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变与不变800字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02 15:01:5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变与不变作文

人生的变与不变”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示例

世界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的,同样,人生也总是处在变化之中,比如,境遇变化,职业变化,财富变化,地位变化,声誉变化……但是,人生中有些东西却是不能变化、不会变化或无法变化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见闻或看法?请以“人生的变与不变”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范文:

人生的变与不变

列子曰:“有生不死,有化不化,不生者生生,不化者化化。”诚如是言,人生的一切多变,离不开不变,正如枝叶华实之美,不离根茎躯干之坚,唯有善于坚守本分,才能逢时而举。

孔子席不正不坐,肉不正不食,困于陈蔡,不改礼乐,这是孔子不变的操守。孔子坚守这些品质,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其道一以贯之。而其一生坎坷,四处求学,周游列国,到了晚年则教化子弟,这是他的变化,然而如若使他丧失原则,为了致仕蝇营狗苟,他也不可能有日后的成就。历史上因时势而改节操者甚多,相传明朝奸相严嵩少时有志于开创太平,耻与人合污,然而入仕之后,数逢挫折,一旦苟且,而为权势迷心,终究不得尽忠良之份。汉奸汪精卫令人唾骂,但他少时曾写出一句诗话“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谁能想到他日后的卑鄙?因此,时过境迁而志不可易。若不坚守心志,终究会使人日益堕落,欲成大业,反作小人。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志向二字,说来容易做来难。基督教传说耶稣死前曾预示他死后将有弟子否认他是耶稣门徒,众弟子都信誓旦旦说自己是忠实的,然而耶稣死后,有执刑者拷问民众,欲将耶稣门徒带走,结果在刑杀之前马上有门徒失口否认其身份,甚至不惜否认其认识耶稣的事实。人总是有情欲在心中,然而因为这些畏难之心、免刑之欲,对自己的志向改变,对自己的操守放弃,对自己的诚信否定,真的能使人更加安心吗?我看不然。因此上,不独在“利”字之前人要守节,在“害”之前更要无畏,否则人也枉为人了。 安守本分其实不难,难的是立志。志心不坚,如何作为?一切机械,都有轴有承。轴之转动,在于承之稳固,立志就好比在轴里安置这个“承”。孔子十五而志于学,终其一生,矢志不移,因此他才能有所作为。人要立志,得靠实践,在劳作中“空其心志,劳其筋骨”,最终“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立志的关键。

因此上,人生之变与不变虽多,其实却并不繁难,有大志才作作为。所以说,君子外化而内不化。(787字)

人生的变与不变

山,若遇上春风,则换上嫩绿的新装;若沐浴夏雨,就变成葱郁的模样;若披上冬雪,就着上了素裹的银装。山在变,山亦不变,变的是颜色,不变的是沉稳。

水,跌入山谷就变成了小溪流,路遇悬崖就成了一帘如烟的瀑布,奔腾到了入海口,就欢快地融入了海洋。水在变,水亦不变,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灵动。

人,在他乡是一个游子,在官场是一个宦海中人,在田间是一介布衣。人在变,其实人又未变,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我们信守的原则,心中那永恒的信念!

我们在不断地改变,随着时代,随着环境;我们也没有改变,因为信念,因为原则。其实,变与不变本来就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法宝,变的是思路、风格、方法,不变的是我们信守的原则。

是什么让屈原毅然抱起石头跃入了汨罗江?是什么让文天祥在狂澜既倒、大厦将倾之时仍坚持抗元?又是什么让鲁迅选择了弃医而从文?是\"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爱国情怀,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一身正气,是“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沸腾热血!

时代在变,他们那一颗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心却未曾有丝毫的改变。是啊,不变是信守的原则,心中的信念!

为什么尾生在洪水袭来之时抱柱而死?为什么张瑞敏不允许一件不合格的产品走出“海尔”大门?为什么谢延信毅然担负起了照顾亡妻家庭的责任?不过是与那女子的一个约定,不过是“让每一个用户放心”的工作理念,也不过是病妻榻前的一句承诺。

也许这都无足轻重,但他们却选择了坚守,不是回报多么重要,只是为了把握一份信任,信守一个原则。是啊,不变的是信守的原则!

曾有一位老师这样教导学生:“我们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调整自我,但是我们信守的原则是不变的。”原则之于人,就如同帆舵之于航船,翅膀之于飞鸟,根基之于大树。

信守一个原则,人生便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不至于迷失在生活的远航中;信守一个原则,人生便有了 一种得失的平衡,不至于在生活的天空中摇摆不定;信守一个原则,人生便有了为人处事的根本,不至于败倒在生活的土地上。

朋友,社会在进步,我们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就得不断地改变自己,可有一点万万不可改变,那就是——我们的原则!(881字)

人生中的变与不变

一、人不能改变相貌,但可以改变笑容。

二、人不能改变命运,但可以调整改变心态。

三、人不能改变身材高度,但可以改变体态宽度。

四、人不能选择父母,但可以选择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往往成也朋友,败也朋友,关键要选准朋友,提协自我,善借人脉资源,才能成功铸大业。

五、人不能改变遗传基因,但可以改变生活习惯。远离不良嗜好,科学起居饮食。人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人体生物钟不紊乱,免疫功能强,才能养生促健康。

一、审题:

1、给材料命题作文;

2、此题目基本相当话题作文,只是命题而已;

3、题目基本结构为并列短语(属关系型话题)“变与不变”,不过是涉及“人生的”;

4、回顾复习资料:

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A、对立统一关系;B、是非取舍关系;C、并非绝对关系;D、并列共存关系;

5、此处,“人生的变与不变”,结构并列,而要素之间应是什么关系呢? “变”是“变化、改变”“变迁”“变通”; “不变”是“保持”“坚守”。

----回归材料,看材料中所透露的信息。从材料看,应抓住两句关键的语句:“人生也总是处在变化之中”,“人生中有些东西却是不能变化、不会变化或无法变化的”。 第一:人生总是处在变化之中; 第二:举各种外物变化例子;

第三:强调有些东西——精神内蕴——不变;

二者可理解为并列共存关系,即“要变,也要不变”,这就不是“是非选择”关系了,理解为“是变还是不变”,就不恰当了。

二者也可理解为对立统一关系,即“变,是为了不变”,“不变,才能变得更好”,“变必须以不变为基础”,“变有利于不变(坚守)”,或是“变为了更好地坚守。

7、进一步明确,材料中“变”与“不变”所指对象不同,作文中也应具体指明和区分: 时代变迁了,生活急剧变化了,我们的很多方面都会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不断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同时,有一些东西是不能变的,是要始终坚守的,比如原则,正直、真诚、善良、坚韧、乐观等美好的人格。

8、必须纠正这类作文的典型毛病(回顾资料):

误区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误区二:泛论关系,不见重点。 误区三:不见“人生”,泛谈企业、民族、国家„„

二、根据以上分析与判断立意举例:

1、无论自己的人生怎么变,美好的人格(道德、公德心、真诚、做人的原则等)不能变;

2、不管生活怎么变,自己那对“真善美的追求”(„„)不能变;

3、我们要积极改变人生,但一定不能改变美好的人格(道德、公德心、真诚、做人的原则等);

4、我们要应时而变,但不能改变“对社会尽有的一份责任心”(„„);

5、当变则变,该坚守就坚守,彰显人生智慧。(“变”是一种态度,“不变”是一种深度) 观念要变,心境不要变。

方法、手段可以变,但追求不能变。 „„„„

6、对做人而言,既要有变的进取心,又要有不变的操守。(变,才能感受人生的奥妙,追求生命的灿烂;不变,才能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彰显品格和修为。)

7、对处世而言,既要懂变通,又要会坚守。(变通,方能适时而动,适者生存。坚守,才可高处着眼,大处入手;只变通不坚守,可能迷失自我,误入歧途;只坚守而不变通,恐会思想高远,却又惨遭淘汰。)

8、我们应时而变,就是为了坚守美好的人格(节操、梦想、品质„„);

9、不改变(坚守)„„,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10、以“不变„„”应“万变”;(世间唯一不会改变的就是变化。财富名利,荣辱得失,不过镜花水月,随时会变。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坚守高洁的品质,才能在各种变化中把持自己,完善自我)

11、生活在发生着改变,而有些东西不能改变;构思示例:

我们要积极改变自己,但一定不能改变美好的人格 为什么?

①想要丰富多彩的人生,必定要不断寻求改变,不断突破自身极限; ②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必然; ③但一定不能改变美好的人格;

④人生丰富多彩了,欲望也在膨胀,而想要避免自己迷失其中,就一定坚守自己的真性情、好人格。

三、典型问题

1、审题不当:要么单写“变”或“不变”,要么忽略“人生的”,谈企业、民族、国家等的“变与不变”。

2、无中心论点,议论分散,主体的几个层次不存在紧密的联系。

3、主体不再是几个分论点形式,又无破解之法,而仅是单一角度的材料堆砌。

变与不变 一条幽径,曲折迂回处总能展现心旷神怡的向往;一波巨澜,潮起潮落时方能叠出惊心动魄的鸣响;一种人生,跌宕顿困中方显惊世骇俗的力量;一种精神,百变环境中彰显亘古不变的执着。

苏武牧羊,爱国之心未变。

当苏武身陷异国,不得归。当苏武面对与敌人威逼利诱,坚持不叛国,彰显在他身上的变与不变清晰可见。在敌国,生活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他从来没有后悔过,即便摆在他面前的是高官厚禄,他也从来没有动摇过。这是为什么?这正是他那永恒不变的爱国精神啊!身处的环境虽然变了,但那爱国精神永不变!这种不变的精神将永远为我们所铭记。

白芳礼生活艰苦,助人之心未变

每天靠蹬三轮载客的白芳礼,把仅仅的微薄的收入都积攒起来,捐给贫困的孩子们上学。随着白芳礼老人年龄的增长,他做工作越来越吃力,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帮助孩子们。直至他病倒后,躺在病床上的他,仍不忘那样需要帮助的孩子,将留给自己治病的钱全部捐出。白芳礼的行为,让我看到他助人的精神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他的精神感染了全国的人,他的精神将永载史册!

比尔.盖茨成功创业,奋斗之心未变

作为世界著名IT企业——微软公司的创立者,他身价上亿。管理公司的理念是“不断创新,再创新„„.”比尔.盖茨本可以享受豪华奢侈的生活,但他以一颗平常人的心,一直在奋斗,努力经营他的公司,使微软不断扩大不断变强,始终屹立于行业前锋。他那不变的精神正是他立于不败之地的动力。生命不息,奋斗不息。外界的变化永远摧毁不了他不变的精神!

世间万物瞬息万变,唯有精神亘古不变。若想要成功,就必须保持一种不变的精神。这种精神将转化为一种精神动力,使自己永远站在时代前列,不会被潮流所掩盖。坚持一种精神吧!它会使你有不一样的人生,在平凡人中彰显不平凡的人生。加油!变与不变尽在心中!让生命拥有非凡的色彩,一起追寻那不一样的人生吧!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大禹一改其父鲧的围堵之法,而采用疏导之法,变通让他终治天下之洪水。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通让赵国成为当时七雄中的佼佼者。 商鞅变法,才有了秦国的强大,才有了始皇帝的一统天下。

北魏孝文帝穿汉服,说汉语,是变通让其融合各民族的文化,从而走向强盛。 邹忌懂得变换一种方式劝谏齐威王,所以收到奇效。 股市奇才巴菲特知道只有以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变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创造了世界股市的神话。当前的改革核心无外乎一个“变”字,是“变”让中国重新立于世界之林。

不知变通,因循守旧,只能坐以待毙。

清政府闭关锁国,无法接受维新,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最后不也落得个被八国联军欺辱,最辛亥革命赶出了历史舞台吗?那些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企业,如果不知变通,那只能关门大吉。对于我们个人,解题时,变换一下思路,可能会柳暗花明;对于新生的事物,变换一下思维,可能认识会与众不同。当然,我们不能为了变而变,见时尚就好,遇明星就帅,有时,保持自己的个性是多么的重要。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我们不可不引以为戒,否则,把自己变得面目全非,不光别人不认识你,恐怕自己都会认不出自己了。变有道,不变亦有道,当不可不思。

n 万事可变,良好的道德不能变n 除法律之外,良好的道德是维系社会秩序的保证: n 国家的稳定需要道德,没有道德,违法之事随处随时随地可见:坑蒙拐骗、伪劣产品、敲诈勒索„„n 民族的发展需要道德,诚信是民族的生存之道,德国总理为自己民族的罪恶下跪„„n 个人修养需要道德:诚信、孝道、助人„„使社会更加和谐

推荐第2篇:学生演讲稿:变与不变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叫江涛,我发现我和这“三”特有缘分,比如说:我的名字江涛二字,都有三点水,我又是零三年入伍,现在是三大队三中队,马上又要接近三十岁的一名学员,经历了三年的军校生活,哎,说起这三年,我发现了太多的变化,是的,《变与不变》就是我的演讲题目。

记得去年刚开学的时候,走进教室,我的眼前突然一亮,不知什么时候装上了多媒体,看着惊心动魄的灭火视频,还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军人服务社的学员之家开业了,为战友庆祝生日,班里的聚会有地方了,吃着香喷喷的烤串,和战友谈天说地,您说,能不高兴吗?再看,课程改革了,我摇身一变当上区队长,经过半年的磨练,现在的我已经有勇气第一个站在这给大家演讲了。哎,变化实在太多了,但是,什么没有变呢?老师们“心血育桃李、辛勤扶栋梁”的奉献精神没有变,战友们血浓于水的感情没有变,赛场上永不服输的精神没有变!

回首过去,三年的苦变成了甜,三年的心酸化成了美丽的回忆,曾有着训练场上激昂澎湃的豪情风采,也有着烈日当头、身心疲惫的厌倦;曾有着成绩突飞猛进的喜悦,也有着考试前一筹莫展的难耐;曾有对烈火浓烟的从容不迫,也有对灭火救援的不知所措!正所谓:“来校学习已三年,精神面貌已改变。有了前途和梦想,职责使命永不变!”

有人说,当灾难袭来的时候,当死亡降临的那一瞬间,出于人的本能:这个时候,可以变!消防官兵却说:这个时候,说上就咱就得上,不能变!

2011年1月2日晚8点30分,原一大队八中队学员张宇,正在新疆乌鲁木齐特勤一中队实习,阳历新年的喜庆还未散去,突然,警铃响起,德汇国际广场发生火灾,只见火魔肆虐的席卷着12层的高楼,那个时候,你看那现场浓烟夹杂着火舌吞噬着每个窗口,群众们都扒在窗户上,嘶声裂肺的哭着、喊着,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宇主动请缨参加搜救队,奋不顾身冲进火海,浓烟越来越大,火势更加的猛烈,得知七楼还有人员被困时,他没有下楼,紧接着冲了上去。对讲机里不停的呼喊:张宇、张宇,收到请回答!张宇。收到请回答!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回应。

由于吸入过量毒气,张宇永远的离开了我们。面对瞬息万变的险情,群众的生命财产危在旦夕,张宇顾不上自己随时可能丢掉性命的危险,说上就上,他没有变,他那救民于水火的坚定信念没有变!学长虽然走了,但千百个消防战士正沿着他没有走完的路,再一次用有力的臂膀、用无私的大爱,给了他人生的希望。

汶川地震中,在映秀镇小学的废墟上,他连续奋战104个小时,挖出36具遗体,救出一条鲜活的生命!他的军旅生涯也因此改变,荣立一等功,被保送入学,在校的半年里,那个被他救出的孩子,常常能在电话里听到他熟悉的声音,常常能在信纸上看到他鼓励的话语。2011年2月,当我们还在享受悠闲的假期时,他就匆匆的告别了妻子,还有他刚满周岁的儿子,又回到了汶川。当他再一次看见那个身体残疾的孩子,和面临沉重负担的家庭时,他不由自主的把身上不多的500元钱都给了他们,他还答应那个孩子:以后每个假期叔叔都会来看你!

他就是二大队八中队学员李小磊。一个爱民之心没有变的军人,一个给予孩子父亲般关怀的消防战士,一个用无私奉献弘扬着消防精神的昆指学员!

灾难已经过去,精神定当永存!衡阳大火中二十位英烈的亘古豪情,学长张宇的壮志凌云,只为再多救一人而屈膝下跪的荆立杰,地震面前从容不迫,地震以后不忘灾民的李小磊……我在你们身上,看见的不是闪光的军功章,不是光环下的英雄,我看见的是不变的信念,不变的警魂,不变的忠诚!

从军六年,一路走来,身边的一切都在变,消防部队的生活变得更好了,装备变得更先进了,但消防官兵忠诚于党、奉献为民的心会变吗?消防学校的环境变得更好了,规模变大了,但祖国、责任、厚德、博学的校训就会变吗?当然不会,作为学员的我们,即将面对生活的改变,工作的改变,环境的改变,肩负的责任更重了,如何在履行职责的漫道中忠心不变、不辱使命?我想,只有从眼前做起,学好知识,练就本领,坚定自己的信念,体现一个学员的价值所在,体现一名当代军人的价值所在,只有这样才不愧于母校的培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大家都看见了,我是第一个上场的选手,都说第一个上场的选手不占优势,但我已经感觉出评委给我打出了高分,而且这个分数就目前来说是全场最高分,冲着这个第一,我得写副对联送给大家!

为理想,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磨砺枪剑,不惧兵临城下!

为使命,忠诚可靠,赴汤蹈火,服务人民,当以全力以赴!

烈火丹心!

……

感谢各位领导,评委老师,我的演讲结束!

(原创稿件,演讲者以另类的特色和幽默的风格给领导和广大官兵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作为唯一一篇没有获奖的稿件发到校网上,我很欣慰!希望大家能多提宝贵意见!)

推荐第3篇:变与不变作文素材

变与不变作文素材

关系型作文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A、对立统一关系;B、是非取舍关系;C、并非绝对关系;D、并列共存关系; 此处,“变与不变”,结构并列,而要素之间应是什么关系呢? “变”是“变化、改变”“变迁”“变通”;“不变”是“保持”“坚守”。

二者可理解为并列共存关系,即“要变,也要不变”,这就不是“是非选择”关系了,理解为“是变还是不变”,就不恰当了。

二者也可理解为对立统一关系,即“变,是为了不变”,“不变,才能变得更好”,“变必须以不变为基础”,“变有利于不变(坚守)”,或是“变为了更好地坚守”。

进一步明确,材料中“变”与“不变”所指对象不同,作文中也应具体指明和区分:

时代变迁了,生活急剧变化了,我们的很多方面都会变。同时,有一些东西是不能变的,是要始终坚守的,比如原则,正直、真诚、善良、坚韧、乐观等美好的人格。

根据以上分析与判断立意举例:

1、无论自己的人生怎么变,美好的人格(道德、公德心、真诚、做人的原则等)不能变;

2、不管生活怎么变,自己那对“真善美的追求”(„„)不能变;

3、我们要积极改变人生,但一定不能改变美好的人格(道德、公德心、真诚、做人的原则等);

4、我们要应时而变,但不能改变“对社会尽有的一份责任心”(„„);

5、“变”是一种态度,“不变”是一种深度。观念要变,心境不要变。方法、手段可以变,但追求不能变。„„„„

6、对做人而言,既要有变的进取心,又要有不变的操守。(变,才能感受人生的奥妙,追求生命的灿烂;不变,才能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彰显品格和修为。)

7、我们应时而变,就是为了坚守美好的人格(节操、梦想、品质„„);

8、不改变(坚守)„„,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9、以“不变„„”应“万变”;(世间唯一不会改变的就是变化。财富名利,荣辱得失,不过镜花水月,随时会变。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坚守高洁的品质,才能在各种变化中把持自己,完善自我) 构思示例:我们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但一定不能改变美好的人格。 为什么?

①想要丰富多彩的人生,必定要不断寻求改变,不断突破自身极限; ②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必然; ③但一定不能改变美好的人格;

④人生丰富多彩了,欲望也在膨胀,而想要避免自己迷失其中,就一定坚守自己的真性情、好人格。

雪地里的红棉袄

高吉波

30年前,我8岁。

母亲不在了,一群孩子挤在父亲的脊梁上,讨吃求穿,日子十分凄惶。

一个好心的媒人看着可怜,说家里没个女人,日子少光彩。

于是,在那个青黄不接的春天,我大哥牵着一头瘦毛驴驮回了我的嫂子。她年长我15岁,嫁来时,驴屁股上绑着两袋玉米,哥说是嫂子用彩礼钱换来的。

大约是那年冬天吧,嫂子生了孩子。有一回,大哥趁嫂子不在,悄悄端给我一碗小米粥。嫂子回来时,我已舔净了留在嘴角的米粒。嫂子借故支走大哥,说锅里有碗米饭,留给我的,里面掩着两个鸡蛋。

我没喝,也没吃。

我跑到河边,破冰给侄女洗尿布。

“阿九,你太小,洗不净。”嫂子赶来,抱我到河边。她把我红肿的小手拉到她的怀里暖和,然后摸出两个鸡蛋,“还热,吃吧。”

那天,风大,雪大。嫂子穿着红棉袄,在雪地里像一团火焰。

20年前,我18岁。

嫂子给我剃个新头,然后背着行李送我到小镇的车站上。

“阿九,咱家你最有出息,外出读书要学会自己疼自己。”她说。

那天,风大,雪大。隔着车窗,嫂子跑着向我招手。我觉得是一团火焰在雪地里跳跃,尽管她穿的棉袄是蓝色的。

现在,我38岁。号称作家。

父亲和大哥已经相继随我母亲去了。他们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都是说给大嫂的:真有来世,我变把椅子,让你坐着歇歇。

到写这篇文字,我与她最末相见,是去年春节携妻带小回老家去。

那天,风很大,雪很大。透过车窗玻璃,我看见嫂子从屋外抱着柴草进来给我烧炕,我觉得雪地里有一团火焰永不熄灭。虽然她穿的棉袄是黑色的。

“阿九,你腰疼是不是熬夜坐得时间太久?”她说,“都这岁数了,还不会自己疼自己。”

我没说话。我盯着嫂子久看,我突然发现她眼睛已深陷下去,像一眼枯井,而且头发竟也全白。但那一刻我跟30年前一样想:嫂子其实是最美的。

后来,我在日记里写过这样的话: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

“我们”,自然也含着我的侄女,她现在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精彩评析】文章结构整齐,条理清晰。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雪地里的棉袄因为穿的人年岁的增长,颜色由红而蓝,由蓝而黑地变化着。虽然棉袄颜色在不断地变化着,但穿棉袄的人心地始终善良而无私,我对大嫂的感激和敬仰始终未变,“我”记忆深处如火焰一般的红色,其实是大嫂火一般的心灵。正如作者所说“嫂子其实是最美的”。

坚守自我,春暖花开

以前,夜幕低垂,在铁轨旁,我时常看到一个落寞徘徊的身影,他有一张苍白的脸,一双异样的眼睛。他是为了躲避尘世而离群索居的才华横溢的诗人——海子。

在一个黄昏,我试图接近他。

“海子——”在他面前,我似乎感到自己声音的飘忽。他慢慢地回过头来,干涸的双眼没有任何神采。

“你为什么要过这种远离喧嚣的日子?你完全有能力过你应该过的正常的生活啊!”

他不语,目光飘向了铁轨延伸的远方。

“为什么你不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听到这句话,双唇有一丝颤动,微微开启:“这个世界不符合我的梦想,我也不适合生活在这里,生活在这样丑恶的庸俗的世界。”

“不,不是这个世界丑恶,而是你抱有太多太大的希望,你的个性超脱冷漠。其实你可以改变自己的视角,积极地适应这个世界,真正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啊!” “为什么?为什么要让我去适应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束缚了我自由飞翔的梦想,让我的心眼变得世俗,我要用我的诗,用我的生命去改变它!”海子有些失控地吼道,蓬乱的长头发在飘飞。 “海子,你是无力改变这个世界,况且世界还是充满温情的。你这样不改变自己的想法,即使耗尽生命也只能注定是沉沦,你只要改变一下自己的活法,就可以迎来多彩的春天,换来十个海子的复活,海子!”

“明天,太阳能照常升起吗?” “海子!”

“这铁轨不知延伸到何处„„” “海子!”

“该得到的都没有得到,该失去的都早己失去了。” “海子!”

„„

最后,海子还是带着他梦呓般的语言追寻着铁轨的方向,走出了我的视线。

很久没有再见到他了。

几个月后,我在报上看到了他卧轨自杀的消息。我震惊,我默然。

他终于让自己挣扎的状态凝固成一种永远的休止。

海子,不知你如今在另一个世界是否已经找到了自己梦想的乐园,但是我要告诉你的,多亏你的坚守,我看到了,我真的看到了十个,百个乃至千个海子的复活——你的诗,连同你的精神,一起活生生地出现在神州大地上,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大花园里爆芽吐蕊(在通往中国梦的大路上处处怒放)。

妈妈,今夜可曾看见月光偷偷溜进我如诗的梦中?爸爸,是你那根笨拙的手指,硌痛了我流淌在岁月中的笑声?

妈妈,我想在天堂里游戏,可我怎么才能飞快地跑进天堂。前方的路太黑太暗,凄迷了我的双眼,我感觉到害怕,在彷徨无措中,我听不到你温柔的呼吸,我感觉不到你温润如玉的手指。妈妈,是哪朵丁香伫立在我的窗前?让我忧郁的梦中涛声起伏。妈妈,我记得你的绺绺秀发,那发丝是留在水墨江南里的一段思念,是你如瀑般倾泻下的一汪碧水柔情;不是韶光易逝的年华,不是弹指红颜的青春,在通往天堂的无期之旅中,你的青丝是缠绕我最后的热爱。

爸爸,我还能听到你的故事吗?你的声音好美,就像那克莱德曼指尖流过的琴声,就像月光挥洒下柔肠百转的亲吻,可是你的胡子扎疼了我的脸,我哭了。我记得你讲蒹葭,你说那是《诗经》中蹁跹起舞而出的美女,像你刚满三个月的小女儿一样;你说蒹葭独立水湄寒秋,听关关鸠鸣,可我怎么突然觉得那是秋水般一阕古典的归梦。灯火已远,流星已近,那一抹淡淡斜阳躲在哪片云下?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欢乐的歌声„„

爸爸、妈妈,我想听你们讲夕阳下过去的事情。

孩子,你走得好快,妈妈还抱着你三月的温床,妈妈还在不停地为你搓洗已经干净的尿布。妈妈知道你不会再听《小燕子》了,可妈妈怎么还在唱?为什么?

孩子,你本来就是天堂的仙子,却不幸落入凡间的灾难。三月的柳絮不飞,因为春风恨你;三月的桃花不开,因为芳华妒你。于是你又回到天堂,你的身边有小朋友陪着,对吗?去天堂的路好黑,妈妈的目光照不亮你的前方。你走得太快,妈妈还没来得及吻你最后一次。

思汝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妈妈想你。

孩子,爸爸再也不会用胡子扎你的小脸,爸爸天天给你讲故事,行吗?你会听到吗?爸爸给你讲静立海棠花旁如海棠般遗世独立的黛玉;爸爸给你讲李清照的点绛唇歌;讲“一点梅花亡国恨,二分明月老臣心”的史可法;讲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的岳阳楼。

可爸爸知道你再也听不到了,你在地动山摇中飞去了,爸爸还要讲,山里的老爷爷,他说„„

他说什么呀,爸爸,妈妈?

孩子,来世再牵住我们的手!

评:实在难以相信考场上会产生这样一篇充满文学韵味,同时又饱含作者深情的佳作!作者以一个三个月的女儿与父母对话的方式展开叙述。先以充满了古典韵味的“玉”“丁香”“青丝”“水墨”等诸多意象抒写对妈妈的爱恋,再通过怀念爸爸故事中的“蒹葭”“鸠鸣”“秋水”来表现对爸爸的敬爱。一句“爸爸、妈妈,我想听你们讲夕阳下过去的事情”将自己对父母的依依不舍之情推向高潮,同时又做一小结。然后,作者以妈妈的口吻点出三个细节:抱着三月的温床,不停地搓洗已经干净的尿布,还在唱女儿不会听到的歌谣。这三个似乎有点神经质的行为细节真实表现出母亲失去女儿之后的极度悲伤,读来令人落泪。第三部分,写爸爸对女儿的思念。有后悔,再也不会用胡子扎女儿的小脸了;有遗憾,太多文学的美好还没有来得及和女儿分享。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文章的结尾,女儿与爸爸的一问一答之间,让我们不得不相信灵魂可以永存!谁说阴阳两隔!有真挚的爱,我们会生死相依!

人生的变与不变

山,若遇上春风,则换上嫩绿的新装;若沐浴夏雨,就变成葱郁的模样;若披上冬雪,就着上了素裹的银装。山在变,山亦不变,变的是颜色,不变的是沉稳。

水,跌入山谷就变成了小溪流,路遇悬崖就成了一帘如烟的瀑布,奔腾到了入海口,就欢快地融入了海洋。水在变,水亦不变,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灵动。

人,在他乡是一个游子,在官场是一个宦海中人,在田间是一介布衣。人在变,其实人又未变,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我们信守的原则,心中那永恒的信念!

我们在不断地改变,随着时代,随着环境;我们也没有改变,因为信念,因为原则。其实,变与不变本来就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法宝,变的是思路、风格、方法,不变的是我们信守的原则。

是什么让屈原毅然抱起石头跃入了汨罗江?是什么让文天祥在狂澜既倒、大厦将倾之时仍坚持抗元?又是什么让鲁迅选择了弃医而从文?是\"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爱国情怀,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一身正气,是“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沸腾热血!

时代在变,他们那一颗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心却未曾有丝毫的改变。是啊,不变是信守的原则,心中的信念!

为什么尾生在洪水袭来之时抱柱而死?为什么张瑞敏不允许一件不合格的产品走出“海尔”大门?为什么谢延信毅然担负起了照顾亡妻家庭的责任?不过是与那女子的一个约定,不过是“让每一个用户放心”的工作理念,也不过是病妻榻前的一句承诺。

也许这都无足轻重,但他们却选择了坚守,不是回报多么重要,只是为了把握一份信任,信守一个原则。是啊,不变的是信守的原则!

曾有一位老师这样教导学生:“我们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调整自我,但是我们信守的原则是不变的。”原则之于人,就如同帆舵之于航船,翅膀之于飞鸟,根基之于大树。

信守一个原则,人生便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不至于迷失在生活的远航中;信守一个原则,人生便有了 一种得失的平衡,不至于在生活的天空中摇摆不定;信守一个原则,人生便有了为人处事的根本,不至于败倒在生活的土地上。

朋友,社会在进步,我们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就得不断地改变自己,可有一点万万不可改变,那就是——我们的原则!

变与不变

上世纪美国猫王有一首著名的摇滚乐曲《时代在改变》,他声嘶力竭的演唱、放浪形骸的形体动作,无不昭示着新时代的我们正面临着一场如海啸般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革。是的,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心在悄然改变。(以猫王的《时代在改变》开篇,说明这个时代的变化之大。)

犹记得那一场郭美美炫富的网络闹剧,手挎爱马仕、开豪车的少女在网络上宣称自己是红十字会总经理,引来网友恶批如潮,而其本人却不知羞耻地大放厥词,其行为让当代青年汗颜。时代在改变,过去的艰苦朴素、勤劳自强随着金钱的增多,荷包的渐鼓变成了高调炫富,嚣张自傲。那一代朴实憨厚的人们远去了吗?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感受这可怕的改变,我心中一片迷惘。

广州两岁女童小悦悦先后遭两辆车碾压,十八名路人竟真的做了“路人”,无一人上前救助。小女孩的血与泪和着社会的冷漠无情重重地击打着我的内心,时代的改变带走了激励着一代人的雷锋精神,取而代之的是互相警惕、怀疑的眼神和一双双迟迟不愿伸向弱者的手。时代之风呼啸而过,我却感受到彻骨的寒冷和悲凉。(在上文基础上,继续以反面事例说明时代变化导致人心的变化。引人深沉思考。)(反面事例,提出社会的变,表达作者的迷惘。)

就在昨天,杭州城所有市民送走的“最美司机”吴斌,在被铁片击中肝脏的重伤情况下,他标准地完成了一系列刹车开门动作,保护了车上24名乘客的安全。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职业道德,什么是舍己为人,我仿佛看到烈士吴斌拂开重重迷雾朝我走来,他笑着告诉我人们心中的道德情操从未改变。他带给我一道向善的光芒。

顺着吴斌的手指,我看到90后孝女孟佩杰,八岁就独自一人照顾养母挑起一家重担;我看到“最美妈妈”吴菊萍,毫不迟疑地伸出双手救下女童,托起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我看到了香港义工黄福荣,自费去汶川抗震救灾,全然不顾自身的疾病。我开始激动起来,人心并没有变,美好的人性并没有变!无论时代怎样奔涌前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仍将继续绽放光芒。(作者在开头并没有按照常规,开门见山,而是娓娓道来,在文中明确中心:“我坚信,人心没有变。”由此可见作者的独具匠心。)(针对上文,正面提出吴斌事例,详细叙例,重点诠释。是啊,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而我坚信,人心仍没有变。)

于是我微笑起来,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驻足回望,来时,花香满径流;未来,一片光明。在变与不变之间,我已找到了我该走的那条路。

守护心灵的月亮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唯有空中之嫦娥,遗照千年。

境遇变了。李白从贵妃捧墨、力士脱靴的光耀中降到人世的饥寒苦乐中。不变的是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魄力和“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豪放。

世事变了。杜甫在太平盛世中穿行,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饱受苦寒,不变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情思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忧国情怀。

时空变了。苏轼从京城辗转到黄州、惠州再到海南,从年少博学到饱经沧桑。不变的是“一衰烟草任平生”的旷达和“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的气节。

朝代变了。李清照从旧都南渡,迎来了一个名曰“南宋”的朝代,从一个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变为一个“人比黄花瘦”的嫠妇。不变的是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和“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斗志。

战场废了。陆游从真正的战场回到家中,且在梦中回到了战场。时光流逝,不变的是他“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豪情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心愿。

什么都变了,不变的是这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守护着一轮心灵的月亮。 月光皎洁,照我行万里。

守住青春。不让青春在时光里荒废,不让青春在岁月中虚度。让青春在奋斗中飞扬,在泪和汗的洗礼中升华。

守住善心。任世人麻木,旁人冷漠,我自友一颗温热的心,给贫困儿童送去自己的关怀,给无助者带来心灵的慰藉。

守住情操。物欲横流,要有“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气魄,不再金钱堆里滚打,不再网络虚幻中沉溺,只求活得实在,活得高尚,活得潇洒。

守住„„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月亮,月亮的名字多种多样,但愿我们能以前人为榜样,守住自己心灵的月亮,但愿我们的眼睛,只看得到笑容;但愿我们留下的每一滴泪,都让人感动;但愿我们心中每一轮月,不是水中月。

篇2:变与不变

斗转星移,世界万物的盛衰荣枯,沧海桑田的变化,花开花谢的轮回„„一切无时不刻不在变,也不知是生活环境的改变引起生活的改变,还是二者相反。总之,生活也在无时不刻地变化。

水木年华在《一生有你》中写道:“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的容颜,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岁月流逝,悄然无息改变了一个人。岁月使人变老,使人变成熟,变稳重„„不经意间蓦然回首,原来过去与现在已是天壤之别了。也许有人真的无法去承受周围环境的变迁也随着慢慢的蜕变,这就是可怕的变质吧!变圆滑,变狡诈,变无情„„失去了原本的潜在,令人发指!就像契诃夫的《变色龙》,瞬息万变,很现实!

也许该讲讲《红楼梦》中荣、宁国荣盛至衰的重大转变。花巨资建造大观园,每逢节日,喜事、丧事,都讲究排场,然而在金钱名利享受的熏陶下,渐渐地变化了一些人,他们变得骄奢淫逸,豪门世家也渐渐走向衰败。其实无论有多少座无虚席的辉煌,都应该有个心理准备——总有一天曲终人散,将面对的是空空的席位,或多或少。

可是我仍然相信天地间会有亘古不变的东西,有一句话叫“情比志坚”,没错,就是“情”,亲情、友情、爱情„„这些生命中最真挚的感情。人生短暂,“不够时间好好来爱你,”是的,一个和睦相爱的家庭,一对恩爱的夫妻,一对形影不离的生死至交,他们希望用一辈子的时间,守护着家人、爱人、朋友,或许他们的生命跟漫长的年代相比,只算是瞬间,然而他们付出的感情,却是瞬间的永恒。

有些人也许会感叹生活中的千变万化,会抱怨生命中悲惨变数,也有人厌倦生活方式的一层不变。不满足于现状,有这样的一句话“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也许这样,就不会有太多的遗憾了。

在繁华的世界中,想不变也有点难,只希望能够守住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迷失自己。

变与不变,变的是心,不变的也是心。

篇3:变与不变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江春水向东流,滚滚长江东逝水。可分明又听到:“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变,会有流逝的美好。时间难寻,它让小树枝繁叶茂的同时,让车轮越来越粘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驼了背。周围的环境难再,一座座高楼大厦耸起的同时,昔日宁静的乡村,涓涓流淌的小溪却消失了踪影。

不变,就会有亘古的永恒。敦煌莫高窟那已飞扬了千年的壁画,那自由灵动的飞天,那一叠叠工整的经书,将一个时代的辉煌化为永恒。

人的一生中真的没有什么是不变的,不变的只有变化。麦田正在收割,树叶正在飘落,花儿正在凋谢。有人说,当牵牛花开放的时候,它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人生又何尝不是呢?生命悄悄流走,美好慢慢消逝。不过即使诗已遗忘,花已失落,我们仍可以自不变中感受人世的伟大。

屈原魂归汨罗,却以一颗不变的爱国心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传奇;建安诗人早已远逝,魏晋风流却依然撼人心神;苏子以不变的情操与姿态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高尚的精神不变,美好的灵魂不灭。

埃德加·基诺逝世了,可是他的哲学却跃出了坟墓,在高远的星空注视着人们;米谢莱逝世了,可是记载着未来的史册却高高地耸起,见证一个个传奇。

万物都在变化中渐行渐远,但那些消逝的美好却以另一种形式在历史的土壤里埋下种子,在现在与未来的心灵萌芽,绽放出永不凋谢的美丽,滋养着我们的情感、慰藉着我们的灵魂。那深入中国入骨髓的儒家思想,那传统的“礼”与“义”,那扎根于心中的民族意识,无不穿越历史的烟云影响着我们的现在与未来。

鲁迅说:“那些美好的人和美好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者。”正是因为变,所以他在“好的故事”中期待的理想生活实现了。而也因为不变,所以我们的祖国大陆与台湾虽形式万变,但不变的爱国心、不变的民族认同感最终会让我们在一起。

变化中消逝的美好,在我们的回忆中缱绻成朦胧的风景。 不变中美好的延续,在我们的心灵里驻扎为亘古的永恒。

篇6:变与不变

世界日新月异,新技术席卷着社会发展的风暴疾速而来,很多东西都悄然改变。不过,也有一些在逝去的时光中定格,成为不变的风景。

变的是科技的日益更新,不变的是人们之间的真情。傅雷家书至今仍被奉为经典,那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言语无不饱含对孩子的爱意,循循善诱的教导自然地从家书的字句中流淌出来。“读书足以明智,足以怡情,足以成才”这些名句也给我们启迪。科技发展了,家信也渐渐被取而代之,但我们的情意不变。一条用心编写的短信,一句亲切的问候,一张节日快乐的贺卡,都是情真意切的体现。这些切实存在的情意是不能被新科技取代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不再是遥想,一个电话就能把相隔很远的情谊连接起来。人们之间的真情在急速发展的社会中永存。

变的是环境的日益喧嚣,不变的是人们心里的纯真。社会发展带来了灯红酒绿的城市,静谧的氛围被喧闹取代,可史铁生始终保持内心的纯真。他摇着轮椅来到安静的地坛,把外面的吵闹隔离开来,用心感知生活。在许多人对名利趋之若鹜之时,他以孩子般真挚的心灵看待世界,忘了身体上的疼痛,用心写作,为读者留下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给我们感动和支持。国家变富了,可我们的心不能变,勤俭节约不能变成铺张浪费,脚踏实地不能变成好高骛远,坚守自我不能变成左右逢源。环境可以变,心内的纯真不能变。

变的是名气的日益增长,不变的是不忘本的朴实。温暖的阳光散落在朱之文黝黑的脸庞上,浓浓的笑意染亮了天空。“大衣哥”朱之文凭着在舞台上出色的表演逐渐为大家所知,名气增加了,可他却完全没有“星样”,一心把“草根”文化贯彻到底。有记者去采访他,他却早已跑到老家干起农活,辛勤的汗珠在他幸福的笑脸上流淌,不少人为之感动。是啊,我们为什么要因为外界的变化而改变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是最美的人生姿态么?我们不管在怎样变化的环境中,都不能忘本,改变自己本身的意愿。

日子越来越好,科技越来越发达,变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可有些不能变的东西,无论经过多少时光的洗涤,都应该不改本色,永葆常青。

推荐第4篇:人生的变与不变

人生的变与不变

变化是世界与人生的常态,就像是流水潺潺,不舍昼夜。而不变的是智者观水般的心态,不随物动以动,不随物止以止,即使世界变化无常,又如何?

股市天天波动,职位时时调动,关系常常不同,人事慢慢改变。大千世界,无时不变。虽然外在的境遇不断变化,但我们还是可以保持悠然不变的心态,淡看云卷云舒,闲看花开花落。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曾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然而真正做到宠辱偕忘,又有几人能做到?智者为之也。

近日画坛掀起轩然大波,原来是著名画家塞尚的《打牌者》创下价格新高。也许梵高的向日葵已深入人心,但崇尚自由主义的塞尚却鲜为人知。与梵高一样生活潦倒的他,喜欢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当遭遇画坛着重表现客观事物的主流时,他依然我行我素,自成一派,成为坚守自己独特的艺术观的孤独者。也正是他的这种不肯改变、不会改变,成就了他无可比拟的作品,使他终成大家。

保持悠然不变的心态,是对变化着的境遇的一种面对,又何尝不是一种对自己人格与处世原则的坚持?

“人生何处不可休?”它是那么的惊艳,它代表的是一种生命的哲学,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处世原则。而这句话出自苏轼。他本人的境遇十分坎坷,多次被贬谪,失意官场。然而他总是淡然地面对得与失,在诗词中渗透着一种达观豁然的人生态度。如果苏轼面对困厄满腔悲愤、愁情万丈,那么他也只能沦为终日哀鸣的迁客骚人罢了,又怎么能写出妙手文章、做出不凡政绩?

又假使,幸运的金苹果终于砸到了你的头上,你又是否应该欣喜若狂、洋洋得意? 在2006年的超级女声结束后,一夜成名的李宇春开始面对一个新的世界,一个充满欢呼声与陌生气息的世界。准备进入娱乐圈的李宇春笑言:“环境变,心态不变。”如今她已闯过了风风雨雨,拥有了自己的“玉米”,名气颇盛。她的成功轨迹正正诠释了人生的变与不变,变的是外在的一切,而我的心,不变。何必在意那浮动不定的名与利,何必在意那反复无常的幸与不幸,悠然的心,足以抵挡风雨,成就自我。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时间的轨迹,不能扭转时代的趋势,更不能停止历史滚滚的车轮,时代在发展,但我们仍能够持着永远不变的那颗心,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留下最坚定的背影。

推荐第5篇:转业干部的变与不变

转业干部的\"变\"与\"不变\"

\"变\"与\"不变\",在每个人的旅途中,是经常碰到的。\"变\"与\"不变\"对转业军人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而更多的是考验

处\"变\"不惊。

军人转业,环境变了,职务变了,待遇变了,工作任务和工作对象也变了。面对这些变化,你不必惊慌和忧虑。军人本来就是\"拿起武器能打仗,脱下军装能做工\"的特种材料,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接受挑战。转业到地方,有的环境变差了,职务变低了,工资变少了,任务变重了。我们不要消极,要深信这更能体现转业军人的人生价值。我们不必同别人比名誉地位,比环境条件。那样越比越泄气,越比越糟糕,到头来,一事无成,还是丢了军人特有的处\"变\"不惊的风度。

处\"变\"适吏。

\"物竟天择,适者生存\"。转业军人如不适应新的情况则难以立足。要适应走出军营的环境变化。无论是从基层进机关,还是从机关到基层,都要尽快适应当地当时的环境和条件。有些转业干部开口闭口\"我在部队怎样怎样\",\"我当兵时如何如何\",无形中疏远了与同志间的关系。有些同志在部队\"大声\"惯了,到地方也\"大声\"对同志和部署,叫人受不了。久而久之,越\"大声\"越没人听,威信随着\"大声\"下降了。军人转业到地方,要先当小学生,虚心学习地方同志的长处,学会与人相处。这样,才能为搞好工作打下基础。

处\"变\"不变。

军人转业到地方,要\"保节留本\",做到处\"变\"不变,坚持\"三不\"、\"四要\",即: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能变,党的优良传统不能忘,军队的战斗作风不能丢;要学习,要团结,要廉洁,要拼搏。转业干部只有转业不转志,永远保持革命本色,以新的战斗姿态,投入到新的环境新的岗位,才能最终绘出更新更美的人生画卷来。

推荐第6篇:体验式商业的变与不变

体验式商业的变与不变2014-07-10

侨福芳草地与K11的叫好和叫座,为本已火爆的“体验式商业”又加了一把火,“体验式商业”是购物中心的灵丹妙药吗?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恐怕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下到底什么是购物中心中的“体验式商业”。

购物中心体验商业的三个范畴和两个层次

拨开各类营销词汇的修饰,我们可以发现购物中心的四大基本功能即是购物、餐饮、娱乐、服务,而我们现在通常所谓的“体验式商业”其实大多数归类于娱乐业态。

第一个范畴,从狭义范围上来看,体验就是娱乐业态,可以带给消费者最直接的体验以及感受,例如溜冰场、电影院、KTV,这都是很直接的体验、互动和娱乐。

第二个范畴,互联网没有办法取代的业态都可以称之为体验业态,这个其实主要是指除了购物以外的餐饮、娱乐、服务都是体验业态。那么抛开之前所说的狭义上的娱乐类体验,在餐饮、服务里也有体验业态的发挥空间。典型的例如主题餐厅、艺术展馆、博物馆等等。

第三个范畴,从更宽泛的角度来看,购物中心最大的体验就是购物。当你的购物体验足够独一无二,那就是与众不同的体验业态。比如独特的次主力店、主力店,最早三里屯太古里的苹果体验店、最近天津大悦城的骑鹅公社;又或者是营造出与众不同的整体购物环境,如蓝色港湾的美式乡村建筑、喷泉和灯光。从这个角度来说,最早的ZARA就是一种体验,时尚且低价,但是当它开到1000家时就将不再是体验,而是流行了。

体验式消费又分为两种层次,最高境界就是把消费者的需求满足到极致,比如苹果的产品、特斯拉。芳草地在环境上也有这种感受,但在品类业态品牌组合上有点阳春白雪,无法适应消费者的极致需求,而“极致亦为无极致”,不断被超越是一种必然,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因此从另一个更广泛的层面来看,体验实际上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一般常态的、特殊的、独一无二的感受,是一种差异化的表现。比如在业态上,大家都有KTV的时候,有人做了电影院,这就是万达;都有电影院的时候,有人做了冰场,这就是万象城;当大家都有冰场时,有人做

了职业体验馆,这就是朝阳大悦城;在环境上,当大家都是封闭式时,有人做了开放式,都做开放式时,有人做了喷泉,当喷泉不再新鲜时,有人做了天幕......诸如此类因环境、业态、品类上的差异化,带给消费者的独一无二的感受都是体验。

从这个角度说,有了溜冰场、电影院、艺术馆是否就是完成了“体验式改造”?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一个“体验式”购物中心应该是结合以上三个范畴及两个层次、为消费者提供精致购物体验的场所。

体验的变与不变

当我们回顾历史时会发现,购物中心的本质从来没有改变,只是外在包装不断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短短二十年间已从商品短缺,历经商品丰富,来到服务主导的时代。而所谓的消费体验也从量变到质变,到了如今的“体验式时代”。在物资紧缺的时代,消费者不会考虑品牌、售货员的服务态度等等,能够买到目标商品已是他们最大的满足(物资短缺时代最好的体验)。但是到了商品丰富时代,百货公司的品牌、花色、大小号是否齐全才是衡量百货是否“高大上”的标准(百货时代最好的体验),这也是百货总是在追求用更少的面积放更多的品牌的原因。而到了现在,品类已经极度丰富,消费者在购物时的感受,包括购物方式、支付方式、购物中心的氛围等等(现在最好的体验)。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走在消费者前一步的商家成为了竞争中的赢家。尽管消费时的体验形式在不断变化,但是其本质从未改变,只要商家能比消费者先想到,为消费者创造需求,能把消费者所有物质和心理的需求做到极致,他就能够很快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特别是在购物中心竞争激烈的今天,可以说“体验式商业”是购物中心差异化竞争、对抗互联网电商冲击的利器。当有了以上共识之后再来讨论如何实现购物中心的“体验式改造”,可能就不会再将眼光局限于引入大型设备或者照搬某个国外案例,而是认真地研究购物中心的目标消费者,针对他们的特征、喜好、购物习惯,为其设计属于“他们”的购物中心,我们将这称之为明智的体验管理。 明智的体验管理

明智的体验管理将通过系统的体验规划,在新技术的帮助下,赋予购物中心鲜活立体的情感和性格,从而完美诠释人与空间的关系。九洲认为体验式的购物

中心首先需要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可能是历史人文类的,也有可能是科技、自然环保、文化创意亦或是事件类,围绕这一主题构造出完整的六感体系(触、听、闻、视、尝、悟),再通过动态的活动(例如节日活动、主题活动)以及静态的符号表现手段,包括天、地、墙、公共空间的打造,为消费者构筑出独特的消费体验。当然这套六感体系与动静表现符号都需要有一条连贯的故事线贯穿其中,统一在设定主题之下。比如说全球最具体验感的购物中心迪拜MALL,里面做了一个完整的瀑布,横挂三层楼,这种体验在迪拜这样一个极度缺水的城市中是非常疯狂又奇幻的;同样迪拜Mall里有世界上最长最大的音乐喷泉,当交响乐奏响时喷泉可以碰到200-300米高。再比如凯撒宫也是一个主题化的购物中心,分为古罗马主题和亚特兰蒂斯主题,在购物中心里有神仙给顾客倒酒,还有可以随着24小时星辰日月的变化而变化的天幕。再比如说成都东郊记忆项目,就是以音乐为主题的老厂房改造项目,所有的业态都与音乐相关;朝阳大悦城项目,从业态组合到消费者沟通,都围绕其“年轻、时尚、潮流、品位”的主题进行了改造与重构。

当然这些体验的前提是在新技术的帮助下得到关于目标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大数据,包括对个体消费行为、偏好、习惯的把握。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对消费者进行细分,构建其行为模式的模型,并且进行精准营销、互动及传播,例如九洲针对年轻人做了一个和医院合作的活动,而针对家庭我们会设计一个线下的“爸爸去哪儿”的活动,针对社区邻里我们会设计马拉松的活动。另外在大数据的帮助下我们还可以对购物中心进行精细化管理,例如可以用三平方米作为一个节点去智能化的控制整个购物中心的变化。

推荐第7篇:李连成的“变”与“不变”

李连成的“变”与“不变”

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党委书记李连成是一位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先进典型。研究李连成崇高精神、挖掘李连成先进事迹一直以来都是社科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的神圣使命。2013年春天,时间正值春暖花开,西辛庄村照样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干事创业景象。当时李连成恰好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我们的前期采访主要围绕他身边的人展开。接触到的每一个人都能滔滔不绝地讲述李连成的故事。这些故事又都离不开“变”与“不变”。

群众都说,当初选李连成当支书是看重他脑筋活,有眼光。22年来,李连成从来没有让拥护他的群众失望过,他用发展的眼光换来了群众越来越好的幸福生活。起初李连成带领全村群众发展蔬菜大棚,老百姓的生活由此发生了质的飞跃。后来,其他地方的群众也看到种植蔬菜的\"钱景\",他又迅速调整思路,开办工厂企业。当产能落后面临市场淘汰时,李连成开始招大商引大资,搞产业集群。积累了雄厚的财力,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还得花路费\"的问题摆在他面前,他开始发展民生事业;民生医院建好了,他又兴办学校。如今,以西辛庄为中心,辐射周边十几个村庄的益民社区又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着。这是李连成带领群众致富、一心为民的思想脉络,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它时刻发生着变化。

但始终不变的,则是李连成对农民梦想的追求,是他的勤奋、清廉、务实苦干和艰苦朴素的作风。22年来,李连成带领群众先后实现了致富、就地就业、免费医疗等一系列农民群众渴盼的梦想,但这只是开始,农民群众还有很多很多的梦想没有实现,他将永不停歇。无论奋斗在实现哪一个梦想的历程中,李连成都没有躺在功劳薄上沾沾自喜,而是永远怀着一颗虔诚的心面对工作和群众。尽管西辛庄现在富裕了,但他那颗清廉心一直没变,依旧做到\"不喝群众一盅酒、不吸群众一根烟\";尽管李连成获得了很多荣誉,但他依然早起晚归,与群众同吃同住,从不搞特殊。他常常说“离奢侈越近,就离群众越远”,因此他现在还是不讲究吃穿,从不铺张浪费。

(濮阳市社科联普及部)

推荐第8篇:人生的变与不变——指导

“人生的变与不变”为题的作文指导

题目:世界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的,同样,人生也总是处在变化之中,比如,境遇变化,职业变化,财富变化,地位变化,声誉变化„„但是,人生中有些东西却是不能变化、不会变化或无法变化的。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见闻或看法?请以“人生的变与不变”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一、审题:

1、给材料命题作文;

2、此题目基本相当话题作文,只是命题而已;

3、题目基本结构为并列短语(属关系型话题)“变与不变”,不过是涉及“人生的”;

4、回顾复习资料:

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A、对立统一关系;B、是非取舍关系;C、并非绝对关系;D、并列共存关系;

5、此处,“人生的变与不变”,结构并列,而要素之间应是什么关系呢?

“变”是“变化、改变”“变迁”“变通”; “不变”是“保持”“坚守”。

----回归材料,看材料中所透露的信息。从材料看,应抓住两句关键的语句:“人生也总是处在变化之中”,“人生中有些东西却是不能变化、不会变化或无法变化的”。 第一:人生总是处在变化之中; 第二:举各种外物变化例子;

第三:强调有些东西——精神内蕴——不变;

二者可理解为并列共存关系,即“要变,也要不变”,这就不是“是非选择”关系了,理解为“是变还是不变”,就不恰当了。

二者也可理解为对立统一关系,即“变,是为了不变”,“不变,才能变得更好”,“变必须以不变为基础”,“变有利于不变(坚守)”,或是“变为了更好地坚守。

7、进一步明确,材料中“变”与“不变”所指对象不同,作文中也应具体指明和区分:时代变迁了,生活急剧变化了,我们的很多方面都会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不断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1 同时,有一些东西是不能变的,是要始终坚守的,比如原则,正直、真诚、善良、坚韧、乐观等美好的人格。

8、必须纠正这类作文的典型毛病: 误区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误区二:泛论关系,不见重点。

误区三:不见“人生”,泛谈企业、民族、国家„„

二、根据以上分析与判断立意举例:

1、无论自己的人生怎么变,美好的人格(道德、公德心、真诚、做人的原则等)不能变;

2、不管生活怎么变,自己那对“真善美的追求”(„„)不能变;

3、我们要积极改变人生,但一定不能改变美好的人格(道德、公德心、真诚、做人的原则等);

4、我们要应时而变,但不能改变“对社会尽有的一份责任心”(„„);

5、当变则变,该坚守就坚守,彰显人生智慧。(“变”是一种态度,“不变”是一种深度)

观念要变,心境不要变。

方法、手段可以变,但追求不能变。„„„„

6、对做人而言,既要有变的进取心,又要有不变的操守。(变,才能感受人生的奥妙,追求生命的灿烂;不变,才能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彰显品格和修为。)

7、对处世而言,既要懂变通,又要会坚守。(变通,方能适时而动,适者生存。坚守,才可高处着眼,大处入手;只变通不坚守,可能迷失自我,误入歧途;只坚守而不变通,恐会思想高远,却又惨遭淘汰。)

8、我们应时而变,就是为了坚守美好的人格(节操、梦想、品质„„);

9、不改变(坚守)„„,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10、以“不变„„”应“万变”;(世间唯一不会改变的就是变化。财富名利,荣辱得失,不过镜花水月,随时会变。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坚守高洁的品质,才能在各种变化中把持自己,完善自我)

11、生活在发生着改变,而有些东西不能改变;

2 构思示例:

我们要积极改变自己,但一定不能改变美好的人格。为什么? ①想要丰富多彩的人生,必定要不断寻求改变,不断突破自身极限; ②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必然; ③但一定不能改变美好的人格;

④人生丰富多彩了,欲望也在膨胀,而想要避免自己迷失其中,就一定坚守自己的真性情、好人格。

三、典型问题

1、审题不当:要么单写“变”或“不变”,要么忽略“人生的”,谈企业、民族、国家等的“变与不变”。

2、无中心论点,议论分散,主体的几个层次不存在紧密的联系。

3、主体不再是几个分论点形式,又无破解之法,而仅是单一角度的材料堆砌。例文1:

人生的变与不变

①列子曰:“有生不死,有化不化,不生者生生,不化者化化。”诚如是言,人生的一切多变,离不开不变,正如枝叶华实之美,不离根茎躯干之坚,唯有善于坚守本分,才能逢时而举。

②孔子席不正不坐,肉不正不食,困于陈蔡,不改礼乐,这是孔子不变的操守。孔子坚守这些品质,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其道一以贯之。而其一生坎坷,四处求学,周游列国,到了晚年则教化子弟,这是他的变化,然而如若使他丧失原则,为了致仕蝇营狗苟,他也不可能有日后的成就。历史上因时势而改节操者甚多,相传明朝奸相严嵩少时有志于开创太平,耻与人合污,然而入仕之后,数逢挫折,一旦苟且,而为权势迷心,终究不得尽忠良之份。汉奸汪精卫令人唾骂,但他少时曾写出一句诗话“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谁能想到他日后的卑鄙?因此,时过境迁而志不可易。若不坚守心志,终究会使人日益堕落,欲成大业,反作小人。

③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志向二字,说来容易做来难。基督教传说耶稣死前曾预示他死后将有弟子否认他是耶稣门徒,众弟子都信誓旦旦说自己是忠实的,然而耶稣死后,有执刑者拷问民众,欲将耶稣门徒带走,结果在刑杀之前马上有门徒失口否认其身份,甚至不惜否认其认识耶稣的事实。人总是有情欲在心中,然而因为这些畏难之心、免刑之欲,对自己的志向改变,对自己的操守放弃,对自己的诚信否定,真的能使人更加安心吗?我看不然。因此上,不独在“利”字之前人要守节,在“害”之前更要无畏,否则人也枉为人了。

3 ④安守本分其实不难,难的是立志。志心不坚,如何作为?一切机械,都有轴有承。轴之转动,在于承之稳固,立志就好比在轴里安置这个“承”。孔子十五而志于学,终其一生,矢志不移,因此他才能有所作为。人要立志,得靠实践,在劳作中“空其心志,劳其筋骨”,最终“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立志的关键。

⑤因此上,人生之变与不变虽多,其实却并不繁难,有大志才作作为。所以说,君子外化而内不化。 例文2:

人生的变与不变

①山,若遇上春风,则换上嫩绿的新装;若沐浴夏雨,就变成葱郁的模样;若披上冬雪,就着上了素裹的银装。山在变,山亦不变,变的是颜色,不变的是沉稳。

②水,跌入山谷就变成了小溪流,路遇悬崖就成了一帘如烟的瀑布,奔腾到了入海口,就欢快地融入了海洋。水在变,水亦不变,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灵动。

③人,在他乡是一个游子,在官场是一个宦海中人,在田间是一介布衣。人在变,其实人又未变,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我们信守的原则,心中那永恒的信念!

④我们在不断地改变,随着时代,随着环境;我们也没有改变,因为信念,因为原则。其实,变与不变本来就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法宝,变的是思路、风格、方法,不变的是我们信守的原则。

⑤是什么让屈原毅然抱起石头跃入了汨罗江?是什么让文天祥在狂澜既倒、大厦将倾之时仍坚持抗元?又是什么让鲁迅选择了弃医而从文?是“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爱国情怀,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一身正气,是“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沸腾热血!

⑥时代在变,他们那一颗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心却未曾有丝毫的改变。是啊,不变是信守的原则,心中的信念!

⑦为什么尾生在洪水袭来之时抱柱而死?为什么张瑞敏不允许一件不合格的产品走出“海尔”大门?为什么谢延信毅然担负起了照顾亡妻家庭的责任?不过是与那女子的一个约定,不过是“让每一个用户放心”的工作理念,也不过是病妻榻前的一句承诺。

⑧也许这都无足轻重,但他们却选择了坚守,不是回报多么重要,只是为了把握一份信任,信守一个原则。是啊,不变的是信守的原则!

⑨曾有一位老师这样教导学生:“我们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调整自我,但是我们信守的原则是不变的。”原则之于人,就如同帆舵之于航船,翅膀之于飞鸟,根基之于大树。

⑩信守一个原则,人生便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不至于迷失在生活的远航中;信守一个原则,人生便有了 一种得失的平衡,不至于在生活的天空中摇摆不定;信守一个原则,人生便有了为人处事的根本,不至于败倒在生活的土地上。

⑾朋友,社会在进步,我们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就得不断地改变自己,可有一点万万不可改变,那就是——我们的原则! 例文3:

人生的变与不变

一条幽径,曲折迂回处总能展现心旷神怡的向往;一波巨澜,潮起潮落时方能叠出惊心动魄的鸣响;一种人生,跌宕顿困中方显惊世骇俗的力量;一种精神,百变环境中彰显亘古不变的执着。

苏武牧羊,爱国之心未变

当苏武身陷异国,不得归。当苏武面对与敌人威逼利诱,坚持不叛国,彰显在他身上的变与不变清晰可见。在敌国,生活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他从来没有后悔过,即便摆在他面前的是高官厚禄,他也从来没有动摇过。这是为什么?这正是他那永恒不变的爱国精神啊!身处的环境虽然变了,但那爱国精神永不变!这种不变的精神将永远为我们所铭记。

白芳礼生活艰苦,助人之心未变

每天靠蹬三轮载客的白芳礼,把仅仅的微薄的收入都积攒起来,捐给贫困的孩子们上学。随着白芳礼老人年龄的增长,他做工作越来越吃力,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帮助孩子们。直至他病倒后,躺在病床上的他,仍不忘那样需要帮助的孩子,将留给自己治病的钱全部捐出。白芳礼的行为,让我看到他助人的精神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他的精神感染了全国的人,他的精神将永载史册!

比尔.盖茨成功创业,奋斗之心未变

作为世界著名IT企业——微软公司的创立者,他身价上亿。管理公司的理念是“不断创新,再创新„„.”比尔.盖茨本可以享受豪华奢侈的生活,但他以一颗平常人的心,一直在奋斗,努力经营他的公司,使微软不断扩大不断变强,始终屹立于行业前锋。他那不变的精神正是他立于不败之地的动力。生命不息,奋斗不息。外界的变化永远摧毁不了他不变的精神!

世间万物瞬息万变,唯有精神亘古不变。若想要成功,就必须保持一种不变的精神。这种精神将转化为一种精神动力,使自己永远站在时代前列,不会被潮流所掩盖。坚持一种精神吧!它会使你有不一样的人生,在平凡人中彰显不平凡的人生。加油!变与不变尽在心中!让生命拥有非凡的色彩,一起追寻那不一样的人生吧!

推荐第9篇:中国孝道的“变”与“不变”

中国孝道的“变”与“不变”

传统孝道是古代中国“养老文明”的内核,是“中国式养老”的文化基因。数千年来,传统孝道承载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晚年生活,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进入新时代,如何弘扬中华养老文化传统,让亿万老年人安度幸福晚年,成为当代中国老人最为关切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民生问题。

去年以来,我们组织在校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回到家乡所在地,以老年人为对象,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的形式,开展了“老年人心中的当代孝道”专题问卷访谈。共访谈3300余位老人,涉及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44个市(区、县),275.6万余人口(以访谈对象所在村/社区为统计单位),回收有效问卷3149份。

调查发现,传统孝道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而被国人尤其是老年人认可,并被创造性地传承与弘扬。一

“敬养父母”仍然是老人心中最基本的孝道行为。当下,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养”,更多的是需要子辈在精神上的“敬”,是“常回家看看”,是“更多的陪伴”。“孝贵在敬”是传统孝道在当下“变”中的“不变”。

访谈结果显示,在老人心目中,最看重的是儿女的孝道行为“伺亲”,如常回家看看父母,经常陪伴老人,占78.9%;其次是表达儿女孝心的“敬亲”,即精神层面的尊敬,发自子女心底的爱,占31.9%;“养亲”,即物质层面的供养,包括给钱给物,买东西等,仅占8.6%。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老人们普遍认为女儿比儿子更孝顺。

传统孝道的核心要义是子女“善事父母”。孔子认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论语·为政》),“能养”是孝最基本、最基础的表现。“能养”不仅是从饮食上供养父母,而且要“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论语·为政》)。也就是家有辛劳之事,应代父母承担,物质享用上应当优先父母。在孔子看来,“爱护”“守护”“保护”父母是“能养”的应有之义,即使在父母物质生活有保障、身体健康的时候,关心和爱护父母也是子女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所以,这些都是做人的本分,是社会对人子的基本要求。

一个人只是尽到自己作为人子的本分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敬”。“敬”是尊敬、敬爱,有学者指出,敬之根本,是发自内心的对于父母真诚无私的爱。如果出于功利目的,比如,父母可以给自己带孩子、做家务,或者父母有可观的财产供自己继承等等而善待父母,则这种爱是一种自私的爱,不是“敬”。“孝”必须和“敬”紧紧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

《孝经》将孝道概括为物质上的“养”和精神上的“敬”“祭”三个方面,即从物质上赡养和悉心照料父母;从精神上体贴、关心、愉悦父母,做到“爱”“敬”“忠”“顺”;在重要的节日或者祖先的忌日祭祀先祖,以“报本反始”“慎终追远”“继志述事”。

“孝”是中华文化横向延伸的始发性观念和文化精神,广泛渗透于传统中国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处理诸多人际关系的依据。如,人们敬奉“天地君亲师”,遵从“五伦”“六纪”的人伦关系,以及衣食住行、人生礼仪、岁时节日方面的规范和习俗,一切都源于孝道。

“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孝字。”经过代代相传,“孝”逐步演化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它所表达的既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爱敬的情感,更是每个人为人处世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成为浸入中国人骨子里的德性,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近百年来,尽管“孝”的文化价值经历了“误读”甚至被“否定”,但是,以“孝敬”为核心内容的传统孝道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而被国人认可,并被创造性地传承与弘扬,发挥着整合社会意识、引导人们行为的作用,直到今天,“孝”依然是评价一个人价值观的主要标准之一。

孝道具有时代性,其内涵和行孝方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当代社会,“孝”不再可能成为做人治国的“全德”,行孝方式也不仅仅是传统的陪伴。“父母在不远游”“埋儿奉母”等观念和方式已经不合时宜,而教父母上网,经常给父母打电话、视频问候等,已成为表达孝行的现代方式。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尤其是近年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全覆盖,物质上的“能养”已不再是主要矛盾。老人大多退休或赋闲,身体机能逐步退化,较之年轻时候的丰富多彩,生活渐渐归于平淡,虽然物质上的衣食住行大多不成问题,但对亲情及亲人的精神慰藉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烈。

孝贵在敬,这是孝之常道,没有变,也不会变。带着自己的儿女“常回家看看”“更多地陪伴老人”,在很多老人心目中是最具分量的孝道行为。尽孝难在“(色)敬”(《论语·为政》)。这种发之于心、形之于外的对父母的尊重、爱敬,是传统孝道里“孝”的题中应有之义,时至今日,依然是当代家庭孝道孜孜以求的良好境界。子女“常回家看看”,并且“更多地陪伴老人”,既是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赋予子女的看望义务,也培养一种看望习惯,升华一种亲情力量,更传承亲情和美德。二

“不让父母担忧”成为老人心中普遍认可的孝道行为。子女事业有成,担当有为,能过好自己的生活,既了却了老人之“忧”,又彰显了老人今生对子女养育的成就,更寄托着老人对未竟梦想的追求。“立身行道”是传统孝道“变”中的“不变”。

当代社会,子女从血缘共同体入世,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孝”呢?调查结果显示,78.0%的受访老人认为“儿女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让父母担忧”就是“孝”,其中,多数老人在个别访谈中均表示,子女“事业有成、担当有为、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显然,当代老人的这一观念,带有当下时代的特征,但其基本精神,则与古代孝道是一致的。

如何不使“父母忧”?儒家“孝”的理论从三个向度给出了答案。

第一个向度,珍爱生命、洁身自爱,做到“受全归完”。《孝经·开宗明义章》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告诫人们,人的身体是父母赋予的,保全好自己的身体发肤,是“孝”的开始。正是出于对父母真诚无私的爱,凡事才会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正所谓:“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论语注疏》)“不妄为非”,是为了不使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也蕴含着“不使父母担忧”之意。所以,要洁身自爱,“不辱其身,不羞其亲”(《礼记·祭义》)。

不啻如此,还要“修身近仁”。仁为“爱”,发自内心,此种爱是“血气之亲”,最为本源,至真至切,由爱亲而及爱人,此种情感近乎“仁”。孝为“血气之情”,最为原始,最为根本。身之本在仁,仁之本在孝,仁孝一体。仁始终是由“己”由“内”即由最原始的情感而发,即仁必行于内。因此,达到“仁”的境界,需要“修身”,“修身近至仁”。修身即是修“孝”,正身即是爱亲,由正身而正世,由爱亲而爱人,成为“仁者”(郭店楚墓竹简《六德》)。唯有如此,方可学会做人、勤勉成才、身心健康、积极入世,并在修齐治平中彰显生命价值,最终实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礼记·祭义》)的孝行,这也是让天下父母不忧的最基本的孝行,时至今日,仍然被普遍认可。

第二个向度,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做到“继先传后”。中国人具有强烈的生命本根意识,突出表现在对先人的“追孝”,即对祖先或死去的父母的祭祀上。“慎终追远”的根本目的在于“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清孙希旦《礼记集解》),“是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也是对“我们从哪里来、根在何处、要到哪里去”的独特思考与回应。肉体的生命周期是短暂的,生老病死,自然规律,谁也无法超越。如何使“本”永续?传统孝道认为,一是称扬绍述。“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礼记·祭统》)通过对“本”的传承弘扬,而不是建构“上帝、天堂、地狱”来实现生命存在的永恒价值。二是传宗接代。“父母生之,续莫大也。”(《孝经·圣治章》)当人们试图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实现生命的永恒价值时,自然地选择了“传宗接代”,把生儿育女、延续生命视为最重要的事情,并将其作为传统孝道的核心内容之一。

婚姻在传统社会受到高度重视。“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礼记·昏义》)“大婚,万世之嗣也。”(《礼记·哀公问》)婚姻生育是“继后”的孝行,是人类生命生生不息之本,生生不息就是永恒,因而具有大本大根的意义。所以,传统孝道把对个体生命的永恒追求建立在继先传后、生生不息的婚姻基础之上,把“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作为人子的义务和责任,也是父母最上心、最操心、最关注的孝道行为,还是最容易使“父母忧”的头等大事。

第三个向度,继承父志、完成父业,做到“立身行道”。古代的“父子”,就是“父母与子女”。子女应当肩负起使家族事业兴旺发达的历史使命。“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继承父志、完成父业,使父母获得尊重、荣耀,既是孝道的重要内容,也是孝行的具体体现,是子女尽孝的最高境界。

在孔子看来,继承父志、完成父业,并使之发扬光大,是人子的本分,也是身为人子最基本的“礼”。尊“礼”,就是“立身行道”。

在现代化、理性化逐渐渗透家庭伦理道德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老人认识到,子女过好自己的生活,减轻父母的负担,不给父母增添麻烦,从一定程度上讲,是父母做人成功的标志,是父母人身价值实现的具体体现之一,子女做到了这一点,就是孝。

今天,顺着传统孝道追寻生命永恒本体价值的逻辑,着眼个体生命存在的根据与本质,考量不使“父母忧”的命题时,就不难发现,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子女“珍爱生命、修身近仁,继先传后、生生不息”进而“立身行道”是传统孝道“变”中的“不变”。“子女过好自己的生活”,了却了父母之忧;“子女事业有成、担当有为”,昭示着父母养育的成功,彰显了父母的生命价值,让父母感到自豪与荣光,也使父母放心地将未竟的梦想寄托在子女身上。以此,“不让父母担忧”自然成为当代社会老人心中普遍认可的孝道行为。三

“让老人在家中安度晚年”成为老人心中最看中的孝道行为。当代社会老人仍然普遍在意血缘亲情关系,在他们看来,无论时代怎么变,家的情怀没有变,生命中最重要的价值和归宿是家庭,是“祖孙同堂、天伦之乐”,家是幸福和希望所在。“居家养老”是传统孝道“变”中的“不变”。

家庭在中国人的生命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非常在意血缘亲情关系,具有独特的浓郁的家的情怀。对于老人来说,家这个“血缘共同体”里有他奋斗的成果,是他“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他全部的期盼和希望。当老人日渐衰老,生活在病痛与死亡的悲哀中时,子女的孝敬可以使他们继续保持活着的意义与尊严,从天伦之乐中感受到血脉延续、生命的不朽与终极价值。

家庭成员修“孝”在家庭建设中十分重要。身之本在仁,仁之本在孝。“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被视为最高的家庭伦理规范。对于子女来说,家这个“血缘共同体”是“诚意修身”、积极入世的逻辑起点。一个人从出生的那天起,耳濡目染的是“善事父母”的教诲,是厚人伦、移风俗、孝老爱亲的教化。所以,从他(她)成人的那天起,“孝敬父母”就会成为他(她)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就会自觉地担当起孝敬父母的道德责任和伦理使命,不求任何回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家庭养老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数千年来,祖孙同堂、孝老爱亲的传统习俗为老年人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与情感归宿。一方面,中国人认为,生命中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来源于家庭,所以重视团圆,享受天伦之乐;另一方面,中国老人的生命和家庭早已经连为一体无法分离,他们熟悉家庭环境,能及时感受家人的温暖、家庭的温馨,也便于家人照顾,子女尽孝。

正是因为家庭养老在中国人心目中独一无二的崇高地位和作用,中国人把老人能否在家中养老作为晚辈是否“孝”的重要标志,如果具备家庭养老条件而选择其他方式为父母养老,则往往被视为不孝而遭到舆论谴责。而身为老人,也大多希望在自己熟悉的家中安度晚年,他们往往把离开亲人、离开熟悉的家去一个陌生的环境度过余生看成是最大的痛苦。这正是77.6%的受访老人对于“儿女出钱请老人住养老院是不是孝”、69.9%的受访老人对于“儿女出钱请人照顾是不是孝”的问题选择了否定的回答(含说不清)的原因。

家庭养老传统是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形成的中国人独有的逻辑范式,今天,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养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父母在家就在”“回家过大年”既是子女对家的眷念,也是孝在当下的生动写照。虽然当代中国社会已经不再是家国同构的传统家族社会,家庭模式也已经从传统的数代同堂的大家庭为主演变为两代人共同生活的核心家庭为主,但家庭养老仍然是深受老年人喜爱的养老模式。四

“支持独身老人再婚”成为老人心中最暖心的孝道行为。对于因种种原因婚姻没有走到头的、满头华发的老人来说,再次寻找一个晚年生活伴侣的生命价值,不仅仅是生活的现实需要,更是精神慰藉的需要,“助亲再婚”是传统孝道“不变”中的“变”。

在受访的3149位老人中,因各种原因独身者1407人,占比44.7%。调查结果表明,在“儿女支持独身老人再婚是不是孝”的问题上,65.1%的老人选择肯定回答,31.7%的老人选择说不清,仅3.1%的老人选择不是孝。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中国人对婚姻的终极向往,也是中国式婚姻观的浪漫体现。中国有句俗语,叫作“孝顺子女比不上半路夫妻”。再婚找个“伴”,互相照顾,往往是子女无法替代的。

古人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作为“孝”的根本标准,强调在“事之以礼”上,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内则》),要摸清父母的心愿,顺应父母的心愿,满足父母的精神诉求,注重情感和精神的慰藉。支持,就是“顺”,“有顺”方为“孝”,而非仅仅满足父母的物质需要。

由此不难发现,“中国式孝顺”的真谛在于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敬爱父母、长辈,顺应父母、长辈的愿望,使其幸福安度晚年。当独身老人有再婚诉求时,子女理当“顺亲”,支持老人再婚。但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社会要求妇女“从一而终”,不支持独身母亲再婚,其实质是对女性的歧视,这种观念和做法需要坚决予以摒弃。今天,支持独身老人再婚,让老人再婚不再难,本身恰恰表明中国人对以“孝敬”为核心内容的传统孝道主体价值的认可,更是对传统孝道当代价值的创新,是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传承弘扬传统孝道的体现。

2013年,我国空巢老人规模已经突破一亿大关。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缺少照料,精神孤独寂寞、抑郁失落,伤害着老人的心灵。由于身体、年龄等原因,老年人的社交圈越来越小,他们害怕孤独,希望与人交流,渴望亲情与爱情,希望有一个“伴”陪着自己走完人生之路。所以,独身老人的再婚问题关乎老人的幸福,解决好老人的再婚问题,既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更是每一个子女必须承担的责任。

与传统社会不同,当今社会结构和家庭功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无论如何变,变中有不变。对于每一位公民而言,在家庭层面孝敬父母的德行不能变,在社会层面尊尊敬长的责任不能变,在国家层面报效祖国的义务不能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我们的社会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要始终坚持推陈出新,弘扬“孝敬”文化,走出一条子女孝老爱亲、社会关爱老人、政府政策保障的“中国式养老”之路。

(作者:王平,系湖北工程学院孝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推荐第10篇:寻找变与不变的契合点

2011安徽高考历史点评:寻找变与不变的契合点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 胡天宝

考试界有一句名言:“在骂声中成长”,2010年安徽高考文综历史试卷的“华丽转身”印证了这种骂声。但正式这些质疑的声音推动着安徽文综历史命题的日臻完善。

问题的症结不是否定安徽命卷人的学识和水准,而是如何正确认识地认识命题立意与视野的迷失、用更谨严的态度去回应质疑。这就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2011年安徽文综历史试卷,以其信息面广量大,难度大,区分度高而引人注目。整套试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生产发展和科技创新进步,关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无论其体现的新课改理念,还是新高考的方向,无不都体现了命题者殚精竭虑、苦心孤诣地在寻找变与不变的契合点。

一、不变的是主干知识的考察,变得是命题的触角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大量大师经典的引用使试题变得厚重,其蕴含的思想变得更凝练,试题的历史味醇酽而让人沉醉其间,历史就应该有这种味道。

如第14题考查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对中西学的态度。提供不同派别的言论从中条分缕析,找出不同派别的主张的异同,很好地体现了史料教学的功用。

去年的安徽文综试卷有8幅图表,而今年在试卷中继续维持在9幅,图片数量的稳定给学生解题提供了有效地引导,这份试卷史料丰富,而且都来自教材之外,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当然也增加了学生把史料和教材对接的难度。

今年安徽高考在选修上做了调整,将选修一第八单元的明治维新换为第五单元的宗教改革,因此今年高考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调整的方向。在第17题中,命题者借奥利维尔•克里斯汀的话“法国的宗教改革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这时,对福音的向往、路德教的影响、激进派的诱惑等都交错在一起。”来考察法国的宗教改革的过程和结果。

在运用“新材料、新情境”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中,阅读量对考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基于今年难度增加这一考量,因此今年文综历史试卷适当减少阅读量,对考生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如第36题与去年相比减少了一段材料,只呈现了两段材料,设问的角度集中在两个问题之间的比较与思考,有利于考生以较充足的时间思考作答。分值也有调整,不再是两道大题在分值上平分秋色而是有所侧重,第35题由原来的28分增加到30分,第36题由原来的28分减少到26分。

我想高质量的高考试题所牵涉的具体知识不必过多,但情境与任务必须要新,只有这样,考生才能把精力真正集中到解题策略与方法的应用上,从而突出实现对能力的考核。这种试题考查的不再是简单的、对教科书进行“填空式”的回忆、死记硬背的能力,而是在新情境下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第18题用恩格斯的一段话,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来印证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其主旨的是

二、经典的传承与理念的创新结合

经典材料入题是安徽新课程文综历史卷的不变情怀,前两年大量精选经典材料编制试题,赢得一片喝彩之声,大大提升了试卷厚重的历史味道。今年安徽文综试卷传承安徽高考两年来自主命题的一贯风格,精选经典材料,再如第35题用马克思的经典语言导入;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让考生在感悟经典中去体会历史发展的脉络。

在理念方面安徽卷则不断创新,好题迭出,如第20题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题与2010年第21题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题命题风格也是一脉相承,通过表格解读不同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但经典材料入题也使试卷难度有较大提升,如选择题中第

13、

14、

15、

17、

18、

19、22题都有一定的难度,尤其第19题。第19题关键是看懂漫画的寓意,注意设问的角度是“讽刺”,本题的立意是考查考生对德国君主立宪制特点的考查不难得出正确答案。“帝国议会是„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只好„发表独白‟”。

三、不变的是徽派情缘:变得是命题类型与方向

安徽自主命题本土气息浓郁,体现地方特色这将是新高考的一大亮点。历年试题以安徽元素为情境材料,多角度考察安徽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如2009年第2题安徽在不同时期行政图题、2010年第12题六安双墩墓题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一如往年在第12题中,以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入题,选取4幅在安徽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考察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了解,可谓匠心独运。

安徽文综自主命题一贯秉承通过图表材料的情境设计对历史空间概念的考查。问题的指向更侧重于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概念内涵的理解,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记住教材的结论。如第16题展示一幅抗日战争某一战场的局部示意图,考查考生读图释图的能力,揭示其蕴含的学科知识。从而认识到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直接目的是为了确保滇缅国际公路的畅通。此题与2010年的第16题北伐战争示意图如出一辙.四、不变的是对热点的考查,变的是从隐性介入到直奔主题

关注民生,突显社会生活史纳入试题的分量。近年来高考历史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改变了以往以政治史为主,附带部分经济和文化史,而严重忽略普通而广泛的社会生活史的倾向,在探索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逐步改变了以往排斥或忽略社会生活史的误区,家庭史、人口史、社会结构变迁史、抗灾赈灾史等都进入了命题者的视野,涉及了更多社会下层人们的角度、体现了命题对“从生活走向历史,从历史走向社会”理念的执着追求。

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年,命题者并没有刻意回避这一热点,而是出人意料的直接考到辛亥革命。

在第15题里,以代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的一句话,即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

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来考察辛亥革命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的局限性,而不是教条主义式的按照教科书给出结论。这种在试题中更融入了“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联系”的命题考向对安徽新课程的推动作用将是巨大的。

第21题更是直接以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切入,引导大家反思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认识科技发展与人类命运休戚相关。

三农问题是历史命题的永恒主题。今年安徽文综历史第35题也是直奔主题,考察中国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农业发展的状况、特征、原因和趋势。

五、变的是对史论考查首次入题,不变的是史观

近三年安徽文综历史卷在史学观点、方法、史料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突破,为自主命题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

其中文明史范式具有最大的包容量,既可贯通今古,又可关照中外,既有自身特点,又可吸纳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核心内容,注重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因而得到了命题者的青睐。由于时代和立场的不同,对历史事物的解释和评价也会发生变化,解释的多样化和评价的多元化是历史学研究的趋势,因而提倡从多个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历史。如第22题,引用了李大钊说的一句话“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情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来考察人类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

命题的视野开阔,越来越突显新的史学范式的考察。

如第36题考察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对当时社会政治影响;在此基础上比较不同政治制度变化以及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

当然今年安徽文综历史双峰合璧,试题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虽然坚持了能力考查的方向,但是在能力的层次感和区分度上欠缺火候。剑走偏锋:少数题难逃偏、难、怪之嫌。今年的历史试卷主要是选择题中的个别题难度超出了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第19题,在安徽历史教研群上当天就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就是对于长期在高三一线多年执教的骨干把关教师来说要轻易得出正确的答案绝非易事。笔者通过对全国各地历史试卷的粗略浏览,惊异的发现在难度系数上全国各地历史卷恐难出其右。

结语:我们希冀在新课程背景下安徽高考试卷富有导向意义,命制出有质量、有分量的高考卷,推动我省新课程改革平稳有序发展,并在挖掘题型的能力考查功能,在坚持思维能力考查的前提下作出了更新的努力和探索。从今年安徽文综历史卷这一命题思路来看,需要学生具有相对广博的知识视野和较深的知识积累,这对今后高中历史教学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研究课题。

第11篇:高中议论文人生的变与不变

世界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的,同样,人生也总是处在变化之中,比如,境遇变化,职业变化,财富变化,地位变化,声誉变化„„但是,人生中有些东西却是不能变化、不会变化或无法变化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见闻或看法?请以“人生的变与不变”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人生的变与不变

大千世界,潮起潮落,人生瞬息万变。然而,总有一种东西在斗转星移间仍一如既往地坚守住自己的轨道,闪耀着亘古不变的光芒,那就是我们宁静的心。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里,微博可以让你一夜成名,彩票可以让你一夜暴富,高超的医疗技术可以让你的一头白发瞬间变得乌黑油亮„„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在一瞬间发生惊天动地的巨变。但是,万变之中总有永恒不变的存在:朱之文在《星光大道》上一歌成名之后重回底层过回农民工的生活,他宁静的心不变;塞林格以《麦田里的守望者》惊动文学界之后重返乡村守望自己的平凡,他宁静的心不变;林璎在缔造了越战纪念碑的神话后婉拒一切采访,她宁静的心不变„„

漫漫人生,我们的职业、财富、地位、声誉等等都在变化,浮了我们的眼,也浮了我们的心。在这纷纷扰扰的喧嚣之中,我们的心灵净土不容践踏,我们宁静朴素的心不能变易,否则我们只会在宇宙洪荒中迷失自我,流于平庸!

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沙湾县的一个小村庄里,大作家刘亮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劳作着。在这片远离喧嚣的净土之上,他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这就是他朴素平凡的生活,宁静的心从未有过怨言和厌倦。即使是在他以著作《一个人的村庄》轰动中国文学界之后,他那颗向往自由与宁静的心未曾改变,名声的巨变未曾纷乱他心中的桃花源。年复一年,低矮的房屋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的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在悄然量变,伸枝展叶。不管年龄增减,不管名声消长,他仍是他,心中的宁静永远不变。心灵的净土之上,他一个人守候在村庄里那逆光的背影将绵延万世,亘古不变。

然而,反观我们的社会,又有多少作家能如刘亮程般在功成名就之后仍能保持自己的宁静?又有多少作家在人生声誉的巨变、青春文**流涌动之中,如桑格塔般从容地说:“我写作不是因为那里有读者,而是那里有文学的宁静。”?

拾回我们的宁静之心吧,我们心中的净土永远也不能变易!不要顾忌人生的浮沉,不要顾虑境遇的变化,如中世纪那些无名的石匠们精心从容地雕琢教堂顶部那些无人可见的雕纹。如果有谁问我们谁看得见,我们只管会心一笑:“上帝看得见,我也是。”

于潮起潮落的人生中,从容地守候自己宁静的心吧!别让它迷失在滚滚红尘中!

第12篇:军转干:转业军人的“变”与“不变”

军转干:转业军人的“变”与“不变”

军转干:转业对于军人而言,是人生重大的转折。机遇与挑战并存,责任与压力同在。作为军转干部,面对工作性质不同、身份职责不同、岗位环境不同带来的压力与挑战,能否做到准备充分、积极应对,是顺利完成工作转换、任务转型、角色转变的关键所在。下面,中公教育军转干考试网与军转干部们聊聊转业那些事儿。

一、角色变了,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能变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军人转业,是部队发展需要,符合人才生成规律、符合部队建设规律。转业并不意味着被淘汰、被放弃,恰恰相反,转业意味着面临新的任务、新的职责和新的要求。因此,转业干部要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新环境新挑战。健康良好的心态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也是军转干部到地方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转业到地方,既不要把自己看高了,也不能把自己看低了。经过部队几十年或十几年的培养和教育,转业干部政治觉悟高,组织观念强,敬业精神足等等优势,都是我们适应并做好地方工作的重要保证。地方与军队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在许多方面又是相通的。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等。只要坚持自强不息、奋力进取的精神,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作风,就一定能够在地方再显身手、再创辉煌。

二、岗位变了,学习提高的劲头不能变

由于长期在部队工作,军转干部的知识结构、工作技能与地方工作需求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军转干部要在熟悉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用最快的时间学习新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尽快成为“门内汉”。

要学会对接,把在部队工作的经验用到地方工作之中,能用上的直接用上,不能直接用的,结合实际改造用,以实现军地知识的顺利对接。要抓紧充电,尽快了解和掌握与工作岗位职责要求相适应的知识,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丰富头脑,拓展思维,争取早日在地方的工作岗位上打造一片新天地。

三、环境变了,知责尽责的精神不能变

新环境新情况带来的必然是新挑战和新压力。新到一个工作岗位,必然有一个熟悉要求、展示自我、适应环境的过程。作为军转干部,更要着力培养多干少说、只干不说的好作风,积极锤炼敢于吃苦奉献的精神,以“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顺其自然”的精神境界,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职责任务之中。

一份担子,一份责任。无论在军队还是地方,敢不敢负责任,能不能担重任,会不会解难题,都是检验一名干部综合能力的重要尺度。对于军转干部来说,无论工作环境如何变化,都要抱着对单位建设负责、对领导负责、对群众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做好每一项工作。对于在新的工作环境中遇到的矛盾问题,要有敢于正视的客观态度,迎难而上的坚强决心,立足于早触动早解决,不解决不撒手。

第13篇: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2014年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14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我国自2011年以来连续第四年实施“一积极一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当前为何要延续积极稳健的宏观政策基调?不变的基调下明年调控政策传递出哪些新信号?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专家。

财政货币政策延续“一松一紧”搭配

2011年起,我国告别“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转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财政政策相对扩张、货币政策相对中性的政策组合拳一直延续至今。

“财政货币政策基调之所以四年不变,与这几年类似的经济形势有关。”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且面临种种不确定性,实行一松一紧的调控政策,既有利于防范前几年积累的流动性带来的物价上涨压力,也能更好突出结构导向,增加有效供给。

“名称的延续并不意味着政策是不变的。”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随着经济形势变化,宏观调控思路也会有新变化。当前存在的通胀压力和以地方债风险为代表的金融风险,会成为拖住货币政策手脚的两大矛盾,要实现经济稳中求进,还需借助积极的财政政策。

“明年宏观调控基调不变,整体看会更注重推进改革和结构优化。如果经济受到较大外在冲击,政策将不会不顾‘后遗症’来刺激短期需求。”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说。

财政政策:调整支出结构 扩大减税力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

高培勇说,明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变化,应关注三个因素,赤字规模、减税和增支力度。“当前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而减少政府干预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大减税规模,明年财政政策应向减税倾斜,加快营改增改革进程。”

“明年财政政策应注重短期和中长期结合,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从市场充分发挥作用角度考虑,财政政策要特别注意服务于转变政府职能和减少行政审批。”贾康说,当经济运行稳定在合理区间时,宏观调控应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有为,但如果出现滑出区间的可能性,就要启动必要的政策预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认为,明年财政政策重心在优化支出结构。民生、结构调整和创新、基础设施薄弱环节等领域都会成为调整完善支出结构的重点。同时,应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除了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试点,还应更多为中小企业减负。

货币政策:稳字当头 注重风险防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专家指出,目前货币池子的水已经够多了,再放松会加大通胀风险,但在经济下行压力仍存情况下也不能收紧,保持稳健将是明年货币政策最好的选择。

“经济下行压力下,保持货币信贷和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是有必要的,有利于促进经济稳步回升。”宋立建议,明年应优化信贷结构,重点增加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比例,改变中小企业获得信贷很难的现状。

彭文生说,截至11月末,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14.2%,高于年初预定的13%增速目标,预计全年最终增速也将高于年初目标,这无疑增加央行控制流动性的压力。近期市场利率上升表明央行货币政策已经在收紧。

“由于影子银行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防范金融风险压力加大,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存在趋紧压力。同时,潜在的通胀压力也会限制货币政策放松的空间。”彭文生说。

寓改革于调控:短期调控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

在强调明年财政货币政策基调不变的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明年要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和办法来改善宏观调控,寓改革于调控之中。

“这一富有新意的表述,表明未来短期宏观调控将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贾康说,宏观调控涉及机制建设,需要改革配套。

宋立指出,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重在总量调控,主要是解决周期波动问题,我国宏观调控则与总量问题、结构问题和体制问题交织在一起,要实现调结构,没有改革配套,宏观调控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要想有效发挥财政货币政策作用,需要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的配套。一方面根据调控需要推动改革,另一方面通过改革为宏观调控创造好的条件。”宋立说。(记者 韩洁 王培伟)

2014年积极财政政策有何新内涵? 从2008年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直到2013年,表述上没有变化,但就其内涵而言却一直在转型。2014年积极财政政策也必然会有新的内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4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从2008年至2013年,中央对于财政政策定调一直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那么2014年的“积极”有何新内涵?在税制改革、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等方面,哪些具体领域可能率先破局?带着这些疑问《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

“结构性”色彩将更浓

刘尚希表示,从2008年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直到2013年,表述上没有变化,但就其内涵而言,却一直在转型。这种政策转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总量性的政策转向结构性的政策,二是从单纯的经济政策转向经济社会政策。而这种转型会延续至2014年。

“从总量性政策向结构性政策的转变来看,2014年结构性减税以及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力度会越来越大。”刘尚希表示。

他说,以积极财政政策来化解过剩产能恐怕将成为2014年结构性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在2014年也将更多体现“结构性”特点。刘尚希表示,财政支出将更多地向以民生为中心的社会建设领域倾斜。

“另外,财政的社会政策色彩在2014年将更浓,政府将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通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来提升社会的公平正义。”刘尚希说。

资源税和消费税改革有望启动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楼继伟表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在税收制度改革方面,要加快营改增改革步伐,推进资源税改革,调整完善消费税制度,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其他税制改革。

作为结构性减税的重要抓手,2013年,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的营改增试点已经推向全国,减轻企业税负约1400亿元。刘尚希指出,营改增在2014年肯定将继续向前推进。

针对其他一些税种的改革,刘尚希表示,资源税和消费税改革在2014年可能真正启动。而与房地产相关的税种改革,比如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以及房产税,则需要综合和统一考虑,很难说在2014年就能全部改革到位。对于如何解决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刘尚希表示,最重要的是提高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透明度。另外,地方财政要建立辖区财政责任机制,上一级都要监管下一级政府的举债情况。(记者 张莫)

财政部2014年将把握好三个方面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2014年3月7日(周五)下午15时,财政部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戴柏华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解读2014年财政预算报告,并与网友在线交流。

[网友都教授]:今年还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具体内容有什么新的变化吗?

[戴柏华]: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去年上半年经济增速放缓,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创新调控方式,明确只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空间,就不采取短期的刺激政策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而是稳定市场预期,适度地预调微调。中央财政是比较好地贯彻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一要求。在去年上半年财政收入增幅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当时一些专家感觉全年预算很可能都完不成,因为一直到五月份增幅还相当低。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一般从财政方面无非是两种措施。一是要扩大赤字,因为支出已经安排了,相应收入完不成,这样就要扩大赤字,扩大赤字会带来短期刺激作用,但是有可能对长远的发展产生影响。欧洲国家出现一些债务危机,也就是因为对短期经济刺激措施和长远可持续发展两者关系没有处理好才造成的。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我们采取的是另外一种方法。沉着应对,保持定力,坚持不扩大财政赤字,同时压减一般性支出,实施促进企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结构,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今年还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财政部来说,主要是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控“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据实安排重点支出。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严格控制新增项目和资金规模,建立健全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腾出资金重点用于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支出。

第二,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结构调整的税收政策。包括进一步扩展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促进养老、健康、信息、文化等服务消费发展和企业创新的财税政策。

第三,切实防控财政风险。主要是要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特别是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分类管理和限额控制。进一步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举债管理,规范融资平台公司融资行为,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及化解机制。

第14篇:不变的变美文摘抄

父母和老师都教过我,忆苦则能思甜。回忆中的痛苦可以反衬现在的幸福,所以为了更能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有人会回忆小时候相对艰苦的生活。可是,对于我来说,回忆大多都是甜的。

小时候的星期天总能和妈妈一起拿着饭盒去离家不远的闹市吃一碗牛肉粉,一定要多一点辣椒,不然不够味道;一定要用自己的碗吃,不然不卫生。上小学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住一个两室一厅的房子,因为我们住一楼,自家门前有一个小花园,看到邻居把花园的地面铺上了瓷砖,为了可以有更多的地方让我坐在地上玩耍,爸爸也用同样的方式装饰了我们家的花园。家里的第一辆自行车是为我买的,当时的观念认为自行车越重就越结实;第一台音响是多功能的,收音磁带CD全包括;第一台电脑是286,我用它学会了打字,现在家里有几套大大的房子,分布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几年前我已经是开汽车上学,虽然总是没有钱给车加油;MP3里有很多不同类型的音乐,有的是我喜欢听,有的是别人喜欢听;我现在用的电脑是比手机更让我依赖的通讯工具。的确,现在的物质生活是比十几年以前要丰富许多,我却不能说过去多么艰苦,也不能说现在多么的幸福,给我体会最大的只是一个字——“变”。

家里的生活变了,学校的校舍变了,城市的道路建筑能变的都在变。很多人说社会进步了,发展太快了。而我不太喜欢用“进步”、“发展”之类的词去形容某些事情,因为事情是相对的,对事情的看法只取决于人们不同的意识,我只能说它变了,和以前不一样了。

很多东西在变,我也在变。长高了瘦了头发长了短了,是家里的长辈能注意到的关于我的变化,平辈的好朋友能发现我更多的不同,比如穿衣风格、说话方式、兴趣爱好等。跟这个世界一样,对于关注我的人来说,我的很多方面都在不停地改变,变化之快、改变的幅度之大让我的许多好友都觉得惊奇。

小时候老师问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回答要当科学家,因为当时爸爸总是给我讲很多伟大的科学家的故事。后来因为受到商业社会的影响,而且我在自然科学领域并没有表现出十分出众的才华,我想我未来可以做一个商人,最好是一个有很多很多钱的商人,在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之外也资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越来越多的人生经历,我也慢慢了解了很多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人们的价值观,我开始认识到什么才是我现在想要的生活,于是我把大量的时间用在阅读我感兴趣的书籍和文章上,同时也十分喜爱结交与我有相同或者不同思想的朋友,与他们共同寻找一些问题的答案。在朋友眼里,我和从前相比几乎什么都变了,就算只是一年不见,也觉得我从头到脚都好像变了一个人。

我知道,很多人跟我一样,不停地在寻找世界上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停地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自己眼中的世界。但也有一些人是不愿意或者是没有做出多少改变的。年纪大的人生活节奏相对要慢,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如年轻人,他们的生活相对来说改变就没那么明显。有一些年轻人的改变也很慢,同学聚会上我看到有些小时候的朋友虽然多年不见,但是除了身高体型之外,穿着打扮、说话语气、兴趣爱好、思想目标都没有多大变化,有的以前喜欢打扑克,现在也几乎天天打,有的现在还在抱怨前几年就一直在抱怨的问题,就连他们的生活环境、社交人群也几乎没有变化。有时我认为不变的生活环境是这些人思想行为相对不变的原因,有时我却认为思想和行为的不主动改变也导致了不变的生活。这种思想和现实的相互循环作用好像给一些人的生活带来了暂时的平衡,但这种平衡却往往不能平衡他们的内心,因为,即使他们的生活再怎么不变,世界还是不停地在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要与时俱进的原因吧。

看到了一些表面上一直在改变,和表面上一直没有多大改变的人,想知道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变和不变,我有一个有趣的想法:这些表面的不变正是因为内心不停被改变而导致的结果。小时候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有理想的,那时人的能力也相当,谁也不知道自己能有多大的潜力在今后会被发掘。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会发现以前设想的道路行不通,其中某些人不愿迎难而上,懒于寻找新的出路。于是,他们唯有改变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去接受眼前的现实,而生活也就原地不动了。那些表面上时刻在变化的人,却是最坚持自己的追求或是最坚持寻找和发现新事物的人。他们很少妥协,不断克服困难寻找新的出路,即使现在能拥有比较舒适的生活状态,也从不懒于去寻找更美更广阔的天空。一直在变,而这个一直在变的状态却是从来没有被改变,当我看到一些人的惊人的改变的时候,我知道他们的好奇心,他们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决心从来没有改变过。

第15篇:试论课堂教学改革的“不变”与“必变”》

试论课堂教学改革的“不变”与“必变”

[内容摘要]新课标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呼声不断高涨,随着教师们对各种教学理论的广泛学习和深入探讨,各种争论也不断出现,比较普遍的是,有些人以为教学改革的提法是多余的,因为我们的老祖宗,早有其法;有些人以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教学已经过时,非改不可。基于此,本文试图厘清它们各自的道理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课堂教学可变与必变坚持和习惯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变”

从我国古代的孔子到近代的陶行知,从外国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到美国的杜威,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都直接或间接强调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让学生去“做中学”。二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首创的问答法和“助产婆术”都包含了现代教学思想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想。孔子主张运用启发诱导的原则,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发展思维能力。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在文章中可以看出孔子的课堂教学思想是“老师充分尊重学生,课堂成了充满自由、民主气氛的生活化教育”。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师承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他特别强调教学的“做”,这里面也就包含了“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理念。现代教学强调的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既要学到知识又提高能力,特别是要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不变”之处。

我们再来看看近代国内外一些改革的案例: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苏联的教育改革中,主持“教学和发展的关系”为主题的教育实验研究,主张教学改革应主要追求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教学应遵循实验教学论原则。实质就是强调要通过实验或者说让学生参与教学来促进学生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也就是“探究性学习”,也指出要以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因为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是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进行学习的方法。

北京的马芯兰老师的“课堂以思维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也是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二十世纪6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教授的自学辅导法:启发—自学—小结,主要是强调自主学习。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题、自测、自结,也是强调自主、探究学习。武汉大学黎世法创立的“六步学习法”:自学、自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与魏书生亦异曲同工。

珠海市金海岸中学的教育部重点课题“散合式教学法”研究,更是强调课堂教学思维的开放性。其发散思维课就是为学生构建对话平台,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自由表达;通过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足够的时间、广阔的空间、多样的方法,让他们全身心去自主感悟、探究发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完成自我知识的建构。

综上事实,可以看到,不管何种教学方法,但改革的思路是一致的,孙悟空再厉害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国内外教学改革的趋势基本相同——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里的三个“学习”,都是强调要让学生去“学习”,要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这就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不变因素。所以,在当前探究教学方法改革时,不必过多地寻求形式花样,只要坚持让学生在课堂里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打破传统满堂灌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就是正确的方向。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就能跟上时代的潮流。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必变”

一份资料这样显示,在一次省级的中学语文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活动中,共有15节课,期间老师提问学生126次,学生提问只有6次;上海某区教研室,到该区中小学听课调研,据统计,在18节课中,老师提问300多次,其中一节达40多次,而学生发问仅1次。传授法的信息单边交流表现的非常突出。

我校在全面推广“散合式教学法”实验之前,我们同样做过调查,发现普遍存在由 于长期以来老师都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自己的天职,因此学生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课堂上,老师不讲不学,把自己当成了观众;课后,老师不布置不做,布置了也想方设法打折扣。特别是理科,由于其思维强度大,连贯性强,传授型的教学常常使中下层的学生听得似懂非懂、思维混乱,昏昏欲睡。

翻开人类教育史,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从史前到20世纪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约经历了民主型(原始、奴隶社会)——训诫型(封建社会)——传授型(资本主义社会)三个时期。20世纪以后,杜威开创了教育史上的新民主时期。

20世纪下半叶之后,随着无线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人类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新的能源的不断发现和利用,使人类登上了月球;电脑的发明并迅速地占领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了人类的大脑,因特网的广泛运用,形成了“地球村”的概念;基因工程的研究,已使人类破译出上帝创造生命的密码„„所有这些,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信息化社会——已经到来。图书、录音、录像、电话、电视、电脑等众多媒体加入了信息交流的渠道,形成铺天盖地的信息之潮,“老师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已成为历史。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就指出:“从终身教育的立场和当前人类知识的现状来看,把教师称为‘师长’,这是越来越滥用名词。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着,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已经大大过时;“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一杯水,化为一桶水、一潭水”已失于片面;时代已要求教师和学生一同跳进水里去,教师在深水里游,把浅水里的学生不断引向深水。

这些就是课堂教学必须改革的大势。

如果我们教师还停滞在“传授型”甚至“训诫型”的层面上,以为自己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源头的“一桶水”,学生这只“空杯子”,需要我灌输,那就大错特错了!

可以说,现在的学生在接受新东西上的敏捷性、灵活性和超前性等方面,已经不亚于三十岁以下的教师,超过甚至远远超过四十岁五十岁以上的教师,如果他们愿意而又会学习的话,大部分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完全可以无“师”自通。

所以,“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课堂教学是改革必须的,必须从训诫型、传授型的理念中模式中跳脱出来,探索新的民主型的教学之路。探索如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三、正确处理教学改革的“不变”与“必变”

1、对“不变”要持之以恒.

在改革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形,很多老师在精心准备的公开课里都能充分展示出新课标理念。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参与意识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既达到了课堂教学目标,更重要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但是公开课一上完,又回到了原来课堂模式中去。原因是什么?很多老师说,我哪里有那么时间来备课,准备一节公开课我就花了一两周甚至一个月的时间,还是传统课

轻松。这就是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不下去或半途而废的重要原因之一。的确,新的教学模式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一定的时间打磨,它不可能成型。正如学骑自行车,起初速度肯定不如步行;斯蒂芬逊发明的第一辆火车也远远追不上马车。应该说新课标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推广,老师的观念都在改变中,同时老师也是社会发展中的人,知道改革的重要性,只是受传统习惯的左右,遇到困难时容易动摇。所以,每个教师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对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要持之以恒地坚持,做到习惯成自然。

2、对“必变”不要说三道四。

“必变”即是对传授型的教学方法必须改变。但在变的过程中由于教者的学术水平、认识水平和教学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变的程度也不同,因而常常招来人们的“说三道四” ,给改革者带来心理负担,甚至停止“变”。

“说三道四”者大概有如下几种类型:一是守旧型,他们以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自古而然;老师讲,学生听,天经地义。因而对改革者“说三道四”。二是不以为然型,以为“教亦多术”,自己已有一套成熟的教学方法,学生没意见,考试也不错,因而对改革实验“说三道四”。三是“是己而非人”者,他们以攻击人为乐事,自己拿不出新的东西,也希望别人不要有新东西。

因此,我们希望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要形成“不变”和“必变”的基本认识,让新课标理念下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变成常态课。让老师“教”成习惯,让学生“学”成习惯,让评价制度“评”成习惯,甚至让教育体制改成“习惯”。当然这些需要人的精神、人的责任、人的激情、人的勇气。谁能坚持“不变”和“必变”,谁就找到了正确方向,教学改革就会成功。

参与资料:

《中外教育史》,王定华、田玉敏主编,开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8

《教育管理实践的理论探索》,王锭城等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4.3

《教育改革纵论》,唐海海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8

《现代教育思想专题》,施晓光主编,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5

《国外教育情况专题》,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司编写,科学普及出版社,1993.4

第16篇:国考面试:面试题型的变与不变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2018国考面试:面试题型的变与不变

上一节讲到,如果某一职位或者同一类的职位招考人数较多,结构化面试可能分上下午(个别地方可能晚上也安排面试)面试,甚至是分多天完成。为保证考场秩序,以及出于人性化考虑保证考生的充分休息,上午入场考试的考生一般中午即可全部面试完毕退出考场。因此为了保密,上下午必须使用不同的两套题。

一、题型不变上下午虽然使用两套题,但为了基本保证上下午面试的公平性,题目设计时所要测评的要素基本相同,换句话说,题目的结构往往具有极大的相似之处。我们来看两组2013年北京市的结构化面试题。 2013年4月14日上午北京市公务员面试真题

1.铁道部开放网上售票,出现了很多抢票软件,有人说用抢票软件可以跳过某些步骤,社会上的人褒贬不一,议论纷纷,对此你怎么看? 2.某小区做了一个孤寡老人“爱心洗衣房”活动,你作为街道办事处人员,领导让你进行推广,你怎么组织? 3.你是一个工作组的组长,你们组的小马性格直爽,只对组里很有才能的同事非常尊敬,对其他同事则爱答不理,请问你如何沟通?追问,如果我(考官)就是小马,你如何说? 4.某村与超市签订了蔬菜购销合同,运送蔬菜到超市进行销售,现在突降大雪,道路中断,你是该村的一名村官,请问你打算怎么处理? 这四个题目依次分别为综合分析(社会现象)类、组织计划(活动)类、沟通协调(合作关系)类、事务管理(应急应变)类,分别考查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言语表达能力等测评要素。下午的题目在题型组成方面具

1/4内蒙古华图官网:nmg.huatu.com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有极大的相似性,仍然是综合分析(社会现象)类、组织计划(文体活动)类、沟通协调(服从合作关系)类、事务管理(应急应变)类。

2013年4月14日下午北京市公务员面试真题

1.失独父母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但是其养老医疗问题得不到保障,这个情况你怎么看? 2.区县组织文艺演出下乡的星火工程,为群众举办为期四个月的演出,你是县文化局负责人,如何开展? 3.你和小王一起与兄弟单位合作一个项目。在一次讨论中,小王和对方单位的工作人员产生了技术上的分歧,你当时没有表态,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讨论无果而终。小王因此对你产生了不满,请问你怎么办?追问:假如我(考官)就是小王,请你进行现场模拟。

4.你是一名大学老师,带队外出比赛,期间有学生发生车祸大出血,送往医院之后发现由于该学生血型比较特殊,医院存血量不足,此时你怎么办? 上下午题目类型大体一致,提醒了考生们在当地面试已经开始时,就不要只顾埋头苦读苦练,更要注意上网,通过与网友的交流,了解最新的面试题,对接下来的复习和调整适应会有较大的帮助。

二、题型有变当然,为了防止考生押题猜题,有的面试上下午题目类型稍微有些变化。例如: 2010年3月5日上午国家公务员面试题

2/4内蒙古华图官网:nmg.huatu.com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1.近年来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有村民反映说“大学生能力不够”,有的大学生说自己觉得不适应,说说你的看法。

2.部分单位有小圈子现象,名为团结,实为结团,作为新到一个单位的工作人员,你怎么看? 3.就你过去的学习生活中,老师或领导没有安排、你自己主动去做了,并且收到好的效果,说说具体的事例

4.某市城管执法部门实行“公众接待日”制度,由你来组织,怎么做?5.在一次听证会上,你是单位工作人员,听证参加人的信息是你公布的,但是引起群众质疑,问你怎么处理? 上述题目包括了综合分析(社会现象)类、沟通协调类、自我认知与岗位匹配类、事务管理(常规事件和应急应变)类,五个题目考查的要素比较全面,3月5日下午的题目类型就稍稍做了些变化,出现了情景模拟题,沟通协调类题目也从一个增加到两个。

2010年3月5日下午国家公务员面试题

1.钱学森曾上言总理“现在中国学校培养不出优秀高材生”,你怎么看? 2.处长让新来的同事把文件归档,但他还不熟悉,处长让你帮忙,但你有紧急的事要处理,你怎么办? 3.小李新来单位,觉得单位人际关系很复杂,常常沉默寡言,他对工作很认真,但是出了小问题也不向领导解释,领导认为这是消极抵抗,如果我就是小李,你怎么帮助我

4.下周单位将举办挂职干部交流会,到时单位的主要领导都会参加。筹备会议的任务已经交给你,现在我是领导,你向我汇报一下会议的筹备情况,以及下周会议的安排。

5.你是一名小学教师,带领30名小学生参观革命圣地,途中十多名小学生出现了发烧症状,疑似甲流,你怎么办?总的来说,在招考地区同一次组织的结构化面试中,题目类型

3/4内蒙古华图官网:nmg.huatu.com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总体上是趋同的,但为了保证前后面试的考生公平竞争,在面试后期题目类型可能会稍加变化

2018年国家公务员成绩查询|面试名单|面试资料下载:http://nmg.huatu.com/guojia/

4/4内蒙古华图官网:nmg.huatu.com

第17篇: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的变与不变

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的变与不变

马英九介绍

1950年7月13日出生,祖籍湖南省衡山县,1952年随家人移居台湾。1967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72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赴美留学,获美国纽约大学法学硕士、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他是中国国民党党内战后世代的代表人物。于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中,以中国国民党籍候选人身分参选选举并当选,于2008年5月20日正式就任。马英九2011年2月17日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专访,首次提到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有竞选连任之意。

马曾明确表示:任内不谈统一问题、不支持法理台独、反对使用武力。

马英九对两岸关系的态度:解决两岸争端需要耐心、爱心与恒心 据“中央社”报道,2011年01月28日,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在台北出席台湾当局“陆委会”20周年会庆茶会时表示,两岸都需要经过一段很长的历史阶段,透过深度交流,在中华文化智慧导引下,找出解决两岸争端的方法。这不是简单工程,需要耐心、爱心与恒心。马英九说,当局现在的两岸政策是“双赢且良性循环”,对等、互惠与尊严是两岸协商原则,六次“陈江会谈”签订的协议与共识,没有一个字损害台湾尊严,开拓一条新道路,目的希望达到两岸和平繁荣。大陆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台湾有什么影响,不论喜欢与否,都必须面对,更要以务实态度,找出双方都接受的合作方式,发挥台湾实力,这才是大陆政策与两岸关系最主要目标。欣慰推动新的大陆政策后,和解气氛愈来愈浓,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希望往后两岸人民永远不要再兵戎相见。

两岸关系攸关台湾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是马英九政府施政关切的重点,马英九的两岸政策,不但为台湾的经济成长创造了许多利益,也使台湾成为维护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责任攸关者。

两岸关系变的地方

缓和了两岸紧张关系。民进党执政时期,以意识形态挂帅,大肆

操弄“统独”议题,疯狂进行“正名”、“制宪”、“脱中国化”活动,推动“法理台

独”,挑衅大陆政策底线,不仅严重阻碍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更使得台海局势 紧绷高危、一触即发。马英九上台后,奉行积极、温和的大陆政策,承认“九二

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在国际社会摒弃陈水扁时期的“烽火外交”、“碰撞外

交”,主张“外交休兵”,注意尽量避免双方的正面交锋与冲突,极大缓和了两岸 紧张关系,两岸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大幅降低,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营造了良好

的环境。

有力促进了两岸经贸关系蓬勃发展。马英九上台后,正值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台湾经济受到严重冲击。马深感在此大背景下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别具意义,采取了一系列开放措施,不遗余力大力推动,加上大陆主动积极的配合,使得两岸经贸关系在世界性经济衰退及台经济极其低迷情况下,逆势上扬,2008年两岸贸易额达1 292.2亿美元,同比上升3.8%,大陆对台出口、台对大陆出El额均有小幅增长。咖年两岸贸易额虽有所下降,仍达1 062.3亿美元,台对大陆出口857.5亿美元,居台对外出口之首,尤其是12月两岸贸易额达118.8亿美元,环比上升10.9%,台对大陆、大陆对台出口均有成长,显示出两岸经贸恢复旺盛势头。随着两岸ECFA的签订与履行,两岸经贸发展必将迈上一个新台阶。正是由于稳健的两岸经贸关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台经济困境。否则,马执政当局更是雪上加霜。

大幅增进两岸交流接触累积了互信。马积极的大陆政策,使得两岸交流形式日渐多样,内容日益丰富,大幅增进了两岸交流接触与了解,有助于双方累积互信,为未来两岸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两岸“三通”的实现,人员往来限制不断放宽,包括开放大陆居民赴台观光旅游、放宽县市长赴大陆交流、推动两岸新闻交流、放宽大陆专业人士赴台申请时间,两岸各阶层人员往来日益密切,台湾人员赴大陆累计已达台人口半数之多;陆客赴台人数猛增。

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大陆政策的内涵是政治上主张“不统、不独、不武”,对

两岸关系的定位是“九二共识”框架下的“一中各表”,并以此作为两岸谈判的政治基础;经贸上主张构建两岸共同市场,以奠定两岸经济共同体;同时,主张加强两岸民间教育、文化交流等,该大陆政策有助于两岸和解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最终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马英九大陆政策的实施,也将受到美国、日本和民进党以及岛内“台独”势力的阻挠和牵制,同时,马英九所标榜的“民主”、“人权”理念,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变数。 马政府三年来将李扁二任近二十年的两岸乱局,导入“和平发展”的竞合关系,可谓是旋乾转坤、起死回生的功业。扁政府的“台独”操作,非但使两岸濒于战争边缘,台美关系亦反目成仇,国际也以“麻烦制造者”看台湾,至于因“台独”操作引致的社会撕裂及痛苦更不必赘言。马政府掌握了历史机遇,以“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不统/不独/不武”、“主权互不承认/治权互不否认”、“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等政策原则,开放直航、开放陆客来台、“外交”休兵、签署ECFA等十五项双边协议,将两岸关系从仇恨、破裂导向和平发展、双赢共生。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司徒文说,现今的两岸关系是“上帝的恩赐”,是“一个成功的故事”。

他将两岸关系带过了不可折返点,将两岸和平与台湾的民主机制作了正面结合,跳脱了李扁二任将台湾民主的另一面(“台独”)与两岸敌对斗争作了负面结合的覆辙。

民进党执政过程中,两岸关系走在危险的钢索上,始终提不出缓和两岸关系的方案。 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有巨大成就,共签署了十五项协议一项共识,其中尤其以ECFA的签署,为两岸企业开展了十年的合作契机,也为台湾未来十年建构一条黄金发展道路。 开放陆客、陆生来台,为台湾争取1000亿的内需市场及教育产业的持续发展。对于“主权”的维护用中华台北(Chinese,Taipei)参与世界卫生大会。两岸关系对垒形式的变化,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机和缓和,马英九执政后,承认“九二共识”,主张恢复“海基会”和“海协会”的功能,恢复两岸两会的接触和协商;主张强化两岸经贸关系,开放陆资入台和大陆观光客入台,尤其,两岸2010年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两岸经贸关系逐渐正常化;欢迎大陆学生报考台湾大学等,两岸通航、陆客来台。海峡两岸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和平合作与和平发展的前景。海峡两岸的三个主要政党,即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民进党,构成了一个 中国内三个不等边的“三角关系”,中国国民党在台湾成为执政党,国共关系就成为了两岸政党三角关系的主导力量。

【名词解释】

【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英文为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九二共识】是用于概括台湾海峡两岸在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见解及体认的名词。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海基会】海峡交流基金会,台湾民间机构,台湾与大陆沟通的桥梁。 【海协】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1年12月16日在北京成立。根据章程其为社会团体法人,以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致力于加强同赞成其宗旨的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的联系与合作,协助有关方面促进海峡两岸各项交往和交流,协助有关方面促进海峡两岸同胞交往中的问题,维护两岸同胞的正常权益。 【亚太地区】是亚洲地区和太平洋沿岸地区的简称。

【一中各表】“一中各表”是两岸基于各自法律文件对“一个中国”做出各自表示;大陆的说法叫“各自表述一个中国原则”,也称“各表一中”。在双方都承认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双方可以以两种不同表述方式。

国民党的党旗是蓝色,所有把以国民党为首的政治势力叫做蓝营。 民进党的党旗是绿色,所有把以国民党为首的政治势力叫做绿营。

两岸关系不变的地方

美国、日本在台海的东亚战略及台湾谋求国际空间的举动,必然造成对马英九大陆政策的牵制。影响马英九政治主张的诸因素中,有内外因两大方面,外因中美国因素、大陆因素以及岛内政治生态至为关键。美国认为马英九是积极的“利益相关者 而不是“麻烦制造者”,对其维持两岸关系现状的主张比较放心,但也担心他会与大陆走得过近。马英九对美国的这一心态是充分了解的,所以他在言行中刻意与大陆保持距离。大陆因素是影响马英九政治主张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两岸关系是他选战中的关键牌,他必须努力把握好平衡,既要在和平、经贸等议题上为自己加分,又要防止对手“抹红”及美国不安。而大陆对他既有期待,也对他的有关言论持保留态度。马英九对一个中国的认同是可以确信的。马英九对两岸关系的核心是不谈统独,维持现状,促进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大陆与马英九政府的互动关系,将会面临来自国际性活动空间等议题的考验,其中包括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参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以及周际民间航空组织(IcAo)等活动,所将碰触的主权问题,也将会直接构成对马英九大陆政策的挑战。还有岛内民进党势力的监督与阻挠。民进党败选后,虽然在大陆政策上也进行了检讨,并主张超越蓝绿,“和解共生”,但是,迄今为止,民进党并没有放弃其“台独党纲”,也拒不接受“九二共识”和“一中各表”。因此,民进党必然会继续挑动岛内的族群纠纷和统独争议,以为其重新上台执政积累政治利益。对于马英九以“九二共识”和“一中各表”对两岸关系的定位,陈水扁及其民进党深绿支持者一直拒不接受。虽然马英九在此次“总统”大选中赢得了多数票,但是,即使在民 进党执政贪腐的情况下,仍然还有500万张选票投向民进党支持人谢长廷,这就充分表明马英九的大陆政策要想凝聚台湾岛内全民共识,是异常艰难的,这也就决定了马英九的大陆政策的制定必须以所谓“台湾优先”和维持台湾主体性为基础,其大陆政策的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应对民进党和岛内台独势力的阻挠和牵制,马英九不得不向台联“借将”,启用台联前“立委”赖幸媛为主管大陆事务的主任委员,以将其作为两岸政策的挡箭牌或护身符,并表明其大陆政策代表了台湾的整体利益,包括绿营民众的利益,从而减少民进党以及绿营势力对其大陆政策的实施的牵制和阻挠。

两岸制度竞争的制约

由于两岸坚持不同的社会制度,马英九始终表示“民主和人权的理念是其毕生的坚持”。马英九对“民主”、“人权”价值观的秉持和推广,势必引起大陆的疑虑和反弹,尤其是担心台湾“民主”“人权”的价值观和台湾地区领导人直选模式会影响、渗透大陆长期坚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而影响中国大陆的政治体制的稳定等。因此,如果马英九坚持其民主、人权的理念,并为此继续对大陆政府进行抨击的话,显然两岸的政治互信不仅难以建立,而两岸的和平机制的构建也将遥遥无期。因此,台海两岸只有互相尊重,搁置争议,以求同存异的原则处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分歧,即不以意识形态的分歧影响两岸的经贸合作和政治互信的建立,才能共创两岸关系和谐稳定和双赢发展的新时代。

在文化交流上,强调两岸同根同源积极促进中华文化融合,马对“中华正统文化”的坚持,有隐喻“中华民国”正统地位用意,马在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夹杂着台湾“民主经验”等意识形态的东西,以既表现出两岸社会体制的差异,以此拒绝大陆统一主张;亦借此产生辐射作用,配合西方社会对大陆的“和平演变”。

马上台后,对两岸政治关系发展趋于谨慎,虽表示“应该做”,但却认为时机不成熟,和平协议不是最急迫的议题,军事互信机制“太敏感”,牵涉到台美关系,影响美对台军售,因此要“非常谨慎”。

在经贸关系上,全力推动为台经济引入“源头活水”。但是马也有着明显的单边思维,在所渭“台湾优先”原则下,对台有利即开放,不利则收缩,使得两岸经贸关系存在着较严重的不对等性,不利两岸经贸关系的行稳致远、持久发展。

在对外关系上,提出“活路外交”新思维向大陆要国际生存空间,(马英九曾明确指出,“大陆政策是外交政策的上位政策”。为配合大陆政策,马在对外关系上,提出“活路外交”新思维,摒弃陈水扁时期的“冲撞外交”、“烽火外交”等对抗性做法,采取了一系列缓和措施,主张“外交休兵”,不再挖大陆“邦交墙脚”,暂停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的努力,转而推动以弹性身份实质性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低调过境美国,不举办公开活动、不接受媒体专访、不与美官方直接会面等。马的做法就是想避免、减少两岸在国际社会的正面冲突,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营造外部环境。)但应看到马的深层用意是以“活路外交”换得大陆放弃对台的“外交打压”,为两岸在国际社会的“互不否认”创造条件,向大陆争取国际生存空间,稳定“邦交国”数量,提升与重要国家的实质关系,扩大参与国际组织,增加台湾的能见度,确保台湾的“主权独立”地位。

受岛内外多重因素影响,马英九在“一个中国”和祖国统一问题上的立场较之老国民党时期有所弱化,态度躲闪;而在两岸关系发展上则摒弃了过去“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僵化、刻板思维,表现出积极、灵活、务实的态度。对李登辉时期积极推动渐近式“台独”、将两岸定位“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进行了拨乱反正,但亦残留了些许痕迹,如主张“一中各表”、“互不否认”,甚至不排除“台独”选项,从某种程度上有着“两国论”的影子。台湾大学政治系名誉教授张麟征曾称,马英九走的是没有李登辉的李登辉路线。

由于岛内的政治现实,马大陆政策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与原设定的步骤和目标有落差,特别是在敏感的政治关系推展上,步伐放缓,格外谨慎,明显收紧,暂难期待。

马大陆政策的和平性注重的是两岸和平共处、维持现状,与大陆推动和平发展追求最终实现和平统一的目标有很大差距。 马的种种做法,既想对大陆主张有所迎合、对深蓝民众有所交待,又有安抚美日、寻求美日支持之心,同时希望迎合岛内主流民意、化解泛绿力量的强烈反弹等多层用意。

由于马英九要兼顾各方利益,考虑各方感受,使得其大陆政策表现出极大的投机特质,充满着矛盾性。马英九既表达了“终极统一”的远景目标,却又提出了台湾前途由2 300万人民公投决定,明显相悖;马既坚持两岸“一国两区”的定位,却又坚持台湾“主权独立”地位,明显矛盾;对于两岸在敏感政治性议题的协商,马既有积极正面态度,认为无可回避,应坦然面对,却又设法作梗,宣称条件不成熟,甚至提出“国内达成共识”和“国际社会接受”等先决条件,使得政治协商迟迟无法展开;马高度重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出台诸多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化解两岸矛盾,促进两岸和平相处,却又坚持向美军购,加强“国防”力量,军事对抗企图明显。

易于混淆两岸“一中”定位。马英九虽承认“一个中国”,将两岸定位为“一国两区”。但在“中国”内涵的认知上与大陆没有交集,其承认的是“中华民国”,坚持“台湾主权独立”地位,具有隐性“台独”的性质,本质上难脱“两个中国”嫌疑。这与大陆“一国两制”主张相去甚远,且马在此问题上相当坚持,妥协空间不大,甚至积极谋求两岸“互不否认”,进而争取两岸的互相承认。如此,极易混淆两岸的“一中”定位,误导岛内民意、有损国际社会对“一中”的认同,此举无疑会影响两岸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增加两岸政治协商的复杂性。马大陆政策的功利性、矛盾性,使之无法放手推动两岸关系、尤其是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一方面,马希望从两岸关系的改善中获取更多的经济与政治利益,包括更多的经济让利、与其他国家签订VFA及争取更大的国际生存空间等,要价颇高,大大增加了两岸发展政经关系的复杂性;另一方面马对两岸政治接触、协商讳莫如深,唯恐两岸政治谈判影响民众观感,为反对势力利用,影响选票,对发展两岸政治关系有明显的排斥,设置了诸多先决条件加以限制。尤其是马英九坚持台湾的“主权独立”地位,使两岸在台湾定位上南辕北辙,影响双方的政治互信,两岸政治接触、协商的基础相当薄弱,政治关系的发展十分困难。

影响祖国和平统一目标的达成。马英九虽提出过两岸“终极统一论”,但囿于岛内的政治现实,却无法理直气壮地加以宣传与推动,相反其一些政策主张和做法与达成这一终极目标相去甚远。马在政治接触上的心猿意马使两岸和谈协商暂不可能;马常挂在嘴边的“三不”政策,明白无误地就是要维持两岸分离分治的现状;马给两岸统一设置了诸多先决条件,如大陆“民主化”、两岸制度趋同等,严重影响两岸和谈统一;马主张两岸建立可长可久的和平,未来达成30-50年的和平框架,和平协议什么时候签还是未知数,且一签就是30-50年,由此,祖国和平统一目标遥遥无期。

第18篇: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摘 要:“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发展业态中的“变”与“不变”是旅游形态对立统一的矛盾共同体。“变”是与“互联网+”嵌入旅游业的具体体现,是为了更好地为旅客服务,“不变”则是旅游业自身意识的规律继承。在“变”与“不变”中去把握“互联网+”给我国旅游业态带来冲击和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复合发展;旅游效用;旅游发展

随着经济水平、交通能力和获取资讯手段的提升,旅游业正在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转型中:“互联网+”正在植入旅游业中,作为模式创新,旅游业互联网趋势愈演愈烈。学界认为,互联网会给传统旅游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业界认为,旅游管理机构、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服务机构、游客都在改变……要加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应用,重视新媒体传播,旅游业加入到互联网营销体系中去。据估计,2017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不仅使旅游变得更加方便、旅游产品更加物美价廉,也在逐渐转变中国人的旅游方式,其表现为,三分之二的中国游客不倾向团队游,不再喜欢疯狂购物,而是寻求更加独特和个性化的体验。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指出:“如果主动拥抱互联网,成长阶段的旅游产业可能会产生一些意料不到的变化,带来一个全新的前景;如果不能主动适应,互联网产业的生长力也并不控制在我们手里,对旅游产业的影响还是依然会发生,过程中会有更多的盲目和乱象,也会产生一些革命和颠覆性的问题。”更有预言:“互联网时代传统旅游模式该死了。”那么,互联网环境下传统旅游模式如何突围?在传统旅游业向互联网旅游业态转型过程中哪些是旅游业态固有遵循规律?哪些是“互联网+”构成的旅游新业态呢?鉴于此,本文就“互联网+”介入旅游产业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业态中的“变”与“不变”这一对矛盾共同体。

一、“互联网+”嵌入旅游业发展中的“变”

1.“变化”之一:旅游资源结构发生了变化

传统旅游资源主要是作为旅客短暂离开惯常环境是移动行为中的资源聚集,主要分为是愉悦旅游和商务旅游两类。在“互联网+”嵌入旅游业中,旅游目的地的优势和特色可以通过“互联网+”打破地域限制,与全国甚至全球迅速融合,将各种旅游相关产品挂牌、销售、转让、融资和投资等旅游相关要素吸纳进来,将扩大资源的整合程度,将现实资源和虚拟资源聚集起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传统旅游资源主要是生产旅游产品需要的主要原材料,旅游资源密度和资源容量反映出旅游目的地的特殊资源形态。一般来说,传统旅游主要依靠当地资源为主,开发模式主要通过规划设计来完成,其资源聚集形态多位物理结构和历史文化逻辑结构。而互联网旅游的的规模水平是跨越了地域和时空,资源结构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它必须依赖互联网技术的介入,才能为旅客所识别和接受。

2.“变化”之二:影响旅游需求的重点因素发生了变化

影响旅游的需求因素有很多,一般可以归纳为市场自身特征和外部因素两大类。在传统旅游中,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收入、闲暇时间、出行动机在内的市场特征因素起到了“推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产品供给、抵达目的地的距离以及价格等,它们起到了“拉动”作用。传统的旅游者一般受到上述因素“拉动”或者“推动”的因素巨大。传统旅游需求研究中一般不把旅游动机进行重点关注。然而,而近些年来,随着在线旅游的发展,旅行也少不了互联网的参与。互联网的特点是批量处理多元化的海量需求,对于旅游行业来说,互联网可以提供大规模个性化的服务,更加符合现代人追求个性定制的趋势;旅游者的互联网上的“私人订制”凸显了散户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动机成为常态考虑的影响旅游需求的重点因素。

3.“变化”之三:旅游地的视觉表征发生了变化

旅游是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旅游地是视觉表征的结果,是被社会建构的;同时游客的旅游体验也是被建构的,无所不在的图像会不断规定和指导游客应该怎么旅游、该怎样欣赏景物、如何拍照甚至如何产生“合适的”情感。基于互联网的便捷性、开放性和共享性,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于借助互联网进行旅游目的地新县查询、辅助旅游决策、在线信息搜索和交互。同时也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多方式发表旅游评论,表达旅游地的感知和体验。传统旅游地的视觉表达多在主流媒体或其官网上,而互联网旅游目的地视觉表达多呈现在游客网以及微信微博上,有研究表明两者通过摄影照片表征的旅游意象在很大程度上不相重叠,前者倾向于多方位完整地表达旅游地意象,后者更多表征则是基于自己在旅游过程中的体验,体现了游客对目的地的“观看”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4.“变化”之四:旅游产品的购买行为发生了变化

传统旅游地购买行为主要依赖旅行社的安排的线路,行业内部竞争多靠价格战,拉拢游客,尽管也使用网络来辅助旅游产品的购买,诸如网络预订酒店、推进线路等商业服务模式。而如互联网旅游者基本是在网上“打点”行程,网络将旅游产品一“网”打尽;对网络在线旅游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希望通过网络操控,实现在旅游目的地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整合服务。运行状态的变化也使得图书馆的服务内容由提供信息服务向做好知识服务转变。

5.“变化”之五:旅游业的营销模式发生了变化

“互联网+”嵌入旅游后,沿着产业要素链向上渗透,互联网旅游营销突出了旅游企业与旅游消费者的互动,实现了即时交互营销服务模式,线上与线下,酒店与线路、出行与娱乐的系统化不断升级,从格式化的从众旅游到个性化人性化的旅游订制,体现了旅游消费者的中心地位,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追捧。传统旅游业的营销,通过传统的报纸广告、电视媒体、DM单派送发放、上门签订协议、大篷车等营销模式来完成,凸显了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策略。两者的营销的重心确定和营销模式发生了变化。

二、“互联网+”嵌入旅游业发展中的“不变”

1.“不变”之一:作为一种综合性经济产业的基本特征没有变

尽管传统旅游与互联网旅游有着显著的区别,勾连消费者与旅游服务提供者的链条和平台有所差异,但是这并不影响旅游作为综合性产业的基本特征。旅游业是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性产业,关联度高,牵扯面广的行业;没有与旅游无关的资源、没有与旅游无关的产业、没有与旅游无关的部门,旅游资源、要素、消费和产品、管理、功能都具有显著的综合性。随着“互联网+”等科技元素的融入,创业创新的要素的嵌入,旅游业的综合性产业特征将更加突显,综合带动作用将更加突出。

2.“不变”之二:作为一种体验式消费经济的旅游发展趋势没有变

随着人们旅游经历的日益丰盈,旅游体验情绪和需求日益提升,传统旅游业日益向体验式旅游转型,人们更加渴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更转向体验化、休闲化、情感化和个性化审美旅游经历。换句话来说,旅游产业作为一种体验式的消费经济是传统旅游发展的基本趋势。“互联网+”嵌入旅游业后,使得旅游各种要素资源、产品服务,管理理念都得以整合和优化,使得整个旅游产业向体验式消费经济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更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旅游体验消费需求。

3.“不变”之三:作为一种审美观照,旅游所追求精神自由没有变

叶朗先生指出:“旅游活动从本质上就是审美活动,也就是超越实用功利的心态和眼光,在精神上进到一种自由的境界,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首先自觉或不自觉的衡量中,身心融入景物中的置身性;身心在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和超越自身的精神享受,开通人与旅游中各个元素中的神秘通道,达到“物我两忘”的非功利性的超越和自由审美。换句话说,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旅游多种因素介入,旅游在整个过程中要追求自由和超越的非功利的审美情趣没有变。

4.“不变”之四:作为一种文化行动的本质没有变

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旅游活动的发展对旅游者自身和目的地的社会文化会带来某种程度的相互影响。在传统旅游和“互联网+”嵌入的旅游中,两者都是最终通过双方的文化传播互动来增加旅游者的体验,通过旅游活动增加不同群体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学习的机会,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也会形成相应的冲击和影响。因此,作为一种文化行动的旅游跨文化交流的本质并没有变。

5.“不变”之五:旅游产业发展中所循的规律没有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旅游产业也不例外。诸如旅游发展呈现阶段性规律,也就是说,旅游业发展阶段一般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自发阶段、政府主导阶段、市场运作阶段。作为综合性产业,旅游产业发展要相应遵循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空间集聚、产业集群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形态,也是旅游发展所应遵循的重要规律。这些规律在旅游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随着“互联网+”嵌入旅游产业中,旅游综合性和互动性进一步增强,没有改变旅游业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与基本特质,旅游产业发展规律没有变。

三、简单的结语

“变”与“不变”是在“互联网+”嵌入旅游业过程中,旅游业自身所呈现出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共同体。“变”是旅游业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更是为了在“互联网+”嵌入旅游业环境下更好地促进旅游获得感和美感享受。“不变”则是业界有意识的继承板块部分,或是旅游业的核心价值取向,或是旅游业发展中应遵循的内在固有规律释然。“变”突出了当前“互联网+”介入升级的特点,而“不变”则沉淀出了旅游业之所以为旅游业的独特价值和存在意义。如能统筹把握处理好这一核心的矛盾共同体,扬长避短,良性互动,将不难看到传统旅游业与“互联网+”的智慧旅游共同体。这不恰恰是当前“互联网+”嵌入旅游业所正迫切需要的吗?

参考文献:

[1]杨彦锋.互联网给传统旅游业带来革命性变化[N].南方日报,2014,12(24).

[2]杨军.“互联网+”时代的旅游新业态发展[N].新疆日报,2015,4(30).

[3]陈颐.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旅游经济[N].经济日报,2014,9(9).

[4]杜一力.旅游业之变(上)[N].中国旅游报,2014,3(14):9.

[5]佚名.互联网时代传统旅游模式该死了[N/OL].搜狐网,http://mt.sohu.com/20150309/n409537099.shtml 2015-03-09.

[6]Mackay K, Fesenmaier D.Pictorial el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4):536-567.

[7]刘丹萍.“地方”的视觉表征与社会建构――西方旅游广告研究的“文化专项”思潮[J].旅游科学,2007,21(4):63-71.

[8]王宁,刘丹,马凌.旅游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

[9]黄燕等.互联网时代的旅游地视觉表征:多元建构与循环[J].旅游学刊,2015(6):92.

[10]Stepchenkova S,Zhan F.Visual destination images of Peru: Comparative content analysis of DMO and user-generated photography[J].Tourism Management,2013,5(3):305-328.

[11]马晓京.旅游观看方式与旅游形象塑造[J].旅游学刊,2006,21(1):87-91.

[1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30.

作者简介:文袅(1985- ),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学基础理论、旅游规划开发和旅游管理;丁向华(1980- ),女,河南南阳人,四川大学博士生,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王真真(1984- ),女,四川广安人,硕士研究生,四川旅游学院讲师,通讯作者,主要研究方向:工商管理、旅游管理

第19篇:变与不变 话题作文 标识重点 (500字)

话题作文“变与不变”精彩例文

【作文题目】: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我们的社会生活也越来越变得五彩缤纷,纷繁复杂。同时我们的思维方式、心理行为、价值观念等等也都在“与时俱进”,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任何人事也都有不变的一面,有些东西是不能变的不应该变的或变不了的,苏轼曾感慨地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请以“变与不变”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精彩例文】:

守护心灵的月亮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唯有空中之嫦娥,遗照千年。 境遇变了。李白从贵妃捧墨、力士脱靴的光耀中降到人世的饥寒苦乐中。不变的是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魄力和“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豪放。 世事变了。杜甫在太平盛世中穿行,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饱受苦寒,不变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情思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忧国情怀。 时空变了。苏轼从京城辗转到黄州、惠州再到海南,从年少博学到饱经沧桑。不变的是“一衰烟草任平生”的旷达和“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的气节。

朝代变了。李清照从旧都南渡,迎来了一个名曰“南宋”的朝代,从一个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变为一个“人比黄花瘦”的嫠妇。不变的是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和“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斗志。 战场废了。陆游从真正的战场回到家中,且在梦中回到了战场。时光流逝,不变的是他“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豪情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心愿。

什么都变了,不变的是这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守护着一轮心灵的月亮。 月光皎洁,照我行万里。 守住青春。不让青春在时光里荒废,不让青春在岁月中虚度。让青春在奋斗中飞扬,在泪和汗的洗礼中升华。 守住善心。任世人麻木,旁人冷漠,我自友一颗温热的心,给贫困儿童送去自己的关怀,给无助者带来心灵的慰藉。 守住情操。物欲横流,要有“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气魄,不再金钱堆里滚打,不再网络虚幻中沉溺,只求活得实在,活得高尚,活得潇洒。 守住??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月亮,月亮的名字多种多样,但愿我们能以前人为榜样,守住自己心灵的月亮,但愿我们的眼睛,只看得到笑容;但愿我们留下的每一滴泪,都让人感动;但愿我们心中每一轮月,不是水中月。

明珠永不褪色

历史长河滚滚前进,新生了无数的新事物,淘汰了无尽的旧物。世界每一刻都是新的,都在不断变化着。苏子说:“自其变者而观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人世间的真、善、美永远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它们是永恒的,永远在历史长河中闪现它们灿烂的光华。

真,永不会消逝。自人世之初人们便在求真,探索自然的真理,感悟人生的真谛。不管遭遇何种阻力,人们用不会因此而放弃去真理的追求与渴望。亚里士多德的谬误阻挡不了伽利略对于自然规律的探求;外敌的入侵停止不了阿基米德的思考;教会的火刑场吓不住人们追寻真理的脚步。陶行知先生曾经要求我们学做“真”人。这一点,古人已经给了我们榜样。每个朝代都有臣子因为进谏而掉头掉官。但每个朝代又都会有无数的大臣不畏危险冒死进谏。因为他们要说真话,要做“真”人。即使被贬,写在作品中的依然是真话,流露的依然是真性情。

善,永不会磨灭。孔融让梨,是善;许仙救白蛇,是善;杜甫心忧天下,是善。不管在现实,不管在民间传说中,不管在文学作品中,我们都会找到善的痕迹。善,可以驱走满天的阴云,可以祛除冬日的寒冷,可以阻止恶魔的侵袭。善,让我们学会了互助,学会了关心,学会了呵护,学会了给予。善,让阳光普照整个大地。不管世事如何变幻,即使现在步入了二十一世纪,步入了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不管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如何变化,善总还是存在的。盲人过马路,总会有人去扶;婴儿失去双亲,总会由好心人收养;印度洋海啸,世界各地都有帮助。

美,绝不会消失。尽管森林越来越少,草地越来越小,湖泊越来越浊。但是环保的呼吁越来越响,志愿者越来越多,环保法越来越多。自然界的美不会消失,社会、人类的美更不会消失。一对盲人夫妻相携着逛公园,用心去看花草,去感受眼光,这不美吗?一个小女孩跟在哥哥后面,突然“扑咚”摔了一跤,满身是泥,哭喊着叫哥哥,这难道是丑吗?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们追求美好的人生,追求美丽的爱情,追求美好的亲情、友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爱美,都追求美。那么,美还会消失吗?

真、善、美——多么美妙的字眼,多么值得人们为此努力,企求。漫漫历史长河仍在流淌,仍在前进,仍在不断地蚀旧生新。但是,真、善、美这三颗夺目的明珠永会照亮着历史长河,璀璨生辉,永不褪色。

山石也能微笑

在山石组成的路上/浮起一片小花/他们用金黄的微笑/来回报山石的冷遇/他们相信/最后石块也会发芽/也会粗糙地微笑/在阳光和树影间/露出善良的牙齿

顾城的诗总能给人心灵的震撼,它却是道出了一个真理:只要信念不变,山石也能微笑。 望长空,叹人世,几多沉浮,几多悲苦,什么不是靠信念支撑。那美好的信念指引我们走出风雨,追寻阳光。

“我们都是群鸟中的一只,在苍凉的不毛的大地上飞翔”,我不知道东山威夷用怎样的心情写下这样一句话,涩涩的文字中包含着执拗的追求,飞过苍山洱海,飞过四季轮回??你看,飞来的是幼稚与不安,飞走的是成熟与自信。经历了磨练打造,经历了不变信念,你会发现变了的是自己的心态,变了的是自己的人生花园,在你自己的打拼下,花园里一片灿烂花儿争奇斗艳。

用不变的信念创造美好的精神家园。

航船上,一位青年面朝大海,合目伫立,似乎整个世界都被他抛在身外。我想起刚才的一幕,望着他的背影,不仅肃然起敬。船舱里异常闷热,人们都挤在水龙头边,好不容易轮到他了,又一位青年拳步向前,他友好的退让,用手势作了个“请,请”,自己则拿着毛巾在一旁微笑着。

我知道,这也是一种不变的追求,有了他,变了的将是纷扰的世界,将是复杂的人情。有了他,世界将多一片宁静,人间将多一份温馨。

山间,花儿在微笑,你能看到,我亦能看到,石头的微笑你看到了吗?花儿用不变的笑靥改造着这个世界,正如司马迁用正直书写丹青,渊明用菊花美酒书

写诗篇,鲁迅用弃医从文救治危亡??在他们信念的指导下,他们的人格散发出淡淡的馨香。

大海始终波澜起伏,奔腾不息,它用“用容乃大”的胸怀开阔了自己。 树木始终蓊蓊郁郁,树立挺拔,它用奋斗汲取的精神茂盛了自己。

鲜花始终笑靥灿烂,亲切感人,它用不变的信念感动山石,感动行人,感动世界。

我们生来都是一块粗糙的势头,在不变的信念下,我们渐渐地成熟,我们的内心渐渐地丰富,我们的翅膀渐渐地丰厚,我们能够飞翔,能够微笑。朋友,当你在山中攀登之时,不要忘了,问候那些山石,你会发现,山石也能微笑。

当花草树木不再凋残

“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天地万物停住日夜不分,当花草树木不再凋残”,真觉得很美妙,但转念一想,当世界被春天主宰,没有了热情奔放的夏季,没有了天高气爽的秋季,没有了银状素裹的冬季的时候,人们又会怎么想,他们会把春姑娘骂成悍妇,赶她走也说不定。由此看来,我们什么都得变?不对!要变的仅仅是物质,不变的是爱情,是志节等等思想上、意识上的因素。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世界时时刻刻在变化,我们的社会生活也越来越变得五彩纷呈,纷繁复杂。倘若人类不再长大,那世界就成了《黑客帝国》里的婴儿牧场了;倘若水汽不再被蒸腾到天空凝结成雨那么陆地上的河流就会消失,不再有奔腾的黄河,浩淼的长江;倘若珠穆朗玛峰不再长高,那么世界也就少了一次次的地球高度新记录,哲学上讲,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静,也就是不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这只是对物质来讲。

古老就有不屈卑降敌的苏武,在漫天大雪的欺压下,在敌人高官厚禄的诱惑下,他仍坚持自己不变的志节,忠于国家,手持节杖在饥寒交迫中放羊,饿了就吃草根,啃毛毡,冷了就更羊儿们一同挤在皑皑的白雪里,由此流芳百世,被后人所赞誉,这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他不变的志节,倘若苏武跟汪精卫一样,卖国求荣,成立个什么伪汉朝廷,我敢保证,苏武在今天肯定是卖国求荣的代号,会遗臭万年。

不变的不仅仅是志节,还有爱情。

古来不乏纯洁真挚的爱情,身为府吏的焦仲卿与才艺女子刘兰芝的爱情就是不变的真情,尽管有焦母的阻挠,有兰芝兄长的包办买卖婚姻,他们仍有最大的牺牲——死,来反抗封建势力对爱情的迫害,维持着他们不变的誓言,最后化作一对鸳鸯,栖于墓旁的树上,为不变的爱情而牺牲的还有感天动地的梁祝的故事,最后也化作两只蝴蝶在天宇间缠缠绵绵翩翩飞,终成千古佳话,成为真挚爱情的典范。

当花草树木不再凋残的时候,人们会期盼雪花的降临,但当花草树木成为爱情的象征,志节的象征,人们都会祈祷:千千万万不要凋残。

梦开始的地方

豆大的雨点终于挣脱了云的束缚,向地面倾泻而来,一如我的眼泪。身在异乡的委屈和无奈,别人又怎会明白,月是故乡明啊!

梦里,我又回到了斜塘的老屋。

恍惚中,奶奶依旧抱着我站在杉木花窗前,看着天井里那棵高大的芭蕉树和那口古井,还有那早已瓢香的桂花,讲述着奶奶的奶奶的故事。

烫手来,热白果,香又香来,糯又糯??”一阵悠扬的吴侬软语传来,奶奶低头笑着问我:“阿田,阿要吃白果啊?”我撅起嘴摇了摇头,挣脱奶奶的手,跑出去找隔壁的亮亮哥哥玩儿,留下奶奶一个人在窗前幸福得摇着头。

亮亮家是斜塘街上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的摆设都煞有气派。推开花岗岩石库门,跨过那高高的门槛,一进门就可以看见前厅窗上那雕刻精巧的仿古铜质的插销和蝙蝠形销眼。我总是刚进门就大声喊:“亮亮哥哥。”而这时,他的母亲总是一边在围裙上擦手,一边笑眯眯地走出来:“阿囡啊,是寻亮亮啊,俚(他)正好出去了,你一个人先白相相(玩),等一歇歇(一会儿)就来哉。”于是,我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他们家里乱串,从厨房跑到书房,从前厅跑到后院,抚摸着那已有裂痕的砖砌的墙壁,想象着这屋子曾经住过的男人女人,这屋子曾经有过的繁华高贵。小小的屋子辖制不了我飘忽的思绪,看着房子顶脊上的“聚宝盘”,我就仿佛看到了建造这所屋子的人在看这“聚宝盘”时,认真而专注的神情;看着门槛上那蝙蝠形销眼,我就仿佛看到了房子的主人跨过门槛时心满意足的表情??可是,每当我沉醉于这些时,奶奶就来叫我回去吃饭了。于是,我就极不情愿地被奶奶牵着手,跟在她后面回家了。

??

从梦里醒来,我的嘴角仍旧挂着微笑,为自己又一次回到老屋而快乐,为自己曾经生活在那个地方而幸福。我现在才明白:所有的快乐和幸福都要有一个据点,不管自己周围的环境变了多少,只要有一个被称之为“根”的地方存在,知道自己可以随时回来,就永远不会停下脚。家里,仍旧有奶奶买还了热白果等我回来。

离家久了,多想立刻回到老屋。看一看那科芭蕉树长得多高了,看一看那古井里的水是否依然澄澈,再看一看隔壁亮亮哥哥和他的古宅,再听一听从那梦开始的地方传来“烫手来,热白果,香又香来,糯又糯??”

变的是我身处的环境??

不变的是浓浓的乡情??

通于变,坚守于不变

在面临生死考验时,在身处山雨欲来时,变与不变,人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变篇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圣人不是凝滞于物的,他看到天下君王皆不愿以仁义治国,他没有争辩,他选择了闭门著书;庄子一路高歌而来,一路高歌而去,他冷眼看着这世界,他宁愿曳尾于涂亦不愿为相,他知道他的理想不可能实现,所以他独守着大智慧,他没有抗挣,他选择了修身养性;陶渊明看着管场黑暗,他无力改变,于是他挂印而去,乐得自在。门前五柳柳絮飞舞,篱边黄菊傲骨犹存,比起官场的勾心斗角,在田野乡村,他很快乐逍遥,他没有愤怒,他选择了归愿田居。(非平铺直叙罗列论据,有一定安排)

的确,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在昏君聩臣当道,奸佞小人横行时,与其作无谓的牺牲,不如留着生命,看着他们灭亡。

不变篇

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上官大夫令尹子兰进献谗言,怎么办?屈原挺身而出,上治国九策,然而楚王不理不睬,反将其流放远方。举世混浊为何独清?世人皆醉为何独醒?为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屈原一语道破:“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楚国灭亡,他选择了不变,他选择了死,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个诗人;面对多尔滚许下的高官厚禄,金银美女,方孝孺的回答是不,他知道说不意味着死,但他更知道自己是学界领袖,他的一举一动关乎汉学者是否归顺,他选择死,灭十族的死;谭嗣同无力杀贼,但撒下自己的鲜血,他没有偷生,他要为中华儿女作出表率,他的死唤醒了无数人,他死得其所。(论据写得好,但方孝孺的例子不对)

生与死的选择,原来也可以选择死,死得伟大,死得激昂!

总篇

不同的人选择不同,变与不变间,他们都写下了历史上最壮丽的一笔。

在岁月的浪花中静默

学过哲学,我们知道,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经历人世,我们知道,岁月是变化的,情感是永恒的。

有一种感情,叫做爱情——永远。

从《诗经》到现代文学,爱情始终是一个不变的话题,对爱情的追求,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是每个人人生征途上的一朵浪花。

古有刘兰芝、焦仲卿的孔雀东南飞,这是一对刚烈的男女,为了追求幸福,他们冲破封建势力的束缚,而选择了死亡,获得了新生。面对命运,他们没有低头,他们选择了勇敢面对。

十年*中,更造就了许许多多命运的主使者,时代的先驱。钱钟书、杨绛这对现代文学史上公认的文学双剑,更是那个不平凡的年代造就湖的不平凡的男女,他们的爱情也是文坛上的一段佳话。在*的年代里,他们的生命得到了升华。

有一种情感,叫做关爱——温馨。

当非典侵袭祖国大地时,人们没有退缩,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位冒着生命危险的医生、护士对病人的关爱与支持。当海啸来临之时,身处绝境的人们没有绝望,整个世界给了他们一双温暖的关爱之手。老师的关爱、父母的关爱,则是由古至今不变的爱。

有一种情感,叫做血浓于水——恒久。

当国民党人六十年后再一次跨上大陆时,当连战与*握手时,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感,我们更加坚定了追求和平的信念,因为台湾——大陆母子连心。

当连战在西安的故土流下第一滴眼泪时,我们觉得这是何等亲切,游子归乡,那是怎样一种情怀,连战——西安母子连心。

“团团”“圆圆”更是这一重要事件的见证者,同时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世界母子连心。

任世界如何变化,这种血浓于水的情感,恒久不变。

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而有些东西在变化中,始终保持着不变,那些东西永恒、持久。

在岁月的浪花中静默,我们收获的是一场永久的真诚。

变与不变

久违了的老同学、旧相识见了面,每每会说,你还是老样子,没怎么变。或者说,你小子鸟枪换炮了,让人都不敢认啦。当然,在无心的言者,这些都是恭维话,但在有意的闻者,却可能像叹惋,像讥讽。《易·随彖》曰:“随时之义大矣哉”。的确,在社会剧变的时代,个人如何调整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以适应环境,至关重要。 庸常之人似乎总是在不停地变。他们追逐时尚,随顺潮流,一日千里,而面目全非。实则中心仍旧冥顽如石,只不过表面磨砺得玲珑圆滑罢了。《世说新语》中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东晋时代清谈风盛。某甲与某乙数月未见。一见之下,某甲照旧夸夸其谈。某乙讥笑他说,数月不见,没一点长进,还好意思开口。某甲听了,顿觉惭愧。其实,在智能德行方面,有的人一辈子也未必有什么长进。俗语云:三岁看老。每见暮年之人,言谈举止,想法见识,粗俗幼稚,不异儿时,

实在可叹。这大概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知反省,不思进取的结果。他们的内质几无改进,外表却已经千变万化。在择业方面,他们只有一个原则不变,即尽量追逐实利。为达此目的,他们可以随时变换手段,正所谓有奶便是娘。严格地说,他们并没有真正的事业,因为他们所从事的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因此也就没有成就可言。 古人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指的是进德修业,重在气质的变化。有识之士执中守正,自觉追求恒久价值,而不随时风俯仰。他们独行孤诣,所达到的境界,往往不为时人所识,而须求证于有相似造诣的前人和来者。犹如登山者凌驾于绝顶之上,只发现前人到此一游的踪迹,而不见其人,自己留下的踪迹则有待于后来者发现。他们无暇修饰边幅,积攒财物。表面上,他们似乎远离时尚,越来越落伍。但内心里却逆水行舟,学益道损,历尽沧桑,思想境界日新月异。穷则独善,达则兼济,进退之间,偶显炳然豹变,便足以惊世骇俗了。

总之,有识之士外变少而内变多,乃出于自觉;庸常之人外变多而内变少,是不由自主。w.b.叶芝说:“人随年岁长进。”内在的长进才是真长进,身外之物的增长只能使自身相形见绌。

第20篇:不变的步伐观后感800字

2016不变的步伐观后感800字3篇

2016不变的步伐观后感800字1篇

2016年1月22日、23日收看了湖北卫视《不变的步伐》电视教育,片中以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取得的成果。《不变的步伐》体现了省委省纪委正风反腐、清风排淤的决心,明确了经济建设和廉政建设的统一性,强化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实\"两个责任\"、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的学习。认真对照思考全校发展大局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有如下心得体会:

1、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按照《准则》和《条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以\"三项责任清单\"为主线,以党风廉政主体责任为抓手,落实\"两个责任\",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要求各部门、各年级要明确责任和工作标准,切实做好\"一岗双责\"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学校重大事项议事规程》、《学校重大事项征求意见制度》、《党员干部定期约谈制度》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规范党员教师的廉洁从政、廉洁从教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和谐校园。

2、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加强教育学习。

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和中纪委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多种形式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加强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学习,政治纪律是根本的纪律,政治纪律遵守不好,其他方面的纪律也遵守不好。讲政治纪律,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党员教师必须在行动上服从,决不允许公开发表同中央的决定相反的言论,决不允许散布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反的意见,决不允许制造、传播政治谣言,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3、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加强组织建设。

抓好学校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不怕自亮家丑,将问题、整改措施、整改时限张贴在校公示栏公示,对班子集体和个人存在的问题亮短揭丑,表明整改的决心和态度。开好党委会和党政工团联席会,经常性地对干部队伍进行整风,努力打造一支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干部队伍。落实麻城市\"1+5\"党员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严格培养入党积极分子,落实培养联系人的责任,加强日常教育指导;开展党员帮扶活动,帮思想、帮工作、帮困难,推进\"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培养青年教师,尽力帮助生活困难党员解决实际困难。2016不变的步伐观后感800字3篇2016不变的步伐观后感800字3篇。

4、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加强作风建设。

作为一名从事教学工作的党员干部,面向的更多是学生和家长,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位置的敏感,稍有不慎,放松要求,就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必须要狠抓监督管理,勤监督、狠监督,才能保证权力的阳光运行,才能更好地廉洁自律。要做到\"打铁自身硬\",时刻上紧廉政发条,坚持把清正廉洁当作为官从政、廉洁从教的第一准则,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和省、市委相关规定,带头厉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主动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树立廉洁从教、务实创新的良好形象。要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注意把自我监督、党内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形式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同时要坚决摒弃好人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严带队伍、从严管干部、从严抓作风,管好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净化圈子,常敲警钟,清白做人,踏实做事。

2016不变的步伐观后感800字2篇

#from 2016不变的步伐观后感800字3篇来自 end#

1月22日和23日,由省纪委宣传部与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专题片《不变的步伐——湖北省正风反腐纪实》上、下集《风正帆悬》和《利剑出鞘》相继在在湖北卫视黄金时间播出。厅质监局严密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及时收看,并纷纷交流了观看心得体会。

厅质监局在收到驻厅纪检组转发省纪委办公厅《关于组织收看专题片〈不变的步伐〉的通知》后,迅速对收看专题片进行了部署和安排,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在22日和23日晚上按时自行收看,并撰写个人观后感。23日晚上,局党委书记胡焰华还专门通过交通质监微信群发送了观看专题片的网址链接,以便党员干部再次观看及个别因故错过者补看。

《不变的步伐》播出后,在质监局干部职工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在观后心得中纷纷写到:《不变的步伐》展示了我党在反腐道路上的坚定决心,令人振奋;片中身边\"老虎\"、\"苍蝇\"的现身说法再次敲响警钟,即\"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新的历史时期,从严治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够取得最后胜利的政治使命,肃清四风问题,改正歪风陋习,严惩贪污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同志肩负起民族富强使命的最强音。我们作为一名机关公职人员,必须以《廉政准则》为标准,\"踩着不变的步伐\"前行,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按得住私欲,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时时刻刻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2016不变的步伐观后感800字3篇

湖北第一部正风反腐纪实片《不变的步伐》,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为主题,介绍湖北落实\"两个责任\"、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的具体举措,并从党章这一总纪律、总规矩开篇,反映湖北挺纪在前,严肃查处一批违纪违法的领导干部。该片以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取得的成果,多角度呈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正风反腐\"的进程和成效。2016不变的步伐观后感800字3篇文章2016不变的步伐观后感800字3篇出自,此链接!。

给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中央党校和中国社科院知名专家对湖北坚持反腐倡廉与改革发展\"力度统一论\"的高度评价。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提出必须始终坚持反腐倡廉与改革发展\"力度统一论\",做到改革发展的力度有多大、反腐倡廉的力度就要有多大,改革发展延伸到哪里、反腐倡廉就跟进到哪里,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力度统一论\"的提出以转变领导干部\"政绩观\"为时代背景,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当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主线,以反腐倡廉工作为载体,以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为战略目标,是助力党和国家 \"四个全面\"战略总布局落地和\"五大发展理念\"湖北实施的重要实践探索和重大理论突破,为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加快推进\"五个湖北\"建设提供了动力,指明了方向。

首先,\"力度统一论\"以科学的政绩观为时代大背景。习近平总书记 \"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建设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的重要论断,破除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唯经济GDP论\"的错误政绩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等于简单的\"唯经济GDP\",物质文明提高了、政治文明跟不上,经济效益上去了、社会效益跟不上,钱包鼓起来了、信仰开始迷失、社会道德开始滑坡,甚至于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当中贪污腐败横行,必然会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必然会离散党群干群关系,必然会危及党的公信力和自身执政地位。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刻领会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密切结合本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坚持反腐倡廉与改革发展的\"力度统一论\",就是为进一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主动优化改革发展环境的重要指导方针。

其次,\"力度统一论\"以科学的发展观为价值总体判断。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使得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逐渐形成。然而过去的发展成绩也容易给部分领导干部带来某种错觉,甚至错误地认为\"查办案件影响发展环境\"、\"抓党风廉政建设会束缚经济发展\",殊不知过去的发展更多地属于粗放型的发展,有的仅仅是表面上的繁荣、短期的繁荣、片面的发展和低水平的发展。这种发展往往是以破坏市场秩序、损害公平竞争、架空市场规则为代价的,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则往往与之相伴相生。31个省区市无一例外地揪出\"老虎\"的残酷现实表明,过去那种将党政领导干部的党性和执行力视为\"绝对可靠\"的预设前提是根本不成立的,市场规则失灵恰恰根源于党纪国法监管的失灵。显然,反腐倡廉和改革发展原本就是统一的,只有坚持\"力度统一论\",才能保证改革发展稳步推进,并且越是加快发展,就越要深化对\"力度统一论\"的践行。

再次,\"力度统一论\"以\"两手抓\"的思想为根本方法遵循。\"两手抓\"的哲学思想最开始是小平同志针对\"两个文明建设\"提出的哲学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提出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包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等等,其中就有一条\"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就带有鲜明的历史前瞻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当中,也有的人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认为经济快速发展必然带来适度腐败,甚至存在\"经济发展了,腐败一点没关系\"的糊涂认识。实践证明,没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成功,改革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成就就不能惠及人民群众,只有始终坚持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提供坚实的基础。2016不变的步伐观后感800字3篇书籍读后感-名著读后感-小说读后感-教师读后感等-中小学生读后感。

最后,\"力度统一论\"以\"市场决定性作用\"为改革发力方向。\"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仅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有利于打破垄断和抑制寻租腐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党风廉政建设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如果我们不能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效取信于民,就会损害清正廉洁、公平竞争、和谐有序的经济发展环境。一方面,必须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大力加强对权力运行监督,通过查办案件挽回经济损失、通过负面清单制度直接减少寻租空间,通过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彻底破除地方保护、各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一方面,必须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大幅度减少权力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完善法治对产权的保护制度,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充分发挥价格、竞争、供求规律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只有保持反腐倡廉和改革发展两方面力度统一,方能真正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经济发展成果为人民所共享。

风正帆悬、利剑出鞘。2015年,湖北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中心任务,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把纪律挺在前面,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全省问责落实\"两个责任\"不力领导干部799人,党纪政纪处分529人,形成强大震慑;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6052个,处理7631人,党纪政纪处分5470人;对86个县市区和25家省属国有企业开展巡视,根据巡视移交线索,立案查处市厅级干部20人、县处级干部142人。\"正风反腐\"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相信湖北将会一如既往地坚持\"力度统一论\",保持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踩着不变的步伐阔步前行,并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变与不变800字范文
《变与不变800字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