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申论归纳概括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07 12:00:36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申论:归纳概括

申论:归纳概括答题“三步曲”

一、通览全文,确定中心。

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对于正确概括材料至关重要。如果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应试者在第一遍泛读就能确定申论给定材料反映的中心内容,那么对于概括材料主要内容、主要问题的传统题型和诸如名词解释、情况综述等创新题型都是大有裨益的,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

二、精读材料,分类归纳。

在第二遍精读材料时,可先概括总结出各自然段或各部分材料的主要意思,然后按照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对概括出的各主要意思进行整合。

三、合情合景,落笔成文。

在做归纳概括时,如果题目设定了角色和身份,应试者就要按照虚拟角色的口吻来说话。如题目没有身份限制,则以应试者的身份进行概括总结。在具体概述时要注意语气的连贯和题目限定文体的特点,并注意字数要求。

推荐第2篇:申论题型概括分析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申论题型概括分析

在大学生村官考试中,申论的题型分类关系到申论的答题的方法和内容,它是命题人思维逻辑的重要体现,切实关系到我们如何作答好一份申论试卷。村官考试申论题目的分类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较传统的方式是按照能力要求将题目分为概括、分析、对策、写作四种类型。这只是一种方式,除了这种分类方式之外,我们还可以按照答题信息的来源将申论题目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也可以按照答题的要素将题目分为单一类题目和综合类题目等等。这些分类方式之间还可以交叉混合。如概括又可以分为单一类的概括题和综合类的概括题。接下来,中公大学生村官考试网就对这几种分类做一个系统的说明。帮助大家掌握村官申论考试题型分类。

传统分类 (1)概括题

概括是测验阅读水平和能力的一种方式,是检测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力和表达力的体现,是对读者阅读记忆和把握材料主要内容的能力体现。概括的基本含义是归纳,总括,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加以简明的叙述。在申论考试中我们可以把含义换成将材料的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重述。概括题是申论考试中最常见的题型,包括问题、意义、原因、主要内容等的概括。

(2)分析题

综合分析能力,是村官考试中最重要的一种题型,由综合和分析两个部分组成。综合指的是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分析指的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3)对策题

解决问题类题型就是让考生针对某一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即也叫做对策类题型。所谓解决问题,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4)写作题

写作能力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出作文来的,写作能力,包括①立意能力,能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把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其中包含的意思加以提炼,确定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②布局谋篇的能力,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要求组织材料,用什么表达方式,都能运用自如。③书写能力,指书写成文的能力。

写作包括公文写作和大文章写作。

在申论考试中有一种题型,即根据给定资料为考生设置一定的公职角色、社会身份或情境进行作答,这种题型被称为“公文类写作”,常见的有报告、公开信、演讲稿等等通用公文,除了这些严格意义上的公文以外,申论中也出现了一些如纲要、提纲、规划等非严格意义上的公文类写作题型。

公文类写作没有固定的答题内容,写的内容往往需要根据不同公文类别来决定,即便是相同的公文类别也会根据情况和对象的不同回答不同的内容。其形式往往借鉴公文格式,需要体现一定的形式方面的要求。另外,这类题目语言风格较为多样,表达方式灵活,因为多数考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接触不多,所以得分难度较大。

推荐第3篇:申论答题如何概括

申论答题如何概括

申论答题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也是被广大学员公认为最难的科目。作为申论答题中的概括题是申论体系中的基础题型,申论的一切题型均在概括题的基础之上扩展而来。所以要答好申论题,学会概括是每个人必走的第一步。

申论试卷的概括通常是对某一段或者某几段材料的提炼,而申论的材料又是有两类构成,即理论性材料和事实性材料。所谓的理论性材料是对一些概念的总结性的语句,多见于政策文件、法律法规和领导人的讲话中。所谓事实性材料是申论材料中常见的案例、图表数据等,通常在其背后反映了某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在早年的申论命题中,理论性材料居多,考生通常极易找到作答的信息点,也正是因此,早年的申论作答时直接抄原材料就可以拿一个高分。但是,随着公务员考试反培训倾向的越来越严重,申论在命题时已慢慢的减少了理论性材料的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事实性材料。此时,对于还抱着超材料取得高分的考生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此时,需要的是考生对越来越多的事实性材料进行归类整合,形成概括答案。

那么,如何概括呢?很多考生反映看申论案例就像是在看故事会,看一看,笑一笑,最后什么也没发现。在对新型申论材料的概括时,我们通常走的路线是“留下主谓宾,去掉定状补”。此时,又会有不少学员问老师,什么是主谓宾,什么是定状补。往往很多时候问的老师措手不及,一个属于初中语文解决的问题,很多学员却不会。那么我们对这样一个问题的解释是:在对事实性材料进行概括时,在材料中的主体身份不变,作为主语出现;其次对于主体所做的事情进行总结,作为宾语;再次,用一个动词作为连接,把主语和宾语连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主谓宾”的概括。而在课堂上又通常会对学员讲,去掉的定状补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些对主语或者是宾语的形容词、修饰词。

此外,在讲授概括时,老师还需说明所谓的概括一定是极尽简洁的,要避免作答时的重复作答,即同一个意思的多重多次表达。这就要求学员在作答概括题时,尽量去除自己答案中的数据和案例。概括本就来源于数据和案例,如果此时再把数据和案例抄上,就形成了同一个意思的多重多次表达,是不利于阅卷人采纳关键词的,最终会影响到学员的成绩。

只有打好了概括这个基础,后续课程中的分析和提对策的难度才会往下降,否则概括的根基不稳的话,分析对策和公文的高层建筑也会坍塌。概括题虽然是基础题型,较为简单,但也是失分最严重的题型,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讲授概括题时要冷静和耐心,帮学员把这个根基打牢,才能保证后续课程的开展,也有利于学员的进步,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推荐第4篇:如何写申论概括材料主要内容

谈如何概括问题

在对多个版本的《申论》参考书的研读中,我发现没有一本对书对《申论》的第一题中的关键词“主要内容”与“主要问题”进行过准确深入的辩析。个别书上,对此有所认识,但并没有对二者进行区分。比如有书上就认为:“一般来讲,根据给定材料的不同,要求概括的问题主要有两种:

1、概述内容:指的是概括材料反映的问题的几个方面、几个层次。

2、概括观点:指的是概括材料反映的内容包含几方面意见、争议。”这种理解是似是而非的。一些参加过社会上举办的公务员考前培训班的考生也向我咨询二者的异同。我认为这是一个对《申论》考试极为重要的基础性问题,愿意对此作些努力,将研究成果奉献给将要参加考试的考生们,或许能够对他们有所帮助。

“内容”是与形式相对的一个词语,它是相对于《申论》的段落、结构、语言、篇幅、字体等外在形式而言的。如果说形式是一个容器,那内容则是里面装的东西。在汉语里,“内容”一词的意思是指事物的内部所含的实质或存在的情况。在文章中,它主要包括主题和材料。在英语里,“内容”一词译为“content”或“substance”。Content的意思主要有:所容纳的东西,所含之物;含量;实质内容,要旨,容量,意义;容量,容积,体积等。“substance”的意思主要有:物质、材料;实体,结实;(与形式相对的)基本内容,要旨,实质等。

也就是说,概括主要内容是指从宏观上概括出申论给定材料里“有什么东西”。它要求对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事实的类型、层次、数量、质量等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它注重的是给定资料里面“有什么”的问题。它要求将“有什么”表述得全面、简要。所以讲求分类、分层、定性、定量。

在汉语中,问题通常有两层意思:

1、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

2、尚待解决或弄不明白的事。在英语里,问题一词译为“question”,“problem”,“iue”。“question”的主要意思是指需要回答的疑问、发问、提问;“problem”的主要意思是指需要解决的疑难;“iue”的主要意思是争论、讼争的焦点。

结合实际,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问题”是要概括申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事实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所以概括问题要找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事实中“程序不当”、“逻辑不严”、“结构失调”。也就是说,概括问题是要让人明白“什么该有而没有”、“什么该多而不多”、“什么该先做而没有先做”。它需要找出“一个事实的当前状态离正常状态有多大差距”。

由因对于一个词语的多重解释在客观上存在着导致其意思游移的可能,所以关于“内容”和“问题”的解释我们都只能而且必须从其主要方面着手。因而,《申论》命题者充分考虑到对特定词语进行解释的词语很难与其意思全等,随着词语解释的不断深入,用以解释的词语的意义边界在不断扩大,如果我们一直解释下去,可能其边界会被释义词语延伸得越来越远。因而,命题者要求考生概括“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就是要求考生的理解在可能产生意义分歧的地方止步,而对共有的知识或信息做出宏观的、抽象的概括。

根据以上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初步论断,“主要内容”的意思是:《申论》所给的材料的主体内容和所表达的主旨,“主要问题”的意思是:有待回答、解决、明白的事。

我曾尝试过用写作学的方法来讲解《申论》中“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但总感觉自己讲起困难,学生听起繁杂,费力不讨好。于是我就采用社会学方法中的“历史文化残余与历史重构法”来对《申论》第一题的做法进行讲解,考生们反映效果很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把握住《申论》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

“历史文化残余与历史重构法”(doctrine of historical culture survival and history reconstructure)认为,现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历史变迁中遗留下来的成果,我们现在只有根据这些成果重新建构历史原貌。根据《四川省考试录用国家公务员暂行办法》第三章《命题与考分比例》第十四条规定:“命题应在考试之日前30天完成。”结合对多次考试中涉及材料的时限分析得出的结论,《申论》所给的材料通常都是考试前一段时间,通常是考试前1至6个月内发生的引起普遍关注的热点事件、焦点现象。它将发生在各地的不同性质的材料糅合在一起,要求考生对其“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进行概括。

事实上,概括主要内容是要求考生根据阅读后脑海里残存的信息勾画出事实的轮廓,使人(其实主要是阅卷教师)明白曾经发生的事实的大致情况。读申论给定资料就好象看山,如果将申论各段资料比作一个个花草茂盛的山坡的话,那概括申论资料的主要内容则是要求你描述山脉走向轮廓,概括主要问题则是要求你看清山脉的缺口。因此你必须抛开现象看本质。读完申论资料,就好比你爬过很过座山,要问你的是你爬完后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山形山貌,大致印象,而不是像闲人聊天光拣细节说,你需要的是进得资料去更要出得资料来。

这事实上与绘画学上的白描有相通之处,当你看到一个人后,如果细描其形貌,往往会令人不知所以然。正如大画家毕加索家“贼”逃跑后,毕加索细描出了“贼”的形象,而警察很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无从捉“贼”;而保姆则廖廖几笔,勾画出“贼”的基本外形轮廓,警察按图索“贼”,很快就抓住了“贼”一样。如果说阅读过的《申论》材料中所反映的信息就像已经从眼前溜走的“贼”的话,那“概括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则类似于白描出“贼”。

所以,《申论》要求“概括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是要求“形似”与“神似”的结合。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完成。

1、找出事件中的几个基本事实。关键事实是在《申论》给定的材料中起着基础作用的事实,它是事件的本体的核心信息,而不是衍生信息。这正如要找到大树的主干,不要把精力花在对枝叶的关注上。这是工作经验缺乏、考试经验缺乏的考生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2、找出事件的转折点。事件的转折点往往是事实由量变积累到发生质变的地方,事件的重大转折点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只有对转折点的明确清晰的辨别,我们才可能在连缀基本事实时,不至于犯方向性的错误,也才能够更清晰准确地描绘出事件轮廓。

3、用流畅的语句连缀事实。正如我们要把图上具有内部联系的几个点联系起来一样,在连缀基本事实时,要突出显示基本事实之间的内在规律,根据事实发展的先后顺序和逻辑联系来将事实连缀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事件。我们要注意避免概括出像电视剧剧情介绍那样运用“蒙太奇”方式拼接在一起的事实。

4、准确地概括事件的主旨。主旨是通过事实表达出来的思想倾向或中心意思。考生应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评判事实。

下面我就此举一个例子,请大家先读材料。

(1)2002年10月1日至7日,北京全市城管监察组织共出动执法人员1.3万余人次,查处各类破坏市容环境违法行为1.9万起,罚款23万元。为保障全市各景点的良好市容环境,本市城管部门每天保证半数以上执法人员上岗巡查,各景点和繁华地区都安排人员盯守,杜绝无照经营、店外占路经营、乱设广告牌等现象,同时对游人乱吐乱扔的行为加大检查力度。

(2)国庆节过后,海淀城管继续加大对违法小广告的打击力度。日前,根据街头张贴小广告的线索,一举端掉了一个贴小广告的非法职介所。海淀城管西三旗分队巡查到西三旗东路时,发现道路南侧的电线杆和电话亭上又出现了新张贴的小广告,其小广告的内容是“招聘司机、保安、服务员及联系电话”,一些新张贴的小广告尚未干。执法人员以找工作为名与非法职介所取得了联系。

(3)执法人员在现场看到,不足10平方米的平方内,地上放着大量未张贴的小广告,桌子上堆放着已填写完的应聘人员登记表。工作人员是三个二十多岁的男青年,要想得到工作,先交120元的介绍费。据了解,该非法职介所为了招揽应聘者,他们利用夜间到处张贴小广告,但由于前段时间检查的严,一般都到朝阳和昌平两区张贴,没想到在西三旗地区第一次张贴小广告便被城管执法人员抓到了。

(4)海淀城管西三旗分队依据《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的规定,对该非法张贴小广告在者处以2000元的罚款,并没收数千张未张贴的小广告。

(5)2002年10月11日,东城城管大队在公安民警的配合下,成功捣毁了一小广告窝点,因情节严重,当事人被处以了1万元的罚款。这是自本市实施新的市容条理以来,对小广告开出的第一张最高罚单。新的《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规定,对乱发、乱贴小广告且情节特别严重的最高可处以1万元的重罚。

(6)11日下午6时,东城城管在东直门长途汽车站巡查时,查获了6名小广告散发者。经查,他们来自同一家职业介绍所。城管队员顺藤摸瓜,按线索直抵位于车站东侧的广告窝点,一次性查抄小广告15万余张。据工商管理机关验证,该职介公司属异地经营,且无本地营业执照,所印制的广告也未办理过合法审批手续。鉴于该公司从事小广告散发时间已有一年之久,且散发小广告数量累计已有近百万张,确属情节严重,东城城管大队依据《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第四十一条第一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公共场所散发、悬挂、张贴宣传品、广告。违反者,应责令其恢复原状,没收散发、悬挂、张贴的宣传品、广告,并处以100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对该公司处以了最高数额罚款1万元。目前,该公司涉案人员已被东城公安分局行政拘留。

(7)2002年10月8日,家住海淀区万泉河路的王大妈高兴地从城管队员手中接过了30元的奖金。这是海淀街道办事处为打击非法小广告专门设立的奖金。记者了解到,为了保护北京的市容市貌,打击非法张贴小广告,海淀街道办事处特别设立了10万元专项奖励基金。

(8)海淀街道办事处城管科副科长魏东告诉记者,10万元的奖励基金设立后,已经有104人领取了奖金。魏东说“我们的奖励对象主要是针对社区居民和个人。每举报并抓获一名非法张贴小广告的人即可获奖励30元。目前我们已经发放了3100多元的奖金了。”

(9)记者了解到,自从海淀街道设立了10万元的专项奖励基金后,海淀街道辖区范围内的小广告明显减少。魏东介绍说:“海淀街道辖区内光是培训学校就有9所,以前到处散发张贴培训广告的人满大街都是,现在你再看看,找不到了,主要就是因为发动起了社区居民,让大家共同参与管理。”

(10)据介绍,为了打击小广告,海淀街道不仅设立了专项基金,还组织了18人的专业队伍,并为他们配备了对讲机、电话和汽车。魏东介绍说,近一段时间,海淀街道近期共收缴小广告25万份,对240栋居民楼的张贴物进行了清理,清除喷涂小广告1万余处。另据了解,沉梦培等10名市人大代表还向市有关部门建议推广海淀街道打击非法张贴小广告的做法。

(11)2002年9月14日,崇文区4万余人牺牲个人休息时间,自愿走出家门,参加整治市容市貌、纠正不文明行为等清洁宣传活动。连日来,崇文区各界群众会同区城管、工商、公安等部门,对区内胡乱张贴小广告、无照经营的占路摊点等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截至目前,全区共收缴违法小广告17万张,捣毁了21个造假窝点,清除垃圾1636.8吨。

(12)记者从丰台区了解到,在前一阶段整治的基础上,下一步全区将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9月20日前,针对整治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还将组织全区集中统一行动。到目前为止,丰台区以公交站牌、报刊亭、广告栏、主要路段、立交桥、过街桥等为整治重点,共组织出动15万余人次,清刷小广告18.8万余张,查处乱张贴散发小广告行为108起,端掉小广告窝点38个,没收非法小广告行为38万余张,收容“三无”人员120余人。

读完这则材料,我们很容易形成一个基本印象,就是各段所述的事实都差不多。用一个词语准确地来描述,就是同质同构性。这种材料各段之间所述的事实情节差不多,性质也基本相同。我们如果是概括主要内容,就把发生了什么说清楚就行了。那怎么说的。请你假想一下,要是你只看过这则材料一遍,你在路上恰好又碰到一个要好的朋友是做小广告的,你想简要告诉他发生了什么事,你会怎么给他说的。

北京市花大力气整治市容市貌,严格查处各类破坏市容环境的违法行为。全市出动了大批执法人员上街巡查,收缴了大量违法小广告,捣毁了不少造假窝点,清除了大量垃圾。对违法张贴小广告者予以了严厉处罚,对检举违法张贴小广告者予以相应奖励。同时发动广大市民参加到整治市容市貌活动中来。整治工作取得了显着成绩。(146字)

但如果是概括主要问题就有所不同了。这则材料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这事实上是一个需要逆推的过程。也就是请你假想整治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你得具有形象思维的能力,将死板文字恢复为一种景象。当然你还得具备抽象思维能力,把这些脏乱差的景象加以清楚地概括。

北京市市区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破坏市容环境的违法行为。摊点无照经营、商店占道经营、单位乱设广告牌,行人乱吐乱扔等现象普遍。市内违法小广告生产窝点数量繁多,一些职介公司、办学机构大量违法张贴小广告,严重影响市容市貌,整治市容市貌迫在眉睫,整治工作面临巨大的人、财、物压力。(134字)

或许,你已经发现,主要内容是对看得见的东西的概括,主要问题是对看不见的东西的概括。在时间上,似乎也有这样的规律,主要内容重在对当前的情况加以描述,主要问题重在对过去现象加以揭示。可以认为,概括主要问题的难度远大于概括主要内容。

如果说申论考试可以由考概括主要内容向概括主要问题转变的话,那它当然也能向对未来情景的描述转变。所以2004年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考题就有所改变,第一题就考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果你对概括主要内容和概括主要问题都清楚的话,那这道题事实上二者的组合,只是在时间表现上重在当前和未来了。这也可见我们国家的申论考试正在走向成熟,在万变不离其宗的前提下,不断地变化考题的内容和要求,而其实质却是一样的。所以,本书重在教会考生以不变应万变的办法。如果我们预测考题,那便会陷入一种手忙脚乱的状态,计划没有变化快,所以与其去预测,不如不预测,牢牢地把握住申论实质,任它题型咋变,我自临场不乱,游刃有余。

如果说上边的阐述对《申论》中的“主要问题”能使读者知其然的话,那我就继续阐述“主要问题”的概括。 关于“主要问题”的概括,我主要从三个角度讲:

一、从矛盾对立的双方来讲。但凡是要求概括主要问题的《申论》材料,矛盾冲突的主要参与者通常是对立的双方。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从双方之间未取得一致意见、未采取规范行动的地方入手,对其进行阐述。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使得各种影响事件进程的力量此消彼长,优劣互见。在此过程中,正确与错误也是交错相生的。《申论》材料往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考生如果抓不住要点,则无法答题。因而,面对复杂现实情况时保持客观冷静,是公务员素质要求的第一关。这时候,要排除干扰信息,抓住问题的症结。建议考生对各种事件的相互关系运用图示进行表示,此种方法,我将在具体的《申论》材料分析中进行初战分析。此不赘述。

二、从问题所处的层次来观照。任何问题,从层次上分,我们都可以把它分为观念问题、体制问题、措施问题三个层面。三个层面由虚而实,由宏观而至微观。就观念问题来讲,主要是观念落后导致体制滞后、措施不得力。这是最深层次的问题。体制问题包括机构设置不合理、职权分配不合理、执行不到位等方面。措施问题主要表现是行政行为的不适度上,违背了政治的核心原则,即“正”的原则,即公开、公平、公正。

三、寻找有待解决的、有待加强改进的、有待加强的、有待完善的问题。正者,止于其所当止处。《申论》材料,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既然是问题,则无论如何须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消除,以使社会稳定,并在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考生要认识到,社会稳定是相对的,社会发展总是在失衡与均衡的二元对立统一中波浪式前进的,《申论》给出的问题,是对社会均衡与和谐的否定。而《申论》随后要给出的“解决方案”,却又是否定之否定。找出主要问题为随后的解决问题提供条件。这也充分显示了申论对考生行政能力的测试。找出《申论》材料的“主要问题”,是提出方案进行最优化选择实施,从而使社会归于稳定和发展的基础。所以这道题虽然通常只要求150字,却常在100分的总分中占到20分的分量,足见其重要性。

这种阐述,想必听众是听时了然,考时茫然,多半处于似懂非懂之间。这是很正常的,虽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在“鱼”(具体的做法)和“渔”(抽象的方法)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环节,即经验。而很少有《申论》参考书有过“下水作文”的经验,因而考生对关键之处不得而知,处于郁闷状态。遍寻名师名书,以求突破。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述而》)孔子的话就是说,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这可以解释我继续写下去的原因,以下也是这篇文章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最重要之处。

因为多数考生是缺乏实践经验的,所以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搭积木”似的答题方法。我之所以敢这样讲而不认为“搭积木”似的答题方法贬低了公务员考试的价值,恰好相反,公务员考试在概括问题时恰好需要“搭积木”的思维和行动,这是符合行政行为。

关于主要问题的概括,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一、以事件进程为序来发现问题。一个事件中的问题,有渐变的,也有突变的。渐变的问题,我们要从每一个环节入手来寻找。层层相扣来概括出整个问题。抛开材料的表述形式,我们把它回归到现实,我们可以很容易知道,如前边两个学生状告PCEC英华美上海学院的案例。本事件的第一步是PCEC英华美上海学院在《上海人才市场报》上刊登不实广告。第二步是两名学生对信息不加核证就予以相信。第三步是两名学生收到英国莱斯特大学的公函发现PCEC英华美上海学院所开展的教育形式与广告宣传上的不一致。第四步是两名学生对英国莱斯特大学退还的学费数量不满,将PCEC英华美上海学院推上了法庭。那概括起来就是:

这是一则关于教育投诉的案例。上海市个别媒介上发布了个别境外学校境内招生的广告,少数学生未加核实就前去就读,事后发现该校的教育形式与招生广告上承诺的不相符合,要求学校赔付损失,双方未能就赔偿金额达成一致意见,于是学生对学校提起上诉。它反映了我们国家教育市场存在着一定的混乱状态。(138字)

二、对号入座发现问题。我们在前边讲过多种概括的方法。我们可以将资料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按照分层法、参与方分析法、链式分析法、焦点问题分析法、类型分析法等进行。我们借鉴前边讲过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以链式分析法为主体,辅以层次分析法来概括下边这则给定材料中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1)卫生部2002年10月14日通报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情况,一个人不愿相信的数字出现其中:2002年上半年,我国报告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比2001年同期增长了16.7%,虽然增长幅度有所下降,但估计累计感染总人数已增长到近100万人。

(2)据分析,目前我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以注射吸毒感染为主,占累计总数的68%,经采血(血浆)途径感染人数占9.7%。此外,经性接触感染人数占7.2%,血液和血制品感染占1.5%,母婴传播占0.2%,尚有13.4%传播途径不详。

(3)据专家预测: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到2010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超过1000万人。

(4)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传播方式。在我国中部一些地区1995年前因不规范和非法采供血活动造成了艾滋病的传播。感染者多以村为单位呈高度聚集灶状分布,重点村庄供血浆人员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一般为10%至20%,最高达60%。由于感染的时间和地域比较集中,根据艾滋病的发病规律,这些地区艾滋病集中的发病和死亡高峰正在出现,其中主要是青壮年人。

(5)艾滋病在亚洲的肆虐已经有过可怕的先例。1990年,印度医生吉拉达预言,在世纪之交,印度有可能成为艾滋病的堡垒。当时,他的预言不仅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反而遭到普遍的嘲笑。令人遗憾的是,仅仅过去了五年的时间,艾滋病就开始以爆炸般的速度在印度蔓延,艾滋病感染者的数量蹿升到世界第一的位置。

(6)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对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有关爱艾滋病防治的新措施不断出台,由红十字在云南开展的艾滋病预防项目也已经取得很多的经验,然而,对于人口众多、济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中国来说,阻遏艾滋病的城墙仍然显得异常薄弱。这首先体现在对民众的教育远远不足以应付艾滋病传播的快速和隐蔽。公众对艾滋病的了解到底有多少?一个简单的例子恐怕就足以说明问题。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就有艾滋病感染者,但迟至今年,中国才有了第一部艾滋病科教片。在不少农村地区,人们不是“谈艾色变”,就是普遍的“艾盲”,这种状况导致艾滋病首先选择农村地区作为“突破口”,造成了“高度聚集灶状分布”的现实。如果不加快公众对艾滋病的了解,艾滋病就会成为游荡在无知人群中的瘟疫,而预防艾滋病也将无从谈起。此外,由于存在着观念分歧,一些部门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不够重视,或者有意忽略。由于对性产业人群的监控、引导、教育不够有力,艾滋病已经开始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如果不能及时解放思想、突破屏障,就难以及时斩断艾滋病的性传播路径,更多心存侥幸的人将有可能被艾滋病所捕获。

(7)经过中国政府的多年努力,进口艾滋病药物的价格近年来不断降低,但目前仍然维持在每人每年3万元左右,对众多患者,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病人是个难以承受的负担。根据卫生部的数据,中国目前有至少85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但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专家曹韵贞说,目前能接受“鸡尾酒疗法”的只有300人到500人。

(8)上海迪赛诺制药公司2002年10月13日宣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该公司生产去羟肌苷和司他夫定两种抗艾滋病药物。另两种药物齐多夫定和奈韦拉平也在审批中。现在全球也开发出包括这四种药物在内的10多种抗艾滋病药物,用其中几种药物进行联合治疗方案。这四种药物可组成两组“鸡尾酒疗法”的联合用药,价格约为每人每年3000元左右,是目前使用进口药治疗费用的十分之一。迪赛诺公司表示将于年内开始大规模的的药物生产,预计产量能满足50万患者的需要。

(9)事实上,迪赛诺并非中国唯一开始仿制抗艾滋病药物的企业。国家药监局已批准东北制药总厂生产齐多夫定,而正在申请齐多夫定、司他夫定和奈韦拉平的企业已有10多家。

(10)10月17日,四川省首起公共娱乐场所负责人艾滋病培训班开课。100多家省、市级公共娱乐场所的负责人成了首批学员。据了解,为期两天的培训,将对学员进行相关的艾滋病政策、基本知识、流行现状、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培训。培训完后,省卫生防疫站还将制定《共同守则》,要求各企业遵照执行。娱乐场所负责人接受培训后,将其服务从业人员进行再培训,以此让整个公共娱乐场所的阻击艾滋行动也能“星火燎原”。

(11)9月,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宣布:要在中国的4个城市的娱乐场所进行100%地使用安全套的试点工作。

(12)这种作法通行全世界,并在泰国、柬埔寨等高危地区取得了很好的抑制效果。在上届世界艾滋病大会(澳大利亚大会)上,仅就在娱乐场所推广全部使用安全套的问题,柬埔寨代表就被邀请做了38场报告。

(13)据《哈尔滨》日报报道,《哈尔滨市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行动规划(2002-2010年)》日前出台.临床用血要全部由合法的采供血机构提供,单采血浆占机采原料血浆率要达到100%,完全阻断艾滋病病毒经血液、血制品等传播。

(14)黑龙江省在全国属艾滋病低感染区,但近年来实际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数明显增多。哈尔滨市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全省最多,且有死亡病历发生。近年来,哈尔滨市性病报告发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

(15)《规划》要求,到2003年,哈尔滨市70%的县级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中医医院等医疗机构,要能够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规范化治疗、护理、咨询和预防保健服务,85%以上的县级医疗机构能够为性病患者提供规范化治疗、护理、咨询和预防保健服务;建立输血风险和艾滋病防治专业人员职业意外感染保险机制;为艾滋病病毒提供医疗和社会救助措施等。

(16)我国首都普及艾滋病知识的科教电影〈预防艾滋病10月12日正式在京上映。该片内容丰富,不但用三维动画方式演示艾滋病发病机理,讲解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一些艾滋病患者也勇敢地站到镜头前,向广大公众诉说艾滋病的危害。著名演员、卫生部预防艾滋病宣传员濮存晰为该片义务出镜并担当了配音员。影片顾问、著名艾滋病防治专家曹韵贞教授表示,到2003年底,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总数已经超过65万人。我国已经进入艾滋病流行的快速增长阶段,如不采取防治措施,将对我国社会安全、济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17)《预防艾滋病》一片由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与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合作摄制完成。据悉,电影集团随后将在全国范围内发行此片。

这则材料,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有一些专业术语我也读不懂。如果你也是,那我告诉你不用害怕。你其实用不着全部读得懂,没有人能够熟悉所有行业或学科。要想将知识储备到足以读得懂可能会出现的任何申论试题,那只有这辈子都不参加公务员考试了。

你只要将这则资料中反映的问题按上边提到的方法装进去就是了。模式是个框,什么东西都可以往你装。比如,我们用分层法来将上述材料中反映的主要问题装进去。

读了之后,你应当知道,这是一则关于中国艾滋病严重情况的报道。那它反映出哪些问题呢?首先,我们要概括出艾滋病的传染在观念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资料的阅读,我们可以找到这些句子:“对民众的教育远远不足以应付艾滋病传播的快速和隐蔽。公众对艾滋病的了解到底有多少?”“在不少农村地区,人们不是„谈艾色变‟,就是普遍的„艾盲‟”。“由于存在着观念分歧,一些部门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不够重视,或者有意忽略。”把这几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国家对民众缺乏足够的艾滋病知识教育,不少人对艾滋病缺乏必要的了解。

那么在制度上存在着什么问题呢?有没有法律,有没有法规?你先准备好要用这两个问题来问自己,然后根据对资料的概括来回答: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没有建立一整套完备的艾滋病防控体系。

最后我们再分析在操作方面都有什么问题。我们从环节上来分析。艾滋病的预防、传播、控制环节都存在什么制度缺陷呢?读完资料你能够回答,预防不力,传播失控,救治经费匮乏。

现在,我们将它组合起来。

这是一则关于中国艾滋病严重情况的报道。国家对民众缺乏足够的艾滋病知识教育,不少人对艾滋病缺乏必要的了解。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没有建立一整套完备的艾滋病防控体系。以致艾滋病预防不力,传播失控,艾滋病在中国开始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国家缺乏足够的救治经费,个人无力承担巨额医疗费用。(150字)

三、串珠法。就是将从给定材料中找出的零星问题,将它进行分类归纳提炼后,用通顺的语言组织起来。这一种方法可能更适用。我们以本书中的关于找击赌博的申论范例来进行讲解。我们以本书开头的申论范例来示范操作。

我们先阅读第一遍,了解大意。第二遍,请大家把笔拿起,对属于问题方面的语句进行勾划。作为一个大学生,你是会从中打到这些语句的。

第8段:干部赌博“事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第11段:公安部门越来越感觉到,仅仅依靠本部门的力量有点力不从心。

第13段:赌博的泛滥已经到了严重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的程度,不解决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第15段:少数党员干部参加赌博现象依然严重。

第16段:境外赌场“兵临”中国边境。

第18段:周边国家在与中国接壤的边境一侧纷纷开设赌场。这些赌场数量多,已经对中国形成合围之势。这些赌场参赌人员大多是中国公民。甚至一些人非法越境赌博。

第19段:为中国公民参赌提供便利。

第20段:大赌豪赌屡见不鲜,触目惊心。

第21段:六*彩、私彩赌博泛滥“危害最为严重”。

第23段:这么多年的禁赌管理,该打击的打不了,老百姓却没少受到骚扰。

第24段:以前是到社区甚至到居民家里抓赌博,抓老百姓。浪费精力,真正的大赌却没有抓到。

第29段:金融机构和有关部门对大额资金流向的监督还显得乏力。

第35段:搞“一阵风”式的打击。

第36段:社会上对赌博的认识混乱。

第39段:思想上的偏差直接影响了我国禁赌工作的开展。

对于这么多零散的资料,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概括。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些事实,是从发生——发展——高潮——结果四个时间段来讲的。作为事实,每个时间段都有不同的主体。最后,各个时间段的动作方式是不同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上述资料串连起来,就是这则给定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答案请看第九讲中相关内容。在此从略。(郭五林著)

第一个问题:大作文的三段论中,除了第三部的对策,总结外,前面两部分一般应该怎么分配写作?写些什么?

1、引述材料——肯定成绩——指出问题

2、分析原因

3、申述影响

4、提出对策。

第二个问题:如何提高写作水平?

个人认为,写作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天份。鲁迅毕业于医学专业,李準从农村出来,沈从文压根没上过学,韩寒是体育生,中文系毕业又多少出点名的我好想只听说过卫慧。

还有个人努力的因素,天才出于勤奋,比如:

贾谊、王勃、曹子建是天纵之才,苏洵靠的就是奋发;

管仲、韩信、诸葛亮皆天赋过人,而苏秦要用锥刺股;

当然努力也要有基础,作用也不是无限的,经济学中有个要素禀赋差异理论,不是人人都天生对文字敏感,短期内就想把自己变成贾平凹、欧阳修,显然不现实。可是短期内想提高申论成绩,应该是可以办到的。申论有自身的规律,只要找到规律,其实语言天赋根本就不是最重要的。很多公认的大才子申论考不好甚至考得很糟糕就是证明。 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悟申论的规律。 我最后再总结一下,所有材料,所有大作文,所有小作文,你都要有1+4的意识,就能成功

一,是抓主旨。主要问题

四,是所有题目作答过程中贯彻四个类别的意识, 这四个维度分别是: 现状(问题) 意义 原因 对策

所有材料不会超出这四类,你的答案也不会超过,按照这四条框框,申论不至于太出格,太不像回事。

[ 此帖被猴哥在10-7-11 12:26重新编辑 ]

推荐第5篇:申论能力:总结概括能力(1)

总结概括能力

一、总结概括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通过对多年的试卷分析,我们发现考生在“总结概括”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概括分类混乱

部分应试者在概括分类时,内在逻辑不清,当然这也反映了阅读不够细致的问题。

(2)概括不够深入

不能抓住主要问题进行升华,只是在一些枝节问题上作文章,或者只是就事论事做表面的

文章。说明理论水平与对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较差。

(3)材料驾驭不好

有的应试者概括部分的答卷只是概括一部分材料,不能驾驭全部材料。

(4)综合分析能力不强

有的答卷也能找出几个问题,但是不能进一步深入分析,找出相互之间有机的联系,说明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

(5)概括表述不畅

因为有的应试者基本功较差特别是文字水平较差,结果在概括中概念混乱,语言罗嗦,错误和病句较多。

二、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应试者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留心:

(1)概括的角度要准确

叙述的角度,就是作者以哪种叙述的口吻、身份在文章中出现。只有按照题目给定的身份和角度,才能准确概括主要问题,恰当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方面无需赘述,但考生必须认真注意。因为在近几年的申论考试中出现过这方面的问题。

(2)概括的要素要清楚

叙述要素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其中,人物和事件是叙述的核心,有了这两个要素,叙述才有中心、有实体。在叙述中,它们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忽略的。时间和地点是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环境和舞台,对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通常的叙述中要将时间、地点交代清楚,但有时也可以适当地省略。原因和结果是事件的起讫点,有了这两个要素,叙述才完整、交代才清晰。在这些要素中,交代时要简略,要突出其与人物、事件、中心的联系的一面,而对人物和事件,则要进行细致的叙述,因为这二者是叙述的核心、重点。

(3)概括的顺序要合理

材料有了选择和加工,要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表现主题或中心,还需要一定的顺序来组织,这样,才会给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的感觉。安排得巧妙,还会产生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一般说来,申论作文的写作可以以时间为序,也可以以空间为序。

(4)概括的主旨要突出

对于一般的写作,中心主旨要鲜明突出。在概括时,要处处从表现中心主旨的角度来考虑如何选材、如何组材、如何叙述、如何确定繁简重点等,这已属于整篇文章的构思。要构思好一段概括材料,应该学会如何运用线索来选择、组织、加工材料,怎样通过线索的穿插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纲举目张,更好地表达中心。

(5)概括时详略要得当

哪些材料该写,哪些材料不该写;哪些地方该详,哪些地方该略;哪些环节要叙述得快,哪些环节要叙述得慢,这种选择与剪裁的艺术,是写文章高下、成败的关键之一。无论写哪种体裁的文章,如果没有主次,不讲详略,像记流水账,平均使用笔墨,就会失掉吸引力。详略处理的标准,不同的题材,文体虽有所不同,但概而言之,都要符合所要表达的内容、主题的需要。当然,对文体的容量也得注意。要紧扣中心内容选材剪裁,务求集中笔墨,把主题思想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出来。

推荐第6篇:1201概括的要求申论

今天继续介绍概括的要求。总体要求是,客观,简明,规范。

一、客观。概括本身是对材料的复述。因为概括的所有内容都来源于材料,要在材料中找到依据,就不能脱离材料进行客观的描述,具体表现在内容,形式和语意三方面。一是材料的内容要客观。所有需概括的内容,都能在材料中找到依据,但并不等于可照抄材料,另些需要一些背景知识的概括,也要在提供材料的基础上开展推理,联想。二是表述形式要客观。一般的说,概括和分析都是给领导看的,主要起下情上达的作用,因此要尽量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不要自以为是地妄加判断或胡乱评论。是什么,该怎办,只能交由领导决定。三是语言表达要客观。概括的客观性决定了概括时要使用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述,即按照本来的样子,是什么,象什么,都要照本宣科,依样画葫芦,且使用的句式主要为陈述句,切忌使用第一人称的祈使句,感叹句,特别要注意的是,切不可使用反诘句。因篇幅关系,暂闲至此。明天续谈概括的另二方面要求。谢谢关注。

推荐第7篇:申论概括题得分要诀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也即将拉开帷幕,凭借多年的经验,总结出申论考试“概括题”得分要诀,帮助考生取得申论考试的理想成绩。

概括能力是公务员的基本能力,也是申论考试的必考项目,但是从阅卷情况看,概括题得分率却很低,平均得分不足60%,因此概括题往往成为拉分的重镇。

一、概括题失分的原因分析

1.客观的采分模式是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概括题一般采点给分,每个采分点2-5分不等,一般20分的概括题,采分点大约在6-10个。人的思维方式差距很大,阅卷者和答卷者的思维存在的差别也很正常,但是如果考生没有领会命题者的出题意图,造成答题思路与答案差距过大、与阅卷者思维的差距较大,那么往往会出现答卷者的答案采分点较少的情况,这也是考生得分过低的主要原因。

2.逻辑混乱是得分率低的重要原因。概括题一般明确要求“条理清晰”,在具体的阅卷中,这个项目是有分的,具体表现为有的概括题会明确说明“框架逻辑分”,只要分类准确,即使没有采分点也可以得框架分。还有的会对逻辑混乱的概括进行“限高”,比如:逻辑不清者得分不超过50%。这就意味着即使采分点全部达标也只能得一半分数。

3.字数的限制也是得分率低的另一原因。概括题一般字数限制在200-500字,一般说来,国考相对慷慨些,从0

7、0

8、09年的情况看,概括题的字数分别在500、500、300字,这个字数还是比较宽裕的。而省考的规定相对紧张些,有的省份在字数上甚至要求150字,这就给概括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有些考生的语言稍微不精练就会超过字数要求或因为节约字数而“漏点”的情况,这些都是造成得分率低的一个原因。

4.考生概括能力不高或不了解规则也是得分率低的重要因素。极少数考生不了解概括题的规则,一味拔高致使脱离材料,而不能采中点,或者是说话罗里啰嗦,乱抄材料,缺少逻辑性,同样没有采分点。

二、概括题的题型分析

1.概括主要内容。这种题型是概括题的“元老”,难度较大。诸如缩写、汇报、综述、写关键词等均属此类。

2.概括主要问题。这种题型是概括题的“新秀”,难度稍小,也显得人性化。

3.概括单一问题。比如概括某事件的原因、影响,2002国考就是概括网络的影响。还有就是概括某事件的现状和趋势,概括材料的思路等。2005年国考就是概括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

概括主要内容有点难为人,材料一大堆,如何取舍很麻烦。相对来说,概括主要问题和单一问题都比较明确,0

8、09两年的国考命题趋势以这两类为主,故显得人性化一些。各省级考试也有向国考靠近的趋势,但以概括主要内容为主的考试仍旧较多。

三、概括题的答题目标

1.点多。采分点一定要够,宁多勿缺。

2.条理清晰。

四、概括题的应对方略

1.基本方略——抓段意

看到这一点,大家不免产生老生常谈的疑问,但越是老生常谈,越是重要。俗话说,发出亮光的不一定是金子,越是珍贵的东西往往发出柔和的光彩,心浮气躁者常与真理擦肩而过。概括题的根基在于概括段意,把每一段的段意概括出来,然后堆在一起,分一下类即可。需要注意,概括题需要的段意与语文课的段意有区别。比如语文课需要的段意往往是“该段反映了网络带来的影响”,而概括题需要的段意要说明具体什么影响。也就是说,概括题需要段意首先是个“筐”,然后还需要装进去东西。www.Examda.CoM考试就到考试大读到这里,考生可能会有两个问题:

第一,这样抓段意会不会超过字数?一般说来没有问题,以国考为例,这两年最少字数也有300字,而材料字数在8000字左右,大的标号段在11段左右,一般每一个标号段用3-5个关键词就可以概括,这样每一标号段需要字数25字足够,11段300字足够,去掉重复的、与主题无关的,一般材料200字左右就可以解决。300字绰绰有余。500字的概括题同理。以09国考为例,除了第一标号段胡锦涛讲话的概括比较重要,需要字数较多外,其他几段很容易就可以概括。中间有关日本、世界粮食危机的材料与本题无关,第11标号段是网友的意见,也与本题无关,因此,凡是与本题有关的关键词全部抓出是没有问题的。第二,不会抓关键词怎么办?抓关键词是个含金量很高的技术活。一般说来,关键词往往以“名词”为中心,或者是名词短语,或者是动宾短语,或者是主谓短语。比如,“污染严重”是主谓短语,“引进人才”、“重视立法”是动宾短语,“宣传教育”是名词短语。也就是说,关键词一般得有具体的“核”,这个核一般是名词,让人具体可感。一些副词、介词、形容词如果单独出现是没有意义的。另外,一些具体的数字、人名、地名往往不会是关键词,当然,有些地名需要在概括里出现,其本身可能不是采分点,但是可以表示逻辑次序。比如,南京采用“禁讨区”管理乞丐,这句话真正是采分点的只能是“禁讨区”三个字,但是“南京”也是有意义的,表示的是逻辑顺序。像“杭州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这样的话,没有具体的“核”,可以归之为“水货”,这样的表达是不能得分的。

2.二级方略——分类

分类是个大问题,关系到“条理清晰”目标的实现。一般说来,可以有两种分类方式:一是纵向分类,即按照现象、影响、原因、对策来分;二是横向,一般有像正面和反面,工业、农业、服务业,政治、经济、文化,机遇和挑战,国内和国外等并列的几个方面。对于一个概括题,可以先考虑是否用横向,如果感觉横向不合适,再考虑纵向。

一般说来,根据经验不完全归纳,概括主要问题和概括单一问题往往用横向分类较多,而概括主要内容用纵向分类较多。

比如,国考09年概括主要问题就是横向——工业和农业,国考08年是概括单一问题,也是横向——正面和反面,国考07年概括主要内容是纵向排列。

纵向顺序是社会问题的内在顺序,要说清楚一个问题必然要涉及现象、影响、原因、对策四个方面。就像我们穿的衣服,没有人具体规定应该有领口、袖子,但是如果一件衣服没有这些要素,这件衣服如何穿?所以,概括题要先看是否能用横向顺序,如何不合适再考虑纵向,因为纵向是社会问题的内在纹理。

3.三级方略——技巧

做好以上两步,概括就基本没有问题了。剩下的还有几个注意的方面:

第一,尽量使用材料的原话概括。

第二,尽量标号。

第三,先在草稿纸上打草稿,然后再写到答题纸上,不要一边找一边写。

第四,不要片面拔高,就事论事即可。

第五,如果碰到概括“本质”之类的需要高度抽象的要求,可参考权威观点。

参考2011年国家公务员的考生现已进入备考阶段,国家公务员网专家在深度研究申论试题的基础上,总结答题技巧,为大家在备考时再次详细梳理申论“分析题”的答题技巧。分析题是国考申论的重头戏之一,大约在国考申论考试中占到40分,属于必须要紧紧抓住的项目。这两年来,分析题渐成趋势,原因是分析题能够贯彻申论考查“能力”的要求,而且也比较灵活多变,不宜被“模式”套中,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考生的素质。分析题基本算作采分与酌情给分相结合的题目,因此比较主观,由此带来的问题是阅卷的印象分和中庸化。所谓中庸化,这是主观题阅卷博弈过程中而凸显的一个特点。我们都知道,国考采取的是电脑扫描、人工阅卷,每道题两人分别打分,如果两人相差分值超过一定数额就需要第三

人打分,如果第三人打分也超过分数区间,则该题被界定为没有共识,则需要重新再来。这将大大拖住阅卷的进度。经过人与机器的多次博弈,最后阅卷老师倾向于靠中间段打分。比如,20分的题目,一般10分算中间档,这样如果分数浮动区间是4分,则6-14分都可算合格。如果打到15分,则11-19分才是合格,而这个分数段很少出现,会加大阅卷者的风险。这样,往往扼杀了杰出人士崭露头角的机会,而水平不高者也不至于太惨。这就造成了国考申论跳出50分很难。

要想拿高分,需要概括题这种严格采分的题目上得分率提高,分析题这种半采分的题目上有突破和文章题这种完全主观题上吸引人眼球。本文仅就分析题得分要点作出解析。分析题要想得高分需要以下四个要素:定性准确、理由充分、条理清晰、引人注目。下面就以2009年第二题关于“粮价上涨”的分析为例,通过这道题的分析来管中窥豹,以使读者深入体会这四个特点。

2009年第二题的题目要求是这样的:“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对策,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见解。(20分)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400字。

1.定性分析

粮价是否要提高?要进行判断首先要参考材料的权威观点,材料中谈粮价是在第一段:“今年9月8日至10日,胡锦涛同志前往河南焦作市农村考察粮食生产,在玉米丰产示范田,询问乡亲们对国家惠农政策有什么要求。一位村民答,希望粮食价格提一点,政府补助多一点,农资价格稳一点。总书记表示一定把这些意见带回去。”读完这段大家可以发现,胡锦涛没有明确表态。再就是第9段国家粮食局领导Z先生“2008年供求基本平衡,主要粮食品种小麦、稻谷、玉米供大于求。在这种情况下,粮价很难涨得很高,如果说出现粮价涨得很高的情况,国家也一样有能力采取措施来平抑。我们有足够的库存,使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对此我们很有信心,也请大家放心。”通过国家粮食局领导的话我们得出,粮价不能涨,要保持稳定。因此,主张粮价上涨的观点是片面的。

2.理由充分

坚持辩证分析,提出粮价上涨有一定可取之处,体现了对弱势群体利益的关心,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其立论是站不住脚的。

网友支持粮价上涨的理由是:第一,上涨有利于农民,而农民是弱势群体;第二,农资上涨无关紧要;第三,城市贫民可以享受国家补贴,数额不大,共18亿元;第四,上涨对城市中高收入者无关紧要。

那么,仅从材料出发,可发现其问题:第一,农资上涨并非无关紧要;第二,城市贫民补助18亿元数字可能算错,他认为每人每年平均78公斤粮食,这显然不符合常识。第三,并非每个农民都种粮,不种粮的农民怎么办?

以上是从材料里得出的信息,是“场内”信息,对于分析题来说,大纲明确说明,需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因此考生还需要一定的“场外”信息。

结合自己的经验的要求,我们可以补充:第一,粮食是特殊商品,关涉到社会安全,经不起折腾。第二,粮价一定程度是市场行为,政府不宜直接插手。第三,粮食问题根本的还是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通过这些思考,该题答案应该算作理由充分了。

3.条理清晰

考生接下来要做的是要把以上理由分类整理一下,大体可从粮食的特殊性、论据的问题等来展开,可分为两三类。注意语言要简练,同时,加大信息含量。

4.引人注目

考生在完成了以上几步之后,如果不进行必要的包装是达不到脱颖而出的目的,所以我

建议考生,答题时可尽量分点,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总括,再加上权威观点。最后,形成的答案如下:

有网友认为,应该提高粮价,能够促进农民增收。至于农资价格上涨和城市中高收入者可以不予理会,城市低收入者国家可以补贴,数额不大,可以承受。

虽然该网友出于关注弱势群体的良好愿望,但是我认为该观点是片面的,理由如下:第一,粮食是特殊商品,事关安全,不应迷信市场力量。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滞后性,粮食完全由市场调节,单纯依靠价格激励则会出现大起大落,不利社会稳定和民生。第二,粮价是基础,牵一发而动全身。粮价上涨可能带来食品上涨,进而出现工业品价格上涨、CPI上涨,最终对全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利。第三,粮价一定程度是市场行为,政府不宜直接插手微观经济运行。第四,从国际和我国经验看,解决粮食问题最终还是依靠科技和政策,进行补贴,保证基本农田,允许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第五,该网友立论有硬伤:农资价格上涨、不种粮的农民等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城市贫民的年人均粮食78公斤数字不实。

以上通过对国考申论真题的讲解,从分析题的角度出发,提出解答“分析题”的思路和高分技巧,希望能对即将参加国考的考生朋友有一些帮助。

在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阶段,总结出申论考试“对策”类问题的高分技巧,以期能为广大考生成功成功迈上公务员之路有所帮助。

近年来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反培训之风愈刮愈烈,申论阅卷中反培训,去套路化趋势也日益明显,那么考生如何才能写出新意,展现自己特色的申论文章?

考生在申论复习的过程中对于具体问题如何提出对策,首先需要做的是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原因是提出对策的前提,只有明确了原因才可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至于对策的数量,则根据原因的多少,复杂程度而定,并非越多越好。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第一,提出对策注重针对性的同时还要注意第一句话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不能开头就进行详细的阐述,这容易给阅卷老师形成逻辑混乱的印象,也不利于阅卷老师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懂你的思路。

如,2010年11月1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赴河北受暴雪影响地区指导工作。他强调,要加强领导,科学组织,狠抓落实,做好应对暴雪的各项工作,实现保民生、保生产、保运输的目标。 他提出三项要求:

第一,加强领导。有关地方和部门要高度重视,根据气象变化进一步完善应急方案。第二,科学组织。要做好气象预报,为应对恶劣天气提供依据。各部门要加强联系,相互配合,精心调度,特别是搞好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生产、运输和物资调度。第三,狠抓落实。有关地方和部门要紧急行动起来,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这其中逻辑就非常清晰,首先是总括性的要求,然后每条对策的开头一句话是高度概括,这种写作思路值得考生借鉴。

第二,对策切忌成为空谈,抽象概括后一定要具体化,具有可行性,合理性,符合依法行政的原则。申论测查的是考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策主要测查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生提的对策决不能大而空。有的考生把自己背的一些十七大报告中的话往对策中堆砌,没有具体化,导致得分不理想。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十七大报告里所提出的对策是针对全国的问题,是带有指导性又比较宏观的,如果考生完全直接照搬到申论对策里是不合适的,必须加以演绎和展开。

如,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做好强降雪防范应对工作。 通知说,当前,中国正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也是电煤迎峰度冬以及防治甲型H1N1流感疫情

的重要时期,做好强降雪防范应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保民生、保运输、保生产放在突出位置,密切关注气象变化,相应完善、及时启动并组织实施应对预案,科学调度,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最大程度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

通知要求各地:

——确保城乡群众正常生活秩序。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暴风雨雪等灾害天气情况下群众的正常生活。要组织好粮油、肉、蛋、菜、奶等市场供应,保持价格基本稳定,满足市场需求。要切实保证居民的水、电、暖、气供应,做好各项应急准备。要排查房屋特别是中小学校、卫生院、敬老院房屋隐患,防止出现人身伤亡。旅游部门要加强对各旅游景点设施设备的安全管理。卫生部门要组织做好医疗救助准备工作,满足群众就医需要。对生活发生困难的群众,要及时进行救助。

——努力保障交通运输安全畅通。公安、交通部门要加强对事故易发路段的巡逻,一旦发生雪情,采取科学疏导车辆、除雪除冰防滑等措施,全力保障高速公路、主要国道、省道的安全畅通。铁道部门要充分考虑雨雪天气对铁路运输的影响,加大运力配置,确保旅客及电煤等重要物资的运输。民航部门要针对暴风雪、大雾、霜冻对机场和飞行器可能造成的影响,组织制订和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及时除雪除冰,确保飞行安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调配合,妥善安排好滞留旅客和司乘人员的吃饭、饮水、保暖、医疗等服务工作,切实维护良好的交通运输秩序。

——切实保证工农业生产正常运行。有关生产经营企业要认真做好暴雪可能造成的生产安全事故的防范应对工作准备,特别是要加强对电力、通信、供水、供热、供气等设施的安全检查,确保安全正常运行。要指导农民做好农林作物、牲畜的防寒防冻和冻后救助工作,尽快恢复受损的蔬菜大棚、禽畜栏舍等生产设施,努力保护生产能力,保障蔬菜及鲜活农副产品的供应。

——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各级气象部门要做好暴风雪、强降温天气过程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及时发布信息,搞好气象服务。这场暴雪过后,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还要高度重视可能出现的低温冰冻以及大雾天气带来的危害,做好防范工作。

通知强调,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及应急管理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值班工作,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随时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密切跟踪灾害发生过程,及时了解雪情雨情风情灾情,确保通信联络畅通;一旦出现灾情,要立即向有关地方政府和部门报告;涉及跨部门、跨行业领域的灾害过程,要主动互相通报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的每条对策都是具体化,可操作,可执行的。这里有一个最简单的检验标准:如果考生提的对策放到其他问题上也能适用,那基本上可以断定这些对策是套路,没有针对性了。

第三,在文字表达上提对策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用拘泥于首先、其次、再次,第

一、第

二、第三。可以适当地使用排比句,每段的第一句话都是排比句式,能增加考生文章的可读性和气势。常用的排比方式有:„是„的关键;„是„的核心;„是„的基础;„是„前提等,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具体演绎。

例如考生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时,可以这样行文:

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就必须加强安全生产制度的落实和监督。工作中,我们并不缺乏制度,但在不少地方,制度却成了一纸空文。制度写在了墙上,挂在了嘴上,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制度一旦变成了装饰品,其作用就消失殆尽。制度源于实践,凝结着血的教训。因此,我们在忙于制定制度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制度的执行和监督。对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人严加惩罚,使其付出沉重的代价。

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就必须摆正人与发展的关系。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人民是发展的动力,造福人民更是发展的目的。发展需要速度,但人民更需要安全。企业的利润、领导的政绩等与人的生命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作为官员必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企业绝不能忽视安全,唯利是图,本末倒置。

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就必须鞭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安全生产责任大如山,那种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无所作为的形式主义贻害无穷。政府是人民的“守夜人”,负责守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落实中央政令,各级主管部门应切实转变作风,抓工作不能停留在开会、发文件上,一定要敢抓敢管,抓实抓严,通过抓好落实,消除法律政令的“肠梗阻”现象,维护人民的利益、法律的尊严和政府的权威。

最后,建议考生在掌握了以上提出对策的方法后,在成文时还应该注意对策之间排列的逻辑顺序。只有把对策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起来才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的申论作文。常用的逻辑顺序有从内因到外因,从直接到间接,从根本到一般,这些需要考生多加体会和练习。

推荐第8篇:公务员申论归纳概括应试方法

公务员申论归纳概括应试方法

按照阅读——思考——概括——定义——判断——比较——归纳——综合——复述的程序,作答概括类试题要经过逻辑概括与摘要复述两个环节。

一、逻辑概括环节

(一)定量分析法——抓关键词

抓要点最简单实用的方法是抓关键词。前面已经分析过,文章、段落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实词,往往就是关键词,对文章、段落、句群等语句的集合进行定量分析,就是找出关键词的基础。直观易行的方法就是查,计算词语在一段或相关的多个段落中出现的次数,哪个具有实际意义的词出现次数最多,就可能是关键词。

例如,2009年国考给定资料涉及“当前经济发展中主要问题”的前6条资料中,“产业结构”一词出现了2次,“产业”出现了11次,“结构”出现了3次,“模式”出现了5次;“升级”出现了3次,其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句中几个词一同出现了一次,很明显,这些在不大的篇幅内反复出现的词语,就是材料中的关键词。联系相关背景,可以判断这些关键词反映的就是材料要点。要作答第一道试题,概括“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或发展方式就是最主要的问题。

同时,出现最多的词不一定就是关键词,因为构成关键词还有第二个必要条件——对理解文章、段落的意义,解决文句所反映的问题具有关键作用。

例如,2009国考材料1—6之中,尽管“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也先后出现了3次,看似重要,但由于前者并无具体和明确的意义,过于笼统,对理解材料不具有关键作用;后者为材料中的争议点,是否有必要转移、怎样转移在材料中尚无定论,而且是第三大题中的辨析题之一,故不应视为关键词。因此,意义过于笼统的词和表现争议提法的词不能作为关键词,不能在概括要点中,笼统或不知深浅地说:“当前我国经济急需进一步发展,积极实施产业转移战略,促进传统产业由沿海地区向内陆欠发达地区转移。”对关键词确定得不准,对资料要点概括得也就会不准确。

可见,关键词是一个相对概念,只有将一个词同其他词进行比较才有意义,要联系相关的背景信息,才可辨明哪一个词是“关键”词。为此,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还需进行第二道工序——比较分析,通过比较词语的地位轻重、对理解段意和解决问题的价值大小,来判断出现次数多的各条词语中,何者为关键词。

(二)盯头瞄尾法——在段首段尾查找关键词和主题句

首句与尾句原则是政治性文章、材料普遍遵循的准则,一篇文章、一条材料、一个段落的中心思想、主要观点,对理解文意、认识和解决问题具有实质意义和关键作用的词语、句子,多出现在材料的首尾位置。找关键词、主题句,应该先看开头,后看结尾,盯头瞄尾,把握住一首一尾两个关键节点。

例如:2009年国考申论,对应试题一的“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一要点在资料的什么位置呢?最关键的一句话“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在全部材料头条,在头条材料首段,在首段首句,符合首句原则。

但是否首条首段首句陈述的内容就一定是主题句,就是材料的内容核心所在?还要综合多种条件来判断。仍以2009国考申论为例,

第一,要看这条材料的出处是否具有权威性,此条出于胡锦涛同志的十七大报告,权威性不容置疑;第二,要看这条材料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党和政府现行方针政策,材料所述为十七大提出的领导经济工作的施政纲领,正确性无可争议;第三,要看这条材料是否对应试题,上述材料隐含“发展方式要转变、结构要优化升级”的问题,正是试题所问。依据材料与上述条件一一符合,可断定此条为解答题目最关键的材料。

再如,2009浙江材料24,为全部材料末条,其最后一句:“没有消费的支撑,投资的扩张是难以为继的;而消费一旦激活,对经济增长就具有持续稳定的支撑作用。”包含正反两方面内容,一是“没有消费支撑”的增长的不可持续性,二是“激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支撑作用,前者属于问题及原因层次,后者属于对策思路层次,对于作答试题二“提出浙江经济走出困境的思路”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显然,此条材料、此句内容符合尾句原则,把握尾句与抓住首句一样关键。

盯头瞄尾,犹如给一套材料、一个段落、一个句子把住了开口和出口关,紧盯一头一尾这两个点,多数情况下关键词和主题句就不会“漏网”,结合比较分析就可以得出材料的要点。

(三)取腹望心法——在段落中部寻找要点

腹,就是文章、段落、句群、句子的腹部,即中央部分,往往是全篇重心所在,蕴藏着全篇的“心”,即中心意思。找到了文句的重心,也就找到了这一群文句的中心意思。在“盯头瞄尾”无效的情况下,可试一下取腹望心,把审阅材料的目光聚焦在文句的中央部分,从说明问题、表达观点的角度去查,比较分析,权衡轻重,做出判断,注意并摘取那些最能说明问题的词和句。

例如,2009国考几大试题涉及粮食安全,要判断“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的观点是否正确,拟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合理对策,就要找出给定资料中的有关论点。材料9在涉及粮食安全的6条材料中(材料

1、7-11)处于居中位置,是摘录记者就我国粮食问题对国家粮食局领导Z先生的采访。此条材料中提出,遏制耕地面积减少趋势,确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是我国粮食供应问题一个最基本的保证。保证耕地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对策,这一观点既位于相关材料的中部,又位于具体表述这一观点的单条材料的中部,符合“腹心原则”。在随后的材料表述中,采访对象又提出“要解决好粮食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想方设法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种田补贴,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手段调控好农业物资的价格。”这条重要论述位于单一材料的尾部,将腹心原则与尾句原则结合起来,将取腹望心与盯头瞄尾的方法结合起来,就能准确而又全面地掌握材料的要点。

再如,2009浙江试题中位于给定资料中间位置的几条,11—17均涉及企业应对危机的态度、措施,以及政府帮助企业渡过危机的政策措施,合并起来理解,“政府送暖、企业御寒”,“企业自身增强信心,抓住机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是解答“浙江经济走出当前困境”的对策之一。这种对策信息的提供方式符合“腹心原则”,但条数多、内容散,要经过深度加工、归并、提炼,将复杂的具体措施概括为抽象的原则性思路,才能运用到答案中。

(四)循筋理脉法——理清文脉明确中心思想

脉络,是把材料组织起来的逻辑规则和事理原则,是体现材料中心思想的线索。材料的脉络,也就是原文作者思想形成和表达出来的轨迹。循筋理脉,就是梳理给定材料整体或局部的思想脉络,理清“文脉”,找出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

筋,是文章、语句的外在形式,是语言、语法层面的规则;脉,是语句连贯成文的内在规则,是逻辑、事理层面的规则。循筋理脉,就是根据文章、语句外在的语言形式,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深入到组织语言的事理逻辑线索,进而确定材料、段落、语句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

例如,2009年国考申论是罕见的“双主题”试题,第一个主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二个主题是“采取综合措施,保障粮食安全”。材料的组织方式是依据什么规律呢?通过阅读可见,材料1是两个主题的复合,同时表述了两方面的内容;材料2-6为比较明显的“经济发展方式”板块,集中记述这方面的事实和观点;材料7-11则为集中论述“粮食安全”问题。材料的排列是顺序式的,除了第一条“一手托两家”同时涵盖了两个主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材料的两大板块是分别围绕着两个主题,“发展方式”与“粮食安全”并无内在关联,只有两大板块内部的材料之间才有实质关联。要作答第一题概括“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应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要作答第四题 “根据胡锦涛考察讲话整理思考撰写文章”,由于胡锦涛考察对象为农业生产,讲话主要针对粮食问题,故可判定,思考与作文的角度不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围绕“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这个主题。先把材料的脉络理清楚了,就能准确掌握材料的主旨和要点,从而保证作答的正确方向。

再如,2009年春季福建申论试题,给定资料围绕“政府与新闻媒体的关系”来组织,但如何认识材料的中心意义呢?首先就要确定材料的意义脉络,到底材料是按照什么原则、通过什么角度来反映“政府与新闻媒体的关系”?我们知道,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既包括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也包括监督与被监督、批评与被批评的关系,前者是侧重于政府对媒体的“管”和“用”,即“善于正确运用媒体、科学管理媒体,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后者是侧重于政府接受媒体的“监督”和“批评”,即“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前者强调“管理”,政府是强势的、主动的;后者强调“尊重”,政府是虚心的、自觉的,把自己摆在接受监督的位置上。显然,后一种角度更符合党和政府处理与媒体关系的原则。从材料反映的内容看,设立政府新闻发言人与媒体进行信息交流、建立政府网站发布信息、服务百姓,以及四川地震通过媒体发布信息、福州政府通过电台与市民互动,社科专家谈政府利用网络做好群众工作等,都侧重于正面处理政府与媒体的关系,不是强调政府要管理媒体,而是强调政府要接受媒体监督、善于利用媒体来促进自身工作。进而联系试题,“政府如何积极有效地发挥各类媒体作用”,综合各种因素,便可以得出,材料是按“政府如何积极有效发挥媒体作用促进自身工作”的脉络来组织的,主要反映的是“政府要接受媒体监督,要通过媒体发布信息、了解民意、引导舆论、服务群众”,而不是要监管媒体,整顿网络。只有从这一角度出发,才能正确理解材料的意义,在作答中把握“政府要积极发挥媒体作用,促进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这一主题。

(五)层层见骨法——突破外表寻求核心内容

层层见骨指的是筛选材料内容、删减语言要素,剥离材料的非本质、非主要部分,使材料的中心思想与本质内容得以呈现的方法。简言之,通过“删繁就简、去皮存核”取得材料的要点。

例1.结构调整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结构优化是经济健康运行的标志,只有优化经济结构才能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结构合理化,才能使我省经济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新时期、新一轮的竞争中保持先进地位。

推荐第9篇:申论归纳概括题作答注意事项

申论归纳概括题作答注意事项

归纳概括题是公务员必考的一个题型,归纳概括题的要求是全面、准确、条理清晰,要求在寻取要点时要找的准,要找的全,最后呈现答案时要有条理。作为所有小题型当中最为基础的题型,归纳概括题是申论入门的一个题型。其他的题型都以归纳概括为基础。因此,掌握好归纳概括题型就非常重要。

一、题型分类

归纳概括前几年考察均为较为基础,多数情况为考察概括问题等,但是近几年考察形式较为灵活,如较为新颖的考察形式中有写标题、填写一句话、分析流程和要求等,而常见的考察形中也不仅仅是在考察概括问题,有考察过概括功能、措施,表现及危害等。因此,难度有所增加。

二、作答思路 一要审清题干,在审清楚题干的同时还要审清楚的是小字要求,如果要求中有较为特殊的要求,一定要着重关注。

二、回归题干要求的给定资料中去寻取要点。

三、在对要点进行整合时,一般采用同义法、同主体法、同范围法进行合并。

四、在书写时要分条书写,并且需要写总括句,总括句分为实写与虚写,材料中可明显提炼出来的总括句需实写,或者在对所概括的作答内容把握十分精准的前提下实写;不好概括主题词,无法简要用一句话概括时需要虚写。

三、注意事项

1、作答归纳概括题型时较为简单的要点大家都可以找到,对于比较容易遗漏的要点要细心,通过对于材料的把握将要点全部寻取全。

2、总括句不一定每道题都要实写,不好概括时虚写。

3、归纳概括题型虽然难度没有综合分析高、分值比重没有贯彻执行重,但是却是作为作答申论最基本的一种能力不可小觑,因此要多训练,多总结。

申论评价型综合分析答题技巧解析

综合分析是国考申论所有小题中难度最大的一种题型,也是考察考生逻辑分析能力的题型。综合分析能力可以作为一道单独的小题进行考察,也可以在其他题型中去考察,比如贯彻执行和作文题都会考察综合分析的能力。其在笔试中有所考察,在面试环节同样也有所体现,所以这一题型一定要掌握。

一、题型判断

这类题型通常是给你一个社会现象、观点、规定或政策等,来让你谈谈看法。如谈谈对“低头族”现象的看法、对“洋地名泛滥”的看法等。其中对于观点正误的判断可归到判断型综合分析中,不过答题思路都是一致的,所以我们都放到这里谈。

(一)解题思路

综合分析的整体思路分为三步,即总-分-总,也叫作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实质上也就是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评价型综合分析的第一步首先需要评价下这件事的性质,具体来说可以包括表面含义和本质含义两部分。比如说“低头族”的表面含义既是既是下什么叫做低头族,而本质含义就是谈谈其背后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比如低头族折射出党建人们对科技的过度依赖。对于判断观点正误的题型,需要在第一步直接评价好或者

不好,能或者不能等,但是不建议直接说好或不好,可以委婉些,比如说某规定会产生某些消极影响,因此需要细化,言外之意就是在说起不是特比好。

第二步分析为什么的阶段,就需要来深入分析了。具体来讲还是到材料中找要点,证明你第一步的评价,具体来讲也是分析原因、影响、问题等,本质上也就是证明为什么好或者不好,为什么能或者不能,来深入议论证明一下。比如低头族有很多消极影响,如健康、安全、人家方面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再者,其产生的愿意有没有清晰的目标,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等。分析原因是为了让下一步的对策提出的更有针对性,更能解决本质问题。

第三步就是宏观总结或者提对策的过程了,以提对策为主。按照提出对策题型的基本原则来作答即可。具体包括直接对策、间接对策和自创对策。可以到材料中找寻,也可以根据上一步的问题和原因来推导。但是建议大家对策不是整个题型的核心,所以重要要放在第二步的分析上。整个题型的字数比例建议是1:4:1,不绝对,但是可以按照这个规律来安排作答内容的分布。

(二)技巧小结

综合分析的本质就是到材料中提炼要点,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整理。本质上,综合分析等于归纳概括加上一点点逻辑。所以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还是讲材料读懂读透,按照基础的阅读方法,提料要点才是王道。

推荐第10篇:1122谈申论的概括二

继续昨天谈的内容。按作答的内容不同,常规题分为概括全部的,深层次的和特定的三类。凡要求概括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属笼统地概括全部。凡要求概括反映的几个主要问题,都属分类特定的概括,凡属分层次概括的,特别涉及深层对次原因的,只概括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对表层原因不必涉及。至于新题型,指近年才新出现的概括类题,它一般要求指定的,或突出的问题。概括问题的技巧,是需掌握的关键,主要探讨答题的方式和思维模式。首先,按问题的分布情况,答题方式分为,递进式,并列式和递进兼并列的混会式三类。在申考中,递进式=分层次,并列式=分类型,混合式=笼统性。下面分别简介各类方式。一是递进式。对有递进关系的问题,借助单向发散性思维模式,依序推进,逐层丝剥茧,直至纵深。作答思路是高度概括出问题中的问匙。即,问題一一问题的一表面现象一一造成的原因一一产生的危害。这一模式中,问题是思维的始发点,危害是终结点,表象和原因是整个递进式中的一个过渡点。至于语言表述等注意问题,明天续谈。谢谢关注。

第11篇:国考申论必考题:归纳概括

2019国考申论必考题:归纳概括

距离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以下称“国考”)还有一段时间,很多考生已经开始进入备考阶段,在备考过程中,有一类申论题即归纳概括题每年必考,分值一般是10分或者15分,题型简单,但是得分却不理想,中公教育专家在本文中针对此类题型进行深层次剖析,为考生锦上添花。

一、夯实理论,明确作答思路。

做任何事情都得讲究方法,方法正确,事半功倍,作答归纳概括题也是一样,必须得有方法。讲方法之前,我们不妨了解下归纳概括题的特点与要求,通过特点要求来总结方法技巧:2018年副省题目:“根据给定资料1,对调研组的调研材料,从成绩、问题和建议三方面进行概述。(15分)要求:(1)准确、全面;(2)恰当提炼,条理清晰;(3)不超过350字。”这道题是比较经典的一道题目,我们按照题干要求,遵循材料内容,从成绩、问题、建议三个方面对材料进行处理即可,这道题目的经典之处还在于考点比较多,考察影响词、问题词、对策词等关键词的阅读方法,做过这道题的同学也清楚,这道题的材料更经典,基本通篇都是答案,这对考生的材料处理能力要求更高。如何作答这道题呢,首先你得学会阅读,利用词、句、段、篇等阅读方法,其次你得知道如何概括,如句子中的总分关系,段落的总分总结构等……;最后你得知道归纳概括题答案需要写成总分结构,分条表述以达到条理清楚的要求等。

二、“归纳”与“概括”的思维

“归纳”是一种推理方法,用于抽象事物,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然后归拢使之有条理,简单来说就是把苹果、香蕉、梨、西瓜放在水果篮子,把牛肉、猪肉、羊肉、鸡肉放在肉篮子……如果把香蕉放在肉篮子就属于归纳不合理的一种思维过程。“概括”是思维过程的一种。把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上去的过程。

如2017年地市概括城市水系的功能,部分答案“城市水系功能:

一、蓄洪功能。调节行洪、分流下渗、蓄积雨洪等;

二、运输功能。利用运河运输人和日常生活物品……”这其实就是一种归纳概括的思维:整体上“城市水系功能”是一种概括,下面答案的

一、二……是一种归纳,每一条答案中:“蓄洪功能”是一种概括,后面的调节、分流等又是一种归纳,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要多注意这种思维方式。

三、归纳概括题高分的本质

归纳概括题在阅卷过程中采用的是踩点给分,我们在作答的过程中还是要追求答案的全面性,这就得要求考生熟练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利用材料阅读方法,逐句分析,逐段概括,整体总结归纳最后形成答案。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归纳概括题在国考中是比较简单的题目,近两年来归纳概括单个题目分值一般是10分,而考生在此类题目的用时一般都在25分钟甚至30分钟,考试得分效率不高,掌握做题技巧就十分必要。此外,归纳概括的思维贯穿整个考试,无论哪种题型都离不开归纳的思维和概括的思维,考生要用心体会,多去练习,最终在这道必考题上,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高的分数。

历年国考申论命题的三个规律

国考申论大纲中强调,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这两类试卷考察五种能力,分别是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如果你有翻阅过真题卷会发现其呈现出明显的几个规律:

规律

一、长篇幅的材料+

四、五道题。材料长短一般在7000-8000字,以案例型、观点型、数据型材料为主,五种题型对应考察的能力,为归纳概括、综合分析、提出对策、贯彻执行以及申发论述,其中申发论述就是我们常说的大作文,考试并不是每种题型分别考察一道,而是有所侧重和灵活性,按照历年考试情况,申发论述是必考题,归纳概括和贯彻执行是重点,综合分析次之,提出对策考察频率相对较少。

规律

二、题干通常会出现“根据/依据/结合材料”的语言表述。这意味着我们的答题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材料为王”。所有答案都来自材料,依据材料,切忌主观发挥。

规律

三、有字数限制。申论答题卡会严格限制作答字数,因此,从大篇幅的材料中精准提炼出要点至关重要。

第12篇:1203概括第三方面要求申论

昨天在编写概括第三方面要求未完成时错触发送键,被不完整的发送,今天补上。规范指的是,概括时要使用规范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切忌使用生造怪癖,晦涩难懂,模棱两可的字眼,词句,或未被认可的,已被普遍使用的网络语言。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是一项基础工程,需要长期积累和在加強练习中得以改进和提高。现在续介绍新课题:深入浅出的分析。全章分为:什么是分析,分析的类型,分析的方法,分析的要求四大部分。分析与概括一样,都是申考中较常见的题之一,只不过分析的字数要求在三百字内,分值也较低。常见题型有如下四类:单纯分析,概括十分析,分析十对策,或概括十分析十对策等。今日介绍暂到此。谢谢关注。

第13篇:申论如何提高总结概括能力

第二卷应试篇

第二章 如何提高总结概括能力

第二章 如何提高总结概括能力

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总结概括几乎是申论考试的必考题型,它能够全面反映考生的认识水平、知识结构、分析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考生应当加强对自己的分析、归纳、理解、概括能力的训练,学会从众多事物中寻找主要事物,从一组材料中寻找关键句子,从众多材料中寻找中心段落,从表面现象中发掘本质问题。

第一节 总结概括的基本要求

申论考试所提供的材料大约在四五千字左右,而题目往往是要求用150~200字的篇幅来概括材料的内容或所反映的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必须有高超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除此之外,考生在概括材料时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概括的角度要准确

概括的角度是指作者想从哪个方面反映什么样的问题,如果概括的角度偏离了作者的意图,那么它就是一个不成功的概括,就不会获得高分。因此,考生在总结概括问题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针对材料反映的主旨提出,千万不可离题千里,任意发挥。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全面理解材料,多思考、多权衡,找出最恰当、最中肯的角度进行概括。

二、概括的要素要清楚

叙述要素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其中,人物和事件是叙述的核心,有了这两个要素,叙述才有中心、有实体。在叙述中,它们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忽略的。时间和地点是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环境和舞台,对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通常的叙述中要将时间、地点交代清楚,但有时也可以适当地省略。原因和结果是事件的起讫点,有了这两个要素,叙述才完整,交代才清楚。在这些要素中,交代时要简略,要突出其与人物、事件、中心联系的一面,而对人物和事件,则要进行细致的叙述,因为这二者是叙述的核心、重心。

三、概括的顺序要合理

材料有了选择和加工,要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表现主题或中心,还需要一定的顺序来组织,这样,才会给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的感觉。安排得巧妙,还会有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一般来说,对申论材料的概括可以按逻辑顺序,也可以按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

四、概括的主旨要突出

对于一般的写作,中心主旨要鲜明突出。在概括时,要处处从表现中心主旨的角度来考虑如何选材、如何组材、如何叙述、如何确定繁简重点等,这已属于整篇文章的构思。经构思好一段概括材料,应该学会如何运用线索来选择、组织、加工材料,怎样通过线索的穿插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纲举目张,更好地表达中心。

五、概括的详略要得当

哪些材料该写,哪些材料不该写,哪些地方该详,哪些地方该略,哪些环节要叙述得快,哪些环节要叙述得慢,这种选择与剪裁的艺术,是写文章高下、成败的关键之一。无论写哪种体裁的文章,如果没有主次,不讲详略,像记流水账,平均使用笔墨,就会失掉吸引力。详略处理的标准,不同的题材、文体虽有所不同,但概而言之,都要符合所要表达的内容、主题的需要。当然,对文体的容量也得注意。要紧扣中心内容选材剪裁,务求集中笔墨,把主题思想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出来。

六、概括的线索要明确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每篇文章都要有一条主线,把相关材料联接起来,从而统贯全篇,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使读者对文章有个清晰明了的印象。

七、概括的语言要精练

由于在作答申论时,对字数的限制较为严格,因此,考生在概括主要内容时,一定要最精练、简洁,不可语言罗嗦,说话反复,或者将短话说成长话,东扯西凑,言之无物。

第二节 概括主要内容的技巧

在申论考试中,对考生概括材料能力的考核主要分为两种,即概述材料的主要内容或是概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这两种概述无论从方法上还是要求上都是存在差异的。概括内容是指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事件或现象,也包括对观点的概述。它常常要求概括出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涵盖哪几个方面、哪几个层次,或者是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的观点、意见、争议等。概括主要问题则比概括内容又深入了一个层次,它需要在分析内容的基础上,挖掘内容所反映的主旨。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概括主要内容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一、删繁就简法

一般来说,在给定的一组材料中,往往会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原因、结果等各种要素,对该组材料来说,人物和事件是核心,它们表达了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而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常为辅助性要素,它们对材料的主题常常起补充说明作用。因此,在概括材料内容时,考生应用精简的话语将主要内容抽象概括出来,去掉材料中的细枝末节,概括内容中的精髓。即在概括材料时要将人物和事件从材料中提取出来,而对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要素,可根据需要保留或删减。 某镇两所中学有50个初中学生没有入学,失学率达10%。学校通过调查发现,50个失学学生大部分不是因经济问题,而是家长认为读书无用没有入学的。而这些家长文化水平也很低,受教育的程度平均只有二年级,近一半家长没有进过学校。镇政府在听取学校汇报后,采取了措施,为困难学生减免学费,召开党员大会配合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减免学杂费,但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镇政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其他有关法规规定,对辍学家长下达了行政处罚决定书,每户罚款500元。同时决定书告知,对本处罚不服的可在15日内向镇政府提起复议,也可向法院提起诉讼。然而,半个月过去了,家长既没有执行决定书,也没有提起复议和诉讼,镇政府申请法院执行。法院认为镇政府处罚符合法律规定,应该执行,但非常慎重,同镇政府一道组织家长学习法律,并让家长写了保证书。但家长没有履行诺言。于是人民法院送达强制执行通知书,强制执行通知书送达后,除3名外出打工者外,47名学生全部入学。

这个申论材料经第一次概括后大致内容约400字左右,我们对这400字内容再进行抽象概括,去掉一些论据及其他枝枝叶叶后,可以概括为如下主题:

学生辍学,学校、镇政府和人民法院都非常重视,他们作了大量的思想工作,采取了不少措施。他们运用法制手段和思想工作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家长的觉悟,使家长认识到学习是孩子的权利,不应该剥夺,终于使47名儿童返回了学校,继续学习。

不难看出,这一主题完全建立在材料的主要内容之上,是从主要内容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它去掉了材料内容中的细枝末节,概括了内容中的精髓,因而完全符合要求。

二、段落分层法

申论考试的材料部分往往是几则材料反映共同的内容,或者是围绕同一话题展开,对于这样的几则材料往往要将其归入同一层次,然后分别分析各层次的内容,进而归纳出整个材料的主要内容。

1.低保即最低生活保障,被称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线”。目前,我国所有城镇以及部分农村地区建立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低保制度于1993年在上海开始试点。1997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知》,要求“1998年底以前,地级以上城市要建立起这项制度;1999年底以前,县级市和县政府所在地的镇要建立起这项制度”。1999年9月,国务院再次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条例》,对城市低保制度进行了明确和规范。

2.中新社江苏新闻网南京3月25日电为了低保工程成为阳光工程,杜绝“富人”吃低保现象,南京启动城市低保举报查实奖励制度。3月19日,该市特地向社会公布了举报电话。

南京目前进入低保的家庭已达2.5万户,惠及困难群体5.5万多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同时,在实施低保工程过程中,少数受助家庭存在隐形就业或隐瞒实际收入,不符合条件也申领低保现象。启动低保举报查实奖励制度,就是为了杜绝“富人”吃低保、懒人吃低保现象。市民如发现不符合条件的,可随时拨打举报电话(025)3639603或各区县电话,一经查实,立即对不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减发、停发低保金,同时对举报人兑现奖励,奖励标准一般为举报查实后,当月退出的低保金额。有关部门将切实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城市低保生活保障金申领审批有严格的程序,街道(镇)和社区居委会对申领者实行审前、审后两次公示,张榜公示的内容、时限、地点也有严格要求。

3.民政部要求各地今年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科学制定低保标准,通过“应保尽保”和对特别困难家庭“分类施保”,切实提高低保对象的生活水平。据预测,今年中国城市低保对象还将增加200万人。

一些地方近期出现了虚报冒领、搭车收费、强制销售、克扣低保金等不正之风并受到查处,这些现象尽管是个别的,但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民政部副部长杨衍银25日强调,要进一步强化监督,坚决防止低保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民政部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要切实加强低保工作的监督力度,当前要重点完善低保对象家庭备案和定期抽查制度,并组织社会力量进行监督检查;要建立统计报告和公示制度,每月对低保对象、资金发放、人均补差等重要数据按时向社会公布;要建立联系协商制度,会同财政、劳动、经贸、统计、工会等有关部门,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民政部副部长杨衍银强调,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工作,监督检查要实事求是,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对发现的问题,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整改。各级民政部门都要设立低保热线电话,以利于接受社会监督。对于群众举报的问题要逐一登记办理,做到件件有结果。

4.去年9月22日至10月27日,重庆市綦江县组织32名工作人员,分成15个组对全县19个镇的低保执行情况展开拉网式检查,将该县587户、1282名城市居民低保对象清理出低保行列。这意味着这1200多人此前系违规领取低保,他们每月领走低保金48581元。此外,经过此次检查,因家庭收入增加而降低低保金的有183户、314人,月降低低保金9361元;因家庭收入降低而增加低保金的有140户、279人,月增加低保金6317元。将所有增减相抵,此次检查将使该县每年少发放低保金近62万元。消息传出,舆论大哗,“假低保”问题引起了重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5.大连市西岗区低保审批工作走出办公室,走进群众中,在老百姓的监督下公开审批。避免了以往审批工作由于不透明而导致的种种弊端,从根本上杜绝了“人情保”“关系保”,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以前,低保审定工作由居民自己申报,居委会调查后,将材料交给街道和区政府审批。因评审过程中没有群众参与监督,有个别人隐藏收入,骗领保障金;居民靠拉关系领取保障金;出现“人情保”“关系保”,使应保的居民享受不到低保。 大连市实行新低保政策后,增加了低保评审委员会评审、街道干部入户调查、名单公示三天等三个环节,还增加了一些具体规定,诸如因吸毒生活困难且尚未改正的、银行存款超过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3倍的、家中有机动车辆等都不能享受低保政策。

6.为切实维护城市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做到低保对象有进有出、标准有升有降,真正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应尽”,从今年2月至6月,湖北省襄樊市城区对已享受低保的对象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全面核查清理工作,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据统计,共清理出因家庭收入发生变化而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已保对象1443户、3978人,停发保障金18万多元。

为作好此次清查工作,该区成立了以民政局长为组长的88人组成的低保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包片包点,每人具体负责一个街道办事处。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抽调熟知低保政策法规、秉公办事、工作细致的人员,组建了清理工作小组。与此同时,他们通过新闻媒体、召开会议、深入企业座谈等方式,向社会群众广泛宣传低保政策法规和清理工作的情况。区民政局又投资5万元为8个街道办事处、59个社区居委会安装了统一制作的“申请办理城市低保须知”宣传牌。

在清理工作中,他们首先公布了举报电话,接受群众对不符合低保条件已保对象的举报,共接到举报132起,查实并清理出不符合低保标准的已保对象23户。其次,他们召开座谈会、听取邻里及单位反映情况,逐户对已享受低保对象的家庭人口、就业,特别是月收入进行拉网式入户调查核实。第三,张榜公布。对经评审小组评定的拟取消低保待遇的已保对象进行一周的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张榜公布一周内,拟被取消的已保对象可向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说明自己的家庭情况,如果认为调查的情况与自己的家庭实际不相符,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再进行核实;张榜公布一周后,社区居委会将拟取消的已保对象名单上报街道办事处,经办事处低保评审委员会评审,审核后,将审核名单报区民政局。

对上述材料,我们可用段落分层法将材料分为下列两层:

第一层材料1介绍了我国的城市低保事业取得的巨大进步,并指出相应的法规制度日趋完善。

第二层材料2~6介绍了目前“假低保”现象较为普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级民政部门为做到“应保尽保”、杜绝“假低保”现象纷纷调整城市低保制度,采取各项措施。

通过对各层主要内容的概括,我们就能总结概括出整篇材料的中心内容:

我国的城市低保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相应的法规制度日趋成熟、完善。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假低保”再生非常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民政部对低保制定的措施,有加大低保资金投入、防止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加强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南京为杜绝“假低保”,实行奖励举报制度,对低保生活保障金申领审批有严格的程序;重庆为杜绝“假低保”,对低保执行情况,进行排查;大连使低保的执行程序透明化,大大减少了“假低保”现象;湖北为杜绝“假低保”,对低保问题进行核查清理,以各种方式宣传低保政策法规,设立举报电话,确保执行程序透明化。

三、分类列举法

一些申论试题材料由事例和争议的意见两部分组成,这类申论的材料其主要问题的概括主要落实在有争议的不同观点上。因此,针对这类申论试题概括主题可采用分类列举法进行概括,即对不同类的意见进行逐一介绍。例如:2000年高考出了一道与往年不同的高考作文题,材料如下:

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Δ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结果不同的人答案各不相同,即有四种答案,而这四种答案都正确。对于这道作文题,作家们有不同看法。肖复兴认为,题目出得不错,既有一定考试难度,又有一定的游戏色彩;莫言认为题目出得很好,可以扩展考生的才华;张炜认为高考作文题目不能发挥文科考生的特长,可能出题目的人思维有问题;冯骥才认为这个题目是智力游戏,不是作文题目;陈林认为题出得不错,但担心老师阅卷难以把握尺度。

我们了解作家们对2000年度高考作文题的不同观点后,我们可以分类进行概括,有的人认为题目出得好,有的人认为题目出得不好,有的人担心阅卷老师掌握不了阅卷的标准。分类以后,可以将个材料的主题概括为如下文字:

2000年高考作文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作家肖复兴、莫言认为题目出得好,尽管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但可以拓展考生的才华,发挥他们的想像空间;冯骥才、张炜则认为,题目出得不好,带有游戏色彩,无法启发考生的想像空间;陈林认为作文题虽然出得不错,但是由于没有标准答案,教师阅卷难以掌握标准

第14篇:申论概括题的核心技巧

申论概括题的核心技巧

什么是归纳概括题?归纳概括题主要是指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对所给的一则材料、语段或文字进行精要的“再表达”。在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试中,对考生概括材料能力的考核主要分为两种,即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或是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在本文中就概括主要内容的三大方法与技巧:提取法、组合法、自写法与概括主要问题的三大方法与技巧:由表及里升华法、逐层深入联想法、寻根究底法进行了阐释。

概括主要问题则比概括主要内容又深入了一个层次,它需要在分析内容的基础上,挖掘内容所反映的主旨。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概括主要内容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概括主要内容的应试方法与技巧

(一)提取法。

一般来说,在给定的一组材料中,往往会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原因、结果等各种要素,对该组材料来说,人物和事件是核心,它们表达了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而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常为辅助性要素,它们对材料的主题常常起补充说明作用。因此,在概括材料内容时,考生应用精简的话语将主要内容抽象概括出来,去掉材料中的细枝末节,概括内容中的精髓。即在概括材料时要将人物和事件从材料中提取出来,而对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要素,可根据需要保留或删减。

例如:

某镇两所中学有50个初中学生没有入学,失学率达10%。学校通过调查发现,50个失学学生大部分不是因经济问题,而是家长认为读书无用而没有入学。而且这些家长文化水平也很低,受教育的程度平均只有二年级,近一半家长没有进过学校。同时决定书面告知,对本处罚不服的可在15日内向镇政府提起复议,也可向法院提起诉讼。然而,半个月过去了,家长既没有执行决定书,也没有提起复议和诉讼,镇政府申请法院执行。并让家长写了保证书。但家长没有履行诺言。于是人民法院送达强制执行通知书,强制执行通知书送达后,除3名外出打工者外,47名学生全部入学。

这个申论材料经第一次概括后大致内容约400字,我们对这400字内容再进行抽象概括,去掉一些论据及其他枝枝叶叶后,可以概括为如下主题:

学生辍学,学校、镇政府和人民法院都非常重视,他们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采取了不少措施。他们运用法制手段和思想工作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家长的觉悟,使家长认识到学习是孩子的权利,不应该剥夺,终于使47名学生返回了学校,继续学习。

不难看出,这一主题完全建立在材料的主要内容之上,是从主要内容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它去掉了材料内容中的细枝末节,概括了内容中的精髓,因而完全符合要求。

(二)组合法。

申论考试的材料部分往往是几则材料反映共同的内容,或者是围绕同一话题展开,对于这样的几则材料往往要将其归入同一层次,然后分别分析各层次的内容,进而归纳出整个材料的主要内容。

(三)自写法。

在真正理解材料的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或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认真阅读,理解文意,找出揭示文章主旨、中心、观点、情感的语句,找出揭示段意的重要句子,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语句,在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主要问题的应试方法与技巧

概括主要问题是指通过对材料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后,再进一步提炼材料的中心思想,即概括出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如果说材料的内容反映的是问题的表面现象,那么概括主要问题就是要求考生透过问题的表面现象来发掘问题的本质。常用方法如下:

(一)由表及里升华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指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全文材料所反映的事实,然后通过事实,由表及里,提炼出材料所反映的深层涵义,即材料的主题。申论考试所给定的材料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有一根或几根主线,这条主线往往就是材料的中心思想,抓住了主线就基本上掌握了材料的中心思想。

(二)逐层深入联想法

该方法主要用于阅读某些以小见大、以少见多的材料。通常给定材料提供的都是些带有典型性或启示意义的小事,目的在于让我们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少到多地联想和推理,让我们由部分推出整体,由局部推出全局,由小道理联想到大道理,而我们最终所推出的全局性大道理往往就是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例如:

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若是活鱼,卖价比死鱼高出许多,所以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抵港。但种种努力都归于失败,只有一艘船却总能带着活的沙丁鱼到港内。他们的方法很简单:鱼槽里放进一条鲶鱼。原来,鲶鱼进入鱼槽后,因环境陌生而四处游动,挑起摩擦,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这样一来,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到达渔港。此现象即为“鲶鱼效应”。

(三)寻根究底法

该方法是把握事物本质的最有效办法。寻根究底也就是因果分析的方法。俗话说:“无因不成果”,意思就是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原因,找到了产生问题的原因,也就找到了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因果分析就是依据其结果,顺藤摸瓜、层层推进,追溯到其原因。寻根究底法,就是在分析材料时,根据结果去探查原因,在原因处入手,分析问题的本质。

上述为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试概括主要内容与主要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考生应在备考阶段进行实战演练,为考场的取胜打下坚实的基础。

概括主要内容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认真阅读,理解文意。揭示文章主旨、中心、观点、情感的语句。揭示段意的重要句子,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语句,在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第二步:概括每一组材料的内容。针对每一组材料应用关键词或考生自己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一般把字数控制在一两句。一般在经过“通读”的环节之后,这个步骤随着阅读过程可以用手中的笔边阅读边画出或圈出。 第三步:把性质一致或特点相似的材料合并归类。第一个环节是分析的过程,是点与点相连的过程。这个环节是由点到面的过程,是在复读或跳读的过程中完成这项任务,这需要打破材料的自然安排顺序,把属于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归纳,把属于不同方面的问题进行区分,这里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标记,方便自己查找。 第四步:提炼出归类后的主题和层次。这是在完成第三步的基础上继续调动大脑的智力活动,这一步需要脑和手同时进行,头脑思考如何提炼出开头和主体及结尾,动手就是把头脑中的思考变成一个实践的过程,强调这需要对归类的内容进行重新排列,决不是简单的把列出的同类进行罗列,这个环节类似于把半成品一次性加工成成品,这是质的变化,不是量的积累。

第五步:起草成文。在第四个环节中主要是思维的监工和动笔的开始,而第四个环节就是具体的起草和修改阶段,即成为过程,这是概括的最后一个环节。 以上是申论概括主要内容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要想做好申论题,在掌握好方法后就要勤加练习,多做题,多总结,这样才能把方法训练到位,回答题目才能既快又准。最后,祝大家考试成功。

注意事项

1、不要违反题干中对字数的要求。

2、组合材料中的语言时,尽量不要使用修饰语。

3、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时,尽量使用短句。

4、要尽量使用材料中出现过的词语。

申论五大题型作答要点点拨 2011-03-31 10:58 申论的题型可以分为归纳概括题、综合分析题、提出对策题、应用文题、文章写作题。那么,这些题型的作答要点在哪里呢?考生应该如何下手才能得高分呢?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这些问题分题型一一为广大考生解答。

(一)归纳概括题

(1)概括全部内容题型。包括两类:一类是全部材料的内容,一类是概括一则或者数则材料的全部内容。考生要遵循材料内在逻辑,按照“情况-问题-原因-对策-意义”逻辑顺序,详略得当地安排各部分。

(2)概括部分内容。主要表现就是概括问题、原因等等。对于概括部分内容的试题,考生要注意在概括题干的主要要求时,要注意言简意赅,直入主题,不要乱添铺垫,要视字数而定。这种题型的答案内容,主要主要是并列的,因此,考生要全面概括出来,不要落掉任何一点。

(二)综合分析题 考生在作答综合分析题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严密的逻辑思维,把材料所反映的要点合理地组织起来,一步一步地阐述清楚。

(1)启示型分析题。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条理清晰地将材料中问题和现象蕴含的经验和教训逐条阐述出来。

(2)解释型分析题。首先要直接点明材料的本质含义,引领全篇;然后运用理论阐述本质含义,并结合材料具体事例进一步深刻阐述;最后作出权威的结论,重申本质含义,突出重点。 (3)评论型分析题。针对某一个观点评论,考生要直接表明观点,破题表态;然后结合材料,从观点或现象的原因、影响等方面论证自己的观点。对几种不同观点的评论,考生首先要分别概括评论对象,作为评论观点正误的依据;然后,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并进行解释和阐述。

(4)判断型分析题。先对题目给定的备选项与给定材料的原文进行比较,找出差异,看是否和符合材料的主旨,然后概述理由,对错误的选项要阐述错误的理由,并提出简洁的修改对策。

(三)提出对策题

发现问题、界定问题都要从材料中分析得出。申论材料主要有三种材料构成,案例型、数据型和观点型。材料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案例型和观点型材料中,考生要善于从具体事例中发现问题,从观点型材料中概括问题。

申论考试材料涉及很多事件主体、事件对象、各方观点及利益,考生在解读材料时,往往无从把握。首先,考生要明确材料的主要思想倾向,即出题者的要求。把握住主要倾向后,把材料中的观点,问题归类,去粗取精,保留考查的内容。其次,理顺利益关系。材料反应的问题往往涉及众多利益群体,考生要根据主要思想倾向理顺各方利益,综合考量后,制订兼顾各方利益的折中方案。

(四)应用文题

熟悉常见公文的写作格式和要求。公文种类繁多,写作要求和格式各有千秋,考生很难驾轻就熟,然而,公务员考试考查的公文种类主要是比较常见的几类,也是日常经常见到的几种公文,比如,通知,宣传纲要,事件调查等等。因此,考生只要掌握几种常见的公文种类就可以了。

明确作答思路和逻辑,做到条理清晰。公文特殊之处除了格式,就是内在逻辑,公文是有关政府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在公务活动中的文章样式,是一种正式文章,对内在逻辑有明确的要求。公务员考试公文题也是有严谨的内在逻辑的,即“情况-问题-原因-对策-意义”,那么考生就要熟记这个解答思路,详略得当地安排各个环节,可以迅速解题。

(五)文章写作题

考生在申论写作过程中还需掌握必要的技巧,这样才能帮助考生短期内高效掌握申论文章写作,提高实战成绩,增强应试信心。下面中公教育申论辅导专家从标题、开篇、铺展、结尾四个环节,介绍几种新颖实用的申论写作技巧。

(1)好的标题是文章的点睛之笔,题目的好坏决定着阅卷老师第一印象的好坏。因此,考生必须要给文章拟一个精彩的、响亮的题目,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睛,让老师看了过目不忘,一见倾心。

考生可以运用二种技巧,一是小处着眼,以小见大。在申论文章所给出的资料中可能包括很多角度、很多问题,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入手选题,选择一个小的角度然后再作适当的扩充,能使话题由小变大,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二是语言有力,匠心独运。根据申论文章的特殊文体、语言环境和内容,灵活巧妙地使用一些写作手法,比如正副标题、引用名言警句等,语言干净利落,铿锵有力,让题目生动形象,精练紧凑,含蓄隽永,这样会使整篇文章锦上添花。 (2)文章开头要高屋建瓴,从高处落笔,亮处着墨。起笔要有力、开头要开得精彩,方法是起笔要高。在文章开头,我们运用最醒目的语言,直接申明题旨,点明文章主题,提出最高层次的论点,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点明问题要从亮处着墨,从成绩、进步、优势等积极面说起,先说亮点,后说阴暗面;多说成绩,少说问题;多颂扬,少报忧。通过合理分配“成绩”与“问题”的笔墨,使论述焦点集中于“成绩”一类亮点,给全文奠定一个积极的基调,最终指向问题的解决,使阅卷者有一个上佳印象,对引起下文也有积极作用。

(3)文章的展开部分主要是原因、影响和对策的阐述及论证部分,那么,我们要深刻地分析原因,客观地总结影响,充实地完善对策。文章阐述和论证的全面展开,应多有转折、有递进、有对比,要综合运用各种论证方法,深刻、客观、充实地展现文章的主体,全面提高材料组织力、文字表现力,使文章步步为营,跌宕起伏,始终吸引读者,不断将读者导向自己的观点,让阅读者知道问题将怎样解决。

(4)文章结尾,内容上,无论我们问题是否解决,情况是否好转都要指明问题的解决上来,分析或者展望问题的解决,给阅卷老师一个美好的结果。结尾方式上,考生可以引用名言警句增加文采;引用政府政策理论,增加深度;总结前文,前后照应畅想未来等等。

申论作答常见的错误

申论作答常见的错误 2011-03-25 15:41

4月24号笔试大战在即,相信部分考生已经对申论进行了完备的复习,也得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也会有一部分考生,现在依然处于迷茫状态,在申论考试作答中还存在这一定的问题。中公教育专家依据最新研发现,由于考生在申论作答中出现阅读不规范、归纳概括不到位、分析思路不清晰、对策的质量不高、议论文写作没有思路这五大问题,造成了申论得分不高的现象。在此,我们就针对此五大问题来答疑解惑,为考生查缺补漏。相信在最后几天时间,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本文的突破技巧加强练习,在申论作答上有一个质的飞跃,在这次公务员考试中轻松取得高分。

问题一:阅读不规范,阅读太“沉重”

当前,考生普遍存在阅读不规范,阅读太“沉重”的现象。所谓阅读太“沉重”是指考生阅读给定材料时,同时兼顾阅读材料、把握逻辑关系、抓取作答要点、加工整理要点,考生一心多用,思维活动压力很大,最终导致这三项工作都没有做好。反映在答卷上,就是考生总有要点遗漏的现象。

突破技巧:考生如果依然存在要点有遗漏的情况,这很可能是阅读不规范导致的。中公教育专家认为,规范的阅读流程应当按照如下步骤:首先,审题,抓取题目中的作答对象,带着问题进入阅读过程,阅读给定材料是为作答题目服务,材料当中包含全部的要点,没有问题意识的阅读时盲目、抓不住重点的。第二,阅读给定材料时,思考所读内容与作答题目的关系,根据作答题目的对象勾划相关字句。第三,读完一则材料,及时眉批或在草稿纸上写明该则材料的观点,一个自然段可能反映不出一个要点,但一则材料足够反映出一个或若干个要点,因此把握要点要以每一则材料为单位进行,对并列枚举要标记数字区分。第四,读完全部给定材料,根据眉批或在草稿纸上列举的要点,把握给定材料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逻辑关系对看清整个材料的脉络以及题目作答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考试大纲做出的明确要求。考生按照以上四个步骤阅读给定材料,可以保证要点抓取不会出现遗漏。

问题二:归纳概括不到位,错把描述当概括

归纳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情背后的道理,这背后的道理可能是操作层面的,可能是制度层面的,可能是意识层面的,可能是政府角度的,可能是企业角度的,可能是个人角度的,只有归结到“道理”的层面才算归纳概括到位。很多考生只是在描述,比如:为什么污染?很多考生的回答是企业排污。这样的回答没有归结到企业的利益驱动的意识层面上来,只是在做一个简单的描述,必然是不得分的。

突破技巧:归纳概括能力是考察考生的提炼能力,考试大纲中有明确的要求,要求考生“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那么考生在作答申论时,必须区分出什么是描述,什么是概括。概括是一种归纳思维,是通过现象看本质。考生在加工整理过程中,脑子里要绷住一根弦:不能单纯把给定材料中的事例进行描述和解释,要看到背后所蕴含的操作、制度、意识层面的道理。如果仅仅描述原因、影响、对策,这还远远达不到归纳概括的高度。但有的材料意在说理,可能已经把操作、制度、意识层面的道理讲明白了,只有这样的情况下,考生才能直接专用原文中的字句。

问题三:答题思路不规范,分析问题模棱两可,尤其以

二、三小题最为明显

很多考生一意孤行,看到哪里写哪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作答思路很混乱,答卷上总是“一团”文字,没有条分缕析地说清楚。其实考生心里对问题的答案是很明白的,只是表达不通顺。这主要是考生答题缺乏思路所致,没有一个正常的逻辑顺序贯穿于整个答案当中。作答混乱的后果是阅卷人没有耐心评判考生的最后结果,虽然要点都有,虽然归纳概括准确,但分数依然不高。只有思路清晰,考生才能把问题说清楚,阅卷人才能把答案看明白。

突破技巧:正确的思路无非是围绕把问题说清楚展开的。只要是分析问题,那首先肯定是说出问题是什么,然后分析问题的原因以及影响,最后谈相关的对策举措,这样才是完整的。因此,分析问题的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在提对策的问题中,不管是写宣传纲要还是内容要点,不能瞎拼乱凑,首先分析一下对策所要针对的大环境,也就是对策提出的背景,然后分析一下对策的目的,再接着列举一下当前的一些问题,最后列举出相关对策,这就好像打靶的过程,只有先树立起靶子,把枪端正好方向,才能准确的命中目标。所以对策类问题的回答思路是“背景、目的、问题、对策”。

问题四:提出的对策质量不高,处理不好对策的细节

到现在,很多考生提出对策的能力依然很差,有以下几个细节问题没有处理好。

一、没有从政府立场出发。针对治理污染问题,有考生提出意见:企业自觉安装治污设施。这样的作答没有从政府的立场出发,标准的表述应当是:政府引导企业安装治污设施,监管好企业的排污情况。

二、对策没有针对性。对策应当是围绕问题展开的,不能信口开河,偷梁换柱。有的考生在考前积累了大量的理论背景,这反而引起考生作答时脱离材料,对策很漂亮,但没有和给定材料相结合的地方。

三、对策不具备可行性。考生提出的对策或支持的对策要符合我国的国情、法律、人伦的基本要求,不要提一些不切实际的对策。比如如何解决粮食危机,有的考生回答:建议合理分配全球的粮食,这样的对策就缺乏可行性。有可行性的对策可以是:政策扶持,科技支持,生产安全,节约用粮。

四、对策不具备可操作性。这是考生当前最普遍的问题,大部分考生能大概列举出几条对策,但是对策的内容却很抽象,不够具体,这样的作答不深刻,不具有可操作性。

突破技巧:针对此种情况,中公教育专家提出四大突破技巧:

一、政府立场的处理。如果要点指向了企业、民间组织、个人等主体,考生也要从政府立场出发,利用政府的引导、鼓励、支持、监管等手段提出对策。

二、针对性的处理。对策一定是针对问题展开的,而问题一定是给定材料中所阐述的,因此保证对策的针对性就必须首先保证对策立足于给定材料,这样的对策针对性才强。

三、可行性的处理。对策的可行性需要保证对策具备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四个方面的条件,不具备上述四个条件的对策如同空中楼阁。

四、可操作性的处理。可操作性强的对策要做到具体,非常具有实践性。这牵扯到考生的积累。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临考前看一看刚颁布的《十二五规划》,每一个大的对策后面都有详细的具体措施内容,考生可以作为补充资料进行梳理记忆。相信考生处理好以上四个细节,对策的质量能有明显的提高。

问题五:议论文写作没有思路,总论点不突出

考生在写作议论文时,总感觉没有语言可写,其实这是没有写作思路的表现。考生在考场上阅读写作都很浮躁,缺乏对给定材料反映问题的清晰认识,写作没有头绪,提笔就写,没有大纲作支撑。结果导致总论点与材料主题脱节,分论点与总论点脱节,具体内容与分论点脱节,整个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支离破碎,表现在写作过程中就是语言匮乏,其本质依然是思路问题。考生拼凑这些零星的点,没有一个整体布局,最终导致思路断断续续,没有连贯性,所以耗时耗力去串联要点,表现于外的只能是语言力不从心。

突破技巧:议论文的写作一定要保持好心态的稳定。首先,抓住给定材料所揭示的本质问题,针对问题的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相关的对策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其次,写作前要确定一个总论点,总论点必须是立足于给定材料。再次,梳理一个大纲,按照规范的思路,起承转合式、总分总式都可以,但没有提纲之前,不要动笔写议论文,否则一旦进入死胡同就会有转不出来的可能性。最后,议论文写作时,注意把总论点清晰表达在标题、开头段、结尾段中,分论点之间要尽量保持对仗工整,结尾句要回扣段首句。这样的议论文在考场上四平八稳,能保证议论文写作不吃亏。

总体而言,在备考冲刺的最后环节,考生一定要解决审题、阅读材料、提炼要点、书写答案的规范性问题。这是考生在最后一周能够做到的,也是提高分数最快的。很多考生申论成绩不理想,不是因为写作水平、思维能力、政策理论水平有限所致,反而就是因为这些不规范的做法所致。因此,考生一定要把这些规范性问题解决好。

最后,预祝我们各位考生金榜题名!

第15篇:国考申论归纳概括题型解析

2018国考申论归纳概括题型解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奋斗在公考道路上的各位考生而言,多学习、多借鉴是最高效的备考方法,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跟大家分享,供大家参考。

归纳概括题型对于国考和省考来说都是最基础、也是考察频率最高的题型。对于申论考试从本质上来说考察的就是考生根据给定资料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除去申发论述题型,其他题型都是从归纳概括题型为基础演变而来,因此,明确归纳概括题型的答题思路,不仅可以解答归纳概括题型,而且是作答提出对策、贯彻执行和综合分析等各类客观题型的前提和基础。为了让大家对此类归纳概括类题目应对自如,中公教育专家现将相关作答技巧整理如下:

一、命题趋势

在近些年来的公务员考试中,无论是国考还是黑龙江省考,归纳概括都是必考题,也是每位考生拿分的关键,经常考察的方式有:概括问题、原因、影响、特点、做法、现状、方式、争议等,或者概括一个词的概念。除此之外,在国考的考试当中,归纳概括的出题形式较为灵活,曾经出现过拟定小标题和填空题的形式。

二、充分审题

无论什么题型,审好题干和题干要求都是作答好题目的前提。要把握题干和要求中的每一个关键词,按照命题人的意图作答。首先需要通过关键词来确定题型,对于归纳概括来说,当题干中出现归纳、概括、概述、整理、总结、列出……关键词的时候,就可以判定此题为归纳概括题。其次,要充分把握题干中的作答对象,切忌答非所问。

三、答题技巧

根据题干的要求去到材料中找寻关键词,以便找到答案的要点,接下来对找出来的要点进行加工。需要广大考生注意的是,所有的归纳概括题都会有一个要求就是条理清晰,因此,就

经验而言,将书写归纳概括题目的方式总结为总分结构:总括句+分条罗列。对于要书写的答案首先要进行总括,然后将对应的要点逐条书写出来即可。例如:当前青年人心理方面的缺失主要有:

一、同情心缺失。

二、幸福感缺失。

三、宣泄压力的渠道和方式缺失。

四、快乐感缺失。

以上就是关于归纳概括题型的一些作答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一次成公。 中公教育专家希望以上内容的梳理对考生巩固相关知识点有所帮助!中公教育祝各位考生一举成公。

第16篇:公务员考试申论归纳概括能力提升

公务员考试:申论归纳概括能力提升

申论材料是纷繁复杂,毫无顺序可言的,但是每一则材料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它们都是为了反映某个问题或现象而设置的。而归纳概括则是将这些材料共同反映的问题提炼、归纳出来,并加以简明的叙述。

在考试大纲中虽然没有对归纳概括能力的直接要求,但是从申论试题来看,培养这一能力还是非常重要的。

二、归纳概括的重要性

归纳概括能力是申论考试中考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不仅关系到归纳概括类试题的作答,还关系到其他类型试题的作答。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时需要概括

申论给定资料的字数通常为6000字左右,且材料之间毫无逻辑顺序可言。篇幅长,缺乏逻辑性,很可能使考生读完一则材料就忘了上则材料讲了什么。因此,在阅读时对每一则材料的内容或是重点信息进行简单标记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时就需要用到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每段材料的主要内容可以使考生对材料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了解材料是围绕什么问题而展开论述的,同时,对捋顺材料的逻辑关系也有帮助,可以知道哪几则材料论述的是同一个问题。

(二)作答归纳概括题需要概括

在申论考试中,我们通常把要求考生归纳概括材料内容,材料反映的问题或现象,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意义,能够借鉴的经验、教训,等等,带有或明显或浅显归纳概括要求的题型称为归纳概括题。通常在这种题型中都会出现概括、概述、归纳、整理等字样,提示考生此题意在考查归纳概括能力。

归纳概括题是申论考试中的老题型,从申论考试刚刚起步的三道题阶段,到现在考试日臻成熟、题型越来越丰富的四道题、五道题阶段,对考生归纳概括能力的考查从未停止过。只是随着考试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归纳概括类题型的难度越来越大了,从最初要求考生归纳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到现在要求考生针对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整理一份供领导参阅的汇报材料,可以看出对考生归纳概括能力的要求是在不断加强的。

(三)作答其他类型申论试题也需要概括

作答归纳概括题需要考生具备良好的归纳概括能力,作答其他类型申论试题同样需要考生具备这一能力,尤其是分析类试题,与归纳概括的联系非常紧密。通常都是既需要分析,又需要对给定资料进行归纳概括才能得出答案的。下面举例说明:

2010年湖北政法干警《申论》(本硕类)第一题:

根据给定资料,分析湖北英模“群星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要求:观点正确、分析透彻、不超过200字。(15分)

这道试题要求分析湖北产生英模“群星现象”的原因,即分析为什么会在湖北出现这种情况,而其他地方没有出现。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先天的原因和后天的原因。先天原因指的是湖北省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后天原因指的是湖北省一直在积极摸索先进典型学习宣传的科学路径,这两个原因使得湖北省产生了英模“群星现象”。至于这两个原因下的具体原因就需要考生到材料中归纳概括了。

从上面这道题的题干可以看出这是一道综合分析题,但是解答这道试题光凭分析是无法得出正确答案的,而是需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概括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以下是与题目作答相关的给定资料,材料后面归纳概括出的材料内容即是先天原因与后天原因下的具体原因:

6.2009年10月25日,就在长江大学“10·24”英雄群体舍己救人的第二天,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就作出批示,要大力宣传表彰这一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2010年初“信义兄弟”事迹见诸媒体后,省委、省政府多位领导迅速作出批示,要求以此为典型在全社会大力颂扬诚实守信美德。2010年7月23日在湖北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会上,省委副书记杨松要求深入开展向严大平学习活动。汪金权的事迹被报道后,湖北省委号召各界向汪金权学习。

多年来,湖北省上下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先进典型示范推动各项工作,带全局,促发展,精心培育英模成长的“良田沃土”。发现和培育先进典型,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推动社会政治建设的一项常态工作。宣传部门从典型的选择、分级、申报到宣传程序、工作机制、组织领导等均有详细方案,媒体及相关职能部门同步互动,协力助推,形成了一整套工作流程和长效机制,使典型宣传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心民力的强大武器。

材料内容概括: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

7.据2010年6月25日中国政研会、中宣部政研所课题组调研结果:湖北英模“群星现象”是核心价值体系这片“良田沃土”上孕育出的“灿烂百花”,它从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等方面给予我们许多启示。

湖北注重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有机统一,精心选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展示湖北人民的整体形象,大大提高了典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注重从平常生活中寻找感人故事,从平凡人物身上发现可贵精神,以平民的眼光和欣赏习惯来表现先进典型,使广大群众增强了对先进典型的认同感;强调以人为本,力避那种“高大全”式的典型和精神生活无欲、家庭生活无情、物质生活无求的非人性化倾向,做到所选典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体现人性特点、反映群众心声、得到群众认同。只有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夯实典型涌现的深厚民意基础,才能使学典型、追典型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湖北的典型宣传工作,力求把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新闻宣传的全过程,发挥各级各类媒体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实现树立先进典型与推广先进典型的有机统一。湖北注重整合多种力量,灵活采用多种宣传形式,多管齐下,发动干部群众直接参与,使典型宣传成为舆论热点、社会焦点和群众关注点,引起社会广泛共鸣,进一步增强了典型宣传的渗透力。只有坚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媒体的协同作用,壮大典型宣传的积极影响,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广泛唱响。

材料内容概括:新闻宣传部门强力推进先进典型学习宣传工作。

湖北将先进典型的推荐由单纯依靠各级组织层层推荐调整为组织推荐、群众举荐和媒体发现相结合的办法,最大限度地发现、挖掘先进典型,基本做到典型学习宣传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湖北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从政治、工作、生活上关心英雄模范及其亲属;加强对先进典型的指导和培养,帮助他们正确对待荣誉,与时俱进,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青团代表的选举过程中提供一定比例,对符合干部选拔任用条件的予以提拔重用,进一步拓展了典型发挥作用的层面和空间。只有坚持不断创新典型选树的长效机制,健全典型培育的良好制度体系,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不断推进中得到贯彻落实。

材料内容概括:各行各业自觉谋划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工作。

9.地处长江中游的湖北,是一块无比神奇的土地。荆州城外的凤凰图腾、青山绵延的神农架,彰显着荆楚文化的美丽与传奇;辛亥革命的激荡神州、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张扬着荆楚儿女敢为人先的昂扬气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湖北省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武汉、黄石、十堰、襄樊等大中城市,文明创建进单位、进社区、进家庭;在全省广大农村,“十星级文明户”“四进家”“一村一品”“文明湾落”“文明新村”等思想教育形式不断创新。在传统美德厚重的精神沃土之上,湖北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深得民心,先进典型人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材料内容概括:湖北有着英模辈出的丰厚精神沃土。

在千里大别山,在坦荡江汉平原,在鄂西北崇山峻岭,在蜿蜒清江两岸,革命先辈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气壮山河;荆江分洪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长江葛洲坝、三峡水利工程、武汉钢铁厂、第二汽车制造厂,一个个国人引为骄傲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湖北人民手中次第建成,描画着神州日新月异的变化;华中粮仓湖北广大农村土地承包到户,我国特大城市武汉交通、流通改革先行起步,从来不甘人后的楚地率先展开中部崛起探索与实践,全省上下开拓奋进,蔚成风气。新中国建立60年的历程表明:自觉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湖北,有着敏锐把握时代发展潮流的不懈追求,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积极引领时代新风,争做时代进步的强者,奋力奏响时代前行的强音。

材料内容概括:湖北有着敏锐把握时代潮流的自觉追求。

今天,当人们来到革命老区红安,仍能感受到当年这里千百万人民心向英雄的满腔热情;在荆江大堤,巍然屹立的纪念碑留下英模名录共928人,供人们世代景仰;在社会加速转型、思想激烈碰撞的改革开放30年间,这种崇尚英雄、尊重先进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全省高举着积极向上的旗帜,张扬着公平正义的理想。年年岁岁,春夏秋冬,先进典型始终被社会厚待一分,被人们高看一眼。

材料内容概括:湖北有着崇尚英雄、尊重先进的社会氛围。

湖北深入挖掘这些体现民族精神的地域历史文化内涵,积极传承具有湖北特色的近现代革命文化,着力培育体现时代精神的当代先进文化,使它们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只有坚持大力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才能营造典型成长的浓厚氛围,进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资源更加丰富。

湖北有着时代赋予的令人称羡的一系列特殊发展机遇:先是中央希望,湖北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再是国家批准,建设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继是国家宣布,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时地利人相催,湖北人民又一次有了大展身手、奉献聪明才智的历史机缘。可以展望:在这个崭新的舞台,不负时代期许的先进典型、英雄模范人物,将如春花般竞相开放。

材料内容概括:湖北有着与时俱进造就先进典型的崭新舞台。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归纳概括,我们可以轻松得出这道试题的答案:

一是因为湖北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湖北有着英模辈出的丰厚精神沃土。

(2)湖北有着敏锐把握时代潮流的自觉追求。

(3)湖北有着崇尚英雄、尊重先进的社会氛围。

(4)湖北有着与时俱进造就先进典型的崭新舞台。

二是因为湖北积极摸索先进典型学习宣传的科学路径:

(1)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工作。

(2)新闻宣传部门强力推进先进典型学习宣传工作。

(3)各行各业自觉谋划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工作。第二节归纳概括的常见题型

随着考试的不断完善,归纳概括题也经历了一个由“稚嫩”到“成熟”,由易到难的发展过程。考试之初的归纳概括题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式,如今则是题型丰富,种类多样。

第17篇:申论概括原因题目三步骤速成法

纵观历年各地申论试卷,不管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多省公务员联合考试、省公务员考试、还是难易程度相当的招警、法检、军转干等考试类型,概括原因题目是最常见的题型之一,因此需要各位考生予以特别重视。

概括原因题目虽然比较简单,较容易得分,所以很多考生会掉以轻心,存在概括不全,不准,导致失分现象也较为惨重。为了把握好,发挥好,解答好此种类型的题目,现在必须弄明白概括原因题目的答题方法和套路。针对概括原因题目,在公务员申论的试卷中,主要呈现出两种不同类型,分别为某一主题问题的原因概括和某一特定问题的原因概括。

一、某一主题问题的原因概括:关于某一主题问题。主题问题是整篇材料反映的最主要问题,这个问题一般是较为宏观的、抽象的,一般出现在全篇材料中,这就有了一定的难度,需要公考生逐一分析每段材料,找到与主题问题相关的消极的、否定性语气的表述,比较主题问题和勾画的信息是否有因果关系,构成因果关系的就逐一勾画,标注,方便归纳总结。

二、某一特定问题的原因概括:关于某一特定问题。特定问题相比整篇材料反映的主题问题是相对微观的、具体的,是主题问题的一个方面。一般出现在比较集中的材料中,与此对应的原因也就出现在问题的周围,也是相对集中,一般很好确认出原因来。

总之要做好概括原因题,必须在题干中找到问题,而且问题要界定准确,没有抓住问题,想找到原因就显得非常迷茫和困惑。

针对以上两种不同概括原因题型,公考生可以把握好以下几个答题步骤,方能突破。 首先,分析题干,界定题干中所要求概括原因的问题是某一主题问题还是特定问题。不管是何种问题,都可以在题干中寻求答案。因为题干是让你概括原因,必定提到与此相对应的问题,然后把问题默记在心,带到阅读中去,逐一寻找原因的出处。还是那句话,没有问题,哪来原因。带着问题找原因,阅读也就有了方向和目的。

其次,寻求段落,搜寻和定位与题干中某一特定问题有关的段落,勾画原因。一般而言,这样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若干个相邻的段落中,需要圈定出段落来,勾画出原因来。至于原因的表述上,这里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原因的语句都是些表述上显得消极的、否定的的语气,如:“缺乏有效机制,监管不严,法规不健全,投入不足,认识上存在误区等”,但有时也要进行归纳和概括,阅读的时候在一旁做好总结标注。 最后,归纳原因,按照不同的角度有条理性地进行概括归纳。至于勾画和标注的原因是很多的,这就需要进行按角度分析,比如宏观分析法中,可以按照整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和生态等角度来划分;微观分析法中,可以按照人员的角度、制度的角度、投入的角度、管理的角度等;另外还有主体分析法中,可以根据材料中体现出来的原因,按照不同的主体来组织答案,如政府方面、企业方面、社会方面、群众方面等等。按照不同的方法组织出来的答案不尽相同,但是逻辑和条理会更加清楚,得分会更高。

第18篇:申论归纳概括题提分技巧

归纳概括题解题技巧

随着2018年国考进入尾期,2018年省考接憧而至,在公务员考试中,申论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而在申论考试中,归纳概括题又作为必考基础题型牢牢占据一席。并且,归纳概括能力还是作答其它各类题型的基础,重要程度可见一斑,毫不夸张地说,归纳概括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申论分数的高低。

然而,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考生能够按照申论作答流程找到答题所需要点的位置,但在对要点进行加工、书写到答题纸上时却漏洞百出。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准确书写呢?就让咱们大树教育专家给你支招!

一、抓住材料首句关键词,初步界定关键要点

申论材料的组合是符合一般逻辑思维规律的,例如,开篇点题或是结尾总结。考生在答题时,只需要紧紧围绕每个段落第一句话出现的关键词来组织答案,有的放矢,定能百发百中。例如:

请根据给定资料概括新生代农民工在观念上与传统农民工相比存在着哪些方面的转变。

这道题目让考生找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在观念上的转变”,材料中一共讲了4点转变,我们以其中一点为例。第一个要点出现的段落首句为“传统农民工近似于候鸟的打工方式和亦工亦农的经历造就了他们城市过客心理”。分析这个句子可以发现它的关键词就是“传统农民工”“过客心理”,讲的是传统农民工对待他们打工城市的心态和观念。所以我们在组织答案时,就应该包含“打工城市”“心态”“观念”这样的关键词,最终经过整理确定为“对务工城市的心态发生转变”。

申论作答一般要求考生有二次归纳概括的能力,即在表述答案时,先用简短的句子将内容阐述出来,然后再结合材料对要点中的关键词进行补充说明。以上这个方法只是教会我们完成了第一步,那如何进行补充说明呢?我们来看第二步:

二、寻找段落标志性词汇,合理扩充关键词

在对要点关键词进行补充说明时,考生要充分把握材料的标志性词汇,如表示观点的、表示转折的、表示并列的等等。

还是以刚才的题目和段落为例,我们需要结合材料补充说明“对打工城市的态度”究竟是如何转变的。材料的整体表述为:

传统农民工近似于候鸟的打工方式和亦工亦农的经历造就了他们城市过客心理。据清华大学对农民工家庭的一项调查,89.7%的农民工表示将来一定会回到家乡定居,只有10.3%的人表示不回到家乡定居。其他学者根据历年来农村外出流动人口数据估算的结果也大致如此,即在传统农民工中,大约有10%左右的人逐渐在城市沉淀了下来。然而,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新生代农民工研究报告,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有55.9%的人准备将来“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远远高于17.6%的农业流动人口整体水平。

阅读材料之后,考生可以发现,“然而”这一表转折的词汇将材料分为明显的两部分:前半段讲传统农民工对城市的态度——过客心理;后半段讲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态度——长期定居。所以,考生就可以很轻松地组织出对打工城市的态度转变是“从过客心理向期盼在务工城市长期定居转变”。

有了前两步的基础,我们只要将他们进行简单的合并,就可以得到最终的答案“对务工城市的心态发生转变,从过客心理转变为期盼在务工城市长期定居”。是不是十分简单呢!

同学们认真学习老师教的方法技巧,在今后的考试中一定会有所帮助,我们提供的知识不光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以后在生活中对大家的学习工作有帮助。

资料来源:贵州大树教育教师整理所得。

第19篇:申论要求:概括概述归纳总结类

申论要求:概括概述归纳总结类

(一)概括、概述类的基本要求

1、严格按申论要求的特点进行构思,根据行文者身份及行文对象进行布局,注意结构的完整性,一般用总分结构,突出重点部分,开头结尾做好设计。

2、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对问题进行分类:(1)分清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2)分清有关联的问题和无关联的问题(有无关联当然是指跟“问题”有无关联);(3)哪些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3、原因分析,应当弄清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弄清所有有关联的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注意文字的连贯性,巧用关联词和承接、连接词。(而且、反而、从而、进而、继而、既而、然而、因而、不但…而且,不仅…也,最终、于是、尽管……

5、注意字数不得超出规定。

(二)概括、概述类容易出现的问题通过对历年试卷的分析,我们发现考生在“概括”方面最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丢三落四,以偏概全有的应试者概括部分的答卷只概括了一部分资料,遗漏了不少重要资料,对主要问题的关联问题不重视;或者对问题的分析片面化或绝对化,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该部分考生可能宏观驾驭资料的能力差,更致命的是看待事物、分析事物的思维方式不成熟。

2、逻辑混乱,分类不科学部分应试者在概括分类时,内在逻辑不清,所分的“类”之一是相互交叉、包含。当然,这与此同时阅读不够细致、深入也有关系。

3、认识浮浅,缺乏深度部分应试者在概括时抓不住主要问题,只在一些枝节问题上作文章,或者只就事论事做表面的文章。这说明其理论水平与对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较差。

4、结构松散,中心不明部分应试者以记流水账方式将材料反映的问题罗列出来,忽视了概括(概述)部分的结构要求,过于松散,或中心问题不够突出。5、未按申论要求做题如供领导参考的材料,要求反映材料的主要事实为主,作者分析观点及尽量少,部分考生发表过多个人观点,喧宾夺主。

(三)概括、概括类能力的培养应试者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应当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

1、概括的要素要清楚概括叙述的要素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其中,人物和事件是叙述的核心,有了这两个要素,叙述才有中心,才有实体。时间和地点是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环境和舞台,对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通常的叙述中要将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原因和结果是事件的起讫点,有了这两个要素,叙述才完整、交代才清晰。但在这些要素中,最重要的、最核心的还是人物和事件这两个要素。对其他要素、交代时要简略,要突出其与人物、事件联系的一面。

2、概括的顺序要合理对给定资料有了选择和加工之后,要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表现主题或中心,还需要按一定的顺序来组织。只有这样,才能给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的感觉。安排得巧妙,还会产生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一般说来,申论的概括叙述可以时间为序,也可以空间为序,特别是要考虑其内在的因果逻辑和主次、轻重关系。

3、概括的主旨要突出在概括时,要处处从表面中心主旨的角度来考虑如何选材、如何组材、如何叙述、如何确定繁简、轻重等,这已属于整篇文章的构思。要构思好一段概括材料,应该学会如何运用线索来选择、组织、加工材料,怎样通过线索的穿插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纲举目张,更好地表达中心。

4、概括时详略要得当哪些材料该写,哪些材料不该写;哪能些地方该详,哪些地方该略;哪些环节要叙述得快,哪些环节要叙述得慢。这种选择与剪裁的艺术,是文章写作高下、成败的关键之一。无论写哪种体裁的文章,如果没有主次,不讲详略,像记流水账一样,平均使用笔墨,就会失掉吸引力。详略处理的标准,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文化虽有所不同,但概而言之,都要符合所要表达的内容、主题的需要。当然,对文体的容量也得注意。要紧扣中心内容选材剪裁,务求集中笔墨把主题思想准确而又深刻地表达出来。

5、概括的线索要明晰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每篇文章都要有一条主线,把相关材料联接起来,从而统贯全篇,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使读者对文章有个清晰明了的印象。

(四)概括、概述部分评卷例文评卷例文一:2000年国考题该资料反映了现代城市在加速发展过程中所经常遭遇的问题:因传统遗留和盲目建设所造成的城市工农业生产布局不合理,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由于种种阻力,很难加以消除。但是,因为城市居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社会环保日趋迫切,这种城市布局不合理现象所引起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中心议题之一。评卷例文二:2000年国考题 某省某市红星新村5号楼居民状告××印刷总公司噪声超标要求赔偿的事情,由于关系到居民切身利益和涉及面较大,至今未得到妥善解决。该事件充分暴露出城市规划的缺陷,居民生活区与工业区交错并存,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卫生,也使得工业发展重重受阻。同时,城市环保部门也积极研究出有效技术措施,以减轻工业污染。评卷例文四:(反垄断篇)概括主要问题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我国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部门形形色色的垄断行为,尤其是政府的行政垄断行为。分析了我国垄断产生的原因以及反垄断的紧迫性和应采取的行政、法律和其他相关措施。重点分析了我国的《反垄断法》为何迟迟难以出台,同时也表达了国家有关部门将会把反垄断摆在突出地位的决心。而且材料通过对外国如何看待何采取反垄断措施的论述,说明反垄断产生的重大危害和对经济的巨大阻碍作用,并具体指出哪些行为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反垄断行为,而对一些并非实质意义上的垄断行为我们不应去责难。这给我国的反垄断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评卷例文五:(反垄断篇)概括主要问题中国企业垄断行业现象明显,些企业虽然整体实力比较强大,但竞争力比较弱,主要表现为行政垄断,企业没有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目前中国仍缺乏对垄断行业的有效管理,没有具体的法律加以惩罚,>正在制定中,但是指定法律并不是阻止垄断现象发生的唯一方法,更有效的方法是开放行业,让其他竞争者加入都行业中来。中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在反垄断这方面的经验,制定与我国国情想适应的法律,更好的保护企业的健康发展。

(五)概括、概述部分课堂模拟练习

1、2007年国考概述参考: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土地纠纷已成为农村基层矛盾的焦点,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土地征用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土地资源急剧减少。尤其是大城市周边地区,情况更为严重。

二、土地补偿标准偏低,征地与开发之间存在巨大差价,群众意见很大。目前的依据是1998年《土地管理法》,补偿标准严重偏低,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三、失地农民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无法解决失地后的就业和发展问题,生活难以保障,有成为流民并导致社会不安定的隐患。

四、在征地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工作方式简单粗暴,村委会的自治组织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侵犯农民民主权利,损害农民利益。主要体现在违反《村民组织法》,不经民主程序决定重大事宜,土地补偿费用使用管理情况混乱等。

五、部分地区存在以公益性项目名义圈占土地进行商业开发现象,严重违法,群众意见极大。农村土地纠纷已经取代税费争议而成为目前农民维权的焦点,严重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虽然我国政府已下发《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规范审批权,并对补偿作了新的承诺,但农民有更高的期待。有专家建议根据土地使用性质,分类进行交易,并让农民直接参与定价,以保障农民得到应有的补偿。

2、模拟试卷一概述:我国外贸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进入了贸易摩擦高发期,各国对中国产品的贸易壁垒日益增多,中国已成为全球贸易争端的最大受害国。

一、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出口受到严重影响。

二、我国产品遭受的贸易壁垒越来越多,除了反倾销,还有反补贴、特保调查,知识产权、技术、动植物检验检疫等方面的贸易壁垒。

三、我国受贸易壁垒影响的行业和产品越来越多,从发展趋势来看,一定程度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应当引起警惕和关注。我国在应对贸易磨擦上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一是企业缺乏应诉的主动性;二是企业不熟悉游戏规则而无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是行业内部不团结,不能一致对外;四是中国企业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在贸易磨擦中受制于人。产生国际贸易磨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源上来看,解决这一问题,还要从中国企业的生产方式和意识着手。

第20篇:申论指导:归纳概括的三大技巧

人事考试教育网

申论指导:归纳概括的三大技巧

归纳概括是综合的一种,是精粹的综合,是提炼精华、着重脉络梗概的综合。在申论考试中,归纳概括就是提炼和归纳给定材料,具体而言就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准确、精炼地把握住和表述出给定材料所含的主要信息。在此,为帮助广大考生更好的备考申论,人事考试网的专家总结出申论材料归纳概括的三大技巧:

(一)提取材料的信息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筛选并提取材料中的信息是一项基本的阅读能力,也是进行概括的前提条件。信息是指材料中的关键要领和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的解释与阐述等。材料对信息的阐述呈现多方位、多角度的复杂性。要准确、快速地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正确筛选词义

词义即词语的意义,即对一个词语进行剖析,根据语境来断定其真正含义。分清词语语气的轻重,以及包含的感情色彩,是赞美、肯定、褒奖、喜爱还是批判、否定、贬斥、憎恶,从而筛选出该词在材料中的具体含义。

2.辨析词语的一般含义和特定含义

一个相同的词语,用在不同的文章中或者在不同的场合所表达的意思会有所不同。所以要分析材料中关键词的具体含义,材料中用的是该词的一般含义,还是运用其特殊意义。这对理解整个句子乃至整篇文章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3.结合背景知识理解、概括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有的词语是我们在平时很少接触、很少见的,对其意义很难理解和把握,这就要结合背景知识来揣摩其含义,来理解该词语在材料中的表达作用。

(二)分析评价材料的观点

分析评价材料的观点是在理解语句、提取信息、理清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程度较高的思维活动。观点总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在材料中表现出来,熔铸了作者的情感和旨意,观点是作者对全部材料、事实、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评价,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所以,在分析评价材料观点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联系时代背景

只有了解时代背景才能了解所反映的内容,才能领会作者当时的心境,才能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

2.分析文章的体裁

人事考试教育网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特点,如记叙文是以记叙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通过叙事、记人、状物、写景来表达思想感情;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议论来分析事理,阐明观点和主张;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关系、成因等进行介绍说明。因此,要根据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来理解、分析材料的观点。

3.抓住关键性句子

一段材料总是由很多句子构成,而这些句子在文中的分量有所不同,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在阅读时就要找出那些在文中占有重要分量的句子,只要找对了关键性句子,对整段材料理解起来就不难了,这样也就能领会作者的观点了。

4.客观、公正地分析和评价

每个人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人生经历各不相同,所以对事物的看法和主张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对材料的观点分析也会存在差异。但总体上不能偏离太远,而要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作出相对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评价。

(三)概括材料的中心内容和思想

申论考试一般给定4 000~9 000字左右的材料,这些材料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有一根或两根主线,体现一个中心思想的。概括内容就是要找出材料的中心思想,这就要求有很强的分析、综合、概括能力。概括中心思想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概括的角度要一致。角度有很多,如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人称角度,对于一个材料,概括的角度却不止一个,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概括。但无论怎样选择角度,一旦角度确定,就应该前后一致,而不能彼此冲突。其次,概括内容要全面。4 000~9 000字的材料,涵盖很多内容,这就要求阅读时要全面了解和掌握。而概括中心内容时也要从全文出发,纵观全文,从而对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而不是仅概括一部分或一段内容,或问题的一个方面。

申论归纳概括范文
《申论归纳概括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