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高中数学应用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31 12:01:5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导数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八中学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导数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1.反思“变化率问题”课堂教学的新课引入

导数的几何意义就是切线的斜率,因此贯穿“导数及其应用”的主线是切线的斜率。下面通过比较“变化率问题”的两节课,就新课的引入谈点想法。

这节课的核心问题就是“变化率问题”,它是学习导数的基础,是理解导数概念的根本。如果这节课能在把握整章教材的核心问题——“导数概念”的基础上,把握这节课的核心问题——“变化率问题”,恰到好处地给出瞬时变化率和切线的斜率,那么,自然水到渠成。

新课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热身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在这种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极为特殊,而且缺乏平常教学中的师生默契的情况下,如何以简洁、生动的教学案例来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从而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如何以新颖的方法把教学内容自然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何在上课伊始的几分钟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何使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溶入导入活动之中?等等,都是教师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2.反思“变化率问题”课堂教学的课堂语言 “令”。这里的“令”,应该说成“习惯上用

表示

,即

”。

关于气球膨胀率问题,应该补充说明:“我们把气球近似地看成球体”.这一点,两位教师都没有说明。

应该补充例题:“已知两点求经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

在函数

的图像上,

”。因为它是联系平均变化率和导数概念的枢纽,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亲身体验数学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中理解平均变化率的概念、切线斜率的概念和导数的概念等。

3.反思“变化率问题”课堂教学中对计算问题的处理

在课堂教学中,对计算问题的处理,要注意避免两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计算;以计算机代替学生的计算。

既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又要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可选择两个地方让学生计算。其一,计算0~1秒或1~2秒的平均速度问题。因为计算时花费的时间不多,同时,既能促进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又能为理解瞬时速度做好充分的准备。其二,计算0~65平49均速度问题。因为学生通过这一问题的计算,既能发现问题:“用平均速度表示这段时间内运动员的运动情况存在问题”,又能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用什么东西才能更好地描述运动员在这个时间段的运动状态?”自然学生会想到物理中学过的瞬时速度。这样的处理省时,能够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同时,不影响主体知识(平均速度、平均变化率、导数的概念)的学习。

推荐第2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摘要】 中学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肩负着自身的历史重任,对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素质意义重大。这是因为,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莘莘学子,如果他的大脑思维离开了敏捷、灵活、深刻、创造、批判,而是迟钝、呆板、肤浅、因循、保守的。那么何谈他已具备了能经受世纪风雨洗礼,能为“四化”再创辉煌的优良素质呢?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围绕这个热点课题,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素质作一探讨。

一、数学素质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数学素质,众说纷纭。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一般认为是在先天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种提法:

1、张奠宙教授《数学素质教育设计》(草案)中的一个界定:即从数学知识观念、创造能力、思维品质、科学语言等四个层次进行分析研究;朱成杰教授《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导论》指出数学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心理健康和劳动技能素质等四个方面。

2、就“大众数学”的教育目标来说, 可分为:数学知识、公民意识、社会需要、语言交流等四个方面,这是着重从人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提出的。

二、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1、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

前国家教委付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的要义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面向全体,“为一切人的数学”已成为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主流。数学要面向全体,就是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在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达到基本要求”并且尽可能的提高。而现代教学要求以人为本,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有机结合,立足学生主体,实施因材施教即教师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志趣、特长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都能尽最大努力,既能“吃得了”,又能“吃得饱”,让每个学生数学素质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差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生深化发展的目标,这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堂这主阵地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数学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喜欢数学,酷爱数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翁。

2、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当今世界数学教育的改革热点是讨论“如何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不仅要注意具体的解题技能方法,更应注意数学知识发生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优良数学品质。

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它是基本数学能力之一,也是数学素质的核心。高考改革内容强调:“继续发挥数学等基础学科的作用,强调基础性、通用性、工具性,将考查重点放在思考和推理上。”因此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师的一大根本任务。

3、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教会学生猜想,培养创新能力

心理学表明创新能力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一切己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智力品质。在科学技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民族创造水平如何,已成为决定其荣辱兴衰的重要因素。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是核心,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具有普通适用性,抽象概括性。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更快捷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能终身受益。中学数学涉及到的思想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技巧型(如特殊、一般、消元、换元、降次、配方、待定系数法等)、逻辑型(如类比、归纳、分析、综合、演绎、反证法等)、宏观型(如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归纳猜想、整体化归、数学模型等)。

现代教育科研理论指出:教育要把实践中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进一步指导实践,使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高考改革内容也强调: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在此基础上考察与高中水平相适应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猜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科学上突破、技术上创新等发明创造往往是从猜想开始的。

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猜想;通过对特例分析,归纳出一般(共性)的规律,作出猜想;通过比较、概括,得到猜想;通过从宏观作出估算,先有猜想,再有严密数学证明。这样“既教猜想,又教证明”,激励学生猜想欲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生动、活泼,充满激情,并富有哲理的一门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介绍一些科学家的著名猜想、科学发现的重大作用,如介绍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猜想、我国数学家陈景润等人的杰出贡献,形成良好氛围。

4、强化语言训练,促进信息交流,提高综合能力

当今世界上许多事物大多需要综合多门学科知识来解决,靠单学科知识就能解决毕竟是少数。数学学科本身具备很强的综合性,代数、三角、几何教材中综合了许多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知识。因此教学中数学应发挥基础学科作用,加强学科内联系,挖掘各知识交汇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帮助学生解决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正确运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述。

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概念教学,丰富学生语言词汇,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不仅要让学生记住数学概念、表示符号,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其所揭示的具体内容。如“△”在几何中是三角形符号,而在代数中则是指一元二次方程根判别式。强化数学语言的教学,注意同一对象的不同语言互译训练,它利于

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几何中“ A a ”、“直线a经过点A”与“点A 在直线a上,记为A∈a”是三种语言的互化。 一个学生能否流畅地解决问题,关键在于能否准确理解互译各种语言。近年中考高考频繁出现语言互译、阅读理解、学科内小综合问题,学生失分率很高。由此可知,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数学素质起重大作用。随着社会数学化、科学数学化程度日益提高,数学语言必将成为人类交流和信息存贮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语言,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将来更好地工作和生存的一种工具。

让问题进入课堂,以问题解决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教材中对于数学联系并应用实际也给予充分的注意。”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造成一个直接结果是,学生缺乏应用数学能力。可喜的是近几年全国高考和各地中考命题中都注意并加大了应用数学题的力度。

另外必须形成应用数学的强烈意识。首先,让教师进行应用数学方面的培训,开展应用数学的研究;其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深入实行调查,进行数学建模活动。在高考中出现的实际应用题,都是经过人工改造,抽象概括过的问题,这对数学建模活动有所不同,数学建模中必须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抽象概括,比解应用题更复杂,更富创造性。在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动学生,让他们动手动眼,获得丰富第一手材料,布置学生撰写建模小论文,激发他们参与建模热情,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学习兴趣。我们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继续深造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

养成教育是社会、家庭要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本身要有良好的校风、学风、教学管理制度;班级要有优良的班级文化、班风;社会要在人才选拔、学校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在重教的同时,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意义;家庭要有正确的子女成才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根据孩子的禀赋,顺其天性,积极引导,使学生都感到自己能成为有用之才,从而养成自愿自觉的学习习惯,并能逐渐开发自己的数学潜能,以达到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i.饶汉昌 的《高中数学新教材体系问题研究》

ii.谌业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推荐第3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新课改下高中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高中数学新课程对于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更深层次的要求,本文就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的方法和策略上进行研讨,得给出了一般性的结论.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建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方法应用能力交流与合作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对于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思维起着基础性作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能阅读、理解对 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加以表述,建立恰 当的数学模型,利用对模型的求解的结果加以解释.在它是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基本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由于高考数学科的命题原则是在考 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数学能力的考查,强调了综合性.这就对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试卷的题型 更新,更具有开放性.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学生在这一方面失分的普遍存在,如05年的全国卷I理科22题、06年的全国卷I理科20、21题,07年的安徽 文科21题、08年全国卷I的理科20、22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减少在这一方面的失

分.笔者就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组成及培养谈几点雏见.

一、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组成

1、审题能力

审题是对条件和问题进行全面认识,对与条件和问题有关的全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它是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审题能力主要是指充分理解题意,把握住题目 本质的能力;分析、发现隐含条件以及化简、转化已知和所求的能力.要快捷、准确在解决问题,掌握题目的数形特点、能对条件或所求进行转化和发现隐含条件是 至关重要的.

例1、已知 求 的值.

分析:怎样利用已知的二个等式?初看好象找不出条件和结论的联系.只好从未知 入手,当然,首先想到的是把、分别求出,然后求出它们的乘积,这是个办法,但是不好求;于是可考虑将 写成 ,转向求、.令, ,于是 .

从方程的观点看,只要有、的二元一次方程就可求出、.于是转向求, .

这样把问题转化为下列问题:

已知①②

求、的值.

①2+②2得.

②2-①2得 , .

这样问题就可以解决.

从刚才的解答过程中可以看出,解决此题的关键在于挖掘所求和条件之间的联系,这需要一定的审题能力.由此可见,审题能力应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2、合理应用知识、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 中数学知识包括函数、导数、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复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排列与组合、统计与概率等内容;数学思想包括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与讨论和等价转化等;数学方法包括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数学归纳法、反证法、配方法、分离参数法等基本方法.只有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思想、方 法,才能解决高中数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而合理选择和应用知识、思想、方法可以使问题解决得更迅速、顺畅.

例2、设函数

(Ⅰ)求函数 的单调区间;

(Ⅱ)已知 对任意 成立,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解 (Ⅰ) 若则列表如下:

+ 0 - -

单调增 极大值

单调减 单调减

(Ⅱ)在两边取对数, 得,由于 所以

(1)

由(1)的结果可知,当 时,,

为使(1)式对所有 成立,当且仅当 ,即

在上述的解答过程中可以看出,本题主要考查用导数讨论函数的单调性,求参数取值范利用分离参数法、不等式的解法等基本知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算、推理等能力.

3、数学建模能力

近几年来,在高考数学试卷中,都有几道实际应用问题,这给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挑战.而数学建模能力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核心.

3、某分公司经销某种品牌产品,每件产品的成本为3元,并且每件产品需向总公司交 元( )的管理费,预计当每件产品的售价为 元( )时,一年的销售量为 万件.

(Ⅰ)求分公司一年的利润 (万元)与每件产品的售价 的函数关系式;

(Ⅱ)当每件产品的售价为多少元时,分公司一年的利润 最大,并求出 的最大值 .

解:(Ⅰ)分公司一年的利润 (万元)与售价 的函数关系式为:

(Ⅱ)

令 得 或 (不合题意,舍去).

, .

在 两侧 的值由正变负.

所以(1)当 即 时,

(2)当 即 时,

所以

答:若 ,则当每件售价为9元时,分公司一年的利润 最大,最大值 (万元);若 ,则当每件售价为 元时,分公司一年的利润 最大,最大值 (万元). 评述:本题考查函数、导数及其应用等知识,考查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该题的解答中,学生若没有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正确解决此题实属不易.因此,建模能力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培养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1、立足新教材,注意挖掘教材的内涵

我 们认为,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知识的引入借助实例,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对新教材的研究,来改变教师脑海中原有模式,发现新问题,采取新方法、新策略,打破旧框框,找到更加合理的授 课方法.因此,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出课本中的典型题目,并努力创设出问题解决的各种情境,设计新颖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 决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发现、猜想、探索、验证等思维活动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真正体验到成功者的喜悦与满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 的创造能力,从而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学生产生进取心.立足新教材,也不完全局限于新教材,有些地方作适当的补充,如实 例引入时,我们适当增加学生比较好理解的实例,教材跨度大的地方,我们依据学生的情况加入过渡知识,如新教材在不讲极限来讲导数,我们便要对教材进行适当 的处理.要善于从日常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这就是新教材“新”的地方.

2、吃透新教材的“思考”与“探索”

新教 材中的“思考”与“探索”是新、旧教材较明显的一个区别,新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索”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探索 问题、分析、归纳能力有极大的帮助,我们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专门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刻的探讨,各抒己见,力争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去设计“思考”

与“探索”,目的 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通性通法教学,引导学生概括、领悟常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数 学思想较之数学基础知识,有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它是一种数学意识,属于思维的范畴,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 理和解决.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作为解题的具体手段.只有对数学思想与方法概括了,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得 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与方法,书本的、别人的知识技巧才会变成自已的能力.

每一种数学思想与方法都有它们适用的特定环境和依据的基本理论, 如分类讨论思想可以分成:(1)由于概念本身需要分类的,象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中对公比 的分类和直线方程中对斜率 的分类等;(2)同解变形中需要分类的,如含参问题中对参数的讨论、解不等式组中解集的讨论等.又如数学方法的选择,二次函数问题常用配方法,含参问题常 用待定系数法等.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使学生认识一种“思想”或“方法”的个性,即认识一种数学思想或方法对于解决什么 样的问题有效.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合理、正确地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应用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

高 考是注重能力的考试,特别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考查的重点,而高考中的应用题就着重考查这方面的能力,这从新课程版的 《考试说明》与原来的《考试说明》中对能力的要求的区别可见一斑.(新课程版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充满 模式的,就解应用题而言,对其数学模式的识别是解决它的前提.由于高考考查的都不是原始的实际问题,命题者对生产、生活中的原始问题的设计加工使每个应用 题都有其数学模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应用题的教学,同时要对应用题进行专题训练,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各种应用题的数学模型,这样学生才能有的 放矢,合理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5.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要分析和解决问题,必先理 解题意,才能进一步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近年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要求数学教育培养出更高数学素质、具有更强的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一点 体现在高考上就是一些新背景题、开放题的出现,更加注重了能力的考查.由于开放题的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定的结论,而新背景题的背景新,这样 给学生在题意的理解和解题方法的选择上制造了不少的麻烦,导致失分率较高.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提高 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的补充.

6.重视解题的回顾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解决问题以后,再回过头来对自己的解题活动加以回顾与探讨、分析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数学解题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最有意义的阶段.

解 题教学的目的并不单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一教学目的恰恰主要通过回顾解题的教 学来实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解题的回顾,与学生一起对解题的结果和解法进行细致的分析,对解题的主要思想、关键因素和同一类型

问题的解法进行 概括,可以帮助学生从解题中总结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加以掌握,并将它们用到新的问题中去,成为以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7、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学生学会,更注重教学生怎样去学,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新课改下教 学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首先遇到的又是理论性很强的函数.其中又有很多对实际情境不熟悉的实际问题.使一些学生感到不适应而 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显然尤其重要.我们认为:

1、课前要预习,提高听课的针对性.由于高中课 堂容量比初中要大的多,难度也大.因此预习中发现的难点,也就是听课的重点.同时,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 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2、听课过程中做到五到:(1)耳到:即专心听老师对新课的引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听老师提出问题以及如何引 导思考和探索、如何分析、如何归纳总结,另外还要听同学的答问,看是否对自己有启发.(2)眼到:即听课的同时看老师对重点、难点的板书,以加深对知识的 理解和掌握,看老师的表情、手势及动作,以加深对关键点的印象.(3)心到:即用心思考、跟上老师的数学思路、分析老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的.(4)口到:即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回答参加讨论,锻炼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5)手到:即在听、看、想、说的基础作好要点记录,尤其是解题步骤的规 范化.

3、课后做好复习与小结.包括课下及时复习、单元复习及单元小结、章节小结.

总之,在新课程下,为了更好的进行教与学,就必须与时俱进,改 进教学方法,更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营造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创新思 维,让学生大胆地把个性展现出来,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关注 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使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地发展.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 时,追求创新的价值,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得到创新和发展,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 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期望.

参考文献:

1、简洪权.高中数学运算能力的组成及培养策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张卫国.例谈高考应用题对能力的考查.《中学数学研究》

3、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

4、2008全国各省市高考真题.

推荐第4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试论学科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当前我国正逐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热点之一,它既是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又是一项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不论从观念理论、制度体制还是从实践操作上都需要做艰苦的工作。

中学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肩负着自身的历史重任,对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素质意义重大。这是因为,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莘莘学子,如果他的大脑思维离开了敏捷、灵活、深刻、创造、批判,而是迟钝、呆板、肤浅、因循、保守的。那么何谈他已具备了能经受世纪风雨洗礼,能为“四化”再创辉煌的优良素质呢?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围绕这个热点课题,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素质作一探讨。

一、数学素质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数学素质,众说纷纭。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一般认为是在先天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种提法:

1、张奠宙教授《数学素质教育设计》(草案)中的一个界定:即从数学知识观念、创造能力、思维品质、科学语言等四个层次进行分析研究;朱成杰教授《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导论》指出数学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心理健康和劳动技能素质等四个方面。

2、就“大众数学”的教育目标来说, 可分为:数学知识、公民意识、社会需要、语言交流等四个方面,这是着重从人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提出的。

3、我国传统提法:基本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人建议应增加一项“建立数学模型能力”。

4、美国数学课程标准认为, 数学教育的目标应是具有以下五点数学素质:①懂得数学价值;②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③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④学会数学交流;⑤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二、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1、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

前国家教委付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的要义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面向全体,“为一切人的数学”已成为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主流。数学要面向全体,就是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在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达到基本要求”并且尽可能的提高。而现代教学要求以人为本,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有机结合,立足学生主体,实施因材施教即教师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志趣、特长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都能尽最大努力,既能“吃得了”,又能“吃得饱”,让每个学生数学素质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差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生深化发展的目标,这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堂这主阵地不断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数学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喜欢数学,酷爱数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翁。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了,他们会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处理各种现实问题,也会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上去似乎与数学无关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一旦学生达到这一层次,我们就可欣慰地说,“我们培养的目标达到了”。我们通常所讲的“要给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只授之以‘鱼’”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学习函数时与商品销售相联系,培养学生用函数的思想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当今世界数学教育的改革热点是讨论“如何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不仅要注意具体的解题技能方法,更应注意数学知识发生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优良数学品质。

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它是基本数学能力之一,也是数学

素质的核心。高考改革内容强调:“继续发挥数学等基础学科的作用,强调基础性、通用性、工具性,将考查重点放在思考和推理上。”因此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师的一大根本任务。

教学中应重视知识的形成、发现过程。数学本身是一门演绎性很强的学科,然而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本着学生可接受的原则,教材的编排不可能十分系统完整,在教材中许多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等的发现过程往往没有详细完整给出,只是完美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深研教材、精心设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改变驾轻就熟的“题型+方法”的教学方式,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活动,克服学生思维的被动性,选择自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背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创造,让他们在创造中学习,在发现中获取,在成功中升华。具体地说,可利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创造性;利用知识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连续性和广阔性;利用典型例、练习题的多解和延伸变化,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利用学习中经验的积累和存在问题的矫正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批判性。

3、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教会学生猜想,培养创新能力

心理学表明创新能力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一切己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智力品质。在科学技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民族创造水平如何,已成为决定其荣辱兴衰的重要因素。江主席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是跨世纪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教会学生不断实验,大胆猜想是一种好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是核心,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具有普通适用性,抽象概括性。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更快捷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能终身受益。中学数学涉及到的思想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技巧型(如特殊、一般、消元、换元、降次、配方、待定系数法等)、逻辑型(如类比、归纳、分析、综合、演绎、反证法等)、宏观型(如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归纳猜想、整体化归、数学模型等)。

现代教育科研理论指出:教育要把实践中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进一步指导实践,使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高考改革内容也强调: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在此基础上考察与高中水平相适应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猜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科学上突破、技术上创新等发明创造往往是从猜想开始的。牛顿早就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著名的数学教育学波利亚早在1953年就大声疾呼:“让我们教猜测吧!”“先猜后证 ──这是大多数的发现之道”。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忽视实验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觉得数学枯燥、乏趣、难学。

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猜想;通过对特例分析,归纳出一般(共性)的规律,作出猜想;通过比较、概括,得到猜想;通过从宏观作出估算,先有猜想,再有严密数学证明。这样“既教猜想,又教证明”,激励学生猜想欲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生动、活泼,充满激情,并富有哲理的一门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介绍一些科学家的著名猜想、科学发现的重大作用,如介绍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猜想、我国数学家陈景润等人的杰出贡献,形成良好氛围。只有敢于猜想、大胆假设,才能促进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促使思维打破常规,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深远意义。近几年开放探索性问题教学、数学应用建模教学如春风般吹进中学数学课堂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无疑具有巨大推进作用。

4、强化语言训练,促进信息交流,提高综合能力

当今世界上许多事物大多需要综合多门学科知识来解决,靠单学科知识就能解决毕竟是少数。数学学科本身具备很强的综合性,代数、三角、几何教材中综合了许多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知识。因此教学中数学应发挥基础学科作用,加强学科内联系,挖掘各知识交汇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帮助学生解决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正确运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述。

数学语言的水平是反映一个学生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三种形式,文字语言是数学逻辑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日常言,图形语言则是直观、形象、生动,符号语言简捷、抽象、精确、概括。“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离开了语言是无法学习并交流的。

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概念教学,丰富学生语言词汇,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不仅要让学生记住数学概念、表示符号,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其所揭示的具体内容。如“△”在几何中是三角形符号,而在代数中则是指一元二次方程根判别式。强化数学语言的教学,注意同一对象的不同语言互译训练,它利于

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几何中“ A a ”、“直线a经过点A”与“点A 在直线a上,记为A∈a”是三种语言的互化。 一个学生能否流畅地解决问题,关键在于能否准确理解互译各种语言。近年中考高考频繁出现语言互译、阅读理解、学科内小综合问题,学生失分率很高。由此可知,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数学素质起重大作用。随着社会数学化、科学数学化程度日益提高,数学语言必将成为人类交流和信息存贮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语言,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将来更好地工作和生存的一种工具。

5、重视数学应用,积极开展数学建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个人的数学素质的优势不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理论的多少,也不仅在于其能解决多少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思想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学生性格活泼,既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又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喜欢学习有生动现实基础及将来从事“四化”建设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与才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和社会实践,提倡做中学,通过问题学,着重从学生今后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使学生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能适应变化发展的世界,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和关心未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让问题进入课堂,以问题解决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教材中对于数学联系并应用实际也给予充分的注意。”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造成一个直接结果是,学生缺乏应用数学能力。可喜的是近几年全国高考和各地中考命题中都注意并加大了应用数学题的力度,(如高考从1993年至今从未间断,到1999年达25分,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把“问题解决”这个当前国内数学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引入高考的新尝试,这对我国中学数学教育适应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

另外必须形成应用数学的强烈意识。首先,让教师进行应用数学方面的培训,开展应用数学的研究;其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深入实行调查,进行数学建模活动。在高考中出现的实际应用题,都是经过人工改造,抽象概括过的问题,这对数学建模活动有所不同,数学建模中必须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抽象概括,比解应用题更复杂,更富创造性。在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动学生,让他们动手动眼,获得丰富第一手材料,布置学生撰写建模小论文,激发他们参与建模热情,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学习兴趣。我们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继续深造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因此,积极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可大幅度地提高解应用问题能力,培养国家更多的创新人才;再是,新教材中增加应用数学的内容;同时在各级考试中适当增加应用数学题的数量等,切切实实,让大家充分认识

6、注重心理指导,创设良好环境,严格养成教育

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的一切行为活动的背景,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影响他的行为动力、行为方式以及直接影响制约着他们行为的有效性。心理素质己成为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部分。据此中学数学素质教育决不可忽视心理教育。

中学数学心理教育可以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两方面来实施。在心理认知过程中重点加强学生元认知培养即对自己的认识活动进行自我体验、观察、监控和调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自觉能动性,发展学生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智力,解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问题的有效途径。如中学生记忆力、观察力、概括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怎样去培养、去获得,有何目的、计划和行动,为什么要这样做等都在监控和调节之中,这种监控和调节往往比智力更重要,有些聪明学生学习水平低下,就是自己不能对自己监控调节。

在情感意志过程中,主要是在认知过程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数学审美教育,以及数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用中的教育,使学生产生需要,有动机、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不畏困难,勇于攀登的顽强意志。在个性品质方面,要认真贯彻教学大纲中的个性品质培养,紧紧围绕培养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进行教学,针对学生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树立正确信念、理想和世界观,形成日趋稳定并发展能力和性格。中学数学心理教育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备课时要充分挖掘心理教育因素,有心理教育的意识,以渗透和小专题讲座形式,适时适度适量地进行心理教育。

养成教育是社会、家庭要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本身要有良好的校风、学风、教学管理制度;班级要有优良的班级文化、班风;社会要在人才选拔、学校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在重教的同时,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意义;家庭要有正确的子女成才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根据孩子的禀赋,顺其天性,积极引导,使学生都感到自己能成为有用之才,从而养成自愿自觉的学习习惯,并能逐渐开发自己的数学潜能,以达到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

近几年我校非常重视素质教育,成立了德育研究领导小组、家长委员会,政教处、团委定期开展班级管理研讨会、家长会,聘请校外辅导员,邀请大学院校心理学教授来校举行心理讲座,教务处开设选修、辅修课、课外兴趣活动,学校召开运动会、科技周、艺术节等形式构建了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为学生创建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切切实实减轻了学生过多过重的课业负担,心理压力,培养他们健康身心,健全人格,使他们能愉快学习,茁壮成长并不断发展。

7、加强中学数学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数学教学体系和内容

办好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教师是关键;构建和实施素质教育,数学教师是中坚力量和关键因素。加强数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就成为更好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一方面,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要明确培养目标,造就一批具有高数学素质的新型中学教师;另一方面,要对现有从教的数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提倡自我教育,立志岗位成才,使从教教师有能力进行数学素质教育。我们常说“要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自己先有一桶水。”

这是因为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而且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治学态度等都将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发展,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地教师在观念层次上要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育人评价观,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时刻以学生素质的提高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知识层次上要不断地学习和牢固掌握现代数学知识,领悟知识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习数学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并科学地传授给学生;在方法层次上要认真研究教法、学法,切实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使得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办事、健体、审美、创造,最终实现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应该说,改革数学教学体系及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课程是改革的核心,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结构,再好的教学目标也要落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选取和编排。由于原有教材内容比较陈旧,课程结构与现代科学、现代数学严重脱节,不利于因材施教和挖掘学生的特长潜力。现有两省一市试行使用的高中数学教材(试验本)让向量、概率统计、微积分、简易逻辑进入,对学生素质提高有重大作用;全国各地现行使用的八种版本初中数学教材,是教材建设的一些有益尝试。课程在选取内容时要有超前意识,另外要考虑科学技术和数学的快速变化与课程建设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性特点,把重要的基本的现代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其中,为学生在变化的世界中求得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00年开始我省将推行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算机水平初级能力考核及高中新教材试行使用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使素质教育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保证。

因此,加强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培养他们“爱学”态度、“乐学”情绪、“会学”技巧、“自学”能力,突出“优化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我们深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素质教育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届时,我们的学校将成为一个培养和造就新时代人才的理想摇篮。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高中数学新教材应运而生并试用几年了。它那综合编排的体系、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等特点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博得了教师们的好评。但在高考选拔制度未改变的情况下,也有很多教师无视新教材的这些变化,在教法、学法上没有作相应的调整,甚至只是浏览一下新教材中删除、补充了哪些内容,然后按照自己多年归纳、总结好了的知识体系进行轻车熟路的灌输,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好新教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是每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

现在,我们所说的课程已经不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且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教材改革只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是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教法、学法的改革。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新编教材得不到充分利用,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持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的好坏关系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成败。

三、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很多特点更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现在的高中数学新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计划和新教学大纲,在两省一市试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它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具有许多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

a)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编写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b)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在讲知识内容的同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因此,新教材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十分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c)采用实际问题引入,强调数学应用意识

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d)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数学学习从教室走向了社会,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

四、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充分挖掘、利用新教材的这些特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下是本人在使用新教材过程的一点体会:

a)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而一个善于提前阅读教材、自我探索知识的学生,通过阅读,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新教材的这一特征,每节课都拿出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让其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

(1)设置出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2)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

(3) 对于有争议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尝试在小组中得出答案,即使错了,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在课堂阅读的同时,我积极鼓励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超前预习、阅读教材,有些学生总是比我的教学进度提前一章的内容,并把问我尚未讲过的问题作为一种兴趣、乐趣,甚至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竞争。通过鼓励学生阅读教材、提前预习,实现了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些原来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成绩也有了飞速的提高。

b)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章前图的解说;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甚至有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均可作为创设问题情景的材料。当然,如果你把这些素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加工,效果就会更好。

例如:我在讲解三角函数中《函数 的图像》这节课时,就是利用课后习题中求弹簧振子的振幅、周期、频率这个题目引入本节课,把它做成一个FLASH课件,创设问题的情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把学生的学置于问题之中,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教学活动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知识通过情感功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本节课详细内容限于篇幅不再赘述,该课件荣获青岛市课件比赛一等奖,已经上传到k12网站)

c)

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抛弃“高分低能”,讲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背诵条文,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它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而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强调过程,就是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体验。它不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各种能力,而且也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

例如:在讲高中新教材 &4.11节《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时,我做过这样一个可控性对比试验:

在我所教的两个平行班级中,其中一个班级直接告诉这种题目的求解方法,并总结出解题的规律:先求在第一象限的正角 ,然后判断:若所求角在第二象限,则为 ;若所求角在第三象限,则为 ;若所求角在第四象限,则为 .在做课后练习的过程中,非常顺利,即便是学习比较差的同学也能掌握规律,迅速得出正确答案。而另一班级,在其他条件均未改变的条件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所学知识,通过正弦函数的图像得出结论,在这一活动中,很多学生感到困难。在作课后练习的过程中,许多同学通过与其他同学讨论才得出结果,而且只做了三道题就到了下课时间,远未完成本节课的要求。但一周以后我重新拿出这节课的一道题目,第一个班级中只有几个善于复习的同学记住了规律,做出了题目,而第二个班级有一半多的同学做出了此题。一个月后,把这道题稍加深化重新考察,第一个班级中已经没有同学会作这道题了,而第二个班级中仍有很多同学能够做出。可见,通过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得各种能力的过程。

当然强调探索过程,也要处理好时间问题,因为强调探索过程,也就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发展、创新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期效应\",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d)利用“实习作业、研究性课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设置的,它是我国教材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一大特色。但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也是最容易被教师遗忘的角落。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这一部分内容采用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学生的星期天、寒暑假,鼓励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就做好自己假期的研究性学习计划,并安排课时进行交流,论证计划的可实施性。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学生写出了一些比较象样的学习报告、小论文等。

为了不削弱这部分内容,我把这一研究思想方法运用到平时作业的布置上,例如:找出求定义域的不同题型并解答;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不应只是停留在观念游戏上,而应该深入到我们教学工作的实际中,真正做到通过课程改革引发实际教育教学中思想、观念、方法等的改变,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i.饶汉昌 的《高中数学新教材体系问题研究》

ii.谌业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推荐第5篇:高中数学心得体会论文

高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从小学到高中,绝大部分同学在数学这一科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能学好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数学成绩不太好的那些学生,除了少数学生不努力,还有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都很好,但成绩就是不理想,这就使我们不得不从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思维方式上找原因。在我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了解,综合各方面情况分析,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

一、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在高中部的数学教学中,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在讲课前能针对新课的初中知识背景,给学生归纳概况,帮助学生回忆起初中已学到的相关知识。实现初高中知识的顺利接轨。比如我带的3个班,学生情况不同,其中一个是优班,学生基础相对来说比较好,在讲新课前只需将涉及到以前学过的知识简略复习一下;另外2个班是普通班,基础知识较差,那么在每一节课前,需将初中学过的有关知识比较详细的复习一下,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的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速度,争取让大部分学生都能跟上,防止过早两极分化,然后逐步加快教学节奏,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的概念、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有些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牢固,导致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衔接不上。不能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基础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强有力武器,但我们说的基础知识,不是死记硬背而获得的内容。而是指想通悟透其实质,彻底理顺其来龙去脉的逻辑关系。如果没有对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就不可能顺利的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活动。例如“在周长为定值的扇形中,半径是多少是扇形面积最大?”在解决这道题时,出错的有这么几类:

1、扇形概念不清楚,

2、将周长表示成两半径之和,

3、认为周长就是弧长,

4、扇形面积公式不清楚,这说明有些同学头脑中缺乏扇形周长、面积等知识,导致问题无法解决。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讲课前及时复习帮助学生弥补以前学过知识。而最好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灵活、善变的思维训练,就是填空、选择题训练,我认为在课堂上可以限时操作训练,注意掌控时间、难度、数量。

二、重视课本知识的挖掘和归纳

数学课本是数学知识的载体,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正确的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从书中挖掘更丰富的内容。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许多学生对数学教材看不懂、不理解。例

1 如:高一代数关于幂函数y=x(n∈N)的图像和性质一节,教材篇幅较长,图像规律难懂。学生难以接受,为突破这一难点,在讲授课本中n>0和n0时,图像过定点(0,0)、(1,1)。n1时图像向上递增延展,当0

n展,当n

一、三象限,关于原点对称:为偶函数时,图像分布在

一、二象限,关于y轴对称;为非奇非偶函数时,图像只分布在第一象限,在第四象限没有图像。(4)特殊:n=0时平行于x轴的一条直线,除去点(0,1);n=1时平分

一、三象限的一条直线;经过这样的概括,同学们对幂函数的性质和图像规律已基本掌握。

三、重视定理、结论的推理过程的理解

数学运算的实质是根据运算定义及其性质,从已知数据和算式推导出结果的过程,也是一种推理过程。数学推理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尤其在数学公式定理的证明过程中,更能得到体现。通过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揭示数学思想和方法,尽可能将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使他们看到教师是怎样思考问题的,为什么要这样想?这种示范作用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方式和提高推理能力会有很好的影响。

数学中公式、定理多,在教材中绝大多数都进行了证明,但一些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只记结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善于分析思考其证明的思维方法,忽视其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如:在学习数列时,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书本上都给出了证明,但有的学生不关心公式的由来,而是死记硬背,这样当然能解决一些直接应用公式的问题。但是在遇到下

234n面这样的题目时:1×2+2×2+3×2+2×2+„„+n×2,求Sn就无从下手了。这样要用到推导等比数列求和的方法,细心的同学发现很多推导公式定理的一些方法,经常用来解决问题。因此平时学习应该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是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四、培养反思意识

数学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在数学活动过程中不断进行回顾、思考、总结。其中包括对数学具体知识、内容的反思。对数学所包含的思想、观念、方法的反思,对解题方法,解题思路,解题策略的反思。我们老师可以从作业分析或试卷分析引导学生入手,作业分析就是我在每堂课开始的必备阶段,一般采取两种方法:

n方法一:列举错误解法,请学生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辨别,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反驳错误,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由此学生在一节课的开始,就进行思考,展开争论,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方法二:列举相似问题进行比较,这是分析作业的关键,我把我相似类型的题目罗列出来,让已经有过初次实践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交换条件导出结论的不同之处,变换提出问题的背景,变换问题思考的角度,寻求一题多解,揭示解题规律,有时候,学时也会想出一些结论,当场就进行论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有时候,学生课后也会来问,如果变了条件怎么办?要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之后自觉地进行总结、反思、提炼、升华,通过回顾,咀嚼、消化、整理思维过程,除去无用、多余、错误的思维弯路,找出问题解决的线索和关键,使思维过程清晰化、条理化、简洁化、或是进一步深入让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解法?用同样的方法解决哪些问题?能否由特殊的推广到一般?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策略和思维方法是否觉有普遍的意义?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进而建立数学模块,形成知识网络,帮助学生体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解题境界,让学生喜欢数学。要注意解题训练的坡度和难度,解题训练要有一个坡度,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从易到难。

另外,为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刺激学生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适当还可以插入有关故事、笑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求和时,可以与学生分享“棋盘小麦”的故事。在学习数学归纳法前,可以给学生介绍多米诺骨牌,这样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强烈的印象,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新知识的理解。

我认为很好的一个方法是让学生建立一个错题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到错误、分析错误,改正错误、防止错误,达到能以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

五、减少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

由于高中生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解题经验,因此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很难放弃一些旧的解题经验,,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常常造成歪曲的认识,如:求实数m使方程x2+(m+2i)+mi=0有实数解。不少同学解出的答案是这样的:原方程有实根,当且仅当 △=(m+2i)2-4(m+2i)>0即m2-12>0,以上解题就是受到实系数的辨别方

3 法,机械地搬用于复系数方程,这就是思维定势产生的负面影响,又如:刚学立体几何时,提到两直线垂直,学生立马意识到这两条直线相交,从而造成了错误的认识。所以教师应随时注意易形成思维定势的地方,及时的采取措施避免学生走进误区。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励学生战胜数学学习中的困难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习惯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审题、规范解题过程,做后反思、课后总结等,并针对典型习题的解答过程给予认真的分析、讲解,鼓励学生做好题目类型的归类,解题方法和习题类型的总结和章节知识的归纳,使整个知识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张系统的网络图。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数学题目浩如烟海,尤其高中数学都有一定的难度,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志薄弱,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问题,就不能静下心来思考,久而久之,养成思维惰性。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课堂上给学生多一份鼓励,多一份肯定,少一份惩罚,少一份指责,建立一种和谐的情感氛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励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能力。

推荐第6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

高中数学较初中数学,所涉及的知识点多,面广,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全面掌握,而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堂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学习任何东西都要遵循从易到难的顺序,对于高难度的数来来说,更应该如此,只有打好基础,以后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有难度的知识。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好学心理。所以我认为,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不能因为基础知识简单而忽视对基础的学习与巩固,越是简单易懂的基础越要重视,每天都要督促学生温习一遍基础知识,把基础打扎实。例如,

二、情景创设的趣味性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思维才能处于最活跃状态,才能进行主动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的数学知识本身就繁多抽象,如果只是以单一枯燥的方式提出问题,或者直接进行新知识的讲授,学生会对学习数学心生厌倦,而降低学习热情与动力,这样的教学就很难取得成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富有趣味性与新颖性情境,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这样的教学自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情景创设时我们要尽量避免过于直白的提问,可以运用故事、游戏、操作多媒体等来创设丰富而有趣的问题情境,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如在学习

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我们可以用数学家高斯在小学时巧解从1到100的自然数相加的结果的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形象到抽象再到形象的过程,这决定了在教学中我们要将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寓于直观的实物与模型中,让学生从中获取大量感性材料,通过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进行信息的提取与分析,进而抽象出数学模型,达到对抽象知识的深刻理解,由此上升为理性认知。在以往的教学中所能用到的教具有限,而且这些教具并不能进行动态呈现,使得以往的数学教学抽象枯燥,学生并没有达到对基本概念与定理的真正理解,只是在机械地记忆与运用,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多媒体技术具有很强的模拟演示功能,可以收集丰富的信息来呈现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图文声像的形式动态而直观地将概念与定理的形成过程展现出来,多媒体进行教学,声形并茂地展示了数学知识。让学生从中获取大量感性认知,从而总结出内在规律,进而达到真正的理解。如在学习“椭圆的概念”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动态演示,固定两点,使绳子的长度大于、等于、小于固定点间的距离,来分别演示所形成的轨迹,带给学生初步感知。让学生认识到当绳子长度大于固定点的距离时形成椭圆。然后再通过改变两定点间的距离来演示轨迹的形成。这样的教学将整个过程动态地展现出来,再加上教师的启发与指导,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学生便可以认识到各系数变化对椭圆形状的影响。这样的教学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真实地再现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不再只是机械地记忆结果,而是深入过程,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是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更加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教学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题,以学会学习方法提高数学能力为目标。教师在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探究的时候,要多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和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给学生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思考讨论、探究结果;或是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些教具,让学生在动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例如在学习椭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绳子和两个图钉,在课堂上让学生用图钉固定绳子的两端,但不要把绳子拉紧,之后让学生用笔去撑起这个绳子,并且沿着绳子去画所呈现的图像,学生会看到一个“椭圆”,呈现在了自己的本上。通过学生的动手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再引入椭圆的概念以及相关知识,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 例如在学习了《二次函数》后,通过做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共同去总结和归纳二次函数的综合问题的做题规律是什么?一个学生的认识可能存在不全的时候,但是在学生共同的探究和总结中,学生就会总结出:二次函数的综合问题多涉及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的关系问题,处理时一般是相互转化。一般规律是:在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时,常借助于二次函数的图像数形结合来解,一般从开口方向;对称轴位置;判别式;端点函数值符号四个方面分析。在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有关问题时,一般需借助于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求解。通过学生的合作,学生们把问题分析的非常全面和透彻,这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进行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的共同提高。

推荐第7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高中数学复习应注重的两种方法

甘肃省合水县第一中学

745400

刘克江

一、系统复习高三教材及总结数学思想与方法

系统复习教材。教师归纳知识体系是单元复习的重点。要提高复习效果,掌握复习教材的方法。对教材要有正确认识,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会把教材“由厚变薄”,强调“给知识演电影”,建立学科知识体系,漫无边际地看教材意义不大,复习教材的方法是“看目录—想内容—去翻书—作练习”,尤其是教材中“总复习参考题”的内容,经常有高考题的基础题,是它们的引伸、变形、拓宽;挖掘典型例题、练习题,把握学科思想方法;学习“由厚变薄”到“由薄变厚”是质的飞跃。

教材复习的两个层次要求:首先是“熟练教材,适当拓宽”。具体包括教材中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知识系统的把握,灵活运用;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能够自己推导公式。掌握教材体系,是复习教材的基本要求,是“继承”。同时对曾经做过的练习题、课堂学习笔记、错题本等内容进行整理复习,系统掌握,进行知识拓宽。

其次是“构建网络,形成体系”。是在上一步的基础上,按照知识结构、学习系统、解题规律等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整合,这是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是一种较高要求,是“发展”,体现创新精神,同时,又是归纳、概括能力的重要标志。

系统总结数学思维与方法。考查数学思想方法是高考中考查能力的要求。高中阶段数学思想主要包括函数与方程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参数思想等。数学方法主要包括换元法、消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判别式法、反证法、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放缩法、数学归纳法等。各个单元的特殊的思想与方法,要在复习中认真总结。例如立体部分中的割补思想、等积法、平面展开图法等;函数部分中集合思想、对称思想、图象法、反函数法、单调性法、变换法、运动法、导数法等;三角函数部分中切割化弦的思想、化积思想、转化思想、公式活用、公式逆用、降幂思想、变角、变结构、变名称等。公式多,选择多,歧路多,要学会选择,主要体现化归的思路;数列部分中迭加法、叠代法、递推法、错位相减法、演绎法、归纳法、构造法、极限法、数学归纳法等;解析几何部分中运动思想观点、对称观点、代点法、定义法、点差法、参数法、交轨法等。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习题”无限,而“学科思想”有限,“学科方法”有限,“知识点”有限,“题型”有限。强调“以题带法,以法解题,解一个题,即代表一类题”,这是提高学习效率,轻负担的必由之路!

二、备考要有“针对性”注意各类题型的方法总结 加强各种题型宏观指导:判断题注意概念(尤其是内涵与外延);选择题注意方法;填空题注意技巧;解答题注意过程。

1.选择题的常用解法有:计算法、排除法、赋值法、验证法、图象法、分析法、极限法、估 算法、特例法(包括特殊点、特殊值、特殊图形、特殊方程、特殊模型等),此外,分析法、观察法、反证法、猜测法等,都可用来解选择题,充分利用题目的信息,综合运用,很多选 择题的解决不是单一的,因而可择最佳解法。

2.填空题的解法:填空题题小,跨度大,覆盖面广,形式灵活,可以有目的、和谐的综合一些问题,突出训练学生准确、严谨、全面、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基本运算能力,除直接推理计算外,还要讲究一些解题策略技巧。如:整体代入法、图象法、分类法、顺推巧算、建立模型法、特例法,直接法等等,根据题的需要,选准思维策略,灵活选择方法,推演步步为营,迅速准确无误,最终提高填空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3.完整的“解题训练”:完整的解题训练包括审题关、步骤关、结果关、反思关。我们学生的普遍情况是同学们重视结果,忽视审题,欠缺步骤,不具备反思。

坚持审题三读,具体包括,泛读,明确是几个条件,求什么?细读,关键要把握关键字、词,数量关系、单位等;精读,就是要深入思考,注意挖掘隐含条件。

书面表达要求:要坚持“字迹工整、格式规范、推证合理、详略得当”。字迹工整,是网上阅卷要求,强调字迹要求写工整,包括字间距、行距适中,笔画交代清楚,用黑色钢笔书写。

格式规范包括文字说明的规范化,计算结果的规范化,运算过程的规范化,作图的规范化,表达书写中符号语言表达的规范化等。

推证合理就是要先有“因为”,后有“所以”,不能没有“因为”,一直“所以”,造成推理论证的逻辑错误。详略得当就是要求重点内容、难点突破要详写,其他内容略写。

4.数学应用题:应用题主要是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思维能力的反映。要想解好应用题,最好要过以下“五关”:心理关,相信自己能够通过数学知识的系统学习,解决数学应用题;事理关,就是数学问题要符合实际,学生本人在具体思考解决过程中要符合生活实际,不能异想天开;文理关,就是要能够读懂问题,包括关键的字、词的理解;数量关,就是在具体的处理中,分清数学应用题的类型,按照各个单元的知识,建立数学的模型,从而解决问题。情理关,数学问题的结果要符合实际。

应用题要做到审题在先,坚持2至3遍,书面表达过程中坚持“设—列—解(化简)—答”的过程。“设”包括引进的各种量的含义、单位等,“列”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解”就是化简过程,“答”就是去伪存真的过程。

在高考复习教学中,只要做到能够贯彻以上两种方法。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练习要求,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推荐第8篇:高中数学参考论文

1许勇;赵峻峰;;小学生数学学习观与学习策略、动机、数学成绩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3

4

5

6

7 艾泽秋;;如何做好初高数学学习的衔接[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张晓龙;张日昇;陈英和;;中学生数学焦虑、信念与数学成绩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高秀芝;;高中生数学学习观的结构特点及对数学成绩影响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武锡环;朱珊珊;;影响学生数学成绩的人格因素[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张晓龙;张日昇;陈英和;;中学生数学焦虑、信念与数学成绩关系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莫超英;;赏识、宽容——让差生也能自信地扬帆起航[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8 沈新农;;高中女生数学成绩偏差的原因及对策[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9 刘北荣,刘让林;给差生七个“优先”──谈提高差生的数学成绩的几个做法[J];广西教育;1996年01期

10 John Hechinger;美国学生数学成绩有所提高[N];国际商报;2009年

11 山东省滕州市滕北中学 初中数学 孙作强;影响数学成绩的原因及解决方法[N];学知

报;2010年

12 项城市红旗学校 陈培领;浅谈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与对策[N];周口日报;2010年

13 河北保定清苑中学 梁春雷;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及对策[N];学知报;2010年 14 乔福强;数感、数学效能感与数学成绩的关系[D];济南大学;2010年

15 王平;中学生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及性别认同水平与数学成绩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6 侯艳艳;提高高中普通班数学成绩的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7 刘欣;高中生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与数学成绩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8 王彩霞;情绪对六年级小学生认知灵活性的影响及促进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9 李纬经;高一学生数学学科自尊水平、成就目标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0 黄大庆;高中生的数学焦虑与数学自我效能感对数学成绩的影响[D];河北大学;2006年

21 孔令跃;数学焦虑与数学成绩关系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2 杨旭辉;;老师的眼泪[J];课堂内外(高中版);2007年05期

23 记者王瑟;数理化三门学科有了衔接指导意见[N];光明日报;2006年

24 熊芹;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25 陈燕;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6 丁伟;高中新课程函数教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27 关于用分数指数幂运算的一个问题[J];数学通报;1980年08期

28陈建玲;郑剑虹;;高一普通班与尖子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9 颜秀娜;影响高中女生数学成绩的心理因素及对策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0 王凤葵;中学生数学兴趣、自我效能与数学焦虑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1 莫秀锋;初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及可控心理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师范大

学;2002年

32 周祥顺;普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3 张怀德;通渭县中学生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34 孔令跃;数学焦虑与数学成绩关系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5 颜俐;数学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分析与实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36 葛凤清;在高中开设数学实验课的研究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7 蔡鸿艳;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8 袁伟忠;;重视高中女生数学能力培养的教学举措初探[J];

39 汪毅;防止初中生数学成绩两级分化[N];黔西南日报;2009年

40 余元庆;谈谈习题的配备与处理——介绍几本外国中学数学课本中的习题配备[J];数学通

报;1980年03期 41

42

43 河南省淅川县第一高级中学 胡浩;影响高中学生数学成绩的原因及解决方法[N];学知报;2011年 四川省青神中学校 周莉;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数学成绩[N];学知报;2011年 江都市国际学校 王克勤;信心源自爱的阳光[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44

45

46

47

48

49

50 徐宁;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性别差异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陈定中;有穷集元素个数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J];数学通报;1980年09期 吕学礼;;努力减少学生数学作业中的错误[J];人民教育;1980年08期 吕思友;从高考试题看数学教学[J];数学通报;1981年04期 黄海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初探[J];数学教学通讯;1981年05期 李家骧;;从教材看基本数学能力的培养[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1年08期 郭乃光;只有教得活,才能学得活——也谈数学能力的培养[J];江西教

育;1981年06期

51 蔡娟;;如何提高高中女生学习数学的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03期

52 程敏;;高中女生怎样学好数学[J];快乐阅读;2011年15期

53 郭海珍;;为高中女生学好数学支几招[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年23期

54 邢湘贵;;为高中女生学好数学支几招[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09期

55 沈群瑶;;浅谈高中女生学数学的策略[J];考试(高考理科版);2006年07期

56 马学龙;;浅谈高中数学之于女生的现实困境和解决之道[J];成才之路;2009年20期

57 袁伟忠;;重视高中女生数学能力培养的教学举措初探[J];数学通报;2006年10期

58 王鹏;;重视高中女生数学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年12期

59 朱慧;;重视对高中女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12期

60 成明,施志社;足球训练对高中女生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61

62

63 夏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林文填;;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C];2007年 鞠玉洁;;如何培养职校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

64卢美娥;;如何培养高中女生的数学能力[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张英才;韦宇哲;;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学好高中数学[A];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沈新农;;高中女生数学成绩偏差的原因及对策[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古浪县大靖初级中学 苏万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N];武威日报;2009年 武都区马营初级中学教师 杨丽霞;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N];陇南日报;2010年 马边第一初级中学 王聪;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N];乐山日报;2010年 唐河县张店镇 白志景;在生活中学习数学[N];学知报;2010年 河南省济源市克井一中 苗彦;在阅读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N];学知报;2010年 河北永年二中 马永强;怎样培养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激情[N];学知报;2010年 杜显福 文县白林(东坝)中学教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N];陇南日报;2010年 黄国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N];钦州日报;2011年 丰县黄楼初级中学 高中文;走进数学实验,快乐学习数学[N];学知报;2011年 山东平邑赛博中学 金永;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N];学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77

78

79

80

81 沙里;中国和也门中学数学教师教育能力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徐彦辉;数学理解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康世刚;数学素养生成的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邵光华;数学样例学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姚静;情境问题教学对学生数学认知的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82

83

84 丁钰;数学学习性别差异暨提高高中女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与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王玉民;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女性材料培养高中女生女性角色意识[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魏为升;初中生学习数学操作性问题的困难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5王克;关于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措施[J];数学通报;1980年07期

推荐第9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论文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之探究

英德中学高二数学组

2015年1月20日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这势必对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带来负面影响。此外,教学中还存在教材衔接问题--初中使用华东师大版课改新教材,高中仍使用部编旧教材,初、高中教学内容脱节,而教师在教学中又常常忽视知识的衔接问题,易造成高中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以为教学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这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对这些现实情况,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试行“分层次教学”的教改实验,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在同一班级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就需全面地考虑到各类学生,设计的问题应随学生的思维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思维水平低的学生,问题设计的起点低一些,问题的难度小一点,思维的步骤铺垫得细一些,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对于思维水平能力较高的学生而言,问题设计的起点就可高一些,问题的难度大一点,思维的跨度大一些,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享受到挑战的快乐。此外: 分层次教学与以往分快慢班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往重点班、普通班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的,所以往往可以通过一般性的考试选拔,而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依次分为相应的三个层次。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使学生适应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进行因材施教,逐步递进,以便“面向全体,兼顾两头”,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这完全符合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创造良好的环境。分层次教学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次教学的原则是在完成《大纲》任务的前提下,对学生个体要求有所不同,使学生心理平衡,互相帮助,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

2、学生层次化——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C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C层同学请教;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A层的难点,与A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

3、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1)教学目标层次化。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例如,在教“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时,应要求A组学生牢记公式,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要求B组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综合的问题,要求C组学生会推导公式,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2)课前预习层次化。针对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明显增强的特点,只要教师能深钻教材,领会一“纲”两“说明”之精神,把握其弹性,根据己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比如,让高一学生预习时,可要求A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求教于别组的学习伙伴,带着疑问听课;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参照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遇阻时,能自觉复习旧知识,能主动求教或帮助别组;C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定理、公式要主动推导,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并能自觉帮助别组同学。

(3)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C层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层在听课时不等待,A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衔接无缝、自然,层次分明。

(4)布置作业层次化。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一刀切,往往使A组学生吃不消,C组学生吃不饱。为此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布置作业要精心安排,一般学生在20至30分钟内完成,分层次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并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作业题组,克服了“大一统”的做法,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A层的学生也没有过大的压力,可以减少抄袭作业的现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单元考核层次化。每一单元学完后,均安排一次过关考核,它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可用附加题形式)。就是在统考中,也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如上次考50分的,这次考60分就算达标了。在每次考核后,每层次的人员应作适当的变动,如A、B层中成绩最好的两名学生分别升为B、C层,而B、C层中成绩最差的两名学生分别降为A、B层。这样一来,基础差的学生感到有奔头,基础好的学生不敢有丝毫放松。

(6)课外辅导层次化。教师要做补缺、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A层学生补课,给C层学生增加次竞赛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A层学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C层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三、“分层次教学”的效果

1、学生分层是通过学生学生自我评估完成的,完全由学生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这样既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保护了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感到轻松自如,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原则,保证了面向全体学生,并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教学力度。由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都有所发展。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符合学生的实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由于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推荐第10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论文

科研计划

高二数学组

我们组研究课题是分层次教学,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这势必对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以为教学就是把学生聚在一起上课,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这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对这些现实情况,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试行“分层次教学”的教改实验,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在同一班级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就需全面地考虑到各类学生,设计的问题应随学生的思维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思维水平低的学生,问题设计的起点低一些,问题的难度小一点,思维的步骤铺垫得细一些,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对于思维水平能力较高的学生而言,问题设计的起点就可高一些,问题的难度大一点,思维的跨度大一些,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享受到挑战的快乐。

分层教学的原则方法: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依次分为相应的三个层次。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使学生适应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进行因材施教,逐步递进,以便“面向全体,兼顾两头”,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这完全符合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过程步骤

1、创造良好的环境。分层次教学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次教学的原则是在完成《大纲》任务的前提下,对学生个体要求有所不同,使学生心理平衡,互相帮助,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

2、学生层次化——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C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

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C层同学请教;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A层的难点,与A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

3、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1)教学目标层次化。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例如,在教“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应要求A组学生牢记公式,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B组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综合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C组学生会推导公式,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

(2)课前预习层次化。根据己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比如,让高一学生预习时,可要求A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求教于别组的学习伙伴,带着疑问听课;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参照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遇阻时,能自觉复习旧知识,能主动求教或帮助别组;C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定理、公式要主动推导,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并能自觉帮助别组同学。

(3)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C层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层在听课时不等待,A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衔接无缝、自然,层次分明。

(4)布置作业层次化。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布置作业要精心安排,一般学生在20至30分钟内完成,分层次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并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作业题组,克服了“大一统”的做法,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A层的学生也没有过大的压力,可以减少抄袭作业的现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单元考核层次化。每一单元学完后,均安排一次过关考核,它以课本习

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可用附加题形式)。

(6)课外辅导层次化。教师要做补缺、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A层学生补课,给C层学生增加次竞赛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A层学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C层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三、“分层次教学”的效果

1、学生分层是通过学生学生自我评估完成的,完全由学生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这样既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保护了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感到轻松自如,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原则,保证了面向全体学生,并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教学力度。由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都有所发展。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符合学生的实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由于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第11篇:高中数学概率小论文

参加2010年南安市中学生数学小论文评选

论文题目:高中数学概率小论文

学 校:南安龙泉中学

组别(初中/高中):高中

班 级:高二年一班

学生姓名:王巧梅

指导教师:洪顺秩

联系电话(手机):13960467676

写作完成日期:2012.3.20

高中数学概率小论文

在日益发展的信息社会中,即使一般的劳动者,也必须具备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以及应用数学思想去观察和分析工作、生活乃至从事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在存款、利息、投资、保险、成本、利润、彩票等,我们常遇见一些概率问题。下面我就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概率问题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在玩扑克牌中,我们经常会懊悔出错了牌,一手好牌就此浪费了。比如斗地主中,炸弹(四个相同的点数或双王),三带一,连子,出现的概率很低,对子,单的概率很高,所以合理的安排出牌的,胜利的次数就比较多。如果一个玩牌者经过计算,认定出牌A比出牌B获胜的概率大,那么它会出牌A,尽管出牌A也有招致失败的风险。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难题,当我们从概率的角度进行判断,然后作出决策时,完全有可能犯错误,不可能有绝对的把握正确。只是,我们总希望犯错误的概率小一些,能够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成功率。把握住事件出现的概率,我们就很容易的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在玩扑克牌中有一种玩法我觉得很有规律性,也非常适合应用概率论来估算,这种玩法叫“扎金花”或者叫“开拖拉机”,就是给玩牌的人每人发三张扑克牌,然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牌大小在互相不知道大小的情况下下注,最后大者或者胆大者获胜。牌的大小分为单牌、对子、顺子、金花、顺子金花、豹子。它们的意思分别是单牌:数字没有相同的,花色至少两种;对子:数字有两个是相同的,花色至少两种;顺子:三张牌的数字是连续的,花色至少两种;金花:数字没有相同的,花色只有一种;顺子金花:三张牌的数字是连续的,花色只有一种;豹子:三张牌的数字一样,花色有三种(牌的数字是指从A、

2、

3、

4、

5、

6、

7、

8、

9、

10、J、Q、k)(牌的花色是指黑桃、红桃、方块和梅花四种,事件由一副牌发生,而且去掉了两个王只有52张牌)。从这种玩法中我分析发现这种古典型概率事件的发生概率:

一、一副牌中摸到三张K的概率

第一次摸牌是从52张牌中抽取黑桃、红桃、方块和梅花中的一张K,抽中的概率是52分之4;第二次摸牌是从余下的51张牌中抽取余下的三张中的一张K,发生的概率是51分之3;第三次摸牌是从余下的50张牌中抽取余下的两张中的一张K,发生的概率是50分之2。所以,一副牌中同时摸到三张K的概率是它们的积: (4/52)×(3/51)×(2/50)=24/132600

二,一副牌中摸到豹子的概率

由于摸到豹子K的概率已经算出是24/132600,那么摸到三张A(豹子A)的概率也是24/132600,摸中

2、

3、

4、

5、

6、

7、

8、

9、

10、J、Q的概率都是24/132600,也就是说摸中

2 从A到K共13种牌型的总概率为它们之和。即一副牌中摸到豹子的概率是: 13×(4/52)×(3/51)×(2/50)=312/132600=1/425 即就是说大约摸425次牌可以出现一次豹子。

三,一副牌摸中全部是红桃(金花)的概率

第一次摸牌是从52张牌中抽取13张红桃中的一张,抽中的概率是52分之13;第二次摸牌是从余下的51张牌中抽取余下的12张红桃中的一张,发生的概率是51分之12;第三次摸牌是从余下的50张牌中抽取余下的11张红桃中的一张,发生的概率是50分之11。所以,一副牌中同时是红桃(金花)的概率是它们的积: (13/52)×(12/51)×(11/50)=1716/132600 即就是说大约摸78次牌可以出现红桃金花。

四,一副牌摸中全部是金花的概率

出现红桃金花的概率是1716/132600,同样的道理,出现黑桃、方块和梅花金花的概率也是1716/132600。所以出现金花的概率是:

4×(13/52)×(12/51)×(11/50)=6864/132600 所以,金花出现的概率大约是20次就出现一次金花,是豹子出现概率的22倍

五,一副牌摸中顺子的概率

由于摸中顺子234的概率是64/132600,那么有多少顺子呢,有A

23、2

34、3

45、4

56、56

7、67

8、78

9、89

10、910J、10JQ、JQK,一共是十一(13减3加1)种顺子,所以在以上计算的基础上乘11。所以,一副牌是顺子的概率是: 11×(4/52)×(4/51)×(4/50)=704/132600 即就是说大约摸189次牌可以出现一次顺子。是金花出现概率的9分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除了在玩扑克牌游戏时会遇到概率问题以外,在同学生日中也常出现相同的日期的概率问题:

例如:大家都知道一个40个人的班级 至少有2个生日是同一天的概率是很高的... 但有谁知道至少2个人生日是连续的概率是多少么?

解答:

设这40个人是在一年(365天)中随机出生的(366天的分析方法相同)。

令A(i)为从365个数中取i个数(其中任两数不相连)的种数,i=1,„,40 B(i)为40个同学分在i个房间,每个房间至少分一人的种数,i=1,„,40 则所求的概率=1-(∑(i=1,„,40) A(i)B(i))/365^40

(1)

又A(i)=C(366-i,i)

3 B(i)=∑(j=0,„,i-1)[(-1)^j]C(i,j)(i-j)^40 代入(1)式计算后得

所求的概率=0.985„≈98.5%

注:在B(i)计算中,用一般的计算器(

我们再来看一个经典的生日概率问题。以1年365天计(不考虑闰年因素),你如果肯定在某人群中至少要有两人生日相同,那么需要多少人?大家不难得到结果,366人,只要人数超过365人,必然会有人生日相同。但如果一个班有50个人,他们中间有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多少?你可能想,大概20%~30%,错,有97%的可能! 它的计算方式是这样的:

a、50个人可能的生日组合是365×365×365ׄ„×365(共50个)个; b、50个人生日都不重复的组合是365×364×363ׄ„×316(共50个)个; c、50个人生日有重复的概率是1-b/a。

这里,50个人生日全不相同的概率是b/a=0.03,因此50个人生日有重复的概率是1-0.03=0.97,即97%。

根据概率公式计算,只要有23人在一起,其中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就达到51%!

除了这些,我还曾看过一个笑话:

据说有个人很怕坐飞机.说是飞机上有恐怖分子放炸弹.他说他问过专家,每架飞机上有炸弹的可能性是百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虽然很小,但还没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所以他从来不坐飞机.可是有一天有人在机场看见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你不是说飞机上有炸弹吗?他说我又问过专家,每架飞机上有一棵炸弹的可能性是百万分之一,但每架飞机上同时有两棵炸弹的可能性只有百万的平方分之一,也就是说只有万亿分之一.这已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了.朋友说这数字没错,但两棵炸弹与你坐不坐飞机有什么关系?他很得意的说:当然有关系啦.不是说同时有两棵炸弹的可能性很小吗,我现在自带一棵.如果飞机上另外再有一棵炸弹的话,这架飞机上就同时有两棵炸弹.而我们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可以放心地去坐飞机.

相信大家都学过一些概率统计,而且都会觉得这个人的逻辑很可笑.但如果要说明这个逻辑可笑在哪里,毛病出在什么地方,没有一定程度的概率统计知识还不一定说得清楚.概率统计大概要算是应用最广的一门学科了.在学校不管是文科,理科都要学它.不过,它当初的产生可是与这些应用科学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一些人为了解决赌博中遇到的问题而产生出来的.概率论虽然产生于赌场,但赌场里的人并不需要懂概率.他们很多人都是凭经验,

4 凭感觉.据说概率论的老祖之一卡当曾经到赌场去找一个老赌徒,说是掷骰子的时候,如果给他两种情况,一种是连续两次掷出六点,另一种是三次掷出的数的总和小于或等于五.问他愿意选哪一种?老赌徒想都没想就说愿意选后面这一种.仔细用概率算一下,你会发现这两种情况的概率差别还不到百分之一的一半.可见这些人的感觉相当准确.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概率在生活中也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认识概率问题,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帮助。

第12篇: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论文

摘要: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二、不良的学习状态:

1、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

2、思想松懈;

3、学不得法;

4、不重视基础;

5、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

三、科学地进行学习: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3、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高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斗就栽在数学上。对众多初中数学学习的成功者,进高中后数学成绩却不理想,数学学习缕受挫折,我想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学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学不得法,从而造成成绩滑坡。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上节所述,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形思维。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知识结构网络。

二、不良的学习状态。

1、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

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为提高分数,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学生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第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回家后辅导也是常事。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由“参与学习”转入“督促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象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思想松懈。有些同学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已在初

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

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而且有的可能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高

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

一、二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存有这种思想的同学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在北京市可以说是普及了高中教育,因此中考的题目并不具有很明显的选拨性,同学们都很容易考得高分。但高考就不同了,目前我们国家还不可能普及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可以说还是属于一种精英教育,只能选拨一些成绩好的同学去读大学,因此高考的题目具有很强的选拨性,如果心存侥幸,想在高三时再发奋

一、二个月就考上大学,那到头来你会后悔莫及的。同学们不妨打听打听现在的高三,有多少同学就是因为高

一、二不努力学习,现在临近高考了,发现自己缺漏了很多知识而而焦急得到处请家教。

3、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

第13篇: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论文

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论文

摘要: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二、不良的学习状态:

1、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

2、思想松懈;

3、学不得法;

4、不重视基础;

5、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

三、科学地进行学习: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循序

渐进,防止急躁;

3、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高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斗就栽在数学上。对众多初中数学学习的成功者,进高中后数学成绩却不理想,数学学习缕受挫折,我想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学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学不得法,从而造成成绩滑坡。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上节所述,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形思维。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知识结构网络。

二、不良的学习状态。

1、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

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为提高分数,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学生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第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回家后辅导也是常事。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由“参与学习”转入“督促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象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思想松懈。有些同学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已在初

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

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而且有的可能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高

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

一、二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存有这种思想的同学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在北京市可以说是普及了高中教育,因此中考的题目并不具有很明显的选拨性,同学们都很容易考得高分。但高考就不同了,目前我们国家还不可能普及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可以说还是属于一种精英教育,只能选拨一些成绩好的同学去读大学,因此高考的题目具有很强的选拨性,如果心存侥幸,想在高三时再发奋

一、二个月就考上大学,那到头来你会后悔莫及的。同学们不妨打听打听现在的高三,有多少同学就是因为高

一、二不努力学习,现在临近高考了,发现自己缺漏了很多知识而而焦急得到处请家教。

3、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些同学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

半,收效甚微。

4、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5、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

、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有的内容还是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就必然会跟不上高中学习的要求。

三、科学地进行学习。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反复使用的方法将变成人们的习惯。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1)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稳打稳扎,它是推动我们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2)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

(5)独立作业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

(6)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7)课外学习包括参加学科竞赛,与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同学们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满足和发展我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2、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同学们要知道,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为什么高中要学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熟练程度。

3、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三个环节(上课、作业、复习)和一个步骤(归纳总结)是少不了的。

第14篇: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论文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论文

摘要:研究性学习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但究其实施过程,也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作为载体。从而,现行的中学各学科教学中也都应该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做出自己的努力。那么,高中数学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呢? 论文针对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及应坚持正确的导向进行了认真审视和深入思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问题 思考

2004年4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首次明确提出:在必修课的内容中安排“研究性课题学习”(12课时),并给出了其教学目标和参考课题。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无疑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应该说,目前中学对数学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体现在推动了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学校、社会、家庭间的相互配合,从整体上推进了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加快了教学设备的更新,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充分尊重与满足师生及学校环境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有助于学校形成支持和激励的氛围,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数学研究性学习没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因而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审视和深入思考,并在实施前就要加以注意。

一、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展开要学会因校制宜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选择研究专题,同时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种教育资源。学校内部资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数学教师,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校园等设施设备和场地。也包括反映学校文化的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等部门的数学人才和数学电子信息资源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困难的地区和学校,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需求越迫切。上海郊县一所中学的农村学生在数学和生物教师指导下,针对当地经常受到乳虫危害,造成麦子大量减产的情况,成立了“勤虫诱因与防治预报”课题组,他们的研究结果被镇植保站采纳,课题组也深受鼓舞。

除了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外,学校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进行有效管理。在这方面,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做法有可取之处。他们有研究性学习的两级管理指导协调系统:一是学校和教师,包括研究性学习教研室,教务处、年级组、学生处、团委、总务处,大家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二是教研室与学生之间管理协调系统,例如,他们有高一年级组研究性学习协调委员会,由学生干部担任主要角色,对包括数学研究性学习在内的各类研究性学习进行学生间的协调和管理,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转换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操作者是学校和教师,除了学校以外,数学教师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为了让学生“会学数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应视学校学习为起点,以“终身学习”为目标,为了更好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数学教师要进行如下观念的转变:以人为本,以问题和问题解决为中心,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研究性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要让全体同学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因此,数学研究性学习应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公务员之家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数学教师观念转变是前提,同时要求数学教师也要进行角色的转换。首先,数学教师应是学习者。因为“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人本思想的体现,因此数学教师要摸清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特点,以学习者的身份去体验数学研究,以学习者的立场参与其中,去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进而引发学生学会向数学提问,学会向数学问题解决提问。

其次,数学教师应充当指导者.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与数学问题的解决密不可分的,而问题的解决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为此,数学教师在选题阶段,要针对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条件、特点,开发设计适合学生研究的课题。另外,还可提出建议,让学生讨论,形成具体计划,还可提供相关背景知识,诱导学生寻找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实施阶段,教师要进行分工指导,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和职责。另外,数学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激励学生研究探索,鼓励学生克服挫折。在方法上,教师也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鼓励学生不断对实施方案进行微调。除此之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获得数学科学态度、科研方法、探索兴趣的感悟和体验。

再有,数学教师应充当评价者。这里的评价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多注重过程,注意激励与导向的结合。注意多元化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方面已达到的程度水平,更要关注学生行为、情感、态度的生成和变化,一些中学转自http://开展的数学研究性学习论文答辩会和成长纪录袋的评价形式值得借鉴;二是数学教师对自身的评价。数学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对任何学习活动都要有反思与体验,对研究性学习也是如此。从这一点来讲,数学教师应当去反思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强化评价意识。只有知道什么样的选题是好的选题,自己才能帮助学生把好关、选好题,只有知道什么样的指导最到位,才会引领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三、研究性学习的定位及其与数学教学的关系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不是只针对少数优秀学生的,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追求目标,鼓励学生介入数学学科前沿的研究,要求学生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并不强求每个学生的最后研究结果都必须独一无二.。强调这样的定位,有助于预防数学研究性学习变为新的数学学科竞赛。

由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大大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模式,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而教师则是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从初步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情况来看,凡是认真参加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影响数学学科内容的学习。访谈结果显示,因为开展数学研究课题的需要,学生“用然后知不足”,常常自觉的加深或拓宽了与课题相关的数学学科课程的学习:有的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更加加深了对数学学科课程的理解和热爱。因此,是否

可以这样说,数学研究性学习和现有数学学科教学之间,不是一个反对一个,一个否定一个,而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应着眼于使学生认识数学文化的魅力,将知识融入到生活实际

毫无疑问,数学作为一种科学,描述了一种最高的文化成就。美国数学家怀尔德1981年从数学人类学的角度提出了“数学——一种文化体系”的数学哲学观,这是很长时期以来出现的第一个成熟的数学哲学观。数学作为一种文化,除了具有文化的某些普通特征外,还有其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的独有特征。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传播人类思想的一种基本方式:数学用一种客观的方式将自然与社会连接起来,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数学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充满着理性精神。学校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文化,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我们要发挥这种魅力对同学们的吸引。一些中学显然认识到了这一点,如在北京某中学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动员中,数学组长的发言为同学们提到了海湾战争中的数学,提到了推理小说中蕴涵的数学,提到了古汉语研究中的数学,还提到了经济中的数学、化学中的数学等等,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了数学文化的无处不在,同时也认识到了数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斑窥全貌,由此可见,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助于让学生们进入到数学文化的氛围,从而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如果数学研究性学习能为人们认识数学文化、推动数学文化的发展做一些贡献,那么在未来培养出大批积极主动和有能力的年轻的数学文化传播者,也是指日可待的。

另外,数学研究性学习应首先着眼于让学生融入生活实践,所研究的数学问题不要求很大,只要能有一定的生活实践意义和价值,不管多么小的问题,都不失为一个好问题。在以往的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中,也己体现了这一着眼点。如某中学同学研究的“学校食堂窗口的设置问题”就是从生活实践的角度出发,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找到了学生到达窗口与厨师盛饭时间的大致规律,从而让同学们更加融入了身边的生活实际,也增强了服务于生活实践的意识。学校和教师作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真正的管理者和执行者,一定注意不要贪大舍小。要首先从观念上教会学生融入生活实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数学是生活世界的财产,在实践中应用数学财产,而且这种应用与感兴趣的日常实际密切结合,就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实践、提高生存能力,从而使生活变得轻松,因而会让学生们感到学习数学的轻松愉快。

总之,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无疑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研究性学习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但究其实施过程,也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作为载体。从而,现行的中学各学科教学也都应该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宋益大.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之关系的思考与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2]李茜,李卫祥,毕如田.试谈课程论文的评价[J]高等农业教育, 2003,(05).

[3]熊有胜,李建辉.合作探索学习的指导:原则与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4]文可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价值[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01).

[5]李允.论“研究性学习”的教师角色期待[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6]李莹,乔占奎.试论师范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J]集宁师专学报, 2002,(04).

[7]高飞,秦贇.关于研究性学习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3).

[8]汪基德,王萍.研究性学习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科学,2003,(04).

第15篇: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在必修课中已经明显体现出来了,和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研究性学习也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开放性、研究性和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它包括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空间的开放;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开放;收集信息的渠道的开放;师生关系的开放。研究性学习的宗旨是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研究性学习的功能在于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三、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课中的开展

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应该贯穿在整个数学教育的所有活动中,在现行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加以引入,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1.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

2.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数学的应用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传统教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使学生能将学到数学知识能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也是我们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2)在数学开放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尽量能有利于解题者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编制的开放题应体现某一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鲜明的数学特色,帮助解题者理解什么是数学,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以及怎样学习数学。

四、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具体说来,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总之,“研究性学习”旨在将学习更多地看作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研究解决。通过主要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实施的数学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掌握和运用一种现代数学的学习方式,学会主动学习、终身学习,而且可以促进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学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系固始慈济高中)

第16篇:浅谈高中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材料)

浅谈高中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摘 要:数学是数与形的结合,即数字与图形化的语言去描述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好数学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生活。新课标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让数学知识更好的融入生活,在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如何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成为当前的焦点话题。本文将从生活中常见的运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分析案例的形式阐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关系。本文的目标是提高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提高数学成绩, 使数学的学习能够学以致用。

关键词:数学 生活 问题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0-0-01

一、引言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只要你留意,就能发现。比如:增长率、企业成本与利润的核算、市场调查与分析、比赛?龃伟才诺鹊龋辉偃缭谖颐侨粘J导噬?活中的存款、贷款、购物 (房、车)、分期付款等几乎所有经济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数列问题,它们都可以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函数来刻画。这些常见问题都可以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并明确数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更好地适应生活,有效进行表达和交流。在人们的日常实际生活中,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是表现日常经济生活有关规律的基本数学事例。掌握这些模型,对于解决运用问题、发展运用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高中生应该大胆去发现,善于提出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自我乐于学数学,会学数学。

二、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1.数学与建筑物

雄伟壮丽的建筑物只有在数与形结合的情况下,才更具有神韵,更加给人艺术美感。你行走在长江大桥上时,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惊叹大桥的静定多跨结构中包含的数学和自然融合美的成分。自古以来,数学已成为设计和构图的无价工具,它既是建筑设计的智力资源,也是减少试验、消除技术差错的手段。比例、与比例相关的均衡、尺度、布局的序列都是构成建筑美感的核心要素。和谐的比例和尺度是建筑结构呈现自然美的基本条件,尤其是黄金分割比例的运用使得建筑物的艺术感达到极致。比例的均称与平衡,圆形的对称和和谐,曲面的柔软与变幻,总能不断地启发建筑师创造出更具和谐美和雅致美的建筑。事实上被人熟知的东方明珠电视广播的几何组成上是十分单调的,大多数的建筑物中常常避讳完整的圆型或球形,因为其在整体的建筑物中显得抢眼而又单调。但是东方明珠在设计师在其中多处运用了黄金分割的比例,使其协调美观,堪称是完美的建筑。此外,建筑物中除了应用到几何元素以及合理匀称的比例来构造建筑,还要应用数学统计方面的应用。例如每一块砖有规律的堆砌,每一根梁的合理搭建,房屋格局、地板布局等等都是应用到高中数学课堂上的等差等比数列相关知识。建筑的建造过程本身就是数学完美的一种体现,建筑物离不开数学,数学让建筑物更加给人艺术上的享受。

2.数学与生活消费

数学应用最多应该是日常生活中消费者消费结算行为。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从事消费活动时,当我们购物、租用车辆、入住旅馆、贷款买房买车时,商家为达到宣传、促销或其他目的,往往会为消费者提供多种付款方案或优惠办法,这个时候我们要三思而后行,深度挖掘自己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手机套餐消费选择几乎是生活中每个人遇到难题,如何选择更加实惠套餐更是让消费者绞尽脑汁。据悉,湖北移动曾推出针对语音通话的四种高档消费套餐,99套餐共分99元(280分钟)、139元(560分钟)、199元(1000分钟)、299元(2000分钟)四种,所包含时间均为主叫时间。这种套餐是一种新的产品组合,由于首次对被叫费用全免,因此与以前的各种套餐没有统一的比较标准,消费者需要根据自己的消费习惯来选择。简单举例来说,一个用户每月大概通话1100分钟,本地主、被叫时间各550分钟,原来使用的99套餐要花220元,现在换成139元含主叫560分钟的新套餐,通话时间与以前相比没有多少改变,但话费下降了36%。如果消费者主叫时间较少,则可以换更低档的套餐,优惠自然更大。满页纸的计算数据,最终得出新套餐取消了被叫收费,也降低了主叫收费标准,再加上套餐本身的优惠活动,着实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此外,我们贷款买房买车中到底是选择商业贷款还是公积金贷款,到底是选择总共要换多少期进行等额还款,这都将最终落脚到数学课堂的相关知识。因此只要经济活动中涉及到到消费结算的行为,运用数学可以让你的消费更理智。

3.数学与大数据分析

目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处于大数据时代,其实大数据不是指具有庞大的数据,因为“大数据”只是个简称,简单来说就是“大数据挖掘”,没经过挖掘的庞大数据就像没有没有开采出来的石油,一点用处都没有。大数据是依靠数据模型的方法,基于概率统计原理,分析大量数据当中的规律,然后应用到实际中。简单的描述大数据与数学关系就可用到我们在概率课上经常使用到的那个扔硬币例子。扔硬币来统计正、反面出现的机率,如果只扔10次,正面出现9次,反面出现一次,你得出出现正面的几率大于反面几率,这明显是错误的。但如果你继续重复试验100次,1000次,甚至扔10万次、100万次,那么你统计出来的结果基本是正确的,正、反面出现的机率一定是50%。以此简单的论述可以描述当大数据依靠概率统计等数学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通常具有极高的准确率。大数据没有严密的因果分析,不是通过数据分析出原因再推导出结果;而是通过统计知道有这样的情况,一般就会有这样的结果,也即现象与结果的相关性。而这个原理正是我们课堂上所学到的概率统计相关知识。此外,如果再将大数据与计算机结合起来,进行深度自动挖掘,可以将概率知识运用到极致、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从而可见大数据分析是离不开数学模型,离不开数学分析原理,离不开概率统计相关知识,数学在大数据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结语

数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量、复杂的计算数据,也不是课堂上枯燥无味的曲线函数。其实数学可以与我们生活很多有趣的实例联系起来,将其延伸到了生活中各个领域,以数学为工具探讨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为人类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卢雪梅.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2]裘肖庚.数学与建筑美[J].绍兴师专学报,1992

[3]杨冬莲.浅谈家庭消费中的数学方法[J].消费经济,1994

[4]陈丽.基于概率数学模型的大数据分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6

第17篇:导数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导数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导数是解决高中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很多数学问题如果利用导数的方法来解决,不仅能迅速找到解题的切入点,甚至解决一些原来只是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且能够把复杂的分析推理转化为简单的代数运算,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求曲线的切线方程、方程的根、函数的单调性、最值问题;数列,不等式等相关问题方面,导数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导数(导函数的简称)是一个特殊函数,所以它始终贯穿着函数思想。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增加了导数的内容,导数知识考查的要求逐渐加强,而且导数已经在高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导数已经成为解决问题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函数是中学数学研究导数的一个重要载体,近年好多省的高考题中都出现以函数为载体,通过研究导函数其图像性质,来研究原函数的性质。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就导数在函数中的应用作个初步探究。

导数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主要类型有:求函数的切线,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极值和最值,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不等式,尤其函数的单调性和函数的极值及最值,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点之一,预计也是“新课标”下高考的重点。

一、用导数求切线方程

方法提升: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是近年高考中出现的一种热点题型。其方法可以归纳为“构造函数,利用导数研究函数最值”。

总之,导数作为一种工具,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使用非常方便,尤其是可以利用导数来解决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在导数的应用过程中,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达到优化解题思维,简化解题过程的目的,更在于使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语言和工具,进一步加深对函数的深刻理解和直观认识。

第18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

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

内容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育、发展的最宝贵、最富特色的时期,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对这些情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次教学”是很重要。"分层次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依一个班级优、中、差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施教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究,浅谈“分层次教学”教学法。 关 键 词:高中数学 分层教学

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这势必对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同一方法来授课,这样必然不能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

面对这些情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次教学”是很重要。"分层次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依一个班级优、中、差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施教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布置作业、课外辅导等方面加以区别对待,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智力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提高,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一、教育要面对学生整体 ,因能划类,依类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对学生进行分层不是永远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作必要的调整,最终达到A层逐步解体,B、C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二、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1)教学目标层次化。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 ②领会 ③简单应用 ④简单综合应用 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例如,在教“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应要求A组学生牢记公式,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B组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综合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C组学生会推导公式,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

(2)课堂教学层次化。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精神、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置悬念,对不同的知识内容、类型采取不同的复习引入,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各层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同时,对新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题型的变换等,每个层次的设计都要照顾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全体学生悟出道理,学会方法,掌握规律,提高了信心。此外还要安排好教学节奏,做到精讲多练,消除“满堂灌”,消除拖泥带水的成份,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多练。在此基础上可适当补充些趣味数学,以便活跃课 1 堂,努力做到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全过程。

(3)布置作业层次化。课后习题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作业题时,要适当扩大习题跨度,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等几种,必做题和选做题结合。必做题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基础题,选作题只要求A层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在批改作业时,对B、C两层学生的作业要特别仔细些,有时进行面批。对A层学生可同他们探讨较深奥的问题,或向他们推荐一些课外习题集,帮助他们钻"牛角尖"。

(4)课外辅导层次化。教师要做补缺、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A层学生补课,给C层学生增加次竞赛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A层学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C层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此外,对差生的辅导,还要防止把着眼点只放在知识缺陷的补习上,还要注意情感投入,多一份关爱,多分析他们的思想状况,"对症下药",使他们真正感到我"不笨",我"能行"。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分层次教学”与素质教学所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分层次教学”,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脱离学生搞一些不切实际的教学活动,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达到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作为一名教师,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研究教育理论,成为一名站在时代前列的教育工作者。

第19篇:高中数学学习论论文总结

浅谈初中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

袁庆

数学与信息学院 学科教学专业 314045104013

摘要:注重学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直觉思维的培养,将会使学生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品质得到有益的发展,同时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解决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直觉思维 学生培养 逻辑思维

直觉思维是以熟悉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依据,使思维者可能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并需用比较分析验证结果的一种快速思维形式(布鲁纳语)·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高度肯定了这种高要求的思维,称它是创造的先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意识……”我们知道数学最初的概念都是基于直觉,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发展,问题解决是离不开直觉,而数学直觉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及其关系)的某种直接的领悟和洞察,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新课程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方法的精髓,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若能经常注重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则将使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品质得到有益的发展,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也十分重要。 1数学直觉

数学直觉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的某种直接的领悟和洞察。对于直觉作以下说明:

1.1直觉与直观、直感的区别

直观与直感都是以真实的事物为对象,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感觉和感知。例如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概念、性质的界定并没有一个严格的证明,只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感知。而直觉的研究对象则是抽象的数学结构及其关系。庞加莱说:“直觉不必建立在感觉明白之上,感觉不久便会变的无能为力。例如,我们仍无法想象千角形,但我们能够通

1 过直觉一般地思考多角形,多角形把千角形作为一个特例包括进来。”由此可见直觉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没有具体的直观形象和可操作的逻辑顺序作思考的背景。正如迪瓦多内所说:“这些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对研究的对象有一个活全生的构想和深刻的了解,这些沟想和了解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直觉’……,因为它适用的对象,一般说来,在我们的感官世界中是看不见的。” 1.2直觉与逻辑的关系

从思维方式上来看,思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长期以来人们刻意的把两者分离开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从来就不是割离的。有一种观点认为逻辑重于演绎,而直观重于分析,从侧重角度来看,此话不无道理,但侧重并不等于完全,数学逻辑中是否会有直觉成分?数学直觉是否具有逻辑性?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人们对各种事件作出判断与猜想离不开直觉,甚至可以说直觉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数学也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是人们对生活现象与世界运行的秩序直觉的体现,再以数学的形式将思考的理性过程格式化。数学最初的概念都是基于直觉,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发展的,问题解决也离不开直觉,下面我们就以数学问题的证明为例,来考察直觉在证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个数学证明可以分解为许多基本运算或许多“演绎推理元素”,一个成功的数学证明是这些基本运算或“演绎推理元素”的一个成功组合,仿佛是一条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的通道,一个个基本运算和“演绎推理元素”就是这条通道的一个个路段,当一个成功的证明摆在我们面前开始,逻辑可以帮助我们确信沿着这条路必定能顺利的到达目的地,但是逻辑却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些路径的选取与这样的组合可以构成一条通道。事实上,出发不久就会遇上叉路口,也就是遇上了正确选择构成通道的路段的问题。庞加莱认为,即使能复写出一个成功的数学证明,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造成了证明的一致性,……,这些元素安置的顺序比元素本身更加重要。笛卡尔认为在数学推理中的每一步,直觉力都是不可缺少的。就好似平时打篮球,要靠球感一样,在快速运动中来不及去作逻辑判断,动作只是下意识的,而下意识的动作正是在平时训练产生的一种直觉。

在教育过程中,老师由于把证明过程过分的严格化、程序化。学生只是见到

2 一具僵硬的逻辑外壳,直觉的光环被掩盖住了,而把成功往往归功于逻辑的功劳,对自己的直觉反而不觉得。学生的内在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得不到思维的真正乐趣。《中国青年报》曾报道,“约30%的初中生学习了平面几何推理之后,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数学教育者的重视与反思。 2直觉思维的培养

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数学直觉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2.1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

直觉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决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进发出思维的火花的。阿提雅说:“一旦你真正感到弄懂一样东西,而且你通过大量例子以及通过与其它东西的联系取得了处理那个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对此你就会产生一种关于正在发展的过程是怎么回事以及什么结论应该是正确的直觉。”阿达玛曾风趣的说:“难道一只猴子也能应机遇而打印成整部美国宪法吗?” 2.2渗透数学的哲学观点及审美观念

直觉的产生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把握,而哲学观点有利于高屋建邻的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些哲学观点包括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

一、运动变化、相互转化、对称性等。例如(a+b)2=a2+2ab+b2,即使没有学过完全平方公式,也可以运用对称的观点判断结论的真伪。

美感和美的意识是数学直觉的本质,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数学事物间所有存在着的和谐关系及秩序的直觉意识,审美能力越强,则数学直觉能力也越强。狄拉克于1931年从数学对称的角度考虑,大胆的提出了反物质的假说,他认为空中的反电子就是正电子。他还对麦克斯韦方程组提出质疑,他曾经说,如果一个物理方程在数学上看上去不美,那么这个方程的正确性是可疑的。 2.3重视解题教学

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培养,考察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择支中挑选出来,省略解题过程,容许合理的猜想,有

3 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发散性,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2.4设置直觉思维的意境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跟着感觉走”是教师经常讲的一句话,其实这句话里已蕴涵着直觉思维的萌芽,只不过没有把它上升为一种思维观念。教师应该把直觉思维冠冕堂皇的在课堂教学中明确的提出,制定相应的活动策略,从整体上分析问题的特征;重视教学思维方法的教学,诸如:换元、数形结合、归纳猜想、反证法等,对渗透直觉观念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

3实例教学中直觉思维的培养

(一)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观察。整体上的观察研究,对问题作全面详细地了解,是进行直觉思维的前提。例如,这样一道题: [(-1)4+2×(-12222)÷(-5)]×[(-3)2+2÷(-)3].333如果按照一般算法冒然动笔,一步步算下去,既易出错,又费时费力。我在有理数教学复习时,选用这道题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直觉思维。先让学生观察两个括号内有什么特殊地方,再直接说出结果。学生经过全面观察,很有兴趣地告诉我:第二个括号内(-3)2+

222÷(-)3=0,所以整个式子算得0!我趁热打铁,33告诉学生们:一道题摆在面前,要仔细观察它的特点,善于发现内在的“运算妙机”,这样要简捷得多!

(二)引导学生捕捉隐藏的内在联系。善于从复杂的问题中,捕捉结论和条件的内在联系,是直觉思维的主要内容之一。长期这样训练,能大大提高解题速度。例如

已知:AD是△ABC的高,以AD直径的圆交AB、AC于E、F,求证:BCEF内接于圆。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出图形再让学生认真观察,分组讨论寻找内在联系:

4 四点内接于圆→对角互补→∠1=∠2

│ ↓

∠3=∠2←∠1=∠3

│ AD是直径→连ED,∠AED=90°→△AED∽△ADB 学生们边看边讨论,边循思路,默默地寻找内在联系,接着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从求证中找解题方向,从已知中寻找解题方法,这样一种直觉思维方式就慢慢地形成,就能快、准、好地找到正确的解题途径。

(三)引导学生进行预测验证性训练。合理的联想,科学的猜测被誉为发明创造的触媒。面对一道复杂的问题,先观察估计一下,再进行合理的猜测假设,紧缩推理,试探求解,比拿着题就动笔瞎撞要好得多。如计算题:

(a+2)(a-2)(a2-2a+4)(a2+2a+4),

如果仅按一般要求让学生硬套公式,总觉得有些过于死板。我把题抄出后,先让学生按一般要求做好。我再一边看题,一边以学生听得见的声音“自言自语”,率其探索另一种解法:“(a+2)(a-2)符合平方差公式,得a2-4;(a2-2a+4)、(a2+2a+4)分别符合两数差与和的完全平方公式,得(a-2)2(a+2)2,再运用积的乘方逆运算,求得它们之积是[(a-2)(a+2)]2,即(a2-4)2…”学生也自然念念有词,循思路探索,还没等我说出来,就有人兴奋地说出结果:(a2-4)3,恰恰符合两数差的立方公式!象这样的探索性直觉思维,是打破思维框架结构,克服思维定式、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有力手段,对于寻找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极为有利。我认为,这种思维在几何证题中尤显重要。

此外,还可以充分调动旧有知识经验,利用固定思维途径。固定思维途径是缩短思维间距的有利因素,它与“预见解题进程”性直觉思维训练,也是进行直觉思维培养的好办法。 4结论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对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会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产生意想不到的、甚至是

5 奇妙的数学意境,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大有益处。伊思·斯图尔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直觉和严格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灵感的逻辑。”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美感的逻辑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也是数学教育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超 《浅谈数学教学中直觉思维的培养》 《中学数学月刊》[2] 罗增儒、钟湘湖《直觉探索方法》,大象出版社,1999年.[3] 郑毓信著《数学方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年6期. 2002

第20篇:论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论文

论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

高中生无论从生理、心理来说,都比初中生成熟。因此,自制力较强,学习相对主动。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求自己对高中数学知识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使学生会学,特别是会自学;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以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 1

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第八章的《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等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了。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化简出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呢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3、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

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4、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正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

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此致

论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

学 校:弥渡二中

教 师:李 宏

2014年7月18日

高中数学应用论文范文
《高中数学应用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