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宗谱族谱家谱序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21 09:06:5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周姓人十分重视家谱和族谱

周姓人十分重视家谱和族谱,有修撰家谱的传统。

周朝建立后,专门设立了负责宗室世系、以及宗族事务管理的官员“小史”,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官修谱制度。后来传世的《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便是当时修撰的周先王的传衍情况,明显带有后来家谱的性质,因此被公认为是现存我国第一部姓氏学专著,可以看作是周姓人最早的家谱。

周姓人真正的家谱的出现应是在魏晋以后。魏晋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区分士庶,当时人对于谱牒十分重视,一时间,谱牒学提高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人们重视谱牒,纷纷撰写家谱。东晋时期,著名谱牒学家贾弼之编撰了《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谱》712卷,其中就包括了当时著名的汝南安成周氏谱、庐江舒城周氏谱以及义兴阳羡周氏谱。

周姓人为了更准确记载自己家族源流及发展历史、分衍情况,私撰族谱。由于时代久远,这一时期所修的周氏族谱已亡佚殆尽。

唐代,大一统的局面,更加有利于修撰谱牒。官方、私家修谱之风极为盛行,周姓人的家谱内容也进一步丰富。保存至今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谱》中,就有汝南安成周氏及其分支永安黄冈周氏两大著名周姓郡望的世系。

宋代以后,家谱的修撰越来越多,清朝以至民国以来,更是修谱成风。由于修撰时间距今较近,很多家谱都能保存下来,特别是明清以至民国所修家谱。有的家谱根据发展的需要,甚至一修再修。

在族谱中,对周姓人影响最大当是一些为族人所订立的宗规、宗训。一些周姓族谱,还标明了自己的堂名,通过这些堂名,可以看出本族独特的文化旨趣。堂号本是某些周姓支派用于标榜和区别的标志,大多数周姓堂号都是根据与周姓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名、名称等来命名。 2家规祖训

1、乾坤广大,繁荣新隆;勋业光辉,照耀祖宗;志谋高强,超群达众;邦国丰富,勤亦元玄。

2、宗谱记载,周氏族人恪守祖训,耕读传家,守分睦邻,对于地方义举,莫不踊跃向前。3周氏字辈

河南周姓族谱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张店镇牛三门村周庄)周氏字牌辈序: 机 奎 濂 树 炳 城 锡 永 松 焕 培 铭 源 本 熙 桃 钊 淮 桥 照

益阳大泉周氏字辈: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继述声名显,由来达孝全,振起三以让,令德庆悠绵。

广东普邑周氏字辈:开基宏远猷,笃庆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畴,合家宜睦顺,守理重经修,奕世永绳武,千秋恒作裘。

广东潮阳泗水周氏字辈:多士敬宏毓,英资衍芳绪,勤修昭厚德,翊赞耀明良,攸子崇伯钦,淑宪绍懿徽,植本宗永健,嗣典运开祥。

琼州周氏字辈:缵绪成德,经世安邦,家修朝献,万奕其昌。 湖南益阳汾湖周氏字辈:志肇宏昭列,时旺玉堂轩,国字必尚义,言方定泽之。

1 湖南湘潭周氏老派语:顺良廉正纪,德重胜临卿,传名敷万国,允代振家声。旧派语:大启昌期远,宏开福祚长,诗书承世泽,忠厚迪前光。新派语:创业恩先哲,守成在后贤,谟猷贻奕叶,科第庆绵聊。

湖南资江周氏政毅族老派语:政承嗣朝,尚国允兴,邦文昌皆,显达升廷。政庄族老派语:政承嗣朝,尚国永兴,邦文昌开,世运绍述。新派语:原起均姬胄,后来锡祚膺,莲香盈宇宙,味厚合缁渑,道学渊源达,图书德泽宏,萧韶欣并奏,衽席庆同登。

沙塘周氏老派语:应添益思,永尚万世,继承宗伯,亿兆大时。新派语:与元开达,懋哲芳能,希贤克绍,美德光前,允惠嘉显,才彦瑷英,辅翼鸿骏,纲纪文明。

双贤堂周氏老班行:昌梦代玉培,锡渑以焕祖,思仲廷万大,宗启世文光。新班次:荣先维继述,裕后乐英贤,秩序本天定,彝伦自人全,谟烈由今绍,功勋藉前传,家乖恪遵守,祥发永绵延。

益阳周氏老派语:典雅思从,维治学文。续派:学文高尚志,习武建熏猷。新派语:德立家之本,名扬士以贤,诗书庭有训,忠厚世其传。

汝南堂周氏字辈:道启玉光嘉,在文才世美,宏学慎修为,发荣良有以。原派语:必子尚一,士孔世维,令文宗正,永思志伟。

北文堂周氏创立派行:存伯念思大,惟济显宗方,万年常镇世,国泰永安康。续立派行:英才逢景连,良士应时昌,文经聊武纬,耀祖辅朝纲,忠孝传家远,诗书衍庆长,后人资积累,历久愈荣光。

敦睦堂周氏新订派语:世兴锡本,立业敦诚,远昭祖泽,大振家声,贤能应连,忠孝余英,永聊宗谊,代会隆平。

至德堂金江周氏派行:文邦思有道,学士重才良,本化成家政,高明照国光,谦和常锡庆,敦叙自申祥,景连逢时泰,培之佑万方。

湖北宜昌周氏字辈(系官庄周氏祠堂):文光开太运,富贵永长春,祖宗培德厚,志士学业兴,家和祥瑞照,国玉贤良真,世作天庭府,君臣化育仁。 4郡望堂号

郡望

汝南郡 汉时臵郡。此支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跋扈邕。

沛 郡 汉时臵郡。此支周氏,其开基始祖为汉代汾阴侯周昌。 陈留郡 西汉时臵郡。此支周氏为汉代周仁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周震。

浔阳郡 治所在今江西浔阳 临川郡 治所在今江西南城。

庐江郡 治所在今安徽庐江西南。 泰山郡 治所在今山东泰安东南。 淮南郡 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 永安郡 治所在新城县(今河南光山西)。 河间郡 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东南)。 临汝郡 治所在梁县(今河南临汝)。 华阴郡 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

河东郡 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清河郡 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 江陵郡 治所在江陵县(今属湖北)。

2 长安郡 治所在今陕西西安一带。 河南郡 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 昭州郡 治所在今广西平乐西。 武功郡 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以东。 堂号 细柳堂

汉文帝六年冬,匈奴六万兵马犯汉。文帝令周亚夫驻兵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几日后文帝御驾亲往劳军。走近军营,只见甲兵森严,如临大敌。当令门岗传报,营兵却一丝不动,并喝令车驾停住,说:“军中闻将令,不闻天子令!”文帝亲自来到营门,又被哨兵拦住,只好交出天子符节,让哨兵进帐回报。亚夫验了证件,下令开门放入车驾。一面嘱咐:“营内不准跑马。”车驾和随从只好按辔徐行。进入营门,亚夫出帐迎接,文帝慰问后,一出营门,兵士仍关上营门,严整如故。文帝高兴地说:“这才是真将军呀!象亚夫这样的将军,和他练的兵,才使敌人无缝可钻呀!”

爱莲堂

哲学家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酷爱莲花,把莲花比成君子,夸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艳。

其它堂号

郡望堂号:汝南、沛郡、陈留、浔阳、临川、庐江、泰山、淮南、永安、河间、临汝、华阴、河东、清河、江陵、长安、河南、昭州。

自立堂号:世德、亦政、诵芬、清白、继述、绍濂、世善、大本、承志、景濂、雍睦、惇叙、忠厚、敬爱、集贤、永思、承思、濂溪、敦稼、孝思、叙伦、笃祐等。 5周姓起源

始祖:后稷

起源主要有四:

出自周昌、周任之后。《河图运录法》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有大将周昌,商代有太史周任,两人后代均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境)、浔阳(今属江西)、临川(今属江西)、陈留(今属河南)、沛国(今河南、安徽、江苏境)、泰山(今属山东)、河南(今属河南)等地。

出自姬姓,始祖后稷。后稷母亲为姜螈,父亲为帝喾。西周初年人们就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到文王姬昌时,以国为氏。周姓主源另有一说,即东周时期周公黑肩(即周桓公),曾率军协助周桓王讨伐郑国。后周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周公黑肩卷入其中被杀,后辈子孙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

少数民族改为周姓。《魏书•官氏志》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唐朝上元年间,少数民族有“暨佐时”(音译)三字姓改为周氏。代北(今山西东北部)复姓“贺鲁”氏,改为周氏,贺鲁氏是由“夷”(少数民族)变为周姓。

他姓改为周姓。唐朝先天、开元年间,姬姓为避唐玄宗名讳,改为周姓。五代后梁成油死后被梁太祖朱温赐姓周。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并迁移台湾新竹。清朝初年,明朝长沙藩王吉王子孙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 6周姓迁移

3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密切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大举繁衍,曾一度成为巨族。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姓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规模发展,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唐初,有周姓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

唐朝末年,河南光州固始县周姓迁徙福建建瓯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北宋太宗淳化二年又迁居福建崇安仙店。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河南固始周姓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宁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这支周姓,继续南迁入广东梅县。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周姓,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陆续分布于杭州、诸暨、绍兴、萧山等地。周姓入粤是北宋末年与南宋末年从中原南徙。如新会桥亭房周氏及沙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别是南宋初年随宋高宗南渡与南宋末年随宋少帝南徙的。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阳地区。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周姓在台湾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两地,大多是由北方南迁福建和广东,再由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的。大陆周姓移居海外,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主要来自大陆的福建、广东。目前周姓人口列全国第九位。 7家族网〃周氏

周(Zhōu)姓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后裔,以地名为氏。后稷在儿童时期,就善于种植农作物。帝尧推举后稷为农师,主管全国的农业。由于后稷在农业方面的特殊贡献,死后被人们尊为农神。同时也由于他的开创之功,被周姓人奉为始祖。周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一。

家族网简介

家族网是专门为华人家族提供寻根,建立家谱,管理家谱的互动社区网站。家族网汇聚了全球华人,您可以与家族人员一起编写家族历史,探讨家族名人,整理家谱,共同追溯姓氏起源。每一个家族都有辉煌的家族历史和千古流芳的家族名人,家族网通过互联网各种功能和工具,为华人家族提供家族树(在线家谱),时间轴(可依据时间编写家族史),群组(家族讨论区),个人空间,家族空间等多形式的娱乐互动应用。对此,家族网对人们和个大家族以及家谱文化做了充分的研究和调查,我们发现:姓氏、寻根、家谱依然在人们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国人叶落归根的思想和传承家族的意识是不可被磨灭的。于是,家族网决定唤醒沉睡已经的家族文化,在每个人都认为社会冷漠的时候,家族网要用亲情和文化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但让每一个人知道自己家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还要让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家族的人,一起分享家族了去,共同编制自己的家谱,形成多种形式的家族互动和家族帮助。

周姓百科

4 周姓百科是家族网为周氏家族成员提供的免费姓氏寻根服务,集合了图书馆、博物馆、网友等众多资料,编织了中华周氏家族的起源、迁移路线、分布图、家族史、家族景点等。 8周姓名人

周文(?-前208),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亦称周章。陈县(河南淮阳)人。习兵事,曾为项燕军“视日”。后为张楚政权将军,有将士数十万。后被秦将章邯打败,退至渑池自杀。《史记》称:“周文,陈之贤人也。”

周昌(?-前192),西汉臣。沛(江苏沛县)人。秦时为泗水卒史。秦末从刘邦起兵,任中尉,御史大夫。汉立,封汾阴侯。曾直言谏止刘邦废太子事。后为赵王如意相。如意为吕后杀害后,他托病不仕。《史记》称:“昌为人强力敢直言。”

周勃(?-前169),西汉臣。沛县(今属江苏)人。青年时以织薄曲(蚕具)为生,并常作丧事中的吹鼓手。秦末从刘邦起义,转战各地,因军功升任将军。汉朝建立,封绛侯。又从高祖平定韩王信、陈豨和卢绾的叛乱,升任太尉。厚重少文,刘邦认为可安刘氏。惠帝、吕后时,仍任太尉。吕后死,他与陈平定计,诛杀企图夺取政权的吕产、吕禄等人,迎立文帝,任右丞相,后免相就国,文帝十一年死。

周亚夫(?-前143),西汉将领。沛(江苏沛县)人。周勃子。初封条侯。后元六年(前158),匈奴犯边,他以河内守为将军、驻军细柳。文帝至细柳劳军,见其治军谨严,赞曰:“嗟乎!此真将军矣”(《史记》)。景帝时,为太尉。平吴楚七国之乱。任丞相。后因其子私买御物,被牵连下狱,绝食死。

周瑜(175-210),三国吴将领。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舒城)人。少与孙策为友,随策征战有功,任建威中郎将,领兵二千人。时年二十四,人称周郎。策死,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大督。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军南下,他与鲁肃坚决主战,并亲率大军大破操军于赤壁。后官至偏将军、南郡太守。建议孙权西取益州,北收汉中,未及实施,病卒。精于音乐,听乐,有误必知,当时谣称“曲有误,周郎顾”。

周处(?-297),西晋将领。字子隐,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吴鄱阳太守周鲂子。少不修礼仪,纵情肆意,为州里所患,称为三害之一。处除三害,为百姓称赞。仕吴为无难督。吴亡,入洛阳为新平太守,累迁散骑常侍、御史中丞。氏人齐万年在关中起义,将兵镇压,战死。谥孝。著有《默语》、《风土记》、《吴书》等。

周顗(269-322),东晋臣。字伯仁,汝南安城(今河南原阳)人。安东将军周淩子。少有重名,初仕为秘书郎。司马睿镇建康,引为军谘祭酒,深得信用。司马睿即帝位,授尚书仆射、吏部尚书。性好酒,终日沉醉,时称“三日仆射”,曾因醉酒被免官。元帝末,与戴若思一起被王敦杀害,谥康。

周兴(?-691),唐酷吏。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明法律,拜尚书省都事。官至司刑少卿、秋官侍郎。垂拱以来,典掌刑狱,与来俊臣一起,陷害无辜数千人。武后临制,上疏请除李家宗正属籍。后坐事下狱,流放岭南途中被仇人杀死。

周昉,唐画家京兆(治今陕西西安)人,字景玄、仲朗。曾官越州、宣州长史。工仕女,初学张营,后则小异,多写贵族妇女生活情景。衣褶劲简,容貌丰肥,色彩柔丽;并擅作佛道宗教画,创制有民族风 5 格的“水月观音”。雕塑者亦仿效,称为“周家样”。兼工肖像。亦能画鞍马、鸟兽、草木。相传《挥扇仕女》为其所作。

周文矩,五代南唐画家。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位南京市东南)人。937-942年(昇元年间),曾奉命画《南庄图》,后主李煜时,任翰林待诏。工人物,尤擅画士女,多以宫廷生活为其主要题材。风格近似唐周昉而更加纤丽,多用曲折战制笔法(简称战笔)以表现水纹。并兼画楼观、山林、泉石及佛道宗教之画。有《重屏会棋》、《明皇会棋》、《琉璃堂人物》等图,据传为他的存世作品。

周德威(?-918),五代后唐将领。字镇远,小字阳五,朔州马邑(今山西朔县)人。初为李克用帐中骑督,谙熟军情,勇而有谋,常从征伐,历为衙内指挥使、代州刺史、振武节度使、卢龙节度使等职。曾于柏乡之役大破梁军王景仁,又击败刘守光,平定幽州镇。用兵持重,号称后唐中兴名将。后与后梁军战于胡柳陂,阵亡。

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字茂叔,原名敦实,号濂溪。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历官州县,颇有政绩。熙宁元年(1068),知郴州。他博学力行,著《太极图说》,究明万物之本原,提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及“无极而太极”、“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对人性之善恶,主张以“中正”、“仁义”为立人之道,又著有《通书》。程颢、程颐皆为其弟子。后以疾求知南康军,卒于任,封汝南伯,谥元公。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浙江杭州)人。元丰初为太学生,献《汴都赋》,受神宗赏识。徽宗时,为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多创新词调。格律严谨,追求典丽,为格律派词人所宗,被誉为“词家之冠”。内容多写闺情、羁旅、咏物。为北宋婉约派代表作家。有《片玉集》。

周紫芝(1082-1155),南宋文学家。宣城(今属安徽)人,字少隐,号竹坡居士。绍兴进士。历枢密院编修官、出知兴国军。谄附秦桧,为时论所鄙。工诗词,讲究格律句法,而无江西派生硬之弊。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词》、《竹坡诗话》。

周必大(1126-1204),南宋臣。字子充、弘道,号平园老叟,祖籍郑州管城(河南),徙庐陵(江西吉安)。绍兴进士。权给事中,“缴驳不避权幸”。淳熙十四年(1187)拜右相。《宋史》称其“纯笃忠厚,能以善道其君”。著《玉堂类稿》。

周去非,南宋地理学家。字直夫,温州永嘉(浙江温州)人。隆兴进士。入仕为桂林尉、绍兴府通判、桂林通判等。记岭南地理、风俗、古迹、经济、物产,撰成《岭外代答》。书中还记有南洋、大秦、木兰皮诸国情况。

周密(1232-1298),北宋词人。字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吴兴(浙江湖州)人。以学问渊博为宋右相马廷鸾赏识,累官丰储仓检察。宋亡,寓居杭州癸辛街瞰碧园,与王沂中、仇远等相唱和。后游历名山大川,与邓牧、谢翱等相交。著有《武林旧事》、《癸辛杂识》、《齐东野语》。诗感慨激昂,尤工乐府,编有《蜡屐集》。

周德清(1277-1365),元代音韵学家字。挺斋。元高安(今属山西)人。通音律,善乐府,兼长北曲。1324年,著成《中原音韵》一书,为中国最早曲韵著作。时称“天下正音”。另有《作词十法》。

周达观,元地理学家。字草庭。温州永嘉(属浙江)人。元贞元年(1295)随元使赴真腊(今柬埔寨)访问,至大德3年(1297)返国。据所见闻,撰成《真腊风土记》一卷。内容包括城郭宫室、风俗人情、山 6 川景物、耕种出产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共40条,记载颇翔实。书中所记之都城,即今柬埔寨吴哥窟。

周忱(1381-1453),明臣。字恂如,号双崖,江西吉水人。永乐进士。仕于文渊阁,寻擢刑部主事,进员外郎。宣德五年(1430),以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总督税粮。时江南积欠赋税严重,他查因除弊,创“平籴法”。又请免赋,兴水利,储粮防灾。《明史》载其“性机警”,“有经世才”。“见利害必言”,朝廷“言无不听”。以工部尚书致仕。有《双崖集》。

周德清,元音韵学家。字挺斋,江西高安人。善音律,兼长北曲。著有《中原音韵》,为北音韵书的创始。

周顺昌(1584-1626),明臣。字景文,号蓼州,江苏吴县人。万历进士。授福州推官。天启年间任文选员外郎,署选事,清廉秉公。《明史》载其“为人刚方贞介,疾恶如仇”,“好为德于乡”。后辞官归家。因忤魏忠贤,被阉党诬陷入狱。苏州民众喊冤者数万。后死于狱中。有《烬余集》。

周延儒(1593-1644),明臣。宜兴(今属江苏)人,字玉绳,号挹斋。万历进士。善揣摩帝意。崇祯三年(1630),任内阁首辅。后为温体仁所排挤,于六年引疾去位。十四年,再起为首辅,起用东林人士,请停止厂卫缉事借以沽名钓誉。又与吴甡各树朋党。十六年,清军略山东,北还至近畿,他自请视师,驻通州,不敢战,而日上章奏捷,为掌锦衣卫事骆养性等揭发。帝怒,下狱令自尽。

周遇吉(?-1644),明将领。字萃庵。锦州卫(今辽宁锦州)人。行伍出身。曾任京营游击。因镇压张献忠等部起义军,升至山西总兵官。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进军山西,他守代州,战败后退到宁武。城破后被杀。

周亮工(1612-1672),明末清初篆刻鉴别家。字元量,号栎园,别号缄斋、栎下生、适园等。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居于金陵(今南京)。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监察御史。降清后,在福建镇压抗清军,任户部右侍郎,历江安督粮道。精于鉴赏,好古图书字画,家有“赖古堂”、“因树屋”,藏印篆、古书、字画极富。著有《读画录》、《印人传》、《因树屋书影》、《赖古堂印谱》、《赖古堂诗文集》等。

周臣,明画家,江苏吴(今苏州)人。字舜卿,号东村,能诗、画。师陈暹,擅长山水,取法李唐、刘松年,峰峦崚嶒,山石坚凝,笔法严整,格调稳健;亦学马远、夏圭,则运笔奔放遒劲,论者以为稍乏淡远之趣。兼工人物,唐寅、仇英曾向他学画。

周之冕,明画家。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字服卿,号少谷,擅画写意花鸟。家养飞禽,常详其动态,故下笔有生气。花卉多用钩花点叶法,设色鲜艳有致。所作虽不为时所重,而论者以其能采陈道夫、陆治之长,推为万历间名手。

周之琦(1782-1862),清臣。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字稚圭,号退庵。仁宗嘉庆间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广西巡抚。能词,著有《金梁梦月词》、《怀梦词》等,并辑有《心日斋十六家词选》。

周立春(1814-1853),清末小刀会首领。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农民出身。1852年领导青浦农民抗粮斗争,旋参加上海小刀会。次年9月5日,领导农民攻克嘉定后,加入上海小刀会起义。22日,在嘉定作战时负伤被俘,遇害于苏州。

周秀英(?-1855),上海小刀会女首领。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父周立春。1852年随父参加青浦农民抗粮斗争,后又率众在白鹤江

7 重创清军,次年在小刀会领导下,与徐耀等人攻克嘉定,后因清军反扑,率起义军撤至上海,任女将军。英勇善战,坚持战斗十八个月。1855年从上海突围,在虹桥就义。

其他周姓名人有西晋江南士族首领周玘;五代将领周密;唐最早见于史籍之市舶官周庆立;明工艺家周翥;清大臣周昌,戏曲作家周乐清,象棋名手周廷梅,围棋国手周小松等。近当代周姓名人有革命家周恩来、周逸群,思想家鲁迅,军事家周士第、周子昆、周纯全、周建屏、周保中,政治家周兴、周小舟,红军将领周以粟、周维炯,工运领袖周文雍,爱国民主人士周士观,社会活动家周建人,国民党将领周至柔、周凤岐,汉奸周佛海,民族企业家周作民、周叔弢,官僚资本家周学煕,物理学家周培源、周光召,冶金学家周仁,金属材料力学性能及热处理专家周惠久,经济地理学家周立三,地貌学家周廷儒,水文学家周文德,心理学家周先庚,历史学家周谷城、周一良,经学史家周予同,国际法学家周鲠生,图书馆学家周文骏,文艺理论家周扬,戏曲史家周贻白,作家周瘦鹃,小说家周立波、周而复,散文家周作人,画家周思聪,作曲家周文中,电影演员周璇、周润发,歌唱家周小燕,京剧演员周信芳,川剧演员周慕莲,昆曲演员周传瑛,象棋名手周德裕等。

推荐第2篇:【瑞昌丁氏族谱】重修宗谱序

丁氏家谱【九二版】江西省瑞昌市范镇长春村 大屋丁庄 世系【梦松堂】

重修宗谱序

国有国史,县有县志,皆所以纪沿革,存史实,备考察也。族有宗谱,效用岂殊此乎?

年来中央号召安定团结,窃思能团结自安定。团结之道,非一端也,修谱略有助焉。盖国者,各宗族荟萃而成者也。凡同宗者,果能团结无间,亲如一家,则形成无数之团结网线。社会焉有不安定者哉?宗谱之修,非惟叙世系,理派而清源。亦可联族谊,增强凝聚力,岂无补于团结耶?

吾国传统极尚人伦。谱者,叙人伦之清册也。明清以还,修谱之举鼎盛,以迄于今,大抵二三十年一修,或有十余年一修者。恐年久代远,记忆模糊,叙载难免谬误也。

吾族之谱,上届修于民国二十六年,即公元一九三七年,距今已逾半世纪有零矣。迭拟重修,以各种因素均未果。近年各氏宗谱多已重修,未修者寥若晨星。今春元月中旬红罗帐庄达文君会同大屋庄显艳诸君及他庄之关心此举者初步洽谈,咸以宗谱失修逾久理叙逾艰。且吾丁氏乃文明之族,先世现代,不乏贤达。而修谱已瞠乎各氏之后,殊增惭色。乃联合倡议即行重修,务期于成。随相率奔走各庄,征询意见,各庄欣然响应,均表赞同。同月底,各推代表集会于杨林湖庄,决议设局于江北之邓渡庄进行重修。并推余等五人组成编修理事会,专责其事,长期酝酿之理想,终克见诸事,实谓非盛举也哉!?

吾族上届修谱设局杨林湖庄,先严瑞生公推主编务,时余年方弱冠,甫自洪都卒业返梓,先严每事羁留家,余辄赴局代理其事。今苟延岁月,瞬已七十有五。风烛残年,每思难重参此举。此次各庄代表集会,咸目余为曾参上届修谱仅存之遗老,珍崇有加,委以重任。余虽衰朽,安可负此盛诧?既入局,建议精简人员,以节开支。而执事同人均亦殚精竭力,勤勉将事,颇收入简功倍之效,故仅历时三月厥功告竣。而谱局所在庄之显礼君对驻局人员日常生活精心筹划,关照周至,俾吾等愉快工作,提高工效,其功应不可泯。

此次重修,卷首凡例系新订,原派字次序表有所更易并予增补。各庄世系之首附注说明,以清眉目。并汇列先贤录与新秀录。使后裔触目景慕之。余知所激励。所遗憾者,各庄旧谱纷纷罹殃,或淹于溃堤之山洪;或毁于抗日之战火,除岸下庄通玉公妥藏之支谱一卷幸免于难外,其他无一幸存。致原谱卷首所载之各项资料,如祖墓地图、先代名祖遗像与传记及历届修谱序文等无法重刊。各庄先代世系仅凭参考列祖牌位及部分古墓,其生殁葬向每多残缺或全漏。实无以告慰先祖泉下之灵。下届续修,后继如能另觅依据,从而匡补之,则幸甚矣。

余年迈脑衰,固难文。然此次修谱,情况特殊,由不得已于言者,爰简述之。后继览此,庶知梗概。今后续修,希重刊此序,以作里程碑,则此次修谱之历史意义将不以乌兔流逝而随泯矣。

大屋庄后裔时俊敬撰

公元一九九二年初夏于江北邓渡谱局

丁氏宗谱【公元一九九二年重修于黄梅邓渡】二零一一年春编辑整理

推荐第3篇:李氏续修族谱序

李氏续修族谱序

夫族谱所以谱一族之传承,既有作之于前,尤前述之于后。非作之于前,则先世远近所出之源何由而知?非述之于后,子孙蕃衍世派之详何自而见?所谓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之经纶事业,百代可见者,以其有史存焉;家之源流支派而百代知者,以其前作后述之谱存焉。颖尝读祖父谱序有曰,后之子孙审我作谱之意而世述之,庶不失其祖宗之所自派。颖三复斯言,垂口感发而起兴焉。因阅谱图,自始祖火德公至于吾祖八世矣。吾祖所谱,序其尊卑,别其疏密,而凡宗之庶,一览可知矣。由祖而至于颖,又历三世矣,时近百年,若祖而父而我,固可知也,则别支长幼将又不可知也。颖于谱乌不可以续于是?拳拳服膺,夙夜匪解,惟恐不克继述先人之志。是以实心推访,颇得知上同所出之祖,而下别所出之派,亲亲之道,由是而笃;孝弟之心,由是而生。则其所关,不已重乎?虽然,是谱之述也,非要誉也,一以重吾祖作谱之意,一以启来世尊祖之心。后之子孙苟能因前人之志,嗣而修之,珍而宝之,则先世之所出,世世而明。由是导乎百世之前,俟乎百世之后,而祖宗之所出所传,皆可得而知矣。孔子曰:“虽百世可知也。”信乎!

时正统十二年(1447)丁卯孟冬日十世孙颖再

拜谨书

推荐第4篇:重修族谱序[小编推荐]

重修族谱序

古人云:盛世修志,旺族修谱。故修谱乃继古开新、兴德传道之举。家谱是记录本族世系、功德的史书,也是后人究根溯源、起名排辈的依据。续谱,则是家族血脉绵延、薪火相传之根据,自古以来,概莫能外。

从始祖洞源公明朝洪武年从山西洪桐县迁徙曹县以来,我们孙氏家族数百年来,生生不息,代代繁衍,在这片热土上,秉承族志家风,耕读持家、敬天礼佛,自强守志、清德躬身,修庙铺路、积善行德,深孚民望。

先祖素有修续家谱之良好传统,才使得我族代代传世。期间曾五次续修家谱。每次修缮,皆得族人踊跃支持。然而,第五次续修至今已整整二十年。二十年来,国家迅猛发展,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我孙氏家族子孙繁衍日盛,人才辈出,鉴于家族分支庞杂,居住分散,部分名辈纷乱,我族中热心之辈,便商议再度续修族谱。

此次续修谱,时逢改革开放盛世,民富国泰。族中有识之士,顺应族人之迫切心愿,推举各祖系代表,成立了续谱编委会,志在决疑补阙,列明世系,统一祖系,立明辈份。

孙氏族谱续修是我孙氏家族史上的大事,是弘扬我祖功德,使我族如日中天、万世昌盛,使后世秉我族独有之德智,发扬中华民族光荣传统之盛举。相信这次续修家谱的圆满成功,一定会让我们感受一次亲情的传递和心灵的沐浴。同时,也要求我后世要将这项工作万世万代传承下去。二十年续写一次家谱,望后世子孙切记!为使我族兴旺发达,一定要提倡勤劳致富,崇尚文化教育。望我族千秋万代,振奋精神,团结一致,勤勉奋进,谨遵族训,开创我孙氏未来辉煌之篇章!

借此,重修族谱之际,草以寥寥数语,并以代序。

十七世孙毓钦字亚钟谨识。

推荐第5篇:续修郭姓家谱 序

2005年续修郭姓家谱 序

据考,郭姓从黄帝(轩辕氏)传至十九世周文王弟虢叔受封于虢,或曰郭公,因以为氏,为郭姓始祖,得姓三千余年。姓氏位列全国第十八位,台湾第十位,而且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也有乔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摘自《平乐郭氏家谱》)

我嵩县大章东湾郭姓始祖郭均节,祖籍山西,郭子仪之后。 明洪武年间,朝廷大迁民时应召南迁,与族人砸锅分别,怀揣锅片由山西洪洞县之大槐树下徙于嵩县大章乡东湾村刘坪自然村,择基定居,并且告诫子孙以“烂郭”与天下郭姓认宗,又订下“均洪子世龙,耀凤永振崇,长殿维国仕,锡鹏克天庭”二十个字号代代相传,立碑修谱,昭示子孙。现已传至十五代,人口众多,支派畅茂。嵩县大章的甲山、下营、后瑶、杨庄、大章街、牛头沟,板桥洼、马石沟崔碾、麦仁场、刀刃沟、旺坪村,大章西洼,旧县乡的西店,马店、寺上的小峡,栾川县的养子沟、合峪、庙湾、小河郭家村,均有郭均节后裔族人定居,另外,还有族胞到三门峡市、海南省海口市居住。郭姓已成为我们这一带,边门多,人稠,辈繁的一大族系。

我们后瑤郭姓支系从第四代世兰爷(约在1746年)定居于杨庄村后瑶自然村由一丁分七门,传至八代。

然而,我郭姓所修的碑铭,谱文,遭遇建国初修建大章人民会堂和文化大革命的两次破坏,几乎遗失殆尽,如东湾的第四代(世字辈)除长门,六门外,二三四五门的后人均部知到哪里去了,而下营支系。旧县支系中间的先人不知道姓名,实乃千古遗憾!

国无史不能昭信纪实,家无谱则不能重本笃(du)亲!像这样族众繁盛,见面不知其家亲,呼唤不知辈分之长免,甚至将祖号起名给子孙而呼唤、谩骂,岂不耻笑于世,怎免后人。

家修谱,人心所向,时不可待!上世纪末几番续写未成,今年春,经族人努力,终于装订成册,分配族众珍藏,从今以后须当记,若给子孙起名时,必细阅家谱,免得犯上;而且,亲友交往,尊卑有所分明,亲疏有所分,不忘本,不乱伦,弘扬精神文明,更期望后人,继此大业,世代相传,使其千秋不泯,光前裕后,永世流芳。请记住:

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

祖训家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祖训昭昭,永远铭记,郭氏子孙,代代相传,一体遵守,不得违犯!

(一)热爱祖国,忠于民族。

(二)读书明理,举止文明。

(三)诚实忠厚,品性端正。

(四)恪守职责,廉洁奉公。

(五)孝顺父母,严教子女。

(六)尊法守纪,禁毒戒烟。

(七)弘扬正气,坚守信誉。

(八)兄弟团结,妯娌和睦。

(九)勤俭持家,艰苦创业。

(十)礼貌待客,乐于助人。原排二十代字号

均洪子世龙,耀凤永振崇,长殿维国仕,锡鹏克天庭。 后续二十代字号

献福东泰升,斌才英杰兴, 禄奉万寿松,乾宝贵忠卿。 后瑤村振辈郭福克敬撰 2005年3月20日夜 2015年4月15日子时网传

推荐第6篇:含香王氏宗谱重修序

含香王氏宗谱重修序

泱泱华夏,地域宽广,百姓繁衍,系起炎黄。惟我王氏,源远流长,子孙蕃昌,流佈四方。

我奉三槐堂王氏乃周靈王太子晋王氏后裔。据《含香王氏宗谱》载,“王氏系出太原,共有二十一王,惟太原、瑯琊二王尤著。周季灵王太子晋为王家之太子,由此遂改称王氏。远至汉代远祖公为洛阳令,有政绩,至昭帝时官至丞相,封宜春候,已居济南矣。唐季柳子厚龙城录云及宏公亦济南人,与太宗幼日同学为八体书,后帝即位访公竟隐而不仕。由唐至宋有王祐公出,因手植三槐,天下称为三槐王氏。王祐与三槐堂,有宋苏轼《三槐堂铭》传播,更是世人尽知。宋至元明,我王氏中武功文学难以枚举,考诸文献,莫不羡为太原之巨族。”

民国五年谱载,历阳冯王王氏一世祖克明公祖族,系太原祁县,移居山东省济南府大户王。克明公生于明季,嘉靖(1522-1565)年有功于国,赐招勇,闻奉开垦之命,遂由济南迁移和县,卜居鹿宕山下,娶冯氏为妻。地以人传,因名之冯王村。其时冯王村归和州直管,由历阳直辖,故称历阳王氏。自明以降,直至民国,冯王村直属和州(县)历阳一直未变。因冯王村四周皆含山县治,故为“飞地吊甲”。一九四九年以后,冯王村划归含山县。这次续修,为保持与祖谱的连续性,便于此前外出的各支派回来认祖归宗,仍以老籍贯冠名《历阳王氏宗谱》。

民国五年谱世系图首载“克明公讳天锡,字仲琪,行克明。按谱引云,自明以来家冯王,历清初而族颇大。乾隆壬寅春,谓言公念户族分析迷失,谨以所知,克明公为一世祖。”清乾隆壬寅为公元1782年,谓言是十世世训公的字,生于乾隆二十六辛巳(1761)年,太学生。在谓言公二十二岁(1782年)修谱时,已距克明公来皖约二百四十年,其间虽经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换代的战乱,但冯王王姓自明“历清初而族颇大”,当时在户族分析迷失又没有资料的情况下,谓言公谨以所知,克明公为一世祖,建立了冯王王氏族谱。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知道这部谱的原貌,因为那时修的族谱已失于洪杨(清 道光-咸丰-同治年间,1850-1864)兵燹。

在清乾隆辛巳谱一百三十四年之后的民国五年,谓续修实系重建了冯王王氏宗谱。十三世光鑑公云,自克明公来和邑建宅已越数百年,户近数百家。由于老谱已失却五六十年,修谱时仅有先人所录草稿一部,及祖坟墓碑可凭。“户丁星散,遍访难稽,以致数年间,几倍经营,几经辛苦”,才形成现今我们所见到的民国五年谱。十四世廷泽公在《王氏得姓源流考》中说,自克明公迁徙来和邑,至民国初年修谱时,四百年间“我族支繁,居散不一。其方日久年深,不易稽考,有被水居外乡者,有避乱迁居外乡者,有前已迁徙而后回归者,其迁不胜枚举。”当时对支派承续情况不甚清楚,“想与前数公或为支流或为嫡源皆不敢臆断。至于清季高曾祖辈户口之繁,支源之众,不甚明晰。”修谱时,已知杭州有我冯王王氏一支,“去信未来”;“本邑(和县)东乡及无为一支,其祖辈查考不清以致无从着笔”。据前辈耆老口口相传的还有,民国初年修谱时,全椒等地有人,骑马坐轿来冯王要认祖归宗、参加修谱,当时因时局混乱,为避祸株连,未予接纳。在乾隆辛巳谱稿中已有多支遗漏,并有衔接不上之处,在重建王氏宗谱过程中又有多支遗漏。廷泽公等历数年辛劳,成就民国五年我王氏宗谱,实属不易。先人嘱托“我族后辈若不惮辛苦续修谱牒务将未修者,更加采访以修之,庶可于心无愧。”时至今日,又近百年过去,探访又何其难哉!虽我们在互联网上刊发寻根寻支公告,但所有来联系的均对不上号。

据民国五年谱载,考始祖克明公的长孙得润公生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往前推算,克明公当于嘉靖三十年(1551年)前后,娶冯氏生长子有松,克明公当于生于明正德至嘉靖初年,距今已近五百年矣。克明公生子三,至第五世正字辈男丁六人,第十世世字辈男丁十九人,与谓言公所言,我王氏历清初而族颇大、十三世光鋻公云“户近数百家”,显然有着很大的差距。从世系图看,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经咸丰,至同治三年(1864年)的整个太平天国(洪杨)期间,生于斯时的昌、光、廷三辈人,大多在战乱中丧生和流散。大部分支下绝祀,整个中分全无后人,东西两分存续下来的也很少。谱中的中分延续香火的两丁,系由东西两分顶支。拜谱至此,触目惊心,潸然泪下。幼时听耆老口传,洪杨前,冯王王氏人口众多,分布甚广。除冯王本村之外,还有我王氏支派集居的一些大村庄,分布在本村周围和和县、含山、无为等地。洪杨兵燹时,冯王村及周围一带村庄在十余年间,荒草封门,野狼群集,空无一人。是时能逃出并能劫后重回的,不足十分之一。

民国初年修谱距克明公来皖已近四百年,距今已近五百年。五百年来,我冯王王氏子孙存续繁衍应远不止民国五年谱所载的支派,定有各支各派迁出大量人员在外。余等以为凡能查到明嘉靖年前后王姓有“克有得兴”四字顺序一致或音同字不同者,皆可作寻根参照 ;凡能查到自清朝以来有“正守国太、应世其昌、光廷孝义、祚保隆康“这十六个字中间有四个字以上顺序相一致,或音同字不同,且与冯王王氏同辈年代相当者,皆可作寻支参照。

民国五年谱中载有本村阴阳宅图,图中标示冯王北至鹿宕山顶,东至石婆凹、水洞山东坡底、碧云庵,南至冲底官塘沟、大坝,西至旱洞山西涧。环周边有和、含县界标志或分界隔。谱中载有《溪水志》,记述鹿岩山大平台西涧鸡心凹溪水系,是祖宗遗产。有外姓欲夺我溪水,佩兰(其芳)公等与他们官司打了十八年,我王氏胜诉。另据耆老口传,为保卫鸡心凹溪水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我王氏牺牲了十八名青丁。《溪水再志》记述有李姓争夺钱步衢溪水,经昌仲公等与伊接讼,我王氏胜诉。这些系我冯王王氏族史重要史料,故在续修时原志文概于保留。

民国五年谱载有王氏宗祠图。祠堂被日本侵略军拆毁。

民国五年谱中,对于现在位于和县新桥王庄村的记载甚少。据谱世系图资料和九十九岁老人晏道树(孝先公夫人)言,王庄系东分昌金公支派的繁衍。

民国五年谱载,廷泽公《王氏宗谱序》云:“欲存祖德,共葆仁孝之心,亲其亲以及其所不亲,庶几元气日增,家声益振,后世昌大可操左卷。虽然人以谱为重,谱岂不因人益重乎?余将登鹿宕之巅为吾族厚望之!”光鑑公云:“凡后世子匕孙匕,切莫俟年深日久重修宗谱之难也。”可见先人对子孙后代续修家乘寄予莫大的期望。然自民初迄今百年间,战事不断,运动迭起。虽族人虽有续修家乘之志,但无外部行事条件,故而一直延搁至今。

一百年来,我冯王王氏子孙在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谨遵祖训,家规肃整,耕读务本,传承清白,虽无达官显贵,但都忠厚贤良,系一方名门望族。近年来,我冯王王氏后裔,对续修家谱的呼声越来越高。公元2010年(庚寅)春正月,冯王村和王庄村冯王王氏各支各派公推义田、义友、祚龙、义华、义成、义文、义龙(王庄)、义龙、祚礼、祚德、祚运、保清组成冯王王氏宗谱续修理事会,负责续修事宜。由义华负责总编撰。

新续撰修的,一概遵照民国五年修谱时所立“规约十条”、“齐家规条之修宗谱”,“作谱凡例引”之各项规定。世系图按照民国五年谱“以五世为分别,九世再

分别”排版。唯因根据当今社会之情势要求,本着自愿原则,女子也可在父系下与男丁并列之,如女之父无子,女之子女随母姓者,即为本姓子女,在女系下再列之。

民国五年谱载排行引“克、有、得、兴,正、守、国、太,应、世、其、昌,光、廷、孝、义,祚、保、隆、康,文、明、进、步,理、治、安、邦”二十八世。此次修谱,经合族公议,确定再续“承、先、福、贵,启、后、贤、良,绪、延、嘉、惠,泽、庆、久、长”十六个字辈,使排行引延至四十四世。

民国五年谱上溯四百年,下启至今,所载资料十分珍贵。这次续修,承接民国五年谱涉及十三世光、十四世廷、十五世孝、十六世义、十七世祚、十八世保、十九世隆,共七个字辈,跨越清道同年间生人至今的一百多年。一百多年来,我王氏各支各派人员生生不息,老死亡故,变化很大。由于其间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人口离散,耆老不存,资料难稽。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位于水洞山洞口东侧、村后老茔、馒头山、包子山、太太坟等地的列祖列宗的老茔墓碑,基本毁屺无踪,致使许多支派难以理清;在民国五年以后出生又于五十年代前去世,且无后代的,现时很难查清,很有可能把他们漏掉了;在战乱和灾荒中迁徙失散的支派,更是无法知晓。这次续修系从冯王和王庄现有人丁往上追溯源流支派,因而民国五年谱中所载许多支派无法接续,只能留待今后有线索时,续修增补。由于时间仓促,水平能力所限,肯定还存在诸多遗漏和错误,寄希望于各支派子孙予以更正,也寄希望于我王氏各支派历代流落于外乡的子孙回冯王来认祖归宗。

十六世裔孙 义华 十七世裔孙 祚礼

拜撰于辛卯年(2011)清明

推荐第7篇:诸城管氏重修族谱原序

诸城管氏重修族谱原序

谱何为而作也,曰为族之不睦,谱即作矣,而族何由睦,曰木有本水有源,虽支分派别,世远季淹,苟有谱可据沿而溯之,稽其始,则兄弟也,稽兄弟之始,则一人之身也。观于此,而情如何不亲,义如何不笃?此睦族所以必当修谱也。犹忆周(注:绍周二支六世椿祖之后)弱冠时,吾父(注:管大武)尝进而命之,曰:‘从来族之不睦,由于无谱,不知系出一本,故也,汝即读书,倘得寸进,即当以此为急务。’周拜而受命,谨志之,不敢忘。至甲子,赖祖父(管得基)训得补弟子员乙丑正月,即携文房四具,并二册。其一为,伯高祖jia(木贾)(注:财神管仲和次子)故天启五季五七誊写疏稿荐亡者,自高祖(注:管椿。泛指六世祖)而上至始祖,间列祖妣姓氏,几百余奉祀者,自曾祖(注:管加禄。泛指七世祖)以下,子、侄、兄、弟、女及婿姓名亦载册内,凡三世几三百名为一册。其一为,甲寅十月睦族合户册,上自曾祖下及孙行,同姓毕集,凡六世,几五百名为一册。余持是假拜节为由,无论贫富贵贱,悉等其堂,逢人而偏问之,得一解即书于册,如是者三年始得大概,亟欲纂辑成谱,以示后人,讵意遭家不造,三十年zhun zhun,备虑百事具废,而修谱一事遂置高阁,去岁壬子,余年七十矣,或谓之曰‘汝承命修谱,而未竟其功,行且老矣,其谓老父何。’余闻言愧恧殊甚。乃捡前所采访,勤加纂辑,起自今年五月至中烁告成,然屈于力,不能付诸剞劂,族之人不我鄙弃,??付梓,则大善矣!,即不然,则各录一册,什袭而藏诸荚si,异日者按谱稽查,莫非共本同源则情亲义笃,孝弟之心油然而生矣。族之睦也,未必不自谱之成基之,岂徒有以对吾父于九泉,而已,载是为序。­

时雍正十一年八月十六日十世孙绍周敬识­

*** 诸城《管氏族谱》之序言,今可查者,有三篇,分别是康熙三十七年九月初九日嵋村祖管清作序,雍正十一年八月十六日嵋龛祖管绍周作序,乾隆三十八年九月廿有一日录瞻祖管永猗作序,此为第二篇。­

推荐第8篇:涧西周氏四修族谱 详细家谱 副本

涧西周氏四修族谱,详细家谱

迁始祖,周辛甫,子四,志高,志亮,志宏,志宽,派名,辛 志 马 腾 宗(金),芝邦(承绍)玉士德,

宪孔大家修,文章光上国,诗书启后贤,礼义辉先哲,志孝继芳声,经尤昭法则。家谱原件由铭房周伯皆(章派),周寿泉(光派)父子收藏,由六房德志(岐山公)衣周诗平(诗派)整理上传,为五修族谱尽

份微力,各位宗亲需要下载请联系一五八七四八九一四二二。以便登记各房信息。

推荐第9篇:修家谱(族谱或家史)有何的作用

修家谱(族谱或家史)有何的作用

(天长市内省堂_朱氏家谱) 天长市仁和中学朱庆文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孩子也就是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打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少代呢?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立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着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一、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 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 万里江水,源起何处? 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 特别我们朱氏家族,已有半百年没有修谱了,早我们采方中发现不知道自己祖父母名字的人为数不少,更谈不到自己是哪支哪房,所以说这次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断线,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周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二、清缘、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望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比如,你要知道朱氏来由、远祖世系,可查朱氏由来,这次续谱,这套资料来之不易,她是我朱氏修谱中贡献最大的无名英雄,,天长市界牌乡人,在天长市仁和中学工作,他耗了很多时间和费用,利用节假日多次到处查寻复印下朱氏信息,我朱氏族人要感谢他对我族续谱工作中无私的贡献。你要知道【内省堂】到底是回什么事? 可查【内省堂—朱姓的堂号】。你要知道老、新派别,可查老新语录。你想给自己的子女取个好名字,你

朝代的功绩和对社会的贡献,一套谱书在手,朱氏家族的情况有了。

三、增知、育人。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的教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嫖娼有余,赌不竭力,吃喝玩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馋奢无底,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中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规范了朱氏后人的言行。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如何立志? 如何敬业? 如何治学? 如何治家? 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四、血肉联情。俗话说:“亲不亲,故乡情。”“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大流通的社会中,在国际一体化世代,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这是今后人子孙必行之路,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一个人走在外,路人(路上随意向隅的人)不如乡人(自己家乡的人),乡人怎与血肉之情相比。经济开发中的往来,生死祸福的降临,人与人之间自然也非常必要相互提携、帮助,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相见恨晚,血肉亲情一定更好、更深厚。

五、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辈,先人千心万苦创业,育人,为朱氏家族为社会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树碑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可查【内省堂—朱氏的堂号】,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综上所述,修家谱有何用呢? 回答是: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

推荐第10篇:修家谱(族谱或家史)有何的作用

修家谱(族谱或家史)有何的作用

(天长市内省堂_朱氏家谱) 天长市仁和中学朱庆文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孩子也就是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打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少代呢?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立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着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一、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 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 万里江水,源起何处? 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 特别我们朱氏家族,已有半百年没有修谱了,早我们采方中发现不知道自己祖父母名字的人为数不少,更谈不到自己是哪支哪房,所以说这次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断线,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周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二、清缘、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望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比如,你要知道朱氏来由、远祖世系,可查朱氏由来,这次续谱,这套资料来之不易,她是我朱氏修谱中贡献最大的无名英雄,,天长市界牌乡人,在天长市仁和中学工作,他耗了很多时间和费用,利用节假日多次到处查寻复印下朱氏信息,我朱氏族人要感谢他对我族续谱工作中无私的贡献。你要知道【内省堂】到底是回什么事? 可查【内省堂—朱姓的堂号】。你要知道老、新派别,可查老新语录。你想给自己的子女取个好名字,你

朝代的功绩和对社会的贡献,一套谱书在手,朱氏家族的情况有了。

三、增知、育人。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的教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嫖娼有余,赌不竭力,吃喝玩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馋奢无底,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中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规范了朱氏后人的言行。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如何立志? 如何敬业? 如何治学? 如何治家? 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四、血肉联情。俗话说:“亲不亲,故乡情。”“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大流通的社会中,在国际一体化世代,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这是今后人子孙必行之路,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一个人走在外,路人(路上随意向隅的人)不如乡人(自己家乡的人),乡人怎与血肉之情相比。经济开发中的往来,生死祸福的降临,人与人之间自然也非常必要相互提携、帮助,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相见恨晚,血肉亲情一定更好、更深厚。

五、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辈,先人千心万苦创业,育人,为朱氏家族为社会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树碑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可查【内省堂—朱氏的堂号】,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综上所述,修家谱有何用呢? 回答是: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

第11篇:某县图书馆关于在全县征集家谱(族谱)的启事

XX县图书馆关于在全县征集家谱(族谱)的启事

家族(族谱)是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历史学等多科研究的珍贵资料,具有文物保护、学术研究、道德教化和寻根问祖的价值。为收集、保存、研究、利用家谱(族谱)资源,增补我县历史缺失内容,丰富我县历史文化内涵,县图书馆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公开征集家谱(族谱)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集范围:凡是在XX县范围内保存的姓氏谱、家庭谱、宗族谱,原件、复印件、铅印本、抄本、影印本、拓本、拓片、电子文档均可。

二、征集方式:公开征集,自愿捐赠。自愿捐赠的家谱(族谱),由县图书馆与捐赠单位或个人办理移交手续,出具收藏证书。

三、征集时间:即日起,常年征集。

四、保管利用:由我馆对征集的家谱(族谱)资料进行研究整理、登记造册、系统编号,作为我县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设在地方文献室进行长期保存,并对外开放查阅。

五、联系方式: 地 址:XX县XX街道XX路XX号 联 系 人:XX 联系电话:XXXXX 邮 箱:XXXXXXX

XX县图书馆 2014年12月4日

第12篇:宗谱格式

家谱印刷版式

传统版式:欧阳修、苏询从谱学理论上进行探讨,提出了编修族谱的方法与体例,并编出自家内容全面、形制科学的族谱,成为后人修编的规范。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欧式、苏式两种基本格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图),用起来非常方便。欧式中,每人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最大优点是父子兄弟世系关系清晰。

样式组合:欧式(单页/筒子页)—(有/无)照片——(有/无另提)共12种

欧式单页无世系线有照片

欧式单页有世系线有照片行传

欧式筒子页无世系线有照片行传

欧式筒子页有世系线有照片行传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询创立。苏氏行传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以行号排序,由右向左排列,主要强调宗法关系。最大优点是同一代人之间大小关系清晰。苏式行传家谱必配世系图,于是也有人将世系图称为欧式,后来就有欧苏同体的说法,也就是欧式和苏式同在一套家谱中,不过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样式组合:(单页/筒子业)——(有/无)照片——(单栏/双栏)——(有/无承前项)共16种

苏式单页双栏无承前项行传

苏式单页有照片行传

苏式筒子页有照片行传

筒子页有照片行传

苏式

●宝塔式:宝塔式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其特点是将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子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但宝塔式的缺点是,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不整齐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其优点是世系固定,依次分明,因此有不少家谱采用这一图谱。

牒记式

传统版世系图:

宝塔

单页九代式世系图

单页五代式世系图

总之各类世系图各有特色,五代世是比较常见的,我们在编撰过程中,可以根据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运用,总之,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次分明,才是最为重要的。天下谱局吊线图均有承前启后页,查阅方便,更于现代年轻人的阅读!

《现代家谱》在继承和保留了传统家谱主要内容或主要结构的基础上,对以“欧苏体例”为代表的各种旧式家谱进行了多方面重大改革创新,所推出的一种修谱的新模式、新方法。目前天下谱局已研发出大典式和列代式等十多种现代样式。

大典式:人名大典那样的以名字个体为单位,以世次或行号排序,横排,整篇文档结构紧密没有像欧式那样大片空白区域。最大优点是方便现代人识读,节约纸张。大典式家谱必配世系图。

大典式无照片行传

照片行传

世系图:

大典式有

大典式世系图

列代式:可列两代至五代,排列关系以及优点和欧式相同,方便现代人识读,但和欧式一样比较浪费纸张。

列代式-三代

列代式-五代

第13篇:中华丘氏大宗谱兴国分谱序

中华丘氏大宗谱兴国分谱序

邱冠瑛

日月穿梭,寒暑轮替,蔚蓝色的地球,生机盎然。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里,在形态各异的无数生命中,人类从远古走来,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走出浑沌,走过洪荒,发展成为万物的灵长。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民族、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民族、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民族、黄河与长江流域的中华民族,分别孕育出了各具特色的古代文化,成为光耀宇寰,彪炳史籍的不朽文明。而我中华民族尤为出类拔萃,其高度的智慧,宽阔的胸怀,恢宏的气度,坚毅的秉赋,不屈的性格和勤劳勇敢、兼容并包的精神,更创造出了维系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这些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中,也包括了以追根溯源、尊祖敬宗为核心内容的家谱文化。

尝闻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如木之有根,无根则朽;如水之有源,无源则涸。夫欲后世敬者,必先敬祖,而敬祖之道,则首重修谱。无谱者,其先祖必无所溯,其子孙必无所系。故先贤创家谱于前,子孙续族谱于后。《史记》中的《本记》、《世家》、《年表》亦多源于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家谱。故家谱又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历史的基础和源泉。它与正史、方志一样,共同构成为各民族历史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是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星斗变易,岁序递迁,宗枝益盛,奕叶增荣,子孙散播不一,后裔徙居无常。欲子孙不忘本,必先不忘祖。今欲不忘祖,则必先藉于谱。若不续族谱以传承,子孙又将何以溯本而寻源乎?

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祖国振兴初露端倪,民族文化始复弘扬,民间修谱随即兴起。2002年9月9日,我姓翘楚——香港实业家邱家儒宗贤,顺应时代潮流和海内外宗亲的普遍愿望,奉献巨资,团结全世界宗亲,成立了中华丘(邱)氏宗亲联谊总会、中华丘(邱)氏族谱研究总会和《中华丘(邱)氏大宗谱》编委会,领导编纂海内外宗亲共同参与的统一体例凡例、统一版本设计,统一审校定稿,统一印刷装帧,统一出版编号,统一全世界丘(邱)氏字派的《中华丘氏大宗谱》。兴国宗亲闻讯响应,成立中华丘(邱)氏宗亲联谊总会兴国分会和《中华丘(邱)氏大宗谱·兴国分谱》编委会,推举邱顺钦宗贤为会长,邱日华宗贤为常务副会长,邱福前宗贤为副会长,邱隆珍宗贤为主编,邱隆枢宗贤为常务副主编,邱会祯宗贤等为编委,按照邱家儒总编创立的“丘(邱)氏谱法”,领导、组织和实施编修《中华丘(邱)氏大宗谱·兴国分谱》。我虽陋学,恰逢受命具体负责中华丘(邱)氏谱馆编撰《中华丘(邱)氏大宗谱》的日常工作,得以为《兴国分谱》的体例设计、凡例拟稿、各世系的源流考证和相关旧谱旧序的收集、按注等竭尽绵薄。

修谱旨在敬祖宗、敦人伦、辨昭穆、明次序、典教化、正子孙。而实事求是地编修《中华丘(邱)氏大宗谱·兴国分谱》,是我们真心实意溯源报本,尊祖敬宗的具体体现。祖先是遗传给我们血脉和生命的载体,故是神圣的,不可侮,不可辱,不可伪托;子孙后代是祖先和我们血脉与生命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亦不可侮,不可辱;我们自己是祖先血脉和生命的接力者,肩负着实事求是承传祖先世系、弘扬祖恩祖德和衍传子孙后代的神圣职责,故不可趋炎附势、攀附望族、冒认冒接他人之祖为己祖,而忘己祖、悖己祖、弃己祖。否则不仅辱祖辱孙,也是自取其辱。考各地、各世系始修谱序,大部分世系的始修谱序所考之始祖与宋以前的的历代丘(邱)氏名人并无明确和直接的联系。故《中华丘(邱)氏大宗谱·兴国分谱》严格按照《中华丘(邱)氏大宗谱》总编邱家儒宗贤在2002年9月9日《中华丘(邱)氏大宗谱》开编时提出的指导思想和编纂原则,采取文化认祖与血缘认祖分立并存的方法,即宋以前的历代丘(邱)氏名人,作为丘(邱)氏的共同先祖,或称为丘(邱)氏的文化先祖,但丘(邱)氏的文化先祖不一定是每个世系的血脉先祖,血脉先祖只 1

能以各地、各世系始修谱序确考之始祖为始。没有确凿依据可以珠串链接的,不强接硬接,不搞统宗统系,真正做到不辱祖、不辱宗、不辱己、不辱子孙后代,这就是实事求,是以德修谱。

谓实事求是易,行实事求是难。人人都自诩为实事求是,但何谓真正的实事求是?丘逢甲先生有云:“始祖之名,当以最先为断;其所自出,当以所知为断。”《中华丘(邱)氏大宗谱》总编邱家儒宗贤归纳为“谱以最早为断,祖以知者为断”,这就是实事求是。何谓“谱以最早为断”?即从下往上追溯,重开基祖,重最早的碑铭墓志,重最早的祠堂神主牌,重各世系最早的老谱,重各世系最早的谱序,以各世系最早的写谱人——即以该世系始创谱牒的人所写的谱序为断。何谓“祖以知者为断”?即以该世系最早的写谱人所撰的谱序中所溯及的始祖之名或者始祖所自出的世系为断,不冒接他人世系,不无凭无据编造虚假世系,不为名讳字号及其生平行实本未传于最早的谱序者取名、娶妻、封官、加爵、生子,不伪造父祖曾高太及其上接世系,这就是祖以知者为断。以邱顺钦、邱日华宗贤为核心的《中华丘(邱)氏大宗谱·兴国分谱》编委会正是秉承了邱家儒总编提出的“实事求是”的修谱原则,采用“小宗之法”,从下往上追溯,上溯至各世系第一个写谱人的谱序所述之始祖为始祖。对于上溯不明的,不妄加衔接。开创了新时代“实事求是”修谱的先河,完全可资姓内外未来修谱所借鉴。

溯我邱姓本为丘氏。自穆公肇姓迄于今,已历3000余年,后裔遍布五湖四海和世界各地。沧海桑田,星火燎原。浩浩邱氏,如汪洋大海,千支万流,总汇其中。

兴国丘(邱)氏今有近3万人口,在全县275姓氏中,依人口多少排序,名列全县第12位,是兴国的主要大姓之一。《中华丘(邱)氏大宗谱·兴国分谱》共收录了20大世系28个支系,共156个开基祖,25000余人。其中包括崇公世系方栉公支系,烋公世系惟福公支系,仕宾公世系法从公支系,古梅州石窟都大坑头丘氏始祖世系的广泉公支系、伯渊公支系、南房希鲁公支系、西房希学公支系、东房希质公支系、北房希进公支系,上杭始祖二十七郎公世系四九郎公支系、四三郎公支系、四十四郎公支系、四七郎公支系,上杭始祖三五郎公世系伯十郎支系,上杭始祖惟长世系,上杭始祖湖梓里念二郎公世系,长汀丘坊始祖伯一郎公世系,宁化始祖念三郎公世系伯九郎公支系,上杭始祖五三郎公世系,河南始祖俊郎公世系项公支系,上杭始祖湖梓里念一郎公世系,信丰杨垇湖始祖付九公世系,五华始祖文德公世系,五华始祖文进公世系,上杭始祖成山公世系,以及可钦公世系,德才公世系、齐公世系等, 遍及兴国、赣县、于都、泰和、永丰、吉安、樟树、新余等八县市三十三个乡镇场区,一百六十一个自然村,尤以兴国高兴,均村、城冈、樟木、崇县、长冈、江背、社富较为集中。

兴国丘(邱)氏素有重教崇德,文化后昆的光荣传统,故自明清陆续开基以来,人文蔚起,精英辈出。从庠生到进士,从县丞到布政使,从军功九品到军功四品,各类人才,洋洋一千余人,仅清朝以前就有七品以上官员489人,近代又有143人,可谓繁星煌煌。如今,20大世系的裔孙遍布国内数十个省市区和世界各地,瓜瓞绵绵,人才更为繁盛。仅古梅州石窟都大坑头丘氏始祖世系却已超过一半。而开国中将、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兼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国务院办事组成员(副总理级)邱会作,开国少将邱先通、邱会魁,解放军三十一军副军长、二十一基地副司令邱会嵩(正军级),开国大校、武警总队长邱会墟(副军级),中国工农红军25纵队纵队长邱超群,中共会昌县委书记邱会讲,江西省军区司令部军事部长邱富林,兴国独立团政治委员邱纪可,兴国预备队政治委员邱时信,福建省泰宁县县委书记邱仁贤,兴国县县委书记邱兆福,长春市军分区司令员邱云辉,红军兴国模范师参谋长邱会钰,原铁道部建设三局副局长、广东省交通运输委员会副主任邱前章,宜昌行署副专员邱文山,总参谋部61所主任邱侠,云南省投资开发公司经理(副厅级)邱录军,江西洪都消防工程公司总经理、江西省消防设施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家海,湖南

省粮食储运处处长邱顺鑑,国家重工业部医院副院长邱会钦,《中国老年报》,任社长(总编)助理、副总编辑(司厅级)邱锋,中国国际经济协作开发部部长邱 斌。91423部队空军飞机检查技术主任(正师级)邱杰。总后勤部装备部助理(副师级)邱近东,某省会市国安局局长邱黎明,江西南昌汽车制造厂(中央属企业)厂长邱利军,北京军事学院医师(正师级)邱亚莉,中国科学院北京器材供应站副主任邱世仁,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邱东,国家计委卫生所所长邱会钦,赣州市委副书记、政协赣州市委员会主席邱承泉等则尤为杰出,他们是为《兴国分谱》增光添彩的楷模,也是兴国丘(邱)氏的光荣和骄傲。

兴国丘(邱)氏是光荣的宗族、英雄的宗族。据兴国县志不完全收录,仅红军时期,兴国丘(邱)氏有名的烈士就达645人,而无名烈士已化作群山,无法统计,这在全国丘(邱)氏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些有名字记载的645位邱姓烈士表明,当年兴国丘(邱)氏为红军的发展和壮大、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历经六载寒暑的紧张工作,在分谱编委会的共同努力下,一部涵盖兴国、赣县、于都、泰和、永丰、吉安、樟树、新余等八县市丘(邱)氏的《中华丘(邱)氏大宗谱·兴国分谱》终于告竣了。这是兴国丘(邱)氏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巨大而又浩瀚的文化工程,也是兴国丘(邱)氏历史上一部最为恢宏的旷世宝典,还是二十一世纪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在丘(邱)氏族谱文化中的集中体现。《兴国分谱》的编纂成功,标志着兴国丘(邱)氏宗亲梦寐以求的共同愿望得以圆满实现。不但对于弘扬祖德,弘扬丘(邱)氏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团结宗亲,激励当代、教化子孙后代自尊自爱、奋发图强也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大可上慰祖宗,下泽子孙,功耀千秋,福荫万代。必将成为永恒的历史,不朽的丰碑!值《兴国分谱》行将付梓之际,编委会总合众议,嘱我作序。我自鉴不才,屡屡陈情不堪重任,终未敢以卑陋而固辞。祝愿兴国丘(邱)氏光大先业、永超前人,为祖国振兴、人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是为序。

2008年9月15日

说明:作者邱冠瑛系古梅州石窟丘氏二十三世,2004年6月起出任中华丘氏族谱研究总会研究员,《中华丘氏大宗谱》编委会常委,《中华丘氏》会刊、简报副主编,自2005年1月起出任中华丘氏谱馆副馆长,主持日常工作,起草了《中华丘氏大宗谱编纂总方案》和《中华丘氏大宗谱》各分卷编纂方案。是《中华丘氏大宗谱》框架结构的设计者。

第14篇:族谱前言

前言

国家写史,地方修志,家族编谱,这是我国史学的三大支柱。时逢盛世,史、志、谱的编修已成当今社会兴起的一股热潮,蔚然成风。这里的谱指的就是族谱,族谱亦称谱牒、家牒、家传、世传、宗谱、家谱、世谱、世牒、家乘、家志、谱录……等二十几种称谓,我们习惯称之为族谱。族谱,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录,对尊宗敬祖,睦族兴家,明长幼,别亲疏,传承家族美德,发扬优良传统,都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施行,祖国变得愈发强大,而徐坎也在跟着发生着令人可喜的巨变:道路拓宽了,高楼林立了,厂房变多了,收入增加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谓是欣逢盛世,政通人和,所以一部分徐坎人便热切地盼望能重新编修徐坎黄氏族谱,以记俊彦,温旧知新,弘扬祖德,启迪后人。最早盟生这一想法并将其付诸实际行动的当属徐坎宗亲黄万顺老前辈,他从1992年起就开始着手收集考据资料、编写手写本徐坎族谱。一直到前几年黄万顺老前辈身体还健朗时,人们还经常见其仍穿梭于徐坎的各家各户,登记各个家庭世系的新近变化情况,只可惜最后终因种种原因,在老前辈辞世之前也未能如愿付诸于梓,这让那些热切期盼新族谱能够面世的徐坎人觉得甚是遗憾:因为出版徐坎黄氏族谱这件事可能要被无限期地搁置了。

2013年初,在徐坎村党支部、村委会和老年人协会的提议下,最终决定由第三十二届社众理事会负责主持重建徐坎村育俊堂的一切事宜。而本届理事会之首事正是本村宗亲黄启武,他是一位大家公认的热心社会公益,愿意为徐坎的发展贡献力量的贤达人士。一天,他在育俊堂重建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突然一个念头冒了出来:育俊堂将如期在年底竣工重光,这是徐坎的一桩大好事,如果在这一大好时机下,同时也把徐坎黄氏族谱编纂出版成册,那不就好事成双了吗。心动不如行动,可是要选谁来负责主编呢?这可把他给难住了,因为编纂族谱是一项需要一个能够付出大量精力、且要具备一定文史学功底的人才能胜任的工作,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能做得了的。最终权衡再三选定由本村宗亲、在漳浦县城任教的黄协艺老师担任《漳浦徐坎黄氏族谱》主编。

黄协艺在应承担任本谱主编后,便与黄启武一道着手组建族谱编审委员会。紧接着又与其他编审委员会成员着手为编纂族谱,做了大量工作,诸如翻阅相关古籍旧谱、网上查询参考文献及相关资料、考据碑文神位、询问长者智士、挨家挨户登记核实世系资料、邀请多个家族代表审核世系资料等等。

徐坎黄氏宗族支分于高山黄氏宗族,属于高山黄氏宗族的一个重要派系,故本谱在资料的选取和内容的编排上重点参考了黄玉盘、黄玉昆兄弟俩主编的《漳浦高山历史资料汇编》。另外,在编写徐坎世系资料时,还重点参考了黄万顺编写的手写本徐坎族谱。本谱除题词、序、前言、祖训和先祖及徐坎黄氏宗族有关照片外,由地方史论、渊源世系、人物春秋、民间故事、历史资料和其它共六大部分组成,对旧谱的内容作了一定的取舍,增补了一些新内容,特别是涉及到有关徐坎行政村范围及徐坎黄氏外迁分支派系的内容给予详化和更新(如:宜隆黄氏虽不属徐坎开基祖宠公、精公、贡公的派下,但同属徐坎行政村范围,故将其世系资料详纳入谱;另外,陂仔、雉川、湖里店仔后及漳浦打石山黄氏乃徐坎黄氏分支派系,故本谱也详细记录其世系资料)。本谱的编写力求做到内容翔实、重点突出、章目清晰、编排合理、具有历史参考价值和收藏价值。当然由于时间仓促、资料不全,加之编者才疏学浅,能力有限,错、漏之处再所难免,敬请见谅。同时,本谱编审委员会也恳请广大有识之士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以期再版时能得以修正完善。

《漳浦徐坎黄氏族谱》编审委员会

癸巳季冬(公元二0一三年十二月)

第15篇:家谱文化

家谱文化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祭祖的习俗,每逢旧历年节,不仅举家团聚,而且还往往要祭奠先人。“先人”不仅包括我们幼时曾承欢膝下、现已故去的长辈,还会上溯很多代,甚至直到最早冠以家族姓氏的始祖。

祭祖的习俗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感激先人的情怀,然而对于每个家族来说,那么多从未谋面的先人是如何被纳入到祭奠和追怀的对象中的呢?这就要归功于家谱的存在了。我们对家谱并不陌生,可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又经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家谱的来龙去脉不甚了解。更多资料来源:家谱-百姓通谱

那么到底什么是家谱呢?简单说来,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血缘关系发展的过程,并同时也重视记录家族里面重要人物的事迹的家族历史文献,又被称为族谱、宗谱、家乘、谱牒等。

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地区,家谱的形式并不相同。北方常见的家谱叫做“谱单”,是以图表的形式简明、清晰地记录家族血缘发展过程,还可供后人悬挂供奉。南方的家谱则要详细得多,除了家族血缘世系发展图外,还有序言、凡例、家训族规、族产、坟茔、契约等与家族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这些内容被装订成册,存放在祠堂里面,因此被称作“谱书”。谱单和谱书就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文字家谱的两个主要种类了。

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目前尚无统一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还曾有口承家谱、结绳家谱等早期形式。到了魏晋时期,中国的家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当时,由国家设立谱局、选取谱官统一进行家谱的编纂工作,并与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相配合,共同维系世家大族的贵族地位。宋明以后,家谱沉降到庶民社会,开始成为庶民家族“尊祖、敬宗、收族”的文献依据。此后,“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的体例也不断得到完善,并形成了连续不断的民间修谱传统。

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可分为4大主要部分:一是谱序。谱序多由家族名人或族外名人撰写,主要包括此次修谱缘起与目的、修谱经过、家族历史渊源、迁徙经过及谱学理论等,目的是宣扬祖先功德,使子孙敬祖向善。文天祥曾为南靖《赖氏族谱》作序,他说“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以纪事实,谱以序昭穆。昭穆之能明,则家派曷得而蒙哉?今赖氏谱牒历已有数百余年而弗失,开卷一览,上以见先人之勋业,下以见人之嗣绪,非普继善述者能之乎?书此为万世之观”。二是凡例。凡例是家族思想的总括性表述,规定了家谱纂修的基本内容与首要原则,可以说是家谱纂修活动的纲领性文字。清乾隆年间的《汪氏宗谱》凡例对此进行了明确的表述,“谱牒之修者,考其本,稽其源,尊祖、敬宗、收族之所思也,而谱书之所作,使离者合之,远者近之,疎者亲之。谱图于族,岂不重哉”。三是家族世系。世系是家谱的核心部分,也是家谱中分量最重的部分。按照传统的世系记载方法,分为欧式和苏式,即欧阳修和苏洵所分别创立的世系记载方法。这种方法提出家谱要重点记载上至高祖,下至玄孙五服以内族人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是指家族排行、父祖何人、婚姻情况、官爵情况、生卒情况等。在始祖方面,家谱通常会以古代名人或传说人物为始祖,例如姜姓家谱认为炎帝是姜氏的始祖,并会在家谱里面记载炎帝的历史传说。四是重要家族文献。主要包括家训族规、田产契约、祠堂坟茔、诗文传记等。以上便是家谱的主要内容,由于各地风俗不同,各个家族情况不一,家谱的内容方面也可以进行适应性调整。

那么如何才能编修一部内容丰富的家谱呢?从修谱的时间上看,家谱编修频率各地不同,约略按照30年一修的时间进行。30年是一代人的成长时间,因而家谱也基本上按照这样的时间间隔进行编修,以保证在代际间的顺利传承。如果一个家族超过30年还未修谱,那么就会被认为是不孝子孙。

家谱编修活动开展之前首先要成立专门的负责机构,名为“谱局”或“修谱委员会”,由他们负责续接家族世系、组织文字材料、制定凡例、收集经费等具体工作。在清嘉庆十六年(1812)《南屏叶氏族谱·附录修谱事宜》对谱局活动进行了详明的规定“修谱先设公局,分定总修综理,汇世系,缮写、绘图、校对、监刷等项,各欸列名以专责成。”在修谱活动中经费的筹集是一个重要问题。修谱经费的第一个来源是人丁费,即家族男性成员的上谱费。但在当代,女性也可以同男性一样进入家谱,所以也须缴纳人丁费。修谱经费的另外两个主要来源是族产及宗亲赞助。在传统社会,宗族拥有一定的共有族产,可以为家谱编修活动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但随着宗族组织的消失,这一经济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宗亲赞助成为当代修谱经费的第二类来源。

2005年湖北汉阳汪氏家族为了表示对修谱活动提供赞助的宗亲的感谢,就在谱后的光荣奉献榜上分别记载了7位族人的名字及捐资数额。最后,当家谱编修完成的时候要举行隆重的散谱仪式。在宗族生活中,散谱仪式是重要的家族盛会。仪式通常由族长主持,在宗族祠堂中进行,要求全体族人到齐,整肃衣冠、态度谨严,然后按照每房一套的规矩由各房房长负责领取家谱。在传统社会中,家谱具有很强的家族秘密的性质,只能在家族内部发行,领谱人要谨慎保管,不能私自将家谱借与外人,更不许私售。当代的散谱仪式形式较为多样。湖北汉阳汪氏家谱的散谱仪式名为“开光仪式”。仪式在村中广场举行,修谱委员会聘请了专门的主持人负责主持,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族人代表纷纷登台发言,畅谈亲人相聚的快乐,之后族人按照定价自愿购买家谱。最后,在一片爆竹声中开始了仪式的最后一个高潮——集体宴饮。值得一提的是在散谱仪式中还有一项重要程序:销毁老谱。按照传统修谱习俗,当新家谱编修完成之后,要将老家谱当众销毁,防止新旧混淆。不过这种对待旧谱的方式在当代已经发生了变化。当代新家谱编修完成后不再销毁老家谱,而是将老家谱作为家族文化遗产给予保护。在安徽金寨汪氏家族的樟木谱箱里至今保存着该家族三修、四修、五修和六修家谱文本4套共计30余本。散谱仪式标志着家谱编修完成,不过这并不表示修谱活动的终结,编修机构还要对家谱日后的保管问题做出相应的规定。在传统社会,修谱机构对家谱保存方式的规定比较严格。在民国十四年(1915)《汪氏家谱·凡例》中对此明文规定“谱牒既修,凡领谱之家,务须谨慎收藏,伏天要晒,切勿令屋漏水湿,以致霉烂虫伤,甚或至为香火烧残,三年验谱之日,有一于此,定然酌量轻重加罚。”如湖北汉阳汪氏的“晒谱会”,即在夏季阳光充足的时候晾晒家谱,并由族长、房长等宗族管理者检查家谱的保存情况。当然,这种严格的定期检查制度在当代已经不复存在了。还需指出的是,新家谱最后往往会留出若干空白页,叫做“余庆录”,主要用于记录两次修谱之间家族成员的变动情况,以备正式修谱时录入新谱,同时也有子孙万代、家族绵延不绝的象征意义。

为什么家谱在传统社会中得到这么大的重视呢?这与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传统习俗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都知道,魏晋以来,国家选官、个人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人们开始重视记载家族郡望、源流及世系,家谱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宋明以后,随着国家选官体制的改变,家谱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渐渐消失,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也被打破,民间私修家谱的风气开始逐渐盛行,家谱成为传统宗族组织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宗族民俗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发挥着延传家族历史、服务现实生活的多重功用。

首先家谱有利于人们寻根溯源。家谱的核心部分是世系,记载了家族始祖至今的血缘发展过程,因此家谱的世系内容也成为人们寻根的主要依据。在2005年编修完成的《汉阳汪氏宗谱·续谱序》中作者说“因为汪氏家族自安徽迁居汉阳后,散居各地,没有一个统一的宗谱,以至尊晚不辨,亲疏难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宗视若路人,后裔不知先祖,实为可悲!《汪氏宗谱》的创修,实现了“敬宗收族”的目标,记下了每个族人的生平,分清了每个支派的世系,使木得其本,水知其源了。”

其次家谱利于宗族组织对族人进行管理。作为血缘共同体,宗族成员之间形成了强烈的血缘认同感。而家谱以血源相亲为旗帜,进一步以文字形式强化了这一精神纽带关系,使族人在精神上获得彼此认同,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如果族人违反家训族规,宗族组织有权将其削名出谱,民国二年的《桐城汪氏宗谱·凡例》规定“子孙犯盗败伦、弃卖祖茔,罪恶彰者,或为隶卒、僧道及为人义男,并帏簿不修,有玷风化;嫁女不论良贱、婢妾,贪图财贿,贻羞先人,并削其名。”削名出谱对个人影响很大,失去了族籍身份,同时也就失去了宗族组织的各种帮助和庇护。

最后家谱有利于宗族组织对族人进行思想教育。家谱不仅是宗族历史的客观记录,同时也是具有很强伦理教化功能的文化读本,是宗族组织教育后人,继承弘扬家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家族文本资料。家谱的教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家训中。家训是明清时期传统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族长、房长等宗族领导人物制定,用以约束和教化家族成员。其内容主要包括忠君、敬祖、睦族、齐家、修身等。有时在春节、清明节的时候,族长会把召集族人到祠堂中,当众大声宣读家训,对族人进行一次集体性的思想教化。

在当代社会,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年轻人远走他乡去寻求自己的梦想,随着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家族意识似乎正在淡出人们的思想,然而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于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追求却更加强烈。对于每一个当代中国人来说,通过家谱重拾来自血缘亲情的共识和认同都将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因此,家谱文化的生命力也必定更加长久。

第16篇:家谱后记

后 记

我族第八次重修家谱历时一年半,在编委会编撰人员的竭诚尽力、不辞劳苦、夜以继日、潜心编修下,于2012年秋出版,与大家见面了。

家谱编撰,看似简单,实很繁杂。从开始的策划,召集大家议商,听取众人意见,排查摸底,补漏差错,重新登记,又根据第七次老谱的相关内容进行考证、整理,即分房族重新造册,最后汇总、校对、打印,才正式定稿。

在第七次修谱和本次修谱时,已故礼贤叔、耀林叔和我父亲孙爱田等前辈是我族提出修谱的先行者,一直很关心修谱之事。现第八次修谱终于完成,实现了他们老人家的遗愿。

本次修谱耀胜叔、佩山哥、传贤叔、步贤叔、景常叔、和贤叔、佩志哥、明法叔等宗亲在本次修谱和编撰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排除一切困难,齐心协力,力求本次修谱尽量完美。以及以孙奋为代表的各位宗族贤达共同资助,为打印族谱提供资金保障(各位资助金额已在前面公示)。同时在长达一年半的修谱过程中,多次聚会,得到了和贤叔、明法叔、似波兄和我本人的多次招待。在第七次、第八次修谱当中参与的协办人员的共同努力,得以把本次修谱完成。在这里我代表编委会谢谢你们,辛苦了。

在第八次修谱当中,由于编委会成员文字功底未达境界,可能在本次编撰过程中有不足之处,特别是在编撰过程中,由于居住分散,

未能统计完整。在房族造册时,出现用字误差等疏漏差错,在所难免,望族人谅解指正,有待本族后来贤能重新编撰。

在本次修谱结束时,我本人希望我孙氏后人,能弘扬前辈的智慧,继承孙氏家族在历史上被给予的高度评价,我孙氏家族成员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无论你身在何方,都应诚实守信,洁身自好,尊章守纪,团结互助,勤劳善良,认真学习,勤奋工作,维护家族整体形象,不断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其次要认真珍藏本族宗谱,以此来教育后代做一个有诚信,有责任的人。本族人员在本次修谱当中不光是修谱,还要明志、扬善、博才、勤能。以时代要求为己任,以国家法律、法规为自律准绳,尊老爱幼、友好相处邻里,与时俱进。我相信孙氏家族一定会人才辈出、共同发展。

谨为记

七十八世孙:佩国 二O一二年秋

第17篇:家谱序言

家谱序言

一、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所以纪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盖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千百人之身;且四方错落,有见面莫相识,尊卑莫能辨者;虽一本之亲,几何不秦越视之,世序之淆乱散涣极矣。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大宗小宗列其序,昭穆世次绘为图。由本支百世,上而溯之,同出一源,此涣而受之以萃之义也。

稽吾族自始祖讳泰公──系出豫章,原籍赣州府安远县杨家寨黎木社庄,于前明嘉靖年间迁徒北流,侨寓县西门刘家井,继迁六贡桥——燕翼贻谋,创业垂统,是为吾族之一世祖也。

厥後皆耕读为业。五传至高祖象家公,家日益饶,复迁翰堂,遂卜居焉。是时土寇窃发,蹂躏乡里,公设法捍御,赖以保存者甚众。迨伯祖复斋公、叔祖著斋公以晋秩请封。追源溯流,欲创修家谱,志焉未逮。

迄今又数十余年,生齿日繁,支派愈盛。族愈远而支愈分,更再踵而不修,则一脉之贻如同陌路,无以动其水源木本之思,又何以笃其睦族敦伦之谊。爰是悉心采访,详加纂辑,务令昭穆不紊,世次井然。凡祖宗之行述、事迹、名号、爵秩与历代墓所、祭产及生忌年月之可以考查者,悉行纂录,寿诸枣梨,传为家乘。

由今日逆而溯之,原其本出自一人。自始祖顺而推之,溯其流一十三世。所以联属族人,使览斯新谱者,父兄宗族俨在庭帏,长幼尊卑秩然不紊。俾咸之一本之谊,共敦九族之亲,而尊祖敬宗,敦伦收族之心有不感发而兴起者乎。

大清道光七年岁次丁亥仲冬谷旦第九代孙森谨识

电脑整理:十四代孙业挥 1998.7.23武汉

二、

天地生物人为贵。曷贵乎尔?以其具天秩之彝伦,有以笃水源木本之念,凛凛然统族属而不昧厥初也。

夫祖宗往矣,而若子若孙若曾元以下,非一脉之留贻乎?故尊祖者不可不敬宗,敬宗者不可不收族。诚哉老泉之言曰:情见乎亲,亲尽则情尽如途人也。吾所相视如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分而至于途人者,势也。势无如之何也,幸未至于途人也。使之无至于忽忘焉,可也。噫!人各有心,未有闻老泉之言而孝悌之心不油然以生者,此吾谱之所以不容缓也。

我翰堂刘氏,自始祖讳泰公──原籍江西赣州府安远县杨家寨黎木社庄,前明嘉靖年间,因故乡兵燹,流离迁徒,遂至于粤,卜筑于北邑之西门内。耕田而食,凿井而饮。今遗井犹存──即邑乘所称刘家井是也。

後迁于二厢之翰堂,又移居六贡屯村。故僻地槎牙,杭苇跋涉者,颇形困顿!

二世祖念庄公,三世祖明善公,乃舍田为路,累石成桥,通往来,济利涉,行人赖焉──即邑乘所载六贡桥是也。

递传而下,俱隐于农。时风气古朴,丧葬过于简略。故历代祖墓俱系土坟无碑。未建宗祠,故亦不立主奉祀,惟春秋祭墓。茔域徒存,其原籍宗派、生殁年月,亦俱无从查考矣!

迨五世高大父象家公,为故明邑庠生。六世曾大父,为国朝邑增广生,恬淡好学,不求仕进,多积阴功,广行善事:如让产于兄、还质田、存人祀诸善举,都人士艳称之。邑乘所志皆实录也。

七世长伯祖复斋公,以明经授昭平教谕,卓有政声。後沐覃恩,荣膺敕命移赠先人。其生平善迹,县志列传详载之。

而先大父著斋公,亦就职州司马加级,请封秩阶正四品,荣赠两代,行见家声克振,祖泽绵长。

则所以承先启後者,窃幸不至于昧厥初也。顾族属日繁,支分派别,由期而功、而缌麻、而袒免而至于无服,几几乎相视如途人矣!若不亟为纂辑,登诸谱牒,则无以收族者,即无以敬宗,即无以尊祖。忘本之咎,可胜数哉。 爰与族人详为采辑。自一代以至十三代,序世次,辨昭穆,联疏远,别尊卑,无不穷其源而溯其本。其生殁年代从前失于简略者,姑阙其疑;而有徵信者,不安于略。盖数阅月而後成帙,敬寿枣梨以作家乘。颜曰《翰堂刘氏族谱》,原其始也。

後之览是谱者,庶几笃亲亲之谊,怀睦族之思,俾祖宗一脉之贻,不至同于陌路,而孝悌之心,不亦油然以生哉。

谨缀其略于简端。

道光七年岁次丁亥仲冬谷旦

仲支第九代孙敏榘谨识

电脑整理:十四代孙业挥1998.8.21武汉

三、

家乘族谱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透过族谱,可以看到变幻着的历史风云以及跌宕起伏的人世沧桑。家谱文化的丰厚底蕴对研究地方志、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均有重要价值。尊祖敬宗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寻根溯源是人类的天性。炎黄之陵自不必说,各姓始祖的陵墓,也已成为近年来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的圣地。一些著名陵墓已成为其所在地的重要旅游资源。当前,国内外享有盛名的资料中心、图书馆均以珍藏有我国一些姓氏的族谱为荣。谱牒学,姓氏学已注入了崭新的内容,成为一门跨专业的边缘学科。它不仅列入了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也已成为部分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一些科学研究部门也已把其列为重点研究项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少姓氏已把其家谱在因特网上发布,从而打破空间限制,使族人可在世界各地互相交流。实际上,已有人编制了旨在使全球华人能快速寻根,编制族谱,查找亲人的网站。

《翰堂刘氏族谱》网站于1999年在网上发布,有不少读者访问及留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树有根,水有源。编写族谱首先面临的就是根源问题。

根据1827年版《翰堂劉氏族譜》可知,翰堂刘氏开基始祖讳泰公於明嘉靖年间因故乡兵燹, 由江西安远县杨家寨黎木社庄迁徒广西北流二厢之翰堂,最后定居于六贡屯村;又云,明嘉靖年间,有刘法广刘法松二公携祖同来,曾至陆川县南北乡石洞村侨住。但该族谱在序言、凡例、世次及《第一世始祖开籍北流缘始考》等文中一再表明,翰堂刘氏始祖泰公的原籍宗派无可查考。

安远县杨家寨黎木社庄如今在那里?始祖泰公的根源应从何处算起?神秘面纱一直未能揭开。

1999年11月族谱编委会组织了“寻根”小组,到江西省安远县访问了始祖泰公的故里,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拍摄了大量照片,作了详细的访谈纪录,昔日江西安远县杨家寨黎木社庄就是当今之江西安远县鹤子乡鹤子村。泰公当年之故居就是当前该村的刘屋。

经考证,刘法广乃开七公之孙巨浪公之子,由前文知,翰堂始祖泰公当为巨浪公的子侄辈。 据恒心先生《汉祖流史》[16]等有关资料,于是,翰堂刘氏在全国刘姓大家庭的世系位置乃告排定。翰堂刘氏世系总表详见《翰堂刘氏族谱》网站的“刘姓文化·翰堂刘氏世系表”页面。

始祖泰公自翰堂开基创业至今已400多年。原族谱编印于1827年,至今已有170多年之久。如今翰堂刘氏支派繁茂,人口约1万,重新修谱,势所必然。1996年春节,翰堂刘氏后代在塘肚著斋刘大夫祠祭祖,决定成立《翰堂刘氏族谱编委会》(后文简称编委会),统筹修谱工作。

新族谱包括书籍版族谱及电脑版族谱。

1.书籍版族谱 它的最终成品是出版新版《翰堂劉氏族譜》(后文简称新族谱)书籍。新族谱在体例上做了很大改进,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其内容包括谱名、序言、凡例、概述、族居、世系世次、族规、文物、人物、附录及编后记等部分。其中工作量最大的就是世系世次部分。由于人口激增,居住地又较为分散,两次修谱的时间间隔较长,加上保存着珍贵文字资料的碑刻、神主牌、祭簿等实物多已荡然无存,工作的艰苦性及复杂性就可想而知了。编委会为此做了大量工作。编委会除了组织收集资料及编写族谱外,还负责筹集资金,组建翰堂刘氏外出人员联谊会、编写简报及组织大型扫墓、祭拜始祖泰公等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2.电脑版族谱 它在书籍版族谱的基础上,使用照片、文字、图象、声音、动画、视频剪辑、统计图表及数据库等技术,更形象、更生动地记录宗族成员的基本情况及有关活动的信息。尤其重要的是,这些信息是动态的,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更新,使之更符合实际,万代流传。

电脑版族谱的最终成品是:①在电脑上建立《翰堂劉氏族谱系统》,②制作VCD,③在因特网上发布《翰堂劉氏主页》,④打印资料等。

《翰堂劉氏族谱系统》的主要内容有①前言、序言及系统简介;②1827版原族譜的世系树图,开籍北流,自序一及二,著齋公行略,编谱人员,目录及统计图表;③2001版新族谱的族居篇、世系世次篇、修谱简报;④风光照片、人物照片,文物照片、祖墓及各种历史遗迹照片等;⑤祭祖盛会;⑥统计图表;⑦翰堂劉氏数据库;⑧翰堂刘氏主页;⑨幻灯片;⑩使用说明等。

刘姓是华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刘氏始祖是黄帝后裔帝尧陶唐氏,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据1982年全国人口统计资料,刘姓人口在全国姓氏排名居第四位,总人数超过6000万。刘姓子孙遍布世界各地,人才辈出,正在为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奉献聪明与才智。为了与海内外谱牒学爱好者以及刘氏后裔进行交流,我们在因特网上发布了《翰堂刘氏族谱》网站,诚恳地希望各界人士光临指导。

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电脑进入家庭,电脑及数字化彩电进入农村。预料族人在二十一世纪中,除了拥有书籍版族谱外,还将会在自己的家里看到丰富多彩的电脑版族谱。

由于时间仓促,理论水平及掌握的资料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学者和读者批评指正。

第18篇:家谱调研

家谱调研

家谱文化是豫西怀川地区的一大特色传统文化,位于太行山麓,济水源头的怀川历史开始的很早。据传,殷人是怀川人的祖先。因此,怀川人有着很强的缅怀祖先,追根溯源的情愫,而家谱正是这一情愫的载体。

家谱,又称族谱、祖谱、家乘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家谱以姓氏分,不同姓氏家谱形式可能有所不同。当然,不同地区的相同姓氏家谱也存在差异。我的家附近的北王村是一个以谢氏为主体生活的村落。因此笔者以谢氏家谱为例展开调研。

谢氏家谱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型的家谱,一般就称作家谱,保存在本村的祠堂——“谢氏老祠”里,(谢氏老祠是我村谢氏家族的祠堂,用于祭祖,里面记录有谢氏的来源及谢氏历史,祠堂事物一般由村里最年长的族长管理,图(1)为祠堂里的石碑,记载了谢氏来历及根源,对于研究家谱很有帮助)

图(1)

还有一种是小型的家谱,也就是村民家户里用的家谱,一般称“老爷老奶轴”。

图(2) 图(3)

如图所示,图(2)为祠堂里的大家谱。大家谱又分为两种:

1、挂谱,顾名思义可以挂在墙上的家谱。一般不挂出来,只有在春节时候(初一到正月十五)才挂出来,挂在祠堂上房的三面墙上。用于全村人到祠堂里祭祀祖先,追根溯源。图(2)就是挂谱。挂谱长2~3米,宽约1米 。图中类似水源,类似树根的即为家族繁衍,世系传承示意。

2、卧谱,与挂谱不同,即使春节也不挂出来的。所以一般很少有人见过卧谱。据说卧谱比较类似于世系表。挂谱和卧谱都由村里最年长的族长保管。图(3)为家户中的“老爷老奶轴”,实际就是每家从祠堂的大家谱上找到自家的那一支或一脉的祖先,写在自家家谱上。它是与大家谱相承接的。“老爷老奶轴”挂布长约1米,宽约0.5米。这种家谱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贴在自家墙上,图中的格子里的内容就是自家的历代祖先的名号。

挂谱与卧谱最重要的区别在于:第一,挂谱只记载已过世的人,而卧谱则包括在世的人,有几辈人就记几辈人;第二,挂谱只记载过世的男的名号,而关于女的一律不记,卧谱则男女尽量都记。

挂谱以图画形式向人们展示繁 衍生息、传宗接代的过程。从可考 的一辈开始以水流的形式从大到小 按从右自左的方式往下排。当然, 水流也由粗到细,意为辈分由大到 小。如图(4)所示,从可考的第 七代应节开始,下有三子:长子汝 由、次子汝道和三儿子汝嘉。三个 儿子下有分别有子,再依次往下类 推。图(4)中第四代只有来旺下 有延续,其它没有,并非其它兄弟 膝下无子,而是由仁彦延伸下的子 孙较多,所以其它支脉只好另起一

图(4) 张谱布。为区分不同辈分,每一辈字的人都要有一个“官名”,也就是同一辈分的人名字里都有一个相同的字。如第二代名字里都有一个“汝”字,第三代都有一个“金”字等。这个传承,形成了谢氏特有的辈字排序:惟、丕、绩、之、贻、谋、家、开、东、晋、廼、恒、基、以、立、极、绪、衍、南、周。因此,村子里的人严格按照辈字排辈分,而不是按照年龄大小。

图(5) 图(6)

图(5)、图(6)是根据卧谱自家所在支脉编排出来的世系图,也称世系表。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连接,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强调宗法关系。由图(6)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卧谱上出现了柴氏、孙氏,有的还甚至直接写出名字,这反映了挂谱和卧谱的不同以及妇女地位的变化。当然也存在失考没有记上的情况,如图(6)中圈出的地方。卧谱世系表中还常常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图(7)所示情况。 图中所示,黄色的圈是一个辈分 红色的圈是下一个辈分。我们可 以看出:继魁下有二子,贻树和 贻科。但贻树名下有“出嗣”二 字,而继海下有一子,也是贻树 这是因为继海膝下无子,而同为 兄弟的继魁膝下有两个儿子,所 以,长子贻树就过继给了继海。 由于人们受重男轻女的传统封建 思想影响比较大,认为只有有了 儿子才能传宗接代,所以多从关 系较近处过继、领养。还有一个

原因就是,在“人多力量大”的 图(7)

思想影响大多数人的时代下,大部分家庭子女很多,但却有很少家庭能供养得起

所有的孩子,所以,只能选择把部分孩子过继出去以维持生存。因此,在世系表中,图示的这种情况非常非常多。

笔者在调研期间,正好是谢氏家谱续写、完善时候,但由于工程时间较长,现在还处于调查、订正阶段,所以,对于家谱的制作过程只能通过访问村里几个年长的老人得知。生命的传承永不止息,因此原有的家谱也需要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更正。家谱是由专门从事家谱图画的人来完成的,特别是大型家谱,比较复杂,难度较大。据说现在开始动工,到年底才能完成。在画谱之前需要先对各家各户人口及先人情况有个调查了解。然后画挂谱,再是卧谱。据老人们说,这次要出一本类似书本的小型卧谱,每个家户都可有一本,这样,人们认祖归宗便更加清晰明了。家户里的小型家谱也是由专业人士画出来,各家在根据自己的世系关系填在上面。如图(3),大部分小型家谱的横批都是“木本水源”四个字,取“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之意。小型家谱的取名“老爷老奶轴”其中的老爷老奶代指历代祖先,并不是专指老爷和老奶。每年到旧年的最后一天,人们会派各家的男性到自家祖先原来坟头所在的地方去举行一个仪式,叫“请老爷老奶”,意思是要请祖先回家过年,一家人团聚。回到家以后,这个小型家谱“老爷老奶轴”才可挂出来。一直到正月二十晚上,由本村祠堂举行“送老爷老奶”的仪式后,“老爷老奶轴”才收起来。

家谱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

因此,当许多年轻人对修撰家谱还持一种否定怀疑态度时,我认为,修撰家谱是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有修谱传统的地区,随着思想的解禁,曾被视为封建迷信的家谱可以自由流通阅读,自然地引起了人们尤其是老人们的美好回忆。而日益安定、富裕的生活,则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精力。在乡土社会结构日益呈现松散的情况下,修家谱实是一种维持家族凝聚力的途径。

第19篇:家谱学

家谱学.txt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家谱学.txt生活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放得下的是曾经,放不下的是记忆。无论我在哪里,我离你都只有一转身的距离。家谱学

基本术语

世系表:血缘数据库。用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世系表使全族男子的名讳、字号、生卒年月、葬地、配偶姓氏及生卒年月,以及生几子几女、子何名、女适何地何姓等成线性排列,简单明了。目前较为普遍的形式包括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四种。

谱名:辈份代码。在修订家谱时,谱名和谱名排序就已经确定。谱名有其固定顺序,可以是一首诗,或者是家族老人认为押韵的话语,然后按照辈分,在名字中加入谱名。这个确定姓名的方式除了可以区分辈分外,还要起到消除同名同姓的作用,因此谱名通常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

家谱:家族史。中国古代社会能维持几千年的稳定,依靠的就是若干个家庭,按血缘关系排列成的超稳定分子结构。这种分子被称作“家族”,《宗族》中曾曰:“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凑、聚在一起的规则,逐渐演变成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而分子以及分子的结构最终修炼成了现在看到的一本本的×氏家谱。家谱修订权曾一度为氏家大姓垄断,但明代起有了转变,民间私修家谱蔚然成风,这股台风一直吹到了今天。手握家谱,上溯到的祖先就算是秦桧,也自封为名门之后。

图像:必要装饰品。家谱虽是以文字和图表为主,但图像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谱中的图像包括祖先肖像、风水图、所居村庄图等,到了近代,随着照相机的发明,照片特别是家人合照,也成了家族生存状态的重要佐证,收入到家谱之中。

领谱字号:家谱上的条形码。家谱是仅限于家族内部流通的参考资料,因此在保管和保密上有着严格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家谱一房一部,不得多印,每部要编成号码,颁发本族各房领取,每位领谱人都有唯一的号码,称领谱字号。一旦发生鼠咬虫蛀、遗失散落,或是私自誊录、鬻谱卖宗,就可根据登记材料找到当事人,追究其不孝的罪责,并依照家法从重处罚。

谱序:序言。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由于一次次地续修,序跋也不断增多,不仅有新修的序跋,还照录旧序,有些谱的序跋有十几篇甚至几十篇。

余庆录:续后篇。在家谱修完后,修著人会专门留出数页空白纸,使领谱的各家能够将日后遇到的生卒、嫁娶、迁徙、继嗣等家族事宜记录在案,以备续修家谱。这种留待后世子孙续修的方式,也象征了子孙后代的绵延不绝。

家训:思想品德守则。家规高于法规,家训高于家规。家训已由劝诫的法律层次上升至了劝行的道德层次,将修身、齐家的修行融入到家庭的环境中。颜之推、朱熹、陆游推行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在训导中留下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现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

家谱堂号:图腾。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议决大事的重要场所。每个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堂具有姓氏特征的堂号,其来源大都伴有寓于某些含义的典故,它重复出现于该姓氏的不同支族。没有姓氏特征的堂号,大部分分别为某一支族特有或与其他宗族的堂号甚少重复,其余少量的堂号则在同姓和异姓宗族中间有着较高的重复出现率。而其他的堂号辅以姓氏、地域的限制,也能在判断宗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

房支:家族中的原子。简单地说,您或您的兄弟所成立的家庭便是一个房支。房支是相对于宗族更近更小的圈子,宗族相对房支是公,房支相对宗族是私,后者更具有个人色彩,因此宗族内的利益分歧通常发生在房支之间。但在宗族认同很强的村庄,宗族不会允许房支利益超出宗族利益,抑制了宗族内各种亲疏远近关系的表达,从而使宗族内部有了团体格局的样子。

谱例: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人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

支谱 顾名思义,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了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特分支。形成或成为“支谱”的因素往往也是因分衍、择业、迁徒等原因,游离在原宗地所发展而成的,所以冠以“支谱”,它本身就表明了它属某宗之下的一个分支。支谱仍属于族谱范畴。

家乘 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山谷晚年作日录,题曰家乘。”家乘属于家谱的范畴,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谱也冠用家乘。家乘是从“史乘”袭用而来。虽然冠用家乘的不太多,但对谱碟的称谓单位则多有使用“乘”,是谱牒定量的又一别称。谱中有如:“以上大乘,每乘拾八本。”这里所谓的大乘非指佛教“大乘”之意。乘,本为春秋时晋国的史籍名,以后引申到载史之类的书,可称“史乘”。因此将谱列入史类称乘,大乘即本族总谱和门谱的合称,如“每乘拾八本”,即这部完整的谱碟共十八本。

义田 又称“义庄”,指宗涝用于赈恤族内贫寒人家和奖励贞节义行的田产,始创于北宋范仲淹。范仲淹创设义庄的初始动机是:‘祖宗积德百余年始发于我,今族众皆祖宗子孙,我岂可独享富贵?”(《宋人小说类编》卷一)义田大多由宗族显贵捐献而产生的,一般设有专人管理,以防族人侵渔,并且不准典卖,地权比较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族人的生活困难。故顾炎武说:设立义庄“夫惟收族之法行,而岁时有合食之思,吉凶有通财之义。”如此“不待王政之施,而矜寡孤独疾者皆有所养矣。”(《皇朝经世文编》卷八)清朝政权考虑到义田的巨大作用,严厉惩罚那些盗卖义田的不孝子孙,以保护宗族公产。

家讳 即家族或家庭之内的忌讳,又称“私讳,”与“国讳”相对。古人视直呼尊长姓名为大不敬,故晚辈在日常言谈和使用文字时,要回避祖、父等长辈的名字,做到“臣不言君名,子不言父名。”家讳现象,周代即以出现,汉晋逐渐盛行,至南北朝进入全盛,后世相沿,但明清时稍松。依家讳要求,外出写家信,信封上忌用父亲名字,而要用本人名字写成“某某某平安家信,”对别人说起自已的父母,亦多用“府君”、“萱堂”、“椿庭”、“家父”、“家母”一类的词代称。在行文时,如遇与长辈相同的字,则以改字、缺笔等方法加以回避,以表尊敬。如苏东坡作序,一律以“叙”代替“序”字,以避父讳“序”;司马迁父名“谈”,故他在《史记》中从未用“谈”字,家讳发展到后世已不限于文字和称呼上,如晋代桓玄父名“温”,其家中讳说“温‘,因来宾要求温酒竞至大哭,

排辈 宗族内以宗谱规定辈分用字以公开族人所处的辈分。族人在命名时(尤其是男性),名字中必须含谱定辈分用字,放于名字中间,俗称某字辈,以此作为族人相互关系的标志,防止族内人际关系发生混乱。这种规定自汉代开始,明清时期的大家族颇为盛行.如江西九江吴氏的排辈为:德里伯志盂,时添国道中,之登光宗应,茂学仁宜从。周邦新进化,富寿兆长荣,昭代闻仕启,恒慈建立洪。昌明高尚法,永守善良功,锡庆开先业,修和本大同。江西靖安钟氏的排辈为:子孙永昌,宗先福长,顺龙有庆,发荣万方。可见,排辈用字连接起来反映了强烈的血亲观念、浓厚的尊祖意识以及对于宗族繁荣昌盛的期望。

遵昭穆 是在周代确立嫡长继承制的前提下,为适应宗族组织的存在而出现的一种行辈标志制度,其盛于西周,后世则仅用昭穆表示辈分如父子的关系。其制,在确定宗族庙次和墓次时,始祖居中,父昭子穆,父穆子昭,左昭右穆,依次转换,以使在祭招、丧葬、继承和赐爵等礼仪活动中明确区分行辈,严防宗族内部的辈分发生紊乱。故

九族 是先秦时期概括宗亲关系的一种说法,以西周为最典型,见于《左传”桓公六年》:“亲其九族”。《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百姓。”关于九族所包含的亲属范围,古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其一认为九族全系父系宗亲,即指上至高祖,经曾祖、祖、父、已身、子、孙、曾孙、直至玄孙的九代的合称;其二,认为九族亦包括异姓有服的亲属,指父族

四、母族

三、妻族认为几族亦包括并姓百服的亲属,指父族

四、母族

三、妻族二,具体分布为:父族四指五族之内为一族,父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已之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已之女子子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母族三,指母之父姓为一族,母之母姓为一族,母之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妻族二,指妻之父姓为一族,妻之母姓为一族。可见九族是一个较大的亲属团体。后世在概括宗亲关系时基本上不用九族的提法。 六亲 即六代宗亲。古代有宗族亲情到第六代为止的民间成规。

兼容并蓄

回复 引用 顶端

分享此贴只看该作者 | 小 | 中 | 大 想想 [1楼] 发表于:2010-03-20 15:43

人生何时不迷狂,正心诚意修非常,道体玄通无为处,佛心妙谛真如藏。 作者资料发送短消息加为好友级别: 总编 UID: 3 精华: 412 发帖: 10935 威望: 14782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北京

注册时间:2009-04-01 最后登录:2010-08-22

家谱体例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体例的变化与内容丰富是此前谱牒所少有的。正德元年所纂《余氏会通谱》内容包括新旧序、跋、辨、图、外传、外纪图、世系图、茔域图、卷末跋、后序。《休宁文昌金氏世谱》内容已较全面,包括序、凡例、列士、金氏本国、世系、事略、行实、行状、墓志铭、杂著、记、诗、赞、规约。嘉靖十八年许璞、许汉纂《许氏统宗世谱》内容涉及序、名人传记、行状、墓志、世系。嘉靖三十四年朱世恩纂《朱氏统宗世谱》内容涵括历代谱序、敕命、凡例、像讚、祠屋图、墓图、传、世系图。嘉靖三十七年黄侍、黄仁德纂《左田黄氏孟宗谱》内容包括序、图、地理志、姓氏源流、世系、文翰。隆庆六年许可复、许凤翔纂《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吸收并总结了嘉靖以前家谱的有关内容,且有所扩展。该谱涉及历代谱序、目录、世系图、考、先世文翰、序、说、传、记、寿叙、赋、诗、歌、词、挽诗、行状、赞、祭文、谱说、后骗子、领谱字号等诸项内容。

万历以后,字谱内容较前更为丰富。隆庆、万历年间歙县殷氏宗族“始为谱,其大凡有姓氏、本原、世系三考”,其后内容又扩充了“世德、规范、训典、文献、宅第、丘墓、遗文、遗迹、里社九考。”万历五年吕仕道纂《吕氏续修宗谱》涉及目录、书法、凡例,历代谱序、像讚、迁源源流、祠墓寺图表、里居图、姓氏来源、世系、世德、规范、训典、文献、遗事、丘墓、祭田、家规、修谱衔名、修谱总论、后序、跋等内容,该谱的列诸项涵盖了后世家谱所具备的基本内容。万历十八年程弘宾纂《歙西严镇百忍程氏本宗信谱》分谱序、谱例、纪源、传疑、传信、世系、世传、内传、保莹、遗翰、族约、续后十二篇。万历末年修成的休宁《曹氏统宗世谱》涉及序列、题辞、谱引、谱歌、谱诗、恩荣录、曹氏先达、迁徙源流、坟墓、后序、跋、谱约、支谱图、统宗谱系小叙、系图、事略、重修族谱叙略、家乘序、诗集序、遗嘱、跋等内容,名目纷繁,同万历以前所修宗谱相比,内容得到大规模扩展,几乎囊括了与宗族相关的所有事项。通过对上述明代宗谱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与宋元谱相比较,明谱新增加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家规家训、祠产族产等宗族制度的相关方面,这也正是明代宗族制度较前有所发展的一个反映。

关于体例方面,明谱在因袭欧苏谱例的同时,增加了“志”“图”“考”“录”等项新内容,这是明修宗谱进一步吸收正史和地方志编纂学上成果的重要体现。据翟屯建先生研究,明代宗谱体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纲目体,以纲统目;二是条目体,一事一目,互助统辖;三是纲目与条目的混合体。且愈往后,这种混合体的方法在宗谱编纂中愈益得到广泛的运用。与明代以后所修宗谱相比较,有明一代所修宗谱的体例已比较完备,且大体上已定型,此后清、民国年间所纂宗谱在体例上基本承袭明谱,变更甚微。

兼容并蓄

回复 引用 顶端

分享此贴只看该作者 | 小 | 中 | 大 想想 [2楼] 发表于:2010-03-20 15:45

人生何时不迷狂,正心诚意修非常,道体玄通无为处,佛心妙谛真如藏。 作者资料发送短消息加为好友级别: 总编 UID: 3 精华: 412 发帖: 10935 威望: 14782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北京

注册时间:2009-04-01 最后登录:2010-08-22

家谱的格式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名

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2.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家法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

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

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11.世系

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最迟已在南宋时出现了,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产品。(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

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传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方行可书”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

13.谱系本记

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数等。

14.族产

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

专门登载与记录和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

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

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

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

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

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

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

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

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

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百科全书。通过一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可与正史、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兼容并蓄

回复 引用 顶端

分享此贴只看该作者 | 小 | 中 | 大 想想 [3楼] 发表于:2010-03-20 15:46

人生何时不迷狂,正心诚意修非常,道体玄通无为处,佛心妙谛真如藏。 作者资料发送短消息加为好友级别: 总编 UID: 3 精华: 412 发帖: 10935 威望: 14782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北京

注册时间:2009-04-01 最后登录:2010-08-22

家谱的纂修

家谱是一个家族、宗族全面、详细的记录,堪称家族、宗族史或家族、宗族百科全书,同时家谱又起着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和作用,那么纂修家谱可说是中国古代家族生活的一件大事了。古人对纂修家谱可以说是谨慎而又隆重的,将修谱视为宗族中的头等大事。有些家族在纂修家谱时请本族或族外当时有名的文人学士撰写部分内容或题写序言,如欧阳修撰有《欧阳氏谱图》、苏洵撰有《苏氏族谱》、曾肇撰有《曾氏谱图》、王安石撰有《许多世谱序》、文天祥撰有《跋李氏谱》等。其主要目的是借以扬名和炫耀,但从另一侧面也保证了族谱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一部家谱从酝酿重修或续修到新谱修成,中间有许多过程,这里分别叙述如下:

1.家谱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平时分项记录族人的情况如家族成员凡生丁口、行冠礼、结婚时均须预先立册一本,以便以后陆续增入新添丁口。每年冬至祭礼祖先前,家族内各房须将男丁情况报至族里,同时将婚、嫁、卒、葬等一并报上,以作为日后修谱续修的依据。

(2)平时由各房单独记录,再按时汇总登录平时家族成员的基本情况就由各房或各支单独记录和掌握,各家族成员也主动将变化情况报告房长,如生丁后须报以下内容:某房、祖某、父某、行某之第几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每年冬至,各房长将该年的全年变动情况造表登记后送入族内,再由专人登入总册送至族祠或派专人保存,到修谱续修之年时再拿出来使用。

(3)由各户按时报告变动情况如山东曾参后裔在祠堂内设有《纪年簿》,规定族内成员生子三天命名后即报告族长,登名于簿,记明出生时日;去世者,家属半年内将死者寿数、葬地报告登记;即媳妇,要求把女方生日、娘家情况记录在簿;迁居外地者,要一年汇报一次情况,注明居地等项,以便族长记录。

(4)修谱时普查填表而后汇总纂局格式如下:第几某户、几十几代、名某、年几十几岁、现居某县某村、习何业何职、曾祖名某、号某、何指、在否、父字某、号某、何指、在否、有子几人、名某。

(5)派人外出实地调查这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之一。有些家谱在载录修谱人员时称从事这项工作者为“采访”。外出实地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迁居外地的本族成员的基本情况。

(6)各支族提供有些家族规定:修谱前两年,各支族要将各自的情况先行编好送来汇总,各房“预先编订,早发传启,汇齐修梓”。

(7)利用旧谱资料这也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几乎所在的得修谱、续修谱都是在旧谱基础上参核考证,拾遗补缺再填加新材料而修成的。

(8)利用御赐诗文及各种契约文书等文献资料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家乘》则载有宋、明两朝五位皇帝赐给族人的八首诗词及唐朝时发给林家的免税役户贴。

(9)从正史、方志、文集及其它书籍、资料中抄录资料一些大家族的家谱收录人物众多,这些人物或在正史中有传,或有文集行世,或在方志有载,另外他们与同时代的族外好友或有彼此酬唱、书函往来。这些酬唱、书函等也许收录于他人的文集之中。以上种种情况都会在修谱、续谱的过程中遇到,因而正史、方志、文集和其它书籍、资料也成为修谱时不可遗房的重要宝库之一。

(10)辑录族人所撰诗文及其它存稿如贵州黄平县新州镇周家山《周氏族谱》除记载周瑛的传记外,还收了他的诗词、散记和其它文字,并对他的著作《草庭类稿》予以介绍。

(11)辑录与族人有关的其它材料

(12)辑录族人墓表、墓志、墓铭等材料

家谱资料的收集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方面是现有家族成员变动情况的积累,另一方面是已故家族成员资料的收集,这两方面的工作艰苦而细致。只有将重修、续修家谱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做好得扎实、有效,才有可能修成一部资料全面、引证广泛的好的家谱。

2.家谱的纂修纂修家谱是家族、宗族的一件大事,根据家谱资料记载,纂修家谱须得家族、宗族大部分成员同意后方可进行。重修、续修家谱的时间古无定制,一般是三十年一修的,也有二十年一修甚至十几年一修的,还有由于兵荒、灾疫、迁徙等原因而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未修的。

纂修家谱前,家族、宗族一般都要成立修谱机构,即所谓的家谱编委会或谱局,由族长担任主修。编委会通常由主修、倡修、编修、监修、协修、校阅等组成。编委会的人数多少主要依据家族、宗族的大小而定,由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较大的编委会如《张氏统宗世谱》编委会人数达二百四十八人。

有些家族则延请谱师或当时有名的文人学士来纂修家谱。延请谱师来纂修家谱,诚然能对家谱的体例、格式、文字等有所保证,但由于谱师出于谋利或其它原因,在纂修家谱时常常“捏造谱牒”,“附之贵显”,“其先莫不由王侯将相而来”,使一些家族的家谱严重失实,形成“赝作”。

家谱编委会即谱局成立之后,即进入纂修族谱的实质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有二:一为收集资料,一为筹集经费。收集资料一如前述,此不赘言。经费来源一般是来自族产收入,如族田、祭田及春它田地的收入,族内公共财产出租给个人的收入等。除此而外,每个如谱的男丁都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谱银(女子因不上谱,故不必交纳)。经费的第三个来源是族中一些有钱成员的捐助。较大的捐助来自族内有较高经济地位的成员,尤其是那些没有官职或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富裕商人,他们为了在家谱中多占些篇幅以光宗耀祖和显及后代,常常用较大的经遇资助修谱来达到目的。

一些家族每次续修族谱筹集到的经费往往不够用,只好修完为止,不能刻版印刷。

一俟经费筹集就绪,编委会就进入谱局动手编修,这在谱学中称为“开局”。首先要拟定修谱凡例,一般是依据旧谱凡例根据时代需要而增加删减。凡例定下来后,要张榜通告族内成员,使他们明确此次修谱的编修宗旨及基本体例。书稿编好后,即请人认真刻写和印刷,临修、校阅负责审核和校对。

一部家谱经过这些程序后才算修竣。装订完毕后,谱局再次张榜通知族内成员,然后择定吉日,锣鼓开道,鞭炮齐鸣,以大轿将修好的新谱迎回祠堂,这在谱学上叫做“出谱”。再择定吉日,举族男丁不论老幼,均沐浴更衣,穿着一新,虔诚地对家谱予以礼拜,这在谱学上称为“拜谱”。拜谱完毕后,族长拿出朱笔开始发谱,一般是每房一部,祠堂留一部。谱领完后,经济条件较好的一些家族、宗族,于当晚举行盛大宴会,所有参加礼拜的人,都可按着尊卑长幼的顺序入座就餐。

综上所述,家谱的纂修是一项庄重、严肃、认真、细致的工作,既要求有全而翔实的资料,又要求有充裕足够的经费,这样才能修出一部比较象样的家谱。“盛世修志”,家谱的纂修和地方志一样,必须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环境中才能进行,兵荒马乱、颠沛流离时奢谈家谱,只能是望梅止渴或水中望月,是极不现实的。

兼容并蓄

回复 引用 顶端

分享此贴只看该作者 | 小 | 中 | 大 十方清静 [4楼] 发表于:2010-03-20 16:31

作者资料发送短消息加为好友级别: 总编 UID: 4 精华: 337 发帖: 23083 威望: 38381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beij 注册时间:2009-04-07 最后登录:2010-08-22

家规高于法规,家训高于家规

第20篇:(4家谱

杨氏族谱 序

苍茫宇宙,浩瀚乾坤,饮水思源,纳荫寻根。

吾杨氏乃山东无棣始迁祖讳子荣之后。据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子荣,子华,子富,子贵诸公,是从江苏淮安府山阳县车子镇,迁居到山东无棣杨三里,车镇温杨村,大杨村和海兴以及河北等地落户建村的。讳子荣生二子:公政,公理也。二世祖讳公政生有九子,其后裔多数为官,其中有几个都做到了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等要职,曾显赫一时,名震四方。到了四世祖讳学,由于其看破宦界之险恶,厌恶政事之繁杂,为了避世离俗,修身养性,享乐田园,以终其身,毅然带着家眷,从无棣来到了退海之地—利津城北洋江庄落户。生息繁衍几百年,可说是:后裔遍天下,子嗣布神州。

民国二十六年正月,祖辈们曾续修过一本家谱。后在*破四旧运动中被付之一炬,只有一本草稿被杨洪森给偷偷地藏了起来。随着经济收入的逐步提高,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人们的宗族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修谱立祠,悄然成风。族人们经过大半载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一九七七年的二月,又一本完整的以《杨氏族谱》草稿为蓝本,以记忆和现实为线索的《杨氏族谱》再一次呈现在杨氏后人的面前。

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大幅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质量、人口的生老和病死、子孙的求学和就业、居住的条件和地址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之以前的家谱只是对族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明晰,但每个人的详细资料却并没有注明,根本算不得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家族史记。本着“祥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的目的,今年春节期间,经几个族人商议,决定重修家谱,以传后世。

人生征程路弥漫,咫尺天涯各一边。愿吾辈及后人谨遵祖训,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精诚团结,勤劳致富,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美好明天。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此次撰写续修家乘,缺点在所难免,深感愧对祖先子孙,唯有尽心尽力而为。然吾之诚心,上可告祖宗,下可慰族人,天地作证,日月可鉴。是为序。

十九代孙成书谨撰

公元二零一三年二月二十日

吉日立序

鼻始祖:杨子荣(妻张氏):明永乐年间,自江南淮安府车子镇从罗千户迁至武定府海丰县尚义里。江南原籍古名车子镇,今名车家桥。迁于海丰县杨氏始祖子荣在原籍子荣之七世祖官至“吏部天官”。(注:有的资料说:子荣,子华,子富,子贵诸公,系山东无棣始迁祖。于明朝永乐二年,自江苏淮安府山阳县车子镇,迁居山东无棣杨三里、车镇温杨村、大杨村和海兴以及河北等地落户建村)杨子荣生有二子:公政,公理也。

二世祖:公政(妻王氏):子荣之长子,生九子:珍,剑,甫敬,雄,明,辉,炳,进,稽。

公理:子荣之次子,此支自明徒居诸城县未暇考查,以俟异日。 三世祖:珍(妻李氏):公政之长子,生八子:麟,宦,和,松,稳,矩,稠,学。

剑:公政之次子,此支至今可考者十余家,功名十数位,有把总一位,讳瓒。

甫敬:公政之三子,此支至今四五家,有岁贡一位,讳道根候銓训导。功名五六位,其余皆不可考。

雄:公政之四子,此支单传四世而止。

明:公政之五子,此支以前支派不少,但皆未考明,姑阙之。

辉:公政之六子,此支至今百余户,有小官二位。讳春,监场大使;讳自式者任邱县训导,敕授修职佐郎;武举一位,讳印堂,官至都司敕授武信郎。大小功名四十余位。

炳:公政之七子,此支二世而止。

进:公政之八子,此支六子二十六孙。其孙辈传至今者只有四支,其余皆不可考。此四支后代甚盛,有举人二位,讳本恭者益都县教谕;讳麟度者補选知县。有官职者十余位。

稽:公政之九子,有百余位,家产八百顷。 四世祖:麟(妻崔氏):珍之长子,累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配崔氏累赠一品

夫人。

宦:珍之次子,此支以下一子二孙,在明万历年间,由七世杨清率领三个儿子离开无棣杨三里,东迁至沾化县丰民四村落户;在此地,只落下了杨清以及两个儿子三星,三典,而另一子继续东去,究竟落户何地,无从查考。

和:珍之三子,此支以下四子,今只考出一支。

松:珍之四子,此支以下五子,至今皆未考出。

稳:珍之五子,此支以下五子,今只考出三支;今极盛者即稳之第三子之后也。

矩:珍之六子,此支以下七子,皆未考出。

稠:珍之七子,此支以下四子,皆未考出。

学(妻段氏):珍之八子,此支以下一子,生终身无意上进看破宦界厌其繁杂,自海防迁居利津城北洋江庄,避世离俗,乐田园以终其身。 五世祖:昌(妻刘氏):学之子,生有一子:光勋。 六世祖:光勋(妻张氏):昌之子,生有一子:渭。 七世祖:渭(妻韩氏):光勋之子,生有一子:有才。 八世祖:有才(妻姚氏):渭之子,生有三子:槐、秀、龙。 九世祖:槐(妻宋氏):有才之长子,生有二子:元吉、元利。

秀(妻张氏):有才之次子,生有二子:元福、元升。

龙(妻高氏):有才之三子,生有三子:正祥、正吉、正壹。

※自此,东洋江村杨氏家族分为三个支脉。 第一支:

九世祖:槐(妻宋氏):有才之长子,生有二子:元吉、元利。 一十世:元吉(妻王氏):槐之长子,生有二子:忍、惠。

元利(妻罗氏):槐之次子,生有二子:却、臣。 十一世:忍(妻崔氏):元吉之长子,生有一子:希曾。

惠(妻张氏):元吉之次子,生有一子:希圣。

却(妻张氏):元利之长子,生有一子:希贤。

臣(妻张氏):元利之次子,无嗣。 十二世:希曾(妻赵氏):忍之子,生有二子:振宗、明宗。

希圣(妻马氏):惠之子,生有二子:应宗、承宗。

希贤(妻李氏):却之子,生有三子:兴宗、怀宗、可宗。 十三世:振宗(妻王氏):希曾之长子,生有二子:峦、峯。

明宗(妻高氏):希曾之次子,生有一子:海。

应宗(妻孙氏):希圣之长子,生有一子:华。

承宗(妻董氏韩氏):希圣之次子,生有一子:蘭。

兴宗(妻陈氏):希贤之长子,生有二子:芝、荷。

怀宗:希贤之次子,无嗣。

可宗(妻赵氏):希贤之三子,生有二子:东、池。 十四世:峦(妻黄氏):振宗之长子,生有二子:青云、和云。

峯(妻孙氏):振宗之次子,生有一子:瑞云。

海(妻李氏):明宗之子,生有一子:立云。

华(妻刘氏):应宗之子,无嗣。

蘭(妻刘氏):承宗之子,生有一子:凌云。

芝(妻陈氏):兴宗之长子,生有二子:连云、登云。

荷(妻尚氏):兴宗之次子。

东(妻张氏):可宗之长子,生有四子:长云、步云、生云、梯云。 池(妻薄氏):可宗之次子。

十五世:青云(妻王氏):峦之长子,生有一子:守成。

和云(妻李氏):峦之次子,生有二子:守恭、守统。

瑞云(妻马氏尚氏):峯之子,生有一子:守训。

立云(妻张氏):海之子,生有三子:守度、守兴、守庆。

凌云(妻李氏黄氏):蘭之子,生有三子:守俭、守勤、守义。

连云(妻张氏):芝之长子,无嗣。

登云:芝之次子,无嗣。 长云(妻曹氏):东之长子,生有一子:守山。 步云:东之次子。 生云(妻张氏):东之三子。

梯云:东之四子。

十六世:守成(妻李氏):青云之子,生有三子:文堂、文奎、文治。

守恭(妻尚氏):和云之长子,生有二子:文炳、文光。

守统(妻张氏):和云之次子,生有四子:文波、文贤、文选、文平。

守训(妻王氏):瑞云之子,生有二子:文辉、文耀。

守度(妻裴氏):立云之长子,生有一子:文祥。

守兴(妻刘氏):立云之次子,生有四子:文明、文德、文盛、文喜。

守庆(妻高氏):立云之三子,生有二子:文殿、文斗。

守俭(妻石氏):凌云之长子。

守勤(妻刘氏):凌云之次子,生有五子:文海、文福、文湖、文江、文汉。

守义(妻李氏):凌云之三子,生有一子:文怀。

守山(妻赵氏):长云之子,生有一子:文水。 十七世:文堂(妻孙氏):守成之长子,生有二子:洪霖、洪义。

文奎(妻王氏):守成之次子,生有四女。

文治:守成之三子,无嗣。

文炳(妻王氏):守恭之长子,生有一子:洪森。

文光(妻陈氏):守恭之次子。

文波(妻崔氏):守统之长子,生有二子:洪

三、洪恩。

文贤(妻李氏):守统之次子,生有二子:洪彬、洪信。

文选(妻高氏):守统之三子,生有一子:洪杰。

文平(妻刘氏):守统之四子,生有四子:洪智、洪武、洪亮、洪训。

文辉(妻张氏):守训之长子,生有一子:洪喜。

文耀(妻张氏):守训之次子,生有二子:洪忠、洪星。

文祥(妻苟氏):守度之子。

文明(妻赵氏):守兴之长子。 文德(妻王氏):守兴之次子。 文盛(妻李氏赵氏):守兴之三子。 文喜(妻门氏):守兴之四子。

文殿(妻张氏李氏):守庆之长子,生有一子:洪儒。

文斗(妻王氏):守庆之次子。

文海(妻张氏):守勤之长子,生有一子:洪礼。

文福:守勤之次子。

文湖:守勤之三子。

文江:守勤之四子。

文汉(妻张氏):守勤之五子,生有二子:洪春、洪俊。

文怀(妻李氏):守义之子。

文水:守山之子。

十八世:洪霖(妻王氏):文堂之长子,生有一子三女:成业。

洪义(妻孙氏):文堂之次子,生有二子三女:成军、成利。

洪森(妻王氏):文炳之子,生有二子四女:成中、成和。

洪三(妻刘氏):文波之长子,生有一子:成哲。

洪恩(妻孟氏):文波之次子,生有一子:成敏。

洪彬:文贤之长子,生有一子:成泉。

洪信:文贤之次子,生有二子三女:成杰、成辉。

洪杰:文选之子,生有一子:成银。 洪智(妻王氏):文平之长子,生有二子二女:成顺、成强。 洪武(妻张氏):文平之次子,生有三子三女:成停、成收、成伏。 洪亮(妻张氏):文平之三子,生有二子二女:成学、成书。

洪训(妻郭氏):文平之四子,生有二子一女:成龙、立军。

洪喜(妻门氏):文辉之子,生有二子:成虎、成山。

洪忠(妻李氏):文耀之长子,生有二女。

洪星(妻宋氏):文耀之次子,生有一子:成扬。

洪儒(妻赵氏):文殿之子,生有

女:

洪礼(妻张氏):文海之子,生有二子

女:成明、成国。

洪春(妻李氏):文汉之长子,生有二子:成峰、成财。

洪俊(妻杜氏):文汉之次子,生有一子:成文。

十八世:洪霖:生

日,卒

日;

王氏:生

日,卒

日。娘家 十九世:成业:之子,生

日,

:生

日,娘家西洋江村王

之女。

安:长女,生于

日,嫁于

大蜜:次女,生于

日,嫁于

小蜜:三女,生于

日,嫁于

二十世:爱民:成业之子,生于

日,

妻李

:生于

日,娘家小赵村李

之女。 二十一世:连峰:爱民之子,生于

日,

妻某某:生于

日,娘家

娟娟:爱民之女,生于

日,嫁于

十八世:洪义:生于

日,卒于1969年

日;

妻孙

:生于

日,卒于

日,娘家 十九世:大田:长女,生于

日,嫁于

小田:次女,生于

日,嫁于本村

果子:三女,生于

日,嫁于虎滩

成军:长子,生于

日,

妻李

:生于

日,娘家沾化 成利:次子,生于

日,

妻李

:生于

日,娘家本村李代峰之女。

二十世:小玲:成军之长女,生于

日,嫁于

菲菲:成军之次女,生于

日,嫁于

爱涛:成军之子,生于

日,

妻某某:生于

日,娘家

莉莉:成利之女,生于

日,嫁于

爱龙:成利之子,生于

日,

十八世:洪森:生于

日,卒于

日;

妻王

:生于

日,卒于

日,娘家 十九世:成彩:长女,生于

日,嫁于曹家村

小云:次女,生于

日,嫁于大赵村

大花:三女,生于

日,嫁于曹家村

小花:四女,生于

日,嫁于本村

成中:长子,生于

日,

妻田

:生于

日,娘家

成和:次子,生于

日;

:生于

日,娘家 二十世:

十八世:洪三:生于

日,卒于

日;

妻刘氏:生于

日,卒于

日,娘家 十九世:成哲:之子,生于

日,卒于

日;

妻王洪书:生于

日,卒于

日,娘家西洋江村 二十世:爱军:成哲之长子,生于

日,卒于

日。

妻尹

:生于

日,娘家

爱:成哲之长女,生于

日,嫁于大苟村

爱国:成哲之次子,生于

日。

妻裴

:生于

日,娘家

爱长:成哲之次女,生于

日,嫁于门家村 二十一世:连德:爱军之子,生于

日;

:生于

日,娘家

连喜:爱国之子,生于

日;

之女。

:生于

日,娘家 二十二世:

十八世:洪恩:生于

日,卒于1978年腊月二十二日。

妻孟

:生于1903年7月2日,娘家小赵村

之女。 十九世:成敏:之子,生于

日;

妻赵

:生于

日,娘家 二十世:爱华:成敏之女,生于

日,嫁于

爱文:成敏之长子,生于

日;

妻李

:生于

日,娘家本村李胜堂之女。

爱东:成敏之次子,生于

日;

:生于

日,娘家。

二十一世:连伟:爱文之子,生于

日;

十八世:洪彬:生于

日,卒于

日。 十九世:成泉:之子,生于

日;

妻赵

:生于

日,娘家刘官斗村

之女。 二十世:爱学:成泉之子,生于

日;

:生于

日,娘家

翠玲:成泉之女,生于

日,嫁于 二十一世:

十八世:洪信:生于

日,卒于2010年12月11日。

十九世:闺女:长女,嫁于新立村;

成杰:长子,

妻单氏:娘家刘官斗村;

柳:次女,嫁于本村季名扬;

英:三女,嫁于刘官斗村

成辉:次子;

妻某某:娘家

二十世:爱青:成杰之子;

妻某某:娘家

花铃:成杰之女,嫁于 二十一世:

十八世:洪杰: 十九世:成银

十八世:洪智

妻王氏:娘家

十九世:成顺:长子;

妻刘氏:娘家

大英:长女,生于

日,卒于

日,嫁于

小英:次女,嫁于西洋江村

成强:次子;

二十世:莹莹:成顺之长女,嫁于

霞:成顺之次女,嫁于

延民:成强之子。

十八世:洪武:生于

日,卒于

日;

妻张氏:生于

日,卒于

日,娘家南洼村 十九世:成停:长子,生于

日;

妻宋

:生于

日,娘家刘官斗村

之女。

成收:次子,生于

日。

成伏:三子,生于年月日;

妻王

:生于

日,娘家本村王希峰之女。

大娥:长女,生于

日,嫁于

小娥:次女,生于

日,嫁于

跟娥:三女,生于

日,嫁于前邢村赵学农。 二十世:燕燕:成停之女,生于

日,嫁于

延波:成停之子,生于

日;

:生于

日,娘家

延辉:成伏之子,生于

日。

十八世:洪亮:生于

日,卒于

日;

妻张采英:生于

日,娘家本村。 十九世:成学:长子,生于1962年

日;

妻刘珍:生于

日,娘家城关镇张窝村刘子温之女。

成书:次子,生于1966年01月06日;

妻李明田:生于1968年03月08日,娘家陈庄镇辛东村李公民之女。

成巧:长女,生于

日,嫁于门家村门建华。

成花:次女,生于

日,嫁于后邢村高华三。 二十世:柳青:成学之女,生于

日,嫁于

帆:成书之子,生于

日。

十八世:洪训:生于

日,卒于

日,迁居

妻郭

:生于

日,娘家 十九世:成龙:长子,生于

日;

:生于

日,娘家。

立军:次子,生于

日;

妻王辉:生于

日,娘家。

春梅:女儿,生于

日,嫁于 二十世:杰:成龙之子,生于

日。

静如:立军之女,生于

日,嫁于

十八世:洪喜:生于

日;

妻门

:生于

日,娘家门家村

之女。

十九世:成虎:长子,生于

日;

:生于

日,娘家。

成山:次子,生于

日;

:生于

日,娘家。 二十世:

十八世:洪忠:生于

日;

妻李

:生于

日,娘家 十九世:大君:长女,生于

日,嫁于

小君:次女,生于

日,嫁于

十八世:洪星:生于

日,迁居

妻宋

:生于

日,娘家。 十九世:成扬:之子,生于

日;

:生于

日,娘家 二十世:

十八世:洪儒:生于

日;迁居

妻赵

:生于

日,娘家 十九世: 二十世:

十八世:洪礼:生于

日;

妻张

:生于

日,娘家 十九世:成明:长子,生于

日;

妻李

:生于

日,娘家

成国:次子,生于

日;

妻王

:生于

日,娘家 二十世:

十八世:洪春:生于

日。

妻李

:生于

日,娘家 十九世:成峰:长子,生于

日;

妻赵

:生于

日,娘家

成财:次子,生于

日。

妻杨小红:生于

日,娘家本村 二十世:

十八世:洪俊:生于

日,迁居

妻杜

:生于

日,娘家。 十九世:成文:之子,生于

日。

第二支:

九世祖:秀(妻张氏):生有二子:元福、元升。

十世祖:元福(妻张氏):秀之长子,生有二子:山、林。

元升:秀之次子,生有一子:松。 十一世:山(妻许氏):元福之长子,生有二子:希禄、希舜。

林(妻赵氏):元福之次子,生有二子:希鳯、希尧。

松(妻孙氏):元升之子,无嗣。 十二世:希禄(妻陈氏李氏):山之长子,生有二子:逢春、景春。

希舜(妻赵氏):山之次子,生有二子:秀春、同春。

希鳯(妻孙氏):林之长子,生有一子:遇春。

希尧(妻李氏):林之次子,生有一子:得春。

十三世:逢春(妻李氏):希禄之长子,生有三子:贻隆、贻清、贻明。

景春(妻李氏):希禄之次子,生有一子:贻南。

秀春(妻乔氏李氏):希舜之长子,生有一子:峻嶺。

同春(妻薄氏):希舜之次子,生有二子:桂嶺、贻堂。

遇春(妻高氏):希鳯之子,生有一子:贻起。

得春(妻李氏):希尧之子,生有四子:贻祥、贻成、贻元、贻顺。 十四世:贻隆(妻薄氏):逢春之长子,生有三子:克盛、克茂、克忠。

贻清(妻崔氏张氏):逢春之次子,生有一子一女:克让。

贻明(妻张氏):逢春之三子,生有一子:克田。

贻南(妻王氏):景春之子,生有四子一女:克温、克恭、克俭、克勤。

峻嶺(妻赵氏):秀春之子,生有一子二女:克己。

桂嶺(妻李氏):同春之长子,生有二子:克义、克礼。

贻堂(妻李氏):同春之次子,生有一子:克仁。 贻起(妻张氏):遇春之子,生有二子:克裕、克堂。 贻祥:得春之长子,生有一子:克永。 贻成(妻张氏):得春之次子。

贻元:得春之三子。

贻顺(妻张氏):得春之四子,生有一子:克庆。 十五世:克盛(妻崔氏):贻隆之长子。无后。

克茂:贻隆之次子。无后。

克忠(妻王氏):贻隆之三子,生有一子:坡敏。

克让(妻裴氏):贻清之子,生有一子:

铭。

克田(妻薄氏张氏):贻明之子,生有二子:金敏、新敏。

克温(妻高氏):贻南之长子,生有一子二女:锡铭。

克恭(妻张氏):贻南之次子。无后。

克俭(妻董氏):贻南之三子,生有一子:宗敏。

克勤(妻张氏):贻南之四子。无后。

克己(妻张氏):峻嶺之子,生有一子:焕文。

克义(妻张氏):桂嶺之长子,生有一子:敏河。

克礼(妻崔氏):桂嶺之次子,生有一子:敏海。

克仁(妻刘氏):贻堂之子,生有一子:敏华。

克裕(妻王氏):贻起之长子。无后。

克堂(妻张氏):贻起之次子。无后。

克永(妻尹氏):贻祥之子,生有二子:柱敏、志敏。

克庆(妻刘氏):贻顺之子,生有一子:文敏。

十六世:坡敏(妻赵氏):克忠之子,

铭:无嗣。

金敏(妻李氏):克田之长子,生有四子:长江,长春,长利,长停。

新敏(妻王氏):克田之次子,生有三子:长军,长东,长国。

锡铭(妻刘氏):克温之子,生有一子:长奎。

宗敏(妻张氏):克俭之子,生有三子:利,利华,小华。

焕文(妻刘氏):克己之子,生有二子:长彩,长泉。

敏河(妻王氏):克义之子,生有一子:长友。

敏海(妻孙氏):克礼之子,生有二子:长青,长德。

敏华:克仁之子,生有一子:长元。

柱敏(妻伍氏):克永之长子,生有二子:长锋,长辉。

志敏(妻王氏):克永之次子,生有一子:长水。

文敏(妻张氏):克庆之子,生有一子:长城。

四世祖:麟(妻崔氏):累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配崔氏累赠一品夫人,生有二子:斌,恩。

五世祖:斌(妻张氏):累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配张氏累赠一品夫人,谕建节坊。生有二子:光祖,光先。

恩:太学生,婺源县县丞。其长子光表,南宁府经历,诰赠户部郎中,奉政大夫;次子光国,太学生,襄城驰,赠中宪大夫。其长孙岑,举人,思州府知府,诰授中宪大夫;次孙嶷,太学生,考授州〃同;三孙岺,阴阳术官;四孙崶,太学生。其长曾孙爾绳,太学生,鸿胪正卿,

光禄寺正卿,诰授中议大夫,钦赐匾额:“谙练朝仪”,玉佛二尊,今皆存之次孙爾謨鸿胪寺序班,敕授登仕郎,元孙去 府经历,敕授儒林郎。大小官员七位,功名二十位。

六世祖:光祖(妻安氏):字坦 ,太学生,巡检,累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配安氏诰封一品夫人,享寿一百零四岁,谕建“荣寿坊”。 安大夫人像供奉家庙中,上用玉玺,上横四个大字“御称大母”。生有二子:巍,严。

光先(妻高氏):

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配高氏守节,姑妇双贞同被旌表,谕建“双节坊”。 七世祖:巍(1516年—1608年):字伯谦,号二山,又号梦山,明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进士;历任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加柱国少保,诰授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吏部尚书,享寿九十二岁。原配陈氏继高氏诰封一品夫人,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七十四岁的杨巍多次上疏告老归田,帝准致仕终养,带职带俸各省建坊,钦赐葬祭一猪一样,祭品咨部全供;谕建祠堂,钦赐二八大祭一猪一样,祭品全供,钦赐匾额“天下达尊”;钦赐祠堂联句,云:一代功名垂社稷,千秋典祀重蒸堂;谕建过街坊,宫保坊,崇祀乡贤祠;著有梦山诗稿,名宦祠,忠孝祠续,诗稿桃花岭集,病中谵语,绣岭新词,性命圭旨,三省疏稿,致任乞疏稿,檄余录,四书训,略行于世,未刻者藏于家;谵语中有绝句一首:“三省做巡抚,四部做尚书。七年为冢宰,归来一敝户。”花园联句:“随意而栽花竹,适性而养禽鱼”,有是山林经济品,不雌黄眉头,不可称烟火神仙,直是伊付周召度量。生有三子:爾士,爾稼,爾陶。

严(妻范氏):系巍之胞弟,太学生,頴州直大夫;此支举人二位,例授文林郎,县教谕,兵马司指挥南城,兵马司指挥武举,二位讳榜者一位岁,功名五十来位。

八世祖:爾士(妻杜马氏):字亦山,

生,荫中书官,诰封奉政大夫,云南清吏司员外郎;配杜马氏诰封宜人。

爾稼:有劝其纳票以为仕进阶者,公曰:“吾以尚书子,即布衣终身不犹,愈於纳票乎?”以故,弟於侄贵皆仰承其志而不及封此支。

爾陶:字淑我,举人,任松江府同知,诰授奉政大夫。此支举人二位:讳泰阶者拣选知县,例授文秩郎;讳去骄者有政司理问,敕授儒林郎;讳嘉亮者乡饮大宝,六品顶带。岁贡生六位,大小功名六十来位。

九世祖:去疵:字静所,

生,荫中书官,诰封奉直大夫,云南清吏司员外郎;配杜氏诰封宜人。

去疚:

生,此支无后。

十世祖:錧:官生,荫中书舍人,配马氏。

鋭:此支无后。

镤:庠生,此支功名五位,今绝。

四世祖:宦

五世祖:浩 六世祖:光大

光顕:生有一子:清。

七世祖:清:生有三子:三星,三典,某某。明朝万历年间,杨清同三个儿子离开无棣杨三里,东迁至沾化县丰民四村落户,即八世祖三星,三典,清的另一子继续东去,落户何处无从查考。但其与子嗣多次到丰民上坟扫墓。

八世祖:三星,

三典

某某 九世祖:淇

澄 十世祖:汝杰

汝梅

汝桂 十一世:九程

九皋

九才 十二世:芝进

芝芬

芝蒲

芝荣

芝华

宗谱族谱家谱序范文
《宗谱族谱家谱序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