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针刺伤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19 06:05:4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针刺伤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2.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挤压,尽可能挤出污血,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尽快报告护士长、护理部、感染管理科

5、填写《针刺伤事件登记表》

推荐第2篇:针刺伤

远离针刺伤

近年来,针刺伤已成为医护人员面临的职业暴露之一,它不仅会造成血源性疾病的传播,还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据有关文献报告,被相关病原体污染的针头刺伤后HIV的感染率为0.3%,HBV的感染率为6%-30%,HCV的感染率为18%,因而医务人员应该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并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及感染管理。

在临床上发生针刺的原因各色各类,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种① 对针刺伤意识不足,②针头回套,③针头暴露,未及时处理医疗废弃物,④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有躁动、精神障碍不配合治疗的病人治疗时被针头划伤。

针对以上几个因素,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改变不良行为

医院定期开展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把相关知识灌输给每位临床工作者,其中特别关注低年资员工及实习生。也有相关研究表明,护生发生针刺伤的概率比较高,医院缺乏对护生发生职业暴露的统计及上报;加强穿刺技术的规范性;医疗锐器的处理以及发生穿刺后应急处理方案等。

2、合理调配人员

医院管理者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床护比安排工作,给繁忙、任务重的科室安排工作,弹性排班,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3、改善医院工作环境

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工作环境可以有效减少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的次数,如使用有安全保护性留置针、负压抽血试管等。

4、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

医护人员一旦发生针刺伤后立即向有关部门汇报,并及时咨询和处理,从而有关部门也可以方便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原因,从而提出预防措施。

在临床工作中,针刺伤时发生,建立健全完整的、系统的、全面的诊断治疗流程是我们每位医务工作者的义务与责任。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生针刺伤的原因,提出有效处理方案,提高防护意识,从而减少或杜绝针刺伤的职业感染。

推荐第3篇:针刺伤

针刺伤上报流程

1.发生针刺伤后,受伤者即刻电话报告科主任和护士长,由科主任、护士长电话

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处,节假日可先报告总值班,由总值班向医院感染处负责人。 2.受伤者从内网“e”123黄色文件夹中下载职业暴露登记表并填写,科主任或护

士长签字后上交院感处。

3.院感处根据受伤者受伤情况开出检验化验单并签字扣章,受伤者凭借检查单到

检验科进行抽血检查。

4.受伤者将检查报告交回院感处,院感处根据检验结果指导用药,建档,进行追

踪检查。

针刺伤口的处理措施--报告--具体处理流程

1、伤口局部处理措施

⑴若戴着手套,既脱去手套; ⑵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局部伤口;

⑶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⑷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

并包扎伤口。

2、报告

⑴填写感染控制科发放的针刺意外报告单,报感染管理科; ⑵由感染管理处填写检验申请,进行血液检查并备案; ⑶报告医务科备案。

3、具体处理流程

⑴经职业性接触(艾滋病)HIV的处理:

①如果病人的HIV抗体呈阳性或结果不祥,伤者应尽快接受HIV抗体测试作底线。②如果伤者HIV抗体呈阳性,说明伤者此前已感染HIV ③如果伤者HIV抗体呈阴性,应于24hr内服用叠氮胸苷(Zidovudine,AZT)进行预防。④伤者应于伤后6周、3个月、6 个月、12个月再进行血清HIV抗体检查,如果在伤后1个月至6个月血清HIV抗体转阳,则认为是职业感染。 ⑵经职业性接触(乙肝)HBV的处理:

①原病人及伤者都应进行验血,前者检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后者则须同时检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抗体(HbsAg)。②如果伤者以前曾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并确定有足够的抗体,或以前曾受感染而已经有免疫力;或者伤者本身是乙型肝炎带病毒者则无须进一步处理。③原病人不是乙型肝炎带病毒者,而伤者以往接种疫苗后未能产生抗体,则不须再进一 步处理;如果伤者从未接种疫苗,应立即进行预防接种。④原病人是乙型肝炎带病毒者,如果受伤者以往曾接种疫苗而未能产生抗体,应于24hr内(最好不要超过7天)接受注射一剂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于一个月后注射第二剂;对于曾未注射疫苗的伤者,应注射一剂HBIG,然后再进入预防接种。

⑶经职业性接触(丙肝)HCV的处理:①原病人及伤者都应进行丙型肝炎抗体测试。②对于意外发生的职业性接触,现在并没有有效的疫苗或药物能阻止丙型肝炎的感染。③如原病人丙型肝炎抗体阳性,伤者应于6个月后重复检验丙型肝炎抗体及肝功能,以确定是否职业感染。

医院感染管理科

2010.12.7

推荐第4篇:针刺伤

针刺伤的预防及处理

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器械如注射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经常接触注射器等锐利器械,因此,极易引起针刺伤,随着针刺伤而来的就是令人生畏的乙型肝炎、丙肝、艾滋病。因此要做到有效的预防和及时的处理

针刺伤的预防

1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和宣传。主要通过普及标准预防知识来改变导致锐器伤的危险行为。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包括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危险性和自我防护措施、医疗器械的处理、锐器伤的处理措施、医院感染知识和消毒隔离制度以及规范化的操作程序等。医院对工作中有可能接触血液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对年轻护士,要把职业防护教育作为岗前的一项特殊培训,以加强对针刺伤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2 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 。 操作时戴手套十分重要,此外,工作中还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如不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械,操作完毕及时做好收尾工作不随时乱放,专用容器及时更换切勿堆放过满,手持无针套注射器或锐器行动时,不要将针头笔锐器面对自己或他人等.3 改变危险的工作行为。禁止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避免用手分离针头;采集血标本后避免带针头传递;不能将针尖指向身体任何部位;不将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一定要保障足够的光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手术刀片和其它尖锐物品装入防水耐刺穿的容器内,容器置于尽可能接近这些物品使用的区域;严禁处置前折弯或折断针头增加不必要的操作而增加感染几率;为不合作的病人治疗必须有他人协助等。 .4 建立针刺伤的报告制度。医院应成立针刺伤的报告系统和制度,制订针刺伤的应急预案,以便医护人员在发生针刺意外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制定使用锐器时安全操作的守则

5 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医院必须提供足够的手套、隔离衣等个人保护性设备、安全针头、注射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的锐器回收盒,减少医疗锐器伤的发生。配备专职院感监控员,做好针刺后的管理。规范医疗垃圾的处理等。有条件的医院还可提供用于防止针刺伤的产品。一是无针头的产品。二是具有安全保护性的产品,如可收缩针头的注射器等。三是个人保护产品,如外科医生使用的顶针。四是锐器盒的使用也十分有效

发生针刺伤的处理

.1 伤口局部紧急处理措施,当发生针刺伤时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伤口血液,然后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冲洗伤口;用酒精或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必要时去外科处理。

2对乙肝或丙肝阳性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必要时抽患者的血对比,同时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乙肝疫苗或采取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等。

.3 报告反馈制度针刺伤发生后启用针刺伤应急处理工作程序,逐级上报到相关部门,由控感科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防护意识,减少并杜绝针刺伤的发生

推荐第5篇:针刺伤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2.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挤压,尽可能挤出污血,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尽快报告护士长、护理部、感染管理科

5、填写《针刺伤事件登记表》

推荐第6篇:针刺伤

针刺伤

针刺伤是当今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严重职业危险因素之一。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威胁着医务人员生命健康和职业安全,给暴露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也给医疗卫生机构和暴露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护理人员针刺伤及由针刺伤所致的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医务工作者,是针刺伤高危人群。我国目前尚无针刺伤防护的相关专家共识。

为推动我国护理人员针刺伤预防和处理工作的规范化,有效降低针刺伤的伤害,中华护理学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撰写此版《中国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1、针刺伤的定义 针刺伤是指由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等医疗锐器导致的皮肤损伤。

2、针刺伤的流行病学特征 2.1 发生现状

据统计数据显示,护理人员在过去 1 年内针刺伤发生率,印度为67.4%,韩国为 70.4%,英、日、澳大利亚为 10% ~ 46%,美国为 64%;在我国,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也一直居高不下。目前,针刺伤已成为护理人员所关注的重大安全问题。 2.2 人群分布

工龄≤5年的低年资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最高,实习护士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人群。 2.3 科室分布

护理工作节奏快、任务重、临床诊疗及护理操作多、高度紧张忙碌的环境是针刺伤发生较多的场所。

2.4 发生环节

注射过程、锐器处理过程、回套针帽、拔除注射针、静脉导管管理过程、采血、整理用过的针头等为针刺伤发生的主要环节;我国调研结果显示回套针帽、拔除注射针、整理用过的针头、采血等为发生针刺伤最常见环节。 2.5 针刺伤器材

注射针、头皮钢针、静脉导管针、真空采血针等是引起针刺伤的主要器材。具有安全装置的针具,不正确操作也可引起针刺伤的发生。

3、针刺伤的主要风险因素 3.1 护理人员因素

3.1.1 护理人员针刺伤防护意识薄弱。

3.1.2 各种因素导致的护理人员疲劳、工作匆忙,对标准预防措施遵守程度降低。 3.1.3 焦虑等负性心理状态也是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3.2 防护用品因素

3.2.1 安全器具使用率低;防护用具不能就近获取。 3.2.2 锐器回收容器设计的容积与口径比例不匹配。

3.2.3 锐器回收容器配备数量不足、规格不宜、放置位置不合理等。 3.2.4 锐器回收容器内医疗废物存放过满未及时处理。

3.3 工作环境因素

操作环境照明采光不良、拥挤、嘈杂及患者不配合,极易导致针刺伤。 3.4 操作行为因素

有未执行操作规范的危险行为,如回套针帽、徒手传递手术缝合针、直接用手弯曲缝合针、处理各种针头及清洗整理锐利医疗器械动作过大、将各种锐器随意丢弃、未采取保护措施等。操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操作流程不规范等均会造成针刺伤。 3.5 职业防护培训因素

职业防护培训不到位、培训时间没有保证、形式单一;医务人员对职业防护重视程度不够,培训后依从性低,发生针刺伤后上报率低;培训后实施考核未到位。 3.6 制度保障因素

预防针刺伤相关制度、规范、流程、标准、预案等未建立、修订和完善。

4、针刺伤的预防 4.1 职业安全意识 4.1.1培训

4.1.1.1 聘用单位应对新入职护理人员就预防针刺伤重要性等进行安全意识培训。 4.1.1.2 聘用单位每年应对护理人员进行正确、标准的安全工作流程培训。 4.1.1.3 聘用单位应培训护理人员正确使用安全型护理用具和工具。 4.1.1.4 聘用单位应每年进行一次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知识培训。 —————————————— 4.1.2 安全文化

4.1.2.1 应把预防针刺伤和预防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纳入护理风险管理与控制计划中。 4.1.2.2 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将护理安全文化与人性化管理系统融合体现。 4.1.2.3 组织多种形式活动,建立和强化安全文化观念与意识。 4.2 管理

4.2.1 建立职业安全和预防针刺伤发生的管理制度。

4.2.2 制定各类预防针刺伤发生和发生后管理机制与实施流程。 4.2.3 建立各类针刺伤预防的专项培训、考核、评价制度。 4.3 环境

4.3.1 采光:各类穿刺操作的视野环境应保持光线充足、明亮、舒适。 4.3.2 空间:操作台面应平展、宽敞,物品有序放置。 4.3.3 物品备置:实施各类穿刺操作之前,应确保各种用具、工具、辅助用品在操作者可及范围,避免手持锐器远距离移动。 4.4 患者

4.4.1 应了解辖区患者有意义的血源学检测结果。

4.4.2 应视所有患者均具有传染性 - 经血源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进行针刺操作时应采取标准预防措施。

4.4.3 为有明确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患者执行各类穿刺操作时,宜戴双层手套。 4.4.4 为不配合的患者做穿刺治疗时宜有他人协助。 4.5 工具与使用

4.5.1 宜选择带自动激活装置的安全型针具,宜使用无针输液接头,建议使用带有保护套的针头、安全型采血针、带有尖峰保护器等安全装置的静脉输液器及有自动回缩功能的注射器等。 4.5.2 宜建立静脉无针系统,如静脉留置导管宜使用无针连接。 4.5.3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手术中宜使用钝针。 4.6 操作

4.6.1 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各项穿刺操作规范和流程。

4.6.2 手术中需传递锐器时,避免徒手传递,应将锐器置于防刺破的容器(如弯盘、托盘)中进行无接触式传递。

4.6.3 各类穿刺针具使用过程中,如必须回套针帽,应使用辅助工具单手回套针帽。 4.6.4 配备足量锐器回收容器,放置在护理人员操作可及区域。 4.7 医疗废物处理

4.7.1 各类穿刺针用后不可故意弯曲、折断、分离注射器针头。严禁针头回套针帽、徒手分离和二次分拣使用后的注射器和针头。

4.7.2 操作者应立即将使用后的各类穿刺针放入锐器回收容器,防护标准按医疗废物处理。 4.7.3 锐器回收容器应防刺破且防渗漏,尺寸以能容纳各种锐器为宜,并加盖管理。

4.7.4 移出存放污染锐器的容器前应先评估,若有发生穿透或渗漏的可能,应将其放入第二层密闭、防穿刺、防渗漏的容器中。 4.8 信息管理

4.8.1 建立针刺伤预防信息管理系统,专人负责。

4.8.2 建立防范针刺伤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的信息系统管理。

4.8.3 建立发生针刺伤的登记、报告制度与流程,准确收集分析数据信息。 4.8.4 系统定期维护升级,保障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同步性和全面性。 4.9 督导与考核

4.9.1 各级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各类穿刺相关操作流程进行考核。 4.9.2 应将操作流程纳入主管部门质量管理内容并不断修订和完善。 4.9.3 应对各类有关穿刺器具配置进行督导。 4.10 评价

4.10.1 针对操作流程考核结果进行评价修正。 4.10.2 针对流程修订进行应用验证。 4.10.3 针对配置穿刺器具应用结果评价。

5、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 5.1 管理重视

5.1.1 应对各类针刺伤发生给予高度重视,营造安全的医院文化。 5.1.2 建立严格针刺伤发生登记及上报制度。

5.1.3 对于发生的每一例针刺伤,管理者都要给予关注、关心和重视。 5.2 原因分析

5.2.1 针对每例针刺伤发生后的血源性检测结果,采取标 准的针对性预防措施。

5.2.2 每例针刺伤发生后均要组织分析讨论并记录。 5.2.3 根据分析结果,不断改进流程和必要培训。 5.3 针刺伤发生后处理

5.3.1 针刺伤发生后,尽快确定传染源及风险程度,立即按规定逐级报告。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5.3.2 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意外职业接触后应立即进行局部处理。

5.3.3 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中关于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要求,定期进行相关血清学检测,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疫苗接种。 5.4 追踪监测

5.4.1 对已发生针刺伤的护理人员,应定期血源性和体征性追踪监测与记录。

5.4.2 由于设备或用具、工具等原因造成针刺伤,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减少或避免再次发生伤害。

6、针刺伤处理操作流程

伤口旁端轻轻挤压,轻轻挤出损伤处血液——流动水下用皂液清洗,边挤压边冲洗5-10分钟——0.5%碘伏消毒伤口——向上级报告——查阅患者有无传染病——检验科抽血——决定是否用药。

推荐第7篇:针刺伤

针刺伤的防范措施

针刺伤是一种由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 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的重要途径。因此,预防和控制由针刺伤感染引起的血源性传染性疾病,应当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预防措施:

1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在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操作时要戴手套。尽可能使用带有安全性能的静脉注射装置。给不配合的病人使用锐器时,应有助手协助。操作中始终保持警惕,避免与他人交谈。禁止双手回套针帽。

2改善工作条件,创建安全的医疗环境。在工作繁忙或抢救病人时,注意忙而不乱,相互配合,不违反操作规程,能大大减少针刺伤的发生。提供随手可得的符合国家标准的锐器收集器。

3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整理用物和处理使用过的针头过程中,使用过的针头尚未放入锐器盒,是发生污染针头刺伤的高危环节。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护士应立即处理使用过的裸露针头。锐器收集器只装三分之二满即停止使用,以减少刺伤的机会。

4医院有关部门应定时分析和报告事件的发生率及预防措施,对医护人员进行再教育及培训,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针刺伤后的处理:

一旦有针刺伤事件的发生,医务人员要有全面预防的概念和处理的方法: 1迅速挤压针刺点,使之出血。

2用肥皂水和温水彻底冲洗针刺部位,然后用碘伏消毒。 3刺伤后及时报告上级领导。 4取得原病人的血标本。

5联系职业保健机构,寻求及时治疗。

推荐第8篇:针刺伤预防

一、如何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1、规范操作 妥善处理锐器 确选择掰安瓿的方法折玻璃安瓿前先用砂轮切割, 安尔碘棉签消毒, 再用纱布包裹后折;输液穿刺失败后, 禁止将污染针头悬挂于输液管的茂菲式滴管上, 应当立即更换新针头;操作过程中应集中注意力, 为不合作的病人治疗时需他人协助; 传递手术刀, 剪时用肾形弯盘; 禁止双手回套针帽针头,为病人拔针后的针头应该立即放进防刺穿、防漏的医疗垃圾收集箱中;手始终不要碰到收集箱,小心谨慎地将针头丢入容器。收集箱应该放在操作方便而又安全的地方;供应室清洗器械时应将有损伤性的器械如巾钳,牙针等与其他器械分开,集中清洗。为病人做治疗时严格按着标准的操作程序执行,不能有一点疏忽,保持精力高度集中。

2、注意操作环境 注意环境对操作者的影响,如果工作空间过于拥挤狭小,探访者和障碍物过多,光线不够明亮,应该在操作前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确保没有人紧挨在操作者的前后左右,或操作者在经过的路上没有其他人。

3、戴手套 尽量在操作时戴手套,这样就避免了操作者的手与任何可能引起感染的物质接触,其目的是双重性的,既保护医护人员,也保护了病人。研究表明,如果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穿一层乳胶或聚乙烯手套,医护人员接触到的血液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液量低50%以上。由此可见,戴手套是非常重要的。

二、如何才能让全员护士共同做好这个事情

1、加强标准预防知识的学习,所有可能暴露于血液, 体液的过程中应戴手套, 把每一个针头都当成感染针头对待, 纠正受伤后的侥幸心理, 从思想上重视和配合锐器伤的处理, 提高预防针刺伤的自觉性。

2、建立健全的针刺伤管理制度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使用安全医疗设备和建立锐器伤处理原则和反馈制度, 制定一系列相关防护措施, 有助于主管部门及时掌握锐器伤信息, 做好追踪和监控工作。

三、我们的预防目标是多少?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是可以预防的,根据我们医院目前统计的针刺伤情况,损伤可以减少到2~4人/年

推荐第9篇:针刺伤试卷

针刺伤的继教班试题

选择题(每题10分

共10题)

1、针刺伤易发生环节( ABCD

) A、掰安瓶时

B、拔下针帽时

C、抽吸药

D、抽完药物重新套上针头帽时

2、针刺伤执行全面预防措施:规范操作行为,下面正确的是(

ABCD

A、禁用双手回套针帽

B、禁针头进行输液时第二次连接

C、禁直接传递锐器物

D、禁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头和针筒;

3、医疗锐器伤处理流程,下列处理正确的是( A

A、应当在伤口稍上方轻轻挤压,从伤口近心处向远心方向挤压 B、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2分钟

C、只用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D、可以不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4、医疗锐器伤或粘膜受血液或体液沾染之后血液监测流程 ,下列处理错误的是(

B )

A、病人为HIV(+)受伤医务人员HIV anti(-),经过专家评估后可立即服用预防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一年。刺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查HIVanti。

B、病人为HCV anti- (+)受伤者HCV anti(-)1年后取血查HCV anti肝功能。 C、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或Anti-HBc (+)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 D、病人为HCV anti- (+)受伤者HCV anti(-)3个月后取血查HCV anti肝功能。

5、在针刺伤发生过程中乙肝病毒的多少血液足以感染乙肝病毒(

D )

A、0.01ml

B、0.02ml

C、0.03ml

D0.04ml

6、有多少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感染(

C

A、10 种

B、15种

C、20 种

D、25种

7、当不慎发生针刺伤时,应尽早处理、早报告,由医院专门组织

A )对受伤者进行指导处理。

A、院感染管理科

B、护理部

C、总务处

D、院部办公室

8、医务人员被乙肝、丙肝、HIV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刺破,多长时间上报院内感染管理科核实后开据化验单去检验科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

C )

A、12小时 B、15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9、针刺伤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ABCD

A、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薄弱 B、操作时心情急躁或紧张,注意力不集中

C、操作行为不规范

D、针刺废弃物处理不当

10、安全注射:由WHO提出,下面正确的是(ABC

A、对接受注射者无害

B、对医务人员无害

C、所产生的废弃物对社会及他人无害。

D、所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无害

推荐第10篇:针刺伤如何处置

针刺伤如何处置

一、什么是针刺伤?

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针、穿刺针甚至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针刺伤是临床医护工作者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是传染HBV、HCV和HIV等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您是否清楚在日常工作中应如何有效地避免针刺伤害,加强主动防护?当不慎发生针刺伤后又该如何正确处理?

二、如何有效预防针刺伤?

临床工作中针刺伤的发生多是因为医护人员防范意识薄弱,操作行为不规范或是处于抢救应急状态等。因此,加强医护人员对针刺伤的主动防护是最重要的标准工作:

1.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培训,并做到分期、分批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培训,使医务人员提高自我防范,是预防医务人员针刺伤的首要措施。

2.规范医疗操作行为:不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勿将用过的锐器直接传递给他人;手持针头、刀片等锐器时,不得将锐器面朝他人。

3.医疗废弃物的规范处理:使用后的注射器、输液器应分离针头,将锐器投入锐器盒内,锐器盒收集至3/4即停止使用以减少刺伤的机会;

4.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必须采取标准防护措施,不论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和粘膜,一副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可以显著减少接触的血量;

5.在充足的光线下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

三、发生针刺伤后该如何处理

A.伤口处理

1.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

2.肥皂水或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口;

3.安尔碘、75%酒精消毒伤口;4.使用防水敷贴包扎伤口。 B.上报职业暴露

1.在处理伤口后,查阅患者是否有传染性疾病;

2.必须在24小时以内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个案报告卡;3.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进行登记备案和随访; 4.24小时内进行HCV、HBV和HIV抗体检测。 C.监测用药和随访 ? 可疑HCV感染

有报道显示被空心带血的针头刺伤后感染丙肝的可能性约为1.8%-10%。 1.刺伤后尽快做HCV抗体和ALT检测;

2.如果检测HCV抗体阴性,需进行血清学追踪,于刺伤后的第

1、

3、6个月检查HCV抗体和ALT水平;

3.刺伤后1-3周,在外周血即可检测到HCV RNA,因此在刺伤后4-6周时检测HCV RNA可以尽早确诊HCV感染;

4.目前国内外的丙肝指南均不推荐采用免疫球蛋白和抗病毒药物对暴露于HCV阳性血液的医务人员进行刺伤后预防;

5.目前HCV急性感染期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尚无定论。但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IFNα治疗可显著降低急性丙型肝炎的慢性化,因此,若HCV RNA检测阳性,即应开始抗病毒治疗。

? 可疑HBV感染

研究表明被空心带血的针头刺伤后感染乙肝的可能性约为6%-30%。

1.刺伤后应尽快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HBIG)以提供暂时性的被动保护。若已知被带有HBsAg阳性患者血液的锐器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HBIG,剂量为0.06ml/kg体重;

2.未接种过疫苗的人员,可在注射HBIG同时或刺伤后7天内肌注乙肝疫苗,有效率可达90%以上。一般于上臂三角肌内注射,剂量为每次20μg,共注射三次,时间为第0、

1、6个月;

3.若已接种过疫苗,但未经全程免疫,应在注射HBIG后按乙肝疫苗免疫程序补上全程免疫;

4.接种过疫苗,并已产生乙肝表面抗体的接触者,应根据抗体水平而定。可以有效保护人体不受病毒感染的最小值是10 IU/L,当检测结果显示乙肝抗体滴度小于10 IU/L说明滴度比较低,应加强注射1针疫苗。如果大于10 IU/L,说明可以有效的保护人体不受感染。

? 可疑HIV感染

一般而言,针刺的平均血量为1.4μl,一次针头刺伤感染HIV的概率约为0.33%。

1.在4小时内,最迟不超过24小时进行预防用药,包括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基本用药方案和强化用药方案的疗程均为连续服药28天;

2.评估暴露源和暴露程度: 暴露源的分级:

(1)低传染性:病毒载量水平低、无症状或高CD4水平; (2)高传染性:病毒载量水平高、AIDS晚期、原发性HIV感染、低CD4水平;

(3)暴露源情况不明:暴露源所处的病程阶段不明,暴露源是否为HIV感染以及污染的器械或物品所带的病毒含量不明。

暴露程度分级:

(1)一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不完整的皮肤或粘膜,但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2)二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不完整的皮肤或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肤擦伤或针刺伤(非大型空心针或深部穿刺针);

(3)三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或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割伤物有明显可视的血液。

3.根据暴露源和暴露程度合理预防治疗:

4.治疗方案:

在暴露后即刻、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跟踪期间,特别是在最初的6-12周,注意不要献血、捐献器官及母乳喂养,避免无防范的性生活。

第11篇:《针刺伤》考试试题答案

《针刺伤的预防、处理》考核试题答案

简答题:每题20分。

一、什么是针刺伤?

答: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器械如注射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

二、护理人员如不慎被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传染病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或刺破皮肤时,如何步进行紧急处理,有哪些步骤?

答:1.立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切忌只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2.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3.污染眼部黏膜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4.用0.5%碘伏或75%酒精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必要时到外科进行伤口处理。

三在医院发生医疗锐器伤时,你应该怎样做?(处理流程)

答: 医务人员被患血源性传播疾病患者使用过的锐器损伤——立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切忌只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眼部黏膜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用0.5%碘伏或75%酒精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必要时到外科进行伤口处理——上报院感办、填写锐器伤登记表——预防用药 ——定期随访

四、你觉得发生针刺伤的原因有哪些?

答: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用手分离针头;采集血标本后带针头传递;将针尖指向自己或别人身体的任何部位;将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在进行操作时,光线不够;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手术刀片和其它尖锐物品未装入规定容器内,容器未置于方便使用的区域;处置时折弯或折断针头增加操作而增加感染几率;为不合作的病人治疗未采取保护性措施等。

五、如何预防针刺伤?

答:1.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和宣传。2.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操作时戴手套。3.改变危险的工作行为4.医院应成立针刺伤的报告系统和制度5.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医院提供足够的手套、隔离衣等个人保护性设备)

第12篇:针刺伤 应急预案

手术室针刺伤应急预案演练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其中,据统计,针刺伤作为最常见的职业暴露,约占职业暴露的79% ,在我们手术室的日常工作中也时有发生,在面对针刺伤,如何正确处理,降低危害,我科组织进行了应急预案演练如下:

演练步骤:

1、手术室护士长王如萍及感控护士董元一对科室人员进行针刺伤应急预案培训,学习医院感染知识手册。

2、情景演练:

① 在传递器械过程中,洗手护士不慎被乙肝患者使用过的缝针刺伤。

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伤口,尽量挤出血液,禁止伤口的局部挤压。再用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反复冲洗。

③ 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2% 碘酊、0.5% 碘伏或75% 酒精等)浸泡或涂抹,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报告。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逐级报告并填写“职业暴露事件报告表”报院感办,24小时内进行相关检查和预防性治疗,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3个月后复查表面抗原、抗体情况,定期随访。

护士长王如萍对本次演练进行总结和点评,并对今后的工作予以要求:不断加强培训,尤其是针刺伤重点人群如新进人员,实习生及护工的培训,提高防范及自我保护意识,做好标准预防,严格规范化操作,积极正确使用防护器具,尽最大努力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第13篇:针刺伤应急演练

检验科职业暴露应急演练记录

时间:2014年9月25日 地点:检验科

演练内容: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职业暴露事件 负责人: 参演人员:

演练步骤:

1、科室院感质控员王建波对本科医务人员进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培训。

2、事件描述:检验科医务人员苏会亮给患者采血过程中发生锐器伤职业暴露时应急处理演练。

(1)局部处理。①轻轻挤压伤口旁端(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尽可能基础损伤的血液,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进行冲洗。②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0.5%的碘伏消毒。

3、报告。

3.1事发后,当事人员立即向检验科主任汇报事发经过。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三份(所在科室、感控科、医务科)。

3.2感控科立即启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感控科王科长立即上报主管院长韩明军并组织职业暴露管理小组相关人员调查评估、陪同采血2份,一份本院送检验科检测,一份备测。(检验结果及时送回院感科存档,以备跟踪评估。)

4、随访和咨询。安排定期复查,情况严重者,送上级相关医疗机构检查治疗。

5、韩明军院长对此次演练进行点评,总结了本次演练的亮点和下一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通过本次演练发现的问题:我院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较弱,标准预防依从性较低。防护用品的使用不够规范。 整改措施:

感控科对检验科医务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加强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提高了标准预防依从性,指导规范使用防护用品。

演练负责人:苏建刚

第14篇:针刺伤防治试题

针刺伤防治试题

一、填空题

1.、每毫升感染乙肝病毒(HBV)的血液中含有(

)个乙肝病毒微粒。 HBV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

)。

2、每毫升感染爱滋病病毒(HIV)的血液中含有(

)的HIV病毒微粒。

3、发生暴露后感染: HBV的几率: (

) HCV的几率: (

) HIV的几率: (

国外研究证实:HBV感染率高于HIV感染率(

)倍,高于HCV(

)倍。 医务人员感染HBV是普通老百姓的(

)倍

4、职业暴露的四个高危操作环节

将针头放入(

)时发生锐器伤频率最高、(

)针帽时、手术(

)时、医疗废物处置时(

)分拣等。

5、避免意外事故最有效的方法:

)、(

6、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

)手套。

7、经血液传播疾病有:(

)、(

)、(

)、(

8、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接触后(

)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

)小时

二、判断题

1、经血液传播疾病防护必要措施有(

A、工作人员当皮肤直接接触血液、血制品、体液时应戴手套;当存在血液、体液飞溅可能时应戴防护眼罩和口罩或面罩,穿隔离衣

B、注意预防利器伤

C、防护用具仅在操作时佩戴 D、要对病人环境进行空气消毒

E、以上都是

2、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局部处理包括(

A、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B、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C、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 D、受伤部位的伤口立即包扎止血 E、以上都是

3、预防利器伤的措施包括(

A、在有创操作时应光线充足,利器使用完毕立即放入利器盒;

B、注射器使用后严禁双手回套针帽,即使要回套针帽,只能单手操作; C、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D、手术中利器采用徒手传递时应仔细小心。避免扎伤。 E、以上都是

4、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 )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 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

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第15篇:护士针刺伤论文

南通大学毕业论文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1.护士针刺伤的现状 .......................................1 1.1针刺伤的定义 .........................................1 1.3国内现状 .............................................1 2.导致护生刺伤的原因 .....................................1 2.1缺乏规范、持续的防护教育 ..............................2 2.2实习护生缺乏临床工作经验,操作技术不熟练。 ............2 2.3自我防护意识不强、操作不规范 ..........................2 2.4医疗机构缺乏职业防护措施,忽视实习护生的安全防范管理。 3 3.针刺伤的防护对策 .......................................3 3.1强化培训教育,增强防护意识 ............................3 3.2制订严格的操作制度,规范操作行为 ......................3 3.3采用安全性能高的医疗用品及临床新方法 ..................4 3.4正确处理针刺伤 .......................................4 4.小结..................................................4 参考文献 .................................................5 致谢 .....................................................6

南通大学毕业论文

摘 要

目的 了解护理实习生针刺的现状,分析发生针刺的原因,提出防护对策。方法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来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大量文献资料都研究证实了实习护士易发生针刺伤。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原因是防护意识薄弱、护理操作不熟练等。增强实习生的防护意识,建立并执行全面的防护措施等可以减少实习生针刺伤。 结论 实习护士在实习期间可因多种因素发生刺伤,学校及医院应对实习护士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重视技能培训等。

关键词:护理,实习生,针刺伤

I 南通大学毕业论文

ABSTRACT Objective : Know the current situation nursing the probationer armature\'s , analyse the cause acupuncture happened , bring forward the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 .Method: Come to carry out investigation analysis by reading the magnanimous document.

Result:

The large amount of document data all studies the occurrence needle puncture easy to have confirmed a student nurse.A student nurse occurrence needle puncture and protection consciousne are weak , nursing operation is unskillful wait relevant.Strengthen probationer\'s protection mental consciousne, building and carrying out all-round protection measure and so on can cut down the probationer needle puncture.Conclusion: Puncture happened in a student nurse during the period of practice because of various factor , school and the hospital answer a student nurse reinforcing safe occupation protection education , taking technical ability training seriously and so on.

Keywords: nursing, internship, acupuncture,

II 南通大学毕业论文

1.护士针刺伤的现状

1.1针刺伤的定义

针刺伤是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实习护生在在医院中面临各种锐器刺伤中,针刺伤是最常见的一种,约占40.3l%-42.85%[1]。

1.2国外现状

自1981年McCormick等首次报道了针刺伤对医务人员的危害以来,国际上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研究,其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医疗锐器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2]。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者80 %~90 %是由针刺伤所至,而被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 %[3]。据统计,全世界针刺感染人数高达1 000 万人,因此而致命的有180万人。针刺伤时,只需0.004 ml 带有HBV 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IV 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IV的概率为0.3 %,被HCV 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CV 概率为1.8 %[4]。美国血液暴露防治通报网络系统(Exposure Prevention Information Network,EPINet)报告护士被针刺伤的概率2002年占医护人员的45%,2003年占37.8%。关于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美国报道为10%—34%;意大利报道外科护士为11%,内科护士为10.6%[5]。

1.3国内现状

2007年中国学者对国内780名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显示,年平均针刺伤的发生率是88.84%,其中内科针刺伤的发生率为95.16%[6]。中国是肝炎的高流行区,乙型肝炎总感染率高达60 %左右,近年来艾滋病在中国的发病率呈倍增趋势。因此,中国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状况也十分严峻。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护理人员中以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发生率为最高。从2006到2010年几篇文献来看,护生实习期间发生针刺的比例86.7%[7]、90.8%[8]、80.0%[9]、90%[10]、100%[11],可以看出,针刺伤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没有得到改善。和国外相比,我国发生针刺伤比例是很高的。例如美国的护士执业生涯的全过程中每人会发生4.3次刺伤,而我国护生10个月就被刺伤2.6次[12]。

1 南通大学毕业论文

2.导致护生刺伤的原因

2.1缺乏规范、持续的防护教育

在我国,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可以说是一项空白。我国目前的护理教育体系课程设置中还没有职业防护课程,也无相应的教材,导致护生在校学习期间不能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多年来,我们进行护理专业教育时更多考虑的是病人,而忽略了护生自身的安全教育[13]。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以病人为中心”教育理念,强调护生要为保证护理质量和病人的安全而做最大努力,而很少正面讲解在湖里操作过程中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国内外调查均显示医院感染中有30%~50%与不恰当护理操作及护理管理有关[14]。

2.2实习护生缺乏临床工作经验,操作技术不熟练

实习护生因工作经验少,操作不熟练,工作中心理状态不稳定,是针刺损伤的机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临床操作中对操作程序的不熟悉,对病人评价的过分关注,往往使实习护生在做正常临床操作时心里紧张,压力较大,出现针刺伤。另外对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患者进行采血、注射等操作时不戴手套,认为这样会妨碍操作的成功;实习护生不了解应避免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所以在操作后往往在十分紧张的状态下套针帽而出现针刺伤[15]。

2.3自我防护意识不强、操作不规范

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认识不足,防范意识差。部分实习护士工作中粗心大意,未严格遵守规范化操作程序,心存侥幸,往往觉得这些疾病离自己很遥远。因而便没有很在意针刺伤这一严重问题。由于许多护生对针刺伤有了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她们在行为上不但不会很小心,即使真的被针头刺伤了,也不会给予规范的处理,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针刺伤的危险系数。[16]除此之外,许多护士只有在处理有传染类疾病的患者所用过的针头时才会格外小心,忽视一些潜在危险性的针头,这些都是自我防范意识差的主要表现。

2 南通大学毕业论文

2.4医疗机构缺乏职业防护措施,忽视实习护生的安全防范管理

医院管理者对护生的职业防护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具体得力的安全防护管理措施,对护生针刺伤登记上报制度和防护措施不认真落实。实习护生缺乏必要的预防针刺伤的安全操作规范教育以及防止针刺伤的硬件设施,使护生意识不到用何种方式可以减少针刺伤[17]。也有些医院认为实习护生不属于本单位职工,为减少成本开支也忽视实习护生针刺伤害的管理。

3.针刺伤的防护对策

3.1强化培训教育,增强防护意识

医院及科室对医务人员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防护知识的定期培训,特别是对护生更要强化培训,对临床护士的培训中特别要强调防护物如手套的应用,严格遵照我国《医务人员爱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试行)》提出的标准预防原则,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经证实,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定期的在职教育,可防止30%以上针刺伤的发生[18]。举办护士职业防护培训班,各种讲座、宣教等,促使护理人员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对实习护生在进入临床工作前,必须有3个学时的“医院感染和职业防护”的培训[19]。相信通过点、面结合的教育,能大大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3.2制订严格的操作制度,规范操作行为

实习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应小心处理使用过的针头,禁止用手回套针头帽,禁止用手拔掉注射器针头,禁止用手弄弯或弄直针头,禁止用手转移未套帽的针头,为不合作的病人操作时必须有他人协助,在操作时尽量和带教老师一起,严格遵守操作程序,做到“慎独”,不乱扔医疗垃圾等,规范自己的行为;医院提供安全环保的锐器盒,治疗时随时携带锐器盒,以便及时回收针头,针头处理一次到位,避免第二次接触针头,减少污染针头裸露的时间,避免引发针刺伤;做各种操作时尽量采取标准预防;使用可预防针刺伤的护理用具[20]。

3 南通大学毕业论文

3.3采用安全性能高的医疗用品及临床新方法

采用安全性能高的医疗用品,是降低使用锐利器械伤危险的有效措施。用安全留置针代替普通留置针。安全型留置针装置了具有自动启动的保护夹,该保护夹在钢针从留置套管中拔出时能自动锁闭针尖,避免护理人员由于操作不慎导致针刺伤危险[21]。禁止使用可循环使用的注射器,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的物品;使用锐利医疗器械专用的存放盒、防护手套和其他防护工具;减少使用带有针头器械和注射操作等。医用垃圾应在卫生主管部门统一指定的场所进行集中处理[22]。许多医院注射器、输液器用后要求先将针头取下,浸泡,收集,再进一步分类,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增加了医务人员被刺伤的机会。

3.4正确处理针刺伤

当不慎发生针刺伤时,应及时报告,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受伤者进行指导处理。护生发生针刺伤后立即实施局部处理,其方法是:应当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并同时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受伤部位的伤口经过反复冲洗后,用75%的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伤口较深者应进行伤口包扎[23]。对于已知道病人是HBV的情况下,及时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是HIV的病人应及时向感染管理科汇报,确定用药的方案,24小时内口服有关药物。处理情况向主管部门报告,暴露后第四周,第八周,第十二周及六个月定期对针刺伤的护士检查HIV抗体[24]。对于不知道病人是不是HIV和HBV阳性的病人,立即抽血做相关检查,等待结果。护士长对护士做好心里安慰[23]。

4小结

总之,临床护理实习生刺伤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尽管采取各种防护措施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作为即将毕业踏入护理临床岗位的我们,在上岗之前就要做好一切准备。加强自身的防范意识,锻炼好熟练的操作技能,严格遵守操作的各项原则和制度等。我相信我们可以将针刺伤的发生率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拥有一个和谐而美好的护士职业生涯。

4 南通大学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王新丹,吴美容.实习护生针刺伤的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5,17(3):75.[2]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3]黄勋.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7-68 [4]HANRAHAN A.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sharps injuries: epidemiology, managerment of exposures and prevention[J].J Adv nurs,1997,25:144-154.

[5]易宜芳,李映兰.临床护士针刺伤及针刺伤低报告现象的原因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2):182-184.[6]李毓琴,李蓓敏,吴燕.780名临床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J].当代护士,2007,8(5):90-92.[7]张文佳,赵爱平.实习护士发生针刺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 志,2006,12(6):202-203 [8]邹淑珍.护理实习生针刺现状调查与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2):1516-1617 [9]季云,杨艺,许苏飞,等.高职护生生产实习中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医学信息,2009,20(12):2831-2833 [10]陈映霞,郭素珍.实习护生刺伤情况调查分析[J].河北医学,2010,16(10):1261-1263 [11]陈慧明.实习护生被针刺伤现状的调查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7(21):119-121 [12]陆铁琳.医护人员职业防护谁来管[N].健康报,2003,9(2) [13]韩晓玲,韩春玲,刘桂娟,等.护生实习前标志预防认知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0,25(3):69-71.[14]王美容,朱秀兰,方东萍,等.医疗机构护士锐器损伤现状调查与防护对策[J].中国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9):1125.[15]蔡雯,代亚丽.实习护生针刺伤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49-51.[16]孙文静.实习护生针刺伤防护知识了解程度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6):619-621.[17]钱正荣.护理人员面临的传染病危机及管理现状[J].护理学杂志,2009,24(9):89—91.

5 南通大学毕业论文

[18]郑风莉.浅谈在护理基础教学中渗透职业防护教育[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8):879.[19]梁万年.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传染病防治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5.

[20]米光丽,唐彦,柳萍.379名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学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136—11 37.

[21]周会兰.安全留置针与普通留置针在急救中的应用情况比较[J].护理研究,2010,24(5):1268-1269.[22]Peny J,Pa~er G,Jagger J.2003 percutaneous injury rates [J].AdvExposurePrey,2005,7:42—45.

[23]任珍.经血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765—766.

[24] 范慧娟.注射针刺伤的防护和应急护理对策[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183—184.

6 南通大学毕业论文

致谢

本课题是在郭俞洁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郭瑜洁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郭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7

第16篇:针刺伤的综述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护研究

张春红

(迁安市传染病医院064400)

【摘要】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发生的意外事件,是造成护士职业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全球每天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可引起20多种血液疾病。护士是医护人员中最容易接触血液-体液的人群,而且多为介入性操作等高危性的接触,因而在医务人员中护士较容易发生针刺伤。虽然针刺伤作为一种职业暴露而引起的职业损伤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针刺伤的防范措施扔不尽人意,对针刺伤的原因及防护措施进行综述,以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机意识,加强防范措施,严防针刺伤的发生。 【关键词】 护士; 针刺伤; 防护

针刺伤是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自1981年McCormick等首次报道了针刺伤对医务人员的危害以来,国际上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研究,其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医疗锐器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特别我国乙肝高发国,总感染率达61%左右,丙肝自90年代以来感染率也呈上升趋势,而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因此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是护理人员更安全的执行其有重要意义,现将护理人员针刺伤防范管理的内容 综述如下。 1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现状及主要危害

1.1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现状 针头是护士亲密的“工作伙伴”,但也是对护士伤害最深的锐器。不少护士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工作时不带手套、防护罩等。所有频频造成针刺伤的发生。据估计我国目前有126.63万名护士,每年要注射操作约50亿次,一项调查统计,全国有80.6-83.9%的护士曾受到过不同频率的针刺伤,年人均被针刺伤率2.8-3.5次,注射后针头处理中的针刺伤占刺伤总数的62.7%,被空心针刺伤占92.5%,抽查100名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为96%,其中缝针刺伤95%,刀剪刺伤24%,注射或整理器械等刺伤78%,而健康的医务人员血液传播疾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国外有报道手部受的针刺伤是所有损伤中的94.1%,其它有手术缝针、刀片、玻璃类等。因护士使用针头的机会最多,因此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意外针刺伤,由于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伤占89.0%,据统计显示,全世界每30秒便有1名医护工作者被污染的针头刺伤。由此可见,针刺伤已经成为护士职业损伤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护士的健康,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

1.2 针刺伤的主要危害 针刺伤对医务人员的已引起全世界各国相关部门的重视。以研究证实,针刺伤与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的病原体的职业传播有密切的联系,针刺伤不仅可以通过皮肤和黏膜接触传染性血液或体液而感染病原体,同时针刺伤对受伤者心里也会造成影响,通过针刺伤传播病原体超过20多种,其中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是传染性肝炎发生针刺伤时,HBV感染只需要0.004ml带有HBV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被携带的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一次随时发生的针刺伤导致乙型肝炎的几率为1/5000。其次是HIV感染率为0.25-0.4%,HCV感染率为1.8-10%,而恰恰这三种对人体危害极大的传染病,目前还没有特效药能够防治,所以护士面对这些传染病时往往会感到害怕,特别是传染科护士,面对血源型传播疾病的防护更为迫切,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有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针刺伤还有还有一个危害就是对受伤者的心里影响,遭受针刺伤害后,由于伤者担心自己感染上某种血源性疾病的病原体,大多数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里压力,尤其是对HIV阳性病人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暴露源感染状况的不确定会加重针刺伤者的心里压力,并因此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有人甚至还停止的工作,对护士针刺伤后调查发现,担心感染疾病占51.72%,说明针刺伤对受伤者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心里压力,

2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原因

2.1 临床护士工作的特殊性,护士是所有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的一个群体,作为永远在临床工作的一线护士,因经常接触输液器、注射器、输血器及采血器等污染的医疗锐器机会最多,故发生针刺伤的几率也其他相关专业人员高,成为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群体,因此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几率也最高。据相关报道,医疗机构约80%以上的医生平均每年被锐器伤1.07次,而护士平均每年被锐器伤2.88次,由此可见,护士被锐器伤害得几率明显高于医生。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458名护士中有380名护士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82.97%。在一年中共发生针刺伤1286次,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占70%,职业感染的潜在危险极高。

2.2 临床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 针刺伤与护士的操作不规范有者密切的关系,调查显示,78名护士发生的327次针刺伤的环节中,78名护士操作后,习惯回套针帽的有31名,而不回套针帽的仅有21名,用双手回套针帽的有35名,单手回套的有22名,这就说明经常回套针帽与双手回套针帽均是针刺伤的高发因素,由此证明针刺伤的发生原因与临床护士不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有着重要的关系。根据相关调查发现,有58.32%的护士每次或经常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针头回套帽动作发生的针刺伤占针刺伤总数的31.87%,操作中针刺伤由操作者自己造成的占15%.2.3 护士自身防范意识不足 由于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不足,对于相关的防范意识淡薄,在平时护理操作中不认真,容易发生针刺伤,调查结果表明,有21%的护士被针刺伤后感到无所谓,可能就与护士缺少职业防护的知识,工作后形成的职业防护意识模糊及自我防护意识差有关,据调查研究对67例护士进行调查,针刺伤发生率为79.1%,其中护士防护意识淡薄是造成针刺伤的原因前3位,护士在采血、注射及静脉输液时不按规定戴手套,调查表明对56名发生过针刺伤的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在采血、注射及静脉输液操作中经常带手套的人数为0,偶尔戴的仅有8人,占14.3%,不戴手套的原因中有64.3%的人认为不方便,12.5%的人认为没有必要,12.5%的人担心病人抱怨,10.7%的人认为未提供手套,许多临床护士针刺伤后未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对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畅不熟悉,只有7.8的护士能及时报告上级和追踪患者的化验结果,有5.2%的护士能及时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有13.7%不做任何处理。

2.4 操作中护理对象不合作 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护理对象不合作也会增加针刺伤的发生率,如做各种进入性操作时,婴幼儿、情绪不稳定、意识不清、老年痴呆患者等,在操作过程中患者可能会突发运动及反抗,极易发生针刺伤的危险,调查显示,因病人不配合,反抗和突发运动导致针刺伤者约6.5%。 2.5 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不合理 护士每天工作繁忙,大多数医院存在医护比例失调,由于护士工作量大,长期以来超负荷的工作、精神紧张,各种护理考核,导致护士身心疲惫,注意力不集中,操作准确率降低,这是导致护士针刺伤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因护士工作量大,精神紧张繁忙导致护士针刺伤占68.3%,尤其是在夜班或者处理病情紧急,突然发生病情变化的重症病人,由于护士的配备比例失调,护士精神紧张,发生针刺伤的风险会增加。 3 针刺伤的防护对策

3.1 加强个人防护意识 多数学者研究显示,临床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不强,特别是实习生,调查显示对148名临床实习生进行调查,针刺伤的发生率是85.71%,8.33%的实习护士未经处理,25.83%的实习护士仅用清水冲洗,61.66%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后未经严格的消毒处理,85%未上报,甚至不知上报,仅1位做过1次血液检测,以上证明,在操作中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定期相关培训,可防止30%以上的针刺伤发生。因此医院应重视和加强教育定期开展知识讲课,在容易发生针刺伤的地方,张贴提示标语,以提高临床护士的防范意识。实施标准预防,正确的使用防护屏障,如手套,袖套,防护围裙及防护眼镜一直认为是减少医务人员血液暴露的主要措施之一,有经常戴手套习惯的医务人员其皮肤黏膜被医疗器械损伤和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的机会均明显小于不戴手套者,表明戴手套能减少皮肤接触血液的次数,并不增加皮肤损伤,据新加坡有关人士调查研究证明:针刺入手套,通过有弹性的2层橡胶手套,在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20%-0.25%,故戴2副手套能有效防止感染和降低感染率。还有研究表明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量少50%以上。这一数据有力说明在操作及处理污染针头或器械时戴手套的重要性。 对使用后的针头等锐器必须放入利器盒内,利器盒摆放高度大概平腰部水平,位置固定,并有明显的警示标示,具有防刺,防漏,易管理得特性,容量达到总容量的3/4时及时更换,使用利器盒收集利器针刺伤发生率可降低50%,据报道:国外已经开发了有安全保护装置的护理器材,如使用无针头的静脉通路装置等无针头产品,使得与之相关的针刺伤减少43%目前在美国加州,德州等已通过了强制性使用安全针头设施的法律,并且医务人员有权要求使用安全性能好的产品。 3.2 规范操作流程 实施标准预防,正确的使用防护屏障,如手套,袖套,防护围裙及防护眼镜一直认为是减少医务人员血液暴露的主要措施之一,有经常戴手套习惯的医务人员其皮肤黏膜被医疗器械损伤和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的机会均明显小于不戴手套者,表明戴手套能减少皮肤接触血液的次数,并不增加皮肤损伤,据新加坡有关人士调查研究证明:针刺入手套,通过有弹性的2层橡胶手套,在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20%-0.25%,故戴2副手套能有效防止感染和降低感染率。还有研究表明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量少50%以上。这一数据有力说明在操作及处理污染针头或器械时戴手套的重要性。 对使用后的针头等锐器必须放入利器盒内,利器盒摆放高度大概平腰部水平,位置固定,并有明显的警示标示,具有防刺,防漏,易管理得特性,容量达到总容量的3/4时及时更换,使用利器盒收集利器针刺伤发生率可降低50%,据报道:国外已经开发了有安全保护装置的护理器材,如使用无针头的静脉通路装置等无针头产品,使得与之相关的针刺伤减少43%目前在美国加州,德州等已通过了强制性使用安全针头设施的法律,并且医务人员有权要求使用安全性能好的产品。

3.3 完善防护措施 如被针刺伤后,要立即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用流动水冲洗并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流出,用肥皂水彻底清洗受伤部位,再用0.5%碘伏、75%酒精消毒创面,如果被乙肝患者扎伤,应24小时内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同时注意化验监测,完善锐器伤登记上报制度及暴露源,追踪及随访制度,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后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并填写登记表,已得到及时的处理,医院应对其进行定期追踪监测。

3.4 实施人性化管理,改善护士比例失调现象,根据科室工作需要和护士的需求,做到弹性排班,保证护理人员合理的休息,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重视护士家庭的因素,关心护士个人生活,及时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减轻护士的压力,使其身心愉悦地工作。避免因护理人员配备不足而长期超负荷工作引起针刺伤的发生。 小结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人员针刺伤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尽管采取各种防护措施也不能完全避免,但是通过医院科学的管理,加强防护知识培训,规范操作程序为一线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加上护理人员自身的防护,是可以将针刺伤发生率控制在最低率范围内的。

参考文献

[1]杨方英,刘丽华,周慧娟.SICU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实用护理杂志,2002,18(7):45.

[2] 殷小基.医院职业性锐器伤害监测和处理[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2,1(1):33.[3]Miller T P, Janine J.Occupational acquired HIV: the vulnerability of health care workers under workers’ compensation laws[J].Am J Public Health, 1997, 87(9): 1558.[4] 周春琴,杨小立.手术室职业性危害及护士的自身防护[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230 [5] 洪海兰.ICU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J].护理研究,2004,18 (2):292-293.[6] 尹凤玲,刘连忠,夏芳,等.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及其行为干预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1A):6364.[7] 戴青梅,王立英.刘素英,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4.[8] 许炎秋.新加坡陈笃生医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措施.现代护理.2001,7(6):67-68.[9] 邓利平,江兰英,手术部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5):688-689.[10] 周宏,郑伟,韩方正,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的前瞻性监测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715-1716.[11] 王燕飞.传染科护士职业暴露乙肝病毒的防护对策,中外健康文摘,2011(45):16.[12]裴义 .临床护士针刺伤研究现状与防护对策,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3):2154-2155.

[13] 高秀娟.临床护士针刺伤危险因素与防护的研究进展[J].微创医学2014,(6):26-35.[14] 江丽仙.王金燕,护士针刺伤后产生自身危害的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 (7):159-160.

第17篇:针刺伤应急预案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预案

防范措施

(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纠正不安全注射行为。尤其对新上岗人员强化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防护用物应用、医疗锐器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与能力。

(2)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足量、有效的防护用品。

(3)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

医护人员在发生意外针刺伤或粘膜、有创伤口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填写“工作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

处理措施

(1)紧急处理

不慎被尖锐物体刺伤时,用流动水和/肥皂液立即冲洗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液如:0.5%聚维酮碘或75%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必要时行外科处理。如为艾滋病、乙肝、丙肝等阳性患者污染的粘膜、伤口,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

(2)暴露程度评估

按照职业暴露的类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暴露,依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分级分型确定详见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3)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4)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时,应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血清学水平基线检查在24小时内抽血检查HIV抗体,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保健科,进行登记;根据暴露级别及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5)乙肝、丙肝追踪随访6个月;梅毒追踪随访3个月;艾滋病病毒暴露按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12个月时间点复查病毒抗体,作相应处理。

应急处理程序

血液、体液暴露→立即冲洗、消毒清洗伤口→暴露程度评估→针对暴露源进行实验检查和预防用药→登记、上报→追踪随访。

第18篇:医护人员针刺伤应急预案

医护人员针刺伤应急预案

1.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时应特别注意防止被污染的锐器划伤、刺破。如不慎被乙肝、丙肝、梅毒、HIV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刺破时,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然后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再用碘伏和75%酒精消毒,必要时去外科进行伤口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2.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暴露源为乙肝者,受伤者有抗体,进行医学观察;受伤者无抗体,按O、

1、6个月注射乙肝疫苗,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分别于6个月、1年复查乙肝抗体。

暴露源为丙肝者,进行医学观察。

3.被梅毒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及时进行有效评估,情况严重者可以预防性给予青霉素治疗的随访追踪。

4.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24小时内抽血查HIV抗体,报告院感科,由院感科上报县疾控中心,对暴露源进行评估,按疾控中心建议进行用药和后期观察及随访。

5.填写“医护人员针刺伤报告表”。

第19篇:针刺伤报销申请单 2

针刺伤、职业暴露费用报销申请单

科室 :分院妇外科

姓 名:亓艳

填报日期:2014 年

3 月1

内容说明:在工作中,因拔针时

发生了针刺伤或职业暴露 ,诊疗费用按规定报销,特此申请!

费用项目:针刺伤或职业暴露(请选择打√)

费用金额:

(单据附后)

申请人签名:

科主任或护士长:

主管部门:

针刺伤、职业暴露费用报销申请单

科室:分院妇外科

姓 名:亓艳

填报日期:2014 年

内容说明:在工作中,因拔针时

发生了针刺伤或职业暴露 ,诊疗费用按规定报销,特此申请!

费用项目:针刺伤或职业暴露(请选择打√)

费用金额:

(单据附后)

申请人签名:

科主任或护士长:

主管部门:

月 年

月 3 月1

月 年

第20篇:针刺伤调查反馈报告

针刺伤调查反馈报告

近三月已发生三起针刺伤时间,其中一起患者为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两起发生在护理人员身上,一起发生在医务人员身上,三名人员均为低年资人员,来院均不超过两年。据调查表明,工龄越长针刺伤发生率越低,说明针刺伤的发生与工作经验、敬业精神以及技术熟练程度都有关系。

对新入人员基础技能培训的过程中,要强调针刺伤的危害性和发生针刺伤的处理方式,使低年资医务人员提高警惕,增加敬业精神并勤加训练基础技能。

根据近三月发生的三起针刺伤不良事件,请相关科室进行自查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基础技能培训。

医务科 2014.11.3

科室反馈如下: 针刺伤发生的原因:

1、工作经验不足、敬业精神欠缺及技术水平不够熟练;

2、环境光线影响,注意力不集中;

3、认识不足。改进措施:

1、对新入人员进行穿刺等基础技能培训,加强敬业精神教育,强调风险,使相关人员提高警惕;

2、进行针刺伤应急训练,对针刺伤后的处理进行培训,达到人人过关;

3、分析针刺伤高危医务人群,对其进行反复训练。

改进检查与督促:

针刺伤范文
《针刺伤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