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记者报道英语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05 12:08:3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记者报道

南通网讯 (记者陈可)“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23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江苏金通灵流体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季伟深有感触地说。

金通灵自成立以来,一贯重视技术创新,坚持走技术领先、制造工艺领先的道路,企业飞速发展。2002年公司销售收入仅5400万元,到2009年已达56566万元。2011年公司在风机行业综合排名第5,通风机领域排名第一。

“技术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不断成长的动力源泉。”季伟介绍,这是金通灵要创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初衷。“有了这个技术平台,不但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国际专家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智慧,也能让企业员工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从而群策群力,共同开发新产品。”

正是在这样的企业发展理念推动下,金通灵的技术中心聚集了空气动力、流体机械、热能与动力、测试与控制、材料、机电一体化等各类专业人才,其中高级工程师9人,工程师56人,硕士8人,外聘专家8人,整合了一支专业齐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队伍。他们研发的小型离心压缩机、高速鼓风机等产品打破国外垄断,迅速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更为可喜的是,和金通灵一样,转型升级、技术创新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南通众多企业的共同心声。来自市经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仅今年我市就创记录的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总数继续保持全省前三。

转型升级、谋求发展

已经成为南通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内生动力,政府部门也相应做好引导工作。市经信委长期着力推动企业技术中心的提档升级,围绕船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与新材料等重点及高新技术产业,组织举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和评价培训,开展辅导讲座与经验交流会,积极指导和推动大企业、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创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同时,以政策引导,建设研发平台,鼓励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帮助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有效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推荐第2篇:此前郑州电视台记者报道

此前郑州电视台记者报道“地铁偶遇书记”遭质疑;官方回应称遭过度解读;当事记者称报道没有任何虚假成分

新京报讯 12月30日晚7点35分,郑州电视台《郑州新闻》一则新闻称,当天早上,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在郑东新区开完会后,临时决定乘坐地铁返回市委。与秘书在会展中心站自助售卖机前买票时,被正在采访的郑州电视台记者认出。上车后,吴天君在地铁内与市民交谈,听取建议。20分钟后,他在绿城广场站下车。

这则“记者偶遇市委书记”的新闻,在次日遭到了网络舆论质疑:真的是偶遇吗?确定不是安排的?

记者就此事采访涉事郑州电视台时政频道记者徐谨。昨晚,他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称,与市委书记确实是偶遇。对于网友的质疑,他表示,这则新闻建立在新闻真实性基础之上,是“完全经得起检验的”。

“没给我们打招呼”,郑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综合部一名韩姓部长称,之前并不知道市委书记要来乘坐地铁。直到市委书记在体验完后给该单位领导打电话,才知道此事,“上午10点多,跟我们领导打了电话,说他体验了一下地铁”。

据大河网报道,2011年7月26日,郑州突降暴雨,时任郑州市代市长的吴天君赤脚站在雨水中用手淘堵住排水管道的树叶。当时这一幕被一名网友拍到,上传到网络后,吴天君被称之为“最美身影”。

官方

“书记喜欢到处走走”

昨日,郑州市委宣传部新闻处一工作人员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市委书记喜欢到处走走,“平时也会骑自行车在市里逛逛”。因此,对于网友质疑的“偶遇”一说,她称可能由于大家不了解,而“造成过分解读”。

又讯 据人民网电 据郑州市委工作人员介绍,吴天君12月30日上午有两个活动,9点开始的河南省政协新年茶话会,和10点开始的郑州市委党外人士座谈会。新年茶话会在位于郑东新区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一直延续到10点多,若要乘车赶往郑州市委党外人士座谈会会场,路上一般需要30到40分钟。吴天君担心路上耽误时间太久,决定乘坐刚刚开通的郑州首条地铁,顺便体验一下运行情况,听市民意见。

对话

记者:跟访还被书记谢绝

新京报:你当天的工作安排是?

徐谨:当天是郑州地铁12月28日开通后的首个工作日,提前一天我们新闻部就对周一当天的报道进行了策划。当天我们分三路记者,分别去地铁、三环路和市区主干道采访,来看首日交通和客流情况。我被分去地铁采访。当天早上8点钟,我和摄像记者从绿城广场站沿路采访到会展中心站。大概10点多钟时,在会展中心站采访时,忽然发现在自助售卖机前买票的人很眼熟,仔细一看,居然是市委书记吴天君。

新京报:偶遇书记后,你的反应是什么?

徐谨:出于新闻人的职业敏感,我马上跟着去了。当时还问了书记能不能跟着采访,但书记谢绝了,说你们忙吧。反正我们也还没采访完,我也不想错过这个新闻,就跟上了车跟拍,一直到他下车。然后我们把工作继续做完后,回去向部门主任和值班编辑汇报了。他们都觉得很不错,就放到了当天地铁的系列报道当中。

新京报:为什么选择了“偶遇”一词?

徐谨:100%是偶遇,很确切的事实。而且我是财经记者,是一个月前为迎接地铁报道而被抽调去的,也不是专门跟领导跑的时政记者。当天市委书记就在会展中心地铁站附近开会,市委就在绿城广场站,刚好地铁直达,他也是临时决定。

本组稿件(除署名外)采写/新京报记者 杨锋

(原标题:郑州回应“偶遇”:书记担心迟到乘地铁回市委)

本文来源:新京报

推荐第3篇:浅谈记者如何做好出镜报道

浅谈记者如何做好出镜报道

出镜记者是伴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是电视新闻行业内部分工细化的产物。同时日益复杂的新闻现场迫使我们的记者频频出镜以满足电视受众更高层次的信息需求。应该承认的是记者出镜报道时既要顾及镜头又要对新闻事实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心理压力很大。电视记者频频出镜,以叙述者、提问者等多种身份,越来越多的起到串联新闻的作用,而记者在新闻中的出镜报道也逐渐在新闻报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记者的事实判断力的形成源于对新闻背景的翔实把握以及对现场信息的瞬息捕捉这两者缺一不可。而记者对事实的价值判断力的形成则需要在准确的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具备超凡的洞察力。目前许多出镜记者都是由普通记者或主持人转变而来,但并不是所有的主持人和记者都能优秀的完成新闻处境的各种任务,出镜记者不但要具备对新闻事件、新闻现场的挖掘能力和控制能力,也要有较好的提问技巧和问题的提炼能力,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是为新闻增光添彩,而一些出镜记者由于缺乏对现场的控制与把握能力,表现往往令人大失所望,最后致使新闻事件本身的特色消失殆尽,令人遗憾。

首先,出镜记者要做好现场报道事前都要做好充沛的准备,即便是面对突发事情,也要以最快的速度做好准备工作。现场报道准备决不是事前想像似的拟好稿子,到现场去变相地播读给听众听,而是要事前理解行将发作的新闻的背景、环境、人物、内容。而这也要求记者能够观察现场,擅抓细节出镜。出镜记者身处新闻现场,要学会观

察整体局面和事实状况,观察现场的细节,细节是最有说服力的。同样是出镜记者,因为不同的新闻观察能力,就会带来不同的宣传效果。其次,出镜记者除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外,还应该有较强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记者要对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新闻现场及结果进行概括描述,甚至要展开即时的评述,不仅要说出来,而且要说得明白,说得流畅,同时引导观众去看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东西,其内容不能脱离现场和事件本身。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必须具备发现报道线索的新闻捕捉能力、快速整合新闻信息的能力、积极洽当的镜头前表现力和流畅、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想实现报道的流畅,记者在平时报道中应尽量采用提纲+腹稿的形式,抓要点,然后口头复述几次,加深记忆。不要背诵稿件,因为记者在写稿时容易使用复句,而口语表达多用单句。平时多做“说”的练习和丰富词汇的练习以加快语言编码的迅捷性。

最后,作为一名记者,工作任务就是采访。出镜记者在采访当中的角色就是一个问询者、探询者,提问几乎就是采访的实质。在西方的新闻学里,提问就是采访最核心的内容。他们把掌握提问的技巧看作一个记者最重要的业务能力。因此,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个意义上去定义,一个会提问的记者就是一个好记者。 面对复杂的新闻事件,需要记者提前做好准备。首先记者要把新闻事件做一番了解,翻阅大量文字资料,向知情人了解被采访对象的背景情况,其次做设计好采访提纲,根据新闻事件,动笔把要提问的内容事先写下来,在采访现场,根据现场事件变化和采访对象的回答随时增减、改动所提问题,

向更深层次挖掘,从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总之,电视记者出镜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的新闻节目需要优秀的出镜记者,好的新闻节目造就优秀的出镜记者。在当今信息时代,媒体间的竞争已经不单纯是新闻本身价值含量的竞争,它更体现于媒体综合实力的较量。记者作为媒体的主力军,他们体现“我在现场”能力的强弱,被看作是衡量媒体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对于实力和发展相对滞后的县区级电视台来说,培养优秀的出镜记者势在必行。出镜记者只需从以上几个方面下功夫,不时进步本身综合素养和才能,播送新闻现场报道一定会做得绘声绘色,也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除了要有包含以上几点内容的、丰富成熟的报道方式,还要能够在不同的新闻事件现场,自如的控制、适当发挥自身的报道情绪。我们知道,出镜记者并不是一个简单机械的劳动者,在通常的采访中,出镜记者往往是以双重身份出现的,一个是个性的我、一个是职业的我。个性的我就要求在采访中具备常人的常态,随情而动;职业的我要求记者的情感发生始终围绕采访主题,不可以让其恣意蔓延影响采访进程和新闻判断,我们在反复扮演这两个角色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对角色控制的力度与时机。而一旦缺乏对自身情感的把握能力,往往会使采访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容易受现场情绪的感染,不能从新闻事件本身的影响中脱离出来,从而成为客观的媒体人。另一个是把自己置身事外,情感冷漠,不管现场气氛如何,从而容易使新闻采访停留在前层面上。而要想使新闻更加能够感染观众,出镜记者就必须首先要能感染自己,这就要求在现场的语言表述

中,出镜记者需要正确的驾驭自己的情感,并善于调整语言的速度、把控新闻的主题,将现场引向深入,从而提升新闻的价值。

推荐第4篇:驻华记者报道的影响因素

驻华记者报道中国的影响因素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基于对来自不同国家、媒体的驻华境外记者的访谈材料展开,以深度访谈以及文本分析等质化研究方法为主,试图从驻华记者的特殊的身份背景、中外媒体对新闻报道客观性的不同认识和理解等方面揭示了影响驻华境外记者报道中国的诸种因素。

【关键词】驻华记者 报道中国 新闻客观性

驻华记者是指国外或境外媒体机构派驻中国大陆的记者。这些境外记者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重大事件而临时来华的伞兵记者,他们往往不懂中文和中国国情,完成任务就回国;一类是常驻在中国本土的境外记者。常驻境外记者一般会讲中文,且对中国具有浓厚兴趣或比较了解。驻华记者往往与中国具有某种情感渊源。他们中不少人年轻时在自己国家或者来华进修过中文,并且有长期生活在中国的经历,他们在华社会关系众多,活动能力强,不满足于普通的消息报道,追求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入揭示。驻华记者与外媒总部编辑的关系是直接影响其报道内容的选择。驻华记者虽然在地理上远离总部,但在日常新闻生产过程中却与总部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无论在选题策划还是在任务分配上,总部的国际编辑都会对驻华外国记者的工作有较大影响。【1】但总部的编辑往往不太了解记者身处的社会环境和报道情况,其提出各种任务经常会让驻华记者比较无奈。

由于种种现实和历史的原因,境外记者在中国一直属于一个特殊的记者群体。他们的身份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这些境外记者在华的生活圈和他们的新闻报道活动与中国同行和老百姓总有点距离。驻华记者身份的特殊性可能与中国政府新闻政策和目前新闻体制有关。【2】一直以来,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总是把境外记者当作特殊对象来单独管理。这不仅使政府部门和中国记者认为驻华记者与众不同,连他们自己也会觉得他们很特殊。驻华记者们因其特殊身份要面对相关部门的控制。有关部门只允许外国驻华记者去一些特定城市进行采访,同时需要获得当地政府的批准。面对我国政府对境外记者的管制,境外记者的心态是复杂的,对中国政府的管制会产生一种不满。伴随《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的颁布以及之后新规定的实施,驻华外国记者在华采访不再需要中国国内单位接待并陪同。【3】由此,外国记者普遍反映感受到越来越宽松的报道环境。境外记者对我国放宽对他们采访奥运的限制是欢迎的,但同时他们也认为这一规定可能只是暂时的,一些依然存在的限制及阻挠,还是让不少驻华记者或多或少地滋生反感情绪,由此影响其对华报道的倾向性。正因为如此,在中国的境外记者对政府部门会自觉不自觉保持较高的戒心,同时也更加凸显了他们在中国作为特殊新闻从业者的地位。多数驻华记者抱怨很难采访到政府官员,尤其是处于新闻事件漩涡中的主角。在平时的报道中,外国记者们想要采访到中央政治局委员、省长等高级干部,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中国各级政府机构近年来实施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但外国记者认为不少部门发布信息的姿态并不主动,主要是为了危机公关或者宣传。此外,在新闻焦点事件中,找到敢说话的学者也并不容易,不少驻华记者认为,多数学者不发表记者需要的意见或分析,有时候即便专家学者发表了意见,也和新华社的口径差不多。【4】他们觉得大多数中国学者在接受外媒采访时态度相对审慎、说话也比较保守。再者,新闻报道中的意见平衡非常重要,如果有矛盾立场的一方保持缄默或态度偏激会加重报道倾向性,影响其客观性。西方的新闻客观性要求记者必须给予双方表达的机会,展现双方的意

见。因此,如果官员、政府、学者都选择避而不言,这些驻华记者往往就只能寻找不同的替代方式,用通过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这样的官方报纸来获悉,来代替部长们说过这些话。这种相对任意的选取,自然会出现断章取义的问题。因此,我国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对外新闻发布机制,加大政务信息的公开,营造公开透明的信息环境。

驻华记者在中国的身份特殊性往往还和他们的文化和语言背景有关。人在进行传播活动时不可避免地受到背景知识和经验范围的制约,从而影响对认知对象的理解。【5】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同一地域的传播中,由于传播者本身经验范围的局限,在对象认识问题上存在偏差,也可能造成报道与事实的距离。由于语言的隔阂、文化背景的差异,传播者在报道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发生的事件时,对新闻信息进行观察、分析和语言组织的时候都以已有的背景知识为基础,很难超越自己长久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文化认知。感情的亲疏不同,知识的储备不同,经历的场景不同,对照的体系不同,语言的水平不同,造成了记者不同的认知差异。知识储备越丰富,在中国生活越久,对中国社情、文化越了解的记者,越容易采用比较厚重的历史观、跨度较大的地域观考察问题,对于新闻事件产生的背景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由于语言的不同,中西方属于不同的信息编解码系统,在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有时就会失真。【6】由于双方编码系统的不同,传授双方之间出现了意义分歧,这是一种基于文化元层面上的误读,很难完全避免,需要传授双方的共同努力,各持友好诚意态度,谦虚学习,尊重彼此文化信仰,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误解。许多驻华记者可能并非故意要歪曲中国, 由于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经验范围的严重缺失,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欠缺和语言的障碍,对中国文化也缺乏深入认知,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常摆脱不了思维定势的束缚,总是会从自己已有的根深蒂固的文化认知出发,用一种文化体系去解读另一种文化现象,很难完全理解中国文化和政治中复杂微妙的东西,在报道时必然会流于肤浅和片面,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事实真相。

驻华记者身份的特殊性还体现在其报道中所呈现的较强的政治性。他们一般政治上很敏感,既会报道中国情况和中国内外政策,也会渲染我国存在的问题,尤其突出我国人权、自由、民主等问题。这当中既有公正客观的报道,但也不乏在中国和中国政府看来是不客观、负面甚至恶意中伤的新闻报道。对于这些涉华负面新闻报道的诱因,中西方的专家有完全不同的解读。西方学者认为这是由中国政府的政策所致,使得这些境外记者无法客观报道中国,而中国学者则认为这与境外记者的意识形态偏见有关联。【7】新闻具有意识形态性,这在东西方基本已经达成共识。意识形态就是通过掩饰矛盾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西方媒体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国充满敌意和轻视。新闻传媒属特殊意识形态工作部门,其所传递的信息总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8】在西方人的眼里中国仍是一个共产主义的集权专制国家,是向来不尊重人权,没有民主和自由,人民生活在压迫贫穷之中,这已经成了西方对中国的刻板成见。当意识形态和客观公正产生矛盾时,客观公正丧失,结果就必然会造成新闻失实。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中西方媒体所持有的新闻价值观的不同。在西方新闻理念里,负面新闻的价值远远大于正面新闻,犯罪、暴力、灾难等负面新闻对读者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西方媒体在选取新闻时也对这类题材有着特殊的偏好。当其从国内报道转而进行国际报道时仍沿用同一套价值观念和准则,关注报道他国最多的也是负面新闻。连续、长期、大量的负面信息渐渐构筑成一个扭曲的拟态空间,使认知对象失去本来面目。新闻客观性要求记者在报道新闻时不加入自己的主观成

份,据实地将事件原貌报道出来。然而这只是一种理论,其实际可操作性在现实中又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来自政府、利益集团及受众的压力,基于不同文化传统的思维偏见的束缚,及新闻传媒业自身的属性和传播规律的制约,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些都妨碍了新闻传播客观性的实现。西方一些主流媒体虚构夸张、捕风捉影、凭空捏造,完全违背了客观公正的原则。除了少数极端反华势力是在恶意歪曲以外,更多的是无意识失实,是基于一种不同的历史文化渊源而产生的误读。

驻华记者在报道中往往具有一种所谓的民族优越感,即认为自己的种族、国家、文化优于所有其他民族的一种态度。受这种价值观影响,依靠一些阐释的框架,新闻从业人员很容易就把各种复杂的信息,套装在框架中打包输送给受众。新闻除了记录以外,也会自然地投射记者对于事实的理解,记者需要运用在本国教育、成长过程中,在本国的意识形态所塑造的价值观指导下选取事实制作成新闻,将其按照自己的理解赋予意义,做出对对象意义的隐形阐释,即新闻建构社会图景的过程。大量的传播学研究表明,西方对于中国的印象和看法,主要来源于大众媒体中关于中国的描述与报道。这里可以用框架理论对其进行解释,框架理论即大众传媒通过对有关某一问题或现象的事实、细节、特点等的选择、强调和排除,形成传媒对问题或现象的解释与思考结构。【9】李普曼在分析大众媒介时认为,大众媒介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媒介定型的深层动因就是所谓的民族中心主义。【10】媒介定型对于他者标签式的处理,可能人为地制造屏障,妨碍跨国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媒介定型是在对象性事件信息某种程度缺失的信息环境中,媒介通过对他者所谓的象征性事件进行筛选、加工、聚焦、放大、强化的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媒介定型一旦生成,形成某种认知模式和看法,一定时间段内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11】中西方媒体性质定位不同,西方媒体多为大型财团所控,其本质是一个以谋取最高利润为目标的服务性的商业组织。媒体要想赢利就必须售出其产品,这就使得西方媒体常强调受众,有时甚至被受众所绑架,不顾事实真相一味迎合受众需求。由于新闻传播并不总是对事实的反映,而是经过一个选择加工的过程,其中无可避免地投射了传播者自己的主观意识,人们头脑中的世界图象总是误导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行动。【12】由于中国形象在西方是扭曲的,致使大部分西方受众有一种心理定势,预期读到中国不好的事情,这会对媒体形成一种压力,迫使其加大对中国负面新闻的报道,这些报道反过来又加重了人们之前的印象,形成恶性循环。

由于中西方对境外记者新闻报道的态度存在较大的差距,境外记者的涉华报道已经远远超出其新闻报道的内涵,而往往与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涉华国际舆论联系在一起,驻华记者在中国的身份特殊性也在这个方面有所体现。驻华记者的中国新闻报道主导着国际媒体涉华国际舆论的走向。【13】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媒体中涉华国际舆论一直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的重大国事。于是,驻华记者以及他们的新闻报道是否公正、平衡和准确一直是中外争论的焦点。当前驻华记者对中国的报道呈现越来越高的关注度的时候,其报道的议题也从传统政治议题开始向经济、外交议题转变,媒体的声音也呈现越来越多样化的特点。驻华记者对于中国的报道正从零星报道转向主动策划的全方位深度报道,这也代表了全球社会舆论和政治人物重新认识和判断中国的需要。【14】目前,驻华记者对于中国的报道主要涉及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包括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军事对世界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能源需求、对环境的影响等。尽

管外国驻华记者的中国报道充分反映出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西方式固定成见,但近年来驻华记者报道中国的视角还是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中。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驻华记者学习中文,大多数都来中国考察过,比较熟悉中国的社会和事务,在处理新闻报道上更加平稳、客观和真实。此外,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国家总体实力的提高以及中国政府日益开放和自信的态度,使得中国开始真正融入世界,变成其他国家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利益相关者。因此,目前驻华记者的中国报道总体上也趋向更加全面和相对客观。

【参考文献】

【1】王泠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态势》,《新闻记者》,2001

【2】罗以澄,夏倩芳,《他国形象误读:在多维视野中观察》,2001

【3】【5】高振强,《全球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4】葛传红,《西方缘何忽然拿起“放大镜”观察中国 》,《国际金融报》,2005

【6】【7】黎江,《错误认知还是价值观冲突?》,2000

【8】丹尼斯·姆贝,《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陈德民,

陶庆,薛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张咏华,殷玉倩,《框架建构理论透视下的国外主流媒体涉华报道》,《新闻

记者》,2006

【1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1】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2】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3】基辛格,《冲突不是选择 》,《国际先驱论坛报 》,2005

【14】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西南民族

学院学报》,2001

姓名:熊梦雪

学号:2011201030136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传播理论

推荐第5篇:《记者权利和报道权》毕业论文

一、你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

据资料了解,我国新闻立法有20多年历史了,但一直没有提上议事日程。主要是对新闻立法原则,学界还存在争议:是新闻管制法还是保障新闻自由法。国际新闻界通常把新闻自由理解为采访自由、通讯自由、出版报纸自由和批评自由,并且认为这些就是新闻工作者夫人基本权利,在我国新闻工作者关于自身权利谈论较多的是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和评论权等,虽然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法律文件明问规定包括采访权在内的以上任何一项权利。但是这些权利不仅在习惯上,在观念上是得到公认的,在法理上也是有依据的,因为我国《宪法》同样规定了言论、出版自由和进行文化活动的自由(新闻自由)。这些权利是每个中国公民都享有的,记者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说的新闻工作者你的情况,正是来源于此。

建国以来,我国的传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党政机关的一部分,因而记者采访工作也成了党政工作一部分,任何人接受采访,被视为责无旁贷的“任务”。党政机关拥有权力,媒体也就相应具有了一定的“权力”。而现在,这一情形已经发生了变化。随着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深入发展,特别市近几年来对报刊的治理整顿,党政权力已退出了除少数党报党刊以外的较为广泛的传媒市场。传媒从采编到经营,均需自主管理,只是由挂靠机关任命主要负责人,监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舆论导向。需要注意的事,这里使用的事“监督”概念,不是直接干预。因此在这种新情况下讨论“采访权”,应注意记者和传媒“权力”背景的弱化,采访不再是一特权,一种党政权力的使用,而是成为记者职业的一道工作程序。因此,我们队过去所说的采访权。需要重新认识。

基于宪法的有关规定,我们可以认为,采访权这项基本权利是来源于宪法对于表达自由的保护。我国在法律上保障记者有采访权,并不是为了给予记者特殊的照顾,而是一种权利与义务规范的统一,按照宪法关于权利义务相辅相成、对等共生的原则,采访权无论是作为“权力”还是作为“权利”,都需要到相应的限制。这些在西方国家都是如此。英国“报业投诉委员会”的记者行为准则对此就有一系例的规定。①摄影记者不允许用远距离镜头拍摄新闻人物在教堂、饭馆或海滨的活动。②记者不能侵扰新闻人物,特别是他们正在参加葬礼、感情悲痛或精神受到刺激的时候。③记者禁止用金钱引诱孩子接受拍摄。④报刊禁止刊登使用非法手段拍摄的照片。而在美国,因民法规定公民有免受侵犯的权利,新闻记者若刺探与公众无关的事件,会被有理性的人视为讨厌,并被指控闯入侵权。因此,媒介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发表偷拍、偷录得来的或非法获得的材料,惟一特别的事如果发表的是“有关公共利益”。由此可见,即便在标榜新闻自由的西方国家,采访权也是受到相应限制和规范的。

新闻传播活动要求新闻报道的整体真实新闻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新闻整体真实理论自提出到现在。记者作为专业化职业群体,是信息传播的把关者。信息传播在宏观上是物质之间天然进行着的信息交流运动,中观上意味着人类的文化交流活动,微观才是新闻传播活动。信息传播具有四个基本特性或规律:客观性、实用性、损益性和目的性。这些特性必须转化成信息传播法律和道德的基本规则即权利义务供记者遵循,才能承担其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职能。

(一)保持信息传播的客观性

信息传播是普遍的客观存在。客观规律总是潜藏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实之中,在不经意间产生最深刻的作用。信息分为事实和意见,发现事实和规律并据以提供社会改革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信息传播的价值所在。因此,信息传播的首要功能就是发现事实和规律。

要保持客观性,传播者要有发现的本领:尊重客观性的职业意识和敏锐的专业眼光。这就必须具有社会责任心、历史使命感等道德信念以及善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手段。同时,社会要建立保障客观性亦即法律上的发现和传播自由的信息传播制度,如国家和社会信息公开制度以及对客观真实性的裁判标准等等。客观真实性现实表现为相对真实:法律真实和道德真实。

1.信息的法律真实,是指信息内容符合或不违反法律对事实披露的明确规定,是免除传播者侵权责任的绝对事由。它具有下列四个条件:信息的基本要素真实;信息中虚构、错误、不完整的内容在程度上不足以引起严重的误解;获取事实的方法没有触犯具体的法律条款亦即采访的程序合法;对事实的披露不违反禁止性法律规定。

2.信息的道德真实,是人们依据主流道德对客观信息进行的适度反应。道德也是规则,由于人们确

信它是必需的和正确的,因此具有实用性和真实性。维护信息的道德真实是信息传播业者职业道德的重要方面:尊重并避免贬损人格;报道均衡、平等、客观中立;尊重善良风俗,坚持人文主义视角;注重意见民主和受众反馈;给人以美感等等。

(二)区别信息传播的两种实用性

信息传播的实用性本质上与真实性相统一。信息的实用性是指物质之间必须依据信息传播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只有人类认为正确、真实的信息才被相信并据以支配其行为。实用性亦即正确指导性,是主客观合一的规律:真实性是达到实用性的必然要求。但是,实用性有时和真实性相背离,既因为认识和实践的局限性如无知或误解;也因为有意的欺骗,如说谎和造谣,尤以战争或其他敌对状态时为甚。

实用性原理体现在法律和道德规范上,就是要区别正常时期和非常时期的新闻传播。前者适用客观真实性和言论出版自由为首的规则,目的在于鼓励记者和公众自由探求社会规律;后者则适应特定时期如灾害、战争时期国家或社会的特殊需要。

(三)防止信息传播的损益性

信息传播在传输中会发生损耗或增殖:在隐秘的环境中易产生真实性损耗,在开放的环境中真实性增大;首端与末端的信息量必不等,末端越远,信息量越少,与真实性偏差越大;传播主体的互动是产生信息损益的重要原因。损益性说明传播环境对真实性的重要影响。可以通过信息传播制度降低其不良影响。

1. 全面。开放的环境更能增加信息的真实性和生命力,因为多方位传播和反馈的信息更接近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这需要依靠制度规则消除信息传播的壁垒,鼓励良性竞争和意见民主。

2. 直接。传播的时空距离越短,信息失真越少。反之亦然。缩短传播距离,才能增加信息真实性、发挥指导性、达成实用性。信息传播的速度取决于传播观念、制度和技术方法,必须依法确立先进的传播观念、制度和技术。

3. 超脱。信息传播主体是互动的,各方的认识和目的性相互影响事实真相。合法的隐性采访是保持超脱的方法之一。

(四)把握信息传播的目的性

信息传播的目的性是指通过传播信息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是人类的信息干预,其模式为:传播信息——获得信任——指导行为。干预既可以是良性的,也可能违背客观规律。信息传播法则必须从制度上铲除目的性的消极方面,促进良性干预。既强调记者的舆论引导作用,又不忽视受众的感觉和认识。

1.解决目的性与客观性的冲突。

追求名利等目的使信息传播的客观性普遍受到质疑。记者和大众自觉参与新闻本源的形成,谓之新闻策划。因此,信息的客观性——偶然性、记录的旁观性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制造代替了发现。因此,应当依法区别信息传播的传递消息、教育、娱乐、广告等多种功能,例如实行频道(版面)和人员专门化,等等。

2.解决目的性与真实性的冲突。

信息传播目的性的消极方面,是故意违背真实性做虚假宣传:掩盖或者造假,误导人们。使信息传播机制产生严重缺损和信任危机,妨碍社会预警和指示功能。因此,法律应当确保记者克服消极目的性接近真实性。

总之,信息传播的观念、制度决定记者能否遵循其客观规律。因此,明确记者的权利和义务,为信息传播法治所必需。

记者的报道和这个公司是两个方面,谁对谁错公安部门没有调查就断言记者错了,听了公司的言论就抓记者,那记者调查和揭露了这个公司,为什么警方不去抓公司的人呢?这是蛮不讲理。

退一步来讲,如果这个报道是失实报道,也不能以这个罪来抓他。报道失实不应该定罪,它是一种伦理道德范围,不是罪与非罪的范围。如果说凡是失实报道就定罪抓人,我们的记者是没有办法当的,特别是搞经济报道的,如果用这个定罪打击是非常大的。

报道失实有纪律的处理,并没有说报道失实要定罪,按罪犯来拘捕。我们很多规章制度规定,报道

失实是纪律的范围、职业道德的范围,不是法律的范围,这个是有规定的,问题是不执行。越是基层,有些地方就越是乱来。很多新闻事件是外地记者揭露,不是当地记者,如果是当地记者,自我保护的难度更大。

二、研究现状

如何保护记者权益

记者采访报道权最基本的法律渊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每个中国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

尽管至今还没有一部相关的法律来保障记者合法的采访权、人身权和知情权,但有关部门相继发出文件,来保障记新闻采编人员合法采访权利。

2004年1月16日,针对新华社记者1月14日在浙江临海采访受阻遭群殴事件,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发出通知:“新闻工作者开展合法的新闻采访、报道活动是其职责所在,其合法权益应当收到尊重、支持和保护。”

今年6月24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删除了“新闻媒体不得违规擅自发布突发事件信息”以及“对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管理”的规定。

11月5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出《关于保障新闻采编人员合法采访权利的通知》:新闻采访活动是保证公众知情权,实现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途径,有关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为新闻机构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提供便利和必要保障。

富敏荣认为,记者采访难主要是政府部门缺乏政务公开的理念,没有真正从保障公众知情权的角度出发。

其次,缺乏司法救济途径。在现代社会,公民权利受侵犯都有一个司法救济途径。但记者采访受到阻挡,却没有救济途径。

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记者不善于拿起法律武器。目前由于采访受阻提起诉讼的还没有成功的先例;二是司法部门受到行政部门的干扰,导致司法部门不愿、不敢受理类似诉讼。马聘诉上海市规划局一案,就是报社受到有关部门施加压力,迫使其撤诉。

推荐第6篇:英语展示会报道

博美诗邦幼儿园中班年段期末英语展示会报道

11月25日下午3点半,我园中班年段成功开展了期末英语展示会活动。此次英语展示活动是中班年段小朋友对这个学期以来所学的英语知识和能力的一次汇报演出。活动内容丰富,包括了英语歌表演、英语儿歌朗颂、英语情景剧表演、英语游戏等。

此次展示活动我们邀请了中班年段的家长来参加。3点一刻,就有许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到了幼儿园,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一睹孩子们的风采。

这次活动老师和小朋友们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英文老师负责教小朋友开场和结束时唱的两首活泼好听的歌曲,以此很好地与家长互动,她还组织小朋友进行英语情景剧的表演,小朋友们饰演的小动物等角色与真实人物的对话流利清晰,并且能较好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还有就是由各班老师组织排练的英语歌表演和英文儿歌朗诵也相当精彩,孩子们流利的唱词、可爱的动作表演、利落的朗诵得到了在场家长热烈的掌声,还有很多家长带来了相机、摄像机等进行拍摄,要把这些美好的镜头记录下来作为孩子们成长的足迹。富有童趣和好玩的英语游戏“One, two, three, don’t move ”也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孩子们的参与度很高。

以上这些活动几乎涵盖了本学期英语教学的全部内容,孩子们在排练期间都十分地认真,老师也投入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这次展示会也得到了园领导和家长们的认可与一致好评,都说今后还要多组织此类的活动。

活动在结束曲“Thank you Daddy , thank you Mommy ” 的歌声中落下了帷幕,家长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孩子们拿着得到的小礼物满意地踏上了回家的路,大家在期盼,期盼下学期更加精彩的演出!

推荐第7篇:英语组报道

聆听精彩课堂,碰撞智慧火花

在2011年末,我们英语组有幸邀请到了来自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员郑文老师来校指导英语教学工作。组内王晨曦、庄丽亚和丁洁琼三位老师上了汇报课。郑文老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三堂课做了精彩的点评,展示了名家的研究领域和风采,而她对于小学英语教学的热情、执着、专注和感悟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产生影响和推动。

收获一:通过专家引领,了解前沿信息。

郑文老师的专题讲座《基于语篇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让我们对教材的研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需要认真解读文本、确定话题、设定目标、设计活动、突破重点、把握时间,让我们真正领悟了英语教学的真谛。

收获二:通过教师展示,感受课堂风采。

老师们的课之所以精彩,就在于真实。她们的课堂呈现的除却课的呈现方式,更多的是教师的个人魅力和风采,是教师人格的修养在课堂中折射出的精彩和魅力。

三位老师都有一个共识:我们在课堂中追求的是一份快乐,学生们快乐学习英语就是我们的目的。很简单很淳朴的愿望,难得可贵的是她们通过努力将这份快乐放大了十倍、百倍。

愿我们每位英语教师的课堂更加美丽,更加多彩!

(丁洁琼)

推荐第8篇:英语话剧报道

区实小英语话剧获市比赛一等奖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宿迁市中小学生英语话剧比赛中,由宿城区实验小学选送的《小蝌蚪找妈妈》凭借标准流利的英语口语,惟妙惟肖的生动表演,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获得评委老师的一致认可,最终获得一等奖。

学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拓宽课程资源,有效延伸课堂,深入挖掘学生潜质,积极开展课外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在比赛前,英语组和艺术组的老师发挥自身特长,团结协作,不惜加班加点,打磨每一个细节,确保在比赛中展现出区实小学生的优秀素质。下一阶段,学校将在此次比赛的基础上加大训练力度,努力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刘雪

推荐第9篇:英语课本剧报道

精彩无限,享受英语

——记荣泰小学第五届英语节之“课本剧”比赛

荣泰小学第五届英语节歌曲大赛的热度还没有退去,四至六年级的 “英语课本剧表演”比赛活动再次“引爆”校园。比赛于12月19日下午在阶梯教室进行,宋曲云校长、卓国生副校长、卓少立副校长、教导处吕钢主任应邀出席并进行观看和评审。

同学们惟妙惟肖的表演、流利的口语,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整个表演过程中,同学们富有情感的台词、丰富的肢体语言成为此次比赛的亮点。本次活动的开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让学生在娱乐实践中学习英语、感受英语,也为学生的个性展示搭建了舞台。同学们的表演给评委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流利的口语、自然的表达,投入的演出,把每个人物形象都演绎得惟妙惟肖,经典剧目的重新编排使得比赛笑点不断,将演出引向一轮又一轮高潮。

从台词到服装道具,每一个细节都展现着孩子们的热情、老师们的无私奉献、以及家长的支持和关注。英语课本剧表演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体现了英语学习“从课堂中来,到生活中去”,“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使同学们真正感受到了“学习英语,享受英语”的乐趣。

推荐第10篇:英语比赛报道

国际商务系师生勇夺中法英语演讲比赛冠军

2010年11月18日下午,在深圳高技能人才训练大厦18楼多功能厅隆重举行了“路易斯·阿曼德杯”中法师生英语演讲竞赛,代表国际商务系的戴振昊老师和黄廉燕同学以出色的发挥,获得了演讲比赛的第一名。

本次比赛是深圳市对外交流活动项目,由来自法国普瓦提市路易斯·阿曼德学校的师生与技师学院师生同台竞技。学院的教学系部各派出一对师生组队参赛,以介绍各自系部专业情况为演讲主题。国际商务系对本次比赛非常重视,比赛选手在赛前作了精心准备。

比赛当天,商务系选手踏着充满活力与自信的步伐登场,马上就吸引住了比赛现场所有人的目光。他们用流利的英语向观众介绍了商务系的专业特色和成就,声情并茂地讲述了校园生活和职业理想,在现场掀起了阵阵高潮。最终国际商务系以绝对的优势获得了比赛冠军,生物技术系、信息技术系分获

二、三名。

通过本次比赛,表现出国际商务系师生出众的英语水平与实力,同时也充分地展示了国际商务系的教学特色、专业发展与学生风采,给法国客人和全校师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树立了国际商务系良好的专业形象。在赛后交流中,法国路易斯·阿曼德学校机械与自动化系主任洛朗·杜克罗先生对国际商务系的学生竖起了大拇指,称赞道:“You’re the best !”

第11篇:吴斌事迹报道记者手记摘录

吴斌事迹报道记者手记摘录

——杭州综合生活频道新闻中心

在杭城的电视媒体中,我们是最早达到吴斌家中,对家属进行采访的,也由此开始了两路记者长达两天两夜的蹲守。

这两路记者中有资深的老记者,也有刚刚踏入新闻岗位的记者,而对于全城乃至全国媒体倾力关注的这一英雄事迹的报道,他们有付出、亦有收获。

作为一个摄像,我想我应该是见惯了生离死别和爱恨情仇的,所以很多时候我演绎新闻事件的方式总会刻意的放大那些情感氛围。确实,在大部分时候,电视新闻需要的是通俗的,更接地气的作品。但当我们面对这种英雄题材的事件时,我想如何调整心态去寻找更合适的审美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倘若最终你的作品胜过了别人,毫无疑问,那是因为,你所认为的美的事物,比别人认为的,更美。——新闻中心摄像车诚

在拍完吴斌回来的路上袁也在车上说了一句四个摄像就拍了一条片子你说值不值。这句话像是反问又像是自语,没人听见也无人回应,因为它很快就淹没在车水马龙的喧嚣中,大家还在继续之前的谈笑风生,我咽了一口吐沫,却又什么都没说出来。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你竭尽全力的编一条稿子或者拍一个片子,无论是dv录制还是上千万的投资,你看着你自己心血自己的作品一点一点出来。你守护着她看着她成长就像面对自己的孩子,她就源于你每一次灵感的撞击,每一份顽强的拼搏,每一滴才华的挥洒,你所有的精力都在为她崭露头角的那一刻,然后一起期待,一起祈祷,期望我们的生命也得以被另外一种方式聆听,叙述,引用,再看着她开始一段截然不同的旅程。她只属于你一个人,你自己可以毫不吝啬的赞扬她或者声色俱厉的批评她,却不允许别人动她一分一毫。也因为这种感觉,我们愿意拍摄上百个镜头只为能有一个画面,因为这种姿态,我们愿意枯坐六个小时只为一条两分钟的片子。——新闻中心摄像袁帅

回忆这几天的拍摄,不想说太多形容词,只知道用心,用心去记录,用心去配合,不想让他的离开因为我有一点瑕疵,争取让所有应该被世人所铭记的瞬间都被人铭记,这是我的职责,也是作为一个晚辈能为这位英雄唯一可以做的事情,英雄已逝,但是精神却唤醒了我沉睡的灵魂还有斗志!——新闻中心摄像王喆

后来知道,最初设计吴斌出殡的路线当中没有西湖这一站,身为杭州人,怎能不再去看一眼西湖呢?身为妻子,又怎会不想和丈夫再游一次西湖呢?在其他台标来来去去忙忙碌碌的时候,袁也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怎么忍心再把话筒举向这样一位伤悲到好像下一秒就要晕倒的妻子。她告诉我:在市民不知道的情况下,默默地录制几段同期声,那会是他们发自内心最真实的对话。经过袁也的努力:终于,吴斌可以和妻子游西湖了!别说其他媒体,我们自己都没有想到,在吴斌姐姐吴冰心的安排下,摄像袁帅成为唯一烈士灵车媒体记者,用镜头送了吴斌最后一程。——新闻中心记者夏琳

在这个拍摄小组中,有一个核心人物——袁也,很多合作者都在感想中提到了她,她的整个采制过程将另有重点篇幅刊出。

作为第一个报道吴斌事迹的记者,同事和家人跟我说:“让大家知道了英雄的故事,你也算做了一件好事。”但我却觉得,在近一周的采访中,我所做的远远不及我所得到的。从看到事发监控视频时的震撼,到接触吴斌家人时的感动,再看到社会各界学习英雄事迹的那种热忱,这不是在工作,而是接受精神上的洗礼、升华。吴斌的家人告诉我:“他们理解吴斌所做的,也支持他的选择!”市民群众跟我说:“正是因为他的平凡,才凸显了他的可贵!”这些淳朴的话语,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了这个社会,向善的力量!“即使是很小的事,也应该把工作做好,做到细致,经过长时间的积累,相信也会爆发出一定的力量。”这是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在学习吴斌事迹时的感受,我想把它送大家,共勉之。——新闻中心记者洪艳(洪艳是最早介入吴斌事迹报道的记者)

“她说他们之间有心灵感应,她见他不停地扭动,她问他,你哪里难受啊?他努力勾了勾手指,她知道是他腰间的绷带缠的太紧了。她跟他说再忍忍,为了治疗没有办法会好起来的。他立马不动了,她知道他不是不痛了,是不想让她担心。她在我的镜头面前低声的诉说着,不断地拭去眼角的泪水。我在取景器后面,眼泪疯狂地从我的双目中滑了下来。我并不是震惊于他做了多么伟大的事情,而是感动于他们之间平凡的爱情。”——新闻中心摄像蒋学栋(蒋学栋是杭城第一个采访吴斌妻子的摄像记者,他在拍摄后将没有体现在稿子上的内心感受写在了微博上,引起广发关注)

“2号清早从杭州出发,我们驱车3个多小时到达无锡。异地采访,缺乏信息来源、道路不熟,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司机从早上7点半,一直开到下午3点,没有停歇过。而这一天我的手机播出的电话已经不下六七十个。几经周折,我们终于找到了事发当时吴斌驾驶的车子和第一时间赶去医院接应吴斌的苏州客运站的同志。他们告诉我,吴斌见到他们时,意识已经有些模糊,问他名字都没有回答,但却依然记挂着“车子停哪里了?”“旅游有没有事”?“因为在吴斌的潜意识里,事发那一刻他的车停在超车道,会妨碍其他车辆的通行。”

再看吴斌出事的大巴车,挡风玻璃上出现了一个手掌般大小的 裂纹,来历不明的金属物就是从这里穿透玻璃,打在吴斌的身上,现场可以看到车辆的仪表盘已经被击穿。“如果没有这个仪表盘挡了一下,这么大的冲击,吴斌很有可能当场就没命了。足以可见,他当时忍受了多么巨大的疼痛啊„„”吴斌同事们对他职业精神的赞叹,吴斌出事车上留下的裂缝、他穿过的鞋子,衣服,还有那杯他倒满了却没来得及喝的茶,都被我们的镜头一一记录。为了让观众更真实的了解吴斌,告慰英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值得!”——新闻中心记者周吉(周吉与摄像徐斌亲赴无锡第一现场)

第12篇:记者报道——源品汇追溯系统

源品汇信息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服务于企业和消费者,致力于食品安全信息技术服务的科技公司,公司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消费体验经济为先驱,以食品安全保障为核心,主要实施源品汇信息追溯系统研发、应用。

源品汇信息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总部位于北京海淀区西北三环,坐落于国家高顶学府集中区与国家科技产业中心的中间地带,办公面积3000平米。依托海淀区丰富的高校人才资源和海淀区先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撑,公司拥有一支素质卓越、技术精湛、服务热情、勤勉奋进的优秀团队。公司首创先进的项目责任制管理体制及战略领导小组决策制等管理制度,将在全国设立31个工作站,建设覆盖全国范围的执行团队,构建覆盖全国各大省市的服务网络。

公司针对项目的实施整合了从线上线下的优势资源,线上与中国搜索、中国消费者协会进行战略合作,线下整合多项传统销售渠道资源。

源品汇信息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致力打造中国信息追溯的领先品牌。为社会食品安全质量安全作出贡献,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消费者最优质便捷的信息服务。

尽可能做到:

客户想到的,我们做到了,是满意;客户没想到的,我们做到了,是感动!

公司以才能为选人的首要标准,唯才德兼备的贤者是用,而非以亲疏远近为标准,拒绝裙带关系。

公司搭建的是舞台,主角是每个人才,公司为成就人才创造条件,合理为人才定配角色,以人才为本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财富,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源自于人才的价值。所以公司以人才为本,选人唯才

让追溯成为消费的习惯,用追溯保障消费的安全

第13篇:兴安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阿希达报道

兴安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阿希达报道:

6月25日到26日,庆祝兴安盟复建30周年首届全盟中学生蒙古语诗歌朗诵赛顺利闭幕。

此次比赛是由盟民族事务局主办,兴安人民广播电台承办,全盟初高中蒙语诗歌爱好的学生参加的意义重大的比赛。比赛中,乌兰浩特、科右中旗、扎赉特旗、科右前旗的初高中的蒙语诗歌爱好者积极参加,初中参赛组有42名参赛选手,高中参赛组有27名参赛选手报名并且参加了预选赛。预选赛中,从各地初高中来的蒙古族选手用自己的母语展现出了自己对养育的热土、伟大的母爱以及蒙古族语言的热爱和崇拜,而并没有让紧张的心情影响了自己的朗诵成绩,整个诗歌朗诵现场洋溢着歌颂祖国,歌颂兴安盟,歌颂自己的故乡和伟大母爱的激情澎湃。他们的诗歌有丰富的想象、雄壮热情、富有节奏感、还有韵律美的语言形式,充分抒发思想情感。

经过激烈的竞争和公平公正的评审,最终由19名初中组参赛选手和9名高中组参赛选手进入了26日的总决赛。虽然在总决赛中把高中组参赛选手的朗诵题目上增加了些难度,却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自我表现能力。在比赛的结果中高中组的参赛选手中扎赉特旗音德尔第二中的彻力格尔成绩最佳、位居榜首。在初中组的参赛选手中科右中旗巴音胡硕四中的阿云嘎和科右前旗满族屯中学的乌吉斯古楞两名学生名列前茅、脱颖而出。

无论是在预选赛还是在总决赛中,最能吸引人们眼球的是初中组参赛选手,尤其是打入总决赛的19名学生的声音清晰、响亮,表情

语言丰富多彩,深受评委老师和观赛人们的好评。通过此次庆祝我盟复建30周年系列活动的又一个亮点的闭幕,让更多的蒙古族学生广泛运用自己的母语,并且用它发扬、传唱、歌颂自己对祖国、对故乡、对和谐的拥护以及感激之情。

第14篇:环球网综合报道记者李柏涛

【环球网综合报道记者李柏涛】台湾“中央社”报道,中国国民党11日于中央党部召开第19届中央评议委员会第1次会议,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细数5年来执政成绩。两岸关系方面,马英九表示,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中国大陆不是“外国”,也不是纯粹的国内,在许多方面都是“特殊的关系”。

马英九说,如果中国大陆是纯国内,“为什么我们的货品卖到大陆去,还要通关呢?还要缴关税?”。台湾人到中国大陆,中国大陆人民到台湾,有入境证、许可证,都是双方关系特殊的见证。

马英九表示,如果两岸是“国与国关系”,就不必设“大陆委员会”,中国大陆事务放在“外交部”亚东太平洋司就好。

马英九说,他一上任就宣布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台海“不统、不独、不武”现状,希望在“一中各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两岸可说维持分治64年以来最稳定和平状态。

此外,马英九说,根据“宪法”,不论在内、外都不会推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台湾独立”,这不符合“宪法”规定。

第15篇:东方网记者刘歆6月8日报道

东方网记者刘歆6月8日报道:据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报道,今天下午,在华东模范中学考点外,一名考生迟到了2分钟,不能进入考场。考生的妈妈又是求情又是下跪,考生还差点做出过激行为。最终考生还是未能参加考试。

错误!嵌入对象无效。视频:实拍母亲下跪

为迟到2分钟考生求情来源:上海新闻综合频道

据报道,当天下午2:45分刚过,一名考生在母亲的陪伴下急匆匆赶到华模中学考场。由于比规定入场时间晚了2分钟,所以工作人员拒绝了考生进入考场。据称,考生是因为自行车坏了,所以才迟到。在考点门前,考生的母亲一度下跪央求工作人员通融,但是最终未能获许。而这名考生也因为心急,一度做出翻墙入场的过激举动,最终被工作人员制止。据了解,外语考试开始前,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招考办负责人通过媒体提醒考生,由于外语考试的进场时间与其他科目不同,考生千万记住要在14点30分前提前到达考场,14点45分后禁止迟到的考生入场。

此事被媒体曝光后,接受采访的市民和网友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有的认为,高考关系到考生的命运,给他一个考场,把握一些规则的灵活性,多一些人性化的通融,并无大碍。不过也有市民觉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既然迟到2分钟可以进,那么3分钟、5分钟就都可以进,对其他考生不公平,还可能影响正常考试秩序。

其实,历年高考过程中各地均不乏人性化之举。与考生迟到禁止入场的情况不同,考生忘带证件则允许其先行入场考试,补送证件即可。而交警绿色护考、城管“静音”执法等措施,都是为了给考生创造良好的考试条件。不少网友表示,如果考生发生了可能导致迟到的突发状况,可以找警方寻求帮助。高考这两天,不仅仅是警察,全社会都在给考生“开绿

第16篇:英语演讲比赛活动报道

英语演讲比赛活动报道 2013年3月23日,由机械工程学院社团联合会主办,英语协会承办做英语演讲比赛在2229举行,学生会各部长担任了此次比赛的评委。

本次比赛从2013年3月23日正式来开帷幕,从初赛到决赛,经过激烈的角逐,共有10名优胜者从60多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比赛分为限时自我介绍,随机话题演讲和才艺表演三个部分。参赛选手精心准备,在比赛的每一个环节,用自信生动的语言真诚饱满的热情表达了对世界的看法,更展现了自己的才艺和风采。最后英语协会会长吴天成对整场活动进行了点评。

此次活动只在活跃校园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同学们学英语,说英语的热情,同时也为同学们展现自信自强的风采提供了舞台。

第17篇:英语背诵比赛报道

国际教育学院第一届英语美文背诵比赛报道

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给更多同学提供一个尽情挥洒创意风采的舞台,,5月23日下午两点半,国际教育学院举办了第一届英语美文背诵比赛。学校李副校长莅临现场并发言鼓励学生认真学好英语。李校长肯定了这次活动的意义:是学院开展学习英语活动很好的开始。这场比赛参赛学生来自国际教育学院,商学院,管理学院。本次比赛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副院长、…副院长、英语资深教授…教授以及外教…担任评委。比赛开始前,主持人首先讲述了活动评分标准。随后比赛正式开始,参赛选手们乐观自信,敢于秀出自我,评委通过选手的背诵及回答问题的情况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本次活动达到了激发同学们学习英语的热情的目的,也为国际教育学院以后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意见。

第18篇:留学生走进中小学英语报道

While the World Watching Us,Watchthe World

Many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to be a teacher in remote and poor areanowadays.However, it may not very common to se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volunteer to teach Chinese students in rural areas.Since the year 2010,Student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ociation of Hust (SICA)has succefully held an activity whichhas sent over twent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to four different schools to teach the students in rural Wuhan, which was sang high praise.AndI am among those who absolutely approve of this activity,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for it to go to reach the acme of perfection.

This activitybuttersbothsidesofone\'sbread,benefiting both the involve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students in rural schools.

To theforeigners, the activity opened a door of a kind of Chinese’ life condition that they had in no way experienced,which helped them form a more stereo and all-sided comprehension of Chinese people’s life .Meanwhile, teaching those relatively poor students could give them a sense of belonging, feeling they weredoing well in an unfamiliar country.As aEngland girl called Samputs it, “It’s wonderful! I love to be with those kids! They were so cute and warm-hearted.And I’ll join in the next activity if poible.”

The activity could do even more good to the students in rural areas.For most of them, foreigners are someone totally out of reach for them.They can only be seen on TV or through the Internet.After getting alo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or some time, they could gain a strong awarene of the outside world and their desire to reaching it would be aroused.This desire can become the powered engine providing motivation for them to work hard .What’s more, if the desire is strong and everlasting enough, it might even push them to strive for a change of fate.On the other hand, contacts with foreigners would make contributions to broadening their horizons and mature their minds.

Of course, nothing can be perfect.I’m not ignoring some problems left to be solved.As most of the Chinese students were pupils and the major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had a low-level Chinese- speaking ability, there was a communication gap between them.To add up, some Chinese pupils were too naughty to be in control.Whereas, the impact caused by the activity might soon fade away, whichI’m concerned ofmost.

Vital the problems are, they can be avoided if the activity isconducted properly.Considering the benefits listed above,this activity is well worth to hold as a regular project.

第19篇:县英语优质课比赛报道

蒙阳课改始盛开

——蒙阳新星学校承办全县英语优质课比赛纪实

人间四月芳菲尽,蒙阳课改始盛开。4月19日,全县英语优质课评比在蒙阳新星学校举行,再一次展示蒙阳新星学校课改之花盛开美景。

教研室汪运喜主任带领六位评委,组织了来自仲里中学、曾子学校、流峪中学等六所学校七位参赛教师课堂比赛,参赛教师流畅的口语、创意的设计、和谐的互动给观摩教师以全方位的示范引领。尤其称道的是蒙阳新星学生的精彩展示,主动踊跃,声情并茂的文本背诵与拓展,大方自信的神情姿态,富有个性的激情创作,规范流畅上板书写,紧张参与,热情投入,高效训练,打造了高效优质课堂,激发了生命活力,收到评委及观摩教师的高度称赞。

我校师生将以此为助推,务真求实,锐意进取,同时也验证了崔其升教育思想以深入师生内心,改变着师生的精神状态,换发出“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活力,正在向生本课堂、生态课堂探索推进!

蒙阳新星学校初中部

2016年4月19日

第20篇:小学英语教研活动报道

为了加快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英语教研组在本学期开展了五年内新教师课堂展示活动。11月27日,本校的沈佳晶老师和王梦娜老师执教了同课异构PEP Book1 Unit6 Happy Birthday A.Let’s learn.同学们对数字的学习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表现积极活跃,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得到了发展。

课后我们组织了集体评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给予了及时点评和精心指导。也对上课老师提出了中肯的小建议,以期共同进步。

本次教研活动为新教师们搭建了一个锻炼自己、展示才干、交流学习的平台,使新教师在教学方面得到了磨炼、提升,迅速成长,同时推进英语老师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记者报道英语范文
《记者报道英语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