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思想理论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24 09:02:3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国梦思想理论

中国梦的民主底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中

国梦的核心价值,指明了中国梦的行动纲领,也强调了中国梦的动力源泉,更彰显了中国梦的民主底蕴。

民主是一种价值诉求,是让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制度保障。民主的本质是监督和制约权力,实现权利,保障人权,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可持续的发展。这与中国梦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中国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支撑,不仅高瞻远瞩地勾勒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蓝图,而且充分翔实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所以说,对于中国梦的追求与憧憬,其本身就蕴涵着对民主的追求。

首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所有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中国梦集中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政治诉求和社会愿景。“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国家梦想以人民期望为基,人民期望托起梦想的实现。毋庸置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没有理想则其行不远,离开憧憬则其行不力。只有凝聚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理想和憧憬方能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强大助力。鲁迅先生曾经断言:“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显然,只有以人民的共同利益凝聚而成的崇高理想,才能成为时代进步的坐标;只有畅通国脉、契合民意的思想体系,才能激发梦想的风帆,铸就一个时代的辉煌。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民主底蕴。

其次,中国梦的动力来自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中国梦的积极践行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要把梦想变为现实,需要坚持走正确道路,也需要每个华夏儿女切实行动起来。诚如毛泽东所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梦集中体现于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的相融共生,直接彰显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相映成辉。正是在每个人的利益与民族大义相通融的意义上,人民群众自觉担当了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民意支撑。概览中华民族深厚的家国情怀,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传统中国文化尊崇的政治信条,也是中国社会人格修养的不二圭臬,而这恰恰构成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实践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概括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一理路,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更是对实践逻辑的确认。

第三,人民群众不仅是中国梦的圆梦人,更是中国梦的最大受益者。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直接受益者自然是老百姓,这也是中国梦一经提出就获得全国人民强烈共鸣与热烈拥护的根本原因。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人民的梦想注入了不可须臾背离的精神因子,从而提升了中国梦的理论境界。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将中国梦诉诸于理论的构建,无疑是指导实践之必须,也是实践检验之必然。“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原则,则在实践的层面上对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给予了强烈关注。以此而论,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的中国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标志性范畴,而且充分体现为富含民主底蕴的中国精神,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思想指南。

推荐第2篇:党员思想理论学习心得

2015年党员思想理论学习心得

通过今年党员思想理论学习,我查阅了大量的党员学习材料,如《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和《“十二五”规划纲要》,从中受益匪浅,下面我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学习是生命的源泉,是发展的动力,是时代的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把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学习型党组织,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领导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一、要树立先进学习理念

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优势,通过系统培训,广泛深入地传播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基本知识,建立学习信息反馈、知识共享和工作反思等系统,增强广大党员的学习力,使广大党员自觉接受学习制度化、工作学习化,时时学习、终身学习以及会学习、能学习等先进的学习理念,从而牢固树立学习速度应大于变化速度的观念,把学得快、学得好、学得多作为新时期党员学习的一种追求,把愿学习、会学习、能学习作为新时期党员提升能力素质的一种标准。

二、要不断端正学习行为

不断丰富完善已有的学习模式,有效提高学习层次。要在克服急功近利上下功夫,努力掌握学习方法与技巧,坚持互动学习、反思学习、系统思考和创新学习“四结合”,适时开展业务培训、岗位练兵、技能考试、绩效考核、综合评价等活动,强化党员创先争优意识;要在提高学习效率上下功夫,把“快、好、多”作为组织学习的一种追求,认真总结和探索适合本单位的学习规律,努力增强党员学习力;要在克服形式主义上下功夫,形成和完善学习制度机制,积极营造热爱学习的浓厚氛围,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要在克服简单化上下功夫,牢固树立全方位、全天候学习观念,变无心学习为有心学习,做学习的有心人。

三、要坚持拓宽学习领域

紧紧围绕有效提升履行本职的能力,不断丰富学习内容,不断拓宽学习领域。要狠抓理论武装这个根本,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党的领导,使各级党组织成为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党组织;要以业务学习为重点,不断促进党员业务能力提高,使各级党组织能够适应时代变化和自身发展需要,调整自己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提高党组织运用集体智慧进行应变和创新的能力;要积极引导党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认真掌握基础性、应用性、前沿性等知识,拓宽广大党员视野,大力培养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促进广大党员全面发展,使党组织能够最大限度地形成面向时代的应变能力和面向未来的发展能力。

四、要构筑多元学习的平台

紧紧围绕有效提高党组织学习效力,不断创新和设计多层次、宽领域、有实效的活动载体,实现资源共享、时间统筹、内容交融、效果互促。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发挥传统阵地与现代传媒优势,完善学习网络,拓展学习空间,构筑“学者有其校、处处是课堂”、“身边有老师、互动帮促学”的学习的平台,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开辟网上论坛、网络培训等开放式学习“绿色通道”,不断创新学习载体;要充分利用社会图书资源,积极为广大党员办理图书阅览卡,拓宽学习渠道,并采用大课堂形式开展各类知识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举办专题报告会,建立开放型学习模式,借助各种社会学习资源开展学习,丰富学习教育方式,提升学习教育质量;要遵循“学习—提高—再学习”规律,构筑社会化、开放式、多层次的终身教育体系,合理配置学习培训教育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党员“先锋岗”为载体,组织广大党员开展“争创先进党组织、争做学习型党员”主题实践活动,努力把学习向深层次渗透。

五、要建立健全学习机制

要对已有的学习制度进行整合规范,围绕有效地激发学习动力,建立健全科学的运行机制。要建立“导学”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党组织的各项学习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党组织学习内容、方式和要求,引导广大党员把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转换为自觉行为,善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不断追求思想上的新境界、工作上的新作为、作风上的新形象;要建立“互学”机制,把开展反思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作为互学重点,不断创新学习载体,努力拓展广大党员的思维模式,并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团队学习,促进信息共享、坦诚交流、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要建立“督学”机制,明确新时期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学习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考学、评学制度,把所属党员的学习态度、效果作为衡量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标准之一,纳入到学习考评激励约束机制中去,确保学习的连续性、持久性、实效性,从根本上防止学习走过场、图形式。

“学习”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积极投入到活动的开展当中,我将把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争取取得工作的新进展。

推荐第3篇:党员思想理论学习心得

2015年党员思想理论学习心得

2015年党员学习政治理论总结

通过参加政治理论学习,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解放思想、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党员干部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学习、终生学习。自己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才始终是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

一、更新观念,终身学习

学习是提高修养的必要前提。对于机关领导干部来说,学习,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政治素养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决策水平、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在政治理论学习活动中,结合共青团工作和单位工作实际,坚持以整顿工作作风、树立共青团形象为重点,做到“人人都是一面旗帜,个个都是共青团形象”,明确加强学习、改进作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思想素质。要深刻领会上级党委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深刻把握重要思想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各种理论品质,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

二、勇于探索,与时俱进

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对党员干部的挑战,因此,党员干部要勇于摈弃旧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主动地、迫切地学习新知识,开拓进取,更新观念,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党员干部就要深入研究我们要怎样为群众办实事,怎样快速地去实现小康社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要做到知行合一。

为了避免政治理论学习中“空对空”——不着边际地泛泛而谈,避免“照搬照读”宣言式地说教,避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搞应付等现象,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确定学习内容,注重突出了“三个结合”。一是注重学习与了解党的知识相结合。二是注重学习与思考相结合。避免学习时带着两只耳朵听,无事一身轻现象。三是注重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围绕转变干部作风,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促进了单位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努力奋斗,实现伟大中国梦

中国梦,是让每一个积极进取的中国人,形成世世代代的信念: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如果没有中国梦,人才会流失,人心会不稳,因为这是引导人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党员干部如何作为才能实现“中国梦”呢?首先,要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和对外界的辨别能力。“中国梦”的实现首先需要党员干部自身能力的提高,才能为实现它提供强有力的先锋力量基础。

其次,把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时时刻刻在思想上要有为“中国梦”奋斗终身的准备。“中国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想,个人的理想不应与“中国梦”相冲突,而是为“中国梦”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最后,党员干部必须实事求是,从自身的工作实际出发,踏踏实实工作,发挥好“螺丝钉”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梦”会很快得到实现。

总之,党员干部要不断学习。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做好基层群众工作,必须要掌握最新、最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努力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己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始终成为引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有生力量。

2015年党员心得体会范文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有幸参加了党校预备党员党课培训班!在学习期间,我始终抱着认真的态度参加每一次学习,各位老师对党的精辟解析,独到的见解和大量的旁征博引,让我在无比叹服的同时深受鼓舞和教育,感觉自己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让我对党组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让我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预备党员,我更加坚定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信念。下面我想主要谈谈对新《党章》的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

通过对新党章的学习,结合国家重大事件和对党的重大决策的学习、领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党章的涵义以及对我们共产党员的职责要求,更加透彻领会到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组成,它由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先进和最进步的阶级,因而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和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性质,结合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的优秀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中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党章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的最基本性的纲领文件,代表了全党的根本利益和意志,集中体现了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是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xx大党章修改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要求全党同志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新党章关于党员的八项义务规定增加了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并列在一起,作为党员必须履行的重要义务写入党章。是新党章对党员义务的重要规定。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形势下强化党员的意识,增强党的观念、履行党员职责,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

新党章在党的干部一章中,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新要求,虽然仅增添了六句话,却使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新党章提出了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讲学习、讲正气、讲政治。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的政治要求,而且提出了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要求。

通过这次对新党章的学习和思考,对党员应具备的素质、应履行的义务、应享有的权利、应承担的责任有了进一步的明了和定位,对党员的先进性要求有了更加清晰具体的理解,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如:对党的理论,政策,方针,学习的还不够深入,不够自觉;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还不够高。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一定要按照党章的规定来严格要求自己,克服自己的不足,发扬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还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努力把干好工作和提升自身素质统一起来。同时,我们每个党员要在干好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努力通过深化认识,思考归纳,概括升华,使自己在工作中获得的经验思想,心得体会等成为自身业务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机构成部分,从而推动自身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为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工作

二、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善于学习,主动接受先进文化,用先进文化武装自己,并在工作中不断推动这一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三、努力把坚守宗旨信念和开拓创新统一起来。党章第一章第三条要求全体党员还应履行以下义务:"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从中可以看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每一个党员所必须坚守的信念意识。但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手段,却必须善于变化,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需要做具体的改革,调整,变化和创新。我们必须把坚守宗旨信念和开拓创新统一起来,既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更要有联系实际,开拓创新的具体行动。对于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行业的我来说,就是要在认真扎实地做好工程技术工作的同时,不断动脑筋,想办法,积极开拓工作新思路,提高业务水平,为国家、为人民建设更多更好的住宅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才是更好地实践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以上仅是我这几天党校学习的点滴心得体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一如既往地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思想上、行动上的先进性,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为永葆我党的生机与活力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下阶段及今后的日子里,我决心进一步加强党的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提高党性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更加勤奋扎实的做好本职工作,永葆党员政治本色,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推荐第4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论文要求

(一)、论文选题(任选一个)

1、

2、

3、

4、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建设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建设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研究

(二)、写作要求

1、选题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2、论文内容应做到主题明确,逻辑清晰,结构严谨,叙述流畅,理论联系实际,力求有新的见解。

3、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

4、论文格式符合要求,字数最少4000字。

5、所有上交论文一律要求为打印纸稿,写明学号和姓名,并上交电子稿。

6、必须由考生独立完成,不得侵权、抄袭,或请他人代写。

(三)论文格式要求

1.论文由标题、署名、摘要、正文、注释及参考文献组成。

2.可根据选题自拟论文标题,论文标题尽量做到简短、直接、贴切、精炼、醒目和新颖。

(四)评分标准

1、选题适当,观点无明显错误;能运用所学知识探讨某个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相关的问题,逻辑上无明显漏洞。格式规范,论文结构严谨、文字简洁、流畅,行文无明显表述错误。60--69分

2、资料丰富、翔实,能比较全面地查阅国内外的有关文献,引用的历史资料翔实,并有一定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引文注释规范。70--79分

3、内容充实,论点正确,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指导论文研究并有所见解,在理论或实际问题的分析上有一定深度。80 ---89分

4、对热点问题或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在理论与实践上有参考价值和对学术研究具有现实意义。90--100分

推荐第5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培训心得体会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培训心得体会

听了宋景堂专家的讲座,我深深的感受到,教育技巧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才能和素养,一名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教育技巧,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条件,随机应变地、创造性地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突如其来的教育、教学问题,否则,即使你有高谈阔论的理论也无法成为实际的好教师。

在教学的实践中,广大教师对教育的机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我们在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时,会发现他们都非常善于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恰如其分地把握教育的时机和分寸,方式方法灵活自如,语言通俗、生动,分析精辟入理,富于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显示出一名政治教师的聪明才智,即高度的教育技巧。但与此同时,一部分教师由于对教育技巧的含义、表现及其培养途径等缺乏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只对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比较重视,而对培养自己的教育、教学才能则往往重视不够,认为只要自己有了:“一杯水”,就一定能给学生“一滴水”,殊不知,如果缺乏教育技巧灵活和才能,没有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为主体地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则连“半滴水”都得不到。另一部分教师在目前的观念常常把教育的技巧理解为是管理学生,维持秩序的一种应急手段。这些误解,往往影响着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自己教育的智慧才能的自觉性,妨碍了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育机智,即是教师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和综合表现。技巧有效地发现和

处理各种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具体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发现问题,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近年来,“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有所变革。如:在初中阶段,原来初二年主要是上“社会发展简史”,而现在是上有关的法律知识,对于这种不同教材,就有不同的要求,要对症下药,才会有的放矢。如果缺乏针对性,就好比射箭没找到靶子,治病没找到病因。只能陷于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有的甚至在朗读教材。如果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迅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妥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非易得之。所以它要求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

二、善于因势利导、创造性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改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关键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理解人生,解决周围各种思想认识问题,从而解开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因势利导地对其进行教育,更需要教师有高度的教育技巧和智慧。

对于课堂上突然出现的问题,这是常见的事,不足为奇。但要能及时地作出正确的反应,机智果断地给以恰如其分地处理,不仅可以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表现出教师在巧妙处理问题的聪明才智,还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政治课教学所独具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对该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善于把握教育分寸、循循善诱、引导得法。“欲速则不达”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切莫急于求成,而应恰如其分地掌握分寸,不仅是教师在教育机智的重要表现,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区分层次,以理服人,讲求实效,以情感人。

教育的技巧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教师在长期实践的经验积累。那么,政治教师要具有更高的教育机智技巧,主要应通过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首先,高度的思想道德境界和理论知识修养,是教育机智才能赖以培养和提高的坚实基础。

教育机智的才能,首先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只有具备较高的道德境界,才能变得耳目聪明、灵活,潜移默化。许多问题连教师自己都没有很好地解决,怎么谈得上机智灵活地去教育学生呢而丰富的知识;较高的理论修养水平是教育机智的基础,虽然教师有了“一杯水”,并不一定就能保证交给学生“一滴水”,但教师这“一杯水”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居高临下,灵活自如地驾驭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具有准确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游刃有余地进行处理,否则教学时只能照本宣科,遇到问题就会措手不及,捉襟见肘,教育机智便无从谈起了。

其次,深刻了解学生的思想、知识和心理特征,是教育机智才能得以发挥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对学生了解得越透彻,教师的才能也就越能充分地发挥。青少年学生的可塑性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均尚未定形,处在“断乳期”,他们的心理时起时伏,这就需要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平常就应以课堂教学作铺垫作用,才能有针对性,使教师教学才能得到发挥。再次,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是教育机智才能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内部动力。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的进步,历史车轮的前进,人类文明的发展等都在于教育。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只有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对学生所承担的责任,他才能千方百计地努力去追求尽可能完美的教学效果,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才能得到不断锻炼和提高。

最后,自己勤奋进取,虚心向他人学习,勇于探索创新,善于积累和总结,是教育机智才能不断提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每个有责任感的教师都想自己能在教学上挥洒自如,教学效果良好,给学生有个好的印象。这并非每人均有办法掌握这种高超的教育艺术才能,在同样起点的条件下,有的教师进步较快,有的停滞不前,关键就在于个人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要能大胆创新,注意总结,借鉴别人的经验,联系自己实际,才能得到启发,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才能。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与广大教师的教育机智分不开的,而这种才能的培养和发展,则要依靠教师自觉地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和锻炼,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只有通过勤奋进取,不断追求,勇于探索,才能登上这座教育艺术之峰。

2015.9.11

推荐第6篇:法院文化建设思想理论心得

文化是一个现实社会中谁也不可能回避的话题,也是一个看似处于“上层建筑”的高阁而其实近在身边的基础课题。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文化是一种“潜规则”,文化是一种“暗物质”,文化是一种“原动力”。人民法院做为国家机器的重点组成部分,有必要对其文化形态和发展做一些追问和探索,而对法院文化的探索,也可以看作是对法院意识形态和法官职业形象的探索。由于中国法院文化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有必要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对法院文化的发展规律做一些探索。

一、法院文化的特点与内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文化一般指狭义的文化,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按现代作家余秋雨的说法,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是沉淀的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也可看作是凝聚了的灵魂。文化确实很难捉摸,文化是无形的,成分是无穷的,但又无处不在。对“文化”下定义很难,因为其内涵太丰富了。我这里只想用中国文化的“透视机”来分析中国法院文化的“性格和脾气”,再根据“性格和脾气”来“对症下药”,促使其健康发展。法院是一个特殊的部门,法官是一个特别的职业,法院文化同样是一个大题目,有必要探索法院“文化界”和“文化人”的规律,再将法院文化沉淀为集体人格,凝聚成集体的灵魂。

中国的法院文化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要了解法院文化,就要从研究中国文化开始,找到法院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一些共性问题。这就需要搞清一系列问题:文化到底是什么?法院文化与中国文化有什么共同的特性?法院文化的弊端和隐患是什么?法院文化发展的出路在哪里?等等。

法院对没有打过官司的人来说是神秘的,他们了解法院往往是从了解法院的文化开始。打一个比喻,法院就像一辆维持国家安全的坦克,人们都知道它是干什么的,也看到了他惊人的力量,却不知道它的结构和特点,更不知它操作者的“性格和脾气

”,于是大家都好奇,有时还很慌恐,加上中国又有“厌讼”的传统,“家中没病人、外面没官司”是中国人的理想境界,进而对法院、医院避而远之,对法院不一定有正确的感官认识。有人在媒体上、尤其是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对法院的评论,他们也就会随声附合,其实他前并不解法院的真实情况,更不了解法院的文化。法院文化有义务、有责任从文化视角来引导法官和民众。发展中国法院文化,法官和工作人员责无旁贷、首当其冲。如果法官对自己文化认识就是错乱的,很自然地就形成了对法院文化的阻隔,更不要说置身其外的民众了,怎么能够企望别人获得对法院文化的正确见解呢?这也就难怪别人误读了。

法院文化做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惩恶扬善”、“宽容忍让”、“厚德载物”等优良特性都应当有所体现。法院文化与中国文化相比,是部分与全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法院文化移植于国外法院文化,融合于中国文化,除具有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共有的东西外,还应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有价值,以充分发挥法院文化凝聚人心、陶冶情操、推进工作的作用。法院文化的内容很多,我认为可以把法院文化概括为政治魂、为民情、法律脑、善良心和发展观。政治魂就是坚持党的事业至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弘扬积极向上的风气;为民情就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做到以人为本,一心为民;法律脑就是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善良心就是要惩恶扬善,提倡法善人和,维护公序良俗,抵制低俗丑恶。发展观就是着眼法院文化的长远发展,积极充实法院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促进法院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当前法院文化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法院文化不可能建设在真空之中,必然要受中国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余秋雨先生将中国文化的特性概括为三个“道”:在社会模式上是“礼仪之道”;在人格模式上是“君子之道”;在行为模式上是“中庸之道”。先说“礼仪之道”的影响。“礼仪”是一种便于固定、便于实行、便于审视、便于继承的生活化了的文化仪式。但法院文化过于注重办案的程序,却很少研究司法礼仪及其效果,更不注重司法礼仪的外在形式和表现细节,因而限制了法院文化的启蒙和个性表达,更阻碍了对文化内涵的体验和终极思考。再说“君子之道”的影响。古人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法官做为坚守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战士,应

当做到德才兼备,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绝对不能让公众看成是君子的对立面——小人,但又不能是谦谦君子。法官不但要是一个好人,还要是一个能人,更要是一个有维护正义力量的人。法院文化就应找到与中国优秀文化结合的切合点,把法官的政治之梦、礼仪之梦凝缩成了君子之梦、人格之梦,树立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最后说“中庸之道”的影响。由于受农耕文化四季轮回观念的影响,中国文化崇尚中庸、反对极端,过于寻求弹性和宽容。可能是受近年来注重调解的影响,法院的调和色彩不断上升,居中裁判、

强制执行的“阳刚之气”在下降,也难怪别人说法院是“法儿”院(办法的法),审判是“勾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院的公信力,导致在人际关系上的“好人主义”,在做事态度上的“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意识不强烈。

由于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法院工作每件事都能碰到文化,审判工作从起点、经过程到终点始终离不开文化的影响。法院的问题看起来是形象和作风问题,实际上都是文化心态的映射。现在不少人将法院文化建设看作“软任务”,没有放到应有的高度支重视,必然在实践中产生一些偏差:一是只注意文化建设部门的职能,而不重视法院文化的全员性质。有的法院将文化建设看成政工部门、纪检监察等综合部门的事,与从事审判、执行业务的部门无关,文化舞台总是那几个人,参与面不宽。二是只注意文化的外在方式,而不重视文化的精神价值。一说法院文化就说信息宣传工作上了多少稿件,搞了多少文化活动,成立了多少“协会”,搞了多少文化长廊等物化的东西等,而对这些形式掩盖下的文化内涵却很少研究,这些活动能产生多大效果也很少追问。三是太注意文化的积累层面,而不重视文化的引导作用。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的行为准则,不是做了多少活动、多少节目、多少文章、获多少奖项能反映效果的,关键是这些积累对法官和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影响有多大,能起到多大的正面作用应重点考量。四是只注意文化的作品组成,而不重视文化的人格构成。有些领导将文化建设看作是其政绩的“放大器”,将自己任上的成就通过各种文化形式传达给领导、传达给公众,却不注重通过文化建设培育

法官的“集体人格”,过于追求形式化的东西和短期效应。或者说是没有将法院文化形式化的东西系统起来,形成推动法院积极文化发展的合力。五是只注意文化的片断享用,而不重视文化的集体沉淀。有的法院文化建设没有长远规划,更形不成系统,只是根据上级法院或地方党委的要求来开展文化活动,文化活动只是作为推动阶段工作“配角”,文化活动的参与群体也缺乏广泛性和深入性,法院文化建设在内部是少数“文化人”的事,从社会上看是法院的“独角戏”。六是法院文化建设呈现被动性,缺乏主动性。许多人认为法院的主要任务就是办案,其他都是务虚,忽略法院文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对法院文化建设漠不关心,对上级布置的文化活动被动应付,缺乏主动搞好文化建设的思维。可喜的是最高人民法院也注意到这些问题,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意见》、《人民法院文明用语基本规范》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可以说是法院文化建设的“及时雨”。

三、制约法院文化发展的隐忧

正因为法院文化建设存在诸多机制性的问题,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必然会留下一些隐患,影响法院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现在不少法院都在讲“科技强院”,很少讲“文化兴院”,更没有听说谁会因文化建设搞不好而丢官。法院文化谈的多是政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在文化建设上存在六根“软肋”:

一是缺乏应有的激励和制约。首先是缺乏培育文化建设人才的机制。就拿写文章来说吧,现在说让一个人去当副院长,没有一个人说干不了的;但要说让他写点东西,就会说这事我干不了。如果这样推导下来,就会得出一个写材料比当副院长更难的荒唐结论。窥一斑而知全豹,从文字工作就要看出法院文化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如果反向思维,如果他不会写东西就不让当副院长,又会是什么情形呢?同理,至今没有听说哪个法院因为文化建设搞得好而受到综合性奖励的,评奖更多的是看审判业绩等“硬件”,很少考虑文化建设的“软件”,这就难免法院文化建设失落了。

二是缺乏创新精神。这些年国学兴起是好事,但国人自大心理也降低了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对话、交融的可能。但任何文化的生命力都在于创新,而在于怀古。这些年谈到法院文化建设,形式上还是开会培训、红色旅游、书画展、摄影展、有奖征文、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传统活动,办事结构也只有读书会、文化协会等“半官方组织”,文化活动仅限于

自言自语、自娱自乐、自产自销、自迷自醉。更让人警惕的是,有些人过多研究中国文化中的阴谋、权术、诡计当成“东方智慧”和“制胜良策”,将精力用于法院内部官位与名利的角逐,对法院文化漠不关心,不但阻断了法院文化新陈代谢的自然选择过程,还产生了误导作用,恶化了法院文化的生态环境。

三是缺乏向公共空间的辐射。法院文化建设不能只限于法院内部,还要将法院文化建设融入全社会的法制建设,法院文化建设不能只顾自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还要放眼法院“窗外”的社会公共空间。我们应将法院文化建设放在全国法制建设的大局去审视、去关注,注意对社会公共空间行为规范的引导,应通过法院文化建设搞好法制宣传,让社会了解法院,弥补法制文化的缺漏,用法制的力量重建社会公共空间的行为规范。

四是缺乏实证意识。中国文化长期陷于“只讲是非、不讲真假”的泥潭,不具备通过实证发现虚假、抵制伪造、消除谣言的机制。法院文化建设同样缺乏实证意识,缺乏对真相的求证,也就会缺乏了科学意识,导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果。当今社会的“通病”就是造谣、信谣、传谣的多,驳谣、破谣、辟谣少,往往是网上一个恶意炒作,就能引发一场难以控制的人文灾难。这与法院文化缺乏民意沟通机制和舆论引导机制有关,也有缺乏“数字化管理”和求真务实精神惹的祸,有必要在法院文化中倡导创根问底的精神。

五是缺乏法制观念。中国古代的“江湖”总是远离法律,文化观念上多是颂扬侠客好汉,推崇“法外英雄”,或多将希望寄托于清官,习惯靠法律以外的力量解决问题,人治思维远盛于法治思维。中国文化对法律观念的疏淡,使法院文化过多地离开法制程序表演所谓的“亲民”举动,过多地“跟风”宣传亲民的种种形式性东西,很少去探究这样“亲民”正反两方面的效果,往往是以调解替代审判,以上访代替诉讼,用金钱慰抚非法,结果是非混淆,法律蒙尘,恶者得利,善者受损。更严重的是对活跃在传媒和网络上的“民间法庭”基本束手无策,缺乏应有的应对机制,难以抵制“民间法庭”等消极因素都对法制文化的破坏。

六是缺乏对民意的正确理解。现代社会应该

重视民众的呼声,但这种重视需要通过正确的民主的原则和正当的程序来实现。民粹很像民主,却绝对不是民主,相反还会误导民主。法院文化是需要弘扬主旋律的,也是要尊重民意的。假借民意的民粹主义在法院文化建设中的表现就是放弃应有的等级和标准,把低层次的现场快感当作第一坐标。法院文化建设固然需要全员的参与,需要集体的愉悦,但也不能做无原则的让步,将人们是否愿意参与、参与后是否愉快做为衡量标准。现在有人一提出文化的主旋律就反感,喜欢用一些低层次、无积极意义的活动博取欢心,这是对法院文化误读和欺骗。毕竟法院不是松散的俱乐部。

四、法院文化建设的机制损耗

由于法院文化存在现实的问题和隐患,尽管我们已尽了很大努力,但法院文化建设损耗机制仍然强于其建设机制。反映上现实中,就会发现一些尖锐的问题:法院文化建设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却为何难以得到法院内部社会上的承认?为什么对法院的官方评价与民间评价相去甚远?这就涉及到法院文化的损耗机制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传统损耗。传统损耗是一种历史性的观念损耗,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既没有法制传统又没有法制文化的社会。清朝末年从外国引进了法院文化,必然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这个“外来物种”要适应中国的发展环境,必然要走“中国化”的道路,逐渐实现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融合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不良影响,必要时还要向强大的中国文化群体做出让步,使西方的优秀法院文化受到不同程度地“改良”。

二是“惰性损耗”是一种体制性的心理损耗,懒惰损耗了法院文化的活力,浪费了文化的资源,还会使“恶性损耗”乘虚而入。今天中国文化的“惰性损耗”,主要损耗在官场化、行政化的体制之中,文化建设因此遇了重重障碍、挑战,在挣扎和困惑中艰难生存。法院文化建设也是如此,本来法院内部对文化建设存在惰性,人们对此关注度很低,甚至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加上院文化建设的精英受不到应有的重视,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把大量资源倾注到了审判、执行一线。政策引导失误更加重了文化建设上的惰性,导致法院文化建设的战场上呈现出风沙扑面、障碍重重、缺少支援的尴尬局面。

三是恶性损耗。“恶性损耗”是一种政策性的人力损耗。中国文化界存在文人相轻、文人投机、文人倾轧的传统,文化发展环境不太安全,文化建设也不受重视,文化只

是政治的表现形式而已。这些损耗危及了中国文化的命脉。这些消极影响到到法院内部,文化建设部门远不如业务部门受重视,文化建设成就远比审判成就看得轻,最多是给个荣誉、发个奖金而已,在提拔任用干部上很少考虑文化建设方面的才干。根据利益取向原则,人们的精力会更多地向利益丰厚的领域倾斜,加上写东西出了问题还要文责自负,组织活动出了问题还要问责,使文化建设者天天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让更让人产生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导致人力的资源的恶性损耗。就也是当前法院文化成果寥落的原因之一。

四是环境损耗。“恶性损耗”是一种思维性的物质损耗。政治经济学上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设,在文化领域也是如此。在法院审判“大楼”的无形阴暗下,法院文化处于“附庸”地位,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发育环境先天不佳。法院文化建设的财力投入明显不足,在物质资源分配上肯定先是向审判、执行一线倾斜,再就是向看得到的硬件建设上倾斜,很少考虑文化建设的投入问题。再就是法院文化建设的重点偏差,文化建设首先想到的是搞好宣传工作,中心是为出政绩、树形象,再就是封堵对法院的不良信息,很容易让我们把法院文化建设当成形象工程,从而产生抵触心理,削弱了在文化建设上物质投入的积极性。

因为法院文化建设的成效不能“立竿见影”,因而也就缺少了积极参与的热情和氛围。很少有人为法院缺少文化人才而着急,更没有人准备放宽政策,以重奖重赏来多方引进人才。很少有人关心法院的文化建设,只是消极地被动参与,更谈不上积极性。很少有人关心法院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文化建设得到的必然是“残羹冷炙”。只有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大胆阻断一切不当损耗,解决法院文化建设的人才和物质的投入问题,法院的“文化人”才能成批地站起来,才会有人带头守护、开拓法院文化建设的阵地。

五、做法院文化建设的开拓者

通过以上透视,不难发展法院文化建设存在太多的问题、损耗和隐患,这也为法院文化建设敲响了警钟。该是为法院文化建设争取“身份”和尊严的时候了,因为文化建设一点儿也不比审判、执行简单。法院文化建设博大精深,即使终身耕耘不辍,能做好的事情也不会太多。既然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发展文化需要长远的眼光,法院文化建设就要为培育法官的健康人格服务,当代法官的品行、等级、力量、眼界、气度、心态等人格因素,就代表了中国法院建设

文化的未来,也左右着法院的未来。严峻的形势也必然对当代法院文化建设者提出了要求和期望:

一是要做诚实的创业者。法院文化工作者必须是诚恳的、无私的、复合型的法律人才,任何时候也不能找理由掩饰自己能力的欠缺,也不能借口体制或假借“民意”来遮盖自己主动性上的乏力。法院文化建设者应是胆于担当的勇士,既不能屈服职称压力、舆论压力、官位压力,也不能屈服于辛苦、寂寞、误解、嫉妒和围攻;既要要有化解冷落、弊病、隐忧的勇气,还要有奋发进取、创先争优的能力。

二是要宽广的胸怀。法院文化的建设者,既要有“咬定”主旋律不放松,还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要敢于大胆弘扬正气,勇于向世俗、低俗和歪理邪说挑战。任何时候都要昂扬向上,决不能做挫伤法官队伍士气的事情,还要努力将法院文化建设的视野拓展到法院以外的全社会,担负起为建设法治社会摇旗呐喊的重任。

三是搞好法院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我们法院领导都应当重新审视法院文化建设的作用,法院文化建设的辉煌不要企望在最后一道工序来“总成”,要依靠平时一道道工序的优秀创意和严格管理来积累。要大胆培养和引进法院文化建设的人才,健全法院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做到“求精,不唯大;求优,不唯全;求新,不唯新”,让法院文化建设成为全员踊跃参与并有益于社会的事业。

四是唤起全员参与意识。每名法官和工作人员在法院文化建设中都不能袖手旁观,应争做“意见领袖”,而不做看客;做“喇叭”,而不做哑巴;做正规军,而不做“水军”;做“选手”,而不做推手;做战斗的“潜水艇”,而不做旁观的“潜水”客。对于法院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不清洁“空气”,不但要做到“低碳环保”,还要“碳汇”降碳,共同维护法院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总之,法院文化生存于中国文化的大环境中,通过必要的透视“体检”,及时发现“病灶”并加以医治,这更有利于法院文化的长远发展,这要比“恶补式”的歌功颂德更有用。毕竟法院文化早已渗透在每个法院人的心中,每个法官不但是中国文化的受益者,还应是法院文化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投入文化就是投入创造,投入文化就是投入进步,让我们主动投入法院文化的怀抱吧,共同迎来法院文化建设百花齐放的春天吧!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推荐第7篇:邓小平思想理论的历史意义

邓小平思想理论的历史意义

哲学方面: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方面一个极有特色的思想贡献是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实事求是”来简要地概括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从而清晰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和功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现实运用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把中国广大干部和群众从僵化半僵化、封闭半封闭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了部分质的飞跃。

邓小平的哲学思想主要不是以纯哲学形式出现的理论哲学,而是以方法论为特征的应用哲学,不是以系统地概念、范畴、原理构造理论体系的哲学,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实践智慧”、“哲学智慧”。

政治经济方面: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贡献之一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的内在规定及其实现形式问题作了深刻的探讨,深化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特征的理论。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另一重大贡献是试图解决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个世纪性的难题,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之间虽然有矛盾,例如市场经济要求产权关系明晰化,企业行为自主化等等,而以往的公有制中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政企不分,产权模糊,企业没有自主权,这些都不能适应市场运转的需要。然而,这种矛盾可以通过变革的办法来加以解决,即理顺产权关系,实行政企分开,落实企业自主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邓小平又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现代市场经济比传统的计划经济更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要求,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优越性的发挥,有赖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因此,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不是外在的焊接,而是具有兼容性的内在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方面 :

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发展人民民主,活跃民生生活,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定不移的目标,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民主必须制度化、法律化。

其他:

●学问的死亡:是指其对人类的命运所面临的困境已全然丧失了任何有助于变革的思考的力量

●人类的三大原精神——信仰精神、求知(科学)精神、仁爱精神

●西方哲学家称16世纪为“冒险的时代”,称17世纪为“理性的时代”,称18世纪为“启蒙的时代”,称19世纪为“意识形态的时代”,称20世纪为“分析的时代”。

●人类第一个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到公元200年),人类同时产生了神学(古希伯来)、哲学(古希腊)和人学(古中国)。神学反思人性精神的神秘的意志力量,哲学反思人性精神的实践的理性力量,人学反思人性精神的道德的情感力量。最早死亡的是古代中国的人学,或更具体地说主要地是中国古代的儒学,标志“焚书坑儒”。实际上孔夫子的原始人学的本真的儒学,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便已寿终正寝。作为本真的儒学在后来的两千多年中,只不过是一具僵尸,被后来的人们分别用伪神学和伪哲学的“两汉经学”、“宋明理学”的两层裹尸布包装着,而到了1919五四运动“砸烂孔家店”,中国古代的人学算是连僵尸也一起被焚烧了。古希伯来的神学在后来的历史中也依然兴起过伪人学(基督教的道德神学)和伪哲学(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的时代;古希腊的哲学在后来的历史中也同样兴起了伪人学(斯多葛派、伊壁鸠鲁派的道德哲学)和伪神学(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的时代。在后来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古希伯来人的神学与古希腊人的哲学的演变在时空上合一,这种合流使它们本身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此,人类历史彻底地从过去神鬼(意志)——英雄(道德)的时代迈向了理性主义(科学与民主)的时代。笛卡尔,被尊称为近代西方哲学之父,提出科学与民主。换言之,它们其实是神学与哲学交配后生下的一对双胞胎儿女(科学——应对自然的理性工具,民主——应对社会的理性工具)。

推荐第8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培训心得体会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培训心得体会

听了宋景堂专家的讲座,我深深的感受到,教育技巧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才能和素养,一名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教育技巧,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条件,随机应变地、创造性地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突如其来的教育、教学问题,否则,即使你有高谈阔论的理论也无法成为实际的好教师。

在教学的实践中,广大教师对教育的机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我们在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时,会发现他们都非常善于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恰如其分地把握教育的时机和分寸,方式方法灵活自如,语言通俗、生动,分析精辟入理,富于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显示出一名政治教师的聪明才智,即高度的教育技巧。但与此同时,一部分教师由于对教育技巧的含义、表现及其培养途径等缺乏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只对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比较重视,而对培养自己的教育、教学才能则往往重视不够,认为只要自己有了:“一杯水”,就一定能给学生“一滴水”,殊不知,如果缺乏教育技巧灵活和才能,没有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为主体地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则连“半滴水”都得不到。另一部分教师在目前的观念常常把教育的技巧理解为是管理学生,维持秩序的一种应急手段。这些误解,往往影响着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自己教育的智慧才能的自觉性,妨碍了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育机智,即是教师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和综合表现。技巧有效地发现和处理各种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具体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发现问题,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

近年来,“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有所变革。如:在初中阶段,原来初二年主要是上“社会发展简史”,而现在是上有关的法律知识,对于这种不同教材,就有不同的要求,要对症下药,才会有的放矢。如果缺乏针对性,就好比射箭没找到靶子,治病没找到病因。只能陷于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有的甚至在朗读教材。如果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迅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妥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非易得之。所以它要求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

二、善于因势利导、创造性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改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关键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理解人生,解决周围各种思想认识问题,从而解开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因势利导地对其进行教育,更需要教师有高度的教育技巧和智慧。

对于课堂上突然出现的问题,这是常见的事,不足为奇。但要能及时地作出正确的反应,机智果断地给以恰如其分地处理,不仅可以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表现出教师在巧妙处理问题的聪明才智,还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政治课教学所独具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对该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善于把握教育分寸、循循善诱、引导得法。

推荐第9篇: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理论心得体会

五年级7班李彦毅今天,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我们华兴小学全体教师一起学习了魏书生先生的材料,学完之后,我被他平和、朴实、幽默、豁达所吸引;敬佩他独特的个性,敬佩他独特的教育观念与方法,敬佩他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在这之前,由于管理班级的需要,对魏老师的管理学生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其中也有许多不能理解的地方,甚是苦恼。听了魏老师的讲座,豁然开朗,受益非浅! 多年来,魏老师常常出外讲课做报告,给学生上不了几节课,可他所带的班级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很强,学校搞活动时,不是冠军就是亚军,简直不可思议。原来他管理班级除了民主、科学外,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做到“松”、“静”、“匀”、“乐”。他主张学生在学习时身体一定要放松,这样思维才会流畅,脑力劳动效果才会好,身体才会健康。他还让学生在嘈杂的环境中有意识磨练自己,排除外部干扰,吸收有用的信息,净化心灵,守住心灵的宁静。魏老师的学生都知道对生命而言最重要的不是金钱和地位,而是呼吸,总能给人们带来欢愉,要在这欢愉中学会感恩,使你在感恩之中好好珍惜,好好奋斗。

快乐是自找的,痛苦也是自找的,人这一生中哪有那么多的顺心事,若遇到烦恼、打击、磨难,请振作起来,改变自己的态度,调整自己的心态,看开想透,进得去,放得下,拿得起,积极地面对,快乐地生活。

魏老师在管理学生方面真是我们的楷模。他说,班主任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给不同档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服务。凡是学生能会的,就让自己做,不会的,班干部讲,还不会的,老师讲。他还把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助手,人人有事做,人人做好事,为大家服务。他让每个学生给自己桌上立一块座右铭,把自己最不服气的人,最崇敬的人和最喜欢的名言写在座右铭上,使学生对于自己不服气的人要奋力追击。魏老师主张学生管理班级,要让每个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学会为别人尽责任,在互相搀扶中向前走。

魏老师最优待差生,从不放弃他们,越差的学生他就越接近,越同情,很会保护他们仅有的那么一点“闪光之处”,差生做不好的地方,魏老师给他们降低

要求,犯了错,也不批评不挖苦,而是让他们写800字的心理活动说明书,想方设法改变他们奋发向上的好习惯。魏老师经常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

正是有一颗平和,朴实无华的简淡心态,让魏老师有着海洋般宽广的胸怀,能容纳和理解学生所有的错误。因而,他从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从不偏私。对待学生的错误,从不体罚,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来改正错误。在充满爱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他在学生心目中伟大的地位。学生怎能不受到感动,不受到爱的熏陶呢?学生从内心深处信服、崇敬和爱戴他,所以,能够主动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细想自己在平时就是急于求成,因而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过于粗暴,缺乏耐心,从而教育也就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令人懊悔。所以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教育失误,推动学生的发展。

魏老师真了不起!从他的报告中我受到启发,一定会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态度。把冷面孔和蔼起来,把表扬鼓励放在嘴边,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服务,不歧视差生,要小心翼翼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学会宽容,学会等待,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自我保护,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天使,他们都有巨大的潜能,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

“听君一言,胜读十年书”愿自己也能象魏书生老师那样,踏踏实实地做事,实实在在地育人,用平平常常的心态,用高高兴兴的情感,去做平平凡凡的事情。

2013年3月10日

推荐第10篇:胡主席反腐倡廉思想理论观点概述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反腐败斗争处于重要时期。以总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个主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加

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积极探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规律,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实践证明,总书记同志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论观点,是对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指导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抓好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开展反腐败斗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总书记同志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也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警钟长鸣,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抓好反腐倡廉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如果不坚决防范和惩治腐败,任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最终将导致经济衰退、政治动荡、文化颓废、社会混乱的状况,导致共产党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无从发展。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健康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利条件和坚强保障。抓好反腐倡廉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许多触目惊心的事实已经充分表明:“执政基础最容易因腐败而削弱,执政能力最容易因腐败而降低,执政地位最容易因腐败而动摇。”在和平建设时期,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的话,腐败就是很突出的一个。我们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认真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失去政权的深刻教训,深刻认识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好反腐倡廉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领导干部的良好作风本身就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就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只有坚持不懈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把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才能形成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力量。抓好反腐倡廉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任务。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既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我们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反腐倡廉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抓好反腐倡廉建设,是关系执政党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抓好了,反腐倡廉建设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制度上就有了坚实基础;反腐倡廉建设抓好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就有了重要保障。要“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各个方面。”

二、正确认识反腐倡廉建设的形势,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总书记同志指出,科学判断形势,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也是我们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科学判断形势,必须充分看到反腐倡廉建设已经取得的显著成效。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从总体上看,对我国反腐倡廉建设有利。我们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中央关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教育,认真解决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坚决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有力,呈现出系统治理、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科学判断形势,必须清醒看到当前反腐败斗争

第11篇:著名管理思想现代营销管理理论

菲利普·科特勒:现代营销管理理论

菲利普·科特勒是现代营销的集大成者,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204世纪50位最佳管理大师之一”。

他是美国营销协会第一届“营销教育者奖”的获得者,也是至今惟一3次获得过《营销杂志》年度最佳年度最佳论文奖——阿尔法·卡帕·普西奖的人。

他创造了一套完整的现代营销管理理论,为美国超大型跨国企业的成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美国销售业协会描述为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营销人员。

【思想概述】

科特勒致力于营销战略与规划、营销组织、国际市场营销及社会营销的研究,其最新研究领域包括高科技市场营销,城市、地区及国家竞争优势研究等。

科特勒致力于营销战略与规划,营销组织、国际市场营销及社会营销的研究,其最新研究领域包括高科技市场营销,城市、地区及国家竞争优势研究等。

科特勒营销理念的核心是,相信营销不仅仅是一个商业交易的问题,它还涉及社会价值观。每一个被产生和销售的产品都执行一种社会职能。营销是一种社会行为。

科特勒博士著作众多,许多都被翻译为20多种文字,被58个国家的营销人士视为营销宝典。其中,《营销管理》一书更是被奉为营销学的圣经。其他被采用为教科书的还有:《非营利机构营销学》、《新竞争与高瞻远瞩》、《国际营销》、《营销典范》、《营销原理》、《社会营销》、《旅游市场营销》、《市场专业服务》及《亚洲新定位》和《营销亚洲》。

【背景故事】

科特勒,1931年出生于芝加哥。他最早接受的教育是经济学教育,在芝加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并同米尔顿·弗里德曼和保罗·萨缪尔森共过事。1962年,他将研究方面转为营销学,他撰写的教科书《市场营销管理>1967年第一次出版,后又多次再版,成为全世界学生阅读的经典科目。

科特勒,现任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终身教授,他曾经获得了麻省理工大学的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苏黎世大学等其他8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思想精要】

菲利普·科特勒说,营销“是联结社会需求和产业运作的纽带”。营销远不止销售,它应该是一种使消费者和公司共同受益的社会行为。满足消费者需求在任何管理的优级先次序中都必须居首位。

科特勒的《营销大未来》(原名《社会营销》)一书将营销理念从生产观念、产品观念、营销观念最终推进到“社会营销”阶段。在经济日益全球化、世界更趋多极化、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20世纪未和今天,人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副景象:环境严重恶化、资源日益短缺、人口急剧增长、全球经济紧缩、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公共服务水平下降、艾滋病蔓延、电子垃圾花样百出,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社会营销学面临的课题。科特勒提出的“社会营销”观念,将营销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在中国市场全面买方市场过渡的情况下,科特勒的营销理论对推动营销普及和企业营销

水准的提升发挥了重大作用。如今,顾客需求、顾客价值、顾客忠诚、整合营销、营销定位、全球营销等概念在国内已经流传很广,并逐步深入人心,许多企业已经或正在向“顾客导向型”企业转变,一批优秀的企业在全面提升营销能力后已经成功走向了国际市场。

分析市场机会

科特勒认为,营销管理过程脱离不了一定的市场营销环境。营销环境乃是公司必须在那里着手寻找和分析市场机会的场所,它是由能影响公司有效地为目标市场服务的能力和所有行动者和力量所组成。公司的营销环境可以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公司的微观环境包括影响公司为其市场服务的能力的公司或群体。具体地说,就是公司本身、原材料供应商、市场中介单位、顾客、竞争对手、公众、金融界、宣传媒介、政府以及国外力量抢救无效。公司的宏观环境包括人口、经济、物质、技术、政治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

公司在制定营销计划之前,必须先了解分析消费者市场。因为它是组织各种经济活动的最终市场。该市场由许多子市场组成,诸如儿童市场、女性市场和中老年人市场。购买者行为受到四种主要因素的影响: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人个因素和心理因素。所有这些因素都为如何有效地赢得顾客和为顾客服务提供了线索。公司在计划营销活动之前,需要识别其目标顾客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决策过程类型,营销计划应该用来吸引和赢得购买者和其他主要参与者。另外,营销人员应当有效地对顾客购买行为的各种类型作出规划。

市场营销信息是进行有效营销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分析市场机会有重大作用。虽然所有的公司都有一个把外部环境和它的经理联系起来的市场营销信息系统,但是,这些系统在先进性的程度不同上差别很大。在大多数场合,信息往往得不到或来得太晚或不能予以信任。越来越多的公司都不有意在改进它们的市场营销信息系统上采取措施。一个设计优良的市场信息系统由内部报告系统、营销情报系统、营销调研系统和营销分析系统四个子系统组成。

具备了大量有效的信息后,营销经理们需要对目前和未来需求进行各种估计,对市场机会进行分析。一家公司可能准备几种需求化。一个市场由某一群体对某一市场供应品的实际和潜在的消费组成。该市场的规模取决于人们对市场供应品有多少兴趣和收入的多少。营销工作者必须知道如何区别潜在市场、有效市场、服务市场等,同时营销工作者也必须区别市场需求和公司需求。

研究和选择目标市场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对市场机会分析完毕后,必须进行市场细分化、目标市场选定和定位。营销者可以采用大规模营销、产品差异营销和目标营销三种方法去占领一个市场。目标营销是指卖主区别出构成一个市场的各种不同群体,并为每个目标市场开发相应的产品和营销组合。

接着,要进行营销计划工作。科特勒认为,公司的各种计划包括:公司计划、事业部计划、产品线计划、品牌计划、市场计划、产品计划和功能计划。营销计划至少应包括经理摘要、当前营销状况、机会和问题分析、目标、营销战略、行动方案、预计的损益表和控制等。

过去掌上电脑火不起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市场定位模糊。而恒基伟业认为,高科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方便地服务于用户,所以它们按照“科技让你更轻松”的设计理念,针对目

标用户进行了功能开发,反复修改,以保证产品的方便性和实用性。它们把目标锁定在“广大工商界人士、企业管理人员、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上,由于这类群体是收入相对较高、时间最宝贵,故而最愿意、也能够花大钱的消费者。清晰地界定了目标市场,使“商务通”一跃成为商界的宠儿。

在这里,我们对产品的生命周期作一个研讨。科特勒认为,公司的现行产品和劳务一旦面临生命周期的末日,就必须用新的产品取代,新 品的开发可能会失败。创新的风险和将获得的报酬对等发展,创新成功的关键在于必须进行较好地组织安排。新产品开发过程包括构构思发生、构思筛选、概念发展和测试、营销战略发展、商业分析、产品开发、市场试销、商品化等八个阶段。

科特勒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

1、导入期。导入期从新产品第一次打入市场开始,产品的导入期需要一段时间,相对的销量的增长就比较缓慢。与其他阶段相比,导入期间,销售量低而且销售及促销费用又高,致使能获得的利润也会非常低。

2、增长期。新产品在打入市场后,很受欢迎就能够进入增长期,在此阶段销售量将迅速爬升。早期的产品接受者将继续购买该产品,后来的购买者将开始跟着这股潮流走,特别是当别人都说商品好时,在利润的吸引下,新的产品竞争者将会进入该市场。它们会推出新的产品特色,市场因此将会扩展。

3、成熟期。产品将进入成熟期时,产品的销售增长上升到某一点后就会缓慢下来。成熟期一般比前两个阶段更长,并向营销管理机构提出了挑战。给绝大多数产品处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期产品的问题。

销售增长速度减缓导致众多生产商销售众多产品手产过剩现象。反过来,生产过剩又会导致更激烈的竞争。一些较弱的竞争者开始淘汰,行业内最终只剩下善于防守的竞争者。

1.衰退期。任何形式和品牌产品的销售最终都会呈下趋势,只是有些产品的销售是缓慢下降趋势,只是有些产品的销量是缓慢下降的。有些产品可能下降到零,或者下降到某一点时持续着,这就是衰退期。当销售量和利润下降时,有些企业便从市场上撤退了,那些坚守阵地的企业会调整产品供应量。它们可能放弃较小的细分市场和不太重要的商业渠道,或者削减预算并进一步降低价格。最后,一种更优良的新产品形式被发现,市场可能走向终止。

发展营销战略

一家企业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一套成功的营销战略。科特勒认为,营销战略取决于该公司是否是市场领先者、挑战者、追随者和补缺者。市场领先者面临三种挑战:扩大总市场、保护市场份额的扩展市场份额。其战略有寻找产品的新用户、新用途和更多的使用,或者采取防御措施;市场挑战者,是指积极向行业中的领先者、其他屈居第二或较小的公司发动进攻来扩大其市场份额的公司,挑战者可采用各种进攻战略;市场追随者,是一个不愿扰乱市场形势的屈居第二的公司,通常是因为它们害怕在市场中获得成长;市场补缺者,是一个选择不大可能引起大公司兴趣的市场的某一部分从事专业代理经营的小公司,市场补缺者常常成为在最终使用、纵向、顾客规模、特定顾客、在理区域、产品或产品线、产品特色或

服务上的专家。

当经济状况变为稀缺时,公司应集中生产利润最高的产品,确定主要客户及供应多少货源,最根本的营销目标是帮助顾客度过短缺时期,使他们在短缺时期过后仍然是公司的忠实客户。当面对通货膨胀时,公司需要降低采购成本、提供经济产品、使用定价较低的销量渠道和修正广告费用预算。在经济衰退时期,公司应选择促销形式来推动销售活动。

当公司介入国际营销时,需要有一个系统的方法进行国际营销的决策。具体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要了解同际营销环境,特别是国际贸易体制;第二步,要考虑国外销售额的比重,介入几个国家的市场和介入什么样的市场;第三步,决定进入哪一(些)国家的市场的介入什么样的市场,需估计可能的投资报酬率和风险水平;第四步,确定以什么方式进入各个市场,如产品出口、独资经营、合资经营、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等。此外,还得就如何调整其产品、促销方法、价格和分销渠道以适应各个具体市场作出决策;第五步,公司还得为实现国际营销的需要设立一个高效率的机构。只有这样,公司才有可能在国际营销中取得胜利。

实施营销战术

1. 产品

勒认为,产品是营销组合中第一个或者是最重要的因素,产品战略要求对产品组合、产品线、个别产品和服务产品作出协调一致的决策。产品有三个层次,核心产品是购买者实际上要购买的主要服务,形体产品是构成形体产品的特点、式样、质量、品牌和包装。附加产品是指附加在形体产品上的各种各样的服务,如保证、安装、维修服务和免费送货。

与其说准确的市场定位是恒基伟业成功的开端,不如说个性化的设计就是它占据市场主流地位的魅力所在。当市场竞争到达一定程度时,单纯地拼技术、拼质量已很难分出高低。因此,从更深层次上挖掘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地细化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三大类需求设计的三款个性不同的商务通产品从方方面面都透视出恒基伟业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对消费者心理需求、个性追求上的理解以及贴近市场的产品开发思路。因此,消费者又怎能不买商务通的帐呢。同时,恒基伟业还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服务体系。

与其他公司的不同之处在于,服务不仅仅存在于售后,而且是贯穿者与生产品接触的整个过程。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为用户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服务。为了让更多的消费者掌握“商务通”掌上电脑的更多用途,该公司专门在“新起点”计划中推出对于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以帮助人们真正用好掌上电脑。

另外,价格决策也是产品中的一个重要营销战术。当一家企业决定发动价格变更时,必须考虑顾客和竞争者的反应,也必须预计供应厂商、中间商和政府的可能反应。同时,企业对于竞争者发动的价格变更,必须努力了解竞争者的意图和价格变更可能持续的时间。

2000年9月1日,名人率先发难,宣布其PDA328降到600元,而“金世纪”则降到999元。接着,好易通、快译通等PDA产品价格也一再下跌。不得已,2000年10月16日,北京恒基伟业发动了代号为“商务通A计划”的降价行为,将其主流产品MBA602降价三成左右,“商务通801”的价格则降价幅度高达35%。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看,降价是一种价格的理性回归。商务通在降价的同时,也能通过这次降价行动扩大企业知名度,提高销售业绩,夺回市场份额,为将来技术含量高的新品上市开辟道路。

1、营销渠道决策

每个渠道系统将创造一种不同的销售和成本水平。三个最重要的变化趋势是垂直营销系统、水平营销系统以及多渠道营销系统的发展。垂直营销系统,是由生产者、批发者和零售商所组成的一种统一的联合体;水平营销系统,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公司联合开发一个营销机会。渠道营销系统要求确定渠道的各种目标和限制,辨认主要的可供选择的渠道,以及渠道的条件和责任。渠道管理则要求选择特定的中间商,并激励中间商。对于渠道成员,必须根据其过去的销售实绩和其他成员的销售情况加以比较评价。最后,要根据营销环境的变化改进渠道。

2、零售批发和实体分配决策

零售包括将产品或服务卖给最终消费者并供其个人非商业使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活动。批发包括将产品或服务卖给那些以再出售或企业使用为目的的用户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活动。实体分配是指对原料和最终产品从原点向使用点转移,实体分配是一个节省成本和提高顾客满意程度的潜力很大的领域。

3、市场营销沟通

市场营销者必须知道如何使用广告、销售促进、公共宣传和人员推销,把产品的存在和价值传播给目标顾客。

广告决策意义重大。卖方运用付费给媒体让其传播有关其产品、服务或者组织的劝导性信息的广告是种潜在的促销工具。销售促进和公共宣传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销售促进包括各种各样短期刺激工具——赠折价券、赠奖、购买折让——用来刺激消费者市场、经销商和本企业内自己的推销队伍。

至于销售管理和人员推销决策,科特勒认为,大多数公司公司销售代表,许多公司还让他们在营销中发挥关键作用,推销员在实现某种营销目标方面是非常有效的。

做企业的人都知道,要想打造一个品牌,要想卖掉自己的产品,就得搞宣传。换句话说,就得不惜血本做广告。

因此,恒基伟业在产品投入市场的1999年初就投入人民币2亿多元做广告。让消费者认识“商务通”,从而对“商务通”产生需求。在商务通的的推广上,恒基伟业请来了陈好、李湘和濮存昕三位使者,在不同阶段,通过不同媒体,分别阐述商务通的产品功能、产品定位以及恒基伟业的企业定位,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产品,认识企业。

与体育联姻,大搞公共关系,也是恒基伟业取得胜利的又一制胜法宝。

面对众多竞争者的加盟竞逐,为了加大自己的竞争砝码,恒基企业出资1600万元人民币,买断四川全兴足球队2001赛季的完全冠名权以及队员胸前背后广告。并让全兴众将士出任该公司的“形象代表”。足球在中国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商务通通过介入足球这样大众关注领域的产业,不仅使自己的企业形象贴近了老百姓的生活,而且对于稳固和强化已有的品牌形象,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营销控制

科特勒认为,公司需要实施四种类型的营销控制,即年度计划控制、盈利率控制、效率控制和战略控制。年度计划控制包括监控当前的营销努力和结果,以确保年度销售目标和利润目标的实现。盈利率控制要求确定公司的各种产品、地区、细分市场和贸易渠道的实际盈利利率。效率控制是指有关提高诸如人员推销、广告、销售促进和分销等营销活动效率的工作。战略控制是指有关确保公司目标、战略以及制度最佳地适应公司当前的和预测的营销环境的工作。

【点评】

菲利普·科特勒,这位现代营销学之父,他不仅创造了一套完整的现代营销管理理论,更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美国大型公司的企业家,为美国超大型跨国企业的成长做出了巨大贡

献。

科特勒对市场营销和管理的贡献大致分为三方面:首先,他提升了营销的重要性,将它从一个次要行为转变为一个更为“重要”的生产活动,在这方面,他的贡献超过了其他任何作家和学者;第二,他延续了彼得·杜拉克开创的观点,把重点从价格和分配转移到一个更大的领域,即满足消费者需要和一种产品或服务所产生的利润;第三,他将营销的概念从单纯销售扩大到一个更笼统的传播和交换的过程。他还展示了营销如何能延伸并应用到慈善团体、政治党派和很多其他非商业情况。

第12篇:房地产工程管理思想、理论、方法

项目工程管理的思想、理论、方法

顺利进行,完成既定的建设目标,特制订项目工程管理的思想、理论、方法,分六大方面阐述,简称965332---九项具体内容、六个手段、五项基本原则、三大权力系统、三个范围方面、两个目标成果,具体阐述如下。  为了加强项目工程管理工作,有效进行管理,推动项目工程建设的

一、工程管理九项具体内容:质量、进度、投资、安全(风险)、信息(资料、沟通)、合同(执行)、人员-组织-协调、分解工作范围、合成系统整体等内容

1、质量方面

 树立高度责任感理念,为用户负责任,也为企业、社会负高度责任;以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在质量、进度、投资三方面交互影响中不以牺牲质量为前提;

 预防为主,优良的工程产品质量是合理规划、规范设计、精心施工、系统管理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结果,因而主要从过程中进行管理、重点从内因方面来预防;

 按图家规范与图纸内容进行控制施工实施,及时纠正进程中所产生的偏差内容;

 技术论证以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设计方开展,汇集众人智慧进行,从技术方面提高质量保证;组织相关方进行施工前图纸会审,提出问题及解决方案;

 以经济为保障,从价格、资金、付款方面建立质量的经济保障;  以材料供应为保障,采用考察、样品、择优、进场验收等手段从材料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 实施样板工程,进行验收并提出改进意见,按样板进行推广施工;  全过程质量系统管理,从方案设计、扩初、施工图、实施、竣工、使用等全过程进行系统质量管理;

 质量管理的工具方法---分层法、调查表法、直方图、帕累托(Pareto)排列图法、因果分析图法、相关图法、PDCA等工具进行质量管理。

2、进度方面

 编制网络计划图、横道图反映进度情况,按图中逻辑顺序控制进度;  实事求是、合理制订计划工期,并按此控制进度;

 统筹质量、投资、进度三方面交互关系,达到三者交集最大化,将三者对立统一;

 推动工程进度顺利进行,防范工程进度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结合穿插、流水、同步等各项工作开展,以关键工序为控制点,对工程进度进行控制,按合理计划进行,防止工期的过度提前与延误,造成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各项分部工作开展前,以编制分部计划、准备相关材料,咨询相关人员进行实施;

 按周、月统计工程进度实况,并分析进度提前与滞后部分的原因,为纠正进度偏差提供依据;

 提前策划事件,了解办理事件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前准备,突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思想;

 按工程节点进行进度控制,重点控制关键线路上的进度情况;  进度管理的工具方法---网络计划图、横道图、S曲线,挣值法等。

3、投资方面

 重点控制方案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三阶段,在工程的形态方面,技术方面考虑投资节约,突出“二八控制原则”的思想;  招标阶段配合其他部门工作,提供投资节约方面的技术支持;  实施阶段协助其他部门进行变更的投资管理;  结算阶段配合其他部门及单位进行竣工资料的工作;  经济、技术、管理三者统筹兼顾,力求交集最大化;

 开发流程中,前道工序经济指标控制后道工序经济指标,如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设计概算控制技术设计,修正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施工预算控制招标,合同价款控制施工,结算控制竣工,见下图;

 投资管理的工具方法---挣值法,二八控制原则,前算后控,价值理论,经济评价法,三算二比法,偏差分析法。

4、安全(HSE)、风险方面

 安全以预防为主原则,突出安全为项目工程管理中最重要方面,突出以人为本,崇尚生命至上,生命无价的思想观念;

 建立预防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方案,并在大型节假日前进行安全专项检查,督促整改工作及安排值班人员;

 对已发生的事故事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处理,同时报告主管部门,并处理善后工作;

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教育制度、检查制度、措施制度、监察制度、伤亡报告处理制度、职业病报告处理制度、安全设施三同时(设计、施工、投入)制度;

 应用“海恩法则”,消除隐患量的积累,培养人员安全责任心、素质;  应用“墨菲定理”,中止安全隐患发展路径;

 六要六不---要充分准备、不仓促上阵,要有应变措施、不进退失据,要见微知著、不掉以轻心,要鉴以前车、不孤行己见,要举一反

三、不固步自封,要亡羊补牢、不一错再错;

 安全管理的工具方法---多米诺抽取法,海恩法则,墨菲定理,冗余设计,并联理论,瑞士奶酪模型贯穿理论,紧急预案;  环境管理措施有文明施工、环境保护、场容管理、消防安保、卫生防疫;

 协助总包搭建临时设施,提供临水、临电、道路、场面平整等工作;  协助总包进行场内施工道路、排水等相关布臵,达到文明工地要求;  协助监督部门进行安全文明检查工作,授权监理人员对总分包进行管理;

 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促进愉快工作,开展心理健康工作;  关心工人身体健康;

 为员工创造良好饮食条件,工作配餐做到营养合理、卫生清洁;  风险管理的方法---蒙特卡洛模拟法、模糊数学法、敏感性分析、决策树、调查打分法,层次分析法;

 风险应对策略---风险规避、转移、抑制、自留、利用;  风险控制计划---有风险计划、灾难计划、应急计划;

 风险管理程序---识别、分析评估、制订策略、实施策略、控制运行;  全面风险管理---全过程、全方位风险管理;

5、信息(资料、沟通)方面

 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管理,原件移交公司保存,预留多份复印件;  登记图纸发放,来往文件收发,设计晒图联系;  整理与编制竣工资料;  档案馆所需资料移交;  工程备案资料收集工作;

 接待政府职能部门资料检查工作、上级公司巡查工作;  提前对资料进行预验,对新规定及时收集、了解;  信息管理的工具方法---归类法,建立信息平台。

6、合同执行(招标、采购)方面

 配合招投标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编制技术要求内容;  为合同的有效、具有可操作性提出合理化建议;

 严格执行合同内容,及时与相关人员联系,处理合同执行过程中各种问题;

 合同执行管理的工具方法---归纳法,类同法。

7、人员、组织、协调工作

 建立工程管理人员组织结构,使工作指令关系严谨、分工明确、流程清晰;

 以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指令为主,指令线路中不出现重复或断缺;  协调工作中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关系,做到工作到位,不缺位,不越位;

 项目初期建立与总分包每天工作问询机制,预防并及时处理问题,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初期;

 工作协调以服务为主,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平衡、以系统化方式开展工作;

 建立积极向上、热爱事业、高效运作、学习型团队,同事之间和谐共事,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工作,补台协助工作;

 培养工程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工作紧迫感,负有职业责任,职业道德,具有激情,敬业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具有雄才大略,敢于决策,披荆斩棘;面对工作中的成绩要总结经验、失误要总结教训,更要有坦荡的胸怀,日省三身,请教别人,宽容接受批评与指责;

 人员、组织管理的工具方法---直线职能制,不确定条件下应用“本主系明反”管理准则,工程管理中使用五项(控监确协考)基本原则。

8、分解工作范围

 分解工作结构,并形成前后关系的串联,平行关系的并联,逻辑关系清晰明确,各项工作范围清楚,形成无缝对接,防范工作范围重叠与脱节;

 按专业结构进行分解管理---以建筑、结构、给水、排水、供电、有线、电讯、智能化、暖通、通风、燃气、景观进行各项分工,并系统对照各专业,化解处理有交叉、冲突的部分;

 按结构部位进行分解---桩、基础、地下室、主体、墙体、装修、配套分解,制定各阶段任务;

 按项目阶段进行分解---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方案、扩初、施工图、招投标、施工、验收、竣工、移交、维修进行分解管理;

 按证件办理进行分解---土地证、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预售许可证、房地产权证等进行节点管理;

 按参建单位进行分解---投资方、开发方、施工方、监理方、设计方、勘察方、咨询方、监督方进行分解;

 工作范围分解管理工具方法---WBS,工作编码。

9、系统整体方面

 以系统的理论、观念、方法进行整体工程项目管理;  PEST、5W2H、SWOT、PORTER、WSR进行分析问题;  各分项工作协同集成管理;  各参建单位协同集成管理

 项目与上级公司整体战略发展集成管理;  以周例会、专题会议协调工作内容;

 工程管理的哲学思想---计划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平衡是暂缺的,失衡是长久的;井然是偶然的,干扰必然的;顺利是异常的,曲折是正常的;凡事存在,必有其合理性;在此哲学思想指导下,以平和淡定的心态开展工作,办理事项做到居安思危,临危不惧,稳如泰山,碰到困难,才能有胜似闲庭信步的坦然,及具有高度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 系统整体管理的工具方法---统筹法,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协同论,突变论。

二、工程管理的六个手段:系统化、网络化、标准化、节点化、程序化、信息化

1、系统化:工程管理进行两个系统化管理,一是全过程管理系统化,二是服务于公司整体运营系统化;全过程管理系统化:从工程立项、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方案、扩初、施工图、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销售、物业等内容当成一个整体系统管理,服务于系统工作,相互依从关系中平衡各制约因素,统筹求出最优条件;服务于公司运营系统,将整个项目按上级公司整体系统进行管理;各专业职能工程系统化;各参建单位协同管理系统化。

2、网络化:以资料员为中心,建立网络联系平台,运用因特网(OA、MSN、QQ)、传真及手机等通信手段,将指令及信息进行传递,提高工作效率,将每天要完成的工作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3、标准化:制订与运用工作规范,用标准格式,如表格,规则,制度;

4、节点化:按每个事项具有独立性为单位进行节点化管理,划清各项工作的界面,关联度,形成无缝衔接,防范各工作界面重叠与脱节,各项工作的责任独立,防范工作的推诿与扯皮;

5、程序化:按公司制度、规章、程序进行办事,规范办事行为,以灵活、动态方式办理,防范逾越程序与墨守成规两个极端情况出现;

6、信息化:充分利用各方面信息,立体多方位收集信息,为决策提供基础工作。

三、工程管理五项基本原则:控制依权、监督依势、确认依规、协调依情、考核依约五项基本原则

1、控制依权:业主方工程主管人员,根据公司授权范围与工作职责依权进行管理,不能超越权限与不履行工作职责两个极端,对超过本岗位权力与授权工作范围事件,及时汇报上级并跟踪上级处理意见,直至处理完毕;

2、监督依势:委派监理公司人员,从上至下进行监督工作,现场监理人员对总、分包施工人员进行过程管理与成果管理,对工人进行指导及监督,总监或总监代表对现场监理人员情况及时向业主方人员汇报情况,并组织进行安全、质量检查工作,材料进场核验,资料报验,试块取样、送样见证;

3、确认依规:对总包、分包完成工程量按规定(图纸、变更、实物、合同等)进行确认,并签署意见;

4、协调依情:协调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做到合情合理合法,有理有节,不偏不袒;

5、考核依约:对总、分包进行奖励与处罚时,根据合同约定。

四、工程管理三大权力系统指导方针:控制方有错必纠、监督方有错必报、执行方有错必改

1、业主方工程人员,发现错误一定要纠正,要求监理方人员发现错误一定汇报,督促执行方(总、分包)发现错误一定改正;防范、指导、服务、督促综合应用,多管齐下,服务于工程;

2、三大权力系统应用中,坚持原则、方式灵活、有进有退、有坚持有妥协,有支持有制约的方针平衡执行;

3、甲方授权给监理的范围为质量、安全等方面(投资与进度方面不予授权,由甲方直接控制)。

五、工程管理三个范围:内部管理4方面—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协调、创新)等;项目管理9方面—质量、进度、投资、安全、信息、合同、人员组织、分解范围、系统整体等; 过程管理6方面—计划、执行、控制、监督、确认、考核等;简称为内4项9过6 

1、内部管理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协调、创新)等; 计划工作--编制工程全过程工作计划、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实事求是编制计划,充分考虑工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包括天气、假日、工人特点等因素,编制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计划;制订计划工作的原理有:a限定因素、b承诺、c弹性、d修正原理;制订计划的程序有:a预测发展机会,b定义发展目标,c明确前提条件,d拟定备择方案,e评价备择方案,f选择方案,g拟定派生计划,h编制预算;强调计划作用:a指明方向,b减少风险,c提高效率,d追求有效,f支持控制活动。

 组织工作--制订工程部人员组织结构,进行分工与合作,做到每件事都有具体负责人;

 领导工作--指挥各相关人员对工程进行管理与服务,协调总、分包工作配合,对外与监督部门、监测中心联系工作;

 控制工作--对总包、分包工作进行及时控制,总体把握各项工作,及时反馈各种信息;

 协调及创新工作--协调各方面工作,及时对不适用工程管理的情况根据实际进行创新,灵活应用各种资源;

2、项目管理包括—质量、进度、投资、安全、信息、合同、人员组织、分解范围、系统整体等;详细内容同第一条;

3、过程管理包括—计划、执行、控制、监督、确认、考核等; 计划:内容同第一项第1条;

 执行:按制订工作计划全面执行,并按事情的轻重缓急开展,碰到困难想尽办法克服,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找解决不了的理由,并将执行过程中的情况及时向上级汇报,以《致亚细亚的信》书中精神来执行,当作一项使命来完成;

 控制:对工作进展按照事前防范控制,事中实时控制,事后反馈及总结控制进行;

 监督:委托监理对工程进行监督,对监理所报监督意见,采取具体行动,支持监理工作;

 确认:对总、分包完成工程量进行确认,根据实际完成情况,签署意见;

 考核:依据合同对总、分包工作进行核定,作为进行奖励与处罚的依据。

六、工程管理目标:追求多目标工作成果的成功(质量高、进度快、投资低),追求过程目标的成功(启动、建造、验收)

1、成果目标追求多样性,同时要求所建工程具有质量高,进度快,投资低的要求;

2、过程目标追求实现的方法或途径顺利、容易、平稳。

第13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包括: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

2.中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

3.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其解决策略;

4.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特色如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课堂的空间和场所也在不断扩展、延伸,对此,我们密切关注这些变化,积极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式,不断寻求教学活动更广泛的空间和形式,为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搭建更大更多的平台。在不断积累和探索的基础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关注思政教育环体变化,初步形成了“四个结合”的教学、科研体系雏形。

1、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2、社会热点问题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3、学生师范技能训练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4、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本研究方向拟取得的主要突破:

在充分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价值、方法及其过程等原理以及在结合学校及专业发展的基础上,整合自身已有资源,拟具体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理论方面: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融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着重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及其四者之间的关系。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客体的差异化、介体的现代化、环体的复杂化,深入探索优化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之策。

2.方法方面:积极借鉴社会科学“现状分析、原因探讨、对策构建、趋势预测”的“四步”研究法,系统研究文化多元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路。

最后,在结合前述研究突破的基础上,积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评价体系。

易想和

第14篇:坚定理想信念,要加强思想理论(优秀)

坚定理想信念,要加强思想理论

坚定理想信念,要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按照“四个全面”的要求推进工作,增强不断发展壮大国有企业的信心,增强政治意识、党的意识和国企意识,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坚守信仰信念增强规矩意识发言稿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坚守信仰信念增强规矩意识发言稿【范文一】

习近平总书记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提出了总体要求,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学”要带着问题学,学就是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牢记入党誓词,牢记党的宗旨,树立行为规范。“做”就要围绕专题学习讨论,找自身存在的差距,针对问题改,自我净化、自我提高,防止大而化之,力戒形式主义。

经过这几年从严管党治党的实践,党员干部整体素养和作风都得到了加强,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但一些问题依然存在:有的党员理想信念模糊动摇,精神空虚,甚至热衷于封建迷信活动;有的党员党的意识淡化,看齐意识不强,不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有的党员宗旨观念淡薄,精神不振,利己主义严重,工作消极懈怠;有的党员道德行为不端,不注意个人品德,贪图享受、奢侈浪费。因此,在新形势下,社区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要不断增强自身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四种意识”。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永葆先进性的精神动力,是精神家园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是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因素,决定着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支配着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终身必修之课。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够增强政治定力、站稳政治立场,就能够树立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正确的理想信念不是自发产生的,必须靠教育,靠思想灌输,靠不断的学习。通过学习,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不断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努力将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自身准则。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就是对我党共产主义具有深刻的把握和理解,坚信共产主义事业的正确性和必然性,对共产主义理想有着执着的追求。

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实践中,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要增强政治意识,要坚决贯彻上级指示精神,始终坚持党的组织工作为党和政府工作大局服务,自觉在大局下行动。要从长远着眼,牢固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自觉从各种繁琐的事务里解脱出来,努力培养随时随处学习的良好习惯,不管工作多繁忙,都要坚持学制度、学法规、学业务,真正通过个人自学、集体交流和学习先进典型,改变思想认识、工作能力、工作作风不适应的现象,不断增强道德修养,掌握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努力培养自己理性客观、公平公正的思维方式,提升自己把握全局、驾驭全局的能力,形成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以学习推动工作、以工作促进学习的良好局面。

要增强大局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因此,作为社区党员干部,要正确处理好大局和局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折不扣贯学习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前瞻性和实效性。

要增强核心意识。坚持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要坚决杜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始终坚持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把中央纪律挺在前面。

要增强看齐意识。齐则有序,齐则有力,齐则有效。党员干部只有增强看齐意识,主动向党章看齐、向党中央看齐、向组织看齐,向人民看齐,才能凝聚民众之心,汇集群众之力,形成上下一心,完成党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

着眼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党员的新要求,我们要坚持以知促行,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

第15篇:从形式回到历史思想理论

内容提要:二十世纪上半叶英美文学批评领域最瞩目的成就就是形式主义取代了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从方法论上讲,形式主义批评模式把人的注意力引向文学文本自身,关注其审美与艺术的特征,使文学批评更加专业化。然而自八十年代起文化批评开始渗透文学研究,纯形式主义批评受到挑战。文化批评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历史批评,但并不是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简单重复。文化批评扬弃而非抛弃了形式主义的批评方法,因而提倡从形式层面而非内容层面回归社会历史批评。可以说这是恩格斯美学与历史的批评原则在当代条件下的实现。本文将讨论文学研究领域中这一变革的具体内容和理论方法论意义,以及回归历史所需要的现代心理分析的中介。 本文主要讨论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以及当前流行的文化研究在理论方面的意义。英美等国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目睹了社会历史批评的复兴。而到八十年代,女性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文化唯物主义、新历史主义以及文化研究等社会批评已经取代了新批评和结构主义等形式主义文论,成为学术界的主要潮流。在中国,九十年代所谓后新时期的文学批评与前一个十年也有明显不同。如今对文学作品审美和艺术特征的强调显然有所回落,而社会历史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此外,这一时期文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也大大扩展。纯文学之外的文化现象,诸如广告、传媒、通俗读物、日常生活等均被纳入研究的视野;而文学、历史、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界限则变得十分模糊。那么这一转变在理论方法论上有哪些内在的逻辑?新兴的社会历史批评与西方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有哪些不同?它们与我国

五、六十年代盛行的反映论、典型论有哪些本质的区别?从文学批评史的角度清理这些问题不仅能够使我们明确传统社会历史批评与形式主义批评的成就与局限,而且有助于我们在批评实践中涉及社会历史问题之时有一种理论上的自觉。

一、形式主义批评的成? 陀刖窒?/P>在西方文论史上,对艺术形式的关注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 但是作为系统的批评理论,形式主义兴盛于二十世纪初。当时文学研究领域特别是英美学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对形式的呼唤\"。\"纯诗\"、\"纯形式\"、\"文本\"、\"结构\"这样的批评概念以及派生的\"多义性\"、\"模糊性\"、\"统一性\"、\"反讽\"等等批评术语广泛流行。而\"为艺术而艺术\"、\"艺术无功利\"、\"艺术自律\"等康德式的美学观念均成为不证自明的真理。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审美特点和艺术结构成为文学批评普遍关注的热点。这充分反映在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芝加哥新亚里士多德学派、以及F.R.利维斯对文学经典的阐释之中。实际上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随着象征主义、唯美主义、印象主义等早期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发生发展并在英语世界传播,回到文学自身的吁求已经不绝于耳。只是这些文学思潮和运动与文学创作关系比较密切。而到二十世纪上半叶,注重文本结构和艺术形式的批评实践终于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理论表述,并且在文学研究方法论方面建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那么这种以文本或艺术作品形式为中心的批评实践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上述文学思潮和批评流派隐含着一个与传统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完全不同的文学观念。这种观念认为,文学不是对世界的模仿,不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形象表述,甚至不是作家主观情感的表现。因为在形式主义者看来,历史规律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社会发展模式更多的是人为的想象,而研究作者的情感生活是传记家的事情,与纯粹的文学研究不相干。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诗学\"、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意图迷误\"、巴尔特的\"作者之死\"这些命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反对把文学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文本之外的非文学因素上面。文学批评应该研究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东西,也就是雅可布逊(Roman Jacobson)所说的\"文学性\"(Literarine)。 文学批评家不应该越俎代庖,承担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任务。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文本、结构、以及文学特有的媒介-语言。正是文学语言的特殊构造方式和表述世界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别于其它人类活动的审美与想象的空间。 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1942)一书中把这? 肿ㄗ⒂谖难ё髌肺谋窘峁沟难芯砍莆?quot;文学的内部研究\"(The intrinsic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literature),而把传记学、社会学、心理分析等批评称为\"文学的外部研究\"(The extrinsic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韦勒克和沃伦的这一著名区分就是要把材料考据、思想分析、历史考察等传统社会学批评方法摈除于文本研究之外,使批评家更加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与审美结构。韦勒克和沃伦认为,对于批评家来说,真正重要的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即\"为特定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符号结构\"。 从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看,在二十年代与八十年代也经历了两次向艺术独立性与文本审美性复归的热潮。二十年代初在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成员之间发生了\"为人生而艺术\"还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争论,其焦点之一就是艺术独立性问题。当时的\"艺术派\"异口同声赞颂唯美主义,倡导艺术无用论,反对艺术功利性。比如郭沫若对佩特的神往,郁达夫对颓废主义的迷恋,田汉对《莎乐美》的推崇,成仿吾对唯美主义批评的实践,所有这些概括起来就是艺术至上主义:文学不应该有超越自身的目的。 虽然这场争论最后\"人生派\"占了上风,并在文学创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绩,但是这一讨论本身对于散播艺术独立性的观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至于后来闻一多等人的创作实践和美学思想中,\"纯艺术\"与\"纯形\"的唯美主义观念仍然发挥着极大的影响。 而八十年代我国批评界已经从纯诗、文本、艺术自律等艺术独立性观念发展为形式主义文学批评方法论的自觉。1984-1986年间文艺学方法论的讨论就标志着文学研究领域的\"向内转\"。 其后,人们普遍把审美特征作为文学艺术的重要标志,文本分析成为文学批评中必不可少的手段。而传统文学批评所强调的政治内容和社会生活现实往往被认为是没有触及文学的本质。各种各样的形式分析方法,审美批评、结构批评、\"格式塔\"艺术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叙事学、文体语言批评,一时成为主流。虽然传统批评也重视形象思维与典型人物塑造,但八十年代批评所强调是审美感性的层面以及作为情感载体的\"有意味的形式\"。 蔡仪等人强调理性和社会历史内容的传统文学理论模式显然无法应对形式主义的挑战。韦勒克和沃伦《文学理论》的译本这时(1984)在中国出版正当其时。这本在英美早已受到挑战的理论著作在中国却拥有极为广泛的读者。 实际上,\"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对立和历史上所有的二元对立一样并非是平等的关系。在这里\"内部研究\"所具有的权威性、优先性是显而易见的。用姚斯(Hans Robert Jau)接受美学的术语说,这本书正符合热衷于形式观念的中国读者的\"期待视野\"。 应该说,形式主义批评的成就是十分巨大的。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形式主义在英美学界基本上是占了统治地位。 八十年代在中国审美批评也覆盖了文学研究的大部分领域,包括文学理论。从形式主义批评发展起来的一些批评概念和分析方法对文学阅读的深度和文学普及的广泛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新批评的\"细读法\"与中国八十年代的审美心理研究,就大大开拓了文本分析的空间。这对于作品细节的理解,对于读者审美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文学批评作为一种解剖文本的工具,不仅开发出文学本身的审美宝藏,而且为文学摆脱政治和道德理性的束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果审美和艺术特点成为文学批评最重要的标准,那么文学作品就可以以本身的魅力直面读者大众。特别是在美国,新批评的普及对文学研究的平民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

四、五十年代,二战结束后大批复员军人面临着再学习和再就业的压力。而他们既没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又没有受到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他们无法分享学院派掌握的那些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他们在学术领域的立身之本只能是文学作品本身。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他们获得了一种非传统的、非学究式的接近文学的方法。 在我国审美批评对于独立的知识分子话语的形成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十年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奠定了文学研究的反映论和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从此文学批评成为国家意识形态机器以及官方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从周扬与胡风的文艺斗争

第16篇:学前教育理论代表人物及思想著作

学前教育理论代表人物及思想著作

1.中:贾谊的《新书》、《大戴礼》与《礼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家范》、朱熹的《童蒙须知》、《小学》 重视胎教;重视儿童出生后的家庭教育、早期教育,从小教儿童日常生活的习惯、礼节和常识。

2.外: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法律篇》

(1)柏拉图是在西方教育史上最先论述了儿童优生优育的问题; (2)柏拉图提出从学前期起,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 (3)柏拉图重视学前期的教育;

(4)柏拉图重视游戏、体育、唱歌、讲故事等活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论》、《伦理学》 (1)从出生起每7年划为一个自然段; (2)婴儿应以含乳分最多的食物进行抚育; (3)一切为儿童所能掌握的运动都很有益; (4)使儿童在幼年习惯于寒冷;

(5)5岁前不应要求儿童学习课业或工作,以免妨碍其发育; (6)活动的方法很多,游戏就是其中的一种。

二、萌芽阶段

十六世纪后,在一些教育论著中,包括有对学前教育的论述,随着教育学的建立,学前教育理论也逐渐丰富起来。

1.教育家及论著

(1)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母育学校》、《世界图解》 (2)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漫话》

(3)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 (4)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是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的》、《母亲读物》 (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他们对学前教育理论的建树:

(1)提出尊重儿童、热爱儿童、按照儿童的特点发展儿童的个性的观点,主张学前教育应有特殊的内容和方法。 (2)提出教育必须适应自然,使儿童的一切内在能力和谐地发展起来。 (3)系统地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完整体系

(4)重视儿童主动参加活动,发展感官,获得直接经验,并提出直观的教学方法。

三、初创阶段

从十八世纪后期到十九世纪,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开始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初步发展起来。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培)尔的《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慈母游戏与儿歌》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的《新社会观》、《论人类性格的形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

四、发展阶段

十九世纪至今学前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以后,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迅速发展。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儿童的发现》、《蒙台梭利法》、《童年的秘密》、《教育人类学》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的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我国学前教育家:

陶行知的《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幼稚园之新大陆》、《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 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活教育理论与实施》、《幼稚教育论文集》 张雪门的《幼稚教育》、《幼稚园课程活动中心》、《幼教无际论》、《幼教论丛》

福禄贝尔

是学前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人,是德国具有新思想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大半生致力于学前教育工作,创办了幼儿园,设计了一套游戏与作业材料,称为“恩物”。他还热心地宣传学前教育,培训了第一批幼儿园教师,系统地阐明了幼儿园的基本原理和教学方法。他创立了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理论,为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主要的学前教育思想有以下几点: (1)教育应当适应儿童的发展 (2)游戏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3)教育要以儿童的自我活动为基础

蒙台梭利

1、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1)儿童具有“吸收的心智” (2)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 (3)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2、蒙台梭利的教育内容

(1)日常生活练习(2)感觉教育 (3)语言教育(4)数学教育 (5)文化科学教育

3、蒙台梭利教育的方法

蒙台梭利教育法是由三要素构成:有准备的环境、教师和教具。 (1)有准备的环境 (2)教师

在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教师具有以下角色:A、环境的提供者;B、示范者;C、观察者;D、支持者和资源者 (3)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大体可分为四类:生活训练教具,感官教具、学术性教具和文化艺术性教具。其中,以其感官训练教具最具特色。

4、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局限性 (1)孤立的感官训练 (2)对创造力的忽视

(3)过于强调读、写、算,忽视幼儿实际的生活经验 (4)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发展语言的机会 洛克白板说

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他抛弃了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观念分为两种:感觉(sensation)的观念和反思(reflection)的观念。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洛克强调这两种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洛克还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不过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区分标准。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而我们自己从许多简单观念中能够形成一个复杂观念。

杜威 教育本质论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

2、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的社会生活。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教学论

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教学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1、从做中学

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how to do)的知识。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入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在杜威看来,这也许标志着对于儿童一生有益的一个转折点。

但是,儿童所“做”的或参加的工作活动并不同于职业教育。杜威指出,贯彻“从做中学”的原则,会使学校所施加于它的成员的影响更加生动、更加持久并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

2、思维与教学

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所谓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教学过程中明智的经验方法。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此,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

作为一个思维过程,具体分成五个步骤,通称“思维五步”,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修改假设。杜威指出,这五个步骤的顺序并不是固定的。

由“思维五步"出发,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也相应地分成五个步骤:一是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二是使儿童有准备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三是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防。这种教学过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称之为“教学五步”。在杜威看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儿童可以学到创造知识以应付需求的方法。但是,他也承认,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儿童与教师论

尽管杜威并不是“儿童中心”思想的首创者,但是,他是赞同“儿童中心”思想的。其最典型的一段话是:“,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政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从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做法出发,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使得一切主要是为儿童的而不是为教师的。因为以儿童为中心是与儿童的本能和需要协调一致的,所以,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杜威强调说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

在强调“儿童中心”思想的同时,杜威并不同意教师采取“放手”的政策。他认为,教师如果采取对儿童予以放任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在杜威看来,要么从外面强加于儿童,要么让儿童完全放任自流,两者都是根本错误的。

由于教育过程是儿童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他们双方真正合作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儿童与教师之间的接触更亲密,从而使得儿童更多地受到教师的指导。杜威说:“教师作为集体的成员,具有更成熟的、更丰富的经验以及更清楚地看到任何所提示的设计中继续发展的种种可能,不仅是有权而且有责任提出活动的方针。”在他看来,教师不仅应该给儿童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而且应该观察儿童的生长并给以真正的引导。

杜威还特别强调了教师的社会职能。那就是:“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且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认识到他所从事的职业的尊严。

伦理学理论

杜威的伦理学理论认为,思想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活动,不是从一些没有问题的绝对真理去作推论,而是一个有效的工具与方法,用以解决疑难,用以克服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杜威说,思想总是起于一种疑惑与困难的情境;接着就是研究事实的真相,并提出种种可能的假定以解决起初的疑难;最后,用种种方法,证明或证实哪一种假定能够圆满地解决或应付原先激起我们思想的那个疑难问题或疑难的情境。这就是杜威的思想论。从这个思想的概念,很自然地会产生两个明显的系论来。第一,人和社会的进步,靠的是积极地运用智慧以解决一些真实而具体的问题,而不是什么主义或口号。杜威说:“进步总是零零碎碎的。它只能零卖,不能批发。”这种观念来自他的实验主义哲学。实验主义的思想背景(当年)是三百年来的实验科学(迄今已四百年),是一百年来的生物科学(迄今已二百年),也就是“生物进化论”。生物的进化是天然的演化过程。实验主义认为所谓进步,所谓演进,并不是整个笼统地突然而来的;是由一点、一滴、一尺、一寸、一分的很微细变迁而来的。杜威不相信突变与进步能够兼得,所以他的社会哲学就是主张以“零售的生意”的方式,改善人类的生活的进步。而中国的激进思想偏相信天翻地覆的变革可以在一夜之间带来全面的进步。前苏联经过七十多年激进的实践,没有造成进步而解体,就是最具有检验说服力的证明。第二个系论是说,在合理的思想过程中,所有的理论,所有的学说,统统不能看作是绝对的真理,只能看作是有待考验的假设,有待于在实用中加以考验的假定;只能看作是帮助人类知识的工具和材料,不能看作是不成问题、不容考据的教条,因而窒息了人类的思想。杜威在北京讲演“道德教育”的时候说:“要经常培养开阔的胸襟,要经常培养知识上诚实的习惯,而且要经常学习向自己的思想负责任。”[1]

陈鹤琴

1925年,发表《儿童心理之研究》,为我国最早用追踪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专著。

1923年,办鼓楼幼稚园,自任园长,开辟了中国化、科学化幼稚园实验基地。以后又在东南大学教育科创办实验幼稚园,为我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

1927年,与陶行知合力创办樱花村幼稚园,开辟乡村幼稚教育基地;与张宗麟一起发表《我们的主张》一文,提出创办适合我国国情和儿童特点的15条意见;又发起成立中国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专门研究幼儿教育的月刊《幼稚教育》(1928年后改名为《儿童教育》)。

1940年,在江西创办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师——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3年后改称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并设专修科,形成了一个从中级到高级的完整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

又提出“活教育”主张,创办月刊,针对几千年来死读书、教死书的陋习,提出活读书、教活书的要求。20年代初,编成我国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语体文应用字汇》。

“活教育”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活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三大部分

针对传统教育“把书本作为学校学习的唯一材料”,把读书和教书当成了学校教育活动内容的实际状况,陈鹤琴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材料”概括为“活教育”的课程论。活教材”并不是否定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儿童在自然、社会的接触中,在亲身观察和活动中获得经验和知识的重要性,主张把书本知识与儿童的直接经验相结合。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课程形式应该符合儿童活动和生活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因此,“活教育”的课程打破以学科组织的传统模式,而改成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具体包括五方面的活动,称为“五指活动”,即儿童健康活动(包括体育活动、个人卫生、公共卫生、心理卫生、安全教育等),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动物园、植物园、劳动工厂和科研机关等),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乐、美术、工艺、戏剧等),儿童文学活动(包括童话、诗歌、谜语、故事、剧本、演说、辩论、书法等),儿童科学活动(包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这五种活动犹如人手的五根指头是相连的整体,所以又称为“五指活动”。“活教育”教学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具体有17条教育原则,“活教育”是一种有吸收、有改造、有创新、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曾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对当前的教育改革依然富有启迪。

学前教育论述

1923年3月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在《新教育》上发表《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病》一文。

陈鹤琴在文中指出,中国幼稚园存在的四种弊病:

一、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室内的时间太久;

二、功课太简介;

三、团体动作太多;

四、没有具体目标。

学前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集中反映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念。同时,教育目标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方向,它指导着人们的教育行为。教育目标是制订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它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具体实施具有规范和限制作用。在学前教育领域,也是这样。

学前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的支柱。学前教育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来培养,又采用什么方式去培养,这是学前教育课程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陈鹤琴先生在研究中国二三十年代学前教育课程实际的基础上,从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幼儿教育目标。他认为,教育目标首先要解决“做怎样的人”的问题。通过教育,培养出的人应该具有“协作精神,同情心和服务他人的精神。”“应有健康的体格,养成卫生的习惯,并有相当的运动技能。”“应有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表意的潜力”,“应能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养成欢天喜地的快乐精神,消泯惧怕情绪。”由此可见,在二三十年代,陈鹤琴就提出了比较符合学前儿童身心特点,并适合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是难能可贵的。”

学前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支柱。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来实现学前教育的目标呢? 提出了自己著名的观点,那就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学前儿童周围的环境不外乎两个方面:大自然和大社会。自然环境包括动物、植物和各种自然现象,如春天的桃花、杏花、扬花、柳絮,夏天的雷鸣电闪、蜻蜓荷花,秋菊冬雪等。

社会环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环境,是人文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更大的作用。在与人的相互交往与作用中,儿童学习和增长与人交往的经验和知识,并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习得文化的特征,进行着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的社会化过程。陈鹤琴先生同样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教育,注重在社会环境中教育儿童,发展儿童。因此,在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中,社会环境的学习成为必不可少部分。当然,为学前儿童准备的社会环境应该适合他们的学习与发展,适应他们兴趣与需要,适合他们的能力水平,像家庭、集市、节日、庆祝会、教师接待日活动等,是学前儿童经常接触的社会环境,这些应成为学前儿童课程的重要内容。

由此,大自然构成的自然环境和大社会构成的社会环境一道组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中心内容,学前儿童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设计和选择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把大自然和大社会作为中心。这样设计出的课程才是合理的。

学前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为此,陈鹤琴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他认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

2.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 3.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4.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5.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就像人的五个手指,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学前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包括在这五指活动之中。但是这五个方面是有主次之分的。

陈鹤琴认为,儿童健康是幼稚园课程第一重要的。强国需先强种,强种先要强身,强身先要重视年幼儿童的身体健康。身体强健的儿童,性格活泼,反映敏捷,做事容易。为了儿童的现在和将来,幼稚园的教育应注意儿童的健康。

了培养儿童健壮的身体,幼稚园应十分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陈鹤琴认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

应带领幼儿多到户外活动。户外活动不仅可以使儿童在接触自然中学到各种经验,还可以使他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沐浴到充足的阳光,活跃儿童的精神,强健儿童的体魄,增加儿童的欢乐。户外活动是保证和促进儿童健康的有利措施。

此外,幼稚园应特别注意音乐,因为音乐可以陶冶儿童的性情,鼓励儿童进取。幼稚园应创设音乐环境,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欣赏音乐的能力和技能。

学前课程实施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确定之后,如何组织实施课程来实现教育目标就成为关键。怎样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呢?陈鹤琴先生在对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学前儿童发展的课程组织法。这就是“整个教学法”。

何为“整个教学法”?陈鹤琴认为,“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因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学前儿童的发展也是整个的,外界环境的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

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游戏具有统整作用,在游戏中,学前儿童的身体能获得充分锻炼,展开丰富的想象,缓解紧张的情绪,体验活动的愉悦;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是学前儿童的重要生活。儿童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前儿童的课程最容易游戏化,采用游戏化方式组织课程,有利于学前儿童健康发展。 由于学前儿童都是具有差异的不同个体,每个儿童都是相对独立的,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一,兴趣不同,应采用小团体式教学,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在相互作用中都获得长进。

学前课程编制

1951年,陈鹤琴发表了《幼稚园的课程》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批判了欧美国家所实行的完全从儿童出发,缺乏系统性的单元教学的课程编制模式,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以及三种编制的具体方法。

十大原则是:

1.课程的民族性:课程应是民族的,不是欧美的; 2.课程的科学性:课程硬实科学的,不是封建迷信的; 3.课程的大众性:课程应是大众的,不是资产阶级的; 4.课程的儿童性:课程应是儿童化的,不是成人化的; 5.课程的连续发展性:课程应是连续发展的,而不是孤立的; 6.课程的现实性:课程应符合实际需要,而不能脱离现实; 7.课程的适合性:课程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促进儿童健康;

8.课程的教育性:课程应培养儿童五爱、国民公德和团结、勇敢等优良品质; 9.课程的陶冶性:课程应陶冶儿童性情,培养儿童情感;

10.课程的言语性:课程应培养儿童说话技能,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根据以上十大原则,陈鹤琴修订了原定的教育单元,加入了五爱教育内容,形成了九项内容构成的课程结构:节日、五爱教育、气候、动物、植物、工业、农业、儿童玩具、儿童卫生。这九项内容构成的课程结构,与其早些年形成的五指教育结构相比,增加了50年代一些新的成分,具有时代特色。但是,这种新课程结构显得比较零碎,整体性较差。

课程编制原则还是比较宏观的,它的指导性比较强,但操作性比较差。陈鹤琴还提出了三个具体的课程编制方法: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

1.圆周法:幼稚园每个年龄班预定的教育单元内容相同,研究的事物也相同,但所选教材的难度和分量应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各班要求由浅入深。

2.直进法:就是将儿童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内容的深浅而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年龄班中,如小班研究猫和狗,中班研究羊和牛,大班研究马和虎。即是说,不同班的课题和要求都不相同。

3.混合法:就是在编制课程的时候,以上两种方法均可采用,即课题和要求有相同或不同。混合法是编制课程时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家庭教育理论

家庭教育理论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

陈鹤琴认为做父母的应该由一种专门的技能,专门的知识。因而提出:“要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应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和推广,普及儿童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的知识,使广大家长都能对自己的子女有个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

先生批评家庭教育中“娇生惯养”、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他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当看到有些父母代孩子做孩子自己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的现象,他指出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孩子“吃苦”,因此提出活教育中的两个原则“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陈先生指责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认为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只能是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

陈鹤琴多次告诫家长:“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在婴幼儿期,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孩;即使进了幼稚园,老师和父母对于小孩子具有平均的力量,但由于儿童与父母相亲的爱力深,相处时间长,他们对儿童的影响仍然特别大,往往儿童在学校所受到的一些好的教育,却抵挡不住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做父母的必须处处以身作则。

先生主张家庭教育要民主化,父母要平等对待小孩,尊重小孩的人格。他特别强调“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作伴侣”,认为这是家庭教育民主化的一个表现。他认为父子作伴游戏的好处很多,既可以沟通父子间的情感,增加家庭中的天伦之乐,又可以利用作伴机会教育孩子,还可以发现孩子不好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加以纠正。

“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这是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宽严不同,孩子就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投机取巧、轻视父母等流弊。

家庭教育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一门崭新的学问。先生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具体的方法,特别是《家庭教育》一书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是我们现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幼儿教育之道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呕心沥血探求儿童的习惯、言语、情绪、心理,用慈母般的爱心去精心抚育儿童 。他试行家庭教育的成功,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承认。

陈鹤琴研究幼儿教育从观察和实验入门。1920年,他首先以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一鸣为对象,开始他的研究工作。他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逐日对其身心变化和各种刺激反应进行周密的观察和实验,并作出详细的文字和摄影记录。陈老师当时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特意请假在家,将一鸣每天从早到晚的活动,都作了摄影。并给一鸣尝甜的、酸的、苦的东西,以观察其表情变化。他还把一鸣抱到课堂去给学生当活教材。一鸣自幼喜欢画画,有时边画边说。他就把一鸣作画的日期、年龄及对画的解释都记下来,并完好地保存了100多幅。他连续花了808天的工夫,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具体剖析了孩子的身体、动作、心理、性格和言语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律。经过3年的观察和实验,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两本著作。这两本书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鹤琴认为,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很容易,受责骂而改过却比较难。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听鼓励的话,而不鼓励听恶言。有一天,陈鹤琴看见一鸣拿了一块破烂的棉絮裹着身体玩。他考虑:我是立刻把他的破棉絮夺去呢,还是用别的东西去替代?他仔细一想,还是用积极的暗示去指导为好。于是他就对一鸣说:“这是很脏的东西,我想你一定不会喜欢的,你是要一块干净的,对吧?你应当跑到房里去向妈妈要一块干净的,好吗?”一呜听见爸爸鼓励他,就很高兴地跑到房里换了一块清洁的毯子。

陈鹤琴反对谢绝小孩问难,也不赞赏问必签,他提倡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引导探索究竟的教育方法。陈鹤琴举例说:有一天,一个5岁的儿童同他父亲到效外散步。他远远地看见一个小孩在那里放风筝,就问他父亲:“那个小孩在那边做什么?”他父亲回答:“你要去看看吗?”说着就与他一同前往。到了,父亲对他说:“嗄!那个在空中的东西多好看。你看那个小孩手里捻着什么东西,要走近去看一看吗?”他好奇地去了,回来对父亲说:“是线。”父亲就领他到街上去买了纸、竹等材料,回家做了一个风筝给他。第二天,还陪他到郊外放了风筝。陈鹤琴说,这种利用问难加以引导的方法,比“有问必答”养成儿童的依赖性来得好,它能使儿童得到许多快乐和许多有用的经验。我们应当利用儿童的问难,来施行我们的理想教育。

陈鹤琴对幼儿的才能培养也有独特见解。1941年的一天,陈鹤琴与教育部江西国教实验区研究员李寄僧正在聊天,忽然天上下起了大雨,倾泄的山水很快在路面上形成了一条宽沟。此时,幼儿园的两个小朋友正遇此地。看到挡路的宽沟,便先后哭了起来。这两个小朋友正是李寄僧的孩子。目睹此景,李寄僧正欲出去相助,却被陈鹤琴拉住,并示意躲在树后观察。

孩子们哭了一会发觉没人来助,只能自已想办法了。他们擦干了眼泪,将二只书包集中在一起,藏到路边的树洞里,然后脱下鞋子,挽起裤脚,正欲涉趟过沟,陈鹤琴这才让寄僧过去相助。陈鹤琴认为:孩子遭遇困难时不宜立即帮他,要逼他自已想办法,因为人的才能是从磨难中练出来的。 十七条教学原则

陈鹤琴提出了方法论和十七条教学原则。方法论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十七条教学原则是, (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3)你要儿童怎样做,你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7)比较教学法;

(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10)替代教学法; (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13)教学游戏化; (14)教学故事化; (15)教师教教师; (16)儿童教儿童;

(17)精密观察。方法论和十七条教学原则,突出了以儿童为学习主体的思想及一个“活”字,一个“做”字,使儿童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体现了陈鹤琴先生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第17篇:胡主席反腐倡廉思想理论观点概述

胡主席反腐倡廉思想理论观点概述

胡主席反腐倡廉思想理论观点概述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反腐败斗争处于重要时期。以总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个主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积极探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规律,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实践证明,总书记同志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论观点,是对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指导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抓好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开展反腐败斗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总书记同志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也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警钟长鸣,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抓好反腐倡廉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如果不坚决防范和惩治腐败,任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最终将导致经济衰退、政治动荡、文化颓废、社会混乱的状况,导致共产党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无从发展。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健康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利条件和坚强保障。

抓好反腐倡廉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许多触目惊心的事实已经充分表明:“执政基础最容易因腐败而削弱,执政能力最容易因腐败而降低,执政地位最容易因腐败而动摇。”在和平建设时期,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的话,腐败就是很突出的一个。我们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认真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失去政权的深刻教训,深刻认识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抓好反腐倡廉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领导干部的良好作风本身就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就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只有坚持不懈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把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才能形成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力量。

抓好反腐倡廉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任务。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既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我们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反腐倡廉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抓好反腐倡廉建设,是关系执政党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抓好了,反腐倡廉建设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制度上就有了坚实基础;反腐倡廉建设抓好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就有了重要保障。要“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各个方面。”

二、正确认识反腐倡廉建设的形势,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总书记同志指出,科学判断形势,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也是我们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

科学判断形势,必须充分看到反腐倡廉建设已经取得的显著成效。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从总体上看,对我国反腐倡廉建设有利。我们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中央关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教育,认真解决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坚决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有力,呈现出系统治理、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科学判断形势,必须清醒看到当前反腐败斗争

的严峻形势。当前,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和领域易发多发的状况仍未改变。腐败活动正在向一些关键领域渗透,向一些社会领域扩散。高中级干部违纪违法现象严重,利用职权为特定关系人谋取非法利益问题比较突出。一些腐败分子往往集政治蜕变、经济腐败、生活腐化于一身。违纪违法行为日趋复杂化、隐蔽化、智能化,新兴经济领域案件和运用高新技术手段作案呈上升趋势。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不少事件和事故背后隐藏着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一些领导干部仍存在不廉洁问题。反腐倡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繁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果腐败现象滋生蔓延而又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最终就必然会危及到党执政的基础,危及到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基础。

科学判断形势,必须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反复发生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普遍发生的问题要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我国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尚未根本消除。我国现阶段存在的腐败现象是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产生的。教育不扎实、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得力,是腐败现象得以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必须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的工作力度,努力从根本上遏制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中国共产党是有力量、有办法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的。我们既不能因为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成效而对存在的问题掉以轻心,也不能因为还存在一些腐败现象就否定我们的工作成绩,更不能由此得出“腐败越反越厉害”这样的错误结论。

三、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着力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

总书记同志提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按照改革创新、惩防并举、统筹推进、重在建设的基本要求,重点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

继续在加强教育上下功夫,使领导干部自觉拒腐防变,带头廉洁自律。防治腐败,教育是基础。既要坚持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党的优良传统以及作风教育和党规党纪教育,使广大党员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又要面向全社会,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体部署,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促进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继续在完善制度上下功夫,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发挥法规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凡是应该由市场机制解决的事情尽量用市场机制去解决,凡是应该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事情尽量让社会组织去承担,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最大程度地减少权力寻租的机会。要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监督、预防、惩治制度建设,努力形成一整套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要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中高级干部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既通过教育引导使人自觉从善,又通过制度约束使人不能为恶,这是反腐倡廉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思路”。继续在强化监督上下功夫,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这个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坚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直接关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成效。要加强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加强对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监督,形成严格依法行使权力的程序体系。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结合起来,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把健全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作为建设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按照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原则,切实把预防腐败的要求落实到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各个环节。 以改革统揽预防腐败的各项工作,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改革措施之中,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导致腐败现象发生的深层次问题,是有效预防腐败的根本途径。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推进国家政权机关的改革,规范公共权力运作。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的立法工作和监督工作。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要逐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和规范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

总书记同志指出,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防治腐败的必由之路。在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处理好治标和治本、预防和惩治、廉政建设和勤政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是治标和治本的关系。治标和治本是反腐倡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只有抓紧治标,严惩各种腐败行为,有效抑制腐败分子的猖獗活动,才能为治本创造前提条件。只有抓好治本,从源头上不断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才能巩固和发展反腐败取得的成果,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二是惩治和预防的关系。预防和惩治也是反腐倡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进行有效预防本身就要求实行严肃惩治,而实行严肃惩治本身又有利于进行有效预防。既要通过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教育,又要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增强干部群众对惩治腐败的信心。三是廉政建设和勤政建设的关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既要一刻不放松地抓好廉政建设,又要持之以恒地抓好勤政建设。廉政建设搞好了,有利于广大干部发扬优良作风,正确使用权力,为勤政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勤政建设搞好了,有利于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为廉政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以党风建设带动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总书记同志指出,抓好党的作风建设,解决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增强领导干部拒腐防变能力、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带动和促进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具有重大意义。

抓好党的作风建设,必须重视抓好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领导干部的作风状况,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具有较高执政能力、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群众评判一个政党是否值得信赖、能否执好政的重要依据。“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中青年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过程中培养群众感情、增长工作才干,在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经受锻炼、成长成才,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抓好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抓好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在工作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努力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使各项政绩真正经得起实践、群众、历史检验。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牢记“两个务必”,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顾全大局,令行禁止,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规定。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始终保持共产党员政治本色。

抓好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这些年来,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一些党员干部的纪律观念淡薄,一些党组织执行纪律不严格,出现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首先就要严明党的纪律。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彻底查处、严惩不贷,党内绝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同时,注意处理好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和保护党员干部积极性的关系,做到既严肃党的各项纪律、严厉惩处腐败分子,又切实保障广大党员和干部的各项民主权利,保护和发挥广大党员和干部的积极性。 抓好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把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些年来,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但是,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人民群众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我们既要深入开展纠风专项治理,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问责制,决不让不正之风蔓延,又要针对多发性、苗头性问题建章立制,形成防治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努力促进社会和谐,“以党风建设带动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总书记同志深刻指出:“总结我们党自身建设包括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就是要始终把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只有把党章学习好、遵守好、贯彻好、维护好,才能确保我们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五、努力提高反腐倡廉能力,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出贡献 总书记同志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我们党执政以后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党将长期面对并必须始终解决好的一个历史性课题。 党的执政能力,说到底,就是我们党为人民、靠人民治国理政的本领。而“反腐倡廉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

加强反腐倡廉能力建设,必须努力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建设规律,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总结我们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实现反腐倡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有机统一。要着眼于解决反腐倡廉中的实际问题,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特别是要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转化为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能力。要坚持统筹推进,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结合起来,把阶段性任务与战略性目标结合起来,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实效性。

加强反腐倡廉能力建设,必须努力提高“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大量案例表明,一些党员干部走上违纪违法道路,往往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的。要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自觉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侵蚀,及早发现和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苗头性问题,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管理,不仅要注意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还要注意他们的生活作风和情趣。要完善干部考核任用办法,在干部考察中更加注重道德品行,在选拔任用干部时既重能力又重德行,既重政绩又重政德,特别是要重视干部在群众中的口碑,真正使品德端正的人受到褒奖和重用,使品德低下的人受到批评和教育,广泛形成讲道德、重修养、尚清廉的良好风气。

加强反腐倡廉能力建设,必须努力提高“科学分析和预防腐败能力”。“坚决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有效预防腐败更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要以建设性的思路、建设性的举措、建设性的方法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信息系统,逐步形成信息共享机制和腐败预警机制,及时准确判断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重点部位、重点环节以及廉政风险,积极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要积极探索新学科、新技术、新知识与制度建设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手段,高度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作用,把科技手段融入制度设计之中,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科技含量。 加强反腐倡廉能力建设,必须努力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是依法执政的要求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要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规范行政审批,推进依法行政。要加快廉政立法进程,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适应形势发展的党内制度和行政规章上升为法律法规,形成严格依法行使权力的程序体系。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坚持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支持人大、政府、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能。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加强反腐倡廉能力建设,必须努力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能力”。近年来,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而一些领导干部在突发事件面前却束手无策。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是加强反腐倡廉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工作首位。要加强对决策制定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使各项决策符合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要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尊重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既要坚持依法处理,又要积极疏导群众情绪,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加强反腐倡廉能力建设,必须努力提高“纪律检查工作能力”。提高纪律检查工作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紧围绕实施党中央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加强监督检查,特别是要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监督检查,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探讨分析案件查处中的难点问题尤其是制度缺陷,建立健全腐败案件及时揭露、发现、查处机制。要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提高依纪依法查处案件特别是大案要案的能力。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正确处理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的关系,正确处理抓好重点工作和全面履行职能的关系,正确处理履行自身职责和发挥好其他部门作用的关系。 总之,总书记同志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论观点,涉及反腐倡廉建设领域的各个方面,内涵十分丰富,意蕴非常深刻,对于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具有长期的指导作用。只要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珍惜和运用来之不易的新的理论成果,并在新的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发展,就一定能够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局面,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18篇:入党思想汇报之民主集中制的思想理论

民主集中制的思想理论 敬爱的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了自己的组织原则和纪律。即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基本组织原则,它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

1、四个服从原则

2、党内选举制度

3、党内集体领导制度

4、党内监督制度

5、党的组织机构体制

6、禁止个人崇拜。同时制定了6大纪律即

1、政治纪律

2、组织纪律

3、人事纪律

4、群众纪律

5、保密纪律

6、经济纪律。作为一名理科生,在接受一种观点之前,我总是习惯问一问,这种观点正值得接受吗?

在进入党校学习之前我对民主集中制就有一定的了解,综观不同的政党,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军队,不同的人事部门,它们都有不同的组织原则,有一些还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一定要把民主集中制作为自己的根本组织原则,这其中有什么样的道理呢?

从理论上看,民主集中制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在这一原则下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而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的利益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另一方面,民主集中制既利于党的正确决策,又有利于决策的执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大党,同时作为一个执政党,它的每一个决策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意义重大。坚持民主制,以集思广益,有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坚持集中制,可以确保决策的有效执行。

从历史上看,民主集中制是工人阶级政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遵照这一规律,党和党的组织就发展大,就统一,党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什么时候背离了民主集中制,党的团结同意就会遭到破坏,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实行民主集中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我们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不同时期,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特别是在毛泽东的晚年,由于一言堂、个人崇拜、个人说了算等家长作风的滋生和蔓延,党的民主集中制出现了严重挫折,直接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又如列宁时期,全俄国只有20万党员却建立了苏维埃,在斯大林时期,由于片面强调集中,党内只有集中没有民主,为苏联解体,苏共解体埋下了祸根,以200万党员取得了二战的胜利。等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他一味的强调民主,在党内大讲民主不讲集中,最终酿下了以2000万党员葬送了党的事业的苦果。

所以在我们今天看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简单的八个字很容易说出做到,但在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文化下能清楚地提出这样的口号是一件具有先进性、科学性意义的事,这正说明了民主集中制在当时在慢慢形成与发展。我们呼吁一种有集中由民主、有纪律有自由,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这样一种政治局面。

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都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共产党以民主集中制作为自己的基本组织原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的团结和统一,才能稳步推进革命建设事业,才能妥善处理党内部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我们党八十多年来对民主集中制的实行过程中,有了很深刻的认识,提出了六条相关原则,体现了民主也体现了集中,并正确规定了处理包括党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党的上级组织与下级组织、党组织与党员个人等的原则,我们相信只要坚持这些原则,就可以在党内形成上述“六有”政治局面。

第19篇: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发展.

2010年5月

理论学刊

M ay.2010 第5期 总第195期

Theory Journa l

No.5Ser.No.195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发展

冯国芳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人文社科部,上海201620

〔摘 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针对当代中国发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在指导思想、核心内容、价值目标、方法和机制等方面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A8

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1005-0016-04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发展中的国际国内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创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交往是个人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交往形成集体意识,交往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网络普遍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的现代社会,我们所说的主体并不是孤立个体的张扬,更不是个性的膨胀,而是主体与主体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集体意识,从而促进人和社会的

发展。坚持主体性,正是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即以人民群众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全面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坚持把“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思想和“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观念,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发挥其渗透性。所谓渗透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也应当渗透到日常的经济、社会生活和各项管理工作过程中去,渗透到专业课教学、社会实践和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去。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结合着经济社会工作一道做深做细,才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是通过自己的工作为各行各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提供思想保证,为各行各业完成建设任务提供精神动力,它的工作必然要紧密结合各行各业的工作,联系各个领域的实际,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工作过程中去,否则便无法为各行各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方向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的事业。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求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其意识形态性的发挥。在新的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肩负着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首要任务,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构建宣传思想工作的科学体系,提高党领导宣传思想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才能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不断巩固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是指它的政治性、阶级性,也就是说它明确地属于一个阶级,并为这个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其作用在于维护一个特定社

61

会的统治阶级的统治。”[1]在当代中国,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就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科学发展观就是我们的科学社会主义。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需要。”[2]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规律说,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甚至丧失政权。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核心内容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其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和谐文化的全过程并体现到各项工作之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亿万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加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也要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进行;进行社会公德、家庭道德、个人品德教育也同样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指导;责任教育、纪律教育、法律教育一样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来展开。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要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教育,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通过树立共同理想教育来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通过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

教育,让人们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通过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人们在内心深处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人们判断功能的有无、价值优劣的选择、行为指导的规范要靠思想政治教育,人生态度的正确与否,人生信仰的坚定程度也要靠思想政治教育,人们道德品质的培养、责任意识和法纪观念等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而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

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价值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所要达到的要求,或者说是指受教育者在思想和行动上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具体地讲,就是在某一时期内某种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有严密组织系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理论宣传和鼓动工作等全部实际活动,使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在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并推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方面所要达到的一定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还是邓小平提出的。1985年3月邓小平提出“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4](P110。从此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确定为“四有”目标,江泽民在谈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时仍然沿用了这一目标。1993年3月,江泽民在谈到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时指出:“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要锲而不舍地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5](P118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基本目标是针对我国当前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矛盾凸显,由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坚持“四有”新人的基础上有了发展。从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我们可以看出,“更加积极主动

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6],已经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这也就

71 是说,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功能、引导功能、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围绕这一目标制定了一些具体任务,如:“广泛深入地宣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准确地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各项方针政策”,“着力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和真正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引导干部群众增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推进改革过程中的宣传舆论工作”。

具体目标是针对我国未来发展需要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由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新一代”思想。其内容是“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理想远大、信念坚定”,讲的是信念问题。“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讲的是品德问题。“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讲的是学识问题。“开拓进取、艰苦创业”讲的是解放思想大胆开拓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空前的伟业,没有现行的经验可鉴,需要开拓;推进改革开放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探索。在这种情况下,墨守成规是干不成事的。胡总书记把开拓进取视作“新一代”的新要求是高瞻远瞩的。这是因为,惟有解放思想坚持推进改革才能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四个新一代”思想是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具体化,也是“四有新人”思想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进一步展现。

四、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进行思想教育时,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在塑造人们灵魂、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和调动人们积极性,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所应用的各种手段、办法和程序的总和。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推动伟大事业的发展

总是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如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典型示范的方法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在和谐社会构建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贯彻“以人为本”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进行了创新。2003年12月,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要“紧密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实际,善于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搞好宣传教育”[2]。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他又首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3]为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新的方式方法。

领导示范推动全党思想政治教育。从2002年12月开始,中央政治局在胡锦涛主持下进行集体学习,内容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全党的学习。中央党校举行的干部培训班、地方党政机关开展的中心组学习,有力的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

组织宣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面对面、互动式的宣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在进行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中,中央多次组织宣讲团,奔赴各地宣讲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部署。各地也依托讲师团等单位的理论骨干组成宣讲团,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开展宣讲活动,在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及时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路线方针政策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舆论引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中宣部理论局从2003年开始组织编写出版《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理论热点18题》、《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2007:理论热点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等通俗理论读物,深受读者欢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开始理论版块,通过编者和读者的互动,把艰深的道理通俗化;电视媒体开设理论专题片、专家访谈、热点解读等栏目,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很受人们关注;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文明网、中国法制网等纷纷开设理论频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学习讨论。

五、发挥文化宣传教育综合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良好机制

历史和现实告诉人们,正确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矛盾,不仅要靠市场经济机制的调节来实现,而且需要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调节功能,做好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和沟通协调工作以及社会心理的调适工作,使思想

81 政治教育成为化解各种矛盾的有力工具,从而确保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得到尊重,合理的诉求得到满足,正常的社会秩序得以恢复。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多次强调要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机制保障。随着中央精神贯彻执行,全国各行各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建设呈现良好局面。

荣誉激励机制形成良好教育氛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重视教育和引导,更要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动力,激发全社会人员的自我教育、发挥全社会人员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02年开始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年,形成了特色和机制。人们从“感动中国”栏目得到的不仅仅是感动,更重要的是受到了思想和心灵的洗礼。2007年开始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两年举行一次,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全国各地广泛开展道德模范下基层巡讲、网上巡讲、“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兴起了学习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新热潮。广大干部群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支持参与道德建设的热情高涨,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新的丰硕成果。

宏观管理机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高尚思想道德的培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不仅要靠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靠科学规范的管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规范的威力和作用只有在管理和制度的约束下才会完全发挥出来。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科学管理过程中,科学管理上升为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统一发挥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为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2006年6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四个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从目标、责任和原则等方面

提供政治和组织保证。为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等文件在全社会贯彻执行。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央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随后为贯彻落实16号文件,《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等文件也相继发布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管理机制形成。

实践管理机制产生理想结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关系原理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动机和意识,然后由受教育者将这些意识转化为正确的实践并产生理想的行为结果。所以,胡锦涛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改进理论灌输,另一方面要创新实践机制,使群众能够在实践中熏陶思想情感、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近几年,中央出台文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如《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提出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明确学习实践活动自上而下分三批进行,每批时间半年左右。《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的意见》(教社科〔2007〕3号,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总体规划上做了明确规定,提出了可操作的制度依据。2007年以来中宣部、教育部已经组织了多批骨干教师研修,通过自学原著和文件、专题报告、专题研讨、专题交流、社会考察和研修总结等形式,努力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适应新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骨干教师队伍。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已经逐步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轨道。

参考文献: [1]石书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

的统一[J].探索,2003,(3.[2]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08.[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人民日报,2007-10-25.[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 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作者简介:冯国芳(1965— ,男,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人文社科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宋协娜 91

第20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心得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心得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21世纪以来,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奋发进取,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随着实践的不断开拓,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而中共十九大的召开,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有效应对国际国内诸多风险和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就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根据新时代新征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在会上提出了“八个明确”要求,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坚持”,这是对改革开放近40年和党的十八大以来5年经验的深入总结,也是对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深度整合和升华,具有长远指导意义。新时代,新使命,让我们深入学习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觉维护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和党中央权威,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努力开创国土资源工作新局面,更加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不懈奋斗。

思想理论范文
《思想理论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