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生态文明报告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13 12:00:1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社会实践报告生态文明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2

调查报告

学院: 班级 : 学号: 姓名:

建设家乡生态文明,共筑美好家园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它表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我的家乡在药都亳州市,这次实践,经过了解和实地调查,我发现近年来,亳 州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坚持走绿色、节约、科技化发展之路,在环境保护上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全区环保工作总体进展情况良好,基本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碧水蓝天“共舞”。 眼下的亳州正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不断抓好涡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水源保护、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工作,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生态亳州”渐行渐近。

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所产生的与生态相关的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近年来,我市也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布局,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我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部门联动新机制。同时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通过对城区烟尘、油烟、噪声进行综合整治,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此外我市还加大了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实施了多项污水处理工程,较好的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村环境质量。同时,我市积极开展农村清洁工程,着力建设美好乡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群众生活品质得到提高,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多措并举。我市加强源头控制,防止工业污染,着力加大生态创建力度,进一步提升了亳州绿色形象,争取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 ,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 ,忽视了生态效益 ,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首先是水体污染严重。其次是大气污染严重。再次是水土流失严重。这些问题对家乡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因此 ,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对我的家乡来说,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不仅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而且对城市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维护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这是最根本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治理的保护,使生态环境日益得到改善。“碧水蓝天”的美景正从记忆中逐渐回归现实。 然而,虽然近年来亳州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上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对照全省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亳州还要再接再厉,乘势而上,按照标准和要求,积极开展绿色行动,力争把亳州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首善之区。

为此,我们要根据亳州市在城市发展的定位,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分区,确定各片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优化国土资源开发;要加强经济生态系统和城市配套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重点整治市区内河水系和排污体系,保护城市水源,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市民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责任意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需要全民动员,共同行动。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实行安全生产、清洁生产,大力提倡科学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个人、每个家庭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此,政府和人民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二)政治方面: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将一事无成。所以应保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三)文化方面: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人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

(四)社会方面: 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 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区,使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建设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实现人口良性发展。继续贯彻优生优育的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意义 ,不仅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 ,而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是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构建,实现美丽家乡与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所以,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也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也应该为家乡,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献出一份力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环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共筑我们美好的家园。

推荐第2篇:生态文明实践报告

东营市龙居镇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12生态 张丹丹

在举世瞩目的十八大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作为一名生态学专业的大学生,为了深入学习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精神,真正学习和了解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我利用寒假时间去往山东省东营市龙居镇进行了社会实践调查,发现这几年来龙居在生态文明方面有切实的改进和发展。以下是我的调查结果。

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过程中,东营市立足蓝黄两大战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努力构建秀美宜居、幸福富裕的生态文明城市。

 绿化面积不断加大 农村景观不断美化

该区全面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片、渠相连、路相通”的大格局。东营区先后投入8580余万元用于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还对重点村居统一供苗、连片绿化,共植树35.6万株,衬砌花池3200平方米,建成村庄小公园5处。

绿树成荫,让这里的空气更加清新

 垃圾回收践行环保理念 还农村干净街道

曾经的垃圾路边扔

如今垃圾普遍分类回收

投资200万元,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全镇55个村庄全部配备保洁员,对“三

大堆”进行了彻底清理。

在农村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聘用保洁人员710多人,保洁率达100%。推行“户集、村(居)收、镇运、区中转处理”的生活垃圾“一条龙”处理模式,建成小型移动式垃圾转运站9座,垃圾收集池196个,农村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 生态环保理念宣传 村民联手共建生态农村

领导高度重视龙居镇的生态文明建设

推行环保购物袋 增强民众环保意识

在调查中,龙居镇庄子村党支部书记李博兴有这样的感言:“俺做梦也没想到村子变化这么大!龙居生态林场建设把小村建成了‘天然氧吧’,村里修了路,完善了基础设施,村里有了环卫工,垃圾运输车每天一趟进村来„„”

推荐第3篇:蒲江生态文明报告

蒲江县生态文明报告

生态文明报告:

蒲江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县建设工作,在2005年作为西部第一个单列县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基础上,于2006年3月正式启动了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工作,2009年成功建成了省级生态县,2010年5月通过国家级生态县省级预验收,现已上报国家环保部申请正式验收。在创建过程中,蒲江县成立了蒲江县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蒲江县人民政府关于生态县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编制并组织实施了《蒲江生态县建设规划》。经过几年来的建设,有力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蒲江地区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29.2亿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47.6亿元,增长了6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4472元增加到2009年的6298元,增长41%。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9.16%,地表水水质达到三类水域标准,空气质量达到并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6%以上,综合污染指数为1.083。

如今,蒲江已进入“因保护生态而实现富民增收、因发展生态产业而更好保护生态” 的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作为成都市的远郊县,蒲江依托生态抓发展,坚持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紧密融合而实现富民增收和生态保护双赢,成功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成为成都平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一、生态县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工作实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落实了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制度。 二是强化宣传教育。大力开展社区、农村、企业、机关、学校生态文化建设活动,积极倡导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开设了环境教育课程,推进环保教育“小手牵大手”。

三是实施目标管理。每年下达环保专项目标任务,并将生态县建设工作列入纪委监察局行政效能督查,同时,纳入年终综合目标考评和绩效考核,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政协参与、乡镇部门协作”的生态县建设工作联动机制。

四是多元投入机制。一方面,对“三湖一阁”核心区环境保护、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及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等工作,财政资金予以重点倾斜。同时,按照工业污染治理“污染者负责”的原则,现有污染源治理投资由企业利用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解决,新扩建项目环保投资纳入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投资,通过BOT、BT等运作模式,引入实力企业建设垃圾处置场、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以来,全县环保投入达13.28亿元。

(二)坚持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实施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坚持实行最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制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严格实行限额采伐制度,组织开展经常性巡山护林防火,切实保护好天然林资源和后续发展资源。使森林覆盖率从2006年的45.50%增加2009年的49.16%,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提升。

(三)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宁静”工程。开展了以扬尘污染整治为重点的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了“道路硬化、裸土覆盖、绿化降尘”三大除尘工程,集中开展整治城乡环境“七乱”、“四清”等专项行动,对城区、重点镇餐饮娱乐服务业开展了燃煤污染专项整治,认真做好了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以水污染整治、工业污染整治、农村面源污染整治为重点,对蒲江河、临溪河重点流域进行水环境专项整治。完善对涉水企业的配套治理设施,并对日排放100吨以上废水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测设施。加快乡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和农村“五改三建”工程,加大农村环保设施配套建设,不断推行“畜、茶、果、蔬”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联合开展建筑工地、交通运输、文化娱乐业及工业生产等环境噪声综合整治,对超标的噪声排污单位给予整顿,整顿不达标的予以坚决取缔。

(四)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坚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严格实施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及招商引资项目准入制;实行环保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严格监管各类污染源,严厉查处破坏生态环境以及其它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

(五)加强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一是着力开展以“三湖一阁”为核心的森林资源保护与建设工作,坚持森林资源长效行政首长负责制等制度,切实强化封山育林、水体保护、湿地自然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以及沿湖(河)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作;二是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生态休闲、体验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业,打造成都休闲旅游基地,重点推进了成佳茶文化观光区、光明樱桃观光休闲3A景区、西来古镇民俗风情体验、朝阳湖风景区等生态旅游经济区建设。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用于整治村容村貌、建设旅游观光道路、发展生态农庄等,促进了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区集中,改善了生态旅游区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增加了乡村旅游发展区农民收入。同时,加快推进花样年二期、石象湖二期等高端重大旅游项目建设。

(六)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深入实施《蒲江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培育以茶叶、生猪、猕猴桃等为主的特色产业,构建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大力建设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立体农业等各种模式的示范园区。特别是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推进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切实抓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各类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七)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产业。按照“一区一主业”的要求,大力建设现代食品和轻工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食品饮料、畜产品加工、天然产物提取以及轻工制造和现代印务等生态工业产业。坚持节约用地原则,加强工业园区承载能力建设,大力促进企业向园区内集中发展。转变招商引资方式,注重引进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少污染、节约资源的税源型项目,重点抓好食品饮料、天然产物提取、轻工制造等项目的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拓展。鼓励和引导企业挖潜改造、技术革新,扶持东骏激光等一批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

(八)大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结合省级文明县城、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以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大力实施旧城改造、县城骨架道路改造及其配套建设;深入实施重点镇培育工程,着力抓好寿安优先发展重点镇、成佳重点镇的产业承载能力和发展环境建设。积极实施乡镇、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和生态移民工程,加大乡镇场镇改造和风貌整治力度,大力实施农村居住环境“五改三建”工程,统筹推进城乡一体的道路、水利以及公共服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二、主要成效

(一)区域生态特色进一步彰显。2009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9.16%,水域功能区连续三年达到国家三类水域标准;空气质量达到并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8%,优级率超过70%。先后荣获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县、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全国首批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国家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四川省出口茶基地县及最佳生态宜居县等殊荣。

(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一是城市景观旧貌换新颜。全力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县城旧城改造、雨污管网建设等工程顺利实施,2009年绿化覆盖率达40.43%;二是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通过农民聚居点、农村新型社区、拆迁安置小区建设,聚集农户9350户、3.4万人,农村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三是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及农村污染源治理卓有成效。通过开展农村“七乱”、“四清”、“五改三建”工程,大力治理农村环境,基本实现“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农村垃圾中转房加密工作全面完成,全面实施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四级联动。农村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8%以上,实现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和村镇饮水合格率均达到100%,重点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达到100%,秸秆综合利用率96%;“环评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100%。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近2万口,大中型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沼气工程2600立方米,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达71.6% 。

(三)生态经济发展明显加速。一是现代农业持续增效。2009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2.4亿元,增长4.6%。以生态为依托,全县优质茶叶基地发展到15万亩、全年茶叶产量1万吨,柑橘基地23万亩、无公害蔬菜10万亩、猕猴桃4万亩,年出栏生猪102万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38家、农村专合组织140家,带动农户面达76%。先后有12个无公害农产品、16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食品获得认证,3个基地获得国家良好农业规范认证,面积达2.7万亩。荣获农产品省级名牌5个、省级著名商标6件。相继成功承办“第五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和“2009中国柑桔年会暨中国·成都第二届柑桔采购商年会”,嘉竹茶业等3户企业进入中国茶业百强,“蒲江雀舌”入选2009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蒲柑”等农产品品牌建设扎实推进,荣获全省“三农样板县”称号;二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9年,实现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7.7亿元,增长18.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2亿元,增长20.5%。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7.5%。建成了9平方公里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引进了蜡笔小新食品加工等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25个,其中亿元以上的9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75家。寿安工业区被授予“中国包装印刷产业试验基地”称号。三是旅游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编制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和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规划,完成光明樱桃山和朝阳湖镇、成佳镇特色街区风貌改造规划,统筹城乡的规划体系不断优化。积极引进花样年·大溪谷、保利·石象湖二期等重大旅游项目。成功举办了成都樱桃节、成都石象湖郁金香节、成都乡村美食节等系列旅游节庆活动。2009年,全年旅游接待人数506万人次,增长74.5%,旅游收入4.05亿元,增长76.8%。

(四)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先后投入13.28亿元,完成了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工业建设、生态人居建设、环境综合整理、城乡一体化建设、生态细胞工程和环保能力建设等工程。完善了县城及乡镇的水、电、气、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启动了8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预计年底将实施全县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完善了县城工业区道路、供排水、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形成“三纵四横”区域交通网络;继续实施封山育林,保护天然林27.9万亩,巩固4.5万亩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工业原料林1.58万亩、营造抑螺生态林5000亩;配套完善农民新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解决农村2.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饮水安全率高于全市0.87个百分点。完成农网改造投资2100万元。完成土地整理项目11个,新建农民新居9个,聚集农户1052户,城市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新增耕地1万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6万亩,受益农户1.35万户4.53万人。花样年大溪谷、文旅西来天府古镇、保利石象湖等重大旅游项目完成投资5.8亿元。

(五)细胞工程创建成效显著。全县实现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全覆盖,12个乡镇中6个乡镇已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并获国家级命名,6个乡镇已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现场考核验收,并已报国家待命名。全县建成市级以上生态村80个、市级以上的生态家园1208户,省级人居活动生态园区1个,市级绿色社区5个,市级以上绿色学校10所,市级园林城镇1个,省级生态农业产业园区1个。

三、未来的发展目标

下一步蒲江县将瞄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根本,结合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总体要求,进一步优化功能、调整结构、改善环境,调整人们的生产、管理以及生活和消费方式,有效利用资源和能源。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基本实现区域的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逐步向生态文明县迈进,为推动蒲江走上富裕、健康、文明的繁荣发展道路而努力奋斗。

推荐第4篇: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报告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报告

2007年是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重要的一年。2007年12月29日中国共产党贵阳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贵阳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经济市的延伸和发展,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一、2007年情况

目标明确,责任到人。为确保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达到预期目标,市委发布公告,将《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责任分解表》公布,并在贵阳市各大媒体重要位置刊登。分解表对《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进行了详细分解,共9大类别,每项类别又分成若干项,每项除明确完成时限外,还明确具体负责人,从贵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负责人逐项分工负责,对口各局、委为责任单位。

制定法规,提供法制保障。贵阳市人大常委会计划在2008年制定贵阳市阿哈水库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贵阳市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规定、贵阳市促进旅游发展办法、贵阳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等地方性法规,修订贵阳市水污染防治规定等多项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列入立法计划,为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提供法制保障。 同时,对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贵阳市劳动监察条例的修改和贵阳市人民调解工作条例、贵阳市青岩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办法、贵阳市城市管理行政综合执法条例、贵阳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等项目开展立法调研。

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07年,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在建项目共481个,总投资89.8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其中:2007年完成投资16.34亿元,超额完成了年度10亿元的目标任务。完成贵阳环城高速公路西南段建安投资10.2亿元。金阳新区城市道路工程中金朱路、迎宾东路(二期)、兴筑东路(二期)已建成通车;金岭东路已正式开工;金朱东路不涉及拆迁和林地路段已开工,正在进行路基土石方施工;兴黔路(一期)A标已建成通车,正在进行人行道、边坡及管道工程的施工,B标已建成通车;兴筑东路(二期)A标已实现通车。开工建设贵金线、北京西路、花溪二道、朝阳洞路、市北路二期、水东路、西南环线一期等七条道路,道路总长50公里。完成服务大楼立交桥、10个人行过街系统建设。贵阳市轨道交通工程前期工作步伐加快,完成《贵阳市轨道交通网线规划》编制及报审工作。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2007年,共完成农村公路改造1077公里,完成投资36804万元。其中,县乡公路完成221公里,村公路完成856公里,顺利完成“10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 实事目标任务1042公里。农村乡镇客车站共开工14个,完工10个,圆满完成了10个乡镇客车站建设的实事任务。以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及配套小水池工程建设已全部完工,实际完成1371口/44670立方米;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4.88万亩,占计划的100%。300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完成3370户,超额完成计划的13%。动工建设沼气池36750口,完工35984口;改圈29186间,改厕29147座,改灶28763个。完成串户路改造634.7公里,占计划92.7%。“万户小水池工程”进展迅速,解决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超额完成实事任务。农村市场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了400个农家店和20个农资超市工程总量的95%。“建立150个无公害蔬菜基地”任务完成176个。

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清镇东郊水厂厂区土建工程完成90%,城区供水管网已完成50%。金阳新区消防指挥中心、金阳医院已完工投入使用。贵阳市新庄污水处理厂厂龙塘大沟改线工程已完成,厂外截污沟工程进展顺利。贵阳市小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构筑物基础已完成,SBR池结构已完成,沉砂池上部结构完成。小黄河二期工程河道开挖已完成,河道档墙施工完成92%,安装完成50%,完成总量95%。市妇幼保健院门诊楼完成地下室和边坡防护工程。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地勘工作基本完成。贵阳市传染病院改扩建项目消化道病区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呼吸道病区基本完成即将进行竣工验收,贵阳市护理职业学院建

1设完成教学楼、1号学生楼基础。全市用以接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8所公办学校改扩建已完成。

着力巩固生态优势,城乡生态文明意识增强。扎实抓好以营林工程和绿化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出台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开展严厉打击违法占用林地专项行动,拆除违法占用林地建房35357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32.7万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19%。初步建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提前关停华电清镇发电公司2×6.5万千瓦机组,对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113户企业加强了监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88户。实施水晶集团、贵阳煤气气源厂等企业的14个重点节能减排技改项目,确定10户企业为第三批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加快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测,在中心城区开展了以治理噪声、饮食油烟污染为主的“双降”工作。全年大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346天,比上年增加7天。全面启动“依法治理两湖一库,确保市民饮水安全”工作,初步建立了“两湖一库”治理保护的长效机制。2007年5月30日,贵阳市正式向国家建设部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申请,建设部专家组于2007年10月19日—10月21日到贵阳检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最终,在11月底国家建设部组织的评审会中,贵阳市由于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从全国众多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旅游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我市把创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工作,作为旅游行业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抓手和切入点。完成创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的申报、创建方案和组织动员工作。以创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巩固贵阳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建设成果,做好迎接优秀旅游城市复核工作,促进中心旅游城市、旅游集散地基础设施及接待设施的配套完善和提升。2007年,贵阳市旅游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双中心”发展战略和打造“中国避暑之都”城市旅游形象的目标,按照“树雄心、展‘两翼’、抓落实、促腾飞”的工作思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强化营销宣传,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大力拓展国内外客源市场,狠抓行业监管,完善景区基础设施,使全市旅游业保持了协调、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全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314.14万人次,与上年同比增长25.44%;接待海外旅游者12.09万人次,与上年同比增长35.56%;旅游创汇5872.28万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50.41%;国内旅游收入120.81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48.36%;旅游总收入125.28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48.19%。

高技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发展速度保持稳定增长。2007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0.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全市规模以上的高技术产业总产值119.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09%。经济效益稳定增长,发展后劲继续增强。高技术产业实现利润总额9.0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5.03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12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7.51 %,12.83 %,15.09%。

循环经济扎实推进。2007年4月印发了《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2007年8月下发了《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贵阳生态经济市建设总体规划》于2007年4月编制完成;正式下发了《贵阳市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实施意见》。目前已选择金阳新区和一些大型的楼盘进行试点。按照国家环保总局要求,在全市积极开展创建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的工作。目前已命名了39个绿色社区和75所绿色学校,为全市的大力推广建设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在项目实施方面,确定了16个项目做为2006-2007年度循环经济试点项目。这16个项目中,农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2个,工业类节能项目2个,工业类节水项目1个,工业类废气、废渣循环利用项目9个,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项目1个,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项目1个。项目总投资79768.7万元,目前,已完成3332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1800万元,利用粉煤灰及其他废渣近19万吨、废旧塑料1000多吨。其中,有9个基本完工,3个开工建设并取得一定的进展,还有4个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民生事业得到加强,社会更显和谐。全市新增就业岗位4.6万个,城乡统筹就业7.2万人,率先在全省实现基本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年末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城市低保继续做到“应保尽保”,城镇低保惠及3.49万户7.85万人,农村低保惠及3.16万户7.06万人。全市养老参保人数达42.95万人,扩面达6.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33.8万人,扩面3.5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65.5万人(含离退休人员21.3万人),扩面5.6万人;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6万人。对困难群众中的

患者实行医疗优惠政策,为“低保”户减免医疗费约16万元。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住有所居”行动计划开始启动,已开工廉租房建设5万平方米,备案建设经济适用住房达58.5万平方米。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完成136项科技计划项目,预期新增产值14.64亿元。教育事业取得新进步,再次扩大“两免一补”范围,免除全市农村和城市低保人群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对8万多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行补助。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间舞大赛,县级“两馆”建设目标顺利实现。卫生事业再上新台阶,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低于前三年平均水平,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2.63%,高于全年目标。保持稳定的低生育水平,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8.06%,人口自然增长率4.31‰。强化安全生产,我市安全生产工作评比在全省名列前茅。扎实开展打击“两抢一盗”活动,群众对社会治安的安全感显著上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二、2008年展望

一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发展能力。2008年贵阳市将配合省抓好贵广高速铁路贵阳站建设,确保年内完成环城高速路西南段建设;启动龙洞堡机场改扩建工程;修编城市路网规划,拓宽城市发展空间,扩大城市规模;按照“三环十六射线”骨干路网规划,加快南环线等道路建设,力争启动北京东路建设;新增3000个停车位。加快金阳新区路网建设,建成连接老城区的贵金线,打通新区至百花湖、清镇的快速通道,推动贵广铁路金阳客站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10个重点镇的规划建设;完成1000公里村寨串户路,新建15个农村乡镇客运站、8个农村乡镇渡口;解决20万户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开工建设7座小型水库;完成中低产田改造4.26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治理2万亩;建成“四改一气”

1.76万套。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生态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做大做强八大生态产业,大力发展以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现代中介服务、金融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确保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以上,尽快形成稳定的“

三、

二、一”产业结构,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三是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四大治理工程。开展以治理“两湖一库”为重点的治水工程;开展以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的绿化工程;开展以提高空气质量为重点的治污工程,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工作,继续推进第三批试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重点抓好年耗3000吨标准煤以上工业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制订并实施《贵阳市发展循环经济条例》,继续推进开阳磷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息烽磷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清镇铝、煤化工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基地建设。

四是实施“六有”民生行动计划,努力构建“和谐贵阳”。实施“学有所教”计划,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落实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免除全市中小学杂费,确保所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劳有所得”计划,继续贯彻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抓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万个,力争实现城乡统筹就业6.8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非农技能培训1.8万人,转移就业1.44万人,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施“病有所医”计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着力加强困难群众医疗保障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市农村,确保参合率达90%以上。实施“老有所养”计划,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年内养老保险扩面3.3万人、医疗保险扩面2.2万人、失业保险扩面2.2万人、工伤保险扩面2.2万人、生育保险扩面1.1万人。实施“住有所居”计划,加大保障性廉租房建设,建立和完善廉租房制度,进一步理顺经济适用房管理体制,加快城区危房、旧住宅区、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建成廉租住房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1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完成4000户农村危房改造改建。实施“居有所安”计划,深入推进“平安贵阳”创建工作,继续开展 “严打‘两抢一盗’专项斗争”。

五是努力平抑物价过快上涨。提高粮、油等重要商品储备能力,制定重要商品供应应急预案,完善流通渠道,积极搞好食品市场供应,加强食品质量和市场价格监管。健全物价上涨与提高低收入人群补贴和保障标准实行挂钩联动的机制,切实保障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不受大的影响。

推荐第5篇: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专业:自动化

班级:B140409

姓名:印杏

学号:B14040935

2016年12月29日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摘要:生态文明是对充满灰色的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主张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单向线性增长模式,以资源输入减量化、产品使用和服务寿命延长化、废物再生资源化为指导原则,把生产和生活方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生态治理转变,和谐统一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的工业文明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人类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努力优化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生态文明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这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前提。它包括从物质经济向生态经济、物质社会向生态社会、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它追求的是人类与自然互利共生和协同进化,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经济与环境双赢。免费论文参考网。当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必须大力倡导生态文明,通过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等各种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免费论文参考网。我们与其不能忽略,提升全体国民的现代生态意识将是中国生态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所在,如果我们不能找到实现生态现代化过程中种种关乎意识的关键节点,找到行之有效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那么,中国环境退化的趋势将不可避免。显然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让生态文明意识融入每个人的神经,深入人类的各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显得尤为重要。

一、生态文明建设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个全球问题,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全世界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需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在工业文明所倡导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人类却追求物质利益而舍弃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缺乏保护和建设意识,不合理利用土地、森林、水和矿产等资源,从而使得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势。这些生态问题不仅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还威胁了人类的环境安全。要解决这些生态问题,人们必须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研究,从而未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保驾护航。

2.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生态文明是一种高级的文明形态反映的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全新的、和谐的状态。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就是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辩证统一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等方面,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持续发展从自然属性角度上分析,就是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要求实现不超过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要求在生存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品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即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建设生态文明,应在更广范围内,开发更有效地使用矿物能源的技术,提供安全而又经济的可再生资源技术来限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CO2的排放,应通过恰当的技术选择,停止某些化学品的生产与使用,以保护臭氧层,逐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二、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卓越成就。毋庸置疑中国俨然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骄人的成绩背后却隐藏着很多发人深省的问题:严重的资源浪费,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以及令人震惊的生态退化,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冲突日益激烈。换言之,中国的GDP数值很华丽,但是绿色GDP却让人不可恭维。依照2005年“环境可持续指数”(ESI)对世界各国(地区)环境质量的评估测算。

中国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133位。2010年12月,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在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会议说,1月至11月,环境保护部共接报并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149起,其中重大环境事件4起,较大环境事件39起。自然灾害导致及次生的突发环境事件达17起。从事件的起因来看,主要是由企业排污、自然灾害而引发的;从污染类型来看,则主要来自于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海洋污染。毋庸置疑,中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很突出,形势异常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相对短缺、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2.大气污染恶化、气候变化异常

3.土地荒漠化呈扩大趋势、水土流失严重 4.森林面积减少、生态功能衰退 5.自然灾害频繁、生物物种骤降 我国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

1.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高强度的资源开采,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型企业的大量存在,给我国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十一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有所改善但是仍存在问题。根据“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第一产业农业基础相对薄弱,与第二产业相比所占比重大但是发展不强。近些年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没有改变,虽然占GDP总量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下降比例幅度不大。第三产业有所发展,但是发展缓慢,所以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这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不仅影响了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潜力的提升,而且加大了自然环境的压力,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失衡。

2.我国评价机制存在问题。中国采用的GDP核算法是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但是从生态学角度讲,GDP不能反映自然资源的损失和生态的破坏程度:从宏观经济角度讲,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劣和产业结构的落后与否;从思想意识方面讲,GDP不能反映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程度。

3.我国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较为薄弱。一方面,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只注重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很少涉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传统道德建设很少关注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所以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影响下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不够,在环境道德教育以及环境道德实践方面比较薄弱,即使进行了环境教育也是流于形式,不够深入,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的效果。所以我国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有效的规范自己的行为,生态文明意识没有在全社会树立起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1.转变发展观念,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首先,要转变对经济与环境二者关系的认识。从过去把后者看作前者的子系统,转为把前者看作是后者的一个子系统,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只有真正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地转变发展观念,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其次,要转变当前过度追求物质利益的发展观。必须彻底扭转经济增长至上观点,转变高投入、高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适度节制的物质消费观,减少甚至避免破坏环境,倡导有利于健康且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树立崇尚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的生产、生活观念,使环保观念、意识扎根人心,形成热爱环境的良好氛围,藉此,才能不断改善人们内在的心理环境进而促进外在生态环境改善。 2.建立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体制

长远考虑,将生态文明建设切实纳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部署中。从国家层面,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和科技等手段扎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担负起环境保护的职责,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全民行动的生态文明发展体制。

3.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长效机制

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是一项重大工程,需要形成长效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建立重视资源环境的经济制度,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政、金融、税收、土地、价格等方面的经济政策,形成长效运行机制。实行和执行严格、严厉的环保政策、法律、法规,其内容包括建立、健全、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评价标准,培养专业且训练有素的执法队伍,采取行动迅速且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切实增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效。 4.大力发展环保技术和绿色技术,引领人类可持续发展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环境却遭严重破坏的今天,加快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技术研究,这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我们发展了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了各种社会财富,另一方面,我们因此而破坏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众多困境。加快环保技术、绿色技术的研发,正是为了提高环境质量,增进人类福利所必须的。新技术的研发应更多地强调提高资源利用和再生率,大力开发推广绿色技术,发挥后发优势,准确把握新技术发展方向。

5.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生态文明

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追求高消费,误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模式,它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特点,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弃物、污染物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互动共生,忽视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原则,形成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线性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减小、自然灾害频发、地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生态破坏问题。而生态文明则是对充满灰色的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主张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单向线性增长模式,以资源输入减量化、产品使用和服务寿命延长化、废物再生资源化为指导原则,把生产和生活方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抖落传统文明身上负累厚重的包袱,打开一条有益的生态文明思路,科学地规划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相信灵动的生态文明将在极近的将来被我们唤醒,它也将在极近的将来自信地占据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推荐第6篇:生态文明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小乐台旧小学四年级 向名剑

地球是唯一的,我们要保护它,爱护它,而不能污染它。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以前,我总是把电灯开上个彻夜到明,水从晚上滴到明早,冰箱塞满乱七八糟的东西。这样,既浪费水,又浪费电。现在,我听到了城市在宣传倡导低碳生活,我渐渐有些懂了。我开始了“低碳生活”。

低碳的生活方式,就是在生活的细节上注重节能减耗。除了做作业必须开灯之外,其余的事情都靠窗外的照明灯来相助。因为我们的客厅大,窗外的照明灯照进来都可以醒目地看到室内的一切,吃饭时,真像一桌“烛光晚餐”,这真是一大盏“天然的灯啊!”

只要我洗好手,就都把水龙头拧得紧紧的,不让水“逃”出来,这样,我就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心爸爸妈妈会不会做好,每次看见爸爸妈妈进洗手间洗手并顺其自然的把水龙头关紧,我十分高兴,我希望 “低碳家庭”会做的更好。

冰箱里放着乱七八糟的东西,妈妈说很浪费电。我灵机一动,想出了妙招:于是,我就拿起以前堆积如山的硬纸板,把它做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盒子,上面贴上了各种分类的标志,然后,按分类去整理,不一会儿,冰箱变得又干净又整洁,焕然一新,一摆放整整齐齐的东西一目了然。这样,既帮助了我们,又节省了电。我还了解到,小小的手机电池在插座上插着时都会排放出可怕的二氧化碳,所以只要充完电就应该将电池立刻取下。我本来以为,二氧化碳只有汽车尾气、煤炭燃烧这些会排放,没想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微弱的“碳”在侵害着我们大家的生活和地球。

低碳生活是一种健康的绿色的生活方式。只要我们每个人行动起来,就可以接近低碳生活,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大家园。

(指导教师 周晓凤)

推荐第7篇:生态文明

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建构美丽中国

摘要: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是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未来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的两个亮点关键字。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体脉特征,美丽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美好家园。正确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对推进社会主义现在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科学发展 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目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急切地呼唤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它注重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目的。

作为一种兴起的现代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不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依托与主线,取而代之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共存共荣。文明形态演进的表象往往是发展模式的选择变更,但在本质上则依赖于人的观念与意识的发展。可以说,积极成熟的公民意识将成为整个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灵魂与源动力。

作为中国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牢牢树立这种生态文明意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从各种小事做起,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为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培养生态意识文明的作用及意义

1、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森林兴则文明兴,森林衰则文明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先贤先哲都把丰富的森林作为国势兴旺的标志,把栽种树木作为治国安邦的大计,黄帝陵中有黄帝手植柏,孔庙中有孔子手植树。《国语》曾记载,单襄公借道陈国去楚国,当看到陈国“道无列树,垦田若艺”等现象时,他断言“陈国必亡”,三年后陈国果然衰落灭亡。10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过十分深刻的论述。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生存与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

2、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

90多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有一句名言,问题是时代的口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也是在不断探索解决中国面临的时代问题中提出并丰富发展的。面对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随后,十二大确立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五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七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升至全球第2位,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面对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走向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宽广。

3、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十分严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全面改善生态状况,提高生态承载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4、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不仅期待殷实富足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

二、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生态意识文明

1、课堂教育

课堂是学生们获取科学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渠道之一。要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就要求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拓展教学途径,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坚持育人为本,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来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努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现代文明意识,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

2、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坚持实践育人,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辐射效应。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正确理解生态文明观,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看,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 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大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文明素质。

三、结语

生态意识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建设生态意识文明既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仅要把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作为重要目标,而且要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作为重要目标,研究和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构形态及其路径选择,通过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的

协调运转和共同作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环境,使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过程中,能够扬起智慧的风帆,驶向历史的长河,创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李鸣:《绿色财富观: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的理性选择》,《生态经济》2007 年第8期,第152-157页。 [2]赵小贤:《用生态文明引导生活方式的变革》,《理论导刊》2005年第10期,第25-27页

[3]布朗族生态环境与生计方式探析——以临沧市邦协村为例-黑河学刊-2013年 第1期

推荐第8篇: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其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

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

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生态化设计吧。

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内容: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的根本特征的社会。他要求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种地啊,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一般讲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要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载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如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

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唐代诗人韩愈任宜春刺史时写下了这一诗句。已有2200多年历史的宜春,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3%,负氧离子含量丰富,已探明的矿产56种。是全国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之一,7条河流全部达到饮用水标准,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宜春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宜春生态环境的保护,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和要求,宜春市发挥生态优势,以“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培育低碳文化”为长远目标,以建设“亚洲锂都、宜居城市、森林宜春、月亮之都”为载体,因地制宜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为了发挥宜春生态优势,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要热爱江西,建设江西,为推动本土的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行为,克服和改变目前破坏生态、伤害动物、破坏我们生存环境的行为。下面我就小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做如下探析。

一、在小学生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观。要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教育学生理解人与山川河流、森林草原、昆虫鸟兽存在的意义。通过省情教育、市情教育,以身边的例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全面保护环境的意识,达到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行为。

二、倡导绿色消费,打造低碳生活。以“传播环保理念,推动绿色消费,指引绿色创业”为宗旨,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小学生更能够接受新生事物,是传播和实践生态文明的新生力量,提高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有利于提高家庭、社会的生态文明素质,进而促进鄱阳湖生态文明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尽早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减低消耗,爱护纸张,不乱扔垃圾,不使用一次性快餐盒,节约用水、用电等。通过宣传板、环保话剧、节能竞猜、废品时装秀等方式,呼吁大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体验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向家人宣传“少开一天车,可减排二氧化碳8.17千克”、“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减排二氧化碳2.5千克” “1天少抽1支烟,每人每年可节能约0.14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37千克。如果全国3.5亿烟民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节能约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3万吨”等的知识。

三、在校园文化中培养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学校要利用科学课、品德课等加强思想教育,倡导节俭文明的生活方式。利用植树节、爱鸟周、等生态教育载体,培育全面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行为。

1、应该多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同学们的校园主人翁意识。

2、在学校门口的黑板上多写一些要求同学们保护环境的建议和主张。

3、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教育孩子爱护环境,爱护校园,爱护我们生存的每一个空间。

4、多开班会,对不爱护校园环境的学生当众提出严厉批评,并要求他们及时改正错误。

5、加强文明用语和文明行为教育。

6、经常开展“爱我家园、净化环境,争做小学优秀小主人”的竞赛活动,并把竞赛活动的结果及时张榜公布。

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把生态文明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营造的全过程,借助校园文化体系对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对学风、校训、师德师风、班规班律进行“润物无声”的感染和指导。在小学生美好的心灵里种下尊重自然、热爱生态、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操,成为生态文化的传播者。

四、促进全面发展的需要。生态文明所形成的文化是更广阔、更高层次的文化,学生处在世界观、生态观形成的时期,同时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生态文明的有效延伸,也是爱国主义的有效拓展,通过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大自然给了宜春人民一块福地宝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如今,宜春人正以“亚洲锂都、宜居城市、森林城市„月亮之都”为载体,积极主动的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教师通过开展对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将使宜春的环境越来越美,人民的生活观念越来越生态,整体素质越来越提升,不久的将来,宜春这座“月亮之都”会真正实现绿色崛起,成为现代的“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

推荐第9篇: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从我做起》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

1、本次班会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生态环保知识,逐步形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风尚。

2、通过搜集资料、观察讨论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搜集、积累、整理、运用资料等能力

3、通过班会让学生理解:节约资源必须从我做起,让学生真正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自觉性,提高环保实践能力,增强环保责任感,激发热爱共有家园的情感。

4、为环保问题出谋献策,培养主人翁意识。活动重点:

通过班会让学生理解:节约资源必须从我做起,让学生真正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自觉性,提高环保实践能力,增强环保责任感,激发热爱共有家园的情感。 活动步骤:

一、地球在哭泣。

二、生态文明我们在行动:

1、清明节前组织一次义务植树,浇灌校园植物的活动(拍摄活动中鲜活场面,并对学生采访录音)。

2、安排学生收集低碳生活小窍门,选择几条让学生讲讲。让他们在班上讲述环保真实故事。

3、政治老师讲一讲我省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政治常识,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三、低碳环保倡议。活动和过程: 班主任:社会在不断进步,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今天我们的班会主题是《生态文明,从我做起》。请主持人上场。

一、地球在哭泣。

管芯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环境在不断恶化,资源越来越短缺。我们的蓝天不在蔚蓝,江河不在明澈,空气不在清新,请看小品《地球在哭泣》。

小品表演《地球在哭泣》,表演者吴地发等。

邱芸:刚才的表演真是惟妙惟肖,我们美丽的地球不见了,地球的惨状让人心痛不已。其实,我们也派了小记者出去,我们周边的环境也不容乐观,看看他有什么发现吧!有请钟志霖同学上场。

(钟智霖):同学们好,我是调差环境污染现象的小记者钟智霖,在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触目惊心的现象,把它拍下来了,请看大屏幕。

(钟智霖边说自己的见闻边出示自己收集的图片。)

邱芸:刚才的图片真是触目惊心,让人永生难忘,大家一起来找一找:这一切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调查,在小组内进行整合、归纳,找出受污染的原因。 (小组整合、归纳资料,并汇报结果)

管芯羽:原以为你是那么宽广,不在乎带走一片阴凉。

邱芸:原以为你是那么坚强,没想到你的心里也在淌血。这样的污染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危害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推荐一位代表做记录,再做汇报。 (小组讨论、推荐、回答)

邱芸: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我也搜集了一些对我们有危害现象,请看图片。 (多媒体出示图片)

二、生态文明政府在行动:

管芯羽:惨痛的生态教训,已经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我们省委、省政府也确立“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现在由政治老师易老师给我们讲一讲我省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政治常识。

1、易玲红老师讲述省政府出台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事宜。管芯羽:感谢易老师的发言,除此之外,我相信同学们都还记得刚过去不久的清明节吧!以往的清明节可是鞭炮烘响,香烛齐燃,可今年却与众不同,请看新闻报道:

2、多媒体播放低碳清明视频。

邱芸:生活垃圾的处理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看看我们的政府有什么妙招吧!

3、多媒体播放垃圾分类视频。

管芯羽:根据刚才易老师的介绍及新闻报导,可见,我们的政府对环境问题是高度重视,出台了很多有利于环保的措施,说一说: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下面进入第一环节:环保知识抢答

1.目前造成野生动物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大量捕杀) 2.一节1号电池能使多少平方米的土地永远失去利用的价值(1平方米)

3、每年的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6月5日

4、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多少?(1/4)

5、眼睛劳累了,看一看 ( B )色对眼睛有好处。

A.红色

B.绿色

C.黄色

6、为保护蓝天, 我们在出门时,应该( C )。

A.尽量选择乘坐舒适的交通工具。 B.使用私人车。

C.尽量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7、一氧化碳是一种可以使人致死的有毒气体。汽车在(D)状态下排放的一氧化碳量较多。

A高速行驶

B中速行驶

C加速行驶

D开着发动机停车等候

8、发生于1993年5月5日的我国西北特大( B)就是与草场被破坏、土地沙化有直接关系,给西北几个省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A地震

B沙尘暴

C水灾

D火灾

邱芸:其实,低碳的生活离每个人都很近,只要多注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就可以起到降低能耗的作用。下面进入第二环节:节能减耗我最行

同学们说说,在日常生活中你或你的家人,是怎样做到节约能耗的呢?(学生自由发言) 管芯羽:同学门的做法都很好。我们的地球需要我们共同爱护,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珍惜资源,变废为宝,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接下来的环节是:环保制作大比拼。

邱芸:请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拿出来秀一秀,并介绍作品的名称及制作的材料。看谁的作品美观又实用。

(同学展示作品并介绍,主持人做出适当评价。)

管芯羽:大家的作品真是美观又有创意,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一一展现没出来,请还没有展示的作品,下课后统一交陈光生处,由陈光生组织同学进行评比再展览。 邱芸:下面由我们的班主任张老师做总结。 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的真好!搜索了这么多环境污染的资料,也在资源的节约上作出了表率,特别是废旧物品的再利用方面,制作的既美观又实用,真正做到了节约资源,减少能耗。的确,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需要我们每一人去维护。同学们: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下面由我们班团支书吴小婷向大家发出倡议。

四、团支部发出倡议 绿色环保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绿色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大自然是我们生死相依的朋友。今天的地球已是千疮百孔,伤痕累累。共建绿色家园,让绿色回归自然,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提出倡议: 节水为荣

节约粮食

节用电器

珍惜纸张

保护动物

回收资源

植树造林

少吃口香糖

不盲目攀比

不乱扔废弃物

选购绿色食品 不购买过分包装物品

不使用一次性物品 做环保宣传者

做环保自愿者 于都二中

初二(6)班

2011年4月18日

(倡议内容,团支书读一句,全班跟读一句)

管芯羽:地球是个充满生命的地方,是个绿草盈盈的水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邱芸: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把节能减碳变成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用我们的双手共同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一起读:节能环保,从我做起!

邱芸:请同学们拿起笔,一起在倡议书上签名。

五、边播放环保歌曲,边当场签名。

六、管芯羽、邱芸:今天的班会到此结束,感谢同学们的配合。

活动主题:“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从你我做起

活动目的:让学生明白“绿色生活”并非绿化生活,而是友善的环境。通过班会让学生理解:节约资源必须从我做起,平时的点点滴滴中应注意减少污染,关注环境,关注生命,善待自然。

本次班会活动,使学生了解学校的环境情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增强学生\"爱我学校,美我学校\"的意识,为环保问题出谋献策,培养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明确环保的重要性,让他们自觉行动起来共创“绿色生活和生态文明”。

活动重点:让学生真正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感受人与自然和协相处的必要性。

活动方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演讲,活动与表演相结合。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体验“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的意义。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曹成勤开场白: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前进,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经济水平日益上升。然而,在我们感叹生活越来越美好的同时,一些环境社会问题也随之接踵而来。回头望望自己走过的路,它们已然面目全非。当今的地球,面临着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危机。想想我们的子孙,我们为他们留了些什么?现在,蓝天不再蔚蓝,江河不再明澈,空气不再清新„„面对这些危机,您,难道还无动于衷吗?

二、小品表演:

《一张餐巾纸》由赵伟随手丢弃的一张餐巾纸引发几个人不同的表现:有的视而不见,有的只议论了几句扬长而去,有的把它捡入垃圾桶。

三、由以上小品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发生在自己身边影响环保的事例,讨论我们如何

“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每组2人):

1、高

静: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滴水,哗哗流淌的自来水并不是永不枯竭的,并且应管理好水源,避免有毒物质污染水源。

2、王

云:我们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充分利用大气的自净能力,厂址选择,烟囱设计,城区工业区规划等要合理。绿化造林,使更多植物吸收污染物,减轻大气污染程度。

3、王小庆:绿色是世界最美的颜色,爱护校园环境、公共设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仍瓜皮果壳、烟头,不随地吐痰,不在教室课桌、墙壁上涂画。

4、李明军:我们要杜绝\"洋垃圾\"入侵,注重利用垃圾,使这些污染物转变成有益之物,为人类造福.

5、丁巧玉:我们要严格限制车辆鸣号的声级,禁止长时间连续鸣号;减少家用电器的噪声污染,在室内养些花草,在庭院种些树木,吸收部分噪声污染;禁止夜间施工噪声和餐饮业及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噪音,禁止在城市市区使用高音广播或采用其他发出高噪音的方式从事商业活动;防止露天娱乐集市及室内装修、娱乐等活动的噪音,控制城市区域机动车喇叭噪音。

6、赵伟:“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需要我们大家去努力,举手之劳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去做,如果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则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让我们把节约与环保当作校园的流行理念。

7、刘

伟:作为新世纪的人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党中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创建绿色生活和生态文明的号召,加强节约、环保意识。

8、黄文莉: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消费,珍惜校园的各种资源,做勤俭节约的模范,上课时将通讯工作调节成无声状态,共同营造绿色文明课堂。

9、唐红颜:对开展“倡导绿色社会,共建生态文明”的活动,我发出以下倡议:

一要节约用水;

二要节约用电,及时关掉相应电源,做到人走灯灭;

三要爱护校园环境及公共设施;

四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0、顾菲琴:需要做以下几方面:

一要减少对一次性物品的使用,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二要爱护校园环境公共设施,养成良好习惯做到不乱仍垃圾,不随地吐痰。

四、团支部书记吴杰宣读为迎接本次主题实践活动,我班修订的保护环境 珍惜资源倡议:

1、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做到人走水关,人离灯灭,把珍贵的资源用在最需要它们的地方。

2、生活中尽量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可循环使用的塑料、金属制品,使用无汞电池,不要让祸害遗千年。

3、出行多走路,多骑车,多使用大众交通工具,少乘坐私家车,增强自我体制,减少释放不明气体。

4、不食用青蛙等有益动物或保护动物,为我们的自然多留一点生机,为自己多留一个朋友。

5、不使用一次性木筷,不乱攀折砍伐花木,不随意践踏草坪,把绿色还给大地。

6、废物利用,变废为宝,使它们的价值因为你的手得以提升。

7、地球是个充满生命的地方,是个绿草盈盈的水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不希望以后的我们只能想子孙们感叹那个曾经,不希望只能在图片上看见我们的家园,不希望到了最后,自己也成了珍惜高级动物甚至要像恐龙一样灭绝。

地球需要我们的保护,我们不想最终只剩下一滴自己的泪水。那么,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团结就是力量,一起保卫我们的地球,保卫我们唯一的母亲!

七、主持人宣读学生科倡议书:

平时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不用一次性筷子;做到不吃野生动物、不采野生植物;不捕鸟;不抓蛙;不打蛇。爱护家乡一草一木、关爱生命、保护野生植物,树立绿色观念,讲究文明生活方式,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进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八、班主任总结:

通过此次班会让我们大致了解什么是“绿色学校”和“生态文明”,大家意识到了平时没注意到的生活细节,认识到只有共同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美好的环境人人有责。环保并不遥远,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发一份光! 活动小结:

在本次主题班会中,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绿色生活”、“生态文明”的认识与理解,对开展“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主题实践活动的想法与建议。探讨如何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追求有益于环境、有益于健康、有益于未来的绿色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文明观念,把个人的环保行为视为文明修养的组成部分,珍惜资源、关爱生命。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这个载体,同学们认识到“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他们以不同方式不同风格诠释着“绿色生活”、“生态文明”的理念,思量着怎样为保护美丽的环境尽自己的责任。同学们有义务有责任让社会更加文明和谐,让生态更加文明卓越,让生活绿色永存。在我们这个环境优美、书香飘逸的校园里,他们用青春的热情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用青春的活力,谱写绿色的未来。创建生态文明,和谐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推荐第10篇:生态文明

一年级生态文明,美丽凉州主题班会

——-感受大自然

教学目标:

1、感受大自然的美是多样的,一年四季无处不在。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发现大自然的美,。

3、懂得热爱大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让学生有不同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难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准备: 设计校园中的几个秋天的景点供学生观赏。

教学过程:

1、体验大自然 出现大自然三字,认读大自然三字。

大自然是指什么? 大自然里有些什么景物? 播放大自然画面,欣赏大自然的大容量,在美景。 人生活在什么地方? (体会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给人们提供了生活的环境和必需的物质财富。

2、亲近大自然

(1)照片欣赏在照片中看到了什么? 按顺序说出照片上地一些美丽景物(蓝天、白云、群山、草地、牛马、鲜花) 你还能想象出哪些景物吗? 说说照片上拍得是什么时候的季节? 你认为大自然什么时候最美丽? 找一找大自然在一年四季中的美景。 (大自然的每一个地方都很美丽,大自然的一年四季都很美丽) (2)看图走进大自然: 小朋友在大自然里做什么?抱抱大树,看看小鸟,和小鸟说说话,捧捧小河的水? (3)你能用什么方法亲亲大自然? (

为它捡去一些垃圾,保护小鸟,爱护小树,躺在大地上闻一闻大地的气息,听听大地的呼唤,看看小河的水,河中的鱼,)

(4)你会用什么方法去热爱大自然?

3、进入大自然 在河流边的草地上,田野里,感受大自然的美景,找一找人为破坏的环境。

4、讨论;小结 你感受到大自然美在哪里?我们为大自然做点什么?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大自然?

第11篇: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筑梦未来

——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谐建设;是一种人与自然双向受益的和谐建设;是一种可持续的、文明的和谐建设。去年11月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此写入党章,其意主要在于让我们重新审视经济与生态的关系。

历史的车轮滚滚碾过,鸦片战争砸开了封建时代的大门,国人匆忙迎接迟来的工业文明。漫长时期里,贫穷、落后与屈辱一时让人们变得迷惘而疯狂,开始不计后果地发展经济,而当全民族的灾难渐趋渐近时,我们该何去何从? 早在马克思时期,他就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诚然,大自然是孕育精灵的摇篮,是人类的根,华夏民族更是得天独厚从远古时期一直绵延至今,短短35年,比起五千年自是光阴一瞬,却能将昔日的美丽温床破坏殆尽。山河疮痍、毒田恶果、排污呼浊„„是我们种的因,迟早也会成为我们食下的果,借看那些工业先驱里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等等,无一不在向国人敲响着警钟——大自然在控诉,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迫在眉睫!

或许有人说,贫贱人家百事哀,贫穷落后的国家更是难以在世界之林立足,我们的史书时刻让我们牢记着当初落后挨打的耻辱,发展经济才是我们民族的头等大事,其他一切均可牺牲。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发展经济,本是向着让人们生活得更为舒适惬意的目的,我们希冀着光明美好的未来,这本身无可厚非。然,有俗语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如果我们只追逐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惜以牺牲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无疑是在行掘根自毁之为。“揠苗助长”的故事,在我们农耕文化根深蒂固的世代中口耳相传,闻之者不乏嘲笑者,即便在如今我们依旧将之列为反面教材,提醒着我们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而从另一方面想,现在的我们不就是那无知的老农,单怀着发展经济的迫切愿望,却在行毁灭之实犹不自知,这,实在是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再者,发展经济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完全矛盾的两个方面,如今已有不少发达国家实现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显著特点两全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美,是我们借鉴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上乘之策。总之,我们不应为经济的发展而搁浅生态文明建设的工程。

又或许有人说,目前的破坏是暂时的,我们可以等经济发展好了,再去治理环境。对此,如果说江河湖海的恶臭变色及大量水生生物的死亡没有让这类人觉醒,北京造访频率愈高的沙尘暴没有让他们觉醒,越来越多的新生儿畸形报告没有让他们觉醒,那么原本有“天堂”之称的苏杭持续近一星期笼罩在大片重度污染的雾霾中该让国人警醒了吧。“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我们此刻一时的破坏,就可能耗费我们几百代子孙的时间和生命去治理环境,且当我们将恶行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恐怕整个民族都已没有未来可言。况且,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向来注重“流芳百世”而鄙“遗臭万年”,更讲究礼义仁孝,那一身切切的道德理念曾让往来宾客青眼有加,难道如今我们却要干起祸害千秋子孙的行当吗?难道一句“法不责众”,就真的没有人为我们如今的错误付出代价了吗?现实是无情的,大自然候不起我们的持续破坏,只有立足当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的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筑梦未来,刻不容缓。

第12篇:生态文明

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第13篇:生态文明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姓名:

学号:

系别:

班级: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一.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

二.目前我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迅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出现了更严重的危机。主要表现为一下方面: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迅速的发展、草原退化加剧、生物物种逐渐灭绝、水体污染日渐严重、大气污染以及森林资源锐减等生态危机。

三.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缺少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其他各项建设必然会受到影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科学规划、制度先行,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计划性。没有制度建设的制定、执行和完善,就没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发展和完成。

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方方面面的矛盾,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1、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紧迫性与观念滞后的矛盾。

2、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期待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滞后的矛盾。

3、现有发展格局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矛盾。

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动员和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加以推进,因此我们首先要制定生态文明发展的总体规划,继而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同时要转变政府职能,要实施教育优先、规划优先、补偿优先三大战略;着力实现从现代化到生态现代化的发展方式、消费方式、管理方式、创新方式四大转变。

参考文献:1.《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吉林网

2.《针对我国目前生态文明现状》百度文库

3.《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第二部分感想

一. 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我们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重要的是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我们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我们可怕的贪婪,因此节俭,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为一名大学生,更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去盲目攀比,杜绝不必要的浪费,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二.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文化,在我们心中是多么神圣的,正是因为有了文化存在,我们的生活有如此多的美好的向往,同时,生态文化也很重要。在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我们首先要从本质上了解文化是什么,其次才能领悟到文化的精髓。生态文化,我们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 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三.建立生态保护

作为一名公民,我们懂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懂得大自然的喜怒哀乐,如果我们还是无止境的去贪婪,去夺取大自然的话,大自然总有一天会报复我们的,就拿现在的气候变化无常来说,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来说,我们都不能埋怨什么,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种下的恶果,为了现在,更为了未来,我们更应该要懂得与大自然相处。

四.政府对生态破坏的整治

俗话说:“亡羊补牢,尤未晚矣”,虽然我们国家如今面临许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年来我国对于环境保护、整治等措施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政府应该对保护环境的公民给予鼓励,对破坏环境的公民给予惩罚,加强宣传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对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给予及时的整治。

五.发展绿色科技

绿色科技是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是有益于保护和合理应用生态资源的科学技术。绿色科技是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是有益于保护和合理应用生态资源的科学技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国家应该大力支持绿色科技的发展,培育绿色科技研究人才,大力发展绿色科技,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有赖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作为一名公民,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杜绝浪费,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政府,应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及对生态的破坏给予及时的整治。作为国家,应该发展绿色科技,培养绿色科技人才。

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大到国家政府,小到社会公民,都要有责任有义务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小康社会努力奋斗,为子孙后代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14篇:生态文明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一,从价值取向看,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第二、从实践角度看,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全过程

第三、从目标指向看,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女里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永续发展。

第15篇:生态文明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最重要的是从哪些方面做起

第一,一定要把我们的产业转型升级做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节能减排的产业,资源循环利用、重复利用的产业,使我们的产业能够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做出贡献。

第二,我们要大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和环境整治工作以及建设工作。

第三,生产垃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处理。

第四,大力开展绿化,把各种绿化,生态林带,好好地建设好、保护好,多花一些力量,这样使我们整个环境不断改善。

第五,现在主攻的方向,就是空气方面的治理。

再一个是提倡社会公民大家来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包括生态的消费方式、生态的文化、生态的理念,包括帮助我们监督各方面,一定要注重生态文明,弘扬生态理念,更好地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要求。教育是改造人的灵魂、塑造人性的重要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普及生态文明观必须积极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加大生态文明宣传,繁荣生态文化。要把贯彻十七大和贯彻省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宣讲会、报告会、读书教育等活动和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积极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加大生态文明宣传,繁荣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建设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强化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的全方位生态教育体系,利用各种创新宣传手段广泛宣传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和价值取向,从而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动生态文明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要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全体公民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如广泛开展“清除白色污染”、“家庭环保行动”、“拒绝捕食野生动物”、“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提倡少用化学洗涤用品”活动,更加富有成效地创建文明生态村、文明生态集镇、文明生态学校;同时,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还应该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与解决生态问题的各项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使生态文明建设向着理想的新境界有序迈进。

实施生态文明规范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只有与生态道德与生态法制的规范作用相结合,才能取得切实的效果。在解决生态问题时,需要人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并以生态道德规范来约束和评价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切活动。

目前一些地方重GDP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环境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一些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有待增强。为此,必须制定和实施生态道德规范,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公众参与机制。要依法加强土地、矿产等资源的管理和调控,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证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

制定实施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性企业和园区。制订发展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和风能等产业的优惠政策,大力开发和使用新型能源。生态文明规范建设,除了强调道德规范建设,强化人们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约束力外,还要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我省中部生态经济区的保护力度。

第16篇: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全体人民的共享生态权为其旨归的,是立足本国来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既杜绝某些资本主义大国殖民主义性质的环境污染转移,也反对国家内部环境污染由发达地区对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

党的十八大集中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成为党在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需要我们很好的学习领会与贯彻执行。党的十八大论述的生态文明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形态,也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新发展。

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与超越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论完全是从中国的国情与实际出发的。众所周知,一种理论的提出都是有其现实基础的,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与超越,从国际上来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工业革命较早,所以其生态文明理论的产生一般在20世纪中后期。但我国作为后发展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才进行了真正的工业现代化。但其发展速度之快是空前的,目前已经进入工业革命中期,国民生产总值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在这种情况下内在的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明显凸显出来,解决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

如果说,所有的文明形态的转变都是由资源的紧缺导致的话,那么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则是由于特殊的“源”与“汇”的紧缺。所谓“源”指自然资源,主要是碳石能源,而“汇”则指土地化解人类生产与生活废物的能力。这两方面的紧缺导致文明形态的转型,呼唤新的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可以说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提出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正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及时之举。而且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还紧密结合中国的两个方面的实际。一个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以占世界9%的国土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其他资源也是相对紧缺。特别重要的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很重,完成现代化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国家与民族的大计。所以,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需要结合中国的现实,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与实践形态。

特有的文明观、发展观与自然观

在内涵上,我国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有着自己特有的文明观、发展观与自然观。从文明观来说,我们一方面强调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有之义,同时我们也强调我国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种生态文明是以全体人民的共享生态权为其旨归的,是立足本国来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我国既杜绝某些资本主义大国殖民主义性质的环境污染转移,强调立足本国解决环境问题;同时也反对国家内部环境污染由发达地区对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而是立足于发达地区以优质技术与资源支援欠发达地区,力倡一种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从发展观来说,我国力倡一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生态“五位一体”的综合发展观。生态文明是融入一切领域的。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就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境界。所谓“发展是硬道理”已经不是过去所讲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指包括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是一种发展与环保相一致,“金山银山”与“青山绿水”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并且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张,这里的“美丽”既是环境的美丽,家园的美丽,更是国人的健康美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

从自然观来说,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既不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某些西方理论家所力主的具有乌托邦性质“生态中心主义”,而是统一调和两者的“生态整体主义”,或者说是一种“生态人文主义”。我们既强调“尊重自然”,同时强调“以人为本”,既强调“顺应自然”,同时也强调按照自然规律开发利用自然。在这里,我国的生态文明自然观充分地吸收了我国古代极为丰富的生态智慧,主要是“天人相和”的生态智慧。这是一种相异于西方主客二分与天人相分的混沌的思维模式,力主“天人合一”、“阴阳相生”,是一种人与自然生态相融相和共生共荣的自然观,成为解决当代人与自然对立的生态危机的良方,也成为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的古代资源。我国的古代生态智慧成为我们理解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参照。

这种生态文明理论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完全可以在世界生态文化学科领域独树一帜并处于领先地位。

用制度来确保目标实现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它关系到亿万人民的福祉。生态问题关系到亿万人民的生活质量,关系到亿万人民所应享受的生态权利。党的十八大不仅在其报告中写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目标与要求,而且将其写入党章,成为每一名共产党员所应尽的义务,具有极大的约束力,使之贯彻落实有了从理论到制度的保证。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为,建设现代化的中国,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但现代化只有在包括生态现代化的前提下才能成为现实,在党的十八大制定的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指引下,我们伟大的祖国一定会走向繁荣富强,美丽如画,几代中国仁人志士一百多年为之奋斗的目标必将实现。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也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发展。1844年马克思在著名的《巴黎手稿》中预言在未来的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这一愿望即将在中国成为现实,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人类解放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与新实践,意义非同寻常。

反腐倡廉

古往今来,无论是经济落后还是发达,贪污腐败案件都是一直存在的。古语有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正是由于既想当官又想发财的观念在作祟,才导致了腐败贪污案件的屡禁不止,这也是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问题。习近平对干部的告诫“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虽然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但是细细想来,这种告诫对于每一个干部的成长来说都具有及其深远的意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坚守的承诺,“在其位,谋其政”,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用在人民身上,凡事以人民利益为先,决不允许私自滥用权力以谋取私利。作为一名干部要时刻坚守自己的承诺,自觉遵循各项规章制度,不该吃的坚决不吃,不该拿的坚决不拿,不该用的坚决不用,同时还要与其他贪污腐败作斗争,维护好祖国和人民的财产安全,为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局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我们要全面领会习书记对干部的告诫,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的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把握这个精神实质。把握了这个精神实质,就把握了科学发展观最本质的东西,就把握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精神状态。正是运用这种思想方法,发扬这种精神状态,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推动理论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前进。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反复强调“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我们党准确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创立和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形成,反映了我们党思想上的新解放、理论上的新发展、实践上的新创造,使党的理论和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贯穿科学发展观的始终。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每个组成部分、每个重要观点,都贯穿和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都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讲出了新话,体现了坚持与发展的统

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使人们深深感受到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实践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科学理论也要不断前进。科学发展观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既是我们推进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不断发展的事业,前进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还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还要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就能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勇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含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大的方面.

(1)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又分为理想建设和道德建设两个方面.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政治立场和人生观,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表现.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道德,是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包括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

(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为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卫生事业和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还包括健康,愉快,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发展教育和科学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第17篇:生态文明

在五年累计降低供电煤耗22.4克/千瓦时,实现节约标准煤385万吨,节约用电24.3亿千瓦时,节约燃油38.5万吨,直接实现节能价值33.5亿元的同时,五年内规模翻了一番,装机容量达到6302万千瓦,效益翻两番,主营业务收入720亿元,实现利润42亿元。这是中国华电集团通过科学发展,在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中交出的一份骄人答卷。华电集团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节能减排、加快清洁发展的成绩说明,只有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才能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要使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在全体公民中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是核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基础,“好”的体现之一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要让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成为两根“高压线”,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实行严格的制度是保障。完成硬指标要出硬招数,不动真格的换不来蓝天碧水。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严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政绩督察制和行政问责制,对那些我行我素、无视法纪、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要坚决惩处,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再出现。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社会共同的理念,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当建设生态文明成为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时,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人与自然共和谐的美景就一定能够实现。

热点14:谈谈你对生态文明的理解

生态文明广义指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阶段,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狭义则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性状,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而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在探索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提出了均衡发展的概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人类构建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人类在构建生态文明过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生态文明”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以“生态平衡”为核心,以“代际公正”为原则,反对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包括: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发展环保工业,实施循环经济,生产绿色产品,建设生态文化、培养人们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的生活方式。万学金路公务员周剑指出,人类选择“生态文明”,是基于对传统工业化的反思,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的突破,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设“生态文明”已是刻不容缓。中共十六大报告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提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共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文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它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相互促进,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统一整体。

关键词:节能减排

背景链接:

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资源供给紧张,环境污染加重,直接影响到投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在“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单位GDP能源消费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这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减缓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新的机遇。绿色经济不仅可以成为渡过目前经济困难的有效方式,而且是确保在中期经济持续增长最可行的手段

标准表述:

[分析] 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而绿色经济不但可以迅速拉动就业、提振经济,还能有效调整全球经济结构,理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长期来看,更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对策]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要强化技术创新,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四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考核机制,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保障机制,将降耗减排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和干部考核体系。 实现“能源资源节约”的对策:

一、强化政府责任,建立政府能源资源节约工作问责制。一方面,将能源资源节约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公开严肃查处一批严重违反国家节能管理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典型案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者的责任,起到警醒教育作用。

二、加大政府引导资金的投入,完善相关政策,形成能源资源节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政府应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能源资源节约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等。同时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品(设备、技术)目录及相应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能源资源节约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优先为符合条件的能源资源节约项目、循环经济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另一方面,政府应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同时创新模式,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三、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对重点用能单位加强监督。凡与政府有关部门签订能源资源节约目标责任书的企业,必须确保完成目标;对没有完成能源资源节约任务的企业,强制实行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对未按规定建设和运行污染减排设施的企业和单位,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对恶意排污的行为实行重罚,追究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四、加快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研发和推广。优化能源资源节约技术创新与转化的政策环境,加强资源环境高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建设,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能源资源节约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同时,广泛开展能源资源节约国际科技合作,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建立节能环保合作机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拓宽节能环保国际合作的领域和范围。

五、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加快完善能源资源节约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处罚标准,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积极推动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制定及修订工作。同时,组织开展能源资源节约专项检查和监察行动,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对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公开曝光,依法查处,对重点案件挂牌督办。

六、建立和完善能源资源节约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对全部耗能单位和污染源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健全涵盖全社会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区域间流入流出及利用效率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体系,实施全国和地区单位GDP能耗指标季度核算制度。同时,加强能源统计巡查,对能源统计数据进行监测,并及时向社会公告重点监控企业年度污染物排放数据。

七、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制订能源资源节约宣传方案,在主要新闻媒体重要版面、重要时段进行系列报道,刊播能源资源节约公益性广告,广泛宣传能源资源节约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宣传能源资源节约取得的阶段性成效,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对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环保意识。

一、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一)积极调整工业结构。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对企业搬迁改造严格能耗准入管理。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不按期淘汰的企业,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和停止供电,属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积极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

(二)优化用能结构。大力发展高效清洁能源。逐步减少原煤直接使用,提高煤炭用于发电的比重,发展煤炭气化和液化,提高转换效率。引导企业和居民合理用电。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

二、大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

(一)加快先进节能技术、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政府要把节能作为政府科技投入、推进高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发高效节能工艺、技术和产品,优先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共性和关键技术示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解决技术瓶颈。采取多种方式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落实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制度,鼓励高效节能产品生产企业做大做强。有关部门要制定和发布节能技术政策,组织行业共性技术的推广。

(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节能技术和管理经验,广泛开展与国际组织、金融机构及有关国家和地区在节能领域的合作。

三、加大节能监督管理力度

政府要加大节能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检查高耗能企业及公共设施的用能情况、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情况、禁止淘汰设备异地再用情况,以及产品能效标准和标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行业设计规范执行等情况。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物不准开工建设和销售。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产品。要严厉打击报废机动车和船舶等违法交易活动。节能主管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要公开曝光。

四、建立健全节能保障机制

(一)加大政府对节能的支持力度。各级人民政府要对节能技术与产品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表彰奖励等工作给予支持,所需节能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十一五”期间,国家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节能重大项目、示范项目及高效节能产品的推广。

(二)实行节能奖励制度。对在节能管理、节能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及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能源生产经营单位和用能单位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奖励办法,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节能工作中作出贡献的集体、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节能奖励计入工资总额。

五、加强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和基础工作

(一)加强节能管理队伍建设。政府要加强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充实节能管理力量,完善节能监督体系,强化对本行政区域内节能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日常监察(监测)工作,依法开展节能执法和监察(监测)。

(二)加大节能宣传力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活动,广泛宣传我国的能源形势和节能的重要意义,弘扬节能先进典型,曝光浪费行为,引导合理消费。要认真组织开展一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加强经常性的节能宣传和培训。要动员全社会节能,在全社会倡导健康、文明、节俭、适度的节能理念,使节能成为每个公民的良好习惯和自觉行动。

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和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推动。我们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使节能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不断提高全民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为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18篇: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课程论文

题目: 浅谈生态文明 姓名: xx 学号: 班号:

学院: 资源学院

专业:

年 月

目录

一、生态文明的起源

生态文明产生的缘由 生态文明的萌芽

二、生态文明的发展

生态文明在国际上的发展 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发展

三、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现状及取得成果

四、展望未来

我们当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期望达到的生态文明

五、总结

六、参考文献

浅谈生态文明

摘要:生态文明是既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迄今为止,已经发展了70余年。在此期间,逐渐确立了生态文明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因此,了解和研究生态文明的历史及现状,规划生态文明的未来图景,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生态文明;社会形态;文明进步;持续发展

O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bstrac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civilized form of both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erminated in the 1940s , so far, has developed more than 70 years .During this period, gradually establishe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kind man and nature , man and man , man and society harmony , virtuous cycle ,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 continued prosperity as the basic purpose of the social form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outcome of human material obtained to build a better environment , the sum of the spiritual achievements and institutional achievements , reflect a state of civilization and progre of society .Therefore , to understand and study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lanning future prospect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 .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ocial formation; Progre of society; 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

一、生态文明的起源

(一) 生态文明产生的缘由

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既是以物质资料生产为枢纽的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适应和相互促进的社会进步过程,也是人类通过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而促进自身进化与发展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改造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从而加速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采。在社会财富的成倍增长和积累的同时,由于人口快速膨胀和经济盲目的增长,造成生态环境失衡,自然环境破坏,资源面临枯竭,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进入20世纪60年代,全球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提出了环境污染——20世纪中叶人类生活中一个重大问题,切中时弊、振聋发聩,引发了一场持续达数年之久的论战——杀虫剂论战。这场论战以生态意识的胜利而告终,从而极大推动了民众环境意识的觉醒。生态文明的理念逐渐走进广泛的社会生活中。

(二) 生态文明的萌芽

早在20世纪40年代,日本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学者梅棹忠夫便开始用生态史观研究人类文明史,从1944年开始,他多次在亚洲、非洲、欧洲各地从事民族学考察。1957年,他利用考察获得的资料,以生态学方法探讨世界文明史的规律,发表了《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一文。1967年,《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文集》出版,他提出的生态史观,重视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对文明史进程的重要作用。

1984年,前苏联环境学家首先提出了“生态文明”概念(《莫斯科大学学报·科学共产主义》1984年第2期《在成熟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个人生态文明的途径》一文),但其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仅仅是人类进一步发展到重视我们生存的生态状况。

1987年,叶谦吉首次明确“生态文明”的概念,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刘思华提出“现代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内在统一”的观点。

自此,生态文明走过了其初始的萌芽阶段。

二、生态文明的发展

(一) 生态文明在国际上的发展

1972年,来自全球100多名学者在罗马组成的“罗马俱乐部”发表了震动世界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报告根据数学模型预言:在未来一个世纪中,人口和经济需求的增长,将导致地球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除非人类自觉限制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否则这一悲剧将无法避免。报告反映了人类的自我反省,被奉为“绿色生态运动”的圣经。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深刻地检讨“唯经济发展”理念的弊端,全面论述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和平、发展、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不再是征服或主宰的关系,而是一种全球性的共生共荣。之后,共建生态文明的理念逐渐在国际上达成广泛共识。

(二)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发展

1、中国学者努力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1988年,刘宗超、刘粤生在《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增殖》一文中首次从天文地质对地球表层影响的角度提出要确立“全球生态意识和全球生态文明观”,并于次年将《地球表层的信息增殖范型——全球生态文明观》一文在《自然杂志》上发表; 1994年,申曙光发表了《生态文明及其理论与现实基础》一文;同年,黄顺基、刘宗超在《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发表《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文;1995年6月,刘宗超在其博士论文《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文中对生态文明观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进行了全面的论述;1996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信息增殖基础”正式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首开世界系统研究生态文明理论的先河;1997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生态文明丛书》第一册《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一书,首次提出“21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先进的社会文明形态”。至此,中国学者基本完成了生态文明观作为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建构,这也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学派——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的诞生。

2、国家政策上的支持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开始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相继通过了一系列相关重要文件,如《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1994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2000年)等。

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庄重地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九五”和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提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进入21世纪,中国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为我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远大目标指向和强大实践动力。

三、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现状及取得成果

生态文明从最初的萌芽开始,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70多个年头,在各国学者和府的不断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创造了丰硕的成果,为世界各地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提供了保障。

中国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而生态文明的实践是从十六大以后开始的。从生态文明的实践历程来看,自“十一五”期间开始有了一定的突破性进展。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在环境改造方面,“十一五”计划中明确规定,2010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面达到20%等指标,通过5年的努力,改善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制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45条政策措施,从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各地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予以实施:如黑龙江省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目标方案,与各地市和主要用能单位签订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制定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内的项目建设时间表,并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辽宁省推进建设“生态省”,计划到2025年重点建设6大生态区。整体投资规划总额为2400多亿元,先行实施为期3年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整治行动。贵州省将“环境立省”战略放在5大发展战略首位,明确要求“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先后将上百家黄磷、铁合金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闭。农业大省山东实施了“两减三保”农业污染控制计划,即减少农药和化肥,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并提出“十一五”结束年全省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煤炭大省山西提出“不要污染的GDP,不要带血的煤”。“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减排二氧化碳幅度位居前列。一批煤炭企业实现了煤电一体化.煤化工蓬勃发展,还涉足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

“十一五”期间,全国有1000多个县(区、市)开展了生态县(区、市)的建设。生态省、市、县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促进了区域的转型发展,实现了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和良性循环。总体上看,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具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较先进的环境理念要求、较高的环境公共服务需求和较完善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都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浙江省和江苏省的部分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为突出的特色。

四、展望未来

(一)我们当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高级阶段,是人类文明的高级状态,它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多方分析和资料汇总后可以简单归纳出以下几点

1、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总体要求是,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努力形成同传统工业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占用自然空间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

2、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3、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在五个方面着力:必须改变唯GDP的观念,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必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市场化机制,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

4、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我们必须摒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二)我们期望达到的生态文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人居环境明显。 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五、结语

生态文明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搞好生态文明,造福我们子孙后代及每一个人。虽然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建设有所发展,但是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国家的事,我们每个人都应为生态文明建设出一份力。我们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盲目获取经济效益。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早日还我们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六、参考文献: [1]胡长清.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和政策措施[J].湖南林业科技,2008,(01) [2]贾卫列.生态文明的由来[J].环境保护,2009,(13) [3]张永红.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J].生态文化,2011,(02)

[4]李龙强、李佳丽.生态文明概念形成过程及背景探析[N].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1, (06)

[5]吴雪会.试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及其基本经验[N].陕西教育,2012,(09)

第19篇:生态文明

热点专题 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时政背景

1.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归纳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其中新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

2.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循环经济。会议 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4.中国首个以“能源”为主题的流动科普展览——“和谐能源之旅”全国科普巡展广州站启动仪式11月30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2012年11月30日至2013年1月27日期间,主办方将围绕“能源生态文明”建设,举办跨行业能源论坛、儿童“能源小卫士”到高校“能源大使”评选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强调每一位公民应对能源挑战行动力。活动将为广东民众展现宏观能源生态体系,倡导低碳智慧生活。活动鼓励民众关注能源安全与挑战、环境保护等议题,号召珍惜能源、善用能源。

5.有数据显示北京2012年雾霾天气达到124天,为过去十年之最。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 相关考点

1、通过学习相关材料,知道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

2、通过分析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3、知道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

4、知道我国政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做的努力。

- 1

答:①全民动员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②科学节能,大有技巧,人人减排,贡献不小。③落实节能减排行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活动领悟】你所在的学校开展节能减排的活动,这有什么重要意义?

有利于提高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出谋划策】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努力? 答案:国家:①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②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实现减排目标提供法律保障。③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减排目标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④注重科技创新,为实现减排目标提供科技支撑。⑤形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等等。

公民:①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②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落实环保行动;⑧提高公民意识,在节能减排行动中依法行使建议权、监督权。 补充(关于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在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宪法为基础,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保法律体系。

要熟知几部环保法律的名称,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

第20篇: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

二、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习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如果继续沿袭粗放发展模式,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那么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将难以想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将化为泡影。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再造生态环境新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习近平同志今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以来,我国一些地方的雾霾天气、地下水等污染问题集中暴露,群众反映强烈。人民群众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在治气、净水、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同志指出,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多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绩。面对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面对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新趋向,面对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期待和诉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项战略任务,持之以恒加以推进,不断抓出成效。

三.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怎么做)

习近平同志结合新的实践需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加丰富、更加系统、更加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一,作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习近平同志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方向、总要求、总措施。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总方向努力,严格按照这个总要求进行部署,抓紧细化实化这个总措施,全面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第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习近平同志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实践证明,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经济发展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态环境决定人们的生存条件。要坚持保护优先方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利用好改善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的倒逼机制,实行从严从紧的环境政策,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传导到经济转型升级上来。

第三,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这是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要结合贯彻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积极开展研究论证,尽快形成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的完整方案,抓好组织实施。

第四,探索环境保护新路。习近平同志强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看环境问题,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要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我们既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治理污染的经验教训,又要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改革创新,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来进行综合治理,发挥体制和制度优势,尽量缩短污染治理进程,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复杂,解决起来的难度比任何国家都要大,任务更加艰巨。我们既要打好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逐步改善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看到政府的决心,看到环境问题解决的希望,也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第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这些要求,催人警醒,意味着我们党将以更大勇气和决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报告范文
《生态文明报告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