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人民的名义剧评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14 18:08:5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人民的名义

《人民的名义》把人分9层,你属于哪一层?

1

认知最底层,无明之人,总是被人盘剥而无力自保。

这些人在剧中,就是一个工厂的员工。他们原本持有工厂股份,工厂拆迁收地,地价涨到10几个亿,工人们好开心,以为自己发了——可万万没想到,工人们的股份,被高手通过资本及权力双层运作,统统抢走了。

工人们怒不可竭,组织起来保护工厂,对抗拆迁——结果不慎点燃汽油,把自己烧得好惨,住院都没人过问(影片中的各级官员,满口大词,但没一个去医院看望过他们)。

这些工人在最底层,没有能力保护自己。为了生存只好上街摆摊卖早点,影片说她们被城管追撵,有的一头撞在公共汽车上,殒命身亡。

——这是时代底层较为真实的写照,社会是否有良知,取决于是否善待这些人。处于这个层级中的人是否有能力,要看他能否走出这个层级。

认知第二级,大风厂工会主席郑西坡及拆迁者。

这个层级的人,比最底层略微明白一点点——但只是认知到了最底层的苦与伤,自我认知是懵懂的。所以他们的认知特点,是昏妄不定,喜怒随境。

昏妄不定,喜怒随境——比如说工会主席郑西坡,已至退休之年,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儿子有出息,好赞助他自费出版诗集。而他的儿子呢,却在挖空心思,想从老头手里抠钱。一家人活得稀哩糊涂,相互算计,喜怒不定。

就是这个心情随环境翻覆变化的郑西坡,居然敢带着工人重新创业——现实中是没戏的。但影视剧中,啥怪事都会发生!

和郑西坡处于同一层级的,还有拆迁队。这伙人对工人心中的无知与恐惧,看得透透的,所以狠狠来欺负——但他们拎不清自己是谁,所以上层权斗格局一变,这伙人首当其次先被抓起来。

认知第三层,草根小老板蔡成功。

蔡成功已非凡属之辈,但剧中男主角一语道破:他是个输在起跑线上的人,打小爹不管妈不顾,学习成绩差而不停的留级。虽然他凭着自己的气魄与胆略,硬是杀出条血路,从草根成为统率一千多人的企业家。但商政合围,暗伏死套,饶是蔡成功三头六臂,最后还是被人暗算。

遭暗算后的蔡成功,疾逃北京向发小求助——发小就是剧中主人公,却把他送来的礼物,嗖的一声扔出去了。

一芥草根,也配和京官套交情?

拎着猪头也摸不到庙门,这就是底层小老板普遍的悲哀。

——最让蔡成功痛苦的,是他明明遭人暗算,但这一切却没有证据。

他只能说他知道的事实,只说这些就会进监狱。

——他努力想说清楚自己是如何遭遇暗算的,却遭到发小主人公的喝斥:只说事实,不要说你的想象!

——注意,这是此剧中最高价值之所在,你能否把想象与事实区分开,如何辨析他人话语中的想象与事实,这是你能否跃出底层,步入经济自由的关键。

认知第四层,买卖无非人情,商业无非人性。

剧中的红顶商女高小琴,就是这个认知的代表。她以一介贫家女起步,攻城略地,白手起家,坐拥近百亿资产。

她应该是大家最喜欢的、巧取豪夺的高手。她打通政商通道,先让银行给大风厂老板蔡成功慢放贷款,逼蔡成功以工厂股权做抵押,在她这里借过桥贷款。然后再让银行断贷,蔡成功霎间崩盘,十几个亿的地皮,就全归了高小琴。

刀头舔血,虎口拨牙,小姑娘就爱这一口。

——现实中这样的商业者,比比皆是。但,真正的高手资源运作更缜密,不会让任何人抓住把柄。

认知第五层,洞悉世象格局,平台重于能力。

认知到这层次,就具备了娴熟的社会管理能力,做个局长不在话下。

剧中的男猪脚在此层级,还有公安市局的局长赵东来,以及反角光明区分局的局长程度。

这个层级以人为资源,他们知人心,识人性,但谋事思维,使得他们只能从局部来看问题,全局观有待提高。 6

认知第六层,上窥权道,下俯苍生。

长年与这个层级的人士交往的人会发现,他们语境温和,目光平静,对部属习惯于下指示,而且他们的指示精湛到了怕人:第一干什么,第二干什么,第三干什么……他们精通事理学,知道一个起点会引发人心的何种骚乱,知道坑在哪里。

他们话少,言必有中。

剧中的公安厅长祁同伟、省检察院院长季昌明,纪委书记张树立都在这个层级。所以他们有人想再上一层,有人想平安无事退休,各有各的选择。

认知第七层,勘破死局,人生无困。

剧中最让大家心疼的达康书记,就是这种类型。他们思虑全面,别人眼中的死局,落在他们手中就会咸鱼番生。此类人从政高调,经商低调。如果从政,哪怕只在个小县城,也会在第一时间上达天听。如果经商,他们的钱不会比马云少,但却谢绝马云的风光。

他们最擅长的,是启动社会资本。他们能用别人的钱,办成自己的事儿,还能给对方带来丰厚回报。所以他们最喜欢说奉献,说为他人着想。

在商界,一个人走到这步,就可以告慰此生,洗洗睡了。

但在政界,仍有漫长的权力之路,继续挑战他们的生命。

认知的第八层,不为而成,非建而功。

剧中主管政法委的副书记高育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原本是学院的系主任,出学界入政界,痛快淋漓的实现人生抱负,想做成的事,早就做完了。要摆平的人,早就趴下了。值此桃李满天下,弟子遍权门。高老师返璞归真,只想找百八十个红颜知己,卧睡于桃红柳绿之地,尽情的享受人生。

这类人高度疑似天界的神祗,原本得窥智慧天道,却耐不得红尘诱惑,沦落凡尘为妖。现实中他们即有智慧,又有人缘,活得贼啦啦爽。但影视剧中吗,这类妖物是必须要收掉的。

剧中的认知天花板:明察洞悉,大度深沉。

——不得不低声抱怨一下,剧中最高认知的省委书记沙瑞金,其表现不过是个司局水平。虽然编剧想掏出这类人士的认知底限,甚至参加过省部级会议。但问题是,编剧被允许参加的,必然是事务性工作会议,根本显露不出省级一把手的真实实力。

省级一把手,其视野之宏阔,词锋之明晰,往往带有一种震骇人心的效果。掌控全局是他们的日常工作,而且他们又精熟人心细节,再繁复的局面,你可能说三天三夜还没讲清楚,他最多不超过五个字,就能够说得明明白白。

见大而行远,迎刃方通简。

上面这十个字的意境,36岁之前如果能达到,就对得起自己的野心了。

概括一下网剧《人民的名义》中的九个认知层级:

最底层:无明之人,不知人不知已不知世不知事,生活备感艰辛,徒然受尽盘剥而无力自保。

第二层:昏妄之人,心随境转。他们的视野太狭隘,又没什么目标,没有进取意识,总是懵懵懂懂,急了就是傻大胆,怕了就是胆小鬼。他们总是对人性抱有深深的疑虑,不明白现在人怎么都这样。

第三层:能够区分心境与现实。这是美国小学教育的核心,也是贫富认知的分界点。一旦有谁能够明晰区分事实与观点,区分观点与主观情绪或想象,这个人就具备了充足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发展能力。

第四层:生意无非人情,商业无非人性,财富无非资源,成功不过运作。到了这层级的人士,都有着清醒的资源意识,自成平台,娴熟运作。基本上衣食无虞,却始终对这个世界困惑不已。

第五层:洞悉世象格局,谋事胜于谋人。这类人是平台人,信奉的是平台即能力。而且他们能够获得平台,并让平台扩张自我意志。不幸的是他们必然受困于平台自身的利益博弈,这让他们每天都板着张后娘脸,逢人就说伐开心。

第六层:上窥权道,下俯苍生。这类人士拥有复合平台,比第五层人士的平台更大,因而他们的全局观更宏阔。他们所据有的资源,已经能解决任何问题,但平台压力构成的死局,把他们牢牢禁锢。

第七层:这一层人士勘破世相,人生无困。他们洞悉现实的不确定,善于破局,喜欢破局。但正如剧中所演的那样,宏图大智,难为凡夫俗子所理解。所以他身边的人,会由任人性驱策,八面合围,一门心思要弄死这个异类。

第八层:走出人性,不为而为。这类人士,已经意识到了现实无非人性,他们决不会因为动了一根手指头,而激起人性的反弹。只需要只言片语,就能够催促事情向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但他们唯一的敌人是自己,没人能够打败他,只有他自己会看不惯自己,灭了自己。

最上一层:回归平台,或可称为平台升级跃迁,这个平台不过是生态型的社会。与第八层的区别是,居于这一层次的人士,已成功的击败了自我软弱天性,同样的行为能力,不同的价值取向,所以才能做到见大而行远,迎刃方通简。

这世界,就犹如一间诺大的课堂教室,你的认知在哪个层级,成绩就在哪里,名次也在这个位置。

九层之上,犹有高台。

九渊之下,犹有沟渎。

如果说,这个世界有竞争的话,竞争的就是认知。

认知——先是你知道多少,然后是你如何看待这些。

——知无对错,心生是非。

一切不过是人性。

知人知已知世知事,观山观水观海观风。

你可能会注意到,所谓的九层认知,不过是三个维度的自由组合。第一个维度是时空的宽广度,这个叫见大,大局面大视野大格局大见识大气魄。第二个维度是世相的精深度,这个叫远犹,你对社会规律法则认知有多深,就能够走出多远。第三个叫人性的反复,白首相知犹按剑,从来人心隔肚皮。风鹏正举九万里,淡妆浓抹总相宜。人生不过是一部以自我为主角的影视剧,你的认知在哪个层级,你就是个什么角色。

如果不喜欢现在的位置,不喜欢现在的角色,那就要学习给自己的认知升级。释伽拈花而笑,回头就是彼岸。认知升级不过就是心意的一转。睁开眼,环视这辽阔的世界。看天看地看风看水看人心,从局部视野走出,向规律纵深挺进。打开心,释放那迷乱的情绪。知己知彼知世知道知人心,从悒郁的杂绪中走出,俯瞰人性那万古千秋的无尽悲凉。八万四千法门,不过慈悲之心。迟早你会击败心中的软弱与恐惧,让这美丽非凡的大千世界,成为你生命的舞台。

推荐第2篇:人民的名义

一位国家部委的项目处长被人举报受贿千万,当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长相憨厚、衣着朴素的“老农民”在简陋破败的旧房里吃炸酱面。

当这位腐败分子的面具被最终撕开的同时,与之案件牵连甚紧的H省京州市副市长丁义珍,却在一位神秘人物的暗中相助下,以反侦察手段逃脱法网,流亡海外。案件线索终定位于由京州光明峰项目引发的一家H省国企大风服装厂的股权争夺,牵连其中的各派政治势力却盘根错节,扑朔迷离。

H省检察院反贪局长陈海在调查行动中遭遇离奇的车祸。为了完成当年同窗的未竟事业,精明干练的侯亮平临危受命,接任陈海未竟的事业。在H省政坛,以H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高育良为代表的“政法系”,以H省委常委、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为代表的“秘书帮”相争多年,不分轩轾。新任省委书记沙瑞金的到来,注定将打破这种政治的平衡局面,为H省的改革大业带来新的气息。[5]

推荐第3篇:《人民的名义》

《人民的名义》观后心得体会

日前,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牵头创作的《人民的名义》电视剧,正在湖南卫视黄金档开播。该剧真实震撼地演绎了荧屏“打虎”,开播以来引起强烈反响,不但收视告捷,在社交媒体上也引发热议。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时最强的力量。反腐电视剧的热播,生动展现了反腐斗争的真实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一大批腐败分子受到法律应有的惩处,不敢腐败的震慑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反腐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众给予高度评价。反腐作品是反腐斗争在精神文明领域的投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近年来,从中央纪委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和《打铁还需自身硬》,到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再到探究贪官心路历程的《追问》等等,与反腐有关的作品不断升温,深度切合中央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果。

打铁还需自身硬。《人民的名义》剧中不少内容取决于真实题材,一些腐败分子的案情离奇到连作家都难以想象。剧中涉及反腐官员官至高层,一个大省“半壁江山”都陷入反腐,有演员甚至担心剧本会审不了。导演说:“电视剧能排到这个尺度,是国家反腐力度使然。”敢于曝光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充分证明了我们党在反腐斗争中的坚定决心和高度自信。

正因为有“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担当,有“老虎苍蝇一起打”气魄,反腐败斗争实现有腐必惩、有贪必肃,做到除恶务尽、不留死角,是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风民风为之一振。相信反复题材的升温、更多反复作品的涌现,必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不断提升命中的信心和信任。

反腐倡廉的理念根植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意基础。广大人民群众痛恨腐败,必然会力挺反腐作品道出民众心声。《人民的名义》首集就取得了全国全网收视率位居同时段第一的好成绩,说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顺党心、合民意,有着广泛和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文章何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人民的名义》源于反腐败斗争的伟大实践,源于创作者敏锐地捕捉的时代的脉搏和人民心声,尤为重要的是,“人民的名义”彰显着正义的力量,必将主力清明政治生态建设,为社会传播更多正能量。

推荐第4篇:人民的名义

《人民的名义》

一名官员被人举报受贿千万元,当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长相憨厚、衣着朴素的“老农民”在简陋破败的旧房里吃炸酱面。检察院反贪局长陈海在调查行动中遭遇离奇车祸,为了完成当年同窗的未竟事业,侯亮平临危受命,接任陈海未竟的事业„„

3月28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定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开播。时隔多年,反腐剧再次回归荧屏,而且“尺度”颇大——剧中级别最高的贪腐官员“官至副国级”,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陷入贪腐。

本剧导演、制片人李路说:“本剧的力度、布局之大,是前所未有的。电视剧能拍到这个尺度,是国家反腐力度使然。”

原著小说作者、编剧周梅森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作为一个作家,如果你不敢写,或者写得不痛不痒,你的作品就失去了读者和观众的信任。老百姓是真的关心反腐,对腐败的切齿痛恨不容置疑。”

没有人脸上写着“贪官”二字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周梅森出生于1956年,代表作有《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至高利益》等。他只在徐州市政府挂职过一年副秘书长,并没有从政经历,如何写好官场,“只能说我非常关注这个时代,关注这个时代的政治生态,看透了权力背后的面孔”。

当时,受贿的方式是卡,可以用来消费和提现,但写的不是受贿人的名字,而银行取款机的监控录像也因时间久远已经销毁,案子一度陷入僵局。但反腐部门的同志注意到,卡里还剩几千元“零头”,“就看受贿者舍不舍得这几千块钱,如果他拿着这张卡再去取钱或者消费,证据就拿到了。最终,受贿者还是舍不得,拿着卡去买了贵重物品,还和自己的卡合并使用”。证据到手,犯罪嫌疑人立刻被捕。周梅森把这个案子写进了小说,也成为电视剧中的一个重要案件。

从年轻时候起,巴尔扎克就是周梅森的偶像——巴尔扎克所处的是一个新旧交替、金钱至上的时代,和现在有很多相似之处。“巴尔扎克有一个观点讲得非常好,小说家必须面对现实生活,使自己成为当代社会的风俗史家;小说家的任务不仅在于描摹社会现象,还要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小说家又必须同时是道德家和政治家。”周梅森说,“巴尔扎克的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对社会思考的追求,这也是我这部小说所追求的东西。”

弱势群体对贪腐有切齿痛恨

在《人民的名义》中,除了描写官场,周梅森还花了近一半篇幅写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我的几乎每一部小说都会有一定篇幅触及弱势群体,这个群体我非常熟悉。”周梅森自己曾是一个煤矿工人,十几岁就在煤矿半工半读,1979年离开煤矿后,仍有很多亲戚朋友在煤矿工作。

“高楼背后有阴影,霓虹灯下有血泪。一方面,我们改革开放,物质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两极分化严重,这是非常可怕的。”周梅森在《人民的名义》中写到一个老工人郑西坡,工厂破产,工人下岗,他本来是帮助政府做说服工作的,但后来被贪腐官员欺压,打官司又被司法腐败压迫,为了保卫自己的工厂,他被逼无奈搞出一个群体性事件。

“这正是贪腐的可怕之处,侵害了老百姓的权益,败坏了世道人心,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周梅森说,“有些无耻的腐败官员,连老百姓的救济款都贪,没有底线到这种程度。底层老百姓对腐败有切齿痛恨,我的作品就要写出老百姓的这种痛恨。”

反腐主题的文艺作品在过去十几年一度出现空白,反腐剧也在电视屏幕上消失,此次《人民的名义》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回归观众的视野。周梅森说:“文艺作品对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的描写,也是一种监督。过去我们的文艺作品对这些群体性事件都是回避的,官僚们以为你不写,老百姓看不到,就能掩耳盗铃。”

在《人民的名义》中,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沦陷了,老书记、接班者、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法院副院长、大型国企老总、省会城市副市长„„全是腐败分子;小说中级别最高的贪腐分子更是官至“副国级”。

周梅森说:“我们写出来,不是要让人民绝望,而是要给人民希望,引导人民正确地看待这场反腐斗争。要让人们知道,像侯亮平、沙瑞金这样的肩负着反腐职责的同志,面对多么大的风险,要让老百姓相信我们。”

95后剪完片子称“重塑三观”

当周梅森刚写完3集剧本的时候,制片人兼导演李路就与他签约;为了筹拍这部“很有风险”的电视剧,李路差点抵押了自己的房子贷款,最终,投资方是5家民营企业“个体户”,而且从不干涉拍摄。

周梅森告诉李路,之前他的《绝对权力》和《国家公诉》两部反腐剧,审查修改意见有八九百处,这次也要做好心理准备。“结果,这次我们给最高检影视中心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都呈送了剧本,审查过程比较顺利。当下的国家形势和反腐力度,需要这种重拳出击的剧。”李路说。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毛羽还公开表示:这段时间,我们在审看周梅森编剧、李路导演的《人民的名义》时,一直被这部现实主义大剧感染着„„剧中腐败势力非常猖獗,形势非常严峻,但看的过程中,每一集都有正面的力量,光明hold住黑暗。从这部剧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温暖,看到了正义的力量,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曾有不少人建议李路给电视剧改个更抓人眼球的名字,但他坚决不同意。“先立正,再观剧。主旋律不是喊口号,也可以拍得很好看。好莱坞电影也是弘扬美国精神、正义战胜邪恶,商业和娱乐元素并不代表不是正剧”。

通过这次观看反腐警示教育片,再次警示我们: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且注重加强个人自律意识的培养。

推荐第5篇:人民的名义

《人民的名义》

《人民的名义》是以反贪局侯亮平的反腐调查为主要情节,讲述了当代检察官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制统一的故事。我既看过以之命名的书,也看过以之命名的电视剧。书写得没有电视剧拍起来精彩。

既然本书叫人民的名义,那么重点当然在人民身上了,但相反的是,人民在整部剧中并没有被详细介绍。人民这个角色据说是正派的旗帜和后台,但反派却忽视他们并肆无忌惮的损害他们的权利。侯亮平应该是他的代表,但没看出侯亮平有多把他放在心上,他对发小朋友对领导同事对报仇的态度都比对这个角色上心的多。

其他好官们里,沙瑞金更多的为的是中央和全党,李达康为的是自己的政绩,赵东来为的是市里的稳定,就一个陈岩石全心全意为了他献了青春献生命,献了房子献儿子,还被边缘化,贡得高高的,架得远远的。以他名字命名的书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他只做了高高在上的官员们斗争的看客。以他的名义写了一本书,最后也只是以他的名义而已。

那么什么是人民呢?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全书完全没有体现出人民是国家主人这一点。整本书里,几个人民的投影往往是是无助的,是愚昧的,是贪图小利,是粗鲁的,这几个角色可有可无,左右不了反贪和政治斗争的形势。他们被侵权需要熟人老干部维权,他们创业需要央求政府扶持,他们被贪官坏官坑了需要清官好官主持公道,既没有主人的自觉,也没有主人的尊严。

人民是国家主人这事被忘了,人民就不存在了么?不,人民还在。中国经济的复苏,是中国人民勤奋劳动的结果。中国科技的发展,是中国人民智慧凝结的结晶。中华民族的崛起,是中国人民苦干实干的体现。 这都证明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还在。

说回《人民的名义》这本书,贪官之所以贪,是忘了他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贪官之所以被惩戒,是因为他触碰了人民的利益,高育良,祁同伟,赵立春等的贪腐,似乎是个人品性的问题,但他们最大的问题是背叛了人民,而他们的最惨痛下场是被人民所唾弃。

这本书尖锐地触及了反腐问题,但如果能更好的突出人民,体现人民的强大力量就更完美了。

推荐第6篇:人民名义随感

观《人民的名义》随感

近期,豆瓣评分超高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以独特的题材、云集的戏骨、过硬的演技赢得了全国观众的一致好评,引发热烈的反响,对于国家播放反腐倡廉题材的影视剧作品给予高度肯定,更多的是透过影视作品看到国家从严治党之力度、严惩贪污腐败之决心,这是肃歪风、正党风的坚定体现。 电视剧使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感触颇深、收益良多的是电视剧中陈岩石老先生给汉东省常委上的那一堂党课,没有课堂老师的讲授艺术,但真挚的感情流露让人潸然泪下,他回忆中、历史中、战争中的共产党员让我骄傲,让我敬仰,让我钦佩,也让我汗颜。陈老说,在战争时候,只有党员才有扛炸药包的资格。这个资格是一种敢于为人民献身的勇气,这种资格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坚毅选择。陈老还说,他入党的时候,就没有想过能活着回家。听到这一句,眼泪再也忍不住喷涌而出,入党庄严宣誓的时候,陈老是做好了为信仰、为人民付出一切的准备了的。入党,意味着更危险的任务,意味着更重大的责任,意味着更艰巨的担当,但是,没有一位党员选择退缩,没有一位党员选择逃避,能为保护群众牺牲是光荣的,能为战争胜利出力是崇高的,能为坚定信仰献身是值得的。我想,没有人不怕死,他们也想活着,活着看到顺利,但是,在他们心中,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叫信仰,信仰背后,站着人民!

回想我入党时,没有生与死的压力,没有需要与被需要的感觉,就是因为大家都交入党志愿书,所以我交了,因为入党是品学兼优的学生的特权,所以我想试试……入党的初衷,在陈老一字一句的回忆中,显得那么苍白而又无力;入党之后,除了变更政治面貌,定期参加学习,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之外,似乎我并没有做到其他的要求,学习依然像以前一样的学习,随后的实习也是按部就班,参加工作了也没什么不一样,入党之后的作为,在陈老直击人心的言语中,显得那么糟粕而又无光;关于入党的信仰,从学整整19年,识的的汉子数以千计,党章的每一个字都认识,党规的每一句话都能理解,但每当谈起信仰时,内心总是感觉模糊,感觉虚无,当在工作总结中写下坚定信念这类词汇时,心是虚的,因为不真实,信仰的感悟,在陈老朴实无华的诉说中,显得那么汗颜而又缺乏底气。 在陈老的回忆中,那样的党员是他永远难以忘记的挚友,永远相惜相伴的知己,永远心灵相通的同类人。这样的党员英雄,每位身上都有迥然不同的经历,英雄的故事各有各的壮举,但英雄的情怀无不相似,那是切实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服务宗旨的情怀,那是信仰坚定到能为之付出生命而义无反顾的情怀。共产党伴随着艰难的环境、战火的纷飞、生命的危险一路风雨,无数党员先辈们用鲜血染红了他们的信仰,用生命迎来了人民的顺利,用牺牲换取了群众的利益,用付出奠定了今天的美好新中国。他们其中,有无数先烈,永远的留在了那段艰难奋进的岁月,没有享受到一丝一毫他们用牺牲换来的胜利果实,但,我想,如果可以从新选择,他们永远不变,因为他们是共产党员。

反思自身,生活在日益强大的祖国的庇护下,我们安居乐业,我们和平没有战争,我们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大大提升,我们心怀感激;看到抗战历史回顾中,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们的英勇举动,我们由衷敬佩;想到屈辱备受压迫的日军侵华时期,我们义愤填膺……但是,感激之余呢?敬佩之余呢?义愤填膺之余呢?我们做了什么?

和平年代,不再需要我们扛枪抬炮;幸福时代,不再需要我们吃草根穿草鞋;发展时代,不再需要我们负重徒步几十天……是时代太美好,以至于不需要那些美好的道德品质、优秀的传统作风、坚定的理想信念了吗?我想,不单单是我想,所有的人都会回答,不是,而且依然需要。是的,依然需要,只是付诸行动的寥寥无几而已。

知行合一,用配得起的行动去践行我们说得出的语言。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继承先辈用行动积攒下的优秀经验、立党根本、执政要求、行事准则,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衷,切实为民服务坚毅前行,用行动续写共产党的荣光,用行动,在当下美好的时代,努力书写更加美好的党员故事,努力构建更加美好的幸福时代。

若有幸能活到陈老的年纪,当已然白发染鬓,追忆曾经,愿我一路无悔无憾,愿知己一路随行,愿美好更加美好!当然,行动一直都在。

推荐第7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看《人民的名义》的时候,我一直在想着两个问题:一个是圈子,一个是用人。

先说圈子,这几年很流行的一句话“圈子决定你的格局,圈子决定你的未来”,因为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这些话鸡汤味很浓,现在大家都很反感心灵鸡汤,可为什么这些话能流行得起来?因为它说出了很多人面临的真实情况,感同身受。《人民的名义》对政法系的批评指向很清楚:“圈子”是腐败的根源,因为有了圈子,所以出现拉帮结派,团团伙伙,搞山头主义……反观现实生活,这些问题确实是很突出。可我在想,到底是“搞圈子”错了,还是别的问题?我们还需不需要圈子?

前几年关于“寒门出贵子”的话题被热议,麦子的一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道出了“阶层问题”的真相,一个农家子弟经过18年的奋斗,才取得和大城市里的同龄人平起平坐的权利,引起了很多寒门子弟的共鸣 。而且现实可能更残酷,有的人说,18年又如何?再丰盛的年华叠加,我仍不能和大城市里的同龄人坐在一起喝咖啡!看看你身边的人,你就知道此言不虚。就拿这部《人民的名义》里的正面人物来说吧:

省委书记沙瑞金,伯父是陈岩石的入党介绍人和班长。解放后,是陈岩石供他到大学毕业的,这期间父辈的教育对沙瑞金的影响不言而喻。抛开个人努力不说,如果没有红二代的教育背景,沙瑞金能走上政途?我想至少不会那么容易。

陈海,陈岩石的儿子,如果老爹陈岩石没当过检察长,他念大学的时候会选择政法系吗?会当上反贪局的局长吗?

陆亦可,老妈是法官,正因为陆亦可在一个政法家庭培养教育下,最后她走上了检察官的人生道路。

陈海的儿子小皮球,从小就在反贪局的圈子里混,还在念小学就知道贪腐是怎么回事,知道给爷爷奶奶当侦查员,你想他长大了以后,如果再加上个人努力,能不往政法系统方面规划自己的人生吗?

反观现实生活里的大部分人,你就是头悬梁锥刺股,估计这辈子都没想过要当个检察官……

谁又能说这跟圈子没关系,至少是家庭的圈子,教育的圈子,成长的圈子……所以才有那句话:“圈子决定你的格局,圈子决定你的未来”。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想,我们都需要“圈子”,问题是你选择什么样的“圈子”而已。

人民的名义高育良在解剖麻雀的会议上发言

第二个值得深思的是职场里员工的升职、干部的提拔。

《人民的名义》里,汉东省委召开的“解剖麻雀”会议上,高育良说了一段话:在干部人事安排上,主管领导使用一些身边比较熟悉的干部也有情可原,熟悉的,知根知底,啥性情,啥能耐,心里大体有数,用着就放心嘛。

虽然高育良是个反面人物,他在会上说的这段话,也被其他的省委领导反驳,说他是诡辩论,但这难道不是当今职场很现实的问题吗?身边的人知根知底,知道他能力有多大,能干什么,领导就重用,因为用起来放心;远离领导的下属,有的是没有机会沟通交流,有的是自己不愿或不屑,因为跟领导没任何没多少交集,领导都不认识或不了解这个人,他就是再优秀,领导也不知道怎么用他。

高育良、李达康没用易学习,抛开领导层面对下属不了解,存有私心等大家能看得到的负面因素先不说,从下属的角度,在职场里,“易学习式”的员工在向上沟通方面,自身是否也存在问题?我想这是作为职场人士,应该反思的。

职场里,你是否也经常这样抱怨:

老板是不是瞎了?明明那些同事能力不如我,写的方案不如我,提的建议也不如我,但是,老板总是听他们的意见,完全不在乎我提的建议和想法,加薪升职,都是别人的事,好像我遇到的是假老板一样,我委屈爆了!

你的努力和付出,领导、组织都看不见,到底问题出在哪?有个公众号大V写了篇文章叫《如何管理你的老板》,提了一个概念叫“管理老板的能力”,她说,作为下属,要与自己的领导保持良好的沟通,因为在职场,领导永远很忙。《人民的名义》里老说“政治资源”,其实老板的时间也属于一种资源,而且是稀缺资源。作为下属就要学会管理领导的时间,大家每天都在抢领导的时间,“易学习式”的下属,却不愿或不屑去做这样的事,其实无形中也暴露了他们缺乏这样的能力。

《如何管理你的老板》一文给出了管理老板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比如,给自己的老板分类,了解他的high点和敏感点,然后对症下药。

有的人说,那不成了马屁精了吗?很多人总带着“拍马屁”这样的偏见去看领导身边的红人。可为什么很多人办不成的事,像秘书这样的红人就轻松搞定呢?你不得不承认别人管理老板的能力!

比如秘书最清楚老板什么时候脑袋是清醒的,什么时候状态最好,他会在老板状态最佳的时候去找领导办事,至少不会在领导有情绪的时候去。

找老板解决问题的时候,秘书会把几个问题集中到一起,分门别类,划出重点,一次性让老板做决定,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秘书找老板决策什么事情的时候,不是单纯让老板做判断题,而是提供不同的选项,让老板做选择题,这样能快速准确地做决策……

这些能力,不是所谓的“拍马屁”就能做到的。换个角度,如果你是领导,这样会办事,能办事,又知根知底的人,你会有不用的理由?

所以什么事都有义正一反的两面,我们要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面人物值得推崇,反面人物背后其实也有很多亮点,这是这几天看《人民的名义》的一点感悟,你在剧中看到了什么?

推荐第8篇:《人民的名义》经典台词

1、做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骨气

2、可是做人他得喘气

3、有图未必是真相,至少它不是全部的真相

4、中国目前的政治生态就是一把手几乎拥有绝对的权利

5、其实我们所有人都非常清楚,我们就是从娘胎里来,再到坟墓里边去

6、我们都以自以为是的方式爱对方,都自以为是地认为给了对方幸福,却从来没有问问对方要的幸福是什么

7、您就不能用显微镜看看我,在我身上找一找长处

8、所以说我们有些干部,为了自己的政绩前途,可以不顾一切,对贪腐,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即便有了确凿

9、正剧,也是就事论事绝不牵连,说白了,就是对腐败的一种纵容。

10、比如刚才我们谈到的,那些女干部,跟组织部长上个床,就从科长提处长了。

11、可你这个处长不一样,权力大,我都听人说了,拿个部长跟你换,你都不换。

12、赵处长,能不能满足我一下好奇心啊,你是怎么收费的?

13、你大把大把捞黑钱的时候,怎么没想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中国农民那么倒霉,有你这个么坏儿子。

14、中国目前的政治生态,就是一把手,几乎拥有绝对的权力。

15、你当官,心里头就得有老百姓,你不能拿着人民的名义当幌子蒙事!

16、你觉得我是不是有病啊,精神方面的病。我真觉得自己有病。

17、我觉得你这个同志说话很搞笑,说话很搞笑你知道吗?——是你在搞笑吧赵处长。

18、你看现在满大街都是鬼,干嘛非得咱们爷俩儿做人呢

19、毛主席说过呀,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我看现在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咱们这些干部得好好地管

20、管了,你再不管咱们党就完了,国家就毁了

21、这腐败就像癌细胞似儿的,一点一点的侵蚀社会的机体,让私欲膨胀,理想缺失,正义缺位

22、坦率地说我们一些干部,其素质已经远低于一般国民的素质了。

23、你以为别人敬他酒,敬的是他的人缘,那敬的都是他手里的权力。

24、腐败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上海,最后还是以国家和人民的伤痛来消解,痛苦是在所难免的,我们也必须要去承受,将他们绳之于法。

25、一个人总以自己的方式去爱对方,以为对方就会幸福,却从未问过对方真的幸福不幸福。

26、有权不可任性,但可以谋私,是吧?

27、处长算个屁,在北京啊,一板砖下去,能砸倒一大片处长

28、我祝您老人家,精神健康,身体愉快,永远永远都愉快

29、至于身体愉快的事,这就有请王总回家跟他老婆个别切磋了

30、你大把大把捞黑钱的时候,怎么没想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现在出事了,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中国农民

31、那么倒霉,有你这么个坏儿子

32、你爱信不信,小官巨贪

33、你是有病,病的还不轻呢,这是丧心病狂症

34、侯处长,我有个请求,我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想好好地,再看看我这个家。

35、办的是公事,干嘛非得在家里请客啊,表演廉政啊?

36、别说了,像你们这种人,党和人民就是专门用来对不起的

37、咱们跟美国之间没有引渡条约,所以中国的贪官都往美国跑

38、你这不是陪衬了人家的矮小吗,能不引起官愤呐

39、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人民币服务的

40、我真想腐蚀你革命干部靠的是票子房子和女子,总有一样能打倒你

41、一帮玩鹰的老手,倒是被鹰啄了眼睛,真有你们的。

42、陈海欠侯亮平贪官一枚,括号厅局级的。——猴子,我觉得这事真没你想的这么简单,我觉得这有可能是

43、一个窝案,咱有可能揪出一窝贪官来。——说得好,华华,这么写吧,陈海欠侯亮平贪官一窝,括号含厅局级干部一枚。

44、侯处长,百闻不如一见呀,难怪他们叫你猴子,这一枚变一窝啊。

推荐第9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刚刚看完《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最后落网的老狐狸高育良在束手就擒前对自己的学生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下课”。全剧看下来竟是这个情景使我感触最深,我不禁重新审视起这个亦正亦邪的高老师来,他究竟是不是个好老师?他桃李天下,培养的学生在业务能力方面个个都是能手精英;而他又利欲熏心,晚节不保,最终被自己的得意门生送进监狱。借这位高老师身上的“贤”与“不贤”来谈谈我认为的好老师。

首先,一个好老师必须要有爱。有博爱之心,有公平对待学生的博爱之心。没有爱心,就无从谈起自己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而且一切不是建立在爱心基础上的教育就不能说成是成功的教育。所以,在任何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缺失的就是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爱心,因为有爱才有教育。对待每一位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存在歧视,要正视每一学生的差异。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能只看到学生的短处,要多发现学生的长处,抱着一种“以事论事”的态度看待学生。可能学生在文化课的课堂上不是很出色,但是体育场就很可能见到他矫健的身姿。

其次,一个好老师必须要渊博,渊博的学识才能打造一个老师的个人魅力,高老师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学生,我想跟他本身渊博的学识是密不可分的,他在讲台上的挥斥方遒,意气风发都以此为基础。俗语有云: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因此,学问高深,知识渊博,见解新颖,语言幽默都是征服学生的利器。就和追星族模仿偶像穿衣打扮一样,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仰慕将转化为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教师在课堂上的信手拈来和游刃有余将会引起学生的主动钻研和融会贯通。

其次,一个好老师必须要智慧。智慧不等同于聪明,老师的智慧是教育智慧,是与学生交流相处的智慧。此剧中,对待侯亮平和祁同伟,高老师采取的是完全不同的相处模式,教师要教育的是一个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不是把简单的把水倒进碗里的过程,因此,教育的智慧是如何引导管理学生。用地讲究因地制宜,育人则讲究因材施教,为了让为一位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我们必须运用不同的可行的教学和管理方法。教育智慧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就连高育良老师都没能做得好,吾等小辈更该刻苦钻研了。

最后,一个好的老师必须以身作则。高老师最终教育出了一个个“海瑞”自己却最终落得下狱的下场,也就因为不能以身作则吧!教育讲究言传身教,讲究潜移默化,讲究春风化雨,讲究耳濡目染。19世纪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无独有偶,我们的思想家、教育孔子也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传,言传的效果需要身教来保证,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老师的地位非常崇高,那么身处这一崇高地位的我们影响学生思想和心灵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简单地教授知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内自省也”,通过《人民的名义》这部剧,让我意识到,在平凡的一线岗位上,要自省自学,争做一名合格的党员,争做一名人民的好教师!

推荐第10篇:人民的名义试题

一、填空题

1.《人民的名义》一经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特别是陈岩石隐瞒年龄入党那一段,感动万千网友。新修订的《党章》规定,入党必须年满 周岁。 参考答案:18 2.沙瑞金组织召开省委常委会时,现场有一名穿军装的常委。这名常委来自 。 参考答案:省军区

3.剧中最神秘的组织莫过于“反贪总局”。其全称是 。 参考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 4.陈岩石的“口头禅”是“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 ,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参考答案: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5.“达康书记别低头 GDP会掉!”最近,这个段子在网络走红。关于经济工作,201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了 的工作总基调,把其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上升到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的高度。

参考答案:稳中求进

6.省委书记沙瑞金让季昌明转告侯亮平,沙瑞金和汉东省委感谢他,是他拦住欧阳菁,挽救了李达康的政治前途,否则汉东就会失去一个能干事的改革干将。党的十八届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参考答案:三中

7.《人民的名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就。“四个全面”是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参考答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8.《人民的名义》第23集中,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陈清泉在山水庄园借着“学习外语”的名义嫖娼,被抓现行。随后,李达康书记在市委常委会上,明确了对陈清泉必须“”双开”。“双开”指的是 。

参考答案: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9.前任省委书记赵立春的儿子赵瑞龙,在外面打着父亲的旗号,目无法纪,为所欲为。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_____________中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

参考答案:《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10.水军、微博、新媒体这些元素,原著小说里都是没有的,它既是新的反腐手段、新的传播特点,也更贴近年轻人的生活。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将这部分内容嫁接到了郑西坡的儿子郑胜利身上。剧中,郑胜利因谣言被转发超过______次被警察问话。 参考答案:500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人民的名义》讲述的故事多是十八大以后,特别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后的事情。以下哪些内容不属于“八项规定”?() A.改进调查研究 B.精简会议活动 C.推进网上群众路线 D.改进新闻报道 E.严格文稿发表 参考答案:C 2.《人民的名义》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回应着反腐败的民心所愿。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府,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下列做法中,直接体现这一要求的是:() A.国务院取消下放618项行政审批事项 B.某省民政厅开展“廉政亲情寄语”活动 C.某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推行“开放式决策” D.某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规范网络反腐”议案 参考答案:AC 3.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一些官员无视党纪国法,肆意践踏法律,也反映了要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下列属于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监督的是:()

A.某地政府在网站上开设网络举报监督专区 B.国家审计署加强对财政资金管理等的监督 C.某地人大代表就当地环境治理状况进行检查 D.中纪委通报1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 参考答案:B 4.近年来,我国强化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渠道检举腐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在这样背景下,“老虎”和“苍蝇”纷纷被绳之以法。这表明:() A.行使监督权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的基础和标志 B.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C.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既要健全法制又要发扬民主 D.拓宽监督渠道就能调动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答案:BC 5.人民警察以 ,进行社会行政管理。 A.党的名义 B.国家名义 C.人民的名义 D.个人名义 参考答案:B 6.铁腕反腐、涤荡“四风”,是中共十八大以来赢得民心的一大政绩。这已成为国内外各界的共识。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法治反腐”逐渐成为重要议题。这些都显示了党中央决心狠抓党内廉政建设。对于中国共产党加强法制反腐工作认识正确的有:() A.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B.是建设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需要 C.说明依法执政是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D.表明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民执政 参考答案:AC 7.坚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推进反腐败斗争就要() A.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B.坚持惩治不放松 C.加强反腐倡廉教育 D.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 参考答案:ABCD

三、简答题

1.陈岩石为省委常委上党课,讲到了自己入党的事情。当时电视镜头有一个入党宣誓的画面。请问,现在的入党誓词是什么?

参考答案: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2.如果李达康没有和欧阳菁离婚,欧阳菁成功乘飞机抵达美国,李达康就成了“裸官”。“裸官”的意思是?

参考答案:“裸官”是中国社会对一些子女和配偶均移居境外的官员的俗称。在很多人看来,“裸官”往往是贪腐“高危群体”,而“裸官现象”的存在又使得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受到损害,进而影响了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许多案件的查处结果表明,贪腐官员往往将配偶和子女移居境外作为转移贪腐所得的重要途径,一些官员还借此实现了外逃。

3.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沙瑞金到汉东省任职之初,开展全面调研。能否谈一谈沙书记为什么要这样做?

参考答案: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也是成事之道。没有调查,没有对实际情况的确切了解,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改革思路和重大举措,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4.在剧中,汉东省委书记沙瑞金到任后首次召开的省委常委会议却没有把祁同伟的人事事项纳入正式议程,也就是“没上会讨论”。中央组织部2016年底对2001年制发的 《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守则》作了修订,《守则》明确了“三个不上会”等要求。“三个不上会”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三个不上会”,就是讨论决定时,没有按规定进行酝酿动议、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的不上会,没有按规定核实清楚有关问题的不上会,没有按规定向上级报告或报告后未经批复同意的干部任免事项不上会。

第11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每一位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人民的名义》都会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下面谈谈我的深刻体会: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讲述了因工厂拆迁、企业经济纠纷而暴露的一桩特大贪污腐败案件,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主线,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一一六”事件为辅线,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一网打尽一连串的利益集团。

通过一件件、一桩桩触目惊心、震撼人心、发人深醒的典型腐败案例,深刻地揭示了建党以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严峻形势和重要性。通过观看这些腐败分子的典型事例,使每一位党员干部及职工都接受了一次思想洗礼,深刻领悟到:要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仅靠党纪国法的约束是不够的,必须靠自觉、靠严格自律,保持严谨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要“慎微”,要“慎独”。 同时,让人们从灵魂上受到震撼,从心灵深处得到净化,牢筑道德、纪律和法律防线,正确对待权力,正确把握人生。

权力是一柄双刃剑,自己手中的权力既可成为为人民服务、为企业服务的工具,也可成为毁伤自己的利刃。对于无权无势的人,在各种非分的诱惑面前即使有那个心,也往往没有那个胆;即使有那个胆,也往往缺少付诸行动的条件。而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由于权力在握,在一般人眼里困难重重的事情却可能易如反掌。这样,当他们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个人或小集团捞取好处的时候,权力对他们的腐蚀也就开始了。但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多少人自以为手段高明,自以为手中的权力和强大的后台可以充当“保护神”,最终却都难逃被押上审判台的下场,被永远地钉在耻辱柱上。

在社会道德目标不断发生变化的今天,在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上,一些人不断地步那些翻身落马者的后尘,重蹈覆辙,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自我警惕,思想上解除了武装。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展后,我再次深深认识到时刻自警,增强自律的重要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时刻不忘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权利与诱惑面前,要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在思想上、行动上、作风上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我们忙于事务,不注意学习,容易陷入庸俗的事务主义中去。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末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前人教诲语重心长,实实在在地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句子。“ 兢兢”,是谨慎小心的样子;“业业”,是诚惶诚恐的样子。兢兢业业,就是一种极端负责、生怕有什么闪失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高度自觉的“自警” 精神,是全党同志和全体人民思想道德的修养上都不可缺少的品质,“自警” 精神是抵御诱惑的武器,“自警” 精神是保持廉洁清正的最后屏障,“自警” 精神是平衡权利与责任的天秤。天下事无不成于节俭而败于奢糜。我们要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时刻自警,增强自律,进一步开展好工作。

观看了“人民的名义”电视剧后,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我深受教育,也有几多感慨。是啊,党员干部也是人,是人也就会有私欲,那么在私欲面前,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要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认识到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善始善终完成党交给的使命。

这部剧给我们每一个党员敲响了警钟,党员、官职不是护身符,手中的权不代表自己的利益,处在党员干部职位上,那就意味着你要比普通人付出更多,因为在你的身上寄寓的是百姓的期待,国家的希望。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该怀着敬畏和感恩心理,围绕“权、利、廉、责、德”五个方面,时刻自我警醒,时刻自我约束,始终坚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一个领导干部。

作为国家干部,如果不洁身自律的话,那么最终会得一应有原下场。曾多次将国家和人民的财产装进自己的口袋的袁学林所说 “后悔了,我的心在流血”,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反而教材,此时此刻,毁掉的是他自己的前途,而痛心的是我们的党和人民,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千万不要让利欲熏昏了头脑。

第12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今天观看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联合出品的反腐题材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让我从中看到了两个词:欲望和失控。

《人民的名义》主要讲述了由工厂拆迁、企业经济纠纷而暴露的一桩特大贪污腐败案件,以检察官侯亮平(陆毅饰)的调查行动为主线,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一一六”事件为辅线,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一网打尽一连串的利益集团。

检察官侯亮平,深入各阶层展开抽丝剥茧的调查工作,还以身涉险与位高权重的贪官“老虎”斗智斗勇,不遗余力消除一切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苍蝇老鼠。

记得那里面侯亮平说:“欲望用到正常的方面就是理想,用到这方面就是毁了,就下地狱了!”其实地狱离我们多么近啊。现在的社会,压力大,矛盾多,社会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总有些人看到别人日子过的红火,看到别人买车买房,享受奢华的物质生活,心里就不平衡了,就眼红了,想要得到自己本不应当得到的东西,想用自己手中的那么一点点权力去换取物质上的享受。

还记得抗日英雄吉鸿昌的一则故事——他把“做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写在细瓷茶碗上,交给陶瓷厂仿照烧制。瓷碗烧好后,他用卡车拉到部队,集合全体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碗仪式。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接着,他亲手把碗发给全体官兵,勉励大家廉洁奉公。自此,吉鸿昌就将那只写有“做官即不许发财”的细瓷茶碗带在身边,用它作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应如何为人做事。身为人民公仆,就应当努力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廉洁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片中的齐斌也一直在讲,他自己的教训就是学习不足,法律法规的这些学习高度没有拔上去。只有个人的思想境界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免于那些社会流毒的侵蚀。

人,无欲则刚。不去渴求那些看上去华美,其实烫手的东西,才能保持自身的刚直,行得正走得端;才能“不怒而威”,成为别人的表率。“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古人诚不欺我。

“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之所以会盯上领导干部,是因为,他们嗅到了某些臭味儿。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人应当是自我约束的,但是在这里我看到了“失控”。就像片子里张琨的那句话:“脑子里的那根弦就绷得松了。”于是自己就开始失控了。

贪腐者的失控其实很简单,我们中国本来就有着请客送礼的传统,逢年过节,亲戚朋友坐一起喝喝酒,聊聊天,联络一下感情,再正常不过了。但是,身为一名人民公仆,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比常人更加的自我约束。齐斌讲了他的第二个教训,就是交朋友。“权钱交易的朋友不可用。”那些人总是从一点儿小恩小惠开始,渐渐的将你拉入堕落的深渊,到后来就成了明目张胆的好处费,甚至自己收钱成了习惯,竟然完全不再把这当成犯罪。片子里张乾德就将自己讲的很清楚,从05年开始的吃喝、烟酒、衣服,到后来按比例收取好处费,一个拥有大好前程的农机技术人员就这样成了国家的蛀虫。

从收礼到贪污,他们仅仅只是走错了一步,却不得不用自己的自由与家庭来弥补。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些现身说法的罪犯,用他们声泪俱下的忏悔,用他们对自由和家庭的渴望,给我们实实在在的敲响了警钟。一旦私欲膨胀,利欲熏心,权力就会成为埋葬自己的坟墓。一旦放松警惕,心存侥幸,罪恶就会如洪流一般将自己吞噬。

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正确的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努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端正态度,认真学习,时刻将党的宗旨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放在心头,才能保证自己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成为对家庭、对儿女负责的人。

第13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民的名义》主要讲述了由工厂拆迁、企业经济纠纷而暴露的一桩特大贪污腐败案件,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一一六事件,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一网打尽一连串的利益集团。

这部剧里面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身正气敢碰硬,两袖清风不染尘的侯亮平侯局长。记得那里面侯亮平说:“欲望用到正常的方面就是理想,用到这方面就是毁了,就下地狱了。”其实地狱离我们多么近啊。现在的社会,压力大,矛盾多,社会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总有些人看到别人日子过的红火,看到别人买车买房,享受奢华的物质生活,心里就不平衡了,就眼红了,想要得到自己本不应当得到的东西,想用自己手中的那么一点点权力去换取物质上的享受。

而侯亮平的老师高育良就属于那种官场上很常见的政客,擅长诡辩,经常把人民挂在嘴边,其实自己真的做到了一个共产党人该做的了么?

侯亮平要处理高育良的前秘书陈清泉前去向其汇报时,高育良言之凿凿地说道:“我们的人民检察院叫人民检察院,我们的法院叫人民法院,我们的公安叫人民公安,所以,我们要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永远,永远。”而当高育良败露之后,面对最后来看他的侯亮平,还放言高论:“为官者就得心正,心正则心安,心安则平安。”“公生明,明生廉。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人民”二字他挂在嘴边,脱口而来,但并未真正走心、入心,只是弄权上位的广告词和争权夺利的遮羞布。这也说明,为官者尤其是高育良这样的高官、祁同伟这样的官员既不幼稚,也不糊涂,他们是明明白白地糊弄人民,清清楚楚地谋取私利。而因为他们脸上戴了光鲜的面具,嘴上讲着正确的大话,人们既难以看得清楚,也难以很快识破。而这种既有官位保驾,又有大话包装的贪官,是最为有害的,也是最为可怕的。

这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真正的价值所在是由贪腐事件和“带病”官员为标本,来深入探悉政治生态现状,发掘其中的痼疾所在,并对不同政治选择背后的人生理念进行辨析,让人们在认识现实政治的同时,反观人生,反思人性,反求诸己。从这部电视剧里我认识到

第14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品的赛跑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如果说入党是一条起跑线,那入党以后所有人的发展就像一场长跑比赛一般,由于目标太过遥远,有的人会坚持,有的人会掉队,有的人摔倒,甚至有的人干脆直接换了跑道,奔跑在为自己或者某个利益团体谋私利的短期容易实现的目标上来。一切都是人品的竞争,在观看了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之后,这种感触更是很深。

下面就剧中的几个人物我们可以对照剖析自己:

陈岩石老同志:战火年代火线入党,背起炸药包,减少牺牲就是他入党的动机。当从战场上活下来后,他永远践行了入党的誓言。一辈子为人民服务,一辈子为党操劳,一辈子不放弃那个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目标。他跑赢了人品的赛跑。

侯亮平:时刻按照加入检察工作入职宣誓提醒自己,在诱惑和漩涡危险面前临危不惧,安分守己,惩奸除恶。一路走,一路践行自己的承诺。他也跑赢了人品的赛跑。

祁同伟:本是怀着热情想大展宏图,但是在遭受一点挫折后就变得心灵扭曲,为了自身利益和权利不择手段,借着党和人民的赋予的职责变本加厉。他终究跑错了方向,投机来的恶果只能自己吞下。他输了,出发不久就从人品的跑道上寻找所谓成功的捷径,注定成为悲剧。

高育良:城府很深,政治头脑发达,但是有一点他错了,他心有派系情结,终为其所累,理想和志向淹没在人的七情六欲的洪流中。党和人民在其心中不过是追求接近无限大权利的阶梯,最终倒下了。

每个人在前行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持初心,心无旁骛。在人品的道路上,可以每天反思,我还在这路上吗?

第15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邓忠杰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也是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现,也是对一个时代的展现。抗战时期,落后的旧中国的艺术更多的是唤起民族觉醒,团结一心打赢抗日战争,对旧制度害人的抨击,反映人民群众对新生活的渴望;而新中国建立以后,歌颂党的歌颂新政权的歌颂解放军的文艺节目比比皆是,凸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拥护与支持,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支持。《人民的名义》则是在十八大以后,首播的反腐大戏,而这个是继反腐小品、反腐对联、反腐话剧之后,又一艺术形式表现反腐。

艺术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一个艺术形式能否流传下去,主要观其能否为广大百姓生活服务。《人民的名义》热播,正是对当前党中央力推的“打虎拍蝇”反腐的集中体现,一方面说明广大民众对待腐败问题的痛恨,对待腐败问题的厌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广大民众对持续深入推进反腐的良好愿望。卫视联播受热捧,更加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与生活的特点,也是文艺紧跟时代步伐的体现。只有百姓爱看,卫视才可能联播;群众若不喜欢,便很难在为使强档连播,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民众对中国政府强力反腐的高度认可和拥护。

文艺只有与时俱进才有生命力,只有植根于人民群众才有创造力。只有创作出反映时代潮流发展的文艺,才能彰显广大艺人的责任担当。“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实施“打虎拍蝇”式的反腐,党的十八大以后近五年的时间里,共处理省部级及以上干部211人,数量远远超过过去30多年,其中不乏正国级、副国级干部,而《人民的名义》对此也毫不避讳,直指“副国级”干部。

人性,人心在有的时候显得格外重要,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每个人都有一段不同但类似的经历,我们都在为生活努力,但是努力的方式多种多样,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没有承受住生活的考验,误入歧途,需求“快捷经的致富之路”,从此一发不可收,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个过程如同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在看《人民的名义》过程中,骑自行车上班,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然而在另一处隐秘的豪宅,壁柜里、床上、冰箱里,却塞满了一沓一沓的现金,总数超过2.3亿。《人民的名义》一开篇,就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个腐败官员的“两面人生”。反腐决心之强、贪腐为害之烈,通过视听语言呈现,让人尤觉震撼。总的主线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长侯亮平临危受命担任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坚定支持下,率领检察官抽丝剥茧、层层突破,依法查处京州市山水投资集团侵吞大风服饰集团股权案背后的职务犯罪,最终将腐败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的故事。

一个政党犹如一棵树,从小树苗到大树干,每一次成长都伴随着“阵痛”,需要找找蛀虫、杀杀病菌。相反,如果任由贪腐分子吮吸“营养”,就算是长大了也免不了千疮百孔,看似有规模、够庞大,但终究难以“参天”。说到底,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尤其是带领13亿多人民追梦的执政大党,自身不健康,如何有力量来干事创业。对执政党来说,反腐败就是对自身疾病的一场勇敢“反动”,是剜毒疗伤,这少不了疼痛,但是必须这样做。党员干部也是人,是人就会有私欲,那么在私欲面前,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要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认识到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善始善终完成党交给的使命。这部剧给我们每一个党员敲响了警钟,党员、官职不是护身符,手中的权不代表自己的利益,处在党员干部职位上,那就意味着你要比普通人付出更多,因为在你的身上寄寓的是百姓的期待,国家的希望。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正确对待个人廉洁问题。四要慎交友。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交友不慎,就会给自己的人生道路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电教片中活生生的例子不能说不发人深省。胡长清与不法企业主同流合污等反面事例十分典型,特别是电教片中发人警醒的解说,无不都在提醒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恶友,远离诱惑,切实把好交友关。

通过观看这部反腐倡廉警示电教片,可以说使自己在思想上有一个震撼,在认识上有一个提高,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方向更明确了,准则更清晰了,要真正做到时刻不忘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断加强自己的人生观改造,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就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正如剧中的革命老同志陈岩石说:“做人,就不能愧对天理良心,作为共产党人就不能背叛自己的理想信念。”党员干部要始终抓住“永不背叛灵魂”这条主线,不叛离当初入党的铮铮誓言,不愧对国家的培养和信任,不辜负人民的热切期望,才能将腐败拒之门外。

第16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民的名义》作为一部十八大后首部深度描写反腐斗争的文艺作品,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这部电视剧很火,有两个原因。

第一、满足了老百姓的窥探欲。

二、尺度很大。

若是从编剧的角度来看,这部电视剧还是比较LOW的,过于扁平化,人物形象不立体,非黑即白,实际上呢?人是多维的,好人有坏的一面,坏人有好的一面。这部剧很多地方的逻辑经受不起推敲,要说严谨,我还是喜欢《大西洋帝国》,十年内,国内是拍不出这么好的电视剧,我们的编剧水平达不到,演员水平也达不到。

当然,真拍到这个水平,也没法播,咋上映?没有一个好人,人人都收礼,那还了得?难道没有好人了?有一点我看明白了,能当领导的,多是官二代。 再来说说公务员的准入门槛,如今是比较公平的,只要你有本事就可以考,徇私舞弊是比较难的,只是偶尔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定向招人,把门槛卡得很紧,对专业、年龄、户籍都有要求,就是为某个人量身定做的,结果一不小心还是被别人给考走了。准入门槛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什么?提拔门槛!

电视剧里不是没有农民的儿子,有呀,第一集的赵处长,贪污了两个亿的现金,一分钱不敢花,做了一面现金墙,床上都铺满了现金。我一直在想一个画面,就是当自己的孩子上完补习班回来后,发现爸爸不见了,该多么的痛苦?其实在那一瞬间,我是蛮心疼赵处长的,不管咋说,一个悲剧家庭产生了。

我又有了几个问题:第

一、你这个职位是谁给你的?领导知道不知道这个职位的重要性?第

二、你这个职位有没有监管部门?第

三、你收了钱真的不分吗?例如孝敬老领导。

四、你是二处,不是还有一处、三处、四处、五处、六处吗?那些处长都是干净的吗?还是也一样?

例如前几年,车管所的工作人员都愿意去当驾照考官,半年就能捞个三十万,顶多干半年就把你调岗了,大家都知道这个游戏规则,这是一个肥差。不是特殊关系,还不让你去监考呢!另外,不管什么时候,拿了钱都要学会分享,自己要拿小头,大头要给领导,从剧中可以看出,赵处长是铁公鸡,一分钱也不舍得花,全放到别墅里了,你要是把这2个亿分给领导1.5个亿,可能又是另外一个结果, 1 对不?

老百姓看这部电视剧,其实就是看宫廷剧,这是贵族之间的游戏,离我们老百姓很遥远,为什么我们有如此的快感?因为感觉在痛打落水狗。你看陆毅在查赵处长时,我看到的满满都是嫉妒心与痛打落水狗的快感,你不是贪污吗?我就治你,让你身败名裂。

可是,问题又来了。我们去审批矿山手续时,真的不用送礼了吗?真的不用找人打招呼了吗?若是对方让咱在门口罚站半小时,咱是否能在门口播放《人民的名义》?

一切都需要一个过程,循序渐进。我坚信,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好,因为规则越来越完善,权力在不断地被关进笼子,例如过去动不动就警车开道,你现在还能看到吗?

一切都在变好。我们习惯性地把贪污与腐败理解为了道德问题。其实,这还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规则问题,把咱放到那个位置上,咱就不贪了?

细细品味,在改革开放初期,腐败是否算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力?如果中国不存在腐败现象,是否可以在如此短期内取得今天的成就?

曾经有一个研究指出严重腐败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政府体制僵化、专治专断,影响经济活力,贿赂手段可以突破限制、获取资源甚至垄断、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一定程度的腐化会成为一种受人欢迎的润滑剂,可以减少现代化道路的阻力”。如高育良所说我们不应该一边享受着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另外一方面却又在指责着其中的种种不合理,万事岂能尽善尽美、十全十美。我们应该辩证着看问题。

腐败的根源是什么、其中有个官员腐败的理由很简单:穷怕了!有时候会跟老一辈的人聊天,经历过他们那个年代的人确实不容易,人缺什么就追求什么!饿了就想吃饱,吃饱了就想吃好,吃好了就开始有其他的种种追求了。

剧中还提到其他原因:比如你能力出众没有关系,辛辛苦苦为人民服务干一辈子还是个处级,而有些人能力平平,溜须拍马则当上了厅级,心理是否平衡?当你通过花钱来取得当前的地位,则必须利用当前的地位来获取之前的投入进而获利,这是人的本性。如此层层压迫,恶性循环。

2 腐败的根源是欲望和现实的落差。有些人的欲望是权力和地位,有些人是金钱,有些是个人的理想抱负,有些则仅仅是欲望,比如赵德汉。

在中国高薪养廉是否可行,腐败是体制问题,涉及到干部的选拔、考核以及监督等等方方面面,不同的人欲望不同,反腐的手段自然也不同,高薪不一定可以养廉,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逼着有良心的低收入官员走上腐败道路的压力,给他们多一些选择。人都是自私的,怎么能要求一个无法给家庭生活保障的人去为别人谋求幸福呢?人性不是用来考验的,让人在为人民服务和贫穷两者之间选择未免有些残忍。

反腐是一个过程,需要客观冷静对待。作为人民,我们会觉得腐败就是不好的;作为底层官员,则是有些无奈,环境如此;作为高层领导,则看的更远,考虑的也更多,反腐的力度要多大才合适,如果手底下的人都被抓走了谁来支持这个庞大体系的正常运转保障政绩,如果无法保障政绩官员

3、5年就下台谁来反腐?如何掌控力度至关重要。里面的利益集团如何均衡,是否牵扯到自己无法掌控的高层?如何在保全自己的情况完成反腐的目的?永远不要把别人当傻子,往往害死自己的不是无知,是傲慢!看似不合理的背后常常有不为人知的无奈。

新到一个不适应的环境无需愤世嫉俗,看谁都不顺眼,需要先融进去、去感受、去理解,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守住底线,少说话、多做事,中国人讲究天圆地方、中庸,如何在这个讲人情的地方游刃有余地解决问题确是人生的大智慧!

大结局后,感觉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可那又如何,世界不是全都关于钱的,当你真真正正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你才会懂得如何作取舍。

第17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三篇

(2017年5月10日)

(一)

3月28日,反腐新剧《人民的名义》开播。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该剧第一集的实际收看人数(含网络)高达3.5亿人次,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达7000万,讨论量达21万,该剧的热播打响了2017年反腐剧播出的第一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新高度。反腐的高压态势为反腐剧的诞生提供了现实土壤。在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冬眠期‛以后,以《人民的名义》为代表的反腐大剧应运而生,回应了时代的诉求。同时,这部剧也给党员干部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是不忘初心,坚守品格。《人民的名义》中赵德汉‚小官巨贪‛的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他长相憨厚、衣着朴素,在简陋破败的老房子里吃炸酱面,喜欢以‚农民的儿子‛自居,却在欲望的诱惑下,丢失了作为农民最朴素的品质,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当官的信念,贪污赃款达2.3亿人民币。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少落马官员皆出自普通家庭甚至贫寒人家,他们步步高升,却在权力中迷失了自我。‚赵德汉们‛警示着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把‚不忘初心‛作为为官干事的座右铭,要时刻铭刻在心,始终落实于行。

1 二是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相对于普通干部,高官腐败对党、国家和人民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坏更广更深。过去,反腐剧的尺度停留在‚副省级为止‛;这一次,《人民的名义》把尺度扩大到了副国级干部。这背后彰显了中央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的决心。同时,该剧也警示广大党员干部,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

三是要不断提高廉洁意识。《人民的名义》用丰富的细节、细腻的表达从正反两面展示了官场人物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对官场‚两面人‛‚两面派‛的揭露,入木三分。剧中的腐败分子装得很正、藏得很深,活脱脱一个‚两面人‛形象。但‚机关算尽太聪明‛,演技再高,总有演砸的时候。《人民的名义》用生动鲜活的故事教育党员干部,让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受感染、受教育。因此,党员干部要从中汲取教训,做到坚定信心不动摇,面对诱惑不迷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提高廉洁从政意识。

正风反腐,是对世道人心的校准。党员干部要学习《人民的名义》中反腐斗士的浩然正气,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永远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做让百姓放心、安心的好公仆。

2

(二)

《人民的名义》不仅是普通观众的期待,也是党员干部学习反腐倡廉的生动教材。

‚腐败分子太有‘创造力’了,远远超出了一个作家的想象。‛ 编剧周梅森说。剧中一位国家部委项目处的处长,住在家具装修土的掉渣的旧屋中,吃着炸酱面,口口声声‚人民‛‚党和政府‛,每个月只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块的生活费。而最终,在他另一处隐蔽的豪宅里,办案人员找到了现金2亿3955万4千6百块。这是电视剧开篇还原小官巨腐魏鹏远的情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有贪必肃,真反腐败,坚持铁腕反腐,‚打虎拍蝇‛,尤其是坚决查处*、薄熙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腐败案件,体现了捍卫国家政治制度和根除腐败顽疾的决心意志,在党内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壮士断腕,刮骨疗毒,党中央向全党表明,在贪腐问题上,没有特殊党员,没有人能当‚铁帽子王‛。惩治腐败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强化不敢、知止的氛围。

《人民的名义》,既有平民百姓一碗炸酱面的‚底层‛写照,又有一杯高档酒的‚阶层‛腐朽,既有三百块孝顺金的初心残留,又有两亿元贪腐金的人心异变,这样的故事,在大刀阔斧反腐、正大光明倡廉的今时今日,催人深思,发人深省,引发共鸣。

《人民的名义》,以惩治腐败的许多典型案例为原型,

3 在何谓‚名‛又何谓‚义‛的深究中?剧中那些以人民之名行苟且之实的‚执权者‛,那些满嘴人民正义而又满身铜臭气味,满脸风光得意而又满心纸醉金迷的‚老虎‛‚苍蝇‛,究竟会给荧屏幕观众多少深思,又将唤起多少党员干部对人民‚名‛与‚义‛的考量?剧情仍在继续,‚老虎‛‚苍蝇‛最终会被绳之以法。

(三)

骑自行车上班,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然而在另一处隐秘的豪宅,壁柜里、床上、冰箱里,却塞满了一沓一沓的现金,总数超过2.3亿元……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故事一开始,就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个腐败官员的‚两面人生‛。反腐决心之强、贪腐为害之烈,通过视听语言呈现,让人尤觉震撼。

《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一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除了贴切的剧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

电视剧中触目惊心的贪腐画面,是惊心动魄的反腐败斗争的艺术再现。在调查武长顺案件期间,举报人到中央纪委接受约谈,为避免被打击报复,一路竟换了三次车牌;白恩培放任妻子搞权钱交易,事发后,仅仅清理从白家查获的红木、翡翠、玉石等藏品,办案人员就花了十几天时间……少数人的腐败行为,甚至让编剧周梅森感叹,‚远远超出了一

4 个作家的想象‛。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反腐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推进,人们对反腐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让反腐败只是一阵风、走过场等观点不攻自破;对侵蚀百姓利益之举坚决打击,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及其家人意识到,清廉是最好的‚护身符‛。*承认,‚这一步迈出去之后,你没有外力的强制和组织上的干预,靠个人不容易停下来‛。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反腐是紧箍,更是保护。雷霆的行动、强力的震慑,助推了政治生态好转,正如周梅森所说,‚改善土壤,改变政治生态,理顺关系,让能干的人得以发挥,让正气得以张扬‛。

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要真正实现‚不能腐‛和‚不想腐‛,还要依靠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继续推进。‚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

5

第18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

近日刷完了人民的名义的小说和电视剧,在为小说中尖锐的词句表示赞赏,并对电视剧中老戏骨入木三分的演出而赞叹之外,不得不对戏里戏外那些鲜明的对手戏所体现的冲突与矛盾而反复思量。 从头到尾,几乎剧中每个角色都有另一个角色跟着做对比起冲突,其两面印证简直洞若观火。

比如李达康和高育良。一个雨里雾里的秘书帮,一个呼之欲出的汉大帮,都在吕州做过市委领导,都与赵立春有过交集,都夫妻离婚,而他们一个把矿区塌陷区改成了城市的风水名片,一个批了月牙湖的美食城造成了污染,正如沙瑞金所说:“这一正一反,我都亲眼看到了,有点触目惊心啊。”李达康和高育良,从工作上到生活中,从政治经历到人生起伏,无处不在宣示着与对手的不同,展现着针尖麦芒般的矛盾与冲突,从里到外,从始至终就向所有观众展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两条通向不同终点的路。观众们也在看清所有的结果后,不紧自我反思,这是历史的局限性?还是政治不坚造成的历史的必然。

不光这两个人,祁同伟和侯亮平,从大学到现在,两个同学之间的智斗,两个人对人生的选择,对誓言的遵守,在面对房子、票子、女子的态度,对权力的运用,自身的修养,一切的对比都是及其鲜明的两面。

蔡成功与王大路,两个商人,一个苦心钻营,最后身陷囹吾,一个谨小慎微,甚至直面李达康说:“你怕我这个商人把你这高官拉下水,我还怕你这高官连累了我呢!一位高官倒台,多少商人陪绑,我可见得多了!”

太多太多了,正是这些冲突这些对比,才让这部电视剧塑造的人物更加鲜明。

观众们每个人都看到了那些老党员们,比如陈岩石身上的党性,也看到了孙连成与易学习两个升不上去,也不想升的人对待工作,对待人民的态度,看到了他们在自己路上做出的选择。

这一切都太真实了,不仅仅反映着社会的写照,也反映着观众们对当今社会渴望风清气正的迫切需求,正是陈老直击痛处的话语,正是沙瑞金与田国富直白的谈话,正是整个电视剧对腐败严峻形势的刻画引起了所有观众所有百姓的共鸣。

而我们党员呢?我们看到了人民对腐败的痛恨,对那些不作为干部感到可耻,看到了我党对腐败的态度。在电影《建国大业》中蒋介石说:“这腐败啊,已经到了国民党的骨子里了.反吧,亡党;不反吧,亡国.难啊,难啊!”,如今我们党也处在反腐败的关口,而我们党给出的选择是: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就如《人民的名义》所说:现在收拾世道人心还来得及。

除了反腐,全剧也反映了一些社会实事,如大龄剩女陆亦可,郑西坡的妻子与城管,打擦边球的郑胜利,不可一世的小警察,信访群众的难处,这些镜头都让大家感到这个电视剧更真实,更接地气。 有人说这电视剧只是假象,是一块糖,是人民的鸡汤,我却认为,这剧反应了人民的要求,也彰显了我党从严治党的决心。如果我们不去做,那大风厂的116事件,就将不是小说电视剧中虚构的场景,而是我们真实面对了一个个人间惨案,那腐败的恶果所燃起的火焰会成为我们伟大事业的送葬业火。

作为一名党员,不仅对小官巨贪表示震惊,也为冒着生命危险奋战在反腐一线的人表示敬佩,但最终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所作所为,最终要对自己的言行多加约束,为自己能为共产主义事业的贡献而脚踏实地。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新的长征路,完成我们人民的伟大复兴!

第19篇: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

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

《人民的名义》3月28日开播,顶级团队保驾护航。该剧以经济飞速增长下的贪污腐败事件为创作背景和故事线索,通过影视艺术手段精准表现检察官查案办案过程。看完《人民的名义》你有什么心得感想呢?把观后心得写下来吧!下面小编也整理了一些人民的名义的心得体会,供你参考!

观人民的名义心得篇1 3月28日观看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制作的警示教育电视专题片《人民的名义》,可以增强全局干部职工防腐拒变的思想意识。

电视剧主要讲述了由小官大贪的赵德汉被抓从而暴露了一桩特大贪污腐败案件,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主线,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九一六”事件为辅线,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一网打尽一连串的利益集团。《人民的名义》充分展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反腐败决心和人民检察官公正司法的良好形象,积极响应党中央反腐主题,通过影视艺术手段,刻画和展示中央反腐过程中的曲折经历和感人故事。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民的名义》中众多案例,都不是偶然发生的,这些贪官都是因放松了思想的改造导致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扭曲,都是从“不拘小节”一步步变为巨贪,都是因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权力成为私欲的工具,触目惊心,发人深省,警示深刻。这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铸牢“三个基础”,时刻警钟长鸣,防微杜渐。

贪官们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放松了对工作的要求,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真实可信、不出假数”的理念,着力打造诚信统计,打造领导用得上、群众看得懂的统计,不断提高统计服务“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一流工作业绩。一是加快改革,加快一套表及其配套改革进程;打造基本单位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为协同监管、科学决策、科学统计奠定基础;加快在地统计改革,促进城区经济监测,推动城区经济发展;加快地市级标准化局建设进程,推动全市统计工作登台阶上水平。二是夯实基础,推行统计数据质量全过程的控制办法,在全市推广统计诚信全员承诺制度,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审慎评估制度的执行,实施标准化管理;建立基本单位共享、一套表采集两个平台,完善基本单位名录、一套表数据、统计诚信、宏观决策四个信息数据库,构建稳固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三是依法行政,XX年1月1日新《统计法》正式实施,我们将继续坚持“为守法而执法”的理念,在执法过程中全力推行执法顾问制、限期责令整改制、行政处罚备案制、违法告知制四项制度,推进统计执法由“以罚代管”向“以整改纠正为目的”转变,实现统计执法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两促进、两提高。

程度、欧阳菁等高官的逐步堕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制度的缺失。在工作中我们将健全监督机制,用制度来约束权力,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钱。一是工作制度,完善督办工作制度,实行工作限时办结;始终坚持对局机关进行“治庸治懒”检查制度,在财务上执行预算制、日清月结等制度着力打造勤政机关。二是任用制度,全力推行市委《干部轮岗指导意见》,实行“公开竞争、实名测评、双向选择”等方法,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三是学习制度,严格执行《牡丹江市统计局学习培训规划》,充分利用年报会、工作会、普法等机会,从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多个方面加强对统计队伍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一支“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走出去能干”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总之,通过观看《人民的名义》对我们有很大的警示,我们深深地感到增强防腐拒变的防范意识,还要必须做到三个“始终保持”,一是始终保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二是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不骄不躁的优良传统;三是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不断地反省自已,检查自己的行为,彻底与贪污腐败、损公肥私行为决裂。

观人民的名义心得篇2 一位国家部委的项目处长被人举报受贿千万,当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长相憨厚、衣着朴素的“老农民”在简陋破败的旧房里吃炸酱面。

当这位腐败分子的面具被最终撕开的同时,与该案件牵连甚紧的汉东省京州市(虚拟地名)副市长丁义珍,却在一位神秘人物的暗中相助下,以反侦察手段逃脱法网,流亡海外。案件线索终定位于由京州光明湖项目引发的一家汉东省国企大风服装厂的股权争夺,牵连其中的各派政治势力却盘根错节,扑朔迷离。

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长陈海在调查行动中遭遇离奇的车祸。为了完成当年同窗的未竟事业,精明干练的侯亮平临危受命,接任陈海未竟的事业。

在汉东省政坛,以汉东省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高育良为代表的“政法系”,以汉东省省委常委、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为代表的“秘书帮”相争多年,不分轩轾。新任省委书记沙瑞金的到来,注定将打破这种政治的平衡局面,为汉东省的改革大业带来新的气息。

《人民的名义》绝不仅仅是一部反腐小说,而应该是广义的政治小说,是对中国目前政治生态的写照,很多都是生活中发生的。

通过《人民的名义》反腐倡廉电视剧,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些落马官员无视党纪国法,目无组织纪律,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手中权力去中饱私囊,满足私欲,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干扰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使国家财产和人民利益遭受了重大损失,最终受到了法律的惩处。警示教育片以案说纪、以案说法,触及灵魂、震撼心灵,使大家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廉洁从政教育,大家观后感慨良多,既为那些“台上领导”一下子变为“台下囚”感到遗憾,也为党内清除了一批“蛀虫”而庆幸,并一致认为,在领导、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非常必要,通过反腐倡廉教育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让拒腐防变的意识入心入脑,从心灵深处受到触动、得到启迪和教育,对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收看《人民的名义》的同时,我一直在想,“清官”和“贪官”之间有何质的区别?

首先,他们的人生追求不同。“清官”有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他们的宗旨,国泰民安、国富民强是他们的追求。而“贪官”不同,他们追求的是富裕的物质生活。一心想着自己的小家。以不正当手段敛财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追求的是虚名实利。

其次,他们思想、立场不同。“清官”清楚意识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尽力为人民利益着想。他们一身正气,大公无私,真正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正因为他们心中装着人民,所以立场坚定、头脑清醒,能抵制各种威逼利诱。而“贪官”则相反。他们误认为手中的权力是自己夺来的。可以为所欲为,可以假公济私,可以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更不用说各种诱惑了。

通过这次观看反腐警示教育片,再次警示我们:

通过反腐倡廉的正面激励教育和反面剖析教育,时时刻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政策法规约束自己,用道德规范衡量自己,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查找差距与不足,提高觉悟。在思想上筑牢信念大厦的根基,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才能抵御住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明白,权力是谁给的,手中的权力应该为谁谋利。要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做到警钟常敲,时刻不忘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金钱的诱惑,永葆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本色,真正做到廉政、勤政、优政。

要防腐拒变,自律是关键。个人的廉洁主要来自自律,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和社会公德。现实生活中,诱惑种种,稍有不慎,就会思想错位,行为出轨。轻者蒙人生污迹之羞,重者受身败名裂之辱,害人害己,悔之莫及。要拒绝腐败,抵御腐败,唯有管住自己,这就是防范在前的自律,也是摒弃侥幸,实实在在的规范修身。坚持自重、自警、自省、自立,保持一身正气,保持共产党员本色。

四、注重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和落实

注重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坚持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保持教育工作的持久性四个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实效性。未雨绸缪,形成“不去为”的教育机制;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形成“不能为”的防范机制;培养廉洁为荣、腐败为耻的风气和氛围,形成“不愿为”的自律机制;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形成“不敢为”的惩戒机制。

我们在工作中,时常也会遇到各种诱惑,我们应该牢记前车之鉴,提高自身修养,拒绝贪腐。

观人民的名义心得篇3 话剧《人民的名义》是“反腐”戏,但它没有在贪腐事实及对其查处的外部情节上过多着墨,全剧聚焦的是贪腐者和反贪者之间的情感纠结和人格较量。它向人们勾画了一张庞大复杂的权钱之间利益交换的关系网,触目惊心!在这张庞大关系网的背景之下细密编织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夫妻之间的人情网,发生在这张网中的复杂博弈和激烈绞杀,更让人惊悚和愕然,也更让人感慨和唏嘘。

该剧在充分展现党和国家反腐决心的同时,深挖剧中人物的复杂关系与微妙的情感变化,该剧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进行最大化体现,打造一出极具艺术性的现实主义反腐大戏。

第20篇:人民的名义有感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芒万丈,有人一身锈。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有知。世人千万种,你、我、他都不尽相同。而赫拉利说,人是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这个观点我是不能理解的,我更愿意认同每个人都是有思想的个体,是最复杂的,人心是最难揣摩的。

我是一个从众的人,大家做什么我也做什么。最近一部电视剧火的出其不意。很多小伙伴都在追呢,就是《人民的名义》。这是一部大尺度的反腐大剧,是“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周梅森潜心八年,六易其稿,写就一部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长幅画卷,改编而成的同名电视剧。其中涉及到了“副国级”国贼,以艺术照进中国反腐现实。《人民的名义》的预告铺天盖地,前期的宣传便将这部电视剧推进人们的视野,该剧也被称为“2017开年大剧”、“中国顶级政治剧标杆”。且因为个人比较喜欢陆毅,便也投入了追剧洪流。

后来,看了两集感觉不错,可惜就是更新太慢。而我又是急性子人,随后等不及更新找了书来看,利用几天时间看完了,不想剧透,仅表达一些看法。人民的名义,顾名思义就是以人民的名义做一些事情,书中主要有这么几类人(为了不剧透,就不举实例了):以人民的名义贪污行贿、以权谋私,甚至滥杀无辜;以人民的名义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人民的名义,领着人民纳的税,在其位不谋其政,懒政、不担当、不作为;部分无理取闹的工人以人民的名义做挡箭牌,举着民主的旗帜谋私利。这些人都是以人民的名义在做事。跌宕的剧情,晦涩难懂人心,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一点点吸引着我。太想看到结局,所以尽可能快的看完了。终于安心了。

细细品味,在改革开放初期,腐败是否算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力?如果中国不存在腐败现象,是否可以在如此短期内取得今天的成就?曾经有一个研究指出严重腐败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政府体制僵化、专治专断,影响经济活力,贿赂手段可以突破限制、获取资源甚至垄断、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一定程度的腐化会成为一种受人欢迎的润滑剂,可以减少现代化道路的阻力”。如高育良所说我们不应该一边享受着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另外一方面却又在指责着其中的种种不合理,万事岂能尽善尽美、十全十美。我们应该辩证着看问题。 腐败的根源是什么、其中有个官员腐败的理由很简单:穷怕了!有时候会跟老一辈的人聊天,经历过他们那个年代的人确实不容易,人缺什么就追求什么!饿了就想吃饱,吃饱了就想吃好,吃好了就开始有其他的种种追求了。书中还提到其他原因:比如你能力出众没有关系,辛辛苦苦为人民服务干一辈子还是个处级,而有些人能力平平,溜须拍马则当上了厅级,心理是否平衡?当你通过花钱来取得当前的地位,则必须利用当前的地位来获取之前的投入进而获利,这是人的本性。如此层层压迫,恶性循环。腐败的根源是欲望和现实的落差。有些人的欲望是权力和地位,有些人是金钱,有些是个人的理想抱负,有些则仅仅是欲望,比如赵德汉。

在中国高薪养廉是否可行,腐败是体制问题,涉及到干部的选拔、考核以及监督等等方方面面,不同的人欲望不同,反腐的手段自然也不同,高薪不一定可以养廉,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逼着有良心的低收入官员走上腐败道路的压力,给他们多一些选择。人都是自私的,怎么能要求一个无法给家庭生活保障的人去为别人谋求幸福呢?人性不是用来考验的,让人在为人民服务和贫穷两者之间选择未免有些残忍。

反腐是一个过程,需要客观冷静对待。作为人民,我们会觉得腐败就是不好的;作为底层官员,则是有些无奈,环境如此;作为高层领导,则看的更远,考虑的也更多,反腐的力度要多大才合适,如果手底下的人都被抓走了谁来支持这个庞大体系的正常运转保障政绩,如果无法保障政绩官员

3、5年就下台谁来反腐?如何掌控力度至关重要。里面的利益集团如何均衡,是否牵扯到自己无法掌控的高层?如何在保全自己的情况完成反腐的目的?永远不要把别人当傻子,往往害死自己的不是无知,是傲慢!看似不合理的背后常常有不为人知的无奈。新到一个不适应的环境无需愤世嫉俗,看谁谁不顺眼,需要先融进去、去感受、去理解,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守住底线,少说话、多做事,中国人讲究天圆地方、中庸,如何在这个讲人情的地方游刃有余地解决问题确是人生的大智慧!

感觉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可那又如何,世界不是全都关于钱的,当你真真正正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你才会懂得如何作取舍。 2017.4.9

人民的名义剧评范文
《人民的名义剧评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