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寻根问祖记范文写作(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16 15:07:4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寻根问祖

[综合实践活动参评案例]

寻根问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随县环潭镇涢阳小学王启银胡凤梅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辛卯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将于5月28日(农历四月二十六)在随州如期举行。据报道:寻根节将开展九大主题活动。如开幕式暨谒拜炎帝神农大典、“万人高歌颂炎帝”歌咏比赛、举办炎帝神农文化庙会等活动。面对这“内容更丰富、特色更明显、规模更宏大、影响更深远”的办节要求,以及“浓重大气、传承创新、融合共享、节俭务实”的办节思路。面对本届寻根节将努力举办一次全新的一流的盛会和欢乐节日,办成湖北的第一文化品牌,规格比历届更高。我们要抓住机遇对学生进行炎黄子孙,不忘始祖,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于是,在一个班会的时间里,我们兴致勃勃地拿出一些有关炎帝神农的图片资料让同学们传阅。并讲了一些炎帝神农“制耒耜、植五谷、尝百草、疗民疾”的故事。我们看到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着,就问同学们:“今年农历四月二十六将在随州厉山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你们想不想去看?”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很想去看!”“可是,老师和在坐的同学们不可能去现场观看。”听到我们的答复后,同学们都唉声叹气。我们连忙解释,不能去现场观看不要紧,我们现在就着手准备“寻根问祖”实践活动,让我们通过这个活动去了解炎帝神农的有关历史知识;了解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现在;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不忘始祖。同学们听后,热情高涨,纷纷表示愿意参加“寻根问组”的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知识能力:

1.培养学生们探究问题的能力,了解随州特色文化,了解炎帝神农是全球华人的始祖等等。

2.通过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掌握多渠道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3,提升炎帝故里寻根节小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讨论,认真完成小组分派的任务,通过参与此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随州,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价值取向:

1.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形成共同意识,勇于在自己组内的研究中充当主要角色,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加强交流,学生在跨组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使双方达到“双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活动方案的设计本次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对象是六年级学生,共分为五个阶段进行:1、活动

准备;2、自主研究;3、互通信息、分组合作;4、表演欣赏;

5、总结、交流和评价。每一个阶段都紧承上一个阶段的实践成果,为了使研究有序、有效地开展,我们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作了一些跟踪指导。

四、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时间:2011年3月1日----2011年3月31日空间:以随县环潭镇涢阳小学为中心,辐射到周围8个村组,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到随县历山炎帝神农故里搜集资料。

五、资料来源和资料收集

1、上网查询:查询有关炎帝神农的历史资料,查看往届炎帝神农寻根节的盛况。

2、查阅图书:查阅《随州历史文化名人故事》等书籍。了解炎帝神农的事迹。

3、查阅报纸:翻阅《随州日报》,《湖北日报》了解往年和今年有关炎帝神农寻根节的消息。

4、咨询:询问老师和家长:了解有关别人知道的炎帝神农的故事以及随州民俗。

5、自编自演文艺节目。

五、活动过程的实施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活动主题确定后,大多数学生虽然对主题的实践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要想将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还必须让他们对自己所研究课题的范畴有一定的认识。于是,我们又对《寻根问祖》主题活动的研究内容作了如下讨论:

1、炎帝神农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传说人物?你知道炎帝神农有哪些传说故事?

2、往届炎帝神农故里寻根节有哪些主题活动?

3、你的家乡有哪些民俗?

4、请你准备一个节目迎接今年的炎帝神农故里寻根节。我要求学生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整理有效地把内容显现出来,以供大家查阅。通过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加深对神农故里民族文化的理解。

第二阶段:自主研究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准备和老师的指导鼓励,同学们已在校内外展开了广泛地收集资料的活动。为了有效地利用起网络,使之成为同学们简便、快捷地资料查询方式,我们还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基本培训:如用搜索站点击出关键词的方法查找相关资料;对获取资料进行筛选复制、整理和打印;查找往年和近期的报纸;在图书室里查找有关炎帝神农的书刊等等。同学们在掌握了基本的活动方法后,就热火朝天地开始活动起来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后,同学们那一份份精心准备的资料纷纷出现在校园里。有打印的文字资料,有复印的图片资料,有摘录的片段资料,有录制的往年开幕式谒拜炎帝神农大典的声音,有拍摄的屹立在神农故里的神农大塑像以及神农大殿的图片等等。更有不少的学生那排演谒拜炎帝神农的虔诚样子有模有样,反映随州民俗的歌舞各具特色。

第三阶段:互通信息、分组合作如果说自主研究为学生们提供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活动的空间,那么分组学习则让学生们懂得交流合作的高效学习方法与互相协助的共同意识。在一次课外活动中,我先让学生们再一次对自己的资料进行整理。把有关文字资料制成一个小册子,由同学们传阅。再把全班27名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组编写一张“炎帝神农故里”的手抄小报。把有关图片资料制成一本相册,并配上解说的文字,让同学们欣赏。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问题,自由分组讨论。在新的小组中,学生们即享用了别人的资料,也把自己收集到与研究问题有关的资料提供给了别人。对于一张张

写着自己名字的材料在别的小组发挥作用,许多同学都表示高兴。因为资料得到了新的重组,各组便推选出组长组织学习,并将活动的收获做好记录。

第四阶段:汇报表演在各小组利用课余紧张准备的同时,我们也自然成为了他们的合作者,给学生们提建议、出主意。我们认为,集体汇报是一个信息交融的良好环境。汇报的同学从精心准备到展示,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心理满足感;而听取汇报的一方,又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的信息。汇报开始,学生们毫无选择地通读资料或连续性的展示图片,其效果不佳。鉴于此,我们在同学们研究汇报的准备阶段就提出明确要求:内容要生动有趣、说明要简洁有力、形式要丰富多样。在一次在汇报课上,同学们的表现异常精彩。号称“春之声”的小组把炎帝神农的丰功伟绩介绍的如此详细;号称“雷之声”的小组,则以一组录音给同学们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号称“影之印”的小组以一张张图片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掀起了阵阵热潮。 如我们利用课外活动或班队会的时间,给学生充分表演的机会,在教室里,把讲台当舞台,把黑板当背景,把桌椅当道具;在操场上,以大地为舞台,以天空为背景。学生们根据收集的资料,表演的炎帝神农“制耒耜、种五谷、尝百草、疗民疾”的情景,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表演的谒拜炎帝神农大典,表达了学生们对炎帝神农的虔诚;表演的打腰鼓、扭秧歌等随州民俗,体现了随州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可以说,表演欣赏把活动推向高潮。

第五阶段:总结评价在精彩的汇报表演结束后,我们统计了同学们在本次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全班27名学生历时一个月,上网查资料107人次,复印资料18份,录音90分钟;查阅报纸三百多份,剪辑资料12份,摘录资料10份;查阅书籍5本,摘抄文字资料两千多字;有一人亲自到炎帝神农风景区游览,拍摄图片22张;制作5张手抄小报,咨询60多人次,排演9个文艺节目。我们总结性地指出: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知道了炎帝神农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民族血浓于水,无论是真龙天子,还是庶民百姓,无论是来自本国,还是来自海外,只要血管里流着中国人的血,在始祖面前,就不能不虔诚的低头致敬。我们还告诉同学们,早在五千多年前,炎帝始祖在随州这块土地上开启了璀璨的华夏农耕文明,炎帝是农耕文明的缔造者,是全球华人共同的祖先。民间相传,农历四月二十六为炎帝神农生辰纪念日,随州市每年的这个时候都要举办隆重的炎帝神农生辰庆典活动,缅怀华夏始祖。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要不忘始祖。汇报结束后,因同学们表现出色,我们给活动出色的小组颁了“优秀组织奖”,又把“积极参与奖”、“最佳效果奖”的授奖权交给了每个小组成员,在他们讨论和评议中产生获奖者。最后,在实践活动的颁奖大会中,由各组长主持、代表发言,我们和任课教师成了颁奖嘉宾,终于把所有的奖项圆满颁出,因为充分照顾了大家的意见,同学们也十分信服。课后,同学们也以“寻根问祖”为题完成了一篇后记。

六、评价和反思这次的综合实践课,我们经历了前期准备、过程指导、自主研究、汇报表演、总结评价五个环节的组织和学习。学生在活动中,其认识能力、动手探究、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收获。我们又加入了一个“互通信息、分组合作”的阶段性学习。从效果上看,它既是对前一阶段自主研究中资料收集方法的一个指导,

变“收集”为“搜集”,又在学生的情感和意识能力方面有一个促进的作用。正如我目标中提到的:在小组合作中形成共同意识,在跨组交流中达到资源共享。可以看到,学生们在资料重组和分工之后的进一步研究其目的性更强了,我们常常在呼吁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能在信息交流中主动为别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不就是信息意识和合作意识的积极表现吗?同学们在跨组的信息交流中也确实达到了“双赢”。另外,此次活动我们把最终的评价权交给了学生,这也体现了活动中学生全程参与的主动地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教师的组织管理作用逐步蜕变成引导和交流的合作方式。我们可以在他们的活动中发表意见,然而对于全权参与整个研究过程的小组成员来说,他们则更有权力去争取自己的意见。在他们自评和互评的同时,也逐渐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在今后的实践中得以保持和修正。这充分地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总之,我们这次开展的《寻根问祖》的综合实践活动,很好地利用了随州举办炎帝故里寻根节,打造湖北的第一文化品牌的大环境,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萌发出对始祖的不尽感念和崇敬,取得了较为满意度的成绩。

作者简介:

姓名:王启银性别:男出生年月:1963年12月 职务:教师

职称:中教一级邮政编码:431516电话:13451291858

电子邮箱:1483447130@qq.com

作者简介:

姓名:胡凤梅性别:女出生年月:1962年7月 职务:教师

职称:小教高级邮政编码:431516电话:13487012882

电子邮箱:1483447130@qq.com

推荐第2篇:炎帝寻根问祖

民俗文化促进旅游新发展

——论随州市炎帝寻根问祖文化节促其旅游发展的原因

摘要:随州烈山为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故乡。自1991年以来,随州市每年都举办炎帝神农生辰庆典活动。炎帝神农文化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华人前来寻根问祖。随州这个曾经多年的旅游“驿站”,如今已升格成旅游目的地。这正是因为,蜚声海内外的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正在将旅游效应不断放大。

关键词:炎帝神农文化节,寻根问祖,旅游 引子:

据旅游研究者的说法,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

随州烈山为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故乡。自1991年以来,随州市每年都举办炎帝神农生辰庆典活动。2009年,由省政府主办的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规模盛大,2万余炎黄子孙聚首祭祖。炎帝神农文化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华人前来寻根问祖。2011辛卯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是经过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后举办的,这也就意味着寻根节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寻根节过后,随州市继战国编钟出土后再次闻名海外。除此之外,随州的旅游业也得到了大大发展。其中2010年表现如下:

六月随州,旅游流金。寻根节后,捷报频传——

粤、湘、豫、陕旅行团,随中南国际旅行社来随观光;

端午小长假 (6月14-16日),我市接待游客32.67万人次,同比增长32.9%,位列全省第三,仅次于武汉、荆州;

华中旅游博览会 (18-20日),我市5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参展,揽回订单一大串,随州荣获“优秀展台奖”;

28日,随州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顺利入选“2010青年最喜爱的鄂西旅游景区十佳”,玉龙温泉获“十大入围奖”„„(随州市官网)

显然,随州这个曾经多年的旅游“驿站”,如今已升格成旅游目的地。这正是因为,蜚声海内外的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正在将旅游效应不断放大。究其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举办寻根节出发点极具号召力,利于凝聚海内外华人感情。

寻根认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这个“祖”就是炎帝神农,这个“根”就在湖北随州。炎帝是农耕文明的缔造者,是全球华人共同的祖先。5000多年前,炎帝神农就以随州为起点,在长江流域制耒耜、植五谷、尝百草、疗民疾、兴贸易,开启了璀璨的华夏农耕文明。在炎帝神农故里随州举办寻根节,把世界各地的华人凝聚到祖宗诞生的圣地拜谒,人们的情感得到升华,精神得到洗礼。

二、寻根问祖节亮点突出。亮点之一是明星云集。

亮点之二是学术氛围浓厚知名文化人士将做客随州,并准备有精彩活动内容。

亮点之三是传播范围广,能覆盖港澳台及世界主要地区华人。

亮点之四是儒、释、道祈福活动,将邀请国内儒、释、道方面的泰斗及代表人物在拜祖大典现场为万民祈福。

亮点之五是拜祖方阵独具特色。

亮点之六是系列活动丰富,兼顾专业性与群众性

三、把握时机,准确定位,政府大力支持。

寻根节开幕当天,文化旅游产品推介会上,按照“面向武汉、辐射周边、带动全国、联动国外”的思路,随州各景区精心打造旅游产品:1日游、2日游、3日游、全境游套餐,推出拜祖祈福山水游、温泉体验洪山游等等,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集中向100多家旅行社老总推介;随州20多家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整体亮相,包括青铜器、漆木器、根艺品、香菇、木耳等,随州旅游资源令人称奇,旅游产业日趋成熟。市领导郑重承诺:随州与各家旅行社实现旅游资源、市场、品牌、信息、客源“五共享”。

四、各方旅游投资打下了良好基础。

炎帝神农风景名胜区、随州博物馆、大洪山风景区、玉龙温泉欢乐谷、徐家河风景区等众多旅游资源,至此已是成熟的旅游产品。这些景区增强了随州的旅游接待能力和吸引力,近5年随州40多亿元的旅游投资最终见效。保证了寻根节上汇聚海内外嘉宾,共同见证随州城市的秀美,共同瞻仰巍然屹立的炎帝神农大殿,共同朝拜伟岸威严的炎帝大像„„

千里寻根,万里观光,寻根节让随州扬名海内外,随州的旅游吸引力与日俱增,旅游“驿站”,终于变成了旅游目的地,游客到随州,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好住的了!

四、寻根节的延续发展为随州旅游持续壮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每一届寻根节都是新的起点,永远没有终点。一届一届的寻根节,既是寻根问祖的文化节,也是推介随州旅游资源的博览会。寻根节,是对随州城市形象和旅游产品、旅游纪念品的大展示、大营销,不仅提高了城市美誉度,而且提升了随州在“西圈”中的地位,随州旅游目的地效应越来越显现。

五、看清优劣,联合发展。

随州旅游资源比较分散,部分景区的体制还难以适应旅游市场规律;旅游产品的包装、推介和营销,在向着告别单打独斗和孤军奋战,发挥“集团军”效应的方向发展。

旅游企业要抱团,将随州旅游资源连成线、打成捆、穿成串,这样才能征服各地游客。否则到某个单一景区,游客会觉得一下子“看穿了、玩完了、吃够了”,甚至误导后来者使之成为不来者。既重视景区建设投资,又要重视旅游产品营销推介,将寻根节期间的集中推介,与平时推介相结合,加大宣传,到邻近的武汉、长沙、郑州、西安等省会城市,及各相邻市州去“吆喝”,让投巨资建起的景区实现效益最大化。

六、全方位的广告宣传。

去年底,“灵秀湖北”正式被确定为湖北旅游形象宣传主题口号。举办寻根节有利于叫响“灵秀湖北”口号。今年,湖北省制作了30秒的形象宣传片在央视的《朝闻天下》、《晚间新闻》和《新闻30分》三档新闻节目中进行广告推广,“炎帝故里、编钟之乡”――随州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前两届寻根节期间,多位国家领导人和政界、商界、文化界的知名人士齐聚随州,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海内外各主要媒体的几百名记者聚焦随州,人流、物流、信息流在随州聚集。寻根节已成为湖北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平台,湖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在海内外宾客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湖北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叫响“灵秀湖北”口号必将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诉,炎帝文化寻根节后,随州的旅游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各方面的旅游服务设施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各旅游景区的合作共荣,政府的大力支持,全方位的广告宣传,以及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文化,保证了随州市旅游在这一契机下可以得到大力的发展。同时为了保证这一效应的持续,随州市除了丰富文化节的内容之外,在城市建设上,要注重加强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突出其文化性,才能保证其持续的吸引力,让整个城市与其独特文化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城市特色,保证长久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第1版

2、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董观志.旅游主题公园管理原理与实务[M].广州:广州旅游出版社,2000.

4、巴兆祥.中国 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5、“‘辉煌荆楚六十名片’ 随州编钟和炎帝文化节榜上有名”,随州日报社,2009,12,21

6、炎帝文化节吸引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湖北日报,2010,03,29

推荐第3篇:寻根·问祖·联谊方案

二〇一八年川籍唐氏**族后裔赴 湖南省永州市“寻根·祭祖·联谊”之旅活动方案

水有源,树有根。寻根祭祖,传承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川籍唐氏**族自****年奉旨入川,迄今已***余年,为了进一步强化湘、川两地唐氏**族后裔的联络与亲情,继承和发扬先祖的优良传统与家族文化,满足川籍宗亲“寻根·祭祖·联谊”的热切希盼,本着节俭、有效、合理的原则,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宗旨:寻根、祭祖、联谊。

二、时

间:二〇一八年*月上旬或二〇一八年*月中旬(待征求意见后,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三、活动地点:湖南省永州市**************。

四、参加人员:本次“寻根·祭祖·联谊”之旅参访人员为川籍唐氏**族后裔,一是本着自愿自费原则;二是确保身体健康,能够坚持长途旅行;三是参访行程中,宗亲间要相互照看、团结互助;四是安全责任由随团参访人员自负。

五、活动经费:⑴参访团成员往返车船费、住宿费、生活费自理(即AA制);⑵经初步概算,祭祀典礼(含祭祀物质费用)、邀请***老家宗亲餐叙座谈、赠送纪念品等约需经费2万元;(3)经费来源,此项开支欢迎川籍宗亲踊跃赞助(赞助款若有结余则转入续谱资金收入统一管理,并将赞助宗亲的善举将记入新谱中;若赞助资金不够开支,则由本届族谱编委会主要成员共同垫付)。

六、筹备小组(根据报名参加人员来确定筹备组人员及分工)

组长:*** 副组长:***、*** 活动策划:*** 经费管理:***(记账)***(兼出纳) 联络员:***、***(湘籍)

***、***(川籍)

后勤保障:***(保健) ***(生活)

七、行程安排:为保障安全出行,计划选择乘坐火车。因目前川渝两地均无直达永州的火车,因此有两种选择费时少一些,首选从成都东站早上7:03出发(动车D字头),经桂林北转永州(特快T328),下午18:12到永州,全程时间11:09分(含中转时间),单程火车票383元/人;其次从重庆西出发经长沙南转永州(高特),全程8:21分,单程火车票559.5元/人(不含成都到重庆西费用),下午17:34分到达永州。因此,预计往返时间约需五天。

第一天:①出发当日早上六点在成都东站东广场汇集,牵头人清点人数;②讲注意事项;签订参访承诺书;领取红色马甲、旅行帽(印活动名称标记,欢迎家族爱心人士赞助,约需资金3000元);③六点半过安检进入候车室,中午动车上自行便餐;④当天晚上住永州市内【住宿、晚餐统一行动,不在成都统一出发的(主要是在外省市工作的)川籍宗亲,凡愿意前往参访的也须提前报名,并请于参访团到达永州之日的下午六点前到达参访团当晚永州住地】。

第二天:①早上六点起床,六点半早餐,七点十五分统一乘车前往*****(提前与老家宗亲衔接,落实线路及车辆),预计上午十点半到达目的地;②稍事休整,净手、洁面后,立即前往先祖墓地行祭祀典

礼(先赴始祖公夫妇墓地遗址凭吊,再到**、**、**、**四先祖墓地行祭祀典礼),祭祀活动结束后午餐(午餐拜请当地宗亲预备,参访团在******期间的生活均拜托当地宗亲安排,参访团付费);③午餐后参观******老宅遗址,登记老宅经纬度等,全体人员在老宅遗址处合影留念;④邀请当地宗亲代表共进晚餐、共叙亲情;⑤当晚住宿根据情况再议。

第三天:①早上六点半起床,七点早餐;②早餐后,参访团成员分组找当地宗亲收集整理具有传承价值的家族文化史料;③10:30分全体人员汇集,与当地宗亲座谈,共商两地续谱事宜,共商振兴家族大业之计,向当地宗亲代表赠送纪念品;④12:00两地宗亲合影留念并共进午餐(本着节俭、热烈、欢快的原则筹备);⑤下午四点“依依话惜别·相约四川见”,参访团成员离开******,前往永州市,当晚住永州市。

第四天:①早上六点起床,六点半早餐,七点统一前往永州市火车站,七点半进入候车室;②中午动车上自行便餐;晚上七点半到达成都东站,集体餐叙;③晚餐后,经费管理员公布开支账目,据实结算费用,实行多退少补。

第五天:参访团成员返家(是否需要借此机会再集中商议续谱事宜待定)。

八、准备事宜 1.物质准备

①参访团成员统一穿戴的红色马甲、旅行帽购买和印制标记由唐**宗亲负责;

②备长4米×0.6米印有“川籍唐氏**族后裔赴湖南省永州市****寻根.祭祖.联谊”的红色横幅一副,“川籍唐氏**族后裔*****祭祖典礼”横幅

一幅(长4米×宽0.6米)一副,彩旗10面,唐氏族旗1面,两地宗亲联谊背景画一幅(长6米×宽3.5米),由

负责;

③祭祀用品拜请当地宗亲

代为准备(香蜡纸烛、烟花爆竹); ④纪念品准备由

负责; 2.祭祖仪式准备由

负责;

3.摄影摄像器材由

等负责; 4.车票预定事宜由

负责落实;

5.风油精、藿香正气液等常用预防感冒药物准备由

负责。 6.******准备工作由唐**负责与******宗亲唐**衔接落实。若需派先遣人员到零陵再做安排。

九、其他事项

①报名时每人预交费用1500元; ②报名热线: ③报名截止时间:

十、未尽事宜

本方案未尽事宜由参访团成员本着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商议决定。

川籍唐氏**族后裔赴*******寻根祭祖筹备组

二〇一八年*月**日

推荐第4篇:袁氏家谱寻根问祖

各家族宗亲:

大家好!我是贵州省赫章县六曲河镇袁氏子孙,据我族现有资料查证,从始祖袁贵发到本人(袁啟栋)共计八代。现我族居住于此的人丁兴旺,约有260人。祖父袁鑑德于生前已多次组织族人四处寻根问祖,为进一步修缮我袁氏家谱,达成祖父袁鑑德之夙愿。恳请各宗亲提供宝贵信息。

据考证,我始祖袁贵发(老三)弟兄三人:袁贵荣(大哥),袁贵福(二哥)。三兄弟之父因社会*,从江西省南昌府绿石都遗途陆甲享安乡余秀里三江口大石板迁徙至云南省昭通市经商,后因生意衰败,本家始祖袁贵发几经辗转来到贵州安居,辗转过的地点有:贵州省威宁县,赫章县财神镇,赫章县古基乡。据传:袁贵荣定居云南省昭通市,其妻谢氏,膝下五子:袁文彩(唐氏),袁文华(何氏),袁文美(周氏),袁文英(吴氏),袁文若(江氏)。袁贵福(二哥)下落不明。目前本镇族人能考证的祖上字辈有:”西业永奇晏,克文绍正贤“(部分字可能为谐音)。我始祖袁贵发属“克”字辈。

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我始祖三人之后代均已失联数代,各位宗亲若有相关类似的寻根信息,恳请告知,我族人将不甚感激!

联系人:袁国荣(本镇袁氏族长) :13984565601 袁定山:13721588359 袁啟栋:13765852792

推荐第5篇:全球华人寻根问祖的“路线图”

《中国家谱总目》:全球华人寻根问祖的“路线图”

上海图书馆历经7年编纂的《中国家谱总目》即将完成

王禄

《中国家谱总目》收集家谱4.7万种,成书将达半米高

近年来,海内外华人兴起一股查找家谱的热潮。随着社会安定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层次的需求随之增强;此外,当今社会人口流动比较剧烈,“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并不罕见,寻根问祖成为游子们的普遍需求。要在全球范围内收集中国家谱,工程量可想而知。

《中国家谱总目》自2000年6月正式立项以来,吸引了海内外近千家家谱收藏单位,仅大陆直接参与编纂工作的单位就达471个。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荷兰、德国、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中文图书馆和中文资料收藏单位,也积极参与编纂。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甚至捐出12万美金来资助编纂工程。除此之外,还有数以千计的私人收藏者积极参与进来。

据统计,共有7万多条家谱著录条目汇集到上海。作为牵头、总汇、总校单位,上海图书馆正在对这7万多份“家谱著录表”逐份审校、查重、归并。扣除复本,收集的家谱总数将达4.7万种以上,定稿在1000万字左右,成书摞起来将有半米高。“可以说,《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是举全球华人之力而成的,充分体现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王鹤鸣介绍说。

《中国家谱总目》是全球华人共同的根脉图

每一部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蕴藏着这个家族很多独一无二的经济文化生活资料,是历史学,经济学,人口学、民族学、教育学的丰富资料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家谱总目》将满足全世界各种学科对中国家谱资源开发整理的迫切要求。

,《中国家谱总目》共收录了643个姓氏,涵盖了《百家姓》中绝大部分姓氏,比《百家姓》多出205个姓氏。其中,家谱著录条目超过2000条的姓氏有陈、张、王、刘、李;超过1000条的姓氏有黄、杨、吴、周、林、徐。此外,还不乏许多稀有姓氏的家谱,如“把”姓、“是”姓等家谱。此外,还收录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家谱,如黑龙江牡丹江梅和勒氏宗谱、辽宁沈阳铁氏族谱、脱氏宗谱、辽宁北票孛尔只斤氏宗谱、山东日照法氏宗谱等。

编纂中,华人家谱的多宗“最”也浮出水面:一是现存最早的家谱是宋内府写本《仙源类谱》。这是一份宋朝皇家赵氏的家谱,赵匡胤的名字便在其上,至今已有1100多年。二是人口资料保存最完整、家族成员最多的家谱是孔氏家谱。如一份1937年由孔德成等纂修的孔子家谱,就足足有154册。三是家谱数量最多的是陈氏家谱,共2752种;其次是王氏家谱,共2317种。

《中国家谱总目》是联合目录,每个条目下著录有各个收藏单位的名称,读者从中可知道该家谱在世界各地的收藏情况,并就近借读。

此外,《中国家谱总目》还用文字提要概述出各特色家谱宗族的迁徙路线,涉及两万多份家谱。这项工作完成后,普通读者如果知道本宗族的堂号、始祖及始迁祖、名人和聚居地等基本信息,便有望查寻出自家一脉相传的上千年生活、迁徙历史。专家介绍说,这种文字提要概述,是最能体现编纂者功力的一项内容,编纂人员必须逐部翻阅家谱、进行分析才能完成,这也是《中国家谱总目》超越一般书目的价值与特色所在。

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负责人顾燕介绍说:“总目编纂完成以后,上海图书馆还将编制多种索引方式,并对其进行数字化编排,全球华人可足不出户获得家族史线索。”

家谱与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国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是记载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与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国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族渊源和世系图表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这是当代人寻根问祖的重要资料,而且只有家谱这种特殊历史文献才能提供这些资料。”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陈建华介绍说。

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生动表现,《中国家谱总目》揭示了全世界范围内中国家谱的收藏信息,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路线图”。对家谱加以分析、鉴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其丰富的内涵必将对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民俗学、遗传学、人口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起到有力推动作用。

上海图书馆的汇总统计数据表明,上海是收藏中国家谱最多的地区,共1.8万种;其次是台湾和北京地区,分别为10234种和8102种。在国外,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加拿大以及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瑞典等国均有收藏。

上海图书馆是中国家谱保存数量最多的单位,现有1949年以前的家谱11700种,近10万册。上图收藏的家谱覆盖了全国20个省份,以浙江、安徽为最多;共分328个姓氏,单姓以张姓为最多,计638种。

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中国家谱的数量仅次于上图,但质量颇高,尤其是少数民族家谱极具特色。

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馆、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图书馆,是台湾地区收藏中国家谱较多的单位。位于美国盐湖城的犹他州家谱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各国死亡者档案资料的图书馆,尽管收藏中国家谱的原件不多,但微缩复制件数量多达17099种。

“《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既是对全世界存世的中国家谱开展的一次空前大调查,也是中国古籍整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同时还是对家谱文献进行重新梳理、抢救的过程。即将问世的《总目》,还将为学术界开发利用家谱资源提供一份详细的„矿藏分布图‟。”《中国家谱总目》主编王鹤鸣说。

据了解,我国各地在编纂《中国家谱总目》过程中,都加强了对家谱资源的整理和抢救工作,使大量散落在民间的家谱得以集中在图书馆等公藏单位妥善保存。

上海图书馆专家:从垃圾堆里抢救文化化石

上海图书馆不仅占据了我国家谱馆藏的半壁江山,也是世界上收藏家谱最多的图书馆。但鲜有人知的是,上海图书馆收藏的许多中国家谱,最初竟是从无人问津的垃圾堆里、从造纸厂的化浆机旁被抢救出来的。

编修族谱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上溯到殷商时期,明、清两朝最为兴盛。从清末开始,许多文化名人都呼吁对散落在民间的家谱进行系统性、学术性的收藏于研究。史学家梁启超就曾憧憬成立一个“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但恰恰是在拥有如此文化富矿的中国内地,家谱的收集、研究工作却因种种原因而迟迟引而不发。王鹤鸣先生说:“国际上早有一些人在收集、整理中国家谱,而我们开始‘摸清’中国家谱的家底,起步已经很晚了。”

回顾一个世纪开发中国谱牒资源的情况,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国际学界的家谱研究走在了中国前面。位于美国盐湖城的犹他家谱学会,从1894年起就成立了家谱学会图书馆,累计拍摄中国家谱1.7万多种,还收藏数百种原件,成为世界上收藏中国家谱微缩胶卷最多的单位。

王鹤鸣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一件陈年往事:一位前中国驻美国外交官员在参观犹他家谱学会时,得到了两样礼物,一件是山西文水县志,一件就是他的姓氏家谱。中国人自古重视家族血缘,怎能将家谱研究的重任假手他人?种种情形,让中国历史、文献研究者感到,编纂一部《中国家谱总目》迫在眉睫。

据估计,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全国约有2万种家谱被人为地毁掉。搜集家谱,成了中国文化界一项“世纪抢救”工程。

上海图书馆老馆长顾延龙是我国图书馆学与古文献版本学的一代宗师,他深知家谱研究对中华历史留存意义重大,从民间收购家谱迫在眉睫。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他就带领10多名研究人员,分赴江苏、浙江、江西、河南等地,对民间家谱进行“抢救性收购”,从造纸厂的化浆炉前、从收破烂的废旧物资商店中把家谱一点点抢救出来,视当时的“封建余孽”为“馆藏之宝”。

已故上海图书馆特藏部主任赵兴茂,在追随顾延龙进行突击抢救之后,又是几十年如一日,跑遍了上海邻近省市的旧书店、旧物收购站,采购家谱、整理家谱14年。上图馆员胡德生了4次奇怪的肺炎,只咳嗽不发烧,医生诊断发现:疾病竟是吸入旧纸陈灰而引起的。

上图的家谱收藏,经过了几代学者的努力,薪火相传。在20多年时间里,被他们抢救出的家谱共计5800多种,4.7万多册。这些从造纸厂的化浆机旁边和民间箱柜里翻出的“破烂”,让上海图书馆拥有了主持《中国家谱总目》全球编纂工作的学术地位和“底气”。

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曾在安徽从事地方志研究工作的王鹤鸣,在担任上海图书馆研究员之后,在国际会议上作了关于中国家谱收藏与统计的专题演讲,介绍了中国家谱资源大量流散的情况,以及海外收藏研究领先于国内的情况。他不断呼吁并联合其他家谱收藏机构,计划编纂一部能够充分反映中国家谱留存、分布现状,且方便读者使用的《中国家谱总目》。

2000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上,由上海图书馆申报的《中国家谱总目》获得正式立项。凡中外藏书机构收藏、散见于民间的2000年以前刊印的的汉字记载的中国各民族家谱,一概收入《总目》,由此拉开了一场中国历史文化资源的“世纪抢救”工程。

兴修《中国家谱总目》是“文化生态”的复兴

1996年,上海图书馆成立了国内唯一的家谱阅览室,以帮助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和学者进行研究。当时上图的家谱,有线装本,也有机装本,还有手卷,书本式家谱。有的分成若干函装在锦盒之中,有的装在楠木或红木盒中,盒上镌刻并用石绿描成谱名;有木版印刷,也有铜板或锌板印刷,谱中插图,多为人像或宗祠,有些甚至有墓地照片,有彩绘,有素描;开本也是大小不同,大的长宽达50厘米以上,小的堪称袖珍,可随身携带。

随着《中国家谱总目》编纂工程的完成,全球现在还保存下来多少中国家谱这个疑问,也将水落石出。《中国家谱总目》所记述的家谱收藏,犹如一枚枚化石,数不胜数,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特质鲜明的“地质层”。

复旦大学教授、历史学家葛剑雄认为,《中国家谱总目》的问世,打开了历史学、文献学、社会学以及传统文化研究的一座宝库。不仅如此,家谱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土改”等时期把家谱、族规都说成封建余孽,几乎毁烧殆尽,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块水土。如今兴修《中国家谱总目》,是“文化生态”的复兴,也是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修复和弥补”。

上海图书馆不仅占据了我国家谱馆藏的半壁江山,也是世界上收藏家谱最多的图书馆。但鲜有人知的是,上海图书馆收藏的许多中国家谱,最初竟是从无人问津的垃圾堆里、从造纸厂的化浆机旁被抢救出来的。

随着《中国家谱总目》编纂工程的完成,全球现在还保存下来多少中国家谱这个疑问,也将水落石出。《中国家谱总目》所记述的家谱收藏,犹如一枚枚化石,数不胜数,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特质鲜明的“地质层”。

推荐第6篇:寻根谒祖

寻根谒祖

炎帝陵是千百年来,海内外华夏儿女慎终追远、寻根溯源之地,随着中华民族新的复兴融合和祖国和平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正以其穿越时空的文化张力成为全体炎黄子孙庄严而神圣的精神寄托和感情纽带,安奉在湖南株洲炎陵县的炎帝神农氏古陵自然也就成了全球华人崇敬向往的人文圣地与精神家园。作为华夏始祖炎帝文化的传承人,责无旁贷的传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推荐第7篇:台儿庄马兰黄氏寻根问祖

台儿庄:马兰黄氏福建寻根问祖记(图)

点击数: 356 【字体:小 大 】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明初,洪武军兴。家居福建省邵武府泰宁县白石堡的先祖黄福仗剑从戎。后福公以侍卫之职随燕王北征,屯兵山东沂州(今临沂),永乐二年(1404年)敕龚、黄、袁、廖4姓军籍在马兰屯安家落户,是为马兰黄氏之始,尔后世代相传,人丁兴旺,族人遍及峄南、邳北、沂州等地,成为当地首富,拥有土地数百顷,庄园几十座,明朝末年出过父子二进士,文武官爵,颇有政声,成为鲁南苏北一带显赫家族,当年曾有“出了峄县朝南望,所有瓦屋都姓黄”之说。

光阴荏苒,岁月如烟。607个春秋已过,马兰黄氏族人已繁衍至24世,约3万余人。福公婚生一子后因故返回故里,从此音信皆无。水有源,树有根。为不忘先人,铭记祖恩,历代族人曾多次试图去福建寻根问祖,受种种原因制约未能实现,成为马兰黄氏族人一个未了的心愿。

2011年8月初,福建宗亲、山东上联水泥集团总经理黄五湖先生主动与马兰黄氏十八世族人崇尉联系,告知福建正在编纂黄氏族谱大系,汇聚了许多各支系黄氏族谱,或许能对马兰黄氏寻根问祖有所帮助。因即将完稿,事不宜迟。节朋、敦才等族长立即召集台儿庄和马兰部分族人,商讨南下福建寻根问祖事宜,最后决定由十六世敦才、十八世崇尉和二十世黄振祖孙3人,组成“马兰黄氏寻根问祖团”,赴福建寻根问祖。

8月15日中午,黄五湖宗亲设宴为马兰黄氏寻根问祖团饯行,并电话通知泉州宗亲做好接洽工作。

8月17日,敦才、崇尉、黄振祖孙3人,肩负着全体族人的重托,在徐州观音机场搭乘海南航空公司12时20分的B—5358航班飞赴福建。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飞行,安全降落于厦门高崎机场。专程从泉州赶来的黄金愿宗亲和黄五湖宗亲的外甥刘发明先生驾驶专车来机场迎接。

第一站来到位于厦门市中心的福建省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厦门办事处、黄千忠家谱收藏馆。黄千忠宗亲认真查看了马兰黄氏三部族谱,并对这次寻根问祖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离开厦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驶,来到设立在泉州市鲤城区浮桥坂头工业区万泉电器设备有限公司的《紫云黄氏族谱》编修办公室,公司董事长黄嘉民宗亲百忙之中热情接待,立即对双方族谱进行比对、分析,最后认为马兰黄氏应为峭山公后人。黄嘉民宗亲当即与邵武黄氏峭山公后裔联谊会黄承坤会长取得了联系。黄嘉民宗亲设丰盛晚宴款待。

18日上午,马兰黄氏寻根问祖团前往南安,看望黄五湖宗亲85岁高龄的老母亲。老人家虽是耄耋之年,但依然耳聪目明,面带慈祥。听说寻根问祖团是来自山东台儿庄的黄氏族人,非常高兴,亲自为大家沏茶,并坚持要留午饭,因黄嘉民宗亲已对午餐做了安排,再三推辞老人家才肯作罢。告别老人,寻根问祖团一行来到紫云黄氏宗祠进行了祭拜,当看到祠堂两扇大门之上分别写有“忠孝”、“廉节”四字时,不由想起马兰黄氏班辈中的“忠孝廉节”,倍感亲切。午饭后,寻根问祖团一行在刘发明先生的陪同下,参观了位于泉州开元寺中的紫云黄氏家庙。傍晚时分,黄金愿宗亲买好了去邵武的车票送到宾馆。19日7时许,黄嘉民宗亲派专人、专车把寻根问祖团送至泉州汽车站。

虽然马兰黄氏和紫云黄氏不是一个支系,但他们依然热情接待,在寻根问祖上给予极大地支持和帮助,用实际行动对“天下黄氏一家亲”作了最好的诠释。虽然身在异乡,马兰黄氏寻根问祖团成员却真切感受到了福建宗亲那浓浓的亲情。因为江夏黄氏族人身体里流淌着相同的血。

19日上午8时30分,马兰黄氏寻根问祖团乘坐泉州开往邵武的大巴,一路穿越无数崇山峻岭,行程千余里,16时到达邵武市区。当看到位于519路海丰大厦“邵武黄氏峭山公后裔联谊会”几个大字,顿时有找到“家”的感觉。来到403室,福建省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顾问、邵武黄氏峭山公后裔联谊会永远名誉会长黄明书宗亲,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家同宗亲,办公室主任黄德旺宗亲已早早等候,欢迎马兰黄氏寻根问祖团的到来。稍许,邵武市政协办公室主任、邵武黄氏峭山公后裔联谊会会长黄承坤宗亲放下手里的工作也急匆匆赶来,认真听取马兰黄氏寻根问祖团的情况汇报,仔细查看马兰黄氏三修谱和清同治十二年的一修谱及民国三十七年的二修谱电子文本。

黄承坤会长说,早在几年前,泉州黄金愿宗亲就曾提供信息:在山东省台儿庄区的马兰屯镇有一支峭山公的后裔,且人数不少。邵武黄氏峭山公后裔联谊会遂发函联系,不知何故未见回音;临沂也曾来人,自称是峭山公第21子后裔的马兰黄氏,由于拿不出足够证据,联谊会最后对此难以确认。邵武黄氏峭山公后裔联谊会本着正本清源,对历史和族人负责的精神,专门邀请当地资深专家、学者,全面、细致地对马兰黄氏谱牒进行分析、研究。经过咨询泰宁县政协文史专家李正洪先生,得以证实,泰宁县历史上确有白石堡地名,今已不存在,但当年堡驻地的黄厝(读错,茅屋之意)村仍是黄氏聚居,别无他姓。当时若干村为一堡,类似于现在的乡镇行政区划。

通过科学严谨的调查、分析、论证之后,邵武黄氏峭山公后裔联谊会认为马兰黄氏族谱记载详实,查有对证,真实可信,承认马兰黄氏为峭山公21子后裔。当晚,联谊会设晚宴招待马兰黄氏寻根问祖团,并安排高标准宾馆入住。

20日8时,联谊会提供专车,由办公室主任黄德旺宗亲陪同寻根问祖团去祭扫峭山公墓。汽车驶出邵武城,沿着崎岖的山路,行至西南80多华里,来到和平古镇。设在镇上的峭山公后裔接待站的族人带着马兰黄氏寻根问祖团购买了香烛、纸钱、鞭炮。北行7华里,来到坎头村黄家林山。峭山公墓穴位于武夷山麓余脉。墓园建于半山腰,坐北朝南,北面层峦叠嶂,东西两山对峙,南面地势开阔,远眺青山隐隐,一望无际,龙腾虎踞,地貌灵秀,确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墓地建自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年),后数次重修。墓地现存乾隆四十四年(1780年)立“唐工部侍郎、祖考峭山黄公之墓”墓碑一块,清道光乙酉十七年(1838年)立“墓园禁碑”一块。公元一九八六年邵武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敦才、崇尉、黄振祖孙3人见到祖茔肃然起敬,首先来到锡公墓前,虔诚地上香跪拜,然后来到峭山公墓前,点燃香烛、纸钱,燃放鞭炮跪拜。下得山来,马兰黄氏寻根问祖团来到峭公的出生地。当年锡公为了纪念第一个儿子峭山的出生,在庭前亲手栽下一棵樟树,以示纪念。如今1140个年头过去,物是人非,这棵被当地人称作“峭山樟”的大树依然枝繁叶茂,巍峨挺拔,护佑着峭山公千万子孙。不多远便来到位于上井自然村的峭公祠。峭公祠为四合院式天井院,坐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硬山顶,三山式斗砖封火马头墙,穿斗式构架,单进殿,面5间,宽18.7米,进深28.1米,古朴且具地方特色,创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民国十年(1921年)曾修,现为邵武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悉,峭山公墓和黄氏峭公祠已晋升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兰黄氏寻根问祖团面对峭山公塑像和列祖列宗的排位思绪万千,表情肃穆,点燃香烛后行进行跪拜,在两个巨大香炉内分别燃烧纸钱,祈祷祖宗在天有灵,保佑峭山公后人事业有成,人财两旺,福禄并存。祭拜完毕后,在黄氏峭山公祠前广场燃放鞭炮,热烈庆贺马兰黄氏寻根问祖成功。和平镇峭山公后裔接待站的宗亲中午以地方土菜为主,热情款待寻根问祖团一行。吃罢午饭,顾不得休息,大家便冒着近40度的高温,直奔80里外的黄厝村。山重水复,奇峰凸起,再加上天气炎热,一路之上车少人稀。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到达泰宁县龙湖乡,询问得知,黄厝村已由原来的龙湖乡合并到朱口镇,另外还获得一个重要线索,在黄厝村西面有一个叫白石的村子,令大家眼前为之一亮,是不是和白石堡有所关联。车行东南10里,来到白石,该村都是邱姓,历来没有黄姓居住。过了白石村不远就进入黄厝村,正在路边乘凉的村民大多是妇女和年轻人,对村子的历史和黄姓渊源知之甚少。一位热心的宗亲七转八拐,把寻根问祖团带至已是80高龄的族长家里。这是一处纯木结构的房子,前后两厢,均有天井,地上石板被踩踏的光亮照人,家具陈设老旧,外院门眉之上镶嵌有砖质“贡元”二字,房子老化严重,据说这座房子已知曾有7代人居住,建于何年无人知晓。仅此,足可见证村子历史的久远。正在午睡的族长了解来意后,拿出一部编修于乾隆六十年的7修族谱,谱牒显示他们是峭山公第10子衢公后裔,全村没有其他支系。 有关资料记载,峭山公21子层公后裔大多分布在福建的南平一带,历史上族人迁徙频繁,散居他处也不乏其人。

联谊会办公室主任黄德旺宗亲说,黄厝村仅仅是白石堡驻地,周边各村多有黄姓,至于有没有峭山公21子层公后裔,还有待于进一步查找、对接。马兰黄氏族谱记载一世祖福公家乡为泰宁县白石堡当有可能,不会有误。回到邵武,正巧湖南省平江县峭山公第20子井公后裔一行36人前来祭祖,在邵武宾馆大家欢聚一堂,共进晚餐。开席之前,邵武黄氏峭山公后裔联谊会会长黄承坤宗亲在酒会致辞时,向在场族人正式宣告:山东马兰黄氏族人寻根问祖成功。全场报以热烈掌声,共同举杯祝贺峭山公后裔又添3万人。三地族人相互敬酒,相互祝福,其情其景令人难以忘怀。

21日凌晨,踏上福州开往北京的K46次快车,19时抵达徐州,21时30分,成功完成历史使命的马兰黄氏赴福建寻根问祖团回到古城台儿庄。寻根问祖凯旋。得到消息后的马兰黄氏族人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23日晚,节朋族长在“天下第一庄”酒楼设宴,为寻根问祖团接风洗尘。席间,敦才、崇尉、黄振简要叙述了寻根问祖经过。节朋、敦全、敦田、冠仁、崇杰、崇印、礼贵(实验小学)、礼谦(横河头)等族人,对黄五湖宗亲及众多福建黄氏宗亲在这次寻根问祖过程中所给予的鼎力相助表示感谢,对寻根问祖团辛勤付出给予肯定。

马兰黄氏族人赴福建寻根问祖成功,了却世代族人一大心愿,此乃幸事也! (黄振 图文)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2日

推荐第8篇:寻根问祖我的家庭发展史

寻根问祖—我的家庭发展史

我的曾祖母的岁数已快将近百岁,口齿已经不清楚,听力也自然而然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逐渐下降,所以,我想从她口中了解她的童年已是不可能的,我只好从爷爷奶奶口中了解到。

我的曾祖母经历的抗战的硝烟,那是的他们过着水生火热的生活,那是的政府十分的腐败,整个国家都是那么不堪一击。吃不饱、穿不暖、生病了也没钱看医生,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每天过着艰苦、难熬的生活。

而我的爷爷就是在抗日战争的第一年出生的,那时,他们同样每天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生活,衣服的补丁的颜色早已覆盖了衣服原本的色彩。很小的时候就随着父母来到上海混生活,做学徒。可是当时因为没钱读书,所以自己的学历不高。

我的外公外婆则是插队落户的知青,他们在黑龙江整整待了十年,把自己的青春全奉献给了北大荒。那时,吃的东西除了土豆还是土豆。但比起曾祖母的生活,他们过得并不那么艰辛。

我的父母儿时,条件相对来说已渐渐优越起来了,他们有钱读书,有钱买新衣服,没有有一顿、没一顿的生活了。因当时的科技并不发达,没有电脑、网络、游戏机,所以他们就和伙伴们一起玩弄堂游戏,如:跳房子、跳橡皮筋、丢沙包、旋陀螺等……

我现在过的,那简直是神仙般的生活啊!有电脑、PSP、MP

3、MP4等等的高科技产品,来充实我们的课余生活。吃的东西是数不胜数,花钱家长从来不眨一下眼睛。现在的交通方面也日益进步,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一辆轿车,免去了挤公车的拥挤与繁琐。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希望以后的子孙后代,一代比一代过的好!

六(8)班

仇梦漪 1号

推荐第9篇:寻根问祖,九亲文化中华寻根信息发布

寻根问祖,九亲文化中华寻根信息发布

九亲中华寻根信息寻根人:王秀龙详细信息本族王氏始祖斌公生于罗田大人冲村,四世祖兄弟三人。长伯聪在罗田,次伯贤在金寨汤家汇,三伯渊在商城县长竹园,三房目前均有联系。本族字辈为:斌广传宗本

尚朝之仕永

一二三四五

文章发秀锦。三房中均有外迁族人,目前无法联系。

1、王一江迁信阳,大概时间应在1900年前后,自罗田迁出;

2、王三周及妻邓氏率三个儿子四贵、四华、四槐自罗田迁陕西五廊亭(家谱记载当时地名);

3、王四有率五平、五勤于1899年金寨汤家汇峭尖迁滁州,王章成、王章树兄弟二人在民国初期自商城长竹园大竹园迁江西九江;

4、王四顺于清末自商城长竹园大竹园迁广德;

5、王五福与妻贾氏率四子:文成、文就、文贞、文通于1900年前后自大竹园迁六安大栗畈黄家油坊(家谱记载当时地名)。希望有与以上相关信息的王氏族人与我联系核实。联系方式 电话18971892899QQ 120793132寻根人:张才坤详细信息张本初,本纯,本昆,本镕,本清,本洪兄弟六人,原籍四川省秀山县人(今系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祖籍湖南邵阳绥宁县。据家谱记载张本初在清朝政府曾任甘肃省兰州市知府兵部提督正四品,张本纯曾任甘肃省武威市守备正五品赏代花翎,张本昆曾任兰州都司,据考证,张本初曾回过四川秀山后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之匪患不息,联系中断至今,凭推测其兄弟六人清朝时都在甘肃兰州武威两市为官居住,而今世道清平,民族团结进步而我族袍则杳无音讯,特发此启示旨在其慎终追远,寻根问祖,族胞早日相聚。附录当时的字辈:九应子本炳,培宗才永孝。地址 重庆秀山联系方式 15923602865 张才坤 15243962986 张才国寻根人:孙棠枝详细信息我是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榄溪孙氏孙棠枝,我们的族谱记载入粤始祖系浙江杭州府钱塘县高塘村人,南宋绍兴年间,仕广东南雄府理刑官一载,讳“世英”字“継遠”号“儀南”。祖妣黄氏后续娶本府吏部陈官之女,生三子,长子“振生”次子“忠生”三子“直生”,直生生“天球”字“汝求”号“恒听”。在恒听之后的资料我们基本清楚。烦请有知道的宗亲帮忙找找,浙江省杭州市有没有钱塘县高塘村这地名,还有没有孙氏族人居住, 谢谢! 联系方式 13809684823寻根人:周恒国详细信息我叫周恒国,湖北利川市人,现就职于中共利川市委办公室。我的祖辈是从重庆市奉节县吐祥境内迁到湖北来的。家族字派为“龙永芝登启,维正以德成,恩泽恒广运,世代步青云”。以前的不知道,这20个字是否有错字,我也不清楚,因为没有见到过家谱或族谱。从网上搜寻,没有本族的基本情况,也就是说,本族人很少过问家谱或族谱的情况。为家族发展大计着想,本族人应加强联系,促进团结,摒弃分支派系观念。望有家谱或族谱的宗亲打破封建旧思想,多多提供本族族谱或家谱资料,为续谱作准备和贡献。谢谢!联系方式 邮箱

zhouhengguo@163.com 座机 0718-8282584。寻根人:许氏家族理事会详细信息俗话说:水有源,树有根,家有谱。古人又云:落叶归根,认祖归宗。正是这种对祖根的依恋,对血脉亲情的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才使得我们中华文明千百年来传承不息。今为寻我村许氏亲人,发此信息,盼网友诸君帮忙流传,遥谢网友诸君。我村许氏,祖本山西陵川寺南岭人,初迁修武沙墙,迁者某公,因世远年湮,不可考矣。至始祖,贵夫公,复迁修武东南大位村,至今六百余年,传世二十六代。始祖讳德荣,字贵夫,号松菴,子四人,长子士光,次子士义,三子士成,四子士能。唯二门士义公,后裔失传。现我村许氏三千余口,都是头门士光公后裔。头门有几世后裔外迁,特至九亲寻宗亲,望宗亲老本,见信息后,速来联系,圆我大家庭圆满之梦。九世祖,时稳公、时熙公、时乾公,迁外。十一世祖,为邦公。十二世祖,俊公配薛氏,荣公配李氏,友公配王氏,起公,禘公配孔氏,琳公配吴氏,外迁。十四世祖,大喜、二喜二公,迁居河南。十六世祖,元泰、元极二公,外迁。望许氏宗亲看到后,相互转载,特此致谢。联系方式 许氏家族理事会13643836692寻根人:韩思朝详细信息经过一次修谱,我曾在勘察祖墓群的过程中知道了家族始祖:韓龙生,二世祖:韩广、韩盛。从始祖韩龙生到现在已经繁衍到第14代了,没有听祖辈们说过以前有家谱,也没见过。碑文上没有祖辈的生死时间,仅仅只有:耋耄、高寿、希寿等年龄代词,落款日期,最早的是乾隆12年,由此推测我的始祖大约是在乾隆12年以前的100年左右迁徙到此地。没有家谱,只是曾经听祖辈们口口相传,代代相传,说是南京大坝柳树湾来的。还有一个传说,先祖是洪武年间随沐英公平息云南战乱来的,但没有相关资料证明。我们以前孙子称呼爷爷辈,是称呼“波”,这几年才改称“姥姥、姥爷”,不知这样的方言出自哪里。始祖韩龙生之前的迁徙相关资料一无所知,希望借助贵平台的帮助,能够在我有生之年了却我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的心愿。这里有一支韩姓,字辈是:龙盛国春光,应廷开天万,佐思以维功。联系方式 电话 15758309655qq 312498705寻根人:萧亚洲详细信息我是湖北宜昌雾渡河萧氏第十二世顺字辈,宗派十六字:文、大、汉、廷、世、德、永、兴、国、开、宏、顺、

一、本、长、传。据十世开字辈讲:三世汉龙、汉凤、汉娇三兄弟从江西红土庙分别迁往四川成都、湖北房县和湖北宜昌,解放前曾有四川成都一萧姓名"明武"的人到访过湖北宜昌雾渡河,查访过九世萧氏后人,至今再无音讯,望知道更多信息的萧氏传人与本人联系。联系方式 13872640669地址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罗河路25号寻根人:谢亮亮详细信息始祖:谢庆成,我脉湖南宁远县柏家坪镇谢家村,现存有一对石鼓(两个),四根围杆石,是立于嘉庆戊辰岁(即嘉庆十三年或公元1808年)至今刚好两百年的历史,本脉是“宝树堂” 江左琅琊谢氏夷吾公(始祖)后裔, “字辈”从一世开始列表如下:夷吾(1)-王禹(2)-居贞(3)-仲庸(4)-景融(5)-方平(6)-英(7)-铎(8)-万(9)-韶(10)-淋(11)-瞻(12)-麟(13)-洪(14)-仕安(15)-永吉(16)-瑞卿(17)-达轩(18)-凤(19)-文定(20)-章远(21)-叔度(22)-世傑(23)-安仁(24)-德昭(25)-慎言(26)-添啟(27)-君贤(28)-纪明(29)-师古(30)-昌禹(31)-元敬(32)-兴仁(33)-能轩(34)-望(35)-和甫(36)-信(37)-大保(38)-舜德(39)-变(40)-更三(41)-正九(42)-庆成(43)希望有知道相关信息的宗亲与我联系,让我完成寻根心愿,谢谢!联系方式 13710205638寻根人:林连顺详细信息寻找清朝嘉庆年间从福建泉州晋江内坑和晋江东石型厝茂林传家的林姓宗亲!世豹公次子际剡公(号际水)、三子际卧公(号际臣)、四子际沃公(号际润)其后裔宗亲,族谱记载移公居至台湾,葬于竹堑城(今新竹市竹堑城)听闻父辈说在几十年前其后裔有来晋江内坑寻根过,但没有找到我们现在的茂林家族,等他们回去后我们才得到消息,当初也没有留下联系方式,我祖父辈、父辈等亲人也曾致力寻觅过,但能力有限,现在祖父辈已全过世,父辈的也都大多上了年纪,这个任务我们一直未曾放弃过,现在转由我这辈来完成祖辈们的遗愿!望移居台湾新竹竹堑城的林姓宗亲能相互转达帮忙!由衷感谢!联系方式 13599705705 qq 76902279地址 福建省晋江市东石镇型厝村茂林堂

福建晋江市永和镇锦马观头村茂林堂寻根人:吴建章详细信息宗亲们好,我们以前有家谱的,乾隆皇帝12年续,祖籍苏州昌门,因红巾赶散,逃到连云港市海州六里七甲。后迁徙的现在的左家营,我知道的字辈目前有:世,必,三,祈,恒,锦,明,永,佃,兆,建。我是最后的建字辈,但后来我们的孩子就不好取名了,如有知道的宗亲和同支系的宗亲请与我联系,谢谢!联系方式 15195702798寻根人:李文清详细信息我是安徽宣城郎溪这边李姓,祖辈是从湖南长沙铜官镇聂家铺下江南的,从老人记忆族谱上写的辈分为:严鸿宪晶运,厚德本延长。照启英财盛,广昌大有常。老祖宗牌位上写有:故太祖考李公福来老大人,故太高祖考李公楚注老大人,故高祖考李公森亭老大人,故曾祖考李公长久老大人,故祖考李公福申老大人,故顕考李公焕章老大人,故三叔祖考李公焕耀老大人。希望能找到我们同系的宗亲!!联系方式 电话 13685630228

QQ 527558177

推荐第10篇:拜祖大典引发寻根拜祖热潮

拜祖大典引发寻根拜祖新热潮 文化新郑打造城市旅游新形象

辛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于2011年4月5日农历三月初三在新郑市隆重举行,这是拜祖大典升格为省级主办以来连续第六年成功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连续多年的成功举办,已使其成为一项世人瞩目、社会认同、泽被中原的盛世国典和宣传河南的一道靓丽名片,极大地提升了中原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中华儿女心灵故乡的名气,巩固了新郑作为黄帝故里、华夏民族寻根拜祖圣地的地位。今年的三月初三恰逢清明,这使辛卯年拜祖大典所蕴含的寻根、拜祖的寓意更加深厚,大典举办之后引发了新一轮前来新郑寻根拜祖的热潮。

拜祖大典之后,黄帝故里新郑再次名扬四方,吸引力大大增强,旅行社和国内外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据统计,农历三月初三至初八的六天时间里,仅黄帝故里景区就接待游客25万人次,景区每天都是游人如潮,人山人海。来自上海、广东、海南、广西和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的游客和姓氏宗亲团体,以及青年旅行社、中州国旅、康泰旅行社、康辉旅行社等多家旅行团队纷纷到黄帝故里寻根拜祖、认祖归宗。与此同时,新郑市其他景区的游客接待量也比平时大大增加。

随着游客的增多,新郑旅游产业链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都呈现出火热的氛围。如今新郑各

1 大餐馆、饭店、宾馆、酒店的生意都非常红火,很多餐馆甚至出现了爆棚的现象。在卧龙山庄酒店,老板高兴的说,三月三拜祖大典之前,就提前准备,对原来的餐厅进行了整修,对酒店的员工进行了重新培训,并增加了座位和单间,有效地提升了酒店的服务档次和接待水平,酒店的效益较以前有大幅度提升。在皇宫大酒店客房部,服务人员仍然忙个不停。据酒店负责人介绍,拜祖大典期间,皇宫大酒店的酒店住宿人数比平常翻了好几倍。 在新郑市汽车站,往返郑州——新郑的车次异常频繁,往日7分钟一班的发车时间已缩短为

2、3分钟一班,来来往往的旅客熙熙攘攘,以专程到新郑寻根拜祖的乘客居多。新郑市内公交车上的乘客也比以往多了不少,特别是途经黄帝故里景区、郑风苑景区、新郑博物馆和具茨山景区的公交车,每天的乘客都以寻根拜祖旅游为主。

为了使海内外广大游客更好地了解新郑,认识新郑,更好地感受中原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新郑市以辛卯年拜祖大典的成功举办为契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造新郑城市旅游新形象。一是大力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新郑通过全方位、组合式旅游环境整治,全面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整治景区周边环境,规范旅游商品和旅游服务价格,整顿景区和市内重要地段交通秩序,加大公交车和出租车管理,新建4座人行天桥便民出行,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努力改善和提升城市旅游环境。二是大力度全角度进行城市宣传。以拜祖大典为契机,新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 2 纸、网络等宣传媒体,对新郑进行大力度的宣传与推广,提高新郑作为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在对外宣传的着力点上,不仅体现新郑的黄帝文化,还着重体现新郑的裴李岗文化、郑韩文化、红枣文化,全面展示新郑的历史文化。作为中国优秀县级博物馆的新郑博物馆目前正在推出有熊氏故墟——华夏之根展、郑韩文物展、馆藏瓷器展等多项文物展出,广大游客朋友可以通过这些展览对新郑的历史与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三是强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新郑已投入一千多万元的资金对具茨山景区、郑国车马坑景区、新郑博物馆、欧阳修陵园进行升级改造。目前,各项工程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设,预计5月份完成具茨山景区登山步道升级改造,10月份完成郑国车马坑景区、新郑博物馆和欧阳修陵园的升级改造,届时这些景区将会以崭新的姿态、全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广大游客的面前。与此同时,作为新郑郑韩文化象征的郑韩故城城墙遗址公园环城步道修建已基本结束,遗址公园文化节点展示、绿化、雕塑等工作的规划、设计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中,遗址公园新姿初现。

第11篇:法院简报第21期:寻根问祖瞻仰旧址 红色经典洗.

法院工作简报 (第二十一期

德江县人民法院办公室编 二 〇 一 一 年六月十五日 寻根问祖瞻仰旧址 红色经典洗涤灵魂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90周年。 为响应中央、省委、地委、

县委政法委及我院关于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 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号召,着力解决干警们在理想信念、宗旨意

识、执法司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县委的关心下,全院分 做三批分别前往延安红色景地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 为民”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2011年 5月 16日到 22日, 一行 24人作为第二批活动开展组 员,在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进、政工科科长刘朝龙、纪检组长 何平娥、正科级专职审委会委员何露华等领导的带领下,首先祭 拜了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黄帝陵、轩辕

庙;之后参观 了杨家岭、枣园、延安革命纪念馆、宝塔山及中央七大会址等延 安革命旧址,全体活动组员还在庄严的党旗下宣了誓;瞻仰了毛 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元帅、刘少奇副主 席等第一代中央领导人的故居;游览了秦陵地宫和被誉为“世界 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马俑,深切感受到了我们中国文化的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深切感受到了延安革命圣地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的“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默默无

闻、勇挑重担的“骆驼精神”、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延安精神”。 在延安中级人民法院的安排下,在讲解员的引导中,活动一 行又参观了陕甘宁边区高级人民法院旧址,参观中了解到:陕甘

宁边区高等法院是在原苏维埃特区政府司法部的基础上于 1937年 7月 9日建立的,设有检察处、刑事法庭、民事法庭、书记室、总 务科、生产科、秘书、看守所等八个部门,谢觉哉、董必武、雷 经天、李木庵、王子宜、马锡五等同志曾先后担任院长、代院长; 为边区所推广、为新中国所弘扬,为现代审判所借鉴的“马锡五

审判方式”就诞生于此。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作为最高人民法院 的前身,在它的陈列馆里保留的大量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司 法史实物史料,为全国法院开展法官教育提供了一个背景生动、真切、详实的环境,对于我们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弘扬老一辈司 法工作者的革命精神,彰显新一代法官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本 色都是十分宝贵的财富。

教育活动结束后,全体组员进行了讨论交流。大家一致认为 此次教育活动的开展效果很好、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表示一定 要将此次活动开展所看的、所思的、所感的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 并有效的应用到平时的工作中去,为德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 好更快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优质的法律服务。

(潘秋凤

人大冉副主任、政协覃副主席。

送:县委办、人大办、政府办、政协办、纪委、宣传部、政法委、效能办、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本院领导。

发:本院各局、庭、室、队、办 (以内网方式发送 。 德江县人民法院办公室 2011年 6月 15日印发 共印 19份

第12篇:父亲节寻宗问祖

父亲节寻宗问祖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大扺是思乡人亘古不老的情怀罢。回我的老家山东博平去看一看,是我这个不肖子孙多年的夙愿,可是这一心愿哟,却像古人说的那样,日短心长,孜孜不及。的确,我曾多次到过山东。只是迎送的礼貌声中,一直没有好意思向主人提出回老家看一看的请求。况且,乡关何处?亲人安在哉?究竟是说不清楚的。之后又隔着仙逝多年的老父亲,就愈发地说不清楚了。五代吴越国王钱镠的《没了期歌》:没了期,没了期,春衣才了又冬衣。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几乎成了一句令晚生遮蔽不住的箴言了。

唉唉兮,我的故乡在何处呢?

父亲辞世的时候已经是86岁了。十年前,父亲在家时,我曾经偶然听他说过:在博平老家还有一处老屋,由他的表兄弟一家住着。半个多世纪之前,父亲和他的哥哥,即我的伯父一同回家去过。他们兄弟二人曾对看护祖宅的表兄弟说,这个房子你就住着吧,除非东北发生战争,要逃难了,就再回到这里住。在我的印象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父亲似乎再也没回过山东老家,也极少讲起老家的事。这或者是爷爷奶奶也早已在黑龙江落了户(父亲兄妹六人也都在异乡谋生),父亲又工作太忙的缘故罢。屈指算来,这差不多有60多年的时间了,人世的光阴悄然间整整转了一个甲子啊。

在这多半个多世纪的年老里,不单是父亲及父亲的兄弟姐妹们都没有回山东老家去看一看,就更不要说他们的儿女了。然而,在我更事之后直至今日,填写各种登记表格的时候,在祖籍一栏上照例我要写上山东省、博平县、牛家营的。

出了省的地理状况,总是似是而非的,亦没有人指出个中的改变与谬误。我也曾多次在中国地图上寻找过博平县这个地方,但一直也没有找到。之后向山东人士请教,方知道,先前的博平县早已归了而今的茌平县管辖了,博平为茌平县辖的一个镇。曾经有一位到黑龙江开会的山东某报社的社长对我说,如果我去山东寻宗访祖,他为我带路,并代我安排好相关事宜。但终是一件麻烦人家的事啊。

如此,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让思乡的念想如在铁石上反复消磨一般,不仅锋利不在,亦斑斑锈迹了。寻祖而不得的儿孙心肠,便渐渐地冷却了下来。

追忆起来,爷爷及父亲关乎老家的往事说得极少,兼之儿子少不更事,并没有详细地追询。零星的记忆毕竟是一鳞半爪而已。好在每年的除夕夜,给爷爷奶奶的灵位磕头时,爷爷的名字倒是记得清清楚楚,大号王玉山。从褪色发黄的老照片上端详,是挺和善的一个老头。奶奶却是一个样子凶凶的冷美人。奶奶姓岳,是山东某县岳家庄人氏。在黑龙江的坡镇,我们都是见过面的。早年爷爷闯关东即落脚坡镇,在中东铁路上做工,一直干到40岁,攒够了钱,方千里迢迢回到山东老家,盖房子,买地,娶媳妇。或者是家乡的天地太小了,或者是在东清铁路上平添了一种吃饭的手艺,或者某种说不清的原由,人到中年的爷爷又决定带着家眷来到了东北,回到了坡镇,继续他的铁路工人生涯。奶奶虽然比爷爷小二十多岁,然天不假年,60岁时,先于爷爷走了。而爷爷一直健健康康到93岁才驾鹤西去。

总而言之,关于老家老祖的事情,我知道的不过百十个字。这实在是太少了。记得在我念中学的时候,山东老家似乎还有信来,信中说些什么小孩子当然不知道,至于老家是否还有人来过,就没有印象了。

追忆起来,我倒是听父亲说过,我家的老祖叫王珙,而下子孙当中曾出过两名进士。且有家庙一处,庙前有一棵才子松,共三个枝桠,已经出了两名进士了,那第三个呢?后来这棵树被砍掉了,便再没了下文这个或者杜撰的故事,不过意在鼓励子孙们努力学习罢。再后来,我无缘由地成了一名作家,也曾写到过家族的往事,然说到山东,说到博平,由于印象模糊零乱,只能在这些前后没有脉络的断想中间妄加推测了。

时下正是六月半,应邀到山东的高唐参加散文的一个活动,也曾犹豫,但恭敬不如从命。只是临行之前完全没有想到与老家访祖有任何关连。

在高唐的下榻处与当地报纸的记者闲聊,对方听说我也是山东人,便问老家哪里。我说在博平。记者说,博平离这里只有20公里,很近啊。这倒是我完全没想到了,博平老家居然近在咫尺。阿弥托佛,这天赐的机缘,无论如何是不能错过的。记者还告诉我说,博平的马蹄烧饼是山东最好吃的,只在上午有卖&&

乡愁一动,便谒然地向高唐县的领导报告心声。书记当即指示工作人员安排我回博平老家寻根问祖。

天可怜见,出发的翌日恰好是父亲节。正午之后,便与高唐作协的于兰女士和宣传部的领导一块儿出发去博平。从济南到博平,先前是一条古有的官道,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走的就是这条路。济(南)邯(郸)、聊(城)高(唐)公路在这里交叉过境,一路上穹然高远,极目亦无氛垢也,仿佛正敞开博大的襟怀迎儿孙而来。一幅幅透窗式的古今相衔的图景悠然而至,让寻根人心中至欣至喜也。车上,于兰介绍说,这公路两边的村屯比之其他地方更开明、人也更淳朴。然而,毕竟我背负了几代人的梦想来这到里,心急路短亦长啊。

车上,宣传部的那位领导问我,在博平还有什么亲戚?我说,按说是应该有表亲的,但都不认识了,也从未见过面。没关系,我只要到那里看一看就行了。

途经茌平的人工湖时,发现此为一处偌大的人造景区。山光水色排空而来又晃漾入目,且清风拂面,怡人之中不仅是欣喜,而是绝大的自豪了。

博平,古称博陵。春秋时为齐博陵邑,汉高祖六年(公元201年)置博平县,治博陵。《后汉书·桓帝纪》:(和平二年)五月辛卯,葬孝崇皇后于博陵&&以奉孝崇皇园陵。《隆中对》中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战国策》:苏秦曰,博关,今山东博平县西北三十里故博平城是也。评剧《人面桃花》中的台词请告你家小姐,小生博陵崔护,年长二八,尚未娶妻。 风流倜傥的崔护则是博陵人氏也。今博平于1952年划归山东省聊城专区。1956年博平划归茌平县,改称博平镇。

第13篇:中考话题作文笔儿寻根记

刀豆文秘助手(www.daodoc.com)之2016年中考话题作文范文:笔儿寻根记

在一座美丽的城市里,有一个热闹非凡的王国。

这个王国里的家庭成员可不简单,全都是文具。有橡皮弟弟,铅笔妹妹,尺子姐姐,毛笔爷爷等。他们一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天天都过得很开心。

可是有一天,王国里来了一位陌生的客人,他穿着一件厚厚的“衣裳”,头戴着一顶“帽子”,身体是一些液体水做成的。王国里的每个人见到他都说:“咦?他是谁?怎么我们没见过长这样子的人?”那位陌生的客人见到别人看他的眼神那么惊讶,便解释到:“朋友们,别惊奇,我是现在21世纪中小朋友最常用的文具,我叫中性笔,大家叫我笔儿好了。”说完便深深地鞠了一个躬。钢笔看了看他,觉得他不像坏人,便握住笔儿的手,微笑地说:“欢迎你来到我们的王国,不知你来这有何贵干呢?”笔儿笑了笑,说道;“今天我来这里是为了找出我的祖先,也就是人们最早使用的书写工具。”说着,笔儿便向四周围望望哪一位才是他的祖先。

笔儿失望地踱着小步走在王国的街道上,突然一位长着尖脸,一小簇黑头发,有着修长身子的人走过来,他向笔儿打了声招呼,便与他擦身而过,笔儿瞬间似乎想起了什么,便叫住铅笔问:“你和我长得非常相似,你是不是我祖先呀?”铅笔听后大笑:“我出生不久,怎么会是的祖先呢?”说完便笑着离开了。

笔儿没有灰心,继续寻找着……这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圆珠笔和钢笔,他又走上前问:“你们是我的祖先吗?”圆珠笔和钢笔听后都摇摇头:“我们虽然年龄比你大,但是很久以前,没有人类用我们,他们都是用毛笔蘸墨水来当书写工具,你可以去毛笔那里问问看。”笔儿听后既兴奋又开心,连忙跑到毛笔那里叫道:“祖先,我找到你了!”毛笔听到后一头雾水:“什么?孩子,你叫错了吧!我这岁数只能当你爷爷,祖先我可当不起。不过,我可以告诉你,在最远古时,那时还没有发明笔。所以他们只能用小刀把字刻在竹子上,因此刀可能才是你的祖先呀!”

笔儿听后,自言自语:刀?不会吧,他怎么跟我长得一点也不像,不过,我还是问问去。笔儿连蹦带跳地来到小刀这里,问道:“您是我的祖先吗?”小刀说:“是啊,在以前没有笔时,人们就是拿我来当书写工具的,不过现在我已经下岗了,现在为人类服务的该是你啦!孩子,好好干,别让祖先失望呀……笔儿听后大呼:”万岁,终于找到祖先了。祖先,放心,我会好好干的!”

说完,笔儿离开了王国,回到他原来的地方…… 【点评】:

本文采用童话的手法构思行文,角度新颖,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吸引力。情节跌宕起伏,把笔儿寻根的经历写得一波三折,形象地再现了笔儿寻根的心理变化过程。文章的结尾简洁而富有深意,也许只有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才是对根的最好报答。

第14篇:“寻根问礼,美丽人生”系列活动方案

“寻根问礼,美丽人生”系列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科右前旗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手册》为准绳,根据《科右前旗教育局2012年德育工作行动计划》工作安排,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加强我校学生的行为举止文明程度,寻找、唤醒、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文明,结合我校实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体会和感受文明,特制定此方案。

二、活动目标

为提高我校学生的举止文明程度,实现学生知礼、懂礼、明礼、让学生学习了解和掌握自己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知识,真正做到语言举止文明优雅,创建文明和谐校园,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美德。

三、活动内容

1、制定活动方案,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长:李方华

副组长:于国宏

刘庆杰

员:刘少青

孙玉宏

肖春生

杭玉福

周星宇

谢占杰

白振明

刘冬梅

各班班主任

2、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⑴、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科右前旗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手册》、《白辛小学学生一日常规》,在学习中实现知礼、明礼,争做文明礼仪好学生,争当文明班集体。

⑵、加大文明礼仪宣传力度,利用国旗下讲话、班团会、校报、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对文明礼仪知识进行宣传学习,结合主题月开展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多手段多途径,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和掌握文明礼仪知识。

⑶、开展系列活动,五月分为我校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月,本月将陆续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活动。

①、开展“我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调查活动。 ②、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征文比赛。 ③、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团会。 ④、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

四、活动要求

1、各班级高度重视,讲求教育的实效性,认真落实。

2、从坐、立、行、走、言等全方面对学生进行礼仪训练,从学习知识、学习习惯开始,将习惯的养成贯穿到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整体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3、教师以身作则,注重身教,起到珘率作用。

白辛小学 2012年5月

“寻根问礼,美丽人生”系列

活动方案

白辛小学

2012年5月

第15篇:锣鼓坪祖堂记

锣鼓坪祖堂记

帅侠良

近平二年,岁在甲午,月值庚午,庚戌夏初。会于合水锣鼓坪祖堂,上梁事也。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时山欢水舞,庆我祖堂之落成。

回想帅氏一姓,姓启晋国,源于乐师,兄弟双进士,父子四名家。岢岚遗风,源远流长。今之一脉,散于江西,安义合水,从古自今,1700余年。我之一族,于合水山中,春播夏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因环合皆山也,其形如锣鼓,是曰:“锣鼓坪”,今叹先祖开荒拓土,山高林密,鸟鸣溪清。繁衍后人,功德无量。

人常记东晋陶渊明,梦境之下桃花源,今世之锣鼓坪,实乃山中罕见之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水清见底,山水、田园相映成画,恰如老子之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其中往来耕作,怡然自乐。其诗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20年前,我正值童年,眼观四周环山,探观天地,似乎有盖,若架云梯,便可登之,殊不知上天之难哉。

改革开放,小平南巡,天地为之一变,我父一辈,南下北上,团结族人,脱贫致富,大胆小康,与之我辈,开放眼界,出走乡关,如今全国各地,开厂设店,上海北京、广东云南,无处不锣鼓。成就今日之观坪。幸呼!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人则兴,今属作文以记之,不在于庙,不在于山,而在于人,而在于心。聚人为堂,以遗先祖开荒拓土之功德,聚堂为人,则启后人传承开拓,继往开来之新风。

我之众人,今观此堂之落成,乃兴我村邦之梦起,愿合水之锣鼓,兴旺发达,千秋万载,予我做起,谨言慎行,勤勤恳恳,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谓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属作文,于之广州,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第16篇:红色寻根

红色寻根

——一幢建筑一个故事

北桥中学六(2)班

孙瑜雯

红色,向来是党的标记;而党的标记,就是毛主席。这次的红色寻根,我就要探访毛主席在延安杨家岭的旧居。

延安杨家岭毛泽东旧居位于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央办公厅楼右边的山坡上。院内有三孔坐西向东的石窑,中间一孔是办公室,左边一孔是寝室,另外一孔是工作人员的住室。 1938年11月至1943年10月间,毛主席在此居住和工作。在此期间,毛主席写下了《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共产党人>发刊词》、《纪念白求恩》、《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等光辉著作,还发表了他著名的《讲话》。在杨家岭的窑洞里,他开始思考建立中国化、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问题。他提出要“废止洋八股”,“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解决当时文艺界存在的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毛泽东就是从这里走向在中央办公厅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会场。

延安杨家岭是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期间发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事件。其中世人知晓的有1946年8月,毛主席在杨家岭窑洞前的小石桌旁,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针对当时流行的“恐美病”,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毛泽东在大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大会通过了新党章。党章明确规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会选出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这次代表大会为争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通过这次红色寻根,我看到了当时的中央领导同志在面对艰苦的居住条件时,没有喊苦,没有退缩,坚持不懈地在石窑中撰写著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转播,在革命历史上留下了关键的一笔。

第17篇:筷子巷寻根

筷子巷寻根

文/一江春水

去年夏天,回乡省亲返粤。大约傍晚时分,列车驶入南昌市区,但见灯火通明、满眼繁华。一到南昌,人们自然会想起滕王阁。记得当年在武昌求学时,那篇《滕王阁序》基本上能倒背如流。10多年过去了,如今依稀记得的篇幅还不到一半。不过,让我至今仍然不能忘怀的是,文中所言之“都督阎公”竟是麻城人,好歹也算作我1000多年前的老乡(其时我的故乡黄安为麻城所辖,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从麻城分置,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红安县,为全国第一将军县)。这位都督算得上王勃的伯乐,是他让王勃——“序”成名。否则,唐代文坛,便会少了这篇千古华章。

路过南昌,与其他乘客不同,于我还有另一番心境。筷子巷——这条淹没在繁华都市中的普通街巷,竟然勾起我无尽的遐想与沉思。

(一)

我第一次听说“筷子巷”这个名字,大约在七八岁的孩提时代。父母说,我们来自遥远的筷子巷。因为祖先们不愿远离故土,最后被官兵们捆绑而来,所以老一代人走路时至今还保留着反剪双手的习惯。我其时初涉世事,走在街头一看,好些老辈人确实如此。他们还说,春节时祭拜祖先,要在盛满饭菜的饭碗里插上筷子,意味着不忘故土、不忘根本。听说这些后,我脑海中便浮现出筷子巷的模样——一条小巷,两旁青砖黛瓦,中间一条青石板路。买早点的,挑担子的,修鞋的,剃头的,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当时县城的一些小街巷就是这个样子)。我那时刚识字,还没读过戴望舒的《雨巷》,要不,想象中的筷子巷一定比这更有韵味、更有诗意。

韶华易逝。及长,外出求学。再一次听说“筷子巷”,竟然与一个英雄有关。其时,报纸上大力宣传筷子巷派出所所长邱娥国的先进事迹。这个“筷子巷”会不会就是父母说的那方故土呢?我当时忙于生计,四处奔波,也没有细究。

我知道先祖们确实来自王勃笔下的这座“南昌故郡、洪都新府”,还是近几年的事。网络的普及和海量的信息,让我对先祖们生活过的那方故土有了更真切的了解。

我猜想,先祖们踏上遥远的迁徙之路,应该是在中秋佳节过后。稻子割了,花生收了,农具绑好了,所有的行囊都准备好了,该告别故土了。朱元璋说过,鄂东地区连年混战,人烟稀少,土地日益贫瘠,得从繁华的南昌移民。“家有二子移一子,家有五子移一双。” 此去何止经年?关山阻隔,大江横流。这一别,就是永远的背井离乡,所以只能被官兵捆绑,只能服从命运的安排。

近年来,有民俗学家把筷子巷比作客家人南迁的中转站,称客家人在筷子巷经过短暂的休养生息后,再前往赣南、粤北、闽西。也有人认为,迁往鄂东地区的移民,也可能是客家人的一部分。对此,我觉得还是有些可信度的。我如今生活的这座城市,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一些字词的发音与鄂东地区有相似之处。家乡有一处叫做祝家楼的村子,坐北向南,依山傍水,东西两侧群山环抱,由3条平行巷道构成,每条巷道住有居民5至7户,共有大小院落30多座,房屋300多间,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民居以巷道为单元,既相对独立,又户户相通。这与客家围屋颇为类似。

旧时的华夏,改朝换代频仍,“各领风骚几百年”,有的甚至只有几十年,导致长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如果说,南迁的绝大部分客家人虽然也遭受过战火之乱,但好歹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而决意南行,那么迁往鄂东地区的这些移民,则只能听从朝廷的摆布和上天的眷顾了。所以,我的先祖们,除了吃苦耐劳之外,他们生命基因中最大的特点就是 “隐忍”——冀望上苍但不迷信上苍,服从命运但不盲从命运。几百年后,在黄安、麻城爆发与秋收起义同样声名显赫的黄麻起义,决不是偶然的。

(二)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筷子巷居然还有很大的名气。我在网上搜索,竟然看到不少以筷子巷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千年回望》作者马卡丹这样写道:“筷子巷确实像一根筷子,长长的,直直的,不太窄,也不太宽。”这是这位客家籍的作家关于筷子巷的解读。于我而言,更愿意把筷子巷看做先祖们对富足生活的一种寄寓。手握筷子,便知稼穑之难、谋生不易,便知所有的希冀和向往都在眼前。

我不知道先祖们到达生我养我的那方土地时,田地是如何贫瘠、山河是如何破碎。但既来之则安之,且把他乡作故乡。于是他们插草为标,划地结庐,劈山开田,筑园树桑,认贡纳赋,子孙后裔繁衍至今。

那个祭拜祖先时在饭碗里插上筷子的风俗,应该是他们到达这块土地上过第一个春节时创造的吧——列祖列宗,被逼迁徙,无以尽孝,且以首季收成,敬奉故土。 我平时喜欢上网看这看那,某日在家乡的论坛上看到一篇题为《麻城孝感乡移民考》的文章。一看题目,我以为此“孝感乡”是今天的“孝感市”。仔细阅读全文,方知“孝感乡”为今天的红安县县城以及县南部分地区。据民俗学家考证,“湖广填四川”时期,大部分移民来自“孝感乡”。著名学者葛剑雄在参与《中国移民史》的撰写时,将“孝感乡”称作中国古代移民潮发源地之一。几年前家乡一个旅游团去四川旅游, 当地许多人都会对来自湖北的游客讲起“湖广填四川”的故事。当听说旅游团来自红安时,当地人非常热情。他们说自己的祖先来自“湖广麻城孝感乡”。还有的民俗学家考证,也不乏来自其他地区而自称来自“孝感乡”者。确实,其时的黄安,估计人口最多也就十几万,而“湖广填四川”,人数至少当以数十万计,所以许多“填四川”的移民应该来自外乡。

为何出现那么多“孝感乡”移民呢?我开始时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一想,或许是因为当时的黄安民风淳朴,老百姓吃苦耐劳,官府认为便于管理,民众觉得易于相处。

我不知道,这些迁往四川的移民中,又有多少来自筷子巷,但我相信,哪怕跋涉千山万水、走遍巴山蜀水,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品格,他们肯定不会扔弃。

(三)

在那些怀旧的国人心目中,一条街、一道巷意味深刻、隽永,代表着跟脉、力量,千百年来已经演化成为一种图腾。据说,在南昌筷子巷附近,还有蚂蚁巷、半步街等街巷。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听上去有些俗不可耐的名字,在先民们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时代,蚂蚁就是力量,筷子就是希望。它们质朴实在,不投机取巧、不好大喜功,寄托着我的先祖们具体而实在的憧憬。

年轮飞转,物换星移。数百年风雨洗礼,先民们颠沛流离、四处迁徙的身影渐行渐远。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那些承载着农耕时代先民们希冀的街巷已经被高楼大厦、满眼奢华包围了,有的甚至变成了住宅小区、商业新城,最终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媒体的一则报道说,南昌筷子巷早已改名为筷子街了。据说是有关部门为了统一街巷标准,大的叫做街,小的称为巷。因为筷子巷较大,所以改名为筷子街,使其带有更浓厚的商业性质,可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也难怪,在如今个体的、社会的各种欲望被完全激活的情况下,在各种古老的、现代的资源被最大限度利用的时候,一条巷子的改名又算得了什么?! 如今,不仅这条筷子巷,所有来自筷子巷的后代都变了。跨越漫无边界的时空,我们“像从一条浑浊的历史河道上潜泳过来,终于爬上了一块白沙滩,耸身一抖,抖去了浑身浑浊的水滴,松松爽爽地走向了现代„„血缘原则、情感原则、文化原则暂时让位给了开放原则、实用原则、经济原则”(余秋雨之语)。确实,飞速旋转的年轮和瞬息万变的变革已经无情地告诉我,当追忆成为我们缅怀先祖们无可奈何的最后方式,唯一的选择,就是把这份情愫深深地刻在心间。

(作者现居惠州,系本刊特约撰稿人)

詹姓来源之说

上传日期:2010-04-09 阅读次数:135

詹 姓

一、詹姓来源之说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时,封其庶子于詹地,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文侯在周幽王当政时任少师,见幽王宠爱褒姒,玩物丧志,遂辞职返回自己的封地。直至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亡国丧身,詹文侯却逃过了一劫,保持了詹地的安全,发展了人口,后世便以封地詹为姓。

2、据《路史》所载,相传古帝虞舜封黄帝之后得詹(同瞻,备受尊敬)者,其后子孙因以为氏。另有一种说法,相传在黄帝去世后,继位的人从他子孙中选出一些作为守护灵柩的人,这些人因得以瞻仰黄帝的遗容而受到尊崇。后来,这些人中的一些后裔为纪念这件非同寻常的职事,便以詹为姓。詹,意义与瞻相同,字的本身含有尊敬之义。

3、出自古代官名,以官名为氏。据《百家姓溯源》载,古代负责詹卜(即占卜)的官职叫詹尹官,其后世以官职为姓,称詹姓。

4、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詹嘉、郑国有詹伯,均以邑为氏。

5、由少数民族改詹姓。如蒙古、土家、高山、水族等少数民族改原多音姓为詹姓。

得姓始祖:詹文侯(简介从略) 詹姓郡望:河间郡(今河北献县) 渤海郡(今山东东部)

詹姓历史名人略记:周大夫詹父。战国术士詹何。唐代将军詹必胜。宋大学士詹适。明朝书法家詹希原。经学家詹凤翔。清朝实业家詹天佑等。

二、詹姓播迁分布情况

詹姓起源久远且头绪繁杂。春秋时,詹姓已分布于晋(今山西)、虢(今河南郑州西北)、郑(河南新郑)等地。战国时楚国(今湖北湖南)有术士詹何,东汉有武陵(今湖北西南)蛮詹山。可见湖北、湖南在两汉以前已有詹姓人士落籍。又有史料说,在两汉时的詹姓大多繁衍于古渤海郡、河间郡一带,即今天的河北东、山东北等地。晋代永嘉之乱后,中国北方为五胡十六国频繁更迭。动荡的中原地区使百姓万民很难有立足之所,于是出现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自北向南拉开序幕。永嘉南渡的迁徙方向多为华东、华南、中南等地。其时入闽八姓中,詹姓较多,并且在南方开基早而发展迅速。唐末五代时期,中原地区又遭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南侵,连年战火使居中原的詹姓人又一次大举南迁。这就使得原本南方较多詹姓家族的地区,更为扩大。如詹敦仁由河南光州固始避乱隐居闽地的仙游县,在此繁播詹姓并成该县大姓。明初,山西詹姓作为洪洞县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陕西、江苏、湖北襄阳等地。明中叶以后,随着明代的航海技术提高,闽粤等沿海之地的詹姓人渡海赴台和去南洋谋生。明末,张献忠大肆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锐减,明末清初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中,詹姓作为江南大姓,必首当其冲,于是四川的詹姓得以发展。清中叶后,詹姓扬帆东南亚不乏其人。

三、红安詹姓来源之说

红安的詹姓,其始祖为詹同。詹同,原名詹书,字同文。明朝开国之初,为吏部尚书,谥号文宪。《明史》记:“詹同,婺源(江西)人,幼颖异,学士虞集见之曰‘才子也’,以其弟槃女妻之。元至正中,举茂才异等,除郴州学正。遇乱,家黄州,仕陈友谅为翰林学士承旨。太祖(朱元璋)下武昌,召为国子博士,赐名同。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湧,一时莫与并。迁考功郎中,直起居注。会议袷禘,同议当,遂用之,洪武元年与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魏观等循行天下,访求贤才。”以后由翰林直学士迁侍读学士。洪武四年擢吏部尚书,洪武六年兼学士承旨。与宋濂、刘基为《日历》、《皇明宝训》的总裁官。《明史》这样评价詹同:“同以文章结主知,应制占对,靡勿敏赡。”

詹同之子名詹徽,字资善,洪武十五年举秀才。《明史》记载詹徽:“官至太少保兼吏部尚书。有才智,刚决不可犯,勤于治事,为帝所奖任。然性险刻。李善长之死,(詹)徽有力焉。蓝玉下狱,语连(詹)徽子尚宝丞(詹)绂,并坐诛。”《黄安县志》载:“(同)子(詹)徽洪武间举秀才累官太子少保(兼)吏部尚书,有明一代,父子官吏部尚书者,自同与徽始。”

詹徽生三子,长子名詹绶,中翰林,定居于黄冈。次子名詹绂,官尚宝丞,定居黄陂。三子名詹綗,官三荫监,定居黄安。

詹同的从孙,詹綗的儿子名詹希原。《明史》载:“同从孙希原,为中书舍人,善大书。宫殿城门题额,往往皆希原笔也。”

詹徽与儿子詹绂为蓝玉案牵连坐狱被杀,其收骸安厝均由三子詹綗为之。坟墓葬在黄安三定桥东里许。黄安詹姓至清宣统年间约二十余代,人口衍数千之繁。黄安詹姓后裔有一支于明清之际迁河南光山、新县等处落籍。如今黄冈、新洲、黄陂、麻城、红安的詹姓皆为詹同后裔,其宗派辈字较统一。

红安詹姓缙绅略录:詹星,为清朝同治壬戌举人,汉阳、武昌教谕,附监考县丞。《黄安县志》评价詹星为:“监知事清廉,监经历清扬”。詹翼,举武职官,为记名提督,督办江北军务,帮理监务。詹起伦,官长胡尔察巴图鲁,江南徐州镇总兵。因父军功荫子者詹广元。詹起厚为副将衔游击。詹重康为花翎导备。詹以润为花翎游击。

第18篇:寻根致辞

在中华黎氏宗亲寻根黎城第二次研讨会上的 致

大家好!

秋风送爽,五谷飘香。在这充满收获的金秋时节,在这合家团圆的美好时刻,我们迎来了中华黎氏宗亲寻根黎城第二次研讨会的召开。值此中秋佳节之际,我代表16万黎民百姓,向千里迢迢“回家”团聚的黎氏乡亲,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节日的问候!

黎城古称黎侯国,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靳家街古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黎城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文明史长达2700多年。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城隍古庙飞檐凌空,广志盛景古朴苍幽,板山风光绝壁雄峰,红山景区流光溢彩,黎侯古城大气磅礴。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众多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许由洗耳、女娲补天、西伯戡黎等等,广为流传,更加彰显了这片土地的厚重。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万里长流,必有其源。据考证,黎姓早期发源地位于黎城,其后几经迁徙,黎族后人遍布南方各省区。人有思祖之情 ,物有报本之心。千百年来,沧桑岁月风蚀了多少石刻牌坊,模糊了多少历史记忆,却从未扯断黎氏宗亲对故土魂牵梦绕的眷恋。

2010年7月20日,68位黎氏后裔首次回到黎城,千百年的寻根梦终于成真。今天,血脉相连、同族相亲的深情,让我们再次相聚在美丽的黎城。举办这次活动,根本的目的就是为黎氏后裔搭建一座文化交流、信息交流的平台,为黎氏后裔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搭建一座畅通的桥梁,进一步增强黎氏宗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弘扬根祖文化的同时,推动黎城经济转型、社会发展。

真诚地欢迎各位乡亲常回“家”看看,更多地了解黎城、关爱黎城、支持黎城。最后,衷心祝愿中华黎氏宗亲寻根黎城第二次研讨会圆满成功!衷心祝愿黎氏宗族人丁兴旺,事业发达!衷心祝愿各位黎氏宗亲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第19篇:寻根之路

寻根之路

一推介《生死家书》

最近三天读完纪实传记《生死家书》。当第三天读完全书,已是子夜,带着精神的满足强烈想推荐给周围爱好历史人文类的读者。以下是我总结的内容概要:

本书女作者笔名陆蒂,l964年生于台湾,在家兄妹五人,排行老四,上有一哥两姐,下有孪生妹妹。陆蒂父亲1924年生于四川成都周边小镇一殷实人家。身为长子,下有五个妹妹,他在家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但他违抗父命不肯留家守业,而外出求学,因此得不到父亲资助,只有母亲偷偷给的不多的私房钱。当时国家动荡,战乱频繁,他孤身一人颠沛流离,吃尽苦头,终于在I948年得到北平朝阳大学法律系的文凭,并在国民党军中谋得政工干部的职位,被迫于I949年随国民党大军撤退到了台湾。陆蒂母亲I930年生于台湾台南,是一大户人家的二女儿。不幸的是陆蒂的外婆是二房,大房有三个儿子,外婆已有了大女儿,盼望二胎能生下儿子,恼怒之下竟把新生儿扔进了门前的一口井里!万幸的是被一墙之隔的楼上阳台一日本女人看见,赶上去打捞上来,并且带回收养了。台湾在甲午战败后割让台湾,直到抗战胜利由国民政府收回,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被称为日据时代。日本养母是当地日本警察局长的情妇,情人并不常来,她平时独自一人十分寂寞,对养女很是疼爱视为己出。一直到l945年日本投降,养母随情人回日本,不能带养女一块走,便把她送回一墙之隔的亲生父母家!从小到大,直到I5岁,陆蒂的母亲才知道自己不是一个日本人而是中国

人!

陆蒂的父亲是憎恶日本的,日本侵华罪行罄竹难书,导致父亲一生滇沛流离不能再与亲人团聚。陆蒂的母亲却是亲近日本的,养母救了她一命,并抚养她教育她,使她身上有了深深的日本烙印。她的日语比台语、国语流利,她为数不多的好友都是小学时的日本同学。回到亲生父母家,她发现父亲的脾气很坏,对其他兄妹(陆蒂的外婆又生了弟妹)会大声呵斥甚至动手,有一个儿子(大房生的同父异母三哥)竟然在父亲醉酒之下因小事被一脚踢死了!不过父亲对她却很和蔼,从未打骂,一则是怀有拋弃过她的愧疚,一则是因为她的日本气质和举止让父亲产生一种她是家里一位令人尊敬的客人的错觉。(别忘了,女儿的养父是日本

警察局长呀!)

就这样两个青年,人生经历大不同,却被命运之绳牵到一起,I957年,父亲33岁,母亲27岁,乱世相逢,自由恋爱,自己作主,俩人在台北结为夫妻,并一共养

育了五个儿女。

陆蒂出生时家里由五人增至七口,十分热闹,但小孩多家里负担重,父母都要去工作。从她和妹妹两岁起,就由只四岁的二姐带在家(大哥大姐要上学)。一次三个小孩在家玩火柴,划一根扔一根在地上,不知不觉划)一盒火柴,把家里点燃了!闻讯赶回火场的妈妈吓瘫倒在爸爸身上。幸好三人躲在了一个比较安全的角落,眷村(大陆来台军人家属村,邓丽君就是在某个眷村长大的)的大人们救火了人时,才避免了一场与家俱焚的惨剧。母亲不敢去工作了,只得留在家里照看三个小孩,生活的重担落在父亲一人肩上。

陆蒂渐渐长大,她发现了家里的一个情况:家里除了父母兄妹,没有其他的亲戚和朋友。爸爸的亲戚全在大陆,因为政治的缘故,两岸隔绝音信不通。爸爸似乎在大陆曾从事中共地下活动(这一点是否确实陆蒂也无法核实),到台之后怕暴露受国民党当局的迫害,谨慎起见不敢交友。母亲嫁给父亲是遭到全家反对的(当年台湾本地人大多反对与外省人结婚),私奔离家,很少再与老家联系。她只有一个小学时的日籍女同学是好友,后来好友也随丈夫回日本了。台湾直到今天仍把I949年内战随蒋介石来台的大陆人叫外省人,这将近200万人及其后代(包括陆蒂)造成了身份认同的困惑,‘’不是台湾人,不是大陆人,我是哪里人?‘’这困惑也是促成陆蒂写成此书的重要原因吧!

父亲在陆蒂11岁那年突然中风,猝然离世,年仅51岁,陆蒂从学校被喊到医院,仅仅一天一家人就阴阳两隔了!从此靠母亲来拉扯五个孩子了!妈妈几近崩溃,幸好得到曾经的小学同学,一日本男友的经济资助(男友在日本开餐馆,母亲曾去日本男友处打工)才渡过难关。一半感恩一半感情,母亲在父亲走后做了日本男友一辈子的情人(她甚至拒绝了另一日本同学的求婚),45岁到77岁离世。对此事母亲并未在孩子们面前隐满,孩

子们同样表现出宽容和理解。

陆蒂在台湾读了美术大专,又去美国读美术硕士,在3O岁那年毕业,同时结婚在美国嫁了白人,生了两个女儿。为人母之后,在异国他乡,陆蒂常常不禁回忆童年往事,回忆父亲的音容笑貌。母亲和父亲生活了近二十年,对父亲也有很深的感情。父亲的家乡、亲人、童年、青年经历几乎全是母亲告诉她的,而这些是母亲从父亲那儿听来的。父亲少年离家,因为战乱再未还乡,与家人只能通过书信联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父亲保存了许多与家人、同学、友人,特别是与三妹(陆蒂叫三姑)的来信。来台后父亲从此断了与家人的通信,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父亲尝试恢复,做了种种努力付出了不少精力和财力,可惜到死都未能如愿。I975年父亲去世时两岸仍处于关系紧张状态,四川家人也

无从知道他的消息。

陆蒂从母亲手上接过了父亲的书信,花了大量时间精力认真研读,了解更多父亲的信息,父亲的人生和喜怒哀伤。在她的童年印象里,父亲是一个军人一个严父,一个铁人,害怕多过亲近。父亲对自己的孩子们是很严厉的,陆蒂是其中最调皮不听话的,所以挨父亲打骂也最多。经过几年的整理和思考,陆蒂决心找到父亲大陆的亲人。几经困难波折,陆蒂在20l0年踏上了回乡认亲的路,在成都与父亲的四妹、五妹见面了!可惜的是,与母亲感情最深,在经济上资助父亲最多,与父母通信最多的三妹(陆蒂叫三姑)在两年前病逝了,祖父母则早已去世,他们都是到死一直在寻找父亲的消息呀!父亲给家人的许多的信经历了战乱,*,一封也不存了。从四姑五姑那儿,陆蒂又了解了家族更多的来龙去脉。

最终陆蒂把父母的骨回从台湾带回大陆,葬到成都祖父母和三姑旁边,让父亲与家人团聚,含笑九泉。陆蒂从台湾到美国又到大陆又回美国,最终定居纽约,她前后花了六年的时间整理书信,为父母作传(原计划用半年完成)。她以信为线索,铺陈父母亲人生轨迹,回忆童年种种笑中带泪的趣事,写成感人肺腑的《生死家书》。书成之后,陆蒂做了一个梦,梦见在童年的木阁楼上,父亲上来寻她,并与她拥抱,说了许多祝贺她的话,然后转身走下楼。梦醒之后,陆蒂大哭一场,她已经很久未梦见父亲了。从此她解开了童年

的许多心结,也抚慰了心灵的伤痛。

本书2OI3年在台湾首次发行,原书名为《当号角响起,l949年的这些人,那些事》。2015年在大陆发行,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更名为《生死家书》,中国普普通通的两岸一家三代人,以血和泪书写家国情怀,为中国近现代史作注脚,作明证。

第20篇:11月11日陆丰郑氏宗亲会福建寻根问2

2013年11月11日陆丰郑氏宗亲福建寻根问祖

广

2013年11月11日,在陆丰市郑氏宗亲会郑色会长的精心组织下,我与陆丰市郑氏宗亲一行22人,乘坐汕尾市旅游局出租的旅游大巴,前往福建省莆田市寻根问祖,实况摘录如下:

11日上午九时许,我们在内湖高速路口上车,亲人见面,倍加亲热,一路上有说有笑,谈趣风生。大巴以每小时100公里左右的速度疾驰,于下午4点钟左右到达目的地——莆田。

到了莆田,受到当地会长郑庆模、副会长郑清华和宗亲们的热情接待,当晚下榻在莆田市金茂大酒店。晚上,当地宗亲设宴招待我们,并举行接待仪式和致欢迎辞。

次日早上,我们用餐后,在正副会长和当地宗亲的带领下,先参观南湖郑氏文化研究中心,再拜谒我们先祖的祖祠、祖墓,参观凤凰山、十二丘遗址、南湖三先生讲学所、广化寺、老祖先六七百年前曾经居住的东里巷、和老祖先使用过的古井等。所见所闻,收益颇深。

莆田凤凰山十二丘是我们的先祖墓地

西晋年间,郑桓公第四十代孙郑昭在福建泉州任刺史,路经莆田时,看到南湖山(今凤凰山)龙脉壮旺,山精水秀,

1 局前有一大湖,湖水通海,是一风水宝地,便把十二个先祖迁葬在南湖山。后人称南湖十二坵。唐朝时,由于南湖风光好,又可以守着祖坟,郑昭的第17代后人郑露和郑庄、郑淑三从兄弟干脆把家从永泰(今福州)搬到这里。三兄弟在这里定居后,就在南山脚下、南湖侧畔开辟了“湖山书堂”,广收门徒,创办莆田第一所学校,开了当地教育文化的先河,以儒业致显,让莆田从此人文蔚起,赢得“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的美名。三兄弟被敬称为“南湖三先生”。

莆田南湖是郑氏第二祖地

郑露和郑庄、郑淑三从兄弟在南湖山创办湖山书堂,一天夜间,梦见一和尚,向他们乞地建庵,次日果然来一和尚,他们三人商议后,决定舍地建庵。初名“金仙庵”。隋开皇九年,改建为广化寺。

现在莆田市的北大路和南山广化寺门前,都可以看到“开莆来学”和“倡学闽南”的木牌坊。

在广化寺内看到,“湖山书堂”原址上已经新建了一个书堂。现在,人们再游广化寺,就可以看到“湖山书堂”的原貌了。

如今莆田广化寺内的福建佛学院旁有十几棵茂盛的桂圆树,这就是当年郑氏十二坵的遗迹所在,可惜几年前,十二坵就被湮灭了。现在在广化寺大雄宝殿找到一座撰于清康

2 熙年间的《重建寺碑文》,文中的“创自隋唐,地为南湖郑氏所舍”,证实了三兄弟舍地之举。

三兄弟让地之后,移至凤凰山脚居住,也曾经居住在离凤凰山不远处东里巷,并在这里创基立业,传宗接代,他们三从兄弟就是我们的莆田开基始祖。郑庄公定居十五年后于公元800年迁兴化县浔阳定居。郑淑公定居九年后于791年迁仙游县巩桥荷叶山定居。现在莆田的郑氏后代,大多是郑露公的子孙。

然年代久远,沧海桑田多变故,昔日的南湖现在变为一片陆地,到处高楼林立。

永定寻祖

在莆田住了二天,第三天也就是2013年11月13日,早上八点多钟,细雨霏霏,寒风朔朔,我们吃完早餐后再乘旅游大巴向永定县进发,莆田至永定路程大约有四五百公里,大巴在高速路上行驶,经过了六七个小时,于下午三点多钟到达目了的地,受到永定县郑氏宗亲会郑葆元会长的热情接待。当天下午郑葆元会长带我们拜谒清之公祖墓,永定县是山区,距清之公祖墓有三四公里,下车后,我和郑汉生请教郑葆元会长:清之公是露公的后代还是庄公、淑公的后代,他说:不是不是,清之公是从浙江过来的。

3 竹友公由闽迁粤定基潭头创始祖

潭头族始祖竹友公自闽迁丰,定居潭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昔日因避战乱在尖山后渡水遂致族谱失落,无从稽溯其源,故致今日尚未能悉知我祖之所出。进士公在族谱的“家乘弁言”中已经写得很清楚:希望后人有豪杰之才,克绳祖武,将族谱修明。

潭头族现在的族谱大部份是进士公撰写,他为我们子孙后代立下了丰功伟绩,但谱笺的开头一节不是他所写,或是后人向同宗邻族借来族谱抄写而凑上去的,以致部分错漏,误导后代。

多年来,后代子孙为寻求先祖根源,多次考证未果,欲往莆田寻亲,奈何路途遥远,交通闭塞,寻根问祖,谈何容易。

莆田寻亲

收获颇丰

这次寻根问祖,收获颇丰,充分证实了郑氏潭头族之始祖自明朝洪武之初由闽迁丰。

东里巷——曾经是我们老祖先的居住要地,也曾经辉煌过,但时过境迁,现在的东里街已经是黄姓居住,在这里居住的郑姓己寥寥无几。

4 通德门——我们的莆田始祖先祠祠前有一古老的大门,门中间挂着二个灯笼写“通德门”三字。

继续寻根恳亲,希望寻到先祖

这次寻根问祖,受到莆田宗亲的热情接待,我们在祭拜先祖期间,结识了莆田一位宗亲郑元龙,他是郑桓公第九十五世裔孙,他一生爱好宗族文化,其祖父郑掌,与郑振宇,郑仲武,郑仲池等郑氏先贤重修族谱,民国三十八年莆田解放,族谱重修半途而废,这几位先贤命运多厄,这本族谱就落在郑元龙祖父之手,现传在郑元龙。去年清明节,潮阳宗亲到他家对谱,闽粤宗亲失散八百多年,终于对上了,心情无限激动。郑元龙说:“作为郑氏后裔,我们有责任继续发扬光大郑氏历史文化,先祖从哪里来哪里去一直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

我们回家后,保持用短讯、QQ、微信等通讯工具联系,莆田宗亲也有问必复,离开莆田之前,叫郑元龙宗亲为我们查找竹友公之祖系,他查找后发来短讯:“我查了莆田桃源郑氏大族谱,谱上记载开莆以来有十五世郑龙,二十世郑炽,有迁往海丰的,但没有迁去陆丰的,今发去信息,也许能为你们修谱工作提供一点有用的历史资料。现将列代世系发去,露公生瑜公,瑜生敖,敖生肇,肇生桢,桢生宣,宣生仁畅,仁畅生揩,揩生信、僖。(僖公迁潮阳创始祖),信

5 生成,成生伯麟,伯麟生仪,仪生棣,棣生荣,荣生朝,朝生广营,广营生应天,应天生动,动生梦华,梦华生四子—炽、灿、炯、第三子手机打不出字来,炽公族谱上记载居海丰。推断竹友公应是元末明初人,族谱上郑炽推断也是那个时代的人,郑炽本人四兄弟”。

郑元龙宗亲发来的短信很有研究价值,他查阅了莆田郑氏大族谱,记载了自露公至元末明初二十代人,二十代人当中,有二位迁往海丰的郑氏族人,十五世郑能,二十世郑炽,根据年代推算,郑炽正好跟竹友公年代相同(当时还未析出陆丰县),此乃一重大线索,希望族人勿失时机,前往实地查考。如能对上,乃宗族之大幸!

露、庄、淑三从兄弟后裔情况

露、庄、淑三从兄弟当时被敬称为南湖三先生,他们就是我们郑氏莆田的开基始祖,郑庄公在莆田南湖定居十五年后于公元800年迁兴化县浔阳创祖。郑淑公九年后于公元791年迁仙游县巩桥荷叶山创祖。只有露公在莆田继续开基创业,露公传有五个曾孙,郑巩迁回福州,郑皋为前埭房,郑阜为后埭房,郑肇迁移至莆田东北部桃源地方开族称为桃源房,郑皋郑阜的子孙古代大多居住在莆田城,在宋末元初被元朝军队大杀,当时整个莆田被杀了几万人,到了明朝嘉靖时,日本倭贼又杀到莆田城,把整城百姓几万人杀得仅剩几

6 百人,经过这二次大浩劫,这二房郑氏元气大伤,至今人口较少。唯郑肇迁往桃源山区开族,在宋代就人文炳慰,大开国族,现在已知莆田桃源房郑氏人口一二百万。是中国郑氏一千二百万人口中的望族,桃源距莆田城四十公里。

查考始祖竹友公祖墓

根据竹友公墓碑记载,左边所刻年份是明朝洪武十八年所修,右边刻了二个房份——廿二郎和廿五郎,因宋代对儿子都以“郎”称谓。祖墓至今没有维修过,证明竹友公生于元代。元朝统治97年(公元1271年~1368年)

世系代数

郑桓公至莆田南湖三先生露、庄、淑公始祖共五十六代,露、庄、淑公至竹友公共二十代,竹友公至潭头族茂字辈也是二十代,由此推算,郑桓公至潭头族茂字辈共九十六代左右,(详细世系以后待考)。

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郑姓,族史辉煌,今太平盛世,百业兴旺,望族人抓住机遇,组织人力,为我族修谱大事,准确地、系统地早日完成。

寻根问祖记范文写作
《寻根问祖记范文写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