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论文研究现状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24 06:03:4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园林绿化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阐述了庐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现状及表现特点,从资金投入、绿化思路、建管力度、园林景观、绿化空间、绿化指标以及树种选择等方面论述了庐城镇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为庐城镇园林绿化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绿化;现状;可持续发展;庐城镇

1庐城镇园林绿化建设概况及表现特点

1.1园林绿化现状

自2003年以来,庐江县逐渐加大对庐城镇园林绿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截止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城区绿化面积达356hm2,树木品种由原来的13个增加到105个,行道树木总量达1.6万余株,地被植物面积从零增加到12.15hm2,庐城的绿化覆盖率增长到29.9%,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88.37h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0.5m2增加到7.36m2,初步形成了“绿树环绕、绿草成茵、城在绿中”的绿化格局。

1.2园林绿化特点

(1)规划标准高。庐江县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目标,规定绿地占建设用地面积要达到9%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m2以上。

(2)地方特色鲜明。园林绿化充分体现了庐城镇河网纵横、面湖(黄陂湖)背山(冶父山)的特点,即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以山体河道、城市通道为基本骨架,以重点地段为节点。

(3)园林景观全面。园林景观建设有人文特色的自然景观风貌区,如冶父山国家森林公园、汤池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周瑜墓园等;有城市生活特点风景风貌区,如环碧公园、绣溪公园等;有沿城市干道两侧绿化的景观轴;有沿县河、东大河、黄陂湖沿岸、移湖水库四周的滨河景观带;有各种街心小游园、小广场、园林小品,以及城市入口景观等不同等级的绿色生态景观节点。

2庐城镇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对策

2.1加大投入力度,转变绿化思路

自2006年以来,通过义务植树活动,庐江县共完成种植乔木树种5695株、花灌木64286株、地被植物1010m2、建小游园1590m2,投入绿化资金53.3万元。但绿化树种较少,树木规格偏小,绿化项目少,绿化部位小,而绿化的多样性对维护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植物配置设计审批,合理界定植物数量,丰富植物物种,坚持适地适树,多品种搭配。城市绿化要转变曾经一度“以草坪为主、乔灌花为辅”的模式,走“乔木为主、灌木花草为辅”的路子。既可充分发挥绿化的生态效益,改善城市小气候,为人们提供大量可进入的休闲空间,又可节省大批的管护费用。

2.2强化建管力度,丰富园林景观

2007年庐江县虽然投资1300万元对庐城的绣溪公园和环碧公园进行了新建和改造,但由于管养力度不到位,导致人为破坏严重,需要及时补充绿化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要加强城区周边绿化、城市入口景观美化等;改造军二西路和文昌路的绿化带,因为原来的绿化树种多数已濒临死亡,而且病虫害严重,这不仅影响了城市美观,而且还为病虫害扩散蔓延提供了种源。

2.3开拓绿化空间,提高绿化水平

为了增加城市的绿量,必须挖掘绿化空间。而城市空间却被机关、企事业单位占取相当大的面积。下一步要搞好单位专用绿地和住宅小区绿化建设,有条件时,还要向立体绿化方向发展。以创建“园林式单位”、“园林小区”活动为抓手,提高庐城绿化率和绿化水平。

2.4突出绿化指标,实现自然协调

园林绿化至少要突出绿量、自然化、多样性、乔灌为主等特点。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是衡量城市绿化数量的主要指标。因此,大绿量则是形成城市绿化特色的第1要素。要编制和完善新区绿化专项规划,对建设项目绿化指标明确规定,对城市公园、街区公园、街头游园定位定量。城市绿化的自然化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管养经费,也符合当前城市绿化的发展趋势。

2.5合理选择行道树,形成较稳定的城市森林群落

行道树主要栽培在人行道绿带、分车线绿岛、市民广场游径、河滨林荫道及城乡公路两侧等,因其栽植立地条件差,受烟尘及有害气体污染重,受行人碰撞损坏大,受建筑物庇荫、水泥路面辐射强,应选择“耐瘠抗逆、防污耐损、虫少病轻、强健长寿、易于整形、疏于管理”的树种。从景观效果角度讲,应该择“春华秋色、冬姿夏荫、干挺枝秀、花艳果美、冠整形优、景观持久”的树种。还要考虑栽植地点和环境,城区道路应多以树冠广袤、绿荫如盖、形态优美的落叶阔叶乔木为主;郊区及一般等级公路,则选择速生长、抗污染、耐瘠薄、易管理等树种;通道及墓道等纪念场所行道树种的选择多以常绿针叶类为主。

3建议

(1)创建园林绿化城市,必须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和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正确选择和应用树种资源、培育健康的园林树木。

(2)行道树的选择应根据道路的建设标准和周边环境的具体情况,以方便路人行走和车辆行驶为第一准则,结合景观效果要求,确定适宜的树种、品种。

(3)在植物配置上,既要有乡土树种,也要有引进树种和归化树种。积极开展地带性植物资源调查,以抗风、浓荫、耐旱为城市骨干树种的选择标准,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以乔木为主,选择出一批优良乡土树种和已归化的外来树种,适地适树,扩大种群规模,应用于主要道路、公园等绿地。

参考文献

[1]赵荣园.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探讨[J].黑河科技,2003(4):53-54.

[2]王东义,刘迪.植物配植与城市绿化[J].黑河科技,2003(2):12.

[3]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李波,李志栋,刘军.齐齐哈尔市乡土树种与行道树选择[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6(1):42-44.

推荐第2篇:公共管理现状研究论文

公共部门的变革回应了几个相互联系的重大现实问题,包括:职能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低效率;经济理论的变化;私营部门相关变化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全球化作为一种经济力量的兴起;技术变化使得分权同时又能更好地控制全局成为可能。

行政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鲜明的发展阶段:前传统阶段、公共行政传统模式阶段和公共管理改革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管理模式。从上一个阶段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并非轻而易举,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的过渡至今尚未完成。但这只是时间的问题。因为新模式背后的理论基础非常强大。这场变革运动以“新公共管理”著称,尽管这个名称引起了争论,然而它不但在蓬勃发展着,而且是对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采取的管理模式的最佳表述。传统的行政模式相对于它所处的时代是一项伟大的改革,但是,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一、前传统模式

很显然,在19世纪末官僚体制理论尚未健全之前,已经存在着某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它与政府这一概念以及文明的兴起一样历史悠久。正如格拉登(Gladden)指出的那样,行政的某种模式自从政府出现之后就一直存在着。

首先是创始者或领导者赋予社会以可能,然后是组织者或行政者使之永恒。行政或事务管理是所有社会活动中的中间因素,虽然不是光彩夺目,但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却是至关重要的。

公认的行政体制在古埃及就已经存在了,其管辖范围从每年的尼罗河泛滥引起的灌溉事务到金字塔的建造。中国在汉朝就采用了儒家规范,认为政府应当是民选的,不是根据出身,而是根据品德和能力,政府的主要目标是谋取人民的福利。在欧洲,各种帝国——希腊、罗马、神圣罗马、西班牙等首先是行政帝国,它们由中央通过各种规则和程序进行管理。韦伯认为,中世纪“现代”国家的发展同时伴随着“官僚治理结构的发展”。

尽管这些国家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可以称为前现代。也就是说,早期的行政体制本质上是人格化的,或者说是建立在韦伯所说的“裙带关系”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以效忠国王或大臣等某个特定的人为基础,而不是非人格化的;以效忠组织或国家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为基础。尽管存在着这么一种观点,即认为行政管理本身不为人赞许的特点仅仅来自于传统模式,但早期的做法常常导致谋求个人利益的贪污行为或滥用职权。在早期行政体制下,我们现在看来觉得很奇怪的做法曾是当时执政政府职能的普遍行为。那些一心走仕途的人往往依靠朋友或亲戚获取工作或买官,这就是说先以钱来收买海关官员或税收官员,然后再向客户伸手要钱,从而既回收了最初的买官投资成本,又可以大赚一笔。美国19世纪的“政党分肥制度”意味着在执政党发生了变化的同时,政府中的所有行政职位也发生了变化。

前现代官僚体制是“个人的、传统的、扩散的、同类的和特殊的”,而按照韦伯的论证,现代官僚体制应当是“非人格化的、理性的、具体的、成就取向的和普遍的”。个人化政府往往是低效率的:裙带关系意味着无能的而不是能干的人被安排到领导岗位上;政党分肥制常常导致腐败,此外还存在着严重的低效率。传统行政模式的巨大成功使得早期做法看起来很奇怪。专业化、非政治化行政在我们看来是如此顺理成章,以至难以想像到会有别的制度存在。西方的行政制度即使简单到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想法,也是直到1854年英国的诺思科特—屈维廉报告出台后才开始建立,尽管这种制度在中国早已通行很久了。

二、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

在19世纪末期,另外一种模式开始在全世界流行,这就是所谓的传统行政模式。它的主要理论基础来源于几个国家的学者,即,美国的伍德罗·威尔逊和德国的马克斯·韦伯,人们把他们和官僚制模式相联系;弗雷德里克·泰勒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管理理论,该理论也来源于对美国私营部门的运用,为公共行政提供了方法。与其他理论家不同,泰勒没有着力关注公共部门,可是他的理论却在该领域具有广泛影响。这三位理论家是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主要影响者。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还要加上诺思科特和屈维廉,他们对美国之外的国家的行政尤其是威尔逊的行政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19世纪中期,诺思科特和屈维廉最先提出了通过考试和品德来任命官员的主张,并提出了无偏见和行政中立的观点。

传统的行政模式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官僚制。政府应当根据等级、官僚原则进行组织。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官僚制度有一个经典的、清晰的分析。虽然这种官僚制思想在商业组织和其他组织中采用过,但它在公共部门得到了更好和更长久的执行。

2.最好的工作方式和程序都在详尽全面的手册中加以规定,以供行政人员遵循。严格地遵守这些原则将会为组织运行提供最好的方式。

3.官僚服务。一旦政府涉足政策领域,它将成为通过官僚体制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

4.在政治、行政二者的关系中,行政管理者一般认为政治与行政事务是可以分开的。行政就是贯彻执行指令,而任何事关政策或战略事务的决定都应当由政治领导者做出,这可以确保民主责任制。

5.公共利益被假定为公务员个人的惟一动机,为公众服务是无私的付出。

6.职业化官僚制。公共行政被看做是一种特殊活动,因而要求公务员保持中立、默默无闻、终身雇用以及平等地服务于任何一个政治领导人。

7.行政任务的书面含义是执行他人的指令而不承担由此而致的个人责任。

通过对比早期的行政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韦伯体系的主要优点和不同点。韦伯制度和它以前的各种模式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以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制度取代了人格化的行政管理制度。一个组织及其规则要比组织中的任何个人都重要。官僚制度就其运作以及如何对客户做出反应方面必须是非人格化的。正如韦伯所论证的那样:“将现代公职管理归并为各种规定深深地触及了它的本质。现代公共行政理论认为,以法令形式来命令执行某些事务的权威已被合法地授予了公共机关。这并没有授予某机构具体情况下通过指令实施某种事务的权力。它只能是抽象地管制某种事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通过个人特权和赋予特许权管制所有事务。后者的情况完全是由世袭制支配的,至少就这些事务不是不可被侵犯的传统而言是这种情况。”

这一点非常重要。早期的行政管理以人际关系为基础,个人要忠诚于亲戚、保护人、领导人或政党,而不是对体制负责。有时,早期行政管理在政治上是比较敏感的,因为行政机关的人员是任命的,他们更是政客的臂膀或主流阶级。但是,它也常常是专制的,专制的行政可能是不公平的,特别是对那些不能够或者不愿意投入个人政治游戏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一个以韦伯原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制度可以完全消除专制——至少在理想情况下是如此。档案的存在、前例原则的参照和法律依据意味着在相同的环境中总是会做出相同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效率更高,而且公民和官僚等级制中的人员都知道自己所处的立场。

其他的差别均与此相联系。在各种规定和非人格化的基础上,会很自然地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等级制度及其规定在个人离开组织后保持不变。虽然韦伯强调的是整个制度,但他也注意到了官僚制组织中的个人任期和条件。

传统行政模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它为全世界各国政府所广泛采用。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它都显示出了优势。与以前腐败盛行的制度相比,它更具效率,而且职业化公务员的思想对个人以及业余服务都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然而,该模式现在也暴露出了问题,这些问题表明该模式即使不能说已经过时了,也可以说即将过时。

传统官僚制度是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发展起来的,它的制度和技术适用于更早的时期。如果政府工作人员被看做机器人,只需对简单的刺激做出反应,难以承担起做出决策的责任,而且在操作手册中都有了事无巨细的规定,那么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可能是合适的。然而在私营部门,正式的等级制度不再被认为是运行良好的了。

公共行政的理论支柱已经难以描述政府现实了。政治控制理论已经问题重重。行政意味着遵从他人的指令,因此要求有一个秩序井然的收发方法。指令的发出者与实施者之间有一个明确的划分。但是这并不现实,并且随着公共服务规模和领域的扩大而愈加不可能。传统模式的另一理论支柱——官僚制理论也不再被认为是组织的特别有效形式。正式的官僚体制可能有它的优势,但人们也认为它往往培养墨守成规者而不是创新者;鼓励行政人员规避风险而不是勇于冒险,鼓励他们浪费稀缺资源而不是有效利用。韦伯曾把官僚制看成是“理想类型”,但现在这种理想类型却培养了惰性、丧失进取心、导致平庸和低效率,这些被认为是公共部门的特有病。它也由此遭受批评。实际上,“官僚”这个词在今天更多地被看成是低效率的同义词。

传统模式的所有事实都已经受到了挑战,官僚制的确有威力,但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适用,它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试图探求惟一的最佳方式是不切实际的,这会导致组织运作的僵化。私营部门中率先采用的灵活管理体制正在被政府部门所采用。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务并不是政府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惟一形式。而且行使官僚权力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公共产品的直接提供,政府实际上可以通过补贴、法规或合同间接地在这一领域起作用。政治和行政在现实中很长时间里都一直相互交错。公众要求在原先政府独立于民众而运作的领域中建立更好的责任机制。虽然公务员可能会受到公共利益的奖励,但现在看来政治游戏者有他们自身的利益这一点也是无可争辩的。他们也可能是为了自身的进步或所在部门的发展而工作,而不再是原来想像的那样时刻都是出于纯洁和无私的动机。现在公务员的不同寻常的雇用现象已经弱化多了,特别是考虑到私营部门在这方面的变化,私营部门雇用制已是非常少见了。最后,公共部门的任务现在被认为具有了更多的管理性质,这要求行政人员对于他们的工作绩效负起责任来,而不仅仅是行政命令和执行指令。

关键之处在于,传统模式在大约一百年里没有多少变化,而现在却发生了全面变化。诸多观点构成了一种范式——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而现在由于传统模式本身的问题,范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和转移。

传统模式是僵化的、官僚的,只是侧重于结构和过程。然而它确实比以前存在的模式要好得多。以功绩制为基础的任命制、正式的官僚制以及政治和行政能够并且应该分开的想法都足以构成一个行政体制的充分原则,尤其是对一个处于稳定阶段运行的制度。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主导着公共服务理论和实践。尽管传统模式做出了多年的贡献,但它现在面临的主要批评是,其理论和实践都不足以适应公共部门管理的发展。传统模式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一个很好的模式,但现在它的时代过去了。

传统的行政模式衰落的主要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它不再运作良好了。当理论和经济研究都表明政府直接提供公共产品具有内在低效率时,政治家们开始询问一些笨拙的问题就毫不奇怪了。为什么公务员是终身雇用的而别人却不是?为什么他们不是以合同形式雇用?如果有人受雇从事一份工作,确保该雇员做好这份工作有何过错?公务员制度至少在西方国家已经大失民心,政府进行相关改革时阻力极小。而这些改革以前曾一度被认为会破坏公务员制度。一旦变化开始发生,传统模式的各个方面也就随之分崩离析了。

三、新公共管理模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公共部门出现了一种针对传统行政模式的缺陷的新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缓解传统模式的某些问题,同时也意味着公共部门运转方面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这种新的管理方法有很多名称:“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制典范”或“企业型政府”。到90年代后期,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新公共管理”的概念。

尽管新公共管理的名称众多,但对于公共部门管理发生的实际变化而言,人们还是有一种共识。第一,无论这种模式叫什么,它都代表着一种与传统公共行政不同的重大变化,它更为关注结果的实现和管理者的个人责任。第二,它明确表示要摆脱古典官僚制,从而使组织、人事、任期和条件更加灵活。第三,它明确规定了组织和人事目标,这就可以根据绩效指标测量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同样,还可以对计划方案进行更为系统的评估,也可以比以前更为严格地确定政府计划是否实现了其预定目标。第四,高级行政管理人员更有可能带有政治色彩地致力于政府工作,而不是无党派或中立的。第五,政府更有可能受到市场的检验,将公共服务的购买者与提供者区分开,即将“掌舵者与划桨者区分开”。政府介入并不一定总是指政府通过官僚手段行事。第六,出现了通过民营化和市场检验、签订合同等方式减少政府职能的趋势。在某种情况下,这是根本性的。一旦发生了从过程向结果转化的重要变革,所有与此相连的连续性步骤就都是必要的。

霍姆斯(Holmes)和尚德(Shand)对这次改革的特点作了一个特别有用的概括。他们把新公共管理视作范式,这种好的管理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这是一种更加富有战略性或结构导向型的决策方法(强调效率、结果和服务质量)。(2)分权式管理环境取代了高度集中的等级组织结构。这使资源分配和服务派送更加接近供应本身,由此可以得到更多相关的信息和来自客户及其他利益团体的反馈。(3)可以更为灵活地探索代替直接供应公共产品的方法,从而提供成本节约的政策结果。(4)关注权威与责任的对应,以此作为提高绩效的关键环节,这包括强调明确的绩效合同的机制。(5)在公共部门之间和内部创造一个竞争性的环境。(6)加强中央战略决策能力,使其能够迅速、灵活和低成本地驾驭政府对外部变化和多元利益做出反应。(7)通过要求提供有关结果和全面成本的报告来提高责任度和透明度。(8)宽泛的服务预算和管理制度支持和鼓励着这些变化的发生。

新公共管理并没有认为实现某结果有一条最好的途径。管理者在被赋予责任之前并没有被告知如何获得结果。决定工作方式是管理者的一个职责,如果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管理者对此应当承担责任。

新公共管理的改革浪潮由各种不同于传统行政模式的理论所支持。这包括:政府工作人员被假定为具有经济利益动机;私营部门的灵活管理为政府部门提供了经验;政治与行政不可分离。在从行政到管理的理论变化中,一个关键的区别是:行政是执行指令,而管理是获取结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新公共管理从经济学和私营部门获取了主要的理论支持。

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家是奥斯特罗姆。在20世纪70年代初,他就指出,组织有两种对立的形式:官僚制和市场。在奥斯特罗姆眼里,官僚组织相对于市场选择是低效率和低成效的。官僚行政模式缺乏竞争、消费者主权和低成本选择下的激励。他指出,许多当代政治经济学家以经济理论导出的一种范式为基础,“向传统行政理论的许多基本假设提出了挑战”。

新公共管理证实了奥斯特罗姆的观点,尽管这种观点经过一段时间才被采用。在奥斯特罗姆的著作中,我们能看到新公共管理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从经济学视角看,它是市场导向的。这运用的是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第二,它否定以官僚制作为组织原则。

正如亚当·斯密所洞见的那样,如果允许个人追求最佳结果,那么市场就是更为有效的资源分配形式。

另一个理论变化是私营部门管理理论的变化,即打破了公共部门制度中曾被认为是基本要素但实际不是的东西。公务员在和客户打交道时必须公平和公正,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务员需要保持政治中立或者终身雇用。衡量公共部门绩效可能确实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努力去这样做。公共部门的政治本质确实有别于私营部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行动都是政治性的,或者所有的政策都由政治家做出。以前被认为是公务员必须做的现在已经成为特例,人们很难理解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会因为合同雇用制或业余工作制而遭受破坏。然而所有这些都有悖于曾被视为公共雇用的必要条件。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间除却最高层的管理外,许多工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很难认可公共部门的不同于一般的雇用方式。

也许,私营部门为我们提供了重视结果的经验。传统行政模式正是由于强调结构和过程而非结果才深受批评。另外,正如前面讨论过的,官僚组织并不自然就有效率。私营部门已经在实践其他的组织结构——利润中心、分权、雇员灵活性——所有这些也正在为公共部门所采用。

四、发展中国家的公共管理

尽管与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相比,新公共管理适合于发达国家,但这是否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却不得而知。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始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方式就必然适用于不同的环境。新公共管理可能与发达国家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那么与新公共管理兴起并占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相比,不发达国家在采用时就会受到限制。

发展中国家的确也采用过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因此也盛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所有熟悉的官僚制度。官员通过考试获得了终身雇用。即使在最贫穷的国家,官僚制度也要维护那些地位显赫、薪水相对较高的精英集团的利益。

有人认为,新公共管理改革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传统的官僚制在许多国家都已失败。霍姆斯和尚德都主张,“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管理改革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我们相信,基本原则对每一个国家都是适用的。”另一方面,米诺格认为,“市场检测和内部市场等复杂的改革不可能在发达国家之外行之有效。”然而,与把新公共管理排除在发展中国家之外相反,更为合理的方法是以务实的方式具体确定新公共管理在发展中国家运用的一系列前提条件。斯蒂格利兹主张一种新的发展日程。它包括国家作用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政府和私营部门进行合作,促进政府建立市场。在一些领域,政府应当更多地进行市场调节。这就要求政府改善自身的工作绩效,通过尽可能地利用和促进竞争来广泛使用类似于市场的机制。

任何国家在采用这些观点推进市场经济建设的时候,都应当有足够的基础条件以采用包括市场检验和履行合同在内的新公共管理。

五、对新公共管理的批评

毋庸置疑,人们会对这场改革有对立的评价。当然,这场变化还没有得到完善的运作,会出现一些错误,向新模式转变的过程也存在各种问题。这些不足似乎会导致政治上要求回到原来非党派、中立的行政制度,但这实际上极不可能。更为可能的是,要进一步完善改革中尚不完善的地方,然后逐步演进到另一种模式。传统模式以及它所坚持的主张已经结束了。

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普遍赞同。有意思的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批评家也越来越多。他们的批评涉及了公共部门改革的方方面面。有人认为没有什么范式变化,也没有发生国际范围的变化。批评家们认为,公共管理的改革是对民主的攻击,是意识运动,是一种流行时尚,在已经尝试过的公务员变化中导致了士气低落。这些观点有些是有道理的,而另外一些则完全不着边际。确实,反对者和批评家难于就争论的焦点达成一致。有无范式变化问题是公共管理改革中最具争论性的问题之一。

(一)范式变化

人们就新公共管理展开的争论最有意思的一个方面在于,尽管最激烈的批评家也承认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否足够大到可以构成一个范式变化却有待商榷。尽管有人仍然不太相信,但再次考察一下范式是什么,考察一下公共行政中的竞争性范式是否有效是有用的。我认为,无论是采用“范式”的通常意义,还是与库恩著作相关的用法,“范式”这个术语无论指代传统行政模式还是公共管理改革都是合适的(这些公共改革联系在一起就被称为新公共管理)。

除了强调结果并通过各种机制来实现结果外,关键的不同是其背后的经济学和私营部门管理理论基础。在这一点上,公共行政的基础是公共利益激励理论、官僚制理论和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人们认为,有足够的差异可以说明存在不同的范式:官僚和市场是两个截然相反的组织运作方式;公务员的公共利益激励不同于市场理性行为假设;政治与行政分离被普遍认为是不切实际的;侧重于过程的传统模式与侧重于结果的新模式完全不同。

(二)一场国际运动

公共部门改革是否构成了一种国际现象也是争论的焦点之一。人们已经注意到,类似的改革运动已经在好几个国家发生了。汤普森认为新公共管理是一场世界性的变革,因为它几乎影响到了全世界的每个角落。对世界上最大的123个国家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重要的政府改革正在全世界进行。在很大程度上,类似的改革也发生在各个不同的国家。凯特尔也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如火如荼。这场运动从两个方面看是国际性的。首先,它已经扩展到了蒙古、瑞典、新西兰和美国等一系列国家。其次,改革范围很广,政府已经利用管理改革来重塑国家的作用及其与国民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胡德也提出反对全球化范式的思想。这有三个原因。首先,公共行政传统方法的部分撤退并不一定表明,新公共管理的单一模式会在全世界适用,也不意味着旧的模式就会彻底消失。其次,全球化范式的思想忽略了截然不同且路径依赖的国情,正是在这些不同的环境中发生了当代公共管理的变化。第三,公共管理在过去一二十年里是否足够稳定以至可以被视为一套单一的思想和做法。

按照胡德等批评家的逻辑,不同国家的改革内容、时间安排和战略的差别就意味着不存在全球化的运动。在批评家们看来,只要说改革具有相似性,似乎就意味着改革应该一模一样并同时发生。其实,改革范围和速度存在着不同。英格拉哈姆认为有三种改革模式:新英格兰模式摧毁了旧结构而代之以竞争性、市场导向组织,这代表出现的线段的一个端点。美国代表了线段的另一端,新兴政府建立在旧的官僚体制基础上,并没有发生会导致游戏规则改变的系统改革。线段的中点是阶段改革战略,这以澳大利亚和英国为代表。这种模式奉行变化的战略,它首先攻击旧体制的复杂和僵化之处,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其他改革。不同的国家所受的制度约束不同,改革的不同之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目前,在公共管理改革运动中,存在理论趋同化以及公共部门改革者所使用的工具和战略的趋同化的情况。我们没有必要由于存在一场世界范围的公共部门改革运动,就说改革是不可抵制的、统一的、全球的。更为正确的观点是公共部门改革涉及了相似的政策工具,正如博斯托姆(Bostom)认为的那样:虽然全世界对改革的说法五花八门,但最近关于政府重组、重塑和更新的大部分努力都有近似的目标,即提高公共部门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公共部门对顾客的反应程度,减少公共开支,增强管理责任。这些努力所选择的工具也非常相似:商业化、公司化和企业化;责任下放;从投入控制转向产出和结果控制;更严格的绩效规定和更广泛的合同履行。

凯特尔也认为,“这场运动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是因为很多国家在短时间内以相似的基本战略实施着改革。”他进而列举这些战略,包括:生产率——以更少的税收生产更多的公共服务;市场化——利用市场化进行激励;分权:政策——分离购买者与供给者;对结果承担责任的制度。

因此,各国改革之间存在着比批评家认可的更多的形似性。发生变化的是模式背后的理论基础而不是改革的细节。

(三)新公共管理运动会持续吗?

新公共管理的批评家认为这场运动将会消失,有的甚至认为它从没有发生过。林恩认为公共管理将逐渐消退。他认为,尽管新公共管理被其推崇者尊为范式,但只是昙花一现,很可能衰退。因为:(1)在政治过渡中,曾赋予其灵感的威斯敏斯特改革的初始模式将最终被破坏,党派人士和学者之流将看到新公共管理被推出历史舞台。(2)随着各国各部门间比较实践的积累,改革的基本不同之处将使其表面化的相似之处相形见绌。(3)术语“新”将会由于后面出现了更为新兴的事物,而被看做一个很麻烦的形容词。(4)政治争论将呼唤新的主题来吸引和支持下一轮行政改革思想。

上述论点值得商榷。关于第一点,政治变化当然能够先于任何改革。但林恩所指的威斯敏斯特制度中发生的变化是指政府的变化。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表现为从左派过渡到右派,在一些地方是又回到左派。在英国则是从右派到左派。新公共管理或者变化依旧,或者像1996年的澳大利亚国民政府那样加速了变化。关于林恩所指的第二点,各国改革情况是不同的,但改革背后的理论是一样的。正如前面已经论述的那样,不同的国家不是处于不同的路径上,而是远近不同的路径。林恩所说的第三点和第四点有待进一步的考查。

林恩认为,“新”这个词变得越来越不合适确有几分道理。考虑到这个词首次引用以来已经有十多年了,那么什么时候这个“新”不再新了呢?在20世纪的美国有这么一件事情,6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新公共行政”。针对旧官僚制发展起来的这种制度,更多地强调价值、平等和公共行政的定性方面。几年之后,当效率问题日益突出的时候,该制度也就萎缩了。同样,将来,“新公共管理”中的“新”也将不得不退缩,但不管怎样,关键的变化是从公共行政过渡到了公共管理。

林恩的第四点易于驳斥。将来当然会出现新的主题或模式以供讨论,如电子政府。本文把世界看做是范式的连续,某种范式最终肯定会消失。

对新管理模式的批评实际上大多来自学术界而不是实业界。这似乎是因为学术界出于职业和专业的特点,对某个事件吹毛求疵而不是欢呼成功。

六、结论

政府管理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里经历了三种模式。首先是人格化或前现代行政模式,当该模式日益暴露其缺陷以及出于提高效率的目的,它就被第二种模式即传统的官僚行政模式所取代。同样,当传统行政模式问题重重时,它就为第三种模式即新公共管理取代,从政府转向替代性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的主导地位就如同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官僚制度居主导地位一样。在任何一种政府制度中,官僚和市场都是共存的,只是在某个阶段一种形式占主导地位,而在另一阶段,另一种形式占主导地位。新公共管理时代是官僚制日益削弱而市场在公共行政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

在现实中,市场和官僚体制相互需要,相互补充。新公共管理不可能完全代替官僚制,正如1989年以前的东欧,官僚制不可能代替市场一样。但新公共管理运动表明的是,早期传统官僚制的许多功能都可以而且现在经常由市场来执行。在一个官僚制作为组织原则日益削弱的环境下,市场解决方案就会被推出。当然不是所有的市场药方都能成功,但这不是问题的核心。政府将从新公共管理这一工具箱中探寻到解决方案。如果这些方案行之无效,政府就会从同一来源中寻找其他方案。政府管理背后的理论基础已经发生了变革,我们完全可以用“范式”这一术语来描述它。在公共行政学术界,有许多对新公共管理持否定态度的批评家。但是他们的批评对迅速开展的政府改革影响很小。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之后,会出现另一种新的模式,但肯定不会回到传统的行政模式。

推荐第3篇:民办高校师德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下的新生产物,是高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办学校一起共同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但与公立学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大,其中师德建设效果更是收效甚微,民办高校教师在工作投入热情、工作态度及对职业理想的追求等多方面的表现都不如公办学校教师。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核心要求,本文对民办高校师德现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政府和学校两个层面提出了加强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旨在为研究师德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民办高校;师德现状;原因分析;师德建设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早在唐朝,著名思想家韩愈就在《师说》中对教师的职责做了精辟的论述,历史长河延绵至今,时代对教师提出更高的师德要求。随着高校教育的多元化发展,高校师德状况呈复杂化趋势,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不容忽视。

一、民办高校师德现状

由于办校资金来源的特殊性,民办高校所能提供的经济待遇及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制度等都异于公办学校,致使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不稳定,对学校缺乏归属感,教师的师德状况令人担忧。

(一)科研积极性不高。教学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学校通过教学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但科学研究同样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与科学研究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睿智的老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与钻研。科学研究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升华,科学研究可以促进教师深度思考,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培养教师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巨大的推动力。高校教师应致力于教学和科研的共同发展,双管齐下,但在民办高校中,学校所能提供的科研经费或科研奖励不足,上课课酬是教师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很多教师只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屑于科研活动,又或者因教学任务太重而无暇顾及科研,凡此种种,都导致民办高校教师科研热情不高,出现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

(二)职业认同感低。高校老师职业认同感是高校教师对所从事的教师行业的感知体验及对自身职业身份的全面接纳与认同,属于老师的情意系统[1]。职业认同感与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成正比,职业认同感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工作的热情、投入程度、工作满意度及离职倾向。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处于中低下水平,由于民办学校报酬待遇不高、教师地位社会认同感低、生源素质不优、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术研究空间条件不够充分等原因,使民办高校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认同感,对学校缺乏归属感,所以在工作中总是对民办学校的各种不足怨声载道,但碍于谋生只得无奈继续任职。这种抵触情绪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令他们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对工作投入不足,对学生缺乏一定的责任感。

(三)重功利轻奉献。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崇高的职业,塑造人的灵魂是教师这特殊职业最终的工作目标。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着复杂多变思想的人,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的身份具有多重性,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生活导师和心理导师。所以,相对于其他行业,教师职业突显其复杂性和烦琐性。教育行业不是商业,教师的收获不能用经济利益衡量,既为教师,就应该有安贫乐道的心理准备,有“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无私奉献精神。然而在民办高校,某些教师出现重功利轻奉献的心理,表现之一是只关注收入待遇,由于对学校缺乏归属感,有些教师仅把教师工作看做谋生的手段,在工作中斤斤计较,“拿多少钱就干多少活”成为许多民办教师的流行语。表现之二是只关注自己职业前途,对职业前途有利的工作积极配合,对职业无关的工作漠不关心。

(四)职业理想淡薄,缺乏职业信仰。2013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老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强化青年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激发青年老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严守教育教学纪律和学术规范,切实肩负起立德树立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职业理想是个人在社会环境下,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就所从事职业而确立起的目标定位、价值追求,高校老师的职业理想是高校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2]。职业理想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树立教师职业理想最基本的就是坚守讲坛,其次就是谋求职业发展。在民办高校中,部分教师缺乏职业坚守精神,心态浮躁,不能脚踏实地从事教学工作,不愿花时间深入钻研教学科研,选择教师职业只是无奈,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少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只把民办教师工作作为跳板。这样的工作心态必然使他们丧失基本的责任感及应有的工作热情,不会规划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

二、原因分析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规模不断壮大,民办高校在全国遍地开花,民办高校的硬件建设和师资建设都有很大提高,有些知名学校办学实力、招生数量远远超过公办学校,但即便如此,民办学校所固有的问题仍然存在,民办高校的师德水平与公办高校相比依然差距很大,这受到社会地位、福利待遇、发展空间、权益保障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社会尊重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民办学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尽管如此,民办高校教师仍然得不到社会足够的尊重,社会上有些群众对公办教师羡慕不已,但对民办教师充满歧视。部分学生及家长深知生源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对教师过于挑剔,甚至鄙视。由于资金有限,民办高校花不少钱在学校硬件建设上,但对教师个人空间发展却不够重视,教师在学历晋升、业务培训及竞技、职务聘任、薪酬收入等方面都受到很多限制,民办高校教师成“边缘化”的“高学历弱势群体”。社会地位的低微使不少民办高校教师丧失奋斗的动力,甚至产生职业自卑感

(二)制度不健全。随着民办教育的深化发展,民办教师队伍迅速壮大,但民办教师的发展却受到社会及学校等各个层面的制度制约。如职称评定机制,一些层次不高的民办高校对教师的职称评定不太重视,没有专职人员负责教师职称评审的各项工作,各地职称评审委员会给予民办高校的职称指标有限,职称越高,名额越少,同时民办高校教师在科研成果申报渠道上也没有公办教师畅顺,所以即使在一些办学实力较强的学校,每年能评上副教授的只是凤毛麟角。不少学校为了防止学生流失,对学生百般呵护,盲目迁就,评价教师的优与良以学生的喜恶为标准,强化学生的评价作用而削弱同行或学校教学管理层的评价地位,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极大地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使某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需要,只追求教学形式的花俏而忽视教学内容的深邃。此外,培训机制缺失是制约民办高校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部每年实施的针对高校教师的培训项目都不少,但民办教师能有机会参加的培训项目不多,尤其是高端培训基本上与民办学校无缘,缺少培训机会,民办教师学术视野的拓展及教学技能的提高将受到极大的阻碍。

(三)缺乏应有的社会关注。由于社会地位低微,很多民办高校教师戏称自己是“知识型民工”。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强度相当大,他们承担着与公民教师一样的科研任务,但教学任务却要重得多,很多民办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上任劳任怨,默默付出,工作压力大,收入少,这是他们的写照,但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却从来没有得到社会的关注,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极少见诸新闻或报端,没有任何一级的人大代表站在民办高校教师的角度为他们争取权益,他们成了被社会忽视的群体。

三、加强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

(一)政府重视,一视同仁。民办高校虽然在资产所有权性质上与公办高校有着本质区别,但民办高校一样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跟公办学校一样承担着培育优秀专业人才的重任,国家对民办教师在职称评定、教学要求及科研成果等方面提出的要求是跟公办教师一样的,但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就是因为“身份不同”而导致物质及精神待遇有着天渊之别。政府从政策上应保障民办高校教师的全速合理权益,体现公平性,杜绝“同工不同酬”的现象。首先,政府提高民办高校建校准入门槛,因资金不足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师资待遇的不予获批建校;其次,把民办高校纳入国家事业单位管理体系,在教师编制管理、职称评定、薪酬待遇、“五险一金”、培训进修等方面享受与公办教师同等的条件。

(二)民办学校改变办学观念。生源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但真正掌握这条生命线的是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是否能够培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学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在任何学校,教学工作必然是学校所有工作的重心,而教师又是教学实力的创造者。所以民办高校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必须改变观念,不能只着眼于知名度、生源等眼前利益,更应把眼光放长远,重视师资力量建设,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在民办学校,教师既是教育者但同时又是被管理者和被雇佣者,学校的教学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不能用管理企业员工的那套机械生硬的方法管理教师,老师必须得到学校的尊重和重视。除了投资学校的硬件建设外,学校应更多地关注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与科研条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了,学校的教学实力自然会得到不断提升。“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是否优秀看他的内在本质,同样,一所学校是否强大也看其内在实力。办学实力增强了,优秀的学生源源不断走向社会,学校自然就会美名远播。所以,教学实力是知名度的根本,是决定民办学校是否能保持长久生命力的主要因素,民办高校必须树立教学为本的理念。

(三)废除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高校教师的工作过程跟其他行业相比较特殊,劳动方式是知识输出,劳动产品是专业人才,高校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个性化特点,使评价标准难以把握。目前高校对专职教师的评价主要从教学和科研能力两方面进行量化评价。这两方面的评价机制都存在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方法机械等弊端,教学评价重学生评价轻同行评价,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那些工作态度很严谨但没有迎合学生喜好的教师可能就会万劫不复;科研能力评价是简单的量化计算,并没有区别成果质量的优良,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师急功近利的心理,那些追求真理知识的本意便日渐被淡忘,很难创造出真正优质的成果。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是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相结合[3],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标准应涵盖教学任务、工作难度、教学结果、工作态度、教学外工作(如临时安排的比赛任务、指导性工作等)、科研成果的质和量等几方面全面衡量,体现个体工作的差异性。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细水长流的,师德建设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也是提高教育成效的根本,民办高校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必须把师德建设放在战略地位,长抓不懈,切不可急功近利、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1]肖明玉,王鑫强,李爽.高校青教师职业认同感特点及影响因素调查[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5,7(4):56-59.

[2]江英飒,潘坤,杨娟,张俊贤.论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理想的构建[J].时代教育,2012,23:54-55.

[3]李念良.民办高校激励机制构建的几点思考[J].太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102-103.

推荐第4篇:学校教学管理现状研究论文

1.当先学校教学管理的普遍现状

当下众多学校都严抓管理,各个学校对其教学方法、课堂纪律、教学安排都有严格的要求,甚至不断更新、填充校园制度以加强管理,并希望借助管理方式的严肃细致来达成教育目标。但是在这样的严格管理中有些学校教学效果有时却因为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而备受非议。可见,在严格的教学管理下,依然存在很多原则上的问题需要我们发现。

1.1缺乏创新、不重视教学研究

在大多数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对教师的课堂效果做出要求,追逐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成绩,重视基础理论和现有理论的教学,而忽视了更深一步的教学研究。从学校角度来看,很多学校比起教师的科研成果更重视学生的实际成绩和课堂教学。从教师角度看,学校的忽视也造成了教师教学方法和内容懒于创新和缺乏上进心的局面,对教学研究漫不经心,很难融入深层次的教学领域中去,即便在研究中也照搬前人研究成果,没有脚踏实地地从现角度出发去进行针对性研究。不仅如此,在学校和教师所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往往很少涉及探索性、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只为了考试而将教材中的内容灌输到学生闹钟,这会大大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

1.2学科教学与人文教学比例失调

学校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智力、能力以及人格统一的学生,但是从眼下的教学管理不难看出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要求远远大于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教师的教学精力也集中在知识学习上,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往往局限于“不出大事就可以”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对于现在的学生人格培养缺乏信心,认为现在的孩子“难管”,为了避免师生冲突而避开人文培养,这是一种客观的现实情况,主要与社会风气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在考试、就业等生存压力下,教师更注重学生各学科的成绩,认为学校主要是学习的地方,而忽视了“教书”与“育人”的平衡,这种缺失体现了素质教育在落实中的不足。

1.3教学管理的前瞻性不足

教学管理也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前瞻性可以为教学管理带来新的方向,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也是实施教育的最主要基地,它肩负着保障学生未来成长和社会稳定发展的任务。但是很多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却没有从学生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出发,只照顾眼前的既得利益,注重升学率和校园形象建设。尽管升学率和学校建设当然必不可少,但是如果过度追求这两点而牺牲可持续性发展的机会,追逐效益和一时风光而迷失方向则是非常不可取的。在学校发展中没有长远的战略思想,发展速度和表面成效,不但不利于学校的前途,更影响到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对学生的长久发展和学校的威望来说都是极其不利的。

1.4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制度是学校实行管理的依据,也是规范学校各部运行的依据所在,但是一些学校的管理制度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使教学管理失去了科学的制度指导。比如一些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过于严格或者松散,前者虽然是在追求教学效率但是却给师生带来过重的压力,让本应该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变的沉闷。而后者虽然在解放学生的天性,但是却弱化了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职能。不仅如此,一些学校各个部分的管理制度发展不均衡,有些涉及学生成绩环节的建设随时在调整和更新,而诸如后勤等相关制度建设往往疏于管理,制度落实也草草了之,这直接导致学生校园生活的不便,无法保障学生学习的后勤工作。

2.如何调节学校教学管理

虽然学校教学管理在各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管理工作遇到了不可战胜的困难,相反为我们教学管理提供了一些启发,知道如何进行下一步校园建设,将教学管理工作做到更加细致和完美,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多方合作调节教学思路

将教学思路和教学研究更深更广地发展,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教学研究的不断升华才能形成教学质量的质变。对此,学校可以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深化课程改革,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对取得突破性教研成果的教师进行鼓励。不仅如此,学校也定期组织对教师的培训,引进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为教师的教研工作提供保障,只有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并落实在课堂上,才能让教学成果突飞猛进。

2.2将素质教育落在教学管理的实处

在学校教学管理中,要本着素质教育的目的加强对师生的人文关怀。从学校内部来看,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全面关怀,解决教师教学的后顾之忧,让教师亲身体会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提高校园建设的人文性,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而教师在教学中要从为学生服务的基本点出发进行管理,本着为学生未来着想的态度去对学生进行张弛有度的管理,不但要与学生做朋友,还要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这样学校与教师共同努力,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人格塑造的统一。

2.3制定教学管理战略方针

如何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学校是教学管理一直要思考的问题。在探究这个问题时,学校要从长远角度出发,面对眼前的利益进行理智的判断,和谐地处理好学校现阶段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关系。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将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统一起来,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避免将注意力集中在短期教学成果上。对于教师来说,在课堂中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以便能够应对日后的学习和生活。

2.4研究建立本校教学制度

有一个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保障教学管理的效果。因此学校要认真对待制度的制定和调整,做到管理制度综合化、现代化和人文化。在综合化方面,管理制度不但要关系到教学常规管理,对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情况进行考察,更要完善奖罚制度,同时也要涉及后勤等容易被忽视的部门。所谓现代化,就是学校的管理制度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师生的成长,对保守的制度及时进行更替和调整并保持制度的人文特色。而人文化就是指在制定教学制度时,不要过于严肃,而要从师生角度出发,消除师生对制度的恐惧心理。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教学管理虽然是校园建设的重点,但是依然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集中精力去解决。为此我们要坚持“教书育人”的理念,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丰富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遵循科学发展观,培养符合时代前进需求的、知识与品性兼具的优秀学生,推进学校教学管理的发展。

推荐第5篇:绿色贸易壁垒论文研究现状

急求:论文开题报告—绿色贸易壁垒论文的研究现状

悬赏分:30 | 解决时间:2009-2-3 16:20 | 提问者:玫日心晴

开题报告包括研究内容,研究的现状,先谢啦 最佳答案

城镇规划?我是学国贸的。网上关于开题报告的资料蛮少呢,虽然专业不一样,但是也许对你有点帮助。

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对于加入世贸组织不久的中国而言,这种披着合法外衣的贸易壁垒,已经并将继续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发展乃至我国入世战略的实施形成重大的负面影响。作为方便易行、见效快的强有力保护手段,绿色贸易壁垒愈来愈频繁地付诸实施,矛头直指我国大宗出口产品,使中国成为“绿色壁垒”和反倾销措施的主要打击对象,致使中国许多产品无缘进入国际市场。本文通过介绍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剖析其基本特点,适时提出可操作性应对对策,力求对积极推动贸易和环境的良性互动起到一定的舆论作用。当前,认真研究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深入把握其形成和发展规律,成为当前一项亟待探讨和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加强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应付对策的研究已显得尤为必要。

2.已了解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市场各种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产品的出口造成很大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发展,以及进口关税税率不断递减,各国的贸易壁垒的种类和形式发生了变化,绿色壁垒作为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新形式应运而生,并具有愈演愈烈之势,各发展中国家正在加紧研究破除发达国家所制定的各种环境保护条例对本国出口产品影响的办法,我国有关部门和众多专家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采取的相关应对措施已经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作用。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出口产品环境标准的要求,我国质量认证和环境保护部门正在抓紧对ISO14000系列国际标准在我国的实施进行可行性研究,并试图通过行政立法程序将该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同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贸易壁垒。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文拟从五个方面探讨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影响及对策。

第一章主要阐述绿色壁垒的涵义。

第二章主要从三方面介绍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特征。

(一)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特征

(三)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

第三章主要从三方面介绍我国出口产品遭受绿色贸易壁垒限制的原因

(一)我国环保意识淡薄,绿色经济观念缺乏

(二)我国环境标准过低

(三)企业认证意识低下,认证能力薄弱

第四章主要从四方面介绍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对产品出口市场范围的影响

(二)对产品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

(三)对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四)对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的影响

第五章主要从四方面介绍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建议

(一)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强化贸易环境执法力度,提高环保意识

(二)大力开发“绿色产品”,积极发展“绿色市场”

(三)推行国际环境标准制度,适应世界潮流,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贸易壁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进度安排

1.2007年12月学生论文选题,2008年元月毕业论文任务书下发。

2.2008年2月-3月为毕业论文开题时间,学生在3月底前将开题报告通过E-mail的形式提交至论文指导老师。

3.2008年5月7日学生提交论文初稿。

4.2008年5月15日由学生,指导老师填写毕业论文中期进展情况检查表,5月底前交至系办公室。

5.2008年5月30日前提交论文定稿(包括电子版),学生在每次与指导老师交流之后需要填写论文指导记录表,在论文定稿后交至论文指导老师。

6.2008年6月9日-6月13日组织学生答辩,具体答辩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5.已查阅的主要参考文献

[1] 董长德《企业如何实施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实用指南(修订版)》.第2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P134-140

[2] 杨永华.《突破绿色壁垒—ISO14000标准实务》.第1版.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年:P11-21

[3] 余永定和郑秉文.《中国“入世”研究报告:进入WTO的中国产业》.第1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P589-595

[4] 万后芬等.《绿色营销》.第1版.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P231-237 [5] 赵春明.《非关税壁垒的应对及运用—“入世”后中国企业的策略选择》.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P194-264

[6] 张汉林等.《国际化竞争—WTO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第1版.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年:P63-66

[7] 任泉和任颖.《WTO规则与应对方略700问》.第1版.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P51-52,P362-363 [8] 白津夫《.WTO理论与实务》.第1版.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P81-92 [9] 白光.《世贸冲击波—入世后中国与WTO规则的冲突与对接》.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P394-396

[10] 李左东.《中国对外贸易教程》.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P356-361

[11] 聂微和蔡东瑞.《突破绿色壁垒—家具企业实施ISO14001实务指南》.第1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年:P3-11

[12] 赵平立等.《ISO14000环境管理保证体系认证指南》.第1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年:P233-236

[13] 大卫•格林纳韦.《国际贸易前沿问题》.第1版.北京:中国税务出版

社,2000年:P78-82

[14] 伯纳德•霍克曼和迈克尔•考斯泰基.《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第1版.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P110-115

这只是我写的内容,格式应该是从你们学校网站上下载的,另外,每个指导老师的具体要求不同的,还是要听你指导老师的意见

推荐第6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研究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全国已有一亿四千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在这些农民工中,有相当数量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农村,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且较为庞大的儿童群体——农村留守儿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数量的继续攀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亲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解决农民工及其子女问题,留守流动儿童成长环境不断优化。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主要是通过对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推断,把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在数量、区域分布、年龄、性别、受教育状况、监护人情况等方面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研究的特色和切入点在于:

一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定量研究为基础,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状况和主要特征。

研究以258万人口抽样数据为依据。抽样样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抽取。报告引用的所有数据资料均为加权之后的结果。

按照前述定义,根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可以确认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和相比,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

推荐第7篇: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全球正处于科技飞速发展时代,技术创新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日趋重要,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需要企业有超强的应变能力,墨守成规只会让企业走向衰败,因此,技术创新在某种程度代表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文章从技术创新资金支持、人力资源投入、制度体系建设、激励机制等四个方面阐述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现状,探讨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策。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目前,全球正处在科技飞速发展时代,对企业创新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创新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基本要素,企业创新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生命力,创新水平越高,创新能力越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企业越发具有竞争优势。

1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明确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技术短期内得不到创新,无法出售新技术产品和服务,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来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现有技术也不能够满足原有客户的需求,导致企业客户愈来愈少,企业是收入来源也就日趋减少,经济效益随之减退,最后的结果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倒闭。企业实现技术上创新能给企业带来新技术新产品,吸引更多的客户,给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2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2.1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现状

2.1.1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意愿不强

企业创新存在着风险,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能带来可观经济收入,成功的创新能给企业带来生命力,而失败的创新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企业是以创造效益为中心,而创新成果一般不直接与市场挂钩,绝大部分创新成果需要依托项目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评价,也就是说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大部分企业都不愿意花更多的资金去从事企业研发创新工作。目前,国内部分企业技术创新停留在企业现有项目需求上,没有真正为企业未来市场发展需要而从事技术创新工作,技术创新工作未能得到重视。资金投入比重远远不够,企业创新技术发展能力不足。

2.1.2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投入不足

企业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满足于企业现有客户或者目前市场的需求,而是需要有超前的技术创新意识,以满足未来市场或客户的需求,因此,技术创新对人力资源的要求非常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是创新团队的建设,技术创新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而优秀创新团队必须要有多专业化知识技能来支撑,需要不同专业成员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结合才能完成。部分企业没有建立专门的研发创新团队,企业技术人员一方面要为满足生产需要同时又要开展研发创新活动,当生产任务繁忙的时候,技术必须首先为生产服务,研发创新工作受到阻碍,研发项目被迫中止或者暂停,研发创新成果难以实现。

2.2技术创新体系制度不健全

2.2.1研发体系制度不健全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企业研发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研发体系制度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前提,没有完善的研发制度就无法有序开展企业各种技术创新活动。企业的研发一般需要经过立项、开发、测试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企业相关制度来保障。部分企业在立项时,立项报告内容未能得到相关专业方的充分评审,未对项目前景和市场做一个充分的调研,有的项目研发成果出来后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或者根本带来不了任何经济效益,导致研发成果无效,立项失败。有的是项目立项后,在开发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势,研发团队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影响项目开发工作出现盲区或者不能实现项目新功能的突破,项目开发水平受限,开发成果不佳,立项效果不明显。项目立项开发后,有的企业直接应用到生产中,没有通过多次充分的反复有效的测试后再投入生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风险。

2.2.2缺乏有效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基本要素,因此,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更好更有效地发展,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激励机制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技术创新工作需要创新团队成员多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技能相结合。国内有的企业对技术创新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工作人员的基本职责,推出新技术成果是技术人员的职责所在。

3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企业研发工作受企业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不足的影响,制约因素较多,研发体系制度不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有待提高,企业研发水平偏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同程度的受到制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加大技术创新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

任何企业技术创新都离不开企业的资金支持,技术创新有风险,但企业不能因为风险而放弃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建立企业专项研发资金,研发资金只用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不涉及企业市场经营活动,鼓励员工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加大技术创新团队建设,以设立专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技术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等形式组建成立专门的研发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团队是指在共同的科技研发目标下,由团队带头人和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组成,经过分工合作,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科技研究群体。研发创新团队成员可以通过外部引进高端技术人才与内部技术骨干相融合,团队成员互相帮助,实现专业知识技能与社会实践经验相结合,进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同时发挥了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作用。

3.2进一步完善创新研发制度体系,建立更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在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组织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研发制度,建立企业立项评审制度,完善企业立项评审流程,充分征求立项项目中所涉专业内部的意见,结合企业技术委员会评审结论,不搞片面化,降低企业立项风险,确保项目立项市场前景广阔,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知道技术创新有风险,鼓励员工从事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通过建立研发创新团队、创新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创新团队成员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发挥创新团队专业知识优势和社会实践经验优势,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改变技术创新以生产需求为导向的思路,激励技术创新团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企业创新团队充分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工作,探索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新方向,以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建立企业下一步技术创新目标。

参考文献

[1]柳州,陈士俊.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06(2).

推荐第8篇:公务员论文:公务员 奖励制度 现状 对策研究

公务员论文:中国公务员奖励制度现状与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公务员奖励制度是公务员管理中的一种激励机制。作为公务员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公务员奖励制度有着深厚的理论和法律法规基础,即包括:利益需求理论、柔性行政行为理论、官僚制度理论以及激励行政行为理论等。公务员奖励制度是公务员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公务员奖励制度有助于不断加强和完善公务员队伍建设,不但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而且还能有效地促进政府廉政和政府工作质量的建设。本文从我国公务员奖励制度法律法规依据及内涵分析、奖励制度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国外公务员奖励制度的借鉴意义、完善我国公务员奖励制度的对策等四个主要方面,深入阐述了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200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及2008年1月4日起施行《公务员奖励规定(试行)》等法律法规,都是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基础上,对公务员奖励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但现存的奖励制度仍然存在激励功能不足、滥用奖励权限、奖励程序不公开等问题,必须采取加强立法监督、奖励监督、绩效考核制度、完善公务员奖励授予条件、加强奖励实施的规范化管理、完善公务员奖励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奖励责任制度等对策加以不断完善。

【英文摘要】Civil servants incentive system is one of the civil service management incentive mechanism.As a civil servant is an important system in the management of civil

servant incentive system, there is a profound theory and legal regulations foundation, which includes: interest demand theory, flexible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theory, bureaucratic system theory and incentive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theory etc.Civil servants incentiv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ivil service management system part.Eff...

【关键词】公务员 奖励制度 现状 对策研究

【英文关键词】Civil servants Reward system status

Countermeasures study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Q2:139938848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中国公务员奖励制度现状与对策研究

4-5Abstract5-6

8-9第1章 绪论8-121.2 论文的研究目标9

1.4 研究重点11-12中文摘要1.1 论文1.3 论的选题目的及意义文研究综述9-11第2章 中国公

2.1 公务务员奖励制度内涵分析及相关法律法规依据12-18

员奖励制度内涵分析

律法规依据13-14

14-18

18-2612-132.2 中国公务员奖励制度相关法2.3 中国公务员奖励制度运行的基本原则第3章 中国公务员奖励制度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3.1 中国公务员奖励制度的作用18-193.2 中国公务员奖励制度存在的问题19-24

度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24-26

状与借鉴意义26-363.3 中国公务员奖励制第4章 国外公务员奖励制度现4.1 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奖励制度概述

26-31

31-36

36-444.2 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奖励制度的特点与借鉴意义第5章 完善中国公务员奖励制度的对策5.1 加强奖励实施的规范化管理36-385.2 不断完善公务员奖励授予条件38-405.3 树立“以人为本”的奖励理念40-415.4 完善我国公务员奖励制度具体对策

41-44第6章 结论44-46参考文献46-49

简介49-50致谢50 作者

推荐第9篇: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论文

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学前教育12级XX

摘要:现如今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日益增高,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中的自我期望和工作条件、工作负荷、幼儿和家长的评价三个因子更是影响甚重。本文据此提出了缓解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

一、幼师工作压力现状与研究分析

1、我国学者近年来对教师工作压力的调查研究也发现,我国教师群体承担着较重的压力,教师工作压力的概念内涵非常丰富,尤其是幼儿教师。有研究者认为,教师工作压力就是教师职业压力

2、是因外界赋予教师职业的要求﹑期望和职责所带来的压力。也有人称其为“职业紧张”。

3、还有研究者直接使用“教师压力”一词,认为教师压力是教师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而导致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如愤怒﹑焦虑﹑紧张﹑挫折感及沮丧等。本文采用“教师工作压力”这一概念,强调教师工作压力是指与教师工作有关的因素引起的教师的一种消极情感反应。对教师工作压力的研究主要包含教师工作的压力源和压力反应两个方面。压力源是指引起压力的外在客观环境或时间。压力反应则指主观个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反应。

4、教师压力问题的解决成为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极富挑战性问题。现今,我国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尚未得到普遍认可,社会上对此还存在各种偏见,致使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不断加大,逐渐成为高压力人群。虽然每个职业都有压力现象存在,而且并非所有压力都是负面的、消极的,但是压力增大到使人“不能承受”,以及整个职业群体都存在相同的负担加重和压力增大的问题时,将会成为职业发展的阻碍,对职业群体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本研究尝试编制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问卷,希望通过对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分析相关因素与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的关系,并提出建议,以减轻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进而提高幼儿园教师群体的职业素质。

经过对近百名名幼儿园教师关于工作压力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感到工作压力较大或很大的幼儿园教师占74.7%;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来源按其重要性排序依次是工作特征因素、家庭及社会因素、幼儿园管理因素、职业发展因素;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反应明显。据此,我们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现如今幼师压力日益增重,心理健康素质不够高以及幼师社会地位较低的现象,本研究借鉴并吸收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将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分为五个因素(工作特征、家庭及社会、幼儿园管理、职业发展、压力反应),并针对每个因素对台州市以及省内幼儿教师进行调查访问。幼儿园教师对工作的总体压力感反映了幼儿园教师对工作压力状况的总体感受和看法。经过对南阳市内的调查发现,约74.7%的被调查者认为,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自己的工作压力较大或很大。

(一)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来源

经过反复的调查结果发现,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均与工作特征、家庭及社会、幼儿园管理、职业发展、压力反应五个因素中的某一因素有较高相关。在工作上,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包括过分强调幼儿安全问题、班级幼儿数过多、工作量大等方面;家庭及社会因素方面,幼儿园教师主要承受家庭住址与幼儿园距离较远、幼儿家长的要求过高等方面的压力;幼儿园管理方面,幼儿园的聘任制管理、领导频繁的检查、听课等活动加大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进修和学习的机会、经验教师的指导、地位和待遇等方面的差异会加大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发展压力;疲劳程度、头疼气闷程度、睡眠状况、焦虑状态、离职倾向、脾气的变化等会影响幼儿园教师的压力反应。

(二)人口变量与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的关系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幼儿园类型、不同学历、不同教龄和不同婚姻状况的幼儿园教师,在工作压力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分析发现,示范性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幼儿园教师,大专学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高于中专和本科教师,10~20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最大,已婚幼儿园教师比未婚教师的工作压力大。按重要性排序,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来源依次为工作特征因素、家庭及社会因素、幼儿园管理因素、职业发展因素。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反应明显。

1、工作特征因素

幼儿园的工作性质特殊,幼儿园教师除了承担教育任务外,还要担当父母的角色,照顾幼儿的生活起居,繁琐的工作任务给幼儿园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10~20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大多是幼儿园骨干教师,任务重,工作压力较大。20年以上教龄的幼儿园教师经验丰富,能很好地处理工作中的难题,相对来说,工作压力较小。10年以下教龄的幼儿园教师资历尚浅,工作任务相对较轻,工作压力也不是很大。

2、家庭及社会因素

幼儿园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教师相比,幼儿园教师长期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既要付出大量的脑力劳动,又得付出相当大的体力劳动,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有的幼儿园教师连最低的工作和社会保障都没有。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较差、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缺乏保障等因素使得幼儿园教师产生一定的工作压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家长对幼儿园的社会声誉、教学质量、教学环境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对幼儿园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等也有较高期望。过高的角色期望导致幼儿园教师不堪重负。与此同时,幼儿园教师还担任着家庭任务,幼师的自己的家庭孩子也需要自己,于是,幼师就比其它行业的女性更多的奔波于家庭与工作单位。家庭负担会分散幼儿园教师的精力,增加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应该关注幼儿园教师的家庭状况,适当安排工作,有效减轻幼儿园教师因家庭负担造成的工作压力,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教师相比,幼儿园教师长期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既要付出大量的脑力劳动,又得付出相当大的体力劳动,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有的幼儿园教师连最低的工作和社会保障都没有。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较差、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缺乏保障等因素使得幼儿园教师产生一定的工作压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家长对幼儿园的社会声誉、教学质量、教学环境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对幼儿园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等也有较高期望。过高的角色期望导致幼儿园教师不堪重负。为减轻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幼儿园管理者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给予幼儿园教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尊重幼儿园教师的劳动,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这不仅是保障教师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提高幼教质量的必然要求。

3.幼儿园管理因素

幼儿园工作“四多”给幼儿园教师造成了极大的工作压力。幼儿园教师案头工作多。许多幼儿园教师反映案头工作花费了他们许多精力,而且许多案头工作内容重复,缺乏针对性,占据了他们思考问题、吸取知识、自由创作的时间和空间。案头工作多是导致幼儿园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负担重的最直接原因。幼儿园教师业务学习也多。按照上级规定,幼儿园教师每年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业务进修。这些进修占用了教师的大量时间,无形中增加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另外,几乎每个月幼儿园都有对外开课、观摩比赛等活动,尤其是示范性幼儿园,这类活动更多,幼儿园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开课多,比赛多,这进一步加重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与此同时,幼儿园里普遍存在严重的“超带”现象,班级幼儿人数过多必然增加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量,加重教师的心理负担,使教师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

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评价体系不完善,加大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长期以来,教育评价体系左右着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及广大幼教工作者的观念与行为。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简单划一,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时间和数量的积累,将评价结果与幼儿园教师的奖惩挂钩,没有实现评价的真正目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势必给幼儿园教师带来一定的工作压力。幼儿园管理方式是影响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管理者缺乏民主意识,漠视幼儿园教师的心理需求,往往会影响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加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应该从幼儿园教师的实际出发,发挥管理层的积极作用,为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提供各方面便利条件,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增加对幼儿园教师的人文关怀,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幼儿园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园管理者要特别关注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需要,关注高学历教师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机会,减轻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职业发展压力。

4.职业发展因素

在职业发展因素方面,本科学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大于中专和大专学历幼儿园教师。学历越高,在业务上发展的要求越高,但是幼儿园又不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与机会,无疑会增加这部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10~20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大多是幼儿园的骨干,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与科研工作,他们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同时这部分教师还要带领年轻教师成长,因此,和其他教师相比,10~20年教龄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最大。

5.压力反应因素

在压力反应因素方面,示范性幼儿园教师的压力反应最高,10~20年教龄教师的压力反应最高,已婚教师的压力反应也明显高于未婚教师。幼儿园教师的压力反应是消极的,在消极的压力反应下,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会受到很大影响,直接影响教师的施教水平。

二、解决幼师压力的措施

生活在今日错综复杂的时代,每个人都难免面临一些压力。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在我国,要减轻工作压力,幼儿园管理者应该给予幼儿园教师更多的关心与爱护,为幼儿园教师提供轻松的工作环境。幼儿园教师应该注意自我调节,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应对工作压力。如果招聘更多的优秀幼儿园教师,实行分班倒班制度,给各位幼儿园教师有更充足的自我调节休息的时间,相信能相对的减轻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以及家庭压力。

幼儿园领导应多关心和支持10~20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多为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他们的专业发展。幼儿园教师自己应该注意科学安排工作,劳逸结合,从而减缓因工作量大等工作特征因素带来的工作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为减轻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幼儿园管理者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给予幼儿园教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尊重幼儿园教师的劳动,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这不仅是保障教师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提高幼教质量的必然要求。

家庭负担会分散幼儿园教师的精力,增加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应该关注幼儿园教师的家庭状况,适当安排工作,有效减轻幼儿园教师因家庭负担造成的工作压力,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园管理方式更是是影响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管理者缺乏民主意识,漠视幼儿园教师的心理需求,往往会影响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加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应该从幼儿园教师的实际出发,发挥管理层的积极作用,为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提供各方面便利条件,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增加对幼儿园教师的人文关怀,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幼儿园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园管理者还要特别关注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需要,关注高学历教师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机会,减轻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职业发展压力。

幼儿园管理者应该切实解决幼儿园教师工作中的问题,减轻幼儿园教师的消极压力反应。在幼儿园教师消极情况下,可通因时制宜,让孩子反过来“教”老师。例如:有园长安排,本节课由孩子们当老师,你们可以提问老师任何问题,相信凭借孩子们天真奇怪的问题一定能让老师的情绪有大大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

三、结论

通过以上对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分析相关因素与幼儿园教师工作压力的关系,建议减轻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压力,进而提高幼儿园教师群体的职业素质,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状况和身心健康状况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理解与关心,以便为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鹤:《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的现状与对策》,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3,P28

[2]陈明丽、许明:《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P24 [3]王重鸣,王剑杰:《职业紧张因素的结构关系分析》,心理科学,1995/18,P263-267 [4]陈德云:《教师压力分析及解决策略》,外国教育研究,2002/12,P13 [5]张海芳:《山区中学教师心理压力的调查》,现代教育论丛,1993/4,P12

推荐第10篇: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研究现状论文

1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研究现状

在汽车行业混合动力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使用,为工程机械的节能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但是汽车的运作方式和工程机械有明显的差别,工程机械的负载工况和汽车的差别较大,工程机械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能量回收的方式不一样,给混合动力机的研究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针对工程机械本身的特性,对能量管理和参数匹配进行重点研究,研发出可以节能减排而且容易大面积的推广和使用的混合动力机型。现在的能源十分紧缺,环境也越来越恶劣,混合动力技术的使用是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的。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汽车行业的发展,间接的提高了工程机械的设计水平。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一些工程机械企业推出了改善后的工程机械产品,这些机械产品在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上都有很大的突破。现在,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也在迅速发展,中国的很多高校和工程机械企业也开始重视开发混合动力工程机械,而且还把少量的机械投入到试用中。

2混合动力的系统类型

2.1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

发动机、发电机、电动机和外载用“串联”的方式组成一个驱动系统。发电机发电,把电力传给发动机,其实把发电机和发动机可以看成一个电力供应系统。发动机不会直接驱动外载,电动机可以直接驱动外载,在驱动的电力有多处的部分可以存储在储能装置里,在电力不足的时候,可以使用储能装置中存储的电力。而且在外载制动的时候,可以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并把释放的电量回收起来,存储在储能装置中。在串联式混合动力装置中,发动机和外载之间不需要其他机械的连接,结构比较简单,布置起来比较方便,对系统和策略的控制比较方便,但是只支持电动机驱动,这种动力类型和电驱动差不多

2.2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

把发电机和驱动电机用机械连接起来,再用并联的方式安装外载,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有三种驱动模式,有发动机单独驱动模式、电动机单独驱动模式、发电机和电动机一起驱动模式。在这些驱动模式中,发动机驱动是主要的驱动模式,用电动机驱动作为发动机驱动的辅助。因为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功率是可以叠加的,所以可以让发电机和电动机一起驱动,降低装机的功率,这样动力系统的尺寸小、重量轻、价格低。在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共同驱动下,用发动机释放的电力驱动外载,多余的机械能用发电机存储起来。当电力不够用的时候,可以把发电机存储起来的电力释放出来。用发电机直接驱动的方法工作效率会很高,而且节能效果也比较好。

3串联和并联混合动力的节能效果

为了了解串联和并联混合动力系统的节能效果,把液压挖掘机的双泵驱动的液压系统作为实验基础,在液压系统中加入串联和并联的动力系统,进行仿真建模,对液压挖掘机的工作进行仿真计算。对发动机最高、最低功率、输出的总能量、耗油率和总耗油量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1)如果在使用混合动力系统的时候,不要单独的使用串联混合动力系统,因为串联混合动力系统没有节能的作用,但是单独使用串联混合动力系统可以改变排放物的质量,还能降低柴油机的装机功率。在使用串联混合动力系统的时候,柴油机的工作状况是比较稳定的,可以降低柴油机的装机功率,节约一部分成本。而且柴油机的工作能力也可以提高,柴油机可以长期的在高效区里工作,充分的燃烧燃油,减少耗油量,改善尾气排放的质量。柴油机和电动机之间不需要其他机械的连接,所以工作状况很平稳,而且排放物少。整个装置的结构布置十分容易变通,相对比较自由,控制的方式也很简单。因为柴油机是与发电机相连接的,所以输出的电能要在变频器里和电池或者电容进行交直流转换,这样一来电能的损耗就会比较大,很难达到节能的作用。(2)单独使用并联混合动力系统的节能效果不是很好。但是并联混合动力系统可以使柴油机的装机功率有明显的降低,而且排放物的污染也不是很大。使用并联混合动力系统的时候,柴油机输出的能量只有一些可以用来发电,其他的能量都要用在泵的驱动上。虽然在部分情况下使用并联混合动力系统的时候需要发电机大量输出功率。(3)把串联混合动力和并联混合动力进行比较,串联混合动力比较占优势,混合动力系统还可以给其他的节能方式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把各种节能方法进行结合,最终达到高效率节能的目标。

4混合动力系统的节能方式

在使用工程机械的时候,大部分的能量都使用在液压系统主要控制阀门的节流口上,这不仅会浪费大量的能量,还会使系统的热量上升。如果可以把浪费的这部分能量回收并进行利用,不但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还可以是整个系统更具有稳定性。要想回收这部分的能量,可以在主控制阀门的节流口上安装一个马达,用马达对机构的速度进行控制,并将原本浪费的能量储存起来。如果采用马达对能量进行回收,因为马达的惯量比较大,所以普遍使用性并不是很高,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因为马达节能的措施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可以使用单独驱动的方式,过去的工程机械大多采用单泵驱动,这样可以节约成本。可是不同的系统所需要的压力是不同的,所以泵必须解决外载所需要的压力。

5结语

如果单独的使用串联混合动力系统是没有很明显的节能效果的。虽然可以提高排放物的质量,但是从节能的角度来说,还是选择并联混合动力系统。混合动力系统为其他的节能方式奠定了基础,使其他的节能措施具有很好的节能效果。混合动力系统的使用,为节能减排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应该进一步研究混合动力系统,促使混合动力系统达到更高的节能目标。

第11篇:管道工程物资采办现状研究论文

1我国管道工程物资采办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我国管道工程物资采办的现状

管道工程建设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管道工程建设具有工程线路长、施工难度大、施工工具复杂、涉及施工人员较多等不同于一般工程的特点。由于管道工程建设大部分是在地下工作,需要经过不同的地形,如果不能及时地处理上述问题,除了影响施工进度外,还容易对当地居民造成各方面损失,甚至带来生命危险。

1.2我国管道工程物资采办存在的问题

本文作者根据多年一线工作经验,总结出我国管道工程物资采办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3采办过程存在程序问题

我国管道工程物资采办存在程序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采办流程是做好管道工程物资采办工作的前提条件。贴合实际的物资采办流程是启动工程项目的必备条件之一,这其中包括采购方式、物资种类等具体内容。合理科学的物资采办可以保证整个工程大方向不会改变。一旦管道工程物资采办流程出现问题,将会对整个工程进度有所影响。此外,随着我国不断进入“互联网+”的时代,我国管道物资采办工作也应该与网络接轨,拓宽电子渠道,建立服务平台,减少人力物力,更好地服务于行业市场。[1]

1.4采办过程存在风险问题

我国管道工程物资采办过程存在风险。管道工程与其他一般性工程的最大区别是,管道工程线路长,风险大,耗时长。所以在施工过程包含许多不可预计的损失和风险在内。这些风险都是不可规避的。重要物资采办时没有区别对待。管道工程采办过程中不乏一些重要物资的采办。目前,我国管道工程大多数物资采办标准对待各种设备材料都是“一视同仁”,毫无区别可言。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有的施工点所用的设备材料都是长时间使用的,采办人员在采办工程若不能在质量和使用效率上采用更高标准的要求,则会危及管道工程的使用寿命,甚至会对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严重影响。[2]

1.5采办人员存在专业问题

我国管道工程物资采办人员存在专业问题。我国管道工程除了在采办方面存在一些遗留问题外,在物资采办人员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管道采办人员不能职业化。目前,我国管道工程物资采办人员还不能做到职业化,大部分采办人员都是由其他岗位人员临危受命,所以,采购人员并不是专业管道方面的人员,由于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不精,并不能准确地理解供货商的一些专业术语,也不能衡量不同材质的优劣。如此一来,由于在购买时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考量,买回来的管道必定会对工程造成影响,甚至延期工程进度。

2对管道工程物资采办人员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2.1形成相应的采办流程法律法规,确保有法可依,有矩可循

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有法可依是走向法治国家的第一步。各行各业都应该有自己行业内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管道工程物资采办也不例外。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全国各地每日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数以万计的工程项目。这些工程中不乏一些融入管道项目的工程。管道工程物资采办是石油管道建设工程中重要项目之一,管道工程物资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工程款项等问题。俗话说:“车马未动,粮草先行”。管道工程的物资采办相当于整个工程的“粮草”,采办人员就是工程的“粮草官”,没有粮食,何以打胜仗。所以,企业应该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确保管道物资采办方面可以建立集采购、督办、报关运输、物资仓储及物流调拨等各个项目于一体的管道采办链,全力以赴保证工程如期进行。

2.2加大内部管理,提升采办人员管理水平

每一个工程的管道物资采办都是一项极大的考验。为保险起见,笔者认为应该从企业内部加强管理,从而提升采办人员的管理水平。[3]

2.3充实物资采办专业人员队伍

企业应该充实采办专业人员队伍,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成立物资采办委员会或者物资采办工作室。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好处:首先,采办人员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采办工作中去,避免一人多职的尴尬现象产生。[4]笔者认为采办人员最好是曾经在一线工作的人员,毕竟这个群体他们对设备材料有具体了解,哪些材料使用时间长、易安装他们是最清楚不过的;其次,成立工作室后,采办人员便自成系统,更易于管理。对于一些规章制度和一些专业性的材料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传递学习。

2.4将财务与采办人员分开管理,实施双模式化管理,互不干涉

采办这项工作对于一些人而言,还是有利可图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笔者建议在建立物资采办委员会或者物资采办工作室的同时,物资采办的财务方面还是要归于企业财务管理,这就是企业常用的双模式化管理,将财务和采办分开,更加规范采办的流程,这样通过固定的程序,能够避免采办人员在采办资金上动手脚,避免设备材料以次充好的现象发生。

2.5健全采购流程,力争标准化

物资采购流程标准化一方面从采购环节入手,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操作实务手册,方便工作人员有章可循。首先物资采办部门要合理掌握采办速度。采办人员要对设备材料严格把关,在合同落地后也不能松懈,做好后续跟踪与推进工作。其次,物资采购部门要及时与施工和设计部门沟通。[5]设备材料都是为工程服务的,但是每一项工程的设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设计情况要根据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所以物资采购部门要及时更新各施工分部的实际耗材情况,做好对物资采购数量的严格把控,最大程度地避免项目尾期出现剩余物资情况。管道工程物资采办工作是每一项相关工程的中间环节,采办工作架起了工程施工与设计的“桥梁”。在管道工程建设中的很多物资运到现场使用时都需要由厂家派专人进行指导使用。管道工程物资采办要随时保障物资供应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工作人员要做到对每一个设备材料心中有数。

2.6物资采办人员要建立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

管道工程物资采办人员要建立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企业文化和企业认同感上的,物资采办人员要建立服务意识,为一线施工项目做好后勤保障。只有良好的服务才能赢得人心,促进各部门的和谐;也只有建立大局意识,才能使物资采办工作得以更好地开展,实现双赢。

3结论

管道工程建设项目是我国重要的系统性工程之一,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管道工程的风险程度:风险无处不在。的确,管道工程的风险存在于每一个建设环节。目前我国相关工程的管道物资采办基本上已经步入正轨,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细小的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会对整个管道工程项目带来危害。所以,相关工作人员要在管道工程物资采办工作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积极完善有关规定,确保每一项工程中的管道物资采办工作顺利进行,为工程项目建立坚实后盾。

第12篇:研究现状

我国手机拥有量早在2002年便

已是世界第一位.至2007年11月

底,全国手机用户接近5亿户.普及率

高达38.5%,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

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都已经达到或者接近100%的普及率。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拥有率也高达75%,而且使用手机非常频繁。电话、游戏是手机的主要用途,使用的时间也非常长,这是从“电话轴”“短信雨”中可见一般(谢书铭 颜美艳 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及对策江西教育 2009/1-2A旬刊)

有关手机依赖的国内研究现状。①车基金会2006年6月

发表《台湾学生使用移动电话调查报告》,其调查对象包括岛内

2242名小学生(五年级以上)和大学生,调查显示近7成学生有手

机依赖症。②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一个学生课题组完

成的《“短信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及行为影响的问题研究》,课题组

对“手机依赖”的定义是:使用手机(短信息)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

手段的群体,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孙华中

手机依赖的调查》商情 2010(24))《在校大学生对

第13篇:再生混凝土利用现状研究论文[材料]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混凝土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作为混凝土重要原材料的粗细骨料出现了明显不足,因此将数量庞大的废旧混凝土进行合理的回收利用,这样既解决了天然原生粗细骨料缺少的问题,又节省了废旧混凝土处理费用,并有利于环境保护,对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再生混凝土 粗细骨料 经济效益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城市化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混凝土的需求量也在迅速增加。目前,全世界混凝土的年生产量约28×108m3,中国混凝土的年产量占世界总量的45% ,已达13×108~14×108m3。在这些混凝土原材料中,粗细骨料约占混凝土总量的四分之三。据此推算:全世界每年需要粗细骨料约21×108m3,而我国建筑行业正在蓬勃地发展,对于粗细骨料的需求量很大,我国对粗细骨料的需求约占全世界需求量的一半,而且随着发展,将来还将越来越多。对于这么大的消耗量,这个地球的天然原生粗细骨料将殆尽,因此从资源合理开发使用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寻求原生集料的替代品非常重要。

与混凝土粗细骨料的巨大需求量相对应是数量庞大的废旧混凝土。世界上每年拆除的废旧混凝土、新建建筑产生的废弃混凝土以及混凝土工厂、预制构件厂的废旧混凝土的数量是惊人的。2006年年4月在厦门召开的“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与新技术推广研讨交流会”上有最新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因拆出建筑产生的固体废弃物2亿吨以上,新建建筑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大约1亿吨,两项合计约3亿吨。然而,对于这些废旧混凝土的处理方法目前显然不多,传统的处理方法主要是运往郊外露天堆放或填埋。这种方法产生的巨大处理费用和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废弃混凝土中含有大量的砂石骨料,如果能将它们合理地回收利用,生产再生混凝土用到新的建筑物上,不仅能降低成本,节省天然资源,缓解骨料供求矛盾,还能减轻废弃混凝土对环境的污染,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充分、高效、经济的利用建筑垃圾,特别是废弃混凝土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共同研究的一个课题。

再生骨料是将废弃混凝土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和按一定比例相互配合后得到的骨料。而利用再生骨料作为部分或全部骨料配制的混凝土,称为再生骨料混凝土,简称再生混凝土。再生骨料按尺寸大小可分为再生粗骨料、再生细骨料;按来源可分为道路再生骨料、建筑再生骨料;按用途可分为混凝土再生骨料、砂浆再生骨料、砌块再生骨料。通过再生骨料混凝土技术可实现对废弃混凝土的再加工,使其恢复原有的性能,形成新的建材产品,从而既能使有限的资源得以再利用,又解决了部分环保问题。这是发展绿色混凝土,实现建筑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为将来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再生混凝土的利用现状

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对废弃混凝土的再利用研究得较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日本等国对废弃混凝土进行了开发研究和再生利用,已经召开过三次有关废混凝土再利用的专题国际会议,提出混凝土必须绿色化。混凝土的利用已成为发达国家所共同研究的课题,有些国家还采用立法形式来保证专项研究和应用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大量运用到实际工程中。

(一)日本

日本由于国土面积小,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将建筑垃圾视为建筑副产品,日本非常重视将废弃混凝土作为可再生资源而重新开发利用。早在1977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并相继在各地建立了以处理混凝土废弃物为主的再生加工厂,并制定了多项法规来保证再生混凝土的发展。此外,日本还对再生混凝土的吸水性、强度、配合比、收缩、耐冻性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二)美国

美国政府制定的《超基金法》给再生混凝土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美国除鼓励应用再生混凝土外,还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如根据密歇根州的两条用再生混凝土铺筑的公路进行了再生骨料混凝土干缩性能的试验研究,试验表明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收缩率大于天然骨料混凝土。美国的公司采用微波技术,做出回收的再生沥青混凝土路面,其质量与新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料相同,而成本降低了1/3,同时节约了垃圾清运和处理等费用,大大减轻了城市的环境污染。

(三)欧洲各国

欧洲国家如德国目前将再生混凝土主要用于公路路面。德国钢筋委员会1998年8月提出“在混凝土中采用再生骨料的应用指南”,要求采用再生骨料配制的混凝土必须完全符合天然骨料混凝土的国家标准;奥地利的有关试验表明,采用50%的再生骨料配制的混凝土,其强度值可达到奥地利标准,而且发现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弹性模量降低;法国还利用碎混凝土和碎砖块生产了砖石混凝土砌块,所获得的混凝土砌块已被测定,符合与砖石混凝土材料有关的标准。

二、我国对再生混凝土的利用现状

中国虽然在短期内混凝土的原材料危机不会突现,但是将来我国肯定也会面对原材料短缺的问题,而且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远远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同时对再生混凝土的开(转上页)(接下页)发研究晚于工业发达国家,因此我国政府也鼓励废弃物的研究和应用,同时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在这方面进行已加紧对再生混凝土的研究利用进行立项研究。像上海市建筑构件制品公司利用建筑工地爆破拆除的基坑支护等废弃混凝土制作混凝土空心砌块,其产品各项技术指标完全符合上海的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工程规范。将废弃混凝土破碎或粉碎后的碎块用作新拌混凝土的骨料,在一些改建或重建工程项目中也有所应用。

我国再生混凝土不仅运用到建筑业,而且很多再生混凝土运用在在交通行业中,当混凝土道路的混凝土路面到达其使用年限,或者重物碾压等原因破损,则需要修补或者重建时,现在的一般做法是破除并废弃旧的水泥混凝土面层,修补基层后,重新进行铺筑。目前,在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技术中主要应用的是现场再生技术,即破碎或粉碎现有路面,然后将破碎或粉碎后的路面用作新路面结构中的基层或底基层,这一种做法在我国公路养护维修中普遍采用。例如,合肥至南京的高速公路采用再生混凝土骨料作为新拌混凝土的集料来浇注混凝土路面。合肥至南京的高速公路,路面为水泥混凝土,于1991年建成通车,随着交通量的增长、使用年限的增加,路面出现了不同类型的病害,每年路面维修工程量很大,每年维修产生大量的旧混凝土。为此,在养护维修过程中,根据高速公路快速通行的特点,采用再生混凝土骨料,并加入早强剂,达到快速通行的目的。施工前测试了再生混凝土骨料的表观密度、吸水率、压碎值、坚固性和冲击值,并且充分注意了集料的最大粒径和级配。用再生混凝土骨料代替天然集料,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利用率可以达到80% ,每年还可以节约大量骨料的运输费用。同时,节省了废弃的混凝土占用的土地费用。这样既节省了大量的养护资金,又有利于环境保护,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总体而言,虽然再生集料的部分性能不如天然集料,利用再生集料研制和生产的混凝土构件性能也比天然集料的差。但若通过掺加外加剂,则可以大大改善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只要选择合适的外加剂,再生混凝土的利用就可以十分广泛,而且利用废弃混凝土做集料来生产再生混凝土,对资源循环利用、净化环境、造福子孙后代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宣传力度,出台一些强制措施限制废弃混凝土的排放,建立相应的废弃物加工厂。同时,政府应当在财力和政策上予以支持,并制定有关再生混凝土的行业标准,推动再生混凝土这一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杜婷,李惠强,吴贤国.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J].建筑技术,2007,(2).

宋瑞旭.高强度再生骨料和再生高性能混凝土试验研究[J].混凝土,2006,(2).

覃银辉,邓寿昌.再生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J].混凝土,2005,(12).

杜婷.再生骨料混凝土基本特性的研究思路探讨[J].建筑技术开发,2002,29(6)

高桥泰一,阿部道彦.废混凝土骨料适用现状与未来[J].混凝土工程(日),1995,33(2).

第14篇:研究观前街老字号现状分析论文(材料)

[摘要]观前老字号是经过几代人努力开创出来的金字招牌,它的辉煌历史见证了三百多年来苏州发达的经济、昌盛的文化以及祥和的生活气息。改革开放后的今天,绝大多数老字号经受住了市场经济的考验,经营状态良好。但也有少数企业生存困难,逐渐萎缩。经营理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是制约部分老字号发展的最突出问题。

[关键词]老字号;历史;现状;问题

一、观前老字号的辉煌历史

观前街上的老字号,绝大多数都创办于清朝。诞生于17世纪以前的历史最悠久的当属观东的陆稿荐。

陆稿荐,创办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距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传说该店前身是一家陆姓店主开设的生熟兼营肉铺,曾有一瘸足老乞丐前来求宿,店主出于侧隐之心收留了他,后主人将乞丐留下的破草荐投入灶内,不料锅中竟有异香传出,人们循着香味纷纷前来购买品尝,生意日隆。店主人心生一计,把吕洞宾化身乞丐借宿留草荐的事大肆渲染,改店名为“陆稿荐”,稿荐即草荐。“陆稿荐”由此声名大振,所产五香酱肉、蜜汁酱鸭、苏式叉烧、酱头肉等长盛不衰。

观前街上比陆稿荐晚一个“辈分”的百年老店,有雷允上(1734)、稻香村(乾隆间)、松鹤楼(1737年)、春蕾茶庄(乾隆间)、恒孚银楼(嘉庆间)等。这一时期的苏州经济高度发达,商业空前繁盛,老字号也越建越多。

稻香村,是国内食品行业历史最久、影响力最大的知名品牌之一,被誉为“糕点泰斗、饼艺至尊”。老字号的名称,大多有着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稻香村就与《红楼梦》有关系,史料记载:“店主沈姓……设肆于观前街,奈招牌乏人题名,乃就商于其挚友,友……喜观小说,见《红楼梦》大观园有稻香村等匾额,即选此三字,为沈店题名。”

乾隆皇帝南巡到苏州时。御膳中有稻香村的清水玫瑰月饼和松子枣泥麻饼,乾隆尝后赞不绝口,回京后专门派人前来采办,并赐以匾额。稻香村从此名扬天下,到民国时,苏沪宁及北京等地都有以“稻香村”为名号的茶食店。

松鹤楼。是苏州苏帮菜馆中声誉最高的老字号,创办于乾隆二年(1737年)。原是一家小面馆,后来增加了苏州风味菜,讲究选料用料、刀工火候,发挥炖、焖、焐、煨特色,使每道菜肴色、香、味、形俱佳。据传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时,曾在该店品尝过“松鼠鱼”。其主要名菜有“白汁元菜”、“三虾豆腐”、“蜜汁火方”等,其中品牌菜肴“松鼠鳜鱼”是食客们的最爱。

19世纪的中国处在辉煌与衰败的更替时期,苏州观前街上的老字号几经战火洗礼后又顽强地幸存下来,它们是今天的黄天源(1821)、三万昌(1855)、乾泰祥(1870)、采芝斋(1870)、近水台(1884)、叶受和(1886)、王四(1887)、元大昌(1896)等。部分老字号即使是在世纪末诞生的,距今也有百年之遥了。

黄天源,素有糕团“中华第一家”的美誉。创始人叫黄启庭,最初只是在东中市都亭桥增设一粽子摊,因粽子质好味美,生意极好。后扩大成为店铺,经营糕团、汤团、猪油糕、糖山芋等,“黄天源”的名字也越叫越响。今日的黄天源,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时令食品店,糕团产品月月翻新,“撑腰糕”、“青团子”、“神仙糕”、“端午粽”、“红豆糕”、“重阳糕”、“冬至团”、“桂花糖年糕”等数不胜数,糕团品种多达380余种。

三万昌,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寓意“绵绵不绝,繁荣昌盛”。苏州人历来有到茶馆品茗习俗,同时茶馆也是开展商业、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苏州的一些米行、油坊老板每天必来“三万昌”,边喝茶边谈生意,由此形成米市茶会和油市茶会,三万昌遂成当时苏州粮油交易中心及粮油行情的信息中心。

乾泰祥,创建于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是苏州丝绸行业中唯一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尽管有关乾泰祥创办时间的记载不多,但这家老字号在同行中早已声名远扬。提起乾泰祥,几乎是家喻户晓,苏州还广泛流传着“吃到松鹤楼,着到乾泰祥”的俗语。

采芝斋,在观前街的老字号里也许最名闻遐迩了。清同治九年(1870年),河南人金荫芝在观前街上设摊,当众熬糖、剪糖、卖糖。受启发于街头小儿吃粽子的情景,他将小方糖剪成粽子模样,串起来卖,广受欢迎,这种糖也就被称为粽子糖。后来,金荫芝接手了旁边一家名为“采芝斋”的古董店,正式在观前街扎下根来。从此,“到采芝斋买糖去”也被众口相传,金荫芝顺水推舟,把店招正式定为“采芝斋”。

传说在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有病,经宫内太医久治无效,苏州织造局选派苏州名医曹沧洲进京为太后诊脉。曹除开列处方外,将随身携带的采芝斋贝母糖贡奉给慈禧作为辅药,慈禧食后病情好转,贝母糖从此被列为贡品,苏式糖果因此身价百倍。金荫芝自制一块四周雕有龙形的黑底金字“贡糖”牌子,挂在店门口,从此名声大振。苏州城里流传着“采芝斋的秘制贡糖,治愈太后病”的神奇说法。

观前街的每一家老字号都有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和美丽的故事,观前街每一块老字号的招牌上都承载着古城的一段人文历史。老字号是古城2500多年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体现了苏州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茶文化,反映了苏州的民俗风情和社会变迁。老字号前辈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凭借奋发进取、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依靠卓越不凡的商业智慧和吃苦耐劳的坚毅品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建起一个个极具经济活力、饱含民族文化丰厚内涵的老字号企业,为苏州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观前老字号是经过几代人努力开创出来的金字招牌,它们繁荣了观前的商贸,增添了苏城名街的风采。

二、观前老字号的现实状况

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建国之初,我国老字号企业约有l万多家,这些企业凭借良好的信誉、独特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曾在当地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到目前为止,我国曾经被认定过的“老字号”共有1600多家,其生存状况令人担忧:70%勉强维持,20%长期亏损,10%效益良好。由于无法适应新的市场机制,许多“老字号”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勉强维持的老店也正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随时面临被淘汰的厄运。

上世纪90年代,苏州有43家老字号被原国内贸易部批准为“中华老字号”企业,其中观前街上有27家老字号获得铜牌。在2006年商务部实施的“振兴老字号工程”中,江苏省有35家首获殊荣,其中苏州共有10家位列其中,占了近1/3席位。观前街几家老字号赫然在列,它们是:得月楼、松鹤楼、乾泰祥、稻香村、朱鸿兴和春蕾茶庄。与全国老字号举步维艰、发展受阻形成鲜明对比,苏州老字号的生存状态要乐观得多,可谓喜中带忧:70%以上盈利,但也有30%生存困难。

(一)改“前店后坊”为“前店外厂”。观前老字号原来大都采用手工制作、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老师傅现做现卖,这种模式的缺点一是工艺流程无法标准化,全凭老师傅的手上功夫;二是空间狭小,难于扩大经营规模。如今,观前大部分老字号都把生产车间搬到郊外,改“前店后坊”为“前店外厂”。采芝斋在园区购地30亩,投入巨资建造现代化工厂,企业引进机械化加工设备,进行现代化生产。黄天源、稻香村、陆稿荐、叶受和、雷允上等百年老店,也纷纷选址开建新厂房,扩大生产能力。

(二)调整口味结构,不断推陈出新。提到苏式食品,人们想到的不外乎糖果、饼干、糕团等,食品的单调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另外,苏式食品大多含糖量高,多吃甜食容易使人发胖,不利于身体健康。可见,对苏式食品的结构、口味等进行调整是老字号经营者们重点考虑的问题,菜芝斋在这方面已走到了前列。

采芝斋对讲究“重油重糖”的苏式月饼进行改进,将传统月饼减糖、减油,再加进果脯,使满口甜变成满口香,但依旧保持苏式月饼酥皮型糕点的特色。这一改,采芝斋的苏式月饼又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近年来,采芝斋恢复了乌梅饼、山楂糕、贝母贡糖等传统品种,同时采用不含蔗糖的低聚异麦芽糖为主要原料,开发出低糖系列的新型苏式糖果产品,并将现代包装理念引人传统产品包装,使产品更加符合当今人们崇尚营养、美容、食疗、健身、旅游和休闲的需求,成为馈赠亲友的理想佳品。

黄天源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变换糕点种类,设计制作出多种口味美、造型美、装饰美的新型礼品糕团,这些产品通过本店和设在其他城市的分店进入千家万户,行销海内外。朱鸿兴则坚持以面业为主,发展花色点心,又拓展其他餐饮品种的经营战略。

为使产品不断做大做强,黄天源和得月楼还开辟了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春蕾茶庄和三万昌也都建立了自己的茶叶生产基地。餐饮行业的老字号一方面对传统经典名菜、名点进行反复提炼,另一方面又不断推出新品。得月楼精心配制的“姑苏第一宴”和多种创新菜肴在各种烹饪比赛中频频获奖,并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

(三)拓宽营销渠道,开展连锁经营。观前老字号企业主要的经营范围是食品加工、餐饮、医药等。在市场竞争中,已有超过一半的老字号新开分店,走上了连锁经营的道路。借助现代营销理念,昔日的金字招牌变得越来越亮。黄天源、采芝斋的连锁店已有20多家,朱鸿兴、雷允上相继开出30一40家门店,让人们走上几百米就能进人这些老字号。通过连锁经营,观前老字号的产品覆盖率、市场占有率得到大幅提高。部分老字号已走出苏州,在全国小有名气。观前稻香村联手北京、保定稻香村,一起拓展市场,年产值达3000—4000万元。黄天源的小糕团10年前就“跳”进了大上海,松鹤楼则把分店开进了北京城。部分老字号还制作企业网页,开通电子商务,实行网络营销。

以上情况说明,由于老字号经营者们敢于改变观念,善于改革创新,观前绝大多老字号顶住了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也不可否认,部分老字号生存困难,逐渐萎缩。

如今,观东陆稿荐底楼的大部分已变成了“威康体育”和“安踏”专卖店,二楼、三楼则是饭店和“培训广场”。黄天源一向生意兴隆,但其楼上已成了电器卖场。东来仪底楼摆满了国际品牌Ree—bok和Adidas的服装、鞋子,二楼大部分已卖起了手机。儿童用品老字号小吕宋二楼开出了一家麦当劳。馀昌钟表店则被迫告别观前。

在观前街上,一家家装修讲究的店面次第出现,一个个带有洋味的招牌屡见不鲜:美特斯邦威、拜丽德、尤杰斯、佐丹奴、摩高、乔丹专卖……再加上不计其数的鞋服店、眼镜店、手机城,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老字号“缩水”了,令人惋惜。

三、观前老字号的突出问题

观前街是苏州商业店铺的黄金宝地,其单位面积的客流量之大,人气之旺,绝不亚于北京王府井和上海老城隍庙。但为什么在这样的黄金地段上别的商家可以持续经营,偏偏有着金字招牌的老字号却难以为继了呢?是观前街的店面租金太贵?还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老字号的萎缩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还是自身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品牌意识不强。忽视对无形资产的培育。老字号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巨大的无形资产,这是老字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无法剽窃和效仿的法宝。在现代商业社会,知名度是品牌的核心。但是有些老字号不注重运用品牌优势寻求进一步发展,而是固守“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对外宣传不够,致使品牌价值和品牌效应逐渐降低。当然,由于无形资产的归属问题尚未解决,束缚了企业的手脚,这一问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商标意识淡薄,轻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老字号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字号,它深深地渗透在企业的产品、服务和消费者的心中。老字号起到了标识产品、服务来源与品质的功能,实际上就是未注册的商标。但令人遗憾的是,有些老字号的商标早已被别的企业注册,采芝斋至今无法使用“采芝斋”商标,只能另行注册“采芝图”商标。陆稿荐只在卤菜上将字号注册为商标,但在餐饮等项目上未进行保护性注册,被成都一家企业抢注。商标被抢注导致老字号只能在店牌上、产品包装上使用字号,影响了企业和产品的宣传力度。如上所述,产权关系不清晰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是影响老字号发展品牌自主性的主要原因。

(三)服务意识不强。对待顾客缺乏热情。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服务已被看作是产品的一个部分,在市场营销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产品类似、质量相当、价格接近的情况下,与其说消费者在购买商品,还不如讲消费者是前来享受服务的。观前绝大多数老字号都能秉承“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优良传统,坚持顾客是上帝的理念,主动、热情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但也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些老字号的销售服务仍未摆脱“皇帝女儿不愁嫁”的陈旧观念,对待顾客态度不够热情主动,语言刻板。苏州是著名旅游城市,许多外地游客都会慕名到观前老字号购买土特产,有些营业员竟用苏州话接待他们,对方指出后,非但不肯改讲普通话,还用本地话讽刺人家。老字号的金字招牌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换来的,千万不要因为服务质量差而丢失了信誉,气走了顾客。

(四)资金短缺、人才流失。降低了老字号的发展活力。老字号企业大部分规模较小,融资渠道狭窄,长期以来设施设备无法更新,技术手段没有改进。优秀人才大量流失,社会上的人才又难以引进,造成老字号企业职工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创新能力较差,企业缺乏内在发展活力。

(五)经营理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这是老字号面临的根本问题。新生事物向来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如果店堂装饰一新,环境优雅舒适,营业员的服务热情周到,广告宣传赏心悦目,定会对消费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现如今,麦当劳、肯德基等国际饮食业品牌的广告随处可见,形象清新,充满活力,紧紧抓住了年轻人和儿童这一消费群体。

比较之下,观前部分老字号为了保证传统的风味特色,工艺陈旧、品种单一、包装落伍,在产品的推出和制作上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无法适应现代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苏州当年最著名的四大土特产枣泥麻饼、卤汁豆腐干、麻酥糖和粽子糖,每一种几乎都是高糖食品,早已不符合现代健康饮食的要求了。在百姓消费日趋多元化、个性化的今天,老字号企业固有的形象和缺少变化的产品已很难适应多层次消费群体的需求。有的老字号企业仍然沿用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技术含量底,生产效率差,生产规模小,致使产品竞争力下降。产品和技术陈旧制约着老字号的价值提升。

回顾历史是为了继往开来,分析现状是为了明了得失,指出问题是为了寻求对策。观前老字号是经过几代人培育开创出来的金字招牌,它们繁荣了观前的商贸,增添了苏城名街的风采。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面前,新一代老字号员工继承前辈们艰苦创业、发奋图强的优良传统,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使老字号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彰显观前文化街的亮丽窗口。由此可见,转变观念、锐意改革是一些老字号免遭淘汰的生存之道。

第15篇:土壤污染中遥感研究现状分析论文

摘要:针对土壤污染可能出现的概念理解偏差, 首先介绍土壤污染及其特点, 明确了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污染的目标与内容范畴。从土壤污染遥感监测研究, 包括光谱机理、土壤污染反演、植被胁迫遥感反演等方面, 全面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主要进展、特点及应用中的问题。结合土壤污染监测需求, 尤其是《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明确需求, 分析了遥感技术在土壤污染源监管、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土壤调查布点优化、土壤污染反演研究等方面中的应用前景, 表明遥感技术可以提高土壤污染监测能力, 并为土壤环境管理提供全面宏观信息。

关键词:土壤污染; 遥感; 土十条; 重金属;

引言

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关系美丽中国建设, 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 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2005年至2013年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结果表明, 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 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1]。国务院于2016年5月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十条”) , 实施“土十条”是国家向污染宣战的三个重大战略之一, 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土壤环境监测是打赢土壤污染战役的重要基础。

传统的土壤污染研究是通过室内分析野外实地逐点采集的样品, 获取各样点的污染物质含量, 研究大部分则集中污染物化学测定方法、赋存状态、污染与所依附的微观环境的关系、污染分布迁移规律、污染风险评价方法等[2-5]。这种方法能够取得相对良好的测量精度, 但耗时费力、效率较低, 而且无法较好地获取空间上连续分布信息。遥感作为空间技术为宏观快速获取土壤重金属污染信息提供了新的途径, 尤其是近年来, 国内外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在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光谱分辨率等方面均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为遥感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与监测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可能。因此, 本文主要总结土壤污染遥感监测进展, 结合目前土壤污染监测的迫切需求, 分析遥感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中的可能应用前景。

1 土壤污染与土壤污染遥感

1.1 土壤污染及特点

土壤污染是指所引入之物质或制剂的性质、数量或浓度可对土壤功能或使用价值产生负面影响。土壤污染的要素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土壤污染三要素) , 即有可识别的人为污染物, 有可鉴别的污染物数量的增加, 有现存 (直接显露) 或潜在 (通过转化) 的危害后果[6]。人们在实际工作中重点关注的是土壤污染或者是污染土壤 (指已经构成污染的样点、场地和不同尺度的区域土壤) 。然而, 由于对概念理解的差异性, 容易混淆了沾污和污染的差别, 可能导致夸大土壤污染或污染土壤的问题。

土壤污染源可以分为天然源和人为源。天然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 此种状况一般称为自然灾害, 如正在活动的火山。人为源是指人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是研究的主要对象, 而在这些污染源中, 化学物质对土壤的污染是人们最为关注的。按照物质或制剂进入土壤的途径所划分的土壤污染源可分为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农药和化肥的施用、大气沉降等。

土壤是不可再生资源, 形成一厘米土壤大概需要几百年到上千年。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不均匀性和长期存在性等特点, 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扩散和稀释速度极慢, 土壤一旦污染, 将是“天长地久”。

土壤污染在土壤中的形态是其毒性的发挥的重要影响因子, 同时污染在土壤中的形态也是光谱于遥感识别的重要基础。就土壤重金属而言, 可以分为水溶态、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留态。

1.2 土壤污染遥感

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 探测、分析和研究地球资源与环境, 揭示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近年来,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 卫星遥感技术已经在气象、海洋、环境、减灾等各行各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和应用。根据高分专项[7]、《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5-2025年) 》[8]等规划, 未来我国将发射多颗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辐射分辨率的高分卫星, 将进一步丰富卫星数据的供给。

土壤污染遥感即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壤污染的识别、反演、监管或风险评价。遥感器对土壤污染或相关要素的响应是开展土壤污染遥感的基础。因此, 土壤污染遥感应用需要开展土壤污染的监测需求与可遥感性分析 (响应可识别性分析) , 理清哪些需求可以通过遥感技术来实现, 哪些需求可以辅助来实现, 哪些需求可以引导遥感载荷发展。

2 土壤污染遥感研究现状

土壤污染遥感监测研究主要是在光谱机理、土壤污染反演、植被胁迫遥感反演等方面。

2.1 土壤污染光谱机理研究

在土壤污染分析监测过程中, 运用光谱分析法对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进行分析已成为一种快速的例行分析方法[9]。土壤污染物质及其与土壤结合后形成的特定光谱是进行光谱识别的基础, 因此, 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的光谱测量与统计分析是土壤污染光谱机理研究的主要方面。

一些学者对有机污染物光谱测量做了探索研究, 从文献来看数量不多, 总体处于探索阶段。如刘庆生等对辽河三角洲土壤中石油类物质进行光谱测量并初步构建模型[10];赵春喜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检测技术对土壤中滴滴涕等3种有机物进行了检测分析[11];王忠东等利用荧光光谱特征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进行测量实验[12];盖利亚等[13]对农药类污染场地进行光谱特征分析, 并明确出污染土壤的光谱响应特征。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较低, 反射电磁辐射能量弱, 光谱特征不明显, 容易被土壤其他成分的光谱特征所掩盖, 因此通过直接分析重金属元素的特征光谱来估算其含量比较困难[14]。因此, 重金属与土壤中光谱活性物质 (有机质、氧化物、粘土矿物、土壤水份等) 的内在联系是基于土壤反射光谱研究重金属的基础。国内外学者对利用反射光谱法估算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主要包括了土壤重金属含量估算机理、土壤成分光谱特征、土壤光谱特征提取方法和估算模型等研究内容[15]。

使用的光谱仪有多种品牌, 国内常用于土壤光谱测量的仪器, 以Field Spec便携式分光辐射光谱仪居多。光谱测试范围可以从紫外光到红外波段 (波长范围0.35~2.5μm) , 波长精度±1nm, 测试对象包括固体、液体等, 以测量土壤反射率和辐射率为主[16]。

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实验室化学分析得到土壤样本重金属含量和土壤铁氧化物、有机质等的含量, 直接计算重金属与土壤组分之间的相关系数, 依据相关系数的大小判定土壤重金属与土壤光谱活性物质之间的相关关系。如王维等[17]通过对350~2500nm波段范围光谱曲线进行测试, 分别分析了土壤重金属Cu与土壤化学组分、土壤化学成分与土壤特征光谱之间的关系, 通过土壤中铁含量和镁含量实现了光谱法对土壤重金属Cu的间接预测。二是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重金属含量反演模型, 分析重金属含量反演模型在土壤光谱波段上的权重, 依据土壤光谱活性物质的光谱特征, 建立重金属元素与土壤组分之间的联系。如解宪丽等[18]选择江西贵溪铜冶炼厂污染区采集土样, 分析了9种重金属元素与土壤可见光-近红外反射光谱之间的相关性及其相关的原因。吴昀昭等[19]利用单变量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南京地区土壤反射率光谱与Hg含量之间的关系, 并通过这种数量关系快速预测了土壤Hg含量。

虽然光谱分析在理论探索和实用性方面被广泛应用, 但光谱定量分析建立在相对比较的基础上, 建模的众多假设与实际监测土壤存在较大差异, 影响实际监测的精度。

2.2 土壤污染遥感

从土壤污染光学遥感进展类文献来看[15,16,20,21], 很多学者开展了多光谱光学及高光谱遥感的土壤污染监测研究。有从元素类型上分, 建立不同元素的遥感反演方法;从遥感手段上看, 有多光谱手段、近地表高光谱、航空高光谱、卫星平台高光谱等开展土壤污染监测。

从监测对象来说, 有开展流域造成的重金属污染, 如Eunyoung Choe等[22]利用Hymap高光谱数据制作了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分布图, 兰泽英等[23]利用高光谱数据进行乐安河流域重金属污染反演。有开展农田污灌造成的重金属污染, 如王燕[24]利用高光谱数据开展石家庄污灌区重金属遥感反演。有对污染场地进行土壤污染进行遥感监测, 如盖利亚等[13]对农药类污染场地进行光谱特征分析。也有对一般性土壤开展重金属制图研究, 如张威[10]开展三江源草地的重金属高光谱反演研究。很大一部分学者对矿山、尾矿库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开展遥感监测, 如Kemper等[25]开展矿区土壤重金属光谱研究。

总体来说, 估算探测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 其精度和稳定性受限, 主要原因在于土壤重金属含量通常属于痕量级, 即使在重污染区域, 即土壤重金属含量大于三级临界值的区域 (参见《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26], 其诊断性光谱特征也很容易湮没在其他土壤组分的影响之中。但总体而言, 土壤污染程度越高, 如典型的污染场地, 遥感反演与识别的效果更好。因此, 针对重点污染场地, 分析其土壤污染特征与规律对进行土壤污染遥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3 应用展望

目前来说, 土壤污染遥感研究主要集中在遥感机理与模型的构建方面, 与实际的管理应用需求结合不是很紧密。利用已有成熟遥感技术, 结合土壤污染光谱、反演、植被胁迫等方面的遥感研究进展, 面向国务院发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土壤环境质量管理需求, 可更为实用地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遥感优势。

3.1 土壤污染源遥感监管

土壤污染源是土壤污染的源头, 加强工矿企业的环境监管, 切断土壤污染的源头, 遏制土壤污染扩大的趋势。《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 多次提出对于重点污染源、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石油开采区的监管及农膜污染的防治。遥感技术上述污染源监管工作中可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矿产集中开采区, 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划定矿产开发土壤污染边界, 开展矿区未利用地环境遥感监管。对于石油开采区, 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划定土壤污染范围与面积, 开展油田开采区未利用地环境遥感监管。对于农田农膜, 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河北、辽宁、山东、河南、甘肃、新疆等农膜使用量较高省份进行遥感监测, 分析农膜使用面积以及回收面积变化。对于固体废物集中堆存场地, 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尾矿库、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粉煤灰、赤泥、冶炼渣、电石渣、砷渣以及脱硫脱硝除尘产生固体废物的堆存场所, 开展遥感识别与遥感监管。对于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污染地块,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污染地块的分布及其环境风险。

3.2 遥感技术服务风险管控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强调, 要“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 对已污染的土地, 要“防范人居环境风险”。立足多源卫星数据, 开展相关空间的遥感监测。一是对土壤良好区域、国家划定的土壤环境保护重点区域, 依法开展遥感监测, 监测可能存在的破坏行为。二是对土壤严重污染区域, 国家划定的土壤污染控制区, 进行遥感监测, 防止在此周边建立居住区、学校、医院等。

另外, 通过收集污染源普查数据、互联网数据、遥感解译等, 摸清区域典型土壤污染源分布, 形成土壤污染源分布数据集。叠合土壤污染源、遥感专题参数、环境敏感区 (如居民聚居区、保护区) 、气候气象、河流水系、土壤侵蚀、地形地貌、地表覆盖与土地利用分类等信息, 耦合经济社会发展数据, 进行区域尺度上土壤污染风险评价与分区。在不同情景下, 模拟重金属污染过程, 进行区域风险评价, 并有针对性提出控制方案。

参考文献

[1]《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环境保护部联合国土资源部, 2014.4.

[2]Huan Feng et al.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 and PCB contaminants in the sediments of an urban estuary:the Hudson River.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1998, 45 (1) :69-88.

[3]李鸣, 吴结春, 张小林, 邹雪静.鄱阳湖五河入湖重金属污染和分析评价[J].南昌大学学报 (理科版) 2008, 32 (5) :483-486.

[4]Yunfeng Xie, Tong-bin Chen, Mei Lei, et 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heavy metal pollution estimated by different interpolation methods:accuracy and uncertainty analysis[J].Chemosphere, 2011, 82 (3) :468-476.

[5]Donato Sollitto, Marija Romic, Annamaria Castrignanò, etal.Aeing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in soils of the zagreb region (northwest croatia) using multivariate geostatistics[J].Catena, 2010, 80 (3) :182-194.

[6]陈怀满.环境土壤学 (第二版) [M].科学出版社, 2010.

第16篇:食品工业热成像的研究现状论文

微型辐射热测量器是敏感的红外探测器,当受到被测物的红外辐射时,摄像系统能够将被测物体发射的8~12μm波段的红外射线转化为电子信号、进而转化为图像。热电电压、电阻、热释电电压等机械装置可以探测短波到长波范围的红外射线[4],在室温下可灵敏检测出长波红外射线、高温时(如400℃)对中波红外线的检测灵敏度较高,这些性质都可以应用于食品工业。图像模型中用不同色彩代表不同的温度,能够准确体现被测物体的空间温度分布。与热电偶、温度计等单一点接触式的测温方法相比,热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瞬时性和空间分辨率,并且可以量化表达表面温度的变化,能够提供被测物的相关性质,如结构组成、尺寸、理化性质、动力学特性等[5],与计算机软件的连用可以加强其分析强度。高空间分辨率的热成像技术可以根据温差直观分析被测物体,分析过程中图像采集速度高达50~60图/s,非常适于测定热性质变化迅速的物体[6]。

1热成像技术在热处理中的应用

温度的控制、监测不仅是预煮、热烫、消毒等食品加工前处理过程中的重要控制因素,也影响着食品贮藏运销过程中的其他方面。食品工业中传统的温度控制采用热电偶、温度计、热电阻等接触式的方法,近年来,包括热成像技术在内的一些无触点式测量方法和成像技术也以其高频率和高分辨率的优点得到广泛应用[7]。热处理有助于多种食品风味物质的形成,增加食品的安全性,延长货架期[8]。过度地加热会引起食品组织损伤,而热量不足会导致受热不均或杀菌不彻底。与传统热处理方式相比,热成像技术对于杀菌处理中的热量迁移和受热均衡意义重大,并且有高速、无损和防止交叉感染的优点。Samuel等[9]研发了一种高温恒热蒸汽杀菌系统,采用表面热杀菌的方式有效减少了物料内部受热、损伤程度。该系统基于热成像技术,结合蒸汽喷射、电力蒸汽干燥等原理,使用温度监控器实时、独立、分段、精确地控制加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温度。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降低胡萝卜贮藏期间核盘菌引发的软腐病发病率,减少其60%~80%具有植物毒性的颜色变化。热成像技术有助于加强控制食品表面的冷热循环[10-11],可以用于即食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以及食品表面温度的在线检测[12-13]。Ibarra等[14]依据鸡胸肉的表面温度和加热时间构建统计学模型,借助热成像技术测温后进一步估算出鸡肉蒸煮后的内部温度。此外,该技术可以用于微波加热过程的设计[15]以及不同种类食品微波加热模式的区分[16]。在另一项相似的研究里,该技术被用于确定黑麦、燕麦微波加热时的过冷点和过热点[17]。热成像技术还可以改善水果热消耗、提升其质量品质。Fito等[18]通过测定柑橘在失水过程中的温度分布研究其脱水动力学,继而确定水果的最终干燥点,建立其在线质量控制系统。此外,热成像技术可以检测食品的加热效率、通风情况、空气条件和制冷效果,追踪食品生产中的潜在空气污染源等[19]。

2热成像技术在果蔬采后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

机械损伤引起的表观受损、微生物侵染和加速成熟往往会影响采后果蔬的品质,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传统方法中的目测法等人工评价方法耗时长、易受到人体疲劳的影响,而光谱成像、热成像等无损检测技术在采后果蔬质量控制方面发展快速[20-22]。目前,热成像技术在机械伤的客观量化方面崭露头角,该方法借助样品之间热扩散系数的差异,利用不同损伤程度的样品对于温度的差异性响应进行检测。自然对流的方式在1980年已经被用于苹果机械伤随温度变化的研究[23]。在一项最近的研究中,Varith等[24]将有机械伤的苹果藏于26℃、空气湿度50%的环境下48h,然后用热成像技术分别观察热处理和冷却过程中苹果的温度变化,判定具有机械伤的个体,该技术与高光谱技术联用可有效检测果实的早期机械伤[25]。结果表明受损组织与正常组织在30~180s内至少存在1~2℃的温差,机械伤检出率为100%,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果蔬的机械分选。贮藏前后的冷却速率、表面温度可以用于评价苹果的表面质量和蜡质层结构,研究发现不同品种的冷却速率有显著区别,这与其蜡质层结构相关,但是该指标在贮藏期间却并无显著差异[26]。热成像技术不仅可以用于检测采后果蔬的机械伤,还可以用于其生理病害的检测。“水心病”是苹果生理病害中的一种,病果内部组织呈水渍状,果肉为半透明,轻病果的外表不易识别,必须剖开后才见到病变。Baranowski等[27]将1.5℃下贮藏的水果样品移至20℃环境中(温差18.5℃),升温20min,通过升温速率的差异判定果实是否感染水心病。研究发现,预处理时增加温差可以缩短水心病害的观察时间。一项西红柿轻微组织软化的研究分别比较了1℃冷却90min、70℃烘箱加热1~2min、微波加热7~15s三种不同方式在检测机械伤时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微波加热15s后可以有效区分出被检测物体细微的机械伤[28]。果蔬成熟度的评估在采摘前后都是很关键的步骤,Bulanon等[29]研究了柑橘树冠、果实的热量瞬时变化,将热成像技术用于柑橘成熟度的检测。该研究使用红外照相机24h循环监测树冠,测定其表面温度、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再以上述测定数据结合果实的热辐射系数(估值0.9)来补偿热力图像。分析结果表明树冠和果实的温差在下午四点至午夜时间段内较大,可通过测量果实在该时段的温差而区分其成熟度。此外,利用热成像技术可以非倾入、无损伤地观测植株各个器官的生长状况及水分含量[30-31],为研究大型苗木种群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3热成像技术在谷物质量安全评估上的应用

病虫害、微生物侵染是影响谷物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食品在货架期和贮藏期内的病虫害检测至关重要,这不仅与食品安全规范相关,也关系着人们谷物消费的健康、满意度。传统用于检查粮食病虫害的方法有手工挑选、筛分等,由于谷物籽粒数量大、体积小、许多特征肉眼难以发觉,人工检测方法操作繁琐、效率低、主观性强、误差较大,难以准确判断侵染昆虫的具体生长时期[32],热成像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利用热成像技术可以检测出谷物中胚后发育阶段的昆虫,原理是该时期的昆虫呼吸作用生热,与谷物形成温度差异[33-34]。该技术在谷物病虫害侵染鉴别方面效果良好,但在识别昆虫的生长阶段方面效果相对较差[35]。Manickavasagan等[36]研究了受锈赤扁谷盗侵染小麦的温度分布图,观察到小麦的温度曲线与侵染昆虫的呼吸作用相关,该研究结果可进一步应用于谷物的在线连续检测。此外,热成像技术在小麦的分级和品种鉴别中体现出较高的辨别力,这是传统方法中仅凭外观检测手段很难达到的[37-38]。

4热成像技术在异物检测方面的应用

异物检测是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常见的手段为目测法,但限制因素较多。常见的物理筛选手段有筛分、沉降、筛选、过滤和重力法等,金属探测器、X-射线、光学传感、超声波法等精密仪器系统也常被用于异物检测[39],上述方法都无法依据大小、形状检测出所有的异物。热成像技术通过热力性质的差异区分食品和异物,该技术在异物检测方面是一种辅助方法,是光学和机械法的补充检测手段,检测效果与被测食品的物理性质、组成和图像的噪音有关[40]。Ginesu等[41]使用热感摄像机成功检测出食品中的异物,如腐烂的坚果、贝壳、小石子等,证实了热成像技术在该检测领域的有效性。

热成像技术的前景展望

随着高分辨率红外检测器的发展,热成像技术在食品工业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该技术在食品质量在线检测方面的应用还需克服一些局限性。首先,热成像技术在检测前一般通过冷或热处理来形成样品间的温差,该过程有可能引入污染物并且改变某些食品的感官性质[42]。因此,热成像检测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被检测食品对温度的耐受性。此外,热处理或冷处理系统在红外摄像机的拍照范围内要均一分布,否则热分布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成像效果。其次,环境热干扰会影响热成像传感器的运行,因此在线监测中,各加工过程都须注重环境温度的控制。另外,传输带系统等不均匀的图像背景会影响由检测器引发的背景噪声的去除效果。就检测器本身而言,如像素出现不均一的响应或“死点”、“坏点”,就要加强对所获图像精确性的要求。一般来说,“坏点”约占检测器像素中的1%,该比例随着摄像机的衰老而增加[43],因此,建议经常检测热成像摄像机的性能。“坏点”的检测表面可能温度分布均匀,通过代替临近像素的平均值或中值来校准此类像素。

作为食品工业中一项新兴的质量安全评估技术,现代热成像技术高效、高速、无损、无辐射源、精密度好、安全性高并且容易使用,在食品工业中将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就今后的发展方向而言,与高光谱成像系统的联用将加强热成像技术在食品过程控制中的能力,也有助于对所测物体进行更加全面、完整的描述。该项复合技术有可能加强整个食品流程链的监测力度,但仍然在热源、光源、被测物形状描述等方面存在挑战。目前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尚处在实验阶段,未来的研究应该注重其在工业中的具体应用。(本文作者:王雪莹、罗佳丽、黄明亮、蒋和体 单位: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

第17篇:中学美术教育论文: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研究

中学美术教育论文:

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研究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但是认识归认识,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们并没有按照新的大纲去要求自己,只是一味的停留在形式上的变化而没有从内容和态度上进行根本的变革。所以现阶段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在观念更新、知识更新和教学实践中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实施教学策略,增强美术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问题上都没有很好的解决。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现状;提高

素质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把人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这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形式。但是经过我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的中学美术教育中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守旧

美术课是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但是,目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仍然处于旧式的绘画性为目的的模式上,追求更多的技法训练,应付检查。为了追求升学率,强制性的把成年人的教学模式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对着范本临摹而度过一堂课。这种指导思想与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违反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导致了学生个性扭曲。这种现状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相违背。具体而言,这种以绘画性为目的教学方法,不符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要求的直观性、系统性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碍于创造想象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碍于创造想象和视觉记忆发展及中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缺乏对对象本质特征的分析和审美概念的表达,是一种被动刻板的教学模式,结果是仅有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美术的兴趣,而大部分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收获甚微。

二、社会各方面对美术教育有偏见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在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成为那个年代人们心中的名言。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的音乐、体育、美术被称为副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美术是\"不务正业\",既耽误学习又浪费钱财,只有学好文化课才是正路。还有些家长有这样的想法:我的孩子将来不做画家,不考美术院校,学美术有什么用?有这种思想的家长可能即使发现孩子有美术方面的兴趣爱好,也不会给予支持,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美术本身就是一种高消费。笔墨纸砚,颜料工具等开支比较大,即使将来考上美术院校,相对较高的学费也令许多平民阶层的家庭难以承担,只能望\"美\"兴叹。有些学生即使对美术有兴趣和天赋,也因得不到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看不到出路,只好放弃。

三、学校与教师方面的不重视

学校方面,不能及时摆正美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在\"升学率\"决定一切的风气下,只抓主科教学,把美术教学放在了无足轻重的地位上。有些学校虽然想开设美术课,但是,碍于教学设备以及师资力量的缺乏,使美术课不能顺利开展。教师方面,有些学校的美术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比如语文老师教授美术课,或者数学老师教授美术课等。中学教师的工作量本来就很繁复,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充实自己的美术知识,专业水平可想而知。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一些学校班主任拥有很大权力,班主任为了自己班级的学生能够在主科的各类考试与考

核中取得佳绩,大部分时间美术课不是被其他学科占用,就是作为活动课。无情占用学生的美术课,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感受美术的魅力,接受美育的熏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美术的兴趣越来越少,形成了恶性循环。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当今社会,许多家长和老师还是把孩子是否能考入一个理想的大学来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主要标准。他们的观念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使孩子心中萌生了一种印象,那就是美术无用论。另外,我国现在中学班级人数众多。有的学生自控力比较差,管不住自己。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造成一部分学生得不到同步发展,而在课堂上处于看似乖巧,其实是茫然而置身事外的状态,从而逐渐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

五、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的思维被死死的限制住了,因为它违背了孩子们的发展需求。在这个时期的孩子们有自己明显的特点。特点一,自我意识发展明显。

自我意识是青少年对自己心理的认识和评价。所以这时期的孩子们对世界充满好奇、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性,不愿受成人影响。但是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偏偏要让孩子们知道只有学好要参加考试的科目才能取得好的人生这样一个观点。这无疑是对那些爱好画画和搞小发明的同学的抹杀。特点二,广泛而浓厚的兴趣日趋增强。兴趣是指主体对某一特定客体所产生的心理动力倾向性的积极态度。特点三,意志发展日趋坚定。相对而言,儿童的心理意志是脆弱的、不稳定的,是非自觉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自我独立意识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以及认识范围的扩大,少年逐渐具有了克服心理阻碍、自觉调控心理活动、以便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品质这就是意志。这个时候就剥夺了孩子们视觉欣赏和创作的热情,那么以后要再培养就难了,因为孩子们已经形成了坚定的意志,那就是其他不重要升学最重要!

六、提高当前中学美术教育质量的方法

揭露问题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对现在的中学美术教育说三道四,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现在的孩子的处境,为了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基于现阶段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中学美术界和社会各界应积极探索中学美术教育规律,重视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充分认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探索各种可行的途径和方法,拓展美术教育功能,促进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第一点,就是要提升美术在学科中的地位。第二点,教学方法的革新。第三点,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尹少群.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顾平.美术教育学导论[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3]钱初喜.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第18篇:成都市粮食生产的现状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文章结合成都市2002~2015粮食生产数据,从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三方面分析成都市的粮食生产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粮食生产;变动情况;结构调整

成都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油基地。本文利用成都市2002~2015年的粮食生产数据(不包含简阳市)进行分析,数据无特殊说明均来自《2016年成都统计年鉴》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1成都市农业基本概况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全市2015年末常住人口1465.7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418.18万人,全市土地面积12121km2,其中耕地面积42.28万hm2。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10801.1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75.14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3.47%。2015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8.39万hm2,比上年减少1.61万hm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6.57万hm2,减少1.69万hm2,蔬菜、瓜果类播种面积17.14万hm2,增加0.56万hm2。粮食总产量230.15万t,比上年下降2.91%,蔬菜总产量570.84万t,增长5.33%,水果总产量130.81万t,增长6.28%。2015年末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7690元,比上年增长9.6%。数据显示,成都市农业产业结构正不断优化,农村居民收入正不断提高。

2成都粮食总产量变动情况

粮食总产量的变化是由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及单位面积产量变化共同决定的。从成都市粮食总产量变化(图1)来看,2002~2005年粮食总产量在波动中下降;2005~2009年期间粮食总产量呈上升趋势,实现了粮食产量连续4年增长,年均增幅1.78%;2009~2015年期间粮食总产量开始逐年下滑,年均降幅达3.14%,这与近年来成都城市化速度加快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关。水稻总产量与粮食总产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小麦产量基本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玉米总产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成都市粮食13年总产量减少68.9万t,降幅为23.1%,其中水稻、小麦总产量分别50.1万t、27.4万t,降幅分别为25.7%、49.1%,玉米总产量增加6.6万t,增幅为31.6%。

3成都市粮食播种面积情况分析

3.1粮食播种面积变动情况

2002~2015年期间,成都市粮食播种面积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与成都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及城镇化发展关系密切。13年间成都市城镇化率增加16.1%,城镇化建设转移了农业人口,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下降,同时耕地被城市占用,也对粮食播种面积带来较大影响。13年间成都粮食播种面积降幅为32.0%,其中水稻播种面积降幅为32.2%,小麦播种面积降幅较大,达到53.2%,而玉米种植面积变化不大,常年保持在4.24~4.98万hm2之间。近年来,成都市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平稳增加,到2015年已达17.14万hm2,特色果树及中草药的种植面积也稳步提升,农业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使成都农业从业者收入增加,都市现代农业更具活力。

3.2成都市三大粮食作物占比情况

成都市播种面积最大的3种作物分别是水稻、小麦和玉米。13年间成都水稻播种面积占比相对稳定,一直保持在47.0%~48.7%之间,变化幅度不大。小麦是成都第2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已从2002年的24.1%下降到16.6%。玉米是成都的第3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有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8.9%上升至13.5%。

4成都市粮食单产与城镇化率变化分析

2002~2015年间成都市粮食单产在波动中提高。粮食平均提高48.8kg/667m2,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分别提高48.0kg/667m25.4kg/667m2及80.8kg/667m2。从各粮食单产增长率来看,水稻、小麦及玉米单产分别提高9.6%、8.8%及27.6%,玉米单产提高较快,水稻与小麦单产提高速度较慢。

5结论与启示

5.1结论

近年来,成都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下降,粮食总产量也随之下降。水稻是成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一半,因此水稻生产与粮食生产呈现基本相同的波动规律。成都市粮食作物平均单产均在波动中提高,但水稻、小麦的单产提高速度较慢,玉米的单产提高较快。

5.2启示

上述分析表明,成都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的大背景下,粮食总产量下降不可避免,但仍需采取措施保障成都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土地整理工作,切实保障耕地数量。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适当增加粮食规模化、机械化种植面积,提升粮食生产效率。③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方式与方法,选育高产优质的水稻、小麦品种,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④优化粮食补贴政策,使补贴向对粮食增产有实际贡献的新型经营主体(例如合作社、种粮大户等)倾斜,提高种粮者生产积极性。⑤创新粮食流通、销售形式,推行“互联网+粮食”,使粮食生产—运输—销售体系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小月.经济新常态下四川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1):8-11.

[2]徐红丽,任尚,张明.郑州市粮食生产能力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6,36(15):153-155.

[3]李跃建,魏鹏,蒋小松,等.加速种植业结构性调整促进四川从粮食安全转变到食物安全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7,36(4):1-3.

第19篇: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向城市聚集,在这些农民工中有相当一部分已为人父母,他们外出后将子女留在农村交由老人、亲戚、朋友抚养,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令人堪忧。剖析存在的问题,探寻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是我们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迫于生活大量农村劳动力来到城市务工,这些人中有很大部分已为人父母,他们外出务工后留下子女交由家中老人、亲戚及朋友照顾。据201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受家庭经济状况限制和农村老人素来勤俭节约,他们在生活上因得不到精心照料而缺乏营养。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忙于农活和家务,无暇照看使留守儿童遭受意外伤害。临时监护人文化素质较低不能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关爱,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成长经历等方面不同程度受到一定影响。

2.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2.1严重的心理缺陷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亲情失落使他们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情感失去依附,看着别的孩子与父母亲密接触,内心感到无比的孤独。亲情的失落使一些留守儿童性格扭曲,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表现出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情感冷漠对他人缺少爱心,情绪不稳时常焦虑粗暴,行为极端做出过激的事情,生性多疑缺乏信任感、自私狭隘缺乏包容心等个性特征。这些心理缺陷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性格、品德形成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判断。

2.2教育缺失

教育缺失是留守儿童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是享受不到与城市孩子均等的教育资源。大多数农村学校与城里学校相比其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都落后于城市学校,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二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子女期待值不高。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认识不到知识的重要性,认为读不了书就外出打工,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上。三是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由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大多年事已高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四是家务活的牵绊影响了学习。有的留守儿童家庭因家里缺少劳动力不得不帮助家里承担一些家务活,因此影响了学习。

2.3监护不力

多数留守儿童监护人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不能很好行使监护义务。一是不能很好照顾留守儿童生活。儿童阶段是孩子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合理的膳食营养结构有助于孩子身体健康发育。但有的家庭因经济困难不能为孩子提供必要的膳食营养,而有的家庭因监护人不懂得科学搭配膳食营养。由于缺乏父母的精心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二是留守儿童人生安全受到威胁。在农村,由于监护人需承担农活和家务,对留守儿童疏于管护,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因溺水、车祸、打斗等导致意外伤亡的事件屡见不鲜。

2.4行为习惯较差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监护人在管教孩子时大多不很严厉,只要不犯大错,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从而从容了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一是自控力弱。在家不听监护人教导,对监护人抵触情绪在,常常语气生硬顶撞老人,做事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服老师管理,迟到早退、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心胸狭窄常与同学发生冲突。二是明辨是非能力差。性格偏执不能正确看待问题,一旦受社会上负面因素影响容易被不良青年拉拢利用,喝酒、抽烟、吸毒,沉溺于网络游戏,参与打架斗殴,盗窃、抢劫等。

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应对措施

3.1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建立有效合理、动态发展的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的长效机制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所在。一是政府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政府要提高对留守儿童工作的认识,引导和支持学校、社区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机制,为留守儿童搭建亲情电话、网络视频等与家长沟通的平台,以实现农村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交流。二是学校要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学校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统计工作,建立留守儿童电子学籍系统,实现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动态管理。建立起与留守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定期或不定期与监护人进行交流和沟通。三是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发展。妇联、团委等社会组织及各类社会团体要其实肩负起关爱留守儿童的义务,通过在小区设立“心语小屋”,组建一批有责任心的农村妇女担任爱心妈妈等方式倾听孩子的心声,抚慰孩子心灵。

3.2对问题儿童进行心理疏导

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失去亲人的关爱而出现了心理障碍,造成品德、行为等出现偏差而成为“问题儿童”。“问题儿童”是留守儿童的特殊群体,如果引导不好就有可能加重他们的心理疾病,行为走向极端做出过激的事情,必须引起家长、学校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家长要随时保持与孩子的联系,与孩子进行交心谈心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从精神上多给予亲情安慰。学校要注意研究“问题儿童”的品德、行为等特殊心理现象,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和品德行为问题,由懂心理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对问题儿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矫正,化解他们的心疾帮助他们走过人生的关键时期。教育部门要重视“问题儿童”工作,敦促学校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实。妇联、共青团等组织通过举办爱心活动为问题儿童搭建“爱心屋”,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3.3呼唤父母的回归

父母的监护和教育是留守儿童内心的渴望,减少他们与父母的分离,让外出务工父母回到子女身边,使更多孩子能在父母的陪护下健康成长,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之策。父母在外出务工挣钱的同時要兼顾子女的感受,在不影响家庭生活的情况下尽量降低母亲的外出率,尽量让母亲留下来陪伴孩子。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外出农民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争取回乡创业,这样既能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又照顾了家中孩子,回乡人员应把在外务工学到的技能用于自主创业。政府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为农民工在家乡就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特别是母亲在当地就业的机会,缓解留守儿童因与父母长期分离而造成的亲情缺失,政府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搭建创业平台,提供资金、政策、信息、培训等帮助。

3.4呼吁城市对留守儿童的接纳

改革开放后,农民工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让农民工享受与城市人同样的待遇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应有之策,国家应尽快出台政策逐渐实现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使留守儿童能跟随父母共同生活在城市。首先要切实解决户籍问题。农民工市民化转变的关键在于政府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在城市资源环境可承载范围内接纳农民工及其家庭,将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其次要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政府要出台农民工子女入学政策,改变以往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入学的政策,农民工子女在教育上要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待遇,使农民工子女能享受教育公平就地就近入学。

第20篇:残疾人现状研究

某县残疾人贫困状况分析及对策

摘要: 残疾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身体上的障碍使他们无法正常工作、学习,生活水平、文化素质不高,从而造成家庭贫困。要是残疾人摆脱贫困,这就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加大资金投入,弘扬人道精神,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实现“全民教育”目标,为残疾人提供全面康复和就业服务,把残疾人工作做实、做好,稳定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Abstract: The disabled person, as a piece of disadvantaged groups, the obstacle on the body is that they are unable to work , study normally, living standard, cutural dynamics are not high, thus cause family\'s poverty.If the disabled person gets rid of the poverty, this needs national society and personal joint efforts and participate in actively, increase the input in fund, carry forward humanity spirit, create the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develop disabled person educational undertaking , realize \" the whole people educate \" goal , offer service of recovering with employment in an all-round way for the disabled person, do disabled person\'s work really, do well, stabilize the society ,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关键字:残疾人贫困分析对策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目前,我国统计的残疾人包括以下类别: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1987年4月,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五类残疾人共计5164万人,占人口总数4.9%。其中,肢体残疾755万,视力残疾755万,听力语言残疾1770万,智力残疾1017万,精神残疾194万。

一、某县残疾人概况

(一)某县残疾人总体基本情况

某县总人口为***万,残疾人有****人,占全县人口的**%,其中非农业户口残疾人***名,占全县残疾人的**%,农村户口残疾人***名,占全县残疾人的**%。有劳动能力者一万四左右。按照残疾人类别划分,视力残疾***人,听力言语残疾***人,智力残疾***人,肢体残疾***人,精神残疾***人,多重残疾***人。

(二)某县残疾人的收入情况

某县残疾人的收入同全县总体水平的收入存在很大的差距。2003年全县城镇各居民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残疾人的人均纯收入为***元,相比之下,残疾人的实际收入只占农民的40%,占城镇居民的16%。残疾人年人均收入在省定贫困线1000元以下的有***人,占残疾人总数的16.9%,在国定贫困线625元以下的有***人,占残疾人总数的2.2%。

(三)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的情况

某县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为130元(户月人均收入),纳入低保的总户数为705户,其中残疾人为390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为800元(年人均收入),纳入低保的总人数为6847

人,其中残疾人为2150人;城镇残疾人纳入低保的占城镇残疾人总数的6.9%,农村残疾人纳入低保的占农村残疾人总数的7.8%。

二、某县残疾人贫困状况分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某县残疾人的境况并不好,他们中大部分都属于农业户口,主要居住在农村。由于农村的环境、生活水平、服务设施等的限制,使的大部分残疾人得不到康复服务,无法改善自身的身体条件。总的来说,残疾人贫困,主要是受自身障碍的影响,劳动力偏低,无法实现脱贫的目的。根据某县实际情况分析如下:

首先,某县当前的康复服务和就业服务体系水平远不能满足残疾人的需求。据统计,迫切需要并且适合采取康复措施的残疾人的约占残疾人总数的45%,这些残疾人在寻求康复服务的途径上,大致可分三种情况:一是依靠康复治疗手段,求得功能恢复或改善;二是依靠康复训练手段求得功能改善或补偿;三是依靠残疾人用品用具配用手段,求得功能改善或补偿。县级残疾人综合康复服务中心尚未建立,贫困残疾人康复救助只能解决极少数人的困难,处于杯水车薪的状态。某县残疾人服务体系还不完善,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其次,残疾人的文化素质总体水平偏低。残疾人由于身体上的不健全,使得他们不能像健全的孩子那样上学,有轻微肢体残疾的孩子还可以上普通的学校,而对于聋哑、肢体严重残疾的孩子则只能上特殊学校,现在县级的特殊教育学校还很少,某县就有一所聋哑学校。残疾人受教育水平低,一是心理的因素,觉得和健全的孩子在一起心理承受的压力很大,感到自卑、孤独;一是家庭困难,无法支付学费,只能辍学;还有就是针对残疾人的教学模式还不发展,使他们无处求学,残疾人教育事业还很落后,特别是在经济水平欠发达的地区。在我上学期间,我发现在小学时有少数的残疾人,到了中学、大学就很少了,几乎没有,他们也有受教育的权利。残疾人在我国有6000多万,是个不小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我国整体水平的提高。他们需要用知识来改变命运。

再次,残疾人的家庭困难,有90%以上的残疾人家庭因为治病而花掉积蓄,甚至负载累累,造成人残财空,负担沉重,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活水平很难有所改善。他们渴望和健全人一样学习、劳动,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到处求医,寻求帮助,到头来还是无法改变。残疾人的医疗救助体系应该建立,减轻他们沉重的负担。

最后,残疾人就业困难。残疾人由于自身的障碍,无法像健全人那样参加劳动,就业很困难。没有工作,只能依靠其他形式来获取收入,家庭的收入不稳定,使得家庭生活水平低下。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是残疾人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某县来说,主要是以按比例就业安置为主,据统计每年安置10人左右就业。集中就业安置很困难,福利企业几乎不存在了,某县以前有30家福利企业,到现在为止只有一家。以前,我国主要是以集中就业为主,安置残疾人到福利企业工作,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市场竞争日趋的激烈,这对福利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一些影响,因此福利企业大幅减少。福利企业减少,为残疾人就业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这种情况在其他地区也存在。上海市福利企业已由1996年的4200多家减少到2002年的3198家,残疾人就业人数也由92000多人减少为62000多人。济南市福利企业由1999年300多家,安置残疾人6000多人,下降到现在138家,在岗残疾人职工人数仅有2048人。福利企业面临着社会需要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企业要生存,就要创造利润,这就需要提高工作效率来参与竞争,而用残疾人来工作效率肯定受影响,帮助残疾人就业又需要他们的支持,在这两难的选择中,一些企业便改制,虽然政府也为福利企业制定了优惠的政策,但收效不好。我们要在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寻求一个平衡点。

三、对策

(一)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资金投入

(二)弘扬人道主义,倡导助残风尚

(三)完善残疾人全面康复服务,重视残疾人的社会康复

(四)加快建立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

(五)发展残疾人教育,提高文化素质

四、结语

我们认识残疾人工作的价值尺度是人道主义尺度,人权保障尺度,人力资源尺度,人的全面发展尺度。认识残疾人工作的意义,不仅要看其经济价值,还要看其社会意义;不仅要看其对残疾人生存和发展的个体意义,还要看对维护社会公正和稳定的整体意义;不仅要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去理解,还要从实践人道主义、促进文明进步的角度去理解。

总之,解决残疾人生存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保障残疾人能以平等的权利和均等的机会参与社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国家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坚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有社会各界的支持,残疾人一定能够拥有一个美好幸福的未来。 [7]谢辞:感谢丁老师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的指导与帮助。

论文研究现状范文
《论文研究现状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