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我与书法的故事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06 06:03:1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我与书法的故事

我与书法的故事

六五邓子玄

小时候,我就非常喜欢书法,因为我的爷爷就是一个书法爱好者。我从小受到他的熏陶,是我对这门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爷爷经常告诉我,书法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书法的鼻祖。直至现在,书法仍被人们所喜爱。在这3000多年里,出现了许多大书法家,如“柳体”柳公权,“颜体”颜真卿,“欧体”欧阳询,还有王羲之等大书法家都为我国书法立起一个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我刚开始接逐书法是在二年级的一个暑假:我看见爷爷正拿着一根带毛的笔在纸上写上着什么,便跑过去问爷爷:“爷爷,这是什么?”爷爷笑着回答我:“这是毛笔。”看到爷爷拿毛笔写的龙飞凤舞的毛笔字,我便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硬缠着爷爷让他教我,爷爷最后还是拗不过我,便同意了。

我首先要学习的是握笔方法,当我可以熟练的操纵笔杆之后,爷爷就开始教我怎样顿笔、运笔、提笔,还要注意笔画的藏锋、露锋。爷爷从来都不手把手教我,他只是给我讲解,让我通过自己的练习领略其意。就这样,我一点一点的学会了软笔书法,爷爷也到书院门给我买了一沓描红纸和一沓田字格纸。从此,我每天都要练一张描红纸大字和一张田字格纸大字。有时候我也会觉得枯燥,不想练,这时候爷爷总会教育我:“坚持就是胜利,你就只差一步!”一个暑假过去了,我的书法水平也有了不少进步。

现在我的书法生涯才刚刚起步,要走的路还很长,要攀的峰还很高。但我会坚持不懈,勇攀高峰。因为:我爱书法,我与书法有缘!

推荐第2篇:我与书法

我与书法

武汉机电工程学校

王超

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等内容。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及艺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接触的最多的是书法,因为家里从爷爷开始就是从事殡葬服务的,每天都会看到爷爷和父亲用毛笔来写一些挽带、祭文等等。所以从小我就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时候经常看着父亲在家里编花圈,等有客人来购买时用毛笔写好挽带就行了,这时父亲就会手拿一支毛笔,在墨水里蘸一蘸,然后就在白纸上一撇一捺的写上几个大字。但是写挽带时有很多的注意事项,比如说送花圈的人与去世的人之间的关系等等。曾经我因为我家是从事殡葬服务这个行业而感到自卑,认为殡葬服务非常不吉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明白只要是哪户家里有亲人去世了,他的亲朋好友都会买花圈去祭奠他,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这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殡葬文化。

由于父亲爱好书法,他也希望我能像他一样有一手好字,以后也能继承家里的事业,所以他常常要求我练习写字,我却每次都是气冲冲的拿起毛笔在白纸上随便乱写几个字,只要父亲一离开,我就马上扔下毛笔出去玩了,那时候总是认为写毛笔字没用,纯属浪费时间。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的人们基本都用电脑打字,连用硬笔写字的人都少了,更别说是毛笔了。

父亲看到我的这种情况,于是想了一个办法,他对我说:“只要你练好字,我就让你去店里帮忙工作,还可以赚取零花钱,怎么样?”父亲的“零花钱”办法激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开始每天练习书法,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好无聊啊,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把字练好真是不容易啊,所以每天写的手都酸痛不已,总是想打退堂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看着自己的书法一天天的有进步,久而久之心浮气躁渐渐也消失了,也开始觉得书法不那么无聊了,每次自己用心写下来的字在得到了父亲的肯定后便会觉得比收获了零花钱还要高兴,更激发了我对学写书法的热情,我比以前练习的更加努力,每次用毛笔蘸起墨汁在纸上挥洒时,我感觉自己的心也渐渐的平静下来了,也让我从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中解脱出来了。

随着对书法爱好的深入,我开始喜欢观摩一些历代书法大家的作品。他们的作品犹如一朵朵奇葩,有的奔腾豪放,有的清清秀隽永,有的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有的潇洒飘逸,真是读字如读人。这些优秀的作品陶冶了我的情操,升华了我的智慧,净化了我的人格。

随着自己长期的练习书法,并且在自己的书法技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时,我的内心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使得我更加的对自己充满自信。有了自信心我觉得自己就能够从容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推荐第3篇:我和书法的故事

我和书法的故事

书法,是中国人的传统,书法是中国人的骄傲,我跟书法也有不解的渊源。

我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书法,那时的我写的字很不漂亮,歪歪斜斜的,我妈妈把我送到了青少年活动中心,在丁老师那学书法,丁老师对我很好,我也很喜欢学书法。一年以后我的字有很大的进步,字也不歪了,于是我就一直跟丁老师学了下去,之后还学了毛笔字和行书。

记得二年级那会,我的字没有写好,被丁老师骂了,我非常沮丧,有点坚持不下去了。下课以后,丁老师把我叫过来,说:“中国人就是要练好书法,要练好自己的东西,不要沮丧,要有恒心,继续努力,我相信你,”听了丁老师的话,我回到家,每天都日复一日的练习,最后,有付出就有收获,我的字有很大的进步,在班里也是数一数二的。

记得还有一次,丁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品,虽然我的字写得很漂亮,但是,写字的纸弄得皱皱巴巴的,丁老师很生气,对我说:“写字好,并不是全部好,其他因素也很重要,我不单单教你们怎样写字,还要让你们做事更细心,这样才能写出一个好的作品。”丁老师的话让我知道了写字好,其他地方不好,也不行,做事要更细心。

是中国人创造了书法,我们一定会将它传承下去!

马 腾

五(5)班

十 五 小

推荐第4篇:我和书法的故事

我和书法的故事

四(1)班

伍兰香

书法,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伙伴”。我从一年级开始学习书法,至今也有三年了。在这三年中,我经历了许多困苦,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一年级时的暑假,父母听说书法可以培养人的个性,启迪人的智慧,于是,他们给我报了书法兴趣班。不久,我的书法之路开启了。第一天,妈妈带我到了书法兴趣班,远远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墨香味。接着,一幅幅书写工整的作品展现在我的眼里,他们悬挂在墙壁上。几堂课过后,我发现书法变得枯燥无味。每天都在练那几笔:横、竖、撇、捺。简直无聊得要命。后来,我们的书法老师教我们学楷书,我学着老师的样子学起来,一笔一划,咦,写得还真不错,比我以前写的那些歪歪斜斜的字好看多了。于是,我对书法的看好又进了一步。记得一个星期天,我在玩耍时不小心把右手弄伤了,鲜血直淌而出,当时我吓晕了„„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右手正被白白的纱布包扎住,一动也不能动,只能呆呆地望着天花板。这时,我想起了书法兴趣班,我猜我的好朋友们肯定正在兴高采烈地学习着书法,兴高采烈地玩耍,兴高采烈地准备参加书法大赛,而我却不能„„过了两三天,虽然我的右手还没有完全康复,但我还是要求妈妈带我去书法兴趣班学习。一到教室,老师和我的好朋友们面带微笑地迎接了我,还把我那几天落下的功课补了回来,也让我参加书法大赛,还让我做代表呢!

从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只要自己刻苦勤练,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书法家。

推荐第5篇:我与书法(下)

我与书法(下)

我自喜欢书法以来,不敢自称走上了艺术之路。因为那毕竟只是一种业余爱好而已,不是职业。但怎样才算走上艺术之路,我还未闻相关定义。但我想我厚顔自称走上艺术之路也不碍人,不碍已。怎样才能在艺术之路上走得远,才是问题的关键。

但凡触碰艺术,总是无法回避“名利”两字。好得我总自称是书法的爱好者,动过名利之想,毕竟没有深陷。艺术之路恰如泥泞之路,很少有人能走得过这片沼泽地。“名利”两字最初有一点动力,后来总被拖累,变成负担。因为名利是眼前的东西,淡薄了不过瘾,浓厚了便会遮住前进的方向。我因为自称“业余爱好者”,像人家玩球玩牌一样,有一点消遣之想便把“名利”看淡了。也因为与名利有点藕断丝连,这点爱好便玩得长久了些。

1983年,单位里新来了一位同事叫张跃,派到了我们科室。后来我发现他无事时常拿出毛笔和墨汁,用旧报纸写起了大字。一经交谈,原来也是一位书法爱好者。于是便经常一起交流笔墨之道。他是学习隶书的,对汉隶钟情已久,颇有造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更钦佩他人际交往的巨大能力。称“巨大”听来似乎程度上有点过头,此处我暂作伏笔。

有一次,张跃和我一起去无锡书画院拜访了书法家刘铁平先生。事后我才知道张跃是刘先生的学生。我当然把这一次拜访当作了一次重要的学习机会,较为郑重地写了幅草书带去。

无锡书画院在大成巷里,弄堂很是狭小。看着那古老的建筑,便能猜想它原是一所大户人家的住宅。这种闹市中的一片幽静与中国古老传统的书画恰如鱼水之宜。张跃对这里显然是熟门熟路,一进门便领我上了楼,到了刘先生的书画工作室。刘先生对陌生人的到来自然见多不怪,应付自如,为我们各倒了杯水。

坐定后张跃便示意我把写好的东西拿出来让刘先生点评。我一上来不好意思,张跃便为我拿了出来递给了刘先生。刘先生展开后看了一会说:“这草书写得不错,无锡市很少见了。”张跃看着我笑,我也很高兴。张跃对刘先生说:“他最近获得了中意杯优秀奖。”刘先生说:“无锡市在全国性大赛中只能出优秀奖。”

我们听了刘先生的话后很感诧异。不知是否我对无锡市的总体书法氛围及人材的了解不够,还是无锡市这个地域文化传承不令人满意?关于这个问题,我深感自己知识的匮乏。我不是本地人,即使我是本地人,我在这方面的视野也很难作出恰如其分的判别。就如我是苏州人,除了知道苏州的文化底蕴较厚外,我也不知苏州在全国文化坐标上处在什么位置。

想到此,我就刘先生的话题引伸了一下:“苏州在书画上是不是要比无锡硬气一点?”刘先生说:“硬气多了。无锡连常州也比不上了。”

与刘先生交谈了一会,我只觉得浑身充斥着身为无锡人对无锡文化的一股忧患之气。我当然清楚要振兴无锡文化,这水有多深多浅。但愿有更多的人能树立这种忧患意识。此时张跃默不作声,料想心中也正波涛奔涌。

拜访刘先生时,张跃是有意让我拜在刘先生门下的,当然我也非常愿意。当张跃向刘先生婉言提出后,刘先生却婉言谢绝了。我很奇怪我当时并无太多的失望,可能是我本来就没有想到过要拜先生这桩事。也许在别人的眼里我并无太多的诚意。这可能归结于我一向习惯在大森林里独自漫步独自探索。没有向导没有指南针我也不在乎,凭着日月星辰、树木年轮的天道物理来辨别方向也能前进。

现在想起拜师这事,我已经有了新的看法。人类的文化科学知识的桂冠总是由后人踩着前人的肩膀去摘得的。只是我当时胸无大志。对于书法,只把它看作我人生路上的一个朋友,并不想靠这个朋友来谋取一斗米一尺布,是那种淡如水的类型。此心此志,成亦萧何败亦萧何。结果一二个,因缘万千重。

用毛笔书写是一种自我训练的过程,想凭借于此来达到艺术的某种高境界,但在很多时候有人把它当作了一种目的。老书家史可风曾经说过,写字的时候一般不肯轻易放下笔,“就是要写到惬意!”这对初练者来说可能无法想像。因为初练时临摹的枯燥,如同诵读一段诘屈聱牙的古老经文。或如初练二胡发出杀鸡杀鸭的声音,让别人看着受罪的同时也让自己也觉得受罪。但只要自己对字形字体及毛笔的笔性熟练掌握之后,不断练习,逐渐就会笔随于神,神随于笔,高翔低潜,无所滞碍,进入心手双畅的境界。这时写的字还不一定好,所写的作品也不一定高妙。却已进入笔歌墨舞,可以用书写来抒发个人情感的阶段。一路写去,宛如信马由缰,置身如画江山,心底澄明。

我也经常把书写当作一种享受来对待。在下班回家之后,碗筷收拾停当,铺陈笔墨,归心凝神。我便如踩上了层层台阶,越过了道道门槛,进入了自己心中的那一座殿堂。

最初在白纸上书写,看着干干净净的宣纸,思忖着纸张的价格,便对手中蘸墨的毛笔产生无端的怀疑,更对自己的驱使能力产生疑问。心与手便都显得惶恐,显得僵硬。第一个字猥猥琐琐站到了白纸的右上角。前贤的字太多地在多眼前闪过,便有点自惭形秽。但以后一看白纸既毁,便心无挂碍,索性破罐子破甩。一任放胆写去,让心中的诗句随墨流淌。手中有了点抑扬顿挫,心中开始波澜起伏。恰如爬山涉水一路走去,直如低头推车只管向前。豈是一个“爽”字了得?待到结尾之时,已如乘长风破万里浪。此时此地,声为之绝,气为之闭!最后写下落款,掷笔在地。回神之际,便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我最喜欢草书,可以在法度之内任意为形,肆无忌惮!所以一直认为只有草书最能抒情。但写草书也最费纸,一张纸三两下就能被涂完。假如有这种可能,可以让我尽情地写,一天写完几刀纸也没有问题。因此我更多的时候是在毛边纸甚至在写过字的纸上写,随意涂去,不计得失。或写一两个字,或写一句诗,反反复复,字上写字,层层叠叠,最后连自己都不知写了些什么。想到其中有几个字写得很得意,但要寻找,已如鱼目混珠,黄沙埋金。

有时出差或旅游,离家多日,摸不到毛笔,便会将家人、好友、毛笔排列着逐个思念一番。回家一看到笔筒,手上便有麻痒之感。耐不住就抓在手中,一任挥洒,不计优劣,直到排遣心中的一种莫名之气方罢。

我很少进行书法创作,我认为对于我,在形成自我的体势前“创作”是不能奢谈的。当然也偶尔为之,譬如参加展览或应酬好友,那就不得不创作一下了。我还认为创作工作心情太羁绊,情绪太严肃。这可能是我缺乏创作实践的原故。在创作书写中,我总是觉得自己发挥不好,完美主义作祟得厉害。一幅作品往往要写好几遍,但很多时候几幅中还是第一幅最满意。明明后几幅是想避开第一幅败笔的,谁知后来几幅瑕疵更多,实在是个悖论。但一幅作品写成后,那种成就感也是很明显的,全然忘了动笔前的思想情绪。赶紧挂起,点燃一支烟作起了自我欣赏,只觉得乐从中来。

我之所以喜爱书法,除了可以任意涂鸦,让心情在两度空间里驰骋之外,还有种种的附带因素。因我自小喜欢文学,书写或创作,也促进了我对诗词的记忆和理解。有时写着写着,对笔画掌控的心思忽然中断,便索性对所写的诗词发起楞来,一下子又陷入了诗词的意境之中。体会最深的一次是写白居易的《琵琶行》,才动笔,就被浔阳江边那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意境所迷。便搁笔读起诗来,全然打乱了练字的计划。但有时又反过来,当读到好诗句时,又急着提笔展纸,有得佳句时且快钞的想法。不经意间满地乱纸,如秋落叶。

好友鉴中是个职业经理人,工作一直很忙,有一段时间常在外地工作。最初在海南,后来到广东,再到山东。他称这段经历为“南来北往”,身在酒店,心却也常游弋于书画和文学的海洋。偶尔我们几个人湊在一起游戏笔墨,不计工拙,诵寒食,摹兰亭,仿祭侄,不亦悦乎?

鉴中之于书画,更在乎欣赏、游戏和提高修养。无意攀登书画的任何高峰以获取任何名利,这样说来此间他比我更彻底了。但真有一天意外修炼成精,黄袍加身,我想他也不会拒绝。他上过无锡的书法艺专,还是国画大师董欣宾的名义弟子。在这一点上他的机缘还远胜于我呢。在谈论书法中,他常把大章法放在第一位,讲究画面、讲究意象。而我同意重视整体,但往往更偏重小章法,即偏重于字型的构造。有一次我在网上搜索到的苏州潭以文书法作品,打印后给他。他一见便对潭的作品很是心仪,即刻铺纸意临。不过我对潭以文的一些作品还是有些看法的,认为过于偏向构图,近乎虚幻,少了些许对书法最高宗旨“折中协调”的追求,在笔划上少了“中实”之意。虽然我并不反对创新,但我更偏重继承传统。潭的一些比较规整的作品,每个字的造型都很好,但往往整篇的气息又不尽人意,与前者似乎形成了两端。我最喜欢的是潭写的厂牌,那种大小章法都是让人愉悦舒心的。

笔走龙蛇,红泥印霞,在谈论笔法墨法和读书心得之余。职业经理家里有好茶叶,南方的乌龙、大红袍之类,以资笔兴。只是鉴中和我,都由于身体原因不能饮酒,少了点颠张醉素式的狂放,惟有雪茄可供吞云吐雾,稍補憾事。每每放浪之际,不觉东方之既白。

1984年,张跃与郊区总工会陈贯良先生筹办建立了太湖职工书画协会。这其间有许多的工作要做,诸如起草成立协会申请书、协会章程、开幕式大会发言稿这些文字工作;还有组织发展协会成员,向民政局提交行政许可申请及办理相关手续等,这些事情烦琐得让人切齿。这些工作我都没有参与,我只是闻听他们的发起和坐享他们工作的成果。

陈贯良先生外表平凡,我曾惊讶他怎么内心会喷涌出这么多对艺术爱好的热量。他能说会道,似乎天文地理都通晓,可与古龙笔下的百晓生比肩。但他有些什么艺术特长我却未曾见他展示,只听说他平时很爱跳交谊舞。因为家里地方较小,他能挪开一切家具权作临时舞池,尽兴地跳舞。他有两个或者三个女儿,长得都有

八、九分的漂亮,终因得到了艺术熏陶,其中有一个女儿走上了区级的模特表演队。我并无讥笑陈先生挪开家具跳舞的意思。因为八十年代跳交谊舞是很时髦的,有人编了首打油诗道:“十亿人民七亿赌,三亿跳跳迪斯科”。在家挪开家具跳舞的也不在少数。只是陈先生这个年龄段的那份执着让人动容。

陈先生对发展区域文化的精神更让我们这些晚辈钦佩。他内心对郊区文化发展有着许许多多的憧憬。办书画协会应当说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其难点不在办理的过程,而应当在坚持的过程。这可能让陈先生始料未及。

张跃对此活动当然热情更高。倚仗着年富力强和对无锡书画界的熟悉,和陈贯良先生一同策划了太湖书画协会的第一次协会会员活动。这次活动因为经费的捉襟见肘而显得较为低调。是一次书画讲评展。即是收集了会员作品,请市书画界知名人士来讲评。这次讲评展的作品总体来说水平较低,缺乏亮点。这情形也就更显得那些讲评人士的莫测高深,可以纵横捭阖、高谈阔论,甚至指点江山。

这次讲评展对我来说印象较深。我总觉得那些无锡书画名家的讲评其实无非是场面话,说到底是空话、套话。他们基本上只讲“善”而不讲所以善,也讲“非”而不讲所以非。好多会员对他们敬若天神。我倒是学会了一点逆向思维,明白了一点文化圈内的潜规则。毛主席他老人家曾说“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这是很显然的真理。我当然相信文化圈内也有左、中、右。但这“左、中、右”的坐标在哪里呢?这三个点或者三个面都是相对而言的。一有潜规则,这三个点或面都可能向某一方向整体漂移。众所周知,艺术评价没有绝对标准,决不像科学那样一是

一、二是二,这就给权威人士更大的自由裁量空间。一个市、一个省乃至一个国家,都有各不相同的权威群体,艺术评价的标准虽有总体指向,但随着群体的不同,时间的不同,价值趋向可以千变万化,评价标准也就总不相同。一个时段之内,首尾评价标准可以截然回异,两个不同权威群体评价标准也可以大相径庭。

我的作品在展评活动中得到了较高评价,但我无法得到真正指迷解惑的帮助。后来也就对协会缺少了关注。而协会本身也在诸多会员的情绪降温下不知不觉中式微。

对于张跃在我书法上的帮助提携,我在口头上从未有过感谢的表白,但这情谊是我内心的永远珍藏,用得起“铭感五内”这个词。它似一颗深谷中的珍珠,无时无刻不在熠熠闪光。

一次他带我一起去南禅寺附近的无锡市文联,让我填写了一份表格,交上了两幅书法近作,便算是加入了无锡市书法家协会。

我常常把加入书法家协会看作是我攀登的山峰。市书协会员当然是我要攀登的第一座山峰。这第一座山峰却在我不知不觉中登上了。过程看似容易,其实连我自己也只是看到了领证的过程。但细想起来我攀登这座山峰却花费了我自此以往的许多以往。寒窗前青灯黄卷,悲喜莫名,满纸荒唐墨,一把辛酸汗。

参加协会后,不知怎样的,我从未收到过书协的活动通知。书协的活动经常是张跃告知的。一次经张跃告知,我参加了市书协的书法展,我的一幅草书《七律?长征》受到了较广泛的好评。

过后不久,张跃带我去拜访了名画家刘达江先生。达江先生一知我的姓名,便联想到了最近书法展上我的书法作品,对我的草书赞扬了一番。我也少不了谦逊了一番,接着“回击”似地对达江先生的画技吹捧了一番,达江先生也只得谦逊一番。彼此彼此,方才宾主皆欢。达江先生虽然哑,但还是能讲细听可辨的语言。我表白了学习书法之余也很喜欢山水画,并临摹过一些前贤名作。达江很是高兴,告诉我要多学习石涛的画,要“三日一石,五日一树”。我聆听之余,内心惶恐,那是因为我常把这“三”与“五”放大了一些。

另有一次也是经张跃告知,参加了市书协举办的迎春书画展,我的隶书获得了优秀奖(仅设荣誉奖和优秀奖)。这个奖我倒是很看重的,因为我知道书画评奖向来是一个人情旋涡,我知道我肯定是在这个旋涡之外的人。书画评奖不同于其他评奖可以匿名评比。书画评奖除了作品风格能透露作者身份外,连姓名也在落款处赫然公开。我毫不怀疑参评书画作者的身份、地位、与评奖者的友情和师承甚至利害关系等,都能恰如其分地在评奖中体现。

吃不到葡萄要说葡萄酸,我偶尔吃到了葡萄还在说葡萄酸,这在情理上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了。嘻嘻„„

2003年春夏之交,又经张跃引荐认识了书画名家胡伦光先生。那一次是胡伦光先生接待从外地来的书法家恽(寒邨)先生。我便有幸一下子认识了两位书画界的前辈。恽先生那天大概是见到了胡先生这个老朋友,兴致颇高,在酒酣耳热之际,为我们列席宾客各书写了一幅作品。

有趣的是那一次大家都谈到了振兴无锡书画教育的题目。尤其是恽先生和胡先生都对无锡的书画水平在沪宁线上的地位进行了客观的历史分析和现状对比。觉得无锡有必要好好地培养一批中青年书画家,以确立新的文化地位。恽先生说这个使命应由胡先生来担纲,自己愿意作为客座米罗(当时中国足球队的外藉教练)。恽、胡两位先生的一席话,把我们在座的心烘得暖暖的,竟有了那种冲锋陷阵的欲望。

我最记得的是胡先生的许诺:在他的指导下,可以让我的字脱胎换骨。

随后一段时间我在张跃的提示下经常去胡伦光先生家请教书画技法。先生每天晚饭后总在自己家里的工作室或读书或挥毫。我每次去总不敢过多占用先生的时间,得到一点指点后就回家,向先生指点的方向或跋涉或攀登。

一段时间受胡伦光先生指导,临摹《圣教序》。初时因不能抓住字型整体特点,往往如啃鸡肋,动辄便想搁笔。但先生要我临摹该帖的用意我已清楚。因我以前的作品,如奔野马,纵而不知敛,满纸狂野之气;加上如漂浮萍,缺乏传统根基。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再练也没有用,徒然浪费时日、浪费纸墨。我自始至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不管玩什么,总要玩个档次、玩个水平。为了改变面貌,我强按自己的牛头吃水。桌上只放一册《圣教序》,就像席间只放一碟鸡肋,每晚临摹不辍。一星期后,发现临摹逐步觉得轻松起来,形神之间也有了一些酷似,不由心中高兴莫名。这下临摹的篇幅越来越长,兴趣也越来越高。时而面临、时而背临,终于把鸡肋吃出了滋味,仿佛间似吃到了鸡胸、鸡翅。这段时间倒也用得起“勤奋”两字。有时专临写

一、两个写不大好的字,有时专写一段自己喜欢的句子。数月后终于能写出一大段形神酷肖的《圣教序》文字来了,挂在墙上,自我欣赏一番,心中泛起了一份不小的成就感。临摹作品经先生多次评点,修正了诸如瘦弱、干燥、缺乏弹性等毛病。力求意趣中和、笔画中实以及临写的神似。凡此约有一年半,基本打下了我行书的功底。脱胎是做到了,换骨可能还须努力。

我在练习笔墨的同时,温习和拓展阅读过一些书法的理论书藉,对“字外功”有了相当认识。想到黄庭坚、苏东坡等在文学上的造诣,更印证了字外功的重要。史传黄庭坚除在文学上有较高造诣外,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而且更在师造化上有独到。曾自述“于燹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 还有“余寓居开元寺夕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从这些自述中,我更深切地悟到了字外功和师造化的重要。卫夫人之观公孙大娘舞剑,张旭观担夫争道等书法典古都道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获得巨大的书法创新能力。

自2000年后我也得到了不少外出旅游的机会,打破了我固守半世的江南山水温婉视角。也算得是见识了些高山大川,奠定了我秀丽与雄浑共存的自然观感。于是我觉悟书法中不能一味的秀丽,也不能一味的雄浑。而应当有机共存。如黑与白、粗与细、浓与淡、枯与润、疏与密、擒与纵等应当共存于一体,形成强力对比,概括为“变化”。我之所以最为推崇黄庭坚草书,就在于其变化的出神入化,常在于观者意外。用句现代话说,就是信息量大。之于怀素、张旭,尤其怀素,重点只在于笔画的折钗股之刚性,美则美矣,仅此一端。

所谓“字外功”不仅在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那么简单,还要个人的内秀,即“书卷气”。有了内秀才能有悟性,才能提高鉴赏力和创造力。眼高才能手高是不争的事实。细想起来这个“内秀”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倒也还是一回事。 只是一个是物化的具象,一个是诗化的抽象。我自小对文艺有浓厚的兴趣,如歌曲、戏曲、乐器还有文学。虽然大都没有深入研究,但却都成了一世不弃的良友。从年轻时的亲历亲为直退到现在的关心和观赏,不休吟唱着蝶恋花的香艳长剧。尤其是文学,保持着年轻时的癫狂,总吟咏“庾信文章老更成”的诗句,抓住那梦的尾巴一味纠缠。

我始终觉得苏、黄的书法成就,离不开其文学修养作雄厚的基石,是相辅相成的共存体。他们的书法作品无不弥漫着强力的“书卷气”,比之一般意义上的文质彬彬更高一筹。念及于此,我读书不敢懈怠,不说十分努力,总要每天“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对我来说,读书是责任,更是乐趣。近来我白天随缘读书,晚上枕边总放着本经典名著。每到临寝时想到枕边书,便有着归属性的迫切感。──我又要进入狄更斯的精神世界了,或者我又要与克利斯朵夫一起去拚搏人生了,或者要听张爱玲解析人生,娓娓道来。直到把那美好意境一起裹挟进我的梦里„„

我以前很少读外国书尤其是外国小说。和许多人一样看到书中的外国人名像念珠似的一串就头痛。我最早读过黑格尔的哲学书,那是与鉴中一起在航运技校上学时晚自修结束后,我们俩继续留在教室里读的。那时我们只为积累知识而死啃硬读的,崩了几颗牙而未知其味,如今已不能复述

一、二。后来读小说《红与黑》、《复仇》等,都因不知书中故事的时代背景及民风民俗而难解其意。大都读到三分之一处便封存于书柜,敬而远之。前几年读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便觉得如尝甘饴,可能是因为年届不惑,有了人生积累而理解力增强,便能读懂,但究竟是与否,我还未曾细究其因。后来又读了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更是欣喜若狂,竟是细嚼慢咽,连读了两遍。自此一发而不可收,真正爱上了那些世界名著。的确是这样,读名著就是与伟人晤对,近朱者必能赤。我觉得只有多读世界名著,才能更快更好地吸收那种高妙的文学语言以及文章结构等养份,拓展知识视野,增强自己的文学功底。

我深知只有艰难的厚积,才能得到可怜的薄发。更何况文学与书法终究有形质上的区别,并非这里得到,那里就可运用那么简单。无奈之下只能用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听人讲起郑板桥为了写好字,睡觉时用手指在老婆的身上划。老婆要睡觉,便不满地说:“你体是你体,我体是我体。”这话引起了郑板桥对创造自己书体的惊觉。这个故事对我探索书体也起到了催化推动作用。联想到当今一些歌星,许多都是有了自己歌唱的特色才能立足于歌坛。还有戏曲流派,美术、文学等等,可以说一切艺术,都应当有自己的艺术特点、个人情性,才能立足于艺术之林。因此,我现在的书写,用功的指向都是往着创造自己的艺术个性的。有一个阶段,我主要是受武中奇的用笔特色牵引,探索适合于自己的用笔方法;后一个阶段我瞄着林散之的用墨。但我现在主攻方向还是放在字体造型上。只是我觉得不管我的重点放在哪里,用笔、用墨和造型中,虽然造型的路子相对较宽,但还需要掺和着运用,因为书法的各种元素只能相对而言,是不能截然分割的一个整体。武中奇和林散之的特色总体上讲也是综合多种艺术因子而在某一方面相对突出的结果。

在造型的探索中,我喜欢过好多古代和现代书家的字体。早年我很喜欢上海周慧珺的字,那是一种骨胜之书,章法瑰丽多姿,对比强力。我临摹过好长一段时间。但人总是喜新厌旧的,过了一段时间,随着眼界的开阔,以及继承传统应当寻根溯源的思想指导下,开始了对宋四家的研习。其实我对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早是心仪,尤其是他的草书《李白忆旧游》,一直是我膜拜的对象。我曾偏激地认为颠张狂素在《李白忆旧游》面前也不值一提。《李白忆旧游》一帖,我早年曾在《书法》杂志(1979年第一期,总第四期)中看到过影印片段,那种瑰丽多姿让我喜欢得有点癫狂。一度曾四处奔走寻访完整的字帖,数年后才买到。米芾的《蜀素帖》也一直是我的心爱。在临写黄、米之余,我对现代书家中的沈鹏、何应辉、潭以文等的书体也多有揣摩。

在看了许多书家字体尤其看了个性较强的现代书家的一些字体,使我对“笔势”问题产生更深的思考。如张海、马世晓、王澄等。直白地说,他们在书写中都有一种特定的手臂或手腕动作。其间理隐而意深,道微而味薄。我在练笔的时候,尤其是时间练得较长时,有时也会运用特定的动作来造型。于是我观照黄、米的用笔,其实也有他们特定的动作。世人评论苏、黄的用笔曾用“习气”两字,其中透露的信息可想而知。想到当今何连仁仿徐渭草书、吕金光仿倪云林草书都在全国书展中获奖,有时也有寻一古代名家加以模仿的冲动,以期在书坛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但想到白石先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名言,不由得踩了脚刹车,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后,我终于也逐渐创造了一些属于自己特定的笔画、笔势,即自己书法创作的艺术语言。这些特定的笔画、笔势经过自我评价,目前似乎还不足以构建自我体势。我正在把它不断锤炼、逐渐拓展。我想这可能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我正充满着信心期盼着展望着新的自我。

2012-1-6

推荐第6篇:我与故事

别样的小城,拥有别样风味;别样的人生,富有别样的经历;而别样的我,却充满着别样的故事。―题记

花开花落,我的人生如莲花的开没;云起云涌,我的故事如仙鹤般飞过!苦读十年,十年苦读,只为那一朝的寂寞,那是可怕而又兴慰的寂寞!激动的我,不由得荡起往事的沉没......三年酷署,酷署三年,积压了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我,终于到了展翅飞翔的时刻!往事如烟,却又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高一的我,刚刚脱去满身童稚,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对未来的向往,满心欢喜的跨入高中的殿堂~那个我久久向往的天堂!在我的视野里,一切都那么新奇,两只黑色的眼球总被吸引,绝不放过一切!一片细小的绿叶,一株微小的嫩草,甚至一只彩蝶也不放过!好想把自己化为一张厚实宽阔的网络,将它们一一掬入怀中,细细品味,仔细观摩.秋风吹过,金色的枫叶随处飘落,厚厚的密密的铺了一地,暖暖的映出秋色!他们悄悄躲入我的怀抱,藏进我的心窝!呵~真想化为一片枯叶,甘愿悄悄陨没!我很快乐,快乐的我! 秋天静静走过,那寒冷慢慢降落!他生生的把快乐剥夺.叶,轻轻陨落,不再拥有那可爱的绿色,甚至连那丝丝淡黄也难以找寻!留下的,只有满身青褐,婉如被黑夜所包裹,再无半点亮色.一次次的考试,就象一把把钢刀,深深的将我的胸膛插破!......不知有多少涕泪,曾为此划落.一阵寒风吹过,全身的汗毛都竖起来,不禁打了个颤~好冷!再度拾捡那枯叶,才知时光已然远去,欢笑也随风落没.惜日里那童真的我呢?那个满怀幸福的我呢?隐藏了,消失了,还是沉默了?心如死灰的我,再无半点激情,更无半点星火!有的只是一片黑暗,有的只是层层寂寞!经历哀愁的我,好似静静的没落!高二,苦涩的高二,青涩的自我!不知有多少时刻想要放弃,可却又不舍!因为:\'\'不经炼狱的苦楚,何以美妙的生活!\'\'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金鳞开.\'\'乌黑的阴云挤满心头,压得透不过气来,好似身体即将崩溃,心理即将溃乱,再也没有半点气力!整日埋没在书海里的我,抬目四望,难觅欢笑,悠悠愁愁的我!整日飞驰,如那奔腾千里的野马,决心超越自我!在这炎炎夏日,处处一片燥热,难觅半点清凉!心也随之激荡,与那攀升的温度相和!昂扬起斗志,只为今朝的寂寞!不知曾有多少不眠夜,我在捧书而过!那困顿的双眼,常常给我折磨,不知道被它袭击了多少次?有时被重重击倒,在那冰凉的书桌上埋没;有时与之相抗,直至东方出现丝丝亮色!......辛劳铸就高三的底色,默默演义着我的故事,畅想着我的生活! 一切都在此刻沉默,没有言语,只有故事里别样的我!

推荐第7篇:我与故事

我与故事

小时候,听到的第一个故事,是《狼来了》。第二个,《阿拉丁神灯》。接着,《白雪公主》,《灰姑娘》……

故事的内容很简单,我大概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因为深刻,所以铭记。

一个放养的孩子一连说了三次谎,最终失去了人们的信任也失去了自己的羊。

传说阿拉丁神灯可以满足除了杀人和得到心爱的人的心以外所有的愿望,但最终聪明的孩子通过自己的真心娶到了公主。

美丽善良的公主遭到后母的嫉妒和迫害,在森林里和七个小矮人生活在一起,却不小心吃了巫婆给的毒苹果而死,路过的白马王子惊叹其美丽而意外地吻醒了她,最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辛德瑞拉,一个不被人看好的灰姑娘,甚至在舞会还未结束时来不及穿上自己的水晶鞋就落荒而逃,可是还是被王子发现,结束了痛苦而悲惨的生活。

于是,我在我从故事书上看到的为数不多的故事中度过了我歪曲而平淡的童年。

长大后,我开始自己写故事,写好多的故事。

自己的,别人的。忧伤的,华丽的,平素的,唯美的。故事的主角永远是有着插耳的短发的女孩儿,这样的形象贯穿每一个我写的故事,每一个结局都不一样,只是那些关于青春的记忆,一直存在着。

我写两个女孩儿之间最真诚的友谊,发自内心的交谈,对于青春印记的留念,年华逝去的痕迹。两个同样的女孩儿,一起钟情于下雨天,巴西的足球,爱尔兰的音乐。

我写男孩儿与女孩儿之间最青涩的爱情,彼此之间懵懂的感觉,以及,被老师和父母扼杀的忧伤。一段纯真美好的感情,在青苹果还未成熟的时候,化作两条永不会相交的平行线。

我写高中生活的艰苦,繁重的作业,频繁的考试,老师的督促,家长的唠叨。

我写雪,阳光,蔚蓝的天空,棉花糖,巧克力,麦田疯长的声音。

我写午夜,街道,透明的风,暗沟的死水,食堂里发臭的饭菜。

我写一切美好或疼痛的事物。以此,纪念。

大学了,我开始变得庸懒起来。我看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只看,不写。

我看苏童的《蛇为什么会飞》,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北村的《周渝的火车》……看初中高中时想看而不能看的书。

只是,再也没有安妮宝贝,抑或郭敬明。

开学的时候,我去图书馆抱了一大堆书回来。尽管放在那里很久,却只翻看了几本。大概是想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我所经历过的和看过的故事。

一个人的时候,安静的行走,写字,无所事事的看蓝天,去每天都要经过的那条街。苍老的树,灰色的房子。站在那条街,想起许多事。我遥远的梦被拉扯犹如梵高的画。这是我的故事。

故事里说灰姑娘最后会变成美丽的公主。

故事里说水晶球里可以看到未来。

故事里说七色花能实现七个愿望。

故事里说人鱼和人可以相爱。

故事里说邪恶的巫婆最终回得到惩罚。

故事里说王子和公主最后会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而关于我们的故事,一直还在上演。

推荐第8篇:书法小故事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临、摹的方法,知道了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要继承传统,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所以我们要努力学好书法基本功。 书法家刻苦学习的故事

故事之一 《智永和尚的“退笔冢”》

隋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据说他曾住在永欣寺楼上,刻苦学书三十年。他身边备有一个大竹篓,将写秃的笔扔进竹篓里,整整装满了五篓,后来将秃笔取来埋在一起,称为“退笔冢”。经他亲手临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别散在江南各寺庙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綉花针”,智永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每天来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家的门限都踏穿了,于是用铁皮包上,被人称为“铁门限”古人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不正是智永和尚的写照吗?

故事之二 《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故事之三 《穷和尚成了大书法家》

唐代的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也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典范。因为贫苦,买不起纸张,他每天取芭蕉叶来写字,后来把他种的一万多株芭蕉树叶都摘光了,于是又作了个木盘子,刷上漆,在上面练习写字,时间长了,笔尖竟把木盘也磨穿了。他写秃的笔,可能比智永还多,后来将秃笔埋成一座坟,名叫“笔冢”。怀素刻苦学书几十年,终于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条件,比智永、郑虔、怀素要好得多,难道不应该趁这大好时光,奋发自励吗?

故事之四 《身残志坚的书法大师》

前面介绍的三位书法家,生活在离我们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代。现在,我再给大家介绍几位当代著名书法家的事迹。这几位书法家都有相同的美德:身残志坚,老当益壮,生命不息,勤奋不巳,堪为我们年轻一代的表率。他们的名字早已为国内外所知晓,那就是:邓散木、林散之、费新我三位老人。三老之中,邓老已于一九六三年去逝。费老、林老都已有八十多岁高龄,他们每天仍挥毫作书,豪情溢于笔端。

三位老人从青年时代就热心艺术,但在他们艺术生命最旺盛的时候,都遭遇很大的不幸:邓老六十三岁时,左脚因疾病截去,此后右手伤筋不能握笔,胃又切除三分之二。他身带病残,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右手握不信住笔就练左手,

执不了刻刀就用凿子、锤子,而他这时的作品,不但不减当年,反而有一股奇倔之气,把他的崇高品德融会在杰作之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林老在年近七旬时,全身严重烫伤,无名指和小指残废。书法家失去手指该是何等不幸!林老坚持用三指握笔作书,终于大成。他那神采飞扬的行早书,是我国书苑的一朵奇葩。

费老原是江苏画院的著名画师,一九五八年,右手不幸患病残废,他痛苦万分,从此改用左手写字。志之所向,无坚不摧。经历十多个寒暑,费老终于以崭新的面目,异峰突起,他的佳作驰名国内外书坛。

同学们,象邓老、林老和费老,在他们生命的晚年,致病致残,却以顽强不屈的意志,锲而不舍地追求,取得显著的成就。我们正当年少,精神充沛,身体健康,不更应该有早努力吗?当然,对于大多数同学,并不要求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但至少应该把字写清楚、整洁,要学习历代书法前辈们的奋斗精神,用在我们的学习与工作中,就一定可以作出成绩来! 书 法 口 诀

点中周旋运笔锋,欲右先左横无平; 欲下先上坚无直,悬针垂露两分明; 撇勿过弯如劲啄,一波三折捺始成; 钩挑顿处忽迅出,心手相应百日功。 中学硬笔书法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硬笔书法 课程性质:校本课程 课程:中国书法史

近年来,随着电脑在家庭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为字写不好找到了理由,殊不知书写是人们必不可缺的交流方式,书法又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里的一朵奇葩。一手好字既可为阅者提供美好的享受,也展现了书者良好的文化素养。我校硬笔书法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激发学生练习书法的兴趣,使青少年在进行汉字的书写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和学习习惯。

一、课程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硬笔书写的方法和特点,了解中国硬笔的发展史,学以致用,写好字,为以后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并致力于发扬光大。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硬笔书法课程主要讲述硬笔书法的发展史,介绍历代著名书法家及基代表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学习的重点是硬笔楷书和硬笔行书,并进行大量的常见字的楷书和行书练习。学习的难点是硬笔楷书和行书的创作训练。进行创作专题讨论,分析学生在硬笔书法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评价作品的优劣。每次讲课都进行一定数量的作品欣赏,分析其风格特点、用笔特点。

个性化的签名设计训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作激情。通过硬笔书法课程学习,以及相关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姐妹艺术欣赏,能使学生感悟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高尚人格。 第一讲:中国硬笔书法发展史 (钩古探沉——硬笔书法的足迹) 教学内容:

1、陶 文(公元前六七千年),笔画简单、古拙而质朴

2、甲骨文(公元前六七千年),意象合一

3、秦 汉,硬笔书法退守民间

a 秦代陶文 b 秦汉金文 c 汉代砖文

4、晋唐以降、漫漫求索

a 竹丝笔、荆笔、藤笔、竹笔、木笔

5、钢笔从欧美来到中国(清化末年)

6、现代硬笔书法

a 中日硬笔书法交流 b 现代硬笔书法的蓬勃发展 第二讲 硬笔书写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教学目的:了解多种工具、材料的特点和性能,做到得心应手。

一、书写工具材料及其特点

1、羽毛笔(羽毛笔的制作)

2、钢 笔(最普及的书写工具)(弯头)

3、铅

4、圆珠笔

5、粉

6、竹 笔(竹笔的制作)

7、纸 张:宣纸、书写纸、牛皮纸、报纸

二、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三、进行不同工具材料的书写示范

第三讲:临贴——硬笔书法学习的基本思路 教学目的: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古代碑贴,借鉴毛笔书法的用笔特点,感受运笔、结体的一些技巧,领略提、按、轻重、急缓等有益硬笔书法的东西,促进硬笔书法的学习。 教学内容:

一、读贴:认真观察整体形态、用笔特征、结字规律、揣摩范贴的风格韵致、读贴与临贴相互联系。

二、临贴: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a 对临 b 背临 c 意临

在临习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先后关系,先形似后神似,先结构后笔法,先专后博。

三、出贴:融合贯通、博采众长、写出自己的风貌和个性,“临”是手段,“出”是目的。临习《张猛龙碑》、《曹全碑》 第四讲:楷书技法

教学目的:楷书是书法的基本功,让学生掌握楷书的基本笔划和简架结构,为行书的书写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一、楷书的基本笔法

a 八种基本笔画 b 衍生的笔画

二、楷书的偏旁部首练习

三、楷书的结体原则 a 重心平稳 b 比例适当 c 疏密匀称

四、楷书临习及参考碑贴 a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 b 东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c 唐代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d 元代赵孟《汲黯传》 以上碑贴均可作为硬笔楷书学习的范本。 第五讲:行书技法

教学目的:行书是最常见、最常用的一种书法,书写简易,灵活多变,没有刻板的定规,且适于展示自我的个性和风貌。 教学内容:

一、行书的笔法特征

a 笔速较快 b 笔势外化、牵连飞度 c 笔画简化 d 弧圆增多

二、行业的基本笔法 a 点法 b 横法 c 竖法 d 撇法 e 捺法 f 钩法 g 折法 h 挑法

三、行书的结体规律

a 动静互生 b 疏密共诊 c 俯仰相伴 d 合放共存 e 迎让有度 f 参差错落

四、行书临习及参考碑贴

a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 b 唐代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c 宋代米蒂《蜀素贴》 d 唐代褚遂良《枯树赋》 第六讲:硬笔书法的创作

教学目的:让学生在学好字的同时,进行硬笔楷书和行书的创作,掌握楷、行书的布局与章法。 教学内容:

一、硬笔楷行书的布局与章法 a 传统布局

条式、横式、扇面式、斗方

二、暑款、题名和用印的方法

三、现代书法创作 打破传统布局,为书法创作注入新鲜血液。

四、个性化和签名练习与设计 a 流畅型 b 普通型 c 可爱型 d 强烈夸张型 e.中外名人签名设计欣赏

五、硬笔书法创作讲评、集体讨论、分析作品的优势 课外学时安排:

推荐第9篇:书法小故事

书法历史小故事

汉字的起源

汉字渊源于象形,它是由图画发展而成的,故称象形文字。这是我国文字的一大特点,具有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汉字的产生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历史,在上古社会,文字没有产生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结绳”和“契刻”(就是用刀在木片以及陶器上刻符号)来记事。“结绳”的办法是文字的雏形,“契刻”则是萌芽状态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功臣书法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将六国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同,去其各异,以秦国文字做基础加以综合整理,编写?仓颉篇?、?爱厉篇?、?博学篇?作为典范,为官方正式标准字体使用。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的运动。秦朝以前的篆书统称为大篆,秦始皇时期通过对大篆删繁就简而创制的一种书体叫小篆。小篆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形体匀圆齐整,刚健流美。

“临池”的由来

我国东汉书法家张芝从小就爱写字。日日临写,从不间断。他每天在院中的池水里洗刷笔砚,日子久了,池子里的清水都被墨染黑了。后人用的“临池”一词就是指张芝刻苦练字的故事。

“行书”的来历

相传“行书”是东汉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刘德升少时读书,凡事都爱动脑筋。他感到写楷书太死板、又很慢,写草书虽快,可又太潦草不易辨认。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他终于把楷书与草书的笔法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用笔畅快、字形秀美、又易辨认的新书体——“行书”。

画龙点睛

传说南朝梁代画家僧繇在佛寺的墙上画了四条龙,当时看他作画的人很多,可他画的龙都不点眼睛,说要是点上眼睛龙就会飞上天。大家不信,一定要他点上,他刚把一条龙的眼睛点上,突然天空雷霆大作,墙壁被震破,这条龙便腾空飞起。

王羲之学书

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从七岁起,就跟父亲学字。十二岁时,又游历名山大川,遍览前代大书法家的字,扩展了胸怀,开阔了眼界,书法意境也更高远了。他终于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书体,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

东床快婿

东晋太尉郗鉴有个女儿,才貌双全,郗鉴对其疼爱有加,眼看到了出嫁年龄,郗太尉就派人到丞相王导家为女儿选对象。王家是名门望族,府上的后生都很优秀,一听说郗太尉要为宝贝女儿选女婿,个个打扮一新出来相见。唯有一人躺在东院书房靠东墙的一张床上,坦腹仰卧,无动于衷。郗鉴闻讯后说:“这个东床上的年轻人不做作、很豁达,正是我要找的女婿呀!”遂将女儿嫁给了他。

此人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东床快婿”一词即由此而来,成为理想女婿的代称。后来又衍生出“东床驸马”、“东床娇婿”等。(摘自?家庭百科?)

墨汁当蒜泥

一次,王羲之正在专心练字,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馍馍和蒜泥,他却只顾写字。夫人郗氏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把墨汁当蒜泥,用馍馍蘸着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郗氏哈哈大笑,可是羲之还是没有“醒”来,一面濡毫运笔,一面还连声夸赞郗氏做的蒜泥味道可口。

唯有一点像羲之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是与父亲被并称为“二王”的大书法家。

小时候,有一次临写父亲的一幅字,着急去后花园玩耍,“太”字竟漏写了一个“点”。父亲看到后把这一“点”补写上了。一会儿母亲又看到了这幅字,看到儿子这一“点”写得圆满精到、厚重有力,心中大喜,便在纸上写下两句赞语:吾儿习字费尽三缸水,唯有太字一点像羲之。

唐太宗用?兰亭?陪葬

唐太宗酷爱书法,尤其珍爱王羲之的?兰亭序?帖,把它放在座位旁边,早晚观赏。有一天他贴近唐高宗耳边说:“我死以后,把兰亭帖给我带去。”等到他死后,真的把兰亭帖装在玉匣中葬入了他的陵寝。

一块碑看了三天三夜

一次,欧阳询在一座古庙里看到了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一块碑,始而勒马观看,继而拍马而去,一边走一边细品碑文,觉得笔势、神采实在好极了,又拨转马头,回来再细细观看,后来索性卧在碑前,竟在这里揣摩了三天三夜。从而留下了“欧阳询宿夜观碑”的美谈。

“小欧阳”

唐代书法家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被后人称为“小欧阳”。 欧阳通少年时父亲就病故了,为了把父亲的书学风格继承下来,他到处去买父亲遗留下来的亲笔墨迹。每得到一篇,便认真观察、揣摩、摹写,经多年勤奋努力,终于继承了父亲的书名,号称大、小欧阳体。

弘扬书艺,为国争光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年轻时曾做过醴泉县尉,到任一年就辞官学书去了。放着官不当回家去练字,别人都很不理解。原来他是记住了母亲临终嘱咐:“弘扬书艺,为国争光”。经过努力,他终于创造了雄健厚重的“颜体”,至今广学不衰。

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小时候,见一位没有双臂的老人,用脚夹着一支大笔写字,挥洒自如。他感到自己的字太差了,便跪在地上拜老人为师。老人在纸上写道:“写尽八缸水,矾染涝池墨,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从此,柳公权牢记老人教诲,发奋练字,终于成为著名书法家。

柳公权任夏州书记时,一次入朝奏事,唐穆宗问他用毛笔的方法,他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一语双关,说得穆宗脸色都变了。

人品与书品

颜真卿其人刚正不阿、刚毅果敢,以致为国捐躯。其书刚健遒劲,严谨端庄;柳公权其人直言敢谏,其书刚劲挺拔;欧阳询面对皇亲国戚的嘲讽,不卑不亢、义正词严,其书端正严谨,被公认为初学范本„„书品是人品的反映,人品是书品的内在因素。故有“先有风骨俊,始能翰墨香”之说。

练字“写”破被面

虞世南是唐代书法家。他从小跟智永和尚练字着了迷。每晚躺在被窝里还常常琢磨一些字的写法、气势、结构,一边想,一边用手指在被面上“写”。日子久了,竟把被面给划破了。

芭蕉叶上练出的狂草

唐代怀素家贫买不起纸笔,他便种下三万株芭蕉,采芭蕉叶练字。老叶摘完了,新叶还小,舍不得采摘,干脆就在嫩叶上悬臂练字。就这样,怀素终于成为“草书天下称独步”的一代大书法家。

破产求书

唐代书法家钟绍京是钟繇(三国魏书法家)的十世孙。他喜好书法,不惜花高价,甚至倾家荡产去收求书法名作。曾用几百万贯钱买到王羲之的行书五张。

郑虔三绝

郑虔家贫,练字常常没钱买纸,听说长安城南慈恩寺里贮藏几屋子柿叶,于是就借住在寺里,以柿叶当纸练字,正面用完用反面,竟把几屋子柿叶全写完了。后来写了自己作的诗,和画合成一卷献给皇上,唐玄宗称之为“郑虔(诗书画)三绝”。

苏黄论书

苏东坡与黄山谷在一起谈论书法,切磋书艺。苏说:“你近来的字虽然清新劲挺,可是有时用笔过分瘦弱,好像树梢上挂的长虫(蛇)。”黄说:“对你的字,我本不敢轻易评头品足,可是我觉得有的字写得也太局促,扁扁的,像石头下压着的癞蛤蟆!”

二人一边谈着,一边大笑不止。

按:“当面敢批评,难得是诤友。”苏黄二位书友之间的真挚直率之情,真令我们羡慕不已!

苏东坡悬壁观帖

苏东坡少年学书,常把古人的字帖挂在墙上,每天细细观看其间的笔势与精神,心里摹写,笔底追求,深得各家用笔意趣。因此,他的作品,既有别人的也有自己的,使书艺达到高超的境地。

博取众长,自成一体

米芾因个性狂放,被人称为“米颠”。能诗文,善书画,精于鉴别,好收藏名迹。他积学博览,娴熟古人用笔,而又能加以变化。他自己曾说:“人称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也就是说,他是经过博取众长,才自成一体的。

惜帖如命

赵孟坚,南宋画家。书法也很有造诣。 有一次乘船出游,船至江心,风起船翻,他和他所带的财物全部落入水中,眼看性命难保,只见他还拼命高举一轴字帖露出水面,那是欧阳询的?定武兰亭卷?。脱险后他说:“性命可以丢掉,这艺术珍品是不能丢弃的。”

沙地上练出来的书法家

北宋欧阳修,不仅是散文大家,字也写得神采秀发,清劲妩媚。 欧阳修小时候家贫如洗,没钱买纸笔,母亲见他好学,就教他用芦杆在沙地上练字。由于刻苦练习,后来他的书法也很有成就。

他曾说:我从小喜欢的事儿可多了,中年以后渐渐废弃,有的是因为厌倦而不去做了;有的是虽未厌倦但因力不从心也不得不停止;历时愈久爱之愈深而不厌倦的就是书法。写字,可以伴我消受时日且不倦怠。

写字要有“胆”

元代书法家鲜于枢擅长悬腕写字,行草书写得尤其清秀俊美。有人问他怎样才能把字写得如此精妙,他闭上眼睛伸出双臂说:“胆!胆!胆!”意思是,写字不能缩手缩脚地很拘谨,要豪爽,有点儿胆识才行。

“第一关”匾额传说

相传明进士肖显给山海关城门楼写匾,当他振笔疾书地写到“天下第一关”的“关”(関)外框末笔钩时,腕力支持不住。他急中生智,使用右脚灵巧地将笔往左上方一踢,竟使“写”出的钩饱满、锐利,似对整个门框上的字都有了“扛鼎之力”。

前来观看者人山人海,可字匾刚刚挂起,城楼下的人群顿时哑然无声,原来是匾上的“下”字漏写一点。肖显急中生智,向楼下茶馆要来一块抹布,饱蘸余墨,又从卫兵腰间摘下弓箭,把抹布裹在箭头上,张弓搭箭,对准城楼上匾额射去。只听“叭”的一声,不偏不斜,正好补上了那一点。

赵孟頫背临绝似

赵孟頫的楷书与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成为楷书四大流派:颜、柳、欧、赵。一天,朋友在他家谈论书法,他挥笔背临颜、柳等人的字帖,然后叫人拿来真迹,一个一个字地对照,不仅点画绝似,还深得神采。朋友们非常叹服。

董其昌发愤临池

董其昌十七岁时参加郡里考试,考官认为他的文章非常好,但字写得不好,因此把他的名字排在了第二位。董其昌从此发愤练字,遍临历代名帖。后来,他成为明代最负盛名的书法家。

宋克赶超赵孟頫

宋克小时候,听老师说赵孟頫的字盖世无双。他很不服气,心想:学书法要有尊古人之心,超古人之志,我一定要超过他。从此,他叫人把自己反锁在书房里,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就起来练字,一直写到深夜,临习的字迹堆满了书房。他终于也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一天临一遍?千字文?

明代书法家文征明,当初因写字不好,考秀才被列为三等,参加考取举人的资格也被取消了。从此,他发奋练字,每天不临完一边?千字文?就不休息。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直到九十岁高龄,他每天仍在昏暗的油灯下孜孜不倦地练字。

用左手写字的书法家

清代钱坫(dian)是以左手写字著称的书法家。原来,钱坫晚年病后右手作残,不能动弹。“难道我就这样放弃终身爱好的书法吗?不,右手残了还有左手!”从此,他用左手练字,终于用左手写出了精绝一代的篆书。

每天必须完成的功课

清代书法家钱沣是一位勤奋好学的人。一次,他借到一本颜真卿的真迹,便一口气临摹了三个月,在旅途中还坚持临写。他说:“临写名帖是我每天必须完成的功课。”

日写一盘墨 清代书法家邓石如临池刻苦勤奋,每天天没亮就起身,磨墨一大盘,一直到夜半三更墨汁写完为止。不论严冬酷暑,从不间断。他终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邓派”篆书。

腹上深留指爪痕

林散之曾说,书法“如蚕吐丝,如蜂酿蜜,岂有一朝一夕能变成丝与蜜的呢?”他自幼学字,先练楷书、隶书,三十岁后学行书,六十岁后专攻草书。七十年来,每晨必写一百余字,从未间断。到八十高龄,一次高烧住院,躺在病床上还念念不忘书法,用手指在肚皮上划字。他有一首诗,生动记录了当时的情景:“风夜昏沉神出舍,虚窗良月乱纷纷。回环念绝平生字,腹上深留指爪痕。”

“一字书家”

清代山东有一位书法家叫牟一樵,字写得非常好,却被另一位大书法家何绍基称为“一字书家”。原来,牟一樵的每个单字写得的确好,但从整体看却不够美。看来对一位书家来说,章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素养。

王羲之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勤学苦练结硕果 ——书法家冯大彪爷爷的故事

冯大彪爷爷生长在河北农村,他父亲在村里开了一间小药铺,冯爸爸虽然是商人,却酷爱书法。村里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对他说:“学文必须要练好字,因为字是门面!”

从此冯爸爸每天晚上都让儿子临摹字帖,开始是手把手地教,后来放手让他自己写。每次写完,冯爸爸还一笔一画地批改,然后让儿子重新写过。为了不让儿子觉得写字枯燥,冯爸爸还给他讲笔法、讲结构、讲古代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冯大彪写字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学校的大字课上,他总是成绩最好。谁家结婚写大喜字、过年写对联,都来找他。冯大彪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写字先生”。

小学毕业后,中学没有写字课了,但冯爸爸仍旧郑重地对冯大彪说:“毛笔字是祖国的传统文化,学多少知识都不能扔掉它。”冯大彪牢记父亲的教导,虽然中学学习非常紧张,可他仍然坚持练习写毛笔字。经常用课间的一点时间,临摹各种碑帖。

有一次中午放学,同学们都去食堂吃饭了,冯大彪想练一会儿字再去。结果写得太入迷了,等他把自己规定的字写完,再去食堂买饭时,食堂早就锁门了。

就是这种刻苦执着的精神,才让他的书法技艺突飞猛进,后来有幸拜著名老书法家康伯藩为师。康老师对他说:“学习书法,要勤学苦练,三多功夫不可少——多写(练习)、多看(对照原字帖)、多商量(用笔结构分析研究)。”

在康老师的指导下,冯大彪的书法,有了很大长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冯大彪终于成为我国当代的著名书法家。

要问这些成绩是怎么取得的?冯大彪爷爷笑着说:“听从师长的教导,虚心学习,再加上自己的勤奋,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米芾

宋代著名画家米芾小时家境不富裕,花学费在私塾学写字三年亦长进不大。一日,他听说有位路过村里的赶考秀才写字好就去请教。秀才翻看了米芾的临帖后说:“想要跟我学写字,有个条件,得买我的纸,可纸贵,五两纹银一张。”米芾心想哪有这样贵的纸,但出于学字心切,米芾一咬牙借来银子交给秀才。秀才递给他一张纸说:“回去好好写,三天后拿给我看。”回到家,米芾捧着这张用五两银子买来的纸,左看右看也不敢轻易使用。于是对照字帖,用没蘸墨水的笔在书案上划来划去,反反复复地琢磨,把一个一个的字印在心里。三天后,秀才来了,见米芾正坐在桌前,手握着笔,望着字帖出神呢,纸上竟滴墨未沾。便故作惊讶地问:“怎么还没写?”米芾如梦方醒,才想到三天期限已到,喃喃地说:“我怕弄废了纸。”秀才哈哈大笑,用扇子指着纸说:“好了,琢磨三天了,写个字给我看看吧!”米芾抬笔写了个“永”字。秀才一看,字写的遒劲潇洒,便故意问道:“你为什么三年学业不进,三天却能突飞猛进呢?”米芾想了想说:“因为这张纸贵,不敢像以前那样随便写来,而是先用心把字琢磨透了再写。”“对!”秀才说:“学字不光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更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说完,挥笔在“永”字后面添了七个字:志不忘,纹银五两。又从怀里掏出那五两银子还给米芾,头也不回地走了。

欧阳询专心学“二王”书法

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特别喜爱“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只要看见王羲之父子的墨迹就买回来学习研究。一天,他看到一本王羲之传授王献之的《指归图》,不惜花了很多钱买了回来,放在家里天天观赏研究,常常高兴得整夜睡不着觉。他整整学习研究了一个月,直到他懂得《指归图》的精髓为止。

萧峰学写“凤凰尾”

萧峰,字宣颖,小名叫作暗(àn)黎,是南朝齐高帝的第十二个儿子,被封为江夏王,曾经担任过侍中、散骑常侍、徐州刺史、秘书监等职务。他小时候生活在张氏房里,喜爱书法,张氏却没有纸给他练字,他就在井的栏杆上练字。字写满了,他就用水冲洗干净后再写。他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了,不许人清除窗上的灰尘,而是在上面练习写字。像这样一天天地练习,从来不间断。在他五岁的那一年,高帝派人教他练习“凤凰尾诺”的字体,他一学就会。高帝十分高兴,奖给他珍贵的玉麒麟,还风趣地对他说:“这是麒麟奖赏凤凰尾啊!”萧峰后来更加刻苦练习,成为人们推崇的书法家。

欧阳询流连观碑

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字信本,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练习书法很刻苦,博采众长,精通八种书法,自成一家,人称“欧体”。有一次,他出使归来,骑马路过一处荒郊野外,在乱草丛中发现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一块石碑,停马观赏了很久都舍不得离去。走出几里后,又返回来,下马坐在碑前仔细观看,体会索靖草书的妙处。当晚,他回到了住处,彻夜难眠,想着白天看到的石碑。第二天,天一亮,他又骑马赶到石碑前,反复揣摩,并铺开纸,一笔一画地临摹。就这样,他在碑旁呆了三天三夜,直到索靖草书的笔法融会贯通,了然于胸,才高兴地离去。

欧阳通苦学父书

欧阳通,字师通。是欧阳询的第四个儿子,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徐氏教导他一定要学习继承父亲的书法。她怕儿子懒惰,不肯学书法,就时常给些钱让欧阳通去购买父亲遗留下来的墨迹,欧阳通买了这些墨迹后,就好像得到宝贝一样,刻苦地学习、临摹,下决心使自己的字也能像父亲一样有人购买收藏。经过很多年的刻苦学习,他果然继承了父亲的书法,人们称他们父子二人的字为“大小欧阳体”。

怀素种芭蕉学书

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和尚的草书写得很好。他从小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练字,从不气馁(něi)。怀素少年时家境贫寒,被家人送到寺庙里当和尚混碗饭吃。可是生性好学的怀素在诵经之外,十分喜爱书法。师兄看怀素如此喜爱书法,便送他一支毛笔。怀素就采摘芭蕉叶当纸,用铁锅下面的烟灰和上水当墨汁研习书法。后来,怀素为了用芭蕉叶练字,便在园外大量栽种芭蕉。到了冬天,怀素还找来一块厚木板做成漆盘,在上面写了擦,擦了写,天长日久,竟然将漆盘擦通了。

柳公权谦虚学书

柳公权小时候字写得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和父亲的批评。他虚心听取他们的教诲,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他写的字进步很大,受到老师的表扬。表扬的次数多了,柳公权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写大楷比赛。他很快地写好了一篇,满以为稳拿冠军,脸上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一位卖豆腐的老人见柳公权这么不谦虚,想给他泼点凉水,走过去对他说:“华原城里,有个人用脚写字,写得比你还要好。”柳公权听了有点不服气,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华原城。他亲眼看到那位无臂老人用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用右脚夹住毛笔,龙飞凤舞地写对联,写出的字比自己不知要好多少倍。他冷静下来想想,觉得自己那么一点成绩真算不得什么。他诚恳地对那位无臂老人说:“柳公权愿拜您为师,请老师告诉学生写字的秘诀。”无臂老人沉思片刻,给他写了四句话:“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老人解释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用脚写字,已经练了50多个年头。我磨墨练字用完八大缸水,每天写完字就在半亩大的池塘里洗砚,池水都染黑了。可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我的字还差得远呢!”柳公权牢牢记住老人的话。从此以后,他更加勤奋地练字。他搜集了许多古代书法家的字,反复琢磨,吸取各家的长处。他经常登门拜访当时的书法名家,向他们虚心求教。他还时常请同学、亲友、陌生人指出自己书法上的不足之处。柳公权在书法领域不知满足地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推荐第10篇:书法小故事

竹扇题字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 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 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入木三分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难得的才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王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卫夫人流着泪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啊!虽然这个传说本身有些夸张,但是用以比喻书法功力好和分析问题透彻却十分贴切!

书成换白鹅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王羲之错把墨汁当酱

王羲之年少的时候,为了写好书法,每天都不停的勤练,每当写完了字,就在门前的那口水池里洗毛笔、砚台。时间一久,池水都变成黑的了,因此,当时的人称那口水池为“墨池”。

有次,王羲之聚精会神的在练字,都忘了吃饭,他母亲就叫家僮给他端了一盘热腾腾的馍馍和一碟酱。家僮几次催他趁热快吃,王羲之都只随便的应了几声:“好啦!就吃!”。头也不转的又提起笔来挥洒。家僮没有办法,只得去禀告夫人。

不料当王夫人到书房时,却见王羲之手里正拿着一个蘸着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还嚼得津津有味,而且嘴角尽是黑黑的。母亲又急又疼的把他手中的馍馍抢下,问他馍馍味道如何,他点头说:“很好,很好!就是这酱味道有点苦!”夫人又好气又好笑:“傻儿子!墨汁怎么可以当酱呢?”

看到王羲之学书法如此专注、刻苦,母亲无奈的摇摇头,自然也十分高兴,王羲之的书法将来必定有很高的成就。

王献之书衣被夺 王献之是东晋时的书法家,他是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他的字被当时的人们所推崇、争抢。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精明的年轻人知道王献之喜爱在洁白的衣服上写字,就特地做了一件雪白的缥纱长衣裳。一天,他就穿着这件长衣裳去拜访王献之。王献之见了他,看到他穿的一身白衣衫,顿时书兴大发,立即抓起笔,在他的纱襟上写了楷书,然后又写了草书、行书等各种书体,连他的两只袖子和袖口的绲(gǔn)边上也都写满了字。年轻人察觉站在献之身旁的人要来抢夺,急忙抄着衣襟往外跑,几个人果然追了出来,你抢我夺,没多久,就把他的衣裳扯裂成了许多碎片,这位精明的年轻人最后只留下了一只袖子。

王献之新裙作书 王献之一生爱好书法,尤其喜欢在洁白的衣服上写字。有个叫羊欣的官员,他在十五六岁时,书法已经写得很有意趣了。当时任吴兴太守的王献之也早就想会见会见他了。有一天,王献之路过乌程县城,特地去拜访羊欣。当王献之跨进书房时,正赶上羊欣在睡午觉。当王献之看见羊欣身上穿着崭新的白绢裙时,不禁来了书兴。他没有叫醒羊欣,而是不声不响地在羊欣衣服上挥笔写字,写着写着,最后连裙幅、衣带上都写满了字。当羊欣一觉醒来时,看见自己身上写满了字,不禁惊讶万分,等到问家人,得知是王献之写的字,顿时又高兴起来,他立即叫人把这件裙服当作珍品保存起来。后来,羊欣还特意把这件裙服奉献给了朝廷,使得王献之的字得以流传、发扬。

王献之劝父改体 王献之才开始学书法,老师就是他自己的父亲王羲之,后来他又跟张芝学了一段时间。他对各种字体都很精通,尤其擅长写草书和行书。在十五六岁的时候,他与父亲交流说,传统的章草气势不够宏阔、潇逸,过于死板,他经过深入研究书法的奥妙,探索到了今草纵横不羁(jī)的意趣,最后他还以书无定法、万事贵在变化为由,劝父亲改变书体。

勤奋学书的王献之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人们都尊称他为“王大令”。他自幼喜好读书,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一天,他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父亲王羲之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口大缸说:“你呀,写完这样的八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于是他天天照着父亲的字,坚持练基本笔画,整整练了两年。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给父母看,王羲之没有作声,母亲捧着献之的作品,仔细地揣摩,许久才说:“唔,有点像铁划了。”献之听了母亲的评价仍感不满意,又练了两年钩划,母亲看后说:“有点像银钩了。”第五年,献之才开始练字,苦心练了一年多,他捧着自己的作品给父亲看。王羲之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献之又把他写的字送给母亲看,母亲仔细看了三天,看后,叹道:“我儿字写了两千日,只有这一点像羲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了,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不知又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写尽了整整十八缸水,书法大有 长进。后来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齐名,并称“二王”。

王献之擦壁易书 当年,王献之经过几年的学习,书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他竟暗暗得意起来,想和自己的父亲王羲之比比高低。有一次,王羲之要到都城去,临行前,在家中送别的宴席上趁着酒兴在墙壁上题写了几行字。父亲刚走,王献之就偷偷地把父亲写的字擦掉,自己照样子重写了一遍,自以为写得很好。哪知王羲之从都城回来一看,叹息道:“我那天真是喝醉了,这字差得简直不能看。”王献之听后感到十分惭愧,明白自己比父亲还差得远呢!从此,他不再盲目自满,而是更加刻苦练字,后来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

王育折蒲学书 王育是晋代的一位书法家,小时候是个穷苦的孤儿,靠给人家放羊过日子,但他学习很刻苦。村子里有个学校,他每天路过这所学校门前,总是唏嘘不语,久久站在那里看着小朋友学习、写字。后来,他也在一旁跟着学习写字。没有纸,他就在放羊时采折蒲叶在上面练习写字。有时写着写着,忘记了放羊,把羊给丢了,遭到老人的责骂。尽管挨骂,他仍坚持天天折蒲叶练字,从不放松,后来终于成了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王僧虔(qián)巧答帝问 南朝齐高帝非常喜爱书法,对自己的书法才华感到很自豪。尚书令王僧虔的书法技艺也非常高超,可以说当时是无与伦比的。有一天,齐高帝向王僧虔挑战,要比试书法。两人比赛完毕,收拾好笔砚,齐高帝问王僧虔:“你知道谁得第一?” 王僧虔没有直接回答齐高帝的问题,而是巧妙地说:“我的书法在臣子中是第一,皇上的书法在皇帝中是第一。”齐高帝听了王僧虔的话后,笑着说:“你可称得上是最会标榜自己的人了!

张融恨“二王无臣法” 南朝著名的大书法家张融,字思光,会写多种字体,尤其擅长草书,与王僧虔齐名并论。他写的字犹如春风吹拂着竹林,笔势连绵回绕,含蓄有味,非常美观,他对自己书法方面的才能感到很自豪。有一天,齐高帝评价他的字说:“你的书法很有骨力,只可惜没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笔法。”张融听后说:“我倒不恨自己没有二王的笔法,而是恨二王没有我的笔法啊!”

萧峰学写“凤凰尾” 萧峰,字宣颖,小名叫作暗(àn)黎,是南朝齐高帝的第十二个儿子,被封为江夏王,曾经担任过侍中、散骑常侍、徐州刺史、秘书监等职务。他小时候生活在张氏房里,喜爱书法,张氏却没有纸给他练字,他就在井的栏杆上练字。字写满了,他就用水冲洗干净后再写。他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了,不许人清除窗上的灰尘,而是在上面练习写字。像这样一天天地练习,从来不间断。在他五岁的那一年,高帝派人教他练习“凤凰尾诺”的字体,他一学就会。高帝十分高兴,奖给他珍贵的玉麒麟,还风趣地对他说:“这是麒麟奖赏凤凰尾啊!”萧峰后来更加刻苦练习,成为人们推崇的书法家。

3 王羲之与天鹅饺子 王羲之从小就喜爱练字,他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练,日有长进,不到三年已经是笔力沉劲,顿挫生姿。在琅琊太守举办的书法赛会上,一举夺魁,震惊了方圆百里的书法名家。一时间,赞声不断,贺客盈门。刚满10岁的王羲之,在这种情况下,也不禁飘飘然地骄傲起来了。 一天,王羲之路过一个小巷,见一家饭店门口人声喧沸,热闹非常。尤其是店门上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横匾上写着“天鹅饺子”。但是字却写得无生气,缺功夫,呆呆板板。 王羲之看罢,小嘴一撇,心中暗想:这缺少功夫的字儿,也只有配在这陋巷小店门口献丑罢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饺子有什么出奇?这是谁开的饺子店?竟敢如此狂傲! 王羲之走进店内一瞧,见店内有四口开水大铁锅,并排设在一道屏风下边。包好的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飞鸟,一个接一个地飞过屏风,不偏不倚,降落在各个滚沸的锅内。饺子店内的伙计,则忙前忙后地招呼着食客,每个伙计管一口锅,各自报着数:一号锅半斤,好,再来1斤。”“二号锅斤半。”“三号锅9两……。” 王羲之好奇,顺手掏出几个铜钱,要了半斤饺子,然后坐下。饺子不一会儿端上了桌。他仔细观看,这里的饺子果然与众不同,一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白天鹅,曲项向天歌,真是巧夺天工。他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送到嘴边轻轻咬了一口。呀,顿时鲜香盈盈,味美绝伦,不知不觉间,把那一盘饺子全吞到了肚里,真是饱餐之后,回味深长。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语:“这天鹅饺子,果然名不虚传。”心中暗想: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拙笔劣迹,实难和这饺子相配。 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饭店另写一副对联,也好不辜负食此美味。想到此,他便问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计用手指了指屏风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屏风后。” 王羲之绕过屏风,见一白发老妪端坐在案板前,一个人一边擀面皮,一边包饺子。填好馅,飞快捏上几下,转瞬成了一只白天鹅,动作娴熟。更令他惊奇的是,饺子包好之后,白发老妪随手将饺子向屏风那边甩去。天鹅饺子便一个接一个越屏而过,降落在锅内。每两5只,按伙计报的数,每口锅下多少,斤两分毫不差。 白发老妪的高超绝艺,使王羲之惊叹不已。忙走上前施礼问道:“老人家,像你这样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白发老妪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40年,深练需一生。” 一听这话,王羲之不由沉默深思,仔细品尝这番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它和这天鹅饺子很不般配!” 王羲之不问还好,一问倒使白发老妪生起气来,只见她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请,只是不好请啊!就拿那个刚露了点脸儿的王羲之来说吧,都让人捧上天了!说句实话,他写字所下的那点功夫,真不如我扔饺子的功夫深呢。你可别学他,常言说得好: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当桨争上游。一次划前就骄傲,终久要落人后头。” 白发老妪一席话,说得王羲之面红过耳,羞愧难当。他 恭恭敬敬地给老妪写了一副对联。从此以后,这家天鹅饺子店,就挂上了王羲之写的对联,生意越发兴隆了。此事也改变了王羲之的一生,使他终生与鹅结缘。更虚心刻苦地练字,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创出字势雄强而多变化、妍美的新体,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名家。

4 潜心苦学墨当饭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 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第11篇:书法小故事

程邈创隶书

传说,隶书是由秦朝的一个名叫程邈的人创造出来的。程邈起初在一个县里做个小官,专门负责办理有关文件的抄写。后来,因为犯了罪,被秦始皇关在云阳县(在今天陕西省淳化县西北方向)的一个监狱里。

在监狱里,整天没有事干,他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写文件时,秦朝的文字小篆体字比较繁杂难写,就萌生了一种改变小篆体字写法的念头。在监狱里想了几年,出狱后,他又搜集研究了几年,整整十年过去了,程邈在篆书的基础上,把篆书简化演变,把原来篆书比较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形,在字的结构上,把原来的像画画一样象形结构变成笔画形式,这样一来,汉字就比原来更好书写了。

程邈研究成功后,就把自己历经10年搜集研究成功的3000个隶书字写成一个奏本,并送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后,对程邈十分赞赏,就任命他为御史。当时,各种上报给皇帝的公文很多,篆体字又很难写,所以使用隶书的人就多了起来。

因为这种字体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员使用,写起来又很方便,所以称作隶书。

萧何深思题匾

西汉大臣萧何协助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因为他的功绩大,刘邦就封他为赞部候,后来又升他做相国。萧何的字写得非常好,尤其擅长用秃笔在牌匾上写字。有一次,有人请萧何为一座新砌成的宫殿题写一个殿名,萧何苦思冥想了三个月后,才动笔写。写的那天,有人听说萧何想了三个月才动笔写,都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看。只见萧何如同带兵打仗一样,手腕的变动好像是在指挥千军万马,写出来的字好像他所带领的文臣武将,每一个字都那么有气势,在场的人无不为他精彩的挥毫泼墨所深深折服。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四大书法家之首。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笔冢 (唐)

智永禅师为隋、唐间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因非常用功练习书法,用坏的毛笔都弃置在大竹篓里,经年累月之生,积了五大篓,于是他自己作了铭文,并埋葬了这些笔头,称为笔冢,可见得他爱书惜物的襟怀。

铁门限

智永禅师擅长楷书、草书,能傅王羲之的风范。他虽然在永兴寺修行,但是书法的名气却愈来愈响亮。很多人都透过各种关系来索求他的书法作品,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门槛都被踩坏了,他只好将门槛用铁皮包起来,人们就笑称为“铁门限”。

欧阳通学书买父字 (唐)

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他很小的时候,欧阳询就去世了。欧阳通懂事后,母亲开始教他临习父亲的字。欧阳通人小,练字时间一长,就想出去玩,字也写得马马虎虎。母亲就对他说“孩子,你父亲写的字可好了,还有许多人用很高的价钱来买他的字。你要像你父亲那样,写出一手好字来。”欧阳通听了说:“我也能像父亲那样写出好字,只是不知道被人家买出的父亲的字是怎样的。”以后,他就经常把母亲给的零花花积起来,将父亲以前卖给人家的字,再买回来。人家不肯卖时,他就出高价。在知道父亲的字确实很好后,他练字就不再偷懒了。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欧阳通的字能写得和他父亲一样好,来买他写的字的人也多了。

乞米帖 (唐)

颜真卿为唐代三朝旧臣,忠正刚正,名重海内。但是因廉洁自持,绝不贪枉苟取,因此衣食也常不能自给。他曾写一封乞米的信给当时的李太保,表明他拙于生产,家里食指浩繁,全家喝粥度日已经数月了,现在又没米了,感到十分扰心,希望看在以往的交情上,请求救济一些米给他。那种情况实在令人同情。颜真卿的书法成就一直为后代尊崇,多少都受到了他的人格感召之故。

柳公权发奋练字 (唐)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zhou)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ta)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geng),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he)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pu)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yan)染涝(lao)池黑;博(bo)取百家长(chang),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jian)子,衣肘(zhou)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人品和书品 (宋)

宋代有四大书法家最为有名,即苏、黄、米、蔡四家。苏是苏轼,即苏东坡;黄是黄庭坚;米是米芾;这都无可非议。可“蔡”呢?有人说是蔡京,也有人说是蔡襄,到底是谁呢?其说不一。

最通常的说法是,本来这个蔡是蔡京,人们虽然承认他的书法造诣,可特别憎恶他的人品,所以人们不愿意承认他的书法家地位。在宋哲宗元佑年间,他为了排除异己,把司马光等人称作“奸党”,并亲自写碑文,写上他们的“罪状”,刻成碑立在全国。当时有许多石匠拒绝刻这个碑,结果都被坎头处死。等到蔡京一死,人们马上把那座“元佑党人碑”砸个粉碎。人们还把他和当时把持朝政的高俅、童贯、杨戬,并称为“四大奸臣”。

蔡京人品极坏,人们怎能容忍他在“四大书法家”的行列之中?所以就把他开除了。可“苏黄米蔡”又说顺口了,就让蔡襄取而代之。

蔡襄善于学习先人精华,又特别刻苦努力,书法很有特色。所以人们认为他应该排在“四家”之首,不应该受蔡京的连累排在最后。

蔡襄不仅书法造诣很高,而且人品极好。他在朝为官时,敢于直言,连一些权臣都怕他三分。他在福建泉州做官时,修建了后来非常著名的洛阳桥,又修建了七里的林荫大道,为当地人民所欢迎。

由此看来,人品比书品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会写好字,不会做好事,人民一定要唾弃他,即使在书坛上也不会给他留下一个小小的地位。

郑板桥学书法 (清)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怀素芭蕉练字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忽发出家之意”,父母想阻也阻止不了。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文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 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 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第12篇:书法家小故事

柳公权:

小时候字写得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和父亲的批评。他虚心听取他们的教诲,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他写的字进步很大,受到老师的表扬。表扬的次数多了,柳公权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写大楷比赛。他很快地写好了一篇,满以为稳拿冠军,脸上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一位卖豆腐的老人见柳公权这么不谦虚,想给他泼点凉水,走过去对他说:“华原城里,有个人用脚写字,写得比你还要好。”柳公权听了有点不服气,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华原城。他亲眼看到那位无臂老人用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用右脚夹住毛笔,龙飞凤舞地写对联,写出的字比自己不知要好多少倍。他冷静下来想想,觉得自己那么一点成绩真算不得什么。他诚恳地对那位无臂老人说:“柳公权愿拜您为师,请老师告诉学生写字的秘诀。”无臂老人沉思片刻,给他写了四句话:“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老人解释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用脚写字,已经练了50多个年头。我磨墨练字用完八大缸水,每天写完字就在半亩大的池塘里洗砚,池水都染黑了。可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我的字还差得远呢!”柳公权牢牢记住老人的话。从此以后,他更加勤奋地练字。他搜集了许多古代书法家的字,反复琢磨,吸取各家的长处。他经常登门拜访当时的书法名家,向他们虚心求教。他还时常请同学、亲友、陌生人指出自己书法上的不足之处。柳公权在书法领域不知满足地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竹扇题字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 竹扇很简陋,没有什 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 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 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 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 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教子习书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

郑板桥:

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怀素:

唐代的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也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典范。因为贫苦,买不起纸张,他每天取芭蕉叶来写字,后来把他种的一万多株芭蕉树叶都摘光了,于是又作了个木盘子,刷上漆,在上面练习写字,时间长了,笔尖竟把木盘也磨穿了。他写秃的笔,可能比智永还多,后来将秃笔埋成一座坟,名叫“笔冢”。怀素刻苦学书几十年,终于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学习条件,比智永、郑虔、怀素要好得多,难道不应该趁这大好时光,奋发自励吗? 《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米蒂

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蒂,小时后曾经跟村子里的一个私塾先生学写字。学了三年,费了好多纸,却写得很平常,先生一气之下把他赶走了。一天,有个赶考的秀才从米蒂的家乡路过。米蒂听说他的字写得很好,就去求教。秀才说:“要我教你,就得用我的纸才行。我的纸五两纹银一张。”米蒂听后,吓得目瞪口呆。秀才又说:“不买我的纸就算了。”米蒂急了,忙说:“我找钱去。”母亲经不住米蒂的苦苦哀求,只好把唯一的首饰当了五两纹银。秀才接过银子,把一张纸给了米蒂,并嘱咐他要用心写字。这只不过是一张普通的纸,但米蒂不敢轻易下笔,反复认真琢磨字帖。他用手指在书桌上画着,想着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和笔锋,渐渐入了迷。半天过后,秀才找到米蒂问:“怎么不写呢?”米蒂一惊,笔掉在地上,说:“纸太贵,怕废了纸。”秀才笑到:“你琢磨了这么半天,写个字让我看看。”米蒂写了个“永”字,几乎和字帖上的一样,可又好像不一样,真是漂亮极了。秀才说:“写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你已经懂得窍门了。”几天后,秀才要走了,临行前送给米蒂一个布包,并嘱咐他要在他走后才能打开。米蒂目送秀才远去,打开布包一看:米蒂不禁掉下来眼泪。伺候他一直把五两纹银放在书桌上,时刻铭记着那位苦心教他写字的秀才说过的话:天道酬勤。米蒂珍惜每一张白纸,勤学苦练,终于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

汉朝的蔡邕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欧阳通学书买父字 (唐)

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他很小的时候,欧阳询就去世了。欧阳通懂事后,母亲开始教他临习父亲的字。欧阳通人小,练字时间一长,就想出去玩,字也写得马马虎虎。母亲就对他说“孩子,你父亲写的字可好了,还有许多人用很高的价钱来买他的字。你要像你父亲那样,写出一手好字来。”欧阳通听了说:“我也能像父亲那样写出好字,只是不知道被人家买出的父亲的字是怎样的。”以后,他就经常把母亲给的零花花积起来,将父亲以前卖给人家的字,再买回来。人家不肯卖时,他就出高价。得知父亲的字确实很好后,他练字便不再偷懒了,愈发勤奋。

入木三分

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广源记”啦,“茂源记”啦,“康泰记”啦,等等,名目繁多。单说有一家商店 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呐。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凑巧,有人给找来 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 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 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 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王羲之的书法怎么这样深刻有力呢?这与他平常坚持不懈的锻炼有关。有一个“戒珠”的故事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一点。

据说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这颗明珠不光是好玩,用来观赏的,王羲之还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 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这位和尚发现主人 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事情弄清楚了,王 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不 能轻易怀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作为一个书法家,王羲之不仅自己注意锻炼腕力,增强书写时的笔力,也严格要求后人。他的儿子王献之,很小就在父亲的 指导下学习书法。有一次为了检查献之的笔力,王羲之悄悄地站在背后,趁献之集中精力写字时,他猛地用手指夹住儿子手中的毛笔往上拉,谁知献之握笔很紧,毛 笔没有被夺下来。王羲之对此很满意,他高兴地说;“这孩子将来能成为书法家。”并当场写了一幅字赠给献之。这件事说明,书法家的笔力是下苦功夫练出来的。

第13篇:书法故事[优秀]

墨馍馍”的故事

王羲之是位伟大的书法家,是书圣,然而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

王羲之从小练字,七岁的时候,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有一天,他在父亲的枕头下面发现了一本叫《笔谈》的书,里面讲的是有关写字的方法,高兴得如获至宝,便偷偷的阅读了起来。他正读得起劲的时候,父亲来了,问道:“为什么偷我枕中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父亲认为他年纪太小,未必能够读懂,就把书收了回去,并对他说:“等你长大了,再教你读。”王羲之听了不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我幼年时代的聪明就白白埋没了。”他恳求父亲还是现在就把书给他。父亲听儿子说得有理,就把书给了他。王羲之照书上说的方法练了不满一个月,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

王羲之练字的功夫是很惊人的,不但每天都有半天时间用在练字上,就是吃饭、走路或与朋友闲谈时,也总是用手到处指指画画。有一次在书房里练字,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食用,—他连头也不抬一下,连续挥笔疾书。王夫人来到书房,只见他左手里一块沾满了墨汁的馍馍正往嘴里塞,弄得满嘴乌黑。他一般写字一边吃,还夸夫人今天做的蒜泥好香。原来在他吃馍馍时,眼睛看着字,脑子里想着字,因而将墨汁当蒜泥了。 郑板桥妻背练字

郑板桥从小就勤奋学习。他认为“立志不分,乃凝于神。”一次,他练书法,竟在妻子背上画来画去,研究勾、横、撇、捺。妻子吃了一惊,问他干什么?他说“我在练字”。妻子语意双关地对他说:“要练字吗?你有你的体,你老是在别人的身上缠些什么?”郑板桥听了,沉思一会儿,恍然大悟。于是他抛开别人的碑帖,在掌握前人各名家书法体型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刻意创新。通过一丝不苟、长期刻苦地磨练,终于创造了自己的书法的“怪”风格——板桥体。

郑板桥读书“求精不求多”。他先是有所选择,其次是熟读精读,反复领会,殚思苦吟。凡是他读到的书都能力求做到滚瓜烂熟。由于他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故其才气得以充分体现。他的诗文书画,皆别具风格,使人以“郑虔三绝”称之。

第14篇:书法家小故事

书法家小故事

兰 亭 之 宝

在 鲁迅先生的故乡——浙江绍兴,离城二十五里的地方,群山环抱,绿水绕亭,风景格外秀丽。这里是我国古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曾经住过的地方,名叫兰亭。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一天,兰亭这儿十分热闹,原来是王羲之邀了几位朋友在这儿聚会,饮酒作诗。这个盛会是很有趣的,朋友们不是坐在酒席桌前,而是在清清的溪水边,浓浓的树荫下。这儿真是美极啦。曲水绕亭,鸟语花香,春风拂面,使人神清气爽。当清澈的泉永载着盛满美酒的酒杯流到谁的面前,谁就端起来喝一口,可惬意了。几杯酒下肚,人们就陶醉在酒香美景之中,接着就饱蘸墨笔,吟诗作文,互相传看,朋友们免不了评点一番,边吟边唱。真是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王羲之觉得从来没有这么高兴。乘着酒兴,他挥笔运气,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记载当时盛况的文章,题目就叫《兰亭集序》。朋友们看后,一致认为无论从文章的角度,还是从书法的角度看,都是一篇绝妙的艺术品。对于大家的称赞,王羲之并不觉得怎么样,到了第二天,王羲之酒醒之后,再把手书的《兰亭集序》拿来仔细一看,果然比以前的书法要精彩得多,心中十分得意。他顺手抽出笔来,照样又写了几幅,可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第一幅写得那么好了,只得把它们都撕掉。

少年朋友们,以上所说的故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曲水流觞”(觞,是古代喝酒用的器物。)一段佳话。王羲之即兴所书写的《兰亭集序》,共有三百二十四字。其中“之”字就有二十个,形态都不相同,各有其妙。整篇书法,酣畅淋漓,使人可以想象出作者当时心潮逐浪,天马行空的豪情。这帧字帖,被人们称为“天下行书第一”的杰作,真是书法中的瑰宝啊!

颜真卿求学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颜真卿起初是跟褚遂良的字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能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书法的窍门。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是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颜柳欧赵四大书法家之首

皇帝练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练习书法。当时,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宫中任职,由于他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唐太宗为了显示自己在书法方面有所进步,便拿着几幅作品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么不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运”。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必须痛下苦功。

偶创飞白

汉朝的蔡邕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

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采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柳公权学书法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早,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有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

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米芾写字

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fu)小时家境不富裕,花学费在私塾学写字三年亦长进不大。

一日,他听说有位路过村里的赶考秀才写字好就去请教。秀才翻看了米芾的临帖后说:“想要跟我学写字,有个条件,得买我的纸,可纸贵,五两纹银一张。”米芾心想哪有这样贵的纸,但出于学字心切,米芾一咬牙借来银子交给秀才。秀才递给他一张纸说:“回去好好写,三天后拿给我看。”回到家,米芾捧着这张用五两银子买来的纸,左看右看也不敢轻易使用。于是对照字帖,用没蘸墨水的笔在书案上划来划去,反反复复地琢磨,把一个一个的字印在心里。三天后,秀才来了,见米芾正坐在桌前,手握着笔,望着字帖出神呢,纸上竟滴墨未沾。便故作惊讶地问:“怎么还没写?”米芾如梦方醒,才想到三天期限已到,喃喃地说:“我怕弄废了纸。”秀才哈哈大笑,用扇子指着纸说:“好了,琢磨三天了,写个字给我看看吧!”米芾抬笔写了个“永”字。秀才一看,字写的遒劲潇洒,便故意问道:“你为什么三年学业不进,三天却能突飞猛进呢?”米芾想了想说:“因为这张纸贵,不敢像以前那样随便写来,而是先用心把字琢磨透了再写。”“对!”秀才说:“学字不光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更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说完,挥笔在“永”字后面添了七个字:(永)志不忘,纹银五两。又从怀里掏出那五两银子还给米芾,头也不回地走了。

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晋代书法家王献之自小跟父亲王羲之学写字。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是像你父亲写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从此,他更加下工夫练习写字了。 王羲之看到儿子用功练字,心里非常高兴。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儿子的身背后,猛地拔他执握在手中的笔,没有拔动,于是他赞扬了儿子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羲之知道儿子写字时有了手劲,这才开始悉心培养他。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这十八缸中的水,与他的父亲一样,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第15篇:我与西部故事

遇见你,喜欢你

———————我与西部故事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掐指算来,我与西部故事结识近一年。这一年,是我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一年。

与西部故事的结缘,让我们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将自己的一些对生活感触,对人生的见解用学生稚嫩的笔触记录了下来,可以这样说,西部故事里有我们的喜怒哀乐,西部故事记录了我们初一生活的点点滴滴。当学生拿着一页页用心写好的作文交道我手里的时候,我很感激他们,也很欣赏他们。不错,这一群孩子生活在贫穷落后的西部,他们没有身穿品牌,他们没有优越的生活,他们也没有显赫的家室。但他们有理想,他们乐观、自信。他们对生活,少了一份抱怨,却多了一份与年龄不符的成熟与懂事。在他们的作文中,有对父母老师的感谢,有对生活的感恩,也有对理想的追求。正是这一群孩子,让我感受到生活的不易,让我明白改变自己能改变的,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他们身在西部,却每天演绎西部的精彩。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希望,从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里,我们读到了责任与使命。西部故事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和学生心血的结晶,我用用最朴实的语言写下了自己的心声;我们用最普通的相机记录下了生活瞬间的精彩,抢拍生活中的每一个难忘,里面的每一张照片,都是我们生活的点滴记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心动不如行动。当我们看到自己的作文出现在西部故事的网页时,我们由衷的自豪,原来我们也很棒,原来我们也可以做的更好!

因为有了你——西部故事,我们做了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开始关注生活,开始积累素材,而且已经变成一种习惯。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师生的写作水平,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生活能力。

感谢您!西部故事,人生路上,因为有您,我们过的充实而有意义。

感谢您!西部故事,未来的日子,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努力,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第16篇:我与红领巾故事

我与红领巾故事

红领巾是光荣的象征,是快乐的天使。加入少先队那也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但我还清晰的记得,那是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我们新队员站在沐浴在晨光中的队旗下,举起右手,声音整齐而宏亮地跟着辅导员宣誓。宣誓仪式结束后,看着胸前鲜艳的红领巾,我兴奋不已,很想把这份光荣与快乐与母亲分享。我像一匹快乐的小马在回家的小路上飞奔着,红领巾在我瘦小的胸脯前跳跃着,我奔啊,红领巾跳啊,红领巾跳啊!我奔啊!

在红领巾带给我莫大的荣耀,无限的快乐的同时,也深深地教育了我。一个炎热的中午,我沿着村子中的小河朝学校走去。突然,一个带红领巾的小男孩正朝着河里撒尿,一位老爷爷看见了,生气地大声喊道:“全村人都来河边洗菜、挑水,一名少先队员怎么这样做呢?怎么对得起胸前的红领巾呢?”红领巾!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我不也做过很多“坏事”吗?到山上背着护林员偷偷砍树;到田里背着人家偷偷割蚕豆;到梨园背着人家偷吃梨子;到„„不行!我做过的坏事也太多了,怎么办呢?是老师不知道这一切才让我成为少先队员吧?不行!以后决不能再这样做了!决不能再让别人看见自己做坏事了!更不能

1 让老师知道!对!不做了!

无知的事渐渐少了,没了。小学毕业后,红领巾也离开了自己的前胸,但它却在心中扎下根。记得读师范的时候,有一天,班主任生病住院了,我们缩舍的几个女同学去医院看望老师,大家围着老师有说有笑,说笑声充满了整间病房。突然听见痛苦的呻吟声,我猛回头一看,只见另一张病床上躺着一个衣服褴褛的中年男子,他嘴唇干裂,眼中充满痛苦的神色。我悄悄地离开病房,走出医院,来到街上,从自己少得可怜的生活费中掏出了八元钱,买了一瓶罐头。当我把带着我手心余热的罐头递给中年男子时,他不停地说:“谢谢,谢谢!”也许有人会说我太天真了,但我为这种天真感到骄傲,感到满意。

红领巾,您不仅给予了我快乐、自新,而且还给予了我一颗善良的心。谢谢您!您将永远在我心中开花、结果„„

第17篇:《我与故事》总结

《我与故事》社团活动总结

郾城区实验小学

齐素华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一个学期的“听故事,讲故事”社团活动已经结束了。这一学期,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活动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激发兴趣,让孩子爱上讲故事。

为了激发孩子对讲故事的兴趣,我把同学们分成四个组,并让他们给自己的小组选出组长、副组长,并给自己的小组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向日葵组、闪星组,太阳组,月亮组。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孩子们听故事的同时,可以把听的内容设计成读书卡,做些装饰。不知不觉,孩子们爱上了讲故事,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二、内容丰富,体会语言艺术的美

听故事、讲故事不仅可以让孩子们体会到语言艺术的美,更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扩大孩子的阅读范围,增加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从孩子的语言能力出发,本学期主要活动内容包括:童话城堡之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故事大王;笑话幽默故事——看谁的故事能笑掉大牙;给故事起名;分角色讲故事等。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让孩子体会语言艺术不仅是用说的,还可以用来“玩”,从不同的“玩法”中学习。

三、形式多样,能力得到锻炼。

本学期的社团活动并不只是我单一地教,孩子单一地学,而是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孩子学有所乐,乐有所学。如:进行故事大比拼,学生合作表演故事、复述内容梗概、续说故事等。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比赛,让孩子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娱乐中增长能力。

第18篇:我与故事3

我与故事

重庆一考生

丰富指数:☆☆☆☆

深刻指数:☆☆☆☆

文采指数:☆☆☆☆

创新指数:☆☆☆☆

生活有了故事,就像图画上了色彩五彩斑斓;心灵有了故事,就像漂泊的鸟儿有了归宿;人生有了故事,就像航船挂起了风帆。故事让生活精彩,故事让心灵高尚,故事让人生绚烂。

聆听一则故事,就有一种感动。一个人静静地散步在公园,花香扑鼻而来,我尽情地享受着春天给我带来的快乐。忽然,一对老夫妇进入了我的视线,他们相互依偎着,双双时常绽出灿烂的笑容,他们开心地在说些什么?我有意靠了上去,装着心不在焉,却用心听他们的对话:

——还记得我们结婚的时候吗?仿佛就在昨天,这一晃就是五十年了。

——这些年我们经历的风雨实在太多,我们俩都撑过来了。我有时想,如果没有你,我能走到今天吗?

——呵呵,也是的。两个人撑一个家,总比一个人撑要容易得多呀。

多么家常的语言,又多么幸福的人生感受。在聆听中,我不只是为他们五十年来相濡以沫的恩爱而感动,也听懂了关于婚姻家庭的哲理。

聆听一则故事,让我懂得温暖。一个年轻的妈妈,搂着尚幼的女儿坐在公园里的长椅上,妈妈正在讲着动听的故事,女儿听得专心致志。时不时地,母女的对话传进我的耳朵。

——乌龟走得太慢了,它一定会输的。 ——你认为兔子一定会赢吗?

——是的。兔子比乌龟跑得快多了呀!

女儿很得意地回答着妈妈的问话。妈妈笑着抚摸着女儿的小脸蛋。 ——可你知道吗?那兔子看到乌龟落在自己身后好远好远,就想,我睡一会再跑也能跑过乌龟。结果呀„„

——妈妈我知道了,兔子睡懒觉老不醒,结果就是乌龟先到了终点。 听了女儿这样讲,妈妈忍不住亲了女儿一口。

——宝贝真聪明。你一定不会做爱睡懒觉的兔子,对吗?

女儿点着头应着妈妈。这时,妈妈的脸上洋溢着骄傲与自豪的快乐。妈妈以故事浇灌孩子的心灵,孩子如花朵一样,正在烂漫地开放。而我,在母女的对话中,感到了一种特别的温暖。

聆听一则故事,就有一种收获;聆听一则故事,就有一种享受;聆听一则故事,就有一种快乐。

是呀,这缤纷的故事,美好的生活,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构成的。我们时时地聆听别人的故事,也许,我们自己的故事也在被别人聆听。因此,我们不但要做一个会用心聆听的人,还应该做一个会创造美丽动听的故事的人,当别人聆听到我们的故事时,也会因此而感动,因此而快乐!

满分揭秘

文章中写了两个来自生活中的故事。但作者并非直接讲述这两个故事,而是以故事的聆听者的角度来转述,这样,就巧妙地把“我”与“故事”结合起来了,体现出标题中“我”与“故事”的关系。作者所选用的两个材料都来自生活,具有自然的生活气息,也体现了“生活中有许多故事”的题目暗示。在叙述故事中,作者还特别只截取人物有关主题的语言,所以显得不枝不蔓,精练利索。

考场绝招

细心观察,得于生活。文章中所写的两个材料是作者在公园里采来的素材。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年夫妻,一对温馨的母女。走进公园,这样的画面随处可见。也因此,感觉素材的真实性。

分镜描写,思维清晰。文章里的两个画面非常清晰,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将两个画面相对独立,这是采用了分镜头描写的效果。但是,读来并不觉得两个素材有分离感,这因为两个素材都来自公园,而在写第二个材料时,作者还有意在用了衔接句。

有叙有议,揭示意义。作者不但能主要通过“聆听”来对人物语言进行具有特征的描写,而且在“聆听”之后,能对所听的内容作出自己的评价,从而揭示了所叙述内容的意义所在。如果说叙需要观察能力的话,议则需要作者的思想。(李锡琴)

第19篇:书法历史小故事

书法历史小故事

汉字的起源

汉字渊源于象形,它是由图画发展而成的,故称象形文字。这是我国文字的一大特点,具有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汉字的产生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历史,在上古社会,文字没有产生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结绳”和“契刻”(就是用刀在木片以及陶器上刻符号)来记事。“结绳”的办法是文字的雏形,“契刻”则是萌芽状态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功臣书法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将六国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同,去其各异,以秦国文字做基础加以综合整理,编写?仓颉篇?、?爱厉篇?、?博学篇?作为典范,为官方正式标准字体使用。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的运动。秦朝以前的篆书统称为大篆,秦始皇时期通过对大篆删繁就简而创制的一种书体叫小篆。小篆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形体匀圆齐整,刚健流美。

“临池”的由来

我国东汉书法家张芝从小就爱写字。日日临写,从不间断。他每天在院中的池水里洗刷笔砚,日子久了,池子里的清水都被墨染黑了。后人用的“临池”一词就是指张芝刻苦练字的故事。

“行书”的来历

相传“行书”是东汉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刘德升少时读书,凡事都爱动脑筋。他感到写楷书太死板、又很慢,写草书虽快,可又太潦草不易辨认。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他终于把楷书与草书的笔法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用笔畅快、字形秀美、又易辨认的新书体——“行书”。

沙地上练出来的书法家

北宋欧阳修,不仅是散文大家,字也写得神采秀发,清劲妩媚。 欧阳修小时候家贫如洗,没钱买纸笔,母亲见他好学,就教他用芦杆在沙地上练字。由于刻苦练习,后来他的书法也很有成就。

他曾说:我从小喜欢的事儿可多了,中年以后渐渐废弃,有的是因为厌倦而不去做了;有的是虽未厌倦但因力不从心也不得不停止;历时愈久爱之愈深而不厌倦的就是书法。写字,可以伴我消受时日且不倦怠。

写字要有“胆”

元代书法家鲜于枢擅长悬腕写字,行草书写得尤其清秀俊美。有人问他怎样才能把字写得如此精妙,他闭上眼睛伸出双臂说:“胆!胆!胆!”意思是,写字不能缩手缩脚地很拘谨,要豪爽,有点儿胆识才行。

“第一关”匾额传说

相传明进士肖显给山海关城门楼写匾,当他振笔疾书地写到“天下第一关”的“关”(関)外框末笔钩时,腕力支持不住。他急中生智,使用右脚灵巧地将笔往左上方一踢,竟使“写”出的钩饱满、锐利,似对整个门框上的字都有了“扛鼎之力”。

前来观看者人山人海,可字匾刚刚挂起,城楼下的人群顿时哑然无声,原来是匾上的“下”字漏写一点。肖显急中生智,向楼下茶馆要来一块抹布,饱蘸余墨,又从卫兵腰间摘下弓箭,把抹布裹在箭头上,张弓搭箭,对准城楼上匾额射去。只听“叭”的一声,不偏不斜,正好补上了那一点。

王羲之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欧阳通苦学父书

欧阳通,字师通。是欧阳询的第四个儿子,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徐氏教导他一定要学习继承父亲的书法。她怕儿子懒惰,不肯学书法,就时常给些钱让欧阳通去购买父亲遗留下来的墨迹,欧阳通买了这些墨迹后,就好像得到宝贝一样,刻苦地学习、临摹,下决心使自己的字也能像父亲一样有人购买收藏。经过很多年的刻苦学习,他果然继承了父亲的书法,人们称他们父子二人的字为“大小欧阳体”。

怀素种芭蕉学书 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和尚的草书写得很好。他从小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练字,从不气馁(něi)。怀素少年时家境贫寒,被家人送到寺庙里当和尚混碗饭吃。可是生性好学的怀素在诵经之外,十分喜爱书法。师兄看怀素如此喜爱书法,便送他一支毛笔。怀素就采摘芭蕉叶当纸,用铁锅下面的烟灰和上水当墨汁研习书法。后来,怀素为了用芭蕉叶练字,便在园外大量栽种芭蕉。到了冬天,怀素还找来一块厚木板做成漆盘,在上面写了擦,擦了写,天长日久,竟然将漆盘擦通了。

柳公权谦虚学书

柳公权小时候字写得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和父亲的批评。他虚心听取他们的教诲,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他写的字进步很大,受到老师的表扬。表扬的次数多了,柳公权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写大楷比赛。他很快地写好了一篇,满以为稳拿冠军,脸上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一位卖豆腐的老人见柳公权这么不谦虚,想给他泼点凉水,走过去对他说:“华原城里,有个人用脚写字,写得比你还要好。”柳公权听了有点不服气,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华原城。他亲眼看到那位无臂老人用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用右脚夹住毛笔,龙飞凤舞地写对联,写出的字比自己不知要好多少倍。他冷静下来想想,觉得自己那么一点成绩真算不得什么。他诚恳地对那位无臂老人说:“柳公权愿拜您为师,请老师告诉学生写字的秘诀。”无臂老人沉思片刻,给他写了四句话:“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老人解释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用脚写字,已经练了50多个年头。我磨墨练字用完八大缸水,每天写完字就在半亩大的池塘里洗砚,池水都染黑了。可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我的字还差得远呢!”柳公权牢牢记住老人的话。从此以后,他更加勤奋地练字。他搜集了许多古代书法家的字,反复琢磨,吸取各家的长处。他经常登门拜访当时的书法名家,向他们虚心求教。他还时常请同学、亲友、陌生人指出自己书法上的不足之处。柳公权在书法领域不知满足地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第20篇:柳公权书法的故事

柳公权书法特点

柳公权在少年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字,老师和他的同学们一直很羡慕他,因此他也不免骄傲起来.有一天他和他的伙伴们一起在练书法,大家看到柳公权写的字,都连连称赞,突然,有人说这算什么?都没到京城里看过,有人用脚写都比你用用手写得好.柳公权不行,第2天就出发去京城了.柳公权在京城看见一位没有双臂的黑廋老头坐在地上用脚写字,他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柳公权当场就拜老人为师,老人却谦虚地说:“我是个孤苦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 柳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得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了我国著名书法家。 柳公权不耻下问,发奋练字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想想生活中有些同学自以为是,做事三分钟热度,半途而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会以柳公权为榜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持之以恒,我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变

一片嘻闹从弄堂里传出来,几个孩子打打闹闹的,在地上沾了满身的泥土,但却依然不知疲倦。纯真的眼中充满了欢乐。回到家后,自然是免不了一顿“责骂”。但也是左耳进,右耳出,小孩子嘛!总是能不知人间忧愁。

渐渐得,上学了。压力也变大了,他们的脸上没有了以往的无忧无虑。就连那本应放松一下的周末,也用来做了学业的牺牲品。尤其是在升学考试的那段期间,更是无比的压力。回首往事,已看不见往日的纯真,更多的是疲惫。大人们总会说一些忠言逆耳,告诉我们这个社会是多么得残酷和黑暗,要多加小心,可我们总以为那是大人们夸大其词,更本没有什么。即使真遇上了坏人,也总能被自己的“火眼金睛”所识破,现在的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遇到问题总能解决,天真得认为邪不胜正。可毕竟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孩子就是孩子,太过自负,太过烂漫。

学生时代结束了,他们进入了社会。原本认为是应该值得庆祝的事,可转眼便后悔了。他们希望自己能再回去,可时间不容许,谁也不会容许。

他们中的其中一个的工作很不顺心,与同事相处得也不太融洽,可谓是事事不顺,朋友们都劝他要想开,总有苦尽甘来的一天,可他早已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开始变得萎靡不正。整日浑浑噩噩的,不久之后,他辞了那份让他很不满意的工作,在社会上结识了一些小偷小摸的人,也跟着他们开始“工作”。其实他以前也是一老实人。做事勤恳,热心助人。可这个社会却使他变成了这副样子。时间总是能改变一些事,改变一些人,社会总是能感化一些历史,消磨一些人。

前几天在网上看了一个小故事,看完之后,仔细一想,发现真的好真实,也发现了这个社会的无奈,疯狂,多面……无论是与自己多么要好的朋友,竟也会出卖自己,真的让人感到惊讶和失望。

我一直认为世界是美好的,没有人会违背自己的心做事,可在金钱,权力,地位面前,自己的意愿却又显得渺小,人从小到大,会改变这么多,也应该是因为这些东西把!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保持那份纯真,也许世界会更美好把!

人能否不变…… 周恩来

(我最喜欢的是周恩来,所以写的是他)

他爱心博大,覆盖国家、人民和整个世界。你看他大至处理国际关系,小至处理人际关系无不充满浓浓的、厚厚的爱心。美帝国主义和中国人民、中国**曾是积怨如山的,但是战争结束后,一九五四年周恩来第一次与美国代表团在日内瓦见面时就发出友好的表示,虽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了,或者是不敢接受,但周恩来还是满脸的宽厚与自信,就是这种宽厚与自信,终于吸引尼克松在我们立国二十一年后,横跨太平洋到中国来与周恩来握手。国共两党是曾有血海深仇的,蒋介石曾以巨额大洋悬赏要周恩来的头。当西安事变发生时,蒋介石已成阶下囚,国人皆曰可杀,连曾经向蒋介石右倾过的陈独秀都高兴地连呼打酒来,蒋介石必死无疑。但是周恩来却带了十个人,进到刀枪如林的西安城去与蒋介石握手。周恩来长期代表中共与国民党谈判,在重庆,在南京,在北平。到最后,这些敌方代表竟为他的魅力所吸引,投向了中共。只有团长张治中说,别人可以留下,从手续上讲他应回去复命。周却坚决挽留,说西安事变已对不起一位姓张的朋友(张学良),这次不能重演悲剧,并立即通过地下党将张的家属也接到了北平。他的爱心征服了多少人,温暖了多少人,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叹服。宋美龄连问蒋介石,为什么我们就没有这样的人。美方与他长期打交道后,甚至后悔当初不该去扶植蒋介石。至于他对人民的爱,革命队伍内同志的爱,更是如雨润田,如土载物般地浑厚深沉。曾任党的总书记、犯过“左”倾路线错误的博古,可以说是经周恩来亲手“颠覆”下台的,但后来他们相处得很好,在重庆,博古成了周的得力助手。甚至像陈独秀这样曾给党造成血的损失,当他对自己的错误已有认识,并有回党的表示时,周恩来立即着手接洽此事,可惜未能谈成。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讲话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话移来评价周恩来最合适不过。当周恩来去世时,无论东方西方,同声悲泣,整个地球都载不动这许多遗憾,许多愁。

我与书法的故事范文
《我与书法的故事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