留守妇女主要分布在20岁到40岁,这一阶段年龄的妇女相对来说年龄轻,身体壮,男主外外出务工,女主内照顾父母儿女,承担家务劳动和农活。

(三)从留守妇女的留守原因来看,需要她们留守家中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是她们留守的主要原因。

二、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及问题

(一)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受损。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务,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留守妇女的体力大幅度透支。经调查,大部分“留守妇女”每人需要独立承担将近10亩地左右的农业生产和养2头牛,而一些身体不好的留守妇女,遇到的困难则更大:供孩子上学、照顾老人、家务劳动、农业生产全部一肩挑。由于长期辛劳,积劳成疾,一些顽固性的妇科病、关节炎久治不愈。

(二)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下降。由于丈夫长年在外,留守妇女精神负担明显加重,安全感下降。主要表现:一是出现婚姻危机。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因为丈夫长期在他乡打工,夫妻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再加上自我精神生活空虚,易导致感情危机。二是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留守妇女的安全感大大降低。很大一部分的留守妇女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并且无人倾诉,既要操心孩子,又要担心丈夫,还害怕流言蜚语。

(三)家庭问题增多,对子女疏于教育。经调查,因丈夫长期外出务工,家庭的养老、子女养育的重担全部落在“留守妇女”的身上。不少留守妇女本身文化水平比较低且忙于家务劳动、农业生产,除了在经济上、生活上能为子女提供一定的支持外,无力在子女学习上、做人上给予有效教育与监管,只能听之任之。有近50%的妇女几乎从未同子女谈过理想与抱负,有近65%的妇女不知道平时孩子在想什么、盼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主要表现在吃饭穿衣上。调查还发现有的留守妇女由于自身只有小学文化,子女上初中后不能对其进行必要的辅导和监管,造成了留守儿童问题多,导致孩子成为“问题学生”。

三、改善“留守妇女”生活现状的建议和对策

留守妇女是目前农村最大的劳动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而留守妇女面临的压力和困难,更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帮扶活动,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爱留守妇女的社会氛围。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重点是创造关爱留守妇女的良好环境。关爱农村留守人群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一要建立完善的治安制度。妇联要积极联合司法所、派出所等单位成立平安家庭创建领导小组,推动平安家庭建设, 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犯罪活动,创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提高“留守妇女”的安全感。二是切实抓好妇女维权工作站建设。乡村两级要层层建立妇女维权工作站,确定专人为“留守妇女”提供法律援助,维护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教育,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三要搭建留守妇女活动平台。要抓好以村为单位的“农家书屋”建设,组织并配合有关部门定期或巡回开展“三下乡”活动,加强对留守妇女的健康教育和检查。四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

妇女节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以“平安新坝”建设为载体,以评选“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居”等十好、“文明诚信农户”、“五好文明家庭”等为抓手,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宣传知法、守法、做合法公民的重要意义;引导妇女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关键是促进外出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一要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青壮年劳动力能实现在本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大量外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要拓宽农村致富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动员和鼓励外出务工青年积累经验,更新观念,帮助他们回乡创业,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从而减少农村留守家庭,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二是要结合新坝实际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增加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也可以增强农民对抗农业生产困难的能力,减少一定的劳动强度。

(三)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技能培训和资金扶持,主要是鼓励留守妇女自主创业。政府要继续大力加强妇女技术培训,举办留守妇女技能培训班,让留守妇女懂得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种田、科技致富,提高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要继续创办示范家长学校, 深入开展“争当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活动,引导更多的家长特别是留守妇女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乡妇联要继续坚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各级部门要大力扶持留守妇女创业项目,在用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使其能够敢创业、会创业、创成业。

(四)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妇女互助组织,充分发挥妇女群体自身互帮互助的作用。在“政府支持,妇联牵头”的前提下,探索建立乡村妇女协会或农村妇女合作小组,以减轻劳动强度或实现情感上的诉求。

(五)改善农村教育和医疗条件,解决“留守妇女”的后顾之忧。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农村中小学学习环境和体育娱乐场所,合理配置师资力量,让农村学生在良好的学习场所中健康成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在医疗条件、报销比例上进一步调整,让农民尤其是老人、妇女能走进医院看得起病、看好病,真正发挥合作医疗的社会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1 王良锋;张顺;孙业桓;张秀军;;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J];中国行为医

学;2006年07期

2赵红;罗建国;李作为;黄宣银;刘良;文红;钟昆;周碧英;徐锋;;我意识状况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6期

3王婧;钱珍;;[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4张辉;陈娜;;重视农村留守妇女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党史博采(理

论);2006年07期

5李新然,方子节,普雁翔;[J];农村经济;2000

年05期

6朱桂琴;;[J];天中学刊;2006年04期

7孙琼如;;农村留守妻子家庭地位的性别考察[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

02期

8李柳红;李广贤;;[J];理论界;2005年S1期

9陈利.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压力和婚姻危机[J].甘肃农业,2006,(11):.

10梁秀丽 毛成.[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

报,2007,(4):.

11黄安丽.安徽农学通报,2007,(3):.

第11篇:农村留守妇女现状研究

农村留守妇女现状研究

盛海涛黑龙江省春蕾捐助中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断加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农村中的男性涌入城市,从而带来了另一个严重的引起社会关注的问题: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本文主要探讨留守妇女产生的原因,留守妇女的生存现状,以及相对的问题应对策略。

【关键词】留守妇女产生原因生存现状应对策略

农村留守妇女,是指丈夫离开农村,在外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长达6 个月以上,本人留居在家,年龄介于20 - 50 之间的已婚女性。这个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期产生的特殊群体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以及家庭的幸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关心处于弱势地位的留守妇女,对稳定农村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留守妇女产生的背景

造成农村留守妇女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不同地区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但是,整体而言,主要是由于两个主要原因造成的,一是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原因,而是妇女自身的性别特性的羁绊。

1. 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原因。我国于1958 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使户口登记有了全国统一完整 1

的法律依据,并一直沿用至今。当时的户籍制度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客观上造成了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两个不同的身份阶层。这种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制造特权,以城市的发展剥夺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二元分割,又进一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市经济以现代化工业为主,农村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 城市基础设施先进,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城市消费水平高于农村,农村人口远高于城市人口。农村妇女之所以选择留守而不跟进城市是因为户籍制度下举家迁移成本过高: 跟进城市的话,农民就必须荒废农业生产,而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未来的生活保障; 进城之后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由于受教育权受到身份和地域限制,所以在城市就读的教育费用偏高,对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 如果在城市里失业,民工也无法享受跟城镇居民相同的优惠就业政策和失业保障; 住房更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在一般工薪阶层都望尘莫及的急速增长的房价面前,农民工只能望‘房’兴叹。除此之外,还存在医疗,养老,乡土情愫等方面的原因。因此,在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框架下,农村家庭选择丈夫出外打工,妻子留守家庭是自然衍生出来的现象。

2. 女性自身性别特征的羁绊。由于受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在选择谁去谁留的问题上,以男权为中心的思想观念使得对妇女的价值取向依旧停留在男优女劣、男主女从的封建模式上。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的劳动分工较有弹性,留守妇女即能织又能耕,既能独立承担起农副业劳动,又能照顾好家里老小的生活起居。女性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处于劣势,表现为她们有生育的刚性任务、体能的限制,

文化程度较低,在城市中得到工作的机会低于男性等方面。农村家庭是一个居住、生育和经济生活的单位,农村妇女往往将自己的利益与家庭利益联系在一起。因此,争取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成为农村家庭中妻子选择留守的根本动力。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农民家庭追求生存理性的同时追求经济和社会理性的表现。

二、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现状

丈夫外出打工,留下妻子一人在家中内外兼顾,给农村留守妇女造成了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双重压力。她们要承担家庭中的农业生产劳动、教育孩子、赡养老人等责任,而且面临着孤独、离婚率上升、安全感降低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双重压力。

1. 生理压力。农忙时节,农村留守妇女要独立承担起农业生产的重任,每逢农忙季节抢收抢种成了留守妇女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在平原地区,机械化普及的地区,留守妇女承担的体力劳动不是太大,但是在丘陵山区,大型机械无法操作的地区,留守妇女面临的劳动压力很

大。农村留守妇女认为从事农业生产有困难,主要是因为劳动强度大和留守妇女不懂劳动技术,导致生产效率较低。非农忙季节,农村留守妇女不仅要做家务,还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

孩子,另外加上副业的劳动,大多数留守妇女几乎没有闲暇时间。忙里偷闲的休闲方式就是跟邻居聊天,或者看看电视。另外由于丈夫常年在外,几乎没有性生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再加上一系列繁重的体力劳动,导致妇女的身体健康状况总体低于非留守女性。

2. 精神压力。心理学家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妇女在躯体化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抑郁几个因子上的分值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她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当严重。

农村留守妇女生活压力大。丈夫在外务工,留守妇女被迫承担起所有的家庭责任,事无巨细都需要独立处理和决策,包括儿女的教育,老人的健康,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等问题,虽然可以通过电话跟丈夫商量,但是为了避免丈夫担心影响工作,很多事情还是要自己做决定。

农村留守妇女经常会感到孤独,对其婚姻的稳定性产生质疑。长期两地分居使留守妇女婚姻的许多功能无法实现,降低了其婚姻幸福感和满足感; 性生活是婚姻的生理基础,是促使男女双方成就婚姻的一个强有力的动因,留守妇女过不了正常的夫妻生活,导致性压抑和性饥

渴,婚姻满意度下降; 丈夫外出,夫妻继续社会化的环境不同,机制不同,过程和结果不同,导致夫妻的人格特质出现差异,从而给婚姻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

农村留守妇女缺乏安全感。近年来农村社会治安稳定问题日益突出,丈夫外出是家庭遭遇不安全事件的重要因素; 有的留守妇女有时也可能面临被异性骚扰的问题; 留守妇女对丈夫的担心,包括丈夫身体健康、工作安全和感情方面是否出轨等担心也大大降低她们的安全感。

三、应对策略

改革完善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局面是解决留守妇女问题

的治本之举。但是改革制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可以断言农村留守妇女现象还将继续存在。但是国家和政府不会对此坐视不管。农村留守妇女现象影响着农村的

繁荣和发展,我们的政府要负起责任,给予这一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怀,引导其走出困境,在新农村建设中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以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技术,增强其生存能力,使其有能力参与城市就业岗位竞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最优路径。农村社区可以组织留守妇女互助小组,小组成员可以在农忙季节互帮互助,交流农业信息,也有共同话题,可以互相倾诉心事; 留守妇女可以在社区的带动下自发组织娱乐性强的活动,丰富其文化生活,增加其生活中的信心; 另外还要健全社区治安防范体系,成立农村警务站,加强日常的治安巡逻工作。

参考文献:

[1]魏翠妮.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以苏皖地区为例[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张宏宏. 留守妇女形成的原因及其从业行为分析[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社版) ,2002; ( 6)

[3]朱桂琴. 农村“留守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思考[J]. 天中学刊,2006;

( 4)328 农村经济



第12篇:新农村建设关注留守妇女

新农村建设关注留守妇女原因:长期的独自面对各种生产生活压力, 长久的夫妻分离, 也给留守妇女及其家庭和新农村建设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首先, 既主内又主外的双重劳作加重了留守妇女的劳动负担, 致使她们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状态; 而更让她们沮丧的是,由于农业劳动收益相对偏低, 她们的超额劳动正在被其丈夫和她们自己归结为 家内的劳动 而贬值。其次, 教育水平偏低和技术培训机会与可能的缺失, 使她们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很多人不得不止步于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门槛之外。再次, 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与忧虑是留守妇女的难隐之痛, 主要靠电话的沟通和互动远不能满足留守妇女和丈夫的情感需求, 不时出现的留守妻子抑或外出打工丈夫情感与身体出轨的事件威胁着历来比较稳定的中国农村家庭夫妻关系, 而受流动影响, 儿童的成长问题也令父母和社会各界心痛不已。此外, 女多男少的主力军队伍已经让新农村建设举步维艰,后续乏力。

留守妇女存在的问题

( 一) 自身素质低。留守妇女作为流出地农村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不可或缺的主导

力量。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新农村的建设和现代化的进程。留守妇女自身素质低, 首先表现在文化知识水平

低。据统计, 1997 年全国共有女性劳动力2.24 亿, 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约1.58 亿人, 占总数的70.26%, 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约0.6 亿人, 占总数的27.16%, 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总数的2.58%。[2]正是由于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使其外出打工困难, 才滞留家中, 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留守妇女自身素质低, 还表现在其科技素质低。由于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低, 就决定了其掌握科学技术比较困难, 往往被排斥在农业技术队伍之外, 只能从事简单粗放、基本上依靠体力劳动的种植业, 生产的技术含量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有资料显示, “留守家乡的妇女从事的多是第一产业, 安徽和四川两省接受调查的农村妇女, 69.1%自我报告的职业都是务农, 还有14.8%的为家务劳动。”[3]最后, 由于留守妇女长年的劳作、生育及家庭经济状况的窘迫, 再加上营养的欠缺, 使她们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 而且这部分农村妇女一般都比较保守, 缺乏创新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 安于生活现状。留守妇女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劳动者, 其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作用的大小直接决定于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农村生产发展的快慢, 主要靠农村劳动者对科技的掌握和应用程度, 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和重视作为流出地农村主要生产者和建设者的留守妇女的科技和文化素质问题, 以有效地推动新农村建设。

( 二) 市场应对能力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面向农村和农业生产的各种市场也在逐步的形成和发展, 市场经济在不断地冲击着我国的农村地区。留守妇女的市场应对能力对流出地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 留守妇女的市场应对能力相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来说,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留守妇女的市场信息获得量少且形式渠道单一。留守妇女作为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 她们既要从事各种农业生产劳动, 又要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各方面的生活。白天, 她们基本上都是在田间地头渡过, 回到家中则要洗衣、做饭、收拾家务。这就使她们很少有闲暇的时间和多余的精力去获取需要的市场信息。此外, 在农闲季节, 留守妇女的闲暇时间就会相应的多些, 她们也有了一定的精力去收集信息。但是, 她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则只有看电视, 电视是帮助她们学习的主要媒体。从报纸和书上获取信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至于

互连网, 对大多数留守妇女来说, 则是知之甚少了。没有畅通的信息渠道, 使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中就处于被动地位, 不能及时有效的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和安排生产, 从而造成某种程度的生产浪费。其次, 留守妇女的市场意识比较差。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意识是至关重要的。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必须有强烈的市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留守妇女由于长期在家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与外界的接触较少, 缺乏与外界的沟通, 不懂得学习和知识在当前社会中的深远影响, 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落后, 就很难有提高自身素质主动愿望。不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术, 不改变落后的思想意识, 不与市场接轨, 就很难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 也就不会有效地推动新农村的经济建设。

再次, 留守妇女文化素质低, 进行继续学习困难。对于相当一部分留守妇女来说, 还是有接受继学习的愿望的。但是,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 当她们想要主动去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时, 却遇到了理解和实际应用上的困难, 无法很好的掌握她们需要的适应市场要求的农业生产知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妇女的继续学习, 使她们不能及时、准确的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农业市场知识。

( 三) 政治参与意识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扩大基层民主, 加强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留守妇女是流出地农村社区生活的主要参与者, 但她们对农村的村务公开、村委会选举等问题, 普遍表现出比较冷漠的态度。她们认为这些都应该是男人的事, 与她们无关, 她们不懂这些问题也没有必要去弄懂。虽然她们是农业生产和社区生活的主要参与者, 但男性却是家庭与社会的“管理者”和“指挥者”。“在农村社区, 除了妇女队长需要有妇女来承担以外, 其他的社区工作几乎都有男性来干, 从调查妇女的职业构成来看, 担任各级干部( 企业干部、乡镇干部和村干部) 的妇女比例只有1.1%

留守妇女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建设新农村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 而农民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对于流出地农村来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不可避免的落在了留守妇女的身上, 她们则成为这些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留守妇女既是这些地区农业生产劳动的主要从事者, 又是该地区农村社区生活的主要参与者。其自身存在的问题, 将会直接影响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因此, 分析和思考留守妇女问题, 既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如何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妇女问题:

一、帮助留守妇女发展生产

1、根据留守妇女遇到的生产困难给她们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2、要充分利用信贷和农村金融体系, 为留守妇女提供金融和信贷支持, 支持有能力的妇女发展生产。

3、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 要充分重视留守妇女的参与, 使她们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 发展生产。

二、生活现状

1、改变收入方式,尽量让留守妇女的收入方式多元化,在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同时,开展经济作物种植、养殖和副业经营以及非农产业发展等。

2、尽力改善农村的基础生活设施,积极发展留守妇女参与到建设中。

三、乡风文明建设。

1、组织留守妇女开展文艺活动,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2、改善农村社会治安, 增强留守妇女的安全感。

3、在规划村庄街道、饮用水设施、牲畜饲养圈舍、垃圾处理等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 充分考虑留守妇女的意见。

四、调动留守妇女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同时, 留守妇女也应该冲破“男主外,女主内”的世俗偏见, 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为村庄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满足留守妇女的长远利益需求, 就要转变以农村家庭夫妻分居、父母子女分离为代价的劳动力转移模式, 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和分流。这就要求: 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加速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和经营收益, 吸引更多的精英留在或回到农村创业发展; 将医疗、卫生、教育、金融等各种资源引向农村, 加强农村各项软、硬件设施建设, 增强农村的吸引力, 使农民无须进入城市即可享受到城市文明和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为他们提供负担得起的住房等生活设施, 实行覆盖面更广的社会保障制度, 不断创造农民工夫妻团聚、举家迁移的条件。加大农村妇女的转移培训力度, 增强其非农就业的能力和城镇生活的适应。建立有效的教育机制, 提高留守妇女的整体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六、加大民主法制宣传力度, 增强留守妇女的政治参与意识,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提高留守妇女的思想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除了要不断地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 还要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留守妇女与新农村建设,叶敬忠,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展学院教授。留守妇女与新农村建设的制度设计,蒋永萍,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农村留守妇女问题与新农村建设岳雷波(南充市第六中学, 四川南充637000)

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党的十六届五中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这20

字方针,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健全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在广大农村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使广大农民明礼诚信,遵纪守法,爱国爱家爱集体,逐步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具体说来,在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

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总之,要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和公用设施建设迈出较大步伐、村容村貌实现较大改观、农村科技教育达到新水平、农村文化建设得到加强、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农村留守妇女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 自身素质低。留守妇女作为流出地农村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不可或缺的主导力量。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新农村的建设和现代化的进程。留守妇女自身素质低,首先表现在文化知识水平低。据统计,1997 年全国共有女性劳动力2.24 亿, 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约1.58 亿人,占总数的70.26%,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约0.6 亿人,占总数的27.16%,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总数的2.58%。

(二)正是由于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使其外出打工困难,才滞留家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留守妇女自身素质低,还表现在其科技素质低。由于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低,就决定了其掌握科学技术比较困难,往往被排斥在农业技术队伍之外,只能从事简单粗放、基本上依靠体力劳动的种植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有资料显示,“留守家乡的妇女从事的多是第一产业,安徽和四川两省接受调查的农村妇女,69.1%自我报告的职业都是务农,还有14.8%的为家务劳动。”

(三)最后,由于留守妇女长年的劳作、生育及家庭经济状况的窘迫,再加上营养的欠缺,使她们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而且这部分农村妇女一般都比较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安于生活现状。留守妇女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劳动者,其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作用的大小直接决定于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农村生产发展的快慢,主要靠农村劳动者对科技的掌握和应用程度,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和重视作为流出地农村主要生产者和建设者的留守妇女的科技和文化素质问题,以有效地推动新农村建设。

( 二) 市场应对能力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面向农村和农业生产的各种市场也在逐步的形成和发展,市场经济在不断地冲击着我国的农村地区。留守妇女的市场应对能力对流出地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留守妇女的市场应对能力相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来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留守妇女的市场信息获得量少且形式渠道单一。留守妇女作为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她们既要从事各种农业生产劳动,又要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各方面

的生活。白天,她们基本上都是在田间地头渡过,回到家中则要洗衣、做饭、收拾家务。这就使她们很少有闲暇的时间和多余的精力去获取需要的市场信息。此外,在农闲季节,留守妇女的闲暇时间就会相应的多些,她们也有了一定的精力去收集信息。但是,她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则只有看电视,电视是帮助她们学习的主要媒体。从报纸和书上获取信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至于互连网,对大多数留守妇女来说,则是知之甚少了。没有畅通的信息渠道,使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中就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及时有效的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和安排生产,从而造成某种程度的生产浪费。其次,留守妇女的市场意识比较差。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意识是至关重要的。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有强烈的市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留守妇女由于长期在家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与外界的接触较少,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不懂得学习和知识在当前社会中的深远影响,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落后,就很难有提高自身素质主动愿望。不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改变落后的思想意识,不与市场接轨,就很难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就不会有效地推动新农村的经济建设。

再次,留守妇女文化素质低,进行继续学习困难。对于相当一部分留守妇女来说, 还是有接受继学习的愿望的。但是,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当她们想要主动去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时,却遇到了理解和实际应用上的困难,无法很好的掌握她们需要的适应市场要求的农业生产知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妇女的继续学习, 使她们不能及时、准确的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农业市场知识。

( 三) 政治参与意识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扩大基层民主, 加强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留守妇女是流出地农村社区生活的主要参与者,但她们对农村的村务公开、村委会选举等问题,普遍表现出比较冷漠的态度。她们认为这些都应该是男人的事,与她们无关,她们不懂这些问题也没有必要去弄懂。虽然她们是农业生产和社区生活的主要参与者,但男性却是家庭与社会的“管理者”和“指挥者”。“在农村社区,除了妇女队长需要有妇女来承担以外,其他的社区工作几乎都有男性来干,从调查妇女的职业构成来看,担任各级干部(企业干部、乡镇干部和村干部)的妇女比例只有1.1%。

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妇女既要承担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又要忍受与丈夫两地相隔的孤独,所以在新农村的建设中,为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做出以下方案:

第13篇:区妇联留守妇女工作总结

区妇联留守妇女互助组

工作总结

农村留守妇女儿童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难题,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生产生活状态,不仅直接关系妇女儿童的发展和成长,还直接影响农村的发展和稳定。近年来,由于众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大量的留守妇女独守家中,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这些留守妇女成为新农村发展建设的主要人员。为维护家庭稳定和谐,区妇联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以联系妇女此,我区妇联十分重视农村留守群体,把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生存、生活状况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做好农村妇女儿童关爱工作的重大意义

结合实际、务求实效,以村“妇女之家”为依托,真心实意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提供帮助和服务,组织开展科学讲座、健康讲座等活动,人性化关怀留守妇女生活;着力创新,拓展实施关爱行动的载体和平台,把开展关爱行动与妇女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农村妇女“两癌”检查和救治救助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帮助留守妇女儿童解决困难,让她们充分感受政府的关心和温暖。

二、找准切入点,大力推进留守妇女队伍建设 按照“党委重视、政府支持、妇联引导、妇女参与、镇村联动”的方法,从留守妇女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就近就便、切合实际为原则,在农村以社为单位建立起了留守妇女互助小组,每组吸纳10-20名妇女参加,推选一名热心能干、有文化的妇女作为组长,负责协调组内事务。倡导“一人难,众人帮”,创新了互助机制,减轻了留守妇女生产、生活压力。目前,我区已建立留守妇女互助小组 35 个,惠及农户771户,惠及人口达 2615余人。

三、针对性做活服务和关爱行动

1、加强培训,倾情关怀,努力改善留守妇女生活,为留守妇女撑起一片天

一是举办留守妇女技术培训班,让她们懂得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种田,科技致富,提高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区妇联邀请农技人员和科普专家,为留守妇女定期开展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主要内容有蔬菜种植、乡村旅游礼仪知识、科学种田等实用技术。通过培训,留守妇女在有关部门的帮助走上致富创业之路。此外,组织留守妇女积极参与村容卫生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植树造林,美化家园,推动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的改善。

二是健康体检,普及卫生知识,提升留守妇女健康值普遍。妇联联合计生部门,每年组织育龄妇女开展生殖健康普查普治工作,今年为1450余名育龄妇女进行健康检查,并对查出妇科病的妇女进行免费治疗。

四、贴近关注点,积极推动留守妇女自身发展

1、引导留守妇女生产互助。引导留守妇女互助由小范围的农活互助发展到大规模的创业互助,使互助范围不断扩大,互助内涵逐步延伸,从互帮农活到互学养殖、互助经商、互带就业,增强了调整结构、联合创业的自信心。通过生产互助,最终引导和带领留守妇女走出小家庭,进入社会大家庭,投身新农村建设大潮中。

2、引导留守妇女精神互慰。时刻关注留守妇女的所思所盼,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发放资料、法制教育、健康讲座等开展科技培训、心理健康咨询,发挥“妇女之家”的阵地作用,使之成为广大农村妇女值得信赖和拥护的“温暖之家”,让留守妇女由自卑、苦闷的“看家妇”,变成开朗、自信的新农村“主力军”。

3、引导留守妇女安全互帮。为弘扬农村尊老、爱老、养老新风,促进家庭团结和睦,互助组组织留守妇女讲述发生在自家、本村的美德故事,促进了家庭、邻里的团结和睦。同时,加强维权机制建设,组建维权志愿小分队,采取广播宣讲和进村入户等方式,使留守妇女学法、懂法,增强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邻里守望、电话呼应、禁毒禁赌等活动,促进农村家庭的平安和睦。

4、在加快发展中着力支持扶助。一是在技术上“带”。强化培训,提升创业就业能力。区妇联积极组织妇女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切实转变传统观念,将她们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二是在资金上“帮”。为帮助农村妇女创业,落实好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努力在创业资金上给予帮助。三是在创业上“扶”。区妇联引导留守妇女结合本地经济特色,选择科技含量高、牵动力强、辐射面广、投资少、见效快且适合农村妇女发展的项目,扶持农村留守妇女增收致富。

5、在改善民生中着力办好实事。镇妇联对农村妇女的文化生活和硬件配套实施缺乏等现象,协调文化、体育等部门配备了娱乐、健身等器材,协调医药卫生等部门免费为农村留守妇女进行健康体检,实施农村妇女“两癌”免费筛查项目。加大法律维权宣传力度,对侵害农村留守妇女的行为予以制止和打击,努力为留守妇女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今后,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共促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生活”,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勇气、务实的作风,继续实施关爱留守妇女,为家庭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14篇:留守妇女统计表及调研报告

市农村留守妇女基本数据统计表

农村留守妇女是指:农村家庭中已婚的,因丈夫长期(一般为半年以上)外出(本县以外)务工,留家中照顾老人、孩子,承担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等情况的20-55岁妇女。

请收集各市有关数据: 镇:

农业人口数84937;农业人口户数22246;

农村劳动力数46695,

其中:男性26967数,女性23921数;

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数32276,

其中:男性17106数,女性15170数;

农村留守妇女数7654。

以上数字是镇农经统计镇提供的。

镇对农村留守妇女情况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农村男性劳动力的不断转移,“留守妇女”逐渐增多,她们成为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的主力军。为了关心她们的生存发展,维护其合法权益,进一步组织发动她们解放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我们采取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专题调研。这次调研,我们将“留守妇女”界定为:丈夫连续在外打工超过半年,或经常外出打工、年在外时间超过半年的20岁-55岁的农村妇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农村留守妇女的基本情况

一、据调查统计,我镇目前共有农村留守妇女7654人。

1、从年龄结构上看,我镇留守妇女年龄集中在20---55岁之间。

2、从文化程度上看,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的占90.16%。

3、从技能特长上看,有70%的留守妇女没有技术特长,30%的留守妇女掌握有一定的种养殖、缝纫、编织、刺绣等方面的技能。

4、从婚姻状况上看,由于丈夫外出打工造成夫妻交流减少,由此而导致离婚增多。

5、从子女教育上看,许多留守妇女不重视子女尤其是女孩的教育,很多家庭的女孩子小学一毕业就在家务农,辍学率达高。大一些就外出务工或结婚,导致农村早婚现象比较突出。

6、从文化娱乐来看,留守妇女最多的娱乐便是串门聊天,看看电视,偶尔打打麻将,精神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匮乏。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留守妇女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之中,而这一压力也正是导致她们“留守”的重要原因。同时,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一技之长,夫妻双方缺乏感情交流,子女教育缺失等问题已成为阻碍留守妇女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留守妇女在农村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参与农村管理、家庭和睦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发挥作用的情况。

1、在“生产发展”上的主力作用。留守农村妇女在丈夫外出打工后,基本全部承担了过去由夫妻共同承担的农业生产活动,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在一些地方,农村妇女已经成为种植业、养殖业领域的主力,农业女性化的趋势开始显现。这些留守妇女年龄大多在30—45岁之间,具有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思想活跃、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科技致富欲望强,勇于创造和实践。

2、在“生活宽裕”中的中心作用。留守妇女在家任劳任怨,让丈夫全身心外出务工,既为城市创造了财富,减轻了农村人地矛盾的压力,也较快地增加了家庭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留守妇女在自己和支持丈夫增收致富的同时,还掌握和管理着家庭的经济收支,为全家理财,在“生活宽裕”中起到中心作用。

3、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中占主导作用。丈夫外出务工后,留守妇女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留守妇女在美化家园,参与村容整洁建设上处于主力地位。在农村开展的“美德进农家”、“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净化家园行动”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多是女性参与实施。留守妇女还责无旁贷地成为家庭倡导科学生活方式、传承传统美德的主角。她们承担着抚养教育孩子、赡养老人等诸多重任,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处理家族、家庭成员关系方面起核心作用,直接关系着“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4、在“民主管理”中的半边天作用。丈夫外出务工后,留守妇女则作为家庭代表或村民代表,直接参与村级民主管理,有的在村两委班子中任职,在民主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农村留守妇女带有普遍性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妇女在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妇女的广泛参与,也为农村妇女自身的全面发展带来了空前良好的机遇。但是,目前广大农村妇女的文化科技素质和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实现不够充分,村“两委”中女性的比例低。部分农村妇女在土地承包经营、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和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补偿费分配等方面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在贫困人口中妇女仍占多数。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妇女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劳动强度加大。青壮年男劳力外出务工后,农村只留下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妇女甚至部分老人转变为农业生产劳动的主力。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几乎都压在了留守妇女肩上。尤其是麦收、播种等农忙季节,留守妇女身单力薄,无力承受繁重的农活,显得格外辛苦。一位留守妇女代表感叹:“现在农村的女人比过去的女人累多了,苦多了。地要一人种,猪羊要一人喂,孩子、老人的饭菜要一人做,里里外外都得顾上。”

2、精神负担沉重。丈夫长年不在身边,留守妇女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时常担心在外务工丈夫的人身安全,渴望丈夫的慰藉。因丈夫长年外出打工,留守妇女中一些人遭遇了婚姻“红灯”。这些遭遇婚姻危机的妇女面临着相似的状况:一是夫妻间失去联系;二是留守妇女不知丈夫打工收入;三是丈夫不再承担“养家”义务;四是丈夫有外遇。近年来,“打工婚姻”离婚案呈不断上升趋势。丈夫的忠诚成了留守妇女最大的心理负担。

3、留守妇女的生活方式被改变,缺乏安全感。留守妇女承担了大量的田间劳动和家务劳动,消耗了许多精力和时间。留守妇女中,文化偏低、能力偏弱,教育子女力不从心。一些地方农村社会治安状况不好,时常发生被盗现象。留守妇女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人身侵害,其家庭更容易遭受财产损失,农村性侵害案件中部分受害者是留守妇女。丈夫不在,留守妇女一人在家,晚上即使将大门紧紧锁闭,仍普遍没有安全感。

4、留守老年妇女问题突出。一是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较差,劳动强度较大。靠打工致富的子女并没有提供给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持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劳动来维持生计。部分打工子女外出后,将孩子交给老人抚养,子女外出打工不但没能明显改善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反而往往间接加重了老人的劳动强度。二是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不容乐观。还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药”的现象,子女一般在父母重病时才给予资金上帮助。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并未因子女收入增加而得到改善,反而在生病时得不到儿女的照料。有的夫妻携子女外出打工后杳无音信,留下老人独自在家、辛勤劳作,维持生活。三是留守老人的情感生活孤独。外出子女很少和父母沟通,有子女留守在家的打电话回来更多的话题也是留守在家的小孩。没有小孩在家的基本上一年电话都不打。留守老人的娱乐活动除了看电视、聊天外少有其它方式。

四、进一步做好留守妇女工作的建议。

(一)高度关注“留守妇女”问题

农村“留守妇女”已经成为农村一个新的特殊群体,不解决好这一群体的各种问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产生不利影响。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并关注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把它放到影响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妥善解决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问题。

(二)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帮助

“留守妇女”劳动强度大、心理压力大等问题,在短期内很难彻底解决。这就需要各有关部门积极为她们提供帮助,关心她们的生活,帮助她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实际困难。充分发挥妇联作用帮助“留守妇女”解决心理问题。

(三)加大妇女权益保护力度

针对目前农村“留守妇女”遇到的各种问题,社会各界应积极保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加大《妇女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通过法律知识宣传、培训等方式,教育妇女提高自我维权意识。加大社会治安管理力度,在村庄建立“治安巡逻队”,保障社会治安,减轻“留守妇女”安全方面的心理压力。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力度,把劳动技能与相关法律法规及家庭教育知识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他们自觉履行家庭责任和义务,遵守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维护家庭稳定。

(四)提高“留守妇女”自我发展能力

提高农村妇女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她们的自身发展,是解决“留守妇女”各种问题的重要途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举办各类知识、技术、技能培训,要逐步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受益比例。提高她们科技致富能力和科学教子水平。妇联组织要广泛发动农村“留守妇女”增强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发展能力的紧迫感,克服依赖心理,主动提高自我发展和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

(五)、推进留守妇女参与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妇女科技种粮高产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加大农业新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鼓励妇女“科技兴家”。围绕特色农业,组织妇女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间产业和多种经营,扩大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规模,鼓励妇女“绿色兴家”。围绕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扶持妇女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集群,鼓励妇女“合作兴家”。

(六)、不断丰富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各相关部门要关注 “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着力改善文化娱乐设施、丰富文化娱乐内容。妇联组织要依托“文化书屋”、妇女培训学校等活动阵地,积极调动、发挥妇女文艺骨干作用,组织开展家庭才艺展示、等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可以融洽邻里关系,形成互学、互助、知荣明耻,和谐融洽的良好社会风尚。

镇妇联 20011年3月

第15篇:某镇留守妇女创业典型

家门口创业 养殖富一方

——记石市镇土桥村留守妇女伍秋娥

每天早上5点多钟起床,喂食、挑粪、清洗猪圈,这些繁琐的体力劳动就由一个农村留守妇女完成了。这就是石市镇土桥村荷田组的伍秋娥。如今,勤劳善良的伍秋娥成了全村农民致富的领头雁。

伍秋娥今年38岁,丈夫常年在新疆打工,家里、田里全靠她照料。2009年,伍秋娥自筹资金8万多元,在山上建起了280平方米的养猪场。从30头猪起步,发展到目前拥有猪场面积600多平方米,有能繁母猪5头,年出栏生猪100多头,年纯收入近10万元。

伍秋娥说,没养猪之前,她们家生活过得很困难,连两个小孩发烧看病都要跑东家问西家的借钱。说起心酸往事,她直抹泪。刚开始,由于缺少技术支持,养猪棚卫生环境差,猪崽容易生病、死亡,损失很大,痛定思痛的她决定努力学习生猪养殖技术。为了取到“真经”,她不辞辛劳地骑上自行车到上高等地拜师求艺,同时购买有关科学养猪的书籍自学。通过刻苦努力,她学会了生猪疫苗注射、生猪标准化饲养和管理、配种等相关技术。在她的精心照理下,猪场存活率达到90%以上,终于在养猪的道路上看到了希望,当年获利5万元。今年猪肉价格不断向上涨,生猪的收购价也节节攀升,一头猪就能卖2000多元,获利600元至800元左右。按目前行情,预计今年收入将达到20万元以上,纯利润10万元左右。

圆了自家致富梦、尝到养猪致富甜头的伍秋娥没有忘记身边的姐妹和乡亲,她不仅动员身边姐妹一起养猪,还手把手将养猪技术教于她们。谁家的小猪仔要是病了、厌食了、不走不动了,伍秋娥就义务为它们进行防疫和治病,对散养户上门技术指导,引导他们科学养猪,走养猪致富的道路。当听到村里人赞自己是养猪带头户,伍秋娥笑了笑,说“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在伍秋娥的带领下,土桥村养猪业蓬勃兴起,去年,土桥村出栏生猪500多头,出栏50头以上肥猪的大户有6户,他们成了养殖业中的“探花郎”。

第16篇:留守妇女和儿童调研报告

留守妇女和儿童的调研报告

**镇妇联

**镇36867万口人,属城郊型乡镇。近年来,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初步统计,全镇留守妇女1100余人,留守儿童1400余人。为进一步了解留守妇女儿童的相关情况,全面了解和掌握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目前的生存、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更准确地把握当前我镇留守妇女儿童发展的实际需求,近日镇妇联对全镇的留守妇女儿童的基本情况及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做了一次全方位的调研。

一、关于留守妇女的调研情况

(一)留守妇女现状及存在问题

据调查统计,有近七成的留守妇女在家照顾未成年子女和公婆,她们挑起了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家庭重担。多重角色的扮演加重了这个特殊人群的生产生活和生理心理的负担,劳动强度大、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

1、劳动强度增大,精神负担加重。一方面,男人外出打工,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几乎都压在了留守妇女肩上。繁重的劳动,使许多留守妇女体力透支健康受损。另一方面,男人外出了,赡养老人,养育孩子,洗衣做饭等繁琐的家务事也全靠她们去料理。由于丈夫长年不在身边,感到孤独、空虚、焦虑、压抑和无助。生活中缺少关爱,感情上出现空缺。

2、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维权意识差。处于弱势地位的“留守妇女”,其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难以维权。大多数留守妇女对“权益侵害”不能很好地保护,村级组织以及其他社会

1力量还未能形成留守妇女有力的社会支持网络。

3、夫妻交流少,婚姻关系脆化。留守妇女与丈夫主要的沟通方式是打电话。空间距离的扩大阻碍了夫妻情感的交流,导致感情危机,久而久之婚姻难以维系。

(二)主要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造成这一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政策制度上看。以户籍管理制度为标志的城乡分割制度的阻隔。农民工工作环境艰苦,生活条件极差,大多数人不可能携带家属去城市里生活;另外,在社会权利方面,这些农民工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待遇,被排斥在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之外,客观条件使得他们的妻子只能留守在农村。

其次从思想观念上看。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影响。女性定位于以家庭为重心的、处于辅佐和服从地位的角色。结婚以后很少注重自身的进步和发展,经济上和精神上都依附于男方,没有经济地位,靠丈夫给钱过日子。

第三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是城市就业市场对男性劳动力的需求大于女性,使留守妇女很难在城市就业市场中寻找到合适的岗位,面对劳动力市场对工人技术的要求,留守妇女更多时候处在就业的弱势地位。另一方面是农村现实生活需要她们留守家中照顾老人、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这使得她们处于既向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态。

(三)对策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一是建议成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农村留守妇女工作领导小组;二是要加快经济发展,在农民工输出地,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民工输入地,制定有利于农民工进城发展的政策,鼓励农民举家进城发展,如在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实行农民与城镇居民平等待

遇等。

2、强化教育培训力度,提升留守妇女素质。建议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坚守在农村的劳动力特别是留守妇女的培训力度,将此类培训纳入各部门教育培训计划,重点培养一批“留守妇女带头人”,为留守妇女领路。

3、实施“留守妇女阳光关爱工程”,解决留守妇女实际困难。按照“党政领导、妇联协调、妇女参与、乡村联动”的原则,统一配备供留守妇女学习、交流的硬件设施,开通绿色渠道,使留守妇女有一个学习培训的阵地、互帮互助的组织、情感交流的平台、诉求表达的渠道、化解矛盾的机构、文化活动的场所。

一、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情况

(一)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问题

1、留守儿童的家庭类型情况。父母全都在外务工的家庭,有50%的以上的孩子留在农村和爷爷奶奶生活(其余50%跟随父母一起在外),上学、放学回家也大多由爷爷奶奶接送,少部分由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代管。

2、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在外打工的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并未减弱,绝大部分成年人外出务工时都会对子女的生活做比较放心的安排,外出后,他们在经济上给予充分的支持,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还可以。调查发现所有留守儿童都有充足的零花钱,但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教,缺乏监管,存有乱买零食,花钱没节制等现象。个别留守儿童有经常上网玩游戏的现象。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学习有困难的占75%。在双休日或节假日的学习基本上处于无人督促的状态。在学校也很少有成绩拔尖的学生。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爷爷奶奶及亲戚代理抚养,由于爷爷奶奶及代养亲戚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绝大多数父母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

件上好学,接受学校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事与愿违,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

4、留守儿童的心理情况。有超过90%的还是希望和父母住在一起。有95%的孩子都说“想念爸爸妈妈。”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陷,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是“自我消化”。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

5、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所委托的监护人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情。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经常出现初冬就在为完全封冻的河里滑冰,夏天在水库、河道游泳发生险情的孩子。

(二)对策与建议

1、完善各项政策制度,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根本问题。一是发展农村经济,作好“原生态”经济文章,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工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镇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可以增强农村儿童受教育质量。二是加快城乡配套机制建设,解决留守儿童根本问题。由于城乡制度的脱节,农村孩子进城之后,在户籍、教育、医疗等方面与城市孩子存在一定差别,使农村孩子进城受到相当局限,没办法,

更多的家庭只好选择把孩子留在农村。只有使进城务工人员享有城镇原住居民同等的政治和社会权益,他们的子女也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权,才会在最大程度上遏制“留守儿童”数量迅速增加的趋势。

2、建立流动留守儿童档案制度。通过教育部门的统一部署,从学前教育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留守儿童档案,留守儿童总数是一个动态数据,会随着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婚姻状况等因素发生变化。所以,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务必建立一个定期更新、长期有效的农村留守儿童档案数据库。详细记录他们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详细地址、留守原因、家长联系电话、留守后谁负责监督、临时监护人身体状况、孩子主要表现等情况的档案。以便我们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建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通过建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切实肩负起各学校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责任,解决这一特殊群体心理缺乏关爱、感情缺乏寄托、学习缺乏帮助、生活缺乏支持、管理缺乏家教的现实问题,为留守孩子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的环境,推动留守孩子家园规范化建设和制度化管理,并逐步形成长效机制。“留守儿童服务中心”要按照统一的标准,每一所留守儿童服务中心都将设臵“快乐活动室”、“亲情工作室”、“爱心阅览室”等,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园地、交流平台、娱乐场所和健身阵地。借鉴希望工程模式建立的“关爱留守儿童”专项资金,广泛挖掘社会资源,并常年接受社会的资助,又从机制上解决了留守儿童问题的经费来源,通过聘任专门的志愿辅导员,常年开展留守儿童喜闻乐见的集体活动,弥补留守儿童在情感和精神上的缺憾,调动了他们生活、学习的积极性。

4、组织开展结对帮扶、关爱行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贫困、缺失家庭温暖、缺少父母关爱的特点,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整合社会资源,深入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一是加强各企业、各单位、各学校与各村的联系,领导、干部、老师与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的联系。二是开展城乡学生手牵手结对帮扶,让城里孩子与农村留守儿童成为“知心姐妹”、“知心兄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交流社会见识,相互鼓励学习,为留守儿童创造多边、多向互动的氛围,也形成一个对城市孩子的教育模式。三是向热心妇女发出倡议,招募“爱心妈妈”。启动“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招募“爱心妈妈”活动的意义、目的,招募“爱心妈妈”。“爱心妈妈”采取“一帮一”,或者“一帮二”的方式,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达到“帮教一个孩子、稳定一个家庭、安宁一个地方、造福一个社会”的目的。

总之,解决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社会为之共同努力,消除城乡差别,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以制度形式保障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才能真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才能真正全面实现社会的和谐。

二0一一年五月十日

第17篇:农村留守妇女调查分析报告

农村留守妇女调查分析报告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和打工经济蓬勃发展,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因大量外出而减少,农村出现了大批“留守妇女”。因为丈夫长期外出打工,由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教育孩子、照料老人等责任,目前“留守妇女”正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个被遗漏且棘手的现实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我镇妇联深入各村调查农村就“留守妇女”的基本情况、经济状况、生活需求状况、婚姻家庭状况等进行问卷调查。

一、基本情况

由于我镇地处城郊, 多数家庭选择了本县城光电园区、建筑公司务工,因此我镇长期“留守妇女”仅占全镇妇女人数的1.5%,她们文化程度偏低,初中以下文化占2.4 %,从留守妇女的留守的原因来看,大部分的留守妇女因为家庭不支持其外出打工或者自身不愿意外出打工是其主要原因,需要她们留守家中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是她们留守的客观原因,双重原因使得她们既向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态,这一现象在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二、存在的问题

1、劳动强度大。在调查的妇女中,她们大都在从事繁重农业生产劳动的同时,既要扶老携幼,还要忙碌繁杂的家务

劳动,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调查中反映劳动负担重、身体不太好的占75%左右。调查显示:这些留守妇女中,抚养两名小孩的占47%,抚养1名小孩的占44%,抚养三名及以上小孩的占4%,;赡养1位或2位老人的占31%。有87.5%的人主要从事的生产活动是强度相对较大的种植业,加上大部分妇女无法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导致31.42%的人认为当前面临的第一大问题是生产劳动强度大。

2、文化程度低。在调查的留守妇女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7.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这样为家庭获得的收入比例也不高,占家庭年总收入比例30%以下的占56%,30%-50%的占41%,50-70%的占3%。由于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调查的留守妇女中没有一人获得科技致富等有关方面的荣誉称号。

3、就业观念落后。“以农为本守家园”的保守就业观念与长期农村封闭的生活环境对大部分的农村女性就业造成思维和心理上的障碍。有的家庭观念较重,沿袭着相夫教子,养老扶幼的传统;有的缺乏主动摆脱贫困的意识,不愿接受新生事物,生产总是老一套;有的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的文化素质低,干什么事情也不行,只好在家种地养家糊口。

4、文化生活贫乏。她们的生活除了生产劳动、扶老携幼,就是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没有其它文化生活,生活对她们来说,是单调、枯燥、无味的。

5、缺乏安全感。留守妇女在面对紧急事件,如孩子、老人生病,常常感觉压力很大,缺少安全感。丈夫外出后,家庭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农村治安防范力量的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农村中针对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使“留守妇女”缺乏安全感,精神压力变大。她们容易受到人身侵害,容易遭受财产损失。调查显示,在农村侵害案件中有70%的受害者是留守妇女。

三、几点建议

解决“留守妇女”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上级有关部门应该采取切实措施,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形成合力,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人文关爱环境,营造一个充满人间亲情、关爱“留守妇女”的社会氛围。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村致富渠道的拓宽,外出务工人员的减少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关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增加本地农民就业机会,积极鼓

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完成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有利于农民工兼顾农业生产和家庭生活

2、加强各种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妇女自身素质。一是对她们进行实用技术培训,让她们懂得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种田,科技致富;二是对她们进行法律知识培训,让她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侵权问题,能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三是对她们进行健康知识培训,让她们关爱自己,懂得如何爱护自己的身体。各级政府部门要多组织送技术、送文化下乡活动,采取通俗易懂,现场指导方式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逐步提高留守妇女自身素质和致富本领,减轻她们的生产劳动强度。

3、鼓励留守妇女自主创业,提高妇女家庭收入。妇女参与经济发展是提升妇女社会地位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把支持留守妇女创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整合社会资源,拓展女性创业的平台,以全方位的服务,激活女性自主创业的能力,使女性创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使留守妇女成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要完善小额信贷制度,为留守妇女创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设立农村妇女创业基金,为帮助农村妇女创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

4、丰富她们的文化生活,营造和谐环境。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妇女节,组织她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如表演地方文化节目、开展科技知识及计生保健知识有奖竞猜等,让她们从中体味到生活的乐趣,从而提高她们的自信心。开展 “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使广大农村家庭特别是留守妇女家庭成员充满活力,家庭关系更加和睦美满,邻里关系更加融洽,村庄环境更加和谐稳定。

5、进一步改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打破农村和城镇居民身份,建立家庭医疗账户与大病社会统筹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小病在全家范围内自助,大病在全社会范围内互助共济,从而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除在参保面上进一步扩大外,要在医疗条件、报销比例上做好文章,让农民能走进医院看得起病、能看好病,真正发挥合作医疗的社会保障作用。

第18篇:关爱留守妇女 搭建服务平台

关爱留守妇女 搭建服务平台

含山县农业委员会高兴偶

(2012年8月16日)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涌入城市,许多妇女留守家中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农村留守妇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由于留守妇女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差等原因,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她们面临诸多难题:

一是劳动强度大,感觉力不从心。据了解,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务,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

二是精神压力重,缺乏安全感。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因为丈夫长期在外务工,夫妻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再加上自我精神生活空虚,易导致感情危机。同时,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留守妇女的安全感大大降低。

三是文化水平低,子女教育乏力。大部分留守妇女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忙于家务劳动、农业生产,在子女上学求知和教育问题上不能给予太多帮助,多数留守妇女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表现在吃饭穿衣上,只要拿钱供其上学,无力在子女学习上、做人上给予有效教育与监管,造成了留守儿童问

1题多,导致孩子成为“问题学生”。

四是劳动技能差,创业就业难。留守妇女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大多只是在家务农和做家务,创业技能差,就业难。据了解,留守妇女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丈夫外出打工汇回的收入,如果出现感情危机,丈夫不顾家庭的情况,留守妇女就难以维持家庭日常开销,造成生活困难。

二、部门举策

长期以来,针对留守妇女存在困难和问题,我们积极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从技能培训、资金扶持、引导就业入手,多举措搭建服务平台,关爱农村留守妇女。

一是广泛培训,提高技能。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广泛组织农村妇女参与农业科技、来料加工、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等,加强对村妇女干部的培训,提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能力,培育一批女能手,动员广大妇女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生产。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县共举办培训班200多期,培训农民近万人,其农村妇女3000多人。涌现出像清溪镇的养鸽专业户王凤莲、养鸡专业户蔡道吉、环峰镇的养猪专业户沈其华等一批留守妇女致富带头人。

二是大力扶持,创业致富。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支持引导妇女创业发展。像铜闸镇长岗行政村妇女孙琴,流转土地2000多亩,为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今年我们成功向上级争取到育秧工厂项目,争取资金30万元,扶持孙琴建立了工厂化育秧示范基地,不仅解决了自家“育秧难”问题,还为周边农户代育、代插秧苗近万亩。还有像仙踪镇河浏社

区妇女张雨萍流转土地800多亩,在缺少种植技术情况下,我们按排农技人员进行结对帮扶,将其承包地列为高产攻关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插秧等新技术试验示范,确保丰产丰收。

三是搭建平台,引导就业。通过招商引资,发展纺织服装、大棚蔬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妇女搭建就业平台。如我委招商引进的哈利达服装厂,以农村妇女为招收对象,年可解决就业岗位近500人。同时,根据农时季节不同,引导农村留守妇女建立采茶、采棉、采草莓等生产互助小组,在解决生产问题的同时,为留守妇女搭建了倾诉、交流、互助平台,增强留守妇女的自信心和生产生活能力。

三、几点建议

解决“留守妇女”问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需要部门合力帮扶。

一要维护妇女权益。镇村要建立妇女维权工作站,确定专人为“留守妇女”提供咨询援助,维护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

二要强化技能培训。要继续大力加强妇女技术培训,举办留守妇女技能培训班,让留守妇女懂得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种田、科技致富,提高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

三是发挥互助组作用。在“政府支持,妇联牵头”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农村妇女互助小组,以减轻劳动强度或实现情感上的诉求。

四要搭建活动平台。要抓好以村为单位的“农家书屋”

建设,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妇女节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通过组织各种妇女儿童互动活动,加强对留守妇女的健康教育和检查,增加她们与子女的沟通交流。

五要鼓励返乡创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这样既为当地的经济作出贡献又有利于“留守妇女”家庭婚姻关系的稳定,还能为扶养赡养尽责、公务劳动分担起到积极作用。

第19篇:农村留守妇女存在的问题

20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的第一批富人,这些富人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随着原始资本的积累,中国农村与城市的收入、文化差距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农村的贫穷现象越来越突出,农村的青年们大多只能通过外出务工来改变现状,而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大量的已婚女性留在家中,这样就造成了一类特殊的群体:留守妇女。据中国农业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有4700万留守妇女。调查中发现,留守妇女隐讳地表达了她们的性压抑问题,“她们长期处于性压抑状态,这也导致了连锁的负面情绪。”69.8%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烦躁,50.6%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焦虑,39.0%的妇女经常感到压抑。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这20字方针,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健全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在广大农村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使广大农民明礼诚信,遵纪守法,爱国爱家爱集体,逐步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在农村,留守妇女的问题很严重,长期的独自面对各种生产生活压力,长久的夫妻分离, 给留守妇女及其家庭和新农村建设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首先, 既主内又主外的双重劳作加重了留守妇女的劳动负担,致使她们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状态;而更让她们沮丧的是,由于农业劳动收益相对偏低,她们的超额劳动正在被其丈夫和她们自己归结为家内的劳动而贬值。其次,教育水平偏低和技术培训机会与可能的缺失,使她们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很多人不得不止步于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门槛之外。再次,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与忧虑是留守妇女的难隐之痛,主要靠电话的沟通和互动远不能满足留守妇女和丈夫的情感需求,不时出现的留守妻子抑或外出打工丈夫情感与身体出轨的事件威胁着历来比较稳定的中国农村家庭夫妻关系,而受流动影响,儿童的成长问题也令父母和社会各界心痛不已。此外,女多男少的主力军队伍已经让新农村建设举步维艰,后续乏力。

留守妇女对新农村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以下方面:建设新农村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而农民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对于大多适龄男性外出的农村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不可避免的落在了留守妇女的身上,她们则成为这些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留守妇女既是这些地区农业生产劳动的主要从事者,又是该地区农村社区生活的主要参与者。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将会直接影响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分析和思考留守妇女问题,既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农村留守妇女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 自身素质低。留守妇女作为流出地农村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不可或缺的主导力量。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新农村的建设和现代化的进程。留守妇女自身素质低,首先表现在文化知识水平低。据统计,1997 年全国共有女性劳动力2.24 亿, 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约1.58 亿人,占总数的70.26%,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约0.6 亿人,占总数的27.16%,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总数的2.58%。

(二)正是由于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使其外出打工困难,才滞留家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留守妇女自身素质低,还表现在其科技素质低。由于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低,就决定了其掌握科学技术比较困难,往往被排斥在农业技术队伍之外,只能从事简单粗放、基本上依靠体力劳动的种植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有资料显示,“留守家乡的妇女从事的多是第一产业,安徽和四川两省接受调查的农村妇女,69.1%自我报告的职业都是务农,还有14.8%的为家务劳动。”

(三)最后,由于留守妇女长年的劳作、生育及家庭经济状况的窘迫,再加上营养的欠缺,使她们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而且这部分农村妇女一般都比较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安于生活现状。留守妇女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劳动者,其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作用的大小直接决定于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农村生产发展的快慢,主要靠农村劳动者对科技的掌握和应用程度,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和重视作为流出地农村主要生产者和建设者的留守妇女的科技和文化素质问题,以有效地推动新农村建设。

( 二) 市场应对能力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面向农村和农业生产的各种市场也在逐步的形成和发展,市场经济在不断地冲击着我国的农村地区。留守妇女的市场应对能力对流出地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留守妇女的市场应对能力相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来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留守妇女的市场信息获得量少且形式渠道单一。留守妇女作为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她们既要从事各种农业生产劳动,又要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各方面的生活。白天,她们基本上都是在田间地头渡过,回到家中则要洗衣、做饭、收拾家务。这就使她们很少有闲暇的时间和多余的精力去获取需要的市场信息。此外,在农闲季节,留守妇女的闲暇时间就会相应的多些,她们也有了一定的精力去收集信息。但是,她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则只有看电视,电视是帮助她们学习的主要媒体。从报纸和书上获取信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至于互连网,对大多数留守妇女来说,则是知之甚少了。没有畅通的信息渠道,使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中就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及时有效的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和安排生产,从而造成某种程度的生产浪费。其次,留守妇女的市场意识比较差。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意识是至关重要的。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有强烈的市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市场

的需求。留守妇女由于长期在家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与外界的接触较少,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不懂得学习和知识在当前社会中的深远影响,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落后,就很难有提高自身素质主动愿望。不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改变落后的思想意识,不与市场接轨,就很难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就不会有效地推动新农村的经济建设。

再次,留守妇女文化素质低,进行继续学习困难。对于相当一部分留守妇女来说, 还是有接受继学习的愿望的。但是,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当她们想要主动去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时,却遇到了理解和实际应用上的困难,无法很好的掌握她们需要的适应市场要求的农业生产知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妇女的继续学习, 使她们不能及时、准确的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农业市场知识。

( 三) 政治参与意识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扩大基层民主, 加强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留守妇女是流出地农村社区生活的主要参与者,但她们对农村的村务公开、村委会选举等问题,普遍表现出比较冷漠的态度。她们认为这些都应该是男人的事,与她们无关,她们不懂这些问题也没有必要去弄懂。虽然她们是农业生产和社区生活的主要参与者,但男性却是家庭与社会的“管理者”和“指挥者”。“在农村社区,除了妇女队长需要有妇女来承担以外,其他的社区工作几乎都有男性来干,从调查妇女的职业构成来看,担任各级干部(企业干部、乡镇干部和村干部)的妇女比例只有1.1%。

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妇女既要承担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又要忍受与丈夫两地相隔的孤独,所以在新农村的建设中,为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做出以下方案:

一、帮助留守妇女发展生产

1、根据留守妇女遇到的生产困难给她们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2、要充分利用信贷和农村金融体系,为留守妇女提供金融和信贷支持,支持有能力的妇女发展生产。

3、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留守妇女的参与,使她们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发展生产。

二、生活现状

1、改变收入方式,尽量让留守妇女的收入方式多元化,在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同时,开展经济作物种植、养殖和副业经营以及非农产业发展等。

2、尽力改善农村的基础生活设施,积极发展留守妇女参与到建设中。

三、乡风文明建设。

1、组织留守妇女开展文艺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2、改善农村社会治安,增强留守妇女的安全感。

3、在规划村庄街道、饮用水设施、牲畜饲养圈舍、垃圾处理等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 充分考虑留守妇女的意见。

四、调动留守妇女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同时,留守妇女也应该冲破“男主外,女主内”的世俗偏见,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村庄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满足留守妇女的长远利益需求,就要转变以农村家庭夫妻分居、父母子女分

离为代价的劳动力转移模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和分流。这就要求: 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速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和经营收益,吸引更多的精英留在或回到农村创业发展;将医疗、卫生、教育、金融等各种资源引向农村,加强农村各项软、硬件设施建设。增强农村的吸引力,使农民无须进入城市即可享受到城市文明和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为他们提供负担得起的住房等生活设施,实行覆盖面更广的社会保障制度, 不断创造农民工夫妻团聚、举家迁移的条件。加大农村妇女的转移培训力度,增强其非农就业的能力和城镇生活的适应。建立有效的教育机制, 提高留守妇女的整体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六、加大民主法制宣传力度, 增强留守妇女的政治参与意识,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提高留守妇女的思想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除了要不断地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 还要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留守妇女与新农村建设,叶敬忠,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展学院教授。留守妇女与新农村建设的制度设计,蒋永萍,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农村留守妇女问题与新农村建设岳雷波(南充市第六中学, 四川南充637000)

第20篇:农村留守妇女情况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与信息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寻求增收致富的途径,给经济社会带来发展和提升农民纯收入的同时,也衍生出农村“386199”部队,其中留守妇女这类特殊群体尤其值得关注,她们既是家庭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也是家庭生活中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顶梁柱。为贯彻落实武汉市“

三万”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加强农村“三留守”问题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结合全市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市妇联成立了由主席挂帅、副主席分管、机关“三万”工作专班和机关业务部门共同组成的专题调研组,就武汉市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与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实地座谈等形式,对武汉市六个远城区(东西湖区、汉南区、江夏区、蔡甸区、黄陂区、新洲区)留守妇女的婚姻家庭、生产生活、健康安全、发展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研,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留守妇女现状分析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市有留守妇女32.62万人,占武汉市女性农业人口总数的17.9%。

1、从年龄结构看:武汉市留守妇女中,20—30岁妇女3.03万人;31—40岁8.67万人;41—50岁13.37万人;51—60岁7.55万人。调查显示,31至50岁是留守妇女相对集中的年龄段。

2、从受教育情况看:留守妇女小学文化程度以下5.31万人;初中文化程度26.02万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1.29万人。留守妇女整体受教育水平偏低,年龄越大,受教育水平越低;年龄越轻,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

3、从留守原因看:大多数妇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需要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具体而言,30岁以下妇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照顾孩子;31—40岁妇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要照顾日益年迈的父母和抚育正在成长的孩子;40岁以上妇女留守的主要原因是丧失了外出务工的年龄及技能优势。

4、从家庭结构看:从调查情况看,11.98万留守妇女家庭中只有一个小孩,20.46万留守妇女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小孩;大多数留守妇女与老人共同居住,留守妇女除了照顾小孩外,还需要护理老人,由此,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家庭义务理所当然的需要留守妇女承担。

5、从婚姻状况看:对于婚姻状况的自我评价,19.42万留守妇女表示丈夫外出打工后婚姻比较稳定,对婚姻状况满意;12.13万留守妇女认为婚姻状况一般;1.06万留守妇女对婚姻状况明确表示不满意。

6、从收入情况看:留守妇女家庭与夫妻双方均在家务农的家庭相比,经济收入相对稳定,生活相对富足。年收入在1万元以内的留守妇女有2.05万,在1—3万元的有25.44万,在3万元以上的有5.13万。家庭收入以丈夫外出打工收入为主,也有留守妇女在家务农的收入,养家禽和种小菜能满足自己或家人生活需求,家庭简单生活资料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

7、从享受社会保障情况看:31.57万留守妇女已经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0.84万留守妇女正在办理医疗保险,0.21万留守妇女未参加医疗保险。大多数留守妇女享受了新农合制度,参合率约为97%。7.35万留守妇女已经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0.6万留守妇女正在办理养老保险,24.67万留守妇女未参加养老保险,参保率约为22.53%。留守妇女是生产发展的主力军、是家庭生活的顶梁柱。打工经济的发展使留守妇女与丈夫实现了经济角色的分工与合作,丈夫外出务工,原来由男劳动力或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农活,转变为基本上依靠留守妇女独立完成。她们既要承担农活、家务活,又要赡养老人、抚育孩子。留守妇女已经由传统家庭中的“半边天”,转变成现在家庭中的“顶梁柱”。

二、当前留守妇女生存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需求

(一)主要问题调查发现,当前留守妇女普遍面劳动强度较大、精神负担重、自身素质不高、教育孩子能力较差、文化生活空虚、缺乏安全感等困难。

1、综合素质较低,发展能力较弱。从受教育情况看,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大多数,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从专业技能看,参加座谈的留守妇女代表均表示缺乏生产发展技能。从调查情况看,绝大多数留守妇女既无学历优势,又无能力优势,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

2、劳动强度较大,身体健康受损。在丈夫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留守妇女既要承担农活,又要料理家务,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明显增加。据座谈了解,大部分留守妇女每人需要独立耕种近5亩农田,有的为了增加收入甚至要耕种10亩。据统计,16.3万留守妇女表示身体健康,15.65万留守妇

女健康状况一般,0.67万留守妇女身体较差。长期的体力劳动、超负荷的劳动量让留守妇女们人未老先衰。

3、教育力不从心,孩子缺少关爱。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妇女表示没有时间和能力辅导子女功课,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仅仅停留在吃饭穿衣上。同时,由于丈夫外出务工,家庭角色缺位,孩子缺少父爱,教育缺位或监护不利,使部分孩子产生自

卑感,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孩子缺乏识辨和自我保护能力,容易遭受伤害或惹祸生非。大多数妇女表示教育子女力不从心,教育子女的能力较差已成为留守妇女非常愧疚和担忧的事情。

4、长期留守在家,患病缺乏照料。据座谈了解,留守妇女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自己生病,既担心耽误农活,又要筹医疗费,还要“愁”无人照料。统计显示,部分留守妇女反映生病无人照料。留守妇女陈某曾半夜突发肾结石,孩子在校住读,家中无人照料,不得不拨打本村妇代会主任的电话,妇代会主任及时雇车将其送到镇医院医治,才转危为安。

5、精神负担较重,婚姻存在危机。由于常年与丈夫两地分居,夫妻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留守妇女精神负担较重,婚姻危机较大。部分留守妇女对丈夫在外务工的环境感到忧虑,对丈夫的婚姻忠诚度产生猜疑,但出于对丈夫的经济依赖而委曲求全。据了解,尽管留守妇女为家庭作出了奉献,但丈夫几年不归、移情别恋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有一定比例的留守妇女对目前的婚姻状况表示担忧,有的甚至感到没有家庭应有的温馨感,是守活寡。

6、文化生活单一,精神支柱缺失。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留守妇女精神生活比较空虚,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匮乏,部分留守妇女因精神空虚而沉迷于赌博等不良习气。据调查,选择看电视为日常主要娱乐活动的最多,其次为打麻将;仅少数妇女参加文艺宣传队。留守妇女李某在座谈中表示,打麻将已经成为她唯一业余活动,自己宁可起早贪黑赶农活、做家务,也要确保白天打麻将的时间,以打发空虚寂寞。

7、容易受到侵扰,缺乏安全感。由于大量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地广人稀,村落分布比较分散,治安防范力量较弱,留守妇女易受到侵扰。调查发现,留守妇女特别担心孩子及家庭财物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人身和财物的安全感。

(二)主要需求

调查表明,当前武汉市留守妇女最迫切的需求依次是:发展地方经济、学习生存技能、提高教育子女能力、丰富文化生活。

1、发展地方经济。留守妇女希望政府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发展本地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丈夫及自己在家乡创业与就业。当问到“如果可以在家乡创业或就业,你还赞成丈夫去外地打工吗?”大多数留守妇女选择了“不赞成”。

2、学习技能。一半以上的留守妇女表示发展生产缺资金和技术,希望参加各类培训来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主创业和发展生产的能力,尤其是31—40岁留守妇女希望通过掌握一门技能,对于未来道路有更多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3、提高教育子女能力。大部分留守妇女对子女教育力不从心,希望定期组织家庭教育讲座活动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监护能力和水平,使子女在留守家庭的环境中也能够身心健全,健康发展。

4、丰富文化生活。座谈中,大多数妇女表示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单一,希望组织文艺宣传队,通过扭秧歌、打腰鼓等来丰富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希望组织维权志愿者讲授法律、卫生保健、家庭教育等知识,开展心理疏导、维权服务等。

三、改善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的建议

留守妇女是目前农村主要的劳动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只有社会各方面给予留守妇女足够的人文关爱,让这个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才能真正推进留守妇女群体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

(一)增强留守妇女生存发展能力。仁者授人以渔,这是推动这一特殊群体更好发展的根本途径。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大对留守妇女的劳动技能培训。农业和科技部门要在农业科技培训中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参训比例,特别是在送科技下乡等培训活动中使留守妇女的参与率达到30%。政府多年来对武汉市农村妇女培训工作给予支持,保证了每年2期“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每期60名农村妇女带头人受训,目前已有2600人次参加了在市农业学校的科技培训,这批带头人在农村基层发挥着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这一举措也深受广大农村妇女的欢迎。建议通过此举和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加大对农村留守妇女中带头人的科技培训力度,每年增加6期留守妇女带头人培训班,使360名留守妇女参训受益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加大对留守妇女的就业创业能力培训。建议依托劳动部门、武汉市妇女创业中心等有专业资质的部门和单位,举办留守妇女创业就业培训班,通过灵活办学、送教上门等形式,对有创业意愿、愿意向非农生产领域转移就业的留守妇女,实施定向、定点、订单式创业就业技能培训。三是建议实施农村留守妇女大讲堂项目。以提高留守妇女的权益保护、安全自护救护、文明健康生活和科学家庭教育知识等农村妇女急需的内容为主,依托妇联组织按每场活动经费1万元预算,每年举办50期(场)留守妇女专题讲座、咨询活动、亲子活动等,帮助她们掌握必要的法律、安全、生存和教育子女的科学理念和能力,提高留守妇女的自身素质和监护能力。使她们成为有素质、能担当的好家长、好妻子、好儿媳。

(二)拓展留守妇女生存发展途径。充分发挥留守妇女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建议将她们作为新农村环境保洁长效管理队伍主力军,由村两委或妇代会负责巾帼保洁队的人员推荐和组建,由城管部门负责培训、指导与管理,并为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提供必要的清扫工具、运输设备及保洁人员每月每人300元的劳务补贴。此举一方面可以扩大留守妇女在家门前就业的途径,并通过保洁工作的适当补贴增加收入;另一方面由所在村留守妇女进行保洁工作,在整治清扫环境卫生的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她们的宣传和监督作用,激发全体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更好地体现自己的家园自己爱,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前期,市妇联在全市开展了“巾帼保洁”长效机制的探索与运行,此项试点工作起步早,成效明显,张学忙副市长参加经验交流和推介会时对此举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如何将这一前期摸索的好做法和经验在全市农村推广,希望通过这次留守妇女专题调研,将一举多得的好事办好。

(三)提高留守妇女的生存发展水平。针对留守妇女在精神交流、文化生活、婚姻家庭、法律意识、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如何帮她们解难释惑,我会专题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在六个远城区多次调研座谈走访,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一是借鉴农业互助合作社运行模式和经验,建议建立“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织”。互助形式可以是生活互助、生产互助和公益互助等,大家在体力上互相帮扶,精神上互相安慰,生活上互相关照,缓解留守妇女在生产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留守妇女安全感。如创建示范“妇女之家”,使其成为留守妇女交心谈心的场所,规避矛盾风险的安全港湾;通过互助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贴近农村生活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鼓励她们组建秧歌队、锣鼓队、健身队、合唱队等留守妇女文艺队,让她们精神有所归依。二是试行留守妇女探亲制。制定“探亲节”或“探亲假”,鼓励外出打工的丈夫回家团圆,帮妻子分担农活、与孩子交流亲情,或留守妇女赴丈夫打工居住地探望,增进夫妻感情,维护婚姻家庭和谐。充分发挥留守妇女互助组织作用,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亲情之旅”、“鹊桥会”等夫妻亲情互动活动,组织部分留守妇女与打工丈夫“零距离”相会,加强留守妇女夫妻之间的情感交流。对探亲路途的费用政府给予鼓励性经济补助,如报销路费或部分报销路费、对打工地相对集中的村民集体包租车等,保证夫妻至少一年两次团聚的机会。通过互助活动的有效开展,探索留守妇女互助组织在精神交流、文化生活、婚姻家庭、安全保障中的积极作用,引导留守妇女倡导邻里文明互助,努力形成团结友爱、文明祥和的新风尚,增强留守妇女安全感和幸福感。

(四)提升留守妇女生存发展质量。受医疗条件、生活条件限制,农活家务活繁重,又缺乏丈夫在身边关照,加之留守妇女卫生保健知识缺乏,其心理、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特别是妇科病有上升趋势,建议以今年政府为适龄农村妇女免费进行“两癌”筛查为契机,把农村留守妇女定期妇科病普查纳入公共卫生项目,列入政府“惠民工程”、“健康工程”,并投入专项资金,由卫生部门、妇联组织牵头,对武汉市留守妇女实行每2年1次的免费妇检。或将留守妇女妇科疾病定期检查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中,费用全额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各级妇联组织和卫生医疗机构要充分发挥“母亲健康”快车的作用,积极开展送医送药下乡活动,广泛宣传医疗卫生保健知识等。通过建立留守妇女妇科病普查普治服务机制,不断提高农村留守妇女健康水平,使农村妇女更幸福,农村家庭更稳定,农村社会更和谐。

干部与留守妇女
《干部与留守妇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