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自卑范文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22 21:04:1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超越自卑

《超越自卑》读后感

在读《超越自卑》前,我认真地把《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读了一遍。以前我从来没有去思考这个问题: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很早的时候就知道了很多哲人的说法: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可是,为什么呢?没有人曾经仔细地解释过原因,或者是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听着都觉得失了真实。阿德勒在《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里,用他自身的经历以及遇到的各种案例,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启示:生命的意义,在于对其他人、对社会产生兴趣。生命的意义在于合作,因为社会需要合作。怎么样才能合作呢?合作需要甘于贡献。所以,总而言之,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这为我读《超越自卑》提供了基础。

阿德勒认为人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合作上的竞争,首先是合作,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要先体会合作。合作,就像是拼图,每一块都有缺口,也有优势,但是每一块都可以发挥作用。每个人既可以在合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也可以在合作中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我们所受的传统教育无疑与阿德勒是相违背的,是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从小孩子们就在各种“比”中生活,妈妈们在一起的讨论是哪个孩子说话早、哪个孩子长的高、哪个孩子学习努力„„到了学校,更是显而易见的竞争状态。

竞争,如果不是基于合作的,带给有优势的人的,是一种觉得我比别人好的成就感,用这种方法来认同自己,这种感觉不是发自内心的,是来源于外部的;而对于没有优势的人,也是我们中的绝大部分

人的感受,是一种否定的,我没有别人好的自卑感。这种否定的感觉从我们小的时候就带给我们很深的感觉,以致影响到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婚姻。很多时候,在婚姻中,我们在找一种强势的地位,“我需要他爱我比我爱他多”“我需要我说的话他能照做”“我做了这么多,他怎么做的那么少?”„„我们忘记了我们应该是一种共同生活的状态,我们应该是合作的。如果丈夫擅长的不是细心的做家务,那么放手让他在工作中一展身手就是最大的支持;如果妻子擅长的不是与人交流,那么给她一个安静稳定的家庭来料理,就是给她一个最好的平台。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争夺权力,而没有思考我们该怎样分担婚姻中的各种事务。

对于孩子来说,在成长阶段,无条件的接纳,帮助他们成为他们本身的样子,就是一种合作,“顺”着他们成长,让他们强烈的感受到自己,他们就具有了一种内心的力量,拥有这种力量后,就更容易接受竞争了,并且不容易在竞争中迷失。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补偿。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挠时,他就能在另一方面找到新门路,争取优越感。例如人类是所有动物中最弱小的,所以人类需要比其他生物更多的团结与合作。但是有些人却制定了错误的目标,使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优越感,将他们的努力转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摒除不谈。例如缺乏勇气的人,因为不觉得自己强壮,所以他们总是逃避困难,透过避免战斗,他们得到一种比本身更强壮与聪明的感觉,这种优越感是他们用来逃

避自卑感的方法。人类追求优越感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因为我们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这正是我们对文化的贡献。

为什么有人不甘于奉献?那是因为他们对他人缺乏兴趣,他们感兴趣的人,只是他们自己。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我们的勇气,我们就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掉这种感觉。正常的人会通过与社会合作的方式,作出一定的努力,抵消自卑感。而神经症患者,则不再认为脚踏实地的努力能够改进他的情境,他们仍用错误的方式摆脱自卑感,只是用的是错误的方式。

“神经症病人的目标仍然是„凌驾于困难之上‟,可是他却不再设法克服障碍,反倒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对于这个说法,我并不是很赞同。既然人有了自卑感,他们当然要想方设法摆脱自卑。他们确实在追求着优越感,在某个方面,他们通过努力摆脱了自卑感以后,他们是否就有了优越感了呢?个人认为,摆脱自卑是必要的,追求优越也是重要的,可是追求优越不是必要的。追求优越也不一定成为人行为的动力。人的行为,是由主客观的各种因素决定的。例如,我们的学习成绩不好,我们自然会觉得自卑。有些人确实如阿德勒博士一样,发奋努力,最终在学习上超越别人。可是,有些人也努力,可是努力的程度就没那么大了。因为他们努力的本意,不是为了超越别人,只是学习上不要被归于差等生就可。这里,就没有丝毫的优越可言了。

“同时,他的自卑感会愈积愈多,因为造成自卑感的情境仍然一成不变,问题也依旧存在。他所采取的每一步骤都会逐渐将他导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种问题也会以日渐增大的压力逼迫着他”。事实上,在生活中,不管是神经症患者,还是正常人,都会或多或少的自欺。但谁又能说他们有什么神经症呢?记得有一个同学,她每次考试前都会肚子痛,用弗洛伊德的话说就是有“癔症”,这是常见的现象。可是那位同学只是肚子痛,她并没有逃避考试,肚子痛也没有成为她逃脱考试的理由。相反,她的成绩很好。因此,那些自欺的行为,真的只是由于对优越感的争取吗?或者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的解释?自欺的行为,可能也是为了缓和自己的紧张感吧。

一种心理学的观点是,人在童年时期受到的伤害、忽视会影响到他的未来,如果想要未来不受影响,必须进行弥补。而阿德勒认为应该着眼于未来,不用回头舔舐自己的伤口,只需要大步前行,让自己更强壮。这也是《正面管教》中“关注于解决问题”的来源。

修复伤口的过程,也许对成长是有用的,但是追寻伤口的过程,却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因为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不能重头来过,即使找到原因,要么是无法更改,要么已经造成影响,都是一个否定自己的过程。何不积极关注于怎样改善,改善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建立自信的过程,是充满希望的。

阿德勒认为,在生命开始的第五年未了之际,儿童已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生活模式,这就是他处理问题与事物的模式,即使这模式错得一塌糊涂,会不断带来不幸与痛苦,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除

非由受过训练的专家来帮助发现最初的错误,并从旁建议一种较为合适的意义。三种容易使人赋与错误意义的情形:器官缺陷的儿童、被骄纵的儿童和被忽视的儿童。首先,我们得知,容易这些形成错误的生活模式的时间是童年,形成的条件是出生环境以及家庭环境,教育等等。

心理学最重要的使命是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帮助他们成长,帮助他们适应生活。可是,当一个人真的患上了某种心理疾病时,无论我们怎么努力,总是收效甚微。因此,最好的防治办法是防患于未然。例如,对器官缺陷的儿童,给与他们更多爱、关怀和鼓励,儿童就能减少向错误的方向走的可能性。阿德勒博士小时候有器官缺陷,可是他也健康地成长,并成为了人们追求优越的楷模。这不仅是靠他自己的向上意识,他父亲给他的鼓励和支持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他父亲常常对他说:“阿德勒,你不要相信任何事。”父亲对他的鼓励总是在影响着他、激励着他不断挑战困难,超越自卑,超越自我。

对那些孤儿、单亲家庭的子女,或者正常的儿童,也是需要同样的关怀和爱心。我们相信,任何儿童,给与了这两种必不可少的条件——理性和关怀,他们都能正常地成长。

阿德勒博士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多的。不管我们是否认同他的观点,超越自卑与追求优越的确可以成为激励我们积极向上的动力。虽然这并不是我们行为的决定因素,但不能否认,我们都渴望超越自卑,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在某一方面超越别人。只要我们拥有社会兴趣,乐

于与人合作,我们便永远保持了追求优越的决心。

推荐第2篇:感谢自卑

感谢自卑

自信和自卑是一对永不分离的双胞胎兄弟,自信整天昂头挺胸,神气极了;而自卑却垂头丧气,无精打采。因此,在自信的面前,自卑总是抬不起头来。一天,一位神仙看到了自卑这副样子,于是便决定和自卑好好聊一聊,给他增添一些信心。

神仙找到自卑,问:“自卑,怎么这副没精打采的样子啊,你看人类和动物们都如此的开心,为什么不让自己也快乐起来呢?”

自卑:“我能快乐吗?我现在成了讨厌鬼,大家都不喜欢我,他们都爱着自信。我只能给大家带来伤心和难过,我怎么高兴得起来啊?”

(说着说着,自卑伤心地哭了起来„„)

神仙:“别哭别哭!你怎么对自己这么没有信心啊。自信固然好,固然得到大家的喜爱,可他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啊!你想想,如果一个人充满了自信,而失去了你,那么,他就会产生骄傲的心理,而没有一点动力。而你恰恰能够给予他们动力啊!”

自卑挠挠头,问:“为什么啊?”

神仙:“一个人只有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才会为这些弱点而苦恼,从而产生强大的动力,将缺点赶走,于是奋起自强,产生令人吃惊的成功,你说对吗?”

自卑(破涕为笑连连点头)说:“对啊!我怎么没有想到呢?原来我也是可以可以得到大家喜爱的,是吗?”

神仙:“对啊!其实你们兄弟俩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缺一不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如果你们俩能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来弥补大家的不足,那么,你们都会成为大家的最爱。”

说着说着,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对自卑说:“神仙哥哥说的对极了,你的作用简直太大了,我们刚才来的时候,听说了许多对自己失去信心,消极生活的的人都是因为有了你,才重新找回了自己的方向,所以我们要代表大家向你说声:“谢谢!”

听了这话,自卑眼中充满了激动的泪花,此时他的笑容是那样灿烂、迷人„„

推荐第3篇:自卑随笔

今天清理书柜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一篇前几年写的日记,让我感慨万千。

自卑是一种因过度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不好的情绪体验。事实上,自卑心理人皆有之,只不过强弱不同罢了。 虽然我是亚洲人,却有着差不多和非洲人的皮肤,属于不但不具备外貌优势,甚至可以说有外貌缺陷的一类人。俗话说:“一白遮百丑”。或许受外貌的影响导致我的性格很内向。

那时在农村上完小学就到了城市一所较好的中学上学,自卑感更甚。。。比如,无论怎么努力,外语顶多及格而已,当时特别羡慕那些条件好能够去参加补课的同学;一点都不会用电脑,因为在这之前从未接触过;和同学们相处,基本上只能默默地听他们的高谈阔论,根本进入不了他们的生活主流…如之种种,有时自卑感忽瘀积于心,真恨不得自己把自己一笔勾销了事!

自卑过甚防肠断。但自卑感的升腾,也未必不是一种尖利的自知之明。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要害怕一时的自卑,尤其不要自己对自己遮掩自卑,乃至强把自卑扭为赌气式的自傲,最糟糕的是放下自己去琢磨别人,试图搜罗出别人的许多可卑之处,以化解自己因自卑所产生的焦虑。

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虽然从外貌,到性格,到家庭,到修养,我都不完满,但到头来能超越自卑,尊严地接受现实中的自我,有几分光,发几分热,尽可能从容而潇洒地走完我前面的路。

推荐第4篇:《超越自卑》读后感

《超越自卑》读后感

好久了,都不知道要写什么,因为根本就没有读懂,只是在王湖的提醒下,才了解了阿德勒的一些理论,说说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吧。

1.合作与竞争:

阿德勒认为人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合作上的竞争,首先是合作,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要先体会合作。

合作,我理解的,就像是拼图,每一块都有缺口,也有优势,但是每一块都可以发挥作用。每个人既可以在合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也可以在合作中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我们所受的传统教育无疑与阿德勒是相违背的,是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从小孩子们就在各种“比”中生活,妈妈们在一起的讨论是哪个孩子说话早、哪个孩子长的高、哪个孩子学习努力……到了学校,更是显而易见的竞争状态。

竞争,如果不是基于合作的,带给有优势的人的,是一种觉得我比别人好的成就感,用这种方法来认同自己,这种感觉不是发自内心的,是来源于外部的;而对于没有优势的人,也是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的感受,是一种否定的,我没有别人好的自卑感。这种否定的感觉从我们小的时候就带给我们很深的感觉,以致影响到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婚姻。很多时候,在婚姻中,我们在找一种强势的地位,“我需要他爱我比我爱他多”“我需要我说的话他能照做”“我做了这么多,他怎么做的那么少?”……我们忘记了我们应该是一种共同生活的状态,我们应该是合作的。如果丈夫擅长的不是细心的做家务,那么放手让他在工作中一展身手就是最大的支持;如果妻子擅长的不是与人交流,那么给她一个安静稳定的家庭来料理,就是给她一个最好的平台。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争夺权力,而没有思考我们该怎样分担婚姻中的各种事务。

对于孩子来说,在成长阶段,无条件的接纳,帮助他们成为他们本身的样子,就是一种合作,“顺”着他们成长,让他们强烈的感受到自己,他们就具有了一种内心的力量,拥有这种力量后,就更容易接受竞争了,并且不容易在竞争中迷失。

2.着眼于未来:

一种心理学的观点是,人在童年时期受到的伤害、忽视会影响到他的未来,如果想要未来不受影响,必须进行弥补。而阿德勒认为应该着眼于未来,不用回头舔舐自己的伤口,只需要大步前行,让自己更强壮。这也是《正面管教》中“关注于解决问题”的来源。

修复伤口的过程,也许对成长是有用的,但是追寻伤口的过程,却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因为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不能重头来过,即使找到原因,要么是无法更改,要么已经造成影响,都是一个否定自己的过程。何不积极关注于怎样改善,改善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建立自信的过程,是充满希望的。

推荐第5篇:《超越自卑》读后感

《超越自卑》一书的作者A·阿德勒。在该书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超越自卑》读后感(一)

《超越自卑》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A、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此书被西方人视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书,起到了《圣经》起不到的作用。

本书第一章《生活的意义》是全书的纲领,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提出了人们生活中的三大问题:职业、社会(既与他人的关系)和性(既为爱情和婚姻)。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三大问题,而由此作出的反应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他分析了人们各种错误“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过度关注自我,和正确“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有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愿为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一观点,本书编译极为欣赏,他在代序中写到:在一个物欲横流、精神匮乏的年代里,阿德勒的心理学犹如浸入沙漠的一缕甘泉,让人重新体味到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绝不仅仅是金钱、物质和泛滥的私欲,它还有更广阔的,也更令人神往的精神园地。

阿德勒在书中认为“自卑感”在生活中时刻都有可能产生,象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对现实社会产生的不完满、不得志、比别人差时的情绪。他认为有这种情感是很正常的,并不是病态的,关键是如何对待这种自卑。是利用自卑来逃避现实还是克服并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风格。

如果敢于正视自卑,会激发人的创造性力量,成为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在达到新的境界后,又会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向新的优越目标前进。这样,在自卑与优越的距离不断接近而又拉开的过程中,人便不断地完善自己,这一过程永无止境。由此,阿德勒认为,全部人类文化的动力都建立在自卑感之上。这一观点与弗洛依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是相左的。

阿德勒还提出了“生活风格”这一重要概念,它是指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实现生活目标的方式。人在他的思维、情感、行动中处处体现着他独特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是阿德勒治疗心理疾病患者的一把利器,他通过对病者生活风格的分析,(主要有三种途径),帮助病者找出产生这种错误生活风格的根源,让他去正视、了解它,并让病者作出新的生活选择,形成正确的生活风格。

本书另一大优点是语言平实易懂,例子丰富生动,笔触细腻,分析精辟,在愉快的阅读中感悟生活道理,完善自我人格。

《超越自卑》读后感(二)

好久了,都不知道要写什么,因为根本就没有读懂,只是在王湖的提醒下,才了解了阿德勒的一些理论,说说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吧。

1、合作与竞争:

阿德勒认为人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合作上的竞争,首先是合作,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要先体会合作。

合作,我理解的,就像是拼图,每一块都有缺口,也有优势,但是每一块都可以发挥作用。每个人既可以在合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也可以在合作中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我们所受的传统教育无疑与阿德勒是相违背的,是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从小孩子们就在各种“比”中生活,妈妈们在一起的讨论是哪个孩子说话早、哪个孩子长的高、哪个孩子学习努力……到了学校,更是显而易见的竞争状态。

竞争,如果不是基于合作的,带给有优势的人的,是一种觉得我比别人好的成就感,用这种方法来认同自己,这种感觉不是发自内心的,是来源于外部的;而对于没有优势的人,也是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的感受,是一种否定的,我没有别人好的自卑感。

这种否定的感觉从我们小的时候就带给我们很深的感觉,以致影响到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婚姻。很多时候,在婚姻中,我们在找一种强势的地位,“我需要他爱我比我爱他多”“我需要我说的话他能照做”“我做了这么多,他怎么做的那么少?”……

我们忘记了我们应该是一种共同生活的状态,我们应该是合作的。如果丈夫擅长的不是细心的做家务,那么放手让他在工作中一展身手就是最大的支持;如果妻子擅长的不是与人交流,那么给她一个安静稳定的家庭来料理,就是给她一个最好的平台。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争夺权力,而没有思考我们该怎样分担婚姻中的各种事务。

对于孩子来说,在成长阶段,无条件的接纳,帮助他们成为他们本身的样子,就是一种合作,“顺”着他们成长,让他们强烈的感受到自己,他们就具有了一种内心的力量,拥有这种力量后,就更容易接受竞争了,并且不容易在竞争中迷失。

2、着眼于未来:

一种心理学的观点是,人在童年时期受到的伤害、忽视会影响到他的未来,如果想要未来不受影响,必须进行弥补。而阿德勒认为应该着眼于未来,不用回头舔舐自己的伤口,只需要大步前行,让自己更强壮。这也是《正面管教》中“关注于解决问题”的来源。

修复伤口的过程,也许对成长是有用的,但是追寻伤口的过程,却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因为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不能重头来过,即使找到原因,要么是无法更改,要么已经造成影响,都是一个否定自己的过程。何不积极关注于怎样改善,改善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建立自信的过程,是充满希望的。

《超越自卑》读后感(三)

接触到的大多数朋友都说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在翻看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超越自卑》后,我才发现心理学的另外一面,它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超越自卑》一书中,阿德勒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

作者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

长大后阿德勒进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蒂诺菲佳娃娜是个飞扬跋扈、能言善辩的女性,最关心她祖国的社会革命。她特立独行和阿德勒所处阶级的保守风气并不十分协和,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里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见,他们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过后来两人倒也能相敬如宾,白首偕老。

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伊德所著的《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它对于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贡献。有一度,他曾在维也纳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写文章辩护弗洛伊德的观点,结果弗氏写信给他,邀请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讨论会――有人因此认为阿德勒是弗氏的学生,其实大谬不然,他们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虽然他的观点与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团。此后,他即成为这一集团的领导人之一,饱受弗氏的赞誉,并继承弗氏之后,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

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而使其名声大噪。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虽然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例如: 古代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著名演说家;美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更是家喻户晓之事。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材羸弱,可是他却弃剑就笔,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宴婴身材矮小却成为齐国宰相。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这些人都曾经有过自卑,并超越了自卑,他们所获得成就弥补了他们生理的缺陷,这就是阿德勒的补偿心理理论。

那么他们是怎样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从他的理论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确立恰当的追求目标。特别要注意对缺陷的弥补和优点的发扬,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

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争取成功;不断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不要总认为别人看不起你而离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小看你。能不能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还在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能通过这种自卑心态的驱使改造环境、改善自己,从而获得安全感、建立优越感,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为了摆脱自卑而选择错误的方式和错误的目标,最后,自卑就会演变成为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超越自卑,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角逐,是一次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一个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更是另外一种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

“你对整个世界的态度,决定了整个世界对你的态度。”超越了自卑,也就获得了成功的基石——自信。也就因此与成功的康庄大道越来越近。希望此书能够让广大的教师、家长们完整地认识自卑,并从其中获得对人生新的理解。

推荐第6篇:走出自卑泥淖

走出自卑泥淖,还心灵一片蓝天

——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事例简析

四川省天彭中学简雪梅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非

智力因素。

自卑的性格特征,表现为胆小怕事,不敢与同学交往,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缺乏竞争的勇气。

[关键词]自卑感 自贱 自尊 自信抗挫折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 智力因素 非智

力因素

自卑感人人都有,几乎所有中学生都有自卑的体验。偶然的和短时间的自卑感问题还不大,若长期感到自卑,又不能克服,就会形成自卑的性格特征,表现为胆小怕事,不敢与同学交往,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缺乏竞争的勇气,不敢抬头挺胸地出现在友伴中,常常幻想一个人在深山里生活,总是怨恨自己,甚至想到死。

事例分析一:

1、事例:

我班现有一女生名叫王月,初中时行为习惯极差,原学校拒绝吸收她读高中,进入我班学习时,入学考试成绩居全班之末。她整天有愁容无笑脸,思想负担很重。作为班主任,我多次找她谈话,得知王月认为自己成绩差,“名声”又不好,担心在班上受孤立,担心将来别人都考上大学而自己考不上,被淘汰的就是她。为此,她抬不起头,挺不起腰,上课听讲不专心,发言不积极,整天沉默寡言,跟同学相处也很被动。甚至想辍学,干脆放弃高中阶段的学习,经常跟家长说“不读了!好烦了!”“读书没意思!”家长对此也大伤脑筋。

2、透视:

王月的表现,正是由于缺乏自信而带来的自卑,她抗挫折的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因此才会有上述的表现。不过,她还处在自卑的初期,但如果不及时引导,发展下去,很可能会影响她的正常生活和发展,甚至抱憾终生。 对此,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查阅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资料,认为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成功与否,取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在学校教育中,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成功=智力因素(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性格)”。只有这两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才能保证培养出人才。事实证明,一个人智力差一点,但只要肯努力,学习成绩也会赶上去;反之,一个人聪明,但不刻苦,不努力,也不可能有好结果。

3、实践:

基于以上认识,我主动找王月谈话,争取解开她的思想疙瘩:“你的成绩虽然在班里暂时居后列,但据我了解你在小学、初

一、初二阶段时还是班里的佼佼者,可见你自身蕴藏的智力因素在初三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我们学校是彭州市的一流学校,在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你只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奋力拼搏,充分发挥潜力,你的学习一定会出现飞跃。”“进入高中阶段,是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

经过多次贴心的交流,王月的自信心逐渐恢复,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到学期末,她的考试成绩已达到班上中等水平。

为了避免同学们对她疏远和歧视,我随时留意王月的闪光点,对于她的点滴进步都在班上公开表扬,并发挥她的长处,多次让她组织班上或学校的文娱表演。王月在歌唱和舞蹈方面的才能得到了同学们的赞许,她从同学们的态度和眼神中逐渐找回了信心。

自卑感发展到严重阶段,便会表现出自贱,会对自己的尊严产生轻视和忽略。自贱与自责不同,自责是对自己所犯错误的一种自我责备。自贱与自责的根本界限是:自责是改正错误的开始,而自贱往往是缺乏自尊的表现。一个人有了缺点和错误不可不自责,但不可自贱。自贱是对自己所犯错误的一种心理回避,意味着缺乏改正错误的勇气和信心。

事例分析二:

1、事例:

十年前,我曾教过一个学生,尹亮,是一个调皮的男孩。小学时学习成绩差,自由散漫,欺负同学,扰乱课堂,还向低年纪同学收取“保护费”,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仍无大的改变。

升入初中的第一天,他就和同学打了起来。身为班主任的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想了解打架的情况,还没等我开口,尹亮突然朝自己脸上打耳光,并连声说“我错了,我错了。”我没有料到他会有此举动,以为他已经知错,就简单地说了几句“知错就好”,“以后不要打架了”。

可是,没过两天,午休时,他又躲到厕所里抽烟,被我班的一位科任老师撞见,他想迅速溜回教室。这时,坐在后门旁的那位同学睡着了,没给尹亮开门,他便使劲踢门,暑假里刚装修的新门被他踢坏了。我请来他的父亲,准备一起来教育他,尹亮又不停地打自己的脸,嘴里说:“我错了,我错了,我以后不抽烟了,我一定把门修好„„”

2、透视:

尹亮非常调皮,小学时常因犯错误挨老师的批评,为了躲避老师的“教育”,他采用了自贱的办法,结果令老师不知所措。老师误认为他认识到了错误,却不了解他自打耳光其实是为了躲过老师的一次次批评或请家长,是他消极抵抗心理的外在表现,在他心里,误认为“只要打耳光,就管用”。

我对于尹亮打自己耳光的表现,因发生突然,开始时过多地注意到了他知错自责的一面,而忽略了进一步深究其错误的根源、性质、危害性等方面。这就等于无形中在学生面前默认这种自贱的做法,可以代替更深刻的检讨,这反而滋长了他的不良习气,也不利于他人格的全面发展。

3、实践:

我总结了前一次的经验教训后,在尹亮又出现类似情况时,及时予以制止,先肯定他犯了错误敢于承认的优点,再帮助他明确自责与自贱的界限。然后,采用魏书生老师常用的口头禅“商量商量”的口吻,帮助尹亮真正认识错误的性质、危害性,导致错误的原因,以及应当怎样去补救过失,改正错误。在我和他父亲的努力配合、反复教育下,尹亮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从存储的压岁钱里拿出一百块钱来赔偿损坏的门。

从此,尹亮的行为规范有了明显好转。初中毕业后,尹亮顺利地参军入伍,两年后在部队上报考了军校,听说表现优良。

可见,对待自卑甚至自贱的学生,应多采用商量口吻和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采用商量口吻,是将师生的身份摆到平等的位置上来,既尊重了学生,也是尊重了自己,拆除了师生之间交流的心理障碍。反之,若采用就事论事的批评方式,态度强硬、言辞犀利地以学生“必须这样,否则如何”的口吻,就会使学生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甚至与老师较劲,僵化师生关系。魏老师把商量作为解决学生问题的前提,确实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肩负着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未来接班人的重任,因此,正确对待和解决中学生的自卑和自贱心理就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让我们以满腔的热忱、科学的态度来爱护我们的学生,作他们的良师益友,让他们走出自卑的泥淖,还心灵一片蓝天吧!

2002.6.22

推荐第7篇:超越自卑读后感

《超越自卑》读后感

人资11-2张政久

《超越自卑》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A.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此书被西方人视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书,起到了《圣经》起不到的作用。

本书第一章《生活的意义》是全书的纲领,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提出了人们生活中的三大问题:职业、社会(既与他人的关系)和性(既为爱情和婚姻)。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三大问题,而由此做出的反应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他分析了人们各种错误“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过度关注自我,和正确“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有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愿为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阿德勒在书中认为“自卑感”在生活中时刻都有可能产生,像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对现实社会产生的不完满、不得志、比别人差时的情绪。他认为有这种情感是很正常的,并不是病态的,关键是如何对待这种自卑。是利用自卑来逃避现实还是克服并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风格。

小学时我认为自己是自卑的,优柔寡断、临阵退缩的事在我身上都发生过。我害怕失败,害怕当众讲话,所以越发沉默,越发犹疑。朋友说我谨慎,我却知道这是没自信没激情,恶性循环。尽管我努力改变,想用变得更开朗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自卑总是让我一次又一次地错失机会。但根据阿德勒的看法,培养对外界而非自身的兴趣、

合作和社会化的能力,确实是超越自卑的好方法。

阿德勒说自卑有三个最主要的来源:身体缺陷、娇纵和忽略。虽然阿德勒提出这三个原因也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但无可否认,这三点至少是造成自卑的原因的一部分。后两个对我来说不符合,但是第一个有可能。我在学习说话时,我的一位堂兄故意教我“口吃”,以致一直也改不掉。在小学时,即使我个人成绩很好,在班里名列前茅仍遭到大家的嘲讽和否定。这就应该是我自卑的最主要的原因了吧,是我没有自信吧。

阿德勒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他还说,在面临困难时,退缩的最彻底表现就是自杀。我是不会自杀的,我明白我对父母的重要和自己的责任,自杀在我心中是最不负责任的行为。

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从来没有否定过我什么,不断在教我做人的道理,互帮互助且不因外在原因歧视别人等等,还培养我的兴趣,比如围棋、国画等等。我还要感谢后来转学之后遇到的同学,他们和之前的同学完全不一样,真的是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玩。和新同学的交流融合也验证了阿德勒的一句话,“ 如果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然会走向悲观之途,并发展出牢固的自卑情结。”真的是父母和新同学让我对外界有了兴趣,让我重新认识这个世界,重新认识自己,我是可以做好自己,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和每一个人都相处的很好。我完全可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一次,看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一段话,使我受益匪浅:生

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是的,我不应该在执迷不悟了。我开始对以前的行为反思了,觉得我那丧失很久的自信又渐渐回到了身上,我觉得自己的心脏跳动有了力量。我把“不要自卑”当做座右铭,虽然没写在座位右上方,却把他刻在了心里。

从书中,我感受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与这种自卑感做斗争的过程,这也可以解释为人的社会性形成的过程。战胜自卑,就是战胜自我,不断摆脱自卑的身影有如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尊,我非常赞同大师的一个观点:一个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会比优越的同伴更渴望超越自我。而接受太多宠爱的那一个,是内心最具有优越感的,在自我陶醉于优越感的同时,麻木、消沉、逃避,逐渐形成更大的自卑,以至于一事无成,并且极易产生病态心理。

一句话,生的意义在于奋斗!

推荐第8篇:我不再自卑

我不再自卑

颜畅

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感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不是别的,就是我比班上同学都矮。

刚上学时,我对学校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对同学也是一样。于是,我便热情地和同学们做朋友,那时的感觉真好!

一二年级时,由于大家还都是小孩子,身高差不多,因此,我依然很快活。可是到了三四年级时,我就发现了我与别人的不同。

你看,其他同学的身体正在一个劲儿地往上长,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样,而看看我自己,依旧是在原地踏步。于是,有很多同学因为这个远离了我,有的甚至嘲笑我、歧视我,这让我倍受打击。

有一次,星期五早上,我和一个谈得来的高个子女同学正在聊天,这时,班上几个“坏小子”来了,他们一看见我们两个,就哈哈大笑,还嬉皮笑脸地说:“哈哈,一个高子,一个矮子,这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绝配呀!”说完,就嬉皮笑脸地走了。我听了这些话,一句话也没说,只是紧咬着嘴唇。

当晚,我的泪打湿了枕巾。

第二天放假了,我和妈妈在路上没说一句话。可一回到家,我就忍不住向妈妈倾诉了,我说:“妈,为什么别人那么高,而我却那么矮?”说完,我的泪便涌了出来。妈妈呆住了,随后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听我说,也许你和别人是有点不同,也许你的确比别人矮那么一点儿,也许别人会嘲笑你、歧视你,同学们或许不喜欢跟你玩,但你要记住:无论怎样,你的父母依然爱你,我们对你的爱永远不会变。再说了,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你不要老是和同学比高矮、比贫富,咱们要比就和他们比成绩,只要你努力学习,勤奋好学,等到你成功的那一天,你就是全世界最棒的人!”

这一天,妈妈对我说了很多,也使我豁然开朗,我何必去和别人比高矮呢,要比就和他们比成绩,只要我努力学习,取得成功,那我就是最棒的人。 从这一天起,我不再自卑了。

推荐第9篇:战胜自卑教案

克服自卑心理、理性认识: 1、什么叫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也就是指一种对自己的能力及品质的评价过低而产生的消极心理活动。 2、在学校里最常见的自卑心理是如何产生的? •学习成绩不佳 •长相、成绩不好 •智力水平低、能力差 •家庭环境不好、经济困难 •单亲家庭

•父母、老师的消极评价

4、有了自卑心理会是人家的怎样?你喜欢这种人吗?为什么? (孤僻、忧郁、悲观,与同学们格格不入,即不和群)

三、克服自卑心理的行为训练:

首先要全面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

若以自己之短比人之长,越比越泄气。若以自己之长比人之短,越比越有信心。 情境一:

表现法:积极交往,表现自我。

拼图形游戏:用上面的图形拼出各种不同的图案,然后向同学们展示。谈谈你拼出的是什么图案,在拼图是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想不到我也具有自己的优势,只是自己不注意而未发现,未引起老师和同学的重视和注意而已。 情境二:补偿法:扬己长,补己所短。 一技之长表演。

(讲——故事、笑话、新闻

演——唱、跳、小品

写——画画、书法) 说说:你向同学们汇报什么?

情境三:尝试法:别人能行,我比他更行 1、用肯定式的表现法。

教师给学生讲水果商谈生意上的趣事:

我喜欢自己 设计理念:

健康的身体需要健康的心理来驾驭才能发挥良好的功能。小学阶段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客观化时期,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能否正确认识并悦纳自己, 教学年级: 小学三年级 课前准备: 魔法帽、快照卡等。 教学过程:

一、一分钟拍手游戏

同学们,你们一分钟能拍手多少次?有把握吗?好,我们来试试,看是不是 能拍得跟你说的一样多。 生拍手10秒钟,边拍边数。老师叫停,各自报数,然后让他们把报出的数 乘以6,就得自己一分钟拍手的次数。

请被戴上魔法帽的同学分享他此时的心情,然后再把魔法帽戴在他认为很优秀的同学的头上,并就出理由和心情。

重复这样的步骤往下进行游戏,持续15分钟时间。

3、请没有被戴魔法帽的同学说说感受,老师积极回应,指出他们身上的优点。

四、“写一写”游戏

1、过渡:刚才,老师和同学都发现了我们身上的很多优点,那么除了别人发现的以外,我们身上还有哪些优点是没被别人发现的呢?赶快用笔来写写吧。分组写,写完后可以帮助没有完成的小朋友,再交换卡片看一看。(音乐)

2、分享:小朋友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多喜欢自己的地方,当你写完了这些,又看了小伙伴写的这些,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五、辅导结束活动 板书设计: 认识自我,发现优势 积极交往,表现自我 扬己之长,补己之短 别人能行,我比他更行 建议:

自卑的心理人人有之,随时可以发生在任何受挫和失败中,然而这种潜隐的意识流却在严重地阻挠着我们孩子心智的健康发展,因为当一个孩子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时,就埋下了自卑的种子,他将不再努力了。因此,我们决不能袖手旁观,更不应成为制造这种自卑的主谋。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当孩子在某方面感到不如别人的时候,就要帮助孩子寻求一种补偿技巧。补偿是孩子对付自卑的最好武器。

小学心理健康课教案扬起自信的风帆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自信程度较低,不相信自己,往往容易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因而不敢坚持行动方向,缺乏自主精神。因此,我要给他们开展一堂关于自信的心理辅导课。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自卑与自傲,知道其中的危害,了解成功的关键之一是自信。 2.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克服自卑心理与自傲心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指导学生学习培养自信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讲述、讨论、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从而树立自信心。【教学重点】感受自信,学会自信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消除胆怯、自卑、自傲,掌握树立自信心的方法 我会采用游戏、讨论、看视频短片等活动来开展我的课程 扬起自信的风帆 活动设计意图:

自信心,是个体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从而对自己产生的一种信心,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居里夫人有句名言: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自信心是人的成长与成材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学生如果自卑,看不到自己的力量,总是认为自己不行,搞不好学习,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固定的心理定势,给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认识自信心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自信,知道成功的关键之一是自信。

2、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体会成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尝试建立自信心。

3、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信对个人成长、成功与成才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自觉培养和增强自信心,以促进个人健康成长。活动重点:

感受自信,学会自信,帮助学生消除胆怯、自卑,掌握树立自信心的方法。 活动准备:小故事《握住自信》;课件。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了解自信。

1、听歌曲。

请同学们听一首歌《相信自己》,听完之后一起交流感受。

五、课堂小结。

1、学生谈收获与体会。

2、教师总结:

相信自己并不是盲目的,必须真正地了解自己的现状,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努力改善自己的不足,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功。这样的“我能行!”才真正有效。让我们用自信打开尘封的心灵,让我们用自信照亮前进的旅程,让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吧! 附:小故事《握住自信》

有一位女歌手,第一次登台演出,内心十分紧张。想到自己马上就要上场,面对上千名观众,她的手心都在冒汗:“要是在舞台上一紧张,忘了歌词怎么办?”越想,她心跳得越快,甚至产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 就在这时,一位前辈笑着走过来,随手将一个纸卷塞到她的手里,轻声说道:“这里面写着你要唱的歌词,如果你在台上忘了词,就打开来看。”她握着这张纸条,像握着一根救命的稻草,匆匆上了台。也许有那个纸卷握在手心,她的心里踏实了许多。

学会合作 活动设计

心理学认为,合作是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合作是未来工作、社会适应乃至国力竞争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合作和协调精神是学生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所必须的心理品质,也是教师塑造良好的学生班集体所必须加以培养和训练的;是小学生团体发展性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目前城市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学校生活等多层面中表现出不合群,不善于与人合作的弱点。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非常必要。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本着充分发挥教师主动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合作中学会合作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以下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师生共议后归纳:完成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众人合作!小到日常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到国家的建设,都需要合作。只有大家共同合作,齐心合力,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就像我们这双手,紧紧的握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合作。

(板书:出示形似握手的合作两字)

2、引出“合作”

(1)要求学生结合问题情境分析合作的含义 (2)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3、辨析判断,深化理解

(1)请同学们看看、想想:哪种做法是有利于合作的?哪种做法是不利于合作的? 课件呈现有17种行为的不规则图形。(红色为有利的行为,兰色为不利行为,学生选择点击后变色) 辨析后进行圆形演示

(2)在合作中怎样使对方满意你,接受你呢?以三道判断题帮助大家理解。(分组判断:每次请一个组的代表回答选择的答案,要求其他组的同学倾听并思考其分析的合理性。) ①合作伙伴的想法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怎么办? A、心里不痛快,不高兴。 B、甩手不管,看笑话。

C、仔细想想他的话也可能有道理。

2)老师小结:在刚才的板鞋比赛中老师看到了同学们之间的成功的合作,这不仅表现在走板鞋的同学团结一致,互相配合,更重要的是老师看到了没有能上去参加比赛的同学并没有感到不高兴,而是在下面为他们大声加油,老师看到了一个团结的合作的班集体,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高兴!秋季运动会我们班一定会取得胜利的,大家有没有信心?好,愿每一个同学成为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前进的合作之星!

推荐第10篇:自卑、自信教案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设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目前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只有广泛开展这项活动,使它成为学生在校活动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 好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呢?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只有具备明确具体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能成为有效的教育活动。第二,活动的选题首先要考虑是否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成长密切相关,是否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其次是选题须小,从小问题、小角度人手,利于操作落实,利于挖掘问题的深度,促进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要坚持以发展性目标为主,要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以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第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防患于未然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就好比体育活动,开展体育活动是为了增进人的身体健康意识,增强体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则是为了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意识,促进人的心理锻炼,提高心理素质水平,两者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是一致的。第五,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要有趣,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心理学研究表明,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积极的行为反应,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欢迎的班级活动,教育方案的设计就要考虑趣味性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趣味性主要表现在不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启发、诱导学生,如游戏、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样的活动,没有教条的束缚,没有僵硬的说教,更多的是学生兴奋的参与,它有利于消除学生对传统教育的戒备和逆反心理,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启迪。

以下就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针对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的教案设计:培养自信心的团体辅导教案

活动主题:培养自信心的团体辅导

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2、通过训练逐步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3、指导学生学习培养自信心的方法。

准备工作:

1、进行自信心测试:“自信心自测”、“自信程度自评”。

2、关于气质的心理健康辅导。

3、进行团体活动分组。

4、制作辅助课件。 活动过程:

一、了解自卑心理

请同学们通过以下对话形象地了解自卑心理现象。 课件一:自卑的心理现象(录像片断) 对话:

甲:“你怎么不去参加外语朗诵比赛?”

乙:“我怎么能行呢?”

这段对话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这表现出乙缺乏自信,自卑。

教师:自卑心理就是还没有开始做某件事时就已断定自己不行的情绪,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危害。

二、自卑的危害

课件二:

l、自卑心理使人感到自己事事不如人,又没有勇气赶上去,悲观失望、消极处事,十分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2、自卑心理从自我怀疑和自我压抑开始,以自我消沉和自我埋没而告终,过于自卑等于自我毁灭。

既然自卑的危害如此之大,我们必须冲破自卑的束缚,消除自卑心理,培养自信的心理品质。

三、消除自卑、培养自信

教师:要消除自卑,必须了解自卑产生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了解自卑产生的原因

课件三:身上带着细链子的大象(图)。

由此画面引出心理学家关于大象的成长实验:一只大象从小就被一根不太粗的链子锁住,经过无数次努力都不能挣脱链子的束缚站起来。长大以后,它的力量足以挣脱链子了,然而它不再去努力。即使链子放在身上不加任何固定,它也木会去努力。这是为什么?

学生:因为小时候每一次想站起来都站不起来,他就形成了自己不行的认识。

教师:过去的行为结果告诉它自己不行。其实它现在行不行?

学生:行。

教师:这就形成了自我认识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产生“错误的肯定”。这种“错误肯定”是产生自卑的主要原因。产生“错误肯定”的原因很复杂,对人来说,除了行为结果之外,还有他人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不恰当评价和反应。 课件四:

产生自卑的原因:

l、自我认识与真实自我之间存在差异。

2、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差异被看得太神秘。 教师:多数认为自己不行的人,其实并木是真的不行。使他们产生这种心理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把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差异看得太神秘,事实并非如此。根据我国心理学家对20万人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智力特别高的人约占千分之三,智力特别低的人也约占千分之三,而绝大多数正常人的天赋都是相差无几的。现实生活中人们表现出来的智力和能力有较多的差异,这并非天赋的差别所造成,而是有多种原因的。有自信心、努力程度和方法等主观原因,也有环境、

机遇等客观原因,其中主观原因起主要作用。因此,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没有自卑的理由。道理虽是这样的,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肯定”和错误认识很难一下子改变,他们的影响也很难一下子消除,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努力,需要学习一定的方法。

(二)培养自信的方法

1、端正认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要一味与人比高低,不要过分敏感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课件五:凡•高的画《星光灿烂》

教师:请同学们谈谈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到美吗?(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学生:月亮、旋风、烈火、村庄、树林等;不美。

教师这时再告诉同学们这是凡•高创作的世界名画《星光灿烂》,因为它的调色技术很高超而被艺术鉴赏家们推为世界名作。画是由很多元素组成的,如:色彩、构思、形象、寓意等等,只要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突出就可能成为好作品。人和画一样,也是由许多元素构成,只要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出色就可能成为杰出的人。紧接着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自己最突出的优点,准备做下面的训练活动。

2、训练活动

活动一:目光炯炯

要求:两人对坐,目光对视一分钟,轮流说出自己的一个优点,态度肯定,大声说三遍。

继续对视,轮流请求对方做某事或借东西。一分钟内以各种方式要求对方,对方则反复拒绝。注意体会感受。 课件六:

讨论提纲:

1、说优点时每一遍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2、一次一次地遭到拒绝,心情如何?

3、拒绝别人时有何感受?

4、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你打算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

学生:说优点时感到一遍比一遍自信;一次次地被拒绝,心情很不好;拒绝别人时,觉得对不起别人;以后在不丧失原则的前提下要尽力帮助别人,等等。 教师:你拒绝别人时觉得对不起别人,别人拒绝你时他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呢?当你一再要求他时,他可能会不好意思,如果你再坚持一会儿,他可能就答应你了。做事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

活动二:优点轰炸

要求:小组成员轮流被别人指出优点,每个人只对被谈论者指出一个确实存在的优点,被谈论者只允许静听,不必做任何表示。注意体会被大家指出优点时的感受。 课件七:讨论提纲

l、被大家指出优点时有何感受?

2、是否有一些优点是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是否加强了对自身优点、长处的认识?

3、指出别人的优点时你有何感受?

学生:被别人指出优点时感到很高兴;大家指出的大多数优点和我以前认识到的完全一致;有许多优点是我以前没有发现的,这使我加强了对自身优点和长处的认识;指出别人的优点时,我会想这一点我不如他,应该向他学习,等等。 课件八:

培养自信的初级方法是:

1、不要过分敏感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和客观地认识自己。

2、集中注意力于自己的优点并积极发扬它们。课件九:

“将自己的每一条优点都列出来,用赞美的眼光去看它们,经常看,最好能背下来。通过集中注意于自己的优点,你将在心理上树立信心:你是一个有价值、有能力、与众不同的人。”——罗伯特•安东尼

教师:集中注意于优点和长处,对自己是一种积极暗示,有利于成功。比如我们刚学会骑自行车时,如果看见路上有一块砖,常常会眼睛盯着砖,心里想着千万别撞上去,结果往往就会撞上去。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砖头以外的路上,心里想着一定要骑到没有砖的路上,结果大多不会撞到砖上去。这就是消极暗示和积极暗示的不同作用,罗伯特•安东尼的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学会积极暗示。

学生:这段话说得虽然有道理,但也不能忽视缺点。在注意优点时,不能忘记克服缺点。

教师:在培养优点时确实需要克服很多以往的不良习惯。请同学们双手交*,看看自己是左手的拇指在上还是右手的拇指在上。然后请同学们用相反的方式交*双手,大家有什么感觉?

学生:别忸。

教师:要改变一个如此小的习惯动作都感到困难,要克服缺点、消除自卑、培养自信会遇到更多的困难,需要我们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达到目的。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多天的努力。 课后活动

列出自己的每一条优点,天天以赞赏的眼光去看它们,坚持一个月,争取养成积极暗示的思维习惯

潜能开发的心理觉醒

“自我意象”的发现是心理学和个性创造领域在本世纪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不管我们认识与否,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心理的蓝图或者说自我的肖像。这自我的肖像也就是我们心理学上所说的自我意象即关于“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它是建立在我们的自我信念之上的,自我意象对我们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知你是否听过一只鹰自以为是鸡的寓言。寓言说,一天,一个喜欢冒险的男孩爬到父亲养鸡场附近的一座山上去,发现了一个鹰巢。他从巢里拿了一只鹰蛋,带回养鸡场,把鹰蛋和鸡蛋混在一起,让一只母鸡来孵。孵出来的小鸡群里有了一只小鹰。小鹰和小鸡一起长大,因而不知道自己除了是小鸡外还会是什么。起初它很满足,过着和鸡一样的生活。

但是,当它逐渐长大的时候,它内心里就有一种奇特不安的感觉。它不时想:“我一定不是一只鸡!”只是它一直没有采取什么行动。直到有一天,一只了不起的老鹰翱翔在养鸡场的上空,小鹰感觉到自己的双冀有一股奇特的新力量,感觉到胸膛里心脏正在猛烈地跳动着。它抬头看着老鹰的时候,一种想法出现在心中:“养鸡场不是我呆的地方。我要飞上青天,栖息在山岩之上。”

它从来没有飞过,但是它的内心有着力量和天性。它展开了双翅,飞升到一座矮山的顶上。极为兴奋之下,它再飞到更高的山顶,最后飞上了青天,到了高山的顶峰,它发现了伟大的自己。

看完这则寓言,你有何感想?

我想,这种情况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确实大量地存在。

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人本来是只“鹰”,具有翱翔在白云间的能力;但由于长期生活在“鸡场”里,所以总认为自己仅仅是只“鸡”而已,而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只可以翱翔在蓝天的“鹰”,因而一直在“鸡场”里与“鸡”过着平庸的生活。这不但是个人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相反,如果你是一只生活在“鸡”群里的“鹰”,某一天,你突然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那么你那搏击长空的潜能就能够得到开发,你就能够成为一只饱经风雨,远离卑锁的真正的鹰。

作为人的潜能是十分巨大的,我们能做的比我们想到的要多得多。所以在自我发展方面,我非常赞成这样的观点:“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我们的自我意象对我们个体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的自我意象决定着我们个人成就的界限,它决定着我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扩展我们的自我意向,就等于扩展了我们的“潜在领域”,发展适当的自我意象就能使我们富有新的能量、新的才华。 现在,下岗职工很多。由于人们的思想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所以许多下岗职工在没下岗之前,总以为自己除了会做以前国家安排的那一特定工作外,其它什么工作似乎都不会做了。因此,许多人对下岗都感到十分的恐慌:一是他们被迫下岗,他们大多数都感到非常悲观失望,有的甚至还感到绝望。其实,没必要那么悲观,更没必要绝望。前面我们讲过,我们人的潜能是十分巨大的,只要我们敢想,只要我们敢创,路就在我们脚下。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许多下岗职工下岗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强烈阵痛后,他们的观念改变了,他们的思路打开了,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竟然是那么的大,他们脚下的路竟然是那么宽广。许多因下岗而成就业绩,干得更欢的人,在回首往事时都这样感慨道:以前真没想到自己的潜力会有这么大。是下岗使他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是下岗使他们有机会重新设计自己,发展自己。从这种意义上讲,他们应该感谢下岗,要不然,他们就没有机会展现新的更有作为的自我,因而也就没有他们今天的自我实现。

我们人的潜能是很多的,我们能做的事情是无限的。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不伯做不到,只怕我们想不到。发展心理学家指出:一般人的中枢神经细胞有百多亿个,一生中充分和利用的仅百分之几。只要想到了,并努力付诸行为,充分开发和利用个人所具有的潜力,你就一定能辉煌。

第11篇:《挑战自卑》读后感

读《挑战自卑》有感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看阿德勒的《挑战自卑》,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

在这本书里,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角度阐述了人生道路和人生的意义。它包括生活的意义、心灵和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记忆、梦、家庭、学校、青春期、犯罪与预防、职业、同伴、爱情与婚姻一共十二章。书的原名为《What Llfe Should Mean to You》。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而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自卑感与优越感”。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发现我们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而追求优越感是每个人的共性。如果一个人能够勇敢正确的面对自卑感,相信脚踏实地的努力能改进他所处的环境,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是他们脱离自卑感。但是如果一个人气馁了,不相信自己能够改进自己所处的环境,那么他将选择逃避,他会用一种假的优越感来自我陶醉。他所采取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在自欺,在我们看来他的所有行为都是我们所无法理解的。他如果觉得自己软弱,会去使他觉得强大的地方寻找优越感,而不是想办法使自己强壮。他用这种方式麻木自己,而最终他的自卑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而是成为他精神生活中永远存在的暗流,这是我们便可将之称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问题而无所适从的表现。当我们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会愤怒,会流泪,会道歉„„而这些有时候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

在生活中,有时面对比我强大很多的人,我的选择往往是离开,然后选择比自己弱小的人以获得自己的强大感。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到后来越发的不敢面对那些比自己强大的人。《挑战自卑》中关于自卑情结的讲述使我明白了很多:一个人如果不能够勇敢去面对自己的自卑,那么他永远都不可能真正的使自己得到优越感,而他那一时的优越感也只不过是一种幻象。每个人都有优越感目标,它是属于个人独有的东西。没有哪一个人对他的优越感目标清楚的能够将之完整无缺的描述出来。但是他却可以将自己的优越感目标具体化。优越感的目标一被具体化,那么这个人的所有行为对于他的优越感目标来说都是正确的,因为他的行为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样无可非议,每一个问题儿童。每一个神经病患者,每一个酗酒者、罪犯或性变态者,他们便不可能抨击自己的病症,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这样的目标就应该有这样的病症。一个人如果认为他懒惰能够获得老师的关心,家长的关注那么他便不会进,行改变,因为他的目标是博得老师的关注,他为了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便不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

现在,很多地方都要求对症下药,无论医院还是学校,而个体心理学在这方面恰恰相反。当一个小孩子懒惰,我们如果想改变他是完全没有用的。也许他只是想让老师注意到他,得到老师的关心。假使我们努力去改变他,那么他便会采取另一种行为去获取老师的关心,以达到他的目标。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探求他们选用某种病症的目的,以及这种目的和优越感之间的关系。还是小孩子懒惰这个例子,我们要找到孩子懒惰是为了得到什么,并且他要给自己哪种优越感,最后

根据他的优越感目标改进他的行为。当他们的具体目标改进的时候,随之改变的便是心灵的习惯和态度,他们便会用自己新有的习惯和态度去适应新的目标。

书中告诉我们该怎样帮助这些用错误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追求优越感是每个人的共性。他们所犯的唯一错误是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是沿着由失败到成功这条伟大的行动线向前推进的,但是只有那些在奋斗路上表现出利人一面的人才能成为真正应付并主宰生活的人。然而人类所有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最后总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这是人类种族最伟大的特点。而自卑情结告诉那些失败者:“在合作中获取成功是没有你的份。”我们要做的就是帮让那些失败者的目标行为、理想、目标、行动和性格特征的各种要求,使它们有助于人类的合作。

自卑感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而超越力量的大小,端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阿德勒在这本书里面总的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班级之中,我们与同学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单位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作为一国公民,我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青春;作为人类一员,我们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奉献生活。奉献就意味着牺牲,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人其实是很软弱的,如果人类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可以轻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却成了世界的主宰,因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团结合作来维持基本生存,但团结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没有团体社会的认可,人会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第12篇:阿德勒《超越自卑》读后感

阿德勒《超越自卑》读后感

这本书300多页,由于很多观点已经被吸纳为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原则,文字流畅,直抵人心,所以花了半天就读完了。相比于读了好几遍的《梦的解析》,觉得前者更贴近生活,更能走进我们内心,真是一本好书!

阿德勒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而他的哥哥却各方面都超级优秀,阿德勒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边缘人,他对自卑情结的体会也就更深。

一、收获 《超越》留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1 阿德勒经常去酒馆广交朋友,他和朋友的聊天使他获得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2 要了解一个人:看他追求的目标; 要改变一个人:就去修改他的目标。人们可以通过分析自己的生活目标,改变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东山再起。

3 有无社会兴趣(对他人、社会关心;有贡献社会,帮助他人的意识)和合作精神是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志。

4 面对自卑,人的三种反应:(a自惭形秽,逃避沉沦b 极端自私自利c 克服自卑、追求实现的同时也照顾到别人的利益,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5 职业、亲情友情、爱情婚姻是培养健康人格的三个方面。

6 我们一般没有受到过良好的“与人合作”的训练;受到的是自私自利的训练。但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不学会前者就没有进步(职业、亲情友情、爱情婚姻)。

7 宗教徒对于“圣徒”的追求是获得优越感的一种方式;但不现实。整天祷告是对现实的逃避。

8 心灵改变智力(和佛陀教育的“戒定慧”一致)

9 哲学家需要经常离开社会才能思考和写作,但若缺乏对社会的兴趣就很危险。

10 常识是合作的基础,有常识的人直面现实的问题,不逃避现实,因此几乎不做梦。

11善于合作的人是用勇敢和乐观的。天才是人类中最有合作精神的人。“虽不敢说守正不阿、有所不为的人一定能立即成功,但是可以断言,它能使其勇气不坠,并不失其自尊”。

12 知道如何与人和谐的相处获得友谊的先决条件。在友谊中人学会如何推心置腹、体会别人的心情、感受。

作者在书中特别强调社会兴趣、合作精神对于健康人格、心理的必要,这让我好像听到了半个世纪前的一位智者在我耳边说:“要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

二、感悟:也许是因为班里孩子太多, 大多时候我都觉得老师缺乏对孩子的了解,所以我们必须抓住重点,对这种“无兴趣”严重的孩子进行多方面的优先了解,在孩子形成错误认识之前,导正他的方向。阿德勒在书里说道:“如果老师想吸引孩子的注意 ,他必须先了解这个孩子以前的兴趣是什么,并设法使他相信,这种兴趣可以让他获得成功。”仔细想想,确实如此。学校一直在培养学生竞争的环境,这实际上并不利于孩子成长,一次次的失败使学生失去兴趣,渐渐变

成边缘人。作为教师,我们要帮助孩子寻找他的闪光点,并通过这个为他树立信心,从而使他再多方面都愿意去尝试,愿意去发展。积极的信心远胜于消极的督促。阿德勒在本章中也指出,沮丧会埋没天才,在学校统一规格的教育中很多孩子的个性化都被磨灭了。我想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去帮助孩子保留一些有利于他发展的个性化因素,作为地理老师,对那些“无反应、不配合”的边缘人真是印象深刻,他们没有任何智力方面的问题,朝夕相处的老师能为他们改善这种状况。总结阿德勒的这本书,整体来讲并不深奥,却使我对边缘人有了更多理解。

第13篇: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自卑常常被认为是不好的,因此很多人否认自己的自卑情结。但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结,正视自己的自卑和不足,是健康成长的前提。

孩童时代,我一直被班里的同学称为胖子,对外貌很自卑。但是我不允许自己承认这一点,也不允许别人发现这一点,当被叫到胖子的时候,我会用很恶劣的语言回应。随着年龄增长,我开始正视自己长得不够漂亮的事实,并且发现自信所体现出来的魅力。我常常告诉自己自信的女性最美丽,这种心理暗示带来的效果很好。

正视自己的自卑,并且把自卑用自信来掩盖,这是我对自我内心的调整,但是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让我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认识了自卑情结,并再一次对自己的内心进行了深层次探索。

《自卑与超越》一共十二章节,读完之后,有三点感受尤为深刻:

一、个体的生活意义与行为

什么是生活的意义?生活的问题都是和职业,社会和性相联系的。个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反应,就表明了他生活的意义。错误的生活意义导致错误的行为。阿德勒由表及里的探索,有效解释了为什么纠正一个人的行为后,患者仍然会出现其他不良行为。关键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错误的生活意义没有被纠正。我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有两个16岁的小孩子,性格暴躁,不讲礼貌。我多次告诉他们这样是不对的,效果甚微。我问及了他们的家庭状况和小时候记忆深刻的故事。A的父母双亡,和爷爷相依为命。爷爷并不关心他的心里需要,只保证他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时候爷爷走亲戚,会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长期的忽视使得他很孤单。B的情况更糟糕,唯一的亲人,哥哥在外打工,一年回家一次,他假期也呆在学校,无处可去,安静的时候,深黑的眼睛常常让人觉得悲伤。我第一次接触他对他印象非常好,爱照顾人,负责人。但是相处的过程中,我开始接触其他人,对他的关注度减少。接下来他的行为就变得让人无法忍受。了解到AB的生活环境和现状之后,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表现的如此暴躁是因为他们怕被忽视,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但是由于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运动以及其他方面都表现平平,他们便选择了错误的方式来达到吸引注意的目的。我先主动调整了自己对待他们的态度,并且十分肯定了他们的优点。接着我发现他们的行为有了很大改

善,虽然对待别的同学,有时候仍然暴躁,但是对待我,他们的脾气明显好转。他们的生活意义不一定错误,但方式的错误也应该从目的入手。

令我沮丧的是,心理学知识的欠缺,经验的欠缺,导致我对待有些服务对象束手无策。通过观察案主,和案主进行交流,可以明显感觉案主的某些行为是不恰当的,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行为?如何来矫正这些不良行为?我无法一针见血指出答案。这种无力感常常困扰我,甚至可以肯定,将来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无力感仍然会出现。理论知识的深化,案例经年累月的积攒,和同行的探讨,才会慢慢消解这种无力感。

二、女性价值的认知

在传统文化中,女性的价值一直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在提倡两性平等的现代社会,很多女性进入工作领域,寻求新的价值。就个人而言,我希望自己能在职业生涯中取的一定成就,实现自己的价值,不太欣赏全职太太,自然而然是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忽视了女性照顾家庭的价值。在和人的交往过程中,我往往会表现出雄心勃勃的野心和咄咄逼人的气势,把女性特有的温柔隐藏起来,以期得到别人的尊重:她一定会在工作中有所成就。似乎只有和男性在同一领域竞争,女性的价值才得以体现。对未来的规划中,也没有孩子的角色出现。我一度以为孩子是丧失自我的根源,一切都以孩子为重,生命的意义也只在于孩子,这种生活状态是我避之不及的。

阿德勒说,个人的价值在于对其他个体发生兴趣,如果没有奉献目标,只想凭空发展自我人格,即只能装腔作势,徒然使自己更加不愉快。这种视觉让我重新认识了什么是自我。成为妻子,成为母亲,奉献家庭,照顾孩子,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自然需要竭尽全力的表现自己的才华。在此过程中,个体的自我就得到了体现。

做了青爱工程的十指连心测试,结果显示我属于温和的考拉类型,工作人员向我解释,将来我会成为一位优秀的太太。这个结果令我非常意外,暂且不去怀疑测试的准确性,或许很多潜质就被自己忽视了,普遍的社会价值观影响了我对自我的认知,刻意引导自己向被认可的方向发展。对女性价值的新认知或许会改变我的某些决定。

三、心理学的重要性

最近热议的让人毛骨悚然的话题是加拿大某色情演员杀害并肢解中国留学生,外表英俊美丽内心残暴凶狠。毫无疑问,罪犯的心理是变态扭曲的,他需要引起别人的注意,之前虐杀了两只猫,之后又残忍的杀害了中国留学生,并把杀害过程上传网络。该事件带来的危害不单单是中国留学生的生命终止,还给留学生的家人亲戚朋友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心理创伤,这种创伤可能带来一系列后果,或者报复,或者隐忍,或者心理崩溃自杀等。

个体的多样性使得社会充满色彩,也充满危险。心理学是否能找出一条较为有效的方式来降低犯罪率,并且实施一系列补救措施呢?当然,作为个体,也应积极学习心理学,正视自己的阴暗面,进行自我疏导和控制。

如果说《自卑与超越》是露出院外的一枝红杏,那么,心理学院落的满园春色一定让人流连忘返。感谢阿德勒为人类留下宝贵的知识财富。

第14篇:自卑和自信美文

我信任自卑者远远超过信任自信者。

据我所见,自卑者多是两个极端。其一的确是弱者,并且知道自己的弱,于是自卑。这种人至少有自知之明,因而值得我们尊重。其二是具有某种异常天赋的人,他隐约感觉到却不敢相信自己有这样的天赋,于是自卑。这种人往往极其敏感,容易受挫乃至夭折,其幸运者则会成为成功的天才。

相反,我所见到的过于自信者多半是一些浅薄的家伙,他们虽不低能但也绝非大材,大抵属于中等水平,但由于目标过低,便使他们自视过高,露出了一副踌躇满志的嘴脸。我说他们目标过低,是在精神层次的意义上说的。凡狂妄自大者,其所追逐和所夸耀的成功必是功利性的。在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的人中间,我不曾发现过哪怕一个自鸣得意之辈。

自卑、谦虚、谦恭之间有着重要的区别。在谦虚的风度和谦恭的姿态背后,我们很难找到自卑。毋宁说,谦虚是自信以本来面目坦然出场,谦恭则是自信戴着自卑的面具出场。

我丝毫不否认自信在生活中有着积极的用处。一个人在处世和做事时必须具备基本的自信,否则绝无奋斗的勇气和成功的希望。但是,倘若一个人从来不曾有过自卑的时候,则我敢断定他的奋斗是比较平庸的,他的成功是比较渺小的。

两种人最自信:无所不知者和一无所知者。后者的那份狂热自信有时真会动摇我们自己的原本就不坚定的自信,使我们胆怯地以为又遇到了一个无所不知者。

事实上,许多伟大的天才并非天性自信的人,相反倒有几分自卑,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为这弱点而苦恼,不肯毁于这弱点,于是奋起自强,反而有了令一般人吃惊的业绩。

极其自信者变成了自负者,多半浅薄。对于那些在言行中表现出大使命感的人,我怀有本能的反感,一律敬而远之。据我分析,他们基本上属于两类人,一是尚未得逞的精神暴君,另一是有强烈角色感的社会戏子。和他们打交道,只会使我感到疲劳和无聊。

在我看来,真正的使命感无非是对自己选定并且正在从事的工作的一种热爱罢了。遇见这样的人,我的血缘本能就会把他们认作我的亲兄弟。

我在两种人面前最克制不住傲气,一是功名利禄之徒,二是自以为是之辈。

你们围着他,向他喝彩,他惶恐不安了。你们哪里知道他心中的自卑,他的成就只是做出来给自己看的,绝没有料到会惊动你们。

人应该有一种基本的自信,就是做人的自信,作为人类平等一员的自信。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在某方面——例如权力、财产、知识、相貌等,处于弱势状态时,常常会产生自卑心理。但是,只要你拥有做人的基本自信,你就比较容易克服这类局部的自卑,依然坦荡地站立在世界上。

第15篇:关于自卑的句子

关于自卑的句子

1、一个人的成败取决于他是否自信,假如这个人是自卑的,那自卑就会扼杀他的聪明才智,消磨他的意志。

2、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

3、只有使自己自卑的心灵自信起来,弯曲的身躯才能挺直;只有使自己懦弱的体魄健壮起来,束缚的脚步才能迈开;只有使自己狭隘的心胸开阔起来,短视的眼光才能放远;只有使自己愚昧的头脑聪明起来,愚昧的幻想才能抛弃。

4、在自我补偿的过程中,还须正确面对失败。人生之路,一帆风顺者少,曲折坎坷者多,成功是由无数次失败构成的。

5、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今天被人瞧不起的人,说不定明天就是最受欢迎的人,所以不必因为这些社会强加的东西自卑。

6、随和可能伴随着自卑,好胜可能伴随着骄傲,谦虚可能伴随着平庸,坚定可能伴随着武断。

7、最在意的,往往就是你最自卑的, 最想要的,也许就是你快失去的, 太想缝好针的手会颤抖, 太想踢进球的脚会偏走, 太想抓住的感情会逃走。 有一种失败叫占领,有一种胜利叫撤退。 何必太在意?

8、如果一个人总是沉迷在自卑的阴情绪于给自己套上了一副无形的精神枷锁。

9、我总是那么的迟迟疑疑,犹犹豫豫,常常是这样,渴望又绝望,自卑又自傲,迟迟疑疑,思来想去,总是缺少那份坦然的勇气。但,我不能总是这样原谅自己。

10、无论是自卑还是自负,都严重阻碍了人生。不去比较,就会感到满足,也不会因为沾沾自喜而头脑膨胀。别人接不接受你其实没什么大不了,你却一定要接受自己,相信自己,对自己感到满意。 印度思想大师奥修说:“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

11、精彩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失败的人拥有了精彩,也许就会走出失败的阴影;自卑的人拥有了精彩,也许就能获得勇气,重拾自信。

12、自卑的人总是感叹命运不济看着别人的时候,总是都好;审视自己的时候,总是很糟。其实不必这样,人和人都一样,你也有一片风景,也有空气,也有阳光,也有寒来暑往,甚至有别人未曾拥有的一朵小花,一阵虫鸣……

13、强者未必是胜利者,而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换句话说,你若仅仅接受最好的,你最后得到的常常也就是最好的,只要你有自信。一个人胜任一件事,85%取决于态度,15%取决于智力,所以一个人的成败取决于他是否自信,假如这个人是自卑的,那自卑就会扼杀他的聪明才智,消磨他的意志。

14、我其实每次见到都很自卑没有勇气目视你的眼神,其实在我心中那个大大的梦从未变过,这也是我争分夺秒的重要原因。我对你是永远真诚的不管将来怎样,我只做好当下也并不想影响你什么,真的还是有机会可以多聊聊或有空多出去走走,我想这样会好些。

15、不会主动追求,凡是只求随便就好。因为自卑,已快要成驼背。不敢抬起头,总是低着头,不是自愿只是因为没勇气抬起头只是别人的眼睛。不愿让人们注意到我,我只是一个小丑,注定卸下妆后一个人麻木地活着。

16、自卑往往伴随着怠惰,往往是为了替自己在其有限目的的俗恶气氛中苟活下去作辩解。

17、强者不是天生的,强者也并非没有软弱的时候,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在于他善于战胜自己的软弱。

18、天下最悲哀的人莫过于本身没有足以炫耀的优点,却又将其可怜的自卑感,以令人生厌的自大、自夸来掩饰。

19、还有一件事,虽然做起来很难,但相当重要,这就是要有勇气正视自己的缺点。你会一年年的长大,你渐渐会遇到比你强,比你优秀的人,你会发现自己身上有许多你所厌恶的缺点。这会使你沮丧和自卑。你一定要正视它,不要躲避,要一点一点的加以改正。战胜自己比征服他人还要艰巨和有意义。

20、自卑者总是一味轻视自己,总感到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什么也比不上别人。这种情绪一旦占据心头,结果是对什么也不感兴趣,忧郁、烦恼、焦虑便纷至沓来。无论对待工作,还是对待生活都是心灰意冷、万念俱灭。失去了奋斗拼搏、锐意进取的勇气。倘若遇到困难或挫折,更是长吁短叹,怨天尤人,抱怨生活给予自己太多的坎坷。这与现代人应该具备的自信气质和宽广的胸怀是那样的格格不入。

21、无论是自卑还是自负,都严重阻碍了人生,不去比较,就会感到满足,也不会因为沾沾自喜而头脑膨胀。

22、我不知道,可能是我太过的在乎他人的感受,太过的在乎别人的看法,也是还存的自卑心理在阐释着我对某种事物恐惧的心声吧,我到底怎么啦,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气哪里去了?

第16篇:我曾经自卑(初二)

我曾经自卑(初二)

别看我现在是个乐天派,整天蹦蹦跳跳,吵吵闹闹。

追忆往事,我曾经自卑。

在小学,我是一个极为自卑的女孩,认为什么都比不上别人——成绩比不上别人,相貌也比不上别人„„升入初中,班里要公开竞选班干部——先自荐,然后同学投票。我可想当班干部了,因为我未当过班干部,甚至连小组长也没有当过。可是,我又不敢,因为我没胆量,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班主任龙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犹豫 ,亲切地对我说:“自卑,没有理由。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优势与不足。既要看到短处,更要看到长处。去吧!我相信你会成功的。”龙老师的话给了我力量,我看到了光明,壮大胆子,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名字,充满激情的讲了奋斗目标。再次回到座位时,我知道已从自卑中走出。

之后,我不再自卑。我充分挖掘潜能,发挥特长,学会放开自己。学生会干部竞选有我大胆的身影;演讲比赛有我洪亮的声音;辩论赛场有我丰富的论辩。班会则是我大展风采的时机。

人一生的转变是比较多的,但关键的、令人刻骨铭心的只有那么一两次。我的那次转变太让我难忘了。我很幸运,能遇上这么好的老师,是她鼓励了我,改变了我;是她帮我走出了曾经的自卑,让我寻找到了一片蔚蓝的天空。指导老师:陈荣华

评语:仿佛讲述别人的故事,不动声色地。追根又溯源,捧出成长的经历。人的成长,离不开饭,更离不开鼓励。每一脚成功,都会垒高自信。不讲道理的人,才浇灌自卑。烧一回山吧,让自卑化成上等的肥。

第17篇:战胜自卑,走出孤独

战胜自卑,走出孤独

人人都可能有孤独的时候,但并非人人都能战胜自己的孤独感。孤独并不单纯是独自生活,也并不意味着就是独来独往。一个人独处,可能并不感到孤独;而置身于大庭广众之间,未必就没有孤独感产生。确切地说,孤独就是对周围一切缺乏了解,对所处环境及周围的人缺乏情感和思想的交流。造成孤独心理的

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些人妄自菲薄,非常自卑,认为别人会因为自己的某些短处和缺陷而看不起自己,因此筑起“围城”自我封闭,与别人“断交”或尽可能少往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独的心理。因此,可以这么说,自卑犹如孤独的孪生姐妹,有自卑的存在,就摆脱不了孤独的阴霾。一个人特别是少年儿童,如果长时间处于一种孤独与自卑的心理状态,其危害是非常巨大的。本文试就“儿童由于自卑而造成的孤独心理的危害,主要特点和外在表现,帮助儿童战胜自卑、走出孤独的方法”等几方面的问题展开论述。

一、儿童由于自卑而导致的孤独心理的危害。

1、对儿童个性心理品质的影响。自卑和孤独是一个人的性格缺陷,它将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更对一个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正常成长起消极作用。如果一个人长期沉浸于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状态,必将定格为个性心理特征的一部分,最终形成自卑和孤僻的性格,进而对智力发展、情绪、语言交流等方面产生障碍,成为问题儿童。

2、严重影响儿童的人际交往,抑制能力的发展。自卑儿童由于“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的作祟,对结交朋友或兴趣索然,或不敢结交,甚至视为“洪水猛兽”;而且由于过度怕羞,从来不愿也不敢抛头露面。因此自卑儿童的交际能力十分缺乏,在学校、家庭、社会中交往的面十分狭小,对别人的内心世界、人际关系也知之甚少。并由于囿于个人的小圈子,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因此,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抑制。

3、自卑、孤独的儿童缺少融入集体的意识和勇气。由于不太主动参加集体的各种活动,对集体生活缺少亲身的体验和感性的理解,缺少集体组织性和集体荣誉感;对挫折或困难的承受能力差,回避参与任何竞争,甘当逃兵,必将被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所淘汰。

二、自卑心理导致的孤僻性格的主要特点和外在表现。

1、自我封闭性。主要表现为不主动与人交往,不能与他人进行相互理解和沟通,以自我为中心,拒交朋友,不重友谊;会避竞争、竞赛,拒绝参加任何集体活动,不愿抛头露面,也不愿表现自己。

2、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是对社交场合及其刺激作出极不适当反映的心理异常现象。其主要特点是学生一进入社交场合(或大众场合)就有强烈的恐惧感,不能自控,甚至完全不能与人交往。

3、心理品质反常性。注意力难以集中,经常疑神疑鬼,对他人的评论十分敏感,对批评耿耿于怀,难以接受。贬低、妒忌他人。他们还常常自暴自弃,经常处于郁闷、乖僻、过度敏感的心境。

4、语言表述差。主要表现为表述不连贯,或表达缺乏感情,或词汇贫乏等。这是因为强烈的自卑极有可能阻碍了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系统的正常工作,而不善与他人进行交际和思想交流,又影响了词汇和语言的信息量。

三、帮助儿童战胜自卑、走出孤独的方法。

1、改善环境,给与真爱。要创造条件,改善学校、家庭、社会中人们的理解和支持,使学生有良好的心境、愉悦的心情和安全感。在校园里,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那些性格开朗、乐观、热情、善良、尊重和关心别人的学生与自卑、孤独儿童进行交往,让这些自卑、孤独的孩子跳出个人心理活动的小圈子;而教师本人对这些学生更应该平等、尊重和人格影响的保证,特别要具有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的“爱满天下”的精神,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真诚的爱,以“爱动其心”,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教师还要多利用积极的暗示,如给学生一个鼓励的手势,一个赞许地微笑,一个示意的眼神,一句贴心的话语,融化其心中的冰山,抛却心头沉重的包袱,化自卑为勤奋,变孤独为友谊。

2、挫折教育,信心激励。要教育学生有接受挑战的生活态度,有面对各种困难的勇气。俗话说,没有荆棘就没有玫瑰,没有黑暗就没有光明,只有挺胸面对困难,采取积极的态度,才能最终成为强者。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老师还可以不断设置各种困难,以增强学生经受困难的意志和耐心。在学生经受各种困难的考验时,教师要暗中进行跟踪观察,当学生经过努力克服困难时,教师要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当学生遇到困难、将要泄气时,教师要暗中帮助其克服困难。但是教师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

不要包办太多,能独立完成的事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教会他们面对现实,在解决困难过程中积累经验,建立自信。只有这样,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才能做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开展活动,促进交流。因为自卑而造成孤独心理的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敢也不想与他人接触、交流。这就犹如一张巨大的

黑网笼罩在他的头上,怎样帮助学生撕裂、甚至完全掀掉这张黑网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在班级开展“心与心的交流”活动,用书信、日记批语的方式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别的交流:探讨人生、班级建设、家庭生活、校园信息,并不忘从中给予温暖的关切。还可开展各种小组活动,如“野外采风”、“生日PATY”、“红领巾爱心活动”、“我为大家露一手”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了解,增强其自信心,并使这些“孤独的游子”逐渐融合到集体大家庭中来。

4、发挥长处,储蓄成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如果只见所短,而忘乎其长,那么就算他是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我们若能扬长避短,强化其长处,即使残疾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教师要善于寻找那些孤独和自卑学生的优点,发挥他们的积极因素,就像在大海沙粒中找金子一样,在他们暗淡的心灵中找到闪光点,并使之发扬光大。同时,为了强化其长处,我们应创造条件不断给予自卑学生成功的体验。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并且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每一次成功,人的大脑便有一种刻划的痕迹——动作模式的电路纹。当人重新忆起往日成功的动作模式时,人又可重新获得那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自卑,充满信心。因此,教师除了多为自卑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喜悦外,还应为这些学生建立成功档案,将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与进步都记录下来,积少成多。这些档案,必将触动着学生的心灵,鼓足前进的信心。]

5、心理疏导,自我调节。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疏导方法,去对学生的认识与行为施加影响,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受到缓解,不良心境得到改善;同时要帮助学生善于进行自我调节,如交几个朋友,阅读一些有趣的书籍,与伙伴一起到户外活动,做游戏等等,寻找学习、生活中的乐趣;也可采用逆向比较的方法,选择别人的短处作为比较的对象,或者进行自我暗示,自我激励:“我一定会成功的!”“人家能干,我也能干!”这些方法对于自我调节心理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国外有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爱因斯坦和爱迪生),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同样,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也并非梦想,就让我们用耐心、信心和决心努力吧!

第18篇:读《超越自卑》有感

读《超越自卑》有感

心理学,最初对这个名词没有太多的了解,后来逐渐在生活中,在影视中,书本中课程里都出现了心理学这个名词,慢慢的开始理解。开始总是觉得心理学很悬乎,好似学心理的都会读心术都能从别人的一举一动看出心中所想。后来有了更多的了解,才发现心理学是一门有理论有依据的科学学科,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极广,包括知觉,认知,情绪,行为等。通过对这些行为以及环境的因素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心里学的流派也很多,或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各种各样。其中奥地利心理学家A·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在心理学史上是一个相当精彩的存在。《超越自卑》一书就是阿德勒理论的核心表现,成书于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

《超越自卑》单从书名就可以看出中心思想。自卑在我们生活中应该也不少见,发生在自己,朋友或者陌生人身上都有可能。外貌,学习成绩,家庭等等。但是我们都未曾想到自卑这个所谓的不良的情绪竟然也会是促使我们努力改变,日益进取的动力。这本书的开头就介绍了阿德勒的一生,我认为他之所以能发展个体心理学,并总结出自卑以及如何超越自卑的方法理论与他的生活经历有着莫大的联系。

他认为,由于身体缺陷、骄纵、忽略所引起的自卑,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人或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异常。但另一方面,自卑也有可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故而他认为自卑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他还认为各种心理疾病或障碍都是“生活的失败”,是由于错误

的生活风格导致的。如果一个人缺乏多社会的兴趣和与他人的合作精神,而自己的生活目标又遇到困难不能达到,人的心理就不平衡不正常了。阿德勒的治疗方式就是通过分析病者的生活风格,帮助病者提高社会兴趣,面对现实,做出新的生活选择。这一点是个体心理学相当独特的特征,也是它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阅读过后,我认为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有两个。一是自卑感(获取优越的需求)是人类共有的。区别在于懂得合作的人通过合作为其他人创造价值。不懂合作之道者,选用错误的手段,只获得了虚假的个人优越感。二是生活的意义在于通过夜他人合作,在工作、婚姻和社会三个侧面获得价值。

先谈谈自卑感,许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认为自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往往认为自卑的人是心理出了问题,很可怕的一类人。但是在看完《超越自卑》一书过后,深刻的感受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往往会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受融入书中的文字。的确,关于自卑感这块,我觉得我自己就是有的,以前刚上高中的时候,成绩不算很好,很多时候就会有感觉自己不如别人,特别是成绩比我好的同学,往往就会认为他们很成功,感觉自己什么都比不上他们。在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自己也曾自暴自弃过一段时间,觉得反正自己怎么样也不会好的。但是在自暴自弃的时候,我也并没有忽视过学习的关注,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尝到了学习上有进步的甜头,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称赞。自此之后,我便努力的学习,总想着,学习好了就能够得到别人的关注以及重视。当时只是觉得自己是奋发图强,在阅读了这本书过后才发现,当时自己的感觉那就叫自卑,也庆幸自己选择了正确的道路来改变自己自卑的情节。

自卑与自尊,在阿德勒看来是不可分离的两兄弟。这也与我的性格相当的契合,在很多学习上我对成绩持不太看重的态度,虽然心里还是会着急,但就是不够努力,似乎潜意识里觉得如果努力但得不到好成绩是重大失败,不太努力而得到这种成绩就不那么难受。这与我在大学的生活极为相似。由于在初中以及高中我都是一个比较散漫的人,学习也不是很认真,但是我的成绩居然也很不错,偶尔也还能一鸣惊人。对于不好的成绩,我总觉得是因为我自己不够努力,要是我努力起来一定可以学得很好。这就是我放纵自己的恶性循环,上到大学之后,我也是经常翘课,经常抄作业,一开始是因为懒,后来考试出来才知道后果的严重,可是我竟然还心安理得的告诉自己这只是因为我没有好好学习,我这么聪明,如果我认真学习一定可以考得很好。我就只会这么给自己找借口。我的高自尊以及我的自卑感同时存在。

其实我认为,自卑和高自尊本质上是相通的。自尊的定义现在依然很混乱,比较受人接受的自尊是自我能力和自我喜欢的整合,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主观感觉。但我觉得这不确切,因为个体对自我形象的感觉也是多方面的,很难用一个高低维度来说明。比如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感到自己值得别人尊重,但不太能接受个人不足之处,那么这到底是高还是低?各个维度可以加权吗?至今没人能回答。表现出高自尊的人可能是因为自卑而用自信的肢体语言来掩饰,

表现得不怎么出众的人也可能对自己很满意以至于不需要用争取成功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我认为区别只在于一个人对自己能力是否让自己满意的关注程度的强弱,即:有人很在乎自己的能力如何,有多少有缺点;而有的人却把精力放在其他地方,对自身是否称得上优秀不太在意。用现在的理论来看,前者自卑所以很想摆脱自卑而很在意自己对自己评价,后者不自卑所以对自身关注较少。所以,阿德勒说将注意力投向社会和他人以超越自卑,是个非常明智的命题。

在阿德勒看来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合作。个体心理学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结为: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之下。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明白地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所有真正“生活意义”的标志是——它们都是共同的意义,它们是别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能够被别人认为有效的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随处都可以见到,听到人们在赞扬合作的美德。许多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在倡导人们要学会合作,学会在合作中奉献自己的力量。其实学会合作真的是解决很多问题的根源。在书中的“家庭对人生的影响”一章中就深刻的讨论了这个问题。这一章中讲到了母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都极为远大。母亲是婴孩第一个接触到的人类,是他通往社会生活的第一座桥梁。母亲的技巧是否优良影响了孩子的所有潜能。

所谓母亲的技巧,就是指她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这些技巧都会对孩子以后在生活中在社会上的合作能

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会合作不仅仅是为了使事情完成得更圆满,更是为了个人的利益着想。在合作中人才能找到个人的价值以及存在的意义,在合作中才能找到成就感。《超越自卑》中提出了合作是婚姻的首要条件。我们甚至可以说,要完全解决这种两个人的合作问题,每一个配偶都应该关心对方更甚于关心自己。通俗的来说就是奉献。在奉献中感受被需要的快乐,在奉献中享受合作的乐趣。

正确的看待自卑,学会通过合作之道改变自卑。这就是我读完这本著作的最大的收获。我想在我以后的生活中,我将不会再害怕自卑,也不会羞于将自卑藏在心口,我会大胆的说出来,我会勇敢的面对。

化学系师范(1)班周春

10121550117

第19篇:干吗要自卑读后感

干吗要自卑读后感

前不久我看了一篇文章,体会有二:一是人要面对自己,二是人要面对失败。在这里先说说第一点的读后感想。

在美国有个人,相貌极丑,街上行人都要掉头对他多看一眼。他从不修饰,到死都不在乎衣着。窄窄的黑裤子,伞套似的上衣,加上高顶窄边的大礼帽,仿佛要故意衬托他那瘦长条的个子,走路姿势难看,双手晃来荡去。

他是小地方出生的人,尽管后来身居高职,但直到临终,举止仍是老样子,仍然不穿外衣就去开门,不戴手套就去歌剧院,总是讲不得体的笑话,往往在公众场合忽然忧郁起来,不言不语。无论在什么地方——在法院、讲坛、国会、农庄,甚至于他自己的家里——他处处都显得格格不入。

他不但出身贫贱,而且身世蒙羞,母亲是私生子,他一生都对这些非常敏感。没人出身比他更低,但也没人比他升得更高。他后来任美国总统,这个人就是林肯。

一个人有这么多的弱点而不去克服,难道也能得到像林肯那样的成就?

其实,林肯并不是用每一个长处抵每一个短处以求补偿,而是凭伟大的睿智与情操,使自己凌驾于自己的一切短处之上,置身于更高的境界。只在一个方面,就是通过教育,来补偿自己的不足。他用拚命自修的方法来克服早期的障碍。他非常孤陋寡闻,在20岁之前听牧师布道,他们都说地球是扁的。他在烛光、灯光、火光前读书,读得眼球在眼眶里越陷越深,眼看知识无涯而自己所知有限,总是感觉沮丧。他填写国会议员履历,在教育一项下填竟然是:“有缺点”。

林肯的一生不是沉浸在自卑之中,而是对一切他所缺乏方面进行全面补偿。他不求名利地位,不求婚姻美满,集中全力以求达到自己心中更高的目标。;他渴望把他的独特思想与崇高人格里的一切优点奉献出来,造福人类。

自卑会控制你的生活,在你有所决定、有所取舍的时候,去抹杀你的勇气与胆略。如果你由于自卑沉沦于心灰意冷的“自卑情结”,那你最终也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结局。我们需要正视自卑的存在,不退缩,不蛮干,尽力克服努力超越。

没有自信的人生,不仅在精神上存在懦弱、迷茫、疑惑和拘谨等许多的缺陷,而且在实际行为上,亦里足不前,痛失机遇。

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软弱和事业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一个人如果自渐形秽,那他就不会变成一个形象上佳的人。同样,如果他不相信自己的能力,那他就很难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

许多人都过分的关心外界坏境因素,处处表现得小心翼翼,以至于轻易的否定了自己。试想,你都没认可自己而自贬身价,别人又如何能认为你有价值呢?一个人如果陷入了自卑的泥潭,他能找到一万个理由说服自己不如别人。比如:我个子矮、我长得黑、我眼睛小、我不苗条、我家里条件不好、我学历不够等等。一个人如果陷入了自卑,在人际交往中除了封闭自己以外,还有可能低三下四。

由于自卑而焦虑,于是注意力分散了,从而破坏了自己的成功,即失败——自卑——焦虑——分散注意力——失败,这就是自卑者自己制造的恶性循环。

第20篇:【原创】《超越自卑》读书笔记

《超越自卑》读书笔记

在金鑫老师的推荐下学生认真拜读了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超越自卑》。阿德勒生于维也纳近郊的一个米商家庭,早年曾在维也纳大学学医,获得博士学位。初期追随弗洛伊德,后分道扬镳,自创了一个以“自卑情结”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一切都是出于“自卑”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强调个人与生存环境间互动对行为的影响。据说“此书被西方人视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书,起到了《圣经》起不到的作用”,是其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超越自卑》主要介绍了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共十二章。

在这本书里,阿德勒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才能够超越自己。

首先, 本书第一章《生活的意义》是全书的纲领,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核心。他提出,每一个人类个体在面对生存时,都要面临三个问题:职业、社交(与他人的关系)和性(即爱情和婚姻)。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三大问题,而由此作出的反应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他分析了人们各种错误“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过度关注自我,和正确“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有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愿为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他提出,当个体不足以应对环境挑战时,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必然将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感乃是人类最普通的情绪,但人无法一直在自卑感下生活。因此,追求作为其补偿的优越感,是所有人的通性。简单地来说,即用“优越感”来弥补“自卑感”。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理想的补偿方式,是通过改变现实生活的处境来消除自卑,甚至获得成就。而生活的失败者,则在不合作的态度中,在自己的想象里获得满足。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并拥有对他人有益的合作的生活态度。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阿德勒说,自卑感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而超越力量的大小,审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从我们的童年开始,自卑感对我们的影响就从未停止过。儿童因为自身的弱小,在成长中无时无刻不伴随着自卑。为了补偿这种感受,他们应该练习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获得生活的安全感,并在这种愉悦中,获得兴趣并发展终身受益的技能。在家庭的影响一章中,阿德勒描述了家庭对个人的巨大影响。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生活方式,给每一个孩子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

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而在学校的影响一章中,阿德勒将学校定义为家庭的延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非常注意儿童的困难、并且要及时纠正父母的错误,这是学校教师很重要的一个任务。而且身为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这样才能全身心的去投入教育每一个孩子;教师同时也应该注意训练每一位孩子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为什么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呢?因为人其实是很软弱的,如果人类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可以轻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却成了世界的主宰,因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团结合作来维持基本生存,但团结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没有团体社会的认可,人会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孩子合作意识的培养,这是至关重要的。

在后面的章节中,本人最感兴趣的是最后一章《爱情与婚姻》。以下摘抄部分精彩段落。“爱情和婚姻都是对异性伴侣最亲密的奉献,主要表现在双方身心相互吸引,有共同生儿育女的愿望,生活中能心心相印。”“现代文化背景下的很多人都没有做好合作的准备,如今的教育过于注重个人的价值和成功,总是在强调从生活中获得什么,而不是应该去付出什么。”“甜蜜的爱情需要真实、忠诚、可靠、不自私的双方。”“爱情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它不能解决一切,要解决婚姻问题,依赖的主要是兴趣和合作。”“如果一个人没有做好结婚的准备却贸然有了婚姻,这将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婚姻是一种很高的理想,需要双方彼此付出很多努力,身心不健康的人要挑起这个重担是很困难的。”“只有一夫一妻制才能使个人在爱情和婚姻中获得最高程度和最完美的发展。”

自卑范文模板
《自卑范文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