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高血压防治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0-21 12:02:5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血压的营养与防治论文

职业技能全国统一鉴定高级营养师论文

(国家职业技能一级)

文章题目:高血压患者的营养与防治

姓 名:王建兰

身份证号:142332196412130061 所在省市:山西省吕梁市 工作单位:中阳县计划生育指导站

高血压患者的营养与防治

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计划生育指导站 王建兰

【摘要】:高血压是常见病,多发病,且常有诸多并发症,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高血压患病率上升迅速,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逾亿人,而且每年约有350万新患者加入这个行列,高血压及其心脑血管合并症乃是当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最重要疾病。由于我国高血压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形成巨大反差,因此要重视高血压的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大量的医学研究资料表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饮食有密切关系,也与遗传、肥胖、吸烟、饮酒、缺乏运动、长期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发达国家针对这些因素,开展大规模的防治活动,已收到了良好效果,值得借鉴。高血压患病率高、增长趋势明显、危害性增高,然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因此,高血压的防治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让广大人群、高血压患者及其家人对高血压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并结合自身病情和需要,从经济、家庭、健康的角度出发,唯有科学预防、合理调节营养膳食才是万全之策,高明之举。 【关键词】:高血压 营养 膳食

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前者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约占所有高血压的95%,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后者是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所有高血压的5%。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针对病因进行早期预防、及时治疗、膳食的改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高血压的引发因素以及营养膳食预防措施进行分析、总结,从而使人们能更好的控制危险因素,实施合理的膳食,有效的防治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一、高血压的发病因素

有许多因素都可能引发高血压,如遗传、饮食、环境、体重等。遗传因素占40%,其他因素占60%。

(一)遗传因素

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父母均有高血压,子女的发病率高达46%;父母中一人患高血压,子女高血压发生率为28%;父母血压正常,子女高血压发生率仅为3%。

(二)饮食

饮食习惯、营养素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不同地区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与钠盐平均摄入量显著有关,摄盐越多,血压水平和患病率越高,即呈正相关。钾、钙、镁摄入量与血压呈负相关。另外,饮食中饱合脂肪酸过多、长期喝大量咖啡、均可促使血压升高。

(三)超重或肥胖

超重或肥胖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关资料显示,超重或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较体重正常者要高2~3倍。衡量肥胖程度的指标一般采用体重指数,即体重(kg)/身高(m ²)(20~24为正常范围)。腰围用来反映向心性肥胖程度。血压与体重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肥胖的与高血压发生关系密切,腹型肥胖者容易发生高血压。

(四)过量饮酒

适量饮酒有利于健康,但过量饮酒则危害健康,饮酒量与血压之间存在线性相关,随着饮酒量的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也逐渐升高。每天饮酒量超过50g乙醇者高血压发病率明显增高。过度饮酒还会导致中风的危险。饮酒引起高血压的机制可能是长期饮酒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肾素-血管紧张素及血管加压素和醛固酮的作用增强,致使钾-钠泵活动异常和离子转运功能障碍,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从而使血管的收缩反应增强,外周阻力增加,引起血压升高。

(五)吸烟

吸烟的烟雾中尼古丁可引起周围血管收缩,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压升高。吸烟时由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而使心跳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吸烟者易患恶性高血压[1],而且烟叶中尼古丁影响降压药的疗效。

(六)心理及工作压力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

快,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随之,人体将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

(注释:[1]恶性高血压即病情进展迅速,舒张压持续≥130mmHg ,并有头痛、视力模糊、眼底出血、渗出和乳头水肿,肾脏损害突出,持续蛋白尿、血尿与管型尿,如不及时治疗,预后差,死亡率高。)

体内的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它们会引起血管的收缩,血压的升高,心脏负荷加重。祖国医学记载: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与内脏相关联,可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百病丛生。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状态,易患高血压病。受到冷淡、挑剔、批评及忧虑悲伤和噪音等不良刺激也会引起高血压病。

二.高血压的诊断及临床表现

(一)诊断

主要根据测量安静休息时上臂肱动脉部位血压值,是否血压升高,不能仅凭1次或2次血压值来确定,需要一段时间的随访,观察血压变化和总体水平。一旦诊断高血压必须鉴别是原发性的还是继发性的。下表为成年人原发性高血压的分类: 类 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 <120 <80 正常高值 120-139 80-89 高血

压 1级(轻160-179 100-109 3级(重级) ≥180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90 表中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不同分级时,以较高的级别作为标准。 (二)临床表现

根据起病缓急和病情进展情况,临床上分缓进型高血压和急进型恶性高血压两种。缓进型高血压比较多见,约占95%,起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病程长达数年以上,约1∕5患者无症状,早期常无任何症状,偶尔查体时发现血压升高,个别患者可突然发生脑出血,此时才被发现高血压。早期高血压病人可表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眼花等,呈轻度持续性,其轻重与血压增高程度可不一致。后期血压常持续在较高水平,并伴有脑、心、肾等靶器官受损的表现。这些器官受损可以是高血压直接损害造成的,也可以是间接地通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产生而造成的。这些靶器官受损的早期可无症状,最后导致功能障碍,甚至发生衰竭。如高血压引起脑损害后,可引起短暂性脑血管痉挛,使头痛头晕加重,一过性失明,半侧肢体活动失灵等,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可以恢复,也可发生脑出血。对心脏的损害先是心脏扩大,后发生左心衰竭,可出现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当肾脏受损害后,可见夜间尿量增多或小便次数增加,严重时发生肾功能衰竭,可有尿少、无尿、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

三.高血压患者的营养膳食 生命在于营养。

自有生物以来,生命的存在与延续和膳食营养不可分开。古人早就认识到这个真理,指出“安谷则昌,绝谷则危”,可见其重要价值。是故有“民以食为天”之说。现代科学则进一步认识到营养物质的多寡是多种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如营养不足或缺乏可引起贫血、佝偻病、痴呆、甲状

5 度) 140-159 90-99 2级(中级)

腺肿、失明、骨质疏松及先天性畸形等疾病;反之若营养过剩,则所谓“宝贵病”油然而生,诸如肥胖、动脉硬化、高血压病、高血脂症、冠心病及糖尿病等。轻者影响健康,降低生活质量,重则危及生命。

当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后,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并结合自身病情和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使血压保持在正常水平或稍低点,正确合理选择服用降压药,同时应配合饮食治疗,合理营养膳食。从高血压的发病因素中可知,除了遗传因素外,很多不良饮食都与高血压的发病率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合理的营养膳食,是防治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是简单、经济、易推广的好方法。下文谈谈高血压患者的营养膳食建议:

(一)限制钠盐

钠研究资料发现,随着膳食盐的增加血压会不断增加。家族性高血压和老年性高血压对盐敏感性比正常人群高。过多摄入钠引起血压升高的机制可能是,血液内的钠增多,保留水分也多,血容量增大,心脏负担加重,高流的量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加大,易损伤血管内膜;过多钠使血管内皮细胞内水分增加,引起血管壁肿胀,管径变小,血流阻力加大;过多钠可以改变血压昼高夜低规律,是老年高血压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中国人群每天摄入的盐普遍偏高,这对降低血压非常不利。实际每天在食物的基础上,摄入3g食盐就基本上达到人体钠的需要,由于人们的膳食习惯和口味的喜爱,盐的摄入量都远远超过3g的水平,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为3~6g,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健康成人一天食盐的摄入量是6g。膳食要清淡饮食,注意减少酱油、腌熏食品(如咸肉、咸鱼、咸菜、酱菜等)、味精含钠高的食物用量,烹制菜肴时可放少许醋,提高菜肴的鲜香味,帮助自己适应少盐的食物。

(二)控制体重,避免超重或肥胖

肥胖成年人体重增加是导致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超重使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2~6倍。高能量、高糖的食物,可在体内转化为脂肪,

引起血脂升高及肥胖,因此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使体重达到理想体重,尽量将体重指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减少因肥胖引起的危险因素,且体重降低对改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血脂、等均有益。当患高血压者体重下降后,血压也随之下降。对患有重度高血压患者来说,降低体重常是降低血压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大约有3/4的高血压病人肥胖,其中一半以上有胰岛素抵抗。通过降低血压,脑卒中危险性降低40%,冠心病危险性降低14%~30%。减肥治疗是治疗高血压的最重要的非药物途径。可适当多摄入高纤维的食物,如糙米、玉米、小米、芹菜、笋、青菜、大白菜、冬瓜、番茄、茄子、豆芽、海带、洋葱等。少吃葡萄糖、果糖及含糖饮料。

(三)补充足够的钙钾镁盐

多食用含钾、镁、钙高的食物:钾、镁、钙有降压作用。钾可抑制钠从肾小管的重吸收,促进钠从尿液中排泄,同时钾又可以对抗钠的升压和对血管的损伤作用,因此应多食用高钾食物:如全谷类、小麦肧芽、冬菇、黑枣、杏仁、核桃、花生、土豆、竹笋、瘦肉、鱼、禽肉类,苋菜、油、大葱、香蕉、枣、桃、橘子等。缺钙可使钙离子易进入血管壁细胞,导致小动脉痉挛收缩,血压升高,因此多摄入高钙食物,如:黄豆、葵花子、核桃、牛奶、花生、鱼虾、红枣、鲜雪里蕻、蒜苗、紫菜等。低镁能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血压血压升高,因此必须保证镁的含量,多食高镁食物:小米、豆类、辣椒干、干蘑菇、冬菇、番茄、海带、紫菜、苹果、杨桃、桂圆、花生、核桃仁、芝麻酱等。

(四)选择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蛋白质是人体的必须营养素之一,它的缺乏可以致命。鱼类蛋白质中含丰富的蛋氨酸和牛磺酸,能影响血压的调节作用,使尿内钠排出量提高,能抑制钠盐对血压的影响。大豆含有极丰富的植物性优质蛋白质,对心血管病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所以主张高血压患者选择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例如植物性优质蛋白选用大豆类,动物性优质蛋白选用鱼、鸡、牛肉、牛奶,建议植物蛋白最好是占一半。

(五)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

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饮食容易导致动脉硬化,也容易导致肥胖,所以膳食中脂肪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25%以下。在膳食中高血压患者要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多选用植物油,如玉米油、大豆油、菜油、花生油、橄榄油、茶油等。少吃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鱿鱼,牛油,奶油、蛋黄等。烹调方法采用蒸、煮、炖为宜。

(六)选择纤维膳食 补充粗纤维和水:粗纤维能延缓食物中糖的吸收,可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多食含纤维素的蔬菜既能达到控制热能代谢的目的,又能增加饱腹感,还能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减少糖脂的吸收,减少高血脂对血管壁的损害,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如麦麸、胶质、燕麦麸或混合纤维。饮水有助于排便,而便秘往往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大敌;同时还可帮助代谢废物排出,完成人体内毒素的内洗涤;饮水还能保持充足的血容量,不致因血液浓缩,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水还能调节体内钠的代谢,使过量的钠由尿中排出,利于降低血压。

(七)忌烟酒、少喝咖啡

忌烟酒、少喝咖啡: 烟酒是高血压病的两大危险因素,吸烟能促进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发生和发展,其有害成分尼古丁兴奋血管运动中枢,使小动脉收缩,从而增加周围阻力,导致血压升高。长期大量吸烟,可引起小动脉的持续收缩,长时间后,小动脉管壁变厚并逐渐硬化,这样就又加重了血压升高。尼古丁还可以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大量饮酒,尤其是烈性酒,可使血压升高,有些患者即使饮酒后当时血压不高,但过后几天仍可呈现血压高于平常。少喝咖啡,咖啡有升压作用,可多饮茶,尤其是绿茶,茶中含有大量活性物质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血管、降低脂肪的功能,从而有利于降血压的治疗。

(八)适量的运动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的生成;运动能增强肌肉、骨骼与关节僵硬的发生;运动能减轻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心血管适应调节能力,稳定血压水平。培养持续运动的习惯,最好的运动方式是低或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等,一般每周3~5次,每次20~60分钟左右,或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不行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进行运动应注意:勿过量或太强太累,要循序渐进,切勿空腹、不舒服时运动,饥饿时或饭后一小时不宜做运动,运动中有任何不适现象,应立即停止。

(九)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进食,不暴饮暴食,避免夜间进食,合理安排饮食结构,不偏食,食谱多样化,多进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蔬菜、水果和粮食;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适当运动锻炼 可加强腹肌收缩力,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排便动力,如:慢跑、练太极、做体操等;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平静的心境,避免过度焦虑、悲伤、兴奋等,遇事不焦不躁,能以平常心对待,主动与人沟通,积极配合治疗

四.合理膳食促进健康生活

合理的营养膳食,正确的生活方式对高血压患者,对慢性病患者,对亚健康的及健康的人们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健康是人人可求的,那么高血压患者饮食将如何科学搭配,促进健康呢?以食物多样化,谷类为主,粗细搭配,每天250~400克;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日蔬菜300~500克,水果200~400克;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制品分别300克和30~50克;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搜肉;减少烹调油,每天25~30克,吃清淡少量食盐,每天6克;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三餐分配合理,零食要适当,早中晚以30%、40%、30%分配;每天饮水1200ml,合理选择饮料,咖啡、碳酸饮料、含糖量高的不宜选;要限制饮酒量;每天要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高血压的控制和防止是一个长期,不断坚持的过程,需按时服药,合理的营养膳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监测血压,保持乐观的心情。合理

的、科学的营养膳食在高血压的控制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让我们每个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营养健康素质来控制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内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 第7版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9.12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2 [4 ]吴嘉《营养师培训教程(上)》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3 [5 ]吴嘉《营养师培训教程(下)》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3 [6 ]中国高血压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4 [7] 杜凤.高血压的饮食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09,(12) [8] 苏秀莲.高血压病的饮食及护理[J].工企医刊, 2008,(02) 10

推荐第2篇:高血压防治知识

高血压防治知识

1、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能危及每个人的健康。

* 2002年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有1.6亿高血压,每5个成人就有一人患高血压,与1991年相比,2002年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31%。

* 目前我国农村高血压患病率正在快速上升,年轻人高血压患病率上升明显(发病低龄化),女性更年期后高血压显著增高,儿童高血压也不少见(往往被忽视,儿童期高血压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十分重要)。 * 美国每3个成年人就有1人高血压,美国55岁血压正常的人90%以后会发展为高血压,我国65岁以上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0%。高血压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 健康成人的正常血压应该小于120/80毫米汞柱,如果血压超过140/90毫米汞柱,应到医院进一步诊治。非同日3次收缩压水平均大于140和/或舒张压大于90毫米汞柱者,确诊为高血压。

2、高血压早期常无感觉,往往悄然起病并造成突发事件,被公认为“无声杀手”。

* 高血压通常无自觉症状,许多人发病前已有多年高血压,因无不适而疏于防范。许多在体检或就诊时被偶然发现,急性中风或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检查才发现高血压,因此被称为“无声杀手”。平常貌似“健康”而突然死亡者,多数是心脏病或脑出血引起的(与血压骤然升高或严重心律失常有关)。没有发现的高血压,对人体危害更大。未经治疗的高血压心脑血管及肾脏受累比例高,易发生恶性高血压。

3、心脑血管高血压并发症多,致残率高、致死率高。

高血压是中风(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脑出血、脑梗死80%由高血压引起,全国每年新发生中风200万人,2/3病人致死或致残。

* 高血压是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血压升高常诱发心绞痛。

* 高血压是心肌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或突然死亡的“元凶”。 * 高血压常并发肾功能不全,导致尿毒症,最终需要肾移植或透析维持生命。 * 高血压常并发眼底病变,造成视力减退或失明。

* 高血压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性至少增加6倍(美国资料显示,高血压是91%心力衰竭患者的致病原因之一)。

* 高血压常与糖尿病并存,成倍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生危险。

* 高血压常与血脂异常并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冠心病或脑梗死。

* 心脑血管疾病占我国人口总死亡原因第一位,高血压是影响我国人口总死亡的第一因素。

4、超重和肥胖、高盐饮食、过量饮酒是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 体重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体重增加,高血压患病率增高。超重和肥胖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4倍。增加运动是控制体重的有效措施,每周运动3-5次,每次20-60分钟,有利于调节血压水平。 *高盐饮食可升高血压水平。每天摄入食盐增加2克,收缩压升高2毫米,舒张压升高1毫米汞柱。世界卫生组织提倡每人每天平均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

*过量饮酒可使血压增高,男性持续饮酒者比不饮酒者4年时间高血压发生危险增加40%。提倡高血压患者戒酒;健康人每天饮酒应限量:即啤酒小于5两,或葡萄酒小于2两,或白酒小于1两。妇女减半,不提倡饮高度烈性酒。

5、血压易受环境、活动、情绪及用药不规则等多种因素影响。

* 拥挤、噪音、气温骤降、寒冷、遭受灾害等恶劣环境,可使血压升高;剧烈运动、危险作业、过度繁忙、紧张劳累、性活动过度等均可使血压升高;情绪激动、脾气暴躁、恼怒、嫉妒、生气、精神压力过大等均可使血压骤然升高; 治疗不规则,用药不按时或忘记服药是造成血压波动较大。 * 血压骤然升高常导致急性心脏病和中风发作,故保持血压稳定十分重要。

6、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防治的基石,持之以恒将终身受益。

* 吸烟是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危害您和家人的健康,目前我国每天有2000人因患与吸烟相关的疾病而死亡。国际社会公认,吸烟危害健康,应坚决消除吸烟这一社会公害。

* 大吃大喝是不良生活习惯。无节制的摄入大量动物脂肪,能量过多,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大量饮酒是不良生活习惯,限制饮酒有利于血压的控制。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运动,合理膳食,保持体重,心理平衡。

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血压:限酒可降低收缩压2–4 毫米汞柱,规律体育锻炼可降低收缩压4–9 毫米汞柱,限盐可降低收缩压2–8 毫米汞柱,合理膳食可降低收缩压8–14 毫米汞柱,肥胖者减重10公斤可降低收缩压5–20 毫米汞柱。

* 增加体力活动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措施。可选择步行、慢跑、游泳、骑车、爬楼、登山、球类、健身操等有氧代谢运动,生命在于运动,适量运动可调节血压,强身健体。健身运动要做到持之以恒。 * 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可提高抗高血压药物的疗效;高血压患者应终生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7、控制血压水平,减少心、脑、肾等器官损害。

* 高血压引起心脏、肾脏、脑血管损害,导致心脑血管事件。血压水平与中风危险性连续正相关,与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发生危险有关。2002年100万人群资料分析表明,血压越高,心肌梗死、中风及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越高。

* 国内研究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中风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5毫米汞柱,中风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

* 降压治疗高血压伴颈动脉增厚患者,可有利于预防中风。

* 降压治疗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可降低患者眼底病变和肾功能不全的发生。 * 降压治疗可减轻或逆转左心室肥厚,预防心脏病发生。

* 有效控制高血压,可预防或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国内大规模降压临床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每降低10毫米汞柱,舒张压每降低5毫米汞柱,中风发病的相对危险减少40%。

* 中国及国际大规模降压治疗预防中风再发研究表明,降压治疗可使脑血管病患者的中风复发危险减少28%,并减少心脏病发生。

8、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全面达到治疗目标。

* 高血压治疗包括非药物疗法与药物疗法。正确诊断是治疗的前提,大多数继发性高血压是可以治愈的。 *高危病人和血压中重度升高者,应尽早采用药物治疗,同时进行生活方式的改善性治疗。

* 低危病人和血压轻度升高者,可先进行生活方式改善性治疗,观察数月以后在必要时加药物治疗。 * 降压治疗的血压控制目标是: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小于140/90 毫米汞柱;老年患者收缩压小于150毫米汞柱;糖尿病或肾脏疾病等高危患者小于130/80毫米汞柱 。

9、合理选择、长期规律服药。

* 控制高血压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

* 高血压是慢性病,大多需长期规律服药控制血压。《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求合理选择降压药。疗效肯定、副作用小、维持降压时间长、服用方便、价格合理是理想的降压药。患者应按医嘱有规律地用药,长期有效平稳降压。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两种或多种降压药联合应用,才能达到降压目标。医患长期配合、坚持合理的治疗方案。

* 高血压应定期复查,建议每月一次(至少3月一次);评估并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10、人人参与,共同行动,提高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 2002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治疗率25%,控制率仅为6%,处在极低水平。 我国有1.1亿人不知道自己已患有高血压,1.2亿高血压患者并没有正规使用降压药治疗,1.5亿的高血压患者没有达到降压目标。

* 每个人都有权懂得防治高血压的基本知识,人人都应该把懂得的高血压防治知识告诉其他人。 * 加强宣传教育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有效的高血压防治措施。 * 预防高血压应从儿童抓起,青少年应作传播高血压防治知识的使者。

* 动员您身边的每一个人,普及高血压健康知识,提高保健意识。宣传防治高血压知识,是每个家庭、学校、社区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推荐第3篇: 高血压防治工作计划

梁水镇第二卫生院高血压防治工作计划

高血压是当今世界上流行最广泛的疾病,同时又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和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人们称之为“无声杀手”,高血压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高血压的流行具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三高”特点,同时又存在着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现象。专家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唤起广大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在高血压防治工作中要贯彻三级预防思想,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强调对危险因素的控制,注重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提倡通过规范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来预防和控制高血压,从而减少并发症。

根据我辖区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高血压患者管理

(1)认真执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努力提高高血压管理覆盖率,要求高血压管理覆盖率≥30%,控制率≥50%。

(2)在今年的工作中继续利用医院门诊和辖区内乡村医生为居民进行免费血压测量工作,建立《血压测量登记册》以及每月一次进行测血压人数统计,发现新病人及时上报,平时要加强对乡村医生的业务培训,至少2次/年。同时每季度进行一次质控调查,并将质控结果反馈给他们,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更好地为辖区内老百姓服务,提高广大群众对高血压的认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增进全民健康水平。

(3)对患者实行分群、分组管理,高血压患者分一般管理人群和重点管理人群。每年为高血压患者年检一次,随访4次。认真做好高血压年度报表,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连续性和一致性,有主管领导审核签名和单位盖章。

(4)健康教育:开展好对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今年计划第一季度内容为播放《脑卒中的预警》和《高血压的膳食营养》两盘光碟;第二季度为发放高血压心脑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第三季度为高血压心脑疾病健康教育讲座培训;第四季度为安排临床医生进行高血压心脑疾病健康教育培训。要求达到50%的高血压管理人数的覆盖率。

二、35岁首诊测压工作

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年的35岁以上首诊测压工作,在2010年底及2011年初就对门诊医生进行了资料培训,针对我院门诊量大的实际情况,我们在预检服务台上专门配备了医务人员开展这项工作,并把测量血压值登记在病历卡首页和登记本上。每季按时完成35岁以上首诊测压报表及质控工作。对于首诊新发现的高血压病人要及时进行复查,一旦确诊,及时纳入高血压患者管理中。

三、高血压高危人群筛查及管理

(1)建立辖区高血压高危人群管理册,做好登记和计算机录入。

(2)督促高血压高危人群血压监测率≥80%。年内至少给予一次健康教育。

(3)一旦高危人群确诊为高血压患者,及时纳入辖区高血压患者管理。

为了唤起广大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结合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的活动,利用发放健康教育处方、举办讲座、测量血压点健康咨询、黑板报等方式,每季度进行经常性的高血压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并做好效果评估。

梁水镇第二卫生院

2011年1月

推荐第4篇:高血压防治工作计划

韶关市浈江区茶山人民医院

2012年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计划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国家造成沉重负担,而我国高血压的流行具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三高”特点,同时又存在着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现象,更应该引起重视。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因此,在高血压防治工作中要贯彻三级预防思想,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强调对危险因素的控制,提倡通过规范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来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延续上一年《广东省高血压患者社区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如下计划:

一、高血压患者管理

(1)认真执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努力提高高血压管理覆盖率,要求高血压管理覆盖率≥76%,规范管理率≥87%,血压控制率≥81.5%。

(2)在今年的工作中继续利用医院门诊为居民进行免费血压测量工作,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发现新病人及时上报,平时要加强对乡村医生的业务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更好地为辖区内老百姓服务,

提高广大群众对高血压的认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增进全民健康水平。

(3)将高血压患者分一般管理人群和重点管理人群分层管理,每年为高血压患者免费健康检一次,至少随访4次,对第一次发现血压控制不良或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我院实际,予以调整降压药,2周后随访,连续两次出现血压控制不良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建议患者转上级医院治疗。认真做好高血压月报表、季度报表和年度报表,按时上报,且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连续性和一致性。

(4)健康教育:开展好对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今年计划第一季度内容为开展宣传栏、发放高血压宣传教育宣传资料;第二季度为医护播发《高血压营养膳食》光碟进行学习;第三季度为安排医护人员进行顽固性高血压疾病健康教育学习;第四季度为高血压健康教育讲座培训、调查问卷及活动总结。要求达到76%的高血压管理人数的覆盖率。

二、35岁首诊测压工作

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年的35岁以上首诊测压工作,在2011年底及2012年初就对门诊医生进行了资料培训,对于首诊新发现的高血压病人要及时进行复查,一旦确诊,及时纳入高血压患者管理中。

三、高血压高危人群筛查及管理

(1)建立辖区高血压高危人群健康档案,做好登记和。

(2)督促高血压高危人群血压监测率≥80%。年内至少给予一次健

康教育。

(3)一旦高危人群确诊为高血压患者,及时纳入辖区高血压患者管理。

四、高血压防治宣传和公共教育

(1)根据要求,组织开展“全国高血压防治日”活动,按时做好宣传活动计划、总结。活动表填写完整、准确。

(2)利用各种渠道向社区居民广泛宣传高血压并发症心脑血管病的防治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为了加强广大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结合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的活动,利用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测量血压、健康咨询、宣传栏等方式,每季度进行经常性的高血压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并做好效果评估。

浈江区茶山人民医院

2012年1月10日

推荐第5篇:高血压社区防治

防治高血压工作范畴概括

演讲单位:响水县南河中心卫生院

演讲人:熊佩娟

高血压流行是一个群体现象,群体的疾病应该用群体的方法来防治。目前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社区防治应采用“高危人群策略”(只对高血压病人进行检出、治疗减少并发症)和“全人群策略”(对全体人群进行预防,减少发病)相结合的方法。社区高血压防治计划的根本目的是:在社区人群中实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以高血压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其主要目标是在一般人群中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在高危人群中降低血压水平,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管理率、服药率和控制率,最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们认为社区控制计划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公众教育、专业人员教育和高血压病人教育。

我们通过这些年的工作发现以下防治高血压主要工作范畴:

1.健康教育:主要方法是面对面的教育(常用于高危人群就诊时)和利用媒体(常用于全人群)进行教育。对高血压病人进行面对面咨询可提高他们的健康知识、技能、自信心和配合治疗的顺从性。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使用电话作为咨询工具。广播和电视等现代传媒是开展健康教育的有力手段。内容要适合当地情况和群众接受能力。力求通俗,科学,形式多样,寓教于乐。

2.人员培训:专业人员的培训主要通过举办高血压防治最新进展学习班和研讨会,使专业人员能不断更新知识,及时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治疗方法。

对非专业人员要重点讲述防治计划的目的和意义及教给他们血压测量的标准方法。高血压病人的家属应该了解更多的关于高血压病的知识。

3.改变不良环境

不良环境是指对人们健康有害的物理环境(如污染)和社会环境(主要是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过度饮酒、暴饮暴食、脂肪和盐摄入过多、缺少运动和精神压力过大等等)。

4.高血压病人的检出、治疗和随访

高血压病人检出的主要方法有三种:

1、基层医疗单位病人登记;

2、医院首诊病人测血压制度;

3、人群筛查。各地可根据条件采用。为预防高血压对社区中的成年人(主要是35岁以上)进行血压筛查效果肯定,如组织得当花费有限。其优点是通过它可以进行大范围的健康教育,但不提倡单纯为取得患病率而进行筛查。要使高血压患者得到恰当有效的治疗并详细做好随访记录。原则上用药物治疗的高血压病人应长期服药,但根据情况可调整用药。

6.社区防治计划的评估

一项社区防治计划的评估就是对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所需信息和评估指标如下:

信息:主要有

1、基线资料,包括人口数和分布,干预前后危险因素水平,政策环境情况,干预实施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2、进行各种活动的记录,包括活动的名称、时间、地点、参加人数和结果等;

3、疾病和行为监测资料;

4、病人管理前后随访资料。

7.生活方式的指导

7.1 生活方式指导的科学依据:据近30余年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药物实验以及大量实验研究,人类逐渐认识到一些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的发病除遗传原因外更重要的与生活方式有关。这些与生活方式有关的一些危险因素,直接影响高血压的发病和预后。工作表明通过开展综合干预,获得良好的生活方式,结果是人群高血压控制率升高,血压均值下降达到脑卒中、冠心病发病和死亡率降低。

7.2 生活方式指导的策略

对人群生活方式的指导,既可用于已患高血压或还伴有其它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危对象,同时也可用于广大健康人群。通过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减重、限盐、限酒等不仅使部分高血压患者不必采用或减少药物剂量而血压得到控制,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广大群众普遍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7.3 生活方式指导的具体内容

生活方式的指导内容应包括(1)健康教育与卫生促进。(2)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采用健康的生活习惯。(3)注意对高血压患者的检出。(4)加强随访与复查。

目前来说,根据响水实际经济文化基础及老百姓生活习俗等,健康教育与卫生促进非常重要,通过各种途径的健康教育和宣传以提高各级领导、医疗卫生人员和广大群众对高血压的认识,包括:什么叫高血压和测血压的重要性;不论有无自觉症状,血压增高对健康都有害,易引起脑卒中和心脏病,但经过适当治疗常能得到控制;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高血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预防。教育医务人员除重视临床诊治外,也要学会在社区人群防病治病的本领;广大群众了解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发病因素、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宣传方式可采取广播、电视、小册子、宣传画、传单等多种传播媒介,争取专门宣传机构参与领导和策划以达到减少制作费用并提高宣传效果的目的。

以上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的一点体会及心得,请各位专家和同行们指导。相信在国家和省市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响水慢病防治工作会有更大收获。冬天来了,春天不会远了!

推荐第6篇:高血压防治知识讲稿

高血压防治知识讲稿

周伟萍

目前,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亿多人,每年增加1000万人;超重、肥胖者分别有2.4亿和7000万人。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的常见心脑血管并发症(脑卒中、心脏病)是导致居民死亡的第一病因,约占居民总死亡的40%。卫生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相当于每天有8000人、每10秒钟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超重、肥胖者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发生危险。

每年10月8日是全国高血压日,2011年高血压日活动主题是“知晓你的血压和控制目标”。关于高血压的知识,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一、基本知识

1、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能危及每一个人的健康,因此成年人每年至少应测量一次血压。

2、高血压病人早期常无感觉,往往悄然起病并造成突发事件,被公认为“无声杀手”。

3、中风、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是最常见的高血压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高,危害严重。

4、超重和肥胖、高盐饮食、过量饮酒是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体重、限盐、限酒是防治高血压的有效措施。

5、血压易受环境、活动、情绪及用药不规则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波动,因此高血压病人要经常测量血压。

6、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防治的基石,持之以恒将终身受益。

7、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减少心、脑、肾等器官损害。

8、全面考虑各种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全面达到治疗目标。

9、合理选择、长期坚持、规律服用治疗高血压药物,是持续平稳有效降压的基本保证。

10、人人参与,共同行动,提高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二、什么是健康体重?

目前一般采用“体重指数”(BMI)评价体重。

体重指数(BMI)= 体重(公斤)/身高2(米2)

中国成人体重分级标准: BMI<18.5 体重过低

18.5≤BMI<24.0 正常体重

24.0≤BMI<28.0 超重

BMI≥28.0 肥胖

此外,判断肥胖的另一个标准是腰围。我国成年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脂肪集中于腹部,为“中心型”肥胖,或“向心型”、“苹果型”肥胖。

三、健康血压的标准?

成人血压<120/80 mmHg为正常血压,或称健康血压; 65岁以上老年人群,血压<130/80mmHg 也应认为是基本健康血压;成人血压≥140/90 mmHg为高血压;成人血压120-139/80-89 mmHg为正常高值血压。

四、超重、肥胖的危害

超重、肥胖容易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常伴发多种疾患,如关节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肿瘤、心脏病、脑卒中等;严重肥胖者影响生活质量,行走不便。

五、高血压的危害

1.血压130-139/85-89 mmHg可认为是亚健康血压,这些人10年内有一半成为高血压。

2.高血压是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其并发症是心肌梗塞、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肾功能不全等,严重者致死、致残,轻则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六保持健康体重、健康血压 1.合理膳食,均衡营养

①一般成人每天吃蔬菜8两至1斤,水果2-4两;

②主食(米、面、杂粮)适量;

③用植物油,每人每天不超过半两;

④不吃肥肉及动物内脏,每人每天瘦肉不超过2两; ⑤适量增加豆制品、鱼类、奶类,鸡蛋每周不超过5个;

⑥控制食盐摄入量,每人每天不超过6克;

⑦不用或少用咸菜等含盐量高的腌制品。 2.适量运动

①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形式;

②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③运动强度以耐受为准,参考心率=170-年龄。 3.限制饮酒

①不提倡饮酒;

②如要饮酒,应少量:每人每天白酒不超过1两,葡萄酒不超过2两,啤酒不超过5两。 4.不吸烟

5.定期测量体重、血压

① 正常成人每两年至少测量血压1次;

②35岁以上成人首诊测量血压;

③高血压易患人群(血压130-139/85-89 mmHg),至少每6个月测量血压1次;

④高血压患者定期测量血压,一般每周1次,血压不稳时,每天测量1-2次;

⑤一般成人每6个月测量1次体重;

⑥肥胖或减重者每月至少测量体重1次。

推荐第7篇:高血压防治讲座通知

通知

各位同志:

为了提高全社会对高血压防治工作的认识,大力普及减盐防控高血压知识,我院决定开展“为了我们的健康,请你积极参与控盐行动”主题讲座,现通知如下: 时间:2012年9月7日下午3:30-5:30 地点:住院部办公室

讲座内容:摄盐过多的危害、合理控盐的巧妙办法 主 讲 人:崔艳红

参加人员:住院部全体医务人员及相关病人和家属

榆社县箕城中心卫生院

2012年9月6日

推荐第8篇:高血压防治讲座通知

各位同志:

为了提高全社会对高血压防治工作的认识,大力普及减盐防控高血压知识,我院决定开展“为了我们的健康,请你积极参与控盐行动”主题讲座,现通知如下: 时 间:2012年9月7日下午3:30-5:30 地 点:住院部办公室

讲座内容:摄盐过多的危害、合理控盐的巧妙办法 主 讲 人:崔艳红

参加人员:住院部全体医务人员及相关病人和家属

榆社县箕城中心卫生院

2012年9月6日

推荐第9篇:高血压防治宣传工作总结

高血压防治宣传工作总结

捞刀河镇卫生院

为了做好2011年“全国高血压日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和水平”,根据市卫生局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和市疾控中心、区疾控中心《关于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1年全国高血压日宣传活动的通知》。捞刀河镇卫生院于2011年10月9日上午在门诊楼三楼会议室举办了高血压防治健康知识讲座的宣传活动,主要目的是提高我镇群众对高血压病知识的病因、病理、致病因素、治疗与预防的了解。以达到高血压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得到很好的落实。

通过活动广泛宣传高血压得防治知识,进一步加强居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高居民的健康教育意识和健康水平,使居民知晓“定期到医疗机构”测量血压等核心知识,提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推进高血压建档管理,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本次宣传活动参与者400多人,使得居民群众加深了对高血压及健康生活方式理解、提高了如何防治高血压防病治病的的认识,受到了现场广大居民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推荐第10篇: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试卷

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试卷

姓名:

一、选择题

1.预防高血压病应该()A不与高血压病人接触

B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C多食补品

2.下面哪些行为最有利于心理健康 ()A争强好胜,不吃亏B保持情绪稳定、乐观 C、不愉快的事

闷在心里

3.血压值达到()以上,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A收缩压≥ 150mmHg、舒张压≥ 100mmHg

B收缩压≥ 120mmHg、舒张压≤ 80mmHg

C收缩压≥ 140mmHg、舒张压≥ 90mmHg

4.下列哪项是引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A年龄性别B肥胖、吸烟、酗酒C工作职业

A容易感冒B脑中风、高血压性心脏病C诱发癌症

6.从什么年龄开始要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 ()

A 25岁B 35岁C 45岁

7.下列哪项不是缓解高血压的有效措施? ()A合理膳食B戒烟限酒C保持心理平衡D适量有

规律的无氧运动

8、.我国高血压病引起的死亡原因最常见的是 ()

A 心力衰竭B 脑血管意外C 尿毒症D 高

血压危象

9、在人群中遭受高血压危害更大的()。

A、老年人B.年轻高血压患者

C.没发现或明知有高血压又不重视降压达标的人

5.高血压发展下去对人体的危害 ()

第11篇: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计划

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计划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饮食结构随之发生变化,高血压的患病率正逐年增加,严重的危害了人们的健康,为了增强人们的防范意识,提高生活质量,让高血压远离人群,因此,普及高血压的防治知识,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成了我们当前首要任务。。10月8日为“全国高血压日”,今年针对高血压举办知识讲座,具体计划如下:

一、讲座内容:

关于高血压治疗误区、患者人群及高血压病的特点等。

二、讲座目的

让居民了解高血压防治知识,宣传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教育居民改善饮食结构,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远离高血压。

三、讲座时间:2013年9月10日

四、讲座地点:徐祠村卫生室

五、参加人员:乡村医生及本村老年人、高血压患者或其家属

六:准备工作:讲座资料、宣传资料

七、其他工作:做好参会人员签到

徐祠村卫生室

2013年8月20日

第12篇:高血压基层防治演讲稿

高血压基层防治演讲稿

大家好;我是沭阳县龙庙镇龙庙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众所周知,高血压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且具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截至目前,除少数继发性高血压外,绝大多数高血压是不可根治的,只能经过非药物、药物治疗加以控制。高血压控制后,患者罹患其他心血管病的风险大大降低,这一控制过程却是持续的、长期的,乃至是终身的。这意味着,大多数高血压必须接受终身治疗,要定期进行随访管理,了解及监测血压水平、药物疗效、可能的不良反应、其他危险因素及靶器官功能、生活方式改善状况等。只有进行系统、长期的随访和管理,才能有望使血压得到长期控制,也才能真正减少心脑血管病事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现在我就我们社区高血压社区防治中的得失做一下介绍。

我们社区位于苏北,辖区内常住人口3282人,患高血压病数209人。我们社区高血压病防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血压的检出: 高血压病人检出的主要方法有:

1、基层医疗单位病人登记;

2、医院首诊病人测血压制度;

3、人群筛查;

4、上级医院转回的高血压患者。

二、高血压患者的评估与管理:我们根据《高血压防治指南》进行评估与管理。初次就诊:

在患者初次来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时,向患者发放家庭医生服务卡。

为每位病人准备文件袋,在文件袋表面填写病人的病历号、姓名、性别、住址等,用以存放患者健康档案。填写居民基本情况表和年检表,填写好后放入文件袋中。与病人约定下一次就诊时间,并准备一张随访表填上姓名等基本信息,放入下次就诊日期对应的文件柜格子里。 随访:

从文件柜当天对应的格子里拿出患者的年检表或随访表。

填写本次就诊的信息(进行评估时填写年检表,进行随访时填写随访表),填写好后放入文件袋中。

与患者约定下次随访日期,准备一张新的随访表,将该日期和患者的病历号、姓名等填入新随访表中,然后将该表放入文件柜相应日期的格子中。

每天完成的就诊病例都存放于文件柜当日的格子里,如患者没有按期复诊,这时我们会主动随访病人,保证病人治疗的连续性。

三、高血压病得治疗:首先要提供非药物治疗建议: 强调戒烟;减轻体重;限制钠盐;控制饮酒;改善睡眠。

并且辅以相应药物治疗:遵循上级医院医嘱的原则;“规范”建议优先的原则;及时转诊的原则;遵循“理论”依据的原则;争取患者配合的原则,并向患者说明引起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自身病变的程度及个体化治疗的意义,所用降压药物的名称、用法、作用和不良反应和坚持服药的意义。

四、高血压的健康教育;⑴ 利用健康教育橱窗、健康教育处方、集会、讲座等广泛宣传高血压防治知识,提高社区人群自我保健知识,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⑵ 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社区人群高血压防治的知识和技能;

⑶ 鼓励社区居民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流行,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发生。

⑷易患高血压人群每6个月测血压一次。

我的演讲到此为止,让我们为健康共同努力!

第13篇:高血压防治知识宣传小结

高血压防治知识宣传小结

2010年10月8日是我国第十三个“全国防治高血压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健康体重,健康血压”。10月8日上午,莲山中心卫生院举行了义诊和宣传咨询活动。活动中,广大社区居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兴趣,他们在了解自己健康状况的同时,还就高血压饮食和如何防治等问题进行了咨询。卫生院有关工作人员现场对居民进行免费测量血压,同时就居民对高血压的各种疑问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提出了科学的高血压健康生活指南。 本“高血料100生活习次压余惯活防份,动治,科,小深学共册受防为子广治社”大高区、居血居“民压民居的等测民欢方量健迎面血康与起压素认到100养读可,很好

余本将的人”对促次等改进,宣善作发传居用放资民。

莲山中心卫生院

2010年10月9日

第14篇:高血压防治健康知识讲座教案

健康知识讲座教案

课 题:高血压防治知识

教学目的:让居民掌握高血压高血压诊断标准和理想降压目标、高血压的危害、预防是处理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及高血压最佳治疗(HOT)知识与方法,走出高血压治疗的17个误区。

教学重点:预防是处理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 教学难点:高血压治疗的17个误区 教 具:多媒体(或讲义材料) 课 型:新课 授课形式:大课堂面授 课 时:3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及主要特点: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近年来不断升高,已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1958—1959年,在年龄15岁以上的人群中抽样调查494331人,高血压患病率为5.11%;1979-1980年间,共调查4012128人,患病率7:73%;1991年调查950 356人,患病率为11.88%。我国20世纪50~70年代,每年新发高血压100余万人;到了80~90年代,每年新发高血压300余万人。年龄越小,发病率增幅越大,其中25~49岁年龄组,上升幅度显着高于其他年龄组。目前,我国人群中,高血压患者已逾1亿,涉及几千万个家庭,平均4个家庭就有1个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已成为我国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洪昭光教授指出,我国高血压及其治疗存在“三高”、“三低”、“三个误区”的现状特点。“三高”,即指高血压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及致残率高。患病率高,据推算,目前已有1.1亿多患者;死亡率高,是指高血压死亡率已居心血管患者死亡的首位;致残率高,每年因高血压可新发150万脑卒中患者,现幸存的600万脑卒中患者中,有75%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三低”,即指知晓率低、服药率低及控制率低。知晓率低,是指了解自己患高血压的,还不到高血压患者1/2;服药率低,是指知道自己患高血压需要服药,但能遵医嘱服药的还不到1/4;控制率低,由于不遵医嘱服药等原因,高血压发病的控制率不到5%。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往往存在“三个误区”,即他们或不愿服药,或不难受不服药,或不按病情科学地服药,这是非常不对的。因为,提高服药率及控制率,是当前治疗高血压成败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广大群众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并引起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和社会各界对高血压防治工作的重视,以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及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国家卫生

部自1998年起,确定每年10月8日为全国高血压日,向社会各界显示了控制高血压的决心和力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一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2、揭示课题 高血压防治知识

3、内容 高血压诊断标准和理想降压目标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病,也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据统计,全世界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6亿,据估计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约1.2亿人。1998年9月29日至10月1日,第七届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的高血压大会在日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新的高血压治疗指南,明确了诊断高血压的新标准,全面提出了高血压的防治方案。这一指南被认为是最为全面的高血压防治方案,方案于1999年公开发表。我国高血压联盟于1999年公布了相应的高血压防治指南,根据这一指南,规定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经多次测量血压(一般是在同一上臂测量血压,连续3日),如果血压≥140/90毫米汞柱,即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压了。血压<130/85毫米汞柱为正常血压。介于两者之间称“高正常血压”。理想的血压值是<120/80毫米汞柱。

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最主要的危害是会发生心、脑、肾并发症,长期未经良好控制的高血压,会引起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肾损害等一系列病变,轻者造成患者丧失劳动力,生活不能自理,重者会造成死亡。又由于大多数高血压病人早期多无症状,悄无声息,故高血压被医学家形象地称为“无声杀手”。据估计,若使血压平均下降5~6毫米汞柱,就可使冠心病减少16%,脑卒中减少38%。因此,加强对高血压的防治,对于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有很大的意义。

理想的降压目标是 所有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均应降至<140/90毫米汞柱,≤138/83毫米汞柱更为理想。轻度患者以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为好。中青年应降至<130/85毫米汞柱,老年患者以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为宜,单纯收缩压高者亦应将收缩压控制在140毫米汞柱以下。若合并糖尿病或心、脑、肾等脏器损害时,应尽量将血压降至<130/85毫米汞柱或达到理想水平。

降压注意事项 降压要平稳,药物开始用小剂量,逐渐递增,直至血压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忌突然换药或忽服忽停,否则因血压大幅度波动易导致意外。故有人建议,对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初始降压目标可将收缩压高于180毫米汞柱者降至160毫米汞柱以下,收缩压在160~179毫米汞柱之间者使之降低20毫米汞柱。平时,高血压患者要坚持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适量的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

高血压可增加某些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如卒中、冠心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效治疗高血压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但治疗高血压是一项复杂的任务,而说清楚什么是高血压也很困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较低血压也有危险,这就改变了我们对最佳血压的认识。

收缩压与舒张压 现有研究表明,舒张压不再是血压状况的主要决定因素,收缩压和脉压已经取代舒张压成为血压状况的主要决定因素。有证据提示,收缩压、脉压和舒张压都是病人血压特点的一部分,而患者的年龄决定了这三个测定值的相对重要性。最近的分析显示,年龄小于50岁的人,舒张压仍是心血管事件危险的最强预测因素;年龄小于60岁的人,收缩压和舒张压对心血管事件的

预测价值相同;但≥ 60岁的人,收缩压和脉压是心血管病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最重要的预测因素,在此年龄组,脉压增大是评估危险的最重要因素,但它几乎总伴有收缩期高血压。如收缩压>120 mmHg,并保持不变,危险性随脉压增大而增加(此时舒张压降低)。≥ 60岁的病人,收缩压和危险呈正相关,舒张压和危险呈负相关。在某一特定收缩压值,舒张压越低,心血管病危险越大。舒张压与心血管病危险之所以呈负相关,是由于在年龄增长过程中,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学发生相应改变。从中年开始,大动脉逐渐变僵硬,收缩压增高,舒张压下降。而收缩压和舒张压平行增高,可反映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预防是处理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 总的说来,血压大于正常高限(收缩压为130~139 mmHg或舒张压为85~89 mmHg)的人中,约有41%将在4年内发展为长期高血压。所以血压大于正常高限的人群也应接受降压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是降低血压相关心血管事件危险的适当方法。经常运动(至少每周3次,每次30分钟),进食低脂肪、高纤维膳食,特别是多吃水果和蔬菜,可使收缩压降低8 mmHg,舒张压降低3 mmHg。

高血压最佳治疗(HOT) 减轻体重也可降低血压,每24小时减少钠摄入量44 mmol可使舒张压降低0.9 mmHg,收缩压降低1.7 mmHg。 研究表明,虽然将舒张压降至≤ 80 mmHg,并不能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但严重心血管事件(心梗、卒中或因心血管病死亡)亦不增加,即使舒张压降至70 mmHg也如此。其临床意义在于,如积极治疗收缩期高血压导致舒张压降低,即使舒张压降至70 mmHg也是安全的。研究证明,对于各期高血压病人,应将收缩压降至

4、讨论 高血压病治疗的误区是什么 高血压治疗的17个误区 高血压病是一种需要持续不断治疗的慢性病;走出防治高血压病中的一些误区 为此,要大力普及高血压病的有关知识,对有高血压病家族史、儿童时期血压偏高、肥胖等高危因素的个体更要加强预防,而预防的主要手段,就是远离不良生活方式,也即一级预防(详见“高血压病的一级预防”)。一旦患了高血压病则要积极、有效地加以治疗,要知道治疗高血压本身就是对心脑肾等并发症的最有力的预防(即二级预防)。

走出不愿服药的误区;走出不能坚持治疗的误区;降压治疗的益处来自长期控制血压;走出服不服药无多大差别的误区;走出单纯依赖药物,不做综合治疗的误区;走出以感觉估计高血压的误区;走出不按病情科学治疗的误区;走出不求医、自行治疗的误区;走出只顾服药、不顾效果的误区;走出长期服用一类药、每日一次的误区;走出贵药就是“顶药”的误区;走出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的误区;走出能降压的都是“好药”的误区;走出睡前服降压药的误区;

5、小结 改变生活方式是降低血压相关心血管事件危险的适当方法。

第15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防治

妊娠高血压疾病的防治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多数病例在妊娠期出现一过性高血压、蛋白尿症状,分娩后即随之消失。该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导致孕产妇和围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一、妊娠高血压疾病的预防

调查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相关:

1、初产妇、孕妇年龄过小或大于35岁。

2、体型矮胖,体重指数>24;或营养不良、特别是中重度贫血者。

3、双胎、或孕期诊断羊水过多、葡萄胎等。

4、妊娠期高血压病史及家族史或有慢性高血压、慢性肾炎、抗磷脂抗体综合症、糖尿病等病史者。

5、气候寒冷。

根据以上因素,可采取相应措施,积极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1、加强基层妇幼保健组织,普遍进行产前检查,做好孕期保健工作:首次产前检查的时间应从确诊早孕时开始。确定孕妇和胎儿的健康情况,估计孕期及胎龄。首次产检应测量基础血压,检查心肺,测尿蛋白和尿糖,未发现异常者应于妊娠20到36周、每四周检查一次。每次检查均测量血压、体重、有无水肿及其他异常。一般孕妇在孕36周时复查一次尿蛋白。如果在产前检查时发现有血压、体重的异常或有头痛、眼花、浮肿等异常者应及时增加检查次数,严密监测有无蛋白尿。

2、加强宣传教育,减少早婚早育。改善营养,注意孕期饮食,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及叶酸的摄入,多吃鱼肉、蛋、奶、新鲜蔬菜、补充铁和钙剂。减少脂肪和盐的摄入,避免所有含盐量高的食品以及腌制品、熏干制品、罐头制品和油炸食品。孕期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寒冷季节注意保暖。

3、对于双胎、或孕期诊断羊水过多、葡萄胎等;有妊娠期高血压病史及家族史或有慢性高血压、慢性肾炎、抗磷脂抗体综合症、糖尿病等病史者,应特别加强孕期监护和管理。严格定期进行产前检查,每次产检重点观察血压、体重,询问有无头痛、眼花等自觉症状,仔细检查有无浮肿及心肺功能异常。如果发现有任何异常,应及时处理,病情复杂者及时转诊上级医院。

4、美国发表了关于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的临床指南,指南推荐了在其孕12—28周时开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60—150mg/d),能够降低子痫前期、早产、宫内发育受限的几率。

二、妊娠高血压疾病的诊断

1、分类标准 目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类标准如下:

临 床 表 现

妊娠期高血压

Bp≥140/90mmHg,妊娠期首次出现,并与产后12周恢复正常;尿蛋白(-);患者可伴有上腹部不适或血小板减少,产后方可确诊。

子痫前期

轻度

Bp≥ 140/90mmHg,孕20周以后出现;尿蛋白≥300mg/24h或(+)。可伴有上腹部不适、头痛等症状。

重度

Bp≥ 160/110mmHg;尿蛋白≥2.0g24h或(++);血肌酐>106umol/L;血小板

子痫

子痫前期孕妇抽搐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

慢性高血压并

高血压孕妇妊娠20周以前无尿蛋白,若出现尿蛋白 ≥300mg/24h;

发子痫前期

高血压孕妇20周前突然尿蛋白增加,血压进一步升高或血小板

×109/L。

妊娠合并慢性

Bp ≥140/90mmHg,孕前或孕20周以前或孕20周后首次诊断高血

高血压

压并持续到产后20周后。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之水肿无特异性,不能作为诊断标准或分类依据

•血压较基础血压升高30/15mmHg,但

察。

•重度子痫前期是血压更高、或有明显尿蛋白、或肾、脑、肝和心血管系统等受累引起的临床症状。

各类特征如下:

(1)妊娠高血压:是指一过性的血压增高,即不发展为先兆子痫,在产后12周内能恢复正常,此诊断只能在产后得到。只要有血压增高就可能对母体及胎儿有损害。如果出现头痛、上腹部疼痛和血小板减少则需按先兆子痫监测。

(2)先兆子痫:是继发于血管痉挛和内皮激活妊娠特异的综合征,表现为各器官灌注减少。分为轻度先兆子痫和重度先兆子痫。

轻度先兆子痫和重度先兆子痫鉴别诊断

轻度

重度

舒张压

小于100mmHg

110mmHg或更高 尿蛋白

小于1+

持续2+或2+以上 头痛

有 视觉异常

有 上腹部疼痛

有 少尿

有 抽搐

有(子痫) 血浆肌酐

正常

升高 血小板减少

持续 肝酶升高

无或轻度

明显 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明显 肺水肿

持续

(3)子痫:子痫为严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全身小血管痉挛加重脑部病变的表现。典型表现:全身小肌肉痉挛强直性抽搐。

根据第一次抽搐发生的时间可分为:产前子痫,即在妊娠晚期或临产前发生;产时子痫,在临产后或分娩过程中发生;产后子痫,在胎儿胎盘娩出后至产后7天内发生。产前发生子痫后,往往产程自然发动;在产程中发生的子痫,由于宫缩的刺激,发作频率和强度均增加,因此必须缩短产程,抽搐后胎心往往减慢,但可在3~5分钟内恢复,如果持续超过10分钟,可能存在其他合并症如胎盘早剥等。产后子痫较为少见,绝大多数在产后48小时内发生。

子痫抽搐进展迅速,前驱症状短暂,表现为抽搐、面部充血、口吐白沫、深昏迷;随之深部肌肉僵硬,很快发展成典型的全身高张阵挛惊厥、有节律的肌肉收缩和紧张,持续约1~1.5分钟,其间患者无呼吸动作;此后抽搐停止,呼吸恢复,但患者仍昏迷,最后意识恢复,但困惑、易激惹、烦躁。

抽搐后昏迷的时间可长可短,当抽搐发生不频繁时,患者通常在每次抽搐后不同程度的恢复意识,而在频繁发作的患者,昏迷可长时间持续至下次抽搐时,甚至未及清醒即可死亡。抽搐后呼吸频率增加,可达每分钟50次或更多,可能是组织缺氧、乳酸堆积后引起的代偿反应,如果抽搐时有呕吐发生胃内容物吸入性肺炎,或有心功能衰竭而输液过快则可能发生肺水肿。严重病例可发生发绀。抽搐后发热并不常见,超过39度往往提示有脑出血。抽搐后常出现尿量减少或少尿。在产后,尿量增多是病情好转的早期信号,蛋白尿和水肿可在一周内小时,血压一般可在数天到2周内恢复正常。

抽搐后短期内死亡往往是由于大面积的脑出血,最多见于有慢性高血压疾病的患者,少数可见于脑动脉瘤破裂和脑血管畸形。大约有10%的患者抽搐后发生失明,可能是由于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剥脱或大脑枕叶的缺血、梗死或水肿,一般预后良好,多可于一周内恢复。

(4)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患有慢性高血压的妇女,当其妊娠后易发展为重度的先兆子痫或子痫,特别是在妊娠24周后,较早发展为重度的先兆子痫,易发生胎盘早剥和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5)慢性高血压:慢性高血压可导致心室肥大、心功能失代偿、脑血管意外、肾功能受损等。由于胎盘缺血,而发生胎儿生长受限和胎盘早剥。

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1)病史 详细询问患者于妊娠20周前有无高血压、蛋白尿等征象,既往病史中有无慢性高血压、慢性肾炎和糖尿病等,有无异常家族史,此次妊娠经过,出现异常症状的时间、病情的发展过程等。

(2)临床表现

① 高血压

高血压的定义是持续血压升高至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舒张压不随患者情绪变化而剧烈变化是妊娠期高血压诊断和评估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若间隔4小时或4小时以上安静状态下两次测量舒张压≧90mmHg,可诊断高血压。为确保测量准确性,袖带应使用加宽袖带。

② 尿蛋白

尿蛋白的定义是指24小时内尿液中蛋白含量≧300mg或相隔6小时的两次随机尿液蛋白浓度为30mg/L(定性+)。蛋白尿在24小时内有明显波动,应留取24小时尿作定量检查。避免阴道分泌物或羊水污染尿液。泌尿系统感染、严重贫血、心力衰竭和难产均可导致蛋白尿。尿蛋白时先兆子痫最重要的标志。

③ 水肿

体重异常增加时多数患者的首发症状,孕妇体重突然增加≧0.9kg/周,或2.7kg/4周是子痫前期的信号。水肿特点是自踝部逐渐向上延伸的凹陷性水肿,经休息后不缓解。水肿局限于膝以下为“+”,延及大腿为“++”,延及外阴及腹壁为“+++”,全身水肿或伴有腹水为“++++”。

(3)辅助检查

① 血液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血粘度、凝血功能,根据病情轻重可反复检查。 ② 肝肾功能测定:肝细胞功能受损可致ALT、AST升高。患者可出现白蛋白缺乏为主的低蛋白血症,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肾功能受损时,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升高,肌酐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平行。尿酸在慢性高血压患者中升高不明显,因此可用于本病与慢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重度子痫前期与子痫应测定电解质与二氧化碳结合力,以早期发现酸中毒并纠正。

③ 尿液检查:应测定尿比重、尿常规,当尿比重≧1.020时说明尿液浓缩,尿蛋白(+)时尿蛋白含量300mg/24h,当尿蛋白(++++)时尿蛋白含量5g/24h。尿蛋白检查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应每日一次。

④ 眼底检查:视网膜小动脉的痉挛程度反应全身小血管痉挛之程度,可反映本病的严重程度。通常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小动脉痉挛、视网膜水肿、絮状渗出或出血,严重时可发生视网膜脱离。患者可出现视力模糊或失明。

⑤ 其他: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胎盘功能、胎儿成熟度检查、脑血流图检查等,视病情而定。

(4)鉴别诊断

子痫前期应与慢性肾炎合并妊娠相鉴别,子痫应与癫痫、脑炎、脑肿瘤、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低血糖相鉴别。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治疗

治疗目的和原则:争取母体可完全恢复健康,胎儿生后能够存活,以对母儿影响最小的方式终止妊娠。

1、妊娠期高血压的治疗

①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取左侧卧位,休息不少于10小时。左侧卧位可减轻子宫对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的压迫,使回心血量增加,改善子宫胎盘的血供。

②镇静:对于精神紧张、焦虑或睡眠欠佳期者可予镇静剂,如地西泮2.5~5mg,每日三次,或5mg睡前口服。

③密切监护母儿状态:询问孕妇是否出现头痛、视力改变、上腹不适等症状。嘱患者每日测体重及血压,每2日复查尿蛋白。定期监测血液、胎儿发育状况和胎盘功能,血压继续增高,按轻度子痫前期处理。

④间断吸氧:可增加血氧含量,改善全身主要脏器和胎盘的氧供。

⑤饮食:包括充足的蛋白质、热量,不限盐和液体,但对于全身水肿者应适当限盐的摄入。

2、子痫前期的治疗

应住院治疗,防止子痫及并发症发生。治疗原则为休息、镇静、解痉、降压、合理扩容和必要时利尿、密切监测母胎状态、适时终止妊娠。 ①休息:同妊娠期高血压

②镇静:适当镇静可消除患者的焦虑和精神紧张,达到降低血压,缓解症状有及预防子痫发作的作用。

⑴地西泮:FDA分类:B类。具有较强的镇静、抗惊厥、肌肉松驰作用,对胎儿及新生儿影响较小。1小时用药超过30mg可能发生呼吸抑制,24小时总量不超过100mg。用法:2.5~5mg口服,每日3次;或10mg肌内注射或静脉缓慢推入(>2分钟)。必要时可间隔15分钟后重复给药。

⑵冬眠药物:可广泛抑制神经系统,有助于解痉降压,控制子痫抽搐。①哌替啶50mg,异丙嗪25mg肌内注射,间隔12小时可重复使用,若估计6小时内分娩者禁用。②哌替啶100mg,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加入10%葡萄糖500ml内静脉滴注;紧急情况下,可将1/3量加入25%葡萄糖液20ml缓慢静脉推注(>5分钟),余2/3量加入10%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由于氯丙嗪可使血压急骤下降,导致肾及子宫胎盘血供减少,导致胎儿缺氧,且对母儿肝脏有一定的损害作用,现仅用于硫酸镁治疗效果不佳者。

⑶其他镇静药物:苯巴比妥钠、异戊巴比妥钠、吗啡等具有较好的抗惊厥、抗抽搐作用,可用于子痫发作时控制抽搐及产后预防或控制子痫发作。由于该药可致胎儿呼吸抑制,分娩6小时前宜慎重。

③解痉治疗:硫酸镁常作为首选用药。对妊娠期高血压和轻度子痫前期预防性应用硫酸镁不能预防子痫的发生,大量研究证明硫酸镁治疗重度子痫和子痫疗效显著。

(1)作用机制:有中枢性镇静作用,能降低中枢神经兴奋性,控制子痫抽搐(镁能使ATP酶激活,以利钠泵运转,减少细胞内钠离子潴留);作用于周围血管使血管扩张,降低血压;作用于神经肌肉交接处,抑制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释放减少,从而阻断神经和肌肉的传导,并减弱运动终板对该介质的敏感性,使骨骼肌松弛;解除脑血管痉挛,减轻脑水肿降低脑压。

(2)用药指征:控制子痫抽搐及再抽搐;防止重度子痫前期进展成子痫; 防止重度子痫前期临产后抽搐。

(3)用药方案:静脉给药结合肌内注射。静脉给药:首次负荷剂量25%硫酸镁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30分钟滴完;继之25%硫酸镁40ml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滴速为1~2g/h;根据血压情况,决定是否加用肌内注射,用法为25%硫酸镁20ml加2%利多可因2ml,臀肌深部注射,每日1~2次。每日总量为25~30g,用药过程中监测血镁离子浓度。

(4) 治疗剂量的血中镁离子浓度:正常孕妇血中镁离子质量浓度为0.75~1.00mmol /L;治疗剂量的血中镁离子质量浓度为2.0~3.5mmol/L;中毒剂量的血中镁离子质量浓度为>5.0mmol/L。首先表现为膝反射减弱或消失,继之出现全身肌张力减退、呼吸困难、复视、语言不清,严重者出现呼吸肌麻痹,甚至呼吸停止、心跳骤停,危及生命。

(5)用药前及用药过程中注意事项:定时检查膝健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不少于16次/分;尿量每小时不少于25ml或每24小时不少于600ml;硫酸镁治疗时,需备钙剂,一旦出现中毒反应,立即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1g葡萄糖酸钙静脉推注可以逆转轻至中度呼吸抑制;肾功能不全时减量或停用硫酸镁;监测血镁变化;产后24~48小时停药。

④降压药物:

降压的目的:主要是预防脑血管意外,因此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以解痉为主,辅以镇静,必要时降压。对于血压≥160/110mmHg,或舒张压≥100mmHg或平均动脉压≥140mmHg,以及原发性高血压、妊娠前高血压已用降压药者,需应用降压药物。降压的目标是收缩压至140~155mmHg,舒张压90~105mmHg。如果存在终末器官(如心脏、肾脏以及眼睛)受损的证据,应将血压控制至140/80mmHg。

(1)使用降压药的特点 降压药可使血压下降,但同时也降低重要器官的血流量,特别是子宫胎盘血流量,对胎儿有一定危害。因此,必须合理应用。

(2)选择降压药的原则:不影响心脏排血量; 不影响肾血流量; 不影响胎盘灌注; 对胎儿无害。

(3)常用降压药物: 一线降压药物:

Ⅰ 肼屈嗪: FDA分类:C类。直接作用于小动脉,能扩张周围小动脉,降低外周阻力,从而降低血压;并能增加心排出量、肾血流量、子宫胎盘血流量。降压作用快,舒张压下降较显著。用法:每15~20分钟给药5~10mg,直到出现满意反应(舒张压控制在90~100mmHg);或10~20mg,每日2~3次口服;或40mg加入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者,不宜应用此药。妊娠早期慎用。副反应为头痛、心率加快、潮热等。

Ⅱ硝苯地平: FDA分类:C类。为钙通道阻滞剂, 可解除外周血管痉挛,使全身血管扩张, 降低血压, 因其降压作用快,目前不主张舌下含化。用法:10mg口服,每日3次,24小时总量不超过60mg,其副反应为心悸、头痛,与硫酸镁有协同作用。

Ⅲ拉贝洛尔:FDA分类:C类。为α、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降低血压但不影响肾及胎盘血流量,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胎肺成熟。其显效快,不引起血压过低或反射性心动过速。用法:100mg口服,2次/日,最大量240mg/d,或盐酸拉贝洛尔20mg静脉注射,10分钟后剂量加倍,最大单次剂量80mg,直到血压被控制。每日最大总剂量220mg。副反应为头皮刺痛及呕吐。

Ⅳ甲基多巴,它能兴奋延髓血管运动中枢的α受体,从而抑制外周交感神经,使血压下降。对肾性高血压效果较好。妊娠期使用效果好。用法:250~500mg ,每日3次,口服。副作用:嗜睡、便秘、口干、心动过缓。

Ⅴ尼莫地平:它对脑血管及神经组织具有较强选择性,既扩张血管又能影响神经细胞钙离子转运,对神经组织有双重保护作用。用法:尼莫地平20mg+50%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开始每小时1mg,相当每分钟8滴,20min 后如无副反应增至每小时2mg。亦可30mg日4~6 次口服。 二线用药:

硝普钠:它属紧急情况下使用的降压药,有速效、强效、短效之称,既能扩张阻力血管又能扩张容量血管,不影响子宫收缩。静脉注入2min 后即可产生明显的降压效果。停药5min 后降压作用消失。由于能明显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危象,伴充血性心力衰竭者。用法:25mg+ 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缓慢静脉滴注。用药注意:必须现用现配且要避光,一般用黑布或黑纸将滴流瓶及胶管罩上,以免药物受光线照射产生氰化物,导致中毒。临床只能短期应用,不宜超过72h。用药期间,密切监测血压及心率。 妊娠期禁用药: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故而扩张小动脉,降低体循环阻力,是治疗心衰时最有效的扩血管药。可导致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畸形、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早发性高血压。妊娠期禁用。

⑤扩容:一般不主张使用扩容剂,仅用于严重的低蛋白血症、贫血,可选用人血清蛋白、血浆、血清等。

⑥利尿药物:一般不主张应用,仅用于全身性水肿、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血容 量过多且伴有潜在性肺水肿者。常用利尿剂有呋塞米、甘露醇等。

⑦适时终止妊娠:

终止妊娠是目前治疗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的有效方法。但酌情适时终止妊娠至关重要。应在密切监测病情的变化、观察治疗的效果、全面估计胎儿的胎龄、胎儿的大小及成熟度等多方面的结果下才能做出决定。一旦发生危险先兆,就应立即采取措施,确保母儿安全。

(1)终止妊娠指征:①子痫前期患者经积极治疗24~48小时仍无明显好转者;②子痫前期患者孕周已超过34周;③子痫前期患者孕周不足34周,胎盘功能减退,胎儿已成熟者;④子痫前期患者,孕周不足34周,胎盘功能减退,胎儿尚未成熟者,可用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后终止妊娠;⑤子痫控制后2小时。

(2)终止妊娠方式:①引产:适用于病情控制后,宫颈条件成熟者;②剖宫产:适用于有产科指征者,宫颈条件不成熟,不能在短时间内经阴道分娩,引产失败,胎盘功能明显减退,或已有胎儿窘迫者。

(3)延长妊娠的指征:①孕龄不足32周经治疗症状好转,无器官功能障碍或胎儿情况恶化,可考虑延长孕周。②孕龄32~34周,24小时蛋白定量

3、子痫的处理: 子痫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最严重的阶段,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所致母儿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应积极处理。立即左侧卧位减少误吸,开放呼吸道,建立静脉通道。

处理原则:控制抽搐,纠正缺氧和酸中毒,控制血压,抽搐控制后终止妊娠。

(1)控制抽搐:①25%硫酸镁20ml加于25%葡萄糖液20ml静脉推注(>5分钟),继之以2~3g/h静脉滴注,维持血药浓度。②静脉注射安定:安定具有镇静、松弛肌肉和抗惊厥作用,对胎儿和新生儿影响小,且可减少体内儿茶酚胺分泌,有助于子宫收缩和宫颈口扩张,对产前及产时子痫尤为适用。方法:安定10mg+ 25%葡萄糖10mL静脉缓慢推注,可有效控制抽搐。如再次抽搐可重复用药。静脉推注后,为维持疗效可以安定40mg+ 5%葡萄糖500mL于24h内滴完。③用甘露醇脱水治疗:甘露醇能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降低颅内压。

(2)血压过高时给予降压药。

(3)纠正缺氧和酸中毒:面罩和气囊吸氧,根据二氧化碳结合力及尿素氮值给予适量4%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

(4)终止妊娠:抽搐控制后2小时可考虑终止妊娠。对于早发性子痫前期治疗效果较好者,可适当延长孕周,但须严密监护孕妇和胎儿。

护理: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声光刺激;吸氧,防止口舌咬伤;防止窒息;防止坠地受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尿量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心力衰竭、脑出血、肺水肿、HELLP综合征、肾衰竭、DIC等并发症,并积极处理。

四 并发症的处理 HELLP综合征

HELLP综合征是子痫前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以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析减少为特点,占重度子痫前期的10%~20% ,如不及时诊治,对母婴预后有严重影响。HELLP 综合征患者的病情变化快,易出现DIC、胎盘早剥、急性肾衰、肺水肿、肝被膜下出血等并发症。常见的围生儿并发症有胎儿生长受限(FGR)、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感染、动脉导管未闭、坏死性肠炎等。一旦发生HELLP综合征,孕妇病死率为3.4%~24.2%,围生儿死亡发生率为7.7%~60.0%。高危因素有:多产妇,>25岁和既往有不良妊娠史者。

1、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无特殊,多数HELLP综合征可以出现乏力、右上腹疼痛不适及呕吐。少数可出现黄疸、上消化道出血、便血、血尿以及视力模糊。子痫患者中1/3并发HELLP综 合征。HELLP综合征最终诊断需依据及时的实验室检查。

2、诊断标准:

(1) 血管内溶血:血红蛋白60~90g/L,外周血涂片见碎片红细胞、球形红细胞。血清总胆红素>20.5μmol/L,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血细胞比容0.015。 (2)肝酶升高:血清丙氨酸转氨酶、门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LDH)均升高,其中乳酸脱氢酶升高最早。

(3)血小析减少:血小板计数50×10/L,100×10/L,

3、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积极治疗子痫前期或子痫,解痉、降压、补充血制品提高胶体渗透压。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提高血小板稳定病情,同时,积极纠正凝血障碍,尽快终止妊娠。 孕周小于34周且病情稳定者可短期内期待。

(1)解痉、降压治疗 HELLP综合征孕妇母儿情况常常突然发生恶化,因此患者一旦诊断尽量要安排在单间病房监护治疗,首先静脉给予硫酸镁,预防子痫发作,抗高血压药使血压维持在150/100mmHg以下,降压治疗期间监测、评估母胎情况。推荐的硫酸镁负荷量为5g, 20min以上静推,并以2g/h静滴,持续应用到产后24h。评价胎儿状况,明确是否立即终止妊娠。

(2)糖皮质激素:

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保护细胞溶酶体及减少血小板在脾脏、内皮系统的破坏,并有免疫抑制因子的作用,对于水肿严重患者,可防止钠水潴留。可用氢化可的松200mg+葡萄糖静脉滴注,或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40mg+葡萄糖液20mL静脉缓慢注6h或8h 1次,地塞米松10mg静推,每日2次,地塞米松总量可用至20~30mg,逐渐减为每日5mg,直至病情平稳。产后应继续应用3次,以免出现血小板再次降低、肝功恶化、少尿等危险。

糖皮质激素治疗并不能治愈该病,只是在减缓孕妇病情,终止妊娠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除了孕妇病情很稳定,且妊娠小于34周,为促进胎儿肺成熟外,不拟期待治疗。期待过程中严密监测母儿的状况。如果药物治疗8~12h后,其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无改善或病情恶化,应尽快终止妊娠。

(3)纠正贫血,控制出血

1)输新鲜血液 应当是全血,既可补充血容量又可补充凝血因子;

2)成分输血 血小板20×10/L以下时,输血小板悬液,最好是新鲜的血小板,紧急情况下先输注冰冻的血小板也可以;在血小板≥50×10/L时输血小板无益,因血小板寿命短,输入后很快破坏,反可促使血栓形成。但预防性输血小板不能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

3)抗血小板聚集:

新鲜冻干血浆 含有丰富的凝血因子,尤其是抗凝血酶静脉滴注,可以发生血浆置换,减少凝血因子消耗,降低血小板聚集。

低分子右旋糖酐 输入后可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内膜光滑,减少血小板凝集,也可扩

9999

9

9

9

9容。

(4)终止妊娠

终止妊娠时机:(1)对于孕龄≥32周或胎肺已成熟;(2)胎儿窘迫;(3)病情恶化或出现先兆肝破裂。病情稳定、妊娠

终止妊娠方式:HELLP综合征不是剖宫产指征,阴道分娩或剖宫产的选择应基于母儿状况: (1) 宫颈成熟度。(2)胎心监护或生物物理评分。(3) 脐动脉血流测定。因HELLP综合征患者发病时通常孕周小、病情重、常伴发FGR和超声异常,阴道分娩成功率很低。故一旦确诊,须立即终止妊娠,多采取剖宫产终止妊娠。

麻醉选择:因血小板减少,有局部出血的危险,多选择局部或全身麻醉下剖宫产,阴道分娩采用局部浸润麻醉,阴部阻滞和硬膜外麻醉禁忌。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孕妇,既往无心脏病症状及体征,而突然发生以左心衰竭为主的全心衰竭者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这是由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周围小动脉阻力增加,水、钠潴留及血粘度增加等因素所诱发的急性心功能衰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中、重度贫血时更易发生心肌受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在发生心力衰竭之前,常有干咳,夜间明显,易被误认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支气管炎而延误诊疗时机。诊断及时,治疗得当,常能渡过妊娠及分娩,产后病因消除,病情会逐渐缓解,多不遗留器质性心脏病变。因此: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伴有:①中、量度贫血而又体重增加明显;⑦浮肿加剧并有尿蛋白增多。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如再出现呛咳.切勿盲目判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而实为心哀、肺水肿的先兆,必须细胞检查和正确处理。

早期心衰的症状与体征:(1)轻微活动后即出现胸闷、心悸、气短。(2)休息时心率每分钟超过110次,呼吸每分钟超过20次。(3)夜间常因胸闷而坐起呼吸,或至窗口呼吸新鲜空气。(4)肺底部出现少量持续性湿啰音,咳嗽后不消失。

急性左心衰竭和肺水肿的表现:(1)劳力性、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状痰;紫绀;交替脉;(2)叩诊左心室扩大,心率增快;(3)心前区舒张早期奔马律;(4)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5)两肺底湿罗音(伴或不伴有哮鸣音);(6)心电图表现 窦性心动过速、T波低平或倒置、ST段抬高或压低等。 (7)超声心动图 可见左室壁肥厚、左房增大及心包积液。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处理

1、积极纠正心衰:

①一般治疗:吸氧、镇静、限制水钠摄入。 ②强心:以洋地黄类为代表。用强心药物时需注意,孕妇血液稀释、血容量增加及肾小球滤过率增强,同样剂量的药物在孕妇血中浓度相对偏低。但孕妇对洋地黄类药物的耐受差,需注意毒性反应。故多数学者不主张用到饱和量,亦不主张预防性给药,而是根据病人的情况给予负荷量达到最佳的疗效。其指标为:以心率减慢至80~90/min,尿量增多,呼吸困难好转,肺啰音减少为原则[6]。首选去乙酰毛花甙(西地兰-D)。一般主张手术前24~48h 停用洋地黄类药,一方面可避免由于术中出现低钾血症而发生洋地黄毒性反应,另一方面利于术中、术后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快速洋地黄类药。

③利尿: 常用呋塞米(速尿)20~40mg溶于葡萄糖液静脉注射,必要时可重复使用。 ④扩张血管:代表药物有:α2肾上腺受体阻滞剂- 酚妥拉明、硝酸甘油、拉贝洛尔等。 ⑤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失调:尤其是血钾浓度,术前纠正因使用利尿剂而造成的低钾血症,有可能时手术前停用利尿药2~3天。

2、终止妊娠:妊娠晚期发生心力衰竭,原则是待心力衰竭控制后再行产科处理,应放宽剖宫产指征。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治疗后,需行剖宫产的注意事项

(1)麻醉选择 剖宫产时以不加肾上腺素的硬膜外麻醉为首选,它对术时血流动力学变化影响较小, 止痛效果可靠,而且对胎儿呼吸、循环无明显抑制,同时由于阻滞区域的血管扩张作用,可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脏负荷减轻。为防止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可采取左侧卧位15度,上半身抬高30度。采用小剂量(3~4ml)局麻药分次注入硬膜外腔,平面不宜过高,以防止低血压引起的心排出量减少。

(2)术中注意事项:手术由有经验的医师施行,术中操作应该准、稳、轻,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最好由心内科医师监护。

术中监测生命体征,连续心电监护、血压、脉搏、呼吸、尿量、血SPO2、PaCO2 监测,必要时行中心静脉压监测。氧疗作为治疗心衰的重要措施,可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增加氧的传输能力,改善由于肺水肿或心排血量减少所造成的外周组织和胎儿的缺氧状态,应常规面罩吸纯氧。

术中输液要适量,可根据血压、中心静脉压和尿量的变化及时调整,既要纠正由于麻醉及术中出血引起的血压降低,又要避免因输液过多而加重心脏负担。术中应根据病情并结合术前用药情况恰当使用强心剂、利尿剂,积极防治心衰。

胎儿娩出后腹部应加压沙袋,以防腹压骤降,回心血量减少,诱发心力衰竭。

产后3日内,尤其是产后24小时内仍是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时期,产妇须充分休息且密切监护。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直至产后1周左右无感染征象时停药。产后出血、感染和血栓栓塞是严重的并发症,极易诱发心力衰竭,应重点预防。心功能III级及以上者,不宜哺乳。术后适当限制液体入量,产后不宜过劳,避免情绪激动。

胎盘早剥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胎盘早剥关系密切。胎盘早剥的真正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胎盘早剥的主要诱因。国内外报道中并发率为29%~69%。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母婴预后差,是产科急重症的主要类型。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由于子宫胎盘血流灌注不良,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梗塞、坏死,易于发生胎盘早剥。典型病例诊断不难但必需注意附着于子宫后壁的胎盘早剥。当在中、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无羊水过多亦非双胎,但有子宫张力高或轻度腹痛者虽然可无阴道出血或仅有极少出血者,尽管胎心尚在正常范围之内,仍应警惕附着于子宫后壁的胎盘发生的早期剥离。故应立即B超检查有无胎盘后血肿,另需行胎儿监护测定脐动脉血流S/D比值及生物物理指标监测等,结合临床体征进行诊断和治疗。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胎盘早剥严重威胁到母儿的健康,因此,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一旦确诊,应尽快终止妊娠,争取在胎盘早剥症状发生6小时内娩出胎儿,及早剖宫产是抢救胎盘早剥母婴生命的有效措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胎盘早剥的病情更加危重,诊断及时,处理迅速、果断,才能降低孕产妇、围产儿病死率。近年来,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胎盘早剥的孕产妇死亡已明显减少,这是因为处理DIC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上的进步而致,但中度或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围产儿死亡,胎盘早剥仍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在治疗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纠正休克 处于休克状态者,应积极补充血容量,尽量用鲜血,以补充血容量及凝血因子。

2、及时终止妊娠 胎盘早剥患者及其胎儿的预后与诊断的迟早、处理是否及时有密切关系。在胎儿未娩出前,由于子宫不能充分收缩,胎盘继续剥离,难以控制出血,距分娩时间越久,病情越趋严重,并发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机会也越多。因

此,一旦确诊后,应及时终止妊娠。终止妊娠的方式可按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

(1)阴道分娩 经产妇一般情况较好或初产妇轻度胎盘早剥、宫口已开大、估计短时间内能迅速分娩者可以经阴道分娩。先行破膜,使羊水徐徐流出,缩减子宫容积,压迫胎盘使之不再继续剥离,并可促进子宫收缩,诱发或加速分娩。破膜后用腹带包裹腹部,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宫底高度、宫体压痛、阴道出血及胎心音等变化,必要时还可以用静脉滴注催产素,以缩短产程。

(2)剖宫产 重型胎盘早剥,尤其是初产妇,不能在短时间内结束分娩者;轻型胎盘早剥,胎儿存活,但有宫内窘迫,需要抢救胎儿者;或破膜后产程无进展,产妇情况恶化(不论胎儿存亡),均应及时行剖宫产术。术中发现子宫胎盘卒中,多数不影响宫缩。若取出胎儿、胎盘后,宫缩不佳,应用大量宫缩剂,按摩子宫或(和) 在宫壁内注射子宫收缩剂,大多数经过积极处理,宫缩好转,流血自止;若子宫仍不收缩或出血多,血液不凝,出血不能控制,则应在输入新鲜血的同时作子宫切除术。

3、防止产后出血 胎盘早剥患者常易发生产后出血,故在分娩后及时使用子宫收缩剂如催产素、麦角新碱等。如经各种措施仍未能控制出血,子宫收缩不佳,须及时作子宫切除术。如大量出血且无凝血块应考虑凝血功能障碍,按凝血障碍处理。

4、凝血功能障碍的处理重点是去除病因,即终止妊娠,及时切除子宫;输新鲜血,补充凝血因子,慎用肝素。

总之,加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防治是预防胎盘早剥发生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围产保健宣教工作,按时产检,及早发现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脑血管意外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引起的脑血管意外临床上并不多见, 但病死率甚高, 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脑血管意外可分为梗塞性和出血性两种, 前者指并发上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脑动脉血栓形成和短暂性脑血管痉挛, 后者指并发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可互相转化, 而合并出现, 则为混合性中风。如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可继发广泛性脑部小灶性或大块性脑出血, 而蛛网膜下腔出血亦可继发脑血管痉挛甚至脑梗塞。

1、发生机制

由于孕期心搏出量及血容量的增加, 周围循环、内分泌及新陈代谢的改变使脑实质及脑表面毛细血管增多和扩张, 毛细血管床扩大, 通透性显著升高, 液体通过量较非孕期增高约25%, 故孕妇脑血管病变比非孕妇明显升高。当孕妇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 全身小动脉痉挛, 小动脉呈节段性挛缩与扩张, 毛细血管可因收缩导致暂时性血流中断, 血管壁的营养与循环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导致血管壁损伤, 组织缺氧, 局部二氧化碳积蓄,又可使血管壁扩张, 通透性增高。在此病理基础上, 若平均动脉压超过130.2 mmHg, 血管自身调节功能失常, 可导致脑血管意外发生, 尤其是脑出血。因此子痫是妊娠期颅内出血最常见的产科原因。

由于妊娠晚期和分娩期(特别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再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由于全身小动脉痉挛致血流淤滞, 同时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和损伤, 亦促发血栓形成, 导致该血管分布区的脑组织缺血或梗塞, 梗塞可以是单发的或多发的。

2、临床表现

脑血管意外的症状与梗塞或出血部位密切相关。一般脑梗塞发病呈亚急性或慢性, 意识障碍不明显, 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依栓塞部位不同可出现突然失明、或局限性抽搐或抽搐大发作、偏瘫等。而脑出血者发病急剧, 患者常突然眩晕、头痛或头部发紧, 迅速进入昏迷状态, 并伴呕吐、大小便失禁、呼吸深沉、鼾声大、唾液外流、血压升高、脉强而迟缓, 瞳孔缩小或两侧不等大, 对光反射消失, 四肢瘫痪或偏瘫。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 诊断并不困难, 但如何早期发现非常重要。脑出血的病例常在发病前数小时或数天有下列某些前驱症状: 头痛、眩晕或昏厥、倦怠、运动或感觉障碍、视力障碍。当平均动脉压≥140 mmHg时, 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丧失, 以致脑出血, 故凡平均动脉压≥140mmHg 者应高度警惕。一旦出现上述前驱症状, 应做仔细的神经系统、眼底检查及颅脑超声检查, 必要时做脑CT 检查或腰穿以明确诊断。

3 诊 断

根据临床症状, 疑有脑血管病时可小心地行腰椎穿刺(在病人未发生脑疝时) , 了解颅内压及脑脊液中红细胞计数, 可鉴别脑梗塞和脑出血。有条件的医院应立即行CT或MRI检查,脑出血的确诊率达90%~100% , 并可对出血范围、血肿大小、部位及有无破入侧脑室等作出明确诊断。另外, 颅脑超声、眼底检查亦有助于诊断。

由于子痫和脑血管意外的早期均可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且子痫应用镇静剂后出现嗜睡状态使两者难鉴别, 以下几点有助于区别: ①一般子痫发作时双瞳孔散大, 应用大剂量镇静剂后瞳孔缩小, 如果双瞳孔不对称, 一侧明显散大,应考虑脑血管意外。②脑血管意外者可出现颈部抵抗, 病理反射阳性, 偏瘫等。③子痫者脑CT或MRI表现为脑缺血、水肿,而脑血管意外者表现为出血、梗塞。

另外,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剖宫产术后发生脑血管意外也应引起重视, 文献报道, 产褥期脑出血的发病率为118% , 剖宫产术后应注意密切观察病情, 特别注意鉴别脑血管意外所致的昏迷状态与术后镇静剂引起的嗜睡, 以便及时识别和处理脑血管意外。

4 处 理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脑血管意外, 无论脑梗塞或脑出血, 一经确诊, 应在紧急处理后迅速剖宫产终止妊娠, 麻醉方法以连续硬膜外麻醉为首选, 可减轻母体血流动力学变化。

(1)绝对卧床休息, 给予镇静、解痉等对症治疗, 在娩出胎儿前呼吸抑制剂如吗啡、哌替啶应慎用。

(2)降低颅内压, 预防脑疝。颅内压升高可引起脑疝, 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故需积极治疗脑水肿。心肺功能良好者首选20%甘露醇250ml, 30分钟内静脉滴注, 必要时重复。心肺功能不良者可选用呋塞米(速尿)40mg或5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 必要时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脱水利尿过程中应注意电解质平衡, 不宜过度补充钾盐。

(3)保护脑细胞方面, 应立即于头部置冰帽或在两侧颈动脉部位和头部放置冰袋, 同时可用适量冬眠药物。

(4)降血压。血压过高及波动大者容易继续出血, 降压时血压下降幅度不宜太大, 以不超过平均动脉压的20%~25%为宜。降压药可选用肼屈嗪、哌唑嗪、酚妥拉明、甲基多巴、拉贝洛尔等药物。不宜使用强交感神经阻滞剂如氯丙嗪等类药物, 因血 压过低可使脑供血不足, 且可影响胎盘血循环对胎儿不利。

(5)止血治疗 并发脑出血者, 可选用氨甲环酸、氨甲苯酸、6-氨基己酸、酚磺乙胺(止血敏)、立止血等药物止血治疗。

(6)手术治疗。若颅内血肿>30 ml, 应在解痉、降压、脱水治疗的同时立即开颅, 消除血肿。可以与剖宫产同时进行, 也可以在剖宫产术后由脑外科医生决定手术。发生脑疝时是否开颅,目前意见尚不一致, 颅内压升高、脑疝形成原则上应手术治疗,但有人认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引起的脑组织弥漫性水肿, 不是局灶病变,应以综合抢救为宜, 不主张开颅或穿刺。

(7)脑梗塞的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脑梗塞与脑出血的治疗方案不同, 前者均为皮质下单发或多发小梗塞灶, 而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等主干阻塞少见, 一般脑水肿不严重, 除解痉、镇静、抗炎治疗外, 可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 每日1次, 两周为1疗程, 进行扩容治疗。同时可口服川芎嗪50mg,每日3次, 扩张血管治疗, 1个月为1疗程。颅内压不高, 不必用甘露醇脱水治疗, 更不必行开颅减压手术。

5 预 防

(1)加强围产期保健, 及时发现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防止发展到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

(2)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舒张压超过110mmHg时, 若解痉治疗无效, 应配合降压治疗, 监测胎儿, 胎儿一旦成熟, 应及时终止妊娠。

(3)既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畸形、先天性脑动脉瘤者, 胎儿成熟后应择期行剖宫产。

(4)由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 特别是子痫有颅内压增高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易致脑血管意外, 产后禁用麦角新碱, 缩宫素也不宜使用。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具有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条件,患者全身小动脉痉挛性收缩,损伤血管内皮,导致了凝血与纤溶的失衡,胎盘滋养细胞的肝素表达增强,出现慢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另外,全身小动脉痉挛性收缩,还可以引起胎盘缺血缺氧;使大量的破碎绒毛进入母体循环,这种滋养细胞在经过肺循环时被溶解后可以释放出大量凝血活酶,而导致凝血功能的障碍,如果再并发胎盘早剥、出血性休克等,则发展为急性DIC。DIC是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亢进的一种获得性出血综合征。

诊断

1、临床表现 (1) 出血:多部位出血,亦有表现为严重产后出血,血液不凝。(2) 休克: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绀,肢端湿冷,血压下降等微循环灌注不足表现,休克严重程度与出血量不成正比。(3) 溶血:微血管性溶血,临床表现黄疸、血红蛋白尿和进行性贫血。(4) 栓塞:微血管内广泛而散在的栓塞,可以导致多脏器功能损害。如皮肤受累,皮肤黏膜有点状出血,并可联成较大的淤癍;肺受累可以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咳嗽;肾脏受累则出现少尿、无尿;肝脏受累,出现黄疸、肝功能障碍;消化道受累,出现消化道出血;脑受累,出现神志模糊,意识障碍、抽搐、昏迷等。

2、查体

可见阴道流出大量不凝血、手术切口出血或渗血、针眼渗血、皮下淤血或出血点、血尿、呼吸困难、消化道出血。

3、辅助检查

目前DIC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结合实验室检查

(1)DIC常规检测项目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FIB)、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等前4个指标常作为筛选指标,而3P试验则用于DIC的确诊。

(2)其他检查 纤维蛋白衍生物包括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如D-二聚体(DD)、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纤维蛋白原定量。

(3)DI实验室检查特点:

Ⅰ、高凝期 ①试管法凝血时间缩短;②APTT缩短;③PT缩短。

Ⅱ、消耗性低凝期 ①PLT30min不凝,纤维蛋白原

Ⅲ、纤溶亢进期 ①3P试验阳性;② FDP >20 mg/L;③D-二聚体>500 µg/L;PT延长3s以上;⑤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⑥乳胶絮凝反应抑制试验阳性(大于等于1:16)

4、诊断依据

诊断DIC指标要求下列3项以上异常:①血小板计数20mg/ L,或血浆中纤维蛋白裂解产物(D-二聚体)阳性;④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APTT延长10s以上或缩短5s以上;⑤纤溶酶原减低。

治疗

治疗原则积极消除病因,治疗原发病;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纠正休克;补充凝血因子,及时输人纤维蛋白原、冰冻血浆或冷沉淀,选择性使用抗凝剂;必要时切除子宫。

1、消除病因及原发病的治疗

治疗原发病是DIC治疗的根本措施,控制DIC诱发因素是防治DIC的重要方面。由于DIC是一种由多种疾病引起的获得性出血综合征,所以临床应尽早祛除病因,在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同时积极治疗DIC。

2、补充血容量,积极改善微循环

尽快补充血容量,先输入晶体液,充盈微血管,后补充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胶体液,同时颈静脉插管,监测中心静脉压(CVP)。

急性DIC患者均有严重的微血管痉挛和微血栓形成。要有效治疗DIC,就必须积极改善微循环。山莨菪碱、东莨菪碱、酚苄明等有解除微动脉痉挛的功能;血小板解聚剂可减少血小板聚集;低分子右旋酐可降低血液粘滞度且可减少血小板的粘附性和聚集力。

3、肝素的使用

肝素通过是抗凝血酶Ⅲ(AT-Ⅲ)的激活剂,应用肝素有效治疗DIC,主要是阻止凝血活性和防止微血栓形成。产科DIC应用肝素的原则应早在患者高凝期,多在发病后短期内使用,或病因未消除时用。须注意的是肝素虽对DIC高凝期作用效果显著,但对已形成的微血栓无效。肝素25~50mg(1mg=125U)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100ml内静滴1小时,4~6小时后可重复给药一次,50mg加入250ml 5%葡萄糖液中缓慢滴注。用药过程中可用试管法测定凝血时间,控制在20~25分钟左右。肝素24小时总量可达150~200mg。肝素过量(凝血时间超过30分钟)有出血倾向(伤口渗血,产后出血,血肿或颅内出血)可用鱼精蛋白对抗,1mg鱼精蛋白对抗肝素100U。

4、抗血小板凝集剂药物的使用

双嘧达莫400~600mg口服或静脉注射有对抗血小板聚集和粘附作用,副作用少,安全,病情严重者可配合肝素使用。

5、补充凝血因子

应输注全血或新鲜冷冻血浆以补充消耗的凝血因子。但应在肝素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单独输注血浆或凝血因子,提供血液凝固的基质,反而有加重血管内凝血,促进DIC的发展而导致更严重的出血或器官功能障碍的可能。

6、抗纤溶药物

处于纤溶亢进时用氨基已酸(4~6g)、氨甲苯酸(100~300mg)、氨甲环酸(0.5~1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20~100mL静脉滴注对抗或抑制纤溶激活酶,使纤溶酶原不被激活,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补充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2~4g/次,达1.5g/L为好。

产科处理

产科并发症多发生于妊娠晚期,病情加重也多在妊娠晚期,一旦子宫出血即凶险甚至危及产妇生命。所以临床处理应尽快结束分娩,阻断导致DIC的病因,当病因祛除后对病情的缓解将起到积极作用。对DIC患者经保守治疗仍达不到完全止血者,应行子宫切除术,不失时机地抢救产妇生命。

急性肾功能衰竭 发病机制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的肾功能衰竭为肾前性或(和)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1、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由于明显的血管痉挛和血液浓缩,使血管内有效血容量严重不足,从而导致肾的有效循环量减少,出现肾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与正常妊娠妇女相比,其肾脏更容易受到体内液体量改变的影响,因而这些患者在限盐饮食、产前、产时或产后出血时,肾脏更容易遭受损害。

2、肾性肾功能衰竭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肾小动脉痉挛,直接导致肾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球缺血,肾小管坏死;肾小球内皮增生,使肾小球明显的肿胀和扭曲,肾小球基底膜C3及免疫复合物沉积,使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减少。以上这些改变均可直接导致ARF。 表1 功能性肾功能衰竭与急性肾小管坏死鉴别

尿渗透浓病史体征 尿相对

密度

度(mmolPL) 病程早,失水、失功能性肾功能衰竭 血病史及体征,无休克或休克时间较短 发病后较长时急性肾小管坏死 间,失水、失血病史及体征,有休克且休克时间较长

治疗

1、功能性肾功能衰竭

应首先补充血容量,解除血管痉挛。当血容量已补足,而尿量不增多时应给予利尿剂。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利尿药物仍为呋塞米,用量可达60~200mg/d,同时可给予酚妥拉明或氨茶碱,以降低血压,扩张血管增加肾血流量。渗透性利尿剂甘露醇的使用尚有争议,可以用20%甘露醇100~200mL静脉滴注,若1h内尿量仍无增加或已确诊为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少尿(无尿)患者应停止使用甘露醇,以免血容量过多,诱发心衰、急性肺水肿。此外,甘露醇过量偶可以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2 器质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的治疗

2.1 积极治疗原发病 尽快去除病因,包括积极有效的解痉、镇静、降压等针对妊娠期高

颗粒管型、肾小管细胞碎片、红白细胞

>40

不明显

>1.020

>500

无明显异常

明显

尿沉渣

尿钠(mmolPL)

甘露醇利尿 血压疾病的治疗,改善一般情况后,立即终止妊娠,为进行下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2.2 饮食护理 能进食者尽量利用胃肠道补充营养,给予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酌情限制水分、钠盐和钾盐。早期应限制蛋白质(每日高生物效价蛋白质0.5g/kg) 。

2.3 维持水平衡 严格计算24h出入水量。24h补液量为显性失液量及不显性失液量之和减去内生水量。不显性失液量系指每日从呼气失去水分(约400~500mL)和从皮

肤蒸发失去水分(约300~400mL) ,可按每日12mL/kg计算,并考虑体温、气温和湿度等因素,如发热者体温每升高1℃,应增加入水量0.1mL/(kg·h) 。内生水系指24h内体内组织代谢、食物氧化和补液中葡萄糖氧化所生成的水总和。由于内生水的计算常被忽略,不显性失水量计算常属估计量,致使补液的准确性受到影响。应采用“量出为入,宁少勿多”的补液原则,每日进入体内的总液体量一般不超过前日总排出量再加500mL,但必须注意有无血容量不足因素,以免过分限制补液量,加重缺血性肾损害,延长少尿期。以下几点可作为观察补液量适中的指标: ( 1)皮下无脱水或水肿现象。(2)每日体重不增加。( 3)血清钠浓度正常。(4)中心静脉压在6~10mmH2O之间。 5)胸片血管影正常。如果出现心率快、呼吸频速、血压升高,若无感染征象,应怀疑体液过多。

2.4 处理高钾血症 ( 1)重在预防:包括限制含高钾食物、控制感染、纠正酸中毒、不输库存血,早期发现和处理消化道出血等。(2)治疗方案包括: ①10%葡萄糖酸钙10~20mL 静注(高钾心脏毒性时首选);② 25%葡萄糖液200mL加胰岛素16~20U静脉滴注,可促使葡萄糖和钾离子转移至细胞内合成糖原;③钠型或钙型离子交换树脂1g 可交换钾0.8~1.0mmol/L, 15~20g加入25%山梨醇溶液100mL口服,每日3~4次可有效降低血钾,但作用较慢,不能作为紧急降低血钾的治疗措施;④最有效的方法为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若有严重高钾血症或高分解代谢状态,以血液透析为宜。

2.5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如二氧化碳结合力

2.6 防治感染 患者由于机体消耗严重,抵抗力显著减退。应加强无菌技术,尽量不做侵袭性检查和治疗,但不主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当感染已经存在时,宜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较小的抗菌药物,如头孢三代、大环内酯类、青霉素,并注意药物的剂量。不宜用氨基糖苷类、四环素族及磺胺药等。

2.7 营养补充 营养补充可提供足够热量,减少体内蛋白分解,从而减慢血氮质升高速度,增加机体抵抗力,降低少尿期病死率,并可能减少透析次数。每日补充热卡应>6280kJ (1500kcal) ,可按30~35 kcal/(kg·d)计算(1kcal =4.1868J ) ,可用50%70%葡萄糖液及10%~20%脂肪乳剂(糖、脂热卡比为2 :1) 。最初48~72h应限制蛋白质进入量,以后渐进补充,可以血制品和必需及非必需氨基酸作为氮质补充(以必需氨基酸为主) ,热卡(kcal):氮(g)为100~150:1。应随访血糖浓度,并观察血电解质,对无高分解代谢状态的患者,治疗数天后常见血钾、血磷降低,应适当补充。另外应特别注意容量过多性心力衰竭。

2.8 透析疗法 是抢救急性肾功衰的最有效措施,可减少急性肾衰发生感染、出血和昏迷等并发症,缩短病程、降低围生期死亡率。紧急透析指征: (1)急性肺水肿,或充血性心力衰竭。(2)严重高钾血症,血钾>6.5mmol/L,或心电图已出现明显异位心律,伴QRS波增宽。一般透析指征:(1)少尿或无尿2d以上。( 2)已出现尿毒症症状如呕吐、神智淡漠、烦躁或嗜睡。(3)高分解状态。(4)出现体液潴留现象。(5)血pH 17.8mmol/L(50mg/L),除外单纯肾外因素引起,或血肌酐>442μmol/L(50mg/L) 。(7)对非少尿患者出现体液过多、眼结膜水肿、心奔马律或中心静脉压高于正常;血钾>5.5mmol/L;心电图疑有高钾图形等任何一种情况者,亦应透析治疗。 参考文献:

[1]HELLP综合征的处理,李力,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年7月第22卷第7期:496-497 [2]HELLP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王月玲 苟文丽,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年5月第20卷第5期:262-264 [3]HELLP综合征的诊断及处理进展,王允锋 杨慧霞,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年2月第23卷第2期:145-146 [4]HELLP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徐爱群 曾蔚越,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6年33卷第4期:269-272 [5]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衰诱因及防治体会,白冬梅 肖亚利,中国妇幼保健2007年第22卷:1040-1041 [6]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单书繁,中国妇幼保健2007年第22卷:1029-1030 [7]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心功能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李家福 吕新萍,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年10月第20卷第10期:589-591 [8]妊高征性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孟涛,尚涛,实用妇产科杂志2004年7月第20卷第4期:194-196 [9]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胎盘早剥,陈敦金 余琳,实用医学杂志2006年第22卷第23期:2698-2699 [10]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引起的脑血管意外,杨冬梓, 刘玉昆,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年9月第18卷第5期:263-264 [1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DIC的诊断与治疗,石光,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年10月第20卷第10期:592-595 [1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陶娅玲 漆洪波,实用医学杂志2006年第22 卷第23期:2702 [13]产科DIC的监测及治疗苟文丽,宋青,实用妇产科杂志2004年7月第20卷第4期:201-203 [1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处理,刘兴会 吴琳 沙朝晖,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年7月第22卷第7期:495-496 [1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与治疗,张建平王振花,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年10月第20卷第10期:591-592 [16]妇产科学(第7版) 乐杰 人民卫生出版社 [17]妇产科学(第6版) 乐杰 人民卫生出版社 [18]中华妇产科学 曹泽毅

第16篇: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计划

附件

江西省高血压和糖尿病综合防治行动计划

(2013-2015年)

为认真贯彻《江西省“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赣府发[2012]30号),落实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印发《江西省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的通知(赣卫疾控字[2012]35号),更好地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落实,我厅决定,在全省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高血压、糖尿病的“体检、巡诊、健教”等三方面十项综合防治措施,现制定2013-2015年行动计划。

一、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要求,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主要手段,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防治作用,促进防治结合,探索建立适合我省城乡基层的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工作机制。

(二)具体目标

1、2013年,以县(市、区)为单位,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35%和20%以上,控制率达到50%以上。

2、2015年,以县(市、区)为单位,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均达到40%以上,控制率达到60%以上。

二、防治对象

辖区内35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重点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对2级及2级以下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管理。

三、防治行动

(一)体检服务

1、建立健康档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35岁及以上人群实行首诊测血压制度,对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血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新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慢性病专项档案,并及时更新。

2、开展健康体检。对纳入管理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年为患者提供1次常规体格检查,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脏、肺部、腹部等12项,同时每年开展1次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血糖、血脂等5项生化和物理检查。

3、实行双向转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危对象,建议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确诊;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对血压、血糖控制满意或康复治疗的患者,及时转诊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患者基本信息反馈到基层,便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健康管理与服务。

(二)巡诊服务

4、定期组织巡诊。对纳入管理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4次面对面的随访,为高血压患者测量血压,为糖尿病患者测量血糖和血压。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对辖区内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开展定期分片集中巡诊,观察病情变化,针对个性化的用药、饮食和生活指导,诊治常见病、多发病。

5、实施分类干预。对病情稳定、无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三个月进行一次随访;对病情基本稳定者,经过上级医疗机构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后,两周内随访;对病情不稳定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两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6、签约服务试点。在农村,以乡村医生签约服务为载体,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试点;在城市,以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为载体,探索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网格化管理试点。

(三)健教服务

7、自我管理试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全科医生团队指导签约对象,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采取专题讲座、同伴教育等形式,交流控制慢性病的知识和技能。全国示范、三星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开展自我管理小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8、生活方式干预。对纳入管理范围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其开展非药物治疗,提供戒烟限酒、规律运动、减少钠盐摄入、合理膳食、控制体重等综合干预指导。

9、提供宣教材料。省级制定高血压、糖尿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印制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防治内容的健康教育折页、健康教育处方等资料,向城乡居民提供,宣教材料要求发放到家入户。

10、大众健康教育。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公益性宣传,传播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为重点,每年开展健康教育主题宣传活动,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利用“世界高血压日、糖尿病日”等健康主题日活动,组织公众健康咨询宣讲活动。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施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行动是各级卫生部门的重要职责,各地要在当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明确牵头部门,落实职责分工,加强对行动计划实施情

况的组织管理,保证防治行动顺利开展。

(二)健全工作机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密切协作与配合。农村卫生、社区卫生管理部门分别负责农村、城市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的组织协调工作。疾病预防控制管理部门负责督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工作的指导、培训和评估等工作。医政、医管等部门督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高血压、糖尿病确诊、双向转诊等工作。健康教育管理部门负责督促健康教育机构,指导基层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工作。

(三)提升服务能力。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队伍建设,结合农村卫生、社区卫生能力建设项目,以综合防治措施培训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健全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制度,发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培训职能,上级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对口帮扶指导关系,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综合防治能力和诊疗水平。

(四)强化督查考核。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开展监督检查,督查内容包括行动计划实施情况、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服务情况、目标实现情况等。各地要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督促基层落实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措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效果的监测。

第17篇:高血压综合防治项目实施方案

**公司疾病预防与健康推广组 高血压综合防治项目实施方案

立项背景:高血压是当今世界最广泛流行的心血管疾病,又是引起冠心病、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俗称“无声的杀手”。全球高血压患病率为10%,欧美发达国家患病率在20%以上,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估计达1.6亿,每年新发高血压约350万,新发脑卒中150万,而在600万脑卒中的幸存者中有75%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力,其中40%为中度致残,死亡率居世界第二位,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家庭和个人的负担更是难以估计。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近半数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7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1%,相比之下,我国人民对高血压的认识严重的不足。诸多调查资料显示我国高血压病存在“三高、三低、三不”现象:“三高”即高患病率、高危害性、高增长趋势;“三低”即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三不”即病人普遍长期存在不难受不服药(无规律服药)、不坚持测量血压、不重视非药物治疗。社会人群中仅有53%的人测过血压,44%的人知道自己的血压;高血压患者中血压知晓率只有27%,治疗率12%,有效控制率城市为3%。

一、基本概况

我矿区现有常驻人口12073人,由于年龄结构、运动方式、饮食习惯、烟酒嗜好等因素,高血压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2011年10月份我们对**公司社区65栋家属楼的3610户社区居民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建立健康档案11990人/份,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1720人,占14.35%。高血压病 1039人,占老年患病率60.41%。我们公司社

区老年高血压患病率远远高于全国患病率水平。由此可见,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慢性病的管理,尤其是高血压的健康管理已成为我们**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由于煤矿特殊的作业环境和工作性质,使得此类人群成为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而对广大居民的健康教育,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低、控制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是我矿目前健康关注的方向。

二、立项依据

随着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各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呈逐年增高趋势,其中高血压病尤为突出。由于煤矿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和部分员工生活缺少规律性,使得矿区人群高血压发生率处于较高状态,在特定的作业环境(井下、高空、驾驶)中易导致意外事件发生,危及员工的生命安全和矿井的安全生产。在矿区推行高血压综合防治工作,可有效降低人群高血压发病率,提高员工家属的健康水平。

高血压病防治的最根本途径是社会动员,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靠基层医务人员与患者,积极开展社区高血压病三级防治,通过早期干预全人群策略、整合的危险因素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使高血压病人得到规范治疗,同时降低高血压发病率。

三、工作目标

基本目标:提高高血压人群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建立防治网络;减少心血管疾病整体危险因素。

根本目标:降低或消除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四、成立长平公司高血压综合防治工作组

为了切实搞好高血压综合防治工作,成立**公司高血压综合防治领导组:

组 长: 焦** 副组长:崔**、牛** 成 员:荆**、张**、焦**、赵**、靳**、何**、王**、宋**、张** 职责:负责**公司高血压综合防治工作组的领导和项目实施推进工作,负责**公司高血压推广工作的指导、协调与推进,负责协调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电话:3620624 主任: 靳** 副主任: 和**、王** 成员:崔**、麻**、宋**、张**、王**、张**、李** 职责: 制定高血压综合防治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负责落实高血压综合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定期组织会议和开展培训,对高血压综合防治工作进行监督考核。

五、主要措施

进行社区老人健康调查和高血压筛查,建立高血压病档案;将高血压防治纳入安全社区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高血压干预为突破口,逐步展开高血压的社区---医院综合防治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能力。具体措施有:

1、对社区60岁以上老人进行健康状况调查,筛查高血压病人。

2、建立和推行医院门诊各站点的首诊病人测量血压制度。

3、将血压测量作为各类体检的常规项目,以筛查高血压病人。

4、对高危人群和高血压病人进行分类管理:高血压患者建立个人档案(包括个人一般情况、吸烟、饮酒、主要疾病史、家族史、两周内是否服用降压药物、身高、体重、脉搏、血压等),并将其信息

录入《高血压信息管理平台》。根据其血压水平进行分级管理,确定随访间隔时间,并填写《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

5、**医务所重点负责对**、**矿井职工的高血压管理;**医院急诊科重点负责对**矿井井下职工的高血压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站重点负责对**社区居民的高血压管理;分组协作,资源共享。

6、定期对从事慢性病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召开座谈会,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7、社区人群的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在社区人群中进行形式多样的卫生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的主要知识、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积极预防的必要性和人群预防指南,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具体为合理膳食、补钾补钙减盐、控制体重、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内容,提高居民对高血压危害的认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主动参加高血压防治。

具体要求为:每两月一次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讲堂;利用宣传栏、长平家韵报、局域网等媒体为居民提供保健知识;每个卫生宣传日到居民区发放宣传资料一次;社区内固定活动场地,以提高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

六、实施步骤

(一)资料收集阶段(2013年1月)

1、对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状况调查,筛查高血压病人。

2、医院(门诊)及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对年满35岁及以上的就诊者测量血压,从中筛选出高血压患者。统计高血压患病率。

3、发放高血压知识及自身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等调查问卷,明确基础知晓率。问卷由**社区卫生服务站统一印制,由**

医务所、**医院急诊科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针对自己服务的群体分开发放。

4、建立高血压档案并将信息录入《高血压信息管理平台》。4.1档案资料的来源 (1)社区老年人问卷调查。

(2)机会性筛查:就医、日常门诊检查。 (3)健康体检:职工各类健康体检。

(4)利用班前会到井下各队组交接班室测量血压。 4.2健康档案卡的基本内容

(1)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等一般人口学特征及联系方式、住址等;

(2)病史:现病史、既往病史、家族史、用药情况、生活行为(饮食、吸烟、运动、饮酒等)等;

(3)体检:身高、体重围;心血管系统检查(血压、心率、心脏有无杂音等);肺部、腹部、神经系统等检查;

(4)诊断和治疗情况:诊断和高血压分级,饮食、运动、药物处方和随访管理计划。

5、根据高血压调查结果和社区高血压发病情况,撰写高血压防治与合理用药的社区治疗推广的宣传资料。

(二)推广实施阶段(2013年2月—2013年11月)

针对患者和高危个体存在的可控制的危险因素,指导患者和高危个体采取相应的措施,达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以及减少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如饮食、体力活动、体重、吸烟,精神状况等方面。制作统一的高血压危害、预防控制措施、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社区康复治疗等科普材料、宣传手册、专栏,利用“全国高血压防治日”、社区

活动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高血压“知晓率低、治疗率和控制率”,减少高血压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我公司社区居民整体健康水平。

(三)总结阶段(2013年12月)

分析监测结果(社区高血压人群血压和各种危险因素的动态变化,干预效果,各种降低有效指标)和资料(包括诊疗记录、随访记录、接受健康教育情况、血压及行为监测情况),撰写年度报告。上报**公司安全社区创建办公室和集团公司总医院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工作组。

七、效果评估

通过加强对高血压病人的管理和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宣传,使**公司人群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高血压患者规律服药率达60%以上,血压控制率达10%,远远高于国家控制率水平(我国现有1.6亿高血压病患者,但高血压控制率仅为6.1%。)在**公司社区内形成良好的高血压预防控制相关的人文、自然环境;有效控制长平公司高血压发病和病发症发生的上升趋势,降低高血压对人群的危害,改善人群心血管健康状况。

**公司**医院 2012年11月30日

第18篇:高危人群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

高危人群高血压防治知识讲座

高血压是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发生与任何年龄的人群,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要及早做好预防措施,尤其是高血压高发人群更应加强预防。那么高血压在平时容易侵袭哪些人群呢?以下小编就简单的给大家介绍哪些人群容易成为高血压患者。高血压高危人群之一:老年人群。这是高血压患者的主力军,在临床上虽然各个年龄段的人都会发生高血压病症,而且在这几年高血压患者也逐渐趋向于年轻化,但老年人依然是高血压的主要侵害对象,到了40岁以上就非常容易遭受到血压升高的侵害,所以中老年人要积极做好预防工作,提前避免血压升高造成的健康危害。

高血压高危人群之二:肥胖、吸烟、高盐人群。这些人群都具有不良的生活习惯,这对避免出现血压升高的危险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这些人群是高血压容易侵袭的对象。而且肥胖、吸烟和高盐这些都是常见的诱发高血压的因素,如果您属于这些人群中的一份子,就一定要提防高血压找上你。在生活中随时测量一下血压,另外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及早远离高血压的诱发因素。

高血压高危人群之三: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这是高血压发病的重点人群,所以在生活中这类人群要全面抵制血压升高。高血压的发病具有一定遗传性,如果您的家中有高血压患者,您一定要注意了,可能您就是下一个高血压患者,这时一定要注意合理饮食、坚持运动和戒烟限酒,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高血压高危人群之四:长期精神紧张的人群。在高血压的众多病因中,人们容易忽视掉长期精神紧张这种病因。随着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步伐加快,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不少人,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工作压力往往明显过大,心理状态极容易产生不平衡。这种明显过大的心理压力,往往造成交感神经兴奋过度,从而引起心动过速,火气大。天长日久,血压就会升高,最终病魔缠身。

第19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全文)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作者:主任委员:刘力生 2005-10-25 18:59:29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主任委员:刘力生 副主任委员:龚兰生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委员

孔灵芝 方 圻 王 文 王海燕

纪宝华 朱鼎良 朱 俊 余国膺 吴兆苏 张维忠 周北凡

林善锬 姚崇华 洪昭光 诸骏仁 盖铭英

游 凯 葛 洪 蒋雄京 潘长玉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学术委员会委员

孔灵芝 方 圻 王 文 王 蔚 王兴宇 王海燕 王继光 宁田海 冯建章 刘力生 刘国树 华 琦 向红丁 吕卓人 孙宁玲 朱 俊 朱曼路 朱鼎良 纪宝华 余国膺 吴 宁 吴可贵 吴兆苏 吴海英 吴锡桂 张 麟 张宇清 张廷杰 张维忠 李一石 李光伟 李舜伟 汪道文 沈潞华 陈兰英 陈春明 周北凡 林善锬 武阳丰 金宏义 姚崇华 洪昭光 胡大一 赵 冬 饶明利 徐成斌 诸骏仁 郭静萱 钱荣立 钱贻简 顾东风 顾复生 高润霖 戚文航 黄 峻 龚兰生 惠汝太 曾正陪 游 凯 葛 洪 蒋雄京 谢晋湘 潘长玉 戴玉华 戴闺柱 魏岗之

前言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在多次广泛征求各学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由我国20余位心血管、肾脏、内分泌、神经科、妇产、行为、营养、管理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历时一年修订编写完成。

本次指南的修订是根据我国近年来的心血管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进展,并参考借鉴了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指南建议《2003年WHO/ISH高血压处理指南》。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长的趋势。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 全国有高血压患者约1.6亿。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很低,我们面临的高血压防治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本指南从我国高血压流行状况和防治实际出发,提出符合国情的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防治策略,强调人群防治,同时加强高血压病人的治疗。

高血压的危害性除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合并的其它疾病情况。因此,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除仍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血压和

1、

2、3级高血压之外,还应当根据合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同时患有的其它疾病,将高血压患者分为4层(组),即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并依此指导医生确定治疗时机、治疗策略与估计预后。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这就要求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检查出来的所有可逆性危险因素,并适当处理病人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情况。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应是140/90mmHg以下,而对于合并糖尿病的病人,血压应降至130/80mmHg以下。 在初始用药的选择方面,主要根据个人情况,结合社会经济情况,根据我国的现状,群体的治疗应是尽可能在一般高血压患者中推荐使用廉价的降压药物,首先提高治疗率,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控制率。临床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利尿剂、b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B1B)拮抗剂(ARB)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或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固定剂量复方降压制剂。为使血压达标,大多数高血压病人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联合应用。 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点: 要点1 指南的修订与强调的要点

l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趋势,估计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但高血压 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

l 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心血管病的主要措施。脑卒中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 疾病,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l 治疗目的是通过降压治疗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心 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

l 根据危险分层,确定治疗方案

l 血压从110/75mmHg起,人群血压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病危险呈连续性正相关。 l 正常高值血压(120~139/80~89mmHg)者,应改善生活方式以预防高血压及 心血管病的发生。

l 降压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老年人的收缩压 降至150mmHg以下,有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130/80mmHg 以下。

l 利尿剂、b阻滞剂、ACEI、钙拮抗剂、ARB及低剂量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降压 治疗的起始药和维持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用药。

l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2种或2种以上的降压药方可达到目标血压。

强调改善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防治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对高血压患者有益,而且对血压正常高值人群也有好处。

对特殊人群的防治,包括老年高血压、妊娠高血压以及同时患脑血管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或肾脏疾病的高血压病人,指南也有相应的论述。

高血压防治必须采取全人群、高危人群和病人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从控制危险因素水平、早诊早治和病人的规范化管理三个环节入手,构筑高血压防治的全面战线。努力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而以上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观念的转变和战略的转移。从以疾病为主导,转向以健康为主导。从以患者为中心,转向以人群为中心,将工作的重心前移,普遍提高人群的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从以医疗为重点,转向以预防保健为重点,综合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以专科医生为主,转向全科医生、护士、预防保健、检验、公共卫生等人员共同参与的团队管理。从以大医院为中心,转向以社区为中心,将高血压防治的政策、措施、成果和经验变成社区实践。从卫生部门转向社会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各相应部门、专业团体、企业、新闻媒介及社会各界的作用,建立广泛的高血压防治联盟和统一战线。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为我国21世纪的高血压预防工作和临床实践指明了方向。为使指南的原则变成行动,需要政府部门、学术团体以及社会各界全方位的支持配合,使防治一线的工作人员认真贯彻,服务于广大城乡居民,为将我国高血压防治提高到新的水平做贡献。

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根据我国近年来的心血管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进展,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报告和指南,对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进行修订。2004年底先行发表初稿(实用本),反复征求意见基础上,2005年全文发表。 1.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

高血压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一百多年前Riva-Rocci发明了袖带血压计后医学界才对高血压的生理和病理意义有了认识。20世纪50-60年代开展了大量人群血压分布及血压与心血管病关系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证实了高血压是引起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高血压的流行特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高血压诊断标准的确定。人群血压的分布接近正态分布。如何确定高血压和正常血压的分界点(cutoff point) 一直是高血压流行病研究的重点。从理论上讲,分界点的确定是人为的,但从临床角度看,这个点应该是能区别“有病”和“无病”的最佳点。这和确定任何呈正态分布的生理指标正常值的原则是一样的。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和论证,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收缩压140 mmHg和舒张压90mmHg是能够最佳地(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预测高血压所导致的心血管病的分界点。但是,是采用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各家有不同的意见。由于收缩压测定(根据柯氏音第一音)比较准确,故最初推荐使用收缩压。以后研究发现舒张压的临床意义更大,故又推荐使用舒张压。此外还对平均血压以及近年来对脉压的重要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结果说明这两种指标不适合作为区分“高”和“正常”的指标。经过多年争论和研究后,现在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同时采用收缩压和舒张压两个指标。因此“收缩压≥140 mmHg及/或舒张压≥90 mmHg”被国际上公认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在确定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同时,国际上也对血压测量的方法、仪器、环境和测量次数等影响因素作了明确的规定,形成了血压测量的标准化方法,对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和国际间比较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1.1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

经过多年的流行病学研究,现在对高血压在人群中的流行特征和规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高

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是:

(1)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呈正比;

(2)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高于男性;

(3)有地理分布差异。一般规律是高纬度(寒冷)地区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

(4)同一人群有季节差异,冬季患病率高于夏季;

(5)与饮食习惯有关。人均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越高。经常大量饮酒者血压水平高于不饮或少饮者;

(6)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经济文化落后的未“开化”地区很少有高血压,经济文化越发达,人均血压水平越高;

(7)患病率与人群肥胖程度和精神压力呈正相关,与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

(8)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基础。直系亲属(尤其是父母及亲生子女之间)血压有明显相关。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血压有一定的群体差异。 1.2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

我国曾进行过三次大规模高血压人群抽样调查。1958-1959年第一次调查(部分省市),共调查15岁以上人群约50万。当时各地采用的诊断标准不一致,加上统计技术落后,故未能得到精确的患病率数据。粗略地计算,平均患病粗率为5.1%。1979-1980年第二次全国抽样调查,共查15岁以上人群约400多万。采用了当时的世界卫生组织标准(≥160/95 mmHg为确诊高血压,140/90mmHg和160/95mmHg之间的为临界高血压)。由于当时理解有误,没有把血压值是140/90的人诊断为高血压。根据当时的标准(收缩压≥141 mmHg及/或舒张压≥91 mmHg),总的临界以上高血压患病粗率为7.73%。1991年第三次全国抽样调查,共查15岁以上人群90多万。完全采用了当时的国际标准(收缩压≥140 mmHg及/或舒张压≥90 mmHg或两周内服降压药者),结果总的患病粗率为13.58%。如按第二次调查采用的标准(收缩压≥141 mmHg及/或舒张压≥91 mmHg)计算,患病粗率为11.88%。

由此可见,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太可能根据上述三次调查结果精确地估计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趋势。但这些资料明显地反映了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的上升趋势。特别是第二次和第三次调查,采用了同样的年龄组和血压测量方法。在采用了同一标准(第二次调查的标准)后数据完全可比。结果显示,从1980年到1991年的10年间,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4.15个百分点,绝对值增长了54%。

我国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脑卒中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有研究提示脑卒中发病率约250/10万人,而冠心病发病率约50/10万人。脑卒中发病是冠心病的5倍。因此,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的重点是预防脑卒中。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积极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

我国人群血压水平从110/75mmHg开始,随着血压水平升高而心血管发病危险持续增加,与血压180/110mmHg时,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10倍。

近年来,由于社会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加趋势。据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居民27万人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但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类消费过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与1991年比较,患病率上升31%。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1991年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人数2000多万,另有近2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与1996年比较,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增加39%。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其中高胆固醇血症2.9%,高甘油三酯血症11.9%,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7.4%。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全国超重人数2.0亿,肥胖人数6000多万。儿童肥胖率已达8%,应予以重视。与1992年比较,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调查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患病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密切相关,脂肪摄入多且体力活动少的人,患上述慢性疾病的机会多。 1.3 我国人群高血压病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高血压流行病学和防治研究的重要参数。1991年全国血压抽样调查收集了有关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数据(表1中1991年资料,引自中国高血压杂志1995年增刊,17页)。

表1 1991年, 2002年我国人群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高血压人数 知晓率*(%) 服药率*(%) 控制率*(%) 1991年: 城市 男 女

合计

37820 35752 73572

32.1 39.4 35.6

14.7 19.7 17.1

3.3 4.9 4.1 农村 男 女

合计

26816 28651 55467 11.7 15.9 13.9 4.4 6.4 5.4 1.0 1.4 1.2 总计 129039 26.3 12.1 2.8 2002年:

总计 29800 30.2 24.7 6.1 * 2002年的定义:知晓率为可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在调查前就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者的比例; 治疗率为可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中近2周内服降压药者的比例; 控制率为可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中目前通过治疗血压在140/90 mmHg以下者的比例。

表1 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人群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服药)率和控制率都很低。此外,农村的相应各率明显低于城市,男性低于女性。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资料显示,人群高血压患者知晓率为60%,服药率为40%,控制率达25%;2000年以上三率分别达70%,59%和34%。

以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近半个世纪来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上升很快。其他研究资料还表明,心血管病的其他危险因素(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吸烟等)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加快了高血压的致病过程。导致高血压和其他危险因素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带来的一系列不健康生活方式所致。其中最重要的是膳食不平衡,吸烟和过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和心理压力增加。这些不良趋势,以及很低的人群高血压控制率,是对我国人群高血压防治的一个严重的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每一名医务工作者对我国高血压的流行态势及其将导致的后果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保持高度的警觉,并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

1.4 心脑血管病成为中国人首位死因,高血压是第一危险因素

最近发表的我国≥40岁17万人群8年(123 9191人-年)随访结果表明,总死亡20 033人,总死亡率为1345.2/10万人-年。前三位死亡的原因(死亡率/10万人-年)分别为心脏病(296.3)、恶性肿瘤(293.3)、脑血管病(276.9)。总死亡的危险因素第一位是高血压(相对危险:RR=1.48),此后是吸烟(RR=1.23)和缺乏体力活动(RR=1.20)。心脏病占总死亡的23.1%,恶性肿瘤占22.3%,脑血管病占21.3%。心脑血管病合并占总死亡的44.4%。 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负担是巨大的,据2003年统计我国高血压直接医疗费为300亿元人民币,脑血管病为263亿元,心脏病为288亿元。据估计我国心脑血管病每年耗费(直接医疗费和间接耗费)3000亿元人民币。 2.血压与心血管病危险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呈连续正相关。许多与高血压有关疾病发生于通常被认为是“正常血压”者,因此,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危险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数量和程度。 2.1 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国际公认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 :超重、高盐膳食及中度以上饮酒。我国流行病学研究也证实这三大因素与高血压发病显著相关,但又各自有其特点。 2.1.1 体重超重和肥胖或腹型肥胖

中国成人正常体重指数(BMI: kg/mP2P)为19~24,体重指数≥24为超重,≥28为为肥胖。人群体重指数的差别对人群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有显著影响。我国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与人群体重指数差异相平行。基线体重指数每增加3,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女性增加57%,男性增加50%。

腹型肥胖:中国成人”代谢综合征”腰围切点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年人随着腰围增大,”代谢综合征”成分聚集的OR值显著增高;腹部脂肪聚集和危险因素的增加有密切关系。以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为切点,检出”代谢综合征”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相对较低。

我国24万成人数据汇总分析表明,BMI≥24kg/mP2P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患糖尿病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3倍,具有2项及2项以上危险因素的高血压及糖尿病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BMI≥28kg/mP2P的肥胖者中90%以上患上述疾病或有危险因素聚集。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者高血压的危险为腰围低于此界限者的3.5倍,其患病尿病的危险为2.5倍,其中有2项及2项以上危险因素聚集者的高血压及糖尿病危险为正常体重的4倍以上。

最近,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的”代谢综合征”有关腹型肥胖的标准是中国人腰围男性≥90cm、女性≥80cm。有关腹部肥胖的腰围目前暂用中国肥胖工作组建议的标准,但在不同的研究中可同时参考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标准。有关中国腹部肥胖的腰围标准仍需进一步研究。 表2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 分类 体重指数(BMI) (kg/mP2P) 腰围(cm) 男:

体重正常 18.5-23.9 — 增加 高 超重 24.0-27.9 增加 高 极高 肥胖

≥28 高 极高 极高

*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 **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它健康问题

(中国肥胖工作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年23期)

注:为了与国际数据可比,在进行BMI数据统计时,应计算BMI≥25及≥30的数据。为了全面评估,也可计算腰围男≥95cm及女≥90cm的数据。 2.1.2饮酒

按每周至少饮酒一次为饮酒计算,我国中年男性人群饮酒率约30%~66%,女性为2%~7%。男性持续饮酒者比不饮酒者4年内高血压发生危险增加40%。 2.1.3膳食高钠盐

我国人群食盐摄入量高于西方国家。北方人群食盐摄入量每人每天约12g-18g,南方为7g-8g。膳食钠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显著相关性,北方人群血压水平高于南方。在控制了总热量后,膳食钠与收缩压及张压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3及0.58。人群平均每人每天摄入食盐增加2g,则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2.0mmHg及1.2mmHg。 2.2血压升高是心血管发病的危险因素

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2.1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我国为脑卒中高发国,1997年,WHO-MONICA研究报告北京35~64岁男性脑卒中事件发生率为247/10万人,女性为175/10万人。我国10组人群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发病危险呈对数线性关系,基线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生相对危险增加49%(缺血性卒中增加47%,出血性卒中增加54%);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危险增加46%。东亚人群分析显示,中国和日本人群中,血压升高对脑卒中发病作用强度为西方人群的1.5倍。我国的研究提示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基础和长期治疗中平均收缩压水平与脑卒中再发有关。中国七城市脑卒中预防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发生危险密切相关,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危险就增加25%。社区干预治疗可使脑卒中发生危险下降31%。 2.2.2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血压升高是西方人群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弗明汉心脏研究及MRFIT研究已经证实。首钢公司男性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显示,收缩压120~139mmHg时,冠心病相对危险比

有高血压病史者的心力衰竭危险比无高血压病史者高6倍。舒张压每降低5mmHg,可使发生终末期肾病的危险减少1/4。据中国心血管健康研究调查,我国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估计全国有心力衰竭患者400万。

2.2.4脉压对老年人心血管发病的影响。

脉压增大是反映动脉弹性差的指标。Syst-China、Syst-Eur和EWPHE等老年人高血压试验汇总分析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基线脉压与总死亡,心血管性死亡,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均呈显著正相关。我国的研究提示老年脑血管病患者脉压水平与脑卒中再发有关。 2.3 心血管病发生的其它危险因素

心血管发病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几种危险因素中度升高时对心血管发病的绝对危险可超过单独一种危险因素高度升高造成的危险。我们在考虑高血压病人的治疗方针和力度时,不仅应根据其血压水平,还应同时考虑其它危险因素。心血管发病的其它危险因素如下: 2.3.1年龄: 心血管发病随年龄而升高。如北京35-74岁居民,年龄每增长10岁,冠心病发病率增高1~3倍,脑卒中发病率增高1~4倍。这是由于多数危险因素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虽然年龄越大增高的速度有所减慢,但由于老年发病率高,故绝对危险仍很高。 2.3.2性别:

男性心血管发病率高于女性,我国14个人群监测5年结果显示,25~74岁男性冠心病,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女性的1.1~6.2和1.2~3.1倍。 2.3.3吸烟:

吸烟是公认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10组队列人群前瞻性研究表明,吸烟者冠心病发病的相对危险比不吸烟者增高2倍,缺血性卒中危险增高1倍,癌症死亡危险增高45%,总死亡危险增高21%。北京资料表明,吸烟总量每增加1倍,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危险就增加4倍。 2.3.4血脂异常:

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首钢男工血TC 200~239mg/dl者,冠心病发病危险为TC240mg/dl者的发病危险为

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我国人群体重指数(BMI)水平虽低于西方,但近年来增长较快。我国人群BMI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密切相关。基线时BMI每增加1kg/mP2P,冠心病发病危险增高12%,缺血性卒中危险增高6%。提示超重和肥胖是我国人群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3.6 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明确危险因素,也是冠心病的等危症。据1994年20余万人调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和糖耐量异常患病率分别为2.5%和3.2%,比10年前增长了3倍。2002年调查也提示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比1996年增长39%。糖尿病患者的BMI,腰臀围比例,血压水平均高于非糖尿病者。我国资料还显示,血清胰岛素水平与心血管病的许多危险因素显著相关,如高甘油三酯,低HDL-C,超重和肥胖,高血压、高血清胆固醇和高尿酸等。大庆研究资料表明糖尿病组冠心病发病人数是糖耐量正常者的10倍以上。餐后血糖浓度与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 2.3.7 C-反应蛋白:

不少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与心血管发病有关,可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其预测的能力与LDL-C一样强。C-反应蛋白还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还需进一步积累国内的研究资料。

2.3.8缺少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减少是造成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北京和广州郊区农民的随访研究表明,转向乡镇企业当工人或非农业劳动的农民与持续田间劳动者比较,BMI显著增高,心血管其它危险因素也显著增高。缺少体力活动可增加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发生危险。 2.3.9心血管病病史:

疾病史:有心血管病家族史,患者本人有心血管病史(如脑卒中,心肌梗死,心衰等)或肾脏疾病史者,均可增加心血管病发病危险。 3.诊断性评估 评估包括三方面:

⑴ 确定血压水平及其它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⑵ 判断高血压的原因(明确有无继发性高血压)

⑶ 寻找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的情况

目的是利于高血压原因的鉴别诊断、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评估,并指导诊断措施及预后判断。所需信息来自患者的家族史、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3.1家族史和临床病史

全面的病史采集极为重要,应包括: l 家族史:询问患者有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或肾脏病的家族史; l 病程:患高血压的时间、血压水平、是否接受过抗高血压治疗及其疗效和副作用; l 症状及既往史:目前及既往有无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糖尿病、痛风、血脂异常、支气管痉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性功能异常和肾脏疾病等的症状或病史及其治疗情况;

l 有无提示继发性高血压的症状;

l 生活方式:仔细了解膳食中的脂肪、盐、酒摄入量,吸烟支数、体力活动量;询问成年后体重增加 情况;

l 药物致高血压:详细询问曾否服用可能升高血压的药物,如口服避孕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甘草等;l 心理社会因素:详细了解可能影响高血压病程及疗效的个人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包括家庭情况、工作环境及文化程度。 3.2体格检查:

仔细的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继发性高血压的线索及靶器官损害的情况。包括正确测量四 肢血压,测量体重指数(BMI),测量腰围及臀围,检查眼底,观察有无Cushing面容、神经纤维瘤性皮肤斑、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突眼征、下肢水肿,听诊颈动脉、胸主动脉、腹部动脉及股动脉有无杂音,甲状腺触诊,全面的心肺检查,检查腹部有无肾脏扩大、肿块,四肢动脉搏动,神经系统检查。 3.3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

l 血生化(钾、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尿酸、肌酐)

l 全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 l 尿液分析(尿蛋白、糖和尿沉渣镜检) l 心电图

l 糖尿病和慢性肾病患者应每年至少查一次尿蛋白。

要点2 家族史及临床病史采集 1.既往血压水平及高血压病程 2.继发性高血压的指征

l 肾脏疾病家族史(多囊肾)

l 肾脏疾病、尿路感染、血尿、滥用止痛药(肾实质性疾病)

l 药物:口服避孕药、甘草、生胃酮、滴鼻药、可卡因、安非他明、类固醇、非甾体类抗炎药、促红

细胞生长素、环孢菌素

l 阵发性出汗、头痛、焦虑、心悸(嗜铬细胞瘤) l 阵发性肌无力和痉挛(醛固酮增多症) 3.危险因素

l 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个人史或家族史 l 血脂异常的个人史或家族史 l 糖尿病的个人史或家族史 l 吸烟习惯 l 饮食习惯 l 肥胖;活动量 l 性格

4.器官损害症状

l 脑和眼:头痛、眩晕、视力下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感觉及运动缺失 l 心脏:心悸、胸痛、气短、踝部水肿 l 肾:口渴、多尿、夜尿、血尿 l 外周血管:肢端发冷、间歇性跛行 5.既往降压治疗

l 所用药物及其疗效和副作用 6.个人、家庭和环境因素

推荐检查项目:

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和股动脉超声、餐后血糖(当空腹血糖≥6.1mmol/或110mg/d时测量)、C反应蛋白(高敏感)、微量白蛋白尿(糖尿病患者必查项目)、尿蛋白定量(若纤维素试纸检查为阳性者检查此项目)、眼底检查和胸片、睡眠呼吸监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对疑及继发性高血压者,根据需要分别进行以下检查:血浆肾素活性、血及尿醛固酮、血及尿儿茶酚胺、动脉造影、肾和肾上腺超声、CT或MRI。 3.4血压测量:

血压测量是诊断高血压及评估其严重程度的主要手段,目前主要用以下三种方法: 3.4.1诊所血压

诊所血压是目前临床诊断高血压和分级的标准方法,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按统一的规范进

行测量。具体要求如下:

⑴选择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或者经国际标准(BHS和AAMI)检验合格的电子血压计进行测量。

⑵使用大小合适的袖带,袖带气囊至少应包裹80%上臂。大多数人的臂围25-35cm,应使用长35cm、宽12-13cm规格气囊的袖带;肥胖者或臂围大者应使用大规格袖带;儿童使用小规格袖带。

⑶被测量者至少安静休息5分钟,在测量前30分钟内禁止吸烟或饮咖啡,排空膀胱。

⑷被测量者取坐位,最好坐靠背椅,裸露右上臂,上臂与心脏处在同一水平。如果怀疑外周血管病,首次就诊时应测量左、右上臂血压。特殊情况下可以取卧位或站立位。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加测站立位血压。站立位血压应在卧位改为站立位后1分钟和5分钟时测量。 要点3 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

l 血糖(空腹为宜) l 血清总胆固醇

l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l 空腹血清甘油三酯 l 血清尿酸 l 血清肌酐 l 血清钾

l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 l 尿液分析 l 心电图 推荐的检查 l 超声心动图

l 颈动脉(和股动脉)超声 l C—反应蛋白

l 尿微量白蛋白(糖尿病病人的必查项目) l 尿蛋白定量(如纤维试纸检查为阳性) l 眼底镜检查(严重高血压者) l 胸片

进一步检查(专业范畴)

l 有合并症的高血压;脑功能、心功能和肾功能检查

l 继发性高血压:测定肾素、醛固酮、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水平;动脉造影;肾和肾上腺超声;计算

机辅助成像(CT);头部磁共振成像

⑸将袖带紧贴缚在被测者的上臂,袖带的下缘应在肘弯上2.5cm。将听诊器探头置于肱动脉搏动处。

⑹测量时快速充气,使气囊内压力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升高30mmHg(4.0kPa),然后以恒定的速率(2-6mmHg/秒)缓慢放气。在心率缓慢者,放气速率应更慢些。获得舒张压读数后,快速放气至零。

⑺在放气过程中仔细听取柯氏音,观察柯氏音第Ⅰ时相(第一音)和第V时相(消失音)水银柱凸面的垂直高度。收缩压读数取柯氏音第Ⅰ时相,舒张压读数取柯氏音第V时相。

⑼应相隔1-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收缩压或舒张压的2次读数相差5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3.4.2自测血压

对于评估血压水平及严重程度,评价降压效应,改善治疗依从性,增强治疗的主动参与,自测血压具有独特优点。且无白大衣效应,可重复性较好。目前,患者家庭自测血压在评价血压水平和指导降压治疗上已经成为诊所血压的重要补充。然而,对于精神焦虑或根据血压读数常自行改变治疗方案的患者,不建议自测血压。

推荐使用符合国际标准(BHS和AAMI)的上臂式全自动或半自动电子血压计,正常上限参考值:135/85mmHg。应注意患者向医生报告自测血压数据时可能有主观选择性,即报告偏差,患者有意或无意选择较高或较低的血压读数向医师报告,影响医师判断病情和修改治疗。有记忆存储数据功能的电子血压计可克服报告偏差。血压读数的报告方式可采用每周或每月的平均值。家庭自测血压低于诊所血压,家庭自测血压135/85mmHg相当于诊所血压140/90mmHg。 对血压正常的人建议定期测量血压(20-29岁,一次/每两年;30岁以上每年至少一次)。

3.4.3动态血压

动态血压测量应使用符合国际标准(BHS和AAMI)的监测仪。动态血压的正常值推荐以下国内参考标准:24小时平均值

动态血压监测在临床上可用于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顽固难治性高血压、发作性高血压或低血压,评估血压升高严重程度,但是目前主要仍用于临床研究,例如评估心血管调节机制、预后意义、新药或治疗方案疗效考核等,不能取代诊所血压测量。 动态血压测量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测量时间间隔应设定一般为每30分钟一次。可根据需要而设定所需的时间间隔。 指导病人日常活动,避免剧烈运动。测血压时病人上臂要保持伸展和静止状态。 若首次检查由于伪迹较多而使读数小于80%的预期值,应再次测量。

可根据24小时平均血压,日间血压或夜间血压进行临床决策参考,但倾向于应用24小时平均血压。

3.5 寻找靶器官损害及某些临床情况

靶器官损害对高血压病人总心血管病危险的判断是十分重要的,故应仔细寻找靶器官损害的证据。

3.5.1心脏:心电图检查旨在发现心肌缺血、心脏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及左室肥厚。超声心动图诊断左室肥厚和预测心血管危险无疑优于心电图。磁共振、心脏同位素显像、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在有特殊适应证时(如诊断冠心病)可应用。胸部X线检查也是一种有用的诊断方法(了解心脏轮廓、大动脉或肺循环情况)。

3.5.2血管:超声探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可能有预测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的价值。收缩压和脉压作为老年人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脉搏波速率测量和增强指数测量仪有望发展成为大动脉顺应性的诊断工具。内皮细胞功能失调作为心血管损害的早期标志也受到广泛关注,内皮细胞活性标志物(一氧化氮及其代谢产物,内皮素等)研究有可能在将来提供一种检测内皮功能的简单方法。

3.5.3肾脏:高血压肾脏损害的诊断主要依据血清肌酐升高,肌酐清除率降低和尿蛋白(微量白蛋白尿或大量白蛋白尿)排泄率增加。高尿酸血症[血清尿酸水平>416mmol/L(7mg/dl)]常见于未治疗的高血压病人。高尿酸血症与肾硬化症相关。血清肌酐浓度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排出白蛋白增加提示肾小球过滤屏障功能紊乱。微量白蛋白尿强烈提示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了进展性糖尿病肾病,而蛋白尿常提示肾实质损害。非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伴有微白蛋白尿,对心血管事件有预测价值。因此,建议所有高血压病人均测定血清肌酐、血清尿酸和尿蛋白(纤维素试纸检查)。

3.5.4眼底镜检查:按 Wagener和Backer高血压眼底改变分为四级。其中1级和2级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在高血压病人中达78%,故其对在总心血管危险分层中作为靶器官损害的证据尚有疑问。而3级和4级视网膜病变则肯定是严重高血压并发症,故眼底发现出血,渗出和视乳头水肿列为临床并存情况。

3.5.5脑:头颅CT、MRI检查是诊断脑卒中的标准方法。MRI检查对有神经系统异常的高血压病人是可行的。老年认知功能障碍至少部分与高血压有关,故对老年高血压可作认知评估。

3.6 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

成人高血压中约5%~10%可查出高血压的具体原因。通过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可对继发性高血压进行简单筛查。以下线索提示有继发性高血压可能:⑴ 严重或顽固性高血压;⑵年轻时发病;⑶原来控制良好的高血压突然恶化;⑷ 突然发病;⑸合并周围血管病的高血压,对这种病人须进行以下特异性诊断程序(参见要点6)。 3.6.1肾实质性高血压

肾实质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以慢性肾小球肾炎最为常见,其它包括结构性肾病和梗阻性肾病等。)应对所有高血压病人初诊时进行尿常规检查以筛查除外肾实质性高血压。体检时双侧上腹部如触及块状物,应疑为多囊肾,并作腹部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测尿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及血肌酐浓度等,有助于了解肾小球及肾小管功能。 要点6 继发性高血压和器官损害的体格检查 提示继发性高血压和器官损害的体征: l 柯氏(Cushing)综合征面容

l 神经纤维瘤性皮肤斑(嗜铬细胞瘤) l 触诊有肾脏增大(多囊肾)

l 听诊有腹部杂音(肾血管性高血压)

l 听诊有心前区或胸部杂音(主动脉缩窄或主动脉病) l 股动脉搏动消失或胸部杂音(主动脉缩窄或主动脉病)

l 股动脉搏动消失或延迟、股动脉压降低(主动脉缩窄或主动脉病) 器官损害的体征:

l 脑:颈动脉杂音;运动或感觉缺失 l 眼底:眼底镜检查异常

l 心脏:心尖搏动的位置及性质;心律失常;室性奔马律;肺部罗音;重力性水肿 l 外周血管:脉搏消失、减弱或不对称;肢端发冷;皮肤缺血性改变 3.6.2肾血管性高血压

肾血管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的第二位原因。国外肾动脉狭窄病人中75%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尤其在老年人)。我国,大动脉炎是年轻人肾动脉狭窄的重要原因之一。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在我国较少见。肾动脉狭窄体征是脐上闻及向单侧传导的血管杂音,但不常见。实验室检查有可能发现高肾素,低血钾。肾功能进行性减退和肾脏体积缩小是晚期病人的主要表现。超声肾动脉检查,增强螺旋CT,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有助于诊断。肾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敏感和特异性很高的无创筛查手段。肾动脉造影可确诊。 3.6.3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尿与血儿茶酚胺检测可明确是否存在儿茶酚胺分泌亢进。超声或CT检查可作出定位诊断。 3.6.4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检测血钾水平作为筛查方法。停用影响肾素的药物(如b-阻滞剂、ACEI等)后,血浆肾素活性显著低下(

3.7.5柯氏综合征(Cushing’s syndrome) 柯氏综合征中的80%伴高血压。病人典型体型常提示此综合征。可靠指标是测定24小时尿氢化可的松水平,>110nmol/L(40ng)高度提示本病。 3.6.6药物诱发的高血压

升高血压的药物有:甘草、口服避孕药、类固醇、非甾体抗炎药、可卡因、安非他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环孢菌素等。 3.7遗传学分析

遗传学分析在高血压病人的常规评价中所起作用尚不明确。高血压病人常有家族史,提示遗传因素对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有一定作用。高血压是一种多病因的多基因疾病。基因分析对确认或排除罕见的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有一定价值(如Liddle氏综合征等)。 4.血压的定义与分类

4.1 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作为心血管病的预测因子

舒张压曾被认为是比收缩压更重要的脑血管病和冠心病的预测因子。90年代后,许多观察性研究证实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与脑卒中及冠心病危险独立相关,且这种关系是连续的逐级递增的。收缩压也是重要的脑血管病和冠心病危险的预测因子,有研究提示老年收缩压升高危害更大。老年人收缩压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而舒张压在60岁后则缓慢下降。有研究提示收缩压与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均呈正相关。有些资料也显示老年人脉压增大是比收缩压和舒张压更重要的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老年人基线脉压与总死亡,心血管性死亡,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均呈显著正相关。有关随机试验也证明降压治疗对单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是有益的。 鉴于已有的一系列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均支持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舒张期高血压患者予以治疗,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仍应当用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指导治疗。在降压疗效评估中应注意对收缩压和舒张压疗效的全面评估。高血压分级和危险评估(见表

3、表5)目的在于应用收缩压和舒张压对血压水平和总危险进行分层。现在的高血压分级和危险分层仍然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方法。 4.2 按血压水平分类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发病危险之间的关系是连续的,因此,对高血压的任何数字定义和分类均是武断的。高血压的任何数字定义必须是灵活的,应根据治疗药有效性和耐受性及危险性高低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血压分为正常、正常高值及高血压。JNC-7将血压120-139/80-89mmHg定为高血压前期,有可能引起这部分人群的精神恐慌,且证据不足。120-139/80-89mmHg定为正常高值,是因为我国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此水平人群10年中心血管发病危险较

本指南基本保留了1999年中国高血压指南的血压分类。删除“临界”高血压亚组(见表3)。 高血压的定义为: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

4.3 高血压的危险分层:

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决策不仅根据血压水平,还要根据以下诸方面:①其它危险因素;②靶器官损害;③并存临床情况如心,脑血管病,肾病及糖尿病;④ 患者个人情况及经济条件等。为了便于危险分层,WHO/ISH指南委员会根据“弗明汉心脏研究”观察对象10年心血管病死亡,非致死性卒中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资料,计算出几项危险因素合并存在时对以后心血管事件绝对危险的影响(见表

4、表5)。

表3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类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

1、

2、3级。表4 影响预后的因素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靶器官的损害(TOD) 糖尿病 并存的临床情况 (ACC)

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

(1~3级) 左心室肥厚 空腹血糖 300mmol/L 脑血管病

男性 >55岁 心电图 ( 126mg/dL) 缺血性卒中 女性 >65岁 超声心动图:LVMI 餐后血糖 ≥1.1mmol/L 脑出血

吸烟 或X线 ( 200mg/dL)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脂异常 动脉壁增厚

心脏疾病

TC≥5.7mmol/L 颈动脉超声IMT≥ 0.9mm 心肌梗死史

(220mg/dL) 或动脉粥样 硬化性斑块

心绞痛 或LDL-C >3.6mmol/L 的超声表现

冠状动脉血运重 建

(140mg/dL) 血清肌酐轻 度升高

充血性心力衰竭

或HDL-C

糖尿病肾病 早发心血管病家

族史 女性107~124mmol/L 肾功能受损 (血清肌酐) 一级亲属,发病年

男性 >133mmol/L 腹型肥胖或肥胖 微量白蛋白尿

(1.5mg/dL) 腹型肥胖 *WC 男性 ≥ 85cm 尿白蛋白30~300mg/24h 女性 >124mmol/L 女性 ≥80cm 白蛋白/肌酐比: (1.4md/dL) 肥胖BMI ≥ 28kg/mP2P 男性 ≥ 22mg/g 蛋白尿 (>300mg/24h)

缺乏体力活动

(2.5mg/mmol)

外周血管疾病

女性 ≥31mg/g

高敏C反应蛋白 ≥3mg/L 或C反应蛋白

≥ 10mg/L (3.5mg/mmol)

视网膜病变:出 血或渗出,视乳 头水肿

TC:总胆固醇;LDC-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VMI:左室质量指数;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BMI:体重指数;WC:腰围。*为中国肥胖工作组标准 表4列出了危险分层中常用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糖尿病和并存的临床情况。对1999年指南相应内容的更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危险因素增加了“腹部肥胖”,突出强调了它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体征之一; ⑵ 糖尿病被列在单独一栏,主要是为了强调它作为危险因素的重要性(与非糖尿病病人相比,至少使危险增加了1倍);

⑶ 微量白蛋白尿也被视为靶器官损害的征象之一,而蛋白尿是肾脏疾病(并存临床情况)的表现之一;

⑷ 血清肌酐轻度升高(107-133mmol/L,1.2-1.5mg/dL)是靶器官损害的特征之一;而血清肌酐男>133mmol/L(1.5mg/dL)、女>124mmol/L(1.4mg/dL)则为肾功能不全,被归为并存临床情况;

⑸ C-反应蛋白亦被列为危险因素(或标志物),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反应蛋白预测心血管事件的能力至少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一样强,而且还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

⑹ 靶器官损害中删除视网膜动脉普遍性或局灶性狭窄,因为这种征象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十分普遍,但眼底的出血和渗出以及视乳头水肿仍被归为并存临床情况。 表5 按危险分层,量化地估计预后 其它危险因

素和病史 血压(mmHg)

1级高血压 SBP140~159 或DBP90~99 2级高血压 SBP160~179 或DBP100~109 3级高血压 SBP ≥ 180 或DBP ≥ 110 Ⅰ 无其它危险因素 低危 中危 高危 Ⅱ 1~2个危险因素 中危 中危 很高危 Ⅲ ≥ 3个危险因素 高危 高危 很高危 靶器官损害或糖尿病

Ⅳ 并存的临床情况 很高危 很高危 很高危

注:表5暂沿用1999年指南的危险分层及定义,但量化估计预后应根据我国队列人群10年心血管发病的绝对危险,若按低危患者30%,作为中国人的标准,将高估我国人群的危险,故尚待对上述标准进行评估,以最终确定适合我国的危险度的定义。 按危险度将患者分为以下4组: 4.3.1低危组

男性年龄

高血压2级或1~2级同时有1~2个危险因素,病人应否给予药物治疗,开始药物治疗前应经多长时间的观察,医生需予十分缜密的判断。典型情况下,该组患者随后10年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约15%~20%,若患者属高血压1级,兼有一种危险因素,10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约15%。 4.3.3高危组

高血压水平属1级或2级,兼有3种或更多危险因素、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或高血压水平属3级但无其他危险因素患者属高危组。典型情况下,他们随后10年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约20%~30%。 4.3.4很高危组

高血压3级同时有1种以上危险因素或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或高血压1~3级并有临床相关疾病。典型情况下,随后10年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最高,达≥30%,应迅速开始最积极的治疗。

弗明汉心脏研究资料适用于美国和欧洲,不一定完全适合于我国。我国学者分析了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CMCS)资料,认为CMCS队列人群10年冠心病发生危险和危险因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弗明汉研究。但我国目前尚缺乏有关系统的研究资料,故指南暂仍使用弗明汉研究资料,待我国资料总结后予以更新。

我国学者也报道了《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和简易评估工具的开发研究》和《中国35~64岁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发病危险预测模型的前瞻性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31(12);893-908),可供参考。 5.高血压的治疗 5.1治疗目标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这就要求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检查出来的所有可逆性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胆固醇血症或糖尿病),并适当处理病人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情况。危险因素越多,其程度越严重,若还兼有临床情况,主要心血管病的绝对危险就更高(如表5所示),治疗这些危险因素的力度应越大。

心血管病危险与血压之间的相关呈连续性,在正常血压范围内并无最低阈值。因此抗高血压治疗的目标是将血压恢复至表3所示的“正常”水平。大量研究说明,经降压治疗后,在病人能耐受的前提下,血压水平降低,危险亦降低得越多。HOT研究中随机分入降压达舒张压≤90、85或80mmHg,三组间心血管病危险的降低虽未见明显差异,但分入舒张压≤80mmHg组的糖尿病人的心血管病危险明显降低。FEVER研究证明联合降压治疗使高血压患者舒张压水平降到82mmHg时,脑卒中危险明显降低。

降压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

高危的病人,血压降至目标水平及对于其他危险因素的治疗尤其重要,故表4按心血管病总危险将病人分层,不但有利于决定什么样的病人应开始给予抗高血压治疗,还有助于确定病人的降压目标及达到此目标所要求的治疗力度。 要点7 治疗目标

l 高血压病人的首要治疗目标是最大程度的降低长期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这需要治疗所有已明确的

可逆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血脂异常和糖尿病,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还要合理控制并存临床情况。 l 根据现有证据,我们建议普通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应严格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糖尿病和肾病病人的血压则应降至130/80mmHg以下;老年人收缩压降至150mmHg以下,如能耐受,还可 以进一步降低。 5.2 治疗策略

5.2.1按低危、中危、高危或很高危分层

检查病人及全面评估其总危险谱后,判断病人属低危、中危、高危或很高危。

高危及很高危病人:无论经济条件如何,必须立即开始对高血压及并存的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进行药物治疗;

中危病人:先观察患者的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数周,进一步了解情况,然后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

低危病人:观察患者相当一段时间,然后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

治疗方针既定,医生应为每例病人制定具体的全面治疗方案:

监测病人的血压和各种危险因素。

改善生活方式:所有病人,包括需予药物治疗的病人均应改善生活方式。

药物治疗:降低血压,控制其它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 5.2.2 如何评估降压治疗的效果 5.2.2.1治疗的绝对与相对效益 定义:治疗的相对效益是指临床试验的组间疾病事件发生率的比例差异(如Syst-China中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相比,收缩压下降9.1,舒张压下降3.2mmHg,卒中相对危险为0.62,危险降低38%)。而治疗的绝对效益是指用某药物治疗多少病人方能防止1例主要事件的发生(如Syst-China中卒中的绝对效益是每治疗1000个病人5年可减少39例卒中)。

意义:根据随机化临床试验结果的相对效益可用以指导其他人群采用此种治疗时进行相对效益的估算。但降低血压临床试验估计出的绝对效益则无此可能,因为病人的危险分层不同。临床试验一般选入的病人平均危险较低,不同于日常临床实践中治疗的病人有各种的危险分层。

较合理的估计绝对效益的方法:一方面根据临床试验所反映的相对危险降低程度,同时根据具体病人的疾病绝对危险降低程度进行估计(见表6)。

图1 对病人的评估及监测程序

5.2.2.2抗高血压治疗对心血管病危险的绝对效益 l 据国际大量随机化对照的降压临床试验结果,收缩压每降低10~14mmHg或/和舒张压每降低5~6mmHg,脑卒

中危险减少2/5,冠心病减少1/6,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1/3。据我国4项临床试验的综合分析收缩压每降

低9mmHg或和舒张压每降低4mmHg,脑卒中危险减少36%,冠心病减少3%,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34%。

l 现有的抗高血压药物,单独用其中之一治疗1级高血压,多数能降低收缩压约10mmHg,舒张压约5mmHg。

2,3级高血压病人,可能使血压持续降低20/10mmHg或更多,尤其是药物联合治疗时。 l 这样的血压降低对心血管病(CVD)危险(致命及非致命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绝对效益,估计如下:

表6降压治疗的绝对疗效(较小降压10/5mmHg及较大降压20/10mmHg资料) 病人危险分层 绝对危险(10年 间的CVD事件) 治疗的绝对效益(每治疗1000病人一年防止的CVD事件)

10/5mmHg 20/10mmHg 低危病人

15-20% 5-7 8-11 高危病人

20-30% 7-10 11-17 很高危病人 >30% >10 >17 5.3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达到减少高血压以及其它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具体内容包括: 要点8 改善生活方式

l 改善生活方式在任何时候对任何病人(包括血压为正常高值和需要药物治疗的病人)都是一种合理的治疗,其目的是降低血压、控制其它危险因素和并存临床情况。

l 改善生活方式对降低血压和心血管危险的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所有病人都应采用,这些措施包括: —戒烟 —减轻体重

—减少过多的酒精摄入 —适当运动

—减少盐的摄入量

—多吃水果和蔬菜,减少食物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和脂肪总量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5.3.1 减重 建议体重指数(kg/mP2P)应控制在24以下。减重对健康的利益是巨大的,如在人群中平均体重下降5~10公斤,收缩压可下降5~20mmHg。高血压患者体重减少10%,则可使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左心室肥厚改善。减重的方法一方面是减少总热量的摄入,强调少脂肪并限制过多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另一方面则需增加体育锻炼,如跑步、太极拳、健美操等。在减重过程中还需积极控制其他危险因素,老年高血压则需严格限盐等。减重的速度可因人而异,但首次减重最好达到减重5公斤以增强减重信心,减肥可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减少包括癌症在内的许多慢性病,关键是“吃饭适量,活动适度”。 5.3.2.采用合理膳食 根据我国情况对改善膳食结构预防高血压提出以下建议:

5.3.2.1.减少钠盐 WHO建议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g。我国膳食中约80%的钠来自烹调或含盐高的腌制品,因此限盐首先要减少烹调用盐及含盐高的调料,少食各种咸菜及盐腌食品。如果北方居民减少日常用盐一半,南方居民减少1/3,则基本接近WHO建议。 5.3.2.2 .减少膳食脂肪 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 有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即使不减少膳食中的钠和不减重,如果将膳食脂肪控制在总热量25%以下,P/S比值维持在1,连续40天可使男性SBP和DBP下降12%,女性下降5%。中国一组北京与广州流行病学的资料对比,广州男女工人血压均值、患病率、发病率明显低于北京,除北京摄取高钠高脂肪外,可能与广州膳食蛋白质特别是鱼类蛋白质较高有关,有研究表明每周吃鱼四次以上与吃鱼最少的相比,冠心病发病率减少28%。建议改善动物性食物结构,减少含脂肪高的猪肉,增加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少的禽类及鱼类。蛋白质占总热量15%左右,动物蛋白占总蛋白质20%。蛋白质质量依次为:奶、蛋;鱼、虾;鸡、鸭;猪、牛、羊肉;植物蛋白,其中豆类最好。 5.3.2.3.注意补充钾和钙 MRFIT研究资料表明钾与血压呈明显负相关,这一相关在INTERSALT研究中被证实。但在近期TOHP(Trials of hypertension prevention)第一阶段只发现有很少作用,中国膳食低钾、低钙,应增加含钾多含钙高的食物,如绿叶菜,鲜奶,豆类制品等。 5.3.2.4.多吃蔬菜和水果 研究证明增加蔬菜或水果摄入,减少脂肪摄入可使SBP和DBP有所下降。素食者比肉食者有较低的血压,其降压的作用可能基于水果、蔬菜、食物纤维和低脂肪的综合作用。人类饮食应以素食为主,适当肉量最理想。

5.3.2.5.限制饮酒 尽管有研究表明非常少量饮酒可能减少冠心病发病的危险,但是饮酒和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却呈线性相关,大量饮酒可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发作。因此不提倡用少量饮酒预防冠心病,提倡高血压患者应戒酒,因饮酒可增加服用降压药物的抗性。如饮酒,建议每日饮酒量应为少量,男性饮酒精不超过30克,即葡萄酒小于100-150毫升(2-3两),或啤酒小于250-500毫升(半斤-1斤),或白酒小于25-50毫升(0.5-1两);女性则减半量,孕妇不饮酒。不提倡饮高度烈性酒。WHO对酒的新建议是:酒,越少越好。 5.3.3.增加体力活动 每个参加运动的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在运动前最好了解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决定自己的运动种类、强度、频度和持续运动时间。对中老年人应包括有氧、伸展及增强肌力练习三类,具体项目可选择步行、慢跑、太极拳、门球、气功等。运动强度必须因人而异,按科学锻炼的要求,常用运动强度指标可用运动时最大心率达到180(或170)减去年龄,如50岁的人运动心率为120-130次/分,如果求精确则采用最大心率的60-85%作为运动适宜心率,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运动频度一般要求每周3-5次,每次持续20-60分钟即可,可根据运动者身体状况和所选择的运动种类以及气候条件等而定。 5.3.4.减轻精神压力 保持平衡心理 长期精神压力和心情抑郁是引起高血压和其它一些慢性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高血压患者,这种精神状态常使他们较少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酗酒、吸烟等,并降低对抗高血压治疗的依从性。对有精神压力和心理不平衡的人,应减轻精神压力和改变心态,要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和集体活动。 5.3.5.其它方面 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戒烟也是重要的,虽然尼古丁只使血压一过性地升高,但它降低服药的依从性并增加降压药物的剂量。 根据上述建议防治高血压非药物措施归纳于表7。

表 7 防治高血压的非药物措施 措施 目标 收缩压下降范围

减重 减少热量,膳食平衡,增加运动,BMI保持 20-24kg/mP2P 5-20mmHg 减重10kg 膳食限盐 北方首先将每人每日平均食盐量降至8g,以 后再降至6g;南方可控制在6g以下。 2-8mmHg 减少膳食脂肪 总脂肪

增加及保 持适当体

力活动 一般每周运动3-5次,每次持续20-60分钟。 如运动后自我感觉良好,且保持理想体重, 则表明运动量和运动方式合适。 4-9mmHg 保持乐观 心态,提 高应激能

力 通过宣教和咨询,提高人群自我防病能力。 提倡选择适合个体的体育,绘画等文化活动, 增加老年人社交机会,提高生活质量。

戒烟、限酒 不吸烟; 不提倡饮酒;如饮酒,男性每日饮 酒精量不超过25克,即葡萄酒小于100-150 毫升(2-3两),或啤酒小于250-500毫升 (半斤-1斤),或白酒小于25-50毫升 (0.5-1两);女性则减半量,孕妇不饮酒。 不提倡饮高度烈性

酒。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患者应戒酒。 2-4mmHg 5.4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5.4.1 药物治疗目标

降低血压使其达到相应病人的目标水平,通过降压治疗使高血压病人的心血管发病和死亡总危险降低。

5.4.2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基础

近40多年来降压药不断问世,成为高血压治疗的主要措施。对各种降压药的临床应用来自科学的评估,主要是随机临床试验。通常以致死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作为终点予以衡量。在临床试验中将一种降压药与安慰剂比较以了解该药的疗效与安全性,或进行不同降压药的比较以了解不同治疗方法的收益。受试人群数量大、随访时间长的试验价值较大,常成为药物治疗和选择的依据。此外,以中间终点(如:左室肥厚、动脉壁动脉粥样硬化、肾功能、新发糖尿病)为基础的临床试验也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5.4.2.1以血管事件或死亡为终点的临床试验

要点9 以事件为基础的随机临床试验的价值和局限性 价值

l 随机化是避免试验偏倚最安全的方法。

l 大样本的病人保证了检出一级终点差别的效度。 l 大部分用作终点的事件均有很好的临床相关性。 局限性

l 入选病例大部分为心血管的高危病人,结果能否推及到不同危险水平的病人值得考虑。 l 大部分试验二级终点效能较低。

l 试验采用的治疗方案往往不同于临床实践。 l 试验病人的依从性好于临床实践。

l 随机对照试验一般持续4~5年,而中年高血压病人的预期寿命通常为20~30年。

以血管事件或死亡为终点的随机临床试验及有关降压试验的汇总分析,为高血压治疗提供了一系列证据。与安慰剂对照组比较,降压药治疗收缩期和舒张期高血压患者,可使脑卒中相对危险减少42%,冠脉事件减少14%,总死亡减少14%。降压治疗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可使上述事件分别减少30%,23%和13%。

近期完成的SCOPE和LIFE研究等表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可降低非致命性脑卒中危险。有些试验表明ARB对2型糖尿病及肾病患者有益,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降压治疗协作组汇总分析表明钙拮抗剂和ACEI治疗对心血管终点事件的降低程度与利尿剂或b阻滞剂相似。但钙拮抗剂对心力衰竭的作用、ACEI对脑卒中的预防作用略弱于传统降压药。

降压试验协作组汇总分析支持以下结论:即抗高血压治疗的收益主要取决于血压水平的降低。因此,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是高血压治疗的关键。

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FEVER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入选伴高危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在利尿剂应用基础上,随机用非洛地平或安慰剂治疗随访4年,结果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组脑卒中事件相对危险明显下降;进一步证明降压目标应小于140.90mmHg。我国PATS及参加国际合作研究PROGRESS结果表明,降压治疗对中国脑血管病患者二级预防有益,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再发危险。

以事件为基础的随机临床试验的价值和局限性见要点9。 5.4.2.2以中间终点为基础的临床试验

左室肥厚:不同药物对高血压左室肥厚作用的研究不少,主要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质量。但提供数据可靠的研究不多。因此有关方面的汇总分析仍有争议。LIVE研究示利尿剂吲哒帕胺治疗12个月疗效优于依那普利;ELVERA、PRESERVE、FOAM试验示ACEI与钙拮抗剂对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相似。CATCH试验示ARB与ACEI作用相似。ELSA研究示钙拮抗剂作用与b阻滞剂相同。

动脉壁和动脉粥样硬化:几项比较不同降压治疗对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长期影响的随机试验一致认为钙拮抗剂对此具有有益作用。ELSA研究提示钙拮抗剂减少IMT 。ACEI对这方面的影响仍有争议。

肾功能:几项降压试验提示ARB可延缓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不全的进展。6项比较不同降压药对糖尿病疗效差异的试验均未见试验药对肾脏保护的差异。对非糖尿病肾病患者,11项随机试验的汇总分析显示,与血压降至144/87mmHg的病人相比,血压降至139/85mmHg者肾病进展速度明显放慢。但这种作用是来自ACEI本身还是血压降低尚不清楚。AASK试验提示ACEI延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作用要优于b阻滞剂或钙拮抗剂。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血压与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同样重要。

新发生糖尿病:在临床试验随访中会出现糖尿病新发病例,HOPE及CAPPP等研究提示ACEI组糖尿病新发率低于安慰剂组、利尿剂组或b阻滞剂组;INSIGHT研究提示钙拮抗剂组低于利尿剂组;LIFE等研究示ARB低于b阻滞剂或常规组。

高血压中间终点替代血管事件终点的研究还任重而道远。研究中间终点作为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预测因子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及早识别和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也有利于节约费用。

5.4.3 降压药物治疗原则

已有证据说明降压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防止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肾病的发生和发展。降压药的共同作用为降低血压,不同类别降压药可能有降压以外作用的差别,这些差别是在不同病人选用药物时的主要参考。

从当前的认识,高血压时的降低血压应采取以下原则:

(1)采用较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可能有的疗效而使不良反应最小,如有效而不满意,可 逐步增加剂量以获得最佳疗效。

(2)为了有效地防止靶器官损害,要求每天24小时内血压稳定于目标范围内,如此可以防止从夜间较低血压到清晨血压突然升高而致猝死、卒中或心脏病发作。要达到此目的,最好使用一天一次给药而有持续24小时作用的药物。其标志之一是降压谷峰比值 >50%,此类药物还可增加治疗的依从性。 (3)为使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应,用低剂量单药治疗疗效不满意的可以采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事实上,2级以上高血压为达到目标血压常需降压药联合治疗。

表8 主要降压药物选用的临床参考 类别 适应证

禁忌证

强制性 可能 利尿药

(噻嗪类) 充血性心力衰竭,老 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 高血压 痛风 妊娠 利尿药

(袢利尿药) 肾功能不全,充血性 心力衰竭

利尿药 (抗醛固

酮药)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 梗后 肾功能衰竭,高 血钾

β阻滞剂 心绞痛,心梗后,快 速心律失常,充血性

心力衰竭,妊娠 2-3度房室传导 阻滞,哮喘,慢

性阻塞性肺病 周围血 病糖耐 量减低 经常运 动者

钙拮抗剂 (二氢吡啶)

老年高血压,周围 血管病,妊娠,单 纯收缩期高血压, 心绞痛,颈动脉

粥样硬化

快速心律 充血性心衰

钙拮抗剂 心绞痛,颈动脉粥样 硬化 2-3度房室传导 阻滞

(维拉帕米,

地尔硫卓) 室上性心动过速 充血性心力衰竭

血管紧张素转

换酶抑制剂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梗后 妊娠,高血钾

左室功能不全,非

糖尿病肾病 双侧肾动脉狭窄

1型糖尿病肾病, 蛋白尿

血管紧张素II 受体拮抗剂 2型糖尿病肾病, 蛋白尿 妊娠,高血钾

糖尿病微量白蛋白 尿,左室肥厚,ACEI所

致咳嗽 双侧肾动脉狭窄

α阻滞剂 前列腺增生,高血脂 体位性低血压 充血性心衰 5.4.4 降压药的种类

当前常用于降压的药物主要有以下5类,即利尿药、b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钙拮抗剂。目前在我国常用的降压药如下。 表9 降压药

口服降压药物: 每天剂量(mg), 分服次数 主要不良反应 利尿药

噻嗪类利尿药

血钾减低,血钠减 低,血尿酸升高

双氢氯噻嗪 6.25-25 1

氯噻酮 12.5-25 1

吲哒帕胺 0.625-2.5 1

吲哒帕胺缓释片 1.5 1 袢利尿药

血钾减低

呋噻米 20-80 2 保钾利尿药

血钾增高

阿米洛利 5-10 1-2 氨苯蝶啶 25-100 1-2 醛固酮受体拮

抗剂

血钾增高 螺内酯 25-50 1-2

β阻滞剂

支气管痉挛,心功能抑制

普萘洛尔 30-90 2-3 美托洛尔 50-100 1-2 阿替洛尔 12.5-50 1-2 倍他洛尔 5-20 1

比索洛尔 2.5-10 1

α-β阻滞剂

体位性低血压,支气管痉挛

拉贝洛尔 200-600 2

卡维地洛 12.5-50 2

阿罗洛尔 10-20 1-2

血管紧张素转

换酶抑制剂

咳嗽,血钾升高,血 管性水肿

卡托普利 25-100 2-3 依那普利 5-40 2 苯那普利 5-40 1-2 赖诺普利 5-40 1

雷米普利 1.25-20 1

福辛普利 10-40 1

西拉普利 2.5-5 1

培哚普利 4-8 1

喹那普利 10-40 1

群多普利 0.5-4 1

地拉普利 15-60 2

咪哒普利 2.5-10 1

血管紧张素受

体拮抗剂

血钾升高,血管性水 肿(罕见)

氯沙坦 25-100 1

缬沙坦 80-160 1

厄贝沙坦 150-300 1 坎地沙坦 8-32 1 替米沙坦 20-80 1 奥美沙坦 20-40 1

钙拮抗剂

二氢吡啶类

水肿,头痛,潮红 氨氯地平2.5-10 1 非洛地平2.5-20 1 尼卡地平60-90 2 硝苯地平10-30 2

缓释片 10-20 2

控释片 30-60 1 尼群地平20-60 2 尼索地平10-40 1 拉西地平4-6 1 乐卡地平10-20 1

非二氢吡啶类

房室传导阻滞,心功 能抑制

维拉帕米 90-180 3

地尔硫卓 90-360 3 α阻滞剂

体位性低血压

多沙唑嗪 1-16 1

哌唑嗪 2-20 2-3 特拉唑嗪 1-20 1-2 中枢作用药物

利血平0.05-0.25 1 鼻充血,抑郁,心动 过缓,消化溃疡病 可乐定 0.1-0.8 2-3 低血压

可乐定贴片 0.25 1/周 皮肤过敏

甲基多巴 250-1000 2-3 肝功能损害,免疫失 调

莫索尼定 0.2-0.4 1 镇静 利美尼定 1 1 心悸,乏力 直接血管扩张药

米诺地尔 5-100 1 多毛症 肼屈嗪 25-100 2 狼疮综合征 高血压急症静脉注射用降压药:

降压药 剂量 起效 持续 不良反应

硝普钠 0.25-10mg/kg/min IV 立即 1-2分 恶心、呕吐、肌 颤、出汗

硝酸甘油 5-100ug/min IV 2-5分 5-10分 头痛、呕吐 酚妥拉明 5-15mg IV 1-2分 10-30分 心动过速、头痛、潮红 尼卡地平5-15mg/hr IV 5-10分 1-4小时 心动过速、头痛、潮红

艾司洛尔 250-500mg/kg/min IV bolus,此后50-100ug/kg/min IV 1-2分 10-20分 低血压,恶心

乌拉地尔 10-50mg IV 15分 2-8小时 头晕,.恶心,疲 倦

地尔硫卓 10mg,或5-15mg/kg/min IV

低血压,心动过 缓 二氮嗪

利血平0.2-0.4g/次 IV 0.5-1.0mg IM或IV 1分 1-2小时 1-2小时 4-6小时 血糖过高,水钠 潴留

注:以上药物剂量及次数仅供参考,实际使用时详见有关药品说明书。 5.4.5降压治疗的策略

? 大多数慢性高血压病人应该在几周内逐渐降低血压至目标水平,这样对远期事件的减低有益。

?推荐应用长作用制剂,其作用可长达24小时,每日服用一次,这样可以减少血压的波动、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危险和防治靶器官损害,并提高用药的依从性。强调长期有规律的抗高血压治疗,达到有效、平稳、长期控制的要求。

?根据基线血压水平、有无靶器官损害和危险因素,选用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 要点10 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

l 大多数高血压病人(但不是所有病人)都应该在几周之内逐渐将血压降 至目标水平。

l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大部分病人需要服用一种以上的降压药。

l 根据基线血压水平以及有无并发症,高血压在起始治疗时采用低剂量的 单一用药或两种药物的低剂量联合治疗是合理的。 l 两种方案各有利弊。

(1) 单药治疗:起始时用低剂量单药,如血压不能达标,增加剂量至足量或换用低剂量的另一种药物,如仍不能使血压达标,则将后一种药物用至足量,或改用联合药物治疗。起始用低剂量单药的优点是可以了解病人对各种药物的疗效和耐受性的反应,但需要时间。 (2) 联合治疗:起始即联合应用低剂量两种药物,如血压不能达标,可将其中药物的剂量增至足量,或添加低剂量第三种药物,如血压仍不能达标,将三种药物的剂量调至有效剂量。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希望有药物协同治疗作用而相互抵消不良作用,固定的复方制剂虽不能调整个别药物的剂量,但使用方便, 有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 5.4.6降压治疗的选择

?降压治疗的收益主要来自降压本身,要了解各类降压药在安全性保证下的降压能力。 ?不同类别降压药除降低血压外,有不同的其他作用。同一类药物有其共同的作用,即类作用,同一类药的各药物之间作用有不同,即个体作用。对于不同病人药物的疗效或耐受性会有差别。正是药物的不同作用为针对不同临床情况的病人的选用提供了依据。 ?五类主要降压药,即利尿剂、b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钙拮抗剂,都可以作为降压治疗的起始用药和维持用药。

?降压药的选用应根据治疗对象的个体状况,药物的作用、代谢、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参考以下各点做出决定。 ~ 对象有否心血管危险因素

~ 对象有否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疾病、肾病、糖尿病 ~ 对象有否受降压药影响的其他疾病

~ 与治疗其他并存疾病的药物之间有无相互作用

~ 选用的药物是否有减少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证据及其力度 ~ 所在地区降压药物品种供应与价格状况及治疗对象的支付能力 ~ 病人以往用药的经验和意愿

?高血压急症的处理:高血压急症指血压明显升高伴靶器官损害(如高血压脑病,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肺水肿,心衰,脑卒中,致命性动脉出血,主动脉夹层),需住院和静脉药物治疗。要密切监测血压,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要点11 降压药的选择

l 降压治疗的收益主要来自降压本身

l 有证据表明:同一类别的不同种类的药物作用有所不同,对某些特殊群体的病 人的疗效也有差异。

l 药物不良反应不尽相同,个体差异明显。

l 利尿剂、b-阻滞剂、钙拮抗剂、ACE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及低剂量 复方制剂是几种主要的降压药物,均可以作为降压治疗的初始用药和维持用药。 l 强调首选某种药物进行降压的观念已经过时,因为大多数病人都是应用两种 或更多的药物来使血压达到目标水平的。

l 现有证据表明,药物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 —病人的既往用药经验 —药物价格

—危险水平,有无靶器官损害、临床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或糖尿病 —病人的意愿

5.4.7不同类降压药在某些方面的可能的相对优势

一些研究提示?预防卒中:ARB优于b阻滞剂,钙拮抗剂优于利尿剂;?预防心衰:利尿药优于其他类;?延缓糖尿病和非糖尿病肾病的肾功能不全:ACEI或ARB优于其他类;?改善左心室肥厚:ARB优于b阻滞剂;?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钙拮抗剂优于利尿药或b阻滞剂;?可乐定对于戒烟有效,大剂量用于戒除药物成瘾性。 不同类降压药在某些方面的可能的相对优势仍有争议,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5.4.8降压药的联合应用

为了最大程度取得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就要求更大程度降低血压,要做到这一点单药治疗常力不能及,单药增大剂量易出现不良反应。随机临床试验证明,大多数高血压病人为控制血压须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合并用药有其需要和价值。合并用药时每种药的剂量不大,药物间治疗作用应有协同或至少相加的作用,其不良反应可以相互抵消或至少不重叠或相加。合并使用的药物品种数不宜过多,以避免复杂的药物相互作用。合理的配方还要考虑到各药作用时间的一致性,配比成分的剂量比优选。因此,药物的配伍应有其药理学基础。 现有的临床试验结果支持以下类别降压药的组合: ?利尿药和b阻滞剂 ?利尿药和ACEI或ARB ?钙拮抗剂(二氢吡啶)和b阻滞剂 ?钙拮抗剂和ACEI或ARB ?钙拮抗剂和利尿剂 ?α阻滞剂和β阻滞剂

必要时也可用其他组合,包括中枢作用药如aB2B受体激动剂、咪哒唑啉受体调节剂,以及ACEI与ARB。

许多病人需要两种以上药物合用,可参考上述搭配组合。 合并用药有二种方式:

?采取各药的按需剂量配比处方,其优点是可以根据临床需要调整品种和剂量。

?采用固定配比复方,其优点是方便,有利于提高病人的依从性。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以来,我 国研制了多种复方制剂,如复方降压片、降压0号等,以当时常用的利血平、血压达静、双氢氯噻嗪为主要成分,因其有一定降压效果,服药方便且价格低廉而广泛使用。近年来多类新降压药问世,按上述组合的复方制剂涌现,不同类别、不同品种、不同剂量配比造成许多复方制剂如海捷亚,安博诺, 复代文等。低剂量固定复方制剂(如百普乐等)既有不同作用机制药物对降压的协同作用,同时也使剂量依赖性不良反应最小化。 5.5 特殊人群的降压治疗考虑

?老年人:降压治疗同样受益。应逐步降低,尤其体质较弱者。注意原有的和药物治疗后出现的体位性低血压。老年人多有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病,须结合考虑选用药物。常需多药合用。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较困难,舒张压降至70mmHg以下可能不利。本指南建议老年人高血压的收缩压目标为150mmHg。有证据说明五类主要降压药均有益,对于合并前列腺肥大者可优先使用α阻滞剂。

?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时首选b-阻滞剂或长作用钙拮抗剂或ACEI;急性冠脉综合征时选用b-阻滞剂和ACEI;心梗后病人用ACEI、b-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

?心力衰竭:症状较轻者用ACEI和b-阻滞剂;症状较重的将ACEI、b-阻滞剂、ARB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与袢利尿剂合用。

?糖尿病高血压:为避免肾和心血管的损害,要求将血压降至130/80mmHg以下,因此常须联合用药。首选ACEI或ARB,必要时用钙拮抗剂、噻秦类利尿剂、b-阻滞剂。ACEI对1型糖尿病防止肾损害有益。

?慢性肾病:ACEI、ARB有利于防止肾病进展,重度病人可能须合用袢利尿剂。 5.6治疗相关危险因素 5.6.1降脂治疗:

高血压伴有血脂异常可增加心血管病发生危险。最近ALLHAT和ASCOT两项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评估了他汀类调脂药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前者调脂治疗效果与常规治疗相似,后者表明调脂治疗明显降低了血管事件。HPS(20 000例患者,大多为血管病,高血压占41%)及PROSPER(大多为血管病,62%为高血压)研究也评估了调脂疗效。这些试验的亚组分析表明,

要点12 治疗相关危险因素 降脂药:

l 大多数有症状的冠心病,外周动脉病或缺血性卒中病史, 2型糖尿病病人,如 果总胆固醇>3.5mmol/L (135mg/dl)的,应给予他汀类降脂治疗。

l 没有明显心血管疾病或新发糖尿病,但10年心血管估测危险≥20%的病人, 如果总胆固醇>3.5 mmol/L的,也应当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l 有心血管事件既往史的病人应当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因为有证据表明抗血小 板治疗(特别是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可以降低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危险。

l 小剂量阿司匹林对50岁以上,血清肌酐中度升高或10年总心血管危险≥20% 的高血压病人有益。

l 只有在血压控制良好时才能给予阿司匹林。

高血压或非高血压者调脂治疗对预防冠脉事件的效果是相似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分别使脑卒中危险下降15%和30%。我国完成的CCSPS研究表明,调脂治疗对中国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是有益的。调脂治疗参见新的中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5.6.2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有心脏事件既往史或心血管高危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危险。HOT研究提示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使已控制的高血压患者主要血管事件降低15%,心肌梗死减少36%;血清肌酐>115mmol/L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心肌梗死显著减少。最近完成的中国心脏研究-Ⅱ(CCS-2)随机治疗了460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结果表明氯吡格雷与阿斯匹林合用较阿斯匹林单用明显降低了一级终点事件。

对高血压伴缺血性血管病或心血管高危因素者血压控制后可给与小剂量阿司匹林。 5.6.3血糖控制:

高于正常的空腹血糖值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心血管危险增高具有相关性。UKPDS研究提示强化血糖控制与常规血糖控制比较,虽对预防大血管事件不明显,但却明显减低微血管并发症。治疗糖尿病的理想目标是空腹血糖≤6.1mmol/L或HbA1c≤6.5%。 5.7 治疗随诊及记录

5.7.1随诊的目的及内容:病人开始治疗后的一段时间,为了评估治疗反应,使血压稳定地维持于目标水平须加强随诊,诊视的相隔时间较短。

随诊中除密切监测血压及病人的其他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的改变以及观察疗效外,还要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向病人进行宣教:

?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包括高血压、危险因素及同时存在的临床情况,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了解终生治疗的必要性。 ?为争取药物治疗取得满意疗效,随诊时应强调按时服药,让病人了解该种药物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后者一旦出现,应及早报告;

?深入浅出地耐心向病人解释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使之理解其治疗意义,自觉地付诸实践,长期坚持。

随诊间隔:根据病人的总危险分层及血压水平,由医生视具体情况而定,详见图2。 若病人血压升高仅属正常高值或1级,危险分层属低危者(表5),仅服一种药物治疗,可安排每1-3个月随诊一次;若为很高危或高危病人则每个月至少一次。较复杂病例随诊的间隔应较短。经治疗后,血压降低达到目标,其他危险因素得到控制,可以减少随诊次数,可每2-3个月一次。若治疗6个月,血压仍未达目标,应考虑将病人转至高血压专科门诊。

各级有条件的医院设立高血压专科门诊,加强对患者的随访,从而提高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

应特别强调的是:暂时决定不予药物治疗的病人应同样定期随诊和监测,并按随诊结果考虑是否给予抗高血压药物,以免延误。 图2.药物治疗开始后病人的随诊 开始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治疗后达到降压目标 治疗3月后未 达到降压目标 有明显副作用

高危及很高危 中危及低危

1、增加随访次数

2、若治疗后无反 应,改用另一类药 物或加用小剂量的 另一类药物

3、若有部分反应, 可增大剂量、或加 用一种另一类药物 或改用小剂量合并 用药

4、更加积极认真地

改善生活方式

1、改用另一类 药物或其他类 药物的合并治疗

2、减少剂量,

1、每1月随 诊一次

2、监测血压各 种危险因素

3、强化各种 改善生活方

式的措施

1、每3个月 随诊一次

2、监测血压 及危险因素

3、强化各种改善生活方式的措施

处理难治疗的高血压 转到高血压专科门诊

减药:高血压病人一般须终身治疗。病人经确诊为高血压后若自行停药,其血压(或迟或早)终将回复到治疗前水平。但病人的血压若长期控制,可以试图小心、逐步地减少服药数或剂量。尤其是认真地进行非药物治疗,密切地观察改进生活方式进度和效果的病人。病人在试行这种“逐步减药”时,应十分仔细地监测血压。

记录:一般高血压病人的治疗时间长达数十年,治疗方案会有多次变换,包括药物的选择。最好建议病人详细记录其用过的治疗药物及疗效。医生则更应为经手治疗的病人保存充分的记录,随时备用。

高血压门诊血压:以病人就诊时门诊医生测量的血压值为准。

高血压入院血压:以病人入院时经管医生测量的血压值为准。 高血压诊断书写参考(举例):

? 如新发现血压升高,则预约病人重复测量,如非同日三次血压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则诊为高血压。

? 如以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而正在用降压治疗的:本次测量血压

? 如本次测量二次血压平均值为152/96mmHg,则诊断写为原发性高血压 Ⅰ级。 ? 如高血压伴其它危险因素或把器官损害的,则可将危险因素或把器官损害列出,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左室肥厚等。

? 如高血压伴其它临床疾患的,则并列出其它临床疾患,如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脑梗塞后遗症;糖尿病肾病等。

? 门诊或住院病历有关高血压危险分层的书写: 门诊病历一般不主张将危险分层(如高危、很高危)写在高血压诊断中。住院病历,是否将危险分层(如高危、很高危)写在高血压诊断中尚无明确规定。如未将危险分层(如高危、很高危)写在高血压诊断中,可在讨论中对危险度予以叙述。 5.7.2剂量的调整

对大多数非重症或急症高血压,要寻找其最小有效耐受剂量药物,也不宜降压太快。故开始给小剂量药物,经一月后,如疗效不够而不良反应少或可耐受,可增加剂量;如出现不良反应不能耐受,则改用另一类药物。随访期间血压的测量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对重症高血压,须及早控制其血压,可以较早递增剂量和合并用药。随访时除病人主观感觉外,还要作必要的化验检查,以了解靶器官状况和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对于非重症或急症高血压,经治疗血压长期稳定达一年以上,可以考虑减少剂量,目的为减少药物的可能副作用,但以不影响疗效为前提。

6、特殊人群高血压的处理 6.1 老年人高血压 6.1.1 定义:

欧美国家一般以65岁为老年的界限。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于1982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会议所定而提出的老年界限为>60岁。

大量随机化临床试验均证实无论是收缩/舒张期高血压,还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降压治疗对老年患者均可减少心脑血管病及死亡。据SHEP、Syst-Eur, Syst-China等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的综合分析,降压治疗可使脑卒中事件下降33%,冠心病事件下降23%。 6.1.2老年人降压治疗的用药:

大量随机化临床试验均已明确,各年龄段(

现有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所观察的老年病人,高龄病人并不多。STOP-I和STOP-Ⅱ入选病人的年龄为70至84岁,但80岁以上者不多。HYVET所研究者为>80岁,应用的药物为吲哒帕胺缓释片(1.5mg/d)及培哚普利,目前研究正在进行。尚乏直接资料说明降低血压对高龄老人的影响,不同的血压水平对他们的预后意义亦未明了,高龄老人进行降压治疗是否同样得益?抗高血压治疗对高龄老人的意义如何?尚待研究。

要点13 老年人的降压治疗

l 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无论是收缩和舒张期高血压,还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降压治疗对老年病人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都是有益的。

l 老年病人的初始降压治疗应遵循一般原则,但应逐步降压,尤其在体质较 弱的病人中。

l 应测量直立位血压,以排除体位性低血压,并评估降压治疗的体位效应。 l 许多病人存在其它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并存心血管情况,对这类病人 治疗药物的选择要非常慎重。

l 许多老年病人需要两种或更多药物控制血压,由于老年人血压降低难度 大,故老年人的收缩压目标为降至150mmHg以下,如能耐受,还可进一 步降低。

l 80岁以上的病人降压治疗的效果尚待评估。 6.2 妊娠高血压

6.2.1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 lnduced Hypetension, PIH)

6.2.1.1定义:妊娠20周后,孕妇发生高血压,蛋白尿及水肿称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高血压:血压升高达≥140/90mmHg,或血压较孕前或孕早期血压升高≥25/15mmHg,至少二次,间隔6小时。

蛋白尿:单次尿蛋白检查≥30mg,至少二次,间隔6小时,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0.3克。 水肿:体重增加>0.5kg/周为隐性水肿。按水肿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局限踝部及小腿,(++):水肿延及大腿,(+++):水肿延及会阴部及腹部。

妊娠高血压:仅有高血压,伴或不伴有水肿,不伴有蛋白尿。

先兆子痫是多系统受累的情况,主要的是母体异常发生于肾、肝、脑及凝血系统,由于胎盘血流减少可引起胎儿生长迟缓或胎死宫内。 轻度先兆子痫:有高血压并伴有蛋白尿的存在。

重度先兆子痫:血压≥160/110mmHg;蛋白尿≥3克/24小时;伴有头痛,视物不清,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眼底不仅有痉挛还有渗出,或出血;肝,肾功能异常,或有凝血机制的异常;伴有心衰或/及肺水肿的存在。

子痫: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孕产妇发生抽搐。 6.2.1.2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处理:

依据血压水平,妊娠年龄及来自母亲和胎儿的相关危险因素选择治疗方案,包括研究管理,限制活动,建议正常饮食。 ⑴ 加强母儿监测:

母亲:血压,体重,尿量,尿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眼底。

胎儿:子宫底高度,腹围;B超声测量胎儿双顶径,腹围,股骨长度及羊水量;胎心监护无激惹试验;前者阴性时做催产素激惹试验。 ⑵ 治疗:三项原则:

① 镇静防抽搐、止抽搐;常用的药物有:

硫酸镁:用者剂量取决于体重及尿量。尿量

镇静剂:常用有冬眠1号1/3量肌肉注射,6小时一次;或安定10mg肌肉注射,或静脉缓慢推注,6小时一次。

② 积极降压:见下。 ③ 终止妊娠:

轻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在严密的母、儿监测下,至妊娠37周,若病情仍不好转,可根据产科情况决定终止妊娠的方法。

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龄>37周,及时终止妊娠,胎龄

终止妊娠的方式取决于产科的情况。 6.2.2降压药的应用:

虽然治疗高血压目的是为了减少母亲的危险,但必须选择对胎儿安全的有效药物。

当血压升高>170/110mmHg时,积极降压,以防中风及子痫发生。究竟血压降至多低合适,目前尚无一致的意见。

6.2.2.1常用于紧急降压的药物:

硝苯地平(Nifedipine):10mg口服,60分钟后必要时再给药。 拉贝洛尔(Labetolol):25-100mg加入5%葡萄糖20-24ml,静脉推注。15分钟后可重复。

肼苯达嗪(Hydralazine):5mg加5%葡萄糖20ml静脉缓慢推注,每5分钟测血压一次,20分钟后,若血压仍>160/110mmHg,可重复给药5-10mg。若舒张压达90mmHg或以下则停药。

6.2.2.2常用缓慢降压的药物:

氧希洛尔 (Oxprenolol):20-40mg, 每日3次 (可引起心动过缓)

阿替洛尔(Atenolol):100mg,1次/日

长期使用b-受体阻断剂,有引起胎儿生长迟缓的可能。 甲基多巴(Methyldopa):0.25-0.5g ,3次/日 肼苯达嗪(Hydralazine):口服25-50mg,3次/日(现已不推荐静脉注射肼苯达嗪)。 依拉地平(Isradipine):2.5mg,2次/日 注意钙拮抗剂不能与硫酸镁合用,(潜在的协同作用可导致低血压)。 6.2.2.3孕期不宜使用的降压药:

ACE-I:可能引起胎儿生长迟缓,羊水过少,或新生儿肾衰,亦可能引起胎儿畸形。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TB1B受体拮抗剂):副作用同上。

利尿剂:可进一步减少血容量,使胎儿缺氧加重。先兆子痫妇女血容量减少,除非存在少尿情况,否则不宜使用利尿剂。 6.2.2.4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预后:

胎儿可发生宫内生长迟缓,胎死宫内,出生时发生新生儿窒息:孕产妇可发生胎盘早期剥离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心衰、肺水肿;HELLP综合征(溶血性贫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肝包膜下出血,肝破裂),子痫抽搐后发生脑血肿,脑出血及脑疝,甚至引起孕产妇死亡。 6.3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包括脑卒中和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有研究提示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再发生有关。脑卒中患者中高血压占50-60%。脑卒中年复发率约4%。控制高血压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关键。

我国长期随访研究提示,脑血管病患者基础及治疗后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再发有关。血压水平较高者脑卒中再发率高。近年来发表的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表明降压治疗对既往有脑血管病病史患者的临床益处。中国PATS研究入选5665例有TIA史或未遗留严重残疾脑卒中后患者,随机用利尿剂吲哒帕胺或安慰剂治疗3年,结果使血压差别5/2mmHg,总脑卒中发生相对危险下降29%(P

急性脑卒中是否采用降压治疗,血压应降至什么程度,以及采取什么措施,仍需进一步的大型随机临床研究加以评估.。可参考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6.4冠心病

冠心病患者再次发生血管事件的危险极高,他们均与血压有直接关系。兼患冠心病与高血压的患者接受降压治疗的资料有限,但许多较常用的降压药都曾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情况的冠心病人,虽然并非用于降低血压。在这些药物中,β-阻滞剂,ACE-I和醛固酮拮抗剂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和心力衰竭患者中证实能明确预防心血管事件,延长寿命。但这种效果在多大程度上来自血压的下降并不十分清楚。ISIS-4,CCS-1,GISSI-3等大型临床试验均表明ACEI早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有益的。EUROPA试验表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培哚普利比安慰剂组显著降低了一级终点事件,但PEACE试验则没有发现群多普利的益处。

β-阻滞剂在临床试验中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再梗死及心血管死亡约1/4 。CCS-2试验表明美托洛尔早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明显减少了再梗死及室颤,但增加了休克。β-阻滞剂在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中能减少总死亡率和猝死。几项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实,ACE-I用于心衰或左室功能不良病人,心肌梗死或猝死危险减少约1/5。HOPE试验中大多数患者(80%)有冠心病,与对照组比较,使用ACEI治疗可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临床试验反映它们对冠心事件的减少似不仅是由于血压的降低,可能还有其他的一些心脏保护作用。

国外研究(INVEST试验)提示维拉帕米与β-阻滞剂治疗中新的冠心病事件两者相似。以往曾有短效的硝苯地平增加心血管病危险的争论。晚近几项大规模试验(ALLHAT,INSIGHT等)表明长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与其他降压药的效果一样,在降低试验的联合终点(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心衰和卒中)的比较中,与利尿剂的作用相当。ACTION和CAMELOT试验评估了钙拮抗剂治疗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长期疗效。CAMELOT结果提示其作用与ACEI相似;ACTION提示对冠心病伴高血压者有益。钙拮抗剂治疗稳定型冠心病的作用除了与降压有关外还可能与改善心肌缺血有关。 6.5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长期的高血压,特别是收缩期高血压和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易发生心力衰竭。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可以为舒张功能不全,由于心室肥厚和/或合并的冠心病,使左室舒张功能减退。此时收缩功能尚可,左室射血分数可以正常,但超声心动图和其他有关检查可有符合舒张功能减退的表现。病人的症状轻重取决于血压水平、缺血程度等各种合并情况。预防左室肥厚和冠心病是避免出现此种心功能不全的根本措施。除控制体重,限制盐量,积极降低血压外,ACE-I有助于逆转左室肥厚或阻止肥厚加重。一旦出现舒张功能不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加用b-阻滞剂。除非有其他适应症(如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否则在舒张功能不全时不应使用洋地黄。

当发生收缩功能不全时,病人可逐渐出现左心衰竭的症状,以后甚至出现全心衰竭。此时检查可见左室射血分数减低,并有左心室的扩大,后期可有全心扩大。除降血压治疗外,利尿剂可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洋地黄类药物虽然也可改善症状,减少因心衰而住院,但并不改善预后。剂量充足的ACE-I和b-阻滞剂已在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中证明能降低慢性心衰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如果没有禁忌证,都应该积极使用。两类药物都可以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最好能达到相应的靶剂量并坚持服用。b-阻滞剂可选择美托洛尔,比索洛尔或卡维地洛,不要使用具有内源性拟交感作用的制剂。在重度心功能不全服用ACE-1的患者中加用醛固酮拮抗剂可进一步改善预后。在不能耐受ACE-1的患者中可换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最近的临床试验证明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单独应用ARB或与ACE-1合用有益,可以减少死亡率和因心衰住院率。钙拮抗剂对心衰患者无益,如作为降压治疗必须继续使用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断剂,可选用长效制剂。

高血压所致的心力衰竭可以发生急性左心衰竭或肺水肿,可以伴有血压显著升高。此时除按急性心力衰竭的常规进行处理外,尽快降低血压往往十分关键。使用静脉血管扩张剂往往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6.6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糖尿病常合并高血压,我国高血压在糖尿病人群中的患病率大约是40%-55%(1994年全国22万人群调查为55%,首钢3万人调查为38%);与发达国家(40%-60%)相似。高血压患者常有““代谢综合征””表现:胰岛素抵抗,中心性肥胖及血脂异常。这些对象更容易发展成为糖尿病。高血压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也高于非高血压人群,据多个大型高血压干预试验的资料统计,高血压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为4%-36%,加权平均为18%。1型糖尿病发生高血压预示出现糖尿病肾病,属于肾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血压常发生于糖尿病诊断之前,与血糖异常一起成为”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也可发病于糖尿病诊断之时或之后。与高血糖一样,高血压也是糖尿病心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心血管风险是非糖尿病人高血压的2倍。血压≥120/70mmHg与糖尿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持续相关。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显示,收缩压每下降10mmHg,糖尿病相关的任何并发症、死亡、心肌梗塞、微血管并发症均可以下降10%以上;降血压治疗对微血管的益处好于对大血管并发症。有研究表明降压治疗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心血管风险达74%;多组大型研究还证实糖尿病人的降血压治疗效果优于非糖尿病。 6..6.1糖尿病的检查与诊断

糖尿病筛查和门诊须常规检查血压,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应每3个月检查血压一次,以及时发现二病并发;如果发现血压≥130/80mmHg,应该日复查以核实血压升高,同时要注意神经病变导致的体位性低血压。对已诊断高血压的患者,应每周检查血压一次,以确保达标。在诊断高血压的同时尚需进行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评估。微血管并发症检查包括眼底、尿白蛋白排泄率、下肢神经病变。

糖尿病的诊断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如下: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126mg/dl); 或任意时间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6..6.2糖尿病的血压目标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大于一般的高血压患者,因而推荐血压的控制目标

要点14 糖尿病病人的降压治疗

l 应鼓励所有2型糖尿病病人(无论其血压处于什么水平)进行非药物治疗 (尤其是减轻体重和减少盐的摄入量)。这些措施足以使正常高值或1级高血 压病人的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并使药物治疗更易达到血压控制的要求。 l 行为和药物治疗的目标血压是130/80mmHg以下。 l 为达到以上目标,大部分需要联合用药治疗。

l 建议应用所有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降压药,通常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 l 现有证据显示,1型糖尿病病人常规联合应用ACE抑制剂、2型糖尿病病 人常规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均具有肾脏保护作用。

l 对血压处于正常高值的糖尿病病人,有时单药治疗就可以达到目标血压。

l 无论血压值是多少,1型和2型糖尿病病人只要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就应进行降压治疗,特别是应该及早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 药物治疗首先考虑使用ACEI或ARB,二者为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的一线药物。当单一药有效时,可优先选用ACEI或ARB,当需要联合用药时,也应当以其中一种为基础。如果病人不能耐受,二者可以互换。ACEI和ARB对肾脏有独特保护作用,且有代谢上的好处,一但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即应使用ACEI或者ARB。在1型糖尿病,ACEI被证明能延缓肾脏并发症的进展,ARB和ACEI均能延缓2型糖尿病发生大量白蛋白尿。合并大量白蛋白尿、或肾功能不全的2型糖尿病患者,推荐ARB作为降血压首选。使用ARB或ACEI的患者,应当定期检查血钾和肾功能。有证据表明利尿剂和b阻滞剂能够延缓1型糖尿病人的肾病进展,故也可作为这类患者的治疗药物,但一般不作为单药治疗首选。ALLHAT试验虽然发现利尿剂和ACEI预防心血管事件效果相仿,但终点时利尿剂组的糖尿病发病率略多。因此利尿剂、b阻滞剂、CCB可作为二级药物,或者联合用药。利尿剂和b阻滞剂宜小剂量使用,比如氢氯噻嗪每日剂量不超过12.5-25mg,以避免对血脂和血糖的不利影响;对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的患者,慎用利尿剂;对于反复低血糖发作的1型糖尿病人,慎用b阻滞剂,以免其掩盖低血糖症状。除非血压控制不佳,或有前列腺肥大,一般不使用a阻滞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其血压控制达标后,可在严密观察下和病人耐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持续平稳降低血压(以获得最佳的预防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效果)。血压达标通常需要2个或2个以上的药物联合治疗。如上所述,联合治疗的方案中应当包括ACEI或ARB。老年糖尿病患者降压治疗应循序渐进、逐步达标,血压控制标准可适当放宽,如以140/90mmHg为治疗目标,以避免血压骤降引起脏器供血不足。

ADVANCE为降压与降糖治疗伴心血管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预防血管疾病的研究,预期2007年完成、届时将可能提供糖尿病预防血管事件的更多证据。 6.7慢性肾脏疾病

要点15 肾功能不全病人的降压治疗

1 在降压药问世以前,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肾脏损害是很常见的。 l 糖尿病肾脏保护有两个先决条件:

—严格血压控制(1g/天时,血压应

l 为减少蛋白尿,常需应用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l 为使血压达标,常需联合用药(增加一种利尿剂)。

l 为了预防或延缓肾动脉硬化,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重要的;总之,对所有肾功能减

退的高血压病人强化降压治疗应当谨慎。

慢性肾脏疾病的定义为⑴ GFR

肾脏疾病(包括糖尿病肾病)应严格控制血压(1g/d时,血压目标应2mg/dl时,推荐用袢利尿剂。应逐渐增加用药品种和剂量,避免使血压过急地下降,同时注意观察在血压下降时肾功能的变化。在同等降低血压的前提下各种不同降压药物对延缓肾脏病变的进展影响可能完全一致;但有一些研究提示使用ACE-I和/或ARB对蛋白尿的减少以及延缓肾脏病变的进展有利。 6.8难治性高血压

6.8.1定义:在应用改善生活方式和至少3种抗高血压药治疗的措施持续3个月以上,,仍不能将收缩压和舒张压控制在目标水平时,称为难治性高血压(或顽固性高血压)。 6.8.2 难治性高血压的原因:

可能的原因包括未查出的继发原因;降压治疗依从性差;仍在应用升压药(口服避孕药,肾上腺类固醇类、可卡因、甘草、麻黄等);改善生活方式失败(体重增加,重度饮酒);容量负荷过重(利尿剂治疗

要点16 难治性高血压的原因 l 未察觉的继发原因 l 治疗依从性差

l 仍在应用升血压药物 l 改善生活方式失败 —体重增加 —重度饮酒

l 容量负荷过重 —利尿剂治疗不充分 —进展性肾功能不全 —高盐摄入

假性难治疗性高血压的原因

l 单纯性诊所(白大衣)高血压 l 病人胳膊较粗时未使用较大的袖带 不充分,进展性肾功能 不全,高盐摄入)。假性难治性高血压的原因常见为单纯性诊所(白大衣)高血压;测压方法有问题(病人上臂较粗时未使用较大的袖带)。 6.8.3 处理原则

找出原因处理后,仍无效果时,基层医生应把难治性高血压病人转至高血压专科进行治疗。在所有努力失败后,在进行严密观察下停用现有降压药,重新开始应用一种新的简单的治疗方案可能有助于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6.9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指在个体中多种代谢异常情况集结存在的现象,这些异常包括肥胖,血甘油三酯升高,HDL-C低下,血压升高,血糖异常,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等。2004年公布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建议”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符合以下4个组成成分中的3个或全部者:

⑴ 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25.0kg/mP2P。

⑵ 高血糖:空腹血糖≥110mg/dl(6.1mmol/L)及/或糖负荷2h血糖≥140mg/dl(7.8mmol/L);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

⑶ 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40/90mmHg,及/或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 ⑷ 血脂紊乱:空腹血甘油三酯≥150mg/dl(1.70mmol/L);及/或空腹血HDL-C:男性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呈增长趋势。上海社区人群”代谢综合征”患病 率为17.3%。”代谢综合征”增加了糖尿病和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

“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处理主要是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超重或肥胖者减轻体重;适当增加体力活动;适当减少脂肪摄入量;必要时调节血脂及血糖。积极的改善生活方式,有助于”代谢综合征”有关成分的改善,有利于预防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发生。 6.10 高血压危象

高血压危象包括高血压急症和高血压亚急症高血压急症(Hypertensive emergencies)的特点是血压严重升高(BP>180/120mmHg)并伴发进行性靶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高血压急症需立即进行降压治疗以阻止靶器官进一步损害。高血压急症包括高血压脑病、颅内出血、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室衰竭伴肺水肿、不稳定性心绞痛、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高血压亚急症(Hypertensive urgencies)是高血压严重升高但不伴靶器官损害。

高血压危象的处理:

高血压急症:这类病人应进入加强监护室,持续监测血压和尽快应用适合的降压药。 降压目标是静脉输注降压药,1小时使平均动脉血压迅速下降但不超过25%,在以后的2~6h内血压降至约160/100-110mmHg。血压过度降低可引起肾,脑或冠脉缺血。如果这样的血压水平可耐受的和临床情况稳定,在以后24~48h逐步降低血压达到正常水平。下列情况应除外:急性缺血性卒中——没有明确临床试验证据要求立即抗高血压治疗;主动脉夹层应将SBP迅速降至100mmHg左右(如能耐受)。

有些高血压急症患者用口服短效降压药可能有益,如卡托普利、拉贝洛尔、可乐宁。 急症常用降压药有硝普钠(静脉),尼卡地平、乌拉地尔、二氮嗪,肼苯达嗪、拉贝洛尔、艾司洛尔、酚妥拉明等。 7.高血压防治的对策

高血压既是一种在我国城乡普遍流行的疾病,也是一种可以有效控制的疾病,若认识到位,措施得当,不但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水平,而且可以减少患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和眼底病变等疾病的风险,从而有效保护人民健康,降低疾病负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者曾经豪迈地提出“让高血压低头”,遗憾的是这些年来,高血压患病率却在呈不断上升趋势。造成高血压流行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不乏社会、经济、环境、人口等因素。但是,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的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服药率和控制率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因此,努力控制血压,提高“三率”水平应是我国高血压防治的重要任务。 纵观国内外高血压防治的历程与经验,高血压防治必须采取全人群、高危人群和病人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从控制危险因素水平、早诊早治和病人的规范化管理三个环节入手,构筑高血压防治的全面战线,而以上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观念的转变和战略的转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以疾病为主导,转向以健康为主导,一切出发点应以保障健康为目的,而不仅仅是控制疾病。

(2) 从以患者为中心,转向以人群为中心,将工作的重心前移,普遍提高人群的保健意识和健

康水平。

(3) 从以医疗为重点,转向以预防保健为重点,综合治理各种危险因素,控制整体危险因素水平。

(4) 从以专科医生为主,转向医生、护士、检验、公共卫生等人员共同参与的团队管理。 (5) 从以大医院为中心,转向以社区为中心,将高血压防治的政策、措施、成果和经验变成社

区实践。

(6) 从重视疾病的防治转为关注身心健康及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 和谐。

(7) 从卫生部门转向社会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各相应部门、专业团体、企业、新闻媒介及

社会各界的作用,建立广泛的高血压防治联盟和统一战线。 8.高血压的社区防治

由于疾病模式的转变,高血压的防治策略由单纯的生物学防治模式转向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综合防治模式,因此社区开展高血压防治是控制高血压日益增长趋势的关键。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与社区功能的不断完善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社区高血压防治要运用健康促进的理论将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相结合,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与三级预防相结合,开展一体化的综合防治。 8.1社区参与

以现存的卫生保健网为基础,多部门协作,动员全社区参与社区高血压防治的计划,实施和评价全过程。 8.2 政策发展与环境支持

在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方面、促进高血压的早期检出和治疗方面发展政策和创造支持性的环境。 8.3健康教育

高血压的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文化、经济、环境和地理的差异,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信息的传播,公众教育应着重于宣传高血压的特点、原因和并发症的有关知识;它的可预防性和可治疗性,以及生活方式在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 8.3.1社区高血压防治宣传

基层医生应争取当地领导的支持和配合,对社区一般人群开展高血压防治的宣传和教育。宣传的形式可多样。 u 组织健康教育俱乐部、u 定期举办健康讲座 u 宣传栏或黑板报 u地方广播电台或电视台 u 文字宣传材料 8.3.2.门诊病人教育 (1) 病人教育策略 l 教育诊断

- 确定病人的目前行为状况

- 确定病人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家庭和朋友的参与全体医务人员的参与 - 病人参与 l 随访与评价

定期随访病人,及时评价和反馈,并继续设定下一步的目标,可使病人改变的行为巩固和持续下去。

(.2).健康教育内容

应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 表10 不同人群健康教育内容

正常人群 高血压的高危人群 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 l 什么是高血压,高 血压的危害,健康 生活方式,定期监 监测血压。

l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有针对 性的行为纠正和生活方式指导。 l 血压危险分层 的概念和意义 l 非药物治疗与 长期随访的 重要性和坚持终 身治疗的必要性。 l 高血压是可以 治疗的,正 确认识高血压药

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l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有针 对性的行为纠正和生活方 式指导 l 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的危害,健 康生活方式,定期 监测血压。 l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有针对 性的行为纠正和生活方式指导。 l 血压危险分层 的概念和意义 l 非药物治疗与 长期随访的 重要性和坚持终 身治疗的必要性。 l 高血压是可以 治疗的,正 确认识高血压药 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8.4 社区卫生服务重新定位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社区卫生服务重新定位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l 医疗与预防资金重新分配,加强预防资金的比例;

l 将高血压防治的考核指标列入社区卫生服务常规考核体系中;

l 医疗保险应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激励高质量低成本的医疗保健服务; l 基层医院与上级医院应建立畅通、互利的双向转诊渠道和运行机制,社区和各级医院应发展高血压防治的临床路径,通过规范化管理提高医疗保健质量。 8.5培训

医生和其他卫生工作者必须经常得到很好的培训,包括医学院校的教育和在职继续培训,特别要加强基层全科医生和卫生保健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对高血压患者的检出、预防指导和治疗水平。 8.6场所干预

高血压的干预策略必须落实到场所中才能实现,健康促进的场所分为五类:(1).全市(2).医院 (3).居民社区 (4).工作场所 (5).学校。根据不同场所的特点按照渥太华宪章的原则制定和实施干预计划。 8.7.监测和评估

评价是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干预的始终。其目的是通过监测结果评价干预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信息反馈,以及时调整计划,达到预期目标。监测部分可包括以下内容: (1).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可评价目标人群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情况 (2).人文环境监测 可评价政策和社区环境因素的改变 (3). 死亡监测 可评价目标人群的疾病死亡率的变化 9. 指南的实施

9.1政府和卫生部门在控制高血压疾病中的作用

政府对高血压的预防控制起关键作用,卫生部门已将高血压的防治列入工作议程,并积极地支持和推动高血压防治工作。在以下几方面起主导作用: 9.1.1.制定预防和控制我国高血压的全国性策略。 9.1.2.制定及发展有益于高血压控制的公共卫生政策 制定政策的原则:

l 防止儿童和青年中出现高血压危险:健康教育应包括儿童及家长。 l 提倡有益于预防高血压的饮食习惯: 促进食品工业生产低盐、低脂肪的食品。

食品营养标签政策(食品要注明脂肪和盐的含量)。

农业政策(如促销新鲜水果和蔬菜,改变动物性食品结构等)。 l 促进开展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提供体育活动的场所和条件。 l 控烟政策。

l 促进高血压早期检出政策:医院门诊为各病人常规测量血压制度,将早期诊断和治疗高血压融入卫生服务中。

l 药物政策:鼓励生产价廉有效的 抗高血压药物。 9.1.3.保证高血压防治的经费。

9.1.4.支持各领域对高血压预防和治疗的研究。

9.1.5.督促全国各省市推广实施《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9.2 学术团体在推广指南实施中的作用

学会、协会、高血压联盟等学术团体应发挥优势,组织一些专题调查对指南的需求和实施情况进行评价,用各种传播方式宣传中国高血压预防、检出、评价和治疗指南;提出高血压的防治战略;在全国建立信息联络网,收集和传播高血压防治的信息:促进高血压领域的学术交流。

在各地区培训本团体成员,以促进对指南的理解和实施,开展有关指南实施的需求评估和实施评价的调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并提供各地高血压防治的活动信息,在地方杂志上发表有关指南的信息以及指南实施方面的文献。 9.3开展全国性的高血压防治健康教育

目标:预防高血压,减少与高血压有关疾病的发生和死亡。

战略:通过高血压防治健康教育计划和以最佳科研证据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材料的制作与传播,达到预防高血压,减少与高血压有关的疾病的发生和死亡。

组织:通过政府部门、健康教育的专业机构、非政府的学术组织团体、和各种社区高血压防治计划开展高血压及与高血压有关的健康教育。 内容:

9.3.1.医务人员的教育 l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向全国的医务人员(内科医生、高血压防治的基层医务人员)提供指南单行本,有关学术团体应负责地方医生的培训工作。 l 我国高血压的流行情况

全国三次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包括高血压的流行趋势、年龄性别分布、地理分布、高血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人服药情况等。

l 对高血压病人的简短干预要点:强调高血压病人生活方式指导作为治疗的基础,促进高血压病人的随诊和坚持治疗。 l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9.3.2 公众教育

l 传播渠道:小册子、宣传画、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讲座,面对面的人际传播。 l 讯息:高血压是常见的,但可控制的疾病;成年人每年至少测量血压一次;肥胖和盐摄入过多是发生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l 内容:如何预防高血压和脑卒中及其治疗,高血压的二级预防。 9.3.3 病人教育

l 高血压病人如何改变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解除精神紧张、控制体重 l 患高血压后怎么办

l 需要长期以至终身治疗。

9.4 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以贯彻实施指南

为了指南的贯彻实施,要发挥各界的力量,争取经费上、政策上和环境上的支持。 9.5 建立全国性和国际性协作关系

建议在卫生部领导下,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组织协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有计划地宣讲和推广指南。

中国高血压联盟加强与国际高血压联盟等国际学术团体的学术联系,以提供技术支持。中国高血压联盟继续组织高血压巡回报告,宣讲高血压新指南。 9.6 监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实施

利用已有的信息系统或通过特殊的调查,以监控高血压及其危险因素,了解促成这些危险因素增长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情况,以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施的情况和效果。 10.编后语

经全国近百位专家多次研讨,二十多位专家修订编撰,在反复多次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2005中国高血压指南全文版完成并公布。但仍有欠缺,需不断完善。目前,主要任务是积极推广指南,大力宣传指南,全社会重视高血压的防治。努力提高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提倡成人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高血压患者应长期规律治疗,认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控制高血压及有关危险因素,遏制心脑血管病增长的趋势。 (结束)

完稿日期 2005年10月

参考文献(按发表时间排序) 1.Stamler J, Wentworth D, Neaton JD.Is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cholesterol and risk of premature death from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ntinuous and graded? Findings in 356,222 primary screenes of the Multiple Risk Factor Intervention Trial (MRFIT).JAMA, 1986,26:2823-2828.2.Collins R, Peto R, MacMahon S, et al.Blood preure, stroke,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Part2, Short-term reductions in blood preure: overview of randomised drug trials in their epidemiological context.Lancet,1990,335:827-839.3.SHEP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Prevention of stroke by antihypertensive drug treatment in older persons with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final results of the Systolic Hypertension in the Elderly Program (SHEP).JAMA,1991,265:3255-3264.4.Scandinavian Simvastatin Survival Study Group.Randomised trial of cholesterol lowering in 4444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Scandinavian Simvastatin Survival Study(4S).Lancet,1994,344:1383-1389.5.PATS Collaborating Group.Post-stroke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study.A preliminary result.Chin Med J (Engl), 1995,108:710-717.6.Gong LS, Zhang WH, Zhu YJ, et al.Shanghai trial of nifedipine in the elderly (STONE).J Hypertens, 1996,14:1237-1245.7.Staeen JA, Fagard R, Thijs L, et al.for the Syst-EUR Collaborative Group.Systolic Hypertension in comparison of placebo and active treatment for older patients with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Lancet,1997,350:757-764.8.Agabiti Rosei E, Dal Palu C, Leonetti G, et al for the VHAS investigators.Clinical results of the Verapamil in Hypertension and Atherosclerosis Study.J Hypetertens,1997,15:1337-1344.9.中国心脏研究协作组(刘力生,王文,陶寿淇).卡托普利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病死亡率和并发症影响的多中心临床试验——14962例总结.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5(4):245-251.10.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Group.Efficacy of atenolol and captopril in reducing risk of ma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type 2 diabetes: UKPDS 39.BMJ, 1998,317:713-720.11.Liu LS, Wang JG,Gong LS,et al.Comparison of active treatment and placebo in older Chinese patients with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J Hypertens,1998,16(12 Pt 1):1823-1829.12.The Long-term Intervention with Pravastatin in Ischaemic Disease (LIPID)Study Group.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death with pravastati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a broad range of initial cholesterol levels.N Engl J Med,1998,339:1349-1357.13.Liu LS, Wang JL, Gong L, et al for the Syst-China Collaborative Group.Comparison of active treatment and placebo in older Chinese patients with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J Hypertens,1998,16:1823-1829.14.Franklin S, Khan SA, Wong DA, et al.Is pulse preure useful in predicting risk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Circulation,1999, 100:354-360.15.Hanon L, Lindholm LH, Ekbom T, et al.Randomised trial of old and new antihypertensive dugs in elderly patients: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in the Swedish Trial In Old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2 study.Lancet,1999,354:1751-1756.16.Xiang-Hua Fang, Richard A, Shi-Chuo Li, et al.Prevention of Stroke in Urban China A Community-Based Intervention Trial.Stroke.1999;30:495-501.17.

Hanon L, Lindholm LH, Niskanen L, et al.Effect of 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 inhibitio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 on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hypertension:the Captopril Prevention Project(CAPPP) randomised trial.Lancet, 1999,353:611-616.18.The Heart Outcomes Prevention Evaluation Study Investigators.Effects of an angiotensin- converting-enzyme inhibitor, ramipril,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high-risk patients.N Engl J Med,2000,342:145-153.19.Brown MJ, Palmer CR, Castaigne A, de Leeuw PW, Mancia G, Rosenthal T, Ruilope LM.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randomised to double-blind treatment with a long-acting calcium-channel blocker or diuretic in the international Nifedipine GITS study: Intervention as a Goal in Hypertension Treatment (INSIGHT).Lancet,2000,356:366-372.20.Hanon L, Hedner T, Lund-Johansen P, et al.Randomised trial of effects of calcium antagonists compared with diuretics and beta-blockers on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hypertension: the Nordic Diltiazem(NORDIL) study.Lancet,2000,356:359-364.21.Adler AL, Stratton IM, Nei HA, et al.Aociation of systolic blood preure with ma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type 2 diabetes (UKPDS 36):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BMJ,2000, 321:412-429.22.

Goe P, Sheridan DJ, Zannad F,et al.Regreion of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treated with indapamide SR 1.5 mg versus enalapril 20 mg; the LIVE study.J Hypertens,2000,18:1465-1475.23.王文,刘力生,陶寿淇, 等.我国大样本心血管病临床试验的回顾与展望.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5):335-338.24.Ruilope LM, Salvetti A, Jamerson K, et al.Renal function and intensive lowering of blood preure in hypertensive participants of the hypertension Optimal Treatment (HOT) study.J Am Soc Nephrol,2001,12:218-225.25.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NCEP)JAMA,2001,285:2486-2497.26.PROGRESS Collaborative Study Group.Randomised trial of perindopril based blood preure-lowering regimen among 6105 individuals with previous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Lancet,2001,358:1033-1041.27.Terpstra WL, May JF, Smit AJ, et al.Long-term effects of amlodipine and lisinopril on left ventricular ma and diastolic function in elderly, previously untreated hypertensive patients: the ELVERA trial.J Hypertens,2001,19:303-309.28.Sacks FM, Svetkey LP, Vollmer WM, et al.Effects on blood preure of reduced dietary sodium and the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ASH) diet.DASH-Sodium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N Engl J Med,2001,344:3-10.29.Xiang-Hua Fang, Longstreth WT, Shi-Chuo Li, et al.Longitudinal Study of Blood Preure and Stroke in over 37,000 People in China.Cerebrovasc Dis 2001;11:225-229.30.Chinese Cardiac Study Group (Liu Lisheng , Wang Wen).Long-term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mpact of early treatment with captopril for 4 weeks.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1, 114(2): 115-118.31.Prospective Studies Collaboration.Age-specific relevance of usual blood preure to vascular mortality: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or one million adults in 61 prospective studies.Lancet,2002,360:1903-1913.32.王文,邓卿,马丽媛,等.降压治疗对脑卒中再发预防的研究——PROGRESS和PATS试验及其临床意义.中国医药导刊, 2002,4(5):382.33.

Kjeldsen SE, Dahl?f B, Devereux RB, et al.Effects of losartan on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and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a Losartan intervention for Endpoint reduction (LIFE)substudy.JAMA,2002,288:1491-1498.34. Dahl?f B, Devereux RB, Kjeldsen SE, et al.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the Losartan Intervention For Endpoint reduction in hypertension study (LIFE): a randomised trial against atenolol.Lancet,2002,359:995-1003.35.Lindholm LH, Ibsen H, Dahl?f B, et al.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in the Losartan Intervention For Endpoint reduction in hypertension study (LIFE): a randomised trial against atenolol.Lancet,2002,359:1004-1010.36.Wright JT, Bakris G, Greene T, et al.for the African American Study of Kidney Disease and Hypertension Study Group.Effect of blood preure lowering and antihypertensive drug cla on progreion of hypertensive kidney disease: results from the AASK Trial.JAMA, 2002,288:2421-2431.37.The ALLHAT Officers and Coordinators for the ALLHAT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Major outcomes in moderately hypercholesterolemic, hypertensive patients randomized to pravastatin vs usual care.The 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 (ALLHAT-LLT).JAMA,2002,288:2998-3007.38.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中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5-10.39.The ALLHAT Officers and coordinators for the ALLHAT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Major outcomes in high-risk hypertensive patients randomized to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or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vs diuretic: The 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 (ALLHAT).JAMA,2002, 288 (23):2981-2997.40. Guidelines Committee.2003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03,21:1011-1053.4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Writing Group.200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ISH) statement on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Guidelines and recommendations).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03,21: 1983-1992 42.Lithell H, Hanon L, Skogg I, et al for the SCOPE Study Group.The Study on Cognition and Prognosis in the Elderly (SCOPE).Principal results of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intervention trial.J Hypertens,2003,21;875-886.43.王文,刘力生.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再发的关系-1520例脑血管病患者随访4年.高血压杂志,2003,11:106-108.44.陈蕾,贾伟平,陈俊茜,等.上海市成人”代谢综合征”流行调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909-912.45.Black HR, Elliot WJ, Grandist G, et al for the CONVINCE Research Group.Principal results of the Controlled Onset Verapamil Investigation of cardiovascular Endpoints (CONVINCE) trial.JAMA,2003,289:2073-2082.46.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Statement on the management of blood preure in acute stroke.J Hypertens,2003,21:665-672.47.The European on reduction of cardiac events with perindopril in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vestigators.Efficacy of perindopril in reducti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among with stab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multicentre trial (the EUROPA study)[J] .Lancet, 2003, 362: 782-788.48.

Sever PS, Dahl?f B, Poulter NR, et al for the ASCOT investigators.The prevention of coronary events and stroke with atorvastatin in hypertensive subjects with average or below average cholesterol levels.The Anglo-Scandinavian Cardiac Outcomes Trial: Lipid Lowering Arm (ASCOT: LLA).Lancet,2003,361:1149-1158.49. 戴闺柱.心力衰竭治疗的新问题:神经内分泌不协调.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2.50.顾东风,黄广勇,何江,等.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31:3-6.51.王文,刘力生,龚兰生,等.我国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治疗心脑血管病的效价评估.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24-28.52.赵冬.中国人群的血脂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 74-78.53.吴兆苏.我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发展30年回顾.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881-884.54.刘国仗, 马文君.高血压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884-888.55.周北凡.从流行病学研究走向临床防治实践.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891-892.56.国家“十五”攻关“冠心病、脑卒中综合危险度评估及干预方案的研究”课题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及简易评估工具的开发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31:893-901.57.

张维忠.中国健康人群动脉弹性功能参数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4):245-249.58.彭峰,林金秀,曾开淇,等.肥胖和高血压患者餐后甘油三酯代谢异常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31(7):509-513.59.纪宝华.顽固性高血压治疗对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31(5):395-397.60.吴锡桂,段秀芳,黄广勇.我国老年人群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6);456-459.61. 王宏宇,胡大一.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性的关系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2):83-86.62.李新立,蒋素华,张海峰,等.降压治疗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动脉顺应性影响的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4):254-256.63.倪永斌,张维忠,王宏宇,等.高血压病脉搏波速度与脉压关系的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4):257-259.64.王薇,赵冬,刘静,等.中国35~64岁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发病危险预测模型的前瞻性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902-908.65.刘力生,张维忠,郝建生,等.非洛地平缓释片在高血压治疗中的达标率和安全性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4):291-294.66.王拥军.高血压与脑卒中.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6):574-576.67.刘静, 赵冬,王薇,等.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与美国弗莱明翰心脏研究结果的比较.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2):167-172.68.武阳丰,王增武,高润霖.中国医疗卫生人员高血压防治观念和防治知识调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3):264-269.69.祝之明,周芳明,张刚,等.”代谢综合征”心血管重塑的特征.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9):819-820.70.安宁,王馨,武阳丰,等.北京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防治现状的对比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1):1021-1025.71.王薇, 赵冬, 厚磊,等.1331人基线血压水平及10年血压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1):1017-1020.72.

张怡,朱鼎良.原发性高血压遗传学研究的策略和方法.高血压杂志,2004,12(1):4-8.73.Poole-Wilson PA, Lubsen J, Kirwan BA, et al.Effect of long-acting nifedipine on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requiring treatment (ACTIO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 2004,364(9437):849-857.74.王文,马丽媛,刘明波.降低血压水平是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关键.中国医药导刊,2004,6(4):259-261.75.Lisheng Liu.The Study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Blood Preure,2004,13:72-74.76.WHO consultation.Appropriate body ma index for Asian population and is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Lancet, 2004,363:157-116.77.Nien SE, Tuzcy EM, Libby P, et al.Effect of antihypertensive agents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disease and normal blood preure.The CAMELOT stud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JAMA, 2004, 292(18):2217-2226.78.Julius S, Kjeldsen ES, Weber M, et al.the VALUE trial group Outcomes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at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treated with regimens based on valsartan or amlodipine: the VALUE randomised trial.Lancet,2004,363(9426): 2022-2031.79.Braunwald E, Domanski MJ, Fowler SE, et al for the PEACE trial investigators.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 inhibitors in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N Engl J Med, 2005,351(20): 2058-2068.80.周北凡,武阳丰,李莹,等.中国成人”代谢综合征”腰围切点的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1): 81-85.81.王文,马丽媛,李卫,等.ACE抑制剂降压治疗对心脑血管事件影响的随机临床试验的汇总评估.高血压杂志,2005,13:202-208.82.孙佳艺,赵冬,王薇,等.北京地区2740人的血压水平10年(1992-2002)变化情况.高血压杂志, 2005,13(2):115-119.83.郭翼珍, 龚艳春, 章建梁, 等.高血压病伴”代谢综合征”患者463例的干预治疗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2):132-136.84.刘力生,龚兰生,王文,代表降压治疗预防脑卒中再发研究协作组.降压治疗对中国脑血管病患者脑卒中再发预防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7):613-617.85.朱鼎良.我国高血压基因研究十年回顾和几点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7):585-587.86.Jiang He, Dongfeng Gu, Xigui Wu, et al.Major Causes of Death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N Engl J Med 2005; 353:1124--1134.87.Liu Lisheng,Zhang Yuqing , Liu Guozhang ,et al, for FEVER Study Group.The Felodipine Event Reduction (FEVER) study : A randomized long-term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 in Chinese hypertensive patients—design and principle results.J Hypertens 2005,23 (suppl 2): S118

第20篇:防治高血压宣传教育知识要点

防治高血压宣传教育知识要点

一、基本知识

1、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能危及每一个人的健康,因此成年人每年至少应测量一次血压。

2、高血压病人早期常无感觉,往往悄然起病并造成突发事件,被公认为“无声杀手”。

3、中风、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是最常见的高血压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高,危害严重。

4、超重和肥胖、高盐饮食、过量饮酒是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体重、限盐、限酒是防治高血压的有效措施。

5、血压易受环境、活动、情绪及用药不规则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波动,因此高血压病人要经常测量血压。

6、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防治的基石,持之以恒将终身受益。

7、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减少心、脑、肾等器官损害。

8、全面考虑各种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全面达到治疗目标。

9、合理选择、长期坚持、规律服用治疗高血压药物,是持续平稳有效降压的基本保证。

10、人人参与,共同行动,提高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二、重要信息

1、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能危及每一个人的健康,因此成年人每年至少应测量一次血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居民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农村高血压患病率正在快速上升。年轻人高血压患病率上升趋势比老年人更为明显。女性在更年期和更年期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显著增高。儿童高血压也不少见,而且知晓率极低,往往被忽视。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50%左右。若不加强防治,危害每一个人的健康。

*高血压是影响我国人口总死亡的第一因素,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早期发现高血压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定期测量血压,建议成年人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

*健康成人的正常血压水平应该小于120/80毫米汞柱,如果发现血压水平超过140/90毫米汞柱,应到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治。非同日三次收缩压水平均大于140和/或舒张压大于90毫米汞柱者,确诊为高血压。

2、高血压病人早期常无感觉,往往悄然起病并造成突发事件,被公认为“无声杀手”。

*高血压通常没有特异的自觉症状,而且病人的主观感觉和血压升高的程度并不一致,容易被病人忽略,直到出现严重的临床表现才引起重视,这时已造成心脑血管损害。

*没有头晕头痛等不适,不能认为就没有高血压。只有测量血压,才能心中有数。许多病人发病前已有多年高血压,由于无明显的症状,许多高血压患者拒绝降压治疗或不能规律服用降压药,从而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许多高血压患者是在体检或是以急性中风或急性心肌梗死而骤然发病,到医院检查才发现高血压,因此高血压被称为“无声杀手”。目前提倡早期发现高血压,越早期治疗和控制高血压,高血压对心脑血管造成的损害就越少。

3、中风、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是最常见的高血压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高,危害严重。

*高血压是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常并发中风(脑卒中),脑出血的80%由高血压引起,脑梗死的发生多与血压升高有关。高血压是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血压升高常诱发心绞痛,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或突然死亡的“元凶”。高血压常并发肾功能不全,导致尿毒症,最终需要肾移植或透析。高血压常并发眼底病变,造成视力减退或失明,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高血压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性至少增加6倍。心力衰竭常导致患者丧失工作能力。

4、超重和肥胖、高盐饮食、过量饮酒是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体重、限盐、限酒是防治高血压的有效措施。

*超重和肥胖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4倍。有效减轻体重。合理营养,膳食平衡,有利于保持理想体重。

*过量饮酒可使血压增高,男性持续饮酒者比不饮酒者4年时间高血压发生危险增加40%。提倡高血压患者戒酒。

*高盐饮食可升高血压水平。减少盐的摄入量可以降低血压。世界卫生组织提倡每人每天平均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

5、血压易受环境、活动、情绪及用药不规则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波动,因此高血压病人要经常测量血压。

*气温骤降、寒冷、遭受灾害等恶劣环境;剧烈运动、危险作业、紧张劳累;情绪激动、脾气暴躁、生气等,均可使血压升高;治疗不规则,用药不按时或忘记服药是造成血压波动较大的主要原因。血压骤然升高常导致急性心脏病和中风发作,故保持血压稳定十分重要。舒适安静的环境、适度活动、劳逸结合、保持心理平衡等有利于血压稳定。

*一旦确诊为高血压,应定期测量血压。定期测量血压,是高血压患者了解血压水平的唯一可靠方法,是控制高血压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措施。早晨服药前的血压可反映24小时平稳血压水平。

6、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防治的基石,持之以恒将终身受益。

*吸烟、大吃大喝、无节制的摄入大量动物脂肪和热量、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均可导致体重增加、血压升高等。

*高血压患者和具有高血压危险因素者,均应积极采取健康生活方式,降低高血压的发病危险、并协同增加降压药物的疗效。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不吸烟;坚持适量体力活动;合理膳食,适当限制钠盐及脂肪摄入,增加蔬菜与水果摄入;节制饮酒;保持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者应减轻体重;心理平衡。

7、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减少心、脑、肾等器官损害。*高血压可引起心脏、肾脏、脑血管损害,导致心脑血管事件。血压越高,心肌梗死、中风及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越高。降压治疗可明显减轻或阻抑颈动脉病变,有利于预防中风。可降低患者眼底病变和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减轻或逆转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肥厚,预防心脏病发生。

8、全面考虑各种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全面达到治疗目标。

*高血压治疗包括非药物疗法与药物疗法。

*血压轻度升高者和低危的病人,开始可考虑先进行生活方式改善性治疗,观察数月以后在必要时加药物治疗。血压中重度升高者和高危的病人,应尽早采用合适的药物治疗,同时进行生活方式的改善性治疗。而某些降压器具及游医“偏方”,因没有科学研究证据,故疗效不可靠。

*降压治疗的血压控制目标是: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小于140/90毫米汞柱;老年患者收缩压小于150毫米汞柱;糖尿病或肾脏疾病等高危患者小于130/80毫米汞柱。

*降压治疗的其他目标:保护心脑血管;改善生活质量;最高目标为避免或减少心脑血管病发生危险、延长寿命。降压治疗

达标的同时,还应使血脂、血糖、体重、血凝状态等指标也达到理想水平。

9、合理选择、长期坚持、规律服用治疗高血压药物,是持续平稳有效降压的基本保证。

*控制高血压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高血压是慢性病,大多数患者需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来控制血压。长期有效平稳降压,有利于心脑血管的保护。

*医患长期配合、坚持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使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未推荐的或尚无肯定疗效的降压药物和器具,不要轻信不正当的广告宣传。

10、人人参与,共同行动,提高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为30%,治疗率为25%,控制率仅为6%,处在极低水平。

*每个人都有权懂得防治高血压的基本知识,人人都应该把懂得的高血压防治知识告诉其他人。

*加强宣传教育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有效的高血压防治措施。预防高血压应从儿童抓起。青少年应作传播高血压防治知识的使者。动员您身边的每一个人,普及高血压健康知识,提高保健意识。宣传防治高血压知识,是每个家庭、学校、社区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高血压防治论文范文
《高血压防治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