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先进事迹材料

学习葛华钦先进事迹(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21 08:36:16 来源:先进事迹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学习葛华钦校长事迹有感

学习葛华钦校长事迹有感

“一个人和一所学校”,一进会堂印入眼前的8个大字,很醒目,也很震撼。是怎样的力量,让一个人能撑起一所学校,同时也让我想起一句网络流行语“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没错,如果拥有这样刚强不屈的精神,一定可以影响到周围的人和事很多很多。

葛华钦校长的事迹早有耳闻,真正让人感动和佩服还是通过这次报告会。去年有幸去过溧水特校,校舍美丽整洁,还有生机勃勃的“后花园”,很难想象这样一所现代化和农业化相结合的学校,曾经只有几间破校舍。很难想象一所特殊学校的一校之长每天骑着旧自行车穿街走巷的寻找学生。可以想象从中的波折,而建立一所这样的学校得有多大的决心。正是葛校长的以身作则坚持不懈才让学校发展的越来越好。才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接纳这样一些特殊的孩子。在葛校长带领下不仅让特殊学生学习了知识,也获得了专业的技术,让他们工作有了保障。“一个人一所学校”形容葛校长再确切不过。葛校长的精神也感染了每一位教师,在报告会上我看到了团结,看到了每一位溧水特校的老师积极向上的精神。我为之动容,也为之感叹,特殊教育的意义莫过于此,虽然没有桃李满天下,却能让特殊孩子走向社会,让他们的人生更有意义。

说到底,他是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

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也很爱自己的学生。我觉得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人格和权利的尊重,爱学生。然后是了解学生。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对学生既要善于见微识疑,又能够长期坚持。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年龄、智力、潜能、情绪状态等方面的差异“量身定做”不同的教育指导方式,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最后爱学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子曰:“有教无类”,也就是说人人可教,要公平的对待每一名学生。

爱是一门科学,爱是一门艺术,爱是一中能力,爱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愿我们大家共同为学生撑起爱的天空,用“大爱”成就学生美好的明天!

2014.11

推荐第2篇:葛长江先进事迹

葛长江先进事迹

人物简介

葛长江,男,1923年6月出生于山东黄县,1945年7月参加革命,1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12月离休,离休前系长春市朝阳区委调研室调研员。2012年3月2日因病逝世,享年89岁.葛长江同志生前是朝阳区离休干部,多年来,他坚持资助贫困学生和困难户,在几个孩子相继下岗,自己因肺癌做过6次手术,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仍拖着虚弱的身体,拾荒助学。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他累计捡拾废品2万多公斤,饮料瓶7万多个,捐资12万余元,资助10余名贫困学生上学。他先后获得全国先进离休干部、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感动吉林十大慈善人物、长春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长春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党性坚强

葛长江同志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解放战争中参加过四保临江、四平战役、塔山阻击战、平津战役等多次著名战役,在平津战役中光荣负伤,被确定为三级甲等革命伤残军人。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表现出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对党的事业的忠诚。1952年从部队转业后,长期从事基层党务工作,始终恪尽职守,忘我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2年离休后,坚持离职不离党、离职不离岗,自觉为党和

1政府排忧解难,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共产党人先进和优秀的特征和追求。

心系百姓

葛长江通知担任公社(乡、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期间,积极协调为职工群众建服务网点、筹办工厂、建职工宿舍,受到群众和干部职工的拥护。离休后,始终牵挂基层群众的安危冷暖,以“见不得别人吃苦受罪”的朴素情怀设身处地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为了给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发展环境,他无偿地帮助找工作、搞推销。省内外发生大的自然灾害,他每次都从个人离休费里拿出几百元、几千元,主动给灾区群众送去帮助,做到了群众哪里有困难、就把援助的手伸向哪里。

甘于奉献

葛长江同志在子女相继下岗的情况下,坚持拾荒助学、奉献爱心。从2003年开始,累计行程2.5万多里路,捡拾废纸壳2万多公斤、饮料瓶7万多个,以行走万里长征的拾荒壮举,为10多名贫困学生捐资12万多元,帮助他们完成了学业,表达一名老党员、老干部的拳拳之心。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志愿者加入到了关心贫困学子的队伍中来。

意志顽强

2007年,葛长江同志被确诊为肺癌,先后做了6次手术。但他不顾病痛的折磨,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坚持捡拾废品继续捐资助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履行了把一生都交给党和人民的庄重承诺。2010年,87岁高龄的他以“葛家新年团圆家宴”的名义,摆了20桌宴请在长春临时就读的200名汶川地震孤儿,他的善举给灾区的孩子们精神上以慰藉,在社会上引起积极反响。人物评价

葛长江同志是吉林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是杨善洲式的模范离休干部,是传承雷锋精神的时代楷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代表。他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格赢得了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肯定和认可,先后荣获全国先进离退休干部、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感动吉林十大慈善人物等荣誉。当前,正值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省十次党代会精神,以创先争优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际,广泛深入开展学习模范离休干部葛长江同志的先进事迹,对于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矫正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道德缺失和行为失范问题,激励和引导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加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加快吉林振兴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来,具有重要意义。

葛长江1945年参加革命,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离休,2012年病逝。战争年代,他抱着“为穷人而战,就是战死,也没什么了不起的”的信念,驰骋疆场、奋勇杀敌、屡立战功;到地

3方工作,他坚守着“拿着俸禄不尽职尽责,对不起党和国家,对不起良心”的理念,不谋私利、任劳任怨;离休之后,他坚持“离岗不离休,离休不离党”,自觉为党和政府排忧解难,主动为群众热心服务,并用微薄工资和捡拾废品换来的钱抚困济贫,以其凡人善举和实际行动画出一抹绚丽的夕阳。

葛长江一辈子不为名利所驱、不为私情所牵、不为私欲所累,在他的心里,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始终保持着领导干部的公仆本色。他以一生的忠诚和执着,坚守着一名共产党员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精神家园,体现了一位领导干部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高尚情怀。虽然他两手空空离开了毕生所热爱的党和人民,但他留下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卓然风范和崇高精神。

葛长江是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是杨善洲式的模范离休干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代表。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格赢得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正己行。在葛长江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名共产党员对铮铮誓言的一生践行,他的理想信念、政治品质、公仆情怀、革命精神、高尚情操、优良作风,让我们钦佩。葛长江是一面镜子,与之比较,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葛长江是一面旗帜,传承和发扬他的精神,必将激励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成长、前行。

推荐第3篇:葛长江先进事迹

葛长江先进事迹

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一追记全国先进离休干部葛长江

作者/鹏 程

在长春市,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生前拾废品2 万余公斤,饮料瓶7 万余个,捐款12 万余元。他用卖废品所得的钱帮助了4 个困难户、16 名困难学生。他被评为全国先进离休干部、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感动吉林慈善人物。他的名字叫葛长江。

战场上的葛长江是战斗英雄。新中国成立后,葛长江被安排到长春,参与一汽的建设,随后又到长春市委机关、街道,像拼命三郎一样工作着,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离休后,葛长江也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刚刚离休时,他成了小区公共绿地的义务园丁和义务清洁工,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刻思索着如何更好地贡献社会、服务人民。他在日记中写道:“离岗不离休,离休不离党。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人。”

葛长江想来想去,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捡废品。按世俗眼光看,捡破烂儿跟乞丐差不多。葛长江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强烈反对。在葛长江的坚持下,家人妥协了。老伴儿心疼他,跟着他早出晚归,成了他的同盟军。儿女们也都成了他的支持者,家里有废品,都给老爸背来。为了消除一些人的误解,党组织决定让葛长江“挂牌上岗”。牌的正面印着:“离休干部、老党员、老革命伤残军人——拾荒资助贫困学生”,背面的塑料袋里装着相关证件的复印件,以备随时拿出来证明身份。

捡拾废品是一件异常艰辛的事情,有时为了捡一个空饮料瓶,葛长江要迈着蹒跚的步履尾随行人走出几百米远,等待着行人丢弃。除此之外,他还要承受路人的白眼儿甚至呵斥,更要承受“同行”的排挤和谩骂。即便如此,葛长江还是乐在其中。垃圾箱旁、大街小巷,人们都会看到葛长江拾废品的身影。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葛长江都会拖着多病的身体,一天天地奔波着、忙碌着。新春佳节,人们都在家休息,与亲人团聚,他却和往日一样忙碌着。一个纸盒、一个瓶子,在他的眼里都成了孩子们学习用的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把小刀、一个本子……

葛长江拾荒的“主阵地”是家附近的286 路公交站点儿和欧亚集团汽车城百货大楼。公交站点儿是人流集散地,矿泉水瓶多。葛长江看准了这一点,就将站点儿作为阵地“死看死守”。一开始,公交车队的职工不让他捡。葛长江没有跟人家计较,而是拉上老伴儿帮车队扫地、擦车。大冬天,冰冷的水常常弄湿了衣服、淋湿了鞋,人也冻得直打哆嗦;三伏天,给公交车清清爽爽地洗完了澡,老两口却累得汗流浃背。葛长江的举动和拾荒助学的目的感动了车队上下几十位司机师傅。在以后的日子里,司乘人员到了这个站点儿,便把车上装有饮料瓶的袋子拎下来,交给葛长江。百货大楼是货物集散地,废旧纸箱多。然而,商场有规定,不允许外人到商场乱翻垃圾。为了取得商场支持,葛长江每天早晨7 点多钟就和卸货工人一起上早班,帮助商场卸货、打扫卫生。商场的职工感动了,在之后的日子里,职工们将纸壳叠得整整齐齐,等着老人来取;还在商场里专门设了个废品收集区,有废瓶子、废纸箱都放到这里,给老人留着。虽然后来公交站的职工不让葛长江擦车了,车百的职工不让葛长江卸货了,但葛长江仍然擦车,仍然扫楼梯、卸货。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报答那些帮助自己的人们。

葛长江做义务园丁、做义务清洁工,令小区居民感动不已,但他拾荒助学这件事儿一些人开始时还不大相信。等到确信时,好多人都把能换成钱的废品送到他家门口。过去,他常常跟在人家身后,等着人家把水喝光了,把瓶子扔了,他好捡起来,现在人家把废品送到他家门口;过去,街坊邻居见他捡破烂儿都侧目而视,后来不论谁见他正在那儿忙呢,都上前帮一把;过去,那些劝阻他“别干这个”的党小组成员,后来每次开会时,都不忘给他拎点儿瓶子、纸壳什么的。

每天清晨,他都早早起床,穿上那套旧军装,哼着军歌,夹着袋子,手持挠钩,意气风发地出门。接近中午,他满载而归,乐呵呵地分类、整理。下午,太阳刚刚偏西,他又出发了,几个小时后再次凯旋,紧接着将废品出售。晚上,葛长江认认真真地将当天收入记到账本上,一角、两角的收入也记得清楚明白,一直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葛长江拾废品的收入“专款专用”,家里不管多么急需用钱,都不得挪用,哪怕是临时借用。

葛长江帮扶的第一个学生是崔小妹。崔小妹是乐山镇中心校的学生,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寒。崔家的窘境让葛长江心酸了,第一次去,他留下身上仅有的850 元钱。其中500 元作为一年的学杂费,200 元给孩子买套新衣服,150 元用于买学习用品和零花钱。后来的几年里,老人都按照这个标准资助崔小妹。

资助崔小妹时,葛长江已经80 岁了,应该颐养天年了,但他依然选择帮助这个家庭脱贫。他给崔家出主意,在自家地里种植笤帚糜子。为此葛长江又不辞辛苦地跑了好几个乡镇学习考察,学会了就到崔家亲自传授。他买来种子,又亲自帮着种上。往后的几年时间里,崔小妹的学习成绩优异,家境也大有好转。

每逢春节,葛长江都给贫困孩子当中最需要帮助的人准备一个红包,里面最少1000 元。他还捐款2000 元为永春镇长岭村建立了广播站。村民为了记住他的好,给广播站起名叫“长江广播站”。为了提高青年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他还为农村书屋捐了不少书。每当一些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他更是责无旁贷地献上一份爱心,每次少则几百,多则几千。葛长江说,捐助灾区的每笔钱,都是他从离休费里支出的,和拾荒换来的那笔“专款”没有关系。

汶川灾后重建时,国家将200 多名孤儿安排到长春临时就读。葛长江在日记中写道:“这几天白天晚上在考虑,四川灾区200 名在解放大路学校学习的学生将要毕业,我原计划用6000 元买纪念品送给学生们。据我大孙女葛玉讲,学校校长说,这些学生什么都有,不需要纪念品。校长提议如果我非要表达对孩子们的一片深情,不如请孩子们集体吃顿饭,这主意好!”

俭朴了一辈子的老人要下馆子了,而且一下子请200多人,这件事儿顿时成了“重大新闻”。

2010 年元旦中午,“葛家新年团圆家宴”开始了。20桌,200 多个孩子,葛长江一个一个地拉手,一个一个地问候,老人的善举填补了孩子们亲情世界的缺失。这件事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李

推荐第4篇:彭步钦先进事迹

彭步钦先进事迹

日前,在2015“感动龙江”年度人物评选中,富锦市向阳川镇义务电影放映员彭步钦凭借凡人善举和感人至深的事迹当选全省2015“感动龙江”年度人物。

1963年,彭步钦从山东来到富锦向阳川公社大兴村当了农民,1970年参军入伍,在部队两次荣立三等功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在部队的表现出色表现,复员后当上了一名电影放映员。如果说前26年为农民放电影是他的工作,那么后14年他完全是义务为富锦全市人民放电影。

2000年,彭步钦成立了科技放映队,自费买拷贝,不但在市里放,更多的是到农村去给农民放科普片。免费电影不仅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也得到了城里普通百姓的交口称赞。

彭步钦原来开的旧三轮车不能用了,就跟老伴儿要了两万元买了一台新的微型面包车,自己掏腰包给车加油,在全市37个中小学放映电影。每当看到银幕下观众们的欢乐,彭步钦便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劲儿。2005年,为丰富在富锦市干活的外地建筑工人的文化生活和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彭步钦还成立“农民工电影夜市”,此举受到广大农民工的好评。仅2000年以来,彭步钦义务免费放映电影就多达2800多次。

彭步钦多次被授予省、市各级文化部门先进个人称号。1999年和2005年两次被授予国家广电总局全国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有幸代表黑龙江省电影文化战线出席了全国表彰大会,受到国家领导接见。

在富锦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的座谈交流会上,社区,文教,群团组织代表们共同观看了彭步钦获奖现场片段,重温他的感人事迹。与会人员无数次被彭步钦的事迹震撼、感动着。

座谈会上,大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彭步钦40年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义务放映路,走遍了富锦396个自然村和13个城市社区,行程超过百万里,播放电影1.8万多场次,这一串串数据背后,体现的是劳碌与艰辛,展现的是爱国爱民的大爱情怀。

富锦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社科联主席丁振江说,彭步钦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对人民群众的无限热爱,40多年如一日,为人民群众放电影。富锦要深入地宣传彭步钦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全市各行各业掀起学习的热潮。2016年,还要继续寻找富锦好人,寻找我们身边的感动,我们要让良好的品德发扬光大,要唱响社会的主旋律,在整个社会,营造良好的积极地向上的社会氛围,为和谐富锦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据了解,感动龙江人物评选活动从2008年开始,每年一次。彭步钦是我市唯一一名2015年“感动龙江”年度人物获得者。

推荐第5篇:华钦疗养基地基本情况

华钦疗养基地基本情况

一、基地简介

广西巴马华钦疗养基地是集健康管理、健康疗养、健康体检、健康风险评估、慢病及高危人群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健康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特色疗养基地。基地以“替天下儿女尽孝,为人类健康助力”为宗旨,实行全方位健康管理。基地师承壮医瑶药精华,结合现代医疗科学,独创绿色综合疗法,帮助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患者恢复了健康。2011年基地受到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被授予“十一五中国健康管理示范基地”,并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3医院的大力支持。华钦致力于打造中国健康管理、康复疗养服务第一品牌。

二、基地地理环境

广西巴马是世界上五大长寿之乡之一,是百岁老人逐年上升的唯一的长寿之乡。经外国专家考察证实,巴马的百魔洞是世界上唯一具备自然治疗资源的圣地,地心能量的恰当释放改变了周边环境,使百魔洞周围的空气、阳光、水、地磁、动植物都与其它地方不同。通过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慢病患者验证,很多癌症患者自然康复;糖尿病患者血糖下降;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 源源不断的慢病患者聚集百魔洞,寻求大自然带来的健康。华钦疗养基地总部设在百魔洞口的百么屯,目的是将现代养生技术、传统民族医学与大自然有机结合,为慢病人群的快速康复助力。

三、华钦的经营模式

华钦与百么屯十几家宾馆合作,利用宾馆客房利用宾馆的服务保障疗养人员的住宿和饮食,每间客房还设有小厨房,便于疗养人员自行调养,对症食疗。基地根据疗养人员的需求采用不同的调理方式帮助疗养人员快速康复。

四、基地活动

1、解放军第303医院协作单位

2、美国吴慎音疗定点基地

3、十一五中国健康管理示范基地

4、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先进女职工代表招待会

5、基地在京交会上接受采访

6、基地举办健康大讲堂

7、基地为103名同月过生日的疗养人员举办生日同庆宴会

8、基地拜访中国第一寿星罗美珍

9、基地实景

10、基地利用百魔洞的能量为疗养人员调养身体

五、华钦疗养基地经营特色

●采用电子化健康管理服务跟踪系统,长期跟踪服务; ●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光·氧·能量理疗设备调理身体;

●采用美国夏威夷医学院吴慎教授的医疗级音疗设备辅助调理疾病; ●采用大瑶山的瑶医瑶药针对性调理各种慢性疾病;

●由营养师指导运用巴马地产资源对症食疗,消除健康隐患,防病治病; ●专家指导疗养员科学利用百魔洞天然资源系统调理各种疾病; ●提供远程视频服务,建立疗养员视频通道,让疗养员与家人更安心。

六、专长调理症状

●职业病引起的各种不适症状;

●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脂肪肝等慢性疾病; ●风湿类风湿等骨关节疾病; ●中风、脑梗、脑溢血后遗症; ●肝癌、肺癌、乳腺癌等癌症; ●无痛整脊 根除疑难杂症。

推荐第6篇:学习郭丽华先进事迹

学习郭丽华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

东津中心幼儿园

刘银焕

近日,张湾一中教师郭丽华的家访事迹在东津中心幼儿园每位教师的口中传诵。按照区教育局及中心学校文件精神,我园通过学习会、座谈会、研讨会深入学习了郭丽华老师的家访事迹,为我园课外访万家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郭丽华老师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家校合作关系,建立了访万家的长效机制,她为每个学生精心煲制了一碗心灵鸡汤--《成长在线》,这本小册子由她和学生共同设计制作,分为五个小部分,她先把“个人简述”和“家长眼中的孩子”两份活页发放给学生,分别让学生和家长填写,然后逐一为学生精心填写“老师眼中的学生”;接着发动全班同学互找闪光点,填写“同学眼中的你”。家校联系册加深了老师、家长、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也为家、校共育、因材施教提供帮助。

我园结合实际,从去年开始,开展了《幼儿成长手册》活动,和郭老师做法有相似的地方。《幼儿成长手册》分为幼儿基本情况、幼儿近期在园行为表现、在家行为表现、家长意见或建议、教师整改措施等几部分。要求各班教师根据幼儿不同时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习惯,分阶段性的去进行家访,共同探讨幼儿行为产生的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和家长坦诚沟通,互提宝贵意见,建立了一定的家园合作模式。通过郭老师的事迹,我认为我们做的还不细致,还要进一部细化手册,增加项目,提高针对性和目的性。

家访的方式和沟通的方法固然重要,但在郭丽华老师的事迹里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就是撰写家访手记。她把对每位学生的家访感悟都用文字记录下来,也包括家访后给孩子们的评语等都非常有特色和针对性。能写出那么生动真实的文字说明郭丽华老师是深入细致的在家访,和孩子、家长进行了充分的沟通,有感而发才能感人至深。这方面我园也鼓励教师互相交流家访心得,对幼儿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的阐述都要有个性化的语言,而不是千篇1律的套话、空话。要求每位教师的家访时间一次不能少于30分钟,园长成立访万家小组对教师家访情况跟踪回访。另外,鼓励教师把家访手记张贴到“家园天地”或上传到各大教育网站,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园内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对于特困家庭和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我园给予特别的关照,除了减免学费、发动师幼为贫困孩子募捐等方式外,在家访时我们一定带上文具、食品、衣物等慰问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非常有利。

正如郭丽华老师所说“世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问题学生’,所谓的问题学生只不过是错误的育人观念和错误的育人方法所导致的。”只要脚踏实地地把家访工作做细做勤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幼儿园老师都用情用心用智用力用爱去对待每个孩子,相信会为孩子们美好纯真的童年涂抹一丝亮丽的色彩!

推荐第7篇:学习王钦峰先进事迹:执著成就梦想

王钦峰是一个对信念执著的人,也是一个敢于大胆创新的人。1996年,公司接到了一批柴油机配件的订单,

时间紧,任务重。而当时公司的机床设备每人8小时只能加工10个配件,而同行业的厂家每人8小时能加工40个配件。公司领导非常着急,组织大家商谈论证怎样提高效率。大家都说以现有的设备定位,根本不可能完成一个班时40件的工作量,只有改进设备。当时一个叫于海洋的老师傅带领着大家在工作中摸索改进,产量慢慢地从20件、30件,最后终于达到40余件。在设备改进的过程中,王钦峰大胆提出的刀具改进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在研究后发现,正常加工条件下,一般职工一个班次下来要换二至三次刀具,换刀具的过程就是影响产量的过程。于是他琢磨着在刀具磨削方面进行控制,经过一次次的试验,他成功了,创造了一个月完成配件加工1400余件、合格率达到99.9%的奇迹。还有一次,有一个工艺装备需要频繁地拆装,而拆下来再装回时,必须要装回到原来的位置,误差仅允许0―0.03毫米,操作起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为解决这一难题,王钦峰经过大量的试验,用了近二年的时间终于解决了该装备的定位难题,由原来定位需要1个小时提高到仅需4分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这两件事的成功给王钦峰的思想上带来极大的震撼,事后他经常感慨:一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决心去做,就有可能成功。

1998年,机遇再次惠顾了这位勤于钻研的年轻人。为提高轮胎模具专用电火花机床的性能,公司决定成立电加工组,王钦峰成为公司首批电加工操作工。有了前次攻关经验的王钦峰,对这次攻关充满了信心。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段时间,他对电火花的研究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不停地跑书店、查阅资料,买回大量的书藉研究、反复进行试验。有时候吃着饭,他想到一个问题就马上放下馒头跑走了;家里来了客人,他倒上水坐在那里不说话,对客人的问话也充耳不闻,脑子又去考虑电火花了;有一次在公司做试验晚了,骑着自行车回家的路上因为思考问题走了神,和别人撞了车,把胳膊撞伤了。父母害怕了,同事们也悄悄地嘀咕:“王钦峰是不是学傻了?”王钦峰当然明白自己没有傻,他只是太专注、太投入了。这一年,他不仅自学掌握了电火花机床电器柜全套电路的理论知识,更通过大量的试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99年,离春节只有一个多月了,天寒地冻的天气,王钦峰接到了去广州为客户安装、调试机床的任务。30多台机床的安装调试要有一个月内完成,还要负责对客户职工的机床使用培训工作,工作压力非常大。由于工作劳累,休息不好,再加上饮食不规律,他得了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医生要求住院治疗。当时离过春节仅有一个星期了,他非常想家,加上病得厉害,心里非常难受。但当他在医院打了一天吊瓶,病情稍有好转后,他的心思马上又转到了工作上。他不听医生的劝告,第二天就离开医院回到了工作岗位上,不仅感动了自己的同事,也让客户公司的员工们深受感动。当30台机床的安装、调试、培训任务顺利按时完成时,他却瘦了15斤,一个壮小伙变成弱秀才。张恭运了解到王钦峰带病坚持工作的情况后,特别破例要求他坐飞机回来。“在当时那个年代,公司又正处于起步阶段,坐飞机回家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张总出差都没有这个待遇,那种心情真是兴奋、向往、感激而又不舍得。”谈起那年第一次坐飞机的感受,王钦峰依然有着掩饰不住的快乐。领导适时的关怀更让王钦峰所有的病痛和委屈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和斗志。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张总(张恭运),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王钦峰说,在张恭运眼里,不分学历高低,只要你有能力,他就会给你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平台。他刚开始做电火花防弧试验时,心里没有底,怕失败了给公司造成损失不敢做。张恭运知道后,鼓励他说,“即使不成功,但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学到经验。”让他没有丝毫顾虑地去反复做试验,给了他放手、大胆去做好实验的信心和勇气。当时为解决国内电火花机床烧结的难题,他多次试验电火花防弧电路失败,有人曾劝他,全国有那么多的专家们都解决不了这个难题,你就别费这个心思了。但王钦峰不这样想,他执著地认为,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成功。他不断地尝试、改进,反复进行试验,只要有一点点的进步都会给他带来无尽的喜悦。终于,1999年,他试验成功了电火花防弧电路,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解决了机床“烧结”的难题,成为我国电火花行业的一大革新。随后,根据他的建议,公司设计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的第一代电器柜,并于XX年获得国家专利。那年底,公司奖给了我一台电脑。1999年,整个公司都没有一台电脑,却奖给了我个人一台电脑,也是最高奖励。”虽然工作期间王钦峰曾经无数次受奖,受奖的级别也越来越高,但唯有那次受奖经历让他刻骨铭心。那不仅仅是一台电脑,而是对自己价值的一份肯定,也是他历尽艰辛,终于迈进梦想之门的见证。

王钦峰成功了,这个仅有初中文凭的年轻人凭着自己的执著实现了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参加工作的17年来,缘于他的勤奋好学和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精神,王钦峰先后被公司破格任用为模具工艺员、电加工工艺员、品保员。几年来,他先后进行了样板工艺的改进、钢片槽精度的工艺试验、电极夹具的改进设计、半钢模具加工工艺的开发、解决了电极铣床精度检验的难题、设计了专用取丝锥电火花机床,为柴油机行业解决了一大难题。他在工作中的革新与改造,获得了三项专利证书,一次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青年技术能手,XX年被授予“山东省青年技术能手”荣誉称号,XX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今年又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站到了劳动者的最高领奖台上。

推荐第8篇:周子钦个人先进事迹

周子钦个人先进事迹报告材料

周子钦,男,现年10岁。涪陵实验小学五年级二班学生。学校大队干部,班级中队长。他品学兼优,勇担重任,宽容谦让,乐于助人。小小年纪,却以良好的思想品质,优异的学习成绩,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成为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作为一名大队干部,他工作认真、积极主动,德为人表,行堪人范。时时处处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三道杠赋予的责任和意义,以身作则,是全体少先队员学习的楷模。

一、勤奋学习,视野开阔

在学习上,他自觉主动,不需要老师、父母的督促。能够独立思考,刻苦好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一年级到现在,各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年年都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的光荣称号。他喜欢阅读,一有空就读书,广泛的阅读开阔了他的视野,增长了他的知识,敞亮了他的胸怀。同时,也提高了他的写作水平。曾获得市级书法大赛一等奖,市级征文比赛二等奖等多种奖项。

二、他热爱集体,勇担重任

作为班级中队长,他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同学们的学习楷模。对于老师交给的任务,总是不折不扣的完成,并且做得有条不紊。在同学眼中,他是一名挺懂事的“小大人”,长期以来,他总是勤勤恳恳的为班级同学服务,早自习时,带领同学们早读;加餐时,为同学领取鸡蛋,蛋糕;放学时,为同学们发校讯通作业;平日里,分发课外书,检查红领巾等事无巨细。在运动会即将召开前,他深知班级运动能力弱,就带领同学们每天起早贪黑的练习跳绳,争取能在跳绳项目中有所突破。他总是憨憨的说,笨鸟要先飞。

三、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在班级中,同学们都亲热的管叫他“周妈妈”。因为他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对于有困难的同学,他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有的同学上学忘了带文具,他总是豪爽的拿出自己心爱的文具借给他们。班上同学都知道,周子钦的东西,都是大家的东西,他乐于和大家分享。有的同学在学习上有困难,找到他,他也热情耐心帮其解决。就是回到家,也经常有同学打电话问他学习作业之类的问题。午餐时,排队打饭,如遇到同学争抢位置而拥挤,他总是主动让同学排到前面,他则退到队伍后面去。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吃的苦,吃的亏,所以赢得了同学们的钦佩。在班上有种默契,有困难找周子钦,准没错。校外也是这样,他有几次跟妈妈在天黑时路过学校校区,看到学校挑潲水的工人叔叔路过一段阶梯,路灯微弱,光线很暗,他都是主动把手机电筒照向工人叔叔,等他把这段路走完,才肯离去。

四、他热爱劳动,爱护环境

他劳动积极。每次轮到他所在的小组做卫生,他总是挑脏活、重活总做。常常累得满头大汗,也总是最后一个回家。2016年1月4日早晨,他来到学校。走到教学楼底楼,看到地上有许多垃圾,他很自然的拾起来,尽管垃圾又脏又臭,他却把它紧紧地攥在手里,从底楼沿着楼梯一直拾到他所在班级的楼层。这一幕被在他身后的查校长看在眼里,赢得了查校长的赞许。事后,老师问他,当时这么做是怎么想的,他认真的说:那些垃圾很脏,影响环境卫生。“难道你不怕脏吗?”老师又问。他憨厚地笑笑说:“没事,我洗洗手就是了”。对于博大复杂的世界,他有颗天真的童心。小小的心灵装满了追求真善美的理念。他就是这样一名有爱心,有责任心,宽容谦让,勇于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

推荐第9篇:溧水特教校长葛华钦

为残疾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记江苏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葛华钦

201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从学校起步到如今,28年弹指一挥间,葛华钦由当初18个聋哑孩子的“父亲”变成了168个残障孩子的“爷爷”。他的年华在时光中流逝,而数以百计的残障学生却从他那里获得了成长的力量。

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创建于1986年,原名“溧水县聋哑学校”,起初只有18名聋孩子、3名教师。这是当时南京郊县最早的一家。

1997年,学校迁往县城,成为集听障教育、智障教育、康复教育于一体的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这还是南京郊县最早的一家。

2001年,学校开垦荒山800亩,开展残疾人生产自救,建成溧水特校实验基地,这在全省是最早的一家。

2008年,学校创办农业职业中专,形成“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办学模式,现有27名残障毕业生在此就业,这在全国是最早的一家。

2014年,学校基地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这是目前全国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中最大的一家。

„„

葛华钦,年届六十,清秀儒雅,有浓厚的悲悯和大爱情怀,似为特教而生而活。他是溧水特教事业的开拓者,是特教战线耕耘不辍的“老黄牛”。他带领溧水特教人用信仰书写了溧水特校的一部辉煌发展史,用大爱创造了残疾人头顶的一片蓝天。

做完整、优质的教育

“每个聋哑孩子的家庭都是一部悲情史。”葛华钦说。曾经,他走进一个聋哑孩子的家,那是一间废旧的小厂房,屋内抬头就能看到天空,靠门的地方是泥砖砌成的土灶,灶上面吊着几个化肥袋拼成的“隔尘罩”,厚厚的尘土将“隔尘罩”压成了漏斗状,床边还有一只老母鸡孵着小鸡,一只老鹅孵着小鹅,一条狗在看护„„“如果家里的聋哑孩子不能接受好教育,这个家就真的没希望了。”他说。

1986年,当听到南京要在溧水、六合、浦口、高淳、江宁5县创办一批聋哑学校时,任教于普教的葛华钦毅然报了名。当时学校有意提拔他做副校长,他婉拒了;面对全家一致的反对,他耐心解释,说服了家人。

没有校舍,他向乡中心校借了一间会议室当教室,借两间房屋做学生宿舍;没有教材,他和同事跑到上海买聋哑教材,手提肩扛地运回来;没有学生,他蹬着着自行车在全县16个乡镇走村串户。10月中旬,仅有18名聋哑学生的溧水县聋哑学校正式开学了,当时葛华钦32岁,加上他,学校共3名教师。葛华钦和同事们白天当老师,晚上当爹妈,早早晚晚当保姆。睡前给孩子洗澡、洗衣服,半夜要起来给孩子掖被角,要给生病的学生按时喂药,学生身体不适,来不及通知家长,要及时送医院陪护就诊。

开学第一天,葛华钦照例挨个叫醒学生起床晨练,有个叫杨杨(化名)的学生始终捂着被子不肯起床。葛华钦轻轻掀开被子,被窝里赫然是一摊大便。自责、怜爱,一时间全部涌上心头,他和蔼地用手语示意告诉他不要怕,没关系,并拿来自己的衣裤,帮杨杨换上,悄无声息地把脏了的衣裤、被褥清洗干净„„

聋哑孩子有学上了,可同样是残疾的智障孩子呢?“他们也是人,也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啊!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他们的人生命运,让他们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葛华钦决定招收智障孩子!1997年春天,学校搬迁到了溧水县城,在招收听障学生的基础上增设了培智部,招收智障孩子入学,学校正式更名为“溧水县特殊教育学校”。

张雷(化名),16岁报名上小学一年级。当时葛华钦很为难:收,年龄太大了;不收,这个孩子就废掉了。思来想去,葛华钦还是“违反”招生规定给收下了。张雷上完小学五年级已是20周岁,葛华钦直接把他编入了九年义务教育后的综合班(即年龄较大的班级)接受技能培训。患有脑瘫的经明、智力障碍的罗兵(化名)、张雷等都是第一届培智部学生,经过学校的教育培训后,他们不仅能实现生活自理,还熟练掌握了许多专业的种植、养殖技术。

在一般人眼里,对那些残疾孩子,似乎没有必要那么当真,有饭吃、不出事就行。“特校也是学校,要像模像样搞教学,要讲成绩,要讲质量,要对学生负责”,葛华钦说,“孩子们生理上有残缺,但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完整的。”在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聋部初中毕业生每年都百分之百升入聋人高中、南京特教学院、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等高一级学校。 为残疾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溧水特校的办学理念非常高位和大气:“为残疾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校长,我不想干坏事,但我要吃饭,我的小孩要上幼儿园没钱„„。”2000年,一封来自聋哑毕业生的信触动了葛华钦的心。这群孩子虽然合格毕业,但由于社会抱有偏见和歧视,他们很难找到工作,很难自食其力。“农村特殊教育如果这样办下去,不但发展不了,也很困难。”葛华钦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果能通过教育培训让他们实现自食其力,生活有着落,就等于拯救了他们一家子”,葛华钦说,“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办学思维,自加压力,为残疾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经历多个辗转难眠的夜晚,经过多次深入调查论证,葛华钦做出决定:学校依靠政府,但不能依赖政府,创办实验基地,让残障孩子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劳技技能培训,为残疾孩子的终生发展服务。这是溧水特校的二次创业,这是特殊教育的大胆探索!

2001年2月,他向当地政府申请划拨(或租赁)溧水县城南郊的300亩荒山作为教育培训就业基地。那里,乱石林立,坟茔遍布,杂草丛生,不见人烟,方圆两公里连个可供避风躲雨的屋棚都没有。在这里,葛华钦和他的同事们要用双手开创残障孩子的美好未来。

基地建设之初,三尺讲台之外,一顶草帽、一副手套、一双胶鞋是葛华钦和老师们的日常装备。他带着全校27名教师从荒山中开垦出了186亩土地。以往农民干的活他们都干,现在农民干的活他们都干——除草,治虫,施肥,下秧,栽秧,挑粪水,割稻子,运稻草,在葡萄园里挖洞,埋杆子,拉铁丝„„无所不干,无所不能。

13年过去了,包括租赁土地,基地已发展到如今的800多亩,建有3个园(牡丹、葡萄、盆景)、4个区(水产养殖、苗木繁殖、果鸡放养、无公害蔬菜)、花卉超市、蔬菜大棚及苗木基地,还建有2千多平米的现代化玻璃温室。这里的学生是幸运的,在接受9年义务教育后,还能在基地再延长3年(重点加强种植和养殖技术学习),完成12年教育;学校还增设了听障学生职业中专,主修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开设“种植”和“养殖”两类课程,填补了南京市特教领域农业职业教育的空白。这里的学生是幸福的,已有20多个本校毕业生在此就业,他们每个月都能拿到工资,每个月都能领到全额的生活补助,并享有五项保险(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他们不再是家庭的累赘,不再是社会的负担;他们拥有了喜欢的职业,更拥有了做人的尊严。

特教事业永远都是“进行时”

望着满山葱翠,葛华钦并不满足,他有一个目标:让已经毕业在基地工作的残障孩子们的工资水平达到甚至高于溧水县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这个目标的实现并不容易,葛华钦却信心满满,他算了一笔账:牡丹节期间,每人15元的门票,估算每天几千人的客流量,就有近几百万的门票和基地产品销售收入;等到2016年,溧水通上轻轨,基地所在的新城规划区开发后,会有更多南京市区的市民来参观游览,基地效益将会更好。

由于溧水城市建设规划,溧水特校教学区和基地正面临搬迁,意味着学校即将迎来第三次创业。对此,葛华钦思路很清晰:一是这里的教育、培训和就业要实现由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过渡;二是让每个人对未来有希望,各类学生有不同的出路。他说,我们将帮助听障学生升入高校继续深造;鼓励帮助中、轻度智障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后去社会就业,主动融入社会;鼓励毕业生与父母一同创业;把暂无就业方向或创业困难的毕业生留在基地边就业边学技能,为创业做好准备;鼓励毕业生走上社会自主创业,毕业生能力暂时不足的,三四年内,五项保险学校替他们交;学校以市场最高价收购或代销他们生产的产品;帮助低息贷款;协调地方政府为他们提供优惠政策,助其创业。

“我只是做了应当做的事”

二十八年路漫漫,葛华钦怀抱对特教事业的忠诚,对残疾孩子的真爱,无怨无悔地行走在特殊教育第一线,把特教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立业先立德,德之芬芳才有业之茂盛,人们敬佩他的“业”,更敬重他的“德”。

2000年,葛华钦被评为南京市劳模,县总工会的负责同志将市政府的2000元奖金送到学校,而他却交到了会计室。他将上级奖给的几百上千奖金换成一张票据何止一次!

那年,县教委建教师公寓,按规定分给他一套,学校教师以后有条件再解决。他一听,表示宁愿自己不要这套住房,也要设法解决教师的住宅问题,他多方筹资,疏通关系,又发动职工集资,终于使17户无房和租房住的教职工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居。

基地建设初期,每个大年三十晚上,总是葛华钦在基地通宵值班,他要陪坚守岗位的残疾工人共度除夕。怕父亲孤单,在外读书放寒假回来的儿子就在基地陪着父亲。每逢大风大雨或大雪天气,不论白天和夜晚,他都要第一时间赶到基地,查看这里的设施设备有无损坏,这里的工人是否安全,鱼池冲垮了没有,大棚吹坏了没有,鸡舍、羊圈压塌了没有„„如有情况发生,都要第一时间组织老师抢险救灾。

“没有什么,我只是做了我应当做的事。”面对一次次荣誉加身,葛华钦对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全体同仁的无私付出满怀感激,他说的最多也最朴素的一句话是:“谢谢,谢谢关心!”

推荐第10篇:学习黄静华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这几天,通过组织学习和自我学习,使我深刻感受到师德的博大精深。

我们可以从网络上搜索到许许多多的老师的模范事迹,从网络上学习了黄静华的事迹材料,深深地被她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强烈的责任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而感动不已。

一、师德就是榜样,当今实践师德是第一要务

从这些师德高尚的教师,无不是身体力行的楷模。师德修养重在修炼,重在实践。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过程,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的实践过程。实践的过程就是精神升华的过程,闪耀着人格魅力的光辉。

\"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的优秀教师黄静华,以\"假如我是学生\"的情感去体会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童心去理解他们的\"荒唐\",宽容他们的\"过失\",有礼貌地对待他们,让学生时时体验到一种高于母爱、超越友情的师生情,总结出了班主任工作八法\":人格感染、爱心传递、契机运用、心灵相融、潜能发现、集体凝聚、家访沟通和反思升华。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二、教师的道德实践,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

xx同志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也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项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这一工程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众所周知,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要遇到如何看待教育对象的问题。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一种道德实践,比如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常称成绩差的学生为\"差生\",教育者本身不自知,认为这种称呼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对于被冠以差生之名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副沉重的枷锁,容易使他们更加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差生\"一词反倒可能成为这些学生追求上进的思想障碍,销毁他们原本不多的自信,助长他们的自卑心理和自卑情绪,致使他们走上自暴自弃的歧途。怎样对待成绩差的学生,是检验教师职业道德的尺度。

师德内容、师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吐故纳新,如书中提到的\"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依法执教的问题\",这是时代对师德实践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已不仅仅是道德的要求,而是法律的要求。惩罚学生最要不得,而且也是违法行为。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时期,他们的自尊心、好奇心、独立意识、模仿能力以及积极向上的愿望都较强。但是他们涉世不深,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较差,做出一些令人费解并造成不良影响的事情是很难免的。

仔细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案例,其中有学生相互之间因误会引起的争吵,有因对某学科不感兴趣而被迫放弃,有因对某个老师不满而故意作难,有因心理紧张造成的失误,有因个性倔强引起的是非,有因自控能力不强而产生的不恰当的发泄行为,还有无意犯错。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积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一方面,不要求全责备,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要抓住一点错误就横加指责。即使对问题较多的学生也要耐心开导努力帮助,绝不可算陈年旧帐,那种做法只会更加降低学生改正缺点的勇气与信心,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更不能习惯性地给有行为过失的学生戴\"帽子\"。从另一方面看,学生调皮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潜在的求知欲、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如果不去了解,不加分析,一气之下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只能是事与愿违,向负面效应发展。

教育实践证明,师德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淘汰一些旧的东西,增添新的内容。献身教育,重在实践师德。怎样看待学生,怎样教育学生,怎样当好教师,这一课题是涉及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问题,不可不加以审思而慎行。

第11篇:葛芳琴家庭先进事迹

葛芳琴家庭先进事迹

葛芳琴,女,1935年2月出生,1956年9月参加工作,1955年11月入党,1992年退休。

葛芳琴家是四世同堂,是一家9口的大家庭。葛芳琴对父母非常孝顺,一直赡养着父母。为节约支出供养二老,局里组织到外地旅游她从未参加过,父亲于去年病故,母亲今年已是91岁高龄了。

葛芳琴家人相处都非常融洽,儿媳总是争着干家务活,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她要求孩子努力工作和学习,创造条件,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为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葛芳琴把大孙子一直带到15岁。孩子们也没辜负她的期望,均已加入党组织。

葛芳琴同志退休后在社区里义务帮助工作,她的老伴非常支持她,帮她照看老人和小孙子,使她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社区工作。她和邻里的关系都非常好,担任楼长的工作认真负责。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为使“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尽快宣传到每个居民,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她找人将“八荣八耻”编成歌,并利用老年合唱队传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市委书记刘琪等领导到社区考察时,看到老年合唱队唱“八荣八耻”的歌曲,李长春非常高兴,连声说:“好!好!好!”并鼓励大家要唱到中央综艺频道上去,让更多的人受教育。在西城区领导的支持下,她们真的唱到了中央台和北京台。

葛芳琴同志为社区做的工作得到了社区党委和居民们的认可,于200

3、200

4、2005年连续三年被评为社区好党员,2005年还被西城区授予“志愿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第12篇:葛国忠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知识改变命运勤奋塑造成功

——学习葛国忠在“成长的足迹”毕业生事迹报告会上的发言材料感想

应电911刘明球

我们曾谈曹操青梅煮酒,论天下英雄;我们曾诵太白举头望明月,诉思乡之情怀;我们曾学周敦颐《爱莲说》,立君子之志;我们曾学一代伟人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颂今朝风流人物;而今天我们也在学习,学习的是坚持不懈,勤奋拼搏,乐于奉献,为纺织做出贡献的先进校友葛国忠

学习葛国忠同志的先进事迹后内心余波荡漾,久久不能平息,仿佛久旱逢甘霖,心灵被洗涤般震撼,心中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慨,此刻只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学习这份材料的时候我就在想,葛国忠同志的一生将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也许可以叫做大写的人生或者无悔的人生吧!

谈到人生,常言道:“要是人生不再平庸中度过,坚定信念是第一道火焰”。

也许我们不曾想过,一个初中或者高职专科毕业生能有什么样的成就,但是事实证实我们的想法是错误的。那种坚强,执着,冷静和永不言弃,更加那种从容的心态无一不震撼我们。从葛国忠通知的先进事迹中,我深感做为一名以“职业立身,技术报国”为校训的专科生,虽然文凭不是较高,但是能来到这里学习就是代表我们人生的征程中有了一个新的起点,要努力学习做一名新世纪优秀人才,开辟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坚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学习葛国忠通知的先进事迹后,我感慨也许在历史的年轮中他不是第一个,但是也绝不是最后一个,这些人不是以个人的形式在世间诞生,都是以群体的形式涌现出来,也许那时的他们的心灵都是很单纯,并没有什么物质上的追求,只是一心一意地为建设祖国做出贡献,

在尔虞我诈,竞相争锋的时代,如果还能做到这样应该是相当不容易的,从他的先进事迹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实干家,仪式一位人生的智者,和那些蝇营狗苟,整天基于名利的人相比这才算是真正的大智。

走向成功的道路在哪?在我们的脚下;文秘工作者的成功机遇在哪?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我们不要对学习存在侥幸心理,我们应该像葛国忠同志那样刻苦学习,脚踏实地的学习专业知识,为走向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佳绩。

岗位就是自己的事业,工作就是自己的快乐。忙碌的蜜蜂在荆棘中工作那是在教我们坚韧;娇媚的昙花选择在夜间开放那是教我们不要张扬;选择在寒冷冬天绽放的梅花那是在教我们坚强;作为新世纪的技术型人才,我们要刻苦钻研,敬业奉献,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水平,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学习葛国忠的先进事迹材料我总结如下:

一、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二、勤奋敬业,脚踏实地

三、恪尽职守,乐于奉献

学习他的材料我们也知道,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勿庸讳言,也有人开始追求物质享受,在物质面前忘记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忘记了人类的精神追求,通过学习葛国忠的事迹,在感动的同时,也不妨静下心来想想,作为一名学生,自己该怎么学?该学习什么?通过学习他的先进事迹,我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好好的质问自己,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应该追求的人生?坚信只要我们努力,同样可以拥有多姿多彩的人生。

正如著名作家柳青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是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此刻的我们也就是处于那“紧要处”,所以我们要以葛国忠校友的先进事迹作为导航灯,指引我们正确的前进。

第13篇:学习郭力华教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郭力华教授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她的事迹使我更感觉到,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作为一名年轻的人民教师,我珍爱这一岗位,我一定努力,持之以恒,把所有的光和热倾注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用爱和责任铸造伟大的师魂。

《用爱和责任铸造师魂

------学习海师郭力华教授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

对海师郭力华教授先进事迹的认真学习,使我更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看待教师工作,或者更确切地说,教师的工作是什么?结合学习有感而发,谈几点体会。

教师岗位特殊的岗位责任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我们自己如何看待教师这个岗位、这种职业呢?不错,近年来,教师的待遇改善了,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愿意当教师的人也多了。然而,清醒认识教师职责,还是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郭力华教授从教一生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是一种清醒的责任意识。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艺术,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是清醒的责任意识和在此基础上持久的内在动力,是教师完成卓有成效工作的必备条件。清醒的责任意识,使她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把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无上光荣的使命。这使他能够承受住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保持长久的内在动力,把祖国的需要当作个人的需要,把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价值与国家的建设发展联系在一起。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诠释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刻内涵。

学习郭力华教授使我更加认识到,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是我对一名合格优秀教师的理解,做像郭力华教授那样的合格的人民教师,是我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书是育人的载体,育人是教书的目的。教书育人的力量来自于科学知识。郭力华教授讲的不单纯是生物学知识,而是人生,是社会,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向郭力华教授学习就应该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以此支撑和升华教书育人的效果,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震撼力。执著的追求与奉献是坚守教师 岗位,做好教书育人必备的品格。郭力华教授把追求与奉献当成一种责任,甚至当成一种享受。因此,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论需要付出多大代价,她都能毫不动摇地常年坚持。

第14篇:学习丁永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丁永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了丁永华同志的先进事迹,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里颇受震撼。无论是在市场监督管理工作岗位,还是在驻村工作岗位,总是一心扑在工作和事业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丁永华同志在普安镇阳基村党支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时时牢记第一书记的使命,处处彰显一心为民的情怀,事事展现甘于奉献的精神,全力以赴投入到帮扶工作中。入村后,他潜心研究精准扶贫政策,把群众当亲人,深入村户,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群众亲切的称他为百姓的贴心人。为了群众能够早日脱贫致富,他不顾个人健康,忘记了病痛,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上,终日操劳,积劳成疾,为全县的扶贫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应该学习该同志的以下几个精神:

一、学习丁永华同志服务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无论是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还是在阳基村驻村期间,丁永华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百姓的热爱,展现了信念坚定、心系群众、敢于担当、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将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二、学习丁永华同志牢记誓言,坚定信念的精神。当初在党旗下庄严许下的诤诤誓言,是融入血脉的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的不变宗旨。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变。回望丁永华同志的工作履历,不难发现,无论是在市场监督管理局还是驻村,他都始终秉持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坚守誓言,以持久不变的宗旨意识和价值追求,获得了跨越时空的先进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我们干事创业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三、学习丁永华同志敢于担当,干事创业的精神。党员干部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以担当诠释忠诚、以担当体现作为。为阳基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发展、提高贫困群众收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用生命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的本色,是脱贫攻坚战线上的好党员、好同志、好干部,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贡献。

丁永华同志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那种为人正派、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必将进一步激发起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为打赢脱贫攻坚全面同步小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7年9月18日

第15篇:学习庄仕华的先进事迹心得

学习庄仕华的先进事迹心得

庄仕华,男,汉族,1956年12月生,正师级少将,中共党员,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肝胆外科中心主任医师。他入伍38年来,刻苦钻研医术,利用为各族群众看病的机会,传递党的温暖,为边疆军民造福,把小小手术台变成了维护民族团结、为兵为民服务的大舞台,以实际行动模范实践了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一名医生的“仁心仁术”。

庄仕华同志扎根边疆,敬业奉献,以精湛医术为各族人民、为广大官兵服务,在官兵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定要以庄仕华同志为榜样,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庄仕华,38年如一日地扎根边疆,为民造福,为党树碑,事迹感人至深。“从庄仕华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理想、信念和事业的坚定和执着,看到了对党、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忠诚。庄仕华同志集大忠、大爱、大任、大美于一身,以对病人的博爱和仁术赢得了社会的尊敬,在白衣天使的方阵中树起一座令人敬仰的丰碑。

“庄仕华同志的先进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追求,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生动展示了当代军队医务工作者恪尽职守、救死扶伤、忠实履行职责的精神风貌。学习庄仕华同志的先进事迹,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对于在新形势下,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纯洁,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对于忠实履行肩负的神圣使命,为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新疆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庄仕华对党忠诚,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一身正气,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以全心全意为患者爱患者的模范行为,实现了医者救死扶伤的庄严承诺。庄仕华的事迹,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充分彰显了忠诚卫士的时代风采,塑造了人民军队为人民和新时期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庄仕华是和谐的楷模,是时代的楷模,是我们身边的楷模。学习庄仕华就是要学习他对党忠诚、甘于奉献的政治品质;学习他牢记宗旨、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学习他情注基层、心系官兵的崇高境界;学习他精益求精、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学习他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学习他平凡岗位建功立业,奉献人民。

高 雪 梅

塔城市第五小学 2011年12月29日

第16篇:学习优秀教师黄静华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黄静华老师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中,始终涌动着一片对学生的“爱心”。她在工作中提出的“以真诚去呼唤真诚”,“孩子的自尊,就像玫瑰花瓣上滚动的露珠,璀璨而容易跌落。他们希望得到尊重和欣赏。”

黄老师说:“班主任就是要努力营造宽松和积极向上的氛围,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黄老师看来,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发挥特长爱好,是使每个孩子找到自尊和自信的好办法。“工作中,我时刻想着两句话:假如这些学生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这些孩子。”黄老师也这样说:“以换位思考,站在学生家长的地位去考虑对学生的态度,那样对学生就多一份爱心,少一份酷求”。她始终以“努力帮助每个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作为自己做每项工作的目的。

她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有高度责任感、有爱心的、有血有肉的为大家所共认的大写的人。她认为我们当教师的责任重大,“一手牵着孩子的今天,一手牵着祖国的明天”,工作要符合两个需要:一是符合社会的需要,二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以这两个需要去做工作,才是最成功,也是最少阻力的工作。她提出了“教育学生要学会欣赏别人就等于学会欣赏自己”的专项教学,她倡导的“教育八法”等工作方法,使我深受启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我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以黄静华老师为榜样,象黄老师那样,务求实效,倡导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象黄老师那样“树师德、铸师魂、正师风”,做一个道德高深、治学严谨、作风正派的教师,为学生健康成长而爱岗敬业,积极奉献,做一个学生、社会欢迎的老师。

看了黄静华的报告很受启发和教育,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以她为榜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孩子们的名字既叫明天,也叫今天。孩子们的明天应当是美好的,孩子们的今天也应是幸福的。教师既是孩子们美好明天的指引者和建设者,又是孩子幸福今天的缔造者和保护者。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意义深远。由于教师是未成年人的引领者是栋梁的缔造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是一支师德过硬的队伍。而我们的师德状况与师德建设工作存在诸多方面不适应新的要求,这也是客观事实。一些教师师德观念不是特别强,或者淡漠了,不讲师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甚至有严重失德的现象,这自然影响到教师的声誉。

加强师德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公众对教师的要求。教师承担的社会角色有着与生俱来的道德责任,也自然有一种人格的、榜样的力量,所以要求新时期的人民教师进一步树立爱国、爱教的崇高职业理想,要求广大教师依法执教、敬业奉献、热爱学生、关爱学生、以人为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广大未成年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百年大计,教育为根本,教育的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素质、师德最重要。因此教师要有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要珍惜教师的光荣称号,做为人民服务的教师,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孩子们的名字既叫明天,也叫今天。孩子们的明天应当是美好的,孩子们的今天也应是幸福的。教师既是孩子们美好明天的指引者和建设者,又是孩子幸福今天的缔造者和保护者。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意义深远。由于教师是未成年人的引领者是栋梁的缔造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是一支师德过硬的队伍。而我们的师德状况与师德建设工作存在诸多方面不适应新的要求,这也是客观事实。一些教师师德观念不是特别强,或者淡漠了,不讲师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甚至有严重失德的现象,这自然影响到教师的声誉。

加强师德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公众对教师的要求。教师承担的社会角色有着与生俱来的道德责任,也自然有一种人格的、榜样的力量,所以要求新时期的人民教师进一步树立爱国、爱教的崇高职业理想,要求广大教师依法执教、敬业奉献、热爱学生、关爱学生、以人为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广大未成年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百年大计,教育为根本,教育的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素质、师德最重要。因此教师要有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要珍惜教师的光荣称号,做为人民服务的教师,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以黄静华为榜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做学生的好朋友。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手把诗书游太虚,品茗赏花落棋子——这样的境界谁人不想,然而,谁人能及?不能及,是因为我们肩负着太多的责任。

每个人,都渴望过着优裕轻松、自由自在的生活;希望一帆风顺,天天过得无忧无虑。然而,我们身上肩负着责任,所以人生路上也就免不了有坎坷、挫折、苦难……

穿越历史的时空,看看那些坚强不屈的先辈们,他们为了身上的责任永不言弃,奋斗不息:屈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则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鲁迅则宁愿“俯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出来了是奶。

为人师者,我们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为了学生的锦绣前程;为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知,我们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固守清贫、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人生于世,还有许许多多的责任,甚至还会有一些苦难。当这些不幸之事,我们不得不面对它的时候,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看待。忘记责任,选择颓废,整天抱怨世态炎凉、上帝的不公,你会一蹶不振;面对现实,选择坚强,你的人生会积淀得更为厚实。因为,天空不会永远阴暗,当乌云退尽的时候,蓝天上灿烂的阳光就会照亮大地。

毛泽东说得好:“与天斗,其乐无穷;与艰难困苦斗,其乐无穷;与己斗,其乐无穷。”带着我们的责任“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去体味人生,即使“不一定能使你的前程灯火般辉煌”,但我想:你一定会收获一份厚厚的人生礼物!

黄静华老师以其三十二年班主任工作的切身经历,介绍了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她在三十多年的工作中,始终涌动着一片对学生的“爱心”。她在工作中提出的“以真诚去呼唤真诚”,“孩子的自尊,就像玫瑰花瓣上滚动的露珠,璀璨而容易跌落。他们希望得到尊重和欣赏。”黄老师说:“班主任就是要努力营造宽松和积极向上的氛围,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黄老师看来,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发挥特长爱好,是使每个孩子找到自尊和自信的好办法。“工作中,我时刻想着两句话:假如这些学生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这些孩子。”黄老师也这样说:“以换位思考,站在学生家长的地位去考虑对学生的态度,那样对学生就多一份爱心,少一份酷求”。她始终以“努力帮助每个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作为自己做每项工作的目的。她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有高度责任感、有爱心的、有血有肉的为大家所共认的大写的人。她认为我们当教师的责任重大,“一手牵着孩子的今天,一手牵着祖国的明天”,工作要符合两个需要:一是符合社会的需要,二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以这两个需要去做工作,才是最成功,也是最少阻力的工作。她提出了“教育学生要学会欣赏别人就等于学会欣赏自己”的专项教学,她倡导的“教育八法”等工作方法,使我深受启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黄静华老师的报告很精彩,不唱高调,内容务实,工作有创新,很贴近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这样的报告令人满意,使人受益匪浅。我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以黄静华老师为榜样,象黄老师那样,务求实效,倡导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象黄老师那样“树师德、铸师魂、正师风”,做一个道德高深、治学严谨、作风正派的教师,为学生健康成长而爱岗敬业,积极奉献,做一个学生、社会欢迎的老师。

第17篇:学习潘立华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潘立华老师的视频,他的事迹深深的感动着我。他都是普普通通的教师,和我们一样,奋斗在教学第一线,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听后,我自身觉得深受教育,受益匪浅。

1、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潘教师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以无限的真情去关爱,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母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感受到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83岁高龄的全国优秀教师霍懋珍从教60年的深刻感悟,“师爱是师德的灵魂”,这是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林崇德的深刻认识。

通过学习,我对师德也有了更多的理解体会。教书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教书就成了一种立业的根基,精神的寄托。我个人觉得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他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我们所认为的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尊则。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较是文化素质更为重要。而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师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中,一切师德的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即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板书笔迹等。人的一生中能遇上一位好老师是莫大的幸福。

2、做学习型教师,促专业成长,做学生终身学习的榜样。时代的发展使教师的学习刻不容缓,整个社会要建设成为学习型社会,一次教育终身享用的一劳永逸的教育观已经与我们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教师不仅自己要接受终身发展的理念,还必须肩负起社会赋予教育的重任,在观念更新,思想解放、职责履行上为整个社会做出榜样。教师应该成为创建学习型社会、创新型社会的先锋,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

3、落实教、学、研三位一体时代要求。教师的职业活动不仅是传统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语),而应扩充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研而不休”,即由过程的“教学相长”变成“教、学、研三位一体”。 “教”(诲人)是教师职业活动的主体,“学”是教好的前提和条件,此二者一直被认为是教师天经地义的职业要求。而“研”则被排除在外。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地位,必须成为研究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能力构建知识和改进教学实践,才能从一个否认个人的尊严和迷信外部权威的教育制度中把自己解放出来,进而解放学生,从而也使自身获得应有的尊严。苏霍姆林斯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只有当教师把研究变成一种态度、一种职业生活方式,教、学、研才能真正融为一体;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简单重复别人的劳动,才能创造性地游历自己的专业世界,体验专业生涯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总之,此次学习对我触动很大,很感谢潘老师给了我一次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受益匪浅。

第18篇:医院书记学习葛宝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学习先进事迹 推动医院科学发展

葛宝丰扎根西北65年来,始终寻求党的纯洁性,自觉把对党、祖国和军队的无穷虔诚,对医学事业的非常热情,对西北地区官兵和各族群众的无私情怀,全部融进到发展骨科医学事业和服务广雄师民当中,年近百岁奋斗不息,至今仍在辛劳耕耘,用实际行动践行医学报国的誓言;勇于攻克百年困难,自主创新完成57项重大医学成果,取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研嘉奖20项,其中有6项属国内首创,4项属世界独创,前后编著《实用骨科学》、《创伤外科学》、《矫形外科学》等8部著作,发表论文近500篇,丰富完善了我国骨科医学理论体系;德医双馨情动百姓,救治病人17万人次,治愈率高达98.6%,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没有收过一个红包;举贤润才福泽百代,前后为军地培养骨科人材600多名,其中有34人已成长为全国各大医院院长或骨科主任;大家风范流芳百世,始终保持光明磊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政治本质,被人民群众誉为百年良医。

葛宝丰是我们医院出现出的又一重大典型,我们要果断响应军区、联勤部号召,把展开向葛宝丰同道学习活动与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相结合,与深进培养和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贯彻落实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相结合,与加强现代后勤九种能力建设、进步卫勤保障能力相结合,与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抓好文化建设主题年活动结合起来,为推动医院建设科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我们学习葛宝丰就是要学习他虔诚于党的政治信念。葛宝丰亲眼见证了中国我*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和推动了三件大事,他毕生追随中国我*党,寻求骨科医学、一心一意报效祖国。我们向葛宝丰学习,根本的是要学习他虔诚于党的政治信念,自觉坚持党对军队的尽对领导,高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任甚么时候候任何情况下都果断服从党中心、中心军委和胡主席的指挥。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尖锐复杂斗争和多种错误思潮的腐蚀影响,要深化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官兵,大讲科学发展新成绩,强化军魂意识,坚定政治态度,严守政治纪律,做党的虔诚战士,为党攻克时艰。

我们学习葛宝丰就是要学习他酷爱人民的奉献精神。葛宝丰同道扎根西北从医65年,始终坚持患者至上、群众第一,把满腔热情奉献给了西北军民。我们向葛宝丰学习,就是要牢记党和军队的宗旨,大力宏扬勇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精神,努力完成艰巨任务,勇于克服艰苦环境,勇于创造无愧于人民期看的时代业绩。要自觉践行部队官兵谋打赢、我为官兵保健康,人民群众奔小康、我为群众保健康的服务宗旨,自觉与人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葆人民子弟兵的政治本质。

我们学习葛宝丰就是要学习他报效国家的坚定志向。葛宝丰被国际骨科学会誉为丝绸之路骨医学大树,国外多家医院、研究机构邀请他到国外工作,他说:国际骨科学的事我尽可能少搀和,但国内的事我不能不办,有多少余热发多少光。我们向葛宝丰同道学习,就要大力宏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个人的前程命运与国家的前程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果断保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全和人民******的国家政权,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气力。当前,建设和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进进关键阶段,我们要把个人理想寻求与融进***和发展的伟大事业,献身军队建设,发挥聪明才干,确保西北边防安全和社会稳定,为保卫国家的同一与安全,为增进西北的稳定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19篇:学习王钦峰心得体会

“王钦峰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无论是他做为豪迈公司的领导、同事,还是他的朋友、家人,谈起王钦峰用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勤奋。王钦峰也正是靠着这种勤奋,一步一步登上了科技高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

勤于学习才能不断进步。“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王钦峰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靠着自己

的勤奋和努力,毫不畏惧地向着高端技术领域攀登。一个人的学历有高低、天资有差别,但“成功”更看重的往往是后天的勤奋。有道是“天才在于勤奋”。王钦峰仅有初中学历、常人智商,但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学不辍,刻苦钻研,掌握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技能,破开了一道道技术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王钦峰的成功启示我们,在知识日新月异、产业技术(来源:好范文 http://www.daodoc.com/)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就要落后。不管起点多低,只要树立危机意识,立足岗位,勤奋学习,丰富自我,就能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走向成功。

勤于实践才能不断创新。历史经验证明,国家要发达,社会要进步,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创新,而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实践这个基础。王钦峰的很多创新成果都缘于他的勤于实践:当学徒工时是师傅们的“小尾巴”,一有机会就让师傅们歇歇他来干;麦收期间公司放假,他爬窗户进车间琢磨零件加工;为了核实图纸数据,他经常在车间待到半夜……勤于实践让他练就生产效率翻四番、产品合格率达到99.9%的“绝活”,勤于实践让他破解了国内难题,研制成功了电火花机床防烧电路,填补了国内空白。王钦峰的成功启示我们,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我们只要立足基层,勤于实践,就能实现创新,推动发展。

勤于工作才能成就未来。王钦峰成功了,有人说他运气好。但正如豪迈公司的董事长张恭运所说,“运气对每个职工都是平等的,关键要做好抓住运气的准备。王钦峰给了别人信心,别人就会给他机遇。”豪迈公司为什么在每一项课题攻关时都会想到王钦峰?就是因为王钦峰勤奋工作的态度给了别人信任。智慧是勤劳的结晶,成就是勤奋的化身。古人说天道酬勤。王钦峰的成功说明,一个人的成功主要不在其有多高的天赋,也不在其有多好的环境,而在其是否具有勤奋的精神。通往“成功”的路或许有千万条,但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勤奋。

第20篇:农丽华先进事迹

农丽华先进事迹

农丽华同志一直在宁明中学高中化学第一线任教,农丽华同志现担任宁明中学高三化学教学工作,兼任班主任和学校的科研处主任。从教以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与强烈的责任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一直以爱国心,事业心,责任心“三心”为动,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中,以良好的师德形象,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广大师生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一、积极参加组织生活。

作为一名党员,她积极参加党组织生活,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践行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担任学校党支部的纪检委员,当选为崇左市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党代会党代表,崇左市第二届妇代会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代表;2011年6月被授予崇左市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起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加强专业理论学习,稳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几年来,她通过外出学习、培训,不断学习先进地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通过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形成了师生关系融洽的教学氛围。他的教学案一体化设计独到新颖,在指导高考备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起到了学科带头的作用。

三、积极参加教学科研培训活动,丰富自身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提升教育教学科研水平。

经过严格遴选,该同志先后成为崇左市第一批“教坛明星”候选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A类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通过培训学习,对教育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的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了教育教学科研水平。2008年7月,顺利通过了资格考核,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化学学科自治区级骨干教师”荣誉称号。2009年评为“崇左市首批学科带头人”。

几年来,参与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地方课程的研究与实验》(课题批准号:DMB010806)子课题:《中越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研究性学习在学科课程中的渗透研究》(课题立项号:DMB010806—E-32),通过结题鉴定验收。参与的广西陶行知研究会 “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2006-A012)通过结题鉴定验收并获A等(优秀)。正在主持广西教育学会的课题《中越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

所撰写的多篇论文也先后获奖:《中越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自我评价状况调查及对策》获2006广西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中越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调查及对策初探》获2006年区教科所论文评比三等奖;《物质的量教学设计》获2006年市论文评比一等奖;《媒体教学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实践与思考》获2006年市论文评比二等奖;《班主任如何关爱学生》获2007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论文评比三等奖;《新教学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获2007年市论文评比一等奖;《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获2008年区论文评比一等奖;《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获2008年中国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碱金属元素》获2008年市论文评比二等奖。《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孩子们》获2009年市论文评比一等奖;《班主任工作实践及思考》获2009年区级论文评比一等奖;

《宁明中学高三学生学习心理表现及对策初探》获2010年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学论文评比二等奖。

其中与周智孚合写的《中越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研究性学习在学科课程中的渗透研究》一文发表于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地方课程的研究与试验实验研究报告集》、《中越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自我评价状况调查及对策》一文发表于广西科学出版社《育才律探》

作为科研处主任,认真履行职责,与时具进,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勇于创新。开展校本培训、开设校本培训论坛、开展“结对子工程”、集体备课等,使整个校园科研气氛浓厚;积极申报各级课题,使我校形成了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校级的完整课题。加强对题工作的跟踪管理,促使课题研究的顺利推进及成果的推广。

四、教书育人,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将“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目标,整体规划三年德育工作并循序渐进展开,运用“主题班会”为载体,采用“小故事大道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让学生明白事理。工作中关爱学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主要成绩:2010年9月,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授予“自治区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2010年四月被广西陶行知研究会评为“2009-2010年度先进个人”; 2010年1月被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评为“2009年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多次被评为“宁明中学优秀班主任”、“十佳班主任”。

学习葛华钦先进事迹
《学习葛华钦先进事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