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语文必修4作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11 21:04:5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必修一语文 作文 园丁赞歌

必修一 “园丁赞歌 记叙要选好角度”

【教学目标】

1、弘扬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熟练掌握写人叙事的一般角度,并能选用恰当角度写作;

3、在欣赏讨论中使学生掌握不同记叙角度的好处和运用方法;

4、引导学生从艺术作品中体味美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感恩思想,提高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比较中体味不同记叙角度的魅力。

2、对比写作,做到角度和人称明确。

【教学方法】欣赏讨论,写作练习【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并展示歌词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奇,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你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落下的是泪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就成了你。

提问:老师觉得这首歌的歌词写得很美,谁能帮老师分析一下,美在哪里? 学生活动 (1)进入情境。

(2)思考老师问题,讨论回答。

如果有学生提到“第二人称”的问题,即可过渡到下一环节。如果学生没有提到人称或角度问题,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直接切入下一环节。

二、过程指导

一提到写老师,有同学会觉得不够新鲜,缺少难度,因为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写过很多次类似的作文了。但其实这个题目可易可难、可浅可深,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相信同学们会对老师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不同时代的老师也会有不同时代的特点,可以说是常写常新。

(一)阅读分析

人存在于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总会引起你的冲动,使你欲罢不能。生活是一个多彩的花园,每一瞬间都有可能在你的心灵上折射出新的感受、1 新的思考、新的领悟。当这些美妙瞬间闪烁的心灵之花触动了你沉睡的情感,使你怦然心动时,你想诉诸于笔端吗?

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本例文,《藤野先生》和《小站歌声》,看看别人是如何写老师的,同时还要用一句话总结这部分文章的意思。

只要我们心怀感激,抓住心灵的感悟,学会选取最佳的人称,我们就一定会一鸣惊人。 其实人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说的角度,也称为视角。视角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记叙文的优劣,选择恰当的人称就好比游览时登上最佳观景点,能将可餐秀色尽收眼底。想品水媚须俯首,要观山伟必仰头。角度不同,表达效果也不同。

人称可分为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这三种人称各自的特点。

(二)深度探究

1、从例文中认识记叙角度的妙处

记叙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事情的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记叙文是通过对具体、真实的人和事的记叙来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

提问:那么,你认为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 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

那又如何做到条理清楚,人物个性鲜明,感情真挚动人呢?其关键是什么?关键之一在于选取好记叙的角度。

我们刚刚提到,记叙的角度有三种,一是第一人称的记叙,二是第二人称的记叙,三是第三人称的记叙。

记叙的人称,就是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

2、第一人称的记叙: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记叙。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如:

我常常把童年在大自然中的陶醉,比拟成一朵长醉不醒的睡莲。细长细长的枝蔓,支撑起我的骨架;圆圆的绿色叶子,编织成我一个个梦的摇篮。我在一条东流的春水中,起伏颤动,每一朵童腮般的粉艳的花蕾里,都藏着我幼小的精灵。我睡卧花丛,任风儿摇摆,任春水颠簸;不管它流向哪里,都流不走我的精灵,我的梦境„„待睡莲的花蕾睁开睡眼,则童年的岁月,已被流水驮走,东去的春水,便再也不回头了。 ——丛维熙《裸雪》

我自愧没有生花妙笔,不能倾吐胸中的柔情,我时而痴情焦虑,时而热烈希望,时而又心中悚然,若有所畏惧。让这张素笺来证明你的美貌在我心中燃起的爱火是多纯洁、多炽热吧!话虽如此,但是我的爱情是无法传达的,我的胸臆是语言所不能表述的。你的美貌使我心中充满了惊奇之感,你的通达事理使我倾倒,你的善良使我膜拜。情欲使我颠倒,疑虑使我迷惘,急躁的心情使我受尽折磨。 ——[英]斯末莱特《蓝登传》

2 不虞的发现使我惊诧不已欣喜若狂。我的心被一种巨大的引力牵引着,我的心被一股巨大的活力充塞着。我为老者的话成立而感到高兴我为父亲有过这样光辉灿烂的过去而感到荣幸。即刻,在我的眼中,父亲的形象是那么高大,就像刚刚揭开的一尊铜像。 ——王登磊《鸿沟》

提问:从上面例文可以看出第一人称的记叙有什么妙处和不足呢? 学生分组讨论,一组负责一种人称,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多媒体展示)

第一人称: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文章,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把故事情节通过叙述者“我”来传递给读者,它是一种单向视角。其中的“我”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文章中的人物。

优点——容易形成真实、亲切的格调,带有鲜明的主观抒情意味。它既适合于内心独自式地呈现 人物的内心世界,又适合于讲故事式地叙述事件,从而在组织篇章结构时显得自由洒脱,无所拘束。

缺点——这种记叙只限于“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就无法直接记叙,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记叙人物的深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3、第三人称的记叙

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记叙的,通常叫第三人称的记叙。这种记叙,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 如:

每当穿行于闹市之中,他常常不会留意到姑娘们爱慕的目光。越过一片熙熙攘攘的人群,他看见的仍然是那片绿色的草地,奔腾的马群和那张亲切可爱的粉红色笑脸;耳边也总是传来那支慑人魂魄的歌声„„他有时候就旁若无人地满面泪水在街头行走,而不管有多少惊诧的目光在瞧他„„

最近一些日子,随着气候渐渐转暖,他的情绪却不知为什么越来越糟糕。奇妙得很!季节往往能影响人的心境。当他看见河岸上一缕缕如烟似雾的柳丝和山湾里那霞光般灿烂的桃花时,一种无限忧伤的感情就涌上了他的心头。他想叹息,想唱歌,想流泪,尤其想和什么人谈一谈他曾有过的幸福和不幸,以及那早已流逝但永远不能忘却的往事„„ ——路遥《平凡的世界》

烙印除掉之后,海丝特发出一声深长的叹息,从这一声叹息中,耻辱和苦闷的重荷,从她的精神上离开了。啊!多么怡然轻松!在她没有感觉到自由以前,她是不晓得它有多么重!由于另一种冲动,她取掉那束着头发的一般规格的帽子,于是浓密乌黑的发落在她的双肩上,在丰茂中即刻现出光与影,而且使她的容貌增添了柔和的美。仿佛从女性内心中涌现出来的一种灿烂温柔的微笑,戏舞在她学嘴边,并从她的双眼里发射着光芒。在她那久已苍白的颊上,烧起一片红潮。少女的希望和前所未有的幸福,就都一起聚集在此刻的幻术圈里。 ——[美]霍桑《红字》

从上面例文可以看出第三人称的记叙有什么妙处和不足呢?

第三人称:它是一种最“古老”的叙事视角。它是指叙述者以局外人的口吻,旁述“他”或“他们”的事情。如果叙述人>人物(叙述人比人物知道的多),那文章采用的是全知视点,叙述人对事件的始末和人物的行为和心理都了如指掌。

3 优点--第三人称,是最自由灵活的叙述角度。它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随意转换时间、空间。 因而,它是多角度、多方位的。它可以对人物场景作外部观察,也可以进入人物内心直接展示众多人物的心理。”

缺点——缺乏第一人称的真实感和第二人称的亲切感。

4、第二人称的记叙

第二人称:是以“你”(或“你们”)为对象的叙述。因此,它自然具有一种双重交流的对话性质。有人把它叫做“对向视角”。

优点——这种视角能紧紧抓住读者,使之有一种参与感。第二人称的突出长处在于它的“透视性”。 它便于作者挖掘人物的意识,也便于读者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它既可以让人物作心理呈示,又可以从人物之外作心理描写。

缺点——叙述中受到“我”和“你”关系的制约,只能向特定的接受者“你”表达,只能表达“你” “我”之间的事情及与“你”“我”有关的事情,不可随意诉说“你”“我”关系之外的事情。

(三)方向指导

我们在写人叙事时一定要注重真实性,不要一写教师就套用“万能公式”——老师带我去看病、老师深夜改作业、老师为我开小灶等等。这样的文章容易流俗,学生笔下的教师就像生产线的产品——同一个模子印出来的。 其实现实中的老师并不全有像石老师那么细微却很感人的事迹,毕竟环境不一样。老师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会有喜怒哀乐,而学生笔下的教师往往是“蒙娜丽莎”——对谁都微笑,我们千万不能把教师刻画成一样的产品。可以选一些趣事或你和老师之间的“战争”。切入点要做到“新”、“奇”、“巧“,新在独出机杼,奇在意料之外,巧在情理之中。

(四)作文指导与训练

1、写人: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

人物是记叙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重要部分,即使是写事的记叙文也要依靠人物来完成主题的表达,因而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描写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1)仔细观察人物,了解现实社会。

世上不缺美,只缺发现美的眼睛。这话同样适用于“观察人物”的话题。就拿舞台上的赵本山来说吧,总体上说是一个诚实、憨厚、本分、有感情、不乏正义感、跟不上飞跃发展的形势的农民形象。这个性特征是观众有目共睹的,是观察得来的(生活中的赵本山另当别论)。观察人物应遵循从外到内、从语言到行动的原则。所谓“外”,就是外貌,它包括肖像、体态、服饰和表情等。宋丹丹形容赵本山的脸型像“鞋拔子”,而他自己说是“猪腰子”型,这种自贱式幽默往往引起人们捧腹喷饭;朱自清在《背影》中描绘了“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肥胖衰老的父亲形像;鲁迅在《祝福中》刻画了如木刻般毫无生机的祥林嫂的形像。鲁迅说过,如果用最俭省的笔墨传神地画出人物的形像来,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内心活动总会从眼神里流露出来。如果听到你所观察的对象说话,那么你对他的了解又会进一层,“言为心声”嘛,真正的“口是”、“心非”是难以做到的,会露马脚的。至于行动,更是“语言”的直接“现实”,俗话说,不看你说什么,而要看你做什么,表明的就是这个意思。中国传统小说的技法之一就是“用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形像”。 4 而对人物心理刻画,是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推理和想像,不在观察的范畴,而是表现的手法。了解社会很重要,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关。三重压迫下的旧中国和辛亥革命的不彻底造就了“阿Q”形像,由于改革开放而刚刚富裕起来的背景铸就了小农意识并未脱尽的“陈奂生”形像,就像沙俄统治下必然产生“奥楚蔑洛夫”一样,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出现“苏比”。“在阶级社会里,每个人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时代造英雄,为什么强调“时代”,因为“时代”是英雄产生的条件。 (2)运用描写方法

人物描写的手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①行动描写:让人物自己来表现自己。写人物的行动应该借助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的展开而进行。

行动描写在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上有充分的体现,那就是我们熟知的“排出九文大钱”一句。一个简单的动词,包含了多么丰富的内涵!这也是寓繁于简写人物的典型实例。

②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指描写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写肖像,可以抓住性别、年龄、职业、身份、经历,表现人物的特征。

《故乡》中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由这个外貌特征可以粗知她尖酸刻薄的性格。

③语言描写:一定要透过语言把握人物的身份、性格,也就是我们说的“语言描写的个性化”。

我们一定会记得那个贪婪的吝啬鬼吧,他的视财如命,“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的内心独白恐怕是让人永不能忘怀的。

我们在描写人物语言的时候就应该抓住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性格去写作,否则就会很不协调。语言表达一定要得体。

④心理描写: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在心理描写的方法上却可以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我们要明白,人物思想性格的塑造离不开内心世界的描写。

(五)课堂总结

弘扬传统教师的奉献精神是不可否认的,但每个教师的表达方式都不一样,在管理班级时,老师会和你们斗智斗勇。在与你的相处中,老师有“三十六计”:当课堂上的你走神时,老师就会使一招“打草惊蛇”,在保全你自尊的情况下提醒你回归课堂;当生活中的你遇到困难时,老师使出一招“反客为主”,毫无怨言将你的事变成他的事;当学业上的你实现梦想时,老师使一招“走为上”计,悄然而退„„无论是哪种方式,我们都看到了老师那颗火热的心。不要让老师活在单调的世界里,用你的笔去刻画教师多彩的生活吧。

(六)作业布置

请任选一个合适的记叙角度,为你的老师写一首赞歌,字数不少于700字。

推荐第2篇:高二语文必修五作文解析

高二语文必修五课后作文解析

必修五P73,T2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一、审题:

西方诗人从一粒沙中看世界,从一朵花中看大气,中国诗人从长江流水看到岁月的消逝,从月圆月缺中看到事物的变化„„你从大自然中看到了什么?请以“来自大自然的启示”为题写一篇文章。

1.“一粒沙”“一朵花”均为小事物;“看”即为“发掘”之意;“世界”“大气”则是经过发掘、透视而总结出来的大道理。审题结论:要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深挖某种道理。

2.“你从大自然中看到了什么?”是要求作者写自身对某种自然现象的观察,并从中有较深的感悟,而非他人的观察与感受。

3.“来自大自然的启示”是一个偏正关系的短语,中心语为“启示”。“启示”就是通过自然现象领悟出来的道理。审题结论:本文重在说理,要写成议论文。

二、思路:

1.既然是“来自大自然的启示”行文就要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写起,否则,启示便如无根浮萍,缺少支点,立足不稳,会使读者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感。

2.对自然景物的叙写宜控制在150字左右,接下来的语段应对自然现象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出这一自然现象“之所以这样”的道理,本段是现象与事理之间的过渡段,100字左右。

3.提出观点,由自然现象之理转入对人、事之理的剖析,可选择2—3个语段(即2—3个角度),500字左右。在挖掘人事之理时,要紧扣自然想象所蕴含的哲理阐发。

如:水的启迪

水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在中国人的心里,水是至善的化身,也是中国人最讲究的以柔克刚的体现。那水便启迪人们,做人的无上标准莫过于如水。

水的澄澈,因其自身的净化作用。做人如水,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不会同流合污,永远保持自己的本性。

水的坚韧,因其滴水穿石的精神。做人如水,拥有水的毅力与耐烦,世上定无难事。

水的灵活,因其能适应地势而行。做人如水,面临陡崖要勇敢向前。一泻千里成为辉煌的瀑布,路遇狭涧要涓涓细流,警惕审慎细水长流,陷入绝境要灵活变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4.照应自然现象,升华观点。100字左右。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在那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的宇宙中,唯有广博浩渺的穹庐绵延亘古,幻变的万物交替更始:朝风暮雨,生老病死,春去秋来„„岁月易逝,盛衰无常,包罗万象的自然给了人类对万物变迁的感慨。

1 大江浩荡东去,每一朵浪花都是人生长河中的一点一滴,一朝奔腾而过,就难再追寻。因此,苏轼于赤壁咏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王勃于长江感慨“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古人亦抒“滚滚长江东逝水”;诗人登临黄鹤楼亦出“烟波江上使人愁”之句;当我身临西江,亦有“无语静默默,人世几沧桑”之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一年年雁去雁归,一年年花开花落,虽是周而复始,却总平添物是人非,美好不再的哀愁。黛玉为残花入泥而哭泣,“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明年华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古人因国运日下,有家难回而悲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卓文君因爱情的变故而伤感,“重九登高望孤雁”“三月桃花随水流转”;苏轼与白居易因怜惜花期短暂,一个“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个“明朝风起应吹尽,也惜衰红把火看”;当我遥望一树飘零的海棠花时,心底也轻轻吟着“花魂在,尚有来年期”„„

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星启星陨,乃是自然千古的更替规律,因此先人们皆如王勃“识盈虚之有数”。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古今传诵;后主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浸透了对故国兴衰沦亡的泪水;冯梦龙有“日往月来,星转斗换”之感„„

变幻莫测的大自然赋予了人们太多的想象,绚丽斑斓的宇宙中,总在进行着新生与衰亡,衰亡又重生。自然昭示着万物的定数,兴亡的规律,盛衰的依凭,并启示人类关注它,思考它,感慨它,抓住每一个流逝的瞬间,记录下变化的大自然赐予人们的最鲜活的情感。

听 水

闲暇时走入自然,亲临流水,在溪畔倾听,静静感受,看着一泻千里的流水,看着蜿蜒前行的水,看着永不停息、一往无前的水,看着水映着各种情态的景,我陷入了沉思:也许人生便如流水吧!

人生的确如水。古代的骚客文人失意不得志时,大都寄情山水,情感便如水般一泻千里:曹操东临碣石观沧海,抒发“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豪情;陶渊明临清流而赋诗,抒发“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情怀;苏轼近临长江而吟咏,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胸襟„„这些骚客文人大都由水来舒畅情怀,这便是因为人生如水吧!

人生如水般曲折,涓涓流水自始而终,穿过山泽湖川,越过沟壑平原,经历了多少曲曲折折。正如人生,荣辱兴衰,跌宕起伏。李白当初得意之时,他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但他遭人诬陷后,昔日“天子门前走马”,今日却“华阴县里不得骑驴”,这不正如流水在地势落差大时奔腾踊跃,而在地势平坦之处却缓而难行吗?

人生如水般勇往直前,尽管水会干涸,人会失意,但他们都不曾停息,脚步一直向前。水的无孔不入与人的无坚不摧不都靠的是勇往直前吗?传奇人物张海迪高位截瘫,仍然不折不挠自学成才;艰苦奋斗成就辉煌。她的那种无畏无惧的精神不正是水的柔韧与坚定完美结合吗?上天给她的是满身病痛,但她给自己选择的却是如水般的坚忍与前行。

人生如水般灵动,如水般映出人生百态。三国蜀主刘备穷时思变,参军报国,他表现的是满腔热血、胸怀大志;后建蜀国,勤政爱民,他又是君临天下,仁爱博大。

2 是啊,人生如水。闲暇时间走入自然,亲临流水,在溪畔倾听,静静感受,细细品味如水般的人生,心中便豁然开朗„„

T3《谁动了我的奶酪》

1、拥有奶酪,就拥有幸福,

2、如果你不改变,你就会被淘汰;

3、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你就会知道,它什么时候开始变质

4、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越早发现新的奶酪;

5、朝新的方向前进,你会发现新的奶酪;

6、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并享受变化!

审清材料 材料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奶酪)

“奶酪”自然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美好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我们追寻它,想要得到它,因为我们相信,它会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而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奶酪,又常常会对它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成为它的附庸;这时如果我们忽然失去了它,或者它被人拿走了,我们将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伤害。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会改变,学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变化!

精彩题目 顺应变化的美

在变化中寻找更多的奶酪 学会适应变化 变是唯一的不变 享受变化,拥有幸福 改变决定人生(幸福)

精彩例文 随着幸福奔跑

拥有奶酪,就拥有幸福,但奶酪是会变质的。所以我们要学会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自己,改变方向,随着崭新的的幸福而奔跑。

陶渊明,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曾怀着“达则济天下”的抱负入世为官,他以为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但不知什么时候,幸福开始从他的指缝中悄然而逝。于是他怀着“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情感愤然出世,他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是啊,束缚官场、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是他的幸福;丧失气节、为五斗米折腰也不是他的幸福。只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淡然才是他的幸福;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才是他的幸福。

随着自己的幸福奔跑,陶渊明毅然离开了名和利,在奔跑中追寻着真正属于自己的“奶酪”;随着自己的幸福奔跑,李白“风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随着自己的幸福奔跑,诸葛孔明走出隆中,将自己一生的抱负洒向巴蜀。

谁曾想,当初的孔明也曾在田园耕作、自给自足,但对满怀抱负的他,那又怎么能是他的幸福呢?于是,他走出了隆中的茅屋。“东风一日足矣”羽扇轻轻一挥,一把大火烧毁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梦想,挥去了曹营不可一世的风光,铸就了三分天下的蓝图,奠定了蜀国大业——那就是他的一生,他的幸福。

3 古今多少人,一生都在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奶酪”,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幸福,在他们品味人生“奶酪”的芳香时,又有多少人墨守成规,固守着自己的那一片天地。不懂改变、不想改变,终究一生忙碌付东流。

乌江畔,项羽吟着“时不利兮骓已逝”提剑自刎,假如他听从亭长的话重回江东,相时而动,或许历史将会重写。

人的一生就像一幅图画,只有不断的寻找、追随、改变,才能演绎生命的五彩斑斓。只有随着幸福奔跑,不断审视、改变、追寻着自己的“奶酪”,才会让人生的图画更美、更灿烂。 佛曰:“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幸福吗?相信我们的人生途中必会发现属于自己的“奶酪”。或许它不是五彩缤纷的,但它一定是用血汗铸就。

随着幸福奔跑,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绽放自己的光彩;随着幸福奔跑,才能体会到“奶酪”的甘香。

顺应变化的美 《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浩瀚宇宙中,即使是白驹过隙的瞬间,也会有沧海桑田的变迁。世事在变我们也要学会潇洒转身、用心改变,用我们充溢着热情的心灵去拨开更美的风景。

想想书中的两只小老鼠在面对C站奶酪的消失时,尚能淡然顺应那沉痛的变化,不感伤、不沦落,毅然做出新的选择,带着崭新的理想和愿望上路去寻找另一处奶酪站。顺应着这种变化,让走向成功的脚步永不停止。顺应着这种变化,奶酪N站成为现实。

两只卑微的生命尚能如此,更何况拥有万千智慧的人类呢?翻开历史,我们会看见世人在变化面前绘出的不同风景.顺应变化的美,挫折终有一天也会被成功和信念打败。当孙膑被挖去双腿膝盖骨时,他忍受着的不仅有疼痛,还有对生活的绝望,对自己命途多舛的感慨,虽遭遇这般的劫难,但他却选择了怀拥“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上路寻找心中融不融化的奶酪。顺应着这种变化,让自己的信念重新树立,用强撼的内心动力击败外在的困境,创作出《孙膑兵法》这永留世间的杰作,而书中句句皆是孙膑展现给我们的顺应着变化的美。

顺应着时时改变的万物,坦然地面对万物的变迁。苏东坡的一生恰是“风刀霜剑严相逼”,当官场和文坛一齐向他泼污水,他心生退意,顺应着世态炎凉的变化,他选择上路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奶酪。最终留下的是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留下的是“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明朗„„他将奶酪留给世人,寻到了属于自己的奶酪站,不枉那一生的潮起潮落。他所留下的,是自己顺应世事变化后绽开的别样的美。

闭上双眼,想想中华千年的文化古蕴,想想一个又一个留名史册的伟人。曾经,他们也曾落入深渊,曾经,他们也曾丢失了自己的奶酪,但他们终在顺应种种变化后绘出美丽的人生,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奶酪。

顺应变化的美,看那西边的彩霞,每一天一个美丽的模样。风以天为画板,勾出一幅幅水彩画,顺应风的改变,让人琢磨不透下一刻的样子,是绛,是橙,还是如烈火般地艳红?这多变的霞,亦是顺应自然变化的美。

顺应变化的美,紧紧跟随变化的脚步,在身后留下深深地脚印,勇敢地走下去,一直在路上„„

范例1:体操女孩桑兰,曾经是我国著名的体操运动员,曾多次在世界大赛中获奖。①可是1998年 7月她却在美国纽约参加第四届友好运动会时摔下鞍马,造

4 成了先高位截瘫。过去光彩照人的荣誉瞬间熄灭,曾给予她无限光芒的“奶酪”彻底粉碎。②但在人生的道路上,她没有选择自暴自弃,而是勇敢的面对,努力改变自我、改变自己的人生目标,她以顽强的毅力进行锻炼,从高中开始学习,一直坚持到大学毕业。并且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并光荣的成为了我国奥运会的形象大使。③桑兰在自己的“奶酪”丢失之后,勇敢的面对,并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片天。她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她的这种适时而动的改变,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尊敬,而她则以那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灿烂的笑容成为感动中国的人。

思维顺序——四步: ①原有的情况 ②现在没有了 ③应该怎样去做 ④这样做的结果(意义、作用)

T4林肯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幼年的一段经历:

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正因为如此,父亲才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它。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着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像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或见闻吗?请以“石头与山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审题点拨]: 先审话题,话题是“石头与山头”,有寓意,代表困难、障碍等;关系是如何不把“石头”看成“山头”。再审材料,对于这些对农场无利的石头,父亲认为是山头,不可移动;母亲认为是石头,可以搬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父亲道听途说,主观上放大了困难,没有亲自试一试;母亲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主动去做,去尝试,去付诸实践。

[立意]:不要放大困难,要做,要尝试,才能成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后,去做。)

一、题目嵌入法

二、开篇切入法

三、分析入题法

四、结尾呼应法

五、遍地开花法

所谓标题嵌入法,就是指在文章的题目中嵌入或体现话题的字眼。

一、题目嵌入法 《困难——山头?石头?》 《那只不过是一块石头》 《不要把困难当成山头》 《管他石头与山头》 《石头真的是山头吗?》

二 开篇切入法 就是指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就点明话题或文章的主旨

5 1)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阻碍,就像一条路上有小石头也有大石头。小石头我们可以搬走,遇到山头便只好绕道,可有些人却把小石头当成大山头,久而久之忘却了双手的作用。

同样的石头,林肯的父亲认为,它是一个山头,不可挖动;林肯的母亲却用行动证实了,这“山头”,仅仅是一块块石头而已林肯的父亲和生活中的许多人一样,用放大镜“看”见了大山,不去尝试,不去探索,而他的母亲,却冲破了假象,最终成功把它们搬走。

2)林肯父亲廉价买回了一个有许多石头的农场,却认为那是山头而不去清除它们,后来,林肯的母亲带领孩子们清除了“山头”,因为它们只是埋入土里一英尺的石头。石头与山头,高度不知相差多少,但有时它们相差,不过一英尺的距离。

悲观的人说,困难是一座坚硬的山头,搬不起撼不动,只能束手无策;乐观的人说,困难只不过是浅埋于土中的石头,只要肯用心,轻轻一挖,便可以将石头搬起。

是痴心妄想,那么人类的就永远没有飞翔太空的希望。别把问题放得太大,当你真正去做时,你会发现它原本没有想像中那么困难。

三、分析入题法 1)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这是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他做了成千上万次实验才让电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如果他认为发明电灯如同一个不可搬走的山头,那恐怕人类使用电灯的时间性要向后推迟,甚至永远不可能用上电灯。而他把研究的每一步看成一块块石头,在选择灯丝材料时,逐一排除的过程就是向下挖“石头”的过程,当实验证明钨丝最适合做灯丝的时候,就是让“石头”晃动的时候。

所以,生活中,那些看似坚不可搬的山头,往往由碎石头组成。我们只要多往下挖一挖,也就能把山移走,多数的困难也就这样被分解掉了。

2)宇宙“地心说”盛行的时代,人们对“地心说”信服得五体投地,几乎对它不产生一丝怀疑或否定。然而,哥白尼却不顾世俗的鄙夷的目光,不屑他人的诋毁,毅然地挪开了心中被公认的“地心说”这座“山头”,将自己所想付予实践。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研究,终于在大量的证据面前提出了“日心说”。后来他的“日心说”被认可,可以说他敢于挑战,敢于实践的精神十分可贵。 末句扣题:后来,他的“日心说”被认可,可谓成功挑战了心中“山头”,山头最终风化成一块块可以移动的石头。

四、结尾呼应法

这种方法好处就是有放有收,而且可以将任性走远的文意拽回来

面对困难,拿出阿甘的执著来吧,拿出陈燕的勇气来吧,把山头化成石头,把洪流化成小河,在无极限的人生中,奋斗争取,创造奇迹!

生命因为有了无数次风雨的撞击而显得精彩,因为有了那些类似“山头”的“石头”而显得神秘。我们轻轻拨去那一层面纱,会发现:原来那只是石头。

五、遍地开花法

此种方法就是注意在行文中能够时时、处处点题。好处不言自明

友情提示:点题不在多,而在适时,为避重复,可明点,也可暗扣。 例文 不要把“石头”看成“山头” 林肯幼年曾有这样一段经历:父亲用低价格买下了一个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母亲提议将石头搬走,而父亲说这是一个个小山头与大山连着,是搬不走的。但母亲带人不长时间就把它搬走了。原来它们原本就是一些孤零零的石头而已。

6 我们往往会这样,把石头看成了巨大的山头。在面对困难时首先是贬低自己,放大困难,认为自己不行,被些孤零零的“石头”所吓倒。人生道路中会遇到许多“石头”,甚至有时我们看着他们很害怕,会退缩,把它想象成一个坚不可摧的巨石。我们会觉得接下来的努力将是徒劳,就停止了前进的脚步,那么他离成功的巅峰会越来越远。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罢官降职等一大堆因“乌台诗案”这块大“山头”的不如意,一起降临在苏轼的头上,然而他却有这样旷达豪放的心境,这时的“山头”将会变成“石头”,被苏轼踏在脚下。相反,在一次考试中失误而轻言放弃的学生,他们的“石头”有苏轼的大吗?没有,他们的失意对于苏轼来说微不足道,然而他们却把这“石头”看成了“山头”,视为不可挽回、解救的事实,认为人生之不幸莫过于此,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两种不同的结果呢?是因为后者在面对“石头”时没有一颗平常心 没有看到这就是一个石头而已,并不是“山头”。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当时科学界认为是不能实现的前提下,苦心研究,反复实验,最终实现了水稻大幅度增产。在人们认为这是个“山头”难以逾越的时候,他却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和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把它看成一个“石头”,搬动它,最终实现了科学界的突破。

有人说过: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是因为自己有自觉性地自我保护,这种保护太强了,他们就会把每一个“石头”看成“山头”,生怕自己受到伤害。在试过之后才明白,其实只要勇敢向前迈一步就会惊奇发现事情很容易。

不要把“石头”看成“山头”,挑战自己,战胜自己,才会有机会和可能去战胜别人

让我们勇敢地举起“石头”砸向“山头”,开辟通向成功的道路。

T5给材料写议论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一)分析材料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见义勇为、救人而受赏、施恩而得报、人要正视名利、个人效益与社会效

7 益 „„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报账是合法的、必须按规则办事、个人行为和社会影响、高尚品格与民众心理„„

【材料作文提炼主题】 解题思路

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

它涉及到利益与道德(利与义),孔子更看重的是善举所形成的社会效应,所考虑的是社会公德。

综合两则材料,我们可知孔子对两个学生不同态度的故事告诉我们: 正确对待义与利——

强调重义轻利,但并不是不要利;重公利轻私利并不是否定私利;重义轻利己并不是忘掉自己。只要符合法律,依靠自己劳动所得的合法利益都是可以获取的。

开篇引材料 孔子老先生赞扬接受谢礼的学生而批评没有报账的学生,此番举动旨在以一人之行影响众人之为。而透过这两件事看人生,是要面子还是要实在,道德与利益的进退维谷该如何把握?我认为,一切应从实际出发,重实在,扬德行;以客观的眼光看事情,以积极的态度做事情,发挥连锁反应的作用。

例文:“施恩”该不该“图报”?

随着某位捐助贫困生上大学的慈善企业家对其捐助者的冷漠感慨了一番后,社会上抛起了一场对“感恩”和“图报”这几个字的大讨论,在5名大学生因“不知感恩”而取消其爱助资格事件发生后,更是引起了全社会对“感恩”与“施恩”的关注。

“施恩不图报”一向被我们视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提倡,也只是提倡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体现着人间的关爱、友善与和谐。然而,在这个全球化,物质化的时代,这种思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施恩者到底该不该求回报?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认为:该!

其实“施恩”与“求报”这二者并不矛盾,只是人们看待这两者的眼光带有色彩,这是我国传统无私奉献高标准精神要求下的影响。人们大都认为选择施恩,就是选择做一个高尚的人,而做一个高尚的人,就不该要求回报,要求回报,则被认为是不正当的,施恩的行为便不纯洁,甚至被认为是思想有问题,更有甚者将其视为“拜金主义”的腐朽思想。

我觉得人们不必如此激烈地批判“施恩图报”者,“图报”并不影响“施恩”

8 的高尚,适当的回报还有激励作用。

话说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落水,就奋不顾身地跳下把它救起。那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却遭人非议。而孔子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可以鼓励更多人们去救人。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都有这等认识,为何身为新时代的国人还对“施恩图报”如此苛刻呢?

保护自己,不愿吃亏,这是人的本性。现在社会和国家对见义勇为的人的各项优惠及嘉奖也是一种施恩图报的体现。

“施恩”不仅在于救人,捐款等也不仅在于针对某个人的恩惠,还有对群众,对社会所“施”的“恩”,比如在公交车上或火车地铁中抓扒手。同样的,“图”的回报也不仅是金钱的酬谢,个人的感激,还有政府、社会对善举的尊重。 2006年夏,在德国留学的中国青年杨立在沿莱茵河旅行时,途径一个叫克里斯托的小镇,捡到一个装满钱的皮夹送交行政厅,然后不留名的离开的。而小镇镇长却发动了莱茵河沿岸十多个城镇的警力寻找他,并要求他收下奖彰和酬金,并说:“这不仅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善举的尊重。对善举的尊重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也让我们有资格去劝勉跟多人的施援向善。”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把“图报”看作是社会对善举的回报。

施恩图报无可厚非,但这“报”应是一种受恩人主动的感恩的回报,那种主动强行索要“锦旗”或“报酬”式的的荒诞“回报”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们生活在这个开放的社会,接触着许多不同的思想并受其影响,难道我们不该宽容地对待“施恩图报”这个崭新的价值态度吗?

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孔子赞扬接受谢礼的学生而批评没有报账的学生,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

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似的,在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会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

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若照以上之论,那我们便应认为他没道德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口。相比之下,这500万对于他的贡献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便是以此激励科学家为国做出更大贡献,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华工作。“重奖效应”在这几年也确实卓有成效。

雅典奥运会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赛后国家重奖了获金牌运动员,这件事引起很多议论,责难之语充盈于耳。但我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说不定我们2008年还会因此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呢。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丧失了道德,女排队员不是集体捐款给慈善机构了吗?无独有

9 偶,来华赚得巨资的皇马队员不也在去年SARS流行时将集体签名出售球衣的巨款捐给了中国慈善协会了吗?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前不久在雷州海岸面对落水渔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费后救人”的话,那种挟尸要价的作法,难道不让人寒心吗?这种重利轻德,一心往钱里钻的行为令人不齿。

在许多情况下,只有将个人的“道德和利益”和整个群体、整个社会的公德和利益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处理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我们不应偏颇地盗用道德概念,而应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

P76,T2理智比亲情更重要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是个温馨的国度。无认是春运期间长长的归家队伍,还是汶川地震中令人心碎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我爱你”;还是“暴走妈妈”义无反顾的割肝救子-----种种数不清的感动,足以令人相信中国是个洋溢着亲情,充满着温暖的天堂。但,也许正是这种连得剪不断的亲,浓得化不开的爱,才更容易成为我们收获幸福的一种“碍”。

今后四月一日,一位在日本留学的男青年因其母寄钱较晚而连捅其数刀。更令人心痛的是,这位还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母亲竟还一个称赞孩子“勤勉,懂事”,为其苦苦求情,希望得到法庭轻判。这种无私近乎悲哀的“中国式母爱”,它又一次引起了国人的思考:行走在爱的路上,究竟要不要理智的相伴相随,它的份究竟有多重。

理智是情亲的基础。李阳家暴事件有力地证明了这点。在失去了理智的拳头下的亲情只可能是遍体鳞伤。尽管有妻子的真情表白“李阳你需要帮助,I love you”,尽管有孩子脆弱无助的呼唤“爸爸,我们需要你”,但这一切在丧失理智、冷漠无情的李阳面前,它们一文不值,只不过是他用来做研究的试验品而己。我想,李阳最需要的是一个公正严肃的法律制裁,也许只有那铿锵有力的惊堂木声才能敲碎那裹住他良心的冰冷的铁壳,让麻木的心灵生长出爱的花朵,散发出爱的温暖。

理智是大爱的诠释。日本著名作家小藤四野曾恨过自己的母亲。在他功成名就之后,母亲竟变得更加的无理取闹,硬是要他定期寄大笔钱给她。小藤若稍微迟缓了些,她便破口大骂。而当母亲去世,人们整理遗物时才发现,她把所有的钱一文不动地存入了儿子的帐号。这样的母亲才是世上最伟大理智的母亲:她担心一惯大手大脚的儿子在成名有钱之后更加的挥霍无度,或哪天声名大跌最终流落街头。这位母亲真是用心良苦啊。当小藤明白这份沉甸甸的近乎残酷的母亲中包含着的真正意义时,母亲去世了。可这位伟大的妈妈却一直在向世人传达着这样一个道理:亲情,因为有了理性的重量才更显厚重与不了起。

相比之下,我们身边的“啃老族”漫延的面积越来越广,高喊“我爸是李刚”的狂妄肇事者偶有耳闻,仗着父辈名人的光环做目无法纪之事时有发生----这些无一不在警醒着中国的父母们:无私的亲情更需要理智的把控。近有中国首富陈光标,远有美国首富比尔盖茨,他们都拥有万贯家财,为何都选择了不留遗产给孩子的做法?因为,他们深深懂得:溺爱不是真爱。

由此,我们明白了,“中国式母爱”的一个明显弱点就是重感情,轻理性;重奉献,轻教育。只知道付出,而不懂得“索取”。这“索取”不是要求孩子回报物质和金钱,而是回报以责任感、心理上的健康和人格上的健全。缺乏理智的情感投入就是爱的付出的过多过滥,最终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思想,养成凡事以自

10 我为中心的习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做出损人损已害国害民的事情。

亲情,呼唤理智!在爱的天平上,有时候理智的作用真的不可小看啊。亲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给孩子一根理智的线,让爱的风筝飞得更高无稳!

T3我想握住你的手

来来往往,几经徘徊,却始终都没有握住你的手。我想握住你的手,给你最真挚的关怀。

那含辛茹苦,日夜操劳,抚养我长大的妈妈,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劳作,看着那日渐弯曲的背影和刻着岁月痕迹的面容,我多想握住你的手对您说一声:我爱你!但是因为自己逐渐长大,早已没有了儿时的亲昵,因自己的不善表达感情,迟迟都没有说出口。我多想握住你的手,抚摸您的辛劳,我知道儿女的健康成长,是对您最好的慰籍。

我多想握住你的手,陪你走过风风雨雨,度过最快乐和最艰难的时光。

当朋友向我倾诉苦恼时,看到被生活压抑的她,我只有安慰,陪她伤心,开导,我们的人生还有很长,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珍惜,去呵护,去陪伴的东西,我们还有责任,对父母、对朋友、对社会。不要失去信心,要振作起来,其实,我多想握住你的手,给你安全感,给你勇气,让我们的未来无限光彩。

其实啊!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去想过握住那些无助人的手,握住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的手,给予他们超凡脱俗的爱,让他们不会感到空虚、无助。同时,也会使自己感到充实。

我多想握住你的手,给你我所有的关爱,让你那干涸的心,变得滋润起来,我多想握住你的手,一起经历人生道路上的跌宕起伏,品味百味人生;我多想握住你的手,用我真挚的感情,填满你心灵的空洞,我多想握住你的手,让岁月在此刻停留,我多想握住你的手,让你在绝望中仍会看到希望,让你学会不放弃,要不懈追求,要让你明白,没有什么样的坎过不去,没有什么磨难会持久,只要希望没有泯灭,就会看到最美的彩虹。

我想握住你的手,对你说出那些心里话,可是我没有,我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流露,因为我不知该怎样说起,该从何说起,就让它在心里沉积,凝结成一堵厚厚的墙,把心包围在里面,为自己伪装。

我多想握住你的手,对你说„„

T4致我的前辈 尊敬的先辈:

当我以这两个有些许沉重的字称呼您的时候,我的心更加沉重。在这安静的夜里,我想到了您,以这样的方式的给您写信,我想哭。

曾经,听父亲说起您的故事,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年代,是您,放下手中的锄头,扛起步枪,毅然走进革命的行例。您是光明的使者,胜利的象征:您是民族的骄傲,人民心中的英雄。只可惜天妒英才,就在您即将凯旋的时候,一颗子弹射进了您的胸膛,你英勇牺牲。我不知道您当时是否想到了很多,只觉得心中的某根情丝在微微颤动。一种叫做眼泪的液体缓缓流出,泪染湿了我成长的季节。

先辈!冥冥九泉之下,是否您也孤独,天堂的生活是否还算过得如意?物欲横流的今天,人民生活水平早已提高,物质和文化也不像您们当时那样枯燥。您不要站在当时的社会看今朝的我们。时间在不断的推移,历史在不断的前进,人

11 类也在不断的进步。捧着昔日您儿时的照片,我有太多的感伤。我惆怅于时间不能因我们而倒流,让我能一睹您英雄的风采。可惜,老天不会同情我们,我只能站在缓缓流淌的时间河流里,与您隔河相望。

先辈!黄昏来临时,我沿着门前的小河漫步,您种的那棵梧桐早已枝繁叶茂,是否您还曾将它记起。父亲和我是您的化身,您给我们的怎能偿还,以阳光的名义为您祈祷,在天堂安好!

先辈!夜幕里,我看见您的白发像北方的雪,我想那白色是历史给您最崇高的颜色。走在校园,想像着您的身影,倾听雨中您留存的话语。天边的云彩,是您漂泊的地方,岁月的河岸,永远有您英勇的雄姿。

深夜,我惦想着您。沿着您留下的足迹,我一路搜寻,期待着一个不可能的季节,您踏着泥泞的路,向我走来,然后,我们找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地方,听您讲昨天的故事。

先辈!您那矮小的身躯和疲惫的面容让我不敢想象,您是怎样和敌人搏斗;被生活压弯的背脊是否是您人生的雕像?我无语,期待您来回答。

先辈!当这个城市的天空,黑夜不再追赶白昼;当这个季节的阴霾彻底散开时,我们再聚到一起,看世界的美好。不管海怎么枯,石怎么烂,沧海怎么变桑田,我们都将紧紧挨着!

此致

敬礼!

您的后辈

2012 年10月16日 T5【写作导引】

我们这样去写这篇作文。

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外国思想做法进入国内,但父子协议显然与中国的传统美德相矛盾相碰撞。

肯定这种做法:

1、传统的双向依赖的亲情和孝道是建立在农村社会多子女的人口基础和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消极因素,应该有一种新型的父与子代之间的关系来代替。一纸协议,儿子脱离了父亲的庇护,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商海中,摸爬滚打。扛起解决高等教育经费等一系列人生大事的责任。一纸协议,父亲要自己解决养老费,料理日常生活等名项事宜。就是这一纸协议,儿子学会了自强自立,自力更生,在绝境中奋发向上。

2、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有一种新型的父代与子代之间的关系。而那位父亲与儿子的协议就带了一个好头,引导人们接受新的观念。其实,在别的国家早已有父子签约式的做法。例如在美国,父母只负责孩子到成年的相关费用。甚至孩子们的零花钱必须自己用劳动换得。所以美国的孩子很早就有自立意识。他们懂得钱来之不易,他们知道父母的辛苦。所以他们不乱花钱,他们不像中国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过一个生日,要宴请全班同学在豪华酒店狂一圈。另不会像中国孩子不会捡路边的一杖硬币。所以他们从小学会怎样安排自己的钱财。他懂得自立的重要,懂得如何自立,所以美国才会如此发达。

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从小自立意识就很强的人。例如,正在中南大学就读的洪战辉,例如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刘亦婷。只因他们有很强的自立意识,所以成功了。那些自立意识不强的人,往往没有主见,他们只会依靠亲人来完成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些人因此断送自己的生命,例如程维高和他儿子。所以我们必须有自立意识,才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美。

4、我们需要自立、国家需要自立。只有具有了自立意识,街上就不再有衣衫褴褛的乞丐;有了自立意识,社会才会发展进步;有了自立意识,国家才会变得更加强大。让我们都成为有自立意识的人,让我们为国家的发展奉献我们的力量吧!

5、父母要舍得放手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位父亲不简单,为了断绝孩子依赖父母的念头,使孩子走上自立的道路,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和儿子签订自立协议,也可谓是绞尽脑汁。可值得庆幸的是父亲终于达成了使儿子自立的愿望,儿子也最终理解了父亲的一片苦心。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是古人就明白的道理。一位名人曾经说过,爱孩子是动物的本能,是母鸡都会的事,可只有人才能给孩子理智而有益的爱。

6、亲缘关系不妨让位给契约关系

13 这则父子协议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让位给契约关系已有了先例,这种让位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重亲缘关系轻契约关系的国度来说,其显在意义在于: 第一,规则意识能得以确立。国人一向看重人情,在事关原则问题的处理上,常会受到感情因子的困扰,往往让一个“情”字和了稀泥,以致是非不分,黑白颠倒。这则父子协议派生的规则意识不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吗? 第二,责任意识能得到强化。既然在协议上签了字,肩上就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责任在心,便懂得节约,便知道以自己的劳动来减轻家里的负担。从媒体上经常看到大学生生活奢侈的报道,究其原因,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学生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责任意识。

第三,信用意识能得到培养。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也可以说是信用社会。由协议所表征的契约,其核心精神就是信用。通常,人们只看重交易双方或者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诚信,并不将家庭内部亲人间的诚信问题当一回事。其实,这种认识有偏误。讲诚信首先就要从家庭内部讲起。因为家庭作为社会组成的最小细胞,如果亲人间都不讲诚信,焉能对别人讲诚信呢?切不可忽视在亲人间信用意识的培养。 否定这种种做法:

1、这是一种铤而走险的实验

父子协议只是一种教育子女的形式,希望家长、学校、社会都能借这件事情来关注和思考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用不同的激励方式让孩子学会自强、自立、不依赖家庭,并不是让所有的家长都和子女都来签这种苛刻“四不管”的协议。

2、这个协议不讲情

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想不到竟有父子之间签订协议的事。不是说,一切为了下一代吗?这个父亲的行为似乎太偏颇。

14 中国毕竟有中国的国情,不能和欧美国家比。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大道理谁都会说,可是社会现实是客观存在,谁也无法否认。大家看看我们的周围,孩子升学,就业,哪一样不是父母的较量,这里面的关系错综复杂,单靠孩子自个怎么行呢?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助人为乐,亲情无价;小有所养,老有所托,这正是太平盛世、社会文明的象征,所以中国才有那么多几代同堂的家庭,这也正是中国最受西方国家老人羡慕的地方。

3、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继续创新。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传统与现代有着不可替代的关系,我们更应该理性的理解传统,遵循现代的生活理念,不能自私地、狭义地、片面地去理解传统。上面描述的父亲正是将传统与现代做了一个很好的接合,一方面表现了父亲对独生子的关爱,另一方面也让儿子有了一个独立面对去完成其人生的勇气,做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勇气、挑战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

使用‘协议”这个办法,或许会起到作用,但也是因人而宜,如果是品质过差的人,估计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会加深对父母的怨恨,过于冷情的处事手段,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的。

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人有各种深深的情感维系着关系,因为爱所以会在一起,我们爱父母,爱亲人,爱伴侣,爱孩子,爱朋友,这些是人的本性,人的本能会让我们继续爱下去,如果一味用冷酷手段破坏我们的本性,再加上社会上各种压力的综合因素,或许这份情这份爱则会慢慢变浅变淡,以至于会麻木无情,当然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我认为用更温和的方法,也许会效果更好。

15 协议带来的正面效果很好,它很好的抑制了“啃老族”的现象。相反,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却违背了道德观念,一张强制性的协议,未必会让所有的年轻人学会真正的“孝”的含义,这种行为还是不宜广泛提倡。

4、父子关系岂能一纸摆平

要培养自己的自立意识,不一定要签定合同,断绝亲子关系。只要自己在生活中有这个意识,处处自己动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偷懒,长期坚持。你也会成功为一个有自立能力的人。当然,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的父母要能给孩子一个环境。我认为只要我们共同创造出一个自强自立的环境。即使不采用那种极端的方式,我们也会培养出具有自强自立意识的人。

中国是礼仪之邦。父母有教育、抚养子女的义务,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这是法律规定的,协议是没有法律效力的,无法约束双方的关系。父子关系是事实上存在的血缘关系,不仅仅是一纸协议就能摆平的。这个父亲的出发点是好的,想要培养儿子的自立精神,可培养儿子的自立精神有很多种途径,靠的是教育,用不着非得订这么一纸协议,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了问题,难道父亲真的可以甩手不管吗?十指连心,手伸到别人家照样是自己的手。协议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却削弱了父母子女之间的血缘亲情。我觉得这种做法没有普及意义,也没有效仿的必要。

5、不变的是亲情

围绕孝的含义去写,孝不是建立在物质基础,而是建立在道德与人性上。 父子子经济上的独立是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但是经济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亲情的泯灭,父母与儿女之间不相互依赖的是经济不是感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庭父子间(包括其他成员)的道德规范,早已经国家法律形式规定双向责任,我实在看不出有任何签订“父子协议”之必要。而实际上,这一协议也仅仅是一种形式,他们父子之间的责任并没有实质的改变,也不可能有实质的改变。如为了学习,郝家儿子先后向父母借了两万 16 元,6年后又一次还给了父母,而且还表示并不打算让父母履约,他要尽赡养老人的义务,为父母养老送终。

当今,中国仍以家庭养老(特别是在农村)为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地制宜逐步发展社会养老,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但也是一个渐进的漫长过程。因此,在强调更新观念和自力更生的同时,不能忽视亲情和赡养老人的法律义务。不要把亲情交付协议,协议任何时候也代替不了亲情。

6、协议代替不了亲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才有得到。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总有一天会有回报的。不要让亲情交付协议,协议任何时候也代替不了亲情。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还是不要丢弃了的好。 【优秀例文】

珠穆朗玛峰般的爱

一纸协议,儿子自筹经费上学、成家;父母晚年自己解决养老费。这只是个玩笑,还是向西方学习?不!这些都不是对这纸协议的真正理解!其实„„ 轻轻的纸张承载着珠穆朗玛峰般的爱!

如果,面对一个成绩一般,毫无特长,缺点多多的儿子,你会怎么办?也许只是其中一点就够你伤脑筋了吧!是继续宠爱他吗?不,那就只有严厉的对他了,这纸协议只不过是对儿子的爱的另一种表现。

花朵的凋零是无法替代的必然。当温室中的花朵没有人照料时,那么它只能在痛苦中枯萎,在嘲笑中腐烂,最后变成一抷土。也许,那位父亲看到了这点。才会狠下心让儿子自力更生。就算成不了栋梁,但也绝不能做朽木,这份父爱太沉重,这份父爱很伟大!

“法律规定,小学毕业前必须写一本书,否则会被警察叔叔捉起来!”面对妈妈的恐吓,年幼的蒋方舟拿起铅笔,边翻字典边写作,就这样完成了她的处女

17 作,现任中国少年作家协会首任主席的她每说起这件事就表情严肃地说:“那个时候我吓坏了,后来知道真相后很生气,一天没理妈妈。不过现在想想,没有妈妈那严厉的爱,就没有今天的我了!”没有父母严厉的爱——你必须在成才,孟子也许会平庸一生,更或成为杀猪的!没有父母严厉的爱——你必须爱国,岳飞也许会成为亡国将领,也不会留下岳家军的神话。

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是父母的呼唤;世界上是温馨的港湾是父母的怀抱;世界上最美妙的字眼是父母。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也许那位儿子会愤怒,会迷茫。但最后他会明白这犹如珠穆朗玛峰般的父爱,这是为他成人而送的特别礼物,这是他成为雄鹰翱翔天际前的父母为他设的“悬崖”。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孩子,也许他不会宠爱你,也许他会打你、骂你,更或许他会以一约协议强迫你干一些事。但请你相信,他是爱你的,他真的很爱你。就算有人误解他也不在乎。当他们变成天使飞向天国时,你在人间坚强的身影,快乐的笑容是他们送给你的最后礼物。

我相信,这协议中包含着的珠穆朗玛峰般的父爱会使这位儿子享用一生!

P81,T5且缓称“霸”

一般来说,人们对“霸”字无甚好感,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目前市场上许多产品的名字都对霸字情有独钟。君不见“金霸王电池”、“霸王”水泥、“劲霸”男装------我猜想,这可能是因为商品社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厂家以为商品名字上带了霸字,就能在市场独占鳌头,就能当上霸主。其实大家心里明白,这就如同在店里供奉财神一样,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商家若要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真正获得“霸主”的地位,还得靠质量说话,诚实守信,老老实实做人,否则你可能欺骗人们一时,而不能欺骗人们一世,美丽的外表伪装最终将会被人们撕破,成为人们的笑柄。

曾几何时,洗衣机市场是何等辉煌,品牌犹如繁星闪烁,几乎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所谓知名品牌,报纸、户外广告目不暇接,电视广告宣传语不绝于耳,“性能好、功能全、价格廉、实行三包”等等,商场品牌机多的令人挑选不知所措。然而几年过去后,在市场上剩下的品牌还有几家,谁还会去买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名牌呢?由此可见,想要真正的“霸”住市场,不是你的名字是不是“霸”,而是要凭借自己的诚实守信,踏踏实实的,甚或默默无闻的努力工作,使自己在内心树立起霸的基础,凭真正的质量在市场立足,进而独霸市场。

商品经济市场如此,人类社会的发展何尝不是这样?纵观历史,称霸的风流

18 人物何其多耶?号称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其凛凛雄风何等威风!何等霸气!“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然而当他去世之后短短几年,秦王朝就在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土崩瓦解。何以霸王不霸,帝国不国?丧失民心,难成霸业!相反大唐帝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唐朝建国之初,经过连年战争,百姓穷困,民不聊生,唐高祖听取大臣建议,励精图治,养精蓄锐,取信于民,赢得了“贞观之治”的美名,并为后世开创了不朽霸业,为万民称颂。试比较这两位霸主的人君,其结果为何有如此差异,关键在于成就霸业的方式目的不同,一个想置人民于鞭笞之下,让人民成为他的奴仆,另一个却想为人民争得和平幸福。

“貌美不等于才高”再响亮漂亮的名字终究不能掩饰其内在的本质,成就霸业归根结底要靠真本领说话。

时下,在我们中学生中,就有一些人盲目追求“霸”字,似乎一沾上“霸”字,就有了灵气,时来运转。考试资料要买“考霸”,吃要“面霸”,穿要“劲霸”学习机要“霸王牌”等,这种只图外表名字,不注重内容,不切合实际的风气,只会导致贪图形式华而不实,爱慕虚荣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的出现,忘了踏踏实实的作风。生活上学习上就会吃大亏,到醒悟之时,悔之晚矣!当然名副其实的“霸”,我们还是欢迎的。

最后我呼吁我们的商家:称“霸”需谨慎,称“霸”且缓行!

P84,T4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诠释 ] “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考生要对本材料作一个全面的理解,这个内容应该是“图书阅读率与网上阅读率”的问题,核心是“阅读”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以此立意,阅读是什么?怎样阅读?阅读的结果会怎样?“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成文”意味着让考生可以选取材料中的任何一个片断,如图书阅读率或网上阅读率等,这样可以有下面的立意:读书心得,网络阅读之利弊等等。这时,我们还有一个关键点不要忽略――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这是一种较之话题作文要严格的一种限制,脱离了这个限制来谈任何问题都是离题的。如我们由本材料不可以谈人们观念的变化,单纯地谈科技如何迅速发展等问题。

[满分作文] 阅读是一种孤独

曾经读过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一篇名叫《阅读是一种孤独》的文章,今天看到这个作文题目,首先想到了这篇文章。“阅读是一种孤独”也是我对阅读的一点看法,下面就来简单谈一谈。

阅读是一种环境上的孤独。当我们捧读一本书,徜徉在字里行间时,我们与文本对话,与书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这时我们需要环境的清幽。嘈杂的环境固然也能读进去,但很难走出来。阅读需要一个宁静温馨的氛围,一个无人打

19 扰的“世外桃源”。曾记否,夜深人静、细雨如丝的夜晚,我们坐在椅上,品一杯香茗,与书相拥,思绪在文字间游走,情感在文字间跌宕,这样的夜晚是何等惬意!曾记否,在孤灯相伴的夜晚,读孔孟言、悟李杜诗、品刘墉文、赏清玄章,积智慧之沙建文学之宝塔,感悟文学之纯美,悟得人生之真谛的思路过程!

阅读是一种心理上的孤独。“宁静致远”是一种大境界。阅读,同样需要一种境界,那就是心理上的孤独。所谓心理上的孤独,并不是说心理上的孤僻,而是阅读时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祛除芜杂的思想,净化心灵的空间,是阅读需要的一种境界。不管是浏览,还是精读,都要有一种心理孤独的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咀嚼文字的魅力,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给我们营建的思想空间。

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古今中外,凡是成大事者,无一不是精神上的强者。阅读,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渠道,是一种丰厚人生积淀的好方法。书籍是人类最好的精神朋友,是至高无上的朋友。人世间,很多事情都是得失参半,当你得到其中的一部分时,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一些东西。阅读也是这样,当你在享受读书带给你的快乐时,你也失去了与朋友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的时刻。但作为一个真正读书的人,不因失去这样的机会而惋惜,而是更加庆幸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因为他们深知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没有精神上的孤独,也就不是真正的阅读,只有在精神领域全方位地阅读,才是阅读的真正要义。

阅读是一种环境、心理、精神上的孤独,这样的孤独是大智慧的孤独,我喜欢这样的孤独! 阅读就是孤独!但在孤独的时候,我懂得了阅读。

为真守盼

心中,那个月亮弯,停泊着历史的古船,沉淀着文化的靛蓝,静静地,为你守盼,那份真实的灿烂。 ——题记

很喜欢一个人捧着茶杯品茶的感觉。渐渐西斜的残阳,一抹霞红穿透剔亮的玻璃,掩映着书房里一排排古色发黄的线装书。一腾热气冲淡了黄昏,凝缩的那份脆干的青绿在热水中翻跃,升腾,一旦浸润了湿,就贪婪地吮吸久违的甘露,伸伸懒腰,缓缓的,蹬蹬腿,在古铜色的花杯中舒展开久封的筋骨。于是,脉胳渐显了,青绿在热水中延散了,一片片风干的茶叶在浸润中寻到了绿的真实,回到了曾在树枝上招摇的青春与真实,清清的,露珠,泥土的味道弥漫在小屋,一份还真带来的醉香荡漾在心头。

因为品茶,因为爱真,谈及历史,谈及文化,也守着不变的概念——真。 我的书架上有着古老而真实的文化,明刻本,线装书,发黄的记忆,永久的思索,不管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捧起一本原版古书,放在心头,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从一页页几欲风干的书页中,我品到了一份历史的真实,文化的真实。

从未想过要为文化说点什么,只到昨天,同学凌到我家,对着这一排排原版古旧的陈书而大笑,“你真傻,何不买几张电脑光盘,既不需像你这样旧书堆得似山高,又不需捧着文言实虚词嚼半日却难解其内容。”我先是惊愕,继而苦笑。莫名中有丝淡淡的哀愁,名著古书融注于光盘,竟还翻译成浅显易懂的白话文,我不敢想,我不知道“两弯似蹙非蹙绢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该怎样翻译,我不知道“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用时髦的白话文该怎么讲,我不知道“冷雨敲碎吟上心”的心情用白话文如何描绘,又如何让读者真正领会?古典的故事,历史的沉重又怎能用一两句干巴浅显的白话文阐释得清?

还记得余秋雨写在《藏书》中的那句话,当学生问他为何藏如此多明刻线装书,藏这些原版发黄的记忆时,他说:“那是历史风尘,旧得有味,真实”是

20 的,原版的文言书固然难读难懂,但有厚度,一旦失去了原版的真实,几句百话文,简写本已失去了厚度,很容易被岁月长河风干,甚至脆折。

我们需要真实,需要那种古典文化事业的象征,而非简单的故事情节,浅显的内容。

快乐的读书脚

记得董其昌在他的《画旨》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记得高尔基也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亦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当然,很多人读书有各自的目的,为考取功名、为博得众人的敬仰、为装点门面、甚至是为了在与人谈话时可以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好在我读书没有什么功利目的。我从来就是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常常觉得在书中自己的脚步正迈得轰轰作响。

我沉浸在书的馨香中。在其中,我可以感受司汤达的深刻,杰克·伦敦的激情,雨果的忧郁;可以体会李太白的豪放、杜工部的沉重、李义山的秀逸;可以品味梁实秋的随意,钱钟书的睿智、朱自清的平和;也可以随李敖一起快意恩仇,甚至像王塑般着着实实过上一把“痞”瘾。每一次阅读都是与笔者心灵的交流,都是心头的一次洗礼,都是充满乐趣的。我可以无拘无束地细细品味个中精髓,也可以随性地“好读书不求甚解”。

在书中,我体味着俄国人对草原和河流的触抚,印度人对天空和飞鸟的咏叹,日本人对冰雪和草叶的凝眸,以及中国人对松间、大漠、孤烟、小桥流水、野渡横舟的深度感动。这一切让我有一种既充实又幸福的快感。每一种不同的民族的文化、历史在书中都那么清晰地显露,这时我便像那个在海边拾贝的小孩,那么欣喜,那么有收获。似乎清晰可见自己思想的野马正在厚实的大地上恣意地奔腾。 契诃夫说:“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其实书也是歌,只有快乐的读书人才能听到,才能吟唱。

读书于我是纯快乐的,因为快乐,所以自己脚下的路更绵长,自己的脚印更清晰;所以地平线并不遥远;所以能让人风雨兼程并迷醉其中。

T5孟德斯鸠说过:“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第三种教育和前两种教育完全背道而弛”读了这段话,你有何感想?请跟据社会现状,结合自己的体会 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二、审题指导 材料分析

作文要求我们谈自己的体会,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读懂孟的这段话,并提炼关键词

1、教育(三种)

2、背道而驰(内容、过程、方法、途径) 孟话的重点是什么,我们作文的重点就是什么作文重点应该是探讨社会教育在内容、过程、途径、方法上如何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背道而驰?在此重点基础上,延伸为三种教育的关系如何,三者的目标是什么,相互作用下结果如何? 等等

另外,作文要求也很重要,但是经常被同学忽视

1、感想(感:感受在此基础上思考才为有价值的想)

2、根据社会现状(文章要有历史意义、社会意义、时代意义)

3、结合自己体会(联系作者自身经历,体验式作文,避免文章假大空)

21 同学们在读作文要求时,要体会出卷人的考查意图 再有,此段话背景对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是不知道的,这并不妨碍我们立意和构思

孟德斯鸠,法国贵族,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 18世纪是欧洲反封建斗争最激烈的时期,启蒙运动就是在文化方面的一个表现,它的核心是理性,整个社会张扬自由、平等、博爱等天赋人权大学氛围非常自由,教育非常自由

立意提示

(一)切合题意:

1、前面的两种教育是理想的、理性的,给人的感受是真善美的;社会教育是感性的、现实的,给人的感受是残酷的

2、前两种教育与后者的背道而驰,不仅体现在方式上,还体现在受教育者身上10班黄奇斌“在家庭与学校里,我们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在社会中,人必须转为主动”

3、强调社会教育的实践性

4、辩证看待后者的“背道而驰”,正确利用社会教育的反面作用

5、将三种教育合流从教育目的来讲,三者是辩证统一的,三者追求的目标一致,形成整体向上的教育合力

(二)问题立意

1、偷换概念用“实践”等其他概念偷换了话题,不谈教育(这种症状表现在极少数同学在行文中不出现材料中的关键词,而与之相关的近义词或者延伸意义后的词频繁出现,这都有跑题危险)

2、材料关照不全

A、没对比讲前两者,只讲在社会中学到了什么,或者受了什么伤害等,这体现不出“背道而驰”

B、全文根本不谈教育,只是说社会和想象的不一样,单纯说自己受到了哪些伤害,对社会感到失望等个人感受

3、观点片面、偏激、绝对化完全否定某一种教育,如果考生的观点是错误的,即使后面论证再详尽,分数不能及格

三、范文评析

社会教育的残酷之美

父母,是我们不成熟的心灵的保护伞,他们把种种黑暗挡住,而告诉我们许多美丽的童话,有王子公主,有英雄美女;教师,是我们获得系统性认知的构建者,他们弃糟粕取精华,而教育我们科学、艺术和哲学,有爱因斯坦,有孟德斯鸠社会的教育呢?与前两者相反的,无处不体现着残酷美

当我们长大成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满怀憧憬的社会新鲜人一趟这潭浑水时,社会把我们美好的梦想逐个击破,它告诉我们肮脏的现实,有官商勾结,有犬儒看客,有许多已建立和将成形的潜规则当我们被一堵堵墙壁碰得头破血流时,我们才逐渐摸索出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估算出梦想与现实的落差这便体现出社会教育的残酷之美,在受伤流泪后找准自己的定位,挫折和失败丰满了我们的羽翼,它教会了我们怎样搭好自己的人生舞台,怎样增添生活的华彩,在隐忍痛苦中酝酿出彩色的芬芳

最近几十年的政治和经济的冲突已把上个世纪人们没有想到的危险带到了我们的眼前,事情似乎偏离了正常发展的轨道,我们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心灵的邪恶一面被放大后的影子,社会残酷地向我们揭示人的劣根性而正因为这

22 样,我们才能明白高尚品德之于我们的重要性由此体现的社会教育的残酷之美可概括为:一个人如果不承认对客观真理和知识的追求是人的最高和终极目标,他将不会受到尊重

社会的日趋复杂及其自身结构的多元性使得年轻一代越来越早地陷入迷惑而不停地追问与思考,发现自己只是孤寂地生活着其实,苦难也罢,甜蜜也罢,都来自外界,而坚毅却来自内部,来自一个人自身的努力,这趋使我们联合众多局部的力量,去平衡这个不平等的世界,让这个世界的秩序更为合理,更有公信力,更能让每个个体,包括动植物,获得益处所以,社会用自身的缺陷与不足来教育人们追求更加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所以,纵使它曾经残酷地破坏了我们的乌托邦蓝图,但这一残酷又用它自身的另类美消弥了伤疤,描绘出更为合理的社会模式图

因此,虽然社会的教育与父母和教师的教育背道而弛,但它们殊途同归,引领我们成为有思想有内涵的人所以,不要怀疑社会教育的残酷美,它是命运给予我们的不偏不倚的爱

评语:58分见解深刻,首尾照应论证充分文采斐然

背道而弛的另一种教育

对于羽翼未丰的雏鹰,它需要的是老鹰的翅膀为它遮风挡雨;它需要的是母亲的庇护和安全的环境,需要的是老鹰的奔波给他以食物

而对于长大之后独立生存的鹰,它则需要暴风骤雨电闪雷鸣给他以钢铁的翅膀和翱翔苍穹的勇气,它需要与恶枭凶鸷流血厮杀的磨砺

对于人类来说,前者好比是孟德斯鸠所说的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后者则是来自社会的教育

两种教育背道而弛

若说家庭和学校是一个让稚嫩心灵成长的庇护所,那么社会即是一个锻炼成熟心智与钢铁意志的冶炼厂

已接受了十几年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我们,对于这种教育是再熟悉不过了在家里,我们的父母会经常跟我们讲述做人的道理,如何去做一个好人;在学校,老师亦会教导我们如何做好学问我们便有意无意地接受这种信息的灌输是的,家庭、学校教育即是一种正面而积极地善意的灌输

那么社会呢?在家庭、学校的呵护下成长的我们,并非与社会完全隔离比如每天我们或许会看新闻,看报纸,接收来自社会的信息这种信息的索取,也是社会教育的一部份好比我们经常在媒体报道上看到了某人在某地犯了什么事并被法律制裁,接受这类信息的同时,也在接受社会的教育,社会通过媒体向人们传播信息,但不会告诉人们该怎么做,而以反面例子来告诫人们不该做什么由此看来,社会教育是一种反面的教育

所以,社会教育与家庭、学校教育背道而弛 两者的背道而弛,不仅体现在方式上,亦体现于受教育者身上在家庭与学校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父母老师向我们传达的信息我们是被动地接受而在社会中,人必须转为主动,比如拿现今大学生就业来说,只有大学生主动地去找工作,主动去尝试,尽管四处碰壁,但碰壁的同时也是接受社会教育的过程,也是社会经验的积累守株待兔的人难以接受到这种经验,没有这样的经验,亦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成熟心智与钢铁意志是不能像在大树底下等撞死的兔子一样偶然地等出来,而是需要在不断地碰壁中锻炼出来

对于即将成人并走进社会的我们,现在便处在这种截然不同的分界点我们该

23 如何面对与适应这种截然不同的情形?无论从哪个方面去探讨,都无不警示着我们不能够坐以待毙和保持沉默保持沉默并非是未雨绸缪,而是饮鸠止渴,我们要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坚守自己的信念与理想,鼓起勇气面对挑战,接受社会风雨的洗礼!

现在的我们,已不是在巢中等待喂养和接受呵护的雏鸟,而是即将展翅高飞的雄鹰就让暴风雨和恶枭凶鸷来得更猛烈些吧!只有拥有钢铁的翅膀,才能让我们翱翔九天!

评语:57分观点亮得妙、快有超出同龄人的见解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教育——合流归一

我们初来到这个世界,便注定要受到教育而我们受教育之时,会有三类指引人为我们铺路:父母,教师以及社会有人认为后者与前两者完全背道而驰,而我则以为,这三种教育终会合流统一,就如河水终会汇聚于大海

孟德斯鸠曾说:“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第三种教育和前两种教育完全背道而驰”从某程度上说,确实如此父母以他们无限的爱来呵护我们,滋养我们的心灵他们以此告诉我们,要以爱感化世界,要爱他人,爱自己于是,我们成为了一个洋溢着爱心的人教师以无底的书的海洋充实我们的大脑,唤醒我们的智慧他们教导我们,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的自我价值得以提升,才能使我们的视野变得开阔,才能使我们最终能够站在世界之巅,俯瞰苍生于是,我们成为了一个知识渊搏,志向远大的人

然而教育也以另一种形式由社会传达给我们当初,我们谨记仁爱苍生之道,因此我们待人接物始终保持友善可是后来,从微处传来了几声耳语:“他好虚伪,装什么友善!还不是为了攀高职位?!”从此,我们心中多了“虚伪”、“阿谀奉承”之类的词汇于是,我们不再一视同仁,而开始了区别对待我们紧攥着知识以及抱负,誓要闯一番事业,因此我们埋头苦干,却迎来了更多苦活我们认真做事,却得不到欣赏于是我们才发现,知识或抱负,根本不算什么终于,在社会的洗练之下,我们成为了一个现实的人

父母、教师给我们以理想,勇气,抱负;社会却以残酷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打击我们,将我们的理想逐个摧毁,最后让我们明白,世界是被一层灰尘笼罩了的昏暗之地父母及教师呈我们以真善美;社会却呈我们以假恶丑其实不然且别将三种教育分开看待,应是三者合一,其最终汇处是一致的

当我们的心几近被社会击碎,父母、教师的话能够为我们塑造一颗更强大的心;当我们的心因过于自信而变得浮躁,社会的打击则能使我们重获一颗更为平静的心这样一来,父母、教师给我们的教育同社会给我们的教育便是互相制约,互相平衡,而又互相促进的了

他们表面看似背道而驰,实质上则是同一性质的他们给我们的教育是统一的,都是为我们的心灵能得到磨练,都是为我们能在世界上更好地生活这,才是教育的目的而也唯在此时,三股教育的河流汇到了一起,一同流入我们的血液之中,使我们得以更好地行走在人生之路上

评语:54分立意切题并且进行升格,指出教育的合流对比论证,主次分明

24

推荐第3篇: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推荐第4篇:必修一作文

那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大胆的尝试,让人磨练胆量,有趣的尝试,使人欣喜若狂,失败的尝试,令人刻骨铭心,而成功的尝试,则让人受益匪浅,那次尝试,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记得那一次,正是春天,我和爸爸去公园游玩。我们玩得非常高兴,但是令我最难忘的还是“疯狂过山车”。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庞然大物,心里早已打起了退堂鼓,那家伙一身红色的外衣,五节小车厢,好似一辆浓缩的小火车,它可跟一般的小火车不一样,它跑的轨道可不一般,时而向上爬升,时而向下俯冲,时而来个螺旋转,时而来个离心转,看到车上的人有的狼嚎鬼叫,有的哭爹喊娘,耳际时而传来一声声尖叫,使我看了心惊胆战。可爸爸不把它这放在眼里,硬拉我上了车,我只好闭上眼睛„„

“叮铃铃——”,一阵清脆的铃声把我从“梦”中惊醒。车子缓缓向前移动,并向上爬升,似乎平稳的很,我睁开了双眼,享受着四周优美的景色,忽然一个向下俯冲,我的心都快要提到嗓子眼了,在旁的爸爸却神态自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车子突然来了一个离心旋转,一下子天旋地转,我感到头晕目眩,只听到声声尖叫„„经过七八分钟的煎熬,终于结束了这惊险的游乐,等车上的安全带一松开,我第一个下了车。

我终于战胜了自我。

战胜对手是力气,战胜自己是勇气!同学们,让我们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勇气尝试,不断地战胜自己吧!

播种希望收获成功

在春天农民伯伯就会播种下种子,到了秋天农民伯伯就会收获一年的劳动成果。而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的,播种下辛勤的汗水,收获成功的喜悦。

每一次的播种多多少少多会有收获。正如一个努力上进的人,内心已经开始在播种了,渐渐的你就会成功。说明你收获了成功的果实。一个一点也不上进的人,一点也不努力的人,他既没有播种也没有收获,说明了他将是一位一事无成的人。每一位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正如一位农村大学生,他来到了一座大城市,在大城市里想要找一份好工作是多么的困难,可是他却一直不放弃,一直都在努力找工,后来他找到了一家小公司,在那里当一名小职员,他每天都在努力工作,后来,在未来的两年里,他当上了这家公司的部门经理,后来又经过他不断的努力,和公司规模的不断壮大,五年后,他已经成为这家公司的董事长了。在这件故事的背后,他吃了多少苦,付出了多少努力,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正如我们一样,现在我们不努力,将来难道要做一个一事无成的人吗,满足不了自己物质上的生活需求吗?

现在的我们最主要的就是努力学习,从一位小小的中学生开始努力现在学习还来得及。有多少老人现在还想从返校园,因为他们知道学习才是最好的出路,虽然虽然有些人也不只是靠学习,也是靠努力,只有你努力了,才会成功。 我的自信心

我在思索,当我们的意志倒下时,信心在哪里?

——题记

我很郁闷,近来上的科学物理部分,为什么总是搞不好呢?面对作业本上累累的错误,我迷茫地陷入了沉思。是我不认真了吗?是我没有仔细分析吗?还是——?在我心中还存有一丝对科学的眷恋之情,当然还包括那份对科学的兴趣,我默默的思索着。对着摆在眼前又无法改变的事实,我无不感到眼前一片漆黑。怎么办?我像是心中怀着一只兔子一样揣揣不安的对待物理。

事情总算走出了一个阴暗的角落,有了很大的转折。经过几天的心灰意冷后,我毅然决定重拾信心。我坚信我这样做是对的。在一次次对错题的摸索中,我渐渐发现了学习物理的方法。我顿时有了信心。“我能行!”我不断激励着自己。在多次摸索中,我恍然大悟似的,悟出了学习物理的最重要的“招数”。原来,只要在做题是多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习物理也就成了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了。我的信心大增。逐渐,我对科学也恢复了一如既往的兴趣。此后,我在做题时牢记着这个好方法,成绩得到了回升。我成功了,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骄傲!同时,我更要感谢我心中的信心。

是啊,信心躲藏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的阴影中,只要你肯去拾起它,它便会很好地“报答”你,让你的学习和生活更加绚丽多彩!请牢记:“重拾信心——我们最明智的方法。”

我爱读书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爱读书,书能净化我们的心灵;我爱读书,书可以让我陶冶情操;我爱读书,书能教我许多知识。书是一位不会讲话的老师,教我们历史、常识、语文、数学等等。我爱极了这位不会讲话的老师——书。

我看过的书比较多,有《一生做好一件事》、《学会选择,学会放弃》、《老人与海》„„我特别爱看《一生做好一件事》。这本书是写主人公从英国的穷小子到成为身价百万的富翁的事。看了这本书,我深深得为英国的穷小子布朗而高兴。布朗身上有许多优点,比较起来,我十分惭愧。

印象中,有一件事让我难忘,那就是我实现梦想之时的事。上个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上的最后一道应用题有点难。

我想放弃了吗?不行,怎么可以就这么放弃,我还没考出好成绩,让爸爸妈妈高兴呢!我想起了《一生做好一件事》中的名言,就努力地去思考,哪怕到考试结束之时,我都不能放弃。就这样,时间溜走了,没有等我。可是在即将考试结束时,我做出来了。我终于懂了题目的意思,将这道题做出来了。感谢书,让我努力下去,坚持下去。

考试结果,我得了好成绩,我实现了梦想。

课余时间,我们如果多读好书好报,就能为将来的旅途打开一扇五彩的门。感谢书,让我在人生旅途上闯出一片新天地。

我爱读书。

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决定成败”这一直是我的座右铭。首名太空人加加林就是因为一个细节,进仓脱鞋才得以飞向太空。所以这句名言一直激励我人生道路了中成长。

以前的我是一个马马虎虎的人,衣服穿反、文具忘带,妈妈为此唠叨我,我总不以为然。学习上为了追求速度,我胡写乱画,经常是之前写过的字之后就不认得了。尤其是演草纸上,更是龙飞凤舞。我总觉得只要卷子上写端正就行了。但是有一次,让我彻底认识到了不注意细节的后果。

那是去年的期中考试,我把演草纸写得乱七八糟,结果往卷子上抄的时候,把零看成六,一看成七,小数点抄错位置,结果考试卷子一发下来,我呆住了,八十五分!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翻开演草纸我看着那似0似

6、似1似7的数字,后悔得肠子都青了。后来,妈妈又给我讲了苏联宇宙飞船因为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而坠毁的事,我感触更深了。就那一个细枝末节,导致了那么严重的后果。假如有一天我走上工作岗位,会怎么样呢?从此,我决心改掉不注意细节的坏习惯,东西不乱放、作业要端正„„是啊,细节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注意细节,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我懂得了珍惜友爱

爱,有许多种,如:母亲和儿女之间的爱称为“伟大的母爱“,父亲和儿女之间的爱称为”父爱“,老师和同学的爱称为”师生之爱:、同学之间的爱称为“友爱”……人世间到处充满爱,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爱的搀扶下生活,在爱的拥抱下成长。

在众多的爱当中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但是今天我想说的不是母爱而是友爱,友爱可以是朋友之间产生的也可以是同学之间产生的他是我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爱。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那是前年的事。我还读小学五年级,在那时我还是一个既天真又可爱的女学生。记得有一个星期四白天放学后,可能是出去玩着了凉:也可能是晚上睡觉蹬了被子,早上醒来,头昏沉沉的,一点精神也没有,浑身上下感到不舒服,闹钟响了好几遍我还在床上不愿起来,妈妈拿着早饭走进我的屋,惊讶的说:“孩子,额头怎么这么烫啊?是不是发烧了?”随后妈妈拿来体温计我给测体温。五分钟过后,一看体温表居然烧到了39度,妈吗跟我商量,今天不去上学。我无奈的点点头,随后妈妈给我向老师请假,带我上了医院。

经医生诊断,我得重感冒,所以才引起扁桃体发炎。妈妈给我买了吊瓶和一大包药,看来这两天我得在病床上度过了。

两天过后,在妈妈和医生的照顾下,我的病好了很多,星期天的上午,我正和妈妈在家里聊天,并为拉下的课程发愁呢!妈妈打开了门,看到老师带了三个要好的女同学来到我家,为我补课,并安慰我,让我早点去上学。看着这几位同学,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眼里闪着泪花。不知道说什么好。妈妈也给同学拿,这气氛,似乎一下子我的感冒好了似的,浑身上下清爽的很。这也许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友爱吧。

之后,三位同学利用晚上的时间为我来补课,让我不应为生病落下功课,现在大家都忙着各自的学习,但是我和这些同学的友情却永远不会随着时间改变。

友爱就是我们之间同学的爱,是贴心的,不可怀疑的爱,它纯洁的、高尚的,它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送雨伞

六月的一天,天气特别闷热。放学后,小明和邻居小红一起坐在窗前写作业。忽然,天暗了下来,刮起了一阵狂风,不一会儿,粗大的雨点落下来了。

小明看着天,焦急地说:“哎呀!我爸今天去厂里上班没带雨具,这么大的雨,下班怎么回来?”小红也说:“我妈也一样呀!看这雨一下子还停不了,现在离下班还有一段时间,我们给他们送雨伞去吧。”好,反正你妈和我爸在一个厂里,我俩一块儿走吧!”小明答应道。

小明和小红赶紧穿上雨衣,拿起雨伞向他们爸妈上班的工厂走去。一路上,他们俩跑得很快,地面上又湿又滑,有几次差一点就摔跟头了。跑到半路,心怦怦跳,气都喘不上来了,实在是跑不动了。但是一想到这是给爸妈送雨伞时,他们又充满了力气,继续向前跑去。突然,他们抬头发现他们的爸爸妈妈就站在菜市场门口。高兴地跑过去,上气不接下气地对他们说:“爸爸”“妈妈”,我给您送雨伞来了。”他们的爸爸妈妈很欣慰,笑嘻嘻地说:“我还在想,我没带雨伞怎么办呢?你们来的真是太及时了。”这时,在一旁躲雨的叔叔阿姨们都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我有些不好意思。今天我真高兴!

广告,在我们的生活中

每当我们打开电视,翻开报纸,走在街头,琳琅满目的广告铺天盖地而来。打开电子邮件、手机开机,甚至于早上开门,广告无处不在,现在生活中和虚拟世界里,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广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少的一部分。

广告,时刻出现在我们四周,它不仅告诉我们它所推销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它所具有的深刻内涵。

“沟通,从心开始”,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广告语啊,但它给我们的震撼至今犹在。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听到这句广告语,令我忽然间想到了许多,对啊!要想赢得别人的真诚,互相的沟通应该从心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每逢听见这一句广告语,总会多一份心灵的感动。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轻轻地挥一挥手,不带走那布达拉宫的云彩„„”这是多么纯朴的一句广告语。他模仿徐志摩的诗的名句,来告诉人们:当你去一个地方旅游时,不要破坏它们,不带走任何事物。听到这句广告语,更有一种亲近,更有一份坚定,也使心中涌动着环保的意识。每逢听见这一句广告语,总会多一份心灵的触动。

让广告在生活中飞翔吧,撒播着美丽,撒播着智慧与希望,更撒播一切美好的事物在人间!

假如我有一台电脑

如今,电脑在中国也普及起来。现在几乎家家都安上了一台电脑,唯独我家没有,这对于一个山区的孩子是一个梦想,如果我拥有一台电脑,那功课上的难题都不用担心了。只要一开电脑,连接宽带,进入“百度”的网站,在用键盘打下需要问的问题,轻轻松松的按一下鼠标,在几秒之内,该问题的答案就出来了。这好比查阅字典、书籍要快捷多了。电脑上的答案不但准确,而且是全面性的,足以解决提出的问题。如果我拥有一台电脑,那所有的新闻、信息我都了如指掌。以往在电视机面前看新闻总是觉得和乏味,现在只要坐在电脑前,轻轻点击鼠标,任何地方的新闻、任何感兴趣的新闻就会一一的显示在电脑上。这些都比无聊的电视好多了。如果我拥有一台电脑,那结识远方的朋友、和远方的亲人聊天都不在话下了。如想在网络结识朋友,那就进入网络聊天室,和自己同兴趣的人交谈。如想保持远方亲人的联系,可以在电脑上发个电子邮件给亲人。远方的亲人便在瞬间收到你的电子邮件。这好比邮递员的长途跋涉,更要快了。电脑的好处太多啦!要是我真的有台电脑,那该多好啊!

说真话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说真话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面直陈他人的缺点和错误,因为说真话,可能会招来他人的不满和报复;有时我们坦言自己的不足和过失,因为说真话,得到大家的理解和宽容。有时说真话会带来伤害,有时说真话能获到尊重。那么,我们究竟要不要说真话呢?

古今中外从未听说过谁以讲假话为荣,也从未听说过有人公开去赞美一个天天讲假话的骗子。我们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牧童几次骗村民“狼来了”,最后狼的确来了的时候,却也没有人相信他,他最后被狼吃掉了,而他也成为千古愚昧的代表。这则童话告诉我们说假话可耻,甚至还会带来生命危险。在《皇帝的新装》中,两个自称是裁缝的骗子为获得大量财富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对于从未存在的新装,大臣们担心的是保不住自己的官位,皇帝担心的是自己再也做不了皇帝,全城的人担心自己不是称职的市民,而都说谎话,纷纷赞扬皇帝的新装。唯独那个单纯的小孩子不怕被别人误会,说出了皇帝什么也没穿的实情。几百年来,说谎的大人一直是读者嘲笑的对象,而小孩一直是读者赞美的目标。可见,说谎会付出惨痛的代价,所以我们必须说真话。

说真话是一种美德,一种正气,在我们的社会中应该大力提倡。

推荐第5篇:必修四作文

读《昆仑之眠》有感

当我把这本书合上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艰苦训练,那一动不动的坚定信念,仍久久萦绕在我眼前,从内心不由自主的发出这样的赞叹:“这正是反映边防军人的崇高的精神,他们已经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面对高山悬崖、缺氧的冰雪雨雾、莫测的风暴、饥寒交迫、永不复返的睡眠„„,这一重又一重令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却被军人们战胜了,这就是昆仑战士。记得有一次,我有一道题不会做,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不做了,现在想起来,那时我没有坚定的信念,我后悔自己没有去面对他,没有去锻炼自己,红军战士在爬雪山的时候,吃的是皮带、树根,穿的是草鞋、薄衣,他们却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战胜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试想一下,我在他们面前似乎变得那么的渺小和苍白无力„„,其实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面对他,俗话说:“困难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只有坚定信念的人,才会不停地与困难作斗争,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人才能成功。

可爱的小弟弟

我的小弟弟圆圆的头,白里透红的脸上镶嵌着一双水灵灵的眼睛,那双眼睛底下有一个扁扁的小鼻子和一张常常笑的嘴。我的小弟弟缺点真多!有一次,我的妈妈给舅舅(妈妈的弟弟)一根巧克力冰棒,小弟弟也抢着吃冰棒,把手放在冰棒上,手上都是巧克力,又塞进嘴里,因为还小,嘴边上还有冰棒,成了只可爱的褐色小花猫!还有一次,弟弟饿了,看见舅妈拿来奶瓶,就抓起来吃,把小肚兜都弄湿了,还吃的吧嗒吧嗒响呢!别看他淘气,但是,有时候还是讨人喜爱的。一次,妈妈和我带她出去玩,妈妈抱着他,他在路上嘻嘻哈哈地笑,

还手舞足蹈,我们也嘻嘻哈哈。他的笑让我们都开心了,他的苦让我们都着急。希望小弟弟以后成为一个懂事又可爱的弟弟!我们会永远爱他的!

我看探索精神

如果没有前人的不断探索,就不会有人类的发展,就不会有现在的一切,所以说不断探索是非常重要的。探索需要超人的勇气和信心,他是成功的前提,对新事物的探索往往伴随着旧事物的阻挠,没有勇气和信心是不行的。十六世纪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不怕封建教会的重重束缚,顶着压力,致力于天体的研究,经过不断探索,终于发表了“日心说”的正确论断,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探索也需要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远大的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是一切探索者的必备条件。伟大的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怀着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信念和远大的理想,致力于社会的发展的研究,揭示了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本质因素,像人类展示了共产主义的宏伟蓝图。这正说明,理想和信念是他们成功的驱动力。 探索精神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精神,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提倡探索精神更有时代意义,不断地探索就是走上成功的道路。

茶与健康

维吾尔族是新疆已从游牧民族较早转为定居农业的民族之一,但在她们的饮食文化中,至今仍保存着许多游牧民族特有的风俗。维吾尔族传统的副食肉类主要有羊肉、牛肉、鸡、鸡蛋、鱼等,特别是吃羊肉特别比较多。维吾尔族传统的饮料主要有茶、奶子、酸奶等,维吾尔族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喜欢喝茶,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茶。茶水也是维吾尔族用来待客的主要饮料,无论何时去维吾尔人家里做客,主人总是先要给客人敬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茶水和端上一盘香酥可口的馕,即使在瓜果飘香的的季节里,也要先给客人敬茶。维吾尔族多喜欢喝茯茶,至今仍是维吾尔人最喜欢的传统饮料,维吾尔族中年龄大的人喜欢在茶里放冰糖。 北疆的维吾尔族人多喜欢喝奶茶。在农忙季节,农民们常常把奶茶和馕作为自己的午餐,家里来了客人,好客的主人也会捧出一碗奶茶来招待。茶使维吾尔族群众的饮食更为丰富,使人健康!守时的故事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严谨守时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质和修养。在生活中,有许多严谨守时的人,他们尽最大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一次下大雨,我家突然停电了,不知是怎么回事,别人家都灯火通明,唯独我家一片漆黑,妈妈赶紧給电工打电话,请他们来修,尽管下着雨,电工依然很爽快地答应了,还说让我们不要着急,他们一会儿就到。果真如此,大约十分钟之后,电工叔叔就赶到了,虽然他们打着雨伞,但由于雨太大,他们的衣服都湿了,我们全家都很感动,他们很快查清了原因,并进行了整修,我家又恢复了光明。守时守约是对他人的尊重,做一个严谨守时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推荐第6篇:13级高三语文必修二作文素材梳理

必修二作文素材梳理

蔡元培——文人的骨气与底气

古今中外,成功者甚多,我们不难从中遴选出自己推崇的对象,但若将某人推崇为大师、完人,这肯定是一件容易离谱的事情。在现代中国,除了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还有谁能无愧此誉?这并非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私见,而是蔡元培同时代众多学人的共识。

一.生平简历

“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在中国近代史上,蔡元培是令人高山仰止的大丈夫,民国的圣人。在晚清民国的历史舞台上,蔡元培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物。他身为前清翰林,顺应历史潮流,转型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家,曾一度为排满革命实施暗杀,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加入同盟会,革命信念终生不渝。民国初肇,他任教育总长。1916年12月26日,掌北京大学,实施“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校方针,使北大气象一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他是新文化运动之父,后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一生倡导科学与民主,宣扬劳工神圣,奉“以美育代宗教”。

二.人物事迹

1、“学不厌,教不倦”

教育家马相伯回忆,1901年蔡元培曾与张元济、汪康年一道拜他为师,学习拉丁文。每天早晨,蔡元培从徐家汇步行四五里路到土山湾马相伯家上课。由于求学心切,头一次,蔡元培去得太早,5点多钟,天边刚有一丝曙色,他在楼下低声呼唤“相伯,相伯”。马相伯感到惊奇,大清早的,谁来喊魂?打开窗子望去,来人是蔡元培。马相伯名士派头足,急忙摇手,对蔡元培说:“太早了,太早了,八九点钟再来吧!”蔡元培并没有感到不悦,三个钟头后,他又回来了。这一年,蔡元培34岁,仍有程门立雪的虔诚劲头。

2、“知进知退”:七辞北大校长职务

七次辞职,各有原因。第二次辞职是因为北大学生要到北洋政府请愿,反对中日一个军事协定,他劝说不成,当天请求辞职。第三次辞职是在五四运动期间,学生游行到**,北洋政府抓了许多北大学生。他奔走要求释放,等5月7日学生一放出来,他就公开通电,以辞职表示和北洋政府的不合作。结果因为政府一再挽留,包括总统徐世昌在内,他辞职不成。

他一次又一次地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的原因就在他写的《关于不合作宣言》里。他开篇引用了《易经》的话,“小人知进而不知退”。他不是小人,是君子,所以他知“退”。他想起1919年春天华北欧美同学会在清华开会,有人发言说“现在政府哪个部门能离得开留学生,如果留学生都辞职,政府当得起吗?”他提出在黑暗恶劣的时局面前知识分子要懂得进退,退有时候比不进重要,所以提出“不合作”三个字。为了表示自己的不合作,他一次次辞职,一方面是以告退的形式维护自己的人格自尊,另一方面是抗议和示范。

3、“有所不为,无所不容”:整顿北大

在蔡元培的心目中,大学理应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遵循“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自然法则。他打过一个极具说服力的譬喻:人的器官有左右,呼吸有出入,骨肉有刚柔,它们相反而相成。蔡元培决意改造北大,并非打碎另做,推倒重来,凡饱学鸿儒皆得以保留教职,更在国内延聘名师,不问派别,不问师从,但求其术有专攻,学有专长。至于不合格的教员,他坚决黜退,不管对方是什么来头,有什么靠山。

蔡元培的改革理念和举措,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学术自由”和“兼容并包”。当年,可以这么说:中国有多少党派,北大师生中就有多少党派;有多少学派,北大师生中就有多少学派。办大学,兼容并包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弄得好固然可以形成“酒窖”,弄不好呢?就会形成“粪沼”。蔡元培对于

1 中西文化择善而从,对于各类人才兼收并蓄,使之商量旧学,邃密新知,和平共存,不相妨害。他的态度绝无偏袒,他的器局皆可涵盖,处事公平,无适无莫,大家自然心服口服。

蔡元培办北大,将北大作为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北大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北大是他的一个辉煌的文化理想。从此,北大与蔡元培如同血肉般联系在一起。1917年12月17日,北大庆祝20周年校庆的时候,一位音乐家在校庆大会上唱出了一首热情洋溢的歌曲:“春明起讲台,春风尽异才,沧海动风雷,弦诵无妨碍。到如今费多少桃李栽培,喜此时幸遇先生蔡,从头细算,匆匆岁月,已是廿年来。”上任不到一年的蔡元培,就已经将自己融化到了北大里面。他的继任者们,有许多人在追随他,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更多的人不仅不是献身于北大,而是把办学校当作晋升的一个途径了。

三.从蔡元培到当年风流:独立之精神

从北大到后来的西南联大,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思想独立,当年师生的风流,就像魏晋风度一样,令后人景仰。这风流包含了不党不官、人格独立、敢于批判的铮铮风骨;弦歌不绝、为人师表、一身正气的泱泱风范;沉潜专注、甘于奉献、光风霁月的谦谦风度。

先来看风骨。蔡元培临大节而不可夺,坚持原则,明辨是非,“柔亦不茹,刚亦不吐”,绝对不是那种只知点头如鸡啄米的好好先生,更不是那种八面玲珑的水晶球。蔡元培应小事以圆,处大事以方,他“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态度极和蔼,使人如沐春风。凡是了解蔡先生的人都清楚,他所讲求的“和”,不是和稀泥的“和”,而是“君子和而不同”的“和”,不可通融的事情他一定不会通融,不该合作的事情他一定不会合作。

金岳霖28岁的时候说过的一段话,“与其做官,不如开剃头店,与其在部里拍马,不如在水果摊子上唱歌。”金岳霖先生认为知识分子能成为“独立进款”的人,所谓“独立进款”,简单说就是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不依附于任何党派,才能真正做到学术自由。不做政府的官员,才能做公共知识分子,承担起批判的责任。联大教授群体,多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爱惜自己的羽毛,一生坚持不党不官。

再来看风范。当年一些大学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最基础的课程,都须由最有名望的教授执教。因为这些课程由名教授深入浅出地讲授,能把学生带入广阔的天地中。于是,李继侗教“普通植物学”,吴有训教“普通物理学”,王力主讲“语言学概论”,袁复礼讲“普通地质学”。也许正是这样的远见卓识,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师生,比如吴大猷与杨振宁、叶企孙与李政道、金岳霖与王浩、杨振声与吴宏聪、闻一多与季镇淮、朱自清与王瑶、沈从文与汪曾祺等。

最后是风度。梅贻琦跑警报,置个人安危而不顾,不失仪容,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同时疏导学生。儒雅的朱自清身穿马帮的毡斗篷,走在昆明的街头,毡斗篷里是洗刷得几乎失色的西装,戴着眼镜,不伦不类,成为大学另类风景。是真名士自风流,我们说魏晋名士雅人深致,完全适用当年的教授们。

四.点滴感悟:请以“学者的风范”为对象写一段文字。

2

推荐第7篇:高一语文必修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倩(qián)影湔(qiān)雪猝(cù)然狙(jū)击

B.伫(zhù)立恪(kâ)守慰藉(jiâ)昊(hào)天

C.残骸(hái)勋(xūn)章隽(jūn)永胡诌(zhōu)

D.撮(cuō)合氤氲(yūn)瘦削(xiāo)惬(qiâ)意

2.下列各组语段中错别字最少的一组是()

A.只觉得天地圣众欣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B.屈屈折折的河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婷婷的舞女的裙。

C. 生命和死亡全不相融。死时,生便不存在,皆是死亡,犹如一场势不可挡的洪水。

继而,一股新的浪头拥起,便全是生命,便是银色的极乐的源泉。

D. 我不想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不然,

许多人民和民族早就起来反判了!

3、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B、他这些年如天马行空般在国内国外四处游历,见识增长了不少,对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C、“哟,我从没听到过这么荒唐的话。”苏艾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数落她说:“老藤叶同你的病有什么相干?”

D、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她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4、填入空格处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1)她艰难的命运、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2)我的手依依不舍地留恋罗马及后期的逼真的大理石雕刻,我的手抚摸遍了米开朗基罗的感人的英勇的摩西石雕像,我感知到罗丹的力量,我敬畏哥特人对于木刻的。

(3)那个人东张西望,神色慌张,十分可疑,很可能就是那个不定而久未抓到的犯罪嫌疑人李某。

A、坚韧虔诚形迹行迹B、坚韧真诚行迹形迹

推荐第8篇:语文必修一基础知识

语文必修一基础知识

一、字音·字型

百舸争流 挥斥方遒 浪遏飞舟

怅寥廓

携 寂寥 颓圮(杞人忧天) 惆怅(倜傥)

彳 亍

漫溯 斑斓(谰言) 繁衍(敷衍) 青荇

笙箫(萧条) 涟漪 彷徨 檐头

瓦菲(菲薄)

荆棘

火钵

虱子 叱骂 门扉

忸怩 掐死 贻笑 麦糟(zao) 氾南 缒 阙(阕)

戮(戳、截) 瞋(滇、嗔) 忤视

拊心 药淬 变徴(微、徽) 拜谒 玉玦 目眦尽裂 刀俎(诅咒、沮) 飨士卒 樊哙(刽、脍) 鲰生 谬论(绸缪) 寥落(廖) 桀骜 洗涤 不惮 和蔼(雾霭) 踌躇

诧异(叱咤) 殒身不恤

赁屋 浸渍 舔舐 揪斗

作揖(辑、缉) 熬煎 蹒跚(栅、珊)

解剖 戊戌(戍) 叱咤 激亢 酣畅 蓟北 涕泗 箜篌 迥乎不同(炯炯有神) 凝重 冉冉 撰写

凋谢

祷告

噩梦 窒息

婆娑 猪猡 缜密 骷髅 荤腥

瞌睡

弄堂 皮辊 水门汀

璀璨 足趾 拷绸 契约 怜悯

吮吸 耸入云天 九宵

橘子州 乾坤

翌年 酝酿 横亘

修葺 彘肩

卮酒

二、相关成语

风华正茂: 风采才华正盛

指点江山: 指点,评论;江山,国家大事 五彩斑斓: 多种颜色纷呈

满目凄凉: 充满视野的全是凄惨冷落的景象 室徒四壁:尤言室内空无一物。比喻贫穷

捶手顿足:形容非常焦急,懊丧或极度悲伤的样子 因人成事: 凭借他人办成事情

长歌当哭: 愿意指用写文章代替哭泣;当,当作 切齿拊心: 咬牙捶胸,极端痛恨貌

怒发冲冠: 头发倒竖,顶起帽子,形容盛怒 危在旦夕: 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图穷匕现: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毕露 不同凡响: 比喻事情不平常

殒身不恤: 牺牲生命也不顾惜;殒,死亡 从容不迫: 不慌不忙,沉着冷静

和蔼可亲: 和蔼喜悦的神色让人感到很容易亲近

胆战心惊: 形容非常害怕

不由自主: 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博闻强识: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屏息以待: 抑制呼吸来等待 惊恐万状: 十分惊恐的样子

不假思索: 没有经过思考,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横七竖八: 纵横杂乱的样子

生杀予夺: 指帝王掌握生杀赏罚大权 耸入云天: 高高的插入青天

半死不活: 形容没有精神,没有生气的样子 咽苦吐甘: 谓母亲自己吃粗劣食物,而以甘美之物哺育婴儿,形容母爱之深 惊心动魄: ①,扣人心弦,激动人心 ②,谓令人十分惊惶恐惧

逆来顺受: 比喻对待无理的待遇或恶劣环境采取消极、顺从的态度 贪得无厌: 对财物权益孜孜以求,没有满足的时候

过河拆桥: 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曾经帮助自己的人抛开

短小精悍: ①,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能干 ②,形容文章篇幅不长而有力

1 秋毫无犯: 秋毫,秋天鸟兽新长的毛;原指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别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鱼和肉。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比喻表面上有一个堂皇的名目,实际上却另有所图 里,自己处于被割宰的地位。

三、作者作品(略)

戴望舒,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现代诗人。被称为“雨巷诗人”。 主要作品:《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 主要作品:《猛虎集》、《裴冷翠的一夜》、《志摩的诗》等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主要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文学家,且重在小说创作方面。

主要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作品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夏衍,浙江杭县人,著名著作家。主要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战国策》为国别体史书,也是重要的散文集,经汉代刘向整理。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

四、重点文言翻译

敢以烦执事: 怎么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越国以鄙远: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 焉用亡郑以倍邻?: 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指晋国)增加土地呢?

共其乏困: 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唯君图之: 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图,考虑,图谋 朝济而夕设版焉: 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以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是到不了这个地步的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他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夫晋,何厌之有: 晋国,有什么能满足的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 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的 旦暮渡易水: 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旦暮,早晚,形容时间极短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即使太子不说,我要要请求行动。微,假如没有;谒,请求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顾,不过,表示轻微的转折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荆轲等待另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是没用的小子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也: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而伤害了有德行的人的心意。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供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庙: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先王的宗庙。 见陵之耻: 被欺侮的耻辱

函封之: 用匣子装起来

2 终已不顾: 始终不回头

唯大王命之: 一切听从大王的吩咐 少假借之: 稍微原谅他些

使毕使于前: 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今得而闻教: 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乃为装谴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与之同命: 与他同生共死 沛公安在: 沛公在哪里? 按剑而跽: 握着剑,跪着身子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杀人惟恐不能杀光,对人用刑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窃以为大王不取也: 私意认为大王不采取这种做法(为好)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干大事不必拘泥小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到沛公的军营里

沛公奉为寿,约为婚姻: 沛公举起酒杯祝项伯健康,(又)跟他约定结为儿女亲家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担任宰相,占有全部珍宝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军营里没有用来助兴的,请让我来舞剑助兴

五、其他文学常识

新闻[消息(狭义的新闻)、通讯、特写等]

新闻“六要素”:WHEN WHERE WHAT WHO WHY HOW 新闻结构:标题(引题、正题、副题)、导语(第一段或开头第一句话)、主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结尾(结语)

(有的新闻还有背景,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 新闻类语段压缩题比较好的解题流程一般如下

1.审题,明确解题要求。

2.准确地筛选出符合文题要求的重要信息。(陈述对象、事件、行为等)

3.整合取舍信息,注意“留用”“完整”。(“留用”意为尽可能选用原材料中筛选出来的负载着主要信息的原词。“完整”指组合后的答案必须涵盖所给材料的整体意思,完整地体现题目要求)

4.拟定答案,力求“简洁”“连贯”。

例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消息的内容,不能超过15个字。(2005年河南)

[合众社联合国1948年12月10日电]“历史将这一宣言看成是联合国最显著的成就。”联合国大会主席赫伯物。伊瓦特博士在通过《人权宣言》时说。经过三年的准备,这个宣言以48票比0票被大会通过。苏联集团国家和沙特阿拉伯及南非弃权。尽管这一宣言详细内容不完全清楚,但它在一个国际人权法案中规定了基本的自由。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陈述对象(who)为“联合国”。而非“联合国大会主席赫伯物。伊瓦特博士”;事件(what)为“经过三年的准备,这个宣言(《人权宣言》)以48票比0票被大会通过”,三句是对这一事件投票情况的补充介绍,四句是交代《人权宣言》的意义。因此我们可概括为“联合国投票通过《人权宣言》”或“联合国通过《人权宣言》”。

对联

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对联的基本知识: ①字数相等 ②词类相当 ③结构相应

④平仄相对

对联的基本要求: 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上下联相同位置用字不能重复;词性、种类相当;结构(格式)相似;围绕同一主题;仄起平收

六、文言实词

(一)词类活用 1.名次作状语

规律:名词+动词,名词如果不作动词的主语,即作状语 夜缒而出: 夜,在晚上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在东边;西,往西

进兵北略地: 北,向北

函封之: 函,用匣子

秦兵旦暮渡易水: 旦暮,早晚,极言时间极短 箕踞以骂曰: 箕,象箕一样 头发上指: 上,向上

持剑盾步走: 步,徒步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象鸟张开翅膀一样 2.名词作动词

规律:名词+名词(代词),前一名词若非定语或前有副词,即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驻军

且贰于楚也(数词作动词): 贰,从属二主

与郑人盟: 盟,结盟

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匣子装 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穿戴白衣白帽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穿上上朝的衣服

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造户籍册

沛公军霸上: 军,驻军

沛公欲王关中: 王,称王

范增数目项王: 目,用眼神示意 道芷阳间行: 道,取道

3.形容词作动词

规律:形容词+动词, 动词(介)+形容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增加;薄,减少 刑人如恐不胜:

用尽酷刑

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4.形容词作名词

其人居远未来: 远,远方,远地

越国以鄙远:远,远地,指郑国

供其乏困: 乏困,缺少的东西 此其志不在小: 小,

沛公今事有急: 急, 5.动词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 续,后继者 6.使动用法

规律: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带了宾语,该词译作“使„„做„„”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退兵

既东封郑: 封,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 阙,使„„减少

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破碎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封„„为王,统治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让„„进去 7.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作边界

太子迟之: 迟,以之为迟 群臣怪之: 怪,认为„„奇怪,不正常

4 8.被动用法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杀害或收为奴隶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被凌辱的耻辱

(二)通假字

1.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2.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

4.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 5.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

6.日以尽矣

以,通已

7.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通返

8.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 9.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10.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 11.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

12.秦武阳奉地图匣

奉,通捧 13.距关,毋内诸侯

内,通纳

1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15.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

16.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 17.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18.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 19.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

(三)古今异义词

1.行李之往来:古,出使的人;今,出门所携物

2.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主办方,请客的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如果)没有;今,小

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眼泪;今,鼻涕

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礼品;今,钱币

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走投无路;今,贫穷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袒露一支臂膀;今,袒护一方 8.诸郎中执兵:古,宫廷的侍卫;今,中医

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掷击;今,拿着

10.断其左股:古,大腿;今,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11.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男女结婚

12.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之所以;今,表结果 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古,指意外的变故

4.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两次;今,第二次

1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古:鱼和肉,指被欺凌;今,指鱼的肉 1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省份名称

七、文言虚词

夜缒而出: 而,修饰连词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而、顺承连词 今急而求子:而,才,表顺承 朝济而夕设版焉:而,表转折,连词 以

敢以(之)烦执事:以、介词、用、拿 越国以鄙远:以、表顺承连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把„作为 之

邻之厚,君之薄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晋,何厌之有?: 提宾标志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构助词,的 将焉取之: 代词,指代土地 焉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不译)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为什么)

5 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介词,表被动) 为之奈何(对,介词)

乃为装谴荆轲(整理,动词)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担任) 为变徵之声(发出,动词) 又前而为歌曰(作,动词)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替) 愿举国为内臣(做,动词)

使子婴为相(动词,任,做)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介词,被) 军中无以为乐(动词,作为) 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表判断,是)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 因

蒙故业,因遗策(动词,继承、沿袭)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副词,就、于是)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副词,趁势,趁机) 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呢,也可不译,助词)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用在时间名词之后表示停顿,助词) 亚父者,范增也 (用在名词之后表示提顿,并判断作用,助词)

推荐第9篇:高一语文(必修3

文 章来件 www.daodoc.com xiexiebang.com

一、总体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暨第一学期的教学探索,我们的教学目标继续定位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积累·整合、

(二)感受·鉴赏、

(三)思考·领悟、

(四)应用·拓展、

(五)发现·创新,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能力得以全面发展,高一语文(必修3-4)备课组教学计划。

(一)、积极研究课改实施办法。高一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是课改成员。所有成员都要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内容,探究其精神。充分利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讨论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操作程序、教学方法,做到活动主题明确,有中心发言人。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而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为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我们提倡并实施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合作性学习。 落实课前预习疑难问题收集制。 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努力创设交流、表达空间。

(三)、多阅读,开阔眼界,陶冶情操。除教学上安排的阅读内容外,我们将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班上的“图书角”资源,让学生阅读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要求做好摘记,写读后感、随笔等,这样,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理解文章内容的水平,训练学生学会自己找资料,既达到开阔学生的视野又积累资料的目的。 课时组合:3节阅读教学+1节图书阅读(因本学期课时紧,可隔周上)+2节课堂读写连堂课。 课前语文活动突出成语、古诗词、好书介绍、美文选读等。

(四)、改变做练习的习惯 如何处理练习问题,我们尝试以下办法:

1、整合原则。将练习处理融合到课文教学当中,在课堂上解决。因为练习是围绕课文内容和单元要求而设计的,它对课堂教学起一定的引导作用。因此,决不能将课堂教学与练习的处理分割开来,而应该将二者巧妙地整合,有专家说:“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练习的某些问题能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学得轻松,又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自由原则。新课标在练习设计上富有弹性及开放性,这就为教师和学生自主处理练习提供了灵活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和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此外,教师在处理练习时应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各取所需,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机动地完成。学生可以把练习中的字词抄上几遍;可以发挥想象,把这些字词连缀成一段文字;也可以摘抄书中含有以上字词的句子,教学工作计划《高一语文(必修3-4)备课组教学计划》。 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实际选择练习的形式。总之,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不再把练习当成负担。

3、重视过程。传统的处理练习的方式是注重结果,追求答案的准确性。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常常预先设计好结论,然后让学生千方百计进入所谓标准答案的窠臼。这种消极接受的方式,剥夺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把学生变成了不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两脚书橱”。而重视过程策略,是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过程策略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解和细化。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的理解性练习,教师也不要急于让学生说答案,而是先让他们思考,并将思考的过程说出来,最后再说出答案。运用过程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4、评价策略。评价是一种检测激励机制。对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做出评价,能使学生形成竞争意识,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评价策略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去,我们一味强调终结性评价,用百分制、划分等级等方法来评价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缺乏形成性评价的意识。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评价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动参与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注意发现并及时表扬他们取得的微小进步,淡化学生之间的差异。同时,练习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克服过去那种学生练习由教师裁决的单一模式,除了教师评价,还可让学生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或让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从而在评价活动中,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的兴趣,又培养评价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和进步的信心。 总之,新教材练习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加重学生的负担,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课上,引导学生动起来,质疑问难,深入探究,师生一起切磋学问,砥砺思想;课外,通过少而精的作业,积累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课堂内外,都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作文教学,其操作程序为:

1、每周完成1500字以上的练笔,练笔的时间、内容自定;老师每周抽改一组。

2、每两周写一次作文。力争在堂内教会学生自改作文。

(六)、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如:手提电脑、投影等设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大课堂复习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如:

1、进行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2、经常找学生谈心,以最大的热情和耐心解决学生的疑惑;

3、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关心学生;

4、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心理辅导。为完成我们的课改目标,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所有成员将团结协作,发扬一中人刻苦钻研的精神,在集体备课、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子备课、电脑教学的优势,群策群力,努力探索并走出一条课改的路子,使学生真正想学、乐学和会学,真正爱上语文这门课。第2学期高一语文(必修3-4)行事历(2007年3月)周次日 期教学内容和进度备课活动说课人测试、作文命题13月1日-3月3日必修3①制订教与学计划,重提高中语文学习要求和学法; ②收语文寒假作业等。③开学测试。(各自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做好课件)备课组校外卷测试24-10日

1、评卷

2、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单元教学安排(5课时)

3、图书阅读(1课时)

14、唐诗五首:苗:山居秋瞑(王维)吕:从军行(之四)(王昌龄)王:登高(杜甫)郭:石头城(刘禹锡)曾:锦瑟(李商隐)改卷评卷311-17日

1、第四单元“古典诗歌”单元教学安排(4课时)

2、新世纪杯第8届征文评比:语文科任。

3、必修2补考

4、作文训练(2课时)廖

15、蜀道难(李白)乐

16、琵琶行(并序)(白居易)必修2补考命题:苗418-24日

1、第四单元“古典诗歌”单元教学安排(4课时)

2、新世纪杯第8届征文评比:语文科任。

3、图书阅读(1课时)

4、作文评改(1)

17、宋词四首:萍:雨霖铃(柳咏)季:念奴桥.赤壁怀古(苏轼)苗:声声慢(李清照)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18、诗词三首:王:虞美人(李煜)征文评比推荐(科任文 章www.daodoc.com xiexiebang.com

推荐第10篇:语文必修2背诵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吟,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缀?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辅,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予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第11篇:语文必修四教案

武威六中2010~2011学年度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

第一、第二学段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课人

马国英

备课者

薛胜元

吴开华 周福萍

乔得祥 许同兵 杨振华李永章

窦娥冤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回顾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2、把握全剧的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掌握戏剧的主题。

3、品味“本色化”戏剧语言。过程与方法

1、合作探究,透过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2、实践活动,通过表演激发兴趣。

3、鉴赏品味,领略戏剧语言艺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窦娥身上的人性美,认识恶劣社会秩序对人性的摧残,培养学生向善的心灵。 教学重点

理清戏剧冲突的主要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窦娥对天地既斥骂又依赖的矛盾中透露出作者思想的复杂性。 教学方法

活动法、探讨法、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安排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文体知识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

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注:课后可查阅“宫调”知识)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3、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二)信息筛选

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

1、请跳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31个曲牌,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

2、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可由多人共同完成) 明确:

(1)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2)婆婆索债,险些丧命;窦娥争理,张生歹念。 (3)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4)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三)能力提升

1、那么,在剧本中这位受了冤屈的窦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明确:窦娥是一位善良、孝顺、坚强的女性形象。

2、这么美好的人却最终落了个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是谁之过错呢?

明确:首先,窦天章是一介书生,却落魄到卖女还债的地步;其次,一个“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的江湖庸医却成了“人道我一手好医,都叫做赛卢医”,欠人十两银子就想着勒死债主;再者,张驴儿凑巧救了蔡婆,就恃恩耍赖,涎着脸皮硬逼要双双入赘;更荒唐的

是,“明镜高悬”的衙门里坐的竟是念叨着“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这一类话的贪官。所以,窦娥很不幸地生活在一个暗无天日、是非颠倒的社会。

3、戏剧一般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而戏剧冲突一般有三类:人物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那么,本剧的主要矛盾属于什么类型?

明确: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正是无赖张驴儿和昏官桃杌所代表的社会黑暗势力无情地毁灭了一位具有美好灵魂的女子。

4、随着剧情发展,眼见着善良美丽的窦娥一步一步被推向死地,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明确:既痛苦又无奈,特别是看到窦娥指天骂地那一段,让人有撕心裂肺的感觉。《窦娥冤》活生生地展示了黑暗社会吞噬人的过程,使观众的情感得到涤荡,激起人们对黑暗社会的痛恨。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戏剧情节,并分析了戏剧的矛盾冲突,初步领略了《窦娥冤》的悲剧美,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欣赏关汉卿笔下的悲剧世界。

四、作业设计

欣赏戏剧光阅读剧本是不过瘾的,我们应该向关汉卿学习,“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亲自登台演出,今天的课后作业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排演第三折戏。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欣赏了《窦娥冤》,今天我们来重点品味第三折,在这一折中,剧情走向高潮,窦娥的形象在剧烈的戏剧冲突中被塑造得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二、文本解读

(一)分析鉴赏

1、本折可以分为几个场景? 明确:可分为三个场景:

赴法场 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见蔡婆 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 誓愿(窦娥立下三桩誓愿)

2、我们先朗读第一个场景的两段曲子。这两段曲子写了什么内容呢? 明确:写了窦娥的愤怒控诉,控诉了天地的不公。

3、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现在怎么却成了斥骂的对象呢?

明确:善良美丽的窦娥蒙受如此深重的冤情,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难道不该骂?所以当窦娥痛快淋漓地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我们心里痛快极了。

这里的“天”指的是封建统治者,而“地”则指的是昏庸的官吏,实际上,这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怀疑,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激烈控诉。

4、从中我们读出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有一股怨气,“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平白无故地被送上断头台,当然怨了。还有恨,“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也很无奈悲哀,“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有屈无处伸,这种痛苦是无法言喻的。

5、这两首曲子感情是如此的激昂,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去营造这种效果的? 明确:这里用了对偶,“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句式整齐,语气连贯,使感情犹如水银泻地酣畅淋漓。用了对比,“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

享富贵有寿延”对比强烈,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还用了呼告,“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强烈的情感喷薄而出,有极强的感染力。

这正反映了关汉卿语言大师的英雄本色。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人民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二)合作探究

1、这一场景写窦娥与婆婆诀别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 明确:悲彻痛楚,哀婉凄恻。

2、这一场景汇总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特点呢? 明确:善良、孝顺。

3、作者实际上有意通过这一场景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这对表达主题有什么帮助? 明确:作者在这里是通过善良被毁灭来揭露社会的黑暗,窦娥越是善良孝顺,揭露的意义就越深刻。

4、根据这些场景描写,试分析窦娥身上所体现的人性之美。明确:(1)自觉的伦理意识

窦娥出身于书香门第,接受儒家的思想和教育,她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善克制。她恪守贞节,侍养婆婆,竭尽孝道;当张驴儿闯进她家并拉她堂结亲时,她断然拒绝;当蔡婆婆不得不已要招婿张驴儿时,窦娥对她予以了正言规劝;公堂上为使婆婆免遭毒打而屈招罪名,甚至因此而死也对婆婆毫无怨言。窦娥是贞节、贤孝的化身,具有苦己利人、舍己为人的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长久形成的道德,在古代被认为是美德。自觉的伦理精神既是窦娥的人性美,又是窦娥的性格悲剧的根源。窦娥冤就冤在她的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太深,冤在节孝观念太强。窦娥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殉道者的色彩。她身上的伦理意识越鲜明越自觉,悲剧的的色彩就越浓。

(2)善良、孝顺的传统美德

窦娥善良、孝顺、本分。她和蔡婆婆媳二人两代守寡,相依为命。本分的窦娥只想安安分分守自己的寡,尽心尽意地孝敬婆婆。大堂之上,酷刑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牺牲自己,屈招了死罪。在押赴刑场的路上,善良的窦娥处处替婆婆着想,怕婆婆伤心难忍,竟不顾自己披枷带锁之身,舍近求远不走前街走后街。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死后窦娥的冤魂还不忘嘱咐父亲将蔡婆“收恤家中,替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欣赏了第三折戏的前两个场景,领略了窦娥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美,更进一步体会到黑暗社会吞噬善良的悲剧性。

四、布置作业 关汉卿是以“本色化”著称于世,他所写的人物的唱词,在抒情中蕴涵着鲜明的动作性,切合特定的戏剧情境,请同学们课后仔细阅读剧本找出例句加以鉴赏点评。

第三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就开始进入《窦娥冤》高潮部分,这节课呢,我们将进入高潮中的高潮了。

二、文本解读

(一)分析鉴赏

1、第三个场景写了什么?

明确:写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 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三桩誓愿在程度上逐步加深,情感也逐步达到高潮。

2、这三桩誓愿是向谁发下的? 明确:向天地。

(二)合作探究

1、这就奇怪了,在第一个场景中,窦娥不是刚刚把天地骂了个狗血淋头吗?干吗现在又去求人家?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明确:这里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

在第四折里,作者又用了同样的手法安排窦娥的鬼魂出现向已任“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的父亲窦天章伸冤,最后终于真相大白、沉冤得雪,张驴儿和赛卢医得到应有的惩处,张驴儿被砍头,赛卢医被流放。

2、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3、关汉卿的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证明。

明确: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那些话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也使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

张驴儿俗不可耐,面目可憎,连言语也令人作呕,他对蔡婆说:“你教窦娥随顺了我,叫我三声嫡嫡亲亲的丈夫,我便饶了他。”这虽是三言两语,却活现出一副恶棍无赖的口吻。

戏剧大师关汉卿既立足于戏剧语言性格化,又博采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语言素材,包括谚语、俚语、成语、口头禅等,融合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一个自然真切、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欣赏。

4、这一场景的描写,又表现出窦娥身上怎样的人性之美? 明确: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

在审案时,窦娥遭受了严刑拷打,毫不畏惧,她从绝望中进一步看清了“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残酷现实。在《滚绣球》一曲中,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清浊不分,是非混淆,致使善良横遭杀戮,恶人得以横行。这已经远远超出了自身遭际的感叹,发展为对善恶对立、贤愚颠倒的社会现实的怀疑和不满,对世俗观念里最为神圣威严的天地日月鬼神表示了抗议和否定。这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压迫、受愚弄最深,也最善良的人民的觉醒,表现出百折不回、死生不渝的抗争精神,向命运、向不公平的世道宣战。临刑前她提出了三桩誓愿,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争到头,竞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三)拓展探究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祝福》中的祥林嫂及本文的窦娥面对不幸时的反应。

1、刘兰芝:明白婆婆要驱逐自己,丈夫要求也无济于事,事情无法挽回时,她没有坐以待毙,等着被遣,而是变被动为主动,主动“遣归”早早起来“严妆”把自己打扮的美艳动人。刘兰芝变被动为主动,表现了极强的自尊心、积极维护自己的人格、个性坚强的特点。

2、祥林嫂:《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

3、窦娥: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三、课堂小结 在本课中,我们结识了一个善良而美丽的灵魂,也感同身受地体会了遭受丑恶社会势力吞噬的孤独无助的痛苦,这就是悲剧的力量,它让我们憎恶邪恶,向往善良,希望我们在戏剧的艺术世界中沐浴,洗去心灵的尘埃。

四、布置作业 在文学世界里,我们阅读一个人物应该深入他的内心,用自己的心去触摸他的心,然后,我们就能成就一颗善感的心灵,请课后继续揣摩窦娥这个人物,以“窦娥,我对你说”为题写一篇短文。

雷雨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戏剧基本常识,初步学会鉴赏现代话剧。

2、把握戏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善于分析冲突所折射的人物性格特征,从而理解戏剧的主题。

3、品味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过程与方法

1、在表演中激发兴趣,体会戏剧艺术的迷人魅力。

2、通过冲突中人物的言行分析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戏剧尖锐冲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假恶丑与真善美,认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从而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灭亡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分析两场戏剧冲突,并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以及学生对戏剧主题的理解。 教学方法

活动法、探讨法、启发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雷雨》视频剧情片断 教学时间 安排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认识了一个善良美丽而又不屈的灵魂,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部20世纪30年代名噪一时的话剧名作《雷雨》,这部戏是戏剧大师曹禺的成名之作,为世界文学长廊留下了一位不朽的人物形象——周朴园,这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这对他以后创作《雷雨》及其他剧作,有很大的影响。他曾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读书,学生时代,就喜欢戏剧,受莎士比亚等欧洲戏剧大师作品影响较大。经过多年构思,几易其稿,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其后,又写了《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等剧本,这些剧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解放前,曹禺和老舍赴美讲学,1949年,他们应召回国。其后他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作)、《王昭君》等剧本。

2、有关《雷雨》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20世纪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

《雷雨》的内容、情节安排,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作者把三十多年间发生过的事情,集中地放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重现,时间只从当天中午延至午夜,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展开了戏剧冲突:封建资本家周朴园之妻繁漪不堪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凤。繁漪出于嫉妒,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而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的侍女,她正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却又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的工人代表,正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同时在这天下午激化,趋向高潮。经过一番矛盾冲突,周萍、四凤知道了他们之间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也送了命,周萍也开枪自杀„„

(二)信息筛选

播放《雷雨》视频剧情片断。

1、《雷雨》第二幕中出场的人物主要有哪几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明确:这一幕出场人物主要有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和周萍。这四个人原本是一家,分别为夫妻、父(母)子、兄弟的关系。但30年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超出了家庭、血缘的意义,表现为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之间的尖锐的阶级冲突。

人物关系图:

2、课文一共节选了两场戏,试梳理这两场戏的情节。

明确:第一场戏:写三十多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再次相见。意外相见,二人之间展开了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

第二场戏:写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的相见。父子相见,却是仇人,血的控诉,让人不忍卒听;母子相见,却无法相认,还不能不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本场主要是由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展开的矛盾冲突。

(三)能力提升

1、第一场戏实际上是两个人之间的戏,是两个人之间的冲突,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看看该怎么分?

明确:可分为“偶遇——相认——冲突——缓和”四个阶段。

2、他们是在什么情形下相遇的?当时环境怎么样? 明确:课文开始一段话舞台说明:“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潮湿的空气,低压着在屋内的人,使人„„”也就是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下,鲁侍萍来周家看望女儿四凤。

3、这段“舞台说明”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三、课堂小结 欣赏戏剧作品,首先应了解戏剧的发展等有关知识。在对剧本这种文学体裁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应着重阅读剧本,了解作品的戏剧冲突,看哪些冲突是主要的,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进而明确这样的冲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四、作业设计

试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通过分析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了解了故事发展的气候特点。接下来我们继续分析课文。

二、文本解读

(一)分析鉴赏

1、两个冤家30年没见了,相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鲁侍萍是凭房间布置认出周朴园,那么,周朴园又是怎么认出鲁侍萍的呢?

明确:鲁侍萍的动作引起了周朴园的疑心,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这一舞台说明文字暗示了她对这个家庭的生活习惯很熟悉,从而引起了周朴园的疑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周朴园“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因而让她“站一站”,并追问她贵姓。

鲁侍萍那熟悉的无锡口音,使周朴园陷入对往事的沉思,周朴园就口音把话题引向无锡,转弯抹角有意识地询问30年前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鲁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仍然保持语调的平缓;但听到周朴园在有意撒谎,遮盖罪行,于是她悲愤地叙述了自己30多年来的悲愤遭遇,使周朴园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他时而“痛苦”,“汗涔涔地发出‘哦’的叹声”,时而惊愕地问:“你是谁?”;当侍萍巧妙地透露出自己的身份时,周朴园终于意识到眼前的鲁侍萍正是30年前被自己所抛弃的梅侍萍。

2、相认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周朴园在相认前后对鲁侍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相认前他是怎么评价侍萍的?

明确:周朴园极力地美化梅侍萍,说她是“一个年轻的小姐”,而且还说她“很贤慧,也很规矩”。

3她为什么要这么违背事实地美化梅侍萍呢?

明确:相认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周朴园在相认前后对鲁侍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相认前他是怎么评价侍萍的?

明确:周朴园极力地美化梅侍萍,说她是“一个年轻的小姐”,而且还说她“很贤慧,也很规矩”。

4、她为什么要这么违背事实地美化梅侍萍呢?

明确:因为侍萍是他的初恋嘛,初恋当然刻骨铭心也是最美好的了。 人类总是有怀旧的心理,常常回忆的过去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他并不是一开始就很坏很虚伪,他那时对侍萍可能还真是一种美好而纯真的爱情呢,只是到了后来自私地为了攀附富家小姐才残忍地抛弃了她,因此我估计他与侍萍相恋的日子应该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因此,他在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室内布置保持原样不变,而且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甚至连穿衣也要“我的旧雨衣”“旧

衬衣”,这样,他后来极力美化他的初恋情人是可以理解的。

他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是因为他现在生活的不如意,周朴园的妻子繁漪是“一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新式女人”,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她对周朴园很不驯服。周朴园的儿子则对他敬而远之,尤其是周萍“在家里很不规矩”。周朴园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他始终不能忘怀那曾被他抛弃的“很贤慧”的侍萍。

5、侍萍实际上否定了30年前的自己了,她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明确:那是后悔自己年轻时做错了事,所以后来她又说“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但她这里更像是反话,表面上在否定自己实际上揭露了周朴园的伪善的本性。还含有很重的怨气,平淡的语气中却郁集了浓重的悲哀和怨恨。

6、紧接着的谈话中,在鲁侍萍的悲愤控诉下,周朴园的虚伪、自私的本质一点一点暴露出来,那么,周朴园的丑恶嘴脸是什么时候彻底暴露的?

明确:当鲁侍萍告诉周朴园30年前的侍萍“现在还活着”,“境况很不好”,并且问周朴园“想见一见她么”“想帮一帮她么”时。

7、在逐步暴露的过程中,周朴园有什么表现?

明确:当听说侍萍“现在还活着”时,周朴园惊愕地问道“什么?”,吃惊而发愣,按理说前面那么想侍萍,这时应欣喜若狂才对,但他却因她活着而害怕,虚伪本性已渐显露。

当知道那个小孩“也活着”时他忽然立起问道“你是谁?”,已经开始坐立不安了,并对鲁侍萍的身份起了疑心。

当鲁侍萍告诉他“就在此地”并问他“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时,他却连忙说“不,不,不用”已显露出他薄情寡义的本性。

当鲁侍萍介绍了梅侍萍近况处境困难并问他“老爷想帮一帮她么?”时,周朴园竟然无动于衷地说“好,你先下去吧”,毫无帮助侍萍的意思,薄情寡义的丑恶嘴脸至此暴露无遗。

8、他的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些表现和他在前边所表现出来的对侍萍的怀念、关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言一行都暴露虚伪的本性。

看得出来周朴园关心的并不是侍萍,而是他个人的私利,他的社会地位和他在家庭的尊严。

他害怕自己与侍萍的关系再次暴露,害怕别人从这种关系中看到他丑恶的灵魂和虚伪的本质,使他身败名裂。

(二)合作探究

1、至此,鲁侍萍终于认清了周朴园的自私虚伪的本性,“望着周朴园,泪要涌出”。激愤之下,她乘周朴园找衬衣之时以一件绣着一朵梅花和一个萍字的衬衣,亮出自己的真实身份,面对着侍萍,周朴园是怎么反应的?采取了什么做法?

明确:态度陡变,终于撕下了温情脉脉的面纱,“忽然严厉地”责问“你来干什么?”言外之意是“你来是不是要敲诈我?”当鲁侍萍说“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又责问“谁指使你来的?”言外之意是“一定是有人指使你来的,莫非是鲁贵叫你来的吧!”侍萍“悲愤”地说“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从他的阶级本能出发,“冷冷地”说出“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言外之意是“你认为不公平,找到我这儿来究竟怎么样呢?”

2、这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终于露出自己的狰狞面孔,随后,他为了稳住鲁侍萍采取了哪些手段?

明确:先“稳”,缓和气氛。当鲁侍萍怀着满腔“怨愤”哭诉周家给她造成的三十多年的苦难时,周朴园惟恐将事情闹大,则又极力淡化事态的发展,一再说“你可以冷静点”“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从前的旧恩怨,过

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

旧情重提,软化鲁侍萍,当侍萍说“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时,周朴园看到鲁侍萍的情绪越来越激动时,惟恐事情败露,于是,抓住鲁侍萍心软的弱点,虚伪地谈起旧情,“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拿出钞票,封人嘴巴。当稳住鲁侍萍后,周朴园还是怕丑事外露,尤其怕“很不老实的”鲁贵知道,而影响他的荣誉、地位。因此又提“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言外之意是“找出一个双方面都好的办法了结这件事情”。当得到鲁侍萍的许诺“他(鲁贵)永远不会知道(这件事)的”“他(大海)不会认你做父亲”时,周朴园想更进一步以金钱来平息侍萍对他的怨愤,了结他的罪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好得很,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三、课堂小结

周朴园的反应一层层地剥去了虚伪的外皮,在这场戏剧冲突中人性的美和丑产生了激烈碰撞,人物性格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

四、作业设计

今天的作业就是分别概括周朴园与鲁侍萍一场戏中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第三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课文的第一场戏,戏剧冲突主要在主人公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产生,人物的性格在冲突中逐渐得到了展现,这节课我们就先来总结周朴园与鲁侍萍在第一场戏中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二、文本解读

(一)分析鉴赏

1、周朴园与鲁侍萍在第一场戏中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明确: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她正直、善良,但是在周公馆却备受凌辱和压迫。大年三十的晚上,被周家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痛不欲生,跳河自杀。遇救以后,一直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含着怨愤生活了三十年。生活磨炼了她,使她认清了周朴园的本性,勇敢地控诉周朴园的罪行。她以撕毁五千元支票的举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达了她对周朴园的蔑视。她的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表现出她那纯洁、崇高的母爱。

周朴园这个人物比较令人讨厌,他自私、冷酷、虚伪。当自身利益没有威胁时,他就以一付道貌岸然、温情脉脉的面孔出现,而一旦有人侵犯到他的名誉、地位、利益时他可以瞬间暴露出他无情自私的狰狞面目,不惜牺牲别人的幸福甚至生命,鲁侍萍很不幸地成为他的牺牲品。

2、我们来看看第二场戏的主要冲突在哪两个人之间产生? 明确:周朴园与鲁大海。周朴园知道鲁大海是自己的私生子。

3、他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儿子的?

明确:冷酷无情、嘲讽打击,周朴园为了自己的利益已丝毫不念骨肉之情。

4、他们的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周朴园是工厂董事长,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而鲁大海是罢工工人的代表,两人之间是阶级利益的冲突,不可调和。

5、他用了什么手段来对付他的儿子鲁大海?

明确:用金钱收买“少数不要脸的败类”,分化瓦解工人队伍;对态度坚决的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代表鲁大海毫不留情地予以开除。

6、这与他对付鲁侍萍所使用的手段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都是软硬兼施。都想用钱收买人心,只不过鲁侍萍很有骨气,断然拒绝,甚至撕掉周朴园给的支票,而与鲁大海一道的其他工人代表是“软骨头”很轻易就背叛了自己的良心,出卖了工人的利益。

周朴园在与鲁侍萍的冲突中虽然虚伪、冷酷、无情,但多多少少还是有那么一点旧情在,而面对自己的亲生儿子鲁大海时的做法让人体会不到丝毫的骨肉之情。

7、总的来说,在两场斗争中,老奸巨猾的周朴园都掌控着全局,运用卑鄙、奸诈的手段一一化解损害到他利益的危机,而他灵魂中丑恶狰狞的一面也在他的胜利中一步步突显出来,特别是在与鲁大海的斗争中更是戳穿了其伪君子的面孔,大家看看周朴园做了哪些昧良心的事情。

明确:为镇压工人罢工,命令“矿上警察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 “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他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

8、他在与鲁大海的冲突中不是一直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吗,怎么这时候失了态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他的罪恶发家史一旦被揭穿将威胁他的名誉、地位与利益,他当然感到害怕啦。 而他的失态正反证了鲁大海说的都是事实,因此他才会不顾仪态脱口而出“你胡说”,厉声说道“下去”,要不是周萍打断鲁大海的话,肯定还有更多的罪恶被揭露出来。

9、现在我们可以看出第二场戏中周朴园的性格比第一场有了哪些发展?

明确:周朴园在第一场戏的自私、冷酷、虚伪基础上又添加了老谋深算、冷酷无情、丧失人性等特征。

(二)合作探究

1、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课文的第二幕戏中通过周朴园与鲁侍萍、鲁大海的剧烈矛盾冲突集中塑造了一位自私、冷酷、虚伪、老谋深算、丧失人性、为获取最大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反动资本家形象。而戏剧艺术往往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主题的,现在我们就来总结一下本文的主题思想。

明确:《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2、最后我们来看看作者为本剧取名“雷雨”有什么用意呢?

明确:首先,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是和雷雨有关,比如:戏剧情节在一个“天气很阴沉、更郁热,湿潮的空气,低压着在屋内的人”的下午趋向高潮,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鲁妈痴呆了,绝望的繁漪疯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这个罪恶的家庭终于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

作者这里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三、课堂小结

一场雷雨下,周家死的死,疯的疯,旧世界的腐朽造成了人间的巨大悲剧,也毁灭了它自己,曹禺用悲剧《雷雨》控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震撼了当时的文坛。

四、作业设计

今天的作业就是写一篇《雷雨》读后感,谈谈自己阅读这部剧本的感受。

哈姆莱特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莎士比亚的相关知识。

2、分析戏剧冲突,并从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鉴赏戏剧语言,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1、观赏感受,通过影视与剧本领略戏剧艺术的魅力。

2、分析揣摩,懂得分析戏剧冲突及人物形象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品味欣赏哈姆莱特身上蕴涵的人性魅力及剧本的悲剧力量,初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流露的人文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戏剧的悲剧根源。 教学方法

鉴赏法、探讨法、评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哈姆莱特》视频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们首先来看两句话:

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哈姆雷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恩格斯 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以上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部名著。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年逝世。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资产阶

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也译为《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2、写作背景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3、全剧情节

悲剧《哈姆莱特》被认为是:人文主义的颂歌;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的伟大史诗;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人类有史以来杰出的经典戏剧;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主要剧情是: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并用借刀杀人法,让监视他去的两个密使带去一封信。要英王在王子上岸时就杀掉他,但被哈姆莱特察觉,半路上调换了密信,反而叫英王杀掉了两个密使,他自己却跳上海盗船,脱险回来。哈姆莱特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亚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奸王利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为父报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雷特于死地。结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临死遗嘱好友霍拉旭传播他的心愿。

(二)作息筛选

请同学们根据剧本出场人物提示和课前自读,说说本剧中的人物关系。

明确: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乔特鲁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劳狄斯和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复杂。

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 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见,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同学们在朗读他的台词时要深深体味他矛盾的感情,体会他的复杂情绪。

(三)合作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准备小组讨论交流。

1、读课文,充分熟悉剧情,准备复述节选部分的情节。并思考“比剑”这一关键情节中包含的若干悬念是如何设计的?

明确:“比剑”这一关键情节包含有若干悬念: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哈姆莱特能否察觉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诈?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每一个悬念都关系着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成功,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读者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在大臣来征询哈姆莱特是否愿意成全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同雷欧提斯 比剑的时候,哈姆莱特正和霍拉旭讲到他对雷欧提斯的同情和歉意。对于比剑,他可能把它单纯理解为雷欧提斯要向他报仇,为了平息雷欧提斯的愤怒,他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挑战。霍拉旭认为他很可能会输,而他自己心里也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霍拉旭劝告他,让他还要参加比赛,他却没有同意。读者因为已经知道克劳狄斯的毒计,因此心里骤然紧张起来。

接下来是比剑。遵照王后的预告提醒,哈姆莱特诚恳地向雷欧提斯道歉,将自己的过失归因于“疯狂”,求得他的谅解。雷欧提斯表示虽然不能放弃“复仇”,却也接受了他的“友好的表示”。此时,两人之间的气氛较为友善,但是危险并没有解除。

选择用剑的时候,雷欧提斯根据事先安排换了一把剑,毫无防备之心的哈姆莱特对此没有提出异议。读者对事情的发展担心到了极点。

比赛开始了,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击中了雷欧提斯,国王用毒酒为他祝贺,让他喝下去,他拒绝了。第二回合仍是哈姆莱特取胜。读者的心里稍感宽慰。可是风云突变,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急速而混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刺中了哈姆莱特,哈姆莱特随即夺过剑来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雷欧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莱特用有毒的剑刺克劳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劳狄斯死去。这一部分情节更是变故迭起,波澜起伏而扣人心弦。

2、节选部分出现了哪些人物?说说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明确:在场的几个人物是:哈姆莱特、国王克劳狄斯、王后乔特鲁德、雷欧提斯。其中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是不共戴天的对手,乔特鲁德和雷欧提斯则是会对局面产生影响的两个变数。乔特鲁德夹在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之间,左右为难,关键时候爱子心切;雷欧提斯被克劳狄斯利用,不过由于他不习惯使用阴谋手段,加之哈姆莱特事先向他做了诚恳的表白,因此他既仇恨哈姆莱特,又对他怀有不忍之心。乔特鲁德的态度和言行直接影响了事件的进展。

比剑中,第

一、二回合,雷欧提斯由于一时不能下决心杀死哈姆莱特,因此出手比较犹豫,被哈姆莱特占了上风。克劳狄斯迫不及待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在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取胜后,他就用一杯毒酒为哈姆莱特祝贺,哈姆莱特谢绝了他这种伪装的善意,而王后乔特鲁德或者是想缓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的关系,也可能是潜意识里觉得这杯酒有问题,因此她不听劝阻地替哈姆莱特喝下了这杯酒。

在克劳狄斯的压力下,雷欧提斯终于向哈姆莱特全力发起攻击,以剑尖上染有剧毒的利

剑刺中了哈姆莱特,而哈姆莱特夺过他的剑也刺中了他。临死前,雷欧提斯后悔自己不该参与克劳狄斯的诡计,向众人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莱特得以抓住最后机会杀死克劳狄斯,为父亲复仇。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熟悉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并研讨探究了剧情及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作业设计

课后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安排结局的用意,并深入探讨哈姆莱特为何要相信天命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精彩的语言塑造经典的人物,让我们通过莎翁精彩的台词,走近哈姆莱特。 我们都知道,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借助台词来把握戏剧情节是我们学习戏剧的主要方式。

“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人的个性也是各具特色的。因此,成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就应当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动态而不应一味是静态的,是丰富多彩而不是简单划一的。”以罗密欧为例,他的语言,时而命令、恐吓,时而平和亲切,时而悲伤暴躁,时而不顾一切,语言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心情的变化。人物性格的多重体现,表现在语言的变化上。联系我国的一些经典著作,也有类似的情况。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曾指出文学作品中间人物性格有两种对立因素的对照。他以《水浒》为例。指出李逵这一形象,既“鲁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细”。可见中外古今在这一点上是有共同点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哈姆莱特》中的语言描写,就非常值得我们品味。

二、文本解读

(一)分析鉴赏

节选部分哈姆莱特表现出怎样的个性?(找出哈姆莱特精彩的对白,然后理解和分析) 明确:哈姆莱特在世界戏剧人物画廊中有“忧郁王子”之称,可是,他起初却是一个“快乐的王子”。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这说明哈姆莱特曾经是一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正是这种乐观思想,使它将父亲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君王,将母亲看成圣母一样纯洁的女性。父亲与母亲的结合便是理想与爱的结合,这样的世界自然是“美好的花园”。然而,剧本一开始,世界便已“颠倒混乱”,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莱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精神颓唐,痛苦和忧虑使他变成了一个“忧郁王子”。可见,梦幻破灭的哈姆莱特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

哈姆莱特说:“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哈姆莱特不仅看到了他人心灵的丑恶,而且也看到了自己的心灵同样是黑暗的。既然人在本体意义上是恶的,那么,他为父报仇、“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斗争对象就不只是一个克罗迪斯,而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人。而完全消除人身上的恶,也就否定了人的现实存在,那么“重整乾坤”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人生也是没有结果的虚无。既然人生无异议,哈姆莱特又觉得不如“早早脱身离去”,他想到了自杀。然而,想到死后不仅要坠入一片虚无的世界,而且灵魂的不到安宁,这又使他心头升腾起对死亡的恐惧。于是,“生存还是毁灭”,这个经久不绝的声音,就在他的灵魂深处奏响了。

人物性格:迷惘、痛苦、焦虑、惶惶不安、犹豫。

归纳:课文主要包括两个事件,一是哈姆莱特和霍拉旭讲述他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二是哈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前一件事情表现了哈姆莱特的敏感、机智,后一件事情则表现了他草率、冒失。但总的来看,哈姆莱特做事情没有计划性,总是被事件推动着走,不能事先做周密的安排和准备。

(二)合作探究

1、哈姆莱特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样的结局,你认为他能否避免?

明确:哈姆莱特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猾,善于耍阴谋诡计,跟他相比,哈姆莱特势单力孤,鲁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计划主动进攻敌人。他答应“比剑”,就意味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成功了一大半,只是在比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数”,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哈姆莱特用毒剑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一击。所以说,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这种厄运的。

2、哈姆莱特为什么要相信天命?

明确:对于国王,他没有信心让他受到应有的惩罚而不殃及无辜,此前他误杀波洛涅斯并间接导致奥菲利娅之死。他在除恶的同时也在作恶,这使他良心不安,于是便把一切归于不愿意。

接连遭遇巨大灾祸的打击:父王被杀,母亲改嫁,误杀波洛涅斯,情人投水而死。他不明白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也只能听天由命。

相信天命也与哈姆莱特的个性有一定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光辉的钻石。”在哈姆莱特的形象里,莎士比亚体现了他所处时代最优秀的进步的人类特点。哈姆莱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文语言者的典型形象,他经受了人间最大的痛苦和最悲惨的命运,这一切不只是他个人的不幸,而是不合理的社会造成他不合理的人生。于是他决心“重整乾坤”,最后他与敌人同归于尽,家庭、爱情随之毁灭。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与邪恶黑暗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对人类生活和悲剧命运的高度概括。

四、作业设计

“说不尽的哈姆莱特”留给后人无限的话题,课文虽为节选,我们仍有许多课堂上探究讨论时未涉及的地方。课后请同学们自行设题写一篇读后感。

柳永词两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写景的妙处;感受词中凄凉孤寂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飘零凄苦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词画结合,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体会这两首词艺术上的妙处和作者惆怅伤感、真切诚挚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望海潮》如何通过特定的意象组合展现杭州人物之盛和风光之美的。

2、分析《雨霖铃》如何做到融情于景,景情交融的。教学难点

以画入词,把握词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解法、朗读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以其湖光山色之美令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名篇,读后令人心旷神怡。今天,让我们走进柳永的《望海潮》,感受词人笔下杭州的美好景色。

二、文本解读

(一)作家作品

柳永(约987-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出身于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祐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世称柳屯田。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更为坎坷。时人将其举荐于仁宗,却只得四字批语:“且去填词”。仕途无望,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柳永通晓音律,多为教坊乐工、歌伎填写歌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他是宋词“婉约派”的宗师,是北宋致力作词的第一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创作了大师的慢词,发展了铺叙的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乐章诗》,收词近200首,其中《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千古不朽的名作。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政治上的抑郁失志,生活上的特殊经历,以及他的博学多才,妙解音律,使这位“浅斟低唱”“怪胆狂情”的浪子以真挚敏感的心灵和一腔真情,为古往今来的读者营造了一个个温馨的情感世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被后人誉为婉约派的宗师。通俗是柳词的特点,他继承了民间词的风格,“凡有井水外,即能歌柳词”,可见其影响之广泛。词发展到宋代,受五代文风的影响,也为适应歌舞升平的社会需要,词风婉丽,盛极一时。才情卓异的柳永长期混迹于歌女中,于是创作了大量表现男女离情别绪和悲叹个人沦落江湖的作品,成为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2、写作背景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段时间,对杭州的山水名胜、风土人情不仅有亲身的观赏和体会,而且对杭州还怀有极其深厚的热爱之情。柳永写此词是献给杭州地方长官的,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运,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在艺术上几乎超过了前人所有歌颂杭州的诗词。相传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对杭州垂涎三尺,因而更加膨胀起他侵吞南宋的野心。宋谢驿有一首诗写道:“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这虽是传说,并不一定可信,但杭州的优美迷人及柳永的深厚功力由此可见一斑。

(二)信息筛选

1、那么作者笔下的杭州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城市?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一个太平盛世下的繁华大都市,富庶、美丽。人民生活安定、祥和。

2、作者又是怎样表现杭州的富庶、美丽、安定、祥和的?

明确:通过多个角度去描写,多方面去表现。上阕重点写杭州环境的美丽和经济的繁荣;下阕重点写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

(三)分析鉴赏

1、第一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从不同角度对杭州进行了高度概括,大家能不能也详细分析一下?

明确第一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是对杭州的总体介绍,“东南形胜”之“东南”点出它的地理位置,“胜”言其风景之美;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社会条件优越,字字铿锵有力;“钱塘自古繁华”中的钱塘,即杭州,这一句强调它具有长期繁华的历史。所以这第一句就从三方面对杭州进行了概述:(1)“形胜”的地理条件;(2)“都会”的社会条件;(3)“繁华”的历史传统。

2、后面的三句是从三方面对杭州进行了具体的描绘,怎样描绘的: 明确:(1)“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家家悬挂风帘,户户张设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一句,“参差”写出了楼阁房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景象,十万极言人口之多,这一句表现出整个杭州的规模和城市风貌。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写的是杭州风景。“云树绕堤沙”写在钱塘江堤上,绿树环抱,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怒涛”写江潮来势之猛。“卷霜雪”可媲美苏轼的“卷起千堆雪”,“霜雪”二字,不仅写出了怒涛如雪的白色,也写出了江潮之森森寒气。“天堑无涯”写出了江面的宽阔,也表现了江潮的气势。

(3)“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一句极写杭州的繁华。“市列珠玑”写市场上商品丰富,商业繁荣;“户盈罗绮”写市民家家披罗着锦。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为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州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杭州富民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都市极度繁华和穷奢极欲的一面。

3、刚刚我们已经知道,后面的三句是从三方面对杭州进行了具体的描绘。第一句也从三方面对杭州进行了高度概括。那么这第一句和后面的三句到底有怎样的联系?

明确:是总分的关系,而且一一照应。“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进行铺展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进行铺展描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就“繁华”进一步地铺展。

4、下面我们接着分析下阕,看看在下阕作者又是怎样表现杭州的? 明确:下阕先重点描写西湖,然后写了杭州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写西湖之美的。“重湖”,是指西湖中的里湖和外湖。“叠巘”,是指西湖周围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光山色之美,词人用“清嘉”二字作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花、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西湖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景物。“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写得高度凝练,短短八个字就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景象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接下来两句是表现杭州人民安乐、祥和的生活的。“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很工稳,情韵亦很悠扬。“泛夜”“弄晴”,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一个“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歌的采菱女娃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场景。“千骑拥高牙”

点出了人物身份。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显赫声势。接下来从两个方面写官员的乐趣,“乘醉听箫鼓”写饮宴之乐,不仅尽兴而醉,醉了还要听音乐;“吟赏烟霞”写山水之乐,不仅赏山玩水,赏玩之余还要吟咏诗篇。既衬出了山水之美,也写出了官员的儒雅风流。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可见不仅百姓安居乐业,官员也雅致潇洒。

5、这几句先写了西湖之美,然后写了人民生活之乐,那写西湖之美和写人民生活之乐两者间有什么联系呢?作者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写?

明确:先着力描绘,突出西湖的美,再以美丽的西湖为场景写出杭州人民安乐、祥和的生活。也就是说,写西湖之美是为了表现杭州人民安乐、祥和的生活,以美景映衬美好生活。

6、刚刚大家分析下阕时,怎么把最后一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漏掉了。这句是写西湖还是写人民生活的?

明确:既不是写西湖,也不是写人民生活的。 柳永写这首词是献给杭州地方长官的吗,这一句应该是专门写给这位长官的。注释说“图将”是指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凤池”指代朝廷,它的意思应该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与朝廷,并夸示于同僚。它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升迁的美好祝愿。所以这句是游离于主题之外的,是纯粹的奉承之辞。

这句结束语点明了全词的主题和写作目的,非常重要。不过,它游离于主要内容之外,跟上面的内容有点不融洽,显得不太自然。但既然柳永写这首词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长官的召见和赏识,那么他就必然会在词中对长官进行夸耀和奉承,这就使本词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破坏了整首词的艺术性。

(四)拓展探究

1、你认为这首词的名句是哪一句?请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明确:“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句十分精彩。写秀色山水重重叠叠,陆上是“三秋桂子”,水面则是“十里荷花”,本非一时之木,但写来则色香一片,如见如嗅,使人忘记了桂子荷花本不同时,它们呈现在一副画面上,使词打破了时序的界限,让人陶醉在美丽的花丛中。(另一种理解:杭州四季皆美,举桂子、荷花就是说明每个不同季节都有美丽的花。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

2、杭州西湖是美的,古代诗人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很多,你能举出几例吗? 明确:苏轼诗:“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写西湖山水的美丽。宋之问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灵隐寺》)写出了杭州有名的桂花。白居易词:“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忆江南》)写杭州山寺中的桂子和钱塘江潮是让人向往的。南宋杨万里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三、课堂小结

这首词上阕极力赞美杭州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阕极力描写杭州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风光,赞美了杭州人民安定欢乐的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所显现的繁荣太平景象。杭州的湖光山色令人神往,读了柳永的这首词,领略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美丽的西湖更加令人心旷神怡,相信你一定会有机会领略那里美好的风光的。

四、作业设计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任选几句写一段鉴赏文字。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词牌介绍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入蜀,至斜口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制此曲。白居易《长恨歌》云“夜雨闻铃肠断声”即指此事。

2、写作背景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漂泊。这首词就是他离开汴京、前往浙江时的作品。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二)信息筛选

1、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贯穿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应如何划分? 明确:这首词基调低沉,作者心情十分压抑,“离情”线索贯穿全篇。从时间角度看,别时与别后自然分为上下两阕。

理清思路,一要抓开头,二要抓过片(下片首句),三要抓结尾。

(三)分析鉴赏

意境的欣赏是属于文学鉴赏较高层的一种学习活动。所谓“意境”,就是作品所描绘的自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会一致所形式的一种艺术境界。在鉴赏诗词时,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从而领会意境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赏析意境,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

1、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概括这一传神画面,并拟作标题。

明确:标题为“执手相看,泪眼相向”等,词人首先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寒蝉凄切”(点明时令);“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帐饮无绪”(凄凉心情);“兰舟催发”(不得不分离)。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

“执手相看,泪眼相向”,这个标题精妙地概括了这幅画面。本已经愁苦不堪的“愁人”,生离死别、执手凝视、千方百计、千般思绪,愁苦尽在两双含情的泪眼里。有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2、这幅“别离图”,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作为背景?

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各抒己见,描述送别画面背景。 明确:设想以下几组来渲染这幅“别离图”。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渲染气氛。

21

长亭--这是古人设在路边的亭舍,常用作饯别,这里既交代时间又暗示离愁别绪。“天下伤心处,长亭更短亭”,更能撩人心怀,伤心难忍。

江水、寒蝉--“千里烟波”极言路程之遥远,云雾如烟般笼罩着江面,这是兰舟行驶之处;笔下的蝉声也是如此凄寒。

3、通过景物描写,作者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词人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品读词句,抓住意象,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明确: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在这幅画面中,“寒蝉”“骤雨”“长亭”“烟波”“暮霭”这一系列意象渲染出一种凄凉沉郁的氛围,用以烘托离别的无限惆怅难舍之情。正当离人依依难分之时,船夫偏又催促起航,他们只有泪眼相向。“无语凝噎”,万千话语不知从何说起!“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用一“念”字,引出了对别后情境的设想:行人消逝在烟雾弥漫的江面上,傍晚时分,浓重的雾气使人透不过气来,极目远望,令人不胜伤感。这种缠绵的离情,是凄婉的。悲凉的心绪,与之匹配的只能是“寒蝉”,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4、小结:上阕,实写别时情景。词人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幽清的景色、铺叙白描的手法,将离别的情、景、事组成了一片幽清的词境。柳永用大师的景物渲染了一场凄惨的分别,这是铺垫法。其实我们刚才分析的是词中的实景,词人在下阕还设置了大量的虚景。

5、品读下阕,讨论探究作者在“念去去”一句之后是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设想自己今后生活情境和内心情感的?

明确: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执手相看的“船旁”,从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不断转换,仍不离抒写“离情”。作者想象别后的情景。他感到实在难以忍受这清秋季节的送别,更怕酒醒之后,看到残月冷辉中,杨柳依依、晨风吹拂的景致,心里倍感凄凉。他愁的是一去将连年不归,想到今后的孤独寂寞。“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点染离情别绪更是凄楚动人。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特别动人?

明确: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融情于景的写法。“今宵酒醒何处”,于是“千里烟波,暮霭沉沉”又变换为“杨柳岸,晓风残月”,与酒醒前的梦境形成对照。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别绪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第二,这幅画面又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

写江岸杨柳,分明是惋惜“垂柳只解惹春风,如何系得行人住”;写晓风残月,分明是慨叹“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去天边月,没人知”。“良辰好景”是虚景,“千种风情”是虚情,以虚景、虚情收结全篇,令人回味无穷。

7、小结:下阕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了词人别后孤单寂寞的心情,虚实相映,使人真正深刻地理解“都门帐饮无绪”“无语凝噎”等词句的丰富内涵。

(四)合作探究

1、这首词的上下阕是怎样巧妙过渡的?

明确:长调的过渡最不容易。这首词上阕的歇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半虚半实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阕的虚写。下阕的开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承接巧妙,先宕开一笔,说离别使人伤心,自古而然。由于多情的缘故,似乎有自慰之意;然而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更深地拓展了词的境界,下面别后设想就顺理成章了。

2、词的上下阕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着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和氛围? 明确:《雨霖铃》抒写的是饯别时黯然、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了“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助。词的上阕在

22

凄冷环境衬托下,主要实写离别时的情景,下阕是对别后思念和凄凉的设想。全词既写了眼前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景为情设。整首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在情景交融中,意境缠绵,凄凉清丽,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五)拓展探究

《雨霖铃》抒写的是离别之苦,古代诗词中表达这种情感的作品很多。你能从读过的诗词中说出几句吗?

明确:“风萧萧兮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轲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间的“慰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间的“酒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间的“惨别”„„

同样写离别,情调上却有着很大差异。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我们要掌握婉约词的特点,同时积累一些名家名篇中的经典名句,尝试在我们的写作中,创造性的学习运用。

三、课堂小结

现在,我们来概括一下这首词的艺术特点。明确:

1、虚实相生。这首词上阕叙述别情别景,下阕设想别后相思,词的上阕写临别的情景,是实写;下阕写别后的想象,是虚写。或实景传虚,或虚景实写,既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又拓展了作品的艺术境界,虚实相生,相得益彰。

2、情景交融方面最是精妙。词中写了不少景物,都是承载着作者深沉的感情的,或融情入景,或因情见景,都是以冷落凄清的秋景来渲染衬托难以割舍的离情,感情真切诚挚,情调哀怨伤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铺叙与点染紧密结合。运用白描手法层层铺叙,是本词的突出特点,无论是别前、别时、别后的场景氛围,还是人物的动作、情态、心绪,都形容曲尽,刻画具体;柳永还将绘画中的点染手法运用于词中,既大笔挥洒,反复渲染,又精细入微,婉转自如。

4、章法谨严,层次分明。此词在结构上,是以时间发展为序依次写别前、别时、别后,同时也通过铺叙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地揭示了人物的感情变化,首尾连贯,层次清晰,全篇的组织结构非常自然,如行云流水,全然看不出连接的痕迹,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长调的杰出才能。

5、雅俗兼备的语言艺术。本篇的语言自然流畅,雅俗兼备。“执手相看泪眼”等语,浅近俚俗,当和民间俗曲同调;而“今宵酒醒何处”二句,清雅俊逸,堪与文人雅词比肩,因此被称为“古今俊语”,后人也常用之来指代柳词的风格。此词体现了柳词俗不伤雅,雅不避俗,雅俗共赏的语言特色。

以上特点中的情景交融,古诗词中极为普遍,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如何理解情境交融,王国维曾有精辟的解释,他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物我已经合二为一了。我们不妨用他的另一句精辟之言作为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一切景语皆情语”,细细品之,当对以后的学习大有裨益。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雨霖铃》。

2、鉴赏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出鉴赏文字。

苏轼词两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知识。

2、掌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艺术风格。过程与方法

23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

2、鉴赏词的写作技巧,学习烘托的手法和从生活小事中提炼哲理的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4、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了解其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难点

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家还记得《赤壁赋》中描写曹操的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数语,一位纵横驰骋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英雄便跃然纸上。我们惊叹一代文豪苏轼非凡的笔力和同样不俗的气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他在散文、诗歌、书画方面均有成就。

2、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为三国时期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曾两次到此游览,写下了两篇游记和这首词。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3、词牌介绍

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24

(二)信息筛选

全词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即情感基调如何?)全词该用高昂激起的语调来读,不是用沉郁舒缓的语调来读?上下阕有没有区别?最后一句呢?

学生自由诵读,同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作,然后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咏赤壁,以写景为主,描写了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壮丽景色,引发以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词的下阕主要刻画了周瑜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并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慨叹。

(三)分析鉴赏

1、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怎样引起下文的?应该以怎样的语速、语气、语调去读?

明确:①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淘尽”一词与“千古风流人物”搭配,饱含对时光易逝、岁月无情、人生短促而事业难成的喟叹,于豪迈雄浑中又融入一丝“苍凉悲叹”;同时将下文“周瑜”的身份归入“英雄之列”,自然而然引出对他的歌颂。

③“大江”二字应缓势低起,“东去”重读且拖长,“东”字音调渐扬至高,“去”字音调本为仄音,应慢慢转入降调,似有极目远眺、不舍逝去之恋;“浪淘尽”语速稍快,“尽”字重读,似有无力挽狂澜之势,“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千古”“风流”二词渐渐加重语气,“风流”拖长,应充满对英雄的歌颂、缅怀之情。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属于哪种表达方式?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应该怎么读?

明确:这一句属于表达中的记叙,点出了作者怀古的内容,交代出词人心中的英雄——周瑜,确定了本词要塑造和歌颂的对象。这两句中速、较为平直、客观的叙述性语气朗读即可。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哪些词最具表现力?请你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说说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对下文周瑜形象的刻画有何作用?该如何朗读?

明确:①动词“穿”“拍”“卷”与形容词“乱”“惊”“千堆”等最具表现力。我们面前似乎出现了似千军万马在奔腾、百万雄师在咆哮的壮阔江面,耸入高空的悬崖峭壁挡住了长江的行程,一层又一层的滔天大浪被激起,它们气势磅礴地冲击着两岸的礁石,又被一层层地击碎成千堆万堆的雪沫,寒气扑面而来,轰鸣声震耳欲聋,大地瑟瑟颤抖„„

②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雄奇险峻、惊心动魄的画面,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而这恰恰就是英雄当年活动的典型环境,作者也是用这些夸张了的景物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英雄气概。

③这三句动词重读,语速急促,充满气势,语调慷慨激昂,很好地渲染出了那种雄浑、壮阔的意境。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在全词中起何作用?如何朗读? 明确:①本句对景抒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江山如画”是对前面所写景物的总括,将这些具体景物收拢起来,成为一幅雄浑壮美的图画;“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写景转为写人,引出对周瑜的具体刻画。

②本句紧承前句急促紧凑的语速之后,渐渐转入舒缓,充满豪迈之情。

5、“遥想”的内容有哪些? 明确:遥想一直到“灰飞烟灭”。

25

6、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他心目中的英雄的?

明确:先从生活细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以美人衬英雄,突出他年少风流、奋发有为。“雄姿英发”是刻画周瑜形象的关键句,突出其英姿勃发的气质;“羽扇纶巾”描绘他的服饰装扮,现其儒雅娴静之风度;下阕“谈笑间”写其神态,突出他大敌当前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潇洒;“樯橹灰飞烟灭”与前面的“谈笑间”又构成了时间短而战绩丰的鲜明对比,突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丰功伟绩。

7、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周瑜的形象及赤壁之战的场面,仔细体会作者为我们塑造的这位古代英雄形象。

明确:请学生自由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赤壁之战”时周瑜的形象。若有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更好,可结合小说与词作以及自己的理解去描述。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上诸方面进行充实,可适当地加入一些战争场面的描绘,力求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周瑜的英雄形象。

8、“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几句该如何读? 明确:“遥想”二字为领起词,故应稍缓、延宕,有追忆之感;“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以比较平直、舒缓的叙述性语调语气朗读;“雄姿英发”语调上扬,重音在“雄”和“英”上,充满仰慕歌颂之情;稍事停顿之后,“羽扇纶巾”渐入平直,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时,语调渐升,充满豪情与歌颂。

(四)合作探究

对主题的理解以探究为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1、赤壁之战中,有那么多的英雄,包括我们在《赤壁赋》中作者极力歌颂的“一世之雄”曹操,作者为什么只对周瑜钟爱有加?这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最后几句的感慨有何关系?

明确:作者没写刘备,是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小了;没有写曹操是因为曹操在这次战争中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此外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雄壮的景物描写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作者通过周瑜这一形象,可以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作者本人,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与《赤壁赋》中的哪些语句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联系全词内容及作者的生平,谈谈你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你觉得作者此时悲观消极吗?

明确:这两句与《前赤壁赋》中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有,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所表达的感情有相似之处。联系全词内容来看,诗人在上阕中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赤壁江山图,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其实更是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下阕又集中笔力刻画出少年英雄的周郎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功业早成的周郎的仰慕、向往,借此表达自己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在这种意义上,“人生如梦”不是一般虚无的消极,而是对时光疾逝、功业不成、“早生华发”的感喟,多少有些低沉,但与其说是消极,还不如理解为作者借“酹江月”寻找到了一处宣泄苦闷的出口。最后的这一举动,传达出的是一种与山河、明月、自然完全融合的达观、超脱、豁然情怀。

(五)拓展探究

1、教师提供以下诗论,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苏轼“豪放”的词风。①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

26

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②苏辛,词中之狂。

③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④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 (以上②③④则摘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2、《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怎样营造出这种豪放、壮阔的意境的?

明确:先是描绘一幅雄伟奇峻的赤壁江山图;接着塑造了英姿勃发、才华过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古代英雄周瑜的形象;最后直抒“人生如梦”的苍凉慨叹,以及“一尊还酹江月”的豪举,融景物描写、人物刻画、情感抒发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壮阔、雄浑的和谐意境,不愧为“豪放派”的代表作。

三、课堂小结

从某个意义上说真应该感谢苏轼的黄州被贬,没有黄州被贬,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一道天光就不可能射向天际。所以正是黄州被贬导致了这样一首旷世杰作的产生。好,这首词在内容上就说到这里。接下来我们在新的理解基础上再把这首词完整地读一遍,以深情的诵读结束今天的学习。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仔细品味词作雄浑壮阔的意境。

2、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将词作中描绘赤壁景物的句子扩写成一篇写景散文,或者将刻画周瑜的句子扩写成一篇写人的记叙类短文。字数200以上。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

二、文本解读

(一)信息筛选

1、大家看看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小序对我们解读这首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序言的最后一句的“故作此”可知,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解释为什么要写这首词。

“沙湖道中遇雨”,告诉我们这首词是作者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 苏轼想在此买田终老的想法恰好反映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因为现状已经如此,洗冤复职不是自己想了、争取了就能实现的,自己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再去改变这个现状。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再怨天尤人、悲观消沉,而是“既来之,则安之”,安家置业,筹划生活,这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在无法改变现状的情况下,积极为以后的生活打算,谋求过个安稳的晚年,这恰恰反映了他积极乐观、旷达洒脱的一面。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无论被贬到哪里,苏轼都能随遇而安,随乡入俗,落地生根。这样的例子在苏轼长期的贬谪生涯中出现过多次,如他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惠州时。

【多媒体课件展示】

绍圣元年(1094)十月,苏轼被朝廷以“讥斥先朝”罪名贬谪惠州,在惠州居住了两年又七个月。苏轼在惠州时,钟情惠州山水,游览了罗浮山、白水山、汤泉及西湖中诸多胜景,写下很多诗文,赞叹惠州山水之美,抒发忧国忧民的胸怀,同时也鞭笞了当权者。与惠州人

27

交朋结友,上至地方官,下至文人百姓,甚至黄婆这样的卖酒人家,都是他的朋友。东坡不仅与他们密切交往,而且还屡以诗文赞誉他们的友情。苏轼更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名句,表达了在此安居终老的愿望。

贬居惠州期间,听闻元祐党人永不叙复,“已绝北归之望”,遂决计“买田筑室,作惠州人矣”。在白鹤峰买数亩地建屋二十间,栽植果木,凿井取水。令其子迈挈诸子孙至惠居住,以遂“长作岭南人”的夙愿。可是好景不长,居住40天后,又遭贬海南。此后其子孙诸人一直居住到东坡内迁才离去。

可见苏轼买田终老并不是消极,而是积极,不是放弃,而是坚持。

2、一个小序让我们看到了苏轼坚韧、乐观、旷达、洒脱的一面。那么,除此之外,小序还向我们传达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明确:小序也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因途中遇雨这件小事引发出一些感慨而写下的词。“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是说雨来时,携带雨具的人先走了,而没带雨具的同行都很狼狈,只有“我”一点不觉慌乱,从容不迫,悠然自在。“故作此”是说作者因此写下这首词。从这些文字可以推断,正文的内容写的是作者在雨来时怎样“独不觉”和为什么能做到“独不觉”的。就是说,正文是描写自己在雨中怎样从容不迫、悠然自在,并阐释自己为什么能做到如此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

(二)分析鉴赏

1、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苏轼在雨中是怎样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他为什么能达到这种境界?先来看一下,苏轼说自己“独不觉”,那么雨来时,他的反应究竟是怎样的?

明确:“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劝别人别去听雨水穿林打叶的声音,不妨吟咏长啸,慢慢前行。

2、从这几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苏轼? 明确:可以看到一个雅致潇洒的苏轼,他有一种骨子里流露出来的潇洒。途中忽遇风雨,又没带雨具,一般的人在这样的境遇下都会很狼狈,会慌慌张张地去寻找一个避雨场所。从小序“同行皆狼狈”看,事实也正是如此。但苏轼却一点不慌张,从容不迫,悠然如故。还劝同行之人“莫听穿林打叶声”,“穿林打叶声”是指风雨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发出的沙沙声,一般来说,有风雨,自然会有“穿林打叶声”,但苏轼不这样认为。“莫听”是劝人不要去听,也是告诫自己别去听。只要不听则心不乱,心不乱则不狼狈,自可以“吟啸且徐行”。

所以说,它已不仅仅是一次风雨中的举动,而是一种人生哲学的自然表现了。耳边的各种嘈杂声音,尤其是能使人狼狈不堪的风雨声,最好“莫听”,只要心静,自有安宁天地。什么都听,什么都担心,一点风吹草动也乱心。

3、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本是客观存在,但一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故只“莫听”二字便见出性情,便见出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那么,你们又是怎样看待苏轼在雨中“吟啸且徐行”的?

明确:“吟啸”是吟诗长啸;“徐行”是慢慢地走。突如其来的雨非但没有令苏轼慌张狼狈,反而激起他吟诗高歌的雅兴。从容不迫,悠然自在,在风雨中独自漫步吟诗长啸,这是多么地与众不同,多么地潇洒,多么地浪漫,我最喜欢这样的苏轼了。哪像现在的男人,没点风韵,没点情趣。

4、风雨中苏轼不仅从容不迫,还表现出无尽的浪漫和潇洒。为什么苏轼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说自己不怕,再大的风雨,都是拄着竹杖、穿着芒鞋、披着蓑衣走过来的,“任平生”三字更可以看出,苏轼的一生都是这么过来的,早已饱经风雨,又怎么会怕这突如其来的阵雨?

5、“一生都是这么过来的”已把它提到整个人生的高度上来了。照这种说法,此处的风

28

雨已不单单指自然界的风雨,此处的“竹杖芒鞋”也不单单指这次风雨中的装扮,对吗?

明确:对。这里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生活中的风雨、政治上的风雨。“竹杖芒鞋”既是指这一次雨中的装扮,也隐喻走过一生风风雨雨时艰苦的条件。尤其是“一蓑烟雨”中的蓑衣,不是写眼前实景,作者当时根本没披蓑衣。前面已经提到“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衣可披?所以它只能喻指走过平生烟雨时的艰苦的条件。

6、若是指这次雨中的装扮,可以看出苏轼怎样的性格?若是隐喻走过一生风雨时艰难的条件,可以看出苏轼怎样的人生经历?就这样走过自然界的风雨、生活中的风雨、政治上的风雨,又可以看出苏轼怎样的人生境界?

明确:首先我觉得这身装扮让我看到了一个跟我的想象完全不同的苏轼。在我的想象中,苏轼虽然被贬,但好歹还是个官,出行必定戴官帽,着长袍,骑高马,带随从,要不就坐轿子。总之不会是“竹杖芒鞋”的装扮。芒鞋即草鞋,脚穿草鞋,手拄竹杖,十足一个农民模样,哪像做官的,哪像大文豪啊。还自我感觉良好,说“轻胜马”呢。

7、那么从这种装扮可以窥见苏轼怎样的一种性格? 明确:可以看出他一贯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不喜欢穿官服、摆架子,喜欢简单、闲适的生活。

8、这身装扮也隐喻苏轼走过一生风雨时艰难的条件。对这种隐喻我们又该怎么理解? 明确:说明苏轼在走过人生的风霜雨雪时,经历过很多的磨难,没有任何可以借助的外力,条件简陋、处境艰难、生活困顿,都是凭借自己的单薄之力,依靠最简陋的条件,拄竹杖、穿芒鞋、披蓑衣,坚强地走过来了。从中可以看出苏轼意志坚强、能吃苦耐劳的一面。

9、仅“竹杖芒鞋”“一蓑”便可“烟雨任平生”,走过自然界、生活中、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可以看出苏轼怎样的人生境界?

明确:一种得道的境界:从容淡定,悠然宁静。有一种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响的平和。 这一句含意丰富,思想深广,只有反复咀嚼品味,才能解读透彻,才能深刻理解苏轼的思想感情。苏轼一生遭遇坎坷,屡受打击,长期被贬,在生活中和政治上经受的风雨太多了。苦难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使他对各种各样的打击和挫折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所以他不惊慌,不害怕,不退缩,从容不迫,泰然处之。这一句非常形象地描画出了苏轼的气度、胸襟以及对人生的态度。体现了全词的中心思想,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看到这里,使人想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拄竹杖、穿芒鞋、披蓑衣的人,在风雨中悠然信步,一边走一边吟诗唱歌。这是多么超然洒脱的人生境界!

10、到这里上阕已基本上分析完了。在上阕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雨中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神态、举止,并阐释自己为什么能修炼到如此境界的原因。表现了一种超乎寻常的旷达、洒脱。现在我们接着分析下阕,看看下阕又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下阕写了风雨过后作者的举止、神态和心态。也就是说风雨停了,天气出现了变化,开始还寒风袭人,但很快雨就停了,夕阳也露出脸来了。

11、作者是怎么感觉到寒风袭人的?

明确:从“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可以知道,春风吹醒了他的酒性,让他觉得有点寒冷。由此也可以看出苏轼出行之前还喝了酒,是带着醉意出行的。

12、出行是“竹杖芒鞋”,出行前还要喝酒,这“吹酒醒”的描写对我们解读苏轼其人有无帮助?

明确:有,一方面可以看出苏轼生活的随意、闲适,即便要出行,也不忘喝点小酒,随兴而饮,尽兴而醉,虽然被贬,仍有情趣。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苏轼在被贬后处境艰难,心情苦闷,经常借酒浇愁。但不管怎么样,这个细节都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形象更加丰满的作者。

13、刚才我们已经知道,那时候天气出现了变化,雨住太阳出。那么,天气变化后作者

29

的举止、神态和心态有没有变化?

明确:神态依旧坦然自若,从容悠然。但他有一个动作很有意思。“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看到风停雨住,斜阳相照,他特地“回首”看了一下刚才下雨的地方。

这一“回首”意味深长。天气的突然放晴,引起了作者“回首向来萧瑟处”的兴趣,看看原来下雨的地方,现在是否有了新的变化。其隐含之意是:风雨过后,雨洗刷过的地方,或许有了新的变化,但我还是我,虽然全身湿透,酒醒微冷,可从容依旧,潇洒如故,再大的风雨也不能改变我。

这是一个以胜利者的姿态回首的动作。“回首向来萧瑟处”,心下肯定是这样想的:就你这点风雨,能把我怎么样?我还好好的,你来得越突然、越猛烈,我越潇洒、越快乐。完全是一个胜利者对手下败将的姿态。一个“回首”,更凸现出苏轼骨子里的潇洒。

如果联系前一句“山头斜照却相迎”就更可以理解了。刚才作者还在风雨中行进,现在迎着他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这一句极写自然界天气变化之快,但它又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天气,也指政治上的天气、人生中的天气。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同样变化多端,政局就像自然界的天气一样,变幻莫测;人生也一样,盈亏无律,起伏不定。但苏轼已饱经风雨,备受磨砺,见怪不怪,再大的风雨也对他无可奈何了。所以他的“回首向来萧瑟处”,既是回首刚才下雨的地方,也是回首人生,回首被贬的经历,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告白:风雨奈我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14、苏轼的“回首”体现了一种胜利者的姿态,从“被袭者”到“胜利者”,苏轼的心态是否发生了变化?

明确:应该说没有。从结尾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可知,他的心态一样的坦然、平和,没有多大的变化。

15、为什么这一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态没有变化?

明确:风雨袭来时不慌乱、不狼狈;雨过天晴,虽然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回首向来萧瑟处”,但也不欣欣然、不得意忘形,马上便“归去”,内心都一样的平和、自然、宁静。因为对苏轼来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无论什么天气,晴天也好,雨天也罢,都是一样的,都无所谓。表明了一种超然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三、课堂小结

我们回顾一下全词,作者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途中遇雨,借题发挥,表达了自己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不慌乱、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展现了不因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的高超人生境界。这是一种人生哲学,对我们如何走过人生风雨,开创灿烂明天很有启迪意义。

四、作业设计

1、背诵全词。

2、找出苏轼不同风格的词(如已经学习过的两首词)进行比较研究,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赏析文字。

辛弃疾词两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和不遇之恨。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通过分析景物,深入地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借助注释,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0

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胸怀大志,热爱祖国。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景物,体会借景写情的妙处,品味作者抗金救国的雄图壮志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悲愤。

教学难点

理解两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解读典故,揣摩用典之意,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们知道,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为豪放词的发展立下了不朽之功。但令人遗憾的是,豪放词在北宋并未得到普遍的肯定和广泛的普及,苏轼之后豪放词少无名家,鲜有佳作。真正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的作品,感受一下“辛式”的豪放风味和他的爱国之情。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曾随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抚使等职,有政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终忧愤而死。

辛弃疾文武双全,超群绝伦,21岁时率领两千多队伍参加了耿京的义军,在军中任掌书记。次年,奉命南下见宋高宗,北归时,听说耿京遇害,他率五十骑直入金营,于五万军中生擒叛徒张安国,投奔南宋。这一英勇行为影响很大,“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南归后,他写成《美芹十论》《九议》等文章,上书朝廷,陈述自己的抗金主张。练飞虎军,积极作好北伐的准备。然而终其一生,皇帝怯懦无能,主和派占据着上风,他只能当一些无实权的地方官,还常受朝廷的猜忌,43岁起,闲居江西信州达20年之久,壮志未能实现。满腔悲愤化作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词作,聊且抒发抑郁之情。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继承了苏轼的开拓、革新精神,其词题材广阔,气势雄健,意境深沉,悲壮慷慨,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2、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辛弃疾不得重用是因为他的几重特殊身份:

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

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

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故朝廷决不肯让他带兵复国。

31

在这种境况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河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这首慷慨激昂的词作。

(二)分析鉴赏 我们先看上阕:

1、前两句写江景,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哪些词句富有表现力。

策略:注意赏析“千里”“无际”。

明确:抓住了江南秋季的特点,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楚天”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水随天去”的“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

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 策略:注意赏析“愁”“恨”,可结合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更便于学生理解。

明确:“遥岑”即远山。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作者采用移情及物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愁恨”从何而来?词义间留下的空白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北望之际,中原收复无日,南望之时,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种种是词人恨之深、愁之大者。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组织学生讨论“落日”“断鸿”“游子”几个意象的含义。

明确: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落日”本是自然景象,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指自己。这几句写景寓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 策略:这几句是全文的重点,应引导学生重点把握“看”“拍”几个动词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传达出的词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明确: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第一个动作是“看”,看似平淡,却平中见奇。擦拭得锋利锃亮的武器,却闲置身旁,而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之叹。第二个动作是“拍”,作者用肢体语言表达了某种情感,“栏杆拍遍”是表达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这样,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两个动作描写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没人是他的知音。

小结:上阕写景抒情,由江景到山景到落日、断鸿、游子,最后到动作描写,景中寓情。 再看下阕: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几句,说明作者对张翰辞归持何种态度? 明确:季鹰即晋人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乡。从“休说”看,作者反对张翰回归。张翰因见齐王将失败而辞归,辛弃疾却并不因南宋面临着危机而隐退。又是一年西风紧,张翰即使有家也难归,实际这里的张翰应是作者自指,家乡沦陷,有家难归,流露出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几句,是作者对哪类人提出的批判?

32

明确:是对许汜这类人提出批判,许汜当天下大乱之时,并无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贪图个人享乐,陈登瞧不起他,刘备对他更是嗤之以鼻。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像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在全词中有何地位? 明确:流年,即时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用典,据《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这三句是全词的核心,所包含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几句与前文基调是否一致?请简析。明确: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代指女子。揾,拭擦。几句的含义是:请谁来唤取红巾翠袖的少女,拭干英雄因壮志难酬而流下的热泪呢?词中出现“玉簪螺髻”“红巾翠袖”并不影响词的豪放风格,清秀婉丽的色彩,加以豪放不羁的风格,刚柔相济,豪放而不粗率。

小结:下阕用典,直接抒情言志,点出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

三、课堂小结

全词上阕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景中含情;下阕运用典故,直接抒情言志。全词意境雄浑阔大,写景独特,景情结合,用典精当,褒贬分明,通过比兴寄托他对国事的忧虑,对朝廷的怨恨,以及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

四、作业设计

背诵这首词,并预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虽说英雄迟暮,但雄心依旧。怀着一腔报国之情的辛弃疾面对破碎的河山,追慕着古代英雄,希望能为国出力。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写作背景

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掌握了政权。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镇江知府。辛弃疾虽被起用,便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岁时在镇江任上所作。他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土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

(二)分析鉴赏 我们先看上阕:

1、前四句:怀孙权

简析:词的开头用孙权独踞江东的故事起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两句,慨叹江山虽依旧,曾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却早已作古。很有气魄的文字犹如异军突起,倾注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倾慕。事过境迁,物换星移,孙权最初在京口起事的遗迹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句式调整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给人以遗憾。“舞榭歌台”两句,写当年歌舞楼台的繁华景象,连同那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去。“风流”指英雄

33

业绩,洋溢着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和钦佩之情。

2、后六句:怀刘裕

简析:京口是刘裕祖居的地方,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所以词人登高远望,自然便想起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刘裕。刘裕故居随着时间风雨的冲刷,已湮没在夕阳的余晖和枯枝败叶之中,早已在人间不着一点痕迹,只有词人登高凭吊英雄。词人有一腔报国志,却难以像刘裕那样建立丰功伟绩,仰慕与抑郁夹杂着苍凉之情溢于言表。

再看下阕:

1、前三句:引出历史教训

下阕一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提到宋文帝刘义隆,这有何用意? 策略:学生讨论,结合相关背景材料作分析。

提示: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中的情况下,听信玄谟的话,北伐后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业绩,结果惨遭失败。而眼下韩侂胄急于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军事上的冒险不可取。作者想告诫韩侂胄,应以刘义隆为鉴诫,汲取教训,慎重行事。“草草”指时间仓促,行动轻率。“赢得”,换得,落得。“仓皇”,手忙脚乱。“北顾”,回头向北看,生怕北面的敌人追来。极写惨败之情状。

2、中间六句:追忆亲眼所见

“四十三年”至“一片神鸦社鼓”能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

简析:从1162年辛弃疾渡江到南宋,到1205年写这首词,整整43年。“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语序可调整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作者清楚地记得43年前,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作者在南归途中,一路上还能看到金兵焚烧的废墟。43年过去了,当时的惨相还记忆犹新;可现在呢,佛狸祠下,却是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祭社的鼓声,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多么可悲呀!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记收复失地更让人心寒。词人将这番意思艺术地融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图景里,颇能发人深思。

(3)结尾两句:怀廉颇以自况

这是全词的主旨句,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廉颇老年赵王尚且派人过问他,而自己呢?“凭谁问”,有谁来问,也就等于无人来过问,境况竟然不及廉颇,这不能不让人惋惜、忧虑、气愤。用反问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小结:下阕讽刺刘义隆是对韩侂胄的警告;慨叹“佛狸祠下”,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况,则是抒发内心的郁愤。

(三)合作探究

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

结论一:两人都是遗憾京口而起事建立了政权,照应标题“京口北固亭怀古”。

结论二:作者以两人自比。作者虽力主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务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

结论三: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

小结:上阕作者登高怀古,触景生情,缅怀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赞扬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作者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宣泄了出来。

三、课堂小结

这首词是作者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写下的传诵

34

千古的杰作。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侂胄的提醒和警告。

辛弃疾的词,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深入人心,除艺术精妙外,更在其思想内涵。三十多岁写下的忧愤之作,已让我们伤感难已,六十多岁时抒发出来的忧愤苦闷,更让人感慨唏嘘。现在我们有感情地把这首词再读一遍,以深情的声音向作者表达我们最真诚的敬意。

四、作业设计 辛词长于用典,课外摘录几首辛弃疾的词,体会其借助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所表达的情思。

李清照词两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

2、品味情意真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的心境,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重点抓住情感意味浓的字、词、句进行分析,体会作者在创作中是如何建立语言与情感间的联系的,把握词作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感受女词人委婉含蓄、深哀悲戚的精神世界,感受其词作婉约清秀、情味真切、语言清新自然的风格。

教学重点

1、了解《醉花阴》的写作背景,体会词人是如何通过特定的意象表达孤独寂寞的情感的,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2、把握词人在创作《声声慢》时的社会背景及其心境,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

把握词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

——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知道她是谁吗? ——李清照。

35

对,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早期的词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80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教育下,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最高。李清照18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常一起投诗报词。公元1127年,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晚年。

李清照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李清照的诗词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调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唐宋词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就是专门用来写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都是男性。因为男性心理和女性心理毕竟有相异之处,所以这些男作家们写的词其实只是一种“代言”,不能完全地表达女性的心声。李清照“以女子之心书女子之情”,这以女性为创作主体的“闺怨词”才真正反映了女子的内心世界。

2、写作背景

创作《醉花阴》一词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她本人仍独居青州。重阳佳节,为一抒思夫之苦,李清照作了这首词。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眠,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古籍原载如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见《元伊世珍?琅嬛记》)

(二)信息筛选

1、《醉花阴》是一首小令。李清照的词有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情与景的交互相融。而且,她非常善于摘取个人生活当中极富情味的画面来写作,很有生活气息,情真意切。这首词也同样如此。请大家先仔细地阅读全词,看看词人交代了什么。

明确:交代了作者在重阳节一天内的生活感受。

2、这首词分为上片和下片。思考一下,上、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谁能分别用四字短语把它概括出来?

明确:上片:重阳思亲。下片:饮酒赏菊。

(三)分析鉴赏

1、接下来,我们先把学习重点放到上片上。有没有同学能结合课文的注释,具体说说词上片的内容呢?注意,学习诗词要借助联想和想象,不要像古文一样原文翻译,可以自由地发挥、补充。

明确:薄雾淡淡,阴云浓浓,这漫长的白昼啊,好像永远没有尽头似的,真令人发愁啊。为了消磨这难熬的时光,只好在兽型的香炉当中点起了香料。恰好又碰上了佳节重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让“我”更加想念在外的丈夫。秋夜就寝,玉制的枕头,轻纱作的帐幔,凉气透骨,真叫人彻夜难眠啊!

36

2、词人在上片中交代的大致的情形我们已经了解了,大家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感受呢?

明确:愁!

下面是我们的自主探究时间,请大家紧扣住这个“愁”字,以情景交融为方向,自由选择词作中的词语、意象来进行简要的鉴赏分析。注意,语言的鉴赏要抓住关键词,建议大家先在书本里找出上片的关键词。

(四)合作探究

1、“薄雾浓云愁永昼”这句的语言该如何品味? 明确:首先,“薄雾”和“浓云”这两个词所描绘的景象渲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气氛,这跟作者当时的心情是相吻合的。其次,“愁”字可以说是一个关键词,点出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永昼”中的“永”字,极指白天的漫长,有“好像永远也没有尽头”的意思,这就更加体现出作者在丈夫离家后那种孤独无聊的心情了。总之,我们小组在鉴赏语言后得出的结论是,古人创作诗词时在选字用词方面非常讲究,短短的一句话就蕴含了那么丰富的意蕴,真让人叫绝。

2、大家从“瑞脑销金兽”这一句当中产生了一些想象? 明确:作者为了打发漫长的时光,只好在兽型香炉当中点起了香料。可在那样的环境中,作者的愁并没有消退,反而随着缭绕的烟雾而变得更浓了。

3、“佳节又重阳”和“半夜凉初透”的关键字分别是哪个?请作简要分析。明确:“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和“半夜凉初透”的“凉”是关键字。“又”字表明再一次,又一次,强调作者与丈夫分离已久,已经不是第一次在佳节时分独守空房了。“佳节又重阳”,分离之悲就更深了。“凉”字不仅指身体上感到的凉意,更加重要的是指作者内心的凄冷悲苦,此情与“玉枕纱橱”之景相融,极富表现力。

小结:总的来说,这首词的上片以记事为主,但却字字见情,委婉地展现了丈夫离家后自己孤独寂寞的心境。

4、哪位同学能对下片做个整体品味? 明确:下片是写作者在重阳节这天到菊圃饮酒的情形。这天黄昏之后,愁闷无比的“我”拿起几杯淡酒,来到东篱的菊圃里。在这里,菊花的香味四处流动,甚至盈满了“我”的衣袖。景色如此美好,可往日恩爱的丈夫此时却身在外地,所以别说这景致不让人相思愁绝,黯然神伤啊。清风吹过黄昏,卷起了门帘,让人不觉感到一阵微凉。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黄色菊花,相思销魂的自己,不是比菊花更消瘦了吗?

5、“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何以见得?

明确:这是写佳境。但在词作当中却起到了“佳景衬哀”的作用。这要联系写作背景来分析。重阳是菊花节,菊花正值盛放之时。东篱下的菊花想必开得无比灿烂。黄昏之后,花香四溢,当然更富有情味了。可是对于端着酒杯的作者来说,此时却只能一人对花独酌,空想与丈夫在一起时的快乐光阴,所以眼前的美景不但没有让她变得快乐,反而更激起她心中无限的思夫之情。黄昏正是令人惆怅之时,更加衬托了作者的愁闷相思。

6、如何理解“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确:“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中展现出两个镜头:一是凄冷的风穿帘而过,菊花满园,枝瘦叶残的菊花在寒风中瑟缩;二是词人迎着寒风,看着菊圃中的菊花,顾花自怜,认为憔悴愁绝的自己比菊花更要消瘦。情景互融,思夫之苦至此,真让人同情!

我们再深入一点,品味一下关键词中的意味。 “人比黄花瘦”,明是怜花,实为怜己。黄花当中寄托着词人的情感,人比黄花之喻既含蓄,又富有美态,形象地再现了愁云满面的闺中思妇的神韵。此外,黄花又有傲霜的美质,

37

更能衬托出词人情怀的高洁,含蕴异常丰富。

另一个关键词“瘦”。这个字是全词的词眼。人“瘦”很容易理解,但作者认为菊花也是“瘦”的,这自然只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作者的一种表现手法吧。菊花本身的菊枝瘦细,菊瓣纤长,但仍能在寒风中傲立。以“瘦”来形容是极见神韵的。而词人因为思夫之情无法排遣,已然形销骨立,为伊消得人憔悴,所以才会有人不如花的感慨。全词以“瘦”作结,在人与黄花的比较中寄托了极为深重的相思之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课堂小结

清代的许宝善曾说此词“幽细凄清,声情双绝”(《自怡轩词谱》),评价很高。此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写重阳佳节对丈夫的销魂噬骨之相思,情调凄婉而又含蓄蕴藉。明?杨慎评末两句曰:“凄语,怨而不怒。”(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清?陈廷焯曰:“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云韶集》)的确,这首词以“愁”字开篇,以“瘦”字作结,贯穿全词始终的是词人孤独愁绝之苦及销魂噬骨的思夫之情。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全词情景交融,“极炼而不炼,出色而本色”(《艺概?词概》)。其白描的外在形式和精美的内在特质,得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

四、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背诵全词,明天早读课老师抽查。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李清照的词作以金兵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醉花阴》是她前期的词作,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她后期的代表作——《声声慢》。相信学完这首词之后,我们对李清照的词将会有更全面更深入的把握。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李清照生平简介

李清照的作品和她丰富跌宕的生活际遇是分不开的。她生逢国变,家破人亡,颠沛流离,受尽人间残酷的折磨,也曾受过改嫁的争论。靖康之变将她的生活划分为美满幸福与流离困苦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尤其是后期的作品,将她个人在流亡生活中所经历之悲酸凄苦,对死去丈夫的怀念和对故乡沦陷的感慨,反映在词上。

在李清照结婚之初,北宋已濒临危亡的边缘。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俘之后,朝廷南迁,北宋灭亡,赵明诚时在山东做官。第二年金兵攻陷山东,他俩不得不把历代收集的金石书画抛弃一大部分,夫妇南逃到建康(南京)。

不久,高宗委派赵明诚做湖州(今浙江吴兴)太守。可是,从山东流亡到南京,沿途的风霜劳顿,赵明诚的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湖州太守还未到任他就病倒了。后赵明诚为了哭奔母丧,旧病复发,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病死于南京,那时李清照已四十七岁。在旧时代的环境中,丈夫几乎就是女子一生的全部,一旦死去了丈夫,可说完全孤弱无依了。

在兵荒马乱中李清照逃难到台州(今浙江临海县)找她的弟弟敕局删定官李迒,从此姐弟二人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由于亲人的死别,收集的金石在逃乱中依次失去,河山的变色,使她有着满腔悲愤的心情。五十一岁时李清照作《金石录后序》,详述乱前的幸福生活及乱离中颠沛奔波之苦。她晚年流浪江南,死时年岁不可考,大约七十多岁。

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所作,据专家研究推断,这是作者丧夫再嫁张汝舟,又与其离异之后,也就是五十岁上下时所作。

南渡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李清照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

38

乡悼亡的情感。

(二)信息筛选

1、这首词同样分为上下两片。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注解了解这首词的内容,然后作个简要的归纳。

明确:上片是说,词人自起床后就漫无目的地四处寻觅,若有所失,但却什么也把握不住,四围一片冷冷清清,使人的心境也变得凄凉惨淡。这时候,又正逢刚觉得暖和又冷起来的天气,让人的身体最难适应。摆上几杯清淡的酒,想要排遣这愁苦的心情,但又如何能抵挡住清晨的急风?借酒浇愁,无济于事。正独自举杯伤神的时候,却看到了天空南归的大雁,仔细看,那不正是以往在北方见到的旧时相识吗?这就更激起作者对往事的思念了,凄愁之情更深!

下片是说,曾经茂盛无比的黄菊花,如今却凋零败落,堆积满地,现在还有谁有这个兴致去采摘它呢?独坐在窗子旁边,心情如此低落凄凉,时间如此难熬,怎样才能等到天黑呢?即使等到日暮黄昏,点点滴滴的秋雨落在梧桐树上,这样凄冷愁苦的情形,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能尽数概括呢?

2、能否把上、下片的内容作个简要的概括吗?

明确:上片主要描绘了清冷孤独之景,衬托作者孤寂凄凉的情感。 下片主要描绘残花桐雨的深秋景致,表现作者无穷无尽难以言说的愁。

(三)分析鉴赏

1、后人以“创意出奇”来评价“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句,我们该如何理解?

明确:词人在词的开头创造性地连用了14个叠字,后人以“创意出奇”来评价,十分恰当。语言上的创新固然是一个特色,但我们查阅过资料后,发觉世人之所以对这几句词评价那么高,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作者用这看似平淡的14个字细腻委婉地写出了心中所愁,如泣如诉,在意境上的层次感很强。“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她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但却什么也寻不到,只是心中一片茫然,若有所失。这是第一层意境:恍惚。

再说第二层。“冷冷清清”,这是作者寻觅未果后的感受。作者举目四望,看不到丈夫熟悉的身影,找不到往日快乐的光阴,只觉得四处一片冷清死寂。这种感觉一直进入作者心里,寂寞无处排遣。所以,第二层可以用寂寞来概括。“凄凄惨惨戚戚”六字则更进一层,写孤独愁苦的情况令人无法承受,由愁苦而凄厉,为全词定下了凄惨愁绝的情感基调。这第三层,可以简括为“悲伤”。总之,这短短的14个字,意境密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情感真挚感人,后人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中说“雁”是“旧时相识”,如何理解? 明确:前面说到作者打算借酒浇愁,但愁绪依然未解。当她正在伤心的时候,看到天空中南飞的大雁,认出那正是以往在北方替自己传递书信的那只大雁,这就更加激起作者“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哀愁了。

3、试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明确:“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一句借景抒情。庭院里,凋零的黄菊花堆积满地,这憔悴枯萎的模样,实在叫人不忍目睹。伤花自怜,想起以往还有丈夫为自己采摘鲜花,如今自己像这枯萎的花朵一样已经进入了晚景,又有谁能摘花送给自己呢?作者心境的凄凉,已与残秋败花之境融为一体。

4、简要地分析一下这首词和《醉花阴》中的“黄花”意象。明确:《醉花阴》中的黄花正值胜放之时,所以才会“有暗香盈袖”。其后,作者又借花

39

写人,写道“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点出词人思念丈夫极苦时的消瘦之态。虽然如此,但当时作者和黄花一样,依然拥有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作者心里有愁,但仍未至彻心入髓的地步。而这首词当中的“黄花”,却又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了。花香早已消散,堆积满地的,却只是败损的花瓣。枝条上的花,看起来也是憔悴无比,实在教人无可采摘。这里的“黄花”其实也是词人心境的反映。它象征着遭逢家国巨变、丈夫离世、四处漂泊的词人凄愁惨淡的晚景。与《醉花阴》里的黄花相比,这里的黄花显然也已经到了衰败之时,不仅让人伤感,更牵扯着词人内心的隐痛愁苦。这时的凄苦,比起《醉花阴》时的闺怨具有更丰富的内涵,而且更彻入心脾,极富于感染力。

5、从“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一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内容: 明确:“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作者独坐窗前,百般无聊,寂寞愁苦,在时间的缓慢流逝中承受煎熬的情状。词人很善于通过突出心理时间的缓慢来抒发自己的情绪。在《醉花阴》当中也有类似的句子,像“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句,“永昼”又是作者有意识地夸大了心理时间的漫长,起到了烘托愁绪的效果。

6、词的后面几句该如何理解? 明确:“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一句,连用了“梧桐”“细雨”“黄昏”等几个惹人愁思的意象。“梧桐”让人想到李后主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本身就是一个让人为之神伤的词语,而凄冷的雨滴,丝毫也不顾及词人的情感,却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又逢深秋黄昏之时,惆怅寂寞之味更浓,冷雨点点滴滴地敲响梧桐叶,那声音就好像一直落到人心里去一样,又凄又冷又愁,寂寞孤独的意味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样,词最后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就显得水到渠成了。作者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收尾,也是蹊径独辟之笔。前人写愁绪,有的说愁有千斛万斛,有的形容愁如江如海,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四)拓展探究

这首词在艺术技巧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再默读几遍,归纳词作的艺术特色。 明确:①抒情造境,情景交融。这首词所选取的景物极富于情感色彩,如“归雁”“黄花”“梧桐”“黄昏”“细雨”等。作者善于借助这些意象抒情造境。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②运用叠字,创意出奇。这首词使用了很多叠词,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等。这种创造性的写法为词人独创,情蕴颇深,又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

③造语清新,蕴藉深挚。这首词主要写愁,但写得如此含蓄委婉,全篇只用一个“愁”字来作结,却又让人觉得愁绪无处不在,感人至深,殊为不易。

三、课堂小结

本词上片以清冷孤独之景,衬托作者孤寂凄凉的情感;下片则描绘残花桐雨的深秋景致,表现作者无穷无尽难以言说的愁。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词人此时的“愁”已脱离了“闺怨闲愁”的狭小范畴,在客观上反映了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等现实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在艺术上,词人抒情造境,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创造性地使用叠字入词,为前人词之未所见。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用典虽然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使词写得明白如话家常,蕴藉深挚,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四、作业设计

将苏轼或辛弃疾的词与李清照的词比较,体会豪放派和婉约派词风的不同;或者将柳永的词与李清照的词进行类比阅读,感悟婉约词风的特色。

40

拿来主义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作者独特的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深刻的思想认识。过程与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充分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在文明对话中必须具有自主意识,懂得怎样选择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教学重点

1、真正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

2、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

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教学方法

设计议论文的情景教学,加强阅读和感悟;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入睡。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上窗子。那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我想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二)信息筛选

1、文章题目“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文章中说:“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从这一个句子中可知,“拿来”与“送去”是相对而言的。“‘送去’之外,还得‘拿来’”,不是说只拿来不送去,而是说既要送去,也要拿来,是双向交流,是中国与外国经济、技术、

41

文化的交流。首先是从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上提出“拿来主义”的,不仅指文化,但包括文艺,而且文章最后落脚在文艺。“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和创新。

2、第七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第一梯度问题设置:①什么是“闭关主义”?②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③如何理解这两句话:但终“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第二梯度问题设置:①“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②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③“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第三梯度问题设置:①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②作者对“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学生思考探究并回答上述问题,明确: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原因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害。(应重视现实教训)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用两个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形象说明:①某人上门推销菜刀,进门后就将刀锋对着主人,步步进逼着,连说:“买一把„„”主人在惊骇之下只好无奈地买了一把。②大热天卖西瓜,卖瓜人将瓜拿给顾客,顾客却推开不要,自己到西瓜堆里挑选,拍一拍、听一听,挑了一个。

这两个小故事使我们认识到“送来”和“拿来”的区别:前者的主动权在别人,是一种带有强迫和恶意的输出,文章中稍前一些的“抛来”的语意与此相同。后者的主动权在自己。

《拿来主义》各自然段的大意如下:

(1)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卖国行径。 (2)提出“拿来”。

(3)剖析奉行“送去主义”的危害。 (4)引出“送来”。 (5)提出“拿来主义”。 (6)分析“送来”的实质。

(7)提出“拿来主义”的原则,即“运用脑髓,放开眼光,自己拿来”。 (8)批判对待外来资源的错误态度。

(9)阐明正确对待外来资源的态度和方法。

(10)总结文章,阐述“拿来主义”的品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三)合作交流

1、“闭关主义”指什么?它是怎样演变为“送去主义”的?“送去主义”的实质及严重结果怎样?

探究学习:“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奉行的“闭关锁国”的保守政策,盲目排外,与世界隔绝,孤陋寡闻,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愚昧的状态。

“自从给枪炮打开大门之后”和“碰了一串钉子”是比喻,前者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后者是指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国民党腐朽反动的“现在”,闭关自守已无可能,于是“闭关主义”转为卖国投降的“送去主义”。

作者将送去主义与尼采的自诩类比,用文艺界的三个实例,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愈演愈烈的送去行动,用辛辣犀利的讽刺,点明“送去主义”的实质就是卖国主义。

2、对“送去主义”的批判,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请找出相关语句,结合语境和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42

探究学习:

①“别的且不说吧”——不容忽略的一句,揭示国民党卖国求荣的“送去”行为何其多,领域何其广,岂只“文艺”而已。

②“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但终不知后来如何”——诙谐调侃,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③“还有几位大师„„叫做‘发扬国光’”——“捧”“挂”表示恭敬、庄重,张扬的字眼与“几张”这微小的数目形成强烈反差,极尽奚落、讽刺意味。“大师”与“发扬国光”用表示否定的引号,形成“反语”。

④“活人代了古董„„进步了”——讽刺卖国行径愈演愈烈。

⑤“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蔑视,嘲讽当局的自欺欺人。

3、结合语境,分析“抛来”“送去”“抛给”“拿来”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探究学习:

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给或送人,一般不怀有不良的动机。 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 送来——是“抛给”的冠冕说法,即侵略者有恶意的“输出”。

拿来——是从接受者的角度讲,即主动挑选自己需要的有用的东西。“运用脑髓”就是动脑筋思考;“放开眼光”就是识别清华和糟粕;“自己来拿”就是独立自主的选择,不依靠别人。

(四)拓展探究

试从中外历史发展的角度举例分析什么是“拿来”和“送来”,并说明其产生的后果。 明确: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的“遣唐使”,中国的“四大发明”向欧洲的输出,黄道婆把先进的纺织技术带到海南,不同时期粮食作物的引进等等,各国各民族之间“拿来”“拿去”促进了各国各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巨大发展。外国向中国学习并“拿去”中国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比如说丝绸、茶叶与瓷器以及“四大发明”等)的同时,却并没有哪个国家“拿去”中国摧残人性的丑陋的“三寸金莲”。而帝国主义强行“送来”的鸦片导致了中国的鸦片战争,极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事件。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文章的因果论证方法有了基本了解。下节课我们继续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四、作业设计

思考课文中比喻论证的妙处和各比喻的具体含义。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拿来主义》,在前面一节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论证结构,哪位同学能复述一下文章大意?

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谈的是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文章在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拿来”的主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然后采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提出“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占有,挑选。最后重申观点,阐明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文本解读

(一)分析鉴赏

1、作者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的?

43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外来资源比喻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态度。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在否定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

2、分析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明确:“孱头”是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是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

3、比喻说理使论述更具体形象,让人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九段分析“鱼翅”“鸦片”“烟火烟枪”“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明确:“鱼翅”比喻外国资源中的精华部分,应该“接受”;“鸦片”比喻外国资源中精华与糟粕互见,必须批判吸收的部分;“烟枪烟灯”比喻外国资源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外国资源中“糟粕”,应果断抛弃。

4、最后一节中,共回答了哪五个问题? 明确:①应怎样对待外国资源?

②应怎样区别对待外国资源中的不同部分? ③实施“拿来主义”有何积极意义? ④拿来主义者应具备什么条件、素质? ⑤实施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是什么?

5、如何理解第八至十段的内容? 明确:《拿来主义》所论述的,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要拿的,虽然包括“文化”方面,也同样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法律制度、生活方式等等。应当是所有既属于世界先进,又符合中国实际的外国资源。

对待古代和外国的各种资源,“占有”是前提,“挑选”是关键,创新是目的。挑选的标准在是否于我们“有营养”“有用”,从而区别对待,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为我所用。

(二)合作探究 试分析本文的语言。 明确:

(1)形象描绘

文章在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时,有这样一句话:“不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几位”“几张”说明大师数量不多,作品极少,几乎到了少而无奈、寒碜可怜的程度。“捧”字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献媚讨好的奴性心理。“欧洲各国”点明此次画展涉及到的国家之多,“一路”点明此次展览路线之长。“挂”则勾画了“大师”们大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态。引用“发扬国光”实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相。

文章在阐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说“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和无耻心。“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的无以为生、乞讨度日的可怜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之后,用剩余物资进行经济侵略的事实。“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讽刺做了亡国奴的子孙后代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几个关键词语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义”亡国灭种,危及子孙的实质。

44

(2)妙用反语

文章列举了“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三种表现之后,有这样一句议论,“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进步”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獗,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算得”一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表明“活人替代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作者对此是不齿的。

为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作者又写道:“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句话也是反语讽刺。“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媚外求荣的借口,事实上的贫乏已经戳破了这个谎言。“大度”在这里当然不是“慷慨大方”的意思,它的含义只是“送去主义”者对民族利益的无耻而彻底的背叛和出卖!

与之相对的是作者倡导“拿来主义”的主张:“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鼓吹”决不是唆使、煽动别人去干坏事,而是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地宣扬趔。“吝啬”也不具迷财小气的含义,而是贬词褒用的愉快反语,意为“珍惜”,表明对经济、文化财富应有的正确态度,而且对“送去主义”的数典忘祖、媚外求荣的败家子行径也是一种嘲弄、揶揄。

(3)巧用比喻

运用比喻说理可以化浑身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如何建造中国文化遗产和一切外国资源,这是一个抽象繁难的话题,皇皇巨著也难以穷尽其旨。鲁迅先生化繁为简,举重若轻,先把中华文化遗产(古代优秀资源)比作一所大宅子,然后正反两方面设喻,先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把拒绝借鉴,害怕污染、不敢选择的逃跑主义者说成是“孱头”;把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说成是“昏蛋”;把全盘继承、顶礼膜拜的投降主义者比作“废物”。设喻之新颖风趣,讽刺之深刻犀利,说理之明白晓畅,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后正面设喻阐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有益无害、高贵典雅的内容,要“拿来”而且“使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益处又有害处的东西,要吸取、使用它有用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烟枪”“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要“毁掉”(只留少许送博物馆)。三类比喻把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阐述得深入浅出、清清楚楚。除了整体设喻论述“拿来主义”之外,文章中许多地方也广泛使用了比喻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说“闭关主义”的危害时,作者这样写道:“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打破大门”“碰钉子”形象地揭示出清政府闭关锁国落后挨打以致与帝国主义签订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事实,较之于直陈史实来得风趣、幽默。批判“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作者把“送去主义”者类比尼采,这样评述尼采:“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以太阳喻尼采,讥讽其自命不凡,思想错乱,让人联想到主张中国地大物博的“送去主义”者也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批判的锋芒锐利、深刻。

(4)词语错位

“挂”和“过去”互相矛盾,本来是不能搭配在一起的。但鲁迅先生把“过去”嫁接在“挂”上,讽刺“送去主义”者招摇过市、无处不“挂”的丑陋,幽默感扑面而来。“拿来主义”是鲁迅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独创的新鲜而奇特的概念,“主义”指一种重大的原则和主张,是堂而皇之的政治术语,而“拿来”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口语,这两个词十分有趣地嫁接在一起,不伦不类地惹人发笑。“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也很妙,不说“排外”,不说“卖国”,而说“闭关”“送去”,挖苦嘲讽的意味很强。说帝国主义的“奖赏”,鲁迅提醒人们要区分三个概念:“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特定的语境赋予“抛来”“抛给”

45

“送来”三个词不同的感情色彩。“抛来”是中性词,指无意的、漫无目的地给予,施受双方应是平等的,公正的。“抛给”不但画出了洋主子的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而且画出了国民党反动派希望得到主人“赏赐”时那种奴颜婢膝的丑态。施受双方是不公正、不平等的,带有主仆歧视和人格侮辱性质。明明是“抛给”,偏偏说“送来”,错位倒置,辛辣地嘲讽了帝国主义的伪善和阴险,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基本明白了比喻论证手法的运用方法和杂文的语言特点。

四、作业设计

课外阅读《且介亭杂文》或其他杂文集,并作读书笔记。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文章大意,整理课文的层次结构,归纳各部分的大意。

2、品味文章中韵味丰富的语句,尝试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理解。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发掘课文的难点,以团体协作的方式解决疑难。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有关父爱、母爱的其他作品,联系自身实际来研究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在孩子身上的发展变化,从而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促进其心智的成熟。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大意,整理课文层次结构,归纳文章中心。

2、品味课文的关键语句。教学难点

1、把握作者所述之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2、分析文中两种爱的原则的区别。教学方法

讨论法、比较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当你远去,我在泪光中看见你的《背影》,遥隔千山万水,让我在明月下折起一艘艘《纸船》,载不住的许多愁,寄不尽的许多思念,让我在甜蜜的梦中为你献上一枝枝《金色花》„„同学们,老师刚才提到了不少课文的名字,你们能告诉老师这些课文有什么共同点吗?

(都是写亲情的!都与父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爱有关!)

对,我们曾经学习了许多这样的课文,这当中有散文、有小说,也有诗歌;有的感人至深,有的温馨情暖,展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多种多样的爱。这些课文形象生动,感情炽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篇课文。虽然同样是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为主题,但与前面那些课文相比,这篇课文要理性得多。请大家翻开书本,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文本解读

46

(一)知识积累

1、作者作品

艾?弗罗姆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亦被认为是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德国梅茵河畔的法兰克福,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1922年到1933年在法兰克福心理分析研究所和社会研究所工作。纳粹夺取政权后,他于1934年流亡美国,曾任耶鲁大学讲师。移居美国后,他与科?霍尼(1885-1952)一道成为美国新弗洛伊德主义的创始人。1951年担任墨西哥国立大学教授,后来又执教于密执安州立大学和纽约大学。

弗罗姆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他自己曾经说过:“我试图找出弗洛伊德学说中依然保存的真理,而排除那些需要修正的原理;对马克思的理论我也打算这样做,最后,我力图得出一种综合体,从对这两位思想家的理解和批评中应得出这种综合体。”(弗罗姆《在幻想的彼岸》,纽约1963年版,第43页)弗罗姆努力试图把二者的思想结晶吸收到自己的学说中,他撰写了大量著作,阐述他的新精神分析学。除《爱的艺术》外,主要著作有《基督教义的发展》(1931)、《逃避自由》(1941)、《心理分析和伦理学》(1954)、《让人占优势》(1960)、《为自己的人》(1961)、《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1961)、《在幻想彼岸的锁链》(1963)、《遗忘的语言》(1965)、《心理分析和宗教》(1967)、《革命和希望》(1968)、《分析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理论》(1970)、《对人的怀疑情绪的剖析》(1973)等。在这些著作中,弗罗姆表现出他独特的世界观和思想,他把自己具体的世界观成为规范的人本主义。他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贡献也就在于他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他论述最多的也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

2、《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是当代心理分析学家弗罗姆的著作。关于爱是什么?为何我们需要爱等等问题,作者有不同于一般人对爱的诠释。在这本书中,弗罗姆并未使用艰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因为这本书就是写给大众,提醒大家重视爱对人类生存的必要性。但是,诚如作者所讲,如果你是想得知简易的爱的艺术说明,你可能会失望。在这里,爱不仅仅只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借由增进技巧即可获取。爱是人格整体之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则需要努力去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建设性目标迈进。关于整本书的架构,弗氏分成三个部分。首先他对于“爱是否是艺术”此问题做了说明,其将学习艺术的程序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论,二是实践。在爱的理论方面,弗氏由人类生存的关键来谈爱,并将生活中可能的爱的形式做了区分探讨,意图指出在形式之下,爱的本质是相同的;包含了照顾、责任、尊重与了解。而关于实践,爱与一般艺术没有两样,必须能自律、专注、耐心,能察觉到爱对己身的重要性。本书中,弗氏仍不免对现今西方现代社会做了批判,批判西方社会中爱的瓦解;而此可由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来判读。因此,弗罗姆是一个对现代社会高度关怀的学者,由其一系列著作中可体会他对自由与爱这些人类的生存条件的重视与强调。现代的社会,正面临了多元价值充斥的时代,是好是坏尚难定论。光是一句道德沦丧、风气败坏,并不能帮我们更多了解这社会什么。但同样身处现实社会的我们,却可以去观察现代人价值观的变革历程。弗氏对西方社会的针砭,可以是我们试图了解的一条管道。因此,如果你是个关怀自己、关怀现实社会的人,不妨就从这本爱的艺术开始,去认识弗罗姆这个人,或能找出合于自身需求的答案。

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

47

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二)知识筛选

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请大家阅读课文,追寻作者的思路,将文章脉络梳理出来。

第一部分(第1~3段),在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的成长过程中,其感知世界和体验母爱的能力也是不断发展的。

第1段,婴儿还没有自我意识,无法意识到自己及体外世界的存在,也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第2段,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开始学着去认识世界,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体外世界的存在,并且渐渐有了母爱的体验。他认为母爱是无条件的,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但同时也无法赢得。

第3段,论述八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从被爱转为爱别人,去创造爱。不过,从童稚的爱到成熟的爱需要很多年。

第二部分(第4~7段),阐释父爱的本质问题,比较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

第4段,说明婴儿在母爱的庇护下成长,对世界的认识更深,且对母爱的依赖在慢慢减少,而开始意识到父爱。

第5段,指出母爱的本质是一种无条件的爱,故在所有人的潜意识中对母爱都有深深的渴望。而通过努力换取得来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使人感到不是被人爱,而只是被人需要而已。

第6段,简要归纳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区别。对孩子来说,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则代表思想世界,是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第7段,概述父爱的本质。与无条件的母爱不同,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父爱可以通过努力来赢得,但如果辜负父亲,就有可能失去这种爱。而且,父爱可以受孩子的控制。

第三部分(第8-10段),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成为自己的父母,在心理上完全成熟。

第8段,作者提出对母爱和父爱的不同要求。母爱从生理上和心理上给予孩子关怀,使孩子有安全感;父爱指导孩子勇敢面对困难,使其产生自信,摆脱对父亲的依赖而自立。

第9段,指一个成熟的人,他的内心将拥有父母这两个形象。 第10段,总结全文。

(三)分析鉴赏

1、从课文来看,父爱及母爱的本质及其区别,是本文的一个学习重点。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思考这个问题: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有何根本区别?各有什么积极面和消极面?请你结合自身实际对作者的看法作出评价。

明确:作者认为,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是: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对孩子来说,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则代表思想世界,是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母亲从心理、生理上给孩子以爱与关怀,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而父亲则向孩子指出通向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帮助孩子自立。

2、有没有同学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来谈谈这两者的区别呢? 学生自由发言,围绕以下内容来谈:

母爱是无私的、广博的、温柔的,它像和风,像细雨,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又都是母亲怀胎十月之后才诞生的,我们的生命是母亲给的,因此她就像孕育人类生命的大地、

48

海洋一样,是我们生命的源初之地,温馨而温暖。此外,父亲一般以严厉、果敢、伟岸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父爱不像母爱那样可亲,它往往是建立在权威的基础上的,一旦我们犯了错误,父亲就会以监督者的身份出现,替我们指出人生的真正道路。所以说,父爱代表了思想世界,是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3、谁能告诉老师,父爱和母爱各有什么积极面和消极面呢?

明确:母爱的力量主要来自于情感,来自于与生俱来的血脉认同感,作者说母亲代表着自然世界,是正确的。其次,父爱的力量往往来自于榜样和权威,来自于父亲的理智和行动。和母爱的“柔”相比,父爱常常以“刚”的面目出现,两者相互补充,为孩子构筑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庇佑他们健康成长。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列提纲的方式理清了全文的结构层次,把握了课文的主要观点,并且对课文的重点——母爱和父爱的性质进行了比较。同学们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积极性和创造力,表现很好。

四、作业设计

请大家结合我们本课学习过的内容来找出学习的难点,尤其是课文中的关键句,把它们画出来,并进行思考。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习一个课时了,我们把握了这篇课文的结构层次,了解了父爱与母爱在本质上的区别。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发掘和解决文中的疑难问题。

二、文本解读

(一)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提到,母爱是无条件的,这是否显得绝对了一点了呢?

观点一:作者说得没错。在报纸杂志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消息,一些子女在外面犯了大错,甚至六亲不认,但他们的母亲却依然一次又一次地原谅他们,希望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改变他们,体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母爱。不为其他,仅仅因为母爱就是无条件的,因为孩子是自己生下来的,爱孩子对母亲来说就是一种本能。

观点二:虽然母爱往往是不求回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母亲对孩子没有一点要求和希望。事实上大多数母亲也会有“望子成龙”的想法,假如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母亲对孩子的爱。当然,因为母亲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往往只停留在潜意识里,所以我们常常会被无私的母爱所迷惑,误以为母爱是全无条件的。我们认为作者这种说法未免有点过于绝对。

2、文中提到了两种爱的原则,一种是童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另一种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应该如何理解这两种原则呢?

明确:这两种爱一者是被动的,一者是主动的。童稚的孩子的爱产生于他人对自己的关怀,来源于自身的弱小、孤立无援,这是一种纯粹的获取性的情感,它完全不需要孩子付出什么。当别人爱他时,他感受到了这种爱,并产生了对别人的需要。而成熟的爱则是主动的,和童稚的爱不一样,它不能坐享其成。它首先要求我们付出爱,主动地去关心、爱他人,并进而获得了他人的爱的回报。和童稚的爱一样,他也感受到了爱,不过这种爱并非来源于自身的弱小、孤立无援或可爱等自然因素,而是因为在我被爱之前我已经付出了爱。因此,也可以说,童稚的爱是单向的、简单的,而成熟的爱是双向的、相互的,它更加复杂。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爱比被爱更重要。这句话用来解释这两种原则最恰当不过了。刚才那位同学说,成熟的爱应该是相互的。我则认为,其实所有的爱都是相互的。童稚的爱是

49

在别人爱自己的基础上才产生对别人的爱,所以它是被动性的。而成熟的爱则是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给予比获得更能让人满足和快乐。成熟的爱应该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

3、课文的理论性较强,有一些语句带有浓厚的哲理色彩,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找出来,把它们当作一道菜好好地品尝一下。

(1)“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这句话写得很好。主要是它的用词好,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是一种祝福”里的“祝福”写出了母亲对子女的真切关心与爱护,包含有无私的、纯粹的、不求回报的意味。而“和平”一词用得尤为巧妙,含味颇丰。它不仅指出了母爱温柔、平和的特点,而且有一种博大、宽厚的感觉,结合下文的“大自然”“大地”“海洋”等词语来理解,母爱的内在的深度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2)“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这句话,指出了人在成熟之后爱的方式的转变。“由自恋引起的孤独”有点难以理解。我想这应该是写人在童稚时习惯于以自己为中心,过于关心自我,因而造成了心灵的孤独。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其命运、情感是密切相关的。人如果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体验与他人的统一,这说明他对世界、人生的看法已经渐趋成熟。因为有了付出,有了主动的对他人的爱,人的心灵世界开始宽阔、完整,其隐含的无私的意味将是人类世界变得美好的希望。

(二)拓展探究

1、成熟的爱来自于成熟的人生与成熟的灵魂。在文中,作者认为人的心灵世界发展完全的标志是什么?

明确:与父母分离,在他心中同时拥有父亲和母亲两个世界。他独立了,成为了他自己的父母。

2、那么,对于父亲、母亲这两个世界,你们认为自己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成分呢?请结合实际谈一谈。

明确:母性总是伟大的、无私的、包容的,这让我学会用温和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懂得关怀、懂得同情弱小。一个心怀母爱的人,她总是能融洽地和周围的环境相处,她总会富有爱心,以她广博的胸怀带给世界温暖。可以说,母亲的身上凝结了平和、祝福和希望。

从父亲身上学到了男性的果敢、张扬和责任心,作为男孩子,时时刻刻保持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以阳刚的一面去迎接生活的风风雨雨。

除了从父母身上汲取他们的人格力量之外,还要回到课文的主题上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父母给予孩子爱,除了本能、除了责任之外,还有他们对子女的期望与塑造。我们终有一天也会成为父母,如何把这种爱的光芒和希望延续下去,从父母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三、课堂小结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进行了分析。作者在文章中具体分析了父爱、母爱的本质,并告诉读者,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感受、体验外界及父母爱的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孩子最终会摆脱这两种爱,他将会在心中同时确立父亲和母亲这两个形象,成为自己的父母,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健康、思想成熟的人。这篇课文从理论高度对父亲、母亲、孩子三者之间的爱进行了清晰、深入的分析,对我们的生活、家庭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指导意义。此外,它的语言充满了哲理性,发人深思,这也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四、作业

学完这篇课文,你应该对父爱、母爱有了更深的体会,对于孩子在父母爱的呵护之下如何健康成长,相信你也有了新的认识。请以“在父爱(母爱)中成长”为话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作文。

50

第12篇:作文必修2 UNIT1

Para1: 问题:找到文化遗产的人是否有权利将其据为己有?

Para2: 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找到的文化遗产可以据为己有。原因有三:

1.找它们花了自己的金钱和时间,理应得到它们.2.如果得不到自己找到的文物,就没人去寻找文物了.3.国家有许多文物,若有一两件属于发现者个人,也并无大碍.Para3: 另一些人反对将文化遗产据为己有。原因有三:

1.文化遗产对了解过去是有价值的。

2.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是不正直的。3.文化遗产属于国家,不属于个人。

Para4: 全班表决的结果是反对者获胜。辩论改变了那些支持者的想法。

Para1: 问题:找到文化遗产的人是否有权利将其据为己有?

Para2: 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找到的文化遗产可以据为己有。原因有三:

4.找它们花了自己的金钱和时间,理应得到它们.5.如果得不到自己找到的文物,就没人去寻找文物了.6.国家有许多文物,若有一两件属于发现者个人,也并无大碍.Para3: 另一些人反对将文化遗产据为己有。原因有三:

4.文化遗产对了解过去是有价值的。

5.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是不正直的。6.文化遗产属于国家,不属于个人。

Para4: 全班表决的结果是反对者获胜。辩论改变了那些支持者的想法。

Para1: 问题:找到文化遗产的人是否有权利将其据为己有?

Para2: 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找到的文化遗产可以据为己有。原因有三:

7.找它们花了自己的金钱和时间,理应得到它们.8.如果得不到自己找到的文物,就没人去寻找文物了.9.国家有许多文物,若有一两件属于发现者个人,也并无大碍.Para3: 另一些人反对将文化遗产据为己有。原因有三:

7.文化遗产对了解过去是有价值的。

8.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是不正直的。9.文化遗产属于国家,不属于个人。

Para4: 全班表决的结果是反对者获胜。辩论改变了那些支持者的想法。

Para1: 问题:找到文化遗产的人是否有权利将其据为己有?

Para2: 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找到的文化遗产可以据为己有。原因有三:

10.找它们花了自己的金钱和时间,理应得到它们.11.如果得不到自己找到的文物,就没人去寻找文物了.12.国家有许多文物,若有一两件属于发现者个人,也并无大碍.Para3: 另一些人反对将文化遗产据为己有。原因有三:

10.文化遗产对了解过去是有价值的。

11.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是不正直的。12.文化遗产属于国家,不属于个人。

Para4: 全班表决的结果是反对者获胜。辩论改变了那些支持者的想法。

第13篇:必修三节日作文

姓名:班级:学号:

基础写作

1.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

2.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

3.人们过去庆祝感恩节是为了庆祝好的丰收。4.感恩节让美国人家人团聚,让大家一起享受一顿丰盛的节日晚餐。

5.每逢感恩节,美国人家家户户都要吃火鸡(turkey)。火鸡都已经成为感恩节的像征了。

写作要求:

1、只能使用5个句子表达全部的内容。

2、句子结构准确,信息内容完整、连贯。

3、题目已给出

Thanksgiving Day

第一周作文

基础写作

1.在美国,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

2.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

3.人们过去庆祝感恩节是为了庆祝好的丰收。4.现在,感恩节让美国人家人团聚,让大家一起享受一顿丰盛的节日晚餐。

5.每逢感恩节,美国人家家户户都要吃火鸡(turkey)。火鸡都已经成为感恩节的像征了。

写作要求:

1、只能使用5个句子表达全部的内容。

2、句子结构准确,信息内容完整、连贯。

3、题目已给出

Thanksgiving Day

Thanksgiving Day is held on the fourth Thursday in November in the United States.It is an ancient original festival created by American people, which is also a festival for families to get together.People used to celebrate Thanksgiving Day in order to celebrate a good harvest.Now it let American people get together and enjoy a big dinner.On Thanksgiving Day, every family in America eats turkey, which has already become the symbol of Thanksgiving Day.

第14篇:必修一 module2 作文

描述类文体

人物介绍类的写作属于描述类文体。描述类文体是对感官印象的记录,它主要用于描述具体的人或物,也可用来描述抽象的情感、思想等。

写作时,要首先从人或物的外表入手,再注入作者的感情,以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在描写人物时,可对其外表、性格、行为举止着重描写。其语言特点有如下几点:

1.人称多为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

2.时态多用一般现在时或一般过去时,也可穿插其它时态

3.多用行为动词

注意:

1.直截了当,点名主题。开头不拖泥带水,直入主题,这是人物描写很重

要的一点

2.内容描写要手法多样,切忌过多地使用同一句型和过于简单的句子。

外,表达要层次分明,细节描写要生动具体。

第15篇:高中英语必修2_作文

Book2

Unit2 The Olympic Games

假如你是李华,2014年冬奥会就要到来,学校英语角以My favorite sport 为题开展征文。请你根据以下要点写一篇英语短文投稿。 要点:1,介绍一下你喜欢的运动项目以及你是如何喜欢上这项运动的。

2.你最喜欢的运动员是谁;

3.你是怎样提高这项运动的技巧的。

My favorite sport

Of all the sports, I like table tennis best.①I became interested in it when I was very young.I\'m fond of Chinese Team players, such a Wang Nan, Zhang Yining, Ma Lin, Wang Hao, and so on.②I think it is not only a sport but also an art, because it is a game that needs strength and skill.③The reason why I like it very much is that it is our national sport as well as of great benefit to us.Playing table tennis can build up our bodies, keep us healthy and train our brains.What\'s more, it can help us to learn to cooperate(合作) with each other.In a word, I like it very much.④Though I can\'t play it well, I still try my best to practice it.In my spare time, I often play table tennis with my clamates to improve my skills.And I often watch table tennis programs on TV, I believe I will be an outstanding (出色的)player in the near future.

1

Book2

unit3 Writing

写作任务: 你校要举行一次英语演讲比赛,话题是\"畅想未来生活,享受人生欢乐\"。假设你已报名,请用英语写一份120-150词的演讲稿,准备参加比赛。你可以从科技发展给人们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准备迎接挑战,适应新生活等方面展开描述和讨论。

注意:演讲稿的开头和结尾已给出,但不计入总词数。

Hello, everyone! I am glad to be able to give a talk about the future life and study her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at’s all.Thank you!

范文:

Hello, everyone! I am glad to be able to give a talk about the future life and study here.

Thanks to the great develop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 are sure to live a happier and more wonderful life in the future.Not only will we be provided with enough food and clothing, we can also spend more time traveling around the world and enjoying other amusements.It will make our spare time more interesting and colorful.Furthermore, we will have le stre either from our study or from the work since we can work more efficiently(有效的).However, our future life is not just full of amusement and joy, but also of challenge.Therefore, we should work harder today, making preparations to make more contributions to the

2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society and the world.Only in this way can we adapt to the future life and enjoy ourselves when it comes.

That’s all.Thank you!

Book2 Unit4 Wildlife Protection 假如你是李明,请给报社写一封关于拯救老虎的信,要点如下: 1.老虎是国家级保护动物,目前的数量日趋减少,我国只有400只左右。

2.有人为了赚钱,滥捕杀老虎。

3.呼吁国家采取必要的措施,制定法律,保护老虎,严惩捕猎者。4.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人类和动物共同生存的幸福家园。

词数:100左右 范文:

I’m writing to you because i want humans to save the endangered tigers.It is said that there are only 400 tigers left in our China and the number is still decreasing.As we all know, tiger is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animals to human beings day.But some people kill them in order to earn some money.Besides too many trees have been cut down.Which destroyed their habitats.So i think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some measures to protect

3 tigers and punish the hunters.I do hope that we all try our best to make our earth pleasant and peaceful, not only for human beings but also for animals.Thanks for your reading.

Yours,

Li Ming

Book2 Unit5 Music 假设你叫李华,欲与来自本校不同班级的另外4名同学组建一支乐队,但缺乏经验,请就以下情况或问题给知名音乐人卡曾斯(Cousins)先生发一封电子邮件,以寻求帮助。

1.成员中有三名男生和两名女生,均喜欢流行音乐与现代舞蹈;

2.每周周末排练是否足够?初期演唱的音乐宜多元化还是一种风格?

3.怎样获得较多的表演机会?

4.希望他能为乐队取个名字。

注意:1.词数:100左右;2.可适当增加细节,使行文连贯;3.e-mail的开头和结尾已经给出,但不计入总词数。

4 Dear Mr.Cousins,

Since you are a well-known musician, I’m writing this e-mail to ask you for some advice on how to form a band.I,as well as two boys and two girls in different claes in our school, want to form a band.We are all fond of pop music and modern dance.I’d like to know whether we should play one kind of music or different styles to start with.And is it enough to practise only at weekends? How can we get more chances to perform? We’d appreciate it if you would come up with a name for our band.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

Best wishes!

Yours sincerely,

Li Hua

第16篇:高一英语作文必修

高中必修一英语范文

1、假设你是李华,你的美国笔友Linda来信说她家搬到了一个新城市,她几乎没

有朋友,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在家上网,感觉很孤独。请你给她写一封信,劝她多

结交朋友,参加社会活动。

2、假设你是李华,某中学生杂志英语习作专栏正在开展主题为“Why should we learn English?”的征文活动。请你根据所给要点写一篇征文稿。

1)提高学习语言的能力;2)有助于了解异国文化;3)能够结识更多的朋友。

3、假设你是李华,你的美国笔友Hurry是一名旅游爱好者。请你根据以下要点,给他写一封信你暑假期间的西湖之旅。

1)湖光塔影,花木芬芳2)莺啼燕语,游人如织3)夜游西湖,赏音乐节

4、假设你是校报英语专栏的记者李华,你校男子足球队在全市第五届中学生足球比赛中获得冠军。请你根据以下内容要点,写一篇新闻稿。

比赛时间:2011.9.24—2011.9.30

比赛地点:朝阳体育馆

参加球队:10支中学足球队

比赛进程:校队首场比赛0比1失利,决赛3比2获胜

注意:

1、词数100左右;

2、可以适当增加情节,以使行文连贯;

3、参考词汇:体育馆staium。thth

5、假设你是校剜肉补疮英语专栏的记者李华,你校男子足球队在全市第五届中学生足球比赛中获得冠军。请你根据以下内容要点,写一篇新闻稿。

比赛时间:2011.9.24-2.11.9.30

比赛地点:朝阳体育馆

参加球队:10支中学生足球队

比赛进程:校队首场比赛0比1失利,决赛3比2获胜

6、假设你是李华,你的英国好友Bob来信说他在上周的登山运动中腿部骨折。请你给写一封回信,内容包括:

1、表达关心之情;

2、建议及时治疗;

3、祝他早日康复。

7、假设他是李华,某国际遗址保护组织正在全球招募青少年志愿者,请根据以下要点提示给该组织的负责人Mr.Blake写一封申请信。

介绍个人情况;表明申请意愿;期待早日回复。

8、假设你是李华,某中学生英语学习网站“体育专栏”正在征集稿件。请你根据下表所提示的信息,写一篇英语短文介绍中国的网球运动。

概况:发展迅速,群众基础广泛

成绩:2004年 李婷 孙甜甜 奥运会女子双打冠军;2011年李娜 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冠军 发展:重视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后备力量

9、假设你是他华,刚刚收到英国笔友Andy给你寄来的生日礼物。请根据以不要点提示给Andy写一电子邮件。

表达诚挚的谢意;询问Andy的近况;祝他学业进步。

10、假设你是李华,某国际中学生科技论坛正在开展主题为“My Robot”的征文活动。请根据以下提示信息定一篇英语短文参加此次活动。

简单描述外型;介绍其基本功能;说明它的意义。

11、以下是一则来身某英语报纸的新闻报道,请你结合新闻内容和提示要点写一篇英语短文。November 24, 2011Thursday

Wild anima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environment.However, many human activities have put them in serious danger of extinction.By the year 2025,one fifth of the world’s animal species may be extinct.

描述动物的现状;应该采取措施;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17篇:中考作文(九年级必修)

审题案例一

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美丽,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出不同的美丽。有人说小草也美丽,落叶也美丽,残月也美丽;也有人说平凡也美丽,朴素也美丽,简单也美丽;还有人说挫折也美丽,失败也美丽,苦难也美丽„„ 请以“也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词语,使标题完整。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④不得抄袭。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一、讲故事导入

上课之初,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 相传清末某省乡试,题目是《项羽拿破仑论》,有一秀才见题发愣:这项羽我知他是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天下,兵困垓下,最终自刎乌江。那拿破仑何许人何许物也?冥思苦想之后,秀才似有大悟:这“仑”与“轮”音同形近,莫非主考使用通假方法,故弄玄虚?“拿破仑”者,“拿破轮”也,于是乎他庆幸自己识破机关,得意中欣然命笔:轮难拿,破轮尤难拿。而项羽独能拿!何也?项羽力能举鼎,况破轮乎? 学生听后哈哈大笑。显然,在审题过程中,秀才由于自己的无知和主观臆断,才惹下了这么一个笑话,所以我们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仔细琢磨推敲,不可忽视。接下来教者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审清题目。

二、审“也”字 再次出示作文题,要求学生以“美丽,也美丽”的句式对题目进行造句训练。学生举例如下: 鲜花美丽,落叶也美丽; 微笑美丽,流泪也美丽; 出众美丽,平凡也美丽; 满月美丽,残月也美丽; 成功美丽,失败也美丽。

教者引导学生看自己所填的这两个词语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很快发现它们都是反义词。 教者趁机又设疑:如果把这两个词互换一下位置,效果怎样? 学生马上发现,原来题目中的后面横线上要填的是一些平时不被人们认可却也有好的一面的事物,而一些明显的褒义词就不能填在此处。

三、审“美丽”

教者在“美丽”二字下面加了着重号,然后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题目,说说“美丽”的含义。教者先作示范:“落叶也美丽”,美丽的含义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的学生说小草也美丽,因为小草有顽强的精神,小草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有的学生说残月也美丽,残月虽不完美,却也真实;有的学生说唠叨也美丽,因为虽然唠叨烦人,但它包含了父母老师对我们的爱。

四、审学生拟的作文题

教者出示了上节课学生拟出的题目,让学生讨论这些题目是否符合题意。

第18篇:必修五作文素材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汪国真诗文撷选

再回眸,教材深处有芳华 必修五作文素材片段

1.杨若藩《边城》【品味美丽】

走进边城,走向翠翠,便是一场与美丽的深情赴约。

那片天空湛蓝如碧玺;那方水域清透如美玉;那座青山沉稳如黛石;那方城池美好如乐诗。边城徜徉在我恬静的梦里。淳朴的人们共庆端午、中秋和新年,善良的人们享受安宁、美好和团圆。边城恰似一方古朴的酒樽,溢满的是亲情、爱情、手足情相融的佳酿。轻启朱唇,未饮便唇齿生香。风声,雨声,谈笑声,边城的每一点声响,都是一曲关于美丽的咏叹调。

看行云轻起,眼逐桃花流水;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正如他钟爱的菊,晶莹而典雅,恬淡而素净。每一片透明的温暖,都足以感动都市中每一个步履匆匆的过客,教会我们在现实的盐碱地上开出动人的花。

7.彭谨曦 (1)《装在套子里的人》【冲破思想束缚】

王阳明有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外界的束缚容易被冲破,思想的束缚才是真正难以挣脱的

枷锁。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不仅将身体装在套子里,更将其思想死死捆绑,最终等来人们的笑葬。“鸡蛋不敲破,荷包蛋是煎不成功的。”萧伯纳如是说。诚然,只有冲破思想的束缚才能赢得自我的突破。

(2)《边城》【心灵的后花园】

古今之文人墨客心中大都有一方安放心灵的净土。沈从文的净土是那河畔长着虎儿草的边城;老舍的净土是那冬日大雪纷飞的北平;陶渊明的净土是那落英缤纷的桃花源。生于喧闹的人境,寻一方净土,安放我们的心灵,便是俗世浑浊也为后人留一泓澄澈的心泉。 2.谢万婷《诗圣杜甫》【品读经典】:

如果李白带着三分醉意,绣口一吐便是大唐如花的繁盛,那杜甫则用满袖霜寒蘸着瑟瑟秋风写出了大唐如山的悲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他的豪情溢满山川;\"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他的悲痛爬满城墙;“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他的漂泊载满孤舟。再读杜甫,溢满心田的是脉脉的深情与今人敬仰的厚重!

8.邓苑思

(1)《装在套子里的人》【挣脱束缚】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然则,同被束缚,他们却书写着不同的结局。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于“千万闹别出什么乱子”的囚牢中凄然死去;华裔小子林书豪用精湛的球技突破黄皮肤的束缚,成功掀起一场袭卷世界的“林风暴”;天生残疾的约翰·康缇斯打破一出生就被医生判处的“死刑”的束缚,成为“无腿超人”。

正如雨果曾道:“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抱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纵然命运给我们安上枷锁,带上镣铐,作为睿智思考,诗意行走人生的苇草,也仍能挣脱束缚,让心灵翩然起舞! 3.李雨娟 (1)【杜甫】

安居诗意的大地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你的豪情溢山川;“白鹭没浩荡,千里谁能训”是你的气魄满江河;“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是你的狂放动人心。

我看到你生命的左岸是豪情人生,却在萧瑟秋风中暗淡;右岸是烽火三月,却是一片忠心赤胆,天地可鉴。你忧愁的目光是悄然流淌的河,趟过盛世,漫过衰亡,流向永恒的未来。

(2)《中外名人传记》【选择、前行】

马丁·路德·金曾道:“如果你不能飞,那就奔跑;如果不能奔跑,那就行走;如果不能行走,那就爬行。但无论你做什么,都要保持前行的方向。”选择前行,即使道阻且长,也终能邂逅生命的曙光。身陷囚牢的王尔德在现实的残酷前选择止步,最后将自己的才华昙花般消逝于黑暗牢房;而陀思妥耶夫斯基选择了前行,因而旷世神作《罪与罚》横空出世;失去音乐家最基本的听觉的贝多芬,却依然选择前行,毅然扼住命运的喉咙,最后将将生命的动人乐章华丽奏响!

选择前行,生命方能诗意绽放,人生才得以百媚横生! (2)《中外名人传记》【丰满人生】

蒙哥马利用军人钢铁般的意志,猎豹般的机敏,为我们写下了一个关于强者的宣言;达尔文用勤劳的钻研,持久的探索,为我们诠释了一个关于坚持的诺言;贝多芬用灵动的双手,深刻的思考,为我们演绎了一段关于奋进的赞歌。

精神灿烂的人可以将自己活成一座花园,而他们都拥有了一片繁花似锦的人生!

4.王风群

【陶渊明:闲适 淡然 不争】

上善若水,处世不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须是那幽园雅菊方能铸你眄庭怡颜;须是那清流木叶方能成你悠然赋诗;更须是那南山清酒方能滋养你铅华尽濯的素简之灵。

不争即清,心宽即闲。人心如水,缘来如船。人生需要一份如你的淡然,才能将痛苦与挫折咀嚼成自适与平和。你信步走向牧童遥指的杏花深处,我亦怀揣景仰走进你的心灵深处。纵使时光相隔千年之遥,可我却觉得你的心灵与我咫尺之近。

9.刘文平【诸葛亮颁奖词】

一朵花,开了千载;一个人,走了千年;诸葛孔明。在偏远的茅屋里,你用闲适与雅致使荒芜的茅屋充满生意;在英雄辈出的三国里,你用过人的睿智点亮了自己的每个日子;在永不停息的岁月长河里,你用包容与真知让自己永远留在流金的史册里。如果说陶渊明的价值是在诗中构置了一个虚拟的田园,那你则是在纷繁的现实中用坚实与睿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行走者的闪光的典范,永远让后人景仰!

5.段雨辛《逍遥游》【逍遥人生】

原为一鸟鲲鹏,振翅而飞,绝云气,负青天,只为一路向南,抵达心中的天池。九万里征途虽远,却一心向上,无所畏惧。无视赤鴳之讥,笑看学鸠之讽。苍穹之间,任其腾跃与翱翔,自由快活。人生如此,实乃逍遥!

你伴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向世人走来,壮志御风,心怀黎民;无奈长安无尽的烽火

10.段英《巴黎圣母院》【爱斯梅尔达颁奖词】

天籁般的手铃声并着细碎的舞步,妖娆的身姿连着圣洁的面靥——你,就这样出现在我眼前,胜仙女下凡尘。绝色如你,不但有梨花般清绝的容颜,更有微雪般纯澈的灵魂。你踮起脚尖,秀脸微扬,将一碗清水递至狼狈的他的唇边。送上了悲悯,送上了宽恕。独眼流下一滴泪水,这个寂寞的男子找回了初心中的良善和勇敢。爱斯梅尔达,你的好,温暖了巴黎那个凛冽逼人的冬天。

6.何婷婷

拾起一册《陶渊明集》,千年前的淡雅虽然遥远,读起来却无时光的隔阂,依然唇齿生香。我看见他坐

11.冯晓清《逍遥游》【咏庄子】

你逍遥游于尘世,将高深的哲学命题诠释得如此生动与诗意;孤独看守心灵月亮,你将人生演绎得百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人生并非只有一处,缤纷烂漫,那凋零的是花,不是春天。——汪国真诗文撷选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汪国真诗文撷选

媚横生。携一缕清风,拈一支素笔,你点缀了中华最美的诗篇!庄周先生,不管尘世如何山高水长,你总是走得那样云淡风轻,安然自如。

做最真实的自己,是人世间最快意亦最艰难的事。

容颜不一定漂亮,但必须生动。“任你弱水三千,我自谈笑自如。”你有你的容颜,我有我的姿态。手不一定洁白,但必须灵动。用自己的双手去打造一段盎然多姿的人生。如此,做最真实的自己,岂不快哉!庄子笔下的北海之鸟,不惧蜩与鸠的讥讽,历经磨难,终成大鹏,抟扶摇而力搏浩浩苍穹!按自己的意愿,把自己做成壮丽的大鹏,好不快意! 12.刘科宏 【钱钟书·勤奋】

古有仲永幼年才华横溢成立时却“泯然众人矣”,今有钱钟书儿时天资聪慧而后声名远播。究其根本,曰:“勤奋也。”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的他每日与书为伍,依书而卧,孜孜不倦地汲取智慧之泉。读书每有心得,必记录下来;可又有谁能想到他竟会用古文、德文、英文三种各写一遍?总听有人终日抱怨自己没有天赋,可你若有钟书君般的勤奋,哪有功夫怨天尤人?要知道,即使是钝器,在不停的打磨后也会成为出鞘利刃!

17.杜仪《陈情表》【感悟亲情】

你在我生命中走过一小段路途,我都想要陪你尽兴而归,何况你陪我走过了半生。于是在祖母常在床褥之际,李密侍汤药于侧从未废离。从低谷到山巅,在历经劫数,尝遍百味后,回头惊觉在绵长岁月中,祖母一直都在。“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李密与祖母倾心演绎浓郁亲情,开在心湖自成为一片蓊郁蒹葭,令我们咀嚼不尽。

13.魏思嘉

(1)《边城》【品读经典】

岁月悠悠,小桥流水,桨声舟影,白墙黛瓦。时光将小镇还原于泥土,丰盈成一湖水草,或一泓清流。他们来过,然后静静地走远。未曾回头却将一颦一笑深深地烙在你的心版。在低眉的瞬间,那个与翠翠相关的边陲小镇,连着虎耳草那抹淡绿已然融进了你的生命。

18.吴雨韩

(1)《咬文嚼字》【专注细节·慢工出细活·仔细推敲类】

文人墨客因其专注而得字字珠玑;洋洋洒洒数千言,炼一字,亦足以就华章。贾岛神游象外、引手作势,选一“敲”字而成僧舍俱寂之意;荆公圈删改划,搔首拈须,锤一 “绿” 字而成江南春暖之色;后主独上高楼、百倚斜阑,遣一 “锁” 字而成深宫清秋之景。千回梦醉,十段情长;一字显匠心,单词彰令才。他们,皆因专注而得精妙,因专注而绘锦绣。 (2)《逍遥游》【品庄子】

梦里不知身是客。梦中,你是彩蝶,翩跹游弋春色间;你是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你身着布衣,却似着一袭华裳;你一叹一咏,却似一曲动人歌谣。你道:“虚室生白。”智慧来自于内心的空间,你的心里装着一个世界,一笔在握,何处不逍遥?

(2)《逍遥游》【庄子·洒脱·淡然处世】

教我喻君以何?

北冥之鲲鹏是你,三千击水,扶摇直上;潜水之锦鳞是你,安然自在,悦而自得。江河似你,静水流深;天穹似你,苍茫无垠。你当着一袭布衣罢,拈须三回而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织一缕清风,挽一牙清泉;无为而治是你,恬淡洒脱是你。风飘飘兮以吹衣,君逍遥兮以游世。 14.王琳萍【摆脱枷锁

灵魂飞翔】

生命长河中,黄金的枷锁无疑是最重的。

《高老头》中拉斯蒂涅人生的悲剧收场,不禁令人唏嘘。社会的黑暗,现实的枷锁,使他最终良心萎缩、野心膨胀。他倘若能松开心灵的枷锁,为灵魂插上翅膀,便能安居在心灵的梦想岛,逢上那心灵净土上一树树的绚丽花开。

摆脱人生的枷锁与世俗的羁绊,即使肉身体在时间和空间中流浪,灵魂也可以飞往高处,望见那条引领心灵皈依的精神恒途。

19.何菁《名著导读》【人生态度】

如若可以,我愿做一个明媚的女子,不过于喜,也不过于悲。携堂吉诃德的温暖面朝大海,伴卡西莫多的爱恋心随花开,以陶潜的诗意静赏闲云。以优雅的姿态面对生活的,用心与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许。

与经典相伴,生命可以如此馨香。 15.贺青青

(1)《陈情表》【亲情·爱】

若不是叮咛声声响,怎会思量,亲情长过万丈;若不是别离催人久,怎会惊觉,团聚短似流光。一直是亲人,一手执着岁月沧桑,一手拥我们梦回故乡,纵使白发渐苍苍。亲情是酒,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错过的一场盛筵。“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密将一樽亲情煮到香冽,未曾废离。亲情,是呵护,是牵念,更是凝眸之中无限的顾盼。细细品味它,咀嚼出的是爱意正浓。

(2)《滕王阁序》【攀登·坚韧】

命途参差,时运不齐,莫悲失路人。大唐天地之下,他以“初唐四杰”栖居;屡次贬谪,他仍不坠青云之志;一生短暂,他却以一卷《滕王阁序》长存青史。嗟乎!行路何艰,关山虽难越,只要不灭攀登之志,即使荆棘扎满双手,就用左手温暖右手,亦能极尽穷途,芳菲一路!

20.池婉莹《边城》【平凡人生】

我们曾如此渴望人生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边城,一个平凡的世界,朴实而善良的人们共同演绎了一曲生命的赞歌。开始的波澜壮阔兴许让人陶醉,历经的疾风骤雨兴许让人怯退 ,但最终一切都会归于平静。人生亦如此,当你开始淡然面对平凡,你才会明白生命的真谛。

21.李婉莹《归去来兮辞》【果敢远离·距离】

远在太空的哈勃望远镜,因远离大气层才拍下最真实的宇宙图片。人生也是如此,当社会喧嚣纷繁时,远离也不失为一种保全自身的方式。你看,陶潜先生远离污浊官场,吟唱着“归去来兮”,投向心仪的田园;梭罗远离闹市,在瓦尔登湖探寻人生的真谛;陶朱公毅然抽身君臣之漩涡,迎着和煦微风正泛舟西子湖,尽兴踏歌。

没有果敢远离是非,人生何以有机会流芳千古? 16.刘航《逍遥游》【做最真实的自己】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人生并非只有一处,缤纷烂漫,那凋零的是花,不是春天。——汪国真诗文撷选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汪国真诗文撷选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人生并非只有一处,缤纷烂漫,那凋零的是花,不是春天。——汪国真诗文撷选

第19篇:高二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作文讲评材料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作文讲评材料

一、试题回眸:

“庄周梦蝶”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遨游各处,优游自在。醒来后,却不知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物我对峙,万物差别,本来出自于观念与时空的区别。因此,人类的思想也同样能够消除物我的界限,使万物融为一体,使得“我”冲破观念与时空的束缚,在精神的天地间自由飞翔。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二、写作情况:

(一)关于审题立意

“庄周梦蝶”是一个诗意的典故,古人可以用来形容人生的痛苦,迷茫和荒诞和幻灭诸多感受,也用来形容与蝶共舞,醉于自然的超脱。而在这里,根据命题立意,只能写冲破束缚(多种多样的羁绊),获得精神的自由。

正确的立意举例:

(1)冲破物质与欲望的束缚,灵魂获得自由。 (2)冲破名利的枷锁,提升人生的境界。

(3)乐于平淡,乐于无为,治疗时代的浮躁病。 (4)破除迷障,神与物游,万物静观皆自得。 (5)追求冯友兰所言的天地境界。

(6)倾听宁静的自然和浩瀚的宇宙给我们的启示,追求与独天地精神往来的大自由 (7)涤荡俗虑,不做心灵的囚徒,让心灵远行。 (8)淡看人生得失,随天际云卷云舒。 错误的立意举例:

(1)思想成就人的伟大。 (2)在精神的天空中翱翔。(学习多个古圣先贤)

(二)关于选材

标准:严;新。

事实论据:老子、庄子、陶渊明、李白、六祖、苏轼、史铁生、林清玄、梭罗。

(三)关于行文

先求“入格”,再求“出格”,思路在求清晰的基础上再追求巧妙。

必读材料:《高中议论文常见结构模式》

三、评析与升格 理论基础:(1)专题指导:《让你的认识更深刻》一文的主要观点。

(2)《高中议论文常见结构模式》

(3)平日积累的点评文章学知识。 实践操作:

在以下四篇文章中选出你觉得最欣赏和最不欣赏的文章各一篇,分别点评后进行对比,并总结作文成功的诀窍。

1、蝶即庄周 庄周即蝶

庄周梦蝶的故事流传了千年,很多人知道庄子的思想奇幻,却难知他所达到的物我合一的境界:蝶即庄周,庄周即蝶。

其实,追求这一境界的,又何止庄子一人呢? 物我合一的境界,陶渊明做到了。 功名利禄前,他的双眼没有没被蒙蔽,他情愿躬耕劳作生存,也不愿出卖灵魂的自由来换取一时的丰衣足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独自饮酒,赏菊,观竹,读书。隐居山林,孤独但不寂寞,因为有自然的万物与他融为一体。

陶潜即菊,菊即陶潜。

物我合一的境界,霍金做到了。

他的形骸困于轮椅之间,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他对科学的追求,他始终在不停地思考,质疑,追问,他的科研成果铸就了他灵魂的高度,他的头脑装的是整个宇宙,他的思维已经超出了世俗的观念和时空的束缚,在精神的天地中自由飞翔。

霍金即宇宙,宇宙即霍金。

物我合一的境界,贝多芬做到了。

童年时的他被迫练习钢琴,少年的时候遭遇丧母之痛,在人生正要绽放七彩的时候,他又遭受了失聪的痛苦。“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或许是由于上天的嫉妒吧,他的灵魂已经承受了太多的磨难。然而被接踵而至的困难蹂躏了千百次的贝多芬,没有放弃,没有退缩。听不到声音,一样可以作曲。一句“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又振作起来,他用牙齿咬住铅笔感受音乐的律动,在无声的世界里永不停息地奋斗。他的精神已经使他超越人世间的苦难,看世间百态,他早已淡然。

贝多芬即音乐,音乐即贝多芬。

回收我们的生活,有多少人为追求物质的丰足,而摒弃了精神的坚守,最后锒铛入狱,家破人亡;有多少人面对一点点的困难,就只会想到死亡,而不是用自己的精神去奋斗一番。古往今来,物我合一的境界中国人一直在不懈追求的,而真正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却寥寥无几。我们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我们也不需要达到圣人的境界,我们需要的是依靠精神突破自我,克服挫折。

我们相信,人的思想能消除无我的界限,使外物融为一体,使我们获得自由和幸福。 总评:

2、自由

自由与“必然”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必然指客观事物的规律,亦即事物内在本质所规定的联系或必定的发展趋势;自由是指人们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们未认识客观规律时,没有真正地自由。任何一种客观规律一经认识,人们便能自觉地应用它来改造客观世界,这时人们就 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人类的自由是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得来的,这是哲学上对自由的认识和看法。

萨特说:人是生而要受自由之苦。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实质上是一种不自由。因为人无法逃避选择的宿命,认识社会的动物,因而人无可逃避地会去选择了解,这是人的天性。但是,每个人生来又都是不同的,就像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况且,人的心灵比树叶的脉络更复杂,因而人与人之间无法真正地了解,所以人注定是孤独的。我们渴望一个大同世界,可是如果世界只有一个思想那会是怎样的世界呢?就像EVA里人类社会计划所展示的那样,从1789年至今,全人类都在为自由,为了选择的自由而奋斗,在那样的时代,选择了自由的人高呼“every man will be a king”,可是现在,我们却发现,我们从不自由到自由,从孤独无助,到无助孤独从一个怪圈到另一个怪圈,哪里才是出路,或者我们根本无法逃避我们生而为人的宿命。

哈弗商学院的《管理与企业未来》一书提到: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富不过是自由价值观普及的社会里无数个人活动的副产品。

什么是自由?

自由有广义的自由和狭义的自由之分,当今世界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总的来说有以下N种:一是奴才式的自由,这种自由以老板的赏赐为快乐,这种自由是不自由的,可是哪里才有真正地自由呢?

人们认为自由是至高无上的,可是我们生存的空间哪里又有真正地自由,所以人们都在努力去追逐自由。

但是又不存在绝对自由,所以人们在追求的路上还需深入探索。 总评:

3、淡出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

人生于世,无非是风花雪月或是悲世愤俗。人生短短三万天,如此颓然度世或是自寻痛苦,何来人生的价值与乐趣可说?人是自然的一角,自然是人的映像。人与万物,本为一体,无界无限。

庄子的生活,充满了感性的逍遥。“化蝶而入梦”,那种畅游自然、优游于世的乐趣,使他无法分清自己与蝶的界限。但当他放下一切背负,精神游离于世俗之外时,似乎又理解了什么。物我为一。“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也许庄子无法脱离俗世而活,但至少他的思想,已超脱在红尘凡海中沉沉浮浮的我们,云游世界,融于世界。

也许很多人会批判这种“逃避”的思想。他们认为,既然人生短暂,就更应奋发图穷,改造不公的命运。其实不然,活在亦或动荡、亦或安详的社会中,一味插入世俗的浑泥中,反而会被世俗浊化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物我为一”的本真。如果连本真都失去了,那么这种“拯救黑暗的社会”的荒谬思想,如何能改造繁衍出这种思想的社会呢?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的“死生亦大矣”的思想,彻底否定了庄子的观点,他执生斥死的观点,正是大多人所共有的。但这种观点中包含了太多对欲望和毁灭的恐惧与逃避。虽时乐,也只是短暂忘记恐惧,倒不如真的抛弃畏惧,与万物而合一,这便可使王羲之忧“乐之短”,延为乐“忧之无”。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万顷碧江上,漂浮的那叶虚影,已与自然融为一体,游离在逍遥的山水之意中。云散后,月斜时,潮落浩歌归去。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神怡的生活!渔父悠然荡着苇船,时而半立啸歌,时而仰卧赏云,“晚来风定钓闲,上下是新月”。渔父超脱世俗,翱翔于精神世界, 没有杞人忧天的烦恼,没有悬壶济世,悲世愤俗的“多虑”,既然是万物而生,那就融于万物!

在现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有多少人不顾道德伦理法律肆意妄为,或是看透红尘却又承受无法摆脱的痛苦。这些人无非就是被捕、写书、自杀、出家。

在等到被俗物污浊到无法自拔的地步再去开拓,无疑晚了些。虽然我们已无法真真正正忘却一切融于世界,但至少可以忘却使社会变得污浊的功名利禄,执生斥死,来使精神更接近于天的高度。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我们何时才能展开陲天之翼,去遨游无穷的精神世界呢? 总评:

4、解梦

我曾一度在现实与梦境中徘徊,梦境美妙却又虚无,可现实真实却又残酷,当梦境与现实结合时,又有一种无比的悲伤。

在梦境中惊醒,不忘去追溯梦境的情景,而铮铮之后,会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现实。梦境里似乎所有到的事物都围绕着自己,自己可以任其自由、逍遥地出现在任何地点。梦境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可那只不过是幻象。

庄周曾在梦境中化为蝴蝶,轻轻地翩动翅膀,遨游各处,悠游自在。这不正是庄周日夜盼望的自在吗?不管是自由变化为蝴蝶,还是侵入自己的梦境,他已经感受到那种逍遥所带来的快乐。而在现实中他依然悠闲的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只不过是依靠梦境而实现自己不可逾越的境界,梦境为他实现了真正地逍遥。

所以梦境与现实本无虚实之分,这些都是你感受到的一切,而感受到了便是拥有了。

现实固然重要,而梦境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梦,那些努力奋斗的人何来的动力;如果没有梦,庄子又怎能感受到真正地逍遥;如果没有梦,莱特兄弟又怎能飞上蓝天……

而现实与梦境本就是一体,所谓的真真假假也不过是思想赋予的。不变的却是人生,梦境与现实不就是属于人生的一部分吗?但梦境可以办到在现实中做不到的,不然门捷列夫要怎样才会发现元素周期表呢?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科学家发现当人们在睡眠中,大脑的反应比清醒时更剧烈,这也应该是人在梦境中可以办到的特殊的事情的原因吧。

人生如戏也如梦,虚实的人生缺不了梦境河现实,我们活在现实中,同时也活在梦境中,同时也活在梦境里,梦境本就是现实的反应,现实也是梦境产生的原由。

现在,我清醒地明白梦境并非飘渺虚幻,那正是我在追求的将来,我们不能停留在梦境的满足感中,而是切实地迈出脚步,向前进。毕竟,梦也不是生活的一部分。 总评:

第20篇:高二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作文讲评材料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作文讲评材料

(精选范文)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作文讲评材料

一、试题回眸:

“庄周梦蝶”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遨游各处,优游自在。醒来后,却不知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物我对峙,万物差别,本来出自于观念与时空的区别。因此,人类的思想也同样能够消除物我的界限,使万物融为一体,使得“我”冲破观念与时空的束缚,在精神的天地间自由飞翔。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二、写作情况:

(一)关于审题立意

“庄周梦蝶”是一个诗意的典故,古人可以用来形容人生的痛苦,迷茫和荒诞和幻灭诸多感受,也用来形容与蝶共舞,醉于自然的超脱。而在这里,根据命题立意,只能写冲破束缚(多种多样的羁绊),获得精神的自由。

正确的立意举例:

(1)冲破物质与欲望的束缚,灵魂获得自由。

(2)冲破名利的枷锁,提升人生的境界。

(3)乐于平淡,乐于无为,治疗时代的浮躁病。

(4)破除迷障,神与物游,万物静观皆自得。

(5)追求冯友兰所言的天地境界。

(6)倾听宁静的自然和浩瀚的宇宙给我们的启示,追求与独天地精神往来的大自由

(7)涤荡俗虑,不做心灵的囚徒,让心灵远行。

(8)淡看人生得失,随天际云卷云舒。

错误的立意举例:

(1)思想成就人的伟大。

(2)在精神的天空中翱翔。(学习多个古圣先贤)

(二)关于选材

标准:严;新。

事实论据:老子、庄子、陶渊明、李白、六祖、苏轼、史铁生、林清玄、梭罗。

(三)关于行文

先求“入格”,再求“出格”,思路在求清晰的基础上再追求巧妙。

必读材料:《高中议论文常见结构模式》

三、评析与升格

理论基础:(1)专题指导:《让你的认识更深刻》一文的主要观点。

(2)《高中议论文常见结构模式》

(3)平日积累的点评文章学知识。

实践操作:

在以下四篇文章中选出你觉得最欣赏和最不欣赏的文章各一篇,分别点评后进行对比,并总结作文成功的诀窍。

1、蝶即庄周 庄周即蝶 庄周梦蝶的故事流传了千年,很多人知道庄子的思想奇幻,却难知他所

达到的物我合一的境界:蝶即庄周,庄周即蝶。

其实,追求这一境界的,又何止庄子一人呢?

功名利禄前,他的双眼没有没被蒙蔽,他情愿躬耕劳作生存,也不愿出卖灵魂的自由来换取一时的丰衣足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独自饮酒,赏菊,观竹,读书。隐居山林,孤独但不寂寞,因为有自然的万物与他融为一体。

陶潜即菊,菊即陶潜。

物我合一的境界,霍金做到了。 他的形骸困于轮椅之间,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他对科学的追求,他始终在不停地思考,质疑,追问,他的科研成果铸就了他灵魂的高度,他的头脑装的是整个宇宙,他的思维已经超出了世俗的观念和时空的束缚,在精神的天地中自由飞翔。

霍金即宇宙,宇宙即霍金。

物我合一的境界,贝多芬做到了。 童年时的他被迫练习钢琴,少年的时候遭遇丧母之痛,在人生正要绽放七彩的时候,他又遭受了失聪的痛苦。“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或许是由于上天的嫉妒吧,他的灵魂已经承受了太多的磨难。然而被接踵而至的困难蹂躏了千百次的贝多芬,没有放弃,没有退缩。听不到声音,一样可以作曲。一句“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又振作起来,他用牙齿咬住铅笔感受音乐的律动,在无声的世界里永不停息地奋斗。他的精神已经使他超越人世间的苦难,看世间百态,他早已淡然。

贝多芬即音乐,音乐即贝多芬。 回收我们的生活,有多少人为追求物质的丰足,而摒弃了精神的坚守,最后锒铛入狱,家破人亡;有多少人面对一点点的困难,就只会想到死亡,而不是用自己的精神去奋斗一番。古往今来,物我合一的境界中国人一直在不懈追求的,而真正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却寥寥无几。我们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我们也不需要达到圣人的境界,我们需要的是依靠精神突破自我,克服挫折。 我们相信,人的思想能消除无我的界限,使外物融为一体,使我们获得自由和幸福。

总评:

2、自由 自由与“必然”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必然指客观事物的规律,亦即事物内在本质所规定的联系或必定的发展趋势;自由是指人们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们未认识客观规律时,没有真正地自由。任何一种客观规律一经认识,人们便能自觉地应用它来改造客观世界,这时人们就 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人类的自由是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得来的,这是哲学上对自由的认识和看法。 萨特说:人是生而要受自由之苦。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实质上是一种不自由。因为人无法逃避选择的宿命,认识社会的动物,因而人无可逃避地会去选择了解,这是人的天性。但是,每个人生来又都是不同的,就像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况且,人的心灵比树叶的脉络更复杂,因而人

可是如果世界只有一个思想那会是怎样的世界呢?就像EVA里人类社会计划所展示的那样,从1789年至今,全人类都在为自由,为了选择的自由而奋斗,在那样的时代,选择了自由的人高呼“every man will be a king”,可是现在,我们却发现,我们从不自由到自由,从孤独无助,到无助孤独从一个怪圈到另一个怪圈,哪里才是出路,或者我们根本无法逃避我们生而为人的宿命。 哈弗商学院的《管理与企业未来》一书提到: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富不过是自由价值观普及的社会里无数个人活动的副产品。

什么是自由? 自由有广义的自由和狭义的自由之分,当今世界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总的来说有以下N种:一是奴才式的自由,这种自由以老板的赏赐为快乐,这种自由是不自由的,可是哪里才有真正地自由呢? 人们认为自由是至高无上的,可是我们生存的空间哪里又有真正地自由,所以人们都在努力去追逐自由。

但是又不存在绝对自由,所以人们在追求的路上还需深入探索。

总评:

3、淡出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 人生于世,无非是风花雪月或是悲世愤俗。人生短短三万天,如此颓然度世或是自寻痛苦,何来人生的价值与乐趣可说?人是自然的一角,自然是人的映像。人与万物,本为一体,无界无限。

庄子的生活,充满了感性的逍遥。“化蝶而入梦”,那种畅游自然、优游于世的乐趣,使他无法分清自己与蝶的界限。但当他放下一切背负,精神游离于世俗之外时,似乎又理解了什么。物我为一。“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也许庄子无法脱离俗世而活,但至少他的思想,已超脱在红尘凡海中沉沉浮浮的我们,云游世界,融于世界。 也许很多人会批判这种“逃避”的思想。他们认为,既然人生短暂,就更应奋发图穷,改造不公的命运。其实不然,活在亦或动荡、亦或安详的社会中,一味插入世俗的浑泥中,反而会被世俗浊化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物我为一”的本真。如果连本真都失去了,那么这种“拯救黑暗的社会”的荒谬思想,如何能改造繁衍出这种思想的社会呢?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的“死生亦大矣”的思想,彻底否定了庄子的观点,他执生斥死的观点,正是大多人所共有的。但这种观点中包含了太多对欲望和毁灭的恐惧与逃避。虽时乐,也只是短暂忘记恐惧,倒不如真的抛弃畏惧,与万物而合一,这便可使王羲之忧“乐之短”,延为乐“忧之无”。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万顷碧江上,漂浮的那叶虚影,已与自然融为一体,游离在逍遥的山水之意中。云散后,月斜时,潮落浩歌

歌,时而仰卧赏云,“晚来风定钓闲,上下是新月”。渔父超脱世俗,翱翔于精神世界, 没有杞人忧天的烦恼,没有悬壶济世,悲世愤俗的“多虑”,既然是万物而生,那就融于万物!

在现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有多少人不顾道德伦理法律肆意妄为,或是看透红尘却又承受无法摆脱的痛苦。这些人无非就是被捕、写书、自杀、出家。 在等到被俗物污浊到无法自拔的地步再去开拓,无疑晚了些。虽然我们已无法真真正正忘却一切融于世界,但至少可以忘却使社会变得污浊的功名利禄,执生斥死,来使精神更接近于天的高度。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我们何时才能展开陲天之翼,去遨游无穷的精神世界呢?

总评:

4、解梦 我曾一度在现实与梦境中徘徊,梦境美妙却又虚无,可现实真实却又残酷,当梦境与现实结合时,又有一种无比的悲伤。 在梦境中惊醒,不忘去追溯梦境的情景,而铮铮之后,会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现实。梦境里似乎所有到的事物都围绕着自己,自己可以任其自由、逍遥地出现在任何地点。梦境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可那只不过是幻象。 庄周曾在梦境中化为蝴蝶,轻轻地翩动翅膀,遨游各处,悠游自在。这不正是庄周日夜盼望的自在吗?不管是自由变化为蝴蝶,还是侵入自己的梦境,他已经感受到那种逍遥所带来的快乐。而在现实中他依然悠闲的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只不过是依靠梦境而实现自己不可逾越的境界,梦境为他实现了真正地逍遥。 所以梦境与现实本无虚实之分,这些都是你感受到的一切,而感受到了便是拥有了。 现实固然重要,而梦境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梦,那些努力奋斗的人何来的动力;如果没有梦,庄子又怎能感受到真正地逍遥;如果没有梦,莱特兄弟又怎能飞上蓝天…… 而现实与梦境本就是一体,所谓的真真假假也不过是思想赋予的。不变的却是人生,梦境与现实不就是属于人生的一部分吗?但梦境可以办到在现实中做不到的,不然门捷列夫要怎样才会发现元素周期表呢?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科学家发现当人们在睡眠中,大脑的反应比清醒时更剧烈,这也应该是人在梦境中可以办到的特殊的事情的原因吧。 人生如戏也如梦,虚实的人生缺不了梦境河现实,我们活在现实中,同时也活在梦境中,同时也活在梦境里,梦境本就是现实的反应,现实也是梦境产生的原由。 现在,我清醒地明白梦境并非飘渺虚幻,那正是我在追求的将来,我们不能停留在梦境的满足感中,而是切实地迈出脚步,向前进。毕竟,梦也不是生活的一部分。

总评:

荐你在

(800

)

文 荐勇气比经验更重要(800荐沉醉于他们的世界(600荐习惯

(800

)

字)作文

字)作文

荐致苏武(600字)作文

语文必修4作文范文
《语文必修4作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