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中药学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21 12:05:4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药学论文

中药学论文

[关键词] 中药;安全性;思考

论文摘要:中药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毒性低、安全,事实上也是如此。安全、有效是对药物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中药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必备条件。但是近年来一系列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如: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欧洲的马兜铃酸事件,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黄连事件等,以及国内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种种报道,使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产生了怀疑。来自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统计,1997年1月~2001年12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中药不良反应报告301例,涉及中药品种87种。注射剂在品种上占32.18%,在不良反应例数上却占到68.71%。在2006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中药占14%。2006年6月1日国家药监局叫停中药鱼腥草注射剂无疑是对长期被标榜为“纯天然、无毒副作用”的中药的又一次挑战。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日益严重,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有几方面原因:

1药物本身有毒性是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中药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它具有较强的治疗作用和独特的临床疗效,许多疑难杂病离不开它;另一方面临床又很难驾驭、使用它,稍不小心就会产生不良反应。

2 使用不当是引发中药不良反应的首要因素

在对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及中毒事件的综合分析后发现,使用不当是引发中药不良反应的首要因素。概括其原因大体如下。

2.1误服伪品

药材同名异物、同物异名,中药的药材非常讲究产地、品种、采集季节及药用部位。同一种药材,若产地不同,安全性会有较大差别;同一种药材,若产地相同,采收季节不同或药用部位不同,对其作用、安全性也有影响。

2.2药物的使用剂量过大

超过了国家《药典》规定的范围,从相关报道来看,许多不良反应的发生都与此有较大关系。这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临床医生采用大剂量处方,二是患者不按规定剂量服药。

2.3 药品炮制不当

药品炮制不当也会使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上升;如果严格按照药物的炮制程序,是可以减轻或消除某些药物的毒性,这样就可使患者发生中毒或不良反应的机会减小。

2.4选用制剂不当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问题多在制剂的粗制滥造上。我国目前上市的中药注射剂中相当一部分是1985年以前批准的,安全性、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待提高。中药制剂增多,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均浓集,疗效提高,毒性亦增强。

2.5 其他原因

患者个体的差异,以及违反了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等因素也会引起中药的不良反应。3部分中药质控标准低

中药老品种、由地标升部颁标准的品种中,有相当一部分科研水平没有达到今天的新药水平,停留在20世纪50~70年代的水平上,这些药在临床应用中就是一个很大的隐患。4同一个产品多家生产

这是造成不良反应的一个高危因素。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大约批了六七千种中药“新药”,其中绝大部分是一个品种多家生产,比如鱼腥草注射剂被批准生产的药厂就有195家。一个制剂或者一个品种多家生产很难控制质量,很容易出问题,鱼腥草的问题和这有很大的关系。

导致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原因是缺乏对中药毒副作用、

不良反应的正确认识,缺乏科学、客观、规范地对中药安全性的评价方法。中医药要开拓广阔的国际市场,与国际水平接轨,研究中药的安全性是严峻的事实,是当前形势赋予我国中医药工作者的紧迫任务。

5解决办法

5.1加强中药的药学研究,寻找产生不良反应的成分

中成药多是复方,组成复方的每一味药中又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中成药的疗效是药物多层次多靶点产生的综合作用,那么也就造成了产生不良反应的复杂性。只有加强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搞清有效成分、无效杂质、毒性成分,才能根据发生不良反应的成分,采取相应的措施。若引起不良反应的为无效成分,可在制剂过程中除去。

5.2加强中药现代药理、毒理研究

随着对中药深入的研究,在搞清有效成分、阐明药理机制的同时,应注重有毒成分、毒性机制的研究。对一些剧毒中草药不仅要测出单次给药的毒性剂量,还要了解长期连续给药产生毒性作用的剂量。要利用现代药理、毒理学的方法对有毒中药进行实验研究,确定治疗量与中毒量之间的关系、急性中毒的剂量、慢性中毒的主要症状和靶器官、中毒机制和解救的方法,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监护和药物的毒性防治提供依据。

5.3建立中药材质量评价体系

加快建立中药材质量标准。中药材标准不仅被应用于中药材质量的检验,还是制定成方制剂的标准。中药材质量标准内容包括:通过药效学研究确定药材的药效成分;专属性的鉴别方法;有害物质的检测;多指标含量测定;建立指纹图谱;建立完善的中药材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中药材炮制方法,依法对中药材进行加工炮制,确保炮制品质量,这也是保证中药安全有效的重要保证之一。

5.4 完善中药临床不良反应监督机制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建立中药的不良反应监督机制。必须以中药ADR监测的数据和资料为依据,注重对中药ADR资料的全面搜集,并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弄清药物与ADR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的用药提供科学的依据,开创我国中药ADR研究的新局面。

5.5加强剂型、合理用药对中药安全性影响的研究

必须选择适宜的剂型,并确定安全有效的制剂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的剂型,要严格控制其质量标准,最大限度地消除可预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中药的联合应用过程中,尽量收集其配伍实验资料,如果资料不全,但是临床应用确有必要的,要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如间隔用药等方案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而对于报道中明确不可以配伍应用的,要绝对避免联合应用。

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是中药能否健康、持续、高速发展下去的关键之所在。面对着新的发展机遇,中药必须走出安全高效的路子,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基础上,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加大发展力度。这也是中药现代化进程中无法逃避、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正确理解、充分认识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既不盲目乐观、夸大中药的疗效和忽视中药的不良反应,也不盲目悲观、怀疑中药的疗效和否认中药的治疗作用,加强中药安全性的评价与研究工作,尽快建立起科学、客观、规范的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

推荐第2篇:中药学简史论文

假如没有《神农本草经》中国药学会怎样发展

——史晓飒(20120222020)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药学专著,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为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研究中药和方剂的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首先,在药学方面,所论365 种药物的疗效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创立了药有“四气”、“五味”的理论,和药分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方法,并反映了部分化学知识。其次,在方剂学方法,指出药可单用亦可组方配用,创立了药物之间“七情合和”理论和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总结了丸、散、汤、酒、膏等基本剂型。再次,在用药方面,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达170 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

《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国药学的诞生。后世对它进行注释、补充,形成了众多的本草文献。较早的有汉魏之际的补注本《名医别录》、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494 ),后有明缪希雍撰《神农本草经疏》(1625),清代张志聪撰《本草崇原》(1663)、徐大椿撰《神农本草经百种录》(1736)、邹澍撰《本经疏证》(1837),今有尚志钧著《神农本草经校点》(1981)等。

《神农本草经》的历史地位不可低估,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而且其作为药物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作为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影响是极为深远的。《神农本草经》的问世,对中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都渊源于《神农本草经》而发展起来的。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药学一大关键,《神农本草经》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药物之间,有的共同使用就能相互辅佐,发挥更大的功效,有的甚至比各自单独使用的效果强上数倍;有的两药相遇则一方会减小另一方的药性,便其难以发挥作用;有的药可以减去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常在炮制毒性药时或者在方中制约一种药的毒性时使用;有的两种药品本身均无毒,但两药相遇则会产生很大的毒性,损害身体等等。这些都是业医者或从事药物学研究的人员必备的基本专业知识,十分重要,甚至操纵着生死之关隘,不可轻忽一分半毫。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神农本草经》都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或者是作为必读书,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书中对于药物性质的定位和对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准确,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到今天,也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对于现代的中医临床,《神农本草经》的论述仍旧具有十分稳固的权威性,同时,它也成为了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从以上可以看出《神农本草经》对中国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神农本草经》是中国药学诞生的标志,假如没有了《神农本草经》中国的药学的发展将会滞后几代人。

同时《神农本草经》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神农本草经》规定了药物的剂型

《神农本草经·序录》认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主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 越。”此处既讲了药物炮制加工方法,同时也说明了不同药物在具体应 用时要适宜于不同的剂型,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其治疗效果。

《神农本草经》提出药有“七情和合”

《神农本草经·序录》认为: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这就是药物配伍理论中“七情和合”的源头。“七情和合”是指药物配伍中的特殊关系。

《神农本草经》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多,如其提出的“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等等。均可体现出《神农本草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所以说,假如没有《神农本草经》中国的药学的诞生时间将会滞后几代人。但是并不能说中国药学将不会发展。

《神农本草经》将我国东汉以前的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所以说假如没有《神农本草经》中国的药学的发展将会滞后一些,但是中国的药学还是会发展的,只是时间上相对滞后而已。因为在未出现《神农本草经》时中国的药学就已经有了一些的发展。

至于将《神农本草经》做为中国药学诞生的标志是因为《神农本草经》系统的总结了前人的零散的药学知识,形成了系统型的药学。所以说假如没有《神农本草经》中国的药学仍会发展起来,只是会相对质滞后,没有系统的整理出中国的药学而已。

所以说假如没有《神农本草经》中国的药学依然会向前发展,只是发展的速度没有存在《神农本草经》发展的快而已。中国的先人依然会整理出来一部类似于《神农本草经》的著名的经典的药典,来替代《神农本草经》。

所以假如没有《神农本草经》中国的药学首先是简单的零散的发展,不具有系统性,不能完全算是一门学科。可以预见的是必然会有一位或者一些人将那些零散的药学知识总结起来,形成系统的药学。具备了系统型的才是一门学科。所以说假如没有《神农本草经》中国药学的发展只是会滞后发展一段时间。并且在这一段时间内并不是药学不发展,而是零散的不具有系统性的发展。直至出现一部类似于《神农本草经》这样可以系统的总结零散的药学的知识。

总之,假如没有《神农本草经》中国的药学的起步会晚,没有系统的总结,中国的药学只能是零散的发展。直至出现一部类似于《神农本草经》这样一部系统性的经典著作,然后中国的药学才能够系统性的发展。

体会:通过本草史课的学习,使我了解了我国药学的发展历程,认识到了我国的药学渊源的历史,对我以后学习中药方面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学习了本草史课,让我对我国灿烂的中国药学文化有了很深厚的了解,让我不禁生出自豪之情。

建议:本草史课可以增加去西区博物馆的次数,这种去博物馆的方法可以大大增加我们学习的兴趣。(只去了一次我感觉意犹未尽啊)

推荐第3篇:现代中药学进展课程论文

现代中药学进展课程论文

目:综述中药GAP、化学成分、质量控制及整体药理的主要研究进展、热点、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作者姓名:陈鹏 学号:MZ11732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研究越来越受到科学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主要对中药GAP、中药化学成分、质量控制及整体药理学的现代研究做一综述。

关键词:中药;GAP;化学成分;质量控制;整体药理学;进展。

1.中药GAP GAP全称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中文译作“良好的农业规范”,是欧洲零售商农产品工作组(EUREP) 1997 年提出来的,用以保证初级农产品生产安全的一套规范体系。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就是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出发,控制影响药材生产质量各种因子,规范各个生产环节乃至生产全过程,以达到中药材的“真实、优质、稳定、可控”的目的。 [1]1.1研究进展 1998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海口市召开GAP第一次研讨会,会上学习了《欧共体GAP》及日本厚生省药务局《药用植物栽培及质量评价》并研究如何制定我国的GAP[2]。经过5年努力,于2002年3月18日颁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其内容有10章57条,并规定自2002年6月1日起施行。2003年9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标准共有104项,其中关键项19项,一般项95项。同时公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试行)》,规定自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GAP认证。截止2009年底,全国已有49家中药材企业、63个基地、47品种中药材通过中药材GAP 认证。

[4]

[3]1.2 热点

在中药材GAP认证中,具体包括以下8个方面:①中药材产地生态环境方面的要求;②种质和繁殖材料的要求;③栽培和饲养管理要求;④采收的要求;⑤包装、运输和贮藏要求;⑥质量管理要求;⑦人员及设备要求;⑧文件管理要求[5]。

近年来,中药产业集中度不断增高,大型中药企业纷纷建立GAP基地,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品牌文化。如天士力集团的主打产品“复方丹参滴丸”连续保持4年领跑国内中药单品种市场销售记录,年均销售额突破10亿元。

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累计资助了182种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

国家发改委、计委、经贸委、中医药管理局也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其相关研究,各省区科技厅、教育厅、农业厅、经委等部门也大力资助GAP研究。如四川省政府拨专款设立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基地办公室,专门组织引导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

1.3 存在问题

GAP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还处在试点阶段。中药种植的具体情况相当复杂,经过了近5年的试点认证之后发现,目前的认证办法和操作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1.3.1缺乏各类专业人员 人员培训必须先行,包括对员工的培训及雇佣工或签约农民的培训。培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分层次、分对象地进行。对农民的培训可以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对不识字的农民派人在田间操作现场指导;针对员工的培训可以送到先进企业去参观,送到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进修,质检人员可以送到药检所学习等。培训必须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教材,必须有培训记录,培训后必须有考核等。只有人员准备好了,才能真正将GAP启动并实施起来。 1.3.2监管力度不足 通过市场调查发现,目前非GAP基地的药材同样能步入制药企业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车间,进入符合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医院、药店的仓库或摆上GPP(《优良药房工作规范》)柜台,这与医药行业的强制标准GMP、GSP是自相矛盾的。加之GAP基地药材的包装外观没有统一专识标志,销售价格和税免上没有相应的保护性、支持性政策,导致基地建设企业的经济效益不能保证,企业、农户积极性深受打击,甚至近两年GAP研究也陷入低迷状态[6]。 1.3.3企业实施GAP积极性不高 各中药制药企业和新兴企业紧跟国家政策,从期盼中药材GAP的光明前景着眼,纷纷上马实施中药材GAP,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立GAP基地生产出高质量的、符合GAP要求的、但也是高成本的中药材,但在市场上与同品种中药材在市场售价上没有什么区别,用它生产出的中成药与用非GAP药材生产的中成药市场价位也一样。这时,实施中药材GAP的企业,只感受到成本的升高和竞争力的减弱,这必然要挫伤企业实施和认证中药材GAP的积极性[7]。

1.3.4相关法规、政策不到位 按照现行《中药材GAP认证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中药材GAP认证一次5年有效。但中药材生产受自然环境和气候影响较大,同一品种不同区域、同一地域不同生产周期,其产量、质量均收到不同程度影响,不肯能更在5年内都保证药材质量稳定均一。部分品种的一个生产周期就超过5年,无法减毒其影响质量的每个该关键环节[8]。

1.4 展望

保证中药材质量稳定性、均一性的唯一选择就是实施GAP,按SOP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可以说没有中药材的GAP,就没有中成药的GMP,就没有新药研制开发的GLP和GCP,当然也就没有药品经营的GSP。所以推动中药的现代化发展,规范化和规模化的中药材种植,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中药材GAP的实施就是遵循高科技、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建设优质、无公害的中药材GAP生产基地,这既符合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的需求,还可恢复和建设生态环境,以达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三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中药材GAP有广阔的。

2.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

2.1进展

在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面,近年来有超临界萃取法,超声波法,半仿生提取法,酶工程技术,膜分离技术是,树脂吸附法,分子蒸馏法,双水相萃取技术。许多研究报道表明,这些新的提取技术在中药提取方面主要是针对中药材中的有效部位或某些有效成份提取效率高、成分损失少、周期短等优点,这些优点显示出它们在中药有效成分工艺研究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查阅近10年的文献,中药中化合物的鉴别方法有显微鉴别法、色谱法(TLC、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裂解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光谱法(红外分光光度法、示波极谱鉴别法、一阶导数光谱法、X-射线图谱法、热分析法)、质谱法(ESI-MS)、分子生物学方法。结构鉴定方法有UV、IR、MS、NMR等。

2.2热点

近几年,中药化学成分中化合物的鉴别一般采用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是快速分离和

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也用于跟踪反应进程,它可以同时分离多个样品,分析成本低,对样品预处理要求低,对固相、展开剂的选择自由度大,适用于含有不易从分离介质脱附或含有悬浮微粒或需要色谱后衍生化处理的样品分析。TLC法是一种快速、灵敏、高效地分离微量物质的方法,是最简单的色谱技术之一,具有操作方便,设备简单,分离效率高,专属性好,分析速度快,色谱参数易调整等特点,在药物分析中应用较为广泛[9]。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一般采用NMR。化合物分子中同种核由于与其相连接的原子或原子团的不同,所处的化学环境就不同,也就是说被测核的核外电子的状态与电子云的密度是不同的。因此导致对外加磁场产生的屏蔽作用也不同,也就是说这些核实际所受的磁场强度是不同的,分裂的磁能级间隔不同。由于这个原因它们将在稍微不同的频率处出现共振吸收。这种共振吸收频率相对于人为规定的基准核共振频率之差与基准核频率基准之比,即这个吸收峰的相对位移,称为化学位移。根据不同基团中核的化学位移在各自特定的区域内出现的特点可以确定化合物分子中官能团的种类。邻近基团之间有相互作用会导致谱峰有更精细的裂分,利用这种裂分裂距的大小与形状可进一步确定分子内部相邻的基团的连接关系,最后便可推断分子的化学结构。

2.3存在问题

中药作用的多样性给活性成分的研究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困难。中医特别强调中药及方剂对人体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对身体功能的多项平衡调节作用来实现,即作用于多个靶点。因此在追踪分离活性成分过程中,像西方那样,只用单一活性筛选体系追踪分离得到的活性物质很难合理说明中药的真正作用物质基础。中药,特别是复方研究,提倡采用多指标活性筛选体系进行活性成分的追踪分离,但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却十分困难。功能基因芯片的出现及应用有可能为此提供一种简易、可行的初筛方法。

2.4展望

①以阐明药用生物有效成分,获得具有新结构的化合物或具有生物活性的单体为目的,进行提取分离条件、结构鉴定、一般活性研究;②以解决自然资源有限的活性化合物或其前体的来源为目的,进行半合成及生物转化研究;③以获得高效低毒的创新药为目的,以天然活性化合物为先导物,合成一系列结构类似物进行构效关系研究。由此可见,天然药物研究已经从最初对天然来源活性化合物被动全盘地接受到积极主动地改进,研究在不断深入。

3.质量控制

中药质量控制是依据一系列质量标准规范,对中药形成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质量监测、评价与控制,质量标准规范的制定是基于中药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包括2方面内容:提供中药质量评价的方法;提供中药质量控制的指标,其目的是确保中药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保证中药质量均一性和疗效稳定性[10]。

3.1 研究进展

早期的中药质量控制自中药鉴别开始,其发展大致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3个阶段

[11]

。(1)从中药形成至19世纪前、后为古代中药质量控制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药质量控制的特点是以药材的图形、形状、大小、颜色、气味、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等特征鉴别药材的真伪。(2)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为近代中药质量控制发展阶段。吗啡从阿片中的提出标志着生药有效成分研究的开始。显微镜的发明为中药鉴别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并出现了4大鉴别法:基原鉴别、显微鉴别、性状鉴别及初期的理化鉴别[12]。(3)20世纪50年代至今,随着各种现代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13]、核磁共振、扫描电子显微镜[14]、X 衍射、各种电泳技术、差热分析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15]、薄层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各种色谱技术均被应用于中药质量控制中。同时,人们也不断尝试利用数学方法挖掘大量化学测试数据中深层次的信息,增加对化学成分整体系统的认识。

3.2 热点

目前,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化学指纹图谱技术的研究。中药指纹图谱是借助于色谱和波谱等技术获得的中药化学成分的色谱(或光谱)图,是一种综合的鉴别手 段。指纹图谱在一定程度上较全面地反应了中药疗效的物质基础,体现了中医用药理论,并在药物配合、君臣佐使用药、药物性味等方面均有所反映。 GC指纹图谱是研究含挥发性组分的药材和制剂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全二维气相色谱法(GC×GC)对具有挥发成分的中药的鉴定尤为适宜。HPLC指纹图谱目前已成为开展指纹图谱应用较多的方法,也是定量指纹图谱中较常用的方法。徐柏颐

[16]

等建立体现黄蜀葵花特征及质量的HPLC指纹图谱,建立了具有17个共有峰的具有能区别黄蜀葵花花冠和花萼

特征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对深入研究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的定量评价功能及中药谱效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CE指纹图谱已经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中药生药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别和含量测定,成为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中药指纹图谱研究方法之一。对中药注射液或水提取物而言,其CE指纹图谱的特征性远超过HPLC指纹图谱。

3.3 存在问题与展望

中药质量的不可确定性一直是其走向世界的瓶颈,因此,中药走向现代化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是解决中药的质量可控。中药为多成分的复杂体系,测定少数几种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不足以保证其质量。中药指纹图谱具有整体性、特征性及可量化等特点,可用于鉴别中药真伪、评价药材的道地性以及产品的一致性与稳定性,是一种有效的质量控制模式。目前, 中药指纹图谱研究已从化学指纹图谱研究转向“谱效关系”研究,但中药谱效关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众多问题急需解决,如中药化学指纹图谱的整体性评价方法及化学成分表征,药效模型的选择,以及能准确反映中药谱效间规律的数学模型等问题都是今后“谱效关系”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指纹图谱研究的不断深入,最终将解决中药质量评价的关键技术问题,建立成熟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

4.中药的整体药理学研究

药理实验方法主要分为在体试验和体外试验两大类。两者互相补充,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研究中药新药药效。两种方法各有所长。体外试验包括离体器官、组织、细胞、酶、受体、细胞内信息及基因等实验。其可以按要求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具有重复性好,用药量少、节省动物等优点,且可排出体内神经体液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干扰,可进行直接观察,获得准确结果,所得结果较易分析。例如在试管内抗菌作用较强的中药,常常在体内不一定表现出强大的抗菌作用;某些中药含有大量钾离子、钙离子,其粗制剂在麦氏浴槽中表现出对离体平滑肌、心肌有明显的药理活性,但口服后不一定产生相应作用。 体内试验也称在体试验,其比较接近于临床状态,适于综合性研究,所得结果较为可信,可以直接反映临床疗效。中医药学以整体思想体系为基础,重视宏观调控。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整体试验能较全面的反映药物的作用。特别是中药新药2类药材、6类复方制剂大多属粗制剂,更应强调以体内试验为主。要证实新药具有某种药理作用必须通过体内

试验证明有效。体外试验仅起辅助作用。

4.1研究进展

研究药物的作用仅仅在正常动物身上进行还不够,还需要制备各种动物病理模型,因为病理模型模拟疾病状态,比正常机体更接近病人的机能状态,有些药理作用在正常动物身上观察不到。因此,病理模型在新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病理模型的选择应首选符合中医临床证或病的动物模型。应根据各种试验的具体要求,合理选择实验动物,对其种属、品系、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态、饲养条件及动物来源,合格证号,均应按试验要求严格选择,宜选用2—3种动物进行药效试验,动物模型与临床有区别,特别是中医证的模型与临床差异更大,因此“动物点头”临床不一定疗效就好。人与动物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如在不同种属动物身上均作出与临床疗效相似的结果,可信度就大。故在进行药效研究时不要只选用一种动物,用2—3种动物的实验结果可信度更大。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 因为中药新药复方制剂有效成份含量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不易作出量效关系。根据技术要求各类新药主要药效试验至少应设三个剂量组。犬与猴等大动物可设2个剂量组,但每组动物数不少于6只,纯度比较高的

1、

5、7类中药新药应尽量作出量—效和时—效关系。剂量设计:合理的剂量设计在药效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材料合格,模型和方法可靠的前提下,试验结果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剂量设计是否合理。

4.2热点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用此含有药物成分的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技术,是为了研究中药复方药物离体实验而诞生的学科,具有直接、快速、敏感、准确等作用特点。它是一种离体实验方法,也是适合中药特点的、更为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不但能反映中药及其代谢产物的药理作用,而且能反映可能由药物诱导机体内源性成分所产生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排除中药制剂直接进行离体实验所特有的、难以确定因素的干扰,客观地模拟药物在体内环境中产生药理效应的过程,实验条件更接近于药物在体内产生效应的内环境,使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大为提高[17]。近年来,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如以神经元病变为主的帕金森病和亨廷顿病,以急性脑出血为主的急性脑血管病变等的发病率都在逐年增高,使得中药及其复方对于神经系统保护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日益兴起,脑脊液药理学

[18]这一概念随之被提出。

4.3存在问题及展望

中药药理学方法是在以前体外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的,即以含药血清代替中药粗提物进行体外实验,它不仅具有体外实验的优点:如条件可控性强,可在细胞、亚细胞水平进行超微、生化、受体、基因等方面的研究,揭示药物作用机理较为深入,重复性好,使用材料少等,而且有其更适合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研究的独特之处:中药尤其是复方制剂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经过体外的煎煮或其他制备过程,再经口服以后在体内发生一系列变化,有的是药物本身物质发挥作用,有的是经过肝脏代谢的产物发挥作用,有的是肠道细菌代谢产物发挥作用,因此,以中药的粗提物的体外实验结果来评价药物的体内效应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确切的,而以含药血清代替中药粗提物进行实验更接近药物在体内环境中产生药效的真实过程[19]。

参考文献

[1] 周荣汉.中药材GAP实施与SOP制定[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0,9(2) :6. [2] 郭吉刚.中药材GAP的研究与发展[J].中国新医药,2004,3(9) :84.[3] 魏建合,陈士林,郭巧生.中国实施GAP现状及发展探[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4,6 (9):4.

[4] 王化东,黄俊勇,卫莹芳.我国中药材GAP基地建设现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1,25(4).[5] 王洪彪.中药材实施GAP认证工作的探讨[J].中华民族民间医药,2009:59.

[6] 费曜,王刚,朱丹平.《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现况及问题解析[J].中国药房,2009,20(36):2801.[7] 张翼,郭红军,曾凤英.中药材GAP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8,9(6):55.

[8] 肖江宜,王文全.我国中药材GAP实施分析与探讨[J].中药材,2009,32(12):1795.[9] 冯雅斌.薄层色谱在药物应用中的应用及研究发展[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1,5(1):60 [10] 魏萍.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2011,4(1B):157-158.[11] 张汉明,许铁峰,秦路平.中药鉴别研究的发展和现代鉴别技术介绍[J].中成药,2000,22(1):101—110.[12] 乔传卓,张汉明,宓鹤鸣.生药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13] 孙文基,沙振方,严智慧.荧光光谱法鉴别中药材[J].中国中药杂志,1991,16(6):326—328.

[14] 张淑华,李连怀,刘振通等.几种易混种子类中药的扫描电镜鉴别[J].中草药,1995,26(8):427—429.

[15] 黄璐琦.展望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药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1):643. [16] 徐柏颐,谈献和,朱华云,池玉梅.黄蜀葵花HPLC指纹图谱研究[J].中药材,2011,34(6):888.[17] 牛国庆,武果桃.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1,1:73.[18] 梅建勋,张伯礼,陆融.中药脑脊液药理学研究方法的初建;对中药影响的星形胶质细胞神经营养作用的观察[J].中草药,2000,31:523-526.[19] 徐祥,朱建华.中药脑脊液药理学方法研究的概况[J].科教前沿,2011,1:462—463.

推荐第4篇:中药学

中药学

《神农本草经》 东汉末年著者不明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我国中药学基础。载药365味,开创了“三品”分类法。所载药物确有实效。 《新修本草》唐显庆时期苏敬等23位医药家。 “世界第一部药典”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收药844种。采用图文对照形式。用“云石,草,木等”9类分类法。

《证类本草》1098—1108唐慎微,载药1558种。是我国保存完整的综合本草之中年代最早的一部。 《本草纲目》明代 李时珍 收药1892种,绘图1109种,分为16部60类,“16世纪的百科全书”四性:每种中药分别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症寒热为基准。

五味: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分为辛、甘、酸、苦、咸不同药味。

作用:辛行散,甘补缓和,酸涩为收涩,苦池燥,咸能软下。淡为渗利。

依据:健康人口尝药物的真实滋味而知:药物滋味—功效—药味。

归经:药物作用对集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依据:以脏腑经络学说确定。

升降浮沉:反应药物对人体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

依据:以药物质地轻重,气味厚薄,性味及效用确定。(与病位相顺,与病势相反。)

毒性:药物的偏性。依据:药物是否有不良反应。

中药炮制:目的为增强药效;去毒;改变性能功效;便于贮存、制剂、纯净药材;矫臭矫味。 水飞: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的差一只去极细药末的炮制方法。

目的为制取极细的粉末。。

“勿用相恶相反者”

“十八反”: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玄参、沙参、丹参、细辛、芍药。(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子,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五脂。(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烘炙总相依.)

“六陈”

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茱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煎法:先煎、后煎、包煎、另煎。

发散风寒药羌活: 感冒:外感风寒肌表夹湿。

风湿:风寒湿痹证用于肩臂痹痛,上半身风湿。

弱与羌活。

风湿:下半身风湿。

藁本:感冒头疼入足太阳膀胱经。作用部位:头部。治头疼(风寒湿邪循经犯上头疼)

麻黄:功效:发汗解表,宣肺止咳平喘,利尿消肿。

主治:风寒表证,咳喘症,风水水肿,小便不利。

桂枝: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脉,温助阳气。

苏叶:发散风寒,行气宽中,安胎。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止痛:入足阳明胃经。故阳明经头额痛。牙龈肿痛。治阳明头疼,头风疼,牙疼,关节疼。

发散风热药

桑叶: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功效: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北柴胡佳)性能: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主治:表征发热,少阳证,肝郁气滞,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用法:3—10g煎用。生用,解表退热。疏肝解郁,醋炙。升阳生用或酒炙。

注意:阴虚阳气,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慎用。

清热药 (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

清热泻火药

知母: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夏枯草:功效:清肝泻火,解毒散结。

清热燥湿药

黄芩: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呕方面:胃热呕吐,清胃热止呕。

黄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功效:清热燥湿,利尿,杀虫。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清热凉血药

地黄:清热凉血,止血,养养生津。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虚热(阴虚发热,无汗骨蒸。)

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清肝泻火。

泻下药

攻下导滞药

大黄:功效:泻下攻积,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清泻湿热,利尿。主治:便秘及胃肠积滞证,里热证,血证,瘀血证,湿热黄疸淋证。

祛风湿药

祛风湿止痛药

独活:祛风湿,发散风寒,止痛。应用:风寒湿痹证,风寒表证。

川乌:功效:祛风湿,散寒,止痛。风湿寒痹证,寒凝诸痛证。

秦艽:祛风湿,舒筋活络,退虚热,利湿退黄。

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化湿药

广藿香:功效: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应用:湿阻中焦证、呕吐、暑湿、湿温证。 苍术: 茅苍术(南苍术):性状:香气特异,味甘、苦、辛。无毛须。气芳香,切开后断面起白霜。

北苍术:性状:香气特异,味辛苦,气芳香。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解表,明目。

白术: 性状:气清香,香气浓,断面黄白,嚼之略带粘性,味甜微辛。

功效:行气健脾,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厚朴:功效:燥湿,消积,行气,平喘。

利湿药

茯苓: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应用:水湿证(水肿,小便不利,痰饮),脾虚证,心神不宁证。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祛湿除痹,清热排脓。

温里药

附子:性能: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亡阳证,阳虚证,寒痹证。

用法用量:先煎至口尝无麻辣味即可。3—5g。

注意:热证,孕妇从阴虚阳亢者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干姜:性味:辛,热。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肉桂:性味:辛,甘,大热。

功效:补火助阳,散热止痛,温通经脉。

行气药:以舒畅气积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气滞证的药材。

陈皮:归脾,肺经。

枳实:破其消积,化痰除痞。

木香: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

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行气之总司,妇科之总帅。——李时珍)应用:肝郁气滞诸痛者,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

川楝子:应用: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痛,睾丸偏坠痛,虫积腹痛,头癣。

薤白:应用:胸痹疼痛,脘腹胀痛,泻痢后重。

消食药

山楂:功效:消食健胃,行气散瘀。

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

小蓟: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消痈。

应用:血热出血,热毒疮疡。(利水降压)

地榆: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应用:血热出血证,烫伤,湿疹,疮疡痈肿。

槐花: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应用:血热出血证,目赤头痛。

白茅根: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化瘀止血药

茜草:药性:寒性。功效:凉血止血,化瘀,通经。

温经止血药

艾叶:功效: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活血止痛药

川芎: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延胡索:功效:活血行气,止痛。

郁金:功效: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

药对:乳香,没药。

活血调经药

丹参:功效:活血调经,凉血消痈,除烦安神。(妇科活血要药)

红花:功效: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桃仁:功效: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益母草(坤草):功效: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鸡血藤:功效:活血补血,舒筋活络。

破血消癓药

莪术: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三棱: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化痰药

温化寒痰药

半夏:功效: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天南星:功效: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外用消肿止痛。

旋覆花:主治病症:咳嗽痰多,嗳气呕吐。

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主治病症:肺虚久咳,肺热燥咳,瘰疬,乳痈,肺痈。

桔梗:功效:宣肺利咽,祛痰,排脓。应用:咳嗽痰多,咽喉肿痛,音哑失音,肺痈吐脓。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应用:多种咳喘证,肠燥便秘。

桑白皮:功效:清肺平喘,利水消肿。

葶苈子: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息风止痉药

天麻:功效: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开窍药

石菖蒲:功效:开窍醒神,宁心安神,化湿和胃。

补虚药(补气药代表药:人参,黄芪,白术,甘草)

人参: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主治病症:元气欲脱证,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津两伤口渴,心神不宁。

黄芪: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积水消肿,脱毒生肌。

主治病症: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虚亏虚,疮疡难溃或久溃难敛。

白术: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主治病症:脾气虚证,气虚自汗证,胎动不安。

甘草:功效:补心脾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解毒,调和诸药。

主治病症: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脾气虚证,咳喘,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热毒证,药食中毒,调和药性。 补阳药

杜仲: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补血药

当归: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散寒。

熟地黄:功效:补精血。

何首乌:功效:制用:补益精血。生用: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白芍:功效: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应用:血虚证,虚汗,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补阴药

麦冬: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收涩药

乌梅:功效: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安蛔,生津。

推荐第5篇:中药学自我鉴定

中药学自我鉴定

本人诚信开朗,勤奋务实,工作认真细致且责任心强。

大学期间除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平时更注重加强实验操作能力:不仅掌握实验原理,更初步熟悉各高级仪器(hplc、uv-1800等)的使用和娴熟的常用仪器操作。拥有较好的英语水平,能进行流利的日常交流。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工作热情,能承受工作压力。

积极参与的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善于与人交流,并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热爱集体,能恪守以大局为重的原则,愿意服从集体利益的需要。刻苦耐劳的性格令做事持之以恒,能够很好完成任务!

请给我一个机会,我将还您以夺目的光彩!

中药学简历自我签定范文(二)

本人在大学期间刻苦学习,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兴趣广泛,经常参加学校和社团举办的活动,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爱好体育运动,擅长于中长跑,连续两年参加学校运动会400米、800米,平时多注意锻炼身体。在智育、德育、文体各方面全面发展自我,比赛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综合奖学金三等奖。

善于交际,乐观开朗,能与人友好相处。作为班干部,有较强组织能力和与他人共同合作的能力。适应能力强,反应快,遇事能镇定思考应对和灵活变通。工作能力强,做事情积极认真,心思细密。

有志者事竟成,我一直凭着这个信念不断努力进龋在努力的过程当中,更重要的是不断自我总结,力求找出更好的方法做到更好。

中药学个人自我鉴定范文(三)

我是一个有爱心,反应敏捷,有责任心,善于与别人交往的人,同时对自己的

人生价值充满了信心。在大学四年里我学习了中医基础,中药学,高数,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中药化学,药剂学,药事管理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鉴定,中药炮制等学科,并且参加了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在学校的大型文艺演出中,我精心编排过舞蹈,从中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我曾当过礼仪人员参加了学校的大型活动,从中锻炼了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在校期间我还担任过阳关创业社团外联部的部长,从中锻炼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我还当过家教,去过千山野外实习,从中都增强了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我坚信只要我认真努力,不怕吃苦,肯于学习,加上领导给我的机会与鼓励,我一定能做好每一件事情。

中药学专业个人简历自我鉴定范文(四)

1 本人个性开朗乐观,勤奋好学,脚踏实地,积极向上,待人热情、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适应力强,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勇于迎接挑战。有较强的学习、实际动手、人际沟通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做事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严格律己的原则;

2 在校期间掌握了相关的药学、医学基础知识和销售的一般理论知识,熟悉药事管理与法规的相关知识,熟悉药品知识、药品的检验方法,具有扎实的药理学理论基础;

3 研究生期间,一直在安徽中医学院药理教研室从事新药与中药复方或单体的安全性、毒副作用、药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有较强的药理试验动手与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担任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工作,增加了自己的阅历与语言表达能力,使得自己的理论与实验技能操作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并获得了老师及学生的一致好评; 『 1 』『 2 』

中药学毕业生个人简历自我鉴定范文(五)

形象好,气质佳,文字基础功底好,口头表达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实验室操作技术熟练;能吃苦耐劳,开朗大方,沟通能力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性格开朗,乐观。动手实践能力强,善于思考,有胆识,对工作有热情和责任心。

大学生活的磨砺,让我在一点点积累中丰富,让我在成功与挫折中成长,让我在青春岁月里感受蓬勃向上的生机。自信但不张狂,坚强但不固执,热情开朗又不失严谨,这就是真实的我,一个愿意与您携手共进的我。

作为一名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我深知自己没有任何光环。但我坚信,自己四年来的每一分耕耘都将取得收获,而未来的事业更要靠自己去探索和拼搏。我深深知道,在知识的海洋里,我学到的只不过是一点点,但我相信:“天下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始于垒土。”

衷心的希望加盟贵公司的发展团队,为贵公司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盟您的抬爱,我将不胜感激!

推荐第6篇:中药学总结

第一章

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解表

1、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2、温性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3、祛风胜湿止痛

防风:解表祛风,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发散风寒,祛风胜湿,止痛

4、透疹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西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5、通窍止痛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白芷: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二、辛凉解表药:疏散风热

1、利咽、透疹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2、清利头目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3、淡豆豉:解表,除烦

4、明目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5、升阳

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升阳止泻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第二章

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1、除烦:石膏,栀子,芦根,竹叶,淡竹叶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锻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2、利尿:栀子,芦根,竹叶,淡竹叶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清三焦火),消肿止痛

1 / 13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除烦止呕 ,利尿 竹叶: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3、明目: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青箱子,密蒙花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谷精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青箱子:清肝泻火,明目退翳(瞳孔散大禁用) 密蒙花:清热养肝,明目退翳

4、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二、清热燥湿药

1、泻火解毒:黄连,黄芩,黄柏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2、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龙胆泻肝丸)

3、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三、清热凉血药

1、养阴,润肠:生地黄,玄参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

2、活血:牡丹皮,赤芍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 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火

3、咸:紫草,水牛角 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水牛角:清热凉血,泻火清热解毒,定惊

四、清热解毒药

1、疏散风热:金银花,连翘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利尿

2、湿疹:穿心莲,垂盆草,土茯苓,白鲜皮 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 垂盆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治疗梅毒要药) 白鲜皮: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止痒

3、凉血消斑: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定惊

4、治疗痈疽疔疮: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野菊花:清热解毒,疏风平肝。热毒痈疮要药

5、利水消肿,临床治疗肿瘤的药:热毒痈肿结:白花蛇石草,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痈,利湿 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2 / 1

3 半枝莲: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水消肿

6、消痈排脓:鱼腥草,败酱草

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肺痈要药 败酱草:解毒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肠痈要药

7、治疗咽喉不利,咽喉肿痛:射干,山豆根,马勃,金荞麦,木蝴蝶 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孕妇禁用 山豆根: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马勃:清肺利咽,止血

金荞麦:清热解毒,祛痰排脓,散瘀止痛 木蝴蝶:清热利咽,疏肝和胃

8、止痢: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毒血痢良药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通淋

鸦胆子:有小毒;清热解毒, 燥湿杀虫,止痢截疟;外用腐蚀赘疣

9、明目:秦皮,熊胆

秦皮: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清肝明目 熊胆:清热解毒,明目,止痉

10、止痉:熊胆,牛黄 熊胆:清热解毒,明目,止痉

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

11、止痛:大血藤,重楼

大血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通络(藤类药一般都有通络作用) 重楼:有小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牛黄类似)

五、清虚热药

1、凉血:青蒿,白薇,地骨皮 青蒿: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白薇:退虚热,凉血清热,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地骨皮:退虚热,凉血,清肺降火,生津(泻白散—白通肺,地骨皮,桑白皮)

2、除疳热:银柴胡,胡黄连 银柴胡:清虚热,除疳热

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解热毒

第三章

泻下药

一、攻下药:大黄,芒硝,芦荟,番泻叶

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酒大黄),利湿退黄;后下芒硝:泻下,软坚,清热,回乳(外用);咸,不入煎剂 芦荟:泻下,清肝,杀虫 番泻叶:泻热通便,消积健脾

二、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

火麻仁:润肠通便

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三、峻下逐水药:巴豆,芫花,甘遂,大戟,牵牛子,千金子(十枣汤)

1、祛痰:巴豆,芫花

巴豆: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蚀疮去腐(辛、热) 芫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

2、消肿散结:甘遂,大戟

甘遂:泻下逐水,消肿散结(醋制减毒)

3 / 1

3 京大戟:泻下逐水,消肿散结(大戟科)

红大戟:泻下逐水,消肿散结(红大戟科植物红大戟)

3、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4、千金子:泻水逐饮,破血消癥

第四章

祛风湿药

辛苦,风寒湿邪夹杂所致痹痛,祛风寒湿和祛风湿热药

一、祛风寒湿药

1、通经络:威灵仙,伸筋草,海风藤,蕲蛇,乌梢蛇,徐长卿,木瓜,路路通,青风藤

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治骨鲠 伸筋草:祛风除湿,舒经活络 海风藤:祛风湿,通经络

蕲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有毒) 乌梢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无毒) 徐长卿:祛风止痛,活血通络,止痒,解蛇毒

木瓜:酸,舒经活络,化湿和胃,生津开胃。治吐泻转筋 青风藤: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 路路通:祛风活络,利水,通经下乳,止痒

2、止痛:独活,川乌,徐长卿

独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解表,治下半身风湿痹痛 川乌:大毒,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先煎,久煎) 徐长卿:祛风止痛,活血通络,止痒,解蛇毒

3、息风止痉:乌梢蛇,蕲蛇

蕲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有毒) 乌梢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无毒)

4、止痒:路路通,徐长卿

路路通:祛风活络,利水,通经下乳,止痒 徐长卿:祛风止痛,活血通络,止痒,解蛇毒

5、利水:青风藤,路路通

青风藤: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 路路通:祛风活络,利水,通经下乳,止痒

二、祛风湿热药

1、通经络:秦艽,桑枝,豨莶草,臭梧桐,络石藤,丝瓜络,穿山龙,雷公藤 秦艽:祛风湿,舒经络,清虚热,利湿退黄。痹症通用 桑枝:祛风通络,利水

豨莶草: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降血压 臭梧桐:祛风湿通经络,降血压 络石藤:祛风通路,凉血消肿 丝瓜络:祛风通络,化痰解毒

穿山龙:祛风湿,活血通络,化痰止咳

雷公藤:大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0.5-1.5g,外敷小于30min

2、利水:防己,桑枝

防己:祛风止痛,利水消肿;汉防己,广防己(马兜铃科),木防己(防己科) 桑枝:祛风通络,利水

3、降血压:豨莶草,臭梧桐

豨莶草: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降血压 臭梧桐:祛风湿通经络,降血压

4 / 13

4、消肿:防己,络石藤,雷公藤

防己:祛风止痛,利水消肿;汉防己,广防己(马兜铃科),木防己(防己科) 络石藤:祛风通路,凉血消肿

雷公藤:大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0.5-1.5g,外敷小于30min

5、化痰:丝瓜络,穿山龙

丝瓜络:祛风通络,化痰解毒

穿山龙:祛风湿,活血通络,化痰止咳

6、活血:穿山龙,雷公藤

穿山龙:祛风湿,活血通络,化痰止咳

雷公藤:大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0.5-1.5g,外敷小于30min

7、止痛:防己,雷公藤

防己:祛风止痛,利水消肿;汉防己,广防己(马兜铃科),木防己(防己科) 雷公藤:大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0.5-1.5g,外敷小于30min

三、祛风湿强筋骨

1、利水:五加皮,香加皮

五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香加皮:有毒,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

2、其他

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千年健:祛风湿,强筋骨

鹿衔草:祛风湿,强筋骨,调经止血,补肺止咳

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

1、解暑:广藿香,佩兰

广藿香:化湿,发表解暑,止呕 佩兰:化湿,解暑

2、燥湿:苍术,厚朴,草豆蔻,草果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厚朴:燥湿消痰(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下气除满。行气消胀要药 草豆蔻: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草果:燥湿温中,截疟除痰

3、行气,止呕:砂仁,白豆蔻,草豆蔻,广藿香

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安胎 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草豆蔻: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广藿香:化湿,发表解暑,止呕

4、除痰:厚朴,草果

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草果:燥湿温中,截疟除痰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一、利水消肿药:茯苓,猪苓,薏苡仁,泽泻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猪苓:利水渗湿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清热排脓 泽泻:利水渗湿,泄热

二、利尿通淋药

1、清肺:车前子,石韦

5 / 13

车前子: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明目,清肺化痰。包煎 石韦:利尿通淋,凉血止血,清肺止咳,血淋

2、下乳:木通,通草,冬葵子

木通:利水通淋,泄热,通经下乳 通草:清热利水,通气下乳

冬葵子:利水通淋,下乳,润肠通便

3、其他:滑石,萹蓄,瞿麦,地肤子,萆薢,海金沙,灯芯草

滑石:利尿通淋,清热解暑,外用清热收湿敛疮,包煎(六一散

萹蓄: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瞿麦:利尿通淋,破血通经

地肤子:利尿通淋,祛风止痒;止痒要药(土茯苓,白鲜皮,地肤子:止痒) 萆薢:利湿浊,祛风湿(白膏淋) 海金沙:利尿通淋,止痛。尿道涩痛 灯芯草:利尿通淋,清心除烦(1-3g)

四、利湿退黄药:金钱草,广金钱草,连钱草 金钱草:利湿退黄,解毒消肿(砂石淋,胆石症) 广金钱草:利湿退黄

连钱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第七章

温里药

1、附子:有毒,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四逆散,四逆汤)(寒邪重则身痛,寒邪轻则身痒);回阳救逆第一药,先煎

2、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后下;命门火衰要药,畏赤石脂

3、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温暖中焦要药,附子无姜不热

4、花椒:小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5、跟气有关:吴茱萸,小茴香,荜茇

吴茱萸:有小毒,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治疗肝寒气滞诸痛、下焦寒湿脚气 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荜茇:散寒止痛,行气止痛

6、降逆:丁香,高良姜

丁香: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高良姜:散寒止痛,温中止呕(良附丸:胃寒呕吐)

第八章

理气则耗气,活血则伤血

1、燥湿化痰:陈皮,化橘红,橘红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痰湿要药

化橘红:理气宽中,燥湿化痰,消食 橘红:行气宽中,燥湿化痰,发表散寒

2、破气,消积:青皮,枳实,枳壳

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枳壳:理气宽中,行气消胀

3、香:香橼,佛手,木香,青木香,沉香,香附

香橼:疏肝理气,和中化痰 佛手:疏肝理气,和胃化痰 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青木香:寒,有小毒;行气止痛,解毒消肿

6 / 13

理气药 沉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温肾纳气,.5-1.5。理气,纳气,降气于一身 香附:疏肝解郁, 调经止痛。气病之主司,女科之主帅

4、疏肝解郁:梅花,玫瑰花

梅花:疏肝解郁,和中化痰

玫瑰花:温;疏肝解郁,活血止痛。善治肝气不舒之乳痛

5、散结:薤白,荔枝核

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胸痹要药(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 荔枝核:行气散结,祛寒止痛

6、行气止痛:川楝子,乌药,甘松

川楝子:寒,有小毒;疏肝泻热,行气止痛,杀虫疗廯。血瘀气滞诸痛+延胡索—金铃子散 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治疗三焦寒凝气滞诸痛,+益智仁—缩泉丸(尿频) 甘松:行气止痛,开郁醒脾

7、柿蒂:降逆止呃(丁香柿蒂汤)

第9章 消食药

消食则伤脾胃,耗气

1、山楂:消肉食,活血化瘀(山楂红色入血份,孕妇和月经量大的女性少吃)

2、神曲:消食和胃;消面食---米面谷稻(原汤化原食),兼能行气和解表,含金石类药物出现

3、麦芽:消面食---米面谷稻,大量的麦芽能回乳,疏肝(春天发芽,春天属肝)

4、稻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脾虚)

5、鸡内金:运胃消食,固精止遗,化坚消石

6、莱菔子:脾为消痰之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第10章 驱虫药

一般应在空腹时服用

1、使君子:杀虫消积;小儿疳积之要药;小儿每天1-1.5粒,1日不过20粒,忌饮茶

2、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3、苦楝皮:有毒,杀虫,疗廯

4、南瓜粉:杀虫

5、鹤草芽:杀虫(绦虫)

6、雷丸:杀虫,消积

7、贯众:杀虫,清热解毒,止血

8、榧子:杀虫,消积,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第11章 止血药

一、凉血止血药:大蓟,小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

1、散瘀消痈:大蓟,小蓟

大蓟:凉血止血,散瘀消痈。治血热出血之要药;治痈肿疮毒常用药。 小蓟: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2、便血:地榆,槐花

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3、侧柏叶: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白发:血热和肾虚)

4、利尿白茅根,苎麻根

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通淋(芦根)甘寒不伤胃,利尿不伤津 苎麻根:凉血止血,清热安胎,利尿,解毒

7 / 13

二、化瘀止血药:三七,茜草,蒲黄,景天三七

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止血不留於,化瘀不伤正 茜草:凉血,祛瘀,止血,通经 蒲黄:活血祛瘀,收敛止血,利尿通淋 景天三七:化瘀止血,宁心安神,解毒

三、收敛止血药:白及,仙鹤草,紫珠草,棕榈炭,血余炭,藕节,鸡冠花

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痤疮的疤)

仙鹤草:收敛止血,截疟,止痢,解毒,杀虫,补虚 紫珠叶:收敛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肿 棕榈炭:收敛止血;用于出血无瘀滞 血余炭:收敛化瘀止血,利尿 藕节:收敛止血(鼻血,鲜藕榨汁) 鸡冠花:收敛止血,凉血,止带,止痢

四、温经止血药:艾叶,炮姜

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胶艾四物汤:崩漏下血有寒者) 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第12章 活血祛瘀药

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活血消於药

一、活血止痛药:川芎,延胡索,姜黄,五灵脂,虎杖,郁金,乳香,没药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血中气药,女科和头痛要药。四物汤 延胡索:活血,利气,止痛

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孕妇慎用(孕妇不要吃咖喱) 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解蛇虫毒

1、利湿退黄:虎杖,郁金

虎杖: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化痰止咳,泻下通便(与大黄类似) 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2、消肿生肌:乳香,没药

乳香: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二、活血调经药:西红花,月季花,牛膝,川牛膝,桃仁,红花,益母草,丹参,鸡血藤,王不留行

1、解郁:西红花,月季花

西红花:活血祛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 月季花:活血调经,疏肝解郁(香—辛—散)

2、引血下行:牛膝,川牛膝

牛膝:活血通经,利尿通淋,引血下行(桔梗:载药上行)偏补 川牛膝:逐於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引血下行。偏活血

3、其他

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与杏仁类似)

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活血化瘀,通经止痛要药,小量活血化瘀,大量破血催产

益母草:活血祛瘀,利尿消肿,清热解毒。淤血经产要药(活血化瘀就是延缓衰老,脸部暗沉就是脸部血循环差,慈禧吃益母草,色斑活血化瘀)

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丹参酮胶囊:痤疮)。一味丹参功同四物。调经要药 鸡血藤: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

王不留行: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穿山甲通用通乳)

三、破血消癥药:莪术,三棱,水蛭,穿山甲,干漆

1、破血行气,消积止痛:莪术,三棱

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长破血

8 / 13

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破气

2、破血,通经:水蛭,穿山甲

水蛭:破血逐於,通经

穿山甲:活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3、干漆:有小毒。破血祛瘀,杀虫。入丸散,每次0.06-0.1g

四、活血疗伤药:土鳖虫,自然铜,苏木,血竭,刘寄奴,北刘寄奴

土鳖虫:破血逐於,续筋接骨

自然铜:散瘀止痛,接骨疗伤,煎汤3-9g,研末入散剂每次0.3g 苏木: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血竭: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敛疮

刘寄奴:散瘀止痛,疗伤止痛,破血痛经,消食化积 北刘寄奴: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凉血止血,清热利湿

第13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化痰药:温化寒痰药

1、降气止呕:半夏,旋覆花

半夏:有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夏枯草,玄参)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旋覆花:消痰行水,降气止呕(代赭石合用)

2、祛风止痉:天南星,白附子 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

白附子: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消结。来源: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块茎;关白附;毛崀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

3、芥子: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4、白前:降气、祛痰、止咳(偏止咳祛痰)

二、清化热痰药

1、散结消肿:川贝母,浙贝母,瓜蒌

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痈(偏润) 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肿(偏清)

瓜蒌:清肺润燥化痰,利气宽胸,消肿散结,润肠通便

2、前胡:降气化痰,宣散风热。(偏散风)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玄麦甘桔汤)舟辑之药

3、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安胎。善清肺胃胆心之火。(妊娠恶阻) 竹沥:清热滑痰。治疗痰热咳喘、痰黏胶结之要药 天竺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小儿痰热惊风要药

4、海产品:咸味,软坚:海藻,昆布,海蛤壳,海浮石,瓦楞子,黄药子 (1) 消痰软坚,利水消肿:海藻,昆布

海藻:消痰软坚,利水消肿,反甘草 昆布:消痰软坚,利水消肿,反甘草 (2) 软坚:海蛤壳,海浮石,瓦楞子,黄药子

海蛤壳: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利尿消肿,制酸止痛。 海浮石:清热化痰,软坚散结,通淋 瓦楞子: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

黄药子:有小毒,化痰软坚散结,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3) 礞石:坠痰下气,平肝镇惊(礞石滚痰丸),先煎,10-15g。入丸散,1.5-3g

三、止咳平喘药

1、润肠通便:苦杏仁, 紫苏子,胖大海 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紫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9 / 13

胖大海:清宣肺气,清肠通便

2、润肺:款冬花,紫菀,百部

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紫菀: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3、清肺:马兜铃,枇杷叶

马兜铃: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肠疗痔 批把叶: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4、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桑白皮,葶苈子 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5、其他

白果:敛肺平喘,止带缩尿 洋金花:平喘止咳,解痉定痛

第14章 安神药

心藏神,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惊风(神不守舍),多为治标之品,金石类药物易耗伤胃气,许配伍健脾养胃之品。

一、重镇安神药:朱砂,磁石,龙骨,琥珀,珍珠

朱砂:有毒。镇心安神,清热解毒(心)。心火亢盛要药。丸散0.1-0.5.不宜入煎剂,忌火煅(HgS)

1、平肝潜阳

磁石:咸,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收湿敛疮。有涩性

2、定惊

琥珀:安神定惊,活血散瘀,利尿通淋(血余炭类似) 珍珠:安神定惊,明目退翳,解毒敛疮,润肤祛斑

二、养心安神: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合欢皮,远志

酸枣仁:养心安神,敛汗。善于治疗心神不宁兼多汗

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善于治疗阴血亏虚,心神不宁兼便秘 夜交藤:养心安神,祛风通络,血虚身通肢体麻木 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癥。 远志:安神益智,祛谈开窍,消散痈肿

第15章平肝熄风药

一、平抑肝阳药(肝阴虚):石决明,珍珠母,蒺藜,牡蛎,赭石,罗布麻叶

1、明目:石决明,珍珠母,蒺藜

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兼滋阴,治疗肝阳上亢及肝热目疾之要药,先煎 珍珠母: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安神定惊,收湿敛疮 蒺藜:有小毒。平肝,疏肝,祛风明目,散风止痒

2、其他

牡蛎: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锻用)

罗布麻叶:平肝清热,降血压(豨莶草,臭梧桐),利水(利尿降压)

二、息风止痉药:钩藤,天麻,地龙,蜈蚣,全蝎,僵蚕,羚羊角

1、平肝:钩藤,天麻

钩藤: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

2、通络:地龙,蜈蚣,全蝎

地龙:清热息风,通络,平喘,利尿 蜈蚣:有毒,通络止痛,攻毒散结,较全蝎强

10 / 1

3 全蝎:息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羚羊角:平肝熄风,清肝明目,凉血解毒。主治心静热盛神昏谵语

第16章 开窍药

昏迷:闭证,脱证。开窍药治疗闭证

麝香:开窍醒脾,活血通经,消肿止痛。0.03-0.1g 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树脂加工品或其树干木屑经蒸馏冷却所得的结晶。0.15-0.3g 苏合香:开窍,避秽

石菖蒲:开窍宁神,化湿开胃

第17章 补虚药

一、补气药

1、四参: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

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气阴两虚多用 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太子参:补气生津

黄芪: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玉屏风散) 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白扁豆:健脾化湿,消暑解毒

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2、止咳:甘草,绞股蓝,蜂蜜,饴糖

甘草:益气补中,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绞股蓝:健脾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 蜂蜜: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解毒 饴糖: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

3、心血管有关:红景天,刺五加

红景天:益气活血,通脉平喘

刺五加:补气健脾,益肾强腰,养心安神,活血通络

二、补阳药:鹿茸,紫河车,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续断,菟丝子,肉苁蓉,锁阳,补骨脂,益智仁,沙苑子,蛤蚧,冬虫夏草,骨碎补,核桃仁,狗脊,海马 鹿茸: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紫河车:温肾补精,益气养血

1、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淫羊藿,巴戟天,仙茅

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巴戟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仙茅:有毒;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祛寒除湿

2、安胎:杜仲,续断,菟丝子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续断: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

菟丝子: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明目止泻,安胎,生津

3、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肉苁蓉,锁阳

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锁阳: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4、固精缩尿,温脾止泻:补骨脂,益智仁

11 / 13

补骨脂: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益智仁:暖肾固精缩阳,温脾止泻摄唾

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蛤蚧:补肺气,定咳喘,助肾阳,益精血 冬虫夏草:益肾补肺,止血化痰

骨碎补:补肾,活血,止痛,续伤 核桃仁:补肾,温肺,润肠 狗脊: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 海马:补肾助阳,活血散结,消肿止痛

三、补血药:当归,熟地黄,白芍,何首乌,阿胶,龙眼肉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熟地黄:补血滋阴,补精益髓

白芍:酸,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何首乌:生首乌,解毒,截疟,润肠通便。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 阿胶:补血止血,至阴润燥 龙眼肉:补心脾,益气血,安心神

四、补阴药

1、肺有关

南沙参:清肺养阴,祛痰,益气 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麦冬: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润肠通便 天冬:滋阴降火,清肺润燥,润肠通便 玉竹:滋阴润肺,生津开胃 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龟甲: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凉血止血 鳖甲: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2、明目

石斛:养胃生津,滋阴除热,明目,强腰 黄精:(与山药类似)滋阴润肺,补脾益气 枸杞子:滋补肝肾,明目,润肺 墨旱莲:滋阴益肾,凉血止血

女贞子:滋肾补肝,清虚热,明目乌发 桑葚:滋阴补血,生津,润肠 蛤蟆油:补肾益精,养阴润肺 楮实子:滋阴益肾,清肝明目,利尿

第18章 收涩药

一、固表止汗剂: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

麻黄根:收敛止汗 浮小麦:除热止汗,益气 糯稻根:止汗退热,益胃生津

二、涩肠止泻药: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柯子,肉豆蔻,赤石脂,石榴皮五味子:酸;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治疗久咳虚喘要药 乌梅: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止血(乌梅炭)

五倍子:涩,寒;敛肺降火,涩肠,固精,敛汗,止血,收湿敛疮

12 / 13

罂粟壳:有毒,敛肺,涩肠,止痛 煎汤:3-6g;涩肠止泻之圣药 柯子:涩肠止泻,敛肺止咳,下气,利咽 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白豆蔻,草豆蔻) 赤石脂:酸,涩;涩肠止泻,止血,外用生机敛疮 石榴皮:涩肠止泻,止血,杀虫

三、固精缩尿止带药:金樱子,莲子肉,芡实,桑螵蛸,海螵鞘,椿皮

金樱子: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涩肠止泻

1、补脾、益肾固精:莲子肉,芡实,桑螵蛸,海螵蛸

莲子肉:补脾止泻,益肾固精,止带,养心安神 芡实:补脾祛湿,益肾固精

桑螵蛸:固精缩尿,涩肠止泻,固崩止带

海螵鞘: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椿皮: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止带,杀虫

第19章 涌吐药

呕吐是祛邪的方式,攻邪派;药为苦寒,涌吐毒物,宿食,痰涎;正气不虚者常山:涌吐痰饮,截疟

瓜蒂:内用涌吐热痰,宿食;外用研末吹鼻,引去湿热 藜芦:涌吐风痰,杀虫疗廯

第20章 杀虫燥湿止痒药

治疗:疥疮,湿疹,臃痈肿疮毒,麻风,梅毒,蛇毒咬伤 雄黄: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定惊 土荆皮:杀虫,疗廯,止痒

蛇床子:燥湿祛风, 杀虫止痒,温肾壮阳 露蜂房:攻毒杀虫,祛风止痛 硫磺:外用杀虫止痒,内服壮阳通便 轻粉:利水通便

铅丹:外用拔毒止痒,敛创生肌 内用坠痰镇惊,攻毒截疟 白矾: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用,止血止泻,清热消痰

第21章 拔毒消肿敛疮药

1、大毒:升药,砒石,斑蝥,马钱子,猫抓草

升药:不能内服,拔毒去腐

砒石:内服截痰平喘,截疟0.002-0.004g 斑蝥:攻毒蚀疮,破血逐於,散结消癥 马钱子:散结消肿,通络止痛 猫抓草:化痰散结,解毒消肿

毛茛:发泡止痛,攻毒杀虫 蟾酥:解毒消肿,止痛,开窍醒神

硼砂:外用清热解毒,内服清肺化痰,入丸散 1-3g 大蒜:解毒、消肿、杀虫、止痢 炉甘石:明目退翳,收湿生肌

儿茶:收湿敛疮,生肌止血,清肺化痰,生津止泻

13 / 13

推荐第7篇:中药学总结

中药学总结,写的十分好

1.圣药

“呕家圣药”: 生姜

“疮家圣药”: 连翘

2.通用药

发表散风通用药:荆芥

治风通用药:防风

治痹证通用药:秦艽

3.经典用语

“风病、疮病、血病为要药”:荆芥

“夏月麻黄”:香薷

“斩关夺门之功”:巴豆

“将军”:大黄

“焦三仙” 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

“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

“血中之气药”:川芎

“头痛不离川芎”(风寒、风热、风湿、血瘀、血虚)

“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之要药”:延胡索

“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活血祛瘀、凉血清心)

“祛瘀生新”:桃仁

“引血、引火下行”:牛膝

“风药中之润剂” 秦艽、荆芥、防风、桑寄生

4.病证选药

安胎: 紫苏(气滞胎动) 黄芩(胎热胎动) 砂仁(气滞胎动) 苎麻根(胎热、胎漏胎动)竹茹(胎热胎动) 白术(脾虚气弱胎动) 杜仲(肝肾虚亏) 桑寄生(肝肾虚亏)续断(肝肾虚亏) 菟丝子(肾虚)

鱼蟹中毒: 紫苏,生姜,

破伤风:防风 蝉蜕 天南星 白附子 天麻 全蝎 蜈蚣

胃寒呕吐:丁香 生姜 吴茱萸 高良姜 沉香

胃热呕吐:芦根 竹茹 枇杷叶

胃火牙痛:石膏

阴署证: 香薷

风湿寒痹、肩臂疼痛:羌活

项背强痛:葛根

风湿痹痛、四肢拘挛:桑枝

太阳头痛:羌活

阳明头痛:白芷

厥阴头痛: 藁本(巅顶头痛)

鼻渊头痛: 辛夷 苍耳子 细辛

引产: 天花粉

无汗骨蒸:牡丹皮

有汗骨蒸:地骨皮

梅毒:土茯苓

胃癌、食管癌、直肠癌:白花蛇舌草 鸡眼赘疣:鸦胆子

回乳:芒硝(外用) 麦芽 诸骨鲠喉:威灵仙 吐泻转筋:木瓜 蚕沙 膏淋:萆薢 血淋:蒲黄 虚寒呃逆:丁香

寒疝腹痛:乌药 荔枝核

泌尿系或肝胆结石症:鸡内金 虎杖 肺胃出血:白及 手足皲裂:白及

脱发: 侧柏叶(外用) 阴疽流注: 白芥子 痨嗽及百日咳:百部 噤口痢:石菖蒲 休息痢:鸦胆子

热毒血痢、阿米巴痢:白头翁 口中甜腻:佩兰

排石:海金沙 金钱草 鸡内金 郁金 核桃仁 喉痹:络石藤 灯心草 口疮:吴茱萸 龋齿疼痛:筚拨 手足皲裂:白芨

失音:诃子 桔梗 胖大海

顽固性头痛及风湿顽痹:全蝎 蜈蚣

毒蛇咬伤:紫花地丁 蚤休 白花蛇舌草 穿心莲 金钱草 半夏

退虚热:知母 黄柏 牡丹皮 青蒿 白薇 地骨皮 银柴胡 胡黄连 秦艽 龟甲 鳖甲 利咽:薄荷 牛蒡子 板蓝根 射干 山豆根 马勃 玄参 巴豆 牛黄 胖大海 桔梗 透疹:荆芥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升麻 葛根 浮萍 芦根 紫草 升阳举陷:升麻 柴胡 葛根 黄芪 亡阳证: 附子 干姜

引火归元治命门火衰证:肉桂 寒凝肝脉诸痛证:吴茱萸 泻痢里急后重:木香 米面薯芋食滞证:麦芽

绦虫证: 鹤草芽 槟榔 南瓜子 雷丸 榧子 芜荑 风痰证: 天南星 滑脱诸证:龙骨 牡蛎

阴虚火旺的喘咳痰血证:西洋参 乌须黑发:何首乌 女贞子 黑芝麻

肾不纳气之喘:蛤蚧 补骨脂 沉香 磁石 紫河车 润肠通便:火麻仁 郁李仁 柏子仁 核桃仁 桃仁 决明子 榧子 苏子 冬葵子 栝楼 当归 何首乌 黑芝麻 桑葚 肉苁蓉 胖大海 知母 生地黄 锁阳 杏仁

烫烧伤:四季青 紫珠 地榆 虎杖 侧柏叶

脱发:侧柏叶

疟疾:柴胡 青蒿 草果 鸦胆子 槟榔 何首乌 常山

胸痹:薤白

通经下乳:路路通 关木通 通草 漏芦 王不留行 穿山甲 冬葵子

梅毒:土茯苓

脾胃虚寒吐泻:砂仁

血淋涩痛:石韦 蒲黄

乳痈:蒲公英 漏芦 丝瓜络 远志

肺痈:鱼腥草 薏苡仁 栝楼

肠痈:红藤 败酱草 牡丹皮 络石藤 薏苡仁 栝楼 大黄

梅核气证:绿萼梅 紫草 半夏 紫苏

暑湿吐泻:白扁豆

高血脂症:山楂 蒲黄 姜黄 没药

降血压:杜仲 夏枯草 决明子 青葙子 车前子 罗布麻 地龙 青木香 大蓟 小蓟 马兜铃 桑白皮 荠菜 臭梧桐 淫羊藿 山茱萸 稀莶草 山楂

明目退翳:秦皮 青葙子 密蒙花 谷精草 蝉蜕 熊胆 赤芍 石决明 珍珠母 紫贝齿 枸杞子 木贼

扩瞳:青葙子

清心利尿: 连翘 关木通 瞿麦 竹叶 淡竹叶

虚火咽痛: 玄参

阴虚外感: 玉竹

安蛔止痛: 乌梅

5.配伍用药

麻黄配桂枝: 风寒表实无汗证。

麻黄配杏仁: 风寒束肺喘咳气逆。

麻黄配石膏: 肺热咳喘。

桂枝配白芍: 风寒表虚有汗证。

柴胡配黄芩: 少阳寒热往来

生葛配黄芩、黄连: 湿热泻痢初起

石膏配知母: 热病气分实热证和肺胃火热伤津证

知母配黄柏: 阴虚火旺

知母配川贝母: 阴虚劳嗽 肺燥咳嗽

栀子配茵陈: 湿热黄疸

黄连配吴茱萸: 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

黄连配木香: 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

黄柏配苍术: 湿热诸证,尤其下焦湿热

白薇配玉竹: 阴虚外感

大黄陪芒硝: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

大黄配巴豆、干姜:寒积便秘

独活配桑寄生:风湿痹痛、腰膝酸软

苍术配厚朴、陈皮: 湿阻中焦或夹食积

滑石配甘草:暑热烦渴

附子配干姜:亡阳欲脱及中虚寒盛

附子配麻黄、细辛:阳虚外感

丁香配柿蒂: 虚寒呕逆

高良姜配香附: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胀痛

橘皮配半夏:痰湿滞中客肺止咳喘

枳实配白术:脾虚气滞夹积夹湿证

川楝子配延胡索:血瘀气滞诸痛

薤白配瓜蒌:痰浊痹阻、胸阳不振之胸痹证

蒲黄配五灵脂:血瘀胸胁心腹诸痛及血瘀出血

郁金配石菖蒲:痰火或湿热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痫、癫狂

旋复花配代赭石:气逆呕恶、喘息

朱砂配磁石:烦躁不安、心悸失眠

人参配附子:亡阳气脱

人参配蛤蚧:肺肾两虚、动辄气喘

人参配麦冬、五味子: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及消渴

黄芪配柴胡、升麻:中气下陷诸证

甘草配白芍:脘腹或四肢拘急疼痛

当归配黄芪:血虚或气血双亏

中药学横向总结之要药

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

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

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

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

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

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

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

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夏枯草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

治疗曰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

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连

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胆草

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大青叶

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

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

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 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

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

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 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 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

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 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 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 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

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五加皮 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 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束 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 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 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 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

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 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

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 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

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 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吴茱萸 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的要药:橘皮 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 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 治胸痹之要药:薤白 止呃之要药:柿蒂

治油馁も积之要药:山楂 消食运脾之要药:鸡内金 治小儿疳积之要药:使君子 治血热妄行之要药:大蓟 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地榆 安胎之要药:苎麻根 收敛止血之要药:白芨 温经止血之要药:炮姜 血瘀诸痛之要药:五灵脂 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郁金 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虎杖 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益母草

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为妇科之要药:丹参 活血调经,祛风止痛,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川芎

散瘀止痛,接骨疗伤,为伤科接骨续筋之要药:自然铜

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为外伤科之要药:乳香

治湿痰寒痰之要药:半夏

治肺胃气逆之要药:旋复花

治痰热及胸痹之要药:瓜蒌

治新久咳嗽之要药:百部

治疗咳喘之要药:杏仁

治疗“皮里膜外之痰” 之要药:白芥子

治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安、惊悸失眠之要药:朱砂

治肝阳上亢及目疾之要药:石决明

治肝阳、肝风及肝火所致病证之要药:羚羊角

琴と平肝、息风止痉之要药:钩藤

治肝阳眩晕之要药:天麻

开窍省神回苏之要药:麝香、冰片

大补元气救脱之要药:人参

肺虚咳嗽、肾虚作喘之要药:蛤蚧

温补肾阳,补督脉、益精血之要药:鹿茸

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杜仲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为补血调经之要药:当归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补血之要药:熟地黄

补益肝肾之要药:山茱萸

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益智仁

眼科外用之要药:炉甘石

拔毒化腐,为外科之要药:升药 疥疮之要药:硫磺

推荐第8篇:中药学总结

中药学总结

1.圣药

“呕家圣药”: 生姜

“疮家圣药”: 连翘,黄芪

2.通用药

发表散风通用药:荆芥

治风通用药:防风

治痹证通用药:秦艽

3.经典用语

“风病、疮病、血病为要药”:荆芥

“夏月麻黄”:香薷

“斩关夺门之功”:巴豆

“将军”:大黄

“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

“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

“血中之气药”:川芎

“头痛不离川芎”(风寒、风热、风湿、血瘀、血虚)

“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之要药”:延胡索

“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活血祛瘀、凉血清心):丹参

“祛瘀生新”:桃仁

“引血、引火下行”:牛膝

“风药中之润剂” 秦艽、荆芥、防风、桑寄生

- 1 回乳:芒硝(外用)、麦芽

诸骨鲠喉:威灵仙

吐泻转筋:木瓜、蚕沙

膏淋:萆薢

血淋:蒲黄

虚寒呃逆:丁香

寒疝腹痛:乌药、荔枝核

泌尿系或肝胆结石症:鸡内金、虎杖

肺胃出血:白及

手足皲裂:白及

脱发:侧柏叶(外用)

阴疽流注:白芥子

痨嗽及百日咳:百部

噤口痢:石菖蒲

休息痢:鸦胆子

热毒血痢、阿米巴痢:白头翁

口中甜腻:佩兰

排石: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郁金、核桃仁

喉痹:络石藤、灯心草

口疮:吴茱萸

龋齿疼痛:筚拨

手足皲裂:白芨

- 3 脱发:侧柏叶

疟疾:柴胡、青蒿、草果、鸦胆子、槟榔、何首乌、常山

胸痹:薤白

通经下乳:路路通、关木通、通草、漏芦、王不留行、穿山甲、冬葵子

梅毒:土茯苓

脾胃虚寒吐泻:砂仁

血淋涩痛:石韦、蒲黄

乳痈:蒲公英、漏芦、丝瓜络、远志

肺痈:鱼腥草、薏苡仁、栝楼

肠痈:红藤、败酱草、牡丹皮、络石藤、薏苡仁、栝楼、大黄

梅核气证:绿萼梅、紫草、半夏、紫苏

暑湿吐泻:白扁豆

高血脂症:山楂、蒲黄、姜黄、没药

降血压:杜仲、夏枯草、决明子、青葙子、车前子、罗布麻、地龙、青木香、大蓟、小蓟、马兜铃、桑白皮、荠菜、臭梧桐、淫羊藿、山茱萸、稀莶草、山楂

明目退翳:秦皮、青葙子、密蒙花、谷精草、蝉蜕、熊胆、赤芍、石决明、珍珠母、紫贝齿、枸杞子、木贼

扩瞳:青葙子

清心利尿:连翘、关木通、瞿麦、竹叶、淡竹叶

虚火咽痛:玄参

阴虚外感:玉竹

安蛔止痛:乌梅

5.配伍用药

- 5 高良姜配香附: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胀痛

橘皮配半夏:痰湿滞中客肺止咳喘

枳实配白术:脾虚气滞夹积夹湿证

川楝子配延胡索:血瘀气滞诸痛

薤白配瓜蒌:痰浊痹阻、胸阳不振之胸痹证

蒲黄配五灵脂:血瘀胸胁心腹诸痛及血瘀出血

郁金配石菖蒲:痰火或湿热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痫、癫狂

旋复花配代赭石:气逆呕恶、喘息

朱砂配磁石:烦躁不安、心悸失眠

人参配附子:亡阳气脱

人参配蛤蚧:肺肾两虚、动辄气喘

人参配麦冬、五味子: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及消渴

黄芪配柴胡、升麻:中气下陷诸证

甘草配白芍:脘腹或四肢拘急疼痛

当归配黄芪:血虚或气血双亏

6.中药之最

清热解毒之最———银花 芳香化湿之最———藿香 利水渗湿之最———茯苓 芳香开窍之最———麝香 重镇安神之最———朱砂 清热之最———石膏 泻火之最———黄连 降气之最———沉香 止痛之最———元胡 止血之最———三七 补阳之最———鹿茸

- 7

麝香——开窍要药,本品辛温气极香,主入心经,走窜之性甚烈,有极强的开窍通闭醒神之效,最宜闭证神昏,为醒神回苏要药。无论寒闭、热闭,用之皆效。

香附——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本品辛甘微苦,芳香性平。主归肝经。善能散肝气之郁,性平而无寒热之偏,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故为疏肝理气解郁之要药。凡肝郁气滞之证,无论寒热虚实均可使用。 又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肝为藏血之脏,气为血之帅,肝气调和则血行通畅,故本品又为调经止痛之主药。凡肝气郁滞之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以及胎产诸病,均持为要药。故李时珍称之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艾叶——虚寒性科病证,本品苦燥辛散,芳香温热,入肝、脾、肾经,有温经止血之功。善治虚寒性出血证,尤宜于崩漏、胎漏下血。又能暖气血而温经脉,逐寒湿而止冷痛,有温经散寒止痛作用。用治脾胃虚寒之腹痛及妇女宫寒腹痛、经行腹痛。且有散寒调经止痛,止血安胎作用。对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所致月经不调、痛经、宫冷不孕及胎漏下血、胎动不安,可配阿胶,用胶艾汤为基本方化裁治疗。

7.特殊供销和适应症的特效药:

麻黄:喘家圣药 生姜:呕家圣药 川芎:一切头痛 杜仲:一切腰痛 茯苓:一切水肿

防风:祛风——风证 佩兰:脾瘅 大黄:便秘

桂枝:风寒表虚、表实证 附子:回阳救逆——亡阳证

人参:大补元气——气虚欲脱证

肉桂:引火归源——真寒假热证(上热下寒) 细辛、麻黄、附子:温阳散寒——阳虚外感 玉竹、白薇:阴虚外感 藁本:颠顶头痛

葛根:项背强痛、湿热泄泻、脾虚泄泻 夏枯草:目珠夜痛 卑懈:膏淋 乌梅:蛔厥 蒲公英:乳痈 土茯苓:梅毒 巴豆:冷积便秘

威灵仙:消骨鲠——诸骨鲠咽 木瓜:吐泻转筋 苍术:夜盲 麦芽:回乳

- 910 -

推荐第9篇:中药学练习题

《中药学》练习题 ( 10级药学 201204)

一、单选题(从下列四个答案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 1.反映药物寒热性质的药性理论是( C )

A五味 B归经 C四气 D升降浮沉

2.主含挥发性成分的芳香类药物入煎剂多宜(B

A先煎 B后下 C包煎 D冲服 3.既能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又能解鱼蟹毒的药物是( B ) A 生姜 B紫苏 C 白芷 D羌活 4.石膏入汤剂的常用剂量为( C )

A 3—10 克 B 10—15 克 C15—30克 D 15—60克 5.既能祛风湿,又能清虚热的药物是:( D )

A独活 B威灵仙 C防己 D秦艽 6.善治瘀滞出血的药物是:(B )

A凉血止血药 B化瘀止血药 C收敛止血药 D温经止血药 7.既能治疗胸痹结胸,又能治疗肺热咳嗽的中药是:(B ) A半夏 B瓜萎 C桂枝 D枳实 8.桃仁既能活血祛瘀,又能:(A )

A润肠通便 B续筋接骨 C利尿通淋 D 消肿排脓 9.磁石的功能不包括(C ) A镇惊安神 B平肝潜阳 C利尿通淋 D纳气平喘 10.天麻除息风止痉外,还能(B )

A.清肝明目 B.平抑肝阳 C.清热解毒 D.攻毒散结

二、多选题(从下列五个选项中选出2~5个正确的答案)

1.“十八反”中不能与甘草同用的药物是( D

)(

A )(

B )(

C )(

A大戟 B甘遂 C芫花 D海藻 E牡蛎 2.具有清热燥湿作用的药物是( A )( B )( C )( D )( )A 黄连 B 黄芩 C 黄柏 D龙胆草 E苍术 3.治痹症可选用的药物是( A )( B )( C )( D )( E ) A独活 B防己 C威灵仙 D桑寄生 E五加皮 4.陈皮的适应证是:( A )( B )(C )( )( )

A脾胃气滞 B痰湿壅滞 C湿滞中焦 D肝郁气滞 E大肠气滞 5.郁金的功效是:( A )(C )( D )( E )( )

A活血止痛 B养血安神 C行气解郁 D利胆退黄 E凉血清心

三、填空题

1.善治风寒表实无汗证的药物是 。

2.金银花的别名是、。3.大黄泻下宜 用,入煎剂宜 。 4.干姜为温中散寒要药,善治 。

5 理气药的主要适应证是 及 。

四、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芳香化湿药的主要适应证是水湿内停病证。( ) 2.止血药主要归心、肝、脾经。( ) 3.牛膝功能引火归原。( ) 4.牡蛎既平肝潜阳,又软坚散结。( ) 5.酸枣仁既能养心安神,又能润肠通便。( )

五.简答题

1.写出下列药物的功效

枳实

朱砂

2.比较下列药物功用异同点

石膏与知母

3.分别试述紫苏和苏子的药用部位及功效。

4.试述五味的含义及作用

推荐第10篇:中药学学习体会

中药学学习体会

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对于维护我国人民健康、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中药学是重要的中医基础课程。学好中药学这门课对于我们西学中医师临床能力的提升十分有益。

通过对中药学的学习,我初步了解各种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和功效分类,认识到某些药物的毒性与使用禁忌,掌握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和十八反、十九畏等中药常识。下面简单谈一下我的学习体会。

一、结合中医基础理论,理解药性分类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中药学》理论同中医的理论是统一的。例如,中医的病因中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中药相应有祛风、散寒解暑、祛湿、润燥、泻火药的功效。八纲辨证中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八大证型,中药相应有解表、温里、清热、散寒、补虚、泻实、滋阴、壮阳等功效;中医有气病、血病、痰病等,中药也有理气或补气、活血或补血、化痰等功效„„。所以,学好中医理论,才能理解和记忆每一味中药的功效和应用。例如,黄芪能补气升阳,用于脾肺气虚或中气下陷之证,按中医理论就可以推断出中气虚会有食少便溏、气短乏力及脱肛、子宫下垂等一系列症状。此外,黄芪“有汗能止”,“无汗能发”的功效,按中医理论就可以理解“有汗能止”的汗是卫气虚的表虚自汗,用黄芪能益卫而固表止汗;“无汗能发”的无汗是气虚的表虚挟有表邪,因而发汗不出,用黄芪能补气,则表邪随汗而解。这样去理解和记忆黄芪的功效和应用就容易了。可见,用中医理论来指导学习《中药学》,是学好《中药学》的一个先决条件。

二、把握共性,注重特性

中药学是按药物的功用分类的,同一章节的药物既具有共同的功效主治范围,又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学习时只要掌握本章节总的功能、主治则本章节所含药物的主要功效主治证就把握住了,然后再分别记忆每味药各自所具有的其他方面的作用。这样既容易记忆,又不易混淆。

对性味归经、用量用法、配伍等内容也同样要区别对待。如理气药大多辛温芳香,这是普遍性,而苦楝子却苦寒,属特殊性要特别注意。再如矿物药由于质地重,一般可用30克左右,而朱砂虽是矿物药,但是因为有毒只可用0.3—1.5克。槟榔的一般用量在5—10克左右,但治绦虫病需用量60—90克,量小难以取效,再以用法为例,大多数药物可以入煎剂,但逐水药甘遂有效成份不溶于水,驱虫药雷丸受热后有效成份破坏,均不宜入汤剂。至于配伍,教材中为了使读者了解一解配伍方法,在每一适应证下列举了一些有关方剂作为参考。学习时可予一般了解,对一些常用的、特殊的配伍方法重点熟悉其意义。如桂枝配白芍,附子配干姜,黄连配肉桂等。但不要把过多精力放在方剂的组成和运用上,因为这不是本课程重点,应与方剂学有所区别。

三、对比分析,加深理解记忆

通过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能加深理解记忆,更好地掌握药物功效应用。

《中药学》各论中,首先要对同一章节功效应用相似的药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如解表药中发散风寒的麻黄与桂枝,二药均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证相须配用,但麻黄发汗力强,只能用于风寒表实证,桂枝发汗力弱,风寒表实证、风寒表虚证均可用。麻黄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又能温经通脉、通阳化气。以此类推,

其次,对不同章节的药名相似、功效应用方面有某种共性的或功用完全不同的药物,也要进行对比,以免混淆。如羌活与独活,苍术与白术,石决明与决明子,吴茱萸与山茱萸,附子与白附子等。对同一药源,因入药部位不同,或采集时间不同,或炮制方法不同,其功效异同亦可进行对比,以利于临床正确选择用药。如麻黄与麻黄根,麻黄入药部位为草质茎,为发汗解表的要药;麻黄根入药部位为根及根茎,为固表止汗的要药。如陈皮与青皮,陈皮为橘的成熟果皮,药性缓和,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可理脾、肺气,为治脾胃气滞、痰湿壅滞的常用药;青皮为橘的未成熟果皮,药性峻烈,能疏肝破气、消积化滞,可疏肝、胆气,用于肝气郁结重证,食积气滞重证。如生地黄与熟地黄,生地黄性味甘、苦,寒,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酒炖或酒蒸后为熟地黄,性味甘,微温,功效补血滋阴,益精填髓。其他如枳实与枳壳为采集时间不同;生姜、干姜、炮姜、姜炭为炮制方法不同。

除了书本上的理论学习,我们还参观通州的中药饮片厂,在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的指导下,学习中药的炮制和中药品质优劣的辨别。游学历史文化名城安徽亳州,参观亳州药市、草药种植基地,拜谒华祖庵,增加对中药的感性认识,感悟中医文化的历史和传承。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有所收获,今后还要在临床中加以实践应用和总结提高。

第11篇:中药学自我鉴定

中药学自我鉴定

本人诚信开朗,勤奋务实,工作认真细致且责任心强,中药学自我鉴定。

大学期间除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平时更注重加强实验操作能力:不仅掌握实验原理,更初步熟悉各高级仪器(HpLC、UV-1800等)的使用和娴熟的常用仪器操作。拥有较好的英语水平,能进行流利的日常交流。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工作热情,能承受工作压力。

积极参与的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善于与人交流,并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热爱集体,能恪守以大局为重的原则,愿意服从集体利益的需要。刻苦耐劳的性格令做事持之以恒,能够很好完成任务!

请给我一个机会,我将还您以夺目的光彩!

更多自我鉴定范文,见应届毕业生求职网

中药学简历自我签定范文(二)

本人在大学期间刻苦学习,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兴趣广泛,经常参加学校和社团举办的活动,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爱好体育运动,擅长于中长跑,连续两年参加学校运动会400米、800米,平时多注意锻炼身体。在智育、德育、文体各方面全面发展自我,比赛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综合奖学金三等奖。

善于交际,乐观开朗,能与人友好相处。作为班干部,有较强组织能力和与他人共同合作的能力。适应能力强,反应快,遇事能镇定思考应对和灵活变通。工作能力强,做事情积极认真,心思细密。

有志者事竟成,我一直凭着这个信念不断努力进龋在努力的过程当中,更重要的是不断自我总结,力求找出更好的方法做到更好,自我鉴定《中药学自我鉴定》。

中药学个人自我鉴定范文(三)

我是一个有爱心,反应敏捷,有责任心,善于与别人交往的人,同时对自己的

人生价值充满了信心。在大学四年里我学习了中医基础,中药学,高数,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中药化学,药剂学,药事管理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鉴定,中药炮制等学科,并且参加了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在学校的大型文艺演出中,我精心编排过舞蹈,从中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我曾当过礼仪人员参加了学校的大型活动,从中锻炼了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在校期间我还担任过阳关创业社团外联部的部长,从中锻炼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我还当过家教,去过千山野外实习,从中都增强了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我坚信只要我认真努力,不怕吃苦,肯于学习,加上领导给我的机会与鼓励,我一定能做好每一件事情。

中药学专业个人简历自我鉴定范文(四)

1 本人个性开朗乐观,勤奋好学,脚踏实地,积极向上,待人热情、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适应力强,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勇于迎接挑战。有较强的学习、实际动手、人际沟通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做事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严格律己的原则;

2 在校期间掌握了相关的药学、医学基础知识和销售的一般理论知识,熟悉药事管理与法规的相关知识,熟悉药品知识、药品的检验方法,具有扎实的药理学理论基础;

3 研究生期间,一直在安徽中医学院药理教研室从事新药与中药复方或单体的安全性、毒副作用、药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有较强的药理试验动手与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担任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工作,增加了自己的阅历与语言表达能力,使得自己的理论与实验技能操作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并获得了老师及学生的一致好评;

中药学毕业生个人简历自我鉴定范文(五)

形象好,气质佳,文字基础功底好,口头表达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实验室操作技术熟练;能吃苦耐劳,开朗大方,沟通能力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性格开朗,乐观。动手实践能力强,善于思考,有胆识,对工作有热情和责任心。

大学生活的磨砺,让我在一点点积累中丰富,让我在成功与挫折中成长,让我在青春岁月里感受蓬勃向上的生机。自信但不张狂,坚强但不固执,热情开朗又不失严谨,这就是真实的我,一个愿意与您携手共进的我。

作为一名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我深知自己没有任何光环。但我坚信,自己四年来的每一分耕耘都将取得收获,而未来的事业更要靠自己去探索和拼搏。我深深知道,在知识的海洋里,我学到的只不过是一点点,但我相信:“天下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始于垒土。”

衷心的希望加盟贵公司的发展团队,为贵公司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盟您的抬爱,我将不胜感激!

第12篇:中药学总结

《中药学》总结

绪论

一、药物的起源

药物起源的传说:1.伏羲氏尝味百药而制九针,2.神农尝百草,3伊尹制汤液-----传说反映了中华先民认识和使用药物的起源于原始社会。 4.医食同起源于劳动人-----反复实践。

二、早期药物记载

1.目前所知最早的“药”字,出自数千年前古钟鼎类铜器上铭文(即金文)。自西周以后,“药”字使用增多。

2.“中药”一词,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3.清代末期“医士”考试试卷中出现过“中药”称谓。

4直到1950年以后,“中药”一词才大量出现在行政机构、学校、书籍、团体和会议的名称上,一直沿用至今。

5. 国传统药物的总称。6.《说文解字》释为“治病之草”,明确指出“药”乃治病之物。

三、中药的组成来源

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植物占80%以上,所以就叫“本草”。 本:草木根也。草:茎叶也。

古籍3000多种,目前12800多种。《中药学》教材中载300多种,掌握140种,熟悉90种,了解90种。

四、有关中药几个概念

1.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学是研究中 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 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 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

2.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3.本草:古今相沿将中药称作“本草”,官方书面语。4.草药:流用于民间,官方不太应用,尚欠规范的一些中药。 5.中草药:中药,草药的混称。

6.中药材: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采集的原料药物进行初加工,形成的原料药材,以供使用。

7中药饮片:炮制后直接用于处方的药品。

8.中成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药饮片为原料,加工直接选用的固定制剂。

9.民族药:中国少数民族说习用的药物,具有民族医药学特色和较强的地域性。也是中国医药的组成部分。

第13篇:中药学教案

赤峰松山中蒙医院

中药学教案

授课对象:非中医类别医师 授课学时: 20学时

授课时间:2012.01-2012.03 授课教师: 吕希军

《中药学》教案

绪论部分

【基本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2.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3.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 【重点】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难点与关键】 难点:

中药的四气、五味、炮制、配伍关系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前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特点(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60多种药物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3.熟悉100多种药物的分类、功效、主要应用、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4.了解其它药物的功效、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5.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

总 论

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的特点;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本草:记载这类药物(植物),指整个传统的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佚名,托名神农,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南北朝,约公元500年,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日本曾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比欧洲最早药典早830多年)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首刊于公元1108年,载药1558多种,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文献价值。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成书于明代(公元1578年),公元1596年刊行,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6.《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7.《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清代(公元1765年),初刊于1803年,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8.《本草求真》,作者黄宫绣,成书于清代,公元1769年,载药521种,按药物主要功效进行分类。 9.《中国药学大辞典》,作者陈存仁,成书于公元1935年,药学辞典类大型工具书,收录词目约4300条。 解放后,中药学发展的概况: 《中药大辞典》,江苏新医学院,成书于197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53年出版第一部药典以来经过多次修订,已出版过八部(19

53、196

3、197

7、198

5、1990、199

5、2000、2005),目前每5年修订一次,最新版本为2005年。《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

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一、中药质变主要表现:

1、虫蛀:

2、霉腐:

3、泛油(泛糖):

4、色泽变化:

5、气味变化:

6、质地变化:

7、形态的变化:

8、融化与潮解:

9、风化:

二、中药的贮藏养护方法

1、干燥处理贮藏

2、密封贮藏

3、吸潮养护

4、化学药剂养护

5、气调养护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加或不加入辅料(液体、固体)均可。

如延胡索醋制,明矾火煅,槐花炒炭等。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制成熟地,生何首乌与制首乌等。

4.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1.修治(修制)

(1)纯净:保证药物质量。

(2)粉碎:便于煎煮、服用、制剂。

(3)切制:便于煎煮、炮制、制剂、干燥、贮藏、调剂称量。 2.水制 洗,淋,泡,润,漂,水飞。 (1)润 :便于切制。

(2)漂 :去腥味、盐分、毒性成分。 (3)水飞:便于煎煮、制剂、服用。 3.火制 炒,炙,煅,煨,烘焙。

(1)炒:便于粉碎、煎煮、服用、缓和药性,减轻毒性、副作用,增强疗效。

(2)炙: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减轻毒性、副作用,引药入经。 (3)煅:易于粉碎、煎煮。

(4)煨:减轻烈性、副作用,增强疗效。 (5)烘焙:便于干燥。

4.水火共制 煮,蒸,燀,淬 (1) 煮:减毒,增效

(2) 蒸:改变药效,稳定药物质量

(3)燀:便于干燥、贮藏,去掉非药用部分或有毒部分 (4)淬:易于粉碎、煎煮、制剂 5.其它制法

(1)制霜:种子压去油、矿石重结晶 (2)发酵:产生新药 (3)发芽:产生新功效

第四章 中药的作用 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中药治病的原理 “以偏纠偏” 中药的作用:(1)治疗作用: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功效 (2)副作用,指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不良作用:(1)毒性反应,指药物对身体的损害性反应;(2)变态反应;(3)特异质反应;(4)药物依赖性;(5)致癌、致畸、致突变。

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

中药的功效是对中药治疗作用高度概括的表现形式。 1.对因治疗功效——治本

包含祛邪、扶正、调整脏腑功能、消除病理产物等方面的内容。 2.对症治疗功效——治标

是指能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出现的某些症状,具有减轻痛苦,防止病势恶化的意义。

3.中药的预防功效:中药烟熏、洗浴、佩带或内服。4.中药的养生保健功效,如灵芝、何首乌等 第五章 中药的性能 中药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性能≠性状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 第一节 四气

1.四气(四性)概念: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与热,寒与凉性质同而程度异。 2.作用及意义:一般来讲,

寒凉性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热证、阳证;

温热性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用于寒证、阴证。

此外,尚有平性药,是指药物寒、热之偏性不明显,作用较为平和。

3.四性与药物功效的关系

(1)四性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四性只反映药物性质的一个侧面。 4.注意:

A.四性实质是寒热二性。

B.每种药物只能有一种性(单一性)。 C.平性指偏性不明显。 第二节 五味 1.五味的概念:

指辛、甘、酸、苦、咸五味。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 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习称五味。 2.五味的作用及意义:

(1) 辛味:(气虚、多汗、出血、阴虚阳亢等慎用)

能散——发散表邪-治疗表证; 能行——行血-治疗血瘀证,活血化瘀;行气-治疗气滞证,行气导滞

芳香化湿-治疗湿阻中焦证;芳香开窍-治疗神昏窍闭证;芳香辟秽

(2)甘味:(部分味甘质腻的药物易助湿满中,脾虚湿困者宜慎用)

能补-补益-治疗虚证。 能缓-缓急止痛-治疗拘挛疼痛证。 能和-和中-治疗脾胃不和证;调和药性-协调药性、缓和药性 部分甘味药还能解药、食物中毒。

(3) 苦味:能泄、能燥(阴虚、气虚、气陷者慎用) 通泄-通利小便-治疗小便不利之证; 通泄大便-治疗大便秘结等证

降泄-降泄胃气-治胃气上逆之呕吐; 降泄肺气-治肺气上逆之咳喘; 清泄-清泄热邪-治热证

燥-燥湿-治水湿病证-寒湿证(苦温)湿热证(苦寒) 苦能坚阴 (4) 酸味:(有实邪者慎用)

能收-收敛-收敛固涩-治疗滑脱病证;能涩-固涩

如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 久泻久痢,遗精、滑精、尿频等 (5)咸味

能软-软坚散结-治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证; 能下-泻下作用-治大便秘结证。 (6)涩味:

能收敛固涩-用于滑脱证,与酸味作用相似(但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药所不具备的作用。) (7)淡味:

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3.味的来源

A.实践味-真实滋味

B.理论味-由药物的作用推出来的味 4.气与味合参:

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 药性和药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质。

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便于指导临床应用。 5.注意:

A.每一种药物可有1种或多种味

B.主要的味起主要作用

C.性味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有主次之分 第三节 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是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2.升浮与沉降的作用:

升浮:属阳,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用于病变在上、在表,病势下陷者。

沉降:属阴,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用于病变在下、在里,病势上逆者。

3.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 升浮-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

沉降-多具有酸、苦、咸之味和寒凉之性。 4 .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 (1)质地轻如花、叶,大多升浮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2)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大多沉降

“诸子皆降,蔓荆子独升” 5.影响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炮制、配伍

A.炮制,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B.配伍,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6.升降浮沉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第四节 归经

1.归经的概念: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2.归经的理论基础及依据: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

3.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但运用归经理论,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关系。 由于脏腑经络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往往并不单纯使用某一经的药物。

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再者,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4.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是从不同的侧面来阐述中药性能的,因此,必须诸方面合参才能较全面掌握性能。第五节 有毒无毒 1.毒性的概念: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狭义)。

西汉以前以“毒药”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毒性就指药物所具有的能治疗疾病的偏性(广义的毒性)。 2.药物毒性的临床意义: A.对毒药用来“以毒攻毒”,如用某些有毒药解疮毒,除毒疠、抗肿瘤等。

B.对有毒药物应严格控制贮存、炮制、配伍、剂型、用药途径、剂量等,以免中毒。

C.某些毒药的用法要加以注意。 解表药

【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本章及章内各节概述部分的学习:

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分类、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和各类药物的性能特点。 2.通过本章具体药物的学习:

(1)掌握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荆芥、羌活、白芷、香薷、细辛、藁本、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熟悉蝉蜕、苍耳子、生姜、辛夷、蔓荆子、升麻的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了解淡豆豉的功效、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参考药:

葱白、胡荽、柽柳、鹅不食草、浮萍、木贼。 【重点】

1.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和各类药物的性能特点。

2.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荆芥、羌活、白芷、香薷、细辛、藁本、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难点与关键】

难点:相似药物麻黄与桂枝、桑叶与菊花等药物在性味、功效、和应用的区别。

关键:以中药的性能理论来说明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荆芥、羌活、白芷、香薷、细辛、藁本、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等药物的性能特点,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说明功用。 【教法】

1.分析法――从五味和归经的作用,分析本章药物的性能特点;从具体药物的药性分析药物的功效。

2.比较归纳法――本章功效相似的药物进行比较归纳,并与已学过的解表药的药物进行比较。【教学内容与过程】 概述部分 【含义】

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为发表药。 【性能特点】

1.药性:辛味,部分兼苦味

发散风寒药:偏于温性;

发散风热药:偏于寒凉; 2.归经:主要归肺、膀胱经; 3.升降浮沉:作用趋向为升浮;

4.毒性:细辛与苍耳子为“有毒”之品;【功用与分类】 祛风解表----表证

(1)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风寒表证 (2)发散风热药--发散风热--风热表证 【配伍应用】

因证选药:区分表证的寒热; 三因制宜: 3.兼见症状: 【使用注意】 1.不宜过汗

使用解表药,尤其是发汗之力较强的祛风药,服用量不可过大,否则汗出淋漓,既会伤阴,又致损阳;若微令汗出,得汗即止,则既可使邪气外出,又可令正气不伤。 2.津血不足者慎用 3.因时因地制宜 4.不宜久煎:

祛风药多为芳香质轻之物,一般不宜久煎,以免挥发性有效成分逸散而使药效降低。 5.服药宜忌:

发散风寒药多宜饭后热服,服药后温覆其体,可助散寒解表之力。同时还应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表证的临床表现与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传染病及急性感染性疾病初期的症候群相似。中医认为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西医认为恶寒是由于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体温降低所致,又由于受寒皮肤血管收缩,黏膜局部缺血,抵抗力下降,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易于入侵、繁殖,导致炎症,进而出现发热、恶寒、头身酸痛、鼻塞、流涕、喷嚏等一系列症状。

本章药物往往具有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镇痛、抗炎等药效作用,这是解除表证及利咽喉的药理学基础;其所具有的调节免疫功能作用等,不仅对解表有积极意义,其对变态反应的抑制作用,又可主治皮肤以鼻黏膜的过敏性疾病,能收止痒、通鼻窍之功。

解表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麻黄

【药性】辛、微苦,温。 【归经】归肺、膀胱经。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1.发汗解表,用治:风寒表(实)证:

(1)外感风寒、腠理闭塞之表实证:麻黄汤; (2)阳虚外感:麻辛附子汤。

2.宣肺平喘,用治:咳喘实证。为肺气壅遏之实证喘咳的要药 (1)风寒外束,肺气壅遏之咳喘:三拗汤。

(2)肺寒喘咳(外感风寒,内有寒饮):小青龙汤; (3)肺热喘咳:麻杏甘石汤;

3.利水消肿,用治:风水水肿(为宣肺利尿之要药)。主治风水证:越婢加术汤。

4.散寒通滞,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用法用量】:煎服,3~10g。生用发汗力较强;蜜炙麻黄长于平喘。

【使用注意】

1.本品发汗力强,自汗盗汗者忌用。2.虚喘不宜。 3.麻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兴奋作用,并可使血压上升,失眠及高血压患者慎用。(可用紫苏代替)

“虚人伤风、气虚发喘、阴虚火炎以致眩晕头痛,平日阳虚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 桂枝 【药性】:辛、甘,温。 【归经】归心、肺、膀胱经。 【功用】: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1.发汗解肌,用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①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证:桂枝汤;

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证:麻黄桂枝汤;

③素体阳虚、外感风寒:配伍附子、麻黄、细辛,以助阳解表。

2.温经通脉,用治:寒凝血滞诸痛证。

①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配伍当归、吴茱萸;

②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小建中汤; ③风寒湿痹,肩臂疼痛:配伍附子等。

3.通阳化气,用治:阳虚证。 为温心通阳之要药。 ①心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疼痛:枳实薤白桂枝汤; ②心阳受伤之心悸者:桂枝甘草汤;

③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悸动、脉结代者:炙甘草汤;

4、助阳化气:阳气不化,水湿为患之痰饮、蓄水证 ①痰饮病、蓄水证:苓桂术甘汤;

②肾与膀胱阳虚寒凝,气化不行之小便不利、水肿:五苓散。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易助热、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紫苏 【药性】:辛,温。 【归经】归肺、脾经。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止咳、行气宽中、和中止呕、解鱼蟹毒。

1.发汗解表,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1)外感风寒表证兼气喘咳嗽:与止咳平喘药同用,如:杏苏散; (2)风寒表证兼气滞,或咳喘痰多者:配补益华痰之品人参,参苏散。

2.行气宽中,用治:脾胃气滞证。(1)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藿香正气散; (2)气滞痰结之梅核气:半夏厚朴汤;

(3)胎气上逆,胸闷呕吐,胎动不安者:配伍理气安胎的砂仁、陈皮等。

3.解鱼蟹毒,用治:鱼蟹变质,食后吐泻、腹痛。配伍生姜、陈皮、藿香等。 【用法用量】:煎服,5~10g,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

1、本品辛温,温病初起、胃热呕逆,均应慎用。

2、本品有升高血糖作用,建议糖尿病患者不宜大剂量使用。生姜 【药性】:辛,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功用】: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1.发汗解表,用治:风寒表证。 (1)适用于风寒表证轻证:单用; (2)重证:桂枝汤。 2.温中止呕,用治:

(1)脾胃寒证,宜与高良姜、胡椒等温里药同用。脾胃气虚者:配伍人参、白术等药。

(2)多种呕吐。素有“呕家圣药”之称。

◇胃寒呕吐最为适合。配半夏伍用,即小半夏汤;

◇痰饮呕吐者:小半夏汤;

◇胃热呕吐者:配黄连、竹茹等药。

◇某些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

3.温肺止咳,用治:肺寒咳嗽。 ◇风寒客肺,痰多咳嗽:三拗汤;

◇外无表邪而痰多者:二陈汤。 4.解毒:

生姜对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捣汁服。 【使用注意】: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香薷

“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 【药性】:辛,微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功用】: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1.发汗解表,化湿和中,用治: (1)风寒表证(尤适阴暑证):香薷散

(2)暑温初起复感于寒:新加香薷饮,可祛暑解表,情热化湿。 2.利水消肿,用治:水肿、脚气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暑热证当忌用。 荆芥

来源: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生用、炒黄或炒炭。 【药性】:辛,微温。 【归经】归肺、肝经 【功用】:袪风解表、透疹止痒、袪风消疮止血。 1.袪风解表,用治:外感表证。

微温不烈,药性和缓,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 (1)风寒表证:荆防败毒散; (2)风热表证:银翘散。

2.透疹止痒,用治: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1)表邪外束,麻疹初起、疹出不畅:配伍蝉蜕、薄荷、牛蒡子等,方如透疹汤; (2)风疹瘙痒:配伍苦参、防风、白蒺藜等;如消风散。 3.袪风消疮,用治: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1)偏于风寒者:+发散风寒的羌活、独活、川芎; (2)偏于风热者:+辛凉解表药银花、连翘、柴胡 4.止血,用治:吐衄下血等多种出血证。

(1)炒炭,性味变为苦涩平和,长于理血止血;

(2)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配伍生地黄、白茅根、侧柏叶等药; (3)血热便血、痔血:配伍凉血止血的地榆、槐花、黄芩炭等药; (4)妇女崩漏下血: 配伍棕榈炭、莲房炭等固崩止血药。 【用法用量】:煎服,5~10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防风 【药性】:辛、甘,微温。 【归经】归肺、肝、脾经 【功用】:袪风解表、祛风止痒、胜湿止痛、袪风止痉。 1.袪风解表,用治:外感表证。 (1)风寒表证:荆防败毒散; (2)外感风湿:羌活胜湿汤;

(3)风热表证: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 (4)风热壅盛,表里俱实:防风通圣散;

(5)卫气不足,肌表不固,而感冒者:玉屏风散;

2.祛风止痒,用治:风疹瘙痒。可治疗多种皮肤病,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常用。

(1)风寒者,配伍发散风寒药麻黄等; (2)风热者,配伍疏散风热的薄荷等; (3)湿热者,配伍清热除湿的土茯苓; (4)血虚风燥者,配伍养血的当归等;

(5)兼里实热结者,配伍泻下通便、清热泻火药:防风通圣散。 3.胜湿止痛,用治:风湿痹痛。 (1)风寒湿痹:蠲痹汤

(2)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成热痹:配伍薏苡仁、地龙、乌梢蛇等药。

4.袪风止痉,用治:破伤风证。

风毒内侵,引动内风而致的破伤风证:玉真散。 5.疏肝理脾(+升清燥湿之性),用治: (1)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的泄泻:升阳益胃汤;

(2)土虚木乘,肝郁侮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痛泻要方;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使用注意】:本品药性偏温燥,阴血亏虚、阴虚火旺、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 羌活 【药性】:辛、苦,温。 【归经】归膀胱、肾经 【功用】:发散风寒、胜湿止痛、风寒、风湿所致的头风痛 1.发散风寒,用治: 风寒表证。

(1)外感风寒夹湿,尤为适宜:九味羌活汤; (2)风湿在表,一身尽痛者:羌活胜湿汤; 2.胜湿止痛,用治:风寒湿痹。

(1)善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肩背之痛见长,故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者尤为多用:蠲痹汤 (2)风寒、风湿所致的头风痛:羌活芎藁汤;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燥之性较烈,故阴血亏虚者慎用。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白芷

【药性】辛,温。 【归经】归肺、胃经 【功用】:袪风散寒、止痛、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1.袪风散寒,用治:风寒表证。 (1)以止痛、通鼻窍见长;

(2)外感风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九味羌活汤 2.祛风止痛,辛散温通,用治:多种疼痛证。

(1)长于止痛,且善入足阳明胃经,故阳明经头额痛以及牙龈肿痛尤为多用。

(2)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等症:

外感风寒者:单用即都梁丸或川芎茶调散;

外感风热者:配伍疏散风热的薄荷等。 (3)风冷牙痛:配伍祛风止痛药,一捻金散; (4)风热牙痛,配伍散风清热的石膏等药。

(5)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者:配伍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的苍术、草乌、川芎等药。 3.通窍止痛,用治:鼻渊。

宣利肺气,升阳明清气,治鼻渊,鼻塞不通,浊涕不止,前额疼痛。

4.燥湿止带,用治:带下证。

本品善除阳明经湿邪而燥湿止带。

(1)寒湿下注,白带过多者:配伍温阳散寒、健脾除湿药白术、山药同用;

(2)湿热下注,带下黄赤者:配伍清热利湿、燥湿药车前子、黄柏等同用

5.消肿排脓,用治:疮痈肿毒。

(1)疮疡初起,红肿热痛者:仙方活命饮

(2)脓成难溃者:托里消毒散、托里透脓散, 6.祛风止痒,用治:皮肤风湿瘙痒。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忌服。 细辛 【药性】:辛,温。有小毒。 【归经】归肺、肾、心经 【功用】:袪风解表、散寒止痛、通鼻窍、温肺化饮。 1.散寒解表,用治:风寒表证及阳虚外感证。 (1)外感风寒,头身疼痛较甚:九味羌活汤;(+止痛)

(2)风寒表证而见鼻塞流涕者:配伍白芷、苍耳子等药(+通鼻窍)。

(3)阳虚外感,恶寒无汗、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既入肺经,又入肾经) 2.袪风止痛,(最好、最强)用治: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3.通鼻窍,用治:鼻渊。对过敏性鼻炎、鼻渊效果立竿见影。 常用治鼻渊以及鼻科疾病之鼻塞、流涕、头痛者,为治鼻渊之良药。

4.温肺化饮,用治:

肺寒咳喘(风寒咳喘证或寒饮咳喘证)

◆外感风寒,水饮内停:小青龙汤; ◆外无表邪,寒痰停饮射肺:苓甘五味姜辛汤.【用法用量】: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使用注意】: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肝病、癌症手术史患者不宜使用。 藁本 【药性】:辛,温。【归经】归膀胱、肝经 【功用】:袪风散寒、胜湿止痛。

1.袪风散寒,用治:风寒表证,巅顶疼痛。

太阳风寒,循经上犯,见头痛、巅顶痛甚者: 与羌活、苍术、川芎等祛风湿、止痛药同用; 2.胜湿止痛,用治:风寒湿痹。

风湿相搏,一身尽痛:羌活胜湿汤。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香燥,凡阴血亏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盛之头痛者忌服。 苍耳子 【药性】:辛、苦,温。有毒。【归经】归肺经 【功用】祛风解表、除湿止痛、袪风杀虫止痒。 1.祛风解表,用治:风寒表证。

(1)其发汗解表之力甚弱,善通鼻窍,一般风寒感冒少用; (2)多用于风寒感冒,鼻塞流涕明显者。 2.除湿止痛,用治:风湿痹痛。

3.袪风杀虫止痒,用治:风疹瘙痒,也可用治疥癣麻风。【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辛夷 【药性】:辛,温。【归经】归肺、胃经 【功用】: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1.发散风寒,用治:风寒表证。

其发汗解表之力甚弱,善宣通鼻窍,故一般风寒感冒临床较少使用,而多用于风寒感冒,鼻塞流涕明显者。

2.宣通鼻窍,用治:鼻渊。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用法用量】:煎服,3~10g;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 【使用注意】:鼻病因于阴虚火旺者忌服。 ★发散风寒药小结

藁 本 善达巅顶,为治巅顶痛之要药。 苍耳子 祛风湿,止痛

辛 夷 为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通鼻窍 鹅不食草 止咳,解毒 葱 白 宣通阳气

胡 荽 开胃消食、透疹 柽 柳 祛风除湿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薄荷 【药性】:辛,凉。 【归经】归肺、肝经 【功用】: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解毒、疏肝解郁。 1.疏散风热,用治: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1)辛散之性较强,是辛凉解表药中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发汗作用之药,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

(2)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症:银翘散、桑菊饮

2.清头目,利咽喉,用治: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1)风热上攻,头痛眩晕:宜与祛风、清热、止痛药配伍,如川芎、石膏等。

(2)风热上攻之目赤多泪: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药,如桑叶、菊花等同用;

(3)风热壅盛,咽喉肿痛:配伍疏散风热、利咽开音药,如牛蒡子、蝉蜕等。

3.透疹解毒,用治: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1)风热束表,麻疹不透:配伍蝉蜕、牛蒡子、荆芥、柽柳等其它解表透疹。

(2)风疹瘙痒:配伍祛风止痒药,如荆芥、防风、僵蚕等。 4.疏肝解郁,用治: 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逍遥散

5.化湿辟秽,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脘腹胀痛,呕吐泄泻,常配伍之香薷、厚朴、金银花等。【用法用量】: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牛蒡子 【药性】:辛、苦,寒。 【归经】归肺、胃经 【功用】:疏散风热、利咽、宣肺透疹、解毒消肿。 1.疏散风热,用治: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1)发散之力虽不及薄荷等药,但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 (2)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发热,咽喉肿痛等症:银翘散

(3)风热咳嗽,痰多不畅者:配伍宣肺化痰止咳桔梗、前胡等药。 2.宣肺透疹,用治:麻疹不透,风疹瘙痒。(1)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常配解表透疹薄荷、蝉蜕、柽柳等药; (2)风湿浸淫血脉而致的疮疥瘙痒,配伍散风除湿止痒荆芥等药。 3.解毒消肿,利咽散结,用治: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

本品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风热,内解热毒。

(1)其性偏滑利,兼滑肠通便,兼有大便热结不通者尤为适宜; (2)乳痈肿痛,尚未成脓者,配伍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金银花、连翘、栀子等;

(3)瘟毒发颐、痄腮喉痹:普济消毒饮。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蝉蜕

【药性】甘、寒 【归经】归肺、肝经 【功用】:疏散风热、宣肺疗哑、透疹止痒、明目退翳、祛风止痉、(小儿)镇静安神。 1.疏散风热,宣肺疗哑:风热感冒活温病初起,发热头痛这,配薄荷、荆芥等发散风热药同用;风热上攻,咽痛音哑,配开音疗哑的胖大海同用。

2、透疹,用治: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1)风热外束,麻疹不透:可与麻黄、牛蒡子、升麻等散风透疹药同用;

(2)风湿浸淫肌肤血脉,皮肤瘙痒:消风散 3.明目退翳,用治:目赤翳障。

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翳膜遮睛:常与疏散风热、清肝明目药菊花、白蒺藜等同用。

4.祛风止痉,用治:急慢惊风,破伤风证。

(1)小儿慢惊风,以本品配伍全蝎、天南星等祛风止痉药。

(2)破伤风证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常与天麻、僵蚕、全蝎、天南星等祛风止痉、定惊止搐药同用。

5.本品还常用以治疗小儿夜啼不安。现代研究证明,该药能镇静安神,故用之有效。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使用注意】:《名医别录》有“主妇人生子不下”的记载,故孕妇当慎用。 桑叶VS菊花 【共性】:皆味甘苦、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1.皆味甘苦、性寒凉,归肺肝经, 2.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3.平肝明目: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风热或肝火所致的目赤肿痛; 肝肾不足,目暗昏花等证。 【个性】: 菊花 【药性】:辛、甘、苦,微寒 【归经】归肺、肝经 1.平肝明目力较桑叶强,但较其他同类药仍较弱; 2.清热解毒,用治:疮痈肿毒。

3.黄(杭)菊花:疏散风热;白(甘)菊花:平肝、清肝;野菊花:清热解毒 桑叶 【药性】:苦、甘、寒 【归经】归肺、肝经

1.疏散解表力强,清肺润燥,用治:肺热燥咳及风热咳嗽;2.凉血止血,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之证。 蔓荆子 【药性】:辛、苦,微寒。 【功用】: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1.疏散风热,用治:风热表证,头昏头痛。 (1)风热表证而头昏头痛者,较为多用。

(2)风邪上攻之偏头痛,常配伍川芎、白芷等祛风止痛药。 2.清利头目,用治:目赤肿痛。

(1)风热上攻,目赤肿痛,配伍祛风明目药;

(2)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耳鸣耳聋:益气聪明汤。

3.祛风止痛,用治:风湿痹痛:羌活胜湿汤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柴胡 VS升麻VS葛根 【共性】:

1.皆为辛凉之品,性升浮;

2.都能发表散邪:外感发热,风热表证 3.升阳(提升中气):中气下陷

【葛根(有直接作用)﹥升麻﹥柴胡(通过配伍产生)】???? 4.透疹,麻疹不透 【个性】:

柴胡 【药性】:辛、苦,微寒 【归经】归肝、胆经 1.和解少阳,解肌退热:

退热之中善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多用于邪在少阳,往来寒热;

2.主升肝胆之气,长于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

3.其性升发,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 葛根 【药性】:甘、辛,凉。 【归经】归脾、胃经

1.解肌发表退热:伤寒所致的恶寒发热,项背强痛及身热口渴证。

2.生津止渴,用于:热病口渴,阴虚消渴 3.升阳止泻,用治: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4.透疹:麻疹透发不畅。配升麻等同用,如升麻葛根汤。

5.升阳止泻宜煨用;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 升麻 【药性】:辛、甘,微寒;【归经】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1.透疹,主治:麻疹、痘疹等透发不畅:+葛根

2.清热解毒,用治:胃火上攻,头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等,配清胃火药同用,如清胃散。热毒证:牙龈肿痛溃烂,喉痹,咽喉肿痛、疮疡及阳毒发斑等; 3.升阳举陷的要药:中气下陷之泄泻、脱肛、脏器下垂等,+柴胡。

4.发表:风热上攻,阳明头痛,可与白芷等药同用。外感风寒夹湿之头面巅顶痛甚之雷火风证,与薄荷、荆芥、白芷等散风清热止痛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发表透疹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固脱宜制用。 【使用注意】:麻疹已透,以及阴虚火旺,肝阳上亢、上盛下虚者忌用。

发散风热药小结

淡豆豉 除烦,宣发郁热

浮 萍 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木 贼 明目退翳 清热药

【教学基本要求】

一.通过本章及章内各节概述部分的学习

掌握清热药、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二.通过本章具体药物的学习1.清热泻火药

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天花粉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熟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

了解莲子心、熊胆(引流熊胆 猪胆 蛇胆)

参考寒水石、竹叶、鸭跖草、密蒙花、青葙子、谷精草 2.清热燥湿药

掌握黄芩、黄连、黄柏、龙胆 熟悉苦参 了解白鲜皮 参考椿皮

3.清热解毒药

掌握金银花(附:忍冬藤)、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 熟悉大青叶、青黛、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山豆根(附:北豆根)、穿心莲、土茯苓、土牛膝、胖大海、肿节风

了解蚤休、紫花地丁、败酱草、红藤、秦皮、铁苋、马勃、马齿苋、鸦胆子、千里光、金果榄、余甘子、橄榄

参考拳参、白蔹、金荞麦、地锦草、半边莲、绿豆、贯众、三丫苦、木芙蓉叶、四季青、半枝莲、山慈姑、漏芦、秦皮、朱砂莲、木蝴蝶

4.清热凉血药

掌握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

熟悉紫草、水牛角(附:水牛角浓缩粉) 5.清虚热药

掌握青蒿、地骨皮

了解银柴胡、胡黄连、白薇

三.掌握相似药物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重点】

1.清热药、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的含义、功效、主治病证、主要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与使用注意。

2.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天花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苦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大青叶、青黛、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穿心莲、土茯苓、土牛膝、胖大海、肿节风、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青蒿、地骨皮等药物的主要性能、功效、应用及特殊的使用注意。【难点与关键】

难点:相似药物石膏与知母、黄芩、黄连与黄柏、龙胆与苦参、金银花与连翘、大青叶、板蓝根与青黛、生地黄与玄参、牡丹皮与赤芍、青蒿与地骨皮等药物在性味、功效、和应用的区别。 关键:以中药的性能理论来说明石膏、知母、栀子、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等药物的性能特点,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说明功用。

【教法】

1.分析法――从五味和归经的作用,分析本章药物的性能特点;从具体药物的药性分析药物的功效。 2.比较归纳法――本章功效相似的药物进行比较归纳,并与已学过的清热药的药物进行比较;

3.启发式教学――通过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功能特点启发学生理解清热药的性能,通过中医基本理论知识让学生由功效掌握主治证

【教学内容与过程】

由感冒发热不愈而向里发展,该如何治疗引入,或由发高烧的痛苦引入清热药的重要性而介绍清热药的含义。 概述部分

一、含义:

凡以清泄里热,用治里热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二、药性分析:

1.味多为苦,次为甘,性寒或凉 2.归经:

三、功用与分类:

清热泻火药—功效能清热泻火—用治气分实热证

清热燥湿药—功效能清热燥湿—用治湿热证(湿热泻痢、湿热黄疸、湿热下注之带下病等)及火热证 清热凉血药—功效能清热凉血—用治营、血分实热证 清热解毒药—功效能清热解毒—用治热热毒证(疮痈肿毒、丹毒、瘟毒发斑、痄腮、热毒咽喉肿痛、热毒下痢等)

清虚热药—功效能清虚热—用治虚热证阴虚内热证温病后期,邪热未尽,夜热早凉

四、配伍:

1.兼表证者,配解表药。

2.兼积滞便秘者,配泻下药。

3.气血两燔者,清热泻火药与清热凉血药同用。

4.清虚热药,常配清热凉血和清热养阴之品。

5.体虚者,配补虚药。

五、使用注意:

1.辨清虚热、实热后辨证选药。 2.寒凉(尤其是苦寒性大者),易伤脾阳,脾胃虚寒者慎用。 3.苦燥伤阴,阴虚患者,慎用苦燥之品,或配养阴之品同用。 4.甘寒助湿,有湿者慎用甘寒之品。 5.阴盛格阳之真寒假热证禁用清热药。 现代药理研究:

1.抗菌、抗病毒。2.解毒。3.提高免疫力。4.抗炎。5.解热等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性味】:多甘,次苦,性寒。 【归经】:多入胃、肺、肝经,次入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 【应用】:气分实热证,症见壮热、口渴、汗出、烦燥、脉洪大。 石膏(CaSO4•2H2O)VS知母 (根茎) 石膏:生用或煅用;知母:生用或盐水炙用 【共性】: 【性味】:甘寒 【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清热泻火(清肺胃实热) 治肺胃实热,发热烦渴、除烦止渴、气分实热证、常相须为用,如白虎汤、治咳喘、热病烦渴、消渴病等。 【个性】: 石膏

1.寒凉性大于知母(性大寒),味辛善于解肌退热。清泄肺热:肺热咳嗽,可配麻黄(用量多倍于麻黄)

2.清肺胃实热要药 ,清胃火:用治胃火(热)之口渴、牙痛等 3.煅用收敛生肌:用治疮疡久溃不收口,湿疹,水火烫伤等。 4.用量用法:煎服,15-60克,打碎先煎。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用

5.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阴虚内热证忌用。

知母

1.质润多液能滋阴润燥、清肺之中,亦能润肺-用治肺阴虚之燥咳 润肠燥―治肠燥便秘 生津止渴-治阴虚消渴 2.滋阴降火:用治肾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常配黄柏,如知柏地黄丸。

芦根(地下茎)VS天花粉(块根) 【共性】: 【性味】:甘寒 【功用】:清热、生津――治热病津伤口渴及肺热咳嗽 个性: 芦根

1.清热力较胜,善清肺热,兼能祛痰排脓,还治肺痈;2.除烦止呕:用治胃热呕吐。

3.兼利尿――治热淋(小便短赤,尿道涩痛) 4.兼透疹――治麻疹透发不畅。 天花粉

1.味兼微苦,生津作用胜于芦根,多用于肺胃有热阴津不足及消渴证。天花粉鲜品研碎沉淀所得粉(玉露霜,生津力优,消渴者服食效佳。) 2.清肺润燥――治肺热燥咳。

3.消肿排脓:用治疮痈肿毒。可促进消散(初起),成脓后可排脓。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中期引产率高),反乌头。 栀子(山栀子、焦栀子、栀子炭) 【性味】:苦寒 【功用】: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清热、解毒

1.泻火除烦:入心、肺、胃、三焦经。上清心肺胸膈之热,中除胃经之火,(行三焦达内外),尤善清心除烦。用治热病烦闷(热郁胸中,心烦、烦燥不安或火毒扰动神明之高热烦燥,神昏谵语。) 2.清热利湿:用治湿热黄疸(如急性传染性黄疸性肝炎、胆囊炎等),常配茵陈、大黄,如茵陈蒿汤。 3.凉血:用治血热出血(如吐、衄血)。

4.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疮疡肿毒,跌打损伤。

夏枯草

全草或果穗入药,以色紫褐、穗大效佳(此草夏至后即枯) 【性味】:苦、辛、寒 【功用】:清肝火、散郁结 1.清肝火,平肝阳――治目赤肿痛,头痛眩晕。善治“目珠疼痛”。 配菊花等。现代发现其有降压作用,用治高血压属肝热或阳亢者。 2.散郁结:治肝郁化火,痰火互结之瘰疬、瘿瘤。(治瘰疬:+玄参清火散结;连翘解毒散结)(治瘿瘤:+昆布、海藻消痰软坚)目前,根据其散结作用,临床常用本品防治淋巴结炎、淋巴结核、淋巴系统肿瘤及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瘤。 熊胆(胆汁) 【性味】:苦,寒

【功用】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1.清热解毒——用于疮疡、咽喉肿痛 2.息风止痉——用于肝风抽搐等

3.清肝明目——用于 肝热目赤肿痛、眼生翳膜。 【用量用法】:1~2.5g,多入丸、散剂。

决明子(成熟种子) 【性味】:甘、苦、咸,微寒

1.清肝明目――治目赤目暗,清肝热、益肾阴,虚实目疾,均为佳品。

2.润肠通便――治肠燥便秘。对高血脂、高血压均有一定作用,尤宜老人饮用。炒后有香味 淡 竹 叶 (淡竹叶的叶) 【性味】:甘、淡,寒

1.清热除烦――治热病烦渴

2.通利小便――治心火及移热于小肠的口疮尿赤,水肿尿少,黄疸尿赤等

小结

石膏 善泻肺胃火和透解肌热,兼止渴,收敛生肌 知母 除滋阴润燥

芦根 止呕,生津,利尿

栀子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消肿止痛

竹叶 除烦 ,生津

淡竹叶 清心火利小便

天花粉 清肺胃生津力优,兼解毒消痈 夏枯草 散郁结,长于清肝而明目,降压

决明子 润肠通便 谷精草 疏散风热

密蒙花 明目退翳

青箱子 兼清肝

寒水石

鸭跖草 兼解毒,利水消肿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 【功用】:

1、均能清热燥湿,-用治湿热证。

2、多兼能清热泻火解毒-治火毒证。【使用注意】:苦寒多能伤胃阳,苦能伤阴,故脾胃虚寒、津液亏损者应慎用。

黄芩(根)VS黄连(根茎)VS黄柏(树皮)

质坚,色黄者佳 质坚,色黄者佳 皮厚,鲜黄者佳 【共性】: 【性味】:苦寒,均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功用】:湿热证 (如湿热泻痢、黄疸)

气分实热证(如壮热烦渴)

热毒诸症(如疮疡肿毒) 【个性】:

黄芩:(1)苦寒性三者中最小

(2)善清中上焦湿热――多用治暑温,湿温及胃肠湿热证(枯芩多清上,条芩(子芩)多清胃肠湿热) (3)善清上焦热及肺火(枯芩、片芩体轻达上,善清肺经之火;酒炒其性上行善清上焦之火):――治肺热咳嗽多用。兼解少阳热,用于邪在少阳往来寒热。

也用于咽喉肿痛,上焦热盛的壮热烦渴

(4)凉血止血(黄芩炭,炒炭存性)――用治血热出血。 (5)清热安胎――用治胎热不安。

用法: 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清上焦热多酒炒。

枯芩善清肺,条芩善清大肠、下焦。

黄连:(1)苦寒性最大, 清热、燥湿力胜

(2)长于清中焦湿热,为除胃肠湿热,治湿热泄痢呕吐之要药

(3)清热泻火力强,善清心、胃之火,兼能清肝火,用治 心亢盛之高热神昏,或心烦不眠,

吐血衄血及胃热呕吐、牙痛、消谷善饥 肝火犯胃、肝胃不和引起胁肋胀痛、呕 吐吞酸,常配吴茱萸同用,如左金丸。

(4)清热解毒力强――常用治痈疮疔毒、皮肤湿疮、耳目肿痛等,尤善治疔毒。

用法:姜汁炙用清胃止呕,酒炙清上焦火,猪胆汁炒清肝胆火。炒用降低寒性。

黄柏:(1)善清下焦湿热――多用于湿热带下(+苍术)、淋浊(+车前子)及下肢肿痛、阴部湿疹(+苦参)

(2)善泻肾火,泻火以坚阴(存阴),除热退蒸――用治肾阴虚,相火妄动之阴虚发热、盗汗、遗精等(常配知母)。 用法:清热燥湿解毒多生用,泻火除蒸退热多盐水炙用。

龙胆草(根) 苦参(根) 共性: 1.苦寒 2.功用:

(1)清热燥湿—用治下焦湿热黄疸、带下、阴肿阴痒,湿疹等。 (2)苦寒性大,脾胃虚寒者慎用。不宜多服久服。 个性:

龙胆草:主入肝胆,善清肝胆湿热,长于清泻肝胆实火,无论肝胆有热之目赤耳聋,或肝经热盛,热极生风之高热、手足抽搐,或肝火之头痛眩晕均有良效。

苦参: 1.长于祛风杀虫止痒,擅治疥癣、湿疮、脓疱疮、妇女阴痒。 2.且能利尿:用于小便不利。

黄芩-善清上焦湿热、肺火;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善清中焦湿热,泻痢要药;善泻心、胃火,兼清肝火

黄柏-善清下焦湿热,除热退蒸 龙胆草-泻肝胆火

秦皮-解毒止痢,止带,明目

苦参-杀虫,利尿 白鲜皮-祛风解毒

椿皮-收敛止带、止泻、止血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味多苦,(其它甘、辛、咸、酸等均有)性均寒、清热解毒-治热毒证(清解热毒、火毒)用于痈肿疔疮,丹毒虫蛇咬伤、烧伤、温疫、温毒、咽喉肿痛、痄腮、热毒痢、其它发热性疾病。 配伍及使用注意:

1.针对上面不同的病因、症候而选药。

2.根据病情及兼证适当配伍,如热毒在血-配凉血药,火热炽盛-配清热泻火药,挟湿-配利湿、或燥湿、或化湿药,热毒血痢里急后重-配活血行气药,疮疡属虚-配补气养血托疮药物。3.凡阴证、寒证不宜服用。

金银花(花蕾) 连翘(果实)

共性:

性味:寒

功用:清热解毒、痈肿疔疮,常用治风热表证、疏散风热、温病初起、如银翘散、有广谱抗细菌、病毒、抗炎等作用 个性: 金银花:

1.味甘。

2.清热解毒力强,为治疗一切疮痈阳证的要药。内外痈均可用,如肠痈、肺痈等,单用煎服,或外敷,配配伍用,均有效果

3.还能凉血止痢-治热毒血痢。单煎浓服,或配白头翁等。

银花露-清热解暑。

附:银花藤(忍冬藤):冬割嫩枝入药,性味功用与金银花相似,力稍弱,还能祛风通络,治疗风热痹证。 连翘:

1.味苦。

2善消痈散结,有“疮家圣药”之称,用治疮、瘰疬、痰核等。兼能清心利尿——治热淋涩痛(尤连翘心)热入心包 蒲公英(全草) 苦、甘,寒。

1.清热解毒、乳痈,良药、消痈散结、治肺痈、兼通经下乳、肠痈、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痈肿疔毒,如五味消毒饮

2.清热利湿 热淋涩痛、利尿通淋、湿热黄疸、单用也有效 3.清肝明目 目赤肿痛

野菊花 苦、辛,微寒、痈疽疔疮、丹毒 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目赤肿痛 外洗可用于湿疹、皮肤瘙痒

临床新用:宫颈炎,再生障碍性贫血,高血压,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等。 大青叶 板蓝根 青黛

共性:寒、清热解毒、凉血。治痄腮,丹毒热毒疮疡、热毒发斑、肺热咳嗽 个性

大青叶 1.味苦、咸,性大寒

2.消斑-用于热入血分、温热病,热入气分

3.清热中也用于 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板蓝根 1.味苦

2.善清利咽喉-常用于热毒咽喉肿痛

青黛 1.味咸

2.在清热解毒中尤善治痄腮、热毒痈疮

3.并消斑

4.还清肝泻火定惊,用治惊风抽搐,暑热惊痫

清肝泻肺:用于咳嗽痰血 穿心莲(全草)

清热解毒(善清肺)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肺热咳嗽、咽喉

肿痛、肺痈

燥湿消肿 用于痈肿疮毒、毒蛇咬伤(斩蛇剑,日行千里)、湿热泻痢、热淋涩痛、湿疹瘙痒 鱼腥草(全草)、治肺痈要药、利尿通淋-治热淋,兼止痢

辛微寒 含挥发油,不宜久煎

蕺菜 清热解毒、肺热咳嗽、消痈排脓、热毒疮疡

败酱草(全草)味兼苦治肠痈要药、祛瘀止痛-治产后瘀阻腹痛

射干(根茎) 祛痰——用于痰盛咳喘,对咽痛兼痰多者尤宜

苦寒,清热解毒,利咽喉-治热毒咽喉肿痛,肺热咳嗽 山豆根(根)苦寒性大,并消肿止痛,善治火毒炽盛的咽喉肿痛,

为喉科要药、亦治实火牙痛、痈肿疮毒;抗肿瘤-用于癌证 贯众(根茎)

一、性味:苦,微寒。有小毒。

二、功用

1.清热解毒、预防流感、麻疹、流脑等、流感、风热感冒、痄腮、斑疹、疮疡。

2 .杀虫——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

3.凉血止血——用于血热之出血证 此外,用于烫伤、带下、高血压

三、使用注意:

清热、杀虫—生用;止血—炒用 白花蛇舌草(全草)(蛇舌草、白花蛇利草)

一、性味:微苦、甘,寒

二、功用:痈疮肿毒

1.清热解毒消痈—用于热毒证 肠痈 热毒咽喉肿痛 毒蛇咬伤

可煎服,或鲜品捣汁服,捣烂外敷等。 2.清热利湿利尿通淋—用于热淋小便短赤、涩痛 临床上也用于湿热黄疸,胆石症等 白头翁(根)

一、性味:苦,寒

二、功用:

本品气厚味薄,可升可降,为阴中阳药,以其苦寒清泄、苦以坚肾之意,善清胃肠湿热和血分热毒,而治热毒泻(血)痢。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用于 热毒血痢、湿热泻痢,可配黄连、秦皮等,如白头翁汤,为治热毒血痢之良药。 1.配伍温里药物,也可用于冷积久痢。 对引起泻痢的多种病源微生物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2.此外,用于 阴痒,如滴虫性阴道炎、疟疾等

土茯苓(块茎) 性味:甘、淡,平

一、功用:

解毒 梅毒(抑制梅毒螺旋体)要药,疮疡(热毒、湿毒、汞毒) 汞中毒之肢体拘挛、利关节、除湿、湿热淋浊、带下等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一、药性: 性味多甘苦咸寒。

归经多入肝经

二、功用:

清解营血分之热(清热凉血)—用治(营)血分实热证(症见烦燥高热,甚至神昏谵语,身热夜甚,并见斑疹或出血、舌降等。

三、使用注意:

营阴同源,热入营血,常伤阴劫液,故常配伍养阴增液之品(沙参、麦冬等)。

生地黄(块根) 玄参(根) 共性:

1.性味甘、苦,寒。质腻。 2.功用:

(1)清热凉血,用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证。

(2)养阴,用治热病津伤口渴;阴虚内热,津伤口渴 (3)性寒而滞,脾虚便溏者不宜服用。 个性:

生地:(1)以甘味为主,甘寒质润,清热养阴力强,为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要药。常用于

温热病热入营血之壮热神昏等,配玄参等-清营汤 温热病后期之夜热早凉,配青蒿等,如青蒿鳖甲汤 消渴病(降血糖)

肠燥便秘,配生地、麦冬等,如增液汤 阴虚内热

(2)止血,用治热之各种出血。 玄参:(1)兼咸味

(2)上能清肺热滋肺阴,下能清肾中虚火而能养阴,还解毒散结,常用治阴虚火旺之咽喉肿痛,配麦冬等,如玄麦甘桔汤 热毒咽喉肿痛,配薄荷、板兰根等,如普济消毒饮。疮疡肿毒,配金银花、连翘等

脱疽(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配金银花、甘草等,如四妙勇安汤

痰火郁结之瘰疬痰核,配浙贝母,如消瘰汤 牡丹皮 (根皮) 赤芍(根) 共性:

1.苦,微寒。2.功用:

(1)清热凉血,用治热入营血证,血热出血证

(2)活血祛瘀-治血瘀证,如血瘀痛经、闭经、癥瘕、跌打损伤等。

3.使用注意:月经过多,孕妇不宜用 个性

牡丹皮:

1.兼辛味

2.清热凉血之功比赤芍强,能透发阴分伏热外出,善退无汗骨蒸,用于温病后期,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等。

3.凉血消痈,用治肠痈,常配大黄。痈疮肿毒。

赤芍:

1.活血祛瘀力强于牡丹皮,并止痛,常 用于血瘀诸痛。

2.清肝泻火-用于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膜,配菊花等。

紫草(根)

一、性味:甘,寒

二、功用:

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用于:

1.热入营血,热毒发斑等,配赤芍、蝉蜕,如紫草快斑汤。2.麻疹紫黑,疹出不畅,配牛蒡子等,如紫草消毒汤

预防麻疹,单用或配甘草等

3.疮疡、湿疹、烫火伤,可单用植物油泡成油浸剂,或制膏外涂或敷

三、使用注意:性寒而滑,在轻泻作用,脾虚便溏者慎用。

水牛角

一、性味:咸,寒

二、功用: 清热凉血,解毒

用于:1.温热病,热入营血证

2.血热之出血证

三、用法用量:锉碎先煎:6~15g或锉末冲服 第五节 清虚热药 共性:

1.性味:多为苦寒,次甘寒 2.功用

清虚热,退骨蒸-用于

虚热证 温病后期,夜热早凉、阴虚发热,潮热骨蒸

常配伍凉血药、养阴药同用。

青 蒿(全草)

以质嫩,色绿,气清香者为佳

一、性味:苦、辛,微寒

二、功用:

1.截疟——治疟疾。单用鲜品大剂量捣汁服,或随证配伍均有良效,热病后期,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2.退虚热、除骨蒸,用治 配鳖甲、丹皮等,如青蒿鳖甲汤、阴虚发热,配银柴胡、胡黄连等、如清骨散

3.清热解暑—治外感暑热证。

地骨皮(根皮)

一、性味:甘、淡,寒

二、功用:

1.凉血退蒸-治阴虚发热,盗汗骨蒸为退虚热、疗骨蒸的佳品,尤宜有汗骨蒸,配知母、鳖甲等,如地骨皮汤

2.清肺降火——治肺热咳嗽,配桑白皮,如泻白散 3.凉血止血——用于血热之出血证,如吐血、衄血等 4.生津止渴——用于内热消渴,配

第14篇:中药学自我鉴定

本人诚信开朗,勤奋务实,工作认真细致且责任心强。

大学期间除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平时更注重加强实验操作能力:不仅掌握实验原理,更初步熟悉各高级仪器(hplc、uv-1800等)的使用和娴熟的常用仪器操作。拥有较好的英语水平,能进行流利的日常交流。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工作热情,能承受工作压力。

积极参与的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善于与人交流,并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热爱集体,能恪守以大局为重的原则,愿意服从集体利益的需要。刻苦耐劳的性格令做事持之以恒,能够很好完成任务!

请给我一个机会,我将还您以夺目的光彩!

中药学简历自我签定范文(二)

本人在大学期间刻苦学习,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兴趣广泛,经常参加学校和社团举办的活动,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爱好体育运动,擅长于中长跑,连续两年参加学校运动会400米、800米,平时多注意锻炼身体。在智育、德育、文体各方面全面发展自我,比赛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综合奖学金三等奖。

善于交际,乐观开朗,能与人友好相处。作为班干部,有较强组织能力和与他人共同合作的能力。适应能力强,反应快,遇事能镇定思考应对和灵活变通。工作能力强,做事情积极认真,心思细密。

有志者事竟成,我一直凭着这个信念不断努力进龋在努力的过程当中,更重要的是不断自我总结,力求找出更好的方法做到更好。

中药学个人自我鉴定范文(三)

我是一个有爱心,反应敏捷,有责任心,善于与别人交往的人,同时对自己的

人生价值充满了信心。在大学四年里我学习了中医基础,中药学,高数,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中药化学,药剂学,药事管理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鉴定,中药炮制等学科,并且参加了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在学校的大型文艺演出中,我精心编排过舞蹈,从中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我曾当过礼仪人员参加了学校的大型活动,从中锻炼了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在校期间我还担任过阳关创业社团外联部的部长,从中锻炼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我还当过家教,去过千山野外实习,从中都增强了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我坚信只要我认真努力,不怕吃苦,肯于学习,加上领导给我的机会与鼓励,我一定能做好每一件事情。

中药学专业个人简历自我鉴定范文(四)

1 本人个性开朗乐观,勤奋好学,脚踏实地,积极向上,待人热情、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适应力强,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勇于迎接挑战。有较强的学习、实际动手、人际沟通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做事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严格律己的原则;

2 在校期间掌握了相关的药学、医学基础知识和销售的一般理论知识,熟悉药事管理与法规的相关知识,熟悉药品知识、药品的检验方法,具有扎实的药理学理论基础;

3 研究生期间,一直在安徽中医学院药理教研室从事新药与中药复方或单体的安全性、毒副作用、药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有较强的药理试验动手与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担任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工作,增加了自己的阅历与语言表达能力,使得自己的理论与实验技能操作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并获得了老师及学生的一致好评;

中药学毕业生个人简历自我鉴定范文(五)

形象好,气质佳,文字基础功底好,口头表达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实验室操作技术熟练;能吃苦耐劳,开朗大方,沟通能力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性格开朗,乐观。动手实践能力强,善于思考,有胆识,对工作有热情和责任心。

大学生活的磨砺,让我在一点点积累中丰富,让我在成功与挫折中成长,让我在青春岁月里感受蓬勃向上的生机。自信但不张狂,坚强但不固执,热情开朗又不失严谨,这就是真实的我,一个愿意与您携手共进的我。

作为一名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我深知自己没有任何光环。但我坚信,自己四年来的每一分耕耘都将取得收获,而未来的事业更要靠自己去探索和拼搏。我深深知道,在知识的海洋里,我学到的只不过是一点点,但我相信:“天下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始于垒土。”

衷心的希望加盟贵公司的发展团队,为贵公司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盟您的抬爱,我将不胜感激!

第15篇:中药学讲稿

第二十五讲清热泻火药概述 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

下面我们开始介绍清热药的第一节清热泻火药。在介绍清热泻火药的含义之前,有必要对热和火做一个简单地说明。在目前的一些中医药著作当中,尤其是每一种中药的专著当中,常常有这样的一种说法,认为火和热都是同一种邪气,而在这两者之间,仅仅是一个程度的差异,认为“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其实这个说法不是很准确,因为它来源于“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极”,水和湿,这个关系非常明显。分散的、散漫无形的这个就是湿;就由湿把它集中起来,有形的就是水。比如说我们在一个房间里面地上湿润的,我们不说它有水,我们说地是湿的,只有水积在那块,有形的,才说这个地上有水,“水为湿之极,湿为水之渐”最早是用在这种关系上。湿是分散的,要轻一些;水是凝聚的,重一点。火和热有没有这样子分散和集中的关系呢?不典型,当然不是绝对没有,但是这个说法很流行。更主要的这样子来说热就要轻一些,火就要重一些。但实际上并没有这样子分,比如我们说心热盛、心火盛,并没有认为心火盛的证候就一定比心热盛要重多少,实际上是等同的。实际上应该怎么来理解呢?中医的基本的外因六淫,火是六淫之一,热是由火所产生的一种现象、一种象征。从哲学的观点来说,火是本原,是一种存在,可以说是一种物质,由于有了火的存在,产生的热的一些征象。其实很简单,中医学就是一个来源于实践,就是一个取类比象。比如说我们房间里面生了火,一个冬天(的)火炉,因为有了火炉,那房间热度就增高,热是火产生的。火是本原,热是由火产生的一种表象、一种现象,这个才应该是最主要的区别。如果从这一点来讲,就包括刚才讲的“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或者我说的火和热有本原和现象之分。火和热都应该是同一种邪气,或者同一类的病理改变。从六淫这个角度来说,都是把火和热都认为是相同的邪气;从它产生的病理变化来说,都是同一类的热象,这样的症状。所以说清热和泻火,从广义来讲是相同的意思,泻火也就是清热的意思,清热和泻火没有轻重之分、没有强弱之分。如果说按照“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就应该说清热作用是比较微弱的泻火作用,泻火作用就是很强的清热作用,但实际当中从古到今没有人这样子把这两个功效区别开来。从理论上来讲,泻火就是清热。从广义的角度出发,清热药是不是本身就可以叫清热泻火药?这样子概念才非常准确,但是在实际当中,我们并不是所有的清热药它的功效都能清热泻火。我们在第一节讲的清热泻火药,它已经失掉了它的广义性,它已经不是广义上的清热,或者广义上的泻火,它的狭义出现了。我们在第一节讲的清热泻火药的清热泻火是狭义的,把它作为一个狭义的中药功效的术语,从《中药学》的教材开始形成有清热泻火药这一类的分类以后,这个概念就已经产生,经过了这么近一个世纪,清热泻火已经约定俗成,它不是广义,而是狭义。这个狭义,它主要就是指的象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这样比较典型的少数的几味清热药,在清热方面的基本功效、基本作用。只有把这一点理解清楚了,然后我们才能搞清楚清热泻火药的含义。

自从教科书上有清热泻火药这一类药以后,清热泻火药就是对温热病的气分热证和杂病当中的脏腑的气分热证的治疗功效,把它统称为清热泻火。清热泻火药就是治疗温热病气分热证和内科杂病当中脏腑的气分热证的一类药物,它这个含义就局限在这一个范围之内了,它就不是广义的,(不是)什么(清热)药都能够称为清热泻火。但是也有人提出,温热病的气分热证它也是表现为脏腑热证,以脏腑为病变的核心,那有没有必要把它分开,能不能就是笼统地说一个清热泻火药,那就是清气分热证的。我们后面的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大量地都是作用在气分,和那样的药又会混淆,我们把它限定在温热病和内科杂病的脏腑热证。温热病的气分热证和脏腑的气分的热证都以脏腑的病理改变为核心,那为什么又要把它分开 呢?我觉得有分开的必要。温热病的气分热证和脏腑杂病的气分热证,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前者有高热,患者要发烧;后者,内科杂病的这么心热证、肺热证,患者一般不发热,没有发烧的症状。能够治疗温热病气分热证的清热泻火药,如果结合到临床实际来说,都有明显的或者比较好的退热作用,就是能退烧,能降低发烧的体温,它要求有这个作用;对脏腑的杂病,它可以没有退烧作用,因为它本身没有发烧。我觉得清热泻火药的界定,温热病的气分热证和内科杂病的气分热证要把它并列地提出来,这个就是清热泻火药的含义。但是在很多中药书上,就没有把清热泻火和清热泻火药限定在狭义的范围内,一开始就讲火和热的关系。实际上在讨论广义的清热泻火,就是把清热泻火等同于我们这个章(的)清热,把它混在一起,反而导致学术上的概念的混淆。首先我们定位就要准确,这样子才清晰。 搞清了这个问题,清热泻火药的功效和主治是什么?清热泻火药的基本功效就是清热泻火。它的主治就是:

一、温热病的气分热证;

二、内科杂病的脏腑热证。温热病的气分热证我们在《中医诊断学》里面卫气营血辨证当中,大家已经学过了,患者是以“高热、汗出、口渴、脉洪大有力”,所谓的这四大症状为主体,当然还可能有其他的一些症状,首先是高热。这个脏腑热证,不同的脏腑有不同的表现,那在脏腑辨证当中,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肺热证、胃热证、心热证、肝热证。肺热证比如说以咳嗽咯痰比较黄稠,这样一些症状为主的;胃热证是以口渴或者肠燥便秘等等(为主的),有很多的症状;肝热证,头晕头痛、目赤肿痛,或者眩晕;心热证(以)心烦不安、烦躁不眠为主的。大家就结合到脏腑辨证,再去回忆一下不同的脏腑热证,它们的具体的一些临床表现和症状,基本的功效清热泻火,下面就包括了清气分热。这个就是清热功效下面的二级功效,上面有一个清热,下面清热包括了,第

一、清热泻火,清热泻火下面又包括了清气分热,这个清气分热就是专门指对温热病气分热证的治疗作用,然后又包括了清脏腑热,清脏腑热又一分解,清肺热、清心热、清胃热、清肝热,这个是清热泻火药的基本功效的一个框架,这是学好清热泻火药必须搞清楚的一个问题,不搞清这一点,清热泻火药学不好。由于清热泻火药和清脏腑热的药它们互相之间,刚才讲有的退烧,有的不退烧,有区别,我们在具体收载的这一节的药物里面,有一部分药它是有明显的退热作用的,经常用于温热病的气分热证,我们就说它是典型的清热泻火药。因为清热泻火主要是为了(针对)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为了针对气分热证才人为的分的一类药,这个是它的应用的主要方面,所以典型的清热泻火药,应该是能清气分热,能够用于温热病的气分热证。但是我们这一章这一节里面有的药没有明显地退热作用,温热病的气分热证阶段很少用,或者原则上不用,那样一些清热泻火药准确地讲,它是清脏腑热的药,因此是不典型的清热泻火药,然后我们书把这两类药是编在一块的,前面的几味药是典型的清热泻火药,后面有的药是不典型的,是清脏腑热的药,一般温热病的气分热证是不用的。我们学习这一类的药的时候,每一味药都要落实,至少要落实到第三级功效,它能不能清气分热,在清脏腑热当中,它能清哪些脏腑的热?只有掌握到这样的一个深度,清热泻火药的学习任务、学习目的才算达到了,如果没有达到这样一个程度,只是笼统地说这一类的药有清热泻火的功效,学习任务没有完成,以后临床不能准确地选择,就是在参加中药的有关考试,有时候不能正确地回答问题。我举一个例子,大概是在1987年或者1988年,当时全国的中医类的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有一个多选题,多选题考的就是我们清热药当中泻火药当中的第一味药石膏,这道题(目)就是以下哪些是石膏的功效?

一、清气分热;

二、清心热;

三、清肺热;

四、清胃热;

五、清肝热。这个题当时是1985年在南京我出的题,在南京那个搞题库的时候,后来从卫生部的中医司,那时候还没有中医管理局,还没(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是卫生部的中医司,当时给我反馈了个信息,在多选题里面,这个题的失误率最高,当时我非常惊讶。石膏这么重要的药,石膏的功效这八个字教科书上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任何一个参加考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可能不会有人背不得,但是把它的功效具体化了以后,把石膏的清热泻火的功效具体化了以后,公然成了失误率最高的一个题,这个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从那个时候起,以后我讲清热泻火药的时候,我就非常强凋,非要同学们不能满足于就记着这个药能清热泻火就够了,它清热泻火具体包括了哪些方面?必须一一地落实,不落实你学习任务没有完成,那考试就要出问题,今后临床运用就不准确。这个就是清热泻火药的基本功效和它的基本的主治。主治有的能够清气分热,就能够主治温热病的气分热证;清脏腑热,它不是每一个脏腑都能清,有的可能清两个脏腑,有的清三个,有的甚至只能主要清一个脏腑的热,有的可能比较广泛,每一个脏腑都能清的也是有,但并不是每一味药。这些都要把它严格地区别,这是学习这一节药的难点,也是重点,这个就是清热泻火药它的功效和主治的问题。

清热泻火药当中兼有功效最多的就是生津止渴。因为温热病气分热证,热邪要伤津,又有汗出,津液外泄,有烦渴多饮。它不但要清热,还需要生津止渴,这一类的药本身很多就是生津止渴的药。这一类的药它的性味除了苦寒以外,更加强调它的甘味,甘能生津,本身在气分阶段,不适合大苦的药物,苦能够伤津,苦燥伤津,在《温病学》当中,在谈到气分的治法的时候,经常都是说甘寒清气,就说气分热证的时候,首先要选一些甘寒的药物,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的药物,它苦味并不重、不明显,苦味不是它的最主要的药味,甘味(是它的最主要的药味),因为生津,本身这一类的药苦味也不明显,真实滋味,这是它的性味的问题。关于归经,当然温热病的气分热证是以肺胃为中心的病变,能够清气分热的主要是归肺胃两经,归肺胃两经;清脏腑热的清热泻火药,它能够清哪些脏腑的热就归哪些经。清热的脏腑的范围广,它的归经就多;它清的范围局限,它归经就比较少,所以前面的功效落实了,归经也就落实了。把前面每一味药,它具体清哪些热?相应的归经迎刃而解。(这是)这一类药的性能特点。

关于这一类药的配伍,因为温热病最容易耗气伤津,所以常常要配伍益气生津的药。温热病本身是一个热毒证,可以配合使用适当的清热解毒的药,有利于提高临床的疗效。至于对于脏腑热证的相对应的功效,比如说肺热证,如果它能清肺热,肺热将出现的就是痰、咳、喘,咳喘痰多,而且痰黄稠,所以常常要配伍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的药;清心热的药主要用于心热证,心热证主要是心烦不眠,主要要配伍清心安神的药;清胃热的,那主要就是口渴,或者便秘,常常配伍的就是养阴生津、生津止渴或者润肠通便的药;肝热证,目赤肿痛可能配伍清肝明目的药或者其他的明目的药,眩晕头痛可以配伍比如潜阳的这样的一些(药),因为肝热或者引起了阳气亢盛。这个就是我刚才说的针对不同的适应证的症状还有配伍,我们把这一部分的内容加在这一章的概述当中,那就是清热泻火药针对它适应证的症状还要考虑的一些配伍,其他的四节也是如此。这是关于清热泻火药的概述,就加上这样一些说明,主要就是说它的功效、主治,它的性能特点(是)甘味,然后它配伍主要是针对它不同的适应证可能还有不同的配伍,主要是五脏它的热证它表现出一些典型症状,为了缓解或者治疗这个典型症状,配伍比如说祛痰药、止咳平喘药、安神药、明目药这样的一些(药),这个很容易理解、记忆。

下面就介绍具体的清热泻火药,具体的清热泻火药。第一味药石膏,是一个矿物药,它的化学成分是含水的硫酸钙,那个硫酸钙含两分子的结晶水,这样的一种矿物的药。

石膏的第一个功效,清热泻火。要注意石膏的清热泻火,第一,就包括了清气分热,所以它能够用于温热病的气分热证,是治疗温热病气分热证的非常常用的一个药,因为治疗温热病气分热证的基础方白虎汤。白虎汤就是石膏、知母为主要的药物,当然我那天讲过,这个方究竟石膏是第一位的主药或者知母是第一位的主药?过去是有争论的,有的文献上说石膏,有的说知母,比如说《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当中就明确地强调知母是君药,那我们不争论,今后《方剂学》的老师怎么讲,你就怎么记。这个不属于中药学的知识,我们不介入他们的争论,我们只要同学们记住石膏的清热泻火包括了清气分热。在温热病当中,它是一个很重要的药物,一般都要使用。当然也可以配伍清热解毒的药,比如说银翘白虎汤, 加了银花、连翘,也可以治疗温热病的气分热证;有的时候是气分和营血分同时,有病在气血两燔,也可以加一些凉血的药,那都是属于一般的常规配伍,我们这个地方只是要求非常简单。至于温热病气分热证的临床表现,那四大症状,那属于《诊断学》,今后《温病学》还要学,大家复习了以后都能知道,它也不是《中药学》的基本知识,我们只知道它是治疗这个阶段的一个重要的药物,它常常和知母相须为用,也是一个比较典型、比较重要的配伍,大家也知道。至于知母和石膏在这个方里面谁更重要?有争论,那说明都重要,可能石膏离开了知母,知母离开了石膏,要能够很好的清泻气分实热,可能都办不到,是共同的、协同的一个征象。我们的教科书上,应用一,用于温热病的气分热证,本品清热泻火,首先是清气分实热,所以就有这句话,强调了它清热泻火当中包括了清气分热。因为它能清气分热,所以才用于气分热证。为什么能够清气分热证呢?我们书上讲的,它不但能够外解肌表之热,而且能够内清肺胃之热,同时有效能够缓解这些高热,或者一些口渴这样的一些症状,简单解释了它的机理。后面简单告诉了一些配伍应用的情况,配伍应用的情况就是一个与知母相须为用,所以象这样一大段文字里面要大家掌握的,就是它有清热泻火的功效,治疗温热病气分热证与知母相须为用,就这么两句话,真正属于核心内容,其他的就不多说了。

(石膏)这个清热泻火对于脏腑热证,它包括了清肺热,石膏能够清肺热,所以它能够用于肺热咳喘,它能够针对肺热咳喘的病机或者说病因吧!也可以配伍其他的清肺热的药,所以常常配伍黄芩,以后要学的,比如说就是下面学的知母,或者鱼腥草,很多清肺热的药,它都能配伍在一起使用,但是石膏本身没有止咳平喘的作用。我们在讲解表药的时候讲麻黄,麻黄不但用于风寒引起的咳喘,肺热壅盛的咳喘,它也能够收到止咳平喘的效果,但是要和清肺热的药配伍共同组成清肺止咳,或者清肺平喘的方,那比如说麻杏石甘汤,它与石膏配伍,这个地方石膏主要就(是)清泄肺热,针对病因病机,麻黄缓解咳喘的症状,同时(石膏)制约麻黄的辛温发汗的对于肺热喘咳不利的这样的一些偏性,或者副作用,尽量少的发生,因为石膏本身不是止咳平喘药,所以常常配伍麻黄这一类的止咳平喘药,只是麻黄配伍比较多,而且是张仲景的经方。石膏能不能配伍其他的平喘止咳药呢?也是可以的,这是配伍的一个基本理论,所以它常常用于肺热的咳喘。另外,它在清脏腑热(还)表现在清胃热,所以它可以用于胃热,或者胃火引起的牙龈肿痛这样的一些胃热证。胃火上炎也可以引起头晕头痛,石膏也可以(用),但是它的基本的功效就是清胃热。所以石膏的清热泻火把它分解以后,就是三个功效,清气分热、清肺热、清胃热,一般它不清心热,也不清肝热,所以归经里面,主要是肺胃二经。所以刚才说的那个考试题,就不能选清肝热,不能选清心热,所以它正确答案就只有三项。这样子可能学的时候就是没有把这个分解开来。但是任何一版教材,从五十年代上个世纪的教材,石膏的清热泻火的相应的应用就是这么三项,基本上文字都没有怎么改变,可能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者老师讲课的时候没有把清热泻火分解下(去),而且必须分解下一层的功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实这个是个很简单的一个考试题。另外,这个石膏,一般在清热泻火后面都要加上除烦止渴,本身石膏在临床上应用,它可以缓解口渴这个症状,但它不是生津药,它没有生津的功效,严格说除烦止渴是它清热泻火的一个间接的效果,通过清热泻火,胸中的热邪消除了,不至于热邪扰心,它不是直接地清心热,止渴应该是一个泻火存阴,去掉了气分的热邪,津液得到了保存,口渴得到了缓解,或者津液恢复了以后,所以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功效,它是附在这个清热泻火(之后)。因为石膏是一个清热泻火的要药,尤其认为(它是)清气分热证的首选药。现在我们还是遵从大多数人的观念,把它认为是治疗温热病气分热证的要药,把它作为白虎汤的君药来对待。如果单选题里面气分热盛的四大症状首选,还是要首选石膏,这是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这么重要的一个药,好象只有内服就这么四个字的功效,常常觉得意犹未尽,好象这么重要一个药,怎么就这么四个字就完了,就象我们在我们的小组里面要选一位同学是我们的先进,好象大家说主要的优点就那么一条,肯定意犹未尽,常常要把它分解这一条(为)

一、

二、三,就这么个意思,当然它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它有一定的意义,但这个(药),它不是独立的功效,所以它没有相应的主治,或者应用,把它联系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虑。另外,石膏在火上直接煅烧,里面的结晶水就失掉了,因为结晶水的石膏象那种肌纤维状,肌肉的纤维的那种形状,粉碎的时候不好粉碎,因为有结晶水,煅了以后,结晶水失掉了,就很容易研成很细的粉末,研成很细的粉末以后,它本身失掉了结晶水,那本身吸湿的作用也很强,所以煅用了以后,研成很细的粉末,外用就收湿敛疮,它主要用于一些皮肤疮疡,分泌物比较多,湿疮、湿疹,不容易愈合,作一个局部的外用药,这是外用,内服没有这个功效。当然煅石膏有时候还作为一些剧毒的外用药的一个稀释剂,调整它的用量比例,比如我们今后讲升药,升药里面经常加石膏,石膏在里面调整那个氧化汞的浓度的。石膏一般内服,现在都是生用,在过去常常也煅用,这个在学术上其实一直有争论的,就认为煅了也可以清热泻火。但是目前应用的主流是生用,外用的时候是煅用了,研至粉末。这是关于石膏的简单情况。

下面是知母。知母是一个百合科的草本植物。下面是用的它的根茎,这个根茎是切了片以后的,没有切片以前,就象那种毛毛虫那样子,周围有那种毛状物,那种扁扁的,它的旁边有些长芽,然后长苗,在那个幼芽的时候,就象一种小虫,好象在母体上吸乳一样的,所以这个药的最早叫舐母,好象在舔舐那个母乳一样,后来为了简化字,把它改了,这个已经约定俗成了。我为什么要讲这个呢?据说是我们中国的还是专门学药的,有的还可能说是博士生,在美国去编了一本《中药学》,有一次三个美国人到我们学校叫我跟他们讲《中药学》,要用他的教科书,在美国出版的,我一看他那个中药书上,还仿照《本草纲目》有一个释名,每个药为什么这个叫?知母的释名下面就是know mother,know mother,知道母亲,实际上使人啼笑皆非,地黄,earth yellow,那就黄色的土地,象这一类的例子,这个书里面应该说是笑话百出。其实他没有知道知母当时怎么来的?它是因为知母这个形状,长的那个芽白的,就象小的昆虫在母亲的母体上舔舐吸乳那么一个状态,这样根据那个形态特征命名,它演变了以后出现的名称。今后如果同学们要把中药翻译成英语,有很多东西不能望文生义,不能犯那样的一些低级可笑的错误。

知母也是一个清热泻火药,知母的清热泻火也是清气分热、清肺热、清胃热,用于温热病的气分热证,用于肺热咳嗽,用于胃火引起的比如说牙痛、头痛,这一点和石膏相似,而且常常相须为用,在清气分热、清肺热、清胃热,主治温热病气分热证肺热咳嗽和胃火牙痛这样的一些病证的时候,非常相似,而且相须为用。知母和石膏不同的最大一点,知母多了一个功效,滋阴润燥,严格来讲就是滋阴两个字。知母的滋阴它不但作用于肾,而且作用于胃和肺三个脏腑。归经,知母多了一个肾经,就是因为它滋阴,包括了滋肾阴在里面,所以它和石膏不一样,多一个。对于肾来讲,知母是滋阴降火,那么是肾阴虚,虚火亢旺,知母表现出来的是退虚热、退虚火,所以阴虚火旺出现了骨蒸潮热、遗精盗汗。比如说知柏地黄丸、知柏地黄汤,这个类似于我们今后的退虚热的药。对于肾,它应该是滋阴降火;对于胃是生津止渴;对于肺,它才是滋阴润肺,滋润肺燥。但是我们在教科书上,长期以来都是写的滋阴润燥,就把它局限在(肺),主要是以肺为主,当然这个燥也可能包括肠燥,可能主要在肺,其次与胃有关,但是就忽略了它最主要的是肾,主要在肾的滋阴降火。由于知母有滋阴这一个功效,对于肺热、肺的咳嗽证、胃的病证当中,不但象石膏一样可以治疗实热的肺热咳嗽,实热的、胃热的胃火牙痛。对于肺阴虚的燥热咳嗽、胃阴虚的口渴,或者咽喉牙龈肿痛,知母也能用。石膏只能治实证,知母对肺胃也能治虚证,另外还能够治疗肾阴虚的阴虚火旺,这是石膏、知母最大的区别。对于温热病的气分热证,知母可以直接养阴生津。为什么《医宗金鉴》要强调知母是白虎汤的君药?就说白虎汤证,就是温热病的气分热证,或者从伤寒那个阳明的经证的时候,伤津口渴是一个很重的症状,知母它直接能够生津止渴,它针对性更好,但不是没有理由,这个(知母)和石膏有一点不同。但是石膏外用,能够敛疮生肌,知母没有。所以要比较这两个药,这两个药很相似,它们相似的清热泻火,清热泻火的三个方面从功效到应用,不但相似,而且相须为用;不同的,重点强调知母的滋阴,滋阴是肺胃肾的的虚热证,都可以用。所以我们书上对于知母,应用二,不但用于肺热咳嗽,还可以用于阴虚燥咳,阴虚燥咳就是滋阴润肺。三,用于津伤的口渴,胃热证。石膏是用于实证,知母是虚实都用。下面肾阴虚引起虚火亢旺,就是知母的,对于肾,石膏外用就是比较次要。

因为知母有一定的滋阴作用,所以使用注意当中,便溏腹泻的,就更不能用。便溏腹泻石膏能不能用?原则上也不能用,它(是)虚寒证,但是知母更不能用,它不但是一般的清热药,而且还滋腻的,还能够润肠通便。 这是这一节两味重点的药,学了以后要注意比较它们之间的一些异同。关于滋阴的问题最后讲到补阴药的时候再讲,在《中药学》当中是一个很复杂的功效,我们要学的滋阴在我们书上,不同的药物来源于不同的理论。知母的滋阴,包括过去有的书上认为黄柏、苦参也能滋阴,它来源于一个特殊的理论;熟地、枸杞子这些的滋阴又来源于另外一种理论;沙参、麦冬那些滋阴又来源于第三种不同的理论。由于三个理论体系造成了滋阴的术语在中药里面非常混乱,有很多矛盾的现象,所以也有规范的必要,但是我们刚刚今天接触,不过多的来讲,以后我们在讲滋阴的时候,有时间再来说这个问题。严格地讲,滋阴主要是指的补阴的清补药。清补药,它的作用叫做滋阴,这样子好一些。这一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第十九讲 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

(一)

现在我们开始上课,请大家翻在教材的57页。上一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各论的学习方法和解表药的概述部分,我们当时谈到了学习《中药学》的各论的时候,我们重点在概述的部分要很好的掌握这一类药的共性问题。所以昨天我们通过解表药的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我们已经知道了解表药以及通过发散风寒药的概述,了解了发散风寒药它们共同有的这些特征,主要是在功效主治和性能等等这些方面的一些特征。同时我们也介绍了具体药物的学习方法,就是要以功效为核心,然后在具体的药物下面,我们重点掌握这味药,就是这种药的个性特征,然后把药物的个性特征和概述当中的共性的特点结合起来,对一些具体的药物掌握得非常准确了。在学习具体药物的时候,我们还要很好的区别,在这个教材的文字当中,哪一些是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内容;哪一些是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我们要重点学的是中药学自身的知识,至于是其他学科在中药学里面,就是为了很好的表述中药的一些比如说临床应用,而涉及到的中医学基础,或者方剂临床的一些知识。主要要在其他学科学习的时候才能全部的完成,我们这里只能够作一个常识性的了解。当然它也不是考核的重点,我们就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具体的药物。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学习具体的药物了。

发散风寒当中的第一味药是麻黄,因为这个药材微微的带一点很淡的黄色,所以这是通过药材的颜色来命名的。那么为什么叫麻呢?这个很少看到有人解释。明代有一个本草学家讲过这么一句话,就是说这个麻黄它是“如麻”。其实我们现在理解就是说麻黄它是草质茎的纤维,和我们用的那种麻类的纤维非常相似。我们后面要谈到炮制,炮制要制麻黄绒,那麻黄绒(是)把麻黄的草质茎捣绒了以后,真正象一团乱麻。所以应该说这个麻是形容它这个纤维的特征的,黄是它的颜色。这就是所谓解释它名字的来历。当然有的药很有意思,有的药意义不大,或者我们现在还不清楚。但麻黄一般都没解释,我们只是说第一味药,把它简单的说一下。在学习麻黄的时候,我们首先就是以功效为核心,所以首先就要记住功效。在我们的书上,麻黄的功效就这么三个方面,三大功效,八个字:发汗解表、平喘利尿。那么第一个功效呢,发汗解表。昨天我们讲了,这一类的药统称为叫发散风寒药,它的共性在功效方面呢,都能够发散风寒。所以如果从掌握共性的角度来讲,这个发汗解表可以把它改为发散风寒。那么改为发散风寒突出的是它的共性,它属于这一类药。这一类药的每一味药,它都可以用四个字——发散风寒来概括它们的主要功效。这样子在我们初学的时候,记忆就非常方便,这一节的药从我们要学的第一味麻黄,到大纲要求的最后一味药辛荑,每一味药我们都认为它是这个功效,这记起来非常方便,非常省事。但是这样子记呢,也有它的局限性,它的局限性就是这些不同的发散风寒的药它的个性特征没有显现出来。昨天我们在讲功 效的时候讲在发散风寒药当中,如果它的发汗作用比较明显一点的药,它主要是通过发汗来驱除风寒的邪气。这一类的药往往又把它发散风寒的作用称为发汗解表,麻黄就属于这种情况。所以说发散风寒是从共性的角度来提出的功效。如果这个发汗解表是从个性的角度来提出的,总结出来的这个功效,两者互有利弊,但是对于初学者,前者更好一些,记忆起来更方便。那么这个发汗解表呢,它针对的主治证就是风寒表实证。麻黄首先是一个发散风寒的药,它和其他的任何一个发散风寒的药都一样,它都可以治疗风寒表证。风寒表证的临床表现我们上一节课也告诉了大家,那样一些症状。比如说恶寒发热,而且恶寒比较重,头身疼痛,有的鼻塞,流涕,或者咳嗽,舌苔薄白,舌质比较淡,口不渴,脉浮紧,主要用于这样一个风寒表证。麻黄又完全可以使用,它和其他的发散风寒药一样,就在一些古方当中,比如说在《和剂局方》的十神汤,麻黄和我们后面要学的紫苏叶(等同用)就是用于普通的风寒表证,它可以用。比如当代的很有名的临床专家蒲辅周先生他就有一个走马如胜汤散治疗四季的常见的普通风寒感冒,风寒表证,就是两味药,就是麻黄配伍甘草,就是一个治风寒表证的方。甚至还有把它和牛蒡子这样一些疏散风热的药配伍在一起,组成辛平的解表的药(方),都可以。所以我们书上首先强调它用于风寒表实证,大家要有正确的理解,不能误认为表实证以外的普通风寒表证麻黄不能用,麻黄同样用,而且能够广泛的和其他的发散风寒的药组成不同的发散风寒(的)多种辛温解表的方剂。这个都是共性问题了。那么麻黄的个性呢,就正如我们教材上所讲的,这个药在发散风寒的药当中相对而言,注意是相对而言,它的发汗作用最为明显。前人为了突出它的这一个个性的特点,所以就说它长于开泄腠理,透发毛窍。这个我们书上也有,说它长于开泄腠理,透发毛窍。这个主要是说它有比较明显的发汗作用,这个腠理舒张,毛窍张开更容易出汗。也就是说明它的发汗作用,相对比较强。有的书上就直接说麻黄是发汗解表的第一要药,都是在表述它的这个个性特征。有了这一个个性特征呢,相对而言,所以麻黄在临床上主要就用于风寒表证当中的一种特殊的情况,表实证。这种表实证就是无汗,而且比正常的人出汗都少,而且一般的解表药还不容易达到发汗的这样一个效果,这个把它称为外感风寒的表实证。但是麻黄单用的时候,虽然发汗作用相对而言比较强,但是它的强度仍然非常有限。如果对于外感风寒的表实证,希望用单味的麻黄就能够达到发汗解表的效果,往往临床上不可能。所在临床上往往是和桂枝相须为用。桂枝是我们下面要介绍的第二个发散风寒的药,在这个发汗解表方面,它们互相能够协同增效,都是同类的,性能功效相似,组合在一起能够明显增强发汗解表或者发散风寒的效果,能够有一个互补的优势,所以把它称为相须为用,麻黄和桂枝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相须为用。所以《本草正义》就强调:麻黄与桂枝并行,乃为散寒之用。就是说麻黄必须要和桂枝配伍,这个发散风寒或者发汗解表的作用才比较理想,才比较强。若不与桂枝并行,若,假如说麻黄不配伍桂枝,不与桂枝并行,其不专主散寒发汗也。这是一个很精辟的论述,就是说如果要把麻黄作为一个发散风寒的发汗解表药,就必须和桂枝同用。如果不和桂枝同用,它不专主散寒发汗,它可能对于一些有汗的病证同样可以使用。所以前人常说麻黄是一个发汗的峻剂,比较峻猛的,或者说有汗不得用麻黄,有这样一些说法,其实指的是麻黄汤,不是指的单味麻黄,它把这个汤字省略掉了。所以就是说,指的是麻黄配伍了桂枝以后,我们今后要在《方剂学》当中学的桂枝汤,应该说是一个发汗的峻剂。那么是(否)有汗的患者不能轻用?单味的麻黄并不如此。所以在第一个功效我们就讲了这些内容,把它概括起来就很简单,就是说它的发汗解表也可以叫做发散风寒。一般的风寒表证可以和其他的解表药同用,应用是比较广泛的。但它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相对而言,与其他的发散风寒药比较,它长于发汗,所以主要用于风寒表实证。这个是麻黄作为一个解表药的第一个个性特征。那么第二个个性特征呢,就是结合了它的第二个功效,它有平喘的作用。那么外感风寒外邪郁闭,很容易造成肺的清肃下降的功能失调,而很容易引起气喘咳嗽。所以在风寒感冒当中,风寒表证当中,经常兼有咳喘的症状。如果是这种症状,表实无汗,又兼有咳喘,那么麻黄它既可以 发散风寒,发汗解表,同时又可以通过它的平喘作用,缓解喘咳这个症状,这个就是它的最佳适应症。所以《伤寒论》的麻黄汤治的病证、证候就是这样一个证候。这个就是说麻黄治疗表证的第二个个性特征。这两个个性特征第一点是由它解表的强度,发汗的强度所决定的。这个就一般很难通过推理的方式把它记住,一般这个就要下功夫来记忆。第二个个性特征呢,是利用它的兼有功效,它的另外的功效和主要功效结合起来而体现的。我们在记住了功效以后,象这种特征就很容易记住。所以我们上一节课讲在应用这个部分,它的主治证一般来说,(只要)具有相当的中医学初步基础知识,很容易对应起来。解表就是表证,发汗解表,表实证,很容易对应。这个记忆理解都不困难,重点就要记它的个性特征。个性特征当中尤其是在用其他推导不出来的这种,比如说麻黄的发汗作用强,它是本身客观存在的,这个就是我们在应用一里面重点记忆的。除了这个特征以外,典型的配伍,比如说麻黄治疗风寒表实证的,是和桂枝相须为用的,这个属于典型的。它配伍的临床意义就是共同来增强发散风寒,或者发汗解表,主要用于风寒表证,就这么一个临床意义。这是对麻黄第一个功效就简单的介绍这么一点内容。 麻黄的第二个功效,我们书上就叫平喘。对于这个功效还可以有另外的表述方式,都可以。第一种另外的表述呢就是不少的中药书把它叫做宣肺平喘,在平喘的前面加上了宣肺二字。因为麻黄是一个发汗解表作用很强的(药),那么发汗解表其实它就是一个具有宣肺的这么一个作用倾向。因为外邪郁闭,肺主宣发的功能不能正常的发挥,所以一般的解表药都有宣肺的作用。不能因为我们在有的中药书上只有麻黄这一个药,在功效里面提到了宣肺,就认为只有麻黄能够宣肺,其他的解表药不能宣肺。这个就是把事物绝对了,把它孤立起来了。尽管我们在书上认为麻黄宣肺平喘,只是说正如麻黄的发汗作用一样,相对而言它和其他的解表药比较,它的宣肺作用可能更突出一点,但并不意味着只有它能宣肺,其他的解表药不能宣肺。所以一般的解表药都有宣肺的作用。所以对这个麻黄的平喘前面加不加宣肺,都应该是允许的。加了,突出了它一定程度上的个性特征;没有加,我们都应该知道任何解表药它都有宣肺作用的。另外呢,麻黄的平喘主要是用于咳喘证。这个咳喘证对有外感风寒的邪气外束的,影响了肺的宣发功能而导致了肺气上逆,不能清肃下降。通过宣肺有利于咳喘的减轻,这样子宣肺和平喘就有一个因果关系。通过它的宣散肺气的作用,有利于缓解咳喘的症状。但是麻黄的平喘作为一种功效,它在宣散为主的同时,把它作为一个直接的作用。我们前面讲功效的时候说过,中药的功效是直接的作用,一般不是间接的效果,或者不完全是间接的效果。宣肺作为一个直接的功效,它直接能够肃降肺气。所以麻黄在宣发当中,对肺气它这个平喘作用又直接有肃降的作用,它不是百分之百的宣发。治疗气喘它不都是通过宣肺,而且也靠它肃降肺气这个平喘的作用。基于这一点,也可以不那么过分的强调宣肺,都可以。所以第一点,这个功效的表述,宣肺平喘与简单的只写平喘,没有很本质的区别,关键大家在理解记忆。如果说在这种考试当中,这个都是正确(的)。不能说哪一个就是错误,甚至于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另外一种表述方法,就是麻黄叫做平喘止咳。这个在过去的中药书上,尤其是教材上,这种表述比较少,但是现在逐步的增多了。因为麻黄除了平喘这个功效以外,本身也有止咳作用。这个麻黄的止咳作用从《神农本草经》就开始,《神农本草经》里面就有麻黄止咳逆上气,止咳逆上气的咳就是指的咳嗽,它有止咳的作用。这个上气呢,一般就指的气喘,喘息,这个就是平喘作用。所以麻黄同时具有平喘和止咳两方面的针对肺气上逆的治疗作用。这个在《神农本草经》就有,历代的本草当中,也是很多人强调麻黄的止咳作用。有的方用麻黄不是平喘,而是止咳。比如说现在国家的新药当中有一个药叫做千金止咳丸,就是以麻黄为最主要的药。麻黄在这个方里面的用量比其他的药量大得多,它主要是治疗咳嗽的,不是治疗气喘的。现代的药理学的研究麻黄不但能够平喘,就是缓解平滑肌的痉挛,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表现出很好的平喘的作用,其实也表现出良好的止咳作用。所以从古今,从文献到临床或现代的药理学的研究,麻黄的止咳作用都是客观存在的,有必要加以肯定。但是过去的中药书上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麻黄有止咳的作用,但是从来它的主治证都提的是咳喘证或者喘咳证,并没有哪个书上只说麻黄用于气喘证,都没有回避它能够用于咳嗽证。为了前面的功效和后面的主治能够很好的呼应,前后合拍,那么麻黄的第二个功效把它写成平喘止咳,有好处,更加符合实际,而更加严谨。我认为麻黄的第二个功效把它叫做平喘止咳可能比写为宣肺平喘还更有实用价值,更便于学习、理解和记忆,所以麻黄的平喘实际上就是平喘止咳。当然临床上就是用于咳喘证,就包括了气喘和咳嗽。那么喘呢,就是指的气喘,中医的气喘一个就是指的哮喘,就说支气管的平滑肌痉挛出现的症状,但是在中医学当中的喘比较广义。在说文解字当中什么叫喘,喘,疾息也。疾病的疾,气息的息。喘,疾息也,就是呼吸喘促。所以有的时候把呼吸加快也叫做气喘,这个就是说比较广义一些,所以麻黄可以治疗喘息和气喘,也可以治疗咳嗽。但是它治疗的咳嗽和气喘呢,都是由于肺气壅盛,或者一般说的肺气壅遏,就是说不能宣肃下降。因为各种邪气影响了肺主宣发和肺主肃降的生理功能,肺气不能宣肃下降而上逆于上而出现了咳嗽气喘。这个一般都是属于实证,偏于实证的。所以麻黄在平喘止咳当中,它在宣发当中有一定的肃降的这样一个特征。所以麻黄在药味里边不但是有辛味,这个辛表示它辛能散,它平喘,它可以宣肺,都是一种宣散作用,所以它是以辛为主的。在宣发的同时,它也有一点苦降的能够降泄,比如说止咳平喘,就是一个苦降泄肺气,苦能降泄肺气,所以常常又有苦味。那么为什么称为微苦呢?如果从性能的味来讲呢,它和辛比较次要,苦是比较次要一点的。当然也不排除真实滋味,它这个苦是非常微弱,不很典型。其实麻黄本身从真实滋味它这个辛味也不明显,是后人加进去的,是一个它的性能的辛。所以它既能辛散,又能苦降肺气,它主要是用于肺气不宣的咳喘的实证。结合到麻黄的第一大功效,发散风寒,所以对于风寒外感而引起的咳喘,或者以咳喘为主症,兼有风寒邪气,这个是麻黄止咳平喘的最佳主治证。麻黄止咳平喘的最佳主治证,首选的,就是咳喘兼有风寒外感,或者兼有风寒邪气。它一方面直接止咳平喘,更能够发散风寒,祛除外邪。在这个时候它两方面的功效同时发挥治疗效果,所以是最佳的。但是麻黄呢,它的平喘止咳作用很强,尤其是平喘,在我们要学的药物里面它这个平喘的作用,它的强度都是屈指可数的。我们后面专门要学一章止咳平喘药,和那些药比较起来,麻黄的平喘一点都不逊色。麻黄因为有很好的平喘作用,所以对于气喘不是风寒引起的,这个因为肺热郁闭,肺热壅盛,而肺气不能清肃下降,它也可以使用。但是呢,这种肺热壅盛的咳喘证它是热证,麻黄本身是一个温性的药,又有发汗作用,这种肺热壅盛的喘咳它可能常常有出汗。它这个辛温发汗就不利,可能就成为一种副作用。在这个时候呢,麻黄我们可以通过配伍来制约它的辛温发汗的作用,让它充分发挥它的平喘的功效。常常就和以清泻肺热的药物为主(配伍使用),麻黄和清泻肺热的药同时使用,整个方就成了清肺平喘的方,或者清泻肺热,止咳平喘的方。所以对于肺热壅盛的咳嗽气喘,同样可以使用,但是就注意配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张仲景的麻杏石甘汤,它和大量的石膏来配伍,和石膏配伍,石膏主要清泻肺热,就是使它对肺热喘咳的能够完全合拍。所以麻黄的第二个应用我们书上就是用于咳喘,实际上它是用于肺气郁闭,或者肺气壅遏不宣。这样引起的咳喘基本是都是一个实证,它最佳的是兼有风寒的,那么有肺热的也是可以用的。不管是风寒引起的,肺热引起的,常常都可以配伍杏仁,我们今后要讲杏仁,就是一个止咳平喘药。所以有的书上就说麻黄常常以杏仁为臂助,就是助麻黄一臂之力,所以杏仁就作为麻黄的一个使药,相使的配伍关系。这个不重要,这些大家都用不着记。就包括配伍石膏也不重要,因为肺热喘咳张仲景是用的石膏,我们把它改为黄芩、桑白皮,治疗肺热喘咳行不行呢?其实临床很多医生都是这样用的。因为麻黄石甘汤是一个经典方,当然历代比较高度重视,充分的肯定,这个也有道理。但不是说麻黄治疗肺热喘咳只能配伍石膏,石膏以外的清泻肺热的,现在比如说配伍我们今后要学的鱼腥草,清泻肺热,这个的临床效果也相当好。所以我们主要掌握它这个配伍的方法,这种原则。在我们现在的中药学药物的主治当中的表述,过去有一个不良的倾向,就是完全以方来讲药。比如说麻黄,可以用于肺热喘咳,如《伤寒论》麻杏石甘汤,本品与石膏、杏仁同用,那就给大家造成了一个错觉,好象就只能这样用。那么就局限在这个方的字眼里面,这样学出来的同学们的知识就比较局限,思维比较僵化。所以我们教材的表述又(用)以肺热喘咳,首先要针对它的病因病机,要配伍清泻肺热的药物和麻黄一起组成清肺平喘,或者清泻肺热,止咳平喘的方剂,那么麻杏石甘汤仅仅是例子之一,这样子来认识,这样来对待,这个才比较公正,才比较全面。所以这是一个思维方法,是一个表述的一种方式,但是它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另外要说明一点,麻黄用于咳嗽气喘,那么咳喘呢往往是由于痰多而引起,麻黄本身没有明显的祛痰作用。所以如果是咳喘痰多的,一般的方里面往往要加上祛痰的药。这个属于一般的配伍常识,一般的常识有痰就要治痰,那痰是引起咳喘的根本的原因,当然要配伍。所以这个很容易理解记忆的,我们书上所以又举了有痰的情况要怎么样,加半夏这一类,就是这个意思。就是想告诉大家,痰多的时候它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药。

最后一个功效呢,利尿,也可以叫利水。在中药的功效里面,尿和水是相同的意思,但其他地方的尿和水是完全不同的。在功效里面利尿和利水都一样,通过利尿或者说利水消退的是水肿,所以叫利尿消肿,利尿退肿,利水消肿,利水退肿都可以,两个字也可以,三个字,四个字都可以,这是比较自由的。那么麻黄呢,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但是麻黄的利尿作用并不强,所以在临床上它用于水肿,但是一般的水肿很少使用。那么在怎样的情况下才用麻黄的利尿的功效呢?它主要治疗水肿兼有表邪,或者说兼有表证。这种水肿兼有表邪或者表证的,在中医学当中叫做风水,就是从《金匮要略》开始就把它叫做风水。风水呢,因为它本身兼有表邪,兼有表证,那么有表邪有表证,这个肺的宣肃功能就不能正常发挥。另外我们在中医学基础里面也学了肺能够主水,肺能够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那么宣发功能不能正常发挥,通调水道的功能也受到影响,所以小便也不会通畅,风水,小便不通畅,小便偏少。麻黄对于风水,第一,它可以发散表邪。风寒的,那它可以配伍辛温的,比如说紫苏这一类。风热的其实也可以配伍牛蒡子,或者其他的一些辛凉的药,也是可以的。第一,它可以祛除表邪,可以缓解表证,或者消除表证。表邪祛除了,表证解除了,它可以通过它的宣发和通调水道的功能,就有利于出汗,有利于利尿。另外呢,麻黄本身有发汗作用,通过发汗作用可以使泛溢于肌肤的水湿通过汗液外出,也可以减轻水肿。这个也是排除水湿的一个途径,从毛孔,从腠理从毛窍通过发汗,麻黄的发汗解表,从肌表使肌肤的水湿排出,有利于减轻水肿。通调水道又能够利尿退肿,使小便的量增加。所以它对于风水的病因病机有很全面的针对性,所以它一般在临床上主要是用于风水的。没有风水的水肿用麻黄的情况很少,因为它利尿作用并不强,它没有优势。利尿作用很强的药很多,麻黄用于风水的机理我们书上也是谈得比较清楚的。这个就是我们讲的三个功效和它对应的主治。在教科书上的此外,就说麻黄利用它的发散风寒的作用,它还可以用于风寒郁闭引起的疮肿,皮肤瘙痒,鼻塞不通,或者流涕不止,所以麻黄在临床上用于一些过敏性的皮肤病,用于一些鼻渊,鼻炎,鼻窦炎,尤其是过敏性的鼻炎,现在用得非常广泛。比如治疗过敏性的鼻炎,西药里面也有麻黄素的滴鼻液,都可以。所以我昨天讲这类的药称为祛风药比称为解表药好,这个就是个例子。如果称为解表药,那麻黄只能治疗风邪引起的表证,只有解表(治表证)这么一个适应证。如果把它认为是广义的祛风药,风引起了很多的病证,郁闭肌肤引起瘙痒,郁闭肺窍引起了鼻塞不通,它可以疏风止痒,疏风通窍。这样子记忆起来就非常的方便。所以利用它温通的性质还可以用于其他寒邪凝滞经脉的一些症状,这个不要求,我们都作为此外的来对待。 麻黄下面还有一个用法用量,我们昨天讲了用法用量呢,只记特殊的,不特殊的我们在总论或者在概述当中已经谈了,那么最通常的用法中药就是作汤剂。所以凡是没有加说明特殊煎煮的,都是作为汤剂,这个就用不着大家记。麻黄呢,它也不是有毒的药,量也不特殊,这个就是麻黄的用法用量,没有特殊性,用不着大家专门去记忆,只是在用法里面它的炮制 品,我们作为一个临床医生要掌握。一般这个麻黄生用,注意,我们见到的一般都是麻黄的草质茎,下面有比较粗的木质茎,很粗,面上有那种棕褐色的,或者棕色的那种比较粗的木质茎,这个长的木质茎,因为麻黄长在一些沙质地里面,它的叶片已经退化了。其实它的叶片就包裹在它的结,麻黄的结上,已经退化成一个薄膜状了。这个在植物学里面把它叫做鳞叶,就是鱼的鳞甲,鳞片那个鳞,鳞叶,只有两三毫米包在茎上,成了一个薄膜状,因为它减少水分的蒸发,所以实际上用的是草质茎。直接把它采了,阴干,保证它的质量,把它切断了,一段一段的,这样子用它的发汗作用比较强。现在研究它的发汗与它含的挥发油关系最为密切,生用挥发油没有受到破坏,没有减少。另外呢,麻黄如果用蜂蜜来炒,就叫炙麻黄或者叫蜜炙麻黄。这样在炒的时候它里面的芳香油可能有一定的损耗,相对来说,它发汗解表的作用就减弱了,它的平喘止咳的作用就相对增强了,而且蜂蜜本身有一定的平喘止咳作用。所以说没有外感风寒,比如说肺热咳喘,一般就用蜂蜜来拌炒,用的是炙麻黄。那么麻黄整个用它这个草质茎,前人认为这个作用比较峻猛。如果把麻黄捣绒,就把它捣绒就象我刚才讲的象乱麻一样,它的药性就变得相对的缓和一些。因为这个捣绒主要就把它茎髓里面的一些成分很容易变成粉末状,然后把它去掉了,剩下来的就是外部的纤维为主。这样子它的有效成分去掉了很多,所以它各方面的作用都有所缓和,所以一般就认为适合于儿童,或者适合于老人,对耐受性比较小的这种情况作用比较缓和。但是有的人提出,既然你把很多有效成分丢掉了,能不能减少用量?不用那么多,它就不峻猛了,也比较缓和了,当然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但是不是完全相等,麻黄绒和减少用量以后,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这是关于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我也是说的要记特殊的。共性的问题,也是在概述当中一次解决了。概述当中我们讲了证候禁忌,证候禁忌那么对于发汗解表药来说,汗多的不能用,辛温的药一般热证要慎用。汗是人体的津液化生的,津液受伤的人,一般使用麻黄要小心谨慎。象这样的一些都是属于共性的问题,还有我们在讲使用注意的共性呢,解表药原则上不宜久煎。但是今后在《伤寒论》上,大家看了麻黄都要先煎。其实麻黄相对于其他的解表药来说,它的成分溶出比较缓慢,而且它的挥发油相对比较稳定,它与很多药相对而言它是可以适当的先煎的。但是对于真正需要先煎的药,那麻黄还是不能先煎的。所以对于麻黄一般不强调,回避这个问题,到底先煎或者不先煎的问题,就是说它介于很多药之间,和典型的解表药它好象可以适当的久煎,对典型要久煎的药好象它又可以就是不必先煎,就是这么一个回避的问题。一般现在的教科书上都不提,我们今后学《伤寒论》,或者那些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以他们讲的为准,我们这里也记不了不那么多。麻黄在注意使用特殊的地方,过去就认为是个峻药,比较峻猛,不能轻用。现在发现它的主要的不良反应一个是它能够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另外它能兴奋中枢,对于失眠的患者它可以加重失眠。所以我们书上主要就强调了它的特殊的使用注意,对高血压和失眠的患者,在临床使用的时候要慎用。这个是其他解表药没有的,麻黄有,那么我们就只记这一个个性的,特殊的。所以前面我就以麻黄为例,讲的内容多一点,耽误的时间也多一点。就是为了说明我们在学习具体的药的时候,哪一些是特殊的,是个性的;哪一些是共性的,怎样把概述的内容和药物的内容结合起来;怎样来区别哪些是中药的知识,哪些是其他学科里面的知识,这是它的基本内容。那么为什么在概述当中我们要把功效主治放在前呢,因为把功效主治为核心掌握了,我们就可以通过功效主治来分析理解记忆它的性味归经。麻黄是一个散的药,是一个发散的药,辛能散,所以它应该有辛味。它的止咳平喘和利尿有苦降的作用,所以就是辛苦的。至于这个微字你记得住记,记不住你不记。你就说麻黄是辛苦,这个不是原则问题。如果说象这样的你都要计较,那中药学没有办法学。所以它的基本味就是辛苦,然后就是它的归经,它治疗的表证。表证按照脏腑辨证它属于肺的,肺系的病证,咳喘是肺典型的常见的症状,所以这两个功效和它对应的两个主治证那么就归肺经。它利水退肿呢,利尿,排尿是膀胱的功能,所以它这个功效或者主治,第三个功效和主治归的就是膀胱经。所以根据麻黄的功效和主治,这个性味归经根本不需要去死记硬背,根据(功效主治)就把它推出来了。所以以功效为核心,上可以联系性能,或者概括性能;下可以联系主治。在应用当中文字最多,抓住重点,掌握中药学本身的一些要点。麻黄实际上你把每个属于中药学的要点把它精减下来,可能也就二三十个字,尽管书上有这么一大页。这是关于麻黄的基本情况。

第二个药,桂枝。桂枝是以樟科植物肉桂树,我们今后在温里药当中要介绍一味药,叫做肉桂,是一个高大的乔木树。在我们国内,主要产在广西,最好的是产在越南,越南的清化省,是最有名的。把它当年生的幼枝把它割下来,直接切片,就是肉桂树的幼嫩的枝条,所以称为桂枝。枝是它的入药部位,桂是它的树木的植物的来源。桂枝功效(是)发汗解表,这和麻黄一样,也可以叫做发散风寒,它也有发散风寒药的共性,也可以广泛用于一般的风寒表证。那么桂枝作为一个发散风寒药的个性特征,就是我们书上讲的它的发汗作用较麻黄温和一点,在临床上风寒表实证和表虚证都可以使用。这是桂枝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特征,风寒表虚证、表实证都可以用。那么对于外感风寒的表实证,桂枝作为麻黄的一个辅助药相须为用,为什么相须为用呢?前人就认为麻黄主要在开泄腠理,透发毛窍,就把汗孔打开,让它舒张容易出汗。而桂枝呢,它可以畅旺营血,使营血能够畅旺于肌表,人体的汗液是营阴在阳气的作用下化生的,排解于外,那么就是为汗液提供物质基础。就象我们现在的一个储水的水缸,一个水笼头。麻黄呢,主要就把笼头拧开;桂枝主要在储水的水缸里面加水,增加水的压力,使水源泉不断,就这么个意思。所以这里就互相取长补短,相须为用。两个药配伍在一起,对于外感风寒的表实无汗是一个很好的、很常用的一个方。大家就记住这一点就行了,对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它和麻黄不管说它发散风寒也好,说它发汗解表也好,都是相须为用。至于这个机理,一个是开泄腠理,透发毛窍;一个是畅旺营阴。这个供大家参考,前人有这么一个说理,有说理的这么一种结论。这个大家能记就记,不能记今后《方剂学》要讲一个麻黄汤,其他的比如说《伤寒论》,这些还要讲。那个属于其他学科,更主要的是属于《方剂学》的内容。这个就简单记住这样一点。

对于风寒的表虚证,什么叫做表实和表虚?这里的实和虚,不是我们八纲辨证当中的虚实的虚,是讲的肌表的一种状态,两种不同的状态。这两种不同的状态呢分别把它称为表虚或者表实。如果按照虚实辨证,表实证和表虚证都是属于实证的,都不是虚证。我们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比如说这里有一个门,这个门现在关得非常严,就说这个门关闭得非常严实,没有一点缝隙,这个门关闭得严严实实的,就是说肌表那个腠理,毛孔的一种状态,闭合得很紧。因为寒邪收引,收引了以后,那个毛孔就闭合,这个很严实。另外一个,如果说门有一个缝的时候我们一些文学作品当中,说这个门是虚掩着的,门是虚掩的,说这个关得严实和虚掩同样的都是这个门。这个门没有改变,只是它的状态有一点不一样,关紧没有关紧,是不是完全封闭。所以这个表实和表虚就是外感了风寒以后,是不是有汗为主要判断。不容易出汗,那就叫表实证;如果说外感了风寒,其他症状完全相同,但是患者有自汗,自己觉得好象在出汗,这个呢他的肌表就处于一种不固密的这样一个状态,所以称为表虚证。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实证,因为邪气甚则实,这种外感风寒的表实虚证也是邪气实的,它本质上是实证,所以不能误解为表虚证就是虚证,表实证就是实证,都是实证,都是邪气甚的病证。那么对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呢,桂枝常常和白芍配伍使用,这个也是比较特殊的一个配伍。在这个配伍当中,桂枝仍然是发散风寒,或者说发汗解表,祛除郁闭在肌表的风寒邪气,是一个祛邪的作用,和治疗风寒表实证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这个外感风寒的表虚证由于它营阴不能固守,而造成有自汗,有汗出的。这个白芍呢,我们今后要学,它能够敛阴止汗,针对这个自汗是用白芍来减轻这个症状。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它的病理机理,在中医学里面把它叫做营卫不和,失掉了调和的状态。如果营卫调和呢,它就不应该有自汗的症状。它有了自汗的症状呢,营卫失掉了调和的正常的状态而称为营卫不和。那么这个桂枝配伍了白芍,它能够治疗营卫不和的外感风寒的表虚证,所以也就说桂枝配伍白芍称为调和营卫。这个调和营卫呢,就是桂枝配伍白芍以后,或者说桂枝汤的这样一个复方的功效,不是桂枝单味药的功效。所以不能说桂枝能够调和营卫,也不能讲白芍能够调和营卫,而是桂枝配伍了白芍以后,这个特殊的配伍,或者说这个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大家在中药学就简单的就记住,这个调和营卫就是对表虚证,外感风寒表虚证的治疗作用,更多的以后《伤寒论》里面、《方剂学》里面去讲。那么在《伤寒论》里面张仲景就把这个调和营卫用一个特殊的术语来表示。用什么术语呢?叫做解肌。就是那天背给大家听过了《伤寒论》里面有一条经文:桂枝本为解肌,就说的是桂枝汤,这里不是说的桂枝这一味药。桂枝本为解肌,就说桂枝汤具有解肌的作用,也就是说具有调和营卫的作用。其人恶寒发热无汗者,那就是表实证。不可与之也,在这个时候呢,外感风寒表实证适合的是麻黄汤,如果你用桂枝汤显然是不对症,所以不可与之也,不适合。所以张仲景的本意,桂枝汤能够解肌,能够调和营卫。我们现在很多的文献里面,从古到今都有这种情况,把桂枝的功效叫做发汗解肌,不叫做解表,首先就有违张仲景的原意。张仲景不是讲的桂枝单味药能解肌,而是讲的复方能解肌。所以首先我们就违背了张仲景的原意,更加上解肌这个术语,在中药的功效术语里面随意性非常大。至少在我们教材里面还会涉及到什么葛根的解肌,还有其他的石膏的解肌,但正如上一次我说过,陶宏景就认为发汗就是解肌,麻黄为疗伤寒为解肌第一要药。陶宏景认为麻黄是最好的解肌的药,因为它发汗作用最强。这个解肌和张仲景的解肌完全不同,所以我建议在中药的桂枝的功效里面,不能称为发汗解肌,只能叫做发汗解表,或者叫做发散风寒。说明一点,这个是桂枝最主要的个性特征。另外有一个附带的特征,就是由它能够温助阳气作决定的。如果阳气虚的患者感受了风寒,那么桂枝一方面发散风寒,有利于温助阳气,扶持人体已经亏虚的阳气。所以在一些助阳解表的方里面,适当的加上桂枝也有好处。桂枝在解表方面也可以看成是比较次要的一个特征,这个特征也是由于它兼有的功效所决定的。我们这节课就介绍到这个地方,剩下的内容下一节课再来介绍。 桂枝的第二个功效温通经脉,也可以把它写成温经散寒,温经散寒或温经通脉,是一个意思,它都是对经脉受寒的一些病证的治疗,对这个概括出来的一种作用。对桂枝而言,这个温通经脉的功效或者说温经散寒的功效,在临床上的主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用于寒凝血瘀证,寒邪凝滞在血脉当中,在《内经》里面就谈到了血液的一个特征呢,就是遇寒则凝。血脉受寒了最容易凝结而成为瘀血,所以寒凝血瘀是瘀血证当中很常见的一种情况。桂枝本身不是活血化瘀药,但是它有助于消散血脉当中的寒邪,使血脉流畅,所以它常常配伍活血化瘀药,治疗寒凝血瘀引起的月经失调、痛经或者说癥瘕甚至于跌打损伤,很多瘀血证,如果是属于寒证,桂枝配伍活血化瘀的药。大家就是说清楚这一点,它本身没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一般不这样认为。而认为它主要是驱逐了血脉当中的寒邪,有助于增强活血化瘀药的活血化瘀效果,所以常常和活血化瘀药组成复方。这个今后大家在方剂里面这种情况比较多,为什么很多治瘀血证的方当中加桂枝呢?它又不是活血化瘀药?那主要就是取其在这个地方温通血脉(的作用)。另外就是用于风寒痹证,这个痹证我们后面要讲,就是风寒湿邪凝滞在了人体的关节、经络这些部位。桂枝本身也不是祛风湿药,但是它和祛风湿药同用,也是认为它能够增强祛风湿的效果,所以在治疗风寒痹证的很多方当中也有桂枝。这个功效和它的主治容易理解记忆。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它这个温经通脉又叫温经散寒,它的主治或者说它的应用是两个方面,瘀血证和寒痹证。但它本身不是活血化瘀药,也不是祛风湿药,所以治疗这两个病证,要分别和活血化瘀以及祛风湿的药同用,就注意这样一点。第三个功效温助阳气,温助阳气的这个功效,在很多的中药学上把它叫做温阳化气。这两种表述方法, 其实它的内涵宽窄不一样,温助阳气内涵比较宽,温阳化气,它的内涵比较局限,所指比较狭窄。这两者比较起来,应该说温助阳气要更为准确一些,因为桂枝它本身就可以称为一个温阳药,或者助阳药,也可以。我们书上的温助阳气就是一个不典型的温养阳气,主要是因为桂枝的作用比较温和,比较微弱,是相对于它的干皮就是以后要学的肉桂,肉桂就是一个补阳的药,能够温补阳气。它的温补阳气的作用不如它的干皮,要微弱一些。所以在文字上就加以区别,它仅仅是一个温助,不是温养、不是温补。不典型的温补阳气,温养阳气,称为温助阳气。但是阳气虚在人体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当然我们在脏腑辨证里面,与阳气虚衰有关的脏腑主要是肾,肾阳为阳气的根本,元阳之所在。另外有心阳、脾阳亏虚、虚损的病证。尽管桂枝不典型,但是对于各种阳虚证,它都可以在相应的治疗方当中使用。比如说治疗肾阳虚的,当然肾阳虚有很多病理变化,这个我们在讲补阳药的时候再讲,因为肾阳本身就有很多生理功能,肾阳虚了,这些相应的生理功能可能都会受到影响。比如说肾能够主生殖,肾能主生长发育,肾能主骨,肾能主水,等等,那么这样,阳气虚了这些生理功能可能都会降低,都会表现出不同的阳虚证,肾阳虚证。尽管桂枝的温阳作用不如肉桂,但是对于各种肾阳虚证桂枝是可以用的,和我们以后要学的补阳的药(同用),比如说今后大家学《金匮》的肾气丸,那本身也用桂枝,在药名里面,所以一般的肾阳虚证都能用。心阳虚引起了心脉瘀阻或者胸痹疼痛、心悸这样一些(病证),桂枝也是能用的,就包括张仲景也在使用。另外脾阳虚,脾阳虚脘腹冷痛,大便溏泻,食欲减少,消化不良等等,桂枝也能温助脾阳。所以凡是人体阳气亏虚的所有病证,其实桂枝都能使用。所以我们书上在应用

(三),就谈的是用于阳虚证,这个阳虚证是泛指。所以在下面我们就明确的提出了,本品甘温可助心肾脾之阳气,其温煦之力较肉桂缓和,但仍常用于以上三脏的阳虚证。下面就举了心阳虚怎么怎么样,可以怎样配伍,这些具体的大家用不着记,只是记它对心脾肾的阳虚证原则上都是可以用,这一点和肉桂只有强弱之分,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就是我们把它称为温助阳气的理由。如果把它(这个)功效改为温阳化气,好像就局限在肾与膀胱虚寒,膀胱的气化不行而引起了痰饮、水肿或者《伤寒论》上的蓄水证。所以有的中药书上桂枝温阳化气,它的主治就是痰饮、蓄水或者水肿。那就把桂枝的温阳作用局限了。造成这个的原因就是在表述的时候它就是以张仲景的五苓散为核心,或者以《金匮要略》的苓桂术甘汤为核心,就以这两个方把桂枝的作用给局限在这里。其实从古到今它应用包括了温阳化气,肾与膀胱虚寒气化不行引起的水肿、痰饮或者说《伤寒》的蓄水证。它有阳气亏虚,其实桂枝完全可以用。它就是在阳虚诸证里面的一些特殊的例子。所以这两种表述方法现在在我们用的教材上都有。所以同学自己可以来判断,你愿意怎么记都可以,你认为是温阳化气,它主要是用于痰饮、水肿未尝不可,它本身就有这个作用,也能治疗;那么你要认为它温助阳气,可以用于各种阳虚证。肯定还是有一个准确与不准确的问题。这个就是关于桂枝它的三大功效,和它的基本的应用的情况。桂枝的药性里面辛温和麻黄一样的,它是治寒证的,所以是温性的药,(是)发散的药,是辛味的药。为什么桂枝有一个甘?因为助阳属于补虚的范畴,甘能补,属于补虚的范畴。本身桂枝的滋味那是辛甘,确实带一点微甜的味,但是我们这里更主要是强调作为性能的味。为什么一直要把甘味保留下来?就是(由于)这个功效,它属于补虚的范畴,甘能补,体现了这么一个五味的理论。归经呢,解表是肺经,寒凝血瘀它主要是肝经,另外它温助阳气,当然你加上脾可不可以呢?完全可以,也不错。所以桂枝的归经比较多,你五脏全写上一点都不错。桂枝在这个用法,用量有一点特殊,就是很芳香,相对于麻黄来说,我们尽管教材上没有写,不宜久煎。那久煎,它是含芳香性的挥发油,所以这个是它的共性,也可以说是这一章药的共性。在使用注意当中,它和麻黄一样发汗解表,汗多的不能用,津液受了伤的也不能用,是个温性的药,热证要避免使用。这个都是属于共性的。桂枝在使用注意当中的个性呢,有一点属于它的个性,就是我们在书上谈到了血热妄行的。比如说温热病阴虚火旺证,它是温性的药,这个都属于共性的。就是它使用注意当中,59页,它能够动血,对血热妄行,就是说桂枝在发散风寒药当中它是一个长于入血分的药,长于入血分,其他的很多都是以(入)气分为主,或者入血分都不典型。桂枝是以入血分为主。那么入血分的温性的药,而且温性还是比较强的,所以它就容易动血,血热妄行的那就加重出血的一些症状。所以在发散风寒药当中如果要考桂枝的这一个知识点,就是它特殊的使用注意,常常就是要考这个血热妄行,尤其应当禁用的以下药当中,当然以下药主要是指的发散风寒的药,考的就是这一点,它长于入血分。所以血分有热的,桂枝尤其不能使用,这一点要注意一下。然后麻黄和桂枝是很经典的两味药,其中有一些问题可能以后同学们会碰到,所以有几个问题也有同学问到,我说一下。一个就是在张仲景的著作当中,麻黄有一个去节,一般的处方里面都有个去节二字。刚才我们看了麻黄那个图,那个草质茎,那个有节,一般这个节可能就是二三厘米,这个地方就是属于节。有的人认为去节就是把这个地方去掉,因为麻黄的这个直径,本身这个草质茎的直径就那么二三个毫米,或者三四个毫米,很细的。要去掉这个地方是非常费时的,一个人一天可能去不了多少节。现代研究这个麻黄的这个节,可能占整个麻黄药材的总的重量不到百分之三,而且这个节的化学成分和节间的化学成分没有质的区别,只是含量要少一点。基于这样的原因,一个是很难去,很费人工,另外它又不会影响疗效,所以在当代的处方里面一般不去节了。如果你医生在临床上你照张仲景的方,写上麻黄去节,可能药房也不会理会你,根本他给你的药仍然是有节的,不可能是真正有去节的。但是张仲景的去节是不是要求就真正去这个节呢?可能还有另外的角度来考虑。因为在宋代的一些,和唐代也有,这个书上,它的去节还是张仲景的原方,它是去根节,在去节的前面加了一个根。因为麻黄是个灌木状的,它的这个木质茎或者根茎,有的时候就是横的长在地下,草质茎就在地表,长在横生的根或者根茎上面,由于草质茎的反复一次又一次的把它割取来作为药用,最后在木质茎和草质茎的地方就膨大,就形成很多节状。有的在采收药材的时候为了增加药材的重量,光是草质茎是很轻的,就把膨大了的粗的木质茎的部分,因为它是横生的,古人认为那是根,所以把那个重量很大,又不能作为麻黄使用,把它去除干净。那就是我们讲炮制的意义当中,去掉非药用的部分保持药材的纯净,有利于称量的准确。所以这个应该说很有道理,在唐宋的一些书上明确的是指的去根茎、根节。那么这是不是张仲景的原意呢,不清楚。反正一句话,如果是去这个草质茎的节,现在没有必要。混到里面的另外的一种根茎、根节,也就是那种木质茎,应该去掉。那个很容易去掉,因为很粗,颜色也不同。这是一个问题,关于去节的问题。另外麻黄在煎煮的时候要去上沫。为什么要去上沫呢?原书没有讲,后来有人讲就是这个沫令人心烦。那去了以后,就没有令人心烦的这样一种情况。有人就对这个问题专门做过实验,他就专门吃麻黄煎熬的上沫,他说没有心烦。其实我是这样理解的,供大家参考。第一,任何药不光是麻黄,这在中药煎的时候,水要沸腾的时候上面是不是都有很多泡沫。任何中药煎的时候都有沫,那沫浮在上面有时候这个药就要溢出在药罐外面,一般都要把它去掉。那个沫看(上去)好像很脏,那有的人看见那种比较脏的形状好像有一点心烦。不是因为麻黄的沫(令人)心烦,而是其他的沫对这类的人,他同样要心烦。但是是不是真正有人服用了麻黄会心烦呢?我刚才讲麻黄的使用注意,它(使)中枢兴奋,失眠的患者加重他的心烦不眠。可能他把有一些失眠患者服用了麻黄,那种心烦不眠加重了找不到原因。在古代因为他不能量血压,或者找到根了,就认为这麻黄沫吃进去了可能他心烦了。这是我的理解,对不对,这个只能供一个参考。另外桂枝在张仲景的方当中都有去皮。曾经提到过,在张仲景的时代,一直到唐宋包括到了明清的主要的药材桂枝,用的是比较大的桂枝、肉桂树的枝皮,把它剥下来作为桂枝用,这个在古书上说得很清楚,说张仲景用的桂枝是枝上之皮。比较大的枝皮面上就有栓皮,就是比较粗糙的,把它刮掉,并不是把现在的桂枝的树皮剥掉。现在我们有的人就望文生义,就把桂枝外面的树皮去掉了只用里面的木质部分。其实桂枝的药用的价值主要在树皮,里面的木质部分的有效成分的含量非常低。去掉了树皮,光用木质部分,估计与朽木无殊,它的作用很微弱的。所以这个去皮是去的栓皮。因为药材发生了变化,现在的桂枝不需要再去这种栓皮,因为当年生的嫩枝条上面已经没有栓皮。那么为什么认为是栓皮呢?因为陶弘景就有一个解释,“所谓去皮者乃去皮上虚软甲错之处”,皮上就是皮的表面,虚软甲错就是现在我们指的栓皮。比如说我们看松树、柏树,那面上都有一些很轻的,很空疏很粗糙的,一般的皮类的药材都要把它去掉。如果说张仲景是叫你把这个树皮去掉,那么在张仲景的方中有一个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后面去皮,厚朴后面也要求去皮。厚朴本身是用皮,再把皮又去掉了,用什么?那显然不是把真正的树皮去掉,这就是张仲景的方当中自身就能证明,它不是去树皮。因为厚朴本身就用皮,用皮再去皮那也只能是去栓皮。这是因为以后会涉及到,也有同学问到,所以我就把这一些问题说一下,供大家参考。

第16篇:中药学总结

秦汉——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秦汉时候

上中下品味 365

现存最早药学专著

首次总结汉前成就

奠定中药理论基础

体例样式后世范模

南北朝——雷公炮炙论

时代:南朝刘宋时代

作者:雷敩

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晋参鲁胶兼浙贝 (3)包煎:粘性强,粉末状及带有 绒毛的药物。 炮制的方法: (4)另煎:贵重药材。 修制(5)熔化(烊化) 水制(★水飞:是借药物在水中的沉(6)泡服: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易破坏药效 火制(炒、炙、烫、煅、煨) (7)冲服 水火共制(蒸、煮、炖、潬、淬)其他 (发芽,发酵,制霜、精制、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药拌) 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 表药升 降 浮 沉 麻黄:宣肺平喘用于喘咳实证:

隋唐——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唐代苏敬

最早药典首次官修

图文并茂开创先例

唐代成就大型格局

宋——证类本草

证类本草宋代代表

唐慎微著厥功非小

图文并重方药兼收

承前启后奠基纲目

金元——饮膳正要

年代:元代

作者:忽思慧

饮食疗法 的专门著作

明代——本草纲目

成书年代:明代

作者:李时珍

药味数:189

2清代——本草纲目拾遗

成书年代: 清代

作者:赵学敏

药味数:新增药物数最多

道地药材特点:

历史悠久产量宏丰

炮制规范疗效可靠

地域特点:

东北人参细五味

河南菊地药牛膝

广东陈砂苏薄荷

四川黄连乌芎贝

宁夏枸杞甘当归

青海大黄蒙黄芪

云南三七与茯苓

1升降浮沉指药物对机体向上、向风寒症配杏仁 外、向内、向下的四种不同作用趋向 肺热症配石膏 2诸花皆浮,旋复独降。诸子皆沉,桂枝:发汗解肌:风寒表证 苍耳独升 表实无汗配麻黄表虚汗出配白芍 归经 紫苏:治疗风寒感冒轻证及风寒表证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 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比较 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麻黄与桂枝都是常用的辛温解表药,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均味辛性温、归肺膀胱经,皆能发汗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解表,同可用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不 同之处在于: 药物七情的定义麻黄 ── 重在宣肺,发汗力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 大,宜表实证,并能宣肺平喘、利水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 消肿 。 相使者,我之佐使也;桂枝 ── 重在温通阳气,发汗相恶者,夺我之能也; 力缓,表实、表虚均宜。又能温通经相畏者,受彼之制也; 脉、温通胸阳,通阳利水、温中散寒相反者,两不相合也; 羌活:上半身风寒湿痹,头身肩背疼相杀者,制彼之毒也。 痛独活: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十九畏歌 湿者硫黄原是火中精, 白芷:善除阳明经湿邪而燥湿止带。治疗寒湿下注,白带过多者。 水银莫与砒霜见, 细辛:阳虚外感,恶寒发热、无汗、狼毒最怕密陀僧; 脉反沉者巴豆性烈最为上, 麻黄、香薷、浮萍:既能发汗解表偏与牵牛不顺情; 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 丁香莫与郁金见, 香薷:适用于暑天贪凉饮冷 ,症见牙硝难舍京三棱; 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脘满川乌草乌不顺犀, 纳差,苔腻,或恶心呕吐,腹泻者 人参最怕五灵脂; 生姜、紫苏:既能解表散寒,又能结官桂善能调冷气, 鱼蟹毒 若逢石脂便相欺, 生姜:能解生半夏、生南星毒 大凡修合看顺逆, ★发散风寒药小结 炮爁炙煿莫相依。 发汗解表: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 薷。 汤剂的煎煮方法 祛风解表:荆芥,防风。 (1)先煎:金石、矿物、介壳类等。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羌活,藁本。 (2)后下:气味芳香以及久煎易破解表宣通鼻窍:白芷,细辛,辛夷,苍坏其有效成分的药物。 耳子。 1

牛蒡子:为治疗风热郁闭,咽喉肿痛,黄连、吴茱萸:肝郁化火,肝胃不和京大戟泻下逐水力强,红芽大戟消肿大便秘结者首选 之呕吐吞酸宜选用。散结力胜。

薄荷与蔓荆子的共同功效:疏散凤连翘:功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有木瓜:既能舒筋活络,又善化湿和胃热、清利头目 “疮家圣药”之称。 以治吐泻转筋。

薄荷、牛蒡子、蝉蜕的共同功效:比较大青、板蓝根、青黛: 秦艽:既可以治疗风湿痹痛,筋脉拘发散风热、利咽透疹 三者大体同出一源,功效亦相近,皆挛,骨节酸痛,又可以治疗骨蒸潮热,桑叶、菊花的共同功效:疏散风热、可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疳积发热。祛风湿作用好,且被誉为清肝明目、平抑肝阳 大青叶凉血消斑力强;板蓝根解毒利“风药中之润剂”。

菊花有白菊花和黄菊花之分。黄菊花咽效著;青黛清肝定惊功胜。 威灵仙:祛风湿、止痹痛,善通行十偏于疏散风热,白菊花偏于平肝清肝栀子:能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二经脉。

明目。 烦,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川乌: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作柴胡常配伍黄芩:为伤寒邪在少阳,夏枯草:可用于肝阴不足,用,尤宜于寒邪偏胜之风湿痹痛。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至夜尤甚者 汉防己与木防己均有袪风湿、利水之眩者首选 白头翁:清热解毒药中,常用治热毒功。但汉防己偏于利水消肿,木防己★发散风热药小结 血痢 偏于袪风湿止痛。

发散风热、利咽透疹:薄荷、牛蒡蒲公英:治疗乳痈之要药。用治乳痈

子、蝉蜕 肿痛。 防己、木瓜、五加皮:均可以治疗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射干:既可以治疗治咽喉肿痛,又可水肿、脚气。

桑叶、菊花 以用于痰盛咳喘。 防己与五加皮共有的功效:祛风湿、解表升阳:柴胡、葛根、升麻 山慈菇:有解毒散结消肿之功,近年止痹痛、利水消肿。

解表除烦:淡豆豉 来本品广泛地用于癥瘕痞块遗精和佩兰: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蔓荆子、薄多种肿瘤。 口臭宜选用

荷 生地黄:既能清热凉血,又能养阴生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津。 草果:既可以燥湿温中,又可以除痰清 热 药 玄参:既可以治疗温毒发斑,又可以截疟。

石膏配知母:用于温热病壮热、烦渴、治疗津伤便秘。 砂仁:古人曰其:“为醒脾调胃要汗出、脉洪大等实热亢盛之症。 牡丹皮与赤芍作用的共同点:清热药。”

栀子: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凉血、活血散瘀 厚朴:苦燥辛散,能燥湿,又下气除黄芩:泻火解毒,清热安胎 紫草:治温毒发斑,血热毒盛,斑疹胀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

黄连:善去脾胃大肠湿热,为治泻痢紫黑。 豆蔻、砂仁同为化湿药,常相须为

要药。 紫花地丁:以治疔毒为特长 用 。但豆蔻化湿行气之力偏黄芩:长于清中上焦湿热。治湿温、漏芦:用于乳络塞滞,乳汁不下,乳中上焦,而砂仁偏中下焦。故豆蔻温暑湿证,湿热阻遏气机而致胸闷恶心房胀痛,欲作乳痈者的清热解毒药物 中偏于胃而善止呕;砂仁温中,重在呕吐、身热不扬、舌苔黄腻。 土茯苓: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脾而善止泻。黄连:长于清中焦湿热。治湿热阻滞善于治疗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

中焦,气机不畅所致脘腹痞满、恶心而致肢体拘挛、筋骨疼痛者。

呕吐。尤善清泻心经实火,可用治心鱼腥草:清解肺热见长,又具消痈排

火亢盛所致神昏、烦躁之证。 脓之效,故为治肺痈之要药。

黄柏:长于清泻下焦湿热。用治湿热败酱草、大血藤:治疗肠痈的首选

下注之带下黄浊臭秽;或者治湿热下药物

注膀胱,小便短赤热痛。既可以治疗青蒿: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

湿热黄疸,又可以治疗骨蒸劳热、盗长于清透阴分伏热,为退虚热之要药

汗、遗精白薇:清退虚热,解毒疗疮

黄芩:善清泻肺火及上焦实热,用治地骨皮:既善于退虚热,又可以清泄

肺热壅遏所致咳嗽痰稠,可单用。 肺热。

龙胆:既可以治疗肝胆湿热黄疸 ,大黄善治热结便秘,巴豆善治冷积便

又可以治疗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秘。火麻仁善治肠燥便秘。

痛口苦 ,还可以治疗肝经热盛,热生大黄泻下力强,久煎则泻下力减

极生风所致之高热惊风抽搐 弱。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

金银花: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凉血,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大黄炭

止痢。金银花生品长于疏散风热、清则多用于出血证 。

泄里热;炒炭宜用于火麻仁: 既能润肠通便,且又兼有滋

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 养补虚作用。

第17篇:中药学求职信

尊敬的某某领导:

您好!

我叫徐XX,自高中毕业后,带着童年的梦想,成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峨眉学院成大中药学07级1班的一名学生。如今怀着青年的理想,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有意从事营销工作。

为了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我积极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在个人素质修养方面,我都努力提升自己。在老师的教育培养及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掌握了GSp认证技术、药品鉴定技术、药理学、医药商品学、市场调查分析等药品营销技术;并熟悉的掌握了办公软件office、word操作技术,通过了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在生活中我勤奋踏实、诚实守信,人际关系较好;性格上我温和开朗、稳重宽厚,适应能力较强。在班上担任纪律委员,得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对工作认真负责,对自己严格要求,始终遵循少说大话,多做实事的做事原则。

深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坚信只有多层次,全方位发展,并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才符合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利用暑假在泸州百信药房做实习营业员期间,从一定程度上对部分药品的品种、规格、贮藏、功效及当地居民常用药情况有一定了解,从中培养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和遇事应变能力。

我班凭借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精神在2007年“12.9歌咏比赛”中获团体优秀奖;在2008年校园艺术节拔河、团体操比赛中分别获第3名;以及我所在的2-6寝室曾获“优秀寝室”称号。身为优秀班集中的一员,我感到无比自豪。

我充实的头脑、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是永远的财富。您的选择是我的期望,给我一次机会还您一份惊喜!

此致:

敬礼!

自荐人:徐先生

20XX年XX月

第18篇:中药学总结

中药学

巴豆的功效是(清热解毒) 白芍的功效是(益气 )

白芍缓急止痛宜配伍A)甘草 白芍主治D)阴虚阳亢

补骨脂的功效是(止汗)

苍术可以治疗的病证A)湿阻中焦C)风湿痹证D)风寒挟湿 柴胡治疗少阳证,寒热往来,宜配伍A)黄芩

常用治阴虚内热、骨蒸劳热,以及肠燥便秘的A)生地黄 沉香治疗喘证取的功效是 B)纳气平喘 当归可用于治疗(阴虚发热)

独活的功效是(去借纸)B)袪风湿D)解表E)止痛

附子的功效是(不散会)A)补火助阳B)散寒止痛E)回阳 功能清热解毒、排脓,善治肺痈、肺热咳嗽C)鱼腥草 虎杖的功效是(E化痰止咳) 黄连的主治证是(风湿热痹)

黄芪与白术均具有的功效是 B)补脾气C)利水 D)止汗 黄芩具有的功效是(E清热燥湿)

既能发表解肌,又能升阳止泻的药物是B)葛根

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组是D)麻黄、香薷 既能行气止痛,又能温肾纳气的药物是B)沉香 既能活血调经,又能补血调经的药物是D)鸡血藤 既能清热利湿,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A)栀子 既能泻火解毒,又能清热安胎的药物是C)黄芩 既善清虚热,又可清泄肺热的药物是B)地骨皮 既能清热凉血,又能养阴生津的药物是C)生地黄 金银花可用治( D阴虚发热) 桔梗的主治证有A)咳嗽痰多,胸闷B)咽喉肿痛 D)肺痈 具有安胎作用的药物C)砂仁D)紫苏E)黄芩

具有通鼻窍功效的药物是B)白芷C)细辛E)苍耳子 具有止呕作用的药物是B)砂仁C)白豆蔻D)广藿香

决明子的主治证是A)目赤肿痛 D)肝火头痛E)肠燥便秘 苦杏仁、桃仁的共同功效是B)止咳平喘D)润肠通便 莲子所主治的病证是(E肾虚阳痿) 芦荟的主治病证是A)热结便秘C)烦躁惊痫 D)小儿疳积 芒硝的功效是A)泻下攻积C)润燥软坚E)清热消肿 能补脾肺之气,又升阳固表的药物是D)黄芪 能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的药物为B)苏子

能利尿通淋,清热解暑,收湿敛疮的药是A)滑石 秦艽的功效是(E解毒 ) 桑寄生的功效是A)补肝肾B)强筋骨C)袪风湿D)安胎 麝香的功效是A)清热解毒B)凉血止血C)活血调经D)开窍醒神E)消肿止痛 答案CDE 升浮药物的作用有( B消导积滞)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本草经集注》 桃仁可用于(C热结便秘)

我国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是C)《新修本草》

下列药物中,既能凉血止血,又能解毒敛疮的是 B)地榆

夏枯草具有的功效是A)散结消肿 仙鹤草的功效是(D清热解毒)

香附的功效是B)疏肝解郁D)调经止痛E)理气调中 消食兼可解表的药物是 B)神曲

益母草的功效是A)清热解毒C)活血调经 D)利水消肿 知母的主治证是B)热病烦渴C)肠燥便秘E)肺热燥咳 治疗风热郁闭,咽喉肿痛,大便秘结者,首选E)牛蒡子 治疗肝气郁结,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B)香附 治疗痰热咳嗽兼有便秘者,宜首选C)瓜蒌仁 治疗痰饮喘咳的药物是C)厚朴

治疗外感风寒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者,D)紫苏 治疗胸痹证取薤白的功效是A)通阳散结

第19篇:中药学教案

中药学

总论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以及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学科。

●相关概念∶

1、中药∶中华民族传统药物的总称。即按照中医药理论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

2、生药∶即生品药材。

3、生药学∶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等知识研究生药的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

4、天然药物∶指来源于自然界,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的药物。

5、本草∶古代记载药物的书籍。

授课内容

1.中药的概念,中药学的概念及特征。(10分钟) 2.中药的起源和发展。(10分)

3.历代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成书年代、作者、载药量及贡献等。(20分钟) 4.中药的产地(20分钟) 5.中药的采集(20分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 重点难点

1.中药的来源、特征、概念。

2.历代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药学成就。 3.地药材的含义,如何发展道地药材。 4.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1.掌握中药的概念,中药学的概念。

2.掌握各个时期本草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著作。3.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4.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了解国家中药GAP发展计划及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5.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笫一章中药学发展概况

1、东汉《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载药365种。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奠定了中药学基础,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本草专著。

2、南朝齐梁时期《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载药730种。整理、订正《神农本草经》 365种药物,并增补《名医别录》365种药物,标志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

3、唐代《新修本草》。由苏敬等主持编纂,载药844种。总结了唐以前的药学成就,为我 国最早的一部官修本草。 笫一章中药学发展概况

4、宋代《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作者唐慎微,载药1746种。总结了宋以前药学成就,为最早的一部综合本草。本书保存了大 量药学史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文献价值。

5、明代《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总结了明 以前的药学成就,其药物分类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方法,其 内容广博,被后世誉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

6、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总结了我国16~18世纪本草学的新成就补充了《本草纲目》的不足,纠正了《本草纲目》的某些错误。收载了大量民间药 物和民间验方。

笫二章中药的采制

1、道地药材概念

2、炮制目的

①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烈性或副作用。 ②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③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④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⑤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位,

使药物纯净,利于称量正确和服用。

3、附子、半夏、大黄、延胡索、地黄、何首乌、巴豆、麻黄、磁石、朱砂、甘草、桑螵蛸炮制目的。

笫三章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五味

1、药物四气的含义及确定依据。

含义∶药物四气,又称四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确定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2、药物五味含义及确定依据

含义∶五味,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确定依据∶基于口尝,定于临床。

3、药物五味的作用

辛∶能散,能行。即有解表散邪、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有补益、调和、缓急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能燥,能泄。即有燥湿、通泄、降泄、清泄的作用。

咸∶能软,能下。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

此外,涩∶与酸味作用相似;淡∶能渗,能利,即有渗湿利水作用。

二、归经

1、含义∶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

2、意义∶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和疗效,起到执简驭繁作用。

3、学习注意点∶

①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

②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三、升降浮沉

1、含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

2、意义∶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3、药物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的相关性∶药性温热,药味辛甘的药物大多主升浮;药性寒凉,药味酸苦咸涩者大多主沉降。

4、药物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相关性∶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主升浮;种子、果实、根茎、矿物、贝壳等质重的药物主沉降。

5、药物升降浮沉与炮制的相关性∶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四、功效

1、含义∶功效,又称功能,即药物对病体的治疗和保健作用。

2、确定依据∶中药的功效大多是直接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并经归纳概括而成。

3、影响中药功效的主要因素∶ 药物品种,产地,采集时间,炮制,制剂,剂量,配伍。

五、毒性

1、含义∶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能。

2、有毒中药分级及分级依据∶分大毒、有毒、小毒三级。分级依据大多沿袭历代用药经验。

3、临床用药引起毒性反应的主要原因∶ 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有毒药物炮制不当; 给药途径、给药方法不当;药物配伍不当等。

4、对中药毒性应有正确的认识观。

①药物普遍具有药性和毒性两种性能。临床用药尽量取利避害。

②毒性反应、副作用、过敏反应都是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但三者是有区别的。 笫四章中药的应用

一、配伍

1、配伍含义∶配伍,即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选择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应用的一种用药方法。

2、药物“七情”的含义∶药物通过配伍,相互间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或抑制作用,或对抗作用。前人将这种配伍关系总结为药物“七情”。

3、药物“七情”的内容∶ 单行指用单味药治疗疾病,也称单方。 相须指性味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起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相使指在性味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味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 且以一药为主,另一 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相畏指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相恶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4、药物配伍关系的临床意义

相须、相使能提高疗效,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

相畏、相杀能降低毒副作作,临床应用有毒药物时可充分利用。

相恶能降低疗效,临床用药时应尽量避免。 相反能增强原有药物的毒副作用,属配伍禁忌。

二、用法

1、煎煮方法重点掌握入药方法

①先煎∶矿物、贝壳类药物;某些有毒药物。 ②后下∶有效成分容易挥发或破坏的药物。

③包煎∶质地过轻、过细的药物;含淀粉、黏液质较多药物;

含有绒毛的药物。 ④另煎∶贵重药物。 ⑤烊化∶胶类药物 ⑥冲服∶入水即化的药物及汁液性药物。

2、内服方法重点掌握内服时间

清晨空腹服∶峻下逐水药、驱虫药。 饭前服∶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 饭后服∶对胃肠道有刺激性药物。 晚上睡前服∶安神药,缓下药。

四、禁忌

1、配伍禁忌主要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重点掌握和熟记“十八反”内容。十八原指十八种相反药物,但由于其中药物品种分化,如贝母分川贝、浙贝,大戟分京大戟、红大戟等,所以,十八已失去原有的数量涵义,成为相反配伍禁忌的同义词。

2、妊娠禁忌禁用药∶一般毒性较强,药性猛烈,或有堕胎作用的药物。

慎用药∶一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辛热滑利的药物。

3、服药食忌∶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腥膻、有刺激性食物。

各论 解表药

1、含义∶凡能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功效∶发汗解表。部分药物尚兼有利尿退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利咽、清利头目作用。

3、适应范围∶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

4、分类∶

①发散风寒药性味多辛温,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状以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为特点。

②发散风热药性味多辛凉,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适用于外感凤热表证。症状以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苔薄黄,脉浮数为特点。

5、使用注意∶①发汗力强的药物用量不宜过大;②淋证、失血、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日久等津血亏虚,正气不足者慎用;③入汤剂不宜久煎。 麻黄

1、主要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消肿。

2、配伍应用∶ 解表,配桂枝,如麻黄汤;平喘,配杏仁,如三拗汤;利尿,配白术,如越婢加术汤。

3、麻黄炮制目的∶ 生麻黄发汗力强,用于解表;蜜炙麻黄发汗力减弱,润肺止咳平喘力强, 用于止咳平喘。麻黄绒发汗力减弱,用于止咳平喘。 柴胡

1、植物基源及药用部位∶北柴胡和南柴胡(狭叶柴胡);根或全草。

2、功效∶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3、配伍∶退热,单用或配黄芩,如小柴胡汤;疏肝,配养血药当归、白芍,如逍遥散; 升阳举陷,配黄芪、升麻,如补中益气汤。

4、炮制目的∶ 柴胡生用退热作用强;醋炙柴胡用于疏肝解郁;鳖血拌炒柴胡用于骨蒸劳热。 其它解表药性能特点 桂枝∶辛甘温。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辛温。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安胎,解重蟹中毒。

生姜∶辛温,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辛,微温。祛风解表,透疹疗疮,荆芥炭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祛风解表,止痛,止痉。 羌活∶辛、苦,温。散寒祛风,止痛。

白芷∶辛,温。解表散风,通窍,止痛,止带,消肿排脓。

薄荷∶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牛蒡子∶辛、苦,寒。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散肿。

蝉蜕∶甘,寒。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

桑叶∶苦、甘,寒。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平肝明目。 葛根∶甘、辛,凉。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清热药

1、含义∶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清热药。

2、功效∶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清虚热等。

3、适应范围∶温热性疾病、痈肿疮毒、湿热泻痢、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4、分类∶

清热泻火药∶适用于以高热烦渴为特点的温病气分实热证;

清热燥湿药∶适用于泻痢、黄疸等湿热病证。

清热凉血药∶适用于以身热、吐衄、发斑为特点的温病营、血实热证;

清热解毒药∶适用于痈肿疮疡等热毒病证;

清虚热药∶适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的虚热证。

5、使用注意∶

黄芩、黄连、黄柏功效比较共同点∶ 三药性味均为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常配伍同用。

不同点∶ 黄芩,善清上焦湿热,用治湿温发热;善泻肺、胆之火,用于肺热咳嗽,少阳病发热;且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吐衄;还能清热安胎,治孕妇胎热不安。

黄连,善清中焦湿热,为治湿热泻痢要药;善清心经火热,兼清肝火、胃火,治高热烦燥、心烦不眠、血热妄行之吐衄血,及胃火炽盛之呕吐、牙痛。

黄柏,善清下焦湿热,用于痢疾、黄疸、带下、热淋、足膝肿痛;且能退虚热,除骨蒸。 青蒿

1、植物基源黄花蒿的全草

2、功效

①清虚热,退骨蒸 ②解暑 ③截疟

3、用法∶入煎剂宜后下。用于截疟,以大剂量鲜品捣汁服为宜。 知母

性能特点∶甘寒质润,既能清热泻火,又能滋阴润燥,故实火虚火病证都适用。 配伍∶清肺胃实火,生用,配生石膏。滋阴降虚火,盐水炒用,配黄柏。

使用注意∶性寒质润,有滑肠之弊,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部分清热药性能特点 金银花∶清热解毒药物大多苦寒,唯本品为甘寒。 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之说。

3、桂枝与肉桂功效比较

二药同源但属不同药用部分,桂枝为嫩枝,肉桂为树皮。二者均有温经散寒助阳的作用,但桂枝主上行,偏于散寒解表;肉桂温里入下焦,偏于温肾阳。

理气药

1、含义∶凡以疏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2、功效∶行气止痛,疏肝解郁,破气散结。

3、适应范围∶气机不畅所致的气滞、气逆证。主要用治脾胃气滞、肝气郁滞及肺气壅滞病证。

4、性能特点∶理气药大多气香性温,味辛、苦。辛能行散,苦能疏泄,芳香能走窜,性温能通行,故有疏理气机的作用。 部分理气药功效特点

橘皮∶入脾、肺经,长于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药材以陈久者为佳,故又名陈皮。

青皮∶入肝、胆经,长于疏肝理气,兼能消积化滞。 枳实∶入脾、胃经,长于破气消积,兼能化痰除痞。 木香∶入脾、胃、大肠经,长于行气止痛。

香附∶入肝、脾经,长于疏肝理气,调经止痛。醋炒止痛力增强。

沉香∶入脾、胃经,长于行气止痛,且能温中止呕、温肾纳气。

薤白∶入肺、胃经,长于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川楝子∶有小毒,入肝、胃经,长于行气止痛,且能杀虫疗癣。

止血药

1、含义∶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血药。

2、功效∶止血。

3、适应范围∶各种出血病证。

4、分类及代表药物

①凉血止血药。适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如大蓟、小蓟、地榆、槐花、白茅根、侧柏叶。

②化瘀止血药。适用于瘀血内阻而血不循经之出血证。如三

七、茜草、蒲黄。

③收敛止血药。适用于各种出血而无瘀者。如白及、仙鹤草

④温经止血药。适用于虚寒性出血证。如艾叶、炮姜。

活血化瘀药

1、含义∶凡以通畅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活血化瘀药,或活血祛瘀药。

2、功效∶和血行血,活血散瘀,破血逐瘀。

3、适应范围∶适用于各种瘀血病证。涉及内、外、妇、儿、骨伤各科。

4、性能特点∶本类药物味多辛、苦而性温,辛能散瘀行滞,苦能泄利通降,温可通行血脉。故能促进血行,消散瘀血,具有调经、止痛、消痈、消肿、通痹 等功效。

5、使用注意∶本类药物易耗血动血,不宜用于月经过多、血虚经闭者。孕妇慎用或忌用。 川芎、丹参

一、川芎

1、性味∶辛、温。

2、功效与应用 ①活血行气。用于血瘀气滞诸痛证。既能活血,又能行气,故称“血中气药”。为妇科调经、骨伤科止痛和内科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要药。

②祛风止痛。用于头痛、风湿痹痛证。由于本品辛温升散,上行头目,为治头痛之要药。

二、丹参

1、性味∶苦,微寒。

2、功效与应用

①活血祛瘀调经。用于各种瘀血阻滞病证。为妇科调经、内科胸腹瘀阻疼痛之要药。 ②凉血消痈。用于疮疡痈肿。

③清心安神。用于热扰心神或血不养心之烦躁失眠。

3、使用注意∶反藜芦。部分活血化瘀药物功效比较

一、桃仁与红花

共同点∶活血祛瘀,用于血瘀诸证。常配伍同用。

不同点∶红花活血祛瘀作用较桃仁缓和,用量大能活血, 少则和血; 桃仁活血祛瘀力比红花强,且能润肠通便。

二、三棱与莪术

共同点∶破血行气,止痛消积。常配伍同用。

不同点∶破血之力三棱优于莪术;行气之功则莪术胜于 三棱。

三、川牛膝与怀牛膝

两者功效基本相同,但怀牛膝偏于补肝肾,强筋骨;川牛膝偏于活血祛瘀。 笫十一章化痰止咳药

1、含义∶凡具有祛痰浊或消痰浊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能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的药物, 称止咳平喘药。因化痰药多兼有止咳平喘作用,而止咳平喘药又多兼有化痰作用,且病证上痰、咳、喘三者相互兼杂,故将化痰药与止咳平喘药合并一章介绍。

2、功效∶化痰,止咳,平喘。

3、适应范围∶化痰药适用于各种痰证。如由痰浊引起的咳喘、胸痹、眩晕、痫证、癫狂、中风、瘰疬等。止咳平喘药适用于外感、内伤所引起的各种咳嗽和喘息。

4、分类及代表药物∶化痰药分为二类,

①温化寒痰药。药性多温燥,有温肺祛寒,燥湿化痰作用。如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等。 ②清化痰热药。药性多寒凉,有清化热痰之功。如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等。部分

药物质润,兼能润燥,如川贝母、瓜蒌仁等;部分药物味咸,兼能软坚散结,如海藻、昆布等。 半夏

1、性味∶辛,温。有毒。

2、功效∶

①燥湿化痰。用于湿痰证。

②降逆止呕。用于胃气上逆呕吐。

③消痞散结。用于心下痞满、梅核气。

④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痈疽肿毒和毒蛇咬伤。

3、用法∶本品有毒,生品不能内服,宜用炮制后的制半夏。

4、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配伍同用。瓜蒌

1、性味∶甘、微苦,寒。

2、功效与应用

①清热化痰。用于痰热咳喘。 ②利气宽胸。用于胸痹、结胸。

③消痈散结。用于肺痈、肠痈、乳痈。 ④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2、用法∶ 瓜蒌药用部分分为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瓜蒌皮长于清肺化痰,利气宽中; 瓜蒌仁长于润燥滑肠; 全瓜蒌则兼有皮、仁之功效,应用更广泛。 部分化痰药物功效比较

一、川贝母与浙贝母

相同点∶二者性味均为苦寒,有清热化痰、清热散结之功。

不同点∶川贝母味兼甘,甘润之性较著,兼有润肺止咳作 用,故宜用于肺虚痨嗽、久咳,及肺热燥咳或痰热咳嗽。浙 贝母苦味较著,偏于苦泄,故清热散结之力强于川贝母,宜

用于风热、痰热咳嗽,及瘰疬、痈肿等。

二、半夏与天南星

相同点∶二者味辛性温,均有毒,具有燥湿化痰之功,适 用于湿痰、寒痰证;外用均能消肿散结,适用于痈疽肿毒。

不同点∶半夏善于降逆止呕,为止呕要药;又能消痞散结治痰湿痞证、梅核气等。天南星,善祛风痰、经络之痰,有 祛风解痉功能,故可治破伤风、中风等。

平肝息风药

1、含义∶凡以平定肝阳、息风止痉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称为平肝息风药。

2、功效∶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及镇静安神等作用。

3、适应范围∶适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证。其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抽搐震颤,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钭,半身不遂等。 天麻

1、来源∶兰科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天麻的块茎。

2、药材形态特点∶ 块茎长椭圆形,略扁,皱缩而弯曲,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半透明。上端有茎痕,或红黄色的芽,习称“鹦哥嘴”;下端有园盘状的凹脐;全体多纵沟, 并有擦落鳞叶形成的节状环纹。

3、性味∶甘,平。

4、功效∶

①息风止痉。用于肝风内动之抽搐惊痫。 ②平抑肝阳。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

③祛风通络。用于肢麻痉挛抽搐、风湿痹痛。部分平肝息风药物性味功效特点

石决明∶性味咸寒,质重潜阳,具有平肝潜阳、清肝明功效。

牡蛎∶性味咸,微寒,质重潜阳,与石决明平肝潜阳作用相似。但本品有软坚散结作用, 用于痰核、瘰疬;煅牡砺且有收敛固涩作用,用干各种滑脱之证。

代赭石∶性味苦寒,系矿物药,质重沉降,长于镇潜肝阳,降逆止呕,且能清肝凉血止血。

羚羊角∶性味咸寒,有较强的清肝热、息肝风功效,且有显著的平肝潜阳作用。此外, 尚有清热泻火、解毒化斑功效。

钩藤∶性味甘凉,既能息风止痉,又能清肝热,平肝阳。

地龙∶性味咸寒,具有清热息风,通经活络,清肺平喘和清热利尿的功效。

全蝎、蜈蚣∶为虫类息风止痉类的代表药物。均有毒,具有较强的息风止痉作用,且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

安神药

1、含义∶凡以安定神志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安神药。

2、功效∶重镇安神,养心安神。

3、适应范围∶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神不安、失眠健忘、烦躁多梦、心悸怔忡及惊风、癫狂、癫痫等证。

4、分类及代表药物∶

①重镇安神药。多为矿石、化石类药物,质重沉降。用于心火亢盛、痰热扰心等引起的心烦失眠、惊痫癫狂。如朱砂、磁石、龙骨等。

②养心安神药。多为植物种子类药物,质润能补,滋养心肝阴血。用于阴血不足引起的虚烦不眠、心悸健忘。如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等。 部分安神药物功效及用法特点

朱砂∶甘寒,有毒。镇心安神外,尚有清热解毒作用。研末冲服,不入汤剂。忌火煅。

磁石∶咸寒。镇心安神外,能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煅用,入煎剂宜打碎先煎。

龙骨∶甘、涩,平。镇惊安神外,能平肝潜阳,煅用有收敛固涩作用。

酸枣仁∶苦、酸,平。养心安神,且能敛汗生津。

远志∶苦、辛,微温。宁心安神,且能祛痰开窍,消痈肿。

开窍药

1、含义∶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开窍药。

2、功效∶通关开窍,苏醒神志。

3、适应范围∶神志昏迷,属实证闭证者。如温病热陷心包,或痰浊蒙蔽清窍所致神识昏迷, 中风昏厥等。

4、使用注意∶本类药物辛香走窜,为救急、治标之品,能耗伤正气,故只宜暂服,不可久服。且本类药物气味芳香,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内服多不宜入煎剂,入丸散剂服用。 部分开窍药物功效及用法特点

麝香∶辛温。辛香走窜之性甚烈,为开窍醒神之要药。且有活血止痛和催产的作用。不入煎剂。孕妇忌用。

冰片∶苦、辛,微寒。开窍醒神之力弱不及麝香,常与麝香同用。本品尚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防腐生肌的功效。不入煎剂,入丸散服用。孕妇慎用。 石菖蒲∶辛,温。具有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功效。可入煎剂。

笫十五章补虚药

1、含义∶凡能补益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以治疗虚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补虚药。

2、功效∶补益脏腑阴、阳、气、血、津液不足。

3、适应范围∶脏腑气、血、阴、阳、津液不足。

4、分类及其性能特点和代表药物∶

①补气药。性味多甘温或甘平。能补益脏腑之气,其中尤以对脾、肺

气虚证的疗效更为显著。适用于脾肺气虚证。如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等。

②补血药。性味多甘温、或甘平。质地滋润,能补肝养心或益脾,而

以滋生血液为主。适用于心肝血虚证。如当归、熟地、何首乌、白芍等。

③补阴药。性味大多甘寒、甘平或咸寒,质润。能补阴、滋液、润燥,

部分药物兼能清除阴虚所致虚热。适用于脏腑阴虚液亏之证。如北沙参、麦冬、石斛、龟甲、鳖甲等。

④补阳药。性味多甘温,或咸温,或辛热。能温补人体阳气,主要是 以温补肾阳为主。 适用于肾阳不足之证。如鹿茸、巴戟天、淫羊藿、肉苁蓉、杜仲等。 人参 来源∶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性味∶甘、微苦,微温。 功效∶

①大补元气。用于气虚欲脱证。 ②补脾益肺。用于肺、脾气虚证。

③生津止渴。用于热病气津两伤及消渴。

④安神益智。用于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 用法∶入煎剂宜文火另煎,取汁兑服。

使用注意∶反藜芦,畏五灵脂,恶皂荚。服药同时不能食 用萝卜,以免影响药力。 商品人参知识

一、按来源分

1、野山参。野生者。一般补气力强,质地佳,价格昂贵。

2、园参。人工栽培者。相对野山参而言,质地稍次一点。 目前药市所见人参大多为园参的加工品。

二、按炮制加工分

1、生晒参。鲜参挖出后洗净干燥即成。补气力强,性微温,适用于气虚,或气阴虚者。

2、红参。鲜参经蒸制后干燥而成。补气力强,性温,适用于气虚,或气阳虚者。

3、糖参。鲜参焯烫浸糖后干燥而成。补气力弱,性微温,适用于气虚,或气阴虚者。

4、参须。即加工断下的细根。补气力弱。参须中又分红参须和白参须。红参须性偏温,白参须性微温,其适应证可分别参考红参和生晒参,但力弱。 当归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 性味∶甘、辛,温。 功效∶

①补血。用于血虚诸证。为补血要药。 ②活血止痛。用于诸瘀血作痛证。

③调经。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为调经要药。 ④消肿生肌。用于痈疽疮疡。 ⑤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肠燥便秘。 白芍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根。 性味∶苦、酸、甘,微寒。 功效∶

①养血调经。用于月经不调、崩漏。

②平肝止痛。

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肝失疏泄之胸胁、脘腹疼痛,及四肢拘挛疼痛。

③敛阴止汗。用于自汗、盗汗。

用法∶平肝敛阴用生白芍;养血调经用炒白芍。部分补虚药物功效、用法特点

阿胶∶既能补血,又能止血。入煎剂宜烊化冲服。

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宜用制首乌;截疟、解毒、润肠通便宜用生首乌。

淫羊藿∶既能温肾壮阳,又能祛风湿。

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且能润肠通便。

续断∶补肝肾、强筋骨,止血安胎,且能续折疗伤,为骨伤科常用药。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宜炒用效佳。 北沙参∶养阴清肺,养胃生津。

麦冬∶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龟甲∶性味咸寒,能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固经止带。入煎剂宜先煎。 鳖甲∶性味咸寒,能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入煎剂宜先煎。 部分药物功效比较

一、人参与黄芪功效比较

共同点∶二药性味甘温,均为补益脾、肺之气要药。

不同点∶人参长于大补元气,治气虚欲脱之证,且有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功效。

黄芪长于补气升阳,可治中气下陷之证,且有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的功效。

二、白术与苍术功效比较

共同点∶二药性味苦温,均有健脾燥湿功效。

不同点∶白术味兼甘,能补益,重在补气健脾;苍术则重在燥湿健脾。白术且有利水、固表止汗、安胎等功效; 而苍术味兼辛,能发散,有祛风湿功效,且能明目。 部分药物功效比较

三、生甘草与炙甘草功效比较

两者同为一物,炮制方法不同,功效稍有区别。两药均具有益气补中、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五个方面的功效,但生甘草长于清热解毒,炙甘草善 于补中缓急。

四、生地黄与熟地黄功效比较

两者同为一物,炮制方法不同,功效有所区别。生地黄又名干地黄,由鲜地黄烘干而成, 经黄酒拌闷蒸晒者名熟地黄,其性由凉转温,且质地更加粘腻。两者皆适用于血分证和阴虚证。但生地黄长于凉血、养阴生津,主要用于血热证;熟地黄长于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主要用于血虚证及肝肾精血亏虚证。

安胎药物归纳比较

紫苏∶理气安胎。适用于脾胃气滞胎动不安。 黄芩∶清热安胎。适用于胎热所致胎动不安。 砂仁∶理气安胎。适用于脾胃气滞胎动不安。

白术∶健脾安胎。适用于脾虚气弱所致胎动不安。 杜仲∶补肾安胎。适用于肝肾虚损,胎动不安。

续断∶补肝肾安胎。适用于肝肾虚损,胎动不安,胎漏下血。

桑寄生∶补肝肾安胎。适用于肝肾虚损,胎动不安。

艾叶∶调经安胎。适用于下焦虚寒所致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收涩药

1、含义∶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收涩药。

2、功效∶具有敛肺、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止血等作用。

3、适应范围∶适用于体虚正气不固所致的久咳虚端、久泻久痢、自汗盗汗、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及崩带不止等滑 脱不禁的征候。

4、使用注意∶

①使用收涩药,须与补虚药配伍同用。

②收涩药有敛邪之弊,凡表邪未解,内有湿滞以及郁热未清者,均不宜用。 部分收涩药性味功效特点

五味子∶酸、甘,温。具有敛肺、敛汗、涩精生津、止泻, 还有滋肾、安神作用。

山茱萸∶酸、涩,微温。具有固精缩尿、敛汗固脱、固崩止血,还有较好的补益肝肾作用。

桑螵蛸∶甘、咸,平。具有固精缩尿,且有补肾助阳作用。 乌梅∶酸、涩,平。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且有生津 止渴、安蛔止痛作用。

海螵蛸∶咸、涩,微温。具有固精止带、收敛止血,且有制酸止痛、收湿敛疮作用。

消食药

1、含义∶凡以消食化积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消食药。

2、功效∶消食化积,健脾开胃。

3、适应范围∶适用于食积不化及脾虚消化不良等证。

部分消食药功效特点

山楂∶长于消油腻肉食积滞。且有行气散瘀作用。

麦芽∶长于消米面积滞。且有回乳消胀作用。

莱菔子∶长于行气消胀,用于食积气滞证尤佳。且有降气化痰作用。

鸡内金∶既能消食化积,又能健运脾胃。且有固精止遗作用。

驱虫药

一、驱虫药用法

1、适当配伍。一般须配泻下药同用。此外,有积滞者,配消食药;脾胃虚者,配健脾和胃药;体质虚弱者,当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

2、空腹服用。

二、常用驱虫代表药物

使君子∶长于驱蛔虫,也可驱蛲虫。尚有消积功效。

槟榔∶长于驱绦虫,也可驱钩虫、蛲虫、蛔虫、姜片虫、鞭虫。尚有消积、行气、利水功效。

苦楝皮∶有毒。长于驱蛔虫、钩虫、蛲虫。外用尚有疗癣功效。

贯众∶有小毒。可驱多种肠道寄生虫。尚有清热解毒,凉 血止血功效。

外用药

1、含义∶凡以外用为主的药物,称外用药。

2、功效∶解毒消肿,杀虫止痒,化腐排脓,敛疮生肌等。

3、适应范围∶适用于痈疽疮疡、疥癣、外伤、蛇虫咬伤及五点疾患。

4、使用注意∶ 外用药大多有毒,外用剂量不宜太大、或涂布面积过大、或长期使用;内服宜慎,一般入丸散剂服。 部分外用药物功效特点

硫黄∶酸,温。有毒。外用解毒杀虫止痒,内服有补火壮阳通便作用。

雄黄∶辛,温。有毒。外用解毒疗疮,杀虫止痛。忌火煅。

炉甘石∶甘,平。解毒明目退翳,为眼科要药;且能收湿 生肌敛疮。

明矾∶酸、涩,寒。外用解毒,杀虫,止痒,收敛止血,内服有清热化痰、涩肠止泻功效。 蟾酥∶辛,温。有大毒。解毒消肿止痛,外用、内服均可; 内服且有开窍醒神功效。

马钱子∶苦,寒。有大毒。消肿散结,通络止痛。外用、内服均可。但内服必须制用,多入丸散服。

第20篇:中药学继续教育

关于开展2012年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通知

2012年06月28日 15:58

各设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委),省局直属单位: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省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断强化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法律意识、自律意识和服务意识,全面推动药学行业健康科学发展,确保公众用药安全有效,全面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2012年度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通知》(陕人社办发[2012]44号)文件及《陕西省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现就做好2012年度全省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继续教育工作开展时间

(一)获得初级职称人员继续教育时间为:2012年7月—2012年10月;

(二)获得中级、高级职称人员继续教育时间为:2012年10月—2012年12月(具体时间以通知为准)。

二、继续教育的程序及形式

按照《陕西省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办法》要求,全省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由省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具体施教及管理由省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西安市医药化工技校)负责,为便于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省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委托各市(区)局负责辖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开展工作。省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西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做好西安市辖区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一)报名程序及相关工作

各地参加继续教育人员在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委)报名,由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委)将参加人员信息录入全省统一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数据库,发放继续教育证书。

信息录入和证书发放程序为:

1、信息录入程序:各单位经授权后,直接登录“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http://或http://125.76.215.230),进入“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

教育管理平台”,逐级按要求进行人员信息录入(继续教育网上有具体信息录入上报流程和平台使用说明)。

2、证书发放程序:《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由全省统一印制,省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根据人员数量需求到省人社厅指定的印刷厂领取证书,将录入的人员信息在证书上打印完毕后,对参加并修完当年继续教育学时的人员按照证书签发权限组织发放。

(二)学习形式

1、网络在线学习(公需课可采用网络学习,网上缴费,七月底开课)。

登录“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http://或http://12

5.76.215.230),进入“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的平台”学习。

2、组织集中面授培训与自学相结合。

3、参加高级研修班、实习进修或学术交流。

三、继续教育学习内容及学时

(一)学习内容

1、专业科目:由省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办公室,根据行业专业特点和业务需要确定专业科目。经省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办公室认可参加的与业务有关的进修、培训、课题研发、发表学术论文等作为专业科目同样认证有效。

2、公需科目:全省统一安排,由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委)负责组织实施。学习形式分为有组织有考核的面授及自学(按指定教材学习,开卷考核)和网络在线学习(网络在线考核),具体学习形式由各市人社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需要确定。学习内容由专业技术人员个人根据需要在规定的必修公需课范围中自行选定(见附件)。

网络公需课学习可直接登录“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进行网络在线学习。

(二)学时要求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2012年度必修公需课每人不少于12学时,专业课不少于36学时。从2013年开始按照《条例》要求,每人每年公需课不少于24学时,专业课不少于56学时。

四、严格遵守培训收费标准

各单位要按照《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和《陕西省专业技术人才中长期发

展规划(2010—2020年)》(陕人社发〔2012〕28号)文件要求,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加大继续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严格按照省物价部门批准的继续教育培训收费标准收费《关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收费标准的复函》(陕价行函[2012]92号),面授每学时5元,网络授课每学时4元。严禁乱办班、乱收费等违规行为。

五、有关要求

继续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基础工程,政策性强,涉及人员众多。各单位要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分类实施、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原则,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扩大宣传引导,形成工作合力,严格政策标准,强化监督检查,加大评估考核,认真落实继续教育为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证书登记、审验和复验制度,组织实施好辖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切实将行业继续教育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确保不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和职称评审等工作。 附件:2012年必修公需课课程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七日

附件:

一、2012年必修公需课面授及自学内容为:

《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12学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专业技术人员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12学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专业技术人员低碳经济培训教程》(12学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必修公需课教材由省继续教育协会协助统一征订。各单位可根据数量需求报省继续教育协会统一办理教材征订手续。

二、2012年必修公需课网络在线学习内容为:

《专业技术人员科技论文写作》(8学时);《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申报》(4学时);《如何申报科技成果》(4学时);《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应用》(16学时);《西部大开发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8学时);《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修养》(8学时);《新时期人才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4学时)等。

中药学论文范文
《中药学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