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书法应得到传承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24 09:00:4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传承书法文化 打造特色学校

传承书法文化

打造特色学校

为传承祖国的书法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提出了“每一位教师都是书法教师,每一个学生都能写好汉字”的发展目标,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课程,创新书法展示平台和有效的激励措施,着力打造书法特色学校。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为了深化书法教育,在“兰亭”书法社活动中,学校通过丰富活动课程,点燃全体教师的热情。

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学校成立了“兰亭”书法社,每周三为书法社活动时间,邀请书法名师到学校为社团教师作书法指导讲座。培训内容有书法简史、书法作品欣赏以及书写工具、执笔姿势、基本笔画、间架结构等多个方面,让书法社教师领略了中华书法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书法的奇妙表现力。

书法笔会,结队帮扶。我们以每月笔会活动为契机,为学校书法社的成员创造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教师们一起练习,相互切磋,形成了浓厚的书法学习氛围。在活动中我们还采用结队帮扶的措施,每年评比的优秀社员和新社员结成队,两人结队“一对一”的帮扶使新社员很快成熟起来,在社团中形成梯队,使社团建设良性发展。

文化学习,课题研讨。我们在学校里开设书法文化吧,为社团老师们发放不同碑帖和史学人文方面的书籍,提高他们的“眼力”和“字外功夫”,社团教师书法修养自然得到提升。在书法课程上我们自编了社团书法教材,定期开展社团书法课题研讨活动。社团成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从平时教学中的常态课、欣赏课、整合课入手,构建“五入”体验式书画教学模式。

创新展示形式。书法主题活动是书法文化建设的土壤和血液。学校充分挖掘社团成员潜力,广泛运用各种展示形式,积极开展书法校园文化活动。

以节日为载体。我们以平时节日为契机,给书法社老师提供展示的平台。临近春节,我们开展社团成员为全校教职工写春联活动。“六一”活动中节目单全部由书法社成员书写等。

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我们利用网络平台成立“翰墨香”书法QQ群,进行网上晒字活动,社团成员每天晒字一幅,并在群内互相交流、切磋,共同提高。同时,在校微信平台定期对书法社活动和优秀社员进行专题报道,真正让书法教育成为学校一张亮丽的名片。

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我们在武穴市天桥附近设置了“书法一条街”,向社会推介书法社团的优秀教师,让这些在学校的“书法名星”真正“亮”起来;校园里的地书展示、办公室的书法作品、楼道里的书法墙和书法社团的活动展示等,为学校的文化建设添上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高效的激励措施。制定激励评价机制,提高书法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开展“先锋团队”评比活动。我们每学期把书法社成员按教研组划分成几个小团队,期末时根据小团队成员的出勤、作业上交情况评比先锋团队。设立全勤奖,鼓励社团成员积极参加社团活动。

开展“阳光教师”评选活动。在每学期结束时,我们采用民主测评,择优评选的方法,评选出十名书法“阳光教师”,并在期末校表彰大会上进行表彰,让这些教师在全校书法工作中起到榜样引领作用,也给书法社成员一个很好的激励作用。

开展书法“等级过关”活动。每学期对所有社团成员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的内容就是从本学期所练的字中选择一部分,发放书法纸,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进行等级过关。主要是考核平时书法训练效果,并加大奖励力度,避免只写不评、只练不考的应付式学习方式。

(作者单位: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徐世兵)

推荐第2篇:再婚老人也应得到赡养

再婚老人也应得到赡养

案例:赵大爷今年快70岁了。2010年3月,老伴病故后,他便单独居住。没有生活来源的他,全靠儿子小赵每月给他赡养费维持生活。2013年5月,赵大爷经人介绍与一位60多岁的丧偶老太太相识,两人性情相投。于2014年7月登记结婚。不料,小赵坚决反对赵大爷再婚。并说若他再婚后就不会承担赡养费。果然,赵大爷登记结婚后,小赵便再也没有给他赡养费了。无奈之下,2015年4月,赵大爷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小赵支付赡养费。

说法:在我国,公民的婚姻自主权。包括老年人的再婚权利是受到法律明确保护的。《婚姻法》第三条明确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这意味着不仅父母不能干涉子女的婚姻自由,子女也应当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本案中,赵大爷有再婚的权利,这种权利不受包括其儿子在内所有人的干涉。随着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家庭功能也逐渐发生改变,老年人不愿再把晚年感情生活完全寄托在儿女身上,而是逐渐希望依靠老伴得到精神慰藉。丧偶老年人重建家庭,会给他们的晚年生活带来积极影响,也可排解孤独和寂寞,甚至愈合曾经的心理创伤。

关于赡养问题。小赵以赵大爷再婚为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也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第七十五条规定:“干涉老年人婚姻自由。对老年人负有赡养义务、扶养义务而拒绝赡养、扶养,虐待老年人或者对老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的,由有关单位给予批评教育;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由此可见,赡养人的赡养义务不因老年人的婚姻关系变化而消除。老年人再婚,组成新家庭,与其子女的血缘关系仍然存在,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并不由此而免除。本案中,小赵必须履行自己对父亲的赡养义务,否则,赵大爷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

责编 文邦

推荐第3篇:语文教材应传承经典

蒋劲松:语文教材应传承经典

蒋劲松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民国语文教材最近很火,叶圣陶当年在编教材时,万万想不到这些教材在21世纪居然还会重印,甚至热卖到脱销。

这一奇妙现象的原因很复杂,首当其冲的当然是父母、孩子乃至全社会对当下语文教材的不满。今天的语文教材说教味道太浓,缺乏趣味,不考虑儿童的接受心理,令人生厌,有的甚至篡改历史,欺骗儿童。这样的教材,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语文能力,更会污染孩子的心灵。在这样糟糕的教材衬托之下,民国教材自然就会显得非常出色。

老实说,这些老教材的确有许多方面值得借鉴。例如,当时教材编写并没有太多的行政干预,给编写者留下了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各出版社可以百花齐放,各有特色,让市场和学校选择。当时的社会也比今天更重视教育,教材是由叶圣陶、张元济、丰子恺这些名家编写的,这在今天难以想象。教材中浓郁的人文情怀,尤其是自然流露出的对亲情、大自然、小动物的热爱,是今天的社会极度缺乏的文化资源。

但是,也不能过度神化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这种情绪性的反应对教材的改革并没有好处。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语文教材和教学的许多弊端,其实在民国教材中已经初露端倪。要彻底纠正今天教材的问题,必须追本溯源,从反思和批评民国语文教材的缺点开始。 以叶圣陶主编的《开明国语课本》为例,受白话文运动偏见的影响,几乎全是白话文,没有文言文,所选的诗歌也全是白话诗歌。所有的文字都是叶圣陶创作或重新创作的,没有一篇是经典的诗文。这种编写思路,既低估了儿童的理解能力,也反映了当时教育界对文言文的偏见。其实,如李白《静夜思》这样的经典名篇,儿童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诸如《论语》、《道德经》的某些篇章,也是儿童学习的好教材。

不仅如此,这种排斥经典的教学理念,还导致小学生在记忆能力最强的年龄,丧失了接触中国文化传统经典的机会,影响了儿童对经典的学习,也影响了写作能力的提高,给后来的学习带来了负担。许多经典,儿童本可以先记忆背诵,然后再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逐步加深理解。儿童的心灵,正是接受经典教育的最佳土壤。一旦错过了早期教育的黄金时机,效果就差多了。

胡适的高足唐德刚,当年有幸接受了传统的小学教育。他发现自己对经典和汉语的掌握,远远领先于新式学堂的同龄孩子。民国语文教学的实践,体现了白话文运动和五四时期反传统的理念,使得儿童学习的内容过于幼稚浅俗,缺乏高远深刻境界的熏陶,今天看来是有严重缺陷的。当下,大陆各地兴起的儿童经典诵读实践,正是对民国以来语文教学缺失和对待传统文化偏颇态度的纠正,值得深思。

在创建公民社会的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也有条件从容思考近代以来支配中国文化的许多理念,重新反思过去不假思索的做法,以一种温情的态度,重新审视文化经典和传统教育方式,须知尊重传统文化是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各国的经验表明,传统文化越是得到充分继承,社会就越是稳定少动荡冲突,现代化的进程就越是顺利。

语言文字是民族精神最重要、最直接的载体,语文教育关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应以戒慎敬畏之心,尊重凝结了历史文化积淀的经典,回到传承文明继往开来的教育本质上去。在语文教材编订和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应为一时风气的变化所干扰,应更加尊重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经典,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挖掘。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鲁迅作品概览

20世纪20年代初-1949年

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收录了《**》、《故乡》、《鸭的喜剧》、《社戏》等,是目前所知最早收入鲁迅作品的中学语文课本。有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以前,鲁迅作品共选入教科书25篇。

当时,边区教科书中也选入了鲁迅作品。笔者见到由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教育厅审定、华北新华书店出版的《中等国文》(1948年3版)第1册30篇课文中有3篇鲁迅作品,分别是《大众并不如读书人想象的愚蠢》、《给颜黎明的信》、《一件小事》。 ●1949年-1966年

有资料统计,这一时期所选入的鲁迅作品有31篇,实际上并不止这些。在各种文体中,杂文数量最多,作品选目如下:

散文:《好的故事》、《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11篇; 杂文:《〈呐喊〉自序》、《灯下漫笔》等14篇; 诗歌:《自题小像》、《自嘲》、《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 ●1966年-1976年

有研究以“*”期间北京市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组编写、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中学试用教材·语文》为例,指出该套教材的1966-1968年版无一篇鲁迅作品;1969年版开始收录鲁迅的《答北斗杂志社问》和《“友邦惊诧”论》两篇杂文;在之后的版本中,陆续出现了《论“打落水狗”》、《文学和出汗》、《自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答托洛斯基派的信》等鲁迅作品。

●1977年-20世纪90年代初

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语文教科书中选入的鲁迅作品有28篇,其中《范爱农》、《阿长与〈山海经〉》、《拿来主义》、《流产与断种》、《鲁迅自传》5篇为首次入选。90年代中期以后,又去掉了《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学和出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政论性强的杂文。这一阶段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主要是对“*”前17年大部分选目的恢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

此时期,鲁迅研究进入一个多元化、全球化的学术研究阶段。有的小学语文课本只有《少年闰土》一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中最新鲁迅作品选目有《雪》、《孔乙己》、《灯下漫笔》等15篇文章。另外,香港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鲁迅作品,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很少,只有《孔乙己》、《一件小事》、《阿Q正传》、《风筝》、《伤逝》、《非攻》等。台湾中学课本则几乎不选鲁迅作品,在最近出版的国文教科书中,只有《风筝》入选。 语文教材撤经典篇目引争议 《阿Q正传》等消失 《阿Q正传》《雷雨》等20余篇课文“消失”——

新学期伊始,语文教材收录了哪些文章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昨天,一则《各地中学教材大换血,看看被踢出教材的课文》的帖子在网上广为流传,《孔雀东南飞》《阿Q正传》《雷雨》等20多篇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课文从教材中消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正方:教材更新很正常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经典,这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支持语文教材“大换血”的网友表示,教材的更新很正常。“我们过去的教材编写不尊重学生的口味需求,不尊重教学需要,导致审美功能与人文精神缺失。而现在正在进行还原文学审美本质功能的一次尝试,更注重时代元素,更关注人文精神,更强调教材编选内容的丰富性,这实际是对现行语文教材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一位网友说。

反方:教材求新是剑走偏锋

不少网友强烈反对语文教材有如此大的改动。“编写教材,要用一种长远和宏观的目光来选择教材内容,既要能够传承文明,又能够面向未来。语文教材大换血可以,但不应把原先拥有顽强生命力的传统篇目撤换殆尽,这对语文教学的改革不啻为一种灾难。”

中立:新增的篇目也挺好

有网友认为应该客观地看待教材“换血”一事,他认为语文教材新增的篇目也有辛弃疾的《水龙吟》、戴望舒的《雨巷》等经典作品。编剧柏邦妮在博客上撰文说:“大家纷纷指责这么好的东西不应该全部抛弃。可是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于是问:\"拿出去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取而代之的是什么?\"”看到事物的两个面,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

“让语文教材回归到人文”

各地语文教材变化

剔除:《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雷雨》《南州六月荔枝丹》《陈焕生进城》《廉颇蔺相如列传》《触龙说赵太后》《六国论》《过秦论》《病梅馆记》《石钟山记》《五人墓碑记》《伶官传序》《项脊轩志》《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牛郎织女》

新增: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杜甫的《咏怀古迹》、柳永的《望海潮》、苏轼的《定**》、辛弃疾的《水龙吟》、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断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

各地语文课本删除大量经典文章 鲁迅作品大撤退

9月6日,编剧刘毅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比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

20多篇经典课文一列出来,既让网友开始怀念起那些熟悉的字句,也让网友唏嘘感慨,更有网友质疑,既然是“经典”,为何要撤?而本报记者从广东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编写人员处了解到,广东今年的语文教材也有改动,依然保留鲁迅作品,但是把《药》换成了《祝福》。

遭遇“大撤退” 网友为鲁迅叫屈

很多网友认为,删除大量经典作品无论对于老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不利。一位叫做“阴谋小集团”的网友为鲁迅“叫屈”:“为什么鲁迅先生被踢掉这么多好的文章,从小他的文章就是重点学习的内容,现在突然来个大转弯,真的是对学生好吗?”

一位叫“末小瓶”的网友愤愤地表示:“为什么《药》会被踢出来?!当年它带给我的震撼是相当大的!难道说如今再提人血馒头已经过时?还是不敢让祖国的花朵直面鲜血淋漓的人生?”一位叫“官窑没人”的网友说:“中国教育需要改革,可是有点矫枉过正了,删除了不少佳作。”

但也有相当部分网友力挺新语文教材。网友“本来老六”说:“那么多年课文一直不更改才叫人沮丧呢,哪怕这些作家其他的文章也可以用的啊。”网友“费舍”说:“很多文章到现在确实没有意义了,应该更换。”

记者了解到,发轫于本世纪初的普通高中新课改,率先在广东、海南等四省(区)启动,按教育部规定的时间表,今年,重庆、四川、贵州、西藏、甘肃等也陆续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阶段。 阿Q走了,余华来了 巴金反思散文入选

一位名叫彭博的四川教师拿到了人教的新教材。他透露,与此前相比,新课本“现当代作品及外国作品54篇,其中新选课文35篇,占总数的64.8%”。

尽管有不少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人物,比如“阿Q”,离开了新教材,但也有一些新面孔加入——根据彭博的总结,现代文部分中,课本新增了反映“神舟六号”飞船升空的《飞向太空的航程》,呼唤奉献精神的《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反映香港回归的通讯报道《别了,不列颠尼亚》等作品。

散文方面,则有巴金的《小狗包弟》,这是一篇反映“*”的“反思文学”,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散文集《随想录》。该散文集中的许多文章是巴金用“自我忏悔的形式,从反省自己的软弱开始,逐渐进入对全民族的灵魂的拷问”。这是巴金写《随想录》的一个重要特点。

而古代诗文也新增了诸如柳永的《望海潮》、杜甫的《咏怀古迹》、辛弃疾的《水龙吟》、李商隐的《李贺小传》等作品。

“小说部分,则选入了‘先锋派’作家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是一篇‘荒诞小说’,写的是一个18岁的年轻人第一次走出家门在外面的遭遇,全文都在用一个18岁孩子的口吻进行叙述。阅读这篇小说的高中生也差不多处于那个年龄阶段,所以他们会觉得有同感,读来很亲切。”彭博说。 广东今年也有改动

保留鲁迅《祝福》换《药》

事实上,自高中课改以来,每年都会引起关于语文课文删改的争论。去年就曾经因为鲁迅的文章大幅减少,而引起舆论的广泛争议。今年,亦有专家提出应删除《背影》,理由竟是文章里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横穿轨道。

此次引起争议的是“人教版”的语文教材。而早在2004年,当时广东省在选择高中课改的教材时,就首次打破了多年来高中教材由“人教版”一统天下的局面;广州市高一年级语文、物理两门课程选用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这也是解放以来,广东省第一套通过国家教育部审定的教材。

当时,粤教版新版语文课本新课文占了54%,做了大力度的改革。以第五册为例,在国内首次推出“走进经济”单元,充分展现广东特色,收入经济学教授王则柯的《钱》和沈杰《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等文章,被视为一大创举。

昨天,广东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编写人员告诉本报记者,广东今年语文教材也有改动,比如增加了现代文《论握手》、古诗文《兰亭序》等。

在有争议的鲁迅作品方面,广东方面则做了保留,但是将《药》换成了《祝福》。“我们认为祥林嫂更符合典型的小说人物形象。”而网友热议的《记念刘和珍君》,广东版语文课本本来就没有收录。至于“朱自清的散文,我们没有选《背影》,一直选的是《荷塘月色》”。

周泽雄:语文教材改革,不仅仅关乎鲁迅

周泽雄 评论作者

快成为惯例了,每年秋季入学之际,围绕各种语文教材的改变,都会引起人们热议。今年概莫能外,引发较大争议的,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鲁迅经典小说《阿Q正传》被删除了,而当代先锋作家余华的“荒诞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第一次进入了教材。

对此,我愿从积极一面去看。在积极一面,我们的语文教材不再一家独大,一些地方教材得与曾经一统天下的人教版同台竞争,总是一件好事。日后,如果私人编著的教材也能获准竞争,使学校和学生得到更多“择善而从”的机会,无疑更是美事。在人文著述中,集体的力量弱于个人,乃是一个被无数经典证明了的事实。以为集中一群专家就能获得“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效果,不过是一种认知盲点。遗憾的是,在这个盲点里,我们沉陷过深。

在对语文教材的认知上,过往的做法确有值得商榷之处,尤其表现在迫使语文教材兼任过多政治教化的功能上。无论主事者如何振振有词,此举总是包含着对语文本身的轻慢。近年来的语文教材改革,在这方面着力较多,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只是积弊较重,仍有余地可挖。

即使撇开“脱政治化”,仅从语文自身发展的角度着眼,每隔数年对教材作一些改进,也是必要的。在一个良性教育秩序里,此类改变不应引起太大争议。因为,语文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会一味怂恿创新,语文教学所必然附带的文化传承功能,使它具有某种保守天性,捍卫传统远比所谓“锐意进取、突破创新”来得可贵。但奇怪的是,坊间围绕语文教材的争议,每每流露一种舍大抓小的倾向,论者不是从教材编纂的方针、原则和方法上入手,而是性喜就哪位作者入选、哪篇文章落选争执不休,致使关于语文教材的探讨,滞留于人事之域,缺乏向前推进的势能。一个突出表现是,只要事关鲁迅文章的存废,总令人群情激昂,似乎鲁迅作品在教材里的一举一动——有时不过是总量略有削减或用鲁迅文章A替换了鲁迅文章B——都关联着一国文脉的存续。这难免有点神经过敏。

前人创造的作品是如此群星闪耀,课文可以容纳的篇数又是如此有限,这使得任何一篇作品,都难以被赋予标志性意义;所谓的标志性意义,往往是人为放大的。一篇作品的入选,更像是一种由机率左右的中奖,它不过是在数百篇条件相同的文章里侥幸胜出罢了。拿不同作家进行比较是这样,单独考察同一位作家也是如此。假使起鲁迅于地下,让他自己挑选适合入选中学教材的文章,几乎可以肯定,他的选择会让我们大吃一惊。有鉴于此,我们实不必对某篇课文的入选与否过于敏感,只要入选文章水准适宜,哪怕鲁迅文章一篇不选,也不见得坏事。

语文教材毕竟不同于文学史,在文学史里“光芒万丈长”的作品,也不见得适合进入中学教材。不仅中国如此,西方世界也一样。荷马、但丁的作品曾经被西方人视为“世代相传的书和学校”,今日也已在教科书里风光不再。布鲁姆在《西方正典》“哀伤的结语”一章里感叹道:“当我还是孩子时,莎士比亚的《裘力斯·恺撒》几乎是学校课表上普遍都有的,它是莎氏悲剧最精彩与最感人的入门之作。现在的老师却告诉我,许多学校都无法让学生读完这部剧作,因为学生们发现它已经超出了自己的兴趣范围。”他还说,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莎士比亚,有些学校的老师不得不“制作纸盾纸剑来代替对该剧的阅读和讨论”。即使如此,难道莎士比亚的文学成就因此就打了折扣?

此外,虽然鲁迅有其伟大之处,但人们对鲁迅作品倾注过多的情感,也有文学外因素。由于政治上的干预,鲁迅与其他作家,并非始终处于平等竞争的态势中。如林语堂、梁实秋等人的文字,曾经被蛮横排除在教材遴选范围之外,他们只能在鲁迅作品的注解里略略栖身。理由仅仅是:鲁迅批评了他们。就是说,人们对鲁迅先生独一无二性的体认,与他曾经被政治性地赋予独一无二的地位,密不可分。因此,在我们谈论教材里的鲁迅时,先对自身的这份情感进行约束和反省,去除其中可能残存的“情感滞留”因素,就颇为要紧了。

依我小见,中国文化和文学里,历来有一种重审美轻说理的倾向,理性之道长期被我们贬为文学审美的旁门左道,致使国人的思维能力较难得到系统培养。这是令人痛惜的认知痼疾,也是我渴盼语文教学予以重视并改进的。

我在新编语文教材里,既欣喜地发现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帕斯卡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等文章入选,也哭笑不得地看到王羲之《兰亭集序》赫然在列。对《兰亭集序》文章义理上的种种错乱,钱锺书在《管锥编》里曾经批亢捣虚地予以分析,并化用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名句,以“词肥意瘠”概括之,持论周正,足以服人。我们的某些教材编纂者不予吸取,固步自封,在一种惯性驱动下将其囫囵选入,未免过于粗疏。 梁实秋作品进入中学教材 鲁迅作品减少引热议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本“变脸”,减少鲁迅作品 梁实秋作品进入中学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首次选入梁实秋作品《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而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丽表示,“这是正常的调整,几篇课文的变动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在某网站的调查中,多数网友赞成这一调整。 新版减少鲁迅作品

据《长江商报》报道,今秋起,湖北省高一新生全部使用新课改教材,语文包括5本人教版必修教材和11种选修教材。最新收入的包括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戴望舒的《雨巷》、霍金的《宇宙的未来》,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巴金的《小狗包弟》、古代诗歌《采薇》、《涉江采芙蓉》等。 新课改教材中鲁迅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了《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个篇目。外国作品中的《项链》、《欧也妮·葛朗台》等也从教材中消失。 语文教师:改动顺应时代

在语文教育界颇有名气的杭州高中语文教师蔡少军表示,“我们使用的是苏教版教材,原来选入的鲁迅作品就不算多。人教社新课改教材的变动,说明教材编者思路的改变。原来的编者主要是从成人角度出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什么,而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到学生更喜爱什么。现在这种变动应属正常,不能说大逆不道,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教材也应该相应改变。”

长期关注语文教育的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丽称,“这种微调对整个语文教育来说意义不大,我现在更关注教育本身的功能问题。”《中学人文读本》主编之

一、学者丁东认为,“多元化是一个好现象。” 网友:多数赞成改动

记者在某网看到,三分之二的网友对于人教社新课改语文教材的这次变动表示支持。 福建一网友表示,“中学的时候最不喜欢的就是鲁迅的文章,半文言半白话,又拗口,还经常是连标点符号都要背下来的,太痛苦了。而且我跟他老人家没有共鸣,永远都弄不清楚他想说什么。”还有网友称,“说实在的,读书的时候很不容易看懂鲁迅的文章,倒是梁实秋的文章,特别是散文,的确很有韵味。”

但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浙江一网友称,“鲁迅先生是我们的民族魂!如果一个民族弯了脊梁会怎么样?„„不反对梁实秋的文章入选,但绝不能牺牲鲁迅先生!”山东一网友称,“鲁迅乃一代文学宗师,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绝非他人可比!怎可随意在教科书中删除?” 肖畅:去鲁迅化的背后能有什么“世界观”

教材去鲁迅化又被拿来说事了。8月22日《上海商报》发表张永峰文章称:“是当今流行的世界观和文学观促成了这次教材的改革。”

作者所谓的“当今流行的世界观”,“就是用去政治的、非历史的眼光看世界,将一时的社会秩序和世界秩序永恒化,将西方的优势地位本质化,并进而衍生出一种世俗、功利、犬儒的人生态度。”看前半句,我以为作者想表达的是类似于“普世价值”的意思,但看后半句,又觉得作者说的是一种实用理性而已。前者尚有价值诉求,不管值不值得批驳;后者则无价值诉求,徒有功利主义的态度而已。所以问题就出来了:即便是以西方价值为参照系罢,何以又衍生出了去价值化的实用理性来?这种“衍生”有什么逻辑吗?作者的靶子到底怎么打的,我实在不明白。

接下来,作者大致阐述了鲁迅的文学思想,以鲁迅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说明建构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是多么重要的事情,说明当今的犬儒态度是多么无知的。如此看来,作者的立论点,仍在对“犬儒式的世界观”的批评上。说白了,向西方看,或者向自己看,都得有价值上的追求,不能只剩了功利主义的态度(犬儒是否意味着功利主义,也值得商榷)。可是,功利主义的态度与“去政治”、“西方优势地位本质化”等等有何种逻辑联系?甚至,到底是否存在一种“去政治”、“西方优势地位本质化”、“一时的社会秩序和世界秩序永恒化”等等为特征的“当今流行的世界观”?如果功利主义盛行,又能有什么世界观呢?题外话,鲁迅建构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努力,仍然是西方价值为参照系的,就看是全盘照搬还是拿来主义。 以上论述,只想说明作者的论述立错了靶子,其一,这种所谓的“流行的世界观”,有点让人不知所以,有点像虚置的靶子;其二,即便这个靶子成立,从以西方价值为参照系的世界观,到去价值化的功利主义,其间并无“衍生”的逻辑。

教材删减鲁迅篇幅,唯独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鲁迅曾经作为意识形态教育所倚重的作家,如今已经回归其文学身份。所以,我以为用“去意识形态化”比“去政治”倒更为贴切一些。至于一个时代对鲁迅的态度,到底体现了何种主流观念,我以为倒不如从如今的文学史书写中去找答案。基础教育的语文教材,不再承担意识形态灌输的功能之后,不过是更偏重语言文字本身而已。

房向东:胡适和鲁迅教育孩子的区别

房向东 文史学者

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能折射出为人父母者的价值取向。在这一点上,胡适和鲁迅是有着巨大的区别的:胡适希望他的孩子成为社会精英,“做最上等的人”;鲁迅则较有平常心,他在文坛行走多年,见多了正人君子们的种种丑陋嘴脸,看够了上层社会的堕落,不希望孩子成为空头文学家或空头美术家,他只希望孩子实实在在做人,“寻点小事情过活”。 胡适一生,做的都是“最上等的人”,是皇上和总统的朋友,因而,他对孩子也有一样的要求。当年,胡适的儿子胡祖望在苏州读书,1928年8月26日,在致胡祖望的信中,胡适写道: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个班要赶在一班的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的最高一排。功课要考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

大约是胡祖望向父亲报告考试及格了,胡适才有了“功课及格,那算什么”之说。如果功课是优呢?胡适会不会像当今某些家长,又有别的说辞?难说。

鲁迅临去世时,留下了一个著名的遗言,这就是收在《且介亭杂文末篇》中叫《死》的那篇文章。对于孩子的未来,鲁迅自然是希望“后来居上”的。他说过希望他儿子做父亲做得比他还好。但是,对子嗣未来谋生的手段,鲁迅却写下了这样的遗嘱:“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鲁迅的意思很明白,宁可做一个能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也不要做那种徒有虚名、华而不实之徒。

胡适要求孩子做“最上等的人”,什么样的人算是“最上等的人”呢?他没有展开论述,但像胡适这样,一生大约应算是“最上等的人”吧?倘若以胡适本人为标杆,似乎不好说他的孩子完成了他下达的指标。胡适的长子是有一点出息的,蒋介石政权搬到台湾前后,胡祖望曾在他岳父驻泰国曼谷的一家公司任工程师。1953年迁居台北以后,往返于台湾、美国间,曾任台驻美经济机构代表。胡适的小儿子胡思杜在美国读了两所大学,都没有毕业,还几乎成了“问题青年”,终于当不成“最上等的人”。

鲁迅的儿子周海婴,现在也是一个名人了,一生在捣鼓他的无线电,似乎不好断定是否属“寻点小事情过活”之类。周海婴写了一本《鲁迅与我七十年》,其中谈到他的儿子,也就是鲁迅的嫡孙周令飞卖爆米花一事,倒是蛮有趣味的。

80年代初,曾经发生一件给国人带来不小震撼的事:鲁迅的孙子周令飞竟然从日本跟一个“身份可疑”的台湾姑娘张纯华到台北结婚去了。一时间,境外媒体大肆炒作,港台报刊称周令飞是“海峡两岸第一个闯关者”。

周海婴在书中写道,周令飞刚到台北那阵,有人企图利用他。媒体一片喧哗,有的将他赴台的行动干脆名之为“投奔自由”。有的媒体企图邀他去为其工作,他立即警惕地意识到有可能被利用而予婉拒。他一向热衷于摄影艺术,宁愿改行学习经营之道,当起他岳父开办的百货公司的协理,也不做“出格”的事。

后来,因为修地铁,周令飞岳父开的百货公司门口临时搭起了围栏,交通受到妨碍,顾客随之大减,生意每况愈下,资金滞搁,只好关门了事。周令飞的岳父为了躲债逃去日本,只能靠周令飞这个外来的女婿料理一切后事。 周令飞与张纯华夫妇一下子变得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便是在这样艰难的日子里,周令飞也没有做“出格”的事。他们买了一台爆米花机,将爆好的米花批发给摊贩,以此度日。

其实,周令飞的卖爆米花,不正是鲁迅说的“寻点小事情过活”吗?仅凭这点,我认为,周令飞是不愧为鲁迅的后人的,如果他“出格”,在台湾当个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应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里,不仅是有无才能的问题,更是有无操守的问题。依靠自己谋生存,求发展,正是鲁迅这条遗嘱的实质内容。周令飞不仅没有给鲁迅丢脸,实际上正是遵从了鲁迅的遗愿,是照鲁迅的遗嘱办事。

宁可卖爆米花,也不愿做“出格”的事,这有鲁迅的遗风在,这有鲁迅的硬骨头精神在,有如此风骨,我相信周令飞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不过,话说回来,哪怕他永远卖爆米花吧,哪怕他永远生活在人间的底层吧,他在人格上也比那些空头文学家和美术家来得更健全,他的生活也比病态者更接近真实和自然。老舍说:“在我看来,(我的)儿子做木匠、瓦匠,或做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

人人生而平等,这是西方所谓普遍价值之一,胡适在美国折腾了那么多年,怎么还会有“做最上等的人”的思想呢?这些文字,是胡适与孩子的通信,我相信他演讲做文章时,应该不会这么说这么写的。我们不能苛责胡适,胡适虽然是“最上等的人”,但并没有以人上人自居,他的朋友中,就有卖芝麻饼的小贩袁瓞。尽管如此,通过胡适与鲁迅的这一对比,我要说的是,鲁迅是有平民情怀的,是有阅尽沧桑后的平常心的;同样作为“英美派”的胡适,比起徐志摩、梁实秋,要少许多“洋气”,但比起鲁迅,他确实还是高高在上的正人君子。

80年鲁迅作品教材史:韩国、朝鲜均有选入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称,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3篇。一时间,关于鲁迅的作品是否过时了、是否该退出校园的争议不断出现。 对此,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鲁迅作品教材史的专家温立三在接受竞报记者采访时说,“今年一些地方刚刚进入新课程改革,所以才会觉得‘新’,其实该教材已经沿用5年了。”据他介绍,新课标语文教材中有5篇鲁迅文章被剔除出高中教材,保留的3篇作品则具有鲜明的特征。温立三说,“其实从民国开始,鲁迅的作品就被选入了教材”,自20世纪20年代起,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命运便经历了不少是是非非。 鲁迅作品入选课本的五个阶段

“在满是灰尘的民国时期的学校教材中寻找鲁迅作品”,温立三回忆起研究鲁迅作品教材史的过程。温立三是北大中文系硕士研究生,高中阶段就喜欢鲁迅的作品,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工作了10多年。有的专家专门研究鲁迅,有的专家专门研究教材,温立三则是国内数量很少的专门研究鲁迅作品教材史的专家,目前他正在撰写《中学鲁迅作品教育史》。

他把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选目问题,分为五个阶段来考察。 20世纪20年代初~1949年:目前所知最早收入鲁迅作品的中学语文课本,是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

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开始新文学创作不过两三年时间,但国内各书局和各省教育厅及一些名校,就开始在他们自行编写的国文或国语类课本中编入发表在各种刊物上的鲁迅作品。目前所知最早收入鲁迅作品的中学语文课本,是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收录了《**》《故乡》《鸭的喜剧》《社戏》等作品。1924年,叶绍钧主编的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30年代傅东华主编的《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夏丏尊、叶绍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40年代叶绍钧、朱自清合编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等,都选入了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这一时期中学语文教科书选入鲁迅作品,主要目的有二:一是显示白话文学的实绩,推广白话文,二是传播反封建专制的思想文化,培养时代新人。

这一时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鲁迅作品篇目有散文:《秋夜》《雪》《风筝》《好的故事》《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藤野先生》;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呐喊〉自序》《论雷峰塔的倒掉》《最先和最后》。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解放区为培养自己的文化干部,也开始编写中学语文课本。胡乔木主编的《中等国文》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套课本。据统计,解放区的中学语文课本选入的鲁迅作品有:

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阿Q正传》(节选)《非攻》;杂文:《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序》《我们不再受骗了》《不识字的作家》《大众并不如读书人所想象的愚蠢》《中国语文的新生》《〈且介亭杂文〉序言》《最先与最后》。

温立三:解放区的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偏少,鲁迅散文完全被排除在外,所选大多为充满现实政治倾向性的杂文。值得注意的是,《阿Q正传》被第一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显示了编者的思想视角和艺术眼光。《非攻》作为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入选解放区课本也有它特定的时代意义。

1949~1966年:这一时期的中学鲁迅作品选目,基本奠定了解放后直到现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学鲁迅作品选目的基础。

1949年全国解放后,语文成为负载新体制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编辑大意”说: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要通过语文科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能单靠几篇说理的论文。一种思想内容或一个政治道理,可以用一篇说理的论文来表达,也可以用一篇小说,一首诗歌,一个历史故事,或者一个自然科学的故事来表达。

温立三说,这段话,不仅鲜明地把开设语文课的第一任务严格定位于政治思想宣传,而且暗示了选文的范围和标准,也明确了鲁迅作品在新体制下入选的目的,即政治思想教育。 这一阶段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

散文:《好的故事》《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记念刘和珍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了忘却的记念》;

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社戏》《鸭的喜剧》《祝福》《铸剑》《理水》;

杂文:《〈呐喊〉自序》《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学和出汗》《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我们不再受骗了》《“友邦惊诧”论》《答北斗杂志社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生识字胡涂始》;

诗歌:《自题小像》《自嘲》《为了忘却的记念(诗)》。 温立三:以上共计31篇(首),数量比解放前的24篇又有增加。说明这一时期的鲁迅作品在新的政权体制下得到进一步认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加强。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鲁迅杂文被大量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5年初中文学课本《社戏》的教学参考的说明文字写到:讲授这一课,教师应当指出,今天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教学教育下,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再用不着像作者当时那样偷偷地去找寻乐趣,应该珍视这种幸福生活,好好地学习。这一时期的文学阐释,类似上面这样的说法非常普遍,几乎成了诠释鲁迅作品的常用格式。《我们不再受骗了》一文的教学参考是这样写的:讲授这一课,目的在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欺骗人民和诬蔑社会主义国家的罪恶阴谋和反动本质,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加深学生对帝国主义的憎恨,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从上列篇目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中学鲁迅作品选目,基本奠定了解放后直到现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学鲁迅作品选目的基础。 高中生:被简化的鲁迅,被简化的教育 毕然 武汉一高中生

中学生语文最怕三样,作文古文周树人。”高一学《呐喊·自序》前,老师悠悠说道。 追溯起“怕”的历史,真是挺久远的。鲁迅是语文课本里的常客。很难想象自己小学上《少年闰土》时怎能读到麻木与剥削,初中学《社戏》、《**》、《故乡》动辄扯到改革或是封建残余一类宏大字眼是多么地不知所云,也只得暂时乖乖把“主旨”写在课题下面,算是学过。直到刚过去的寒假,自己摸索着读了鲁迅先生的部分作品,才自以为丢开课本的影响,能逼近鲁迅些了。

不想开学第一课便是《祝福》,本以为能带全新的观点读鲁迅,可用一周课程讨论完这篇课文,老师依然是用那个陪伴自己多年简直可以背诵的主旨结束这篇小说: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表现了封建制度的罪恶,说明要将反封建斗争进行到底的必要性。

记录罢,我和同桌相视无奈一笑:“太不公平了!”是的,这对鲁迅太不公平了。学习鲁迅的作品,当然是应该的。可那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抗争也有绝望的“文体家”鲁迅,就被语文课本简化成了插页的一幅怒目肖像,注释中的各种头衔,以及几排主旨了。若非自己读过些鲁迅其他作品,或许我会永远认为鲁迅是个钢铁巨人,是精神极其顽强,用最猛烈的火力把封建礼教扫射一空的人。可作为新文化时期,那个上来就文笔老练独到,在生活经历上独具一格,性格上颇耐人寻味的鲁迅,那个被木心极为赞赏的“文体家”鲁迅,就被其独个反封建的“主旨”,一并掩去了。

鲁迅被简化成了战斗符号。而教育体制中又有多少东西被简化了啊!物理化学没有贯彻于生活,反被简化成了一道道繁杂的题目;历史没有被分析被镜鉴,反被简化成无尽的背诵;兴趣没有被赋予自由发展的空间,反被简化成证书与奖状;素质没有在“素质教育”中得到真正重视,反简化成了一条条的量化标准 (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素质”被划成三六九等,是什么滋味!);升学没有多方面的考核观察,反简化成了一次考试定终身„„

看似简化了的教育,却因简化而变得如此复杂。课外培优的持续火爆与低龄化(我以前三年级开始上培优已经算起步早的了,可现在我的表妹才幼儿园大班便已没有了周末时光),升学、分班中关系和黑幕,为了追求“素质”而疲于应付的兴趣班,唯分数至上观念之形成,留学之风日渐„„就连教育制度本身都是盘根错节,好像一个老了钝了的机器,多年的教改给它紧螺丝、上润滑油,硬是不能简洁爽快地运转。

我还在上高一,想到未来的高考,我会紧张害怕。我知道,教改即便改,也不能对我们这几届的处境带来多大的改变了。但我希望,能够尽可能地让学弟学妹们,不要再走我们走过的弯路。南方周末读者来信上有初一学弟说要陶行知先生教他。我想说,愿教改中能有一个甚至多个鲁迅,即使是教科书上学的一味抨击旧势力的鲁迅先生都好,让教改不再浮在表面,能深入机器里面,换换发动机,转转方向盘。让该简化的简化,该复杂的复杂,让接受了中国教育的学生们,不后悔。

推荐第4篇: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文化和艺术之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犹如一只常开不败的鲜花怒放在世界艺术的百花园中。然而面临浩如烟海的书法文化,群星璀璨的传统书法艺术宝库,如何衔接传统与创新、创新与流行之间的关系,这是书法文化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书法的历史演变

经过夏、商、周、春秋战国至秦汉王朝,共计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这~时期的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的发展。从开始的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的出现至篆体、隶体、楷体等书体.在数百种杂体中筛选淘汰逐步定型。

从秦始皇统一大业后,丞相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创造的秦篆到魏晋时代的篆、隶、真、行、草诸书体日渐完善。在这段时期内更是有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再看唐代书法家将草书之狂放不羁、篆书之圆润瑞丽.行书之风骨清婉推向极致和宋四家苏、黄、米、蔡,行草、楷皆备。在之后的元、明、清时期,中国书法都有自己的特色。当时的书法代表人物有赵孟颛、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唐寅、朱耷等等。

二、传承是最好的保护,创新是最好的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书法终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值得所有关心书法的人欣慰的事情。它表明,中国书法,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书法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今天依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庞大的参与者及受众,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当代书法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文化土壤正在弱化、变异,书法创作外在形式的张扬与内在文化的萎缩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应怀有一种忧患意识,保持传统,坚守文化,使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新的时代得以传承与发展。

繁荣书法艺术,首先要正确对待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古人将书法的技巧创造得几乎尽善尽美,今天的书法艺术远没有达到历史上的高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实现书法创新,继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手段。继承为创新找到根据、把握方向,创新为继承展示成果、注入活力。一方面,我们要研究经典,继承传统。书法要继承传统技法,坚持书法本源,克服美术化倾向,提升书法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要合理创新。所谓合理,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而不是打着创新旗号,任意丑化汉字。所以我们要确立书法艺术标准,净化书法创作环境,加强学术研究和理论研究,抓好书法教育,在中小学,结合汉语教育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识、读、写能力,培养对书法的兴趣,涵养学生文史方面的知识。 另外还可以以孔子学院为载体,从普及汉语入手,吸引世界各国更多的人学习书法。使中国书法艺术走向世界并影响世界。同时,也要以书法为纽带,搭建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加强两岸书法的交流,增强民众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每当我拿起《玄秘塔碑》的时候,我既感受到自己对书法的喜爱,也感到了肩上的重任。中国书法这在世界艺术的百花园中常开不败的鲜花,一定有它更美丽夺目的一天。

参考文献:

·由“ 狂飙突进” 到“ 重温经典\"——改革开放 3 O年中国书法发展回顾与思考

刘宗超 ( 河北大学 艺术学院, 河北 保定 0 7 1 0 0 2 )

·论传统书法艺术演变 王学俊(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培养书法思维,传承中华文明----黄循龙

推荐第5篇:专家:过期药品应得到妥善处理.docx

专家:过期药品应得到妥善处理

专家表示,过期药品如果不慎服用,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如果随意丢弃,还会污染环境。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不少老百姓的家里都备上了小药箱,一旦有个头疼脑热,找几片对症的药差不多就能解决问题,省去了不少麻烦。但是在一些家庭的小药箱里,药品由于长时间不用而成了过期药。

太原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连波表示,如果服用这些过期药品,可能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而对过期药品处置不当随意丢弃,也可能对周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污染环境。另外如果这些过期药品被不法分子收购,可能会调换包装,销往农村或偏远地区,再一次对老百姓的健康造成危害和隐患。

据山西万民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的程建华分析,目前出现过期药品的原因主要是消费者购药时存在的盲目性和有的医院开具大处方所致。而目前国家相关法律只是规定了生产、经营、使用药品的单位不得使用过期药品,针对家庭过期药品的处置在法律上还是空白。

2005年以来,山西省药监部门已经采取多项鼓励和扶持的措施,分别在太原、长治等地连续开展了清理家庭小药箱和过期药品回收的活动,积极鼓励一些信誉较好的大型医药销售企业进行定期回收,同时加大对过期药品非法流通的查处力度,积极探索建立过期药品回收的长效机制。

不过专家指出,商家回收的公益活动固然好,但是减少和杜绝过期药的最好办法还是老百姓自己要养成合理购药、安全用药的良好习惯。

阴道炎常用药品大全

专家:避孕药可致红斑狼疮

开药前,这些话要对医生说

益母草 女人永远的好朋友

6种常用女性避孕药对比

板蓝根,真能防得住猪流感?

宫颈糜烂常用药品大全

谁能洗掉你的难言之痒

史上最全性药大搜罗

网址:www.daodoc.com 第 1 页,共 2 页

健康宝宝用药的20信条

网址:www.daodoc.com 第 2 页,共 2 页

推荐第6篇:政协的智囊作用应得到充分发挥

政协委员的智囊作用应得到充分发挥

智囊是党政决策的重要参谋机构。在当今社会,每个国家都有相当数量的智囊在推动国家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世界上普遍认同的智囊组织首先是相对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机构,它的主要特点是独立性,即不受到政府的直接干预,依所提供研究成果的价值来获取相应报酬。在中国的智囊主要指各级政府的政策研究机构,它隶属于同级政府,缺少独立性是区别于国外智囊的主要特点。 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特有的政治形态,政协的一部分作用在于汇聚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参与协商议政,他的这项职能决定了它本身具有一定的智囊作用。但是,目前各级政协的智囊作用发挥效果并不理想。根本原因在于制度不健全,体制不顺畅,使政协处于能发挥作用却不能真正发挥的尴尬境地。

与各级党委政府的现有智囊机构相比较,政协具有更理想的智囊组织形式。组成政协的各界代表人士,虽不具备绝对的独立性,但是他们在通过政协发挥作用过程是相对独立的,不受到政府的直接干预,而是代表所在行业的民意。他们的劳动报酬来自于自己所从事的本职行业,不是通过参政议政来获得报酬。更关键的是,他们的参政是主动的参与,是一种政治责任感,甚至还能通过参政来获得一定的政治荣

1誉感,而不是被动的进行研究。他们反映的问题更具直接性和广泛性,而不像政策研究部门通过调研来间接获取信息。

如何发挥好政协组织所具有的长处,真正起到智囊的作用,是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一步。当前我们国家已经对如何更好的发挥政协的职能进行了一些列的改革,但是总体的来看, 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仅仅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形式,而非政府制定决策的主要渠道和重要依据。

要发挥好政协的智囊作用,首先不能把政协履行职能仅仅限制于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上。最好的团结是让他真正发挥作用,最好的民主是让他真正表达意见。只要让政协委员有话能说,有意见能提,而且合理的能够被采纳,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作用才算是实至名归了,委员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调动,民主的氛围才会更浓。

要发挥好政协的智囊作用,必须推进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甚至是法律化。仅仅靠政协每年组织一些调研视察,确实也能提出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但是这些调研视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没有一个硬性规定。各级党委应该把区域性存在的问题,决策面临的一些重要环节,交予政协来调研,政协提出的建议应该成为党政决策的主要依据,政协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承担相应的研究责任,在执行过程中承担相应的监督责任。

要发挥好政协的智囊作用,必须加强对政协委员的考核

监督。参与政协并不仅仅是一种政治荣誉,更重要的是一份政治责任。加强对委员的教育是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途径,落实对委员的考核是提高委员参政议政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要发挥好政协的智囊作用,政协机关不能越俎代庖。政协机关的作用是组织和引导,应该通过调研,组织会议讨论,汇集各方意见,拿出具体建议。现在各级政协普遍采取的方式是,围绕某一专题,组织委员调研,根据各部门提供的资料,由政协有关委室进行修改提炼,形成一份调研报告,报告的内容相对比较宽泛,提出的建议也缺少针对性。必须不断探索新的参政议政形式,比如组织委员听证会、议政会,针对某项工作进行专题议政,已达到推动科学决策的目的。

推荐第7篇:中国书法传承的意义和如何传承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蕴,与中华民族的内在生命精神血脉相连,融为一体。书法不仅仅是“技”,是“艺”,更是“道”,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在中国五千年有系统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书法艺术无疑起到了承载历史,传承历史文化的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中国书法艺术在魏晋唐达到顶峰,其后有发展,只是在传承中的发展罢了。

在那个以毛笔作为最主要的书写工具的时代里尚且如此,那么,在现代社会中,钢笔等等硬笔成为主要书写工具,而今日电脑的大普及,又把文字书写变成了键盘的敲击和发送或存储,使得社会成为了一个信息快捷递送的社会,连计算机也快到每秒亿万来计算了。如此快捷的现代信息社会中,还想回到古时候那样,希望毛笔书法大普及,这已是不合时宜的,也不确实际的了。因此,在今日社会中,中国书法家们的责任主要也就是传承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致力于弘扬光大,让中国书法艺术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走向世界,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光彩夺目。同时,也要大力培养书法爱好者和促进书法艺术家的成长。因为,只有独具个性的,具有高度艺术修养和造诣的书法家才是中国书法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希望所在;泛泛之辈难以为继,但也可以烘托整个书法艺术发展的前途。

中国是书法艺术的母国,发源国,根在中华大地上。中国书法艺术家们任重道远,希望如朝日之阳。可是,有个别书法家看到邻国日本、韩国等汉文化圈的国家里的书法家在弘扬中国书法艺术的活动,就悲叹自己国家的民众习书法的风气日渐式微,似乎朝不如夕了,这似乎也有点过了。其实,在邻国学书法的人数远不如中国这个书法母国来的多,每个省市每年都在举办书画大赛,全国也隔三差五的举办全国书法大赛,参赛者众多,其人数是邻国无法比拟的。再次,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中,能以职业书法家为生的也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甚至说几乎没有,书法家还是需要有一份能解决糊口的工作为支撑的。在历史上,那些大书法家们,也是有一份主要工作和职务的,书法艺术是在茶余饭后中发展延续的。今日中国,有许多的学校还开设了书法艺术专业,甚至培养出了书法硕士、博士的。这个情况又是其他汉文化圈的国家没有的。这也说明了中国书法艺术在中国已成为有系统有步骤,有目标发展的一个艺术。去年,中国书法艺术还申遗成功,成为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保护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事件的意义就是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世界性的推广。可是,话又要说回来,即使能以办书法学校为生的书道家、书画家,也是飘摇欲坠的,因为,谁也不能保证学生生源一直持续旺盛,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找工作过好日子的专业特长还是最要紧的,所以,绝大多数的书法家还是需要找一份工作来养家糊口的,并支撑其书法艺术的追求。书法学校开了,不久又关了,这样的状况中外都有之。在新加坡,那里华人众多,书法艺术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可是,想要靠书法艺术来养家糊口,那也是不行的。

不过,中国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已经传承了五千年,其永垂不朽的生命力,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韵律中,其艺术魅力,其养性修身和保健等等功能都是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爱好中文的中外人士莫不喜爱之。中国书法艺术的那根奥妙无比的线条就足以使天下爱好艺术者倾倒不已,西方的许多艺术大师从中国书法艺术中获得了灵感,发挥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就凭这一点,中国的书法艺术家们就不必杞人忧天,担心中国书法艺术的消亡,衰退啦!每年在全世界各地,特别是书法母国中国的本土,都涌现出那么多的中国书法艺术的爱好者,这其中也包含了未来的中国书法艺术家,因此,即使在市场经济的涌潮中,作为一种精神美学享受的和寻求文化艺术知识的需要,中国书法艺术也不会消失,她会和地球一样的长寿。

推荐第8篇:老子书社——传承书法精神的乐园

从亳州道德中宫大门前缓步西行38米,进到谯城区教育局电教馆的大院内,两间坐落在西北角的不大房间就是此行的目的地——老子书社。

书社荣誉会长中国书法协会理事颜振卿手书——亳州老子书社

近临书社,一块颜振卿书字样的门牌和着屋里传来阵阵优雅的古曲,在一屋子聚精会神听着名家讲座的老书法家的专注里,我们深深沉醉了。走进书社办公室,看着墙壁上满满的书法作品,我们不禁慨叹,倘若不进到书社里,万万想不到这小小的房间竟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

书社办公室墙上的作品展

书社社长袁时银是我们《亳州人的一天》栏目组选定的拍摄对象,这次前来主要是向袁老了解下相关情况。在交谈过程中,我们通过袁老的讲述,对书社也有了一番大致的了解。

袁老在安排社内工作

老子书社正式挂牌成立于2002年,现有社员60余人,多以教育相关部门离退干部职工为主。书社自成立之初就本着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在提高书法艺术的同时通过书法文化的方式,坚持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老子文化精神。

社员们观赏名家书法讲座视频

书社元老李先乐老爷子在跟社员们讲述书法理论知识,今天讲的是孙过庭的《书

谱》

交流心得体会

张贴习作

每周六上午是老子书社例行集会学习的时间。学习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观看名家书法视频,听讲书法理论知识、交流心得,评点习作。周六上午来到这里学习交流社内的制度,已经成为书社成员的一种习惯,自书社成立以来数载寒暑不曾间断,老一辈的刻苦与执着是一种力量,承托了他们那个时代的辉煌与荣耀,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懂得,坚持学习是一个民族永不过时的精神。

活动室一侧墙壁上的入社条件和收支一览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社成员的努力与付出都被一次次赛事斩获的累累硕果见证着。

办公室主任刘振栋对书社成员2015年的获奖记录

首届全国书画临创大赛,老子书社19人投稿31件作品,其中8人斩获临创艺术奖。

第八届全国重阳节书画展,老子书社投稿15件全部入选。

第三届全国中老年书画大赛,全国投稿13576件,老子书社6人有所斩获。 时至今日,老一辈的书法家们依然对书法怀有极大的热情,笔耕不辍,以他们的阅历和胸怀,书写艺术新篇章。几位80岁高龄仍然每天坚持习字老书法家,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对书法的敬意,对书法的真诚,以及坚韧不拔的坚持的力量。这些精神都会在老子书社、在年轻一辈的书法家身上、在亳州书法界传承下去。

推荐第9篇:青少年书法教育与中国书法文化传承

青少年书法教育与中国书法文化传承

赵俊 沙正军 何俊 胡梦烜 李红莲 郭松

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要] 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蕴含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这凝聚着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精髓,倍受世界各国人们青睐的中国书法,在当代社会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中所受重视的程度,令我们不禁感到传统文化传承的危机。为此,本文探讨了书法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青少年 书法教育 文化传承 发展模式

一、书法教育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蕴,与中华民族的内在生命精神血脉相连,融为一体。书法不仅仅是“技”,是“艺”,更是“道”,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一)文化认同价值

书法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语言学家洪堡特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而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符号,与民族语言是共生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睿智、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小学生学习书法,不仅仅是让他们去把汉字写得工整、规范,还是认识民族的文化、寻求文化认同的手段,具有深刻的文化认同价值。

(二)文化传承价值

德国文化人类学学者兰德曼说:“文化使人能自立行走,只有在文化包裹的气氛中人才能呼吸,文化如同人体内的血管系统是属于人的一部分,而血管里流淌的是主观精神的血液。”民族文化的传承被中断,这个民族的人们就会有“精神流浪”的楚痛。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文化的传承。青少年书法教育具有基础

1 性,对生命个体的成长有深刻的影响,可以利用书法教育的优势在青少年心中播种下民族文化的种子。从这个意义上讲,青少年的书法教育在书法技能传授的同时更是对书法文化的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文化创造价值

青少年书法教育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生成的过程。一方面体现在书法教育是一个陶冶人生、促进生命个体“文化”生长的过程;另一方面,生命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又在不断推进、创造着书法文化。

青少年既是书法学习的重要阶段又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阶段,一方面我们必须从培养人、塑造人的角度来认识书法教育,明确书法教育“以道立人”的文化创造价值;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从书法文化创造的角度看待我们的青少年书法教育。

总之,中小学书法教育除了教孩子书写规范、工整、易认的汉字外,还有文化识同、文化传承、文化创造等文化价值。因此,青少年书法教育的意义超过写字本身,应该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识同、传承、创造中去。

二、从文化传承视角看普及青少年书法教育的意义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优秀代表,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新的时代要求人们善待书法艺术,社会要形成重视书法艺术的风气,青少年正是继承和弘扬书法艺术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力量,因此,普及青少年书法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教育的目标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1]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高度重视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明确提出了各学段的写字教育目标。

一至二年级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见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知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三至四年级“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至六年级“能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三个学段对学生写字目标提出的要求,体现出如下两个特征:一是注意循序渐进,以夯实基础为重,重点是学习楷书,尤其是实用性较强的硬笔楷书。二是 2 提出了用毛笔临摹、书写正楷字的要求,这一要求显然不是为实用书写而设置,而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书法艺术打下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写字教育、书法教育,对书法教育目标的明确表述,进一步反映出新的时代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高度重视。

(二)中国书法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青少年学习书法,作用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有助于了解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思想,激发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丰子恺先生说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最高代表。宗白华先生称书法可以表现人格、思想、感情。更有华裔法籍学者、艺术家熊秉明先生谓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2]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亦在其《中国文化与科学》的演讲中公开赞同此论。著名文化学者王岳川也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门艺术,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哲学中的明珠’。”[3]我们姑且不论这“核心的核心”一类说法是否准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书法和中国其他艺术门类,如文学、音乐、绘画等一样,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微之处。

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阴阳观念在书法中体现为刚柔、动静、虚实、方圆、曲直、迟速、轻重、浓淡、润燥、大小、疏密、离合、奇正、巧拙等一系列相对立的审美范畴,又由这一系列对立双方的统一与转换,派生出具有无穷生命意味的气势、风骨、神采,从而形成书法审美的独特性格,为几千年来的中国文人知识分子所钟爱。中国儒道哲学思想形成于先秦,随后在两汉的书法创作中就已经体现出哲学思想对书法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东汉崔瑗作《草势》云:“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已经体现出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稍后的蔡邕在《九势》中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4]更直接的承继了老庄性任自然、反对雕凿的思想。后世书法家在书法创作和论书时,莫不遵此而行。

书法不仅在观念上受儒道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同时在技法层面亦如此。论点画,要求藏头护尾、欹正相生;论墨法,要求浓淡有序、润燥相宜、骨肉不离;论章法,要求首尾照应、顾盼生姿、疏密相间、大小错落。难怪著名学者王岳川说:“世界主义立场使我更为尊重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每当我在国外看到母语 3 汉字或书法艺术,都会产生一种深沉而持久的激动,难以平息。这是古老华夏文明给我的精神空气和知识水源,丧失了这一切作为个体就是无根之人,作为民族就只短暂的呼吸而走向精神枯萎。”[5]

(三)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是新的世纪里我们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青少年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并弘扬书法文化

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拿来主义”的中国,由于饱受闭关自守导致的贫穷落后之苦,当时的知识分子提出向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学习,随之而来的便是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经过一个多世纪对中西方文化的研究,中国的学者们惊讶的发现,曾经被中国人推崇备至的西方文化,正是东学西渐的产物。后现代时代的西方一流社会学者,无不关注并惊叹于东方孔孟和老庄哲学思想。这促使我们深刻反思,在上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是否过于偏狭,对我们的老祖宗是否过于轻视和无知。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并弘扬书法文化。

三、中国书法教育的发展

(一)古代书法教育

古代书法教育在中国文字产生时就已经开始萌芽,至唐代时已是我国书法史上书学鼎盛的时期,它的兴旺发展,一直延续到此后的宋、元、明、清等朝代。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书法家,既当学生又做先生,既是书法家,又是教育家,他们就像传递奥林匹克“圣火”一样,充当“书艺传人”,把书法艺术传到了今天。自从真、草、隶、篆等书体的相继诞生后,于是产生了流派,为书法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颜真卿其书初自家学,早年曾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并著有《张长史十二笔法意》一文,述其受笔法之经过,后又师从褚遂良,一变古法,自成一格。唐太宗则崇尚“二王”,极力“雅好王羲之的字,心慕手追。”“万机之馀,不废模仿。”[6]在他得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后,于宫中大兴书法之风,以“书”论赏,成为一时趣话。

(二)当代书法教育

我国大规模的书法教育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那时“*”结束 4 不久,万物复苏,百废待兴,书法教育活动也应运而生,不失时机地加入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书法教育从我国目前教育体制和实际受教育的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青少年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高等艺术院校,二是中小学校,三是各类专门培训班。

1.高等艺术院校——我国书法教育的主力军。目前我国各类师范院校或大专以上的艺术院校,是我国书法教育的高等学府,他们有一流的校园设施,一流的老师,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教学,具备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方法,是我国书法教育的主要阵地。据专家分析,随着近二十年来书法教学的不断完善和积累,在学院式的书法教育下的确涌现了不少高水准的书法专业人才。这其中尤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王镛书法篆刻工作室、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南京艺术学院教育学院和美术系这四所大学的教学成绩最为突出。[7]充分说明了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实力,展示了新形势下书法教学的新成果。

2.中小学校——书法教育后备力量的摇篮。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基本都设有写字课,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也有老师专门上课讲解。但都比较浅显,属于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一般对学生没有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以后,掌握写字的一些基本常识,有灵气和有灵感的学生会因此对书法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进而参与高层次的学习和深造。有的学校通过抓学生的素质学习和培养,掀起了书法教育的高潮。如山东省曲阜市鲁城中小学2000学生用硬笔现场书写《论语》,其情其景,无不令书法教育者们兴奋万分,激动无比。[8]硬笔书法教育的出现,也加速了我国书法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

3.专门培训班——书法教育的补充力量。各级各类专门培训班有以下特点:一是人员多,分布广;二是教学地点不稳定和人数不确切,有时甚至只有

三、四个学生;三是形式多样性,少年宫、书协的各类培训班、培训中心等,林林总总,数不胜数;四是授课老师差异大,有美术专业毕业的书法老师,也有中文系毕业的语文老师,而更多的老师则是一些书法爱好者。但他们的口号很响亮,要求也很明确:就是写一手漂漂亮亮中国字,做一个堂堂正正中国人。

(三)中国书法在国际上倍受推崇

书法艺术是国人深为自豪的艺术精粹,素为世界上许多熟谙和热爱汉文化的 5 国家和民族称道,千百年来,书法艺术呈现出华夏审美人格的心灵世界,表现出中华艺术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它飘然着儒的滞重、法的森严、道的超然之外,在笔飞墨舞的律动中刻画出中华民族最真实的精神轨迹,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东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文化早已以其特有的审美性、艺术性走向世界范围,不止在日本、韩国,而且在众多西方国家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米肖托贝便远涉重洋到东方学习书法,代表着西方现代画家对书法专注的热情潮流,使得中国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文字的泛世界性文化形态。

四、中国青少年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青少年书法教育的不断发展为继承和弘扬书法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当代书法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环境的严峻考验,尤其是信息技术全面普及的今天,书法教育显得倍加艰难,难以走出徘徊不前的局面。

综观中国教育全局,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力图深入推进的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依然是显得嘴上谈得多,手上做得少。

(一)书法艺术的教学难以由语文课程来实现

书法与语文联系紧密。书法以文字为载体,以文学作品为书写对象,这就使书法鉴赏不是单纯的停留在墨法、章法、笔法上,同时也是玩味文字内容的过程。书法作品的风格还常常要求与文学作品的审美风格保持一致,或壮美,或优雅,或沉雄,或舒展。这种风格的一致,带给人更加强烈深刻的审美体验。书法作品与文学作品相得益彰,才使其充满无穷魅力,此其一。

其二,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至六年级的学生主要的写字目标是实用性要求,即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姿势、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规范、写硬笔楷书,在此基础上初步接触毛笔,这一写字目标基本上可以由语文教师来帮助实现。但是在七至九年级,写字教育已经发展到书法艺术教育,尽管还是初级阶段,但语文老师们已经一多半不能胜任了。

其三,语文课程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存在分歧。语文的性质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各种语文观充斥着语文教育的课堂,因此,将书法艺术的教育纳入语文课堂来进行,全社会没有达成共识。在这样的情势下,老师们操作起来随 6 意性就更大了。语文课程庞杂的教育任务实际上也决定了很难再抽出精力来训练学生的书法意识和进行必要的书法鉴赏教育。

(二)社会对书法艺术的重要意义认识严重不足

尽管近年有不少文化精英在为书法艺术的振兴鼓呼,在努力改变社会对书法艺术的冷漠和无知,书法的学科建设、从专科到博士后的教育层次都已具备,但是和网络时代相比,整个社会对书法的认同度仍然不够。书法正在由大众文化艺术向极少数的精英艺术转变,正在从广阔的生活走向狭窄的展厅,连新春佳节贴春联都买印刷体了。这种状况,不利于书法艺术的承继和繁荣。

“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行音乐的和谐。”(沈尹默)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全世界也只有中国的汉字才有如此奇妙的本事。连西方的画坛巨擘毕加索也由衷赞叹:“中国书法是最高的艺术。”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动中也说到:“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美国人福开森说:“中国一切的艺术,是中国书法的延伸。”[9]当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世界各国的文化精英津津乐道时,我们却在漠视、贬损它,这不是值得我们深刻反省的事情吗?

五、中国青少年书法教育面临的困惑

书法教育活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二十年,其“热”早已不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人们现在所要关注的是它的教育质量问题。

(一)高等院校面临的困惑

一是因教学思路所限,面临就业问题,学生学完四年大学书法后真的不知道该干些什么,能干些什么?于是不得不痛苦地又继续选择考研、读博,以博取更高的身份以便为择业找到一条便利的通道。二是作为已经具有学科意义的书法艺术教育,其科学性却无法在教学方式上显现出来,基本上还没有逃脱“私塾”教学模式,虽然好像都有教学大纲,都有培养目的和教学方式。三是作为书法这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该如何把握书法本体与跟书法有关的相关文化的关系?是应该唯书法而书法?还是泛书法而书法?还是二者兼顾?四是高等书法教育如何处理培养精英书法群和大众书法群的关系?[10]这些都是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如不及时研究解决,势必影响到高等院校的教育方向和培养目标。

(二)中小学和专门培训班面临的困惑

7 一是任课老师的素质不高问题。目前大部分学校并不是由专门书法老师来承担这些教学任务,而是由一般的语文老师来承担。在培训班里,则是当地的一些所谓“书法家”来承担此项任务。师资的常识修养、雅俗高低,必然会影响教学中的学习。

二是缺乏系统的指导性教学理论,更不要说有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法,有的连教学计划都不全,教材也不规范,不统一,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你写我编,大同小异。教学中缺乏创造性,只是一味地“死教、死写”,不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点划、用笔的基本方法。

三是受形式和体制的制约,不被当地教育部门等有关权威机构所承认,即使承认了,与之有冲突时,首先被砍掉的也是书法课。为此,在2000年的全国政协第九届三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先生,就我国中小学生书法(写字)教学等相关问题作了专题发言,他指出,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学生“减负”的紧急通知后,不少学校将写字课砍掉了,甚至语文课中的古文比重也被压缩,这些做法都是不符合通知的本来精神的。我国小学中的写字教学,本来就不是普遍健全,有相当数量的小学写字教学的设置和师资配备还很薄弱,尚待补充和加强。初中以后,课程、科目增多,负担加重,刻意学习写字,这对一般学生来说,则已成为不太可能,所以在小学阶段学习写字是至关重要的,不能掉以轻心。[11]

六、书法教育发展的新模式研究

书法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想使书法能够长盛不衰,必须使书法教育模式跟上时代的发展,推陈出新。

(一)书法教育要突出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动发展

历史上,汉唐的书法盛世,已是“政府主导”的典范,足为后世效仿。书法教育不能仅仅作为一门艺术教育,而是关系着我国文化和谐发展的大事。在书法教育方面,广东省教育厅已经先走一步,在2006年3月下发文件,要求广东省的中小学设立书法课,这无疑为书法教育指明了方向。[12]

(二)书法教育要“纵横交错”,形成网状模式

8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书法现在离我们越来越远,更重要的是,书法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会慢慢的离我们而去。当我们的社会让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学习用电脑处理汉字时,数千年来牢牢建立在我们深层意识中的汉字审美模式,也许就会从他们的脑海中逐渐消失。当我们的小学生能够熟读ABC,却不知道字帖是什么;当他们对网络文化了如指掌,却不知道王羲之、颜真卿为何许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代的书法教育模式已经逐步走入死胡同,从原来的追随一生的工具,变成了现在的曲高和寡的艺术门类。

(三)书法教育要“走出神坛”,介入商业模式

书法是艺术,艺术需要生存,经济是基础。书法教育要取得更大的突破,经济后盾必不可少。当然,书法教育中的经济利益获得并非卖字画那么简单,必须挖掘书法内在的价值。我们知道,书法在很多方面应用十分广泛,如书信往来、影视字幕、书籍封面、报刊杂志的装潢和广告宣传等等,通过诸多方面加强书法教育的宣传,尽可能多的为书法提供经济载体。

(四)书法教育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

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需要推陈出新,都要与时代接轨。实践是检验这种教育模式是否符合时代的标准,而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教育模式必然会被淘汰。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书法艺术固然有它自身的古色古香,在琴瑟和鸣中、一泓清泉旁,挥毫泼墨,流露出风雅儒士的古风,但是毕竟在现代社会的紧张节奏中,很少有人有这样的心态去研磨撰写了。书法教育不能要求受教育者背离时代的潮流回归古代,就必须要从自身改变,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

七、结束语

“高山大海育真魂,松有劲姿梅有芬。书画从来求气韵,人文自古重精神。”书法教育利用书法的普遍性、形象性、群体性和美感性等特点,使习者在美的魅力的诱导和陶冶下,激起感奋、惊觉、共鸣。[13]我国青少年书法教育在多年的实践中,虽然遇到诸多的困难,依然坚持不懈,不断求索,在书法展览,中小学书法课程设置,书法理论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面对新的挑战,相信我国书法界和教育界、文化界能逐步探索新的书法教育模式,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书法教育的蓬勃发展再立新功。

9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继承与发展、再次地崛起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要具有大的思维,站在历史的高度,清醒地审视它的未来,为弘扬与振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不懈的努力。书法教育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科学、合理、有效地实施,我们仍须不懈努力,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白砥,《书法空间论》,荣宝斋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3]王岳川,《中国书法高等教育的新世纪意义》,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4卷第2期。

[4]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岳川,《东方文化身份与中国立场》,东南学术,2005年第1期。 [6]《宣和书谱》,北宋,1120年。

[7]《书法报》,2003年6月30日,书法报社,第26期。 [8]《中国硬笔书法报》2002年10月15日,第81期。

[9]吴翥九,《网络时代加强书法教育的现实意义》,青少年书法,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6期。

[10]余秋雨,《笔墨祭》,文化苦旅,知识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11]《书法报》,2003年7月14日,书法报社,第28期。

[12] 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年10月18日。 [13]黄君,《中国书法批评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推荐第10篇: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辛亥革命精神

形 势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班级:化工姓名:柳阳学号:与 政 策 论 文 0901200948090107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辛亥革命精神

内容提要:一百年前辛亥年间打响的辛亥革命,目的是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它是多重意义的革命:它是民主革命,还是民族的革命,更是思想的革命。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一部分人心中;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对国内的民族关系及同时期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作为思想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更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思想起到了积极的的。

关键字:辛亥革命、精神、大学生、继承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尽管辛亥革命已经发生一百多年了,但其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革命本身,因为由它拯救了危在旦夕的中华民族,极大的激发了人民的热情。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百年,是中华民族为统一祖国和民族伟大复兴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不平凡的百年。这一百年来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辛亥革命精神给我们的启示和指导。作为新世纪新中国的接班人,大学生应该将辛亥革命继续传承下去。

总的说来,辛亥革命精神的内容为:反对专制,建立共和,争取人民民主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前仆后继、锲而不舍、忠

贞奉献的精神。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专制制度不仅严重阻碍了文明大国的前进步伐,导致整个社会的封闭、停滞,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世界。独权是愚昧,民主才是社会主流,才是进步。民主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与生俱来的素质,也是社会进步的一大体现。现在我们生活在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大学生应该从内心树立民主共和的观念,因此我们的一切都要遵从民主的原则:大到以后踏入社会的竞选评比,小到现在班里院里的各种评选。无论将来我们身处何职,都要牢记民主,否则就会和古代皇帝一样独权。

辛亥革命中,革命党人和爱国志士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希望通过革命挽救民族危亡,把中国从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下解放。现在,我们已进入新世纪,中国面临的挑战更加困难,竞争也更加激烈,国际形势也动荡不安,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西藏问题、经济危机„新世纪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很有压力。作为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应把爱国放在首位,积极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国家和名族的利益,时刻关心国内外大事,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知识的火箭推动中华民族快速发展。

在辛亥革命中孙中山提出了民主共和和三民主义,这在当时是开了先河的,毕竟当时还是清朝。建立民主共和国是当时非常先进的

思想,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就像当时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的策略,在当是也是没有人敢想的,但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选择。这种精神到现在仍然十分重要。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具有这种创新精神。在学术界,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这种创新精神,在科学技术上有所建树;在政界,我们应敢于创新,提出新的理论体系,并敢于实践;在其他方面,也要用于创新,敢于实践这样才会不断进步。

在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在敌人的屠刀和炮火面前英勇不屈,他们坚信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锲而不舍的追求民主共和。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但他们不怕困难,勇于奉献。很多人批评当代大学生毅力不够坚定,遇到困难就退缩,而且缺乏奉献精神。所以我们要坚定信念,无论多大困难,都不能退缩,要用一颗勇敢的心与困难作斗争,永不言弃。再有就是富有爱心,乐于奉献。我们是集体的一员,要为集体出一份力;我们是社会的一员,要为集体做一些贡献;我们是国家的一员,要乐于为国家奉献。

辛亥革命蕴藏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是一笔难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建设具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是当代大学生的重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而辛亥革命精神是我们很好的教材,它让我们真正学到了民主、爱国、创新、奉献精神。我们应该让辛亥革命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当代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辛亥革命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科学发展观武装我们的头脑,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

不怕困难,艰苦奋斗,不断探索,“与时俱进”,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当代大学生要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自觉服务祖国,无私奉献社会,艰苦奋斗,不懈进取,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奉献出无悔的青春、永恒的青春。

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富有生气,才能不断开拓创新,在激烈的竞争中的屹立于世界东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愧对当年为革命事业辛勤奔走劳作的革命先辈们,才对得起一直关心我们新一代青少年成长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合格的新世纪新中国的接班人。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句话告诉我们当今风雨变幻的世界局势,中国面临着巨大考验,我们必须跟紧时代的潮流,不断积极进取,发扬辛亥革命的优良的传统,为祖国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11篇:传承我中华文化,亟待重视中小学书法教学

传承我中华文化,亟待重视中小学写字书法教学

作者姓名:王忠贵

工作单位 泾源县黄花乡平凉庄小学

邮 编:756400

联系电话:1399534538

传承我中华文化,亟待重视中小学写字书法教学

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书写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写字的最高境界;是讲究形体美和书写艺术的文字符号,是华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璨瑰宝。写字则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习练书法的基础。把字写得好一些,写得规范一些,应当是每个中华儿女起码的文化修养。是爱我中华的具体表现。

一、抓写字教学是传承中华汉字文化的重要途径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离开了汉字,就离开了中国文化的根,就会失去至为宝贵的财富。

写字和书法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汉字书写基本技能,培养书法艺术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具有奠基性作用。目前,随着现代传媒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与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汉字书写能力普遍削弱,很多人 “提笔忘字”,“握着鼠标忘了笔杆”,人们只会敲字不大会写字了,更不要说写一笔好看、规范的字了。校园文化建设是贴满墙壁的电脑绘画数字技术的印刷品。不接学校人气地气。我所处的中小学教师圈中,50岁以下的教师会执笔方法,会运笔的人寥寥无几,更不要说书法教学了。如此发展下去书法艺术和珍贵的动植物

2 物种一样会在我们这个时代失传。书法濒临抢救保护的严重局面。为了书法艺术不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断代,为了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必须在小学重视加强写字和书法教育。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中小学教师们,更应该立足本职,抓好中小学写字和书法课教学,这是我们爱我中华,保护中华文化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抓好写字教学是落实语文课标的基本要求

写字和书法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对写字和书法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写字课还没有真正纳入整个素质教育体系的正常轨道。有些学校由于对开设写字课的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还没有按规定开设写字课。有些即使即开设了,也形同虚设。学校专业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书法整体水平低下,尤其是书法教学教师严重短缺,也影响了写字和书法课的正常开设。目前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是低、中年级,把本该重视的写字教学推到了课外,课堂上只重视课文讲析,忽视了写字训练。开设的书法课时被挤占做他用现象相当普遍,起到了不良的导向作用。中小学应该高度重视写字教学,按规定开设好写字书法课;教师应该利用写字课让学生把字写得规范、美观,把写好字作为衡量学生成长的一项基本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应把书法教学作为考核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基本内容。

令人欣慰的是,书写退化的趋势和写字书法课开设不规范

3 的问题已经得到足够的重视。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热望在今后扭转局面。

三、抓好写字教学是中小学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中小学应重视和加强写字书法教学工作,把各项措施和要求落到实处,确保学生在学校受到规范的写字书法训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达到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

一是要按照规定要求开设好写字书法课。写字书法教学,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正确用好汉字,增强学生的文化体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小学要基于此认识,高度重视,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开设课程,开足课时,配好教师,强化检查考核,确保写字书法课教学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

二是要加强写字书法课教师的选配和培养工作。一支素质高、基本功扎实的专任教师队伍是开好写字书法课的关键。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校在职语文、美术及有书法爱好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通过示范课、代培、自学进修等多种渠道加强师资培养,以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坚持和深化专任教师“三字一画”(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简笔画)基本功训练达标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基本功。各科任教师,尤

4 其是语文和写字课教师要以身作则,无论是板书,批改作业,还是写评语,都一笔一划,工工整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努力把字写好。开设书法课的学校,在专业教师无法保证的情况下,还可以聘请校外书法爱好者成为学校写字书法兴趣小组活动的指导教师,通过课外活动形式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三是要上好写字书法课,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 首先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学习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兴趣的支配,凡是他们喜爱学习的,持久性就好。成功的喜悦往往能带给小学生无穷的乐趣和无尽的力量,写字是很单调的,如果以任务式的命令强迫去练字,不但效果不好,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应当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的形式激发兴趣。其次是培养习惯。有人说: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长大了,人是习惯的奴隶。可以看出从小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在写字和书法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对小学生来讲,写字习惯比写好字要重要得多。好的写字习惯包括认真的书写态度,正确的执笔、运笔方法和写字姿势,爱护并正确使用文具,注意卫生等。通过严格的要求、正确的引导,教育学生不随便写一个字,养成提笔就是练字的习惯。学生一旦养成了这些良好的书写习惯,将终身受益。第三要有正确的训练方法。中小学书法教育应本着打好技能基础、坚持循序渐进、注重书法修养、提高文化素

5 质的原则。老师要严格系统的指导学生写字的方法,循序渐进,不可贪多求快,指望一蹴而就。对于学生写字,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一定要“授之以渔”,从握笔坐姿开始,一笔一划,进行严格训练,从而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是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写字书法课外活动。中小学应结合学校教学活动实际,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创设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写字书法兴趣,拓宽写字书法教学领域的优化环境,同校园文化活动教育融为一体。可以成立写字、书法课外兴趣小组,定期开展学习交流与创作品评活动;学校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写字书法讲座、优秀习作展;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中小学生艺术节、校园艺术节、中小学生写字书法比赛及中小学生书画作品展等活动,加强班与班、校与校之间的书艺交流,给师生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和阵地,不断提高写字书法教学水平。

五是加强区域评比与交流。市县教育文化部门、区、市书法家协会新闻媒体要面向一线面向中小学生、中小学教师组织低端性、普及性的笔会、书展,定期评选入围。营造浓郁的书法氛围。

写字问题看似个小事情,其实却系牵着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发扬。我们必须站在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角度来审视写字教学。把写字教学和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齐头并举。积极探索写字书法教学的新思路和方

6 法,传承我中华文化,重视中小学书法教学。为营造文化固原,开创我市中小学写字书法教育的新局面。

4 8

第12篇:浅议书法教育与汉字文化的传承

浅议书法教育与汉字文化的传承

东城区少年宫 王福全

摘要: 在电脑普遍使用的今天,青少年写字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连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都经常用电脑打印,汉字书写和教育遇到的挑战不言而喻。书法,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书法教育,中国传统美育的基础,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关键词:书法教育 汉字文化 传承

2009年,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随着科技进步和文化生态的变化,书法面临着如何参与当代生活、当代文化建设和培养后继人才的现代转型问题。

书法至简,笔墨纸砚;书法至繁,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的中小学校里,书法教育的“边缘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如何探求切实而有效的途径,让书法教育走进课堂,让书学融入基础教育,这不单为中小学素质教育所需要,更是关乎传统文化弘扬的迫切课题。

一.汉字书写日趋边缘化使书法教育陷入困境

2010年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苏士澍、欧阳中石和王明明提交的《关于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的提案,剖析了中国传统书写技艺被严重轻视的现象,提出从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当代文化建设的高度,进一步推动青少年书法教育。这一提案受到广泛关注,再一次引发在中小学校加强书法教育的讨论。

三位政协委员根据一次专题调研的情况指出,目前,90%以上的学校特别是初中以上不再设立书法课。一般中小学校没有专职的书法教师,多由语文教师兼职。随着电脑的普遍使用,汉字书写有更加边缘化、甚至被逐渐取代的倾向。

教育部对“两会”提案的回复是:考虑学生学业负担问题,对汉字书写硬性增设课程持谨慎态度。目前小学一至三年级有写字课,主要是硬笔书法,四至六年级是毛笔书法课,每周一节。学校课程设置为三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写字课为地方课程,也就是说不是某种意义上的“必修课”。不少学校因此“自降标准”,令书法教育形同虚设。

其实,自2001年开始在全国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特别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教育部2002年出台的《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就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重要性、为学生写好汉字创造环境、提供必要条件,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书法应该达到的标准,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然而,理应受到重视的书法教育,在中小学校里边缘化境遇,依然存在。 二.对书法教育意义理解的偏差

书法教育被边缘化,同当前教育的导向不无关系。在很多家长心中,分数第一,升学第一。与此相关的主课和涉及推优、特长的奥数、艺术等知识、技艺的培训受追捧,其他课程明显被冷待。

书法教育被边缘化,还缘于对书法的文化内涵和意义的理解发生偏差。北京景山学校书法教师龚学勤说,书法并非简单等同于练字,它对孩子心灵、性格的塑造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一生。

目前大多数学校课程设置偏重于知识量的传授,艺术课特别是书法的分量显得轻了。景山学校有重视书法的传统,每天上午眼保健操后,有15分钟的写字时间,他们的经验表明,写一手漂亮的汉字让孩子受益终身。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说:“从小学教育就应开始正式学习书法,中学、大学都要有课程。书法艺术的学习不是单纯知识性教育,同是书写,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境界,最终对人的审美、性情、素养会有很好的提升。”

去年教育部主办“首届全国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国书协担任专业指导,初选参赛学生人数达千万,可谓盛况空前。这说明,提高青少年对书法的关注、了解以及参与的热情,是书法人才传承与培养的必经途径。 三.书法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大课题

上世纪三十年代,钢笔成为主要的书写工具之时,鲁迅曾在杂文《论毛笔之类》中,曾与持“国粹渐就沦丧”论点的周作人作过一番有趣的讨论。他提出,别把钢笔和毛笔分个高下,传承文化才是要意。

但就是这个“传承文化”的“要意”,现在已被大多数人忽略了。在电脑普遍使用的今天,青少年写字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连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都经常用电脑打印,汉字书写和教育遇到的挑战不言而喻。

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赵长青介绍说,从中国学习了书法的日本,把书法作为“国魂教育”的一部分,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书法教育对青少年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不但培养认真、严谨的习惯,同时传输知识、陶冶性情,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相较而言,我们的书法教育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教育。

赵长青说:比申遗成功更重要的是书法的传承与保护。学习书法也要从娃娃抓起。中国书协提出“从小写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的响亮口号,并围绕这个主题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开展书法艺术节活动,至今已举办了四届。这项活动收到良好社会效果,有更多的中小学生参与进来,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中小学校抓好书法课的积极性。

时代在变迁,关乎文化传承的东西不能变。但不可否认的是,笔墨当随时代,如何让书法这门古老艺术焕发时代的生命力,是摆在我们学校教育面前的一大课题。

第13篇: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五四精神书法比赛策划书

商丘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 “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五四精神”

书 法 比 赛 策 划 书

机电工程系团总支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四日

“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五四精神”

书法比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1.弘扬和继承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促进传统书法的传播。

2.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对书法理论知识的认识,增强个人修养,展现个人魅力。

3.增强同学们对书法艺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活动主题

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五四精神

三、参赛对象 机电工程系全体学生

四、活动时间

4月25日—4月26日 系部宣传及报名工作 4月27日晚 现场比赛

五、活动地点

报名地点:机电工程系学生会办公室80312 比赛地点:多媒体教室

六、比赛前期准备

(一)组织宣传

1.在有效时间内利用展板等形式对比赛进行宣传。2.团总支确定参赛选手及联系方式。 3.决定比赛人员名单。

(二)物品筹备

1.硬笔书法纸

2、多媒体教室

七、比赛流程

1、2011年4月26日前推选出参赛选手。2.作品收集及要求 (1)只比赛硬笔书法。

(2)硬笔作品用所发纸张书写,参赛选手不得自行准备。 (3)作品右下角注明参赛人员班级、姓名和联系电话 (4)不符合要求的作品将取消参赛资格 3.比赛

(1)采用现场书写的形式,内容以宏扬“五四”精神为主题。

(2)比赛时长1个小时。

(3)书写格式不限,参赛选手可以根据给定的纸张自行设计。

(4)比赛时间:2011年4月27日晚上19:00-20:00 4.作品展出及点评

2011年4月28日以展板的形式展出参赛作品

八、活动后期工作

1.收集关于本次活动的所有资料,整理、存档。2.将活动的图片与文字材料一并上传至系部网站,进行宣传。

九、奖项设置

一等奖3名 二等奖6名 三等奖9名

机电工程系团总支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第14篇:学习书法应懂得书写之法(一二三四)

学习书法应懂得书写之法(

一、

二、

三、四)

学习书法应懂得书写之法

一、

二、

三、四)

罗振玉刻字

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辉的传统。前人于长期的书写习惯中悟出了书写之道,积累了丰富的书写经验,论书者颇多,精辟妙论丰富多采。有志学书者若为己所用,则能事半功倍。是今人学书的经验之谈。愿广大书友读后收获多多。

郭沫若书法

一.字如其人 立品为先

二.临摹入门 循序渐进

三.形神相依 意境为重

四.笔墨技法 熟而后巧

五.筋骨血肉 相容互济

六.结体章法 辩正安排

七.立姿取势 气贯神足

八.手随意运 意在笔先

九.变化万千 贵在自然

十.通晓各体 博而后约

十一.精研流派 广采众长

十二.理法兼长 力求上乘

十三.学识修养 字外功夫

十四.莫懈耕耘 精益求精

一、字如其人 立品为先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即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清.松年《颐园画论》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清.王妤

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张沅《石涛画语录》

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其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以身,德而熟之以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三味》

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清.刘熙载〈艺概〉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明.项穆〈书法雅言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清.刘熙载〈艺概〉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明.项穆〈书法雅言)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清.刘熙载〈艺概〉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唐.孙过庭〈书谱〉

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清.松年〈颐园论画〉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清.刘熙载〈艺概〉

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宋.朱文长〈续书断〉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唐.虞世南〈笔髓论田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则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东汉.赵一,非草书〉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军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苏轼《书论》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不可以为书。 清.刘熙栽《艺概》

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宋.朱文长〈续书断〉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明.项穆〈书法雅言〉

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明.项穆〈书法雅言〉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二 、临摹入门 循序渐进

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 南宋.姜夔《续书谱》

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清.秦祖永《绘事津梁》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明.解缙《学书法》

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肩间架即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清.冯班《钝吟书要》

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贴,融会于胸次,未易指挥如意也。能如秋鹰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故学书全无贴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清.钱泳《书学》

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贴,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贴中来,然后能成家数。清.冯武《书法正转》

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贴为缘,无论何贴,皆足以范我笔力。清.梁章钜《学字》)

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清.梁谳《平书贴》

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既迁。清.梁章钜《学字》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南精进。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故凡得名迹,一望而知为何家者,而通篇意气归于本家者,真迹也。一望知为何家之书,细求以本家所习前人法而不见者,仿书也。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黄庭坚《论书》

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每习一贴,必使笔法章发透入肝膈,每换后贴,又必使心中如无前贴。积力即久,习过诸家之行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摩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南宋.姜夔《续书谱》

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行势,忙则失其规矩。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处。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 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且一食之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唐.张坏灌《六体书论》

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清.梁谳《学书论》

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笔,后像行体。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清.郑板桥

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明.沈灏〈画尘〉

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伤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北宋.苏轼〈论书〉

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经。清.梁谳《学书论》

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总览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习古人书,必先专精议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清.王淑〈论书滕语〉

只学一家,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集众长归于我,斯为大成。《翰林粹言》

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键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清.梁谳《学书论》

今之学书者,自当以唐碑为宗。唐人门类多,短长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门类少,蔡,苏,黄,米,俱有毛疵。学者不可不知也。清.钱泳《履园丛话》

旧他拓本与拓手精,则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紧要在执笔得法,执笔不得法,纵令临古人墨迹,皆无是处也。清.梁谳《学书论》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书即成,且氧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揩式。北宋黄庭坚《论书》

故学必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有知其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唐.张怀灌《六体书论》

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专攻近体,可谓数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道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东晋.卫铄《笔阵图》

学说以今方新,学书以古方朴。 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近世士人多学今书,不学古书,务取媚好,气格全弱,然而以古并之,便觉不及;岂古人心法不传而规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 宋.周行己《浮止集》

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清.郑板桥

学者贵于慎取,不可遂为古人所欺。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北宋.黄庭坚《论书》

古人笔法渊源,其最不同处,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处求同,不似处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

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勿遒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南宋.姜夔《续书谱》

用力到沉着痛快处,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觉刻划太甚,必须脱去摹似蹊径,自出机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优游笔端,然后传神。清.宋曹《书法约言》

临摹古人,须食古而化,独自成家。明.李流芳

若执着成见,凝滞于胸中,终不能参以活法运用,虽参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势。奔放驰骤,不越范围,所谓师古而不泥于古,则得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作书须自家主张,然不是不学古人;须看真迹,然不是不学碑刻。清.冯班〈 钝吟书要〉

观能书者,仅得数字揣摩,便自成体。无他,专心既久,悟其用笔,用墨及结体之法,供我国运用耳。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北宋.欧阳修《试笔》

学书易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手。清.梁谳《学书论》

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北宋.黄庭坚《论书》

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学草书者,先习章草,知偏旁来历,然后变化为草圣。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则易为力。学八分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明.丰坊《学书法》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晋.卫铄《笔阵图》

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执,痛痒相关。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作书起转收缩,须极力顿挫,笔法既得,更多临唐贴以严其结构。清.梁谳《学书论》

若气质薄,则体格不大,学力有限;天资劣,则为学限,而入门不易;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工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势粗恶;识鉴短,则徘徊今古,胸无成见。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初作字,不必多费诸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视之,既复,背贴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闭而追之......清.宋曹《书法约言》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北宋.苏轼《论书》

旭常云:或问书法之妙,何得其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变通识怀,纵合规矩;其次纸笔精佳。五者备矣,然后能齐古人。唐.蔡希综《法书论》

初学字时,不可尽其形势,先想字成,意在笔前。一遍正其手脚,二遍须学形势,三遍须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每加抽拔,使不声涩。晋.王羲之《笔势论》

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南宋.姜夔《续书谱》

初学条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终及通会,行所无事,得意而忘象。故曰由象识心,象不可着,心不可离。明.项穆《书法雅言》

夫人工书,须从师授。必先识试势,乃可加功;功势既明,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无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诸变态;变态之旨,在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采;神采之至,几于玄微,则宕逸无方矣。唐.张怀灌《玉堂禁经》

三、形神相依 意境为重

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宋.袁文

形者,神之质地;神者,形之用也。是则形称其质,神音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神即形也,行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射则神灭也。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气之中。形不生动,其失则板;生外形似,其失则疏。故求神似于型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明.高廉

取意舍形,无所求意。故得其形,意溢于形;失其形,意云何哉?明.王履

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宋.蔡襄《宋端明殿学士蔡忠公文集》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夫字以神情为精魄,神若不如,则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层,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神,心之用也。唐.李世民《指意》,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南朝.王僧虔《笔意赞》

故之书道玄妙,必资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清.冯武《笔髓》

其有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馀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东汉.蔡邕《九势》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至若磔髦竦骨,

短截长,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矩则轨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 唐.张怀瓘《书断》

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唐.李世民《指意》

成形结字,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翰林粹语》

要使笔落纸上,精神能冲其中,气韵目晕于外。似生实熟,圆转流畅,则笔笔有笔,笔笔无痕矣。清.华琳《南宗诀秘》

故有笔法而有生动之情,有墨气而有活泼之致。清.丁皋《写真秘诀》

盖法高于意则用法,意高于法则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清.刘熙载《艺概》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则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矍,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南宋.姜夔《续书谱》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知,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唐.李世民《笔法诀》

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翰林粹语》

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机者,传奇之精神;趣奇,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升气。李渔《闲情偶记》

所谓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 明.懂其昌《画禅随笔》

学术通 于学仙,钟神最上,钟气此之,钟形又此之。

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别。入他身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清.刘熙栽《艺概》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

然智者无涯,法不固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工用者居下。唐.张怀灌《书艺》

书之大局,以气为主;字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 姚配中

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为上,法于意次之,发于笔又次之,发于墨下矣。清.张庚

提要之要,以己之神,取人之神也。清.丁皋《写真密诀》

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清.刘熙栽《艺概》

作字要手熟则气神完实而有余韵,于静中自是一乐事。宋苏轼《东坡题跋》

不求形似,正是潜移造化而于天游;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离。清.恽寿平《欧香馆画跋》

书要力实而气空,然求空心于其实,未有不透纸而能离纸者也。

书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条理与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清.刘熙栽《艺概》

笔墨一道,用意为上。清.王原矜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渊深之理,伏于查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灌《书艺》

阳气明而华壁立,阴气大而风神生。晋.王羲之《述天台紫真传授笔法》

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潇洒风流遗之韵,尽变穷奇谓之趣。清.恽寿平《

香馆画禅》

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有书卷气。清.蒋骥《传神秘要》

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清.刘熙载《艺概》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但亦为他人写照而已。清.刘熙载《艺概》

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快。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明.丰坊《书诀》

笔墨酣畅,意趣超古。清.吴历

仆曰: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唐.张怀灌《文字论》

书法惟风韵难及......。清.左因生《书式》,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唐.张怀灌《书议》

沉者,下笔不浮,刻入纸中也;萤者,如孤月流天,无云翳也;清者,非谓瘦与寒也;肥者,亦有清气也,在参古贴而得之。《书法三味》

临不测之水,使人神清;登高万仞之山,自然意远。唐.张怀灌《书断》

凡书贵有天趣......。明.孙《书画题跋》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战国《孟子.公孙丑上》

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鲱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疏笋气,皆士气之弃也。清.刘熙载《艺概》

笔墨可知也,天机不可知也;规矩可得也,气韵不可得也。清.恽寿平《 瓯 香馆画跋》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明.李日华

四、笔墨技法 熟而后巧

书法者,书而有法之谓,故笔落纸上,即入“法”中,动静皆能含法为上乘。唐.欧阳旬《用笔论》

书之神韵,虽得于心,然法度必讲资学。沈括《梦溪笔谈》

今书之美字钟,王,其功在执笔用笔。元.解缙《春雨杂述》

用笔之法:拓大指,偃中指,敛第一指,拒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卵,此大要也。唐.卢携《临池诀》)

执笔之法,实指虚拳。运笔之法,意在笔先。清.冯武《书法正传》

古之所谓实指虚掌者,谓五指皆贴管为实,其小指贴名指,空中用力,令到指端,非紧握之说也。握之太紧,力止在管,而不注毫端,其书必抛筋露骨,枯而且弱。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卢公忽相谓曰:子学吾书,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常人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拘于一字,何异守株!唐.林蕴《拨镫序》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献酎之丽。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

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清.刘熙载《艺概》

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论书势:“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明.丰坊《书诀》

张长史折叉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风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 虿尾,同是一笔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黄庭坚《论书》,

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一外法在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变也。元.郑铄《衍极并注》

大字运上腕,小子运下腕,不使肉衬于纸,则运笔如飞。明.丰坊《书诀》

执笔低则沉着,执笔高则飘逸。清.梁献《执笔论》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两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下笔点画波奈屈曲,皆需一身之力送之。东晋.卫铄《笔阵图》

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唐.卢携《临池诀》

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黄庭坚《论书》

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五代.李煜《书述》

执笔欲紧,运笔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之,执笔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知执。孙过庭有执.使.转.用之法:执谓长短深浅;使谓纵横牵挚;转谓钩环盘纡;用谓点画向背;岂偶然哉!宋.姜夔《续书普》

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辩按尤当于起笔处,辩提尤当于止笔处。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需飞提,用笔轻处正需实按,始免堕飘二病。清.刘颐载《艺概》

用笔须手腕轻虚。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唐.虞世南《笔髓论》

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便,拙则浑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佻浑浊之病矣。清.秦祖永《绘事津梁》

书法在用笔,用笔在用锋。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明.丰坊《书诀》

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权全。次实指,制实则筋力平均。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宜。唐.李世民《笔法诀》

思翁言:坡公所书《赤壁赋》全用正锋,欲透纸背,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殊非石刻所能传。此皆用墨到极微妙地位,亦书家莫传之秘也。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清.冯武《书法正传》

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宋.姜夔《续书谱》

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唐.徐浩《论书》

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唐.韦续《墨薮》

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

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佚名《永字八法》

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笔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悻致。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宋.姜夔《续书谱》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古人作纂,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纂则一毫不可测也。明.丰坊《书诀》

古人作大字常藏锋用力,故其字画从颠到末,少有枯燥处。今往往多以燥理为奇,殊不知此本非善书者所贵,惟斜拂及挚笔令轻处,然后有此,所谓侧笔取妍,正蹈书法之所忌也。南宋.陈僬《负喧野录》

董文敏谓:书家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颜鲁公所谓如印印泥,如锥画沙是也。清.梁章距《学字》

惟管定而锋转,则逆入平出,而画之八面无非毫力所达,乃后积画成字,聚字成篇。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笔在指间常欲其灵活,故能换笔。如遇转折处,不能换笔,势必生扭硬掣而过。其画必成侧锋,必成扁形。试观怀素草书,如惊蛇入草,屈伸自如,如铁丝一团,绝无偏侧。又观鲁公争座位贴,满纸皆成圆形,无一侧锋。古人云,鲁公皆用圈笔,实皆用换笔也。清.王墨仙《书法指南》

古人一点一画,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处乃用使转;古人一牵一连,皆旋转,正心着纸,无一黍米倒塌处。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迹,如羚羊挂角。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快。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清.笪重光《书筏》

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要使笔锋行字画中,如入骨既立,虽丰瘠不同,各自成体。宋.李弥孙《筠溪集》

书之大要,可一言而尽之。曰:笔方势圆。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圆以规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所以用笔贵圆,字形贵方。圆乃神圆,不可滞也;方乃通方,不可执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贴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

以转束言之,则内方而外圆;以笔质言之,则骨方而肉圆。此是一定之理。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契出之。圆笔用佼,方笔用翻,圆笔不佼则痿,方笔不翻则滞。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

用笔尖如落锋势,无一毫如尖锋势,意况生举,爽爽若神,为一字,须数体俱入。晋.王羲之《论书》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起有分合缓急,收有虚实顺逆,对有反正平串,接有远近曲直。清.刘熙载《艺概》

好刀按之则曲,舍之则劲直如初,世俗为之回性。笔锋亦欲如此,若一引之后,已曲不复挺,又安能如人意耶?故长而不劲,不如勿长;劲而不圆,不如不劲。盖纸笔墨皆书法之助也。宋.姜夔《续书谱》

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解此用笔,自有逐渐改观之效。

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度,拙则诨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挑浑浊之病矣。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速者无之。

书以笔为质,以墨为文。清.刘熙载《艺概》

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疾涩二法,书妙尽矣。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笔贵绕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唐.林蕴《拔镫序》

作书用笔过快,则无顿挫,过迟则不劲利。清.梁献《学书论》

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清.刘熙载《论用笔》

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墨而厚实深沉。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徐公曰:夫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捷,故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也,太流则便成浮滑,浮滑则是为俗也。唐韩方明《授笔要说》

山舟曰:笔要软,软则遒;笔头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清.梁同书《频罗奄论书》

笔法过于刻露,每易伤韵。

运笔锋须要取逆势,不可顺拖也,即无生气,又见稚弱。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人但知笔墨有气韵,不知气韵全在手中。清.笪重光《画筌》

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墨不旁出,为书家上乘。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迹浮而棱敛,有若自然。唐.卢携《临池诀》

然而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工书艺一大关键矣。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蘸笔欲润,蹙毫用之则浊。黑圆而白方,架宽而丝紧(黑有肥圆细圆曲折之圆,白有四方长方斜角之方)。古今书家,同一圆秀,然惟中锋劲而直,齐而润,然后圆,圆斯秀矣。清.笪重光《书筏》

墨须浓,笔须健,以健笔用浓墨,斯作字有力而气韵浮动。 清.王淑《论书滕语》

笔肥墨浓者谓之浑厚,笔瘦墨淡者谓之高逸。清.王厚祁《雨窗漫笔》

墨淡即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清.冯武《书法正传》

凡作揩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笔欲锋长劲而圆。长则含墨可以取运动,劲则刚而有力,圆则妍美。宋.姜夔《续书谱》

用墨须要随浓随淡,可燥可湿,一气成之自然生气远出。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侬肥,肥则大恶道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柰,筋之融结在扭转,脉络之不断在丝牵,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勾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间之茂密在流贯,形势之错落在猗正。清.笪重光《书筏》

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字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又有平起者,如隶画;藏锋者,如篆画。尤要折搭多精神,平藏善含蓄,兼之则妙矣。宋.姜夔《续书谱》

划有阴阳,如横则上面为阳,下面为阴;竖则左面为阳,右面为阴,惟毫齐者能阴阳兼到,否则独阳而已。清.刘熙载《艺概》

横画之发笔仰,竖画之发笔俯,撇之发笔重,奈之发笔轻,折之发笔顿,裹之发笔圆,点之发笔挫,钩之发笔利,一呼之发笔露,一应之发笔藏,分布之发笔宽,结构之发笔紧。清.笪重光《书筏》

大抵用笔有缓有急,有有锋,有无锋,有承接上字,有牵引下自,咋徐还疾,忽往复收。缓以仿古,急以出奇;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横斜曲直,钩环盘行,皆以势为主。然不欲相带,带则近于俗。横画不欲太长,长则转换迟;直画不欲太多,多则神痴。意尽则用悬针,意未尽须在生笔意,不若用垂露耳。宋.姜夔《续书谱》

横不能平,竖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终不能工;分布不工,规矩终不能圆备;规矩有亏,难云法书矣。清.笪重光《书筏》

作字如应对宾客。一堂之上,宾客满座,左右照应,宾客不觉其寂,主不失之懈。作书不能笔笔周到,笔笔有起讫,顿挫,滑过,如对宾客之失其照顾也。所云笔笔有送到,亦即此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所谓因筌得鱼,得鱼忘筌。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待续)

第15篇:文化自信基于书法自信,书法应成必修课

文化自信基于书法自信,书法应成必修课

\"勤学上进,追求卓越\"\"锤炼意志,砥砺坚韧\" „„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小学生的寄语。近日,这些寄语变成一幅幅书法作品,张贴在全国的中小学校。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就是书写者之一。写书法近60年,孙晓云谦虚地说:\"实际上只做了一件还没有做好的事——传统经典书法的承传。\"

\"能参加党的十九大,觉得很荣幸;作为三届党代表,更感觉责任重大。\"孙晓云说,而她最关注的是文化自信。

总书记在 2016 年的\"七一\"讲话中,强调要不忘初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这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根。所以,文化自信就是从书法自信开始。\"孙晓云认为,汉字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基础、最根本的载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是用文字书写下来的。

在孙晓云看来,中国书法和文学经典都是中华文化核心之核心,长期以来,由于文字与书写断裂,造成书法作为国民基本文化素质的缺失,对汉字整体认识的缺失,继而造成了对中国文字以及文化发展的断层。她认为,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标杆,不是去探讨该不该继承,而是应该坚定不移地继承,\"书法不是少数人的艺术,而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的书法艺术,表面看来非常普通,不过是拿毛笔蘸墨汁在宣纸(当然有时也用其他的书写载体)上书写汉字而已,似乎人人都会,没有任何神秘和独特之处。但事实恰恰相反,看起来形式如此简单的艺术,却一点也不比那些在形式上显得复杂得多的艺术容易掌握、容易明白。

一、以简驭繁

书法艺术的形式,最为简单不过——只有汉字、只有黑白的组合,至多加上纸色和装裱形式的变化以及红色印章的搭配。但是,这最简单的形式中,却包含着无限变化、无限丰富的形态。 作为一幅完整作品组成部分的印章和装裱艺术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

二、以静寓动

中国书法是一种诉诸视觉的艺术形式,它的作品,最终体现为凝定在纸上的形态,无论是悬挂墙上还是置诸案头,都是一种静态的欣赏。 好的书法作品却总是给欣赏者以动感。任何艺术品都是创作过程的物化,仔细寻绎,都有可能从其最终形式中找到运动过程的痕迹。然而,汉字书写过程的运动性质却是独特的: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不可重复性和不可逆性。点划书写的起、行、收的各个环节和字形书写的笔顺、章法安排的前后顺序,都有基本的规范,其运动方向是任何一个接受过汉字书写基础训练的书写者都了然的。其运动过程往往还不许重复、不可逆转,因此指向性相当明确。这一特点,与音乐、舞蹈十分接近。

三、纵横有象

汉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其结构、点划在产生之初,就已经不是写实的。经过书写的逐渐改造,发展出各种文字形态,特别是草书、隶书、楷书之后,篆书中残存的一点“物象”更是全无踪影了。楷书的横、竖、撇、捺,尽管各有各的形象,然而哪一笔也不是自然物象的传摹;至于每个单字,与物象本身的外形特点,更可能是矛盾的,例如“日”字已变成方形,与太阳这个物象的圆形特征完全不同了。

汉字起始时字形是以象形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并且在先民的观念中,汉字是圣人“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而创造出来的。这种观念影响深远,造成了人们对书法艺术极重要的一种诉求:以形写象。希望在抽象的点划、结构乃至章法中,表现出或欣赏到自然的大美。

在古文字阶段,尤其是小篆以前,汉字随体诘屈,自然物象的形式以一种相对直观的方式存留于汉字的表象。这种特点,易于使人们在阅读时同时产生对自然万象美的联想,从而有可能越过文字字义而直接进入对形式美的欣赏、玩味,并反过来生发出在书写中表现自然美的要求。

四、书为心画 扬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这句话,本是用来描述文章意义的,但后来却成为关于书法与人的关系命题的经典论述。刘熙载说:“扬子以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把它上升为对整个书法艺术审美本质的一种界定。

艺术是人的创造。书法与其他一切艺术一样,必然反映创作主体的心智、性情、修养乃至技术能力等方面的特征。早在汉代后期书法的艺术性质初步被社会所承认的时候,赵壹就已经指出这一点:“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传为锺繇所作的说得更加简洁:“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第16篇:小学生书法入门应先学毛笔字

小学生书法入门应该先学毛笔字

小学生是书法学习的最佳阶段,在心理学上,人们认识这一阶段的学习模仿能力很强,尤其是对技巧的训练的培养。现代教育中,书法教育的地位被逐渐突显出来。但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很难顺利的进行。当今书法脱离实用,应用群体减少,加之电脑的普及,在这样的情况下,书法教育的普及就成了问题。显然现在很多小学也开设书法课,但多为写字课,书法知识的涉及非常少,而且由于书法师资的极其缺乏,更加导致了书法教育在基础阶段先天性营养不良,我认为在“三笔”字中,作为小学生学习书法起步,当以毛笔书法为佳,其原因至少

有四。

第一,毛笔书法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丰富的历史遗存,优秀典范精益的作品。入门学习毛笔书法,无疑是符合“取法乎上”之理的,在毛笔书法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可以从毛笔书法的产生上讲,也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展开讨论,促进学生对中国书法的深层理解,加强他们对书法历史与其背景的认识,了解毛笔的性质,书写的规范等。

第二,东汉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现在许多少儿书法教学都是在教写字并不是体验书法艺术美感。我们可以利用毛笔“软”的特性,可以选择许多象形文字作为入门的范本,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热情,引导他们去探究和表现书法的能力。

第三,毛笔书法的入门首先是姿态的讲解与规范。从坐姿、站姿到拿笔的姿势,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正确的姿势不仅能较好的作品,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

第四,毛笔书法的学习有利于德育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学生的毅力的磨练。通过笔墨的线性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象形文字、刻符文字的学习和认识,还能极大的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总而言之,小学生书法入门应该先学习毛笔字,当然我还要再补充一句,那就是入门的前提,是书法的,而非写字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的程度上激发书法的艺术机能。

第17篇:古建筑应发挥更大的文化传承作用

古建筑应发挥更大的文化传承作用

当前,人们愈来愈重视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各地出现了一些蕴含历史文化的精品。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出现了很多“保护中破坏,建设中丢失”的现象,使古建保护工作不尽如人意。这里除了人们的认知水平、管理机制等因素外,也与古建设计、施工水平有关。

随着新型城镇化步伐引领,古建筑保护事业也在不断发展。但目前还有许多值得社会关注和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其中既有保护、传承问题,也有合理利用、优化创新问题。尤其是古建行业,机构力量分散,企业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管道不畅,缺乏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项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2014年工作重点”中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重点提到了传承文化的重要性。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古建是传承文化的核心。古建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一个民族生活的历史记录,是人类文化灵魂的栖息地,人类文化信仰的庙宇,铭刻历史丰碑和文化灵魂的殿堂,是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社区的文化模式的反映,也是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改善。

我们以前也作了很多的古建和仿古建项目,在今天来看,很有必要加以改进和提升,把我们的产品、产业和城市化发展融合起来,使之成为今后城市的亮点,而不是包袱。这次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可以使我们能够很好地融合进去,值得我们在思想上、方式上加以研究和探索。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传统建筑文化持续发展的文明古国,中国有多项世界一流的不同时代的古建筑,这些传统建筑文化是现代中国城乡建筑事业的根,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在当代中国城乡建设中,没有传统建筑文化的城市是没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首先要明确什么叫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并搞清楚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首先,什么叫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简单来说它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体成就。传统民族建筑在中华大地上渊远流长,无处不在。距今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西安半坡遗址,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建筑之一。就中华传统民族建筑的规模和影响,大型的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等伟大建筑工程,小的则有中国贵州苗家吊脚楼,侗家风雨桥和布依人家的石板房等等。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的正确观念得以树立。在新旧世纪之交,开展对中华古建文化的理论研究,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回到了正常的社会生态生活中。

其次,把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传统技术、工艺和现代建筑科学、现代建筑材料、现代建筑工艺和现代国民社会生活要求结合起来,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民族传统建筑文化、技术与工艺的实际应用情况的回顾、总结与交流,对提升当代中国城乡建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建筑水平决定着我们城镇化水平,在城镇化建设中我们要重视民族建筑本身传承的关系。一是传承与弘扬的关系要发展,怎样使民族建筑与现代建筑紧密结合是值得关注的重点。二是民族建筑技术方面的研究一定要与我们的古建保护与施工紧密结合起来。

第18篇:传承

“传承”不是教师特有的,但教师的“传承”却

应该是无与伦比的

文登初级实验中学 常小伟 2011年8月2日 10:41 于忠利于11-8-2 11:26推荐并加0分真实的感悟,真实的案例,真实的思考,让我们产生了思想的共鸣。昨天的作业被省简报刊发,对你是莫大的鼓励。相信你这学期会教上初二,那样你的进步会更大!我再次推荐你![撤销]

董绍才于11-8-2 16:07推荐并加10分教师的专业发展永远离不开真实的课堂,发自内心的反思和结合当地实际的科学践行。真实的课堂是常态的,每天需要经历的,浮躁和“奢华”是大敌。让我们静下心来,每天学一点、思考一点、践行一点,终究会成功。

今天要谈的是课堂实例中我的所思所想,本人只教了两年初一的历史,而我不想为完成作业而编造初二内容的课堂实例,请老师们见谅,但愿它也是一篇合格的作业。

“我听过的,忘记了;我看过的,记住了;我体验的,理解了”——它道出了我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声。专家的讲座,我听了,可一转眼就忘了。第二遍重看文本记录,我有了点滴印象。当我掩文思索,里面的话语篇章或者所举的事例是我经历过的,那么,我的研修作业反思就可以是一气呵成的,我可以用我的思想和老师交流,碰撞出的火花有可能变成我以后教学工作中的再实践。那么,当我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时,我想过我的学生也会和我一样有如此感受吗?他们的知识难道仅仅只靠记忆才能获得吗?历史教学主张让学生体验,体验当时的历史环境,体验人物的情感,体验历史线索和社会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而我这个历史知识的传承者因知识的浅薄和某些功利的驱使,过度追求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课堂效率,学生的枷锁叩问着我的心灵:我没能给他们一双观察的眼,思考的脑,灵活的手,但愿这些将离我们的历史课堂渐行渐远。

“只见学生在活动,不见学生有体验;只见学生在合作,不见学生有收获;只见学生在热闹,不见学生在思考。”——这些,在我的课堂中都能找到。课改轰轰烈烈,但我还是一脚在里,一脚在外。平时的课尽管效率还可以但大多润色不多,形式单调。学校或同组老师听课时,我的设计中有些环节难免有装饰之嫌。有些问题很简单,可我只为了那一刹那的忙碌用了小组合作。如《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我从电影《东归英雄传》中精心选取很有震撼力的视频,等学生观看后,眼里的激动和感触已经外溢,有些同学的心已在跃跃欲试。我没有即时让他们回答,而偏偏设置了一个小组合作:“看了视频你有何感受?土尔扈特的回归有何意义?”这个合作似冷水顿时浇灭了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火花,从他们的交流应答中,我读出了自己的败笔。

心所想,动所行。心传神,神点精。为合高调而赋的小曲,永远不是天籁之音。“痴笑泄气”的故事中齐后主高纬为稳军心在大臣斛律的建议下慰劳将士,宣读斛律为他润笔的演讲稿,终因意由他生而没能慷慨激昂,自己先笑而引士气消减。做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我们呈现给学生的传承应该永远是无与伦比的,这就需要我更新观念,永远学习。

第19篇:得到与失去

得到与失去

人生的旅程一直在前进,在成功与失败中掠过,在得到与失去中穿梭,在欢乐与悲伤中徘徊。当沉重的步伐再也支持不了疲倦的身躯时,人倒在了旅途中的路边。

或许如朱自清先生所说,“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最终又“赤裸裸”地离去。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不可能毫无所获,尽管两袖清风,但人生也不会空白。直到最后连生命也失去了,才看到原来得到和失去之间有一个等号。人从诞生的那一刹那,失去的命运也无法逃避了。每一次得到的,都注定要失去。但如果想到连宝贵的,唯一的生命都有失去之时,那其他的又何必耿耿于怀。像那些因为恋爱、学业、求职失败的人,选择自暴自弃,有的甚至选择轻生。但却忘记了在从未得到这一切的时候,自己也不是同样地生活着吗?只要生命还在,一切都可能再得到。

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的杜甫,从叛乱爆发,他就陆续失去了地位、金钱、名利等,每一样都是以他的努力所得到的。受到沉重打击的杜甫却没有放弃生命。他有才华,他还有真诚的友谊。最终他得到了“诗圣”的美称,这正是因为他有过人的才华和那不断失去的悲剧人生,还有那永远也不会失去的,一种坚强的信念。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所,失去也是得到的开端,有句俗语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不正是这个道理吗?苏轼是个豁达的人,完全的乐观主义。在屡次被贬官的情况下,居然有心情游览山水,闲时写诗作画,而且还创作出如“东坡肉”“东坡豆腐”等至今仍然被人称道的美食。谁能说他不是失去了很多?谁又能说他不是得到了很多呢?对苏轼来说,无悔此生才是最重要的,是他那乐观的精神,使他在失去很多的同时,得到了更多。

得到与失去是互相转化的,而且是并存的。或许它们之间的区别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待的心态。被欲望驱使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失去,殊不知得到的珍贵的健康却在精神的折磨下渐渐失去,忽视了自己得到的其实也很多了。而在乐观的人看来,尽管百病缠身,但却还有友谊、亲情,还能学习,就像张海迪一样,同样可以演绎精彩的人生。

失去是苦难吗?没有人可以下这个结论。失去的价值有时可能比得到的更高。起码失去不是失败,或许恰恰却是成功的开始。

第20篇:17 得到奖学金

17 得到奖学金

Dear Tracy,

Congratulations! The day on 5 of May is a rewarding day.You received a scholarship from Boston University and scholarship by which you may enter the master program there.Your experience encourages all students who work hard on study and chase for their goals.This also opened a door for your bright future.I wish you achieve all your targets in future.

Yours sincerely,

Amy

Dear Amy,

Thanks for your letter.This is a big reward to me and it encourages me to achieve my next goal.I am looking forward to my new life in Boston.I will always remember your support.With your and other friends’ friendship and good wishes, I believe my study in Boston will be as rewarding.

I wish you the best too.

Sincerely,

Tracy

Dear Amy,

Thanks for your letter.This scholarship is a big reward and helps me to continuously chase my dream in Boston.I believe this new stage, I will gain more knowedge and have a wonderful experience in my student life.

Thanks again and I wish you all the best too.

Tracy

书法应得到传承范文
《书法应得到传承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