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先进事迹材料

王俊德先进事迹(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30 08:33:23 来源:先进事迹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王德良同志先进事迹

筑坚强堡垒

树先锋形象

——记泾川县党原乡丁寨、城刘联合党总支书记王德良同志先进事迹

王德良,男,汉族,现年46岁,199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农广校函授大专学历。现任党原乡党委委员,党原乡经委副主任,党原乡丁寨、城刘村联合党总支书记,兼任‚陇新‛牧业公司总经理。

王德良同志经过多年实践,结合村情实际,科学分析本村生猪养殖的发展历程,确立了发展畜牧养殖业强村富民的思路,把畜牧养殖业作为帮助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1997年至2000年,利用3年时间,初步探清了路子、打好了基础,理清了发展思路;2001年至2003年通过典型引路、扶持大户和建办园区、规模发展,实现了量的积累;2004年以来,全村养猪产业向规范化养殖、公司化运作、产业化配套的方向发展;经过13年努力,全村养猪产业实现了一业突破、整村推进,形成了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围绕温棚养猪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了规模养殖、仔猪繁育、生猪销售、饲料经销、科技服务等产业化服务体系。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6年的700多元上升到2010年的4465元,是1996年的6.4倍,养殖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例由不到20%提高到82.3%。

在王德良同志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按照‚结合村情、尊重民意、体现科学‛的原则,提出了三个‚一体推进‛的长远发展

- 1234 -

推荐第2篇:王俊旺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学习王俊旺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近日学习了河北省临漳县90后农民工王俊旺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迹。6月4日上午8时许,邯郸小伙王俊旺和工友们在武安市元宝山水泥厂装卸货物时,停放在坡上的货车突然发生溜车。由于当时正值上班高峰,厂区内人来车往,前面还有一段煤气管道,王俊旺见状追随货车试图拉起制动,当他试图跳入驾驶室过程中,一脚蹬空摔倒在地,被失控的货车碾轧身亡。正是因为王俊旺用生命换来的阻挡,车速降了下来。货车司机赶过来,刹住了车。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王俊旺的手里还紧紧抓着那个坐垫。

学习了王俊旺同志的先进事迹后,他一心只为他人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震撼着我。有一种力量让人感动,它就是大爱无声;有一种奉献震彻心扉,它就是满腔豪情。王俊旺同志以实际行动,生动地展现着自己心中对大爱无疆的质朴追求和精神向往,在他身上集中展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新青年精神。他的奉献,点燃了每一个知道他事迹的人的爱心,使爱从点的闪光演化成线的延伸、面的扩展,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像王俊旺这样的感人人物并不是凤毛菱角,黄衣“托举哥”周冲、肇庆“托举哥”邓雄飞、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吴斌——一名普通的大客车司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淡定的做出一系列职业规范的动作,勇于担当,坚守岗位,舍己为人,保护住了全车的旅客生命安全,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些人看似平凡的举动但在关键时刻体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着多年工作学习中养成的良好职业道德和高尚的品格与情操。他们爱岗敬业,有着踏实认真的态度,在平凡的岗位上体现出不平凡的事。他平凡中见伟大,危难时见真情。用生命诠释了立足岗位,尽职尽责的奉献精神,是全社会学习的楷模。 在我们身边,与好人一次次地“邂逅”,证明着这些英雄并不只是个传说,这是我们的平凡生活,这是我们所生活的平凡的世界。有信仰、凭良心,正是在良心的支撑下,才有了构建一个互利互惠型和谐社会的可能。我们时时处处都能发现最淳朴最地道的好人,我们自己也有望成为那样的人。英雄不是“传说”,他是现实的存在,是良心的慰藉,是新的希望。

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王俊旺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留给我们精神却永存。我要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爱岗敬业,脚踏实地,恪尽职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加倍努力工作,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通过他的事迹我们可以学到:

一、王俊旺同志面对生死考验,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毫不犹豫,奋不顾身救助工友。他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英雄的壮举诠释了新一代农民工的光荣称号,是当代优秀青年的杰出代表。我们要认真学习他的高尚情操,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斗志,全身心地投入到伟大的教育事业中去。

二、王俊旺的英雄壮举也引发人们的理性思考。因为王俊旺与“脱缰”货车本无关系,许多人也来不及反应或是上前阻止,也许这就变成了一起普通的事故。网友“夏禾路上”说:“平凡人因为一个举动成为了最美的人,或许事发时候什么都来不及想,却说明了是多么单纯、善良的一个人。”就是这样,在生死存亡的一瞬间,王俊旺下意识地就冲上前去,把危险留给了自己,把安全留给了他人。这也是他平时勇于担当的高尚情操和舍身取义的精神境界的迸发。我们要学习他公而忘私、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学习他舍生忘死、见义勇为、关爱他人的高尚品德;学习他心系社会、见危相助、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要学习他,不惧危险、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是一个助人为乐的好青年,他不愧为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他确实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平民英雄。在面对危险时挺身而出,勇于担当。

三、王俊旺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优秀品质,肯定了他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肯定了他勤勉敬业、积极进取的高尚情操,要向王俊旺同志学习,“做有理想、有担当的人,做有追求、有作为的人,做有道德、有爱心的人”。记得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最美农民工”王俊旺在生死关头没有退却,想到的是不让货车撞伤别人,拼命让货车停下来。这样的死,难道不比泰山还要重吗? 王俊旺身上闪耀着普通劳动者的人性光辉,充分体现了邯郸人民勤劳善良、重信守义、博爱包容、民风淳朴的优秀品质。他不仅挽救了众多工友的生命,还为河北人民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他是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道德楷模,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杰出代表。从点滴做起,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和思想境界,刻苦学习,一个有益于人民,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人。以王俊旺同志为榜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平凡事做起,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弘扬“大爱无疆”的社会主旋律。

我是一名教师,尽管我的工作时间不长,与王俊旺的工作性质也迥然不同,但我们可以共享同一种精神、同一种信念、同一种态度和同一种操守,那就是甘于寂寞、甘于奉献和甘于钻研。在以后的教育职业生涯中,我将在这些先进事迹启迪和鼓舞下,树立正确荣辱观,努力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教师使命感,不断强化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心。首先,要端正态度——不是说态度决定高度吗?端正了态度,也就决定了高度的起点,这才是做好事情的根本前提。其次,要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在教学中“对待别人的孩子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当我们希望别人怎么教自己的孩子时,就一定得怎么教别人的孩子。当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手上的时候,他们对我们寄予很大的希望。所以,我得要把他们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要象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真诚的爱他们,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他们,扣击他们的心扉,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这是一种责任。最后,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都说人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我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大胆创新,积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我将记住自己的职责,在今后的工作中用自己的坚持和爱心,把教育事业的这份光和热永远延续下去。

推荐第3篇:学习王俊旺先进事迹实施方案

中共山河县纪委 山河县监察局

关于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学习王俊旺 见义勇为精神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全县纪检监察干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宝贵精神。根据县纪委、监察局关于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深入开展向王俊旺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县纪委、监察局将在全县开展学习王俊旺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针,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学先进、见行动、强素质、壮队伍。学习方向和着力点要切实把王俊旺同志的崇高精神融入推动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工作中,进一步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为打造冀南次中心城市,建设文明和谐新邺都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学习活动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成立山河县纪委监察局学习王俊旺同志先进事迹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 副组长:办公室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纪委办公室,负责学习王俊旺同志先进事迹活动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

主任:成员: 学习内容

围绕王俊旺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影响,组织全县纪检监察干部收听收看王俊旺同志先进事迹的专题节目,结合“善行河北德耀邺都”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开展向王俊旺同志学习活动,重点学习习近平凡岗位甘于奉献、危急时刻敢于出头,学习他工作勤勤恳恳、生活积极向上,学习他密切孝敬父母,学习他关爱邻里,学习他敢于担当、无惧无悔的英雄情怀,学习他恪守本分、对人民忠诚的政治品质,学习他牢记使命、一心为公的朴素情怀,学习他献身事业、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学习他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学习他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三、学习活动时间

2012年6月15日至2012年8月15日。

四、学习组织形式

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主题实践及交流讨论相结合的形式。

五、活动具体安排

1、宣传发动阶段(6月15-22日):各纪工委、监察分局、县直各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乡镇纪委、机关各科室要按照统一部署,根据本方案制定具体学习计划,积极召开讨论,引导本部门、本科室纪检监察干部深刻认识开展向王俊旺同志学习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明确目标要求和时间安排,引导党员干部统一思想,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学习实践阶段(6月23日-7月中旬):一是组织一次专题学习讨论。采用中心组学习的方式,让广大纪检监察干部以王俊旺同志为榜样,深刻剖析自我、寻找差距,写出党性分析材料。二是号召全县纪检干部开展“争当八个表率、打造钢铁纪律长城”主题活动。即:做政治坚定的表率、做加快发展的表率、做团结奋进的表率、做勤奋好学的表率、做开拓创新的表率、做真抓实干的表率、做执政为民的表率、做廉洁自律的表率。每位纪检干部要严于律己、勤政廉政,努力成为廉洁自律的表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筑牢坚固的反腐防线,从活动中来到活动中去,确保把向王俊旺同志学习的活动引向深入。二是开展一次征文活动。要以学习王俊旺先进事迹为主题,开展一次争当反腐先锋征文活动,教育引导纪检监察干部履职尽责创先进。

3、总结深化阶段(7月中旬-8月中旬):结合“善行河北、德耀邺都”活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一次评选活动,评选出1-2名全县纪检监察系统“争当八个表率、打造钢铁纪律长城”先进个人,进行表彰。通过身边模范榜样优秀的事迹感召、感染、鼓舞,引领全县纪检监察干部立足岗位保廉洁,从政治优秀、品行表率,努力争科学发展之先、创社会和谐之优,为推动冀南次中心城市建设、文明和谐新邺都建设提供坚强的纪律保证。

山河县纪委办公室 2012年6月20日

推荐第4篇:学习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永春桃溪小学

林莉丽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自然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人才。而即使是永春这个较为偏僻的小山城,也出现伟大人物——林俊德。

林俊德,1938年3月出生于闽南山乡永春县,一位鲜为人知的功勋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是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杰出代表。他扎根边疆52年,把青春和生命融入大漠戈壁,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奉献给国防事业。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曾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30多项,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住院治疗期间,他依然坚持工作,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生动诠释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和马兰精神。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为国防科技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彰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堪称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楷模。

林俊德院士,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可他却无怨无悔,从不求回报。1964年10月16日,在他和无数中国同胞的努力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最完整可靠的冲击波数据就是来自他研制的钟表式压力自计议。林俊德还指导完善了实验的工程监测系统,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来分析试验工程的有效性为改进核试验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根据。

林俊德院士甘苦与国相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和赤子之心的写照。林俊德院士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他始终爱党爱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舍身报国、一生报国。回望我国“两弹一星”发展历程,既有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等元勋们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更有无数像林俊德一样一辈子隐姓埋名的无名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国防才更加巩固,我们的民族才更加扬眉吐气。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奋勇攻关、开拓创新的执着追求。事实一再证明,在国防科研领域“外援”是靠不住的,尖端技术是引不来的。林俊德一辈子坚持走自己的路,在核试验技术领域自主创新、勇攀高峰、创造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从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到领军一方的科学大家,林俊德用一生的探索实践告诉我们,挺直脊梁,才能走出人生精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要发展、要强大,概莫能外。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淡泊名利、清白守正的高尚品格。 一生隐姓埋名铸核盾,成就鲜为人知。林俊德最打动人的是他的道德文章——忠诚、敬业、正直、律己。他一辈子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始终保持质朴的本色、求真求实、不图名利、为人师表、甘为人梯,展现出科学大家的风范,树立了一座光照千秋的精神丰碑。

我想,在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大力宣传林俊德同志的感人事迹和献身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一要学习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二要学习他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执着追求。三要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四要学习他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奋斗精神。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岗位上要“心系教育,具有为教育献身的精神”,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必须热爱和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必须具有把自己的全部才华、知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这一事业的信念、决心和勇气。教育事业的基本任务是育人,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因此,一个教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和献身精神,只有通过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具体行动才能体现出来。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忠于事业,关心热爱学生之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己。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欲正人先正己。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就努力使自己得到全面的发展,努力形成一种健康、完好的、和谐的人格,德才兼备,言行一致,不拘小节,聪明过人,举止稳重等等。

历史经验证明,无论是成就党的伟业,实现个人价值,还是检验一名党员的党性,都需要用一辈子来拼搏,一辈子来积累,一辈子来奉献,一辈子来度量。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的一辈子很短,我们只有像浪花一样融入党的事业的洪流之中,把个人抱负与祖国的需要对接,才能拓展生命的宽度,回报党的关怀。我们应以林俊德精神感召和激励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宗旨意识,增强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深入推进各项工作,以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成效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正如俄国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林俊德院士的一生,将全部的心血倾注在了祖国和家乡上。他希望自己走到人生尽头时,能有资格说一声,我对得起我的前辈和下一代——这就是他的心声,这位永春人永远铭记的骄傲人物!

推荐第5篇:学习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自然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人才。而即使是永春这个较为偏僻的小山城,也出现伟大人物——林俊德。

林俊德,1938年3月出生于闽南山乡永春县,一位鲜为人知的功勋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是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杰出代表。他扎根边疆52年,把青春和生命融入大漠戈壁,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奉献给国防事业,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曾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30多项,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住院治疗期间,他依然坚持工作,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生动诠释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和马兰精神。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为国防科技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彰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堪称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楷模。

林俊德院士,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可他却无怨无悔,从不求回报。1964年10月16日,在他和无数中国同胞的努力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最完整可靠的冲击波数据就是来自他研制的钟表式压力自计议。林俊德还指导完善了实验的工程

监测系统,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来分析试验工程的有效性为改进核试验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根据。

林俊德院士甘苦与国相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和赤子之心的写照。林俊德院士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他始终爱党爱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舍身报国、一生报国。回望我国“两弹一星”发展历程,既有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等元勋们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更有无数像林俊德一样一辈子隐姓埋名的无名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国防才更加巩固,我们的民族才更加扬眉吐气。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奋勇攻关、开拓创新的执着追求。事实一再证明,在国防科研领域,“外援”是靠不住的,尖端技术是引不来的。林俊德一辈子坚持走自己的路,在核试验技术领域自主创新、勇攀高峰、创造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从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到领军一方的科学大家,林俊德用一生的探索实践告诉我们:挺直脊梁,才能走出人生精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要发展、要强大,概莫能外。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淡泊名利、清白守正的高尚品格。

一生隐姓埋名铸核盾,成就鲜为人知。林俊德最打动人的是他的道德文章——忠诚、敬业、正直、律己。他一辈子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始终保持质朴的本色、求真求实、不图名利、为人师表、甘为人梯,展现出科学大家的风范,树立了一座光照千秋的精神丰碑。

我想,在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大力宣传林俊德同志的感人事迹和献身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一要学习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二要学习他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执着追求;三要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四要学习他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奋斗精神。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岗位上要“心系教育,具有为教育献身的精神”,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必须热爱和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必须具有把自己的全部才华、知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这一事业的信念、决心和勇气。教育事业的基本任务是育人,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因此,一个教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和献身精神,只有通过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具体行动才能体现出来。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忠于事业,关心热爱学生之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己。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欲正人先正己。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就努力使自己得到

全面的发展,努力形成一种健康、完好的、和谐的人格:德才兼备,言行一致,不拘小节,聪明过人,举止稳重等等。

历史经验证明:无论是成就党的伟业,实现个人价值,还是检验一名党员的党性,都需要用一辈子来拼搏,一辈子来积累,一辈子来奉献,一辈子来度量。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的一辈子很短,我们只有像浪花一样融入党的事业的洪流之中,把个人抱负与祖国的需要对接,才能拓展生命的宽度,回报党的关怀。我们应以林俊德精神感召和激励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宗旨意识,增强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深入推进各项工作,以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成效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正如俄国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林俊德院士的一生,将全部的心血倾注在了祖国和家乡上。他希望自己走到人生尽头时,能有资格说一声:我对得起我的前辈和下一代——这就是他的心声,这位永春人永远铭记的骄傲人物!

推荐第6篇:林俊德

原标题:大漠铸核盾生命写忠诚(时代先锋)

人物简介:

林俊德,福建永春人,中共党员,1938年3月出生,1960年9月入伍,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原总工程师,少将军衔,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病逝在工作岗位上。

入伍52年来,林俊德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军队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1999年特邀出席“两弹一星”突出贡献科技专家表彰大会,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2次。

(一)

他叫林俊德,没有多少人知道他。

他是院士,也是将军,一辈子隐姓埋名,坚守在罗布泊。他参加过我国所有的核试验。 他个子不算高,微胖,笑的时候嘴唇略显厚,脸更是会圆起来。

这是他平常时候的模样。4个月前,他因为癌症晚期病情严重住进了西安唐都医院,瘦得厉害,脸颊凹陷,额头显得特别突,几乎让人认不出来。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输液管、导流管、减压管,有时还有从鼻腔直通到胃里的三米长导管„„

最多的时候他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这个样子,他仍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对着笔记本电脑,一下一下挪动着鼠标,每挪一下,都能让旁边的人心颤一下。

电脑里有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藏在几万个文件中,只有他自己才能整理,还有自己的科研思考,学生的培养方案,他都要系统整理,怕耽误学生的论文答辩和毕业。他知道自己的病情,时间太有限,要尽快。

他一开始就问医生,做手术和化疗以后能不能工作,医生回答不能,于是他放弃了治疗。住重症监护室不能工作,他难得用将军的威严下命令一定要搬去普通病房。在病房工作间歇,他休息也要坐着,怕躺下就起不来了。他希望活得有质量,说不要勉强他,现在需要的是时间而不是手术。与其治疗后卧床不起,不如最后还能争点时间。他是闽南人,现在这个劲头,就像1960年大学毕业后西出阳关一头扎进戈壁大漠几十年,一样倔强。

同事、学生、朋友、亲人赶到医院看望他,他说,“我没有时间了,看望我一分钟就够了,其他事问我老伴吧。”他让老伴在医院附近找了一间房子,专门用做接待,即使从闽南山区远道而来的亲人也是如此,没有商量余地。

他继续吸着氧气按着鼠标。插着管子工作没有效率,他两次让医生拔掉引流管和胃管。 他是癌症晚期,肚子里都是胀气和腹水,身上抽出过2800多毫升积水,心率、呼吸快得接近正常人的两倍,严重缺氧,平常的喘气比刚跑完百米赛还剧烈。他从没因疼痛在人前发出一声呻吟,只有当医生凑近问怎么样时,他才说有点儿不舒服。

那一天早上,他的病情急剧恶化。上午,他要求、请求甚至哀求,想尽各种办法下床工作,两个小时里,他求了9次。不忍心他最后一个愿望都不被满足,他终于被放下地。

半小时过去,他的手颤得握不住鼠标,也渐渐看不清,几次问女儿眼镜在哪,女儿说,眼镜戴着呢。这时候,很多人已经忍不住跑出去痛哭起来,怕他听到,还要使劲捂着嘴巴呜呜地哭。

他又接着工作了1小时。最后的5个小时里,他陷入了昏迷,但不时又能听到他在嘴里念“ABCD”、“1234”,这些都是他在电脑里给文件夹排的次序。

老伴紧紧攥着他的手,贴着他的耳边,翻来覆去地说:“老林啊老林,这是我第一次把你的手握这么长时间。40多年了,你现在终于属于我了„„”5月31日20时15分,他的心脏跳动不起来了,也不会再哀求着起床。他没做完他的工作,这几天他在电脑上列了个提纲敲敲打打,5条提纲的内容没有完全填满,家人留言这一条完全是空白。

医院科室主任张利华,54岁,扑通跪了下来,对着床头说,“林院士您安心地走,剩下的工作我们后人会接着完成。”张利华看了30多年的病人,像这样面对自己生死的,是第一次见到。

得知他的离去,“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科院院士、94岁的程开甲写来一句话:“一片赤诚忠心,核试贡献卓越”。

他早早跟老伴安排了三个遗愿:一切从简,不收礼金;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把他埋在马兰。最后一个,他也在病床上哑着声音和基地的司令员说过,算是他的一个要求。司令员听完转身,泪打湿了满脸。

罗布泊边缘的马兰,是他最惦念的地方,在那里,他和所有人一样,干着惊天动地的事,也做着隐姓埋名的人。人人都是戈壁里的一朵马兰花。

这个季节,马兰小院里的草长高了,杏也熟了,正等着他回去。他说过,院子里的草不要拔,让它们自由生长,戈壁滩长草不容易。

(二)

他这辈子有三个没想到:上大学,做将军,当院士。他最初也没想到,个人和国家命运绑得这样紧。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周总理在电话里谨慎地问:“怎么证明是核爆成功?”现场指挥帐篷里顿时一片肃静。正好,程开甲带着26岁的他匆匆赶到,说:“冲击波的数据已拿到,从记录的波形和计算的数据证明,这次爆炸是核爆炸。”

张爱萍看了看眼前不太面熟的年轻人,激动地拍了拍他满是尘土的肩膀说,你们立了大功。

他当时带头负责研制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样子像一个罐头盒,用来测量核爆炸冲击波。这是他拿自行车轮胎和闹钟等,用土办法搞成的自主高科技,获得了当时证明核爆炸的重要数据之一,还拿到了国家发明奖。那时候,他从浙江大学毕业也才4年。

他的家乡在福建永春大山深处一个偏僻乡村,少年时家中一贫如洗,曾经辍学,靠着政府资助上完了中学、大学,在大学里曾打着赤脚上课。

从浙大机械系毕业,他分配到单位,实际上他是专门被挑来的,到了单位给他交底,“国家正在西北建设一个核试验场,把你挑过来,就是去那里工作。”

虽然对核试验知道不多,但他一听能跟国家命运靠得这么紧,就非常激动了。他一辈子被人看作学习狂和工作狂。即使年纪上了七十,在他的日程表里,搞研究、做实验、带学生几乎占去所有时间。他一年只休息三天:大年初

一、初

二、初三。

他说,成功的关键,一个是机遇,一个就是发狂。他以自己为例:“成功不成功,的确有个机遇。一旦抓住机遇,就要发狂的工作,所以效率特别高,不可能的事就可能了。”

所以生命倒数第二天,他回首往事,看得出挺欣慰,断断续续说了两句话,“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并且,“咱们花钱不多,做事不少。咱讲创造性,讲实效,为国家负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1966年底的首次氢弹原理性试验是在高空,冲击波测量也在高空。仪器要在零下60摄氏度低温下工作,当时的实验条件还不具备。为了创造低温环境,他和同事们背着仪器,爬上海拔近3000米的山顶呆了一宿。

冬天漠风凛冽,山顶更是冰封雪冻。夜晚刺骨的寒风像针一样往身体里扎,又在每个人的鼻尖、胡子、眉毛上结上一层白霜。手冻僵了,脚麻木了,身子不停哆嗦„„可一看温度表,才零下20多摄氏度。

他们还抱怨,“这鬼天气,就不能再冷一点吗?”

后来,他们采用高空气球放飞试验解决了问题,赶在试验前研制出高空压力自记仪,为飞机投放氢弹安全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核试验从大气层转入地下后,他又开始带着人解决地下核爆炸力学测量这个世界性难题。艰苦攻关20多年,先后建立10余种测量系统,为国家的地下核试验安全论证和工程设计提供了宝贵数据。

他善于啃硬骨头,也常教自己的学生要敢于啃硬骨头。他的23个学生,个个都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他走的那晚,学生们亲吻着他的手,长跪不起,希望昏迷中的他哪怕能抬抬手指,像父亲一样抚摸一下他们的头。

他军龄52年,他这一代人,一辈子自主的人生选择不多,做核试验也不是个人的选择。但在戈壁大漠像胡杨树一样,扎根半世纪,是他自己的抉择。

(三)

他是搞核试验的,说自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这两个都成了不折不扣的事实。 他研究爆炸力学,一辈子都和炸药打交道。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每次总是尽可能地离炸药近一点。

一次在野外,等了好久炸药都没响,他用对讲机冲其他人大声喊:“你们都不要动,我来弄。”说着就走上前,快到炸药放置点时,他再次回头对跟在后面的人说,趴下,不要抬头,自己上去排除了险情。

他经常要在核爆后第一时间去抢收数据。有一次,车坏在路上,他看到司机带着防护罩修车进度很慢,就先把自己的防护罩摘下来,证明没有危险才让司机也取下,提高修车效率。

他的学生说,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老师常年奔波在实验一线。凡是重要实验,他都亲临现场,拍摄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这是他的专业需要,也是习惯。

去年,74岁的他由于拍摄实验现场太专注,被绊倒在地,膝盖和脸部都被蹭伤,让他包扎一下,他笑着说没事没事,拍了拍灰尘继续工作。

每做一次实验,他都建一个档案,就像病人的病历一样,几十年从没间断。谁需要资料、数据,都能在他那儿很方便地找到。

简便实用、讲求实效,也是他一贯倡导的。他常对学生说,科学就是用简单的办法达到理想的目的。

为解决实验用的铅皮,他发明了用钢棒手工擀制的办法,像擀饺子皮一样,把1毫米厚的铅皮擀成了0.2毫米。

为了找到力学实验的理想材料,他出差途中买了一块特殊木材做成的菜板,锯开分析密度和硬度。就连戈壁上的沙子,也被他用来作为实验的一种特殊材料,解决了技术难题,也节约了大量经费。

病中留下的工作笔记上,他一笔一画绘下了保险柜开锁示意图,密码盘、固定手把、开门手把,以及三位密码刻度的标示,清晰明了。还有详细的文字,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

他一丝不苟的程度,有点像人们所说的极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1966年底的首次氢弹原理性试验是在高空,冲击波测量也在高空。仪器要在零下60摄氏度低温下工作,当时的实验条件还不具备。为了创造低温环境,他和同事们背着仪器,爬上海拔近3000米的山顶呆了一宿。

冬天漠风凛冽,山顶更是冰封雪冻。夜晚刺骨的寒风像针一样往身体里扎,又在每个人的鼻尖、胡子、眉毛上结上一层白霜。手冻僵了,脚麻木了,身子不停哆嗦„„可一看温度表,才零下20多摄氏度。

他们还抱怨,“这鬼天气,就不能再冷一点吗?”

后来,他们采用高空气球放飞试验解决了问题,赶在试验前研制出高空压力自记仪,为飞机投放氢弹安全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核试验从大气层转入地下后,他又开始带着人解决地下核爆炸力学测量这个世界性难题。艰苦攻关20多年,先后建立10余种测量系统,为国家的地下核试验安全论证和工程设计提供了宝贵数据。

他善于啃硬骨头,也常教自己的学生要敢于啃硬骨头。他的23个学生,个个都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他走的那晚,学生们亲吻着他的手,长跪不起,希望昏迷中的他哪怕能抬抬手指,像父亲一样抚摸一下他们的头。

他军龄52年,他这一代人,一辈子自主的人生选择不多,做核试验也不是个人的选择。但在戈壁大漠像胡杨树一样,扎根半世纪,是他自己的抉择。

(三)

他是搞核试验的,说自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这两个都成了不折不扣的事实。

他研究爆炸力学,一辈子都和炸药打交道。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每次总是尽可能地离炸药近一点。

一次在野外,等了好久炸药都没响,他用对讲机冲其他人大声喊:“你们都不要动,我来弄。”说着就走上前,快到炸药放置点时,他再次回头对跟在后面的人说,趴下,不要抬头,自己上去排除了险情。

他经常要在核爆后第一时间去抢收数据。有一次,车坏在路上,他看到司机带着防护罩修车进度很慢,就先把自己的防护罩摘下来,证明没有危险才让司机也取下,提高修车效率。

他的学生说,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老师常年奔波在实验一线。凡是重要实验,他都亲临现场,拍摄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这是他的专业需要,也是习惯。

(四)

2012年春节刚过,一封近5000字的长信,摆在了基地司令员的案头,是关于基地建设发展的想法,言辞激烈,语气率直。

信是他写的,看得出很着急。直到司令员和他一起商定,安排人员和经费对他所提的发展路线进行研究,他绷紧的脸松了下来,笑了。

住院期间,他和来看望他的基地司令员闭门谈了一个多小时。他也感叹,一生最大的缺点是说话直率得罪人,不懂人情世故,不会“做人”„„

他说话硬,直来直去,不绕弯子。乍一听,难以接受,时间长了,都知道他不玩虚的,一辈子有自己的做事和做人原则。就像他去世前说自己,“我不善于交往活动,实事求是搞科学。”

凡是和他有过接触的人,都知道他讲原则不是空的。他参加学术评审会,从来不收评审费,不让参评人员上门拜访。从没有接受过一个人的礼物,材料都是通过邮局或其他人捎带的,他只要材料,不要见人。科研成果报奖时,他总是把自己名字往后排,不是自己主持的项目坚决不挂名。平时专门的请客吃饭他概不参加,就喜欢自助餐。讨论会上该说就说,不管在座官大官小。

他有“三个不”: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装点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 2005年,东北某大学邀请他当名誉教授。他说:“我们研究领域虽然接近,可是距离太远,鞭长莫及的,我给不了什么指导,这挂名教授我还是别当了。”

去年,在安徽黄山召开评审会,会议主办方请他当主审。他老老实实地说,第一个成果跟我研究方向有点关系,但也够不上当主审,第二个成果不是我的研究领域,我当不了评委,你们抓紧时间再找人吧。

他说,自己虽然是院士,只算得上某个领域专家,不可能样样都懂,样样都精。而且专业越深就越窄,别的懂的就越少。

他工资不低,所以掏钱时并不手软。老战友在外地聚会,他说战友们转业早,工资不高,他慷慨解囊。青海玉树地震,他悄悄捐了3万元。但他自己,一块手表用了15年,一个游泳帽用了19年,一个公文包用了20多年,一个铝盆补了又补舍不得扔。他搞实验,动手能力强,家里的沙发和床是他用包装箱拆下的木板做成,沙发套是老伴亲手缝制。客厅里的小木椅是他用家里铺完地板后剩下的废料,花了半天时间敲打好的。屋里的灯也是他引了一根电线加一个灯管改造而成。

去世后,学生们收拾他的衣物,除了军装,没找到几件像样的便装,两件毛衣还打着补丁。

他偶尔也享受过一次,他和老伴去郊外一个农家乐吃饭,点了一个“大丰收”,就是玉米、南瓜、花生几个菜煮在一起,他从来没吃过,对这个组合菜赞不绝口,对老伴说咱们回去也做这个。

他的学生们说,老师是一个心里有爱的人,长时间接触,感受得更深。他戴了15年的手表,是大学母校百年校庆时送的纪念品,他一直戴着,旧了磨手,就用透明胶粘上。他去世后,护士想把手表摘下来,老伴理解他,说老林喜欢,就让他带着走吧。

他带过的每位学生,都在他的电脑里有个属于自己的文件夹,每一个文件夹都详细记录着每个人的技术专长、培养计划和施教方案。

住院期间,他让学生们将各自的文件夹拷贝走,这时学生们才发现,从跟他的第一天起,短的三四年,长的十几年,他都详细准确地记录下了每个人的成长足迹。

去世前三天,他写下这辈子的最后338字,虽然手抖得厉害,但字迹工整,没有一丝潦草。这是他给学生写下的论文评阅意见。他在5月的最后一天去世,这个学生在6月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

(五)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一年,南京大学的高材生黄建琴参军到了马兰,她也搞核试验,是后来马兰有名的“核大姐”之一。与他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相伴,黄建琴总习惯一个人的生活。最后,她含着泪说,老林的最后几天,是她跟他呆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

他欠家里人太多,特别是对女儿一直有着愧疚。他带的23名学生都是科技精英,却没时间管女儿的教育,女儿没读过大学。他只好对女儿说,你是我们的第一个孩子,我们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你是我们的试验品,就多担待点吧。

女儿出嫁,他在外执行任务。女儿办完结婚证,背着简单的行囊进了丈夫家。儿子结婚,他也一直没抽出时间和亲家见面,婚礼由对方一手操办。

他不是个完人,但他被家人理解。老伴说,“这一生我陪伴他,我觉得我值。因为,他为国家、为人民、为党,做好了他应该做的事情,良心上没有愧对党和人民对他的培养。”

他去世后,10万元慰问金交到老伴手上,她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表示谢意,说:“这些钱就当做他的最后一次党费吧,这也应该是他的心愿。老林一辈子干了他喜欢的事业,他对党和国家的爱刻骨铭心。”

女儿说,很多人说林院士一辈子没享过福,但我知道父亲不是这样的。他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他说过他这一辈子真的很愉快。

参加第一次核试验的人们回忆起,那个时候他一股朝气勃发的劲儿;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虽然年纪大了、人沧桑了,他蓬勃的朝气、工作的热情一点没变。人们在想,是什么支撑着他走出了比75年更长的生命跨度?

创造了马兰精神、见惯了英雄的马兰人送给他一副挽联,为他送行:“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

推荐第7篇:林俊德

林俊德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纵死终令汗竹香。”这是“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写给林俊德的颁奖辞。

林俊德,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总装备部某试验训练基地研究员。他,是一位毕生为共和国铸造核盾牌的功勋科学家—— 从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我国进行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他参与了我国的全部45次核试验。

1987年,他把冲击波测量技术成功应用到常规兵验。

武器试验中,他带领项目组发展了声电报靶技术、声电落点定位技术,解决了国际上大面积立靶自动检测的难题,研制的设备系统已装备于我国多个试验靶场和公安部门射击训练场;

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及时启动核试验地震、余震探测及其传播规律研究,全面收集分析全球地震数据,把地下核试验应力波测量技术向核试验地震核查技术拓展,为我国参与国际禁核试核查赢得了重要发言权;

2001年当选院士后,他主动担纲某重大国防科研实验装备的研制任务,在各种方案分歧很大的情况下,他带领攻关小组连续攻克方案设计、工程应用、实验评估等难关,最终取得了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研制了适合各种实验要求的系列重要装备。

2012年5月4日,解放军总医院的检查结果证实林俊德罹患胆管癌晚期!但是他拒绝接受手术。

2012年5月23日,他从北京转入西安唐都医院。他诚恳地对医生说:“我是搞科学的,最相信科学。你们告诉我还有多少时间,我好安排工作。”

2012年5月26日,病情突然恶化的林俊德被送入重症监护室。醒来后,得悉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只能以日来计数后,他坚决要求搬出无法工作的重症监护室,转回普通病房。

5月29日。转回普通病房的林俊德出现完全肠梗阻,肚子充满胀气和腹水,心率每分钟达130次。医生建议做肠梗阻手术,林俊德再一次拒绝了:“即使手术能延长几天,但不能工作就没有意义。你们不要勉强我,我的时间太有限了。”

2012年5月30日下午,感到坐在病床上无法工作的林俊德,要求把办公桌搬进病房。 2012年5月31日上午,林俊德已极度虚弱,胀气和腹水使膈肌上抬,导致呼吸困难……然而,承受这样苦痛的林俊德,却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导流管、胃管、减压管和输液管,他还在冲锋——

鼠标在缓缓移动着,手在不停地颤抖着……

一旁的生命监护仪在不断告警,生理数据在令人揪心地跳动着……

视线已渐渐模糊,他却反复叮咛着需要交接的某重大国防科研项目相关资料。

2小时后,已近昏迷的林俊德被抬回了病床。5小时后,林俊德离开人世。

悭吝的时间不肯给这位可敬的科学家临终的从容。来不及把笔记本上5条提纲的内容填满,来不及整理完电脑中全部文档,甚至来不及给亲人以更多的嘱托和安慰。在颁奖盛宴上妻子几度哽咽:“他(林俊德)工作起来就像着了迷似的,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他也非常坦然。临终前他本想给最疼爱的孙子、外孙写一封信的,但时间不够,时间真的不够了。他说的一

句话就是‘我们搞核试验的,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这也正是让我们感动、感佩的地方。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林俊德精神”的最高境界就是献身使命,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使命献身,这是他的毕生追求。“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基地官兵的这副挽联,是对林俊德一生最简洁的概括。

他扎根大漠50余载,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为国防科技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彰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堪称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楷模。[7]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他始终爱党爱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舍身报国,一生报国。回望我国“两弹一星”发展历程,既有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等元勋们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更有无数像林俊德一样一辈子隐姓埋名的无名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国防才更加巩固,我们的民族才更加扬眉吐气。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奋勇攻关、开拓创新的执着追求。事实一再证明,在国防科研领域,“外援”是靠不住的,尖端技术是引不来的。林俊德一辈子坚持走自己的路,在核试验技术领域自主创新,勇攀高峰,创造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从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到领军一方的科学大家,林俊德用一生的探索实践告诉我们:挺直脊梁,才能走出人生精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要发展、要强大,概莫能外。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淡泊名利、清白守正的高尚品格。一生隐姓埋名铸核盾,成就鲜为人知,林俊德最打动人的,是他的道德文章——忠诚、敬业、正直、律己。他一辈子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始终保持质朴的本色,求真求实、不图名利,为人师表、甘为人梯,展现出科学大家的风范,树立了一座光照千秋的精神丰碑。

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献身使命的“林俊德精神”都是我们永不褪色的骄傲,都是我们前行中高高飘扬的旗帜。

推荐第8篇:林俊德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编

林俊德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编

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总装备部某基地副政治委员 侯力军

林俊德同志是“两弹一星”伟业的重要开拓者,是我国自己培养的核科学家。他的感人事迹和献身精神,浓缩为一句话就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上世纪50年代,党中央、毛主席作出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一批批海外学者、专家教授、高校学子,响应祖国号召,从四面八方奔赴核试验基地。林俊德就是第一批选调到基地的优秀大学生。当得知自己将从事核试验时,他说,一定要勤奋工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这一伟大事业。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林俊德研制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在第一时间就准确地测到了核爆炸的冲击波数据。当周总理问,这次爆炸是不是核爆?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根据林俊德提供的数据,坚定地向总理报告,测量数据证明是核爆。那一刻,林俊德无比兴奋。

林俊德同志把开拓创新当作毕生追求。

他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钟表式压力自记仪,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中首战立功。从此,“林氏”压力自记仪遍布试验场的各个角落,效应试验用的坦克、飞机、火车,从万米高空到地上地下的各种工事里,到处都可以看到这种轻便实用的仪器。作为功勋装备,这种仪器在我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第一次氢弹乃至整个大气层核试验阶段,完整测得了冲击波数据,为我国核武器威力确定和爆炸效应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推动建立了我国地下核试验特定地质条件下的力学测量体系。他带领团队先后创建10余种测量系统,从大山深处的平洞到戈壁滩上的竖井,一路披荆斩棘,系统掌握了地下核试验岩体应力波的测量技术和现象规律,为我国地下核试验安全论证和工程设计提供了宝贵数据。他还敏锐地发起了核试验地震核查技术研究,为我国参与国际禁核试核查赢得了重要发言权。

他引领了我国爆炸力学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他带领团队研制出某重大国防实验装备,为保持我国核武器的有效性奠定了重要基础;研制出某大型实验装置,为解决国内航天器空间碎片防护、常规兵器毁伤等爆炸力学研究的难题,提供了必要手段;研制的声电报靶系统,解决了常规兵器大面积立靶自动检测的世界性难题,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多个试验靶场和公安部门射击训练场。

林俊德同志把牺牲奉献融入灵魂血脉。

特殊年代,林俊德默默奉献;时代变了,他依然默默坚守。当选院士后,他给自己立下“三不”原则: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装点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2001年,某技术学院想聘请他担任客座教授,承诺年薪20万元,提供一栋别墅,一年只去一次就可以,他当即回绝:“我既不熟悉你们的教学工作,又不从事你们的研究领域,这个忙我帮不上。”

林俊德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忠诚使命看得重于一切。即便是身患癌症后,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未完成的科研项目,在生命的最后8天,他3次拒绝手术治疗,强忍病痛整理完用毕生心血积累的大量科研资料;在生命的最后3天,他3次打电话指导科研工作,2次召集课题组成员布置后续任务;在生命的最后1天,他用尽气力向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发起了悲壮冲锋,9次请求下床工作,直至把他最牵挂的某重大课题技术思路梳理清楚,留给后人。

住院时,他特意准备了一个小本子,上面记载着需要处理的事情:归档科研资料,完善技术方案,审改学生论文,家人留言等11件事。去世后,我们打开他的小笔记本,其他10项事情他都一一安排好了,唯独“家人留言”这项还是空白,一个字也没有留下。弥留之际,他留给组织的一句话就是:“把我埋在马兰。”

在马兰的戈壁滩上,生长着一种名叫胡杨的树木,它有顽强的生命力,人们说,它死后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林俊德就是一棵扎根大漠戈壁的胡杨树,就是千千万万国防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就是一名永垂不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陪伴老林一辈子我很幸福

林俊德的妻子 黄建琴

我和老林既是夫妻,又是同事,都是核试验科技队伍中的一员。我们在戈壁滩上相识相知,一起工作生活了45年。

我和老林是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认识的,又是在第一颗氢弹试验那一年结婚的。我俩虽然同在一个单位,但不是他进场,就是我出差,恋爱两年只见过两次面,加起来还不到一天。婚后我对老林逐渐加深了了解,在他心中,事业大于天,责任重于山。他一年到头始终都在拼命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和试验场,经常工作到深夜,很少能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家几乎成了他的旅店,就连过春节也照常加班。

老林对工作的投入近乎痴迷,为了核试验什么都不顾。记得女儿快出生时,老林正忙于试验任务,我怀孕后回老家生孩子。女儿满月时,老林才来接我,考虑到当时我的工作也很忙,加上戈壁滩生活条件艰苦,实在没办法抚养女儿,他悄悄地和我商量:“咱俩都忙,没时间照顾孩子,就把孩子托付给大嫂吧。”儿子也是我一个人回老家生的,同样也是寄养在外婆家。两个孩子都是3岁时才接到身边。

我和老林都是大学毕业,他在基地也带了不少学生,按道理,我们有能力辅导孩子。由于工作忙,别说辅导孩子学习,就连他们的日常生活,还经常顾不上。老林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一直觉得愧对孩子。其实老林是非常疼爱孩子的。他知道女儿爱吃新疆烤馕,每次出差路过乌鲁木齐,总要亲自排队给女儿买几个;儿子从10岁离开我们去外地上学,一直到大学毕业,老林给儿子写了100多封信。

老林对自己的身体一直很自信,有点儿不舒服也不在乎,总认为能扛过去。两年前,我发现他一下子瘦了很多,一到半夜就胃疼,多次劝他去医院查一查,可他总是说现在工作忙,往后推一推吧。今年3月,他在跟基地领导汇报工作时,领导看他脸色不好,坚持让他去做全面体检。在北京,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当时我一下子就懵了。老林知道自己的病情后,一再叮嘱我:“我们自己的痛苦自己担待吧,不要把病情告诉别人,别给大家添麻烦。”

尽管北京的医疗条件很好,但老林不肯在北京继续住院,他反复对我说:“建琴呀,我知道我的时间不多了,得赶紧回单位处理工作上的事。”为了他工作方便,5月23日,我陪老林转到西安唐都医院,刚入院他就催着我回家把笔记本电脑给他拿来。在随后的8天里,看着他用颤抖的手批改学生的论文,身上插着好几根管子还要整理电脑文件,看着他在和死神争分夺秒,一点点地消耗自己的生命,我的心像刀割一样,但我和孩子不敢、也不能去劝阻他,因为我很清楚,老林此时已把能做完这些事,看得比他的命还重要。

在生命的最后两天,老林说话越来越吃力,有时含含糊糊,断断续续,只有我能听得懂。那时,他念叨最多的还是工作,还想给我们家人说些心里话。在他的小本子上有一栏家人留言,本来是想给疼爱的孙子、外孙写几句话的,可最终也没能写成。弥留之际,他给我留下三句话:“后事一切从简,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把我埋在马兰。”还对儿子、女儿说:“你们要照顾好妈妈。”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老林住院的60多天,是我们夫妻在一起生活最长的一段时间。老林曾经对我说过,“我们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从没说过‘我爱你’,但实际上我都努力做了。”我们虽然缺少点浪漫,但我觉得我们过得很和睦、很充实。

回想我和老林一起走过的日子,最幸福的时刻,还是1964年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成功后,我们有缘相识;1996年最后一次核试验,我们在罗布泊场区,能一起置身在欢庆成功的人群中,我们深感能够为祖国的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自豪。老林住院期间经常说:“我75岁了,这辈子干了核试验这件事,我很满意。”这是老林的心里话,也是我们那代人的共同心声。把一生献给国防科技事业,我们觉得很光荣;陪伴老林一辈子,我觉得很幸福。

最后八天的生命冲锋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惠宾科护士长 安丽君

我在临床一线工作了20年,护理过许许多多身患绝症的病人,与林俊德院士接触的短短8天,是我永生难忘的8天。

5月23日下午5时,我第一次见到林院士。他身形消瘦、面容憔悴,言谈举止却淡定从容,丝毫看不出身患重病。翻看他的病历后,我才得知他患的是胆管癌,已到晚期,同时伴有腹腔积液、多发肝囊肿、慢性胃炎等疾病。多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生命留给老人的时间不多了。

5月24日上午9时,我们拿出连夜研究的治疗方案与他商讨。没想到一听说要做手术和化疗,他当即回绝道:“我之所以没有在北京做,就是担心术后影响工作。”我们实言相告:如果手术,可能会延长一些生命;不手术的话,癌细胞会很快扩散,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他却十分平静地说:“如果不能工作,多活几天又有什么意义?”

5月26日下午3时20分,林院士病情突然恶化,出现消化道大面积出血,被送进重症监护室。经过一天的紧张救治,血总算止住了。这时,林院士却提出:“在这里没有电脑,探望时间又有限,我没法工作,请把我转回普通病房。”考虑到他的脉搏、血压、心率等参数明显异常,我们没有同意。无奈之下,他又让老伴出面协调,领导也劝他多观察一段时间,他直截了当地说:“这样呆着,比死了还难受,我宁要有质量的一天,也不要没有质量的十天。”

5月29日上午9时,林院士转回普通病房。一位老中医朋友前来探望,林院士见面就问:“用中医的办法治疗,能不能延长几天时间,好把手头工作再处理一下。”当时,我和老中医相对无语。走出病房后,老中医泪流满面地说:“我们没办法延长他的生命,他想工作就让他工作吧。”

下午5时10分,林院士突然出现完全肠梗阻,肚子充满胀气和腹水,若不及时解除,将会危及生命。专家提出两种治疗方案,一种是外科手术,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另一种是下肠梗阻导管,这种方法需要将3米多长的管子从鼻腔插入肠道。林院士担心手术后可能无法工作,毅然选择了第二种方案。在近90分钟操作过程中,他疼得面部肌肉变形,却没有喊过一声,没有表现出一丝不配合。

5月30日下午4时45分,林院士肚皮胀得发亮,心率快得接近正常人的两倍,身体严重缺氧。意识到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他强烈要求在病房加一张办公桌。身上插满了胃管、引流管、吸氧管、输液管,在办公桌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为了减少干扰,他两次要求拔掉引流管和胃管,不断强调说:“带着管子工作不在状态,我需要的是时间和效率。”

5月31日,林院士住院后的第八天,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似乎感到死神的脚步已经迫近,从7时44分到9时54分,他先后9次发出强烈请求,反复强调他牵头的一个项目,如果不交代清楚,就无法延续下去,对国家将是很大的损失,对他个人也是永远的遗憾。

办公桌离病床只有几步,但对已经不能站立的林院士来说,哪怕挪动几厘米,都是艰难的征程。9时55分,大家搀扶他一点一点往前挪,当他勉强坐在椅子上时,呼吸更加急促,头颈有些发软,全靠别人帮他扶着。

10时54分,他颤抖的手已经握不住鼠标,视力也渐渐模糊,几次向女儿要眼镜。女儿告诉他,眼镜戴着呢。在场的人都劝他休息,面对一声声请求、一双双泪眼,他反复说,“不要强迫我,我的时间太有限了”、“我不能躺下,躺下就起不来了”。即便是他答应暂时停止了工作,也只愿坐在椅子上休息,几分钟后又继续操作。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林院士的生命体征几乎到了极限的边缘,但他依然在坚持,资料从电脑里找、按ABC的顺序排、开启保险柜的示意图已画在本子上了„„

11时09分,我们极力劝他躺回病床,他这才最后一次查看了电脑里的文件,艰难地说:“好吧,谢谢!”他累了,躺下了,这一躺就再也没有起来。

“发狂”工作的核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所研究员 邱爱慈

我和林俊德院士是同事,我们都是从“两弹一星”那个火热年代走过来的,同样的理想抱负,同样的事业平台,同样的成长经历,让我对他有着更深的了解。

林院士常说:“一个人的成功,一靠机遇,二靠‘发狂’。”他说的机遇,就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决策研制“两弹一星”;他说的“发狂”,就是从事“两弹一星”时的那么一种干劲,那么一种热情,那么一种奋斗精神。

林院士的“发狂”,在艰苦创业时期,就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大学毕业没几年的林俊德受命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仪器。研制这种仪器最难的是动力问题。国外的机测仪器一般是用小型稳速电机作动力,但这项技术当时我国还没有掌握。怎么办?林俊德像着了迷似的,整天苦思冥想,连吃饭、走路都在思考,有一天,受街上电报大楼钟声的启发,林俊德产生了灵感——决定用钟表发条作动力,设计钟表式压力自记仪,并在反复实验后,攻克了“动力”这一难题。接下来就是尽快找到适合记录冲击波形的介质。林俊德先后尝试了10多种材料,最后还是在戈壁滩上找到了一种硬木头,用火烧炭化后派上了用场。经过一年半的艰辛探索,他们研制出能在核爆炸电磁脉冲等恶劣环境下可靠工作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在首次核试验中试用成功。这种罐头盒大小的仪器,现在看很简陋,但当时立了大功、成为功勋装备,在以后的核试验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1966年的冬天,我国首次氢弹试验不久将要进行。这次试验方式由塔爆改为飞机空投,需要在高空对冲击波进行测量,必须尽快解决自记仪高空防冻、高空定点、落地防震等一系列难题。他接到任务后二话没说,立即投入到研制工作中。由于仪器要在很低的温度下工作,当时没有实验室的条件,他们就背着仪器,先是跑到附近的山坡上,利用深夜和凌晨最冷的时刻做实验。为了更真实地模拟仪器使用环境,他们又爬到海拔近3000米的山顶。冬天的山顶空气稀薄,冰封雪冻,寒风刺骨,他们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山上待了整整一夜,手冻僵了,脚冻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最终赶在爆炸前研制出高空压力自记仪,为我国飞机投放氢弹安全论证提供了科学的测试手段。

不媚外、不迷信、不跟风,坚持走自己的路,林院士在自主创新上也有一股“发狂”的拼劲。他始终瞄着最前沿、最难啃、最急需的课题攻坚克难。上世纪80年代初,为适应地下核试验爆炸力学测量和研究的需要,基地决定研制某种力学装置。当时,这种装置用传统的驱动技术,在国内外已经相当成熟,有的同志建议借鉴别人的设计来做。但林俊德说:“科研的核心是创新,要做就要做得比别人都好。”凭着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强烈的科研自信,他独辟蹊径,发明了新型的气体驱动发射机构,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设计、加工和实验,成功研制出高效、安全、环保、性能优良的力学实验装置。

林俊德经常要和炸药打交道,每次和同事做实验,他总是冲在前面。一次在室外对炸药进行抽检,等了好久炸药都没响。正当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怎么办好时,只听见林俊德大声喊:“大家都不要动,让我来。”说完就冲上前去,快到炸药放置点时,他又转过头来,对跟在后面的人说:“趴下,不要抬头!”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沉着冷静地拆除引信,排除了险情。把生死置之度外,林院士的这种“发狂”,不仅是源于对事业的极端负责,更是因为他骨子里挚爱这项事业,愿意用整个的生命去投入。

一个人“发狂”工作,一阵子容易,一辈子很难啊。林院士用一生的实践,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像林院士那样,胸怀祖国,珍惜机遇,奋发工作。有了这种精神,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就没有干不好的事,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崭新业绩。

恩师永远引领我前行

总装备部某基地技术部总工程师 钟方华

我是林俊德院士的学生。在我办公室书柜的正中间,摆着一个钟表式压力自记仪,每当看到它,老师的身影就浮现在眼前。老师的一生就像他研制的压力自记仪那样,虽然简单却很精准,尽管朴实却很高效,看似平凡却蕴含智慧,始终引领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钻研学问重在实践、贵在积累,这是老师带领我们搞科研时常讲的经验。记得某前沿课题攻关,相应实验平台尚未建立,为尽快攻克核心技术难关,老师就带着我们在实验区的空地上,挖了个2米多深的土坑进行探索性实验。土坑里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如冰窖,遇到下雨积水可以养鱼,可老师全然不顾,总说实践出真知,坚持和我们一起爬上爬下做实验,一干就是几年。那段时间,我们时常一身土一身泥,同事们都说我们真像一帮民工,背后也悄悄地称老师为“民工院士”。

老师不仅做事亲力亲为,还特别善于知识储备和及时总结。他有个习惯,每个课题都准备一个文件袋,做课题过程中,不管有什么新现象、新启发、新思考,或遇到什么问题,总要及时记录下来,塞进文件袋里。天长日久,文件袋成了装满奇思妙想的“锦囊袋”。凡是做过的实验,老师都专门建立一个档案,就像医生给病人建立病历那样,几十年从不间断。需要的资料数据,我们准能在他那儿找到。

讲实效、讲创造性,对国家负责,是老师科研创新的一贯思想。他最善于用简便实用的方法解决复杂技术问题,发明压力自记仪,就是用简单的钟表发条代替结构复杂的电机;他利用材料塑性变形的特性改进设计,顺利实现了地下核试验仪器设备的防震;他用两根普通的铜丝,巧妙解决了声靶检测系统的传感器标定问题;就连戈壁滩上的沙子,也被他“点石成金”,用作大型实验装备的一种特殊材料,不仅解决了一大技术难题,还节约了大量经费。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老师那一代人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在学术追求上,老师奋斗进取的本色不变。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他始终站在科研第一线,亲自承担课题研究;不管处于什么年龄,他对工作需要的新知识都保持浓厚的兴趣;每逢重大研究课题立项,他都深入思考,拿出符合核试验发展需要的意见建议。在日常生活上,老师艰苦朴素的本色不变。家中的沙发是用包装箱拆下的木板做成的,客厅的小木椅是用边角料打制的;母校浙大百年校庆的纪念手表戴了15年,旧得磨手了,就用透明胶粘着;用了20年的公文包,已分不清颜色,他总说能用就行。在师生交往上,老师率直纯真的本色不变。我跟老师20年了,仅去过他家3次,好几个师弟还是在整理老师遗物时,才第一次踏进他的家门;我们和老师在一起吃饭的机会屈指可数,即使一起出差,他一定坚持他的老规矩:谁的工资高谁请客;因为老师喜欢打乒乓球,他当选院士时,我们送给他的贺礼就是一只乒乓球拍,老师特别高兴,每次打球都带着。

与老师接触时间长了,我慢慢感到他虽外表冷峻,但内心火热,培养学生总是精心入微、精雕细刻。在老师的电脑里,他为每名学生都建有一个文件夹,里面详细记录着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技术专长、培养计划、课题建议,甚至每次电话汇报工作的内容。今年老师生病住院后,他特意让师弟把文件夹拷走。那时,大家才惊讶地发现,从跟老师的第一天起,短的三四年,长的十几年,我们的每一步成长,老师都悉心为我们规划着、指点着、记录着。

5月23日,我出差路过西安给师母打电话,想去医院看看老师,他却让师母转告我,不急,回去好好工作吧,以后有的是机会。我很不情愿,又不好违背老师,谁知这竟成了我终生的遗憾。

敬爱的恩师走了,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老师用生命之火给了我们温暖和爱,用精神品格教会了我们做人做事,我们将接过老师手中的接力棒,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微薄力量

推荐第9篇:学习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的体会

学习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的体会

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在生命的最后3天,忍着巨大的病痛,以惊人的毅力发起最后的冲锋,直至去世前5小时仍坚守在办公桌前,整理交待自己手中事关国防科研重大项目的资料。即使在无意识昏迷中,他念念不忘的仍是那些至关重要的文件……把生命的全部光与热献给祖国,直至最后一刻——这是一位军人,一位科学家对祖国最赤诚的奉献。

林俊德,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核试验爆炸力学测量技术的开拓者。他52载与大漠戈壁为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先后领导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为铸就共和国的核盾牌作出了卓越贡献。

今年5月,在得知自己身患胆管癌,来日无多之后,这位科学家拒绝了可能导致他再也无法坐到办公桌前的延长生命的手术方案,以顽强的意志,奏出了一曲令人震撼的生命绝唱。

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支撑起他坐在办公桌前的病躯?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让这位75岁的老人在辞别人世前仍如此步履匆忙?

那是一颗金子般的赤子之心。

“有一种花儿名叫马兰,你要寻找他,请西出阳关,伴着那骆驼刺,扎根那戈壁滩……”今天,沐浴在和平阳光下的人们也许想不到,远在西北的罗布泊大漠之中,有一个以马兰命名的地方。在这个核试验基地里,有许多人终其一生隐姓埋名,默默为打造我国的和平之盾而努力。

林俊德,便是马兰人中的普通一员。

众所周知,核试验是一门真正高精尖的科学,堪称国防科研皇冠上的明珠。在这个领域中,每前行一小步都异常艰难,更何况要在一穷二白中起步并追赶西方核大国。

上世纪50年代初,面对西方大国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和核讹诈,党中央作出了研制原子弹、发展我国核武器技术的战略决策。从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从空爆、地爆到地下核试验……后起直追的中国核试验事业,在不动声色中创造了一个个令世界震惊的奇迹。

奇迹的背后,是无数人的牺牲奉献。

对包括林俊德在内的马兰人来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必须用一生来践行的真实行动——只有决心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一生、奉献一切的人,才能把数十年如一日隐姓埋名于大漠的生活看成是人生的一种幸福,才能视核试验的风险、科研攻关的艰难为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才会把祖国和人民的嘱托当做值得付出毕生努力的目标……无论是52载投身核试验的漫长工作生涯还是生命最后3天的事业冲刺,支撑林俊德的,都是这样一种精神。这精神,就是“热爱祖国,忠诚使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集力创新,勇攀高峰”的“马兰精神”。

马兰,一种在有生命绝地之称的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

小小的马兰能在戈壁大漠绽放春天。林俊德是一位担负特殊任务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名普通军人,一名普通的社会建设者,他身上所闪耀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精神——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中国人第一次入住太空中的“天宫”,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到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一个个奇迹般的突破和跨越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像林俊德一样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人,用汗水与牺牲,铺就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石。

推荐第10篇:王俊凯

王俊凯于2011年初通过甄选进入TF家族,在TF家族练习生训练期间,已于2011年9月以TF家族名义发行EP《我不要改变》,2012年年初发布的翻唱作品《囚鸟》及《我要快乐》首次被搜狐网推荐。之后更推出如《这样爱了》、《小情歌》、《逆光》等大量翻唱作品,其在卫生间的自拍版《我的歌声里》更被大量网友转载。

人物信息

姓名:王俊凯

别名:小凯,凯凯,凯爷,凯宝,凯皇,凯苏,老王,螃蟹、二凯

英文名:K a r r y

生日:1999年9月21

身高:173cm(成长I n g)

现居地:重庆

星座:处女座

体重:51kg

长项:唱歌、吉他

爱好:篮球

喜欢的食物:汉堡

讨厌的食物:米饭

喜欢的颜色:蓝,橙,灰

喜欢的科目:数学

讨厌的科目:历史

喜欢的季节:夏天

讨厌的季节:冬天

喜欢的男歌手:周杰伦

喜欢的女歌手:邓紫棋

喜欢的歌曲:红尘客栈

喜欢的书籍:三国演义

喜欢的漫画:网球王子,火影忍者,海贼王,进击的巨人

喜欢的地方:家

害怕的东西:蛇

平时休息时喜欢做什么:玩,睡觉,打游戏

2013正在学习:吉他弹奏

所属组合:TFBOYS

队内职务:队长、主唱

圈中好友:王源、易烊千玺、刘一麟、刘志宏、罗庭信、倪子鱼、王译锋等。

生肖:兔

籍贯:重庆

粉丝名:小螃蟹

2.2 王源

王源于2012年初进入TF家族,和王俊凯合作演唱的《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在微博被疯狂大量转载,更被原唱范玮琪转发,之后和王俊凯合作翻唱的《当爱已成往事》及《洋葱》,更引起网友大量关注,洋葱更被词曲原作者阿信推荐并且在台湾中天娱乐新闻中被播报出来,《当爱已成往事》也被登在了重庆日报中,因此再次掀起转发狂潮。

姓名:王源

英文名:Roy

昵称:王大源、源源,二源、源子(小凯称呼)、中二源、奶源、大源

粉丝名:小汤圆

生日:2000.11.08

身高:170cm(成长I n g)

现居地:重庆

生肖:龙

星座:天蝎

体重:45kg

长处:爱笑,爱唱歌

优点:活泼,口才好

爱好:唱歌

喜欢的食物:零食

讨厌的食物:苦瓜

喜欢的颜色:绿色

喜欢的科目:语文

讨厌的科目:数学

喜欢的季节:春

讨厌的季节:冬天

喜欢的动物:狗

喜欢的历史人物:雷锋

想去的国家:日本,韩国

喜欢的明星:周杰伦 ,林俊杰 ,邓紫棋

喜欢的歌曲:周杰伦和林俊杰的歌曲

喜欢的书籍:漫画

喜欢的动物:狗

喜欢的漫画:很多

喜欢的地方:重庆

害怕的东西:鬼

平时休息时喜欢做什么:打篮球、骑自行车

队内职务:可爱担当、主唱

圈中好友:王俊凯、易烊千玺、谢明皓、覃德文、高俊杰、刘一麟、刘志宏、倪子鱼、王译锋等

2.3 易烊千玺

易烊千玺新进加入TF家族,自小在舞蹈方面的过人表现,拉丁、街舞样样精通,在新组合里的表现也值得期待。活泼伶俐,会拉丁舞、现代舞、民族舞、街舞,除了跳舞,还会跆拳道、魔术、书法、乐器、还是深受广告导演喜爱的模特。

姓名:易烊千玺

英文名:Jackson

昵称:千总、小千千,千苏,玺玺,玺宝

粉丝名:千纸鹤

生日 :2000.11.28

星座:射手座

身高: 168cm(成长I n g)

体重:49(成长中)

特长:拉丁舞、现代舞、民族舞、街舞、模特、魔术、书法、葫芦丝、跆拳道、变脸

优点:成绩好 舞蹈好 有教养 礼貌谦虚 长得帅

人很乖

笑容甜

爱好:舞蹈 玩手机\\游戏

语言: 中文

籍贯:湖南

偶像:权志龙 邓紫棋

周杰伦

喜欢的食物 :馄饨,棒棒糖

喜欢的颜色:橙色

所在地:北京

队内职务:舞蹈担当、主唱

第11篇:林俊德纪念会

闭幕辞

致辞人:xxx 时间:x年x月x日

此次追悼会,我们详细了解了林俊德院士的一生,知道了他不为人知的一面,理解了他的伟大精神。追悼会也让更多的人被林俊德院士的精神所打动。林俊德院士一生平平淡淡,却有了那么多的成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工作,简简单单的四字“忠于职守”,他用一生来演绎。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这是对林俊德院士一生最好的总结。林俊德院士在临终时交代:“把我埋在马兰”。马兰,是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林俊德院士就像那“沙漠之花”,坚强无畏,不惧艰难,开得轰轰烈烈,是沙漠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性埋名人。”这是马兰人给院士的挽联。院士一生都奉献在沙漠里的马兰基地,他的精神让人敬佩,让人动容。我们追悼院士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精神,希望大家能够把院士的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最后,让我们一起敬礼:林俊德院士,一路走好!

第12篇:学习王德义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在深入学习了王德义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我感受到了他身上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精神,是新时期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的标兵模范,让人感动,使人震憾,令人敬佩!

王德义同志从事环保工作10年来,始终牢记并努力践行环境保护的神圣使命,恪尽职守、求真务实,舍己为公、无私奉献,以一个共产党员特别讲党性、特别讲实干、特别讲服务、特别讲奉献、特别讲纪律的优秀品质和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企业的好评,为南阳生态大市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我们要学习王德义同志的敬业精神。王德义同志始终满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把个人追求融入到党的事业中,在本职岗位上忠于职守,尽职尽责。面对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面对严重的污染事故,无论严寒酷暑,不管白天黑夜,他都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忘我工作。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我常听到这样的感叹:我时运不佳,没赶上英雄时代,要不也会名扬于天下!也常听到类似的抱怨,我生不逢时,没摊上一个好工作,要不咱也能露露脸,风光风光!在我们的意识里,好像类似我们的平凡的工作岗位,做不出什么成绩,但是,从王德义同志身上,使我们看到了环保工作者的工作价值,平凡的工作岗位,一样能奉献,一样能创造不凡的业绩,一样能够拥有激情闪耀的青春。王德义同志事迹折射出环保工作的伟大,对人民而言,意味着健康与生命;对党和政府而言,意味着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要求,对于我们环保工作者而言,则更意味着捍卫祖国和人民的环境安全,我们也要向王德义同志学习,学习他那“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敬业精神。

其次,我们要学习王德义同志的创新精神。王德义同志把工作当事业,把职责当使命,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任务。他大胆创新,向境内外媒体公开行政复议程序,义正言辞的依法逐条举证,迫使该企业接受对其依法关闭的行政处罚,有力推动了对污染企业的关停工作。他提出了“严队风、强素质、树形象”的工作方针,创新机制,奖优罚劣,有效调动一线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我们年轻人的队伍中,所缺乏的正是王德义同志的这种大胆创新的精神,只有具备这种精神,我们的环保队伍才能永远矗立于常青树之列,冲破条条框框,使我们的环保工作更上一台阶。

第三,要学习王德义同志的爱民情怀。他视群众为亲人,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甘心做人民的“孺子牛”。王德义同志把践行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作为自己的神圣责任,牢记宗旨,坚定信念,真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xx同志指出,环境保护工作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我们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重中之重,舍小家,顾大家,具有王德义同志这种爱民情怀,才能实现自己的工作价值。

王德义同志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的时代先锋,是新时期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的标兵模范。他的事迹体现了“把生命融入事业,把真心交给群众,把赤诚献给组织” 的崇高精神境界。王德义同志的先进事迹就像一面镜子,我们要对照先进找差距,从自身做起,从具体的工作做起;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立足本职岗位,争当行业先锋;把心思用在做好环境污染防治促营山社会经济发展上,把感情用保障群众环境安全上,努力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成绩和贡献。通过学习王德义事迹,我明白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就体现在立足岗位,尽职尽责,就凸显在困难时刻挺身而出。正如红花还需绿叶扶。为了环保事业,环保局的党员们不正是冲上火线、无私奉献,才换来如今这蓝天碧云,青山绿水,生机勃发,四野如春。作为新时期的环保工作者,我深知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和人民的重托,我将一如既往地与我热爱的事业共荣辱,同生存,用我的热情,我的执着来描绘我绚丽多彩的环保人生!

第13篇:学习王德义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在深入学习了王德义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我感受到了他身上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精神,是新时期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的标兵模范,让人感动,使人震憾,令人敬佩!

王德义同志从事环保工作10年来,始终牢记并努力践行环境保护的神圣使命,恪尽职守、求真务实,舍己为公、无私奉献,以一个共产党员特别讲党性、特别讲实干、特别讲服务、特别讲奉献、特别讲纪律的优秀品质和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企业的好评,为南阳生态大市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我们要学习王德义同志的敬业精神。王德义同志始终满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把个人追求融入到党的事业中,在本职岗位上忠于职守,尽职尽责。面对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面对严重的污染事故,无论严寒酷暑,不管白天黑夜,他都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忘我工作。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我常听到这样的感叹:我时运不佳,没赶上英雄时代,要不也会名扬于天下!也常听到类似的抱怨,我生不逢时,没摊上一个好工作,要不咱也能露露脸,风光风光!在我们的意识里,好像类似我们的平凡的工作岗位,做不出什么成绩,但是,从王德义同志身上,使我们看到了环保工作者的工作价值,平凡的工作岗位,一样能奉献,一样能创造不凡的业绩,一样能够拥有激情闪耀的青春。王德义同志事迹折射出环保工作的伟大,对人民而言,意味着健康与生命;对党和政府而言,意味着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要求,对于我们环保工作者而言,则更意味着捍卫祖国和人民的环境安全,我们也要向王德义同志学习,学习他那“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敬业精神。

其次,我们要学习王德义同志的创新精神。王德义同志把工作当事业,把职责当使命,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任务。他大胆创新,向境内外媒体公开行政复议程序,义正言辞的依法逐条举证,迫使该企业接受对其依法关闭的行政处罚,有力推动了对污染企业的关停工作。他提出了“严队风、强素质、树形象”的工作方针,创新机制,奖优罚劣,有效调动一线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我们年轻人的队伍中,所缺乏的正是王德义同志的这种大胆创新的精神,只有具备这种精神,我们的环保队伍才能永远矗立于常青树之列,冲破条条框框,使我们的环保工作更上一台阶。

第三,要学习王德义同志的爱民情怀。他视群众为亲人,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甘心做人民的“孺子牛”。王德义同志把践行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作为自己的神圣责任,牢记宗旨,坚定信念,真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胡锦涛同志指出,环境保护工作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我们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重中之重,舍小家,顾大家,具有王德义同志这种爱民情怀,才能实现自己的工作价值。

王德义同志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的时代先锋,是新时期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的标兵模范。他的事迹体现了“把生命融入事业,把真心交给群众,把赤诚献给组织” 的崇高精神境界。王德义同志的先进事迹就像一面镜子,我们要对照先进找差距,从自身做起,从具体的工作做起;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立足本职岗位,争当行业先锋;把心思用在做好环境污染防治促营山社会经济发展上,把感情用保障群众环境安全上,努力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成绩和贡献。通过学习王德义事迹,我明白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就体现在立足岗位,尽职尽责,就凸显在困难时刻挺身而出。正如红花还需绿叶扶。为了环保事业,环保局的党员们不正是冲上火线、无私奉献,才换来如今这蓝天碧云,青山绿水,生机勃发,四野如春。

第14篇:王辉俊工作总结

2013年个人工作总结

岁月匆匆,光阴似箭,不知不觉中一年的时间就要结束,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感觉日子过得特别快,一直沉浸在忙碌中,现就本人一年来的思想和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履行教师职业道德。

一年来,本人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一纲五法”的具体内容、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依法执教的水平和能力,认真参加了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等学习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培训及学习,累计做各类学习笔记1.5万字以上,撰写了心得体会,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主题,努力理解公报内涵,注意学以致用,通过培训和学习达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目的。我还进一步学习了洋思教学模式、教育法律法规等相关文章和资料,努力使自己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平时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努力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家长能接受我、喜欢我。在工作中,能乐于接受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我还注重文化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本人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条例,为人正直,作风正派,能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贯彻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能与同事融洽相处,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努力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爱护学生,又不骄纵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履行教师党员的职责和道德。

二、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和能力。

- 1在《摸准心态,启迪引导与学生谈心》分获省级优秀论文

二、三等奖;承担了酒泉市新课改历史示范研究课;参加了国培计划赴兰州助学辅导老师培训并完成了培训任务,获得了培训合格证书。

多年来,本人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工作中,能做到治班严谨、热爱学生,又善于协调,能做到勤下班,早跟班,努力与学生打成一片,以晨会、主题班会、家访、家长访校、个别谈话,各种文娱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建立优良班风、学风,形成教育合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效果十分明显。具体做法如下:

1、重视和搞好班干部的发掘、扶持和培养。我首先选择一些品学兼优、责任心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干部,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鼓励他们要大胆工作,有要严格要求,注意工作方法。我还定期开班干会,一方面从他们身上了解到班的动态,有可以让他们总结每星期班的好、不好的方面及下星期要能力的方向。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工作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

2、深入了解学生,多和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我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积极作好合力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电话联系,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最近的学习情况等,有时邀请家长来学校面谈或到学生家中了解情况。与家长取得了共识,学生学习、品德上等问题的解决都收到了事半功倍。

4、发挥主题班会的教育作用。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班会来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教

- 34 -

第15篇:王俊康读后感

读《最美教师张丽莉》有感

坪上乡坪上小学五年级

(一)班王俊康

读完这篇课文后我体会到张老师对学生的爱就像妈妈对孩子一样。那纯洁无私的大爱,并不只体现在救人的一瞬间,这跟张老师和学生的感情是分不开的。

文中写了张老师救人时惊险的一幕,把老师像父母一样的形象树立在广大人民心中,见证了教师高尚的品格。

张老师的高尚行为向世人昭示:中国的年轻一代是值得信赖、堪当重任的一代,中国的年轻教育工作者更是充满希望和崇高品格的一代。

如今,张丽莉老师的付出,让我们更加坚信师德之尚在、爱之无私和伟大。从最美妈妈吴菊萍,到最美司机吴斌,再到最美山村教师马剑霞,他们用实际行动想整个社会证明,热心人常有,好心人常在!

我由张丽莉老师联想到我们的父母,从咿呀学语到迈步走进校门……,孩子的那一点微小进步,不是母亲辛苦付出的结果?凌晨做饭、寒夜缝衣、雨天送伞……,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那一位母亲不是受尽苦累、费尽心血呢?孩子生病,母亲夜以继日守护床前,恨不能把病痛挪到自己身上。哈尔滨有一位女子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她母亲不仅悉心照料,还将自己的血液输给她,每十天一次,终于使她的生命得以延续。

母爱是多么无私、多么伟大啊!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妈妈,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妈妈,她就是伟大的祖国。祖国给了我们良好的生活环境,让我们幸福快乐的成长。因此,我们以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为榜样,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无私奉献、报效祖国,为复兴中华而奋斗。

第16篇:研修总结王俊

研修总结

近了,近了,一路走来,期盼花儿开,一堂好课,犹如教师们留给教坛的一壶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浓香四溢。然而课例打磨是手段,其中各种滋味,你得经历才能体会;虽然难熬,但彩虹还是在远处照亮你。一课多上,每天繁重的作业量让你眼睛散花,屁股冒烟,坚持,坚持,每当这时心底的声音告诉自己不能放弃,想想经常半夜才能休憩的幕后老师,他们总是默默奉献着,没有牢骚,没有怨言,只为我们提供更好地进步平台,他们的伟大你不钦佩?

有人说研修似甘霖,如春风,总是用温柔的提醒点醒你;淅淅沥沥的小雨为研修路上增添了美妙而音符,我愿做其中一个,和大家共同谱写绚丽乐章。翻开每天的简报,我感到清凉,感到有一股清澈的力量注入你的心田,虽然不起眼,“有容乃大”,它会变成江河的。研修路上,很累,很疲惫,但我收获着,我成长着;同时快乐并幸福着。大自然如果说我是一滴水,我将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奔向更加宽广的海洋,变成耀眼的一朵浪花;如果说我是一粒种子,我将在这个夏天里生根发芽,重新塑造青春的本色。水中泛舟,滋味千百种。

追求一点点改变,通过“模——磨——悟”,拓宽自己的厚度。在研修中用心学好每一个专题,完成每一项任务,夯实自己的业务能力,借助浩瀚的课例大潮,突破自己。

第17篇:王俊相主任

王俊相主任

在“莱城区初中物理探究能力培养研讨会”上的讲话

老师们:

我先谈谈参加这次会议的体会:

1、方向性强。体现了物理课改方向和趋势。变由教室走向实验室,由校内走向校外;

2、政策性强。体现了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

3、操作性强。通过两位校长的经验交流可以看出该课题的研究流程和做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4、应用性强。5.教师科研意识强。6.实效性强。两处学校近几年的中考成绩、学科素养调查成绩、竞赛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就是有力的证明。

自实施新课改后,我区初中物理教学一直致力于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随着这一课题的不断深化,给我区的物理教学带来蓬勃朝气,极大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今天我们在高庄中学召开初中物理探究能力培养实验课题研讨会,主要目的是推广高庄中学、南冶中学的典型经验,进一步深化这一实验课题研究,强化学科实践活动的拓展与延伸,进一步明确目标、理清思路,促进全区物理教学质量的再提高。

一、现场经验的总结

1.课堂注重科学探究,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刚才听的这几节课都是让学生亲自参与,经历探究活动,自主发现概念规律,突出了知识的自主构建,体现了课堂的生成性。几位老师都能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创设情境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自主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有关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几位老师也对教材提供的实验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很好的改进和开发,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巧妙的引导,有利于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充分体现出了朱局长在今年教学工作会上的讲话精神,即“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概念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提炼,规律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实验由学生自己去设计操作”。

2.做好了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单元主题教学的有机结合。高庄中学将初中物理四册教材的内容按照单元知识模块整理成了知识网络体系,并将重点知识进行了分解,总结出了12个创新点,16个自主探究点,8个合作探究点,15个自主学习点,12个生活实践点。这实际上就是把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看作是一个系统,引导学生学习整个初中物理或整册书的知识结构,学生结合这个知识体系在自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本着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整体感知、理解了物理教材,并明确了各个知识点的学习探究方法。这是高庄中学物理组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3.开发课程资源,以校本课程为载体,拓展延伸探究能力培养的途径。物理课堂中实施科学探究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中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是无止境的。高庄中学坚持以“物理走进生活 课堂走向探究”的理念指导教学,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区,走进生活学物理知识,使学生保持了对生活和自然科学的好奇,实现了生活知识与课本的整合。南冶中学编拟了《生活与物理》,设置了生活中与物理紧密相关的课题,让学生分组去调查、实验、研究。引导学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去进行一些新的或较深层次的探索,灵活应用并深化了所学的物理知识。 4.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教师节前夕看望北京三十五中的教师座谈会上提到:“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事实也确实这样,有很多学生学了物理知识回家连个开关也不会安,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目标。两处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典型经验,高庄中学编拟了校本课程《物理中的小制作》,让学生把这本书中的大多数制作动手制作出来,并明确其中的物理原理。还举行了“畅想未来”小制作比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制作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南冶中学的刘利民老师上的探究应用课很有创意,学生制作的各种器材很好的展示了所学的物理知识,动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今天展示的很多小制作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强。

5.创新了作业布置方式,作业灵活多样。通过看学校的材料展示,可以发现两处学校设置的作业灵活多样,改变了过于单一的书面作业,还设置了观察作业、探究作业、小制作作业、手抄报作业、社会调查作业等,他们以“小课题”为载体,以“探究”为手段,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期分组去观察、研究并动手实践,形成实验报告,通过作业展评、征文比赛,调查报告比赛等形式来激励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这些多元灵活的作业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训练了学生将课本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知识有机结合的能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6.课题研究成效显著。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实施,两处学校的教师由原来对实施科学探究感到迷茫,逐渐到会引导学生课堂上进行实验探究,发展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大有提升,苏云老师获得山东省创新教学大赛一等奖、莱芜市第二届物理学科带头人,另外有2人被评为区优秀教师,4人被评为区教学能手,5人被评为市区教学先进个人。他们的经验总结及论文有4篇发表,15篇获国家一等奖。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办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对物理是否感兴趣由原来的30%提高到95%。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学业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南冶中学连续几年的中考物理成绩,都位居全区前列,特别是03年-----08年连续五年都有学生获得全国应用物理竞赛一等奖,山东赛区特等奖,这在全市是首屈一指的。高庄中学在近几年的中考、期末检测,学业水平抽样调查中学生的合格率优秀率也是位居全区的前列。今年我市考上北大清华的8个学生中其中的张岳、亓明文分别是从南冶中学和高庄中学毕业的。

由此我想到了《中国教育风暴》介绍一位老师的地理教学,主要就是把课堂放在校外(*之前的)。下一步的改革要更深入,教师胆子要大一点,改的是思想,改的是行为。

二、今后开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意见

1.更新观念,进一步明确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要从“为少数尖子学生的发展”向“为全体学生的发展”转变。不仅如此,物理教学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了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和现代物理知识,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注重探究过程中的求真务实,不搞花架子。

《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到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懂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课堂探究活动教学中要注重揭示探究的过程,注重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体验。首先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科学的猜想与假设,不要胡猜乱猜;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及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设计方案,这个环节老师必须做好提示点拨,以便于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实验探索过程中,教师要强调注意事项及安全因素,深入到小组进行指导,启发学生多次测量以便于得出的规律更有普遍性,并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在交流和展示时,学生获得的实际信息往往有误差,不很准确,不要回避,要针对实际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归纳出结论,并检验评价探究过程中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及引起误差的原因,不能把理想化的结果强加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科学探究活动的真实性,同时也逐渐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才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即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要帮助学生查找失败的原因,并鼓励学生这种研究过程的亲身经历,也是一种经验获得和能力的提高。王老师教学实际测量,

3.进一步突出探究过程中的自主合作

进行探究活动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的引导、激励方式,突出“自主性”,不要“包办代替”,不要干预和指挥学生的探究,当然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督促他们认真观察根据事实认真记录,当学生在实际探究活动中难以实施时,教师必须及时参与探究活动,成为他们小组的一员,及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以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探究活动必须要以合作互助的学习小组为基础,根据“着眼互补,异质分组”的原则建立学习小组,可以四人为一小组,按不同的层次进行编排,对于实验探究方案可让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探究过程让小组合作完成,结论让小组交流归纳。要真正落实好小组分工要明确、小组合作要有序、小组交流要充分,小组展示要清晰、小组评价要全面。教师在小组评价中要关注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

4.加强物理教材的拓展,将探究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向课外延伸。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物理教学脱离实际的情况,要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从日常生活中学习物理知识,并能将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实际生产中。这就要求我们物理教师不能只在课堂搞科学探究,要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布置适量的观察作业、课外探究实践作业,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结合起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课外探究的课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探究的流程要明确。 首先选好课外探究内容,选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倡由学生从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把生活中或学习中的发现的问题写出来,并加以研究。可分系列选择设计探究内容,如动手实践系列(如小制作)、安全系列(如用电安全防范措施)、环保系列(如噪声污染)、能源系列(如水电能源的利用)、新材料系列(如纳米技术的应用)等。二是制定课外探究计划。根据确定的探究课题,设计科学的探究计划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刚开始时,学生可能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教师要做好示范引导,提醒细节问题,经过几次的探究,使他们渐渐掌握课外探究的套路,能事先制定可行的计划,并对探究中的某些情况有所预测。三是根据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学生根据探究计划,利用观察、实验和其他方法和技术,收集数据、资料和信息。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实验,“坛坛罐罐当仪器”,更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文字、图片等资料的收集,要充分利用网络。四是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示学生课外探究的成果。可以以探究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整理成文,利用实验室、橱窗等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优秀文章可向报刊杂志投稿。每学期全校组织一次小制作、小发明的评比活动,优秀的给予奖励。学期结束,将优秀成果加以整理可参加全区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并将学生的探究成果记入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作为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内容之一。 5.构建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为和表现,都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注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长和潜能,让学生自己、小组、教师、家长都参与到学习的评价中来,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的闪光点,保证评价内容和主体的多元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带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注重把量化评价与建立学习档案、活动观察、实践操作、活动成果、努力程度等质性评价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素质发展报告册,要体现方式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自己;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将评价与记录贯穿于整个的探究过程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并展示自己满意的作品,在活动和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如上海浦东小学三年级课题研究农具,主要是古代农具的发展过程进行调查等。

6.进一步加强集体教研,提高教研的实效性。一是坚持开展半日教研活动,充分利用每周的半日教研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认真研读物理课程标准和教材,集体讨论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真正过“三关”(教材关、教法关、学法关)。二是“即时教研”坚持不懈。老师们要充分利用课前、课后时间即时研讨,课后反思,经常就教学中有关的疑难和热点问题进行研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三是积极开展了网络教研活动。本学期开始已组织全区初中物理教师开展了网络教研,形成了以QQ群、UC房间、博客等为载体的网络教研体系,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效果还是很好的,每次在线教师都达到全区物理教师的三分之二以上,切实就教学中的单元主题教学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学案导学问题等进行深入探讨。下一步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教研在集体备课中的作用,建立教师集体备课资源库,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使老师们不出校门就能与名师对话,不出校门就能观摩名家讲课,进一步提高教研的质量和效益,提升全区物理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希望做科研型,学者型教师。(1)科学探索的能力不只是学文的教师能力,更不是物理教师能力,要寻求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3)要善于总结和提炼.(4)引导学生撰写报告展示其作品。总结为几句话:学以致用、锻炼提高、大胆实践。

老师们,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探究实验的开展、物理方法教学、概念规律的建构、课外探究的培养、STS教育的尝试,多路并举,消除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神秘感,促使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探究,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实施过程中还会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解决、丰富和完善,希望老师们结合教学实际,边实践,边反思,不断总结提炼自己的教改经验,真正在物理教学中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2009年10月28日

第18篇:王俊文个人简历

王俊文个人简历

王俊文 男 出生日期:1949.08.13 1968.12-1971.08 山西省沁县食品厂工人 1971.08-1975.02 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学生 1975.02-1979.08 1979.08-1983.06 1983-1988 1988-1991 1991-1995 1995-1997.02 1997.02-2000.12 2000.12-2006.12 2006.12-2009.12 2010- 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教师 外贸部国际贸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驻前苏联大使馆经商参处随员、三秘、二秘 外经贸部一局苏联处副处长、处长 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经商参赞 外经贸部欧洲司副司长

中国莫斯科贸易中心董事长(正司级)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使衔经商参赞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主任兼党委书记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董事长

广东省政协委员、政协外事侨务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

第19篇:学习廖俊波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王泳评)

学习廖俊波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王泳评

这两天以来,全国各级新闻媒体纷纷刊登了廖俊波同志因公殉职的新闻。虽然只有短短的100多个字,却富有穿透力,尤其是简单得不能再简短的简历,蕴藏着媒体和群众对他的无限哀思。

干部干得好不好,群众心中有杆秤;干部能用不能用,要看群众认可不认可,而我们的廖俊波同志生前备受大家爱戴。2017年6月,他荣获了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就是对他工作的最好褒奖。毫无疑问的是,廖俊波同志是位优秀的党员干部,是我们大家学习的先进典型,学习他就要弘扬他的好干部精神。

坚定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为党和群众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不仅要做伟大理想的传播者,更要做伟大理想的模范实践者,用自己的行动作出示范,点燃群众追求理想的热情。对群众要饱含深情,真诚为民;对群众要宽宏包容,紧密团结;对名利要淡然处之,不为所累;对权力要心存敬畏,正确行使;对挫折要勇敢面对,无所畏惧;对人生要享受奋斗创造的快乐,体验为民谋利的幸福。 弘扬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只有敢为人先,才能够立志高远,在时代潮流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只有敢想敢试、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才能够生成寝食难安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形成干事创业的氛围,不断开创科学发展富民新局面,谱写群众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机遇稍纵即逝,干部在审慎稳妥把握宏观大局的前提下,需要发扬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突破思想的束缚、制度的樊篱和体制的枷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破解发展难题,找出发展新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激发攻坚克难的豪情斗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赞扬的是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精神。干部就要有一种不信邪的韧劲,要有一种不怕苦的斗志,要有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干部必须时刻保持知难而进、克难而上的豪情锐气,在困难面前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不计个人得失,事事想在前头、处处赶在前头,不遗余力做好工作,审时度势,提出战略目标,快速推进相关工作,勇敢克服困难,经受重重考验,取得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群众的工作业绩。

第20篇:秦俊同志先进事迹

秦俊

认准目标 矢志修志

1982年7月,秦俊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由于上大学之前他已发表过两篇小说,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在大学毕业之时,南阳地区教育学院、地区教育局、邓州市委组织部等单位均想让秦俊到他们那里工作。受当时师范院校毕业生不能到其它系统工作的政策限制,最后秦俊被分配到南阳地区教育学院。但秦俊自己的理想是到行署地方志办公室工作。 当时,行署方志办是一个临时性机构,修志又是一件苦差事,许多人对秦俊的想法非常不理解,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在河南大学学习期间,有一个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教授毛健宇,抗日战争期间在南阳内乡教过书,对南阳的情况非常了解,一次闲侃之中,他问秦俊,宛西(南阳古称宛)有个别廷芳,建国前搞地方自治,在国内很有影响。你知道不?秦俊说:“听说过,不过他的名声很坏,是个大土匪。”毛教授摇了摇头说,不对,他不是土匪。说到这里,愤然作色:耻辱,这是我们历史工作者的耻辱!片刻沉默之后,毛教授讲了两件事,一是1964年,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来南阳搜集有关别廷芳的资料,与南阳一位接待他的领导同志争论起来。南阳这位领导的观点,别廷芳是一个大恶霸,大土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有什么可研究的?二是改革开放后,美国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艾恺步路易·艾黎的后尘,也到南阳搜集别廷芳的资料,提出要看三十年代别廷芳自治时期修的一座洋桥(水泥桥)和石龙堰(既能灌溉又能发电),南阳负责接待的这位同志无法拒绝,领艾恺看过洋桥之后,拉回南阳,让他看南阳大桥(建于七十年代);看过石龙堰之后,拉到丹江,看丹江大坝,进行阶级教育,弄得艾恺哭笑不得。讲过这两件事情之后,毛教授动情地说:秦俊,南阳的事,河南的事,我们河南人,中国人自己不去研究,却让外国人去研究,这是我们的耻辱。你是学历史的,又是南阳人,你应该好好研究研究别廷芳。他顿了顿又道:外国人对中国的历史研究很细,他们不只研究咱的国史,还研究咱的县史,研究咱的地方人物、风俗民情。这事已经引起了史志界的重视,一些有识之士提出要编地方史,也就是地方志。你毕业之后,最好去写地方志。你可别小看地方志,它是一方之全史。毛教授的一席话,秦俊彼有感触,从此立志要研究地方史,编纂地方志。

秦俊在被分配到南阳地区教育学院一个半月之后,经过一番努力,调到了行署地方史志办公室。由于他工作出色,1984年11月被组织上破格提拔为南阳行署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五年之后,因他成功地创作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乱世枭雄——别廷芳演义》(合著),组织上为加强文联工作,将他调到南阳地区文联任副主席。组织上的决定,他只好服从。到文联工作之后,他一方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一方面组织协调作家的关系,为南阳作家群的发展和推出做出了贡献,市委领导对秦俊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1995年4月,秦俊被评选为南阳市(1994年撤地设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南阳市拔尖人才。尽管这样,秦俊的情结仍然是在地方志,当他得知南阳市史志办(原南阳行署方志办)的班子将要调整的消息,马上找到市委领导,请求回史志办工作。市委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满足了秦俊的要求。 要 想有位 必须有为 南阳的历届党委和政府,为什么对秦俊这么重视,给予他这么多的荣誉,完全是他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

982年10月,秦俊调到地方志工作之后,几乎承担了方志办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工作。那时,修志工作正是初创阶段,人员要培训,篇目要制定,哪一项工作,秦俊都是一马当先。是时,南阳行署方志办还创办了一个指导修志的刊物——《南阳志通讯》,一个季度一期,从组稿到编辑校对,全落到秦俊头上。此外,领导讲话、会议通知,也大都出自秦俊之手。秦俊所编写的《南阳地区志篇目》受到河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的好评,被收入《河南省地(市)县志篇目汇编》。此外,他还在《中州今古》、《河南文史资料》、台湾《中原文献》等刊物上,发表了二十多篇有关南阳人物及风俗民情的文章,引起了美国学者的注意。美国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艾恺、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张信四度来南阳和他进行学术交流。台湾《中原文献》主编丁华永,读了他的文章之后感叹道:“想不到大陆还有这样致力做学问的人!” 六年之后,他虽说又回到了方志界,但情况变化较大,《南阳地区志》已经出版。修志工作由热变冷,南阳市史志办负债高达26万元。更为严峻的是,南阳市编制委员会正式作出决定,将史志办的编制由15个裁减到10个。此外,南阳市所辖的邓州、镇平、社旗三县,秦俊调离方志办之前已经拿出首轮志书初稿或送审稿,由于经济的原因一直未能出书。秦俊到任后,当务之急便是跑编制,经他反复陈述,南阳市编制委员会不仅恢复了史志办原来的编制,另外又增了3个。他多次奔波于邓州、镇平、社旗之间,才使他们的志书得以出版。至于26万元债务,由于秦俊同志的努力,不到三年,全部还清。 第一轮修志任务圆满完成之后,面对第二轮志书尚未启动,史志工作往何处去?秦俊把目光瞄向了年鉴和地情书。《南阳年鉴》创办于1996年,共出版11期,约990万字,秦俊同志担任主编。在年鉴的编写方面,秦俊作了两项大胆的改革,一是写到某县或某项工作时,把某县或负责某项工作的领导同志的照片上到年鉴里,照随文走;二是在《南阳年鉴》里开辟个专栏,叫《从政感想》,每期刊登市委、市政府或县市区主要领导的文章3~4篇。另外,还创办了《南阳月鉴》,一月一期,已出版16期。至于地情书,包括县市区在内,先后出版了《南阳名人录》(上下两集)、《南阳旅游大观》、《南阳名人录》、等30余部,整理出版旧志2部。目前史志办编纂的《南阳百科辞典》,约150万字,已出版发行。

截至2007年4月,南阳市史志办及所属各县,共编纂出版市县区志19部,部门志及地情书150余部。其中获全国史志成果奖的3部、河南省史志成果奖的28部。

秦俊第二次到市史志办工作不久,就提出搞姓氏研究,先后对邓氏、丁氏、谢氏(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吴氏(吴汉后代)以及哪咤进行了研究,成效显著,为当地的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搞的南水北调工程,水源来自南阳的淅川县。在这个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史志办及时向南阳市政府提供了一些宋代有关南水北调(南阳至开封)的资料。现在南水北调大渠所经过的路线,便是宋朝时设计的路线。对此,市委、市政府非常高兴,市长无比感慨地说道:“想不到地方志还有这么大的作用!”。 既要作文更要做人 领导眼中的秦俊,是个好同志,工作有能力有方法,勤奋踏实。同事们眼中,秦俊是个好领导,严以律己,事事表率。1997年他所领导下的史志办被评为南阳市文明单位,开河南省史志系统文明单位之先河。2001年,又被评为河南省修志先进单位,受到省政府表彰。在一年一度的目标考评中,班子及秦俊个人优秀率为百分之百,这样的结果连续持续了11年。 秦俊还是一个嫉恶如仇、淡泊名利的人。在秦俊的人生阅历中,有几件事非常值得一提,它们使得秦俊平淡的生活中有了传奇性和戏剧性的一面,同时也可使我们由此大约了解秦俊的人格秉性。有一年冬天,秦俊乘公共汽车由淅川返南阳,途中,车上突然蹿上来两名歹徒,手持利刃,逐人搜抢钱物。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车上20多名乘客一个个脸色煞白,丝毫不敢反抗,乖乖地任由歹徒肆虐施暴。面对歹徒淫威,共产党员秦俊忍无可忍,他热血沸腾,“腾”地一声站起来,声色俱厉,严叱歹徒。两名歹徒跳车而去。又一年,正是春节期间,南阳市体委推出了“中国体育彩票大奖组”抽奖活动,秦俊十二岁的儿子秦伟花四元钱买了两张彩票,结果竟中了特等大奖——一辆豪华桑塔纳轿车;轿车售出后,扣除税收还余12.5万元。如何处理好这笔巨款,成了秦俊那段时间反复思考的问题。秦俊和妻子商议:摸奖是侥幸所得,不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咱们应该培养孩子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之后,经商议,一家三口一致决定,将此款捐出,设立助学基金,用来救助贫困山区和革命老区的特困学生。2004年春节,秦俊听说南阳师范学院有20多个贫困生,因家庭困难,放弃了回家团聚的机会,留在学院搞勤工俭学,大年初二,秦俊将他们接到豪园宾馆,共度新年,并赠送了礼品,使这些学生感到了南阳的温暖。纷纷表示,一定要努力学习,报答党和南阳人民对他们的厚爱。

秦俊为了修志事业,他曾两次放弃作官的机会。一次是1994年南阳撤地设市,组织上征求他的意见,想让他到市人大任秘书长、党组成员;再一次是1995年,组织上拟让他下县当县委副书记,他都婉言相拒。不少人说他傻,他笑了笑说:“当官固然比修志荣耀,再荣耀也是过眼烟云。真正能给后人留点东西的是历史,是文化。万里长城伟大不伟大?伟大。它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变成了历史遗迹,变成了文化,若非如此,它仅仅是一道城墙而已。地方志既是历史,又是文化,事关千秋大业,我放着千秋大业不去追求,去追求过眼烟云,那才叫真傻!”

他已经从修志尝到了甜头,尝到了乐趣,他决心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修志事业之中,修好志,修名志,尽可能把修志成果转化为精神食粮,尽可能让修志成果产生出较多的经济效益,以报答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培养和期望。这就是秦俊的理想和追求。

王俊德先进事迹
《王俊德先进事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