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语文备课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29 15:02:4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语文备课

第 周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累计教案

个 课题(内容):

课时

设计者: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推荐第2篇:语文备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2.

3.[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能力培养]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四、学习生字、新词

五、指名段读课文,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

六、作业

板书设计:

11、一诺千金

人性的光辉

如期归还

风雨无阻

推荐第3篇:四年级语文备课

2、芦叶船

一、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宣布课题,设疑激趣。

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船、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芦叶船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了什么呢?我们来读课文《芦叶船》。(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2、学生互动学习,互相检验自学效果。提示会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如:喇港竖等)

第二课时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情。

1、个人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2、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4、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5、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到准确、流利。

6、想一想: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再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悟。

1、把你感兴趣的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

2、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3、你喜欢“我”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有怎样的童年生活? 理解句子。

4、读后进行议论。

找出相关的语句及段落,并根据自己的题解来叙述。

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第一组句子的第二句比第一句多加了“像蜘蛛网一样”就把那里的河道不仅多而且纵横交错的情景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了。

第二组中第二句不仅把芦叶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走的,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板书设计

2芦叶船

把芦叶船放到家乡的小河、长江里。 我和表哥到长江边去放芦叶船。 我的遐想和对未来的向往

《一只贝》

一、教学目标:

教育:认识珍珠形成的相关知识,懂得贝的可敬在于用血肉磨制成了美丽的珍珠。

教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贝的可怜与可敬。

2、认读相关词语,正确书写四会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情朗读,体会贝的可怜和可敬。

2、理解贝为什么可怜又可敬。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渲染,导入新课。

出示视频:(海潮汹涌,贝壳涌上沙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0课《一只贝》——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进入自读课文系统,同桌互助合作地自学课文。

2、认读难字及相关词语。

3、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欣赏,体会贝的可怜与可敬。

1、(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用()标出,想一想,为什么会令你感动?

(2)同桌交流。

2、集体分享精彩之处,相机讨论理解:

(1)“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2)你认为这只贝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坚强、可敬、乐于奉献——)

四、拓展延伸

这是一只坚强、可敬而又乐于奉献的贝,从这只贝身上,你会想到一些什么样的人?接龙说,小组说,指名说。

五、学后心得交流

1、小结,

2、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用三言两语来表达,也可以自创名言或借用名人名言来概括。

教学反思:这节课上,我在创设学习情境后,把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时间交给了学生,鼓励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对同一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学生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和同学一起研究、讨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快乐的暑假》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3会认本课的生字“所、憧、憬、泼、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

三、教学准备:

提前收集学生假期的生活照,制作成演示文稿。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激发阅读情感:

1 板书课题。齐读:

2 读到课题,有什么联想?

3 小结:“假期”的确是令人向往的,我们的许多梦想到要在那个时候实现。因此,“假期”也总是给我们留下美好记忆。让我们走进课文,重温假期的快乐。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 自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2 交流学习成果:

⑴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⑵解释难理解的词语。

⑶练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

三范读课文,练习朗读:

1 范读课文,示范语气与停顿。(如果学生能力较强,可采取评读的办法)

2 自由练读,融入自己的情感,努力读出韵味。

四结合实际,体会情感:

1 学生自由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第一节:结束学校生活,开始暑假生活,重拾书本外的童年。

第二节:暑假生活的快乐情景。

第三节:孩子们在海边开心的嬉戏。

第四节:孩子们自由成长的愉快心情。

(交流中如有问题,组织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自主解决)

2 结合诗中具体诗句,说说自己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快乐。

3 结合自己的暑假生活,说说孩子们还会有哪些活动。[播放演示文稿]

(可以仿照第三节进行诗歌创作)

4 有感情朗读全诗,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体会。

(同学互读、指名读、分读全诗、齐读均可)

五总结:

1 为什么假期会带给我们如此的快乐?(避免对学校生活形成负面影响)

2 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享受我们的童年生活?

3 总结语:拥有假期,拥有自由。在自由的时间里,我们更好的亲近大自然,实践自己的梦想,又为童年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回忆。希望我们过好童年中的每一天。

六布置作业:

1 熟读诗歌,记住诗中出现的生字词。

2 *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自己的快乐假期。(选做)

3 阅读其它描写童年生活的诗歌。(见“积少成多”中的《田园乐》)

板书设计:

4快乐的暑假

学校生活

暑假生活

紧张

无拘无束

严肃

自由成长

5、古诗三首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霜、寺、”会写“遍、渐、霜、愁、眠、苏、寺”。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三、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过的古诗,并背诵。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1、解题。

2、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3、结合注解,自读自悟 思考: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4、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三、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同上) 学生交流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学生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1) 学习生字词。 (2) 理解诗句的意思。 (3) 学生齐读。

(4)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5)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四、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学生自己读古诗,边读边画。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使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能使学生更能深入的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课文

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评析: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读中生疑,并最终达到在读中释疑。)

(五)变换身份,释疑解惑

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见附文),看看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评析:变换身份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乐趣和新奇,同时也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是主动的,充满了探究,利用资料来解决课文当中的问题,也会让学生感觉到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评析: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深入学习课文

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

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评析: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读书,这样,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评析: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文字资料):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评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不要就教材而讲教材,应该把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长此以往,学生将受益终生。)

(5)播放录像。(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评析:录像的播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这种视觉的冲击会让学生的心灵感到震撼,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4.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

(学习第二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评析:第二段和第五段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准重点,防止面面俱到。)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录像)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J=-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并组织语言,适时评价学生。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评析: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附一: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观潮

潮来时:齐头并进山崩地裂(远—近)

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推荐第4篇:备课 语文 教案

语文 内容:字词读音、古诗文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古诗文阅读(古诗词、课内文言文、课外文言文)、作文

推荐第5篇:语文备课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语文教学园地】来稿请惠寄380619484@qq.com! 《雨霖铃》写作动因与本质意义试探 【大师网——精彩专题】,点击下载!全站免费! 江苏省洪泽县第二中学 袁启凤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在2014年上半年两次刊文探究《雨霖铃》这首经典词作,在课本篇目多刊物版面少的情况下,实属难能可贵。古代多位论家对柳永的《雨霖铃》曾有过点评,基本是窥一斑而难见全豹,如贺裳的“俊句说”、刘熙载的“点染说”等;到了近当代,唐圭璋先生“展衍推想说”的简释,影响深远,几成定论。看了何成军老师的《也谈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兼评公开课〈雨霖铃〉》和赵清芳、王新刚老师的《耆卿不堪清秋冷自古多情人情多——〈雨霖铃〉中复杂的人生况味探究》两文后,笔者深为他们勇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所折服。何老师文中说用“定论”来解读文本才是“正途”的观点,笔者不能苟同,但认同何老师说解读文本“不可忽视作品的整体和本质意义,不可忽视创作者写作的原始动因和历史背景”。赵、王两老师敢于探异求新,用“五问”来“深度解读”柳永复杂的人生况味,确实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但他们的探究过程和结果呈现似乎都有点薄雾笼罩的感觉。

笔者也想趁热打铁,从词牌的选用、诗人的经历和女性的心理三个视角切入,搁置技巧,拟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尝试还原《雨霖铃》写作的“原始动因”和“本质意义”。

一、从选用词牌《雨霖铃》的视角看

《雨霖铃》这个词牌,是用唐时旧曲翻制而来的。据《明皇杂录》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在栈道雨中听到铃音,于是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所以这个曲调原本是跟情爱难舍和远走哀怨有关的。柳永《乐章集》收词二百余首,而用词牌《雨霖铃》作词的仅此一首。

词一开始便展衍出凄恻的情景:清秋时节的一个傍晚,都门长亭外树上的残雨,滴打在情人为饯别柳永临时支起的帐上,寒蝉的凄切叫声,更增添了一双离人的“饮无绪”,兰舟船夫催发的声音回响在耳旁。难舍的哀伤、游历的无奈和前路的渺茫等情感扰乱着柳永的思绪,面对“执手相看泪眼”这样情深的女人,作为一个作词高手,行前主动赠情人一词是应该的。临别赠妓词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如阮阅的《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王之望的《惜分飞》(要眇新声生宝柱)等。

此时因仕途问题不得不游历的柳永和昔时因内乱不得不避躲的玄宗,境遇和心情十分相似,所以,柳永选用《雨霖铃》来诠释此时的复杂滋味最是贴切不过的。王灼“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碧鸡漫志》卷五)的评价是切中肯綮的。徐培均先生说:“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当推此首。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恻的离情,可谓尽情尽致,读之令人於悒。”(《唐宋词鉴赏辞典》1987年版)此后柳永虽有羁旅行役等愁苦,但再没出现过这样的凄凄心境和这样的切切情真,所以也就再没用《雨霖铃》来写这样的意切词作。其他诗人也有用《雨霖铃》来写词的,如王安石用《雨霖铃》写“浮名浮利何济”、黄裳用《雨霖铃》写“却送君南国”等,都不及柳永当时的“独此”境遇和情真,只是复制粘贴《雨霖铃》词牌而难有“本曲遗声”,所以,仅限在形式上效颦而难出其右。《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收了327位词人1518首词作,词牌《雨霖铃》仅收柳永“寒蝉凄切”一首入卷。 柳永多数词因“词语尘下”(李清照《论词》),向来为士大夫所不齿,但这首赠别情人的《雨霖铃》却广受正统文人的青睐。苏轼就问过幕士“我词何如耆卿”,幕士回答说“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雨霖铃》虽脱去艳俗之表,但内容依然是“多情”之作,同样也受到了平民百姓的喜欢,就连方外之人也迷恋,江少虞《事实类苑》卷四十六载:“邢州开元寺僧法明,落魄不检,嗜酒好博,每饮至大醉,惟唱柳永词。……(临终前)曰:‘平生醉里颠蹶,醉里却有分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言讫,跏趺而逝。”还有记载说,有人从西夏来,说那儿有妓人传唱柳永的《雨霖铃》。所以坊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应不是虚妄之言了。

二、从诗人生活经历的视角看

柳永,初名三变,出生在儒雅世家,进取仕宦是他必须的人生选择。中举之后,30岁时从福建老家前往汴京,准备参加礼部考试。宋朝在真宗、仁宗朝时正处盛世,经济繁荣,商业兴盛。秦楼楚馆遍布大街小巷,汴京更是狎妓饮酒、歌舞佐欢之风盛行。从小地方来到大都市的柳永,在读书习业之暇或心思倦闷之时,也开始出入勾栏瓦肆,“追欢买笑”(《传花枝》)的生活让他流连沉醉。对于科举,荒废且自负:“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夺高第”(《长寿乐》),初次应试的结果是铩羽而还。这第一波的打击没能让他清醒,不知深浅的他依然“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并歌呼叫骂“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这跟真宗用“书中自有黄金屋”等诗句来劝勉天下人读书取仕的精神和仁宗“留意儒雅,务本理道”的要求明显悖离,所以当他以才学终于中科而在临轩放榜时,仁宗以“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为由,一句“且去浅唱,何要浮名”就把他给黜落了。这第二波的打击也许太重了,让本想从读书相公成为正统士大夫文人进而进入正统营垒的柳永一下子醒了过来,但此时的他因名落而无脸回乡见亲,一个“白衣卿相”又无其他营生技能,同时也为寻找一个新的生活支撑点,所以干脆就用“奉旨填词”的名头到勾栏瓦肆里靠给歌妓写词来讨生活,醉日子。

柳永虽取仕名落,但在当时作词圈里是顶尖的红人。有关书籍记载,教坊乐工只要有了新乐谱,必定要请他填词,京城的名妓也以得见柳永为荣。冯梦龙《喻世明言·众名姬春风吊柳七》中“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有虚夸的成分,但也真实写出了兼有词人和狎客双重身份的柳永广受欢迎的一面,拮据的柳永死后由众妓合葬的说法也佐证了这点。当时想结识柳永的歌妓中有因慕其才动真心而爱其人的歌妓,而离家寂寞的孤独和取仕落第的伤痛,也让柳永有了被慰藉的需要,遇到中意的歌妓而出现特定“区间”内的真情爱意并不是假设。

举《集贤宾》来例说:“小楼深巷狂游遍,罗绮成丛。就中堪人属意,最是虫虫。有画难描雅态,无花可比芳容。几回饮散良宵永,鸳衾暖、凤枕香浓。算得人间天上,惟有两心同。近来云雨忽西东。诮恼损情悰。纵然偷期暗会,长是匆匆。争似和鸣偕老,免教敛翠啼红。眼前时、暂疏欢宴,盟言在、更莫忡忡。待作真个宅院,方信有初终。”诗人说自己“小楼深巷狂游遍”,在“罗绮成丛”中“就中堪人属意,最是虫虫”,才子佳人的互慕,让心动的柳永和动心的虫虫产生“算得人间天上,惟有两心同”的情爱或爱情,当柳永不得已“暂疏欢宴”时,虫虫就有了“敛翠啼红”的担心,多情贴心的柳永立即用“盟言在、更莫忡忡”来宽慰虫虫不要心忧,叫她相信自己“待作真个宅院,方信有初终”的山盟海誓。这样的山盟海誓在柳永其他词作里也有出现,如“夜永欢馀,共有海约山盟”(《洞仙歌》)。这些宽慰之语和山盟海誓虽有阶段性的特点,但在当时的情境下也绝不是虚情假意的敷衍。 勾栏瓦肆里有柳永如醉的短暂忘忧,但这里绝不是他终要的归宿所在,科举不成通过游历干谒让人举荐成名在当时也是一条路,所以,为了仕途功名,他要离京游历了。柳永这次游历,不是缘于说走就走的冲动,而是“今宵酒醒”后不得已的无奈选择,没有路线图,没有预约的终点,他想用“经年”的时间去涉渺茫的“千里烟波”来盲寻自己的人生转机,晓风的凄冷、残月的惨淡是他行前对游历前景的预设。此时,他的内心是复杂的,既有浓浓的“暮霭沉沉”心忧,也有淡淡的“楚天阔”期盼,还有难舍的“执手相看泪眼”留恋。“伤离别”自古都是因为“多情”。在“兰舟催发”离别之前,多情的柳永不会就这样“无语凝噎”而去,他肯定会读出多情的送别人泪眼中的不舍和担心,行前留下几句“剖寸心”的宽慰之语应该会有,那就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哀怨又甜蜜的四句情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宽慰情人不要担心自己这次山高水远的游历,“良辰好景”还是会有的,但这样的“良辰好景”不能与你同赏,对自己来说如同“虚设”;二是宽慰情人不要担心自己一去不回和变心,游历时“纵有千种风情”,因为心中只专情于她,“更与何人说”呢。徐培均先生也认为“此去经年”四句是“情语”。对离别对象现状观察,对其心理揣测,然后前置宽慰,在柳永词中是常见的,如“算得伊家,也应随分,烦恼心儿里”(《慢卷袖》)。至于这些宽慰之语后来是不是成了水中月镜中花,终让送别的情人空劳牵挂还真不好说,但在此时说出来是有必要的。柳永可能是个泛情的人,但绝不是个薄情的人。游历后他写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的春愁怀人和“佳人应怪我,别后寡信轻诺”(《尾犯》)的别后自省,应该都是自我的真情流露。

三、从离别女性心理的视角看

“离别诗”也有写男女之间离别的。古今女人,不论身份相貌如何,在爱情上基本都会有相同的心声:“我有五重深深愿。第一愿、且图久远。二愿恰如雕梁双燕。岁岁后、长相见。三愿薄情相顾恋。第四愿、永不分散。五愿奴哥收因结果,做个大宅院。”(《雨中花》)这样朴素而强烈的心声是亘古不变的。所以写男女离别的诗中,相同的内容基本都是女人对即将与她相离之人的痴爱和心忧:有“泪滴千千万万行”(乐婉《卜算子·答施》)的相思,有“天易见,见君难”(苏轼《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的留恋,有“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柳永《定**》)的担心,等等。 这样的“痴爱和心忧”在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里有细化的展现。王万庄说:“《西厢记》很多地方是‘量体借衣’,借用前人的现成语句和意境而不显‘借’的痕迹”,《长亭送别》就是借柳永《雨霖铃》的意境而不显“借”的痕迹的最好例证。笔者将《雨霖铃》和《长亭送别》比对后发现,这一词一剧的意境高度吻合,内容仅是浓缩和扩展的关系,或者可以这样说,《雨霖铃》是诗化的《长亭送别》,《长亭送别》是剧化的《雨霖铃》。这一词一剧,写的都是年轻女性在秋季长亭,为心爱之人即将远行设宴饯别和他们之间的伤心不舍,这一词一剧的结尾,写的都是送别人的担心和远行人的“剖寸心”表态宽慰。

结尾比对一:①“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是莺莺担心张生在外受苦受累;②“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是柳永回应痴爱情人对他“此去经年”苦累担心的话,并用“虚设”之语进行宽慰。

结尾比对二:①莺莺有了“张珙更敢怜谁”的“剖寸心”表态后还是不放心,临别前对张生“有甚言语嘱咐小生咱”的“最后一问”,莺莺直说“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张生赶紧用“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来宽慰。②“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柳永给前来为他送别情人的表态宽慰之语,因为情人怕他人走不回,也怕他心如“三变”之名一样会善变。

综上所述,笔者从三个视角切入分析,认为《雨霖铃》是柳永因仕途第一次离京时即席赠给情人的词作。词中有不得不走的无奈、对前景的心忧和期盼、对情人的不舍和宽慰等哀怨真情;同时,词中缭绕着浓浓的人情味,诗人通过平凡生活小事的尽情展衍,把人情世故中的简单温暖细密地传递出来,驿动着每一个听者或读者的心。

如果将《雨霖铃》比作舌尖上的一道美食,那么本文想要寻找的就是它“原来的味道”,所以没用“定论”作“正途”的解读,也没在“深度”上进行开掘。不当之处,恳请方家指教。 参考文献:

(1)李剑亮《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2)(日本)宇野直人《柳永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张幼良《当代视野下的唐宋词研究论纲》,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4)邓红梅《女性词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5)张学松,赵永建,彭洁莹等《唐宋文学探微》,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6)张惠民,张晓云《文采风流唐宋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7)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8)王万庄《王实甫及其〈西厢记〉》,时代文艺出版社,1990.

推荐第6篇:语文集体备课

松江九年制学校

集体备课设计过程

主持人: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备课形式,它可以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你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是我校多年来一直贯彻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教研制度,我们坚持“以新课标、教材为基础,一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备课观,在集体备课中坚持“四定”“五备”的原则。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备课人。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手段。多年来,我校一直遵循自主备课——集体研讨——提炼升华——总结反思,这一集体备课模式。

本次我们集体备课的内容是长春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板块第二课《藏羚羊的跪拜》在第一课时的集体研讨中,我们确定了以文中的主人公和藏羚羊为切入点的教学策略。通过直观的图片欣赏和资料介绍使学生对藏羚羊及藏羚羊的现状有所了解,为解决“跪拜”埋下伏笔。本课的生字、词语可以放手让学生在预习中独立解决,教师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即可,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讨梳理本课的文章脉络。

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的是本课第二课时的集体备课活动。今天我们确定的中心发言人是我校蛟河市“全天候”教师姜艳红老师,记录人是二年级的陈丹老师。首先请姜老师对本课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

姜艳红:《藏羚羊跪拜》以其深沉、凝重的笔调写出了母性的伟大与崇高,人类的忏悔与自责。文章叙述了在藏北高原上的一头母藏羚羊为了保护自己腹中的幼崽,用跪拜的方式乞求老猎人放生,但最终并没有逃脱老猎人的枪口,而老猎人也为之感动,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之中,从此不再打猎的故事。

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是这篇课文的主旨,藏羚羊对老猎人的深深一跪告诉了我们,爱,从来不卑微,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而老猎人在藏北草原的消失,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的共存。

全文可分为故事来源及背景、藏羚羊向老猎人跪拜求生而最终被枪杀、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三个部分。

文章内容以转述的方式展开,运用人格化的描写,细腻地写出了藏羚羊那浓缩了它全部母爱的深深一跪,突出了它对生命的渴望,表现了作者对人性回归的呼唤,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呼唤这一主题,形成了文章的鲜明特色。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是全文的核心,理解课文时可以把这两个句子作为切入点,体会句子的意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本课的教学价值就在于通过直白、率性的语言,唤醒读者要敬重生命,善待自然的本性,旨在引导学生与文中的老猎人一起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和跪拜,引发学生对母爱内涵的深层诠释及对保护动物、珍视生命、关爱自然的深层思考。使学生懂得没有什么比得上慈母的爱更值得我们珍惜,没有什么比得上生命更值得我们敬重,我们要保护动物,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主持人:好,我想姜老师对教材的分析,一定会在今天的集体备课中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接下来请刘艳华老师把这篇课文的重点段落朗读一下,让我们共同来赏析一下《藏羚羊跪拜》这一课的精彩部分。

刘艳华:朗读课文

主持人:好,感谢刘老师的精彩朗读,下面谁能把《新课标》中关于高年级阅读的要求说一说。 王巍:《课标》中明确之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姜艳红: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体验藏羚羊震撼人心的母爱力量。

②、体会细节描写、运作描写对表现心理的作用。 能力目标:

①、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最终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通过文中补白、续写故事结尾等读写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①、感受藏羚羊、悲壮的母爱和牺牲精神。 ②、理解老猎人的杀生和慈善情怀。

③、初步树立关爱动物、保护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教学重点:

①、感情藏羚羊跪拜中蕴含的深刻情感,揣摩老猎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②、结合课文的读写结合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教学难点:

品读重点语句,感受伟大而深沉的母爱及慈善情怀,学会尊重生命,热爱自然。

张晓凡:细致的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树立形象的性格特点是本文写作的特色,而这种写作手法恰恰是学生在作文中缺少的。因此,体会“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对表现心理的作用”不仅仅是揣摩老猎人复杂的内心世界的手段之一。因此,把教学重点。感悟藏羚羊蕴含的深刻情感,揣摩老猎人的复杂内心世界改为通过体会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感悟藏羚羊蕴含的深刻情感,揣摩老猎人的复杂内心世界更具体准确。

陈丹:张老师对本课的重难点确立得非常准确。本文的重点应该落实到反复朗读上,以此品味语言描写。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主持人:我们学校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通常实施“读——悟——写”的教学模式。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我们仍然可以采用“读——悟——写”的教学策略。下面我们来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与交流。姜老师你先来说一说吧。

姜艳红:因为本节课已是第二课时,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所了解,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首先,大屏幕出示藏羚羊图片及藏羚羊三个字,同时教师创设情境:“高原的精灵藏羚羊放下了自己的高傲,俯身跪拜于地,演绎着一则离奇而感人的故事。是什么让它屈服于猎人的枪下,它又为什么要跪拜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者再次回眸那感人至深的时刻,藏羚羊跪拜。”教师板书课题。

陈丹:我在这里设计了配乐欣赏故事。在抒情的音乐下以老师讲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文本境界。创设与教学任务相融合的课堂学习气氛,形成积极学习,主动参与的情感。使“课伊始,趣即生”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王巍:多媒体出示可可西里生活的藏羚羊图片 导语:它们与冰雪为伴,与严寒为友,生息在世界屋脊之上,就是这种不怕严寒、不屈服于自然界任何灾难的藏羚羊面对猎人枪口却选择了跪拜。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藏羚羊跪拜》

毕德君: 我也认为陈丹老师的故事导入应该放在第一课时比较合适。我很赞同姜艳红老师的用课件导入的方法。这样的导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

会主动去获得知识。我很赏识姜老师这样的导入。

张晓凡:我喜欢姜老师的导入。多媒体的导入首先从视觉上抓住学生的兴趣,富有点睛之笔的两个问题,更是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引发学生进行思考。 读悟

主持人:看来大家都比较赞同,姜老师和王巍老师的导入设计。的确两位老师在导入的设计上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那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根据自己班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进行适当的选择。关于这一环节的讨论,大家看看还有没有什么疑问?那我们进行下一环节的讨论。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也就是讲读课文的环节上,我们怎样设计才能通过我们所确立的“读——悟——写”这一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重点呢。接下来我们还是先请我们的中心发言人姜老师来说说自己的观点。

姜艳红:在“研读藏羚羊_____感受“跪拜”这一环节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读悟结合感受藏羚羊神圣、悲壮的母爱和牺牲精神的。

一、出示读文提纲:

1、藏羚羊为什么要对老猎人跪拜?

2、本文题目为“藏羚羊跪拜”,请你在文中找出描摹藏羚羊跪拜这一情景的句子。

二、学生轻声读文,勾画出描摹藏羚羊跪拜的语句。

三、组织汇报交流,课件出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1、课件呈现句子“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现行长泪从它眼里流了出来。” 首先,指导学生练读句子,先让学生放声读两遍,再联系生活中保护自己时的情景再轻声读一遍。

接着,指导学生抓住描写藏羚羊动作的重点词“望、前行、跪、流”以及乞求的眼神指导学生读出哀求沉重的心情,抓住“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感受“跪”的坚决,跪的毫不犹豫,抓住“两行长泪”神态描写感受藏羚羊的沉痛与绝望,抓住这些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对藏羚羊的同情,读出对母爱的体验,激起孩子内心的情愫。

进而引导学生交流:从这些描写中你读出了什么?交流后,再次让学生用朗读的方式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触。

教师牵引引发共鸣:央求的眼神,哀求的跪拜,乞求的长泪,是什么让这高原的精灵向老猎人屈服跪拜?它在乞求什么?生答后教师继续牵引,跪拜的姿势成为了凝固的母爱,至死都没有改变。

2、课件呈现第二个句子教师轻声诵读“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地留着。

引发思考,讨论交流: ①、此刻你又读出了什么? ②、为什么前后两次写到它的姿势和眼泪?它的这种反常的行为同时也说明了什么?

③、教师牵引:此刻藏羚羊母亲有千言有万语,如果它会人类的语言,它会说些什么?(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表达想法。) 教师继续牵引过渡:如果这位母亲能够让老猎人了解它的内心,如果这位母亲能够亲口请求老猎人留下它孩子的一条性命,如果这一切能够成为现实的话,这位母亲是否能够救它自己和它孩子的性命呢?(根据学生回答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二环节,研读老猎人____理解“跪拜”的研读感悟。)

王巍:配乐读:震慑人灵魂的是一个“情”字,而非说教。因此,在指导学生感受藏羚羊跪拜“乞求”时的哀伤、“扑通一声”跪地时的毫不犹豫、我选用配乐读文的形式,幽婉的乐曲《雨的印记》缓缓响起,同时学生眼前出现跳动的文字“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了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从它眼里流了出来。”音乐的渲染下,我想学生感受到的是那一跪,跪出了藏羚羊为腹中孩子求生的渴望,感悟到了那一跪,跪的是藏羚羊对腹中还未出世的孩子浓浓的母爱,音乐的催化下感情得到了升华:天下所有的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刘艳华:读悟结合还可以采用引读的方式读藏羚羊跪到在地那一部分。教师读:“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学生读:“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从他眼里流了出来。”这样大声读两遍,读中体会和感受藏羚羊对生命的珍爱和对子女的关爱,一定会更深刻。

张晓凡:姜老师的读,是在读中悟知 品味文本 。王老师的配阅读,和刘老师的引读,是在读中悟情,我想把读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即引导学生进行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因为有了前面的读中悟知,读中悟情的学习基础,加之,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强,因此抓住时机,诱导学生进行表演朗读。让学生人人做演员,各个参与。在表演中体会藏羚羊的情感,感受母爱的伟大。更重要的是在表演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即用人物的富有特征性的连续动作的细节描写,以表现人物的品质,处境,状态等。学生通过表演朗读。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主持人:紧抓第一条主线来理解课文内容的设计中各位老师设计了配乐读,引读,抓住重点词语读等各种方式的读。意在帮助学生悟出“跪拜”这一动作背后那神圣母爱的熠熠闪光之处。感觉大家真的用心在研读这篇课文,刚才王巍老师的配乐读读的那么深情。心灵一下子被触动一下的感觉。真的,太好了。接下来我们再交流一下,在紧抓第二条主线理解课文内容上的设计。

姜艳红:在设计“研读老猎人___理解“跪拜”这一环节时,我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共同探讨,因为本部分内容可以说是本课的主旨部分,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从而唤醒人们人性的回归,使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我们要保护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处呢?

王巍:在这里我设一个问题“你认为老猎人是个怎样的人?”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来理解文中描写猎人的外貌特征,沉沉的猎物让学生批注这些都证实这个猎人屠杀了无数的生灵;然而“他无名无姓,救济路遇的朝圣者,含泪祝愿:上苍保佑,平安无事”杀生是慈善的条件,只有他打到更多的猎物,才有可能在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后去接济别人。

指导学生圈画出猎杀藏羚羊后老猎人的一系列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从这些细小的地方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向我们展现一个慈善之心未泯,内心忏悔,并且自责的藏族老猎人的形象。

毕德君: 我认为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读一读、画一画、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来进行理解。 如:

关于杀生方面的:

①身后的两头藏牦牛驮着沉甸甸的各种猎物。 ②他眼睛一亮,送上来的美事!

③沉睡了一夜的他浑身立即涌上来一股清爽的劲头,丝毫没有犹豫,就转身回到帐篷拿来杈子枪。 关于慈善方面的:

①他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地用来救济路遇朝圣者。 ②老猎人的心一软扣板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

③夜里躺在地铺上的他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

通过这些语句使学生认识到:杀生是他的职业,所以他猎杀了许多动物。慈善是他的心理品质。他能够救济不相识的人、他能够埋掉杈子枪,从此不再杀生。说明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

王巍:在朗读时老猎人看见藏羚羊站在眼前时的兴奋;藏羚羊跪拜时的“心头一软”善心的萌动;忐忑不安的解剖藏羚羊是的震惊,老猎人感情的变化过程,实际上是他内心“仁”念的回归过程,指导学生把这些复杂的情感读出来,读出老猎人的心潮澎湃,感悟杀生与慈善共存的意义

张晓凡:王老师这一设计,准确巧妙的落实了通过体会动作细节描写,揣摩老猎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一教学重点。教学中我们可以全盘采用。

(其他教师交流后)可不可心利用读写结合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呢?

主持人:在研读藏羚羊解读跪拜,和研读老猎人解读跪拜这两条线索的教学设计上,我们紧紧抓住了读中感悟,悟中有感的设计理念。紧紧围绕“跪拜”一词展开了读悟结合。意在突破本节的重难点。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那么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们该如何建立读写结合点呢?谁来谈谈。

姜艳红:我觉得读写结合不仅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也可以尝试对语文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将课内外结合起来,所以我除了设计了课内读写结合训练以外,还设计了一个课内外相结合的读写训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写读后感。

下面我就把我的设计与大家交流一下,首先教师进行牵引:“是啊,动物也是通人性的,也与人一样关爱子女、珍爱生命,可悲剧却不断地发生着。”教师牵引到此用课件出示已灭绝的动物及相关资料,进而启发:“看了这些,或许现在你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乃至有一些超越这则故事的感悟,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在学生交流感受中进一步体会作者撰写本文的意图。 陈丹:那浓缩母爱的深深一跪,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那一跪,跪出了( )跪出了( )跪出了( )

通过写好人物的这些连续动作,体会藏羚羊母爱的伟大和老猎人内心的慈善。体会动物与人类的生命有着一样的尊严,我们应该学会尊重所有的生命。 毕德君: 在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夜里躺在地铺上的他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此处的省略号它省略了什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他难以入眠,他在想

教师要给予引导: 他久久难以入眠,他依然在想 他在想什么?

他双手颤抖着,他还是在想要给孩子们一个想象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动手去写一写老猎人的心理活动。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老猎人慈善的情怀。

刘艳华:结合课后思考题2,可以设计一道读写结合的练习---续写这个故事的结尾。请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老猎人埋掉了他的杈子抢,在藏北草原上消失,他会做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比较开放,教师提示学生写话时,还要围绕“忏悔”与“醒悟”这个核心展开思考。但是相信老猎人以后还是会继续接济路遇的朝觐者,只是谋生的手段发生了改变。

张晓凡:也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读写结合点,读者与文本中人物的对话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 如果给你个机会,你有什么话读老猎人,藏羚羊说 2 如果给你个机会, 对文中的作者说。

主持人:刚才我们各位老师集思广益,形成了这么多的读写结合的设计。那么我想问一下,这么多的读写结合点我们能否在这一堂课实施,我觉得如果动笔写那一节课是无论如何都完成不了的?

刘艳华:读写结合的训练不一定都要在当堂动笔写出来。比如刚才毕老师降到的省略号的补白部分,只要让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就可以了。我设计的读写结合的内容也要在课后才能完成。

姜艳红:我觉得除了把课内不能完成的读写训练作为课外延伸作业外,还可以让学生行动起来,了解动物及生态环境的现状,设计呼吁人类保护自然的宣传标语、宣传画报等。

主持人:我们今天的集体备课活动到这里就要接近尾声了,请大家根据今天的研讨内容,归纳总结,重新提炼出一节教案,于明天下午下班前上交教务处。下周五第六节我们将在电教室集体听评由姜艳红老师执教的《藏羚羊的跪拜》一课并进行总结反思。完成我们

集体备课模式中的最后一个活动环节。记得《学记》中提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愿我们在教学的道路上共同进步公共提高。

推荐第7篇:语文备课心得

语文备课心得

濮阳市油田第三小学 龚加秀

新课改进行几年来,观念的更新,同行们先进经验的交流,教学实践的丰富,教学经验的积累,使我在语文备课方面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体会,现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拙见。

一、备课理念的转变、更新

在新课改中,教师备课理念应实现三大转变:第一,目标转变。变单一的传授知识目标为\"三维目标\"。第二,评价转变。变只重知识积累,只重学习结果的质量评价体系为重过程、重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评价。第三,备课重点转变。变重备\"教师教\"为重备\"学生学\",变\"教案\"为\"学案\",变重\"教教材\"为重\"用教材教\"。

二、细读课文,抓住根本

备课首先要细读课文,读完了,就合上书回忆,在回忆中抓取这篇教材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和最突出的特点。因为只读一遍就能在脑子里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应该就是作者浓墨重彩进行铺叙的,是文章的根本所在。抓住这些,就抓住了主干。如《曼谷的小象》,读完后合上书一想,脑子里逐步出现了这些形象:曼谷郊外绿油油的禾苗,点缀着野花的草地,天空中不断变换着色彩的晨雾,一个漂亮的泰国妇女,一头乖巧听话的小象,一阵悦耳的铃声,一件友善助人的事情……所有这些,在我脑海中形成一幅和谐惟美的图景。真美啊!我不由得赞叹。于是,我意识到:作者把这么多美好的东西都集中到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中,他就是要表达一种自然的美、生活的美、人性的美。一个\"美\"字是我对教材最重要的认识。有了这种根本性的认识,教学方法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抓住这个\"美\"字,引导学生在充分读的过程中,寻找美、发现美、表现美、欣赏美、体味美、享受美,从而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有了这样对教材的基本认识和教学的基本策略之后,打开书来再读。一是对已有认识进一步印证,二是从教材的章节语句中了解作者对这些\"美\"是怎样具体表达的,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这样就准确地抓住了文章中最具表现力的语言文字,使语言工具与人文因素在教师的教学认知和教学操作中达到统一。

三、确定好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科学、简明。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必须切实解决一两个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忌蜻蜓点水。\"面面俱到,等于不到\"。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是学段要求,而它直观地体现在教材编者精心设计的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中。据此,目标就易做到准确、简明,就能避免教学中面面俱到的现象,有效克服常见的承载太多使命而把课文教\"肿\"了的弊端。准确、简明的教学目标.要实现\"三维\"的整合,做到在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掌握规律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突出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个性。

四、确定好落实目标的凭借点、支撑点

落实目标的支点确定要准确、精当。在训练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重点在哪儿训练读得有感情:应在哪几个\"点\"引导理解、感悟;着重在什么地方组织学生探究;着力在哪儿让学生深入对话.活性生成:哪些语言应让学生积累或者运用……都应了然于胸。每个\"点\"必须为达\"标\"服务。科学定点。是防止教学面面俱到、把课文教\"肿\"。实现高效教学的又一有效措施。

五、选择好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要科学、管用。学字、解词、懂句、读段、学篇.可用哪些方法,采取哪种手段,哪种方法、手段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效果最佳……这些都是\"定法\"的内容。科学的教法,适时地点拨揭示.持之以恒地潜移默化,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自在其中了。仅有教法还不够,还要指导好学生的学法。学习方法既是一种学习技巧,又是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心理调节。通过指导要使学生会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会进行自我检查、评定,不断进行自我反馈,调整自己的学习等。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法指导融于教学之中,例如,结合作业(或检测)的情况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分析自己错误原因(是知识错误,方法错误,还是非智力因素的失误?),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总结解题方法,据此对相关内容进行反思以加深理解,提高元认知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学法交流,也是的一种较好指导方法,他们可从中互补长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学法,去改进教法,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六、注重实质,简化课堂

在构想设计具体教学过程及方法时,一定要简洁平实,不能贪多求全,不能复杂烦琐,也不能华而不实。语文教材不像数理化,教材本身就是该学科的原理、概念、法则等知识体系。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能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基于这一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能把对课文情节、内容的学习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例如教常识性课文,当然应该让学生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借课文学习语言,开拓思维--既是了解知识也是学习语言的结果,而不能把记住课文所介绍的一些具体的常识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记叙性、文学性的文章,则不能只重故事情节、内容大意等,而是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诵读、推敲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理解、表达),体味语言文字所含蕴的情感、思想……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要犯了叶老所指出的错误:\"不适当地强调所读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地位。\"

七、写教学反思

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那么怎样撰写教学反思呢?大致可丛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写成功之处;写不足之处;写教学机智;写学生创新。

八、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推荐第8篇:语文备课十二要

语文备课十二要 一备解题 要联系文章背景,按照作者思路,依据课文内容,抓住一个中心词。 二备朗读 用普通话,分抑扬顿挫,不丢字,不加字,不错字,不重复,要读出感情, 悟出文中表达的真情实感,突出一个“情”字。 三备解词 了解字义,了解典故,联系课文,联系上下句,强调在语言环境中理解。 四备分析 抓中心,抓重点,以纲带目,举一反三,以点带面,点面照应。联系学生实 际,摸清作者文路。掌握字、词、句、章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基本能 力。 五备提问 以激发学习兴趣,启迪积极思维。紧扣教材,帮助学生“逢山开路”,当好 “向导”,将学生导向知识的海洋。 六备教法 要新颖、灵活,激起学生求知欲,诱导学生主动探索。讲求一个“活”字。 七备步骤 要切合实际,打破程式化,探求新途径。 八备练习要强调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明确训练重点,设计要适宜合理,能促进儿 童思考。 九备板书 在弄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的基础上,明确表现课文的 中心和要点。构思要合理,语句要简炼明确,形式要多种多样,着重体现一个 “精”字。 十备教具 一张图片,一段乐曲,一条谜语,一组镜头,都能恰到好处的发挥作用。要 善于把握教学时机,随机应作,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跃跃欲试,如 入其境,如观其景,使他们进入角色。 十一备学生 要摸清学生底子,根据教学对象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使教材、教法、学生 融为一体。 十二备总结 注重教学研究,为教而学,为学而教,重新塑造自身,不断探索教学规律, 写出教学体会(一课一得),总结经验,不断进取。

推荐第9篇:初一语文备课总结

丰华中学2010学年第一学期初一政治备课组工作总结

余凤仪

初一政治备课组本学期在科组和学校的领导下,大胆创新,改革教学方法,大力推进教研,较好地完成学校下达的教学任务及本备课组制定的计划,期未成绩不很理想,具体如下:平均分75.2分,合格人数321人,合格率89.92;优秀人数180,优秀率,42.82,综合指数142.91。

一、主要工作

(一)做好计划,认真落实

开学第二周,本备课组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学校工作计划,学科教学计划,进一步让成员领会学校本学期的工作思路和指导思想,明确了本学期教学的目标和工作方向,认真落实今后工作。

(二)加强课堂教学质量,坚持听课制度

本备课组结合实际地开展教研活动,活动中要求各级教师努力钻研教材大纲,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多接触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新教材使用中,很多内容只需老师适当点拨,适时提醒,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教师做好指导、督促、评价和鼓励工作,让每一个学生在努力中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更上一层楼。注重平时练习,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专研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认真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

坚持听课制度,本学期每位都老师上了集体备课的公开课。通过相互听课,促进了教师之间教法的交流,增进了教师间的情感交流,还提高了新教师对如何上好一节课的认识,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还缩短了成长期。

(三)协调本级组教师间的教学工作

根据学校的工作意见,本备课组做到集体备课,集体调研,统一教学进度,统编资料,统一测试,从一学期的运转来看,各级开展得较好,较好地起到引领的作用。每周二集体

备课,平常也经常联系,解决问题。争取每一节课都都做到共同商量、探讨,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同时备课组成员相互督促,相互促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四)全面落实教学常规工作,主要工作有:

1、本级科教师认真备课,设计教案。

2、认真做好“批、改、辅”教学常规工作。

3、认真做好单元测试工作,做到统测、统改、测后评讲。

三、存在问题:

1、教研工作进展有待进一步深入。

2、对临界生工作有待加强等等。部分学生严学严重,对学科兴趣不够浓。部分学生的答题规范有待提高。解题思路的灌输有待提高,帮助学生克服懒散现象,务实学习,步步为型。

3、测评和练习的落实有时不够及时,无法及时反馈信息,学生的遗忘率较高。

4、认真落实培优扶差工作,提高两率,不拖后腿。

推荐第10篇:十册语文备课教案

十册语文备课教案

1、燕子 教学要求: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形容词在表达意思中的作用及动词运用的准确。

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的光彩夺目、生机勃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有序的表达,以及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来写的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课文。 重点:

体会燕子的特点及春天的生机勃勃。

体会文中的好词佳句,特别是拟人、比喻、动词的恰当使用。 难点:

理解文末那句话的意思。 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学生读并组词。

反馈在自学中你认为生字该注意的地方。 教师强调后,进行巩固练习。 朗读课文。

二.学生的说和图结合,感知春天的光彩夺目。

出示挂图,引导观察,训练顺序表达,感知春天的光彩夺目。

师导,这是一幅乡村的村景图,你们仔细观察,找找看,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春天来了?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对景物进行有序的口头表达。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说。 教师小结,导入课文的学习。

作者仅用三句话就把春天的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请同学们快速读文,用“——”画出来。 三.赏析文中写春景的语句,体会春天的光彩夺目。 指名回答,全班齐读。 这些句子好吗?体现在哪? 1 小组内交流看法 2 集体反馈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理解,体会其中颜色词语、拟人手法等) 3 教师归纳总结

a.“蒙蒙”写出了春雨的独特特点。 b.“吹拂”写出春风的柔和。 c.“黄色”“青”“绿”“各色鲜艳”写出了春天色彩斑斓的世界。 d.拟人句的使用使春天显得更加的生机勃勃,充满生命的活力。 4 指5 导有感情的朗读,6 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读的方式可多样) 五.小结

春天景色美丽,可写的东西可多了,而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呢?又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述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导语:春天光彩夺目,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 二.图文结合,体会小燕子的外形特点。 自由说对小燕子的了解。

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小燕子外形特点的句子。 全班同学齐读。

对比读,体会形容词的作用。

①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② 一身羽毛…………凑成了小燕子。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三.学习燕子的飞行,体会动态美,欣赏作者的遣词造句。

师导入:众多的燕子在春光中,在湖面上飞行,为湖光春色增添了活力,使早春更加生机勃勃。同学们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认真的体会。

教师提供导学提纲,学生自由读文,反复吟咏体会。 ①文中具体写了燕子的几种飞行姿势?

②文中用什么词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这说明了什么? ③用“·”标出燕子飞行时的动作词语,想一想作者用得好吗?

④读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用“——”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 逐题反馈,欣赏佳句。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并熟读成诵。

四.学习燕子的停歇部分,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中心。 自由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要求: ①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或句子。交流好在哪? ②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逐题反馈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总结文章内容:借描绘小燕子,赞美象征生机、活力的春天,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写作手法归纳总结: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及动词运用准确。 六.作业 背诵课文

摘抄你喜欢的好词好句 预习第二课 板书设计:

春天

赞美

小燕子

光彩夺目、生机勃勃

活泼机灵

2.《 洛阳牡丹》 教学要求:

预习目标 会认课后的六个生字,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知道洛阳牡丹的传说,了解“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由来。 情感目标 与学生一起感受牡丹之美,感受大自然之美,受到美的熏陶。 人文目标 “文以载道”。通过学习潜移默化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实践目标 积累语言,在感悟中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 教学策略:

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猜牡丹,导入新课。

《三字经》里头有这样两句话:曰春夏 ,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岁月更迭,季节交替,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

老师也喜欢春天,喜欢春天明媚绚丽的色彩,喜欢春天悄然无声的脚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好像就在一夜之间,春天说来就来了。在我们不经意地抬头看时,已经置身于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里:万物复苏,草长莺飞,奇花异卉,尽展芳姿。踏青赏春之余,文人墨客往往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写下许多咏春赞花的诗词文章,千古流传。请同学们欣赏唐朝诗人皮日休的一首诗,猜一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花。(课件显示)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尽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牡丹)

对,提起牡丹,人们不由自主地会想起一座城市,就是——洛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洛阳牡丹。(板书课题) 二 讲牡丹,梳理脉络。

1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以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回忆,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那些疑问需要大家帮忙解决?

2 检查预习情况。

3 哪位同学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4 迅速浏览课文,找出具体写牡丹的句子,在下面划上横线。 5 指名读这几句话。

6 大屏幕显示,自由朗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花朵 硕大;颜色 艳丽;品种 繁多)

7 根据你的理解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把语气读出来。 8 你又有了什么新发现?

9 那么多的牡丹花,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10 欣赏牡丹图片。

11 你看,牡丹的枝挺拔有致,牡丹的叶繁茂多姿,牡丹的花雍容华贵。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些姹紫嫣红的牡丹花吧!它们不仅是洛阳的骄傲,也是我们河南的骄傲!如果你的手中就捧着一朵牡丹花,你的心情怎样?是啊,一定会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的。请你把自己对牡丹的喜爱和欣赏融入到朗读之中,看谁读得声情并茂。

12 学生练读。 13 指名朗读。

14 不知道同学们发现没有,这段话中提到了这么些个牡丹的名字,个个耐人寻味,可是却没有进行具体生动的描绘。这不能不说是个小小的遗憾。老师想请大家弥补一下,可以吗?展开想象,用一段话把你最喜欢的一种牡丹描绘一下。

15 练习写作。 16指名读习作片段。 17 小结。 三 赞牡丹,拓展延伸。

1 牡丹颜色艳丽,品种繁多,雍容华贵,成为人们赞誉的对象。文中提到哪些人称赞牡丹?

2 根据学生回答,大屏幕显示:宋 欧阳修 洛阳牡丹为天下一也 刘禹锡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师

3 指明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板书 甲天下) 4 指导朗读这两句话。

5 现在,洛阳每年举办牡丹花会。洛阳人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宣传洛阳,扩大开放。 6 关于牡丹,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谁来讲一讲? 7 指名讲故事。

8 小结:是的,牡丹不仅有娇媚的容颜,更有一副刚直不阿的从容气度。她不畏权贵,被贬谪洛阳,却让洛阳一地英霞烂漫,这是何等优雅、何等高贵的王者风范!

9 你还从那里了解到那些关于牡丹的知识?

10 小结: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课下咱们把搜集到的资料加以筛选、整理,出一期以牡丹为主题的手抄报。

11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花卉,没有哪一种花像牡丹那样,把大富大贵坦荡地绽放在枝头,让你惊讶于它的明艳,看不到它的沧桑。正因为如此,牡丹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你喜欢牡丹吗?假如你暮春时节与牡丹相约洛阳,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12 每到花会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作家、摄影师、游客,还有国际友人、当地居民云集花市,汇成了人与花的海洋,真可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啊!(课件显示:记者、游客、国际友人、书画家、诗人……)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你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13 讨论后反馈。

四 听牡丹,总结全文。

1 鲜花因其美而受到世人的喜爱。美丽的鲜花有美丽的传说、美好的寓意,美丽的鲜花有美妙的诗句、美妙的旋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赞美牡丹的歌曲。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欣赏《牡丹之歌》。(课件播放《牡丹之歌》)

2 听着悠扬的旋律,看着同学们的张张笑脸,老师仿佛来到了一座生机勃勃的大花园里,一张笑脸,就是一朵可爱的花,令人心旷神怡,感慨万千。自唐朝走到千年后的今天,又是一个盛世繁华的时代,牡丹仍是一副淡淡薄薄西子妆,年年占尽春光。人们唱牡丹、赏牡丹、画牡丹、写牡丹,就是因为牡丹代表着祥和,代表着富足和安宁。同学们,我们是未来,我们是希望,让我们尽情绽放自己独特的美丽,为祖国的春天谱写浓墨重彩的篇章!

附 板书设计

大小 硕大

2 洛阳牡丹 颜色 多姿多彩 → 甲天下 品种 繁多 3.词两首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

读懂句子,领略江南的美妙景致,感受词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有感情的朗读两首词,背诵《忆江南》。 能对两首词所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重、难点:

对词中所描写景象的想象。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大家知道诗人白居易吗?他是哪个朝代的人?知道他有哪些作品吗? 今天,我们学习他写的一首词《忆江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提示,轻声读课文。 读准字音,说说每首词的内容大意。 词和古诗有哪些不同?

三.解题,了解词的一些知识。 指名朗读,师生评读。

由学生讲出词与古诗的区别。 四.学习《忆江南》 1.《忆江南》原名《谢秋娘》,因为白居易填写的这首词里有“能不忆江南”的句子,因此改名。可见白居易的这首词对当时以及后来诗坛的影响有多大。 2.“江南”指哪里?“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熟读品析。

①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提醒学生注意词中句子的停顿和语气。 ②学生自由朗读。

③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试着说说词句的意思,也可小组讨论,弄懂词句的意思。

补充解释:旧,即过去的,以前的。白居易年轻时,曾做过杭州和苏州刺史,苏杭秀丽的景色给白居易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这首词便是他晚年定居洛阳后所做。 ④体会意境和感情。

A词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物的,哪些是写作者的感受和感情的?

第一句是为了强调,“江南好”是自己亲身感受、体验过的,所以印象很深。 B出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投影。 C这两句写景,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 D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E“能不忆江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体现了作者对江南美好景色的怀念和眷恋,这个反问句更加强调了江南这样美好的景色是会使人时时产生怀念之情的。

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感情。 背诵这首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忆江南》。 2.指名讲述词意。 二.学习《渔歌子》。

1.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读,齐读。

2.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说说词句的意思,不懂的问题由同学讨论或老师讲解解决。 3.简介作者。

这首词是唐朝张志和写的。他曾隐居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熟识了那里的景物,所写的这首词,犹如一幅清新活泼的江南水乡春汛图。 出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①学生齐读词句。 ②探讨词意。

③引导品味:这句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④指导朗读(由画面、感情启发到语气、语速、停顿、重音。) ⑤过渡到第二句。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渔翁的? 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探讨词意。

①“斜风”是怎样的风?怎样理解“斜风细雨”?它对整个画面有怎样的影响?

②“不须归”是谁的想法?是作者还是渔翁?为什么“不须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共同总结:

这首词写了青山、白鹭、粉红的桃花、黄褐的鱼、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色彩鲜明。又都被斜风细雨所笼罩,显得幽清淡远、丽而不艳。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自由生活的深挚的爱恋和向往。 朗诵词,学生欣赏,想象词意。 三.作业

将自己对词意的理解用图画表现出来。 背诵搜集到的描写春天的诗词。 板书设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

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景:鹭、花、水、鱼、风、雨

江南春景

借景抒情 人:渔翁垂钓 4. 黄河流凌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黄河流凌的发生过程,激发学生对黄河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春的赞美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看图,引导学生看图。 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和词语的掌握情况。

数九寒天

惶惶

有如

惊蛰

震耳欲聋

巍峨

顷刻瓦解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小组读,点名读。

3、学习课文内容。

(1)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写数九寒天,大河冰封的情景。 第二部分:写冬去春来,黄河开冻前的情景。 第三部分:写冰河开动时候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写黄河流凌给我们带来了欢乐。

(2)引导学生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围绕黄河流凌发生的过程为主线展开学习。

(4)学习作者记叙的顺序:按照事情发发展顺序。

(5)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

积累.运用一 教学要求:

1、读读背背:朗读和背诵16个成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阅读:(1)学习观察事物和描写事物的方法;(2)培养爱美情趣和对美的事物的观赏能力。

3、口语交际: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观察的方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并通过训练,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习作: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出自己对春天景物的发现和体会。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读背背:

1、出示成语:指名学生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这些成语,要求:

(1)读准字音,纠正读音;

(2)可采用多种形式读;

(3)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3、交流、检查。

4、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描写景物的成语?

5、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收集一些有关描写景物的成语。

二、阅读:

1、明确阅读要求:

(1)为什么称这块雨花石为“中华龙”?

(2)搜集有关龙的成语、故事、诗歌,与同学交流。

2、学生分组阅读:

(1)默读短文,自学生字词。(短文中涉及到的一些历史典故、故事,成语,可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达到理解的目的)

(2)边读边想短文的主要内容。

3、组织交流小组学习情况:

(1)朗读短文;

(2)理解主要内容;

(3)启发:作者怎样观察和描述这块雨花石上的龙的。

(4)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这块石头上有了这个图案,就特别珍贵,而称之为“中华龙”?

4、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龙的词语、故事、诗歌?

(2)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搜集有关龙的成语、故事、诗歌,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明确学习内容、要求:

1、导语:万紫千红总是春。不知不觉中,春天已经来到了我

们中间,星期天,同学们都走到春天里去,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了美好的春天。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春天。

2、自读口语交际要求。

3、师:如何发现春天的特点,说出春天的特点?

练习提示中的“请走进春天吧,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美好的春天”告诉我们:要把握住春天景物的特点,就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从视觉、听觉、嗅觉、心灵各个方面去感受,去发现;表达时,就要紧紧抓住特点,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二、启发学生选好观察对象,进行较为全面、细致的观察,发现特点。

1、导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尽管还有点春

寒料峭,可我们的祖国大地已经是一片春光了。春天就象是一位美丽的姑娘,背着一个大柳筐,把她的宝贝撒向人间。那么,你都看到了春姑娘大柳筐里的哪些宝贝?留心春天景色的同学一定能猜到。(音乐)

2、提供句式:

(1)春姑娘的大柳筐里有……有……有……

(2)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带来了……还带来了……

2、提高要求:

(1)春姑娘的大柳筐里有(

)的(

),有 (

)的(

),有(

)的(

)……

(3)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

)的(

),带 来了(

)的(

),还带来了(

)的(

)……

4、这些美丽的春景你都有是在什么地方看到呢?

提供句式:我在(

)看到春姑娘。

启发:春姑娘来到很多地方,小河边、田野里、山冈上、公园里、果园里、森林里、草原上,春姑娘背着大柳筐来到这么多的地方,我们在低年级的时候学过:“我们来到小河边,来到田野里,来到山冈上,我们找到了春天。”

提供句式:春姑娘来到……来到……来到……

再说说春姑娘还会来到哪些地方?

5、果不用这个句式,还可以采用什么句式?

提供句式:“飞过……来到……”

6、启发回忆观察的情景:那么,我们具体地来说说,春姑娘

来到小河边,把哪些春天的宝贝撒到小河里?小河边?你就会看到怎么样的景象?春姑娘又背着大柳筐来到田野上,把哪些宝贝撒在田野?你又看到什么样的美景?

小组任选一个句式,自由讨论:

春姑娘来到小河旁,(

春姑娘来到公园里,(

春姑娘来到田野上,(

春姑娘来到(

),(

三、学生进行口头交流。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各小组推举一名说和最好的同学到班上进行交流。交流的同学声音要响亮,要说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体会,听的同学要听仔细。

四、组织评议:

评一评哪些同学讲得好,哪些同学进步突出。通过评比,进

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得失,让每个同学既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第三课时

一、明确习作要求:

1、导语:通过口语交际,同学们交流了对春天的感受。李老

师已经看到了一个光彩夺目的春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写一写春天。好吗?

2、指名读“习作要求”,明确:

(1)按照一定顺序写;

(2)要表达真情实感;

(3)注意把句子写通顺,不要写错别字。

前两点可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大家评一评,帮助学生选择一个较好的写作顺序;提示学生表达的感情要和所写的内容相统一。

二、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20——25分钟)

三、组织评改。

1、回忆习作要求;

2、指名一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习作。

3、小组讨论、评议:

(1)你欣赏他的哪些优点?(除习作要求外,还可以从文章的语言、用词、结构、写作方法等方面评议)

(2)指出不足,提出修改意见。

4、对照习作要求,小组内交换评改作文。

第四课时

一、继续评改学生习作。

二、誊写。

5 白杨 教学目的:

⒈学会本课生词,理解重点词语。

⒉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能力。 ⒊了解本课写文章的特点,即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⒈教育学生像白杨那样,祖国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⒉培养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学习通过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白杨

⒈“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来介绍一下好吗?

⒉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大西北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指导自学

⒈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⑴出示生字表格(投影出示)

戈壁滩 清晰 高大挺秀 介绍

新疆 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戈”字读“ɡē”,不要读成阳平或上声

“疆”字笔画较多,左边“弓”里是“土”。

⑶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茫茫、戈壁、浑然一体、表面、卫士、高大挺秀。 ⒉再读课文,掌握基本内容,理清脉络。

⑴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 ⑵课文是分几部分写这件事的?分的方法是什么?

这篇课文是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部分的。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主要写的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部分,第4——15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部分,第16——17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部分,第18自然段,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三、介绍时代背景

⒈解放初期,祖国需要大批建设者去支援边疆建设。很多优秀的青年离开家乡,有的离开了条件优越的大城市,来到了荒凉的边疆,扎根建设边疆。

⒉作者写《白杨》是在赞扬白杨树。但是,课文只是在赞扬白杨树吗?通过学习,我们将会有深刻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

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过渡

⒈《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请你谈一谈读后的初步理解。 ⒉本节课继续学习,深入理解这篇课文。

二、指导自学

⒈初步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⑴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⑵同桌讨论,自由发言,适时点拨,归纳小结。

⑶点拨举例。如,请同学们看着书上的图画,读第1自然段,联系课外知识,想像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荒芜人烟,环境很恶劣……)在环境这样恶劣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高大挺秀”说明什么?

⑷归纳并板书:直、适应性强、坚强。 ⒉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这三句话。 ⑴情感——无不流露出爸爸对白杨树的赞美。 ⑵同桌互读互评。

⑶教师指名读,群体评价。

⒊深入学习“爸爸”的话,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⑴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请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⑵“表白”是什么意思?爸爸要表白什么,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表白”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⒋指名读第16自然段,思考:“只知道”是什么意思?孩子们只知道什么? ⑴讨论:根据每一个“只知道”的内容,推想孩子们知道的是什么? 学生读每一个“只知道”,将讨论的结果(每一个“不知道”)用投影展示。 A“他们只知道……。”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B“他们只知道……。”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C“他们只知道……。”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⑵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分组讨论讨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⑶提示:结合时代背景和你的生活实际思考。 ⑷引导启发学生答出:

A因为新疆在大西北,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B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所以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

C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心。实际上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许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里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⒌有感情地朗读第14——17自然段。 ⑴体会情感。(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建设最需要,也是最艰苦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有的还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不正是具备白杨树高贵品质的人吗?情感——崇敬赞颂。) ⑵教师范读,小组读,指名读,互评互学。 ⒍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⑴指名读。思考:这段是什么思想?

⑵讨论: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

三、回归全文,归纳总结

⒈朗读全文,深入体会并认真表达出边疆建设者具有的白杨树的高贵品质。 ⒉思考:题目叫《白杨》,而作者只是在赞扬白杨吗?

⒊投影出示:以下写的哪一个说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最准确,并说说为什么? ⑴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⑵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⑶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⒋作者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借描写白杨树歌颂边疆建设者呢?

作者运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描写白杨树,实际上是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四、巩固练习。

按照学习过的背诵方法,背诵“思考·联系”指定背诵部分。

五、作业。

⒈背诵课文指定部分。

⒉预习《桃花心木》。 板书设计:

6、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达到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教学重点、难点

1、在品读重点语句的基础上,感悟课文借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林清玄的散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⒈交流与本课有关的课外阅读收获。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前老师介绍同学们阅读了几篇林清玄的作品,读懂了吗?谁来与其他同学谈一谈。 (学生交流阅读林清玄作品的感受。)

教师小结: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桃花心木》。

⒉交流学生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

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对于桃花心木的了解。 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从作者的笔下进一步了解桃花心木。

教师小结:了解了桃花心木,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⒈独立阅读课文。

一种植物——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育苗人。林清玄会从中悟出什么道理?你又会悟出什么?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⒉自学生字新词,合作解答疑难问题。 ⒊交流反馈自学成果。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受育苗人的奇怪。⒈读课文,画出育苗人感到奇怪的举动。

(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⒉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育苗人奇怪的举动。 ⒊创设情境,学生置疑,引导读书。

⑴看到育苗人有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猜想到了什么?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但是,懒惰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样的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呢?)

⑵这是作者的猜想,你心里又有哪些猜想呢?

⑶假如现在老师就是那位育苗人,就站在你们面前,你想问我什么?

⑷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笸箩问题要问育苗人。指导用疑惑不解的语气朗读:“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⑸一下子提了这么多问题,真的让老师有些应不暇接,我毕竟不是那位育苗人,并不了解他的心。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育苗人吧,相信这些问题由他回答并不难的。

二、研读课文,感悟道理

⒈学生默读种树人的话,然后和周围的同学讨论问题的答案。 ⒉以采访育苗人的形式,交流学习成果。 ⒊出示课件: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演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指导朗读这段话,在读中交流从育苗人那里得到的道理,谈出自己的看法。

三、美读课文,拓展延伸。

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赞美、感激、欣慰、骄傲) ⒉假如你就是这“桃花心木”中的一棵,把你想对育苗人说的话写下来。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写这段话:

开始就枯萎的那一棵,可能会埋怨,也可能会理解育苗人的苦心。 经得起风雨,茁壮成长的那一棵------ 在成长中饱受痛苦的那一棵------ 附:《桃花心木》原文

桃花心木 林清玄

乡下老家前面,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林场的桃花心木已是高达数丈的成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高大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不同的是,这是旱地,不是水田。

树苗种下以后,他总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则,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的小路散步,种木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感到愈来愈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有时就莫名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为树浇水。 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

后来我以为他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是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保收。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所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的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都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生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底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的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植树者言,使我非常感动,想到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命的考验。因为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觉知。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生命的法则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因为固定和完美的法则就会养成机械式的状态,机械的状态正是在通向枯萎、在通向死亡之路。

当我听过种树的人关于种树的哲学,每天走过桃花心木苗时,内心总会有某些东西被触动,这些树苗正努力面对不确定的风雨,努力学习如何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如何在阳光中呼吸,一旦它学会这些本事,百年的基业也就奠定了。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四、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预习《乌塔》

7、乌塔 教学目标:

⒈认识本课的五个生字。 ⒉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⒊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

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旅游,除了本市,你还去过那些地方?和谁一起去的?

(二)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了解一位年仅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板书课题)是怎样游历欧洲的。

二、学习课文

(一)自读课文,不懂的字词查字典。

(二)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情,你认为乌塔是怎样的小女孩?说说你的看法和见解。

(三)如果你一个人出行,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该如何自我保护自己,说说保护小常识。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现乌塔的个性和品质。

四、辩论

(一)论题:正方--乌塔说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对! 反方--乌塔说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 错!

(二)方法:

1、抽签决定正方、反方。

2、规则自定。

(三)指导。强调:

1、要学会全面的分析问题,既不要全部肯定,也不要全部否定。

2、学习乌塔要学在根本上。要学习乌塔的精神,做事计划性强,懂事会办事。不要表面模 仿,盲目出走。

五、课堂作业。

把这堂课上想到的和同学讨论交流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7*乌塔

14岁,德国小姑娘

独自游历

自立自强

8..小青石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教育。2.练习分清课文的主次。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小青石的生活的理想。2.练习分清课文的主次。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段落。 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受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

(二)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主次。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请学生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童话,这篇童话通过小青石追求理想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的真正意义。(板书:20*小青石)

(二)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光景:表示估计(时间或数量)安适:安静而舒适。情形:事物呈现出来的样子。迷迷糊糊:(神志或眼睛)模糊不清。水晶:无色透明的结晶石英,是一种贵重矿石,产量较少,可用来制光学仪器,无线电器材和装饰品等。玛瑙:矿物,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有各种颜色,多呈层状或环状,质地坚硬耐磨,可以做研磨用具、仪表轴承等,又可以做贵重的装饰品。中药上用来治某些眼病。发簪:别住发髻的条状物,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颠簸:上下震荡。翻来覆去:来回翻动。搅拌:用棍子等在混合物中转动、和弄,使均匀。分寸:说话或做事的适当限度。疲乏:因体力或脑力消耗过多而需要休息。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性质: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2.轻声读课文,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并概括段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被山水冲到岸滩上的小青石和小黑石过着平静、安适的生活。第二段(第2~9自然段)写小青石和小黑石对安静、舒适的生活截然相反的态度。第三段(第10~14自然段)写小青石被运往都市,为自己的理想将要实现感到兴奋。第四段(第15~19自然段)写小青石被制成混凝土铺在道路上。小青石被彻底改变了面貌,它一时闹不清是怎么回事。第五段(第20~22自然段)写小青石为自己能够成为让所有人走的道路,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而感到自豪和快乐。由于课文较长,小青石的经历又比较曲折,学生在分段时会有一些困难。教师可指导学生按小青石的经历来分段,配合板书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板书:生活平静安适

谈理想

去都市

变成混凝土

愿做铺路石)

(四)练习分清课文主次。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分清课文的主次,懂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详写的部分是为了突出中心思想,略写的部分起介绍说明的作用。要根据中心确定文章各部分的详略)(板书:详

略)

(五)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1.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什么?小黑石的理想是什么?(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到都市里去,像水晶和玛瑙那样过有趣的生活。小黑石的理想却是安于现状,过平静安适的生活)2.小青石到了都市后经历了哪些遭遇,它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小青石到都市后被投在道路旁,然后与沙、水泥、水混合起来被翻来覆去地搅拌,然后被铺在道路上,被压得平平的,最后变成了混凝土的一部分。小青石的心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进入都市的高兴、兴奋的心情到被搅拌、铺路时的失望生气,再到变成混凝土的茫然,不知怎样才好,直到最后为自己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而感到自豪、快乐,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板书:高兴

生气

闷声不响

不知怎样才好

非常快乐)3.小青石最初的理想是去都市里过有趣的生活,最后却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成为人们脚下的铺路石,面对这一切,小青石是怎么做的?这一段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指导学生精读课文,从而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1)思考:小青石为什么不再羡慕水晶和玛瑙了?(开始小青石觉得水晶、玛瑙被制成饰品,随着人们到处往来,能见识到种种事物,生活得既体面又有趣,所以很是羡慕。后来,小青石成为混凝土的一部分被铺在道路上,多少年来成千上万的人踏过它,使小青石感到它是为大众服务的,比起水晶、玛瑙的生活,虽然没有了溢彩流光,舒适安闲,但它却是属于一切人的,是为一切人服务的,自己的生活比水晶、玛瑙的生活更有意义。因此,小青石不再羡慕水晶和玛瑙了。)(2)小青石的生活既没有水晶、玛瑙的高贵有趣,又没有小黑石的平静安适。每天无数的人要从它的身上踏过,它的生活可以说是忙碌而辛苦的,为什么它还会觉得非常快乐呢?(因为它认为这样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它实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理想——成为让一切人走的道路,成为为大众服务的无数石块中的一块。)(板书:只有为大众服务,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4.在我们周围生活中,有没有像“小青石”这样的人?(学生联系实际,谈一谈自己生活中平凡无私,为社会默默奉献的人。)5.学了这篇童话,你有什么感想?(树立为他人服务的思想,从小事做起,学习“小青石”的精神。)

(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概括中心思想。(这篇童话通过记叙小青石到都市后的一番经历,赞扬了小青石为大众服务的精神,形象地阐明了生活的意义。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什么是自己的阅读见解,认识这样阅读的好处。

2.学习有自己见解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

三、德育渗透点

树立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培养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精神,克服惰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一)近来,在语文课的学习中,越来越多的同学在“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方面进步不小,但离学好语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篇读写例话: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进一步搞好阅读,学会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

二、指导自学

(一)初读:

1.思考:阅读这篇读写例话你知道了什么?

2.过程:

(1)个人默读思考;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归纳小结。

知道例话一共谈了四个问题。

A 什么是自己的阅读见解——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B 阅读有自己的假案界才是必然的、正常的——“不同的人理解和感受不会完全一样。”

C 能够有自己见解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

D 有自己见解的阅读有什么意义——说明自己有了一定收获;互相交流,收获更大。

(二)讨论

1.题目(投影出示)

(1)结合“例话”,联系个人实际,举例说明自己是怎样做到阅读要有自己见解的,这样做自己有什么提高?

(2)要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自己有什么困难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3)要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打算怎样做?为了搞好阅读,对老师的教学,对小组学习的改进意见。

(4)阅读本篇例话,自己的见解。(包括不同意见,补充意见)

2.要求:

(1)结合但不拘泥于“例话”,针对自己的实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谈。

(2)开拓思路,畅所语言,实话实说。

(3)推荐小组内有代表性的发言在全班交流。

3.过程:

(1)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全班发言。

(2)全班交流(推荐代表、自由争取、教师指定相结合)。

A 经验体会介绍;

B 帮困解难;

C 打算和建议;

D 对“例话”的不同见解。

4.引导、点拨、归纳参考要点。

(1)“经验、体会介绍”:要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阅读方法很重要。“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是个好方法,但不要只是盲目地重复读,因为这样不能消化理解,更不能产生个人的见解。不能只靠这一种阅读方法,还应当实践、总结其他好的阅读方法,如联系收集到的信息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处理运用等。关于“提高”,首先是增强了自立自强的意识,要用自己的脑子读好自己的书,不能依赖别人,等现成的。再有养成了动脑勤思的习惯,阅读能力、水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能力,表达能力全面得到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兴趣越来越浓等。

(2)“建议”:请“阅读有自己见解”的同学多介绍运用的阅读方法,请老师和家长对努力锻炼阅读有自己见解的同学多鼓励、帮助,保护积极性,多肯定多指导,多给一些发言表达见解的机会等。

(3)“不同见解”:阅读方法是很重要的,但不是惟一的,根本的。因此“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除了阅读方法以外,最重要的是增强自立、自强的意识,自己的书自己要读懂,向他人学习应该,但不能依赖别人,等现成的。另外要克服惰性,勤于用脑。否则“独立思考”根本不可能,“有自己的见解”也难以实现。

三、表扬鼓励

(一)教师宣布“在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方面的优秀个人和进步生名单。

(二)将表扬名单贴入“教改园地”

说明下一阶段继续评选,同时表扬这方面做得好的优秀学习小组。

四、巩固练习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判定新的提高措施,进一步做到“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积累运用二 教学目的:

⒈学习积累阐述发奋求知、不断进取的俗语,并会恰当到运用。

⒉阅读、理解短文,领会“鹏程万里”的意思,鼓励学生积极阅读课外书,收集成语故事,在班级搞一个讲故事比赛。

⒊通过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培养管理、组织等实践能力。

⒋记叙一件令自己后悔的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重难点:

作文时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读背背。

⒈自由读俗语,寻找规律。

⒉齐读俗语,说说它们的共同点。 ⒊逐个理解大意。

⒋你喜欢哪个俗语,为什么?

⒌教师出示抄好俗语的对联,引导学生欣赏。 ⒍齐读俗语。

二、阅读《鹏程万里》。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

⑴鹏是一种怎样的鸟?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鹏的语句。 ⑵鹏为什么要飞向九万里以外的地方?

⑶联系短文内容,理解“鹏程万里”的意思。 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学习。 ⒊反馈。

⒋有感情朗读短文。

⒌你了解哪些成语故事,给大家说说。

⒍小结,鼓励学生积极阅读课外书,收集成语故事,在班级搞一个讲故事比赛。

三、作业。

收集成语故事,理解成语的由来。 第二——四课时

一、明确写作要求。

⒈指名读题,其他学生思考本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 ⒉指名说说这次作文内容及要求。 ⒊教师归纳总结,强调要点。 ⑴一件后悔的事。也可以写别的。 ⑵注意表达真情实感。 ⑶要把后悔的原因写清楚。

二、指导选材。

⒈你在生活中有什么后悔的时候?比如:做错了事,怕挨骂而撒谎,很后悔;和要好的同学吵架,影响了友谊,很后悔…… ⒉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⒊指名引导学生把自己后悔的事说出来。要求把事情的经过说具体。

三、指导写作。

⒈想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记叙有一定的顺序。

⒉注意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悔意。表达时语言要符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及具体的环境。 ⒊一定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⒋写后认真阅读,不写错别字及病句。

四、学生写作,教师巡视辅导。

五、讲评、订正习作。

⒈出示范文赏析,评论好的地方。

⒉读自己的文章,对比中修改自己的作文。

⒊根据学生自改的情况,教师强调该篇的注意点。 ⒋学生细致地修改自己的作文。 ⒌学生互阅、互评习作。 第五课时

一.阅读题目,明确本次实践活动的任务。 ⒈内容:创办班级图书角。 ⒉明确活动的过程及要求。 ⑴召开动员会。 ⑵捐书。

⑶爱护书,给书包皮,并派管理员。 ⑷把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借书卡。

二、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并参与这项活动。

三、学生商讨实践活动的具体分工及实践过程。

四、指名反馈商讨结果,教师对不合理的地方可提建议、要求。

五、学生参与实践。

六、作业。预习《跳水》。

9.跳

教学要求:

⒈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所表现出的机智、沉着与果断。 ⒊学习作者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叙述故事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事情经过及船长急中生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叙述故事的方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八课《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谁?(是列夫·托尔斯泰。)你对列夫·托尔斯泰了解多少?(学生讨论后,汇报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二、创设情境。⒈齐读课题。

⒉引导学生看课题,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说什么? 三.教师归纳总结。

⒈谁跳水?从哪往哪跳? ⒉为什么跳水? ⒊结果怎样?

四、反馈。

⒈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并组词。 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⒊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A.谁跳水?

B.为什么跳水?(引导学生大胆的说自己的见解。) C.教师小结,导入对小男孩处境危险的学习。

五、体会小男孩处境的危险。

⒈找出描写小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

“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⒉自由说说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体会小男孩处境的危险。 ⒋出示挂图,引导观察,感知小男孩处境的危险。 ⒌运用“一……就……”造句。 ⒍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

六、课堂小结。

⒈简述小男孩处境的危险。

⒉如果你是那位小男孩,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⒊教师小结,鼓励学生回去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⑴小男孩为什么会处于这种的险境中?

⑵小男孩的险境摆脱了吗?当时的情形怎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⒈听写生字。

航行

桅杆

撕破

吓唬

龇牙咧嘴

海鸥

瞄准 ⒉课文内容:小男孩的处境如何?

二、了解男孩处境危险的原因。

⒈学生根据小组学习的情况,自由发表意见。 小男孩为什么会处于这种的险境中? ⒉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 ⒊学生齐读这部分的内容。

⒋教师出示提纲,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正确认识孩子之所以会处于危险处境的原因。 ①找出描写猴子放肆的句子,讨论猴子为什么会如此放肆。 ②用△标出具体描写猴子和小男孩的动作的词语,并在课文中读好这些词语。 ③理解“哭笑不得”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④想一想,如果你遇到小男孩类似的情况,你会怎样对待?为什么? ⒌根据提纲,逐题反馈。

⒍小结:由于水手逗猴子,使得猴子放肆起来,发展到了猴子逗孩子,一时情急的孩子 就这样一步一步被猴子逼上了桅杆的横木上,使他处于危险的处境中。吓得甲板上的水手们心惊肉跳,喊了出来。

三、了解事情的结果,体会船长的镇定、机智。

⒈发散思维: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来帮助这位小男孩脱离危险。

⒉水手都吓呆了,而船长是怎样帮助小男孩脱离危险的?(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 ⒊从中你体会到船长是个怎样的人?(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 ⒋讨论:不跳水,用其他的办法不行吗? 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扑通一声,孩子想可颗炮弹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40 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就立刻抓住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⑴孩子像颗炮弹说明了什么?

⑵40秒,为什么让水手们觉得很长?

四、总结全文。

⒈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告诉人们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作业:

⒈摘抄文中表现小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

⒉预习第九课。

孩子走上横木

孩子追猴子

猴子逗孩子

人们追猴子

10.“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要求:

⒈会认本课的生字“呛、秩、违、岗、舶、巍”。

⒉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渗透的处事道理。受到船长伟大人格的熏陶。 ⒊讨论交流你对船长的印象及他用枪指挥人们脱险的看法。 ⒋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内容,感悟文中渗透的处事道理,受到船长伟大人格的熏陶。 教学难点:

讨论交流你对船长的印象及他用枪指挥人们脱险的看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⒈一般人们遇到危险时会怎样表现。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出具体的例子谈 谈自己的看法。

⒉学生的说法进行总结。点出人们一般的表现:惊慌失措、逃。 ⒊教师生动的叙述“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设置悬念,导读。 ⑴教师生动的叙述“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文中1——5自然段)

⑵设悬念:当时人们的表现如何?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自读课文。 二.教学出示助学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⒈“诺曼底”号遇难的一开始,人们的表现怎样? ⒉船长指挥逃生时,人们的表现又如何?

⒊面对人们起初的逃生情况,船长果断的采取了什么措施。说说你们对这种措施的看法。 ⒋后来人们逃生的情形有何变化,最后的结果怎样?

⒌说说哈尔威船长留给你的印象,以及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启发? 三.反馈学生的自读情况。 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⑴教师用生字卡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其他帮助纠正。 ⑵全班齐读生字。

⒉了解人们遇难时情形,为衬托船长的从容镇定作铺垫。 ⑴指名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段。 ⑵全班齐读语段。

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们当时的恐慌。 ⑷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的朗读。

⒊初步体会船长的从容镇定。

⑴此时船长是怎样做的,找出相应的句子。

⑵引导学生联系前文,体会船长的镇定,此时他能镇定的指挥人们逃生。 ⒋了解人们的求生心切造成的救援困难,感受后来船长做法的无可奈何。 ⑴船长指挥逃生时人们的表现又如何?指名读出语段。 ⑵指导朗读。

⑶发散思维,如果继续这样一来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小结,强调后果的严重性。 ⒌体会船长的果断及他的语言在这次救援工作中的重要性。 ⑴面对人们求生时的混乱秩序,船长果断采取了什么措施? ⑵情况怎样?

⑶船长用枪威胁逃生的人们对吗?说说你对这一做法的看法。 ⒍体会哈尔威船长高尚的品质。 ⑴救援的结果怎样? ⑵从文中找出语段。

⑶引导学生体会语段的意蕴。

为什么说哈尔威船长是钢铁铸成的? 为什么说哈尔威船长是尊黑色的雕像? ⑷说说你此时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畅谈感想。

⒈文章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邮轮失事、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指挥,使船上所有的人获救,而自己却被海水吞没了。 ⒉你读文后有哪些感想和体会? 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作业;

1.摘抄本课的四字词语。

2.预习第十课,并联系课后问题读文。 板书设计:

遇难时

逃生时

结果

乘客

惊恐万状

蜂拥而上

井然有序

获救

枪逼

船长

指挥逃生

镇定果断

献身

11.月光曲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5.积累如“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 教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

贝多芬,大家听说过吗?谈谈你们对他的认识。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做简要的小结,并导入新课。

①贝多芬,十岁举办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创作曲子,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先来欣赏他的成名曲《命运》。 ②录音播放《命运》,学生欣赏。

③让学生大胆的说一说,听《命运》时脑海里呈现出来的景象及心里感受。 ④教师简单的评述贝多芬此曲的意义。

⑤贝多芬为世人留下了作品,关于他的创作过程,也有许多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月光曲》,讲述的就是他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二.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感知课文内容。

(一)创设情景,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1.教师深情的口述:一天傍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2.播放录音朗读。(“一个姑娘说……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3.发散思维:如果你是贝多芬,当你听到兄妹俩的谈话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4.那贝多芬是怎么做的呢? 5.播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

6.听完曲子,盲姑娘激动地说——(引导学生齐读盲姑娘说的话“弹得多纯熟啊!……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二)设置悬念,引导自读。

事情会怎样发展下去,贝多芬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了《月光曲》? 三.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再次深入读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兄妹俩的生活怎样?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3.穷兄妹俩、贝多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说说你的体会和感受。

4.贝多芬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月光曲》的?为什么创作《月光曲》?《月光曲》包含了他怎样的情感? 5.《月光曲》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情景? 四.集体反馈,交流学习。

(一)生字学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认读并组词。 2.巩固练习,强调要点。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口述事情的经过,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1.指名复述。 2.学生互评。 3.小组内交流。 4.选代表复述。

(四)了解兄妹俩的生活情况。

1.兄妹俩的生活怎样?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了解兄妹俩的生活困境后的感受或想到了什么? 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课。 1.指名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小结,导入新课。

二.结合谈论人物,深入理解课文。

(一)体会兄妹俩的善良,妹妹对音乐的酷爱,对音乐的了解。1.兄妹俩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体会到的? 2.你对贝多芬的印象如何?说说你的根据。

(二)讨论、交流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原因。1.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作《月光曲》的? 2.贝多芬为什么又为穷兄妹俩弹了一曲?

3.教师根据学生对上面两个问题的阐述,归纳总结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及经过。 三.体会《月光曲》所表达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1.听《月光曲》轻读课文8——9自然段,用线画出《月光曲》表现的意境。 2.指名反馈。

3.齐读描述《月光曲》意境的语句。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5.配乐朗读。

6.再读这些自然段,思考:

①皮鞋匠听着琴声,好象看到了什么?为什么看到这样的景象? ②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7.反馈上述问题。

8.配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9.指导背诵这一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激励积累词语。 简述课文的内容:文章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这不仅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还是一篇极美的文章,也有许多值得我们积累的词语和句子。 2.反馈交流。

3.激励学生积极积累词语。

五.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预习第11课。

板书设计:

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走近茅屋

同情弹曲子

激动

皮鞋匠听《月光曲》

面对大海

创作《月光曲》

皮鞋匠看到

妹妹的脸

仿佛看到

12.金色的脚印 教学要求

⒈会认本课的生字“佣、仓、哆、嗦、拽”。

⒉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⒊自由的阐述自己读文后的感想和体会。

⒋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自由的阐述自己读文后的感想和体会。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⒈出示狐狸图,让学生说说对狐狸的认识。

⒉结合生活实例,讨论人与动物之间可能建立友谊吗?

⒊教师小结:点明人与动物建立友谊是可能的。然后导入新授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人与动物之间建立感情和友谊的文章——《金色的脚印》。 二.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 ㈠检查生字词。

⒈出示含生字词语,让学生认读。

男佣

仓房

哆嗦

拽住

⒉全班齐读

㈡联系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㈢感知课文内容。

⒈金色的脚印指的是什么?

⒉课文讲了关于狐狸一家的什么事。

⒊教师用简要的语句叙述课文的内容,设疑导入新授课。 三.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⒈小狐狸被关在仓房里时,老狐狸为小狐狸做了什么? ⒉正太郎又为它们做了什么?它们也为正太郎做了什么? ⒊找出描写正太郎为狐狸做的事以及狐狸对正太郎态度变化过程的语句。 ⒋讨论: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受到了什么启示?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请你讲给你的同桌听。 四.反馈。 ⒈逐题反馈。 ⒉学生总结全文。

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畅谈体会。 ⒈分组朗读课文,教师适当的指导。 ⒉大胆的说一说你学文后的感想或体会。

⒊假设你遇到正太郎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处理?

⒋教师总结全文: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也应该是动物的朋友,谁都不愿意孤独的生活在地球上。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热爱动物。 六.作业。

预习《积累·运用三

积累运用三 教学目的:

⒈学习积累部分《三字经》,并会恰当到运用。

⒉阅读、理解短文,领会“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的意思,并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⒊作文:介绍自己的好朋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语句通顺。 重难点:

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作文水平。 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读背背。

⒈自由读《三字经》,寻找规律。

⒉集体个别反馈。教师简单介绍《三字经》。 ⒊教师出示《三字经》,全班齐读。 ⒋理解意思,体会道理。 ⒌建议学生多诵读《三字经》。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 ⑴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⑵这个人面临怎样的选择?为什么说他的选择是艰难的?

⑶联系短文内容,理解“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的意思。 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学习。 ⒊反馈。

⒋有感情朗读短文。

⒌说说你读了短文后的感想,可适当联系生活实际。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阶段,我们班级成立了图书角,不少同学捐献了图书。这段时间来,你们都读了一些什么书?

二.明确要点。

⒈先介绍书或文章的内容。 ⒉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三.练习说话,教师适当点评。 第三——五课时 一.明确写作要求。

⒈指名读题,其他学生思考本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 ⒉指名说说这次作文内容及要求。 ⒊教师归纳总结,强调要点。 二.指导选材。

⒈你有哪些好朋友?他有哪些优点和兴趣爱好? ⒉你们之间发生过什么令你难忘的事? ⒊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三.指导写作。

⒈突出朋友的特点。 ⒉叙述具体生动。

⒊一定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⒋写后认真阅读,不写错别字及病句。 四.学生写作,教师巡视辅导。 五.讲评、订正习作。

⒈出示范文赏析,评论好的地方。

⒉读自己的文章,对比中修改自己的作文。

⒊根据学生自改的情况,教师强调该篇的注意点。 ⒋学生细致地修改自己的作文。 ⒌学生互阅、互评习作。 六.作业。

预习《古诗三首》。

13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⒈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应怜、小扣、潋滟、空蒙、相宜、毕竟、映日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⒉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表达。

⒊初步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⒋指导学生想像诗中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休验诗意及古诗的节奏、韵律。 教学重难点:

⒈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丰富学生情感。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以前同学们读过不少古诗,我们课本中的古诗大多写景抒情的,今天,我们再学习三首。板书:古诗三首 二.指导自学

学习《游园不值》

⒈了解作者,让学生说。

(叶绍翁,南宋处州龙泉人,是位很有名的大诗人。有的

资料说他流落江湖,浪迹荒村,无官无职,了解农村的生活,擅长写七言绝句。

⒉学生自学古诗。

⒊教师点拔:

A、弄清古今词意的不同。(让学生说,然后教师补充)

游,游玩。不值,没有遇到。怜,爱惜。扉,柴门。应,大概。

B、调整词序。

应怜屐齿印苍苔调换为应怜苍苔屐齿印。

C、补充主语。

⒋品读:

A、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B、想像意境,体验情感。

要点:一切美好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关不住的。

C、有感情地朗读。 三.巩固练习。

这首诗先写做了什么?后写看见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总结学习《游园不值》的方法:

⒈你是怎样学习古诗《游园不值》的?

⒉学习方法:想像意境,体验情感;有语气地读,表达自己的情感;自我感悟、体验,同学间讨论交流。

⒊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首、第三首古诗。 二.点拔、提示参考

⒈介绍作者:

苏轼,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杨万里,南宋时期江西吉水人。

⒉解释字词句。

饮:饮酒; 潋滟:小波荡漾的样子; 空蒙:水气迷蒙。

欲:想要; 接天:一望无际;

映日:在阳光的映照下。

宜:好的; 毕竟:到底;

别样:特别。

⒊品读。

A、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B、想像意境,体验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抓住了西湖“水光”与“天色”在晴天和雨天时的不同景象进行了形象地描绘。读后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诱人的西湖美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此诗与众不同,上联抒情,下联写景。诗中描写的正是六月,正是莲藕花叶的极盛期。因此触目皆是荷叶,一碧万倾。

⒋有感情地朗读。 三.总结:

这三首诗分别描写了季节的景物?表达的共同感情是什么?读要体现出什么感受? 四.巩固练习:

根据诗句画景物: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可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五.作业。

预习《养花》。

14、养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乐趣、置之不理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3、学习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新闻记者能力和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在认真理解、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乐趣及怎样追求,渗透正确的“幸福观”。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课题,读课题。

2、提问:你们从题目知道了什么?还候知道什么?谁养花?养些什么花?怎么养花?为什么养花?

二、指导自学

1、自学生字,画出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2、用“——”画出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写上“?”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A、同桌同学互相检查生字读音,新词理解情况。

B、解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4、再读课文,画出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懂得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课文是分哪几部分意思来写的?

A、自由读课文,朗读方式自定。

B、讨论交流,归纳小结。

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让学生在课文中划出来并读一读。教师加于归纳。

5、请七名学生逐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全班同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巩固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以“乐趣”为话题,引入新课

1、回想一下,“乐趣”一词是什么意思?课文的作者把什么当作生活中的乐趣?

2、导入:作者将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那么,养花究竟给作者带来哪些乐趣呢?课文又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指导自学

1、以第2自然段为例,教师示范学法。

A、理解中心句的意思:怎么样的花是好种易活的花?花是植物,为什么说它自己会奋斗?

B、作者为什么只养好种易活的花草?他不爱好花吗?

C、作者为什么从养一些普通的花草中也能体会到情趣?

D、小结学法。

一般来说,各自然段如有中心句,其他句子都围绕中心句的意思写。 先找出中心句,再通过自己设问解疑理解其他各句是怎样围绕中心句写的。 结合内容理解有关词语,有的词语还要学习运用。 朗读体会并表达出作者的乐趣。

2、参照范例,组织自学。

提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同学意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给予点拔。

3、全班汇报、交流、讨论。

朗读第3自然段,理解“这就是知识”中的“这”包括几点?

朗读第4自然段,理解“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的含义。“可是”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

理解第5自然段,理解这段三句话,各讲了什么意思?

理解第6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

4、归纳总结第二部分。

作者从养花中得到了哪些乐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谈谈你对作者这种乐趣的评价。

课文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三、巩固练习。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三教时

一、朗读第1-7自然段,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理解以下问题

1、这两人部分的主要意思。(把我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总结养花的乐趣)

2、第一部分在全篇课文中有什么作用?最后一部分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这两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全文总述引起下文。对全文的概括。首尾呼应,结为一体。)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这篇课文表达出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热爱生活、热爱劳动)

2、示范理解第5自然段作者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3、参考示范,默读其他部分。

4、在小组内朗读,相互评价。

5、在全班朗读。

三、汇报学习本课后的收获。

思想方面:生活中到处有乐趣,应该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和培养不平凡的乐趣。写作方面:从不同方面把乐趣写具体。

四、巩固练习:

1、明确要求:写一钏自己喜欢的花草。

2、指导学生品头作文。

3、学生按要求写短文。

4、交流,指名学生读。

五、作业。

预习《理想的风筝》。

15幸福是什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人们从你的劳动中得到了好处和快乐,你也就得到了幸福。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教学难点

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指名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不正确的字音

三、自己出声读全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与智慧的女儿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板书:挖小水井)

四、分析课文的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2.指名几个学生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

4.读所划的语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结合上下文说一说。

(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并且给别人带来好处。)

五、朗读课文起因部分,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七、布置作业

读熟课文;查字典弄懂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

1.三个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别人喝。

2.由挖小水井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幸福是什么?)

3.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三个牧童弄懂这个问题了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默读全文,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

(学做医生,为人治病;勤恳工作,对人有用;耕地种麦,养活多人)(板书)

三、十年后,三个牧童已经变成三个青年,回答

他们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请你朗读课文后说说。说后再回答:这些体会是怎么得到的?(通过劳动得到的。)

四、朗读全文,把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划下来

读这两段话,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

(通过自己的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这就是幸福。)

说说什么叫“有益”?(益就是好处。)

五、朗读全文体会“幸福”的含义,并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自己思考;2.小组讨论;

3.大家讨论得出:本文告诉我们幸福是靠劳动,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从而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

4.

六、谈谈你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收获

七、总结深化

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幸福。我想同学们今后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尝到幸福和快乐。

16、理想的风筝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

14、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对结尾句有什么理解?(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的天地间在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板书设计:

14、理想的风筝

课上:跳跃旋转

关爱学生

生命顽强 刘老师

课下:放飞风筝

追赶风筝

热爱生活

积累·运用四

第一课时

1、读一读,背一背

1)、读对。佞ning

2)、读懂。

A、读名句,谈理解。

B、你在哪篇课文或课外读物中,在哪部影视剧或其他途径中见到、听到过这些名句,是怎样运用的?

2、赏句。

你喜欢这些句子吗?为什么?

3、过程。

A、个人读、理解。

B、小组互读互评,交流理解。

C、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4、背句。

A、同桌互背互评。

B、全班齐背。

二、阅读——风筝

1、读文思考:

说说你对“风筝是理想的翅膀”这句话的理解,说说你昨发读懂的。

你读这篇短文,学到了哪些表达方法?

2、过程:

个人阅读思考。

小组交流理解。

指名答、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介绍一种家用电器或农机、家具。

1、阅读理解:怎样选择介绍物?怎样介绍?

2、指名回答:

选了解得比较多,感兴趣的哪一种介绍;介绍它的外形、功能、使用方法等;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评议谁说得清楚、具体。

3、组内交流、评议,推荐优秀。

4、各组优秀说,全班评议。

四、巩固练习

把名句抄在“名言佳句本”上。

第三、四课时

习作——我成功了

一、阅读理解“习作”

1、读文思考

A、写什么,怎么写?

B、成功后的感受指什么?

C、怎样写清楚写具体?

D、在这次习作中,哪些文章的表达方式可以应用?

2、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A、写什么——学会了一项本领,解出了一道难题,做成了一件小制作,取得了一次竞赛的胜利等。

B、怎样写——结构完整,记叙有顺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情、神态、心理活动等。

二、完成习作

1、组内说文交流。

2、书面完成习作

17、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1、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明确孙膑取胜的直接原因。

2、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出示投影) 的思维方法。

2、自学发现问题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从不同角度充分质疑。

3、自学探究问题

(出示投影) A.第一次赛马是怎样进行的? ? B.第二次赛马是怎样进行的? ? C.想一想孙膑是怎样想出这个比赛方法,使田忌取胜的?

导学生自学。

1、发言比较

1:孙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问题?

2:孙膑怎样解决了这个问题,使田忌取胜?

就可以转败为胜。

3:赛马的方案共有多少种,为什么说孙膑的方案是最好的?(引导学生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

2、引导探究

?

?

?(有点心慌了,目瞪口呆)

? ?

?

3、整理小结

?(认真观察、结合分析) (出示投影)

1、能力测验(选做题,出示投影) 第一场田忌用下等马对自己的上等马时,你会怎样调整,为什么?

2、小结,布置课外作业

受到了什么启发?(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15、田忌赛马

调换顺序

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孙膑献计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18、晏子使楚

教学要求:

1.了解故事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时,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辨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2.认真分析人物的语言,注意体会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学会生字、新词,积累有关词语。教学重点:

学习晏子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辨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教学难点:

用心体会人物语言,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略)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晏子使楚

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

晏子:名婴,号平仲。

使:出使(动词)。

楚:楚国。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文,说说每段大意。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词意:国势敝国枳安居乐业

3.答疑。

三、阅读分析

1.阅读思考:

①楚王讥笑晏子身材矮小,叫人在城门旁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让晏子钻进去。在这种情况下,晏子是怎样对待的?结果怎样?

②当楚王讥笑齐国没有人才,所以派晏子这样的人出使楚国时,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的?结果怎样?

③楚王讥笑齐国人做强盗,没有出息时,晏子又是怎样驳斥楚王的?结果怎样?

2.讨论、汇报。

3.重点思考:晏子是怎样战胜楚王的?

4.小结:

晏子出使楚国,能以自己的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 板书设计:

19、赤壁之战 教学目的:

⒈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⒉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⒊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

利用动手操作的方法,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

使学生领悟到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应该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⒈解题。

⒉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役。) ⒊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⒋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⑴战争开始时 ,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十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⑵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以少胜多) ⑶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⑷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

⑸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⑹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⑺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张幻灯片:(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⑻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课题)

⑼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动手操作)

⒈“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⒉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⒊请大家齐读第26页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⒋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⒌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⒍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⑴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⑵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⑶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⒎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⒈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⑴曹操胜了好 ⑵东吴胜了好

⑶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⒉不少同学喜欢玩电脑游戏,其中就有《三国演义》的游戏,今天就请你用纸船来做一下游戏,曹操如何才能取胜?

学生动手演示:拆开纸船,利用西北风,分路进攻,发挥人多的优势。

⒊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四.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大家课下可以看一看。 五.作业。

预习《冀中的地道战》。

20 冀中的地道战 教学要求

⒈自读课文,了解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及结构特点,认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⒉了解课文的内容及叙述的顺序。 ⒊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表达的方法。 重难点、关键

⒈了解地道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⒉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划分 一课时 课前预习

⒈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查查工具书再读。 ⒉再读课文、思考:

⑴ 自读课文主要写什么,对课文中的哪些内容你特感兴趣,请多读几遍。 ⑵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何感受。 ⑶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⒊选做题

⑴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地道战”产生的背景。

⑵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地道的示意图(喜欢地道的哪个部分,就画哪个部分的内容)。 教具准备:

有关地道战的挂图,《地道战》的录像带。 教学过程

一.反馈自读情况。

⒈字词方面,原来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后来用什么方法弄懂的。(由学生自由汇报,可能会提到如下的字词)。

冀:是河北省的简称。冀中:是河北省的中部平原。(查字典) 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即抢光、杀光、烧光。 孓口:地道里小得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的关口。(查字典联系上下文) 岔道:地道里分岔的地方。(查字典) ⒉反馈查阅资料情况。

有关“地道战产生”的资料与背景:1942年至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在铁路何大道两旁挖很深的封锁沟,挖出来的土就用来筑封锁墙,碉堡林立,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时期,于是毛主席领导根据地的军民展开了“反扫荡”斗争。在战斗中,人民以无穷的智慧创造地道战,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⒊指名接龙读全文。 ⒋说:读懂了什么。

生A:日本侵略者在翼中平原上的“大扫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翼中人民用地道战的方式粉碎了敌人毒辣头顶的“大扫荡”。 生:C:…………..⒌交流最感兴趣的内容。(展示的形式不拘)。

生A:最喜欢第四自然段。读了这一段,我看到地道的结构非常巧妙,与地面上的住房没有什么区别,在地道里生活也很方便。请看,这是我根据这一段的课文内容画的图。

生B:我喜欢第七自然段。我觉得地道里通信联络的方式很好玩。靠吆喝和拉铜铃来就能传递信息,太妙了。

生C:我喜欢第五自然段,地道里设有陷阱,迷惑洞,还有子口,敌人进了洞,就别想活着出去。我根据着一段的内容也画了画,你们瞧有意思吗? 生D:我喜欢第六自然段,地道里不但有防火、防毒、防水设备,还有可以跟其他村的地道相通,实在不行了还可以转移到别村去。

小结:从同学们刚才汇报的情况看。课文4至7自然段不仅向我们介绍了地道的一般结构,还介绍了怎样隐蔽自己,打击敌人以及防火、防水、防毒、通信联络的设备。从中让我们看到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⒍再读读自己喜欢段落,边读边想它为什么让你喜欢?(读后交流,要求举例说明)

生1:写得很具体,也很有序。没有见过地道的人,读了课文以后,都会给身临其境的感觉。如第四自然段,写到地道挖在什么地方,有多高;再写地道的大洞和小洞;接着写了生活设备;最后讲通气孔。

生2:不但有序,而且还能突出每个地方的特点。如第五自然段,在保护自己,打击敌人方面写到:洞口隐蔽,堆满荆棘,不易被敌人发现;洞口还挖了陷阱,坑里-----翻下坑里就送了命。警戒洞特别坚固,民兵防守。拐弯处有迷惑洞,子口等。 生3:---------- 小结:地道的结构虽然复杂,但由于作者能够抓住地道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具体的叙述,因此,读了课文之后,“地道”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地道发挥的作用巨大。

⒎说说读了这篇文章后有何感受。 说。(敌人手段的毒辣和残忍,人民无穷的智慧或地道战在抗日战争史上堪称奇迹。) 读。(带着各自的感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作业

读写例话——按一定顺序写 教学目标:

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式;了解几种基本的表达顺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回忆本单元四深的共同点。

《田忌赛马》先讲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输了第一局,接着讲在孙演的帮助下,田忌调整了马的出场顺序,最后赢了第二局。《晏子使楚》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想羞辱他,都被他—一挫败,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赤壁之战》先交代了战役的起因,接着写了双方所做的战斗准备,最后写了战役的过程和结果。《冀中的地道战》先讲了地道战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接着介绍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最后讲了地道战是我国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

二、自学读写例话,交流讨论。

1.默读自学,思考:为什么写文章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按一定成序写有哪些主要方法?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可引导学生联系其他组的课文,谈谈叙述的顺序。

三、小结。

再读课文的时候,了解叙述的顺序,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理清课文的内容。在作文的时候,按一定的顺序写,可以叙述得更清楚,能够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

四、提供一篇阅读文章,让学生说说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积累·运用五

教学要求

⒈积累、运用部分成语。

⒉阅读成语故事,理解“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的意思。

⒊围绕“发现朋友有了缺点,怎么办”的话题展开交流,通过交流来提高认识。 重难点:

⒈积累、运用学过的成语。

⒉在交际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划分 四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前三分钟成语接龙游戏。

如:一举两得

得心应手

手到擒来

来之不易------- 插翅难飞

飞黄腾达

达官贵人

人面兽心------- 惊弓之鸟

鸟尽弓藏

藏龙卧虎

虎视眈眈------- 白头偕老

老生常谈

谈笑风生

生龙活虎------- 二.出示小黑板

一生正气

临危不惧

绝处逢生

化险为夷 堂堂正正

镇定自若

面不改色

光明磊落 大智大勇

急中生智

惊心动魄

以身殉职 刻不容缓

力挽狂澜

精明强干

仰不愧天 ⒈由轻声地把成语读一遍。(遇到不会读的字句问问同学,也可以查查字典。) ⒉同桌互读,注意读准字音。 ⒊在小组交流自己对成语的理解。 ⒋选择你喜欢的成语在小组里说话。 ⒌同桌互听写。 三.阅读成语故事。 ⒈出示阅读要求:

⑴阅读短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查字典再读。 ⑵在小组交流“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的意思。 ⑶在小组里说一说“唇亡齿寒”的故事。(小组派出代表在班上讲) ⒉学生根据要求自读。 ⒊交流自读情况。

唇亡齿寒:颊骨和牙床互相依靠,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这个成语比喻此间的厉 害关系十分密切。多用来形容两个邻国间的关系。 ⒋小组派代表讲故事。 第 二 课 时

一、问题导入 1.一天,林老师根一位同事去逛超市。在服饰专柜,她看中了一条丝围巾,围上后从这个专柜走到那个专柜,又从那个专柜走到另一个专柜,就是不见她把围巾解下来,你说我该怎么做?

2.在考试的时候,如果一个要好的同学趁老师不注意,向你问了一道题,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3.如果你的好朋友做错了事,撒了谎,你知道了,会怎么做?

二、提示问题。

发现朋友有了缺点,该怎么办? 小黑板出示交际的要求: (1) 怎么想,(2) 就怎么说。

(3) 说的时候最好要结合具体的事例。 (4) 在说的清楚事情经过的同(5) 时,(6) 也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7) 如果你的想法和做法跟小组里的同(8) 学一致的话,(9) 可以针对共同(10) 的想法,(11) 做法展开交流。

学生根据要求在小组内进行交际。 大组汇报。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懂得什么是建议书,写建议书要注意的问题及格式。 按照写建议书的要求和格式,写一份建议书。 教学过程

一、了解情况导入

你生活的环境怎样?有污染吗?

社区的设备怎样?购物方便吗?供孩子活动的场所大不?---------------

二、出示习作题目 自由读习作要求

写建议书要注意哪些问题。(1)要写明存在的问题;(2)要说明产生问题的原因;(3)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建议书的格式,是怎样的?(结合范例讲) (1)标题;(2)写给谁;(3)具体的建议;(4)建议人的名字;(5)日期;

三、探讨问题,提出建议。根据问题的不同,分组讨论。 明确

四、根据写建议书的要求,写一份建议书。第 四 课 时 教学要求

能根据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

能针对老师提供的习作提出修改意见。 教具准备

准备几篇学生的习作。(较好的、毛病典型数篇) 教具过程

一、习作讲评。(针对普遍情况)

二、欣赏好的习作,并能说说好在哪里。

三、出示毛病典型的习作,指导修改。格式是否正确?

所反映的问题,建议写清楚了吗? 语句通顺吗?

四、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作业。

继续修改并抄正。

21 黄 河 象

教学要求

读懂课文,了解这具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和保存完整的原因。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体会科学家是怎么合理现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按课文的叙述的顺序复述。 重难点、关键

科学家是怎样假象黄河象的来历的。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的

检查自学,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分清文章的条理,了解这具象化石高达完整的特点,进行复述的能力训练。 看象化石的展示图 教具准备

象化石的挂图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它将把我们带入遥远的古代。

二、读课文,检查预习。检查学词的掌握。

(1) 让生提出不(2) 会读,(3) 难写难记的字,(4) 学生互动学习,(5)(6) 让生提出不(7) 理解的词,(8) 指(9) 导学习。 读通课文。

三.整理问题,引导自学。 1.置疑。

当你预习前刚看到《黄河象》这一课题时想知道什么?想提什么问题呢? 2.整理问题,引导自学。 (1) 什么叫黄河想?

教师点拨。 (2) 课文介绍了黄河象的什么特点?

(3) 课文还介绍了哪些与黄河象有关的知识呢? 四.反馈自学情况。

1. 理解课文内容,2. 理清文章的条理。 3. 解答问题 什么叫黄河象?(参看课文预习——因为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定名为黄河象)。 课文介绍了黄河象的什么特点?

(介绍了黄河象化石的特点——高大完整) 课文还介绍了哪些与黄河象有关的知识呢?

(课文还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这具黄河象化石的联想了它的来历,黄河象挖掘出来时的情景。)

五.指导看图。

读课文最后一段后出示挂图让学生感知。 六.指导学习第一段。

1.对照挂图,读通一遍,完成练习。 按课文内容填空

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黄河象,它高___________,长___________,大象牙___________,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_____________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2)这具大象化石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你怎么知道? 2.讨论交流

(指出从数字体现大象化石的特点)

3.看大象化石挂图,复述大象化石的特点。 七.本课小结。 课文这一段,为我们介绍了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为什么会保存这么完整呢?这让我们的科学家展开了丰富地想象。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的

1.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合理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2. 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复3. 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明确目的

1. 黄河象化石的特点是(高大完整)

2. 明确学习目的的,3. 今天我们看看科学家根据这具大象的化石展开什么样的想象。

二、引导学习科学家假象部分。

老师先让学生认真默读科学家假象黄河象来历这一段。 指名朗读,经过评议,指名再次朗读后讨论。 问:读得好不好?(好),对,使人听了就像看到一样,但是假象必须有事实依据,请大家联系文章第一段介绍象化石的样子,文章的最后一段的农民挖掘象化石的情况,想想科学家的假象最重要的依据是什么? 讨论:

(生1:200万年前天气很热

生2:假象天气热的依据还是假象,最重要的依据应该是黄河象失足落水陷进淤泥里淹死。

生3:因为科学家知道甘肃农民发掘出来的这头大象的骨架斜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姿式好像正在向前跑,这就是说明黄河象是向一条淤泥的小河走去,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在河里。后来尸体被冲积的沙泥掩盖起来了腐烂了。日子长了骨骼就变成化石,就这样这具一直没被移动过的象化石便完整掩埋在沙土下。)

问:对科学家假象黄河象陷进淤泥淹死,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但是为什么黄河象会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呢?

师:这个问题问的好,很重要,这是科学家必须进一步说明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就能更有力地说明为什么象化石保存得那么完整。大家都来谈谈。 (生1:因为不小心,大象才会失足落水。 生2:因为大象不知道河有多深,不知道有淤泥

生3:最主要是因为右脚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一滑就栽进河里 生4:是因为口渴,不渴就不会跑到河里去 生5:是因为天气热,不热就不会口渴。) 3:练习,归纳

师:对!黄河象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有各种原因,科学家想的很严密。大家说了,知识没有条理,现在大家先做个作业,再有条理地说说黄河象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的始末。 填空:淹死的时间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天气________________ 请按科学家的假象把“喝”“渴”“陷”“热”填在括号里。 黄河象淹死河里的始末:(

)最后淹死在河里。

生:这样,科学家不是首先想到天气很热吗? 师:不,大家听说过逆向思维吗?

(科学家从已知探求未知,从结果推想原因,运用追溯的逻辑推理方法,从发掘出来的象化石的形象先推想到“陷”从“陷”推想到“喝”,从“喝”推想到“渴”再从“渴”推想到“热”。得出假象的接龙:热——渴——喝——陷,直至淹死在河里,科学家这样进行假象合情合理,十分严密,很有说服力。)

4、大家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吗? 问题; 生1:为什么科学家会假象黄河象失足落水的时间是200万年前以前?为什么说是一条“弯弯的”“缓缓地”流的小河?

生2:为什么会“扑踏扑踏地走?怎么会假象带头的是一头老公象?” 生3:“够”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得出。 『(1)不是200万年以前的事,黄河象的不过就不可能变成化石,假象小河弯弯的、缓缓地流很重要,这表明这条河容易沉积泥沙的小河,不然黄河象怎会陷入呢?(2)扑踏扑踏地,走就是显示出干渴得有气无力。见到小河“就高兴地跑起来”,说明渴的非常厉害,迫切需要喝水。

公象领头是象群生活的一种习性,再说,不是公象骨骼化石怎么会怎么高大?

“够”是达到的意思,课文里说它“够不够”是说由于水位很低大象伸长鼻子吸水,伸不到河里吸不到水。』

2、总结,

3、科学家通过丰富的想象分析,

4、假象黄河象的来历,

5、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

6、假象合情合理逼真有说服

7、力。

三、按课文顺序复述假象部分。

1、大家自己尝试复

2、述。

3、请个别上台复

4、述,

5、替他同

6、学评点。

7、回家讲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听。四.思考,想一想还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复述。

22 琥

珀 教学要求

1.读通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认识琥珀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对自然可惜的兴趣和爱好。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合理进行想象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进行复述训练。 重难点、关键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么进行合理想象的。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 2.理清文章的条理。

3.学习假想琥珀形成过程。 教具准备

琥珀的幻灯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实物导入新课。

(拿出人造琥珀)大家见过这个东西吗?谁能说说它是什么?(琥珀,松脂球的化石)。 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琥珀》这篇文章。它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知识。但是,课文中写的这块琥珀不同一般的琥珀,而有特别的地方,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文中的琥珀是一块什么样的琥珀呢? (生根据预习掌握情况讲)

二、学习琥珀样子部分。1.读文并画句。(出示幻灯)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在文中画出写琥珀样子的语句。(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透明。)

2.找出写琥珀被发现部分。(海风猛烈地吹---------这是很少见的。) 3.默读,完成练习。

(1)___________带着儿子在___________挖到琥珀的。

(2)琥珀是一块____________的东西,里头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4.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块琥珀是透明的?请用书中的话回答。 生:“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脚周围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5.课文的最后一句点明了这块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你从句中的哪两个词能看出这一点?(“推测”和“知道”)

6.再读一读描述琥珀特点的句子,能不能像讲故事似的读出琥珀的特点和价值?(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深入品味,读出琥珀的特点,价值,并复述)。 三.尝试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

这么漂亮的一块琥珀是怎么样形成的呢?前一课《黄河象》科学家能根据黄河象的化石展开合理的想象,推想黄河象化石形成的过程,今天我们大家都当一回科学家也来想象一下,根据这个渔民的儿子在海边的沙地挖到一块漂亮的琥珀,也推想一下它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试想象) 四.对照比较。

1.都文中琥珀形成的部分。 2.为自己想象进行比较。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朗读并复述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具准备

琥珀化石形成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块琥珀的特征,(引读-----),和它在科学上的价值,(引读-----),我们还模仿科学家展示了丰富的想象,那么想象要合理,要有一句,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假象这块琥珀化石的形成呢?

二、学习琥珀化石形成部分。1.指名读

2、

3、

4、

5、自然段。2.读后小组讨论。

这四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一万年前的一个夏天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怎样写小苍蝇的?又是怎样写小蜘蛛的?(这四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一万年前的一个夏天,一只小苍蝇和一只小蜘蛛,它们在松树林里的一棵松树上相遇,写小苍蝇怎样飞了大半天,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写蜘蛛发现苍蝇想把它吃掉。)

3.教师小结;这四个自然段,在内容上先苍蝇“飞”,再写苍蝇“停”,由苍蝇的“停”引出小蜘蛛,是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写的,条理清楚,联系紧密。 4.指导朗读这四个自然段。(在自读的基础上评议,讨论语调和节奏。如:第五自然段,写蜘蛛小心地爬过去,想吃掉苍蝇,因此,语调要轻,节奏要慢,渲染出那种紧张的气氛。) 5.指名指读

6、

7、

8、9自然段。6.读后讨论。

这四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各自然段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写天热,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滴下来,包住了两只小虫,苍蝇和蜘蛛挣扎了一番不动了;松脂继续往下滴,积成了松脂球。这四个自然段内容同样是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写的。) 分析松脂球形成的需要哪些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

(生1: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生2: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第11篇: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课人:陆俊利 第一环节:课题分析

一、本组教材包括的内容:

“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三单元的主题,本单元围绕此主题安排了2篇精读课文,即《十六年前的回忆》和《为人民服务》,《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性文章,记叙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和在法庭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而《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警卫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两篇略读课文,即《灯光》和《一夜的工作》,《灯光》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夜的工作》讲的是作者在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围绕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加强各篇课文教学之间的联系,采用单元整合教学。

二、本组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的热情。

2、结合课文理解“泰山”、“鸿毛”、“兴旺”等双音词和成语“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的意思。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子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4、根据课文联系的具体事例,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至少背诵其中的某个章节。

三、本组教材的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句,能独立完成作业。

2、对文体(论述文)的了解,学会写作时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四、编写本单元的意图:

一是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二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五、本组课文的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本组教材不仅内容感人,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去发现。 2.本组课文距离学生生活都比较远,因此课前应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在重点、难点上给以必要的点拨,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本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本组课文时,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放手让他们讨论交流,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第二环节:个人初备

(个人初备的环节与后面形成备课的环节大部分是重合的,所以在这里对个人初备环节省略)在个人初备的过程中同组的教研同伴根据单元目标、重难点;本课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提示和补充。(同伴发言) 根据综合意见,统一备课,形成备课。

第三环节:形成备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从而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嵩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反动军阀狠残暴的本质。根据这一课文的内容,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一)自主课文 理清思路 1.导入

2.学生交流搜集的李大钊与当时时代背景的资料 3.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认读

(2)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的那几件事? 这篇课文是按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的顺序写的,也可以说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同敌人作斗争,最后英勇牺牲的事迹。

(二)品读重点 读中悟写 同学们,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

课文第2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课件出示李大钊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

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

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黑暗。 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 (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教师小结:

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革命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

(三)读写迁移 以写促读 1、课件出示李大钊图片: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学生写好后交流

4、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

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四)课外拓展 形成能力 1.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 2.了解李大钊的其他故事。

《十六年前的回忆》

熊秀媛

一、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怎样引导学生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怎样引导呢?要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第二,教学本课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首先,要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查阅资料,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李大钊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深入交流对重点句“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的理解。

二、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由于课文比较长,要帮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可以把课文主体分成四个部分来学习:被捕前(第2~7自然段)、被捕时(第8~17自然段)、法庭上(第18~29自然段)、被害后(第30~32自然段)。教师在指导时,要有重点,多提统揽全文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革命先驱?他的高尚品格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教师不宜逐段讲读课文。

三、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例如,父亲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提问所表现出的含糊、敷衍的态度与平时的耐心形成对比;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形成对比。找出这些对比描写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四、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开头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找出它们之间内容上的联系,在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写法的好处: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想感情。课文还有不少地方是前后照应的,可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来说一说,体会一下。如,前面讲到“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后面交待“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样前后照应,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

五、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写了父亲牺牲后全家人的悲痛心情,而且反复强调了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与文章的开头形成了照应关系。这样写使得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心情。

第12篇:五年级语文备课(5)

练习三

第2课时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从自己识字的实际出发,恰当选择查字方法查字典。

2、初步学会使用“居然、果然、突然”,“可是、由于、尤其”等词,给“怪、当年、片刻之间、瞥”找到近义词。

3、能照例句扩写句子。

4、能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练习中的短文。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查字典;扩写句子;找出重点段理解课文。教学难点:体会用词的确切性;根据句子意思确定扩写什么内容。教具:投影片

一、指导完成第5题。

1、读题,明要求。

2、学习例句,弄清楚要注意什么。

3、自由选一句口头练习扩句。

4、交流。

5、小结:扩句的意义。

二、指导完成第6题

1、回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2、自由读短文。给短文分段,找出重点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大娘让共产党员买车票的事。

第三段(第7自然段)人们向小吴投去崇敬的目光。

3、细读重点段。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去理解。

(1)大娘为什么要问:“谁是共产党员?”

(2)这位共产党员是谁?他是怎么做的?划出有关句子。这些句子说明了什么?这件事反映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三、作业:《作业本》第5题。

第13篇:语文集体备课总结

语文集体备课总结

王铃

本学期的教学前我们严格的按照集体备课的要求作了充分的准备,深入地钻研教材,恰当地确定要求,灵活地选择教法,认真地编写教案,反复地熟悉教案,在教学中得心应手、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使全班学生达到教学要求,从而圆满地完成课本的教学任务。这样,课堂教学质量又有提高,形成了事半功倍的良性循环。针对本学期备课情况做以下总结:

一、学习教学大纲,把握分年级的要求;通读全册教材,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语文备课,我们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更注重了备理论、备生活。对语文教师而言,有形教案固然有用,但更重要的是把课备进自己的心灵深处。

二、一组一组地钻研教材,认识每组教材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特别是本组各课之间的联系。

三、对每篇教材作深入的钻研。

四、编制教案。

编教案时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1、备课教案应简练而精当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应对每一节课如何进行组织、引导、和指导仔细加以考虑,在头脑中形成很深的印象。但没有写得过于细致,只要把教学的思路加以设计即可,在课堂上真正给学生自主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得到自主发展空间的宽大,教师随着学生的“学路”来定“教路”。教学中,教师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与调控,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学习方向发展。这样,学生才“显得”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体。

2、备课应多研究教材和学生 (1)全面认识教材。

a、从字词句着手,把握思想内容,明确中心。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一般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不能多中心,有的文章要写两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事情,都要反映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要通过读来确定,不能或干脆定两个中心。教师反复研读课文,抓准了中心思想,才能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受到思想教育。

b理清课文的行文线索。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把作者行文的线索搞得清清楚楚,既要分清段落层次,又要搞清楚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这些搞清楚了,教学才会得心应手。 对于教学的中介——教材和学习的主体——学生来说,教师备课如不做到心中有数,因地制宜,那么,课堂教学是教师的“独角戏”,出发点定位于“我应该怎样讲”,而不是考虑“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一节课下来,教师把提前设计好的教案背下来即认为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不能随学生的“学情”而变化。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地处理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

c抓住课文的语言特色。抓住了课文的语言特色,便于我们在讲读课文时,引导学生自觉地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2) 要备读课文。

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反复朗读课文,朗读课文的过程,也是进一步理解教材的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时,老师备读课文也是为了正确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没有“备读”,就很难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议边读了,更不用说给学生作示范了。现在我们有的老师播放正确的朗读录音来教学,但是我认为这也不能代替老师自身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 (3)备课教案中应该设计教后反思这一环节

现行的备课教案,在教师上完课之后就不再发挥其作用,甚至在上课之前就没有发挥作用。这样,对于培养未来社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也好,对于提高教师教学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也好都是不利的。如果教案中要安排反思的环节,即在教学之后要对上课所用的教案进行反思和加以改正。课上完了,效果如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怎样?所备的课和撰写的教案有哪些利弊?教学完这节课后,我们的想法或感悟是什么?得与失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的个案是什么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教师自身发展和逐步培养学生的需要。它对于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揣摩教学方法,提高吃透教材能力都大有益处。因此,备课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把教后反思设计到教案上。把它作为教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对待。

第14篇:七年级语文备课工作总结

七年级语文备课工作总结

写七年级语文备课组总结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要靠自己在写作实践中摸索,闯出自己的路子。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语文备课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语文备课工作总结范文一

一、指导思想

高效的课堂,一定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一定是充满活力情趣盎然的课堂;一定是充满探索与创造、严谨严密的课堂。本学期,我们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在学校教研处的领导下,根据我校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全体成员认真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认真学习蔡林森先生《学习的革命》一书中的教育教学理论,研讨语文新课改,团结协作,较好地完成了学期初制定的计划,现简要总结如下: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团结协作、相互尊重、不断切磋是我们备课组活动的一大特色。

全组教师共3人,没有发生过教学及管理之外的任何意见分歧。而在有关业务上、语文问题上则是互帮互助、团结协作。互相帮带,相处融洽。年青教师陈蕊芳对老教师十分尊重,经常主动询问、探究教育教学疑难;发挥年轻人的特长,如复印试卷、整理资料等差不多都是她做的。高国欣老师资历最高,还担任着校语文组大组长和班主任职务,身兼数职,工作繁忙,备课组内的集体备课、制作课件等,虽然不能亲临指导,但培养的信使陈蕊芳,起到了很好的信息传递作用。我和陈蕊芳商量的周课时进度、课型设定、课件设计、作业安排等,都能够很快地传递到他那里,使备课组活动正常、有序、和谐地展开。关于如何突破难题,我们随时随地的进行讨论,碰头研究、借助网络上的聊天框发送信息商讨,正是这样,才使得我们七年级6个班齐头并进、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三联阅读

1、严格按照永威的教学模式进行备课、上课,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益。

本学期我们认真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高效课堂的教育教学理论,认真分析我们的学情校情,结合我校的课时安排,详细的设计出每节课的教案框架及适合我校学生的课件,做到提前备课,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后认真地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地整改,并把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写下来,从深层次上去考虑如何做的更好。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做好教研课的讲课听课评课工作。积极参加以学校教研处为领导的语文教研组各项教研活动。

3、积极配合年级组做好月考、中段考试的命题和阅卷分析工作。

二)、不固步自封,不安于现状,而追求卓越、锐意进取是我们工作的动力。

备课组活动对年级学科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备课组是发挥集体优势的最小但又是最基本的团体,他能在第一时间内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实在在地进行学科教科研活动。目前我们备课组尚需在以往层面上深入展开教科研、更深入开展突破教学难点方面的交流、研究。我们坚信,抓好备课组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工作。

总之,本学期的工作,在教研处、教导处、语文教研组的统一领导和全备课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已圆满完成了学期初的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

1、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待于加强。公开课质量也有待提高。

2、集体备课还未能充分发挥出集体的智慧,备课质量还需提高。

3、对于学生这一方块,优等和有潜力的学生,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仍旧有待提高,读写的能力还要在进一步挖掘培养,特别是写作能力要加强训练。另外,后进生的问题一直是困绕我们的难点问题,他们的成绩仍旧不尽人意。

通过一学期的工作,我们不断认识到,只有诚心诚意地合作,才能创造出优良的成绩。但是,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还会继续努力,扬长避短,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校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七年级语文备课工作总结范文二

我们初一语文备课组这学期来,在教务处的直接领导下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备课组的教学研究和集体备课功能,使初一语文教学质量不断的提高。

团结协作、相互尊重、不断切磋是我们备课组活动的一大特色。全组教师对于如何突破难题,不仅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上讨论,在其他时间这种探讨也时常进行,正是这样,才使得八个班级齐头并进,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紧张有序、步调一致、科研领先是我们备课组工作的另一特色。我们组的每个教师都担任两个班的教学工作,还担任了班主任工作,但备课组活动从无缺席。学校、教导处及教研组布置的工作的各项工作,我们备课组无一拖拉,补差、提优、竞赛、阅卷等学校统一布置的工作,百分之百的按时完成。教学进度,重点难点突破,练习、测验等主要工作全组步调一致。研究课、公开课、教科研论文等件件工作积极参与。丁洁老师在市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我们备课组申报的关于中学生课内阅读的市级课题已经被市教科所立项。

合作、竞争、交流,迅速提高教学质量,不做重复性劳动,提高工作效率,这在我们备课组早就达成共识。在合作问题上,我们形成体制:①课堂教学资料共享。②单元练习包干。学期伊始,备课组就订好每个单元考卷、练习的出题者。定好时,人、量。每个成员届时都认真完成。③大考复习主题制。大考复习以知识块状进行,每一块为一主题,而每一主题也定好时、人、量。一学期下来,备课组成员均感到,合作使我如此快乐。合作,使我们的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作,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学生,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事实上,激烈的竞争使得每一个备课组成员都快马加鞭、丝毫不敢懈怠。因为经常交流,所以我们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只要哪个老师有了新招,备课组成员都会争做实验,回过头来,再来交流心得。 因此,在市语文优秀论文大赛中,我们组的丁洁和张敏老师分获二三等奖的好成绩。在市15届教科研论文大赛中,丁洁老师获得了一等奖的名次。

为了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我们备课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课文朗诵活动、写字活动、课本剧表演、古诗朗诵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实现了美好情感的自我教育。 我们组织学生全员制的参加了镇江市增华阁作文大赛,中学生与社会作文比赛,部分学生参加了诗歌创作大赛,网络征文大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镇江市古诗文诵读大赛中,8班的刘筱敏等人获得了公办学校第一名的好成绩。印松老师获得了省级的辅导奖。在增华阁作文比赛中,我们年级有多人获奖,8班的付瑶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备课组活动对年级学科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备课组是发挥集体优势的最小但又是最基本的团体,他能在第一时间内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实在在地进行学科教科研活动。目前我们备课组尚需在以往层面上深入展开教科研、更深入开展突破教学难点方面的交流、研究。我们坚信,抓好备课组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工作。

七年级语文备课工作总结范文三

我们初一语文组由九位教师组成,其中既有久经沙场的老将,又有初登讲坛的新兵,加上其中几位领导,构成较为特殊,教学经验与能力差距较大。为尽量保证好总体教学质量,不致使差距过大,我们组做了一些相关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定计划,定目标。学期初,我们先定出本学期的总体教学计划与发展目标,以便在全学期中有计划工作与发展,不至于盲人瞎马,到处乱撞,更重要的是,让缺乏经验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先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从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好基础。

二、老教师积极做好传帮带工作。我们组教师虽多,情况也特殊复杂,但由于老教师们都能以身作则,在实际教学中,能耐心指导传授,所以整个教学过程,年青教师都基本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在教学中通过学习不断总结,积累了经验。

三、加强集体备课。为使各位教师都能准确把握教材,并能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合理实施教学内容,我组采用集体备课形式,即由几个较有经验的教师分别负责每单元教学内容,在集中全组教师智慧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设计该单元教学:教学该单元前,由该负责教师集中讲清设计思路,该单元重难点及教学中应注意问题。实际教学中,各位教师也可根据自己教学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这样做,同时也做到了教学进度的统一和步骤的一致。

四、抓好学生基础。初一阶段,打好学生基础非常重要。这既包括了语文基础的掌握,更包括了阅读习惯,写作习惯,及语文诸方面能力的培养。我们经常定期组织碰头,分谈各班学生情况,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由经验丰富的教师依据经验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于在分别教学的同时做到合理指导、齐抓共管,使全年级学生都能保证学好语文,打好语文基础。

五、组织好学生各方面的语文活动。为进一步落实好素质教育,我们在全年纪范围内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古诗文和精美语段的朗诵、写字活动、课外名著阅读及手抄报活动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既增强了学生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更陶冶了学生情操,使其情感在活动中得到美化与提升。

总之,我们组为搞好本年级语文教学,共同做了很多工作,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过不少问题。期末考中,较好与较弱的班间总平均分差距达七分,这将在往后教学中彼此共同努力,极时调整,尽力缩短差距。

第15篇:一年级语文备课要点

年级语文备课要点“四探”

──多看教科书,也能备好课的“妙招”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马巷中心小学 蔡智红

说起备课,许多老师总是离不开教参,总是先看教参再去上课,其实不然。教参中说的,如果您自己多看几遍教材,应该也能抓住抓准主要的该讲的知识点。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这一点基本功底还是应该要练习到家的。接下来请看看我关于如何备课的几点经验谈,完全是自己探索总结出来的,欢迎大家看完后多做指教。

一、抓“对”课文学习目标与重难点备课

这里的“对”指的是对课文的学习目标与重难点的把握要严格到位,因为这是原则性的东西,一定要找得对抓得准,如果找错了可是会耽误孩子的语文学习。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参中关于每一课的学习目标可以说是“三段式”的,就是一般来说,主要有三大部分的目标。第一部分是关于字词的,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个别课文中还有要求会造句说话的用词,但是那是极少的,在课后练习中一般都会有训练题目,所以可以把这一部分的知识点归为知识目标;第二部分的要求更是千篇1律──关于朗读与背诵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背诵的课文或是段落也会体现在这里,至于要不要背诵,您一看课后练习就明白了。这是朗读目标,也是能力培养目标;比较难的是第三部分的,也就是关于每课不同的知识点而引发的触动学生心灵的部分或者说是思想品德教育,这就是我们应该要练就的基本功了。备课时请静下心来多看几遍课文,想清楚这三件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这篇课文是怎么写的;这篇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在多看教材之后,以“积累??”或是“感受??”“学会??”等方式来组织语言,请您去试试看,相信慢慢地您一定能抓得准的。

对于重难点的把握,那就请您除了要多看教材之外,还应当变换角色,也就是要备学生。想想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会有什么困难之处,推敲一下本文为什么要入选为教材,还可以从本单元的主题入手来寻找。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一般也离不开字词句,识字写字一定是重点。在每课要求掌握生字中,难识的字;易混淆的字;难写的字;笔画笔顺易错的字,这些都是难点。另外,感情朗读课文也是重点,这时候就要从长句的朗读指导及生字较多的句子或是平翘舌音易错的句子指导切入来突破难点;再推敲一下课文的用词,相信您会发现词句训练的着眼点。总而言之,教材您一定至少要看三遍,出声读三遍,第一遍把自己当“作”者,第二遍把自己当“学”者,第三遍把自己当“教”者。这三遍下来,不同的感受,相信您对教材的把握也会跟教参“八九不离十”甚至会有属于自己的感觉了。一课有所得,再换一种类型的课文,久而久之,您这备课基本功就有了,没有教参也就无所谓了。

这里的“清”指的是在单元备课初始就要理清本单元教学内容在全册教学内容中的地位,抓准单元教与学的思路与线索。只要弄清楚这些,教学起单元课文来会轻松许多的。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一般都有八个主题单元,而我们自己怎么来把握这主题单元的教学呢?从导读入手。人教版小学语文十二册教材之中,除了第一册教材没有单元导语之外,每一册教材的每一个单元在第一篇课文之前都设有导语,这正是这套教材的特色之一,所以请您别忽视了这些,它是学生自学课文的钥匙之一,所以请您把这把钥匙交给学生,那么您会越教越轻松的。小学语文第二册教材的八个单元专题分别是“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我们身边的科学”。这些专题其实都包含在导语之中,如果您从第二册开始就重视这一部分的教学,那么慢慢地到中年级,不用您为孩子归纳,相信他们自己也能找到学习本单元的钥匙了。

那么我这里所说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呢?其指导思想来自于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与三个超越”教学理念。“何谓主题教学?窦老师认为,主题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具有共同主题的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这里的主题,既非思想主题,亦非知识主题,而是一种文化主题。它主张在实际教学中,将内容零散、形式单一但却有着共同主题的语文学习文本重新作一番统整。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的功能增强,容量变大。它不仅是组合教材的一种方式,更是实施教学、改革课堂的一把钥匙。”①

本人对于“主题”的理解是用简短的一两个单字来定单元教学的切入点,或是本单元教学的重难点,或是单元教学的主线,“中心轴”,也可以说是单元教学目标的总归纳,还可以说是学生学习单元课文之后生活中会使用某一主题的习作或是口语交际。以下是我对于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教学主题所作的归纳:

1.春之图画──寻(来自于说春天是图画,目标要引起学生找春天)

本单元教学完毕之后,我班学生所得是“春天真美──绿、彩、变、长??”

2.家之温暖──爱(来自导语的归纳)

班上孩子自己读完导语后归纳为“温暖的家──爱”;在单元教学完毕之后,孩子们体会到了如何来表达这爱──“做”与“说”;其中的“做”又可以用“让”(《看电视》)做事情(《胖乎乎的小手》)“晒”《棉鞋里的阳光》还有为他人着想《月亮的心愿》。

3.保护地球──行(来自对导语的归纳,课文教学目标要导行)

读完导语后,孩子们归结为“爱护地球──行”。

4.夏之风景──美(来自对课文的品悟)

5.解决问题──想(对导语的归纳)

6.幸福生活──惜(导语归纳;课文教学目标)

7.良好品质──诚(对导语与课文的归纳)

8.科学世界──趣(课文教学目标的归纳)

三、抓“准”课文“题眼”处着手备课

这里的“准”指的是备每一篇课文的时候抓主线一定要准确,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备完了教学目标与主题单元,接下来备每一课就轻松多了,因为主线抓准了,分线团就轻松了,只要看你在本课的教学中如何围绕你所认定的主题来进行教学,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很快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及兴趣点,集中学生有限的注意力,达到你本课的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还是用窦老师的原话来解读我这么做的原因吧:“这些主题在教材中往往可以表现为一些‘词语’,或者说是一些‘关键词’。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挖掘到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词语’。这个‘词语’是一个上位概念,不同于以往的思想教育主题、知识主题、写作主题??而是统领这样主题的主题。当然,多角度开掘主题时,既可以是人文词语,也可以是哲学词语,只要是儿童能接受的我们就兼收并蓄,大胆用来。就具体每一篇课文来说,我们找到的这个‘词语’可以看作是教材的‘题眼’,或者说是‘文眼’。即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②在我看来,也就是从刚才我所例举的单元教学措施中每一单元的教学建议着眼点细化到每一篇课文中去的教学主线。窦老师认为可以从这些方面来找寻主题:“有的主题就是题目本身或者在题目当中;有的主题就在课文的中心句或重点句之中;如果没有显见的‘词语’,我们也是能读出‘什么’的。那这个读出的‘词语’就是教材的灵魂。??这些词语来源于教材,又从教材中升华了其意义,教师围绕其进行主题教学的时候,这些词语就成了‘课眼’既教学的核心。这样一来,教学中的‘主题’就以‘意

义主题’为抓手,这就实现了对思想主题、知识主题、写作主题等内容的重新构造。因此这些‘词语’已经不仅仅是积累或理解了一个词语,而是引发我们的思考,在学生未来的精神成长中起到启发、引领的作用。”③一般我会从课题中找到一两个“主题”字眼备课,要不就是在课文的第一小节,或是最后一节,在课文中间的情况比较少见。例如第三单元主题“环保”──导行:《松鼠和松果》一课可以从“和”字入手,以“松鼠和松果之间有什么关系”来突破本文学习的难点体会到“松果、松树、松鼠”之间内在的联系产生环保意识要种树;《美丽的小路》一课可以从小路“美丽──垃圾──香、亮”变化的原因体会到养成不乱扔垃圾的行为习惯;《失物招领》一课从“失物”入手,让学生找一找这“失物”和我们丢失的东西有何不同,为何还要“招领”让学生意识到要随手做环保的课文主题。

第四单元主题“美”:《荷叶圆圆》一课让学生找“荷叶是什么”的句子体会课文中的意境“美”即可;《夏夜多美》一课从“美”字入手体会出本文的夜色美,人物们的心灵更美;《要下雨了》一课让学生读后填写“要下雨了,。”再从小动物们帮小白兔体会互帮互助之美;《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从“借”字入手找句子,读后明白动物们的尾巴各有用处再分析人物对话体会语言“美”。

第五单元主题“想”《四个太阳》一课让学生填出“()的太阳”并从文中找句子说明为何要这么画太阳──“想”;《乌鸦喝水》一课从“喝”字找句子体会乌鸦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思路,明白要学会好好利用身边的物品帮忙解决问题;《司马光》一课从“救”字入手找句子,分析体会遇事“不慌──想到办法”的道理;《称象》一课从“称”字入手找官员与曹冲称象的办法,再读一读体会谁的好,好在哪里──“想”。

第七单元主题“诚”:《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从小白兔要菜子与小灰兔要白菜的不同体会“诚”──“要劳动才有得吃”的道理;《两只小狮子》一课让学生给两只小狮子起名并说理由体会“诚”──要靠自己的真本领生活的道理;《小伙伴》一课从“伙伴”入手找本文介绍的人物,再以“朋友”一词升华“诚”──在需要的时候伸手帮助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那些说得好听的人并不是真心的朋友;《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从“空”字体会“做人要诚实”?? 最后用窦老师的一段话结束关于主题教学备课对于孩子一生的作用:“不管如何,主题教学努力站在一个高度,使教学从高处、大处着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益。一系列的主题教学之后,这些“词语”就成了人生成长的必要“因子”,成为未来精神发展的一个个精神的“脚印”,一颗颗精神成长的种子。”④

四、抓“精”词句训练重点处备课这里的“精”指的是训练的题型要典型,力求精而准,让学生能有所得而不是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

说起语文,它既是一门学科,同时又是我们的母语,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一门特殊的学科,相信这一句话对于您来说并不陌生,本来我自己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不一样的,但去年暑假,有幸上厦门听了窦桂梅老师的课及讲座,触动很大。讲座完毕之后,她那绕口令似的话语,引起了我的深思:“我是一个母语教师;我是一个教母语的人;我是用母语教人的”。因为窦老师语速快,这不一定是她的原话,但大致是这样的意思。在我心目中,“语文”,它只是一门学科,而“母语”则不同,它是您身为一个民族的骄傲与精华所在,如果您教不好,那不单单是这门学科学不好,还会误了孩子的一生,还有这一代人,“误人子弟”,罪过不浅哪!

反思再反思,语文,无非是“字词句段篇”,字词句是基本功中的基本功。“字”,我认为是识字写字的方法,换句话说,是“字感”,看到字,能最快识字并理解常用意思,往后在不同课文不同句子中再体会相同字所代表的不一样意思或是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音等。“词”,亦是“词感”,学生对于词的感觉与把握,可理解为组词,用词,好词积累??这就有点儿难度,但我认为从一年级开始,每课一得,每课一词,还是可以达到目标的。所谓每课一得,就是教完一课,学生的某一语文基本功能得到锻炼。这一“得”可大可小,或是角

色朗读;或是归纳意思,或是对某个好词的使用等;具体看课文的篇目及内容而定。“句”我认为是能用好所掌握的词语说、写一句完整通顺的话,在“句感”达到一定水平之时甚至能“举一反三”正确运用课文中的某种句式,如“把”“被”字句等。到了中年级,读“段”说“段”写“段”的基本功就更为重要了,如“总—分—总”式结构;“总──分”结构或是“分──总”结构。“篇”无非是“段”的扩大,还有就是中心意思及课文主线的表达等,要学习课文以“主题”来构思作文,学会把自己要讲的意思讲清楚,条理清晰,重点明确;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既不会离题万里也不会让人听了不知道你主要要讲的是什么。

在我们低年级,我认为还是词句训练为主。从一年级下学期起,一般很少具体再指导怎么记一个字,而是归纳哪几个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识记,或是今天哪个字比较难写,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不然一课用两节课是根本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那么,词句训练要从何处着手备课呢?还是多读课文,一下子您会发现本课的重点句,体现课文主旨的重点词语所在一般也就是我们的训练重点了。比如:《荷叶圆圆》一课的第一句,可以让学生模仿造句说话:什么东西,什么样子,用上同样的句式(海;春天)还能变句为词:什么样的荷叶等。这一课还有最后一句“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也可以抓出来让学生讲一讲这样的词,在生活中用语文。《要下雨了》一课,请看课后训练,一下子就明了──用“正??呢”说话写话。 以上是我个人的经验所得及个人想法,如果有说得不对不好的地方,欢迎您指出来,大家一起探讨,为了能更好地教好书,堂堂正正地当一名语文教师,不误人子弟,请大家一起努力吧!

【参考资料】

①徐凤《有感于窦桂梅的主题教学》

②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p40

③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p40

④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p41

第16篇:五年级语文备课 (6)

练习三

第1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戏曲有关谚语。

2.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教学重难点

1.了解戏曲有关谚语。

2.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导入:同学们,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而现代京剧在对传统京剧进行变革的基础上,更讲究唱词的优美和内涵。

(2)(教师放录音)教师要求学生对照题中唱词来听。

(3)教师简介《红灯记》的剧情。(可以出示一些剧照)重点把这段唱词的前因后果说清楚。

(4)学生再认真看唱词,了解大意。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学生间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讲解。

(5)学生联系剧情来想一想这段话的弦外之音。(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这样说)

(6)学生在了解弦外之音的基础上,再细读这段话。

2.教学第二部分。

(1)教师再次放录音,学生对照这段话听。(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来学唱。

3.教学第三部分。

(1)指名读谚语,学生交流,理解这些谚语的意思。

(2)教师根据谚语适当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3)学生抄写这些谚语。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3)教师重点指导\"郊野、碧蓝、嫦娥\"等词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注意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三.板书设计:

红灯记

四.作业布置:

1.了解戏剧的特点。

第17篇:语文备课组长发言稿

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备课组长发言稿,欢迎查阅。

语文备课组长发言稿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

要说工作经验交流发言,我其实还不够,担任备课组长才一年半,好多工作都是在各位领导和初

三、初一备课组的帮助下,完成的。我只能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初二语文备课组的日常开展的工作,敬请各位指正。

一、打造一支和谐的团队

备课组是学校的基本教科研活动组织,也是学校落实校本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载体。我们初二年级语文备课组共有九位语文老师,组建了一个和谐的团队。我们中间有丰富课堂教学经验与教研能力的学校语文学科带头人,他们在备课组的活动中,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凡是组内教师执教公开课,无论是组内的研讨课,还是校级、市级展示课,执教老师总是孜孜不倦地向组内老师虚心讨教,而在一次次试教的过程中,组内的陆琴、徐吉红老师都会悉心地听课,耐心地指导。平日里,大家不仅乐于反思自我的课堂教学,还善于将自己的体会、反思积极与同组老师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我们组,为一堂课的设计与教学策略,大家经常在一起研讨,办公室、教工阅览室,甚至是走廊上到处有我们一起讨论的身影。

二、课程同步

在讲授新授课程时,我们同步进行。参考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集体备课,共同确定重点、难点,共同商量和探讨应对措施。课程授完以后,我们在集体备课时,再一起交流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出现的问题,探讨补救措施。

三、阅读和作文统一话题

对待阅读课,我们本学期采用这样的方式:依托每周两次的小题训练,统一选题,认真组织,及时批改,共同交流。并且,有计划地帮助学生梳理各种文体的答题注意事项,做到学生人手一份。

对待作文课,我们本学期采用这样的方式:统一确定话题或题目,让学生来展示自己作品。老师精选出学生习作中优秀的作品,借助学校的《行知》作文选进行发表,整个初二年级14个班统一阅读、欣赏,交流共同提高。

四、资源共享

我们备课组在教学中资源共享。课件共享、资料共享、习题共享。在教学中我们共同制作课件,共同使用课件;针对不同的资料,确定使用哪些习题,精挑细选,给学生精心准备。所有的资源都上传到我们组内的微信群和QQ邮箱,方便组内老师使用。

五、周末作业统一

周末作业的重要性至关重要。本学期我们备课组将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重点,统一给学生布置作业,有时候是基础知识题目训练,有时是随笔话写作,有时候是阅读训练。周一回来以后统一批阅,发现问题及时商量应对措施。

六、月考题目精选

月考是针对一个阶段中,学生学习情况的摸底检测。我们备课组非常重视每一次月考试卷的命制。为了有效、公平、合理的组织,我们备课组九位老师分成三个命题小组,每个小组三人,一人负责命题,一人负责试做,一人负责审核。而且每次月考,各命题小组都仔细斟酌各种题目,精挑细选,最后组成一套题目。考试成绩出来以后,我们都利用集体备课,及时组织月考的质量分析,仔细盘点月考中出现的问题,做好总结,特别是培优补差,制定应对措施,以便让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成绩能够有真正的提高。

七、复习计划

新课结束以后,我们备课组打算分三项专题进行复习。一部分复习基础知识,大约安排两周的时间;二部分是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老师精挑细选阅读题目,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大约两周时间。最后大约两周时间让学生进行作文专项训练,确定题目,给学生讲解作文结构和作文方法,努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另外,在专题复习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有序地把期末复习测试系列穿插进去,也让学生能尽快适应期末考试的整体要求,做到复习效率的最大化。

八、组织活动,树立学生大语文观

针对初二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本着“扎扎实实打基础,认认真真搞训练”的原则,除了上好语文课以外,我们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1)经常化的课外阅读活动,充分利用校图书室,加大了阅读量,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2)结合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布置相关的征文。(3)有计划地开展书法、演讲、诗朗诵比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们大家都在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俗话说的好:“有了目标就成功了一半。”我们初二语文备课组九个人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努力工作,做一位称职的语文教师。正因为有了这个共同的理想,我们都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尽自己的全力备好每一节课,讲好每一堂课,对得起每一位学生。

以上是的我的发言,谢谢大家。

语文备课组长发言稿二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我们又跨入了新的一年。回顾一学期来的工作,我们倍感欣慰。备课组的每一位成员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以友善用脑的新理念为指导,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改革;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现将有关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开学初,我们便组织教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听取领导对友善用脑的介绍,学习有关友善用脑的材料,以便更深入了解友善用脑这一课题,并且听取了一节友善用脑示范课,组员之间针对这节课展开讨论,吸收其中的友善用脑因素,努力更新观念。要求每位教师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友善用脑这一课题,精心设计教案,努力提高课堂实效,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2、相互听课,取长补短

本学期开学初就要求每一位组员精心设计一堂好课,在组内开课,要求其他教师调好课一定要去听课,听课后要针对这堂课展开评价,大家认真探讨,找出这节课的闪光点与不足,取长补短,并且讨论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除了本组的公开课必须要听以外,凡是学校组织的其他语文课,我们都会尽量调开空课前去听课,并且老师们还积极要求外出听课,如:我们五年级的熊老师和梁老师都是五十开外的人了,还积极要求去实验小学听取“秋实杯”好课展示,这种精神可嘉。通过这种听课,评课活动,让我们教师能够及时找到自身的缺点,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取长补短,提高了我们组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3、组内讨论,共同提高

我们组共有五位成员,两位老教师,一位中年教师,两位年轻教师,可以说这是一个老中青结合的队伍,大家的年龄层次不同,教学经验不同,但是这恰恰成为了我们组的优势,老教师会将他们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的告诉我们,熊老师就经常告诉我们课文的教学难点,如何解决,等等。而年轻教师则更多的是让这个小组更具活力,不时的灌输一些新思想。这样我们经常针对一篇课文,哪怕就是一个小问题而展开激烈的讨论,每一次月考以后我们都会拿出试卷坐到一起分析试卷的出题理念,哪一题错误率偏高,哪个班级考差了,教师忽视了哪个方面等等,这样的讨论在我们组经常可以看到,我们一起讨论,力求共同进步。

二、存在的不足:

1、对于优等和有潜力的学生,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仍旧有待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还要进一步挖掘培养,整体的语文成绩还需在上台阶。

2、、差生的问题一直是困绕我们的难点问题,他们的成绩仍旧不尽人意,努力提高他们的及格率,是我们下学期的奋斗目标。

三、下一步工作:

1、加强教师的学习,开展组内老师之间更进一步地交流沟通,努力提高我们组老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规范教学常规工作,从上课、批改作业、备课、提优补差等方面做起,明确要求,按要求去做。

2、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我们将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树立竞争的学习风气为主,注重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扩大阅读量提高他们的综合水平。

3、努力做好后进生的工作,想各种办法,常抓不懈,尽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语文备课组长发言稿三

本学期,本校语文备课组紧紧围绕“二期课改”,切实把握语文学科教改方向与重点,以课例研究和校本教研为抓手,树立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学质量观,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开学初组织本组教师参加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培训学习,使大家真正理解教改精神,接受新课程的理念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每位教师紧扣新课程标准,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撰写教案,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把课堂真正作为教学改革的实践地,把语文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我们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并抽出宝贵的时间作教学课件,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趣。在周三听课日活动中,每位教师都上了一节精彩的课,收到良好的效果,突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态势中。备课组教师除了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还在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二、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备课组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全体备课组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35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教师之间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质量检测。

三、认真参加校本研修,促备课组教师专业成长

1、本学期,学校提出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种研修方式为核心,以问题为出发点,针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展开研究。

我们充分利用图书资源、学校网站,倡导本组教师多读教育理论书籍,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完善教研机制,把校本研究和校本培训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认真做好教师“五个一”,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上一节课改研讨课、写一篇成功教育教学经验文章、参加一个小课题研究、每月递交一份典型案例的教学反思。

2、以项目为依托,加强主题教研。

近几年来,有相当一部分外来民工的子女要求进入我校就读,就拿一年级来说,外来民工子女人数占年级人数的三分之二,随着这批流动儿童的到来,给学校和班级的教育和管理也带来了新的课题。特别是有些民工子女卫生、行为习惯都比较差,常常惹得本地孩子不愿和他们沟通、交往,有些本地孩子甚至不愿与他们同桌,使得同学之间都产生了隔阂,也使得一部分民工子女深深地产生了自卑感。这些都给学校和谐班集体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本学期学校倡议,要关爱外来民工子弟,开展“关爱学生”的校本活动。我组成员认真贯彻学校精神,做到关心外来民工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引导本地孩子学会接纳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尽快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来,从思想上、习惯上、学习上关心他们,爱护每一位外来学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思想上、习惯上、学习上有不同的提高,积极创建和谐班集体。

整个一学期以来,语文备课组的所有老师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在下学期的工作安排中,语文备课组将继续关注课改,聚焦课堂,同时确立共同的研究主题,积累课堂中的真实案例,关注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本备课组语文教学的整体提升。

第18篇:五年级语文备课(19)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找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山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你们说老师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粉笔来书写这两个词呢?

2、看到“荒山野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那“青山碧岭”呢?

4、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

二、学习三-七自然段:

1、自由读。告诉大家,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哪些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或者是你的感动、或者是你的快乐!

3、学生朗读,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

①“煎熬”

什么是煎熬?如果你是裸露的山岩,你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吧。

②“林涛”

什么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心中有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

③小鸟、松鼠、小兔、小猴

我来问问你:“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们呢?”谁来读读,把这种快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读出来,你们现在就是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

④“浑浊”—“碧波”,“咆哮”—“轻抚”

读一读这两对词语,给你怎样的感受?

4、诗人给我们描述的画面是多么美好呀!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是谁的功劳?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2、锨、镐的声音是多么单调,可是为什么是“歌谣”?

3、齐读。

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1、“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

2、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

五、朗读全诗:

1、齐读。

2、尝试背诵。

第19篇:五年级语文备课(121)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句诗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教学挂图、投影片、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找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山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你们说老师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粉笔来书写这两个词呢?

2.看到“荒山野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那“青山碧岭”呢?

4.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

二.学习三-七自然段:

1.自由读。告诉大家,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哪些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或者是你的感动.或者是你的快乐!

3.学生朗读,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

①“煎熬”

什么是煎熬?如果你是裸露的山岩,你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吧。

②“林涛”

什么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心中有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

③小鸟、松鼠、小兔、小猴

我来问问你:“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们呢?”谁来读读,把这种快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读出来,你们现在就是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

④“浑浊”—“碧波”,“咆哮”—“轻抚”

读一读这两对词语,给你怎样的感受?

4.诗人给我们描述的画面是多么美好呀!齐读。

第20篇:二年级语文备课计划

宜新希望小学二年级语文备课计划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宜兴希望学校吴晓丽 工作目标:

1.本年级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学案,扎实上好每节课。

2.作为课改中的我们认真探索校本教研新模式。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进一步探索课例研究模式。

3.积极撰写申报省级课题《学案引领,先学后教》。

工作措施:

1.推进校本研修:走近书籍、走进同事课堂、登陆优秀网站、外出培训。

2.人人参与课例研究竞赛活动。

3.认真撰写优秀的教学反思、随笔、论文。

4..抓校本课程:

必修课:(1)古诗文诵读课程。(2)家校结合教育课程。 (3)写字课程。

(4)红色文化课程(5)素质教育新学案(6)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选修课:社团活动

5.继续加强集体备课的研究。

6.积极参与《“少教多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课题研讨会,保证课题研究做到规范有效。

7.本年级教师积极认真参与听评课。

语文备课范文
《语文备课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