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遴选策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04 21:04:2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遴选策论文:青年与青春

2018遴选策论文:青年与青春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任何美好的理想,都不会唾手可得,其背后必定承载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卓绝精神。青春是青年的理想信念,青春是年轻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青春更是摆在众多青年面前的一道沟壑,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对梦想的追逐,印刻着社会发展的脚步,标注着历史前行的轨迹,让时代洋溢着青春的能量,挥洒年轻的汗水成为发展之要。

当下青年遇到的问题:青年成长成才,自强不息是前提。一位哲人说过,任何事情的美好,都是需要交换的。富足的生活不会轻易到来,都需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物质充裕的生活也滋长了年轻人没付出就想去享受,不付出就想去啃老,“大学生嫌生活费太少抱怨母亲随是个例却暴露出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传统美德的缺失。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去努力走好人生路”

青年和创新的关系,青年对于创新的作用:青年成长成才,开拓创新是主旋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并且勇于创新的人们,尕松成林是一位冲破世俗藩篱的年轻人,凭借着创业的决心和拼搏的任性,从一个年轻的志愿者,蜕变成一位成功的企业家,然而,他创业的激情始终没有变,他正用更多的方法,吸引更多创业者抱团发展。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驱动,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青年渴望创新,时代需要创新。中国的未来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对青年,青春做一总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青年一代,要把艰苦的环境当成磨炼自己的机遇,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坚韧不拔,百折不挠,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中公教育

推荐第2篇:江西遴选策论文——用和谐促发展

2018年江西遴选策论文——用和谐促发展

【导语】2018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五味杂陈之为和,五音相映之为谐”和谐是不同之间的协调共生,和谐是美好的体现。和谐是修身之要,和谐是齐家之本,和谐是治国之纲。同样和谐强调的就是处理好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用和谐文化来修身来处世来顺应自然。

和谐促进人内心的平和,是协调发展的第一步。内心平和、物我两忘是中国文人长久以来追究的内心境界,然而却不得不承认当代人在处理与自我关系之时却背离了这样的原则,当代或是繁忙庸碌无所作为,或是性情乖张轻易发怒。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悲剧,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于工作压力巨大,每天深陷在沉重的工作之中,让人难以释放压力;另一方面在于社会矛盾多样化,在生活中每个人之间都可能存在着矛盾,甚至随时可能激化,难以找到知心的朋友。但根本原因在于当代人生活中逐渐遗忘了曾经最终重要“和谐”,缺乏和谐理念必然看待自我看待世界变得不再平和。因此当代社会要重拾和谐理念推进人们的内心平和,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和谐促进人与自然正确相处,是绿色发展之基。关于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用生动的语言加以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的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目前中国的发展道路却是以牺牲自然生态为代价的。从肆虐雾霾到到水土流失,从土壤污染到乱排污水。种种现实说明中国当前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关系并不协调。而中国自古以来强调的“和谐”理念正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宇宙的和谐。“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正是这种和谐理念的表述。因此唯有在发展中重树和谐的理念才能真正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天人合一,进而促进绿色发展。

和谐改善社区人际关系,是共享发展的发力点。良好的社区人际关系,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果邻里关系不和谐那么必然会导致问题积累社会矛盾多发。中国历史上不乏和谐邻里的例子。例如“六尺巷”就是这样的典型。当宰相的家人与邻居争地之时,千里传信希望宰相能够利用职权“帮助”一下家人。而宰相回复却留下了千古佳句“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

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传递了邻里和谐之道。最终两家人各退三尺形成了邻里和谐的象征“六尺巷”。一封家书传递的是和谐之道,六尺巷正为当代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需用和谐理念改善社区人际关系。

践行和谐文化,是促进人自身协调发展根基;学习和谐文化,是与人和谐的初始一步;追求和谐文化,更是促进生态和谐的必由之举。可以说和谐文化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可以说践行核心就是在促进协调发展,就是在推动共享发展,就是在实现绿色发展。

推荐第3篇:遴选策论文:深度扶贫切忌“三种心态”

2018遴选策论文:深度扶贫切忌“三种心态”

脱贫攻坚本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要打赢这场硬仗,干部是主心骨,选派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业务能手、后备干部和脱贫攻坚一线骨干到深度贫困地区去,就是把最合适的人员选派到最急需的岗位上去,让扶贫干部真正把心扎根到基层,集中力量攻坚薄弱环节,啃下这块“硬骨头”。就深度贫困乡镇的群众来说,他们脱贫的心愿更强烈、动力更强劲,所以选派的扶贫干部更要有态度,戒骄戒躁不浮夸、真抓实干不作假、深入研究不作秀,只有这样,好钢才能用在刀刃上,群众的好日子才能长久。

深度扶贫有力度,干部切不可急于求成。脱贫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如期脱贫摘帽的“军令状”下,部分扶贫干部患上脱贫“焦虑症”,好高骛远,“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的现象屡屡见报,这样急功冒进,不仅不能让老百姓脱贫致富,反而会让他们增加新的负担,更丢失了信心和信任。扶贫不是做给领导看到的,而是要做到让群众满意。所以不管贫困乡镇的贫困程度如何,扶贫干部都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稳扎稳打的功夫,走出“唯GDP论”、“唯政绩论”的误区,一步一个脚印量好这片大地,筑牢美好生活的根基。

中公教育

深度扶贫有力度,干部切不可走马观花。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脱贫攻坚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大事。所以,扶贫干部一定要把责任扛在肩上,把贫困群众装在心里,真心实意为老百姓脱贫出谋划策。但部分地区的扶贫工作仍有流于形式,表格反复填,考核太僵化,帮扶一边倒,标准一刀切的现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异化成了玩玩数字游戏的“精准填表”、“精准报表”,不仅完全没有解决贫困群众的实际问题,反而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资金。如今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期,扶贫要出实效就得少点花拳绣腿多点“绣花”功夫,少点繁文缛节多点真刀实干,少点表面文章多点重心下沉,带领贫困群众真真正正脱贫致富。

深度扶贫有力度,干部切不可浅尝辄止。每个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一样,群众致贫原因也因地而异,所以扶贫模式不能照搬照套。扶贫干部一定要先摸清楚本地的人文、地理、自然环境等情况,深入研究思考实实在在的帮扶项目和措施,只有切实找到符合贫困群众实际情况的脱贫路子,才能对症下药,开出方子,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产业扶贫、劳务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不同的扶贫方式。与此同时,更要在增强老百姓自我造血功能上下功夫,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干部不仅要引来各种资源,更给他们带来技能,带来智慧和志气,让“我要脱贫”成为主观能动意识,这样才能有源源不竭的脱贫力量。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新的长征路上,不管是扶贫干部,还是贫困群众,都充满了较真碰硬的勇气和信心,脱贫攻坚这样硬仗,我们赢定了。

中公教育

推荐第4篇:遴选策论文:老年代步车乱象亟待依法治理

遴选策论文:老年代步车乱象亟待依法治理

没有清晰的市场定位和明确的主管部门,监管处于真空状态,势必会造成乱象丛生。因此,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完善有力的监管措施迫在眉睫

在不少地方,一些外形尺寸与机动车无异的老年代步车,不需要办理任何证照手续就大摇大摆上路,成为公共安全一大隐患。此类“老年代步车”的问题可谓老生常谈,但不得不正视的是,对老年代步车到底该如何治理,尚无确切的答案。因存废的大方向不明,往往是治理一段时间后,老年代步车保有量又持续增加(5月3日《法制日报》)。

不用驾照,不需要牌照,内部构造和电动车差不多,有方向盘,有前进挡和后退挡,前后两排座位,这种被称为老年代步车的新型电动车,出门不用挤公交、不会担心被风吹雨淋,受到不少人喜爱。尤其是,新能源电动车概念营销的广泛推出以及人们环保出行意识的增强,老年代步车有着一定的市场空间。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安全无保障、在行驶中频频违法的老年代步车,如同新型马路杀手。比如,有些车辆起步猛、底盘轻,车速一快,极易发生侧翻,加之驾驶员安全意识淡薄,乱穿马路、闯红灯、逆向行驶等现象时有发生,对使用者和环境中其他人都潜在着危害。并且老年代步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屡见曝光,已成为道路安全的一大隐患。

让老年代步车安全规范上路,首先有赖于制定完备的法规。比如《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草案)》规定,北京市将对电动自行车实行全环节管理,电动自行车登记挂牌后方可上路。针对动力驱动三轮车、四轮车以及电动摩托车,条例草案明确了其机动车属性,将另行制定管理措施。这样的管理手段很有必要,而这也是道路安全的基石。

其次,需要完善老年代步车生产标准。诚如业内专家建言,应对老年代步车等低速电动车进行供给侧改革,制定专门的国家生产标准。唯有对这些老年代步车在质量参数、行驶速度与续驶里程、安全技术性能等方面完善相关强制性标准,并按标准生产销售,才能为老年代步车安全规范上路提供重要保障。

再者,完善监管措施,以规避老年代步车野蛮生长。比如,有记者针对老年代步车市场野蛮生长进行调查,打了一圈政府热线,似乎消协、工商、交管、质检等部门都有管不了的苦衷。由此可见,没有清晰的市场定位和明确的主管部门,监管处于真空状态,势必会造成乱象丛生。因此,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完善有力的监管措施迫在眉睫。

总而言之,老年代步车需要一个合法的出口,毕竟,代步车速度快、车身小、能载人载物、不堵车,满足了特殊人群快速通行的需要。但为了更安全的出行,唯有走好“法治规范化道路”,这样的代步车才能成为真正的安全车。同样,对于驾驶员,也须时刻牢记依法文明这一安全驾驶准则。唯有如此,才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真正负责。

推荐第5篇:江西遴选策论文——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

2018年江西遴选策论文——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

【导语】2018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文化兴乡村兴,文化强乡村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文化兴盛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如何实现乡村文化兴盛?笔者理解,需要在“六乡”上下功夫。

守“乡土”,寄“乡愁”。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两大空间载体,城市和乡村相互依存、互动共生、不可偏废。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基本特征。相对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乡村更让人流连忘返的是独具韵味的乡村格调。离开了门前屋后的半亩方塘,离开了邻里乡亲的闲话桑麻,乡村就真正会变为“回不去的故乡”。推动乡村文化兴盛,一定要不离“乡土”、守护“乡土”。一方面,守护乡土文化之“形”。既保护利用好古镇古街、祠堂民宅、古树名木等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保护利用好民俗风情、传统技艺、乡乐乡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乡村文化更多一点“泥土的芬芳”,更多一点“时光的味道”,成为人们乡愁的寄托。另一方面,守护乡土文化之“魂”。对农耕文明所孕育并长期存续于乡村社会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伦理规范以及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人们从中寻找到心灵的归依和精神的原乡。

乐“乡民”,淳“乡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而且要求更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期盼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要积极适应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民求知求富求乐求美的新变化,把文化舞台上的聚光灯更多地聚焦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他们书写、为他们抒情、为他们抒怀。要着眼“标准化均等化”,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尽可能多地嵌入乡村,融入生产生活,送到村民的“家门口”,成为村民的“家常饭”。要依托自然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等产业,让城里的人愿意来、让乡下的人留得住,实现就业和富民。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风化人,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树“乡贤”,立“乡规”。乡贤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推进乡村文化兴盛,要注重对当地传统乡贤文化进行挖掘整理、转化创新,延续传统乡村文脉,使之成为富于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品牌,从而增强当地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还要积极培育新乡贤文化,充分发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在鼓励发动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同时,还要积极建立完善乡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引导他们在民间事务调解、监督与服务、遏制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努力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新时代新起点,只有不断丰富乡村文化内涵,让乡土文化温润乡村“精气神”,才能让乡村焕发生机和活力,让乡村更美丽、村民生活更美好,实现永续发展。

推荐第6篇:遴选策论文:“下清单”贵在“抓落实”

2018遴选策论文:“下清单”贵在“抓落实”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强调:“抓落实,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领导干部党性和政绩观的重要标志。”时至年终岁末检查,很多部门年初下的不少“单”, 诸如“问题清单”“整改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和“意见清单”, 虽然问题找准了,责任明确了,整改时限公示了,但年终却没有足额“买单”,有的压根就没有“兑现”。重“清单”,轻“买单”,是新的形式主义,表明并没有真正把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清单”贵在“落实”,来不得半点“花拳绣腿”。

抓落实,明确责任是前提。工作中,“九龙治水天下旱”、“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问题层出不穷,根源就在责任不明,导致推诿扯皮。因此,工作中首先要确定责任、分解责任、实化责任,做到定性、定量、定人,在限时间、卡节点上具体部署安排,构建清晰明确并且可以追溯的责任体系。把“清单”上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到单位、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形成人人有责任、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作为关键少数,尤其是主要负责人要把责任扛在肩上,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的山芋,把分管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中公教育

抓落实,选好干部是关键。要坚持明确的用人导向,把“实干就是水平、落实就是能力”作为检验好干部的一条重要标准,作为考察选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不能让老实人吃亏,重点提拔和使用那些政治可靠、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的干部,教育和调整那些作风漂浮、不干实事、无所作为的干部,让出力流汗、踏实干事的受到褒奖和提升,虚伪油滑、投机钻营的坐“冷板凳”,形成“有为有位”的鲜明用人导向,营造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

抓落实,强化问责是保障。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问责要以落实为标准。问责的目的就是倒逼工作落实,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决策部署、工作安排是否落实落地。作为关键少数,尤其是主要负责人要联系实际、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手电筒对着自己照,不能只对着下级说事。要建立更为严格的奖惩、问责机制,对落实的进度进行严密的考核奖惩,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坚决防止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要根据工作实际增加一些量化指标和刚性约束,以眼里不揉沙子的认真劲儿,敢于较真碰硬,严查“不落实的事”,严究“不落实的人”。

抓落实,严格督查是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督查就没有落实,没有督查就没有深化。”工作中,很多工作落实不到位,就是因为缺乏督促检查。抓落实就是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形成从督查事项的“立项-检查-督办-通报-整改-办结”的标准化流程,做到“快、准、狠”。“快”就要紧跟工作部署跟进,制定督查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确定督查重点和时序进度。“准”就是要始终聚焦问题来抓督查,督到点子上,查到要害处。把重心和精力放到抓住不落实的事、盯住不落实的人上。“狠”切实做到敢于坚持原则,敢于触及矛盾,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不回避、不遮掩、不怕得罪人,做到不督则已,督则必办,办则必果。

中公教育

相关推荐:

中公教育

推荐第7篇:遴选策论文:坚决狠刹基层“镀金干部”

2018遴选策论文:坚决狠刹基层“镀金干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这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确保党的事业经久不衰的根本保证。然而,基层经历,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看来,就像是为自己镀就的“金身”,有了这个“金身”,就可以为升迁“加分”,提拔重用也便顺理成章。鉴于此,少数干部也就会热衷于经营这条“先下去,再上来”的曲线模式,成了名副其实的“镀金干部”,他们的存在,暴露出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不正之风,破坏了公平正义的选人用人环境,必须坚决狠刹。

突出政治标准不动摇。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也是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要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的基础上,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要加强对选派到基层锻炼的年轻干部的政治审查,既看平常看一贯,更看面对大是大非等关键时刻表现,准确掌握干部的政治信仰、政治定力、政治品格,绝不让立场不坚定、动机不纯正、投机取巧、托关系找门路的年轻干部有到基层“镀金”的通道。各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能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

中公教育

坚持全面考核不走偏。一些干部之所以能够“混在基层”成了所谓的“镀金干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考核评价体系没有建立健全,或者说打着制度的牌子,钻了制度的空子。少数“假装在基层”的干部,除了欢迎会、欢送会,平时在基层很少见到人。比如,有的上级领导的秘书下派到基层部门任职,却仍留在领导身边服务;有的干部到基层任职后,不久又被原单位以人手紧张为由抽调回来;有的地方人为“创造”基层岗位,再通过公选考试调回省直或市直单位;有的长期在上级机关部门工作的干部,提拔前临时被派往基层……凡此种种的“混基层”现象,说明一些地方对于下派在基层任职的干部缺乏严格管理、全面考核。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对下派干部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考勤考核评价体系,既要关心支持、信任爱护,更要严格监督、科学管理、全面考核,不能让不干事、不接触群众、业绩平平或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干部有提拔升迁的机会。

坚持严厉问责不手软。要求千次,不如问责一次。镀金干部“假装在基层”等现象,违背了公平,挤占了从基层做起的干部正常晋升的机会,挫伤了干部队伍的积极性;违背了党和政府推动干部下基层的初衷,影响了基层的建设;扭曲了党和政府选人用人政策,他们以投机取巧方式上位,为干部队伍埋下了长远的隐患。不客气地说,镀金干部乱象是人事腐败的新变种,是对党“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事业为上、公道正派”等干部路线的破坏和践踏,必须从严治理、严厉问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监督检查、巡视巡查力度,对于在提名、选派、锻炼、提拔等各个环节存在“幕后操纵”“变相安排”“违规使用”等不正当行为的,要坚决做到发现一起、处理一起、问责一起,以严厉问责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净化基层政治生态、保护从基层做起的干部正当合法的权益,倒逼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务实为民。

中公教育

“镀金干部”身子在基层,但心思根本不在基层,有的既不干实事,也不接触群众,难以得到真正锻炼。“镀金干部”有投机取巧之心,无奋发有为之志,“镀金干部”一旦吃香,势必伤了实干者的心,严重挫伤真正在基层一线辛苦奋斗的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污染基层政治生态。这种现象的存在,背离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根本宗旨,违背了组织上培养锻炼干部的初衷。只有让“镀金干部”无立足之地和生存空间,才能真正让基层干部干得舒心暖心。(倪洋军)

中公教育

推荐第8篇:江西遴选策论文——“城市名片”与“城市良心”

2018年江西遴选策论文——“城市名片”与“城市良心”

【导语】2018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资料中说:下水道作为城市的良心,井盖作为城市的名片,既是检验城市公共安全和公民幸福指数、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尺度,也是检验城市管理者有无智慧和人本情怀的重要尺度。请结合给定资料,以《“城市名片”与“城市良心”》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章。(40分) 要求:见解深刻,主题突出;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字迹清晰。不少于1000字。

城市光鲜亮丽的形象是城市亮丽的“名片”,城市的名片使我们的建筑景观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城市看不到的基础工程设施、地下管网等地下建筑是城市建筑的内在,是我们城市的“良心”。城市名片的建设更多体现在高楼大厦等“面子工程”上,而城市良心的建设更多的打造方式是下水道等“里子工程”。因此,打造既有光鲜外表又有内涵意义的城市必须将城市的面子和里子相结合。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越来越注重居住环境的优美,交通的便捷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亮丽的建设。相应的城市管理与建设者也就越来越关注城市建筑的形象美,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高楼大厦、地标建筑等“面子工程”上,而相应的,下水道等“里子工程”的建设力度却相对不够。长此以往,逐渐形成了城市的空有外表,甚而使得城市建设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短命建筑”,一桩桩建筑因为排水问题、质量问题等最终成为建筑垃圾。因此,城市的建设要让让环境宜居,人民满意,就必须达到名片与良心的结合。

打造“城市名片”,是城市建设的目标。一座城之所以会让众多的游客流连忘返,之所以能成为本市居民的理想居所,首先就必须有适宜人们居中的生活环境。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精神享受的追求,旅游产业成为很多城市发展的转变方向,例如有的人喜欢平遥古城建筑的历史意蕴、古风十足,有的人喜欢上海现代化建筑的时尚气息、时代元素,完全不同风格的一座座城正是因为能够打造成具备自己的建筑特点的城市,才有可能成为吸引游客的景点,进而成为城市发展的亮点。因此,城市建设的成功与否,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注重打

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城市名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筑的实用性固然重要,但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目标,城市的亮点就十分重要。

守住“城市良心”,是城市建设的根基。长期以来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许许多多的地方建设者更多关注的关注建设速度,只是考虑到地上建筑漂亮、整洁,却对地下设施建设少有过问。久而久之,由于地上的“亮丽”与地下的“落后”形成的鲜明对比,往往会造成难以预料的人间悲剧。处处可见的井盖“吞人”事件的上演就是因为城市良心走得太慢所致。地下管网建设应当同样成为城市建设者关注的重中之重,对于地下管网尽可能做到地下规划一张图,管道布设一条线,责任单位一部门,这应当是地下管网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同理,城市建设中其他的所有基础建设工程必须作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成为城市打造成亮丽风景线的前提。

不论是小小的“城市名片”还是深埋地下的“城市良心”都关系群众安全,关系民众切身,关系和谐社会建设。要打造名片,更要注重良心,只有将二者并驾齐驱,城市的建设才会更健康,更持续,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空间和环境。

推荐第9篇:江西遴选策论文:精准扶贫关键在于“旗手”

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精准扶贫关键在于“旗手”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共产党人许下的庄严承诺,更是衡量“中国梦”的标杆标尺。要实现“两个一百年”,首先要确保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扶贫攻坚,扶贫攻坚的出路在于精准扶贫。所以,抓好精准扶贫不仅事关人们大众生活改善提升,更关系着发展千秋大计。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精准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那么,如何才能确保精准扶贫“精准”到位呢?关键在于选好“旗手”。中国的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是总设计师,那么万里、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就是“旗手”。今天,我们以举国之力推进的精准扶贫工作同样需要“旗手”。那么,谁才是“旗手”?“旗手”要做什么? 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规划上抓推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实施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战略的重大调整,由传统的项目覆盖向精确定位转变。然而,精准扶贫却又不是只讲究对一个点位的关注,它更注重统筹规划实施。所以,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地方行政首长要从区域全局的角度谋篇布局,做好精准扶贫的区域性规划,做到先“化零为整”而后“化整为零”,如此交替实施,方能有的放矢。故而,领导干部是第一“旗手”,他们把精准扶贫的大旗举起来,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机关干部职工要从推进上抓落实。规划的核心意义在于执行,否则就成了“规划规划墙上挂挂”;而执行的关键又是政策方针的落实者——机关干部职工。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大量选派机关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就是通过这种形式让机关优秀干部到基层去具体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的整体规划。机关干部是一个“火种”,他们就像“星星之火”洒向农村大地,带着重担、带着责任、带着激情,与贫困群众一起奋战在脱贫的战壕。他们是“旗手”,是冲锋时举旗的战士。

基层村级干部要从落实上抓结果。“村官不是官,但当好不简单”。精准扶贫的各类政策、措施,都必须经过村干部的传达、落实,才能在农村基层落地生花。而精准扶贫工作,自中央到省、市、县地方,层层谋划、层层推进,但根本的根本还是要在农村解决好绝对贫困问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干部就是那下面的一根针,只有抓住“牛鼻子”,才能服务好全局。村干部都是群众具有威望的本地人,他们本身就是一面旗帜,所以精准扶贫少不了这些“土旗手”。

众志勉力前,奋勇齐争先!精准扶贫工作需要“旗手”来引导、来推动,“旗手”是“星星之火”,也是“中流砥柱”,只要充分发挥各层各级“旗手”的力量与作用,就一定可以以“燎原之势”推动精准扶贫工作,进而实现民之康、国之强的目标。

推荐第10篇:遴选策论文:走好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之路

2018遴选策论文:走好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之路

【导语】2018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这是党中央对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的新要求新任务,各级党组织当以此为目标,积极“练兵备战”,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把政治引领作为提升“战斗力”的第一原则。“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基层党组织有没有战斗力,关键看带头人带的好不好。新修订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至五年”。与原来相比,总支、支部委员会等基层党组织班子的总体任期更长,带头人队伍建设更加重要。要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突出抓好带头人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确保政治方向不偏移。要强化分类指导,针对企业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大经济和金融知识方面培训力度;针对学校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大教育体制机制、依法行政等方面培训力度;针对村(社区)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大村级小微权力流程和信息化能力培训力度,使基层干部能够胜任基层工作要求。要加大支持保障力度,让资源和政策不断基层倾斜,为夯实战斗堡垒奠定坚实基础。

中公教育

把组织覆盖作为提升“覆盖力”的第一标准。1927年9月,秋收起义部队在三湾改编时,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不仅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也开创了党组织设置的覆盖形式。党的组织路线是为政治路线服务的。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覆盖力,就是要推动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各类社会基层组织,党的工作有效覆盖社会各类群体,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在革命战争年代如此,现在也是一样。面对经济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态、生产生活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设置形式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按照有利于党的领导、有利于开展党的组织生活、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不断创新组织设置方式,确保每一名党员都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

把基层治理作为提升“凝聚力”的第一要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最末梢,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群众凝聚力,就是要使基层党组织深深根植于社会基层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践行到底。当前,就是要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最大限度地把群众组织起来,把群众紧密的团结在党组织周围,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纠正“四风”的最新指示精神,让基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把群众工作做在实处、干在实处,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诉求中赢得群众信赖,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向心力、凝聚力。

中公教育

第11篇:策论文

讲规矩

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秩序、现代社会秩序建立的核心,所谓契约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规矩”二字。当中国以大国形象打开大门走向世界舞台时,越来越多“不讲规矩”缺乏契约精神的行为展现在世人面前:不文明的中国游客、不诚信的中国商家、办事效率低下的中国政府……究其原因,核心在于符合现代社会的“规矩”没有建立起来,“不讲规矩”的思想大行其道。

“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每个人的心中没有办事的规矩,每个企业办事不讲规矩,每个政府工作人员不讲规矩,那么,诸如随处丢垃圾、大声说话等不文明行为就不会减少,恶性竞争、欺行霸市、弄虚作假等扰乱经济秩序的现象就不会得到遏制,以及推诿扯皮、以权谋私的工作作风就不会得到好转。所以,国家需要有自己的规矩,为国家发展引领发展方向;行业需要有自己的规矩,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个人同样需要讲规矩。规矩需要从外到内、内化于心,使外在僵化的规矩转化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为。

讲规矩需要靠法治为守规矩营造外在环境。讲“规矩”首先得有“规矩”,有“规矩”之后还得有保障制度,确保人们“讲”规矩。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不同的组织则有各自的纪律。现实是,尽管有条条规矩在,依然有人我行我素,对规矩视若无睹。因此,想要让人人都讲规矩,就必须明确如何“讲规矩”,关键要靠具有最高权威的法律制度强化人们养成讲规矩的思维习惯。出台八项规定、推行权力清单制度等,其作用就是更加明确政府及公务人员的行为界限;东莞市设立“红黑榜”,核心就是给企业立规矩。此外,还需进一步完善网络诚信体系建设,强化对网络经营及个人行为的监督管理,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靠明确的制度限制不法行为,这是“讲规矩”的大前提。

讲规矩需要靠德治为守规矩奠定内在基础。所有的制度最终都要内化于心才能最终作用于人的行为,仅仅依靠强制的制度管理并不是管理的终极目的,要使人人都养成“讲规矩”的自觉性才是最理想的状态。正如村官黄家祥为自己立的“规矩”,制定“四议两公开一表决”制度,按制度为村民办事不收取私利,这需要每一个公务人员学习。治理不文明行为,最终也需靠代表中国形象的国人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国外的风俗习惯。对于行业的不正之风,同样可以健全行业组织,通过自我约束治理的方式,使违背行规的企业永无出头之日,确保经济发展的良性秩序。

“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守纪律讲规矩、拥有契约精神的现代中国人,才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不仅需要靠法治约束,更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自觉遵守,夯实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1060字)

第12篇:江西遴选策论文——“国民共进”激发企业活力

2018年江西遴选策论文——“国民共进”激发企业活力

【导语】2018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非国企侵蚀民企,也不是国资让利民资,而应“国民共进”,共同奏响时代和声。

市场主体有活力,高质量发展就有源头活水。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个体劳动者第五次代表大会,再次强调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个体劳动者是市场主体的一部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类市场主体共生共赢,才能凝聚发展合力,激发创新活力。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回应社会关切。十九大明确提出,既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又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正是由于国企民企比翼齐飞、“两条腿”齐步并进,才保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今天,“两个毫不动摇”不仅不会改变,还会继续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把公有制经济巩固好、发展好,同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

激发出蕴藏在9800多万市场主体中的活力,是让“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扬帆远航的关键。如果在充分竞争行业里,一定要国企完全退出才是一些人理解的“平等竞争”;如果在混合所有制企业里,一定要民企控股才不是“与民争利”,既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一方“进”,未必另一方就要“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非国企侵蚀民企,也不是国资让利民资,而应“国民共进”,共同奏响时代和声。

深化国企改革,要带动民企共同发展。深化国企改革的目的是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发展壮大国企,会为民企提供更多机会。例如,随着载人航天、大飞机、高铁等重大项目产业链不断延伸,将有越来越多的民企承担上下游

工程和外包服务。国企的先进技术和人才也会通过多种方式向民企外溢。一些领域投资大、见效慢,民企一般不愿意进入,也需要国企发挥产业协作功能,为引导民企奠定产业基础。

支持民企发展,为国企改革释放活力。数据显示,民企用近40%的资源,创造了我国60%以上的GDP,缴纳了50%以上的税收,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从智能手机到网络购物,从快递服务到共享经济,近几年涌现出的许多新业态、新模式很大程度上来自民企的贡献。一位企业家曾提出公式:国企实力+民企活力=企业竞争力。民企具有灵活性高、激励机制优、创新能力强等优势,能为国企改革导入活力因子,发挥鲇鱼效应。应该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快破除“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让民企不断增强获得感。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把握大势、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接力探索、接续奋进,国企民企一定能携手共赢,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书写新的篇章。

第13篇:江西遴选策论文: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

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当前,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已经到了决战决胜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贫困村两委建设,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打造一支包括回流的乡村本土人才在内的“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人才是关键。实践表明,当前一些贫困地区在发展中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人才匮乏。贫困地区群众思想不够解放,害怕失败,如果身边缺少看得见、学得来的成功榜样,就难以从“等靠要”观念和“不敢出手”的担忧中走出来。乡村本土人才是贫困地区群众身边的榜样,与当地有比较紧密的地缘和血缘关系,有与家乡群众比较亲近的天然优势,在家乡群众中有一定的带动力和号召力,容易得到家乡群众的欢迎和信任。因此,发挥回流的乡村本土人才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有利于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和长远发展注入新动力、提供新动能。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需要加强相关机制建设,集众智、汇众力,让乡村本土人才真正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支撑。

增强乡村本土人才服务家乡的自觉。以乡情为桥梁、政策为引领、激励为导向,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引导,鼓励支持乡村本土人才回流,使其既为建设家乡、脱贫攻坚贡献才智,又获得更好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应增强在外的乡村本土人才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激发他们回报桑梓的热情。宣传好家乡经济发展规划、创业优惠政策、返乡创业项目和发展前景等,帮助乡村本土人才算好“亲情账”和“经济账”。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回流创业先进典型宣传,既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又增强其荣誉感,激励其发扬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建立健全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机制。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其返乡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比如,建立乡村本土人才资源库。针对外出人才分布散、查找难的实际,建立乡村本土人才工作组,开展在外乡村本土人才资源专项调查,建立乡村本土人才储备库。再如,建立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推进机制。分层次、分领域定期开展“在外人才故乡行”“家乡要脱贫、我能做些啥”等助推活动。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把扶持创业作为吸引乡村本土人

才回流的重要手段,结合农业现代化建设,统筹各项扶贫优惠政策,制定乡村本土人才回流创业扶持计划,并从土地流转、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创业支持。

建立健全乡村本土人才服务管理机制。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要注重营造选贤任能的环境,健全服务管理机制,为真正助力脱贫攻坚、想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的回流人才提供有力支持。比如,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安排专人担任联络员,帮助回流创业人员选准投资方向,并在创业咨询和项目策划等方面提供支持。再如,建立相应的表彰激励机制,对业绩突出、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乡村本土人才予以表彰奖励,推荐贡献较大的回流人才参加评先选优活动,使他们在事业发展上有前途、在社会上有影响,努力形成人才愿留下、想创业、创成业的良好氛围。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10日 07 版)

第14篇:遴选策论文: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2018遴选策论文: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健康领域改革发展成绩显著,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渐次突破、不断深化,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必由之路。为此,当前应着力在体系建设、部门协作、科技与人才支撑三个方面下功夫。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服务体系。近年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力推动了健康中国建设。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应把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五项基本医疗制度作为重要任务,建立起涵盖提高健康水平、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的制度体系。在时间和对象上,以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为目标,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在服务主体上,以基层为重点,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形成共建共享的建设路径;在健康干预策略上,坚持预防、保健、治疗“三位一体”,相互联动、协同发力。

促进各部门各行业沟通协作。健康中国战略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领域多方面的综合战略。因此,应促进各部门各行业沟通协作,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当前,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环境治理,保障食品药品安全,预防和减少伤害,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危险因素;完善医疗联合体、医院集团等多种分工协作模式,提高服务体系整体绩效;加快医疗卫生领域军民融合,积极发挥军队医疗卫生机构作用;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加强社会监督。

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作用。卫生健康是一个知识密集型领域,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非常重要。应大力推动医学科技进步,建立医企研融合创新平台,促进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高效协同;推动慢病防控、精准医学、智慧医疗等关键技术突破;重点部署创新药物开发、高端医疗器械运用及国产化、适宜技术推广、中医药现代化等任务;发展基因组学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型疫苗、生物治疗等医学前沿技术。同时,大力加强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培训。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全科、儿科、产科、精神科、病理、护理、助产、康复、心理健康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健康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推进健康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

(作者为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书记)

第15篇:云南文山遴选策论文:别让“博物馆游学”名不副实

wenshan.offcn.com

2018云南文山遴选策论文:别让“博物馆游学”名不副实

原标题:别让“博物馆游学”名不副实

“我是小木匠”主题夏令营火热招募;“中国通史”学习体验营名额紧俏;“龙的传人”故宫深度研学„„今年暑假打着博物馆、传统文化旗号的“游学”“夏令营”活动不少,且大多收费不菲。但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听上去很高端的游学项目鱼目混珠,靠网上内容拼讲解词,只要“动手”就标榜“工匠精神”,甚至蹭着免费资源“收费游学”„„不仅如此,这些游学项目的质量、价格等监管问题也属空白。(7月16日《北京日报》) “博物馆游学”,一听名字就显得很“高大上”,而且很多机构还打着学习中国历史、体验传统文化、培养匠人精神的旗号,更是诱惑力十足。而对于很多父母家长来说,和暑期火爆一时的海外游学比起来,“博物馆游学”收费相对较低,而且安全性也很高,自然引得很多家长趋之若鹜,纷纷给自己的孩子报名。然而,很多参加过“博物馆游学”的孩子,却大失所望,觉得收获很小,白花了父母的钱。

孩子们的吐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其一,游学活动的带队老师自己对文物相关知识都不了解,所谓的讲解,基本就是照着文物上面的说明牌照本宣科,孩子觉得很没意思;其二,有些培训机构更加省事,也更会偷懒,以“自主发现”的名义把任务分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文物的说明牌上寻找问题答案;其三,很多带队老师不合格的讲解,很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他们对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的误解,比如有老师把作为陪葬品的东西,当成了古人家里的装饰品,可谓谬之大矣。

通过“博物馆游学”“博物馆夏令营”既可以充实丰富孩子的暑假生活,同时还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当然益处多多,但是如果一些培训机构挂羊头卖狗肉,那么自然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还耗费了家长的钱财。实际上,很多培训机构之所以要组织“博物馆游学”,看中的就是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公立博物馆都是对孩子免费开放,免票入内的,但是他们向孩子父母收的钱却一点都不少,所以称得上是“一本万利”,至于他们是否具备相关的资质,能否保证游学的质量,却没人能够说得清楚。

而记者进一步了解发现,对于“博物馆游学”“博物馆夏令营”,目前还处在既无监管标准,也无监管主体的状态。结果就是各博物馆、文物部门对于类似活动没有审批和监管权,工商部门也没有把“夏令营”“国内游学”等纳入企业经营范围类别,自然也就谈不上市场监管。正因为如此,所以市场上自然是鱼龙混杂,乱象频出,而为此买单的,只有家长的荷包和孩子们的时间了。

由此可见,对于“博物馆游学”乃至整个国内的游学市场,当务之急是尽快由相关部门出台管理标准、明确监管主体、制定监管举措,进而把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等都纳入政府监管范畴,才能维护市场健康发展,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更多文山遴选招聘考试信息关注文山中公教育信息网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第16篇:江西遴选策论文——给中小学生减负更多掌声

2018年江西遴选策论文——给中小学生减负更多掌声

【导语】2018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让无数学生、家长欢欣鼓舞。

近来,有关学生减负的话题在新闻中密集出现。比如3月2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王国庆在回答关于中小学生减负的问题时,感慨“几十年喊减负,有些地方孩子的书包越喊越沉”。

其实,减少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社会各界的努力并非没有成效,只是又出现了问题的新“变体”。比如学校的确减负了,但社会上各类培训班却赚得盆满钵满。孩子的书包越来越沉,说到底里面装的都是教育焦虑。

所谓“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群众的痛点、难点,就是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出发点。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回应了社会关切,值得点赞。当然也有很多人担心,减负具有顽固、复杂的特点,此番能否“动真格”、出实效? 在我看来,不妨给中小学生减负更多信心。一方面,新部署、新举措不断出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列为非补不可的“民生短板”;日前,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旨在以“组合拳”系统解决问题„„一系列新动向显示了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的决心和力度。

另一方面,“新观念”正不断征服人心。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学生被功课塞得越满,其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因而产生厌学情绪的可能性就越大”„„随着教育观念的与时俱进,越来越多家长对过度培训说“不”,相比成绩他们更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此外,新科技也将助一臂之力。科技的发展势必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变革,比如人工智能技术或将改变学习方式,帮孩子们真正告别“题海”。

中小学生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随着全面、系统的改革措施出台,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断增加以及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减负问题将被有序破解,让更多孩子感受素质教育的魅力。

第17篇:江西遴选策论文——拿什么消除“抗癌焦虑”[推荐]

2018年江西遴选策论文——拿什么消除“抗癌焦虑”

【导语】2018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原标题:拿什么消除“抗癌焦虑”

4月15日,2018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为期一周的全国各地肿瘤防治公益活动也拉开帷幕。此次活动的主题为“科学抗癌关爱生命——抗癌路上你我同行”,旨在帮助肿瘤患者正确认识癌症,与医院和社会各界携手努力战胜病魔,提高生存率。

每年4月15日—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自1995年至今已经是第24届。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7中国城市癌症数据报告》显示,全国每天约有1万人确诊罹患癌症,相当于每分钟有7人被确诊为癌症。有一种说法是,癌症患者一半是吓死的,同时,各种似是而非的治癌信息也会误导世人。在此背景下,设立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可以正视听,祛除谬误信息,并推动形成“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社会共识,具有现实意义。

不过,如果止于宣传,或者流于走过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有学者认为,当前谈癌色变颇有市场,但能不怪患者,而是相关部门的工作没有做到前置,故此,要把健康知识传授给老百姓,让民众知道如何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如何带癌生存。具体而言,在当下消除公众的“抗癌焦虑”离不了三个层面:

其一,大力降低治癌药价。多年来药价畸高,导致患者大病不敢看。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进口抗癌药实施零关税并鼓励创新药进口。李克强总理就此表示,“进口抗癌药仅降到‘零关税’还不够,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从多环节、多渠道层层压减进口抗癌药品价格”,“要让患者及家属对急需的进口抗癌药价格降低有切实感受!”进口抗癌药实行零关税,是降低治癌药价的得力之举,受到了舆论的广泛好评。

其二,大病用药纳入医保。多年来,一直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将治疗癌症的常用进口药物列入医保报销范围,目前一些药物已可报销,但与患者期待仍有一定距离。在可行条件下,相关部门有责任急患者之所急,将更多的常用进口治癌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以最大程度减轻患者及家属负担,争取早日让人们不再谈癌色变。

其三,全力推动社会办医。党的十九大提出“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应该看到,在政策激励下,民间资本正积极进军医疗领域,但仍有两大难题亟待破解:一方面,社会办医面临着行业自身的困难,比如人才匮乏、服务能力不强、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另一方面,民营医院的口碑普遍较差,医疗技术与规范令人诟病,且收费昂贵及逐利形象也广受质疑。

民间资本不是慈善家,不可能没有逐利冲动,但是不可急功近利,以赚钱为能事。有企业家感慨,“我在国外看到,医院、学校这种建筑都有上百年历史。给我一个感觉,要做好医疗教育,一定要有信仰,而中国现阶段部分企业包括地产企业为何做不好医疗和教育?因为都要做产业,都要赚快钱。”改变民间资本急功近利的状况,归根结底需要制度设计有力有效,并能及时跟进,而不是滞后与缺位。目前已有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发力医疗慈善,比如在高校设立医学教育奖,以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值得称道。

消除公众的肿瘤焦虑,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疾病猖獗的历史,与病魔斗争漫长而没有终点,尽管医学水平在进步,但新的疾病却可能随时冒出来。故此,即便短时内无法制服病魔,但通过制度安排,动员多方力量共同努力,让患者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尊严,少一些焦虑、多一些从容,则属善莫大焉。

第18篇:九江遴选策论文:以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空间布局

2018九江遴选策论文:以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空间布局

【导语】2018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体现了党中央立足中国国情、应对时代课题、心系发展大局、情牵民生福祉的战略安排。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只有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发展差距,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幅员辽阔,区域情况之复杂、地区自然禀赋差别之明显,在世界上是少有的。这些年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陆续实施,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特别是近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版图”更加清晰,人民群众的获

得感不断增强。但还要清醒地看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就是从全局和长远的高度,给出破解这一发展难题的根本之策。

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在党的十九大绘就的战略蓝图的指引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条件具备,正逢其时,大有可为。要在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要分类助推“四大区域板块”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要让“三大战略”持续发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对外投资方式;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同时,还要下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让农村和城市比翼双飞,协调发展。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合作与竞争、开放与保护、政府与市场等方面的关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目的在发展,难点在协调。可以说,协调,既是一种眼光和胸怀,也是一份责任和义务,还需要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制度来保障。能否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掌握协调发展这个制胜要诀,检验着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意识、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检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理顺关系,明确责任,激发活力,形成合力,就一定能演奏出美妙协调、气势恢宏的发展乐章。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站,作者为经济日报评论员

第19篇:江西遴选策论文:弘扬孝道文化正能量

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弘扬孝道文化正能量

弘扬孝道文化正能量

《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是家庭和谐的基础,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精髓,孝文化、感恩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一个“孝”字,不仅形塑了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规范,更规范了国家的政治社会治理。从中国的孝文化中汲取正面营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弘扬孝文化的正能量,有效消除中国经济社会双转型的不和谐因素,是今日提倡孝道,弘扬孝文化的意义之所在。

应该看到,今日的孝道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父母在,不远游”“晨昏定省”的古训,对现代人而言,是不可能完成的孝道。数以千万计的留守老人,对今日中国孝道提出了新的要求。未富先老的庞大老龄人口,不可逆转的老龄化趋势,为中国当下和未来的孝道规范提出了紧迫的课题。

对于传统的孝道,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那些指导人们怎样去做人、办事、立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孝道精义,我们固然要坚守。但是,对于诸如“埋儿奉母”“卧冰求鲤”“尝粪忧心”之类的不人道、不文明、不科学,使子女付出沉重代价的愚孝,我们自当扬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则与现实的人口控制政策相抵触。对于传统孝道,我们该继承什么,扬弃什么,需要进行全面检视,甚至是全民大讨论,以形成最广泛的社会共识,取得最大的社会公约数。把形成社会共识的优秀传统孝道编成全民读本,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让传统孝道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迫在眉睫的急务。

一个更加重要的任务,则是实行制度创新,制定符合现代社会现实,契合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孝道规范。在现代社会,守孝道,行孝道,不能止于公民的个体自觉,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规章,创造出家中行孝,其乐融融;单位倡孝,尽职尽责;社会有孝,安定和谐的局面,需要凝聚社会各界智慧,动员起最广泛的社会力量。

倡行孝道,需要有切实的社会保障,以确保老龄人口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要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既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老年人曾经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

们退出生产领域并成为消费者以后,除了要从制度上保障他们的生活以外,还要确保他们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使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其他人群同步得到提高。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老年人的基本权利。把共享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是赋予传统孝道文化活力的逻辑要求,也是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的重要目标。

倡行孝道,还需要领导干部以上率下。“民以吏为师”,既是古训,也是现实要求。中国官员理政、教化的双重职责永远不能忘却。一个连自己生身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怎么能指望其勤政为民、报效国家。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不断有地方将是否孝顺父母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作为入党提干的重要条件。这是弘扬孝道文化好的创新之举。干部带了头,就可以号召群众“向我看齐”,就可以发挥出榜样的力量。

第20篇:江西遴选策论文——变“最后一公里”为零距离

2018年江西遴选策论文——变“最后一公里”为零距离

【导语】2018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近年来,随着党的群众路线、“两学一做”等活动深入推进,广大党员干部的表率意识和服务意识大大增强,但是,仍然存在一些让人难以忽视的梗阻点。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最后一公里”似近实远,这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工作效能,违背群众路线的根本宗旨。因此,我们只有积极克服和改进工作方法,让群众得实惠、有红利,变最后一公里为零距离。

当前,为民服务表现为“近在咫尺远在的天涯”的状态:“口号响当当,服务冷冰冰,办事慢腾腾”;办事拖沓,审批繁琐是“新常态”;对于群众服务更是如此这般:服务态度生、冷、硬,便民服务站变“摆设”……这些背后都是官本位思想作祟,是服务意识不足,是担当的落空,是末端落实的不力。这让为民服务有了距离,让亲民政策没了温度,让“最后一公里”成为百姓和政府之间的“鸿沟”。

变最后一公里到零距离,转变思想是前提。思想是行为的主导,只有思想上改变了,行为才能主动更上,要打通最后一公里,思想上必须先进行改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下山扶贫”成为常态,而不是高高在上。Q村今年5月,一名村民在上班途中不慎摔伤导致半身瘫痪。村干部和联户党员了解到这一境况后,马上在村微信群里号召相助。仅仅一夜之间,大家就募集到了5万元。让这名村民更体会到了来自村民和其他陌生人的温情。

变最后一公里到零距离,转变作风是关键。探索建立“互联网+乡村治理+公共服务”工作新模式,简化办事流程,推行网上办公,及时公开党务、村务、财务情况,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和生活帮助,让群众更加顺畅的行驶自己的权利。

变最后一公里到零距离,转变方法是保障。现在网络比较发达,可以通过举办讲座,为群众普及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使用知识,培训微信的基本使用方法,给群众搭建一个更方便的信息交流和办事服务平台。

变最后一公里到零距离是当前落实群众路线的现实之需,发展之要。应从思想上下功夫,在作风上讲时效,在方法上求创。以此真正落实党的惠民政策,让群众有获得感。

遴选策论文范文
《遴选策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