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研究项目结题报告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03 21:01:5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项目结题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项目结题报告

项 目 编 号:

201310141599 项 目 名 称: 空气质量和微量污染物的健康效应研究 项 目 级 别: 项目负责人: 项目类型: 指 导 教 师: 所在学部学院:

校级 王雪雪 创新训练 柳丽芬 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

教务处制

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项目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项目结题报告以及所完成的作品实物等相关成果,是本人和项目组其他成员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不侵犯任何第三方的知识产权或其他权利。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项目负责人签名:

项目指导教师审核签名:

空气质量及微量污染物的健康效应研究

摘要:通过对校园各处进行PM2.5的测量,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健康效应;对空气中的粉尘进行采样,然后对采得的样品进行萃取、浓缩、净化分析,研究粉尘上的多环芳烃、多溴联苯醚等有机物的浓度和分布;最后研究不同滤膜对空气中PM2.5的净化效率,在滤膜上加以不同大小的电压,结果表明有纺布滤膜净化效率高,且在1.0V和2.5V电压下净化效率更高。

关键词:PM2.5、空气净化、健康效应

Research on the health effects of air quality and trace pollutants Abstract:By around campus PM2.5 measurements, analyze their impact factors and health effects; dust in the air is sampled, and then the samples were mined extraction, concentration and purification analysis, research on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dust,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and other organic matter concentration and distribution; last of different filters in the air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of PM2.5 to the voltage on the filter of different siz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high woven fabric membrane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and at 1.0V and higher removal efficiency under 2.5V voltage.Key words:

一、项目概述

1、项目成员

赵春婷 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环境学院 环境科学1101班

王雪雪 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环境学院 环境科学1101班 指导老师

柳丽芬 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环境学院 职称:教授

研究领域(研究课题)

1、校园周边和室内空气PM2.5甲醛\\TVOC\\PBDE\\PAH污染物水平

2、微量污染物种类和浓度测定方法

3、污染物的净化方法研究

4、微量污染物的健康效应

2.项目的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选题背景:

空气是指包围在地球周围的气体,它维护着人类及生物的生存。对人类及生物生存起重要作用的是距地面12公里以内的空气层,也就是对流层。清洁的空气是由氮78.06%、氧20.95%、二氧化碳0.03%等气体组成的,这三种气体约占空气总量99.04%,其它气体总和不到千分之一。洁净大气是人类赖于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一个人在五个星期内不吃饭或5天内不喝水,尚能维持生命,但超过5分钟不呼吸空气,便会死亡,人体每天需要吸入10─12立方米的空气。大气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因自然过程等进入大气的污染物,由大气自我净化过程从大气移除,从而维持洁净大气。

但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有害物质被排放到空气中,改变了空气的正常组成,使空气质量受到前产生了严重的危害。而空气中的微量污染物在一定范围内不断积累,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所未有的冲击,因此,研究空气质量和微量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及其净化方法是一种改进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

研究目的:

在当前研究的基础上,测定新型(PM2.5)净化材料\\去除途径与效率。

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微量空气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及其净化方法,净化效果对人体健康的益处,为提高空气质量,保护我们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及技术方法。

3.项目实施过程的人员工作分配和完成情况

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二个人分工如下:王雪雪负责项目进度安排、和指导老师进行定期交流。全员全程参与到项目实施当中去。整体完成状况良好。

4.项目实施过程收获和体会

为期一年的创新实验到现在已经结束了,它带给我们的收获是在平时的教学实验中得不到的。没有完善、成熟的实验方法,我们边做边思考着、改进着,一次次的收集、萃取、净化、提纯,甚至在开始时我们还不会用那些仪器。在这过程中我们成功过也失败过,成功让我们无比喜悦,因为这是我们自己动手动脑得到的成果;失败则让我们更加谨慎的思考我们错在哪里并且操作时更加小心规范。不管项目取得结果如何,有了这些,这一年的付出就是值得的。

七、项目总结

PM2.5浓度随地点变化的测量结果表明室外浓度高于室内浓度,人多时高于人少时。

实验采用有纺布滤膜和无纺布滤膜加以不同的电压,在不同空气流量下观察其对PM2.5的净化效果。不同电压对PM2.5净化效果影响:在相对低电压下滤膜对PM2.5的净化效果好,去除率高,如2.5V;滤膜的种类对PM2.5净化效果影响:有纺布滤膜对PM2.5的净化效果好,去除率高;气体流量对PM2.5净化效果影响:在测试条件下,流量为8L/h时的净化效率最好。

八、附录(含图纸、软件、资料或参考文献目录等)

结题报告参照提纲及要求

一、原创性声明

二、中英文对照题目

三、中英文对照摘要(中文摘要限200字)和关键字

四、项目概述

1.项目成员基本情况(人数、学部学院、专业、年级)、指导教师基本情况(职称、专业领域)

2.项目的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3.项目实施过程的人员工作分配和完成情况 4.项目实施过程收获和体会

五、项目预期成果完成情况和创新点

六、项目说明(创新训练项目:实验方法设计及方案、实施过程、数据分析处理、原因分析说明、解决办法、最终实现功能、特色等;创业训练项目:主要业务或产品生产方法及技术、经营模式及运作情况等)

七、项目总结

八、附录(含图纸、软件、资料或参考文献目录等)

九、附件(包括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过程记录册、项目发表论文、专利等成果支撑材料、相关照片说明资料等)

注:

1.项目结题报告用A4纸打印,一式一份,同时提交电子版材料。

2.结题报告相关章节、图表等内容格式要求请参考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

推荐第2篇:教研教改项目研究结题报告 (7000字)

教研教改项目研究结题报告

—法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课题是人文社科学院法学教研室为加强法律学科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而申报的教改课题。该课题于2003年9月由攀枝花学院批准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随后,课题工作人员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了该课题,经过近两年的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和基本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法学专业是人文社科学院发展势头良好的专业之一,自2001年秋开始招收本科以来,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层次和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成为法学专业发展的重点。为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特申请立项该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挖掘法学专业教学的发展潜能,使专业教育和市场需求能更好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攀枝花学院“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这个课题蕴涵着丰富的研究内容,我们将课题内容分解为以下方面:

1、教学内容的改革:

2、教学形式的改革;

3、教学环节,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在以上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中,我们认为该课题选题需要突破的难点有以下两点:

一是法学专业的教学如何适应当今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变化;二是专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如有机整合。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提出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几项基本原则:

1、以邓小平教育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教育部教高[1998]2号文件印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等五个文件精神。

2、本研究特别注重和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充分重视本地区和本院校的优势和特殊性,使研究富于特色。

3、以研促教,以研促改,通过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项目研究情况

(一)研究计划和项目分工

整个项目的年底进展计划及目标共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03年9月——2004年3月拟定法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2004年4月——2005年3月实施计划,包括大量阅读理论专著,开展调研,搜集材料,撰写论文等;第三阶段:2005年4月——2005年9月加工整理材料,撰写论文、结题报告、成果应用。为保证上述计划的顺利完成,提高项目组成成员的工作效率,在课题组内部进行了项目分工。其中,付晓梅同志为项目总负责人,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及对外联系、撰写结题报告等工作;寇桂君同志承担教学实践环节部分的改革研究;刘德玉同志承担教学内容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罗辉国同志承担教学形式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

(二)项目研究过程回顾

2003年5月,当时的法学教研室主任付晓梅同志在一次教研会上提出,法学专业学生仅有理论水平是不够的,随着社会对本科生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经过这次教研会,达成了“法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立项的一致决定。鉴于当时法学教研室师资力量有限,而申报课题对研究者又有职称上的要求,故决定由有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且均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付晓梅、寇桂君、刘德玉、罗辉国四位同志担任该课题的具体研究工作。

2003年9月,该课题获得学院批准并列入该年度工作计划。为此,课题组成员紧接着召开会议讨论、确定关于课题研究的各项具体事宜。这次会议商定了该课题研究中各位研究者的具体任务分工,课题的项目进度即年度进展计划及目标。 2004年4月,课题组成员开始着手实施计划,搜集材料。鉴于研究者研究经验不够丰富,职称不高,课题组成员在着手实施计划的具体工作中,特别作了两项准备工作:一是用教改经费的四分之一购买了一些理论书籍,认真阅读,以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为课题的研究服务;二是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参考、学习他人在该课题领域内的成功经验,同时加强了对外联系,为实践性改革的具体实施作准备。

2004年4月——2005年3月,课题组成员积极的展开了研究工作。寇桂君同志承担教学实践环节部分的改革研究具体适用于教学计划的修订,其中,2004级和2005级的教学计划中,增强了教学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实践性教学环节532学时(21学分,其中军训2学分,专业实践5学分,毕业实践8学分,“两课”社会实践2学分,毕业论文4学分),占总学时的19﹪。刘德玉同志承担教学内容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更为丰富,时间的配置也更为合理。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学期为期2周的军训,第一或二学年暑期为期3周的“两课”社会实践(调查),第四或五学期为期3周的模拟法庭,第

三、五学期为期2周的法律咨询实习,第七学期为期1周的法学专题辩论,第八学期为期12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罗辉国同志承担教学形式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除了继续坚持运用带领学生去法院听庭审、课堂讨论之外,还增加了运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同时多次要求学院建设一个规范的模拟法庭,方便实践教训环节的实施。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任务和要求,课题组成员积极、认真地开展研究工作。他们在较广泛、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较丰富的阶段性成果。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模式、途径、方法的研究

基于对时代背景的分析,课题组认为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水平是顺应时代需要,培养富于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世界公民的必然要求。经过多次讨论,我们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可从四个层面加以考虑:一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的转变;二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三是对符合其目标的实现途径的探讨;四是对影响其途径实现的若干因素的分析。

课题组对我校与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诸方面如课程体系、教育目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均十分重视,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多样,经费投入充足,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而我校的研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化和教学方式多样化等方面存在着差距。

课题组通过本校与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比较,论证了当前加强法学专业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为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呼唤,并提出了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新模式。

课题组研究指出,建立科学规范的运作机制,是高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运作机制至少包括办学思想的导向机制、目标引导机制、教师培训和各种保障机制以及监督、反馈、评价、激励和社会参与机制等。

课题组提出法学专业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务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教学环境的优化、教学经费的投入,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任务是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完成的,必须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充分调动个职能部门的积极性,统筹规划,周密部署。各司其责,形成合力。 课题组提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特殊作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已构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要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未来性提供了支持,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体性开拓了道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面性拓宽了境界。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课程内容体系研究

该部分的研究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对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一部分还可由各专业教师针对具体课程继续展开研究,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如有更为系统的体会与认识,可着手教材的编写工作。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测评体系研究

课题组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有客观、科学和完善的测评体系,这样才能以评促改,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收到更为良好的效果。如建立测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若干测评指标,建立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测评方法、创意方案设计测评方法和教学反馈测评方法等。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专业教学的关系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专业教学的关系中,课题组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占据基础地位,这是由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功能所决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专业教学提供良好的能力基础,为专业教学注人情感激励,为专业教学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在专业教学中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成分的途径有二:一是加强对专业课本身的研究,找准切入点充分挖掘专业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联系;二是寓“道”于“业”,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功能。

四、项目研究的几点结论

1、提高对法学专业学生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提出和实施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必然性。这是因为,以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面向世界培养人才。而恰恰相反,由于我们过去的教育体制存在一些主观和客观原因,使得现在的大学教育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相当一部分法学专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限于理论和法条的死记硬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较差,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较差,思维方式单一,知识面狭窄等等。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只是“片面人”,而不是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全面人”。这是不能适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市场经济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的。因而在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中,整合学科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调整并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特别是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法学专业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还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中尤其是文科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现状,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因此,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法学专业的当务之急。面对21世纪高素质人才需求的挑战,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尽快改变法学专业大学生在能力培养上的诸多问题。面对新的形势,法学专业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有更高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对我们的高校法学教育所提出的直接要求。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人的素质,就是我国当前进行教育改革的关键。同时,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社会实践的锻炼,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成为“四有”人才;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开矿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为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因此,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2、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基础。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学科教育,而是综合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对学生进行军训、“两课”社会实践(调查)、模拟法庭、法律咨询实习、法学专题辩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等方式的锻炼,以达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必须以专业课的课程内容为依托,使专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能有机整合。如模拟法庭的运用要于《刑法学》、《民法学》、《诉讼法学》等课程的开设有机结合;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尽可能覆盖法学主干专业课。另外,从长远考虑,可专门编写这方面的教材,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

3、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采取多途径、多形式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切实保证。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体现,要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明确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法学专业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全员育人的目的。课题组努力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采取的方式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该课题自立项研究启动以来,课题参与者按照工作计划积极参与研究,课题进展顺利,项目研究已经形成研究成果,发表了论文两篇(分别发表于《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和2005年第4期),基本完成了阶段任务,形成阶段性成果。但由于本课题所涉及的内容较广泛,涉及法学教育的各个方面,难度大,学校投入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够,模拟法庭至今尚未建设起来,加上课题研究人员本身的能力和水平有限,课题研究尚待深入。该课题结题后,我们将加强实践,充实成果内容,提升成果水平,为全面提高法学专业教学质量而努力。

人文社科学院 付晓梅 二00五年九月二十二日

推荐第3篇:社交类app项目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章绪论 1.1项目研究背景

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迁移和演变,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是本项目研究的主要背景。

传统互联网发展至今,理论研究和技术实践都日趋成熟,却开始无法满足人们希望在移动过程中快速便捷地获取互联网信息和服务的需求。宽带无线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最初移动互联网是对传统互联网的简单复制、补充和延伸,发展至今已成为互联网未来的发展方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面面,并带来了传播领域的变革。根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 2013 年 6 月,中国手机网民数已达 4.64 亿,占全部网民的比例超过 70%之多,且保持着稳定增长的趋势。未来十年被定义为移动互联网的十年。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强劲发展市场进入门槛的逐渐降低,智能手机也日益成为主流的手机类型。早在 2010 年上半年,智能手机凭借其强大的可扩展性和丰富的应用成为用户关注度最高的手机类型。智能手机的出现颠覆了传统手机作为单一使用工具的现象,既丰富了手机的沟通属性,集工作、娱乐、生活于一体,又带动了第三方应用程序即手机 APP 产业的兴起和繁荣。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迅猛的发展与结合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移动App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UI)是人与手机进行交流互动的载体和平台。智能手机APP的UI设计的目的是使人与手机之间信息交换方式更科学、更合理、更为人性化。同时,保证使得人与手机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加便捷、准确可靠。

智能手机上的移动社交软件是典型的代表。UI设计要符合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和人的使用习惯。手机 UI 设计是产品品质体现的重要因素,好的 UI 设计不仅在操作上应简洁易懂和舒适自由,也应充分体现软件的特点及定位。界面设计是融合了认知心理学、设计学、语言学等不同学科参与的系统工程。手机人机交互设计它的设计体验直接影响着用户的产品选择和消费观念,甚至影响手机文化。让我们深有体会的是,只有好的UI设计,才能更好的适应当今的手机技术、消费心理、用户体验需求。

本项目的研究将会从手机用户的操作习惯、审美特征、心理、视觉感受、功能期望、消费需求、情感体会、文化传播等方面入手,探究用户需求与体验是如何影响手机UI设计的,从而研究如何使用户在与手机的人机对话中创造最为和谐的关系,创造最大程度的人性化设计。进而探索更为完整的用户界面设计原则、发展趋势和方向,指导设计师们设计出更便捷、更舒适、更流畅、更美观的人机交互界面。对社交软件APP的UI设计提出相关见解,提供相应的参考设计意见。 1.3研究方法

本项目研究的内容是针对当前的智能手机各种社交软件的App的用户界面进行调查研究,比较分析。站在界面设计者的角度,分析简单的心理学(如色彩),社会流行因素,不同人群的界面风格等。站在用户的角度,以对用户体验感受的调查研究,项目研究小组亲身体验等方式,来研究各种移动社交软件的UI设计的特点。

项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智能手机UI的主要问题: ① 影响用户对APP体验的因素

② 制约手机APP的界面设计的客观条件

③ 用户行为对APP界面的影响

从用户的行为习惯,例如左手习惯、右手习惯 ④ 手机本身条件对APP UI的影响 从手机的屏幕大小、颜色以及材料的质感去考虑智能手机UI的个性化设计因素。

用户使用同类软件或其他软件的熟悉程度。用户清楚易懂为目标。

第二章社交类APP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2.1国外社交类APP发展现状及趋势

2008 年苹果公司创建的第一个在线手机应用商店,手机APP的历史仅仅才七年之久,国内外关于其界面设计的研究内容还未完全熟。国外关于界面设计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 web 端。软件界面设计的鼻祖 Alan Cooper 的著作《 About Face 3: The Eentials of Interaction Design》针对个人和商务软件、web 应用、手持设备等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全面系统地讲述了设计过程、原理和方法,成为业界规范;Jenifer Tidwell 《Designing Interfaces》给出了很多界面设计中常用的模式,每个模式都包含着切实可行的设建议,被称为现代视觉和交互设计的完整教程。除此之外,苹果的 i OS 系统和谷歌的 Android 系统作为目前全球两大主流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分别提出了在各自操作系统中运行的手机 APP应遵守的设计规范《i OS Human InterfaceGuidelines》《Android Design》,对界面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Josh Clark《Tapworthy: Designing Great i Phone Apps》以基于 i OS系统的i Pone 手机 APP 为核心,呈现了大量真实应用的设计和思考过程,包含丰富的i Phone 界面设计知识,具有参考价值。在国内,对手机应用界面设计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书籍还未出现。周陟的《UI 进化论——移动设备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探讨了交互设计和界面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规范和工作流程,其中的 GUI 视觉设计部分结合优秀的设计案例给出了细致到位地实践指导。

2.2社交类APP分类及特点

2.2.1社交网络与社交媒体

先将社交类APP分为两类,社交网络与社交媒体,下面列出二者定义。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自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译,中文直译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或社会化网络服务,意译为社交网络服务。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指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

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社交网络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交关系在虚拟的互联网上的体现,大部分即时通讯软件实现了社交网络的功能,即好友列表、对话与消息。通常来说,先有线下的社交关系,后有线上的好友关系。典型的APP有QQ,微信等。社交媒体强调内容发布,每一个个体都是内容的发

布者,通过内容关注从而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交媒体中,社交关系的建立有两条路径,一条是现实好友间的互相关注,另一条是通过搜索或是随机关注。典型的应用有微博,豆瓣等。

层级比较从二者的定义与属性来看,社交网络的层级要高于社交媒体,因为社交网络属于强社交关系,可以向社交媒体迁移,只需基于好友关系建立内容发布平台,比如QQ的QQ空间,微信的朋友圈。由于人的社会属性,交流与社交的需求永远存在,应用内的发布平台一旦建立,用户自发就会在平台上发布状态,好友之间很自然的就会在平台上形成互动。而社交媒体想向社交网络方向发展,就会困难很多。社交媒体上的人际关系都是弱关系,人与人之间的

交流通过评论、私信进行,不易形成连续交流,软件的功能也不是为对话设计的,所以通过社交媒体,陌生人很难成为熟人。 2.2.2衡量指标/分类标准/ 维度划分这里选取几个维度,作为对社交APP分析的维度。

1、实名与匿名

社交APP注册时,使用何种方式为自己命名,体现了APP设定的隐私保护策略、功能定位、社交关系强弱等因素。实名制:人人网,腾讯朋友。实名制的目的是让社交关系更加真实,可信。昵称/实名:微博,微信。大部分普通人倾向于昵称命名,一方面保护隐私,另一方面彰

显个性。在微博中,一些名人会采用实名认证,确保微博是本人,容易被搜索到,增加人气。昵称:陌陌,抱抱。以陌生人社交作定位的陌陌,一定以昵称取名。因为陌陌之前的名声,用户一定不想 被熟人发现。匿名:微密。一些APP提供了匿名消息发布和聊天功能,有时是熟人之间,有时是陌生人之间。用户直接以化名命名,或者直接没有名字。

2、开放与封闭 根据动态/发布内容的可见性进行

分类。高可见性(所有人可见):微博,人人,陌

陌。弱社交关系的社交媒体,用户一般不会发布隐私消息,微博和人人提供热门推荐,陌陌基于地理位置查看,都是高可见性的体现。当然,产品也提供可见性选项,保护用户隐私,比如微博的可见性选项,提供好友圈/指定的人/自己可见等等。中可见性(访问可见/好友可见):人人个人主页/QQ空间。这类产品提供不同的可见性选项,用户可以自己设置。低可见性(共同好友可见):微信朋友圈。微信朋友圈比QQ空间更为封闭,在QQ空间中,所有人对自己好友的评论都可见,而在微信中,只有共同好友的评论才可见。

3、社交关系的建立方式

这里列出建立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方式基于好友与共同好友,基于手机通讯录,基于地理位置,基于共同爱好,基于搜索

4、好友关系层次

陌生人-单项关注-互相关注,悄悄关注,好友陌生人-没有任何关系的两个人单项关注-一方关注另一方互相关注-双方互相关注悄悄注提供非公开关注功能好友-双方互为好友,任意一方解除好友关系。好友关系即结束 。

2.3主流社交类APP产品对比 本项目研究的几款典型APP

1、微信。核心功能:通讯录,对话,群聊,朋友圈,公众号。其他功能: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微信以即时通信功能为核心,逐渐发展成为社交服务平台,朋友圈-社交媒体,公众号-阅读与服务,微信支付-移动支付结算,多种功能集合在一个产品中,紧紧围绕人与人进行。

2、微博。核心功能:发布消息,浏览消息,评论,私信。其他功能:热门微博,搜索新浪微博自2010年发布之后,迅速得到互联网关注,用户数量爆炸式增长。微博以传播信息快,范围广,即时性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但是碎片化浏览不利于深度挖掘消息背后的内容,这也是微博的缺点。

3、陌陌。核心功能:结识附近的人,即时聊天,动态,联系人。其他功能:聊天室,游戏,同城服务,附近活动陌陌以陌生人交友为产品定位,产品上线之后因“约X”而成为热门产品,之后推出LBS服务,将服务、交友、社区加入产品,带来正向循环。

4、人人网。核心功能:校园交友,发布动态,浏览动态。其他功能:热门分享,大学社团人人网定位为校园社交产品,曾经一度风行,近几年因为一系列原因,逐渐没落。网上有很多分析,在此略过。 。

5、百度贴吧。核心功能聚集大批同好网友,展示自我风采,结交知音,搭建别具特色的“兴趣主题“互动平台。其他功能:明星贴吧,直播及视频直播,实现多吧交叉实时互动等等。贴吧的使命是让志同道合的人相聚。贴吧的组建依靠搜索引擎关键词,不论是大众话题还是小众话题,都能精准地聚集大批同好网友,定位较为广泛。 6.QQ。核心功能:好友列表,聊天,群聊,QQ空间,QQ公众号。其他功能:QQ邮箱,附近的人等等,QQ是中国时间最长的社交类软件,APP是由传统互联网迁移过来的,而且QQ是中国用户量最大的社交类APP面向对象广泛

7.领英。核心功能:向全球职场人士提供沟通平台,并协助他们事半功倍,发挥所长,是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

8.易信。核心功能:易信是由网易和中国电信联合开发的,一款能够真正免费聊天的即时通讯软件,独特的免费电话。

9.钉钉。核心功能:企业沟通功能,视频电话会议,高清稳定的画面,随时随地高效沟通,支持3到5人同时加入。

第三章 APP界面设计与用户体验设计的理论概述 3.1APP界面设计的基本概述 3.1.1APP的出现及分类

在这个充满各方企业和APP团队开发者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里,各类APP占据了各大应用市场,要想赢得用户的下载和APP软件在用户移动客户端的粘度还需要企业和APP开发者更加努力,开发出体验更佳,更符合用户需求的APP产品,成都APP开发在整个APP开发行业里仍处于领先水平。成都APP开发平台已经帮助多家企业定制自己的APP应用平台。

社交类APP

目前社交类APP应用也成为各个公司极度看重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从米聊到微信,陌陌,到后来的电信联合网易开发的易信,各大巨头纷纷推出各自的移动社交平台,社交类APP应用可谓强敌不断,小马哥推出的微信,目前占据行业领先地位,其他社交类APP中抢占行业领先地位还需要后续更多投入和观察,关于这几个社交APP应用,小编之前已写有文章专门分析。在这里就不多说社交类APP了。

地图导航类APP

地图导航类APP也是近两个月以来我们看重的焦点,最早从高德地图和百度导航推出免费产品争夺行业入口资源,而现在谷歌地图,SOSO全景地图,搜狗地图也纷纷推出移动互联网客户端APP产品,最近SOSO地图在余姚抗灾中首次利用移动地图参与救灾而获得了外界更多的关注,而高德再次推出人工导航免费也吸引了不少的用户。

生活类APP

生活类APP软件去哪儿旅行,百度旅游,大众点评等,满足用户吃喝玩乐不同方面的需求,而百姓网,赶集网、58同城各类分类应用也在移动互联网发力,纷纷抢占用户资源,生活类APP要想脱颖而出必须符合用户的需求,推出软件独有的创意才能更好的留住用户,获得长远的利益。

通讯类APP

通讯类APP,手机QQ,飞信,QQ通讯录,YY语音等想必大家已经非常了解了,这里就做对比分析了。

影音类APP 影音类APP,作为搜索类霸主的百度旗下百度影音上线时间不到半年便获得了千万的下载量,其他APP与其争夺影音类APP王者地位也待市场考验。

图书类APP

图书类APP,既腾讯推出QQ阅读,各大出版社也争相推出属于自己的出版社APP,而对于一贯处于传统图书行业,移动应用App平台势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冲击,当当网,亚马逊等传统图书商也定制了图书类APP应用,而懒人听书,91熊猫看书等APP深得用户的喜爱。

3.1.2界面及界面设计

界面是人与物体互动的媒介,换句话说,界面就是设计师赋予物体的新面孔。

界面设计是人与机器之间传递和交换信息的媒介,FaceUI称包括硬件界面和软件界面,是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设计艺术学、认知科学和人机工程学的交叉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人机界面设计和开发已成为国际计算机界和设计界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

1.以功能实现为基础的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界面最基本的性能是具有功能性与使用性,通过界面设计,让用户明白功能操作,并将作品本身的信息更加顺畅的传递给用者,即用户,是功能界面存在的基础与价值,但由于用户的知识水平和文化背景具有差异性,因此界面应以更国际化,客观化的体现作品本身的信息。 2.以情感表达为重点的界面设计。通过界面给用户一种情感传递,是设计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用户在接触作品时的感受,使人产生感情共鸣,利用情感表达,切实的反应出作品与用户之间的情感关系。当然,情感的信息传递存在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因此,我们更加强调的是用户在接触作品时的情感体验。 3.以环境因素为前提的界面设计。任何一部互动设计作品都无法脱离环境而存在,周边环境对设计作品的信息传递有着特殊的影响。包括作品自身的历史、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的特点,因此营造界面的环境氛围是不可忽视的一项设计工作,这和我们看电影时需要关灯是一个道理。

3.2APP界面的构成规范及设计原则 3.2.1iOS篇

界面尺寸

设备

iPhone6 plus iPhone6 iPhone5/5s/5c iPhone4/4s iPad1/2 iPad mini

分辨率 750×1334 px 640×1136 px 640×960 px 1024×768 px 1024×768 px

状态栏高度 导航栏高度 标签栏高度

60px 40px 40px 40px 40px 20px 20px

132px 88px 88px 88px 88px 44px 44px

147px 98px 98px 98px 98px 49px 49px

1242×2208 px

iPad3/4/Air/Air2/mini2 2048×1536 px 图标尺寸

程序应

App Store

工具栏

spotlig

主屏幕 标签栏 和导航

ht搜索

栏 设备

iPhone6 plus iPhone6 iPhone5/5s/5c iPhone4/4s

1024*1024180*180144×14487×87 75*75p66*66p

px px px px x x 1024*1024120*120144×14475*75p44*44p

58*58px

px px px x x 1024*1024120*120144×14475*75p44*44p

58*58px

px px px x x 1024*1024120*120144×14475*75p44*44p

58*58px

px px px x x iPad3/4/Air/Air2/mi1024*1024180*180144×144100*100p50*50p44*44pni2 px px px x x x iPad1/2 iPad mini

1024*102425*25p22*22p

90*90px 72*72px 50*50px

px x x 1024*102425*25p22*22p

90*90px 72*72px 50*50px

px x x 字体

iPhone 上的字体英文为: HelveticaNeue 至于中文,Mac下用的是黑体-简,Win下则为华文黑体,所有字体要用双数字号。 百度用户体验部做过一个小调查, 对于app字体大小的调查结论如下:

颜色值

IOS颜色值取 RGB各颜色的值比如某个色值,给予IOS开发的色值为 R:12 G:34 B:56 给出的值就是 12,34,56(有时也要根据开发的习惯,有时也用十六进制) 内部设计

1、所有能点击的图片不得小于44px(Retina需要88px)

2、单独存在的部件必须是双数尺寸

3、两倍图以@2x作为命名后缀

4、充分考虑每个控制按钮在4中状态下的样式,如图

3.2.2Android篇

界面尺寸

android的尺寸众多,建议使用分辨率为720x1280 的尺寸设计。这个尺寸 720x1280中显示完美,在 1080x1920 中看起来也比较清晰;切图后的图片文件大小也适中,应用的内存消耗也不会过高。 状态栏高度:50 px 导航栏高度:96 px 标签栏高度:96 px Android最近出的手机都几乎去掉了实体键,把功能键移到了屏幕中,当然高度也是和标签栏一样的:96 px 内容区域高度为:1038 px (1280-50-96-96=1038) 图表尺寸 屏幕大小

320×480 px

启动图标

操作栏图上下文图系统通知图标最细笔

标 标 (白色) 画 32×32 16×16

24×24 px

px px

不小于

2 px 不小于3 px 不小于2 dp 不小于6 px

48×48 px

480×800px /480×854px 48×48 24×24

72×72 px 36×36 px

/540×960px px px 720×1280 px 1080×1920 px

48×48 dp

32×32 16×16

24×24 dp

dp dp

144×144 96×96 48×48

72×72 px

px px px ps: Android设计规范中, 使用的单位是dp, dp在安卓机上不同的密度转换后的px 是不一样的

字体

Android 上的字体为: Droid sans fallback ,是谷歌自己的字体,与微软雅黑很像。

颜色值

Android颜色值取值为十六进制的值 比如一绿色的值, 给开发的值为 #5bc43e 3.2.3手机APPUI界面设计三大准则:

(1)不乱用颜色。一个页面内不要超过3种颜色

(2)不乱用大图片当背景。你是想让用户看你的背景图片呢,还是看你的内容?

(3)不乱填充内容。页面元素如果太满,给读者压抑感,无所适从。 3.3APP界面设计中的用户体验 3.3.1用户体验的概念

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简称UE/UX)是一种纯主观在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感受。但是对于一个界定明确的用户群体来讲,其用户体验的共性是能够经由良好设计实验来认识到。新竞争力在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中曾提到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技术创新形态正在发生转变,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越来越得到重视,用户体验也因此被称做创新2.0模式的精髓。在中国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应用创新园区模式探索中,更将用户体验作为“三验”创新机制之首[1] 。

ISO 9241-210标准将用户体验定义为 “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通俗来讲就是“这个东西好不好用,用起来方不方便”。因此,用户体验[2] 是主观的,且其注重实际应用时的产生的效果。

ISO定义的补充说明有着如下解释:用户体验,即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或系统之前、使用期间和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包括情感、信仰、喜好、认知印象、生理和心理反应、行为和成就等各个方面。该说明还列出三个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系统,用户和使用环境。

ISO标准的第3条说明暗示了可用性也可以作为用户体验的一个方面。如,“可用性标准可以用来评估用户体验一些方面”。不过,该ISO标准并没有进一步阐述用户体验和系统可用性之间的具体关系。显然,这两者是相互重叠的概念。 3.3.2用户体验的目标和要素 用户体验的目标

1、有用(这个有用是指用户的需求)

2、易用(不容易使用的产品,也是没用的)

3、友好(祝贺你成为XX的会员和批准你加入XXX,你感觉那个更友好?)

4、视觉设计(让产品产生一种吸引力).用户体验的五个要素: 表现层

在表现层(surface),你看到的是一系列的网页,有图片和文字组成。一些图片是可以点击的,从而执行某种功能,例如把你带到购物车里去。一些图片就只是图片,比如一本书的封面或网站自己的标志。

框架层

在表现层之下是网站的框架层(skeleton):按钮、表格、照片和文本区域的位置。框架层用于优化设计布局,以达到这些元素的最大效果和效率——使你在需要的时候,能记得标识并找到购物车的按钮。

结构层

与框架层相比更抽象的是结构层(structure),框架则是结构的具体表达方式。框架层确定了我们的结账页面上交互元素的位置;而结构层则用来设计用户如何到达某个页面,并且在他们做完事情之后能去什么地方。框架层定义了导航条上各项的排列方式,允许用户可以浏览书籍的不同类别;结构层则确定哪些类别应该出现在那里。

范围层

结构层确定网站各种特性和功能的最合适的组合方式,而这些特性和功能就构成了网站的范围层(scope)。有些卖书的网站提供了一个功能,使用户可以保存之前的邮寄地址,这样他们可以再次使用它。这个功能——或任何一个功能——是否应该成为网站的功能之一,就属于范围层要解决的问题。

战略层

网站的范围基本上是由网站的战略层(strategy)所决定的。这些战略不仅仅包括了经营者想从网站得到什么,还包括了用户想从网站得到什么。就我们的网上书店的例子而言,一些战略目标是显而易见的:用户想要买书,我们想要卖出它们。另一些目标可能并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的。

第四章 设计调查分析与定位

4.1社交类APP使用情况调查及结果分析

在众多类型的手机APP中,社交APP成为大学生们使用频率最高的应用类型。据调查发现,54%的大学生在入学前就通过辅导员、校园论坛等渠道和新同学在手机社交APP中建立了联系。

那么,大学生对手机社交的依赖度到底有多高呢?调查发现,在手机社交的使用频率上,57%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时间超过5小时,日常生活基本“机不离手”。每天使用时间在3-5小时的占28%,而每天使用不足一小时的仅占5%。据调查,在目前手机社交APP对大学生有很高的渗透率,具体使用时长很难明确界定,大多数人在没有社交信息的时候,软件在后台仍然是开启状态,一旦有信息提示,学生们会马上回复。学生们表示,手机社交的使用习惯也引发了WiFi热,出门没WiFi比没带钱更可怕。

通过调查发现,新老大学生在购置开学用品上的花费差异较大,其中66%的大学新生开学季花费在1500-3000元之间,花销在3000元以上的占19%。这中间除生活必需品外还有数码产品的费用。而高年级的学生对开学花销则显得较为冷静,统计显示,54%的高年级学生开学花销在1000元以内,超过3000元的仅占6%。

4.2人群定位

不同的社交类APP的人群定位一般不同:

微信的用户人群比较广泛,精英白领或者打工族,或者学生,甚至是老人,拥有智能机的用户,80%都会使用微信。

钉钉的定位非常明确,是专门用于工作的,所以用户人群都是公司职员。

人人网本身是校内网,其主要用户的大学生。

陌陌是用于陌生人交友的软件,主要用户的年龄是青年人。 贴吧是比较年轻的一代人喜欢上的网络交流的工具,更是偏向于娱乐性。所以说,玩贴吧的人90后尤其居多,其次是80后和00后,再老一辈的人几乎没有什么人玩百度贴吧。

玩易信的人基本上不是为了娱乐而去的。易信本身以节省话费闻名全国,所以用易信的人各个年龄层次应该都有,主要是以8090后为主。再老一辈的用户也不多,但是整体上应该比百度贴吧用户年龄层次分布更加均匀一些。

领英,待毕业的大学生,失业人员,正在工作的职业人。 新浪微博范围比较广,从小学生到老人都有分布。 4.3功能定位

主要功能为方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百度贴吧:致力于娱乐,个人兴趣,网友间交流,核心是各种兴趣贴吧,能将臭味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一起讨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易信:以其强大的通讯管理功能及省话费功能风靡全国,通吃男女老少,只要会用智能手机,对它一般就不存在抗拒心理。

领英:查找公司,查找职位,结交朋友。致力于给职业人带来方便,让失业人员找工作更方便。

新浪微博:发布微博,转发微博,关注,搜索,评论,私信,赞微博,@我的微等等;可以和朋友聊天,可以了解社会动态,知晓最新消息,集娱乐,聊天,看新闻于一体的综合类软件。

微信:主要功能是社交,其他还有钱包,购物,游戏,订阅等。 钉钉:主要功能用于工作交流,且其针对工作的特色功能很多,如签到、审批、工作日志等等。功能定位相当明确。

人人网:主要功能是社交,其他还有游戏等。

陌陌:主要功能用于交友交流,且其针对定位的特色功能很多,如摇一摇、个人、星级等等。

第五章社交类 APP 界面设计的视觉元素解构

手机 APP 的界面设计虽然与传统媒介在设计手法上有所不同,但所借助的视觉元素基本一致,包括了色彩、文本、图形等。从APP 基于功能的界面构成来看,在多种视觉元素组合运用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新型的设计元素,包括图标、导航等。因此,从这两个方面对 社交类 APP 界面的视觉元素进行解构,分析其在 APP 中的表现、作用与特点。

5.1 基于视觉的造型要素 5.1.1色彩元素

色彩是人们感知事物的重要手段。他作为有效的传播工具,具有强烈的视觉刺激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视觉元素。色彩的色相、纯度和明度被定义为色彩的三要素。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人们对色相的感知是最直接和绝对的,它反映了颜色的本体特征。例如人们可以直接通过肉眼观察判断出物体是绿色还是红色。色相有原色、间色、复色之分,其中红黄蓝三色由于不能通过其他颜色的调配而成被称为“三原色”,而间色和复色是在原色基础上按任意比例混合后得到的颜色,调和比例的不同可以得到丰富多彩的颜色。纯度和明度分别描述了色彩的饱和、纯净度和明与暗的程度。而色温及色彩带给人的冷暖感受也是其重要元素之一,它反映了色彩带给人的主观体验。此外色彩与人类心理特征的关联性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利用。

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后,色彩被赋予了新的呈现方式。手机屏幕上看到的色彩是一种新的数字色彩——RGB 色彩模式。“RGB色彩模式是由红(R)、绿(G)、蓝(B)三种光相叠加而产生其他颜色,因此该模式也叫加色模式。”通过基色光叠加比例的不同,可以得到丰富的色光混合效果。肉眼能够辨别的色彩,都能通过RGB色彩模式来表现。所以进行手机APP 的界面设计时可运用的色彩丰富多样,这不仅为设计师提供了广泛选择,也是对设计师如何运用好这么多色彩的挑战。

手机app的界面是直接面向人的,不同色彩的呈现对人有不同的影响,简单的归纳为两个方面:视觉感知和心理感知,人的眼睛能直接观测到色彩的变化,是色彩给人带来的直接视觉影像。抬头看天是蓝色的、低头看草是绿色的等等。这种感知与人所在的生活环境中接触的色彩直接相关。社交类手机app界面设计中色彩运用于人的这种视觉感知有共同性,利用人的情感转移效应能清晰传达色彩所有赋予的含义。色彩的心理感知则是色彩对人产生的情感效应,是人们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不同色彩理解和感情共鸣所带来的不同的心理感受,且因人而异。在进行社交类APP 的色彩运用前要注重色彩这两方面的影响,充分利用用户的视觉感知和心理感知,完成色彩的信息传达。 5.1.2文本元素

文字是作为信息传播的基础符号,在人类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历经漫长的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中最重要的一种传播方式,是人类联系和交流的纽带。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设计师通过字体基本属性变化和编排设计使文本信息视觉化。随着传播环境的不断发展,现今的信息传播载体已由平面媒体向网络媒体转变。新兴的手机媒体的出现,为文本元素的设计和利用提供了新的环境。

一般的手机都会提供多种默认的字体供用户进行选择,依据社交类app的文本元素的运用特点,可以从三方面来探讨界面设计中的文本元素。首先是文本即字体的基本属性,包括字号、颜色、粗细、行间距,字符数、段落宽度等,这些属性变化会直接影响文字在手机屏幕上的可辨识性。同时文字的编排设计也要考虑手机不同型号的屏幕大小和分辨率。然后是自己在社交类app界面中运用的场景不同表现手法不同。例如欢迎界面中的字体运用做为图片格式中的一部分,不受系统字体的约束,表现手段多样,主要根据引导界面的主题特点变化。而主界面中的导航、按钮中的字体和信息文本中的字体设计也有所差异。再次是手机的移动化特点使得app界面所面对外界环境的多样性,强光、黑暗、颠簸都对文字的显示效果提出了要求,所以设计则在设计的时候就要结合产品功能充分考虑来保证信息呈现出来时能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5.1.3图形元素

这是一种有异于上面两种符号的一种特殊的信息符号,他能以形象帮组人们进行记忆、识别和传播。图形出现与流行打破了人们传统的文字交流方式。它拥有其他传播所不能及的可视化,能在设计中扮演不同的功能角色,单色、彩色,为文本信息提供着视觉对比,吸引用户的眼球,借助创造性的处理方式和点线面的艺术化表现,可以使图形产生多变的视觉效果,准确直观地向受众传递信息,实现情感交流。

随着Mobile phone流行,图形的表现呈现多元化。它在社交类app界面的设计中,根据所发挥的效果不同,将其分为两种:app的logo和功能性图标。这种显示于手机屏幕的图形与传统的图形设计有所区别。所以社交类app界面设计者在设计图形时必须综合考虑手机的物理硬件和系统软件的特性除此之外,由于APP 的信息加载需要在联网状态下进行,耗费用户流量,图形元素相对于其他元素占比很高,且过多过大的图片会降低界面加载速度,直接影响用户体验,需要设计师格外留意。 版式与布局

版式和布局的功能相当于一个公司的总体框架,所以它异常的重要,各种视觉元素的综合使用,需要一个整体和谐的版式来组织布局。版式设计就是将页面中的多种视觉元素进行有机地组合与排列,呈现视觉逻辑,建构页面秩序,实现页面元素的协调统一。在传达美感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用户视线,阅读并理解信息,高效、人性化的完成信息传递。这要求设计师全局性地考虑设计方案,确保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持。而且页面的版式布局与受众的注意力密切相关,包括注意的范围和视觉中心的关系,注意的转移和视觉流程的关系,注意的稳定性和版面分割的关系等值得关注。

作为社交类app界面造型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利用普适性的视觉流程规律的同时,还需要留意用户在与手机的交互过程中视觉 流程的特殊性变化。一是感知对象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图文要素的组合外,APP 的界面中还融合了声音、视频等元素。二是浏览方式的非线性。APP 功能的多样性和界面的交互性为用户的浏览路径创造了多种可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浏览路径。此外,用户既扮演着信息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又主动参与到了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发布之中。这些特性都对APP 界面的版式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用户如何主观地在各个版面中穿梭,都要保证版面布局的合理与愉悦 性,实现用户预期。

5.2 基于功能的内容要素 5.2.1引导界面

引导界面,不言而喻,指的是用户在首次安装并进入app后,所看到指引熟悉产品功能及基本操作的界面,是将产品功能和行为视觉化的表现在首次安装及引导完成后,引导界面便不再出现,直到APP 版本更新,引导界面会再次出现,指引用户熟悉新版本的功能特性,类似于一个简洁的、创意化的APP 说明书。引导界面一般为全屏静态图,用户可以左右滑动进行界面切换查看内容。

引导界面是基于用户需求和产品目标两个元素:一方面是帮助新手用户快速愉悦地学习如何使用产品,另一方面是尽快地将新手用户转化为活跃度高、黏度高的忠实用户。因此,引导界面的设计要注重二者目标的平衡。 5.2.2主界面

主界面是指承载APP核心功能的界面,一般指用户首次进入APP的界面。由于社交类APP的内容主体主要包括用户群体以及用户产生的内容,所以主界面一般用来展示用户与用户之间互动的最新内容,以便吸引用户持续使用APP。其设计主体包括标题栏、内容区、导航栏三个部分。 5.2.3分界面

分界面是指除主界面以外的其他界面。社交类APP的分界面设计元素与主界面设计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例如标题栏、导航栏的主体设计几乎一致。而内容区则根据显示内容的不同有所不同。依据内容的主次性排序,主要的分界面内容包括内容列表页面和内容展示页面。因其向用户传递信息的目标不同,设计手法也有所不同。针对社交类APP 的社交属性,分界面中需要着重关注用户个人主页界面的设计。这是用户个人信息展示的窗口,也是用户与用户之间相互了解沟通有无的桥梁。因此,个人主页的视觉效果呈现会直接影响APP社交氛围的营造与关系链的建立,间接影响APP 对用户的吸引力和黏性。

5.2.4其他细部元素——输入框

在社交类APP 的界面中,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引导界面以及主界面和分界面的设计,还有其他共有性细部元素设计,作为用户输入信息入口的输入框便是其中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根据输入信息类型的不同,输入框呈现不同的设计样式。虽然这些内容元素不在APP的界面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也处于用户与APP交互的核心环节。优秀的视觉与交互设计的结合,可以带给用户顺畅的体验。

5.3各要素基于情感化三个设计水平的归类

上文对社交类APP界面视觉元素的解构,将界面中包含的视觉元 素分为了以下几类:色彩元素、文本元素、图形元素、版式和布局、引导界面、主界面、分界面、搜索框与输入框。根据第三章情感化设计的内容分析以及三个层次水平的设计对应的社交类APP的产品特点,将这些视觉元素进行如下分类。

本能水平的设计关注产品的外观设计,直接对应APP界面中的视觉造型元素:包括色彩元素、文本元素、图形元素。行为水平的设计关注产品的操作行为设计,直接对应APP界面中的内容元素:包括引导界面、主界面、分界面、输入框。反思水平的设计则与产品概念直接相关,体现在APP 的功能、交互、视觉的整体设计给用户带来的意识情感和认知的变化。三者是递进发展的过程,本能水平的设计元素主要关注用户的视觉体验,行为水平的设计元素在关注视觉体验的 同时,进一步关注交互体验。反思水平的设计则在视觉与交互体验的基础上上升到关注用户的情感意识、对品牌的感知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认知,是情感化设计的最高境界。

第六章 社交类 APP 界面的情感化设方法探究 6.1手机软硬件特性分析

手机硬件:在物理层面对手机运作提供支持,通常大众所关心的硬件有屏幕,处理器,内存和相机等等。

屏幕:现在市场主流是大屏手机(5.2寸及以上),用起来舒服,不费眼,无论是玩游戏还是看视频都优于小屏手机。但是大屏手机有个致命缺点,便携性差和不易单手操作。

处理器:尽管大多数手机使用者对手机处理器并不太关系,而只是关系手机整体用起来流畅与否,但也存在一些手机发烧友就会比较关心智能手机的处理器到底怎样,性能强不强,并要求在能够提供给手机流畅运行的基础上,有优秀的跑分以及处理计算性能。

内存:如今市场,智能手机基本都实现了大内存,一般也能同时流畅运行好几个App应用程序。内存越大,手机价格越高。

相机:相机则是很多顾客买手机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在如今手机渐渐替代了日常生活中相机作用的时代,顾客开始把对相机的一些要求附加于手机之上。总的来说,良好的硬件能够整部手机的性能带来更多提升空间和可能性。 手机软件:基于手机硬件提供的物理层面而提供给用户使用的一组组逻辑层面的功能,从而形成了一个个的软件。手机性能不仅仅取决于硬件的好坏,也取决于运行在手机硬件之上的软件的优化程度。如果一款软件在性能优化上和功能服务上做到了优秀的水平,那这款软件必定也会受到市场的认可和用户的支持。 6.2社交类 APP 用户使用情境分析

社交类APP的使用情境几乎充满了我们整个生活情境。不过最常见的使用情境如下:

需要联系时:几乎我们每个拥有智能手机的用户都会经常用手机进行通讯和联系,对一部分用户来说,这种通讯和联系的频率十分之高,甚至占据了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时间。在这种情况下,社交类APP用心把APP做得更好(无论是对界面的优化,还是对操作的便捷化,或是对软件的性能优化)都充满了价值和意义。

闲暇时:大多数智能手机用户,都会趁着自己休息或者空闲的时间进行信息交流。通常就会用到社交类的APP,如果社交类的APP能在核心通讯功能的基础上,还提供一些额外的能和通讯相结合的娱乐性功能,比如QQ最新出来的“厘米秀”就更好了,因为这样不仅能达到用户通讯的目的,而且在通讯的过程中使用这样一些娱乐放松性质的功能舒适了心情,甚至能拉近与通讯方的距离,简直就是一举两得之举。

6.3社交类 APP 界面本能水平的设计方法

6.3.1色彩元素的运用 一款APP无论是图标的色彩设计,抑或是内部界面的色彩选择,在如今都显得十分的重要。心理学就也这样一个分支叫:色彩心理学。由此不难看出来,颜色是直观且直接能影响到用户心情的重要元素,舒适优秀的色彩搭配往往能给用户一个美好的第一感觉,与之相反,一个拥有较差的色彩搭配的app便常为人诟病而后远离。

色彩能影响一个人的心情,适当的界面采用适当的色彩,有助于提升用户在使用APP时的心理舒适感。(具体色彩待调查和研究分析) 6.3.2文本元素的运用

符号是人机交互的第一媒介。用户使用社交类APP进行通讯时,发布信息和接受信息,包括后期的理解信息都是通过符号来进行解释的。 所以通讯符号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用户的使用感受。

设计出(或使用)一款好的字体,不仅能让界面整体看上去更友好,更舒适,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也能更好的结合界面元素的设计,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此外,文本元素的紧密程度,布局设计等,也是一项十分考究的工程。如何使得在有效的空间内表单出足够的信息,却又不使得界面看上去字太多而显得繁杂拥挤。 6.3.3图形元素的运用

图形往往比文字更多简要而形象的表示出信息,并且优秀形象的图形往往也比文字更讨用户的欢心。据科学调查表明,图形比文字符号更能表现信息,也更能让用户理解信息。 给界面在合适的地方加上恰当的图形标识(即图示),更有利于提高用户在使用APP时的便捷和方便,提高用户使用的满意度。 6.3.4版式与布局设计

APP版式与布局的设计直接影响到用户操作的便捷度,尤其是在大屏手机慢慢普及成为潮流的今天,一款优秀的APP必须有优秀的版式与布局设计,只有如此,用户才能在大屏手机上实现相对便捷的操作。 当下比较常见(比较受欢迎)的布局设计:

竖排列表式布局、横排方块式布局、九宫格式布局、TAB式布局、多面板式布局、手风琴式布局、抽屉(侧边栏)式布局、标签式布局等等。 6.4社交类 APP 界面行为水平的设计方法 6.4.1引导界面的设计

引导界面一般是有较强目的性质的。例如:功能介绍、使用说明、推广、问题解决等。

一般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文字与界面结合、文字与插图组合、动态效果和音乐、视频展示等。

一般来说,一个优质的引导界面一般具有以下的几个特征:

1、引导界面设计色彩要舒适、充满活力,做到视觉聚焦。

2、文案言简意赅、突出核心要点。富有情感化。

3、引导界面要以图形为主,文字符号为辅。

4、内容要和产品、公司的基调相一致。

5、引导界面的页数不宜过多抑或过长。6.4.2主界面的设计 对每一个社交类APP来说,主界面都是所有用户界面的核心。换而言之,用户和主界面打交道的时间是最多的,通常其他界面也是要通过主界面进行唤醒和切换而来。(当然现在很多APP都支持DIY设计主界面的风格,也会提供很多预先搭配好了的主题) 6.4.3分界面的设计

除了主界面,分界面无疑也是APP界面UI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因为主界面只有一个,而分界面通常有不止一个。分界面要与主界面有交接,风格要保持基本一致。分界面上的具体功能要设计得当(当然是按照用户对该功能的使用频率进行排序)相对而言不太常用的功能通常放置于分界面(分菜单)上。 6.4.4输入框的设计

社交类APP最常用的组件之一就是输入框了。用户就是通过输入框输入信息与其他人进行信息交互。无论是输入文字、表情、语言还是图片等等,都需要通过输入框。看上去小小的输入框没有什么很多设计要素在里面,其实设计好一个输入框也是大有学问的。 输入框大小,色彩风格,附带的功能按钮(主显示,次显示) 6.5社交类 APP 界面反思水平的设计方法

一款优秀的APP不是设计得来的,而往往是通过进化而来的。社交类APP也是如此,只有不断通过市场满意度调查和借鉴用户的反馈信息及建议,从这些信息中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得出改进方案,一款APP才能往用户真正满意的方向去进步。 经过很多次市场反馈升级,一款社交类APP才能变得优秀,才能时至今天屹立不倒。

推荐第4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策略

青河县中学语文组荆丽娟孙团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成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值得我们回味品评。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所创作出的美诗佳词就像夜空中璀璨的星星,光彩夺目。那千古名句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在诗人与我们之间产生共鸣。我们的祖先十分看重诗歌对人的教育作用,两千年前,圣哲孔子用自己的践行传播“诗教”。今天,我们同样要重视古诗词教学。因为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中学语文德育目标、美育目标、智育目标的实现有着深远的意义。特别是行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使用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新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无不反映出现代教育对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培养的重视。

二、课题研究目标。

让学生在接触、了解、诵读、鉴赏经典诗文的同时,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汲取诗歌中深厚的文化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提升学生的学养,陶冶情操。

三、课题研究方法。

采用古诗词现状调查、古诗词教学改革、古诗词诵读比赛,古诗词方法指导、测试等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提审其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得分率。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更新古诗词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激发学生品读诗歌的兴趣。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增强语感,提升鉴赏能力。

(4)注重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的传授。

五、课题研究过程。

(1)、开展了古诗词现状调查活动。我们从鉴赏兴趣、鉴赏原因、鉴赏方式、鉴赏能力这四个方面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不感兴趣,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去主动鉴赏诗歌。部分学生存在着不会鉴赏古诗词的现象。经调查,我们认为,学生鉴赏古诗词的现状堪忧,我们需要从调动学生鉴赏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等方面开展研究,这为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此项研究奠定了基础。

(2)、向全体学生传授古诗词鉴赏方法,并打印相关资料分发给学生。我们从怎样鉴赏古诗词,怎样规范答题,不同题材的古诗词分别表达怎样的主题等方面进行方法传授。通过讲授,同学们初步掌握了鉴赏古诗词方法。

(3)、利用早读课时间,诵读、鉴赏古诗词,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

(4)、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观。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具体做法为:

1、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

2、放手让学生自己鉴赏,教师及时点拨。

3、注重方法传授

4、创设良好氛围,调动学生学诗词的兴趣。

(5)、开展古诗词专练,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四次古诗词专练,每次练习各有侧重,分别为:鉴赏形象、鉴赏诗歌语言、鉴赏诗歌技巧、鉴赏诗歌的情感。通过不同角度的练习,希望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抓住边角时间,以每日一首诗形式,带领学生鉴赏诗歌。

(7)、开展古诗词鉴赏比赛,调动学生鉴赏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8)、开展鉴赏文写作,通过写作,激发学生鉴赏积极性,提升鉴赏水平。

(8)、以月考为契机,及时分析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对能力提升较慢的学生要及时分析他们进步较慢的原因。

六、课题研究成果。

1、进行了课堂改革,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中,进一步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鉴赏诗歌,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珍视学生个性解读,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诗歌。从而通过自学、自悟达到真正解读、鉴赏

诗歌的目的。经努力,收效很好。既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果。荆丽娟老师在与黑龙江教师同课异构活动中,诗词教学受到了黑龙江专家的好评。孙团结老师在组内同课异构中,成绩突出。所写诗词教学的教案和反思刊登在青河县中学教研杂志上。

2、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词,为提高其鉴赏能力奠定基础。在课堂研究期间,我们利用早读课等时间,督促学生认真记诵诗歌,并及时督促检查,经过努力,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诗歌,培养了良好的语感,这为他们进一步提升鉴赏能力奠定了基础。

3、经过反复诵读、鉴赏,初步调动了学生鉴赏诗歌的积极性。我们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通过诵读、鉴赏比赛,每日鉴赏诗歌,写鉴赏文等方式,带领学生走近诗歌、爱上诗歌,经过努力,一部分学生能真切体会到诗歌中的情感,激发情感上的共鸣,心中泛起或悲或喜的涟漪。

4、提升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通过方法点拨、课堂赏析、专题训练、鉴赏文写作等内容的尝试,学生鉴赏诗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一部分学生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一部分学生拿到诗歌至少知道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感。

5、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其审美情趣。

诗中的情感是丰盈的,哲理是深厚的。经常带领学生置身于诗歌的国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不自觉地学习到诗歌的道理,发自内心的享受诗歌的美丽,在这过程中,自热而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七、研究感想。

课题研究虽然结题了,但学生鉴赏诗歌还要长期坚持,才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能力。这是一条只有开始没有终点的研究之路,在这条长满荆棘也盛开鲜花的道路上,我们会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把传统文化的火炬高高举起,照亮学生的精神家园。虽然研究过程中还有不少需要改善的研究方法,但这次的课题研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自我进步的舞台,也促进了我们师生的共同成长。

推荐第5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

-------课题研究报告

学校:登封市直一初中 姓名:景慧鸽

课题研究报告——

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思想的约束,对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表现出极大的不放心,老师的讲解充斥语文教坛,极大限制了学生在不同领域的才能表现,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周末作业重复性、机械性的较多,学习成效很低,不能真正训练学生的能力。这种语文教学的现状,与现代教育理论的严重脱节,已明显不能适应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2、语文这门学科,不仅包含跨越时空的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知识,而且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感、塑造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一门功课。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学好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和了解中国辉煌灿烂的文明,做一个真正具有语文能力的人呢?为此,我们五井镇第二初中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工作,并在努力的实践语文教学新路,效果显著。

3、针对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从2006年7月开始,实践“课堂内外”这一教学模式,并充分利用周末这个大好时光,使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链接,让学生在快乐的时光快乐的学习,让他们的语文世界因为生活而更加精彩,让他们的语文能力因为实践而得到更大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面向社会的语文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人情和国内外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自然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此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求知、努力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倾听、发问、观察、记录、访谈、调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内容和措施

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第一阶段: 2010年8月--2011年1月,进行资料收集,研究分析,宣传发动,建立组织,组织教师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材料。使广大教师在思想上、内容上做好充分准备。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内所学与课堂外兴趣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用语文学语文。成果形式:理论记录、学习体会、讨论研究。负责人:王凤云 第二阶段:2011年2月--2011年7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建立新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成果形式:阶段分析、经验交流、公开课、学生课题研究报告、学生个性培养数据分析。老师鼓励学生周末参加社会实践,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主题阅读”纳入课堂内外,学生随时摘抄自己喜欢的文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心的和感悟。负责人:张晓明

第三阶段:2011年8月--2012年7月,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写出实验报告,并制订出长期进行的方案,进一步巩固提高。成果形式:各项研究记录、评价分析表、论文、结题报告。通过师生、家长和社会的有效配合,通过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语文生活实践,使学生体验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尝试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在语文能力上得到更高的提升。使“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生活化”,不再是空洞的教育理念,而是真实的教育方法和学习习惯。负责人:景慧鸽

活动内容

第一学年活动重点:

1.推荐阅读名著、诗歌、小说的阅读;指导阅读方法。

(1)加强阅读习惯的培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以扩大阅读的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3)能根据每册书的课外阅读要求,分

七、

八、九年级三个时段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达到新课标规定的不少于260万字的要求。

(4)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5)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会;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6)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2.社会调查。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人情和国内外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自然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此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求知、努力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倾听、发问、观察、记录、访谈、调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 第一学期具体安排

(1)名著阅读:《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 《鲁滨逊漂流记》《昆虫记》《西游记》《海底两万里》《名人传》等

(2)同步读物(师生推荐)

(3)名作欣赏:臧克家、冰心、艾青、舒婷、汪国真、何其芳等人的代表作,普希金、泰戈尔的代表作。鲁迅的作品、高尔基的作品、法布尔的作品。郭沫若、老舍、胡适、巴金、沈从文、汪曾祺、冯骥才、罗曼罗兰等人的作品等。

(4)举办校园诗歌朗诵会;举办演讲比赛;举办现场作文笔会,通过校广播展示学生优秀作品。举办“读书笔记”征文比赛;通过学校橱窗、宣传栏等展示优秀作品。

第二学期具体安排

走进生活。通过 社会调查、现象观察、广泛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1.选择你最关心的、最熟悉的某一特产(人物,名胜等)进行调查;选择你最关心的一些时事进行采访调查;选择你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调查思考等。

2.可采用访问法、查找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

3.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用小作文、分析卷、合理化小建议、广告等形式。

4.每个周一利用汇报课进行成果展示。

(二)第二学年活动重点:语文走进生活,又从生活中走进课堂。这其间,老师是细心的观察者和耐心的引导者。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还要及时与学生对话,用真诚的态度与他们沟通。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整个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人格的自信,成为真正快乐的语文学习者和爱好者。

第一学期具体安排:将语文与日常生活链接

1.看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平日打电话、接待客人、写留言等,听说读写能力都能运用,适时指导学生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

2.家庭是小社会。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写出让自己真正动情的东西。与父母等沟通并记录交流过程。

3.收看有益的电视节目。

4.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在社会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第二学期具体安排写调查报告、推荐阅读名著、美文·时文的阅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

(三)成果显示:(1)编辑《云帆》报刊,(2)编选《优秀读书笔记》,(3)“发现”报告会等。

保障措施:

(1)快乐周末语文学习活动,不能只表现在理论和口头上,应真正付诸与实践。语文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较长的语文实践过程中,需要老师帮助学生不断总结升华,强化有效的正确习惯,纠正无效的错误做法。学会总结反思,学会交流共享,通过课堂汇报,同学交流、师生讨论的方式,让他们得到对自己学习经验有益的指导。不断进步,提升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成绩

(2)在时间安排上,以学期为单位,利用好每个周末

(3)本课题是在充分研究文献、了解目前周末语文学习及作业设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课题研究的初步方案已向有关教科研部门的专家提请咨询与论证,因此本课题符合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方向,理论依据充分、科学,具有现实针对性。

(4)课题组成员都具有本科学历,有多年的教学经验,都接受过新课程理论的培训,知识结构合理,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5)加强理论学习和具体操作的培训。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有关文献资料,及时修正研究计划,落实任务,积累资料,定期交流,撰写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教改论文等。

(6)聘请市教研室领导及有关专家学者对课题进行科学论证,对课题进行理论指导和运用指导;同时,选派课题研究教师外出参观访问、培训学习,推动课题研究的进程。

(7)我校是市级规范化学校、安装了校园网,各项报刊、杂志种类丰富,电教设备齐全。学校充足的硬件设施,为实施这一课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8)我县地处山区,是有名的旅游景区,具有丰厚的课程资源,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我校自开展“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教学课题工作以来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收获:

1、培养了一批积极创新、善于反思,向理论型转变的教师队伍。课题研究近三年来,教师通过理论学习,确立了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并立足于周末语文教学实践阵地潜心探索教改之路,使师生的生命价值在活动中得以张扬。多名青年教师在课题的研究下成长为各级的骨干教师,并有大量的教学理论与经验在各级刊物中发表汇篇。冯春霞老师的《新课程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获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获省课改优秀论文三等奖;《浅谈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获省课改优秀论文优秀奖;李志勇老师的《读出生活 读出精彩》、《新课改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点思考》获课改优秀论文优秀奖;《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运用与探索》发表与省《考试》理论与实践版杂志;《新课改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困惑与对策》、《新课程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获省课改优秀论文三等奖;胡兰英老师的《让语文课成为德育教育的平台》获省课改优秀论文优秀奖。

等奖;赛获优秀辅导奖;教师们的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培养出一大批善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学生。

由于课题的研究深入和实施,我校近三年来有众多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例如:学年,同学在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在初中阶段成绩优异,而且具有很强的发展后劲。在进行对毕业的学生访谈中,发现现在很多学生在高中学习优异。

3、促进了教学行为和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得以全面的发展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推进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每当我们走进课堂时,我们都发现,学生已经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转化为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合作探究、师生积极互动情形多了,被动听讲的局面少了;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挑战教材的学生多了,“默默无闻”接受的人数少了;积极动手实践的氛围浓了,危襟端坐的气息淡了。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向交互的生命平台,学生在学习方式中优势互补,感受到成功,品阅到了幸福,学校的课堂充满了朝气,凸现出了新课改的鲜活、灵动。这源于周末活动给了他们自信与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即将结题,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着下面一些问题:

1、如何处理好“主体”与“主导”两者的关系。反对“灌输”,提倡“探究”;反对保姆式教学,提倡大胆实践。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出现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还不敢放手或者完全放手的现象。

2、我们的课题虽然经过了不少理论学习和教学教研活动,但是总觉得课题研究缺少更高层次专家、学者给我们进行高层次的引领,因此我们探索的“快乐周末 快乐语文”的实践研究缺少深刻性。 总之,研究无止境,今后我们仍将以这个课题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还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就是把这种快乐学习模式适用于任何学科的教学,打造每一个快乐课堂,同时与新课改实验研究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从而使我校的教师与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更充分的体现。

推荐第6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017年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篇1

教师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的撰写提要:结题报告的撰写,在某种意义上而言,重形式更重与内容,一份行文规范的研究报告可以显现研究者良好的研究态度与研究水平。

教师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的撰写

20xx年度—20xx年度尚有部分立项课题没有结题,按照学校规定,这些课题必须在6月底前整理好现有资料,撰写好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为便于教师撰写,将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方法和格式简单整理如下,希望对课题研究者有所帮助。

结题报告的撰写,在某种意义上而言,重形式更重与内容,一份行文规范的研究报告可以显现研究者良好的研究态度与研究水平。

结题报告应该包含三大块的内容:标题部分、正文部分、附录部分。

一、标题部分

标题:题目中看内容,要求简练、体现报告的主观点。

署名:一般不超过三个,以对课题研究的贡献大小排列。

摘要:中文摘要300字以内,常用200字以内。内容为“为什么做?”、“怎么样做?”、“得到了哪些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英文摘要50个单词左右,用第三人称描述,时态是过去时。

二、正文部分

包含“引言”、“方法”、“结果分析”、“讨论”、“结论”五大部分。当然在文字在表述上不需要一定按照五类的说法。

“引言”:即前言、问题的提出,必须和课题研究的内容相对应。

“方法”:即课题的对象与方法,

如果是实验报告,需要阐述实验研究的仪器、设备、材料、量表工具,使用的数据分析软件等等 论文发表找刘老师球球/微信1269292199。现在我们教师大都采用的叙事方式的阐述,写明课题研究的设计程序、整个研究过程的客观描述。

“结果分析”:文字表述和数据描述相结合,即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

在数据描述时,可以采用饼图、曲线图、条形图等图形帮助说明,在表格形式进行描述时,可以采用三线表格形式。

“讨论”,讨论包含以下内容:

讨论预期与结果的一致性,判断为什么一致。

讨论本研究与其他的同类研究的异同,说明本研究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讨论还有哪些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结论”:简单、明了。

三、附录部分

包含“参考文献”、“附件”两个内容。

“参考文献”:即时性强,不要引用许多年前的杂志或专着。格式如下:

专着的引用:作者.书名.出版社,版本及年代.

杂志上文章的引用:作者.文章名.杂志名,XX年第X期。

“附件”:非必要,有就附上。

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

一般格式的标题序号撰写方式如下:

一、”“

二、”„„

“(一)”“(二)”„..“1.”“2.”„„

“(1)”“(2)”„„

科技项目格式的标题序号撰写方式如下:

“1”“2”„„

“1.1”“1.2”„„

“1.1.1”“1.1.2”„„

“1.1.1.1”“1.1.1.2”„„

2017年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篇2

一、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及写作方法

撰写课题报告有一般性的共同要求。但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由于其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11年荐刊老编辑Q2043944129 研究者撰写课题报告,首先必须把握各类报告的特征。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对某种教育现象的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后的文字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正文、讨论或建议、结论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教育实验研究之后,对教育实验研究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概括地反映的书面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分析与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是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积极探索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书面材料。由题目、引言、正文、结尾等几部分组成。

至此可见,课题报告的写作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但可以归结为前言,正文、结论这种三段式的基本格局。一篇完整的教育课题报告。除了上述几个组成部分外,还应有署名和参考资科两个部分。其目的是表示对报告负责并表明对报告的所有权。附录和参考资料是必须向读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参考文献是指在课题报告中参考和引用别人的材料和论述应注明出处、作者、文献标题、书名或刊名、卷期、页码、出版机构及出版时间。

二、撰写课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1.引言

引言是课题报告的开场白。引言部分必须说明进行这项课题研究工作的缘由和重要性;前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什么问题;本研究的目的,采用什么方法,计划解决什么问题,在学术上有什么意义等。要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应该指出的是,有的人在文章中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或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没有研究过,属于历史空白,这是不妥当的。怎样开头为好,应根据课题报告的内容、各人的写作风格等因素全面考虑后确定。但必须注意防止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等毛病。

2.正文

正文是课题报告的主体,占报告的绝大部分篇幅;是课题报告的关键部分,体现着报告的质量和水平。所以,必须重视正文部分的撰写。各种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在正文部分叙述的内容不尽相同。但要写好正文部分,都必须掌握充分的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过程,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并以观点为轴心,贯穿全文,用材料说明观点。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这是基本的要求。对初学者来说。往往易出现两种毛病:一种是只限于表述自己的论点,而缺乏科学的论证;只有论点,没有材料,缺乏说服力。另一种毛病是罗列大量材料,平铺直叙,看不出其主要论点是什么。出现上述毛病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能以确凿的论据来说明论点,做到论点与论据的统一。为了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研究成果,提高说服力和可信性还应减少不必要的文字叙述,而采用图、表、照片来集中反映数据和关键的情节。当然,选用的图、表、照片也要注意少而精,准确无误。

3.结论

课题报告的结论部分是作者经过反复研究后形成的总体论点,它是整篇报告的归宿。结论必须指出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还有什么问题尚待研究。有的报告可以不写结论,但应作一简单的总结或对结果开展一番讨论;有的报告可以提出若干建议;有的报告不专门写一段结论性的文字,而是把论点分散到整篇文章的各个部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科学研究报告。都必须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而不是正文部分内容的简单重复,更不是谈几点体会,喊几个口号。写结论必须十分谨慎,措词严谨,逻辑严密,文字简明具体,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三。撰写课题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点应放在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方面。课题报告的价值是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条件的,而这两者又有内在的联系,因为只有研究方法是科学的,才能保证研究结果是可靠的。人们阅读或审查课题报告,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开展研究,在研究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没有,是如何解决的。研究结果在现阶段达到什么程度,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继续解决等。因此,写作课题报告,主要精力应花在方法和结果部分,把研究方法交代清楚,使人感到该项研究在方法上无懈可击,从而不得不承认结果的可靠性。

2.理论观点的阐述要与材料相结合。在课题报告中怎样使自己的观点得到有力的论证,是应该关心的重要问题。论点的证实除了必须依靠逻辑的力量外,还需要依靠科学事实的支撑,做到论点与事实相结合。课题报告一定要有具体材料,尊重事实,从事实中列出观点。首先在论述过程中要处理好论点与事实的关系,要求研究者首先选好事实。

除了要注意事实的典型性、科学性以外,还要善于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来说明问题,揭示普遍规律。其次是恰当地配置事实,用事实论证,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理解不熟悉的论点。

3.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在下结论时要注意前提和条件,不要绝对化,也不要以偏概全,把局部经验说成是普遍规律。

例:“小学生生活作文研究”报告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是一所先进学校,1996年3月,我校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的《小学生生活作文研究方案》被列为苏州市教育科研“九五”立项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生活教育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陶行知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在将来知识经济时代,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有多广,生活作文研究是我们在作文教学领域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写作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佐证。写作理论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

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才能使学生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生活五彩缤纷的色彩。

(3)生活作文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良好途径。根据活动心理学原理,儿童的写作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写作的内部动力。写作必须激发学生的动机。而语言的本质特征在于

它是社会的交际工具,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学生这个名词,就是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

道。学会生活,学会交际,是人发展的必须与必然,生活作文是在生活中作文,能激起

学生的写作动机,使他们乐写、想写,从动机走向目的。

二、研究的理论假设。

生活作文的概念假设。所谓“生活作文”,指的是教师通过研究和实践,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写作,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思想、情感

的能力。

生活作文研究的重点,是寻找沟通生活与写作的良好途径,即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写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学写作文,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三、研究的目标。

生活作文研究的双向协调目标假设。生活作文研究树立了做人与作文的协调统一的目标,所谓“双向”,即指向于做人的目标与指向于作文的目标,做人目标与写作目标统一,对各年级段的学生提出了生活目标和写作目标,以期达到生活与写作的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最终为达到生活教育理论求真人的目标服务。

要在研究中,总结出生活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提高教师作文教学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认识生活的能力,使学校成为作文教学特色学校。

四、研究的主要策略与原则。

1、致力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与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我们的首选策略是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自觉性,真学陶,得真经,开展生活教

育理论指导下的生活作文研究实践,通过生活作文的研究实践丰富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深入的实践,没有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的生活作文

实践是难以得真效的,肤浅的。

2、着眼于人的整体和谐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应当是人的发展,我们要从人的发展的高度来开展生活作文研究。作文能力本身是生活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命形态

的内容之一。我们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处好育德与育文的关系,特别加强了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德育促智育,以育人来育文,以作文来育人,来促进人的整体和谐发展。

3、追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全体教师协同研究,为完成生活作文研究工作而努力,又要根据自身条件,保持研究个性,寻找

能发挥自己所长的又能体现学校作文教学共性的模式。课题组教师开展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生活的研究》、《加强作前指导“点”“面”结合之研究》、《融情感教育于作文批改之中的研究与实践》、《鼓励性、针对性、主体性原则在作文批改中的运用》、《运用综合讲评方式,提高写作修改水平》、《运用迁移原理,提高修改能力》、《自评自改欣赏性作文讲评方法的研究》、《小学生生活作文的个性化指导》、《班队活动与生活作文结合的研究》、《生活作文情境的创设研究》等子课题研究。从学生的层面上说,既要加强学生的作文基础,又要实现在写作中的个性发展,做到“保底不封顶”。

4、语文素养的整体和谐发展。作文教学改革不能离开了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来进行,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我们在进行生活作文研究中,与语文教学整体改革

相结合,特别是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5、开展作文教学规律的探索。重视规律的探索,从实践中得到经验,从经验中研究规律,规律即科学,寻找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规律与方法。在开展作文教学规律探

索中,注意继承传统、借鉴他人与创新,吸取传统作文教学的精髓,认真总结生活作文教学经验,在探索中学会反思,学会从生活教育理论高度反思教学现象,创造出

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经验。特别加强了对生活作文基本规律的研究,对作文教学相关问题和基本问题的探讨,对作文教学基本过程的研究。

五、主要措施和体会。

我们进行生活作文研究,首先理清的一个思路就是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即:作文即做人,教文以教道,生活与作文是统一的,生活作文是富于生活教育之中的。

生活作文的基本做法是:让学生在认识生活中提高写作能力,通过提高写作能力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能力。

生活作文主张:生活有情文有情——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从文中品生活——指导学生认识生活;能以妙笔绘春秋——指导学生表达感受。

1、把生活作文置于整个教育观念的改造的系统中来观照。

教育观念是教育工作的理性支撑,我们在生活作文研究中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更新整个教育观念基础上进行生活作文研究。

在观念改造工作中,我们开展了分层的逐步深入的工作,课题立项后,我们即成立了课题组,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组成成员。我们又成立了校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每月进行一次学习,编印一期《师陶活页文选》,每学期编印一期会刊《求真》,参加第

二、三届全国中青年学陶骨干培训。每学期有计划地对全体语文教师、全体教师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讲座。编印摘编因特网网络教育信息的《他山石》周报,成立教科中心组,定期学习,拓展教师的眼界,用科研的力量团结教师,领导观念。

推荐第7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017年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3篇

为了促进我县中小学及幼儿园立项课题的深入研究,认真做好结题工作,撰写好结题报告,现搜集以下结题报告范例,供老师们在课题研究中参考和借鉴。

范例1: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张家港市朱建荣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11年荐刊老编辑Q2043944129 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他还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师最烦恼的事。耗费了大量心血,收效却不大。学生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兴趣,更写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变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确立了《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有三个概念:

学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学生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兴趣,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互相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三、研究目标

1.通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能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研究内容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能力

本课题系苏州市中小学指导学生自学微型课题,课题编号1009059,组长:朱建荣。主要研究成员:施路平、郑咏梅、蔡秀兰、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有关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学生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学生自改作文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实验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 论文发表找刘老师球球/微信1269292199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10月: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计划实施,根据实际情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并小结;及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们积极做好研究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及时资料整理、总结,及时上传。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学习理论,以提高理性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态理论,基于蔡明的生态课堂的原则和黄大龙朱志国的生态课堂理论,我们认识到让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他是培育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日常活动

09年9月朱建荣对市骨干教师开作文评讲课

20xx年3月11朱建荣老师开校级公开课: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我来帮你写作文

10年3月24郑永梅老师校级作文评讲课《捕捉特征细致描绘》

10年10年4月7方芳开校级公开课作文评讲《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号施路平老师开作文评讲课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10年4月27蔡秀兰校级公开课怎样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导室来调研,市学科带头人朱志国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评讲课,说值得推广。

20xx年9月29朱建荣老师参加袁建忠书记的生态作文结题会

20xx年10月19朱建荣老师给苏北宿迁市曹集中学老师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号,市教研室书记中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说值得推广。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学活动展示月中,施路平、郑咏梅老师上作文指导展示课,朱建荣老师上作文评讲推荐课。这次基教科顾松鹤科长在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有三点评价,1.港区初中的语文老师凸显了一个理念用教材教,学后注重应用,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2.实施了一种策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3.养成了一种市进修学校卢金霞老师评价朱建荣的课:将批改与指导相融合,将批改与作文升格训练成一体,将这次批改的目标与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相一致。

推荐课后与进修学校张老师交流,受到张老师邀请。

20xx年11月30号朱建荣老师应常青藤学校邀请去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方法.

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

八、研究成效

本课题研究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课标》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也符合叶圣陶老先生说的: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

本课题基于课堂,恰好符合张家港市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互批互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生本性原则、生命性原则、生成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生长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学生互批作文,是对同学作文的鉴赏,又是对课文鉴赏的复习应用,能督促他们在阅读课上作批注,他们的评语越来越准确,表明鉴赏能力越来越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写得体批语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规范符号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经过训练,批语越写越得体,各种修改符号都能准确运用。在评讲同学作文中,能够积极中肯的发表意见。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乐学,提高了写作能力。学生的乐学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能被认可和接受,其价值能被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让学生评讲作文,就是肯定学生的能力,相信他们有鉴赏能力,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表现,表明老师重视学生的观点、意见、建议。学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课堂的民主和谐度就高,学生心里就轻松了,没有压抑了,学生就能积极思考,大胆发现,大胆发表意见。学生的日记可以证实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快乐。学生的兴趣起来了,他们的作文就越写越好了。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师生成长。

学生评讲作文是在学生互批的基础上的评讲,既要评讲作者所写文章优劣,又要评讲批者的批语是否准确。这是一个鉴赏过程,要检查作者的写作水平,又要检查批改者的赏析能力,无论是批改还是评讲,都要检查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体到评讲,又要听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评对师生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提高。它激发了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这种成长过程包括强化自省、强化自评、强化自控。学生在自省、自评、自控中成长起来。这种课堂也激发了教师的知困意识、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有了知困意识就促使你去多读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师成长。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形成了作文教学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新生代教师,青年名师梅洪建听课后的评价a.一直以来,在功利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为了分数早就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朱建荣的课让学生不是站在写的角度来审视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评者相结合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理想创作能力和批评鉴赏能力。这个过程不是对别人作品评论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对理想的思路之后再对别人的作品的品评中进行自然的升华和再创造。这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b.一直以来,在很多人在阐释性的语文中,早就剥离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将课文的美点消解在对知识性记忆和内容性的再现之中,在意的强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荣的课堂中,不但达到了文意的自然统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达成了对课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层次上锻炼了孩子的审美能力。c.一直以来,孩子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看到别人的美,只看到别人的不足。但在朱建荣的作文评改过程中不仅仅让孩子发现了别人的不足,更让孩子们发现了别人的美。同时在对评语的评价环节,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再认知以及培养孩子的接受批评的能力。这种无形中的人格培养,则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对新课改的认识。

老师们明白了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关注学生生命的生态作文教学。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则,学生评讲作文最能显示生命性原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讲课上,生态课堂的生动性原则、生成性原则都得到充分体现。

7.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指导作文能力。

20xx年10月朱建荣老师对全市骨干教师上了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的作文评讲课。受到老师和专家们的好评,也为小组内教师作了示范,20xx年上半学期研究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在学校开了一节课题研讨课。通过开课、研讨,大家的指导作文能力大幅提高。

8.我们总结了很多文章,朱建荣《学生评讲作文一举多得》和《生态课堂给学生的天空》发表在《中学生学习报》她还总结有论文《乐学乐教生态作文师生的精神风貌》、《高素养生态课堂的基本要求》、《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显示了生长性原则》(已发表)、《学生互批互改作文体现了生本性原则》、《学生互批互改作文丰富了读写结合的含义》、《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课》、《我是怎样教学生互批互评的》等(待发)。施路平《对作文评改的几点建议》发表在《中学生学习报》。另外朱建荣开了两次市级作文评讲公开课(20xx年9月和20xx年11月),在20xx年11月施路平和郑咏梅各开了一节作文指导市级公开课。

朱建荣指导学生史明珠作文《因你而美》发表在《作文导报》(09-5-14)瞿希能的《那一幕夕阳见证》发表在《科技信息报》(20xx-3-7)指导印梦娇市作文(2016年结题报告)竞赛一等奖。(20xx年1月)闻兴羽的作文《那一次我真伤心》发表在《现代教育报》

9.积累了很多资料。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优秀作文和学生优秀的批改作文。也积累了互批互改的一些经验。尤其是对于学生评讲,由粗糙到细致了。有了训练写作互批互改互评完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也有由简到繁,由片段到整篇的训练思路,评讲也有了系统性。老师们的反思也积累了起来。

10.我们的课题研究得到市教研室高度重视。著名特级教师蔡明和我市教研室书记袁建忠、市学科带头人朱治国、还有市基教科副科长顾松鹤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课后都认为值得推广。10年11月份教研室又推荐朱建荣面相全市开了一节展示课。我们的做法已得到很多老师的认同,也在逐步推广中

九、课题研究反思

我们的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有很多东西有待进一步钻研。比如说作文训练要有计划性、系统性。课堂上对课文的批注能力要进一步训练。批改作文也要由浅入深,步步为营,一次一个点来互批。学生评讲要坚持,评讲也要有针对性,也要有计划的进行。

推荐第8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南山中心学校

“探究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县级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动态已被世人认同。目前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数学教学都十分贴近儿童生活,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儿童的未来生活服务。我国目前全面展开的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小学教学内容趋向综合化,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参与生活问题的学习已成为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做有心人,重视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潜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从小树立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思想,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方式,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充分挖掘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养;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立足校本教研,提高研究理论与实践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因此,我们寄希望于通过进行“探究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的研究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并重新唤起教师对教学和教育的价值的理解,通过课堂设计的改进,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模式。

2、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活动欲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3、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教材,小学数学学习应该具有一定的生活性和鲜活性。

4、根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他提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教育理念。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教育应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即教育生活化。

5、根据卢梭的活动建构理论。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

- 1所学,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生活化:

①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数学实践活动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

③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借助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④养成学生生活自主性学习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2、探索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问卷和具体实施,探索出能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回归,适合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课题研究原则

1、课堂中心性原则:不管哪一教学层面的研究,都要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索。

5、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6、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六、课题研究方式与策略

1、研究方式

本课题组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研究、学习、实践”这三者结合点上,课题组在每学期针对所研究的内容,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计划,作好一次专题汇报,搞好一节或几节优质研究课,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总结,展示一次研究成果,积累一本研究资料,撰写一篇或多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以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达到过程化管理的目的。

2、教学策略

- 3

2、在每学期和每一学年分别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收集整理有关研究资料和实用经验,探索出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

3、为了保证课题富有成效,我们成立了分工明确的课题组网络。设立了实验专门电子邮箱,对实验资料进行统一管理,方便老师之间相互交流,老师们收集整理的各种资料(如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学资源包等)可随时放入电子邮箱,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的数学教师进行课题研讨,我们规定:每月必须举行一次实验教师课题研讨活动;每学期实验教师至少上交一篇课题案例;每学期课题组成员召开一次课题总结会,整理有关资料并作出认真分析;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课题阶段汇报,总结、提升、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4、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要求。如在低年级,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意识;在中高年级,教师设计一些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数据,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处理这些数据和信息,用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形成有效的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评估方案。

5、实验班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总结阶段(2012年9月 —— 2013年4月)

1、整理课题相关材料,编辑出版有关论文、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2、以实验目标为依据,对实验进行全面总结,写出研究性报告,邀请专家作成果鉴定,并申请结题。

八、课题研究成果

1、学生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变成在生活中学数学,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借助生活,抽象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学习百分数,课前,学生兴趣盎然地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有化妆品某些化学含量的百分数;有学生成绩优秀率的百分数;有衣服标签上棉或化纤含量的百分数;食品上标有某种物质含量的百分数;新旧产品对比节能的百分数。有的百分数大于100%,有的则小于1%),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设法弄明白它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在课堂上,由于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个个变得善说、善问。在互相的交流中,逐步明白并抽象出百分数的意义。学生用数学眼光捕捉并提炼数学知识,建立了生活与数学的自然联系,正是数学学习的现实感,让学习有了动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借助实践活动,发现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在活动中感知、质疑。在操作中思考、释疑。如人教版第十册,表面积变化活动课,学生在动手包装书本的过程中,尝试、讨论、比较得出要让包装纸越少,也就让书本堆积的表面积最小,围绕着如何堆积书本展开探究,最后得出堆积的长、宽、高越接近或相等时,

- 5让生活化的数学激趣,或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为例题来设计课堂,吸引学生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

上课时,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去尝试、摸索、讨论,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探索实际生活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练习时,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后练习,注重让学生自己了解信息,利用信息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评价时,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帮助学生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的策略。

4、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综合素质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各类比赛中,实验老师表现突出:

(1)撰写的多篇论文收入县级汇编:《利用生活资源,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李鹏辉)、《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生活资源》(曾美凤)、《数学学习中生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郑丽华)、《合理利用生活资源,提高课堂效率》(赖桂连)、《浅谈低年级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范小金)、《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几点做法》(严佳梅)、《小学数学生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邱丽)。

(2)郑丽华老师执教的《秒的认识》放在长汀县教育视频网展示并获得省级录像课评比二等奖。

(3)李鹏辉老师制作的《小数的意义和产生》课件在省级竞赛中获三等奖。

5、老师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完成了21个资源包的开发,挂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在全校师生中推广应用,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

三年来,老师们积极探索,共同努力,查阅了大量的书籍、报纸、网站以及各种资料,通过优选、整理,完成了21个资源包的开发:《我们的校园》(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一年级上册)、《找规律》(一年级下册)、《统计》(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直角》(二年级上册)、《克和千克》(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二年级下册)、《笔算乘法----不进位》(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三年级上册)、《重叠问题》(三年级下册)、《垂直与平行》(四年级上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五年级上册)、《分数除法的意义与分数除以整数》(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六年级上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六年级下册)。

6、研究成果推广效果好。

为了在本校内进行推广、扩大实验,每班每周特增设了一节《生活数学》的校本课程,普遍受到学生、老师、家长的喜爱。

7、形成了一些文本资料。

- 78 -

推荐第9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数学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调查研究》结 题 报 告

自2014年1月加入‚数学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调查研究 ‛以来,我们学校本着‚真实、扎实、求实、落实‛的研究态度,努力探求一套课题研究行之有效的模式。经过近三年的实验探索,我们课题研究有了初步成效,并积累了进行课题实验的经验。下面我就介绍下研究的情况。

一、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长期以来,我在讲课过程中经常出现得不到学生配合的尴尬境遇,老师讲的很投入,可学生却无动于衷,当老师提问题时,很多时候学生都会保持沉默,甚至有时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也不会举手回答。说学生们没认真听讲?可你看他们坐的也很好,瞪着眼睛看着你好像听得很认真,可就是没有学生和你互动,这样老师们在课上就没有了讲课的热情。你说他们不会,可是你把他们叫起来,他们回答的也很好。那么为什么上课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因此我把‚怎样提高学生在数学课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作为本次高效课堂研究的问题。借此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不与老师互动,课堂回答不积极的情况,让学生在课堂上变成一个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以便提要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为纽带,他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的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最佳的纽带。因此设计问题的好坏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则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各种途径找出学生上课不爱举手回答问题的症结所在,首先考虑是教师的教的问题,研究教师的教法,教师上课所提的问题是学生听不懂,超过了学生的能力,还是问题过于浅显,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还是问题过多使学生丧失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是问题的设计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其次考虑学生的问题:对于数学感到接受有点困难,没有学习的兴趣,还是心理因素不喜欢回答问题,还是前面的知识不牢固不知道怎么回答,还是问题自己没有解决出来不会回答,还是课堂上没好好听讲。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我们决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并解决我们存在的问题。首先利用调查法,和学生进行座谈,弄清原因为什么学生上课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对于心理因素的及时和家长结合,都进行鼓励和刺激,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的把手举起来,对于知识不牢固的情况,要及时查漏补缺,对于不喜欢数学的学生,要多进行兴趣培养,还要尽可能给他们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提高孩子学习兴趣。之后,老师们再从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以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等几方面着手解决学生数学课上不愿举手回答问题的问题。在老师存在的问题方面,我们计划从以下几方面去解决,首先通过相互听课、研讨,相互学习,相互指导来改进教学方法对课堂的问题设置进行反复的推敲;其次,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获得理论上的指导,和教学方法上的提高;另外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向外校老师学习,以求从多方面找到我们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最后在课堂的设计上要避免死板的情况,通过各种手段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喜欢数学,爱上数学。而要想让学生爱上数学,则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让学生想‚说‛

在课堂上,教师应创设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说‛的欲望,让学生想‚说‛、敢‚说‛。首先,教师得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其次,要改变过去那种以老师为中心的旧的教学模式,将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师生共同探讨;此外,教师提问时要尽量采用如‚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一起研究好吗?‛‚你来讲讲好吗?‛等亲切、协商的口吻和‚诱导‛的语气,使课堂氛围显得民主、和谐,让学生思想上变得轻松,愿意提出问题,敢于发表意见。

2、要让学生会‚说‛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说‛的方法。这里的‚说‛,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再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有条理地、完整地表达出来。在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语言的准确性。数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科学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准确性,每个概念都有确定的含义,每个定理都有确定的条件。因此,教师的语言务必清楚、准确、符合科学性。

语言的简练性。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浓缩性。我认为,教师须引导学生使用简洁、准确、规范的语言。特别是数学教师,更应该用简明的数学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教师,使用科学精练的数学语言,对培养学生规范使用数学语言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数学的‚词典‛中,只有‚记叙‛,没有‚描写‛,也没有‚比喻‛,更不能有‚夸张‛。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言简意赅,干脆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添枝加叶。

语言的条理性。数学的逻辑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条理性。概念形成、公式的推导、法则的归纳,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要学生学会利用判断和推理,有条有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再把思考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习公式,要求能说出其推导过程;学习法则,要求能列举出其归纳过程;学习应用题,要求能说出解题思路,应用题教学尤其要注意语言的条理性。让学生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述说不同的解题思路,训练学生从‚会说‛到‚会做‛。

3、要让学生大胆地多‚说‛

凡学生能说的,都应该放心地让学生去说。让学生讲算理,讲解题思路,讲公式的推导,讲法则的思维能力。在形式上,要注意灵活多变,既可个别回答,也可集体说,还可以采取同桌互相讲,四人小组轮流讲,或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等形式。让学生人人动脑筋,个个开口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

优质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还能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多创造一些‚说‛的机会,让学生能‚说‛、会‚说‛。同时也要求教师必须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使自己的语言不断规范、准确、明快、流畅、妙趣横生。

研究的主要成果及结论:

在对《数学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调查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之前,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了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以下问题

1.低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或新旧知识衔接缺乏逻辑性,往往使学生失去答题的兴趣。

2.老师对于问题的答案过于单一。使学生的回答过于机械保守。 3.向学生提问时,学生没有足够时间思考提出的问题,便急于让学生回答。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时间来思考问题的,沉默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而我们通常在讨论中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大部分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就必须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反应。这样严重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4.我们常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而始‛。学生学习中过程中对学生的求疑精神和求知欲的兴趣不高,从而产生了不爱回答问题的现象。

5.教师在提问中,对较好的学生提问较多较难的问题,忽视了另一部分学生。使前一部分学生自以为是,高人一等,傲气凌人。使后一部分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疏远了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之后虽把易题送给后一部分学生回答,只是暂时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但弊端又很快凸现出来,我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判断出让谁来回 答,造成部分学生‚事不管己,高高挂起‛态度冷漠,也损害了这部分学生潜在的积极性。

6.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学生不会回答。有的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

7.教师的问题表述不清楚,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一个提问,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否则,一问下来,学生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结果只能是时间在沉默中被白白浪费掉。

8.教师提问的用语不当,导致学生不愿回答。

课堂上,教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这样的用语就非常的不准确,学生答上来是理所应当,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来,说明连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他的知识可能更不会,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一些尖子生也不屑回答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既然‚非常简单‛,让那些学困生回答好了。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效果就不好。而有的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说也不好,既然是‚非常难‛的问题,学困生就不愿思考了,反正我答不上来;尖子生回答后,感觉非常容易,易产生骄傲情绪,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轻言:‚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或是‘非常难’的问题。‛而应该说:‚这个问题谁会,请回答!‛如果回答得对,是难的问题应该鼓励:‚这么难的问题都能回答上来。‛如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非常难,不会也是正常的。‛而真正简单的问题就不要问,以免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

9.上新课的兴趣过后,有些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慢慢减弱,觉得老师提出的问题只要我会,举不举手都是一样的。或是存在侥幸和懒惰心理,觉得反正我不回答,也会有其他同学回答。抱着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

10.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程度直接关系到对这个科目的喜爱和投入。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尽量采取的以下的方法进行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1.渲染气氛,引发兴趣。课堂上,自己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要善于使用微笑教学,并辅之以风趣,幽默的语言,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积极思维,大胆发言,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沟通情感,培养兴趣。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程度直接关系到对这个科目的喜爱和投入。所以自己要在情感上多付出,对学生多鼓励,少指责,让学生真切的感到老师是真心的要帮助他。他们才会大胆的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3.教学灵活,保持兴趣。这里面,我主要指对数学学习的处理和问题的设置,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少设置过易和过难的问题,多提开放性和发散性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积极思考,表达和展示自己。

4设置疑问。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悬念,激起他们强烈的探求问题奥妙的积极性。教师善于选取新颖奇特的角度提出问题,去揭示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疑虑,以促其思考,探索新知。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5.现在我非常注意提问对象,面向全体学生,采取轮答、抢答、抽签回答、分组辩答、记分等方式。促进了全体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全体学生的智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6.应先提出问题并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认真独立思考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所以在有些时候保持沉默是教师的最佳选择,这对提高学习效果具有巨大的作用。

7.要预见答案的多样性和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做好应变准备。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教师最好不直述答案,可重新设置若干个小问题,以降低原问题的难度,并加以启发和引导,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避免学生因经常答不上来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保证了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喜欢回答,积极思 在课堂上老师在表述问题时,要力求语言简明,通俗易懂。 8.提问注意的原则

(1)、提问要讲究目的性原则

为什么要问。预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目标:或为引入新课,或为教学前后联系,或为突破教学难点,或为引起学生争论,或为总结归纳等等。

(2)、提问要讲究启发性原则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使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

(3)、提问要讲究新颖性原则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接受的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

(4)、提问要讲究全体性原则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置大多数学生而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位学生发问。不要先提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即使提问个别学生,最好是先提问后提名,好让全体学生共同思考,这样带来的效果就不同。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1)问题数量要求少而精,(2)难度控制要求适度合理,(3)问题切入点控制要求切中要害,(4)问题要求有一定的思维价值,(5)问题呈现的形式要求具有趣昧,(6)提问时要求语言有吸引力并配合适度的肢体动作。只有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巧妙,才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四、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14年1月-2014年3月初)

主要工作:(1)选题、申请立项;(2)构建课题实验思路,研究目标与内容;(3)进行与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2、实施阶段(2014年4月--20016年8月)

(1) 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 定期开展研究活动。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注意积累、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材料,把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体会、个案记录下来,供以后参考、交流。

3、分析总结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2月) (1)收集材料,健全、整理材料。 (2)撰写结题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申请专家予以鉴定,形成实验成果、推广。

五、研究成果

经过了近三年研究,我校老师在教学领域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黄永华老师在省数学年会上,写的《给数学课调出‚五味‛》论文获得了一等奖,徐昔美老师写的论文《‚错误‛也精彩》获得省数学年会三等奖,吴劲爱老师的论文《沟通生活实践 增强应用意识》获第二届‚新课堂 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而周汉琴、余凌丽、廖忠芬、季敬斌等老师在市、县级上的论文汇编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这些都是我校老师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获得的丰富的教学感悟。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所提高,教师也通过学生的回答问题的情况,更好的掌握学生的知识薄弱地方,及时给予他们帮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在本次课题研究实验中,我们还有很多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我们有信心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使我们的教育科研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参考的文献:

秦卫星 《 打开学生‚答‛的天窗》

陆晴 《点燃孩子心中的火花——谈谈如何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 孙菊如、陈春荣、邹花香 等写的《课堂教学艺术 》

推荐第10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葫芦岛市二高中历史课题组 2014年9月28日

课题名称: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研究──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

自历史组申报的《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研究──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校级课题批准立项以来,全体历史组成员都积极参与了课题研究,并按照课题研究实施计划认真完成各项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今课题研究已进入课题总结阶段。现在就课题研究开展情况和取得的主要经验成果,做个总结。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于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国内起步较晚,且大都是国外互动教学模式的介绍和验证,有的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理论基础往往不够明确和完善。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实施,计算机网络作为现代教育的基础设施,在整个教育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由网络技术引起的教育变革,彻底打破了传统教育中课堂教育教学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的模式。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原有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充分发挥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信息化环境下互助教学模式可以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互动功能。有鉴于此,本课题小组作此研究,希望能为高中历史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尽绵薄之力。

二、研究目标

目的是为了发挥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的优势,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优化高中历史教学过程,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个性发挥和潜能开发。

三、研究方法

1、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教育实验法。将实验教师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加以理论的指导,观察他们的行动,得到准确的信息来反馈研究的成果与明确研究的进度。

2、每学年有一次阶段总结、展示。对于研究的成果,我们要及时地总结,及时地反馈。以明确下一期的研究步骤。

3、案例的收集与研究,将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收集后加以研究,以确定研究进程。

4、实验成果以论文和实验报告、课件成果等呈现,并请有关专家进行评价。

四、研究内容

本研究小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的涵义;

2、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3、信息化环境下高中历史互动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4、信息化环境下高中历史互动教学几种模式的构建;

5、信息化环境下高中历史互动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五、创新之处: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信息化环境的大发展, 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 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3、手段先进。利用校园网络和个人主页资料,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和积极思维的素材,强化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目的性

六、研究过程

1、调查分析阶段(2014年3月—2013年5月) 根据研究的需要,开展葫芦岛市二高中高中历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调查问卷分析、葫芦岛市二高中网络教研平台、师生互动平台调查分析、葫芦岛市二高中信息化环境下互助教学模式调查分析,写调查分析报告,制定研究方案,做好资料积累。

2、课题实施阶段(2014年5月一2014年7月) 现代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服务于教学实践应用。通过重新拟定教育教学管理要求,从教学设计、手段运用、常规检查、课题研究等方面分别拟定量化考核标准,根据新课程理念,对教学设计模板进行重新设计,帮助教师对借鉴的教案进行再分析、再思考,增设学生分析和教学理念等设计体现。撰写高质量优秀论文、教学设计,录制课堂实录,写出阶段性实验总结报告。

3、提升发展阶段(2014年7月——2014年12月)

定期对教学准备、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教后反思等方面进行随机

检测评价。帮助教师信息化手段进入自觉运用阶段。努力引导教师摆脱低效劳动,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引导教师创造性的教学。

4、分析总结阶段(2015年8月——2015年12月):

总结经验,编辑《研究成果汇编》,全面进行鉴定,编写《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研究──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研究报告,结题。

七、工作分工

课题负责人: 代惜春

课题材料汇编:陈淑芬、付桂艳、孔晔、郎光环、代惜春 学生调查、座谈会:孔晔、代惜春 课堂实录:,郎光环

八、预期成果

葫芦岛市二高中高中历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葫芦岛市二高中网络教研平台、师生互动平台调查分析报告 葫芦岛市二高中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调查分析报告 优秀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优秀高中历史课件、优秀论文,优秀高中历史课堂实录 阶段性实验总结报告

《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中期报告 《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结题研究报告

九、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1、提高了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水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阅读

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书籍,理论水平大大提高,撰写了多篇教学随笔和论文。并且,我们结合实际教学实践,精心设计教案,成功开设了多节历史活动课。这一切都对以后的历史活动课教学乃至整个历史教学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信息化环境下互动教学模式研究得到学生的认可:活动课始终贯穿“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社会打好基础。纠正了教材只是教师“教本”的片面做法,使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 “学本”。活动课考查知识和考查能力并重,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因此无论课时再多么紧也要安排一定的活动,如表演活动、辩论活动,有条件时还组织学生进行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编演历史剧等等,从而把课文内知识引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拓展。这样就使新的历史教科书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学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改变了自己原有的学习方式,变原来的“接受型”为“探究型”,不再像过去一样一步步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同时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知识储存量增加。学生开始学会把活动与探究课的知识迁移到平时的常规课的学习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搜集资料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习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

十、课题研究存在问题:

1、课题研究开展以来,历史课题组所有历史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出色完成了各项活动任务,提高了教学教研水平,但是课题研究才刚刚起步,经验和水平有限,课题研究还没有全面深入展开,教学观念也没有彻底改变,因此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

2、教学观念和方法还没有彻底改变,课堂教学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的束缚,探究性活动课的教学理念没有能够充分应用

3、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还比较繁重,历史活动课只能局部开展。

4、应试教育的现象还很严重,因此也就不能彻底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11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文2010-12-13 8:32:001 推荐

一个好的课题结题报告不仅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获得上级科研课题鉴定专家领导小组的认可,而且又是课题研究是否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价值的有力佐证。所以,无论是对于课题研究者,还是对于课题管理者而言,都必须了解和掌握“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知识。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有多种多样,但报告的基本内容是相通的。如下是“某市级一线教师课题结题报告”的一种书写结构和具体要求。仅供参考。

一、课题概述(你要研究这一课题的原因与意义,字数1000字)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为什么研究这个课题)

(二)相关研究的概述(别人研究本问题的进展)

(三)研究的现实意义(研究问题的解决所获得的效益)

(四)概念的界定(对课题的核心概念进行定义)

二、目标与内容(你的研究要达成的效果与实现目标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300字)

(一)目标(研究所要获得的变化情况或收益情况,100字)

(二)内容(达成目标所要探讨的具体问题或做法,200字)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与具体措施(你是怎样研究的课题,2000字)

(一)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中所使用的科研方法,100字)

(二)课题研究的工作过程(研究工作开展的程序与步骤,300字)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课题研究中是如何具体操作实施的,是研究报告的主体和重点, 1600字)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与结论(你的课题研究出什么,1000字)

(一)课题研究的效果(课题研究前后研究对象的具体变化,500字)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包括研究者通过研究获得的认识和找到的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500字)

五、问题与讨论(本课题进一步研究需要关注哪些方面,300字)

第12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高中生物兴趣教学法探究》 课题研究背景:

1、《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既让学生获得生物的知识理解,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生物的学习情感,掌握生物的思维方法,获得生物活动的经验,培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高中生物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逐步学会学习。打破传统满堂灌,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高效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传统的授课模式大多数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效果比较局限。而兴趣教学法的探究要使教师在上课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知识也要提高探究的水平,提高科学素养。通过兴趣教学法的探究和实践,寻找有效途径,在保证学生学习生物学热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乐学、好学,实现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习能力,为以后的自然科学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课题研究目标: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3月—2015年5月),建立组织,学习文献、制定和完善实验计划。在本阶段的调查研究中,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有关教学的资料并通过利用网络等资源不断扩增自己的认识,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另外与本年级教师进行探究和讨论确定课题研究方案。 在第一阶段主要通过调查、对比整合资料,和与组员的讨论最后确定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降低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有丝分裂》4节内容进行重点的探究。

第二阶段——探索实验阶段(2017年6月—2015年11月),按研究计划、步骤进行实施,并通过“研究——实践——修正---再实践”的方式,研究变量,调控变量。本阶段的研究中重点针对所确定典型课程选用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兴趣教学法进行实践,并对比同等层次其他班级的教学效果。

在第二阶段的实践教学中对第一阶段确定的章节进行实践探索,在实践中检验兴趣教学法的可操作性和教学效果,具体进行情况如下:

1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通过多媒体展示预备节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导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归纳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学习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小组内进行做实验。

2 《降低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以改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 。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通过竞猜游戏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使所有学生积极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然后再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直观教学 。 4《有丝分裂》一节,用橡皮泥做染色体的模型,模拟有丝分裂的过程。

通过第二阶段的实践发现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的班级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更高,学习成绩也较好。

第三阶段(2017年12月—2018年1月)——修正正实施阶段,本阶段主要对上一阶段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后,再次实施。

第四阶段(2018年2月--2018年3月)总结阶段,分析总结实验结果,汇集各种实验材料,撰写实验报告。本阶段主要是总结前一阶段教学实践中的优点与不足,并将其进行整合,撰写课题相关论文。 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完成了一篇关于《高中生物兴趣教学法的探究》的论文。

通过课题研究初步认识到兴趣教学法在高中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能量不容忽视,如在《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降低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等不同内容教学种等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兴趣点,借助不同方式的教学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也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且有个性。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在实施兴趣教学法的过程中发现对于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对比同层次两个教学班,发现兴趣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究能力中效果明显,且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 存在问题和改进方案:

1.通过设立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比对,实验班存在的问题是,优秀率不如对照班,几次考试,最高分也不会在实验班出现。

2.与多位教师进行探讨,对网络课程进行学习,观摩兴趣教学课堂后,有一些感触,有效课倡导的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理念,方法、模式可以多样化,传统优秀的教学经验完全可以适时揉入到新的课堂模式当中,更好地解决生物概念的教学问题。课题研究反思:

为了对比兴趣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对于两个同一层次的不同教学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与本科目的教师进行学习、沟通,使我个人对生物学科及生物课改的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发现传统的生物教学方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在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由于生物作为一门高考科目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一定强度的训练提高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

第13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广东白云学院机电工程系李龙根

一、本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制造、测试、控制等技术愈益向高、精、尖发展。为不断提高精密机械、测量仪器及控制装置等设备的精度,广大科技人员对精度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完善的精度理论是分析评价系统精度,对设备系统的误差及缺陷作出补偿和改进,指导设计高精度和高可靠性产品的基础。

精度理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系统硬件精度理论,即系统精度设计及精度描述;二是系统输出精度理论,即系统输出数据处理及精度评价。精度分析既要考虑误差的来源和性质、研究误差的传递规律、误差的相消和累积,又要考虑误差的减少或消除方法等,使得合成后误差最小。但仅仅依靠提高硬件制造装配精度来达到使误差最小的目的显然是不经济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正确地处理数据和科学合理地建立精度评价指标对精度理论分析的意义也就显得尤为突出,这也是现代精度理论的首要任务。

现代精度理论是集测量数据、测量方法及仪器于一体的误差评定与数据处理理论,其核心问题是研究测量不确定度原理及应用。而把仙农信息熵理论引入精度研究领域,将熵作为不确定度评定基本指标,从信息角度研究不确定性问题,使误差分析及精度评价更趋简明、客观、合理,也使人们可从更深层次理解误差的内涵。 本课题在广东白云学院科研基金(0530)资助下,并在高校博士点专项基金(98056106)资助项目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一套普遍适用于测量与控制系统的基于熵概念的现代精度理论,期望在不带事先假设的前提条件下,能就精度理论实用性和通用性方面取得突破,并将其应用于某一特定测控系统(数控加工系统)中。该新研究方向是现代信息论的推广和发展,在精度分析领域具有开创性作用,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今后标准的制定、仪器仪表和机电产品系统精度的评定等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学科的发展有重大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精度理论的发展

从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看,每十年要求制造容许误差降低1/3,因此要求测试、控制技术具有越来越高的精度,相应地各工业国家愈益重视发展精密加工技术和精密测量技术及对静态和动态精度理论的深入研究。

精度理论主要研究系统精度设计和输出数据处理(分为静态和动态数据处理)。国内外对静态数据处理已有较完善的方法及精度评定理论,其中1980年公布的《国际测量不确定度建议书》是静态数据处理与精度评定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奠定了现代精度理论的基础;对于动态数据处理与精度评定,至今仍未提出明确的评定方法,在应用时只能依靠“以静代动”的方法,即以静态评定原理来处理动态结果,但“以静代动”带来种种弊端。

⑴ 经典误差理论特征及其不足

经典误差理论主要采用极限误差或标准差对误差进行评定,它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①对随机误差的研究、粗大误差的判别准则和系统误差的发现方法,主要限于正态分布的情况;②对误差的处理,不涉及具体测量方法和仪器,只限于单纯的测量数据系列,误差处理是建立在统计理论基础上的数学方法,与具体测量过程无关;③对被测量限于量值不变的静态测量,只研究单一不变的静态测量误差;④减小误差方法局限性大,对系统误差只能采用事先检定单一误差值再行修正的方法,多次重复测量只能减少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影响。

以上特征导致经典误差理论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以下局限性:①误差建模不精确,效率较低,未能适应现代复杂的误差评定;②片面评定测量结果,未能全面地对动态的、多分布的误差进行描述;③测控实践中大量存在不符合统计规律的误差,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处理与评定;④难以对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各组成环节的系统误差进行科学的研究与评定。

经典误差理论不断发展,给我们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测量不确定度原理及应用、动态测量误差评定和误差修正技术等为特征的现代精度理论因此诞生。 ⑵ 现代精度理论及其研究热点

现代精度理论研究重点是测量不确定度和动态测量误差分析与评定,其研究热点

包括:

① 测量不确定度原理及应用这是现代精度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当代精度理论的最新进展;

② 误差源的误差性质及其分布这是现代精度理论的重要基础问题,在复杂系统的众多误差源中,通常已知其误差性质及分布者为数极少,因此研究各种误差源的性质、分布模型,已成为面临的迫切任务;

③ 误差修正技术研究及应用这是现代精度理论进展迅猛的领域,主要得益于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重点是复杂测量系统多因素误差修正和动态实时误差修正技术及其应用问题。

④ 动态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与评定现代不确定度综合评定是一项系统工作,其中动态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与评定是现代精度理论研究的难点,也是今后急需解决的复杂难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离实用还有较大差距,常常只能“以静代动”,还未能应用动态不确定度原理来评定动态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现代精度理论发展过程相对较短,所面临的困难较多,尚需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测量不确定度原理的应用和动态测量误差的研究须不断发展和完善。有些学者对今后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颇具建设性的见解,例如有的指出用误差熵来评定测试控制误差具有实用性,用误差频谱来评定动态测量过程则具有科学性等。实践证明,将信息熵应用于误差测量研究能有效地对非常规分布进行处理,从误差的统计特性出发研究其不确定性,使误差表达更为客观、合理,因此基于熵不确定性概念的精度分析方法已成为误差研究领域的方法之一。

2、熵不确定性概念在精度分析中应用

⑴ 熵及其应用

从1865年克劳修斯确切提出熵概念至今一百多年来,其推广及应用已远远超出热力学、统计物理学、信息论这三大范畴,现已广泛应用于几乎所有科学领域。概括来说,熵理论的主要贡献有:①直接诱发产生三大定律:饱和蒸汽压公式、质量作用定律、黑体辐射公式;②熵理论的外延拓广得到:生命负熵(薛定谔)、耗散结构理论(普里高津)和信息负熵(维纳)等。

信息论创始人仙农(Shannon)引入一个概念:用不确定性H来度量信源平均信息量大小,即“信息熵”。当收到一个信源符号后,信源的不确定性就得到一定程度的

解除,被解除的不确定性的大小可用自信息量表示。互信息是信息论中另一个重要概念,它表征了信息传送过程的信道容量,在实际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⑵ 基于熵概念精度理论的发展

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有学者在检测领域首次提出熵概念,将信息熵应用于误差测量研究。由于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对非常规分布进行处理,从误差的统计特性出发研究其不确定性,使误差表达更为客观、合理,因此已经成为非常规统计分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动态测量等研究领域的热点。

国内外许多科研工作者对精度理论以及应用熵概念研究误差做了大量工作。例如:乌克兰学者O.Mul和A.I.Segin等人在借助动态微分方程对控制系统进行信源分离时,建立基于统计理论、信息熵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这有助于提高模型精度,并能更有效地实现计算机实时控制;美国Mclnroy.J.E等人介绍了利用熵概念从M种包含零平均高斯误差的位姿算法中有效地选择一种机器人位姿算法的技巧,并依据概率统计理论得出机器人位姿误差的最大似然估计,导出有效位姿精度算法的熵限,以保证机器人位姿动作的可靠性;俄罗斯学者Arutyunor.P.A在基于BIPM[法]国际权威局有关测量不确定性的原始副本指南中所规定的标准化、标定、实验鉴定方面的使用原则时研究测量不确定性的熵估计,溶入了信息论的思想。

我国在这方面亦已取得一定成绩,对基于熵概念的现代精度理论作了许多前期基础工作:1991年重庆大学钟先信教授论述了主轴回转误差的信息特性,并推算出其信息熵计算公式,论证了不确定度区间作为评定精度指标的可能性;1995年有学者首次采用现代信息论方法分析计算光纤传感补偿网络的信息熵,为网络优化设计找到一种较好的评价方法,并对接近觉传感器的性能从信息论角度进行了评价;1999年有学者建立了基于熵概念的齿轮传动精度评价指标体系。华南理工大学对机器人静态和动态误差理论进行了探索研究,引入熵不确定性概念作为机器人位姿误差的度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机器人位姿精度评价体系。

从上面可以看出,熵方法已经成为研究各类不确定性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应用信息熵概念研究精度问题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计算相对复杂因而必须借助于计算机、表达结果不直观、各种系统指标体系不统一等。本课题力图建立一套较完整通用且兼具实用、直观的熵不确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测量与控制系统中,为精度理论研究寻找新的突破。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讨论分析基于熵概念的精度理论其应用和发展,分别从控制理论角度和信息理论角度出发建立测控系统的精度分析数学模型,讨论了各种误差源分布情况下的误差熵,推导建立了熵方法不确定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测控系统的动态熵方法不确定度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使连续随机变量离散化,首次提出“刻度概率”这一新概念,消除了量纲对熵值计算的影响;建立了测控系统误差溯源分析模型,求得测量与控制系统输入信号和干扰信号分别对输出信号熵值的贡献,并得到动态熵方法不确定度表达式,对基于熵概念的动态误差溯源进行了探讨,推导得到输出值各动态熵方法不确定度分量的表达式,为动态测控系统误差溯源提供了新的方法;研究了基于熵概念的现代精度理论在数控车床加工精度分析中的应用,通过建立车刀刀尖位置伺服控制数学模型,求得刀尖位置B类熵方法不确定度,考虑实际加工中各种随机影响因素,根据加工结果或误差源特性求得A类熵方法不确定度和互信息,并给出了熵方法扩展不确定度公式,应用熵方法对两种典型加工过程进行了误差溯源,并利用MATLAB对刀尖位置伺服控制和加工过程动态熵方法不确定度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实验用CK9930型数控车床加工一批典型零件,并用德国的WENZEL LH65型高精度三坐标测量机测得实际数据,分别用传统精度理论和基于熵概念的精度理论对实验数据进行不确定度评定,经过对比发现,用熵方法评定测量与控制系统精度是可行的,与传统精度理论评价结果十分接近,表明基于熵概念的精度理论具有通用性和实用性。

四、研究取得成果及自我评价

本论文针对精度理论在非常规分布误差源的分析、动态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信息论原理出发,探索建立通用、直观、实用的基于信息熵概念的测量与控制系统现代精度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成果如下:

① 建立了测控系统误差分析模型和基于熵概念的测控系统不确定度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三个重要的精度评价指标:互信息、残留熵和熵方法扩展不确定度。

② 建立分布已知的误差源及其误差熵间的关系,并对两种典型的未知分布误差源利用最大熵原理估计其概率分布密度,求得各种误差源的熵方法不确定度;首次提出刻度概率的概念,应用测控系统的分辨率对连续随机变量离散化解决计算熵值时的量

纲问题;推导不同分布下A类熵方法不确定度表达式,分析了B类熵方法不确定度的特征及计算,给出熵方法扩展不确定度计算公式。

③ 建立了测控系统误差溯源的通用数学模型,对基于熵概念的动态误差溯源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求得一维和多维随机变量测控系统输入信号和干扰信号分别对输出信号动态熵值的贡献,推导得到输出值各动态熵方法不确定度分量的表达式,为动态测控系统误差溯源提供了新的方法。

④ 在数控车床中应用基于熵概念的现代精度理论分析数控加工精度,通过建立车刀刀尖位置伺服控制数学模型,求得刀尖位置B类熵方法不确定度,并根据加工结果或误差源特性求得A类熵方法不确定度和互信息,并给出了熵方法扩展不确定度公式;对两种典型加工过程进行了误差溯源,并用MATLAB软件对刀尖位置伺服控制和加工过程动态熵方法不确定度进行了仿真分析。

⑤ 用数控车床加工一批带圆锥表面的典型零件,通过对比分析传统精度理论和基于概念的精度理论对实验数据的不确定度评定结果,证明用熵方法评定测量与控制系统精度是可行的,与传统精度理论评定结果十分接近,而且具有简明、客观和实用等特点,通用性好,适应于各种误差源分布情况。

从其特点来看,基于熵概念的精度理论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其他机电产品系统精度的评定、误差溯源、误差校正等都有实际参考应用价值。但由于时间及经费的限制,本论文仅探索研究了不确定性概念在测控系统精度分析中的应用,对误差源的分布情况和多维随机变量系统及其动态误差未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研究成果见附件:佐证材料。另有两篇实验研究论文正在审稿之中。)

五、课题研究展望

展望今后的研究工作,对非常规分布误差源和多维系统动态误差的深入分析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开发相应的基于熵概念的误差溯源计算机仿真系统是本课题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2006年9月14日

第14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及写作方法

撰写课题报告有一般性的共同要求。但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由于其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研究者撰写课题报告,首先必须把握各类报告的特征。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对某种教育现象的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后的文字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正文、讨论或建议、结论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教育实验研究之后,对教育实验研究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概括地反映的书面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分析与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是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积极探索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书面材料。由题目、引言、正文、结尾等几部分组成。

至此可见,课题报告的写作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但可以归结为前言,正文、结论这种三段式的基本格局。一篇完整的教育课题报告。除了上述几个组成部分外,还应有署名和参考资科两个部分。其目的是表示对报告负责并表明对报告的所有权。附录和参考资料是必须向读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参考文献是指在课题报告中参考和引用别人的材料和论述应注明出处、作者、文献标题、书名或刊名、卷期、页码、出版机构及出版时间。

二、撰写课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1.引言

引言是课题报告的开场白。引言部分必须说明进行这项课题研究工作的缘由和重要性;前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什么问题;本研究的目的,采用什么方法,计划解决什么问题,在学术上有什么意义等。要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应该指出的是,有的人在文章中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或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没有研究过,属于

历史空白,这是不妥当的。怎样开头为好,应根据课题报告的内容、各人的写作风格等因素全面考虑后确定。但必须注意防止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等毛病。

2.正文

正文是课题报告的主体,占报告的绝大部分篇幅;是课题报告的关键部分,体现着报告的质量和水平。所以,必须重视正文部分的撰写。各种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在

正文部分叙述的内容不尽相同。但要写好正文部分,都必须掌握充分的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过程,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并以观点为轴心,贯穿全文,用材料说明观点。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这是基本的要求。对初学者来说。往往易出现两种毛病:一种是只限于表述自己的论点,而缺乏科学的论证;只有论点,没有材料,缺乏说服力。另一种毛病是罗列大量材料,平铺直叙,看不出其主要论点是什么。出现上述毛病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能以确凿的论据来说明论点,做到论点与论据的统一。为了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研究成果,提高说服力和可信性还应减少不必要的文字叙述,而采用图、表、照片来集中反映数据和关键的情节。当然,选用的图、表、照片也要注意少而精,准确无误。

3.结论

课题报告的结论部分是作者经过反复研究后形成的总体论点,它是整篇报告的归宿。结论必须指出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还有什么问题尚待研究。有的报告可以不写

结论,但应作一简单的总结或对结果开展一番讨论;有的报告可以提出若干建议;有的报告不专门写一段结论性的文字,而是把论点分散到整篇文章的各个部分。不论是哪种

类型的科学研究报告。都必须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而不是正文部分内容的简单重复,更不是谈几点体会,喊几个口号。写结论必须十分谨慎,措词严谨,逻辑严密,文字简明具体,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三。撰写课题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点应放在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方面。课题报告的价值是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条件的,而这两者又有内在的联系,因为只有研究方法是科学的,才能保证研究结果是可靠的。人们阅读或审查课题报告,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开展研究,在研究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没有,是如何解决的。研究结果在现阶段达到什么程度,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继续解决等。因此,写作课题报告,主要精力应花在方法和结果部分,把研究方法交代清楚,使人感到该项研究在方法上无懈可击,从而不得不承认结果的可靠性。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2.理论观点的阐述要与材料相结合。在课题报告中怎样使自己的观点得到有力的论证,是应该关心的重要问题。论点的证实除了必须依靠逻辑的力量外,还需要依靠科学事

实的支撑,做到论点与事实相结合。课题报告一定要有具体材料,尊重事实,从事实中列出观点。首先在论述过程中要处理好论点与事实的关系,要求研究者首先选好事实。

除了要注意事实的典型性、科学性以外,还要善于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来说明问题,揭示普遍规律。其次是恰当地配置事实,用事实论证,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理解不熟悉的

论点。

3.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在下结论时要注意前提和条件,不要绝对化,也不要以偏概全,把局部经验说成是普遍规律。

例:“小学生生活作文研究”报告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是一所先进学校,1996年3月,我校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的《小学生生活作文研究方案》被列为苏州市教育科研“九五”立项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生活教育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陶行知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在将来知识经济时代,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有多广,生活作文研究是我们在作文教学领域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写作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佐证。写作理论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

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才能使学生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生活五彩缤纷的色彩。

(3)生活作文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良好途径。根据活动心理学原理,儿童的写作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写作的内部动力。写作必须激发学生的动机。而语言的本质特征在于

它是社会的交际工具,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学生这个名词,就是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

道。学会生活,学会交际,是人发展的必须与必然,生活作文是在生活中作文,能激起

学生的写作动机,使他们乐写、想写,从动机走向目的。

二、研究的理论假设。

生活作文的概念假设。所谓“生活作文”,指的是教师通过研究和实践,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写作,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思想、情感

的能力。

生活作文研究的重点,是寻找沟通生活与写作的良好途径,即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写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学写作文,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三、研究的目标。

生活作文研究的双向协调目标假设。生活作文研究树立了做人与作文的协调统一的目标,所谓“双向”,即指向于做人的目标与指向于作文的目标,做人目标与写作目标统一

,对各年级段的学生提出了生活目标和写作目标,以期达到生活与写作的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最终为达到生活教育理论求真人的目标服务。

要在研究中,总结出生活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提高教师作文教学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认识生活的能力,使学校成为作文教学特色学校。

四、研究的主要策略与原则。

1、致力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与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我们的首选策略是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自觉性,真学陶,得真经,开展生活教

育理论指导下的生活作文研究实践,通过生活作文的研究实践丰富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深入的实践,没有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的生活作文

实践是难以得真效的,肤浅的。

2、着眼于人的整体和谐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应当是人的发展,我们要从人的发展的高度来开展生活作文研究。作文能力本身是生活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命形态

的内容之一。我们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处好育德与育文的关系,特别加强了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德育促智育,以育人来育文,以作文来育人,来促进人的整体和谐发展。

3、追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全体教师协同研究,为完成生活作文研究工作而努力,又要根据自身条件,保持研究个性,寻找

能发挥自己所长的又能体现学校作文教学共性的模式。课题组教师开展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生活的研究》、《加强作前指导“点”“面”结合之研究》、《融情感教育于作文批改之中的研究与实践》、《鼓励性、针对性、主体性原则在作文批改中的运用》、《运用综合讲评方式,提高写作修改水平》、《运用迁移原理,提高修改能力》、《自评自改欣赏性作文讲评方法的研究》、《小学生生活作文的个性化指导》、《班队活动与生活作文结合的研究》、《生活作文情境的创设研究》等子课题研究。从学生的层面上说,既要加强学生的作文基础,又要实现在写作中的个性发展,做到“保底不封顶”。

4、语文素养的整体和谐发展。作文教学改革不能离开了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来进行,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我们在进行生活作文研究中,与语文教学整体改革

相结合,特别是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5、开展作文教学规律的探索。重视规律的探索,从实践中得到经验,从经验中研究规律,规律即科学,寻找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规律与方法。在开展作文教学规律探

索中,注意继承传统、借鉴他人与创新,吸取传统作文教学的精髓,认真总结生活作文教学经验,在探索中学会反思,学会从生活教育理论高度反思教学现象,创造出

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经验。特别加强了对生活作文基本规律的研究,对作文教学相关问题和基本问题的探讨,对作文教学基本过程的研究。

五、主要措施和体会。

我们进行生活作文研究,首先理清的一个思路就是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即:作文即做人,教文以教道,生活与作文是统一的,生活作文是富于生活教育之中的。

生活作文的基本做法是:让学生在认识生活中提高写作能力,通过提高写作能力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能力。

生活作文主张:生活有情文有情——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从文中品生活——指导学生认识生活;能以妙笔绘春秋——指导学生表达感受。

1、把生活作文置于整个教育观念的改造的系统中来观照。

教育观念是教育工作的理性支撑,我们在生活作文研究中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更新整个教育观念基础上进行生活作文研究。

在观念改造工作中,我们开展了分层的逐步深入的工作,课题立项后,我们即成立了课题组,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组成成员。我们又成立了校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每月进行一次学习,编印一期《师陶活页文选》,每学期编印一期会刊《求真》,参加第

二、三届全国中青年学陶骨干培训。每学期有计划地对全体语文教师、全体教师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讲座。编印摘编因特网网络教育信息的《他山石》周报,成立教科中心组,定期学习,拓展教师的眼界,用科研的力量团结教师,领导观念。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开展学邓师陶活动。特别是开展学习陶行知原著的活动,真正领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真谛,把学邓师陶与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切实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时间,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变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充分认识应试教育对人性的扼杀,从解放人的高度来提高素质教育的自觉性。通过学习,使全体教师逐步学会站到教育思想的制高点来分析问题,不做不会反思教育的“教呆子”,学会吸收,学会与大师对话,学会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向上攀登。

生活作文教学研究如果没有这些宏观的教育思想更新作为依托的话,是不能取得实效的,是流于形式的。因此我们首先把生活作文研究置于整个教育观念的更新中来观照。

2、把生活作文放到育人的高度来实践。

从育人的高度观照语文教学,不把培养人这样的高标准降低到一般性知识传授的水平。我们坚持生活与作文的统一,作文与做人的统一,通过作文来进行生活教育。开展生活

作文研究同时,我们开展了“实践生活教育理论,建筑坚强人格长城”的德育实践,提出了培养三种品质(自立助人、自律律人、自爱爱人)、二种品质(奉献精神、开拓精神)的四有新人的目标,加强了学校德育工作,加强班集体建设,重视行为规范教育,加强社区教育、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榜样教育、国史地方史教育,提出了面对现代生活的建筑坚强人格长格的理想,在夯实品德基础的过程中夯实作文基础:(1)丰富多彩的德育工作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能力,懂得弘扬真善美,为作文教学奠定了认识论基础。(2)“生活有情文有情”,德育工作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内容,也就丰富了学生写作题材。(3)在开展大量德育活动的同时,作文能力本身得到了提高,老师们把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写作过程结合起来,写作能力在运用中得到提高。

3、把生活作文放到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环境中实践。

特别加强了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生活的研究。阅读与写作是一个输入与输出的相反而又相辅相成的过程,没有大量阅读为基础的作文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不彻底的,我们从生活作文观点出发,认为课外阅读重在通过读文学会“品生活之味”,学习他人对生活的领会、表达。而阅读教学课内强调打基础,并为课外阅读提供方法,更重要的,为学生打开兴趣之窗。课堂教学为学生打开了知识的窗户,更美更多的景观要学生自己去欣赏,去领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加强了读写结合的研究,语言积累的研究。在课外阅读中,我们开展了“学生课外阅读生活的研究”,优化整个的语文教学改革,生活作文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不是孤零零地独立于语文大厦的其他方面而存在的。

4、加强作文教学过程的研究。

(1)生活作文规律与原则。

生活作文教学研究认为,生活与作文可以构成一个生活——作文——生活的循环。即从生活到作文回到生活再到生活的往复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生活的质量会因学生对生活认识的提高而提高,作文的能力会因对生活的表达能力的提高而提高,生活作文可以优化这个循环,从而造就生活与作文的双向目标的达到,促进人的整体和谐发展。

在作文训练层面上讲,我们采用的基本方法是生活作文——训练作文——生活作文的交替方式,训练作文由教师提供一些作文材料,进行表达层面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

写作方法,然后迁移到真实生活的表达中,终极目标是生活的真,为了达到这个“真”,采取训练中的“假”,最终达到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活中的“真”,更高的真,真——假——真,也是一个循环过程,促进生活作文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生活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生活性原则。这是生活作文教学的个性体现。作文来自生活,作文教学应当来自生活,作文教学过程应该体现生活性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也应贯穿作文教学的全过程,陶行知认为,学生是生活的主人,当然也是学习的主人。生活作文强调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在作文指导、评讲、批改中,学生都是主人。

发展性原则。生活向前发展,作文也向前发展。发展性是生活作文的原则之一。作文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生活能力的发展。

和谐性原则。生活作文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特别强调学生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和谐发展,生活作文也正是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与表达的统一。

(2)生活作文指导课研究。

作前指导是学生习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作文教学的前沿阵地,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储存,完成见闻、思想、

情感等信息的输出。作前指导一是扎实表达基本功,即做到“能以妙笔绘春秋”,用扎实的训练提高写作技巧,二是要打开学生思维,调动生活积累,尽可以减少训练作文的“假”的因素,以激发动机,提高兴趣,促进生活作文的良性循环。

我校作前指导课在生活作文观念下,形成了多种课式并存的良好局面,初步归纳下以下几种:

① 迁移式。即运用迁移理论,扎实作文训练。

这种课型基本上包括三个步骤:

A、抓住单元训练点, 复习典型课文、由课文迁移到本次习作;

B、抓住训练重点, 运用下水例文,深入语言文字研究(只要抓住

一、二点即可);

C、学生将例文中学到的语言文字特色迁移,易借鉴模仿, 又不囿于教师的指定题材,利于思路拓展。

② 展开式。即遵循写作作文由模糊整体到部分细化到完整整体的过程,逐步展开学生的的生活。

A、指导学生编写文章梗概;

B、指导学生分面展开,进行生活回忆和具体叙述;

C、指导学生对文章结构进行整体优化。

③ 导引式一。

A、引导生活,积累素材;

B、再现生活,选取题材;

C、范文构段,写法迁移;

D、认识生活,拓展题材;

E、反映生活,表情达意。

④ 导引式二:

A、引入阶段,打开生活记忆的窗户。

采用举例拓思、追问激忆等手段。

B、表达阶段,炼就生活表达的能力。

——说一说(或写一写),尝试练习;

——议一议,取长补短;

——评一评,提出意见;

——改一改,练有所得。

C、深化阶段,在走出轻描淡写中提高认识。

⑤ 活动型:把生活作文与班队活动相结合。流程有二种:

A、在开展活动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

B、生活作文作为活动开展的前期准备。

⑥ 微机作文尝试。

微机作文的优势不仅仅停留在学生输入速度的加快,最重要的是作文教学学过程中加强

了师生的多向实时交流。

A、可将教师的教学内容、要求呈现于每台学生机;

B、可将某一学生的作文呈现给每一台学生机;

C、教师可以随时调阅任何一个学生的写作情况。

(3)生活作文批改方法研究。

生活作文在作文批改上,我们转变了批改是教师的一厢情愿的工作,坚持“学生是作文批改的主人”的观点。核心的研究改革批改方法,切实提高作文批改的效能,克服“教师批得累死,学生无动于衷”的弊端。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作文批改方式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① 变教师埋头苦批为学生互批互改。

② 变书面集中批改为分散轮流批改。

③ 变统一要求批改为分层批改。

在批改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做到以下三点:

① 鼓励每个学生阅读批改。

② 鼓励学生小组讨论批改。

③ 鼓励学生进行反批评。

(4)生活作文评讲课研究。

作后讲评是在作文批改的基础上进行的,作文评讲必须体现发展性,通过讲评发展学

生的认识和表达生活的能力。

我们要求每次作后评讲达到二个目的:一是解决本次作文的一个普遍问题, 二是提高一步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作文评讲课环节设计上,一般都有以下三步:

① 教师示范评改。

② 集体尝试评改。

③ 人人进行评改。

在具体课的设计中,形式和手段也十分多样,有些教师运用电教手段和教具, 边观察边修改,培养多种能力。常用的讲评方法有:

① 自我讲评。

② 对比讲评。可采取正反对比、前后对比、正正对比等方法。

③ 自我修改。

④ 撰写体会。

在实际操作中,作文指导、作文评讲在课堂教学中有相互借鉴的一面,指导课往往有

评讲时间,评讲课上也有指导环节, 而作文批改是对作文指导成败的鉴定,是为作文评讲提供了依据, 三者是相依相存的。

(5)生活作文活动研究。

生活作文教学十分强调学生写作的生活氛围的营造。

作文活动是对作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和促进,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写作兴趣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在生活作文实践中不断加强作文氛围的创设:

编印生活作文半月刊《莘子》。《莘子》自创办以来,专人负责编辑,发表了学生的大量佳作,容量大,周期短,鼓励性强。每期组织学生阅读,直接促进学生写作积极

性的提高,也增强了教师作文教学的成果感。

加强宣传力度。学校每周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广播学生的优秀习作、通过宣传橱窗公布发表学生习作的情况、通过《莘子》推出学生写作特长生,加大对学生写作的宣传力

度。

开展作文活动。凡学校有重要的德育活动,均开展有关征文活动;对于重大纪念活动,则开展演讲比赛。学校还成立校级小记者组,年级写作兴趣小组,还邀请作家、编

辑来校指导。

六、研究成绩。

1、取得了初步的理论成绩,对影响作文教学的有关因素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得出了生活作文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深化了学校的师陶学陶工作与教学改革工作。教师

完成了一批作文教学研究论文,部分研究文章在省市级发表、得奖。

2、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教师作文教学能力明显提高,学校编印《作前指导教案集》一套。学生写作能力与生活认识水平有所提高,课题研究开展以来,学生发表在各种

报刊上的作品增多,现共有130余篇文章发表。学校编成《诗意的童年》一书。

3、取得了整体效应,由于生活作文研究的整体性,学校的整体工作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学校德育工作连续两年获得市德育一等奖,学校工作综合考核连续两年获得市一等奖

课题负责人:.xxx

报告执笔人:xxx

课题组成员:.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x

第15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及写作方法

撰写课题报告有一般性的共同要求。但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由于其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研究者撰写课题报告,首先必须把握各类报告的特征。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对某种教育现象的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后的文字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正文、讨论或建议、结论等几部分组成。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教育实验研究之后,对教育实验研究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概括地反映的书面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分析与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部分组成。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是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积极探索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书面材料。由题目、引言、正文、结尾等几部分组成。 至此可见,课题报告的写作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但可以归结为前言,正文、结论这种三段式的基本格局。一篇完整的教育课题报告。除了上述几个组成部分外,还应有署名和参考资科两个部分。其目的是表示对报告负责并表明对报告的所有权。附录和参考资料是必须向读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参考文献是指在课题报告中参考和引用别人的材料和论述应注明出处、作者、文献标题、书名或刊名、卷期、页码、出版机构及出版时间。

二、撰写课题报告的基本要求1.引言引言是课题报告的开场白。引言部分必须说明进行这项课题研究工作的缘由和重要性;前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什么问题;本研究的目的,采用什么方法,计划解决什么问题,在学术上有什么意义等。要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应该指出的是,有的人在文章中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或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没有研究过,属于历史空白,这是不妥当的。怎样开头为好,应根据课题报告的内容、各人的写作风格等因素全面考虑后确定。但必须注意防止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等毛病。 2.正文正文是课题报告的主体,占报告的绝大部分篇幅;是课题报告的关键部分,体现着报告的质量和水平。所以,必须重视正文部分的撰写。各种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在 正文部分叙述的内容不尽相同。但要写好正文部分,都必须掌握充分的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过程,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并以观点为轴心,贯穿全文,用材料说明观点。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这是基本的要求。对初学者来说。往往易出现两种毛病:一种是只限于表述自己的论点,而缺乏科学的论证;只有论点,没有材料,缺乏说服力。另一种毛病是罗列大量材料,平铺直叙,看不出其主要论点是什么。出现上述毛病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能以确凿的论据来说明论点,做到论点与论据的统一。为了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研究成果,提高说服力和可信性还应减少不必要的文字叙述,而采用图、表、照片来集中反映数据和关键的情节。当然,选用的图、表、照片也要注意少而精,准确无误。

3.结论课题报告的结论部分是作者经过反复研究后形成的总体论点,它是整篇报告的归宿。结论必须指出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还有什么问题尚待研究。有的报告可以不写 结论,但应作一简单的总结或对结果开展一番讨论;有的报告可以提出若干建议;有的报告不专门写一段结论性的文字,而是把论点分散到整篇文章的各个部分。不论是哪种 类型的科学研究报告。都必须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而不是正文部分内容的简单重复,更不是谈几点体会,喊几个口号。写结论必须十分谨慎,措词严谨,逻辑严密,文字简明具体,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三。撰写课题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重点应放在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方面。课题报告的价值是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条件的,而这两者又有内在的联系,因为只有研究方法是科学的,才能保证研究结果是可靠的。人们阅读或审查课题报告,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开展研究,在研究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没有,是如何解决的。研究结果在现阶段达到什么程度,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继续解决等。因此,写作课题报告,主要精力应花在方法和结果部分,把研究方法交代清楚,使人感到该项研究在方法上无懈可击,从而不得不承认结果的可靠性。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2.理论观点的阐述要与材料相结合。在课题报告中怎样使自己的观点得到有力的论证,是应该关心的重要问题。论点的证实除了必须依靠逻辑的力量外,还需要依靠科学事 实的支撑,做到论点与事实相结合。课题报告一定要有具体材料,尊重事实,从事实中列出观点。首先在论述过程中要处理好论点与事实的关系,要求研究者首先选好事实。 除了要注意事实的典型性、科学性以外,还要善于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来说明问题,揭示普遍规律。其次是恰当地配置事实,用事实论证,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理解不熟悉的 论点。3.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在下结论时要注意前提和条件,不要绝对化,也不要以偏概全,把局部经验说成是普遍规律。例:“小学生生活作文研究”报告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是一所先进学校,1996年3月,我校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的《小学生生活作文研究方案》被列为苏州市教育科研“九五”立项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生活教育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陶行知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在将来知识经济时代,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有多广,生活作文研究是我们在作文教学领域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写作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佐证。写作理论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 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才能使学生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生活五彩缤纷的色彩。

(3)生活作文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良好途径。根据活动心理学原理,儿童的写作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写作的内部动力。写作必须激发学生的动机。而语言的本质特征在于 它是社会的交际工具,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学生这个名词,就是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 道。学会生活,学会交际,是人发展的必须与必然,生活作文是在生活中作文,能激起 学生的写作动机,使他们乐写、想写,从动机走向目的。

二、研究的理论假设。生活作文的概念假设。所谓“生活作文”,指的是教师通过研究和实践,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写作,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思想、情感 的能力。生活作文研究的重点,是寻找沟通生活与写作的良好途径,即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写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学写作文,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daodoc.com】

三、研究的目标。

生活作文研究的双向协调目标假设。生活作文研究树立了做人与作文的协调统一的目标,所谓“双向”,即指向于做人的目标与指向于作文的目标,做人目标与写作目标统一 ,对各年级段的学生提出了生活目标和写作目标,以期达到生活与写作的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最终为达到生活教育理论求真人的目标服务。要在研究中,总结出生活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提高教师作文教学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认识生活的能力,使学校成为作文教学特色学校。

四、研究的主要策略与原则。

1、致力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与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我们的首选策略是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自觉性,真学陶,得真经,开展生活教 育理论指导下的生活作文研究实践,通过生活作文的研究实践丰富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深入的实践,没有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的生活作文 实践是难以得真效的,肤浅的。

2、着眼于人的整体和谐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应当是人的发展,我们要从人的发展的高度来开展生活作文研究。作文能力本身是生活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命形态 的内容之一。我们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处好育德与育文的关系,特别加强了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德育促智育,以育人来育文,以作文来育人,来促进人的整体和谐发展。

3、追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全体教师协同研究,为完成生活作文研究工作而努力,又要根据自身条件,保持研究个性,寻找 能发挥自己所长的又能体现学校作文教学共性的模式。课题组教师开展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生活的研究》、《加强作前指导“点”“面”结合之研究》、《融情感教育于作文批改之中的研究与实践》、《鼓励性、针对性、主体性原则在作文批改中的运用》、《运用综合讲评方式,提高写作修改水平》、《运用迁移原理,提高修改能力》、《自评自改欣赏性作文讲评方法的研究》、《小学生生活作文的个性化指导》、《班队活动与生活作文结合的研究》、《生活作文情境的创设研究》等子课题研究。从学生的层面上说,既要加强学生的作文基础,又要实现在写作中的个性发展,做到“保底不封顶”。

4、语文素养的整体和谐发展。作文教学改革不能离开了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来进行,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我们在进行生活作文研究中,与语文教学整体改革 相结合,特别是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5、开展作文教学规律的探索。重视规律的探索,从实践中得到经验,从经验中研究规律,规律即科学,寻找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规律与方法。在开展作文教学规律探 索中,注意继承传统、借鉴他人与创新,吸取传统作文教学的精髓,认真总结生活作文教学经验,在探索中学会反思,学会从生活教育理论高度反思教学现象,创造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经验。特别加强了对生活作文基本规律的研究,对作文教学相关问题和基本问题的探讨,对作文教学基本过程的研究。

五、主要措施和体会。

我们进行生活作文研究,首先理清的一个思路就是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即:作文即做人,教文以教道,生活与作文是统一的,生活作文是富于生活教育之中的。

生活作文的基本做法是:让学生在认识生活中提高写作能力,通过提高写作能力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能力。 生活作文主张:生活有情文有情——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从文中品生活——指导学生认识生活;能以妙笔绘春秋——指导学生表达感受。

1、把生活作文置于整个教育观念的改造的系统中来观照。教育观念是教育工作的理性支撑,我们在生活作文研究中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更新整个教育观念基础上进行生活作文研究。在观念改造工作中,我们开展了分层的逐步深入的工作,课题立项后,我们即成立了课题组,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组成成员。我们又成立了校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每月进行一次学习,编印一期《师陶活页文选》,每学期编印一期会刊《求真》,参加第

二、三届全国中青年学陶骨干培训。每学期有计划地对全体语文教师、全体教师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讲座。编印摘编因特网网络教育信息的《他山石》周报,成立教科中心组,定期学习,拓展教师的眼界,用科研的力量团结教师,领导观念。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第16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课题研究 结题报告

保安九年制学校 张雪玲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却发现我们的初中学生在各类作文中普遍存在着“空”、“俗”、“假”的现象,概括起来就是缺乏素材。当然,对于我们农村的初中生而言,他们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少,视野狭窄,由于资源有限阅读面小导致作文素材匮乏。因此,让他们平时利用有限的资源去积累素材,才是打开写作源泉、丰富写作库存、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措施。

二、研究目标:

1、通过丰富学生习作素材积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切实提高写作能力。

3、形成高效的作文教学模式及探索开发学生作文资源的教育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并坚持写读书笔记、随笔。

2、结合语文教学中的练笔做到读写结合。

3、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课余生活写好日记。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写作素材。

四、研究对象为了进行课题研究,我选择我校2015届共97名学生作为此次课题研究的直接对象。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收集并研读国内外有关多元化理论、主体教学以及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论著、论文,理解后指导实践。在此基础上,对目前作文教学研究状况作进一步调查研究,对所教学生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作一个整体状况的基本定位。

(二)资料收集法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前期与研究后期相关材料;翻阅作文教学方面的心得体会,再结合上网收集的作文教学资料来进行研究。

(三)经验总结法

把实践过程中感性的认识,进一步上升为理性的概括。

(四)个案研究法

搜集有效、完整的资料,以个别案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研究的方法。其目的是揭示个案形成的变化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个案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观点,形成理论。

六、课题的研究步骤:

研究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3-----2013.4)。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对学生写作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阅读中学写作教学及教科研相关书籍分析现状,为课题研究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4-----2013.11)。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开展实验研究,及时收集研究信息、资料,不断完善操作过程,总结交流经验,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实验研究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12)。

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资料整理,总结经验,展示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申请验收,推广课题研究实验成果。

七、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课题方案确定之后,我坚持严格执行实验方案和实验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后,积极实践,及时总结,积累资料,汇总,统计,分析,及时总结,调整研究方案及工作策略。

1、学习理论,明确研究方向。

我围绕课题,首先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以及上网收集的有关“作文素材的积累”的文章和教改信息。转变思想并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理论和研究水平,确定研究方向,并将课题分解落实,为研究制定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提供了理论指导。

2、理论结合实践,指导学生积累素材。

(1)指导学生从课本中积累素材。对于作文素材贫乏又没有积累材料的学生来说,手中的课本的确是一个宝库,教材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这些文章不论是从选材立意、思想情感,还是从表现技巧上看,都是中学生学写作文的蓝本。 课本不仅指语文课本,还包含了教材所有科目,这些课本中的名人轶事、成功事例等,让学生按道德、立志、友谊等不同主题进行分类积累。对于初中生而言,作文写得最多的无非就是记叙文和散文,而这一类作文的素材它离不开人和事,从课本上积累的内容就是很好的素材。因此,对课本内容的巧妙引用,独到分析,是我们积累作文素材的捷径。在写作时用上这些材料会让他们的作文变得更为充实、生动。

(2)指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教材中的例子质量虽然高,但数量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要多读古人写的诗词歌赋,多读今人写的优美诗文,多读中外精美的小说、名著,多读报刊杂志上的时文,或者像作文选、《读者》之类的杂志。同时,要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记下精彩的段落和句子,记下名言名句,积少成多。在积累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词语的积累。因为词语可以组成千姿百态的句子,形成千差万别的篇章。当然,积累绝不仅仅是字词篇章的积累,同时更要注意思想的积累,认识的积累,文化的积累。 尤其是其中有些自己最感兴趣、最得意的事例或细节也是作文时最好的素材。让他们在读书过程中不但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还要写读后感或随笔。那么,在写作过程中,就引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古诗词会让作文增色;引用文中的事例会让作文充实。总之,阅读中遇到一些优美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深刻的哲理,可把它们摘抄下来作为素材来积累,同时也能养成积极思考勤于动笔的好习惯。

(3)通过生活来积累写作的“原材料”。常言道: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来源于生活,同样,作文也应该来源于生活。作文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感悟生活并善于把它积累成作文素材。首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交给他们观察物的方法如:整体把握,细微观察,依照顺序,详细记录,认真仔细地看、摸、闻、想。这种方法对写说明文有很大的帮助。观察人的方法用比较法会好些,先观察自己的家人,按照外貌、服饰、神态、动作、语言、习惯、性格乃至品德等方面去比较他们的不同,然后依照这些性格特点,去找到能够印证这些性格特点的事情。把它们集合下来,便已经积累了足够写人物的素材。其次,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兴趣。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生产劳动、民间采风等方式去获得。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课外时间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增加情感体验,还可以去收集方言和民间故事、民间谚语等等。这些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生产劳动,这也是很好的收集素材和激发写作兴趣的方法,因为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当他们心中积聚有很多感慨后,需要表达的欲望就比较强,写作就是水到渠成了。

八、课题研究的成绩

通过实验研究,我逐步探索出一些激发学生积累素材、提高写作兴趣的新路。下面,我将谈谈我们将近一年取得的一些成效:

1、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内外阅读、记读书笔记、写日记、写随笔等,发展了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开发了学生大脑的潜能,闪现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可喜的创造力。

2、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能从作文选、《读者》等中借鉴收集,从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主动地观察和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把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写下来,不再像以前那样总用一些老掉牙的事例,或者干脆编一些干巴巴的、没有感情的事。如今的作文更具生活化,生动性。

3、学生由原来不愿看课外读物到爱不释手,写作文也渐渐的由没话可写到写作事例典型、生动感人。学生看得多了自然也在文中学着用一些修辞手法,就连语言也变的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教师的辛苦换来了学生的欣慰,形势喜人。

4、如今学生写作文有据可依,开头会使用歌词或排比句点题,记叙文的叙事部分能按阅读中的素材或生活实践中得来的材料,写的有板有眼,内容由空洞无物到内容充实、生动、具体感人。不用再愁没东西可写了。结尾能升华主题。可见课题研究的效果是喜人的。

5、学生写作情况调查对照分析(附:调查问卷) 在不同的研究阶段,我们从本校2015届学生(97人)在实验研究前期和后期采用同一调查问卷和相同的人进行调查对比实验,下面是课题实验两次测评统计结果对比分析:

(1)通过实验研究学生对作文素材的积累有了目的性。如:课外阅读者由原来的35人(约36%)增加到78人(80%);作文内容的材料从生活实践中而来的由原来的12人(约12%)增加到58人(60%);原来66人(68%)没有写日记的习惯,现在下降到18人(18.5%),这一切的变化都是较大的。

(2)学生的作文素材积累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前期的调查中,我们学生中有76人的人写作困于作文素材缺乏的占调查人数的78%,而后期只有43人(45%)苦于写作素材,这种提升也令人欣喜。

(2) 学生参与习作的兴趣浓厚。后测中,有89名学生比较喜欢作文,占测试人数的92%,与前测中的33人(34%)相比,喜欢的比率提高了近2倍。学生把写作文看成是一件有乐趣的事,这是对我们老师来说就是最高奖赏。

(3) 学生对目前作文课的满意程度提高了。后测中,有87名学生对现在的作文课满意,占测试人数的90%,与前测中的48人(49%)相比,满意程度提高了41%。学生喜欢作文,对作文课满意,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学生对目前作文课的满意度对比表

九、问题与讨论

1、虽然我们的实验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研究的实施过程中,也有困惑和无奈。写作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经历。虽然我们力求使学生多积累,但由于学生生活环境及个性差异造成学生积累的差异很大,导致习作水平有了相当的差异。

2、另外通过实验,学生的作文兴趣与潜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优等生原有的基础夯实,观察力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兴趣的保持时间长,因而发展速度愈快,从而加速了班级的两级分化。有待于提高。

3、我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作文教学的路子,但工作中还要不断完善,提升。经常和教研组老师讨论研究把学生作文成绩提到更高的台阶。

十、参考文献

1、《作文教学论》韦志成,广西教育出版社;

2、《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章熊,四川教育出版社;

3、《中学作文教学导论》于漪,山东教育出版社;

4、《记忆本》布鲁诺.弗斯特,立君译,江西人民出版社;

5、《作文教学指要》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7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立足生本教研

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负责人:罗辉龙

课题组成员:罗辉龙、何汉威、傅伟邦、陈文轲、黄海英、何海威 执 笔:罗辉龙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进一步探索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国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国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新课标的提出,给比较枯燥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都比过去提高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等等。老

师们重视了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掘。但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语文课堂虽是比过去活跃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的本体;课堂上“语文”少了,“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问题集中表现在:大量声音图像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充斥课堂,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太少;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被大量挤占。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这些弊端,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提出“立足生本教研,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实践与研究”旨在探求语文教学的真谛,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从小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阐明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探索语文教学的方法和对策,以及从现代语文教育教学理论中寻求“促进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理论依据。

2、研究内容

在理论上,研究的内容有:⑴研究有效的生本学法: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

围,使学生完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充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构建新型的生本课堂。⑵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解决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 达到熟练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之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 适应语文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1、何谓“生本教研”、“语文素养”。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体系,它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教育过程中应尊重、信任和关爱学生。它是提倡“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主旨的教育。

结合语文课标来看,“语文素养”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主要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与传统的“听、说、读、写”相比,合并了“听说”,加进了“综合性学习”,表明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性形态要求。因此,我们就可以把“语文素养”理解为: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

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2、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围绕“学生的言语运用,学生的知识需求,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成长”这个根基和原点,通过思考如何唤醒、诱导、激发学生的言语潜能、个性、情感和心灵;思考如何让学生感到读写的快乐,感受到言语带来的愉悦和骄傲;思考如何让学生表现出对言语的敏感等方式,力求解决后进生学习困难、学生倾听习惯不好、阅读及写作能力偏低、写字水平低下等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力求寻找适合我校教师和学生实际操作的有效途径,以期达到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终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

兴宁市永和中心小学五年级4班的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用文献法进行理论基础的搜集和学习研究;

2、用调查研究法对有关问题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

3、用行动研究法对理论与方案进行探索、实践;

4、用经验总结法对研究的认识、体会及外地、外校的有关经验及时进行总结。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通过不断地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科研知识学习,以便让教师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二)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上级对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

1.课题组例会制度。

课题组每星期定期召开课题会议,传达课题组研究计划,指导实验教师制订一周的课题研究内容、目标,使课题研究与实际的教学工作融合,整体推进教学工作。

2.坚持定期汇报制度。

在每个学月的下旬,课题组都要组织课题汇报交流,带领实验教师反思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并及时调整与完善,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3.及时总结提炼。

根据学校教务处的要求,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加强反思与提炼,反思研究中的得失,提炼研究成果,便于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有效提高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课题论证、设计、启动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2月)

学校领导、教导处、课研组反复进行课题论证,选定课题,

形成研究方案。召开课题开题会,正式启动课题研究。这个阶段主要的工作有:1.成立机构,健全组织。2.申报课题,由市教研室审批立项。3.学习有关理论,学习国内外有关“生本教育”及“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资料和成功经验。4.制定课题研究方案。5.实验教师学理论,学方案。6.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二)课题深入实施研究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按照课题研究计划,从四个方面开展实践研究。

1.开展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实践研究(实践研究之一)。探索在新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具体做法,如:抓好早读课,以养成高声朗诵的习惯;安排好课外必背文段,以养成背诵的习惯;指导好阅读课,以养成圈点勾画、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做好作文规范化训练,以养成规范作文的习惯。通过这些做法,指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2.开展语文积累与应用能力的养成实践研究(实践研究之二)。

探索语文积累与应用能力养成的方法和途径,如:通过字词句常规作业,加强语言材料的积累;通过阅读好书活动,加强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通过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等,加强规范语言的积累;通过周记、应用文等写作教学活动,增强书面应用的能力;通过读报评报、课堂演讲、辩论等活动,

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通过这些途径,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基本能力,并养成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开展阅读鉴赏与审美能力的养成实践研究(实践研究之三)。

在语文“阅读鉴赏”模块和其他模块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所探索的阅读鉴赏与审美能力养成的教学策略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步,通过诵读或创设阅读情境,带领学生充分感受审美对象;第二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审美经验,引导学生将先前感受到的内容整合为审美形象;第三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深入领会,达到认识与情感相统一,实践审美体验。通过这三个阶段的教学,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4.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探究创新能力的养成实践研究(实践研究之四)。

结合我班的特点,我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自编自演的活动为主,如:“读报有感”,在课堂上随机读报上的一段新闻,再分别谈谈个人的感想;以“爱”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要求讲出亲身体验;以“诚信”为主题的辩论活动,要求为给出的案例作出自己的见解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积极的个性品质。

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是:1.制定计划;

2、围绕课题开展各类研究活动;

3、组织研讨活动,研究案例,并提出修正意见;

4、

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5、阶段性实验经验交流会。

(三)课题研究成果展示阶段(2013年7月——2013年8月)

这是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概括研究结果,形成研究结论。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2.论文交流。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第二阶段撰写的论文。3.召开结题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八、课题研究成果。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科研工作开展得很顺利,实验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很高,如今已基本上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预定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1.探索到了识字写字教学的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四大途径:①充分发挥教师范写的作用;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练习,在练习中培养;③从写字姿势入手,确保学生有正确的写字姿势;④运用鼓励性评价,在作业中实践良好的书写习惯。

(2)扩大学生识字量的五大策略:①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为识字提供源动力;②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拓展识字空间;③通过汉字教学帮助记忆使学生触类旁通,如理解记忆、形象记忆、比较记忆、想象记忆等;④充分利用字典这一工具书培养自主识字能力;⑤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识字。

此外,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发现,目前就识字而言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学生缺乏识字的耐心,学生认字不规范,教师对认字作业的指导过于简单化。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将继续探讨解决策略。

2.发现口语交际教学须联系生活

我们从三个大的层面探索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

(1)挖掘教材的训练因素。其中包括:借助课文内容复述、借助课文内容演说、借助课文内容续编。

(2)巧用多媒体激活学生的语言情趣。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想说;注意直观,发挥想象,使学生能说。

(3)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开掘口语交际的源泉。比如今天是圣诞节,你想对同学说什么?在学小彩金活动中,你是怎样做的?周末你和父母去神光山玩,那里有什么变化?向大家介绍介绍等等。

3.加强听记训练,有利于积累语文资本

镜头一:读报评报时,读报人还未读完,很多同学已各自叽叽喳喳地说着自己的想法,至于报纸上后面的内容是什么、结果怎么样却根本不当一回事。

镜头二:辩论会上,一位学生在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另一位学生觉得与自己的意见不合,就马上打断别人的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还有的学生开着小差,根本就没在听其他同学的发

言。怎么办?

研究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经验:先给同学们讲解听记的重要性,打通思想关,再合理安排听记的内容,讲解听记的方法,形成听记训练常规,引导孩子们不管在课堂上还是平时生活中都要有意识地听记,养成良好的听记习惯。

4.通过实践活动,综合运用语文资源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力求通过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通过研究实践得出如下经验:

(1)课堂中创造实践机会。使每个学生树立“光想不说不行,光做不听更不行”的意识,放低要求,教给方法,配合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综合性的实践运用。

(2)由课本走向读本,引导学生自主阅读。①课本为发端,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②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再看看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使知识纵横沟通。③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贴近儿童生活、生动有趣的读物。

(3)由课内走向生活,激励参与实践。充分发掘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把语文学习的触角由课内伸向课外,由校园延于社会。如让学生收集网络、书刊上查阅到的资料信息,并注意积累;记录生活中听到的市井俚语;采集身边的“焦点新

闻”等,而后利用演讲时间,开展“信息交流会”,为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共同的活动中互相启发,互相吸取,共同完善。

(4)开展活动,提高能力。如让学生办手抄报提高阅读量和版面设计能力;采访家人朋友,把语文课堂搬进社会;开展智力竞赛等语文游戏,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组织社会考察,了解人类和自然,提升综合能力等。

5.加强阅读训练,抓住语文之本

很多一线教师认为,当前的学生阅读方面存在如下问题:①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量少。阅读兴趣的缺乏是学生阅读的最大敌人。②盲目择书,阅读内容单一。③不重视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仍没养成。很多学生阅读纯粹是“读”文句,“一读了之”,没有记忆、积累的自觉性,因而阅读效果不佳,仍然存在语感不强,语言不丰富,作文根基浅等问题。

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策略:①坚持进行课前预习,先行阅读思考。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③读后留疑带动课外阅读。④开展小组一体共读书。一个小组几个学生共读一本课外书。读完后,每个学生出一张读书手抄报,各写一份读后感,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开展读书交流会,一起感受阅读的魅力。⑤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文段诵读、自编演说、创办手抄报等。

6.探索习作之法,提升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面对这个难于达标的模

块,实验的一线教师毅然知难而进,探索出作文教学的新路子。

(1)加强原始资源的积累,增加写作素材。①积累好词佳句,储备词语资源。②鼓励读范文,并增强交流,丰富学生的写作积累。③加强对修辞技巧的理解与运用,提升审美情趣。

(2)巧用储备的素材,激发写作欲望。①在阅读中适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②及时捕捉生活情景,创写心里的感受。

(3)及时引趣,设计习作任务。①课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渠道,语言文字训练扎扎实实地落实在每一堂课上,如对课文续写、改写都是良好的载体。②课外训练让学生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习作同步练》、《少先队员》、《红树林》、《文峰塔》都是作文训练成效显著的读本。③让反思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通过反思梳理思想、提升表达能力。

7.合理评价,师生共促提升

正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评价环节一样,恰当的评价十分利于我们的教学和研究,恰到好处的评价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我们利用意见评价箱进行评价,通过大家在意见评价箱上互相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增强的严格要求自我的意识,每一个字、每一笔划、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要细细斟酌,学生的语言素养在字斟句酌中得到提升。

经过实验研究,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综合运用能力也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实验教师的语文素

养和科研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涌现出一批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课题研究报告有一定的创新性、学术性,为促进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摸索出较为科学的规律,为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作出一定的贡献。

九、存在问题及设想。

1、由于过去课题组老师较少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课题研究、实验研究(我们是第一次负责这样的课题研究),所以许多方面都是边探索边研究。再者,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我们的实验严格说来,只能算是探索性实验,即属于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进行,没有随机分派被试,缺乏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不能完全控制误差来源的实验。

2、因为课题组老师本职工作都很忙,课题研究工作主要是利用工作之余及业余时间进行。光是进行课题理论研究及了解课题研究的方法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所以感觉时间比较仓促,真正意义上说,我们的课题还没有结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还要继续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

3、通过实验,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实验的过程及理论还不够完善,为使此课题实验更加趋于成熟,成果更加显著,我们课题组成员将继续对本课题实施延伸性研究,以推动学校的教研工作向纵深发展。

附主要参考文献及著作目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3、钱理群,《当老师真难真好》,2012年广州大学图书馆世界读书日活动(网上报告厅);

4、姚竹青,《大语文教学法》,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2。

2014年9月撰稿

第18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1: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的格式要求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格式要求:1、课题结题报告背景及立项 (800~1000字左右) 2、课题结题报告简介 (500字左右)

3、课题结题报告主持人及课题结题报告实验学校 建议包含以下部分: 领导小组成员 实验校 起止时间

4、课题结题报告的理论依据 (500~800字左右) 建议包含以下部分: 理论依据

课题结题报告研究目的与意义 5、课题结题报告理论研究和探索 (5000~8000字左右)

6、课题结题报告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 (500~800字左右)

7、课题结题报告终结成果目录 8、参考文献

课题结题报告组成部分:

1、报告标题:课题名称+结题报告

2、作者署名:单位+姓名(负责人或负责人和撰写人),署在标题的下面。

3、内容提要:主要观点、内容。超过4000字的就要写内容摘要。

4、问题提出: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对研究方案中的研究意义部分的深化)、理论依据、前人研究综述(包括研究方案中前人研究综述以及立项后又看到过的同类课题研究成果)。

5、研究过程:简单介绍研究经过、方法、步骤。方案中的研究过程是一种假设,而结题报告中的研究过程是实际做的。

6、结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这块是结题报告的主体部分,应按原来设计的内容,分几个部分把自己已做的工作加以描述分析出来。这些事情做后得到什么启发,得出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有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

7、成效分析: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效果的分析。成绩与效果的分析最好是对比分析,通过前测、中测、后测得到三组数据,最能反映表面出成效。也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描述看出效果,如某个学生行为的变化,研究之前什么样的行为,通过一年的干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他们的行为描述出来。

8、问题思考:研究的特点,今后努力的方向。充分肯定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看看还存在什么问题。

9、参考文献:引用(注释),参考他人的成果。注释,即原滋原味地引用别人的成果的,要注出谁的文章,哪一年,哪一篇文章,第几页。参考文献则附在后面。(注释的方法和参考文献的注入格式附后)

10、附录:不便列入正文的原始材料等。如一些原始材料,包括调查问卷,一些统计过的数据,一些典型的案例,一些照片等材料。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一篇:《中考作文升格途径的探索》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论文 2004年8月至2005年4月,我们大兴中学语文组在原有探索的基础上,对“中考作文升格途径”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探索,经过10个月的有效训练及按部就班的实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过程 问题的提出: 本课题主要着眼于中考作文提升档次的研究,探索中考作文升格的基本途径,寻求中考作文升格的有效方法。

中考作文不仅决定着语文的成绩,也决定着学生的命运,根据调查,每年都有相当一批学生临场发挥失常,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够稳定,更多的是因为学生对写作心中无数,拿不稳吃不准。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作文的写作中做到心中有数,既高效又稳妥,实在是值得特别关注并加以认真研究和探讨的。我们根据多年来中考所出现的诸多因素的分析发现:

造成学生作文失分的原因不外乎: ⒈给出“话题”,拟不出富有新意的、先声夺人的“妙”题“佳”题。而题目恰恰是首先进入阅读者眼帘的,若不能亮人眼目,定会遭人漠视。

⒉结构平淡无奇,嫁接组合不见新意;柳暗难逢花明,尺水之间掀不起波澜。 ⒊语言或晦涩,毫无光彩,或普普通通,没有个性,不能吸引人。

针对此种情况,我们结合教学的实际,让学生通过完整的训练,在审题、组材、语言的运用乃至于表达的技巧和方法的运用方面都能得到突破,赢得发展,提升档次,从而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研究过程: 我们的研究大致分三步:

1、整合相关材料,调整学生心理,赋予学生创新的信心和理念。这一过程主要通过实际的调查,考察了学生作文的现状,摸清了学生作文的底子,了解了学生心理,对学生进行了心理上的疏导,让学生树立自信,坚定创新的理念。

从网上下载了一批优秀文章,搜集到一批有价值的作文资料并加以优化,进一步整和了作文的资源。相关调查材料见附件。

2、具体实践,落实写作。

按部就班,完成预设的初三基本的训练文题,进行了作文的一般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认认真真的书写,细心的审题,合理的选材等),形成扎实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于实际训练中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形成创新的理念和意识,为后面的综合训练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中考作文升格途径的探索》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全文详细〉〉篇2:《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文章正文:

对于一个科研课题来说,撰写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

结题报告如何撰写呢?尽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体的撰写因而也各有所异,但是,从其基本的格式来说,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就其结构而言,教育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是: 1。研究报告的题目

研究报告的题目就是课题的研究报告。如“小学三年级数学思维能力训练报告”;“‘成功教育’实验报告”;“‘和谐教育实验阶段性成果研究报告”;“‘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训练’实验报告”;“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初中课堂教学tet模式实验报告”等等。一般在题目下面都应该写清楚课题研究组或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人姓名。 2。研究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有如“引言”的功能。这部分主要内容是写清楚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价值和意义,以及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现状,研究这一课题预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理论框架。在这一部分还要分析清楚研究假设是什么,假设用语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对课题假设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当然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报告中的有关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主要写明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所选用的方法。包括:

(1)根据课题的特点,选用何种研究方法。

(2)研究对象(即样本)的取样方法、数量(即容量)、条件(即研究前所具备的水平)。要求取样方法科学,样本容量合适且具有代表性。

(3)根据所选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设计。

(4)明确操作定义。即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

(5)对研究的变量给出明确、具体的测量方法和统计检验方法。

(6)对课题研究的无关变量给出控制方法。

(7)课题的具体实施程序。即研究时间和步骤。 4。研究的结果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是整篇结题报告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一个结题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价值,就看这部分的具体内容写得如何。一般说来,这部分的文字内容所占的篇幅,要占整篇结题报告的一半左右。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内容的表述,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不要只讲实践成果,不讲理论成果。 一个结题报告的研究成果,应当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个部分。不少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研究成果的:我们通过研究,开设了几节公开课、观摩课,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获得那一级奖,在cn刊物和那些汇编上发表了几篇文章,有多少学生参加什么竞赛获得了那些奖项。或者是,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获得了哪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哪些提高等等。这些是不是研究成果?是成果。但仅是属于实践成果。一篇结题报告,单单这样陈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的陈述,别人无法从你们的研究成果中学习到什么,这样的研究成果没有什么借鉴推广价值。具有借鉴价值和推广价值的,往往体现在理论成果部分。有的同志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没有什么理论成果。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理论成果,就是我们通过研究得到的新观点、新认识,或者新的策略、新的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新观点、新认识、新策略、新模式,又往往与我们在“研究目标”或“研究内容”中所确定了的要达到的成果密切联系。例如,有项研究阅读教学的课题所确定的研究目标是:要通过研究,“建构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实效性、体验性、创造性的自主探究、激励成功的阅读教学新模式,研究探讨该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操作程序和常用操作程序以及操作该程序的有效展开和运作的基本教学策略”。那么,在“研究成果”中,具体陈述所建构的新模式是什么,以及基本原则、操作程序、基本教学策略等。这些就是研究的理论成果,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第二,研究成果的陈述不能过于简略。有些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撰写出多篇学术论文。这些学术论文,就是课题研究的部分主要成果。在结题报告“研究成果”部分,要将这些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炼、归纳进去。有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所取得的成果的:研究成果详见什么什么论文。只是这样的陈述是不行的。如果一个课题分为几个子课题来研究,在结题报告的成果表述中,也要将这几个子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提炼、归纳。在提炼、归纳时,应注意不要只是简单地罗列这个子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什么,那个子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什么,而应融会所有子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出几点。同时也应注意这些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必须体现所确定的研究目标。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第三,有关课题的研究经验或研究体会不要在“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来陈述。一般说来,一个研究课题在通过结题验收以后,课题组还需要进行总结。这个总结,就要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谈及研究的体会。而在结题报告中,就不要陈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实验)课题研究的结果是研究报告的主要部分内容。这一部分要求客观、真实地对研究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既要有定性分析,也要有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实际上就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逻辑分析,因此,在定性分析时要避免研究者主观判断,以陈述研究所取得的事实为主。这样的目的是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下一部分对这一研究结果的讨论中去。对定性分析的信度检验可以用公式计算:(n为对同一内容加以分析的研究人数)。在定量分析过程中,应该把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有关数据经过统计、分析、检验后的结果列出来,能以图表的形式表示的,应该尽可能地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并且图表要求清晰、合理,使读者一目了然。在定量分析中,主要是①计算数据的平均数、中数和众数,判断数据的集中趋势程度;②计算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以判断数据的离散程度;③计算标准分数以判断研究对象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④计算相关系数用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程度;⑤运用统计检验,解析和鉴别研究的结果。关于数据的检验分析,主要有:z检验(适用于大样本容量的显著性检验,即容量大于30,它是用正太分布理论来推论差异发生的概率,从而判断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或者判断样本与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t检验(适用于小样本容量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即容量不大于30,与z检验一样,它是判断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或者判断样本与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f检验(用于对多参数进行假设检验);检验(适用于计数数据的检验,用来判断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的期望值之间的差异)等等,对于各种检验的方法可参考有关教育统计分析书籍。对于那些不是数据的结果,但对研究结果很有价值的资料,如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等也要在这一部分里列出。 5。讨论部分

这一部分就是对有关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说明,阐明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并分析和评价研究的结果和意义。在这里可以阐述个人对研究的结果的见解或观点。 6。结论部分

结论部分就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或课题假设给出一个答案,要求简明扼要。在这一部分中也可以对研究中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出。 7。参考资料和附录

在这一部分,可以对研究报告中所引用的或者是提到的资料注明其出处来源,以备读者进行查对。参考资料的排列格式一般是:

①如果是期刊资料,则注明作者姓名、文章标题、刊名、刊号。

②如果是书籍资料,则注明作者姓名、书名、出版社名、出版时间、页码等。

结题所需的材料

教育科研结题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总结、是对研究成果的鉴定。对一个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工作,需要哪些材料呢?一般需要准备如下材料: 1。结题申请报告; 2。课题立项申报报告; 4。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5。课题研究终结性结题报告; 6。附件:

(1)课题成果;

(2)课题的有关研究材料等。

审阅结题材料 在收到课题提交的结题材料后,即由专家组对结题材料进行审阅,一般而言,专家组主要是审核材料中对课题的研究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课题的选题意义如何;

(2)课题的研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3)课题的研究过程,包括管理过程是否科学;

(4)课题的研究方法是否正确,特别是有关变量的投放、控制、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是否科学、充分等;

(5)课题的研究成果如何,特别是有无充分的数据、资料加以说明和论证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课题研究成果的价值如何等;

(6)课题研究的特点有哪些?

(7)课题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对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有什么建议等。

专家组在完成上面几个方面的工作后即可要求召开结题论证会议。专家组一般应在开结题论证会前一个星期对材料进行审阅。

结题论证会议议程一般如下:

1。专家组听取课题小组对课题研究的简要说明或简要介绍,也可以对结题材料进行进行补充说明。 2。如有必要专家组也可以进行听课或到有关科室查阅核实有关数据,也可以召开小型教师、学生座谈会、听课等。

3。在专家组完成听课或召开小型座谈会,听取课题组简要介绍后,就可以要求课题组就课题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答辩了。

4。在完成答辩会后,专家组召开会议,进一步讨论对课题成果的评价。

5。专家组向课题组公布及提交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结果,专家组的评价结果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成果认证依据,也可以作为有关科研评奖依据。 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

报告标题:课题名称+结题报告、标题二号宋体加粗居中,名称统一为《xxxx》课题结题报告 作者署名:单位+姓名(负责人或负责人和撰写人),署在标题的下面。三号楷体居中 (一级标题三号宋体加粗,用“

一、

二、三”标示;二级标题四号黑体,用“

(一)

(二)

(三)”标示;三级标题四号宋体加粗,用“1.2.3.”标示;四级标题四号宋体,用“①②③”标示。)

一份规范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基本结构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或问题的提出):

要从背景、现状、基础等三个方面去回答“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这一部分内容的陈述,要求用两、三段简洁的文字讲清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的原因、理由,当然还必须考虑到教育形势的发展和观念、方法、理念、手段的更新。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可能性等方面去思考。 (这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归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部分)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对课题名称中一些重要词语的内涵,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等作简单阐述。所应用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只能选最精辟、最适用的摘录,要围绕课题研究的需要,切忌全文照搬。依据理论的支撑,说明自己的主要研究思想。所依据的理论要具科学性和先进性,通过这些学说、观点、使本课题研究得到理论的支撑。

四、课题研究的达成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体现的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目标的确定不能过于空泛,要扣紧课题。还要注意其结构的内在联系,所确定的目标,最终要落实到成果中去。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要是陈述课题研究的范畴、立足点。表述须紧扣研究目标,简洁,准确、中肯。也可将子课题表述成研究的内容的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与课题研究成果同样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必须在研究成果中予以体现。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的研究,往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实验法,问卷法、调查法、统计法、分析法等。这部分的陈述,一般列出将采用的科研方法,稍加说明就可以了,花费的笔墨不必很多。 也可用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数理统计法、检测分析法、跟踪比较法等等,还可用观察法、追因法、归因法、实验法等不同的表述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这部分的陈述比较简单。一般将课题研究分成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三个阶段,也有的分成四个、五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简要陈述做了几项工作,简明扼要,不必详细陈述。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这部分,可以花较多的笔墨来陈述。通过回顾、归纳、提炼,具体陈述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具体陈述采取哪些措施、策略或基本的做法来开展研究。

撰写“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这部分内容时,应注意不要用总结式的语调来撰写,可分写成以下几个部分。

(一) 准备阶段: 1.2.3.

(二) 实施阶段: 1.2.3.(三) 总结阶段: 1.2.3.(这部分也可以与“课题研究步骤”合在一起陈述,在每一个阶段中具体陈述所做的几项工作,所采取的研究策略或措施等。)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这个部分是结题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课题研究成果得以推广和借鉴,就看这部分。篇幅也可适当长些。

要从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两方面去陈述。不能笼统地谈。理论成果可以是我们研究所得到的新观点、新认识,包括课题研究结的题报告、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情况,论文集等等。实践成果包括优秀教案或活动设计汇编、个案汇编、实验课、示范课、观摩课(课件)的获奖情况、学生作品集、情况汇总等等。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同时也应注意研究成果必须体现所确定的研究目标。

十、研究中的反思及今后的设想:

这个部分内容陈述要求比较简单。但要求所找的主要问题要准确、中肯。今后的设想,主要陈述准备如何开展后续研究,或者如何开展推广性研究等。

一、问题的提出

艰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素质和能力,还是使儿童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之说,“乐德之教,乐语之教,乐舞之教”(西周)也充分提示了音乐对人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

音乐教育符合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江总书记曾经说过“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幼儿期能否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将决定其一生的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富有人文内涵的艺术教育。西方有识人士认为“音乐是比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中来的”。这说明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特殊的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因此安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好途径。人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可说是宇宙中最复杂、神奇的构造,它由一万亿脑细胞组成。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大脑的左半球视为优势半球,近期研究则注重强调两个半球功能上的互补。《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形象地称左右半脑为“学术性左脑”和“创造性右脑”,左右脑均衡发展、功能互补,才是人脑发挥其最大潜能的要点。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常造成学生左脑超负荷、右脑则呈睡眠状态。音乐活动的开展则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因为熟悉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要右脑的参与,而对音乐性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左脑则起着决定作用。活动时手脑并用,既可使幼儿的观察、记忆、想像等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又有利于幼儿大脑的整体协调,为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二)我国幼儿教育现状分析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幼儿音乐教育在经历了照搬前人——模仿国外的漫长阶段后,虽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横向考察,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宏观意识、不能从全面发展的整体思路来实施音乐教育。

人们从音乐有利于早期智力开发的角度考虑较多,而思考音乐与道德、身体、审美及劳动之间关系的人较少;有不少虽考虑到音乐专门教育的早期培养价值,但又往往陷入形成上学的思考怪圈。

在教育观念上,常常看重音乐教材,而忽视幼儿发现、创造、表现等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内容上,习惯以唱歌教学代替整个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内容,忽视音乐欣赏、打击乐器演奏等内容;在教育方法上,过多地使用灌输式、填鸭式,忽视幼儿对音乐的自由探索、主动感受、大胆实践、充分表现等。

鉴于此,我们济南市天桥区实验幼儿园在对幼儿音乐教育进行小规模试点和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多方面准备,并经过可行性论证,于2001年向市教科所早报了《实施大音乐教育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研究课题,并由市教科所推荐,立项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我们力求通过研究,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变原本割裂的、单一的学科教学为“以音乐为载体,一日活动中渗透”的大音乐教育模式,突破原来单一的学科教育机制,把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渗透到各种活动中去,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各类知识,锻炼其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关键概念的界定

大音乐教育——是指突破单

一、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据幼儿心理发展规律,把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通过一日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合作等,把原本割裂的学科式教育变为以音乐为载体的整合式教育,促进幼儿注意、感知、思维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

教学——是指能够使学习发生的教育技巧和策略,它涉及师幼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包括学习环境的某些准备。 有效学习——是根据幼儿认知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测查结果来确定的样本。

1、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创新的研究。

2、音乐教育是在其他教育活动中渗透的研究(途径及方法)。

3、把音乐贯穿于一日活动中的有效途径、方法及具体措施。

4、家园合作开展音乐教育的研究。

5、大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即指对幼儿素质提高及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

(三)研究对对象与方法

第19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组

由前郭县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隋国英老师主持,长龙中学语文组承担研究的《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是经前郭县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的前郭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该课题于2011年4月正式批准立项,2014年12月结题。经过近四年的潜心研究、实践和总结,取得了较显著的研究效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八九十年代,关于作文有序性的研究,主要有这样四种:一是重视“模仿”,以“文体中心”为理论依据,构建了“先记叙文后说明文再议论文”为基本思路的作文教学系列;二是重视“思维”的作文教学流派,探索出“作文分割训练教学法”和“观察—分析—表达”三级作文教学体系;三是重视“过程”的教学流派。有北京周蕴玉老师和上海于漪老师代表的“文体为纬—过程为”的训练模式;有80年代中期中央教科所实验教材《作文》所设计的“文体、过程双规训练”体系;有扬州师范学院上世纪80 年代编写的《中学作文教学设计》所创立的“三线(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写作过程)并行”的训练体系;四是重视写作“兴趣”的作文教学流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写作教学改革进行思考,出现“乐写、会写”为宗旨的作文教学模式。

由于这些研究的自身缺陷,都未能够转化为语文教师进行写作教学的群体意识,这些研究的影响是有限的。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相关规定,本课题拟研究:研究初中生写作教学的写作品质、写作能力、写作知识,遵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科学构建,循序渐进进行写作教

学,使写作教学和学生的发展都呈现一种层递式的螺旋上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㈠理论意义

1.以追求学生的精神塑造和生存发展为宗旨,改变目前作文教学无序、低效的现状,追求作文教学的科学性,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质量。

2.通过研究中学写作教学理论,写作教学中的学生的发展理论,写作教学中的教师的作用以及师生关系,提升教师的写作教学的学理认识,避免写作教学的盲目性。

㈡实践意义

1.通过可操作的教学序列的探索和研究,改变写作教学的无序状态,提高写作教学的实效。

2.通过研究提高的学生作文能力的策略,如,写作的教学情景的营造、个性化写作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以及教师的作用等,使写作教学细化、实化。

3.通过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写作教学的新模式,形成教师自己的写作教学的特色。

4.通过研究写作中,学生心理、语言、价值观、审美情趣、情感等,达到写作教学中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㈠教师方面

1.研究出适合不同写作需要的教学情景和教学策略;2.构建初中写作教学模式;

3.构建写作品质培养体系、写作能力培养体系、写作知识教学体系;

4.探索适于学生发展的写作教学评价体系。㈡学生方面

1.写作品质(包括写作兴趣、习惯、态度、情感等)的提升;2.必备的写作知识的掌握,并迁移转化为能力; 3.提升写作能力;

4.在写作教学中完成精神的塑造和人生的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㈠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

采用学习借鉴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方法、归纳研究法、分析综合方法、分类比较法。

㈡研究思路

选择实验学校,选择实验教师;对教师写作教学的内容、方式,写作兴趣、动机、作文水平、个性倾向等进行调查分析形成报告。开展理论学习,进行充足的准备工作;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设想,改革语文教学特别是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研究初中写作教学的目标体系及实现途径,构建新的写作教学的新模式;科学的总结经验开展实验研究。

㈢主要采取的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由教研员作为组织实施的课题负责人,由校方领导参与领导组织研究工作。由语文组成员担任课题实施人员,共同协作,实施实验工作。

2.加强培训和指导:在课题实施前实施过程中,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进行相关培训。

㈣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5——2011.7)确定课题,课题前测,收集资料,设计方案,确定人选。学习有关理论,进行辅导讲座,研究实验班情况。

2.构建阶段(2011.8——2012.7)按照方案开展具体的实验,及时分析调空,在实验中探索,并总结出新的作文教学模式。完成阶段研究报告。

3.推进阶段(2012.8——2013.7)聘请专家指导,继续开展实验和撰写总结。及时分析调控,保证朝着研究过程的预定研究目标前进。完成阶段研究报告。

4.总结阶段(2013.8——2014.12)完成研究的结题报告,并请领导、专家鉴定。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措施

(一)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培养写作兴趣。

初中生都有很强烈的自尊心和被赞扬的欲望,受到赞扬后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对这一学科超乎寻常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找出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让学生每次作文都感觉到自己写的很好,对写作充满信心,越来越喜爱写作,然后,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再修改他作文中的缺陷。经过多次的修改,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越写越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尝到写作的甜头,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学生的兴趣一旦得以激发,学生就由“提笔忘字”转变成为”欲罢不能”了。

(二)确立合理的、可行的写作能力培养目标 初中三年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总目标为: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初中三年作文教学阶段目标如下:

七年级:写清事物的全过程;用不同的顺序来记事;围绕中心来记事;抓住特征写景物;根据合理想象作文;记叙中运

用抒情议论;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作文;写叙事散文;改写、扩写、续写、缩写;片断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场景。

八年级:抓住特征说明事物;运用合理顺序说明事物;抓住特征写人;写人物之间的关系;写浅显文章读后感;简单的一事一议;写简短的演讲稿;片断说明一个小物体,一个画面,一处景观等;片断议论。

九年级:写观后感;一种现象一议;写抒情散文;写人物短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记叙文;分析材料发表简短议论;对文章从词语、文句、段落及选择材料结构安排等方面进行修改;初中记叙文综合复习写作;初中议论文综合复习写作;初中说明文综合复习写作;初中应用文综合复习写作。

以上学生写作的能力目标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的发育过程、认知发展水平,体现初中不同阶段写作能力的由低到高,文体训练的从简到繁,训练要求的从易到难,最后构成一个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因此,本实验要进行的所有作文,都必须有周密而完备的训练计划,既要注意到写作全程训练的连续性、层次性,又要注意写作各阶段训练的重点,训练要求,训练模式,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都要作详细的规定,以克服过去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构筑严密而完善的写作知识结构。构筑严密而科学的写作知识结构,是帮助学生从写作知识掌握到写作能力形成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只有良好的写作知识结构,才有助于学生强有力的写作认知结构的形成,而一旦强有力的写作认知结构得以形成,相关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为此,本实验中首先要有意识的传授“精要、易懂、有用”的写作知识。

“精要、易懂、有用”的写作知识,主要有:

1、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知识。如观察的角度、顺序与方法,调查、访问、采访、记录、笔记等。

2、思考发现题材价值的知识。如记忆、表象、联想、想象等。

3、顺利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知识。如审题、立意、选材、组材、构思、谋篇、遣词、造句、修改等。

4、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的写作知识。

5、写作方法知识。如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6、写作技能技巧的知识。如层次、过渡、照应、开头、结尾、详略、句式、语气、修辞等。

只有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把这些写作知识转变为自己的写作技能,才能终其一生,受用无穷。

其次,要注意教读课文的传达方式,真切理解作者对生活的微妙感受和独特态度,让教读课文的传达方式成为学生审美的视点和写作的借鉴。

传达方式主要指文章的写作方法,结构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技巧等一系列方式方法。对它的理解和把握,既能提高学生对对象化世界的筛选,材料的选取,想象的展开,景物的描写,语言的运用,风格的呈现等摄材能力,思考能力,结构能力,言语能力,而且还能从作者对生活的微妙感受和独特态度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大多是脱笔为画,落笔为诗的名篇佳作,其写作素养比比皆是,然而,由于欣赏习惯和写作修养的原因,目前语文教学中对文章传达方式这一欣赏角度,往往有所忽视,已经淡化为教学结束时的一种点缀,简单的几条写作特点归纳而已,为此,本实验中,要读写结合,讲练结合,要有意识地将教读课文的艺术美感渗透到作文教学之中,让教读课文的传达方式为学生所效尤,从而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写作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第三、充分开发和利用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源泉。

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包括课内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构筑严密而完善的写作知识结构,除了注重传统的课内教学资源外,还尤其注重课外教学资源,当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应成为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实验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作文、写作文的意识,讲究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让学生在情感激发,兴趣诱导,思辨卷入,想象展开的状态下,多进行作文实践,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提供结构化作文教学低耗高效的训练途径。

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是,用尽可能少的写作训练时间,完成尽可能多的写作训练任务。本实验从写作训练的实效性出发,将把握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探求一条低耗高效的训练途径。

首先,实验教师要明确初中阶段各种文体写作的最一般的规律,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各类文章应该怎样写,并提供各种文体最基本最典型的模式,让他们模仿、借鉴。要让学生在“模仿——再造——创造”中快捷地提高作文水平。即先向学生提供写作某一类作文的最基本的写作套路,然后让学生阅读示例的范文,增加感性认识,再经过仿写训练,完全照搬此类作文的基本写作套路,加深对一般规律的切身感知,再经过再造训练,写出结构基本相同,写法有所变异的文章来,最后经过自由作文训练,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由模式走向变式,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文章来。

其次,实施“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一体化训练,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一种完整的结构,写作能力的提高,往往受到其它三种能力的制约,加强听、说、读的训练,也是低耗高效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生在听、说、读训练后,迅速向写作迁移,就能有把从“听、说、读”训练中获得的知识迅速运用到写作方面来,从而免去了单纯的讲授文章学、写作学来指导写作的枯燥做法,也可使语文课的活动形式多样化,增强了学生主动介入语文学习的程度。

(五)建立开放的、动态的、立体的作文教学模式,努力实现训练内容、训练途径、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我们几个语文教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结合农村孩子实际,经过研究尝试和探索,总结出了一条自主高效作文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师生同命题──学生初作文──师生互评议──反思自修改──教师总点评。这种模式的作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45分钟写出600字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作文强化训练活动。事实证明,自主高效作文教学目标

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师生同命题

何谓自主作文? 就是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确定作文题目,选择自己感兴趣、有话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的题目去写作。传统的作文写法是教师公布题目,不以学生的意志为转移,完全是按照老师给的题目去写作,结果学生冥思苦想后才用

一、两节课甚至一周的时间把作文“熬”出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一是布臵作文时,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又有时代气息的题目。二是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鼓励其自主选题,发挥个人的特长,写出有闪光点的文章。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自己选题,随时写作。

2.学生初作文

在自主高效作文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45分钟600字。刚开始训练时,学生们认为没有谁可以达到这种要求,经过我的现场下水文演示和学生模写范文体验后,学生终于在心底深处种下高效作文的种子。

在具体操作上,我要求学生这样分配时间: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不超过5分钟,写作30分钟、修改10分钟,共用45分钟。时间一到,马上收卷,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一种紧迫感,逐渐养成高效行文的习惯。

经过作文实践证明,多数书写流畅的学生,40分钟就已完成600字文章,个别稍落后的45分钟内也都可以完成。

3.师生互评议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评议时要注意点拨学生巧妙地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快速审题、构思。自主高效作文训练关键是思维的训练,因为自主高效作文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开发学生写作潜能和思维智能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经过快速思维训练后,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空前的激发,大多数同学都能在评议后快速地进入写作修改状态。

4.反思自修改

传统的作文修改是学生完成作文后由老师精批细改,任教两个班的教室要改完一次作文往往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到了评讲的时候,有些学生已经忘记了写作的事,哪里还有什么激

情。针对这种情况,我摒弃低效的作文批改形式,代之以“学生自己修改──集体修改──教师浏览定等级”的批改模式。这种批改模式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的地位和作用,又能把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巧和鉴赏能力。

5.教师总点评

在进行科学有序的训练后,要注意及时帮助学生总结某一类作文的写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作文中某一区域中的“渔”,以后碰到此类作文时,就可以真正做到“如鱼得水”了!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写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写,教师改”、“精批细改”的陈旧理念中解脱出来,自主高效作文正体现了这一理念。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师生同命题──学生初作文──师生互评议──反思自修改──教师总点评”自主高效作文教学模式会给作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春风。它能够成功地实现45分钟600字的写作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使作文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智力发育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他们逐步形成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为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训练内容的多样化:(1)进行多种文体的训练,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日常应用文等。(2)进行多样题材的训练。(3)进行多样写作能力的训练,包括观察积累、思考分析、联想想象等写作的基本能力和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运用表达、修改润色等写作专门能力。

2.训练途径的多样化:(1)课堂作文训练。(2)课外作文训练。(3)文字作文训练。(4)口头作文训练。(5)网上作文训练。

3.训练形式的多样化:(1)大作文和小作文。(2)直接命题和间接命题。(3)指令作文和自动作文。(4)成立文学社团,编辑文学刊物,教师写“下水作文”。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课题组在四年来的实验研究历程中,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地总结,最终取得了明显的研究效果。

(一)教师方面

1.形成了符合我校实情的写作教学模式

经过研究尝试和探索,我们总结出了一条自主高效作文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师生同命题──学生初作文──师生互评议──反思自修改──教师总点评。自主高效作文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构建出一套初中写作知识教学体系

3.形成了适于学生发展的写作教学评价体系

在作文评价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重视对写作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重视情感交流,

(二)学生方面

1.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品质

2.掌握了初中写作必备的写作知识 3.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在写作教学中完成精神的塑造和人生的成长。

七、课题研究的几点回顾和反思

课题研究实施四年来,一直受到县、校各级领导的关注重视,特别是得到县教科所的亲自指导,同时也得力于学校行政领导从人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使我们课题组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我们深知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逐步完善:

1.本课题要求课题研究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到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成员显然达不到,导致有的论文质量不高。

2.由于有的研究成员承担有较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在对学生的跟踪研究上难以保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效果。

3.作文训练是个系统工程,写作训练体系内容多,跨度大,时间长,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是作文训练的根本目的。但在进行训练指导时,一个教学内容往往集中在一节课,或者是集中在一周内,在这一段时间里,学生是不是一定能够灵活运用

所学知识是一个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克服这一差异,做到整体提高,需要任课教师有足够的个人智慧。

4.写作还有很多的方法和技巧,怎样把这些方法总结出来, 并有机融入到教学体系中,还是一个较为困难的工作。

总之,通过对《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的研究,更坚定了我们对科研兴校的信心。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将更加努力学习写作教学理论,与时俱进地继续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教育科研永无止境,我们会以今后的教学中去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并在教学中逐步进行完善,使之成为操作性更强的作文教学体系。敬请教育专家们对我们的课题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组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第20篇:创新项目结题报告

一、项目选题思路

无线射频识别RFID是一项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被广泛认为是21世纪将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RFID应用非常广泛,可应用于零售业库存、货架管理、医药行业的药品管理、铁路的货物运输、牲口饲养,自动高速公路收费、人类追踪等领域。RFID在我们生活各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现在已经比较成熟,目前许多图书馆已经采用了RFID技术。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如读写距离长、可以一次性多次读取、安全性高、管理更加方便等等。

我们组设计的智能门禁系统集成了借书和还书功能,整个借书和还书过程无需人工操作,能有效地简化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结构,提高工作效率。

二、实验的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项目设计之初,我们不断查阅相关资料,首先确定了作品要实现的功能:

1)能实现自动借书、还书及门禁功能

2)使用液晶显示器在入口处显示可借数量、在出口处显示已借数量和状态。 3)借书成功自动门打开,借书失败则自动门不开、蜂鸣器报警。

接下来,我们根据要实现的功能,通过大量查阅相关资料,经过组员的讨论后确定了如下解决方案:

1)该智能门禁系统使用单片机控制

2)将读写模块的天线部分嵌入到入口和出口处

3)单片机根据读到的图书数量及借书卡的可借数量,通过比较判断是否借 书成功,并跟距是否成功控制蜂鸣器及自动门 4)自动门使用舵机控制

三、项目的实施过程

总体规划:

将项目实施阶段细分为五个阶段文献资料收集,拟定最初方案、调查方案合理性及确定最终方案、购买工具和材料、着手制作项目、撰写总结报告。

3.1文献收集及方案设计

通过浏览网页,查阅相关书籍,及实地考察等方式搜集相关资料,我们还到我们学校的RFID图书观实地观察、学习。现有的RFID图书馆管理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有许多公司专门设计RFID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管理系统都是将门禁设备、借书设备、还书设备分开设计的,都需要读者通过按键控制来借还书。于是我们决定设计一个集借书功能、还书功能和门禁功能于一体的智能门禁系统。

3.2方案的确定

经过上述分析,根据设计要实现的预期功能,我们决定使用单片机来控制该系统,使用舵机来控制自动门,将RFID读写模块的天线嵌入到入口的出口处,用于读取借书卡的信息及图书的数量,再将这些数据送到单片机进行处理;单片机处理后控制读写模块往借书卡里写数据,并控制蜂鸣器和舵机。

3.3购买工具和元器件

在确定好实施方案后,我们开始着手购买元器件和工具。由于我们对单片机和RFID射频识别技术都不熟悉,所以我们决定首先购买单片机学习开发板和RFID学习开发板,将程序基本写好之后再购买其他元器件和工具。由于对当地的元器件市场不熟悉,我们决定在网上购买。因为RFID读写模块电路复杂,对制作工艺要求较高,所以我们决定购买成品的读写模块。考虑到系统是用单片机控制的,所以我们选用12864液晶屏显示,选用小型舵机控制自动门,用单片机IO口模拟输出脉冲来控制舵机。

3.4根据设计方案着手制作

根据设计方案,我们第一步是搭建硬件电路,然后下载程序进行调试,最后用PVC做外壳。

3.6撰写总结报告

一切工作完成后,我们开始总结整个项目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一步步的解决困难,撰写总结报告。

四、项目的预期成果及最终成果

预期设计的RFID智能门禁系统能实现自动借书、自动还书及门禁功能。当进馆时,入口出的天线将自动的检测图书的数量及借书卡的信息,实现自动还书。当出馆时,出口处的天线将自动检测图书的数量及借书卡的可借书数量,这些数据送到单片机,单片机通过比较判断是否借书成功,如果借书成功则打开自动门,否则自动门不开,蜂鸣器报警。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我们的作品已经实现了预期的功能,基本满足当初的设计要求。

五、项目组成员的收获及体会

通过这次RFID只能门禁系统的设计,我们获益良多。其实创新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难。很多时候我们在理解创新常常有个误区就是创新的东西一定是新意的东西。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不能不排除创新中新意的部分,但是在我们生活中创新这种东西是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中提炼出来的,只要你的观察力够强,那么在你的脑袋里就会有很多的灵感,这些灵感是来自于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的。创新的真正困难的是把想法和创意变为现实,看似简单的东西制作起来确很困难,首先是我们的经验确实有限,不能从一开始就把所有的可能出现问题想周全,导致在后期制作中遇到了很多麻烦。任何事情都只有通过实际动手制作,才能在实践中增长经验,通过学校给予的这次机会使我们锻炼了许多,不论是对材料的了解上还是我们的心理上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使我们的知识得到丰富和扩展。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一定会勇于创新,敢于创新,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灵动的源泉。

研究项目结题报告范文
《研究项目结题报告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