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公园规划设计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23 21:00:2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公园规划设计

公园规划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

为美化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生活质量,某城市(地方给定)拟对区域内一处滨江地块进行滨江公园设计,基地情况及方案规划设计具体要求如下:

1.基地概况:

该区域约1000亩,以滨江公路、生产性鱼塘、苗圃、居住建筑为主。区域内地形丰富,细节如图所示

2.课程要求:

1)掌握分析基地建设条件(地形、小气候等),分析视线条件(基地内外景观的利用、视线和视廊),分析交通状况(人流、车流来向),分析基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充分利用地形,塑造地形,合理布置不同性质的用地。

2)学习和运用能展示滨水景观特色的造景手法,组织外部公共空间序列,创造独特优美的滨水空间环境。

3)鼓励通过对基地使用者行为和心理需求的调查和分析,进行综合公园的空间组织,提出空间设计方案。

4)鼓励通过对基地使用者行为和心理需求的调查和分析,进行主题公园设计。

3.设计要求

结合周边环境,功能布局合理,满足交通和休憩活动的需求并具有一定的特色:

1)服务区(包括管理用房、停车位、入口标志)

2)野餐区(包括室外活动区、休息、租赁)

3)老人和儿童区(包括儿童游戏场地及设施、老人琴棋健身草坪等)

4)散步休息区(包括步道、公厕、休息等)

5)主题广场区

6)亲水区(设施内容自定)

7)其他(根据自己理解及创意情况可自定)

8)在公园基地内自选一功能区进行深入设计。

9)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4.图纸内容与要求:

要求手工制作,表现形式不限:

1)前期分析、策划及概念阐述,文字结合图示表达(WORD文档

2)基地环境景观分析图和规划构思分析,比例1:2000.包括地形现状分析和规划成果分析,内容有坡度、坡向、高程、排水、空间、流线、景观等分析。

3)场地主要分析图,比例1:4000。包括现状分析和规划成果分析。

4)公园规划总平面,比例1:2000.(可选作植物配置内容,包括主要植物的种类及布置形式。)

5)场地规划总平图,比例1:500

6)场地主要剖断面图,比例1:500

7)主要景点透视不少于2个。

推荐第2篇:竹子公园规划设计论文(推荐)

1、竹子公园的总体布局

竹子公园的规划设计要在继续古典园林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努力达到民族化的园林艺术形式和现代游憩生活内容的统一。就山水创作而言,竹子公园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宜山则山,宜水则水,以利用原地形为主,进行适当的改造。北京紫竹院公园筠石苑原为公园花圃,地势平坦,造园者并没有一味地挖湖堆山,简单模拟古典园林“一池三山”的自然山水园林形式,而是基于引水入园和造景的需要,将地形作成缓坡和山丘,以竹、石、水面和轻便的建筑穿插于起伏的地形之中,形成一组优雅的园林。

竹子公园的总体布局应运用形式美规律处理景区、园林景点和风景透视线的布局结构和相互关系,使景区之间相互联系,同时又有各自的特色,全园既有景色的变化又有统一的艺术风格。上海万竹园规划有“竹与生活展示区”、“竹与名人展示区”、“竹品种展示区”、“竹与文化展示区”和“竹与民族展示区”等五大景区,各个景区之间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并且相互呼应衬托,从各个侧面体现了竹子造景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了充分展示园林景点的静观和动观效果,景点的布设既要注重提供游人驻足留憩细细欣赏的观赏点,也要善于运用风景透视线来联络组织各个景点。筠石苑规划有十处景点,即“清凉罨秀”、“友贤山馆”、“江南竹韵”、“斑竹麓”、“竹深荷净”、“松筠间”、“翠池”、“绿筠轩”、“湘水神‘和”筠峡“。游人沿着竹径通幽的导游路线前进,感到景色时隐时现、时远时近、时俯视时仰望,不断变化,层层展开,产生一幅幅有节奏的连续风景画面。收到步移景异的动观效果。

2、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

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宜少而精,如筠石苑中游憩建筑的占地比例不足1%,远远低于《公园设计规范》中同面积专类植物园的6%。园林建筑的位置、进行朝向、高度、体量空间组合、造型、材料、色彩及其使用功能,都应符合竹子公园总体设计的要求,能够与地形地貌、山石水体、植物等造园要素统一协调。竹子公园不论地处何方,都给人以身处南国竹乡的感觉,为进一步强化这种情趣,一般采取南方风格的建筑形式,或用竹材作为园林建筑的主要材料。南方风格的园林建筑多为青瓦粉墙,褐色门窗,不施彩画,体量较小,布局灵活,显得玲珑清雅,与竹林景观融洽和谐,营造出南国竹乡的园林意境。

竹子公园的园林建筑设计为突出竹文化主题,建筑装修材料亦应多采用竹制品精心设计,如墙饰、灯具。门心板、落地花罩、漏窗花纹等都在传统作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同时栏杆、驳岸、台阶等构筑物亦做成仿竹竿形。获得既与环境相呼应、又独具特色的装饰效果。在此基础上,设计者还应借助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通过景名,匾额、楹联等形式着力渲染、弘扬竹文化,营造定出富于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

3、竹子公园的种植设计

3.1适地适竹,充分考虑竹子的生态习性

竹子公园的种植设计应按公园总体布局的要求,合理运用种种观赏竹的形式美要素,充分考虑与山石、水体、建筑和其它植物的和谐统一,经过艺术布局,组成适应园林功能要求的裥环境。同时,竹子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竹子的生态习性。竹子大多喜暖和湿润的气候,一般要求阳光充足,年平均温度12~22℃,1月份平均温度-5~10℃以上,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年平均相对温度65~82%,性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酸性土。亦有部分竹种具有非凡习性,如鹅毛竹、菲白竹、铺地竹等耐荫性相对较强;黄槽竹、早竹、金镶玉竹等可在冬季严寒干燥的北京露地过冬;刚竹、淡竹等可生长于微碱性的瘠薄土壤……在气候不太适宜的地区应用竹子,应选择背风向阳的小环境,且有充足的浇灌水源,如能采用喷灌则效果最佳。

3.2师法自然,营造竹子景观

自然界各种形式的竹林群落是竹子造景的艺术创作源泉,竹子公园应师法自然

,种植设计以竹林为主要配置方式,竹林景观在城市公园中宜与草坪结合,形成竹林草坪,营造清静幽深的园林植物空间。竹林草坪如能结合微地形和溪涧曲水、自然山石驳岸,则更添城市山林、返朴归真之野趣。竹林中开辟小径亦是竹林景观设计的常用作法,古典园林的竹里通幽艺术手法在安静休息区依然适用,参照公园游人容量,竹径的宽度应在0.9-2.0m之间,为营造含蓄深邃的意境,竹径的平曲线和竖曲线力求变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迂回地扩展和丰富了园林的有限空间,同时避免过度曲折,矫揉造作。假如竹径较长,可在中间开辟若干开敞空间,奥旷交替,以避免产生单调的感觉,同时竹径可用宿根花卉镶边,以丰富竹林景观的色彩构图。竹径的铺装如能取古人竹子绘画的笑意,拼成竹子图形,则进一步促进了园林创作意境的延伸。

3.3寓情于景,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竹子景观

竹子作为配景,与建筑、山石、水体、其它植物等造园要素的配置要相互因借、扬长避短。竹子与园林建筑配置时,应让建筑立面美丽的线条和色彩充分地表现出来。根据园林建筑的高度和体量特征,一般选用中小型观赏竹种,江南园林常用的有孝顺竹(ambusamultiplex)、紫竹(Phllostachysnigra)、斑竹(Phllostachysbambusoides)等等。倘若园林建筑的抱角、蹲配等置石相结合,缓解、软化墙角廊隅的生硬线条,增加自然生动的气氛。同时注重加强建筑的基础种植,一般选用小型丛生竹作矮绿篱,如凤尾竹(Bambusamultiplex)、菲白竹(Arundinariaargenteostriata)、铺地竹(Arundinariafortunei)、阔叶竹(IndocalamusIatifolius)、矢竹(Pseudosasajaponica)、箬竹(Indocalamusteellatus)等等。

假山石和雕塑一般以表现山石的形态和质感为主,可用竹作背景,以突出主景,亦可用地被衬托雕塑的线条和质感。水体的竹子造景应因地制宜,对于溪涧曲水的自然式山石驳岸,宜配置小型丛生竹,如箬竹、阔叶箬竹、大明竹(Arundinariagramineus)等等,其体量与山石驳岸协调统一,同时竹与石的色彩、线条、质感对比大大丰富了驳岸的装饰效果。对于大面积水体的缓坡驳岸,适宜配置大中型竹林景观,水中竹林倒影与岸上竹林动静对比,增加了竹林景观的空间层次。

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主要适用于小型园林空间,如盆景园等各种“园中园”,此类园林空间一般采用自然式布局,粉墙青瓦,花街铺地,建筑风格朴素淡雅。在服从空间环境总体布局的前提下,借鉴“粉墙竹影”、“移竹当窗”、“竹石小品”等造景手法,竹子景观与建筑环境相得益彰,营造出简远、疏朗、雅致的园林意境。

竹子公园因竹成景,以竹为主,追求清静幽雅的园林创作意境。在服从公园竹子景观总体布局的条件下,竹子亦可与其它植物配置组景。古典园林竹子造景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配置模式,如“三益之友”、“岁寒三友”、“四君子”等等,奇松、古梅在竹子公园不可缺少,亦可制作成花台或大盆景形式。南京情侣园一片竹林边几株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富于诗情画意,营造出宁静幽远的园林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讲究“外师造化,内法心源”,现代园林竹子造景更应师法自然,竹子公园除应保留原址的古树名木外,竹林景观应形成人工栽培群落,尤其选择观花或观果类下植被,如毛竹林下可配置杜鹃、油茶、柃木、紫金牛、珍珠莲、新木姜子等等。

4、小结

4.1竹子公园的总体规划应强调突出竹文化氛围。

竹子公园的地形改造要师法自然,统筹兼顾,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以微地形竹林景观为特色。竹子公园的景区、景点布局要充分挖掘竹子造景的人文景观资源……园林建筑宜少而精年,最好选用竹子作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应体现朴素、淡雅的南方建筑风格,以营造出体现南国竹林风光的园林空间。

4.2竹子地被和竹子绿篱在竹子公园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竹子地被常绿阔叶,景观效果优于一般地被和草坪,可设计成大面积图案式景观应用于水边缓坡等视野开阔的园林空间,突出表现竹子的群体美。竹子绿篱以自然式为主,其独特的姿态和质感给人以崭新的感受,亦可按特定主题做成整形式绿篱。

4.3竹子与建筑、山石、水体及其它植物的配置不拘一格。

作为点缀配景的竹子造景应运用形式美规律的基本原则,同时充分考虑竹子的色彩、形态、质感、体量等观赏特性,以达到竹子造景与园林要素的统一协调。重点部位配置非绿色系或竿形奇异的

竹种,可形成视觉焦点。

推荐第3篇:沙漠公园规划设计研究的论文

1、沙漠公园设计难点

1.1沙漠公园开发设计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

在进行沙漠公园规划设计中首先设计难点有,在不破坏自然原生态的基础上,难以形成一定规模,也就是公园设计面积相对要较小,有一定的范围局限性,这也源自于沙漠恶劣的气候环境,其次,沙漠公园设计中会涉及到多种植物种类的种植,而我们都知道在沙漠地带是难以找到一处适合植物生长与种植的绿化范围。因此,通常会导致沙漠公园规划规模范围较小,只能在有限的绿化范围内进行,难以扩增与扩大。

1.2难以建立能够反映沙漠公园自身特点的理论体系

其次,沙漠公园设计中难以突出当地沙漠公园的自身特点,导致了此类景观与旅游产品单调,不够独特与新型。本身沙漠公园设计要在基于有关植物能够正常生长的前提下,要能有一片绿化地带,这使得满足基本要求就比较困难,更不用说还要独具创造性。此外,沙漠公园设计的文化底蕴也不足,有些额外价值难以凸显,可以利用的资源较匮乏,这使得整体设计缺乏时代感与多样性。

2、设计理念

在进行沙漠公园设计中,要把握住将沙漠资源与当地人文资源以及景观资源这三者结合起来的设计理念,实现环境与当地区域文化的相融合,利用这种融合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格。此外也要基于不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资源,创造出独具特色又能发挥一定作用的生态景观。

3、设计方法

在沙漠公园规划与设计中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第一对整体布局的规划,要求要将整个系统环境都考虑进去,从而实现对公园结构设计的完整与有效性。第二是对绿色景观的设计,针对绿化植物的建设,要合理安排与部署相关绿化种植面积,比如说景观植物的排列等,这是为了凸显沙漠公园的地域风格以及增强沙漠公园美观所作出相关内容。另外,第三就是对沙漠公园局部部分进行规划与设计,合理划分好各个单独结构的功能,以便保证整体公园结构的完整性。下面就这三点进行具体说明。

3.1规划设计

在具体的沙漠公园设计方法中,首先有要进行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内容包括要将实际的沙漠公园选址与周围环境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判断,然后就整体的格局进行规划与具体部署,保证各个环节都能有效配合,从而实现对沙漠公园的整体宏观调控。总体规划要在实际投入施工之前就要将一切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到位,做到完整全面的有效部署,从而使得施工项目顺利进行。

3.2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此外,沙漠公园设计方法中还有对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相对于宏观规划内容而言,此种方式要更具有针对性,主要强调的是绿色植物景观。而绿色景观作为公园景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了植物的规划与安排后自然就能有效保障最终公园设计的整体效果。

3.3景观分区设计

最后,沙漠公园设计方法还包括有景观的分区设计,景观的分区设计主要是指对整个沙漠公园规划中各个局部组成部分的安排与部署,以及景观分区中各个结构功能的设定,从而使得整个沙漠公园能够顺利且正常的运行。进而在确保了整体设计效果的同时也做到了完整的公园设计安排。

4、设计效用

通过对沙漠公园的规划与设计,结合实际的运营效果来看,首先第一沙漠公园可发挥的效用有带来一定旅游价值,作为茫茫大沙漠的一处独立景观,沙漠公园可吸引更多游人驻足欣赏,此外,沙漠公园除了本身具有的欣赏价值外,对沙漠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能发挥很大作用。本身沙漠地区就是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多进行植树与绿化建设能够提高沙漠地带的蓄水、保水效果,进而改善一定的生态劣势。让沙漠不再是吞噬生物的坟墓,对沙漠地带多进行绿化扩增也是保护全球环境的一个重要举措,反之,我们若不展开相关的绿化保护行为,未来沙漠扩增的面积可能越来越大,最终造成对全球环境的极大影响与危害。

5、小结

综上所述,在对沙漠公园设计内容的有关探讨中,我们了解了建立沙漠公园对整体沙漠环境的改进作用以及促进沙漠地区旅游发展,为地区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等的各方面优势。在具体的沙漠公园设计与规划方法中可采取对整体的公园设计,也可有针对性的对绿化面积进行设计,还能先进行对局部各个功能结构单位的设计,再而进行整合。沙漠公园有着极大的旅游价值潜能,只要我们能合理挖掘并发挥其使用价值,所创造的财富将会是极大的,除了改善当地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当地生态环境建设也是有极大帮助的。因此,在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深入探究有关沙漠公园设计与规划的相关系统结构以及设计策略,用以提出更加科学可行的方式方法,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做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宝章;中国风景园林的传承与中国当代景观的创新——从艺术形式的两极来重新理解中国风景园林的传承及现代主义景观在中国的实践[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2]孙茜;海口市区绿地系统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3]第六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IFLA-APR)风景园林奖评奖通知(2009)[A];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第6届风景园林奖2009获奖作品集[C];2010年

[4]彭彤;景观——山水美的源泉——试论我国风景区景观特色[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推荐第4篇:公园规划说明

山水交融,演绎现代、活力、和谐之乐章

-----耒阳市武广站前大湖公园规划说明

一、公园定位构思

1.景观窗口公园

地处耒阳市武广站之正面,是武广站的重要对景,其景观要求大气、现代、活力

2.生态公园

大湖公园将原有地形的水体放大,且保留较好的局部山丘地形,形成水面浩淼,林木葱郁的开阔景观;场地构筑了以水面为主体的水体-湖岸-山林多种生境,生物多样性丰富度高的城市生态公园。公园丰富的植被能大大减少围绕高铁形成的新城市商业中心附近的噪声和烟尘污染,为改善城市环境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

3.活力公园

大湖公园是耒阳经济新的增长点,依靠武广高速铁路站的落成吸引了大量人流在此云集,武广铁路站形成了展现城市风貌的形象窗口,公园作为衔接出入耒阳城的重要节点,时尚、活力、现代成为了公园景观的主调。

4.人文公园

耒阳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具有多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存在于历史的传统人文是公园创作的重要题材,在新城公园建设中延续历史体现文脉的一种继承。水是耒阳的魂,但是武广新城山地较多,水却成了景观瓶颈,所以在展现耒阳新城风貌的武广铁路站公园建设中,水的营建就成了重中之重。

5.休闲公园

大湖公园位于武广铁路站的正前方,周围布置了大量的商场和商务酒店,忙碌的生活使疲劳的都市人们期望接近自然,广场人工湖的建设能为周围的人们减轻压力,成为日常生活工作

休闲的绿色场所。

二、大湖公园性质

大湖公园是以大面积的水体、绿地、山地等要素形成的湖光山色为自然本底,嵌入少量的现代广场、建筑、小品等人文景观元素,是耒阳武广站的绝对标志性对景,是耒阳武广新城的生态、景观之核心和重要的休憩场所。

三、景观构思

1.空间组织——山水相映,俯仰相望

大湖公园总体的空间组织,主要是根据公园周边保留的自然山体作为背景,武广铁路站的人流视线作为空间组织要素,利用现状水体形成大面积的水面。适当造景,形成山水相映、俯仰相望的景观空间格局。 “俯”、“仰”之间在景观上互为景观点和观景点,规划根据自然地形和开合转承形成各具特色的视线廊道。

2.景观塑造——顺水依山,分区构景

在景观塑造上,规划主要是顺水依山,根据公园动静分区和功能分区形成整体上协调统一,相对又各具特色的景观序列。各构景分区虽相对独立,但在整体上是统一协调的,规划利用植物、游路岸线、亭台等把实虚体空间联系成丰富景观体系。

3.景点建设——彰显特色,情景交融

在景点建设上,规划主要是提炼最能代表或反映耒阳特色的文化、资源、民族民俗等方面的要素,在具体建设项目上给予体现、展现或反映,把其作为景点构成的一部分或主体,在自然景观和环境基础上提升景点的人文内涵,使市民或外来游客在休憩、游乐的同时,了解或感

受耒阳,最终在景点或景观构成的“物境”中,产生情景交融,乃至体会“意境”。

四、规划结构

根据公园周边用地、环境和交通状况及场地地形地貌,大湖公园的规划结构可总结为:蓝色为面,绿色为屏,动静分区,四园相串。

蓝色为面:是指利用现状水体扩大的广场人工湖水面,规划根据场地的自然特征和功能造景的需要,以岛屿、湖堤、栈桥等方式将其分隔成大、小两个不同的主水面,在武广铁路站公园主要入口处以水带划分场所空间,整体上形成宽广、蜿蜒、深远的公园主体基质。

绿色为屏:是指结合公园东部保留的城市自然山丘,同时在广场人工湖内部保留和塑造的部分低丘,种植宽阔林带,形成东部入口的障景和公园武广铁路站方向的绿化大背景。

动静分区:规划以湖面中央曲桥为界把人工湖分为东、西两个大区。动区主要指曲桥东侧湖面区域,以布置入口广场、码头等为服务内容,结合自然环境,形成满足市民和游客游玩、休闲等相对热闹的区域;静区主要指曲桥西侧湖面区域,主要通过结合山林布置茶社、亭台等,形成以休闲、观赏、市民活动为主体,相对安静的区域。“动”、“静”两区之间以湖面相隔并自然过渡,满足游客和市民的不同需求,互不干扰。

四园相串:是指沿蜿蜒的湖岸线因地制宜布置的4个公园景观分区,各个功能区在景观上各有特色,精彩丰呈。四个主题景观区分别为:大地飞歌广场区、桃岸怡情景观区、幽林野趣景观区、夏荷映日景观区。

五、分区景观设计说明

1、大地飞歌广场区

---以水、风、花等景观元素,演绎现代、朝气、繁荣、动感的耒阳武广第一景观印象。 总体功能定位:大地飞歌广场区位于大湖公园西部的临武广铁路站出入口方向,是衔接站前广场与公园的重要节点。规划利用该处特有的独特位置作为展示公园整体风貌的主窗口,以自然风景为主题,为人们营造开阔、简约的集中活动场所。

景观特色:以水、风、花等大自然景观元素,以几何构图手法划分成自然、清晰、明朗的开敞空间,为耒阳武广站演绎大气、现代、流畅、活力的第一印象景观。水体中央的高塔新辉一景形成整体景观的高潮,起到统帅主景的作用。 主要内容有:

水之乐:指东湖中部大型音乐喷泉。以水面中央的高塔作为视线焦点,营造水体的不同动感韵律。

风之音:指位于湖岸的风铃柱。柱的形式结合耒阳当地文化,通过风吹铃铛产生的声音律动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

泉之歌:为蜿蜒于广场中的带状水体,其中设置涌泉带,随着音乐的节奏演绎动感和活力的景观印象。

花之舞:通过设置条形的花带形成花境,配置观花效果好的花灌木,形成广场中多彩的颜色,其生机和繁荣气质油然而生。

2、桃岸怡情景观区

总体功能定位:桃岸怡情景观区位于公园北部,靠近众多商务酒店,人流量较大。设计营造轻

松休闲的赏景区,彰显体现人性化场所的压力舒缓区域。

景观特色:以自然式园林为主,体现以桃为主题的植物空间,以广场、亭、桥等形式营造景观区。

主要内容有:

盘桃虬枝:指位于广场区的植物造景元素,利用桃的不同树形作为观赏特点体现主题。 花港观鱼:指在水体附近利用桃叶形态设计园林建筑亭的形式,结合栈道进行赏鱼等市民活动。 阳光草滩:指以草地为主要构景元素,结合果汁屋、曲桥春光等园林特色建筑形成较为安静的

赏桃区。

古茶遗香:指位于城建投公司前方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广场和茶楼建筑,为市民休闲提供喝茶聊天的临水幽雅环境。

3、幽林野趣景观区

总体功能定位:幽林野趣景观区位于公园的东南侧入口,以自然地形为主,结合丰富的植被营

造幽静的山林环境。

景观特色:以植物为构景元素,体现幽静宜人的植物四时变化。

主要内容有:

雾林迷情:指东南侧入口处以山体为背景,用廊架和水雾营造山体云雾环绕的景象,引人入胜。 枫林尽染:主要指以枫香等观叶植物营造丰富多彩的四季景观。

和曲岭:指在山顶建设亭廊,为市民唱戏观景营造交流空间。视野开阔,环境幽静。 竹径深深:用竹作为植物造景元素,体现静的意境。 草亭垂钓:为靠近水体的垂钓区,丰富市民活动。

落樱缤纷:指位于水体中的小岛,以樱花作为植物造景元素,体现春季的特色景观。

4、夏荷映日景观区

总体功能定位:夏荷映日景观区位于公园的南侧,以观花植物作为观赏要素,体现清新淡雅的

环境。规划利用该处湖面蜿蜒的湖岸线,进行人工湿地营造,草丛、栈道等在该区星罗棋布,植物、鱼、飞禽等生物在该区繁衍生息,具有较高游赏价值。

景观特色:突现水的特色,景观手法上以几何式构图和自然园林相结合的方式,使该区极富地

方文化特色。

度水寻芳:指用栈道构建景观骨架,体现人们的亲水性。通过种植芦苇、菖蒲、水芹、鸢尾、

水灯芯、花叶芦竹、荷花、水葱、睡莲、荇菜、金鱼藻等湿地植物,营造芳草凄凄、平沙落雁式的和谐生态景观。

荷塘月色:指用荷花作为主要的观花植物,体现“暗香浮动”的意境。在湖湾处种植大面积荷

花,点缀凉亭,供人采摘、游赏。

观荷台:利用地形做下沉式广场,通过亭和植物的围合营建林荫式的广场空间。

芙蓉庭:为游客和市民服务的公园式餐厅,规划将耒阳本土建筑形式在园林建筑中进行应用,

结合周围植物形成极富民俗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区。 合欢林:用合欢构建林下广场空间。

青莲码头:用具有民俗特色的码头体现地方文化。

·

推荐第5篇:公园规划设计规范

自然生态环境的改造近几十年来,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状况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4300万公顷,占该区域面积800}以上,土地荒漠化则以年平均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其状况令人触目惊心。 随着西部大开发逐渐步入正轨,中国追阴守对西部环境保扩!的认识与决心以及所采取的措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近3年来,仅用于生态建设的资金高达270亿人民币,特别是当前的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保护天然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封山禁牧、禁止滥襄野生固沙植物、加快西部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等,对扭转黄土高原生态恶化的趋势,重建秀美山川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水土流失和土地沙}fk}}L区,主要采取种树种草、绿化荒山和荒漠、以粮代贩、承包到户的措施,并要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从技术上作到封山、封荒,退耕还林,大力植树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以固结泥沙。并根据不同的地理、气候和水资源条件,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因地制宜。同时还改革投资机制和提高禾服含量,探索建立谁投资、谁受益的利益机制。对退耕还林还草的,国家无偿提供粮食,提供树苗草种。

农牧民不仅在自己承包的土地比种树种草,还可以承包别的荒山、荒地种树种草,实行谁种植、谁管理、谁受益,责权利挂钩,在保证基本农田数量的前提下,把退耕的农民变成造林专业户,使治理环境与产业开发相结合,与农牧民脱贫致富相结合,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参与性。 另外,黄土高原生态恶化虽然有着自然因素的影响,但不可否认因乱砍乱伐、过度放牧、农垦开发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人为因素却是引起生态环境恶劣的最大最直接的元凶。由此可见, “治山”先要“治人’

要运用适当的法规、政策和行政管理等措施,约束和改变人们不当的开发行为,制止人为的生态破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恢复。 人类在营造自己的家园时总离不开对自然的改造,但自从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以来,翻门是否清醒地意识到按照以往以人为中心的行为模式作为指导行为的理论观念是否依然合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校历年来一直致力于绿色建筑体系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荆是出了大量具有.实际意义的学术理论成果。理论提出绿色建筑体系首先是一种新的生态意识,核心就是按照生态原则调整人类行为模式,自觉调控人类自身行为,防止自己的活动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控和承受力所制约的阂限。

度假村设计:HTTP://WWW.YXSTJG.COM/

推荐第6篇:公园规划设计文献综述(优秀)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文献综述

1、城市公园产生背景

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休息地,是市民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日常生活和身心再生所必需的“平常景观”,是居民日常工作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公园设计在地块划分时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绿色块,而是弥漫于整个城市用地中的绿色液体[1]。

随着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环境的恶化,以及人们对于休闲游憩的需求与日俱增,城市的生态园林环境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是城市生态园林环境的重要体现。所以,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城市公园建设提出[2]了更高的要求。

2、城市公园的发展

2.1西方园林的发展

纵观世界造园的发展,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而服务于大众的公园出现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公园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城市的发展以及更重要的是,随着民主思想意识的诞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3]。

早在19 世纪末,西方城市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开始建造公共绿地等城市景观系统。1880 年,著名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德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便成为了世界公园景观设计和建设的蓝本。之后,公园景观又逐渐开始结合灯光、建筑艺术、休闲设施等等元素[4]。 2.2我国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建造的历史始于何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但从园林建筑的使用性质来分析,园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的要求而兴建,而使用者则必须占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和劳动力,才有可能建造供他们游憩享乐的园林。故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园林大多数为皇家园林或权贵大臣的府邸园林,同时寺庙园林也是我国古代一笔财富。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出将广州的越秀山辟为公园(现为越秀公园),当时的一批民主人士也极力宣传西方当时诞生不久的“田园城市”的思想,积极响应倡导筹建公园。于是在一些城市相继出现了一批公园,并已经初步具备了动植物展示、儿童活动、运动、展览等设施功能,但1949年前我国的公园数量还是很少,容量也很有限。

跨进21世纪,我国城市公园的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建设生态城市和发展旅游事业直接刺激和促进了城市公园的发展,使城市公园的数量猛增,投入[3]规模加大。

3、城市公园的设计要素

景观规划设计涉及范围已远远超出我们常说的“景观”的概念和范畴,不仅仅包含了绿化种植设计,公共小品设计,还要考虑到满足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等综合因素的设计,已经逐渐成为人类塑造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

现代城市公园的艺术景观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中,已由普通的城市广场、城市公共绿地以及收费的公园等传统景观转向了城市公园,具有公益性和多样性的艺术形态和特点。这种转变不仅保留了城市空间的公共性特点,还提供了一个充满互性和体验性以及艺术性的日常生活的活动场所。从某种程度来说,现代城市公园具有多样化、多元性以及组合性的特点,其本质上也是对公共空间的[5]一种重组。城市公园的景观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工的,它包含了一代一代人的思想变化,是一个城市历史变迁的最直接的体现。城市公园的园林四要素为景观建筑与小品、植物、地形、山水等方面。

3.1景观建筑与小品

每当我们做一个设计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不是其绿化种植,而是其小品的规划设计。一个特色的园林小品会让你的设计增添光彩,同样,一个其貌不扬的小品也会让你的设计黯然失色。你可以认为小品是画龙点睛之笔,你也可以让他作为整个设计的焦点。

园林小品,是园林中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和方便游人之用及园林管理的小型建筑设施。一般没有内部空间,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园林小品既能美化环境,丰富园趣,为游人提供文化休息和公共活动的方便,又能让游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

我们可以在各类公园、游园的入口外面摆放小品 ,将小品放在各类公园、游园门口外面,即可通过预示性小品点出园内主题。在人们视点中心处摆放小品,可活泼周围气氛,所谓画龙点睛之笔。在两条路T 字形交处,在这个端头可适当摆放小品,这样可使游人感到前面有景可赏,同时预示这里是尽头需要转弯。放置适合的小品可按道路宽窄、人流多少及该处的环境要求而定。水景小品的设置可为水景增色不少。如杭州的“三潭映月”,只在水中放了三个小石灯塔,使平淡的湖水显得生动不少;一所大学校园内的水池中的一个小岛上,种植了一丛耐湿的乔木,一个鸭舍,老鸭带小鸭出来游水觅食,景色也十分迷人。

园林小品的历史源远流长,景物虽小却妙趣横生。园林中每处都需艺术,如灯柱、坐椅、指路牌、栏杆、垃圾箱、告示牌等。非生物性、非建筑物的小型物品都要有一定的装饰性,并且要对这些小品精心进行艺术加工,不可掉以轻心。园林这个可以使游人感知的客体,是许多形体的单元组合而成。所以只有使每个小局部都美,才能达到整体美[6]。

3.2植物

植物绿化是园林设计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古往今来,植物配置都是园林中的主体,它不仅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更能提高公园的生态效益。在城市公园中,植物的绿化面积至少应该占到公园总面积的65% 及以上。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城市公园的设计就是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室外公共空间的一种设 计[7]。在有限的土地上,我们要根据物种的自身习性,合理进行植物配置,实行乔、灌、草多层次、多空间、多颜色、多手法、多功能的配置,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生态系统。

3.2.1植物配置原则

3.2.1.1自然生态和谐原则

公园的植物配置,要在尊重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适当修整。在树种选择上一定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而且要选择抗逆性强、易于管理、生长好的树种为主,做到“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同时,要注重植物与周围建筑小品以及水体等环境的和谐,使植物的柔和美与建筑的硬质美[1]自然和谐统一起来。 植物配置需要联系当地气候选择容易成活的树种,不能为了追求新、奇、特的效果,大量地从外地引进各种名贵树种,可导致长势很弱,甚至死亡。原因就是在植物配置时没有考虑植物分布的地带性和生态适应性。

3.2.1.2遵循各种美学原则 美学原则大致可分为:多样与统

一、均衡与稳定、对比与调和、韵律与节奏。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工景观,凡是具有美感的都是景观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具有明显的协调统一。在园林植物配置中,植物材料在形体、体量、色彩、线条、质感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即配置的统一性\",但是过于统一也会产生呆板、单调的感觉。如果过于多样而缺少统一,又会显得杂乱无序。所以,在植物配置中必须遵循“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准则。基调树种,由于种类少、数量大,形成植物景观的基调及特色,起到统一作用,而一般树种种类多、但数量少,起到变化作用[8]。

植物配置是景观设计的一大亮点,除了以上两种原则之外,我们还应考虑到植物的安全性问题。例如有毒植物不可种植在儿童游乐区;行道树应选择虫害少、无飞絮的植物。

3.3地形

地形是公园的骨架,通过合理利用地形,可在公园中创造供人们休闲娱乐的优美环境。造园讲究因地制宜,对公园内原有的地形地貌要适当地保留,采用合适的处理手法使其发挥最大的景观效益。在处理不同地形时,可根据其特点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如,自然坡地可以成为人们休憩、静坐的好去处;梯形地可以设置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台阶;垂直地则可以布置舒服的座椅 总之,公园是自然景观的再现,只有因地制宜,结合人们的行为活动和心理特点,使各个要素协调有序,才能营造出和谐的、充满人性化的生态环境[9]。

3.4山水

山水元素自古就被中国古人造园所运用,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中,人们崇尚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造园理念,将园林融入山水,使园林趋向自然。同样,在静安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也融入了山水设计,从湖面到山洞,再到溪流汀步,园中央处处能见山水景观。岸边波光粼粼,溪流潺潺,处处花繁叶茂、嘉木葱茏,犹如一幅自然山水画卷。此外,园中石景随处可见,从驳岸的材质到花坛的收边,很多都是用石为材质。静安公园的山水结合刚柔并济,仁智相形,气韵生动[10]。

4.城市公园的设计原则

对于大多数的设计还说总体有它不变的设计原则,城市公园在经过了一系列的变迁之后,存留下来的原则便成了它的设计精华之所在。

4.1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我们进行一定的解析。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城市公园景观是为了服务于居民而建设的,所以其必须且一定要遵循的原则便是以人为本。

人性化的公园也许是有优美的景观,也许是绿树成荫,也许是有人文文化,也许现代时尚,也可能有趣和谐。它的存在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还给城市增加了富于变化的美丽景色,丰富了城市的景观,使得人们充分领悟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美[11]。

4.2园内外景观风格一致的设计原则

风格一致往往是我们在设计时最容易忽略的一点[12]。有时候我们为了在设计中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往往会是浓密的树阵外围是稀疏的草地,亦如发光的金佛外面披着一件百布衫。所以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联系周围的环境,做到整体风格的统一,不突兀,不高调。

4.3注重创新的原则

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其他规划设计一样,要不断创新,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出不同的设计。公园的规划设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它应以自然为主线,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领域,使身居闹市的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创新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设计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灵活运用,能够将时代气息和公园设计巧妙地融为一体。

城市公园要表现地方特点和风格,要有自己的特色,避免景观的重 复。我国有名的公园很多,各有特色。在设计中,我们要有选择地汲取一些名园在设计上的经验,但不可全套照搬。在景点处理、树种选择等方面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突出地方特点和风格。公园内各景区的设计要有特点,不能整个公园一个样。

5.总结

以上归纳了我们城市公园的产生背景,城市公园的发展,城市公园的设计要去,以及城市公园的设计原则,为今后我们在进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遵循一个原则或许就能让你的设计大添光彩,无视一个注意点,你的设计可能就会被毙掉。作为设计同行的我们,需要抓住每一个关键点,做好每一份设计,留下一份美好的记忆。

[1]朱磊.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以上海世纪公园为例[J].现代园艺,2011(11) [2]李春萍,翟国勋.城市综合性公园景观设计研究[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3) [3]田闯.谈城市公园景观营造[J].美术大观.2009,(7) [4]左诗琴.公园景观设计问题探究[J].大众文艺,2012(11) [5]兰玲,徐莉.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探析[J].大舞台,2013,(8)

[6]杨玉想,刘金涛,张娟.浅析园林小品的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2010(12) [7]周楚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及其基本原则[J].中国科技博览,2010(28) [8]张前进,阎宏伟 .论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9]笪慧.人性化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J].中华建设,2012,(5) [10]张波.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探析——以上海静安公园为例[J].现代园艺,2011(11) [11]焦龙.以人为本的公园设计[J] .现代园艺,2013,(6) [12]张燕青,魏云华,林魁.现代城市公园绿地营造_以泉港区锦绣公园景观绿地规划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17)

推荐第7篇:公园规划设计用说明书目录

天津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目录

目 录

第一部分 现状概况及设计构思 .................................................1

一、背景分析 .............................................................1

(一)区位分析 .......................................................1

(二)历史与文化背景分析 .............................................

1(三)规划范围 .......................................................1

(四)规划依据 .......................................................1

(五)规划目的 .......................................................1

二、自然经济条件分析 ....................................................1

(一)经济条件分析 ...................................................1

(二)自然条件分析 ...................................................1

(三)民风民俗分析 ...................................................1

三、设计构思 .............................................................

1(一)初步印象与理念构想 .............................................1

(二)领悟设计主旨 ...................................................1

第二部分 规划设计及分析 ....................................................1

四、总平面整体规划 .......................................................2

五、结构功能分区 .........................................................

2六、道路交通分析 .........................................................2

(一)出入口和停车场 .................................................2

(二)内部交通 .......................................................

2七、公共设施分析 .........................................................3

八、亮化照明分析 .........................................................3

(一)道路照明 .......................................................3

(二)广场、人行道和绿地照明 .........................................4

(三)水体照明 .......................................................

4九、景观结构分析 .........................................................4

(一)景观轴线分析 ...................................................

4(二)活水景观分析 ...................................................4

(三)视线渗透分析 ...................................................5

十、竖向设计分析 .........................................................

5十一、植物配置种植分析 ...................................................5

(一)植物种植分区分析 ...............................................5

(二)树种分析 .......................................................6

(三)植物配景分析 ...................................................7

十二、主要景点分析 ......................................................7

(一)太白广场 ......................................................7

(二)醉仙亭 ........................................................7

(三)杜鹃花梯 ......................................................7

(四)水植物园 ......................................................8

(五)观景坡地 ......................................................8 十

三、透视效果分析 .....................................................8 十

四、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8 十

五、分期建设 ..........................................................8

(一)近期建设 .......................................................8

(二)远期建设 .......................................................8 十

六、实施措施 ..........................................................8

推荐第8篇:生态小区规划设计论文

一、规划选址

小区的规划选址很重要,尽量选择地下和周围环境良好的区位,避免因地形等特点造成的空气流动不畅或风速过大等问题。小区用地应结合地形特点,不应使建筑物正对迎风的湖岸或容易形成风道的山谷等地,最好选择避风向阳的坡地。

二、规划布局

在小区规划布局上,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协调好住宅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小区规划设计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结构、朝向、间距、周边环境等因素,运用建筑空间构图原理,合理安排住宅、公共建筑、道路、建筑小品等的相对位置,使它们组成一个井然有序的有机整体。

三、景观的营造

在景观的营造上,要进行人性化设计,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的要求。尽可能地利用住宅区地面作为景观用地,考虑住宅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给小区带来生气,增添小区的生活气息,创造真正具有较好生态效果的住区环境。有条件的小区应配备园林、喷泉、休闲广场、游泳池、健身会所等,创造一种自由漫步式的家园模式。

注重节能设计

我国的住宅需求量逐年增加,住宅建设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因此,现代化的小区建设应充分节能,通过对小区的合理规划和布局,以及对建筑的合理设计,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自然能源。

一、小区道路系统设计

小区道路也是小区的风道,道路布局应充分结合建筑物的布局和结构,应有利于小区的通风,并结合小区绿地空间,尽可能地把绿地中的新鲜空气引入小区,以提高小区空气质量,改善小区环境。

二、小区绿化及景观规划

良好的居住区绿化,不仅能美化小区环境,而且对于住宅建筑节能有重要作用。在炎热的夏季,浓密的树冠能够将35%的太阳辐射热吸收掉,植被的蒸腾作用和其根部的保水作用有利于小区降温。小区绿化可以有效调节湿度、降低气温、改善通风质量,从而减小城市热岛效应对小区的影响。

三、住宅单体的节能设计

首先,提倡建设节约型住宅,合理使用面积。其次,住宅室内平面布置应合理。合理布置卧室、起居室、餐厅、厨卫等功能空间,考虑空间的紧凑性。再其次,控制住宅层高,一般住宅层高以2.8米为宜,不宜超过3米。层高过高,会增加建造成本;层高过低,会减少室内的采光面积,并使室内通风不畅。最后,控制合理的窗墙面积比。

打造特色小区

现代化的小区,还应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要创新规划设计理念。对小区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多元化的组织手法和多样的居住空间创造方法,结合小区所在地段、城市大环境,建设特色小区。

可以运用灵活的组织手法,创造丰富的艺术生活空间。小区景观可以充分借用周围的景观,并巧妙应用过渡、渗透、对比等丰富的组景手法,打造主题鲜明、动静结合、软硬搭配的建筑结构空间,提高整个小区的文化品位。

还应重视小区规划与当地的历史文脉相结合,要与城市整体形象相协调。在规划设计上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使小区能够延续所在地区的历史文脉,体现出文化传统的积淀。

结束语

现代化的小区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生态节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更加亲近自然的生活场所。

推荐第9篇: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一)

文章来源:其他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6-1-13 10:01:31 第一章 总 则 1.1 编制依据

1.1.1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1.4 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1.1.5 国务院《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1.1.6 建设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1.1.7 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1.8 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1.

2指导思想

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

3基本原则

1.3.1 遵循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与国际有关规定相一致;

1.3.2 维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人为干扰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其恢复与修复工作;

1.3.3 坚持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应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适度开展科研、科普及游览活动,发挥城市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4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湿地保护现状,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

1.

4规划目标

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章 基本概念 2.1 湿地的定义

本导则采用《湿地公约》关于湿地的定义,即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2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2.3 城市湿地公园与其它水景公园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了湿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

2.4 城市湿地公园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第三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3.1 系统保护的原则

3.1.1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3.1.2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3.1.3 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

3.1.4 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2 合理利用的原则

3.2.1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3.2.1 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3.2.3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

3.2.4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

3.

3协调建设原则

3.3.1 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

3.3.2 建筑风格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

3.3.3 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

3.3.4 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二)

文章来源:其他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6-1-13 10:02:06 第四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程序 4.1 编制规划设计任务书 4.2 界定规划边界与范围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范围的确定应根据地形地貌、水系、林地等因素综合确定,应尽可能的以水域为核心,将区域内影响湿地生态系统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各种用地都纳入规划范围,特别是湿地周边的林地、草地、溪流、水体等。

城市湿地公园边界线的确定应以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连通性为原则,应尽量减轻城市建筑、道路等人为因素对湿地的不良影响,提倡在湿地周边增加植被缓冲地带,为更多的生物提供生息的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城市湿地公园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一般不应小于20公顷。

4.3 基础资料调研与分析

基础资料调研在一般性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调研内容的基础上,应着重于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水资源总量、动植物资源等自然状况,城市经济与人口发展、土地利用、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等社会状况,以及湿地的演替、水体水质、污染物来源等环境状况方面。

4.4 规划论证

在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应组织风景园林、生态、湿地、生物等方面的专家针对进行规划设计成果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审论证工作。

4.5 设计程序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工作,应在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4.5.1 方案设计

4.5.2 初步设计

4.5.3 施工图设计

第五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内容

5.1 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根据湿地区域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条件和湿地公园用地的现状,确定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划定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游览路线和科普、游览活动内容,确定管理、服务和科学工作设施规模等内容。提出湿地保护与功能的恢复和增强、科研工作与科普教育、湿地管理与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

对于有可能对湿地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干扰、甚至破坏的城市建设项目,应提交湿地环境影响专题分析报告。

5.2 规划功能分区与基本保护要求

城市湿地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

5.2.1 重点保护区

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可以针对珍稀物种的繁殖地及原产地应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此外,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

重点保护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本区内所有人工设施应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

5.2.2 湿地展示区

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建立湿地展示区,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缺失的区域,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育和恢复工作。

5.2.3 游览活动区

利用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可以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可以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应加强游人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5.2.4 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置管理服务区,尽量减少对湿地整体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第六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成果

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成果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6.1 城市湿地公园及其影响区域的基础资料汇编;

6.2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说明书;

6.3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图纸;

6.4 相关影响分析与规划专题报告。

推荐第10篇:湿地公园旅游规划

城市湿地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初探

姜健 12S034062

摘要:湿地拥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国际上通常把它与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公园在保持水源、抵御洪水、蓄洪防早、调节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地球之肾”、天然物种库等。在生态日益恶化的今天,城市湿地以其特有的功能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湿地不仅具有维持区域水文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提供野生物种的栖息地及娱乐、教育和美学欣赏场所。这些功能在城市这个鲜有自然栖息地的地方显得特别重要。通过保护和建设,城市湿地可以产生类似于的大自然的环境。城市湿地景观往往会成为城市中最让人流连忘返地方,让人有一种复得返自然的诗意和情趣。 关键字:湿地;城市湿地;景观;生态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它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环境调节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它在保持水源、抵御洪水、蓄洪防早、调节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了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湿地公园因其公园的特殊属性,使其比一般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功能定位上更加强调休闲游憩等功能。科学合理的游憩空间规划设计,能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湿地公园游憩观光,接受科普教育,提升保护湿地、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湿地保护和可持续的开发利用的探索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湿地公园(图1)游憩空间设计是寻求湿地保护、开发、利用的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动态的平衡点的过程,需从景观设计、环境科学、生态学多方面探索和研究,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湿地集中了大自然的精华,保存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拥有地球上独特而难得的优美景观,是人类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场所。因此,许多大城市湿地的很大一部分原生态湿地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恢复城市中原有的湿地体系己经刻不容缓。

图1 湿地景观

1.2湿地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园,为更好地促进其发展,对其进行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湿地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阐述了湿地和城市湿地的定义、分类及功能,并指出了城市湿地的特征和现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威胁;对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类型以及其建设的功能及意义展开了研究。

(2)在对国内外的一些城市湿地公园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了其建设的成功经验,并指出了当前我国城市湿地公园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恢复理论、游憩学理论等对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展开理论研究,并提出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目标和原则进行了阐述。

2概念阐述

2.1城市湿地公园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湿地的保护措施和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学者提出根据地域及湿地的特征等,将湿地划分为城市湿地和非城市湿地两大类,后者亦可称为乡村湿地。这一分类是湿地应用分类的新尝试。对于城市湿地尚未有明确的定义,根据相关资料,笔者认为城市湿地主要是指位于城市区域内和城市边缘的各类湿地,它是人工湿地、半人工湿地和天然湿地的复合体,而其相对应的范畴即乡村湿地则是指处于乡村或自然环境中的各类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2.2城市湿地公园的特征

2.2.1完备的生态系统

建成后的湿地公园属于一个完备的生态系统,本身可以自成系统,界限明晰,具备一定的规模。园内的生物应该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资源。植物类主要包括:沼泽植物、盐沼植物、红树植物、浮游植物、挺水植物、底栖植物等。 2.2.2具有多种类型和区域特色

受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等的影响,不同区域的湿地或湿地景观呈多样性类型。从宏观上看,不同地域、不同地形地貌、不同的气候条件以及不同的城市发展要求可以建成不同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微观上水域到陆地自然生态系统过渡或演变的生态和景观的梯度变化明显,具有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生植物群落的生态演替系列,以及鸟类、底栖动等构成丰富的生态景观,形成了湿地公园竖向变化的特色景观。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湿地类型、物种结构,突出区域特色。同时,还可以将不同区域类型的湿地景观微塑到公园内供游人认知与体验。 2.2.3别具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

湿地公园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生态系统,生长、栖息着众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城市湿地公园中景观类型多样,景观空间多变,景观体验丰富。湿地景观生态格局由湿地中的基质——绿色片区,斑块——水域、森林、草坪、农田、广场,廊道——道路、河溪、林带等组成。景观的水平生态学过程使景观元素之间相互渗透,从而形成多样性的景观格局。密林、疏林、草坪组合成自然的景观植物群落,水中、水面、水岸、森林组合成立体的优美的景观画面。栈道、平台、廊架将公众引入自然的生境。观鸟、划船、采莲、垂钓、潜水、灌溉、喂养等湿地游憩成为人和自然的交心之旅。科普、考察、参观等活动使公众获得丰富的湿地体验。

2.2.4生态经济效益显著

由于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系统通过构建与运行自组织体系节省了大量的维护费用,减少了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投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年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过程使公园持续发展,使得湿地公园具备比一般公园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2.3城市湿地公园功能

综上所述,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其较强的调节城市气候能力;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湿地公园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游憩场所和教育场所;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方面,有较大作用;经济效益突出;是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的有效途径;可补充地下水资源,改善水环境。

3国内外湿地公园案例分析

3.1国外湿地公园案例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城市湿地的保护和利用(包括人工湿地的兴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了成绩,建设了大批城市湿地公园,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英国伦敦湿地中心,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湿地公园、华盛顿郊外的亨特利湿地公园。这些城市湿地公园建成后都成为了当地居民乃至整个城市的生态游憩和环境教育中心,本文在这里对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湿地公园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3.1.1伦敦湿地中心

伦敦湿地中心位于伦敦市西南部泰晤士河围绕着的一个半岛状地带,离市中心5km,距离白金汉宫仅有25min的车程,是世界上第一个建在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该公园是由4个废弃的混凝土蓄水池改造、恢复而成,公园共占地105英亩。该公园规划的目标在于为多种湿地生物提供最大限度的饲养、栖息和繁殖机会;让参观者在不破坏保护地价值的情况下,近距离观察野生生物,并在游憩之余学习更多有关湿地的知识。除此之外,呈点状散布在公园内的建筑均为小平房木屋,和公园整体的环境相融合。该公园是世界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史上的一个成功典范。 3.1.2奥兰多湿地公园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湿地公园(图2)是在伊斯特里(Easterly)湿地恢复工程中建立的。湿地系统中铁桥东部湿地区域被称为奥兰多湿地公园,在公园里沿着要的野生动物和鸟类栖息地周围有一条2英里的观鸟线路,公园中还专设有慢跑小道,自行车小道。园区内参观的主导路线上均竖立了引导标志,并为参观者指明最佳的观鸟地点。奥兰多湿地公园不仅被当地的中小学校用来作为进行环境教育的自然实验室,还被佛罗里达中央大学的学生和教授用作实习和科研的基地。

图2 奥兰多湿地公园

3.2我国城市湿地公园

目前,内地己完全建成的湿地公园并不多,大多都处于建设、规划和筹备阶段,这里就其中部分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进行简要介绍。 3.2.1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图3)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公园总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一期工程面积超过3.46k㎡,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图4)。西溪湿地公园特色:西溪之胜,独在于水;西溪之重,重在生态;西溪人文,源远流长;西溪民风,醇厚质朴。国际公约秘书长皮特先生认为西溪湿地很漂亮,“几乎完美的体现了湿地中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的特征要素”。

图3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平面图图4 西溪景观

湿地公园西溪模式的精髓就在于以综合利用为手段,坚持积极保护方针,以保护为目的,以利用为手段,通过适度利用实现真正的保护,也就是通过保护和利用实现双赢。 3.2.2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绍兴镜湖新区内,在绍兴中心城市三大组团越城、柯桥、袍江之间。公园所在的区域是绍兴平原的组成部分,地势平坦、河网密布,该湿地公园在规划过程中根据公园生境划分为三大区块。北部区块包括北湖景区、水花园景区、密林景区三个景区,该区块主要以烟波浩渺的湖泊湿地景观为主,展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自然风光。(图5)

图5 镜湖风光 3.3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分析

3.3.1成功经验总结

基于目前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才刚刚起步,真正建成的湿地公园少之又少,因此对于成功经验的总结主要是根据上述国外和港台城市湿地公园实例提出。成功经验可以主要归纳为,(1)灵活有效的协作开发模式,既国外很多的湿地公园建设大多遵循以政府投资为主体,企业和社会其他组织投资为补充的开发模式。这一开发模式大大降低了政府的资金投入,能够更大范围地动用社会力量来支持城市的生态建设;(2)生态、科技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湿地公园是接受生态环保教育的场所,因此公园设计应当充分融入生态设计的理念,通过运用科技手段来更好地实现对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3)水的利用与湿地保护有机结合,这种开发方式即保护了湿地环境又打造了环境特色,生态保护与开发达到了完美结合及和谐发展;(4)旅游与湿地特色相结合湿地旅游特色,有别于其他生态公园,为喧嚣城市里来此的游客带来宁静优美的游览感受。 3.3.2存在问题分析

在对当前我国内地城市湿地公园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目前内地的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缺乏规范的管理,从整体的发展现状来看,城市湿地公园发展迅速,缺乏规范的管理,致使在公园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2)未遵循生态设计原则,一些城市湿地公园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未能真正遵循生态规划设计的理念,如在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盲目引用外来物种、游览设施和活动项目的设置未充分考虑公园的环境承载力等,导致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带来的二次破坏;(3)公众参与性不高,游客参与性不高往往是由于湿地公园本身的旅游活动项目或环境科普知识宣传不到位、宣传方式比较单一而导致的,还有一些湿地公园虽然有很好的服务和功能设施,如湿地展览馆、湿地实验中心等,但由于缺乏引导和介绍,在公园对公众开放后,并未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价值。

4湿地公园规划的方法与内容

4.1规划内容框架

城市湿地公园的内容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即物质空间和功能体系两个层面。 4.1.1物质空间层面的四个内容

(1)基础规划,湿地公园的基础规划是湿地公园建设的物质基础,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和居民点改造规划两个内容,是湿地公园建立的根本。

(2)保护规划,保护规划是湿地公园规划的首要任务,因为保护湿地生态和文化是湿地公园建立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前提。包括:分级保护、旅游承载力的规划、湿地生态恢复、湿地文化保护。

(3)旅游规划,旅游开发包括旅游策划、基础设施建设、多种经营规划等方面,是对湿地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内容。

(4)景观规划,城市郊区湿地作为可见生活质量的一部分,对于当地社区来说非常重要。对于地区计划者和企业家来说,要想吸引商业和旅游业,景观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开发湿地时,在计划决策中必须首先考虑景观的问题,根据旅游要求和湿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湿地景观规划。

4.1.2功能体系层面的四个内容

则对湿地公园的软系统进行规划,这样“软硬兼施”的湿地规划是对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双重保证。它包括对各系统完整性的设计和分析论证,并提出保障其可持续发展运转的措施和策略,主要有以下的内容:生态系统规划、物流系统规划、能量流系统规划、水系统规划和管理系统规划等。

(1)生态系统规划,包括对生态系统的设计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保障设计。首先应从生态系统各个级层检测现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找出缺失或薄弱环节,并作出专门的恢复、补救建议,同时提出保障措施。其次,建立生态网络,保证景观斑块-廊道-基底结构单元的完整性,同时将整个园区纳入到更大区域的景观格局中。

(2)物流系统规划,包括对物流设施和物流基础网络的建设。物流系统的网络由点和线这两个基本要素组成。完整规划物流的来源供应、供应链及最终排废的处理过程;强调物流的末端处理,寻求材料的最大化在循环和再利用,通过替代材料的使用和开展园区范围的一体化废物处理,减少有毒材料的风险。通过资源交换和再循环网络将园区产业和周围地区的产业联系在一起。这些产业可以开展副产品交换;园区内部的物流系统应与外部能量流结合,形成完整的物流链。

(3)能量流系统,主要指基础设施及旅游开展的能量来源、消耗过程的一个辐射系统的高效化。通过对设备的设计或修正,进行热能联产、能源梯级使用以及其他方法最大化能源的使用效率。通过企业间的能源流动获得更高的效率,广泛使用可更新能源。如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对风能的利用等,都是使能量流系统更加高效的方法。

(4)水系统规划,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供水系统的高效化、无害化;一是湿地水系统网络化和联通化。水使用系统考虑用水量,应尽量就地取水,减少建设费用,同时成为保护水质的内在需要;根据水的不同质量开展水的梯级使用;强调水使用的末端处理,达到无污染排放,应有明确的设施与措施,对污水的最终排放进行处理,防止对自然水功能体系规划是从对湿地公园进行统完整性与可持续性规划,它与以上各项专项规划并不矛盾。这四个功能体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种规划理念隐含在物质规划的内容中。

4.2规划原则

湿地公园能够给予当地社区适当的利润,将湿地旅游活动与湿地生态保护相联结;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利用适当的经营管理方法与技术提供旅游服务,使当地居民从中获益,同时游客可满足其旅游体验;并为所属城市居民提供短期旅游休闲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城市形象的构成元素及生态涵养地,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在规划中必须遵守如下原则。 4.2.1保护优先原则

城市郊区的湿地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遗产,湿地公园的价值首先是其“存在价值”,只有在确保城市郊区湿地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湿地的多种功能。因此,保护优先也是湿地公园规划的基本出发点。 4.2.2综合协调原则

城市郊区湿地公园规划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资源充分有效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虽然保护是湿地公园的核心,但是并不意味着要将保护与利用割裂开来。我国城市郊区湿地公园的特殊性之一就是湿地公园内包涵有许多社会经济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4.2.3突出自然原则

充分发挥风景资源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维护景观的地方特色,强调回归自然,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单纯商业化倾向。 4.2.4环境承载力原则

承载力原则意味着任何资源的使用都是有极限的,湿地资源的利用也不例外。当使用强度超过某一阈值或临界值时,资源环境将失去其持续利用的可能。湿地利用必须要在其允许的环境承载力(或称环境容量)之内,这是城市郊区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2.5分区管理原则

根据湿地资源价值与分布,划分功能分区,严格实行“区内游,区外住”、“区内景,区外商”、“区内名,区外利”的管理原则,在保证湿地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5结语

湿地公园是一个新概念,也是对待自然资源的一种新的态度和理念。我们应该看到,仅仅通过规划师对湿地的保护和开发规划对城市郊区湿地进行复兴的作用是有限的。目前最为迫切的,是人们对城市郊区湿地的哲学观和价值观的转变。这种转变包括规划的参与者、决策者,同时也包括广大市民的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同时规划师也在城市郊区湿地保护与开发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对于城市郊区湿地这一种集中了生态、经济、社会多重因素特殊的规划对象,规划师应该打破专业的局限,吐故纳新,转变传统的规划设计观念,邀请更多的专业人员参与到规划中来,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问题,提出多种途径的解决办法,使湿地公园的建设更好的融入到城市各项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20-123. [2]周多复.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J].城市研究,2000(4):7-9.

[3]克雷格.坎贝尔、迈克尔.H.奥格登.湿地与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L2005. [4]彭少麟,任海,张倩媚.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些理论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2026-2030.

[5]陈宜渝.湿地功能与湿地科学研究的方向阴冲国基础科学,2002(1):17.19. [6]吕宪国,黄锡畴.我国湿地研究进展叨.地理科学,1998,18(4):294-300. [7]左东启.论湿地研究与中国水利[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9,19(1):14-21. [8]刘红玉,赵志春,吕宪同.中国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研究[J].资源科等1999.21(6):34-37. [9]俞孔坚,李迪华,潮洛蒙.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M].规划师,2001,17(6)

[10]陈久和.生态旅游的绿色设计:以杭州西湖西进为例的研究[J].浙江学刊,2002,1:185-188.

[11]孙广友,王海霞,于少鹏.城市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5):94-100 [12]郝日明,许瑛.城市湿地在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建设中的作用及其保护建议[J].江苏林业科技.2005,32(6):46-49

第11篇:龙城公园规划设计说明

龙城公园规划设计说明

一、基本概况

龙城公园位于太原市龙城新区规划范围,北临龙城大街,南临龙城南街,西靠长治路,东有长治北路,西边还有一条通往龙城大街的单行车道。公园内还有一湖。本次规划的龙城公园长约310米,宽约220米,规划总面积约68200平方米。沿湖一侧水岸线为自然地形,现状绿地内的观赏价值较高的树木及部分常绿大乔木应保留利用。

二、规划宗旨

造就城市节点形象,提高龙城新区品位;完善城市功能,为城市居民及过往行人提供一处休憩、游赏、观景与交流的场所。

三、规划设计原则

1、生态性的设计原则:

龙城公园在景观要素与设计构思中,其生态功能是第一位的,它对于新城区内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保持着沿岸土壤的稳定性,减弱了汽车尾气对区域内大气的影响,是城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因此,本次设计的重点是围绕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型城市景观的营造,利用植物的不同生态习性及形态、色彩、特性等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植物配置运用乔、灌、草三者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的构筑,在有限的绿地范围内,达到最大的绿量,使之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在城市道路与湖泊的中间形成一条充满绿色、生机盎然的“绿色公园”,成为城市景观的补充和完善。

2、亲水的设计原则:

该公园为滨水绿地,现状决定了亲水性设计的原则。水,对人类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园林的亲水性设计就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因此,沿湖边布置铺装硬地,布置园路,点缀景观建筑小品,所有的铺装小广场、园路、景观小品均依水展开,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惬意,同时,又可从立面上丰富景观效果。

3、休闲的设计原则:

休闲性是现代城市绿地设计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生活性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又是体现现代景观设计的“人本主义”原则的重要标志之一。任何设计都是为了人类能够更好的生存、生活,给人的生活带来欢乐、悠闲、幽雅的感受,所以在设计中精心设置了园路,休息观景亭、台等,达到道路线型流畅、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效果。一切园林要素的布置都要满足人们工作之余的放松和休闲,最终体现景观设计“以人为本,人与自然亲和统一”的原则。

四、总体规划构思

在设计中注重了景观的节律感,以符合人在运动中的视觉规律,园林小品采用现代的材质、现代的景观手法,营造一个简洁、美观、富有现代气息的休闲场所,以保持景观视线通透为目的,让城市景观融入湖光山色中;同时合理种植树木,让“空蒙细雨弄柔丝,淡抹湖山秀丽姿” 的美景渗入城市之中。形成城在湖中,湖在城外的景观效果,真正体现出龙城园林城市的特色。

为使景观符合山水园林城市的景观效果,绿地以植物造景为主要手法,保持绿地景观的生态性特色。适当点缀部分园林建筑小品,供游人观景、休闲之用。

五、景观布局规划

以水为主线,为方便游人,将公园划分为五大区,分别为入口广场区、老年活动区、中心广场区、休憩散步区、儿童游乐区、风味野餐区、停车厂区,方便各类人群游玩。

六、景观分区设计

(一)入口广场区

该景区是公园面积最小的一个景区,是人们刚入公园内的一个小广场,由此通向各区。在该区内设有一个茶室,游人可以入内休息、观景、品茶、会友,既消除疲劳,又如进入画境,十分惬意,体现了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

(二)老年活动区

该景区专为老年人设置,为老年人群提供一个聊天、散心、锻炼身体的场所。该区有一小广场,让老人跳舞、锻炼身体。此区还有一块健身草坪。在广场与草坪之间设有一张拉膜供人休息。

(三)中心广场区

此区位于公园中心,景区的主景为一抬高式广场,广场中心设有中心喷泉。四个圆弧形花坛对称分布于广场周围。广场地面的铺装独具匠心,与设置于广场的景观构架相互交融,从不同的观景角度观之,远山近景皆入画中,有如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起到了园林造景手法中的“框景”作用。人们可在此休憩、纳凉、观景,周边种植高大的乔木等绿化树种,使本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安静的空间。景区内设置游步道,将各景点相连,绿地内种植以各色花灌木组成不同的色彩,视觉效果强烈。远望去,帆影点点,与景区的主题意境相吻合。

(四)休憩散步区

本区的绿化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绿地内设置休闲游赏设施,在道路旁种植行道树,人们在茶余饭后可在此区散步,在喧嚣的城市中给人一块静谧的空间。

(五)儿童游乐区

此区内专为儿童设置了游乐设施,有滑梯、秋千、跷跷板等,还为儿童设置了一沙坑,供儿童玩耍嬉戏。

(六)停车场区

为人们提供一个方便的停车场所。

七、种植设计

1、绿地内的地面除道路和广场外要全部用地被植物和草坪履盖起来,做到黄土不见天。

2、种植设计要达到四季常青、四时花香,充分展示植物的个体美,同时也表现植物群落的群体美。体现文化内涵,丰富植物景观,展示自然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体现自然环境意境景观效果。

3、在绿化树种选择上依照长生树种与速生树种相结合的原则,可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景观效果,又能随着时间的延续形成自身的植物景观特色。

4、树种宜选择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乡土树种及适宜本地生长的观赏树种。

八、植物群落的结构层次设计

上层大乔木——形成上层界面空间;

中层乔灌木——应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同时结合观花、果、叶、杆及芳香物种,形成主要植物景观感受界面

第12篇: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

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0年1月

目 录

第一部分:圆明园及其遗址简况

一、圆明园简况

二、圆明园遗址简况

第二部分:圆明园遗址及规划绿地现状情况

一、圆明园遗址现状

二、圆明园遗址外规划绿地现状 第三部分: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方案

一、规划依据和原则

二、区位关系

三、规划方案

第四部分: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表

一、规划圆明园遗址公园用地平衡表

二、现状圆明三园内驻园单位基本情况表

三、现状圆明园管理和经营项目情况汇总表

四、现状圆明三园内住户情况表

五、现状圆明三园外规划绿地内单位情况表

前 言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造园艺术高超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焚毁以后的圆明园遗址,既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也是供广大群众享用的园林游览资源;因此,圆明园遗址在中华民族的心中拥有特殊的地位。怎样更有效地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圆明园遗址,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其一,维持遗址现状,不搞复建;其二,全面恢复,重塑辉煌;其三,基本保留遗址,复建少量建筑,兴建遗址公园;各种观点难以统一。1985年编制的总体规划方案既未上报,也未获准。由于圆明园遗址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引起各方人士的忧虑。市政府对此非常重视,1999年5月,责成市规划院编制圆明园遗址公园总体规划。根据市领导的有关指示和要求,我们在对圆明园进行历史研究、现状调查分析、听取专家和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性质及功能,编制了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分别于1999年8月25日和2000年3月9日由市领导主持,经文物、规划、建筑、园林专家及有关部门负责人讨论评审并原则同意。

第一部分:圆明园及其遗址简况

一、圆明园简况

(一) 圆明园的兴建

据史料记载,圆明园大规模兴建由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起,后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计150年的扩建和经营,建成为举世无双的圆明三园,即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占地面积352.13公顷,其中:陆地面积228.4公项(建筑占地面积60.0公项),水面面积123.73公项,总建筑面积约17平方米,有108处风景组群。

(二) 圆明园的历史地位

1、圆明园是我国皇家园林的杰作。它不仅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被欧洲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2、是清朝帝后生活及临朝问政的政治中心。帝后一年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圆明园。

3、园内集中了历代珍藏的图书、文物、珍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博物馆。

4、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基地,清朝俸养外国艺术及技术人才,还在长春园东北角兴建了独成一区的西洋楼景区。

5、圆明园的兴建和经营过程,乃至后来的被毁,如实地反映了我国清朝年间从兴盛到衰败,直至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全过程,与清朝的经济、政治,社会等诸方面的发展与衰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对历史潮流研究院具有重要价值。

6、圆明园的建筑艺术是光辉的杰作,然而它的更精彩之处是整体布局,它布局和谐、科学、合理,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桥一涵、一亭一榭、一房一院无一不是科学严谨的构思和精深文化的体现。

二、圆明园遗址简况

(一) 遗址屡遭破坏

圆明园从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变为遗址后,一百多年来,几乎无时不在遭受到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归纳起来较大规模的破坏有以下几次:

1、1873年同治重修。这次重修工程遍及三园,总计建筑三千余间,但未告竣即行停工。这次“重修”因取用大木料,反而拆除了圆明园幸存的藏舟坞四座。

2、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使圆明园再遭劫难。八国联军将园内拆下的建筑材料、树木,甚至砖瓦、石料卖掉,经此一劫,同治和光绪两代屡经修复的少数建筑也荡然无存。到了宣统末年,园内麦垄相望,如同田野。

3、1912年始的民国初期和沦陷时期。几乎每天都有装满圆明园残料的车辆离开圆明园,共持续了二十多年之久。

4、1969年林彪第一号令开始后的战备阶段。把圆明园的砖瓦、石料搬去建防空洞。

5、1975年开始的农业学大寨阶段。进行了大量的挖山填湖,将原来的山形水系改造为农田。

6、近些年来,园内住户乱搭棚屋,倾倒垃圾,使圆明园西半部的地形地貌和环境遭到极大破坏。虽然1976年圆明园管理处成立后,做了大量的管理和保护工作,特别是将园内农民转为居民,收回圆明园的用地进行绿化,清整遗址,清挖水系,使圆明园有了今天的面貌。由于经济原因,园内搞了一些与遗址公园不相符的建设、经营项目和活动,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二) 圆明园遗址的作用与价值

1、圆明园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文物科考、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

2、圆明园遗址是19世纪被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中国的罪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3、圆明园被焚毁的历史使中国大批有志之士开始觉醒,使人们认清了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本性,也使人们认识到贫弱必受人欺,国富民强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将以此教育后人以史为鉴,反对侵略,保家卫国,保卫和平,保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价值远高于修复后的圆明园,所以说圆明园遗址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是无价之宝,它的史料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部分:圆明园遗址及规划绿地现状情况

一、圆明园遗址现状

(一) 圆明园遗址内用地及建筑情况

圆明园是圆明、长春和万春三园的总称,圆明园遗址范围总面积352.13公顷,其中:陆地面积234.39公顷(含山体占地53.2公顷),水域面积117.74公顷。有村庄27处,占地19.7公顷。驻园单位14个、占地25.22公缅怀,公园占地128.93公顷(其中公园管理部门及经营项目占地22.64公顷,复建古建占地0..62公顷,道路占地3.47公顷,农田13.19公顷,绿化用地89.01公顷)。三园总建筑面积152724.7平方米,其中农民住宅58974.5平方米(615户),驻园单位建筑面积71865.5平方米(职工4935人),公园用房13321.7平方米(员工1600人),景点建筑面积8563平方米。

(二) 圆明园遗址保护、整修、利用情况

圆明园遗址从1956年始被保护,由市园林局收地并遍植树木,1979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但*中数千米园墙、湖岸及大部分建筑基址被拆除,用于修造人防工事。在农业学大寨中,毁树、平山填湖、扩大农田,使圆明园遭到更严重的破坏。1976年由新成立的圆明园管理处接管并进行绿化、清理古建基址、寻找运回流散文物、整理史料,建馆展出园史。1980年社会各界1500余人发起《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定名为“圆明园遗址公园”并划定了公园规划范围。1988年圆明园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83年被确定为圆明园遗址公园至今,市、区政府及圆明园管理处对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保护、整修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将园内农民转为居民并搬迁,完成福海景区整修工程,整修了万春园、长春园的大部分山形水系,(恢复砂山9.5公顷,水面71公顷,补砌驳岸19472米),调整了部分植物配置,清理了以西洋楼和圆明园福海景区为主的建筑遗址共15处,恢复了万春园的宫门、鉴碧亭、浩然亭、圆明园的蓬岛瑶台瀛海仙山亭、蓬岛瑶台西岛庭院、别有洞天四方亭、如意桥、长春园的黄花阵、长春桥墩、翠鸟桥等古建,以及三园大部分园墙(共10700米),铺设路面34657.6平方米,仿建园桥36座。

在整治利用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同时,在无稳定资金来源和尚未准确理解圆明园遗址公园内涵的情况下,确实也做了一些与圆明园遗址形象和价值不符的事。如在福海东岸改变贻兰庭院落布局而建的商业用房,不顾三园自成格局风貌而打通福海和万春园水系,在初步清理的古建遗址上安排图腾、饭馆、动物园、儿童乐园、水上火车、鸽子岛、森林狩猎、保龄球道以及在主要园路上建了不伦不类的牌坊和与环境极不协调的雕塑等,还在园内安排与圆明园遗址氛围不协调的活动内容,三园西部私搭乱建棚屋,垃圾如山,污水横流,万春园东部建了别墅等等。

二、圆明园遗址外规划绿地现状

圆明园遗址外规划绿地总面积106.85公顷,除有农田11.4公顷和水体7.1公顷及绿化用地79.44公顷外,其它用地均被村庄和单位占用(村庄2个,占地20.44公顷;单位28个,占地56.07公顷)。

三、存在问题

(一) 三园内及三园外规划绿地内住户对圆明三园的破坏:圆明三园内现有27个村点,住户615户,四周的垃圾堆,臭水沟随处可见,影响圆明园的环境景观。

(二) 三园内、外单位对遗址的影响:现有驻园单位14个,均侵占遗址,高墙林立,汽车、拖拉机穿梭于园中,破坏了遗址及其周围环境。古树名木也惨遭损坏。

(三) 三园内游乐化、商业化倾向:由于公园管理费用不足,公园管理处经营了一些和公园性质与氛围相悖的项目,品位低、环境脏乱、噪声大,还有各种游园活动、商业活动等对遗址意境和景观影响很大。

(四) 与原有风貌不符的建设和整修,实质上起着对遗址继续破坏的作用.因缺乏对圆明园遗址价值和公园功能的准确定位,在保护与利用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如沿圆明园和长春园之间的主要道路上修建的牌坊等,都没有严格按原来的布局和风格修建。

(五) 实现三园以外的规划绿地难度大。三园以外规划绿地对三园整体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保证三园环境、氛围完整性的重要条件,但现状被各单位占领,三园东北角规划绿地已批给圆明园房地产开发公司建别墅,西南角有两个大村子,还有101中学、达园宾馆、西静园公墓、西苑商场等单位,均是经批准建设的,实施规划绿地难度大。

(六) 圆明园的管理体制及管理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调整和提高。

第三部分: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方案

一、规划依据和原则

(一) 规划依据

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3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及相关法规。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及相关法规。

4、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

5、公园设计规范(1992年)。

(二) 规划原则

1、坚持“整体保护、科学整修、合理利用”的方针,明确保护遗址是整修、利用的前提和核心。三园内的遗址(包括山形水系、植被、建筑遗址)必须整体保护,体现圆明园盛时的基本风貌。在充分发掘、深入研究、依据可靠、史料准确的基础上,清整展示遗址,进行必要的恢复和整修,使遗址得以科学保护和永续利用。

2、圆明园遗址公园分为三园遗址和遗址范围外规划绿地两部分,采用内外有别的原则,即三园遗址内不新构思,不添新景,遗址的整修、恢复必须有利于体现圆明园历史潮流的真实性,以确保博物馆式的园林遗址,充分发挥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及史料、借鉴和教育作用。三园外的规划绿地,可按一般公园规划建设,但三园内外在环境、景观设计,市政委管线安排和整治搬迁等方面要统筹安排,协调一致,形成整体。

3、处理好社会、环境、经济效益三者的关系,注重社会效益,突出环境效益,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4、三园内外的所有居民点、单位及与三园风貌特色相悖的经营项目都应迁出或停止经营。园内各种市政管线尽可能埋入地下,确保规划范围内的风貌不被破坏。

二、区位关系

圆明园遗址公园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并处于规划中关村科技园区内,其东、南面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南面为西苑边缘集团,北面为城市非建设地带。是市区中心大团与边缘集团之间隔离绿地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内重要的大绿化环境。对北京市区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规划方案

(一) 规划范围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3年),确定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范围为:东至圆明园东路西红线,南到清华西路北红线,西以圆明园西路东红线为界,北以规划公路一环南红线为界,总规划用地面积458.98公顷,三园遗址范围352.13公顷。

(二) 性质及功能

根据圆明园的历史、现状、遗址的价值和作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其性质为遗址公园。“遗址”是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主体,保护遗址是圆明园遗址公园整修利用的前提。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性质和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圆明园遗址,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见证,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以保护遗址为主题的公园。

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以下功能:

1、具有参观凭吊、教育后人不忘国耻,热爱世界和平、国际友好交往的教育功能。

2、具有历史研究、造园艺术科学考察及借鉴功能。

3、具有东西方文化交流功能。

4、具有游览休憩功能。通过对遗址的整体保护、对山形水系、园林植被的整体恢复和建筑遗址的清整,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过去皇家园林的环境风貌。

(三) 遗址保护分类和规划功能分区

1、遗址保护分类

圆明园遗址公园内的一举一动应该围绕保护遗址这个主题,以保护遗址为纲,公园要从属于遗址。为了更好地保护遗址,规划拟将遗址保护分为以下几类:

(1) 遗址保护类。即西洋楼及其附近地区,是中国园林中中西合璧的范例;

(2) 重点复建区保护类。除已复建者外,增加圆明园大宫门(正门)及其附近和长春园含经堂等处;

(3) 一般遗址保护类。除上述两类外的三园内全部遗址。

以外,三园外规划绿地的保护。虽以一般公园绿地建设,但应与三园衔接,其风格、环境、景观等应与三园相协调,以形成有机的整体。 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经批准后,应依法对上述四类保护范围之外划定建设控制地带,对圆明园遗址实行更有效的环境保护。

2、规划功能分区

为了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圆明园遗址,充分发挥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作用,使规划对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保护、整修合理利用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规划安排以下功能分区;

(1) 遗址凭吊活动区;主要为长春园的西洋楼景区。石结构的建筑遗址和其他实物,残垣断壁随处可见,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累累罪行展示给人们。利于个人和集体参观凭吊、开展大中型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2) 园史、文物展览区;近期主要为长春园的含经堂景组。为满足圆明园遗址公园近期主要展览用房和人们对盛时圆明园建筑、园林 艺术欣赏的需要,使建筑实物、图片与遗址形成强烈反差,从而激发人们牢记国耻,反对战争的爱国热情。规划恢复含经堂景组,作为圆明园遗址公园近期的园史、文物展览馆。远期应创造条件另建展览馆。

(3) 遗址游览区:上述二区以外的三园内其他地区。该区主要功能为参观凭吊、游览观赏和休息。游人通过参观凭吊三园遗址,激发爱国热情和增强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信念;圆明三园峰回路转的山形水系和优美的植物景观,使游人领略到我国古代皇家园林“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园林格局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艺术。

(4) 休憩游乐区:为圆明三园以外的大部分规划绿地。规划按一般公园考虑,以绿化为主,根据各地块不同的现状特点,将其划分为主题不同、风格各异的几个公园,可安排与圆明三园保护环境相协调的各种游乐项目和活动,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游人的需要。

(5) 综合服务区:为圆明园大宫门以西的规划用地。该区主要安排圆明园遗址公园对外服务的综合项目(作为圆明园经济来源的一部分)和综合展览、清史、园史研究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项目以及公交和社会停车场。

(6) 公园管理区:安排在原来的升平署。该区既在三园保护范围以外,又位于三园的中间地段,将公园管理处总部安排于此,既便于公园管理,又方便对外联系。

(四) 景区划分

根据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性质功能、圆明三园盛时的园林格局和本次规划的公园范围及景观设想,将圆明园遗址公园划分为六个景区(三园内四个景区,三园外二个景区),即:

1、长春园景区:以开朗舒展的山水,幽静舒爽的观鱼赏花,中西合璧的园林景观取胜。

2、万春园景区:以组合方式的变化,形成多姿多彩的水面和岛屿见长。

3、福海景区:以素妆淡抹、辽阔舒展的福海及其周边景观和南北两岸曲折幽深的优美环境引人入胜。

4、圆明园西部景区:以延绵不断、高低错落的山体,蜿蜒曲折、大小各异的水面,花团锦簇、色彩斑谰的园林植物,自然野趣、开阔舒朗的田园风光组成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山水园林景观为主。

5、公园东北景区:是突出植物景观、与三园环境相协调的综合性园林。

6、公园西南景区:是园林绿化为主,结合地形特点,安排与三园气氛相协调的景观不同、风格各异的公园绿地。

(五) 圆明园遗址保护规划

1、保持圆明园遗址范围的完整性。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将园内住户(615户,建筑面积 58974.5平方米)、驻园单位(14个,建筑面积 71865.5平方米)尽快搬迁,清理园内堆积如山的垃圾。及时调整公园经营项目,特别是那些与公园性质和氛围不相符的游乐、娱乐项目,还遗址本来面目。

2、保持圆明园遗址环境的完整性。圆明三园的特点之一是借西山美景,园内山体脉发西山。为尽量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环境氛围,必须处理好周围关系,特别是要按规划实现三园遗址以外的规划绿地,调整完善城市道路与三园遗址的关系。另外,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范围以外周边地区的建设,要按圆明园保护范围及其建设控制地带的规定严格控制。

3、保持圆明园格局的完整性。圆明三园完整的格局及优美的环境和圆明园的建筑遗址形成鲜明对照,对反映历史、教育后人起积极作用。

4、保持圆明园主要建筑遗址的完整性。圆明园的主要建筑遗址是其精华所在,是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教育后人、研究历史潮流和造园艺术之最有价值的实物。

5、保持圆明园历史潮流信息,历史潮流环境的完整性。圆明园新整修的各元素,应充分反映其历史潮流,不破坏、更改历史形象,使历史潮流信息得以延续。与圆明园相关的历史研究成果应编辑归档,整理分类,延续后世。失散的有关文物应尽快收回。

(六) 圆明园遗址公园整修规划

1、建筑遗址的清整,现状已清整遗址17处,总面积达63975.73平方米,其中圆明园(主要在福海周围)13处,万春园2处,长春园2处。规划拟将三园内的建筑遗址全部进行清整、考证,凡有条件者可以不同方式展示给游人,不具备条件者先埋起来,以防进一步损坏(建筑遗址的保护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2、山形水系的恢复:山形水系是圆明三园的基本骨架,也是保留相对完整的重要部分,有条件整体恢复。现已恢复砂山208080平方米(其中圆明园74920平方米,万春园38440平方米,长春园94720平方米),沿有323780平方米砂山待恢复(其中圆明园233860平方米,万春59600平方米,长春园30320平方米)。已恢复水系70.93公顷同(其中圆明园30公顷,万春园17.66公顷,长春园23.27公),沿需恢复水系49.07公顷。

恢复山形水系是圆明三园遗址保护的需要,也是公园功能的需要,所以,山形水系的恢复应先期实施,使圆明三园遗址的骨架尽早形成,使参观凭吊者饱赏圆明园这一我国皇家园林杰出的环境风貌。

3、园林植被景观的恢复:三园内现状绿化用地为总用地的51%,植物品种与历史不符。规划将结合山形水系的恢复,以水为纲,以木为本,依据考证按各景点原有植物配置逐步予以调整,使其符合历史意境:如杏花春馆以杏为主配以松树、玉兰,碧桐书院以植梧桐为主,天然图画则以竹取胜,松风罗月以松和紫藤相配等。据史料记载圆明三园的骨干植物为松、竹、柳、荷。确知栽植松(柏)之景点70余处,植竹者50处,苍松翠竹兼有者26处。在各景点清整修复的同时,树木花草的配置,依精确考证而植,使全园能够“收四时之烂漫”,山水泉石与树木花草浑然一体,再现圆明园三园的园林风貌。

4、园路桥涵的恢复和整修:园路以恢复为原则,要不失历史风貌。除交通运输线外,其它游览道路均应依据考证,按原有园路的风格(道路宽度、路面铺装材料和形式等),根据游览功能需要进行恢复。规划将园内道路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联系各景组之间、景组内联系各景点之间的游览路以及林间小道、登山步道等。

第二类为园内运输道路。为满足遗址公园消防、救护、植物养护、物资供应、垃圾清运等功能需要,在不影响主要遗址景观和不改变原有园林格局的前提下,设置必要的运输道路。主要设在三园围墙之间和与内园门直接联系的、不跨园桥的路段上,宽度一般为6米,

桥涵恢复与整修的原则,比照复建房屋的做法,要准确考证,严格把关,按原有风格,根据跨水、通游、组景的需要进行整修,对现状桥涵逐步进行调整改造,使其符合历史风貌。个别地点根据使用需要,经审慎研究后可适量增设。

5、园墙、园门的恢复:三园内、外围墙共20000余米,现已恢复10700米,其中外墙6760米,内墙3940米。规划远景根据需要基本恢复;与城市道路有矛盾的地段,沿城市道路便道边界修建(有几处围墙已被城市道路占用)。围墙用材及形式均应按历史原样恢复。

三园内、外宫门共19个,现已恢复一个(万春园大宫门),规划拟恢复圆明园和长春园大宫门,其它园门为临时出入口。大宫门的恢复必须根据精确考证,按原样恢复。

6、古建的恢复:规划本着宜少不宜多的原则,根据游人规模,游览路线,服务半径,服务需要等综合因素,恢复功能需要的少量建筑,除恢复长春园的含经堂景组、圆明园和长春园宫门外、三园内还需复建一些亭、台、轩、榭、值房等做为供游人休息,避风雨和设置饮食服务点,小卖、厕所、管理等用房。恢复建筑面积控制在古建筑遗址面积的10%以内。

(七) 三园外规划绿地

三园之外的规划绿地是保证三园整体环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按一般公园绿地进行规划建设。与三园遗址衔接的地段以绿化为主,衬托遗址风貌,建筑设施宜安排在城市道路附近,以便于内外交通和使用。

三园外东北角规划绿地面积42.51公顷,其内大部分用地于1991年已批给圆明园房地产开发公司作为别墅用地,但闲置至今,建议将该用地恢复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绿地,保持圆明园遗址公园环境的完整。因其紧邻西洋楼景区,故规划以大片草地为主的欧式园林,其内安排适量的管理、休息和服务建筑,在入口处安排一处公共停车场,方便游人用。

三园外西南角规划绿地面积64.34公顷,现状有达园宾馆、西静园公墓等单位,多为永久建筑。规划达园结合文物保护增加绿地面积,西静园兼为绿化公园。

升平署土地用以绿化和作为公园管理处使用,公园管理处总部从三园内迁至此,以恢复三园风貌和方便内外联系。

达园以西绿地的规划,要考虑圆明园大宫门和宫门前原有风貌的完整性,空间格局和水体等尽量按原有风貌建设。规划初步考虑将圆明园展览馆、清史馆和圆明园研究中心等内容安排在圆明园大宫门西侧,便于游人参观、游览、研究和园务管理。规划绿地西南角,邻近城市道路,将安排圆明园遗址公园对外经营项目,作为圆明园经济来源之一。另外,应按总体规划落实西苑交通场站和圆明园停车场。

(八)近期实施方案

1、拆迁三园内27个村点和14个单位(其中101中学近期保留,适当压缩用地和建筑规模,可进行必要的翻建和不增加建筑面积的改造,建筑高度不超过二层,要处理好与园区环境关系,远期应全部外迁),拆迁后的用地严格按原样恢复。

2、清除三园内垃圾,拆迁所有地上物,恢复地形地貌。

3、调整三园内经营、活动项目和内容,使其符合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内涵和环境氛围。

4、整体恢复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山形水系,逐步调整植被、整修驳岸。

5、有条件的地段要清整遗址,视具体情况或展示给游人,或考证后先埋起来(整修保护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

6、按功能需要恢复完善三园的园路系统和桥涵。

7、恢复修建园内必需的功能性建筑,如长春园和圆明园的大宫门,长春园的含经堂,厕所、小卖部、快餐点、休息建筑等,约14000平方米。

8、复建三园全部围墙。

四、建议

(一) 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一经批准,即应制定《圆明园遗址公园保护管理规定》,按程序报批,经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

(二) 要在总体规划指导下进一步编制详细规划和相应的专业规划。

(三) 遗址的保护、恢复和整治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具体设计、施工方案要经一定程序论证、审查批准并严格实施。

(四) 理顺工作机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决策机构、专家咨询机构和办事机构。

(五) 调整经营运作机制,采用内外结合,以外养内,使遗址公园的保护整修资金得以落实。

第13篇:小议景观公园的空间设计论文

空间形成的设计

在Riem景观公园中,GillesVexlard用一种清晰的植物元素层级划分来分解宽广的公园,用差异化种植形成不同特点的空间,更多的是在植物多样性上表达足够的细节设计。他在土地上布置小树林,灌木条带,树篱带和孤植树,而不是密实的树林。小树林只包含单一树种,3万棵树形成特定区域,便于感受空间的尺寸[3],至少100m长的灌木条带是一种引导视线的很好的方式,孤植树醒目而庄重,为草地提供了重音,同时衬托了场地的广阔。除此之外,设计师还为景观公园的周边区域布置了一大片开花植物,调节春天时草坪单一的色彩。具体地说,Riem景观公园在空间塑造方面充分利用植物材料进行空间塑造,划分层级,综合运用了实体占领和实体围合两种空间构成的方式,主要用植物材料代替以往的硬质材料的布置,用植物作为占领物或是围合中的底面、围合和顶面,通过植物的相对体积、位置关系,营造了更加生态自然的空间环境。

1利用实体占领形成空间的设计

Riem景观公园的空间塑造主要采用了植物材料,布置树阵形成空间(用实体占领的方式形成空间)。密林、小树林和绿篱将公园分隔成不同的区域,同时限定了空间结构(见图1,图2),占领物之间的张力可以很好地形成空间感。

2利用实体围合形成空间的设计

在Riem景观公园的空间塑造中,也部分采用了实体围合的方法来形成空间。公园中主要使用交冠的乔木形成绿廊遮阴,此时树冠下的空间内外贯通,既不影响游人视线穿射,同时又营造了空间分割感,起到了很好的构成空间的作用。植物材料具有更重要的空间建造功能,即它能充当建筑物的地面、天花板、围墙、门窗等多种结构。由它形成的空间是指由地平面、垂直面以及顶平面单独或共同组成的范围组合。在地平面上,以各类的地被植物、矮灌木来营造范围,垂直面可通过树干、叶丛的疏密和分枝的高度来影响空间的闭合感,同样,高大茂盛植物的树冠也限制着朝向天空的视线,形成顶面[4]。这样由绿色植物构造的空间相比硬质材料有更多的亲和力与自然性,更符合市民对于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要求,因此Riem景观公园成为慕尼黑具有时代特征、美好风景和良好生态的休闲公园。

空间的组织影响空间的设计

空间组织与园林绿地构图关系密切,没有空间,便不能组织风景视线。因此,在园林绿地规划中,有时把全园划分为既有联系,又能独立、自成体系的局部空间。在游人最多、逗留最久之处,如入口处、制高点、构图的中心地带等,安排优美的静观风景画面。在动态观赏的空间组织中,须考虑构图边缘和景色更替,注意景观的节奏规律[4]。

1采用串联、并联结合进行空间组织

Riem公园在景观的组织布置上兼用了串联布置和并联布置两种方式,串联的布置方式能有更好的连续性和流动性,而并联的布置方式更具有可参观性,因此串并联的兼顾集合了两种组织形式的优点,更便于游人游览,在布置方式上也更加具有灵活性。

2利用点、线、面结合进行空间组织

Riem公园的设计恰当地结合了点线面元素,使我们认识到园林设计的另一种作用:以小带大,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达到实效地整合整个公园的作用。

点的布置。在景观中,点的应用能够较好地调节景观的节奏和韵律。从整体来看,园林中的点是相对很小的形,从概念上讲点是没有量度的,也没有连续性。点周围存在一定的影响范围,是点控制的空间,是点得以存在的“场”的环境,宽阔的空间环境有利于点的个性表达。物体的“场”即是它能被人察觉到的极限距离。它是一个区域,可以大得看不到边际,也可以很小。如一片森林,每一棵树都是这个“场”的点,而其伸展的枝干所覆盖的区域定义出树的一个特定的“场”[5]。在Riem景观公园的空间塑造中,所设计的树阵就是以小带大,以点带线的典范(见图3,图4)。

线、面的布置。1)整体线面关系。整个Riem景观公园主要采用了线面结合的布局方式,其主要道路为线,而由道路划分出的区域为面(见图5)。园林中的线是细长的形,与体、面相比具有明确的精致感和轻巧感。在景观布置中,线性的布置具有很重要的视线引导作用。当空间布局采用线性布置如景观轴线,线状的延伸性道路时,这种布置就带有了明确的方向性,这种方向性会对视线产生导向作用,这一设计手法可以用来进一步延续公园的空间。2)局部线面关系。Riem景观公园中,很多的景观都采用了非传统意义上的线面结合手法,所谓非传统指的是不仅仅用线面混合布置来打破单一僵硬的固定模式,而是将线和面完全结合,用笔直的路径和轴线切过大块的草坪。巨大的绿地好像被模板裁剪过,树木长在不规则的多边形上,各个绿地空间用线的形式划分,同时也用线的形式相连接,形成相互的渗透,利用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打破原来单一的静止状态,产生流动的感觉,同时也产生层次空间的变化,给人们一种规整又不失协调的感觉。3)道路布置。图6是Riem公园路径的形式,以直线形为主。园林空间设计中的线形,有一大部分都来自于对道路的布置,因此道路设置的恰当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空间组织的合理性。

3地形的组织影响空间的设计

Riem公园属于开放式公园,因此为了突出强化公园内的景观特色,并且避免和周围地区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冲突与干扰,回避、消除对园内景色不利的景观影响,在公园边界空间设计中使用改变地形来达到视线屏蔽的目的(见图7)。由于Riem景观公园的地理位置,在晴朗的天气里阿尔卑斯山会出现在地平线上,于是为了统一感的形成,设计师在砾石平原的右侧设计了一个空间,和山脉尺度相仿且相互关联。一个20m高的山丘被生长密实的树木包裹着,帮助公园塑造空间结构。山体依据旧飞机跑道的方向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同时参考周边区域地块的方位感,在山上可以眺望阿尔卑斯山及慕尼黑市中心。

空间的细化

用这种创意性的设计,形成地面领域性的空间非常巧妙。Riem景观公园的设计获得了德国园林大奖,之所以被称为经典作品,主要是景观设计师GillesVexlard匠心独运,通过巧妙的构思设计,创新了设计理念,充分利用机场空地原有的条件,通过采用植物材料进行空间塑造,来划分层级,利用实体占领、实体围合形成空间,在空间组织上,采用串联并联结合、点线面布置和空间细化等手法,同时还应用了直线分割式造园进行整体空间设计,使整个景观公园拥有很高的协调性,Riem景观公园这一生态化创意设计,做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和谐相处,新颖别致、清新自然,是我们每个风景园林设计者学习的样板。(

第14篇:椒江城区山体公园的概念性规划设计

椒江城区山体公园的概念性规划设计

一、项目概况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城区山体公园位于椒江城区的山体,具体为白云山(包括大、小白云山,葭沚山)、太和山(包括太和山,腾云山)、枫山、凤凰山和东山等山体部分,面积约400公顷。

二、规划目标及要求

根据台州市总体规划,椒江城区的山体是重要的自然景观资源,将其规划成各具特色的休闲风景游览区。本次规划要充分整合规划范围内的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将之规划成为具有独特文化和环境优美的森林公园及城市空中花园。

本次规划的设计要求为:

1.各山体应有完整的游步道系统,将所有景点有机结合,使之成为供人们游览、休闲、观景的完善的山体森林公园。

2.据山体原有椒江“八景八胜”的恢复性规划设计,充分挖掘其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资源,规划设计成新的景观。

3.据原有植被条件,提出各山体植物景观改造要求及规划。

4.规划深度,总体范围按总体规划要求,山体景观范围内的一些重点景观及景点规划深度,特别是各山体的进出口要按修建性详规进行规划设计。

三、

1.枫山桥

为了方便居住在枫山东侧的居民,同时为了便于游客在枫山和太和山各景点之间游览,建议在建设路上,太和山乃崦岭与枫山相距最近的地方搭建天桥,取名为“枫山桥”。枫山桥横跨城市交通干道之一——建设路,连接两座山体,考虑到城市现代景观和山体的自然风光,枫山桥采用了现代与古朴相结合的设计风格,具有景观和城市交通双重功能。

2.明珠百花谷

充分利用太和山茶园、明珠里水库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水库周围规划一个以休闲、旅游、疗养、度假为主的山中绿地。久居闹市的市民,可以在这里找回只有自然相伴的乐趣。在水库边建茶室、望塔亭、休息木屋,但体量不大,建筑风格以当地古建和民居风格为主,同时建筑材料选用生态型,以木材为主。水库周围种植垂柳、白玉兰、二乔玉兰,休息庭廊旁以樱花、碧桃和海棠为主,地被灌木采用栽培品种丰富的杜鹃花科植物,以展现春天山花烂漫的美景。茶室中可以安排民间乐器演奏。从太和山顶望去,一派“嘉树列道,被野茶园,弦歌四间,民安其业”的美景。

3.白云山北入口

现状:位于轮渡路与云西路的交叉处。轮渡路的对景,周边地块属于云西路沿山地块拆迁改造计划用地。节点东侧为规划中的商业街,西侧为规划中的高档商住区。一条土路通往白云山脚下的宗教区。

规划思路:白云山宗教文化浓厚,山中有许多道教和佛教的宫、观、寺、庙。主入口山门的设计采用传统的牌楼形式。此牌楼也是轮渡路的对景。正中央横刻“白云胜景”,竖刻“上有白云野望之胜,下有半山避暑之乐,佛经道经声声,不绝真参悟之得也”。山门前置三个香炉,内设红色灯光,意喻山中“香火旺盛”。牌楼和香炉共同构成白云山主入口的标志性景点。进入山门,为一条“佛主题”大道,路面每隔一段距离,刻有“佛”文化主题的雕刻。道路两旁植高大的松柏,如罗汉松、白皮松等。主入口两侧规划为停车场,停车场两侧设弧形大幅宣传幕,既起到了宣传景点,突出主题的功能,又与东侧规划中的商业街公共绿地和西侧商住区自然衔接。

4.枫山西入口

现状:枫山路经一条土路与上山园路相连,缺乏入口标志。

规划思路:在入口处用塑石堆砌的入口标志,简单,大方。

5.流香涧

现状:无入口标志,通向景点的园路需要疏理,景点周围植被现状欠佳。

规划构思:增设景点入口标志。选用天然石材置于景点的入口处,上刻“流香涧”。在现有园路基础上,改善园路两旁植被情况。沿路种植各种清香的花草,一路走去,有淙淙流水声与飞花相随,一缕缕淡淡幽香,不时扑鼻而来。

6.凤凰双亭

“凤凰双亭”将凤凰山主体和南面的坡地意境相连,与北观景台、凤凰山北入口文化广场共同位于凤凰山南北中轴线上。

现状:凤凰山主体西南54米高处已建有一六角亭,亭前为一块三层坡地,未经规划。

规划思路:建议将这一坡地处理为三层平台,供市民活动和休息之用。采用天然石片嵌草,设栏杆,对亭前植被做疏林处理,适当打开“观景窗”。同时,在凤凰山南面的小山坡上建亭,与现有的六角亭两两相望,合称为“凤凰双亭”。通过此二亭达到将凤凰山的两部分意境相连的效果。

7.醉夕阳

现状:“醉夕阳”景点位于枫山西面,现状为一小面积的山中平地,无任何人工设计。然而此平地为山中一块不可多得的好地块。主要观赏面朝西,为城市景观。

规划构思:此平地的设计主要依托于夕阳西下时的自然景观。平地上设置一花架,为游人提供休息、观景的场所。平地上种植杜鹃花,当杜鹃花开放时鲜艳的红色与夕阳的红色相互辉映,好似“一园红艳醉坡坨”的意境,令人陶醉。利用花架与山体之间的空地种植竹子,与现有的松、柏相搭配,意喻长寿,与“夕照台”意境相合。

8.鱼欢坳

在水库边选择了一处植被茂密、环境清幽的向内凹进的地块,规划为以钓鱼为主的集观赏和娱乐为一体的平台。

9.白云山岩场驳坎

建议对岩场的驳坎进行复绿处理,并配以一些艺术化处理手法,对驳坎较高(高约50米)处分层处理。上层选用草本植物,通过喷播草种的方法;下层土层较厚,可种植乔木,如杜英、枫香、无患子等;岩石层外露的地方,中层进行彩喷处理。以岩石为背景,喷绘一些体现椒江人文与自然景观的图画。土质疏松,难以进行复绿的地方,采用挡土墙(岩壁)艺术化处理。用挡土墙保护疏松的土壤不被雨水冲走,墙壁上则可以喷绘一些与山体和周围城市景观相协调的画面。

第15篇:威海市金线顶公园规划设计构思

威海市金线顶公园规划设计构思

    1项目背景

1.1区位

威海市金线顶地段位于威海湾中部凸出的半岛上,北东南三面环海,与刘公岛隔海相望。金线顶岭海拔46.6m,是海岸线上的一个制高点,可以环视威海湾,远眺市中心区和刘公岛,拥有极佳的景观条件。随着海滨路的建设和城市不断向南发展,金线顶地段愈来愈成为城市海岸线上的一个主要节点,具有特别的区位优势。

1.2历史沿革

金线顶在历史上由于特别的地位和海岸制高点的地势而受到看重。“金线顶”的得名起源于早期横贯全岭的黄色石线。清康熙时,守备李标依据阴阳家“谓巽地高耸,若建塔其上,科第绵远”,遂在此建塔,后半途而废。1883年北洋水师曾在岭下建鱼雷营,后又设武备学堂。1891年,出于导航须要,金线顶岭东端峭岩上建起一座灯塔,名曰“旗杆嘴灯塔”。1902年英人强租威海卫,灯塔由英国殖民者管理。1931年,中国收回威海卫后,灯塔归还中国。1945年,灯塔被日军炮毁,1946年得到修复。建国后灯塔再次整修,沿用至今。金线顶古迹除灯塔外大都不复存在。目前在金线顶周边有一所中学即威海二中和威海船厂,此外存在大批的住宅建筑。船厂是在建国初期

五、六十年代国度大范围工业化时代修建的,目前是山东省重点船舶修造企业。工厂在几次扩建进程中“移山填海”,转变了金线顶本来的丘陵地貌,代之以大片的平整场地和人工驳岸。

1.3计划请求

在威海市总体计划中,金线顶地段定性为城市绿地和旅游用地。威海市政府和计划局打算在此修建一处滨海公园,并在制高点兴建一座标记性建筑,满足观景和景观的须要,以充足应用这里的景观资源。同时,由于威海船厂的用地性质不再适应地段环境以及海湾水深变更等原因,政府拟将其搬迁至别处。相应的计划范畴扩展至金线顶岭及威海船厂厂区,总面积36.6hm。

2计划构思

公园的计划设计由于有了旧船厂的存在而变得不同一般。是将原有厂房设施一同推倒,建设全新的滨海公园,还是应用船厂建筑设施加以改革应用就成了本计划中的症结性问题。

2.1把握地段性情

工厂的建设给这一地段的地貌留下深深的印记:整齐的人工驳岸,被切削的山体和人工填海造成的平整地面,直线的途径和铁轨、标准宏大的厂房和龙门吊„„这一切都转达着一种直线的、刻板的、人工味十足的工业气味。伸向广袤大海的滑轨仿佛记录着海轮竣工入水时,船体滑破海水瞬间的欢呼和飞溅的浪花。四处散置的船体构件仿佛是一件件钢铁雕塑,鲜红的颜色、繁复而充斥结构逻辑的龙骨,向人们转达着一种机械的美,宏大的厂房和构架在宣传一种人力的巨大,这一切形成了这一地段特别的性情。

2.2历史再观

船厂的搬迁和公园的建设是由城市改革导致的城市用地置换的反应。随着城市产业构造的调剂和人们对于环境质量请求的广泛进步,城市中心肠段用地性质的置换成为必定。金线顶地段良好的区位和景观优势,使它不再合适工业用地的性质,而将转化为休闲娱乐和景致旅游为重要功效的城市绿地。这一历史改变应当在公园的计划中得到反应。将场地遗迹加以保存,作为历史对今天和明天的馈赠,无论是几经战火和百年荣辱的旧灯塔,还是人工填海造成的现状地貌以及工业化时代人类技巧里程碑式的机械构筑,都像是一部活的教科书,记录着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历史,警示人们爱护自然、维护自然。将不同历史层面的东西加以考古式的挖掘,整合再现,会使人们更好地解读这一城市空间的变迁。

2.3“人·船·海”的主题

公园是为人供给接触自然,与自然对话机遇的场合,因此公园要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为人与大海的接洽。人从海洋中走出又回到海洋。人类的文明通过大海传布,船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与大海的桥梁和纽带,而船厂正是这种关系的物化,是人与海洋关系的物资表示,是人类文明的遗迹,记录着人与自然奋斗的历史和场景。

因此对船厂的保存和改革不仅是一个节俭资源的问题,它会从更深层面上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赋予滨海公园的新的意义,公园也将因此获得富有个性的景观。

3计划办法

3.1生态补偿

工厂对地貌、植被、岸线的损坏,已很难从基本上挽回,我们的目的是对地段的生态环境尽可能进行补偿。首先缓和被切削的山形,在山体边沿进行护坡,植以灌木,防止山体的滑坡和表土的流失;其次,在既成的人工岸线的基本上,供给几种不同的断面设计,架设木制平台,深刻海面,增添从陆地到大海的层次,拉近人与海的距离,在局部地位将海水引入内陆,变换不同图底关系。最后通过增添植被笼罩到达改良区域吝啬候的目标。沿海岸种植抗风、耐盐碱的树种如黑松、罗汉松、刺槐、栾树、泡桐等。在金线顶岭选择种植五角枫、银杏等秋色叶树种和樱花等春季观花树种,使得金线顶四时风景不同,浮现不同的颜色。

3.2资源再应用

联合原有厂房车间的改革,谋划新的功效,适应公园游人游憩、欣赏、餐饮、娱乐的请求。厂房、车间大都标准宏大,多为桁架构造,可以对其进行局部的改革如保存构造、废除墙体、使建筑更为通透;或增开天窗或完整裸露构造,形成半室外的空间,室内辅以种植设计,置入餐饮、展览、娱乐等功效和其他服务功效。将圆形的修船坞改革成圆形的露天剧场,为市民供给小型艺术表演的场合;应用废旧轮船加以改革,置于凸出的码头岸边,作为飘浮在海面上的“海上游乐中心”。 3.3技巧展廊技巧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我国虽然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但对机械、技巧知识的普及和启蒙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度成熟。造船工业是一个国度主要的工业部门,其中高新科技的利用也是日新月异;人们对于造船进程也充斥好奇,工厂旧有的装备、构筑可认为市民供给一个进行工业和技巧文化教导的活泼课堂,使游人特殊是孩子们在游玩中接收技巧文化的熏陶,懂得修造船舶的技巧和工艺,从而使工厂施展出潜在的文化教导功效。

工厂原有的厂房、车间和场地具有内在的体系性,完整可以应用它们作为造船工艺的系列展廊,展现传统造船工艺、盘算机帮助设计技巧、造船资料装备等等。同时在室外场地应用船体构件进行室外的展现,在入水滑道上设置未完成的轮船模型,使人们可以登攀、触摸,亲身感受造船的进程和乐趣。

3.4景观重组

当前我国城市的绿化、美化活动如火如荼,但城市的景观设计还很难做到富有个性和处所特点。工厂原有的工业气味为这一地段供给了一种可应用的景观气氛:笔挺的干道、几何化的空间、工业符号般的构筑,计划力图延续这种氛围,保存工厂既有的景观构架。在原有的干道基本上计划公园路网,在主要的景观节点(如灯塔、码头、海轮模型)之间树立景观轴线,辅以行道树的种植形成强烈的线性空间,形成公园几何化的空间构造。花灌木的种植设计应用轨道的走向,进行规矩式种植,下沉的修船场地改革成下沉的几何式花圃。在公园大片草坪和路旁安排船体构件和构筑物,作为公园环境中新的景观高兴点,它们本身就是城市雕塑,工艺品和装潢。

3.5人性化空间

公园计划建设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但最终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服务,空间的目标是人的运动。计划延续的是工厂的景观要素和特点气氛,但不是工厂的非人标准。我们要将工厂非人的标准转化为近人的标准,把工业景观转化为人文景观,这才是场地内涵的基本改变。

为了化简公园的空间标准,我们进行大批的种植设计,用植物软化刻板的场地,为人供给一个充斥活力的界面。通过近人的材质发明温馨的滨海空间:应用船只甲板铺设滨海栈道和伸入海面的木质平台,供人凭栏观海,接近水面。

林荫广场、露天剧场的设置为了承载人们更多的运动;滨海膜构造休息处为人们供给了轻巧的掩蔽空间,使人们沐浴海风,尽享海湾的美景。

与此同时公园还为游人供给了多种休闲游乐项目:摩托艇、潜水、沙滩浴、沙滩排球等项目,使地段充斥人的运动而成为充斥活力与活气的滨海空间。

4标记性建筑的意向设计

金线顶制高点上的标记性建筑设计,受到市政府和计划局的极大看重。建筑要满足看与被看的双重须要。威海市区有三处制高点,它们同时也是城市三个主要的景观节点:奈古山东麓的环翠楼、塔山上待建的标记塔和金线顶上的标记性建筑。建筑的设计要斟酌到其他二者的关系,同时还要斟酌到金线顶和刘公岛的呼应关系。

在我们的计划中,对标记性建筑作了意向性的设计。建筑的功效集观景、餐饮、娱乐、展览等多种功效于一体。建筑的体形联合地形,力图与山岭融为一体。建筑大面积的帮助部分被置入地下,同时作阶台式叠落,侧面为开敞通透的展廊使人们在行进的流线中看到动态的持续的海面景观。建筑的主体部分位于制高点的平台之上,特别的造型发明了一个清爽自由的形象,同时为人们环视周围景观供给了一个奥妙的空间。

5计划的现实性与可实行性

5.1协同

本文来源:第一园林网

(http://www.daodoc.com/)

第16篇: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0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关于印发《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的通知

建城[2005]97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园林(绿化)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解放军总后勤部营房部:

为指导各地做好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工作,我部制定了《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技术导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工作中遵照执行。执行中的问题,请及时告我部城市建设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五年六月二十四日

[编辑本段]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城市湿地,规范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特制定本导则。

[编辑本段] 第一章 总则

1.1 编制依据

1.1.1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1.4 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1.1.5 国务院《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1.1.6 建设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1.1.7 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1.8 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1.2 指导思想

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3 基本原则

1.3.1 遵循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与国际有关规定相一致;

1.3.2 维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人为干扰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其恢复与修复工作;

1.3.3 坚持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应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适度开展科研、科普及游览活动,发挥城市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4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湿地保护现状,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

1.4 规划目标

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编辑本段] 第二章 基本概念

2.1 湿地的定义

本导则采用《湿地公约》关于湿地的定义,即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2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2.3 城市湿地公园与其它水景公园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了湿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

2.4 城市湿地公园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编辑本段] 第三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3.1 系统保护的原则

3.1.1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3.1.2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3.1.3 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

3.1.4 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2 合理利用的原则

3.2.1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3.2.1 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3.2.3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

3.2.4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

3.3 协调建设原则

3.3.1 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

3.3.2 建筑风格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

3.3.3 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

3.3.4 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

[编辑本段] 第四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程序

4.1 编制规划设计任务书

4.2 界定规划边界与范围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范围的确定应根据地形地貌、水系、林地等因素综合确定,应尽可能的以水域为核心,将区域内影响湿地生态系统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各种用地都纳入规划范围,特别是湿地周边的林地、草地、溪流、水体等。

城市湿地公园边界线的确定应以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连通性为原则,应尽量减轻城市建筑、道路等人为因素对湿地的不良影响,提倡在湿地周边增加植被缓冲地带,为更多的生物提供生息的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城市湿地公园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一般不应小于20公顷。

4.3 基础资料调研与分析

基础资料调研在一般性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调研内容的基础上,应着重于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水资源总量、动植物资源等自然状况,城市经济与人口发展、土地利用、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等社会状况,以及湿地的演替、水体水质、污染物来源等环境状况方面。

4.4 规划论证

在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应组织风景园林、生态、湿地、生物等方面的专家针对进行规划设计成果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审论证工作。

4.5 设计程序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工作,应在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4.5.1 方案设计

4.5.2 初步设计

4.5.3 施工图设计

[编辑本段] 第五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内容

5.1 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根据湿地区域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条件和湿地公园用地的现状,确定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划定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游览路线和科普、游览活动内容,确定管理、服务和科学工作设施规模等内容。提出湿地保护与功能的恢复和增强、科研工作与科普教育、湿地管理与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

对于有可能对湿地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干扰、甚至破坏的城市建设项目,应提交湿地环境影响专题分析报告。

5.2 规划功能分区与基本保护要求

城市湿地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

5.2.1 重点保护区

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可以针对珍稀物种的繁殖地及原产地应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此外,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

重点保护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本区内所有人工设施应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

5.2.2 湿地展示区

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建立湿地展示区,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缺失的区域,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育和恢复工作。

5.2.3 游览活动区

利用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可以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可以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应加强游人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5.2.4 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置管理服务区,尽量减少对湿地整体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编辑本段] 第六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成果

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成果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6.1 城市湿地公园及其影响区域的基础资料汇编;

6.2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说明书;

6.3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图纸;

6.4 相关影响分析与规划专题报告。

第17篇:公园大门设计

公园大门

园林大门是各类园林中突出、醒目的面貌.由于各类园林的性质不同,其大门的形象,内容,有很大的区别。如自然风景区,城市小游园和城市公园的大门就迥然不同,城市公园大门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本文仅对城市公园大门作分析。

一、功能与组成 1.功能

(1)集散交通组织引导出入口人流及交通集散,尤其表现在节假日,集会及国内大型活动

时,出入口人流及车辆剧增,出入口需恰当地解决大量人流的集散、交通及安全等问题。

(2)门卫、管理公园出入口除具一般门卫功能外,并具有售票、收票的功能.此外在可能情况下,为游人提供一定的服务,如小卖店、公用电话、照相、物品寄存等.

(3)组织园林出人口的空间及景致公园出入口空间既是城市道路与公园之间的空间过渡及交通缓冲,又是人们游赏园林空间的开始.因此,在空间上起着由城市到园林的过渡、引导、预示、对比等作用。

(4)大门形象具有美化街景的作用公园大门是人们游赏园林的第一个景物,将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形象体现出园林的规模、性质、风格等,其优美的造型也是美化街景的重要因素. 2.组成 公园大门的组成,因园林的性质、规模、内容及使用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按目前最普遍公园类型,其主要出入口大门的组成大致有如下内容: 出入口 售票室及收票

门卫,管理及内部使用的厕所 公园出入口内外广场及游人等候空间 自行车存放处

小型服务设施,如:,小卖部、电话、照相、儿童车出租处、物品寄存、游览指导等.

二、设计要求: 1.位置选择

公园大门的位置首先应考虑公园总体规划、按各景区的布局、游览路线及景点的要求等来确定公园大门的位置。由于公园大门的位置与园内各种活动安排,人流量疏密及集散,游人对园内某些景物的兴趣以及各种服务,管理等均有密切关系。所以,应从公园总体规划着手考虑大门位置。

其次,公园大门的位置要根据城市的规划要求,要与城市道路取得良好关系,要有方便的交通,应考虑公共汽车路线与站点的位置,以及主要人流量的来往方向。

同时,公园大门位置应考虑周围环境的情况,加附近主要居民区及街道的位置,附近是否有学校、机关、团体以及公共活动场所等,都直接影响公园大门的位置的确定。

另外,公园供应物资的运输方向,废物排出方向等,也是选择公园各门位置应考虑的因素.

综合以上各种功能关系及景致要求,可确定出公园各种出入用门的具体位置.一般大、中型的公园有三类门,即:

(1)公园主要大门 作公园主要的、大量的游人出入用门,设备齐全,联系城市主要交通路线,是公园主要游览路线的起点。 (2)公园次要门 作公园次要的,局部的人流出入用门,一般供附近居民区、机关单位的游 人就近出人。

(3)公园专用门 作公园管理上需要,物货运输或供国内特殊活动场地独立开放而设计. 2.公园大门出入口的设计

(1)大门出人口一般可分为平日出入口及节假日出入口,即由大、小两个出入口组成。小出入口供平日游人较少时使用,便于管理。大出入口主要供节假日及大型活动时因人流量大所使用,此外也作特殊情况下的车辆通行用,如节假日出入口。 (2)出入口的宽度要求出入口虽有大、小之分,但其具体宽度须由功能上需要来确定.公园小出入口主要供人流出入用,一般供1-3股人流通行即可,有时亦供自行车、小推车出人.因此,,小出入口的宽度,可由此二因素确定. 单股人流宽度600一650 m m; 双股人流宽度1200-1300 m m; 三股人流宽度1800-1900mm 自行车推行定度1200 mm 左右; 小推车推行宽度1200 m m左右.

大出入口,除供大量游人出人外,有时在必要的情况下,还需供车流进出,故应以车流所需宽度为主要依据。一般需考虑出入两股车流并行的宽度,大约需7000-8000 mm宽.

(3)门墩门墩作为悬挂、固定门扇的构件,是大门出入口不可缺少的组成之一,尤其在近代公园中更加需要。门墩造型又是大门艺术形象的重要内容,有时竟成为大门的主体形象。所以,对门墩的设计构思应充分重视,其形式、体量大小、质感等,均应与大门总体造型协调统一,其形式除常见柱墩外,可结合大门的总体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如:实墙面、高花台、花格墙、花架廊等,以丰富造型。

(4)门扇即是大门的围护构件,又是艺术装饰的细部,对大门形象起着一定作用。因此门扇的花格、图案的纹样形式,应作仔细设计,应与大门形象协调统一,互相呼应。并结合公园性质加以考虑,门扇高度一般不低于2m,从防卫功能上看,以竖向条纹为宜,且坚条之间距不大于 14cm 门扇的构造与形式,亦因所采用的材料的不同各有区别,目前以金属材料的门扇为最常见。如金属栅栏门扇,金属花格门扇,钢板门扇,铁丝网门扇以及某些地区采用木板门扇及木栅门扇等

门扇的开启方式有很多种,园林中常用的有平开门、折叠门、推拉门等。目前园林中常用的有: (1)平开门 一般公园中最常用,其构造简单,开启方便,但开启时占用空间较大.门扇尺寸不宜过大,一般宽度为2-3m,因此门洞宽度在4-6 m为宜。。

( 2)折叠门 是目前国林中常用门扇之一,门扇分成几折,开启时折叠起来,占地较小,对警卫人员视线遮挡少,折迭门每扇宽度约1-1.5m,可按需做成4-6折,甚至更多.因此,门洞宽度可做到10m以上 。折叠门可分有轨折叠门与无轨折叠门两种做法,以有轨折合门更适用.

(3)推拉门 推拉开启时门扇藏在墙的后面,警卫人员视线遮挡少,便于安装电动装置.门间可以做成很宽,但需要大门一侧有一段长度大于门宽的围墙,使门扇可推入墙后。 3.售票室及收票室设计

(1)售票室是目前公园营业的窗口之一,是公园大门最基本的组成也是大门形象及艺术构图中的重要内容。售票室的布局,应考虑大门口环境状况,出人广场的布局形式,公园游人量及交通情况等不同因素,一般有两种布局方式,即一是售票室与大门建筑组合成一体,另一是售票与大门分开设置成为独立在大门外的售票亭。

售票室的使用面积,一般每个售票位不小于2 m\',亦可按不同的建筑的布局形式及通风、隔热、防寒卫生等有所增减,每两个售票窗 口的中距不小于1200 m m.售票室外应有足够的广场空间,作游人购票停留之需。售票室的售票窗口设置有:单面售票,双面售票及多面售票等几种。

(2)收票室是售票室的对应设施,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造成收票困难或设置的位置不当甚至随便搭个临时小房充作收票室,影响使用。收票室应设置在游人入园时必经的关口上,应尽量接近人流,以利收票.收票窗(柜台)应正对入流。为管理方便收票室应设一门,直接出人。可随时检查入园时的交票情况,收票室可结合大门洞的大型柱缴加以利用,但平面不小于1.5 m\'。 4.售收票室及门卫管理室的室内气候环境

售票室、收票室及门卫、管理室一般面积小,建筑体量不大,由于功能上要求一般需设大窗囗,因此受室外季节气候的影响严重,以至室内冬冷夏热是常见的弊病,造成工作人员终日处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下工作,影响身体健康,设计中主要应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选择良好的朝向及必要的遮阴措施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建筑以朝南为佳,全国大门设计应有良好的朝向,尤其是售票室与收票室整天值班,窗面朝向的优劣直接影响工作条件,一般应朝南,或朝东南、或朝西南均可,方能获得好的日照条件及较好的通风条件。但公园大门往往受规划位置及街景、城市交通的影响,不可能具有良好的朝向,因此,设计时首先要在不改变大门朝向的前提下,改变建筑方位,以使建筑获得良好的朝向。或在大门建筑群的组合中,将工作房间巧妙地安排在好的朝向中,如:朝西的大门中将建筑物朝南,在朝北的大门中将建筑物朝东等,以改善建筑物朝向.

其次,当不可能争取到较好前向时,应作遮阳设施,尤其是对售票、收票的窗口必然要朝东、朝西向的建筑,更需作好遮阳设计:遮阳设施不应妨碍营业窗口,一般适用的遮阳措施有如下. 挡板式遮阳,即在廊或屋檐的顶板下悬挂垂直遮阳板,遮阳板应离地面1.8m以上,以免人们碰头;

在售票、收票窗口前作水平遮阳,以遮挡阳光,方法有:加大挑檐顶盖,或在窗口作水平遮阳板,或加设进深较大的廊、花架等。其中简单易行的可用帆布遮阳,可设用机械装置,每日收放; 绿化遮阳,因售票定建筑体量不大,当室外环境有浓密大树时或有较合理的种植配置时,可使整个建筑处理树荫下,这是最理数的自然物遮阳。

(2)组织好穿堂风组织穿堂风是夏季室内降温的重要措施。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主导风为南风(或东南风,或西南风),因此房间窗户要面向主导风向,即朝南(或东南、西南)。要安排好进出风口,使穿堂风经过室内的工作范围,放在平面上要注意开窗位置,剖面上要注意开窗的高低,要使穿堂风的穿过路线简捷,因气流的速度会随路线曲折程度的增加而减小。

(3)隔热与保温屋顶隔热措施是防止太阳辐射热对室内侵害的重要方法,尤其南方夏季更为突出。而在寒冷地区屋顶及墙体的保温措施,是改善室内冬季环境的不可忽视的措施。 屋顶隔热及保温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架空通风隔热层屋面,吊顶通风隔热层面。通风隔热保温屋面,保温平屋面及保温坡屋面.架空隔热层应注意,开设通风口应迎向夏季主导风向。架空高度一般在120-240之间。吊顶棚隔热层的通风口,在冬季应能关闭以利保温. 5.公园大门口空间的设计

公园大门空间一般是由出入口内、外广场组成,从物质功能上作为入流停留、缓冲及交通集散等用,从精神需要上作为人们对园林空间美的欣赏。公园大门空间是一连串园林空间序列的开端,是园林空间交响曲中的序曲,也是游览导向的起点,因此要考虑: (1)公园大门空间的形成公园大门空间是人们由城市街道转入园林的转折点和进入园林空间的过渡,因此要造成强烈的空间变化感,要形成与原来条形街道空间炯然不同的空间效果,使游人在空间感上有个突变,获得国林空间美的欣赏。空间形成的方法很多,一般可用扩大空间的办法,形成各种形状的出入口广场,庭院等;或封闭或开放的空间形式,可利用墙面的围合,树木绿化的种植,地形地担的变化,建筑标志及建筑小品的设置等组成具有美感的空间效果.

(2)大门空间衬托与对比园林大门空间有时是由单一的空间构成,但更常见的是由一组空间序列的组合构成的,根据公园的规划的意图、公园的性质、规模、结合基址条件、将大门空间组合成与公园形式相适宜的一组空间序列,常以空间不同大小的对比,空间开合,曲折的变化,方向的转折,明暗的交替等,相互衬托与对比,将入口空间层层展开,成为园林空间的序曲,更好地衬托出园林主体空间的艺术效果,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力。苏州留园的入口空间序列即是一个优秀实例。留园入口空间采用了小中见大,欲扬先抑的对比手法,人们首先进入一个比较宽敞的门厅,继而进入窄长的通道,一再转折,在空间大小、方向、明暗上不断变着变换,空间虚实互相穿插,加强园林人口空间的艺术感染效果,使游人得到空间艺术的享受,也衬托、对比出中央主体景色的开阔与丰富的景观。

(8)公园大门入口空间的导向园林游览需按一定的路线进行,才能充分表现出景物效果,要使游人按设计意图循序前进,在空间上引导是重要的手法之一。公园大门空间就应有明确的导向性,空间引导的方向与公园内景区的布局及景物的设置密切相关,才能吸引游人步入园林景区,一般可在空间形状上,道路布局上及景物设置上加强导向性。

公园人口空间应有园林特色,体现出一定的园林景观效果,并恰当地表现出公园主题与特性。

设置景物可结合视线上引导的布局,更进一步加强人口空间的导向作用。常用的有花坛、喷泉、水池、山石、树木、雕塑、亭、廊、花架及装饰小品等,应因地制宜选择应用。 6.车辆停放场

车辆包括自行车和汽车。自行车是目前我国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公园平日开放时自行车较多,所以自行车停放场成为公园大门不可缺少的部分。当重大节日,郊游季节,尤其当公园举行集会、演出活动时,汽车停放量剧增,由于汽车停放场平日利用率不高,常被城市公园所忽视,但对于郊区大型公园,如北京颐和园、上海动物园,平日就有大量汽车停放,不可忽视。

汽车停放场,一般宜独立设置,不应与公园出人口广场混在-处,以免影响交通安全,车辆及人流要分开,避免人流穿越。如北京颐和园及上海动物园均在大门广场外另设汽车停车场.停车场的设计,要根据车辆的停放放量、类型,既方便又安全,既经济又合理地安排停车位、出人口及通道.

自行车停放场,自行车是目前最适于我国国情的、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几乎每个城市公园都要考虑到自行车存放的问题,自行车停放场的设置基本上有两种方式:一是停车场与公园大门外广场组成一体。其优点是方便在取,路线短捷,但有碍大门空间的美观,有时造成人流互相干扰。

二是停车场单独设置,一般在大门外广场之外,另开空场,其优点不影响大门的景观,人流干扰小,便于保管,但有时离大门较远,存取不便.

公园自行车停放场一般以露天停放较为常见,因雨天游人少.为隐避常设在绿荫中,以绿带作隔离,停车场面积与停车数量、排列方法、过道组织有关。一般可按1.2-1.5m\'/辆计算.

三、公园大门类型 1.柱墩式大门

柱域由古代石阙演化而来,现代公园大门广为适用.一般作对称布置,设2一4 个柱墩,分出大小出人口,在柱墩外缘连接售票室或围墙. 2.牌坊

是我国古代建筑上很重要的一种门.在牌坊上安门扇即成牌坊门,牌坊一般有两类型,即牌坊与牌楼.其区别是在牌坊两根冲天往上加横梁(或额枋),在横梁上作斗拱屋檐起楼,即成牌楼. 因可用冲天柱或不用冲天往,因此有冲天牌楼和非冲天牌楼之分,牌坊门有

一、

三、五间之别,间最为常见,牌楼起楼有二层或三数层的.3.屋宇门

是我国传统大斤建筑形式之一. 门有进深,如二架、三架、四架、五架、七架等,其平面布置是,在前面柱安双扇大门,后檐柱安四扇屏门,左右两侧有折门,平日出入由折门转入院庭,门面一般为一间,官宦人家可用三间、五间。庙宇门常作三间、五间.寺庙山门常用单檐歇山顶,周围用厚墙,前后墙上开园门洞或圆券门洞。古典园林苑圃,常用五间、七间的两层楼房,成为外观壮丽的门楼.4.门廊式

是由屋宇门演变而来,屋宇式门为中国传统形式,屋顶用坡屋顶木结构.随建筑结构、材料、施工技术的发展,建筑形式也随之变化.为了与公园大门开阔的面宽相协调,大门建筑形成廊式建筑,一般屋顶多为平顶、拱顶、折板,也有用悬索等新结构.门廊式造型活泼、轻巧,可用对称或不对称构图,目前在各处公园普遍运用.5.墙门式

是我国住宅、园林中常用的门之一.常在院落隔墙上开随便小门,很灵活、简洁,也可用在园林住宅的出人口大门.在商场上开门洞,再安上两扇屏门很素雅,门后常有半屋顶屋盖雨罩以作过渡.6.门楼式 二层屋宇式建筑.7.其它形式大门

近年来由于园林类型的增多,建筑造型随之丰富,各种形式的园林大门层出不穷,最常见的花架门也广泛运用在园林中。儿童公园则常用动物造型,各类雕塑作为大门标志;公园大门常用各种高低的墙体、柱墩、花盆、亭、花格组合成各具特色的公园大门.由于造型新颖,用材料得体,色彩明快,结构简单,很受群众欢迎.

第18篇:公园设计理念

公园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是结合公园本身的地域文化,它位于,是一座森林公园,是传统的公园形式,这次设计的设计理念是在设计与造型上打破原本的单调,以几何形式的红色金属长廊和水系规划并加以同样风格的设施来做点缀,做的设计。

设计说明

这一项目是森林公园为主的公园规划,设计本着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基本保持原来的生态风貌,通过树木的种类、数量、配置方法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在有限的空间里尽情感受自然。通过此次设计为其生态建设献一份力量,也为当地人们的生活质量提供一个优质的保障。实现城市绿洲的生态目标、发挥植物生态功能,展现植被景观效果。在此基础上为人们提供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和谐的游览,休憩,实践等活动的森林公园。

在方案中,我们对原本的中心水体做了新的规划,以几何的形式展现出来,在设施上以几何与剪纸相结合的造型,并加上耀眼的红色与金属的质感,使其具有一定的现代感。

对原本的山体没有做过多的改变,保持了原有的生态风貌,山上主要以绿色植被为主体,在山顶做了可以眺望公园风景的观景台,使游客对其有更直观的参观,看到不一样的景观。

公园内植被覆盖率达80%,青山绿野,郁郁葱葱,是放松休闲的良好选择。

第19篇:公园设计说明书

一.实施区域现状

1.区域位置:本项目位于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北临德赛二街,南街益洲大道,东临盛华南路,西接元华路,占地222亩,不规则四边形,地势比较平缓,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气候。平均温度16摄氏度,年降雨量1500mm,四季分明。 2.实施区域现状特点:天府新城是成都南部园区的重点发展区,新城位于成都中轴线南段,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该段轴线定义为科技商务中轴线,以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为主导,属于整个城市向南发展的光导区和核心区。3.交通区位条件优越,距离双流机场12公里,紧临成都火车南站。距成雅、成仁高速公路3公里 二.设计依据

综合分析场地现状、所处地理条件及地方历史文化沿革,以及城市生态化、园林化发展带来的契机,利用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将自然生态、树木云水、历史文化的表现特性化为园林景观中的视觉效果。通过表征水脉、绿脉、文脉、生态脉的景观设计元素展现一个生态的空间、艺术的空间、文化的空间、休闲的空间和一个永恒的空间;营造一个静穆湿润、游览休闲、康身健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的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满足人民对物质和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将公园建成以植被景观为主要景观特色,以历史文脉、地域文化、自然生态为内涵,集观赏游览、文化、娱乐、休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景观优美、使用方便的开放式综合性公园。

整体规划目标是创建“四境”,即“品质高雅的文化环境”、“生机盎然的绿化环境”、“舒适宜人的活力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三.设计原则 1 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设计的使用者。因此首先应考虑使用者的要求,做好总体布局,创造清新、优美、舒适的公园生态环境,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往往有着不同的行为需求和喜好,创造一处从美学和功能上富于变化的空间,满足不同人群对多样化空间的渴求,实现人民接触自然的最大化,强调服务对象“人”的多重需求和体验要求,强调人的参与性,强调景观延续性、适用性和多样性。 2 生态原则

设计中注意绿化植物配臵结合自然,富有野趣,避免城市化倾向。大处着眼,注意整体效果;小处着手,结合景区、景点创造相应的植物景观。植物观赏区、滨湖休闲活动区、密林游览休闲区,分别运用松、柏、樟等常绿树种以及各种花灌木、耐阴性花卉植物,与相应的或密林幽静、或四季常青、浪漫诗境等的景点氛围相符合。再者就是在保护场地原有林木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多运用本土植物或野生地被植物,以保证近期长势及远期景观效果。多种植物高低错落及彩色叶树种合理搭配,形成植物景观层次,避免裸露地面,更能体现园内景观的自然生态。 3 节约原则

多运用本土植物,辅之以引进植物协调搭配,近期景观效果得以保证,同时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消耗。 四.设计构思

本次规划一方面要以“综合性公园”为定位,进一步充实游览内容,提高景观质量,增强园林艺术的感染力,强化其服务功能,突出特色;另一方面,要在原有规划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完善、提高,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人文环境和设施,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使其成为公园的重要景观元素、重要景观基质、重要的游览活动内容,做到传统与现代兼容,人文与自然辉映,为周边街区,为城市所共享。因此,整个公园规划建设要坚持“人、资源、人文、生态”相融合的原则。 突出三大理念 设计中以“创造优美生态城市空间”为线索,以“开放型城市公共绿地,中心区标志性公共开放空间”功能定位为依据,具体依照:公园绿色基质融解。将公园绿色基质融解到市区之中,公园与城市无界线,建成开放式公园绿地,让城市回归自然,打造“天蓝、山青、水秀、岸绿、景美、游畅”的自然生态绿地和城市滨河景观游憩空间,体现具有文化品味的城市生态概念。 满足游人参与性需求。为游人创造旅游新体验。即把公园的发展融入到市区的发展中,体验新型时尚活动的需求。为其提供新的旅游、游览体验,用现代休闲理念打造人文化生活新概念的综合活动空间。注重文化传承。文化的传承在于对历史精华的继承而又不束缚于传统的框架。平舆县的历史文化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设计中在融入传统文化,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新时代的要求和特点。 五.景观功能分区

公园为开放式公园。公园出入口规划体现“融解”概念,游人可根据自己的行为轨迹在园中穿行。公园的空间环境是环境主体(人)的行为和客体(物质环境)的统一。在公园中设臵各种不同的功能分区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使人们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社会交往、思想交流和文化共享,提高公园空间的人气,充分体现其亲和力和人性化。 1.滨湖休闲娱乐区

彰显“智、人、山、水”的文化底蕴,给人以绿林醉心,湖虚水镜的感觉。水系处理以丰富水形、水态,形成具有自然特征的宜人景观为主要目的。水面形成开阔水域,空间开敞,利于开展划船活动。驳岸设计以形成良好的自然景观为宗旨,以草坡驳岸和卵石驳岸为主,种植水生植物,湖周围设臵部分木桩驳岸,形成部分亲水空间,增强自然、朴野的气氛。结合水域,创造了丰富的生态意境,整个湖边场地绿荫覆盖,自然清新,乔木配以各类花灌木及水生、湿生植物,柔化了几何形空间,在保证空间秩序明晰的同时,提供了都市田园般的景观体验。有绿荫听枫、木岸观荷、伴竹听松、曲水荷香、亲水栈道、湖心小筑、品茗听湖、湖心观景、垂钓赏景等景点,这些景点沿湖岸布臵,相互因借,形成丰富的观赏效果。听戏可以说是老成都人休闲娱乐的必要环节,一壶茶一出戏,很难让人联想到快节奏的都市生活。 2.植物观赏区

位于公园一些行道处周围区域,在原来植物配臵的基础之上,加以梳理、深化。有雕塑、姊妹(紫薇)争锋、槐林幽香、石楠春色、碧桃争艳、盆景展览、枇杷闹秋、林海揽翠等景点,该区满目翠绿,鸟语花香,老人与孩子在山水之间徜徉,姑娘小伙在花香丛中留恋。花影、人影、水影,构成一幅和谐的场景。 3 密林游览休息区

该景观规划的理念就是以自然生态为主,形成“山环水抱”之势。利用堆石造山建设山林景观区,加强原有林地的培育保护,改造丰富林相,创造优美的森林植物景观。充分借鉴清挚山、清平山、镜湖、小清河等山水资源,利用4米的地形高差,再通过丰富的植物配臵,让游人看湖心旷神怡。利用现场山头分别布臵亭、平台,将人的景观视线拉远,从视觉上起到拓宽公园范围的作用,沿山脊线设计步行游路,可停处设臵休息空间,沿路布臵山石题刻。植物配臵上以落叶与常绿植物搭配,以常绿为主,体现冬季特有的植物景观,并且与此区的清雅氛围融合。有疏林飘香、密林雅境、登高览胜、倚亭远眺、群英锦绣等景点,沿登山小道布臵,形成景观序列。 六.植物配臵

植物景观设计在整个环境规划设计当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环境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公园对植物的要求相对比较严格,三季有花、四季有景,所以在配臵方面应特别注意,春季绿化,夏季遮荫,秋季观景,冬季朝阳。形成舒适的交往、休闲与活动场所。最重要的就是植物生态景观群落的适当构成,它是自然化景观再现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局部性植被生态景观群落构成,富于自然化的景观空间就是无源之水。

该公园的绿化树种搭配多样,空间变化丰富,能够较好地展现自然之美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绿化配臵上突出\"草铺底、乔遮荫、花藤灌木巧点缀\"的绿化特点,同时量化上尽量使其能发挥最佳生态效益。其次,树木的种植方式也随场地的规模和功能定。如以欣赏树木的姿态应孤植;利用树木划分空间,引导视线可以采用列植;在游戏场地可以利用树木围合成独立的空间,并有隔噪音的作用,休息区域可种植满足遮阳隔音的树种等等。再次,树种选择上,充分考虑了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做到“适地适树”。即根据气候、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来选择能够健壮生长的树种,一般是选用本土树种和地方品种。最后,在空间布局上体现点、线、面相结合,注意再生空间的绿化等以达到模拟自然,创造鸟语花香之意境。因此,环境绿化不再是简单的种树栽草,而应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落叶乔本、常青灌木、常绿草坪高低参差、交相辉映,充分满足崇尚田园生活的现代人的审美情操。 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植物群落是以常绿阔叶树与落叶阔叶树为主,考虑到冬日对阳光的需求,在保留原有植物的基础上,大量运用的植物种植群落,具有以下层次结构:

上层大乔木:以落叶阔叶树和常绿树为主(主要有银杏、楸树、香樟和雪松),形成上层界面空间,以保证四季有绿,特别是落叶阔叶树夏季有浓荫冬季有充足的阳光。中层乔灌木: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同时结合观花、叶、果、杆及芳香物种,形成主要植物景观感受界面空间。下层是耐荫的低矮花灌木、地被及缀花草地。以保证公园的环境生态功能与使用功能以及丰富季相变化。

在植物群落的空间整合形态上,注重人在不同空间场所中的心理体验与感受的变化。从密林幽静、林中空地、疏林草地到开阔草坪,形成疏密、明暗、动静的对比,在富有生命的自然中创造出具有生命活力的多元感悟空间。

在考虑植物配臵的多样化的同时,大量采用了不同用途的植物主要包括(1)有益身心的植物品种,例如:香樟(具有驱蚊防虫的作用),雪松(四季常绿、具有防尘、减噪作用),红瑞木(四季色彩进行变化、杀菌),丁香(清新醒脑的药用功能),龙柏(防尘、减噪作用),石楠(四季常绿,对有害气体有抗性,隔音,早春嫩叶绛红,初夏白花点点,秋末累累硕果,艳丽夺目)等;(2)彩色植物,例如:银杏、乌桕、黄栌、鹅掌楸、五角枫、紫叶李、红叶石楠等;(3)观赏性植物,例如:日本晚樱、西府海棠、柿树、枇杷、水杉、桂花、广玉兰、木瓜、碧桃、龙爪槐等。

第20篇:公园设计说明书

公园设计说明书

1、方案设计

通过公园设计的需要,以及综合公园地理特征及地貌地况的分析,和调查罗平县的历史资料,将公园分为五个大区:综合文化游览区、安静休息区、体育运动区、儿童游乐区、公园管理区。

其中综合文化游览区有:以罗平县面名原因为主题的罗雄塔,展览馆,文艺馆,舞场和剧场。

体育运动区分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 儿童游乐区分为: 安静休息区分为:

公园管理区分为:停车场、职工住宿区、办公区、苗圃等。 2、各种指标

主要绘图

包括:总平面图、现状分析图、功能分区图、道路系统图、绿化规划图、局部景观效果图、竖向设计图、鸟瞰图等

3、分区介绍

4、各大区介绍 安静休息区,是个人民休息和游览的地区。

为公园西部起步区,以山体和大的水面为主要特质,空间开阔,该区功能主要为广大游人特别是青少年提供兼具有教育与游憩功能的户外活动场所,活动设施的引入以满足教育性与游憩性为原则,该区游人量大,但树木多,大多数是很茂密的树林。可以拱大量的游人休息和游览。这个区的占地面积是这公园相对其他区是最多的。因此。也起到主导全园的作用。联系全园的作用。

安静休息区的构成。由自然林和一些特色树种,一些观赏和游览休息用的亭子。一些小的自然式休闲广场。可以满足人们各种休息游览需要。 设计思想,本分区主要是以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为设计思想。充分考虑用绿色来美化我们的家园。

与生长健壮的几个树种为骨干,突出周围环境季相变化特色。在植物配置是根据地形的高低起伏和天际线的变化,采用自然式配置树木。在林间空地中可设置草坪、亭、廊、花架、坐凳等。

树种主要应用当地的本地树种,适当的用外来树种。这样的配置可以体现当地特色。也可以丰富种群。有理由不受病虫害的大范围的影响。

区中,各级道路相互接通,方便游人们能到达不同的地区。能完成不同的娱乐项目。

树木颜色变化:主要是绿色基调,但也有红色的鸡爪槭等一批变色树种。

安静休息区的主要景点是“罗雄塔” ,罗雄塔位于山顶上,登上塔的顶端,可以看到全园的全景。塔中设有大量的具有纪念意义的碑文、雕刻、塑像等。 体育活动区

体育活动区主要设计在居民区的附近,方便居民出入。

设计了不同种类的的体育活动项目,方便不同的体育爱好的运动人生。

各种体育运动场设计在附近,方便出入和交通等。 公园管理区

是提供公园管理的场所。是供给管理区的工作人员居住和办工的地方。要具有不影响游人休息和游览的要求。具有方便管理公园的要求。专门设有专用通道。可以尽量减少对公园的影响。 综合文化区

通过分析地形和罗平的历史,本区充分体现罗平悠久的历史韵味,设计了展览馆、文艺馆和舞场剧场。展现了文化性、历史性、地方性、多样性。另外此区的集散广场的构图采用了“鸡”形图,充分说明了罗平县“鸡鸣三省”的美誉。 儿童娱乐区

为促进儿童门的身心健康而设立的专门活动区。本区的设计是从入口就可以看到一个唐老鸭的雕塑。园中设有绿色迷宫。可以供大人和小孩玩。还有一些小孩的各种活动场所。例如有小孩玩的各种游戏和娱乐设施。园中种植各种植物。促进小孩学习爱护自然。园中的主要设施重要有攀梯,吊环,圆筒等。

5、各种图介绍

道路系统图

(1)、道路系统的分级:根据公园设计要求以及公园的面积大小,将公园道路系统分为出入口道路+四分级道路系统。 出入口道路:分主出入口道路和次出入口道路。前这指主大门到中心广场的道路,宽20M,两边种有高大乔木银杏和树球,采用了一高一矮的种植手法,具有丰富的参差感和韵律感。次出入口内设计了广场,有很好的集散空间。

四分级道路系统:一级道路、二级道路、三级道路和四级道路。一级道路主要指机动车道,宽8M;二级道路主要指游览车道,宽6M; 三级道路主要指通往各个景点的道路,宽3M,主要是引导游人到各景点、专类园,自成体系,组织景观;四级道路主要指散布在公园各个景点的游步道,为游人散步使用,宽1。2M,是公园中最多的道路。

(2)、园路线形设计

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物、铺砖场地及其他设施结合,形成完整的风景构图,创造连续展示公园景观空间或欣赏前方景物的透视线。主要纵破小于8%,横坡小于3%。园路在危险地段设置了防护设施,如栏杆就是其中一种。

(3)、园路的布局

此公园的道路主要通过公园的绿地内容和游人量的大小来确定。主次分明,因地制宜,有地形密切配合。如水边的园路主要通过地形分析,环山绕水,但没有和水平行,同时因为依山面水,活动人次多,园林小品多,如花架,石凳等。在平坦的地段弯曲柔和,密度有时大有时小,主要按地形环绕,没有形成回头路的格局,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在丘陵地段,更是美妙绝伦。

(4)、弯道的处理

总体来说,此园路的转弯衔接通顺,符合游人的规律。在设计时,园路在遇到建筑物、植物、山水、陡坡等障碍,必然产生弯到。但本设计没有过多的改造原由地形,而是合理的应用障碍物能组织景观的作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外,园路的转弯处,应用了外侧高,内侧低的的处理手法,以妨事故发生。

(5)、园路交叉口处理

当两条园路交叉或从一干道分两条小路时,必然会产生交叉口。其中,当两条主干道相交时,交叉口做了扩大处理,做正交方式,形成小广场,方便行车和行人。当小路和主干道交叉时,采用了斜交的处理手法,但适当地控制了交叉口的数量和和他们之间的接近程度,达到了主次分明,相交角度适宜的效果。另外,在“丁”字形交叉口,点缀了不同风格的景点,丰富了公园的观赏性。上山路与主干道交叉自然,藏而不露,吸引游人入山。在纪念性园林中,主要采用了正交手法,如罗雄塔就是一处。

(6)、园路与建筑的关系

当园路通往大建筑(如展览馆)时,为了避免路上游人干扰建筑内部活动,在其前面设计了类似“鸡”的集散广场,使园路由广场过度再到建筑物,同时表达出了罗平县“鸡鸣三省”的美誉;当园路通往一般建筑物时,在建筑物面前适当的加宽了路面,形成分支,发表游人分流。此外,整个公园没有园路通过建筑物。

(7)、园路与桥

本公园有两道桥,都设置在水面较窄的地段,节省了材料,桥身与岸边垂直,创造游人视线交叉,方便游人观景。园路与水边的建筑物形式、风格体量、色彩与公园的总体设计、周边的环境相协调一致。

6、绿化规划图

整个公园的植物组群类型及分布,主要根据罗平县的气候状况、园外的环境特征、园内的立地条件,结合景观构思、防护功能要求和当地居民游赏习惯确定,作到充分绿化和满足多种游憩及审美的要求。

(1)、公园绿化树种的选择

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驯化树种为辅,充分运用原有有树木和苗木,以大苗为主,适当密植。选择具有观赏价值高,又有较强的抗性,病虫害少的树种。

(2)、公园绿化树种的布局

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城市的特点、市民的爱好,进行乔木、灌木、草本结合的布局,创造优美的景观。既作到充分绿化、遮阳、防风,又满足游人进行日光浴的需要。

首先,用了3种基调树种,形成统一基调。其次,在娱乐区,为创造热烈气氛,选用彩叶树种和花卉;在安静休息区和综合文化区,选用冷色调花卉。在休息区,形成一年四季季相构图,春季观花,夏季浓郁、秋季观叶,冬季有绿色丛林,方便游人游览。

(3)、公园设施环境和分区绿化

①、园路:主干道选用高大浓郁的乔木和耐阴的花卉。

②、广场绿化:既不影响交通,又形成景观。在中心广场的四周植高大乔木、灌木等;中间布置草坪和花坛,形成宁静的气氛。

③、公园小品建筑旁边:设置花台、花坛、花镜等。

(4)、科学文化普及娱乐区:由于地形平坦开阔,主要以花坛花架为主,同时大量采用树林草地和树林花地的布置形式。

、体育运动区:主要选择了一些生长快、高大挺拔、树冠大而整齐的树种,以利夏季遮掩,但没有选用易于落花落果的树木。

、儿童活动区:以生长健壮、冠大浓郁的高大乔木为主,没有使用带有刺激性味道的树种。

游览休息区:以树林布置为主。

公园管理区:主要选择一些高大乔木等。

7、竖向设计

此次公园竖向设计主要根据罗平地形进行改造。罗平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地势多平缓,水力资源丰富,著名的鲁布格水电站就建于此地,所以水体的设置并不会十分困难。地形改造主要以挖低,铲平为主,并加造人工岛两做。首先先确定水体位置,水体选取了图纸上地势较低的东北方向和中西方向,改造前最低高程分别为1488.78和1491.80,铲低后湖底高程分别为1483.10和1489.30,而后确定了汇水区域,并用人工挖凿的小河连通两处水域。改造后在东北方向的湖区加造了两座人工岛,高程都为1489.90。接下来是公园广场区的地形改造,广场区位于公园中部,面向主入口,背朝中西部湖区,广场周边地势较平缓,中部有一座小山丘。改造方案是将高成为1493.58的山丘铲平,并将广场区地型平整,改造后高程控制在1493.30,广场的排水坡度控制在3℅左右,便于广场景观的建设和维护。其余地型均不做大改动,保持原场地地貌。

8、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主要将公园分为公园管理去,体育娱乐区,游览休息去,儿童娱乐区,民族风味园,湖岸景观区,老年人活动区,广场区,科普娱乐区,温室区,菜花山,梯级景观,湖景区13个功能主体。功能分区注重场地特点,当地自然生态特色,民族文化特色,以及功能实用性,本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进行规划。从年龄角度分析,儿童,青年,老年人均有各自的活动区,并且各区都具有相应的设施,为不同年龄层的人提供需求。菜花山,温室区,民族风味园又体现了当地的民族特色及自然景观特色。一座金黄的菜花山不论从远处还是近处都给人一种视觉的冲击;民族风味园又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提供了各色的美食,温室区精美的温室以及其中各色的植物一定会使公园更加精致。广阔的湖区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景观以及娱乐空间,湖上加造的人工岛更能丰富景观内涵。可以说各功能区都是各具特色,并且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现状分析

周边情况:北面和南面为居民区,西面为政府机关,东面为贵州路,属于高级道路。

地形分析:政府背靠高山,依山而建,充分尊重中共山水之说;内部地形主要呈西高东底,南高北底;地貌主要为丘陵地,可以塑造美丽的丘陵景观;除了西面等高线较为密集之外,其余较为均匀。 局部景点效果图

此处,主要选择了六大景点:罗雄塔、观景台、茶树园、喷泉、广场、水边景点。

公园规划设计论文范文
《公园规划设计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