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王亚平太空授课(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30 18:06:5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精选多篇)

中国人的太空梦

——看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有感

一年###班####

小时候妈妈就给我讲在地球上的重力到了月亮上就变得很轻。我们轻松的走路在太空也变成是件很难顺利做到的事。自从看到杨利伟英雄第一个飞上太空,我越来越向往远离地球的太空景象与生活。而今神往成真,观看神十航天员王亚平阿姨在太空演示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太空授课的内容精彩纷呈,超出了我的想象。

王阿姨一共做了五个试验。我最喜欢后面的两个:太空水膜和太空水球。王阿姨先拿出一个在太空中喝水用的饮

水袋并将其打开,水并没有流下来,她从水袋中挤出一个水滴,这颗晶莹剔透的水滴悬浮在空中,“为了避免它到处乱飞,我要用独特的方法来收集它。正好可以润润嗓子。”说着王亚平阿姨张嘴把飘浮在空中的水滴吃了进去,这实在是太奇妙了!接下来的一幕更是让人惊叹,王亚平阿姨用一个金属圈伸进水袋里,当金属圈拉出来时,圈上套着一个漂亮的水膜。当她轻轻地晃动金属圈时,水膜依然结实地黏附在圈上,看到这一幕,我不禁鼓起掌来。最后的高潮时刻来临了,她将带颜色的液体注入到刚刚制作的水球中,当红色的液体在水球中慢慢地散开,水球由透明变成红色,在镜头里,这个漂亮的水球微微晃动,娇嫩欲滴,不禁让人感叹物理世界的神奇。

在参观科技馆时我也做过水膜的试验,但是水膜很容易就破了。这是因为在重力作用下,张力小。而这次亲眼目睹在重力远小于地球的太空中做张力的试验。让我更加惊叹物理的神奇和深

奥。妈妈说,物理分微观、宏观和宇观。我对这些概念还不怎么清楚,但我记得妈妈经常说,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有能力去探索宇宙更深奥的秘密。我知道这不是哄小孩子学好知识的借口,因为我多次目睹妈妈在黑板上写出一大堆我觉得像密码一样的公式,然后告诉学生盖房子修桥梁建大坝就要靠这些理论。妈妈还告诉我说她所掌握的只不过是物理中的力学分支,而且还只是相对简单的宏观经典力学。而今天看到的太空试验,让我更加赞叹宇宙的神奇、科技的神奇力量。更加觉得自己在浩瀚的宇宙中就像一只小小的蚂蚁,个体的能力虽小,不自卑也不放弃,团队齐心合作,就可以创造出奇迹。我们中国人实现太空梦,需要每一个小朋友的积极参与:热爱科学、勤奋地学习科学!

王亚平太空授课

2014年6月16号,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我坐在电视机前见证了这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时

刻,而且,我还看了宇航员王亚平的太空授课活动

在狭小的太空舱里,王亚平为我们展示了一系列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小细节,以及在线回答了全国小学生一些太空的小疑问。

这次王亚平的太空授课活动,让我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特点,还了解液体表面张力作用,并且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理解。

可惜这次王亚平的太空授课活动只有短短的40分钟,不过,这已经让我对太空有了无尽的遐想了,以后,我一定要努力成为一名宇航员。

观王亚平太空授课有感

戴广美

航天骄子王亚平,开拓创新远扬名。 物理课程精设计,水球演示显轻灵。 科研种子太空播,启迪少年激趣心。 独领风骚争第一,中华儿女寄豪情。

江西滕王阁

沧桑千载云悠悠,高阁依然枕碧流。 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 落霞孤鹜齐飞翼,江水苍天共一秋。 敢问诗杰今在否?谁挥巨笔绘江洲。

赏春景

日照江山丽,风吹花草香。 卷帘迎燕子,池暖戏鸳鸯。

太空授课:聂海胜表演”悬空打坐” 王亚平练就”大力神功”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于20日上午10时许举行,神舟十号航天员将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中国之声、中华之声、华夏之声、中央电视台将现场直播授课实况。

本次授课由王亚平主讲,聂海胜,担任本次飞行任务的指令长。张晓光是本次太空授课的摄像师。航天员们现在是在远离地面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实验舱里向大家问好!同学们都知道,失重是太空环境中最独特的现象。那么首先,让指令长给大家表演几个高难度的

动作。

聂海胜:好,没问题,那我就给大家表演一个“悬空打坐”吧。

王亚平:哎,我还有“大力神功”呢。

观《宇航员王亚平太空讲课》有感

作者:崔嘉元

今天,我观看了《王亚平太空讲课》的视频,讲的是一些太空中奇妙的现象,看后让我大开眼界!

在天宫一号里固定一个小支架,支架上有一条长绳子绑着一个小珠子,用手将小珠子拉到一边,放手后,不是像在地球上一样来回摆动,而是悬在空中;只要轻轻一推,就能旋转起来,听妈妈说这个实验是因为小球失重,所以才旋转起来。像这样的实验还有很多,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膜变水球实验”——

王亚平老师先把一个金属环放到水袋里沾了一层水,金属环上竟然形成了一层薄薄的水膜,别看这层水膜这么

薄,它可是能拖住一个很重的东西,中国结放上去都压不破,然后,王亚平老师往水膜里注水,过了一会儿,水膜竟然变成了一个水灵灵的大水球,水球里有一些小气泡,王亚平老师把小气泡吸走,往大水球里注射了红色的液体,最后,原本水灵灵的大水球竟变成了红色的大水球。

太空真奇妙,让我们继续探索下去吧!探索出宇宙更多的奥秘。

推荐第2篇:观王亚平太空授课有感

观王亚平太空授课有感

戴广美

航天骄子王亚平,开拓创新远扬名。 物理课程精设计,水球演示显轻灵。 科研种子太空播,启迪少年激趣心。 独领风骚争第一,中华儿女寄豪情。

江西滕王阁

沧桑千载云悠悠,高阁依然枕碧流。 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 落霞孤鹜齐飞翼,江水苍天共一秋。 敢问诗杰今在否?谁挥巨笔绘江洲。

赏春景

日照江山丽,风吹花草香。 卷帘迎燕子,池暖戏鸳鸯。

推荐第3篇:小学作文:王亚平太空授课

王亚平太空授课

2013年6月16号,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我坐在电视机前见证了这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而且,我还看了宇航员王亚平的太空授课活动

在狭小的太空舱里,王亚平为我们展示了一系列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小细节,以及在线回答了全国小学生一些太空的小疑问。

这次王亚平的太空授课活动,让我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特点,还了解液体表面张力作用,并且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理解。

可惜这次王亚平的太空授课活动只有短短的40分钟,不过,这已经让我对太空有了无尽的遐想了,以后,我一定要努力成为一名宇航员。

推荐第4篇: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

中国人的太空梦

——看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有感

一年###班

#### 小时候妈妈就给我讲在地球上的重力到了月亮上就变得很轻。我们轻松的走路在太空也变成是件很难顺利做到的事。自从看到杨利伟英雄第一个飞上太空,我越来越向往远离地球的太空景象与生活。而今神往成真,观看神十航天员王亚平阿姨在太空演示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太空授课的内容精彩纷呈,超出了我的想象。

王阿姨一共做了五个试验。我最喜欢后面的两个:太空水膜和太空水球。王阿姨先拿出一个在太空中喝水用的饮水袋并将其打开,水并没有流下来,她从水袋中挤出一个水滴,这颗晶莹剔透的水滴悬浮在空中,“为了避免它到处乱飞,我要用独特的方法来收集它。正好可以润润嗓子。”说着王亚平阿姨张嘴把飘浮在空中的水滴吃了进去,这实在是太奇妙了!接下来的一幕更是让人惊叹,王亚平阿姨用一个金属圈伸进水袋里,当金属圈拉出来时,圈上套着一个漂亮的水膜。当她轻轻地晃动金属圈时,水膜依然结实地黏附在圈上,看到这一幕,我不禁鼓起掌来。最后的高潮时刻来临了,她将带颜色的液体注入到刚刚制作的水球中,当红色的液体在水球中慢慢地散开,水球由透明变成红色,在镜头里,这个漂亮的水球微微晃动,娇嫩欲滴,不禁让人感叹物理世界的神奇。

在参观科技馆时我也做过水膜的试验,但是水膜很容易就破了。这是因为在重力作用下,张力小。而这次亲眼目睹在重力远小于地球的太空中做张力的试验。让我更加惊叹物理的神奇和深奥。妈妈说,物理分微观、宏观和宇观。我对这些概念还不怎么清楚,但我记得妈妈经常说,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有能力去探索宇宙更深奥的秘密。我知道这不是哄小孩子学好知识的借口,因为我多次目睹妈妈在黑板上写出一大堆我觉得像密码一样的公式,然后告诉学生盖房子修桥梁建大坝就要靠这些理论。妈妈还告诉我说她所掌握的只不过是物理中的力学分支,而且还只是相对简单的宏观经典力学。而今天看到的太空试验,让我更加赞叹宇宙的神奇、科技的神奇力量。更加觉得自己在浩瀚的宇宙中就像一只小小的蚂蚁,个体的能力虽小,不自卑也不放弃,团队齐心合作,就可以创造出奇迹。我们中国人实现太空梦,需要每一个小朋友的积极参与:热爱科学、勤奋地学习科学!

推荐第5篇:太空授课:聂海胜表演悬空打坐王亚平练大力神

太空授课:聂海胜表演\"悬空打坐\" 王亚平练就\"大力神功\"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于20日上午10时许举行,神舟十号航天员将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中国之声、中华之声、华夏之声、中央电视台将现场直播授课实况。

本次授课由王亚平主讲,聂海胜,担任本次飞行任务的指令长。张晓光是本次太空授课的摄像师。航天员们现在是在远离地面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实验舱里向大家问好!同学们都知道,失重是太空环境中最独特的现象。那么首先,让指令长给大家表演几个高难度的动作。

聂海胜:好,没问题,那我就给大家表演一个“悬空打坐”吧。

王亚平:哎,我还有“大力神功”呢。(王亚平用一根手指轻轻一推,聂海胜飞了出去。)

推荐第6篇:太空授课观后感

6月20日上午十时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中国将首次在天宫一号上进行太空授课。这是我国前所未有的,也是全球第二次太空授课。因此,神十太空授课,举国瞩目,不仅是全中国中小学生的一件盛事,也是全球爱好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学者、朋友的一件盛事。

无独有偶,此次我国同样是由女航天员来进行授课,但授课的难度却比200?年美国女宇航员摩根进行的那次要大得多——此次王亚平主要是展示在失重环境下的一些物理现象,演示的不再是喝水、运动等我们都早已比较清楚的内容,而是科技含量更高的物理概念。

王亚平在此次讲课中主要演示了五个实验,分别是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主要是让广大青少年了解在失重条件下,会有什么奇妙的景象。虽然这五个实验看起来很普通,但其背后蕴藏的物理知识却是令人惊奇而深厚的! 当有同学询问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环使用的时候,指令长聂海胜告诉我们,飞船中的用水都是从地球带上来的,飞船上目前还不具备循环利用功能。顿时,我的内心告诉我,一定要加油啊!也许,还有很多太空设施正在等待着我们这一代人来完善、更新与创造呢!我明白,现在的我距离航天专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相信,怀着对祖国的感恩之心,只要我们加倍努力,就一定能梦想成真,祖国的航天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推荐第7篇:太空授课观后感观后感

观《宇航员王亚平太空讲课》有感

作者:崔嘉元

今天,我观看了《王亚平太空讲课》的视频,讲的是一些太空中奇妙的现象,看后让我大开眼界!

在天宫一号里固定一个小支架,支架上有一条长绳子绑着一个小珠子,用手将小珠子拉到一边,放手后,不是像在地球上一样来回摆动,而是悬在空中;只要轻轻一推,就能旋转起来,听妈妈说这个实验是因为小球失重,所以才旋转起来。像这样的实验还有很多,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膜变水球实验”——

王亚平老师先把一个金属环放到水袋里(宇航员在宇宙喝水的袋子)沾了一层水,金属环上竟然形成了一层薄薄的水膜,别看这层水膜这么薄,它可是能拖住一个很重的东西,中国结放上去都压不破,然后,王亚平老师往水膜里注水,过了一会儿,水膜竟然变成了一个水灵灵的大水球,水球里有一些小气泡,王亚平老师把小气泡吸走,往大水球里注射了红色的液体,最后,原本水灵灵的大水球竟变成了红色的大水球。

太空真奇妙,让我们继续探索下去吧!探索出宇宙更多的奥秘。

推荐第8篇:太空授课新闻稿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6月20日上午10时,我校组织全体学生收看了央视直播的“神十”航天员在天宫一号进行的太空授课,女航天员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天宫一号也成为中国“最高”讲台。

在天宫一号全程51分钟的讲课中,王亚平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制作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物理原理,并通过视频通话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两位航天员聂海胜和张晓光回答了有关在太空生活、工作和锻炼的问题。

其间出现了好玩儿的一刻,指令长聂海胜表演了“悬空打坐”,王亚平用一根手指轻轻一碰,就把聂海胜推到了船舱后面。看到这里,学生们纷纷发出赞叹。当看到视频中,王亚平做了一个水膜,并向水膜上不断加水,水膜越变越大,最终成了一个“水晶球”后,大家禁不住鼓起掌来。

同学们被太空中神奇的物理现象深深吸引,全神贯注地观看着,仿佛自己正置身于“天宫”之中。这次“太空授课”,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物理知识,还点亮了孩子们的梦想,培养了他们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相信这样一堂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一定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推荐第9篇:太空授课观后感

太空授课观后感

6月20日上午十时,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国首次在神舟飞船上进行太空授课。这在我国前所未有,在全球来说也是第二次。我置身其中,又一次作为“学生”,上了一堂叹为观止的太空课。

“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随着这一句来自天宫的问候,中国首位太空老师王亚平轻轻一跃,向天宫一号舱内的摄像机镜头缓缓飘来。弯弯的柳叶眉、清澈的双眸、甜美的笑容。我似乎神游太空,亲眼看到了嫦娥、看到了仙女,她飘然而至。如梦如幻。

有史以来内容最神奇、教室最高远、观众最庞大的一课,开始了。

“神仙”聂海胜“悬空打坐”,轻盈地在半空中盘腿如佛,“嫦娥”王亚平使出“大力神功”,用手指轻轻一推,“神仙”摇摇晃晃地飘出很远,形象地展示了太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的奇妙特性。

“在太空中,我们个个都是武林高手。”王亚平的话引发了地面课堂同学们的欢笑和掌声。“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为,失重环境下水不可能飞流直下。”“同学们,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妙语连珠后,王亚平从饮水包里挤出一个水珠,水珠悬浮在空中,然后被她一口吃掉,“刚好润润嗓子。”

轻松拉开大幕之后,王亚平变起了一出出戏法,圆周运动的单摆、不变轴向的陀螺、晶莹剔透的水膜、红扑扑的水球,中国第一堂太空授课在趣味与惊奇中完美展现。

她用生动趣味的语言和娴熟的操作手法,让中国的太空第一课笑声不断,惊喜连连。

据了解,2007年8月14日,美国人芭芭拉摩根在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授课,她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

和芭芭拉摩根进行的太空授课相比,中国航天员的这堂太空授课不仅科技含量更高,难度也更高,“摩根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而王亚平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物理概念,所以后者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较大。”

在王亚平和“神舟十号”环绕地球近半圈后,教室里的学生就像和她一起感受了船舱环境——润喉时漂浮的水珠,手里制作的水晶球,还有吸附在薄膜上的中国结——这节距离地表350多公里,时长40分钟的课程注定将被载入历史。

它已经创下多个第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史上第一次发自太空的授课,以及中国学生和我们观众第一次通过直播画面,观看来自太空的多个失重实验。

中国自古就有“日行千里”“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传说,那么在宇航员那里可以得到注解,他们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他们每90分钟绕地球转一圈。

強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为我们能够顺利的观看太空授课提供了坚实的保证。这次太空授課为我們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王亚平那优美动听的授课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們身边每一个人。而我們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將我们帶到更遥远的地方。我相信,能够让神十飞向太空的国家,也最终能带领我们向更美好的“中国梦、太空梦”等梦想的实现而前进!

推荐第10篇:太空授课内容

王亚平太空授课内容主要是使中小学生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

在实验开始,神舟十号指令长聂海胜首先做了一个“太空打坐”

原因:由于没有重力,所以,只需轻轻地用力就可以使人体处于漂浮状态。

实验一:质量测量

在失重的太空,地面的测重不再奏效。“那么,航天员想知道自己是胖了还是瘦了?怎么称重呢?”太空教师王亚平问。

在天宫一号,有一样专门的“质量测量仪”。“太空授课”的助教聂海胜将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将连接运动机构的弹簧拉到指定位置。松手后,拉力使弹簧回到初始位置。这样,就测出了聂海胜的质量——74千克。

揭秘:牛顿第二定律

对这个问题,王亚平就有解释,“其实,就是牛顿第二定律F=ma。”也就是,物体受到的力=质量×加速度。如果知道力和加速度,就可算出质量,“弹簧凸轮机构,产生恒定的力。也就是,刚才将助教拉回至初始位置的力。此外,还设计一个光栅测速系统,可测出身体运动的加速度。”

特级教师骆兴高:用光栅测速装置测量出支架复位的速度v和时间t,计算出加速度(a=v/t),就能够计算出物体的质量(m=F/a)。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在一切惯性空间内普遍适用的基本物理定律,不因物体的引力环境、运动速度而改变,因此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实验二:单摆运动

T形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小球。这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王亚平将小球拉升至一定高度后放掉,小球像着了魔似的,用很慢的速度摆动。随后,王亚平用手指轻推小球,小球开始绕着支架的轴心不停地做圆周运动。

揭秘:太空失重

浙大航空航天学院专家:在地面,单摆的运动周期与摆的长度、重力和加速有关。但在失重的状态,没有了回复力,钢球就静止在原始位置。这时,细绳并没有给球拉力。

手推小球,相当于给了小球一个初始速度,同时细绳又给小球提供了拉力,细绳拉力平衡离心力,小球便绕着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如果没有细绳的拉力,小球就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在地面,空气的阻力使物体的速度越来越慢,重力则使物体向下掉。

实验三:陀螺运动

王亚平取出一个陀螺,用手轻推,陀螺竟然翻滚着向前,行进路线变幻莫测。随后,她又取出一个陀螺,抽动它后,再用手轻推,陀螺沿着固定的轴向向前飞去。

揭密:角动量守恒

特级教师骆兴高:转动的陀螺具有定轴性。何为“定轴性”?就是当陀螺转子以高速旋转时,在没有任何外力矩作用在陀螺仪上时,陀螺仪的自转轴在惯性空间中的指向保持稳定不变的特性,也称为稳定性。转子的转动惯量愈大,稳定性愈好;转子角速度愈大,稳定性愈好。定轴性遵守角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矩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角动量会保持恒定。航天员瞬时施加的干扰力不能产生持续的力矩,由于角动量守恒,高速旋转陀螺的旋转轴就不会发生很大改变。而这一点在地面上之所以很难实现,并不是因为角动量守恒定理不成立,而是因为陀螺与地面摩擦产生的干扰力矩等因素改变了陀螺的角动量,使其旋转速度逐渐降低,不能很好地保持旋转方向。

实验

四、五:制作水膜、水球

太空授课模拟图(5张)这是同学们最感兴趣,也是最神奇的实验。

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并抽出后,形成了一个水膜。这在地面,难以实现,因为重力会将水膜四分五裂。那么,这个水膜结实吗?轻晃金属圈,水膜并未破裂,而是甩出了一个小水

滴。再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

更奇迹的时刻:在第二个水膜上,用饮水袋不断注水,水膜很快长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水球内有连串的气泡,用针筒取出,水球却不受任何破坏。

最后,王亚平注入红色液体,红色慢慢扩散,水球变成了一枚美丽的“红宝石”。揭秘:液体表面张力

浙大航空航天学院的专家:液体表面层内分子间存在着的相互吸引力就是表面张力,它能使液面自动收缩。表面张力是由液体分子间很大的内聚力引起的,在太空与地面液滴产生表面张力的原理以及表面张力大小都是一样的。只是,在失重的状态下,表面张力表现更为明显。失重时,水珠之间没有了重力的挤压,液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都形成了最完美的球形。特级教师骆兴高: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表面层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分子间的距离比液体内部大一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导致表面就像一张绷紧的橡皮膜,这种促使液体表面收缩的绷紧的力,就是表面张力。微观表现为分子引力,宏观体现即液体表面的张力。当针尖戳入水球时,水的表面张力依然存在,故水球不被破坏。

老师学生将“天地对话”

为配合此次太空授课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在今年5月24日至6月10日期间举办了“我问航天员”——太空授课大型问题征集活动,收集中小学生朋友对载人航天科技、航天飞行、空间科学及航天员太空工作、生活等领域的提问。

目前,已经征集到数千个相关问题。这些问题,除了部分由参与过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或航天专家在活动后期以访谈、文字或“微访谈”方式回答外,还将在此次太空授课中提交给神舟十号的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予以解答。此外,还将挑选2-3名热心提问的中学生到太空授课的地面现场,与340公里之外的“太空老师”进行互动。

本次太空授课将持续45分钟,课程内容为展示并讲解太空中的失重现象等。此次授课将通过天链数据“中转站”传送双向实时授课画面,实现天地之间的视频提问和回答。

第11篇:太空授课观后感

陈位庄小学观看太空授课总结6月23日上午, 结合学校“中国梦 我的梦”主题系列活动,陈位庄小学师生利用休息时间,怀着浓厚的兴趣观看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视频。

这次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活动由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和另外两位宇航员在天宫一号里为全国青少年演示讲解失重环境下的基础物理实验。航天员们在天宫一号里分别进行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水膜和水球等试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同时,人大附中作为“地面课堂”,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空中课堂的宇航员们进行了互动交流。授课即将结束时,宇航员们热情鼓励同学们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不断探索科学奥秘。

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王亚平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

此次太空授课活动,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崇尚科学、探索航天知识的热情与梦想。观看完直播视频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将“我的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爱我中华、心系国防,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富强奉献自己的力量。

2013

陈位庄小学 年6月

第12篇:太空授课情况

马厂中学全体师生观看“太空第一课”情况

时间:2013年6月20日10点地点:各班教室

内容: 我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次太空授课今天上午10时04分至10时55分开课,央视进行全程直播。根据教育部昨天下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学妥善调课,组织学生收看神舟十号航天员的太空授课活动。我校组织七八年级学生及所有教师利用班班通办公室电脑观看了实况.具体内容如下:

1、老师学生进行“天地对话”本次太空授课将持续45分钟,课程内容为展示并讲解太空中的失重现象等。此次授课通过天链数据“中转站”传送双向实时授课画面,实现了天地之间的视频提问和回答。

2、太空授课将成全民科普本次听课对象为所有初、高中学生,授课的内容为太空环境下的科学实验。

3、美“太空第一课”等了22年

2007年8月14日,美国女航天员芭芭拉·摩根在国际空间站里完成了人类首次太空授课。从提出构想到完成授课,美国航天人等待了22年。航天专家、《国际太空》杂志社副主编庞之浩告诉记者,美国航天局关于太空授课的构想最早出现在1985年。那一年,小学教师芭芭拉·摩根和另外一名女教师克丽斯塔·麦考利夫被美国宇航局“教师在太空”计划选中。第二年,摩根作为麦考利夫的替补,在地面上仰望同伴搭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却不幸目睹了“挑战者”号升空后不久爆炸的悲剧一幕。

“挑战者”号失事后,美国颁布禁令,禁止“普通民众参与航天飞机任务”。为了不违反这一禁令,美国宇航局于1998年将摩根转为“职业宇航员”。22年后,摩根进入太空,为地球上的学生“上课”,替麦考利夫完成了未尽的心愿。

第13篇:太空授课(推荐)

太空授课

一、授课时间:2013年6月20日上午十点零四分零秒到十点五十五分零秒 共五十一分钟。

二、授课人员:主讲:王亚萍;助教:聂海胜;摄像:张晓光。

三、授课背景:太空授课,是指在太空中进行科普教育活动,通过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授课目的是让广大地面朋友一起去感知、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获取知识和快乐。2013年6月中旬,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女飞行员)在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中小学生授课,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

为了做好本次科普教育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协和中央电视台等部门对活动进行了系统、周密的策划,完成了课件、教具制作和地面课堂的准备工作,航天员也进行相关训练。授课活动具体时间将综合考虑飞行任务安排、航天员作息情况和测控通信等保障条件来确定。

四、授课内容:

在实验开始,神舟十号指令长聂海胜首先做了一个“太空打坐”。原因:由于没有重力,所以,只需轻轻地用力就可以使人体处于漂浮状态。

(一)实验一:质量测量

在失重的太空,地面的测重不再奏效。“那么,航天员想知道自己是胖了还是瘦了?怎么称重呢?”太空教师王亚平问。

在天宫一号,有一样专门的“质量测量仪”。“太空授课”的助教聂海胜将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将连接运动机构的弹簧拉到指定位置。松手后,拉力使弹簧回到初始位置。这样,就测出了聂海胜的质量——74千克。

※原理解读:牛顿第二定律

对这个问题,王亚平就有解释,“其实,就是牛顿第二定律F=ma。”也就是,物体受到的力=质量×加速度。如果知道力和加速度,就可算出质量,“弹簧凸轮机构,产生恒定的力。也就是,刚才将助教拉回至初始位置的力。此外,还设计一个光栅测速系统,可测出身体运动的加速度。”

用光栅测速装置测量出支架复位的速度v和时间t,计算出加速度(a=v/t),就能够计算出物体的质量(m=F/a)。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在一切惯性空间内普遍适用的基本物理定律,不因物体的引力环境、运动速度而改变,因此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

(二)实验二:单摆运动

T形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小球。这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王亚平将小球拉升至一定高度后放掉,小球像着了魔似的,用很慢的速度摆动。随后,王亚平用手指轻推小球,小球开始绕着支架的轴心不停地做圆周运动。

※原理解读:太空失重

在地面,单摆的运动周期与摆的长度、重力和加速有关。但在失重的状态,没有了回复力,钢球就静止在原始位置。这时,细绳并没

有给球拉力。

手推小球,相当于给了小球一个初始速度,同时细绳又给小球提供了拉力,细绳拉力平衡离心力,小球便绕着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如果没有细绳的拉力,小球就做匀速直线运动。

而在地面,空气的阻力使物体的速度越来越慢,重力则使物体向下掉。

(三)实验三:陀螺运动

王亚平取出一个陀螺,用手轻推,陀螺竟然翻滚着向前,行进路线变幻莫测。随后,她又取出一个陀螺,抽动它后,再用手轻推,陀螺沿着固定的轴向向前飞去。

※原理解读:角动量守恒

转动的陀螺具有定轴性。何为“定轴性”?就是当陀螺转子以高速旋转时,在没有任何外力矩作用在陀螺仪上时,陀螺仪的自转轴在惯性空间中的指向保持稳定不变的特性,也称为稳定性。转子的转动惯量愈大,稳定性愈好;转子角速度愈大,稳定性愈好。定轴性遵守角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矩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角动量会保持恒定。航天员瞬时施加的干扰力不能产生持续的力矩,由于角动量守恒,高速旋转陀螺的旋转轴就不会发生很大改变。而这一点在地面上之所以很难实现,并不是因为角动量守恒定理不成立,而是因为陀螺与地面摩擦产生的干扰力矩等因素改变了陀螺的角动量,使其旋转速度逐渐降低,不能很好地保持旋转方向。

(四)实验四和实验五:制作水膜和水球

这是人们最感兴趣,也是最神奇的实验。

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并抽出后,形成了一个水膜。这在地面,难以实现,因为重力会将水膜四分五裂。那么,这个水膜结实吗?轻晃金属圈,水膜并未破裂,而是甩出了一个小水滴。再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

更奇迹的时刻:在第二个水膜上,用饮水袋不断注水,水膜很快长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水球内有连串的气泡,用针筒取出,水球却不受任何破坏。

最后,王亚平注入红色液体,红色慢慢扩散,水球变成了一枚美丽的“红灯笼”。

※原理解读:液体表面张力

液体表面层内分子间存在着的相互吸引力就是表面张力,它能使液面自动收缩。表面张力是由液体分子间很大的内聚力引起的,在太空与地面液滴产生表面张力的原理以及表面张力大小都是一样的。只是,在失重的状态下,表面张力表现更为明显。失重时,水珠之间没有了重力的挤压,液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都形成了最完美的球形。

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表面层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分子间的距离比液体内部大一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导致表面就像一张绷紧的橡皮膜,这种促使液体表面收缩的绷紧的力,就是表面张力。微观表现为分子引力,宏观体现即液体表面的张力。当针尖戳入水球时,水的表面张力依然存在,故水球不被破坏。

五、老师学生“天地对话”

为配合此次太空授课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在2013年5月24日至6月10日期间举办了“我问航天员”——太空授课大型问题征集活动,收集中小学生朋友对载人航天科技、航天飞行、空间科学及航天员太空工作、生活等领域的提问。

征集到数千个相关问题,这些问题,除了部分由参与过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或航天专家在活动后期以访谈、文字或“微访谈”方式回答外,还在本次太空授课中提交给神舟十号的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予以解答。此外,还挑选3名热心提问的中学生在太空授课的地面课堂,与340公里之外的“太空老师”进行互动。

地面课堂设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包括少数民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港澳台地区学生代表在内的330名学生参加了地面课堂活动,全面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通过电视直播同步收看。

本次太空授课将持续45分钟,课程内容为展示并讲解太空中的失重现象等。此次授课将通过天链数据“中转站”传送双向实时授课画面,实现天地之间的视频提问和回答。

六、授课意义:本次航天任务中的“太空授课”环节旨在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使中小学生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作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完成太空授课的国家,此次太空授课不仅将提升全民对航天的兴趣,还会从应用上推动天地大容量信息处理产

业的发展,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成为天地大容量信息处理产业发展的契机。

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已经拥有对地外航天器可以进行至少40分钟的实时监控,这意味中国已经拥有对洲际导弹进行全程的调整和监控能力。

七、国外授课:1986年,美国女教师麦考利夫就被选中,参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教师在太空”计划,但不幸机毁人亡。此后美国颁布“普通民众不得再参与航天飞机任务”的禁令。2007年,当年一同参加选拔的另一名美国教师芭芭拉·摩根,终随“奋进号”飞上太空,肩负着航天员、教师和“麦考利夫的继承者”三重身份,弥补了21年前的遗憾。

太空中,55岁的摩根给孩子上了一堂25分钟的“太空课”,其他航天员成了她的“助教”,18名4至8年级学生在地面听讲。 除了负责完成部分专业任务外,摩根还开设“太空课堂”,与地面上的学生“天地连线”,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成为那次任务的最大亮点。

八、小结评价:此次神十的太空授课是人类航天史上的第二次太空授课,也是收看人数最多的一次太空授课。

和芭芭拉·摩根进行的太空授课相比,中国航天员的这堂太空授课不仅单次时间更长,难度也更高。美国摩根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而我们女航天员王亚萍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物理概念,所以中国太空授课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较大。

第14篇:太空授课原理

解读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物理原理

姓名:钟宇 学号:20120511xxx 专业:物理学

2013年6月20日上午举行的太空授课活动中,我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王亚平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并通过视频通话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这些美妙的实验反映了什么样的物理原理?天地物理特性的差别给航天飞行带来什么影响,在航天活动中有什么样的应用?清华大学航天学院副教授王兆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读。

图表:天宫一号太空授课:太空质量测量

实验一:质量测量——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过程:王亚平首先展示两支完全一样的弹簧,它们分别固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物体。画面显示,两个弹簧平衡在同一位置,无法测量出物体的质量差别。随后,镜头转向天宫一号中用于测量质量的“质量测量仪”。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LED屏显示出聂海胜的质量:74公斤。王亚平解释说,质量测量仪通过弹簧产生力并测出力的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质量。

解读:这个实验生动地说明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是一个在一切惯性空间内普遍适用的基本物理定律,不因物体的引力环境、运动速度而改变,因此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

在地球表面,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物体的质量体现为重量。物体悬挂在弹簧秤上时,弹簧的拉力和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达到平衡,因此可以从弹簧秤的读数中得到物体的重量。而在绕地球高速运动的飞船里,地球引力被飞船的离心力所平衡,飞船内部不再有地球引力的影响,也就没有了重量的概念,因此弹簧秤就没有读数。

天宫一号里的“质量测量仪”直接运用了牛顿第二定律,利用作用力和物体加速度的关系确定物体的质量。这个原理在航天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航天器的燃料消耗一段时间后,总质量会发生变化,可能影响轨道控制的精确度。这时就可以开启推力器并同时测量航天器的加速度,从而计算出航天器的质量。

图表:天宫一号太空授课:太空单摆运动

实验二:单摆运动——太空失重

实验过程:T形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小钢球。这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王亚平把小球拉升到一定高度后放手,小球并没有像在地面那样往复摆动,而是悬停在了半空中。王亚平用手指轻推小球,小球开始绕着T形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

解读:实验中小球没有来回摆动、而是悬浮或者做圆周运动,是太空中的失重现象导致的。在地面上,一旦松手,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小球会向下运动,而由于小球被细绳连接在支架上,它就会被细绳牵着来回摆动。但太空中没有重力作用,小球只会在原地悬浮。同样因为重力环境的不同,在太空中轻轻推小球一下,小球会在细绳的牵引下做圆周运动。而在地面上,需要给小球足够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克服地球重力的阻碍,实现圆周运动。

失重是空间与地面环境最重要的差别之一。它虽然给飞行生活带来很多有趣的体验,但也会妨碍航天员在舱内的操作,同时对航天员的心血管系统和肌肉、骨骼系统带来不利影响。针对这个问题,航天医学专家研究出很多医学防护措施,航天员也会在航天器中通过主动锻炼来增强心血管和肌肉功能。

图表:天宫一号太空授课:太空陀螺运动

实验三:陀螺运动——角动量守恒

实验过程:王亚平取出一个红黄相间的陀螺悬放在空中。用手轻推陀螺顶部,陀螺翻滚着飞向远处。紧接着,她又取出一个一模一样的陀螺,让它旋转起来,悬浮在半空中,再用手轻轻一推,旋转的陀螺不再翻滚,而是保持着固定的轴向向前飞去。

解读:转动的陀螺具有定轴性,定轴性遵守角动量守恒原理——在没有外力矩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角动量会保持恒定。航天员瞬时施加的干扰力不能产生持续的力矩,由于角动量守恒,旋转陀螺的旋转轴就不会发生很大改变。而这一点在地面上之所以很难实现,并不是因为角动量守恒定理不成立,而是因为陀螺与地面摩擦产生的干扰力矩等因素改变了陀螺的角动量,使其旋转速度逐渐降低,不能很好地保持旋转方向。

利用角动量守恒定律,我们可以实现卫星的定向控制。基于陀螺指向稳定性特点制成的陀螺仪,还被广泛用于不同领域各种平台的稳定控制。雪铁龙C6轿车上就安装了测量车身纵向和横向摆动的陀螺传感器,可以实现车身稳定度的控制。

图表:天宫一号太空授课:太空制作水膜

图表:天宫一号太空授课:太空制作水球

实验四五:制作水膜、水球——液体表面张力

实验过程:王亚平把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中,慢慢抽出金属圈,形成了一个水膜。晃动金属圈,水膜也没有破裂;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她接着做了第二个水膜,用饮水袋慢慢往水膜上注水,水膜很快变成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再向水球内注入空气,水球内形成两个球形气泡,既没有被挤出水球,也没有融合到一起。最后,王亚平注入红色液体,红色慢慢扩散开来,把水球变成了一枚美丽的“红灯笼”。

解读:这两个实验均展示了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受到内部分子的吸引,液体表面分子有被拉入内部的趋势,导致表面就像一张绷紧的橡皮膜,这种促使液体表面收缩的绷紧的力,就是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草叶上的露珠、空气中吹出的肥皂泡等。地球引力使得肥皂泡上方变薄破裂而无法长久存在,而太空中的液体处于失重状态,表面张力不仅大显身手,还决定了液体表面的形状。水膜实验中,表面张力使水膜像橡皮膜一样搭在金属环里,并且比地面上形成的水膜面积更大、存在时间更长。同样,由于没有重力影响,航天员向水膜上不断注入水时,这些水就能够均匀分布在水膜周围,逐渐形成水球。

液体表面张力在航天活动中有重要应用。失重环境下,航天器推进剂贮箱中的液体燃料界面和气体界面不再是稳定的,可能产生液体迁移、气液混合等现象,导致推进剂无法正常供应。因此,科学家们制造了表面张力贮箱,利用表面张力推动液体推进剂流动,为动力系统提供满足要求的推进剂。

第15篇:太空授课观后感

6月20日上午十时,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中国将首次在神舟飞船上进行太空授课。这是我国前所未有的,在全球来说也是第二次。因此,神十太空授课不仅是举国瞩目的一次盛世,也是全球爱好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学者、朋友的一次盛世。第一次太空授课是什么时候呢?其实,早在1985年,美国宇航局就提出了太空授课的构想,并且为此训练了两名女教师,一个是麦考利夫,一个是摩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第二年飞船升空时,麦考利夫与飞船一同殒梦地球上空——那次,飞船“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而破碎。然而,摩根却并未放弃这个上天授课梦,为此她又准备了22年。终于,在2007年,她在国际空间站里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的太空授课,通过视频,给学生上了25分钟课,并展示了宇航员在太空怎样运动、在太空如何喝水等情景。无独有偶,此次我国同样是由女航天员来进行授课,但授课的难度却比摩根那次要大得多——此次王亚平主要是展示在失重环境下的一些物理现象,演示的不再是喝水、运动等我们都早已比较清楚的内容,而是科技含量更高的物理概念。王亚平在此次讲课中主要演示了五个实验,分别是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主要是让青少年了解在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会有何特点,液体表面张力有什么作用,同时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这五个实验不要看起来简单,但其背后蕴藏的物理知识却是令人惊奇而深厚的!这次实验是他们事先自己划定的吗?其实不是。这次实验中的部分问题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所征集到的,这不仅是航天的一次突破,更是青少年自身的一次突破。因为只有具有演示价值的问题才能被征集,这要求我们青少年需要补充更多的相关知识,让自己从里到外充实起来,不能外强中干腹空空。有人询问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环使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指令长聂海胜告诉我们,飞船中的用水是从地球带上来的,但目前还不具备循环利用功能,因为这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和复杂的设备。听了这话,我不禁有些心酸,他们在太空中的生活该有多艰苦啊。也许,太空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是否能够实现就需要看我们青少年这一代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对神秘的太空感兴趣,愿意为我们的航天事业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向我们“中国梦 太空梦”的实现靠近!

6月20日上午十时,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中国将首次在神舟飞船上进行太空授课。这是我国前所未有的,在全球来说也是第二次。因此,神十太空授课不仅是举国瞩目的一次盛世,也是全球爱好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学者、朋友的一次盛世。第一次太空授课是什么时候呢?其实,早在1985年,美国宇航局就提出了太空授课的构想,并且为此训练了两名女教师,一个是麦考利夫,一个是摩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第二年飞船升空时,麦考利夫与飞船一同殒梦地球上空——那次,飞船“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而破碎。然而,摩根却并未放弃这个上天授课梦,为此她又准备了22年。终于,在2007年,她在国际空间站里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的太空授课,通过视频,给学生上了25分钟课,并展示了宇航员在太空怎样运动、在太空如何喝水等情景。无独有偶,此次我国同样是由女航天员来进行授课,但授课的难度却比摩根那次要大得多——此次王亚平主要是展示在失重环境下的一些物理现象,演示的不再是喝水、运动等我们都早已比较清楚的内容,而是科技含量更高的物理概念。王亚平在此次讲课中主要演示了五个实验,分别是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主要是让青少年了解在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会有何特点,液体表面张力有什么作用,同时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这五个实验不要看起来简单,但其背后蕴藏的物理知识却是令人惊奇而深厚的!这次实验是他们事先自己划定的吗?其实不是。这次实验中的部分问题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所征集到的,这不仅是航天的一次突破,更是青少年自身的一次突破。因为只有具有演示价值的问题才能被征集,这要求我们青少年需要补充更多的相关知识,让自己从里到外充实起来,不能外强中干腹空空。有人询问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环使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指令长聂海胜告诉我们,飞船中的用水是从地球带上来的,但目前还不具备循环利用功能,因为这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和复杂的设备。听了这话,我不禁有些心酸,他们在太空中的生活该有多艰苦啊。也许,太空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是否能够实现就需要看我们青少年这一代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对神秘的太空感兴趣,愿意为我们的航天事业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向我们“中国梦 太空梦”的实现靠近!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

今天,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这可是在浩瀚的太空中,中国航天员首次在太空中授课。

此次太空授课由航天员王亚平阿姨担任主讲,聂海胜叔叔辅助授课,张晓光叔叔担任摄像师。6月20日10时,电视上先播放了一些讲述航天员在天宫太空生活的电视短片《航天员在太空的衣食住行》。又过了10几分钟,地面课堂与天宫一号建立了双向通信链路,太空授课正式开始。节目一开始,王亚平阿姨缓慢地从一张小桌子后面升起,然后像鱼一样从桌子的上方游到桌子的前面,以一个特殊有趣的方式出场。紧接着聂海胜叔叔又向中小学生们展示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的高难度动作,360度大转体,这时,王亚平阿姨突然间像超人一样拥有了强大的力气,只凭借小小的一根手指就把聂海胜叔叔戳到了舱壁上,真是个女强人!紧接着,王亚平阿姨分别进行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水膜和水球等美妙的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并通过视频通话,与地面课堂的中小学生们进行了互动交流。真羡慕这些能和王亚平阿姨互动的学生们,因为这可是有史以来距离最远、最高的一次通话呀!

神十飞天,太空对接,美女航天员王亚平作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授太空科学知识,她铿锵有力的声音透过云层,传递到全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地球母亲也不禁为之震撼。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伸出了橄榄枝。

其实,太空授课并不是我国航天员的首创。早在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就曾经制定了“教师在太空”计划,女教师考利夫被幸运选中。然而,事与愿违,不仅考利夫没能顺利实现太空发声,就连“挑战者”号因意外爆炸,成为了太空实验的牺牲品。时隔21年之后,美国教师芭芭拉·摩根再战太空,并在“奋进”号内讲授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太空第一课”。尽管整个过程只有短短的25分钟,但是,它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启了人类太空旅程的新篇章。此次,王亚平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杰出代表,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

第16篇:首次太空授课

“首次太空授课”中的未解之迷

中国的首次太空授课已经完美结束。这次授课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地关注,热烈地赞誉。我看过电视之后也发生了深深地思考,总觉得所讲的内容、实验的结果和所导出来的论点都少了点什么。都还存在着一些未解之谜。当然这不是王亚平的问题,而是物理学的问题。下面的这些问题是我对中国的、外国的院士们、教授们、专家们提出来的,是和他们探讨的。

这次授课的内容,大约有三个方面:

一、关于失重。

二、关于液体的表面张力。

三、关于陀螺仪的定轴性。

为了简明扼要,一般人都看得懂,我用了甲、乙两派相互问答的形式。甲方是我,乙方就是院士们、教授们、专家们了。当然,乙方的观点也是我虚拟的,如果有不精确之处,是我的错,权威们可以提出来问责。

一、关于失重 甲:什么是失重? 乙:失重就是失去了重量。 甲:什么是重量?

乙:由于地心的引力作用,物体具有向下的力,这个力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重量。测量重量的工具有称、天平等,重量的量纲是公斤、克等等。

甲:这样说来,失重就是物体失去了地心点O对它的引力,从而它就失去了“向下的”力啦。

乙:不错。

甲:物体为什么会失重呢?

乙:就以神十来说吧,它的内部所以失重是因为火箭对它的推动,从而使它对地面产生了加速度运动,并且使它的相对于地面运动速度达到了第一宇速(7.9公里/秒)。

甲:火箭对飞船的推力,也就是和地心点O对飞船的引力相对抗的斥力吧!

乙:不错。

甲:那么,这个斥力为什么要达到第一宇速,飞船的内部才完全失重呢?

乙:因为根据落体定律,地面上的物体降落到地心点O时的速度也恰恰是7.9公里/秒。

甲:这就是说,失重是地心点O对飞船的引力和火箭对飞船的斥力的一种平衡态。

乙:正是如此。

甲:神十的航天员改装了一个装置,又测出了聂海胜的体重为74公斤,这是怎么回事儿啊?

乙:那个装置叫“质量测量仪”。测出的聂海胜的74公斤不是重量,而是他的质量。

甲:聂海胜的体重为74公斤,他的质量也是74公斤。那么,重量和质量既然都用公斤等计量,又完全相等,那么二者之间又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呢?

乙:重量是地心引力对地面上的物体的引力的强度,是能量,是可变的(如失重)。根据牛顿的定义,质量是物体的体积与密度之比。体积是几何学的形,密度则是构成体积的元素。质量是个常量,它不随着地心引力对物体引力的减弱和丧失而衰减和失去。至于重量和质量为什么都用“公斤”等来计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质量和能量是同一事物不同的表示”。而质量本质上也是能量,所以也叫“惯性质量”。一般说来,用“称”称出来的值叫“重量”,用天平“称”出来的值叫“质量”。测量聂海胜“质量”的测量仪,就是一台变形的天平。

甲:我们先不讨论“质量测量仪”是什么玩艺儿,这个既是重量、质量、又是能量(引力、斥力)的“事物”是什么呢?

乙:应该就是“物质”。“物质”是质量和能量的元素。 甲:什么是“物质”呢?

乙:物理学家们似乎都没有明确地对“物质”下过定义。现代物理学家们说有“正物质”,“反物质”,并且正在千方百计地寻觅“反物质”,“暗物质”、“暗能量”……

甲:一些连“物质”是什么玩艺儿的学派却“上穷碧落下黄泉”地搜寻“正物质”、“反物质”、“明物反”、“暗物质”、“明能量”、“暗能量”……你们就不觉得荒唐、忽悠吗?

乙:干这些事儿的可都是当代的权威、大明星啊!

甲:不久前有位哲学家说:人类“认知真理永无止境”。所以在人类认识真理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什么“权威”!只有一个一个的浪花或漩涡,有时明亮、艳丽,有时混浊、逆反。闪了闪,滚了滚、漩了漩……完了、散了、消逝了……俱往矣!

乙:这也太……

甲:不尊重权威了吧?鲁迅就拍案怒斥那些见了权威(特别是洋权威和沾了洋气的权威)就五体投地的奴性!

乙:你呀!

甲:关于失重王亚平还做过一个实验。 乙:单摆的实验。

甲:这个实验很好,它简单,明了,一看就懂,没有什么科学的“自己的语言”。但是它也有一个未解之迷。

乙:哦!你这个不信上帝的异教徒! 甲:把我送上火刑场嘛?

乙:嘿嘿……你要早出生几百年……就请说说你的谜吧! 甲:王亚平先在台面上树牢一根钢棍。 乙:嗯。

甲:在钢棍的一头拴上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头拴着一个小球。 乙:这就是实验的道具。

甲:王亚平把小球摆放在离钢棍顶端点O的任何一个地方,除了绳子有时有点弯曲之外,小球是不动的;既不降落,也不摇摆。

乙:它失重了嘛!

甲:王亚平用手轻轻推了一下小球,小球就烧着钢棍的顶点O旋

转起来。

乙:小球受到了外力的作用,因而改变了它的状态。 甲:它为什么做圆周运动呢? 乙:绳子拉着它嘛! 甲:爱因期坦也提出过类似的实验,并用此解释矢量、矢经。 乙:科学嘛! 甲:关于这个实验所涉及的细微末节我们就暂不细论了。我在这里只提出一个未解的谜。

乙:愿闻其详。

甲:爱因斯坦用这类实验诠释月亮的绕地转动。 乙:它们的原理是相同的嘛!

甲:先讨论第一个问题:月亮和地球之间果真有一条线吗? 乙:牛顿说有!它就是“引力线”。现在科学家说有一条引力波。并上天、入地到处找。据说最近已经在“双白矮星”上找到了。

甲:那么,地球和太阳之间也有这么一条线喽? 乙:那是当然!

甲:太阳有十大行星,应该有十条线啦。 乙:理所当然!

甲:太阳系里还有很多彗星,还有无数的小行星,行星周围还有不少卫星,如果它们之间都和太阳有一条“线”连着,该有多少条线啊!而且这些线的长短不同、角度速度各异,按理这些线就应该绞成一团乱麻,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而是互不相干。为什么?

乙:说不清。

甲:那么,引力线、引力波之论呢? 乙:……

甲:起码是个未解之谜吧。 乙:应该是吧?

甲:还有个谜。小球的转动是王亚平推了它一下,可是月亮绕地,行星绕日又是谁推动的呢?

乙:牛顿说是上帝的“第一推动”,现在呢……大约是伽莫夫的

“大爆炸”吧?

甲:伽莫夫的“大爆炸”,霍金的“大塌缩”目前虽然已风靡世界,我们暂且不讨论它们的是是非非,但是它们现在毕竟还仅仅是一种假说吧?

乙:应该是这样的,宇宙、自然界的存在与运动的基本规律目前还是个谜。

甲:王亚平还做了一个水的表面张力的实验。 乙:那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之一。

甲:什么是张力呢?液体的表面为什么有张力呢?

乙:张力就是拉力。液体的分子有一种拉力,因而就相互手拉手形成一层膜,这就是液体的表面张力。王亚平的水膜实验,特别是水球的实验证明了这个原理的科学性。

甲:王亚平还做过火焰成球形的实验,火焰的表面也有张力吗? 乙:当然有!火焰也是流体吗?

甲:表面张力为什么能把水、火“张”成球呢? 乙:球体的表面积最小,可包起来的体积却最大。 甲:水、火可真聪明!既善选择,又精计算! 乙: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甲:是什么规律呢?

乙:现代物理学、数学还真不知道!是个谜,所以才有了“彭加莱猜想” 甲:再说第三类实验。 乙:是陀螺吧? 甲:不错。

乙:这类实验也有未解之谜吗?

甲:陀螺不转的时候,王亚平推了它一下,它怎么样? 乙:它翻跟头。

甲:王亚平把陀螺转动起来,它就不翻跟头了。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转动。

乙:这就是“定轴性”,是一个普遍性的运动原理。

甲:这种“原理”是什么呢? 乙:“原理”就是原理,不论为什么? 甲:就是说你们不知道!

乙:不错!数学中,自然科学中的“原理”就是一种规定,只讲其然,不解其所以然!

甲:就是说“定轴性”也是个未解之谜!

乙:不错!只要有实用价值就是科学真理!至于这些谜就让它“谜”着吧!谜着一样能造出原子弹、火箭、飞船……

甲:所以你们也不过是恩格斯所说的那类“工程师”。 乙:你这个“野路子”理论家提出这个谜,那个谜,你能解开这些谜吗?别光散播你的“负能量”,怀疑一切。

甲:首先,恩格斯的《自然辩论法》就是一个“野路子”(非科班)的杰作。

其次,怀疑是进步的始点。她是人类进化的“正能量”。只有宗教才倡导盲崇!至于我能否解开这些谜团,请读我刚在美国出版的书《统一场论》。你们在书里会找到解开这些谜的答案。因为这些谜有一个共同的谜底。此书可以在亚马逊、谷歌网上订购。

2013年8月1日

第17篇:太空授课观后感400字

太空授课观后感400字

神舟十号飞船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将在轨道飞行十五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神舟十号发射了,它带走的是全国人民13亿颗紧张的心,带回来的却是1亿滴喜悦的泪水!就让我们一起期待,期待神舟十号回归的那一天。

神舟十号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它是中国第五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飞船的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组成。升空后再和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的对接,并对其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实验。对接完成之后的任务将是打造太空实验室。任务是对“神九”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的“拾遗补缺”。

这将是飞船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航天科技集团神舟十号飞船总设计张柏楠表示,重点是解决空间站建设中的这些关键技术,通过天宫一号的飞行来发现、解决、验证在空间站建设远营中可能遇见的问题,这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重点,所以“神舟十号”的任务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任务。

我为我们的科学家感到骄傲,我为我们的祖国感到自豪!我作为一名初中生,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为祖国做出贡献,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初一2 王茵

第18篇:观太空授课有感

观太空授课有感

南鹰小学四年级二班熊菀钰

今天,南鹰小学全体师生在电视机前观看了《太空授课》。

当我们看到女航天员王严平出现在画面中时,电视机前的同学们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电视机上我们看到,在太空中还能造成水膜,亚平的讲课后,我们有太多的疑问,王亚平说在太空中可以分16次看到日出,分别是哪些的时间呢?在太空中能看到外星人吗?太空中看见的月球和书本上的资料图一样吗?这些问题我们都很想知道,甚至还有很多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特别是神舟飞船是用火箭送上太空的,但航天员又是怎样回到地球的,他们下地的那一瞬间身体有没有不适的反应,他们有没有看月球,太空上看见的月球真的就和书本上的资料图一样吗?

此外也对航天员在飞船上的吃饭、睡觉以及通过什么手段和地球联系等提出了诸多疑问。

从王亚平老师授课开始到结束,我就发现她脑后扎起的头发是一直飞起来的,因此当时我就想,航天员们可千万不要留着刘海上太空,不然太碍事了。这就是我的建议。

今天通过观看《太空授课》,我们感触很深„„我决心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以后当一名宇航员,更好的去探索,太空飞向宇宙。

治病机器人

南鹰小学四年级二班熊菀钰

夏天来了,人们又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天气一天天暖和了,水青水秀,鸟语花香。人们再也不用忍受寒冷,都纷纷脱下厚厚的冬衣,天南地北,你来我往,冬天各种活动更加频繁了。但令人发愁的是夏季也是和的疾病的高发期。如:流感、禽流感,H7N9流感„„各类过敏性疾病等。让医生们忙也记不过来,天天晚上还要加夜班来,确保病人的健康及突发状况。

可能你会想,可以让机器人来帮忙治病呀。没错!现在科技发达,已经有会治病的机器人。

它们能帮病人做各项检查帮医生做记录。还能帮病人拿药、输液。这些机器人聪明又能干,医生只需要看病,再也不用做反复的记录和开很长的检验单了。

晚上,护士阿姨和医生们也不用整夜守在岗位上了,只需每晚安排值班人员留守医院。当机器人遇到紧急状况,无法处理时,会自动按不报警键。这可真是好帮手呢!

可是,人们还是不太满意,如果机器人没电了,它治病的“法力”就没了。一个医院这么大,总不能让机器人拖着长长的电线走来走去呀! 于是,科学家们又想了一个好主意。机器人吃医院里的垃圾,将垃圾变成电,这医院也不会产生垃圾了。

怎样?这个治病的机器人不错吧!

读《千万个为什么》有感

南鹰小学四年级二班熊菀钰

书是带我们去遨游知识的海洋的潜水艇;书是带我们飞向天堂之门的一道彩虹;书是人们精神的食粮;书是人们进步的阶梯;书是树上的红苹果。

我最喜欢的书是《十万个为什么》编者:刘广星的涵义,开拓我们的视野,启迪我们的智慧。一套少年科普读物。这本书以回答许许多多个“为什么”的形式,通俗浅显地介绍了大量科学知识,使人明白了许多科学知识。比如:海豚为什么这么聪明?那是因为它的大脑与身体的重量的百分比远远超过黑猩猩,是和人类最接近的头脑发达的动物。

听到这里,你们一定很向往这本书吧!那就快到书店购买吧!

第19篇:观《太空授课》有感

观《太空授课》有感

容州 二小071班梁译丹

今天放学一回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饶有兴味地观看《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视频一开始,两个物理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话语讲述了宇航员在太空的衣食住行。有趣的是,宇航员睡觉是站着睡的。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间独立的卧室,卧室墙壁上固定有一个一人高的睡袋,航天员睡觉时就钻进袋子里,只露出一个头。还要带上眼罩和耳塞。哈哈哈,在太空上的睡觉真奇特呀!不过,这样站着睡觉,能睡着吗?

第一个展示项目紧接着开始了,王亚平姐姐用甜美的声音介绍展示项目:单摆运动。首先,亚平姐姐让聂海胜叔叔拿出一个绑有小球的架子,然后,她把小球放到九点钟方向,松手。只见小球缓缓地向下移。亚平姐姐说,这是小球失重的现象。接着,她又轻推了一小球。咦,小球竟然做起了圆周运动„„

这单摆运动真好玩!在这项单摆运动展示中,我从王老师那里明白了什么是失重。如果你说失重是失去重量,那么我给你一个否定的答案,失重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像。怎么样,非常巧妙吧?

我最喜欢的展示项目是——水球!看,亚平姐姐把一个金属圈插进一个水袋。她要做什么呢?只见她轻轻地把金属圈拿出来。哇,金属圈的表面有了一层水膜,再听亚平姐姐的解释:原来在太空,因为没有吸引力的缘故,水的张力在太空“大展身手”。接着,她不停地往水膜里挤水,慢慢的,本来是薄薄一层的水膜,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真奇妙呀!然后,亚平姐姐问正在观看的人们,这水球里是不是有一些小气泡呀?大家都回答是。亚平姐姐就拿出一个针管,把水球里的气泡全吸走了。她又拿起一个针管,往水球里注射了两个大气泡。噢!两个气泡竟然没有融合在一起。大家都在惊讶的时候,王亚平姐姐说,这种独特的现象只有在太空上才能看到呢!

这些展示真是令人惊奇,太空上真是有太多地面上感受不到、看不到的东西啦! 下课的时间到了,亚平姐姐、聂海胜叔叔和张晓光叔叔向我们挥手告别。可我的心还意犹未尽,太空呀,浩瀚无边的太空,还有更多东西值得我们探索!

第20篇:听太空授课有感

听太空授课有感

我在电视上看了太空授课,地点是在太空中的天宫一号。宇航员是:王亚平、聂海胜、张晓光。主讲是王亚平。

开始上课了,她讲的都是什么原理,我根本也听不懂。但是他们在太空上的动作很搞笑,可以翻跟斗什么的。做实验的时候有陀螺,讲的是定轴原理。陀螺在高速运转时,轴心的方向不会发生改变。还有太空上的水,竟然可以做成一个水球。在太空里的东西是多么奇妙啊。

走向太空,走向神秘,也走向了与地面上不同的生活。我想,长大之后也要当宇航员,为祖国贡献力量!

河北秦皇岛青龙县青龙第一实验小学四年级:朱光照

王亚平太空授课
《王亚平太空授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