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中国学生资助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13 09:01:2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国学生教育资助报告

2012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2013-11-13《中国教育报》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2012年,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进一步加大,学生资助水平进一步提高。

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2012年,中国政府建立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启动了高校新生入学资助项目,进一步完善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资助政策,将免学费政策扩大至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等各个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学前教育阶段: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原则,对在园幼儿给予资助

1.政府资助。地方政府对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中央财政根据地方出台的资助政策、经费投入及实施效果等因素,予以奖补。

2.幼儿园资助。幼儿园从事业收入中提取3%—5%的资金,用于减免收费、提供特殊困难补助等,具体比例由各地自行确定。

3.社会资助。各地建立和完善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捐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二)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实施营养改善计划

1.免学杂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

2.免费教科书。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实行部分国家课程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农村学生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地方课程免费教科书及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国家免费教科书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国家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

3.寄宿生生活补助。用于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天4元、初中生5元(按每年250天计算)。所需资金中央财政按照50%的比例给予奖励性补助,地方财政应承担的50%部分,由省级财政统筹落实。中西部城市和东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

4.营养改善计划。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农村(不含县城)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为国家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同时,支持地方试点,中央财政给予适当奖补。

(三)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以国家免学费、国家助学金为主,以顶岗实习、学校和社会资助为辅

1.国家免学费。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

一、

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

对在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符合国家标准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

一、二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费标准给予补助。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经批准的学费标准高于补助的部分,学校可以按规定继续向学生收取。

2.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全日制正式学籍

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

3.顶岗实习。安排三年级学生到企业等单位顶岗实习,获得一定报酬,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

4.学校资助。学校每年安排不低于事业收入5%的经费,用于学费减免、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和困难补助等。

5.社会资助。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捐资设立奖助等各类资助措施。

(四)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学校和社会资助为补充

1.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具体标准由各地结合实际在1000-3000元范围内确定,可以分为2-3档。资助面约为全国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总数的20%。

2.学校资助。学校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3%-5%的经费,用于减免学费、设立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

3.社会资助。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捐资设立奖助等各类资助措施。

(五)高等教育阶段: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并举

1.国家奖学金。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特别优秀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每年奖励本专科学生5万名,每生每年8000元。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特别优秀的研究生4.5万名,其中硕士生3.5万名、每生每年2万元,博士生1万名、每生每年3万元。

2.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资助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面约为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总数的3%,每生每年5000元。同一学年内,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不能同时获得。

3.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国家助学金资助面约为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总数的20%,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000元。

4.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金融机构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不需要担保或抵押的信用助学贷款,帮助解决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用,每学年贷款金额原则上不超过6000元。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同档次基准利率,不上浮。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贴息,毕业后的利息由学生支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有两种模式:一是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即通过就读学校向经办银行申请;二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即通过户籍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提出申请(有的地区直接到相关金融机构申请)。为鼓励金融机构承办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财政(校园地贷款包括高校)对经办银行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

5.高等学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对中央部门所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自愿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3年)的,实施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补偿代偿金额根据毕业生在校期间每年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确定,每生每年不高于6000元。每年补偿或代偿总额的1/3,分3年补偿代偿完毕。地方高校毕业生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由各地参照中央政策制定执行。

6.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及学费资助。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等学校在校生及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一次性补偿或代偿,对退役后复学的原高校在校生实行学费资助。补偿代偿金额根据毕业生在校期间每年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确定,退役复学学费资助金额按照实际收取学费确定,每生每年均不高于6000元。

7.师范生免费教育。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资助由各地自行实施。

8.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对退役一年以上、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给予教育资助。内容包括:一是学费资助;二是家庭经济困难退役士兵学生生活费资助;三是其他奖助学金资助。学费资助标准,按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学费标准,每学年最高不超过6000元。生活费及其他奖助学金资助标准,按国家现行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有关规定执行。

9.新生入学资助项目。从2012年起,对中西部地区启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资助项目,用于解决学生家庭至录取学校间的路费及入校后短期生活费,省(区、市)内院校录取的新生每人资助500元,省外院校录取的新生每人资助1000元。

10.勤工助学。学校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并为学生组织提供校外勤工助学机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考虑。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小时,每月不超过40小时,劳动报酬原则上不低于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11.校内资助。学校利用从事业收入中提取的资助资金以及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助资金等,设立校内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等。

12.绿色通道。全日制普通高校建立“绿色通道”,对被录取入学、无法缴纳学费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

资助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资助金额突破一千亿元

据统计,2012年,全国累计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教育、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学生(幼儿)共8413.84万人次(不包括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营养改善计划资助人数),比2006年增长2.16倍(见图1)。累计资助金额1126.08亿元(不包括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比上年增加146.68亿元,增长14.98%,比2006增长4.76倍(见图2)。(注:本报告2006-2012年全国资助学生数与金额包括国家助学贷款贴息)

此外,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营养改善计划资助资金共372.3亿元,惠及义务教育中小学生1.3亿人。

(二)政府投入占比超70%

2012年,财政投入资助资金共824.74亿元(见图3),占当年资助总额比例达到73.24%(各年度占比见图4)。财政投入比上年增加126.32亿元,增长18.09%,比2006年增长13.4倍。其中,中央财政432.73亿元,比上年增加36.69亿元,增长9.26%,比2006年增长19.26倍;地方财政392.01亿元,比上年增加89.63亿元,增长29.64%,比2006年增长9.92倍。

此外,财政安排义务教育当年免费教科书、营养改善计划资金共372.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302.62亿元,地方财政69.68亿元。

(三)学校、金融机构和社会资助资金达300亿元

2012年,学校从事业收入中支出、金融机构国家助学贷款及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助等各类其他资助资金共301.33亿元(见图5),比上年增长20.36亿元,增长7.25%,较2006年增长1.18倍。

(四)各项政策全面落实

2012年,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各项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具体情况为:

资助学前教育在园幼儿391万人,资助金额23.88亿元。

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资助学生1650.46万人,资助金额175.34亿元(见图6),比上年增加28.48亿元,增长19.39%,比2006年增长7.69倍。

资助中职学校学生1838.11万人次,资助金额285.43亿元(见图7),比上年增加62.19亿元,增长27.86%,比2006年增长34.68倍。其中,1244.4万人享受免学费,免费金额163.94亿元;534万人享受国家助学金,资助金额101.14亿元。

资助普通高中学生691.57万人,资助金额93.59亿元(见图8)。其中,国家助学金资助学生491万人,资助金额73.44亿元。

资助普通高校学生3842.7万人次,资助金额547.84亿元(见图9),比上年增加33.16亿元,增长6.44%,比2006年增长2.27倍。

其中,国家奖学金奖励学生9.5万人、14亿元;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奖励学生68.31万人、34.15亿元;国家助学金资助学生486.13万人、135.87亿元;国家助学贷款发放263.45万人、149.03亿元;320万在校生享受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国家支付贴息19.59亿元;6.12万人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享受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及学费资助,资助金额7.59亿元;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5.91万名毕业生赴基层就业享受学费补偿贷款代偿,资助金额4.98亿元;2354名退役士兵考入高等学校享受学费资助,资助金额1209.21万元;大学新生入学路费资助项目资助家庭经济困难新生21.11万人,资助金额1.35亿元;中央部属6所师范院校及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免费与补助共资助学生5.35万人,资助金额6.34亿元。

此外,2012年,义务教育阶段共有1.3亿学生享受国家免费教科书,受助学生比例(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88.29%,资助金额161.41亿元(其中包括汉语字典资金17.35亿元,见图10);0.94亿学生享受地方免费教科书,资助金额25.81亿元;全国22个试点省份的680个国家试点县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个团场近10万所学校开展营养改善计划,资助学生约2288万人,中央安排当年膳食补助资金150.53亿元(包括地方试点中央奖补资金15.41亿元);15个省份在481个县开展了地方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覆盖学校约3.6万所,资助学生约870万人,地方财政安排膳食补助资金34.54亿元。(本报告由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

(注:本报告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可能存在分项与合计不等的情况)

2012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_教育部门户网站_MOE.GOV.CN http://www.daodoc.com/

推荐第2篇:中国学生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是向别人展示你自我介绍好不好,甚至直接关系到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的好坏及以后交往的顺利与否。本章小编就为各位准备了中国学生自我介绍模板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学生自我介绍模板

(一)

各位领导早上好!

很荣幸能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让我能站在这里向各位领导介绍一下我自己。在这里表示感谢!

我是来自xx学院xx级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小明。大学四年生活,即将结束,新的开始,等待我的是新的挑战。

大学四年是我思想、知识结构及心理、生长成熟的四年。在大学期间,我认真学习专业技能,掌握了较强的专业知识,并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获得XX年xx月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论文一等奖和xx年xx月湘潭市第四届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一等奖。我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并自学计算机知识,在熟练掌握各种基本软件的使用及硬件维护过程中,有独特的经验总结。顺利通过国家人事部组织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同时,我发扬团队精神,帮助其他同学,把自己好的学习经验无私的介绍给其他同学,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在个人爱好的带引下,入校我便参加了今典经济管理协会,由会员到实践管理部部长,这是对我的付出与努力的肯定。不仅成功的组织了湘潭市电脑市场调研活动和社员电脑技术培训活动,还组织策划了“今典纯氧杯”大型征文活动。在整个活动中,工作积极,表现突出,被院团委评为“优秀个人”。此外,我还加入了院学生联合会和学生通讯社.在院学生会期间,表现突出,由干事被选拔为院社团联合会管理部副部长,后来,转而做学生通讯社负责人,作为新校区学生通讯社的负责人,负责新校区学生通讯社的组建工作。

在院党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经过南北校区同事的团结努力,从无到有,成功地组建了新校区学生通讯社,并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又成功地组织了三校区学生通讯社记者培训工作,三校区学生通讯社辩论赛。在此期间,由于工作努力,表现突出,被院党委宣传部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在思想政治方面,我也积极要求上进,高中时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加入这个先进的团体,是我人生的一次升华。尤其在大学阶段,任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带领身边同学,一起进步。xx年xx月被湖南工程学院院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此外,我还多次参加义务献血,在参加义务献血后,让我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怀着饱满的热情、坚韧的性格、勤奋的态度,展示自我,挑战自我!希望贵公司,能给我这个机会,相信我与同事们的一起努力一定不会辜负各位领导的期望。

中国学生自我介绍模板

(二)

大家好,我叫丁润涵,今年八岁,在振宁学校读二年级。我高高瘦瘦的,浓浓的眉毛,小小的嘴巴。大家喜欢和我交朋友。

我的优点是爱看书,因为那些书非常有趣,还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丰富我的大脑。

我的缺点是不爱整理。书包、文具盒、玩具都不爱收拾,我要改正这个缺点。我让妈妈监督我,让我变得优秀。

这就是我,你们认识我了吗?我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让缺点远离我,补自己优点。

中国学生自我介绍模板

(三)

我是瓜子脸,左边的脸上有个痣,一双不大不小的眼睛,眼睛上有一双弯弯的眉毛。我是双眼皮,头发有点自来卷儿,好多碎头发,瘦瘦的身材。我十分喜爱小动物,可是老养不活。

我很爱看故事书,我的字写得很好,画也画的很好。我胆子特别小,都不敢拿虫子。我做题有点粗心,但我一定会改正。我喜欢梳马尾辫,但有时梳发髻,有时梳两个小辫,有时梳歪歪辫。我喜欢大自然,喜欢各种各样的花。

推荐第3篇: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

1989年成立的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在营养学家于若木的

主持下,结合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制定了1991年至2000年十年学生营养工作计划。这一计划命名为“护苗系统工程”,其中确定每年5月20日为中国学生营养日。其目的在于广泛、深入宣传学生时期营养的重要性,大力普及营养知识。2001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以(卫疾控发【2001】120号)文联合颁布文件将“中国学生营养日”法定下来。

2 营养状况

我国学生营养状况不容乐观,虽然膳食热量供给基本达到标准,但蛋白质供给量偏低,优质蛋白比例小,钙、锌、铁、维生素A等营养素明显不足。由于膳食中铁的吸收利用率低,我国20岁以下人群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6—29%。城市中小学学生一日三餐普遍是早餐马虎、中餐凑合、晚餐丰富,而实际上应该早餐丰富才对。学生膳食中植物源性铁的比例过高,铁的质量差、吸收少;学生钙摄入不足,仅为有关标准的40.6%,这与学生膳食中奶制品、豆类消费量偏低有关。值得一提的是,中学生学业负担重、饮食不重视,导致营养状况不如小学生;城市学生因生活水平高,学生偏食严重,多吃高热量的巧克力、饼干等,同时缺乏体育运动和身体锻炼,而农村孩子不偏食,且活动量较大,故而城市孩子普遍营养状况不如农村孩子。

3 饮食习惯

全国学生营养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学学生中挑食、厌食、偏食者日益增多,很多学生都养成了喜吃零食、不爱吃主食的习惯,导致学生中营养不良者日益增多。再加上学习、精神的压力很大,这就容易患上贫血等疾病。

另外,由于很多学生和家长缺乏合理营养知识,学生片面地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加上运动量不足,我国青少年肥胖症发生率逐年升高,有的地方高达15,3%。而青少年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成年后罹患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肝胆疾病等慢性病埋下了“定时炸弹”。

为了青少年茁壮成长,应大力普及学生营养知识,为学生提供合理的饮食结构。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应根据不同食物所含的营养素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营养标准,合理调配膳食,做到荤素、粗细搭配,平衡健康。

4 重要性

营养学专家在首届中国学生营养健康节新闻发布会上呼吁,尽管城乡生活日益富裕,但城乡中小学生的营养与健康问题仍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

全国学生营养日营养状况和营养成分的优劣是影响一个民族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体能与智能的发育状况。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蒋建平认为,由于某些营养素缺乏所造成的营养不良,并未随着经济发展而自然消失。据他介绍,有数据表明,不论城市与农村,中小学生的日均摄入钙的数量明显不足,仅达到供给量标准的40%——50%。

尤其是农村儿童的营养状况更令人担忧,5岁以下的农村儿童的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分别达到23.9%和29.5%,直接影响着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城市中小学生肥胖率上升较快,如2001年北京高达15%——17%,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肥胖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由于中小学生体育锻炼量不够,以致2000年学生体能素质指标比1995年有所下降。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副会长郭栉懿说,有数据表明我国11岁——14岁的青少年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龄人矮2——3厘米,主要原因是我国青少年膳食不平衡,导致身体缺乏维生素和钙、铁、锌等微量元素而营养不良。据统计,西部地区儿童营养不良较东部严重,身高体重不达标的比例为20%,生长迟缓的比例则高达30%。专家认为,大力宣传普及营养科学与食品卫生知识,扫除“营养盲”在我国城乡已成当务之急。

1989年5月20日全国启动了“中国学生营养日”活动,至今已15个春秋。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促进改善学生营养状况和营养成份,提高人口健康素质,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营养学会、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决定举办中国学生营养健康节,向社会各界全面宣传学生的营养、食品安全、健康等相关知识,“把关心下一代从我做起”变成每位家长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学生饮用奶日供量约8万盒的昆明市成为首届中国学生营养健康节主办城市。

5 基本要求

5.1 营养早餐的设计

按照我国学生每目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基本要求,一般早餐食谱中的各种营养素含量应占全天供给量的30%左右。

全国学生营养日按照\"五谷搭配、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多样搭配\"的基本原则,尽可能使营养早餐达到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的要求。

营养早餐应由粥面类、面点类、冷菜类等三部分组成,在餐后加一份瓜果补充维生素。

5.2 营养午餐的设计

学生午餐的营养素设计量,应占全天供给量的35~40%。

学生营养午餐的食物供给量,应包括瓜果蔬菜类、大豆及其制品类、鱼肉禽蛋类等三类食物,并所占比重分别为65%、10%、25%左右较为适宜。

重视菜谱色、香、味、形、质的合理搭配。

要善于做些价廉物美又营养丰富的菜肴,如豆制品、猪肝、海带、肥肉、胡萝卜等食物。 5.3 营养晚餐的设计

学生营养晚餐营养素的设计量应占全天供给量的35-40%,各种营养素的设计量应以补充有益于促进生长发育的营养素多一些。

学生营养晚餐的食物应包括瓜果蔬菜类、大豆及其制品类、鱼禽蛋奶类等三大类食物,所占比重分别为60%、10%、30%左右较为适宜。

学生营养晚餐的种类,应在6-10种甚至更多的种类(不包括汤菜料、葱姜蒜调味料)。

要重视菜谱色、香、味、形、质的合理搭配。

6 历年主题

199

1、1992年是:\"营养、健康、好学、向上\";

1993年是:\"营养主要来自日常膳食\";

1994年是:\"营养贵在全面、均衡、适量\";

1995年是:\"营养给你健康、智慧和力量\";

1996年是:\"大家来学营养知识,人人学会自我保健\";

199

7、1998年是:\"营养给你健康、智慧和力量\";

1999年是:\"建设护苗系统工程,托起明天的太阳\";

2000年是:\"营养午餐配合素质教育,为国育英才\";

2001年是:\"喝牛奶,保健康\";

2002年是:\"保证食品安全,促进学生营养餐发展\"。

2003年是:“营养、食品安全与健康”。

2004年是:“营养、食品安全与健康”。

2005年是:“均衡营养、适量运动”。

2006年是:“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副标题:预防慢性病,从青少年抓起。2007年是:“均衡营养、适量运动”——“营养、健康,和谐同行”

2008年是:“均衡营养、适量运动”——“营养、食品安全与健康”

2009年是:“食品安全营养、孩子健康成长”——“远离肥胖与慢性病”2010年是:“全面、均衡、适量”——“远离肥胖与慢性病”

2011年是:“全面、均衡、适量——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

2012年是:“改善农村学生营养,托起祖国未来”

2013年是:“均衡营养,成长更健康”

推荐第4篇:中国学生哈佛演讲稿

中国学生哈佛演讲稿

美国东部时间XX年5月26日是哈佛的第365个毕业日,在这次的毕业典礼上,来自中国湖南的生物系博士生毕业生何江作为代表做了毕业典礼演讲。每年哈佛毕业典礼都会有三位学生做演讲,而今年,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作为今年的特邀嘉宾登台演讲。

何江是中国大陆首位登上该演讲台的学生。作为一名从湖南农村长大的生物学博士生,何江用他的亲身经历——被蜘蛛咬伤的往事讲起,说明知识传播、知识分布资源平衡的重要性。在演讲过程中,他面带微笑、镇定自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学子的风采。

When I was in middle school, a poisonoupider bit my right hand.I ran to my mom for help—but instead of taking me to a doctor, my mom set my hand on wrapping my hand withseveral layers of cotton, then soaking it in wine, she put a chopstick into my mouth,and ignited the cotton.在我上中学的时候,一只有毒蜘蛛咬伤了我的右手,我去找母亲帮忙,但是她没有找医生,却把我的手放在火上面。她用酒浸过的棉纱绕着我的手缠了好几层之后,在我的嘴里放了一根筷子,然后点燃了棉纱。

Poisonous表示有毒的;恶毒的;讨厌的。例句:A lot of poisonous waste water comes from that chemical

factory.那个化工厂排出大量有毒的废水。

Heat quickly penetrated the cotton and began to roast my hand.The searing pain made me want to scream, but the chopstick prevented it.All I could do was watch my hand burn - one minute, then two minutes –until mom put out the fire.棉纱上的温度很快上来了,我的手也开始发烫。这股灼痛让我想要大叫,不过我嘴里含着的筷子让我叫不出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看着我的手骨,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直到母亲熄灭火。

You see, the part of China I grew up in was a rural village, and at that time pre-industrial.When I was born, my village had no cars, no telephones, no electricity, not even running water.And we certainly didn’t have acce to modern medical resources.所以你看到,我是在中国的一个小山村里成长的,在那个时候,并不发达。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我们村没车、没电话、也没电,甚至都没有自来水!且理所当然地,我没有接触现代医疗资源的办法。

There was no doctor my mother could bring me to see about my spider those who study biology, you may have grasped the science behind my mom’s cure: heat deactivates proteins, and a spider’s venom is simply

a form of protein.It’s coolhow that folk remedyactually incorporates basic biochemistry, isn’t it?当我被蜘蛛咬伤时,并没有医生可以来治疗我。对于学生物学的人来说,你也许能找到我母亲治愈背后所包含的科学原理:热量能够让蛋白质失活,而蜘蛛的毒液都是蛋白质组成的。将这个土方子和生物化学基础联系起来很神奇,不是吗?

Folk remedy表示偏方。例句:The active component, willow bark, was used as a folk remedy as long ago as the 5th century BC.它来自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被用于民间配方的柳树皮,是这种树皮的一种有效成分。

But I am a PhD student in biochemistry at Harvard, I now know that better, le painful and le risky treatments existed.So I can’t help but ask myself, why I didn’t receive oneat the time?不过我现在是一个在哈佛学习生物化学的博士生,我现在知道了一个更好的、不那么痛、危险系数更小的治疗方法。所以,我忍不住问我自己,为什么那个时候我不能接受更好的治疗吗?

Fifteen years have paed since that incident.I am happy to report that my hand is fine.But this question lingers, and I continue to be troubled by the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hroughout the world.距离那个事故发生已经十五年了,我很高兴地告诉你们:我的手现在恢复地很好。不过这个问题在我心里萦绕了很久,我也时常会被科学知识分布的不均衡问题所困扰。

Linger表示:徘徊;苟延残喘;缓慢度过。例句:The girl lingered by the lake until it was dark.女孩在湖畔一直徘徊到天黑。

We have learned to edit the human genome and unlock many secrets of how cancer progrees.We can manipulate neuronal activity literally with the switch of a light.Each year brings more advances in biomedical research-exciting, transformative accomplishments.我们曾学习过如何编辑人类基因谱,揭示了许多关于癌症的秘密。我们能够轻松地操控神经元的活动。生物医药研究每年都会有很多进步和令人振奋的变革、成就。

Yet, despite the knowledge we have amaed, we haven’t been so succeful in deploying it to where it’s needed most.According to the World Bank, twelve percent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lives on le than $2 a day.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我们却不能将这些成就传递到最需要它的地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人口的12%一天的生活费不到2美元。

Malnutrition kills more than 3 million children annually.Three hundred million peopleare afflicted by malaria globally.All over the world, we constantly see these problems of poverty, illne, and lack of resources impeding the flow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每年都有三百万的儿童死于营养不良。全球有三亿的人收到疟疾的影响。在全世界,我们能看到无数的贫困问题,病痛问题以及资源匮乏导致科学信息不流通的问题。

Lifesaving knowledge we take for grantedin the modern world is often unavailable in these underdeveloped in far too many places, people are still eentially trying to cure a spider bite with fire.救生知识在现代化的世界是理所当然的,不过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却是高不可及的。所以,在许许多多地方,人们还是用火来治疗蜘蛛的咬伤。

Take it for granted表示:认为理所当然;视为当然;理所当然;想当然。例句:It\'s something we all take for granted: our ability to look at an object, near or far, and bring it instantly into focus.这是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不管物体是远是近,我们的眼睛总能在看到物体的时候迅速完成对焦。

While studying at Harvard, I saw how scientific

knowledge can help others in simple, yet profound ways.The bird flu pandemic in the XXs looked to my village like a spell cast by demons.在哈佛学习期间,我知道了科学知识是如何用简单的又深刻的方式帮助到其他人的。XX年的一次流感使我的家乡像被恶魔下了诅咒一般。

Our folk medicine didn’t even have half-measures to offer.What’s more, farmers didn’t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mmon cold and flu; they didn’t understand that the flu was much more lethal than the common cold.Most people were also unaware that the virus could transmit acro different species.我们的民间治疗根本找不到解决办法。更严重的是,农民们不知道普通的感冒和流感之间的区别。他们不明白流感比普通的感冒要致命地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对病毒在动物种类间的传播没有概念。

Transmit表示传输、传送;短语transmitted ray表示透射光。例句:He has transmitted the report to us.他已经把报告传送给我们。

So when I realized that simple hygiene practices like separating different animal species could contain the spread of the disease, and that I could help make this knowledge available to my village.所以我意识到

简单的卫生治疗方法例如将动物隔离可以治疗这种病时,我可以用这种方式让我的家乡更快接受这种科学知识。

That was my first “Aha” moment as a budding scientist.But it was more than that: it was also a vital inflection point in my own ethical development, my own self-understanding as a member of the global community.那是我作为生物科学家的第一次惊叹。不过也不仅仅就此而已:这也是我自身理念提升的至关重要的一个转折,也是关于我作为地球上一员的自我理解的转折。

Harvard dares us to dream big, to aspire to change the world.Here on this Commencement Day, we are probably thinking of grand destinations and big adventures that await us.哈佛鼓励我们有大梦想,去激励我们改变这个世界。在这个毕业日,我们也可以想象等待我们的伟大宏图。

As for me, I am also thinking of the farmers in my village.My experiencehere reminds me how important it is for researchersto communicateour knowledge to those who need it.Because by using the sciencewe already have, we could probably bring my village and thousands like it into the world you and I take for granted every day.And that’s an impact every one of us can make!但是

对于我来说,我还在想着我家乡的农民们。我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将知识传递给需要的人是多么重要。因为,运用我们所知道的知识,我们可以将知识传递到我的家乡和千万个像我家乡一样的地方带进这个我们在座每个人所习以为常的世界。

But the question is, will we make the effort , or not?不过问题是,我们会不会尽力呢?

More than ever before,our society emphasizes science and innovation.But an equally important emphasis should be on distributingthe knowledge we have to where it’s needed.很久之前,我们的社会就强调过科学和创新的重要性,但是同等重要的,我们应该强调将这些知识平等地传递给需要它的人的重要性。

Changing the world doesn’t mean thateveryone has to find the next big thing.It can be as simple as becoming better communicators, and finding more creative ways to pa onthe knowledge we have to people like my mom and the farmers in their local community.改变世界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发现下一个伟大的东西。改变世界可以是简单的方式,比如成为一个更好的传播者,发现更多有创造力的传播知识给像我的妈妈和农民这样生活在未工业化地区的人的方式。

Pa on表示:传递;继续;去世。例句:He has paed me on all the materials which he had got together.他把已搜集到的材料全交给了我。

Our society also needs to recognize that the equal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s a pivotal step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work to bring this into reality.我们的社会也应当明白知识的平衡分布是人类进步不可或缺的一步,这需要我们的努力来实现。

And if we do that, then perhaps a teenager in rural China who is bitten by a spider will not have to burn his hand, but will know to seek a doctor instead.如果我们努力了,一个在中国农村的青少年被毒蜘蛛咬了的话,就不用再火疗而是去见医生了。

Thank you !谢谢!

声明:本双语文章的中文翻译系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中文翻译仅代表译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推荐第5篇:中国学生的优缺点

很多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对世界500强的企业情有独钟。可以说,在“500强”里汇集了相当多的国内最优秀人才。但你是否想过,从世界范围来看,他们还优秀吗?关于进入顶级企业的毕业生的优点,欠缺的能力,对他们的考评,企业里的高级管理人员是最有发言权的。

熊丙奇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先后与20余家世界500强近30位高级管理人员,展开对话,在提问和回答之间,可见这种差距。

中国学生的优缺点

优点:总体水平高于整体平均水平,绝对聪明

缺点:自信心不足和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

埃森哲合伙人兼中国区总裁李纲:我曾经在美洲,拉丁美洲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工作过,18年中接触了不少于20个国家的埃森哲员工。从横向比较,中国员工总体水平高于整体平均水平,他们最大的特点或者说是优势有三点:一是绝对聪明;二是很想学东西,而且学得很快;三是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比较清晰的定位。

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自信心不足和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西方国家的员工自信心很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国内员工很多时候是闷声不想,谨小慎微,不愿意公开发表意见。这与我们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长期的单向灌输使学生缺乏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机会,国内课堂踊跃发言的情况一般很少见。这种状态对员工在跨国公司中的成长很不利。在一个项目中,如果一个和你级别差不多的同事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现的比较有见识,那么他就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另外,很多年轻同事独立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一帆风顺时表现的很好,一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往往会弄得一团糟。我想,这与父母,老师把好学生保护的很好,给他们创造了非常优越的读书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优点:工作卖力又好学

缺点:难以在15分钟之内给出一份全新报告

三菱商事(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室副室长三村俊:我在东京,香港,上海三地工作过,给我的印象是,日本人工作很踏实,认认真真,勤勤恳恳,把自己的发展与公司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上海人工作很卖力,也很好学。出乎我意料的是,上海员工的外语水平很高。在香港,英语和广东话是规定的通行语言,因此香港员工会说英语,一点不让人奇怪,而上海并没有这样的规定。我认为,上海的教育水平总的来说比香港还要高。不过,香港员工有比较高的商业素养,技术也很扎实,这比上海员工有优势。

日本员工对于领导交办的工作,一般不会马上反映“不”字。比如,你在莫斯科工作得好好的,总经理把你叫进办公室,告诉你想派你到非洲去工作。日本员工会不计较个人得失就答应,香港员工有很多首先想到的是个人的发展,怎样尽快的升官发财。我到上海还不到半年,还没有看到上海的全部。但我感觉到上海人与香港人有一些不同。领导布置工作之际,对香港员工的要求要清楚地说到位,而对上海员工说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

在当前这个时代,强调的是综合素质与能力。举个例子,一个没有业务来往的陌生企业突然要来访问,公司总经理要接见他们的时间还有15分钟,事先公司总经理对于这个国家,这家企业几乎毫不了解,如果这样就去交谈,也许就会失去一个潜在的合作机会,作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就会在短短的十分钟内,利用因特网,发挥自己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将一份较为完整的背景资料交到总经理手中。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主动完成这一紧急任务,就充分展示出员工良好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公司带来好的受益。上海员工在这方面的素质还有所欠缺。但我相信,他们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素质和能力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优点:比较灵活,知道如何进行变通

缺点:表达方式过于直接委婉

贝塔斯曼集团亚洲区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总监蓓蒂:我在中国工作近两年时间,对中国同事的感受是:他们非常有活力,十分愿意学习,已经习惯西方的工作方式。我认为不能用不足或者弱点来比较中国同事和德国同事,他们两者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这是一种“结果”,是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工作当中,德国员工与中国员工的思维方式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德国员工一般会给一个问题提出好几个解决方案,而且每个方案实施的流程十分清晰;而中国员工可能只有一个解决方案,但是中国员工比较灵活,知道如何进行变通。另一方面,德国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比较直率,即使是好朋友,但在工作中仍然可以争执得面红耳赤,下班两人到酒吧里喝一杯酒就没事了,可中国人不同,喜欢用间接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

优点:比较吃苦耐劳,有愿意尝试的精神

缺点:在技术创新,架构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方面欠缺

思科系统公司副总裁,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杜家滨:在思科,员工的国际化程度很高。国内员工有很多经常到国外工作,也有很多外国员工到中国公司工作。即便是在中国公司工作,也有可能是在为亚洲甚至美国总部的业务服务。就具体数据而言,拥有中国护照的员工估计在90%。

总体来说,中国的工程师都相当优秀。与其他国家的工程师相比,他们有自己的特点,比较突出的就是别人认为“不能做”、“不想做”的事情,他们往往会问,“为什么不能做”、“为什么不试试看?”这是一种很令人振奋的态度。但必须看到,中国工程师做的往往是某一个大系统的一小部分或者分支部分,很少由他们来负责整个系统的集成。在技术创新,架构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方面,他们还有一定的欠缺,可以进一步发展。

优点:中国学生的可塑性很大,素质高

缺点:不能十分放松地投入工作,表达能力和国际视野普遍较弱

飞利浦电子中国集团人力资源副总裁徐承楷:我在不同地国家和地区工作过,与国外的大学生比较,他们的明显优点是可塑性很大,素质高,总体而言对工作很负责,有接收挑战的精神。我曾经与荷兰总公司谈论到这个问题,目前进入飞利浦公司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其最初的职位等级要比国外大学生低一级,我觉得在如今这个年代,已经不适用了。

由于社会发展的速度很快,我们每个年轻人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对职业生涯的第一份工作都十分珍惜,但不知道是不是竞争过于激烈的缘故,我们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充满压迫感的环境中,工作战战兢兢,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不能十分放松地投入工作,这影响了他们地成长。另外,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国际视野普遍较弱,书呆子型的学生还是比较多。

团结协作是中国学生的软肋

微软公司副总裁兼微软雷德蒙研究院院长凌大任博士:对于事业的发展,更强调的是在集体中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因此除了关心个人的发展,更要关注团队的进步,团队协作能力对于事业的成功十分重要。另外,事业的发展不是建立在单个知识点上,而是要学会对知识的综合,灵活应用,并创造新的知识。

在公司的中国大学生表现得很好,一点不输给国外得学生。我觉得大学应该多给学生以机会,让他们能够面对大众演讲,不说像我们这样经常面对几千人,上万人,即便是面对20个人,30个人,要把自己对一个问题得看法向大家讲述要有说服他人得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是团队协作中十分重要的能力,可以说这是中国学生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

英特尔中国软件实验室总经理王文汉博士:与美国学生相比,国内的大学生在影能力方面,考虑问题不具备向美国学生那样的广度和深度。在软件方面,差距要更大一些。我们

有一句话,叫“隔行如隔山”,在一些中国学生身上,甚至可以说“隔项目如隔山”。即使在完成同一个产品的开发,分在某个项目组的人可能对另一个项目组的工作一概不知。而在美国,即便是另一个项目组的同事也能对你这个项目滔滔不绝,大谈一番,这有助于项目间的协作配合。

GE(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王晓军:我们一直同应届毕业生保持沟通,定期邀请GE在中国的各业务集团领导同学生座谈并开展各种奖学金项目,在同学生的接触中,我觉得他们除了注重成绩单外,还更为注意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发展个人的沟通,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的问题也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然而,现在的毕业生很多是度独生子女是家庭关爱的中心。他们的自我意识较重,考虑问题习惯以自己为中心,团队合作能力相比弱一些,同时由于生活大多比较优越,毕业生对创业途中的困难和艰辛往往认识不足,急于求成,欠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

请不要为了履历而考证、打工

飞利浦电子中国集团人力资源副总裁徐承楷:填鸭式的学习是大可不必。学生们考那么多证是希望走成功的捷径。事实上,人生没有捷径可走,职业生涯和求学生涯一样,要求每个人必须有敬业的精神和态度。作为大学生,读书学习是首要任务,自然是应该好好读书。当然,这不是指单纯的书本知识,而是掌握读书的方法,形成好的思考方式,而不是一些形式上东西。飞利浦不在乎本科毕业生的经验,也不看重学生有多少证书,而在于他是否有强烈的工作兴趣和热情,有没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海国际纸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铭潜:只要你用心去做事,在班级里当一个班长和在学校里做一个学生会主席,得到的锻炼是一样的。同样,社会工作“经历”很多,并不表明你的动手能力很强。有的大学生的求职简历很花哨,说自己干了多少社会工作,对此,我们一点都不感兴趣。我们感兴趣的是,你在从事的社会工作中怎么干的,取得了什么成果,深入程度如何。往往我们会挑一两个他们所从事的社会活动问些深入的问题,由此就可以发现他们是不是为了履历而打工。我们不追求表面上的东西,而是踏踏实实的进步与收获。

从大学毕业生到一个合格员工的差距

思科系统公司副总裁,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杜家滨:大致有三各方面

一是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对于一个跨国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足够好的语言能力,就难以沟通与合作。而二是专业技术学校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毕竟有一定的差距三是组织行为经验,怎样与人相处,与他人合作共同把一个任务完成,如何管理他人或者怎样被他人管理等等,这类行为大学生往往没有体验。

英特尔中国软件实验室总经理王文汉博士:我们业必须承认,有的能力和素质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培养的,比如技术能力,而有的能力,比如思维方式,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则需要花很多时间。企业可以帮助员工培养一部分能力与素质,但学校里打下的基础很重要,尤其是软能力。

上海国际纸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铭潜:现在的大学生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对自己的发展寄予很大的期望,受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都希望以很快的速度,在进公司两三年内,做到部门主管的位置。我经常对大学生说,对事业要有耐心,不要一味追求速度,我们应该关注自己今天做好什么,而不是明天成为什么。但你努力关注做好今天时,机会会在明天来敲你的门。

推荐第6篇:中国学生营养餐

学生饮食现状

目前学生消费成为社会的焦点,虽然学生的消费能力都是依赖于家庭,但是由于没有负担的考虑,对于消费没有太多的顾忌。餐食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是每天必不可少的消费,这就使学校成为学生饮食的重要场所,成为消费的主要阵地,而且在学校的人口也是相对集中,这就使学校在需求食物原料上有着较大的数量,而且现在学校的饮食标准也是过于单一,不能够达到学生所需的口味,能够满足这种供求的当地供应商也没有很全面的标配套餐,形成了一个比较有发展的食品搭配空间。

学生营养餐的发展前景

学生群体巨大,消费能力有限,但是创造的经济效益巨大,以一个中等城市为例----学校数量能够达到10所以上(中学、大学)这中间就会有十多万的饮食需求,这么多的需求,在供求上也是一个问题,单纯的通过市场购买,远远不能够达到,学生群体的要求,大量的的食物的供应,这中间就必不可少的就是冷冻食品了。

冷冻调理食品的介绍

冷冻调理食品是冷冻食品五大类之一, 是继冷冻畜产品、冷冻禽产品、冷冻水产品、冷冻果蔬产品之后, 又一个冷冻食品的主要大类。

冷冻调理食品, 系指以农产、畜禽、水产品等为主要原料, 经前处理及配制加工后, 采用速冻工艺, 并在冻结状态下(产品中心温度在-18℃以下)贮存、运输和稍售的包装食品。 冷冻食品的多样性,和营养性都能够很好的满足现阶段学生饮食的要求,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学生饮食需求

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处于体格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代谢旺盛、活泼好动、运动量大,同时学习任务繁重,所需要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相对比成人高,尤其是能量、蛋白质、脂类、钙、锌和铁等营养素,所以合理的膳食结构对他们身体生长、发育及学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如果营养不良,不仅影响自身的健康,而且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在供应学生饮食的时候,就要多方为的考虑学生所需的营养,在这个工程中,这就导致每个院校的食堂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每天餐食的多样性就不能保证,营养就不能够达标。

学生营养套餐孕育而生

说到食物的多样性就不得不多说说冷冻食品了,冷冻食品以其烹饪方便,存储简单的优点被人们所喜爱,而且品种也是很丰富,极好地解决了众多人的口味,也能很好的满足人体所需的营养。针对目前学生饮食问题,鸿海食品为学生餐饮提供一套符合学生需求的营养套餐。 苏州鸿海食品是专业从事冷冻半成品、休闲调理品及各大农贸市场、商超卖场的美食配送服务,所供产品完全遵循卫生要求及质量标准体系生产的新一代绿色快捷食品,产品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HACC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及QS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认证。多年来与苏州许多著名的企业院校进行了合作,也去的了很好的口碑。

推荐第7篇:幸福中国学生作文

我生活在幸福中国

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特别读本——《建设幸福中国》,当读到《农民工子女上了公办学校》这个故事时让我感同身受。

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叫刘强的小学生,父母因为要外出打工,只好把他留在了老家由爷爷奶奶照料。刘强的父母住在一个小学的附近,每当看见上学的孩子从门口路过,就盼望有一天自己的儿子也能来到身边,但是公办学校的高额借读费却让他们望而生畏了。后来听说农民工只要有三证,子女就可以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父母喜出望外,立即把刘强接到了当地的小学就读。”

读着读着我仿佛觉得书中的刘强就是自己了。以前在老家,每当看到其他孩子和爸爸妈妈开开心心地在一起的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流眼泪„„我多么盼望能见见爸爸妈妈,多么盼望自己也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啊!现在由于这个“同城待遇”政策,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在新学校里老师待我就像妈妈一样,同学待我也跟兄弟姐妹一般。现在我再也不是从前那个爱流泪的孩子了,整天快乐得跟只小鸟似的!

我知道我的幸福是因为我生活在幸福的中国,我立志要好好学习,将来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

推荐第8篇:中国学生营养日通讯稿

中国学生营养日通讯稿 通讯员(韩雪利)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为了做好营养知识宣传工作,我院青年志愿者于5月20日在学校东膳堂门口举办了一次以“了解营养,关注健康”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部分同学于10点半到达东膳堂门口,根据要求搬来桌子帐篷及展板等宣传用品。约11点,我们正式开始宣传活动。当天天气燥热,但同学们仍然认真宣传,充分发挥志愿者吃苦耐劳精神。此次活动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共发放宣传资料200份,自制卡片120份。活动结束后,普遍反映有所收获,在提高自己对营养方面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

此次活动展现了我公共卫生学院的风采,锻炼了大家的沟通能力,为提高大家的营养水平做出了一份努力。

推荐第9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

人教教材培训

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六大核心素养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

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

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

1、乐学善学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2、勤于反思

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3、信息意识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自主发展——健康生活

1、珍爱生命

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健全人格

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3、自我管理重点是: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

1、社会责任

重点是: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2、国家认同

重点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3、国际理解

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社会参与——实践创新

1、劳动意识

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2、问题解决

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3、技术运用

重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推荐第10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近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火遍教育界,铺满博客圈,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教师也“闻声赶来”,今天也一睹“核心素养”的芳容。很庆幸的是,不单单是作为教师的我看到了这份“核心素养”,我还庆幸作为一位父亲看到了这份详尽的孩子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建议每一位社会人都认真的研读一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刻理解理解具体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和细化的十八个基本点。无论是不是教育工作者都需要细致的学习一下,一是给自己的终身学习定一个具体可行的计划,二也是对自己以往的生活、学习历程做一下总结,时刻反思自己。

更何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从标题上看也看不出是对学校的要求啊,细读后你会发现“核心素养”实则是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整体要求,甚至还有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范畴。每一个自然人都会是学生,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的过程,只要是生活在中国,这份“核心素养”都离不开我们。

既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衔接宏观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对每一个年龄段、每一个社会分工的中观层面的解读,指导着具体教学实践过程的落实。根据这一框架,我也联系自身实际说一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小学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吧,仅代表个人拙见。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这个方面包含了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个核心素养。

1.人文底蕴在小学阶段毋庸置疑就是以语文学科为集团的人文领域的知识储备了,古今中外现成的、成熟的文化体系的学习,是学生一切发展的基础。只有有了人文积淀,基本的知识才能沟通和发展;只有有了人文情怀,做人做事才更有“人情味”,提高幸福度;只有有了审美情趣,知道什么是真善美,才能对美好事物追求,成就美好生活。

在我的身边的小学学习现况中,早读、午读读背国学经典,教师的引导理解,学生们这就是在人文积淀;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互相关心,一个学生需要帮助,多为同学伸出援手,这就是人文情怀;学生衣着干净整齐、教室整洁卫生、美术及音乐课上喜悦的笑容,还有学生自己的爱好特长都是审美情趣的范畴。

有了“核心素养”的明确后,这些内容学校及教师一定继续做实细致,严把学生的“人文底蕴”关,对学生的一生美好奠基。

2.科学精神对于人文底蕴来说,就更多了些方法、技巧,少了情感投入了。情理是不分家的,讲“情”的同时,还要讲“理”。科学精神就是理,它建立在基本的科学原理之上,影响着学生对世间万物的理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是这个核心素养的三个基本点。

以数学学科为典范的课程学习,学生思维清晰,逻辑缜密就是在阐述理性思维;学生做学问,除了学还要问,对于问题,学生能管理好自己的问题,独立思考,设法分析、解决问题这就是批判质疑;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屈不挠,不断尝试,直至问题解决这就是勇于探索。

学生的学科学习以及现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创客教育”就是在要求学生要有科学精神,不迷信,认知到凡事都有规可循,有法可依,有路可走。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这也和课程理念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紧密的契合。主体本身“活自己”,管理自己生活,有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不是他人的傀儡、木偶,为他人所利用,而不觉自己有丝毫的自由,那就要自己主动学习,健康合理的生活。

1.学会学习,拥有学习力。即便是再新的东西和知识,都在学习意识的指导下,利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巧妙的学习方法,准确快速地掌握住。做好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才算是学会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学生要先知道为何学习,找准自己的学习偏好,利用自己的学习偏好,拥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技巧,越学越轻松,越学越开心。不断地总结经验,形成丰沛的经验储备,有选择的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独立解决问题。

信息飞速发展,“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大趋势下,学会自觉、有效地使用信息,势必要事半功倍的。这也和二七教育的“信息化”紧密相连,所有的学习资源都可以共享开源,让所有的学生学习都能够高效,在数字化时代,更具活力。

2.健康生活不单单是身体健康。前段时间“徐玉玉事件”及一系列令人深省的电话诈骗事件所造成的悲痛结果就是典型的教学反例,受害学生不珍爱生命,没有健全人格,不能够自我管理,以至于轻生、激动不已等现象的出现,这是学生学习的悲哀,我们要再尽力去做好“健康生活”。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必须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要自我保护,适当锻炼,拥有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例如,课间操的坚持,站姿、坐姿的标准,书写的习惯等都是小学生要有认识的。对于小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的能力还需更多的锻炼,健全的人格正在形成,小学阶段学生做好对于人生大局观的认识即可,为成长打好基础。自我管理方面,小学生的自我管理需要教师引导、家长监督,适时的鼓励、奖励,拥有持续行动力,正确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每一个人终归是要成为社会人的。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社会参与非常狭窄,现阶段仅局限于学校参与和家长所带领的社会的部分参与而已。这样一来,对于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这些基本要点在小学阶段就需要有所调整了。

社会责任范畴在小学阶段,可以培养学生的班级责任。在班级内,和同学们之间,诚信友善,文明礼貌;同学犯错误时,宽和待人等校园班级生活就在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

国家认同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很不够具体的,做到知国就不容易了,爱国则只能从小事做起了,在公共场合不乱扔果皮纸屑,见到不文明现象及时的制止,就是对国家利益和尊严的捍卫。那么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完成什么呢?我想应该是自己在班集体这个小集体中的“位置”认识,自己在班级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影响作用,或是任劳任怨“小蜜蜂”、或是出主意的“点子大王”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发展成为国家的“一块砖、一块瓦”。

这样的责任担当教育在小学阶段才更具体,更实际。

国际理解就又和二七区的教育方向中的“国际化”完美接轨。“国际理解”在小学阶段可以让学生大开眼界,认识不同的人种、生活习惯,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可以从小树立广泛的全球观,认识到和而不同。中外文化的强烈碰撞,精彩纷呈,多元共生的教育理念,教育孩子全面发展,成就多彩人生。

学生的实践创新就是要求学习要落实,服务于实际,服务于未来。所有的学习都可以知道劳动,使劳动提高效率。小学阶段的优化等实践课程可以让孩子合理安排和设法提高劳动效率,加强劳动意识。全班集体分工大扫除就是劳动意识的体现。

学生的学习是终生的,在离开家长和老师后,依然能够遇到很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怎么办?这就要求了要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日常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设法解决问题,然后动起来真真正正的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这是学的目的。若是不用,就白白浪费了学习的精力和时间。小学生学习的多为生活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和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做到小学阶段的“技术运用”,就是把课堂学习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着用,用着学,不断进步。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一定会形成教学新常态,落实在课程改革上,国家课程的改变,校本课程的研习和发展都将迎来新的春天;落实在教学实践上,更注重能力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的方法,真正提高学习力,以无招胜有招、胜百招;落实在教育评价上,解放卷子的局限,解放教室的局限,解放一朝定输赢的局限。

第11篇:中国学生留学波兰解读

2011年12月18日,波兰总统科莫罗夫斯基应邀访华,这是14年来波兰首位元首对中国的国事访问,标志着中波经济政治关系的进一步合作和加强。借此机会,12月20日中国-波兰大学校长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波兰总统科莫罗夫斯基和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也出席了此次论坛。这次论坛也意味着中波教育双方的合作有望实质性的进展。

中波教育交流,始于中波两国建交后。回顾以往,1950年中波两国开始互派留学生。在中国第一个取得博士学位的国际留学生就来自波兰。自此之后,两国进行了互派语言教师,校级交流及互换教育代表团等活动。

2004年中波两国教育部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波兰共和国国民教育与体育部部长2004-2006年教育合作协议》。2005年10月波兰佛罗茨瓦夫地区的大学代表团参加了当年的国际教育展。2006年9月,波兰第一所孔子学院在克拉科夫成立。中国自费波兰留学的势头也发展起来。现今,中国在波兰留学的学生人数大约有近千人。波兰国内各城市与众多中国城市如桂林,厦门,海口,福州,上海,深圳,天津,苏州等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同时,波兰与中国大学的合作交流项目也是稳步发展。目前国内部分大学如北外、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天津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北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开始或者已经与波兰优秀大学进行学术或者学生交流与合作。

波兰,作为欧盟的新成员国,其留学优势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与家长认可。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欧洲部办理波兰项目已有九年的成功经验,大致总结波兰留学优势如下: 欧盟成员国:欧盟新成员国中面积最大的国家,学生可以获得临时居留许可,出入欧盟国家都很自由。教育多元化:波兰共有309所非国立大学和133所国立大学;国立和非国立大学都被波兰教育部认可,实行3年本科,2年硕士,3年博士的教育体制。

学术悠久:波兰的学术传统可追溯到14世纪,如建于1364年的波兰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波兰还是个人杰地灵的国家,拥有众多世界名人,如肖邦、哥白尼、居里夫人等。

现代发展:如今波兰大学仍在传承着先辈的光辉传统。波兰学生在世界各大赛上频频获得国际奖项,领域涉及经管、设计、化学、医学、数学等方面。欧盟各国企业也欢迎波兰学校的毕业学生。美国、加拿大也认可波兰的医学毕业生。英语授课:波兰众多国立大学、非国立大学均提供部分英语授课课程,专业涵盖工程、计算机、心理学、商科等诸多方向,可以免除学生深入学习波兰语将面临到的压力。费用低廉:学习费用每年约5万-6万人民币(含学费生活费),适宜工薪家庭的优秀学生申请。地理位置:波兰位于欧洲中部,北面濒临波罗地海,西边毗邻德国,是连接东西欧经济贸易和历史文化的桥梁。

对2012年高中毕业的中国学生来说,到波兰学习英语授课的本科课程未尝不是一种选择。综合大学,可以考虑华沙大学、佛罗茨瓦夫大学、格但斯克大学;理工大学,可以考虑华沙理工、佛罗茨瓦夫理工、罗兹理工;商科大学,可以考虑考明斯基大学、新松奇商学院;人文类大学,可以考虑华沙社会人文大学等。

更多留学资讯,请登陆华一国际留学(http://www.daodoc.com/)

第12篇:中国学生标点符号常用错误

中文和英文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语言,很多用法是截然不同的,如果用中文的理路去生搬硬套,往往会出现许多中国式英语(当然很多外国人也会犯同样的错误)。而我这里要谈的,不是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 (给你点颜色瞧瞧)或者flower open flower fall(花开花落)之类令人啼笑皆非的短语,而是关于标点符号的用法。

1)中文里面,逗号是一个很常用的符号。如果两个或者更多的短句之间有关联,而每一句又没把整个意思表达完全,就可以用逗号连起来,最后放个句号。所以以下这句话是合法的中文句子:

我看完了这篇文章,我觉得这文章有语法错误,原因是作者没有正确地使用逗号。

很多英文新手会自然而然地把以上这句子翻译成:

I have finished reading this article, I think this article has grammatical errors, the reason is that the author failed to use commas properly.但这样翻译是错误的。不是说哪个词用错了,而是因为这个句子犯了一个语法上的错误。英文里,每个句子只能有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和一个宾语;反过来说,有了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和一个宾语之后,就是一句完整的句子,就必须用句号结束。以上这个“句子”被逗号分成了三截,而每一截里都有自己的主谓宾,所以每一截都是个完整句,应该用句号结尾(我们都知道,英文中的句号不是个圈,而是个点,即period)。如果用了逗号,就犯了“comma splice”的错误。一个较为单纯的修改方法就是把句子改成:

I have finished reading this article.I think this article has grammatical errors.The reason is that the author failed to use commas properly.这个句子虽然语法上对了,却不通顺。毕竟这三截话讲的是一件事情。另一个修改方法就是把短句用分号(semicolon)连接起来,形成长句:

I have finished reading this article; I think this article has grammatical errors; the reason is that the author failed to use commas properly.

这样固然可以,但和上面用句号连接没太大的区别。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连词”把句子连起来,这样念起来比较通顺,也符合英文的习惯用法。连词就是and、but、for、so、yet、nor之类的词。

I have finished reading this article, and I think this article has grammatical errors, for the author failed to use commas properly.2)中文都是方块字,所以没有空格。英文是拼写的,所以词与词之间必须用空格来区分开。这样的空格很明显,不说大家都明白。但英文里面,标点符号后面也有空格。一般标点后面都有一个空格,但句号后面却应该有两个空格。这两个空格一般很难看出来,特别在印刷品

上面。

3)中文里,“说”“说道”后面是放冒号的,比如:

芙蓉姐姐说:“我是芙蓉我怕谁!”

小沈阳说道:“百分之百纯也们儿!”

但英文里,冒号只是用来解释的:

English consists of three things: letters, punctuation marks, and spaces.

“说”后面只用逗号,不用冒号:

Juliet asks, \"where art thou, Romeo.\"

同时可以注意到,英文中也没有顿号,只有逗号。

4)中文里有书名号,凡是书名、报名都必须用书名号括起来:

谁是《鲁迅全集》的出版商?

我订《新民晚报》花了很多钱。

英文的规则比较复杂。首先英文里没有书名号。如果是书,或者诗集,应该用斜体字:

I have finally finished reading A Walk in the Woods.

The Complet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is a great book to own.如果是手写,无法改变字体,则用下划线:

This is my hand-written summary of the book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如果是短篇故事,或者杂志报纸的名字,则用引号:

I don\'t lik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t all

(1) 顿号、书名号、句号、省略号错误。比较中英文标点符号可见,英文标点中没有中文形式的顿号、书名号、句号和省略号。而这四种标点符号成了大学英语写作中\"借鉴频率较高的符号。如:

〔错误〕1.While she is reading《Gone With the Wind》, I am cooking。

〔错误〕2.My sister bought a lot of fruits for me , such as banana、orange、apple and pear.英文中的印刷体用斜体字表示书籍、报刊、戏剧、电影、绘画作品等的名称,在书写体或打字机

打的文本中用字下线表示斜体字;英文常用逗号来代替冒号;而句号是用实心小黑点表示。故以上两句应改为:

〔修改〕1.While she is reading Gone With the Wind , I am cooking.(印刷体)或While she is reading Gone With the Wind , I am cooking.(书写体)

〔修改〕2.My sister bought a lot of fruits for me , such as banana , orange , apple and pear.还有,英文中的省略号其实是三个句号的并列,许多学生由于受中文影响常错误地把英文省略号写成六点。

(2) 冒号错误。冒号是中英文兼有的标点符号。在汉语中,冒号是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常用在\"说、道、讲、问、唱、回答、喊、吼\"等动词的后边,以标明下面的话是谁说的。此用法影响下列英文句子标点:

〔错误〕3.I thought to myself :\"What kind of trap is she laying ?\"

〔错误〕4.He asked :\"where are you from ?\"

以上两例中的冒号在英文中需用逗点表示。汉语中的冒号还可用在\"如次\"如下\"例如\"像等引起下文的提示语后边。在英文表达中,\"for example\"(例如) 一类的词后常用逗点代替冒号。

〔错误〕5.Good manners can be seen in everyday life.For example : a person with good manners is kind and

helpful to others.

〔修改〕5.Good manners can be seen in everyday life.For example , a person with good manners is kind and helpful to others.(3) 破折号错误。汉语中的破折号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而英文同位语也具有同等说明的功能,故英文写作中用破折号连接同位语成份的错误也屡见不鲜。如:

〔错误〕6.We are studying and living at the famous university — Beijing University.〔修改〕6.We are studying and living at the famous university , Beijing University.

对于同位语,英语一般使用逗点而不用破折号。英文中破折号的用法远没有中文的丰富。

在大学英语写作中,与语法知识有关的标点错误主要有:

(1) 把非限制性定语从句(non -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理解成限制性定语从句(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而忽略用逗点。如:

〔错误〕7.We were led into a nearest fabric shop that was divided into two parts.从句意来看,上句是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故应在shop 后加逗点,把that 相应改成which 即:

〔修改〕7.We were led into a nearest fabric shop , which wa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2) 不论状语从句在整个句子中处于何种位置,一概以逗点隔开。

〔错误〕8.We will go there , if it is fine tomorrow.

状语从句可置于句首或句末。置于句首时,一般要用标点隔开;而置于句末时,则无需与主句隔开,故 以上句子应改为:

〔修改〕8.If it is fine tomorrow , we will go there.或We will go there if it is fine tomorrow.

(3) 在疑问句形式的陈述句后使用问号。

〔错误〕9.What fun we girls could expect , to stay in the same cla , studying for four long years with them ?I wondered.

〔修改〕9.What fun could we girls expect , to stay in the same cla , studying for four long years with them , I wondered.

英语疑问除可用问号来表达外,尚可用词序加以表达。故上例的疑问可用逗点表示。

(4) 误把however ,therefore , because , thus 等起联系作用的副词当成并列连词,导致写作中的逗号粘连(comma splice) 错误。

〔错误〕10.She thought what the teacher pointed out was right , however , she didn\'t care for that .

两个完整的句子或两个并列句之间不能一概用逗点点开, 可用句号、分号或在逗点后加并列连词(and , but , or , for , so , nor , yet) 等方法修改。故上例可改为:

〔修改〕10.She thought what the teacher pointed out was right .However , she didn\'t care for that .

或She thought what the teacher pointed out was right ; however , she didn\'t care for that .

或She thought what the teacher pointed out was right , but she didn\'t care for that .

(5) 与comma splice 相映成趣的是,许多学生作文时,极少考虑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一个逗点连首尾,导致大量熔句(fused sentence) 的堆砌。例如:

〔错误〕11.Young men like blue jeans they wear them all the time.

〔修改〕11.Young men like blue jeans ; they wear them all the time.

或Young men like blue jeans.They wear them all the time.

或Young men like blue jeans , and they wear them all the time.

或Young men like blue jeans ; they wear them all the time.

或Since young men like blue jeans , they wear them all the time.(6) 两个并列的形容词间以and 代替逗点。

〔错误〕12.Through the window , in front of me were large green fields which

reminded me of the small clearing where I spent my lonely and hard childhood.现代英语表达一般在两个形容词中间不使用and , 而是用逗点分隔。

〔修改〕12.Through the window , in front of me were large green fields which reminded me of the small clearing where I spent my lonely , hard childhood

因语体错位而造成的标点错误。

英文写作是一种书面语的输出。其书面语体的特征要求其与口头语相区别。口语中存在的大量缩约(contraction) 在书面语体中应尽量避免。而许多学生在书面作文中大量使用省字号(\'),几乎1/ 3 左右的作文在文体上存在漏洞,现代英语的发展对此却难以容忍。如:

1.I\'d like to share my joys with you.( I would like to)

2..you can\'t behave like that .(you cannot)

3..there\'re so many splendid toys for me to select .(there are)

其他错误:

(1) 引号错误。

〔错误〕13.\"No pain , no gain.\"If you .

〔修改〕13.As the saying goes ,\"No pain , no gain.\"

英文中短小的引语与作者提示\"某某说之类的词语之间用逗点隔开,置于引号内。不能省略提示语\"某某说之类而直接引用。

〔错误〕14.Glancing through the eay entitled\"Why Not More ? \", Dr.Jefferson frowned thoughtfully.

〔修改〕14.Glancing through the eay entitled\"Why Not More ?,\"Dr.Jefferson frowned thoughtfully.

许多学生对诸如上例引号边的标点位置含糊,不清楚以下常用法:句号和逗号必须置于引号之内;冒号和分号必须置于引号之外;如果所引内容本身是疑问句或感叹句,问号和感叹号一般放在引号之内,否则,问号和感叹号则放在引号之外。

(2) 日-月-年次序的日期中的逗号错误。英语日期的表达可以用月-日-年的次序和日-月-年的次序,日和年之间加逗号而月和年之间习惯上不加逗号。例如: 误把\"13 August 2002\"写成\"13 August , 2002\"。

(3) 在部分副词如perhaps , so 后加逗号。如:

〔错误〕16.Perhaps , I would not have such a good chance again.

〔错误〕17.So , they keep in touch with each other merely by writing letters and

phoning now.

以上两句的修改方法是把句中的逗号去掉。

(4) 连接号(hyphen) 错误。许多英语习作者往往随意用连接号派生单词,如把\"boyfriend\"写成\"boy -friend\";\"middle school\"写成\"middle -school\"。在行末单词分行时,连接号使用错误更多。与之相反,若把本应有的连接号粗心删去,其单词含义可能会大相径庭。如有一年美国政府在一份贸易清单上列举了一些免税进口的物品,其中有一种是foreign fruit —plants(外国果树苗),后来由于打字员的疏忽,漏打连接号使其成了foreign fruit , plants(外国水果、树苗),结果导致第二年大量的水果如桔子、葡萄等从世界各地免税涌入美国市场从而使美国政府当年损失约200 多万美元。

应用逗号而没用,造成语义的表达不清。

Please send me a gro each of the red , green ,blue ,orange and black ties.使人看了以后不知是发5 摞(1 摞= 12 打)

—红、绿、蓝、橙、黑各一摞— 领带,还是发4 摞

—红、绿、蓝、橙黑各一摞领带。这句话可改为:

①Please send me a gro each of the red , green ,blue ,orange ,and black ties.②Please send me a gro each of the red , green ,blue ,orange-and-black ties.

该用分号的地方用了逗点, 不该用标点的地方也用了逗点,都导致了句子的错误。

①People make history , unusual people make history interesting.此句逗点应改为分号, 这是两个独立分句。

②Mary was happiest when she was free of her parents\' scrutiny , or while she was working in her garden.此句的并列连词是连接的成对的从句,而不是独立分句,连词前面的逗号应去掉。

标点符号的使用是约定俗成的, 初学写作的人只有牢记它的使用规则, 才能写出规范的文章来。.

第13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1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

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

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

1、乐学善学

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2

2、勤于反思

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3、信息意识

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自主发展——健康生活

1、珍爱生命

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健全人格

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3、自我管理

重点是: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

1、社会责任

重点是: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2、国家认同

重点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3、国际理解

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社会参与——实践创新

1、劳动意识

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2、问题解决

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3、技术运用

重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3

课题组负责人就研究成果答记者问

发布会上,课题组负责人就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指标,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Q:社会各界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十分关注,请介绍一下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和价值定位?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有三个背景。

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党的教育方针从宏观层面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我国的人才培养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更有利于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

二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都在思考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前瞻性战略问题,核心素养研究浪潮席卷全球。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也必须解决这一关键问题。

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等具体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在价值定位方面,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Q: 开展核心素养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主要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坚持科学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

第二,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第三,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Q: 核心素养研究的专业性很强,请介绍一下研究过程。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业性强,必须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采取科学的程序和方法。

研究工作历时三年,联合课题组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员组成。研究过程主要包括:

4

1)精心开展研究,提出素养框架。课题组成立以来,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整合型研究思路,整体设计研究方案,系统开展研究工作,为总框架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撑。

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厘清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与理论结构,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价值定位;开展国际比较研究,分析比较15个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的程序方法、指标框架和落实情况;通过教育政策研究,梳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开展传统文化分析,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成德的思想和传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开展课程标准分析,了解现行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相关表述,明确课标修订任务。

同时,通过开展实证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准确把握各界对核心素养的期待。课题组访谈了十二个界别的608名代表人物,问卷调查了566名专家学者、校长和企业家等,汇总形成约351万字的访谈记录和大量调查数据,为建构符合国情特点和现实需要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提供实证依据。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召开专家论证会60余次,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的主要结论,初步提出了核心素养总框架。此后,又召开征求意见会20余次,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社会人士的意见建议,对总框架初稿进行修改完善。

2)开展转化研究,对接课标修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课题组提交了核心素养总框架初稿。2014年7月,呈请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对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进行了审议。

为做好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修订的衔接工作,2014年8月,呈请教育部基础二司委托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课程、教学、评价、教研、管理等方面专家,开展“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衔接转化研究”。重点基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中落实的方式方法。

2015年1月,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了衔接转化研究成果,赞同研究组提出的核心素养落实方式。

3)广泛征求意见,认真修改完善。为确保核心素养的科学性和适宜性,2015年4月和2016年年初,两次呈请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将核心素养初稿及研究报告送教育部有关司局和单位征求意见。

同时,正式征求了全国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意见,并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征求各省市教育学会和相关分支机构意见。此外,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一线教育实践专家意见。

Q: 根据课题组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指标?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责任担当等六大素养均是实证调查和征求意见中各界最为关注和期待的内容,其遴选与界定充分借鉴了世界主要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成果。

六大素养既 涵盖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又体现了核心素养“最关键、最必要”这一重要特征。

5

六大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Q: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教育思想,主要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重在转变教育目标指向,从单纯强调应试应考转向更加关注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核心素养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尽管素质教育己深入人心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长期存在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问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效。

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完善评价标准入手。全面系统地凝练和描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Q: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系是什么?

综合素质是对学生发展的整体要求,关注学生不同素养的协调发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具体的、系统化的描述。

一方面,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助于全面把握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科学确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和水平。

Q: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后,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

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落实途径:

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

文/ 余文森

(余文森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重要、不可缺的素养。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一、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 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

6 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实际上,任何学科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以分为表层结构(表层意义)和深层结构(深层意义)。表层意义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内容(概念、命题、理论)(内涵和意义),深层意义是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法论、生活意义(文化意义)。表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显性的、逻辑的(系统的)、主线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则是隐性的、渗透的(分散的)、暗线的。但它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决定性的东西)。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遗憾的是,在我们中小学,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得很熟练很牢固,解题能力也很强,但是你跟他相处,马上就会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就是素养!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 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价值观是一个人心灵的风向标(管“心”的)。一个人首先应该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好的、对的,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坚守的、效仿的,有正确的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这是为人之根本(是人的观念系统的“根目录”,其他观念都是“子目录”),学校教育若不在这上面扎根,就会迷失方向,人的素养就会有根本的缺陷。

思维方式是一个人脑力劳动(认识活动)的武器(媒介)(管“脑”的)。它是由思维方向、思维品质、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等构成的综合体。科学的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脑力劳动的水平和质量。学校教育教学不能只在知识点和能力点、知识和能力的细节上做文章,而是要在引导和启迪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上下功夫。

品格是一个人的行为(广义)表现和为人形象(管“行”的)。它是一个人素养的直接反映。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内隐的,那么品格则是外显的。一个人言行粗俗、举止不端、品性不良,缺乏基本的礼貌、礼节、涵养、教养,其他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若失品格,一切皆失。”这三大核心素养是学生整体素养的三根支柱,缺失会造成人的素养大厦的坍塌。

学校教育教学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一)价值引领(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价值引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价值观是关于如何做人做事的观念、准则、规范,它是一个人信念、信仰、理想的基石(内核),决定一个人的精神品性。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要对价值观有较全面的认识。从价值指向的范围来看,我们可将价值分为:(1)人类基本价值,即为全人类所普遍认可和提倡的价值,如人道关怀、同情感恩、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等,虽然不同国家在意识形态、政治理念、社会观念上有着较大差异,但在伦理价值、行为价值特别是善恶区分上却有基本的共识,有着一定的同一性,从而形成人类的基本价值。(2)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它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积极的、健康的并被全民族共同认可的基本价值原则,如爱国、孝亲、仁爱、勤奋、礼让谦逊、恪守诚信等。(3)现代社会价值,它是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如个体独立与自主、社会公正与平等、经济市场化等。教师要充分理解各类价值的内涵和意

7 义,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和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解、价值准则,这样才能以鲜明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立场引领学生、启发学生,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第二,要着力提高自身的价值判断能力。在价值多元和社会实践日趋复杂的今天,要引领学生做出理性的、正当的、合适的价值选择和判断,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教育教学中如果缺乏理性的观照,缺乏价值判断的基本能力,价值引领可能沦为一种盲从,失去正确方向,甚至陷入“非价值”或“反价值”的误区。所以,教师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各种价值并拥有价值判断能力。教师本人对做人、做事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都外显或内隐地传递着价值,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价值引领从“正面”的角度讲,就是价值引导,直接引导学生接受社会认可的主流价值观;从“侧面”的角度讲,就是价值澄清,即对学生不正确、片面的价值观进行澄清。

第三,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领。学校里的各门学科知识都是学生建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不同学科中蕴含着具体丰富、不尽相同的价值内容及形态。学科教学内容按照蕴含价值目标的程度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含有显性价值目标的教学内容,即教材通过文字材料直接体现出价值目标,比如高中语文《包身工》一文,该内容直接体现出的是反抗压迫,维护与热爱正义的价值观。二是内隐价值目标的教学内容,这类内容主要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似乎不含价值因素,但在反映客观现实、揭示客观规律的过程中同样蕴含着价值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教学内容背后的价值因素,把教学内容中内隐的价值因素挖掘出来,形成价值目标。比如,进行生物学《遗传病》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描述病人患病时生理上的痛苦以及他们心灵上遭受到的折磨,从而引发学生的同情心,并培养学生的爱心。还有一类教学内容,本身并未隐含价值目标,对这一类内容的教授,如果教师具有价值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可以通过师生交往、教学组织形式等方式,在行动中达成价值目标。”

小学数学中讲时间,讲时、分、秒。我们通常会觉得时间是最无情、最客观的。但数学中讲的时间,不是时间本身,而是计时的单位和方式,是人类发明的一种计量方式。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只讲1 小时等于60 分钟,1分钟等于60 秒,要求孩子识记这样的换算公式,认识钟表上的时间,只是在时间概念的表层开展的教学。如果进一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感觉:1 分钟有多长,60 秒可以做哪些事,如可以写几个字,可以读几行书,我们唱一首歌要用几分钟,上一层楼的台阶要几分钟,从家到学校要几分钟,那么,学生所学的时间概念,就会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尺度,可以用来计量他的生活,帮助他安排生活内容。如此,这个数学知识就成了他生活中的管理性要素,他不仅有了时间的数学知识,也有了时间的生活感甚至生命感,这会影响到他行动的迟缓与紧迫,生活的从容与匆忙。这样的数学教学,就起到了规范生活甚至生命意义的作用,因而具有了价值的意义。

(二)思维启迪(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可以把思维方式看作人的认识定势和认识运行模式的总和;从个体的角度分析,思维方式是个体思维层次(深度)、结构(类型)、方向(思路)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人认知素质的核心。美国教育学家克罗韦尔指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法。”

生命是一种开放性、生成性的存在,人的思维也应该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这是人的能力不断发展的内在机制。思维一旦模式化、格式化,就不可能有创新,能力发展也就停止了。

学校和教师要将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提升到奠基学生能力基础、关乎学生人生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当前,要从以下两个维度着力:第一,从客观性、科学性的角度讲,要注重科学精神和客观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学会用事实、实证、逻辑、推理和论证

8 进行思维的能力。以《论语》中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求自己。“勿意”是指做事不能凭空猜测主观臆断,一切以事实为依据。“勿必”是指对事物不能绝对肯定或否定,要有辩证思维。“勿固”就是不能拘泥固执。“勿我”就是不要自以为是。第二是从主观性、主体性的角度讲,要注重学生批判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独立、独特、个性、新颖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从教学的角度讲,第一,要积极倡导原生态的教学(学习)。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以知识授受为任务和以“记—练—考”为特征的教学方式、模式,这种教学几乎把思维都剪辑和阉割了,学生没有多少再思维的意义和含量。要把原生态的核心性的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面对原生态的问题情境和文本本身,从而有更多自己原生态的思维介入。“例如,语文需要直接的读和想,而不是进行语言分析、搞字词句篇的拆零研究,前者才是人的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过程。”

第二,要积极倡导有高阶思维的深度教学。没有高水平的思维参与和投入,知识学习就永远只能停留在符号知识(表层结构)的学习上,而不能深入知识内涵(深层结构),获得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进而使知识和思维能力获得良性循环的发展。思维水平的发展主要包括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品质的提升和科学思维态度的养成。实施深度教学,是实现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使学生知识学习与思维能力实现同步发展的必经之路。深度教学是指“超越表层的符号教学,由符号教学走向逻辑教学和意义教学的统一”。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超越表层的符号知识学习,进入知识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将符号学习提升为深层意义的获得,使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做人。

第三,要注重原生态的问题。一是根据提问概念的性质不同,提问可以分为“生活提问”和“逻辑提问”。前者主要是以现实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后者则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要方式。我们知道,教科书知识本身和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有根本区别的。教科书的编写主要遵循学科知识体系逻辑,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并加以概括的,更多偏向于“逻辑提问”。从学生的知识学习任务来看,需要将学科知识还原并运用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而不是仅仅学习孤立、静止的学科知识内容。二是原始问题与课本习题。原始问题是指对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客观存在、能够反映科学概念、规律本质且未被加工的科学现象和事实的描述。而课本习题则是把科学现象和事实经过一定程度抽象后加工出来的练习作业。

(三)品格塑造(优秀、良好品格的培养) 有一名记者采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记者接着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说:“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便后要洗手;要诚实,不撒谎;打扰了别人要道歉;做错了事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一直是按幼儿园老师教的去做的。”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答记者问告诉我们:一是良好的品行和习惯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本条件,二是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作用非常大。我认为,这两点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特别要重视的问题。孩子品格形成的关键期在少儿时期,少儿时期忽视甚至放弃对孩子的品格教育,必然给孩子留下隐患甚至危险。

有专家指出,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受过教育的人”的根本标准,不在知识,而在美德,除了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包括那些更具有道德意味的品德,如仁慈、公正、诚实、宽容、讲信用等。

从广义的角度讲,品格可分为:行为习惯、个性修养、道德品质(风范)三大组成部分。品格突出一个“品”字,一定要把学生培养成有品质、有品位的人,这才是“受过教育的人”的形象。“谢谢你、对不起、请原谅”应该成为每个学生常说的话语;“诚信、宽容、感恩”应该成为每个学生常怀的意识。

9 多年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张扬个性的必要性,但决不能忽略对孩子的公德教育,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礼让仁和、合作共进的为人智慧。值得强调的是,品格只能由品格来塑造,人格只能由人格来培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教师的劳动有特殊性,在引导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自己也作为周围世界的一个重要成分(活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参与到学生的认识过程之中。这是因为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输出,也是教师内心世界的展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流露的思想、品德、风貌、学识、才能、作风、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和熏陶学生的心灵。学生有向师性,从幼儿园儿童到大学生都有模仿教师的倾向。所以,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言谈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

总之,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积极的生命情态,是心地善良、有情有爱、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对社会肩担道义,对工作爱岗敬业,对生活乐观向上,对困难愈挫愈勇,对他人团结合作,对自我勤奋进取。其次要具有强烈的育人情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途径、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

本文刊发于《今日教育》2016年第3期

素养、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1.素养

素养是一个动态的和整合的概念,是指个体为了健全发展,必须因应生活情境的需求而具备的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或技术能力、态度。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具体而言,“素养”是个体基于生活环境的需求,激发其内部情境的社会心智运作(包括认知、技能、情意等行动)的先决条件,以获得知识、能力与态度。

2.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核心素养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包括:沟通、表达和分享;欣赏、表现、审美及创新;运用科技及资讯;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主动探索和研究;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规划、组织与执行;终身学习,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际理解。

3.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小学生语文素养是小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品德修养、思想观念等内容。这是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程度,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具有的特征:综合性;生成性;体验性;时代性。

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语感是人(主体)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客体)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语感是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培养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它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语文学习方法是指利于语文学习的行为总和和心理特征。语文学习习惯是长时间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倾向。学习方法与习惯既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的原动力。

10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

陈先云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第二次语文教学研讨会”和一年一度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活动”于6月12-13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运用”。陈先云理事长在会上作了总结发言,现摘录他提出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供大家研究时参考。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

未来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变革对人才观、语文教育质量观的需求,核心素养就不能面面俱到,不能轻重不分。下面试着从理解、运用、思维与审美四个维度,列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 1语言理解能力

能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文本表达上的特点;知道积累优美的、有新鲜感的语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语感。 2语言运用能力

能根据具体语境(语言情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3思维能力 能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评判意识。 4初步审美能力

感受到汉字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真善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

他同时谈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实施途径,认为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素养的形成过程,主要是学得的过程,学得过程不是一次能够完成,而是经过多次培养、反复训练才能够具备。这就需要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是训练?训练什么?怎么训练? 语言理解与运用,是处于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以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为基础,是在培养、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

阅读系列、表达系列的课,是实施的途径;听、说、读、写,是实施的途径;生活是实施的途径……一般来说,听读属于理解语言范畴,说写属于运用语言范畴(这么说虽有歧义的,可以深入研究)。读并不只是读课文,应该树立大阅读的理念。要多读、多思考。语文教学要注意保护好儿童的天性,如好奇心、可塑性、善模仿、喜探究等。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2015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

一、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在知识教学时代,曾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学科素养用这七

11 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基本上都是紧扣这七个维度的问题进行“授业解惑”。教为考服务,考什么教什么。后来,大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读说听写思,突出了能力的培养。 今天,我觉得应该概括为:读说听写思新美。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创新思维、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特别是基于我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的。

所以,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语文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语文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之筏,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才能使学生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这正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分数指挥棒的驱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几乎都是以语文知识传授为目的,无以复加的复制、繁琐的记忆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充斥着整个教学过程。只见分数不见学生,只见知识不见育人,语文学科特殊的育人功能严重缺失。难怪出现无穷无尽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其实,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甚至包括师生间的互动都没有问题,问题就在于缺少了“育”,缺少了熏陶、感染、浸润、激励,缺少了对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缺少了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诸如语文学科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通过指导诵读、品味语言、想象联想、引领升华,分别去感受艺术美、体会文字美、领悟意境美、创造精神美。因为好的文学作品都有“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意境。

有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的翅膀,飞越文字的直接意境,理解那蕴藏在辞句深层中的“言外之意”的间接意境。如《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是写想象中的“晴日”风光,等到天晴,迎来一轮红日,便为这雪境增添了异彩:“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表现了作者对雪后放晴的绚丽景象的向往之情;又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革命成功的思想感情。运用想象品味艺术境界,感受景语中的情语,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这样就彰显了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了多彩的精神底色,让语文教学自觉地走向语文教育。

三、从“课堂创新”走向“课程创新”

对教学而言,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对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来说,语文课堂应凸显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课堂应立足于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和谐统一,让学生通过语文教育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让多元文化、个性化解读、独特的体验、创新思维,为语文教育插上了神思飞扬的翅膀。

这就必然要求语文课程要适应时代要求,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互联网+”的背景下,要大胆地为学生量体裁衣地开发一些个性化的特色语文课程。《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读万卷书是阅读,行万里路也是阅读;读有字之书是学习,读无字之书也是学习。当师生因特色文化课程走向社会、自然、人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生长,语文课堂就会因课程的开放而

12 充满生机与活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前后共出现十多次。所谓“语文素养”,按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的说法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由此,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更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我是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我都会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的不同特点,精心准备课件,精心设计问题,创造再现课文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四年级上期课文《搭石》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上课时,我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掉进溪水中。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体会到过搭石时的有序和动作的整齐划一,感受到乡村之美、搭石之美。同时,我还让一个同学背着“老人”过搭石,以此让孩子们体会村民助人为乐心灵之美。这样的情境再现,很自然地便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的积累。

1、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课堂作为培养语文素养的主阵地,要求教师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理解课文,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重视依靠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来培养学生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扩大孩子们的语言的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的能力。譬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时,因为这篇课文内涵比较深刻,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容易理解课文内涵,文中许多句子比较长且难以读通顺,因此教学时我反复让学生诵读,甚至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盲女孩安静双手拢住蝴蝶和放飞蝴蝶的片段背诵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慢慢地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对安静细腻而丰富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的训练不仅加强了朗读的训练,而且在朗读的过程培养也了学生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许多孩子都喜欢课外阅读,但很多孩子都没有很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阅读范围很窄,不注重读书笔记,对中国古典的优秀文化缺乏起码的了解。为了纠正孩子们的课外阅读习惯,补充孩子们传统经典诗文的积累,使课内和课外有效地结合起来,我尝试着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提高语文素养”的实践活动,具体采用如下办法:首先,要求学生每天阅读经典名著30分钟以上,做好读书笔记,摘抄适量的精彩片段,并写出摘抄的理由。另外还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和词语。每天语文课前都会选择一名学生(为了使全班同学都能有机会,我采用全班同学轮流上台的方式。)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读书笔记。其次,我还要求孩子们每天

13 背诵一首诗歌,可以是古代的诗词,也可以是现当代的经典诗歌。同样会在语文课前选择一名孩子上台背诵并和全班同学一起诵读(利用显示频展示)。为了激发孩子们主动申请上台展示的积极性,我以奖励七彩积分卡的形式进行表彰,还在征得孩子和家长统一的前提下将录制的较好的视频资料上传到优酷网上进行展示和交流。在近三年(两届学生)的实践中,班上的孩子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红与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沈石溪动物小说》《夏洛的网》《绿山墙的安妮》《海底两万里》《老人与海》(为了增加孩子们的阅读量,我采用买、捐书、漂书等多种形式。)等大批名篇名著都成为孩子们如饥似渴的阅读对象,他们先后共完成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同时,孩子们经典诗文的积累也相当惊人,范围涉及诗词歌赋文等多种形式。既有古代的经典,也有现当代的佳作。《诗经》中篇目主要集中在《关雎》《相鼠》《芣苢》《木瓜》《硕鼠》《蒹葭》《桃夭》《子衿》《河广》《式微》等,背得最多的已经达到近三十首。《木兰诗》《将进酒》《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长篇巨制也是部分同学出口能诵的佳作。古文方面的诵读情况也是成绩喜人,《资治通鉴》部分篇目、《子鱼论战》《狼三则》《愚公移山》《听颖师弹琴》《陋室铭》《出师表》《孙子兵法》《爱莲说》《诫子书》等也出现在邓人涵、成超、梁铧文等同学的背诵篇目里。徐荣婷等同学主要背诵的是宋词,篇目有《念奴娇》《玉蝴蝶》《雨霖铃》《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满江红小住京华》《庆清朝慢》《声声慢》《鹊桥仙》《水调歌头》等数十首。廖尉翰同学主要背的内容集中在《增广贤文》。何俊毅同学用短短两个月时间把一本《毛泽东诗词》给啃了下来。现代诗人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也是很多孩子喜欢的篇目。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提高语文素养”研究,不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还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通过诵读经典诗文,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孩子们“博学,明思,务实,成人”。通过这样一举多得的方法,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语文素养。

三、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小学习作教学准确定性,为习作教学的改革铺平了道路。写作既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素养蕴含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的重要的呈现载体。在广泛阅读和积累的而基础上,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文学底蕴。那么,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将厚积的文学、知识内涵薄发而为优秀的习作呢?首先,除了每次认真完成教科书上每个单元的习作外,我还结合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个孩子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经过自己修改、生生互改后,在班上进行读后感交流活动。因为很多同学都是通过借阅和漂书的方式得到书籍的,所以往往一本书同时有几个阅读者,不同的读者写出的读后感又各不相同,这样的交流活动对帮助孩子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其次,在每次习作之后,我都会选择一部分同学(尽量不重复)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对孩子的习作加以修饰,然后鼓励他们向学校广播站、校报甚至其他的媒体投稿,参加各种征文比赛,或者上传到自己的空间。我也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群和互联网上(我在新浪网和中小学教育资源网上申请的博客yshtxy)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着一种荣誉而对老师充满亲近之情。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就会一直坚持写下去,成为自发的行为。使孩子们的文学、文章修养和文风、情趣风格都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总之,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觉得既要对语文素养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科学的认识,又要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精神,潜心课程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培育出适应社会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不

14 负一个语文教师神圣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

这个话题,因为高中新课标修订,新增出“核心素养”的说法,由此引发了各种舆论声音。学术上反而比较沉寂。此文算作有话说吧!

——题记

当前规划未来教育发展时,“核心素养”一词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

我们日益认识到,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的确有必要厘清,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可以做些什么,最需要做些什么。“素养”一词的内涵太大了,不是教育一己之力可以达成的。因而,教育需要聚焦在“核心素养”上。

这决定了,就教育规划而言,需要落实在人的培养上,即体现人本的需要与时代发展中社会之于人才的需要。换句话说,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意志需要什么样的人,教育就应该为此付出努力。

语文科,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其责任就是要为教育规划课程需要完成的总体目标而承担一部分任务。基于学生未来发展,以及其学力基础,要规划语文科的教学目的,这构成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个独立学科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融入学科意识,即自然需要以独有性,来让语文科素养区别于其他课程。

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需要双核的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以语文科塑造人的独立品格与所需能力为基础。

研究语文科素养,要突出几点: 一是,着眼在现代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要失掉现代属性。 现代人处于一个特殊人际活动圈子,其文化特征是鲜明的。具体说,是现代人聚集起来,过着现代生活,推动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他们渴望发展的也是基于现代文化而重新塑造新文化。现代人与现代社会,这个特定环境决定了语文教育所塑造的人,也应该具有现代文化特征,在语言表达、思想价值、思维方法上都要打上这个“现代化”的烙印。

语文教育的这个“现代性”,体现在阅读的语料、认知价值、语言交流、主流价值观等很多方面。传统语文与现代语文在五四运动和葵卯学制下的教育都曾经画过界:现代语文,以学习白话文为主,演变而今,在于学习典范的现代汉语;这个语文不是限于国学的,传统的,历史的,而要前瞻未来,本着世界眼光,学习多元文化;这个语文的学习,也需要在注重语感的积累同时,更加重视在有限时间内的学习有效性;这个语文所塑造出来的人,要能够较好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积极构造现代生活的价值观与行为规则。

二是,着眼于语文科的独有特点,体现学科基本学习属性。

语文是语言学科,就人才类型而言,按照多元智能的理论,其培养人的特长也归入语言领域。语文人,一定是具有语言优势的,进而发展文学水平、文化水平等。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画出界限来,这个课程到底要学习什么?不要让语文老师变成一个全能选手,什么都教。这门课程也不可能不所不包。语文教什么,这是一个老问题,却无法解决。语文学习的核心圈,即内核是语言层次。这个层次的语文,较多关注词汇、句子、修辞、语法等。任何语言的学习都要由此起步,语文姓语,也要做好这个本分的事。第二个层次是文章与文学圈子。也就是语言具备了完整形态的表达,具有了结篇的意义。这就是说,语文科的学习,也把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全世界人类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作品都包容进去了。文章里包容的东西一下子丰富起来,诸如人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价值观等都要包括在其中。而且之于优美

15 语言的审美就变得重要的。文学的意义就在于,把人类最美好的语言,最美好的情感,最美好的思想等一并装入文章呈现给大众,成为教育的样本。这个阶段的学习对于发展人的典范语言起重要作用。第三个层次是文化和哲学层次。这需要在一个人有了很多人生阅历和基础性的社会认知之后,才可以启智。这个学习可以延后一点,作为语文科素养发展的后续事情。语文科读久了,或许其人的文化滋味就显著起来。

读书、写作,这是语文科的本质性的行为表现。过去如此,今后还会如此。在语文科学习中,也不要失去母语文化的土壤,古代的经典作品不要排斥。这也是今天我们强调文化传承的基本意思。只是文化的学习是延后的事情,在孩子语言发展的初级阶段,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太多灌输过去的书本和所谓的文化。非要在人的思想奠基之后,有了多维思考和辨析能力之后,才可以把传统文化里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剔除出去。

三是,着眼在核心素养,不要过于泛化,超出学科实施力量则就成为学科实现不了的目标。

核心素养,与素养不同。在内涵上都是谈素养,可是加上“核心”,就保留了最重要的东西。语文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过去做过很多总结,在知识教学时代,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知识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现在看,有一点狭隘了。之后,大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听说读写思。听说读写是四种能力,后来觉得思考也是语文科不可或缺的,就补上“思”这个重要行为。这些是能力要点的核心。素养的开口更大一点,而且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

我们要注意的是,在核心层次,谈知识核心、能力核心都没有问题,进一步延展到文学、文化、以及人文化的时候,很容易收不住口。过去语文科教学越界的时候很多,上成政治课有之,上成历史课有之。现在文章的内涵扩展了,新闻、说明文、科技文,各类应用文进来了,于是一些课堂开讲医学、宇宙学、科学知识等。还有的老师,在语文课,与学生大谈人生观、价值观,似乎在上哲学课。

语文科一定要守住语言学习、据于文本,这就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其他都是从这里长出来的。在高学段就增加一些,学习能力强的人都多涉猎一些。而且,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发展,不能逾越生活基础、思想基础。没到那个岁数,缺乏那个阅历,缺少思考力,则其语文的认知总是到不了你要他去的地儿。

四是,基于不同的学段,结合教学发展,进行素养发展的层级化设计。

基础教育,分出三个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在语言学习上,也分出初级语文和高级语文两个阶段。

初级语文,要过说话关,重视口语训练,重视语言的交际性。外国人学习汉语,这个初级阶段非常明显。在高级语言阶段,增加了文学的学习,语言的艺术化要求提高了,需要了解这个文化圈子里的人怎么想事、怎么做事。英语学习还要有专业英语,这与英语国家在科技发展上具有领先优势,而很多专业词汇,在生活中不常用而在科学学习中离不开有关。汉语的科技化特点不是很明显的。因而语文的阶段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初步语言阶段,重视词汇积累,可以进行口语交际;高级语言阶段,可以阅读本民族从古至今的优秀文学作品,具有良好的领悟能力。

一个人的语言发展与年龄认知特点是匹配的,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需要从基础语言的词汇积累开始,而且要积累很多文章,也就是用典范的文章垫底——打下精神的底子。在现代社会,不识字的文盲少见了,可是因为缺乏经典文章垫底,少了精神根基的人很多,由此让一部分中成为识字的文盲——其实是文化盲、思想盲。

词语提供的简要信息,这是低年级孩子容易获得的。到了高年级,文章的内容也由浅入深,增加了思想含量、文化含量也有变化了。

16 五是,核心素养需要具有稳定、基础性特点,与学科双基的要求具有关联性,可是也不要漠视学生学习的发展性。

核心素养是什么,这个东西应该是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求的落实双基,就应该成为这个核心素养。换句话说,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要成为核心素养。

在提出双基的时代,我们把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较多停留在语言层次上,较少关注文章的人文性,由此缺乏了人文关怀。这样的教育就死气沉沉,一点趣味也没有。语文的美感,除了应用语言的准确和优美之外,还在文章内蕴之美。这是具有较强人文性的。因而在1992年韩军老师提出弘扬人文性的主张。这个学术观点所反拨的现实是,语文科不要过于知识化,沉到语言知识的底子上,缺乏对于一个人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视和培养。

今天提出语文素养,在继承过去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也要考虑到语言发展进入较高层级,所应该具备的基础性的素养。

精神滋长: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味”

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下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这个议题看似有些宏大,其实又是不得不面对的、非常重要、必须重视的问题。国学经典《沧浪诗话》中有这样一句话:“读骚之久,方识真味。”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味到底是什么呢?执教小学语文二十多年的我,哪些做法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呢?

2008 年 9 月,在按部就班教语文的过程中,我开始了微型课程——“每日推荐”的实验, 即每天语文课的前三分钟由一名学生带领大家诵读、讲解自己的推荐内容。所选内容可以结合所学课文或班级主题活动,诗句、古文、名言、美文片段等,既有国学经典,如《弟子规》《道德经》;亦有现代诗歌、散文,如泰戈尔的《飞鸟集》……班级人人参与此项活动。六年来,一日不落。

《汉书·李寻传》有言:“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在活动中,看着一茬又一茬的孩子们在成长的路上越走越有底气,越走越有韵味。一种舒展的快意浮上了我的心头,恰似秋后的老农,满心欢喜地守望着麦田里一望无际的金黄。

请每个孩子说起来

面对一个群体说话,面对更多的大众演说,是语文核心素养所指。在美国,即兴演讲,比如班级干部竞选演说、模仿竞选总统的演说等,是从小学就开始培养的。20 世纪末,美国管理者学会组织 55 位来自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探讨生活在 21 世纪的美国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技能,55 位专家各自书写,最终排序得出三大技能(学业技能、个人技能和人际技能、公民技能)22 条,其中学业技能中的第四条、第六条分别是“全面阅读和理解技能”“获取和有效利用、处理信息的技能”,个人技能和人际技能中的第一条是“口头和书面交际技能”,公民技能中的第一条和第四条分别是“理解多元文化、有一定的洞察力和国际展望能力”“理解、尊重和欣赏他人”。每日几分钟的推荐,其实就是对这些技能的关注,让学生每日说起来,说得比平常更有水平。

如何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落落大方地站到讲台前,参与班级推荐活动呢?我根据平时读书情况、朗诵水平率先评选了五名班级“首席推荐员 ”,指导他们进行示范推荐,然后由首席推荐员担任班级推荐导师,分组指导其他孩子参与推荐活动。孩子天生善于模仿,加上“每日推荐”的激励措施,一个个孩子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人。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自己一定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表现者。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这种需求都非常强烈。因为要公开亮相,面子会让孩子们不敢轻视,特别是对于平时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的孩子来说,更是作为一件大事来对待,有的甚至是一个家庭在参与这个活动。确定推荐主题,查找资料,选择、确定能启迪思考,精神激励的内容,用自己的话理解推荐内容的含义,在导师的指导下练习大声诵读,有的孩子为了“推荐” 反复多次练习,直到没有一点瑕疵才放心。

17 有孩子说:“自从在讲台上亮相以后,在座位上回答老师的所有问题都变得从容不迫了。”更有孩子说:“老师不仅让我们沐浴在名言名句名诗的芬芳里,体会了绝妙所在,还让我们过了一把老师瘾。”

把孩子们的心灯点燃

适合孩子的教育是一种唤醒的艺术,没有想到这小小的推荐能够唤醒孩子。孩子们在参加“每日推荐”活动的筛选、甄别、诵读推荐材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还将那盏盏温暖的、光明的心灯点燃了。

现在的孩子接受新知反应快、传播信息速度快,简单、空洞的说教已不能撼动孩子的心灵世界。这学期开学初,我了解到这个班有个孩子叫小超,人称“一号调皮王”,近来有学生推荐《弟子规》中的“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有天下课后,小超又在教室外面的走廊里喧闹,我把他喊到身边,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叫他指着黑板读推荐内容。他连读了五遍,像是突然顿悟了,大声说:“老师,我懂了。你是叫我不要再吵了,不然,会对不起爸爸妈妈的。”

孩子们说:“黑板的那一角,每一刻、每一分,都或是鼓励着我们,或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我喜欢上了那一个地方。”“与人相处时,想到推荐的‘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这句话,我就明白了交朋友的方法,不会再为失去一个不值得交往的同学而难过。”

震撼心灵的教育如同绸缎,而绸缎最初是一片片桑叶,把桑叶变成美丽的绸缎,需要深远启迪的智慧和润泽心灵的耐心,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培育和信念执著的坚韧。

孩子们因读书而更精神

每一个孩子都喜欢故事。六年来的“每日推荐”,孩子们用心阅读、静心感悟。大声诵读他人的故事、教室里氤氲着书香,孩子们心中涌动着一股豪气,慢慢地,写的东西也不一样了,每一天都能听到孩子们拔节向上的声音。

孩子小菲说,写作时,想起推荐的名言,写的习作带有文学气息。小涵说,每日推荐,相当于在我学习的道路上添加了一块指路明灯、标牌,使我受益终生。

学完《小草和大树》(苏教版)后,他们对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夏洛蒂·勃朗特非常敬佩。孩子们学以致用,自己创作凡人凡言进行推荐。看,孩子们自己创作的“凡言”:

①命运像一颗玻璃球,坚强让它完好无缺,懦弱则让它支离破碎。 ②艰难是一扇阻止前进的大门,而坚韧就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

③登上金字塔顶端的只有雄鹰和蜗牛,就算命运对你是残酷的,即使没有雄鹰的天资,但只要有蜗牛的执著,总有一天会领略到顶端的风采……

我知道,孩子的潜能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他们的眼界在不断扩大,在长期的阅读熏陶中,他们爱上了写文章。孩子们用文字尽情描述自己的发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时我还和他们一起同题写作。几年来,孩子们的习作飞出学校,飞到更远的地方……我和孩子们一起倾听那美妙之声,一起见证语文学习的快乐与幸福,在潜移默化中共同享受心灵成长的蜕变。

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就是指导孩子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促进其精神得到成长。如是,则“圣与贤,可驯致”。

小学语文课1/3时间用来读经典 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2015年5月27日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tyq2014 繁体 中研网讯:

据北京市相关的教育人士透露称,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经典偏少,小学生必须大量补充经典、大量背诵阅读经典,才能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他指出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书本上,应该让孩子们接触更多经典。“12岁以前的语文”是孙双金于2008年提出的教育主张,并于2011年推出一套6本《12岁以前的语文》校本教材,以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和儿童文学

18 经典为主。据了解,北小的孩子自2011年起,每学年掌握40多首经典诗词,分阶段熟读背诵国学经典,一年级《弟子规》,二年级《三字经》,三年级《笠翁对韵》等。

“语文课本上的内容老师基本上用2/3时间讲完,剩下的1/3时间就用来接触经典。”校长孙双金说,除了《弟子规》、《三字经》等,孩子们还要接触240篇古代诗词,60篇现代诗歌,几百部儿童文学作品。这些经典除了课堂上学习外,孩子们会利用早读、中午默读、在家的亲子阅读等方式完成。“背这么多经典,为的就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人文情怀等。”孙双金说。 探寻核心素养 追问语文情怀

“千课万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八大核心”与课堂落实专题研讨会圆满落幕 在当前的中国教育“新常态”下,为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当今课改的着力点。基于当下课改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所带来的“新常态”,为通过研修完成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解读,明确语文学科教育基本目标,重新审视学科的个性特点与理性精神,“千课万人”组委会于2016年5月17-19日在杭州隆重举办了“千课万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八大核心”与课堂落实专题研讨会,来自全国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老师参与了研讨,聚焦了核心素养理念在语文课堂中的落实。

语文核心素养的“八大核心”包括:基于语文是生命的存在与表现的核心素养;紧连着语文习德的内生性的核心素养;语文教育目标的联系与发展——从“双基”、“三维”到“核心素养”;读写活动的核心素养关乎“精神建构力”;将核心素养落实于学生的语用实践;让教材成为不只是学习的终点,更是思维的起点;从核心素养的视角,“阅读+”统整联动;以习作促进儿童的“脑洞大开”。在本次会议中,七位专家围绕着额这“八大核心”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从阅读和教学的角度来语文学习的内在核心素养并作了题为《阅读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确定》的报告,他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合宜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组织,并运用课例论证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是如何确定的,又与哪些因素相关;福建师范大学的潘新和教授则是从写作的论点来阐述核心素养——《为“立言”奠基——写作素养论》,潘教授特意强调教写作是教语文的目的,巧妙地解释了语文和写作的关系,其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精辟独到的见解给老师们点亮了一盏习作教学道路上的明灯;资深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对于核心素养作了一个详细的阐释——《核心素养:质量时代的语文教育发展靶向》,观点新颖,立意明确,侃侃而谈,滔滔不绝,白发苍苍而思想活跃在小语界的形象深入了每一位在座老师的心中;浙江外国语学院的汪潮教授以三段论、关系论的思维方式,在《小学生“语文学习核心素养”解读》的报告中,他认为“核心素养”是课改再出发的起点和突破口,目前我国的语文教育正从知识核心时代转向核心素养时代,在这个过程中,语文知识基础、语文教育能力、语文人生情怀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师范大学的吴忠豪教授则是从什么是核心素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选择与落实及在语文实践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来探讨了《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由路径》;南京师范大学的吴永军教授主要讲述了《从美国“四C”看我国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及其培养》,在报告中,他首先阐述了美国“四C”,紧接着根据我国教育的课程标准对中美的教育进行了比较,具体解读了语文素养;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教授以《技进于道:为培养立言者奠基》为题作了相关报告,运用结构图来阐释语言建构与运用中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小学阶段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是想象力,用一系列的图示与课例论证了何为“技进于道”。

短短两天半的时间一晃而过,本次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研讨暂告一段落,但这并不是终点,在漫漫教学改革路途中,学途攀登何惧山高路远,教海探航怎怕浪急风狂!

19

第14篇:中国学生留学意向调查报告

2011年中国学生留学意向调查报告来源:www.daodoc.com 2010年中国留学市场高奏凯歌,留学服务行业发展迅猛,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已然突破25万,2011年中国学生留学意向调查报告。在各个热门留学国家中,美国众望所归成为最大赢家。不过,其它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也凭借各自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中国留学生。那么2011年的留学市场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哪些留学国家有新政要实施?根据某教育集团日前发布的一份《2011年中国学生留学意向调查报告》,可以梳理出一些趋向脉络。美国留学一枝独秀选择留学国家或地区首要考虑教育质量和文化氛围计划出国留学的学生学历中本科占绝对优势2010年10月14日-10月31日,借举办\"2010国际教育联展\"之机,该集团对全国横贯南北、纵连东西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武汉、长沙、厦门、济南、青岛、大连、沈阳、重庆、西安等在内的14大城市的17500多名大中学生和家长进行了调查,取得了翔实的调查数据。日前,《2011年中国学生留学意向调查报告》发布,《报告》具体阐述了2011年中国学生的留学目标国家意向、留学申请学历意向、留学目的意向、留学综合考虑及其影响学生选择留学国家、学校、专业的因素等一系列调查结果。美国留学成最大赢家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赴美留学的学生同比增长近30%,在美学生近12.8万,超越印度成为美国第一大国际生源地。从本科、研究生,到高中生,美国留学生的增长在传统主流国家中是最明显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大、中学生最感兴趣的留学热点国家或地区分别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中国香港、法国、日本、德国、荷兰、韩国…位列前四的仍然是传统的留学大国,所占比例分别是:美国33%、英国17%、澳大利亚14%,加拿大12%,调查报告《2011年中国学生留学意向调查报告》。 亚洲国家或地区中,新加坡、日本和我国的香港地区异军突起,申请新加坡、日本的学生人数在2010年大幅增长。而赴小语种国家的留学人数在2010年也呈快速增长态势,欧洲的法国、德国、荷兰以及北欧等国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关注,预计未来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选择不再唯排名,教育质量和文化成首要考量自从留学这件事儿从\"公费出国\"、\"精英教育\"的神坛走下,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了解到国外院校所拥有的优质教育水平和丰富教育资源。此外,海外各国拥有或丰富多彩、或历史悠久的文化,中国学生选择留学海外在深造之余能开阔眼界,丰富阅历,体验多样文化氛围,为成为\"国际人\"打下深厚基础。教育质量和文化氛围已成为中国学生选择留学目的国或地区两大首要考量因素,各占近30%的比例。2010年商科仍然是学生计划出国留学选读最多的专业,如金融与会计、市场营销、商业管理等,不过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选择商科的比例已从近三成下降到不足25%,这说明学生们选择专业时心态更成熟,对国外教育体系和专业设置有了更多了解,已不再是一味青睐商科、计算机等热门专业,学生会综合考虑很多因素,包括职业发展潜力和自身职业规划。可以看到,准备申请文科类专业的比例相较2009年增加较多,紧随商科专业之后占到18.95%,同时,艺术类专业所占比例也增幅较大。留学趋平民化,超五成本科生计划出国读研前些年,留学生中来自普通家庭的只占2%,目前这个数据正在飞速增长。在即将或有意出国留学的学生中,家庭收入在30万以下的占被调查人群的52.28%,这些数据说明了留学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出国留学已经越来越平民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将留学当成一种教育投资。在计划出国留学的学生学历层次方面,本科生占到55%以上,其次是高中生占17.17%。这说明目前在留学市场上,本科学历占到出国留学学生的半壁天下;高中生出国增长强劲,并且留学大军正飞速扩充,高中毕业参加\"洋高考\"赴海外上大学的学生,比往年增加一成多。预计明年,高中生赴美读本科的学生人数将直追大学毕业后赴美读研究生的人数;而大专生和中专生也加入其中。近几年来,国内留学群体从最初仅活跃在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博士教育领域,到现在扩展到了高中、大专、本科等各个领域和层次。

第15篇:中国学生自主发展报告

第一章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

一、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经历了从单一化逐步向多元化发展的历程。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多种资助措施并存的较为完善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一) 高等教育免费时期学生资助政策

新中国成立至1989年7月,高等教育实行免费,这一期间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实施单一的人民助学金制度(1950—1983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高校不收取学生的学杂费、住宿费,国家定期发放人民助学金。华北是最早实施人民助学金制度的地区。1950年,华北人民政府出台了《华北区国立高等学校学生人民助学金暂行条例及各校人民助学金暂行定额的规定》。1952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调整全国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人民助学金的通知》,同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调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工资及人民助学金标准的通知》。这两份文件标志着助学金制度普及到全国高校。1955年,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制定1955年高等学校一般人民助学金分地区标准的通知》,根据各地区生活水平的差异,将全国分为10个地区,发放不同标准的助学金。同年,高等教育部出台了《全国高等学校一般学生人民助学金实施办法》,规定除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全部享受助学金外,其它院校人民助学金只针对完全无力负担的学生,家庭富裕能够全部自费伙食的学生不发助学金,能够自费半数或三分之一伙食的学生,发放所缺部分的助学金。非师范类高校学生享受人民助学金资助的比例达到70%。1964年,中共中央批转了高等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学校学生伙食标准和相应提高助学金补助比例的请示报告》,非师范类高校学生享受人民助学金资助的比例有70%提高到75%,全国高校大学生享受人民助学金的比例接近80%。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高校停止招生,大批知识青年被送到农村参加农业劳动。1970年8月,高校开始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不论文化程度,年龄大小,只要被组织推荐,就可以免费上大学。“*”期间,国家一方面向尚未离校的1966—1970级大学生继续发放“人民助学金”,另一方面,向农民工学员发放“津贴”,补助生活费用。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出台《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的办法》,规定工龄满5年的国家职工考入高校后原单位照发工资,其他学生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1979年,国家出台规定,连续工龄满5年以上的国家职工考入高校,一律实行职工助学金制度,由学校按月发放助学金,不再由原单位发给工资和享受原单位其他待遇,基本恢复了“*”前的人民助学金制度。

第二个阶段:实施人民助学金、奖学金制度(1983—1886)

1983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了《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助学金暂行办法》、《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奖学金试行办法》,对原有人民助学金制度进行了改革,缩小了人民助学金的发放范围,将非师范学生享受人民助学金的比例有75%降低到了60%,

并设立了人民奖学金制度。至此,我国高等学生资助制度从单一的助学金变革为人民助学金和奖学金并存的模式,并逐步过渡到以奖学金为主。这一变革意味着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内涵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对大部分学生提供经济资助转变为对少部分学生提供经济资助并对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进行奖励和引导学生选择国家急需的专业。这种模式持续到1986年7月。

第三个阶段:取消人民助学金制度,实施奖学金、校内无息贷款制度(1986年—1988年)

19986年7月,国务院批转了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关于改革现行普通高校人民学学金制度的报告》,取消了人民助学金制度,实行奖学金和学生贷款制度(即校内无息贷款)的改革试点。1987年7月,原国家教委、财政部出台了《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实行奖学金制度办法》、《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实行贷款制度的办法》,对高校的本科新生全面实施奖学金、校内无息贷款制度。国家奖励学习优秀的学生,并向家庭经济确有困难、无力解决在校期间生活费用的学生提供无息贷款,学校负责的发放和催还等全部管理工作。校内无息贷款制度的实施,是高校学生资助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二)适应高等教育收费改革的学生资助政策

1989年8月,原国家教委、物价局、财政部联合出台《普通高校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打破了高校免费教育的模式,实行以国家任务招生为主、以招收委托培养生和自费生为辅的“双轨制”。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招生并轨,建立有学生上大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的制度。1994年,高校招生“并轨”改革启动,北大、清华等37所办学水平较高的高校成为并轨改革的首批试点学校。1997年,全国所有高校招生 “并轨”工作完成,所有大学生均需按照生均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缴纳学费。随着高校招生、收费制度改革的深入,高校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完善,资助力度逐步加强。

第一个阶段:初步建立奖、贷、勤、补、免资助制度(1989—1999年) 1989年我国高校实施收费制度后,高校生活困难的学生急剧增多,政府不断增发生活补助费。1993年,原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布《关于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要求各高校从“奖贷基金”或“专业奖学金”总金额中提取困难补助经费,补助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为保证高校招生收费制度的顺利实施,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国家采取了进一步的资助措施。1994年,原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在普通高校设立勤工助学金的通知》,要求高校设立“勤工助学金”,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支出。1995年,原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对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杂费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困难学生,尤其是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以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实行减免学杂费政策。此外,国家还提高了校内无息贷款的最高额度和享受贷款的学生比例。 第二个阶段:建立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贷、助、补、减”相结合的高校学生资助的政策体系(1999—2007年)

1999年,改革开放后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当年,全国高校新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达几十万。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经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研究并报国务院批准,决定从当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北京等8个城市进行国家助学贷款试点,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问题。这是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用金融手段创新高校自主制度的重要尝试。2000年,国家助学贷款扩大到全国所有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2004年6月,国务院决定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机制、风险防范、组织领导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和完善,建立以风险补偿机制为核心的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新机制。从新机制实施到2006年底,全国审批贷款

学生205.9万人,审批合同金额182.5亿元,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金额和资助人数超过新机制实施前五年的总和。国家助学贷款逐步成为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措施之一。2002年,财政部、教育部出台《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在普通高校设立国家奖学金,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按照每人每年6000元或4000元的标准,资助和奖励4.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高校本、专科学生,同时还减免这些学生当年的全部学费。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冠以“国家”名称的奖学金,受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为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从2005年开始,国家奖学金改名为国家助学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两种形式,中央财政每年投入10亿元,其中,国家奖学金每年资助奖励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高校学生,每人每年4000元;国家助学金每年资助53.3万名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高校学生,每人每年1500元。这不仅为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除了后顾之忧,而且激励了广大学生刻苦学习、努力成才。至此,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困难问题。

第三个阶段:建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多种措施并存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07年—)

2007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一是改革原国家奖学金制度,设立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奖励高校中特别优秀的本专科生,不再以家庭经济困难为必要条件。这一奖项是国家在高校本专科阶段设立的最高荣誉奖,每年奖励5万人,每生每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每年5000元,人数占在校生总数的3%;二是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每生每年2000元,资助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0%;三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努力形成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局面;四是规定高校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4—6%的经费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五是进一步落实、完善鼓励捐资助学的相关优惠政策措施等;六是在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七是在中央部属高校实施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对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3年)的贷款毕业生,实施贷款代偿。《意见》以及相关配套文件的出台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基本解决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难问题。

2009年,国家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对中央部门所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自愿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3年)的,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同时,国家对应征入伍服兵役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实施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代偿。

二、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基本内容及特点

(一) 国家助学金

国家助学金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平均占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总数的20%。全国平均每生每年2000元,可分为2—3档在梅生每年1000—3000元范围内确定。同一学年内,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可同时申请并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试行免费教育的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不再同时获得国家助学金。

(二) 国家奖学金

国家励志奖学金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奖励资助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总数的3%。全国平均每生每年5000元。同一学年内,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金,但不能同时获得国家奖学金。试行免费教育的教育部煮熟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不再同时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三)国家奖学金

国家奖学金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奖励特别优秀的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国家奖学金每年奖励五万名学生。每生每年8000元。学生无论家庭是否困难,只要符合规定条件,均可获得国家助学金。同一学年内,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同时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金,但不能同时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实行免费教育的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符合规定条件的,同样可以获得国家奖学金。

(四)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这里特指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帮助高校家庭困难的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寄生活费的银行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含高职生)、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和研究生,可通过本校学生资助部门向经办银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原则上每生每年最高申请金额不超过6000元。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按照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贷款利息和国家有关利息政策执行。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的利息由贷款学生本人全部支付。学生根据个人毕业后的就业和收入情况,在毕业后的利息由贷款学生本人全额支付。学生根据个人毕业后的就业和收入情况,在毕业后的1-2年内选择偿还本金的时间,六年内还请贷款本息。

(五)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项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以下简称学生)发放的,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向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自主管理中心或金融机构申请办理的,帮助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期间所需要的学费、住宿费的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信用贷款,不需要担保或抵押,学生或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2007年,国家在江苏、湖北、重庆、陕西、甘肃5省市试点开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目前,山西、山东、安徽等20多个省份也在积极试点、推行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

已被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含民办高校和独立院校,学校名单以教育部公布的为准)正式录取,去的真实,合法、有效的录取通知书的新生或高校在读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在新学期开始前向家庭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出贷款申请(有的地区直接想相关金融机构申请)。借款人每学年申请的贷款金额原则上不超

过6000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利息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分布的同档次基准利息,不上浮。学生在校期间的利息由财政全部补贴,毕业后的利息有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共同负担。生源地信用地助学贷款期限原则上按全日制本专科制加10年确定,最长不得超过14年,其中,在校生按剩余学习年限加10年确定。学制超过4年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第二学士学位的,相应缩短毕业后的还款期限。学生在校及毕业后两年期间为宽限期,宽限期后又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按借款合同约定,按年份分期偿还贷款本息。

(六)国家助学金贷款的代偿

从2009年起,国家对中央部门所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自愿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三年)的,三年补偿或代偿完毕。同时,国家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实施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补偿或代偿标准每学年不超过6000元,一次性补偿或补偿完毕。

(七)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的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不应当影响学业,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小时,每月不超过40个小时。学生参加校内固定岗位的勤工助学,其劳动报酬由学校按月计算。每月40个小时的酬金原则上不低于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可以适当的上下浮动。学生参加校临时岗位的勤工助学,其劳动报酬由学校按小时计算。每小时酬金不低于8元人民币。学校参加校外勤工助学的酬金标准不低于学校所在地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最低工资标准,具体数额由用人单位、学校与学生协商确定,并写凭用协议。

(八)其他资助的政策与措施

师范生免费教育: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国家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除住所费、并补助生活费。 学费减免:国家对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法缴纳学费的学生,特别是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机烈士家属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实行减免学费政策。具体减免办法由学校制订。

“绿色通道”:为切实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门规定各全日制普通高校都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无法缴纳学费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学校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

辅助措施:各高校利用自有资金、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资金等,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对发生临时困难的学生发放特殊困难补助等。

目前,高校资助政策基本完善,体现出系统性,长期性和科学合理性,具有以下四个明显特点: 第一,强化政府领导。中央和地方大幅度的增加投入,体现了政府履行公共财产的职能,突出了政府在资助政策体系中的主体作用,从根本上缓解了以往高校资助经费紧张的局面。新资助政策实施后,每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的资助经费达到上百亿元,这在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历史上前所未有。

第二,功能定位明确。不同资助措施具体明确的功能定位。国家奖学金奖励特别优秀的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高校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解决家庭经济困

难学生的生活费用问题;国家助学贷款解决高校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住宿费问题。

第三,资助力度增强。高校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标准大幅度提高,其中国家奖学金资助标准翻了一倍;资助范围明显扩大,其中国家助学金受助面增加了6倍,惠及了更多的学生。

第四,导向作用显著。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分配名额向办学水平较高、国家需要的特殊学科专业的高校予以适当倾斜,促进高校提高办学质量,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发挥中央与地方经费分担比例的杠杆作用,鼓励高校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增加招生数量,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实施高校毕业生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

第16篇:中国学生参加雅思考试用处

中国学生参加雅思考试的三大好处留学英语

有一部分人存在这样一种误解:他们认为雅思只对那些去特定国家留学的申请者有意义,而对其他人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其实,参加雅思的意义远不止于此,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有了雅思成绩就等于有了进入英联邦国家大学的通行证。目前所有的英联邦国家大学都承认雅思成绩。特别是澳大利亚,雅思成为了其惟一承认的水平测试。你只要雅思成绩达到了大学要求的分数,同时其他条件也符合学校的要求,就不用参加任何其他类型的,可以直接成为该大学正式在校生。

二、雅思成绩正被越来越多的外国驻华企业所认可。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来华投资的英联邦国家企业也在不断地增加。水平是其招收中国雇员的重要标准之一,而雅思成绩则可以非常客观而且全面地反应出一个人具有的水平,因此越来越多的外国驻华企业认可这一成绩。应聘者如果在应聘外企的过程中能够同时出示自己的雅思成绩,会为自己的申请添上一个重重的砝码。

三、准备雅思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水平的过程。由于雅思包括口语、听力、阅读、写作四个部分,相对于国内的其他,更能够全面地考察一个人的听说读写水平。对于国内的大部分学习者来说,口语和听力是薄弱环节,学习者可以通过参加雅思提高这两方面的能力。

第17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征求意见稿)

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社会责任。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1.诚信友善。重点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等。

2.合作担当。重点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等。

3.法治信仰。重点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崇尚自由平等,坚持公平正义等。

4.生态意识。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二、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

5.国家意识。重点是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

6.政治认同。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

7.文化自信。重点是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三、国际理解。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人类共同命运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

8.全球视野。重点是具有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9.尊重差异。重点是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等。

四、人文底蕴。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10.人文积淀。重点是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11.人文情怀。重点是以人为本,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五、科学精神。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12.崇尚真知。重点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成果;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等。

13.理性思维。重点是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

14.勇于探究。重点是有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能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等。

六、审美情趣。主要是个体在艺术领域学习、体验、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15.感悟鉴赏。重点是学习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等。

16.创意表达。重点是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具有生成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提升生活品质等。

七、学会学习。主要表现为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进程等方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

17.乐学善学。重点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注重合作;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等。

18.勤于反思。重点是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清楚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19.数字学习。重点是具有信息意识;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趋势等。

八、身心健康。主要是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20.珍爱生命。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1.健全人格。重点是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22.适性发展。重点是能正确判断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有计划、高效地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九、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勤于实践、敢于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

23.热爱劳动。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等。

24.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敢于质疑;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并进行理性分析,做出独立判断等。

25.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解决方案;具有创客意识,能将创新理念生活化、实践化等。

以下是网络上呈现的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及描述说明,请认真阅读此材料,至少10分钟。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能运用语言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

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能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能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18篇:小议中国学生学英语

小议中国学生学英语

看了一个笑话:

一群学生去商店买东西,遇见一位迷路的老外。其中一位学生用英语为老外指路。其他的学生都折服与她流利的口语,羡慕不已。不想,老外却用结结巴巴的中文说:对不起,请用普通话好吗?你的方言我听不懂。

真是一个啼笑皆非的故事。实在不懂,中国人有必要全民学英语吗?中国人学英语的意义又是何在?

有人说,学英语是为了与世界接轨。二十一世纪不懂英语就是文盲。WTO,2008奥运会,哪个离的开英文。既然如此,学英语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说话。但,为什么英语教学偏偏是以笔答为主?不管是高考中考,口试所占分数永远不及笔试的十分之一。若教学大纲不做要求,口语练习被丢弃也是很有可能的。说白了,中国学生的英语就是读课文和做选择题。

大山代理的好记星一代比一代高级。他们的口号是:让学生有个好成绩。原来成绩才是一切至高无上的。这才是每个中国学子十年寒窗奋斗的目标!只要你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方所写的ABCD都是正确的,那就是NO.1。其他什么都无所谓。

这样看来,全民学习英文真是无知的很。而且,真正的英语优秀人才,很少会选择当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那么,三尺讲台上站这的那位,教些自制的方言版英语啊,误人子弟啊,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纵观整个世界,将英语列为第二母语的国家还真不少。离我们近的就有日本。不过,该国的英语教学也不敢恭维。否则日本人怎么会把CHINA说成支那呢?

第19篇:建设幸福中国学生征文

建设幸福中国

从小老师和父母就教育我,“要热爱祖国,长大要建设一个美好的中国。”这句话当时对于一个懵懂少年的我,还是未能理解它的含义,但这句话却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里。

转眼间,从一个无知的少年,经历热血青春的青年时代,也终于归于成熟,稳重。这期间也见证了祖国从改革开放渐渐步入了繁荣富强,日新月异的景象让中国人自信,蒸蒸日上的生活让中国人幸福。

记得小时候的家乡,那时也是“包产到户,单干”的年代。家中共有八亩地,可是父亲是工人,母亲做裁缝,家里的日子过的和和美美,其乐融融,觉得这就是幸福,而那个年代“万元户”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如果谁是“万元户”那一定是十里八村的能人,或是致富能手。在那个年代有一辆摩托车就令许多人羡慕不已。谁家结婚能用

一、两辆轿车那一定非常了不起。

然而仅仅过了十几年,家乡随着祖国突飞猛起的发展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的农民骑着崭新的摩托车或开着小轿车去田里干活,一台台拖拉机取代了过去的一头头老黄牛。播种和收获时节都有专业的农业机器。既省时又省力,农民都住上了二层的小楼房,地暖取代了大火炕,房间内都有卫生间和淋浴。看上了有线电视,电视有几十个频道。现在家乡的人都参加了农村医疗保险,而且国家给农民了许多优惠政策。其实家乡的农民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工人差。

现在回家乡,老家的人不再谈论吃什么..穿什么,而是谈论国家大事。谈论和谐,谈论科学发展和环保。所以我们现在建设幸福中国仍然要靠全中国的人和全国人民的双手和一颗颗火热的心。我们要把每一个和谐汇聚成国家和谐,我们要把每一个的幸福汇聚成幸福中国。

点 评:从结构上看比较合理,条理清晰,能抓住祖国建设的全新面貌展开文章思路,比较成功。

第20篇:中国学生想象力倒数第一

21个国家调查显示中国中小学生想象力

倒数第一

http://www.daodoc.com 2010年11月24日02:42 重庆晚报

重庆工商大学一间自习室,10个同学的答案有6

个与脸相关。

南坪实验小学1年级8班,10个同学有8种答案。

能发挥想象的作品

本报讯 “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是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昨日分组审议《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草案)》(简称草案)时,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胡健康发出的感慨。

已是二次审议的草案第四十四条规定,“学校应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胡健康建议,该条款修改为,“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他说,上述例子是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此外,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他还举例称,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非常缺乏。因此,他建议修改相关条款,通过立法来强化对中小学生的“想象力教育”。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团市委书记王志杰也认为,我市中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确有必要加强,应以立法形式进行保障。据他了解,这项工作目前开展得极不平衡,仅有少数学校开设有这类实践课程。他建议各中小学应多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此前曾表示,中国孩子的想象力状况令科学界忧虑,“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国教育的解放必须从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开始。

刘道玉拿世界上两个最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和以色列做比较。以色列家长教育奉行狮子育儿法:母狮让小狮子离开独自学会生存;中国的家庭教育则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娇宠,要么棒喝。结果是,以色列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近10位,而中国却一个人也没有。

本版稿件由记者 许二多 汤寒锋 文 记者 张质 摄

调查

我们就“想象力教育”对成人和孩子做了一个实验

这幅抽象图你看它像什么

这幅无名抽象画,是记者昨日用来调查孩子和成年人想象力的,它看上去像什么?

“外星人”、“动物园”、“金鱼”、“家”、“斗牛图”、“地球”„„在孩子们眼里,它“一切皆有可能”;而对许多成年人来说,这不过是一幅人脸而已,答案一致得就像歌曲“世界只是唯一”。

小孩:一切皆有可能

昨天下午,记者带着这幅画来到南坪实验小学。看着这幅图画,孩子们大声嚷嚷开了。“好像一只漂亮的金鱼在水里游!”“不是,是一只猫头鹰在树上打瞌睡。”“我看是神兽金刚吧!”„„

在1年级8班,记者邀请10名刚满6岁的小朋友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眼中这幅画的内容,结果得出“外星人”、“动物园”等8个答案。王梓臣同学特别告诉记者:“这是画的两头牛,人们正在进行斗牛比赛。”他还一边指着图画,一边告诉记者这里是什么,那里是什么,描绘出一幅活生生的斗牛图。

成人:大半说是人脸

记者又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在一间教室里找了部分正在自习的大学生来“研究”这幅图。

10名大学生中,有6人回答是“人脸”、“人头”、“鬼脸”等,有两人回答是“河流”,另两人的答案是“马”和“瀑布”。一个男生笑着说:“这是两个头像,一对情侣正在面对面地亲热。”

随后,记者在南坪步行街又考了考十多名三四十岁的路人,一半以上都说是张“人脸”。

“这个有什么好看的,就是一个调色板打倒了。”卖小食品的张先生说。而36岁的高女士歪着头看了半天,肯定地说:“就是一个人在流眼泪。”

专家:画无标准答案

“正是因为一种寻找标准答案的心理,让我们的想象力流失了。”重庆十八中心理教师邹红说,这幅画说是什么像什么,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成年人都会去猜测标准答案,因此得不到比孩子更多的答案。

邹红认为,想象力本来不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相反,因为经历得更多,看到的更多,成年人应该比孩子的想象力更丰富。

“问题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一直教孩子寻找标准答案,束缚他们独立的思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都不允许孩子有异常的想法,慢慢地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邹红说,教育不必整齐划一,让孩子有更多的个人空间,让他们多做白日梦,或许会让孩子保留更多的想象力。

建议

大人们的哪些行为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如何培养和锻炼孩子的想象力?毕业于西南大学的儿童心理学博士吴靳给出了如下建议。

这些行为培养想象力

1与孩子一起进行阅读,并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孩子发问、比较、猜测,画下来、演出来、发表不同想法,想象力的培养就能事半功倍。

2常给孩子一些想象力方面的训练。比如给出一些简单的符号如一条线、一个半圆、一个圆圈,让孩子根据这些来组合故事,鼓励孩子尽可能多地组合一些更复杂、完全不同的故事。

3鼓励孩子拆装废旧物品,适当给孩子买一些智力玩具。比如废旧的钟表可以让孩子拿去拆装,甚至家里的电脑等物品,家长都可陪孩子一起拆装维修。

4多让孩子做一些脑筋急转弯的练习,鼓励孩子思考时多转几个弯,同时鼓励他们不按成年人的思维定式进行思考。

这些行为扼杀想象力

1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一个经典的案例是这样的:老师问“雪化是什么?”有孩子回答“雪化了是春天”,结果这个答案被老师打上红叉,因为它与标准答案不符。

2替孩子做事。比如替孩子洗碗、洗衣服、背书包、系鞋带,使孩子丧失基本的动手能力和好奇心。

3制止孩子与众不同。这也有一个经典案例:一个孩子在图画本上画了一个绿色的太阳,结果被老师和家长纠正过来,因为“太阳应该是红的”。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不敢进行与众不同的想象。

4过早开发智力。很多家长强调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向孩子灌输大量的现成知识,结果孩子记下来、背下来,似乎什么都知道了答案,从而失去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

晚报时评

要让孩子多做白日梦

■阳光

我国中小学生想象力在受调查国家中倒数第一,这个消息令我们沮丧。谁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传统应试教育难辞其咎!

中国教育的问题显而易见:给你一个“0”,在数学课上只能是零,在英文课上只能是“O”,不能有别的答案。挑战了老师的权威,便会受到戒尺或类似戒尺的训导,中国孩子受教育的路径,就是在填鸭式死记硬背中“装满知识”的过程。

1968年,美国一位妈妈状告幼儿园,认为幼儿园教会自己3岁女儿26个字母后,孩子再也不能将“0”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东西了,幼儿园应当对这种扼杀孩子想象力的后果负责。那场官司,家长打赢了,并导致内华达州修改了《公民教育保护法》。

如此教育理念,使学生过早告别玩具,被迫提前参与过多过滥的应对成人世界的竞争,损及了人生成长的自然天性与规律,这是把孩子“制作”成用铁丝捆绑、扭曲的盆景,而不是培养成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世界巨匠爱因斯坦的结论———“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由此来看我们的填鸭式教育,实则抓错了重点。没有想象力的民族会是怎样: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以色列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近10位,中国一个也没有„„

倒数第一肯定值得反思,但请成人们不要义正词严地指责孩子,而忘了成人世界推崇的传统应试教育才是罪魁。

记住专家说的,要让孩子多做白日梦。

想象力倒数第一,应试教育下的结果

来源:法制日报

2010年11月25日07:24 我来说两句(0) 复制链接 打印

大中小

“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是重庆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分组审议《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草案)》时,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胡健康发出的感慨(11月24日《重庆晚报》)。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让人奇怪的调查结果,因为我们的家长和教育者已经习惯了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认为那是“不学无术”,认为那是有可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征兆,并且,我们的教育体制似乎也不鼓励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而是注重于分数的强调和出人头地的灌输。在如此逼仄的环境中,如果能有孩子产生让人惊讶的想象力,恐怕也会被教育者认为是“怪物”吧?

当前教育模式之下,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为了应试只重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忽视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为了应试,只重知识的灌输,轻视能力的转化,层层加重学生负担,摧残学生身心健康;为了应试,只重视尖子学生,伤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目中无人”的应试教育,不仅制造了大量差生,也使大多数学生受到终生难以抚平的心灵伤害,过早地成为失败者,而对想象力的扼杀是一种可以想象的残酷事实。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凡是因好奇心而受到奖励的孩子,都愿意继续进行某种试验和探索,这既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也说:好奇心很重要,要搞科学离不开好奇。道理很简单,只有好奇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好奇心和想象力之重要,让许多人称之为成功者的第一美德。而面对“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非常缺乏”的事实,可以说,这是我们主动丢弃“第一美德”好奇心的恶果,也是惯性抑制孩子们想象力的结果。

必须抛弃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倾向,因为这是在剥夺孩子们的想象力,也是在剥夺孩子成功的可能。这也是中国中小学生想象力倒数第一给我们的警钟。

河南朱四倍教师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

我们的想象力是被过早的扼杀了

http://www.daodoc.com 2010-11-25 08:47 来源:帮考网

转播到腾讯微博

【帮考网 记者杨凤艺】国际教育评估组织对21个国家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学生的想象力排在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在倒数第五。中国的学生成绩并不差,为何想象力、创造力却如此匮乏,是谁动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呢?

被绑架的想象力

近几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众多家庭越来越看重早教。人们普遍认为,越早打基础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越好,背诵古文,学习英语,课程安排接二连三,而他们的目的也只有一个,日后考取一所名校。孰不知,这样的早教只是培育一个个应试教育的工具。

在中国,我们把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而每一场考试我们都有标准答案。为了成绩,老师要求学生记住答案。而这所谓的标准答案正是扼杀孩子们想象力的罪魁祸首。

有这样的一道简单的语文题目,“雪化了是什么?”,同学们回答,“雪化了是水”,“雪化了是春天”,“雪化了是春暖花开”,答案各式各样,而且合乎情理,但是老师手里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同学正确的答案全被老师打了叉。为了成绩,孩子们只能收起想象的翅膀,并扼杀在摇篮中。这也正是中国应试教育的缺陷。

“地球就得是圆的”、“太阳就得是红的”,不管什么问题都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而孩子们只有不断地记住这些答案,才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学校、社会、家庭不断地给孩子压力,只有考满分了,你才是成功者;只有通过高考这个独木桥了,你才是胜利者。整个社会更看重的是每个人的学历,而要获得高学历学位,唯一的途径就是丢弃想象的翅膀,记住标准答案。

考试制度,标准答案制度,这些无形杀手正在扼杀着我们的思想。这些制度让我们培养出了无数考试的“人才”,这些“人才”却近乎“庸才”。每年中国学子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人数高达两千人之多,居非美裔之首。但是,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却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的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创造力却严重缺乏。

抽象画

中国学生想象力丢失,折射出的正是中国应试教育的不足。曾经有人拿一张抽象的图做调查,问图中是什么事物,小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十个人中有八个人的答案不一样。而同样的调查发生在大学校园里,人们的答案却近乎相象。想象力本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更加丰富,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改造下,高材生们只追求标准答案,完全丧失去了想象的能力。

近几年,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教育正在进步着,我们致力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仍不能取消考试,取消高考,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挽救孩子们的想够象力呢?帮考网记者认为,既然不能取消考试,那么可以取消标准答案的局限性,1加1就得等于2,但是,月亮就不一定是思念、团圆、嫦娥。只有让答案不再“标准”,才有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除了改正应视教育的缺陷外,学校也是一个重要的媒介。曾经有一个美国的妈妈,她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后,发现原本“O”孩子会说成苹果、太阳、西瓜、足球、脑袋等等,但是自从认识字母后,“O”在孩子眼里只成了简单的字母。这位母亲把幼儿园告上了法庭要求赔偿,最后得到了胜诉。

我们认为美国的教育发达,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学校是知识传播的媒介,同时也可能是扼杀想象力的杀手,帮考网记者呼吁中国的教育事业重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呼吁学校对学生的想象力负责。只有学校行动起来了,想象的翅膀才会带动教育事业高飞。

中国孩子的想象力为啥世界倒数第一?

2010年11月24日 15:48:13 CNTV复兴评论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话已经成为千古名言。世界上只有知识、只有学问才是与人相伴终生的最大、最恒久、最不易失去的财富,别的,地位、权力、金钱等等都是身外之物。因此,古往今来,众多优秀的民族、杰出的人才都把终生学习作为毕生的追求和生活方式。

然而,中国教育的现实似乎很令人沮丧。来自2010年11月24日 《重庆晚报》的消息说,21国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中小学生想象力倒数第一,而且是年龄越大、知识越多,越与创造性想像力“反着动”。记者拿出一幅无标准答案的无名抽象画,在孩子们眼里,它“一切皆有可能”;而对许多成年人来说,这不过是一幅人脸而已,答案一致得就像歌曲“世界只是唯一”。在南坪实验小学1年级8班,10个同学有8种答案;在重庆工商大学一间自习室,10个同学的答案有6个与脸相关。记者在南坪步行街又考了十多名三四十岁的路人,一半以上都说是张“人脸”。

“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是重庆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在分组审议《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草案)》时,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胡健康发出的感慨。他还举例称,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非常缺乏。因此,他建议修改相关条款,通过立法来强化对中小学生的“想象力教育”。

一个人口大国不能成为创新大国、不能成为人才大国,的确是一个国家教育的耻辱。其中最大的问题,来自我们的教育方针和方式方法都出现了根本性的问题:是把人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质疑和批判精神的现代公民,还是把他们改造成唯唯诺诺、按部就班、一个萝卜一个坑的镙丝钉?前者,需要的是自主性、创造性、探索性的学习,而后者,只需要标准答案,只需要填鸭式灌输式教育,只需要学生的记忆力即可!

想起西方一些教育和社会发达国家,他们的孩子,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就和家长、和老师一起去图书馆钻研,去查资料,去探索诸如二次大战的成因及后果,以及历史评价等宏大的课题,不要预先给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原因,分析答案。

而我们的教育,则是观念先行,对标准答案不可越雷池一步,尤其是在语文和历史两大课程上。连高考作文,基本上也都是道德价值观优先于思辩和表达能力本身。这哪里是在培养“独立、完整的人”,分明是在制造记忆力超群、创造力和人格精神残缺的“精神病患者”。是典型的愚民教育而不是启蒙与智慧教育。中国的教育像是一把锁,而不是一把开启未知世界的钥匙。

砸碎中国教育这把枷锁,首先要重新反思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培养完整的人,其他一切都是扯蛋。其次应该尽可能地告别标准答案,在人文社会学科方面更是如此。在客观性强的自然科学问题上,很多时候答案的确只有唯一,但抵达答案的路径和方式方法却未必唯一,应该鼓励学生,寻找自己的方法和路径。其三,大学招生制度必须彻底改革,改变那种统一大纲统一试卷统一标准答案的招生录取模式,“英雄不问出处”,条条大路通大学。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世界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结论———“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

1968年,美国一位妈妈状告幼儿园,认为幼儿园教会自己3岁女儿26个字母后,孩子再也不能将“0”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东西了,幼儿园应当对这种扼杀孩子想象力的后果负责。那场官司,家长打赢了,并导致内华达州修改了《公民教育保护法》。我们,是否也需要一部《公民教育保护法》,保护孩子的独立性、创造力和想像力不受桎梏?

(文/童大焕 作者为信孚大学导师、信孚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学生资助范文
《中国学生资助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