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礼赞家乡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28 21:07:3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家乡礼赞优美散文

如果不是一位老者,告诉我他的一个香港亲戚要来我们县投资,兴致勃勃地将他细心整理的图片资料给我看,我并没意识到我的家乡有着这样美丽如画的山山水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我司空见惯的景物,开发的和还未开发的,都是我们作为家乡人的一员,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宝贵财产。

远不说举世闻名的,远不说风景秀丽、鱼儿虾儿多如牛毛的国家花两个亿建设的王家厂水库;远不说仙女洞、天供山、古城墙,远不说享有美誉的“南方吐鲁番”葡萄园,就说我们附近这几个村没开发过的几个原始景点吧。

涂河村王仙洞。这个洞自然天成,共有三层,从外面你能看到上下两个洞口,小学六年级我们班组织同学去过。里面石笋林立、泉水丁冬,因为洞里天黑,只能边照着手电边踌躇前行,而我那时又怕回声,最怕同学在洞里使劲装鬼叫,一层走了一半又折了回来,胆大的同学也只走完第一层。听附近的村民说,这个洞一直蜿蜒向上,因为纯天然,里面积水很多,故很少有人真正全部走过。

双泉居委会马塔寺。这是一块历史的印迹,据说是抗日战争时留下的。小学时因为学校修葺,故安排我们临时在农校就读,每天放学,我们都会经过水电站,看到下面的空地上一块杂乱而清晰的马蹄印。当时年少无知,便很奇怪,怎么有这么多的脚印啊?这些印子是怎么弄上去的啊?马蹄印完全没有规则,现在看着这些深深的印子,你能想象,那些爱家乡爱国的热血志士,同敌人进行了一场怎样的保卫战!

段家村古枫树。这棵树要三个人才能合抱,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由于风霜的侵袭,树的中心已经空了,树头形成了一个大洞。更为奇妙的是,钻进这个洞里,你在树里往上望,能一眼望到天,这棵树是我们村的象征,一说古枫树无人不晓。村民都说这是棵灵树,逢年过节都要在这里拜一拜,祈祷平安。

家乡不仅山美水美,有许多自然天成的美观,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盛产烟煤、页炭,而且家乡的人,更美!这里,出生过唐代诗人李群玉,红军军长游端轩,还有为国家航天弹载计算机设计与研制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沈绪榜,中国工程院院士雷志栋,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等等知名人士,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可谓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推荐第2篇: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教案3

作者:

加入日期:06-07-0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

白杨特写图

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

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

外部形象

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象征运用欣赏

(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

(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白杨礼赞》教案4

作者:

加入日期:06-07-02

[教学目的 ]

1、理解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白杨》。

2、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板书:白杨。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4、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二、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自主学习: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

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4、补充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5、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四.总结

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听写生字。

2. 复习象征手法。

二.研读课文。

1.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

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

明确: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2. 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 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

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明确:

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参天耸立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

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

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

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

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次。

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

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

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

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

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

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

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

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

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5.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

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

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6.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

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明确: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

8.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明确: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

是这样想的。”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9.了解本文多种抒情方式。

三、课堂小结:

1.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 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堂目标检测。

2、完成课后练习。

推荐第3篇:月亮礼赞

月亮礼赞

很小的时候,我常常在月光满地的夜晚,依偎在奶奶的怀里,听奶奶绘声绘色地讲那永远也讲不完的嫦娥奔月; 也曾在七夕的夜里,披一身月光,躲在蚊虫嗡嗡的瓜棚下面,异想天开地去偷听牛郎织女的情话。

月亮,总是带着思念的色彩,它永远和牵挂与忧伤相伴,源远流长。“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里隐藏着多少离人的眷恋,寄托了多少亲人的向往。在我的心底,月亮就是一份真情的告白,纯美无暇,美丽阑珊;它又是一串徜徉心海的祝愿,诚挚而又温馨!

月宫里有一个寂寞孤独的嫦娥也就成了一个孤单的化身。月亮不会象太阳一样恣意地用热量发泄情绪,也不会象彩虹一样用调色板诱惑回眸的频率,月亮,不会,真的不会。月亮有的,是温柔,是情思,是浪漫,是执着……

推荐第4篇: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练习

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⑦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乙)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 )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屈,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 )如老妪负水,有的( )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 )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选自《晋祠》)

1.(甲)段中最能体现白杨树精神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乙)段中最能突出晋祠树的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段括号里应依次填人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挑偃挺拧 B.横偃劲扭

C.挑犹劲扭 D.横犹挺拧

3.对(甲)段结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4.(甲)段运用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借白杨树来赞美抗日军民;(乙)段在介绍左扭柏时,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它高而“扭”的特点。

5.从表达方式看,(甲)段是描写与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乙)段是描写与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

6.从写树的目的与作用来看,甲段体现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段突出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乙:白杨(袁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的秀拨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辨着。

“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独生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子,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次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多许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969年秋天,兰新路上

1.甲段摘引自《白杨礼赞》,作者____________。按照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所见、所感,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在文中用“‖”标出来。

2.甲文中能概括作者所见的是第________句。

3.甲段写黄土高原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4.油画,色彩浓重;水墨画,色彩淡浅。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和《白杨礼赞》,你认为《白杨》是_________画,《白杨礼赞》是_______________画。

5.甲文题目中“礼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杨礼赞》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篇文章同是以白杨为题,但所象征的各不相同,对这点,你怎么认识?

推荐第5篇:白杨礼赞

82YW001主备人:张静枝审阅人:霍敏娜班级姓名

《白杨礼赞》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和写作背景。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字词,理清全文脉络。

学习重难点: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脉络。

导学提纲:

1、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剧本《清明前后》等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2、时代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学法指导:

学习散文的方法——“一粗、二细、三精、四记”学习法:

“一粗”指阅读的第一个步骤是粗读全文,了解大意。

“二细”指第二个步骤是细读分段,摘生动词句。

“三精”指第三个步骤是精读圈点,领会含义。

“四记”指第四个步骤是要点疑问、书头笔记。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互检互测。

1、走进作者和作品

(1)《白杨礼赞》选自________________。本文是一篇_________,作者茅盾,原名_________,字_______,作家、社会活动家。

(2)“礼赞”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全文的抒情线索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大毡子()开垦()外壳()主宰()

婆娑()倦怠()晕圈()楠()木

虬枝()秀颀()潜() 滋暗长

无边无垠()恹恹()欲睡坦荡如砥()

3、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

(2)妙手偶得:

(3)无边无垠:

(4)倔强:

(5)纵横决荡:

(6)秀颀:

二、整体感知。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的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__________。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

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________和_______,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__________,赞美白杨树收尾。

三、设问导读,合作探究。

1、文章的题目叫《白杨礼赞》但文章一开篇并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的外观、精神,而是写黄土高原的风貌,请你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草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我那时是惊奇的叫了一声的。(3)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升。

1、文中描写黄土高原色彩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描写范围的词语是________,描写地势的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语形容了高原的__________(空旷、辽阔、平坦)特点。

2、找出文中极富表现力的几个比喻句,写在下面。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重点、难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一、复习导入。

二、设问导读,合作探究。

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1、找出课文直接写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思考:分别写了白杨树的那些方面的“不平凡”?

2、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在美的段落,思考:

(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3、研读第7段思考:本段作者由树及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及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4、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5、文章结尾写楠木的目的何在?其作用是什么?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升。

(A)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⑦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乙)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屈,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 )如老妪负水,有的()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选自《晋祠》)

1、(甲)段中最能体现白杨树精神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乙)段中最能突出晋祠树的特点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段括号里应依次填人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挑偃挺拧 B.横偃劲扭C.挑犹劲扭 D.横犹挺拧

3.对(甲)段结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4.(甲)段运用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借白杨树来赞美抗日军民;(乙)段在介绍左扭柏时,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它高而“扭”的特点。

5.从表达方式看,(甲)段是描写与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乙)段是描写与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

6.从写树的目的与作用来看,甲段体现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段突出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

(B)体会下面句子前后意思的关系,然后仿写一个句子。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教后反思:

推荐第6篇: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仅仅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

他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他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不曾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儿也不想到,在敌后的广大的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儿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的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差别

推荐第7篇:七一礼赞

“七一”礼赞

小时候,经常听到妈妈的嘴里哼着一首歌:‘妈妈教我一支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伴随着一句句深情的朗诵声,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历经建设与改革的风雨洗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90岁的生日。

90年前的您,如喷薄而出的一轮红日,在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指引着万千热血战士,乘风破浪,奋勇前进,如不灭的灯塔,在漫漫长夜,照亮战士前行方向;您是力量的象征,激励着无数战士披荆斩棘,与反动势力作英勇斗争;您是希望的源泉,鼓舞着中华儿女在急风骤雨中顽强搏斗。翻开中国近代史,几多沧桑、几多磨难、几多屈辱、几多抗争。多年前,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撞开了古老中国沉重的大门,从此,在这片美丽的国土上,财富任人掠夺、文化任人摧残,人民任人宰割。面对山河破碎,国将不国的现实,多少爱国志士梦寝难安、一代一代,前赴后继地寻找富国强兵之路。中国的出路在哪儿?人民的希望又在哪里?漫漫长夜里,人们盼望着、等待着。

然而,在碧波荡漾的嘉兴南湖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黑沉沉的神州大地上树起了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给古老的中华民族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这火炬带领中国人民扫荡了土豪军阀,赶走了日寇列强,覆灭了蒋家王朝,焚毁了一切专制和腐朽;这火炬带领中国人民在一片腥风血雨中,用革命的枪杆子打天下,从农村到城市,从弱小到强大,以无数先烈的英勇牺牲,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流金的七一,燃情的七一,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展现着信念与理想。在那灾难深重,血雨腥风的漫漫长夜,是七一的晨曦拨开华夏大地重重迷雾,激励着华夏儿女,为了民族的自由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用血与火熔铸的铁锤、银镰砸碎旧世界的机器,铲平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将共产主义信念的火种撒向大地,把理想的火炬照彻强国之路,万里河山因此而挺拔俊秀,雄浑壮丽;历史的长河因此而波澜壮阔,豪情万丈。在战争年代里的每一天,都会为每时每刻发生在战士身上的故事感动着。董存瑞、黄继光、张思德、刘胡兰每个熟悉的名字都让我们难以忘怀,都给我们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人。为了中国人民的事业,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他们无怨无悔地奋勇向前。我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我以生在这样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光辉的七一,绚丽的七一,华夏儿女聚集在鲜红的旗帜下,为铺就强国之路,几代中华儿女挥舞着银镰披荆斩棘,奋发进取,用实践的巨笔描绘出一幅幅崭新的画卷。在困难面前,有铁人王进喜,有投身治理沙患事业的谷文昌,有抗洪勇士李向群;有献身边疆的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有顶天立地的共产党人、人民的好公仆郑培民。

强国之路在探索的脚步声中不断延伸,富强的梦想一天天实现。大庆油田灯火辉煌,长江大桥飞架南北,蘑菇云直冲云霄,虽然强国之路有过曲折,但探索的脚步从未停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缕缕春风吹开了改革开放的朵朵春蕾,殷殷热土涌起滚滚浪潮;一国两制的宏大胸怀,将失散在外的游子拥入祖国怀抱,绚丽的紫荆花和醉人的金莲绽露出久违的笑脸。申奥、申博成功、加入世贸„„中华大地喜事连连。

红旗飘飘,党旗猎猎,祖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从来都把为党的教育事业争光添彩当作无上的荣光,当作义不

容辞的责任,这是一种实现理想的热烈情感,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是生命潜能的充分迸发,是脚踏实地的不懈追求。是的,我愿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怀着这种追求,捧着这颗恒心,带着这股力量,我将不断向着新的目标破浪前进。科学发展令人鼓舞,和谐催人奋进。让我们共同努力,在党的阳光指引下,开拓进取谋发展,与时俱进创辉煌。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家乡的富裕文明,为兰西的和谐发展创造出更辉煌的业绩,演绎出更灿烂的精彩!

推荐第8篇: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教学实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3、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4、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难点和重点

1、作者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2、作者实如何用直接抒情的句子将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3、对比和烘托的巧妙运用

三、教学方式

自主研究,集体讨论

四、创新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针对《新课程标准》中有关文体的阅读方法,在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学习等方面作一点实践性尝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指导预习)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查阅资料,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茅盾简介》

3、阅读课本第31页《散文的一般常识》,了解散文的特征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播放一段汽车在生长着白杨树的高原上行驶的风光短片,让学生说说观后感。生:大西北具有雄壮、豪放、粗犷的风格。

2、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生字词:

坦荡如砥

积雪消融

不折不挠

纵横决荡

二、交流《茅盾简介》

教师提示要点:

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2、现代作家。

3、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

4、茅盾文学奖

5、请学生上黑板写出作者姓名及简介

三、研讨课文

教师:要粗略地读懂一篇文章,其实首先只要弄懂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请大家想想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涉及了一篇文章的那些方面? (学生讨论)

学生:第一个主要是从内容上讲,第二个主要谈的是写作手法等等,第三个则与主题有关。 教师:很好!再想想如果从散文的特征--“形散神不散”这个角度来看呢?这三者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板书:形散神不散 (学生讨论) 学生:第一和第二问题主要是“形”这个方面的问题;第三则是有关“神”这个方面的。 学生:根据我所查阅的资料(课本第31页《散文的一般常识》):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散文的表现手法可以不拘一格。但是两者的运用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服务于“神”,即根据主题的需要去选择材料和表现手法。

教师:非常好!下面我给大家开列一个书目,请大家浏览课文,然后以这三个问题为框架,各自列写出这篇课文的学习提纲。最后请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在四人所列提纲的基础上酝酿出一个新的提纲,以供大家交流和探讨。注意充分运用所列书目。 书目:

《小橘灯》 《谁是最可爱的人》 《爱莲说》

《荔枝蜜》 学生读书、列写提纲,展开讨论。

教师:大家刚才阅读都很认真,讨论也很热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哪个小组可以将提纲拿来给大家评头论足一番?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是要有点勇气、有点实力的,但也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难得的机会! (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第三组所列提纲) 提纲如下: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3、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如何分段)

4、本文主要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真正想礼赞的是谁?

6、文中哪些语句富有深刻的含义,哪些词语御用比较准确、生动和优美?

教师:大家就这份提纲谈谈自己的看法,看看它的精譬之处何在?不足之处又是什么?请大家畅所欲言,尽量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学生甲:这份提纲从体裁一直谈到字词,比较全面。 学生乙:这份提纲给我的感觉好象有些笼统或者问题太大了一些,有些方面的问题则没有涉及到。

教师:怎么讲?

学生乙:比如说:根据书目中《荔枝蜜》一文主要是赞颂蜜蜂,作者却宕开一笔写荔枝林,我想,本文课题是《白杨礼赞》,那么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黄土高原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丙:还有,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另外根据参考书目《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中第

四、第八小节再结构上的作用,我想本文的

一、

四、六小节在结构上也可能与之相类似,但是又不完全相同,这里的异同点是什么?

学生丁:我觉得第七和第八小节很重要:第七小节的四个反问句之间的关系,第八小节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都应该作重点分析。

学生戊: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要补充一下,那就是本文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写出来的?........还有,好象作者写得比较隐晦,不,是含蓄。 教师:你从哪儿发现的?

学生戊:就是最后一小节写那个楠木,好象作者对楠木持否定的态度。作者在前文中由白杨树联想到了北方的农民和哨兵,但是这里却没有说明楠木是指谁?

教师:不错,这个问题提的好?同时表现这个同学很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 我们不妨请这个提纲的原作者--第三组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戌:我觉得这几个同学提的意见很好。(下面一片笑声)但是我们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有两点,第一,老师在提出列写提纲的时候,并没有明确说明是要列详细的还是简略的提纲;(下面窃窃私语,教师插一句:这个好象的确是老师欠考虑之处)第二,我们觉得,如果要想包括刚才几位同学所提的问题,那么这个提纲就得是一个比较详细的、包含几个层次的提纲。

教师:好,总之大家确实是认真地阅读了课文,并且进行认真深刻的思考,提的问题比较有价值,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大家在探讨现有问题的同时,能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这很值得赞赏!下面请大家结合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对自己原有的提纲进行再讨论和修改,然后编写出一个比较详尽的,富有层次感的提纲,最好帮我把板书也设计出来,这样也省得我再动脑筋了。(学生大笑)注意:要综合大家刚才所提的方方面面的建议。并且能够通过讨论自行解决提纲中涉及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展示第七组经过修改后的提纲(实物投影仪)

1、本文的体裁是抒情散文。

2、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3、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如何分段? 学生先讨论“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讨论意见归纳如下: 1)课文首句就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点出赞美对象。然后宕开一笔写黄土高原,先写其“雄壮”“伟大”,再写其“倦怠”“单调”,目的还是突出白杨树。接着写其外形,通过展示其外形进而揭示其内在的“神”美。并且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最后再次直接抒情,突出文章主题。这样文章的主线十分清楚,布局严谨。 2)课文第

1、

4、6小节在结构上的作用

这几小节在结构和语言运用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实际上它们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正是它们使课文的线索清晰可辨,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关于段落的划分:

学生甲:根据课文的线索--“不平凡”--本文可以分为五个段落:

第一部分:(第1小节)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和崇敬

之情。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4小节)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揭示其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

5、6小节)具体描写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

7、8小节)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揭示白杨树的象征

义。

第五部分:(第9小节)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教师:大家认为他的划分方法如何?

学生乙:我认为他的划分不错。不过我们认为还有另外一种段落划分方法。 教师:原闻其详。 学生乙:我们认为全文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刚才那位同学也说了开头作者赞美白杨树,其结构上的作用是统领全文,那么结尾处的再次赞美既回应了开头,同时也是对白杨树的感情升华,在结构上也起了收束全文的作用。此其一。其二,从表达方式上来看,第

1、9两小节主要侧重于抒情,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而中间则主要通过描写间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分别从三方面分说其不平凡。据此我们认为本文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小节)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和崇敬

之情。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8小节)从三个方面分说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

第三部分:(第9小节)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收束全文。

教师:好!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条理清楚。大家鼓掌给予鼓励!下面请大家发表一下看

法。

学生纷纷表示认同:由于角度不同,导致分段结果不同。但是并不矛盾,因此,两种分段方

法可以并存。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具有怀疑精神和挑战精神是学好任何知识所必须

具备的良好素质。

5、本文主要运用了象征和对比烘托以及托物言志等艺术手法。1)先讨论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以白杨树象征抗日军民;楠木象征蒋介石(第五组有学生提出异议:楠木可以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或者更精确一点象征了一切妥协、退让,实行消极抵抗的人。在“抗日军民”前必须加上修饰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敌后”)

教师点评:同学们在这个问题上考虑比较全面细致,但是有一点大家要注意:楠木前有一个修饰语--“贵族化”,那么楠木象征“象征了一切妥协、退让,实行消极抵抗的人”是否完全正确呢?

2)讨论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第二小节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为引出白杨树设置了背景,并且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第九小节以楠木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3)课文在第八小节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另外在第七小节,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6、讨论第二小节是如何写高原的?

学生回答:本小节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买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

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7、讨论第五小节是如何写白杨树的外形?

课文先以“力争上游”总述其外形特征;然后分别通过对干、枝、叶、皮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其“力争上游”的特征;最后再概括出其“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特点。 8、讨论第七小节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作者首先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然后运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句,逐层加深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句启发人们的联想;第二句肯定其品质及其与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而第八小节末尾一句则进一步深化了四个排比句的意思。

9、讨论语言富有深刻的含义,词语运用比较准确、生动和优美。

教师提示:试举一-二个例子来说明即可。其余可以作为课外作业来处理)

学生:第一小节用“实在”来强调作者对白杨树的高度赞美和崇敬之情。

第二小节“扑”、“涌”等词语的运用精当贴切、生动凝练。 10、作业:讨论本节课的得失,课后写一篇学习体会,就课文内容、艺术手法、语言运用、课堂教学形式、目标达成的情况,或者干脆就是自己意见或建议等方面,任选1--2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推荐第9篇:中华礼赞

中华礼赞

传统美德薪火继,时代精神音律旋。知荣明耻文明邦,中华礼赞文明观。扬花魂

回首过往,往事如烟云,匆匆消散。心灵的天空填满红色的记忆。二万五千里的行军旅程像一枝雪梅,在漫天雪海的青史中绽放光彩,多少过往,惊心动魄;多少画面,感人肺腑。一缕馨香在雪野中飘逸。忆往昔,馨香犹存,傲骨梅花已成为中华魂。

六角诗帆,漫天扬洒,一缕花魂在青史中荡漾,花魂馨香随青史传扬,一缕馨香扬我中华魂。

赞丹心

翻阅青史,往事似彩霞耀亮长河,一曲>点燃爱国之烛。是谁用信念支撑起破碎的山河?铁丹忠心,日月可鉴。是谁用意志架起半壁江山?怒发冲冠,精忠报国。岳飞,一颗丹心照亮青史,你让明月失去光辉,群星为之惭愧。你用鲜血书写不灭的传奇,用才能记录战争的奇迹,用血肉筑就爱国的堡垒。青山无言,青史为证,你早已成为中华魂。

中华悠悠五千载,一颗丹心在青史中闪耀,丹心馨香随青史永驻,一缕馨香闪耀中华魂。

颂龙德

仰望星空,浮云如彩蝶翩飞起舞。神龙飞驰翱翔盈溢心头。中华美德在心中荡漾,诚实守信是我们的立身之基。敬职爱业是我们的处世之本;我们是追逐梦想的一代,我们是创造未来的一代;我们是龙的传人,用一颗真诚的心拥抱世界,拥抱未来,用敬业的态度去谱写青春,描绘蓝图。看今日,中华龙德,翱翔青史已成为中华魂。

中华美德绽放光彩,一缕龙魂在青史中歌唱;中华美德随青史永存,一缕馨香凝聚成中华魂。

一缕缕馨香在青史中绽放光彩,汇聚成一篇中华礼赞。

艰苦奋斗红迹扬,热爱祖国情律旋;颂扬龙德歌荣辱,中华礼赞中华魂。

推荐第10篇:青春礼赞

青春礼赞

我们奔跑,因为我们年轻;我们跳跃,因为我们充满激情; 我们欢呼,因为我们活力四射, 我们呐喊,因为我们不想虚度青春;我们努力成长,因为我们想要展示自我。

一次摔倒,注定了你的失败,没有放弃,是你的成功, 我们为你坚持不懈的勇气呐喊 ,我们为你锲而不舍的精神喝彩, 一次失败并未注定全部失败, 我们相信你可以从头再来, 我们相信你的明天更辉煌。

活力四射的你回来了,昨天的辉煌回来了,回来叩响那胜利殿堂的门扉。你回来了,展现自我的时刻到了,为你呐喊,为你欢呼。你脚下的跑道不知承载了多少欢笑与泪水。昨天你的泪水留在了运动场上,今天你的欢笑将永远在运动场上回荡。

心中的呐喊 ,在遥远的地方响起 ,是人生的高歌 ,是人生的狂啸。你高唱着占个,你燃烧着战斗的火焰。 你的身影穿梭在运动场上,年轻的心鼓成一张白帆在蔚蓝的海面上迎风招展 。我们坚信:你们无悔的追求 定会成为运动场的闪光点 。

回味汗水 ,你在的努力中滴下了汗水 ,它浸满了你的全身 ,在初升的朝阳下映射着太阳光辉。 可是你知道吗? 那是每个毛孔留下的喜悦的泪水。

刚强属于你,它是你性格 ;欢乐属于你。你用它充实生活 ;诚实属于你 ,它是你人生格言 ;勇敢属于你 ,它带你努力开拓 ;理想属于你 。有了它,你就会勇往直前;光荣属于你,金牌是你的硕果。

在青春的年华里我们活力四射,展示自我。未来的舞台属于我们,未来的荣耀属于我们。人类的力量我们中展现,拚搏在那一瞬间化为生命的起点,在那里万物化为虚有,只知道,胜利并不遥远。

胜利,Areyouready??

第11篇: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茅盾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的字、词、作者。

2、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白杨树“不平凡”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课前掌握

1、作者: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字词 坦荡如砥( ) 恹恹( ) 晕圈( ) 虬枝( ) 楠木( ) 秀颀( ) 外壳( ) 无边无垠( )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纵横激荡 坦荡如砥 虬枝

4、开头段的作用有哪些:为下文埋下伏笔(做铺垫);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起线索作用;抒发情感,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课程导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本文开头段的作用是什么?

开篇点题,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2、文章是怎样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其目的是什么?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目的是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她坚强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暗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后文解释象征意义表达主题做铺垫。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白杨树外形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总的形象:力争上游;干:笔直,绝无旁支(正直);枝:向上,紧紧靠拢(团结);叶:片片向上(团结);皮:光滑淡青色(质朴);内在气质:努力向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课后练习

1、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2)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3)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2、文学常识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 , 原名 ,字 ,现代作家。他著有长篇小《 》,短篇小说《 》《 》《 》《 》等。本文体裁是 ,选自 。“礼赞”含有 之意。

3、写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

(2)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

4、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1)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

(2)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 ) 

(3)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

第二课时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

(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作铺垫。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4)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体会排比和反问的表达作用。

(5)小结:第8段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深化了四个反问句的意思,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四)继续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阅读课文第五部分。

2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

(五)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

1、

4、

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第12篇: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水口中学李文鹏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象征运用欣赏

(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象征运用欣赏

(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第13篇:灯火礼赞

灯火礼赞

米郦

(一)

朋友,

你可否记得,几年前背起的那个充满牵挂、装满嘱咐的行囊?

朋友,

你可否记得,当初离家时,那个些许憧憬、些许迷茫的方向?

朋友,

你可否记得,初到京城时,那个豪情壮志、深藏心底的理想?

岁月徜徉,沉淀记忆,曾经的一切让我们或是想起、或是忘记,

然而无论境遇如何改变,心情如何变化,

总有一盏灯火,守候在你当初离开的地方,

总有一盏灯火,指示着明天未知的方向,

我们一路行来,寻觅着那盏灯火,

正是这份寻觅,这盏灯火让你我有幸结缘,

结缘于我们共同的家——润万嘉!

(二)

见贤思齐,齐家齐国齐天下;

风轻雨润,润你润我润万家。

带着理想、带着希望,润万嘉与你一起行走北京,

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理想,

从此,你的行囊是我们共同的行装。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信仰:

我们信仰,共砺磨难,共创辉煌;

我们信仰,一份耕耘,一个希望;

我们信仰,品质赢得市场,诚信打造未来;

我们信仰,在共赴理想的路上,有你我梦想中的那盏明灯

——那盏最温柔的灯火,就在通往家的路上。

(三)

还记得那个流光溢彩的五月么?

京城的烈日记得我们店铺选址的脚步;

各家供应商记得我们挑选设备的仔细;

有识之士记得我们招聘时的精挑细选;

各界宾朋记得我们开业庆典上的欢歌笑语。

时隔一年,有一个五月!

从无到有,由少至多,

一家家门店,一份份业绩。

润万嘉已经有了自己的规模,

润万嘉已经有了自己的团队。

年轻的心态,荡漾着火一般的热情,

执着的信念,坚守着心中那份等待实现的理想。 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

面对困难,我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我们很平凡,平凡得像大地上的一棵树苗, 我们很普通,普通得如大海中的一滴水珠。 但是,

虽为树苗,我们也有参天大树的梦想,直冲云霄, 虽为水珠,我们也有中流击水的勇气,浪遏飞舟! 我们把根凝聚,我们把心凝聚,

我们要做夜空中的一颗明星,

虽然远小,也要散发点点星光,

指引万家点亮灯火的路径。

(四)

奋斗因为方向,

憧憬因为梦想。

我们仰望远方,寻觅着那盏灯火,

我们脚踏实地,追求着那盏灯火。

追求的路上有太多的故事,

我们坚守——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蒙蔽欺骗为耻;

以价格透明为荣,以投机取巧为耻;

追求的路上有太多的感动,

我们坚守——

以公平公正为荣,以乱抬房价为耻;

以平等条约为荣,以霸王条款为耻;

追求的路上有太多的执着,

我们坚守——

以自愿交易为荣,以强买强卖为耻;

以星级服务为荣,以客户投诉为耻;

追求的路上有太多的从容,

我们坚守——

以合作友好为荣,以偷单跳单为耻;

以广交朋友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五)

既然选择了方向,且只顾风雨兼程,

在时间的轨迹中,寂寞的汗水,也有荣誉的味道。 打点心情,绘就蓝图,击响战鼓,

携着激情,携着梦想,我们扬帆起航,

我们的心中汹涌着火一样的力量

在万家灯火中,总有一盏,正为你我点亮。 耕耘希望,收获变化,

我们是军队,纪律严明,作风顽强。

我们是学校,谦逊好学,专业进取。 我们是家庭,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润万嘉人,再次将战鼓擂响。

抖落一身的疲惫,怀揣无限的激情, 润万嘉人再次 ——启程!远航!

第14篇:512礼赞

5.12礼赞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长途点缀的香花弥漫,使穿越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冰心 梵高的一生溶入了向日葵,把艺术的精华留给了人类;贝多芬的一生奉献给了音乐,用生命之曲唤醒人类;马克思把他的一生给了共产主义事业,他的生命精彩壮美;南丁格尔把她的一生献给了护理事业,提灯女神为我们照亮前行之路„„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穿上白色工作服,也就扛上了护理事业的千斤重担,在护理的舞台上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每一天都是从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开始,晨间护理,把脏乱的床单位收拾干净,将物品摆放整齐,笑容满面的问候病人昨夜睡的好不好,暖不暖,就像久违的朋友亲切而温暖。输液的过程总是简单而又繁杂的,简单的是你重复着的是同一个动作,同一句“有点疼您别紧张”,而繁杂的是介绍着药物及药效,让病人了解他所得到的治疗。一个新的病人来到科室,责任护士亲切的介绍科室环境,注意事项,耐心细心关心着病人,就像五月的和风吹入病人的心窝;患者的出院更是令人开心的事情,告诉他们回去后注意身体,按时吃药,让他们体会到胜似亲人的暖情!

无意苦争春,唯有香如故!众所周知,高压氧医学专科中心是一个繁忙的科室,重症病人多,老年患者多,老年的群体,需要护士缓慢清晰的一遍一遍耐心的解释和关爱;植物状态的病人更需要亲情的呼唤,更需要白衣天使在其身旁的呢喃、抚摸才能唤醒患者记忆深处的爱。前不久一个90多岁的老人入院,家人很是冷淡,在了解病情中护士了解到他们已经辗转了很多地方,人家说“老人家年纪大了,没必要住院治疗,回去吊吊水,家人准备后事就行了”。但一个生命怎么就此放弃?每天护士给老人翻身拍背,亲自为老人擦身洗头,下班了还要到老人耳边唠叨呢喃,一声一声奶奶的呼唤,一声一声关切的语言,老人的心情好了,饭量增加了,脸上有了笑容。。临出院了老人抓着护士的手久久的不愿放开,护士舍不得的趴在老人耳边说“您好了,可以回家了”,老人不能说话,抓着护士的手摇了摇默默滴下了眼泪„„家人大老远的送来了感谢信,不断的说着谢谢,谢谢„„这一句谢谢是我们作为一名护士最崇高的追求。

天空没有飞鸟的痕迹,而我已飞过!从上班到下班,从一间病房到另一间病房,一个病人痊愈出院,新的病人又到来。劳累了一天,躺下就已经进入了香甜的睡梦当中,突然接到有急诊介入的电话,需要立即到位,这也就意味着要带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没有怨言,立即起身奔赴工作岗位,一切只为了当初立下的誓言:余谨以至诚,于上帝及会众面前宣誓:终身纯洁,忠贞职守, 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

或故用有害之药;慎守病人家务及秘密, 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

在病区的走道中,我们走过了清纯的少女时代,在白色的氛围中,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丈量了无数个夜晚的漫长,在亲人的期待和嗔怪声中,我们把自己奉献给了一个个身患疾苦的病人,用理解、宽容、同情、爱护、关怀、帮助为在心的沙漠里痛苦挣扎的患者营造了一个爱的绿洲。用自己的真情造就了一片幸福,用自己的爱心守护了一方平安。没有悲壮豪迈的言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有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真情和爱心。5.12之际,我们手捧爱心,心怀希望,为护理事业献上最崇高的礼赞。

石璟 高压氧

第15篇:秋雨礼赞

秋雨礼赞

一夜之间,红花凋零,绿叶变黄,原野变得更加空旷了。抬头寻找天空的翅膀,只见鸟儿们模糊的影子南去。一阵风吹来,衣襟随风飘动,湛蓝的天空更高了。小溪里的水无精打采的流着,往日的高歌吟唱,变成现在的细细低语。走进那片绿意退遍的树林,拾一片落叶,听她低低诉说秋天的到来。

明媚的阳光将微笑撒进每一寸土地,一片片树叶儿翻着滚儿落到地上,光秃秃的枝干上只剩下伶仃的几片在秋风中瑟索,那枯黄的树叶如同大地悲哀的眼泪,这凄凉的秋日风景图。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雨来了就欢笑”,是吗?是的,秋雨来了,就不同了。

不信,你看,那多情的秋雨,没有春雨般娇贵,也不似夏雨般粗犷,她清爽而热情,扑面而来。落在树上,精灵般与叶儿嬉戏;跑到地上,故意浸湿你的衣裳。在这蒙蒙的天幕下,秋雨就是主宰,她充盈着整个世界。听,秋雨在瓦片上“啪嗒啪嗒”,低低吟唱,又似倾诉一个美丽的故事。撑着伞走进雨中,万籁俱寂,只听见雨伞上的呢喃声。抬头望望远处,小草张开双臂任由甘霖滴在脸上,冲走夏日的燥热。受到小草的感染,我也索性投进秋雨缠绵的怀抱,凉丝丝的雨滴落在脖子里,痒痒的,我竟在这雨中“噗哧”笑了。伸

1 / 2

手去接,一颗颗晶莹剔透,在手中不断的滚动,透过这个,我看见了一个更加明媚的世界,真想把他们永留今天。微风吹过脸庞,雨斜斜地落下,密密麻麻像被风卷起的雨帘。我伫立在雨中,享受这甜美宁静的一刻。

慢慢的,雨停了,月亮探出了脑袋,洒下一片清幽的光。广袤无垠的大千世界,刚沐浴完一样,散发出迷人的芳香,令人神思遐想。月光下低低的水洼里泛起点点银光,秋风掠过,激起阵阵涟漪。风过后,洼里有了一轮明月,天上的明月和水里的明月共同照耀着世界。

2 / 2

第16篇:青春礼赞

青春礼赞 刘裁军 青春是一曲赞歌 悠扬婉转 有悲伤也有快乐 奏响了少年的心声 青春是一幅画 五彩缤纷 有阴影也有炫彩 描绘出灿烂的明天 青春是一条大江 奔流不息 有汹涌也有平静 流淌着年少的情愫 青春是一湾海 宽广辽阔 有深度亦有广度 囊括了所有的现实 青春是一条蜿蜒的路 曲曲折折 有泥泞也有平坦 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青春是一粒珍珠 光彩夺目平凡而出众 见证着华丽的蜕变 青春是一株嫩芽 倔强勇敢 充满了无尽的生机 萌发出生命的希望 青春是一座沙漏 颠倒反复 诉说着年华的流走 伴随了懵懂的成长 青春是一首小诗 瑰美绮丽 纪录我们的风华正茂 演绎我们对锦瑟华年的礼赞

第17篇:青春礼赞

我们奔跑,因为我们年轻;

我们跳跃,因为我们充满激情;

我们欢呼,因为我们活力四射,

我们呐喊,因为我们不想虚度青春。

在赛场上尽情挥洒吧,我们只有青春的失败,

没有失败的青春。

第18篇: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茅盾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了解有关茅盾的文学常识。

2、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了解本文抒情的方法和特点。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白杨树的正直、朴质、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内在精神,发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1、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训练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教学难点:

1、了解本文书抒情手法和特点。

2、训练理解语言中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黑板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多媒体的电脑上播放音乐《小白杨》引入课题。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二、背景介绍。

1、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茅盾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第一任文化部长还担任过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名誉主席等职务。茅盾一生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小说《子夜》、《春蚕》、《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等;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

2、1940年前后,延安抗日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粉碎敌伪的“扫荡”。这一年,茅盾应朱德同志之邀来到延安。他耳闻目睹延安抗日军民的生活和革命精神,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当他在西北高原上看到 “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地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时,他似乎找到了一种感情的寄托,对白杨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他把对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深挚感情全部倾注在白杨树身上了。《白杨礼赞》应运而生。“礼赞”的意思是“崇敬的赞美”。

三、一读课文

1、让学生们默读课文一遍,圈出生字词。之后小组讨论,借助字典等工具,标出字音,理解字义,并进行整理,掌握生字词。

2、听录音朗读

3、全班齐读

四、二读课文 老师范读课文,读之前提出问题:

1、白杨树有哪些特点?将重点语句画在书上。

明确:集中写白杨树夜店的文字在第五段。从白杨树的外形、色彩、性格三个方面写。

2、教师提问:白杨树与北方农民有哪些相似之处?找出全文,全班集体讨论。明确:

“它在西北极普通,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3、教师继续提问: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明确: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名族解放斗争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五、三读课文

重点阅读课文第

2、3段,分析者两段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与写白杨树有什么关系?可先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全班讨论。

明确:(要点)

第2、3段介绍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而且也点明了地点是西北高原,暗示了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表达中心意思做了有利的铺垫。从写作上来说,文章一开头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去不接着说明理由,二十先写黄土高原。这样一转折,使语气舒缓起来,然后由缓到急,有疏到密,文章写得跌宕曲折有节奏感。

六、延伸拓展

你认为“白杨”在新时代可以象征那种精神,那类人?请同学们自由讨论,自由回答。

同学回答之后,老师给予评价。

七、结束语

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是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1.第二课时

一、研究本文抒情的特点。

1、教师提问:题目“白杨礼赞”改成“白杨赞”,意思是不是一样,为什么?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明确:不一样。“礼赞”是崇敬和赞美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以及它所象征的对象的热烈赞颂的感情。“赞”的思想感情比“礼赞”弱,也不能完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提出要求:稳重很多语句没有用“赞美”的词,但是里面却蕴含着作者赞美的感情。请找出这样的例子。

明确: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但它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3.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1)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明确: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次。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4、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5、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明确: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6、了解本文多种抒情方式。

二、结束语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真是一篇难得的好范本。

三、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

2、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第19篇:《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一、教学目标:

1、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3、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重点难点:

1、托物寓义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成为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茅盾: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茅盾文学奖”。

2、《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初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2、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请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图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四、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第8段告诉我们赞美白杨树的原因: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白杨树是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要描述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呢? 明确:黄土高原。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

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在文章第7段,完成了由树一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重点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复习象征手法。

2、学生朗读第7段。思考:

(1)作者在文章中反复赞美白杨树,这样做的目的究竟何在? (2)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3)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这树和人有什么相似点?请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回答。 (4)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组反问句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句启发人们的联想;第二句肯定其品质及其与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这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所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至此,作者反复赞美白杨树的目的基本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清楚明确。

3、学生朗读第

8、9段。思考:

(1)第八段去掉是否可行?请说明你的理由。

明确:这一节进一步深化了上文四个反问句的意思,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2)文章中的“楠木”象征什么?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目的何在? 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3)文章的结尾再次赞美白杨树,这已经是第五次赞美了,你觉得这样反复赞美是否累赘? 明确:突出文章主题,感情不断升华,首尾呼应。

二、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总结课文:

1、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2、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散文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文是篇抒情散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本文的“神”在何处(也即通过什么来组织材料)?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启发、明确:本文有条鲜明的主线“我赞美白杨树”,在文中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可说,“不平凡”三字,既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作者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主要集中在:赞美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在形态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最后更巧借楠木作比,来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总之,本文以“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纽带,贯穿全篇,使情感聚焦、中心突出。

第20篇:松树礼赞

松树礼赞

钦州市实验小学六(1)班 梁钦玲 指导老师:陈桂芬 “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人们都对那艳丽芳香的花朵神迷向往,却无人理睬那被古人高度赞赏的松。

春,蒙蒙的春雨如同母亲甘甜的乳汁,伴随而来的,还有那万物的复苏。松也在这柔和的风雨之中开出了一朵朵娇嫩的小花。那点点嫩黄直立在枝头,迎着轻盈的春风,微笑着,微笑着……它,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也没有荷花的娇羞欲语,却带着松的淡然孤傲。

夏,它的枝干往四处延伸着,纠结在一起,为过往的行人投下一片阴凉,还忍受着人们的抱怨……

秋,花儿都凋零了,草儿也耷拉着脑袋,颤抖着,被萧瑟的北风吹着。可松却依然翠绿,在风中肆意的舒展着它的枝叶。松针如一根被染成翠绿的长针,散发着骇人的气势,却在风中摇动,似在和风斗争。

冬,是植物们都害怕的季节。在这个白雪皑皑的季节,只有松能为大地带来一点绿意。鹅毛大雪在空中飘扬着,舞动着,演绎着只属于它的舞蹈;凛冽的寒风吹出冬的哨声,通知着大家“需要冬眠的可以开始了。”大片大片的雪花压在松的身上,不禁让人想起了“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句诗。寒风和大雪都想要征服松,但是,松以它顽强的毅力,战胜了风雪,等待着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到来…… 松,我赞美你,你默默地奉献着,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礼赞家乡范文
《礼赞家乡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