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见证人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19 15:05:3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见证人证明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见证人证明

学生,确因家庭经济困难,需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我愿作为该生申请贷款的见证人,协助镇安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联系该学生。

特此证明! 姓名(签章): 身份证号码: 工作单位: 家庭住址:

联系电话(座机、手机):

年月日

注明:仅作助学贷款见证人证明用

推荐第2篇:婚姻见证人致辞

婚姻见证人致辞

尊敬的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在此欢聚一堂,共同见证和庆贺XXX先生和XXX小姐步入浪漫而神圣的婚姻殿堂。

XXX先生和XXX小姐从多年同窗,相识相知相爱,他们经历了漫长的爱情考验。他们有着对生活、事业和人生更深、更高的理解和憧憬。如今,他们的爱情成熟了,终于如愿以偿的走到了一起,这就证明了那句老话“有情人忠诚眷属”。为此,作为XXX先生的舅舅,为他们能够喜结良缘,我和众亲友一样感到由衷的高兴,让我们共同分享在这美好的时刻!

最后,让我们真诚地祝愿他们:百年好合,幸福永远!

推荐第3篇:婚礼见证人致 辞

婚 礼 致 辞

各位来宾、各位女士、先生们、朋友们:

晚上好!

今天,是××先生和××女士喜结良缘的大好日子。受新郎新娘的重托,十分荣幸地担任他们的证婚人,首先我代表各位来宾祝新郎新娘新婚快乐、万事如意!

在这神圣而又庄严的婚礼仪式上,能为这对珠联璧合、佳偶天成的新人作证婚词我感到无比光彩,也是难得机遇。

××先生和××女士,在今天,你们步入婚姻的殿堂,成为牵手一生的人。他们从相遇,到相知,互慕倾心,志同道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想:对于爱情,也许只要两颗心就够了,但婚姻,等于爱情加责任。在你们新的生活即将开始的时候,我希望新郎新娘互谅所短,爱情不渝,美满幸福!

希望你们在今后的日子中,要互敬、互爱、互谅、互助,无论今后是顺畅或是坎坷,你们的心总是连在一起,把对方作为自己毕生的依靠,相依走向灿烂的明天。

值此美好的日子,你们不能忘却了给予你们无限呵护的双方父母亲,要把对父母的感念之情化为实际的行动,孝敬和侍奉双方的父母怡养天年。

现在,我宣布:**先生和**女士的感情是真挚的,他们对共创未来已有了充分的心理和物质准备,他们的婚姻是合乎逻辑的,程序是合法有效的!让在座的亲朋好友们为你们作证!

同时请允许我代表在座的所有来宾给你们三个祝愿:

1、祝愿你们夫妻恩爱、白头到老!

2、祝愿你们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3、祝愿你们生活美满,早得贵子!

让我们祈祷!让我们祝福!让我们举起手中的酒杯,共同祝愿这一对新人新婚愉快、永结同心、白头偕老,钟爱一生,幸福美满,创造后代,创造未来!

推荐第4篇:一个见证人的脚踪

一个见证人的脚踪---和受恩的故事

【似乎不为人所知。】(哥林多后书五章21节)

和受恩是个很陌生的名字,不只在世界里,就是在基督徒中间也是很陌生的,有人也许会发现她的名字曾出现于英文本的[荒漠甘泉]里,只此而已。她是英国人,但是世界名人录里找不到她。她是个传教士,但是她不像李文斯敦,戴德生等,留下一些轰轰烈烈的事迹,她工作的范围不大,也许仅限于中国的一角的荒僻乡村,不像卫斯理约翰能说:“全世界是我的牧区”。她写诗,但是不像卫斯理约翰,以撒华滋等人的诗歌,几乎见于每一个基督徒歌本诗集。她爱主,属灵生命成熟,但是不像陶勒,盖恩夫人,慕安得烈等有许多著作流传后代。

她似乎是个孤单的旅客,静悄悄地来到这世界。一八六九年生在英国Suffolk的Peasahall这个地方,六十一年后又静悄悄地走了。在这短短的人生旅程中,她曾两度答应主的呼召,抛弃了家园,只身飘洋过海地来到几千里外那时侯还是十分落后的中国,在靠近福建省城的一些地方住下,默默地把她一生最好的时光献上,为主工作,忠心到死。当她被送到墓地安葬时,有位弟兄讲起玛利亚的事说:“她为主把自己糟蹋了。”在属灵名著[正常的基督徒生活],其中的一章[福音的目的]理的信息,也许是和教士一生最好的写照。

有一次有人问她:“作工的条件是什么”?她回答说:“作工的条件就是肯为神不作工”。得她帮助的一些中国年轻人为她着急,希奇她为什么不出去设立聚会,到些较大的城市作工呢?主在一个小小的乡村里,什么事情似乎都不会发生,对于她简直是枉费。那时候一位去看的弟兄几乎是嚷着对她说:“没有人像你那样的认识主,你最能活读圣经,你不看见周围的需要么?为什么你不出去作一些事呢?你坐在这里,什么也不作,实在是枉费时间,枉费精力,枉费金钱,什么都枉费了!”真的枉费了么?五十年后的今天,人们清楚了,她是神在中国种下的一颗生命的种子,这一粒种子确曾孤单,卑微,隐藏。但是感谢神,祂事她开花结果,只有神知道有多少的人直接或间接地得了她属灵的帮助。希奇的是,神使她结果累累,但她活着的时候,神却不让她知道。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她的判断何其难测,祂的踪迹何其难寻!谁知道主的心,谁作过祂的谋士呢?

【满了膏的香气】(约翰福音十二章3节)

和受恩教士到荣耀里去已经五十余年了。当时得她帮助如今还健在的人已是屈指可数,时间不能冲淡和教士给人们深刻的印象,一位在少年时见过和教士而今鬓已发白的姐妹仍能记得:她是中等身材,蛋圆面孔,她给人的印象是“慈祥,稳健,敬请、虔,端庄,满了主的光辉,使人坐在她身旁,感到浑身温暖。”她说话的时候声调柔和,充满喜乐,能讲流利的福州话,逢人总是堆着充满了爱的笑脸,使人看了,会忘记人间的苦难。论到和教士给人的属灵供应,这位姐妹回忆说:“她所释放的话语,满有亮光,满有生命,会叫人撇下一切,终生跟随主。”另一位曾是和教士的学生,同工,并“真儿子”的,现已高龄的弟兄回忆说:“我初次见她时,她眼如闪电,发如银丝,脸面发光像天上的使者,颜容慈爱像人间的母亲,行为极其圣洁,服装极其朴素,笑容可掬,和蔼可亲,与其他侨居中国的外国人不一样。行事为人非常的谨慎,不仅有好名声,也有榜样,事事处处都是为主,为着荣耀神。”

在那一本[正常基督徒生活]里,作者倪柝声常提起一位在属灵上影响他很深的老姐妹,所指的就是和教士。当她被主接去时。他发表感想说:“她是主里一个顶深的人,她与主的交通和对主的忠心,在我看来是世间少有的。”后来无论是在讲台上,或私下的谈话中,也常提起她,他说:“我一生中,她给我的帮助最大,”又说“我一生一世顶打的幸福,就是叫我能够认识和教士。”一九三三年,倪弟兄访问英美,并会晤一些当时著名的基督徒领袖,想潘汤,乔治卡亭,雅各戴乐,史百克等人后,他说:“他真不容易能再找到一位可与和教士相比的,也许有一位弟兄可以。”一九三六年他和一位同工谈到侍奉,曾很感慨地说:若是和教士还在,我们的光景应该是不一样。他形容她是一个发光的基督徒,只要走进她的住处,立刻觉得神在那里。倪弟兄起首为主工作的时候,心里定规无论如何要遵行神的旨意,所以就自认已遵行神的旨意了。但是什么时候他去见一见和教士,和她谈一谈主,读一读圣经,就叫他知道自己是不够的。

和受恩姐妹住在白牙谭的时候,常起来为主说话,神不只藉着她的话语表达祂的旨意,也藉着她这个人说话。倪弟兄有一次作见证说:我听到好多弟兄姐妹谈到“成圣”两个字,所以我就去研究成圣的道理,我在新约圣经里找出二百多节,关于“圣”的经文,把它都背熟,都编好,但什么叫“成圣”我仍不清楚,我里头感觉是空的,直到有一天,我碰着这位老姐妹,她是那样的圣洁,那一天,我的眼睛被开启了,真正看见什么叫作“成圣”,我所碰着的那个人就是圣洁的。那一个光够厉害,那一个光叫我往前,那一个光叫我无法逃避,那一个光叫我看见“成圣”。

一九二二年,和教士五十三岁,倪弟兄尚年轻,得救才两年,心中有许多蓝图,美丽的思想,动人的计划,等着神来批准,以为他有千百件事,若一旦实现,一定好得无比。他兴奋地带着这些到和教士那里去,想用这些事来说服她,替她主张,这一件那一件都是改作的。他后来见证说:“在我还没有开口说明我的计划之前,她先说了几句极重的话,哦!光来了!使我深觉羞愧。我的作为竟是如此的出乎天然,充满了人的成分。光一进来,事情就发生了,我被带到一个地步,只得向主说:“主啊,我的心思只注意肉体的活动,但是这里有一个人,她完全不想这些,她只有一个动机,一个希望,就是“为着神”。

在一张她曾用过的活页纸上,有这么一句话:“为己我无所求,为主我求一切。这一个向着主的祷告,也许是由一为伟大的国家的领袖在他所写的自传中的一句话引发的,那一个领袖说:“我我自己,我什么都不要,我要什么都为着我的国家”。后来倪弟兄也采用了这句动人的祷告,作为他的座右铭。无疑的,这个发自和教士深处的祷告,恰切的描绘并解释了她的一生。

在所应许之地作客

和受恩教士第一次受差遣到中国,是在一八九九年,到福建省福州市,在仓前山圣公会所办的陶淑女子中学里教了七年书。她有基督丰盛的生命,溢流出美好的生活,吸引许多学生围绕在她身旁接受教育,因而引起了校长的不满,加于她莫须有的十大罪状,当她安静省察的时候,在主面前觉得:“姆指与小指争吵,都是叫头受伤,还是离开这里罢。”她就完全顺服,悄然地离开了陶淑女子中学,虽然如此,那些告她的罪状还是送到了英国差会的总部。那时她就学了在十字架荫影下默默无声的功课,宁可忍受委曲,不为自己申辩,直到差会负责人对她说:“我用职权吩咐妳,不要隐瞒。”她才把一切的原委说了出来。后来她在英国遇见了潘汤弟兄(D.M.Panton);得了他许多属灵的帮助,并一同聚会。潘汤弟兄是当时基督徒杂志“黎明”的主笔,是一位非常认识圣经预言,并明白得胜真理的弟兄,他影响了和教士的一生“作一个等候主回来的人”。那时她在英国等候两年,等主再为她开路前来中国作工,那段时期,生活非常艰难。甚至连一块肥皂,都需要用信心祷告求主预备。终于在她四十二岁的那一年,她再度回到中国。这一次,没有一个有力的差会在背后支持她,陪伴她的只有比她小廿岁的外甥女黎爱莲(M.L.S.Ballard)。黎教士还带着少数私房钱,而和教士只拥有诗篇廿三篇作她唯一的产业。正像亚伯拉罕一样,用信心仰望主,负她一切的责任。当她们的船驶进闽江口的时候,她心中默默仰望神为她安排前途,这时看到左岸罗星塔附近的白牙潭景色宜人,内心感觉这就是今后神为她所预备工作的地方,后来果然在白牙潭租到了房子,定居下来。房东是开办孤儿院的院长夏姊妹。白牙潭是一个荒僻靠海的地方,而和教士所住的又是几间简陋的木屋,和她第一次来中国时,在福州城里所住的花园洋房相较,真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那时候从福州到白牙潭,要先坐汽船到马尾,再用小木船渡到白牙潭,然后,还得沿山边小路走一程,才能到达小山坡上的几间旧木屋,那就是和教士的住处了。山坡顶上的一间是她的卧室,和她自己单独与主交通的地方,旁边一排房屋是为着接待用的。这“白牙潭”在她的心目中,就像亚伯拉罕的迦南地一样,是应许之地。神会中途收回这地么?事实上却曾有两次惊险的经历,原因是房东夏姊妹曾两次坚决要把房子收回给孤儿院用,并且派了土木工将房子整修了一番后,要她在限期内迁离。眼看这些房屋要被收回已成定局,然而她相信神的应许不会落空,她镇定安然地向神祷告说:“父神啊!求你坚定你的应许。”结果房东先后两次,都派专人来说:“整修好的房子仍旧由你们来住下罢。”从那时起,直至一九三零年和教士安息主怀里后,仍由黎爱莲教士继续在白牙潭工作,一直到一九五零年她回英国,才离开了这个神所应许之地。

【恒久忍耐,就得了所应许的。】(来6:15)

虽然白牙潭是神所应许的,然而在那里的日子,祂并没有应许天色常蓝。有一天她因为各种的压力,几乎灰心绝望,然而主站在她身边,加给她力量,她就写了一首诗:“当向标竿力前”。这一首诗中所表达的艰苦与孤单,似乎可以从下面一位同工的回忆中略窥一二:“她从繁华的仓前山迁到偏僻的白牙潭,过着孤单清静的生活,没有人同心,没有人同情,没有受人一文钱的帮助,她眼目单单仰望主负她全部的责任。”

她有时也遭遇经济窘迫。有一次她的口袋已空,又有几笔款项必须付出去,正当这时,一个新神学派的人,拿了一笔款子来帮助她,但是他给的时候却多说了几句话,劝她不要太迷信。虽然这一笔款对和教士是急需的,但她还是谢绝了。她负责向主忠心,主也负她的责任。第二天非常奇妙的,在英国的潘汤弟兄电汇了一大笔款给她,她曾写信问潘汤弟兄为什么汇款给她,并且为什么要电汇。潘汤弟兄回信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在祷告的时候觉得该汇这笔数目,并且该电汇给她。

和教士是个讲求属灵原则的人,她宁可像以色列百姓天天在旷野捡吗哪,像以利亚在干旱的基立溪旁等着神差遣乌鸦叨饼和肉给她。有一次从外国来了两位弟兄,到了白牙潭看望和教士和同工们,关心她们的生活和经济问题,建议同工们为主的缘故做点生意,带着职业事奉主,可以把中国的丝、茶、刺绣等出产品寄到国外给他们代售,赚些利润为主工作使用,和教士为着持守所领受的属灵原则,还是婉谢了他们的建议。

【求你在这些年间,复兴你的作为】(哈3:2)

和受恩教士真是一个祷告的人,她不只仰望主在日常生活的需要上供给她,她也求主为他们的工作开路。她和黎教士深深知道,她们在肉身上极其有限。从外面来看,两个没有差会支持的弱女子,能为主作什么呢?但是她们的属灵眼光一点都不弱。一心要得着当时十分落后的广大中国归向基督,这似乎是一个遥远的美梦。但是,她们看准,神必须为自己兴起一些有为的青年来,为此,她们就专一为这件事祷告了十年,神听了这个祷告,在她住处的附近,有一个很大的复兴,神兴起了一些爱主的青年,其中有王载、王连俊、陆忠信、倪柝声、陈再生、张诗贞等弟兄。姊妹中有叶松芳、宋希娟、林瑞玉等,尤其为主撇下教职的叶松芳姊妹,前往白牙潭服事,一直陪伴和教士,直到她离世为止。之后,神又感动宋希娟姊妹,她为怀念和教士,并且不忍眼见叶姊妹一个孤守海隅,她也迁到白牙潭,和叶姊妹朝夕相守,直到叶姊妹也被主接回。为着应付这许多属灵的需要,和教士在白牙潭她所住的地方,预备了一排宿舍,作为接待用。另外有一间较大的,作聚会场所。就在这里,时常有定期的造就聚会,以一周或半月的时间,帮助各地有心追求的学生与知识青年等。据与会的人回忆:大会期间每天聚会查经三堂,会后还要做笔记,抄诗歌等等。此外,为着邻近村庄的慕道朋友们,也设立了“学习真道班”,对于福音真理给予有系统地讲解,就如:“神的存在”、“人的罪恶”、“审判”、“主的救恩”、“如何得救”、“天堂”、“地狱”、“得救以后”等。像这样一个类似办教育、培养属灵人才的工作,不只需要有属灵的眼光和忍耐,并且需要有庞大的经济支持,和教士如何应付这局面呢?她不靠募捐,不作广告,也不靠什么有力的财团,只是单单仰望神的供给。

有一次一位弟兄,麦克博士,从外国来到白牙潭,参观和教士的工作,接见了许多可爱的同工们,非常欢喜,很受激励,他说:“他想到同工们没有固定的薪俸,生活费用必定有困难,你们可不可以定一个名称,如某某组织,或某某单位,待我回国的时候报告我所在地的教会,他们就能按时寄款给你们,这样你们就可以安心工作,不必再为经济担心了。”但这一片好意,却没有被择善固执的和教士所接受。信心的道路的确是孤单的。

她怎样帮助青年人,可从一位老姊妹的回忆中得知一鳞半爪:“大家以为她年纪老了,都尊称她为„和师姑‟,但她不肯接受,说:„我们在主里,不管年长、年幼,都是一样的。年日在主里算,没有什么差别,你们叫我受恩姊妹好了。‟以后弟兄姊妹们为着尊敬,不叫她名字,把„和师姑‟改称„和姊妹‟。从此以后,对年长的其它姊妹,都以她们的姓称她某姊,如叶姊、宋姊、...这称呼都从那时开始。她对姊妹的教导,非常强调必须端庄,立志做安静的人;反复以„帖撒罗尼迦前书‟、„提摩太前书‟两部书阐述綦详,引人入胜,感人深刻。她教姊妹顺服真理,顺服权柄的真义,并强调姊妹蒙头的重要。她勉励姊妹们,少言语,学习仰望神,不可为言语争辩,因为这是没有益处的,只能败坏所听见的人,正如帖撒罗尼迦前书

二、三章所教导的。她对真诚爱主的人,极为尊重,视为珍宝。她爱护倪柝声、魏光禧、陆忠信等弟兄,说是:„因信主,作为我的真儿子。‟把她几十年事主所获得的恩赐和亮光,毫无保留地交通给他们,感动得他们撇下一切,终生事奉主。”

【金苹果在银网子里】(箴25:11) 大约一九二二年,有一年的时间,几乎每星期六,倪柝声都要到和教士那里得帮助,与倪弟兄一起被兴起的那些年青人,她都去受教导。但不久大家几乎都望而怯步了,因为她责备人非常严厉,确实使人为难。一位弟兄形容她的对付不近情理。但是每次被对付之后,都觉得获益不浅。七位在福州聚会的青年,每周五聚在一起交通教会的事务,但其中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倪弟兄和另一位领袖的辩论上。这位做领袖的弟兄年长五岁,各人都以自己的意见为是,且轻易的批评对方的想法。有的时候,倪弟兄发了脾气,但又不肯认错。他就到和教士那里,向她申诉,请她主持正义。和教士却责备倪弟兄说:“圣经上说,年幼的应当顺服年长,你得服他。”倪弟兄不服气,就为自己辩护说:“这样我作不来,基督徒也应该要按道理行事。”她说:“不是理由的对错,是看圣经怎样说,年幼应当顺服年长的。”倪弟兄因着不愉快的争执,前天晚上已哭了一场,现在听了这一番话,气得回家再哭一场。他恨自己为什么不早一点出世,那么该顺服的就不是他而是别一个弟兄了。有趣的是在另外一次的争论中,这位比他大五岁的弟兄没有顺服另一位比他还年长的弟兄,

很明显地这一次倪弟兄觉得自己有理,是那个同工如何不对,他认为这一次必定得胜。但她说:“那个同工错与不错,是另外一个问题。而你现在在我的面前控告你的弟兄,你说你象不象一个背十字架的人?象不象一只羔羊?”倪弟兄后来见证说:她只说了这几句话,他立刻觉得羞愧。他承认在那一年,学习了他一生最宝贵的功课。

和受恩姊妹实在知道如何帮助别人。有一次,倪弟兄一个晚上写了好几首诗 ,拿去给和受恩姊妹看,他以为一定会得着称赞,没想到被浇了一盆冷水。她说:“诗像奶与蜜一样,是生命的流露,都是经过学功课,受对付而来,不是一朝一夕成功的。”

倪弟兄决定为主出来作工之后,见到和教士。她问他:“你是不是为神出来呢?但是,主要你做什么呢?”倪弟兄说:“他要我出来为他做工。”她说:“如果主不要你做工怎么办呢?”倪弟兄说:“他定规要我做工。”于是她就读圣经:马太十五章分饼的事。读后她就问他说:“这事怎么说的呢?”倪弟兄说:“当初主把饼和鱼放在手里,经过祝福就变成许多了,而能使四千人吃饱。”然后她郑重的说:“所有在主手里的饼,主都擘开了才分出去的,没有擘开的饼是不能变化而养活别人生命的。”她又说:“弟兄,请你记住,多少时候,我真好象饼那样对主说:‘主啊!我奉献给你,但是心中偷偷在仰望说:主啊!奉献是奉献了,但千万不要把我擘开’。我们总是盼望把饼摆在那里,还是那样好看,还是摆在那里不动。但是每一块摆在主手里的饼是没有不被擘开的。”和受恩姊妹给人的帮助常是句句中肯、扣人心弦。有一次一位老姊妹因为顺服主,受到人的批评,就去告诉和教士。她警告说:“撒旦的攻击,你或许靠主站住。撒旦的笑脸,恐怕你会降服。”又有一次她写信给余慈度小姐说:“撒旦若能抓住我们的思想,撒旦就已经抓住了我们所有的生活。”她每逢有人生病的时候,即便是伤风小病,她总问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主仆陈再生弟兄回忆当年如何追随和教士得帮助的情形时说:“和教士常给我们讲解信心的功课,劝勉我走信心的道路,她经常对我说一句话:‘不要怕,只要信。’这是我一生不会忘记的”。有一次她和一位年青弟兄一同祷告,又读了一段圣经——以西结书四十四章关于事奉主,还是事奉殿的那一段——她说:“小弟兄,我二十多年前就读到这段圣经了,那时我立刻把圣经合起来,跪下来祷告说:‘主啊!让我事奉你。不让我事奉殿。’象这样对青年圣徒的帮助,不知道远超过多少次的特别聚会和多少篇的讲章。”后来证明这些帮助是永久的功效,它供应得帮助者的一生。 【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罗10:15)

虽然和教士被公认是善于教导,注意属灵造就的人;然而,她没有放弃向众人传福音的本分。离白牙潭十多里的营前、黄石、下洋乡,在一位李姓慕道朋友的家里,时常有人看到和教士坐在厨房炉灶前的小凳上一边为李家烧火煮饭,一边用辛苦学来的福州话向慕道朋友的一家及其他人宣扬福音。

起初她因为不会讲中国话,对于传福音的工作感到困难,于是聘请一位圣公会的李爱民牧师教她学习福州话,不久她就学会了。她因为抢救灵魂心切,同李爱民牧师等到连江县布道,主的圣灵与她同去,结果有一位青年阮彼得得救归主,后来又陆续的也有一班老年妇女接受主耶稣的救恩,离弃偶像归向神,其中有的甚至一生奉献为主,并且做了她的同工。

过了不多年,信主的人数逐渐增多,她就在长乐、连江各县帮助兴起了教会。和教士只是在属灵上辅助他们,照着主的话建立基督的身体,对于他们的行政从来不过问。经多年劳苦的功效,同工人数也逐渐增加,经过她培训后,就在长乐、闽侯各县工作。后来又有丁素心、叶松芳、陈瑞兰、李牧先等姊妹也出来全时间事奉,加入这个工作阵容。

她在主的工场上,始终殷勤忠心,在各地布道时,常受人的藐视、凌辱和厌弃。但她以为主受苦为乐,为福音、为人的灵魂并不灰心丧胆,数十年工作如一日,始终坚持不懈。在工作上她不只以属灵的原则要求自己,她同样要求她的同工。比如,当她自己和同工们出外布道时,对于外邦人一无所取,她强调同工要学当初的十二使徒们,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她不赞成人过着一面传道、一面织帐棚的两面生活。

她不传新派的社会福音,只传耶稣和他的十字架。她的同工虽来自不同的背景,她却劝他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同心合意,兴旺福音,分别自己为圣,脱离世俗与罪恶,成为圣洁合乎主用的器皿。她不过年,不做年糕,不吃瓜子,不受世俗所影响。同工间男女界限绝对分明,彼此之间极少接谈,最多只是代祷。有一次一个同工与一个十五岁的女学生一同挑水,就受到和教士严厉的申斥。

她重视祷告过于工作,常召集同工,每月举行月祷会,以祷告来托住镑地的工作,使各地的工作得到顺利的开展。

她对同工一面有严厉的要求,但另一面她充满了爱心和关怀。已逾八秋高龄的王靥知姊妹,她回忆在五十余年前,蒙主恩召,离开福州女中教员的工作,专心出来事奉主过信心的生活,当王姊妹第一次到白牙潭,参加查经聚会时,和教士塞给她若干银币,虽然区区之数,然而这一点点爱的流露,竟在这位姊妹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几十年后的今天,仍是逢人诉说不已。

【父啊,是的】(太11:26) 我们不禁要问,主使用这位姊妹的原因在哪里呢?她作工的秘决是什么呢?为什么人会得她的帮助呢?很显然,她的职事是根据她的生命。后来倪柝声弟兄的几句格言是最好的解释:“主的工作,就是生命的流露,不是为主作工,乃是让主作!”她能为主作工是因为她肯让主在她身上工作、雕刻。她有一颗爱主、向着主的心。有一次,她遭遇一个非常为难的处境,因为那个环境要求的代价是她所有的一切。为此她仰起带着泪痕的脸向主说:“主啊!为着使我能满足你的心,我愿意破碎我的心。”另外有一次,倪弟兄问她,在遵行神的旨意上有什么经历。她说:“每一次若神迟延告诉我他的旨意,我就能断定在我里面还有不愿行他旨意的心,我里头还有不正当的目的。”这是从许多的经历看出来的。她常问倪弟兄:“你喜爱神的旨意吗?”而不是问他:“你遵行他的旨意吗:”有一次她在某一件事上和主起了争执,她知道主要什么,在她的心中,她也实在要这个,但这件事太难了。倪弟兄听见她祷告说:“主啊!我承认我不肯学这经历。但请你不要向我屈服;主啊!请你稍等——我会向你屈服的士”她不愿意主向她屈服而减少他对她的要求,她什么都不要,只要讨主喜悦!

和教士离世后几个月,有人寄给倪弟兄一包遗物,其中有一张纸上写着寥寥的几句话:“神啊!我感谢你,因为有一个命令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

她曾说过:“明白神旨意的秘决是:百分之九十五是肯顺服神的旨意,剩下百分之五就是‘明白’了。”事实证明她的确是一个明白神的心意、认识神的人。有一次倪弟兄和她谈一个问题:“到底主向门徒要求得多,

还是信徒向主要求得多。”倪弟兄的意思是主要求得多。她说:“不!我们所看见的都是人明显的失败,主所看见的是人暗中的得胜。”这些认识显然是她在主面前一个功课一个功课学来的,难怪她那样有把握相信神,那样坚定地拒绝仇敌。有一次,她一连四天病倒在床上,同工都不在,钱她没有了,厨子也因事回家去了。她就问神,为什么她会生病。主清楚给她看见这不是出于神,而是仇敌的攻击。她对主说:“如果我错了,就可以病下去,如果是撒旦的攻击就病不得。”她已发四天高烧,但是她立刻起来,写了一首诗,最主要的一句话是:“我对撒旦总是说‘不’。”写完了之后就出去做事,病也好了。神不仅借着疾病让她学功课,也安排其他的环境试验她,看她能否对父神总是说:“是”。

【真知道他】(弗1:17)

和受恩姊妹对于主,无论在客观的认识上或是主观的经历上,都非常丰富且极有深度。根据曾在白牙潭与和教士同工的陈再生弟兄的了解,她对于真理的认识大约是这样的:“她相信全部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现、使人归正、教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她宣讲神的道是按着正意解释圣经,叫人明白真道,分别是非,做诚实无伪的人;她防止异端邪教进入教会,防止引诱人的邪灵,劝信徒警醒祷告、抵挡魔鬼,免受它的欺骗;她宣传国度的真理,劝人要答应神得胜的呼召,成功为神的得胜者,当基督的精兵,跟随元帅由苦难进入荣耀里;她宣讲基督再来,不要做愚拙的童女,不要做掘地埋金的仆。” 关于她在属灵上的主观经历,最显著的莫过于她所学的信心的功课以及所走的信心的道路。关于这一点陈再生弟兄曾写道:“和教士身体非常健康,得返老还童的恩典。精神象摩西,体力象迦勒。她一生没有大病,只有小恙,她主张神医,相信神的神迹奇事能跟随着我们,所以我们同工有病都不请医生、不服药,每病都得到神的医治,见证神是全能的神。”

在日常生活中,和教士学习在最小的事上仰望神的供给,即使是一块肥皂或一只发夹。据说她的头发是全然金黄色的,配上中国制的黑色发夹很不相称,为此她就祷告,不多日她就收到从国外寄来金色的发夹。

有一位刘姊妹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家徒四壁无法生活,就把女儿刘玉芝卖给赖家为婢女,玉芝小姐长得秀美,赖家的弟弟想要收她为妾,玉芝母女闻讯后,相对而泣。因赖家说若无二百四十银元来赎,休想离开赖家。刘玉芝的不幸被和教士知道了,她满有爱心,不肯让她为人小妾(那时玉芝母女已蒙恩得救)。和教士当时也没有这笔巨款,为着要赎回这位姊妹,就劝母女向神祈求,她自已为她们祈求,求主预备赎金,神果然垂听了他们的祷告,从国外汇来了二百四十元,使刘玉芝姊妹得能赎回,以后成为朱弟兄的配偶。

象古时亚伯拉罕一样,和教士不只学习从主手中接过以撒,也学习将以撒放回神的手中。她年老时有一次很盼望有一件皮衣来御寒,她一祷告,主就感动在美国的肢体寄来一件裘衣。有一天她穿上皮衣,遇到一位弟兄,那位弟兄说:“和教士你是个主的工人,怎能穿这样上好的皮衣呢?”和教士听了之后,就把那件皮衣收藏起来。从那一天起,直到她被主接去,都没有再穿这件皮衣了。她觉得如果因为穿皮衣就叫人跌倒,就宁可不穿。

经上记着说:“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信心象蔬菜一样是会长的。下面这个可爱的故事,说出和教士的信心不只成长,而且越过越成熟。有一次,和教士觉得是神的旨意要她预备十几间房子专门用来接待信徒,好象公寓一样,好就为这事祷告,神安排邻近一所工业学校停办,将学校房屋转租给她,事就这样成了。过了四年那个学校又要开办了,倪柝声弟兄因为他父亲是该校董事之一,当他得知这个确实的消息之后,特别去见和教士,问她知道不知道这个消息,她说,她已经接到他们的通知,定规秋季要开学,并且从美国请了两位工程师,他们已经动身了,按着他们来看,势在必行了。倪弟兄问她搬不搬。她说:“不搬。”问她祷告了没有?她说:“没有。”这次连祷告都不必。在旁边有一位弟兄说,她要受撒旦欺骗了。她说:“你慢慢说,等着看。”倪弟兄问她为什么这样有把握。她说:“神不会与我们开玩笑,神说要办一个公寓,我就办;神没有命令我停办,难道会把我们撵出去?”于是,她平静的上鼓岭去渡她的暑假,好象没有这回事。到了快下山的时候,忽然有一封信给她,告诉她学校不开了,请她续租房子,原来他们有了变动——破产了。

虽然和教士给那时在主里还十分年轻的倪柝声弟兄许多属灵的帮助,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在一些真理上的看法和见解没有一点相异。比方说关于妇女讲道,他们的看法不同。后来她的外甥女黎教士作见证说,和教士从来没有跟倪弟兄为这事互相争辩。有时候倪弟兄来到白牙潭,和教士很乐意把讲台让给他,她自己在下面安静的听。从这里可以看出,主在她身上所做的工是何等的深。需要一个无己的生命,才能忍受别人的异议,记着别人的好处。这一切对于青年的倪柝声弟兄实在有深远的影响。

毫无疑问的她在圣经上的认识一定得了潘汤弟兄的帮助。关于主的再来,对她不仅是个道理,更是一个等待,她是一个的的确确活着等主回来的人。这可以从她写的许多等主回来的诗歌中看出来。一九二五年除夕,倪弟兄与和教士一同祷告,她祷告说:“主啊!难道你真的让一九二五年过去吗?但是在这未了的一天,我还是求你今天就来。”几个月后,他们在路上相遇,和教士拉着他的手说:“真希奇,为何缘故到今天他还没有来?”她许是另一个年底,她和倪弟兄一起散步,当她正在街上走着的时候,她对倪弟兄说:“她许路口在转弯的时候,我们会遇见他。”

她象书拉密女一样,一生被主吸引,她并不孤单,象雅歌一章四节所写的,被吸引的是书拉密女,结果呢“她们”——众童女——都爱“你”。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提后4:7)

和受恩姊妹是充满信心的人,有疾病不请医生,不服药,不打针。当一九三0年二月,她患小肠炎,外甥女黎教士也病卧在床。当她高烧头痛时,请同住的李牧先姊妹为她按摩。等头痛稍减时就不住的为许多同工代求,按同工的名字一一提名祈求。曹姊妹问她说:“和教士,你应当为自己求,为何一直为我们求呢?”她回答说:“你们诸位同工常常记在我的心内,我有负担,所以为你们祷告。”大约病了十余天就离开了世界。据说:当她将要离世之前,不住的喊着说:“生命,生命”。

和受恩姊妹在她去世后仅遗留百余元,丧事结束后仅剩下几十元,她实在是积攒财宝在天上。当她逝世的消息传开后,许多同工都放声大哭,如丧考妣。陆忠信弟兄泣不成声地说:“我再也得不到爱我而责备我的属灵的母亲了。”李牧先等同工们的伤痛一直到国外弟兄来信说:“这事是出于耶和华。”才得了安慰。她葬于白牙潭的山巅的一座西国人公墓里,由王连俊等十位弟兄共同扶棺,从家里抬到墓地而葬在那里。她的墓碑上大概是这样写着“和受恩教士“安息”之墓” 。

愿感动和受恩姊妹的灵加倍感动我们!!

推荐第5篇:寻找中国互联网10年见证人

由张静君女士、陈彤先生、刘韧先生和牛文文先生发起,新浪网、DoNews、博易Anyp和中国企业家杂志共同举办的“寻找100位互联网10年见证人”活动,旨在寻找1995年上网并一直活跃于互联网的广大民众,将我们老百姓使用10年使用互联网中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和背后颇具史学和商业意义的故事展示出来。

这些故事值得弥足珍贵,值得回味。

这些人将载入中国互联网发展10年的史册。

我们确信互联网只有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才有生命力 。

我们不仅想知道互联网知名人士的互联网10年,我们更渴望了解的是普通老百姓的互联网10年。

作为中国互联网的建设者,成为众多互联网拓荒者中的一员,我深感自豪。我们有幸看着互联网从中国从无到有,今天成为各行各业都使用的一个工具,成为我们共同的一种生活方式,互联网的威力到底有多大?这中国互联网十年的历史该怎样去表现,怎样去评判?至今我听到的大多是IT圈的知名人士在谈互联网十年,其实这些互联网的冰山一角,并不能

代表互联网在中国的十年发展历程。互联网只有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才有生命力。我们不仅想知道互联网知名人士的互联网十年,我们更渴望了解的是普通老百姓的互联网十年。

所以,我在此发起一个“寻找100位互联网十年的见证者”活动,寻找1995年上网并一直活跃于网的广大人民群众,将我们老百姓使用互联网十年的经历和背后精彩纷呈的故事展示出来。这些将载入中国互联网发展十年的史册。希望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中写下你自己的一页吗?参与到其中吧!

张静君简介:

15岁就读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进入广州市电信局

1996年-1999年任广州市电信局数据分局局长,是中国互联网行业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1996年8月创办了国内知名网站广州视窗,该网站被评为“99中国(综合门户类)十佳网站”

在1998年3月创办了国内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免费电子邮箱系统163电子邮局

现任时代财富科技公司总裁兼首席顾问。

陈彤简介:

1997年陈彤参与利方在线网站的初期工作,1998年正式加盟。

陈彤先后担任四通利方体育沙龙版主、新浪网新闻中心主编、新浪网内容总监和新浪网中国区执行副总经理等职务。1998年,他主持利方在线法国98世界足球风暴网站一鸣惊人,创造了中文网站的访问记录。新浪网新闻中心随后在科索沃战争、中国加入WTO、911事件、悉尼和雅典奥运会、韩日世界杯、反对日本入常签名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报道和活动中获得巨大成功,牢固确立了新浪网第一中文网络媒体的地位。陈彤创造了新浪新闻模式,是业界公认的网络媒体专家,著有《新浪之道》。

陈彤拥有北京工业大学电子工程学学士学位、北京理工大学通讯学硕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2003年至2005年参加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课程学习,被授予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

刘韧简介:

DoNews制作人。

CSDN顾问。蓝狮子成员。贝塔斯曼签约财经作家。

1991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文学学士。2001年获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财经奖学金。曾服务于阜阳人民广播电台、《中国计算机报》、《计算机世界》、《知识经济》、天极网等媒体,历任编室主任、记者部主任、总编助理、总编辑、副总裁等职。 1993年进入IT业,长期致力信息产业深度报道。著有《中国.com》、《知识英雄》、《中关村问题》、《企业方法》、《知识英雄2.0》、《知识英雄2.0》繁体台湾版、《网络媒体教程》等。正在完成《中国信息产业史》。

1986年迷上文学,1990年迷上计算机,1991年迷上新闻,1995年迷上网络。基本属性为网络媒体编辑、新闻记者、网虫、文青、愤青,爱好电影、历史、哲学。$

推荐第6篇:中介证明人见证人房屋买卖合同1.doc1

房屋买卖合同

甲方(卖方); 乙方(买方); 丙方(中介):

甲、乙双方就房屋买卖事项,经协商一致,达成以下合同条款:

一、甲方自愿将坐落在

小区

号楼

单元

室(建筑面积

M²,产权证号

)储藏间,9-负-130;车库:负一层-G82房地产出售给乙方,并将出售该房产的相关手续转交给乙方。

二、双方议定上述房地产及附属建筑物总价款为人民币大写

;人民币小写

其中截止

日银行贷款

现金

三、乙方在

日一次性次付给甲方,

元(大写)

银行贷款

由乙方遵照银行有关规定负责偿还。

四、甲方在乙方付款后在

日将上述房产有关手续交付给乙方。

五、甲方保证该房产合法,权属清楚,有合法的土地使用权。并提供相应证件。办理房产证过户手续所产生的一切费用

方承担,

方负责提供相关证件。

六、本合同签订后,如一方违反本合同条款,该方应向对方支付

元的违约金:

七、空口无凭,特立此合同为据。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及中介方各持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卖方)

乙方(买方)

丙方(中介) 住址:

住址:

地址: 身份证:

身份证:

电话:

电话:

电话:

推荐第7篇:央视记者走访万隆会议历史见证人

央视记者走访万隆会议历史见证人 作者:

来源:中央电视台 来源日期:2005-4-22 本站发布时间:2005-4-22 23:29:27 阅读量:277次

二零零五年四月十八日,亚非会议50周年纪念,中央电视台央视记者走访万隆会议见证人播出节目《央视记者走访万隆会议见证人》,谨以此片献给半个世纪前为“万隆会议”做出过贡献的所有热爱和平健在的和已经故去了的人们。以下为节目内容。

这是一本出版于1955年的老画册,记录着半个世纪前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当旅居香港的印尼华侨梁思谋先生把这本画册交给我们,同时告诉我们港澳地区有不少“万隆会议” 的历史见证人,这些人今天虽然都已经青丝不在,但是50年来他们一刻也不曾忘怀“亚非会议”是怎样让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亚洲、非洲各国人民从此团结和站立了起来,那是让海外华侨何等扬眉吐气的历史时刻!

记者长江:“画册上的这位少年就是梁思谋,当年只有13岁。梁先生告诉我们:当年他很荣幸地到机场迎接周恩来总理,这让他一生都感到骄傲。同时50年了,他也在一直在寻找当年和他一起为总理献花的这位女孩——谢彩月。前不久,谢彩月终于在内地昆明被找到了,两个老人很快将在香港重逢。”

梁思谋:“那天的下午,我妈妈悄悄告诉我:阿谋,校长在大厅要见你,校长对我说:明天你要代表印尼华侨向中国代表团献花,这件事不要对任何人透露,包括你的父母。能做到吗?我连忙点头:能做到。”

谢彩月:“我那时是文艺宣传队的,头告诉我,我妈就连夜给我做了一条裙子。到了机场我们才知道,是向周恩来总理献花。,可是等了很久,突然说不来了。”

记者:那么第二天呢?

谢彩月:“第二天见到了,那时候特高兴!”

梁思谋:“说实在的,当时我的脑海里一片空白。周总理下飞机了,我以百米的速度,左手捧着鲜花,另一只手拉着谢彩月。总理接了鲜花就握手了。”

谢彩月:“总理的手特软,脸特慈祥、钢毅。”

梁思谋:“我想说的话什么都忘了,只记得激动地连连说:“您好,总理!您好,总理!”

记者:后来回到学校呢?

梁思谋:“回到学校,大约有三百名同学拥到我的跟前,他们抢的是我的手,比较亲密的同学就说:‘思谋,千万别洗你的手!这是福气的手!’那天回家后,我真的久久不舍得洗手。”

解说:两位当年给总理献花的少年今天都已经年逾花甲,但是他们忆起当年的往事还是那样的幸福,这不禁把我们带回了半个世纪前的万隆,让我们寻觅“万隆会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会议?中国代表团为什么要参加?中国在这次会议上都做了什么?

解说:1955年,印度尼西亚美丽的山城万隆成了“亚洲和非洲的首都”。4月18日,亚、非两洲的第一次历史性会议在这里隆重召开。来自印度、缅甸、中国、埃及等29个国家共计304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东道主印尼总统苏加诺在大会上以《让新亚洲和新非洲诞生吧!》为题敬致了开幕词。他强调亚非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出呼声的时刻已经到来,我们不是要建立反对其他集团的集团,而是为了亚非各国、为了全人类找出一条通往和平的道路!

记者长江:“万隆会议是谁最早建议召开的?”

黄书海(时任中国驻大使馆翻译):“印尼、缅甸、印度、巴基斯坦、锡兰(今天的斯里兰卡),当时叫‘科伦坡五国会议,决定开这个会当时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邀请谁来参加?让不让中国来?”

记者:“为什么?”

黄书海:“因为美国当时要孤立中国,不希望中国参加。”

专访见证人姚力

记者提问:“中国当时为什么要参加‘万隆会议’?”

姚力(时任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秘书):“当时中国和亚非国家建交的只有7个,很希望多交朋友。周总理当时给印尼著名的《南华》画报的题词也说明了中国的愿望”

解说:为了搞清楚上个世纪50年代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究竟处于什么地位,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对这次大会意味着什么,记者首先乘上了从香港前往澳门的客轮。我们此行所要寻找的人叫司徒眉生,这位老先生当年不仅是印尼《新报》的记者,后来成为苏加诺总统的助理和中文翻译,而且当年也是万隆大会秘书长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对“万隆会议”召开之前的历史背景可以说十分了解。

(司徒眉生)

当时亚非国家对中国并不了解,有的国家确实反对中国参加;苏加诺总统当时特地让我(司徒眉生)把这个背景告诉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的黄镇大使,为的是让中国早有思想准备;

苏加诺总统坚持要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他明确指出: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中国不参加“万隆会议”,这个会就毫无意义!

解说:“万隆会议”和如今留在印度尼西亚的人文遗迹,50年后对探询者依然充满着魅力,因此为了制作纪念万隆会议的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记者4月初,一方面在香港开始了紧张的采访,另一方面也在梁思谋夫妇的陪同下来到了印尼。

记者:“1954年12月底,在茂物,五个主办国召开了第二次筹备会议。会议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商讨召开万隆会议的目的,二是解决是否让中国代表团参加的问题。这就是当年筹备会的旧址。”

解说:茂物,距离雅加达80公里的一座小城,万隆会议二次筹备会在这里举行,这对于决定大会的召开和中国参加具有特殊的意义,而鲁士兰·阿卜杜加尼是当年“亚非会议”的秘书长,由于记者在印尼巧遇了前来参加庆祝活动的司徒眉生先生,在他的引荐下,我们很快见到了这位九十二岁高龄了的历史见证人。

解说:由于苏加诺总统和缅甸总理吴努的坚持,茂物会议最终做出了邀请中国参加会议的决定。这样,1955年4月18至22日,中国代表团得以全程参加了“万隆会议”,并从此掀开了新中国外交历史上的新篇章。

解说:万隆会议如今已经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就在中国和海外许多地方都在纪念这个划时代的历史盛会的时候,香港“万隆友校会”隆重纪念“万隆会议”50周年的大型纪念活动也在香港拉开了序幕,在这个纪念活动上,我们不仅看到了许多历史见证人,听到了他们对大会难忘的记忆,也了解到了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并为了使大会最后取得成功曾经经历了怎样艰辛的历程。

康岱沙(时任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研究室主任):“那时候真是太紧张了。在会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大多数代表都同意‘和平共处’,可是也有一些国家鼓吹帝国主义的军事集团,也就是反对‘和平共处’”。

解说:由于对坚持共产主义的新中国不甚了解,加上帝国主义反华势力的有意挑唆,以周恩来总理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一开始就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致使周恩来在19号下午的第一次发言中,上来第一句话就首先声明:我们不是来吵架的。”

记者:“总理为什么一上来就那样说——‘我们不是来吵架的’?”

姚力(时任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秘书):“因为他们吵架了,批评我们,如果我们反批评不就吵架了吗?我们不同你争。”

解说:万隆会议第一天的大会发言,一些代表就宗教信仰、双重国籍等问题对中国展开了责难。

记者:“当时总理听了这些攻击不生气吗?”

黄书海(时任中国驻大使馆印尼翻译):“总理知道这些国家是受了美国的挑唆,这些国家不是我们打击的对象,如果中国和他们吵会就开不下去了。

解说:按照万隆会议的日程,中国代表团的发言本来是被安排在前面,但是为了更多地听取不同意见,周恩来特请大会批准将中国代表团的发言放在尽可能靠后。同时根据会场出现的新情况,总理19号下午的发言并没有采用事前已经准备好了的发言稿,而是临时起草了一篇补充发言,这篇‘补充发言’不仅简短,富有针对性,而且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崭新说法。

黄书海(时任中国驻大使馆印尼翻译):“总理发言后引起全场沸腾!热烈鼓掌!”

解说:梁凤翔,1955年印尼《生活报》的记者,当年曾全程参加了亚非会议的报道,对于总理在第一次发言后各国媒体的热烈反应至今仍记忆犹新。

梁凤翔:“当时各国记者马上都冲出去到电报房和电话房抢着发消息,我记得美国的一个记者也说,总理的发言平静而有理——”

解说: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第一次发言坦诚、智慧,他的出色表现和政治家的个人魅力使亚、非29个国家很快了解了中国,他所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口号不仅使每一个与会代表都表示赞同,而且这个口号一经提出,立即驱散了一度在万隆会议上空凝聚起来的阴云,更为后来大会绕开争吵、避免分裂起到了扭转方向的作用。

司徒眉生:“求同存异四个字挽救了万隆会议。当时苏加诺总统最为周总理担心,但是后来听了总理的发言,看到会场上的热烈反应,苏加诺总统对秘书长说:他‘心头的一块大石块才落了地’。”

解说:万隆,与50年前同样的季节,50年后这里绿树依然青翠,空气依然清新。

“万隆会议”的主会场——“独立大厦”原名刚果利亚剧场,1945年印度尼西亚独立前,这个剧场一直是专供殖民者使用,所有印尼人都不得入内。2005年4月中央电视台记者来到万隆,当大厦的负责人听说我们是特意从中国赶来的,不仅友好地让我们进入了大厅,而且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微缩会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万隆会议29个国家当年使用过的国旗,总理当年上台发言的讲台,以及这部当年用来拍摄新闻记录片的老式摄影机。

美丽的万隆并没有因为半个世纪的风雨而减少了容姿,然而当人们把记忆重新拉回到50年前的会场,当年的血雨腥风又仿佛扑面而来。

记者:“如果说万隆会议曾经出现过危机,一共有几次?”

黄书海(黄书海——时任中国大使馆印尼翻译):“一共有三次。”

康岱沙(时任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研究室主任):“整个亚非会议全过程,每一次遇到破裂,关键的时候周总理就以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做工作,他提出亚非国家讨论世界和平和合作问题,为什么不可以撇开不同的意识形态、国家制度?以和平、合作为共同基础?这样我们就能够达成协议,组成保卫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真是影响了与会代表,这个思想一直贯穿了全过程。

解说:1955年4月22日以后,万隆会议已经进入了分组讨论,此时个别代表突然并提出台湾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交给国际社会托管。面对这场突起的**,23日上午,中国总理周恩来在有五个发起国及菲律宾、泰国、中国组成的8国代表团团长会议上由发表了简短的声明。

黄书海(时任中国大使馆印尼翻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声明,总理所了三句话。第一,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第二,中国不愿意和美国打仗;第三,中国愿意就解决中美关系问题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

解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不断地平息着有可能导致会议破裂的一波又一波浪潮,始终坚持亚非人民应该团结起来,在“求同存异”的出发点上寻找和平与合作的路径。周总理的每一次发言并不是没有原则,而总是恰到好处地发挥了灵活性。

康岱沙:“总理做人的工作真是太辛苦了”

记者:“您说的做人的工作是指什么?”

康岱沙:“会上出现问题,总理就下来做工作,心平气和地和大家交谈,很多反对派就最后采纳了中国的意见。”

解说:经过会上、会下的努力,周恩来和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赢得的信任越来越大,而就在会议即将结束,将要诞生29国联合公报之前,一些代表因为公报的措辞又引发了争议。

黄书海(时任中国大使馆印尼翻译):“比如有人说“和平共处”是你们共产主义国家使用的名词,他们不愿意接受,想避开。”

康岱沙:“大会明天就要闭幕了,总得有个东西吧?是否能够顺利闭幕,当时大家都捏着一把汗。

黄书海:“总理就说那好啊,我们可以换一个说法,采用联合国宪章中所提出的“和平相处”。

解说:万隆会议通过中国代表团和其他主张和平与发展国家的共同努力,最后终于诞生了一个29个国家一致同意的《十条原则》,这份划时代的《联合公报》完全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中国代表团、特别是周恩来总理为大会取得成功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因此就在会议刚刚结束的4月25日傍晚,黎巴嫩大使来到周总理的住地,感慨地对总理说:“总理先生,我想我可以说,这次会议你赢得了每一场战斗的胜利。我们有机会看到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办事的,而且我们发现你们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围绕着你们的神秘性部分地消散了。”

解说:“万隆会议”是亚洲、非洲从此改变命运的一次历史性盛会,中国代表团为大会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但是国际反共势力为了阻挠这次大会的顺利召开,启动了种种暗杀计划,其中4月11日,中国政府包租的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主号” 飞机,在主要搭载了出席亚非会议的中方工作人员,自香港飞往印尼的途中,突然爆炸,机上11名乘客全部遇难,这给尚未召开的万隆会议带来了极大的恐怖威胁。

记者:“要暗杀周总理是不是就是为了阻挠周总理去万隆?”

庄世平(时任香港地下党员主要领导):“对,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声音了,强大了,要反攻大陆叫嚣不就没有了可能?”

解说: 50年来,“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事件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而不久前刚刚解密的中国外交档案揭示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也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展现到了人们的面前——1955年3月,周恩来将率领中国代表团包乘“克什米尔公主号” 飞机取道香港前往印尼。台湾特务感到这是一次谋杀周总理的绝好机会,于是策划了飞机爆炸。

姚力(时任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秘书):“‘克什米尔公主号’过去总理就坐过,也是印度总理尼赫鲁的专机,是比较好的飞机。”

记者提问:“那就是说,总理本来确实是要坐这架飞机的?”

姚力:“对。现在就是蒋介石为什么要下怎么大的狠心呢?亚非会议没有邀请台湾参加,却邀请了新中国,而29个与会国当时很多都是和台湾建交的。所以他曾经对手下人这样说:‘我们的外交是到了危机的时刻’。”

解说:“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的发生立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但同时也使周恩来总理的万隆之行陡然加大了危险程度,但中国政府在人为空难之后并没有被恐怖威胁所吓倒,而是很快向大会表示:中国政府一定会按时出席会议。

记者提问:“那么总理当时是怎么躲过这一劫的?”

姚力:“缅甸的总理吴努想在万隆会议前先召开一个6国的小会,要总理去,总理就去仰光了,没有坐这架飞机。”

解说:正是因为总理的行程发生了变化,因此尽管为了实施暗杀,国民党特务经过苦心安排,找到了当时在启德机场做清洁工的、一个化名为周驹的人,悬赏60万港币,让他趁11日中午“克什米尔公主号”机组人员下飞机用午餐的机会偷偷地将四枚美国制造的定时炸弹安放在了飞机上,但是最终他们的阴谋还是没有得逞。

解说:总理在万隆的安危直接决定着“亚非会议”是否能够取得成功,这一点使万隆爱国华侨的心也被揪得紧紧的。出于安全的考虑,代表团当时决定不在宾馆下榻,而是希望借房子住到华侨的家里,于是,根据政府的授意,印尼华侨组成了“印度尼西亚华侨支持祖国亲人委员会”,专门组织、安排总理和中国代表团的起居、外围保卫等项事宜。

邱章龙:(时任印尼支持祖国亲人委员会联络部部长)“就是这个地方,但老房子已经改成学校了,那边的树还是原来的。”

解说:到了万隆我们才得知,当年曾经腾出自己的别墅给周总理居住的爱国华侨郭贵盛老人已经去世,而当年为了欢迎周恩来总理,郭贵盛一家特别将被褥床单全部更新,夫妇俩则临时住到了酒店。同时为了开展多边外交,总理的住处经常需要接待各国贵宾,因此客厅的沙发座椅、家具家什都需要补充。当万隆家具店的老板知道了这件事,大家都争着要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而为了解决交通的车辆问题,万隆至少有160位华侨向“亲委会”申请愿意提供车辆,很多人还表示自已驾驶,这样就可以确保总理的安全。

解说:万隆会议到今年已经过去了50年,当年在万隆中华总会的组织下亲身参加了为中国代表团承担后勤和保卫工作的很多人都已经作古,但是在香港我们还是有幸找到了一对年迈的老夫妇,当我们上门进行采访的时候,我发现提起当年为总理服务,两位老人还是那样的激动。

记者提问:“您当时是给总理做饭的吗?”“当时给总理做了什么好吃的?”

欧阳汶(许东亮夫人):“印尼烤肉(用印尼语)”

解说:因为受到当年反华势力的迫害,过去的几十年,爱国华侨许东亮带着家人曾多次迁徙,当我们感叹为什么当年他们很许多机会和总理见面,许家却只留下了这样两张照片?许东亮的女儿告诉我们,这还是她母亲多少年来无论走到哪里,总是把这两张照片珍藏在自己贴身的衣服口袋里,照片才得以保存至今。

解说:在印尼,当年给总理和中国代表团做饭的人也大多不在人世,而当记者经过努力打听到一位当年曾经给周总理做过饭的老人至今还活着,可是还没等我们上门,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在得知中国记者要采访她以后,已经让家人带着先找到了我们。

解说:在香港,万隆中华总会当年好几位会长的子女如今也都已是老人,大家听说中央电视台正在制作“万隆会议”的纪念报道,约好了集中在一起,盼望着向我们讲述他们的父辈曾经为万隆会议做过的贡献。

房庆宜(万隆华侨总会副会长房延龄之子):“克十米尔公主号出事以后,万隆华侨很紧张,吃饭就是一个问题——还有牛奶是指定一个客家的华侨,由他挑选最好的奶牛,到总理喝前也要先尝一尝,否则总理要是出了事,今天的中国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记者:“‘万隆会议’期间你们看到你们的父母每天都在做什么吗?”

张娟妮:(华侨张容珍之女):“我妈妈那些日子做的最多的就是给总理住的房间缝窗帘,好多好多,那时总理房里的家具都是借来的,我们家借也出去了一个衣柜,好高兴,到现在还都保存着。那时每天我们都问妈妈今天给总理做的是什么饭?你知道韭菜吧?妈妈说总理最喜欢用韭菜白色的根儿,一点点切碎,炒鸡蛋来吃。”

解说:陈柏文,1955年万隆华侨中学的一个普通学生,他在谈起当年为总理服务,今天还认为自己是做了此生最伟大的一件事情。

陈柏文:“那时总理原本是要来我们华侨中学接见万隆的华侨代表的,我们就日日夜夜守在学校,结果后来总理没来我们学校,换了广华中学(处于安全考虑)去接见华侨,那我也不后悔,也觉得自己是干了一件最伟大的事情。”

解说:因为有了爱国华侨的支持,“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和中国代表团的生活和安全才有了可靠的保障。当时对总理的出行除了印尼政府承担的官方保卫以外,万隆还有数不清多少华侨义务地为总理进行外围值勤。其中在印尼首都雅加达,记者找到了当年华侨总会的秘书长汪大均,这位老先生当年为了给总理探路,曾经开着私家车,用自己的身体为总理的车队在前方“扫雷”。

记者:“您当时紧张吗?”

杨秀莲(时任印尼雅加达华侨妇女会主席):“当时我不知道,那时我们家有四个孩子,他也不想想万一他出了事,我们可怎么办?!”

解说:万隆会议期间总理和中国代表团从驻地到会场有一段路程需要步行,“人墙”是我们从汪大均先生嘴里听到的一个词儿,当年作为一种保护手段,万隆爱国华侨就是自己的生命为屏障来保护周总理的。

汪大均(时任万隆中华总会秘书长):“总理出来,我们就把他包围起来。当时我是记者,手里只有照相机,就把它当作武器,万一遇到坏人就用这个打!”

解说:印尼和海外华侨对祖国的热爱即使是50年后也没有改变。当年在万隆,许许多多华侨就是为了看一眼总理而日日夜夜等候在总理的住处和往返开会的道路两旁。

范淑岚(中国时任雅加达总领事馆赵仲时的夫人):“路上前三层,后三层呀!就是要看总理。”

张婉媚:(华侨张容珍之次女):“当时我们都是学生,大家每天都比着谁看到总理的次数多。我数阿数,一共见了总理20多次”

解说:也是在印尼,曾经带着记者去寻访总理住处的邱章龙老人向我们忆起了他当年曾经亲眼看到的感人一幕,这让我们明白了华侨为什么对总理那样的爱戴。

解说:回首半个世纪的历史,中国走过了多少不平坦的道路。“万隆会议”使中国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显示了这个亚洲大国的气度与风范;周恩来总理为推动会议成功做出的贡献至今依然发挥着深远影响;“万隆会议”作为亚非各国人民团结反帝事业的一个伟大壮举已经载入了史册;而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次会议的胜利召开也形成了战后,全球两极世界向多极世界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

推荐第8篇:执行法官充当留置送达见证人现象应引起重视

执行法官充当留置送达见证人现象应引起重视

作者:朱志伟

滑县人民法院

留置送达是指受送达人或其同住的成年家属拒收法律文书时,送达人将法律文书留在受送达人住所的一种送达方式。在司法实践中,无故或借故拒绝签收法律文书的现象的客观存在,使得留置送达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且常见的送达方式,也由此产生了诸如法官充当见证人等等不合乎规矩的现象。尤其是在执行程序中,诉讼结果已经由法院的生效判决书予以确定,在心底产生抵触情绪的被执行人及家属往往拒绝签收执行通知书、查封清单等司法文书,鉴于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难求性和难找性,执行法官往往直接在送达回证上注明“被执行人××× (或家人名字××× )拒绝签收,留置送达,执行法官名字××× ”。

执行过程中,法院向被执行人送达的每一份法律文书都事关着被执行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在送达程序上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做到严谨、及时、准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诉讼文书的,送达人应当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即视为送达。”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2条规定:“受送达人拒绝接受诉讼文书,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及其他见证人不愿在送达回证上签字或盖章的,由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情况,把送达文书留在受送达人住所,即视为送达。”在司法实践中,尽管存在着“基层组织”界限难以确定,见证人难邀请、难寻找,“同住成年家属”难以把握等等情况,尽管司法界人士一直在呼吁对留置送达进行补充完善,但在现行法律尚未对此修改的情况下,就必须严格遵守。故在执行程序中,适用留置送达方式得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一、被执行人或被执行人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签收法律文书。拒绝签收包括两种情形:一是虽然接收法律文书但拒不在送达回证上签字、捺印或盖章,可有效防止其将来不承认自己接受了法律文书。司法实践中,在接受了法律文书后,因种种是由而事后反悔不承认的现象客观存在;二是既不接受法律文书也不再送达回证上签字、捺印或盖章的,适用留置送达毋庸置疑。

二、必须有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在场并由其作为见证人。如果义务人拒绝签收法律文书,负责送达的执行员必须得邀请被执行人所在的基层组织或单位派出的代表作为见证人到场。同时,见证人也只能由上列人员担任,送达法律文书的执行员绝不能担当这个角色。否则,今后一旦遇上义务人拒绝签收的情形,执行员便会图省事干脆就不去邀请相关人员到场,而直接作为见证人记明情况就算送达了,这势必会滋生更会助长司法职权的滥用。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见证人范文
《见证人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文章
      编辑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