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曹植生平简介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15 15:02:1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曹禺生平

曹禺(1910~1996)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本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曹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曹禺的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

1922年入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成为骨干。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6年8月始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授戏剧。抗日战争开始后,他随戏校迁至四川。1946年返回上海,后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1月回国,应聘于上海实验戏剧学校。

1949年初,曹禺接受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安排,由上海经香港抵达北平(今北京)。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与筹备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年7月文代会召开,曹禺被选为主席团成员。1950年、1952年先后被任命为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文化大革命中,曹禺遭到迫害,被迫搁笔。

1988年11月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执行主席

推荐第2篇:曹植小传

曹植小传

曹操者,魏公也,字孟德,有四子,为其妻汴氏所生,名日:丕、植、熊、彰。爱丕、植二子,又更甚于植。植者,字子建,操次子也,有文之大才,极善于文,故操常谓丕曰:“子建之才可胜汝之十倍矣。”丕妒忌之,深恨之建。

明年,植以父任为临淄侯,兄丕继父任,为魏王,更甚暴于其父,魏国有日下之势也。操时年六十有六而亡,三子熊及四子彰皆往丕处报丧,独子建于临淄,每日饮酒作诗,不理临淄之事也。因故,不知父死之事也。丕大怒,忆父在时,言子建胜其十倍之事,遂令人往临淄,拿子建回京,欲问罪而杀之,以报前日之不快也。

比及子建至京。次日,丕上朝,令带子建,须臾,子建立于堂下,同行者,丕左右丁仪、丁庳二兄弟也。丕问曰:“子建,吾等父死,尔何故不至,欲无视当朝礼数乎?”遂令斩丁仪、丁庳二兄弟,子建喝曰:“兄欲治臣弟之罪不?何故拿吾下人问罪?”丕曰:“此二人误临淄甚矣,不斩,又何置之!汝以为汝如此方可脱得干系?”丁仪、丁庳曰:“临淄侯爷,汝待吾兄弟二人甚厚,吾兄弟二人无以为报,古人云:„士为知已者死‟。吾兄弟二人死而无憾矣,汝自珍重!”

斩丁仪、丁庳已,丕难子建曰:“父在时,常言汝文章之大才胜于吾十倍,今曰,汝于此殿之上行七步,作诗一首,汝便可无罪,如诗不成,亦斩,无赦!”子建闻此言,心中满怀幽愤,跨出一步,随口吟曰: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丕闻“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句,不觉泪下,曰: “子建矣子建,吾与汝上朝为君臣,下朝为弟兄,汝难煞为兄!”

汴氏,即操之妻,丕、植之母,闻丕欲诛子建,立于帘后,听之良久,此时,出帘指丕骂曰:“汝,汝,汝为兄长,安能如此迫汝弟也,欲置汝弟死罪乎?”丕大惊,起坐,曰:“母后息怒!儿臣非欲诛子建,实为国不可无法也。”谓子建曰:“汝虽能吟诗自赎,然死罪虽可免,活罪亦难逃,汝从今贬为安乡侯”。 植拜谢而退,往安乡就职。(未完待续)

推荐第3篇:曹植名言

第一部分:

1,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2,自顾非金石,咄咄令心悲。

3,孤魂翔故城,灵枢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

4,人生一世间,忽若风吹尘。

5,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

6,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

7,披我丹霞衣,袭我素霓裳,带我琼瑶佩,漱我沆瀣浆。

8,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9,枝枝自相值,叶叶自相当。

10,人皆弃旧爱,君岂若平生。寄松为女萝,依人如浮萍

第二部分: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3,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4,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木需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5,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难。

6,立功立事,尽力为国。曹植名言

7,皇佐扬天惠,四海交无兵。

8,隐然长寝,其乐无逾。

9,雄飞窜北朔,雌惊赴南湘。

10,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

11,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12,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13,傥终顾盼恩,水副我中情。

14,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15,路人尚酸鼻。何况骨肉情。

16,周公下白屋。天下称其贤。

17,炎光再幽。殄灭无遗。

18,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19,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20,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21,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

22,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

23,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24,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25,愿为西南凤,长逝人君怀。

27,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28,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29,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30,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

31,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唏。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32,都蔗虽甘杖之必折,巧言虽美用之必灭。

推荐第4篇:生平简介

生平简 介 各位亲朋、各位来宾,同志们:

意外遭际实堪伤,致使英魂返故乡。春寒料峭祭亡灵,泪雨纷飞痛断肠。我们将永远铭记着2012年2月26日这个令人悲伤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我们大荔县质监站退休干部,优秀建筑工作者王新生同志因交通事故不幸遇难。

今天,我们大家聚集在这里,寄托对逝者的无限哀思。在此,我谨代表大荔县质监站全体干部职工向王新生同志表示深切的哀悼,向王新生同志的亲属表示最诚挚的慰问。

王新生同志的一生,是不懈努力,追求进步的一生;勤勤恳恳,克己为人的一生。他于1939年7月5日出生在大荔县石槽乡孙家村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家庭,如火如荼的时代,勤诚厚朴的民风,尚礼崇德的家庭教育,涵养了他勤勉自强、正直勇敢的品格,坚定了他爱党爱国,奉献社会的人生理想。王新生同志于1961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66年8月至1986年12月,在陕西省第四建筑公司工作;1987年1月至1988年12月,在渭南洛惠局工作;1989年1月至1990年1月,在大荔县设计室工作;1990年2月至1996年6月,在大荔县建筑公司工作;1996年7月至2000年7月;在大荔县质监站工作;2000年8月退休。

王新生同志很热爱自己的家乡,他把这份爱寄托于自己的工作。从走上建筑工程岗位的第一天起,他就把潜心本职工作,服务地方建设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工作期间,王新生同志主要承担施工业务,为业务总负责人,多次获得“建筑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参与编写《现浇与预制装配相结

合的框架结构施工技术》一书,在“建筑科技”等杂志发表论文十篇,其主要成果录入《大荔县志》科技成果篇。 王新生同志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与他朝夕相处的同事都称赞他的吃苦耐劳,他的宽厚,他的善良。王新生同志是一个积极上进的人,从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高级工程师,这路很长,但王新生同志凭着坚韧的毅力走过来了。即使在退休后,他仍克服各种困难,为城乡建设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七十余年人生路,他风雨兼程,顶天立地。他奋斗了一生,耕耘了一生,精彩了一生。

王新生同志十分重视个人修养,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同志、乡邻以让为先,关爱有加。对家庭,他是一位真正负责任的人。作为儿子,他忠孝双全,堪为表率;作为丈夫,他与妻子相扶相携,共历风雨;作为父亲,他教女有方,宽严适度,为孩子们的成长倾注了无尽的心血。现在,令我们欣慰的是,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正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王新生同志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悲伤不是他希望留给我们的礼物,他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看似平凡实则崇高的精神。就让我们以崇敬的心情来瞩目这颗闪亮的流星,来纪念这位如夏花之灿烂,如秋叶之静美的长者,但愿每一个睹物思人的瞬间,不是生者的悲痛,而是逝者的安慰。

王新生同志,安息吧!

推荐第5篇:生平简介

XX同志生平简介

XX同志生于19XX年X月XX日,祖籍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19XX年X月从XXXX毕业分配至XXXXX工作。曾在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等多个岗位工作;历任XXXX公司基础处理工程队队长、XXXX项目经理、XXXX项目经理。20XX年X月调入XX公司工作,历任XX副经理、XX公司安全生产部副主任、XX副经理,期间主持XX公司工作组的全面工作。

XX同志的一生勤勤恳恳、爱岗敬业,曾多次受到单位的表彰奖励。XX年XXX局“质量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XX年、XX年两次XXX“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XX年获XXXX公司“安全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XX年、XX年两次获得XXX局”党风廉政先进个人“荣誉称号;XX年获XXXX”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XX年获XXXXX”优秀项目经理“荣誉称号。

XX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长期奋战在水电工程建设一线,不计劳累、不畏艰苦、辛勤工作,先后参加了、XXX、XXXX、XXXX等多个水电站工程建设,并且担任多个水电工程项目的管理和技术负责人,为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努力,赢得了同事们的一致肯定。

XX同志为人正直、胸怀坦荡、与人为善、待人真诚,深受同事和朋友的尊重。他的辞世,让家人深切痛惜、让同事倍感惋惜、让朋友为之叹息,他的辞世是其所有至爱亲朋的损失和伤痛,我们在悲痛之余,默念他一路走好。

二0一四年五月十八日

推荐第6篇:鲁迅生平简介

1.生平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生平事迹:

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

3.鲁迅名言: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3.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4.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7.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8.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9.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10.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11、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12、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13、人类总不会寂寞,以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14、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

15、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16、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17、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18、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19、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20、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21、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22、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23、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24、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25、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推荐第7篇:雷锋生平简介

雷锋生平简介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父亲在湖南农民运动中当过自卫队长,后遭国民党和日寇毒打致死。母亲张元潢在受到地主的凌辱后,于1947年中秋之夜悬梁自尽。雷锋不满7岁就成了孤儿,被好心的六叔奶奶收养。幼年雷锋上附近蛇形山砍柴时,被地主婆用刀在左手背上连砍三刀。所以,他从小对黑暗社会充满仇恨。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小雷锋便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意见,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长,积极参加土改。同年夏,乡政府保送他免费读书,后来加入少先队。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生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鞍山做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1959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迫切要求参军,焦化厂领导舍不得放他走。雷锋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兵役局(现人武部)表明参军的决心。他身高只有1.54米,体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条件,但因政治素质过硬和有经验技术,最后被破例批准入伍。

雷锋入伍后,他被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当汽车兵。1960年11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入伍后表现突出,沈阳军区《前线报》开辟了“向雷锋学习”的专栏。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评为节约标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出席沈阳部队共青团代表会议。1961年雷锋晋升为班长,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15日,他因事故不幸殉职。

推荐第8篇:安徒生生平简介

安徒生生平简介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4.2~1875.8.4),诞生于丹麦富恩岛奥登塞小镇,是19世纪的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小时候,他孤僻自卑,生性敏感,长得其貌不扬,没有人缘。

早年他的际遇不佳,父亲是个穷鞋匠,母亲是个洗衣匠,一字不识。他从小家境贫寒,没受过正规教育,但他对文学有一颗赤诚和执著的心,正是这样不懈的努力,安徒生终于获得了成功。

安徒生不仅是个童话作家,也是个诗人、剧作家、旅行家,他还擅长剪纸呢!

因为小时候家境贫寒,没有学习的机会,所以他强烈地感到:最需要阅读的人,莫过于穷苦的孩子。为使这些孩子凄惨的生活有一点的温暖,受到一点教育,使他们热爱生活、美和真理,他为他们创作了些美丽的作品,那就是今天流行于世界各地,体现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安徒生童话。

安徒生童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即诗意的美和喜剧性的幽默。前者为主导风格,多体现在歌颂性的童话中,后者多体现在讽刺性的童话中。安徒生一生经历坎坷,在在他年老的时候,他的故乡奥登塞市的居民赠他以奥登塞市荣誉公民的称号。安徒生主要作品

代表作品为《海的女儿》、《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打火匣》、《坚定的锡兵》《野天鹅》、《她是一个废物》、《白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红鞋》等。安徒生作品特色

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体现了丹麦文学中的民主传统和现实主义倾向。他的最好的童话脍炙人口,到今天还被世界上众多的成年人和儿童所传诵。有些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等,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皇帝的新装》辛辣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阿谀逢迎的丑态;《夜莺》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贵族的无知和脆弱。他在最后一部作品《园丁和主人》中,还着力塑造了一个真正的爱国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始终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语言风格上,安徒生是一个有高度创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丹麦下层人民的日常口语和民间故事的结构形式。语言生动、自然、流畅、优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安徒生作品体裁手法

在体裁和写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样化的,有童话故事,也有短篇小说;有寓言,也有诗歌;既适合于儿童阅读,也适合于成年人鉴赏。他创造的艺术形象,如:皇帝的新装、小锡兵、拇指姑娘、丑小鸭、红鞋等,已成为欧洲语言中的典故。

推荐第9篇:冰心生平简介

冰心生平简介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自1954年以来,当选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冰心童年在山东烟台度过。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1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1923年8月赴美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读书,不久因病住疗养院七个月。这时期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1926年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平女子文理学院。1931年的小说《分》、1934年的《冬儿姑娘》等作品中都表现出对于“爱的哲学”的深化和突破。1946年,与丈夫吴文藻同往日本,应邀在东京大学教课。l951年秋回国。解放以来相继出版散文、小说、诗歌集《小桔灯》、《樱花赞》、《再寄小读者》等。冰心除创作外,还翻译过一些外国文学作品。

主要译作:

1.(散文诗集)凯罗·纪伯伦《先知》(叙利亚)(1931新月,1957人民文学出版社)

2.穆拉·安纳德《印度童话集》(印度)(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55年)

3.泰戈尔《吉檀迦利》(1955年中青初版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4.《印度民间故事》(印度)穆.拉.安纳德著(1955,上海少儿出版社)

5.《泰戈尔剧作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6.《园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7.《泰戈尔选集.诗集》与石真合译(1958,人民文学出版社)

8.《诗选》(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9.《泰戈尔抒情诗选》(香港万里书店1959年)

10.《泰戈尔剧作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11.《泰戈尔小说选》(合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

12.《泰戈尔诗选》(《吉檀迦利》《园丁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13.马亨德拉《马亨德拉诗抄》(尼泊尔)(与孙用合译作家出版社1966年)

14.(诗集)安东·布蒂吉格《燃灯者》(马耳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主要著作:

《繁星》(诗集)192

3《春水》(诗集)1923

《超人》(小说、散文集)192

3《寄小读者》(散文集)1926

《往事》(小说、散文集)193O

《南归》(散文集)19

31《姑姑》(小说集)193

2《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33

《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诗集》1932

《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1932 《闲情》(诗、散文集)19

32《去国》(小说集)1933

《平绥沿线旅行记》(散文集)1935 《冬儿姑娘》(小说集)193

5《冰心著作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43 《冰心著作集之二——冰心散文集》1943 《冰心著作集之三——冰心诗集》1943 《关于女人》(散文集)1943

《冰心小说散文选集》195

4《陶奇的暑期日记》(小说)1956 《还乡杂记》(散文集)1957

《归来以后》(散文集)1958

《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散文集)1960 《小桔灯》(儿童文学集)1960 《樱花赞》(散文集)1962

《拾穗小札》(散文集)1964

《晚晴集》(散文、小说合集)1980 《三寄小读者》(散文集)1981 《记事珠》(创作谈)1982

《冰心论创作》1982

《冰心作品选》1982

《冰心散文选》1983

《冰心选集(1-2)1983

《冰心文集(1-3)1983

《冰心全集》(1-8)1994

推荐第10篇:《梵高》生平简介

梵.高的简介

江西会昌中学金业明

梵.高全名叫文森特.梵.高(下列文章中将简称凡高)。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南部Zundert(尊得特)一个牧师家庭.

4年后,凡高的弟弟提奥出生,他是凡高一生中最大的支持者与崇拜者.

小时候的凡高不爱学习,但他很有语言天赋.他会说英语,德语,法语,还会用它们写信.再加上后来学习宗教时学会的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母语荷兰语,他总共会六种语言.(这说明凡高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不是个疯子!这一点必须澄清!)

1861年凡高进入小学读书.1869年,16岁的凡高在画商叔叔的介绍下,进入巴黎古比尔公司(Goupil&Cie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廊)的海牙分店工作.那是一个画廊,专门出售绘画作品和名画复制品.凡高在那儿当店员.后又转到伦敦分店工作.凡高质朴,真诚,热情的性格,使别人都很喜欢他,他的前途似乎也是一片光明,因为他的叔叔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之一.

凡高在这段日子里学习了大量的艺术知识,也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凡高一生都很爱读书),这使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了很高的艺术鉴赏力,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打下了基础.

1874年,凡高向房东的女儿求婚失败,受到了第一次巨大打击.心灰意冷的他对工作失去了热情,终在1876年被解雇.

凡高在这时选择了宗教,1874年他进入布鲁塞尔福音传教士学

校学习,但因为痛恨学校古板的教育,他没有取得毕业证书.

同年12月,他毅然前往比利时博里那日矿区从事牧师工作.那是一个如地狱一般的地方.矿工们过着非人的生活,经常有瓦斯爆炸事故.为了给矿工们最大帮助.凡高与矿中们吃住在一样的破房子里,并把自己全部的食物和物品送给他们,后因工作过于\"热情\",教会认为他损坏了牧师的形象,把他解雇了.后来,当地流传着一个关于\"上帝\"的故事......

1881年4月,凡高返回父母居住的埃登.他开始了艺术的创作,而他的家人和亲戚已开始对他失望.可是此时,凡高深埋心底的对艺术的热情才刚刚开始燃烧.

在埃登期间,他爱上了刚刚丧夫的表姐凯(Cornelia Adriana Vos-Stricker 1846.3.21-1918),但被拒绝了!凯回到了阿姆斯特丹.痴情的凡高到凯双亲的住处找她,但凯的父亲拒绝了凡高的请求,凡高将一只手放到点燃的蜡烛上,故意让火烧自己,凯的父亲最后不得不吹灭了蜡烛......凡高还是遗憾的离开了.

又一次遭到打击的凡高来到海牙,在已经很有名气的画家亲戚安东·莫夫(Anton Mauve 1838.11.18-1888.2.5 又译成毛威)家学画.但因为种种原因(可能因为凡高曾拒绝莫夫的建议:画石膏像,不过比较合理的说法是,因为凡高与妓女西恩交往)最终与莫夫绝交,生活也陷入了困境.他只能X弟弟提奥每月寄来的钱维持生活,而这种X弟弟养活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凡高自杀.

1882年2月,凡高结识了妓女西恩并同她同居.出于对其悲惨生

活的同情,凡高决定和西恩一起过平静的生活.所有人都反对他们的结合,甚至是提奥.他们最终还是分手了.

1883年已30岁的凡高来到他们在纽南的新家.1885年3月26日,凡高的父亲去世.当年凡高完成了他的一幅著名作品(所谓著名是后来人的评价,当时的凡高根本无人知晓)\"吃土豆的人\".这个时期的凡高受到荷兰画派,伦勃朗等画家的影响,画面深沉,厚实,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而喜欢画农民一方面是出于对劳动者的尊敬和崇尚,也是受了他的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

1885年11月,凡高到安特卫普一边创作一边学习.他开始接触日本浮世绘.

1886年2月,凡高突然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同住.提奥在当时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商了,他十分推崇印象派和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画家.在弟弟的介绍下,凡高结识了高更,贝尔纳,劳特累克,毕沙罗,修拉等画家.这一时期的凡高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画面变得明亮,清新,并运用了如点彩法等的一些印象派技法.同时,他也开始了著名的自画像的创作.

1888年初,35岁的凡高厌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寻找它向往的灿烂的阳光和无垠的农田.他租下了\"黄房子\",准备建立\"画家之家\".他的创作也进入了高潮.\"向日葵\",\"夜间咖啡座-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但他依然只能X提奥的资助生活.

在阿尔期间,凡高认识了邮递员鲁林(Joseph Roulin),善良的鲁

林可能是凡高在阿尔唯一的朋友.凡高还为他们一家画了很多肖像画.(见专题:肖像画)

10月,高更来到阿尔与凡高同住,这是凡高梦寐以求的,他为了装饰高更的屋子,打算画一打(12幅)的向日葵,可惜没有完成.他对高更的感情很复杂,他很尊重高更,但他们因性格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分歧经常争吵.后来凡高因过度劳累而变得时常精神失常.在一次与高更争吵后,他失去理智,企图\"刺杀\"高更,高更跑开后,凡高回到\"黄房子\",割下了右耳的一部分献给了一个当地妓女...这就是著名的\"割耳事件\".高更走了,凡高想建立\"画家之家\"的宏伟计划就此终结.他也陷入了精神疾病的泥潭.

1889年4月,提奥结婚了.5月,凡高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圣雷米的修道院接受精神病治疗(凡高得的是癫痫病,有人研究得到的结论认为:凡高得这种病有遗传因素,因为他们家族有这种病史).

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发一次病,但平时他极为清醒(癫痫病人在不发病时就像常人一样),还创作了大量作品.这时的凡高已完全超越了印象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用心灵作画的大师!!

凡高认为:绘画不能仅仅满足于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应当在凭感觉与真实地描绘自然的同时,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可以说,用绘画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感受是此后一些画派,甚至整个现代艺术的主题.可在当时,凡高和高更等人根本不被理解,所以凡高一生只卖出过一幅油画(想了解更多请点击资料:凡高生前及死

后作品买卖情况),他近十年的艺术创作都是在提奥的资助下进行的.\"星月夜\"是圣雷米时期最著名的作品.

1890年5月,凡高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和的妻子,及他们刚出生一年多的儿子见面(凡高的侄子也叫文森特·凡·高,后来成为出色的工程师,荷兰阿姆斯特丹凡高美术馆就是在他的奔走下建立的.)5月21日,凡高搬到巴黎附近的奥维尔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一切都很顺利.但\"麦田与乌鸦\"这一著名作品被认为预示了凡高的死亡.7月27日,星期天,在外出写生时,凡高开枪自杀!但没有打中要害,被人抬回家,他拒绝接受治疗.(也有说是子弹太深了,已无法医治.)

7月28日一早,提奥赶到奥维尔.他坐在凡高床边和他一起回忆童年的时光......

7月29日黎明,凡高逝世.

7月30日,举行了葬礼.

自杀后,在凡高身上发现的一封信中,凡高说:\"说到我的事业,我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溃\"

六个月后,提奥因过于悲痛也卧床不起,最终死去.

后来,他与凡高一同葬在奥维尔墓园.

此后,在提奥妻子乔安娜的努力下(她把凡高的画借出展览,其实,在凡高临死前,已经有评论家赞美凡高了),凡高的名望越来越大.

1907年凡高的母亲去世,他活到了他儿子成名的那一天...她还为曾扔过凡高的画而感到后悔.

提奥的妻子乔安娜整理了凡高堆积如山的油画和素描,及写给提奥的几百封信.

1914年,凡高书信集出版,凡高的一生渐渐被全世界的人所知.1927年,乔安娜去世.

1934年,\"渴望生活-凡高传\"出版,到了今天,此书已销售几千万册,凡高的事迹打动了全世界的人.

1962年,在凡高侄子的努力下,荷兰政府修建了阿姆斯特丹 国立凡高美术馆,永久珍藏凡高的作品和书信,这也是现在收藏凡高作品最多的艺术馆.

1978年凡高的侄子去世,他生前看到了凡高美术馆的建成.到了今天,凡高已成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

他的\"加歇医生像\"仍保持着世界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8250万美元.

凡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他说:\"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第11篇:陈寅恪生平简介

陈寅恪生平简介2009年11月18日 16:49凤凰网文化综合【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陈寅恪(1890—1969),义宁(今修水县)人。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夫人唐筲,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女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人为导师。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虚心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在清华大学开设满蒙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任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宫洞》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名教授如吴宓、朱自清等也常来听课。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1930年,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陈寅恪原攻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学,为他从汉文以外搜罗史料以治史,提供了较大的方便,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

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在《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清华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

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论文,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1938年日本史学权威白鸟库吉研究中亚史遇到疑难问题,向德、奥知名学者求助,未能解决,柏林大学乃推荐寅恪。他向寅恪请教后,才得到满意解答。苏联考古学家发掘一突厥文碑石,无人能辨识,请教寅恪,终于得到准确破译。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直逼平津。陈寅恪的父亲三立义愤绝食,溘然长逝。

治丧完毕,寅恪随校南迁,过着颠沛流离的旅途生活。1938年秋,西南联大迁至昆明,他随校到达昆明。

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他离昆明到香港,拟全家搭英轮转赴英国牛津大学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逼暂居香港,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香港,寅恪立即辞职闲居,日本当局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取道广州湾至桂林,先后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学任教。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讽刺。这一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抗战胜利后,陈寅恪再次应聘去牛津大学任教,并顺便到伦敦治疗眼睛,经英医诊治开刀,不仅无效,目疾反而加剧,最后下了双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诊断书。寅恪怀着失望的心情,辞去聘约,于是1949年返回祖国,任教于清华园,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解放前夕,他到广州,拒绝了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要他去台湾、香港的邀聘,任教于广州岭南大学。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合并于中山大学。遂移教于中山大学。

解放后,他受到党和政府的器重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先后被先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据《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仅有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函请陈寅恪任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第二所长记载,并注明辞谢未就,荐陈垣代己。上述职务据《修水县志稿》),继续任中山大学教授。自1956年,陈毅、陶铸、周扬、胡乔木等中央领导人,都先后去看望过他。陶铸尊重他的学识和人品,1957年亲自关心他的助手配备和眼疾治疗。1962年,他的右腿折跌骨,又给他派护士轮班照顾,在广东知识界传为美谈。1962年,胡乔木前往看望,关心他的文集出版。他说:“盖棺有期,出版无日。”胡乔木笑答:“出版有期,盖棺尚早。”在助手的帮助下,他把《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以外的旧文,编为《塞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并写有专著《柳如是传》,最后撰《唐柳堂记梦》。他的助手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别传》)。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十年*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动。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含恨离开人世。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他热爱祖国,治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在史学研究中写出了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对我国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敬。寅恪不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有《诗存》问世。其平生著作,经过复旦大学

中文系教授蒋天柱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先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第12篇:某某生平简介

***同志生平简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亲朋好友,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在这里为***同志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沉痛悼念***同志奋斗的一生,以寄托我们的哀思。

***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8月9日(农历2011年7月10日)中午12时去世,享年79岁。

***同志于1933年8月1日生,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2月至1949年6月,在普宁南阳山副官处工作,任勤务员;1949年6月至1950年11月,在普宁县九团供管科工作,先后任事务长、缝衣所保管; 1950年11月至1952年2月,参加南阳山老六区土改队,任总务长;1952年2月至1953年4月,在普宁县农村经济调查队工作,任副组长;1953年4月至1957年9月,在梅林十二区公所(梅林大乡)工作,先后任统计、生产助理;1957年9月至1963年6月,在南阳山公社计委会工作,先后任中心统计、主办;1963年6月至1968年9月,在梅林公社工作,任党委办公室副主任;1968年9月至1971年10月,先后参加普宁县毛泽东同志宣传大队(驻大坪)、“五七”干校;1971年10月 1

至1984年11月,在船埔公社工作,先后任生产助理、党委(革委)办公室主任、党委委员、革委会副主任、宣传委员;1984年11月至1993年9月,在普宁县(市)人大办工作,任干事(副科级);1993年9月,在普宁市人大办光荣离休。

在***同志因病住院期间,其家人及子女,竭尽全力悉心关照,精心护理,尽力求医,多方邀请专家诊治;市人大常委会领导也多次过问、办公室同志时常关照探视,总是盼望他能早日康复、健康长寿,怎奈药石无效,回天无力。

***同志的一生,是勤勤恳恳的一生,任劳任怨的一生,无论在那个工作岗位上都是一心一意工作,毫无怨言,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敬业爱岗,默默奉献。他重视理论学习,始终坚持研究和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公道正派,襟怀坦白,清正廉洁,生活俭朴,严于律己,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在同事戚友中享有较高威望、良好口碑。他对儿女从严教导,以父亲博大,宽厚的胸怀,影响着儿女们的为人,为事;更为自己,为党,为人民培养出了好儿女。

***同志在他工作的岗位上,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获得了很多荣誉,曾多次被上级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党

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党失去了一名好同志,好党员,好干部。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那种为人正直,忠厚坦率的高尚品德;那种严父教子,宽大博爱的胸怀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记取。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尊敬和爱戴的老干部深感悲痛。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优良作风、光辉业绩,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希望家属及亲朋好友化悲痛为力量,以***同志为榜样,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积极向上,以慰籍***同志的在天之灵。

***同志,安息吧!

2011年8月11日

第13篇:追悼会(生平简介)

***同志追悼会生平介绍

各位亲友、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重和悲痛的心情,悼念***同志。***同志因病不幸于二○一一年十月二十九日三时零五分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岁。他的与世长辞,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志,失去了一位深受大家爱戴的好长辈,也是孩子们失去了和蔼可亲的好父亲。

***同志于****年二月初七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自小勤奋好学,吃苦耐劳。一九六三年三月至一九六六年三月在人民解放军七九八八部队任中士、电工(期间三次立功受奖,连年被授予“五好战士”荣誉称号),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七年部队转业在农三师二修厂、二牧场工作(任电工),一九七七年调至********工作(任电工),于一九九六年十月光荣退休。

***同志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无论是在部队岗位,还是转业工作到地方,他总是一心扑在工作和事业上,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敬业爱岗,默默奉献。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他认真执行部队条例、厂纪厂规,严格坚守原则、遵纪守法。他牢固树立以厂为家,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受到领导和同事们好评,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对工作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大公无私、热爱工作、团结同志、作风正派、诚实待人。

***同志为人忠厚耿直、襟怀坦荡;生活俭朴、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他对子女教育从严,要求严格。

***同志的辞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志。他虽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那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那种为人正派、忠厚耿直的高尚品德,仍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同志安息吧!

我们永远怀念您!

第14篇:葬礼生平简介

吉振宇同志生平简介

吉振宇同志出生于1951年12月21日,汉族,山西襄汾人。自2005年5月检查出患运动神经元病症以来,同疾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终因病情不断恶化,经多方医治无效,于2008年10月19日21点40分不幸在唐都医院逝世,终年57岁。

吉振宇同志1972年5月参加工作,先后在长庆油田机械厂铸造车间当工人、721工人大学、西安石油学院学习,取得大学本科学历。1984年起在厂技术科从事技术工作,1988年12月获工程师职称,1996年6月获得机械高级工程师职称,199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9月任机械厂技术科副科长、1995年7月任技术科科长。1996年4月任机械厂总工程师,2001年1月任机械制造总厂总工程师,2006年3月因病不再担任总工程师职务。

吉振宇同志一生忠诚党的事业,热爱长庆油田,热爱专业技术工作,爱岗敬业,为了长庆机械的发展、机械制造总厂的发展奉献了他全部精力和智慧。他是石油钻采机械的设计和制造专家,特别在抽油机设计和研制方面有独特专长。他潜心设计的C Y J Y 4 —1 .5 —9 H B 四型抽油机,填补了国内空白。设计的C Y J Y 8 —3 —3 7 H B 八型抽油机以及后来发展的十型抽油机,将常规型游梁抽油机设计改造为异相曲柄平衡的节能型抽油机,节能效果达3 0 %左右。为机械制造总厂抽油机研制形成系列化奠定了基础。为满足长庆油田三低油藏特点对抽油机产品的需求,在他主持下,先后将各类异相曲柄平衡抽油机改造成为复合平衡抽油机,又进行了摆轮抽油机、弯梁变矩抽油机、低冲次抽油机的设计开发,使抽油机产品形成多系列多品种的可喜局面,很好地满足了油田对多品种抽油机的需求。他潜心设计的系列抽油机系列产品分别获得局科级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多项。其中弯梁变矩复合平衡抽油机获得国家专利。他本人也因业绩突出,于1992年2月获得长庆石油勘探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干部”称号。2003年12月获得长庆石油勘探局“技术专家”荣誉。

吉振宇同志对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他严于律己,平易近人,不管是做技术工作还是管理工作,他都能够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全厂的生产组织、新产品研发、质量管理、技术监督等多项组织管理工作以及抽油杆、钻机改造等新项目中无不渗透着吉振宇同志倾注的大量心血。由于他的努力,吉振宇同志1994年获得长庆石油勘探局“先进工作者”,1995年获得长庆石油勘探局“劳动模范”。多次获得厂级“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吉振宇同志出生贫寒,但是性格坚毅,胸怀鸿志。他乐于奉献,怜爱世人。吉振宇同志在企业是一位好党员、好工人、好干部、好领导,2005年上半年,他在病情不断加重的情况下,还坚持上班工作,特别是到7月份行动已经不便,还坚持边检查病情边由爱人搀扶着上班,在他外出治疗和在家期间,还坚持用电话指导所分管的各项工作。吉振宇同志在家是一位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他孝敬长辈、珍爱妻子、关爱晚辈,是家族的楷模。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他在病情非常严重的状况下,还委托家人缴纳特殊党费,为灾区奉献爱心。他的做人做事,深受周围同事、亲戚、朋友的尊敬和爱戴。

第15篇:张爱玲生平简介

张爱玲、席慕容、李清照生平简介

张爱玲,不只是上海滩的传奇,而且是文学史的传奇。这位自嘲有个恶俗不堪的名字的文学才女,不管现在或是将来,她都会是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

张爱玲是名门之后,她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也许是由于对家族的纷繁变迁的不满,她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这是对张爱玲性格的突出体现。她的魅惑如流言,她的一生是传奇.显赫的家世,到了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并不快乐,父母离婚,再加上与胡兰成一段不幸的婚姻。1995年,张爱玲于洛杉叽去世,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看过许多她的散文,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因此,有人说她的性格聚集了一大堆矛盾。而我,却偏爱她的这种性格。她不是那种哭哭啼啼的小女人,从不迎合别人,也不要别人迎合她。

同时她的童年也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或许这是导致她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跟势利的主要原因。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后来,张爱玲离开了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间慢慢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激化。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考试。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是她的成名作,这两部作品的出世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之林中的重要地位。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却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也不顾他汉奸的身份。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昔,全力捕捉汉奸,胡兰成潜逃温州,因而结识新欢范秀美。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了。张爱玲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汉奸罪恶史》中,张爱玲榜上有名,这多多少少拜胡兰成所赐。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但这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两个人同年结婚,直到1967年赖雅逝世。

关于她的作品,主要是从女人内含的悲剧性质去说明,文字一寸一寸都是女性的感觉。她了解女性的全部弱点,因此使她的作品也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小说《金锁记》作为张爱玲的经典之作,是让我们感受她的作品语言圆通滑润、婉转有韵的一个范本。张爱玲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作家,她有着美妙的文字,她使用文字的能力鲜少有人能出其右。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有的故事索然无味,有的却让人读得兴趣盎然!也怪不得有人会说,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名这样的女子!张爱玲又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她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并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 她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

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节称赏,《十八春》则能让读者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二;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但她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在创作中自觉师承《红楼梦》的传统,新文学作家中,走这条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席慕蓉

席慕蓉的全名是穆伦·席连勃,意即大江河,“慕蓉”是“穆伦”的谐译。1943年公历10月15日生于重庆城郊金刚坡,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9年迁至香港,幼年在香港度过,后随家飘落台湾,13岁时在日记中写诗,1956年入台北师范艺术科,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入油画高级班。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1969年以萧瑞为笔名,在台湾《中央副刊》发表作品。七月回台湾,任教新竹师专美术科。其后数年间应邀参加多次省级及国际性之美展。并以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等笔名投稿,作品多为散文。1970年以穆伦为笔名,在《联合副刊》发表作品。1977年10月在皇冠杂志上开设《诗的画,画的诗》专栏。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还有著名的散文集《芊芊芳草》1989年九月前往父亲及先母的家乡,初见蒙古高原。1987年一月诗集《时光九篇》由尔雅出版社出版。1990年7月散文集《我的家乡在高原上》由圆神出版社出版,同时亦出版编选之蒙古现代诗选《远处的星光》。1997年散文集《生命的滋味》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席慕蓉十四岁起致力于绘画,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至今仍视之为主要职业。作为专业画家,席慕蓉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席慕蓉

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金鼎奖最佳作词及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写诗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她写诗,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一个“真”字熔铸于诗中而又个性鲜明。在她的诗中,充满着一种对人情、爱情、乡情的悟性和理解。著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近十年来,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2002年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名誉教授。新作《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即用优美的文字和亲手拍摄的照片,记录了席慕蓉自1989年与“原乡”邂逅后,17年来追寻游牧文化的历程。剖析自己写诗的历程,席慕蓉对记者说:“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因无法平抚心中的骚动而写诗;初老时,因惆怅而写诗,人也因此变勇敢了。”席慕蓉流连在诗的国度,“一首诗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对于时间的流逝,对于生命的感动,还有许许多多生活中难于表述却又感怀于心的东西,席慕蓉觉得只能以诗来表达。“诗能说清楚的事情,平时却怎么也说不清。”写《七里香》时,正是席慕蓉一生中最安静的时刻,那是读书,恋爱,结婚,生子及只有一点点乡愁的年岁,感觉灵敏而纯粹,是生命最清灵的时刻。《七里香》诗中的白描插图,也是她哄孩子睡觉时画的。一支钢笔、一本本子,搁在床边,随时随地地画。小孩子们也特别安静,看到他们的妈妈拿着笔,就很满足地睡着了。一直到现在,回头再看自己的旧作,席慕蓉仍然为自己感到庆幸。“幸好我在36岁的时候写出了《七里香》,我庆幸在我要写的时候写了出来。不少人都会悔其少作,但我没有,我觉得幸运的是,在我走过来的路上,留下了《七里香》。”记者问席慕容,当初写下这些诗,是因为生命的富足,还是对爱的渴望?席慕蓉一脸满足:“应该是生命的富足。” 大事年表

代表作品:

【诗歌】:《七里香》《戏子》《一棵开花的树》《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边缘光影》《迷途诗册》《我折叠着我的爱》《河流之歌》《时间草原》《水与石的对话》 《我》

;李清照(1084~1155?)

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因列于元□党籍而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生平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在元符三年(1100)左右,写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受到当时人们的好评。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明诚当时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蓄前代石刻。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他们极力打击旧党,"籍记元□党人姓名,不得与差遣"。李格非时为提点京东刑狱,竟因在党籍而被罢官。李清照当时曾献诗给赵挺之试图救援其父,诗中有"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话,可见在她婚后李家曾经遭到政治上的不幸,她对赵挺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的。

约在崇宁二年(1103),赵明诚开始出仕,曾任鸿胪少卿。他们夫妻志同道合,"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经他们的搜求寻访,日积月累,其所藏蓄的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和古器物,逐渐增多。大观元年(1107),赵挺之死于京师,赵家随即也遭受了政治上的灾祸。当时蔡京为左仆射,由于忌恨赵挺之而对赵家进行诬陷。但因查无实据,所以只追夺了赵挺之的官职。赵明诚弟兄可能即因此而失官。李清照便和赵明诚回到了青州(今山东益都)赵氏的故里。

赵明诚屏居乡里的时间在10年以上。他们"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更加努力地访求古碑、文物。大约在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又重新出仕。先是出守莱州(今山东掖县)。任满后,改守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又授直秘阁。这一时期,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靖康元年,金人围攻汴京。次年,赵明诚母死于金陵,明诚携书15车南下奔丧。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后,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赵家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 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南逃至建康。她极关心国家命运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写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的诗句,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极大不满。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这时金兵又大举南侵,建康形势紧急,朝廷已开始疏散、逃亡。李清照派人先将书册、金石刻送往洪州(今江西南昌),准备去那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但洪州又失陷,道路不通。并且大部分文物又在战乱中散失。在赵明诚病重期间,他的朋友张飞卿曾携一玉壶来看望他。这件事竟被人传成是他们夫妻以玉壶颂金,并听说有人已向朝廷告发。这样的政治陷害使李清照大为惊恐,她决定将家中所有的铜器等物品进献朝廷,以求得洗刷和解脱。于是,她便追随着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从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最后,在绍兴二年,又从越州移居杭州。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砚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惨。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资料记载,李清照曾经改嫁,但后来学者对此颇有争议。

这一年冬,金人南犯,她又自临安避乱金华,次年才返回临安。关于李清照晚年的生活情况缺乏资料记载,但她曾写诗送韩肖胄、胡松年使金,曾作《打马图经》及"自序",还曾携前人墨迹访米友仁求题跋。这说明她一直在关心国家大事,并且一直在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活动。

创作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从艺术成就上看,她的词超过了诗和文。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从李清照北宋时期创作的为数不多的诗、文中可以看出,她的生活领域和精神境界是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宽阔的。基于对北宋王朝现实政治的清醒认识,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中,她提出"夏商

有鉴当深戒,简策□青今具在",主张吸取唐王朝天宝之乱的历史教训。宣和三年写于莱州的《感怀》诗,表达了对于官场庸俗生活的厌恶。另外,在早年她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因称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称柳永词,"变旧声作新声","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是宋代的重要词论。总之,她的诗、文讲历史,谈世事,论文艺,题材范围比较宽广。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翦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王灼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碧鸡漫志》卷二)。这种批评正说明了李清照词的意旨在客观上是违背了封建规范的。

到南宋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她的诗文的思想性提高了,表现出密切关怀国家命运的高度爱国精神。如《咏史》诗和《夏日绝句》,通过对嵇康"至死薄殷周"、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的赞扬,批判了伪楚政权,指责了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政策,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绍兴三年(1133)写的《上枢密韩公诗》,表现了作者对北方的家乡和人民的怀念,并勉励使者充分估计使命的艰劬,勇敢地维护朝廷的尊严。她在绍兴四年写的《打马图经自序》和《打马赋》,真实地记录了人们在战乱中的"流离迁徙",表现了主张秣马砺兵、抗击金人、恢复中原的爱国思想。这一时期她创作的很多诗、文都是针对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词论》极重视词的特殊格调和协律性,所以能够独辟门径,在丰富词的表现手法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李清照是抒情的能手,她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抒情词,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闺中生活和流落异乡的思想情感。她巧于构思,常常选取一些生活片段写入词中,极具体、细致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通过"也拟泛轻舟"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矛盾,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处境。她又善于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写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将抽象的内心活动形象化,如〔永遇乐〕中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写自己情怀之恶;〔一翦梅〕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状来写相思之深。她的抒情既委婉、含蓄,又极其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毛病。她的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象〔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即被称赞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黄了翁《蓼园词选》),很值得重视。

李清照词的语言更是独具特色,优美、精巧,却不雕琢求工。她在遣词造句上很有创造性,象她笔下的花树是"宠柳娇花","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又以"黄花瘦"比人,都十分新颖、清丽。她还常常以"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正像彭孙□所说:"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李清照的词富有音乐美,她极注意"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词论》)。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的连续运用,像〔声声慢〕的开头一连用了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历来评论者所盛赞。李清照的词被称为"易安体",从南宋起就不断有人学习

和效仿。

作品集 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黄□《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都久已不传。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最多。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第16篇:焦裕禄生平简介

焦裕禄生平简介

焦裕禄(1922-1964)

焦裕禄,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崮山乡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因生活所迫,幼年时代只读了几年书就在家参加劳动。

抗日战争期间,焦裕禄家中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他的父亲焦方田走投无路,被逼上吊自杀。日伪统治时期,焦裕禄曾多次被日寇抓去毒打、坐牢,后又被押送到抚顺煤矿当苦工。焦裕禄忍受不了日寇的残害,于一九四三年秋天逃出虎口,回到家中,因无法生活下去,又逃到江苏省宿迁县,给一家姓胡的地主扛了两年长工。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焦裕禄从宿迁县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当时他的家乡虽然还没有解放,但是,共产党已经在这里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焦裕禄主动要求当了民兵。当民兵后,他参加过解放博山县城的战斗。

焦裕禄于1946年1月在本村参加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又正式参加了本县区武装部的工作,在当地领导民兵,坚持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带领民兵参加过不少战斗,以后又调到山东渤海地区参加过土地改革复查工作,曾担任组长。

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随军离开山东,到了河南,被分配到尉氏县工作,一直到1951年。他先后担任过副区长、区长、中共区委副书记、青年团县委副书记等职。而后又被先后调到青年团陈留地委工作和青年团郑州地委工作,担任过团地委宣传部长、第二副书记等职。

1953年6月,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被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直到1962年。他在这个工厂担任过车间主任、科长。在此期间,焦裕禄还到大连起重机厂实习了一年多。1962年6月,为了加强农村工作,焦裕禄又被调回尉氏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1962年12月,焦裕禄被调到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兰考县地处豫东黄河故道,是个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患的老灾区。焦裕禄踏上兰考土地的那一年冬天,正是这个地区遭受连续3年自然灾害较严重的一年,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最低水平。他从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

在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焦裕禄同志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一点一滴地集中起来,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财富,成为全县人民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禄对同志对人民满腔热情。他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至被县委强行送进医院。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同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学习焦裕禄同志忠心耿耿地为党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同时还刊登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随后,全国各种报刊先后刊登了数十篇文章通讯,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焦裕禄的热潮。1990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领导干部要学焦裕禄》的社论,在神州大地再掀焦裕禄的热潮。焦裕禄同志是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第17篇:关羽生平简介

关羽简介

关羽(160-220),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三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一直是历来民间崇祀的对象,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后人称赞关羽: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有“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的佳话。此外,关羽还被台湾同胞视为恩主神。

关羽作为东汉末年驰骋疆场的猛将,作为刘备集团的核心成员,作为蜀汉基业的创始人之一,由于他身上闪耀出忠肝义胆的伟大品格,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也因为这种品格与劳动人民维护自己权益的意愿相拍和,关羽成为中华民族海内外儿女一致崇敬的大英雄。可以说,关羽身上表现出的对主之忠、克己之正、处世之义、作战以勇,已成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在形成中华民族精神和鼓励后人注重品行、舍利取信、舍生取义等社会公德方面显示了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关羽一生是叱咤风云的一生。他生于古解梁地,发轫于涿郡,战于徐州,殁于荆州,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彰显了巨大的人格魅力。一生追随刘备,戎马生涯,转战南北,忠君报国,为义而动,为天地正气抛家,困苦面前不皱须眉。他从出生地解县杀恶霸亡命出走,先到卢奴贩粮度日,后到涿郡三杰相识,投在刘备麾下。在参与围剿黄巾军时历经涿郡、巨鹿郡、南阳郡,因匡辅汉室立功,在中山国安熹县任职;又先后在北海国下密县、平原国高唐县、平原县暂时驻足;在诸侯兼并割据期间,辗转于青州、豫州、幽州、兖州、徐州、冀州、扬州,最后功败垂成在荆州。他执掌荆州帅印六年,发动襄樊战役达到一生为之奋斗事业的鼎盛时期,创造了辉煌的战绩,显示了文韬武略的超群绝伦风姿。遗憾的是惨遭魏、吴两大巨头的南北夹击,在内忧迭起、盟友毁盟偷袭下,败走麦城;英雄末路,战殁于南郡临沮章乡。可以说关羽一生戎马倥偬,踏遍了今山西、陕西、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四川、湖南十省。论武勇,为三国时顶尖上将;论智谋,让被世人称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称赞。特别是其忠于刘备不二,在事业最低潮时,面对曹操的金钱、美女、爵位,不为所动,与刘备的君臣契合,与同僚的肝胆相照,危难困苦时恒心不泯,确实感人至深。当然,他参与围剿农民兄弟的历史局限性,性格上的狂妄骄横这些弱点也暴露得非常充分。他执掌荆州帅印,而痛失荆州,使刘备失去一统天下的机会。但千百年来人民没有挑剔这位英雄人物,而是溢美之词一浪高过一浪,成为后来的武圣,并演绎了许多神话故事,以至满清一朝,关羽庙宇遍布海内外华人生活的地方。

关羽的地位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义描述,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华夏神州与东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

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关羽自不必说,就是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也把关羽奉为膜拜的英雄。

不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

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台湾的关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的神祗妈祖。

美国的“龙岗总会”是一个以拜关公为祖的民间组织,各地分会有140多个,遍布华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东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关公,最盛者当数泰国。

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庙,据称是海外建筑规模最大的关庙。

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Davidk jordan(汉名焦大卫)先生曾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位美国学者的话是颇有见地的。

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抑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

在香港,警察与三合会成员是对立的。三合会早期是一个道教反清的帮会,所以会拜祭道教大神关羽。而警察崇拜关帝的习惯是源于1930年代的油麻地警署某位华探长,其后扩展至各个纪律部队,如消防、海关等。他们同样地推崇、尊敬关羽,称他为“关二哥”、“关公”、“关帝”、“关二爷”等,因两方都相信,关公是会保卫尽忠尽义之人,所以双方都不认为存在信仰上的冲突。

香港许多商店都供奉关羽,希望能保佑店铺。而香港也建有不少的祠庙供奉关羽,香港荷李活道的文武庙就十分有名。

关羽还被民间封为文武财神中的武财神,文财神是比干。

第18篇:胡雪岩生平简介

胡光墉(1823—1885),徽州绩溪人,因在杭州经商,寄居杭州,幼名顺官,字雪岩,著名徽商。

红顶商人--胡雪岩

初在杭州设银号,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是当时的“中国首富”。

墉幼时家贫,帮人放牛为生,稍长,由人荐往杭州于姓钱肆当学徒,得肆主赏识,擢为跑街。后在王有龄的帮助下乃开阜康钱庄,并与官场中人往来,成为杭城一大商绅。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攻杭州,光墉从上海、宁波购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委光墉为总管,主持全省钱粮、军饷,因此阜康钱庄获利颇丰。京内外诸公无不以阜康为外库,寄存无算。他还协助左宗棠开办企业,主持上海采运局,兼管福建船政局,经 手购买外商机器、军火及邀聘外国技术人员,从中获得大量回佣。他还操纵江浙商业,专营丝、茶出口,操纵市场、垄断金融。至同治十一年(1872)阜康钱庄支店达20多处,布及大江南北。资金2000万余两,田地万亩。由于辅助左宗棠有功,曾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是一个典型的官商。同治十三年,筹设胡庆馀堂雪记国药号,光绪二年(1876)于杭州涌金门外购地10余亩建成胶厂。胡庆馀堂雪记药号,以一个熟药局为基础,重金聘请浙江名医,收集古方,总结经验,选配出丸散膏丹及胶露油酒的验方400余个,精制成药,便于携带和服用。其时,战争频仍,疫疠流行,“胡氏辟瘟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药品备受欢迎。此后,胡光墉亲书“戒欺”字匾,教诫职工“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其所用药材,直接向产地选购,并自设养鹿园。且招牌为“真不二价,”胡庆馀堂现为国内规模较大的全面配制中成药的国药号,饮誉中外,对中国医药事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光绪八年(1882),光墉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生丝价格日跌,据他观察,主要原因是华商各自为战,被洋人控制了价格权,胡雪岩高调坐庄。百年企业史上,第一场中外大商战开始了。开始,胡氏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占据上风。华洋双方都已到忍耐极限,眼见胜负当判,谁知“天象”忽然大变。欧洲意大利生丝突告丰收再就是中法战争爆发,市面剧变,金融危机突然爆发。事已如此,胡雪岩已无回天之力。次年夏,被迫贱卖,亏耗1000万两,家资去半,周转不灵,风声四播。各地官僚竞提存款,群起敲诈勒索。十一月,各地商号倒闭,家产变卖,胡庆馀堂易主,宣告关门倒闭。接着,慈禧太后下令革职查抄,严追治罪。光墉遣散姬妾仆从,姬妾仆从宁死都不离开胡雪岩,他的棺木埋于杭州西郊鸬鹚岭下的乱石堆中。1921年纱布交易所建立,也算是给乱坟堆里的胡雪岩一个迟到了30年的告慰。

评价显赫一时的一代豪商胡雪岩,终于一贫如洗。他曾经拥有的万贯家财和浮华一生,都没能给后人留下基业与向往。倒是他精心创下的胡庆馀堂,至今仍以其“戒欺”和“真不二价”的优良传统矗立在杭州河坊街上,虽然钦差大人文煜为

了保存这座国药国库,帮助胡雪岩接管胡庆馀堂。善良的百姓,至今仍记得他姓胡,并因胡庆馀堂而传颂着胡雪岩的名字.清朝时讲,北有王锡衮,南有胡雪岩。我个人认为目前胡雪岩应该是中国商人的偶像。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官商,同时,令人佩服的是他黑白通吃。在当时中国政府的力量是无穷的,权限极大,所以企业要做大,必须找到这个靠山。

胡雪岩的个人魅力更是了得,他虽然有那么多的老婆,但是他的家庭关系处理的非常好,而且不同时期不同的老婆都发挥过很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缺乏信用契约的前提下,有老婆相助(相对稳固的夫妻契约)更是如虎添翼!

综上所述,我认为国外的环境和中国相去甚远,在中国做生意还是要研究国学,中国特有的官僚制度,人际关系,信用制度,胡雪岩作为中国商人的偶像当之无愧!!

胡雪岩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钱庄一个小伙计开始,通过结交权贵显要,纳粟助赈,为朝廷效犬马之劳;洋务运动中,他聘洋匠、引设备,颇有劳绩;左宗棠出关西征,他筹粮械、借洋款,立下汗马功劳。几经折腾,他便由钱庄伙计一跃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他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网,开了药店、丝栈,既与洋人做生意也与洋人打商战。

胡雪岩一生,是非功过褒贬不一,这里且只分析他的人道。胡雪岩的成功,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他善于用人,以长取人,不求完人。他说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的本事。清人顾嗣协曾有诗: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取短,智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第19篇:****同志生平简介

中国共产党党员、离休干部,***区人大常委会原办公室主任**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年**月**日18时06分在**省人民医院逝世,享年***岁。***同志,19**年**月出生于***省**县,1**年参加革命工作,19**年*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自参加革命工作以来,历任**市税务局副科长、***市市委统战部科长,****区委办公室秘书科科长、**厂副厂长、**区委监委监察员、***区教育党委副书记、***区革委会办事组信访组组长、***区人防办公室主任、****区委宣等职。1***年离休。****同志在党的培养和教导下,由一名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参加革命几十年来,多次变动工作岗位,他都愉快服从组织安排。作为党的一名干部,他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特别是1**年到区人大常委会任办公室主任后,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为推进依法治区作出了贡献。****同志作为一名老党员,有着很强的党性观念,一贯忠于党和人民。他政治坚定,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始终以党的事业为重;他模范地遵守党章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原则性强,作风扎实,为人正派;他密切联系群众,谦虚谨慎,艰苦朴素,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他一生简朴,为政清廉,坚决反对腐败现象;他离休后,还始终关心着党的事业,关心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始终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他的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同志生平简介

第20篇:雷锋生平简介

雷锋生平简介

雷锋,原名雷正兴。 1940年12月18日,农历11月20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城) 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里。

雷锋他乐以助人,大公无私,对工作精益求精,被推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15日,不幸因公殉职。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将他生前所在班命名为“雷锋班”。1963 年的3月5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发表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党和国家领导人为 他亲笔题词后,祖国大地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如今,每年的3月5日自然而然地成为 学习雷锋纪念日了。

雷锋的名言:

1、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2、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3、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雷锋精神

一、奉献精神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 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

二:“钉子”精神

雷锋对待工作总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立足本职,尽职尽责,努力以钉子的“挤 劲和“钻”劲,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内行。

三:“螺丝钉”精神

雷锋谦虚待人,甘于平凡,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服从革命的需要和组织的安排, 党叫干啥就干啥。他把自己生命溶入党和人民事业的整体之中,立志在平凡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乐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四:艰苦奋斗精神

雷锋出身贫苦,在旧社会,哥哥、弟弟都因负伤、饥饿,病死了,他自己也走近了死亡 的边缘,他深知生活的艰辛。因而,他工作和生活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雷锋的小故事:

从一九六一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他出差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就多了,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曹植生平简介范文
《曹植生平简介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