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人口老龄化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01 21:03:5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

定义: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所占比例减少、老龄人口所占比例增加而导致的人口结构比例失衡的动态演化过程。

原因:

世界性(含中国)

1、长寿与低生育率是世界人口趋向老龄化的直接原因。

2、人均寿命的延长增加了老龄人口的数量。

3、生育率下降或者婴幼儿死亡率增高。

4、社会的生活理念发生了巨大变革。家庭对孩子由数量需求转变为质量需求。 中国

1、19世纪50-60年代中国的高生育力是造成中国老龄化的原因之一。

2、现在中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加剧低生育率的催化剂。

特点:

中国(含世界)

1、老年人口基数大。

2、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

3、高龄化趋势明显。

4、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5、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

6、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

世界

1、老年人口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影响:

1、人口老龄化加重了国家和社会的负担(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支出大量增加)。

2、急速增加的老龄人口使得劳动结构老化。

3、老年消费者增加并引发出相应的各种社会问题,影响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4、导致扶养比升高,增加适龄劳动人口的赡养负担。

对策:

1、停止现行计生政策,实行家庭自主生育政策。

2、调整收入分配制度。使大部分家庭有能力赡养四个老人和养育两个孩子

1、加强健康老龄化建设,促进老龄人身心健康长寿。

2、社会:政府应考虑积极的社会政策(医疗保障政策、养老保障政策、老年困难群体的帮扶政策等)

3、家庭:政府应着重切实减轻中青年人的养老负担(使老年人在家庭中的社会地位得到应有的保障)

4、老年人个体:让老人在身心健康中安度晚年(财政投入,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物质生活)

推荐第2篇:人口老龄化

一、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人口老龄化(aging of population)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老龄问题包括老年人问题与老龄化问题,而老年人问题与老龄化问题相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一般把有关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看作\"老年人问题\",把有关老年人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称为\"老龄化问题\",这是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来认识老龄问题。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80年代以来,联合国曾两次召开老龄化问题世界大会,并将老龄化问题列入历届联大的重要议题,先后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十一国际老年人节》、《联合国老年人原则》、《1992至2001年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全球目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1999国际老年人年》等一系列重要决议和文件。提醒各会员国\"铭记着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吁请各会员国\"加强或设立老龄化问题国家级协调机构\",\"在国家、区域和地方各级制定综合战略,把老龄问题纳入国家的发展计划中\",\"为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提出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口号,以增强人们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问题的重视。老龄化为什么会成为问题?根据美国普查的研究,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是\"历史上未曾出现的社会现象\"。人们可以把这一现象当作历史进步来庆祝。从根本上讲,这种人口转变是医疗进步、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和经济发展的直接成就,也是公共卫生事业,例如饮用水卫生、克服营养不良、克服传染病和寄生虫疾病,以及降低母婴死亡率的结果。

二、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下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我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第三,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下个世纪前半叶,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四、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前几年公布的2014年一系列宏观数据的背后,一张中国 “人口图谱”也浮出水面:劳动人口数量连续第三年萎缩,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城镇化率虽然稳步提升,但是人户分离以近千万的规模增加。所有这些,都已经或还将加速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劳动人口连续三年下降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数据显示,2014年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劳动力人口出现绝对下降绝非首次。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为9.37亿,比前一年减少345万人,当时被业界认为是中国劳动力人口拐点比预期提前三年到来。这一趋势虽然在2013年得到缓解,244万人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量要少于往年。但是,2014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不仅迎来了“三连缩”,其371万人的减量更是创下历史新高。按照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此前的表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15岁以上不满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至少在2030年以前应该是稳步地、逐步地有所减少。“劳动人口下降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今后会加速下滑,对我国的经济社会都将产生全面影响。”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说,人口规模下降会造成市场萎缩和购买力疲软,同时劳动力下降导致用工严重不足,催生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经济增速就上不去,对各类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不利影响,还会推涨出口产品和国内产品价格。对此,我国要主动适应这种人口变化,加速产业结构转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和智力型转变。与劳动力人口持续下降相对应的是,我国老年人口却在不断加速。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高出2013年0.6个百分点,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1%。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惟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根据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字,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老年人口增加,与老年人最紧密的养老床位短缺极为严重。民政部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不足26张,今年计划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30张。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林燕玲表示,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剧,中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延迟退休已是大势所趋,但政策上不能一刀切,要有更多弹性空间,并与养老保险待遇适当挂钩。“不过,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老年人口增多也给银发产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目前围绕着老年人的产品或服务还满足不了需求。”老年人需求也分不同层次,应根据不同需求来发展多模式的养老产业,使养老产业跟上老龄化市场需求。也有业内人士认为,2014年全国申请生育二胎的单独夫妇约100万对,远低于国家实施“单独二孩”的政策预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另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从以往数据来看,2011年开始,我国城镇化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的水平。其中,2014年54.77%的城镇化率相较2013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延续了平稳增长态势。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人户分离现象仍较为严重。数据显示,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9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44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00万人。目前,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已经得到了至上而下的共识,按照国家政策部署,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将分两步走,到2020年落户1亿人,另外2亿人通过居住证制度提供相应的基本公共服务。

五、人口老龄化影响

由于扶养老年人与扶养少年人所需社会资源不同,负担也大不相同。各国研究结果都得到相类似的结论:抚养一位老人的平均费用与儿童的费用大体上为2:1—3:1。尽管中国儿童人口比例的下降抵消了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扶养人口总比例增加不多,但社会费用的支出仍将稳定地增长。医疗费用及退休金是社会对老年人主要的支出项目。在西欧的一些国家中,由于实行高所得税、高社会福利的政策,社会保障费用已接近国民收入的1/3。美国某些年的养老金开支超过国防费用,成为主要的财政支出项目。我国1978年离退休职工支出为17.3亿元,1990年上升到388.9亿元,2003年已达到4088.6亿元;医疗费用从1990年的76.2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271.3亿元。我国上世纪90年代社会保障费用也曾高达GDP的13%,近年稳定在5%左右。老年人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许多经济发达国家老年人自杀率居高不下,各种类型精神疾病困扰着广大的老年人群,其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家庭联系松散,丧偶以后独居的老人尤其感到孤立无助。我国则强调尊老爱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家庭和社区组织等部门在关爱老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老年人需要充实的物质生活。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老年人的收入明显增加。据统计部门调查,2000年城市老年人平均收入比1992年提高3.1倍,同期农村老人收入增长1.7倍。我国城乡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显示,城市75.6%和农村55.6%的老人感到自己的生活有保障。在农村,86.1%的老年人认为比起过去在生产队里的老人,自己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市也有70.3%的老人认为自己比过去离退休职工“经济上更加有保障”。城市中的老人家庭现代生活设施从1992年的4种增加到2000年的8种,50%的城市老人有独立的煤气、电话、电冰箱和室内厕所设施,户均住房面积达到70多平方米。农村老人50%有两种现代化家庭设施,户均住房面积达到80多平方米。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国老年人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其消费额占社会消费总额的比例还很小,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他们的家庭财产也明显少于青壮年。国家统计局2002年对4000户城市居民调查显示,60-70岁老年户家庭财产平均为16.2万元,70岁以上者15.7万元,比35-40岁青壮年户家庭财产少43%。

我国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随年龄增加而迅速加重。据1993年和199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城市居民每年住院费用0-4岁为817元,10-19岁增加到2244元,40-49岁为4577元,65岁以上则增加到5096元。可见,老年人疾病多,病情往往比较严重,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据国内外大量资料分析,退休职工医疗费用与在职职工相比约为3:1,有的国家甚至达到5:1。我国正在深化医疗制度改革的过程之中,这些数据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一些城市重视加强社区建设,使老年人在社区中得到方便的医疗、保健咨询服务,降低了医疗开支,这些都是有益的经验。从管理体制上,还可实行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相结合,进一步加大保障的力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在一些地区试点,对大病治疗给予有力的支持。据调查,贫困农民在脱贫后又返贫的,有60%是因病,在疾病、灾害等方面完善社会保障、商业保险,将为农村的共同富裕,尤其是为农村老人的生活保障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撑。21世纪我国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是20世纪50到60年代高生育、低死亡的必然后果,与世界人口发展趋势一致。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从20世纪70年代起实施至今,使我国少生3亿多人,降低了21世纪中期老龄人口的数量,从而减轻了社会抚养老人的负担。成功的计划生育工作使我国的劳动力总量直到老龄化严重的21世纪30年代前后,仍可保持在总人口50%以上,在21世纪20年代前劳动力总量最丰富时甚至可达总人口的65%,目前仍有1.5亿以上的富余劳动力。因此,今后数十年内都是我国劳动力充沛的黄金发展时期。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不会发生经济发达国家劳动力缺乏的问题。人口多、土地少、资源相对缺乏仍将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尽管日本人均耕地只有7分,但劳均耕地却有13亩,远远高于我国。因此,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扶养老人的各种需求,才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我国经济发展正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未来扶养老人的社会能力的提高,应从培养高素质人口着力,采取各种措施使我国从人口数量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为此,我国应采取稳定低生育水平,培养高素质人口,完善经济、社会制度,提高服务、保障能力,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政策,统筹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发展。我国各个地区人口差别巨大。上海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生率已低于死亡率,从1993年起即进入人口自然负增长阶段,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达到世界最长寿国家的水平,个别区早在10多年前老人比例已接近1/4。同时,也有少数省份人口仍然十分年轻,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达到人口零增长。鉴于这种情况,我国在人口及其相关的政策上不宜一刀切,应当采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的家庭结构正在发生迅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影响将反映在社会结构及功能、人际关系及代际关系、家庭内经济流动、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这些变化也会对老龄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政府应当相应地在社区建设、养老保障、医疗体制、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适当的安排。老年人不仅需要社会的扶养,同时也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我国许多老人年老志不衰,仍然在各个领域继续作贡献。老人的知识、经验、威望、品德、能力等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提倡“老有所为”是我国特有的老龄工作方针之一,充分体现了对老年人的重视、尊重,仍应继续作为我国老龄工作的重要方针。近年来,健康老龄化的观念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提出,将健康老龄化作为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健康老龄化是指个人在进入老年期时在躯体、心理、智力、社会、经济五个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状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中若有较大的比例属于健康老龄化,老年人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得到制约或缓解,则其老龄化过程或现象就可算是健康的老龄化,或成功的老龄化。为实现健康老龄化需要社会各方面协调一致的努力,也需要老年人的积极参与。我国在这方面应当大有作为,努力为世界提供范例。

六、中国人口老龄化未来趋势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鲍学全在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上表示,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2013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超过2亿,未来二十年平均每年增长1000万老年人口,预计2053年将达到4.87亿峰值,占世界老龄人口的1/4。根据预测,未来20年我国平均每年增长1000万老龄人口,总数将超过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总和:2033年左右达到4亿,2053年左右达到4.87亿峰值,占世界老龄人口的1/4,比世界发达国家的老龄人口还要多出约6700万人。同时,我国高龄人口快速增加,2055年左右80岁以上老龄人口增至1.18亿左右,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升至24.4%,年均净增318万。按照目前发展态势,本世纪后半叶我国老龄人口将稳定到3.8—4.0亿之间,我国一直处在人口老年化规模最大的国家。由于健康水平低,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比发达国家低4—5岁,老年人口患病率比发达国家高15%左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人达到1.5亿。

推荐第3篇:哈萨克斯坦人口老龄化

议题:老龄化问题

(哈萨克斯坦)

背景:世界正在面临着严重的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在2010年10月31日全球人口已突破70亿。据联合国推算,今后40年间全球人口将膨胀至93亿。2050年世界人口将增至目前的

1.3倍,但在这之前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就会增加两倍;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人口老龄化正在迅速逼近。重要的是,青年人口的增长率放缓,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惊人;全球人口的年龄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到2050年全球老龄人口将达到现在的3倍,也就是15亿人。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老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到2055年将达到29%,超过社会相对成熟的欧洲。

单单就我国而言,我方国家统计署署长斯迈洛夫近日在哈首都阿斯塔纳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哈萨克斯坦社会已步入到老龄化阶段。斯迈洛夫说,据2009年哈萨克斯坦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哈萨克斯坦65岁以上公民占全国人口的7.1%。依照联合国标准,此比例超过7%的国家即属于老龄化国家。据我方第二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月1日,哈萨克斯坦人口约为1600万;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立场:人口老龄化对各方面经都会产生影响,特别是经济的发展与成长性问题。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人口增速放缓和老龄化趋势加剧却在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到2030年,中国和泰国的人均GDP每年将为此付出0.8%的损失,韩国的损失更大,将达到1.4%。;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税收减少,社会保障费用的不断扩大压迫着政府财政。在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日本目前日本的社会保障费用达到了28.7万亿日元(2011年度预算)占到政策经费的53%。我方希望通过采取控制措施,借鉴他国经验,采取增加老年人就业,完善养老金和医疗制度来控制防止老龄化的扩大化,经济的衰退。

倡导:借此我方希望通过加强与各国的合作,积极采取措施共同解决全球的老龄化问题,防止不利因素的产生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推荐第4篇:“人口老龄化”教案

教案

课题:人口老龄化 授课人:杨瑾

教学目的:

1、了解什么是人口老龄化?

2、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青少年应该知道如何应对中国老龄化。

3、人类人口迅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已经来临,作为青少年应该 清楚如何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教学重点: 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我国老龄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 人口老龄化PPT课件、相关新闻报道视频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谈话法、阅读法

参考资料:网上查阅关于老龄人口化的资料数据

教学过程:

1、播放视频导入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2、了解什么是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3、根据PPT上的数据了解世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世界各国面临一个共同的课题:人口老龄化。)

4、根据PPT上的全球地区年龄平均值分布知道国外人口老龄化的排名(美国、日本、澳大利亚)

5、小组讨论并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1)、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医疗进步、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和经济发展的直接成就,也是公共卫生事业,例如饮用水卫生、克服营养不良、克服传染病和寄生虫疾病,以及降低母婴死亡率的结果。)

(2)、我们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了吗?(进入了且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6、根据PPT展示以及教师语言表述知道我国老龄化的特点(老年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增加快、困难老人数量多、老龄化先于工业化、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教师需要细讲为什么会呈现出这些特点】)

7、小组一起讨论并交流以下问题:

(1)、老龄人口生活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1、城市老人希望由社会福利机构集中收养的愿望日趋强烈,但当前福利机构的数量仍难以满足老人的需要。

2、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老年人口同非老年人口相比,在生理上会出现一些与年龄相关的特征。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生理机能日趋衰退,抵抗能力不断降低,健康状况下降。

3、老年人生存环境亟待改善。对大多数的老人而言,现在正是他们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然而对无法安度晚年的老人来说,老年阶段却是他们人生最后的苦难。

4、养老基金严重不足。由于退休人员增加和待遇水平提高等原因,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每年不断增加,致使部分地区当期收支缺口逐年扩大。2000年,全国只有3790.7万人领取了离退休金,2001年只有3381万人领取了养老保险金。

(2)、如何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1、必须在正确认识我国人口发展态势基础上,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使人们正确地认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为解决各种老年人口问题及迎接老年化高峰浪潮的到来做好思想准备。

2、必须制定保护老年人正当权益的法律、法规,使老年人的民主权利、人身权利、社会地位得到保护,受到尊重,做好立法和伦理道德准备。

3、建立健全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机构,积极地组织开展老年人科学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老龄化社会对策大纲”,为有效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4、必须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繁荣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上,改革和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起一套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的老年人生活保障体系。从物质保障和精神生活方面做好迎接老年型年龄结构社会到来的准备。

5、组织老年人自养,充分利用中老年劳动力,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特别是那些退休后仍可从事劳动的60~65岁的低龄老年人,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农村来说,老年人继续从事劳动生产是很自然的事情。对于城镇职工来说,保障老年人再就业,有利于减轻赡养老年人的负担,也可以使老年人感到“老有所为”,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

6、从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现实的人口状态出发,选择优化的人口目标,使人口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3)、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

1、要把老龄社会作为21世纪中国的一个重要国情认真对待。

2、要充分利用25年战略机遇期做好应对老龄社会的各项准备。

3、加快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4、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5、加强对老龄社会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

练习:撰写一份人口老龄化的调查报告

小结:人类人口迅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已经来临。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及发展趋势,搞好老年人问题,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认为处理比较好的地方: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2、课堂氛围很活跃

3、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这节课,我认为处理的不太好的地方:

1、没有掌握好课堂的时间

2、课堂纪律不太好

3、在教学设计的严谨和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方面还有待加强。

推荐第5篇:银行业应对人口老龄化

银行业应对人口老龄化

为纾缓银行流动性紧俏所带来的同业拆借利率高企、信贷紧缩甚至信贷利率走俏等问题,目前,半数上市银行正借助发行金融债来缓解流动性压力,仅交行等七家银行预发的金融债规模就达4476亿元,其中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因发债成本更低而备受青睐。

通过金融债等主动负债方式管理银行流动性,传导出了相当积极的市场信号。在当前通胀压力高企下,通过变通手段揽储既成本高企又成效有限。而金融债普遍属于到期偿付的主动负债品种,银行可主动发行不同年限的金融债而有效改善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等风险,并通过对主动负债产品的期限结构分析,从而提高流动性风险管控水平和效率。

与此同时,目前金融债在法律上不占用贷存比指标,也无需计提存款准备金。因此不论是综合负债成本还是流动性风险管控成本,相比被动负债的存款要低且易于识辨。另外,部分银行考虑去香港发行金融债,则不仅负债成本更低,而且有助于缓解银行互持金融债所潜藏的流动性风险串联问题。长期以来银行在银行间市场,普遍存在互持对方金融债等现象,即目前大约51%的次级债等为银行互持。

目前,监管层规定银行发行次级债等金融债规模不超过核心资本的25%,且银行互持次级债需从其资本金中扣除、并计提风险拨备,这意味着部分银行选择在香港市场发债,从动机上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从发行金融债目的则倾向于补充附属资本,而非开展经营型主动负债业务。这客观上降低了银行积极开展主动负债运营的积极性。

当前,金融债等主动负债的低成本确实吸引银行发行金融债融资,但国内银行间市场中金融债利率普遍低于同期存款利率,源自于存贷款利率管制压低债券收益率,是利率非市场化的风险资产价格扭曲问题,这是不可持续的。目前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利率较低:一则源自香港市场人民币投资品种不足、人民币回流渠道逼仄,压低了利率;一则由于香港地区实行的是联系汇率制,基于利率平价定价法则,香港地区的人民币资产实际收益主要源自于人民币渐进、可控升值所带来的汇兑收益,这客观上压低了香港市场的人民币利率水平。

随着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效推进和通胀压力,金融债利率将取决于风险资产的风险概率分布和发行银行的信用、风控能力等,国内银行金融债利率要么伴随市场风险升水而走高,要么以低利率金融债将面临有价无市格局。同时,香港市场的人民币低利率取决于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水平和人民币金融债的市场流动性等,若人民币升值幅度有限、可预见性进一步下降以及香港市场流动性差,那么香港人民币债券利率必将走高,比如目前香港首只人民币IPO首次开盘就下跌7.8%,反映香港人民币市场更多是个投机逐利市场,其交易秩序尚无法承载资本类资产和长期债券品种。 随着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高储蓄—高投资的资源投入型经济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银行存贷业务模式的基础自然也将发生系统性改变。即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赡养率的提高必将使居民储蓄率呈持续下降之势,银行揽储成本持续走高,牵制基于存款的信贷业务发展规模。因此,构建主动负债性经营业务发展模式和机制,通过发行经营性金融债而非资本型金融债,开展负债管理型业务和中间业务是未来银行业务转型的主导方向。我们期待这次银行发行金融债缓解流动性压力,能为主动负债业务模式的构建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推荐第6篇: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

调查报告

目 人口老龄化问题

完成人姓名 XXX

别 XX系

业 XXX

级 20XX级X班

指导教师 XXX

完成日期 201X年X月

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XXX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 XX系)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国也不例外。2000 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 %;2002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已升至8.2%。按照根据联合国制定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为老年型人口结构类 型,这意味着我国已开始迈入老年型社会

一、调查者基本情况

年级结构:大一占68%,大二占32% 。 性别结构:男生占66%,女生占34% 。

二、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的问题涉及我过人口现状、老龄化的程度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此的解决的方法,通过数据对比、更加清晰的分析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程度。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国社会步入老龄化如此迅速,不可否认,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推动和加 速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近20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在 疾病控制、卫生条件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得到很大改善也是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原因。人口老龄化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社会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 老龄化社会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赡养负担。据一项研究测算,2000年, 我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15.6个老年人,2050年则要负担48.5个老年人。专家认为,在未来50年内,前20年,我国存在一个低抚养比时期,这期间儿童人 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已经下降,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刚刚上升,总抚养比处于从下降到上升的低谷,呈V字形。

其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尤为突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建华认为,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普遍缺乏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等基本社会保障。这在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尤为突出,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立。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寿命的延长,因疾病、伤 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的数量显著增加,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沉 重负担,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问题亟待解决。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社会保障重在城镇,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基本框架虽已初步形成,但正经历着未来人口老龄化的考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大批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根据建设部对城市住房需求的预测,2020 年将新增城市人口2.6亿,2050年将再增3.3亿。届时,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在 城镇化进程中,结合小城镇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的养老保险办法亟需研究出台。

另外,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研究表明,我国有大约1/3的老年人存在失落、孤独、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城市部分老年人体重超重,农村部分老年人营养不良;个体在体力和智力上

的差异被忽视,“一刀切”的退休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老年人才的丧失,使老年人过早处于被“养”起来的生活状态。作为一个发展中的老龄化人口大国,我国还没有正规的老年病医疗研究机构, 人口老龄化需要的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目前全国约有2340万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据调查显示:京、沪、津等大城市空巢家庭已达30%以上。全国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目前各类福利院的床位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养老机构总量满足不了需要和养老院利用率不高的矛盾同时存在。

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是构成生产 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数量的多寡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虽然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劳动力资源却十分丰富,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劳动力老化的问题将十分明显。老年问题对社会稳定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现收现付的养老社会保险体制,养老金是直接从企业收入中支付的,如果企业的退休人员多,企业用于养老的负担就重,在职人员的收入就可能受影响,这样,就可能导致在 职人员的不满,从而引发在职和退休的两代人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而实际上,退休人员所领取的养老金,是他们过去所创造的财富的一种补偿。但是,由于在实际操作上表现为直接从在职人员创造的价值中支付,所以容易引起在职人员的误解。

四、采取建议与意见

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必要可行的措施和多方面的配合。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研究制定适中的人口政策。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我们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制定一个二者兼顾的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按照国家人口长远战略规划,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要实现人口零增长,所以,控制人口总量发展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针对城乡区域性老龄化程度不平衡、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户等情况,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适当调整人口生育率,通过合理的生育政策,逐步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向稳定方向发展。

(2)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为老龄化提供根本的经济保证。只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加速经济发展,才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证。老年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归根到底,有赖于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才能满足老龄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只要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国民收入的增长大大超过因老年人增加而加重的负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就会减轻。 (3)发挥老年人余热作用。老年人是社会的共同财富,也是智力库,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相

当一部分人身体健康,乐意且能够为社会作贡献,加之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迟了人类的衰老过程,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社会经济活动,劳动年限延长。因此,我们要积极挖掘这一资源,以智力开发为重点,采取各种形式,开拓老年人的就业市场,为老年人的再就业创造条件,给老年人发挥余热创造一个适宜的平台,使之既可以减轻由于老年人口增多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压力,又可以使老年人进一步实现其自身价值

五、总结

老年问题还会加重现代家庭的负担。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的推 行导致了我国“4-2-1”家庭格局的出现,这意味着一对夫妇要面对供养双方的父母和抚养一个未成年子女的沉重负担。老年服务业方兴未艾近年来,我国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与社会保障已得到较大改善,但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庞大的老年群体在入住养老机构和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籍、心理调适、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紧 急救助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呈增长态势;另一方面,养老服务市场产生了多样化的细分要求,当前人口迅速老龄化,与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亦不相适应,矛盾日渐突出。例如服务设施短缺、服务主体过于单

一、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服务质量相对较低等等,因此,发展老年服务业大有可为。

201X年X月X日

推荐第7篇: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范文

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下面小编跟大家分享几篇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以供参考!

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资料显示:人口老龄化将是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了,而这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影响。所以,从现在起我们要正确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按照正确的思路和方向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我县人口老龄化情况介绍

(一)调查情况

我县老龄办在全县范围内对老龄人口基本情况进行了一次初步调查,全县总人口****人,其中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人,占总人口的**%;65岁以上****人,占总人口的**%;80岁以上****人、90岁以上**人、100岁以上*人。全县空巢和独居老人***人,占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有保障或受到救助的老人***人;全县老少人口比为**l**。

(二)成因分析

促使我县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另一方面,成功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日臻完善,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1964年“二普”时人口死亡率为‰,1982年“三普”时下降到‰左右,下降到‰。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逐年增长,1989年为岁,达到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四普”以来的17年是我县老年人口增长较快的时期,以近10年发展最快。同时,1980年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县人口出生率下降,由1964年的‰下降至的‰,少儿人口逐年减少,从1990年的111491人下降至的39135人,从而更凸显了我县人口老龄化的局面。

(三)发展特点

1、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从最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推测,我县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用了大约10年左右的时间。进入老年型以后,又以每年接近4%的高速发展(全国为3%,湖北省为%;)。

2、人口老龄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受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影响,我县乡镇之间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平衡。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是磨坪乡(25%),最低的是茅坪镇(%);超过全县平均数%的有6个乡镇(磨坪、郭家坝、周坪、屈原、归州、梅家河),低于15%的有5个乡镇(茅坪、水田坝、沙镇溪、两河口、泄滩)。

3、高龄老人增速较快。虽然目前我县仍以60—69岁的低龄老人为主,但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增长速度较快,目前高龄老人已达7117人,占老龄人数的%。

二、我县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我县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会在21世纪继续发展。理由有三:其一,我县少儿人口比重逐年下降,按前10年的速度推算,到20**年将下降至9%。其二,老年人口呈阶段性增长。目前至20**年,我县老龄人口年增长速度仍保持在4%左右,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将达到万,占总人口的%;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万,占总人口的%。由于我县50—60年代有过两次人口出生高峰,20**年至20**年,50—60年代出生的人口开始进入老年期,年增长速度将突破6%,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8万多,占总人口的21%;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万,占总人口的%;20**年至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其三,老年人口内部的高龄化发展较快。目前至2020年,我县老年人中仍以60—69岁的低龄老人为主,20**年以后的2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比例将逐年增大,逐渐达到20%。

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种种挑战,目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抚养体系发生变化,地方负担加重

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三普”时我县的总抚养比为%,其中少儿抚养比为%、老年抚养比为%;“四普”时总抚养比为%,其中少儿抚养比为%、老年抚养比为%;“五普”时总抚养比为%,其中少儿抚养比为%、老年抚养比为%。虽然从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看,都在下降,但老年抚养比却在逐步上升,而且到一定的时间,少儿人口相对稳定,其抚养比不会再下降,而老年抚养比仍将在较长的时间内快速增长,势必加重国家或地方的负担。

(二)家庭功能弱化,老人赡养问题突出

随着高龄老人的不断增多及老龄人口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老人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不断减弱,而现代家庭不断“小型化”,老年人与其子女“

分家”现象极为普遍,加之劳务经济的兴起使得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量存在,这些老龄人口难以得到较好的生活照料或无法得到照料,主要靠老年配偶之间的相互照顾或自我照顾。尤其是

一、二十年以后,社会上将大量出现“四二一家庭”,即一对夫妻要照料四位老人和一个子女,届时家庭养老的模式将受到严重挑战,子女即使在主观上有十分孝敬老人的愿望,客观上却无照料老人的条件和能力。

(三)老龄人口看病受限,福利设施无法满足需求

老龄人口大多患有与年龄相关的疾病,且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自己或配偶支付医药费。据统计,我县农村老年人患病率为%,而目前我县农村医疗点设施落后、医治水平不高,加之近几年医药费上涨幅度较大,许多老年人因医疗条件或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得到较好的治疗。我县现有城乡福利机构21家,共有床位1600张,容量十分有限。同时,老年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目前能供养老年人活动的场所较少,已有的活动场所由于活动器具少、无人组织、内容枯燥等而无法较好地开展,仍以打麻将、看电视为主的老年生活单调而无味。

(四)老年商品稀缺,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的购买能力不断增强,对具有老年特色的商品(如拐杖、助听器等)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县范围内适合老年人的商品不多,需远远大于供,直接给老龄人口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同时由于老龄产品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缩小或削弱了我县社会消费。

四、迎接挑战的基本途径

早在,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对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提出了一系列原则,我们应进一步强化认识、高度重视,正确认识我县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早做好各项必要的准备工作,积极迎接我县人口老龄化高潮的到来。

(一)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

建议县委、县政府每年集体听取一次全县老龄工作情况汇报,对全县的老龄工作提出任务和要求,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尽快理顺我县老龄工作机构,明确其任务和工作职责,配强工作人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乡镇、街道一级配备老龄工作专职干部,村一级设老年协会,确保老龄工作任务落实到基层。对农村老龄人口、贫困老龄人口,在工作力度和财力支持上给予适当倾斜。

(二)将老龄事业列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社会问题,时间跨度大,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考虑长远计划,应将老龄事业列入县、乡(镇)、村三级长期发展规划,在资金安排、市政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充分考虑,使老龄工作与其它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发展规划的制定应尽可能符合本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目标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并将老龄事业的发展规划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年终进行检查考核,避免计划落空。

(三)不断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坚持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各村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对现有的老年人实行集体所能承受的养老生活补助,努力让农村老龄人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加快实施城镇养老金社会统筹步伐,不断扩大养老保险收缴面,改变养老金现收现付,甚至入不敷出的局面,真正实现社会统筹“积累储备”的功能,确保养老保险广覆盖、养老金正常发放。

(四)着力完善基层、社区老年服务体系

努力加快村(居)老年服务设施和为老服务组织建设,一方面将老年生活、活动设施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逐步做到每个村(居)都有活动室、医疗室、托老所和老年教育点;另一方面成立一批老年服务队伍(包括志愿者),为老年人开展低偿或无偿的医疗、娱乐、生活照料等服务。

(五)加强教育,促进健康老龄化

对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开展各种健康知识宣传,为健康进入老年期、延长老年健康期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强敬老养老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力普及老年保健知识,鼓励老年人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修养,确保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实现健康老龄化。

(六)合理开发老龄产业,扩大社会消费。充分考虑老龄人口的各种现实需求和供应缺口,将大力开发老龄产业转到积极调整老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上来,既解决老龄人口之所需所急,又有效拉动社会消费。政府应加强产业引导,为相关企业提供老年消费需求信息,提供商品开发、产品生产的政策支持;同时引导老龄人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帮助老年人合理消费,愉快生活。

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二

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龄问题与老龄事业发展已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为了解我市人口老龄化发展状况,解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市政协于近期组织调查组,就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定义: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或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的人口结构称为“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4%、或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20%,称为“老龄社会”。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年11月,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了8811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已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截止到20**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亿,占总人口的%,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我市相对全国大部分地区而言,人口老龄化发生时间更早,发展速度更快,最近十几年,本市人口总量连续负增长,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且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速度持续加快,势必对经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老年抚养比上升,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老年人养老金支出总额将不断增大;二是人口老龄化改变了消费人口和生产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而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等的变化,从而引起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催生老龄产业的兴起与蓬勃发展;三是老年阶段慢性病取代了急性病和传染病,成为健康的主要威胁,医疗模式向侧重长期保健和疾病预防方面转变,高龄人口的增加将导致医疗保障资金的迅速增加;四是“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和高龄老人不断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将引起代际关系在供养方式、居住方式、照料方式、交往和沟通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部分向社区和社会养老转移已成为必然,导致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加大;五是在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老年人群体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我市老龄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市委、市政府以及民政、社保等职能部门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制定了一系列的老龄政策,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我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政策不断得到调整、补充和规范,已渐成体系,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得到了较大发展,也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总的说来,该体系尚不完善,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形势、老龄事业的总体要求和老年人的期盼与需求还不尽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本养老保险“空账”运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试行的是现收现付加部分积累的“统帐结合”制度,由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时,政府没有承担相应的转制成本,个人账户中的资金被挪用去发放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十几年来一直处于“空帐”运行状态,财政承受的现收现付运营方式的压力很大。

二是老年社保总体水平不高。我市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覆盖了城乡全体居民。尽管能够将没有社会养老保障的老年人全部纳入在内,但当前能够实行的只是广覆盖、保基本的低水平保障,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与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相比,城乡居民养老金基数太低,仅能起到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

三是养老设施不能满足需要。目前,我市有各种养老机构82处,总床位万张,占老年人口总数不足%。该比例离欧美地区5%—7%的水平相距较远,现有养老设施在数量上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另外,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与先进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四是老年社会救助能力偏低。当前,严格的城乡低保准入制度,将部分处于贫困线边缘的老年人排除在外,且由于老年医疗保障整体水平较低,少数老年人家庭还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而在社会慈善事业还没有完善的社会捐赠法规、未形成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在老年社会救助方面的能力还偏低。

五是公共服务力度仍需加大。我市实行老年社会优待政策以来,受到了广大老年朋友的普遍欢迎。但由于受当前公共服务能力的制约,再有,由于部分服务场所属于非政府投资主办或控股,在对老年人提供免费、优惠服务方面,还缺少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因此对老年人的优待力度还比较小。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几点建议

据专家分析预测,**年—**年,我国将进入加速老年化阶段,预计到**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达到31%以上。我市老年化进程相对全国来得会更早,来势会更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民生目标,营造关心关爱老人的社会氛围,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老龄事业,促进老有所养制度化、常规化。“白发浪潮”来势很猛。老龄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个人、老年人家庭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必须着眼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充分认识解决老龄问题的艰巨性、长远性,在现阶段老龄化形势相对缓和的条件下,未雨绸缪,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以迎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一是加强政策研究。吃透国家关于养老、医疗保险等相关政策的精神,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普惠政策,逐步完善养老金支撑体系。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基金筹集模式。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单位建立企业和职业年金,鼓励个人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增加养老储蓄,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对社会养老事业的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低保准入制度,将部分处在贫困线边缘的老年人纳入到保障范围中。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改革公费医疗制度,提高城镇居民大病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水平,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二是加快设施建设。建议市及各市区政府拿出部分资金,抓紧对现有养老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特别是对一些农村敬老院,要由市民政局制定统一的改造标准,统一进行资金调拨和改造验收,进一步强化养老服务机构承载能力。要有计划地投资兴建一批示范性老年设施,根据实际需要,修建集居住、休闲、文化、康复、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颐养中心、养老院、敬老院等。对一些闲置的场地如空闲的托儿所、小学、培训中心等,可转办成为养老设施。三是加大扶助力度。完善社会敬老优待政策,适当扩展优待项目,适度扩大优待人群,以使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便捷、优惠的社会敬老优待服务。制定社会慈善事业发展和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责任感,建立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拓展慈善资金劝募方式,拓宽老年社会救助面。建立贫困老人应急救助制度,对因突发事件陷入特殊困难(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老年人给予应急救助。

二、扶持培育老龄产业,促进老有所养市场化、社会化。老年人群是“夕阳人群”,而老龄产业却是货真价实的“朝阳产业”。不断壮大的老年群体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消费大军,无论是对食品、饮品、保健品、医疗药品、保健器械还是娱乐用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消费需求,形成了庞大的消费市场。从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能力,推动老龄产业理性发展着眼,当前应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制定发展规划。把老龄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列入服务业整体发展中综合运筹,在制度规范、政策引导、计划协调、经费支持、宣传教育等方面,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建设用地上早做打算,提前编制养老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将养老服务项目需要的土地指标落实到空间布局上。各级政府设立的服务业发展扶持资金中,应安排给养老服务业一定份额,主要用于扶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二是鼓励社会投资。启动社会投资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实行“谁投资、谁管理”,依法进行经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从多方面创造条件,包括给予政策扶持,支持老龄产业发展。如优先审批建设用地、享受减免税政策、优惠贷款、优惠用水用电等,鼓励养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三是发展相关产业。随着老年人需求层次的提高,养老服务形式和内容将逐渐走向社会化、多样化。要顺应老年人物质、文化消费等需求,引导支持各医疗机构开展老年护理、医疗保健、临终关怀等服务,引导支持家政服务业,开展日间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服务等等,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镇(街道)敬老院、老年公寓要努力扩大服务范围,向居家老人提供日间托养、短期寄养、配送餐等服务,开放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完善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集供养、寄养、社区照料和居家养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型。

三、着力规范老龄行业,促进老有所养专业化、规范化。当前为老年服务的大市场尚未完全形成,落实各项老龄政策,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需要大力加强老龄行业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

一是制定行业规范。抓好养老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扶持培育行业组织,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自我管理能力。发挥民间团体的作用,建立居民与行政机关沟通的有效桥梁,将老年人的需要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再针对需要对实行中的政策和规范及时做出调整。充分发挥各级卫生作用,加强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降低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和生活活动的失能率。

二是建立专业队伍。有计划地在高校、职业院校、中等技校增设养老服务的相关专业和课程,为服务老龄人群打下良好基础。经劳动部门批准,有关机构和单位可以开展养老服务培训业务,利用专业培训班、社区学校等形式,加快培养社会义工、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人才,提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三是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职业道德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和服务人员素质,定期进行养老服务工作专业教育、在职教育,走老年社会服务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之路。同时推动志愿者服务制度化和规范化。民政部门组建以医疗机构和志愿者为主的家访服务队,重点对高龄老人、残疾老人定期进行保健知识传授和辅导。重视预防体系建设,使只需生活护理的老人从医疗体系中剥离出来,让医疗保险制度起到应有的实效,节约医疗。

推荐第8篇: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会泽县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根据会泽县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老龄化发展趋势,通过

人口普查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市场调查,发现会泽县老龄人口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给予会泽

县老龄人口进行分析和一些建议。

关键词:会泽县;人口老龄化;预测;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国也不例外。中国

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纪后期,

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

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下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

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提早达到人口

老龄化高峰。 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

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

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

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

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第三,

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下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建立和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

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

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2000 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

总人口的6.96 %;2002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比

重已升至8.2%。按照根据联合国制定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

为老年型人口结构类 型,这意味着我国已开始迈入老年型社会。而其中会泽县

总人口为844485人,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57362,占会泽县总人口的6.79%,

这说明我县的老龄化问题已经在开始严重[3]。

一、调查者基本情况

年级结构:高中占68%,初中占32% 。

性别结构:男生占66%,女生占34% 。

二、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的问题涉及会泽县人口现状、老龄化的程度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此的

解决的方法,通过数据对比、更加清晰的分析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程度。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

数超过人口总数10%,或65岁以上人口数超过7%,就称其为老龄化国家或老龄化地区[4]。其

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人口的平均寿命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提高;二是由于

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地理位置、气候、风俗习惯、劳动就业制度等

的不同,国家之间人口的平均寿命和就业者的退休年龄差异较大。但为了研究问

题方便,无论是人口学家,还是普通的研究者,对于一个国家人口类型的划分还

是有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和界限是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重是否大于7%。我县步入老龄化如此开始迅速,不可否认,我县的计

划生育政策是推动和加速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近20年我县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在疾病控制、卫生条件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得到很大改善也是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原因。人口老龄化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我县社会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老龄化社会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赡养负担。据一项研究测算,2000年, 我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15.6个老年人,2050年则要负担48.5个老年人。专家认为,在未来50年内,前20年,我国存在一个低抚养比时期,这期间儿童人 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已经下降,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刚刚上升,总抚养比处于从下降到上升的低谷,呈V字形。而且我县老龄化的人口在开始增加,这就意味着我县的各种社会制度在慢慢变好,但是也意味着我县的青年劳动力的负担增加了很多。

其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尤为突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建华认为,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普遍缺乏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等基本社会保障。这在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尤为突出,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立。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寿命的延长,因疾病、伤 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的数量显著增加,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沉 重负担,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问题亟待解决。但是这个问题在我县还没有出现,这是对我县是一个好的信号。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社会保障重在城镇,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基本框架虽已初步形成,但正经历着未来人口老龄化的考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大批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根据建设部对城市住房需求的预测,2020 年将新增城市人口2.6亿,2050年将再增3.3亿。届时,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在 城镇化进程中,结合小城镇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的养老保险办法亟需研究出台。因而我县根据实际情况对此作出了种种的调整,新建了许多小区以供住房需求等。

另外,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据调查表明,中国有大约1/3的老年人存在失落、孤独、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城市部分老年人体重超重,农村部分老年人营养不良;个体在体力和智力上的差异被忽视,“一刀切”的退休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老年人才的丧失,使老年人过早处于被“养”起来的生活状态。作为一个发展中的老龄化人口大国,我国还没有正规的老年病医疗研究机构, 人口老龄化需要的护理人员严重不足。全国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目前各类福利院的床位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养老机构总量满足不了需要和养老院利用率不高的矛盾同时存在。对此我们进行调查,我县专门组织人员去各个镇进行老年人慰问,给老年人心理上的负担减轻,同时我县也宣传青年人应该对老年人经常的问候,使老年人感觉到不孤单,而且我县也组织医务人员去各镇进行老年人体检,对老年人的身体进一步的检查,同时提醒老年人身体健康应该注意的问题。

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是构成生产 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数量的多寡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虽然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劳动力资源却十分丰富,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劳动力老化的问题将十分明显。老年问题对社会稳定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现收现付的养老社会保险体制,养老金是直接从企业收入中支付的,如果企业的退休人员多,企业用于养老的负担就重,在职人员的收入就可能受影响,这样,就可能导致在 职人员的不满,从而引发在职和退休

的两代人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而实际上,退休人员所领取的养老金,是他们过去所创造的财富的一种补偿。但是,由于在实际操作上表现为直接从在职人员创造的价值中支付,所以容易引起在职人员的误解。

最后,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过快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人均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1] 。会泽县开展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允许生育一个或两个孩子,这一举措使会泽县的总和生育率下降很快。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以及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进入老年期,空巢现象将更加普遍,空巢期也将明显延长。与发达国家独居与夫妇空巢户高达70%~80%的比例相比,中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2]。据调查显示,无子女家庭养老和空巢老人的养老风险比多子女家庭养老风险大得多,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必将给安徽省的社会养老机制带来挑战。我县龄抚养比近年来上升较快。2000年已超过10%,比10年前提高了1.7个百分点。但是我县经济发展水平低,“未富先老”。 乡村老龄人口大大高于城镇。

采取建议与意见

通过上述分析和调查,我们对我县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 ,并归纳出了中国老龄化的一些特点。即,速度快,规模大;老龄抚养比提高的速度先慢后快;经济发展水平低;“未富先老”;乡村老龄人口比重大;老龄人口高龄化速度较快等等。要实现我县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必要可行的措施和多方面的配合。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研究制定适中的人口政策。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我们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制定一个二者兼顾的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按照国家人口长远战略规划,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要实现人口零增长,所以,控制人口总量发展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针对城乡区域性老龄化程度不平衡、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户等情况,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适当调整人口生育率,通过合理的生育政策,逐步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向稳定方向发展。

(2)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为老龄化提供根本的经济保证。只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加速经济发展,才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证。老年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归根到底,有赖于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才能满足老龄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只要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国民收入的增长大大超过因老年人增加而加重的负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就会减轻。 (3)发挥老年人余热作用。老年人是社会的共同财富,也是智力库,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相当一部分人身体健康,乐意且能够为社会作贡献,加之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迟了人类的衰老过程,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社会经济活动,劳动年限延长。因此,我们要积极挖掘这一资源,以智力开发为重点,采取各种形式,开拓老年人的就业市场,

为老年人的再就业创造条件,给老年人发挥余热创造一个适宜的平台,使之既可以减轻由于老年人口增多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压力,又可以使老年人进一步实现其自身价值

五、总结

老年问题还会加重现代家庭的负担。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的推 行导致了我国“4-2-1”家庭格局的出现,这意味着一对夫妇要面对供养双方的父母和抚养一个未成年子女的沉重负担。老年服务业方兴未艾近年来,我县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与社会保障已得到较大改善,但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庞大的老年群体在入住养老机构和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籍、心理调适、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紧 急救助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呈增长态势;另一方面,养老服务市场产生了多样化的细分要求,当前人口迅速老龄化,与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亦不相适应,矛盾日渐突出。例如服务设施短缺、服务主体过于单

一、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服务质量相对较低等等,因此,发展老年服务业大有可为。我们认为应该居安思危,用战略眼光,及早动手研究,并提出与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养老保障需求相适应的人口政策。 参考文献

[1] [1]周战超.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J].经济体制比较(双月刊),2007,(1):121-125.

[2]秦娟.老年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09,(23):32-33.

[3]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

技统计司.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

社,2002.

[4] 刘俊人口老龄化研究简述[期刊论文]-科教导刊 2010(11)

推荐第9篇: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调查人:宋伟物流112401201124030118

指导教师:谭桂娟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国也不例外。2000 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

6.96 %;2002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已升至

8.2%。按照根据联合国制定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为老年型人口结构类 型,这意味着我国已开始迈入老年型社会

一、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的问题涉及我过人口现状、老龄化的程度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此的解决的方法,通过数据对比、更加清晰的分析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程度。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首先, 老龄化社会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赡养负担。据一项研究测算,2000年, 我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15.6个老年人,2050年则要负担48.5个老年人。专家认为,在未来50年内,前20年,我国存在一个低抚养比时期,这期间儿童人 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已经下降,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刚刚上升,总抚养比处于从下降到上升的低谷,呈V字形。

其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尤为突出。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寿命的延长,因疾病、伤 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的数量显著增加,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沉 重负担,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问题亟待解决。

另外,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研究表明,我国有大约1/3的老年人存在失落、孤独、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城市部分老年人体重超重,农村部分老年人营养不良;个体在体力和智力上的差异被忽视,“一刀切”的退休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老年人才的丧失,使老年人过早处于被“养”起来的生活状态。作为一个发展中的老龄化人口大国,我国还没有正规的老年病医疗研究机构, 人口老龄化需要的护理人员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是构成生产 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数量的多寡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虽然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劳动力资源却十分丰富,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劳动力老化的问题将十分明显。而实际上,退休人员所领取的养老金,是他们过去所创造的财富的一种补偿。但是,由于在实际操作上表现为直接从在职人员创造的价值中支付,所以容易引起在职人员的误解。

三、采取建议与意见

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必要可行的措施和多方面的配合。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研究制定适中的人口政策。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

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我们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制定一个二者兼顾的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按照国家人口长远战略规划,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要实现人口零增长,所以,控制人口总量发展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针对城乡区域性老龄化程度不平衡、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户等情况,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适当调整人口生育率,通过合理的生育政策,逐步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向稳定方向发展。

(2)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为老龄化提供根本的经济保证。只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加速经济发展,才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证。老年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归根到底,有赖于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才能满足老龄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3)发挥老年人余热作用。老年人是社会的共同财富,也是智力库,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相当一部分人身体健康,乐意且能够为社会作贡献,加之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迟了人类的衰老过程,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社会经济活动,劳动年限延长。

推荐第10篇:某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XX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范文

高度重视老龄事业,促进老有所养制度化、常规化。以下是小编搜罗的XX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范文,欢迎参考和借鉴!

XX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范文【篇1】 :

一、我市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定义: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或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的人口结构称为“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4%、或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20%,称为“老龄社会”。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年11月,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了8811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已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截止到20**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亿,占总人口的%,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我市相对全国大部分地区而言,人口老龄化发生时间更早,发展速度更快,最近十几年,本市人口总量连续负增长,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且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速度持续加快,势必对经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老年抚养比上升,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老年人养老金支出总额将不断增大;二是人口老龄化改变了消费人口和生产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而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等的变化,从而引起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催生老龄产业的兴起与蓬勃发展;三是老年阶段慢性病取代了急性病和传染病,成为健康的主要威胁,医疗模式向侧重长期保健和疾病预防方面转变,高龄人口的增加将导致医疗保障资金的迅速增加;四是“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和高龄老人不断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将引起代际关系在供养方式、居住方式、照料方式、交往和沟通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部分向社区和社会养老转移已成为必然,导致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加大;五是在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老年人群体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我市老龄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市委、市政府以及民政、社保等职能部门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制定了一系列的老龄政策,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我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政策不断得到调整、补充和规范,已渐成体系,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得到了较大发展,也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总的说来,该体系尚不完善,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形势、老龄事业的总体要求和老年人的期盼与需求还不尽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本养老保险“空账”运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试行的是现收现付加部分积累的“统帐结合”制度,由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时,政府没有承担相应的转制成本,个人账户中的资金被挪用去发放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十几年来一直处于“空帐”运行状态,财政承受的现收现付运营方式的压力很大。

二是老年社保总体水平不高。我市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覆盖了城乡全体居民。尽管能够将没有社会养老保障的老年人全部纳入在内,但当前能够实行的只是广覆盖、保基本的低水平保障,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与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相比,城乡居民养老金基数太低,仅能起到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

三是养老设施不能满足需要。目前,我市有各种养老机构82处,总床位万张,占老年人口总数不足%。该比例离欧美地区5%—7%的水平相距较远,现有养老设施在数量上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另外,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与先进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四是老年社会救助能力偏低。当前,严格的城乡低保准入制度,将部分处于贫困线边缘的老年人排除在外,且由于老年医疗保障整体水平较低,少数老年人家庭还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而在社会慈善事业还没有完善的社会捐赠法规、未形成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在老年社会救助方面的能力还偏低。

五是公共服务力度仍需加大。我市实行老年社会优待政策以来,受到了广大老年朋友的普遍欢迎。但由于受当前公共服务能力的制约,再有,由于部分服务场所属于非政府投资主办或控股,在对老年人提供免费、优惠服务方面,还缺少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因此对老年人的优待力度还比较小。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几点建议

据专家分析预测,**年—**年,我国将进入加速老年化阶段,预计到**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达到31%以上。我市老年化进程相对全国来得会更早,来势会更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民生目标,营造关心关爱老人的社会氛围,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老龄事业,促进老有所养制度化、常规化。“白发浪潮”来势很猛。老龄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个人、老年人家庭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必须着眼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充分认识解决老龄问题的艰巨性、长远性,在现阶段老龄化形势相对缓和的条件下,未雨绸缪,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以迎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一是加强政策研究。吃透国家关于养老、医疗保险等相关政策的精神,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普惠政策,逐步完善养老金支撑体系。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基金筹集模式。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单位建立企业和职业年金,鼓励个人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增加养老储蓄,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对社会养老事业的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低保准入制度,将部分处在贫困线边缘的老年人纳入到保障范围中。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改革公费医疗制度,提高城镇居民大病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水平,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二是加快设施建设。建议市及各市区政府拿出部分资金,抓紧对现有养老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特别是对一些农村敬老院,要由市民政局制定统一的改造标准,统一进行资金调拨和改造验收,进一步强化养老服务机构承载能力。要有计划地投资兴建一批示范性老年设施,根据实际需要,修建集居住、休闲、文化、康复、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颐养中心、养老院、敬老院等。对一些闲置的场地如空闲的托儿所、小学、培训中心等,可转办成为养老设施。三是加大扶助力度。完善社会敬老优待政策,适当扩展优待项目,适度扩大优待人群,以使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便捷、优惠的社会敬老优待服务。制定社会慈善事业发展和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责任感,建立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拓展慈善资金劝募方式,拓宽老年社会救助面。建立贫困老人应急救助制度,对因突发事件陷入特殊困难(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老年人给予应急救助。

二、扶持培育老龄产业,促进老有所养市场化、社会化。老年人群是“夕阳人群”,而老龄产业却是货真价实的“朝阳产业”。不断壮大的老年群体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消费大军,无论是对食品、饮品、保健品、医疗药品、保健器械还是娱乐用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消费需求,形成了庞大的消费市场。从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能力,推动老龄产业理性发展着眼,当前应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制定发展规划。把老龄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列入服务业整体发展中综合运筹,在制度规范、政策引导、计划协调、经费支持、宣传教育等方面,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建设用地上早做打算,提前编制养老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将养老服务项目需要的土地指标落实到空间布局上。各级政府设立的服务业发展扶持资金中,应安排给养老服务业一定份额,主要用于扶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二是鼓励社会投资。启动社会投资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实行“谁投资、谁管理”,依法进行经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从多方面创造条件,包括给予政策扶持,支持老龄产业发展。如优先审批建设用地、享受减免税政策、优惠贷款、优惠用水用电等,鼓励养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三是发展相关产业。随着老年人需求层次的提高,养老服务形式和内容将逐渐走向社会化、多样化。要顺应老年人物质、文化消费等需求,引导支持各医疗机构开展老年护理、医疗保健、临终关怀等服务,引导支持家政服务业,开展日间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服务等等,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镇(街道)敬老院、老年公寓要努力扩大服务范围,向居家老人提供日间托养、短期寄养、配送餐等服务,开放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完善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集供养、寄养、社区照料和居家养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型。

XX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范文【篇2】

一、调查时间

20**年3月7日和8日

二、调查地点

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

三、调查的必要性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能力锻炼,使我们能更好的了解整个社会,更好的关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觉得有必要做关于人口老龄化的调查报告

四、概况

在中学时老师就提到过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当时没怎么在意这个问题,随着知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问题.通过络.查阅图书.实际调查等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五、调查数据

总调查人数:300人其中城市人口183人农村117人

六、调查数据分析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我们的人口比例中最大的是青年,但是老年人的所占比例已达到30%,这是个惊人的数字,因为它已经和青年人的比例持平了。且少年的比例只有仅仅的15%,也就是说我们所调查的这个地方已经进入老龄化。

七、产生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1、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得到了保障,以及医学水平的进步,使得人口平均年龄大幅度的提高。

2、由于计划生育及生育时间推后,造成出生率的降低。

3、人口迁移造成的地区性人口老龄化。

八、本地养老体制

1、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估

2、老年人收支情况及养老保障覆盖率

(1)老年人领取退休金(养老金)的比率

城市老年人为%,农村为%。城市享受退休(养老)金的老年人平均月退休金为990元;农村684元。

(2)老年人平均年收入和支出情况

城市老年人平均年收入为11963元,支出为10028元,其中由自己承担的医药费平均885元;农村老年人平均年现金收入为2722元,支出为2691元,其中由自己承担的医药费平均287元。

由上可知,城乡的养老体制存在着差异,这会在很大的程度上让农村的老人感到不公平,觉得自己过得不幸福,因此,必须完善养老保障体制,让老人觉得老有所养,老友所依。

九、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

第一、人口老龄化深深的影响着我国经济生活和经济发展,它会引起劳动力,劳动力就业,劳动力生产率,消费品构成等方面,影响社会经济的运行。1.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要用更少的劳动力来抚养更多的人口,即社会总抚养比上升;2.劳动力人口相对减少,甚至可能出现劳动力不足;3.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国家竞争力,甚至关系到民族存亡;4.人口老龄化会影响社会的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

第二.社会分配和供给矛盾重重,人口老化指在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的动态过程给社会经济带来调整问题。对家庭而言,老人主要照顾者为家庭成员,照料年限之长,每天花费时间之多,都是很难想象的。显然,单独依靠家庭来解决大面积,旷日持久的老人照顾是不可能的。

第三.人口老龄化会引发新的老年贫困人口的出现。我国人口老龄化分布是:农村大于城市,汉族地区大于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这样的分布可引发一下问题:1.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滞后作用;2.使这些地区教育得不到较快发展;3.使这些地区老年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女性老年人口在晚年成为寡妇或独居的可能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增加,高龄老年女性人口成为一个特殊的人口群,他们的晚年的晚年处在极度悲惨的境地。

总之,人口老龄化将带来越严重的问题,我们只有重视这一问题,从建立合理的年龄结构开始,才能最终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系列问题。并使我国朝着更合理,更健全,更快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方向。

十、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1、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力,这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建立符合国情的保障体系。

3、积极推进老年立法,建立老年法规,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1996年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4、大力发展老年人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机会,为有贡献的老年人鼓励,刺激更多的老年人为社会贡献。

5、放宽计划生育的政策,及时且有效的推行二胎政策,从而提高出生率。

十一、结语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它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经济生活与发展,社会总抚养比上升,劳动力供不应求,国家竞争力下降。 人口老龄化虽然是个问题,但是它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昔日凋谢的玫瑰;老龄人口也是我们群体中的一员,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这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义务与权力。

第11篇:人口老龄化问题探究

关于人口老龄化若干问题的探究

(09药学甲一许晓燕

1310909020)

【摘要】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前提之一。农村人口老龄化涉及农村的计生政策、劳动人口的扶养比、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老年社会组织、老年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解决好这一问题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内容。

【关键词】农村人口老龄化 成因 影响 应对措施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相对上升,按国际通行惯例,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达到10%(或7%),即可看作是人口达到了老龄化。

当今时代,农村人口老龄化明显高于城镇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突出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前提之一。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都离不开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传统的养老保障格局已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因此,建立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就

显得十分的必要和紧迫。

(一)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人口老龄化是在诸多因素作用下而引起的人口结构的改变。以下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一、中国农村老龄化的出现,主要由于农村出生降造成。自20世纪70年代率的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的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然而死亡率却变化不大。由此可见出生率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影响非常明显,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及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推行,计划生育的下降还存在这较大的潜力,所以人口老龄化程度会逐步加深。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数据说明,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加速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三、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迁入城市和老弱人员回归农村,使得城市的年轻人口相对增加而老年人口相对减少,而农村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更加严峻。

(二)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涉及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包括经济和市场结构、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资源、分配制度、医疗体制、文化价值观念、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等。我们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一是加重了农村劳动人口的抚养负担。现有的劳动者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一方面供己支配,另一方面还要分配给大部分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群体,这无疑在代际之间形成了一种对社会资源占有使用的博弈。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社会资源资源倾向于老年群体的消耗,渐渐地增加了劳动者的生活乃至工作负担。在农村较低水平的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发展现状,一方面造成农村劳动人口就业机会,特别是高薪就业机会较少;另一方面代际冲突时有发生,使农村老年人养老无法得到保障。所以,根本上如果不提高农村劳动人口的经济生活条件,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难以得到解决。

二是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医疗机制尚且达不到人口老龄化的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老年保障形式是家庭养老。改革开放以后,在社会经济转轨的新形式下,随着农村集体保障制度和家庭保障功能的日趋减弱以及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农村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在农村地区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最近政府在农村推行合作医疗,但是推行的速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慢的,也就是说农村和城市在医疗保险覆盖的面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性。农村人口老龄化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关于老年群体的特殊的社会保障机制、医疗机制建设。

三是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重了农村计划生育的工作难度。由于农村老年群体无固定的养老收入,其养老主要靠子女或微薄的土地收入。多数农村老年人将自己的养老问题寄希望于下一代,“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严重,加之重男轻女现象十分普遍,导致男女比例失调。此外,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原因。虽然放宽计生政策可以减缓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步伐,但现阶段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经济还不发达等客观情况,是不适宜放宽人口计生政策的。

四是农村的老年性社会组织比较薄弱,老年人权益保障需要进一步关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组织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以老年人为主的社会组织和为老年人服务的社会组织将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现阶段,与城市相比,农村的老年社会组织建设意识还不强,农村老年群体自身及其他相关利益群体对老年社会组织的建设重视不够,老年人的利益权益诉求基本上比较弱化。

五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更应该值得关注。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影响,正使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长期以来,中国形成了“尊老”“养老”“爱老”“护老”的优良传统美德。然而在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时期,特别是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小家庭日益增多,使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社会上出现了重小轻老,冷漠、远离、歧视甚至虐待残害老年人的现象。这给老年人的精神层面上带来了巨大的创伤,有些老年人孤苦无依,性情扭曲。所以,应该更加

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的健康问题。

(三) 解决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应对措施

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解决我国目前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本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但是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得本着具体国情出发来探讨这一问题。

1、分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真正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必须依托于建立切合我国各地区农村实际的现实可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因人制宜,针对不同身份的农村劳动力,根据其经济社会属性和负担能力的不同,分层次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在制度设计时,既要考虑农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本身的特殊性,也要考虑农村养老社会保险与城镇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在未来接轨的问题。

2、转变当代人尚存的传统观念。“以老年人自立、自助为原则,以家庭支助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法规、政策为保障”是解决老龄化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形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的主体思路。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子女不可能时时刻刻陪在老年人的身边,这就需要农村老年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的迫切建立、发展和完善。同时也不能因为嫌弃老人而将其置于服务机构,应在与老年人交流的基础上尊重他们的选择,走家庭养老和社

会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养老道路,选择最适合的养老方式,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

3、推进制度创新,构建政策、法制和文化有机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运行机制。首先在制度的设计中应更加关注农民的保障权利和政策的公平性;其次,要创新管理体制,完善政策的运行机制;再者,要以法制化、制度化的手段保障农村各项养老政策的有效实施;同时,还要大力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构建新型的农村养老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

4、积极推动支持老年人再就业与再学习,不但要“老有所养”,还要实现“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学”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建立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保障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这样不仅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及伴随而来的社会经济压力,而且能使老年人感觉到社会和家庭仍然需要他们,避免或减少“不中用”、“已成为负担”的消极情绪,充分发挥老年人自身优势,自觉建立老年人合作的社会组织,更好的建设自身,服务社会。

当今社会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对该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与“三农”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也必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内容。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将大力推动我国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理想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张再生《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和经济后果》,《南开学报》,2000年第1期。

2、宋士云《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透视(1979—199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第12篇:人口老龄化社会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今后长时间内要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的常州,早在1985年就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比全国提前15年,到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64.28万,占全市总人口358.74万的17.91%。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6%,占老年人总数的15.39%;90岁以上老人1.0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29%,占老年人总数的1.62%;百岁老人180人。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76.84岁。我市人口再生产从传统型过渡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必然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老龄工作和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关于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实行政策扶持的意见》等文件,推进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和老年群团组织建设,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做好老年人优待工作,组织开展关爱老人心理健康活动,等等,不断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使全市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逐步提高。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方式

为积极践行和谐老龄化战略,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服务理念,有效解决养老服务需求,从今年3月份起,常州市民政局和常州市老龄办组织开展了市区养老服务需求大调查。调查采取实名填写问卷形式,利用民政和老龄信息平台进行汇总分析,对市区城镇户口按一定比例抽取了10084名老年人。在地区分布上,武进区2300人,新北区1155人,天宁区3218人,钟楼区2711人,戚墅堰区700人;在性别比例上,男性占49.53%,女性占50.47%;在年龄结构上,60-69岁的老人占35.99%,70-79岁的占51.74%,80岁以上的占12.27%。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调查的科学性。主要内容包括老年人就餐、日间照料服务、精神关爱等方面需求情况。整个调查经历了准备、实施和汇总三个阶段,总共历时两个月的时间。

本次调查严格按照社区准入制要求,贯彻费随事转的原则,由各区按抽样调查老年人数印发《常州市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由社区具体组织填写,并将收集的信息录入网上填报系统,由社区信息平台进行汇总分析。在整个调查过程中,社区干部认真负责,有的利用星期天和晚上深入到老年人中间耐心调查,然后将调查问卷逐份上报,一旦发现差错及时纠正,问卷回收率达到100%。这次调查的一个明显特征之处在于采用实名制填写的形式,防止出现虚报谎报的现象,也便于以后的抽查,确保了此次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通过这次市区养老服务需求大调查,基本摸清了居家养老、社区就餐和日托服务等方面需求,为我市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加大老年设施投入和发展老年服务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市区老年人需求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一)老年人基本状况

1.文化程度偏低

在被调查的10084名老年人中,文盲、小学文化程度的分别占总数的11.57%和31.85%,初中、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分别占29.64%、8.42%、9.51%,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的仅占5.86%和3.15%,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的特征很明显(见图1)。

2.63%以上的老年人是“空巢”老人

从居住方式来看,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独居和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分别占11.38%、52.49%,与子女同住或与孙子女同住的占35.17%,老年人“空巢”现象日趋严峻。

3.身体状况与生活自理状况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身体健康或一般的分别占32.53%、35.98%,有慢性疾病或有严重疾病的占27.60%、3.89%(见图2),说明我市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总体处于较佳状态。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占调查总数的87.98%,半自理的占10.26%,不能自理的占1.76%,具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

4.配偶与子女情况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配偶健在的占总数的74.21%,配偶不在的占24.26%,没有配偶的为1.53%。再从老年人子女的数量来看,有1个、2个、3个子女的分别占14.75%、37.50%、26.88%,居前三位,有4个和5个及以上子女的占12.22%、

7.32%,无子女的占1.33%(见图3)。目前,多子女老年人还占多数,但已明显呈现日趋减少趋势,独生子女老年人目前虽还居少数,但也明显呈现日趋增多趋势,家庭小型化趋势不可逆转。

5.60岁前主要从事的工作

从被调查的老年人60岁前主要从事的工作来看,21.72%是干部、43.17%是工人、21.82%是农民、6.88%是科技人员、2.21%是自由职业者、0.90%是军人、2.97%是无业人员,还有0.33%是其他工作(见图4)。

6.月经济收入情况

从经济收入来看,月收入在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0-1500元的分别占21.13%、12.88%、36.25%,月收入在1500-元、元以上的占18.11%、9.65%,1.98%的老年人没有经济收入(见图5)。由此可见,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偏低。

7.养老金来源

选择离退休金是养老经济主要来源的有3050人,另外子女给予、最低生活保障金等也是老年人的重要经济来源。

(二)老年人最迫切需求情况

1.精神赡养是最需

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精神赡养的需求是烈的,40.44%的人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精神赡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养老保险面逐步扩大以及子女的经济扶养能力日益提高,老年人物质生活质量基本有了保障。但是生活的幸福不仅是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还包括精神上的享受。从这项调查显示,老人们更渴望情感上的关爱,企盼心灵上的充实。

2.家政服务市场大

调查显示,29.97%的老年人最需要家政服务。现在社会节奏加快,子女大都忙于工作,不在父母身边的情况比较多,没有时间料理老人的生活,所以对于家政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也促使家政服务的市场不断扩大。我们可以推测,今后家政市场的发展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将会起到一定作用。

(三)老年人助餐服务与日托服务需求情况

1.目前老年人吃饭的提供方式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20.73%的人认为吃饭是个问题,79.27%的人认为吃饭不成问题。目前自己做饭的占总数的85.20%,由子女、钟点工、全职保姆做饭的分别占10.59%、1.32%、1.01%,到社区助餐点、与他人搭伙、叫快餐或去饭店吃饭的分别占0.63%、0.33%、0.11%,其它方式占0.81%(见图6)。由此可见,目前老年人自己做饭的占绝大多数,这与68.51%的老年人身体健康或一般,87.98%的老年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情况相符合。

2.对社区助餐点的调查

在这次被调查的对象中,37.86%的老年人听说或了解社区助餐点,62.14%的人没听说或不了解,可见老年人对社区助餐点还是比较陌生的。通过阅读问卷上有关社区助餐点的介绍后,选择愿意由助餐点提供吃饭的有4198人,占调查总数的41.63%,这次参加调查的人数仅占市区老年人总人数的5.042%,按调查比例推算,市区共有8.326万名老年人乐意接受助餐服务,这说明助餐点在我市存在较大的需求空间。老年人助餐点是由政府资助建设,以社区为主导,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膳食加工配制、外送、集中用餐等服务的场所(价格通常在5-15元:一顿中餐5-7元,一日三餐10-15

元)。目前,天宁街道斜桥巷社区、西新桥居家养老服务站以及天皇堂弄居家养老服务站等等已经有了为老人提供就餐的服务。但从全市来讲,老年人助餐点的数量还很少。从总体而言,还有很多老人不愿意选择到助餐点吃饭,究其原因,主要是87.91%的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和85.20%的人平时是自己做饭的,所以不需要由助餐点提供吃饭。

在愿意由助餐点提供吃饭的老年人中,因为省事方便的占62.04%,因为价廉物美的占15.20%,其它原因的占22.76%。在不愿意由助餐点提供吃饭的老年人中,因为不喜欢的占23.69%,因为口味不适的占21.36%,其它原因的占54.95%。

3.对老人日托所的调查

在这次被调查的对象中,33.26%的老年人听说或了解日托所,66.74%的人没听说或不了解,可见老年人对日托所也不熟悉。通过阅读问卷上有关日托所的介绍后,选择一定去日托所的有405人,占调查总数的4.02%,按调查比例推算,市区共有8033名老年人一定去日托所。此外,在被调查对象中,有5046人会考虑去日托所,这说明日托所在我市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日托所,即“老人之家”,像小孩入托那样,白天到日托所,晚上回家。老人在日托所可看书读报聊天,也可打牌弈棋,或开展其他有益的文体活动,还可以就餐,日托所的优点在于收费低于养老机构,对半自理的老年人可以提供护理。由于日托所对于半自理的老年人可以提供护理,所以对于10.26%的生活半自理人群应该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愿意进日托所的老年人中,有47.66%的人是因为年龄较大且无人照料,24.30%的人是因为要满足精神文化需求,22.80%的是因为身体欠佳,5.24%的是因为日托所收费低于养老机构。

4.志愿者服务

在我们这次的调查中发现,18.09%的老人愿意帮助日托所做些志愿者服务,48.71%表示偶尔可以做一点,26.03%不愿意做志愿者服务,7.17%未选择。在宁波市海曙区,有一支专门为独居困难老人提供服务的义工队伍,他们服务的内容和时间可以像银行存款一样进行储蓄,等到自己年老时又可以提取储蓄,享受服务。群众将其称之为“义工银行”。而我们的这次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市开展“义工银行”存在一定的群众基础。

(四)养老形式调查情况

1.居家养老是首选

调查显示,80.27%的人最愿意选择的养老形式是居家养老,11.56%选择机构养老,6.34%选择老人日托所,1.83%未选择(见图7)。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主要是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逐步向精神慰籍领域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主要是上门进行个案服务,同时发展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对老年人进行综合性的集中服务照料。居家养老服务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对破解日趋严峻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发展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

“居家养老”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市区已建有2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93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基本做到了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市、区两级财政共拨付养老服务补贴250万元。

2.选择养老机构的档次

在愿意到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中,选择500-800元/月和800-1200元/月底分别占58.30%、31.52%,仅有6.49%、3.69%的人分别选择1200-1500元/月和1500元/月以上(见图8),这与当前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水平普遍不高有很大的相关性。

(五)子女对老人精神赡养情况

1.大多数老人不感到孤独,九成以上子女愿意陪老人聊天

调查发现,80.97%的老年人不感到孤独,19.03%感到孤独的老年人更愿意找亲人或朋友聊天。90.91%老人的子女愿意陪其聊天、听其诉说,只有9.09%老人的子女不愿陪他们聊天。对“给钱给物让老人衣食无忧就是孝顺,您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这道题选择对、不完全对、不对的分别占15.01%、64.51%、20.48%。由此可见,我市的子女比较注重与父母的谈心,从精神上来关爱父母。

2.子女对老人的孝顺情况

在这次被调查的老年人中,57.66%的老年人认为子女很孝顺,39.88%的认为子女比较孝顺,认为不孝顺的仅占0.83%(见图9)。子女经常来看望的有82.68%,占大多数,偶尔来、生病时才来、节假日才来到分别占9.53%、0.66%、3.82%,只有0.35%的子女从不来看望老人。这个调查结果表明常州子女对老人的孝顺状况令人可喜。而子女不常来看望的有81.57%是因为子女工作忙,6.20%是因为子女在外地,0.88%是因为有矛盾冲突,11.35%是因为其他原因。而子女关心老人的主要方式是上门看望和打电话。

3.老年人与孙子女的关系

调查显示,在有孙子女的老年人中,有62.78%的老年人替子女照顾第三代,37.22%不照顾第三代,这说明我市的老年人对第三代很有爱心,所谓的“隔代亲”。而且调查还显示68.37%和29.51%的孙子女经常来或有时来看望老年人,2.12%不来看望,说明第三代也很关心老年人。

4.老年人活动场所和活动内容

小区休闲广场和公园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平时经常锻炼或参加其他娱乐活动的9791名老年人中,经常去小区休闲广场和公园的分别占38.62%、21.91%,老年人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看电视、与朋友聊天、读书看报、打牌搓麻将等,参加老年大学学习、外出旅游的居少数。

三、满足市区养老服务需求的对策建议

(一)关爱“空巢老人”,重视精神赡养

全社会都要来重视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家庭成员要负责,年轻人要多承担体力劳动,给足老人生活费用,抽空常回家看看,多给老人们精神慰藉。社会服务功能要强化,社区要为他们提供面对面、心贴心的服务,要扩大志愿者队伍,开展形式多样文体活动,使“空巢老人”空巢不空,独居不孤,欢乐常伴。

继续开展“牵挂你的人是我”龙城志愿者与空巢老人共度元宵佳节活动。市民政局和市老龄办连续两年组织了“牵挂你的人是我”龙城志愿者与空巢老人共度元宵佳节活动。这项活动给老人们送去了关怀和帮助。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好这项活动,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要扩大此项关爱活动的影响,让更多的人来关爱空巢老人。

抓好老年精神关爱示范点建设,推进全市老年精神关爱工作。积极探索老年心理研究,在做好老年人精神关爱工作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撰写有质量的调研报告。继续做好常州老年服务中心开展的老年心理咨询服务工作,积极为基层做好示范作用。扎实抓好全国老年精神关爱江苏示范基地常州示范点建设,总结推广钟楼区老年心理关爱示范点心理咨询室和社区心理咨询室试点的经验,努力推进全市老年精神关爱工作。

(二)提高养老金待遇

尽管我市已连续几次上调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待遇,但调查显示,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偏低,总体生活水平不高。加上近年物价上涨幅度较快,因此,要继续提高老年人的养老金待遇,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基础上,使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提高。

(三)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

要进一步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范围,真正建立面向所有老年人的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要逐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立监督机制,及时评估中介机构服务效能,确保服务落实到位;要对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制定上门服务制度、服务监督制度、服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等规章制度,确定生活服务标准、养老护理标准、服务效果评价标准等各项标准,规范服务项目和内容,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实行资格认证、持证上岗,逐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四)建立社区助餐点和老人日托所

政府要出资在老年人集中的社区设立老年人助餐点和日托所试点,并对助餐点和日托所的的性质、任务、要求、运行机制等都要有配套政策及相关规定,培训工作人员和招募志愿者,建立后招标按市场化来运作,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助餐点和日托所日常运作予以相应支持,并在试点运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满足高龄、独居、纯老家庭的老年群体一日三餐的需求以及生活照料的需求。

(五)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满足老年人入住需求

尽管调查显示,只有11.56%即1166名老年人最愿意选择到养老机构养老,但即使按照这个标准,市内养老机构床位也应达到2.31万张,而目前仅有1.28万张,尚有1.03万余张的缺口。因此,要落实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民间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以及外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规划建设不同档次的养老机构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入住需求。对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分类管理,明确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逐步改变目前较高收入人群大量占用公办养老机构资源的现象,在合适的时机,为中低收入老年人群发放养老服务专项补贴,使中低收入老年人能够住得起养老机构。

(六)大力扶持,多形式发展社区家政服务

出台相关政策,培育家政服务业,吸引家政服务的相关企业加盟,同时进一步扩大政府援助服务对象范围,完善送时服务机制和制度,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有偿、低偿和无偿的家政服务。

(七)加快各级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建设

加快市、区及基层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按照老年人口的分布和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活动需求,形成档次不同、面积不等、配套事宜的梯次排列格局。增加室内活动场所和室外活动设施,方便老年人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引导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融入社会,度过幸福的晚年。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物美价廉的旅游线路,开拓老年旅游市场,满足老年人出游需求。积极兴办老年大学、学校,发挥市和各区老年大学的示范带动作用,抓好街道(镇)和社区(村)老年学校建设工作,逐步完善老年教育4级办学网络,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满足老年人的求学需求。

第13篇:社会实践论文人口老龄化

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刘冰晶

(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11级园艺教育,

8#131,15055187572)

摘要:本文是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探索,以及对如何解决此问题提出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人口老龄化

60年代是中国人口急速增长的年代,其中1963年中国人口出生率高达43.37%,如此高的出生率导致这个年代的人们成为中国人口的主力军。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那批婴儿已渐渐步入中老年时期,不难想象,再过10年、2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如此庞大的地步。

在社区的实习工作更让我体会到老年人口的重要性,如何解决和安置好老年人,成为社区以及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样也是社会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概述

(一)中国现状

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老年人口规模巨大。

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4亿的规模。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

2、老龄化发展迅速。

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将长时期保持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

3、地区发展不平衡。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

4、城乡倒置显著。

目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

5、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

目前,老年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464万人,2049年将达到峰值,多出2645万人。21世纪下半叶,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基本稳定在1700万-1900万人。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中50%-70%都是8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高龄女性人口。

6、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10000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1000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三)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考验着政府规划养老的能力。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7623个,养老床位245万张,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

1.5%,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2%—3%的水平。

此外,养老除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之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未来养老的发展应该是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逐渐走向社会化,变家庭养老为社会养老,由政府承担是大趋势。尽管机构养老在中国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中处于补充地位,但其作用却是相当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农村城市化,人民群众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现有的养老设施总量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不仅如此,由于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建设滞后,中国现有养老服务队伍远远不能适应养老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目前(2009年),中国城市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的达到14.6%,农村已经超过20%,这部分老人需要专业的护理和照顾,按照老年人与护理员比例3:1推算,全国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

但现在的情况是,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不过2万多人,不仅与中国几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差甚远,而且由于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养老机构、床位和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养老服务的瓶颈问题。

二、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结论与意见

1.21世纪中国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是20世纪50到60年代高生育、低死亡的必然后果,与世界人口发展趋势一致。

2.计划生育这一基该国策从20世纪70年代起实施至今,使中国少生3亿多人,降低了21世纪中期老龄人口的数量,从而减轻了社会抚养老人的负担。

3.成功的计划生育工作使中国的劳动力总量直到老龄化严重的21世纪30年代前后,仍可保持在总人口50%以上,在21世纪20年代前劳动力总量最丰富时甚至可达总人口的65%,目前仍有1.5亿以上的富余劳动力。因此,今后数十年内都是中国劳动力充沛的黄金发展时期。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不会发生经济发达国家劳动力缺乏的问题。

4.人口多、土地少、资源相对缺乏仍将是中国长期存在的基该国情。尽管日本人均耕地只有7分,但劳均耕地却有13亩,远远高于中国。因此,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扶养老人的各种需求,才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5.中国经济发展正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未来扶养老人的社会能力的提高,应从培养高素质人口着力,采取各种措施使中国从人口数量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为此,中国应采取稳定低生育水平,培养高素质人口,完善经济、社会制度,提高服务、保障能力,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政策,统筹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发展。

6.中国各个地区人口差别巨大。上海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生率已低于死亡率,从1993年起即进入人口自然负增长阶段,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达到世界最长寿国家的水平,个别区早在10多年前老人比例已接近1/4。同时,也有少数省份人口仍然十分年轻,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达到人口零增长。鉴于这种情况,中国在人口及其相关的政策上不宜一刀切,应当采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

7.中国的家庭结构正在发生迅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影响将反映在社会结构及功能、人际关系及代际关系、家庭内经济流动、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这些变化也会对老龄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政府应当相应地在社区建设、养老保障、医疗体制、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适当的安排。

8.老年人不仅需要社会的扶养,同时也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中国许多老人年老志不衰,仍然在各个领域继续作贡献。老人的知识、经验、威望、品德、能力等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提倡“老有所为”是中国特有的老龄工作方针之一,充分体现了对老年人的重视、尊重,仍应继续作为中国老龄工作的重要方针。

9.近年来,健康老龄化的观念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提出,将健康老龄化作为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健康老龄化是指个人在进入老年期时在躯体、心理、智力、社会、经济五个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状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中若有较大的比例属于健康老龄化,老年人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老龄

化的负面影响得到制约或缓解,则其老龄化过程或现象就可算是健康的老龄化,或成功的老龄化。为实现健康老龄化需要社会各方面协调一致的努力,也需要老年人的积极参与。中国在这方面应当大有作为,努力为世界提供范例。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本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但是老龄化问题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处理的好,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处理不好,则可能成为制约因素。

三、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措施建议

(一)国家老龄工作宏观政策措施建议

1) 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长期规划

2) 提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

3) 明确国家老龄工作的方向

4) 将老龄工作落实到各地的发展计划中

5) 逐步实施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

6) 改善居家养老环境

7) 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

8) 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

9) 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10) 积极发展老龄产业

11) 适度调整市场机制以带动老龄产业发展

12) 以老龄产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13) 努力降低为老服务产业发展成本

(二)加快完善老年法律法规体系

1) 加大有关老年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

2) 加快完善老年立法步伐

3) 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

4) 进一步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

5) 加强党中央对老龄工作的领导

6) 健全政府的老龄事务管理机构

7) 扩大老龄工作社会化服务队伍

(三)战略对策

1) 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

2) 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

3) 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

4)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

四、社区工作仍是重中之重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中国目前的独生子女数目越来越多,赡

养老人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于是,社区成为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社区养老也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

首先,社区服务对养老保障有着重要的经济补给作用。虽然我国经过十几年在社会养老保险事业上的努力,使退休职工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得到了一定的保’正。但是,养老金的社会需求和供给的矛盾仍然是我圜养老保障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仅1998年全国养老保障基金收不抵支即达 70亿元以上。这就意味着,社会上不仅有一批老年人不能按时足额地领到养老金,即便是领到养老金的人,从这里得到的经济保障水平也是有限的。当政府与企业还不能为退休人员提供更高的退休待遇时,社区服务便充当了弥补这种不足的角色。社区可以通过发展社区经济,走福利服务与经营服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道路,大量吸收、安置有劳动能力的退休人员,使他们在为社区创造效益的同时,自己也获得必要的劳动补偿,从而改善和优化他们的退休生活。虽然目前用这种方式为老年人解决的经济问题是有限的,但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其发展的潜力不可估量

其次,社区服务对于退休老人的日常生活有保障作用。现代中由于流动加快,不少老人的子女身处异地他乡,所以离退休后老人只能自己单独居住。这样,他们的日常生活必然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区。即便是和子女一起居住,由于子女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他们能为父母日常生活提供的照顾也常常是不全面的,老人的日常生活保障依然离不开社区服务这一有益的、必要的补充。据上文提到的那次社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当问及老人是否可以享受到来自街区组织和领导等方面的日常生活照顾时,回答“是”的占到41.9%。其享受到的具体照顾依次是“作伴聊天”占70.8%;“逢.7%;“其他”占5.5%。当进一步问及老人是否想利用街道和居委会为老年人设立的服务项目年过节看望”占37.5%;“看病买”占25%;“帮助买东西”占23.1%;“病后护理”占11%;“帮助做饭”占3时,回答“想利用”的占42.4%;回答“不知道”的占13.5%。这些情况表明,由社区组织和机构提供的社会照顾资源已经开始被老年人接受,并逐步开始在养老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

再次,社区服务对离退休人员在精神生活方面也有重要的保障作用。老年人退出劳动岗位,从自己原来熟悉的生活方式中疏离出来,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疏远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和被抛弃感。再加上退休后老人在家里的时间较多,子女由于忙于工作,难以有充足的时间陪伴老人,这就更容易使老人产生孤独感和被冷落感。另外,由于“代沟”的存在以及年龄的原因在一些老人身上引发的健康问题,都易造成老人的精神苦闷。而社区服务则能够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前述老人们对社区照顾资源中“聊天解愁”的利用看,老人们在精神需要满足方面对社区的依赖是非常明显的。

最后,社区服务在解决各类与老年人生活有关的问题上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退休后的老年生活作为生命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常常面临着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多、

也更棘手的问题,如老年人基本权益保障问题、医疗护理问题、老年婚姻问题以及由住房改革带来的住房调换和住房困难问题,当然还有临终关怀问题等。所有这些老年人问题往往是政府鞭长莫及、单位无能为力的,家庭也因种种原因不能解决的。而社区服务在处置这些问题上则能发挥独特的优势。如社区的咨询服务、社区医疗服务、社区的信息协调服务和婚姻介绍服务、精神安慰服务等,都对老年人幸福安康地安度余生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社区服务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运行载体,在养老得保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重大的责任。

参考资料:

中国网 china.com.cn 2008-05-04 发表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的7大特征》 朱尧耿 王欢:《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第14篇:人口老龄化挑战中国

人口老龄化挑战中国

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特征已经非常明显,其发展呈现这样五个基本特征:一,老龄化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二,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三,人口未富先衰,对经济压力很大,而且这种压力将持续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四,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匀;五,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至2010年年底,中国大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3亿;一个紧迫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将至少伴随中国一百年。养老制度、奉老传统、多老现状,中国如何直面未富先老的窘境?人口问题专家杜鹏清晰把脉人口国情,将这些现实问题的严重性及其理性思考,清楚地讲给了我们。

最近,我们就正在面临50年代出生的人陆续进入60岁的老龄阶段的高峰期,这是因为,50年代是我国人口出生的第一个高峰期。随后,这种性质的高峰期就将不断周期性出现。由于我国人民生存质量的日益改善,人口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东部沿海城市人口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了80岁。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必然会更加严重。在这样的人口日益呈现老龄化的社会状况之下,我们所面对的挑战至少要有这样一些主要方面: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现在的老年人,尤其是农村中的老年人,没有养老的社会保障,完全要借助家庭的力量进行养老,而日益严重的养老负担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这样势必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劳动人口中的年龄严重失衡,长期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优势将逐渐消失,企业和社会、职场中的年轻人,都将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社会的突出压力。大量的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们中的许多人身体很好、精力充沛、经验丰富,如何使他们老有所为?既能为社会奉献其聪明才智,又能使自己的晚年生活多姿多彩、更加丰富充实,这也是个非常实际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面对。

看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那场对马寅初先生“新人口论”的错误围剿,所造成的中国人口突飞猛进的后患,现在已经开始毫不留情地惩罚我们了,而且这种惩罚将残酷地延续至少100年。抱怨、后悔都没有用,惟一有用的就是理性面对。况且,这是现代社会、现代文明都会遇到的一种必然现实,比如西方世界遭遇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比我们要早很多。他们的许多做法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啊。只是,我们的人口基数更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别过于悬殊,这一挑战对于今天、今后的中国而言,就显得更加严峻罢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之所以要格外重视,并非因为它是国家、民族的发展大事,更是与我们每个家庭、每个国人都紧密相关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50后的一代,非常现实的问题至少就有这么三个:其一,我们的父辈都已经过了古稀之年,许多已经跨越了80岁的门槛,属于高寿的阶段了,在为父母的高寿高兴之余,必须面对的就是对老人抚养问题的日益突出,至少有关这方面的准备会考虑、准备得更多些。其二,我们这些人中,也将陆续进入退出一线工作岗位的年龄,步入无奈的老年阶段,这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这是人生的又一个重大转折,在精神、物质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认真的准备才行,而据我的观察,我的这些同龄人们大都缺乏这方面的准备。其三,我们这代人的子女正在陆续进入职场、开始各自的婚姻家庭生活了,他们在独自面对各种职业和家庭、社会各项挑战的同时,还必须面对非常现实的照料多位老人的生活现实。尽管对于多数家庭而言,经济上的压力也许不是最突出的,而精力的牵扯、感情的分散,都将非常现实地摆在这些80后一代年轻人的面前。必须承认,这也是个非常重大的挑战,以致我们这一代人都不曾遇到过,而这些下一代能否承担得起,恐怕至少是个未知数吧。

也许有人会五十这些问题的存在,古人都说:难得糊涂啊。没必要啥事都想得那么清楚,车到山前必有路嘛。但愿等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的同龄人们都能坦然处理好别离职场岗位后的那种内心失落,我们的儿女们也能够担起父辈都不曾担当过的那份重担。其实,这种情况一定是一种必然,人类社会就是这么在不断地解决各种新问题的过程中持续进步的嘛。但如果我们能够事前进行各种必要的充分准备的话,那么,这种进步的过程就会更加从容不迫,更加井然有序呀。

我们该如何面对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老龄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12月,国家计委、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1994-2000年)》;1999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2000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从新世纪开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实际,制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年)》,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与医疗保障得到改善,老年福利、文化、教育、体育事业有了较快发展,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重视,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老年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老龄组织健康发展,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正在健全和加强。

但是,我国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设施、产品、服务短缺,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老龄事业发展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

目前已步入老龄阶段的人群,都是在60年代以前参加工作的,他们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事业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财富。但他们长期以来在收入低、劳动报酬没有全部到位、生活质量差的情况下,过度透支,提早退休。一些效益差、濒临破产的企业,不能享受足额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障,相当一部分退休人员生活窘迫,农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会保障。因此,无论从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一亿多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困难问题必须加以关注,真正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在城镇,要加快建立统

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面实行基本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依法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鼓励发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随着经济发展和职工工资水平的提高,合理增加基本养老金,使离退休人员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作好准备。

在农村,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赡养和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农民养老以家庭赡养为主,倡导赡养人之间签订\"家庭赡养协议\";鼓励低龄健康老人提高自养能力;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的老人继续完善以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为内容的\"五保\"供养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对老年人的集体福利制度;根据情况逐步建立独生子女户和两女户的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制度;注意探索和解决城镇化过程中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按照政府救济和社会互助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老人救

助体系,对特殊困难的老人实行临时性救助。

在医疗保健上,要完善和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按照规定,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健康保障办法;逐步探索和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改善特困老年人的医疗条件。

充分利用城市现有卫生资源,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服务,逐步把老年人的基本健康问题大部分解决在社区;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改善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条件;在老年人中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增强自我保健能力;为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创造条件,为高龄老人和残疾老人就医享受优先服务。

国家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增加对养老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新建和改、扩建的办法,办好示范性的养老设施,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以社区为基础、不同档次的养老服务设施,注意以需求为导向发展护理型养老设施。

城市要有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老年护理院;街道要有与老年人需求相适应的养老院或托老所,充分利用城市基层医疗机构的现有资源开展养老服务,逐步形成养老设施网络;社区要发展老年照料服务,优化老年人居家养老的社会和社区环境。

乡(镇)敬老院要进一步加强设施建设,服务范围扩大到周边地区的老年人,逐步满足各类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同时建立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制度,服务人员培训率达到60-80%,经过考核,持证上岗;重视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社区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积极鼓励在校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为老服务,形成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为老服务队伍。

精神文化生活上,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体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作用,办好老年文化专题节目;文学、影视、戏剧界要积极创作老年人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新闻出版部门要重视办好老年报刊,出版面向老年人的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大力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社区文体活动,对各类专业性老年群众文体组织给予支持和引导,有计划地组织老年文艺汇演、书画展览等活动。

建立老年教育网络,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教育活动,帮助老年人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发展,根据社会需要和自愿量力的原则,创造条件,积极发挥老年人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在城镇,要重视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导老年人从事教育、科研、咨询以及维护社会治安、社区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在农村,鼓励健康老人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业,支持老年人自助互助,充分发挥老年人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最后,应根据实际情况,抓紧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细则以及有关老年人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地方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处理和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老年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组织网络,基层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机构要设立老年人合法权益维护岗,社区要设立法律服务网点,保证老年人能够就地、就近、及时得到有效的法律服务。对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老年人,按有关规定提供法律援助,给予缓交、减交或免交的优待,帮助老年人学法、懂法、

守法,提高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加强法律监督。各级老龄工作机构要履行职责,督促和协调各部门依法行政,积极配合和协助司法行政部门,做好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工作。有关部门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贯彻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

总而言之,面对社会老龄化,国家、政府、社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15篇:沈阳市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沈阳市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沈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查

前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在于中国人口的数量控制上,因为快速增长的人口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这些原因,中国长期以来的人口政策都是偏重于数量控制的,然而,近些年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发生着强烈的改变,中国正逐渐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了解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现状,为解决现阶段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一些建议和对策。在2013年10月28日到29日对沈阳的一部分社区进行了走访,对城市居民的的家庭收入和支出、老人的养老和社会保障情况、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此次的调查对象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

二.调查内容

(1)老年人性别和年龄结构

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6.7%,女性占53.3%,女性老年人略多于男性老年人。 按照年龄结构分组,60-64岁老年人占全部老年人的比例为33.6%, 65-69岁占22.2%,70-74岁占22.3%,75-79岁占10.3%,80岁及以上占11.6%。

(2)老年人口的教育程度

从受教育程度上看,城市没上过学的老年人占15.1%,小学占37.8%,初中占20.3%,高中(中专)占17.8%,大专以上占8.8%;

(3)老年人家庭户结构

城市老年人独立居住的比例占47.7%,其中独居户占9.3%,夫妻户占42.4%。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52.3%

(4)老年人居住意愿

城市老年人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的为27.2%,无所谓31.0%,不愿意的为38.4%。城市地区老年人中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18.5%,

(5)生活自理能力

城市老年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占75.4%,能部分自理的占20.6%,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占4.0%。城市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为9.9%, 79岁以下的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占6.7%,而80岁以上则为33.1%

三.问题和建议

1.人口老龄化产生的问题

(1) 医疗保障资金需求压力急速膨胀 :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源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对象。医疗保障制度可持续运行的前提是医疗保障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发展,事关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公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关系民生和国民健康素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老年人口总量的迅速增加,这将导致医疗保障资金的需求迅速膨胀。

(2) 养老金需求压力直线攀升 :充足稳定的养老金供给是养老保障制度的核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攸关社会安全和社会和谐。我国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老年人口规模的迅速膨胀和出生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导致抚养结构的根本性转变,造成养老金缴费者急剧减少和领取者大幅增多,养老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3) 长期照料服务需求压力业已凸显 :长期照料服务不同于一般性的为老社会服务,专业性较强,涉及到医疗、康复、护理、心理、临终关怀以及管理等多学科内容。如此庞大人群的长期照料服务需求,仅靠家庭是解决不了的,政府也不可能包办,出路在于大力发展长期照料服务机构,加强专业服务队伍建设,积极兴办相关服务设施,尽快建立长期照料服务制度,特别是长期照料保险制度。应该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是,这些工作的基础有的非常薄弱,有的还是一片空白,我们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

2.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

(1)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 :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提高家庭养老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口的生活问题。其次,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一个公平与效率兼 顾、基金来源多渠道、城乡有别、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社会体系。最后,要鼓励私人养老机构的

建立,并形成利益导向机制,充分发挥 市场的作用。

(2)发展社区医疗服务 :要解决老年人普遍反映的看小病问题,必须在城镇或者农村,建立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医院门诊和社区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可以用最少的资源,以最灵活的方 式,向一定区域内的最大多数人群,提供最基本的卫生服务。将社区医疗服务与居家养老相结合,并通过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招募文化素质较高的社区医疗服务人 员。建立高龄老年人健康档案,定期组织医护人员为本地高龄老年人开展巡诊、送医、送药上门服务。

(3) 扩展高龄、低保老人生活补贴 按政府分级负责、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省、市(州)和县(区、市)分别对高龄老年人发放高龄生活补贴,建议对高龄老人补贴的起点年龄由90岁 降到80岁,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进一步降低,扩大老年人口补贴的覆盖面;逐步实现老人免费乘公交,免费游览公园;将城乡符合低保条件的老年人全 部纳入低保范围。此外,对低保老人,建立城乡生活无保障老年人救助长效机制,将城乡符合低保条件的“三无”和“五保”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4)关注老年人心理需求 :老年人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付出了青春和活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旦离开工作岗位可能会情绪低落,如果得不到尊重,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不愿出门,长期下 去,则会引起抑郁和消沉,为疾病埋下祸根。各事业单位、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各社区(村)委员会,都要积极开展为老年人排忧解难办实事活动,促进尊老、爱老、敬老风气的形成。要关心老年人生活和心理需求,逢年过节要组织人员慰问、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慰藉。

四.总结

老龄社会不仅是人口类型转变的标志,也是社会、经济、科技、医疗卫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老年问题既是家庭问题更是目前的社会问题。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自己的老年。除了物质上的关照外,老年人更需要的是感情上的关注。我们应该都来关心、爱护他们。社会对年轻人的道德培养和尊老教育方面还得重视,社会应该从各个方面来关爱老年人,理解老年人,重视老年人,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幸福愉快的晚年!

第16篇:我国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我国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是宝贵的一手资料,从中揭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根据国际通行的判断标准,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从我国第六次普查数据可以看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占8.87%,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更确切地说,我国早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老龄化加剧。

三、老龄化社会的形成原因:

目前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主要是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出生率的下降引起的。

四、老龄化社会的应对方法:

1、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农村的医疗和养老体系,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仍旧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并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过渡到以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

2、建立和健全关于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和法规是我国司法部门将要面对的问题。另外,我们也应该加强社会道德宣传,重拾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全社会共同关爱老年人。

3、重视“银发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4、注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在医疗保障中,不仅要有身体保障,还应有精神保障。

5、充分利用老年人多样的人生历练、丰富的社会经验、积极平和的心态,让一部分有能力、也愿意为社会发挥余热的老年人,在社区建设、文化交流方面占据一席之地。

第17篇: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本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但是老龄化问题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处理的好,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处理不好,则可能成为制约因素。根据我国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结合老龄工作的实际,特提出21世纪前十五年的国家老龄工作宏观政策措施建议。

1、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规划。我们提出健康老龄化战略内涵,主要包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内容,这是对中国老龄工作的综合概括,是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好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体思路。具体建议是:第

一、提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强调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严峻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紧迫性,以及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性,提高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思想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

第二、明确国家老龄工作的方向。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家“十五” 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结合经济发展进程和城乡不同情况,精心设计和构筑我国老龄的工作体系,明确提出目标要求、工作重点、投入力度、检查标准。第

三、落实到各地的发展计划中。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把本地区老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根据国家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采取分工负责和齐抓共管方式,对老龄工作有管理、有服务、有措施、有检查。

2、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具体建议是:

第一、居家养老环境。为了使老年人起居方便,住宅设计要充分考虑方便老年人和满足老少户可分可合的需求,公共设施要安排方便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使得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

第二、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在城镇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合理规划社区蓝图,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购物、清扫、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第三、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对政府设立的敬老院等养老、安老机构和设施,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公共福利机构抚养的老人情况,政府要继续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设施条件,逐步提高居养水平。鼓励和扶持社会民办公共养老设施,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福利性公共养老设施,形成对家庭养护困难老人的救助保障体系。

第四、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要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城镇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相对独立的养老金经办机构,负责养老金的征收、给付、营运和管理,用发国债形式探索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保证全额按期予以支付。农村要逐步推行自我储蓄和家庭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并积极推进城乡养老、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逐步建立起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3、积极发展老龄产业。老龄产业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而形成的产业,既包括生产性产业,也包括服务性产业,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

重要手段。发展老龄产业,一是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以满足老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为目的;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经济规律办事,三是要保证养老费用的合理使用,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具体建议是:

第一、市场机制带动老龄产业发展。国家要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围绕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一些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开发生产适用对路的各种老年用品,鼓励和引导老年产品市场的发展。经济管理部门应运用市场机制,制定一些必要的优惠政策,扶持具有福利性质的为老服务产业发展。

第二、以老龄产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城乡养老社会化服务要逐步走产业化发展路子,在财政给予必要资助的同时,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启动老龄产业机制来兴办社会福利设施,实行谁投资谁管理,依法进行经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三、努力降低为老服务产业发展成本。要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发展老龄产业,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发展老龄产业的资金,努力提高资金利用率。充分利用金融杠杆作用,在税费征收政策上,考虑扶持为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4、加快完善老年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略,依法治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应是下个世纪老龄工作重要内容。具体建议是:

第一、加大有关老年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法律部门要坚决制裁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依法合理调整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老年人之间的关系,加强民事调解工作,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

第二、加快完善老年立法步伐。在2005年左右时间,国家要尽快出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老年人福利等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使老年人的生活获得切实保障;在2010年左右时间,制定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法、新的老龄事业发展纲要等大部分老年法律法规,形成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基本法的老年法律体系。

第三、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加大宣传普及老年法的力度,将老年人法规列入国家普法教育计划,加强执法检查监督,积极开展老年人的守法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表彰敬老养老先进典型,依法惩处残害和虐待老人行为,营造出健康老龄化的良好社会环境。

5、进一步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老龄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老龄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具体建议是:

第一、加强党中央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在2000年前,以党中央名义发布公开信或文件,要求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和广大党团员从战略高度和政治高度做好老龄工作。将老龄工作纳入到每年三月全国人代会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内容,及时对我国老龄工作进行重大部署。

第二、健全政府的老龄事务管理机构。国家应尽快成立高层次的老龄事务议事协调机构,通盘制定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将中国老龄协会改组为国务院直属的老龄事务管理局,作为国家老龄事务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授权行使必要的行政职能,理顺老龄工作管理系统的体制,充实老龄专职工作人员,加强对老年人工作的管理、教育和服务。

第三、扩大老龄工作社会化服务队伍。安排部分下岗职工和社会各方面的志愿力量,承担起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有关工作,发动居委会、村委会组织低龄老

年人开展自助服务。在一些大学对老龄专业管理人才进行培养,加强老龄科研机构建设,组合各方面专家学者,深入开展老龄问题的科学研究。健全立法监督管理机构,加强老龄事务的立法工作和法律监督,推动老龄事业步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满意不`??

第18篇:人口老龄化与高尔夫

我们都会变老你会最怕什么

当前《老有所依》电视剧的热播,引起社会对养老问题的关注,折射出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题,比如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带给医疗保障体系负担,赡养迅速老龄化的庞大人口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大量退休人员对社会福利事业的压力等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00年的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本数据来源CCTV.com)

中国人口的迅速老龄化可能会在今后几十年里让中国以劳动力低廉着称的竞争优势丧失殆尽,并且窒息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随着劳动力人口的减少以及赡养老人压力的增加,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出现重大的进展,经济将受到严重影响。

面对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社会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概念,希望可以缓解老龄化问题。

所谓健康老龄化是指个人在进入老年期时在躯体、心理、智力、社会、经济五个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状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中若有较大的比例属于健康老龄化,老年人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得到制约或缓解,则其老龄化过程或现象就可算是健康的老龄化,或成功的老龄化。

为实现健康老龄化,需要通过社会各方面协调一致的努力,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当然这也需要老年人自身的积极参与,在健康、心理、智力上进行全面的锻炼和修炼,积极的参加体育活动或文娱活动,来保持健康心理和身体状况。

那什么样活动最适合老年人也最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呢?

具有轻松的娱乐性和高雅的休闲性,需要完美的技术与稳定的心理相结合,这便是高尔夫运动的无穷魅力。由于它运动创伤少,因此是一项非常适合中老年人健身活动的运动。

但是,由于场外高尔夫的局限性,需要老年人在打球前一天要了解打球当天的天气情况,,夏天要做好防暑、降温、防晒、防雨、补充水分、能量等工作,在天气炎热时打球还的最好是在早晨或下午天气凉爽时进行,同时还要根据自己当天的身体情况量力而行。冬天或春秋天打球时也要根据当天的天气情况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也得最好在下午进行。另外还有高尔夫球场地一般都远离市区,非常不方便。

新发展起来模拟高尔夫将占地上千亩的室外高尔夫浓缩到一个小空间,用真实的高尔夫球、真实的高尔夫球杆、真实的击球动作解决了场外高尔夫球的局限性。

长期玩模拟高尔夫,有利于改善和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改善人的身体形态,可以突出发展平衡感、节奏感和协调能力,改善心脑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改善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对中老年人来说能够增加钙的吸收,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高尔夫运动在改善人们心理方面也很有帮助,培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增进人际交往能力,使人的心态更平和,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对意志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其中一种GOPAR联网模拟高尔夫不仅青少年喜欢,而且许多中老年人也非常喜欢,乐动天下的GOPAR将社会的一大批爱好高尔夫的中老年人通过在线联网的形式联系起来,使许多老年人既锻炼了身体又拓展了社交范围,还可以和儿子或孙子一起快乐地运动。

不管您是不是高尔夫球爱好者,从模拟高尔夫开始自己的健康运动吧!

如果您不想让您的爸妈在家孤单无聊地待着,那就送他们二老一副模拟高尔夫吧! 如果您正在为老年活动中心活动室的项目而发愁,模拟高尔夫是您的不二选择!

很多人都是把父母生病当成苦难的开始,父母身体健康的时候他想不到养老的问题,趁父母正健康,和他们一些在快乐中体育锻炼吧。愿天下所有的中老年人都能快乐的运动,和家庭在一起健康地安享晚年。

第19篇: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人口年铃结构老化现象。这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是必然现象,但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其他国家比起来其挑战是十分严峻的。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就日新月异的发展着,以很快的速度赶超着西方国家的生活水平.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精神物质得到进一步保障,人口平均寿命逐渐向后延迟.人口老龄化问题必然出现,相继的问题随之出现。老年人问题不再仅仅是家庭问题,更是我国目前必须正视和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正确认识老年人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好这一问题,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至关重要的一环。本论文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进行思考,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影响以及中国养老的对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现状; 养老; 对策

一、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一)定义

人口老龄化就是老年人口占在总人口比重增加的过程。其划分的方法可分为:①按60岁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12%比例划分;②按65岁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7%的比例划分;③用综合指标确定老年型人口,确定进入老龄化的方法。若0-14岁人口不到总人口的30%,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老少比为30%以上,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这样的人口便属老年型人口了,便是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年龄达到老龄,而不是指单一群体或个人年齢。国际上把老龄化起点规定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其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以上时,人口年龄类型为老年型。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不足、地区经济文化差异大等。老龄化速度大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用了几十年直至上百年,而我国只用了近20年时间。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岁以上老龄人口的比重从7%升到14%所经历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瑞典85年,美国68年,英国45年,日本26年,而我国大约只要27年。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老龄化的发展速度上是有很大的差异性。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人口己经开始老龄化,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还相对年轻。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总的格局是城市地区快于农村地区,汉族地区快于少数民族地区,东部地区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到1998年底,已经有近一半的省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或基本接近10%,率先成为中国首批老年型省区。从中国人口老化的地区差异上看,中国人口目前自东向西开始老化,而且速度将越来越快,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灰色浪潮”就将席卷全国。

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200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为8811万,是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数字相当于老龄人口位于世界第二的印度的2倍,第三的美国的2.5倍左右,比西欧各国老龄人口的总和还多。预计到202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达到2.65亿,约占总人口的16%,接近经合组织国家1990年18.6%的水平,高于2020年时的周边国家孟加拉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泰国、越南。

21世纪中国人口将进一步老化,老年人口的增加和生产人口的减少,必定会对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中国养老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

(一)计划生育政策是人口老龄化的催化剂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我认为其主要原因便是国家多年实行的计划生育。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必须的,但是多年严格执行,致使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是独生子女。这就出现了六老一小的现象,即一个小孩,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再者,现在提倡晚婚晚育的政策,年轻人一般都会先以事业为重,等到有一定成绩了才会想着成家立业,这样的话在很大的程度上加重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而且这样的现象会循环式的出现,老龄化的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所以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人口老龄化的催化剂。

1970年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出生率快速下降,幼龄人相对较少,这就使

的我国在解放初期出生的人所占的比例较大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直接作用是减少新出生人口、抑制人口高增长,实现零增长,即人口规模平衡。但另一方面必然加速人口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青壮年劳动力短缺、人类再生产能力弱化和人口高龄化等。虽然目前我国计生政策也在进行一些微调,比如双方独生子女家庭可生二胎,农村首胎女孩可生二胎等,但总体来说我国的计生政策依旧是一种改良的单胎制,而这种政策却使得生育率永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人口从高出生、高死亡向低出生、低死亡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一定会引起人口老龄化。

1.死亡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死亡率将改变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死亡率下降会对人口年龄结构存在两种不同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在死亡率下降的初期,首先使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存活率上升,这相当于出生人数增加,人口年龄结构出现年轻化。另一方面是当死亡率继续下降时,老年人口的死亡率下降,寿命增长,使老年人口的数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相应增加,必然导致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因此,死亡率的下降,可使人口年轻化,也可使人口老龄化。在死亡率下降初期会使人口年轻化,但当死亡率降低到较低水平时,进一步的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作用将超过其使人口年轻化的作用。

2.生育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生育率下降对人口年龄结构的作用大大超过死亡率下降对年龄结构的影响作用。因为生育率下降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基本因素。当生育下降,出生人口逐渐减少,年轻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致使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逐年增加,必然会发生人口老龄化现象。

生育率的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在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中,死亡率的下降既可使人口年轻化,也可使人口老龄化,但是生育率的下降总是使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死亡率下降在初期使人口年轻化,但当死亡率低到较低水平时,进一步的下降会使人口老龄化。因此出生率下降与死亡率下降对人口年龄结构的作用方向并不总是一致的,当死亡率下降处于初期时,两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会因部分相互抵消而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进度。当死亡率下降处于后期时,由于两者作用方向一致,因而形成一种巨大的合力共同推动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三)其他因素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和医疗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人均寿命也在不断地延长,死亡率也在不断下降。人均寿命的延长使得老龄人口呈增加趋势,而同时我国新生人口又是逐年递减的,所以使得老龄人口比例在不断增加。

政治因素的影响。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可以大大降低妇女生育水平。出生人数相对减少,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文化因素的影响。人口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生育率水平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一般来说,人口文化素质越高,生育水平越低,反之,人口文化素质越低,生育水平越高。

经济发展水平也对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因为死亡率的下降、人口寿命的提高都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例关系,生育水平的变化同样也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

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会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同时使经济遭到损失,生活水平下降,甚至发生饥荒,引起人口迁移和妇女生育率下降,这对人口老龄化有一定的影响。

三、中国养老对策

进入老年型社会这样一个事实提醒着我们和我们的社会,老龄问题将是21世纪最严峻的问题,如何为老人创造一个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环境,将是国家和政府所面临的挑战。

(一)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的影响

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劳动人口的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从而使积累基金的比重减少。人口老龄化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量增加,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人口老龄化使家庭消费负担加重,家庭人均收入水平降低。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家庭中老年人口增加,年轻人口减少,或者家庭中只有老年人而没有年轻人。老年人身体状况不佳,部分老年人无退休金,使家庭在老年人生活及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大大增加,导致家庭消费负担加重,家庭人均收入水平降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对医疗设备及其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对保健药品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国家

每年需要为老年人支付比成年人和青少年高得多的医疗费用。

(二)我国养老对策

1.尽早建立和健全养老保障体系

社会养老保障是国家依法对老年人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它包括老年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这三者构成完整的老年社会保障,老年社会保险是它的核心。建立完善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参保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提供适当水平的基本生活保障。是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改善居民对改革的心理预期,增加即期消费。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制;农村逐步建立以个人储蓄积累养老保险为主,国家集体给以必要支持的社会保险和家庭保障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等;城镇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统

一、规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制度创新,需要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对待,以保障老年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利。

2.建立老年医疗健康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

要建立全覆盖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与总人口相比,现阶段的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因此,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满足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使老年人及其家庭不致因为疾病导致个人及家庭经济危机。另一方面,要注意面向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在农村要探索多种形式的健康保障,逐步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要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疾病和伤残并不是老年期的必然产物,通过努力完全可以把它们压缩到生命最后的较短时期内,这是老年人及其家庭乃至社会的期望。在促进老龄人的全面健康对策中,要在逐步妥善解决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强调并重视老年人的文化素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使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体育等事业有一定的发展,为广大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条件。

3.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

中国目前还处于由家庭养老保障向社会养老保障过渡的阶段,特别是在农村,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现传统的家庭养老逐步向社会养老的部分转变是一种必然趋势。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传统和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来说,要保证老年人安度晚

年,不论现在还是将来,走家庭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道路,是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正确选择。我们这里所说的居家养老不是与“家庭养老”、“机构养老”、“老年公寓”、“社会化养老服务”等并列的具体养老形式,而是一种养老模式的总称,即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道路,积极创造形成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逐步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家庭保障安全网、社会养老服务安全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网。

4.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开拓老年消费市场

发展老龄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为经营者获利,为此,政府从多方面创造条件支持老龄产业发展,包括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考虑到当前老年人口总体收入水平较低,对老年人生活服务市场政策中采取低税或免税优惠政策,使从事此类市场的经营者能有适当营利和拓展产业的能力。可见,经营老年产业,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四、结束语

总之,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中国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正确对待老龄化现象,在计划生育政策不能改变的前提下,必须集中力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压力;与此同时,要转变观念,建立、健全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养老机制,充分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解决养老问题的同时发挥老年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申斯迎:《人口社会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174页。 [2].刘少杰、李荣德、林兵:《社会发展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225页。

[3].高文新、崔凤、吕淑文:《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136页。

[4].李云福:《老龄化趋势对吉林省养老保险的影响及对策》、《劳动保障世界》、2003年、第5期、40页。

第20篇: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案例: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规划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目前,我国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 自1999年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规划称,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养老床位达314.9万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已建成含日间照料功能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2万个,留宿照料床位1.2万张,日间照料床位4.7万张。以保障三无、五保、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人为重点,借助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但是,规划指出,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布局不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资规模有限;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发展缺乏后劲;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规范、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等。

在面对挑战的同时,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多,公共财政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以及人民群众自我保障能力的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具备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问题:(1)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成因是什么?

(2)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哪些问题?

(3)为什么我国的社会保障不能应对突如其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4)从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上,怎么应对未来了人哭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范文
《人口老龄化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