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电视新闻采访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13 12:02:2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电视新闻采访

学分数2周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属广播电视专业教学课程,必修课.

基本内容:本课程专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员,在学过《》,《电视摄像》等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前提下,增设的有关电视的专业课程.内容涉及电视的特点,原理,方式方法等,包括熟练掌握镜头前访问,突

击采访,现场报道,人物专访,记者招待会采访,电视深度报道等方面的方法与技巧.基本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生认识到电视新闻记者,除了要有报刊文字记者的素养外,还要懂得电视的特点和特性,且能掌握现代电子摄录设备摄录新闻事实的基本技能,并能熟练地将多种传播符号采集,有机组合起来,以便将来能胜任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工作.

教学方式:除讲课外,采用精讲多练(以采访校园新闻为主),习作讲评,作品分析,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理论联系实际,力求提高实践能力.

参考教材:

张骏德主编《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有关录音采访与摄像采访部分,2001年3月版

刘海贵著《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艾丰著《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1月版

教学内容:

电视的特点与方式

电视必然要求现场采访

严格受时间空间条件限制

综合传播符号的采集

记者出镜头的形象问题

受众往往参与及信息反馈即时

电视新闻传播符号

电视新闻传播符号包括声音符号,图像造型符号,字幕符号

声音符号包括播音语言,现场语言,现场音响,音乐符号

造型符号包括形体符号,表情符号,服饰符号,色彩符号,空间符号,图表符号,照片符号,节奏符号,等等

字幕符号分四种:标题,插入式简讯,同步注释,整屏文字等

电视新闻的声画关系

声画同位

声画对位

两者有机结合

镜头前访问一一提问与引导的技巧

镜头前访问的特点

访问成功的各种条件分析

如何提高提问的质量

提问的方法

引导的技巧

实习之一------采访校园新闻

突击采访与现场报道

突发性事件采访与非事件性的不同

突发性事件采访的方法

电视现场报道的特点

记者的事先准备与临场应变能力

现场观察的技能

现场观察的涵义

只有观察到才能拍摄到----现场观察对电视记者的重要意义

现场观察的类型

现场观察的方法

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的特点

抓住访问契机,采集重要信息

采集人物事迹,体现人文精神

兼顾现场,人物,记者三要素,熔现场情景,人物言行,记者感情于一炉

(九)实习之二------采访新闻人扬

(十)习作讲评

(十一)全感采访与采访心理

1.全感采访的涵义与作用

2全感采访的要领

3.采访中的心理感应规律及其运用

(十二)电视深度报道

电视深度报道的涵义与类型

电视深度报道采访的特点

电视深度报道采访的方法

(十三)记者招待会采访(实习之三)

记者招待会采访的特点

记者招待会采访的提问

记者招待会采访材料的整理

(十四)各种类型采访总结

事件性新闻人物

非事件性新闻人物

人物专访

深度报道

记者招待会采访

(十五)十条基本采访方法(上)

点面结合

三个阶段:横,纵,变

两面挖掘

寻找\"镜子\"

5.抓取特点

(十六)十条基本采访方法(下)

6.抓关节点

7.协同作战

体验感受

\"短仗长打\"

常备不懈

编写者:张骏德(教授)编写时间:2004年3月

推荐第2篇:电视新闻采访

一、电视采访是什么

电视采访是求知、探索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电视采访是一门研究人的艺术,是对人的心理、人性本质、人性弱点、人性优点的揣摩、印证与对质。

视角:一个有个性的普通人的视角、一个好奇的视角、一个求知的视角

电视采访的媒介特征

具体来说,从现在发展着的电视采访方式看,电视采访至少在技术手段、报道信息形态、信息采集方式、人际采访方式、采摄工作方式等五个方面体现出了其自身的特点。

什么是策划

从《电视节目策划技巧》一书认为策划是“为实现某一目标,在尽可能全面、客观、准确、科学地认识与该目标相关事物的基础上,而制定出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终行动步骤、计划或指南”。《电视节目策划学》一书认为:“电视策划是对于某电视的某一种行为,借助特定电视媒体信息、素材,为实现电视行为的某种目的、目标而提供的创意、思路、方法与对策。” 从电视采访的角度来理解,电视采访策划是指电视记者为了迅速准确地采访到新闻事实,而在采访报道之前所指定的方法与对策。

确定电视采访选题的原则

确定选题原则主要有以下两种依据: 1.以栏目的总体定位为核心诉求

2.以报道思想为依据

选题角度的具体要求

1.以事实为基础

2.以独特为方向

3.以可视性为要求

4.以观众的兴趣点为参照

5.以具体的核心人物而作为承载

如何确定选题角度

1.从现场中寻求选题角度

2.从事物变化中寻求选题角度

3.从历史延展中寻求选题角度

4.从事物特点中寻求选题角度

5.从实物对比中寻求选题角度

6.从事物联系中寻求选题角度

策划的基本要求

1 1.策划要以调查研究作为基础

2.策划必须尊重新闻规律

3.策划方案要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4.策划要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要有应变的多个方案

新闻报道的分类

1.事件类新闻

2.现象类新闻

3.主题类新闻

结构电视新闻的具体方法(结构电视新闻报道的思路是什么?)

1.新闻事件化——以真实的事件作为依托和承载 2.事件故事化——故事化的叙述方式 3.故事人物化——中心人物的设置

电视新闻节目的中心人物有什么功能

1.中心人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代表一个群体或者一个集团的整体形象,中心人物具有以个体反映整体,以个性反应普遍的功能;

2.中心人物能够推动事件向前发展,报道通过过展示中心人物的行为动态、矛盾冲突使事件往前推进;3.通过中心人物的语言、行为等动态因素,报道以人际交流的方式向观众传达信息;

4.中心人物使节目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而摆脱概念与说理的简单状态,呈现出生动而丰富的人文信息。

如何发现中心人物(对中心人物的判断有什么标准和方式)

1.中心人物首先是事件当事人、核心人和见证人,是离现场最近、对事件细节信息最为了解的人物。2.中心人物具有典型性。 3.中心人物具有个性。 4.中心人物具有命运感。

5.中心人物能在镜头前讲述故事、表达情感。

什么是动态采访方式

我们对动态有两方面的理解:一是电视画面的动态,一是采访过程的动态

2 采访动中动态因素的实现方式

1.从静态的事物中寻找到动态的因素

2.注重所采访和拍摄的事物的内涵、信息以及兴趣点 3.运用运动镜头,即通过镜头的机械运动来强调画面的动态

“挑”、“等”、“抢”三字技巧

“挑”是挑选。挑选是一种主动意识,是在拍摄中渗透着记者的主观思路,是记者与事件的有效互动。 “等”是等待。有人说,新闻是等出来的。电视记者要学会在等待中观察,在等待中预见高潮的出现。 “抢”是抢拍,抢拍是记者在现场瞬间的判断,是记者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状态。

什么是细节

电视新闻节目中的细节是“电视采访现场中富含新闻价值、人物感情和意义象征的细微之处”。在这个定义中,我们理解采访细节首先是细小、具体的。其次,采访现场中一个好的细节具有新闻价值、人物情感以及意义象征的内涵。

什么是同期声

同期声是客观的声音与音响,是从现实生活中摄取并源自电视画面自身的声音与音响。同期声包括:人物的有声语言(记者、事件当事人的有声语言),人与环境碰撞发出的声响,自然环境发出的声响,现场的有源音乐与音响(比如现场的电视机、收音机等传答出的音乐、音响)。

现场报道的技巧与方法

1.突出出镜记者与事件、现场的关系 2.以动态的人际传播形象化的展示现场信息 3.利用现场环境和物件 4.使现场信息条理化、秩序化 5.注意背景环境信息 6.注意时态

3

二、电视新闻稿的写作

电视新闻消息

首先,电视新闻消息通常内容单一,没有复杂的旁枝末节。 其次,有些电视新闻消息的报道没有充分的电视化。

1、电视新闻消息报道的“四少四多”

•第

一、现场直播报道太少,后期转播和录制完成的太多。

“现场感”:是指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现场完成全部的报道任务,使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现场感是电视报道的主要优势和重要特点。

第二、主动采访太少,被动采访太多

• 只有加强主动采访的力度,多一些自己的发现,多一些独家的报道,才能避免同其他媒体的雷同和撞车。

第三、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太少, 常规性的报道太多 。

• 新闻信息的价值不仅在于“快”,更在于它的“新”。

• 突发事件的报道要运用电视画面的叙述力和表现力,使其成为画面感极强的报道。

第四、有针对性的画面太少,万能的空镜头太多。

电视新闻报道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需要镜头的表现力。

2、电视新闻消息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

一、突出新闻事件的时效性

电视画面不善于反映新闻消息的时效性,所以要求文字稿一定要准确交代时间要素,突出强调新闻消息的时效性。

第二、交代新闻事件的背景因素

• 电视新闻消息的应该用简介概括的语言,直接交代新闻事件发生的时代、社会、历史背景、主要因果关系以及新闻人物的基本情况。

第三、突出主要新闻信息,确定报道的角度、方向与主题

电视画面共时态地呈现出多种信息,需要用文字给与必要的强调突出,排除那些选择性信息因素的干扰。

第四、帮助画面突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

现场氛围和现场活动,是电视新闻报道最具特色的地方。解说词应该配合画面形象,突出画面特征,可以对现场气氛起到一种强化与渲染的作用。

第五、根据不同的播出时段,调整不同手段的使用程度和比重

•早间新闻:突出听觉信息,以“说”和“听”为主。

4 •晚间新闻:突出画面信息,以“看”为主。

2011-3-31 5

推荐第3篇:电视新闻采访提纲

10届大学生就业规划的采访提纲

采访目的

1.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当前社会形势的认识

2.了解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分析

3.了解当代大学生对自己人生的规划

4.了解大学生对以后工作生活的态度

5.对大学生的就业规划做一个总结

6.为大学生今后的工作提针对性的建议

采访要求

1.主题明确

2.言简意赅

3.用词适当

采访步骤

1.采访在学的大学生

2.采访一些公司对应聘人员的要求

3.采访相关专业人士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以及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 采访方法

1.随机采访一些在校的大学生

2.专访公司领导对应聘人员的要求

3.专访相关专业人士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以及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 采访时间

2011年9月27日星期二

采访对象

1.在校的大学生

2.公司领导

3.相关专业人士

采访问题

一. 采访在学的大学生

1.请问你在大学里学的是什么专业

2.你认为你现在所学的专业是一个前景良好的专业吗

3.你知道与你专业对口的一些职业与公司吗

4.你清楚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式吗

5.你对未来的就业有什么规划吗

6.你对于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是什么态度

二. 采访公司领导

1.请问贵公司能够给自己的员工什么样的待遇

2.请问你们公司目前缺少哪方面的人才

3.你们公司对应聘人员有什么样的要求

三.采访相关专业人士

1.请问您对于当代大学生有什么样的看法

2.当前社会缺少哪方面的人才

3.您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什么看法

4.您觉得学校以后应该偏向培养哪方面的人才

5.您能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出一些好的的建议吗

推荐第4篇:电视新闻采访稿

电视新闻采访稿范文

这是一篇《丁聪不老》作者:胡德桂 专业的人物采访稿

10月小阳春的和煦阳光,洒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颇有“春暖”的感觉。当我们在枫林宾馆拜访著名漫画家丁聪时,更有“如沐春风”的体会。一见面丁老急忙让座,他的夫人沈大姐为我们沏上从杭州带来的龙井茶。话题自然是从丁老的健康谈起。

丁老1916年在上海出生,今年已是81岁的老翁,却依然拥有一头真实的黑发,面色红润。我问丁老:“您的养生之道是什么?以致80不老?”丁老乐呵呵地笑着说:“这个,真是有劳了我这位‘饲养员’!”说着用手指指夫人沈大姐。一句话说得大家哄堂大笑。

在家里,沈大姐是名副其实的“家长”,里里外外忙个不停。特别是画展期间,丁老因身体不适住院,沈大姐家里——画展——病房轮着转,硬是办到画展圆满结束。

我们像一家人似地聊着。我又问及丁老有何爱好,丁老朗声笑道:“既不养猫,也不喂鸟。”沈大姐插话说:“我也只种点草,容易伺候的。可他还要加上一个‘毒’字哩!”丁老接话介绍:沈同志栽的是仙人掌类植物,浑身有刺。他幽默地补充说:“凡属有刺的,当然都是‘毒草’嘛。”房间里的人似乎都心领神会,相视大笑。

从50年前我年轻时起,就知道丁聪已是著名漫画家。抗日战争时期,他的讽刺漫画影响深远。1945年,讽刺国民党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的《五子登科》,以及不许老百姓说话的《“良民”塑像》,都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他曾长时间从事多种画报的编辑和舞台美术设计。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画报》社副总编辑。1957年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中断了他的创作,直到20多年后的1979年,才又重新创作讽刺漫画。其时,“小丁”早已是花甲老人,然而,他竟真正来了个“青春焕发”,不断有新作问世。1980年后,出版了《〈阿Q正传〉插画》、《丁聪漫画系列》、《古趣图》、《今趣图》等等,新近又推出了《绘图双百喻》。这本书系陈四益先生写文,丁聪作画,原是《读书》杂志每期都登的图文,为该书作《序》的有王蒙、严文井、王朝闻、方成4位。此书虽系以古文形式写成,却句句道着今事,难怪读者如潮。

当我拿出《中国当代漫画家辞典》请丁老签名时,丁老笑着说:“你别看这《辞典》上有我的名字,这只是挂个名哩。也别看我总是第一,因为我这个‘丁’字笔划最少嘛!”他一边说着,一边在书上题字。写完我一看,他还真写上了“挂名顾问丁聪”呢。大家都说丁老太谦虚了。 p接着,我们又谈到怎样才幽默、如何才能引人发笑。丁老笑嘻嘻地说:“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作报告讲反腐败,人们觉得正常,不可笑;如果一个贪污受贿的人在台上大讲其反腐败,便产生了令人发笑的效果。但是,仅仅令人发笑是浅薄的,真正的幽默,是让人笑过之后要思考,想过之后要叹息,甚至要哭。幽默与讽刺,必须在笑声中藏着善意的机锋,去刺破恶,而且化解恶,这样才算是成功的。”

谈及丁老的笔名“小丁”,丁老的介绍是:小丁,简单好记、易写,国民党时期,不是成天抓壮丁吗?小丁,表示不是“壮丁”,是一个小男丁,亦即小人物之意。谈笑间,尽管丁老如一个小字辈一般欢快、活跃,我们还是尊称“丁老”,因为,怎么说也是面对一位80高龄的长者。

丁老绝无龙钟老态,更没有垂暮之年的情绪。他的创作是那么丰厚,当然是与他的生活积累和形象积累及至技巧磨炼有关,那种炉火纯青的境界,并不是谁都能达到的。

[本文由管理资料下载hp://dnh 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第5篇:广播电视新闻采访

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

(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 新闻采访1 新闻记者为获得新闻事实材料,对客体进行的访问、观察、思索和记录等的调查研究活动。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起点,也是新闻工作的基础活动。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2 广播电视新闻记者为获取新闻信息而展开的调查研究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媒介采访活动的特性。

新闻采访的共性特点3 (1)求新性:记者所要采访的事实是新近发生、发展、变化的新鲜事实,为获取新闻而采访;(2)突击性:记者的采访讲求时效,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和报道任务;(3)灵活性:记者采访比较灵活,通常只集中于一点,致力于发掘精彩的新闻素材,同时可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采访对象和内容;(4)广泛性:记者的采访活动涉及面大,接触范围广;(5)持续性:记者的采访往往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连续采访,不断提供新的新闻信息。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个性特点4 (1)采访形式为带机采访,采访所获得的信息可以通过声音和影像的方式直接进入新闻节目中。带机采访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考虑新闻信息的采集,而且要考虑新闻信息的传达,即需要注意所采集的信息在形式上的表现性。广播电视记者对摄录器材具有依赖性。

(2)采访具有时间同步性。广播电视采访的信息存在于时间流程当中,与真实生活流程一一对应,采访可以实现场同步传播。

(3)采访方式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形式。广播电视的新闻素材可以原生态形式进入新闻报道,以音响报道等形式进行传播,采访本身可以构成信息的显现形式。

(4)记者的角色定位更丰富。除了调查者和传播者之外,从事现场报道的广播电视记者同时也是受众观察新闻事件的现场引导者。 (5)电视采访具有合作采访的特点。

(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选题与准备 新闻线索5 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和征兆,反映新闻事实的简略轮廓或片断。新闻线索是记者追寻新闻的方向和依据。

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6 (1)记者本人的观察和积累;(2)编辑部的报道提示或报道任务;(3)有关会议、文件、简报或有关政策和领导人讲话等;(4)来自受众的信息;(5)从其他媒介获得的信息等。

选题7 确立新闻报道对象的过程,包括对新闻线索可能引出的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也包括对新闻报道采制及传播可行性的判断。 确立选题的标准8 (1)新闻价值标准: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2)新闻政策标准:政治形势与新闻宣传思想需要;(3)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与定位。

选题论证的方法和步骤9 选题论证需要综合衡量新闻价值要素,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正确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精确契合新闻机构的编辑方针与定位。通过以下步骤完成:对报道的主要内容进行考察,对表现形式进行构思,最后进行可行性分析与论证。

(三)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准备与策划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准备10 (1)收集和研究与选题相关的背景材料和筹划采访预案的案头工作:掌握相关政策、补充相关知识、熟悉采访对象、设计采访问题等。需要特别注意发掘音响、影像材料;另外,根据采访方式不同,对采访问题的设计也不同,带机采访还需要准备控制提问和回答的镜头(音响)效果。(2)为顺利进行采访而做好物质和技术准备,包括录音录像设备、话筒、电池、磁带等,并与相关人员做好协调。

记者在现场的介入方式11 (1)旁观式:尽量保持现场的原生态,把记者对现场的干预减小到最小程度;(2)参与式:记者与现场积极互动,影响采访对象和现场,甚至将记者的现场表现构成现场的一部分。

采访提纲的撰写12 采访提纲是记者对采访活动的基本设想,包括采访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时间、采访对象、采访问题、相关背景,以及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处置方法等。写好采访提纲,可避免盲目性,争取采访的主动。

(四)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方法

现场观察13 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新闻人物活动的现场进行的目击采访,是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线索,搜集素材,获得第一手材料。

记者现场观察和采录的主要内容14 (1)观察捕捉事物变动的态势,把握新闻事件的进程,要注意采录具体生动的情节;(2)观察捕捉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环境和气氛;(3)观察捕捉最能表现事物特征的细节;(4)观察捕捉人物的外表特征、动作以及情绪变化等,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观察和采录要注意的问题15 (1)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以利于观察的清晰、准确和全面,在可能的情况下,可变换观察位置,多角度、全方位地把握对象及其变化的准确信息。

(2)开拓观察的视野,灵活调动注意力,避免按照固有的思维和观察模式观察和采录。 (3)确定恰当的角色定位。一般情况下,记者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和记录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和采录,某些情况下,记者也可以以参与者的角色介入新闻现场,获得和传播体验性信息。 (4)将观察与思考结合。记者在现场观察的同时,要迅速通过思考分析和判断信息内容和传播价值。

(5)把握好开机时间,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把握事件发展的脉络,采录下关键的内容。 (6)注意记录过程,强调过程性和动态性,展现事件发展的情节或记者采访调查的经过。

访问16 指记者同特定的采访对象访谈,进行调查研究,以获得新闻事实材料的采访活动。

采访对象的选择17 (1)知情:采访对象的选择以新闻事件为核心向外辐射开来,当事人、目击者能提供最接近事实的信息;相关专家、政府官员等能提供相对权威与独立的见解。

(2)愿讲:注意选择能够配合记者采访的对象。

(3)善于表达:要尽量选择没有语言或行为毛病的采访对象,采访对象应使用规范的语言,在电视采访中,还要避免选择有不良习惯动作、表情者。

营造融洽的访问气氛18 在采访过程中,要注意掌握与采访对象信息交流与情感交流的方法,营造良好的访问气氛。如要专心倾听采访对象的谈话,在谈话过程中要进行适时反馈,与采访对象平等交流等。还要注意选择采访对象熟悉的场所。带机采访时要精心选择开机时机,不要因开机干扰采访对象的表达。

提问的方法和技巧19 (1)提问要具体,不宜空泛、笼统,要善于把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具体的小问题,尤其对于缺少被采访经验或不善言辞的采访对象,提问更应具体化;(2)提问要有逻辑性,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便于采访对象回答;(3)提问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采访对象的特点设计问题;(4)问法应多样,在访谈的不同阶段,应恰当穿插不同类型的问题,如开放式问题与闭合式问题的穿插。

话筒前采访及其要求20 以话筒为工具,以提问为手段,在新闻现场或其他场合记录对新闻人物访谈内容的采访方式。话筒前采访的要求:(1)尽可能地消除现场的干扰因素,如适当减少摄录人员的数量,在场者也应注意尽量减少自己存在的痕迹,话筒尽可能不要干扰采访对象与记者的交流视线,无线话筒的效果会更好。电视采访中避免灯光直射人脸等。(2)记者的语言应精炼,通俗化,口语化,有表现力。(3)注意话筒采录声音的自然与清晰,采录前应注意检查录音器材的状况,确保其正常工作;正确使用话筒,避免声音变形;注意选择访问环境,避免电磁波等噪音干扰。(4)电视的话筒前采访记者还应有镜头意识,如提问不应重复镜头中明显存在的信息,善于利用环境和周围的事物来组织问题等等。(5)话筒前采访的一次最佳原则:争取一次完成,否则重复多次后采访对象容易产生厌倦感,影响采访效果。

开放型问题21 指记者仅提示某一话题或访谈的范围,让采访对象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如“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等。对于社会经验丰富、善于表达的采访对象,或访问渐入佳境之后,可适当采用开放式问题。

闭合型问题22 需要采访对象明确回答的特定的具体问题,甚至有的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如“这件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您看到他是拿着枪吗?” 等等。闭合式问题适合挖掘典型的情节、细节和核实材料,对于不善言辞的采访对象或访问的初始阶段,可适当采用闭合式问题。

电视新闻摄录的原则与方法23 原则(1)真实性原则:把真实性放在首位,不导演,不摆布,让新闻事件自然发生和演变;同时,在采用摄录技巧时,都应以不破坏真实性为原则。(2)时机原则:对于电视新闻摄录而言,时机意味着一切,对构图、用光、角度选择等表现要素的考虑不能以牺牲记录新闻信息的时机为代价,采录到关键的镜头和音响时形式要素的不完美是可以原谅的。

方法:挑、等、抢。

挑,就是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根据对事物的现场分析、判断、概括和提炼,挑选拍摄最能说明事件本质的形象——动作、神态或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场面。

等,善于等待最佳的拍摄时机,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平时积累的经验,预先估计可能出现的精彩场面或人物活动的高潮点,随时做好拍摄准备。

抢,即抢拍,当新闻事件突然发生或等待拍摄的目标出现时,当机立断,毫不迟疑地启动摄像机,把稍纵即逝的画面和同期声记录下来。

广播采录的基本要求

广播采录的基本要求是(1)坚持从新闻题材的实际出发:这是恰当运用录音采访方式、成功进行录音采访的基本前提,这一要求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题材的需要和题材提供的可能性。面对新闻题材,是否运用录音采访、如何运用,应从题材的需要出发,用于所当用是成功运用音响、运用录音采访方式的重要前提之一;另外,要从新闻题材提供的可能性出发,这里包括考虑新闻题材是否蕴含音响、新闻题材所蕴含的音响能否采录到、此音响是否宜于公开播出。(2)注重音响的基本素质:新闻报道对音响素质的基本要求是绝对真实、力求自然、捕捉特点(即把有特点的音响用到报道中去)、尽量清晰,采录时要尽最大努力实现这些要求,获取高质量的音响。(3)采录时掌握采访的主动权和控制采访节奏。因为音响稍纵即逝,多数情况下只有一次采录机会,因此记者更需要控制采访的主动权,时刻注意现场的变化,捕捉音响。掌握采访节奏是要注意在采访中突出重点,创造良好的采访氛围,为后期剪接、合成创造条件。

电视摄录的基本要求

电视摄像的基本要求主要是为保证两面和同期声质量的技术要求:(1)恰当运用景别:在电视新闻中常用的景别有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不同的景别有不同的表现功能,摄录时要灵活运用景别,强化画面的表现力;(2)精心选择拍摄角度:拍摄角度有正面方向拍摄、侧面方向拍摄、背面方面拍摄、平角度拍摄、仰角度拍摄、俯角度拍摄,角度不同,屏幕效果千差万别,要主动地、有预见的选择最佳角度拍摄。(3)巧妙运用光线,要真实地再现新闻现场的光线效果,适当运用人工光,确保画面的基本亮度,生动、逼真地再现被摄对象的形象、轮廓线条、质感和空间感,赋予画面不同的环境氛围。(4)恰当运用长镜头,长镜头拍摄的画面完整、连贯、对动作、场景和情节的介绍和表现有一气呵成的特点,适合报道动态性强、持续时间短的新闻。

二、广播电视新闻写作

(一)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符合媒体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需要符合广播电视媒体的以下传播特点:

(1)快速及时,先声夺人:广播电视在时效性上具体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甚至可以实现现场直播,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应高度重视时效性;

(2)线性传播:广播电视按时间顺序播发节目内容,在写作中要注意不断出现小高潮点,吸引受众;

(3)受众广泛,对象性强:广播电视直接诉诸于受众的听学和视觉器官,较少受文化程度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受众范围广泛,适应这一特点,广播电视写作中应注意通俗易懂;

(4)具体形象,感染力强:广播电视可以运用声音或图像再现人物和事物现场,给受众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应注意运用好这一点,激发受从的接收兴趣; (5)转瞬即逝,不留痕迹:广播电视的信息符号是声音和活动图像,稍纵即逝,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应扬长避短,少用抽象、复杂的内容,便于受众掌握。

易于接收接受:线性传播、转瞬即逝的特点要求受众的思维紧紧跟随,容不得细细揣摩,同时广播电视受众面广播,在文化、年龄上是多层次,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内容和语言应明白晓畅,易于接收、接受。

可听性:广播电视要求受众用听学器官捕捉语音、语义,因此要让受众听得见,也听得懂,要求“上口”和“入耳”,便于口说耳听。

准确性: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要求真实准确,新闻报道对象确有其事,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过程细节、引语、资料等都应是准确的。

完整性: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信息应相对完整。

通俗性:要把深刻的思想、复杂的问题等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清楚。注意通俗化不等于简单化、庸俗化。

用事实说话: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即通过叙述事实发表无形的意见。 (1)新闻报道中体现客观中立的立场;(2)新闻报道中注意消息来源的多样性,确保报道的客观准确;

(3)采用多种“用事实说话”的手法,如选择典型事实说话、巧用背景材料说话、借用他人言论说话、用情节细节说话等等。 “造林”还是“造字”

主持人:听众朋友,您平生见过的最大的标语字有多大?最近,记者在湖北省郧西县算是大开了眼界。今天的《焦点时刻》请听湖北台记者杨宏斌、通讯员胡成采制的录音报道:《“造林”还是“造字”》。

(解说)今年11月28号,记者乘车经过郧西县店子镇太平寨时,突然发现,公路旁陡峭的高山上,一个巨大的水泥字扑面而来。因为离得较近,记者无法看到它的全部,只有跑到500米开外的地方抬头仰望,才看清这原来是一个硕大的“禁止”的“禁”字,而它只是一幅巨型标语的四分之一。记者驱车十几分钟,才终于将山体上用石头砌成的这四个大字看清:“封禁治理”。四个大字连成一排,挺立在群山之间,十分壮观。“封——禁——治——理——”,这四个大字是什么意思呢?

(音响)记者:“封”就是封山,那“禁”呢?

郑直:“禁”就是禁止砍伐、禁止放牧——放牧牛羊,“治”就是治理荒山,“理”就是管理的意思。

(解说)说话的人是原店子镇林业站职工郑直。他曾参加过这幅巨型标语的设计、建造。他告诉记者:这幅巨型标语是店子镇政府1999年组织5个村的2000多劳力,大干一个半月建成的。

(解说)这每个字究竟有多大?郑直说,每个字是严格按照840平方米来建造的,一个字大约是29米长、29米宽,足有9层楼那么高,比两个篮球场还要大!“封禁治理”的“封”字,就右边“寸”字里的那一“、”,就有9米宽、4米高,能坐下40多个人。

(解说)是谁想起在山上造字的呢?郑直介绍说,当时,县里号召退耕还林、封山植树,周边乡镇都在山体上做巨型标语,显示抓这项工作的气魄和决心。店子镇的领导见别的乡镇的山体标语很气派,受到上级表扬了,不甘示弱,决定也要做几个大字,字的大小一定要超过周边乡镇。镇里安排郑直和文化站站长桂千奇对标语字进行设计,刚开始,领导对他们的设计还不太满意:

(音响)郑直:“开始就是按照领导意图,一个字做一亩那么大。结果做那么大,他们下来一看,小了,最后又重搞,重搞就是按840个平方这样设计的。”

(解说)设计的字体大小超过了周边乡镇,领导满意了,才开始施工。郑直说,这山体大字的做工很讲究:

(音响)郑直:“先挖槽子,先开这个字的笔划;再用石头一个一个给它往上排。槽子好象是40公分深吧。石头砌好了以后,就和沙浆,和这个水泥,再灌;灌了后再抹平;抹平之后上涂料、刷白,石灰的不行,石灰的水一冲就没得了。”

(解说)太平寨山高坡陡,做字的地方坡度达45度到50度,农民们从河里运砂石,挑水上山,行路艰难。造字时正是高温酷热的夏天,2000劳力每天从早上六点半开始干,一直干到下午七点才收工。

(音响)郑直:“太热了!就说我们,我们作为干部上去还没干啥子哩,整天脸上的汗都没干过,身上的衣裳都汗湿完了。(如果)扛沙、扛石头、扛水泥,那更辛苦啊。”

(解说)造这几个标语字共花了多少钱?郑直告诉记者,每个字至少6000元,4个字总共就是2万4千元,这还不包括群众投工在内。农民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花2万4千元买树苗的话,可以买松杉苗16万株,按常规每亩栽127棵的话,可以栽1259亩,能把这座山绿化12遍!

(解说)为了显示退耕还林工作的力度,郧西县很多乡镇都像店子镇这样,把“造林”变成了“造字”。据县林业局有关人士介绍,全县造的300多平方米以上规模的大字近100个!

(音乐混播)

(解说)夹河乡建有两处大型标语:一处在金銮山,“封禁治理、美化汉江”这八个大字,共投入2500个劳力,做了三个月,每个字667平方米,八个字全长两公里,跨越三座山;另一处标语在腰滩河,“做好水土文章,绿化湖北山川”十二个大字,每个字667平方米, 2500个劳力,做了四个月,标语全长五公里!

(解说)在羊皮滩建的“泥沟乡退耕还林示范区”十个大字,全部先用水泥浇注,然后用白火石砌表面,两个村1300个劳力做了三个半月才建成。建这些字的白火石,是乡政府要农民自己掏钱买的。为了买白火石,农民最远的跑到12公里外的陕西月儿潭;没钱买,就下河捡或上山找。

(解说)羊皮滩的这十个大字的脚下,就是景阳乡官亭村。当年建字时,官亭村村民就说,与其花这么多钱造字,不如给官亭村修一条村民们盼了18年的断头路。

(解说)在各乡镇竞相开展的“造字竞赛”中,店子镇终于后来居上,拔得头筹,凭借“封禁治理”这四个大字创下了字体最大的纪录!

(解说)郧西县一些乡镇1999年开始“造字”,一晃

三、四年时间过去了,巨型标语字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坚不可摧。相形之下,这些地方的退耕还林状况却不容乐观。

(解说)原店子镇林业站职工郑直说,建了大字之后,店子镇政府搞了几次植树造林“大会战”,还请来县电视台记者摄像。可一阵热闹过后,剩下的是一片冷清。站在“封禁治理”四个大字前,郑直说:

(音响)郑直:“你看那山上,现在还不是那个样子!(无奈地笑)年年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等于零。”

(解说)说是“封、禁”,可是记者在店子镇看到,造了字的山上,树木稀稀拉拉,零零星星地种着黄姜和小麦;牛、羊在随意地吃着草,没有人来管。 (解说)羊皮滩的“泥沟乡退耕还林示范区”十个大字中,“退耕还林”的“还”字里面还种了农作物;红岩寨“封禁治理”四个字中的“封”字,从远处看去,隐约有几个黑点,爬到字上一看,原来不知是谁种了两分地的黄姜!

(解说)红岩寨的大字标语下有两个村,因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经常冲毁农民的房屋。从造绿化标语的那一年起,两个村的村民就强烈要求实施退耕还林。去年他们还挖好了树窝,等上级发树苗栽植,可至今没人理这个茬儿!

(解说)个别乡镇为了造字,竟然不惜毁林。夹河镇金銮山大型标语字,跨越三座山,其中有一座山的天然林比较好,但镇里为了造“封禁治理”的“封”字和“禁”字,砍掉了不少天然林木。

(解说)谈到这几年造字的经验,郧西县林业局的干部们很是得意,他们特别向记者说明,郧西的造字声势已经影响到了与郧西相邻的陕西6个县。

(音响)干部甲:“对陕西有震动、有促进。”

干部乙:“我们这个郧西呢和陕西6个县交界,他们看到这个声势以后呢,就你追我赶,湖北人了不起嘛!(笑)哼哼„„”

(解说)可是,在汉江南岸的陕西省白河县和旬阳县的两个乡镇,记者驱车20多公里,沿途只见树木不见字。郧西县的关防乡和湖北口乡,没有造一个大字,却造出了成片成片的树林。看来,“造林”还是“造字”,效果大不相同。

(主持人)好,感谢收听《焦点时刻》。

(二)广播电视新闻的结构要求

导语:广州人讲普通话难是全国闻名的。但广州市长黎子流却因为带头讲普通话成绩显著,今天(31日)获得了广州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授予的“推广普通话特别奖”。 正文:(出黎子流普通话声音)“我的普通话说得很普通„„”(压混)黎子流市长是地道的顺德人,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他1990年调到广州工作后,才开始真正学习和广泛使用普通话。上任之初,他在作报告时闹过这样的笑话。(出录音)“拒绝接受人大监督是我讲的,本来应该是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虽然不时闹出笑话,但他仍然以身作则,多讲普通话。开大会时讲,开小会时讲,日常工作中也讲。几年的锻炼,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出录音)“讲得很流利,但不准确。”黎子流说,要树立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大家都要努力讲好普通话。他的体会是大胆讲,(出录音)“多学,多讲,错了要努力纠正。” 市长带头推广普通话,在广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胆地讲普通话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出市民录音)“黎市长这么大年纪都可以把普通话讲得这么好,我们年轻人,只要肯学,一定可以讲得更好。”

结构线索单一:广播电视新闻的结构要适应线性传播的特点,力求线索单一,结构单纯,让受众在几分钟的时间内掌握报道要点。最常用的结构是时间顺序及层次单纯的逻辑顺序。

层次清楚:在叙事繁简适宜、详略得当的基础上,做到事实之间相互照应、环环紧扣,段落之间过渡自然、步步衔接,使之成为层次清楚的有机整体。

材料组织的整体构思:广播电视新闻是由多元素组成的,要求从整体出发,对文字解决、音响、画面、音乐等诸元素进行合理安排,使它们和谐协调,到得理想的整体效应。 核心信息处理:广播电视新闻对核心信息要加以强调和突出,如对核心信息进行适当的重复,在主体部分巧妙强化核心信息,围绕核心信息选择材料和突出主干材料等等。

(三)广播电视消息

广播电视消息:运用广播电视媒体迅速及时、简单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类新闻体裁。它力求以最快速度、最简洁的语言报道新闻事实,同时需要遵循广播电视的传播规律,以便于声音或声像传播、便于口说耳听的方式方法描述事物。

新闻六要素:新闻报道完备地表述事实通常应具体的六个基本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和如何。一篇新闻报道在表述中应尽可能地清楚交代这六项内容,但不能强求任何一篇新闻报道都要六要素俱全。

背景: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材料。

导语:导语是整篇消息的第一个单元,它以凝练简洁的语言告知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它起到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引导收视的作用。

广播电视消息导语写作的特点:(1)选材精粹:突出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或突出最能表现最新事态的新闻要素;(2)具体形象:避免概念化、抽象化,使用经过提炼的典型事实、形象化的情节可富有特点的细节;(3)简短精炼:明确报道主旨,抓住新闻要害,用准确洗练的语言表达;(4)照应主体:导语是消息的开头,在内容及语言上,要与新闻主体协调一致,相互呼应,防止相互脱节或矛盾。

常见的导语类型:

(1)直接式导语,直接陈述新闻事实,开宗明义;

(2)延缓式导语,不直接陈述主要新闻事实,而是运用描写、气氛渲染、解释、设问等手法先写一些相关的东西,再引出新闻事实。

广播电视消息的常用结构:倒金字塔结构、时间顺序结构、逻辑关系结构和金字塔式结构。

倒金字塔式结构:导语之后,新闻主体按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或受众的关心程度排序的一种结构。特点是头重脚轻,短小精炼,断裂行文(用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来行文,不用过渡段),优点是重点突出,成稿快,行文干练,有利于受众迅速把握报道重点,也有利于后期编辑控制报道时间。缺点是程式化。适合于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动态新闻

例:“武汉•中国光谷”提案人获重奖(湖北电台2001年11月8日首播)

(导语)催生“武汉•中国光谷”的提案人——13位全国政协委员,今天上午受到武汉市委、市政府的重奖。第一提案人许其贞获奖5万元,其他12位提案人分别获得1万到2万元奖励。

(正文)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盛树仁在颁奖会上说,“重奖一件提案这在人民政协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时间顺序结构:导语之后,主体根据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先后顺序来安排层次,展示事件的进程,这种结构保持了新闻事实原貌和进展的完整性,行文自然,线索清楚,符合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不足之处在于最重要的事实在报道中间或结尾,容易被淹没。

画面: 街景

1、2 市容人员在街上检查

清洁工扫地 市容人检查行人 小饭店收起幌子等。工作人员在一门上贴封条

检查团市内街头行走所列地名在检查时一个个干净的画面。

检查团在街头行走,检查团在开会镜头

工地乱堆放、摊区市场、公园门口混乱肮脏、车辆乱停、垃圾站垃圾遍地、广场上洗车脏水乱流。

整屏字幕: 检查团走了城市卫生呢

解说:

全国城市卫生检查团从9月13日起对××市城市卫生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检查团到来前夕××市紧急行动起来。清理街道,清除闲杂人员,关闭有碍观瞻的小饭店,查封卫生不合格单位等。

9月13日××市以美丽清洁的城市风貌迎来了检查团。记者到省京剧院工地、仁和食品摊区、河沟区、司徒街垃圾站、××街广场、儿童公园西门拍下了一组镜头。

全国城市卫生检查团在进行了为期五天的检查后,对××市卫生状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昨天离开××市。

今天当记者再次来到检查团曾经驻足、查看过、记者拍下镜头的地方时,“新貌换旧颜”。这里的一组镜头同样拍摄于省京剧院工地、仁和食品摊区、河沟区、司徒街垃圾站、××街广场、儿童公园西门。

逻辑关系结构:导语之后,主体部分根据事物的内在逻辑或问题的逻辑性来组织材料、安排层次。主体可依据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对比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或主从关系等安排层次段落,表现事实。

金字塔式结构:报道将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放在最后,按照新闻事件的发生顺序或事件的因果关系等来安排组织材料。适用于趣味性或反常性较强的题材,具有悬念感。

结尾:为了深化新闻主题、强化新闻价值或扩大消息的信息容量,根据新闻内容写作的消息的收结部分。它通常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广播电视消息的结尾宜紧扣新闻事实,忌套话空话;宜增添新闻信息,忌同义反复;宜启发诱导,忌生硬说教,强加于人;宜精粹有力,忌拖泥带水、絮絮叨叨。

(四)广播电视新闻专题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的特点:广播电视新闻专题是运用广播或电视手段,深入、具体、详尽地报道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某些具有新闻价值又为广大受众关心的典型人物、经验,新出现的社会现象等题材的新闻报道形式,其特点是:

(1)主题开掘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性;

(2)用形象说话:在用事实说话的基础上,捕捉能够更容易被受众感知的形象材料,通过个别来反映一般。体现事物本质的倾向、观点是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使受众在形象中满足对事实认知的需要和情感渲泻的需要;

(3)表达方式多样化:可以有恰当的描写、抒情和议论,并大量使用其它的符号手段,如音乐、音响、特效等等。

新闻专题的表达手段:广播专题可同时调动同期声、解说、录音资料、音乐等手段,以对播、交谈、问答或听众参予的方式播出;电视新闻传播的表达手段,包括诉诸于视觉的手段,如活动画面、照片、图片、动画、字幕、特技等,诉诸于听觉的手段,如同期声、解说、录音资料、音乐等。在新闻专题中适当采用这些手段,与内容协调,起到烘托内容、激发受众情感、引起共鸣的作用。

主题:指作者经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通过对素材的提炼和组织,所表达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或一种思想观念。主题是新闻报道的灵魂,是新闻报道的事实所体现的中心思想。

新闻专题类节目主题的特点:(1)主题的深刻性:不仅审视事实的新闻价值,尤其注意从反映社会脉搏和时代精神的高度来选择题材、提炼主题;(2)主题的针对性: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针对宏观实际及人们的思想认识实际立意;(3)主题的倾向性:专题类节目的主题应旗帜鲜明、是非分明,让受众收看或收听后获得明确的理解和领会;(4)主题的启发性:新闻专题报道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某一人物或事物的详尽反映及透彻分析,回应宏观实际的需要,实现以典型带动全局,或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舆论效果。

开掘主题:(1)全局意识:在社会坐标中定位事实的意义;(2)纵深意识:在历史的逻辑中寻求事实的意义;(3)时代意识:紧扣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方向。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常用结构:纵式结构、横式结构和递进式结构。

纵式结构:按新闻事实发生、发展时间顺序组合和编排材料的一种结构形式。

横式结构:按照新闻事实的内在性质的区别联系,或以多侧面拼接的形式来安排新闻素材。横式结构又分为同时异空结构和多侧面拼接结构。

递进式结构:透过现象层层深入到事实背后,步步深入,环环递进,从现象到本质的结构。

(五)广播电视现场报道

广播电视现场报道:指广播电视记者在采访现场面对话筒或镜头,采访现场有关人员,解说现场实况,直接交代、播报新闻事实的报道方式。是最能发挥广播、电视的特长与优势的报道形式之一。

现场报道的特点:(1)立足新闻现场:即一切以现场发生了什么为核心,虽然不排除现场以外的材料,但务必坚持以现场发生的事实为主;(2)感染力强:伴随现场声音或画面,使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3)源于现场,高于现场:现场报道对现场的信息进行了加工和梳理,使信息更加有序化、浓缩化,并通过记者报道提供一些录音机或摄像机不能直接记录的信息。

现场报道的题材选择:(1)现场时间、空间相对集中:记者能在一定时间里,通过自己在现场的采访和报道活动,展现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来龙去脉;(2)记者能以恰当的角色进入现场:记者以目击者、参与者等身份在现场作报道,可以增强报道的可信性和感染力;(3)现场是正在进行时的:现场充满悬念和未知,记者的采访报道正在向未知取材,并向观众展现这个过程;(4)内容较单

一、现场事态发生发展的进程对观众具有吸引力的事件性新闻题材更为适合;(5)现场有丰富的同期声或环境声等音响资源。

现场报道的结构:(1)线索单一的时序结构:按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记者的叙事与事件的客观进程一致,便于受众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2)导引结构:由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概况作简要介绍,唤起受众的兴趣,再把报道内容转到现场事态,进一步在现场挖掘新闻事件。

现场报道对记者的要求: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过硬的新闻业务能力,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广播电视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

连续报道: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连续的报道。报道以时间为顺序,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进程而展开。

连续报道的特点:(1)连续性:报道对象事态本身的连续性决定了各次报道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内容承上启下连续、衔接,呈线性的分布,各次报道之间的顺序不能任意变动;(2)时效性:在事态进展过程中进行报道,时间跨度小,每次报道都应有新的依据;(3)完整性:连续报道从事件发生到追踪到结束,应是有头有尾完整的。

连续报道采写的基本要求:(1)新闻依据的不断添加和变动:每次报道都是新闻事件的刚刚发生的最新进展和动向,分段、分层地将事件发展中有价值的信息及时传播给受众;(2)递进式报道的方式:各报道由浅入深,一环扣一环地逐步递进,最终完成整个报道;(3)节奏把握:对同一新闻作多次报道和多单元集合,造成一定的舆论强势,当新闻进展较快,可增加报道密度,反之,则减少,形成良好的节奏。

系列报道: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多次、成组的报道。多个独立报道没有外在的连续,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集合在同一主题思想下,以求对新闻事实作比较系统、全面、有一定深度的报道。

系列报道的特点:(1)集中性:围绕同一主题来进行,主题集中不分散;(2)广博性:多角度、多侧面围绕同一主题反映各方面的情况,内容广博,信息量大;(3)深刻性:系列报道题材多为题材重要重大的非事件性新闻,通过系列组合报道,深入揭示主题,具有深刻性。

系列报道采写的基本要求:(1)精心设计系列:从整体目标出发去选择每条新闻的组合排列,同时注意每条新闻的信息量、报道水平,使单条新闻发挥应有的作用,形成整体报道的综合效应;(2)立体开拓:在总主题的统帅下,每条新闻作纵向、横向开拓,使整体报道立体化;(3)以小见大:选择具体事实表现宏观主题,令受众可感、可知。

现场直播:与新闻事件或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步,利用广播电视专用设备直接从现场播出的广播或电视形式。与事件保持同步,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反映事件或活动的全过程;主要运用现场的画面或音响,加上记者客观的描述,带给受众置身现场、亲与其事的感受。是一种时效最快、感受效果最真切的广播或电视形式。

推荐第6篇: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杨征南 黔东南电视台

电视新闻是一门艺术,它是声画的结合,也是光和影的结合,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所需的新闻消息,也给人们以视觉享受。但电视新闻采访却不是一门容易完成的功课。需要付出许多辛勤的劳动和心血。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看起来容易,作起来即较难。

记者要使新闻出新出彩,写到位写出味,主要着力点就是要做到“三贴近”。真正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新闻的灵魂和源泉。同时要做到:

一、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为人民服务是新闻工作贴近实际的具体体现。“三贴近”思想,为政治家办报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作为地方党组织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要把当好喉舌的积极性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责任意识有机地统一起来。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政治家办报的责任所在,因此新闻工作者要站在党的立场上,从政治高度考察掂量社会现象的性质和意义,同时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客观及时的传播读者想知道的事,把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使新闻媒体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起到桥梁和疏通作用。

二、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让新闻充满生活气息。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生动活泼是坐在办公室里无法体会的。只有贴近生活,新闻作品才有鲜活蓬勃的生命和直指人心的感染力;只有贴近生活才能让新闻线索源源不断。

三、贴近群众,拉近新闻与读者的距离。贴近群众是新闻的落脚点和新闻媒体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新闻传播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的根本动力。只有贴近群众,才能让新闻广泛传播;贴近群众,可以体察群众的意愿,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才能深切理解党制定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才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作为一个电视新闻记者俱备两种能力十分重要,即观察能力和综合能力。观察能力:记者在采访时要利用嗅觉、视觉、味觉去获得全面的事实,要学会眼观四方耳听八路,特别是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善于用镜头现场捕捉各种细节,各种新闻要素,给观众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同时耳朵要随时听取现场各种声音信息,选取有用的材料进行牢记。

记者在现场采访报道时,要求做到“全感受采访”。要把自己在现场的各种感受全方位地进行报道,尤其是那些画面无法直接体验的现场感受。

电视的本性是记录,记者要有我在现场的意识。通过记者的视点传达给观众一种信息。

记者还要会综合各种材料,从材料中选择有用的、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新闻素材加以整理。记者要始终保持新闻的敏感性,善于发现捕捉到最具新闻价值的材料。善于从纷纭的材料中选择出最好的报道角度,最佳的创作切入点。用心灵的感悟去选择。 记者不一定是一个专家,但一定要是一个翻译,要把微观的东西翻译成宏观的东西。要能有效解答群众难已理解的话语,这就要求记者具有较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对各行各业的工作职能、职权范围、工作成绩等都要了解,同时要能够熟练的运用各行业的工作术语和常用语言、词汇。只有这样,写作时才不会无从下手,下手困难。 电视记者的采访视角不能极左也不能极右,一个人物是复杂的,采访时不要偏向于说教,对错不是记者说了算,而要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观众去想,去感受,去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事情。

要以平和心态接近拍摄对象,着力反映其日常生活和生存方式,使观众通过一个个“细节”和一段段“过程”去感受一种生存空间。 电视是看和听的艺术,首要的是看,画面是一种语言,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因此电视不需要解说词也能看得懂。

目前我们的电视大部分是解说词加画面进行的。特点是教育人,说教,是在愚弄观众,效果是有限的,是编导让我看什么,而不是我看到了什么。我们要尊重观众,给观众提供更大的视觉空间。现在大多数电视,有时一个很好题材,往往容易拍成一个说教片,让一大群人上电视说教,让观众反感。

目前我们的新闻不吸引人的关键是新闻工作者没有新闻创新意识,观念无法改变。拿外省相比,我们的采访视角,采访方法,都非 常落后,新闻即要为党委、政府工作服务,也要为群众服务,而我们的新闻刚好忽略了群众这一最大的观众团体。

目前,“快餐”式的新闻较为流行,在记者队伍中普遍存在浮躁情绪,记者采访的任务过大,追求高发稿量等因素,使新闻单位存在浮皮草率抓新闻,到部门拿材料照葫芦画瓢写新闻,道听途说做新闻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使新闻稿件思想没有深度,不可信,语言干巴,新闻不可读,不可看。

新闻需要灵感,作为从业人员保持一种职业的激情、对生活的热情以及积极参与的态度十分重要。同时,从事新闻工作不仅要有理智的头脑,还要有对生活、对新闻事件感性的认识。这种认识会使记者新闻意识增强,灵感迸发。

作为一名记者,要到新闻现场去找灵感,到新闻现场去抓细节。特别是电视新闻,现场信息十分重要,画面有细节才能吸引观众。新闻的细节是要通过记者现场去感受的,只有记者亲眼见到,亲身感受到,才能准确、形象地传达给读者。

新闻要动起来,不论是通迅、专题、还是信息。活泼的语言、生动的细节、新颖的表现手法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青睐。新闻有故事性,有现场感受,无疑可增加可读性。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力量是事实,新闻写作应当着眼事实,着眼事实本身新闻价值的开采。

电视新闻要淡化主体意识,淡化主观意识,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观众,要客观的再现生活。

新闻记者要从习惯于说概念转变到习惯于说事实,要从只会说一般的事实转变到善于表达自己理念的事实。记者在采访中要有质询精神,要逆向思维,不能顺着理,要逆着搓。

新闻是一个中心点向外辐射的,是通过一点来反映社会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现象。

电视新闻也讲求故事化,要有故事情节:故事要人物化,每一个故事他都有一个主人公。故事没有主人公,就不可能生动,但要想故事生动,首先要说清楚故事主人公,即要从细节描写入手,通过细节表现来对一个人的好坏进行说明。让观众了解这个人,了解这个人身边的故事。

电视的播放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次过。“一次过”如何使观众看清楚画面,听清楚场音、读懂故事情节、领会主题思想。最根本的在于电视片的结构必须脉络清晰,即主线明确,贯穿始终;辅线陪衬,点缀其间;情感真切。

一要确立主线和辅线,用主线来说明主体,用辅线来进行辅助说明。 二要“点”“面”结合,既有“面”的辅垫,又有“点”的抓取。要舍弃许多次要的生活细节,抓取具有本质特征的材料。要对了解到的材料进行筛选。

三要善于观察捕捉细节,细节的捕捉与表现,是电视节目创作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一滴水里见太阳”着眼要高,落脚要小,所谓

着眼高,落脚小,是指其意义大,故事小,即以小见大。许多相关的著作都从不同的侧面强调过这个问题。细节最真实,最有信息量,细节最表现特征,细节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捕捉细节首先需要有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光,通过对画面的细节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发现一般人不容易看出的形象特征。细节描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场面细节。场面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细小的部位来刻画人物,渲染气氛。

二是时间细节。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经历,都在一维时间发展线上有序展开,有始有终。时间细节越真实,主题突出越鲜明。

三是心理细节。心理细节,是指人物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想法、情感、意识的细枝末节。

四是行为细节。行为细节,指人物通过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 新闻一定要抓住几个人物的描写,要把新闻事件化,要依托于事件,事件要故事化,要讲述故事,故事的动态、进展、节奏;故事要人物化,要选取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外围的关系:人物要个性化,突出事件中的人性,人的精神、行动、细节、同期声,利用外围相关资料来讲故事,突出人物。新闻不能泛泛而谈,要以人物来讲述中心事件。要选取特殊人物。平常的人十平常的事等于零,平常的人十不平常的事等于重要新闻。 电视新闻采访同时也要以点来说故事,以点面表现整个事件。点要有代表性,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或者更多。点即是某个故事的一个细节或者几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描写的怎么样,生 不生动,能不能吸引人,决定了新闻的好坏。能吸引人的新闻必定是好新闻。

电视表现要善于发现事实,捕捉细节,用事实表达观点,用细节传达理念。要用生动感人的细节深化主题。好比一座大厦,结构就是楼梯框架,细节就是水泥、沙子、砖块。没有大量的水泥、沙子和砖块的垒砌,大厦不可能崛起、建成。

要用生动、感人的细节,表现人与事的特征。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特别是画面细节,通过画面中的细节拍摄,让人有一个直观感受,这比说上百句解说词还管用。常言道“细微之处见精神”。要让每一篇新闻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关键是运用大量生动、感人的细节。运用好一个生动典的细节,有时会使一条新闻顿时灵动起来,题材特征就会显示出来,人物的风采会栩栩如生。

运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增添消息情趣。使消息富有情趣,有声有色。同时,新闻的细节运用一定注意以一当十,要能够忍痛割爱。有的细节虽然很精

彩,脱离主题,就必须下定决心舍去。因此在细节描写时一定要注意提炼有典型意义的、有说服力的细节,真正使这些细节为主题服务。

新闻语言也要诚,诚是儒家思想的中心,“诚”最初的意思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言之真实不欺,是个实践道德的概念。从情感方面看,情感在新闻中有着重要作用。有两家报纸报道了同一则消息,情感受因素多的总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受众作为社会的主角接受新闻的主体,因时间、对象而异,会对不同的新闻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从而使新闻价值在他们那里形成不同程度的现实性。这样,新闻价值的大小也就和新闻的情感因素直接联系起来。新闻借助于情感会使受众更快地形成态度,实现新闻传播的一系列社会功能。所以凡是富于情感因素的新闻都能在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产生心灵的交感,把受众的思维力调动起来。达到与受众进行思想的交流和行为的指导。 一篇好的新闻,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新闻事实,一是真心实意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就是我们所说的“诚”的一种外化形式。从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来看,需要对受众“以诚相待”。

电视新闻采编要突出构思;构思是文章写作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新闻采访不可缺少的东西。它包括如何提炼和表达主题,选用材料,安排文章结构。构思主要包括三项内容:第一主题构思;第二选材构思;第三结构构思。

每一篇新闻稿件都要经过构思这一阶段,特别是电视新闻,构思十分重要,不仅在新闻文字解说词上要提前构思,在画面的拍摄方面,在取景、构图、拍摄角度方面,题材的选择方面都要提前构思, 只有作到提前构思,采访才会有的放矢,一篇新闻才会有血有肉,才会丰满。构思从过程来讲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构思和表达阶段的构思。

构思的基体原则:第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较高的认识水平;第二要有针对性。有较高的认识水平,才会使我们居高临下地指导整个构思过程。认识水平不同对于同一个事物的深刻性和全面性的考虑也会有所不同。新闻构思,首先要有正确的立意思维方法。 这里介绍几种思维方法。

一、原因分析法。原因分析法是一种先后性、历史性的因果关系分析,原因分析法是从“结果”到“原因”的分析方法,这里的“结果”是一种“现在

时”的东西--“现象”,而“原因”则是“过去时”的东西---“本质”。“原

因”之所以是“本质”,是因为它导致了新的“现象”的产生。当我们分析出一种事物的“现象”所以产生的“原因”时,我们就开始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在新闻策划过程中,为了获得最深刻、最理想的立意,我们必须多次运用原因分析法,进行剥笋式的分析,探索出事物现象的最终原因、最深刻的本质。

二、是背景分析法。所谓背景分析法,就是思考新闻事件、社会问题产生的大背景、大气候,发现两者之间的隐形因果关系,这种大背景、大气候就成了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的原因。 三是功能分析法,所谓功能分析法,即分析当前发生的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作用、意义。运用功能分析法,我们不仅可以进行正面的功能分析。思考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会带来的好处、利益,还可以从反面的、不利的方面来分析其危害、灾难等。原因分析法面向新闻事件之前的因果分析,是过去时;背景分析法面向新闻事件发生时的社会环境的因果分析,是现在时;功能分析法则是面向新闻事件之后的因果分析,是将来时。思维方法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形成新的思维方式,获得深刻的、新颖的立意,只有通过长期的煅练。

民生新闻

关注民生是媒体的生存发展之道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新闻媒介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求得生存与发展,关注民生,不仅是明智之举,也是必然选择。关注民生就是要媒体站在百姓立场树立平民意识,采用平民视角,聚焦百姓生活,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反映他们的呼声、愿望、要求。媒体只有关注民生,关注社会,才能羸得受众信任,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起可亲、可敬的良好形象。

作为民生新闻的记者,要具备较高的素质,第一要有深入民众、深入生活的作风。记者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才能捕捉到鲜活的新闻。深入到普通百姓中去,耳闻目睹百姓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了解百姓内心的愿望和要求,才能搞好民生新闻报道。 第二要有坚持真理、敢说真话的精神。民生新闻的报道对象是普通百姓,而老百姓的生活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面对这些就需要记者讲真话、讲真理,有勇气为百姓说话。

第三要有质朴无华、平易近人的文风。民生新闻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报道形式上。要做出百姓喜闻乐见的好新闻,就要求记者强化平民意识,站在受众的立场上,从新闻的视角记录民生,从百姓的视角解读新闻,运用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加强互动性、参与感,提升报道的贴近性、人情哧、亲和力。让群众真切的关注自己的新闻。 民生新闻的独特内涵主要包括:

1、题材选择上的民生内容。一般地说,民生新闻所聚焦的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生计、生存、生命。民生新闻的题材十分广泛,除了日常社会新闻外,可以涵盖于地方百姓最直接相关的政策服务资讯,困此,就民生新闻来说,可以说是“对最新的有关人民大众生计来源、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生命安全及其相关心态的事实的报道。

过程、报道立场的平民视角。传统的新闻,往往过分注重自上而下的指导性,将受众看成是需要教育的对象,高高在上,存在着脱离 群众的倾向。平民视角即意味着新闻工作者摒弃那种居高临下的心态,更多地聚焦平民百姓和困难群体,意味着记者站在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上来。

3、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民本意识就是把人民作为国家的根本,充分反映民众生活。关注民生疾苦,为民排忧解难,表达对普通民众的人文关怀。

4、在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这里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报道民生内容;二是让民众在新闻报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采访时特别要注意三戒。一戒“看热闹”报道。如今,属于“热闹”类新闻缺乏思想内涵比比皆是,而有见地、有思想性的新闻比较少。我们要从“看热闹”的新闻中走出来。应下大力气,下苦功夫、去追 求“看门道”新闻。

二戒无主题报道,一篇文章要有主题,一部作品要有主题,电视社会新闻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大都与“俗”有关,报道的内容“平”、“偏”、“奇”、无创意、无新意,说到底,就是新闻无主题。要想使电视社会新闻总有魅力,总是吸引观众,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实践中,去观察体会,思考问题,拍摄镜头,组织报道。

三戒“尴尬”报道。作为新闻报道,应引领社会,在实践过程中要处处体现人文关怀,那种居高临下,指手画脚、盛气凌人的习气,受众难以接受。只有以人为本,关注社会,才能增强电视社会新闻的亲和力,树立电视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现在电视新闻越来越受到领导重视,社会关注,百姓喜欢,从业人员追求。这就更加要求我们,从政治觉悟、政策观念、文化修养、业务本领方面,要不断磨练自己,以提高执行能力和驾驭业务的技能。同时在采访中要扎实、深入、理性、不应人云亦云,对新闻事件进行理性的分析,多侧面的展示,更大限度地彰显新闻力量,使新闻更显出人文关怀的情怀。

这里我们来谈谈会议新闻的写作

最容易写的是会议新闻,最难写的也是会议新闻,说它容易,是因为它是程式化的东西,按八股方式“炒”,为报会议而报会议,说难写,是采到“会海”中的富矿不易,写法创新不易,让读者爱看更不容易。 新闻在会里:记者要在会海里找到“鲜鱼”、“干货”,首先必须学会“泡会”。所谓“泡会”就是指记者要全身心地投入会场里,这是一名记者工作作风的体现,也是获取新闻的需要。

开会,顾名思义就是很多人聚在一起讨论事件、讨论工作、交流信息、沟通思想。对大部分人来说,他们不可能亲临会场,但他们有了解情况的强烈欲望,新闻媒体就是要让大众了解此次会议的内容,特别会里的重要信息。

功夫在会外 在各种会议中一般都深藏着许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稍不留意,许多线索就被丢掉了。信息量大且集中在短时间释放是会议报道的一个特点。要获得更多的相关资料,要让稿件内容厚实全面,有时往往要让记者吃自己平时积累。平时注重知识积累,注重磨练功夫,注重交际的记者,往往能在会议报道中大显身手。

磨练的功夫首先是学习。记者能把握大局,把握宏观,就要认真 学习党的大政方针。只有在政治上成熟才能达到新闻上的“老道”,理论水平的提高,才能增强对复杂事物的判别能力和洞察力。磨练功夫其次是注意收集资料。了解会议的背景,写好新闻背景靠的是资料。就是要靠平时的积累。磨练功夫再次是要多交友。记者应成为社会活动家,要多踏进会议这一“沙龙”,通过这里去结识一批人,去累积社会关系,以达到方便采访的目的。

里应外合 不可还认,由于会议性质所决定,有些会议新闻只能就会写会。但有些会议需要记者将会上的有关内容与会外的有关情况结合起来,这种“里应外合”的写作方法,用好用巧了可以增强新闻报道效果,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里应外合”一是会上有所呼会外有所应。二是要会上知其然会外知其所以然。三是会上主角亮相,会外记者“旁白”向读者提供他们一些基本情况,使读者知其曲又知其人,让宣传效果倍增。

典型报道的创新

典型报道是我国主流媒体进行正面宣传的主要形式,要在弘扬社会正气、高扬时代精神、营造舆论氛围、引导观众更新思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必须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念和思想

道德深入人心,引起广大干部群众的共鸣。典型报道要注重挖掘时代特色和鲜明个性特点,去影响受众的感官,让群众如见其人,如

闻其声。典型所体现的个性越鲜明,反映时代精神的共性就越突出,典型的说服力就越大,普遍的指导意义就越强。

先进典型来源于生动的社会实践,来源于平凡的社会生活,来源于普通的人民群众。要找典型报道与群众思想的结合部,使典型报道充满生活气息,让“平民化”的先进典型在群众中引起共鸣。群众的需要就是典型报道的根源所在。典型报道虽然是从群众中来,如果没有与群众的视角相结合,就无法回到群众中去。因此,普通而不平凡、平实而不平淡的典型报道,与群众的视角相吻合,使人感觉真实亲切,可敬可学。

塑造真实形象 增强感召力量。典型报道必须遵循“三贴近”的原则。用鲜活、通俗的群众语言,用平常心、平常事描述刻画人物生动的形象,从平凡的举动中捕捉深刻的内涵,达到以事感受人、以情动人效果。

记者外出采访时,决定采访对象要注意四个因素:身体、亲和力、表达能力、长像。记者问话要开放式的问话,问话时不要问概念式的问题,要让采访对象能自由发挥。问题要简单明了、具体、明确、清晰,并且要考虑到这些问题对方是否有能力回答出来,问话超过三句就不要问了,概念式的问题往往让采访对象无法回答。千万要注意不要在采访对象面前显出傲慢或粗鲁,不要高高在上,这样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使采访无法进行下去。要学会提问,掌握提问技巧,提问要能吸引对方打动对方,使对方与你谈话亲切自如。采访开始。记者应提一些中性的问题,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向采访对象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逻辑性,不能使自己所提问题互相矛盾,要注意谈话过程中收集那些能够启发你提出新问题的信号和暗示,善于发现对方的疑问点始终保持灵活敏捷的思维。

采访过程中就开始打腹稿,这样可帮助你确定现在掌握的素材是否已能写一篇报道,以便及时调整采访思路,保征采访的成功。

采访时不要怕向对方请教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因为记者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熟悉的行业。对这些行业的一些术语或其它不了解的知识应不耻下问,直到你完全了解。

要讲究采访技巧,要研究采访对象,尽可能的祥细占有材料。包括采访对象有关历史的和现实的背景材料。尤其注意采访题目所涉及 的资料文献。更要了解采访对象的工作性质、职务、兴趣爱好、周围环境等等。

三种简单的采访错误:

1、明知故问,表现采访记者的愚蠢。

2、少问对方是与不是的问题,

3、不要诱导对方说出供词。

记者出现场有三条基本要求:认真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现场,2景别最好是中景、中全景、大全景,要能很好地展示现场环境。

3、努力传达现场感。

记者在现场要有很好地发现、挖掘和思考能力,提出切合实际的问题。 在记录节目中强调在过程中在运动中采访。

采访中提问记者要有主导性,要围绕主题提问。要注意细节选择的倾向性。 电视新闻选材:

1、要选视觉、听觉好的。2 有没有创作价值;

3、能这能给人以新鲜的角度和想象。

4、反映深刻的问题;

5、、是否能表达人性,

6、画面信息量大小;

7、人物形象是否更利于表现。选材要点:1、选择看得见的事实。2、选择“点到穴位的事实,也就是

要选择能够强有力地说明和表现主题,具有典型意义的内容。3、选择以小见大的事实。有些东西表面看起来不显眼,背后却有大文章。4、选择与表现主题密切相关的事实。所有素材的选择都要围绕主题展开,主题表达和深化往往依靠一系列有说服力和表现力的事实来完成。5、要选择具体的、生动的事实。

电视的四种语言:解说词、同期声、字幕、背景。

一,解说词:

解说词是电视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对电视节目中部分有声语言因素约定俗成的叫法。严格地说电视解说词并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写作,他与报纸新闻稿、散文、小说、传记等写作方式都有所不同,文字运用也没有那么讲究。但是,真正使用好,处理得当,能够符合电视创作的特点和规律,也并不那么简单和容易。从字面上看,电视解说词无非是“解释说明”的压缩。是帮助观众深入认识和理解电视节目的一种电视语言。它的一切写作、处理、安排的思路,首先从画面出发。它依赖画面、来自画面、补充画面。同画面的关系处理得当,与其他手段的配合就能够迎刃而解。要知道电视解说词从何入手,必须了解电视画面的局限。电视解说词使用最基本的原则是:在电视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使用解说。如果电视画面可以表现,并且能够充分表现的地方,应该尽量发挥画面的作用,少使用解说。 因此解说词的写作使用首先要了解画面的局限性。

一、历史上发生的事件难以完整再现。对那此曾经出现和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未能及时拍摄到或保留下来相关图像,试图用画面再现过去,再现历史的,电视画面无能为力。所以在画面资料不足的情况下,解说词在回顾历史,报道过去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也是它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

二、画面无法对尚未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事物进行预测和展望,画面报道最基本的特点和要求是形象、具体。事情还没有发生,事物还没有出现,画面进行展望既不可能形象,更不可能具体。所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可以利用解说的虚拟性和想象的能力,调动观众想象。

三、难以直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人是万物之灵,世界上最复杂的、最微妙的,莫过于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而画面传达信息有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不准确,画面对人的内心活动只能做表面肤浅的揭示。有些就需要解说来完成,而解说对人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应该十分慎重。特别要注意对心理揭示分寸感的把握。它可以配合适当的采访、人物内心独白、主人公自述,恰到好处地做直接的揭示或剖析。

四、对不具备形象性的问题难以表达,画面对抽象的意义和无形的概念,难以表达,这样就需要解说词解说。

五、画面具有的“多释性”特点。创作意图与观众接受程度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而画面自身难以填补这种差异。观众往往根据自己的体验和需要去解释画面,由于对画面内涵理解的不一致,往往会出现许多歧见。因而解说在这里,主要就起到引领、点拔、启示的作用,通过解说,既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又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接受。

六、无法全部回答新闻记录的基本要素。画面无法满足观众了解全面信息的需求。观众要求对现实生活作全方位的了解,仅仅靠画面一种手段,许多必要的信息无法传达到位,会使观众感受到遗憾。因而就需要解说词来补充。

电视解说但也不仅仅指对画面的简单说明和解释,它所涵盖的内容和作用要宽泛得多,也复杂得多。电视解说词写作是一门基本技能的训练课,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性和操作性。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没有一定之规。不能绝对的说,必须这样写,不能那样写。具体情况一定要在具体环境和条件下才能叛别;写好解说词,首先要了解解说词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电视创作的规律和解说词的使用特点;要撑握比较丰富的语汇和修辞方法,比较多的文字格式,比较充分的表达方式;也时甚至连播音员个人的语速风格,栏目对象的接受情况,栏目的性质,都要考虑在内。

电视解说词不能天马行空般地任意挥洒,它必须注意到同画面的对位、交汇、碰撞、借力的时机,注意到画面长度的容纳字数和解说词的语速。解说词与针对性的画面形象同时出现,才能取得声画结合的预期效果。否则,不仅这种交叉、碰撞、借力的效果难以实现,而且关键地方的错位,还会带来非常恶劣的后果。因此采访时我们必须要多拍摄画面,集聚素材。

一、电视解说词段落的划分尽量要细,要短小,不宜长篇大论。段落短小,计算时间字数比较容易,播音员也便于调整语速,找准画面和同期声的准确位置。

二、解说的句式尽量使用短句,有时七八个字,顶多十几个字,句式过长,不仅同画面的配合困难,太长的句子,甚至连换气的地方都不宜找到。

三、解说的针对性要强。解说无论长短,只是为某段画面服务的。解说词写完以后一定要注意结合画面掌握一下时间和字数,不适当的地方应及时进行调整。为了便于临时进行修改,电视解说词尽量写得有一定弹性,语句有可伸缩性,需要时,可以随时填充;不需要时,可能及时压缩。这种弹性主要体现在那些附加语和修饰语上,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增加它,可以多一些色彩气氛,去掉它们也不影响关键信息的传达。

解说词要为看而写,就是能使观众通过解说,自觉地将听觉信息与眼前的视觉信息相联系,对处于无序状态的画面信息进行必要的整合,使观众充分领悟画面之间的逻辑关系。

要学会运用浅白直观的语言播报新闻,记者在采写电视文稿时要学会抓观众的兴奋点,要言之有物,不仅让人听懂,还要让人愿意听下去。只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打动各个层次的观众,用生动、准确、明白的语言文字对画面进行诠释、补充和提升,配合声音画面来冲撞观众的视、听觉等感官,才能与观众进行感情交流,使观众在收看时形成强烈的思想感受。

电视解说为“看”而写的特点,在文字处理上起码包涵有两层意思。

一、电视解说的文字中应该包含有一定量的潜台词,即没有直接说出,但可以感觉得到这样的意思,随时把观众的注意力向画面上引导。这样的潜台词就是“请看画面”。

二、电视解说词在表述过程中应该有大量的、足够的指代性语言,如“这个那个”。

电视新闻的文字解说词写作尽量口语化。电视新闻不同于报纸新闻,报纸是给人看的,面对的是有文化的读者。电视既是给人看的,又是让人听的,面对的是不同层次的观众。要让所有的观众都能看的懂。所以解说词不能象报纸那样书面化,而应该口语化,贫民化。要从观众的习惯出发,力求通俗易懂。

解说并不去具体描述画面形象的存在方式和运动方式,也不用详细交代画面充分交代的内容。解说仅仅用一个指示性的代词一带而过,给观众一个提示。利用语言的借代特点,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观众通过它,去留神画面的形态特征与发展变化,为解说的展开提供画面依据。

电视解说无非是讲三个方面的话,写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讲必须要讲的话,该传达的信息不讲不行,不讲观众就弄不清楚,看不明白,它对画面起到一种补充说明的作用。

二、讲令人感兴趣的话。语言要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说得机智巧妙,使人感受到愉快兴奋。

三、讲令人信服的话。真实、诚恳、合情合理、不虚饰,不空洞; 电视解说在电视作品中的地位,决定了它自身形态的不完整性和非独立性。解说从手法上说只是一种“镶嵌”的艺术。而不是自我堆砌。它不承担所有“画龙”的任务,只承担其中“点睛”的任务。电视节目需要的内容信息,能够用画面表现的,尽量用画面表现。要善于使用画面讲故事,提高画面自身的叙事能力。只有在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再考虑使用解说。因为画面本身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也有很出色的叙事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解说的量越少越好,解说的分量少了,说明画面的表现力提高了。

电视解说不是画面的简单的说明和解释。解说与画面的关系不是一种表面关系,而是一种深入的,内在的联系。解说应该根据主题的需要,去挖掘画面内在的含义。它应该是画面因素的扩充、延伸、概括与升华。解说应当给观众画面之处更多的信息,尤其是那些无形的信息,及与画面有一定内在联系,但观众又直接看不出来的信息。电视解说不去简单解释说明画面,更侧重对画面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这种深入的理解与感受,一方面准确传达了编导的创作意图,同时为观众的思维和联想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解说词不要写口号,要写背景,写内容;解说词不能过多地加形容词。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解说词要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解说词最好能够中性一点。

二、解说词强调不完整,它与画面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解说词是画面的解说,只有画面无法给观众信息时,才需要解说词解说;解说词与同期声互为补充,不能重复,被采访人说话表述清楚就不需要解说,解说在电视片中只能是配角,解说与主持人的话相互配合与字幕互为补充,解说词的抒情写意段落可以加配音。

三、电视画面往往是具体的,解说词为了与画面相配合,一般应从具体的事物一步步的写到抽象的概念。从看得见的事实写到看不见的道理、思想和观念。

四、解说词写数字时,表达应选用合适的视听元素,数字报道十分准确,观众往往记不住,用解说词报道数字时宜粗不宜细,粗略简单的数字便于记

忆,而精确的数字只靠播报一次,是无法被观众记忆的。那样,报道的目的和效果就无法达到。

五、解说词是为看而写的,解说词要为观众观看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解说词应引导观众观看和思考画面上的重要内容。补充画面上无法表达的内容。

六、解说词为了避免重复画面的内容,常用较多的指示性代词。如;这儿、那儿、这样、那样、这些人、那些人等,指示性代词能吸引观众看屏幕,不看屏幕就无法知道这些指示性代词指的是什么。指示性代词能直接接替代名词、省却了复述名称之累。

七、运用解说词介绍背景资料时,应选择合适的画面,选择一段包含相关信息的画面,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讲述相关的背景资料。

八、解说词表述过去或未来时,应寻找一个与画面相宜的契合点。电视画面最擅长表现的是“现在进行时”,对过去和未来的阐述往往借助于解说,但这类解说应立足于“现在”,也就是说最好从现在的细节说到“过去”或“未来”。解说词适当压缩“过去时”和“未来时”的表现范围。设法多用今天的事实,使今天与往事形成有机的联系。使画面所拍摄的“今天”的场景与解说词所讲述的“过去”的事件形成有机的联系。

九、用解说词表达理念时,应选择合适的事实,并落实在具体的细节画面上。

电视节目脚本的写作

电视节目脚本的写作,也和一般的文学创作不同。它必须符合电视的特点和规律,起码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前期拍摄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充分考虑它的可操作性。

二、要注意画面表现的形象性与可视性。文字脚本的写作要充分考虑电视形象化传播的特点。要侧重那些具有可视性、画面感染力强的材料。

三、在文字脚本阶段,最好确定下将来节目的叙事角度和叙述人称。

四、不要追求解说词自身表面文字形式的完美。因为电视画面更形象,更有说服力。

五、解说不要描绘自然景色、描写人物形象。因为有画面这个更有力的手段存在,所以解说没有描绘的必要。

六、画面细节是展开解说的支点和契机。电视解说应该来自画面,又回到画面,解说词的撰稿人应该有敏锐的眼光,善于观察画面,仔细捕捉那些适合展开解说的画面细节。画面与解说互为支撑,又相互补充。

解说的功能:

画面没有完整的情节,常常呈现为无序状态,不具备准确的叙事功能,需要画面外的解说承担一部分叙事任务。虽然电视节目主要是给人看的,尽量利

用图像画面传情达意。但是,完全没有解说的配合,画面的表现力和感受染力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主要功能;

一、弥补画面不足,完善电视形象报道。对画面传达不充分、不准确、不清楚的地方,给以必要的补充,说明和解释:对画面无法直接传达的而又不可或缺的信息,尤其是那些间接的信息,比较抽象的问题,利用解说,给予充分的说明,借以提高信息传递的精确度和明晰性。

1、对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和总体社会环境的介绍。

2、对新闻事件各个要素的介绍,对人物关系和事件各方面联系的介绍,都需要解说完成对基本事实的陈述。电视画面只能反映具体的场景氛围,对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新闻人物的姓名、关系、事件的背景联系,很难一一展现,而这些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

3、通过解说调动观众的再造想象,使他们从无形的画面上感受到有形东西的存在,以充实画面形象,弥补现有画面形象的不足。

二、整合画面信息,创造明确的指示关系。对处于无序状态的画面信息进行必要的整合。为具有多种解释可能性的画面,创造一个明确的指示关系,给它定向。

1、放大画面的信息点强调突出关键性细节。引导观众的视觉关注,使他们由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

2、对无序的画面信息进行整合,对多义的画面指向进行规定和引导。特别在一些纷乱的场面中,信息含量特别丰富,画面的指向很不明确,任何一个画面形象或细节,都可能引发不同观众的不同感受,这里就需要解说。

三、挖掘画面内涵,丰富提升画面表现力。由于画面转瞬即逝“一次过”的特点,观众对画面表现的生活一般也容易如此。尤其对那些司空见惯形象,总习惯于用先前的经验用简单的理解,容易陷入表面形象的束缚之中。这就是需要借助解说特有的抽象概括的能力,深入挖掘画面的内涵,帮助观众加深对画面的理解,使他们由“熟知”变为“真知”。

四、调动观众的想象和联想。电视解说词应能够调动观众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令其结合画面进行积极的想象和联想,这样才能为观众的思维开拓更广阔的空间。解说的技巧在于借助语言的准确性,诱导甚到“逼”着观众进行想象,对眼前的画面形象不由自主地加工改造成,形成全新的视听感受。

五、连接画面,顺利过渡转场。在画面编辑时,需要场面的不断转换。为了使作品层次和画面段落之间顺利过渡转接,就需要一种弥合“跳接”和“隔断”痕迹的润滑剂,为观众创造畅达的语言环境。

六、直接抒发感情,阐述道理。解说表达感情,一种是通过对感人细节的动情

表述感染观众;一种是通过感情的直接抒发打动观众。

电视解说词要注意:(1)不要出现明显的逻辑混乱。(2)不要出现明显的常识性的错误。(3)不要出现语言感情色彩或分寸感的失误。(4)电视解说词段落划分尽量要细,要短小,不宜长篇大论。(5)解说的句式尽量使用短句,有时七八个字,顶多十几个字,(6)解说的针对性要强。这段解说无论长短,只是为某段画面服务的。不要笼而统之,放在这里也行,放在那里也行。

标题:

标题是一条电视新闻或一遍文章的门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观众是否想看你的节目。不少记者认为电视新闻中的标题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事实上,电视有稍纵即逝的特点,要加深观众的印象,帮助观众理解好新闻的内容,标题和导语的作用不可忽视。一条好的标题,能让观众一看便知消息的基本内容,把新闻的重要价值和报道意图体现出来。在有限的时空中更有效地传播信息。取标题要注意:

1、新颖,独特、有吸引力。能够一下子抓住观众,激发他们的收视兴趣。

2、准确、具体、恰当、到位。尽量避免产生误解或歧见。不要大而不当,空洞无物。最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题或题材,使观众通过标题大体知道节目反映哪方面的内容。

3、标题的字数不宜过多,但是信息的涵盖量要大。一般情况下,电视节目或栏目的标题不要超过七个字。

4、标题要求音节和谐,琅琅上口,好呼易记,便于流传。

5、起标题要多使用动词。因为动词是实词,并具有动感,比较活跃生动。少使用形容词或程度副词,因为这些词是虚词,往往传达不了什么信息。

导语

导语,就是新闻用简要语言说明全文目的或结论的开场白。导语是择其文章最中心、最精彩之点,不要与文章重复,又要避免抽象的公式,引人入胜。电视导语要有效地吸引观众看画面,要引人入胜,导语活泼生动,形式多样,能准确将每条新闻最精彩、最吸引人、最 富悬念的部分提炼出来,就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感受电视画面的冲击力,融入情景中。但不能面面具到,要为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要突出新闻的中心思想。也可是一条稿件的总的概括。导语一定要把新闻的实质内容,用短小文字,作生动表达。读者看了导语,略知全文甚至引起观看的兴趣。 常见的导语有:

一、概括式:用很少的文字概括全文。

二、描写式:通过场面入文。

三、提问式:抓住读者关心的事情,以提问的方式作为导语。

四、结论式:展现实际成效,通过导语,首先把新闻要反映的问题结果告诉读者。

五、悬念式:问题引而不发。露出事情的头,留下事情的尾,引起观众的兴趣。

六、因果式:道出前因后果。

导语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多用概括性语言。要善于突出重点。

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躯干,紧接导语之后,要用足够的、典型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对新闻内容用周全、确切的阐述,充分表达出通篇消息的主题思想。主体的写作有以下几种方式;

1、依时运笔:即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依从时间的顺序,把来龙去脉搏写明白。写作中运用材料要繁简得当,不要有闻必录,写成一本流水帐。

2、依事运笔:按照事物本身发展规律,抓信内在联系,顺着脉络下笔,不受时间顺序的约束。根据事物的发展逻辑来考虑主体的层次结构。由于它确切地掌握了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主次关系,或点面关系,能更为生动地表现主体。

3、依人运笔:按照人物出场顺序,有分寸地把握主题,刻画人物,表达主体。特别是写典型人物的消息,往往是从先进人物本身写起,一直写到他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4、依境运笔:按照客观事物的环境展现在人们眼帘的先后,开展写作。

背景

新闻背景就是与新闻产生联系的历史环境与客观条件。背景的用场在于丰富主体,突出主题。起着衬托作用。(1)对比性:现在和过去、正面和反面、正确和错误、这里和那里,都可以找出材料比一比,看是否有差别,以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2)说明性:介绍政治背景、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思想状况工作与生产面貌、物质及文化条件等,说明事物所处的特殊环境。(3)注释性:新闻里头有许多新事物,如人物身世、工具性能、产品特色、名词术语、历史典故、风土人情、方言土语等等。新闻作者要考虑观众对象,应该让更多的人明白,免得人们瞎猜。

新闻背景要始终围绕主题,文字宜简不宜烦,切忌故弄玄虚,无事生非;或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喧宾夺主,冲淡主题。它应该围绕主题的实际需要穿插其中。 解说词背景的用场:

一、说明前提,通过背景材料说明新闻产生的前提,或对画面无法表达的背后的事情进行说明。

二、利于对比,运用背景材料作对比,便于说明问题。

三、用作解释,新闻中涉及到读者不大熟悉的某些历史典故,地理知识、经典著作,方言土语、自然现象、科学原理,专业技术、等方面,需要加以解释,观众方知其意。解说的开头:

电视要吸引观众关注的目光,让他们有兴趣继续欣赏下去,开头的几句话非常关键。最先出现的解说词要承担任务重大。

1、选择整个节目的切入角度。解说传达的信息,是从什么角度,利用哪些细节、哪个故事、哪个人物展开报道的?选择的切入点是否新颖、独特、具有接近性和吸引力?是否能带动后面的报道顺利进行?需要仔细地斟酌。

2、确定整个节目的基调和解说的基本风格。节目的风格基调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解说词体现出来的,甚至节目的时代感都同解说使用的语言有关。

3、先声夺人,出手不凡,给观众以新鲜的感受或强烈的冲击,展现出解说的水平与语言技巧。

解说的结尾:

结尾的解说,承担着节目是否能圆满收场的任务。如何通过最后的解说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如何避免片面,少留缺憾,都是结尾的解说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1、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是对作品主题的概括的升华。使观众在过程中感受到彻悟。

2、引人思考,发人深省,给观众留下回味无穷的韵味。

3、说出观众能够感觉到但表达不好,想说却说不清楚,朦朦胧胧又把握不定的意思,通过解说给他们一种准确明了、精彩的说法。

4、对于多集系列节目或连续报道,最后结尾的解说经常要起到承上启下,为以后铺垫悬念的作用。数字的形象化处理

电视报道中经常会出现大量的数字,尤其是经济报道、成就性报道、统计检查等报道中,数字出现得相当频繁,而这些信息非常抽象,很难用画面做准确的说明,基本上是通过解说词进行介绍的。然而,解说词中的数字听起来相当枯燥,往往影响解说词的艺术感染力。要介绍数字的同时,增加一个参照系和可比量,进一步说明这个数字。这个参照物或可比量最好用观众比较熟悉,比较形象具体的东西,能够迅速理解数字的基本量度。

典型报道:

典型报道难做,难就难在怕做不出鲜活生动的人物来,尤其是电视人物报道,虽然通过电视镜头报道的是不同环境、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面孔的人物,但往往做出的人物报道千人一面。 电视人物报道如何吸引人,就是要选取典型场景中的典型事件,通过结构和叙述典型事件来描写和刻画人物的典型特征。

首先是选取典型场景,选取场景,简单地说就是对所报道的人物的周边环境取舍,就是要舍弃对人物来说无关紧要的方面,把人物置于典型的场景中,去粗取精。电视人物报道所选取的典型场景包括人物当时当刻所处的宽阔时代背景,广泛的社会背景,鲜明的地域背景,生动的工作或生活背景。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在电视人物报道中往往淡代在镜头以外,但在典型场景的选取中不要忽视了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的场景。镜头可以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同样声音也可以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比如用某一时代的音乐等。人物的地域背景、工作背景、生活背景则是具体的,体现在人物报道中镜头中,人物报道中典型场景的选取不但事关人物报道呈现给观众信息量的多少,也关系到人物报道是否鲜活生动、真实感人。

二是选取典型事件,通过典型事件带出活生生的人物来。这时的典型事件就好比是一个优质的载体,人物厚重的一切都负载于其中。选取典型事例一定要选取亲历或亲为的典型事件,让有关人在相关的现场“说事”尽可能的真实再现。让人物在矛盾中、冲突中展现出来。 三是捕捉典型细节,捕捉人物的一些典型细节特征是做好电视人物报道很重要的方面,典型细节包括人物的典型外貌、典型话语、典型动作等能表现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典型细节特征的捕捉同样关系到电视人物报道的成败。细节党被称作“新闻的细胞”,“通讯的血肉”。要想形象、真实、生动地表现人物,就让细节说话。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渲染,才能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传达人物的神韵,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典型人物报道要有几个富有个性的细节作支撑,才会使整篇报道活跃。在电视人物报道中,首先应该重视人物典型外貌特征的拍摄与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要符合典型场景典型事件中的人物本身。

在电视人物报道中,同期声的运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期声运用的好会给人物增色不少,人物报道中的同期声应该选取符合人物本身典型话语,这些话语必然要打上时代、社会、地域、工作、生活和典型事件的烙印。让人物在事件中说话,让这些话语更富有感受染力。同样人的手势和姿态等其他肢体动作也具有相当的表现力和传情达意的作用,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手势可以直抵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观众所观看和认识的人物是丰富的而非单薄的。

电视解说的创作构思

电视解说的创作构思,是对电视节目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考虑,不可能离开节目整体创意,离开其他因素的影响,单独进行解说的创作。所以,电视解说也是对整个节目的创作构思,只不过从解说这个角度考虑得更多一些而已。电视解说的创作构思,关键是要把握四个环节:占有材料;先择角度;安排结构;捕捉细节。

1、占有相关材料

电视节目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丰富多采,涉及的题材五花八门,而电视解说又承担着向观众传达信息的主要任务,如果解说词的撰稿人对所要报道的问题一知半解,甚至稀里糊涂,不去深入地调查研究和学习,对所报道的问题没能真正的把握,结果会闹出许多令 人哭笑不得的错误,误导观众,产生难以挽回的后果。担人的能力最强,技巧再高明,也不能无中生有。所以,“多多益善”地占有材料对是最重要的。一般来说,搜集相关材料是节目创作的必由之路。占有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资料。可以围绕题材想材料,创作节目,撰写解说,应该想到的问题必须尽可能想到,想到的材料越多,越丰富,才能在创作过程中游刃有余。如一个无影无踪的“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办?凡是和“风”有关系的材料先尽可能想到,再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材料使用。

为了锻炼自己的构想能力,平时我们可以自己做一些联系。比如。围绕一个字,象“农”字看你能想到多少相关的材料。多想,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素材选择,而且可以使我们选择出新鲜的切入角度和灵活的表述。

2、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

角度选择的成功是成功的一半。类似的八股腔,观众早已耳熟,很难产生真正的感人效果。但新的角度从何而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其实选择的角度越小,越具体,越能够接近观众。所以,最好通过具体的人物,具体的事件,具体的故事,具体的细节入手展开叙述。再重大的题材,再宏观的事件,也可能通过很小的切入点展开,以小见大,由实入虚。越重大的题材,越要寻找和普通观众的心理接近性。这样,切入点看起来很小,却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3、合理组织安排结构

电视解说是一种叙述方法,其叙述方式会对节目的组织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同一般的文字叙述不同的是,电视解说的叙事的特点在于它的间断性。解说词需要通过和其他电视手段的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表述体系。因此,撰写电视解说首先需要看电视画面提供了哪些信息,其他手段可能提供哪些信息,还有哪些信息是需要解说传达,在画面的什么位置传达这些信息。解说词是时断时连,若隐若现的。是充分利用语言准确、清晰、变化灵活的特点,对画面和其他信息进行整合。因此,安排结构十分重要。 电视片的结构分为线型结构和块状结构。

线型结构是用一条线来把故事连接起来,线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某种环境,它贯穿于整个影片始终,一个片子可以有两条线,一主一副,以主线为主,也可以以主持人为主。 块状结构是围绕一个主题,一个中心或立意来展开。

时空也是一种结构手法,故事完全按照一种时空转换和手法来叙述,矛盾冲突也可以做为一种结构手法,按照冲突发展描述事件的进展。 电视节目的结构方式有许多类型。比较基本的结构方式有三种; (1)、按时间的顺序演进安排结构; (2)、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安排结构; (3)、执照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来安排结构。

电视节目是具体生活和形象的再现或表现,必须有具体的形象载体作依托。不仅是事件性的报道,任何人物、话题或现象的报道,都必须注意其叙事结构的过程性和情节性,尽量找到一个具有承载力和牵动力的主干事件。把你所要叙述的话题的各个环节,通过这个主干事件串联起来,使整个叙事结构线索清楚,脉络明晰。

电视解说在叙述时,一定要注意突出事件过程的层递感。使事件的过程层层递进,电视结构在这里我们把它分成两种,一种可称为“瓜藤法”以藤带瓜。再一种可称为“以点带面法”。从具体延伸价值和发展空间的一个小点切入,采用“滚雪球”或“扯棉絮”的方法,选出一个最适宜展开延伸的生长点,把需要反映的问题都带动起来,有机地组织起逻辑合理的叙事结构。

4、善于观察捕捉细节

细节的捕捉与表现,是电视节目创作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它不仅仅使节目表现更加具象化,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解说词创作的基础和起点。细节最有真实感受,最有信息量,细节最表现特征,对电视节目来说,细节最重要的还有一个特点,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这个细节只能是彼时彼地特有的,只能在这个特定的场合、特定的环境下出现,它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够发生,不是可以出现在许多人身上的。是不可复制,不可复现,甚至不可模仿的。那么怎样去捕捉细节?捕捉细节,首先需要有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光,通过对现场、人

物、环境的观察,通过对画面细节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可能发现一般人不容易看出的形象特征。因为画面细节为解说词的展开提供了一处处声画结合的最佳支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根据主题和内容的需要,巧妙利用这些“支点”展开解说,也就很好地解决了如何根据完成的画面撰写解说的问题。 电视片的表现手法:

1、纪实手法:也叫原生态的记录手法,特点是强调事物的原生态的记录,注重表现过程,常常表现出一种无意性,只是客观的随意表现,不靠近主题,目的是强调生活真实感和自然的味道。是生活过程的真实再现,情节不能虚枸。

2、白描手法:不加任何修饰,强调写实性,注意突出重点,有所选择一般不强调表现事物的全过程而是抓住几个点来记录。

3、对比手法:对比更有利于突出事物的特性,特点是两种完全不同甚至是相反的内容表现形式的组合,对比反差越大越强,对人的感受也就越强烈。可以是局部也可以是整体对比。

4、象征手法:镜头展示的形象具有象征意味,它强调想象空间的拓展,表现的是画外之意,但象征物一定是原本就存在的,不能编造。

5、模拟手法:最初是一种模糊表现手法,用现在来表现过去,用局部物体的表现动态主观和客观地模拟过去发生的事情。演示过程不出现对话,只通过解说来介绍当时的情景。 新闻线索的获取:

(1)、平时注意观察,政府文件、决议、指导、讲话等。

(2)突发事件。记者现场要有挑、等、抢、的意识,要时时注意现场动态的消息,抓取观众喜闻乐见的信息。三种方式抓取信息,1动态的把末知事件变成已知事件。2记录过程。3随机结构。是记者自己的逻辑,按照预设的主题,推动事件的发展,不能先入为主,否则故事不生动。不要从生活当中去寻找你要的东西,而是要去感受生活。 (3)、通过各个部门提供新闻线索,但要注意不要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去做,要有自己的新闻观念。要从部门提供的材料里去发现线索。 (4)、从其它媒介中获取新闻线索,但要跳出原来的新闻,挖掘新的事实,用电视语言去表现,去深化新闻内容。电视不是报纸的电视版,电视有电视语言,写法是不同的。能否从一般的现象中挖掘新闻价值,能否从大家都报道的新闻事实中换一种角度报道。

(5)、从新闻发布会和媒体座谈会了解新闻线索。电视新闻采访现场信息是舜间即逝的,现场信息是全方位的,采访中应有选择性,题材的选择大部分有偏向性的。

(6)、会议、情况反映:我们现在的新闻往往强调会议的规模,没有对会议内容进行报道,我们首先要淡化会议的程序报道,跳出会议来看会议,召开会议的作用,意义。

1、挖掘提炼信息,不用会议画面。

2、加入大量的字幕、图标丰富新闻内容。新闻的策划

1、要有超前的编辑意识,采访要问什么,要表达什么记者在采访前就要策划好。

2、是要把采访的内容,活动的项目了解清楚,进行分类,进行选题,确定操作方案,

3、选题应以政策为依据,以事实为基础。

4、要对新闻信息进行过滤,为观众提供所需要又不违反政策的信息,

5、了解新闻的背景资料。同期声采访

同期声采访是新闻中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使新闻显得比较客观。凤凰卫视的总裁刘长乐曾经说过,播音员的千句万句不如新闻中人物的原声一句,这就说明了同期声在新闻中的重要性。同期声的采访,是电视节目非常重要的报道方式,在各种电视报道和节目中的使用十分普遍。但是为什么使用,怎样使用、如何使用得当,许多人并不明确。其实,如果同期声采访不能同解说有机的地结合,采访突如其来,忽然又去,不仅没能解决问题,还会形成生硬的“夹心饼干”的现象,与解说词之间缺少过渡和呼应。因此,在采访时,采访内容首先要想清楚,不要与将要写的解说词发生矛盾。

电视解说在电视媒介中的广泛作用,还应该体现在以下的方面。

一、在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通过解说提高观众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使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磨炼。

二、借助电视巨大的传播能力,通过电视解说,把大众生活中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语言词汇、表达方式,进行选择、提炼、规范、确定和传播。

三、电视解说有助于语言的跨行业、跨地域的交流,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四、摒除语言中的糟粕,净化语言环境,倡导纯洁规范语言。

电视新闻消息

为什么电视新闻稿可以先写?因为电视新闻消息一般报道的内容 比较单一,没有复杂的旁枝末节。在撰写新闻稿的时候,脑海中已经对未来的画面有了形象的储存。可以根据脑海中的画面处理和安排新闻稿的文字。

电视新闻文字稿应当特别注意;

1、突出新闻事件的时效性。电视新闻报道要求准确及时,所以要求文字稿一定要准确交代时间要素,突出强调新闻消息的时效性。

2、交代新闻事件的背景因素:新闻消息的文字稿应该用简洁概括的语言,直接交代新闻事件的时代、社会、历史背景、主要的因果关系以及新闻人物的基本情况。

3、突出主要新闻信息,确定报道的角度、方向与主题。

4、帮助画面突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文字解说虽然不能直接呈现现场的气氛,但可以配合画面形象,突出画面特征,可以对现场气氛起到一种强化与渲染的作用。尤其是对现场同期声和现场采访的使用,更需要解说的牵线搭桥,作为积极的策应。

5、根据不同的播出时段,相应调整不同手段的使用程度和比重。如晚间新闻节目要突出画面信息,强调画面的冲击力,要有不可替代的画面细节,充分满足观众全方位感受新闻现场的需求。

电视解说词质量要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1、内容力求充实具体,“水分”不能太多,可说可不说的话坚决不说,在提高解说的信息量上下功夫。

2、语言要富于创造性和感染力,具有时代特征和现代气息,避免文字八股和陈词滥调。

3、形成鲜明的语言风格和独特的表述方式,与电视其他手段配合默契,风格和谐统一。

4、有独特的见解和一定的深度,能给人以启发和思索,切忌老生长谈。

5、解说词不要描述人物的心里动作、人物心里应通过采访获得。(同期声)。

6、画面语言能说清楚的东西,解说词不要描述。解说词不要描述对象的形状、色彩、速度。电视中动作是用画面来承载的,不需要解说词来描述。解说

词不要通过动作来表达心情。画面有足够的说服力时,解说词最好少写或不写。

7、画面语言足够精神的时候,配音最好少用或不用,不要主观地干扰电视观众。

8、解说词不要与同期声重复。不要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传达重复信息。解说词与画面配合之后应避免产生不同的意思。

9、解说词习惯从具体写到抽象,从事实写到理论,电视解说词与报纸不一样,是反其道而行之。解说词在解说新闻和经济类数字时,宜粗不宜细。

10、解说词应引导观众思考和观看画面上的重要内容。它永远是画面的解说,画面需要解说时才有解说词,解说词段落之间不需要必然的联系,

11、解说词要围绕画面的细节展开、深化和升华,它是为看而写,要为观从留下思考的时间和思绪回旋余地、空间。解说词常用指示性代词去替代名词,人物、环境、场景、事件、物体等。

12、解说词应根据画面的内容、镜头的顺序、镜头的长短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期声的功能

1、舆情调查,收集社会的真实反映和普通群众的心声。

2、突出报道的现场感,使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突出采访人物的个性特征。

4、作为一种叙事因素。对过去发生的事画面难再现,除了空间表现时间我们经常用当时的过来人或目击者采访进行回述

5、权威论证,利用采访对象的特殊身份进行说服。

6、采访时应采用平角度拍摄被采访对像,应在人物的视觉前方留出较大的空白。主体应放置在五分之三的黄金分割线上。主体背景不要重叠,而且应有色调和影调上的差异。过肩镜头,最好的采访镜头。采访时不用侧面角度,一般选用正面或正斜方45度角。不能在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放置装饰物。如果确定需要,应确保装饰物只出现在单人镜头里。

7、记者在采访时问话要开放式的问话,问话时不要问概念性的问题,问话不要重复,关键词没有被观众听清,或在极大的震憾力时才需要重复。采访时被采访对象说不下去时,记者只能用眼神去鼓励,而不要动嘴。

8、决定采访时要注意四个因素:身份、亲和力、表达能力、长像。

9、记者要从被采访者身边看得见、摸和着的事实去提问题,使观众看完画面得出理念。

10、在记录节目中强调在过程中,在运动中采访。采访中提问记者要有主导性,要围绕主体提问。采访中要注意细节选择的倾向性。 11、电视工作者在现场报道时,一要善于在现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深入挖掘。二要学会用事实说话,尽力用事实阐释理念。三是设法使提问具体、生动,引导被采访者表述事实。采访问题的设计不应该是概念化的、空洞的、而应该是生动的、具体的、有事实、有细节、有血肉的。四是现场报道,重在现场的展示和现场感的传达。现场环境应经过认真选择。现场环境的交待有助于主题的深化,有助于事实的揭示。

采访同期声最忌讳没头没脑地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跟解说词之间缺少过渡和呼应。

电视画面

电视是用画面说话的,没有画面就不成为电视,画面的好与坏关系到整个电视节目的成败。电视工作者要学会用画面语言与观众交流。画面图像是电视语言中最基本的元素,视觉形象是电视传播中最重要的因素,电视语言的特点也主要体现在活动的影像之上。因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大部分来自视觉器官,因此,提高画面的表现力,加强画面的信息量,重视画面的形式美感,一直是电视节目编导们刻意追求的目标,画面可以使抽象概念具象化,使那些散漫的、无序的印象确定下来,为人们再造想象提供一定的基础,使人们相关的想象和联想有了可靠的依据,但画面又可以把人们的思维局限在它提供的图像上面,只是去被动地感受既成的图像,无限广阔的思维天地被具体形象紧紧束缚,使人们主动创造的审美情趣大大减弱。因此,电视画面还需要其他要素来完善。 电视画面的拍摄 摄像的机的操作

摄影人员要想拍好各种条件下的景物,在操作摄像机时,必须注意;平、准、稳、匀、多五个字。

“平”是指摄像要保持水平,不能倾斜。手持摄像机进行创作时,要注意从取景器中随时观察画面是否水平。

“准”

1、拍摄时,画面构图要准确。

2、在拍摄中不论景物的亮度变化多么复杂,采用哪种拍摄形式,都应该做到画面曝光准确。符合创作中造型艺术效果和气氛的要求。

3、拍摄运动物体时,画面要跟准,起幅落幅也要准确。

4、利用变焦距镜头拍摄,焦距、焦点应调准,只有做到准才能确保画面的质量。

“稳”即摄像机在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拍摄时,要保持平稳,不晃不抖。

“匀”指拍摄时摄像机运动速度要匀,要掌握好摄像机移动的节奏,不能忽快忽慢,注意上下镜头之间节奏的关系。

“多”指采访当中要多拍画面,多了解情况,多听、多记、多问、多看、多占有素材,只有这样,我们在写作当中才能得心应手,才会作出好的新闻。

画面构图

画面构图的好坏,决定画面的美感,画面吸引观众与否,与构图有着重大的关系。构图我们首先得了解构图的“黄金律”。

构图的“黄金律”指的是一张照片或画面上主体的位置,人们在观看第一眼时最受注意的部位。在美术上称之为“黄金分割线”,在分割线的四个交点其中的任何一个,被认为最适宜安置主体,这四个交点都是引人注目的焦点。但在电视画面的拍摄上它又与角度有关。有时虽然依照黄金律取景,也不见得获得好的效果。因为,尽管有时把构图搞得突出,但是,却把主题和背景等粘在一起,整个画面主次不分,引不起人们的注意。有时角度选择太差,也体现不了构图的效果。 取景构图时还要运用好点、线、面的结合。点、就是拍摄的目标,是主体;线、就是利用线条来引导观众的视线向主体集中,使它的表现得到加强。

面、就是景物的全面,对于面的处理,除注意画面的线条,构图,突出主体之外,还要表现景物的气氛,增强感染力。这样,画面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这种思想与内容高度统一的艺术作品,就能扣住观众的心。

画面构图要记往五个字“前、后、左、右、修”。前;在主体的前面,将不必要的东西,会影响主体及画面的,都要摒弃。后;在主体的后面,也即背景,尽量让它干净、美观。左、右:是否应用些前景,或用一些陪体来衬托,使主体更有美感。修:就是构图要修整好角度,最好在前后左右多走几步,看看哪个角度最理想。

画面构成

画面构成的七大要素:画面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空白、均衡、动态。

1、画面的主体;主体是主题内容中心,在构图上是结构中心,从视觉心理角度来分析是趣味中心。每一幅画面都应该有一个主体,除空镜头以外。

画面的视觉通道,通道阻塞会造成视觉停止、间断。 画面是要在有效的时间、空间内吸引观众的视觉。

一幅画面可分为有型线条和无型线条,两条线都会影响画面的视觉效果。

画面的主体是构图的支点,远景画面更需要支点。

主体的表现一种是直接表现一种是间接表现,间接表现主要要调动环境的作用。

2、陪体;在画面当中起到一种映衬、宣染、反衬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主体来说明主体内容。陪体能使画面的视觉语言准确完整。同时防止画面产生其他意思。

画面空间的表现等于画内空间十画外空间,形成更大的画面外延。

3、前景;位于主体之前靠镜头最近的景物。前景成象大,视觉深,它交代了环境特征,表现环境特点。

拍摄时要充分利用环境来突破画平面的线路,交代和展示画面的纵向空间,前景具有一个点题作用。前景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具有一定的暗喻色彩。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能很好的装饰美化画面。前景有一种让观众有一身临其景的感觉。前景的线条结构要与画面的其他部分开成呼应的关系,不能和其他部分割裂开来。

4、背景;背景与主体相伴而行的机会最多。画面没有前景的时候却有画面的主体和背景。背景交代环境特征,表现环境气氛。画面语言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有形画面。背景是提高画面质量的一个有效路径。

无型的、过去时的、静态的、抽象的、概念化的东西不适合电视表现。有型的现在进行时的、动态的东西适合电视表现。

1、通过环境和背景不断增加画面的信息量。

2、通过环境和背景增加画面的时代信息,时代信息根据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的:

3、通 过环境和背景来增加新闻片的价值,时效性、亲临现场感。新闻采访要注意环境。

拍摄以人为主的画面,环境与背景能够间接介绍被拍摄人的职业、性格、爱好、信念、追求。 如何处理好背景 艺术表现 单纯 简单

电视画面应简单为好,画面简单不一定是信息量少。

1、突出主题,简化背景。首先要解决视点问题,也就是角度问题,拍摄角度的变换,表现的形式也不一样。

2、长焦镜头拍摄,镜头焦距越长特征越明显,虚实变化明显,背景范围小。如果画面需要背景衬托用短焦镜头走近拍摄。如果画面不需要背景衬托用长焦镜头拍摄。要注意选择有景调、色调的环境作背景,要注意选择光线。

画面的动态 画面动态表现的三种形式;画面的内部运动,画面的外部运动,画面的综合运动。内部运动,摄像机不动被摄体产生运动,内部运动镜头语言比较清楚,这种画面也叫固定画面拍摄。外部运动是画面中被摄体基本不动,摄像机和镜头产生运动。推、拉、摇。根据摄像机运动的方式可分为推镜头、拉镜头、移镜头、升降镜头、跟镜头及综合运动等几种主要形式。

运动镜头的长处:

1、通过动能使画面语言流畅自然。

2、通过镜头运动能使镜头与镜头,场景与场景,段落与段落相接过度,流畅自然。

3、通过镜头的运动能够交代典型细节。

4、通过镜头的运动不断增加画面的信息量。摇摄;

摇摄是以点为轴心,作弧线形运动。它的方式:

1、连续摇摄,即摄像机进行在左右或上下摇摄,中间过程不停顿,这类镜头多用于展示环境中静态和动态等大场面。

2、快速横摇:即追踪运动速度较快的物体进行拍摄。摇动速度和运动速度相等。

3、间歇摇摄,根据物体变化中间插入几次短暂的停顿。使镜头出现一些节奏变化。4;倾斜摇摄,即从违背正常视觉的拍摄角度,在摇摄中使摄体出现倾斜效果。

5、环形摇摄,

6、甩摇,是一种特殊镜头。摄像机从起幅急速摇到落幅,中间过程呈虚像效果。

摇摄时要根据拍摄要求,掌握好摇摄的速度。摇摄要注意运动方向。方向可与动体的方向相同,也可以相背。 移动摄像 移动摄像是以线为轨迹,随运动轨迹不间断地立体展示空间。可跟随被摄体的运动进行移动拍摄,形成伴随移动的视觉效果。方式:

1、横移拍摄,即摄影机机位进行左右移动拍摄。横移拍摄可使画面框架向两侧依次延伸,让被摄体在镜头不停的运动中形成一个整体。

2、纵移拍摄,即摄像机机位进行前后移动拍摄。这种移动拍摄突破了画面平面的局限,增强了画面的纵深空间。

3、跟移,即摄像机跟随运动的被摄体一起进行运动的拍摄。跟移与横移、纵移不同,它的被摄体始终是一个运动的主体。摄像机与主体一起移动,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画面景别。移动拍摄可以增强画面的主体感、空间感,能够表现较大的场景,有较强的视觉效果。 推、拉摄影

推镜头是指摄像机沿光轴方向向前移动拍摄,或用变焦距镜头改变焦距来拍摄,即从短焦距慢慢调到长焦距部位。位镜头是指摄像机沿光轴方向向后移动拍摄,景特由近到远。运用推、位镜头进行拍摄时要注意:画面结构应当有明确的目的性,画面布局要严谨,掌握好推拉镜头的节奏变化。拉镜头的起幅画面主体形象鲜明突出。一般来讲,推镜头速度可快一些,拉镜头的速度则应慢一些。

运动镜头要符合要求,要有起幅和落幅,一起一落是一个句子形式,是一个标点符号。在一个运动镜头中最好只有一种运动形式存在,镜头的动要有依据、起因。依据是人的视觉习惯。镜头的运动要注意基本功,要保持画面稳、平均。

推荐第7篇: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1、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广播电视技术手段,为进行广播电视新闻报道而从事的采集和分析新闻事实材料的职业性活动,是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包括录制和拍摄;记者同步播报和出境;声画外的采访这三个层面。

2、新闻线索: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它有待于记者的发现与选择,并尽快通过写作及技术手段向受众传达客观的报道。它的含义由三个方面组成:它新闻要素不全;是一种信号;是一个由头。(或者写特点: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是一种能量;并不是事实的本质)

3、隐性采访:采访者隐去自己的真实身份、意图和手段、设备,在被采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深入新闻现场的一种采访活动。有一下特征:采访者身份意图和手段的隐匿性;被采访者对于采访的不知情;采访者对采访事件的亲历性。

4、电视新闻直播:利用电子设备将在新闻现场采集的图像、声音以及记者的采访报道等信息,同步公开向观众传播的一种即时播出的报道方式。它实现了信息生成、信息采集、信息传播和信息接受四个环节的完全同步。

5、广播新闻评论:按照声音传播规律或口说耳听的要求写作(制作)和播出的一种新闻评论节目样式,是电台用以阐述自己对于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的一种新闻节目样式,包涵了两种内涵:广播新闻评论是新闻广播中的政论性体裁;广播新闻评论是广播电台的政治旗帜。

6、新闻敏感: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是记者的职业特征。具有突至性、偶然性、创造性的特征。

7、非参与性公开观察:记者到现场亮明身份,留在现场以纯粹观察者的角度来观察事件的发展,记者不参与事件的任何活动的观察形式。这种方式在日常采访活动中用的最多。

8、电视实况转播:通过对新闻事件如政治会议、重大庆典等社会活动,可用一个机位或多个机位切换组接完成的新闻现场的客观记录,记者、主持人可不在现场报道,可画外解说。在我国早期多为文艺节目或体育节目。

9、录音报道:是“广播”记者运用实况音响或人物讲话的录音所作的新闻报道。它随着广播技术、录音设备的发展而诞生,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广播优势,同时又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录音报道与所有新闻的共同之处是有客观事实,它与一般文字新闻稿的主要区别是有录音。

10、非参与性秘密观察:隐藏记者身份与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这种方式只适用于某些特殊题材或特殊场合、特殊对象。它的结果在屏幕上往往能够引起关注的兴趣和关注,但是也容易引起一些争议。

11、易地采访:记者到自己媒体主管部门所辖范围以外的地方去采访。对于记者来说,是熟悉新情况、了解新事物的好机会,也是打破封闭、开阔眼界的好办法。从社会各单位和部门来说,也是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的有效办法。易地采访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12、演播室直播:指节目在演播室边播边传送的一种播出方式,通常以录播节目和演播室采访为主,同时插入现场直播的内容。事先为直播做好相关节目的策划与准备,包括节目串词与背景资料等。与录播节目相比,节目形式多样化,时效性也增强。

13、广播消息:运用电波传送的声音,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广播新闻体裁。这种体裁,实际上是消息在广播中的具体运用,或与广播媒介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以下特点:“短”、“快”、“活”。

 进行广播电视采访时,记者要掌握哪些事实材料?

(1)宏观材料;(2)骨干材料;(3)背景材料;(4)典型画面(声音)和细节 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主要有哪些形式?

(1)从采访形式上划分:直面采访、集体访问、现场观察、同步采访、路边随访、蹲点采访、查阅资料、书面采访、参加会议、改写、“普尔”式采访、代访;(2)从采访的性质上分:驻外采访、突击采访、交叉采访、跨行业采访、易地采访、立体采访、巡回采访、记者招待会、跟踪采访、体验采访、预约采访、新闻统计调查;(3)从采访的技术手段上分:录音采访、话筒采访、电话采访、出境采访、磁带采访、卫星电视采访、网络采访、演播室(演播室)采访、隐性采访

 写作电视消息时,在表达上有什么要求?

(1)准确:词义要准确,切忌词不达意;准确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要符合现代文字规范;慎用绝对化、片面性和模糊的词语;要有政治敏感,提法要准确,注意遵守法律法规。(2)形象:运用一定的比喻、拟人、象征、对比等手法;(3)具体:要具体,也不能事无巨细,正确处理好具体与概括、详细与简略的关系;(4)简明:删除一切空话、套话,反对将新闻事实“穿鞋戴帽”,力求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最多的信息;(5)口语化:要适合观众的听觉习惯。

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定义。为什么它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工作?

定义:按照声音传播规律或口说耳听的要求写作(制作)和播出的一种新闻评论节目样式,是电台用以阐述自己对于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的一种新闻节目样式。 原因:(1)新闻性:突出两个字“新”和“真”。(2)政策性: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新闻报道的基本任务,记者要有很强的政策观念。(3)全局性:带有一定的责任感。(4)广泛性:扩大采访范围。(5)时效性:时效是衡量新闻事实传播价值的时间维度。(6)连续性(7)公开性:采访过程和结果要公开。(8)创造性  什么叫“为耳朵而写作”的原则?

记者在写稿时除了考虑画面因素,还要考虑听觉因素。为耳朵而写是电视写作的又一个特点。由于电视新闻传播稍纵即逝,声音又伴随画面而出现,因而不能像文字新闻那样回味、重读。这是听觉语言的特点,也是短处。具体要求有:口语化;通俗易懂;朴实自然;简短清晰;形象生动;节奏感强;格调与文风。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 新闻线索有哪些来源与渠道?

(1)政务渠道;(2)社会渠道;(3)会议渠道;(4)传播渠道;(5)日常渠道  新闻线索的作用

(1)新闻线索是触发新闻敏感的外因;(2)新闻线索是决定采访去向的动因;(3)新闻线索是决定报道质量的关键。  现场报道应注意哪些问题

(1)新闻现场的选择;(2)进入现场的记者身份;(3)捕捉现场细节;(4)与摄像的配合  什么叫“为眼睛而写作”的原则?

电视是视听兼备的传播媒介,人们接受电视传媒的方式是通过电视屏幕进行收看。首先,观众用眼睛看画面,在看画面的同时接受着声音的传达。正因为这种声画结合的特点,决定了电视写作为眼睛而写的基本规则。为眼睛而写就是遵循视觉逻辑。具体要求有:少而精当;实而具体;主次分明。

广播新闻评论特点:新闻性、政论性。在处理广播传播特点和新闻评论体裁的关系时,要围绕个性发展,坚持“自己走路”的方针,形成自己的特点。

要求:1.内容精炼,长话短说。强调短小精悍,主要是为了适应听众专注收听的耐久力,要求短而有物,短而易知。“省文”:压缩文字;“省意”:精炼内容。

2.以情化理,情理交融。新闻评论以说理为主,但不排斥感情因素。道理反映思维,情感反映心理。在说理的过程中适当注入情感,可以唤起受众的共鸣,激发兴趣,强化道理的渗透力和说服力。

3.深入浅出,明白如话。除了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外,最重要的是要善于运用听众熟悉的事实和其他材料证明和说明论点,丰富论述的血肉,为听众创造经由具体、形象的材料去理解抽象道理的渠道。

还可以从语言、结构、导语、提出观点等方式进行评析。  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或专业理念:P189-194

1、内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2、提出新闻职业道德的必要性:(1)提出新闻职业道德是由我国新闻事业性质决定的:在我国,新闻事业具有上层建筑和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和“社会人”双重角色的把握。记者要把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把记者角色应尽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当出现角色冲突时,应自觉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团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媒介利益服从社会利益;

(3)提出新闻职业道德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新闻专业主义的行成标志着其成为自觉的、有内在规范和专业诉求的职业,赋予了记者类似医生、律师、建筑师的职业形象。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理念,一是客观新闻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新闻专业以传播真实、真相或真理为最高理想。新闻专业主义加强了新闻工作者对自我职业形象——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心理需求。

推荐第8篇:电视新闻与采访策划案[版]

电视新闻与采访策划案

节目名称:《广商新闻十年,有你有我更精彩》

节目类别:电视新闻

节目时长:10-15分钟

节目主题:广东商学院新闻系

选题价值:

广东商学院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经过29年的发展,学校已建设成为拥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23247人的省属重点建设院校,是广东和华南地区重要的经、管、法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2007年底,学校通过国家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学校建成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经、管、法、文、理、工、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并具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体系。经济学和管理学被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2012年度中国大学分学科门类排行榜前20%优势学科;根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我校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三大主体学科连续九年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2012年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分列第

39、

59、65位。

学校一直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实践实验教学改革、教学信息化建设、“三大课堂”整合,不断深化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学构建了一套涵盖五个层面的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形成鲜明的本科教学特色。

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了专业基础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培养,学生在全国、全省科技作品、创业计划、数学建模、英语辩论、文艺体育等各类竞赛活动中屡获殊荣。

新闻传播活动之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活动之初,人类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产生了相互间传递信息的需要,通过交流信息了解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当这种信息的交流越来越具有社会化特点的时候,新闻事业就产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信息的交流,新闻事业对人类社会就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新闻传播活动从原始的口头传播到文字的手抄和印刷传播、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广播,现在已成为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社会生活条件。

新闻学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现代新闻传播专业能力和媒介经营管理知识与实际能力,掌握党和国家的新闻传播政策和纪律,党性原则强、业务水平高,具有国际新闻传播竞争能力的专门人才。主要为报社、电台、电视台和通讯社等新闻媒介输送高素质的合格记者、编辑以及新闻事业经营管理专业人员。

节目结构:

本片将采用“放射式”的组织结构。围绕“广商新闻十年”为中心主题,分新闻系如何在广东商学院立足,新闻系的历史,新闻系的师资力量等几个部分。主要内容:

新闻系如何在广东商学院立足

广东商学院是以经、管、法而文明于广东省,新闻系不是广东商学院的主力学科,但却一直受到校领导的重点关注,向着主力学科靠近。相对于其他院校培养专门的新闻人才,广东商学院新闻系,不仅培养专业新闻人才,还依靠经、管、法等重点学科培养培养复合型的新闻人才,把广东商学院的特色与新闻系相结合,形成广东商学院除经、管、法之外的另一

大特色学科,打造了广东商学院所独有的新闻系。

形式:主持人与嘉宾对话

新闻系的历史

新闻学专业是我院最年轻的本科专业之一,于2001年开始酝酿、调研和筹备,2002年经批准创办,当年秋季开始招生。自2002年秋季招生以来,招生人数呈现出连续增长的态势,招生形势比较乐观。

形式:主持人与嘉宾对话

新闻系的师资力量

我院新闻系现有专业教师2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5人,助教5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博士学位2人,35岁以下的教师100%具有硕士以上的学位。专任教师主要来自于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大等。近三年内,已开设两门课以上本专业课程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100%。

形式:视频或者图表的形式

教学手段和形式

1、新媒体教学:

我们新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全部开始推行多媒体教学(包括课堂上教师使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课外学生作业使用电邮等)。

2、案例教学:

采用正面或反面新闻实践中的经典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老师作总结点评。

3、新闻实操训练:

在一些实操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中让学生边学习专业理论,边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如新闻采访课的模拟记者招待会,新闻编辑课的学生自己编辑小报小刊,选题创作的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等。

4、ERP实训等:

每年选派学生进入我校的ERP实验室模拟报刊

媒体运营实训。另外,我们将逐步建设校园网络电视台和网络报刊媒体,供同学们开展辅助性学习。

开展各种有益的第二课堂活动

一年一度的“广商新闻频道”已成为校级品牌活动。班级之间、专业之间、学院之间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综合技能大赛、新闻写作比赛、网页设计大赛等。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百篇新闻的撰写活动,并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

实验设备:

传媒专业实验室,将视音频采集和非线性编辑、报刊编辑、网络新闻编辑、图片编辑等多门相关课程实验有机地组织起来,初步建构了一个功能较为齐全的多媒体网络化编辑实验室,设备有惠普计算机、投影机、扩音、实物投影、空调、非编系统、网络存储服务器等。 此外,投入300多万的演播室已建成,另一个大型演播室也在建设中。

形式:外景采访,记者出镜报道

新闻系的荣誉

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7项,校级项目33项;出版专著13部,教材33部;发表学术论文和教研论文671篇、获得省社科成果

二、三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人文院报》以形成品牌,在校内外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为校出战,获得了广东省内,以及全国主持人大赛的金奖;受邀参与众多大型晚会的主持人与朗诵工作。

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获得了许多新闻类比赛的大奖。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获得摄影比赛的一等奖;拍摄的视频短片、微电影在校外反响强烈;举办的人文学院艺术节闭幕式晚会得到了领导的一致好评,成为了广东商学院的一张名片。

形式:外景采访(必须采访学生)

新闻的新增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文艺路线、方针和政策,系统掌握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及前沿技术发展动态,掌握广播电视摄像、照明、美工、编导、节目策划及后期制作的专业知识,具备运用广播电视手段表达思想感情和分析批评影视作品的能力,能在影视业、音像业、广告业以及各企事业单位从事影视制作、广告设计、新闻传播和公关宣传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文艺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广播电视艺术理论及前沿技术发展动态,既具有扎实的文化艺术素养,又具有较强口语表达能力,能在国内各级电台、电视台,影视演艺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广电新闻主播、节目主持人、音像产品创作、公关活动策划主持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 形式:现场电话采访

特别注意:

本片为放射式结构,几个部分有机结合,由解说词自然串联起来。

画面拍摄时应注意景别的选用。同期声录音、画面录音追求高品质、高清晰度。 本片大多在学校拍摄,应注意学生与老师。

拍摄安排:

1、拍摄前期收集大量相关资料,整理成文案

2、与计划采访对象取得联系,准备采访提纲

3、撰写脚本与确定拍摄方案

4、实地采访、拍摄

5、后期制作剪辑

拍摄场点:

广东商学院本部

广东商学院三水校区

综合楼九楼人文与传播学院办公室

本部多媒体演播室

人员安排:

编导:1名

摄像师:3名

录音师:1名

解说词配音:1名

后期技术制作人员:2名

嘉宾:2名

采访对象:现场自定

推荐第9篇:9月9日电视新闻采访技巧

2009年9月9日星期三天气晴曾国义

电视新闻采访技巧

以《新闻调查》《高端访问》《面对面》为例

一、《新闻调查》

(一) 关键词:“责任”、“问题”、“调查”

1、“责任”是通过《新闻调查》这个平台来传达我们对我们国家的责任感。

2、“问题”指的是《新闻调查》承担的媒介责任是通过对转型期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

3、“调查”指的是我们的手段,我们接近的问题和报道的问题的一种方式。

(二) 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1、探索阶段(1996年~2000年):提出“从现实到理想”的“三步走战略”,口号“一定要升起来”。主题性调查——事件性调查——内幕调查,在以主题性报道为主的同时,也对多种类型的节目进行探索。

2、发展时期(2000年~2002年):探寻事件真相。

3、成熟阶段(2003年至今):调查性报道,解决了栏目的核心竞争力问题。

(三)内容和制作的变化

1、1996年、1997年: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

2、2000年:探寻事实真相。

3、2003年: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

 为何提出这样一种口号?(调查节目的三个要件)

1、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和事件。

2、这样的行为和事件被掩盖。

3、记者独立展开的调查,而非他人的调查行为、结果。

(四)《新闻调查》选题的主要来源

1、观众来信、来电、来访、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可能性较小)

2、通讯员及固定“线人”。

3、自主策划。

4、内参资料。

5、各部委新闻办。

6、各地联动媒体信息通报。

7、互联网

8、报纸、电台等其他媒体。

(五)《新闻调查》选题标准

1、调查性。

调查性一方面是指事件与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观众十分关注;另一方面调查性还特指选题具有调查的空间,必须要有等待揭示的真相。

2、故事性。

要求题材必须是充满悬念和冲突的事件,具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故事是形成拉动力的主要元素,题材的故事性、张力如何直接决定节目的好坏。记者本人讲故事能力也很重要。

3、命运感。

必须要有人物,不能只有事不见人,必须关注人物的悲欢离合、命运沉浮,并通过节目对人物的性格进行一定程度的刻画,人是节目中最重要最深刻最活跃的元素,是一切节目的出发点,传播理想的最终归宿。

(六)《新闻调查》生产流程

七个流程:

海选—申报—前期调查与拍摄—后期制作—样片送审—节目播出—总结评价。

● 重要环节部分:

1、前前期调查:

为保证节目的真实深入,立项的选题在摄制组进行前期拍摄之前,往往都要先行调查取证。前前期调查主要有编导或者编导+策划或编导+记者以前编导+摄像等方式构成。一方面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确定哪些人可以在镜头前接受受访,选择调查方式和路径等。完成前前期调查后如发现节目难以进行拍摄,应向制片人提交书面报告。如可以拍摄,编导应拟定书面拍摄方案,提交制片人,策划案应该包括编导阐述、采访要点、拍摄日程、编辑结构、视听方案等内容,经策划会讨论制片人认可后进入拍摄阶段。

(1)编导+策划+记者+摄像(任二组合)

(2)编导拟定书面拍摄方案提交制片人。

(3)策划案应该包括编导阐述、采访要点、拍摄日程、编辑结构、视听方案。

(4)策划会通过后才能实施。

(5)事件来龙去脉,采访哪些人记者在什么地方说什么。

(6)选择方式和路径。

2、前期

(1)摄制组赴新闻事件发生地进行拍摄、采访。

(2)开机拍摄前,摄制组应该召开会议,就策划案的内容进行充分沟通,就调

查重点、影像化方案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预案

(3)拍摄期间,每天晚上总结拍摄情况及时调整安排第二天的工作。做好场记

工作。

3、剪辑(后期制作)

编导要组织起画面、声音和语言等元素,重建事件本身。

●新闻调查剪辑常用格式:

(1)片头:在开始曲中出片头,色彩稳重,旋律昂扬。

(2)精彩导视:精彩画面、同期声,不是内容提要,要求制造悬念,吸引观众。

(3)片名:标题尽量中立。

(4)演播室:主持人简单引入本期节目,1分钟以内导语或者交待播出由头或者

简单勾勒背景人或者预先提出的问题,但不做评论。

(5)现场出镜:画面、同期声、解说、偶尔配乐、悬念重重引人入胜。

(6)隔断:回合之间有固定的片花隔断,再现片名,让观众歇3秒钟。

(7)结尾演播室:不固定,视需要而定,简单总结1分钟左右或者报告事态最

新进展,可表明媒体立场或者提醒继续关注,但不下结论。

(8)结尾:出字幕。

(七)记者中心制

出镜记者是核心,记者在节目中的主导作用。记者要在整个摄制过程中引领整个创作组。包括人、财、物都由出镜记者负责。

(八)质疑是他们的生存方式

“ 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是倡导的方向,民是明显的外化标志,出镜记者任务是质疑者、交流者、见证者、验证者。不仅有采访,还要有发现,还要有亲身的体验,还要有细节有行动有物证,直接向观众证实或证伪。

(九)对记者特别要求:

1、质疑精神。有怀疑一切的介入态度或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工作作风。

2、平衡的意识。让事件的冲突双方和不同的利益集团有平等的发言机会。

3、平等的视角。对当事人而言以不同身份的人都要相同对待。

4、平静的心态。多一份理性,少一份感性。

(十)主持风格:王志、柴静、董倩

1、王志:

《新闻调查》节目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

●印象:冷静,沉着,饱经沧桑、睿智机敏。质疑的目光、探询的身姿、良好

的文化修养。彰显《新闻调查》的深度、厚度的品质特征,一个半小

时可以提出88个问题。

●采访特点:

(1)全身心地投入。他总要探一个究竟,有意怀疑使对方要表白自己,可以调

动别人谈话的欲望,调动人家把心里话说出来。

(2)现场的控制力。不单是一个坐态、面目表情的从容,而是心态的从容。

(3)质疑是节目的灵魂。“我就想知道为什么?”这是王志面对每个采访者的

态度。在传统新闻观念里,我们习惯发问,就是把问题准备好去问被采访

者,多年下来乏味,不代表着真诚。其次在社会观念的更迭中,透明度是

这个社会百姓所需要的观念,媒体应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反映社会的透明

度,透明度形成观众的共鸣; 最后从质疑角度切入节目,并在节目中贯

穿始终,环环相扣,更符合观众心理,更让人相信节目的透明度和被采访

者说出真相,因此,王志的质疑成了一道风景线,成了节目的灵魂。

(4)告诉你吧,我不相信。你要我相信,你就要经得起挑剔。

(5)外科大夫式的采访。一层层揭下去展示给观众。

(6)互动式的提问。有一种问法常用沉默倾听,“接下来呢?”或者“是这样

吗?”问题接得非常累,互动式的提问比较多,还有背景式的提问、细节

的提问、假设式提问、反面提问去探究对方心灵的精神,这样问效果很好,带着细节去提问就会还你一些情景。

(7)停顿、倾听。记者把控现场最好的手段。

2、董倩

(1)给对方的感觉是:觉得你配坐在她的面前。

印象:外型理智老练,以知识女性形象获得观众缘。

(2)把完整的新闻让给观众看。

在新闻画面前退后一步,把完整的新闻让给观众看,谦逊到位,一脸温柔,柔中带刚,提问准确。

(3)对弱者的同情。面对弱者,同情忧虑能打动观众。一个眼神、一个动作,

情感流露同样构成一个主持人魅力的很重要的东西。眼睛赌注是公众的舆

论赌注是公正客观。

(4)朴素大方的采访风格。她总结一句话“让对方觉得你配坐在他面前”“不

管什么人,部长也好,普通百姓也好,所谓“配”就是让对方感到你懂我

说的话”,不因为是高官就仰视,心态平和,要了解对方的处境要设身处

地地为对方着想。

●记者有一些基本素质要求:

敏锐的反应,对情景、场面、状态很敏锐的反应能力,机智的反应。社会

状态、社会现象的思考,接触人是一个点,通过点引起许多想法,对背景

的注意,面上问题的思考。

3、柴静

● 印象:

央视杂志评价“清汤挂面,硬新闻下的柔性”。刚性新闻更刚性,不回避让人尴尬尖锐的问题。柔软时会让人有一种对人感同身受的理解和同情,这种悲悯的东西秀重要,觉得与众不同。

● 采访特点:

(1) 质问,咄咄逼人,问到死角。

(2) 质疑中带有宽容。面对谎言要控制,给对方说话的权力。

(3) 用心与尊重。前期介入跟对方拉近距离,如方言,面对残疾人等彩特殊

的方法。如采访聋哑人,她就学哑语与其进行交流。

(4) 介入式调查。

二、《面对面》

2003年初开播,正值得注意SARS时期,采访王屿山等人受到好评。

●节目定位:

用“人”解读新闻,见证历史。新闻是由人来构成、人来推动的,人永远是新闻的主体,我们试图用“人”来解读新闻,见证历史,所以渴望了解新闻中的人——他们知道什么?做了什么?为什么?所以需要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的印证。

三、《高端访问》

●口号:站在巨人的肩上看世界。

●以专访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和各界知名人士为基础的大型人物访谈节目。 (访谈+小片)

● 栏目特点:

1、问题的高层次。

话题是百姓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情,但通过传统媒体难以了解问题的全貌,也就是说只知其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被访问人的权威性。

被访问人必须是该领域的专家或者是有独特见解的人。

3、回答的启发性和独特性。

《高端访问》需要对问题做全方位的阐述,回答要有启发性,能开拓观众的思维并有独特性,传统的回答还不如通过传统媒介去了解,观众希望接触到一些颇具新意的回答。

4、宣传口号风格:

“站在高端,领略人物风采;走进高端,聆听时代强音;面对高端,探究世界变幻;高端人物尽在《高端访问》。

● 水均益提问特点

1、通过迂回提问的方式,提出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不愿提、不想提、不敢提的方面是新闻眼。

2、通过追问的方式,,循循善诱地将问题引向深处。

3、提名人童年生活、日常生活、个人一些问题活跃谈话气氛。

4、提出背景问题,充分运用材料。

英国传媒人人LYNNBABER对采访人建议:

★做好功课,做好充分准备与好奇心前往。

★就提出详尽的问题,去证明你对他所知甚详。

★也提醒他,你期待他以努力回答你的问题。

5、专业发问更贴近读者需要。

对于一些专业领域的概念,普通观众会觉得深奥难懂。这个时候,访问者从普通观众的视角将深奥的东西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

6、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站在名人的立场上去考虑,这样的换位思考方式能够有助于记者提出更理性更到位的问题。用政客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用记者的思维方式。

推荐第10篇: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第一章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绪论 第一节电视新闻采访概述

一、电视新闻的定义: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或以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变动或正在变动的事实信息的传播。

二、电视新闻的特点:传播内容生动;范围广;线性传播;共时传播

三、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

1、电子传播手段的介入:“带机采访”和“脱机采访”两种方式

2、时间同步性

3、其采访方式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形式

4、记者的角色定位更加丰富

5、对设备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6、形象的画面报道,有价值、有特色——“屏幕意识” ●“屏幕意识”(“画面意识”)——电视记者对电视屏幕变现出来的感觉、认知、思维的总和。

7、复杂的工作环节

●前期:确定选题、整体构思、定向采访、画面拍摄 ●后期:文字写作、画面编辑、播音解说、混录合成

8、集体工作的方式

●对记者的要求:坚守好自己的位置、熟知他人的位置、有全局观念

前期:记者、主持人、摄像、灯光、声音

后期:编辑、制作人员、技术人员

四、电视记者及其工作方式:

1、电视记者:在电视机构中从事电视新闻素材收集工作的专业从业人员,是一个集体概念。

【包括:编导 出镜记者 摄像师 录音师 灯光师】

编导:前后期全程策划。决定素材采集范畴,把握节目的整体结构;决定应变方针;负责现场资料、尤其是理性素材的收集。

2、电视记者的工作方式:采摄合一制和采摄分离制

采摄合一制的弊端:容易造成顾此失彼。记者在现场为拍摄画面抢镜头而忽略了对采访的各种环节的考虑;采访中不能全力深入挖掘事实,报道的水平不高;记者难以进入画面,难以进行画面描述。

第二节 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式

一、“ENG”方式——“电子新闻采集”【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

制作特点:前期拍摄、后期编辑(使用便携式摄像机)

二、“EFG”方式——“电子现场制作方式或即时制作方式”【Electronic Feild Production 】制作特点:多机拍摄、同时编辑 设备要求:3台及3台以上的摄像机 能够简化节目制作工艺,现场性强

三、“ESP”方式——“电子演播室制作”【Electronic Studio Production】优势:完善的照明设施、音响设施;设备要求:摄像机只能放在三脚架和云台上使用,通常是使用三台以上的设备。

四、“SNG”——“卫星新闻采集”【Satellite News Gathering】优势:新闻发生与新闻播报的零时差。“TNT”——“Today News Today”;“NNN”——“Now News Now” 特点:现场拍摄、现场编辑、即时播出

●现代电视新闻的基本特征:追求新闻事件的现场同步报道,扩充单位时间内的新闻信息含量、满足观众的现场同步感受和参与感。

第三节 电视记者的素质和素养

一、电视记者的素质要求:

1、专业素质:新闻业务知识 现场报道的能力 新闻敏感 讲故事的能力 对话或提问能力

2、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3、勤于学习、拓宽知识面

4、要独立思考

5、要具备法制意识,现代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6、政治素质

7、社会活动能力【与采访对象的交往、与合作部门的合作能力】

二、工作作风

1、协作分工 团结作战

2、勤奋工作 不怕吃苦

3、雷厉风行 严谨快捷

4、爱护电视摄录设备

5、勇敢顽强 不怕牺牲

6、廉洁自律

第二章 采访限速挖掘及选题确立

一、新闻线索的定义:

1、指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和征兆,反映新闻事实的简略轮廓和片段,新闻线索是记者追求新闻的方向和依据。

2、特点:简单、短暂、有待证实、变动性大

3、作用:新闻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可以确定采访的去向;新闻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的质量。

二、新闻线索的来源:

1、记者本人的观察和积累:首先多看、多听、多问、多想;其次,善于捕抓有价值的信息;第三,要做有心人

2、会议、政策、文件、简报、领导人的讲话

3、受众的信息

4、其他媒介的信息【网络、报纸】

五、挖掘新线索的技巧

1、从一般当中找特殊

2、从正常当中找异常

3、从消极中找积极

4、从沙子中找金子【大众化生活中找到闪光点】

第二节 采访选题的确立及论证

一、选题:新闻记者确立新闻报道对象的过程;对新闻价值的再理解。

1、对新闻价值的在理解: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即客体对主体作用。新闻价值是客体的新闻要素、属性对新闻主体所产生的实际效应(作用、影响) 传播主体:必须让观众知道的信息 接受主体:(要符合受众审美、接受信息的需要;通过信息了解社会,知道信息的表面、背后及我如何如评价。更多的是新闻背后的信息和价值)

2、从信息接受者的角度选择新闻的标准:对象感

善于把握受众心里和受众的需要

从受众角度看新闻线索的价值有:知晓价值

激励或启迪价值

实用受益价值

娱乐价值

意见表达价值

3、信息传播者的角度选择新闻的标准: A、新闻政策标准:(党和政府做出的决议)包含政治标准(宪法、法律、风俗民情、民族习惯等)和新闻宣传思想两个方面

B、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和定位

C、从新闻可能产生的社会意义角度去考虑

二、选题论证的方法和步骤:

1、对报道的主要内容进行考查

2、对表现形式进行构思【用语言和画面进行整个报道的构思】

3、可行性论证

第三章 新闻采访的策划和准备 第一节 广播电视采访前的策划

一、新闻采访策划的概念

1、新闻报道策划:为使报道选题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采编人员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接受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

2、新闻采访策划:

采访思路—记者采访活动所要遵循行动路线或思维路径。

二、拟采访思路的作用

1、设计采访行动方案

2、确定采访思路的运行范围

三、采访思路拟定方法

1、非突发性新闻的采访思路:以线索对象为中心设计采访路线

2、突发性新闻线索的采访思路:问明情况,发出简讯—持续采访—深入采访、深入报道(了解事件原因、挖掘事件逻辑递进)

3、重大新闻线索的采访思路:发散

延伸

四、确定采访思想应注意的问题

系统性:在联系中寻找切入点

注意现象之间的联系 层面性:不可越过事物应有的层面 多侧面性:不满足事实表层的现象

五、采访提纲的撰写

采访目的

采访时间

采访思路

采访方法(路线的确定、环境的确定、对象的确定)

采访问题(针对采访对象、围绕采访目的的展开)

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处置方法

第二节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准备

●什么样的采访需要准备:采访那些已被无数次采访和写作过的人物或事件;采访那些重要的人物、复杂的人物时;做综合性总结性报道时;做深入报道时;

●新闻采访的准备有两种:面对某一具体采访任务、有针对性的准备;平常的积累(实践、读书) ●

一、资料准备:

1、收集背景资料(采访重大会议、采访特殊事件、采访典型人物、采访不熟不懂的问题及去生地采访)

2、学习和掌握相关政策

3、补充相关知识

4、熟悉采访对象(学习工作个性爱好)

二、确定介入现场的方式

1、现场定义及类别

现场:新闻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和真实空间的类别

2、现场的类别:

第一现场:新闻事件发生的地方

第二现场:由于记者的采访而出现的现场 A、记者、主持人参与报道的现场 B、记者、主持人参与报道的现场 第三现场:追述的现场

引用间接引语 引用直接引语

再现模拟

●再现模拟—深入现场、请不相干的人模拟表演当时的情景(情景再现)、利用图画、电子图像、动画模拟当时的情景

●记者对现场的介入方式

旁观式: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尽量保持现场的原生态,对现场的干预很少,降到最低 记者主要是通过观察和记录

优点:A、较完整地保留现场原生态的信息;B、充分突出被采访对象

缺点:记者不能够直接出面掌控、使其增加了难度 参与式:A、声音参与式(同期声参与)

电视记者在现场拍摄的镜头中只出现声音,但隐藏记者自己的形象。

好处:突出采访对象,避免记者喧宾夺主;避免现场节奏过于缓慢和信息冗长

问题:记者声音干扰现场;不利于节目的构成与意义的表达

可以有的选择:保留有价值的信息,去除记者的提问环节;拍下记者的提问画面,变现记者提问过程。 B、出境参与式

电视记者在采访现场将自身形象、言行表现在镜头中的现场介入方式,也称“出境式采访”。 ●电视新闻采访报道方式发展过程。

第一代模式:口播模式——沈力

第二代模式:图像+解说

第三代模式:现场采访报道 ●镜头前采访应具有的内涵:

A、记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进行出图像的采访报道

B、新闻事件必须是正在发生、发展的,报道与事件同步在现场完成 C、报道要有完整而连贯的同期声、画面和声音缺一不可

注意选择出镜采访方式要恰当

出镜采访根本目的之一是加强报道的现场感

三、设计采访问题

提问设计的优劣关系到采访的成败 斯诺 麦克华莱士

问题的标准:有的放矢、准备、深入、细致、简明扼要

1、“GOAL”方法——吉尔兰德 G=goals (目标)【通过提问得到具体的例子和有趣的信息。直接提问:问话语气委婉。】 O=obstacles(困难) A=Achielvements(成就)【再次捕抓细节、如何解决困哪的】 L=logistics (背景) “GOSS”

目标—goals 障碍—obstacle 解决—solution 开始—start

2、采访提纲策划方法:

A、列出采访人员、确定采访顺序

B、拟定采访问题、标题重点、明晰提问目的 ●记者设计的问题有七类:

引导性问题:与采访无相干或相干的问题

概括性问题:了解一般性面上的大概情况

实质性问题:

探讨性问题

敏感性问题:与采访对象有一定的厉害关系。不要莽撞,慢慢的去试探

印证性问题:请被采访者回答

结束性问题:请被采访者回忆补充一下

第四章 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方法

分类:现场观察和现场采访

第一节 现场观察

一、定义

1、“现场”对新闻传播的意义

2、“现场”索义:观察的含义:细查事物的现象、动向;考察或调查

3、“现场观察”的定义——是广播电视采访方法第一步,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新闻人物活动现场进行的目击采访,是对客观事实进行的有表及里的查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线索、收集素材,获得第一手资料。●记者观察通常分为三种类型:采集性、核实性、找寻性(找细节、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找问题) ●新闻现场观察的特点:直接性、综合性、客观性、经常性、敏感性

4、现场观察的内容:新闻事件进程及变动趋势;把握现场环境和气氛;把握人物个性和特点;抓取表现事物、人物特征的细节;发现问题(何人何地为何,与此相关的人,事件的下一步如何发展;判断现场有那些新闻价值、会对受众产生什么影响;定位观众、希望知道什么)

三、现场观察的方法:

1、同步观察、事前观察、事后观察

2、概览与细察结合:

概览(鸟瞰法):是对某一事物做大略的、全景的观察

细察:是对事物的某一局部或细节,做重点的、仔细的观察【足够的观察时间、观察的近距离】

3、在观察中思考:善于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善于发现事物的特征;善于运用联系的方法分析思考

4、恰当的角色定位:目击者、记录者、参与者

五、现场观察的要求:

1、观察要全面

2、观察要细致

3、观察要深准

4、观察要提问

第二节 现场采访

一、采访对象选择的标准:准确 愿讲 善于表达 权威人士

二、话筒前采访要求:

1、尽量消除现场干扰的因素【人员较多;有机器设备存在;话筒运用不当】

2、记者的语言【精炼、口语化、通俗化、有感染力】

3、注意话筒对声音采录的自然和清晰

三、镜头前的采访要求

1、记者要有画面意识

2、“一次最佳”原则【记者和被采访者在镜头面前的行为举止具有即时性;记者的现场报道应尽量一次完成;提问与回答一气呵成、情绪连贯】

四、提问的技巧:

1、采访提问语的使用原则:单一原则 具体原则 开放原则 逻辑严密原则

封闭式的提问方式是指所提问问题比较矮哦具体,需要被采访者的回单范围小、指向性强

开放式提问方式是指记者提示某一话题或言谈范围让采访对象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2、善于追问——追问是一种提问的方法 A、彻底弄清某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的时候 B、挖掘典型的事例和生动的细节

C、探寻关键的实质性材料或访谈中的疑点

3、倾听与沉默 A、倾听的内涵

B、采访中如何去倾听:做好倾听的准备、倾听没说出的话或说一半的话、保持安静、显示你正在倾听、培养倾听时的好奇心

第三节 出镜采访

一、出镜记者:on-camera correspondent and report 新闻故事或新闻调查与主持人

电视节目中,在新闻事件现场以报道新闻事件为目的,同时结合有声语言和形体语言传播信息的电视工作者。 主持记者的特征:

1、出镜头

2、报道新闻

二、出镜记者的电视新闻的特点

1、同时同步的报道手段

2、人本化的采访形式

3、形象的画面报道

4、综合复杂的制播过程

●在出镜采访时要比广播报纸有更多的问题,更应注意

1、捕捉感觉,并且在现场的环境氛围中引出信息

2、要让自己与采访对象不紧张

3、不要让人有“假”的感觉、不要摆拍

4、电视采访是以人为基本对象的采访活动

三、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方式

1、报道由出镜记者独立完成

2、出镜记者在现场采访嘉宾

3、出镜记者与演播室主持人交流

4、现场体验报道

四、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语言要求

1、使用口语

2、对事件报道进行引导

3、目标集中、提问具体

4、具备很强的理解力,能灵活应对

5、明确目的,思路清晰

6、善于调整对话节奏

五、记者出镜报道法则

1、注意现场的潜信息【现场气氛的描绘,电视记者可通过近景、特写来描写潜信息】

2、注意典型环境的选择【与事件的发生、发展有直接联系的现场】

3、多样的出镜形式

4、调动其他感官机能弥补语言的不足

5、注意与后方直播的密切配合

6、出镜记者的仪表仪态要得当

六、记者出镜的拍摄方法 抓重点 抓全局 抓细节

1、交代性镜头

2、采访对象镜头【过肩镜头、近景镜头】

3、出镜记者镜头【倾听镜头、反向提问时】

4、间隔镜头

七、记者出镜现场述评的拍摄

1、画面构图—近景:记者主体;中景:记者走动

2、介绍性镜头

3、拍摄中心镜头

4、摄像记者的主动性——突破画面束缚

5、镜头对出镜记者采访述评的补充

第五章 消息类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第一节 消息类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

一、消息类广播电视新闻(动态新闻)的传播特性 新:时间、题材、角度、立意、手法 广:题材

短:内容 篇幅

二、消息类电视新闻的分类

1、短消息【一分钟左右,300字左右,画面不到20个】电视新闻少用长镜头:画面15-20个左右

2、长消息【800字左右,画面在60个左右】反映的主题一般都很重要:政治、民生;头条作用 ●导语的写作:

1、导语的定义:是整篇消息的第一个单元,它以凝练简洁的语言,告知最重要的新闻事实。

2、导语的作用 A、导读或导入新闻

B、串联作用【程序式串联—承前启后,过渡作用;悬念式串联;口语式串联—主持人对新闻的总体认识以及对新闻编排的理解体现出主持人的主持意识】 C、吸引受众

3、导语类型:直接式导语:有两种做法一是晾衣绳式导语或五要素俱全法,直接陈述新闻事实、开宗明义的导语,一般直接陈述新闻最主要的内容;二是只只交代最重要最新鲜的部分要素。

延缓式导语—【不直接陈述事实,而是运用描写、气氛、渲染,先写一些相关的情况,在引出新闻事实】

三、消息导语写作的特点、

选材精辟 具体形象 简单精炼 照应主体

第二节 电视新闻主体的写作

一、必须介绍事实的基本情况

1、五要素

2、背景—揭示事件的意义,引起受众的关注;利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实特点,显示变化高度;用背景语言作为暗示,表达某种不便严明的观点;用背景给事实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事实更可读

二、结构要求

1、结构线索要单一:A、时间顺序(时效性比较强的事实新闻中)B、逻辑顺序(层次单纯、便于观众观察)C、层次清楚

2、中心突出

三、电视消息的常用结构

1、倒金字塔结构:优点—便于受众迅速掌握报道重点;确定—程式化【善于判断观众感兴趣】

2、时间顺序结构:按新闻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先后顺序来安排事件的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保持事件的完整性,但容易形成流水账。【注意每个环节找到报道的重点】

3、逻辑关系结构:根据事物的内在逻辑或问题的逻辑而组织材料安排层次【因果、对比、并列、递进】

4、金字塔结构:最重要最精彩的放在后面,按新闻事实或事件的因果关系而安排组织材料【悬念性、趣味性强】

第三节 消息类新闻习作

一、短消息的写作技巧

1、写作原则:一事一报、精炼事实、提取价值、选取一点

2、短消息的写作技巧:准确的切入点、画面语言与文字语言相结合、注重安排兴奋点【利用导语、运用对比、突发事件】、善于运用同期声

二、长消息的写作技巧

1、整体式长消息:从头到尾只说一个人或一群人

2、集纳式长消息:有一个新闻主题统帅,分段写多个人的事迹 ●人物性长消息的写作原则

1、运用电视画面语言【电视画面的三大要素:图像、声音、色彩】

2、运用具体情节细节【新闻故事化】

3、运用现场同期声

●事件性长消息的写作原则

1、把握好事件的新闻性【新鲜、重要等】

2、把握好事件的典型性【形象、细节等】 ●长消息的写作技巧

事实、再现场景、背景材料、同期声、巧妙的构思和深层次的描写

第六章 广播电视专题新闻采访与写作 第一节 广播电视专题新的定义及特点

一、广播电视新闻定义

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与播出方式,通过对重大新闻题材或围绕重大主题的详尽、深入或独特视角的报道,为观众提供深度信息的新闻报道形式。

二、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

1、重大性

2、内容取向专一集中【选题内容:重点、难点、热点、疑点问题;阐述分析;如何去拓展延伸(多侧面、多视点、多角度、多层次);报道时间上的延伸和拓展(多个时空的内容进行表现和挖掘)】

3、表现手段丰富:【视觉手段:照片、图片;听觉手段:同期声、解说、录音资料、音乐;播出手段:对播、交谈、嘉宾的参与】

4、报道深入:专题新闻贵在求深、以深度和广度取胜

三、电视专题新闻的分类

1、调查类专题新闻

2、评论类专题新闻

3、评述类专题新闻

第二节 广播电视专题新闻叙事构成

一、叙述者:

1、记者—旁观者、参与者、

2、采访对象

3、编辑——纸上预编(考试20分)

二、视角

1、全知视角

2、限知视角

3、主观视角

4、客观视角:叙事者是客观公正的、中立的

三、结构

1、内部结构—内容

不同层面的内容要如何组合在一起

A、纵向结构:指按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组合、编排材料的一种结构的形式。有两种情况:一是按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二是按生活中一连串故事的时间

B、横式结构:有两种情况:同时异时空结构(同一时间段不同空间材料拼接组合在一起);多侧面拼接结构(风声) C、递进式结构:——剥笋式;通过现象层层深入到事件背后,环环递进,从现象到本质的结构。 广播电视新闻结构通常以单线条

2、外在结构(节目的宏观设计) 故事化、悬念、细节

情节是事情发展变化发展的过程,他是从A到B的过程,情节包括很多事件,事件要有变化

第11篇: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

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记者的一种职业敏感,是新闻工作及时识别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或者将要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

观察采访:观察采访就是目击采访,是记者亲临新闻事件的现场,通过眼睛管擦事件所处的特定环境以及事件引起的结果,抓住新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而获得第一手材料,报道出令人满意的新闻。

隐性采访:

1、隐性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为了支持合法正当权益,有组织地对不便于显性采访的典型现象和行为,进行秘密拍录、采集和检验的舆论监督活动。

2、采访者隐去自己的真实身份、意图和手段、设备,在被采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深入新闻现场的一种采访活动。

广播新闻:广播新闻是通过电子音频技术,运用听觉符号的有序组合,面向特定范围的听众传播最近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易地采访:记者到自己媒体主管部门所辖范围以外的地方去采访。

非“倒金字塔”结构

1、时序结构:以新闻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安排素材,叙事顺序与事件进程一致。

2、逻辑结构:按新闻事实的内部逻辑关系安排素材

3、导引结构:以某一生动细节或具体情节为前导,引起听众注意和激发联想。多用于非事件性新闻或新闻特写。

电视直播的类型

(1)实况转播:通过对新闻事件如政治会议、记者招待会和重大庆典等社会活动,用一个机位或多个机位切换组接完成的新闻现场的客观记录,记者、主持人可不在现场报道,可画外解说。

(2)现场直播:电视台在新闻事件或其他公众活动发生进行的同时,把现场的声音、图像以及记者或播音员的口头报道或解说等直接同步播出的一种传播方式。

(3)演播室直播:指节目在演播室边播边传送的一种播出方式,通常以录播节目和演播室采访为主,同时插入现场直播的内容。

电视媒体与广播媒体的传播符号及特点

(1)电视

传播符号:画面、声音、文字

特点:传真性、参与性、线性传播、容量有限

(2)广播

传播符号:声音

特点:及时、覆盖面广、伴随收听、声情并茂

新闻线索的特点

(1)相对于新闻事实,多数新闻线索显得较为简略,没有过程,更没有细节,新闻五要素不全。

(2)相对于新闻事实,新闻线索往往是比较零碎的,信息是不完整的。

(3)新闻线索稍纵即逝。

(4)新闻线索的出现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5)新闻线索涉及较多的是表象,可能确有其事,也可能只是假象,或者是真假混杂。也就是说它的可靠性待记者进一步去核实。

广播新闻的传播特点及优缺点

1、收听便利,快速及时

用最快的时间报道最多的新闻,创造出一种“即时交互”的空间。

2、伴随性、覆盖面广

借助3G技术 细化专业频率

3、富有感染力

多种声音的组合

4、转瞬即逝

抓住广播新闻的黄金时段和核心听众

5、容量有限

汇集其它新闻媒体提供的各种信息

电视专题报道安文体分类有哪些

1、新闻纪实类:对现实生活中值得报道的人物和事件,作出及时、迅速的反映,具有较强新闻价值的电视专题报道。

特点:真实性、现实性、时效性

2、理论型:一般是对当前重大的现实热点问题的理解探索和述评,往往以某一论题为中心,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加以论证,有立论有实例,以理服人,以事实强化说服力,最终让观众取得共识。

主要任务是准确、生动、有效地宣传党的录像、政策、并诠释其基本的思想和理论。

3、历史文献类:属于政论片的一种,主要包括那些以重大历史史实为表现对象,通过对历史的影像梳理和记录,来揭示历史真相,总结历史发展规律,以服务显示的电视片。旨在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找出有规律性的指导现实的理论依据。

第12篇:一把手上电视新闻采访稿(清水)2

2011年一把手上电视新闻采访稿

镇党委书记张生贤

(2011年3月8日)

农民增收。玉米制种面积稳定在45000亩左右,发展甜叶菊、架豆等新型产业3500亩;建成标准化养殖园区2个,新建100m以上的青贮池30个,万元养殖户达到900户,两万元养殖户达到400户;全年完成劳务输转4700人,年收入两万元劳动力达到500人;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500亩,建成500亩以上的土地流转示范小区1个。

项目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围绕渠道、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编制申报项目,力争当年争取项目资金200万元以上。加大供排水、道路等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力以赴抓好政府办公楼装修入驻,年内力争拆迁危旧房屋2000平方米,铺装公共区2000平方米,新开发商住楼3000平方米。

新农村建设。完成新农村综合整治示范点4个,硬化居民点3个,新建、翻建渠道27.2公里,开展沼气服务管理年活动,新建村级沼气服务网点1个,沼气入户使用率达到90%;架设太阳能120户;完成人工造林面积750亩;全面完成区上下达的康居住房及危旧房屋改造任务。同时,加大力度抓好农村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切实改善村容村貌。

社会事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事业。

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党的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为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预期经济目标,农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2%以上。 3

第13篇: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与写作的心得

广播电视的采访与写作心得

十一周的学习,感觉最轻松的学习,就是听,学习。

听老师说许多个人经历,非常有借鉴性,也非常值得学习。老师很可爱,幽默风趣,阅历丰富,能教会我们很多东西,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要说起半个学期以来的心得很多,想法也很多。

首先,感觉课好少,被好多事情冲掉了好多,好可惜,我们的课本来就比第一专业是新闻学的同学少了很多。当老师说课程讲完了以后,我还愣着,为什么我们冲掉了那么多,还可以提前一周结束!还有就是学二专的心得,我感觉学院好敷衍我们,最开始看见新闻学院的宣传牌的时候,我想大家都是奔着能多学点东西心修的二专,可以修了以后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在课堂上学来的东西好少,课程也很少,最无语的是,为了节约教学资源,居然是三个年级一起上,先上新闻编辑与评论再采访与写作。今天,看到新闻台湾一大学生大骂教育部长,指责其关于不应该发文“关心”参与反媒体垄断的学生,可是我们什么时候能维护我们该享受到的学习的权利,或者说我们也应该节约下老爹老妈的学费,可叹!

借用串说词的用法,刚刚谈的是比较沉重的话题,其次,说说轻松的。因为上学期上的是万忆老师的课,也是广播电视新闻学概论,万忆老师也是一位有趣的老师。两位风格差不多的老师让我们在私下小小忍不住放在一起对比了下,最后感叹,干到圆满的记者是不是都是这样:有点愤青,幽默风趣,不拘小节,会传授我们一些在社会上行事应该注意的行规,思维强劲,上课中接完电话,我们还没回神过来,老师马上就说下一段了,给我们感觉都是咱广西的新闻的大师,有次我们还开玩笑说:不知道两个老师到底谁比较厉害呢?

最后,就是好好复习功课,多关注新闻时事,继续修炼,好好考试!

第14篇:电视新闻编辑学

名词解释:

电视新闻编辑:从广义上说即指电视新闻编辑业务,也可以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从狭义上讲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主要是指后期制作,即节目的编辑处理、节目编排播出等环节。

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是以集中突出的、形象化的描绘,再现新闻事件的新闻体裁。它把新闻事件中最有价值、最生动感人的片段和部分加以放大,描形描态,绘声绘色,给观众以鲜明突出的印象。

硬新闻:是指一种强调时间性与重大性的动态新闻,重在迅速传递信息。

软新闻:是指一种偏重引起读者兴趣和情感呼应的新闻,更多地强调人类普遍兴趣。 业务范本:即一个媒体的工作模式与节目制作流程,它将节目内容制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分解,使不同的人都可按照规范的操作环节行事。

预发性新闻事件:是指那些在直播前就可以预料到事件过程甚至结果的事件,事件的日程、议题、主体都在直播人员的掌控之中。

突发性新闻事件:是指那些事先人们无法知晓何时、何地、何人以及进程的事件,对突发事件的直播是对电视媒体最富挑战性和最具魅力的传播。

电视新闻直播控制:目的是把各种信号整合到一起,最终实现节目的安全播出。直播控制的重点是对现场的科学调度,现场调度的过程也就是把事件现场的逻辑和节目的逻辑统一起来。

受众定位:就是确定栏目的目标受众,这是立足于媒介市场的分析而对媒介产品的市场占位所做出的决策。

填空:

电视新闻编辑的思想素质,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修养)(思维修养)(政治修养)。 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包括(思想)(业务)(体能)。

电视新闻按体裁划分,有(影像新闻)(现场报道)(连续/系列报道)之别。

电视新闻功能类型:(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言论类电视新闻节目)。

图像编辑原则:(逻辑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修辞性原则)。

电视新闻导语的作用:(引起关注)(突显核心)(确立要点)。

导语按写作手法可分为(叙述式)(议论式)(描写式)。

电视新闻的选题标准:(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

电视新闻文稿风格表达:(本地化表达)(故事化表达)(娱乐化表达)。

熟练掌握各类电视新闻栏目的编辑方法:(集纳型新闻栏目)(杂志型新闻栏目)(专题型新闻栏目)。

掌握电视新闻栏目定位的主要内容:(受众定位)(内容定位)(形式定位)(风格定位)。 受众细分的主要依据:(受众环境)(受众状况)(受众兴趣)(受众习惯)。

电视新闻的风格定位:(轻松随意式)(严肃凝重式)(娱乐调侃式)。

电视新闻以播出时段为依据,分为(早间新闻)(午间新闻)(傍晚新闻)(晚间新闻)。 专题型新闻栏目编辑题材的选择:(重大性)(社会性)(故事性)(人性化)。

包装的形式:(栏目名称)(标志)(定位语)(栏目片头)(片花)(主持人)(演播室布景)等。

编排原则要求:(客观性原则)(稳定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电视新闻直播按表现形式分(演播室直播)(新闻现场直播)(突发事件直播)。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要素:(演播室)(事件现场)(现场记者)(背景报道)(片头片花)。

单选:

消息类新闻节目人们习惯称为电视新闻,即狭义的电视新闻。

集纳型新闻栏目是在电视屏幕上最常见的一种新闻栏目。

我国最早的专题型深度报道栏目,是中央电视台1980年创办的《观察与思考》。 在国外电视新闻故事化表达最早出现于美国CBS的《60分钟》栏目。

国内最早的说新闻栏目是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

我国最早的杂志型新闻栏目是上海电视台的《新闻透视》(1987年7月),而真正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中央电视台1993年5月1日开播的《东方时空》。

1952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副总裁西尔维斯特·韦沃创立了《今天》,是最早的早间新闻。

我国早间电视新闻栏目的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1993年)的开播为标志。

江苏卫视的《南京零距离》打破了一贯的联播体新闻格局,开创了一种新的民生新闻栏目形态。

按内容分类设置新闻节目,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划分方案。

1997年被称作中国电视直播年。

简答:

一、简述新闻编辑的任务?

1.制定报道计划。要体现一个媒体的节目方针,对新闻报道作出计划就显得极为重要。

2.选择鉴别稿件。电视新闻编辑是电视新闻各个环节的“把关人”,对信息进行快速甄别成为电视新闻编辑的另一重要任务。

3.处理新闻声画。电视新闻编辑要有较强的文字功底,熟练掌握撰写、修改各种新文字的技巧。

4.编排新闻节目.撰写新闻提要;撰写新闻串联词;撰写言论;撰写标题。

5.安排制作播出。配音合成;叠加字幕;制作特技;审看节目。

6.做好通联工作。通联工作是新闻编辑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的异同?

相同点:两者都具有新闻性;都是由多个独立报道构成播出形式;都是出现多次的连续性报道。

不同点:1.题材的差异2.时效性差异.3.报道序列的差异。4.传播功能的差异。

三、新闻频道的基本特征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1. 新闻报道的充分性。

2. 新闻报道的滚动性。

3. 新闻报道的动态性。

4. 新闻报道的多样性。

5. 重视现场直播。

四、编点选择时考虑的因素?

1.内容剪辑点。记忆画面内容的起、承、转、合以及画面内容的内在节奏作为参照因

素选择剪辑点。

2.动作剪辑点。要求能完整地表现人物某一动作的全过程,或动作过程中一个相对完

整的阶段。

3.情绪剪辑点。以人物心理情绪为基础,选择能表达喜、怒、哀、乐等外在表情的过

程作为剪辑点。

4.节奏剪辑点。既要使外部节奏与内部节奏相吻合,又要保证单元段落中具体节奏与

全片的整体节奏,以及视觉节奏与听觉节奏的和谐。

5.声音剪辑点。要根据声音类别的不同做出适合的选择。

五、简述故事化表达的写作技巧?

1. 找准故事新闻的切入点。

2. 找准故事新闻的报道视角。

3. 新闻故事必须有代表性。

4. 新闻故事必须真实客观。

5. 注意对新闻故事中人物的描写。

六、电视栏目包装的作用?

1.增强观众对栏目的识别能力。

2.联结栏目成为有机的整体。

3.导视宣传提高观众的收视预期。

4.精美的栏目包装使人赏心悦目。

七、简述包装的原则?

1.统一化原则。

2.简约化原则。

3.多元化原则。

4.模式化原则。

5.规范化原则。

八、简述编排的主要策略?

1.板块式节目安排。

2.全盘式节目安排。

3.“重型打击”式编排。

4.“顶梁柱”式编排。

5.赛实力式编排。

6.逆向式编排。

九、简述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优势?

1.同步传播的实效性.2.声画传播的现场感。

3.过程传播的完整性。

4.事件传播的悬念性。

十、简述指导现场采访环节的几个方面?

1.选择现场报道能力强的记者。

2.把记者投放到事件的“标志性现场”。

3.控制记者发现状态。

4.控制记者的表达语态。

论述:

分析国内外著名电视频道的传播理念。

国外:1.CNN秉承“面向全球、关注世界”的新闻直播与编辑理念。突出全球化的战略

定位,追求现场报道和新闻直播经常化的新闻时效,争取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物,发展了最广大的观众群体。

2.主要通过对地区性事件公平、平衡、准确以及敏感的报道,在全球范围内建立

起CNN的声誉。

3.大量采用实效性、现场感极强的现场报道。

国内:1.福建电视台其基本的方针是提供“更多更快的资讯和服务”。

2.2002年将自己的口号定为“最快的频道”,“贴近生活、平民化视点、重视过

程纪实以及亲切的交流和服务”等现代新闻理念。在节目内容题材的选择上,注意贴近市民的生活,以社会新闻为报道重点,表现新闻的人情味、趣味性。 论述新闻品牌栏目建设的意义并就建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意义:

1.品牌栏目是新闻频道的基石,任何新闻频道都必须创立自己的品牌栏目,能够

使观众产生约会意识和收视依赖。

2.品牌应是一组期望,即观众能对你的品牌有一些期望的节目。

3.品牌节目有助于收视率的提高和市场份额的扩大,带动了整个频道的经济收

入。

4.通过调研,来提供一些对本栏目有可能突破的情况了解,并使栏目定位符合观

众的口味。

看法:

1.要有一支良好的员工队伍。

2.品牌宣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3.全力维护和宣传品牌核心价值已成为许多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

论述编排的成功经验?

1.认真研究竞争对手。

2.密切注意时代思潮。

3.研究自己的电视观众。

4.争取最佳节目编排效果。

5.注意观众流向。

6.掌握反向节目编排的技巧。

7.加强地方性节目的比重。

8.购买节目应适合节目编排的需要。

第15篇:电视新闻编辑

第一章

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二、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三、什么是电视新闻编辑? 第一,电视新闻编辑是电视新闻节目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工种。作为一个工种而言,电视新闻编辑是节目的把关者、生产者与播出者。他负责节目的构思、采访、后期剪辑、合成等一系列的工作,甚至,还有可能负责节目的经营。

第二,电视新闻编辑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节目的制作环节而言,电视新闻编辑主要是指电视新闻节目的后期制作阶段。

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是节目艺术和电视技术二者的结合。

四、所谓大编辑部机制,就是把整个频道、整个节目甚至一次报道都当作一个有机的系统,以整个频道、节目甚至一次报道为管理单元,由一个大编辑部来对新闻资源进行统一协调、配置,统一策划,统一调度,进行新闻素材采集工作,将反映同一内容却不同角度的节目同归在一个频道或一个节目、一次报道中,使节目的制播充分体现一种整体性,展现新闻的深度性和深刻性。

五、栏目及其基本特征 所谓栏目,是由固定主持人主持、内容主题明确、风格和形式统

一、定时定量定期播出的节目单位。

栏目的基本特征是:固定的节目主持人;定时定量定期播出,定时就是固定的播出时间,定量就是固定的时间长度,定期就是固定的播出频率;相对稳定的节目定位;固定的目标收视群体;统一的风格和形式。 第二章

一、电视的构成元素包括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

二、视觉元素包含的内容及其功

能或作用

视觉影像是电视对受众最具冲击力的传播手段。在电视屏幕上,视觉元素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形态。 视觉元素主要包含:

1、画面画面就是记录新闻事件有关信息的动态影像。

作用:(1)再现。第一,再现现场(现场环境), 以现场视角去报道新闻,用纪实的手法去拍摄新闻 。第二,再现过程(关键情节),情节是新闻事件的主体,而那些能够反映事件核心进程和本质特征的关键情节更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当然也是电视画面展现的重点。第三,再现细节,细节能够揭示事件表面背后的隐藏信息,能够昭示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例如:报道中人物的手势、动作、神态、表情、语气、语调等。(2)实证。电视画面因其直观性、连续性而具有很强的实证功能。(3)表意。画面的组接可以产生新的意义。

2、屏幕文字 (字幕) 字幕是很重要的视觉符号,虽然附属于画面却具有独立的表意功能,能有效弥补画面信息传达方面的不足。

字幕的功能 :(1)提示(新闻标题、要点提示 )强调性字幕,主要是对画面或语言解说所表达的意义、重要论点等的强调,以引起观众的注意。(2)补充说明性字幕,主要是对画面作辅助性介绍。如人物身份、时间、地点等事实要素(3)传递新信息(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屏幕下方的滚动字幕新闻 )信息性字幕,主要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单元传达某种相对完整的信息

3、图表、图形和动画

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字、地理方位或者新闻人物、新闻事件之间复杂的关系等,光靠语言、画面和文字无法解释清楚,或者不便于受众理解,这时就需要绘制一些图表、图形,甚至要制作动画来加以形象化处理。

4、照片或者与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有关的实物资料

有些新闻事件,当时没有拍摄下来,通过电视画面显然无法表现。这时可以借助一些相关的照片或者实物资料。

三、听觉元素包含的内容及其功

能或作用

(一)人物同期声人物同期声是指在拍摄新闻时同步采录的人物讲话。采访形式出现,包括记者的现场报道、与采访对象的谈话、人物的讲话。

人物同期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增加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2个性化的同期声语言。

3通过同期声的追述可以表现过去的形象。 (二)环境效果声

环境效果声也称为实况音响或者背景声。 体现现场环境表意性

比如公鸡打鸣,狗的叫声,救护车的嘶鸣,钟表的滴答声等。(三)旁白解说

旁白解说主要通过记者或播音员的有声语言来表述新闻事件。它主要用来解释、议论、介绍背景、表达作者观点、补充画面表达多义性的不足等。

(四)音乐包括有声源音乐和无声源音乐,在专题片渲染情绪、烘托主题时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电视新闻节目主要分为三类:

(一)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是电视新闻中最常见的节目形态,在真实、客观的基点上,旨在迅速、广泛、简短地报道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件通常,是电视新闻报道的尖兵。由于它天天同受众见面,影响面广,人们习惯地称为电视新闻,即狭义的电视新闻。

特点:

1、快。如何实现快?第一,第一时间的快速反应,抓核心要素报道;第二,利用编排手段,敢于突破常规,尽快播发;第三,利用技术手段,比如,直播手段,口播报道,飞字幕;第四,报道手段,变结论式报道为进程式报道,在事件还没有最终结果的情况下,随时报道最新进展,利用电视的优势及时追踪报道。

2、短。

3、活。电视新闻节目的分类:(分三类): ·消息类分为口头报道、图像新闻与图片新闻、电话采访与连线、字幕新闻 ·专题类分为专题报道、深度报道 ·评论类

(二)电视新闻专题是就某一新闻题材所做的充分报道,这种报道比较详尽而且有深度。它或对新闻事实做出比较详细、系

统的解释和分析,或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追踪报道。在时效上,它和消息最为接近,是报道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内容上,它是消息类新闻简要报道的

延伸、扩充,是较为全面、深入的报道。

(三)评论类电视新闻是评论者、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示的意见和态度。

五、深度报道,顾名思义,是一种全面、深入的新闻报道形式。它不仅交代事实,更侧重于揭示、说明事实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及其后果,它对事实进行解释、分析,使受众对新闻事实的本质与意义有全面、纵深的理解。 第三章

一、新闻信息的六大构成要素是我们判断新闻价值的主要信号:五个W(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和一个H(如何)-----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过程(How

二、显性信息和隐形信息

1、显性信息显而易见,比较容易确认;构成新闻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 :"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

隐形信息需要对新闻事实做进一步的深入挖掘 ;隐藏在事实的表象之下: "为何(Why)","如何(How)"

三、新闻价值判断的两个维度:

1、绝对价值——透过新闻事实本身所传达出来的原生信息考察其作为"新闻"所具有的基本价值

2、相对价值——将单一的新闻事件放到整体的传播环境中去考察,衡量其在整个传播环境中所具有的价值

3、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的统一

四、判断新闻的价值标准一般有:时效性(包括时间性与新鲜性两层意思。·时间性:发生与被报道之间的时间差。时差越小,时间性越强。信息时代,要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出报道。新闻事业发展史即是争取时间性的历史。·新鲜性:新闻报道的新鲜感,表现在内容、视角、切入点、形式、主题等方面)、重要性(事实对人民群众的利益、党和国家的工作及国际政治生活、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影响的大小)、显著性(是指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具有引人注目、非同一般的意义)、接近性(核心是指新闻事实与共同主体特别是接

收主体的各种“距离”关系)、趣味性(奇特反常幽默的新闻事实具有令人喜闻乐见的意义)。

五、对新闻的绝对价值产生修正

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受众、目

的、语境。 第四章

一、导语的功能

导语是新闻的开头,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导语往往以主持人(播音员、记者)图像口播的形式出现。导语的两个基本功能:吸引受众和揭示主旨。

二、正文写作的结构

正文是对导语的深化和补充。它要对导语中涉及的新闻要素做进一步的注释和充实,对导语中没有涉及的新闻要素要做交代和说明。电视新闻正文写作的手段不仅仅是文字,还包括现场画面、同期声等声像手段。结构:按照逻辑顺序展开的结构、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结构、混合式结构

三、电视新闻报道中细节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报道的可信度和真实性(2)揭示主题

(3)表现情感、塑造形象(4)渲染气氛(5)增强可视性

四、电视新闻中背景材料的运用要注意的方面

1、服从主题的需要。背景是依附于主题而存在的,所以背景的运用要根据主题的需要,要简明扼要而不喧宾夺主,如果面面俱到,反而会冲淡主题,给人以主次不分之感。

2、立足于释疑解惑

3、与报道主体有机结合。第一,紧扣主体,服从并服务于主体表现的需要;第二,背景材料的选择要精当,不能不加选择地一股脑儿往上搬;第三,背景的运用要灵活,要有机地分散到报道的不同部分,大段的背景会打断报道主体发展的逻辑线索。 第五章

好的故事应具备哪些特质?

1、好的故事以"人"为灵魂

对于受众来说,“人”总是新闻报道中最

富感染力的因素之一。在一个故事化的电视新闻报道中,我们所见到的"人",应当是具体的、鲜活的。

2、好的故事以"情节"为主体好的情节一般具有如下特质: 一是新闻主角的代表性言语和行动; 二是典型的时空环境;

三是新闻主角的言行与典型环境之间的戏剧冲突

3、好的故事以"细节"为血肉 一是细节首先是可视的形象 二是细节折射事件的本质三是细节往往是情节中的兴奋点

4、好的故事有戏剧冲突

一个好的新闻故事应当具备一定程度的戏剧冲突,只不过产生这种冲突的矛盾主体都是真实存在的第六章

一、电视新闻栏目编辑的基本意

(一)全局意识全局意识是栏目编辑意识的宏观体现

1、宏观传播环境

国家的法律法规、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党和政府一段时期的工作重心;一段时期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2、本媒体一段时期的传播重点

3、新闻栏目的整体布局

(二)责任意识栏目编辑要时刻考虑新闻传播的社会效益要坚持原则,吃透两头;要维护个人权益;要防止不良模仿平衡意识

(三)平衡意识是大局观的另一种表现地域的平衡,领域的平衡,形式的平衡,力度的平衡,观点的平衡,热度的平衡

(四)栏目意识

1、注重对栏目风格的凸显

2、着力于栏目整体形象的塑造

3、增强竞争意识、展现栏目实力

(五)人本意识

1、受众意识

(1)栏目设置栏目的定位、题材的选择、表现的手段

节目处理抓住百姓关注的新闻点,突出新闻与百姓的关联性;用具体的形象和生动的语言解释专业内容

2、人文关怀

(六)评论意识

新闻不仅要提供关于事件的客观信息,而且要提供关于事件的意见性信息 新闻评论是媒介树立权威、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

栏目编辑应当善于利用电视新闻的传播手段为评论服务 第七章

一、新闻策划是对于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方式、形式、程序、时机、角度等的策划。

二、新闻报道常见的形式 (1)集中式 好的报道角度 一定的规模 (2)连续式 追踪报道 系列报道 (3)特别报道 特别的时间 特别的形态 特别的组织

(4)日常的单篇报道

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阶段:制片人、策划、责任编辑、记者、编辑、撰稿、摄影师、灯光师、字幕员、美工、主持人。 ·主持人、播音员、主播三者的不同:播音员的主要任务是将节目的文字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传播出去,放置解说词的配音,每条新闻的导语以及现场播报。主持人的任务处理将游资语言转换成有声语言外,还要参与到节目的策划、撰稿、现场采访等环节中区。主播是整个新闻节目的把关者,不仅参与新闻节目制作的每一个环节,而却具有最终的决定权。

电视新闻节目的播出(录制)阶段:导播、现场导演、视频切换、音频切换、摄影师、灯光师。

电视新闻节目编辑流程:分为两类,一类是日播或周播的常规电视新闻节目:

(一)常规电视新闻节目:.策划阶段。确定选题应考虑的原则:1.注意新闻选题的新闻价值。要符合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即新鲜性、重大性、异常性、接近性、趣味性。2.注意舆论导线的需要。任何一个时期的社会

都有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发挥自己的“喉舌”作用,合理引导群众,有效实现自己的传播意图。3.注意受众的需求。一是对信息的需求,二是对知识的渴求,三是娱乐需求,四是生活需求,4.密切关注其他媒体的报道。当代新闻媒体的竞争无外乎就是“快”“准”。新闻素材采集阶段。后期编辑阶段。成片的送审与播出阶段。 一类的大型专题直播节目。1.确定选题;2.前期准备;3.直播方案申报;4.构建直播团队;5.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6.直播现场的设计与考察;7.工作台本的制定;8.直播准备阶段;9.现场直播。 ·电视纪录片编辑能力训练

一、获取选题

(一) 获取选题的路径

1.来自上级布置的任务和集中策划。2.来自其他的媒体; 3.来自观众;

4.来自编导生活中的发现和感悟。

(二) 题材的价值标准 1.是否具有史料记载的价值; 2.是否具有社会普遍性; 3.是否具有人情味 4.是否新鲜,具有趣味性

(三) 题材选取的实务化过程

·调查时步骤:1.了解相关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知识。2.查找观摩相同题材或相似题材的同类型片子。3.深入拍摄现场实地研究。

·调查手段:1.现场调查;2.采访谈话,社会中对立的两极,对于某个问题持完全不同观点的人士;4.拍摄地当地的居民好了解情况的群众;5.某领域权威的领导或专家。·调查那内容。

(四) 影响选题的因素

1.创作者的知识结构和对同题材的把握

能力。2.观众的审美期待和欣赏趣味。 3.题才的内在意义和价值。4.题材的可拍性。

二、组织创作团队

三、策划文案写作

(一)拍摄计划书

(二)拍摄大纲

(三)拍摄进度表

(四)设备清单

(五)预算草案

四、物资准备

(一)摄影录音器材的准备

1.电视摄影机,2.三角架.3.监视器4.收音话筒

(二)摄制组成员食宿和交通的安排

五、实训练习第六章

专题片和纪录片的关系:电视专题片是中国电视界一个约定俗称的名称。目前在国内,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二者之间的关系以“等同说”“从属说”“独立说”“怪胎说”等说法为代表。 电视专题片的类型:

(一)按专题片的内容划分人文类、社会报道类、自然环境类。

(二)按专题片的风格划分为纪实类与写意类,中央电视台教社衷心主任高峰将专题片分为纪实类、表现类、思辨类。

(三)按专题片的结构分旁白加画面的主观式、由采访构成的采访式、既无旁白也无采访的纯观察式、由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互动构成的反射式。

(四)按专题片的播出形式来划分:报道类专题片、栏目类专题片、非栏目类专题片、其他类专题片。电视专题片的美学特征: 1.纪实性, 2.艺术性 3.思考性。

第16篇:电视新闻编辑

第一章

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二、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三、什么是电视新闻编辑? 第一,电视新闻编辑是电视新闻节目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工种。作为一个工种而言,电视新闻编辑是节目的把关者、生产者与播出者。他负责节目的构思、采访、后期剪辑、合成等一系列的工作,甚至,还有可能负责节目的经营。

第二,电视新闻编辑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节目的制作环节而言,电视新闻编辑主要是指电视新闻节目的后期制作阶段。

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是节目艺术和电视技术二者的结合。

四、所谓大编辑部机制,就是把整个频道、整个节目甚至一次报道都当作一个有机的系统,以整个频道、节目甚至一次报道为管理单元,由一个大编辑部来对新闻资源进行统一协调、配置,统一策划,统一调度,进行新闻素材采集工作,将反映同一内容却不同角度的节目同归在一个频道或一个节目、一次报道中,使节目的制播充分体现一种整体性,展现新闻的深度性和深刻性。

五、栏目及其基本特征 所谓栏目,是由固定主持人主持、内容主题明确、风格和形式统

一、定时定量定期播出的节目单位。

栏目的基本特征是:固定的节目主持人;定时定量定期播出,定时就是固定的播出时间,定量就是固定的时间长度,定期就是固定的播出频率;相对稳定的节目定位;固定的目标收视群体;统一的风格和形式。 第二章

一、电视的构成元素包括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

二、视觉元素包含的内容及其功

能或作用

视觉影像是电视对受众最具冲击力的传播手段。在电视屏幕上,视觉元素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形态。 视觉元素主要包含:

1、画面画面就是记录新闻事件有关信息的动态影像。

作用:(1)再现。第一,再现现场(现场环境), 以现场视角去报道新闻,用纪实

的手法去拍摄新闻 。第二,再现过程(关键情节),情节是新闻事件的主体,而那些能够反映事件核心进程和本质特征的关键情节更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当然也是电视画面展现的重点。第三,再现细节,细节能够揭示事件表面背后的隐藏信息,能够昭示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例如:报道中人物的手势、动作、神态、表情、语气、语调等。(2)实证。电视画面因其直观性、连续性而具有很强的实证功能。(3)表意。画面的组接可以产生新的意义。

2、屏幕文字 (字幕) 字幕是很重要的视觉符号,虽然附属于画面却具有独立的表意功能,能有效弥补画面信息传达方面的不足。

字幕的功能 :(1)提示(新闻标题、要点提示 )强调性字幕,主要是对画面或语言解说所表达的意义、重要论点等的强调,以引起观众的注意。(2)补充说明性字幕,主要是对画面作辅助性介绍。如人物身份、时间、地点等事实要素(3)传递新信息(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屏幕下方的滚动字幕新闻 )信息性字幕,主要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单元传达某种相对完整的信息

3、图表、图形和动画

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字、地理方位或者新闻人物、新闻事件之间复杂的关系等,光靠语言、画面和文字无法解释清楚,或者不便于受众理解,这时就需要绘制一些图表、图形,甚至要制作动画来加以形象化处理。

4、照片或者与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有关的实物资料

有些新闻事件,当时没有拍摄下来,通过电视画面显然无法表现。这时可以借助一些相关的照片或者实物资料。

三、听觉元素包含的内容及其功

能或作用

(一)人物同期声人物同期声是指在拍摄新闻时同步采录的人物讲话。采访形式出现,包括记者的现场报道、与采访对象的谈话、人物的讲话。

人物同期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增加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2个性化的同期声语言。

3通过同期声的追述可以表现过去的形象。 (二)环境效果声

环境效果声也称为实况音响或者背景声。 体现现场环境表意性

比如公鸡打鸣,狗的叫声,救护车的嘶鸣,钟表的滴答声等。(三)旁白解说

旁白解说主要通过记者或播音员的有声语言来表述新闻事件。它主要用来解释、议论、介绍背景、表达作者观点、补充画面表达多义性的不足等。

(四)音乐包括有声源音乐和无声源音乐,在专题片渲染情绪、烘托主题时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电视新闻节目主要分为三类:

(一)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是电视新闻中最常见的节目形态,在真实、客观的基点上,旨在迅速、广泛、简短地报道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件通常,是电视新闻报道的尖兵。由于它天天同受众见面,影响面广,人们习惯地称为电视新闻,即狭义的电视新闻。

特点:

1、快。如何实现快?第一,第一时间的快速反应,抓核心要素报道;第二,利用编排手段,敢于突破常规,尽快播发;第三,利用技术手段,比如,直播手段,口播报道,飞字幕;第四,报道手段,变结论式报道为进程式报道,在事件还没有最终结果的情况下,随时报道最新进展,利用电视的优势及时追踪报道。

2、短。

3、活。

(二)新闻专题是就某一新闻题材所做的充分报道,这种报道比较详尽而且有深度。它或对新闻事实做出比较详细、系统的解释和分析,或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追踪报道。在时效上,它和消息最为接近,是报道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内容上,它是消息类新闻简要报道的延伸、扩充,是较为全面、深入的报道。

(三)评论类电视新闻是评论者、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示的意见和态度。

五、深度报道,顾名思义,是一种全面、深入的新闻报道形式。它不仅交代事实,更侧重于揭示、说明事实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及其后果,它对事实进行解释、分析,使受众对新闻事实的本质与意义有全面、纵深的理解。 第三章

一、新闻信息的六大构成要素是我们判断新闻价值的主要信号:五个W(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和一个H(如何)-----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过程

二、显性信息和隐形信息

1、显性信息显而易见,比较容易确认;构成新闻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 :"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

隐形信息需要对新闻事实做进一步的深入挖掘 ;隐藏在事实的表象之下: "为何(Why)","如何(How)"

三、新闻价值判断的两个维度:

1、绝对价值——透过新闻事实本身所传达出来的原生信息考察其作为"新闻"所具有的基本价值

2、相对价值——将单一的新闻事件放到整体的传播环境中去考察,衡量其在整个传播环境中所具有的价值

3、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的统一

四、判断新闻的价值标准一般有:时效性(包括时间性与新鲜性两层意思。·时间性:发生与被报道之间的时间差。时差越小,时间性越强。信息时代,要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出报道。新闻事业发展史即是争取时间性的历史。·新鲜性:新闻报道的新鲜感,表现在内容、视角、切入点、形式、主题等方面)、重要性(事实对人民群众的利益、党和国家的工作及国际政治生活、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影响的大小)、显著性(是指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具有引人注目、非同一般的意义)、接近性(核心是指新闻事实与共同主体特别是接收主体的各种“距离”关系)、趣味性(奇特反常幽默的新闻事实具有令人喜闻乐见的意义)。

五、对新闻的绝对价值产生修正

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受众、目

的、语境。 第四章

一、导语的功能

导语是新闻的开头,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导语往往以主持人(播音员、记者)图像口播的形式出现。导语的两个基本功能:吸引受众和揭示主旨。

二、正文写作的结构

正文是对导语的深化和补充。它要对导语中涉及的新闻要素做进一步的注释和充实,对导语中没有涉及的新闻要素要做交代和说明。电视新闻正文写作的手段不仅仅是文字,还包括现场画面、同期声等声像手段。结构:按照逻辑顺序展开的结构、

三、电视新闻报道中细节的功能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报道的可信度和真实性(2)揭示主题

(3)表现情感、塑造形象(4)渲染气氛(5)增强可视性

四、电视新闻中背景材料的运用要注意的方面

1、服从主题的需要。背景是依附于主题而存在的,所以背景的运用要根据主题的需要,要简明扼要而不喧宾夺主,如果面面俱到,反而会冲淡主题,给人以主次不分之感。

2、立足于释疑解惑

3、与报道主体有机结合。第一,紧扣主体,服从并服务于主体表现的需要;第二,背景材料的选择要精当,不能不加选择地一股脑儿往上搬;第三,背景的运用要灵活,要有机地分散到报道的不同部分,大段的背景会打断报道主体发展的逻辑线索。 第五章

好的故事应具备哪些特质?

1、好的故事以"人"为灵魂

对于受众来说,“人”总是新闻报道中最富感染力的因素之一。在一个故事化的电视新闻报道中,我们所见到的"人",应当是具体的、鲜活的。

2、好的故事以"情节"为主体好的情节一般具有如下特质: 一是新闻主角的代表性言语和行动; 二是典型的时空环境;

三是新闻主角的言行与典型环境之间的戏剧冲突

3、好的故事以"细节"为血肉 一是细节首先是可视的形象 二是细节折射事件的本质三是细节往往是情节中的兴奋点

4、好的故事有戏剧冲突

一个好的新闻故事应当具备一定程度的戏剧冲突,只不过产生这种冲突的矛盾主体都是真实存在的第六章

一、电视新闻栏目编辑的基本意

(一)全局意识全局意识是栏目编辑意识的宏观体现

1、宏观传播环境

国家的法律法规、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2、本媒体一段时期的传播重点

3、新闻栏目的整体布局

(二)责任意识栏目编辑要时刻考虑新闻传播的社会效益要坚持原则,吃透两头;要维护个人权益;要防止不良模仿平衡意识

(三)平衡意识是大局观的另一种表现地域的平衡,领域的平衡,形式的平衡,力度的平衡,观点的平衡,热度的平衡

(四)栏目意识

1、注重对栏目风格的凸显

2、着力于栏目整体形象的塑造

3、增强竞争意识、展现栏目实力

(五)人本意识

1、受众意识

(1)栏目设置栏目的定位、题材的选择、表现的手段

节目处理抓住百姓关注的新闻点,突出新闻与百姓的关联性;用具体的形象和生动的语言解释专业内容

2、人文关怀

(六)评论意识

新闻不仅要提供关于事件的客观信息,而且要提供关于事件的意见性信息 新闻评论是媒介树立权威、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

栏目编辑应当善于利用电视新闻的传播手段为评论服务

二、“峰谷技巧”

每次新闻传播都要用当天最重要的、最新的、包括重要的突发性的新闻作头条,即从高蜂开始。新闻节目表越往后,新闻的紧迫性和新闻价值也就越小,但是在低谷状态下,应该找到一种办法来一个转变,使节目再回到高峰状态。第七章

一、新闻策划是对于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方式、形式、程序、时机、角度等的策划。

二、新闻报道常见的形式 (1)集中式 好的报道角度 一定的规模 (2)连续式 追踪报道 系列报道 (3)特别报道 特别的时间

特别的组织

(4)日常的单篇报道

三、什么是占有率、收视率以及

二者的区别

1、收视率(rating):指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受众人数(或家户数)总体的百分比。收视率=(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受众总人数或家户数)×100%。一般收视率调查机构所界定的总体,通常是指调查区域内被电视信号所覆盖的拥有电视机的全部人口或家户。

2、占有率(share)是指特定时间段内收看某一频道(或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打开电视机总人数(或家户数)的百分比。即:占有率=(收看某一频道或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打开电视机总人数或家户数)×100%

3、区别:收视率考察的是某一时段的频道或节目在整个电视市场上的分量,是一种绝对指标;而占有率考察的是某一时段的频道或节目在特定(同一时段)电视市场上的分量,有时也被称为收视份额,是一种相对指标

四、吊床策略和搭帐篷策略

吊床策略指在编排收视率相对较低或不容易预测的节目时,在该节目的前后编排两档很受欢迎的节目,其情形类似吊床,两端高中间低。

搭帐篷策略指将一个收视率高的节目安排在两个影响比较弱的的节目中间,以期第一个节目的收视率会因为人们要收看第二个节目而呈上升趋势,而第三个节目也会受益于第二个节目的高收视率。 第九章

蒙太奇的定义与表现形式

(一)定义

蒙太奇,这个词来自法文的“组接”,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原意是“安装、组合、构成”。把这个词借用到影视创作上来,就是将前期拍摄下来的许多镜头按照一定的的目的和程序排列、剪接在一起。这种镜头组接的技巧,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蒙太奇,即作为技巧的蒙太奇。另外,蒙太奇还是影视美学的一种观念,它贯穿于影视创作从构思、选材直至制作的全过程,是一种影视艺术的构成方式和方法。

(二)表现形式

1、平行式蒙太奇

同时异地进行,互相呼应,互有联系,彼此促进刺激,类似传统评书中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2、对比式蒙太奇

3、复现式蒙太奇

4、交叉式蒙太奇

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内容的镜头交叉地组接起来,两个动作构成紧张的气氛和强烈的节奏感,造成惊险的戏剧效果。它与平行式蒙太奇有相似之处,区别在于交叉式蒙太奇中不同戏剧因素的关联性更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互相交织,最终汇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高潮。而平行式蒙太奇中线索之间并不发生实质的接触,只有内在的关联。

5、积累式蒙太奇

6、象征式蒙太奇

7、联想式蒙太奇

8、错觉式蒙太奇

9、呼应式蒙太奇

10、前进与后退式蒙太奇

11、时空交错式蒙太奇

第17篇:电视新闻采编

1 电视新闻的概念 (绪论)

电视新闻,是电视新闻报道主体—记者根据报道信息的价值,运用现代电子技术手段将自己对客观信息的感受、

理解和认识,用电视信息符号外化出的电视节目组合形态。

第一章

电视新闻记者及其基本素质

思想素质—要制作出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首先在于记者思想认识和知识积淀,它构成了记者思考和报道的“背景”,

决定了报道的质量。

1.政治素质(1)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2)坚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2.责任意识

3.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

业务素质—1.理论知识

(1)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知识

(2)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3)电视新闻理论知识

(4)和具体报道领域、选题相关的专业知识

2.新闻敏感—是记者对客观事实中新闻价值的发现与识别的判断能力,是记者对社会现象的洞察能力,

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辨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的集中

体现。

3.专业技能—电视技术技能,电视表达能力。

身心素质

全感采访(应用题)--就是记者深入现场,用眼耳鼻舌身的全部感官,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对新闻事件、

场景、人物进行全面的了解。全感采访实质上就是全感思维在新闻工作中的体现。

1.体验现场 2.展示过程 3.突出细节。

当代电视新闻观念

1.平等意识--(1)关注百姓生活,贴近群众情感,寻找百姓话题。

(2)平视采访对象

(3)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2.竞争意识--(1)时间空间的突前意识

(2)报道手法的创新意识

(3)观众意思

3.法律意识—(1)新闻外的法律意识-体现在采访报道行为中的法律意识

(2)新闻内的法律意识-渗透于新闻报道中的法律意识

第二章

电视新闻采访的特征

1. 采集手法的先进性--(1)ENC采集方式

(2)EFP采集方式

(3)SNG采集方式

(4)多媒体数字采集方式

2.表现内容的现实性--(1)表现内容来自现实

(2)时空的同步性

3.信息形态的多样性-- (1)画(2)文字(3)声音

4.采访方式的人本性 -- (1)人本采访本质上是一种人际交流

(2)记者是人际交流的组织者或主导者

(3)人际交流成为大众传播的手段和形态

电视新闻采访的类型

1.确定性采访

(1) 确定性采访的内涵(应用&概念)--是指电视新闻记者为确定和掌握新闻事件的必要信息而进行的采访。

(2) 确定性采访的特点

(3) 案例分析

2.信息性采访

(1) 信息性采访的内涵(应用&概念)--带有探寻性采集信息目的的采访形式,是对新闻实践中的不确定因素的探

寻或对确定性新闻事件中新信息的挖掘。

(2) 信息性采访的内容特点—A 新闻延伸性B信息与观点分离C内容的丰富性

(3) 案例分析

3.解说性采访

(1) 解说性采访的内涵—是指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表明对于新闻事件的态度或者进行解释的采访形式。

(2) 解说性采访的特点—A表明态度的明确性B解说主体的多元化C解说内容的专业性

(3) 案例分析

4.探讨性采访

(1) 探讨性采访的内涵—是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即事实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可以被掩盖的真相是什么为目的

的采访类型。

(2) 探讨性采访的特点—A探讨性采访具有深入性B采访与探讨结合一体,具有良好的互动性C探讨性采访善于

综合多方信息源,提供更多选择。

(3) 案例分析

5.情绪性采访

(1)情绪化采访的内涵—也叫个性化采访,采访内容主要是新闻人物内心世界的解释,将感情性的经历、感受与观众分享。

(2)情绪化采访的特点—A感性化B随意化C敏感化

(3)案例分析

第三章

采访线索的特征

1.电视新闻线索的真实性

2.电视新闻线索的片段性

3.电视新闻线索的突现性

4.电视新闻线索的模糊性

5.电视新闻线索的可视性

第四章

电视新闻采访策划—是指电视记者为了迅速准确的采访到新闻事实。围绕一定的主题或目标对采访过程进行实现的谋

划或筹划。直到采访活动的有效展开,保证以最佳方式取得第一手的新闻素材,达到最好的传播

效果。新闻采访的策划是先于正式采访活动而实施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新闻资源,从而获得更

好的传播效果。

(会考 结合自己拍摄的新闻来答题)

采访策划的内容

1. 确定选题--(1)新闻价值与报道思维的辩证统一

(2)社会需求与传媒定位的辩证统一

(3)正面宣传与批评报道相结合

2.论证选题--(1)论证选题的时候要结合具体的节目、具体的栏目来具体分析

(2)论证选题时需要对选题的边际进行限定

(3)相关因素的考虑

3.集合信息--(1)公开渠道—专题调查 公开征集 随机捕捉

(2)隐蔽渠道—在法律和道德许可的范围内 辗转托人搜集 乔装调查

4.策划现场--(1)策划记者的采访行为

(2)策划记者的镜头存在方式

(3)策划现场声画的采集

5.补救措施--(1)备份策划案

(2)补救措施—A通过改换报道角度进行补救B通过告诉观众采访失败的原因进行补救C通过利用一

些已有的素材来补救对新闻信息的不足

第五章

采访的问题设计— 1.基本目标和总体设计—A层次分明 重点突出B问题的范围适度C问题与新闻的类型相适应D问

题有新意 与画面相呼应

2.向可以回答的人提问—A与新闻事实直接相关的当事人 事件参与者和目击者B并非与新闻事实

直接相关 却是了解有关情况的知情者和能够发表见解的权威人士 代表

人物

3.提可以得到回答的问题—A不要提笼统 空洞的问题B不要提政治上过于敏感的问题C不要提伤

及人自尊的问题D不要提太隐私的问题

4.什么回答是足以支撑报道的要点—A新闻事件的核心信息B对悬疑和疑点的解释与澄清C相关联

的其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5.提问要让受采访者和观众听懂、理解—A提问要简洁 让受访者和观众一听就明白B用语要简单C

必要的解释

如何使用GOSS公式(看)

美国新闻学教授 拉吕吉尔兰提出

Goal—个人或组织制造新闻事件总是出于某种目标

Obstacles—实现其目标会面临障碍

Solutions—存在可能额解决方案

Start—回到事件的开端。追问这一目标是在和时由何人的意见而开始的。

采访中的观察

观察的意义—1.有助于记者辨别真伪

2.有助于记者发现问题。捕捉到有价值的细节

3.有助于记者深入采访,拍摄到真实反应现场气氛的画面

第七章

五要素

什么时候 when 哪里 where 谁 who 是什么 what 为什么 why

空镜头的运用(应用题)

1.新闻常用空镜头来交代新闻发生的地点及环境特征

2.空镜头对升华主题和配合解说词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标题的分类—实题:以叙事为主 和虚题 以说理为主 。(分类题)

导语—是以简单的语句,突出最主要最新鲜或者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揭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的新闻开头部分。 (分类题)

导语的分类—1.叙述性导语—用方式直截了当的用事实说话,真正准确的抓住新闻中最重要的新鲜事实。

2.议论性导语—也称评述式导语,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对报道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分析或解释,或进行评

论,开篇就揭示事实所蕴含的现实意义的导语。

3.描写性导语—在导语当中采用描写的凡事对人物,现场或个性化的细节进行简洁而又特点的描绘,再现

生动的事实或现场气氛、情景,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结尾(分类题)1.电视新闻结尾的形式—(1)演播室结尾 (2)节目自然结尾

2.电视新闻结尾的类型—(1)总结式结尾(2)悬念式结尾(3)展望式结尾(4)自然式结尾(5)

情式结尾(6)含蓄式结尾(7)呼吁式结尾

第八章

消息类电视新闻的写作要求

1.口语化 (应用题)

(1)少用书面语,专业术语(2)少用同音异义词,单音词(3)合理重复,少用代词(4)少用长句和倒装句

2.简练

3.准确

(1)多用精确度高的语言(2)新闻语言要避免片面化和绝对化

电视调查性报道的4个特点

(1)独立的记者调查(2)无偏见的记者(3)深入的独家发现(4)用过程展示过程

评论类电视新闻—是指运用视听结合的电视语言作出的电视评论,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社

会问题发表意见,作出分析判断或评书的一种报道形式。

评论类电视新闻的写作(新闻评论稿)

1.评论中的两种判断:事实判断 价值判断

2.评论要有分寸

3.评论要有新意:观点新,事实新,论证新。

第十二章

结构的形式

1.以时间为线索--(1)顺序 (2)倒叙 (3)插叙

2.以时空为线索

(1)以空间位置的转移来安排结构,反映不同空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和与之相关的认识和评价。

(2)以拍摄地点,拍摄位置,拍摄角度的变化来安排结构,即以记者的视点变化。记者的行踪为线索,让观众跟随观众置身新闻事件之中,仿佛与记者亲临现场。

3.时空交叉式

(1) 表现同一时间不同空间所发生的多个事件,多条线索,交替出现,交叉推进

(2)表现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线索。

第十三章

不断挖掘新的角度

1.换一个角度看待新闻事件

2.发挥想象力,寻找新闻的第二落点

3.新闻组合出新意

4.新闻资源的再利用

第18篇:电视新闻编辑

浅谈电视新闻编辑

柏圣申

电视新闻作为目前新闻传播最快、最直观的一种媒体,已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接受。难怪有人说:电视新闻节目是电视台的“龙头”,只要新闻节目办好了,就能撑起电视台的“半边天”,这话并不过分。那么,如何才能舞好“龙头”,赢得观众呢?笔者认为:电视新闻编辑是关系新闻节目成败的关键一环。

电视新闻编辑不同于报社、电台的新闻编辑。报社编辑只是编文字稿和设计版面,然而,电视新闻编辑除编文字稿和节目板块串联外,还需要编辑画面、录制解说、加字幕协调等等。电视新闻编辑的这一特性,决定了编辑部门必须有大量的组织工作要做,比如接待、通联,与各有关部门协调等等。但是,要真正编好一组成功的节目,笔者认为,除做好组织工作以外,最主要的是制定报道计划,并组织实施,直到节目与广大观众见面。

电视新闻节目是现实生活的体现,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不是稿件的堆积,画面的组合,更不是让观众欣赏的镜头画面,而是体现党的宣传方针,体现办节目思想的结晶,如果在这一方面出现偏差,就会使新闻宣传出现负效应,甚至会引起误导,给党和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基干这一点,要使新闻节目做到有思想、有水平,引导观众积极向上,制定宣传报道计划尤为重要,这也是关系到新闻宣传成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说,编制宣传报道计划,是编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假如没有宣传报道计划,只坐等来稿,有什么播什么,那么,新闻宣传肯定是杂乱无章的,节目也肯定办不好,办不活。

那么怎样制定宣传报道计划呢?宣传报道计划从宏观上讲包括宣传总的指导思想和不同阶段的报道重点。从微观上讲分为季度计划、月计划、周计划。但是从新闻节目的特点看,有的台一天一组,还有的台二天甚至三天才播一组新闻。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在制定报道计划时,要注意每组节目,要有一个重点,外采记者要围绕这一重点来组织报道,这样做,才会给观众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首先要吃透上级的方针、政策和宣传指导思想,摸准上级或同级党委、政府现阶段的工作重要,然后分头到各有关部门调查采访,有针对性的汇总成一个切实可行的报道计划,做到每组新闻有重点,条条新闻有着落,要形成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报道计划,部主任、各协调部门必须付出巨大的劳动才能完成。在这一点上,新闻部(报道部)是能否顺利完成任务的先锋,他们的工作永远处于忙乱之中,因为他们上联系领导机关,下心系广大观众,就像十字路口的交警一样,处在各路人马的交汇中心。因此,做为新闻部主任这一角色,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充分的时间学习、研究和思考,真正起到忙而不乱、指挥若定的中心作用。但是,新闻节目到底办的如何,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台的领导集体,特别是第一把手的领导水平和政治素质,这也决定着他们付出劳动的多少。因此,济南电视台及所管辖区(县)各台把电视节目精品工程做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就是基于这一因素。

新闻编辑工作,从宏观上讲是实现新闻传播的中心环节;从微观上,一次新闻节目的编辑工作也是该节目播出的中心环节。因此处于“龙头”节目、“龙头”位置的责任编辑,对准时完成节目制作播出,是衡量责任编辑完成任务、工作干得是否漂亮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责任编辑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业务基础,与各部门密切协作,用最短的时间完成编排工作,及时把稿件、画面、串联单、提要等分别交给播音、制作、字幕等有关人员,让他们用最快的速度熟悉资料,充分做好播前的准备工作,详细交待制作要求,节目制作起来,既顺利又避免出现差错。

总之,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项及繁杂、又极具政治性的工作。只要编辑人员认真学习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刻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实质,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倾听观众意见,密切与观众的联系,就能编辑出高品位、高水平让观众喜闻乐见的好节目。

摘要:作为一名电视编辑,要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

到了21世纪,随着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的快速发展、变革,社会变动速度加快、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观念层出不穷,社会信息量骤增。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除了应具备新闻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敏感性、较深的洞察力、较新颖的思路,有较宽泛的知识面,对各方面的知识要做到略知一二。这样才能制作编辑出有深度、有层次、有思路的优质的新闻节目。

一、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明辨是非能力

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用“德”“学”“才”三个字来概括。“德”是指电视新闻编辑要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甘当无名英雄的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学”是指电视新闻编辑要有广博的学识,新闻编辑作为信息传播的中介应当具有较好的文字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应掌握专业知识。“才”是指新闻编辑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越复杂的活动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越高,包括策划能力、组织能力、编写能力等等。

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求编辑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善于见微知着、明辨是非。如果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不强,对那些论点或是过于片面、或是与国家的大政方针不相符合的新闻没有严格把关,致使这样的新闻播出,就会产生负面影响,既影响国家政策的实施,又误导广大读者,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二、积累生活素材和提升专业技术知识的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闻编辑应不断进行知识储备,因为广博的知识能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电视新闻编辑每天面对的新闻稿件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多个角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科技、文艺、体育等,可以说是内容繁多,包罗万象。只有博览群书,处处留心,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善于积累生活素材,并且不断更新知识。其次,还要有熟练的专业技术知识。要注意检查和核对稿件与画面的情节内容和基本事实两个方面有无差错,前后有无矛盾,是否合乎情理,是否违反科学,有无虚构、添加、嫁接或“张冠李戴”等现象;同时,还要注意把好文字声画关。因此要求熟练地掌握改稿配稿,画面组合,制作标题,内容提要等技巧,要懂得录音、录像、复制等技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编播的速度和质量。

三、不断提高为受众服务的能力

受众对电视人来说,就是他们要争取的市场。电视新闻观众的多少,决定着收视率的高低,从而影响电视新闻事业的兴衰。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必须不断提高为受众服务能力,牢固树立为受众服务的思想。深刻了解满足观众需要,才能促进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

四、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新闻编辑的生命。新闻编辑要从适应观众心理需求入手创新报道内容和方式。一是判断哪些信息最有新闻价值,二是要在文字上下工夫,三是采取会内外结合的方式,如每年的“两会”新闻。我们的镜头不单对准会场内,当涉及到各行各业大好形势的内容时,我们的镜头就对准了场外的工、农、企等行业改革的现场,解决了过去那种会议报道围着人头转的现象。四是头条的选择不应按官大官小去编排,对那些紧紧围绕大局,积极弘扬主旋律的新人、新事、新经验、新成绩以及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群众关心的问题的也要编入头条。五是在按主次编排节目的基础上应适当增加对比编排,两种典型的鲜明对照,更加突出了导向意识。六是要注意地方特色和时代性,做到有的放矢。电视编辑创新的意识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质量的高低。

五、组织策划能力

首先,电视新闻编辑应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编辑的日常工作不仅是编稿。还要组稿。同时新闻编辑在组稿时必须重点突出鲜明的思想。

其次,电视新闻编辑还应有高超的策划能力。策划项是既要决策又需设计的工作,而获取信息是新闻编辑决策的前提。媒介的受众定位和功能定位、编辑方针的确定、报道选题和报道方式的确定等等,都要依赖外部与内部的各方面信息。因此,策划主体必须时时刻刻追逐社会信息、行业信息、受众信息等。

六、较强的编排艺术能力

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说,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编排电视新闻,例如,在编播节目时,要根据本台的宣传宗旨和观众的收视心理,充分考虑政治类新闻节目与文体娱乐类新闻节目的有序安排,全面、系统地考虑整档新闻的框架、节目的内容,甚至每条新闻的位置以及每条新闻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增添裁剪、删节取舍,使政治类、经济类、文体类新闻节目有序排列,作到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性,从而实现较佳的电视宣传效果,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更电视化地传达给观众。

七、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

编辑主要是对稿件进行修改和加工,新闻编辑在编辑中会碰到各种新闻体裁,既要撰写评论,又要驾驭各种文字体裁,还要在极有限的时间内加工修改稿件,制作标题,这就要求必须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娴熟的写作技巧。

八、电视编辑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电视新闻编辑不仅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而且还要与本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关系。如果将整个电视宣传队伍比作一个庞大的乐队,那么,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人是乐队指挥,而编辑则是吹大号的角色,既接受指令,又发布指令,并确保指令百分之百地执行。

与其他媒介的新闻编辑工作相比较,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其中编辑对象的复杂性和编辑主体的群体性,直接关系编辑工作的全局。而正是电视编辑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着作为一个新闻编辑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九、电视新闻编辑对新闻应有新的认识

过去,人们总是认为,电视新闻只是对最近发生的事的报道,而忽略了它的另一种作用,那就是它传递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传授知识性、趣味性的功能和新闻信息传播功能并不矛盾。这些功能都是21世纪电视新闻的主功能。实现后一种功能,是电视新闻的本份。而传授新的知识,这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电视新闻的功能的一种拓展,一种延伸。众多电视媒体现在都在大家感兴趣的新闻中插播新闻背景。如前不久在全球泛滥的电脑“冲击波”病毒,给众多电脑用户造成重大损失。这时,很多台在新闻节目中及时插播“冲击波”病毒的新闻背景资料,让观众了解到相关的知识,对防范病毒的再次发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此,电视新闻选题有时也必须着眼于宣传知识性和趣味性,使电视新闻成为快速可视的“大百科全书”。

对于电视新闻编辑而言,要想真正把一桌色、香、味俱佳的电视新闻大餐呈现在受众面前,就必须具备以上的基本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电视新闻的工作使命。

由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电视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电视新闻界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课题:建立电视新闻自身的编辑学体系。

目前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至少在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有关电视新闻编辑学的专著问世。理论界与电视实践之间的隔膜,也许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当然我们不能过分地苛求研究者。因为,以报纸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闻学对于以形、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电视新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适应是在所难免的。即使电视新闻工作者自身,也未必能识“庐山真面目”,除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外,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因素。每个人站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那么,认识的高低、理解的深浅自然也就不一样。记者偏爱自己发回的消息,编辑更看重多条新闻排列与组合;摄像师呢?对于画面的讲究不亚于一个严肃的画家。他们在本岗位上都付出了汗水,付出了心血,但他们很难独立地将微观的实践转化为宏观的理论。

电视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关联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与之相关的理论的滞后。几年前,人们无法想象到“现场直播”这个概念,而现在,即使一些中小型电视台也开始尝试。传统的新闻学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或发现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这些定义,虽然表述各异,在时间概念上,都忽视了“正在进行时”这一最富电视新闻特点的时态。因为随着“现场直播”的出现,电视屏幕上的形声可能与远在大洋彼岸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步。

与此同时,电视特技手法增多,这样便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比如,以往在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多地关注“蒙太奇”。而现在,我们能够借助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达到超出“蒙太奇”以外的境界,画面的分割,同时传递两路以上的信息;字幕的运用,能在节目播出时,插入来不及编排到既定时段节目中的新闻,还有巧妙地安排受众介入某一事件,随时插播微波传回的消息,有意识强化感观效果等等。

概括地说,电视新闻已经由预制式向直播式迈进;电视新闻编辑开始由简单的排列组合型进入复杂的“创作”型时代。

我们认为,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性质、特点及其使命,是电视新闻学必须研讨的课题。

按照通常的分工,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两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记者“冲锋陷阵”,编辑“坐收渔利”的说法。

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编辑的手脚,影响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的发挥。

电视新闻编辑部门和编辑的肩头,应该担起三大任务棗组织指导、编辑制作、控制指挥。

前期:组织、指导。编辑工作千头万绪,组织指导要摆在首位。

——编辑部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

——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其中包括开办栏目、组织拍摄系列(连续)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

——编辑部应该成为记者站和通讯员的“良师益友”。电视新闻的屏幕建设,离不开完备的通讯联系网络,这一网络的经纬主体,由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组成。编辑部不仅要与他们形成鱼水关系,更得经常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服好务,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

中期:编辑、制作。这是编辑有别于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的编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编辑可以也必须根据对所负责的时段新闻中的每一条消息进行合理的“加工”,有些重要消息,还必须写好编前、编后话,配发评论;编辑部的意图,与受众之间沟通,都由编辑拟好提纲或成文的东西,由播音员(主持人)传播到千家万户。中期的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是节目制作。这是由电视新闻的特性决定的。记者拍摄了画面(含现场声),编写了文字稿(含字幕设计),并不等于完成了一条新闻。编辑的任务是让每一条新闻达到播出要求,至少有下列工作要做:1.镜头的剪辑;2.使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相一致;3.将字幕迭现在适当的位置上;4.画面的技术处理;5.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6.计算该条新闻的长度。

这些繁琐的工作,并非一位编辑就能完成的。各道环节的衔接依赖于每个岗位的默契配合。可以这样形容,诸多工作就像宫商角羽徵,各自发出应该发出的音响,才能构成一首完美的乐曲。

后期:控制、指挥。这里所说的控制,指的是对新闻播出过程的控制。控制者,通常称之为导播。在直播式节目,播出过程是最紧张的时刻,节目主持、技术人员、栏目编辑,乃至该时段准备发布的消息,都必须各就各位,随时听从导播的调遣。

值得注意的是,在微波进入电视的时代,外采记者每时每刻都可能从现场发回消息,这时,担任导播任务的编辑就需要敏锐的思维、果断的决策、精确的计算、纯熟的技术,以便及时、准确地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和最新消息,在适当的位置切入。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编辑的核心工作,编辑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拟订播出大纲。

播出大纲是用以指导当天播出的新闻节目的计划。与此同时,每个时段的电视新闻节目,毫无例外地需要有一个详细的节目单。大纲重在组织,而节目单侧重具体地实施。例如,大纲中列有某记者上午10时采访香港客人访问武汉的消息;而在12时或晚些时候的节目单中,则会清楚地写上拟就的稿件题目,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名字、消息的长度以及在第几条播出,该节目编辑带的序号等。

与报纸排版相比,电视在规划版面时有自己的特性。

其一,报纸是在单位面积中布置文字,电视则在单位时间里安排节目。单位时间的固定和客观时间的流动,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单位时间,服从于整个电视版面。它不仅将每一个时段的节目界定在固定的时空里,而且根据电视节目制作所需要的时间,确定“成套新闻”,口播消息的最后发稿期限,这个时期,一般确定在播出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太推后了,就可能影响整个新闻的播出。

突发性新闻以及播出之前来不及制作的新闻,可在节目播出过程中适时插播;由微波接收或记者传回的消息,如果是重要新闻,也可能由导播者及时切入。

插播消息,意味着要打乱原来拟定的节目单。插在什么位置,在什么时间插入,都需要经过缜密的考虑和精确的计算,否则就有可能乱方寸。

电视的版面,时间就是空间。在有限的时间里丰富、活跃空间,是电视编辑追求的目标之一。

其二,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同一个新闻事件,由于版面的限制,19:00时的新闻中,可能安排得短一些,而在21:00时的新闻时段中,则可能介绍得说尽一点;上一个时段播出可能没有交待背景,而在下一个时段中则可以较充分地展开。

连续性有时还表现为,同一题材的不同角度,某一事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对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随时都可以将记者在现场播报的信息编排到整块节目的某一空间。

一般说来,在一天的最后一个时段新闻中,编辑不妨将当日发生的重要事件,回顾一番,评述一番。值晚班的记者针对一些有社会影响的消息对受众反响的采访,在这个时段里播出是十分贴切的选择。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记者抱怨,摄制的许多素材,白白地浪费;在电视新闻实现滚动播出后,这种抱怨,就会减少,因为,那些未能采用的素材很可能由编辑排到另一个节目单中。

编辑应该具备这样的功夫:将超过既定播出长度的节目缩短,将达不到播出长度的节目延长。对庞杂的素材进行合理提炼,从剩余的材料发现“精华”,当然其中需要节目主持人和节目制作人的鼎力配合。

其三,新闻类节目的相互呼应。在一天的新闻类节目中,消息、新闻专题节目以及现场直播、现场录播节目往往不在一个时间段播出,中间穿插有电视剧、文艺节目、广告等,所以,受众不会因重复而感到腻味。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时间段拥有不同的观众面,对某一新闻的延伸和展开,无疑有助于提高收视率。

通常情况下,重要的新闻先抢发消息,来不及配制图像或制作“成套新闻”的,就采用“独白式报道”(记者拿话筒在现场直接播报),或者根据电传文字稿由节目主持人口播。在播发消息的同时,最好预报一下在什么时间播出相关的新闻专题、跟踪式报道或现场直播等。这种方法,专业术语称之为“立体式报道”,即轻重武器同时“攻击”目标。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不难看出,电视新闻的编排可以根据原料和佐料的供应情况随时修订“菜单”(节目单),同时可以一菜几吃(一个新闻事件分期传播);也可以玩特殊的拼盘,同样的原料做出不同的菜来(多种电视宣传手段一起上),这些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多样性、连贯性和灵活性。

在了解了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普遍原理后,并不意味着我们掌握了“编排”这门学问。换句话说,要想编排好电视新闻,还必须懂得与宣传心理学、宣传艺术学密切相关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及如何将“规律”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来。

电视新闻编排中对受众“心理”的关注和传播“艺术”的追求,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收“最新信息”并最大限度地留下深刻印象。

“艺术”地进行传播,从一定意义上讲,有益于适应受众“心理”,而受众“心理”则规范着“艺术”行为。报纸的受众是读者,因此,它的版面结构更多地考虑“空间”的规划;而电视接受者是观众,对于时间的认同,则是至关重要的。

报纸率先问世,它将“空间存在形式”的编排“艺术”转嫁给“时间存在形式”的电视。若干年后,这种沿袭仍然留有痕迹,最突出的表现在忽视了电视形、声兼备的特性和不可重复阅读的局限,忽视了“时间”可以创造出“节奏”的优势。

让我们先看看头条的选择。电视的头条从时间上看,最先播出的那一条,或者说列在节目单第一条的自然就是头条。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是“最重要的”。

报纸认为的“最重要”并不能代表电视的看法。比如,一篇“社论”,一位领导人重要讲话,一些典型经验,报纸将其摆在头条无可非议,而电视则不然。我认为,电视新闻编辑在确立时段新闻“头条”时,至少要把握以下一些原则:

1.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最重要的”。有些消息,从内容看是重要的,但当天的报纸已刊出,电视就不应该视为“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它曾经引人注意过;有些消息,虽然题材重大,但时过境迁,记者无法拍摄第一现场,也不应视为“重要”,因为它未能体现电视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所谓“最引人注目”,对电视来说,就是“最新的、来自事件现场的报道”。

2.最重要的并不一定就在头条播发。[美]特德·怀特等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

制作》一书中,将电视新闻节目想象成“一系列的山峰和峡谷”。他说“每次新闻广播都要用当天最重要的、最新的、突发性的新闻做头条,即从高峰开始”。这一想法当然是合理的,但如果“新闻节目表越往后,新闻的紧近性和新闻价值也就越小”,那么观众就会索然无味地关掉电视机或另换频道。因此,应该找到一个办法,让观众感到每个时段新闻中随时都可能有“高潮”发生。目前广泛采用的“本台最新消息”或“本台记者刚刚发回的报道”就属于这种“办法”之一。实际上,在实现“直播”后,有时也很难将最重要的摆在“头条”,只好“头条”屈居其他位置了。

3.要随时变换编排方式。一成不变的编排节目,会让观众厌烦,也会让观众忽略既定收看时间以外的节目。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为例,前20-25分钟,是国内新闻,后10-5分钟是国际新闻,而国内新闻,常规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这种格式,多少年不变,毫无疑问对收视率有所影响。

“山峰、峡谷、山峰、峡谷”这是一种编排法;“峡谷、山峰、峡谷、山峰”这也是一种编排法。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新招应该经常推出。当然,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什么样的内容,确定什么样的编排方式,就不会使人觉得故弄玄虚。

电视编排“艺术”方面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蕴含在相对时空中的“节奏”。

特德·怀特说:“节奏意味着新闻节目要保持流畅,不能迟滞或令人厌烦。”在具体操作上,他认为“要将录像新闻和口播新闻恰当地混排。”

“混排”只是最简单地形成“节奏”的方法,“节奏”问题实际上涉及到编辑工作的方面。

从小的方面讲,如“成套新闻”、“现场报道”的剪辑技巧;一条重要新闻配发评论的长短、风格等,都需要考虑到“节奏”。试想一下,如果一条“成套新闻”的长度为1分20秒,而前面1分钟是录像加解说,后20秒是现场采访,能不给人以头重脚轻之感吗?

从大的方面讲,新闻与新闻的联结,每一时段节目的段落也受“节奏”的影响。同样是三条长消息,连在一起发,就会使人觉得疲倦,换一种排法,在三条长新闻插入两条短消息,就会张弛得当(有时由节目主持人利用串联词间隔也可以产生类似的效果)。节目段落的起伏体现出一定的节奏。

此外,报纸排版中许多有益的经验我们也要吸取。比如,集纳式报道棗将同一类型的消息连缀到一起,形成相应的声势;对比式编排棗将正反两类有关联的消息对应,显示出鲜明的褒贬色彩;穿插式汇编棗选取甲乙或更多消息中的共同点或不同点进行综述,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等等。

电视新闻编排既要有规矩,又不能墨守成规;有成就的编辑往往得益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五

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说,除了必须有其他新闻媒介的编辑相同的思想、文化素质,还需要掌握哪些基本技能呢?

第一,当编辑先要当好记者。电视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他们日常大量的工作是与图像打交道。如果对电视新闻采访拍摄一窍不通,就很难修改记者和通讯员发来的消息。

第二,要有组织、协调能力。电视新闻编辑不仅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而且每天都与本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关系。如果将整个电视宣传队伍比作一个庞大的乐队的话,那么,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是乐队指挥,而编辑则是吹大号的角色,既接受指令,又发布指令,并确保指令百分之百地执行。

第三,要有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节目剪辑包括单条新闻的剪辑成片,多条新闻的组合和后期的切换导播三个部分。这些工作通常都是由编辑完成了。

纯熟的编辑技术,不仅是为了搞好新闻包装,而且有利于“分秒必争”。

第四,要有敏捷的思维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电视新闻的播发有时带有一定的随机性,那么,便要求编辑迅速作出反应,是否发、如何发,都须在短时间内决定。需要表明编辑部看法的述评部分,如果来不及写稿,则由编辑拟定腹稿向节目主持人转述,而后,直接见诸屏幕。

第五,要有社会活动家的本领。电视新闻飞入千家万户,千家万户都可以介入电视新闻中来。“双向传递”的实现,更要求我们的编辑成为社会活动家。

经验告诉我们,同社会各个层面接触得越多,越能及时获取新闻信息。这对于编辑们制定报道计划、编写播出大纲是极为有益的。

以上五个方面的基本技能,是衡量一位编辑能否胜任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尺度,但是,我们千万不能用“基本技能”来涵盖一切。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不可没有“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奉献精神;不可没有“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不可没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可没有“修身养性”的生活态度。

希望有志于斯的人加入到我们的行列,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研究电视新闻编辑学。

第19篇: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电视新闻的定义、内涵与特性

一、广播电视新闻的定义与内涵

1、广播新闻的定义、内涵 广播新闻:运用声音符号体系以及广播媒介的综合优势手段传播的新闻,是广播中各类新闻体裁、各种新闻性节目的总称。

广播新闻的声音符号体系中,包含有声语言、音响、音乐三大部分。

从节目样态角度出发,广播新闻具体可以分为:广播消息、广播通讯、广播系列报道、广播连续报道、广播新闻评论、广播谈话等。

从广播传播的时效角度考虑,可以把广播新闻分为广播现场报道、现场录音剪辑等。

2、电视新闻的定义与内涵 电视新闻:电视新闻是运用画面与声音符号体系以及电视媒介的综合优势手段传播的新闻,是电视屏幕上各类新闻体裁、各种新闻性节目的总称。

早期的电视新闻经历了以口播新闻为主和以影片新闻为主两个发展时期。 电视新闻的体裁大致可以分为:电视新闻消息、电视深度报道、电视新闻专题、电视系列报道、电视连续报道、电视调查性报道、电视新闻评论、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等。

二、广播电视新闻的特性与优势

1、电视新闻的特性与优势

(1)电视媒介的特性——即时形声传播性。 电视在媒介特性方面与电影、广播的区别 (2)电视作为传播媒介的优势

传播形象化、传播及时化、传播内容广泛化、传播形式多样化

2、广播新闻的特性

(1)广播的媒介特性——即时同声传播性 (2)广播作为传播媒介的优势

广播可以把现实生活中最新的、值得报道的事物和情况,通过无线或有线电波,把可以传情达意的、真实的声音符号系统即时传递给广大的听众。

第二章 电视新闻体裁(上) 第一节 电视新闻消息

一、电视新闻消息的概念、特点与要领

1、电视新闻消息的内涵

电视新闻消息是运用电视媒介手段,以图像、声音、音响等综合符号体系,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电视新闻体裁。

电视新闻消息是电视新闻最普遍、最大量采用的报道形式

2、电视新闻消息的特征

电视新闻消息(短消息、长消息)的特征:篇幅短小精悍,简明扼要。一般一两分钟,有的就几十秒。它在对新闻事实作“概要性”报道时,很讲究简洁明了,新闻要素要传达清楚。

3、电视新闻消息的采编要领

(1)仔细观察,精心捕捉典型画面 (2)点面结合 (3)注意拍摄章法,攀登“无剪辑”境界 (4)快采快播,力争时效

4、电视口播新闻、字幕新闻 (1)电视口播新闻

电视口播新闻的界定:是播音员通过电视屏幕,主要运用声音,辅以字幕、图片、图像资料,口头传播新闻信息。

电视口播新闻的作用:有的新闻难以获得图像,或者暂时无法获得图像,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口播新闻这种形态。

弱点 缺乏图像,欠缺形象生动性和感染力

(2)电视字幕新闻

电视字幕新闻的界定:是在正在播出的其他节目的画面下方,以滚动的字幕,插播最新新闻消息的报道形式。

第二节 电视深度报道

一、深度报道的含义与特点

深度报道从内容层面尤其是内容的语境特征着眼可分为调查性深度报道、评论性深度报道、访谈性深度报道;深度报道从外部表现形式着眼可分为专题报道、特别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

二、电视深度报道的概念与要求

1、电视深度报道的界定

运用声画符号体系,声形并茂地记录、反映、解析重大新闻事件和热点社会问题,并揭示其实质、因果关系以及发展趋势的新闻报道样式。

2、广电深度报道的特点

透视解析立体化,表现手法多样化,传播语境真实化

3、电视深度报道的报道要求 (1)对新闻事件进行完整梳理 (2)对新闻背景进行有效整合 (3)对新闻信息进行理性解读 (4)要对新闻事实进行精当点评

三、调查性电视深度报道

1、调查性报道的界定

调查性深度报道就是对大量表面现象掩盖之下的事实真相的揭示。 调查性深度报道注重挖掘新闻事件的内在的、隐蔽的关系,并向公众分析这些内在联系的重大意义,在报道中为了探寻实际情况,必须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并提出公正的证据。 调查性电视深度报道的主体是调查的过程,节目主要是对调查过程的展示。

2、调查性报道的分类

(1)针对某人某事的“单项揭丑式”与针对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综合分析式” (2)广义调查报道与狭义调查报道

广义调查报道——对复杂问题的深层次探究、对尘封历史的解密和对未知世界的探寻。 狭义调查报道——记者独立展开的对被掩盖的损害公共利益行为的调查。

3、从调查性深度报道的内容和样态特征来区分 (1)主题性调查(2)舆情性调查(3)历史揭秘 (4)事件性调查(5)纪录式调查(6)内幕调查

4、采制调查性报道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完整记录调查过程 (2)注意采访事件双方当事人

三、评论性电视深度报道

1、界定:评论性电视深度报道是一种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于一体的电视评论形式。它虚实结合,有说有评,既有对新闻事件的介绍,又有对事件的分析和评论。

2、特点:“透过现象说本质”,虽然以新闻事实为依托,却更侧重于评论,侧重于“用观点说话”,注重解释新闻事件背后的意义。

3、具备的要素 新颖的观点 广阔的背景 宏观的关照 微观事实的佐证 不同意见的反馈

四、访谈性电视深度报道

1、界定:访谈性电视深度报道是以访谈对话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的剖析和展开,阐述对某个问题、某一新闻事件的立场和观点。

2、特点:

(1)以人为表现主体,综合利用形、声、情、态等表现手段。 (2)常表现为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多的“提问-回答”形式。 (3)注重深刻性、思想性、庄重性。

3、访谈性电视深度报道的要领 (1)“人”是访谈性电视深度报道的关键因素。

(2)访谈性电视深度报道的记者(主持人)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掌握与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相关的背景资料,并准备好相应的文案和访谈提纲。只有通过充分的前期准备,才能把访谈向纵深推进。

(3)选题要能激起观众的兴趣。

(4)访谈的过程中,除谈论新闻事件本身外,还要注意把访谈的内容向当事人的内心深处引导,从而通过访谈体现出访谈对象的内心世界、个性。

五、电视连续报道

1、连续报道的界定

连续报道是在一定时期内,对正在发生、发展中的同一新闻事件,进行及时而持续的分段报道。

2、连续报道的特点

(1)报道事件过程的完整性与动态性 (2)“进行时”的时效感与悬念感

(3)连续报道的节奏、频次由新闻事件的发展进程决定

3、电视连续报道

1、界定:电视连续报道是运用电视媒介手段实施的连续报道。

2、电视连续报道的要点:要善于充分运用电视特有的画面与声音符号系统表意传情,进行新闻报道。

六、电视系列报道

1、系列报道的界定

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以若干具有并列意义的不同新闻事实,在一定时间段内多次展开报道,以达到全面深入反映新闻事实的效果。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

2、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的区别

(1)连续报道表现为纵向性,各部分内容有时间的先后顺序,各次独立的报道之间存在着更为紧密的自然联系,是新闻事件上下、前因后果自然顺序的连续,各报道之间的次序不能颠倒、任意变动。

(2)系列报道表现为横向性,各报道之间是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是并列关系,内容上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这种并列关系主要是因同一的新闻主题聚合在一起,不存在新闻事件发展进程上的上下、前后承续关系,各个单独的报道次序可以互相调换,而不会影响报道的完整性与逻辑关系。

3、电视系列报道

电视系列报道是运用电视媒介手段实施的系列报道。

电视系列报道的特点在于要充分调动电视特有的声画一体的符号体系进行叙事。

七、电视专题

1、电视专题的界定:

在一个独立的节目单元中,专门针对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热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深入的报道。

2、电视专题的特征:新闻专题是就某一新闻题材所作的充分报道,这种报道比较详尽而且有深度。它或对新闻事实做比较详细、系统的解释和分析,或者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追踪报道。在时效上,它和消息最为接近,是报道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在内容上,它是消息类新闻节目简要报道的延伸、扩充,是较为全面、深入的报道。

作为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新闻专题更注重新闻背景材料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对事实进行分析和解释,以深入挖掘题材的内容。

八、电视特别报道

电视特别报道(特别节目)的界定

(1)对可预见的未来某一既定时刻将发生的社会普遍关注度高的重大事件,在做好前期策划和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深度报道。 案例:香港回归

(2)对某一突发的社会普遍关注度高的重大事件所采取的紧急报道。

第三章 电视新闻体裁(下) 第一节广播电视评论节目 一 电视新闻评论

是运用电视媒介手段开展的新闻评论,是由电视台播出的,针对某一新闻的看法和态度 要领 选材上考究 选材明确具体 联系现实 引起关注 表现上发挥画面感染力

广播新闻评论特点 稍纵即逝 要求论题具体实际 论点集中 形式短小精悍 说理深入浅出 用于口语化 增强现场真实感染力

焦点访谈选题特点 准确把握时代精神、时代脉搏、科学选题的根本方向;精心追求切入选题的独特视角

选题角度 以事实为基础 政策为依据 独到为目标 完善制度 选题的预警 筛选 储备 论证 优化机制

第二节 电视新闻谈话节目

(一)电视谈话节目的界定

电视谈话节目——以电视媒介为载体,以谈话为主要表现方式的节目形态,通常由主持人与嘉宾、现场观众,在演播室或某个特定场合,围绕大众普遍关注的话题,面对面即兴 双向平等的对话交流。

(二)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

1、按照谈话题材划分

(1)新闻信息类谈话节目

(2)日常生活类谈话节目

3)娱乐话题类谈话节目 (4)专业对象类谈话节目

2、按照谈话形式划分 (1)辩论式谈话节目 (2)聊天式谈话节目

(3)访谈式谈话节目 综合式

3、按照参与谈话的对象划分 (1)有现场观众参与的谈话节目 (2)无现场观众参与的谈话节目

三 社会功能 切合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世俗化趋势 切合人们情感宣泄社会化需要

四、广播谈话节目的特征要领 1话题与节目形态

广播新闻类谈话节目的话题,是试用广播媒介手段表现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和近期的社会热点 一般是通过节目谈话形式介绍新闻背景 分析新闻事件 预测社会趋势 反映公众意见等 一 官民对话 要政访谈 二 新闻事件评论与分析 三 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 生活方式漫谈

2要领

一 紧扣新闻事件 把握社会何时到脉搏 二 心态开放 敢于包容多元观点 三 驾驭谈话 善于引导

五、电视

1要领 以主持人为引导的叙述 以当事人为主的叙述 以画面为辅的叙述

2待解课题 时段开发不足 缺乏现场直播 储备不足 回归真实传播本质,用真诚赢得受众 强调主持人包装 注重品牌效应

第二节 电视新闻直播节目

电视节目以制作、播出方式来分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现场直播、实况录像转播和录像节目播出三种。

一、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界定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指电视新闻制作机构,运用电视直播设备与技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即时报道的节目形态。

二、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在新闻节目中的地位 声画并茂地对新闻事件进行即时报道,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作为传播媒介的特性,最能体现电视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优势,能最有力到地发挥和争取电视应有的传播效果。

三、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优势

(一)与录像节目播出的比较

1、时效方面

录像节目播出是节目制作完成以后再播出,在时效上与现场直播有太大差距。

2、叙事特征方面

现场直播的叙事时间(播出时间长度)与真实时间(事件过程时间)是一致的。 录像节目播出则经过蒙太奇手法剪接,既缩短了事件的实际时间长度,也可能改变事件真实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与实况录像转播的比较

1、时效方面

实况录像是在节目制作完成以后再播出,在时效上比不上现场直播。

2、叙事特征方面

同:都是完整记录同一时空内发生的事件。

异:实况录像是以前发生事件的事后播出,告诉观众的是曾经发生了什么。现场直播是同步展现,是此时正在发生的事件的播出。现场直播在最大程度上缩小了受众观看与传播新闻之间的时间距离,给观众以就在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现实感,会使受众的接受心态与新闻现场更为接近。

由于现场直播不经过事后的剪辑加工,观众怀疑有“修改”的可能性较小,所以,报道的透明度最彻底、更能使观众感到真实可信。所以,现场直播报道比实况录像具有更强的现场感、新鲜感和真实感。

四、现场直播的主要设备系统

1、转播车

2、电源车(发电机)

3、微波转播机

4、摄像机

5、电缆

6、脚架、轨道车、摇臂

五、现场直播的主要工作人员

总策划 总编导 编导 导演 导播 前方记者、摄像 演播室主持人 技术音频

第四章 电视新闻类别(上) 第一节 电视时政新闻

一、时政新闻的界定

时政新闻是关于时事、政治领域的新闻报道,包括对国家和政党最新的国务活动、政治活动、方针政策的出台,以及国内外发生的重要政治事件的报道。

二、时政新闻的特点

1、鲜明的政治色彩

2、严格的规范性和程序性

3、具有“头条新闻”的优先权

4、时效性强

5、周密策划与随机应变

三、时政新闻的选题

1、国家、政党最新的方针政策

2、党政机构的会议

3、党政机构组织的活动

4、党政机构领导人的活动

5、国内外重大时事

四、国内电视台在报道时政新闻时常见的问题:

1、报道就事论事,看不到事情的来龙去脉,缺少新闻事件的发生原因和意义。

2、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由新华社发通稿,对地方党政领导人的活动报道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由此造成“百台一声,千报一面”局面。

3、大多数报道仅表现领导对某项工作重要意义的说明、对相关工作措施的部署,套话连篇,与百姓生产生活关联不紧。

4、缺少鲜活的现场和有个性特征的同期声。

5、会议报道过多、过滥、模式化。

五、国内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改革的方向:

1、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公开,追求时效

2、领导人活动:突出现场、凸显真情 (1)拓宽领导活动报道的视野。 (2)创新领导活动报道的视角。 (3)少用套话,摆脱八股模式。

3、会议报道:跳出程序、贴近群众。

(1)有“平民”意识,以“平民”的视角来报道会议。

(2)从“封闭式”的会内采访转变为会内外立体配合的“开放式”采访。 (3)多种节目形态结合,使报道深入浅出。

第二节 电视经济新闻

一、电视经济新闻概念 经济新闻:关于社会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的最新变动及其发展趋势的报道。 电视经济新闻:运用画面声音符号体系,电视媒介综合优势手段,对社会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的最新变动及其发展趋势的报道。

二、电视经济新闻的类别

(一)按照体裁分

1、经济资讯(以短消息为主)

2、经济题材深度报道

3、经济题材专题

4、经济题材调查性报道

5、经济题材纪录片

6、经济题材电视活动

(二)按照经济行业划分

1、农工商新闻

2、金融证券新闻

3、财税新闻

4、商贸新闻

5、房地产新闻

6、旅游业新闻

三、经济新闻的出现与发展

1、经济新闻的出现

1566年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报纸——《威尼斯新闻》诞生时,就是以商船到岗的情况等为主要信息的。

2、世界范围内经济新闻及经济新闻媒体的发展

(1)经济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比重是在不断加大的。(资本主义、商业经济) (2)专业性经济类报刊的相继出现。 在新闻传媒的发展史上,不仅综合性报纸注重对经济新闻的报道,还出现了专业性的经济新闻报刊。

1843年,英国最有影响的周刊《经济学家》在伦敦创办。 1888年,英国全国性的经济金融报纸《金融时报》创办。 1889年,美国的金融专业报纸《华尔街日报》创办。

在日本,五家全国性报纸中有两家是经济类的——《产经新闻》、《日本经济新闻》。

3、中国电视经济新闻的出现与发展

(1)我国的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经历了从零散信息,到专门栏目,再到经济频道的发展历程。 (2)我国的电视经济新闻报道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在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3)在电视领域,1989年12月18日,央视开播了专门的经济新闻栏目——《经济半小时》。 (4)1992年,央视二套创办了《经济信息联播》。

(5)在中央电视台的影响下,各地纷纷开办经济栏目、经济频道(财经频道,如上海电视台开办的第一财经频道)。

四、电视经济新闻的特点与要领

(一)电视经济新闻的特点

1、具有较强实用性。

2、较高的抽象性。

3、不确定性。

4、前瞻指导性。

5、大众性

(二)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要领

1、专业性与大众性的结合

策略:大众视角,实用落点;硬主题,软表达。 具体手法:突出人物;叙述故事。

2、具有“时效信息观”与宏观洞察力 时效:短期时效;长期效用。

宏观洞察力:注意对全局性、深层次的经济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报道。

3、树立人本意识

这里的“人”指的是观众,即强调电视经济新闻的采制者头脑中要装着观众,要学会站在观众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指导自己的报道。

4、善于“电视化”地表现经济新闻

五、国内外知名电视经济媒体

(一)国内知名电视经济频道

1、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

2、上海“第一财经”频道

(二)国外知名电视经济媒体

1、美国的CNBC (1)由道琼斯公司欲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于1997年联合推出,是专业财经有线频道。 (2)CNBC采取24小时新闻频道的运作方式,全天不断报道全球主要证劵交易所、市场、期货和汇市的动态消息。

(3)CNBC在内容、编排、运作理念上的特点 频道内容特色

频道编排特色(定位为世界财经信息的报道者;重新定义“黄金时间”;大时段通栏节目构成的规模效应;节目内容的层次感强)

频道运作理念(直播与互动意识;专业精英意识;成本意识;明星意识)

2、美国的Bloomberg (1)总部设在纽约。

(2)客户为世界各地的中央银行、投资机构、商业银行和政府机构、公司及新闻机构。 (3)提供专业化的财经新闻。

(4)节目编排上遵循时差规律,使得身处美洲、欧洲、亚洲的用户都可以在早上了解到自己所在地区的最新股市行情和经济动态。

(5)Bloomberg在内容、节目形式上的特点 1精确、规范的频道定位。(数据为本 规范化运作) 2单一中寻求变化的节目形态。(采用图表形式的多样性、小标题提示谈话主体的转换、编排注重组合、色彩搭配、主持人语速) 第三节 电视民生新闻

一、民生新闻与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

1、民生新闻:是以关注民众生计、民众意愿、民众立场为主要价值取向,并致力于以民众视角、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与民众生计、民众生存、民众日常生活、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近变动事实的传播。

2、电视民生新闻:以电视媒介为载体的民生新闻。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特征

1、价值取向上的民众接近性

2、传播形态上的平民可亲性

(1)在主持方式上:摒弃了传统的播新闻的方式,用“说”或“聊”的方式播新闻。 (2)广泛发动民众参与,开拓新闻源。 开通新闻热线

招聘信息员,建立信息网络 招募百姓摄像师

把屏幕中的表现对象、新闻中的话语权交给民众

3、舆论监督方面的公众平台性 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表现为:

(1)对社会丑陋现象进行批判、揭露

(2)对部分政府部门的腐败与官僚主义进行监督 (3)对市民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批评

三、民生新闻的源起与发展

(一)民生新闻的起源

民生新闻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西方大众化报业时期。当报业从充当党政宣传、党派论战的角色逐渐转化为盈利工具时,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大量报道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民生新闻在我国,最初发端于报纸,尤其是晚报、都市报。

(二)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 民生新闻的主力军是电视民生新闻。

1、电视民生新闻最早从电视动态新闻中的社会新闻发展而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

2、民生新闻栏目在各地电视台中如雨后春笋般发展。(2000年之后)

四、民生新闻兴起的原因

1、社会转型期,民众情感宣泄的需求

2、民众对知情权,话语权的渴求

3、政治文明发展,民本思想普及

4、电视改革创新需求的驱动(地方台的竞争策略;“新闻立台”战略的必然选择)

第五章 电视新闻类别(下) 第一节 电视法制新闻

一、电视法制新闻的概念

电视法制新闻是以电视为载体,用电视的叙事方式对法制领域新闻事件进行的报道。

二、电视法制新闻的发展

1、电视法制新闻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是随着国家社会主义法治和民主建设、增强国民法治意识的需要而出现的。

2、1985年,我国全面普法工作正式展开。1985年6月,中宣部、司法部制定了《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即“一五普法”,要求“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都要由专人负责,办好法治宣传栏目”。

3、1985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法律与道德》栏目的创办,标志着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产生。

4、收视率调查数据显示,电视法制节目在收视率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深受电视观众喜爱。

5、1997年进行的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显示,法制节目在观众收视中位列第五,前四位是影视类、新闻节目类、综合文艺类、新闻评论类。法制节目在所有专门题材的节目中,是观众认同度最高的节目。

6、2004年12月28日,中央电视台开播“社会与法”频道。其他一些地方电视台也纷纷开办法制频道、政法频道等相关频道。

三、电视法制节目的社会作用

1、我国法制改革的实践为法制新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源泉,同时,法制新闻节目的发展又有力促进了我国法制改革的深化。

2、记录了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历程。

3、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提升了公民的法制意识。

四、电视法制节目的类型

1、现场纪实类

以现场纪实性见长,是现场目击式的报道,具有很强的现场感染力。

2、以案说法类

以法制新闻案件为由头,在对案件的报道中同时展开法理性的权威分析,作出符合法律法规的评判。

案例: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经济与法》

3、庭审直播类

是指以法庭审判过程为内容的电视现场直播节目。

实现了纪实性和公开性,将庭审现场的情况展现给观众,增加了审判的透明度,也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与知情权,也有利于实现舆论对于司法实践的监督。 案例:北京电视台的《庭审纪实》

五、电视法制节目的采制要领

1、电视法制节目的叙事特征

(1)设置悬念(2)曲折叙述事技巧

A、巧妙设置悬念(设置悬念的叙事技巧在法制节目中被普遍使用,为了吸引观众,电视法制节目总是在节目开始就提出关键性的问题,或展开关键性的环节,制造悬念,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吸引他们想知道后续的情况,进而继续关注节目。)

B、曲折的叙事技巧(电视法制节目应避免平铺直叙,可以巧妙运用插叙,强化情节起伏,或刻画细节。合理运用插叙,可以把案件的背景巧妙安排在叙事过程中,同时,插叙还能补充一些法律专业知识在节目的整体叙事中,在避免对案件平铺直叙的同时达到普法的效果。)

2、电视法制节目的解说词

要通俗化,避免将解说词写成法律文书。

基本法律概念在解说词中应准确,法律名称、法律条文不能任意篡改,司法程序要清楚明确。

3、电视法制节目要注意案件叙述与说理的合理安排,做到叙事清楚,说理明白。

4、电视法制节目的社会责任意识 注意避免残忍、血腥的场面。干扰司法机关的侦查、审判工作。不要过细报道犯罪细节与手段。在以理性见长的法制节目中融入一分感性色彩和人文关怀。

第二节 电视文化娱乐新闻

一、定义

文化新闻是对文化领域内新近变动事实的传播

二、功能

1教育教养功能2休闲娱乐功能3文化交流功能4审美引导功能

三、要领

1以审美规律为纲,精选题材(报道符合美学精神,积极向上,反映社会文明的文化事物:报道富有文化内涵、特色浓郁、格调清新的文化新闻)

2由表及里,深化揭示内涵(把握宏观微观交汇点、紧扣历史和现实契合点、探索雅俗共赏契合点)

第三节 体育新闻

一、

1广播电视体育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或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发生的体育运动和其相关事实的传播 2价值追求

1)定期连续向受众传递及时性 趣味性 重要性和相关性的体育信息

2)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宣传需求作为选择事实的标准

二、特征

娱乐性 全球性 情感性

三、要领 1转播要领

1)与赛事互动发展2)赛事现场直播优化3)解说创新

四、中国体育新闻报道新特点

报道视野全景化,并向专业化发展

参与国际新闻竞争,在国际重大体育活动报道中走向世界 向深快精发展

风格日益多样化 个性化

第20篇:电视新闻策划

策划上质量,策划出精品,策划在电视新闻报道实践中屡见奇功,已成为令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那么,究竟什么是电视新闻策划?如何着手电视新闻策划?它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本文对此作如下探讨。

一、电视新闻策划的概念

策划具有“出谋划策”和“策略规划”的含义。它是关于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前瞻性的运筹和谋划,即预先决定人们做什么,何时做,如何做,谁来做,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策划,是组织者的一种创新性思考,是与计谋相关的一种行为过程和方法系统,是一项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求最佳成效的工作。

策划作为一门现代科学介入电视新闻业,给电视新闻节目的生产和传播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电视新闻业内,电视新闻策划通常分为两大类,即前期采访报道的策划和后期节目编排的策划。本文所论述的是电视新闻前期采访报道的策划。

怎样界定“电视新闻策划?”

我们认为,从较为完整的意义上讲,可作如下表述:

电视新闻策划,是策划人遵循新闻的基本规律和电视纪实特性,以事实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充分地分析研究,确定可能实现的目标和效果,制定相关报道策略,规划、设计报道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以求最佳采访报道效果的运筹与谋划。

从技术层面上讲,电视新闻策划的核心是创意,即在报道选题、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时机的技巧设计与谋划上,必须具有创造性,即与众不同,出人意料。同时,必须是切实可行的,绝不是空中楼阁。

策划是一个动态过程。策划人总是不断地根据各个方面反馈的意见对策划方案的某些局部作出相应的调整。通常是策划、论证、修改,再策划、再论证、再修改,以求方案不断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成功的策划方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电视新闻策划应遵循的原则

新闻,电视新闻策划是电视新闻节目生产的思想源头,进行电视新闻策划应当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是指新闻事实不能随策划人的意志而改变。策划人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自己的思维活动空间和实践活动空间,但是绝对不能扭曲事实和虚构新闻。事实在前,报道在后,这是新闻最一般的常识。新闻策划是关于采访报道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策划,而不是策划新闻事实,即无视新闻的客观规律去策划新闻、编造新闻。当然,有一种新闻现

象应该区别开来。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电视新闻业的改革发展,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媒体不再满足于“守株待兔”式的报道,而是主动出击。比如,1996年中央电视台记者精心策划,组织了一次以《同是114》为名的新闻调查。在接连三天的时间里,记者拨打了北京、上海、西安等10个大城市的“114”查询台,形成了极有意义的调查结果。从表面上看,这条电视新闻好像是策划出来的。然而,从本质上仔细分析一下就会知道,各地“114台”服务水平,是一种不以记者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记者的策划只是对报道方式的谋划与选择,是通过这种报道方式和方法将客观事实凸现出来。又如2000年湖北电视台组织的《神龙西部行》,1996年浙江台组织的战役性报道《走南闯北看浙货》,同样是策划人对报道活动形式的一种选择,不能看作是策划新闻。

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所谓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要造就一个有利于改革、开放、稳定的电视舆论态势。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关键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策划人应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当拿不准的时候,必须“吃透两头”:既要吃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又要吃透实际工作情况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只有深刻理解了时代发展大背景和事物的本质意义,才能形成鲜明的报道思想,给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

策划人还应关注一些非政治性导向问题,如思想导向、经济导向、消费导向、生活导向、行为导向等。这些虽然是非政治问题,但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可能产生重大影响,有的还可能演变为影响社会安定的政治性问题。

3.坚持观众需求第一的原则

从本质上讲,电视新闻策划就是针对观众的需求而策划,为使观众满意而设计。在报道选题、报道内容、报道手法上多出创造性意见,把新闻做得真实、生动、精彩,让广大观众喜闻乐见。如湖北电视台新闻中心在做《创品牌、兴湖北》战役性宣传策划方案之前,走访了大量的武汉市民。一提到品牌,武汉市民就自然而然地回想起当年武汉市的一些打得响的知名品牌,如莺歌牌电视机,荷花牌洗衣机。但是,时至今日,它们为何一个个悄无声息地离去?这是市民们迫切需要我们回答的问题。在做选题策划时,策划人拟订了一系列类似这方面的题目,如《莺歌为何不鸣唱》、《悲哉!永远凋谢的荷花》、《红桃K为何红遍大中国?》等。创精品名牌不易,保精品名牌更难,这是《创品牌、兴湖北》亟待探索而又不可回避的深层次的问题。

沸腾的社会生活是新闻策划的选题源泉,广大观众的收视需求是新闻策划的第一推动力。因此,新闻策划人必须对实际社会生活和社会大众怀有休戚相关的感情和求“新”若渴的工作态度。

三、如何做电视新闻策划

如何做电视新闻策划,探讨的是关于电视采访报道方式、方法和技巧的创意行为过程和系统方法。

通常讲,做电视新闻策划,有三个基本步骤,而每一步骤都有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

第一步: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做好电视新闻策划的重要基础,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简单一点地说,就是为策划而调查研究,为报道选题而调查研究。这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深入了解掌握现时期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社会实际工作情况和观众的需求愿望以及其他新闻媒体的新闻宣传态势,发现、判断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事实。这个调查研究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是一个知己知彼、力图开拓创新的过程。

第二步:策划创意。

这一步是策划的主体,它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报道选题、报道内容、报道手法、报道时机和报道人选以及资源配置的全面设计和谋划。它是以事实为基础、以价值为前提、以创意为核心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活动。大体要求:选题要有新意、角度要新颖、内容要新鲜、时机要得当、手法要生动活泼。这个策划创意,实质上就是电视采访报道思路、观点、方法的创新。

第三步:效果评估。

这里讲的效果评估,指的是在一个策划方案拟定之后,对方案可行性和价值目标、效果进行全面分析和预测。通常要通过集体讨论,吸收各个方面好的意见,对原策划方案的某些局部进行补正、修改,甚至是论证、修改,再论证、再修改,以求策划方案尽可能地完善。

做电视新闻策划,除了掌握上述三个基本步骤之外,还必须明确它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重点就是报道选题、报道内容、报道手法的谋划。同时,它也是电视新闻策划的难点。其所以说是难点,就是你想到了一定要创新,但具体运作起来,又不容易找到相关的方法和途径去实现创新。策划人总是为此而感到困扰。如对突发性事件报道,要关注社会各界热切需要了解事件详细情况的心理,要抢时效,力争先声夺人;战役性宣传报道,重在把握事关全局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人们极度关注的视野中选题,在深度上做文章;社会活动报道,关键是要有明确的活动主题和报道思想,重在活动本身的创意;新闻评论,重在选题和评论技巧。选题必须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导向价值是它的主要目标;日常报道,要关注那些“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新生事物,在新鲜、新意、新颖上做文章;批评报道,重在揭露的技巧,即用事实说话。这些,都是策划创意的基本技巧。

电视新闻采访范文
《电视新闻采访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