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沙漠与自由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01 06:03:5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三作文训练穿越沙漠与自由

2014-2015邳州一中高三语文作文训练(2)

穿越沙漠与自由

一、原题呈现

(2014上海高考作文)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不是自由的。

二、材料链接

1、材料出自卡夫卡的著作

题目的材料来自卡夫卡的《自由意志三点式》,原文大意是:你的意志是自由的。这就是说:当它想要穿越沙漠时,它是自由的,因为它可以选择穿越的道路,所以它是自由的;因为它可以选择走路的方式,所以它是自由的。可是它也是不自由的,因为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因为无论哪条路,由于其谜般的特点,必然令你触及这片沙漠的每一寸土地。

2、名家解读:

在《收获》副编审、《这才是最好的语文书》作者叶开看来,上海高考语文命题对这段材料的选择,只是截取了部分卡夫卡的表述,但该题目很简约,也很明确,谈论的就是\"自由与不自由\",这样的主旨很传统、稳健,出题四平八稳。他认为,其实自由与不自由的主要思考方向是比较明确的:个人的自由要在社会的限定范围内,即很多社会性、国家意志性的规则、法律、义务、责任、税务等,是强制性的规范,公民必须遵守,这就如同你必须进入沙漠,必须在沙漠中思考、选择,你无法选择不进入沙漠。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归青认为,今年材料作文题在历年中属于“上品”,很辩证,很有思维张力。人总是争取自由的,但又无法任意,一定是在受约束、有条件的环境下。材料提供了具体图景,但同时不乏想象空间,因为沙漠可以是一种隐喻,考生可以将其转化为生活实际与感受,比如解决什么问题、克服什么困难,才能突破自我、获得自由。这对于任何作文水平的考生都有话可讲,从不同层次展开行文。

一位曾多次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中学语文老师认为,对比往年,此次作文题延续了上海卷命题特点:即不给出封闭性的主题,而是为考生设置了一个写作情境,给出更大的思考视野。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这样的题目,写得怎样与命题无关,与审题有关。考的不仅仅是逻辑思辨力、写作技巧,还有人生观、价值观。

三、文题解读

“不自由的是处境,自由的是选择”,沙漠是个比喻,又有辩证法,自由与限制又是一个对比,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很好的体现了高考作文的教育引导与选拔功能。

近几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多注重材料思辨性,今年关于“自由与不自由”的作文题沿袭了2011年(过去与不会过去)、2013年(重要与不重要)的二元对立模式,“让每个考生都能有话可说”。 命题的特点是不给出封闭性主题,而是为考生设置了一个写作情境,给出更大的思考视野。考的不仅是逻辑思辨力、写作技巧,还有人生观、价值观。

1、这道作文题告诉了我们一个严肃的现实问题。人生在世,必然要穿过某些沙漠,这个沙漠就是人生的艰难,人生的坎坷,这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无法逃避的,这就是严肃的现实问题,在这方面,我们不能选择自由,我们不能逃避,否则,就是人生的懦夫。但是,如何穿过沙漠,却是你的自由,这个自由需要你的智慧与汗水打造,这是人生个性的自由选择。这道作文题,很好的启迪了人生,穿越沙漠和自由恰是人生的一种必然经历。

2、这道作文题可以引领我们的考生对现实的一些认真思考。这道作文题必然会让我们的考生联系现实生活,联系自己的经历,而不是简单的联系所学过的知识,联系曾经背过的作文材料,只有认真的思考现实,反思自己,才能写好这篇作文,而这恰恰是作文的功能之 1

2014-2015邳州一中高三语文作文训练(2)

一,——升华自己。高考作文就是引导学生思考现实,分析现实,表达现实的,而不是表达曾经积累的作文材料的。思考现实才是作文的真谛。只有善于思考,你才能自由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

3、这道作文题走出了心灵鸡汤的阴影,而是面临真正的社会现实。不知从什时候起,我们的一些作文试题总是在心灵鸡汤里打转转,高考作文成了小资情调,脱离现实,搞空中楼阁,这是作文背离生活的现象。“穿越沙漠与自由”直面赤裸裸的现实,这样的直面精神应该是作文的灵魂,尤其是高考作文的灵魂。高考作文就应该是引导考生直面现实的,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坚强,对于现实,我们不能回避,必须冲上前去,用材料中话说,就是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

四、优秀作文

1、在生命的镣铐里跳舞

“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卢梭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发人深省的哲理。是的,我们拥有许多自由的权利,但是却又注定逃脱不了命运的枷锁。正如我们可以选择穿过沙漠的方式,却无法逃避穿越沙漠的宿命。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活着?既然我们无法对抗不可抗力,无法避免死亡这一终究会到来的归宿,我们为什么还要乐此不疲地在人生的沙漠奔波?

是的,尽管我们知道自己的归途,尽管我们要戴着镣铐去不断地穿越人生的困境,我们还是会在有限的自由中享受生命,在生命的镣铐里跳舞,舞出最动人的精彩!

是的,我们也知道我们的脆弱——我们无法像雄鹰一样翱翔天际,我们也无法像鱼儿一样横绝江河。可是,就是拖着这充满着种种限制的血肉之躯,我们人类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在生命的镣铐里,化不可能为可能,我们造出了飞机潜艇,我们上天入海„„命运可以禁锢我们的躯体,却禁锢不了我们灵魂和梦想的自由!

戴着镣铐跳舞,是一种坦然,一种智慧。难以忘记史铁生在地坛对生命的感悟:“上天看似无情地夺去了我的双腿,实际上他给了我更多的机会来体味生活。”史铁生的双腿被禁锢了,但是他的心灵是自由的,他还拥有生命,还可以享受生命的一分一秒,他还可以用笔和纸记录下自己的思索去填充自己学识和灵魂的高度。看起来,他无法再去跋山涉水,可是他的灵魂却比我们常人走得更远,他用最完美的方式穿越了这人生中最干涸的沙漠——尽管这沙漠他不愿意遇到。

戴着镣铐跳舞,是一种超脱,一种境界。难以忘记曼德拉在走出罗本岛的时候发出的感慨:“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的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曼德拉应该是一个能够打开自己心灵枷锁的人,他用自己的隐忍和悲悯情怀,在穿越人生的沙漠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在生命的镣铐里跳舞,那么,即使我们走到生命的尽头,我们也依然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已经拥有最珍贵的自由与价值。

所以,不要埋怨上帝禁锢了你什么,要全心全意地生活,做最精彩的自己,过无悔的人生!

2、未经沙漠不懂自由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就像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

心底里,偶尔会涌动起这样的歌声来,沙哑、愤怒、狂放。而我的身体却依旧拘束于繁琐日常事务中,只将“怒放”的声音化为轻言细语,与身边的家人朋友聊聊天,或是哼上几句细柔的歌词。

生命的本质是孤独的。如果将人生看作一次行旅,在最初出发时,我们常常轻狂自信,以为自己可以无拘无束、轻舞飞扬,乘坐最快的航行器,领略最多最美的风景;待到行至中 2

2014-2015邳州一中高三语文作文训练(2)

途,几乎无可避免,要经历各种顿挫,从理想的破灭到情爱友谊的背叛,或是亲人的离别、同行者的分道,终有一日,你会猛然发现,自己是置身于荒蛮无边的沙漠之中,前路渺茫,难以辨清哪里才是该去的方向,身上不知何时已背负重重压力、种种责任,疲惫不堪,却已欲退而不能。

这样的时候,该怎么办?“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究竟只是一种消极逃避。逃不掉的人们,有时会任由迷惘与焦虑的情绪蔓延侵袭,甚至不堪重负,宁愿身体的自戕换取精神的自由解脱。于是,我们的时代,才有那么多抑郁症与自杀的消息,从四面八方传来。

卢梭说:“人人生而自由,但又在无所不在的枷锁之中。”米兰·昆德拉则提醒我们“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重”而是“轻”。如此想来,每一个人原本就是“戴着镣铐的舞蹈者”。束缚我们的,或是名与利,或是理想与责任。是在枷锁中日渐僵化,还是保有灵魂的快乐自由,取决于我们自己的修炼和选择。

我认识一位罕见病患儿的妈妈。与人们想象的相反,在最初的绝望过后,她已很少愁眉苦脸,因为生活已化为一件件具体繁忙的事务,不幸与艰难见得多了,让她更懂得珍惜那一点一滴的收获与快乐。

人生行旅该有很多风景。如果其间有漫漫长路须在沙漠中穿行,一样可以有幕天席地的快乐与放浪形骸的自在。不必汲汲追问命运的不公正安排,不必因负担与束缚而计较生命的自由与不自由。惟其身经沙漠,才懂得与人相处,也才懂得自由的可贵;惟其受困枷锁,生命的怒放才有真正的重量。

3、穿越沙漠的自由

黄沙触目无尽处,恰如人生旅途,脚下步步皆是路。

埋头沙海无船渡,当似生活困苦,去了烦忧终有路。

世间本没有路,有人走,才有了路。就像田地中间的小道,本来是种庄稼的地,为了方便,人人去踩上两脚,从中间便开了一处道,确实方便。而人生,却没有可以避开曲折的捷径,生活本就是五味俱全,你有很多路去选,由你来定,却必然要过这生活,因生活而行,自然要品生活百味。

常说路在脚下,其实这路就是生活。每个人都期盼着有个幸福、快乐、安顺的人生,在这趟生命的旅途中,没有悬崖峭壁,没有狂风冰雪,可当走进了生活,才发现那个命运里,怎会没有悲喜无常?人生就像在沙漠里穿行,出发时,带够了水,存够了粮食,踏出最初的绿树茵茵地。

开始时,兴头蛮高,看着这从未接触的世间,花花迷人眼,灯灯绕人心。后来,看惯了世事,历经了无常,觉得人生茫茫大漠,四处皆是黄沙,哪里是路,哪里是头?再后来,水枯粮尽,更别谈去找什么路,悲坐在地,怨天怨地。其实,生活的路,就在脚下,步子迈开了,生活自然有了去处,不敢动弹,要等着命运亲自送你上门么?茫茫人世间,无人可看清生活的尽头,勇敢的迈出步子,前方就是你要的路。

世上不缺苦,须学渡己心。烦忧散去日,人间多笑语。沙漠人生,每个人总会有,不曾偏向谁,勿要狭隘了自身。生活困苦时,若是能找到心底的坚持,自然的微笑,由心的快乐,笑脸相迎,生活还会再给你一个巴掌?不是说看开了,是让自己保持最自然的状态,拍走烦恼,踹开悲伤,你的路自己来走,带这些累赘做什么。哪怕生活里看不到路,舍去那些狭隘,大大方方,迈出一步,路自然就来了,越过了沟沟坎坎,经历了风风雨雨,坚持走下去,回头再看来时路,眉间、心头会越来越释然。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路,自己去选,怀着勇敢,带着快乐,拍走所有的不自在,无论前方埋伏着多少大坑小坑,不去怕这变幻,才能穿过人生沙漠,品味生活沉淀后,幸福的风采。

2014-2015邳州一中高三语文作文训练(2)

推荐第2篇:上海高考零分作文:沙漠里的自由

2018年上海高考零分作文:沙漠里的自由

王二是阳谷县的屠户。

王二少时也读过书,也有蟾宫折桂金榜题名的念想,然而实在不是读书的料,半年私塾下来连笔都不会握。他爹只好撺掇着他去学宰猪,却没想到一年下来。却学了一身好手艺。

然而屠户终究是贱业,王二家里也穷,找不到什么好姻缘。在王二二十岁的时候,他爹草草地让他娶了邻居家的李氏为妻子。这李氏塌鼻子马脸。两眼似驼铃,嘴巴厚得像昆仑奴,一双天足竟比王二的脚还大两码。然而他爹说穷人家的男人不能图美色,娶个能生养的女人传宗接代就好,李氏看体格,无疑是那种连生十几个仔都不喘一口气的女人。

然而娶回家王二才知道李氏的厉害。她手上有百来斤的力道,一掌掴来能把他祖宗十八代捋一遍,王二争不过也骂不过,只得忍气吞声过日子。岂料这李氏生性淫荡,每每强迫王二行床笫之事,次次女上男下,让王二不胜厌倦,却不敢发作。

日子这样过了五六年,因为王二宰猪的手段甚是高明,家里的条件渐渐好了起来。有了些积蓄,王二的心思也活络了些,每每经过桃红柳绿之地,总忍不住放慢脚步,向迎客的菇凉瞟几眼。但每当想起家中河东狮的威仪,他又将寻欢的念头强行按捺住。

一日他寻城东的算命瞎子算了一卦,那瞎子劝道:“卡夫卡曾经曰过,我们没有选择沙漠的自由,但是有选择通过沙漠的路线的自由,痴儿,你可悟了?”

说来奇怪,王二榆木一般的脑子竟听懂了这句似是而非的话。他心里想到:原来如此!握没有换老婆的自由,但是我有换姿势的自由啊。

于是王二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苦读春宫图,学遍了九九八十一式。凭着一身的功夫,床笫之间有如神助,让李氏连连讨饶,一时夫纲大振,夫妻生活一片大和谐。

这天傍晚,王二蹲在门槛上寻思着,今晚该用什么姿势呢?

与此同时,城西的西门庆家刚刚用完了晚饭。

西门庆在院子里的亭子中坐着,旁边倚着一个姑娘。那姑娘穿着碧色的罗群,梳笼着乌云般的发髻,纤弱的身子贴着西门庆犹如弱柳扶风。她的头靠着西门庆的肩,均匀地呼吸着,小手抚着西门庆的手背,肌肤嫩白犹如羊脂玉。这是他的正妻吴月娘。

一边的牡丹从中,一位身着桃色襦裙的佳人俏生生地立着,手上轻轻掐下一朵开全了的牡丹花,小心地别在发髻上。她转过身来,对着亭中的西门庆笑着,面目鲜妍,带着媚态,似将鬓上的牡丹比了下去。这是小妾潘金莲。

牡丹从不远处有女子下棋,一边的女子葱段一般的指头掐着优雅的兰花指形,指中拈着粒白棋子,黛眉微微的蹙着,似在思考棋路,对面与她下棋的女子身着素色襦裙,只是微笑地看着,煞是好看,那是孟玉楼和孙雪娥,院子里,仔细看还有很多莺莺燕燕,什么春梅迎春秀春兰香王六儿如意儿李桂姐吴银儿„„„„„„

西门庆皱着眉头,心中寻思着,好难办啊,今晚去谁的房中过夜呢?

其实卡夫卡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有自由以不同的路线通过沙漠,有些人,却有自由选择通过沙漠还是森林还是草原。

推荐第3篇:沙漠

沙漠

从前,在很远的地方,有一片大沙漠,在沙漠的边缘上有一个孤苦伶仃的小村庄,村里原本住着几户人家,但是,艰苦的生活赶走了贫穷的人们,最后,村子里只剩下祖孙俩。

一天,沉思很久的爷爷说:“孩子,你离开这里吧。”

孙子问:“爷爷你呢?”

爷爷说:“我要老死在这里。”

孙子说:“我要和爷爷在一起。”

爷爷一直没说话,默默的望着天边。

很久,爷爷问:“你愿意跟我植树吗?”

孙子问:“为什么?”

爷爷说:“我想把村子变的和以前一样。”

孙子问:“以前什么样?”

爷爷说:“很久以前呀,这里是一片大草原,村外有清清的河水,茂密的树林,清晨有鸟儿的歌声,田野里有阵阵的瓜香,山坡上有甜甜的果子。”

孙子说:“那还等什么呀,快,我们现在就去种。”

时间慢慢地流逝,爷爷已经老的动不了了,孙子也长大成人了。村外的沙地上慢慢有了点点绿色。

当孙子也老的动不了了,村子里充满了孩子们的笑声。

孙子坐在村外的小河边,看着远处沙漠上忙碌的人们,微笑着闭上了眼睛。

推荐第4篇:自由与约束

自由与约束:唯有接受真理的限制,我们才能得到至高无上的自由享受。

追求绝对的自由,和谐感就会受到伤害。

人的最大自由存在于为了更大的和谐而牺牲个人自由的能力之中。 ---泰戈尔

《罗伯特议事规则》开篇即是罗伯特将军的名言:“一旦离开了规则,每个人都自由行事,结果将是每个人都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举最简单的例子,你过马路,看到红灯就要停,就得约束自己,为什么?这是生命安全的需要

一天,车轮质问方向盘:“你问什么总是要束缚我的自由?”,方向盘回答:“要想随心所欲,必定会走到邪路上去.”谁都想要自由,可是,若车轮自由了,后果将会和火车离开了铁轨一样,虽然享受了短暂的自由,却让自己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也如白白的斑马线一样,虽然束缚着你,可是,它却能保证你的安全,如果你“自由地”走到车行线上,是没了束缚,可是,这时飞驶过来一辆大卡车怎么办?你虽然得到了自由,但是,你的生命、安全就没了保证.假如,你是一株小草,纯粹为了自己的快乐、自由,让自己歪着长,在生命开始的时候,若没了铁丝束缚你,没有人为的把你端端正正的栽在树坑里,你将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被砍伐(淘汰),到那时,你大喊,你悔过,也无济于事了.人又何尝不是一样? 自由是需要约束。

如果没有法律,这个社会会变得不安定,人类将变得跟野兽一般,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权利可以为所欲为;老师和家长的约束并不是要扼杀你享有自由的权利,只是为了保证你不误入歧途。

约束虽然在某些方面限制了人的自由,但在另一些领域给予人更多的自由。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正因为遵循了艺术法则,所以才能够步入正确的艺术轨道;而那些艺术大师正是因为在遵循法则的基础上出神入化的运用某些法则,才突破了众人的规矩,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树立了新的风尚。自由和约束,是一对孪生兄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两方面的兼顾,才可以获得更好的自由。大自然的动物们生活的多么自由,但是它们之间依然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规则。自由其实跟一匹野兽有着类似的地方,人的欲望让其无所约束而四处暴虐,但加上适当的笼嚼并加以驯服,野兽才能为人服务,造福于人。自由是需要约束。没有约束的自由会让人觉得可怕,有约束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自由:自由一词就其本意,是没有阻碍的状况。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自由既有为所欲为的权利又有不损害他人责任义务。

有人说,自由的天空是辽阔的,因为雄鹰可以振翅;有人说,自由的大海是无边的,有鲸鲨可以穿梭;有人说自由的大地是广裦的,有猎豹可以驰骋。

任性意义的自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放任。

在古拉丁语中,“自由”( Liberta )一词的含义是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自由”与“解放”同义。英语中的 Liberty 即源自拉丁文,出现于14世纪。而 Freedom 则在12世纪之前就已形成,同样包含着不受任何羁束地自然生活和获得解放等意思。在西方,最初意义上的自由,主要是指自主、自立、摆脱强制,意味着人身依附关系的解除和人格上的独立。

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这种决定当然是有条件的,是受到自己本身的能力、掌握的信息、外界环境的制约等限制。但是人的意识可以自己按照各种条件的约束,自主的选择如何行为。如果这种选择是发自内心的选择,就可以说是自由了。如果是受到了外界的强制和干涉,就是不自由了。这就是佛法所说的:“你自己求的,你想要的别人不愿干涉。”这个自由的准确称呼是自由意识,这是人的基本权利。自由意识下,无论自由意识会带来什么后果,人都会自愿承担,这就是人的如意选择和尊严。无论基于什么目地,对自由意识的干涉都是违反人的本性的邪恶行为。

绝对的自由,是指:个体能够完全按照本身所具有的意识和能力去做任何事情(不被其他个体或外在事物所强行改变,受到个体内在的约束条件限制)。

相对的自由,是指:人类或其他具有高等行为的个体在外在的约束条件下(法律,道德,生态平衡等)能够去做任何事情(受到外在约束条件限制)。

约束:将丝缠绕成一束的动作称为“约”,缠绕好的丝即为“束”;引申为制约、控制等意 孙悟空头上有紧箍约束他。

约束不等于束缚,约束对自己有好处,而束缚对自己没有好处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庄子

推荐第5篇:责任与自由

责任与自由

责任与自由看似水火不容,实则相互联系,尽责任是获得自由的前提。

赡养老人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远游是为了让自己获得自由,但我们能为远游而放弃赡养的义务与责任吗?不能!只有尽了赡养老人的义务,我们才能获得自由,因为只有尽了应尽的责任,我们的心里才不会留下那些束缚我们的东西,我们的心灵才会放飞自由。

从历史事实看,尽责任是得到自由的保证。南唐后主词人李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只顾自己享乐,不理朝政,导致国灭家亡,最后沦为阶下囚,不仅失去了自由,连身家性命都搭上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李煜没有尽到管理国家的责任,才导致他最终失去自由。“本图宦达”的李密在祖母年高病笃时毅然留下来,尽赡养的责任,纵使是皇帝赐予的高官,他也不愿舍弃责任而去追求所谓做官发财的自由,被后世传为佳话。试问:如果李密抛下祖母,不尽赡养职责,一味去追求自己的自由,他能被后人传颂吗?我想,不会吧。如果那样,他受到的将是世人的唾弃。上述两例,不难看出,尽责任是得到自由的保证。

从社会生活看,尽责任是获得自由的前提。现实生活中,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无处不在,如果我们的行为不顾道德甚至违犯法律,就会受到指责或制裁,自由也会随之失去。只有尽了应尽的义务与责任,我们才会拥有真正的自由。平日里,我们常常看到或者听到有些官员被判刑收监,为什么?就是因为收取不义之财,执法犯法,不仅没有尽到服务老百姓的责任,反而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违犯了法律,所以才会失去自由。

联系我们自己来看,不也一样吗?把学习搞好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玩乐又是我们追求的自由。但显而易见,我们不能因为追求自由而放弃学习。如果一味追求玩乐,那我们就很难搞好学习。荒废了青春,贻误了前程,我们的人生会有真正的自由吗?

自由与责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有如磁铁的两极一样,缺了哪一方都不行。只有两者结合在一起,才是完美的统一。我们只有勇敢地担当起责任,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

推荐第6篇:自律与自由

自律与自由

蔡建军

自律与自由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自律,在常人看来是一种约束和限制,而作为领导干部来说,却是一种素质和本领。

人生在世,欲望与生俱来,挥之难去。合理的欲望,是引人向上的阶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在于,人之为人,不是一个“欲望的洞窟”,有理智、讲理性,做欲望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才是人的价值所在。

泰戈尔说:“顶不住眼前的诱惑,就会失去未来的幸福。”在形形色色诱惑面前,如果不能保持高度清醒,不具备内省、自警、自律的定力,出问题是迟早的事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包括少数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从忽视对自己的基本约束和严格要求开始,逐步蜕变为贪婪者,落了个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就是欲望过度,自律不严结出的恶果。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想问题做事情,把握好度是关键。

权力本身并不会带来觉悟、带来品格,但为谁掌权、如何用权,却反映着一个人的觉悟和品格。给欲望安上闸门、给行为划上边界,方能知足知止、适可而止。任意妄为,必定遭殃。违法乱纪的人,莫不从思想蜕变开始。自律好比“定海神针”,能够让人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稳得住心神,站得住脚跟,挺得直腰杆。无数事实证明,在名利面前多一分淡泊、少一分浮躁,多一分从容、少一分冲动,使自己心不动于微利、目不眩于五色,才能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诱惑面前稳住心神,做到防微杜渐,正道直行。

有这样一则寓言:玻璃抱怨窗框的束缚,总想着要挣脱它。有一天,它终于如愿了,但没有想到,玻璃刚离开窗框,就“哗啦”一声摔成了碎片。寓言生动地说明,人生在世,总要受某种社会规范的制约。为官从政一定要有底线思维。这个底线思维就是最基本的原则、最起码的规矩,就是不能突破的最后防线。

唐朝名臣张九龄言:“不能自律,何以正人?”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不是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也不是贪图享受的幌子。廉与贪之间的界线,就是公与私之间的红线。法纪红线既是高压线,更是保护线,不仅能约束人,而且能保护人。拿一分钱财,就降低一分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人心。一旦突破了这条红线,往往让人欲罢不能,想回头都不行。守住底线,关键一条就是用好权,强化权力就是责任、权力就是服务、权力就是奉献的观念,公正用权、廉洁用权、为民用权,自觉把“权力关进笼子”。要牢记诱惑就在眼前、教训就在身边、陷阱就在脚下、失足就在瞬间,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做到警钟常鸣,不越权、不逾矩、不违规,慎微、慎独、慎初,永葆共产党人的坚贞气节和政治本色。

古诗有云:“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纵饶洗遍千江水,争似当初不污时。”自律的保持需要经年累月来修炼,自律的迷失则往往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错。不义之财不拿,不当之利不得,不法之事不为,每一次取舍,每一次选择,其实也在净化心灵、增强免疫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只要能够正确把握欲望之度,就能够在事业上保持进取,在生活上做到知足,就会进入一种“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理想境界,始终保持内心那份执着和坚定,恪守内心那份从容和淡定。

有堤岸的阻挡,才有河水欢快的流淌;有牵绳的维系,才有风筝自由的翱翔。自律才会自由,才能享受最大的人生快乐,成就伟大而辉煌的事业。

作者:蔡建军 笔名:巴依、龙之剑、戎旭

@号:419875321 身份证号:23010719630801301x 单位: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节能监督管理处 处长 地址:( 150001)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山路202号 电话(0451)88628273 87013767(办) 手机:13100870099

推荐第7篇:自由与纪律

自由与纪律

干国祥

某次朋友聚会。雨韵校长说起了她刚刚收到的一封信。信是一个未署名的六年级女生写的,她说她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她敬爱并信任的杨校长能够答应:再过不了多久,她就要从小学毕业了,可是,这几年来每一次音乐考试总是只考音乐老师指定的课文中的歌曲。她觉得那些歌曲唱起来味道并不好,因此希望杨校长能够帮她说服音乐老师,在这次音乐考试中能够让她自己挑选一首歌来演唱。她还说,其他的同学也差不多有相似的想法和希望。

雨韵校长接到这封信,觉得很有意思。确实,经过六年的教育,小孩子们终于开始长大,开始懂得说“不”,懂得用合适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了。

于是她找来音乐老师商量,大家觉得这个善意的愿望也并不过分,应该满足它。既然不知道是谁写的信,就索性六年级的音乐考试这一次全部采取自选歌曲,让孩子们痛痛快快地唱一回吧。

这是一个成功的教育案例,它传达了师生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那种美好的关系。但是,我个人认为,作为教育,它还不够完美,它至少留下了一处小小的遗憾:对纪律的忽略。

我们知道,音乐不同于儿童绘画,与儿童画相对随意的创造性相比,它更强调音准、音域、音质等比较客观的因素。一般说来,音乐教师在选择考试曲目的时候,他需要这首歌能够同时考察一个学生在音准、音域、音质诸方面达到的标准与蕴含的潜力。因此,这样的歌曲往往并不是选择韵律最动听、歌词最优美的,——因为在考查中,这些优美的东西甚至可能会干扰想要考察的那些内容。而相反,我们在卡拉OK的联欢会上的自选歌曲往往会选择最适宜自己的音域和音质,旋律动听,歌词至少能打动自己的那些歌曲。譬如一个上不到高音区的女孩,就肯定会选择一首只在中音区徘徊的歌曲,加上歌词、韵律等因素,我们仍然会觉得她唱得非常棒,但如果作为考查,有许多东西就这样被掩盖了起来。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将考查视为一个教学的终点,而应该视为一个教学的新起点。这不仅指在考查中发现的问题将可能成为以后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且还指通过考查,我们将告诉学生:这门学科,我们不应该忽略的东西是什么。

凡练习过钢琴等乐器的人都知道,钢琴教学不会从一开始就选择一支完整的曲子来进行练习,而是要进行大量的多少有些枯燥的音阶与指法练习。这个阶段相当漫长,而且对自由教育而言,它还必然是“僵化的”、“刻板的”、“不允许商量的”。但是,如果谁想跳过这一步,其结果必然是浮而不实的暂时“进步”,到一定的时候,他甚至没有办法回过头来再加以矫正。钢琴学习也许是一个特例,歌曲演唱并没有这样苛刻,但其背后有共通的东西:想要达到艺术的自由境界,必然地需要经过一个相对枯燥与漫长的纪律阶段。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舞蹈。没有人从一开始就能够在音乐中自由地舞蹈,作为世间最美的“行走”,舞蹈其实也是最不自由的“行走”:因为它规定了行走的节拍、步法与步幅,而且还要求舞者将自己的行走与他人的行走“捆绑”在一起。开始练习舞蹈是极为枯燥的,而且并没有任何美感可言,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三二三四……人的自由被一种纪律性束缚,人放弃了他从小养成的自由,在规定的音乐和动作里反复着一种并无快乐可言的简单动作。

直到这种束缚成为你内在的东西,直到音乐一响起,你无需任何思考,就能够准确地在音乐中迈出规定的动作,直到你的舞步和与你同舞者的舞步就像是两株一直相伴而生的树……这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已经实现了“在音乐中漫步”,我们达到了另一种自由,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规的“行走”。

这种自由与纪律的辩证关系,我们还可以在唐诗宋词、电影艺术等方面观察到。其实这并不仅仅是音乐、舞蹈或者其它艺术的规律,它还是一切教育的一个根基:自由与纪律的矛盾统一。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曾经精辟地说过:“通往智慧的惟一的道路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但通往知识的惟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时保持纪律。自由和纪律是教育的两个要素。”

当然,怀特海并没有将这两个要素不分主次地先后并列在一起,如果这样的话,他的话也就只是为许多“教室的女王”(日本电视剧中的人物,喻指那些苛刻残酷但认真的教育者)的过激行为提供证据。正像前文中的各种艺术上的规律一样,在自由和纪律之间,自由是终极的目的,而纪律只是为了达到这个自由的必由的途径和必需的措施。在这个纪律中,它始终不能忘记最终的自由,不能忘记它不是为了树立权威,不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唯唯诺诺的纪律束缚下的可怜虫。所以,怀特海紧跟着又补充道:“居于次要地位的严格纪律必须以保证某种长远的利益为目的。”

为了最终的自由,我们才树立起临时的纪律,这就是自由与纪律的辩证法。

当我向雨韵校长介绍完这些关于教育中的自由和纪律,她和另外的朋友问:“当时还真没想到这里面还有这么多讲究,但现在该怎么办呢?”

我说,好在还没有向学生宣布,音乐考试还要再过一两个星期呢。到时候,不妨让学生唱两首歌:一首规定,一首自选。规定动作,力求规圆矩方;自选动作,提倡生动活泼。这样,我们就既考查了学生在音准、音域等方面的才能,又考查了学生在音乐趣味、综合表演等方面的天赋。

这个故事到此结束了,但我的思考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步:我总是怕一种简单的思维已经统治了我们的头脑,怕从这个故事里,有人会简单地推导出“先纪律后自由”这样即使不荒谬至少也是偏面的结论。

作为伟大的哲学家,怀特海给我的启发除了自由与纪律的辩证关系以外,更重要的是“浪漫-精确-综合”这一过程教育思想。怀特海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有三个相辅相成、不断重复、交叠、循环的阶段所组成: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教育的浪漫阶段,指事物以混沌的面目出现在学习者面前,学习者通过想像等浪漫的方式和这个事物(如音乐、舞蹈、诗歌)游戏的阶段。这一阶段是精确阶段的必备基础。而精确则是对已经存在于头脑中的活跃而混乱的思想进行有序的排列,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以促进对原有知识的认识,对混乱散漫的知识进行分析,把朦胧的感觉化为清晰的认识。而综合阶段则指掌握系统的知识后复归浪漫,它同时又是下一个浪漫的起点。可以说,每一首诗的学习,每一堂课,每一门学科,甚至人的一生,都是由这三个阶段不断交错重叠着的,教育就应该是这样一种不断重复的循环。

回到文章的开头,一个练钢琴的孩子喜欢音乐,经常性地听音乐,聆听教师的美妙演奏,这就是他苦练钢琴这一精确阶段的前提,是不可或缺的浪漫阶段。一个舞蹈者看到其它的舞者在音乐中翩翩起舞而跃跃欲试,或者作自由而并不规则的舞蹈,这是他练习精确舞步的前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凑”指的就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自由浪漫的阶段,人会不自觉地进入到一个精确的阶段。当然如怀特海的理论所揭示的那样那样,这一过程中“浪漫”和“精确”在不断重复、交叠和循环,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发展。

所以,教育规律毕竟不是简单的加减法。当我们树立纪律的时候,请不要遗忘它背后是不是有一个自由的目的;当我们追求精确的时候,不妨先想一想,孩子是否经历了足够长的浪漫阶段,拥有了足够多的浪漫知识。而超越这一切的,是教育的创造性和对生命奇妙的敬畏,于是怀特海又说:“奇妙支配一切,破坏奇妙的人应该受到诅咒。”

风中的小荷:

这儿我想到了以下几个故事:

1、一个人问牧师:“我做祷告时能抽烟吗?”牧师说:“不可以”,他又问:“我抽烟时能做祷告吗?”牧师说:“行!”

2、风筝和人手里的线也有这种关系,风筝能不能飞起来,能飞多高,风筝的自由总是有限的,如果它完全脱离了与风筝线的依存关系,过度自由带来的结果就是毁灭;反之,人如果把线拉的很紧,只收不放,只紧不松,风筝永远也飞不起来。

3、有水就有岸,岸阻碍了水的自在流淌,也避免了水的泛滥成灾;水需要岸的善加疏导,却排斥岸的恶意围困。

我认为,自由是儿童生命的法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

自由是非放纵,而是一种活动的自由。

自由是非放弃,而是一种智力的自由。

自由是以不违反共同的利益的原则。

自由必须与自然法则或社会状况相配合。

自由就是灵活性,孩子的自由应该被限制在集体利益之内。

蒙台梭利认为,只有当他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这样的纪律具有灵活性的概念,既不易被理解又不一被采取。但它包含一个伟大的教育原则,它不同于,旧式教育中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的原则。

孩子的自由应该被限制在集体利益之内,从行为方式上,他们要达到我们普遍认为的有教养。因此,我们必须观察孩子是否有冲撞或激怒他人的行为,是否有粗鲁或不礼貌的行为,我们一方面要允许,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引导,所有这些是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建立在一个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和有益的纪律,而不是一个不动的、被动的和顺从的纪律,所有的原则都不是绝对的,适当的控制孩子将起到不可估计的作用。

推荐第8篇:“限制”与“自由”

“限制”与“自由”.txt33学会宽容,意味着成长,秀木出木可吸纳更多的日月风华,舒展茁壮而更具成熟的力量。耐力,是一种不显山石露水的执着;是一种不惧风不畏雨的坚忍;是一种不图名不图利的忠诚。如何看待学校教育的“限制”与“自由”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苏志华 日期:2009年08月27日 访问次数:83

苏志华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对“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就会面临如下问题:一方面是依据个人愿望、能力、天赋等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国家依据需要的人才标准来塑造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无疑,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中不大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法,完全根据自己的禀赋来自由发展。

一个是教育中最大的自由,一个是教育中最大的限制,落实到学生身上,就是发展的两难问题。当前流行的看法是:学校教育的限制总是坏的,要让学生享受自由而快乐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生命自由生长。好像只有给学生最大的自由空间才是真正的教育自由,而对“限制”二字则是避之不及,认为限制压抑了学生的潜能,束缚了学生的自由。

一、限制压抑了学生的潜能?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一前提下,人们认为只有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由,他们的身心各个方面潜在的发展倾向才能够表现出来,从而沿着一条自我实现的道路前进。于是,人们认为现代教育应当充满温情和人性化,应该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和开放的学习场所。即是说,如果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入外在的限制力量,那么就可能压抑学生身心各方面潜在的发展倾向,阻碍学生的发展。反之,只有避免对学生的限制,学生才能获得最大的发展。

这种判断有一个先在的假定,即坚信学生所有的潜在发展倾向都有价值,所有潜能的实现都会产生好的结果,认定压抑某种潜能的行为必然是坏的。这无疑造成对学生的一切潜能不加区分的错误认识。事实上,学生的潜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趋向,有的潜能趋向于善,有的趋向于恶,有的潜能既不趋向于善,也不趋向于恶。如果教师一味倡导破除对学生的限制,盲目追求让学生的所有潜能都得以自然生长与实现,就会对自己的责任产生错误的认识,会认定自己的任务仅是发现学生的潜能并实现它们,同时推卸自己对学生的潜能进行价值判断以及价值引导的责任,从而使一些恶的潜能得以生长与实现。

正是由于学生潜能有善恶的价值性区分,决定了教师必须肩负起对这些潜能进行限制的责任。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价值判断,选择并决定对哪些潜能加以培养、对哪些潜能加以忽视以及对哪些潜能加以抑制与排斥。如教师采取有效而合法的措施促使甚至强迫不情愿的孩子上学或努力学习,以反对他们贪玩的本性、逃避辛苦的智力活动的倾向,这样的限制不仅不应被否定,而且应该得到赞扬。因为它是学生成长的护堤,能够防止学生恶的潜能肆意生长与发展,进而保护学生不致陷入本能的放纵沼泽和堕入原始的欲望深渊。由此,在教育中进行限制,不仅成为教师的一种权力,更成为教师的一种神圣义务与责任。

二、限制束缚了学生的自由?

提倡教育自由,也折射出人们对限制的态度。“教育自由意味着任何时候教育都不能强迫儿童。”即是说,教育要为每个在教育中生活的人免除任何的干预、强制和压制,为他们创造多

样的机会和丰富的情境,通过他们的选择能力和选择活动,在教育生活中运用各种力量和资源,实现精神的自主发展,而受教育者要具有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自由。这些观点隐含着“限制束缚了学生学习的自由”的认定。其实主张解除限制、倡导赋予学生学习自由,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一个潜在的客观事实却被忽略了,即学生并非天生就具备较强的自主能力。让那些自主能力尚不完善的学生去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就意味着他们可以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既可以将蕴含真善美特质的文化精华作为学习内容,也可以将体现假丑恶特质的文化糟粕作为学习内容。让他们自由选择学习目的,意味着他们想为了什么而学就为了什么而学,学习其实没有了目的,因为当什么都可以成为目的之后,目的本身就沦为虚无。也就导致卡西尔(Cairer,E.)所预见的文化悲剧的上演。文化的进步不断给人以新的馈赠,但学生却越来越无从享有这些馈赠,学生不仅不能通过享有文化的馈赠使自我得到完善与升华,反而使自我陷入尴尬与无助的境地。

正是学生自主能力的不完善,决定了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的进行限制,以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人类文化的精华,并以有效的方式快速地掌握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进而不断实现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同时,也决定了教师还要选择一些能有效培养学生自由选择能力的内容,供学生具体选择,进而让学生在选择这些内容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选择较有价值的文化作为学习内容、确立适宜的学习目的等自主能力。也就是说学生自由选择能力的发展,要以学生所能选择的东西经教师检验为前提。在这个意义上,限制其实是学生成长的捷径,它让学生迅速而有效地掌握文化精华,并发展起文化选择的自主意识与能力。

三、自由是无限度的?

教育自由的出发点是反思现代学校教育受到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教师教育方法的限制,批评学校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处于对立状态,学校提供的是僵化的教育。但问题是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自由。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必须受到一种限制,这种限制既是对自由的束缚,也是对自由的保护。没有限制的自由,会导致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自由的侵犯或伤害,造成后一部分人失去自由;但是,不合理的限制又会扼杀自由。我们不是不要限制,而是要一个合理的限制。正因为有限制,自由就有一个“度”的问题。超过了这个度,就走向了自由的反面。“自由永远必须明确自己与他人自由的界限。没有这样的约束,自由权就成了放纵权;没有对自由的恰当约束,社会将堕入无政府状态。”所以,限度是自由的必要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一政治自由和权利的限度原则,同样适合于教育自由。因此,自由和限制必须保持一个适度的张力和平衡。一般说来,自由行动应该且只可以接受合理的约束和限制,这种约束和限制的合理度取决于不对别人造成妨碍或伤害。“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为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罗尔斯认为,对某些局部自由的限制只有在保证更大的自由时,才是正当的。也就是说,为了更大的自由本身可以限制局部的自由。罗素在谈到教育自由时,举例说教育的自由不是无限的,他说教育者应该遵循儿童固有的天性,可是不能允许儿童出现“吞发卡”“吃毒药”“暴食”“不勤洗衣服”“拼命抽烟”等一类的事情。可见,教育自由是以限制为基础的,它不是无限度的。

学校教育的限制与自由是一对矛盾,是学生发展的两难选择。而教育要在限制与自由之间做好文章,的确不易。努力规避限制与自由的消极意义,彰显它们的积极价值,也就是要走向理性的限制与自由,将学校教育的外在限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内在限制,从而使限制成为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石中英.论学生的学习自由[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4).

[2]谢弗勒.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冯建军.教育自由及其原则-政治哲学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08(6).

[7]莫蒂默·艾德斯,查尔斯·范多伦.西方思想宝库[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

[8]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O(∩_∩)O~本人严重质疑该论文观点的陈述过程,这个人完全把教育的自由,和受教育者本身的完全自由两个搞混了,这是不同的概念!教育自由是指要在教育中体现受教育者学的自由和老师教的自由。这些本不是学和教的内容!人的完全自由在现在是根本不存在的,即使是在未来的未来也尚且不知,但是教育的自由是可以的,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自由,只是高等教育的自由与基础教育的自由体现不同。。。。。。

推荐第9篇:自由与束缚

自由与束缚

我十分渴望自由,就像鸟儿一样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只是幻想罢了。像我这样的孩子永远得生活在束缚下。

我的烦恼有很多,三天时间也说不完。更多的烦恼来自于家庭,也就是父母带给我的烦恼。

在他们眼中我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孩,这一点对于我来说并没有什么,但正因为这一点,我在他们面前得不到尊重,得不到一个孩子应有的尊重。

我的话他们好像永远也不进去,或者从一只耳朵进去再从另一只耳朵出去。从简简单单的小事就可而知。一次,妈妈拿水杯接水喝,但是饮水机却没水了。我对着她说:“水没了,再去换一桶吧!”谁知,她依然,把水杯放在饮水机下,按了下去,其结果可想而知。再如,前天我对爸爸说让他帮我往学生卡里充钱,可是好几天他都有时间,但都忘了,我只好自己去充。我不知道是我的话说不清楚还是父母没听懂或者是不想听,但我知道他们从来都不重视。

我的能力在父母面前不管有多好,总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我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不放心。如擦个桌子,扫地,洗个衣服,在我干完之后,他们总要摇摇头,经常要再干一遍,要不然啊,他们会心慌的。渐渐地我不再喜欢跟父母说话,也不再帮助父母干活。我只是把自己分内的事干好,免得找来几句怨言。

我的自由也常常受到控制。晚上出去转转,和同学出去玩,去外面打打篮球,玩会电脑„„这些事啊只有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安全下才可以进行。而且十有八九是待在家里,不让出去。如果想偷偷溜出去。哼,那就只能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句理解了。

我讨厌在家长的束缚下成长,但我也深刻的明白离开家长无疑是走向黑暗的深渊,无依无靠。就像是风筝本来在线的牵引下飞翔,但有一天当他追寻自由挣脱了线时他将会受尽分吹雨打,不知死活,或者垂向地面。

但如果风筝的线太重了,他依然会落下来,而且会摔得更惨。

北京石景山区石景山实验中学初一:埋藏

推荐第10篇:纪律与自由

纪律与自由

常言说的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 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不仅需要强制性的规则,更需要学生的自制与自律。所谓纪律,是我们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职责养成习惯的一种规范。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何行何业,都将纪律、规章制度放在首要位置,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们作为学校的一员,更要明白纪律的重要性,也只有铁的纪律,才能培养出钢铁般意志的人才。

纪律也是一个团队决策、意志得以贯彻执行的可靠保证,更是维护一个团队团结和提高一个团队形象的重要因素。莎士比亚说过纪律是达到一切雄图的阶梯。

在平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需要纪律,需要约束,需要规则;只有在纪律的环境中,群体活动才会有秩序,才会更加高效,每一个人都需要遵守纪律,并为自己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承担责任。

只有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才是成就事业的开始,才能顺利达到成功的彼岸,医院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因为在这个地方肩负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的安全,更需要有铁的纪律和规章制度作保障,一个医院只有纪律严明,管理严格,才能保证病人就医的正常进行,一各医院如果没有铁的纪律 ,就作风焕散,自由散漫是不可能完成治病救人这个伟大任务的。

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离开齐国后,来到吴国,吴王为了检验他兵法的适用性,便召集了后宫美女一百八十人交给孙武操练,自己反复宣布命令:“

一、不许混乱队伍;

二、不许笑语喧哗;

三、不许故意违反军令。”然后申明训练规矩,令听从鼓声指挥。训练过程中,众后宫美女见孙武那副认真样子,觉得有些好玩,倚仗吴王对自己的宠爱,不听鼓声约束,有的索性趴在地上不动。孙武见此情景,毅然斩掉了吴王宠爱的两个后宫美女。其余众美女全都大惊失色,惊恐万分,个个都打起精神,再不像刚才那样嘻嘻哈哈,嬉笑打闹,自始至终都井然有序,寂然无声,可见,纪律是衡量一支军队素质的主要标志,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改掉不守纪律的坏习惯。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是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能自制的人,就是最强有力的人。习惯需要培养,很多好习惯是在纪律的支持下形成的。首先不要过分的醉心放任自由,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要认识到 挣断线的风筝不仅不会得到自由,反而会一头栽向大地。古希腊.柏拉图说过节制是一种秩序,是一种对于快乐与欲望的控制。

青年人正处在朝气蓬勃的成长时期,就像嫩芽要从土里长出来一样,他们要冲破各种束缚。因此,青年人非常喜欢自由,向往自由,追求自由。而单位和领导总是制定纪律,宣传纪律,要求人们遵守纪律。违反了纪律,要受到批评教育,甚至受到处分。这种现象,表现了纪律与自由的矛盾。

一个人为了崇尚自由,反对纪律。把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芬的诗写在纸上,贴在床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首诗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为了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他解释说:生命,人生只有一次,是很可贵的。爱情是人生的大事,当然更有价值。但是,为了自由,两者都可抛弃。那么,还要纪律干什么呢?这就提出了问题,什么是纪律?什么是自由?纪律与自由是什么关系?为了自由还要不要纪律?

“自由”是一个富有极大的吸引力的美好名词,是人们热切向往和努力追求的目标。有的人正确地理解自由,恰当地追求自由,从而获得了美好的自由。有的人片面地理解自由,错误地追求自由,结果不但没有获得自由,反而陷入了泥坑,更加不自由。

(一)什么是自由?

自由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哲学意义上的自由。在哲学上,自由是对必然而言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利用。必然就是规律。自由也就是对规律的认识和遵循。恩格斯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就是说,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们的意志而转移。自由不是摆脱规律,而是认识规律,并能顺应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达到人的一定目的。例如一个没有电学知识的人,望电而生畏,电灯不亮了,也不敢动它。这种没有认识电的规律的人,在电的面前就没有自由。而电工认识了电的规律,顺应电的规律进行操作,几下子就解决了问题,这就是自由。

自由的另一种含义是社会意义上的自由。自由是相对纪律、法律而言的。自由就是在社会生活中受到保障或得到认可,按照自己的意志举行活动。例如,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等等。有人认为,自由就是“爱怎么想,就怎么想;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愿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受任何约束,不受任何限制,不要任何权威。”这样理解自由是错误的。

(二)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自由与纪律是人们言行的两个方面。自由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纪律是对客观规律的遵循和服从。一个是利用,一个是服从。缺一不可。

1、自由离不开纪律

自由行动不能不遵守纪律,要自由必须要纪律。对待自然界,人们有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规律的自由。比如,人们可以从地下抽水,灌溉庄稼。抽水机安好了,庄稼种上了。想什么时候抽水浇庄稼,就什么时候抽水浇,很自由。但是,对待自然界的自由不能不要纪律。违背自然规律,滥用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抽不上来了,就不自由了;不顾庄稼的生长规律,胡乱浇水,庄稼涝死了,再也不自由了。

在社会生活中,自由更离不开纪律。谁要行使自己的人身自由,就必须尊重他人的人身自由;谁要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就必须遵守不诽谤他人、不造谣惑众的纪律,在马路上骑车,你潇洒自由。但是,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如果你骑车逆行,撞了别人,你走不了;别人撞了你,你也走不了,都不会自由。

2、纪律离不开自由

纪律是对客观规律的遵循和服从,遵循和服从客观规律,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是为了自由。遵守纪律的目的是获得更好、更多的自由。人们只有遵守纪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地利用客观规律,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获得自由。

遵守纪律又是为了保障自由不被破坏,纪律是自由的保障。遵守纪律,顺应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保证他人的自由,保证自己以后的长远自由。否则,违反纪律,破坏了他人的自由,自己受到了纪律的惩罚,失去了自由。

自由与纪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英国的洛克说:“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这是因为自由意味着不受他人的束缚和强暴,而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不能有这种自由。但是自由,正如人们告诉我们的,并非人人爱怎样,就可以怎样的哪种自由。”

三、怎样遵守纪律

第一,充分认识制定纪律的必要性和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为什么制定纪律,为什么必须遵守纪律,结合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实际,深刻认识这其中的道理。只有认识提高,才能行动自觉。

第二,全面了解纪律的内容。纪律的内容很多。每个集体都有自己的纪律。我们每个人都同时生活在几个集体里。所以要主动地学习各种纪律的内容。宿舍纪律、教室纪律、学习纪律、工作纪律等等。只有知道了应该怎样做,才能自觉的做好。

第三, 敢于批评和制止违纪行为。不遵守纪律的人的违纪行为,破坏他自己的自由,也破坏别人的自由。批评和制止违纪行为,是爱护违纪的人,是维护他的利益。批评和制止违纪行为,也是维护大家包括自己的利益。如集体行动中,个别人违纪,影响大家的活动。批评和制止违纪行为,与人与自己都有利,何乐而不为。

柏拉图:柏拉图(Platon,Πλτων, 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另有其他概念包括: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经济学图表等含义。纯精神爱情观

柏拉图式爱情是一种纯精神的爱情观。追求心灵的沟通。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美幻的);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

柏拉图& 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美好而又道德的人性强于兽性。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第11篇:自由与约束

个人的自由来自于对自己的约束。自由,并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恰恰相反,自由意味着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做事。

罗丹把自己约束在雕塑的世界里,柴可夫斯基则专注于音乐,但他们都获得了创作的自由。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米开朗琪罗把自己约束在西斯廷教堂的圆顶下面,他画成了壁画,创造了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也充分享受了创作的自由。

想起约瑟夫·雷杜德,一位法国著名画家,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玫瑰花。任凭法国革命大潮汹涌政权更迭,甚至人头落地血流成河,他只是画他的玫瑰花。整整20年,雷杜德以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完成了《玫瑰图谱》。书里169种楚楚动人的玫瑰,成为世界玫瑰的经典。浪漫的玫瑰,来自于最不浪漫的劳作,来自于他在技术和艺术方面对自己严格的约束。在此后的180多年里,《玫瑰图谱》以各种语言和版本出版了200多种版本,平均每年都有一种新版本面世。雷杜德懂得约束自己,二十年如一日,只是画他的玫瑰花,却在这看似单调枯燥的事情里,享受着自由的乐趣。

在自己的世界里,过自己的生活,你就成了上帝,从而获得最大的自由。自由即约

作文题的核心是“沙漠”,相对而言的是“自由”和“不自由”。这个“沙漠”可以指代的内容很多,比如面临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个生活困难、一个希望实现的梦想、理想等。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从中体现的是“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思想。而“必须穿越的这片沙漠又是不自由的”,指我们必须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生活过程等。 [参考立意]:

1、谈自由与约束:自由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2、谈责任与承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面对责任,学会承担和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解决。

3、人生的路需要自己去走。【优秀作文】

为了自由的束缚

“自由是什么?” 我试着不断地询问着自己去寻找可能的答案解释,可是每次都是无疾而终,这似乎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不难发现的是:“我们对于自由的渴求迫切愿望总是伴随着某种过度的束缚和压抑而产生发展的”。

当我们在程式化的生活状态下,很容易产生渴望轻松、渴望放纵、渴望自由的想法,而且是一种异常强烈的愿望。可是同时也不难发现:过度的自由的情况下同样也会导致寻求束缚的愿望。当我真正摆脱父母,一个人毫无约束地在外面生活时,时间长了,我便开始怀念家的温暖,父母的宽容与慈爱,想再次投入父母的安全港湾;当辛苦工作之后得到一个冗长的假期时,或者结束了高三紧张的学习步入到轻松愉快的大学生活后,时间长了,我便开始厌烦每天的无所事事与慵懒无为,想赶紧投入到下一轮的工作或者学习当中。由此来看,我们是在自由与束缚的状态中循环往复、苦苦挣扎,似乎我们追求束缚与追求自由的意愿是同等强烈的。

自由与束缚哪个更好?这似乎并不能给出明显的答案。绝对的自由于我而言同绝对的束缚一束,而约束意味你将成为某一个角色,并需要为此而默默坚守。一天,一月,一年,坚持将一件事做到最好,并从中体验到人生的喜乐,这不正是生命的自由吗?释迦牟尼专注于“佛陀”的事,孔子专注于“仁爱”的事,康德专注于“道德”的事……能够约束自己者,专心做事,成为自己的主人,进入自由王国;不能约束自己者,泛滥百事,则只能成为事物的奴隶,落个身不由己的可悲结局。

人人都曾有过伟大的梦想,但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却不能将梦想变为现实。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没有学会自知、自制,没有做到心无旁骛、自我约束。人的一生,精力和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唯有专注如一,将力量集中于一点,方可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这也许就是自由与约束的辩证法吧。

2014年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优秀作文(上海卷)【作文真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文题简析】

1 样都会导致自我的毁灭。

绝对的自由能产生出我们个人对束缚的最大愿望,而绝对的束缚同样也能使我们无比渴望自由。这样看来自由与束缚就像一只手的两面,但他们同是一只手,相辅相成。

古代科学无非就是炼金和炼丹,炼金是想获得财富,扩大自己的自由空间和内容;炼丹是为了长生不老,获得时间上的自由。随着人们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不再把科学用来炼金和炼丹,但科学仍是人们追求自由的工具。当波义耳提出化学的目的是探索各种化学现象背后的规律,人

又不放纵自我,不无所事事,自身有着严格的行为准则,两者相互制约而并存,合二为一。

为了更高的自由,请勒住马儿的缰绳,任其在广阔的天地自由驰骋。

【专家点评】

作者充分施展了辩证思维的才能,充分论证了“自由”与“束缚”对立而统

一、相辅而相成的关系,极富思辨的张力。

在束缚中寻找自由

上帝创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

——卢梭

们终于认识到,要扩大自有,首先要认识规律,人可以不受人为规范的限制,但不得不受自然规

人生如沙漠之旅,旅程和目的地已被设定,这是所有人都拥有的束缚;但旅程的道路与方式律的限制。约束和自有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没有约束就没有自由。 而追求自由最重要的是

因人而异,这是每个人不同的自由。束缚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绝对的,但之所以感到自由的多寡不寻找约束与自由辩证关系。

同,则源于对束缚挣脱的程度差异——自由是挣脱束缚中努力而来的结果。

自由的本质应该是在适当的束缚下多彩的精彩生活。为此,我们需要主动地约束自己,适当

“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安迪正像是那的越是自己。制定必要的社会规范可以让我们免受由错误行为造成的规律的惩罚。减少多余的行

只自由的鸟,即使身陷囹圄之苦,但内心却从未放弃对自由的憧憬与向往。肖申克监狱的围墙高为规范特别是努力发现不合理的规范而去除它,这是人们追求自由的主要目的。必要的束缚本身

大如山,却挡不住一个清白之人向往自由的心。一个几百年才能挖通的隧道在安迪十四年的不懈就是为了自由。

努力下超额完成。自由属于安迪,属于每一个在束缚中挣扎拼搏的勇敢之人。他们都是自由之鸟, 作为常人,我们追求自由与追求束缚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作为一个卓越的人,他应该具

生来属于无边无际的苍穹。

备平衡自由与束缚的能力,而不是被自由与束缚控制住整个人生。他的自由与束缚都是相对的,

束缚不一定有形,无形的束缚也时常存在。而无形束缚更可怕的是,它看不见摸不着,当事他不随波逐流,不盲从众人所云,不屈服于体制,内心自有独特的思想见解,信仰理念;同时他

人经常是沉浸在束缚的“温柔怀抱”中,却丝毫未觉自己已身陷泥潭,并越陷越深。无形的束缚于李2 开复来说就是当下生活的优越;于季羡林来说是三顶“桂冠”的褒奖;于约翰·列侬来说则是对于生活的疲于奔命。但我看见了被束缚的他们身上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李开复“从心选择”,放弃现有优越条件为了理想毅然前进;季羡林洗清泡沫,还自己一个自由

身;列侬停下飞快的脚步,等待着灵魂的回归,不拘于世俗。为了自由,他们勇敢地在束缚中寻找,不论天寒地冻,

路远马亡,只要寻找就义无反顾,自由女神也在他们的正前方微笑招手。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束缚的突破并非打破一切都障碍,自由的前提是尊重束缚,尊重这个充满规律的世界。正如芮成钢所言:“每个人生活在这世界上,都背负着一堆‘纸枷锁’,其实它们一挣就开,但一辈子都不敢挣开,因为后果太严重。”正如我们的法律、道德律,如果这些束缚被冲破,世界将无法想象,规律将不复存在,更别说自由的实现了。因此,在绝对的束缚中寻找相对的自由,才是快乐之道。

自我约束才能享受真自由

一匹马看到自己总被一根缰绳牵着,非常苦恼,想方设法地挣脱。有一天,它终于挣脱了缰

涸辙之鲋。

因此,对于自由的看法,我很相信一句话:只有通过约束,并且是自我约束,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生活中,那些看似阻碍我们自由的有形无形的围墙,实际上为我们的自由提供了保证。试想,如果社会上没有任何法律法规来约束,一些歹徒想杀人就杀人,想放火就放火,那每天就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生命从这个地球上消失。

对于那些非正常死亡的人来说,连生命也没有了,又谈何自由呢?往大处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是一种自由;往小处说,屋子里的鸟,池塘里的鱼,难道就没有自由了吗?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到的鱼,在那么小的小石潭中也可以“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啊。我们常常会感叹:“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却飞也飞不高……”

这是到底因为笼子太小感觉没有自由,还是由于翅膀不够硬即使给足够的空间也飞不动呢?

我们应当做到的是在约束中寻找自由,在约束中收获自由。而且,只有当这种约束是自我约束的时候,才能感受到自由的真谛。比如说,一个离不开网络、离不开繁华城市的人,如果被迫住在山里,每天让他干农活或者写文章,

绳,觉得很自由,一路狂奔,最终跑到悬崖,由于没有缰绳来勒住,不幸坠崖而死。与此相反,

他肯定会觉得自己丧失了自由;但如果是一些喜欢隐居生活的文人主动住在山里,就像王维“随意鱼儿们每天生活在有遮有挡的水中,不自怨自艾,不感叹没有自由,自由自在地畅游。而如果水

春芳歇,王孙自留

一旦没有由堤坝什么的包围起来,就会四处漫溢,那鱼儿就再也没有自由活动的可能,只能成为

3 ”,就像陶渊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在他们看来,也许这就是真正的自由人生。其实说白了,自由就是一种建立在成长经历和爱好的基础上的一种自我感受。所以说,只有通过自我约束,自己给自己设定空间,即使不能“天高任鸟飞”,也可以“山高任鸟飞”,就能真正获得自由。

然而,要做到自我约束,得先让自己的翅膀长硬,当你能够自我飞翔的时候,根据自己的爱好,才能真正找到飞翔的天空。想起曾经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理想的自由不是自由,自由的理性才是自由。当你真正拥有自由的理性的时候,你就能找到自己的空间,享受自己的自由。

谈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博学多才的弘一法师。也许我还没有参透人生,自始至终,我都无法理解弘一法师的自由。

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他认为的真正的自由。遁入空门后,妻子携儿子来找他,他居然都不让他们进门,面对妻子“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的质问,他还是无动于衷。这就是一种“大道”的自由吗?我总觉得该面对的要面对,而不是逃避吧。

自由与约束

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所谓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做的事情,一个人如果做了法律所禁止做的事情,那么他就不自由了。”该名言道出了这样一种关系:自由是相对的,规则是绝对的,超越规则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我们可以假想这样一幅交通十字路口的情景:在一个混乱不堪的十字路口,横七竖八地翻倒着各种车辆,被撞车辆不仅变形,而且驾驶者已经撞成重伤甚至死亡,他们的鲜血一滩一滩地流在地上,没有任何人来施救。肇事者早已驱车逃逸,他们认为,只要逃离现场就算完事儿,没有谁来追究责任。在这个十字路口的周围,我们既看不到指挥车辆的交警,也看不到安排车辆行驶的红绿灯,更看不到警示牌、人行横道线和车行路线。一句话,机动车驾驶员只知道比速度快,谁开得快谁就抢先穿过路口。所谓减速和避让,在他们头脑里显得毫无意识。总之,行人和其他司机的性命,这些人则全然不放在心上……

对于这样一幅血淋淋的交通场面,恐怕我们想三秒钟都会心惊胆颤。为什么?理由很简单:如此野蛮的交通十字路口,我们谁也不愿意让它出现。大家所共同追求的,是井然有序的交通环境。只有有了交通规则的约束,驾驶员和行人才有真正的安全。如果安全都没有保障了,那谁还敢在路上驾车或行走?

在今天繁华的都市里,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已成为了大家的常识;行人车辆靠右行走,是人人都必须遵守的交通规则。同理,不仅交通道路需要规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需要规则。简单说,规则在我们的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换言之,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法律的规范和维护。依法治国,已成为了国家的一项基本方略。每个公民都深切地意识到: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公民的生活更离不开法律。就像题目材料叙

4 述的那样,“你可以自由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但是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当然,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可能有若干种,这“若干种”就是我们如何穿越沙漠的自由,也是我们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自由。

在这里,“沙漠”指代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各种规则,这些规则包括了法律、道德、纪律、规章等等。它们,就是我们要穿越的沙漠。如果我们能顺利穿越生活中的“沙漠”,那就等于我们正视生活中的规则。因为有了“沙漠”的存在,我们才能享受生活的自由,也因为有了“沙漠”的约束,我们才能倍加珍惜属于自己的自由。

戴着镣铐翩翩起舞

卢梭有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生就是在自由与不自由中,实现人生

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盲目的恶补,这样为所欲为的自由,其结果是让孩子早早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可见选择的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的自由,自由总是受到不自由的制约。

而不自由,也是相对的,不自由之中总有选择的空间留下,让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比如穿越沙漠,可以选择骑骆驼,也可以是开吉普车,总归我们要想一想哪种方式最安全、最便捷。那么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在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和培养成才的目标限制之下,家长是用虎妈、狼爸的方式还是传统的谆谆教导的方式,这都可以因孩子的个性和自身的条件来选取。不自由之中有可选择的自由。正因为有了不自由的限制,就更加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限制和约束中翩翩起舞。

由此可见,自由和不自由就是人生的常态,需要我们在不自由的制约下通过智慧的思考来实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可以选择道路和方式,所以我们是自由的,因为必须穿越沙漠,受到外在条

现自由的选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试想没有了交通规则的制约,那么交通就会瘫痪;没有了法件和目标、任务的制约所以人又是不自由的。正如律诗有格律、字数的限制,却因而更加凝练且

律法规的限制,社会会失去正常的秩序。自由是选择的自由,在遵循交通规则的基础上,我是大具有形式上的美感,舞台剧有“三一律”的限制,因而剧情更加集中,矛盾冲突更加激烈,人物形象

步走还是小步走,是跳着走还是跑起来那就是我的自由。

更加丰满。

反观当下,我们似乎误解了自由,一些人认为自由就是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就是随心所所谓自由,就是可以选择的权利,然而这样的选择绝不是为所欲为。自由往往是不自由限制

欲。如此,则有了黑心商人为了赚钱就添加各种有毒的物质而无视法规的制约,有人为了情欲抛之下的自由。正如揠苗助长的那个人,为了让自己的秧苗长得快一点,就把它拔高,结果秧苗全

弃妻子无视道德的制约……这些似乎都误解了自由的真正含义。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部枯槁了。为所欲为而不遵循秧苗生长的自然规律,不能像郭橐驼那样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最终

不自由,人都是在不自由制约下生活的,因为有了制约才有了和谐、有序,甚至才有了各种创新。

必然是因为所谓的自由而造成恶果。现在的家长培养孩子也有这样的现象,不遵循孩子成长的规

5 生而为人,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让我们在枷锁中开创更好的人生,戴着镣铐翩翩起舞。

6

第12篇:容忍与自由

容忍与自由

十七、八年前,我最后一次会见我的母校康耐儿大学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George Lincolnurr)。

我们谈到英国文学大师阿克顿(Lord Acton)一生准备要著作一部《自由之史》,没有写成他就死了。布尔先生那天谈话很多,有一句话我至今没有忘记。他说,“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tolerance)比自由更重要。”

布尔先生死了十多年了,他这句话我越想越觉得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我自己也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感想。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我十七岁的时候(一九○八)曾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几条《无鬼丛话》,其中有一条是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我说:

《王制》有之:“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吾独怪夫数千年来之排 治权者,之以济世明道自期者,乃懵然不之注意,惑世诬民之学说得以大行,遂举我 神州民族投诸极黑暗之世界!

这是一个小孩子很不容忍的“卫道”态度。我在那时候已是一个无鬼论者、无神论者,所以发出那种摧除迷信的狂论,要实行《王制》(《礼记》的一篇)的“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的一条经典!

我在那时候当然没有梦想到说这话的小孩子在十五年后(一九二三)会很热心的给《西游记》作两万字的考证!我在那时候当然更没有想到那个小孩子在

二、三十年后还时时留心搜求可以考证《封神榜》的作者的材料!我在那时候也完全没有想想《王制》那句话的历史意义。那一段《王制》的全文是这样的:

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此四诛者,不以听。

我在五十年前,完全没有懂得这一段话的“诛”正是中国专制政体之下禁止新思想、新学术、新信仰、新艺术的经典的根据。我在那时候抱着“破除迷信”的热心,所以拥护那“四诛”之中的第四诛:“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我当时完全没有梦到第四诛的“假于鬼神„„以疑众”和第一诛的“执左道以乱政”的两条罪名都可以用来摧残宗教信仰的自由。我当时也完全没有注意到郑玄注里用了公输般作“奇技异器”的例子;更没有注意到孔颖达“正义”里举了“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的例子来解释“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故第二诛可以用来禁绝艺术创作的自由,也可以用来“杀”许多发明“奇技异器”的科学家。故第三诛可以用来摧残思想的自由,言论的自由,著作出版的自由。

我在五十年前引用《王制》第四诛,要“杀”《西游记》《封神榜》的作者。那时候我当然没有想到十年之后我在北京大学教书时就有一些同样“卫道”的正人君子也想引用《王制》的第三诛,要“杀”我和我的朋友们。当年我要“杀”人,后来人要“杀”我,动机是一样的:都只因为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就都失掉容忍的度量了。

我自己叙述五十年前主张“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的故事,为的是要说明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我到今天还是一个无神论者,我不信有一个有意志的神,我也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我的无神论与共产党的无神论有一点根本的不同。我能够容忍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也能够容忍一切诚心信仰宗教的人。共产党自己主张无神论,就要消灭一切有神的信仰,要禁绝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这就是我五十年前幼稚而又狂妄的不容忍的态度了。

我自己总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是信神的,居然能有这雅量,能容忍我的无神论,能容忍我这个不信神也不信灵魂不灭的人,能容忍我在国内和国外自由发表我的无神论的思想,从没有人因此用石头掷我,把我关在监狱里,或把我捆在柴堆上用火烧死。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我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对我的容忍度量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

所以我自己总觉得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所以我自己不信神,但我能诚心的谅解一切信神的人,也能诚心的容忍并且敬重—切信仰有神的宗教。

我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因为我年纪越大,我越觉得容忍的重要意义。若社会没有这点容忍的气度,我决不能享受四十多年大胆怀疑的自由,公开主张无神论的自由。

在宗教自由史上,在思想自由史上,在政治自由史上,我们都可以看见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人类的习惯总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不容忍只是不能容忍和我自己不同的新思想和新信仰。一个宗教团体总相信自己的宗教信仰是对的,是不会错的,所以它总相信那些和自己不同的宗教信仰必定是错的,必定是异端,邪教。一个政治团体总相信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对的,是不会错的,所以它总相信那些和自己不同的政治见解必定是错的,必定是敌人。

一切对异端的迫害,一切对“异己”的摧残,一切宗教自由的禁止,一切思想言论的被压迫,都由于这一点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心理。因为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所以不能容忍任何和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了。

试看欧洲的宗教革新运动的历史。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和约翰·高尔文(John Calvin)等人起来革新宗教,本来是因为他们不满意于罗马旧教的种种不容忍,种种不自由。但是新教在中欧、北欧胜利之后,新教的领袖们又都渐渐走上了不容忍的路上去,也不容许别人起来批评他们的新教条了。高尔文在日内瓦掌握了宗教大权,居然会把一个敢独立思想,敢批评高尔文的教条的学者塞维图斯(Servetus)定了“异端邪说”的罪名,把他用铁链锁在木桩上,堆起柴来,慢慢的活烧死。这是一五五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的事。

这个殉道者塞维图斯的惨史,最值得人们的追念和反省。宗教革新运动原来的目标是要争取“基督教的人的自由”和“良心的自由”。何以高尔文和他的信徒们居然会把一位独立思想的新教徒用慢慢的火烧死呢?何以高尔文的门徒(后来继任高尔文为日内瓦的宗教独裁者)柏时(de Beze)竟会宣言“良心的自由是魔鬼的教条”呢?

基本的原因还是那一点深信我自己是“不会错的”的心理。像高尔文那样虔诚的宗教改革家,他自己深信他的良心确是代表上帝的命令,他的口和他的笔确是代表上帝的意志,那末他的意见还会错吗?他还有错误的可能吗?在塞维图斯被烧死之后,高尔文曾受到不少人的批评。一五五四年,高尔文发表一篇文字为他自己辩护,他毫不迟疑的说:“严厉惩治邪说者的权威是无可疑的,因为这就是上帝自己说话。„„这工作是为上帝的光荣战斗。”上帝自己说话,还会错吗?为上帝的光荣作战,还会错吗?这一点“我不会错”的心理,就是一切不容忍的根苗。深信我自己的信念没有错误的可能(infallible),我的意见就是“正义”,反对我的人当然都是“邪说”了。我的意见代表上帝的意旨,反对我的人的意见当然都是“魔鬼的教条”了。

这是宗教自由史给我们的教训: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但因为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

在政治思想上,在社会问题的讨论上,我们同样的感觉到不容忍是常见的,而容忍总是很稀有的。我试举一个死了的老朋友的故事作例子。四十多年前,我们在《新青年》杂志上

开始提倡白话文学的运动,我曾从美国寄信给陈独秀,我说: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既熟,是非自明。各辈已张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独秀在《新青年》上答我道: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于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我当时看了就觉得这是很武断的态度。现在在四十多年之后,我还忘不了独秀这一句话,我还觉得这种“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很不容忍的态度,是最容易引起别人的恶感,是最容易引起反对的。

我曾说过,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我现在常常想我们还得戒律自己:我们着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我们受过实验主义的训练的人,本来就不承认有“绝对之是”,更不可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八、

三、十二晨

第13篇:宪法与自由

一、引言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列宁曾经说过:“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①孙中山先生有言:“宪法者,政府之构成法,人民之保证书也。”宪法的内容从1787年世界上第一部宪法颁布至今已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始终是宪法中不变的核心内容,而且,其地位日益提高并为各国所赞同。而自由是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权利,当代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有保障公民自由的规定。

二、自由的概念及其宪法保障

自由是一个极为抽象的名词,其概念仁智各见,未有定论。但是各种对自由所下的定义都包括如下内容:自由是依凭自己的意志所做的行为,不受非法干涉,排除外来的强制。②自由权是人民要求国家机关(或他人),非依法律不得侵犯其自由的权利。另一方面,为了社会的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或国家社会的利益,个人的自由应当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英国有“宪政之母”的美誉,其保障自由权的历史,从现有的法律文献来看,可以溯源到1215年的《大宪章》(又称“自由大宪章”),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及1689年的《权利法案》。在17世纪以前,君主享有无上的权力,人民基本上没有自由可言,对君主应尽服从的义务,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上述法律文件的目的都在于限制王权,宣告人类的天赋权利。到了17-18世纪,以洛克,孟德斯鸠,卢梭为代表的自然法学派,提倡天赋人权,主张人生而自由,生而平等,反对奴役,猛烈抨击束缚人类自由的封建制度,旨在推翻不自由不平等的旧制度。自法国1791年宪法明确规定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以后,各国宪法相继把自由作为公民的一种基本权利而明确规定下来。

20世纪下半叶,法律有明星的社会化倾向,提倡社会公共利益,限制个人漫无边际的自由成为世界主流,社会法学派的“权衡利益说”应运而生。此说之人认为,个人的自由,固应受到宪法及法律的保障,但是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他人享有的自由,也应受到法律的保障。如果这两种利益发生冲突,宪法及法律就应当着重于保障比较重大的利益而舍弃较小的利益。正如孟子所说:“鱼我所欲也,熊掌欲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现代各国宪法对于公民自由权利的规定,无形中都采纳了“权衡利益说”。在宪法中,公民自由权利固然受到保障,然而与国家社会的公共利益相发生冲突时,宪法则“舍鱼而取熊掌”,着重于保障国家社会的公共利益而限制公民的自由权利。

三、宪法应当保障的几种重要自由

自由的种类很多,其范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其中自由是否受到宪法的保障,也随着时代或国家状况的不同而不同。在各国宪法中所规定的重要自由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人身自由。

人身自由,也称作人身不可侵犯权,即公民有按照自己意志来决定自己行动的自由,公民的身体自由不受政府或他人的非法侵犯。人身自由是各种自由中的基本自由,公民如果丧失了这项自由,则其他自由,如居住自由,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等则失去了依托的根据而随之丧失。因此,各国宪法对人身自由的保障规定最为周详。据有的学者统计,各国宪法中规定了保障人身自由的占88%.③我国现行宪法也有关于爆炸感人身自由的明确规定。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另外,在刑法刑事诉讼法中也有保障公民人身自由不受非法侵犯的条款。总之,公民的人身自由非由法定机关经法定程序依法律规定,不受侵犯,禁止非法审问,处罚,拘禁。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关国家机关不依法办事,不遵守法定程序,非法羁押,刑讯逼供等现象屡禁不止。笔者认为,改变此种现象,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如冤案错案追究制度,赔偿制度等,明确公民人身自由的范围内容,明确国家工作人员的职责;二是加强监督制约,使侵犯人身自由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承担其法律责任。[!--empirenews.page--]

(二)居住迁徙自由。

所谓居住自由,即公民的居住场所,不受非法侵犯。这是保障个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劳作所必须的自由。迁徙自由。即公民有迁徙自由不仅是在国内公民可以任意旅行,并移居国内任何地方。而且还包括有国际迁徙的自由,公民可以自由迁徙国外,也可以自由迁徙国内。④据统计,各国宪法规定保障迁徙自由的占79%⑤。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从对住宅的保护来看,相当于保障居住自由。关于迁徙自由,我国1954年宪法中曾有规定,但在随后的包括现行宪法在内的三部宪法中均无迁徙自由的规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规定迁徙自由是可行的,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业交易、经贸往来急剧增大,人员流动迁徙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公民在事实上已经享有了较大程度的迁徙自由。不幸的是迁徙自由依然没有在宪法中取得“名正言顺”的地位,再加上产生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的限制,阻碍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使得迁徙自由不能充分实现。因此我们建议在承认迁徙自由的宪法地位的同时,对于已经阻碍经济发展的人事制度、户籍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但是,公民的居住迁徙自由不得妨害社会公共秩序,否则宪法和法律应予以限制。一般而言,限制须在如下几种情况下方可进行:第一,在战争、戒严或者国家发生了大的社会动荡时,在战争区域、军事管理区域、戒严地域,为了保卫国家安全和公民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应当限制禁止公民迁入居住。对于因战时或戒严需要,可以征用、检查公民的住宅。第二,为了公共卫生的利益或避免流行瘟疫、自然灾害,可以限制公民出入特定地区。第三,对于假释、取保候审、监外执行等情形的犯罪嫌疑人或者罪犯,应当限制其居住迁徙的自由。

(三)言论出版自由。

言论出版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书面或其他方法表达其意志、思想、观点,而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言论出版是人们表达观点、交流思想、传播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言论自由是“获得真理的道路”。“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人人都可以追求。至于各人自认的真理,则是任何人既无权压制也无权强制他人服从的。”⑥可以说,没有言论自由就没有追求真理的自由,就没有人类文化的交流和文明的进步。所以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有保障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各国宪法规定了保障言论自由的占83%,⑦我国宪法也规定了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如果公民的意见、言论和出版有害于国家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或有悖于社会道德、伦理时,则宪法或法律对此种言论、出版应予以限制,这也是各国的通例。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限制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主要有二:一为“明显而当前的危险”原则,即言论有发生实质且明显的危害或者存在现实的危险时,可以加以限制。二为“恶劣倾向”的原则。即言论如有恶劣的倾向,而不必到了“明显而当前”的危险程度即可以处罚。我国在刑法中对于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益的言论和出版行为,针对不同情况做出了具体规定。这对于打击借言论出版自由而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从而更好地保障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起到了极大的作用。[!--empirenews.page--]

(四)教信仰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包含两重意义:一是信仰自由,即公民有信仰任何宗教和不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二是礼拜自由,即信教者有参加宗教仪式及宣传教义的自由。英国远在1689年的《权利法案》中就承认了信教自由。各国宪法规定了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占80%,我国宪法第36条亦有规定。

宗教信仰自由是个人内心信仰的问题,一个人信仰与不信仰某宗教属于个人事务,事实上法律不能加以限制。但是,参加宗教仪式及宣传教义,如有违反善良风俗或公共秩序,则应受法律的限制。近些年来,封建迷信思想有所抬头,有的不法之徒假借宗教之名或利用宗教来骗取钱财,非法牟利。更有甚者,自封为“大师”、“神医”,组织各种非法的“宗教”组织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同时,保护合法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抵制、反对邪教组织,是当前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新特点。

(五)宪法所保障的其他自由

如通信秘密、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婚姻自由等。有些自由,虽未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但如果不妨害社会公共秩序、善良风俗和国家利益都应受到宪法的保障。公民的其他自由及权利,范围极其广泛,宪法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一穷举,而应在部门法中规定,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实现。

四、自由的保障及限制

宪法关于保障公民自由权利的方式可分为两种:其一为间接保障方式,或称法律保障,即政府非依法律不得限制公民的自由权利;其二为直接保障方式,或称宪法保障,即公民的各种自由,都有宪法明确规定,政府不得侵犯。更重要的是立法机关不得通过危险的法律,或通过超出宪法所授权的法律,以限制人民的自由,此类法律即可称之为“恶法”。此种保障,在于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不受政府违宪或违法行为的侵犯,也不受立法机关的违宪立法的侵犯,所以采取直接保障方式的国家,往往设有解释宪法的机构,以解释限制人民自由权利的法律或命令是否抵触宪法。美国是采取直接保障方式国家的代表。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明确规定了国会不得制定下列事项的法律:

1、确立宗教或禁止信教之自由;

2、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之自由;

3、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陈述救济的请愿的权利。由此可见,美国的立法机关及行政机关均不得侵犯宪法所保障的人民的自由权利。对于限制人民自由权利的法令,由联邦最高法院及下级联邦法院解释其是否违反、抵触宪法。在我国,解释宪法的国家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是从1982年宪法制定通过至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宪法的功能只停留在纸面上而鲜有解释之事例。至于有立法机关直接保障人民自由权利的法律条文及相关制度则没有提及,这是宪法的缺陷,更是现行政治体制的缺陷。如何克服这个缺陷,是一个必须解决而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

五、结语

上述应当为宪法所规定的各种自由,都应受到宪法的保障。受宪法保障的公民的自由不是漫无边际的,不得妨害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因时代的不同,国家处于平时或战时状态的不同,人民所享受的自由权利的范围亦随之而异。自由不得滥用,它只有在法律的保障和限制之下才能真正实现。随着社会本位的日渐凸显,法律日趋社会化,宪法或法律更着重于保护国家社会的公共利益。另一方面,限制人民自由的法律条款,应当谨慎、明确、便于操作、拒绝任意。适当限制自由的本旨在于保障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是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不得已而做出的“舍鱼而取熊掌”的选择。绝不能使限制个人自由的法律成为扩张政府权力的手段,否则此种法律即使在形式上完全“合法”,最终也是不合法的-因为它是“恶法”。从根本上而言,限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公民享有更大程度上的自由。所以,限制和保障是辩证统一的,保障之中包含着限制,限制则是为了更好地保障自由的。[!--empirenews.page--] 我国宪法对于公民自由的保障,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其不足之处也是客观存在的。更好地保障人民的自由,不仅仅是宪法本身的任务,它牵涉到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深层次的内容。在人类社会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寻找不足,缩小差距,更能使人深刻领会“不自由,毋宁死”的沉重代价和不朽价值。

第14篇:自由与自救

自由与自救——读《自由在高处》有感

我们有太多的自由,可以不去上课而不自知,可以不按时工作而不自责,行人的\"中国式\"过马路,可以在公共场所喷云吐雾,城市内各式违章建筑、\"豆腐渣\"工程也常见于报端,变通、\"潜规则\"成了当前中国社会的流行词汇。

同时,我们也在太多的不自由,学习的不自由,小学生放弃了快乐的童年,被一个个补习课外班压得呼吸不得,就业来自由,采访不自由,言论不自由,住房不自由,看病不自由,好象就是受了委屈也不自由,还要开胸验肺„„

《自由在高处》从个体角度探讨了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帕德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而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你我都在自由与不自由中挣扎,怀揣着对自由的无限渴望在不自由中自救,如何尽可能自由地自救,是熊培云先生在这本书里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东西。

在表达其志向时,熊培云先生说:“其文字秀美者众,难得的是见识;见识明辨者众,难得的是态度;态度端厚者众,难得的是心地;心地温暖,更需要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方是做学问、求真理、提问解惑、治世济人的书生”。这是怎样的志向与情怀? 在论述社会发展时,他说:“当我检视人类历史的进阶,由低级向高级之演进,是\'两点之间,曲线最短‘我中学的一位老师说过’河流弯曲是为了哺育更多的生灵‘想来社会改造也是如此吧。是的,它发展得十分缓慢,简直让人无以忍受,可是这种表面上的弯曲何尝不是为了照顾更多人的而利益呢?暴力革命如瀑布气势磅礴,从天而降,飞流直下三千尺,但它不为任何人停留,只有噪声而无营养”。

渐进式的改良,虽然缓慢且漫长,但是在社会整体的改良过程中间,的确照顾了更多人的利益。暴力革命则不然,撇开暴力革命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不谈,但就暴力革命的形式和其自身的发展而言,对于社会,其实并无益处。君不见,被称之为”无产阶级革命第一次伟大尝试的’巴黎公社‘“,不过就是流氓无产者们假借革命之名行龌龊之实;君不见,罗伯斯庇尔领导的雅各宾派,借革命之名,行恐怖统治之实;君不见,十月革命,在它所谓伟大意义的背后,却把苏联民众带向了黑暗和专 制的深渊。尽管苏联的领导人们把苏联建设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但是普罗大众的生活呢?

革命不是救世主,而改良,也不能只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扔而不去深究其路线与方式。现在的中国,需要一场真正的思想启蒙和现代意义上的文艺复兴。国家机器的教育,若不能担此大任,我们也就只能如胡适先生所言:自救吧!

熊培云说: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这种无力感也是无比真实的。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无力感”,才更需要执着。许多人,之所以平静而坚定,活得从容,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上世纪做不完的事情,可以这个世纪来做,那些天做不完的事情,可以一生来做。

其实,有的事情一生也做不完。但没有关系,这一代做不完的事,下一代可以接着做。只要对自由的追求一息尚存,只要对光明的向往希望不灭,一代一代改变下去,总有无限接近的可能。

相对于帕德里克的豪言壮语,熊培云的文字显然更加温和更加平易近人。我们生活在一个将“自由”写成“目曲”,将“民主”写作“氏王”的国度,熊培云先生的文字让我们的失望不至于变得绝望,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必要,让我们看到时代的进步,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摘取。他的乐观并非盲目,而是在他理性分析之下看到的积极与乐观。他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正是这个热言时代稀缺的,也是我们所需要汲取的时代养分和生活营养。我们也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一起致力于建设一个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人人皆可自由的思想的中国和世界。正如熊培云在序言中说的那样:“那代人没做完的事,由你现在来做,既是机缘,也是责任。”

第15篇:出名与自由

出名与自由

-----读>有感

一只1961年间的蟋蟀,偶然搭错了车从康涅狄格州乡下来到了纽约时代广场。当许多人类歌星、舞星、艺术家都在为生活所迫、在广场街头卖艺卖唱的时候,不知怎么,这只蟋蟀竟鸿运当头、福星高照,一不小心,竟一夜之间成了地铁车站里的演奏明星!在每天早八点和下午四点半地铁高峰时间里,它都会在白丽尼家的报摊上倾心演奏,演奏的是一曲曲>、歌剧>和莫扎特小夜曲之类的高雅曲目。匆匆赶路的人们不禁驻足倾听,演唱会每次都是掌声如潮,蟋蟀主人家的报摊上卖报的份数也成几何数激增。

可就是在蟋蟀音乐事业达到巅峰时,它却突然做出决定,要从此“挂弦”隐退,回归康涅格州的乡下老家,要过从前那种虽然不知名却十分平静的生活。在故乡凉爽晴和的秋夜星空下,还要用歌声止住狐狸追杀兔子的脚步。

这就是一只名叫柴斯特的小蟋蟀的传奇。原先在它还默默无闻,只是乡下进城的一个土老帽的时候,他可不是这样想的。那时候它对城市生活还不适应,时不时地闯祸,先是因为四处乱窜,半夜磨牙吃掉了主人家辛苦挣来的两块钱纸币;后又邀请地铁里的猫和老鼠小伙伴开生日聚会,不小心把报社点燃了。主人家的妈妈气愤至极,扬言要把它赶走。一个偶然的机会,它的小主人发现它竟然能演奏整段整段的咏叹调,小主人妈妈正好是个音乐迷,蟋蟀柴斯特的演奏一下子打动了她的芳心。他们这才决定不计前嫌,将它留下来,并且为它开演奏会。一时间,一只会唱歌的柴斯特蟋蟀名声大噪。

好不容易等来了出人头地的日子,也好不容易在城市里站稳了脚跟。蟋蟀柴斯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它怎么会敢于在事业巅峰之时提出隐退?!

实在是不可理喻,实在是想入非非。蟋蟀柴斯特想的是:快乐与出名之间,何去何从?而我们旁观者则满怀羡慕地想:难道出名不快乐吗?

其实,这里面间隔着一个老大的问题便是:自由。“快乐”与“出名”是三明治外面那薄薄的两层,中间夹着一层叫做“自由”的牛肉馅饼。柴斯特的嘴太小,一口咬不了完整的三层,所以它现在得想一想,它主要想咬什么。

如它的好友---地铁里的那只亨利猫所说:“既然柴斯特的一生是他自己的,他就应该去做他想做的事”。如果成名只是让他觉得不快乐的话,那成名又有什么意义呢? 自由的快乐和受约束的快乐?孰乐?

>是一部1961年的作品,代表着工业时代的返璞归真的价值理想。对于蟋蟀柴斯特来说,出名非它所愿,纯粹事出偶然,而自由才是他的一种自我选择。但是对于21世纪处于喧嚣生活之中的我们来说,不出名,毋宁死。不出名,就会永远被压在生物链的最底层,总也不得翻身。而“自由”又是个什么东东?铺天盖地的物欲挤压之下,属于个人的一点点快乐早已消弭。“自由”早已变得如金子一样金贵。重温一下蟋蟀柴斯特的故事,能够激活我们对于昨天温暖的记忆,以及对可以自由选择时代的遥远感动。

第16篇:科学与自由

科学与自由

贾湛

(扬州电大,江苏 扬州 225002)

内容简介:随着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对立,现代社会有部分人也把科学与自由对立起来,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应用半形式化方法重新定义了自由的概念,详细讨论了科学对自由的贡献。

关键词:科学

自由

人文文化

科学文化

Science and freedom

Jia Zhan (Yangzhou TV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2, Jiangsu, China) Abstract: With humane culture being set against scientific culture, some people nowadays cournterpose science and freedom..This eay,basing on predeceors’study, redefines the concept of freedom and details the contributions of science to freedom .Key words: freedom; humane culture; scientific culture

人们向往自由,可自由怎么这么难获得呢?回答它,首先要问自由是什么?古今中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说自由的概念一直是争议最大的概念,也许不同的人从不同的侧面理解去它,而它肯定代表了人们的某种愿望,为了清楚的看出自由究竟指什么,先来看看各种有关自由的观念。

一、古今中外自由观念

一般认为自由概念来自西方,古希腊雅典的民主培育了自由思想,文艺复兴运动实际上是自由的复兴。然而虽然东方一直处于专制统治,但对自由的认识却较为独特,只是总体介于保守。

1、东方的自由观念

中华民族是有一定的自由传统的,但由于缺少民主的思想,其自由思想主要的是与专制统治相适应的儒、道、释的有关思想。简单说来,儒家追求\"入世的自由\",道家追求\"忘世的自由\",释家追求\"出世的自由\"。下面让我们较为具体的了解这三种自由。

①儒家的\"入世的自由\" 所谓\"入世\",就是对现实生活持一种积极的态度:投身其中,参与其中,负起责任来,担起义务来。此即孔子所谓\"务民之义\"。所谓\"入世的自由\",就是绝不逃避现实,而是从负责任中求自由,从担义务中求自由。自由并不在生活之外,而就在生活之中。孔子自述一生自我修养的经过,就是儒家追求自由的一个写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儒家所理解的真正的、现实的自由境界。比起道、佛自由意识来说,较为积极,但显然可见缺少主动创造的自由意识。

②道家的“忘世的自由”

“忘世的自由”即“避世的自由”。“避世”就是回避现实;“忘世”就是忘怀现实。因为在道家看来,现实生活是一种羁绊、桎梏,是不自由;甚至于是一种迷误、罪恶。所以他们要避开现实,要忘却现实。因此,道家喜好隐遁:或隐身草莽,或遁迹山林。能避则避,“眼不见,心不烦”;但人有时身不由己,未必能避得开,此刻就要能忘。“得意忘形”,那是道家的崇高境界。所谓“得意”,就是“得道”;所谓“忘形”,就是忘掉了肉躯物欲,摆脱了自身的束缚。由此可见,道家追求的乃是心灵的安宁,追求非社会性的个人的自由。

③佛教的“出世的自由”

至于佛家,追求“出世的自由”。佛教小乘的“自度”,那是追求个体的自由;大乘的“普度”,则是追求群体的自由。在佛教徒看起来,人间是“无常”的“苦海”;只有依据经、律、论三藏,通过戒、定、慧三学,断除烦恼,渡过苦海,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般”境界——一种高度智慧的、自由的精神境界。佛教中唯识宗是最讲通过智慧求得自由的宗派。然而这种追求虚拟的自由是以牺牲现实的自由为代价的,本质上是束缚。

由亚·伯林对自由的两种分类(见下文)来看,东方的自由概念基本上是属于消极的自由,缺少积极自由的思想。显然社会进步的缓慢与这有关。我国近代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蔡元培和李大钊等革命先驱为宣传西方的自由思想作有一定的努力。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于1917年在北京大学率先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李大钊针对压迫思想言论自由的人总是强调有所谓危险思想,他说“思想本身没有丝毫危险的性质,只有愚昧与虚伪是顶危险的东西,只有禁止思想是顶危险的行为。”可惜的是在缺少积极自由传统的中国,没有太多的人能分清思想和行为的差异,把思想的危险性扩大化,过多的禁甚至独尊某种意识,导致不能充分吸收西方的先进的自由意识。

2、西方的自由观念

柏拉图把政治自由说成是民主的目标;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出,自由的意思就是为自己而生存,而不是为他人而生存。孟德斯鸠认为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霍布斯认为自由不过是“法律的沉默”;斯宾诺莎认为:自由在于不屈从于外在的原因,而是摆脱了外在的原因。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唯有服从人们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自由就是做你愿意做的事。在真正称得上人愿意做的事情中,重要的是思想、信仰和表达的自由。伏尔泰认为:\"自由意味着认识人权,而认识人权就是捍卫人权\"。克罗齐认为:自由是最高规律,是被认识了的必然性;但这种认识意味着不只是认识,而且是善于把认识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

在马克思看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的真正自由是和它的真正强大相等的。“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

英国当代政治哲学家伊赛亚·伯林(1909-1997)提出两种自由概念。第一种“自由”的政治意义,称为“消极的”(negative)自由;这种“消极的自由”,和针对以下这个问题所提出的解答有关,亦即:“在什么样的限度以内,某一个主体(一个人或一群人),可以、或应当被容许,做他所能做的事,或成为他所能成为的角色,而不受到别人的干涉?”第二种意义的自由,我称之为“积极的”(Positive)自由,则和以下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关:“什么东西、或什么人,有权控制、或干涉,从而决定某人应该去做这件事、成为这种人,而不应该去做另一件事、成为另一种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虽然可能有重叠之处,但却显然是不同的问题。

二、自由的新定义

站在巨人的头上去看问题就可以比巨人看得更深远,因为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模糊认识到清晰认识。不管是消极的自由还是积极的自由,都实际上说:自由有两大要素,一是人们想做而可以做和允许做的目的性活动,实际上是这就是指的人的各种需要。二是获得这些需要必须耗费的一定代价。下面自由新的定义将把这两个因素考虑进去。

定义:

个人具体的自由(Zgi)——指个人进行某项独立活动的自由。它等于某种特殊需要的满足程度(Xgi)与所需付出的代价(Egi)的比率。即ZgiXgiEgi„① 个人总体自由等于具体自由加权求和。即:ZG存在约束:

kZigi„②

EgiEG„③——指个人有个能力限制。

集体某具体自由(ZJi)——指个人参与某个集体活动的自由。它等于某特殊集体活动产生的某种需要的满足程度(XJi)与集体开展这项活动所需付出的代价(EJi)的比率。即ZJiXJi„④ EJi集体总体自由等于具体自由加权平均。即:ZJ存在约束:

kZiJi„⑤

EJiEJ„⑥——该社会集体活动能力的限制

社会自由——指一个人处在在社会中感觉到的自由。显然应该等于平均个人自由与集体总体自由的和。

即:ZZGZJ存在约束:EZNGiZJ„⑦

EGiEJi⑧——社会总能力有限制。

解释:

我们说一个社会非常美好,常常是指在这个社会里生活非常自由,包括每个人工作的愉快和生活的自由选择以及参与各种社会组织的活动自由。每个人的个人自由是由许多具体的个人自由构成的。而每个具体的自由就是指个人的某种需要满足的程度与所付出的代价的比率,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大量举例中具体的体会到这样描述的合理性。每种自由对具体个人来讲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则个人活动的总自由应该是每个具体自由的加权和。社会自由应有两部分,即个人自由和集体自由。又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若承认人权的平等,则社会自由中的个人自由应该用平均个人自由来衡量。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社会能量也的有限的(受时代和环境的限制),所以社会自由有一定的约束。

注:

1、自由的概念是非常复杂的,新定义完全没有定量化讨论的意思。只是借助符号,想把自由说得比以前清楚些,或许真的可以定量讨论,那是意外收获。

2、这里是用的理想模型,许多社会集体活动往往不是免费的,因非理想情况下,难以叙说,所以这样理想化定义是必要的。实际情况可以看成是理想情况的近似。

3、社会自由的概念是很难准确描述的,上述描述最好用于城市社会系统,因为人生活的圈子以城市描述最适宜,太小了如社区,人的自由范围远远超过它;太大了,许多社会集体活动与个人无关。

建立了这样的定义后,再来讨论科学与自由的关系,则应该可以远远超出过去的认识。

三、酒神的自由和阿波罗的自由

尽管科学诞生之初,科学理性与人文自由是完全和谐的,然而现代人明显感到理性与人文的对立。并形成了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两大对立的文化阵营,即所谓的酒神文化和日神文化的对立。两种文化是尼采首先提出的。在古希腊神话中,尼采把酒神(狄奥尼索斯)看成强力意志的代表,因此认为把酒神精神与欲望、激情、强力意志等等联系起来。把日神(阿波罗)精神和造型、理性、道德、逻辑等等联系起来。并认为酒神精神是人的本质,日神精神是人意志的工具。

1、酒神文化是自由的源泉。尼采认为:“欲望全部是有益的,„„这是最大的力量来源。”这是与他的酒神精神是人的本质的理论一致的。但很多人都可能不赞同这样的说法,因为这样说没有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动物有欲望而无理性。当一个人乱性交时,人们会说他是野兽或原始人。但如果把自由看成人的本质时,就能把生命的本能与人特有的理性结合起来。自由的新定义让我们看到可以实现的欲望才是构成自由的组份。但非理性的欲望和浪漫毕竟是我们的生命意义的核心内容。

往往人的层次越高,所谓的“小资情调”就越多,即越有浪漫的幻想和美梦。高层次的美好感觉主要来自于翩翩联想。显然酒神文化可以让我们满足这样的需要,文学作品,电视、电影,各种艺术等让我们生活于动物没有的虚拟世界。这个虚拟世界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不能认为虚拟的生活不是生活,如果过分严肃的理解生活,则真正现实的生活也会被看成“梦的世界”,这不仅佛教等宗教是这样认为的,连尼采等许多哲学家都这样认为,所有生活将是过眼烟云,所有生活都毫无意义。

文学作品等人文文化除了人为构成一个虚拟的世界外,它往往又是现实世界的前导,翩翩的联想构成的美好梦境,会激励科学家会实现梦想而努力。嫦娥奔月的神话激励了多少科学家的努力。顺风耳和千里眼的古代文学想象,经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如今终于以电话、电视和手机的形式终于实现了。许多科学的创新最初都可以在文学作品里找到其影子,而且文学家的自然知识成份越多,理性思维越多,则科学的前导作用越强。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不仅提出了火箭原理,而且他在他自己的小说《在地球之外》中的描写,如宇宙枪宇宙游泳,着陆船和宇宙飞船上的具体生活,竟然与我们现在宇宙航行中的实际情况相差无几。可见科幻小说有强的预见性,也就必然对科学活动有很大的前导作用。

人文文化会因为理性的渗入而更丰富,更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一部作品,理性成份越少,则现实意义就越少,这样的作品很难供成熟人享受,更不容易进入高层次的人群的精神生活。当然完全理性,完全是现实生活的素描就不是文学作品了,文学作品 不能没有浪漫,描写婆婆妈妈的生活绝对令人乏味,因为这样不是在提供一种新的自由。

2、每一个科学大发现必将开辟至少一条现实自由。文学作品往往提供一些虚拟的自由,只有待到科学有突破时,才会产生新的现实的自由。牛顿力学和瓦特的蒸汽机开创了人类利用热能和机械能的时代。有了动力机械,建筑业突飞猛进,交通运输全面改观,农业产生效率大大提高。电灯让我们活动的自由扩展到晚上,电机让我们多了一种方便的能量利用形式,电话、电视、手机让我们实现了更加自由的空间交流。电脑的发明,激光的发明等不仅让我享受了过去皇帝都享受不到的自由地生活乐趣,而且让我们的思维能力大大提高,我们可以借助它们了解非常复杂的事物,了解感官以外的中观、微观和宇观新世界。生物学的进步不仅大大缓解了人们的粮食需求,酶的利用提供了新的高效的获得我们需要的物质材料的生产方法。基因知识让我们更本质的了解我们自身,为我们在时间上获得自由打下了基础。虽然,不能保证每种人们的愿望科学都能实现,但科学往往可以设法绕过自然规律的束缚,以某种形式来实现人们的大部分愿望。

3、理性活动提高人的各种需要的满意程度。

从公式①可见,当科学开创了一种自由后,科学理性的作用可使这种自由进一步扩大。以现代手机为例,一开始只是起顺风耳的作用,厂家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需要,逐步改进,把游戏、计算、照相和网络等功能集于一体,其过程也许应用了新的理论和技术,也许就是只把旧有的知识综合起来,无论如何产品性能的提高才能提高人们对这种需要的满意程度,这必须靠人们的理性活动。

4、理性活动降低自由的代价。从公式①还可见,科学理性活动还可以用降低获得该自由的代价去增加自由。为简单起见,我们用金钱来衡量其代价(有不少代价不是用金钱能衡量的)。再以手机为例,如果一部高性能的手机卖得很贵,则人们获得它花了钱就多,这样必然会影响到他获取其它自由。但科学技术的改进,可以降低它的生产成本,这样也就能降低出售价格。显然科学从降低自由的代价的角度也可以增加人的自由。

如果说科学是无止境的,则自由也是无止境的。自由受时代的限制,我们今天不能追求乘坐宇宙飞船而飞出太阳系,正如古人不能去追求登上月球。自由本身就是一个矛盾──有限性与无限性之统一。无限的自由是由一系列有限的自由构成的,自由的现实性(历史性、地域性),就是每一个人置身其中的具体的时空条件。当社会一直这样正常发展时,我们的后代会象我们笑话古人那样获得的自由是那么可怜。但现实的自由的获得虽然本源于我们非理性的欲望,但我们不能不感谢科学理性的全面协助。

四、自由的追求

自由是人的一种感受,思想自由是最直接的感受,所以已往哲学和政治学讨论的自由常常就是指的思想的自由。这里就免去讨论而集中讨论现实的自由。思想自由是主要是心理的,现实的自由则往往看起来很实在。思想自由产生虚拟的自由,现实的自由尽管不是与它一一对应,但却可以非常相似。哲学家和小说家都在不停地构想理想社会和未来的各种梦想,当这些梦想成为政治家和科学家的信念组成部分时,很多梦想可以迟早变为类似的现实。

(1)空间自由的追求

科学技术给人们在空间上的自由扩大是非常明显的,这种神奇的变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看出。

①、日常活动空间范围的自由。

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交通越来越为人们的活动范围提供了更大的自由。我们很容易通过定义公式①来讨论这种自由,甚至是定量讨论。我们可以把如果我们把每天能自由(有目的)地走多少公里来表示这种自由的满意程度,把其费用和疲劳程度看成这种自由的代价,我们就能大致具体的比较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用不同的交通工具获得的自由。最好比较的是在一个城市中乘电平车和摩托车的自由,设一次充电/加油足够一天的行程,再设都有安全速度行使,设充电和加油的麻烦一样,疲劳程度一样,则两者的自由只要计算一下每天的行程和平均每天总的费用。后者主要有这几项,买车费用除以平均使用寿命(平均每天车费)、平均每天修理费用和平均每天,因为用电/油费用。乘电平车的与乘公交车的自由比较就难些,因为乘公交车有个候车时间和转车方便程度的问题。同样与骑自行车也难以比较,骑自行车的疲劳程度因人而异很难定量讨论。可见真正用公式来定量讨论自由是十分困难的,从以上讨论我们体会到了为什么数学难以进入社会科学领域。也许社会科学的许多问题永远只能定性讨论。但模仿成功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还是非常必要的。符号公式不只有定量功能,还有理清变量数目和关系的功能,本文的讨论基本上都只是利用这后一功能。

②、特殊活动空间范围的自由。

指过去我们几乎无法生存的空间内的自由。人类的伟大特别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大大扩大了人的生活环境,现在人们有海洋公园,可以潜入浅海底旅游,深海虽然一般人去不了,但即使是最深的海底也有人去过;最高的山峰有人去,最冷的南极有人在那儿,地球外空间,甚至月亮人们已去过,虽然用于费用太大,很难用公式①去计算其自由,但这只是人类征服特殊空间领域的开始,工程师正在设计海底建筑,科学家正在设计实用的巨型空间站,可以说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这些实实在在的自由的。

③、作用空间范围的自由。

空间的自由不一定是指人们身体可以自由的到达的地方的规模,自身的作用范围的扩大也的这种自由的一部分。古人只能千里共蝉娟,这是虚拟的作用,完全心理的,不能形成互动。现在就不同了,电话、手机、传真、网络实实在在地把远在千里万里的人们联系起来。远在天涯的儿女通过手机随时与家人联系,通过语言即时给与精神上的帮助,通过汇款很快可以获得经济上的支持,通过邮寄也能较快地获得物质上的需求。现代通讯现代交通,大大扩大了人们相互作用的范围,有缘的朋友可以很快通过网络成为知己;总统一声令下,可以立即停止战争。可以用定义①分析出,现代科学对自由的贡献最主要的这方面的贡献,即人的实际作用范围的巨大变化。

(2)时间自由的追求

如果要寻找为什么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宗教确仍然活跃的原因的话,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现代科学的成果在时间维上自由的扩大远不如空间维,人的价值除了对外产生影响外就是个人的永生问题。宗教能回答这个问题,而科学目前还不能。如果说古代人的平均寿命为四五十岁的话,现代社会也只不过才七八十岁,远不象空间自由那样有数量级的变化。这可能原因有:一是时间不象三维空间它是一维的,并且是不可逆的;二是生命规律远比物理规律复杂,人认识上的突破还需要有个过程;三是很可能存在象热力学第二定律那样不可违抗的生命规律的限制,人们在时间上获得的自由只能是有限的。然而我们仍然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争取时间维上的自由。

①、延长寿命梦想的追求。

科学中的医学实际上就是人们追求时间上的自由的工具。治疗疾病一方面是改善人的生活质量,一方面就是延长寿命,医学已经证明,过去认为的老死,绝大部分人实际是病死。目前人的寿命的延长全是通过疾病的治疗获得的。在医学还没有弄清楚寿命的本质原因之前,只能通过去病来延年益寿。当然科学不会满足对时间自由的这点点索取,基因理论、细胞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的突破,必将揭示生命的规律。端粒酶死亡基因和干细胞的研究,最终会揭开寿命的奥秘。也许会发现存在限制人寿命的规律存在,人类成仙的梦想可能永远实现不了,但至少现在还不能定论:人不能在时间自由上有数量级的变化。

②、生死轮回梦想的追求。

按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定义,可见我是我的思想的总和,而肉体只是思想的工具。如果认为这样的定义没有问题的话,则医学中的器官移植技术,可能能帮人实现生死轮回梦想。生物学已能让一个动物在很短时间里长大,则我们可以用克隆技术迅速复制一个自己的身体,在这个身体还没有思想前,通过换头术或换脑术,把自己的思想从原来衰老身体上移下来。甚至可以不进行物质交换,把原有的头脑内的主要思想以信息形式输入克隆体新大脑里。如果技术上可行,如果不引起道德的争议,则这种梦想是有可能变成现实的。当然这样的后果会非常复杂,道德也许通过不了,如果如此,拟子(meme)说将永远激励高层次的人圆永生梦。现代拟子(meme)是说人死后,只有两样东西有机会流传后世,一种是其基因(gene),另一种是其拟子(meme)——他的思想。没有后代的人,前一种可能被剥夺了,没有思想的人,后一种可能也就自动放弃了。

③、工作时间的人性化和自由时间的争取。

如果长寿的愿望和轮回的愿望不能实现的话,则科学至少一定能帮助人们充分利用时间。科学将通过提高产生力,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人们争取出自由时间来。而社会科学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则可以让工作时间尽可能人性化,尽可能让人们不觉得工作是一个负担。现代社会已向该方向发展,将来人们的业余时间会越来越多,工作也会越来越有趣。

(3)多维自由的追求

扩大时空范围的追求是自由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时空总与物质运动变化紧密联系的。本来不需要分别讨论,但时空与物质运动还是相对独立的,物理上把时空以外的物质运动变量看成是抽象维,每个维就是一个自由度。因此把每个相对独立的自由分开讨论,可以让我们对自由的认识更清楚。由于篇幅的限制,就不讨论了。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增加了各种可能的现实自由,但现代人的失落感很可能比过去更严重。显然这是因为社会科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思想自由的重要性远比本文重点讲的实在自由更重要。自由定义公式后面的内容本文没有讨论,因为集体自由与人文管理关系太大,难以短篇幅讨论。反封建反专制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如果思考的自由说话的自由都没有的话,所有实际的自由是无意义的。各种宗教许多正常人从感觉上就觉得不自由。科学对科盲来讲也会有不自由的感觉,但这是我们的教育方法不当形成的。科学的形式化语言,让许多人对科学畏惧。这需要我们的教育水平大大提高才能改变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讲,科学是不仅是自由的工具,而且是自由的眼睛。没有科学则人们生活会感觉到处有陷阱,于是人为的框框条条会特别多。从上述自由定义公式中,我们看到,人的各种欲望和愿望被人为的禁止,自由就会大大减少。由此可见,思想解放是何等的重要。人们明显会感觉到宗教迷信或意识形态控制越多的社会自由就越少。自由的另一半,有待于我们对自由、民主、人权等概念认识的提高,有待于人性化管理水平的突破。

参考书:

《论美国的民主》〔法〕托克维尔著 董果良译 商务印书馆 1991年。 《人的潜能和价值》(美)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 华夏出版社 1987年 《两种自由概念》(英)伊赛亚·伯林著 陈晓林译,来自网页:

http://www.oklink.net/a/0007/0726/liangzhong/index.html

第17篇:自由与秩序讲稿

P1:

自由与秩序的关系——对立?冲突?统一?共生?——孰重孰轻? P2:

自由:权利、无拘束、动态。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马克思

自由包括不受外界约束和控制及可以自我作主地去行为两方面的含义。卢梭在其著作《山中书简》第8书中说到:”自由不仅在于实现自己的意志,而尤其在于不屈服于别人的意志。自由还在于不使别人的意志屈服于我们的意志;如果屈服了,那就不是服从公约的法律了。”亦如马克思所言:”自由确实是人所固有的东西,连自由的反对者在反对自由的时候同时也实现着自由……没有一一个人反对自由,如果有的话,最多也只是反对别人的自由。

秩序:义务、有限制、静态。治之经,礼与刑。——荀况

西方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认为,秩序就是有差别的各个部分得到最恰当的安排,每一部分都安置在最合适的地方。对于秩序的内在深义,即使各有各的不同观点,但秩序总是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关系的稳定性、结构的一致性、行为的规则性、进程的连续性、事件的可预测性以及人身财产的安全性。正是有了稳定的秩序以及其显示出的良好的发展态势,才是人类社会与世界不断向前发展的保障性因素。 P3:

自由与秩序的关系问题,从传统的思路上来看,大致也有基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为出发点的区分, 但此二者都将自由与秩序的关系作了简单化的处理。

集体主义的自由与秩序观:集体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原则, 在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时, 主张个人利益首先服从社会整体利益, 要求在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中, 把集体的利益摆在第一位, 个人的利益服从集体的利益; 集体主义也蕴含着特定的政治和经济主张, 认为政治的核心是权力, 尤其是对权力的争夺。自由必须以秩序为优先, 秩序才是所要关注的核心和终极价值。于是, 稳定便压倒一切, 稳定就是一种秩序。

卢梭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认为解决自由与秩序关系就是采纳一种独特的社会契约。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个人服从普遍意志时,他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康德以自由这一概念作为其道德和法律哲学的核心,却又不容忍人们怀疑国家主权的来源,要求人们用改良的方式而不是革命的方式更改国家,认为国家的最高权力对于其臣民只有权力,忍受立法权的滥用是人民的义务。 黑格尔国家是现实存在的实现了的道德生活,是自由的体现,是理性的,是人的意志及其自由的外在表现中的精神理念。人具有的全部精神现实性都是通过国家才具有的。在黑格尔看来,公民是为国家而存在的。 P4:

另一部分哲学家沿着相反的方向看待个体与整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古希腊智者学派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蕴含着以个人理性审视世界的意味。 个人主义的自由与秩序观:以个人为优先, 其次才是集体或社会, 人们不能因为集体利益而对个人正当的利益有所损害。

洛克假设说,人类的自然状态是一种完备无缺的状态,在自然状态下,人人独立、平等、自由,任何人都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所有权。然而自然状态之下,有许多缺陷、不便和危险。于是人们结束自然状态,缔结一项契约,根据这一契约人们共同组成团体,建立国家。人们联合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在这方面,自然状态有着许多缺陷。

贝卡里亚更是直截了当地说: “一切合理的社会都把保卫私人安全作为首要宗旨。” 密尔则从个人优先于社会的角度阐发个人自由,将个人自由置于首位,主张国家应为了个人而存在,应当尽可能少地限制个人自由。他认为,国家的价值,从长远看来,归根结蒂还在组成它全体的个人价值。 P4:

哈耶克刻意把哲学、法理学、政治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熔为一炉,根本目标是对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加以捍卫、整理和阐发。其目的要展示给人们一个原汁原味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哈耶克用“自生自发秩序”概念表征这一思想体系。西方学术界对哈耶克的这一概念评价之高几乎达到了神化的地步。

1,自由制度是自生自发形成的结果。绝对不是人为设计的结局,人为赐予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2,自由意味着对控制个人努力的否弃。这意思是说,自由是个人努力和个人行动的自由,控制人者对人的横加干涉,不会有自由,要自由,就必须否弃人为干涉和控制。3,自由的功用是免除灾难。消除专制所带来的一切灾难的唯一有效的武器和手段就是个人自由。4,自由与责任二者一致。享有多少自由权利便承担多大责任,这是自由的本质规定之一。自由与责任分离,有自由者不承担责任,承担责任者无自由权利,这是封建集权专制的根本特征。5,自由社会的本质不是抽象能力,而是用其能力为他人服务的质量和数量。 哈耶克对自由与秩序的观点, 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对前两种自由与秩序观的超越。对集体主义而言其更多则是从一种个人主义方面来避免其内在的对个人的一种漠视;对纯粹的个人主义而言, 则是将个人主义分为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基本上沿循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进路, 强调个人目标乃至自我利益的追求, 就社会长远的演化过程而言, 有其贡献; 二是继承奥地利学派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观点, 主张个人主义式的社会分析, 是理解社会的唯一进路。在哈耶克的自由理论中, 自由是一否定性的定义自由意味着任何人不受任意的强制。对于秩序, 他认为有两种, 一种是人为秩序, 一种则是自发秩序。前者是在唯理主义者的固有结论下的一种自然的推导, 是对人类理性建构作用的过分乐观; 后者则是一种演化论的思维, 除了对经验和传统的尊重之外, 还有对理性所不及的领域的秩序的形成与演化的准确描述。 P5:

美国哲学家杜威:社会由个人组成,由此可知,社会必须为个人而存在,或个人必须遵奉社会为它所设定的各种目的和生活方法,又或者社会和个人是相关的有机的,社会需要个人的效用和从属,而同时亦要为服务于个人而存在。

庞德:一种文明的理想、一种把人类力量扩展到尽可能最高程度的思想,一种为了人类的目的对外在自然界和内在本性进行最大限度控制的理想,必须承认两个因素来达到那种控制:一方面是自由的个人主动精神、个人的自发的自我主张;另一方面是合作的、有秩序的、组织起来的活动。如果我们想要保持对自然和本性的控制,使之前进,并流传下去,那么对这二者就都不应该加以忽视。

哈耶克的理论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个人主义的哲学,然而却是一种试图把个人理解为一社会存在的哲学。他认为,自由主义最主要的一点是:个人自由不但不会带来社会的混乱,反而能够导致最适合演化需要的社会秩序,同时也是文明进展最有效的原则。换言之,哈耶克的个人主义社会理论所依据的并不是先定的个人权利之公理主张,也不是任何理性体的人之观念,而是一种旨在表明为什么维护文明生活要求有一个增进和平共存的政治秩序的社会理论。 P6:

自由与秩序两者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根据。秩序是人类实现自由目的的手段和条件。“自由只有通过社会秩序或在社会秩序中才能存在,而且只有当社会秩序得到健康的发展,自由才可能增长。”自由则是人类之所以要建立秩序的目的所在。自由对于人类而言具有终极的价值,人类社会的一切制度设置和秩序安排,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类自由本性的实现。 P7:

自由与秩序两者相互渗透。秩序总是实现了人类某种自由的秩序,而自由又总是在某种秩序中的自由。如果只有秩序,没有自由,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如果只有自由,没有秩序,社会就会陷于混乱。 P8:

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 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得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其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在自由与秩序的关系问题上, 哈耶克认为不应该单独讨论自由与秩序两者的关系, 而应该放在法治即一种社会的大环境下进行才有意义。因此, 我们可以把其关于两者关系的得出通过一种人为的分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法治与秩序的关系来进行论述。法治的引入

法治与自由:法治不是限制或取消自由,而是维护和扩大自由。这是因为在所有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 哪里没有法律, 哪里就没有自由。总之, 关于自由与法治的关系, 可表述为, 自由是法治的基础, 法治则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没有自由的法治, 比赤裸裸的压迫更加恐怖,因为它于表面的堂皇中侵蚀着个人的权利; 而没有法治的自由, 也不可能是一种有所保障的自由, 最终也会被其他诸如强权所危害和吞噬。

法治与秩序:在法治与秩序之间,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两者同样也是一种相互的关系: 法治之下,才能形成一种具有约束性的以及有稳定预期的秩序, 而这种秩序并不是强加于人的, 而是与传统、习俗等都密切相关。这样在保障了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按照其不危害他人意志和行为的自由; 秩序对法治而言,除了法治的结果外, 更多的还有这样一层, 即一个良好的秩序是自发的秩序有助于为法治的实现形成一种至少不会造成阻碍作用的外部条件和内在气质。 P9:

在法治的环境中, 自由与秩序是一对相生相克的概念体, 并且在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自由通过法治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秩序,这种秩序之下, 每个个体得到充分尊重的同时, 自然也就会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形成和演进, 且这种不断自发形成和演进的社会秩序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强化对一般规则的遵守, 从而保证自由始终能够得以保护而不受到其他强权的任意干涉和损害, 还能使得对秩序的一般性及合理性要求通过法治对自由进行一种约束而达致; 秩序成为法治下的秩序, 反过来同样能够在满足秩序的形成和演进中确保自由不被任意侵损, 使得两者相互促进而相得益彰。 P10:

当代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东方大国,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法制现代化的任务极为艰巨。这就需要有一个充分行使公共职能的强大国家的存在,需要依靠一个现代的、理性化的、法制化的政治架构来推动法制的转型,需要国家和政府自觉担负起正确引导法律发展方向的时代责任。只有这样,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才有现实的可能性。因此我们提出构建体现自由的法治秩序的命题,其基本要求有:

秩序是实现自由的基础;我们认为自由的关键是意志自由,而意志自由意味着选择自由。法律通过授权性规范为主体决定自己行为提供了多种合法性模式,用明确而肯定的语言确定了在各种预设条件下的行为模式及其法律后果,这就减少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偶然性和盲目性,增加了可预测性,从而为主体自主选择自由的行为提供必要的法律条件和制度保障.法治下的社会较易适应文明的挑战,因为它的成员能够在个人自由的自我空间中发挥创造力,而各成员也易在自由的社会秩序中相互协调,所以整个社会比较有活力。换句话说,愈能保障个人自由的社会便愈能产生丰富、进步的文明,同时社会也愈有帮助大家合作的秩序。 自由是评价秩序的基本尺度;马克思也认为,“法律不是压制自由的手段,正如重力定律不是阻止运动的手段一样……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在这些规范中的存在具有普遍的、理论的、不取决于个别人的任性的性质。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那里的法律成为真正的法律,即实现了自由,哪里的法律就真正地实现了人的自由。”在现代社会,法的现象是确认、扩大和实现主体自由的重要机制,社会主体正是借助于法并在法律的范围内来实现自己权利的。因而,自由是法的现象的重要价值内容,法是人民自由的圣经,确认和维护公民自由的法律才是“良法”。 体现自由的秩序是当代法治的价值取向。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情境下,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关系总是变动的,抽象地讲,很难说哪个是第一位的,哪个是第二位的。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实际上还是一个社会本位的社会,个人仍在相当程度上依附于集体,依附于社会,个人独立人格缺乏。在现实中对集体利益的保护,会导致对个人利益的侵犯,对社会秩序的强调也会导致对个体权利的漠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决定着中国社会的大趋向毋庸置疑地将变得更加自由,人将更为独立和更为个体化,更具有进步心和独创性,我国的立法取向应该注重于对公民权利的保护,法律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理性规则,它同样也应该有民胞物与的人文情怀和人性关怀!可喜的是,我国的立法取向已经发生这样的变化,从宪法中公民权利位序的变化,物权法草案中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同等保护原则的提出,这都表明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宽容,个人的自由与尊严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

第18篇:规矩与自由[推荐]

规 矩 与 自 由

学院:金融与会计学院班级:财管B1202 学号:122499 姓名:喻一

自由是以规矩为半径的圆

对于美国,可能人们最直接的感觉是美国人崇尚自由,但很少人知道其实美国人对待开会却是严肃认真的。说到开会的规矩,世界上恐怕没有人比得上美国人的规矩大了。他们有一本厚厚的开会规则——《罗伯特议事规则》,而其开篇即是罗伯特将军的名言:“一旦离开了规则,每个人都自由行事,结果将是每个人都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有人说,在现代化生活中的我们,仿佛被无数条青藤所束缚。工作上有其规章制度,学校里也有相应的校纪校规,而家庭中,也有家人对自己的教育和指导。无可厚非,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是渴望自由的,渴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将身上所缠绕的青藤给解开。说想自由,可何为自由?怎样才算自由?我们到底能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那种自由?这些问题又该怎样解释呢。

大到宇宙,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而对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行星的连线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这是行星运行的三大定律,这些行星总是按照它固定的轨道运行着,可见就连宇宙也逃不过它该有的规矩。

小到我们身边的小事,你过马路,看到红灯就要停,就得约束自己,为什么?这是法律定下的规矩,是生命安全的需要。再如,没有约束科学发展也会带来恶果,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在经济上得到了利益,但是如果无限制地不科学地发展下去,最终自食其果的还是人类自己。科学每天在进步,人类每天为科学成果盲目欢呼,却没有想过科学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可能带来的恶果。所以,凡事都应该有它的规矩,自由一旦越过了这个规矩,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生活中需要规矩领导着自由,就连网络上的虚拟世界亦是如此, 2011年8月6日在英国首都伦敦开始的一系列社会骚乱事件。骚导火索是2011年8月4日在伦敦北部的托特纳姆,一名29岁的黑人男性平民马克·达根被伦敦警察厅的警务人员枪杀,民众上街抗议警察暴行。2011年8月9日,骚乱已扩散至伯明翰、利物浦、利兹、布里斯托等英格兰地区的大城市。一直鼓吹网络自由、信息自由流动的英国再不虚伪的容忍这种过度的网络自由,卡梅伦政府和英国警方开始加强了对社交网站的监管、对“网络街道”的巡查,考虑在骚乱发生时关闭社交网站,并禁止发送手机短信,以阻止骚乱者利用这些现代通信工具串联,最终大约1500人在这一系列骚乱事件中因涉嫌抢劫等遭到逮捕。

绝对自由的国度是不存在的,每个国家都需要有制度来管理,正所谓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作为构成一个国家的成员之一,则应该生活在一个有规矩的环境中,不可越过这个规矩的界限。而我们所渴望的自由,也显而易见,必须是在以规矩为半径的圆的范围内自由。

对于现在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明确规矩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大学,就如许多人比喻的那样,如同一个小社会,那是一个离开了父母,有更多自由的发挥地,很多事都得靠自己去解决,而问题也就出现在这里,大学生血气方刚,易冲动,事情如果处理的不巧当,越过了规矩的界限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给自身和家人带来本不该有的苦难,毕竟在这个年代里大学生犯罪这已不是什么罕见事了。

有了规矩,人类社会才会有规律的发展下去啊,不能改变的定律,我们只能去适应。记住自由是以规矩为半径的圆,所以渴望自由人儿,就请在这个以规矩为半径的圆里找寻自己想要的自由吧!

第19篇: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姓名:王丽萍 化学化工系材化四班 学号:1411404029 当我第一次看到容忍与自由这几个字眼时,我的第一理解就是宽容的大度的理解别人曾对你的抵触,对你的伤害,谅解那些曾经给过你痛苦的经历的人。对于自由,我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个体,拥有着自由的权利,不被所谓的教条束缚,对于任何事,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以大胆的阐述,然而,当我读了胡适先生的容忍与自由,我深深的被震撼了,他独到的见解和理论让我折服,才明白自己的理解是这么片面。他的思想强烈的鼓舞着我们。

胡适先生曾说过,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胡适先生用他一生来感悟这句话,因为他的一生起起落落,跌跌撞撞,他曾担任过台湾省中央研究院院长时,与雷震共同创办《自由中国》杂志,触犯了国民党当局的专制统治,雷震被捕,杂志也被勒停,之后又在美国国际开发总署主办的亚东科学教育会议上作了25分钟的演讲,又被批判围剿,指责他贬低中国古老文明,力主向西方现代文明看齐。因而病倒。随后两年,又在中央研究院,召开院士会议期间,在最后一次酒会上致开幕词,他说;“我去年说了25分钟的话,引起围剿,不要去管他,那是小事体,小事体,我挨了四十多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

从这话可以看出,胡适先生他的容忍的态度,他大度谅解的心扉。他用着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他的宽容。曾在年轻时,曾强烈批判过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作者,然而并没有料到十年后在北京大学教书就有一些同样保卫自己所信其实并未必都对的道理的正人君子也想要来诛杀他和他的朋友们。当年他要杀人,后来人要杀他,动机是一样。都是因为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就失掉了容忍的度量了。

他自己总觉得。他到今天还是一个无神论者,他不信一个有意志的神,也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他认为,这个国家,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绝大多数是信神的。居然还有这雅量,能容忍他的无神论,能发表他的无神论的思想,从没有人因此用石头掷他,把他关在监狱里,或把他捆在柴堆上用火烧死。他在这个世界上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他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对他的容忍态度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所以他一直用容忍的态度报答社会。他以一切的诚心谅解一切信神的人,也能诚心的容忍并且敬重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

胡适先生用他的一生来阐述了容忍的重要性,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要学会以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个人,每件事,只有学会了宽容与理解,才能获得精神物质的自由。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诚然,胡适先生又从各种方面说明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比如,在宗教自由史上,每一个宗教团体总是相信自己的宗教信仰是对的,是不会错的,所以它总相信那些和自己不同的宗教信仰 必定是错的。必定是异教,邪教。正因为这种思想,深信自己不会错的心理,所以就不能容忍任何与自己不同的思想。就像欧洲的宗教革新运动的历史一样,不满意于罗马旧教的种种不容忍,种种不自由。导致了各种惨史,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深深相信自己不会错的心理。 容忍的精髓是宽容,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但因为不容忍态度是基于我们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我深深的被胡适先生这句话里所透露出的一种人文观点所折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所以我们要学会容忍,才能获得自由。在政治思想上,我们同样感觉到不容忍是常见的。胡适先生用陈独秀先生的故事为例子,说明“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这种态度是不容忍的,是最容易引起别人的恶感的,是最容易引起反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容忍。

通过看这篇文章。我有了深刻的理解。文章中所说的那个自由,容忍给了我们很多见解。关于自由,这文章完全打破了我一贯的看法,也是这段时间切身体会到的观点: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先说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人明显的挤兑你,可你还的微笑面对他,承受住了压力,然后体会到了更大的心灵自由度;再说个长远的,我这个人很怕别人的拒绝,之前有人一次拒绝我就直接放弃了,然后最近有人拒绝了我三次我还能坦然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舒心一笑,体会到拒绝并不可怕,那是别人的自由,而我需要做的,我都全力以赴,也没留下什么遗憾,最终获得心灵的解脱。我觉得这个世界对我的容忍度量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回报社会对我的容忍。然而社会对影响也是挺大的。

关于社会,追溯我们成长的世界观,总认为我有多么的不适应现在的社会,这种观念是极为不对的,那是懵懂带给我的最错误的判断。我们所处的是最好的时代,是大变革拥有大机遇的时代,现在没有拥有你想要的,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有朝一天,幸福会挤满你的想象,行动会证明一切。

胡适先生说,他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他的容忍。他在常常想,他们还得戒律自己:他们着想别人容忍谅解他们的见解,他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他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他们受过实验主义的训练的人,本来就不承认有\"绝对之是\",更不可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通过这篇文章,我的感想也颇深。在一个健康的社会,只有容忍不同的思想,容忍不同的声音,容忍不同的呼声,才能使人人有思想的自由,有说话的权利。现在才真正明白,对人待物需要容忍的度量,我们要学会尊重人的权利。我们可以看不惯别人的为人处世的作风,但是一定要容忍。这样才能学会好好处理关系。 容忍其实是自己必须容忍别人的观点,别人才能自由,相反的别人容忍自己的观点,自己才有自由而言。我自己转念一想,的确如此,就像卢梭曾经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所以容忍是必要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学会容忍,还要学会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知识的精髓。然而这篇文章让我学会谦虚求学,知识浩瀚无界,自己所学不过小之又小的一部分,就算有所成就,也不值得骄傲自豪,应该继续扩大自己的学识,继续学,“以有涯追求无涯”。以及先生对待科学的态度,严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人生”。而不是盲目的去追求所谓的成功。我们要学会以一切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种种磨难。在困难面前,我们要学会容忍,不要老去抱怨,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生活不会因为你是谁就会额外给予你什么。也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分外的怜惜你。所以我们要学会以一颗容忍的心态去面对。我们要学会抛弃我们一直坚信的不会错的心理,敞开心扉去接受,去容忍,去理解,去宽容别人的观点。也许我们在包容他人的观点时,他人也在接受你的理论。

我们要始终以一颗包容的心去理解,学会去容忍,因为容忍是相互的,你容忍了我,你就获得了自由,我容忍了你,我也获得了自由。我们相互容忍,说明我们对事物是排斥的,是讨厌的。正如在生活中,有些事是你喜欢的,然而其他人是不喜欢的,所以这时我们不要去强烈要求别人去赞同我们的观点,学会去容忍,我们只有学会了容忍他人对我们的批评,我们才会获得灵魂上的自由。就像在生活中,谁也不是谁的谁,所以不要去要求别人一定要按你的想法来。我们要容忍,生活才会更美好。要以容忍的心态去面对,去报答他人对我们的容忍

第20篇:自由创新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自由创新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有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来各就各位。一个国家,要是没有规矩就不会有文明,整个社会也必将乱套,所以正如张居正所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然而大国之崛起离不开自由创新,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创新,泱泱大国也才能繁荣昌盛。在当今的这个社会里,无论什么行业什么职位,自由创新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索尼公司提出了“日日创新”才有了它辉煌腾达,在金马《21世纪罗曼司》一书中写到“把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追求,从人群中的局部人、少数人,扩大到人群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有机构成的一部分,这种趋势在二十世纪末已初露端倪……”。

那么问题来了,很多人会问:这不是互相矛盾吗,即要自由创新却又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其实不以为然,创新方法研究会会员杨远锋对创新是这样定义的: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这里面有三个条件,首先必须是以现有的物质,任何想法都必须结合实际,从现实出发,利用拥有的每一点资源去创造更大的利益,而一步登天那是故事里才有的情节。其次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明的有各种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暗的有各种道德约束,我们所有的思路都必须在合理合法基础上去描述。最后还有获得一定有益效果,整天想着一些损人损物的事,即使在好的想法那也不能叫创新。

所以自由创新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再发挥你们想象的时候不要忘了提醒自己,我在什么样的坏境中,我有哪些资源可用,我能创造出什么有益的价值。

沙漠与自由范文
《沙漠与自由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