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范文仪教授简介(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03 12:01:4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姬教授简介

企业办公室管理干部培训

主讲:姬瑞环

中共中央办公厅电子科技学院教授

中国高教学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国家秘书职业资格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与著述成果

•研究:公文写作、秘书学、公务员制度、口才艺术 •近年主要著作成果: 《毛泽东的写作艺术》,时事出版社

《常用公文写作方法与技巧》中国人事出版社 《讲话稿写作方法与技巧》中国人事出版社 《竞争上岗演讲与答辩》,中国人事出版社 《秘书学教程》,海洋出版社

《文书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务文书写作与处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信息与秘书工作概论》冶金工业出版社

推荐第2篇:教授简介Intro.bio..chs

哈维·凯门教授简介,2011

翻译 Cynthia

哈维·凯门,是一名医学博士及公共卫生学硕士。他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教师,同样作为传染性疾病应急准备中心工作人员在该校工作。他是流行病学系伦理和公共卫生课程的最终成绩评定教师。2006年至2010年,他就职于加利福尼亚公共卫生部,任公共卫生医学官员。2009年,他担任了生化恐怖主义应急准备处代理处长。直至2010年7月,他还担任了传染性疾病应急响应分部的资深科学顾问。

2000年到2006年,该教授在南卡罗莱纳州卫生和环境控制部工作,历任一个包含六个农村的卫生区的卫生官员、母婴卫生局局长,南卡罗莱纳大学医学院临床儿科教授,南卡罗莱纳大学阿诺德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兼职副教授。他曾担任了六年南卡罗莱纳医学协会伦理委员会公共卫生代表。

凯门博士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博加卢萨和新奥尔兰市接受了早期教育。1964年和1968年,他均以优异成绩先后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化学专业和芝加哥大学医学院;1971年,他在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婴儿医院完成了儿科实习和的住院医生实习;1999年,获得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

凯门博士拥有多年一线儿科实践经验,最初于1971年至1973年再美军医院担任儿科主任(美军位于曼谷和泰国军医院),尔后的1973年至1999年的二十五年间,凯门博士作为儿科医生在北加利福尼亚凯撒研究院工作,在此期间他担任患者教育主管长达14年之久。凯门教授与妻子结婚已45年,三个孩子都已经组建了家庭,如今又有了三个孙子孙女,他们都是他生活的中心。

推荐第3篇:施杞教授简介

施杞导师简介

一、基本情况:

施杞,男,70岁,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及上海市名中医,香港大学名誉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及脊柱病研究所、国际华人骨研学会联合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班导师,荣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原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2006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7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首批“中医骨伤名师”称号,并被文化部任命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上海中医药学会会长、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会长、中华中医骨伤科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名誉会长、国家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部评审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咨询专家、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施杞教授从事骨伤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40余年,积极探究损伤的病因病机,传承石氏伤科气血理论,融汇各家学说,强调“扶正祛邪,调治结合,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在石氏伤科的“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痰瘀兼顾、肝脾肾同治”的内伤治疗原则;在坚持继承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并积极引入现代科学相关技术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慢性损伤修复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在中医药防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损伤等方面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提出了“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是颈椎病发病力学基础的观点,先后建立了“脊柱痹证病理模型”、“脊柱力学失衡性颈椎病模型”、“脊髓型颈椎病模型”等,并通过病理解剖学研究,提出了“咽喉炎是颈椎病的发病因素之一”论点,被国内同行认同。

先后主持召开了18次全国骨伤科学术交流会及10次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28篇,主编《骨伤科学》、《伤科集成》、《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实用中国养生全书》等专著26部。担任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5年制规划教材《中医伤科学》的主审和7年制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中医骨伤科学临床研究》主编。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上海市 科技攻关重点项目、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30余项,并参加国家“973”项目,先后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国家教育部直推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中华中医药科技奖一等奖各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15项。

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中医骨伤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31名,硕士研究生37名,指导博士后4名,带高徒7名。曾先后应邀去美、英、日、德等国及港台等18个国家和地区访问并进行学术交流。

二、主要研究方向

中医药防治脊柱及骨关节退变性疾病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

三、对进站博士后的要求

中医、中西医结合各个专业或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各个专业;具备良好的科研思路;英语基础好。

推荐第4篇:杨谦教授简介

杨谦教授简介:

杨谦,男,1982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农学系并留校任助教,1986年赴英国里丁大学(Reading University)深造,先后攻读硕士、副博士、博士学位并做博士后研究。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SCI 源杂志)专业评委,中国生物工程杂志专业评委、理事,黑龙江省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博士学术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哈尔滨市绿色食品协会副会长,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泰国蒙格克特王家理工大学(KMITL)理学院应用生物学系客座教授。

李文华博士简介:

李文华,男,1986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农学系。曾就职于北安农校,1994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曾任农学院副院长。现任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东北农业大学副教授,黑龙江地区开发研究咨询委员会成员,黑龙江省老区建设促进会成员,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绿化委员会成员,黑龙江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成员,黑龙江省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成员,黑龙江省蚕蜂业协会会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

李国勋教授简介:

李国勋,男,1966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留校任教,

曾任植保系系主任,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调往河北农业大学,担任植物保护学院院长,2002年被引进到青岛农业大学,组建害虫生物防治研究所和昆虫细胞工程中心。现任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青岛农业大学与康奈尔大学联合“无脊椎动物细胞培养与细胞工程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害虫微生物防治和昆虫病理学的研究和教学,自1985年至今,曾4次赴美国进行合作研究,先后达6年。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并取得多项成果,其中开发的Tn5B1-4细胞系已商品化生产,在世界上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农业和医学等领域。

韩天富研究员简介:

韩天富, 男, 198

8、1994年分别获东北农业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95-1997年在南京农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5月至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曾在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世界大豆研究大会持续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职。长期从事大豆发育生物学、分子育种和常规育种研究,在大豆开花后光周期反应、开花逆转、光周期反应实验系统的建立、光周期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转基因育种、突变体库构建、品种改良等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

白祥和博士简介:

白祥和,男,1986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农学系。先后获得硕士、

博士学位,曾任栽培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副教授。现任中共依安县委书记。东北农业大学在职博士后。1986年7月参加工作,同年入党,曾任东北农业大学教师,副教授。1997年4月至1998年4月,任黑龙江省克东县玉岗镇副镇长,1998年4月至2000年11月任克东县副县长,分管农业和科技工作,2000年11月至2003年8月,任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委副书记,分管经济工作。2003年8月至2004年3月,任依安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主持县政府工作。2004年3月至2005年4月,任依安县人民政府县长。2005年4月至今,任中共依安县委书记。依安县被评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绿化工作先进县、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先进县、省市级植树造林先进县,招商引资工作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标兵县,劳动力转移工作跻身于全省十强县行列。他本人获得全国绿化奖章、全国三北防护林绿化造林先进个人,多次获得省市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党务工作者称号,被评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和省县域优秀科技人才。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求是》等报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

李新海研究员简介:

李新海,男,1991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农学系。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分子育种分会理事和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岗位专家。1996年7月获东北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华中农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8年9月到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工作,1998年至2006年先后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和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从事玉米分子育种和种质改良研究,多次访问墨西哥、泰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秘鲁、印度、菲律宾等国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玉米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种质改良与分子育种。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亚洲玉米生物技术协作网等多项课题,揭示了我国玉米抗矮花叶病、丝黑穗病和耐旱种质基础,建立了玉米抗矮花叶病和优质蛋白玉米分子标记育种技术,选育优质高产玉米杂交种3个。

推荐第5篇:吴晓铃教授简介

吴晓铃教授简介

吴晓铃教授是赴美国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河

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机构学与机器科学联合会(IFToMM)技术委员会委员,美国摩擦学与润滑工程师学会(STLE)会员,机械

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开

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

会委员,机械设备健康维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

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广西大学,河

南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兼职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机

械工程等杂志的编委,机械工程学报,加拿大机械工程学报等杂志的

审稿人,郑州市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组长等职务。

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制造业信息化、机械传动,摩擦学等。

承担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三等

奖;省部级科技进步

一、

二、三等奖;发表论文100余篇,主审齿轮

手册, 主编润滑设计手册,并参加编写机械工程手册, 现代机械设计

手册等。

吴教授先后在一机部东方电机厂、机械部郑州机械研究所和郑州

大学工作。是原机械工业部郑州机械研究所总工程师,中国机械科学

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前又在重庆大学招收博士研究生。吴教授多次应邀出访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具有较丰富的工作经

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获中国机械工业科

技专家称号。

推荐第6篇:北大法学教授简介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北大法学教授简介

朱苏力

研究领域:中国法律 西方法律史 美国商税法 法社会学 美国法律制度 法哲学 法律经济学分析 比较法 比较法律文化

凯程考研集训营保录班,是全日制封闭式高三式,成立于2005年4月,是我国最早从事高端全科保过辅导的正规培训机构,由英语名师索玉柱教授、政治李海洋教授为代表的教研组组成。被学员一致公认业界授课质量最好,服务最到位,应试效果最显著。 凯程教育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九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中传等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凯程考研集训营作为考研精品辅导的领航者,可以很自信的讲在业内始终保持着最高的考研上线率,一次性的上线率(含A、B线)已经接近95%。 最大亮点:

与其他机构不同,凯程考研集训营是名师小班授课的全日制考研特训机构,凯程考研集训营对英语、数学、政治都有被实践检验了的独一无二的教研和系统的方法。按高分计划辅导要求学员,在法学、法硕、金融、医学、艺术等专业具有压倒性的专业课辅导优势和经验,在清华、北大、人大、中传具备核心的院校资源和优势;优势专业和优势院校奠定了凯程考研集训营的高端品质。 机具个性化的辅导方案:

www.daodoc.com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入学测试+每日测验+每周小测+每周计划+每周计划完成情况全部载入档案袋,详细掌握每一位学员的学业进展;根据学员细致的情况指导今后每一步的学习和10月份的志愿报考。

有考研择校问题,对考研复习不熟悉的地方,请联系凯程咨询老师。

简介:北京大学法学学士,美国麦克乔治法学院商法税法硕士,美国亚里桑那大学法律交叉学科研究博士, 1999 年— 2000 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2000 年 4 月耶鲁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1996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1999 )《阅读秩序》( 1999 ),《送法下乡》( 2000 )以及几十篇学术论文和书评

周旺生

研究领域:法理学 立法学 西方法理学研究

简介: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 立法学 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建设顾问,中国法理学会副会长。获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奖励。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研究员,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大连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吉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客座教授,中关村科技园区立法顾问。 1989 - 1990 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作访问研究。多次在香港和澳门作短期讲学。 1996 - 1997 年在美国伊利诺依斯大学作访问研究。 1995 年、2003 年两次被评选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www.daodoc.com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主要著作:《立法学》( 1988 );《立法论》( 1994 );《规范性文件起草》( 1998 );《法理学》( 2002 );

《立法学》( 2004 );《立法:原则·制度·技术》( 1994 );《立法学教程》( 1995 );《立法学》 ( 1998、2000 );《当代中国立法》( 1998 );《法理学》( 2000 );《法理学》( 2000、2003 );《立法研究》( 1 - 4 卷主编, 2000 - 2003 );《中关村立法研究》( 2001 );《法学概论》( 2003 );《中国法律制度》( 2000 );《地方立法质量研究》( 2002 )。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

张骐

研究领域:法哲学的基本问题,如法的价值、法律责任等;法律推理;司法先例制度;公民社会与法治;产品责任法

简介:吉林大学法律系法学学士,北京大学法理学硕士、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访问教授, 2004 年 9 月- 2006 年 6 月;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2003 年 8 月- 2004 年 6 月;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2003 年 1 月- 2003 年 7 月;日本北海道大学法学院访问教授,, 2002 年 7 月;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1999 年 10 月- 2000 年 4 月;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1995 年 8 月- 1997 年 6 月;

主要著作:《法律推理与法律制度》,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年;《法律:一个自创生系统》,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法理学》(国家级重点教材),

www.daodoc.com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沈宗灵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法理学与比较法学论集——沈宗灵学术思想暨当代中国法理学的改革与发展》(与沈宗灵、罗玉中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李贵连

研究领域:中国法制史 保险法学

简介: 1969 年湖北大学法律系(今中南 财经政法 大学)毕业, 1981 年北京大学法学硕士

主要著作:《沈家本年谱长编》台湾成文出版社,《沈家本传》法律出版社,《近代中国法制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二十世纪中国法学》(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法律思想史》(主编)北大出版社。

贺卫方

研究领域:外国法制史 西方法律思想史

简介:法学学士(西南政法大学, 1982 ),法学硕士(中国政法大学, 1985 ),曾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学者。 1985 年起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并主持《比较法研究》季刊编辑工作。 1995 年调至北京大学任教。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同时担任《中外法学》主编,北京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兼任全国外国法制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以及国内多所大学名誉或兼职教授。自 2000 年起指导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外国法制史和西

www.daodoc.com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方法律思想史。

著作及译作:《新波斯人信札》(与梁治平、齐海滨、石泰峰等合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 年。《外国法制史》(与由 嵘、张学仁、高鸿钧、杨联华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台湾版由五南图书出版公司于 1993 年印行。《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与美国汉学家 Karen Turner 及高鸿钧合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年。《走向权利的时代》(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 年, 1999 年修订版。《法边馀墨》,法律出版社 1998 年; 2003 年第 2 版。《中国法律教育之路》(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司法的理念与制度》(司法文丛之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美国法律辞典》,美国 Peter G.Renstrom 编,主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美国 Harold J.Berman 著,与高鸿钧、张志铭、夏勇合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年。《比较法律传统》,美国 M.A.Glendon , M.W.Gorden and C.Osakwe 合著,与米健、高鸿钧合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3 年。《比较法总论》,德国 K.Zweigert & H.Koetz 合著,与潘汉典、高鸿钧、米健合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 年;修订版,法律出版社 2003 年 1 月。《比较法律文化》,美国 Henry W.Ehrmann 著,与高鸿钧合译,三联书店 1990 年。修订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 法学卷》,与苏力合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具体法治》,法律出版社 2002 年 1 月版。《英国法和法国法》,法国 R.David 著,与潘华仿、高鸿钧合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运送正义的方式》,上海三联书店 2002 年 12 月版。《超越比利牛斯山》,法律出版社 2003 年 9 月版。

www.daodoc.com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发表学术论文、译文及学术短文总计 80 余篇。

武树臣(兼职教授)

研究领域: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简介: 1978 年 2 月考入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学习, 1982 年 2 月毕业留系任教,先后被评为讲师、副教授、教授。 1994 年 9 月被评为北京大学首批中青年学术骨干, 1996 年 6 月被评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1992 年 4 月任系副主任。 1993 年 9 月在张国华教授指导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1996 年 2 月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7 年 4 月调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继续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招收和指导中国法史博士研究生。为香港回归培养法律 人才获 国家教委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997.10 )及北京市政府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997.9 ),主持撰写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国家七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年)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一等奖( 1996.12 )。

社会兼职: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会会长( 1996 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届( 1997.1 - 2001.4 )、第二届( 2001.4 - 2005.4 )委员,中国比较法研究会副会长( 2001.7 ),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 2002.1 )。

研究成果:《中国法律思想史纲(上下)》,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4 年 8 月、1987 年 1 月。《中国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 1983 年 1 月。

www.daodoc.com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苏维埃行政法总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年 10 月。《中国法律史》,法律出版社, 1986 年 12 月。《科技法律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7 年 10 月。《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 年 10 月。《法律文书写作》,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 年 12 月。《嘉靖新例》(点校),中国稀见法律典籍 集成乙编二册 ,科学出版社, 1993 年 9 月。《中国法律思想史》,台湾汉光书局有限公司, 1993 年 10 月。《中国法律思想通史》(第一卷、第二卷),(国家七五重点项目)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9 月。《基本人权总论》(译)西方人权学说(下),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4 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国家七五重点项目),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年 8 月。《法理学》,法律出版社, 1995 年 6 月。《中国法律思想史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6 年 8 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鸟瞰》,大象出版社, 1997 年 12 月。《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8 年 3 月。《法律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9 月。《武树臣法学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8 年 9 月。《法学基础》,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9 年 3 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10 月。《中国法律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0 年 3 月。《武树臣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5 月。 《 儒家

法律传统 》 ,法律出版社, 2003 年 9 月。《中国的法文化》,日本九州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9 月。《中国法律样式》,台海出版社, 2004 年 1 月。《判例制度研究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年 1 月。《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 2004 年。在中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

www.daodoc.com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张建国

研究领域:中国法制史、清末与中华民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比较法文化。

简介:北京大学历史系史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法学硕士, 1990 年— 1991 年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进修, 1999 - 2001 年任日本九州大学法学部兼大学院教授, 2001 年 10 月回国,

2003 年 4 月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著作及译作:《中国法系的形成与发达》 (1997) 。《两汉魏晋法制简说》( 1997 )。《帝制时代的中国法》( 1999 )。(日)滋 贺秀三 :《中国家族法原理》( 2003 ,合译)、

主要论文:已基本收进《帝制时代的中国法》一书(共收 24 篇论文)。《略论北宋的专卖法制》,《法学研究》 1997 年第 2 期。《论西汉初期的赎》,《政法论坛》 2002 年第 5 期。《张家山汉简排序辨正》,《法学研究》 2004 年第 6 期。

徐爱国

研究领域:法律史和英美侵权行为法

简介: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主要著作:《破解法学之谜——西方法律思想和法学流派》,学苑出版社 2001

www.daodoc.com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年。《名案中的法律智慧》,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分析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5 年。《英美侵权行为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西方法律思想史》(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主要学术论文十余篇。

姜明安

研究领域: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公务员法、国家赔偿法、外国行政法

简介:北京大学法学学士, 1987 年— 1988 年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 1991 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 1997 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 2000 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

主要著作:《行政法学》( 1986 年),《行政诉讼法学》( 1993 年),《行政诉讼与行政执法的法律适用》( 1995 年,合著),《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1999 年,合著)等著作 20 多本,论文 40 多篇。

www.daodoc.com

推荐第7篇:张兰教授简介

张兰教授简介

张兰,女,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业务副院长。主治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尤其擅长运用中西医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内分泌失调等。现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部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体检中心主任。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内科教学、临床、科研工作。承担研究生、本科生、成人教育等多层次中医内科学教学任务,曾多次在附属医院组织的授课大奖赛中获奖。2004年在学院组织的优秀讲稿、教案评比中获得二等奖。

主编了《简明中医内科学》、副主编《中医内科学》英文版教材。参加了2001年至2003年全国中医内科自考题库建设及命题工作,多次承担辽宁省自学考试的授课、命题及评卷工作。2002年被学院批准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已培养毕业和在职研究生15名。2002年被学院评为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此外,一直从事内分泌临床工作,在中西医治疗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发病机制中,首次提出了“瘀血络损学说”,临床疗效好,获得患者的信赖和好评。

近五年主持参加省级课题7项、其中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获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辽宁省科技成果奖三项。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主编、副主编著作2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编委《中国中医药杂志》特约编委《糖尿病研究杂志》编委。

推荐第8篇:中环天仪集团简介

公司简介

中环天仪股份有限公司,(原天津天仪集团仪表有限公司,2009年1月1日正式更名为中环天仪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国家级新技术产业园区天津华苑产业区,是在原天津仪表集团的基础上,于2003年3月对天津仪表集团中骨干企业进行重组而成的国有控股的全新机制的企业,是我国仪器仪表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和天津市“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国内较大综合性仪器仪表研发制造基地之一,产品门类齐全,具有较强系统成套能力。现任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仪协自动化仪表分会理事长单位。

公司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及工业自动化专家和高级技术研发人员,承担着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以及现场总线、智能化仪表等多项研究课题。

公司专业设计、生产和销售工业自动化检测控制成套装置,温度仪表、压力仪表、流量仪表、物位仪表、显示仪表、调节阀、气动单元组合仪表、电动单元组合仪表、执行器、仪表盘操纵台、智能化仪表及可编程控制器;气象仪器、建筑仪器、非金属材料实验机、环保仪器、晒图仪器;黑色及有色金属铸造制品共十八类产品。并为顾客提供系统工程配套设计、安装、调试和交钥匙工程。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石油、化工、冶金、市政、轻工、纺织、水泥、食品、建筑等领域,与国家和省市各专业设计院所和工矿企业有着广泛的合作关系。

公司在国内主要省、市设有35家办事处(销售处)以及设计院和重点客户合作网络,在国外设有欧洲、南美和东南亚联络处;与世界著名的西门子、ABB和东芝等跨国公司有着广泛的技术、商务合作关系;与美国费希尔公司、日本三井密烘—伊达制钢公司、日本撒布浪斯公司、德国威格公司和丹麦吉麦克公司分别建立了合资公司;并先后从德国题世公司、芬兰维萨拉公司、英国肯特、桑达斯公司、法国伯纳德公司、日本金子产业株式会社等引进先进技术,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各类产品出口东亚、东南亚、西亚、南美、中东及北非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通过ISO9000/9001(2000版)国际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始终坚持“满足顾客需要,提供优质服务,科学管理创名牌”的质量方针,恪守诚信经营,具有为用户持续提供优质产品和满意服务的能力。

公司为了保持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正在建设自己的“中环智能仪表工业园”。

推荐第9篇:贺能坤 教授简介

贺能坤 教授简介

贺能坤(1971- ),男,重庆开县人,管理学硕士、教育学博士,重庆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教授、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访问学者。

一、学习经历

2013.07-2014.07 国家公派留学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社会学系访问学者1年;

2007.09-2010.07 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民族教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2003.09-2006.07 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教育经济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1992.09-1995.07 重庆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汉语言与文学教育专业学习

二、咨询报告

1.《关于促进非物质文化发展的六点建议》(张诗亚,贺能坤)被教育部《专家建议》2013年第30期全文采纳;

2.《新时期内地西藏班(校)政策调整和完善的建议》(贺能坤,张诗亚)被《教育成果要报》2015年第6期全文刊发。

三、科研项目

1.主持重庆市决策咨询与管理创新计划项目《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研究》(cstc2015jccxA00045),经费3万元,批准时间2015年7月;

2.主持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渝东南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15SKG164),经费0.8万元,批准时间2015年6月;

3.主持西藏昌都地区教育局横向委托项目《昌都农牧区学校布局调整对策研究》(11万元),批准时间2013年5月,2013年12月结题;

4.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内地西藏班教育成效及其对西藏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11XMZ040),经费12万元;批准时间2011年7月,在研;

5.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西藏特点背景下西藏教育适应研究——基于帕森斯AGIL模式视角》(10YJA880040),经费9万元;批准时间2010年10月,2013年12月已结题;

6.主持西南大学校级项目《高校教学评估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估互动研究》(已结题)

7.主持重庆文理学院校级重点项目《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传承机制研究》(已结题) 8.主持重庆文理学院人才引进项目《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机制研究》(已结题)

9.主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课题《西南藏区人口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教育问题研究》(07JJD880235)(已结题)

10.主研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08JZD0027)

11.主研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资助项目《中华民族教育发展报告》(11JBGP021)

1 12.主研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基于文化遗产视角的城市化研究》(11YJCZH218) 13.主研重庆市软科学项目《重庆市统筹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cstc2011cx-rkxA00055)

14.主研重庆市软科学重点项目《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cstc2012cx-rkxB0097)

四、学术论文

1.贺能坤.西藏与内地西藏班(校)学生合作能力比较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 2015(3): 222-226.

2.屠明将,贺能坤.西藏农牧区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特殊性分析——以西藏昌都地区A县和B县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2): 28-30.3.贺能坤,屠明将.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影响因素的特殊性分析——以西藏昌都地区为例.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21-125.4.Peng Ou, He Nengkun.2014.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withi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Phase in Changdu,Tibet.Cro-Cultural Communication,10(4).18-23.

5.杨利利,贺能坤.内地西藏班初中学生合作能力调查研究.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1):142-147.6.贺能坤.西藏农牧区中小学生逃学差异性研究——以A县为例.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5): 73-77.7.贺能坤.教育在西藏稳定发展中的作用初探.贵州民族研究,2013(2): 178-181.8.贺能坤.学习快乐度:西藏农牧区中小学生辍学问题新解——以A县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2(5): 204-209.9.贺能坤.贫困地区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非常规模式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2(7): 170-174.10.贺能坤.利用高校优势资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以重庆市为例.社会科学家,2012(3): 126-128.11.贺能坤.中小学生教育需求指标体系研究——基于西藏农牧区的调查与思考.民族教育研究,2012(4): 9-12.12.贺能坤.西藏稳定对西藏教育的诉求.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1): 168-172.13.张学敏.贺能坤,西藏农牧区学生辍学问题与反思——基于学生读书意愿视角的调查分析.民族教育研究,2011(5): 30-34.14.贺能坤.大学教学经费评估反思.江苏高教,2010(3): 19-22.15.贺能坤,张学敏.高校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96-99.16.贺能坤.民族村寨开发的基本要素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0(1): 127-132.17.张学敏.贺能坤.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透析——基于西藏A县的调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5): 1-4.18.贺能坤,张学敏.西藏义务教育问题与改革思考——以A县为例.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6): 6-10.19.张诗亚,贺能坤,周玉林.认识西南与西南民族地区发展——西南大学张诗亚教授访谈.社会科学家,2009(9): 3-7.20.贺能坤.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变迁的三个层次及其反思——基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的田野调查.广西民族研究,2009(3): 172-177.21.贺能坤.民族地区学校管理转型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6): 173-177.

2 22.贺能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互动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8(5): 51-52.23.贺能坤,张学敏.构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新机制——促进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改革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8(6): 47-51.24.贺能坤.评价标准多元化:少数民族自身的教育需求.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1): 172-175.25.贺能坤.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改革研究.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8.26.贺能坤.黎明.刘厚东.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探索与实践.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59-160.27.张学敏.贺能坤.本科教学评估指标“教学经费”构成研究.中国大学教学 ,2007(11): 75-78.28.张学敏.贺能坤.边境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调查报告.教育与经济,2005(4): 12-15.29.贺能坤,张学敏.教育专款投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探索,2005(10): 23-24.30.张学敏.贺能坤.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研究——对云南省边境民族地区的调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75-79.31.贺能坤.教师评价体系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12): 50-52+95 .

五、学术专著

雪域红景天:西藏农牧区教育调适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

六、培训

1.2012年8月4日-12日在重庆文理学院参加教育部首届高校文化人类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

2.2012年2月27日-6月28日在四川外国语学院参加出国留学英语培训,成绩合格; 3.2012年2月7日-15日在北京大学参加重庆文理学院干部高级研修班学习,获结业证书;

4.2011年3月31日-4月30日参加重庆市2011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获结业证书;

5.2008年7月7-23日参加北京大学社会科学方法培训班学习,获结业证书。

七、学术交流

1.2015年11月13日-15日在广西民族大学参加“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暨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内地西藏班教育成效研究——基于首届毕业生视角》的报告。

2.2015年10月23—25日,在重庆大学参加第六届“藏边社会研究”学术研讨会。 3.2015年7月15—18日,在泰国Thamasat University参加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2015年中期会议,并在会上作《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al Outcomes of Tibetan Schools in Inland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apital Theory》的报告。

4.2014年11月1日,在中南民族大学参加“民族教育学学科建设暨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并作了《加拿大原著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主题发言。

5.2014年10月25日—26日,参加由教育部重点文科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

3 理研究中心、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联合主办的“文化强国战略中民族文化特色传承”学术研讨会,并向大会作了《加拿大原住民文化传承的实践与思考——以UBC为例》的学术报告。

6.2013年6月29-30日在重庆大学参加“中国西南人类学论坛”学术研讨会;

7.2013年 2013年4月15日—17日在云南师范大学参加“第三届全国教育人类学学术年会”;

8.2012年10月8-10日在中央民族大学参加“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9.2011年11月5-6日在西南大学参加“西南民族文化与教育的人类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作《西藏和四川藏区中小学生弃学问题实证分析——以西藏类乌其县和四川甘孜县为例》学术报告;

10.2011年11月11日-13日在南京农业大学参加2011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提交论文《贫困地区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非常规模式研究》;

11.2010年1月5日在西南大学参加“社会应急机制下的教育应对”学术论坛,并作主题报告《西藏稳定对西藏教育的诉求》;

12.2010年6月5日-6日,在成都四川大学参加“西藏与四省藏区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并作《西藏农牧区学生教育需求实证研究》学术报告,引起与会者强烈反响。

13.2010年10月29-31日,在中南民族大学参加“第七届中华民族学学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学术研讨会”,并向大会作主题报告《教育在西藏稳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反思》;

14.2010年12月3-5日,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参加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并作《西藏教育投入特征及启示》学术报告;

15.2007年10月20-22日在西南大学参加2007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并在会上作《评价标准多元化:少数民族自身的教育需求》主题发言;

16.2006年3月22~25日参加“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国际论坛(”中国·重庆·西南大学),提交《西南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机制研究》并作主题发言;

17.2006年11月26~28日参加“高等学校办学成本管理与资源优化配置创新交流研讨会”(中国·海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并在会上作《高校教学经费投入研究》主题发言;

18.2004年8月14~16日参加“全国教育管理学科学术研究会暨教育管理协作研究学术年会”(中国·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提交学术论文《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管理转型研究》,提出“民族地区学校管理应有自己特点”一观点被《中国教育报》引用(李曜明.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全国教育管理学科学术委员会第七届年会综述.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31日第6版);

19.2004年10月8~10日参加“全国教育经济学2004年年会”(中国·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提交学术论文《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研究》。

八、个人获奖

1.获2010年重庆市普通高等教育优秀毕业研究生;

2.《西藏农牧区教育调适研究》获2010年西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3.获西南大学2010届优秀毕业研究生;

4.论文《构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新机制——促进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改革研究》获西南大学2008-2009年度研究生优秀科技成果奖;

5.《依托高校资源,壮大县域经济》获重庆市教委2007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二等奖”; 6.《高校资源优势在构建和谐重庆中的地位和作用》获重庆文理学院2007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一等奖”。

九、相关报道

《走进西藏,苍凉与喜悦相伴——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贺能坤老师的学术调研之路》,重庆文理学院报,2013-09-12(3).

推荐第10篇:张友堂教授简介

张友堂,中医学博士,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委员会常务委员,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仲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美容学会委员。自8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以来,一直从事在教学、科研、临床工作第一线。在教学上,讲授《伤寒论》、《伤寒论方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二门课程,承担着博士、硕士、本科等各层次教学任务。科研上主编、副主编十部、参编九部教材和医学著作,在国家一二级杂志上发表70余篇论文,此外还主持了六项省级和厅局级科研、教学课题。获省政府科技进步2等奖1项、3等奖1项、省教育厅科技进步1等奖1项、省中医药科技进步2等奖3项、省高教学会教育科学2等奖2项。在临床上,为了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在完成本职工作同时,始终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创办疑难病研究所,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实习创造了基地。通过近三十年来对多种疑难病的系统研究,现已开发出“靓秀”,”“心脑灵通冲剂”、“口腔溃疡散”、“化痰止咳胶囊”等多种中药剂型,经过20多年临床验证,取得显著疗效,深受患者欢迎。

张友堂教授从1995年开始带领研究生和专家团队进行痤疮(粉刺)病的专业研究,不仅在全国首次提出痤疮的中医病因病机是“湿热毒瘀”学说,治疗法则是“清热燥湿,解毒化瘀”,而且研制出了治疗痤疮的新药“靓秀”(原名圣堂都美丸)此药经过12年的临床验证,共治疗4万余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7%以上,完全治愈不复发达85%以上,此项成果2006年通过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疗效达到国内领先(最高)水平,2007年获得黑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2等奖。2008年3月被黑龙江省卫生厅批准正式上市(黑卫监审食准字【2008】第0838号)。

张友堂专家团队进行痤疮(粉刺)病的专业研究,共治疗3万余例患者,治愈率高达97%。联系电话:4000-660052。

网站网址:http://

第11篇:庄孔韶教授简介

关于举办“乡村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学术报告的通知

报告题目:乡村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

报告人:庄孔韶教授

时 间:2011年9月28日下午2:30—4:30

报告地点:南校区国际交流中心208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

庄孔韶,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46年12月生于北京,中国第一个民族学(人类学)博士。首届香港霍英东教育研究基金获得者,1989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弗里茨博士后研究基金,在该校杰克逊国际研究学院和人类学系完成博士后(1990-92)。1994-1998,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主任,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1998-2003,中央民族大学多元文化研究所所长、实验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 2003至今,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特聘资深教授(2000-);台湾CCK国际学术研究基金得主(1995-98年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和人类学系访问教授(1997);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访问研究员(1997-98);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系高级访问学者(2000);法国远东学院讲座(2002);新疆大学兼职教授(2004-);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和美国北卡罗来大纳学社会医学系摄制项目、合作与培训项目(2003-2004);2008年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大会筹委会副秘书长;中华民族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遗传学会国际伦理道德委员会委员,中国人类学会理事,美国摄影师学会终身会员。 主要研究领域:汉人社会学、影视人类学理论与摄制、教育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文化撰写的多元实践、应用人类学(公共卫生等)和文化遗产保护。主要代表作品:著有《父系家族公社形态研究》(1983)、《教育人类学》(1989),影视人类学片《端午节》(编导和制片人,英文版录像带,美国1992年玛格瑞特米德电影节入围片)、《水漫三峡》(1997)、《怀想——北京“新疆街”的时空变迁》(1999)。另有现代诗集《情人节》(1995)、《北美花间》(1994)和个人摄影展《美国与中国》(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金翼》的接续研究成果《银翅》、《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独行者——人类学随想丛书》五本等。

欢迎广大师生届时参加!

人文学院

2011年9月26日

第12篇:知名国际法学教授简介

知名国际法学教授简介

韩德培

韩德培教授,1911年2月生,江苏如皋人。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39年考取中英庚款出国研究生,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国际私法,获硕士学位。1942年转入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继续研究国际私法、国际公法、法理学等。1945年,受著名国际法学家周鲠生校长之聘回国,任武汉大学法律系教授,继而任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武汉大学副教务处等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领导恢复和重建了武汉大学法律系和法学院,并先后担任系主任、名誉院长、国际法研究所所长、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等职,还在社会上兼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第一届、第二届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法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顾问,第

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现继续担任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生与博士后导师,北京大学兼任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第三届特约成员,国家环境保护局顾问,中国法学会顾问,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会长,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顾问,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理事,环境政策与环境法研究中心理事,世界城市与区域规划学会理事等。

其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有:《国际私法中的实质与程序问题》、《国际私法中的反致问题》、《应该重视对冲突法的研究》、《国际私法的晚近发展趋势》、《论我国的区际法律冲突问题》等。主编的著作主要有:《国际私法》、《环境保护法教程》、《现代国际法》、《中国冲突法研究》、《中国环境法的理论与实践》、《国际私法教学参考资料选编》等。其中,《国际私法》是我国高等院校第一部统编教材,曾荣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近年来,由他撰写的《美国国际私法(冲突法)导论》和《韩德培文选》又相继出版,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好评。他先后多次出国讲学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他还主持了二十余项国家社会基金、国家教委和省级科研项目,其中有五项重点项目。他自1982年起就指导国际私法和国际公法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还指导过许多国际私法及环境法的硕士研究生,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专门人才,被公认为新中国国际私法学的一代宗师和国内外著名法学家。早在1984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就将他作为\"当代中国的法学人物\"予以专条介绍。

梁西

梁西先生,国际组织法专家,1924年生,湖南安化人。1953--1982年执教于北京大学。从1983年起执教于武汉大学,现任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教授,博士生与博士后导师。兼任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武大文献信息中心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兼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法律顾问,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律顾问。梁先生是我国50年代大学教师中最早的兼职律师之一,曾多次出席最高人民法院与北京市法院重大涉外案件的庭审。1955年5月最高法院开庭审理\"卡麦隆(L.W.Cameron)驾驶美机侵入中国领空\"一案,他接受委托担任被告律师。此案在中美关系史上关系重大,举世瞩目。

梁先生于1950年毕业生武汉大学法律系之后,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与钻研当时苏联及西方法学,长期主攻国际法。他在求学阶段形成的\"注意积累材料,讲求据实分析,不爱人云亦云,勤于个人思考\"的学风,对其日后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有深刻影响。他从事法学教育已40多年,从1986年起招收博士生,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国际法人才。经其直接指导毕业并获国际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数十名研究生中,已有不少人在教学科研单位、外交部及香港等地涉外工作部门,担任高级职务并发挥重要作用。他是国内\"国际组织法\"新课程的最先创设者,是\"国际组织法学\"的奠基人。其有关国际组织的专著,起了填补国内学科空白的作用,曾多次参加在香港和北京举办的国际书展,并于1996年获国家教委一等奖,被指定为全国高等学校通用教材。其有关国际组织的译作,对我国1971年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后的初期工作有实用价值,曾获国内和联合国秘书处的赞赏。梁先生的主要著作有:《国际法》、《现代国际组织》及其增订版《国际组织法》等。代表法学术论文有:《国际法的社会基础与法律性质、《论国际法的发展》、《联合国与中国》、《现代国际法中的集体安全制度》、《联合国:奔向二十一世纪》等。主要译著有:《希思外交报告:旧世界新前影》、《联合国与裁军》等。重要译文有《从国际司法角度看联合国的各项原则》、《非洲国家与国际法渊源》、《新国际经济秩序及其对国际法的影响》等。其《国际组织法》(专著)和《国际法》(主编)两书,均于1996年以繁体字在台湾地区出版发生,颇具学术影响。 李双元

李双元,湖南新宁人,1927年9月10日出生,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现为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湖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任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法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委员、仲裁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李双元教授知识广博,治学严谨,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国际私法学的奠基人之一。自1979年调回母校以来,他一方面担负着繁重的教学工作,言传身教,诲人不倦,深受学生爱戴,先后为我国培养了数十名国际私法学硕士、博士,目前仍有近2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求教于他的门下。另一方面,他潜心研究,在我国国际私法学这块园地里,辛勤笔耕,著述达400多万字。他先后出版了《国际私法(冲突法篇)》、《国际民事诉讼法概论》、《中国国际私法通论》等8本专著;主编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国际私法》、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法学概论》及《中国与国际私法统一化进程》、《市场经济与当代国际私法趋同化问题研究》、《国际经济贸易法律与实务新论》等书。他还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等杂志发表了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国际私法(冲突法篇)》被公认为中国系统研究冲突法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的第一部权威著作;他在《市场经济与当代国际私法趋同化问题研究》等书中提出的\"法律趋同化\"理论,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赞同和认可,并被广泛运用于法学研究的众多领域。

去年末,李双元教授又在国际私法趋同化倾向不断加强的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国际私法已发展到以构筑国际民商新秩序为己任的历史新阶段。他认为,国际法律新秩序包含三个层面,即国际政治新秩序、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国际民商新秩序,它分分别由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和国际私法调整。李双元教授的这一理论观点的提出和展开,无疑将对国际私法学的研究,起到重大的革命性的推动作用。目前,他正在进一步从事这一课题的研究。

刘丰名

刘丰名,1929年出生于重庆市。1946年11月考入武汉大学,1949年8月随解放军南下,曾任广西桂林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副科长。自1954年起,先后在公安学院武汉分院及华中师范学院等校担任教员、讲师、副教授。1984年返母校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工作,并任教于国际法学系,继而兼任法学院国际法学系系主任,1988年晋升教授,1990年任国际经济法专业博士生导师。

他独著有《现代国际法纲要》、《巴塞尔协议与国际金融法》和《国际金融法》等学术专著和教材,与人合著有《科学社会主义》、《通俗政治学》、《国际经济法概论》、《国际投资法成案研究》、《中国外资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概论》、《外资企业法概论》等学术专著和教材。他所撰写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与我国投资环境的改善》一文获武汉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际经济法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项目》获湖北省教委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他的主要学术观点:

由于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斗争与合作的关系是由现代国际法来调整,因此需要加强对现代国际法的研究,建立现代国际法学的科学体系;

国际经济法应当从国际公法与国际私法中分离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和法学研究领域,以适应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建立和发展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需要;

中国需要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以及对外资加以引导与疏导这两个方面继续完善外商投资法;

为迎新新世纪,国际经济法的研究需要将其重心转向加强国际金融法的研究,以便逐步建立起国际投资金融法、国际贸易金融法与国际货币金融法\"三位一体\"的国际金融法学科体系。 余劲松

余劲松教授,1953年生,湖北省黄冈人。1982年1月毕业于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4年武汉大学法律系硕士研究生毕业生留校任教,1988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是新中国首届国际经济法专业法学博士。1989--1991年受美中法学教育交流委员会邀请在美国哈佛大学作学术研究,1995--1996年作为美国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学术访问和研究,同年受德中文化交流协会邀请在德国特利尔大学访问和讲学。曾任武汉大学国际法系主任、法学院副院长。现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兼任中国际经济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等职。

余劲松教授主要从事国际经济法的教学和研究,侧重研究国际投资法和跨国公司法。其代表性著作和教授有《跨国公司法律问题研究》(专著)、国家七五规划社科重点研究项目成果《比较外资法》(副主编)、高等学校法学教材《国际投资法》(主编)、高等学校法学教授《国际经济法学》(主编)、高等学校文科教学参考书《国际经济法成案研究》(主编)、高等学校法学教授《外资投资企业法教程》(副主编)、《中国国际经济法的理论与实践》(专著)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的代表性论文有:\"论国际投资法中国有化补偿的根据\"、\"跨国公司法律地位浅析\"、\"跨国公司的管辖问题\"、\"论跨国公司责任的法律根据\"、\"涉外破产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等。 余劲松教授多次获国家级奖励。1988年获香港霍英乐教育基金会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1991年被国务院教委和人事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1994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会首届全国高校优秀教师特等奖,同年被国家人事部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教学与科研方面,1993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级,其著作《比较外资法》(合著)和《跨国公司法律问题研究》于1995年分别获国家教委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一二等奖,其主编的高等学校法学教材《国际投资法》和《国际经济法学琮》于1995年分别获司法部第三届部级优秀教材一等奖和国家教委第三届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中青年奖。

肖永平

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教授、博导。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秘书长;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执行所长;武汉仲裁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仲裁员;中国国际商会武汉商会调解员;武昌区人民法院陪审员。

曾获湖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霍英东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中国法治之路”青年法律论文优秀奖,首届珞珈青年赤子奖等11项奖励,著有《中国冲突法立法问题研究》、《中国仲裁法教程》和《冲突法专论》等12部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美国比较法杂志》等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

1984年,当肖永平踏入西南政法学院的门槛时,这位18岁的麻城少年正做着“律师梦”,电影中的大律师博学善辩,匡扶正义,让他神往。而今天,33岁的肖永平己成为武汉大学一名法学教授,是青年法学家中的佼佼者。

凭着对法律的浓厚兴趣,他刻苦攻读,本科期间曾连续三年成绩居全校第一,并考入武大读研,尔后又提前攻博。武大法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使肖永平改变初衷,决心致力于法学研究。在一代法学宗师韩德培教授的指导下,他以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倾注于国际私法的探索。自留校以来,他先后主持或参加了“市场经济与中国国际私法立法的完善等三项全国性重点课题的研究。1996年,其专著《中国冲突法立法问题研究》出版后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该书通过对各国冲突法立法体制及其基本运作方式的比较研究,剖析了我国冲突法立法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极有价值的立法建议。尤为可贵的是,他率先引入实证主义的分析方法,在我国理论界第一次论证了国际私法法典化问题,从而在诸多学术领域实现了突破。此外,他先后出版学术著作12部,其中个人独撰3部,并在《中国社会科学》、《美国比较法杂志》等国内外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1篇。1997年,31岁的肖永平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法学教授。次年又被增列为博士生导师,是法学界最年轻的博导。1998年肖永平又访学哈佛,并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赢得了美国法学界人士的尊重,他们邀请这位来自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法学家赴纽约、华盛顿等各地作学术报告。肖永平也利用这一难得的机遇与美国法学界广泛交流,拓宽学术视野,并在美国权威法学期刊《美国比较法杂志》上发表了《大陆与香港的法律冲突与协调模式的选择》一文。

作为中国法学新生代的代表人物之一,肖永平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学术风格:在反思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突破,开放、多向和动态地思考问题。他主张,新一代学者要实现发展与重构国际私法学,须在人文积淀与研究方法上不断开拓,并力求掌握现代科技知识。他说,独特的国情为每一个有强烈民族和社会责任感的法学家提供了肥沃的研究土壤,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私法学体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肖永平认为,脱离司法实践而局限在“象牙塔”里做文章,无法迎接21世纪的挑战。1998年2月,江苏南通某国有进出口公司与俄国商人发生经济纠纷,后来,英国银行在英国伦敦对中国某银行提起诉讼。肖永平毅然伸出援助之手,为当事人在英国法院提供了令人信服的专家证言,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千万余元。 黄进

黄进教授,1958年12月生,湖北利川人。1988年2月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系,获法学博士学位,成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国际私法专业博士。1986年至1987年曾在瑞士比较法研究所和荷兰海牙国际法学院学习和从事研究工作。1993年至1994年以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耳鲁大学法学院从事研究工作。曾任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法学院副院长。现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校长助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第四届成员,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际法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ICCC)国际仲裁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法学评论》主编,澳门政府立法事务办公室法律专家等职。

黄进教授主攻国际私法,旁及国际公法与比较法,尤其是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法、区际冲突法、国际商事仲裁和中国国际私法的理论与实践有深入、系统和独到的研究。其代表性著作和教材有:《国家及其财产豁免问题研究》(专著)、《区际冲突法研究》(专著)、《区际冲突法研究》(专著)、《中国国际私法》(专著)、《国际司法协助与区际冲突法论文集》(主编)、司法部法学教材《现代国际私法》(主编)、《区际司法协助研究》(主编)、《区际司法协助的理论与实务》(主编)等;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海牙国际法年刊》(荷兰)、《国际法文摘》(德国)、《杜克国际法与比较法杂志》(美国)、《中国国际法年刊》、《法学研究》、《经济与法律》(香港)、《华冈法粹》(台湾)等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译作90余篇。作为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承担过十项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

由于在教学和科研上的突出成就,黄进教授先后荣获周鲠生法学奖甲等奖,湖北省法学会法学研究优秀成果荣誉奖和优秀成果奖,武汉市法学会法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一、二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人才奖;他还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被湖北省政府批准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被湖北省教委和人事厅评为湖北省优秀教师,并于1996年荣获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

万鄂湘

万鄂湘教授1956年5月生,湖北公安人。1977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1981年考取武大法律系国际法专业在职研究生,1986年赴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学习,1988年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校务委员,国际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武汉市知识产权产权研究会副理事长,武汉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青联常委,湖北省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法研究会理事,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民革中央常委,湖北省副主委。

自1988年从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回国以来,万鄂湘教授先后主持和参加过国家\"八五\"、\"九五\"规划国家社会科学法学重点课题,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教委基金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十余项。在《中国法学》、《武汉大学学报》、《法学评论》等中外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和宣读中英文论文数十篇,出版学术著作近二十部。其中《深化改革,创建一流的国际法教学基地》1994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获湖北省政府一等奖;《国际强行法与国际公共政策》1995年获湖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6年,他还获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证章。

万鄂湘教授的代表作是他在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国际强行法与国际公共政策》。该书提出的\"相对强行法\"的概念受到国际法学界的高度评价。耶鲁大学法学院著名国际法学家赖斯曼教授在评鉴该书时指出:\"这部著作的出版将奠定万鄂湘先生在世界国际法学界非常重要的地位。\"万鄂湘教授在国内外法学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其他法学著作还有:《国际人权法》、《国际条约法》、《欧洲人权法院判例评述》、《国际法》等。他所创办的\"武汉大学社会弱者权权利保护中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法律援助机构,七年来为全国的数万\"社会弱者\"提供免费法律援助,受到国内外新闻机构和政府部门的高度赞扬。近几年来,万鄂湘教授还多次赴欧美、日本和韩国参加和主持国际学术会议,并在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哥伦比亚法学院、密西根法学院、加州洛杉矶法学院、香港大学法学院等发表过专题演讲。

曾令良

曾令良教授,欧洲联盟和世界贸易组织法专家,1956年4月生,湖北麻城市人。1992年6月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1985-86曾留学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院并获法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武汉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89--90年在意大利欧洲大学研究院从事博士论文研修工作,1996-97年以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丹佛大学法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98年7--8月以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中方客座教授身份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学院访问、讲学。现任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湖北省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湖北调解中心调解员、武汉市委政法委员会法律咨询顾问、中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兼职教授等职。

曾令良教授一直从事国际法及国际组织法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是我国欧洲联盟(共同体)法这一新兴学科的开拓者之一,率先在国内开设\"欧洲联盟(共同体)法\"新课程。其有关国际组织法的专著,填补了国内学科空白。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世界贸易组织法》(专著)、《欧洲共同体与现代国际法》(专著)及其修订版《欧洲聪明与现代国际法》(专著);后者于1994年以繁体字在台湾出版发行,在海内外学术界颇具影响。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评论》、《武汉大学学报》等权威、核心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或宣读中、英文论文数十篇。其中代表性学术论文有:《国际法发展的历史性突破--<国际刑事法院规约>评述》、《论冷战后时代的国家主权》、《乌拉圭回合与国际贸易法的发展》、《论世界贸易组织法的体系》、《国际法院的咨询管辖与现代国际法的发展》等。他是《国际法》(梁西主编)、《现代国际法》(韩德培主编)、《人权的理论与实践》(韩德培主编)、《当代国际法》等编著和教材的主要撰搞人或分篇主编。他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含重点)项目。

曾令良教授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和校级奖励。其中较重要的有:武汉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湖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与他人合作)、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与他人合作)。他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并被欧洲的欧共体研究协会选入《欧洲一体化研究世界名人录》。

李兆杰:男,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副教授 主要论文:

《国际法中的时际法原则》 《条约在中国国内法中的效力》 《国家对国际社会整体所承担的义务》 主要著作: 《国际人道主义法文选》,主编 主要学术观点:

研究国际法必须注重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现实,必须以法律精神和价值作为指导,必须强调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学术与应用的结合,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论,必须掌握基本的法律技术。国际法的效力根据应求之于国际交往的需要,国家意志的协调,以及法律自身固有的价值。习惯法是国际法的最重要的渊源,国际习惯的构成要素中,\"法律确念\"是主要要素。在国际法律秩序的结构,随着国家对国际社会整体所承担的义务以及强行法规则的出现正发生着由横向性结构向纵向性结构的演变,因此需要对国家主权的概念加以必要的修正。

白桂梅 女,1954年12月12日出生于河北涿县。法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承担的科研项目:

1993-94 \"国际法上的人权问题\" 国家教委专项科研基金, 5人,(骨干)(0.75万)

1995-96 \"中国加拿大联合人权项目\" 外贸部 4人 (骨干)(8.4万) 1996-97 \"社会主义法制与国际法\" 国家重点9.5规划项目 8 人( 一般) (4万)

1998-2001 \"国际人权法\" 社科研究项目 5人(主持人)(2.5万) 主要著作

专著:

《国际法上的自决》,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 主编:

白桂梅等编《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白桂梅主编《人权与发展:中国和加拿大的视角》,法律出版社,1998年。 参编:

白桂梅、龚刃韧、李鸣等编著《国际法上的人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魏敏主编《海洋法》,法律出版社,1987年,(第7(与罗祥文合作)、

9、10章)。魏敏主编《国际法概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

6、7章、第一章第7节)。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第

3、4章)。

中华法学大辞典,《国际法卷》,(人物和国际法理论学派词条,约60000字)。 刑事法学大辞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承担有关国际刑法的国际公约词条)。 《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承担部分二译工作)。 主要论文: 中文:

1.\"国际法上的自决与禁止使用武力\",《国际法学论丛》,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第145-160页。

2.\"《世界人权宣言》在国际人权法上的地位和作用\",《中外法学》,1998年第6期。 \"论内部与外部自决\",《法学研究》,1997年第3期。

3.\"国际法上的少数者权利与自决权\",《中外法学》,1997年第4期。

4.\"土著人与自决权\",《中外法学》,1997年第6期。获《中外法学》1997年优秀论文奖(相马达雄奖)。

5.\"国际人权法与对妇女的暴力行为\",载于信春鹰主编《妇女与人权》,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3-210页。

6.\"自觉与分离\",1996年《中国国际法年刊》,第45-62页。 7.\"论人民自决权\",1993年《中国国际法年刊》,第93-112页。 8.\"论国际人权法的等级\",1994年《中国国际法年刊》,第19-30页。

9.\"国际人权法中的几个理论问题\",载于《和平、正义与法》(王铁崖先生八十寿辰纪念论文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第304-315页。 10.\"论新一代人权\",《法学研究》,1991年5期,第1-6页。

11.\"政策定向学说的国际法理论\",1990年《中国国际法年刊》,第201-224页。

12.\"国家主权与国际法\",《中外法学》,1990年5期。 英文论文:

1.\"Are there hierarchies of human rights in international law?\"in P.R.Baehr et al (eds.),\"\"Human rights: Chinese and Dutch perspectives\", Mar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6, pp133-142.2.\"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and the Elimina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China\'s Theory and Practice\",in HUMAN RIGHTS:CHINESE AND CANADIAN PERSPECTIVES,EDITED BY EP MENDES AND AM TRAEHOLT,1997,PP391-395。 译文(英文-中文):

1.\"人权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作者(意)卡波道蒂,载于《西方人权学说》(下卷),199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第451-478页。

2.\"作为\'权利\'的国际人权\",作者(美)亨金,载于《西方人权学说》(下卷),199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第498-511页。

3.\"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作者(芬兰)本奇特·布罗姆斯,载于《中国国际法年刊》,1994年9月,第571-578页。

曹建明,当代中国杰出的青年法学家,华东政法学院国际经济法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专业硕士学位专家组成员、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评议专家、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在科研上数十年如一日,以顽强的毅力刻苦钻研,主编有《国际经济法概论》、《国际经济法新编》(三卷本)、《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著作。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230余篇。他率先提出土地批租的法律问题、在法学界、经济学界有较大影响;他的《国际产品责任概论》是国内最早的关于产品责任法的专著;他主编并共同撰写的《国际经济法新编》三卷本150万字,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1986-1994)著作一等奖和国家教委第二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他还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立法工作,在全国较广范围内进行了大量的法制宣传工作。

由于他的突出成就,他曾获得全国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上海市大十杰出青年、中国十名杰出青年法学家等荣誉称号。

1994年12月9日,曹建明在中南海怀仁堂为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主讲中共中央法律讲座第一讲《国际商贸法律制度及关贸总协定》,在国内外产生很好反响。

他认为,在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如果我们不仅善于总结和运用本国的法制经验,而且也善于从国际经济法角度,更多地和更大胆地学习和借鉴一些国际经济法原则、规则及国际惯例、使我国的法规、政策及其实践尽快向公认的国际公约、国际惯例靠拢,这对于加快我国市场经济法制建议,尽快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郭懿美 美国杜兰大学法律科学博士(S.J.D.),现任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专长: 知识产权法、信息法规、竞争法、国际贸易法

主要研究成果

博士论文

\"Relief from Unfair Trade Practice under Section 301: An Overview and Suggested Strategies for Foreign Response\" (美国三○一条款不公平贸易行为救济之研究-兼论外国因应之道) (一九九一年三月八日提出于美国杜兰大学法学院,指导教授为Prof.Suman Naresh) 期刊论文

1.\"乌拉圭回合防卫协定草案之研究-兼论我国建立防卫制度之必要性\" (一九九三年二月十五日东海大学法学研究第七期) 2.\"Administration of Import Relief Statutes by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ion and the Impact on Commercial Transactions\"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执行进口救济法规及对商业交易冲击之研究\") (于一九九三年元月及十二月,刊载于工总进口救济论丛第一及第三期) 3.\"美国三○一条款与GATT之捍格\" (一九九四年九月,刊载于东海大学法学研究第八期) 4.\"美国三三七条款与GATT国民待遇原则-智慧财产权之必要保护抑或不公平贸易措施?\" (一九九五年九月,刊载于东海大学法学研究第九期) 5.\"从GATT规范与实务论美国培利修正案\" (一九九六年六月,刊载于朝阳学报创刊号) 6.\"从\'光碟月刊案\'探讨网络著作权问题-兼论网络服务提供业者与线上服务业者之责任\" (发表于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出版东海大学法学研究第十一期) 7.\"首宗WTO争端解決上诉案-美国再炼解汽油案评述\" (发表于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出版东海大学法学研究第十二期) 8.\"共享软件之著作权保护问题研究-兼评\'中国象棋v.1.0视窗版\'案\" (发表于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出版东海大学法学研究第十三期) 9.\"Y2K法律問題之研究\" (预定发表于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出版清华大学法学评论第三期) 研讨会论文

1.\"从申请入关论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法\"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九日发表于\"八十四年度大陆经济情势学术研讨会\") 2.\"Technology Transfer and Patent LicensingNew Legal Dilemmas\" (英文)(\"媒体对我国著作权法之挑战-一個新的法律困境\") (发表于一九九六年九月十五日\"第廿一屆美东华人学术联谊会年会\") 6.\"从乌拉圭回合反倾销协定论欧盟反倾销规则\" (发表于一九九七年二月廿八日东海大学主办\"世界贸易組织架构下贸易救济制度研讨会\") 7.\"著作权法务管理问题之研究\" (发表于一九九七年六月七日东吴大学主办\"一九九七年企业管理国际研讨会\") 8.\"论台湾高科技工业如何因应美国经济间谍法(EEA)?-技术移转Vs.窃取营业秘密\" (发表于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廿七日国立交通大学主办之\"1997全国智慧财产权研讨会\") 9.\"我国加入WTO对两岸经贸关系之冲击及台商因应之道\" (发表于一九九八年六月六日静宜大学企业管理学系主办\"中小企业对我国加入WTO之因应策略研讨会\") 10.\"两岸海关保护智慧財产权制度之比较\" (发表于一九九八年八月廿一日国立中兴大学农业经济系主办\"\"贸易救济制度与争端解决案例研讨会\") 11.\"论网域名称之侵权争议及解决之道-侵害商标专用权抑或为不公平竞争?\" (发表于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九日新竹交通大学主办之\"1998全国智慧财产权研讨会\") 12.\"网络链接之智财权保护问题研究\" (预定发表于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廿五日新竹交通大学主办 之\"1999全国智慧財产权研讨会\") 13.\"两岸智财权保护环境之发展浅析\" (预定发表于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廿五日新竹交通大学主办 之\"1999全国智慧财产权研讨会\") 专著:

1.《国际贸易法规》(大专教科书) (一九九五年六月,智胜文化事业公司初版,一九九六年十月再版,一九九八年六月三版,一九九九年二月三版一刷) 2.《国际经贸法律专题研究(一)》 (一九九七年五月群彦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3.《商事法精论》 (一九九八年六月沧海书局初版,一九九九年元月初版一刷,一九九九年九月初版二刷) 4.《资讯法规》 (预定于一九九九年十二月松岗电脑图书资料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技术报告

1.一九九四年八月一日起执行国科会辅助八十四年度专题研究计划\"乌拉圭回合TRIPs协定及美国特別三○一条款对我国智慧财产权保护之影响\"(NSC84-2414-H-035-001),已于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卅日完成。

2.一九九五年八月一日起,执行国科会辅助八十五年度专题研究计划(两年期)\"大陆入关及加入WTO对台商之冲击与因应之道研究(一)\"(NSC84-2745-H-035-001),已于一九九六年十月卅一日完成。

3.一九九六年八月一日起,执行国科会辅助八十六年度专题研究计划(两年期)\"大陆入关及加入WTO对台商之冲击与因应之道研究(二)\"(NSC86-2414-H-035-001),已于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廿二日完成。

4.一九九七年八月一日起执行国科会辅助八十七年度专题研究计划(两年期)\"两岸智慧财产权保护环境与互动关系之研究(一)\"(NSC87-2414-H-035-001),已于一九九八年十月廿四日完成。

5.一九九七年八月一日起至一九九八年七月卅一日参与新竹交通大学\"企业法律中心\"执行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国际计划中心委托《国际技术移转相关法律规范参考手册》(上册)编纂工作,並担任协同主持人。.6.一九九八年八月一日起执行国科会辅助八十八年度专题研究计划(两年期)\"两岸智慧财产权保护环境与互动关系之研究(二)\"(NSC88-2414-H-035-001),已于一九九九年九月卅一日完成。 单文华

剑桥大学法学院,圣三一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厦门大学法学院法学副研究员,国际法协会会员,法学博士,经济学硕士,剑桥大学劳特派特国际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1998.9-1999.9 ) 主要论文:

《外资国民待遇及其实施条件》,《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的创立与发展》(合作),《中国法学》,1998年第5期。 《我国法学本科教育若干问题探讨》,《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5期。 《电子贸易的法律问题》,《民商法论丛》(HW208)第10卷(1998年第1号)。 《中国有关国际惯例的立法评析》,《中国法学》(QW25)1997年第3期。

《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的国际投资规范评析》,《法学研究》(QW26)1996年第2期。 《我国外资国民待遇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法学研究》(QW26)1995年第6期。 《市场经济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国民待遇研究》,《中国法学》(QW25)1994年第5期。 《跨国特别经济区的基本法律问题初探》,《国际贸易问题》(QW15)1996年第6期。 《国有化补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及中国的对策》,《法律科学》(HW028)1995年第4期。转载于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法学》,1995年第10期,并被辑入《新华文摘》1995年第9期之\"报刊文章篇目辑览\"。

《国际贸易惯例基本理论研究》,《民商法论丛》(HW208)第7卷(1997年第1号)。 部分专著:

《国际贸易法学》(80万字),主编,并撰写其中约40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即将出版。

《民事程序法》,齐树洁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特别经济区法》,黎学玲主编,法律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台湾法律大全》中的《台湾公务员法》与《台湾专技人员法》两分编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出版。 《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新体制》,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MIGA与中国:多边投资担保机构述评》,陈安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撰写其中第十章,约4万余字。 email地址:ws218@cam.ac.uk 杨国华

杨国华,男,1965年3月生,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条约法律司,任副处长,负责外国对华反倾销的应诉、中外知识产权谈判与合作、世贸组织法律等工作。著作有:《美国贸易法301条款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5月)、《中美经贸关系中的法律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参与翻译《戴西和莫里斯论冲突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外国法律文库\"之一,1998年2月。全书共140万字,他承担70万字),并发表论文30余篇。

第13篇:詹仁知教授简介

詹仁知教授简介

詹仁知教授于1985 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医学院,1993 获上海交通大学临床硕士学位,2000年获日本新泻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8 年至2001 年任日本新泻大学医学院任助理教授,2001 年至2009 年8 月在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在苔藓纤维发芽的发现者及颞叶癫痫发生苔藓纤维发芽假说的提出者Nadler JV 教授的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 年9 月起受聘为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在读期间所作工作于1993 年分获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施思明医学奖以及第一届全国中青年麻醉学会议论文二等奖。在日本新泻大学医学院任助理教授期间,詹仁知教授率先证明线粒体在脑缺血前处置所诱导的保护作用中起着关键作用,独立主持完成日本文部科学省课题一项。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詹仁知教授主要从事中间神经元与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癫痫所导致的海马齿状回突触重组的研究工作,率先发现由匹罗卡品诱导的大鼠颞叶癫痫动物模型中所出现的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紧张性抑制作用的增强。

联系方式

山东省济南市文化西路44号

山东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研究所

邮编:25001

2电子邮箱:zhan0001@sdu.edu.cn

电话:15066152368

研究背景、方向及具体研究内容

脑组织中的神经细胞在功能上可分为兴奋性主细胞(principal cell)和 中间神经元(interneuron)两类。主细胞合成和释放谷氨酸、整合多元性突触传入并将神经编码传递到下一级神经元或远隔部位的效应器细胞如肌肉和腺体。同一脑部位的兴奋性主细胞通常具有近乎相同或相似的形态结构、电生理学性质以及突触传入和传出。中间神经元指的是那些胞体位于兴奋性主细胞周围、轴突分

布局限于单一脑区、在功能上对主细胞的兴奋性起调控作用的神经细胞。绝大多数中间神经元合成和释放GABA,它们被称为GABA 能中间神经元。在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结构如海马,GABA 能中间神经元占神经元总数的10-20%。即使在同一脑区,GABA 能中间神经元在其分布、形态、分子标志、电生理学特征、对兴奋性主细胞的投射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称为中间神经元多样性。在功能上,GABA 能中间神经元除通过反馈及前馈机制控制兴奋性主细胞的活动外,它们还参与神经网络振荡性活动如β节律和ripple 等的形成、网络活动过程中的细胞募集以及脑功能状态的设定等。由于个体中间神经元轴突分支巨大的支配空间及可与成百乃至上千个兴奋性主细胞形成突触联系,个体中间神经元较单个兴奋性主细胞对神经网络的影响更为明显:例如,刺激大脑皮层桶状区(barrel cortex)的单个GABA 能中间神经元可导致动物出现行为改变。由于GABA 能中间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兴奋性主细胞的活动,根据它们的轴突投射域(domain)可将GABA 中间神经元分为四型。第一型是中间神经元中数量最大的,称为胞周投射型中间神经元,它们的轴突对兴奋性主细胞的投射域为细胞胞体、轴突始段以及近端树突,在功能上为兴奋性主细胞提供胞周抑制、控制主细胞的放电和同步化。篮状和轴-轴细胞(也称为吊枝灯细胞)均属胞周投射型中间神经元。第二型为树突投射中间神经元。这组细胞投射到主细胞特定的树突。第三型为中间神经元特异细胞,这组中间神经元的轴突仅与其它中间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第四型又称为长距离中间神经元。尽管在数目上较少,长距离中间神经元的轴突可穿越复数脑区。结合分子标志和轴突投射域被认为能更好地反映中间神经元在神经网络中的作用:例如,parvalbumin和胆囊收缩素阳性表达的篮状细胞都是胞周投射型中间神经元,但parvalbumin 和胆囊收缩素阳性中间神经元在皮层振荡过程中所起作用不同。我们目前主要研究的方向为中间神经元生物学特别是中间神经元可塑性在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的中所起的作用。主要研究方法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动物模型的制作、多种模式的脑片膜片钳记录、在用生物素负荷显示所记录细胞形态的基础上所作的多重免疫染色以及对特殊电压门控性和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的RNA干扰技术。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中间神神经元爆发性放电发生的机制以及爆发性放电与中间神经可塑性和记忆形成的关系。

2.胞周投射型GABA能中间神经元在癫痫发生和扩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麻醉药作用的细胞及分子机制.

近期即发表和已发表论文目录

1.Zhan R-Z, Cameron MC, Evenson DA, Nadler JV.Activation of T-type calcium currentunderlies burst firing in hilar ectopic granule cells of epileptic brain.J Neurosci (in submiion).

2.Zhan R-Z, Timofeeva O, Nadler JV.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of hilar ectopic granule cells generated after status epilepticus in the rat.J Neurophysiol (in submiion).

3.Zhan R-Z, Nadler JV.Enhanced tonic GABA current in normotopic and hilar ectopic dentate granule cells after piloparpine-induced status epilepticus.JNeurophysiol 2009;102(2):670-681.

4.Nadler JV and Zhan R-Z.Properties of dentate granule cell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seizures.In: Schwartzkroin PA, ed, Encyclopedia of Basic Epilepsy Research, Vol 1.Oxford, Academic, 2009;472-476.

5.Zhan R-Z, Nadler JV, Schwartz-Bloom RD.Impaired firing and sodium channel function in CA1 hippocampal interneurons after transient cerebral ischemia.J Cereb Blood Flow Metab 2007;27(8):1444-1452.

6.Zhan R-Z, Nadler JV, Schwartz-Bloom RD.Depreed responses to applied and synaptically-released GABA in CA1 pyramidal cells, but not in CA1 interneurons, after transient forebrain ischemia.J Cereb Blood Flow Metab 2006;26(1):112-124.

7.Zhan R-Z, Fujihara H, Baba H, Yamakura T, Shimoji K.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s capable of inducing mitochondrial tolerance in the ratbrain.Anesthesiology 2002;97(4):896-901.(通讯作者).

8.Zhan R-Z, Wu C, Fujihara H, Taga K, Qi S, Naito M, Shimoji K.Both caspase-dependent and caspase-independent pathways may be involved in

hippocampal CA1 neuronal death because of lo of cytochrome c from mitochondria in a rat forebrain ischemia model.J Cereb Blood Flow Metab 2001;21(5):529-540.(通讯作者).

9.Zhan R-Z, Qi S, Wu C, Fujihara H, Taga K, Shimoji K.Intravenous anesthetics differentially reduce neurotransmiion damage caused by 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inrat hippocampal slices in correlation with N-methyl-D-aspartate

2001;29(4):808-813.

receptor Crit Care Med inhibition.

第14篇:郑伟民教授简介

郑伟民教授简介

郑伟民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现任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编委,以及泉州师范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主讲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房地产投资与项目开发、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学概论等多门本科主干课程以及城市规划与设计等全校选修课。《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3年获省级精品课程立项,《人文地理学》2008年获省级精品课程,《经济地理学》等3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3年获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主持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师范院校开设人口与资源环境课程的研究”(JG126),著有高校本科教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文地理学概论》等, “《人口与资源环境》课程的创建与实践”获省教育厅福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旅游规划设计、环境评价与规划管理等,曾主持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基于GIS的福建省区域投资环境比较与综合研究”、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基于GIS的福建省资源环境人口综合协调系统与调控研究”等省部、市、校各类科研题十多项,在《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福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闽台经贸合作与产业合作基地建设研究”,“福建省PRED系统评价与协调发展研究”等30多篇学术论文,多次获省、市、校科研成果奖。担任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人文地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主办《人文地理》期刊编委;福建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泉州市科学技术协副主席、泉州市地理学会理事长等十几个学术职务。担任泉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泉州市丰泽区政府顾问组成员,多次应聘作为评审专家参加旅游规划设计、城镇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地方政府重大项目论证、鉴定会。

第15篇:刘玉岭教授简介

刘玉岭教授简介

刘玉岭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任美国电化学会亚洲分会CMP主席,“纳米电子技术”常务理事,河北工业大学微电子研究所所长,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带头人,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主任,南开大学兼职教授,中航集团618研究所特聘技术专家,获全国高校、天津市科技先进工作者,河北高层次拔尖人才,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十大发明家,天津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他热爱祖国,热爱党,在科研与教学中勇于创新,业绩突出。

他针对微电子器件制备技术中影响芯片集成度、成品率、可靠性材料问题,在我国率先开展了硅衬底材料诱发二次缺陷、表面状态与钝化、金属杂质、表面吸附粒子、外延层材料厚度与电阻率一致性及其表面雾缺陷;ULSI多层布线中介质与铜布线化学机械全局平面化(CMP)抛光液与抛光技术;固体材料表面吸附物吸附状态控制技术及清洗剂;航空制导定位光学部件、计算机硬盘机片、半导体材料研磨、光学与电子玻璃、红外探测器及照明系统蓝宝石衬底材料、核禁试条件精密物理实验金属材料平面化制造技术等多种材料CMP精密加工关键、前沿技术及其理论的研究。承担和完成了30项国家、省部级重大项目,达到国内领先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发明奖的CMP机理模型与技术扩展应用到微电子衬底材料、蓝宝石、电子玻璃、航天制导材料研究、平面化加工等多项发明创造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奖5项,省部级科技发明与进步奖19项;获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2项,国家级新产品2项,有知识产权的产品19项和4项专有技术,该成果由他当董事长的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晶岭高科技有限公司规模化生产,该公司已有资产4100多万元。由于对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多层铜布线及衬底材料纳米

磨料CMP抛光液与抛光技术取得3项发明专利,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因此美国CMP耗材最有影响的Cabot公司多次提出买断该技术,法国Alpsites多次提出合作为了民族企业的发展,并使产品打入国际市场,2004年将他的发明成果又与英国Goden Prasperity Limited组成天津晶岭高科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50万元。产品已在中国华晶、华微、有研硅谷、洛阳740、深爱、天马微电子等十多条引进生产线上规模化应用,代替进口产品,并开始出口台湾,取得经济效益超过亿元。他长期在大中企业的第一线解决新技术问题,在科研成果推广中培训技术人员一千余人次。培养硕士、博士38名,发表技术论文118篇,出版专著4部。近两年来,新完成工程项目8项,获天津市发明一等奖1项,并在申报国家发明奖,出版专著2部,获发明专利3项,获天津市“十五”重大攻关项目100万和获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100万;,其“硅片无磨料抛光工艺技术研究”与1999年被国际经济评价(香港)中心评为世界华人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发明创造业绩突出。台湾广润科技公司、台湾弘弦科技公司、英国Goden Prasperity Limited公司、国家工程物理九院、中国航空集团飞行自动化控制研究所、兰新集团公司、电子45所、电子2所、河南丹华半导体材料厂等与他签订了技术协议。美国Cabot公司、法国Alpsitec公司亦强烈要求合作。在国内外微电子制备技术及相关材料领域有较高的影响。2004年又有六个项目获得重大理论与技术突破。

第16篇:王强模教授简介

王强模教授简介:

贵州省榕江县人,1935年生。1958年毕业于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后留校任教,历任该校中文系副主任、教授。贵州教育学院教务处处长。

一、论著方面:

1、《小说写作艺术》、获贵州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论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获全国省级政治理论刊物优秀奖

3、《论对语言的及限与超越》,金筑大学学报,1999年1期;

4、《标点符号工具书的佼佼者》,金筑大学学报,1999年3期;

5、《论孙应鳌的文学观》,贵州社会科学,1999年6期

6、《实践性与学术性的结合》,应用写作,2002年4期

7、《论老子的写作观》,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4期;

8、《论老子写作观的哲学基础》,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2期;

9、《谈谈写作受体的作用》,贵阳师专学报,2000年4期;

10、《略谈写作受体的创造》,金筑大学学报,2000年4期;

11、《注入感情,写出特色》,教育通讯1999年7月;

12、《我的母亲,100岁》,贵州日报·娄山观2004年2月6日;

13、《应对文:一种交叉文体》,2002年香港国际学术会论文《新世纪应用文论文集》2002年12月出版;

14《优秀教育家黄质夫的心声》,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8月版;

15、《学术论文集》,主编并序,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16、《中国历代文学思想·序》,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17、《新时期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序》,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8 月版

18、《实用写作问题研究·序》,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

二、教学方面:

1、1999年至今,一直担任贵州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教学任务,课程 为“当代写作学”,周学时10节以上,2004年达16节。同在职教师一样,超工作量。

2、批改作文5年达5千多本。2004年上半年,批改作文千余本。

3、承担中文系下达的指导青年教师任务。

三、社会工作方面:

1、应贵州师范大学特请,两次为全省中学语文教师骨干讲课。

2、应贵州教育学院统战部之请,赴黄平、天柱讲课。

3、应贵阳市宣传部特邀,参加编辑《中华传统美德名篇导读》一书,已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版。

4、应贵阳市教育局之请,参加贵阳市中小学名校名师评选工作。

5、应贵阳一中之请,参加科研评审工作。

第17篇:浙江大学郑强教授简介

浙江大学郑强教授简介

郑强教授简历

郑强,男,1960年09月生,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共浙江大学党委委员

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

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

浙江大学先进纤维材料研究中心主任

浙江省政协委员

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兼聚合物表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流变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新材料委员会委员。10余种国际、国内学术期刊编委。近5年,在相关领域的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40篇)。

作为“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称号获得者,近年来,应邀到幼儿园、小学、中学、高等院校、机关、企业、部队,作有关爱国主义和人文素养方面的专题报告160余场,受到热烈欢迎,其教育观点和思想受到广泛关注。中央电视《东方时空》、《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予以专题报道,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国民辛勤地耕耘;一个民族的振兴需要民众的自尊自强;一个中国的年轻学者,只有将自己的知识和才华融汇于新世纪中华复兴的大潮中,才能有最大的成就。??郑强

郑强,1960年9月出生。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5年到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从事新型有机硅材料研究。1988在成都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0年在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从事聚烯烃形态结构与性能研究。1990年至1994年在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2年至1994年作为中日联合培养到日本京都大学学习,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教授和时任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PPS)主席、日本流变学会(RSJ)会长T.Masuda教授;1994年获四川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10月至1995年3月以客座研究员身份在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从事多组分体系动态流变学研究。

现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兼任教育部高分子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流变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高分子科学委员会聚合物表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学术成就:(1) 将动态流变学方法引入两类最典型的\"排斥效应(Repulsion effect)\"导致相容的共混体系,对其相分离和相行为进入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长时区域特征流变响应以及时温叠加失效与相分离的定性和定量特征温度概念,丰富了多组分复杂体系流变学理论。(2) 将流变方法引入粒子填充导电复合材料体系,探索了小应变、大应变及体积膨胀与导电结构网络的变化及导电机制的关联,发现了非浓度唯一的动态逾渗现象形成的转变的微观机制。(3) 建立动态流变光散射组合方法,为获得真实Spinodal温度开辟了新途径。

近年来负责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和骨干教师基金各1项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十多项。在Macromolecules, Polymer, J.Polym.Sci.Part B: Polym.Phys., Chinese J.Polym.Sci.,《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材料研究学报》、《复合材料学报》等本学科相关领域的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3篇,EI收录论文17篇。主讲研究生课程4门,培养硕士、博士各8人。

曾荣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基金优秀教师奖”(1998年),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999年),“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称号(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1年)。

本文来自: 浙江博客(www.daodoc.com) http://zhengqiang.zjblog.com/24007.shtml

详细出处参考:

第18篇:侯贤灯教授简介

侯贤灯教授简介:

侯贤灯博士:1980-1987年,成都理工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习。

1987-1994年,先后任成都理工大学助教、讲师和副教授。1994-1999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攻读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其间任教学助理,1999-2001 年在美国韦克福理斯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四川大学教授(2001 年-)、博士生导师(2003年-)、分析测试中心主任(2005年-),兼任国际学术刊物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Spectroscopy Letters,

Microchemical Jounal 及中文学术期刊《分析化学》、《分析科学学报》、《化学研究与应用》、《中国测试技术》编委;中国分析测试学会理事;国家计量认证高校评审组评审员。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大学985平台学术带头人。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科技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项目15项;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便携式原子吸收光谱仪器,并已经在北分瑞利公司投入生产,授权专利4项。获中国分析测试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次(排名第一)。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60余篇。

第19篇:王凤秋教授简介

基本资料

所属部门: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职务:副院长

职称:教授

省级重点学科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后备带头人,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职业经历

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并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1988—1991年师从齐亮祖先生攻读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并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在哈师大教育系从事教育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承担《教育学》、《学校管理学》、《教育行政学》、《管理科学基础》、《教育管理学》等研究生、本科生、共同课、函授生多层次的教学工作,2001年被评为教学优质奖。1996年9月晋升为副教授。1997—1998年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跟随北师大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谢维和教授访学。2001年晋升为教授, 2003年考取东北林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学术成果

目前,已经在国家级、省级学刊上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7部,参编教材2部,参与并主持完成国家级、省级、校级科研课题7项,在研课题2项。其中在教育学一级学刊《教育研究》上发表的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教育文摘周报》、新浪网等多家转载。发表的科研论文获得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省教委、省高教学会、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多项。

第20篇:唐敦兵教授简介

唐敦兵教授简介:1972年2月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工学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学者。2000年3月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获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博士学位;2000年5月-2002年2月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3月-2002年6月在香港城市大学任高级研究助理;2002年7月-2004年2月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WZL研究所任洪堡研究员;2004年3月-2005年12月在英国Cranfield University任研究员;2005年12月回国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回国留学人员启动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等多个项目。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机电控制与自动化、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与开发。获得的奖励和荣誉有:德国洪堡基金奖励,第十一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励,入选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工程,获2008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8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100余篇,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发表的文章中SCI/EI收录70多篇,其中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20篇。是多个国际期刊的长期评审专家及多个国际会议的组委会委员。

1.现有团队主要人员

訚耀保,男,1965年生于湖北省麻城市,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会副主席。1984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1988年和1991年上海交通大学本科和硕士毕业。1991年至1996年上海航天局第八〇三研究所工作,1995年高级工程师。1996年至1999年日本政府(文部省)奖学金研究留学生日本国立埼玉大学博士后期课程毕业,获博士(工学)学位。1999年至2005年日本TOKIMEC INC.从事先进流体计测与控制研究开发工作。2005年受聘同济大学教授归国。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委员,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极限环境下的液压与气动基本理论,飞行器舵机与伺服机构,高速气动控制理论与非对称伺服阀,先进流体测试技术(超声波流量计与雷达液位计)等。先后完成研究课题多项,发表公开论著40篇,撰写专题研究报告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型飞机、航空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政府白玉兰科技人才基金、上海市外国专家局、上海电气、国际合作等12项课题。曾负责和参与研制了2种重点国防型号地空导弹。留学和十余年海外研究工作期间,负责研制了10种高新技术产品。

范文仪教授简介
《范文仪教授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