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飞向太空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21 09:04:4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飞向太空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学习认真观察图画,初步分清画面上的几类主要内容。

3、了解人类在探索太空奥秘的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太空知识。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太空中有什么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看图认读

指名认读,学习小组内认读、游戏认读。

三、交流学习资料

1、学生之间交流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土星、地球这些星体以及彗星、环形山的资料。

2、认识了解了这些星体、天体、月表地貌特征,你有什么感受呢?

3、学生交流火箭、观测卫星、侦察卫星、宇宙飞船、通讯卫星、飞碟、航天探测器等人造太空物和机器人以及宇航员们的资料。

4、了解了这些知识你有哪些体会呢?

5、关于太空你还有哪些疑问?

四、作业设计学生制作航天手抄报。

第二课时

一、多种方法识字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太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听老师范读文中的词语,注意听准字音。

2、教师指读词语,其他同学注意听。

二、读一读、写一写

坚贞不屈侦查通讯探测宇宙机器

三、作业设计写生字

推荐第2篇:《飞向太空》教案

《飞向太空》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书本上的图画使学生大致了解太空,通过交流使学生更了解太空的奥秘! 技能目标:运用水粉颜料,硬壳纸,创造表现

让学生在运用自己的巧手,和大脑创造出想象中的物体。在此技术上更加了解太空,到达动手,动脑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学生更了解太空的奥秘!创造出想象中的物体

教学准备:

硬壳纸,剪刀,颜料等。

教学过程:

说起太空,和科幻电影,学生会想起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说起的电影形象。

通过欣赏课本中的飞船,太空堡垒使学生初步对太空作一些了解,然后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答;太空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我门要去探索太空?

然后由我小结:太空是神秘的,应该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没解开,所以我们需要去探索。 小组讨论

1让大家讨论太空是怎么样的,太空里有什么,让学生说说太空里的事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觉得太空里有那些他们说的东西? 3中国有一位很有名的宇航员,大家知道是哪一位吗? 设计实践

1在硬壳纸上画出你想要的形状,然后剪出来把样子做好,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2用你喜欢的颜色涂在你做的东西上,或用粘贴法也可以 3给你设计的模型起上名字,讲讲它的性能,和用途 展示应用

将所有学生的作品放在讲桌上展示,说说自己的看法。

推荐第3篇: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1课时)

知识目标:

1、体会新闻题目的作用;

2、领会本文报道的角度。能力目标:培养概括整合提炼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知识强国观念,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自读

一、阅读全文完成

1、掌握以下词语的读音和含义:翌年、乾坤、酝酿、苛刻、横亘、揽月

2、阅读思考

(1)本文报道的主要新闻事件是什么?作者选择了哪个角度进行报道? (2)按时间顺序将新闻主体部分整理成“中国航天大事记”

明确:(1)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2)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一~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归纳时注意时间、事件及事件的意义)

二、讨论

1、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作者却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你认为作者选择的报道角度好不好?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2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三、归纳

根据所学新闻知识列出本文结构提纲

导语(

1、

2、3),点明这篇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新闻的主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国人的飞天梦,以及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科学家们所做的不懈努力;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首尾呼应。

四、练习: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新近发生的事件。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2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应作为学习本课的重点,注意段和段之间的衔接。另外,本文的导语很有特色,应着重学习,并模模仿写作。

一、写作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作家作品

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解题: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三、重点字词:耸入云天、翌年、扭转乾坤、横亘

四、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新闻通讯的标题非常重要,因为读者拿起来之后会先看标题,然后才决定看还是不看。所以记者在写新闻标题时下力气很大,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对新闻标题的重视。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同学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

本文的导语不仅于此,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

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张了中国人的志气。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第二部分(第2~26段),主体。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主体部分要有充实、丰富并能回答有关问题的内容,导语写完后,就要展开或阐发新闻事实。中国人的飞天梦实现了,而实现这个梦的航程则是漫长的,是几代人心血凝成的。本文的标题也揭示了主体的内容。事件通讯要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等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那么作者是如何组织好“飞天梦”这样复杂多样的材料的呢?主要是采用了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方式来组织材料。

第4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文中说:“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几百年”是针对梦想说的,大约是从明代万户开始,因为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半个世纪”是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靠人造卫星”说起。漫长的岁月,摧灭不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

第5、6段,写背景,是激励中国进入航天领域的大背景。时间推到了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那一刻,由于我们过去中国的贫弱,科学技术已远远落后于人了,但这个消息却震动了从来不服输的中国人,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只有迎头赶上,才对得起我们先人创造的辉煌文明!这一段虽是简略地谈背景,但写来仍然使人荡气回肠:我们现在落后了,但我们不能永远落后。

第7~10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接着写我们的计划,上天毕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是谁一句话就能吹上去的,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成功了,而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1年零9个月;又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由号召,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文章,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第11~13段,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航天员的准备,已经挑选了19位优秀的飞行员,他们是航天员的预备军。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时不远了。可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历史记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第二年,一个乍暖还寒的4月间,在有全副武装军人把门的北京京西宾馆里,聚集了全国80多个单位的400多名专家学者。虽然大家都身着便衣,但保密的气氛却让人感到这里是在开什么军事会议。此时,专家学者们正在讨论着中国未来的飞船该是什么样。由于时值1971年4月,因此,飞船便有了一个代号:“714工程”。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品尝了我国自己研制的航天食品:高热量的巧克力、压缩饼干和美味的鸡汤等。有一种牙膏状的食品名叫鸡蛋炒米饭,挤入口中还真有鸡蛋炒米饭的味道,这让专家们也感到了新奇。一切似乎都很顺利。“714工程”还诞生了一个全尺寸的模型,它的名字非常动听,叫“曙光号”。“曙光号”是一个类似美国第二代飞船“双子星座号”的飞船,外形像个倒扣的大漏斗,由座舱和设备舱两大舱段组成,座舱里放置两把宇航员坐的弹射座椅。客观地说,当时科学家们对中国飞船的选型是很有见地的。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下,1975年中央决定“714”工程下马,“曙光一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周恩来总理实事求是地专门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其大意是,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自此,中国暂时停止了对载人航天的探索,而把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各种类型的应用卫星方面,这一停就是10年。

第14~16段,10年后,“863计划”出台,科学家们达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把那尘封了十年的草稿又拿了出来。1992年9月21日,是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新的航天征程又开始了。

从第17~26段,新的航天史。先提出我们的计划,找出我们现存的困难,然后一一解决,就像当年第一颗卫星上天一样。第

一、二个难题不难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在“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手里解决了,接着“神舟”一号发射成功,“神舟”二号又发射成功,接着是第

三、第四,一直到“第五”,五战五捷,“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这几段以叙述为主,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航天人的艰辛和自信。由此,航天征程已充分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半个世纪坎坷的旅程,寄托了多少代人的希望,融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血。

第三部分,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时间:金色的秋日,9时10分。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事件: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

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应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尾。

五、写作技巧

1、文章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转折起伏,引人入胜。

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把一个一个的事件贯穿起来。从1957年前苏联发射成功人造卫星说起,作为事件的背景,这个背景是与所报道的事件有着密切关系的诠释性材料,因为苏联的发射成功才惊醒了刚刚建国的的新中国,才惊醒了有着千年梦想的中国人,也可以说是后来事件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当时英国的《卫报》曾有文章写道:“1957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让英、美、中三国领导人大跌眼镜。当时的中国领袖毛泽东在得知确切消息之后,不无失望地说:‘我们怎么能算得上一个大国?中国连一颗土豆都弄不到太空里去,更别说卫星了。’”接下来是叙述中国研究载人航天的征程:1960年2月19日先研制成功了太空火箭;1970年4月24日再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再设想载人航天,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搞下去;时间又到了1986年春天,“863计划”实施,推动了航天事业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正式确定航天计划;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发射成功;2000年1月9日,“神舟”二号又飞上了天;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升空;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又成功发射;又回到了现在,2003年10月15日,真正意义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进入了预定轨道。时间、事件交待的清清楚,把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程细致的叙述出来,了解了我们在太空探索中的艰难与曲折。总之,主体部分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2、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表现为两点:一是借用文学手段,如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采用描写方法,在导语和结尾部分表现的最为突出。如导语部分:“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给人以立体感和现场感。结尾部分:“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而在这形象的描写中又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面对着这千年梦圆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感到自豪和心情澎湃呢?我们在读这些文字时,随着文字的跳动,我们的心情也在跳动,这就是文章抒情的效果。不单是导语和结尾这些描述性文字如此,在其他段落,照应能体会出这种情感的存在。如第4段:“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自豪感,苍桑感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回想那半个世纪中国航天人的曲折而不懈的努力。

二是语言富于韵味。如“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第一句用整句,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融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推荐第4篇:《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一、整体把握: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

1、

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一~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二、问题研究

1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三、关于练习

一、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课文的标题就很有特色,请你说说它

的含义。你还见过什么好的标题?介绍给大家,并就此谈谈标题对于新闻的价值。

设题意图:标题是新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注意积累、鉴赏好的标题。

参考答案: 参见“问题探究1”。

二、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联系平时看到的新闻,结合本文,总结一下。设题意图:旨在由这一典范的文章了解一般新闻作品的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

本文导语部分是

1、

2、3段,点明这篇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是一个国人瞩目的事件。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国人的飞天梦,以及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科学家们所做的不懈努力。

另外,这篇新闻还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三、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联系课文内容,并补充课外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设题意图:一方面梳理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这一重大科技事件。 参考答案略。

教学反思

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推荐第5篇:大班 飞向太空 教案

文档仅供参考

大班

飞向太空

目标:

·对神秘的太空有了解的兴趣,能在已有画面上添画太空背景。 ·在绘画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对宇航员的敬佩之情。

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知道我们中国的宇航员已经去过太空,了解人在太空的服装特点、动作特点等。

2、材料准备:幼儿已画的宇航员画面、水笔、蜡笔、《神秘的太空》PPT 过程:

一、太空里可能有什么?

·我们中国的宇航员来到了太空,他们会在太空里看到些什么呢? ·出示PPT,幼儿看看讲讲

·小结:在太空里有神秘的星球、有运送宇航员的火箭还可能有输送广播电视信号的卫星。

二、飞向太空

·上次我们已经画了漂浮在太空中的宇航员了,今天我们来把太空中的神秘景物画出来。 ·提问:

1、这幅画上什么最重要?(宇航员)

2、我在添画其他景物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在宇航员背后的景物怎么画? ·小结:如果你画的景物被宇航员遮挡住了,画的时候要注意两边的连接,避免出现一边高一边低的情况。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大胆用组合方式添画背景,注意物体和人之间的遮挡关系。 ·提醒幼儿耐心完成涂色。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四、相互欣赏作品,说说自己对宇航员的感情。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秋游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用绘画表现秋游的快乐情景。

2、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组织画面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录音机和《秋游》的磁带。

2、《秋游》的一段录象。

3、幼儿绘画工具:纸、记号笔、蜡笔等。

活动过程:

一、听录音边唱边走进活动室,激发幼儿兴趣。

1、师:让我们唱着歌去郊游吧。(听音乐边唱边走进活动室)

2、师:大家开心吗?唱着这首歌,你们会想到什么?

3、师:哎,ⅹⅹ小朋友想起了去秋游。这次秋游我们到过哪些地方?

二、看秋游的一段录象,回忆秋游最开心的事。

1、师:你们真了不起,还记得秋游的事情,可是我有点忘了,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吧。看看秋游时什么事情让你最开心、最难忘?

2、看完录象后提问:谁愿意告诉大家秋游时什么事情让你最开心、最难忘呢?(多请几位幼儿回答)

3、教师小结:小朋友说得都很棒,怎样把秋游的快乐留下来呢?(画出来)对把它画出来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刚才有小朋友说:“和好伙伴坐在汽车里有说有笑,看着外面的风景真开心,你就把它画下来;有的说在蠡湖中央公园一边休息一边和好朋友分享食物很开心,你也把它画下来;还有的人说到桔子园里采桔子特别难忘,你就画下来。

三、提出作画要。

1、秋游时让我开心的事情很多,今天只要把最开心、最难忘的一件事情画下来。

2、我们先想一想画哪些人?画什么景色?该画在纸的哪里,想好了再画。

3、比一比谁画得和别人不一样?

四、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1、鼓励幼儿大胆想像,合理布局。

2、帮助能力差的幼儿组织画面。

3、引导先画好的幼儿轻轻走下去欣赏别人的作品,或画好的同伴之间互相讲讲自己的图画,鼓励大胆的幼儿走下去讲给客人老师听。

五、作品欣赏与讲评。

文档仅供参考

推荐第6篇: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授课人:

班级:

姓名:

学号: 语文教研组组长:

教导主任: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新闻的特点

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学会写新闻 二:自学指导

朗读课文,完成自学检测

再读课文,找出这篇新闻的标题 导语 主体

通过朗读文中议论 抒情性语句体会文章的文学色彩 三

写作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四、体裁知识 通讯的概念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通讯的特点

一般来说,通讯有五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

(4)描写的形象性。

(5)议论色彩较浓。

3.通讯的种类

(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

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4.通讯的写作

第一,主题要明确。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

第二,材料要精当。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

第三,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写人物通讯固然要写人,就是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人。当然,写人离不开写事。离开事例、细节、情节去写人,势必写得空空洞洞。

第四,角度要新颖。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通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诸如正面、反面、侧面、鸟瞰、平视、仰望、远眺、近看、俯首、细察„„角度不同,印象各异。若能精心选取最佳角度去写,往往能使稿件陡然增添新意,写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五 自学检测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翌年(

)横亘(

橘红(

) 九霄(

酝酿(

) 嫦娥(

揽星摘月(

) 四:知识点拨和问题探讨 1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本文的标题就很有特色,读完全文,说说标题的含义。

2这则新闻的导语部分是什么?主要讲了那些内容?

3 这则新闻的主体部分主要讲了那些内容?

五:当堂训练 见《创新设计》

5.常见通讯

(1)人物通讯

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写作时切不可把先进人物写成从来没有过的大智大勇,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 (2)事件通讯

所谓事件通讯,就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写事当然离不开事件有

关的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划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在事件的总画面中,为了写好事来写人。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 (3)工作通讯

所谓工作通讯,就是反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报道。它是报纸上经常运用指导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有四条:一是把介绍工作经验和分析问题作为主旨;二是凭借事实,深入分析;三是生动活泼,讲究文采;四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随笔、散记、侧记、札记、记事均可。 (4)概貌通讯

概貌通讯又称风貌通讯。它是以反映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为主的报道。尤其是改革、开放、搞活所带来的变化,又为这类通讯增加了新的内容。概貌通讯与事件通讯不同,它不是围绕一个人物或一个中心事件来写,也不要求写一件事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而是围绕主题集中各方面的风貌和特色。在表达方式上,往往运用点上具体事例来叙述和描写一个地区、一条战线、一个单位、一个点、一个方面的风貌变化,展现时代的步伐和人的思想境界的变化。一般采取“巡礼”、“纪行”、“散记”、“侧记”等形式,向读者介绍。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同志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棋人,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地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成为上个世纪整个应用科学领域中最杰出的代表,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最为璀璨的极少数巨星之一。

钱学森同志于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1914年随父亲钱家治迁居北平, 1929年秋,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攻读铁道机械工程;1934年毕业于机械工程系,同年远赴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硕士学位,1938年在加利福尼亚取得博士学位;

1950年,钱学森同志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11名美军战俘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并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钱学森同志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推荐第7篇: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以及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

2、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教学重点:

1、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

2、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1、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

二、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以前学过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即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1、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1—3段):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主体(4—26段):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3)1970年4月24 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1999年至2002年“神州

一、

二、

三、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结尾(27—30段):(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三、解决几个问题: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州五号”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这篇新闻的真实性是如何体现的?请举例说明。――用了大量的数字来体现真实性。

3、讨论: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今天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一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4、谈谈本文的结构特点。

一般的文章可以分为三种结构:线形结构、网状结构和圆形结构。本文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结合本文,课外搜集资料编写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中国航天大事记

1956 年10 月 8 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 年 7 月 19 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 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 年 4 月 1 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 年 4 月 24 日,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1 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 年 11 月 26 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 年 9 月 7 日,长征 4 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 1 号 A 气象卫星。 1990 年 4 月 7 日, “长征 3 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 1 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 年 7 月 16 日, “长征” 2 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 年 , 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 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 年 11 月 20 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 2001 年 1 月 10 日 1 时 0 分,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 号试验飞船。 2002 年 3 月 25 日 ,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 号试验飞船。 2002 年 12 月 30 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 号飞船。

2003 年 10 月 15 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 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 2005年10月12日9时0分0秒中国成功发射“神舟”6号飞船。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中国成功发射“神舟”7号飞船。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07秒中国成功发射“神舟”8号飞船。航天员:无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0秒中国成功发射“神舟”9号飞船。航天员:刘洋(女)、景海鹏、刘旺

推荐第8篇:飞向太空 教学反思

《飞向太空》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情景识字课文。这篇课文课型新颖,它借助多幅图片组成的画面,创设出一个宇宙空间,让我们与学生共同走进科学,飞向太空。这些图片旁边都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词语,这些词语承载着识字任务,因此本课教学除了指导识字、写字外,还应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太空,了解太空,了解人类在探索太空奥秘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

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激情引入,情景识字读词语,词语分类,课外拓展,学生质疑。

我以带领同学们到太空去旅行为主线,进行了情景看图片读词语,并相机介绍学生查到的相关资料。当介绍到机器人和宇航员时我让学生想象他们会在这个星球上做些什么,学生想象大胆合理,培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我把词语分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做出了合理的分类,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课外拓展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观看地球遭到破坏的视频,让学生自由地谈体会,对学生进行要爱护地球的思想教育教育。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太空的资料,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了课文后让学生谈学到了什么,自己的打算怎样做,和你对太空还有什么疑惑的质疑,这些设计是要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将来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深化了主题。

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表达等能力。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有些学生没有完全参与到小组学习当中,还有就是学生在介绍资料时都是背诵下来的,语速过快,这就让其他同学没有反应的时间。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改进。

推荐第9篇:飞向太空想象作文

想象作文怎么写?很多学生对此有所疑惑,下文是为大家精选的飞向太空想象作文,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篇1:飞向太空】

今天是9月27日,我们看了一个电视,名字是《神七问天》。这个电视节目主要将了3个航天员在宇宙中的经历。

刚开始先是光包,过了一会电视节目开始了,只见一名航天员躺在火箭里,正在那里看哩,我仔细一看,原来他在看报纸。

火箭到了宇宙,我终于看见了我非常想看到的宇宙。

因为在与地球同进的远古,所以航天火箭看起来走的很慢,看上去火箭比人走还要慢。

到了地球的上面,航天院们开始了太空行走,但是,只有一个人可以在太空上行走。

地面上的打听是可以发出指令的,所以过了一会儿,打听穿浅蓝衣服的指挥员,就让航天员出了飞船。开始宇宙中的行动。

第一个出来的是翟志刚,他一直出不来,是因为仓盖不好打开,过了一会儿,仓盖打开了,航天员出来了,因为没有重量,所以上不去。最后翟志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一只手出来了,然后又下去了,到了16点四十六分才出来。看,他正在我们打招呼呢!

他一出来腿在空中飘,然后他又吧安全带带上,害怕飘到走了。

我们中国的航天技术真是不一般。

【篇2:飞向太空】

一天,我乘着羊博士的飞船来到了6星球,一到这儿,我就喜欢上了这儿的风景。

我先去了宇宙导游所找了一个导游,然后就开始了我的6星球之旅。

我们先去了嬉音台。据说,只要你的歌声好听,它就会把你的歌声永远留在那儿,让后人欣赏。我也去试了试,因为我音色不错,所以,我的歌声也同样被留了下来。我高兴极了。

接着,我们又到了荒山。别听他名字叫荒山,就认为他真的很荒凉,实际上,它结合了许多名山的美于一身。它既有长白山的妖娆妩媚,又有富士山的冷酷,孤傲……当我走到景点时,却发现那里已是人山人海,好不容易挤了进去,却什么也没看到,真扫兴!

最后,我们去爬了天梯,天梯有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节,等我爬上时,天都黑了。欣赏过风景后,我便乘观光电梯下去了。

在回去的途中,我遇上了正好要去地球的6星球球长,我便上了他的飞船,正当我们聊得尽兴时,在一阵喧闹中,一切都消失了。

我惊醒了,原来是我的闹钟响了。这一切都是我的一场黄粱美梦啊!

【篇3:飞向太空作文】

2008年9月25日晚上9点10分24秒,我国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我们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只见飞船里的宇航员叔叔微笑着向我们挥手,地面控制大厅里一群航天科学家正在紧张的工作,我们的心情也跟着紧张起来,急切地盼望着飞船发射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只听电视里传来“

5、

4、

3、

2、1,点火!”接着就听见“轰”的一声,火箭尾部喷射出熊熊烈焰,像一个火龙一样腾空而起,几秒钟的时间,就变成了一个大火球穿入茫茫的夜空,天空上又多了一颗耀眼的明星。

飞船里坐着三个人,他们分别是让我非常崇拜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叔叔。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贫困的农村,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才磨炼出他们坚强的意志,造就了他们强壮的身体。他们三个人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太空探险,他们都有着一颗自强不息的进取心,精忠报国的爱国心,专于航天事业的事业心,永不言败的自信心。与他们小时候的生活条件相比,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远远超过了他们,所以,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精神,要不怕苦、不怕累,努力学习,善于思考,遇到困难沉着冷静,尽力想办法解决,争取长大了也为国家做出大的贡献。

祝愿三位航天员叔叔太空漫步成功,早日凯旋!

【篇4:飞向太空】

2028年,地球的环境极度恶化,联合国决定派出一支由科学家组成的调查,寻找个可以供人类生活的星球,而我调查一员中。

我和几名科学家登上了飞船,“轰……”的一声飞船起飞了。……了很长的飞行将落在与地球相似的有大气层的星球。走出飞船,看见了仙境: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碧绿的草坪,鲜艳的花朵,清澈的湖水和漫山遍野的树木……往前走,突然,一艘巨大的UFO降落在面前,里面走出几个人穿着奇特:衣服是用白色的布做的下摆很长代替了裤子。更的是,它们头上竟还有个光环。简直和古希腊神话里的神样。还愣着呢,先开口了。一位长者走出了向鞠了一躬:“你们好!你们是地球上的人类吧?这里是帕索斯特星球,是帕索斯特人。去过地球次,最早降落在叫做希腊的地方。种族中叫做普罗米修斯的,教会了人类用火,人了感激称为神……”“你们会说人类的语言?”没等他说完,我就惊叫起来。“哈哈哈哈——”那长者捋捋胡子,“何止是会呢?你们人类的语言教的啊!”“哦,是啊!”异口同声,“那真是谢谢了!”说完,和一起笑了起来。“不早了,也该去勘探任务了。要不,就先告辞了。”勘探组组长的话点醒了,这赛想起是来勘探任务的。

向告了别,登上飞船向别的星球驶去。

【篇5:飞向太空】

飞向太空,是我最大的梦想了,每当看着天空,我就会想起那无边无际的银河系,渐渐的我困了,我躺在了沙发上睡着了。

当我再次睁开眼睛,我已到了太空。

我向远处眺望,看见了一个移动很快的人,他一下子飞到了我对面,我一看,原来是阿童木,他戴着眼镜,头发也换了新发型,他问我:“你是从哪个星球来的,要到哪去?”我说:“我是从地球来这旅游的人。”阿童木说:“原来是地球人,走,陪我去看看我的妻子和孩子。”于是,他让我跳到他背上,他以光之速度飞到了家,他让我进了别墅一样的屋子,我一看惊呆了,他的妻子原来是美少女战士。在旁边我看到了一个婴儿床,走近一看,原来是蜡笔小新。美少女战士说:“这是我的儿子。”这时,哆啦A梦来到了阿童木的屋里,哆啦A梦从小肚子上的口袋里拿出来一个机器,哆啦A梦说:“这是小饼器,在太空里没有给小新扔便便的地方,只要把便便放进去就会成为美味的大饼。”

这时,只听到咚咚的脚步声,十分的响,于是我打开了门,看见了一个三头六臂的怪物,他尖叫了一声,把我吓晕了过去,当我睁开了眼,看见了爸爸在叫我起床,我只好起床做作业了,原来刚才的一切都是梦,吓死我了。

但我想飞向天空的梦想仍在继续。

【篇6:飞向太空】

假如有一天,我能到太空去,我会带一些种子去撒在比地球还大的地方,撒下种子。希望我第二次来的时候,已经长成大树了。

我还要把地球上的人们大部分的托过来,这样,地球被人们搞得没资源时,就可以把人们带过来,并且告诉他们:“这是唯一的一个可以让我们生存的星球,如果再浪费,我们将无法生存了!”

我还要把环保自行车带过来,这样我们就闻不到汽车的尾气了。

我还要把牛、羊、鸡、狗、兔、猪和鹅带到这,就算是它们的大便也比汽车的尾气好闻多了。

我还要禁止人们搞工厂出来,这样我们的空气就不会被污染了。

我的新“地球”就不会浪费很多的资源了。

我最后要告诉人们:“请不要再浪费地球资源了!我们的地球资源正在慢慢的消失!”

【篇7:飞向太空】

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今年是我们中国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的喜年。在这60年的道路上,人们的生活质量步步高升,90%的家庭都丰衣足食;人民币连年升值;科技越来越发达。我就来讲讲我们中国人的飞天梦吧!

在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人们就有了探索太空的梦想。苏联、美国的飞船相继踏上太空之旅后,我们中国也没有落后。在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是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它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2003年10月15日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时候,又是我国航天技术一大跨越:中国的航空飞船能载人了!随后的“神州六号”、“神州七号”的载人数从“神州五号”的1人,达到了2人、3人。

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从1999年――2009年这10年中,我国的航天飞船从无人变成了载人。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也能像美国和苏联一样在太空中建造自己的空间站。

【篇8:飞向太空作文】

有一天,我正在外面玩的时候。突然,从天上飘落下来一个五颜六色的热气球,上面有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和一个漂亮的小女孩。他们热情地对我说:“你好!你想去太空旅游吗?”我高兴地说:“太好了,我早就盼着去太空了,我和你们一起去。”我就赶紧上了热气球。

热气球开始慢慢地往上飞了,越飞越高。我们越过了郑州,越过了北京,我看到了北京的长城、**、故宫。越过了高山,我看到了白白的雪山,越过了大海,越过了美国。哇,天一下子变黑了。我们离开地球了,来到太空了。

太空可真漂亮呀!月亮阿姨笑眯眯地伸着手,好像在跟我们打招呼,说:“欢迎你们!”星星娃娃一闪一闪的,调皮地向我们眨着眼睛,好像在说:“来和我们做游戏吧!”。星星离我们好近呀!我一伸手,就摸到了星星,好开心呀!还有火箭、宇宙飞船、卫星,它们在我们旁边一圈一圈地飞来飞去,好像在和我们做游戏,真是太好玩了。

以后,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设计出一种能飞上太空的热气球,那我们就可以真的坐着热气球去太空旅行了!

【篇9:飞向太空】

10年后的一天,我乘坐“探险号”宇宙飞船飞向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

5、

4、

3、

2、

1、”,随着一声巨响,我被送上了太空。飞船不断的上升,我从窗口向外望去只见无数的星星闪着耀眼的光芒,美极了!

12天后,我来到了地可以目的地—水星。原来的“水星”根本名副其实,它上面没有一滴水,还非常的炎热。我匆匆做完笔记,采集完标本,开始下一个旅程。

我又到了火星上,想看看有没有外星人,飞船向前飞着,突然前面出现了一道耀眼的强光,原来是不明飞行物“UFO”飞碟。我先用激光把它击落,然后把它固定在飞船的下面。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现。只好乘着宇宙飞船往回赶,

这次太空之旅结束了,我乘着“探险号”回到了我们这颗蓝色的星球—地球。我把“UFO”送进了设在北京的“UFO”研究所,我把采集到的标本送进了天文馆。我的这次旅行为祖国的天文研究所做出很大的贡献。

【篇10:飞向太空】

我想过当科学家,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当一名宇航员,有可能是因为我比较喜欢看别人去冒险,但是我不喜欢自己亲身体验吧!

每次说到“神州六号”,我的精神就倍加,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记得这次“神州六号”我也是时时关注,分分秒秒都不错过,我们中国人第一次登上太空我也没这么激动过,可是这次却不一样,第一是因为,两位宇航员中费俊龙是我们相邻,我们在太仓,他就在昆山。第二是因为,这次航行时间比上次长,足足有五天之久。

我记得比较清楚的一个画面是当“神六”航行在祖国上空的时候,那份喜悦,真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那一刻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的尊敬都融会在了一起,对祖国的养育之恩,我们的回报给祖国的就是让我们祖国便得强大,让我们的科学技术更上一层楼。

这次,“神六”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神六”平安地送回了两位天之轿子,那一刻,我们祖国大地又再一次的沸腾了,此刻所有的人都在庆祝“神六”的平安归来,这象征我们的祖国的科技又踏上了一个新高。

希望,将来会有“神七”、“神八”……陆续登上太空。

推荐第10篇:飞向太空的旅程

《飞向太空的旅程》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袁华玲,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语文,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旅程》,下面是我的试讲内容。

《飞向太空的旅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新闻与报告文学板块的最后一篇文章。本文主要回顾了飞向太空的历程。首先记录了“神州”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互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点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首先,根据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基础,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及巴金文章的特点,设计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体会新闻真实性的特点;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写法 3.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基础,确定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稿的写作方法;学习文章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新闻写作的特色;培养民族自豪感。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要求,重点讲授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飞向太空的旅程》课时安排为1课时,本节课主要讲授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古至今,人们都对宇宙充满了好奇。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百年。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文章,去了解下中国人民的航天梦。

二、释题

《飞向太空的旅程》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 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太空。可实指“神州”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三、研读课文

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给文章划分层次。

恩,对。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是导语,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点明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第二部分(4—26段),作者按时间顺序,较为详尽地叙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震醒了中国人的航天梦;1960年中国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面依次介绍了中国系列火箭的“研发”和“神舟”系列飞船的五战五捷。这是中国人新的航天史。第三部分(最后四段)是结尾,回到导语内容。

四、问题探究

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在开始和结尾都叙述了“神舟”五号的发射情况?

恩,新闻内容要求及时性,写的内容必须是刚刚发生的事情,这样才能

迅速反映客观现实。“神舟”五号的发射具有这一特点,并且是全国关注的大事。把如此壮举放在开始。仪式说明事件的重要,二是符合新闻这一文体的特点。结尾也叙述了“神舟”五号的发射情况,一是属于前面叙述的飞向太空漫漫征程的事迹的一部分,二是与主体部分的第一段进行照应,形成一个圆合而严密的结构。

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前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 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太像新闻了?

本文用大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建立在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的。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事件,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会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历了哪些艰辛。针对这些,本文提供了详实的资料。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在狂欢之中,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3.作者为什么强调飞天路上横亘在科学家面前的困难?

对,是为了突出中国在飞向太空航程中的艰辛。尽管飞天路上困难重重,但科学家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克服了这些困难。这样作者就委婉地赞扬了那些为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人们。

五、艺术鉴赏

本文中有不少议论和抒情的句子,它们有什么作用。 一是深化主旨,揭示本质。本文第三段“这是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 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议论使读者看到了事实,而且领悟到这一事实的重大现实意义。抓住这一点表现主题,就有新意和深度了。

二是激发读者的感情。如“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圆梦的辉煌时刻”等,这些议论抒情的句子把读者的情绪激发、带动起来了。

六、课堂小结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顺利升空是举国欢庆的事情,它实现了中华民族多 年来的航天梦。新华社记者写下这篇文章,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愿祖国未来的航天事业更辉煌腾达。

课后,请同学们了解下航天事业发展的大事件,下节课一起分享。 看,好了,以上是《包身工》第1课时的讲授内容。 各位老师,我的试讲完毕,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谢谢!

第11篇: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能力目标: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问题设置法、讲授法 教学课型:综合课 教学教具:黑板、粉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2.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

1、

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三、分析与探究

1.提问: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提问: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课文总结

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论述.布置作业

写一则400字左右的新闻 板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

时间 事件

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第12篇:《飞向太空》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教学设计 长春市103中学小学部 王爽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情景识字课文。图画是一幅太空空间。图画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左半面,是由人类制造的各种太空设备,如卫星(3种)飞船,还有宇航员站在月球上旁边还有帮助人采集矿石的机器人。右面的图画是人类观测到的九大行星。这些行星都是用航天探测器观测到的。九大行星的颜色、外行都不是十分的相同,还有一些天体的自然现象,如:环形山,彗星。还有人类正在探索的飞碟(未被明确求证的)。课型新颖,它借助多幅图片组成的画面,创设出一个宇宙空间,引导学生共同走进科学,飞向太空。这些图片旁边都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词语,这些词语承载着识字任务,因此本课教学除了指导识字、写字外,还应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太空,了解航天及太空知识,了解人类在探索太空奥秘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侦查、通讯、探测”,了解航天和太空等科学知识。

2、观察图片,借助实物图片学习积累词汇,初步分清画面上的几类主要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必要的了解。

3、认识太空、了解太空的基础上,了解人类在探索太空奥秘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并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航天及太空知识,了解人类在探索太空奥秘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阅与太空和太阳系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播放录像,激趣导入:

为学生播放飞船成功发射的精彩瞬间。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索太空奥秘的愿望。整合点:让学生重温中国航天史上激动人心的时刻。】

同学们,飞向太空是人类千年的梦想。你有过探索太空奥秘的想法吗?好,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乘坐火箭飞向太空去旅行。

二、创设情境,认读词语。

1、认读词语:我们的火箭速度可真快呀,一转眼就来到了外太空,请看窗外,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用的吗?

【设计意图: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情境教学正是依据儿童的心理、认知规律,从生动、直观的形象思维入手,此设计立足于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展现课堂的趣味性,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将识字放在“乘坐火箭游太空”的情境中,将识字、识词与认识事物,发展思维、发展语言有机统一起来。】 出示课件:(76页图片)看图片读词语。 出示课件:(77页图片)看图片读词语。

同学们快看呀,宇航员和机器人向我们走来了,谁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请你们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出示课件:(宇航员和机器人的图片)看图片读词语。

【整合点:教师要指导学生看懂画面上的内容,读准画面上相对应的字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形成“太空”情境,把学习字词与具体事物想联系,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综合性发展。】

2、朗读词语: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此次太空旅行就要结束了,现在,“希望号”火箭已经回到了地球上,还记得刚才看到的图片内容吗?

读一读词语。出示课件。

【整合点:采用“走迷宫”“登山”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在轻松有趣的玩耍中学习,增强参与的积极性。】

三、交流资料,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交流对太空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太空的兴趣。】

1、为图片分类。没有必须的答案,分出来就可以。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九大行星:按离太阳的远近排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此处讲冥王星的资料)

卫星类:观测卫星、侦察卫星、通讯卫星(讲三者的区别)。 航天运载类:宇宙飞船、火箭。

2、学生之间交流其中一类资料。边交流,边识字。 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相关的课件连接。

重点强调音重点的字:贞、侦、宙

形重点的字:贞、侦、讯、彗、察、器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学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再去探索太空的奥秘,好吗? 板书设计:

飞向太空

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卫星类:观测卫星、侦察卫星、通讯卫星 航天运载类:宇宙飞船、火箭

第13篇: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知识讲解 编 稿:董海娜

责 编:王娜

新课导入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知识汇总

1、相关背景

2003年10月15号、16号是令人激动的日子。我国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实现了。“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和安全着陆,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伟大成就,是我国高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又一非凡壮举,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荣耀。千年梦圆今朝,一箭飞冲九霄。为了这个梦想,我国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几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几十年。

2、人类航天历程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率先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又抢先把可以装载1名航天员的“东方1”号飞船送上太空,航天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绕地球飞行1圈的人,前苏联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从此开始了世界载人航天的新时代。1972年,美国“土星5”号运载火箭将“阿波罗11”号飞船送上太空,飞船上的两名航天员走出登月舱,首次踏上了月球。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试验性载人空间站——“礼炮1”号空间站。80年代初,美国航天飞机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成为探索太空的有利武器。

3、中国航天发展

中国在发射“神舟”五号之前已经进行了多次太空飞行的试验。“神舟”一号于1999年发射,我国第一次无人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神舟”一号是一艘初样产品。随后“神舟”飞船的第二次飞行试验再次获得成功,“神舟”二号是我国第一艘正式无人飞船,技术状态和载人飞船完全一样。2002年3月25日我国成功发射的“神舟”三号,“神舟”三号具备了航天员逃逸和应急救生功能,飞船改进和完善了伞系统,火箭增加了控制系统信息等与航天员安全性相关的措施和功能。“神舟”四号于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发射成功,这是我国实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前的最后一次无人飞行,试验圆满完成,“神舟”四号的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行时完全一致。

4、字音

橘红(jú) 乾坤(kūn) 横亘(gèn) 响彻(chè) 翌年(yì) 酝酿(niàng)

5、多音字

┍(zài)载人

┍(lòu)揭露

载┥

露┥

┕(zǎi)记载

┕(lù)露水

6、解词

【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同寻常。

【乾坤】天地。

【酝酿】比喻做准备工作。

【横亘】横跨,横卧。

内容分析理解主旨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问题思考

1、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 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

1、

2、3 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 2003年10月5日“神州”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 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 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2、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特色 ?

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州”五号飞船发 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 引用的好似一些背景材料, 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 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过程,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即使有一些背景资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 “神州”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 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3、在“飞天”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一是 1958 年毛泽东发出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 ”的指示;二是 1960 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 1970 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四是 1992 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究竟考验;六是“神州”号的成功发射。

4、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5、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6、本文的标题能否改成“‘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为什么?

不可以。用“飞向太空的航程”作题目,不仅传达出了“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一个题目也喻指了中国航天人经过几代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7、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在叙述中国的航天史,这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文章中叙述中国的航天史,披露了一些翔实的资料,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也说明了中国\"神舟\"五号之所以能够成功发射,是有它的必然原因的。

8、中国的领导人一直很关心中国的航天事业,这从文章中的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提议“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邓小平在1986年批准了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建议”——“863计划”开始实行。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中国的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支持这一宏大又能够极大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工程。

9、中国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会面临哪些困难?

有三点: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术;第三是要研究出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10、回顾“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有哪些意义重大的事件值得我们去把握?

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1970年中国成功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还有“长征”系列火箭久经考验,“神舟”一到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能力提高——学会写新闻

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

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再次, 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考点解析

(2011 辽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9分,每小题3分)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现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图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

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

D.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多有不同。

B.古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

C.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

D.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

B.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

C.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

参考答案:

1.A 解析:文中内容表明是“痕迹”而非是“已经形成”。此外把“痕迹”说成是“知识和观念”也有不妥。了解远古时代天文历法更有助于正确理解本题。

2.C 解析:文中信息表明《新唐书·历志》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而不是《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注意“它 ”的指代性。

3.C 解析:强加因果,“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与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无关。

成果检测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载人( ) 橘红( ) 乾坤( ) 横亘( ) 响彻( )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辉煌

嬉戏

耸入云天

眉目传情

B、枯竭

忌讳

转瞬即失

活灵活现

C、九霄

伶俐

扭转乾坤

洗耳躬听

D、酝酿

引擎

不可逾越

谈笑风声

3、(2011 安徽合肥模拟)下面语段中加红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曾几何时,合肥以西为贵,“西贵”给予城西无比至上的荣誉。浓厚的科教氛围、优美的自然环境、“雅”的人文气质赋予了合肥西区无与伦比的身价,也使其成为合肥人置业的首选之地。挺拔秀丽的大蜀山,碧波荡漾的董铺水库,山水灵气孕育了城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科教城内高校林立,交通路网四通八达,既有都市的繁华,又远离人群的喧嚣。城西,以独有的静默姿态专享一方,展现出一个和谐优雅的人居环境。

A、曾几何时 B、无与伦比 C、得天独厚 D、四通八达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实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________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②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________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③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________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④19位优秀的飞行员被列入了预备航天员的名单,他们都经过了近乎________的各种身体测试。

A、托举

震惊

实行

苛刻

B、带着

震动

实行

苛求

C、托举

震动

实施

苛刻

D、带着

震惊

实施

苛求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B、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防热材料;做了许多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了出来。

C、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D、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6、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新征程。

1、结合原文,理解加红词语“催化剂”的含义。

2、“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新征程”。联系上文,说说为什么用“又开始了”。

3、结合你的理解,说说搞载人航天,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都有什么重要意义?

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技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表达

(2011 天津模拟)低碳生活(1ow-carbon life)是时下流行的一个环保概念,可以理解为: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提倡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请你在横线上续写一段话,使之成为一段连贯、鲜明、完整的环保宣传词。

低碳生活,它是一个名词,一个动词,更是一个形容词。

它是名词,而且还是一个较陌生的名词,需要为更多的人熟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积累与运用

1、zài jú kūn gèn chè

2、A,解析:B项“转瞬即失”的“失”应为“逝”,C项“洗耳躬听”的“躬”应为“恭”,D项“谈笑风声”的“声”应为“生”。

3、B,解析:“无与伦比”是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比得上的。应为“与日俱增”

4、C,解析:“托举”把火箭推动飞船飞上天的状态很形象地表达出来,而“带着”则应是火箭在前,飞船在后,这不符合实际情况,用词不准确;“震动”(重大的事情或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震惊”则是使大吃一惊的意思;“实施”虽也有实行(法令、政策等)的意思,但它比“实行”更正规一些,它后面往往跟的就是“法令”“政策”等;“苛求”后面往往有宾语,而“苛刻”一般没有。

5、A,解析:B项分号改为逗号,C项书名号改为引号,D项“发射探空火箭”后,“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后应为分号。

6、B,解析:A项有歧义“政府颁布法令,取缔药品交易市场”还是“政府颁布法令,对取缔药品交易市场的任何做法,加以禁止”。C项也有歧义,是“独联体国家“‘瞧不起’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还是“独联体国家收看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D项歧义在于是“警方愤慨的对象是‘报案人’”还是“警方愤慨的对象是‘围观者’”。

阅读理解

1、解析:根据语言环境来解释词语。

答案:“催化剂”形象说明“863计划”加快了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的进程。

2、解析:关键是联系上文,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

答案:原来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所以,中国又有了向太空进军的经济实力。

3、解析:平时的积累和了解会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谈出新意和深度。

答案:政治上:载人航天技术属于世界上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技术带动工程,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的集中反映和具体体现,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所以,在载人航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上:未来太空资源的开发,必然是谁先开发、谁先获取、谁就受益,这无疑将影响到民族未来的振兴和发展。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载人航天能为解决这个人类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奠定基础。

科技上:如果我们当时没有掌握这些世界先进技术,现在我们就会被人看不起,从而受强国欺辱。载人航天作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科学技术领域,对人类的进步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语言表达

它又是动词,重在行动,提倡一种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的生活方式。

它更是一个形容词,希望有一天,低碳生活成为一个评价标准,当你有着一颗环保自律的心,我们就可以说“你很低碳生活”。

第14篇:《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盈江一中2009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学案

2009年

9 月 30 日

第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掌握新闻的结构特点。思考题1 阅读本文,你知道中国航天史有几个阶段?

2. 准确分析本文的结构层次,体会新闻的真实性特点。 思考题2 本文可分为几部分?文章的真实性如何体现的?

3. 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思考题3 看课文,查资料,你知道中国的哪些航天科技成果?

二、问题与例题

问题1 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是详细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飞船上天后航天员的所见所感,还是叙述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问题2 本文内容包括哪几个部分?分别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问题3 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问题4 这篇新闻的真实性事如何体现的?请举例说明。

问题5 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四、目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翌( )年 橘( )红 摘星揽( )月 ....

37 盈江一中2009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学案

2009年

9 月 30 日

酝( )酿( ) 嫦( )娥( ) ....乾坤( ) 记载( ) 墙垣( ) ...莅临( ) 呻吟( ) 装载( ) 横亘( ) ....蜿蜒( ) 云霄( ) 辉煌( ) 着陆( ) ....垂涎( ) 通宵( ) 仓皇( ) 着凉( ) ....诞生( ) 肖像( ) 彷徨( ) ...铤而走险( ) 销声匿迹( )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Sǒng( )入云天 gèn( )古未有 横gèn( ) 断壁残yuán( ) zhèn( ) 动天下 3.解释下列词语。 尘封: 横亘: 不同凡响: 一鼓作气: 谈笑风生: 无微不至:

4.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联系平时看到的新闻,总结一下。

配餐作业 A、基础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苛(kè)刻 着(zhuï)陆 乾(qiān)坤 ...B.翌(yì)年 横亘(gèn) 高耸(sǒng) ...C.透露(lîu) 集(jí)成 揽(lǎn)月 ...D.运载(zǎi) 舒适(shì) 不懈(xiè) ...2.树立 竖立

(1)作为政府官员,如果不( )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就会经受不住各种考验,就会使权力“错位”,就会腐化堕落,身败名裂。

(2)记者在隧道出口看到( )的警告牌,上面有“限速60”的警示标志。

审定 审订

(1)我们的工作计划已经呈报上级有关部门,待( )之后,即可付诸行动。

(2)新( )的新课标各版本的教材已于2008年夏天陆续出版发行。 3.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标新立异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38 盈江一中2009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学案

2009年

9 月 30 日

B.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C.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道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D.“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

A.巩固题

1、阅读课文导语部分,回答问题: (1)导语部分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2)如果把第二段文字改为“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巨响,运载火箭喷射出火焰,飞船升空”,表达效果如何?

(3)为什么说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

2、语言欣赏,说说句子的含义及情感。

(1)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2)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C.提高题

联系课文内容,并补充课外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39

第15篇:《包身工》《飞向太空的航程》

《包身工》《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学生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章大意和主旨,逐步学会阅读长篇幅的文章

2、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同学们,早上好!

这个星期我们接触了新闻,新闻这个文体的特点是什么?请大家回忆一下。 [明确]真实性、及时性

[教师]新闻是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一种文体了,我们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现在还有网络都可以接触到。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引申,现场直播等等样式],向我们提供了各方面最新的资讯。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包身工》,它的文体是新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

[教师]这种文体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种文体就是?

[学生]报告文学

[教师]是的,同学们经过预习就知道,这种文体就是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和新闻最大的区别就是?[提示:从单元说明中找出答案]

[学生明确] 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教师] 我们在学习报告文学的时候,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学习文章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学习目的]

报告文学同时又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投影,加粗]

(二)主体

[教师]前面我们先接触了本课的文体以及这个文体的特点,现在我们进入课文,看看所谓的报告文学的真实面目。

[介绍作者]作者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著《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夏衍作品中比较著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投影作者图片]

[解题]本文以包身工为题,意义有三:其一,课文讲述的一群人的故事,这群人当时社会上给他们的称呼就是包身工;其二,我们从课文的主旨来看,以包身工为题,其实是[引导学生思考]„„[明确]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其三,包身工,除了是当时社会对这群人,这类人的称呼以外,它还是一种制度,一种怎样的制度?[提示:是罪恶的还是?]

[明确]这是一种罪恶的制度 [提问]罪恶的表现在哪里?

[活动]请大家通读课文,划出你们认为表现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也可以进行交流,时间是10分钟。

[讨论、总结、归纳]

同学们经过阅读和找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呢?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来交流一下他们的看法。

[自由回答、个别提问] [参考答案,投影]

1、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

2、还写了十二小时劳动后,抄身情景;黑夜里。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是写劳动。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

3、还有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是怎么来的;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说明包身工给帝国主义“”制造”了惊人的利润;说明“包身工”制度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制度。

[教师总结]是的,罪恶的制度剥夺了很多年轻的生命,这些年轻的生命一开始就被欺骗,后来又被虐待,最后悲惨地死去。他们的一生非常的短暂,还没来得及享受人生就草草了了自己的一生。这样的悲惨,这样的苦痛,是当时万恶的社会造成的,是当时万恶的帝国主义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泪写证。

当时的中国社会,国民党反动统治,造成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又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所以我们说在包身工身上,有双重的压榨,是机器、制度的压榨,也是奴隶制度、帝国主义拼命追求剩余价值的压榨。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改变这样的悲剧,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彻底地铲除帝国主义。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读地很仔细,也找到了许多表现包身工生活悲惨、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60多年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包身工的这些悲惨事实,也来自于这篇文章。

[提问]现在,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找出的几处表现包身工生活悲惨,包身工制度罪恶的方面,这些方面都是以什么线索串联的呢?

[给予思考的时间,提示学生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明确: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的。

[提示]只是单纯的叙事吗? [明确]中间还穿插了议论和描写

[教师]为了准确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和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这种写作方法叫做“点面结合”。

[教师]

解释面:所谓的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在本文中就是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

解释点:就是一些典型人物,典型的事件和典型的细节,是在“面”的基础上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找到的反映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想想哪些是点哪些是面?[可留作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检查作业: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找到的反映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想想哪些是点哪些是面?

[参考答案]

1、面: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里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清早起床、穿衣洗漱等方面)

2、点:反复提到的芦柴棒(老板喊她名字、生病的时候)

抄身婆不愿意用手去触摸她的身体;

还有,一些典型的事例,比如没吃得上饭的包身工、她们争夺马桶等等 [教师]这种“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同学们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可以各自发表意见,建议同学们学习借鉴这样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在实际写作中运用。

三、文章除了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以外,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现在同学们,可以找一找文章中有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对比: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与老板们的对比 包身工与外来工人的对比

比喻: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作者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故事,比喻帝国主义以及买办资本家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十分精当,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

借喻:猪猡、懒虫、机器、罐头、

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慈祥”“佳肴”“不假思索地爱上”“文明” “合理”“饲养”

这些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文章的意义,对我们理解课文起到了加深理解的作用。大家在写作中可以尝试学习采用。

四、完成课后练习三,理解文章中的句子。(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基本格式和结构,了解新闻各部分的作用

2、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

3、学习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本课主要学习从报刊、电视、网络这些渠道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

1、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2、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习写作新闻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家乡泉州,有一座让泉州人民引以为豪的建筑,它伫立在市区的圆盘上,上面有许多的飞天。这就是咱们泉州的城雕。城雕上的飞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飞天,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飞上九重天的向往。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中国历史上还有什么与飞上蓝天有关的人和事呢?

[讨论]时间为5分钟左右

[总结归纳] 最早的当属嫦娥奔月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西游记》、《封神榜》等文学作品;敦煌有飞天壁画;唐明皇游月宫”

二、主体

[教师]我国从古至今对飞天的梦总是抱有很深很浓厚的憧憬,这个梦想终于在2003年10月17日得到了实现。这一天可以说是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一天,也是我们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这一天,让我们用一些定语来给它下定义。

[同学们看书,自己找词语,或者自己形容]时间为3分钟

[教师归纳、概括、点评]中国第一位宇航员、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几百年的梦想„„(这些词语可以用同学们自己找、自己说,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对这一天的意义有所了解) [教师]在课文的开始,开头的三段,给我们介绍了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叫作新闻的导语。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的精辟议论组成。

一篇新闻除了导语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部分。同学们,回忆一下,新闻还由什么部分组成?

[明确] 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

[教师]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以本文为例来看这些部分的作用。标题,告诉我们新闻的内容;电头,告诉我们时间和发布新闻的报社等情况;导语,刚才说过了,是介绍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围绕导语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结语,就是结束。

新闻中,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次要的信息放在后面,这种结构叫作倒金字塔结构。

[教师]同学们,再从整体上看看课文,课文结构的安排很有特色。前面和后面都是记述“神五”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路中国航天史的回顾(这个回顾是简要的),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这是一种首尾四合型结构。

[教师]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归纳出来的文章的结构,看看文中交代的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的事件?(提示:按照时间顺序)

[参考答案]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教师]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宇航与送入太空,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怎么克服的?(提示,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并概括。)

[教师]困难是巨大的,但是我们总算走过来了,我们相信未来我们的国力会更强,未来蓝天上将会有很多中国人的影子,有很多的飞机上都写着“MADE IN CHINA”

[播放影片]火箭知识、神六起飞

[相关链接] 神舟五号_新闻中心_新浪网.htm 神舟六号专题_新闻中心_新浪网.htm

二、总结全文,共同完成课后练习

第16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设想】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养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互相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目标1和目标2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二、掌握重点字词,词语注音 怦怦( )直跳 橘( )红色 苍穹( ) 斑斓( ) 目眩( ) 坚如磐( )石 烧灼( ) 遨 ( )游 矫( )正 横亘( ) 翌( )年 酝酿( )

三、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导语——是文章

1、

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主体——文章4~26段,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结尾——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三、鉴赏课文,

1、分析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标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点明时间、地点、带读者进入激动人心的场面与氛围中。 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行文的? 时间顺序

4、作者用了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对这则新闻起到什么作用? 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

5、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特别之处? 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主体部分回顾了中国航天研究历史,学生展示自己列出的各时间段的重要事件。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1992年9月21日,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 1999年11月20日,“神州”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2000年1月9日,“神州”二号发射成功。 2002年3月25日,“神州”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2年12月30日,“神州”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 ……

作者立意的角度很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讲述, 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6、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神六 多人飞行

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10月17日4时33分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神七 太空行走

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9月28日17时37分 航天员:翟志刚(执行太空行走)、刘伯明、景海鹏 神八 无人飞船

时间: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1月18日9时32分 神九 手控对接

时间: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6月29日10时03分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执行手控对接)刘洋(首位“神女”) 神十 首次应用性飞行

时间: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6月26日8时 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女) 根据结语部分,回答: 时间: 人物: 事件:

评论:

感动中国颁奖词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四、课堂小结

本文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材料丰富,条理清晰,学习完本文,不但增长了知识,更增添了民族自豪感。

五、作业设计

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联系课文内容,并补充课外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第17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 必修1 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江西省余江县第一中学 姜舟斌

【文本说明】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则优秀的新闻报道。课文针对中国航天事业这样一个重大题材的报道,既记录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更着力揭示了几代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凸显了国人的喜悦和自豪。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教学目标】

1、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能力

2、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

3、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今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领略我们期待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整体把握

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1、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意义。(描述式+评论式)

2、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 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 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 1980年,返回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1986年,“863”计划出台

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 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3、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内容——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

三、写作特色

1、关于背景材料

作为新闻报道,忠实地传递现场信息是其不容推卸的责任,但是这篇新闻关于“神五”升天的现场报道似乎不多,更多的篇幅让给了背景材料——中国航天史的叙述,仅在首尾谈及现实场景——“神五”升天。这样的新闻是不是有点不

像新闻了?你怎么理解这样的写法呢?

补充过去的重要事件更有说服力;把更多的背景放进文章使文章更有历史厚实感;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航天史

背景材料虽然不一定是最新的消息,但是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的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建立在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拥有自豪感,同时也迫切想知道当中的一些细节,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艰辛的历程到底是怎样的。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以及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且把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这就体现了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从而反映出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现实的场景,还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2、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神五”发射是重大新闻,关于它的现场报道千千万万,如果只把目光聚在这个现实场景上,那就没有太大的特色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在安排结构上巧动脑筋,以飞船发射作为线索,以“神五”发射为引子巧妙地回顾了中国航天史,让读者较全面地了解有关信息后,又以“神五”的发射作为结束。这样,首尾都是最新消息,体现出新闻的时效性,中间部分合理安排背景材料补充说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就使得文章的内容充实,结构合理了。这样首尾呼应的写作结构又叫“首尾圆合型的结构”。我们知道,“圆”给人的感觉是和谐、圆融、平稳的,在中国文化中,它也代表着一些特殊的含义,特别是和谐圆融,它正是不少人所追求的完美的象征。所以,这篇文章也就给人舒适平稳的感觉了。

3、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双重含义

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千年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喻成“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这对于新闻来说就更为明显,因为新闻的最大目的是供人阅读,标题的吸引度往往决定了文章的阅读率,所以标题就是新闻的“眼睛”。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新闻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的必要要素。

4、描述式与评论式相结合的导语和结语

本文的导语和结语均采用了描述式和评论式相结合的写作方式。新闻报道中采用适当的描写能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生动性;二适当地插入议论和抒情性的句子,不仅能使报道的主题深刻,增加文采,还能唤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以导语的写作为例:“朝阳辉映”“耸入云天”“乳白色”“静候着”“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细致的描写,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细生动地描绘了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还增添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不仅如此,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就是评论式写法。这里的评论表露的感情、倾向、观点,不仅是作者个人,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起到了深化主题、揭示事件本质的作用。这样,导语就迅速把读者带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不仅把最重要、最核心的新闻事件用精炼准确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同时,又把最重要的东西写得生动感人,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5、较浓郁的文学色彩

由于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的特点,一般的新闻往往是用准确、简洁、朴实的语言报道事件,这则新闻则具有较浓郁的文学色彩。主要表现为两点。

①描写、抒情表达方式的运用

新闻一般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这则新闻却大量运用了描写和抒情。该则新闻的主体部分中运用了描写,但在导语和结语部分更为突出。这些生动描写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给人以立体感和现场感。而抒情贯通文字的始终,抒发了中国人对载人航天成功的自豪感,深化了新闻事件的意

义。以结语为例:“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这里形象的描写中融入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不仅记录了千年梦圆的经典时刻,也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自豪和激动。

②凝练生动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凝练生动,且字字含情,这也是得这则新闻的语言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而且自始至终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如“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句式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不懈追求的精神融合起来,极具感染力。

四、课后练笔

你对新闻的写作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了吗?自己选题,就身边的热点问题作一报道。字数不少于300字,注意新闻报道的写作要领。

第18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

教案

学习提示

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

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

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应作为学习本课的重点,注意段和段之间的衔接。另外,本文的导语很有特色,应着重学习,并模模仿写作。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写作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作家作品

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解题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三、重点字词

耸入云天 翌年 扭转乾坤 横亘

字词巩固

1

四、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

俗话说:“画龙还须巧点睛。”如果把写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新闻通讯的标题非常重要,因为读者拿起来之后会先看标题,然后才决定看还是不看。所以记者在写新闻标题时下力气很大,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对新闻标题的重视。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同学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

本文的导语不仅于此,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

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张了中国人的志气。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第二部分(第2~26段),主体。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主体部分要有充实、丰富并能回答有关问题的内容,导语写完后,就要展开或阐发新闻事实。中国人的飞天梦实现了,而实现这个梦的航程则是漫长的,是几代人心血凝成的。本文的标题也揭示了主体的内容。事件通讯要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等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那么作者是如何组织好“飞天梦”这样复杂多样的材料的呢?主要是采用了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方式来组织材料。

2

第4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文中说:“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几百年”是针对梦想说的,大约是从明代万户开始,因为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半个世纪”是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靠人造卫星”说起。漫长的岁月,摧灭不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

第5、6段,写背景,是激励中国进入航天领域的大背景。时间推到了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那一刻,由于我们过去中国的贫弱,科学技术已远远落后于人了,但这个消息却震动了从来不服输的中国人,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只有迎头赶上,才对得起我们先人创造的辉煌文明!这一段虽是简略地谈背景,但写来仍然使人荡气回肠:我们现在落后了,但我们不能永远落后。

第7~10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接着写我们的计划,上天毕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是谁一句话就能吹上去的,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成功了,而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1年零9个月;又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由号召,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文章,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第11~13段,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航天员的准备,已经挑选了19位优秀的飞行员,他们是航天员的预备军。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时不远了。可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历史记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第二年,一个乍暖还寒的4月间,在有全副武装军人把门的北京京西宾馆里,聚集了全国80多个单位的400多名专家学者。虽然大家都身着便衣,但保密的气氛却让人感到这里是在开什么军事会议。此时,专家学者们正在讨论着中国未来的飞船该是什么样。由于时值1971年4月,因此,飞船便有了一个代号:“714工程”。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品尝了我国自己研制的航天食品:高热量的巧克力、压缩饼干和美味的鸡汤等。有一种牙膏状的食品名叫鸡蛋炒米饭,挤入口中还真有鸡蛋炒米饭的味道,这让专家们也感到了新奇。一切似乎都很顺利。“714工程”还诞生了一个全尺寸的模型,它的名字非常动听,叫“曙光号”。“曙光号”是一个类似美国第二代飞船“双子星座号”的飞船,外形像个倒扣的大漏斗,由座舱和设备舱两大舱段组成,座舱里放置两把宇航员坐的弹射座椅。客观地说,当时科学家们对中国飞船的选型是很有见地的。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下,1975年中央决定“714”工程下马,“曙光一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周恩来总理实事求是地专门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其大意是,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自此,中国暂时停止了对载人航天的探索,而把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各种类型的应用卫星方面,这一停就是10年。

第14~16段,10年后,“863计划”出台,科学家们达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把那尘封了十年的草稿又拿了出来。1992年9月21日,是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新的航天征程又开始了。

3

从第17~26段,新的航天史。先提出我们的计划,找出我们现存的困难,然后一一解决,就像当年第一颗卫星上天一样。第

一、二个难题不难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在“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手里解决了,接着“神舟”一号发射成功,“神舟”二号又发射成功,接着是第

三、第四,一直到“第五”,五战五捷,“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这几段以叙述为主,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航天人的艰辛和自信。由此,航天征程已充分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半个世纪坎坷的旅程,寄托了多少代人的希望,融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血。

第三部分,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时间:金色的秋日,9时10分。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事件: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

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文章锦上添花,应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尾。

五、写作技巧

1、文章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转折起伏,引人入胜。

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把一个一个的事件贯穿起来。从1957年前苏联发射成功人造卫星说起,作为事件的背景,这个背景是与所报道的事件有着密切关系的诠释性材料,因为苏联的发射成功才惊醒了刚刚建国的的新中国,才惊醒了有着千年梦想的中国人,也可以说是后来事件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当时英国的《卫报》曾有文章写道:“1957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让英、美、中三国领导人大跌眼镜。当时的中国领袖毛泽东在得知确切消息之后,不无失望地说:„我们怎么能算得上一个大国?中国连一颗土豆都弄不到太空里去,更别说卫星了。‟”接下来是叙述中国研究载人航天的征程:1960年2月19日先研制成功了太空火箭;1970年4月24日再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再设想载人航天,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搞下去;时间又到了1986年春天,“863计划”实施,推动了航天事业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正式确定航天计划;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发射成功;2000年1月9日,“神舟”二号又飞上了天;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升空;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又成功发射;又回到了现在,2003年10月15日,真正意义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进入了预定轨道。时间、事件交待的清清楚,把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程细致的叙述出来,了解了我们在太空探索中的艰难与曲折。总之,主体部分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4

2、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表现为两点:一是借用文学手段,如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采用描写方法,在导语和结尾部分表现的最为突出。如导语部分:“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给人以立体感和现场感。结尾部分:“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而在这形象的描写中又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面对着这千年梦圆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感到自豪和心情澎湃呢?我们在读这些文字时,随着文字的跳动,我们的心情也在跳动,这就是文章抒情的效果。不单是导语和结尾这些描述性文字如此,在其他段落,照应能体会出这种情感的存在。如第4段:“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自豪感,苍桑感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回想那半个世纪中国航天人的曲折而不懈的努力。

二是语言富于韵味。如“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第一句用整句,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融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

(六)

1.拉近时间法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2.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3.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

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七、体裁知识

通讯的写作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一、通讯特点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 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此外,通讯虽然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不过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 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

2、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6楼

3、评论性。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 6 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二、通讯写作

1、关于选材与提炼主题。占有材料对通讯写作来说就是通过扎实细致的采访广泛搜集第一手材料。随后在纷繁的直接 材料中剥离出典型材料、背景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要求真实,而且要有意义,具有典型性、指导性,同时还要有意味,具有具体、完整、感人的生动性、情节性。在这般基础上根据深 和新的原则提炼主题,通讯才可能呼应社会关注热点,反映时代风尚特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从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人物激励人,以真实的事件震撼人。然而通讯写的是真人真事,其主题必须从实际生活中提炼而来,不能随意“拔高”,更不能虚构夸大,它永远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2、关于写人。事因人生,人以事观。人与事虽不可分,但在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中的确有以人为主和以事为主之别,为叙述方便故而分之。写人在文学创作中已积累丰富经验,在“非虚构”的原则下,我们不妨可借用其多种手段,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形与神兼备。即不仅要写出人物的行为和事迹,更要展示其精神世界;第二,言与行统一。人物语言、行为表达、传递出人物的思想,而不同的语气、句 式、词汇及动作表情、神态等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内心表露形式。写好了人物的言与行,无疑是写活了人;第三,画龙必须点睛。如果说言行、事例、情节勾勒出人物的整体形象称为“龙” ,那么揭示人物行为意义,指出人物个性特点的评点便是“睛”。“画龙”用的是纪实的叙述、描写,“点睛”则是超脱的议论或抒情。

3、关于叙事。通讯离不开写事,事件通讯更须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待事件 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叙事要注意两点:第一,理清主线、丰满细节。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因有果,有人有事,头绪多而关系复杂,作者须理清主线,按事件原貌将其完整地、动态地、立体地呈现给读者。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须选择典型的细节。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必然有几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充分展示主线,使作品丰满而具现场感。第二,时间为经、时间为纬。通讯须有一定的时间要领因为事件、故事总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组织好时空画面既是一个结构总是也是一个表达方法问题。篇幅不长而情节不太复杂的事件通讯可多运用插叙、补叙、分叙等手段,充分展开矛盾和利用背景材料,使文章有变化起伏。容量大而情节复杂的事件通讯则常常运用时空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空间变换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精心的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报告于世。

第19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能力训练目标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设想]

一、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养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互相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明代的万户,曾用47支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试图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2.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

1、

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内容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三、分析与探究

1.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四、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

一、

二、三。[背景材料]

一、让“背景”成为一景

美国记者沃尔特·福克斯在《新闻写作》一书中写道:“迄今为止,‘背景材料’一词都用于表示那种为读者完全理解一篇报道所需的事实信息。它从基本的信息,如新闻事件所涉及人物的姓名、年龄、职业和住址等,一直到与此前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记者只要提出正确的问题一般差不多肯定可以获得的信息。”

我以为,这段话基本上回答了消息需要什么样的背景。

要使背景成为一景,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把背景写精。在采访中要广泛占有背景材料,为写好背景做大量积累,然后抽取精华。作者一定要弄清楚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发生的内外部原因是什么,这些背后的新闻与刚发生的新闻构成了什么联系。这些都是“读者完全理解一篇报道所需要”的。广泛占有并不等于全部写出,这时候,一定要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仔细筛选,把那些在读者理解报道时所必需的背景信息精选出来,再精练地写出来。这里讲的精,不仅仅是短,主要指的是精华、精练。《参考消息》2003年9月26日刊登的一则新闻《美评估报告初步显示——伊拉克没有违禁武器》中,背景介绍只有一句话:“认为伊拉克拥有非常规武器曾是布什政府宣布对伊拉克开战的主要理由。”含着讽刺,带着嘲笑,还有几分揭露。如果没有这个精练的背景介绍,读者就不明白为什么美国要跑到伊拉克去搞评估报告,以及美国和全世界为什么都对这份评估报告如此关注。

二是把背景写准。背景材料是为了让读者更好更准确地理解一篇报道,说的都是“为什么”,所以,一定要准确无误,千万不能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如果连“为什么”都搞不清,那就会为读者理解报道造成困难,甚至把读者引入理解的误区。比如说,关于中国载人航天的新闻报道,正确的背景应该是中国要发展自己独立的航天工业,正当地参与国际太空竞争,而西方一些新闻媒体却别有用心地将背景偷换为中国要发展太空军事,要成为军事强国,进而鼓吹中国威胁论,以谬误的背景来误导受众。再比如,常见一些报道,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把一个新闻背景改造后用于许多新闻报道。像一个连队在上级组织的比武中获得了军事考核第一名这样的背景材料,就常被用于表明“军事训练好”“政治教育好”“后勤保障好”“支部建设好”等各方面情况,这种滥用背景材料的做法也是新闻背景不准确的一种表现。

三是把背景写活。把背景写活,首先要打破格式化。不要总是把背景放在消息的第2段,也不要总是讲过去怎样怎样,以前如何如何,为了什么什么,这样就很难让背景活起来。《火箭兵报》2002年9月6日一版头条刊登的消息《全军第一栋制式化士官家属楼落成》,把背景材料放在了报道的最后:“士官家属临时来队住房难的问题是从1998年士官队伍扩大后急剧出现的。作为高科技部队,第二炮兵士官编制人数相对较多,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士官家属临时来队住房项目的启动,使二炮土官家属来队住房难的问题有望在‘十五’期间基本解决。”介绍的都是实情,说的都是实话,看到的都是可信的信息,这样就使原本容易枯燥的背景材料变得鲜活起来,并使其成为整篇报道一个有力的“豹尾”。

四是把背景写短。千万不能喧宾夺主地为了突出背景而故意抻长文章。因为背景毕竟是背景,再亮丽也不可能成为主体,多了反而成为累赘。路透社2002年10月29日发出的一篇电讯稿《美军只剩下一个总司令》,背景只有一句话:“国防部官员说,拉姆斯菲尔德考虑这个问题已有一段时间了。”这一句话背景至少传递了这样一些信息:这项改革是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搞的;这项改革经过慎重考虑。

五是把背景写散。把背景散于文章之中,就会不见背景而有背景,不写背景而成背景。当然这种散要用信息连接,要有助于文章严谨,要形散,不能神散。我们所读到的许多国内外新闻消息名篇,许多都难以分清背景信息和新闻信息,因为作者巧妙地把背景材料隐藏在整篇报道中,使其浑然一体。

六是把背景写美。一篇消息好比一台戏剧,背景好比舞台上的布景和灯光,别让消息背景成为干巴巴的幕布,应该成为色彩亮丽、内容和谐的景色,以此加深和帮助观众对剧情的理解。

毛泽东所写的新闻名篇《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中介绍背景时这样写道:“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28宿,即刘秀的28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匪祟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在又放弃南阳„„”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纵横古今,浓墨重彩,交待了历史故事和人物,地理特征和战略位置,在作者如椽巨笔的描绘之下,展现了一幅壮美的画卷。

(选自《军事记者》2003年第11期)

二、目击飞天时刻

之一:“飞天”前后的航天人(杨虹)

离发射还有60分钟。

我站在测发楼的“总体网工作间”里,透过明净的玻璃墙,基地飞行指挥控制中心——我们称之为测发大厅——里的情况一目了然。

微笑着的胡锦涛主席,正与载人航天各系统负责人握手。当他走到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面前时,停留的时间似乎更长些,可以看到黄春平在说着什么。事后黄春平告诉我,他当时作出了保证:一定会安全顺利地把中国首位航天员送人太空。

人们的表情那样平静,就像大战之前,一切消声。

现在,航天员已经进入飞船,而各系统负责人也在红底金字的15份《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还有15分钟。

我快步来到测发大厅的楼顶上。发射场周围的喧嚣与大厅里的平静对比鲜明,外面的人们穿着节日的礼服,与已经长身而立在1.5公里外的火箭合影。

清晰的倒计时传来„„火箭升起来了!

发射后两分钟,“长二F”消失在遥远的天际。那余留在长空的一道白烟,仍让我们为之疯狂地欢呼。

我跑回测发大厅。天!这间约200平方米的房子,挤进了几百人。人们关注的目标只有一个——大屏幕中首名中国太空人杨利伟的一举一动。

杨利伟仍像发射前那样面带微笑,他是我见过的最沉稳的男士。他给了我们一个友好的眼神,我们开始鼓掌;他打开一个本子——听说是航天飞行手册,又赢得一片掌声。

黄春平和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仍然严肃地坐在那里。他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因为在发射后的大约600秒——箭船分离的那一刻,才是这两位老总卸去担子的时候。

升空后大约4分钟,杨利伟向我们挥手。又是一片掌声。587秒,大屏幕终于显示出箭船分离的画面。火箭不辱使命,飞船进入轨道!两位老总抱在一起。

两位60多岁的老总带着他们的秘书和我,欢快地跳上一辆越野车,直奔1.5公里外的指挥大厅。

当我们4人击掌庆贺的时候,刘竹生开始不停地揉眼。黄春平哭了,我也哭了。

当黄春平和刘竹生进入指挥大厅时,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的领导纷纷向他们祝贺:“你们的神箭真神!”

之二:700米外,我拍到了“飞天”

早晨6时30分,我提着摄像机,赶到发射现场,来到发射塔正南大约700米的地方。

我很幸运——除了太空行者杨利伟,或许我是距飞船最近的人,其他参观者大都撤到了数公里以外。

支起三角架,调试机器。摄像机的镜头里,七色光圈与平静的大漠相辉映。“神舟”五号发射塔架的大部分支撑机构已经张开,长箭孤独地耸立在戈壁里。

我的心在跳——这是一次艰巨的任务,略带危险。

几年前,在西昌基地,“长二E”火箭发射奥星时发动机紧急熄火,我就站在距离它200米的地方拍摄——没有退路,1公里内都是危险区。

我已经养成了在每次发射之前给每位家人打电话的习惯。但这次我很有把握,我跟踪了这枚火箭从研制到生产到今天的全过程——它一定行。 航天员出征的场面像一幅画,在我眼前不停展现着。今天早晨5时30分,我与杨利伟的距离是那样近——只有不到1米,我用摄像机记录了他从容的微笑。

还有15分钟发射。我的心慢慢静下来。

我把景别调到最大,包含了整个发射架。这样,在火箭飞出塔架前的10秒钟,镜头可以连续不断。

还剩1分钟。塔架顶部与火箭相连的电缆和摆杆,正在缓缓打开。长箭将甩开一切,冲向我的梦中之地。

可以清晰地听到倒计时的口令。然后是巨大的、沉闷的轰鸣!没有任何乐器能将它表达出来,也没有任何机械的声音能与之相比。它让我热血沸腾。

火箭燃烧着,带着很快的加速度飞出塔架。我丢下摄像机,拿起数码相机,不停地按动快门。

它飞上天了!此时燃烧的“哔啵”声从空中传来,而长箭外表保温层脱落的碎片,宛如雪一样滑落而下。

火箭升空后大约30秒,我又拿起摄像机,追拍它的飞行轨道。角度很刁,我躺在地上,镜头对准天空。那道白烟——像龙一样的白烟——拖在火箭后面。

我不敢呼吸,怕胸部的动作影响拍摄的稳定性。“长二F”渐渐变成一点,120秒后,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我放下机器,凝望着蓝天上的那道白烟。

它好美,是我平生未见的奇观„„

(选自2003年10月18日《南方周末》)

第20篇:《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抽到的是

号,我说课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下面我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介绍我对本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中的一篇通讯。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根据本文特色,教学实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新闻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文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写短新闻。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

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就回顾了这一段历史。

(二)感知课文

1、俗话说:画龙还需巧点睛。如果把捏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这个题目的含义是什么呢?你写这篇文章将把重点安排在哪里?

明确:题目中心词是“航程”所以本文重点写的是航天事业的发展。

2、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为导语、主体、尾声,按此给文章分段。一(1——3)导语,点明事件的时间、地点、场面

二(4——26)主体,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梦想。

三、(27——30)结尾,回应导语的重点内容。

1、导语段中,场景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除此而外的共计24个自然节是写什么内容的?

[背景材料,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3、第4~28自然节,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有何作用?

[它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叙述航天史,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每个人都想知道今天的辉煌曾经历了什么样的艰辛的历程,使读者对今天新闻事件的了解,有了纵深感。]

4、请同学们自己介绍还知道哪些“中国航天大事记”。(课后研讨与练习三。学生如果说不全,应该鼓励学生课后查资料,同学间交流所查资料——此题意促使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根据此文,总结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飞向太空范文
《飞向太空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