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先进事迹材料

尤良英先进事迹(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31 08:35:54 来源:先进事迹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学习尤良英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尤良英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尤良英事迹>心得体会

(一)

尤良英用自己淳朴的行动,在塔里木河河畔谱写了一曲感人的民族团结之歌。她的先进事迹在兵团上下引起强烈反响,各族干部职工纷纷表示要争当民族团结模范。

兵团六师一〇一团大学生志愿者阿达克·塔吾汗这几天一直在关注尤良英的报道,深深地被尤良英的大爱情怀所感动,立志要成为民族团结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我们身边的民族团结之花要常开常盛,必须从每个人做起,以实际行动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

四师七十一团组织团场的干部职工集中观看了尤良英先进事迹的新闻,大家纷纷表示:要向先进学习,做好本职工作,维护好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带来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形成了兵团各项事业发展的合力。学习、阅读了尤良英的>故事后,各族干部职工表示要从个人做起,以实际行动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奏响兵团\'团结奉献,创造美好生活\'的强音。

\'我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干部,今后我会努力向尤良英同志学习,学习她的先进事迹,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八十一团机关干部马东旭说。

\'将学到的技术技能,教给我们少数民族职工,一起多元增收,带动周边的乡镇村民致富。\'一八三团清河独立营职工努尔依顿说。

\'民族团结是生长在新疆大地上最美丽的花朵,是新疆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和优秀品质,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刻刻做民族团结工作的楷模。\'五家渠二中老师刘宝宝说。

学习尤良英事迹心得体会

(二)

\'我们都要做第二个尤良英\',8月18日,听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尤良英的先进事迹报告会后,阿拉尔农场8连职工何志荣由衷地说道。

当前,十三团11连女职工尤良英的先进事迹,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阿拉尔农场掀起学习尤良英事迹的热潮。

农场通过专题学习会、讨论会、座谈会以及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宣传学习尤良英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收集更多有关尤良英同志先进事迹的新闻报道、文字资料,把学习尤良英先进事迹作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紧密结合当前工作实际,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谈感悟、写心得、谋打算,营造人人学典型、讲典型、宣传典型的良好氛围,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为农场各项建设注入新的精神动力。

农场还把学习尤良英先进事迹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兵团精神、三五九旅精神宣传教育和推进\'去极端化\'工作结合起来,深度挖掘在本单位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

推荐第2篇:学习尤良英故事的心得体会

学习尤良英故事的心得体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意在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真诚、忠实,多么朴实无华的词语,多么朴实无华的品质,可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拥有这些呢?尤良英就有。她用她的真诚接受了麦麦提,她用她的真诚接受了我们的少数民族同胞们,她用她的真诚影响着周边的人,她用她的真诚为民族团结、为和谐社会贡献着一份力,她用她的真诚促进着祖国的繁荣昌盛,边疆的和谐稳定。麦麦提也有。他用他的忠实打动了尤良英,他用他的忠实让汉族人民了解到了少数民族的勤劳勇敢,他用他的忠实改变着家乡的面貌,他用他的忠实为民族团结、为和谐社会贡献着一份力,他用他的忠实促进着祖国的繁荣昌盛,边疆的和谐稳定。

社会稳定、各民族团结、国富民强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作为一个新时代青年人应有的一份责任心。我们应当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方针,坚定不移抓稳定,不断推进推进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社会稳定、繁荣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前提。稳定压倒一切,确保社会稳定,我们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认真学习、努力践科学发展观,是我们的国家在稳定的环境下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民族团结了,祖国稳定了,边疆巩固了,我们才有可能谈发展,才能一起走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

共同致富最早由邓小平提出,旨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由这些人再带动没富起来的人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尤良英属于先富起来的,而麦麦提是不富裕的。尤良英以一个先富者的姿态出现在麦麦提的生命里,把麦麦提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她给他一份足以糊口的工作,她给他无比的信任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她给他足以致富的技术,而他也为全村人吹响了致富的号角。“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极其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轨迹。致富的路需要闯,致富需要带头人,需要更多人参与。尤良英就是这位致富路上的带头人。尤良英的事迹平凡而伟大,兵团人的情怀朴实而真挚,共同富裕的梦想必将照进更多的地方、更多人的现实。

尤良英她是一面旗帜,她是一个模范,一个道德上的模范。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个人品质的一种根本体现,一个且具有崇高品质的人,也同样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道德和法律有相同之处,即都可以约束人。但道德对人的约束更多的取决于个人的品质。而法律对人的约束则是外在施加的,是一种强制性手段。因此,法律是制止违法犯罪的有效手段,但同时也是一种治标的手段。而道德虽然不是制止不良风气的有效手段,但却是治本的手段。所以,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最终需要每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今社会,权、钱、色等欲望让人们不惜做出 重大的牺牲而做出违法的事。因此在全社会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道德观念深入人心,本身就是一个漫长和过程。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快这个过程。我们一方面用道德模范的事迹去感染每一个人,另一方面要发动人民向道德模范学习,我相信滴水可以穿石,道德的学习最终必将内化为行为,这样,我们社会的道德滑坡现象就会得到改善!

尤良英只是一个开始,是道德上升的一个开始,是开创新时代,新局面的开始,是中国梦落到实处的开始。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中国梦不仅是实现民族复兴之梦、强国之梦,更是实现人民幸福生活之梦,也是每个人的美丽梦想。“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这个梦想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心声,也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既是宏伟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小的个人梦。

中国梦是强盛中国之梦,生态中国之梦,和谐中国之梦,美丽中国之梦。当今我们梦,也许还不很清晰,不够完善,但我们的梦中都流动着中国梦的元素,我们的个体之梦,都是“中国梦”星空中的一颗颗新星。

中国梦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之努力,为之拼搏进而实现的梦。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努力奋斗,更需要广大青少年勇于担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今天的青少年是明日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历史必定会将实现伟大梦想 的接力棒交给他们。我们拥有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实现中国梦就有了坚实基础和坚强保障。

推荐第3篇:学习民族团结模范尤良英事迹

十三团尤良英先进事迹感人至深

十三团民族团结模范尤良英“火”了。1991年在11连参加工作的她是团、连致富能手,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致富能手”、“优秀工会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2014年,她被评为团金牌职工和先进生产者、师级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师市和谐小康家庭和师市“三学三比”致富女能人。2015年7月被师市文明委授予“最美359旅人—团结互助之星”。

随着采访报道的逐渐深入,她的更多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被挖掘出来。笔者根据采访整理出尤良英的部分先进事迹,以飧读者。

一、立足本职,争当勤劳致富能手。1999年,十三团全面推行土地“两费自理”承包,一部分职工因资金不足,害怕承担风险,不愿承包土地。尤良英主动把其他人不愿承包的土地承包下来,为连队解决了难题。2002年—2009年,夫妻俩稳定承包棉花223.61亩;经过多年打拼,尤良英逐步走上了致富道路,成为团场较早富裕起来的一批人。2010年农业结构调整中,她和丈夫主动申请“一份田、一份园”的“田+园”种植模式,共同承包棉花地192.81亩,枣园30.8亩。2012-2014年,年均收入约30万元。

二、热心助人,争当困难职工贴心人。尤良英在11连是出了名的热心人,谁家困难都会主动帮一把。土家族职工张世蓉1993年进疆时不会种地、收入不高,尤良英主动对她进行技术帮助,两人建立了亲如姐妹的关系。几年前,职工蔡胜荣的儿子结婚,手上钱不凑手,尤良英主动借给她4万元。2013年大年初二,连队住户刘兰琴的丈夫车祸身亡,尤良英日夜陪伴她度过了人生中最低谷。刘兰琴缺乏红枣种植经验,当年7亩枣园仅收获1000公斤红枣。2014年,尤良英从修枝、抹芽、施肥到田间管理手把手带她一起干,当年总产达到5000公斤。2013年10月24日,职工陈道平拉了一车枣子回家,路过尤良英地边与一辆拉水大车相撞,水箱发生侧翻把人撞伤。正在地里拾花的尤良英带着拾花工第一时间冲上公路进行救援。陈道平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去世后,尤良英跑前跑后20来天,帮助陈道平的妻子高秀珍料理后事,并帮助高秀珍争取到赔偿30万元。

三、雪中送碳,帮助拾花工挽救妻子的生命。2005年8月,尤良英招录拾花工时,雇佣麦麦提•吐鲁普(和田地区皮山县木奎拉乡吐里格村村民)一家拾花。2006年1月,麦麦提因妻子面临生命危险急需手术,借遍所有亲友仍差1万元;危急时刻,他向尤良英拨打了求助电话。尤良英不顾家人的反对,亲自汇去了1万元,帮助麦麦提•吐鲁普挽救了妻子的生命。

四、立志扶贫,主动伸出帮扶援助之手。2006年3月,尤良英应邀前去麦麦提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她见麦麦提家房子是泥糊的土墙、杨树枝盖的顶棚、低矮破烂,土炕上摆放了几床被子,没有一件值钱的家俱,周围一片荒凉、遍地石头、寸草不生。得知麦麦提因妻子治病欠下2万多元债务,孩子吃不饱穿不暖,连招待她的晚宴也是借了半个村子才办成的。她被麦麦提一家的淳朴善良所深深感动,立志帮助他们家脱贫致富、过上和兵团职工一样好日子,便主动邀请他们一家到11连为自己管地,承诺为他们提供一份工资收入,帮助尽早尽快摆脱贫困。

五、互帮互学,争做民族文化交流的使者。2006年4月,麦麦提一家到了11连,开始与兵团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尤良英主动向连队领导反映情况,找来了学习维语、汉语的光碟和手掌书,两家人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双语”,没过多久就摆脱了语言交流的障碍。以后每年,连队只要请来维吾尔族拾花工,尤良英主动做翻译,为汉族职工和维吾尔族拾花工架起了语言交流、文化交流的桥梁。麦麦提刚到11连打工,受不了每天8小时的劳累辛苦,工作消极效率低。尤良英想方设法帮助他转变思想观念,主动带他们到致富的职工家里参观,介绍他们勤劳致富的经验,帮助他们培养勤劳节俭的好习惯。2006年,麦麦提一家通过在我团管地、拾花、打零工,年收入2.8万元,基本还清了所欠的债务。尝到了甜头的麦麦提一家干劲更足了,从思想上认识到只有通过勤劳的双手才能改变命运。

六、言传身教,争做传播兵团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麦麦提为尤良英管理棉田,尤良英对麦麦提进行耐心细致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手把手教会他棉花化除、化调、打顶、滴灌放水、病虫害防治等植棉技术。麦麦提经常在十三团和皮山县之间两地奔波,把学到的技术用到自家地里,亩均单产从100来公斤提高到的300多公斤,在当地起到了观摩示范效应。2009年,团场职工开始种植红枣,麦麦提萌生了在家乡种植果树致富增收的念头。2010年3月,尤良英和丈夫去温宿县万亩生态林核桃林场实地考察后,向麦麦提建议,温宿核桃林场土地条件和你们差不多,也是在石头缝里种成功的;今年你先试种一些,成功了明年再扩大种植;红枣也育上一些苗,明年进行嫁接。在尤良英鼓励和帮助下,麦麦提在自家地里培育了枣树苗,种植了14棵核桃,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林果业打好了基础。

七、无私援助,大力给予资金支持和技术帮扶。2011年春天,尤良英和丈夫带着5万元资金到麦麦提家,准备帮助他一起嫁接枣树。害怕投资风险的麦麦提犹豫了,以前从没有见过这么多钱,万一亏损了怎么办?尤良英告诉他:“好兄弟,有大姐在!你怕什么呢?亏了还有我呢,不试试怎么知道呢?”就这样,尤良英先后引导麦麦提种植12亩红枣、7.6亩核桃;几年来借了还、还了借,陆陆续续借出果园启动资金、生产资料费、生活费近20万元。每年枣树修剪、疏密、扩冠、整枝、环割等关键技术环节,都要进行技术指导。2014年,麦麦提家12亩红枣获得了丰收,一家5口在团场打工收入也达到9.6万元,盖起了5间新房,拥有了冰箱、电视等家电,购置了摩托车,日子越过越好。

八、真情无价,架起民族团结的桥梁。在尤良英的帮助和感召下,走上脱贫道路的麦麦提•吐鲁普没有忘记帮助身边的父老乡亲。麦麦提•吐鲁普的姐姐、姐夫去世得早,留下三个孩子,他主动帮助扶养长大和成家立业。他还主动对村民进行引导,按照兵团的种植模式,把棉花、林果种植技术无私地转教给他们,带动村民致富增收。村民阿不力买提•沙布尔种植了红枣、核桃等近300亩,建起了滴灌泵房却不会使用。麦麦提利用从兵团学到的技术,帮助他完成滴灌管道、滴灌带等设施安装,把兵团先进的管理技术无私地转教给他。

在尤良英热心帮助麦麦提的同时,麦麦提也尽力帮助尤良英。自2006年以来,麦麦提每年把家乡的亲朋好友带到11连,累计为连队引进800多名拾花工,帮助尤良英和不少职工解决了拾花劳力困难。还清债务后的麦麦提原本可以不再到团场打工,当他了解到尤良英的地长期缺乏劳力时,便向她承诺:大姐,你的地种多少年,我就帮你管多少年!多年来,麦麦提一直用行动践行着这个诺言。在麦麦提家乡,有人说不能到汉人那儿去劳动,干了活拿不上钱。麦麦提主动站出来,讲述到团场打工的经历,宣传汉族大姐帮助他挽救亲人生命,帮助他脱贫致富的事迹。村里了解他的情况后,主动安排他去宣讲民族团结,成为当地民族政策的宣传员。

推荐第4篇:学习尤良英事迹心得体会500字

学习尤良英事迹心得体会500字

(一)

尤良英用自己淳朴的行动,在塔里木河河畔谱写了一曲感人的民族团结之歌。她的先进事迹在兵团上下引起强烈反响,各族干部职工纷纷表示要争当民族团结模范。

兵团六师一〇一团大学生志愿者阿达克·塔吾汗这几天一直在关注尤良英的报道,深深地被尤良英的大爱情怀所感动,立志要成为民族团结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我们身边的民族团结之花要常开常盛,必须从每个人做起,以实际行动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

四师七十一团组织团场的干部职工集中观看了尤良英先进事迹的新闻,大家纷纷表示:要向先进学习,做好本职工作,维护好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带来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形成了兵团各项事业发展的合力。学习、阅读了尤良英的故事后,各族干部职工表示要从个人做起,以实际行动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奏响兵团\"团结奉献,创造美好生活\"的强音。

\"我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干部,今后我会努力向尤良英同志学习,学习她的先进事迹,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八十一团机关干部马东旭说。

\"将学到的技术技能,教给我们少数民族职工,一起多元增收,带动周边的乡镇村民致富。\"一八三团清河独立营职工努尔依顿说。

\"民族团结是生长在新疆大地上最美丽的花朵,是新疆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和优秀品质,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刻刻做民族团结工作的楷模。\"五家渠二中老师刘宝宝说。

学习尤良英事迹心得体会500字

(二)

在麦麦提·吐鲁普的致富路上,尤良英是他的带头人;而在达里格村村民的心中,这个曾经一贫如洗的中年汉子,也渐渐成了大伙儿的致富带头人。尤良英和麦麦提·吐鲁普,都用行动书写着\"先富带后富、共同致富\"的人间美丽故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极其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轨迹。尤良英对贫困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早先,她也是作为一个贫困者存在的,曾熬过很多年的苦日子。尤良英深知贫困的熬人,所以当她了解到麦麦提·吐鲁普贫寒的家境后,对他的艰难感同身受,愿意出钱、出力、传授技术,帮助这位维吾尔族兄弟走出贫困、奔赴小康。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麦麦提·吐鲁普的可贵也在这里。在自家日子红火起来,有了红枣园、开了农家乐,已不差钱的时候,他每年还是带几百人去团场务工。()这既可以增加乡亲们的收入,也可以让其他维吾尔族兄弟走出去学习技术、转变观念,过上富裕生活。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共同富裕是人们的理想。按照邓

小平的构想,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由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所以,尤良英既是民族团结的模范,也是先富带后富的模范,其所践行的,既是古老民族的优良传统,又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设计的题中应有之义,她是兵团干部职工的杰出代表。

致富的路需要闯,致富需要带头人,需要更多人参与。尤良英这位致富路上的带头人,近日给达里格村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一师十三团技术人员就要到村里来了,给大家讲农业技术,让维吾尔族兄弟的日子富裕起来。有报道说,十三团党委已经作出决定,通过尤良英牵线,与达里格村结成对子,在农业科技、民生建设等方面,全面帮扶达里格村。有了该团的帮助,相信达里格村会很快改变面貌。尤良英的事迹平凡而伟大,兵团人的情怀朴实而真挚,共同富裕的梦想,必将照进更多地方、更多人的现实。

推荐第5篇:李红英先进事迹

浅议感动

-----周奇纪

我是李红英。只是在家庭出现重大变故的情况下,做了一个妻子、一名员工应该做的事情。组织上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实在是愧不敢当李红英如是说。

李红英用中国传统女性最朴素的方法诠释着对爱情的忠贞,对工作和家庭的责任感。有了责任,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义和灵魂。李红英不以家庭困难为借口放纵自己的欲望,不以身体透支为理由降低工作的标准,而是以一个女人瘦弱的双肩,用一颗真诚感恩的心,勇敢地挑起家庭、工作两副重担,并做到了无可替代。

李红英是一面闪光的镜子,照出美好的人性,给身边人带去温暖的力量;李红英是一把尺子,衡量出中华传统道德,以崇高的人格立世;李红英更是一面光辉的旗帜,树立社会楷模,树起了一座道德丰碑。生动展示了建行诚实、公正、稳健、创造核心价值观,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写照。

君心中无爱,则世间处处阴霾;心中有爱,则世间光芒万丈。古往今来,爱的含义被众多名家频频诠释,而此刻读起来却生疏得很。李红英让我们看到了爱的真谛。爱小家才能够爱大家,对亲人有责任才能够对社会有责任。李红英的事迹虽然不是什么壮举,却是那么的感人,这就是平凡中的伟大。

建行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千千万万个像李红英式的普通员工的努力工作和辛勤奉献。我们要学习李红英把服务客户作为快乐之源,用娴熟的业务知识,标准的服务规范,灵活的营销技能,博采众长,成为银行业务的行家里手;要学习李红英对建行的赤诚之爱、对岗位职责的不渝之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顽强的毅力肩负起转型发展的重任,去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做到:一是热爱生活,塑造阳光心态,只有内心充满热量,才能释放正能量。二是努力学习,敬业精业,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三是尽职履责,求真务实。像红英一样,以忘我的境界去干好每一项工作。四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在平凡的岗位上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把组织的信任当成对自己最大的褒奖。

王洪章董事长看到李红英的先进事迹后批示:虽无惊天伟业,看似事迹平平,但本人承载的份量和持之以恒的‘五个没有’工作业绩,难以不让人赞叹和感动。这是建设银行员工的优秀代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王洪章董事长称赞李红英是优秀员工的杰出代表,李红英的先进事迹必将化作一股强大的正能量,从根本上推动全行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

此时,我仿佛听到自己感动的心跳。

此刻,我已然看见茫茫人海里,他们向我们走来,那一抹建行蓝是那么的亲切、醒目。

感动,这两个字眼又一次被唤醒。感动的距离是如此之近。

推荐第6篇:孙志良先进事迹

先进事迹

“沉得住气,稳得住神,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是公交一公司保修厂维修一班的孙志良师傅常挂在嘴边的话。说到孙师傅,同事们无不翘起大拇指称赞他工作兢兢业业,大家都知道他有三个“不怕”,即: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

孙师傅2005年进入常州公交集团公司第一汽车公司保修厂从事公交车维修工作。从事车辆维修工作近十年来,他不懈努力、刻苦钻研、勇于攻坚,在生产工作中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及工艺流程,以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娴熟的修理技艺,赢得了同事及驾驶员们的一致赞许,并多次获得集团公司及分公司”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多年来,孙师傅深深体会到:公交车辆的修理工作是一项特殊的服务工作,需要修理人员用最短的时间排除故障,用最扎实的技术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营,修理工在公交企业中扮演着普通但又不可缺少的角色。

有这样一群人找不到华丽的语言来形容,因为他们既普通也平凡,他们就是公交修理工。午夜的酷寒和冷风中,手指被冻的发麻发硬,极低的气温下,修理工可能还在为修复路面上的故障车辆努力工作着。有时遇到一两个小时都启动不了的汽车,修理工只能一点点的排查和解决,“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也要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行。”这是一名修理工最常说的话。爬冰卧雪用在修理工身上真的是再恰当不过了,在没有地沟的情况下他们只能躺在冰冷的雪地里修理车辆,雪水和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背。

清晨的公交站边已经挤满了等车的人们,他们的目光穿透薄薄的雾光,焦急的盯着车来的方向。正因为如此,公交修理工们必须在公交车每次出车前仔细的检查车辆,因为他们真正面对的不是冰冷没有生气的车辆,而是小小车厢里万千乘客和公交司机的平安。他们没有周末的假期,没有光鲜亮丽的轻松工作。他们一年到头都穿着脏甚至因为修理时不小心刮破的工作服,日子久了他们身上或许都是机油的味道。他们是平凡人,并在努力做好自己的平凡事。公交修理工正是因为有你,公交车才能在城市里如鱼一样的穿梭,载着乘客们去上下班。

“因为我爱公交车,才选择修公交车这一工作。”这是孙志良曾经对大家说过的一句话。不管是处理日常修理工作,还是突击加班、外出抢救车辆,他都能勇挑重担,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多年以来,他从未旷过一天工,早退过一天班,每天都是整个维修一班最早来、最晚走的人。

在认真做好日常车辆维修的基础上,针对日常维修工作中经常出现的故障,孙志良及时收集做好记录,为以后修复同样故障减少了作业时间;对于修理过程中无法解决的故障,他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维修工作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他的学习和努力,在自身取得很大进步与提高的基础上,也推动了实际工作,解决了许多修理难题,让同事们充分体会到了知识带来的实惠。在他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带动下,车间里的许多青年员工也积极投身到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潮中,逐步形成了爱学习、肯钻研的良好风气。

孙志良,用满腔热情投入工作,用精湛的技术做好车辆维修,用榜样的力量感染着班组成员,用实际行动为公交发展添砖加瓦,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推荐第7篇:尤武健先进事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尤武健:扎根雪域高原 真情为民服务

1996年8月,尤武健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进入德令哈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工作,先后在交通事故处理、秩序管理、交通宣传等多个岗位上干过。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认真负责,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怠慢。德令哈市地广人稀,车辆行驶在路上,几个小时都看不到人烟,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很难就近求援。唯一救援力量就是靠出警的交警。因此,每当接到交通事故警情时,尤武健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往事故现场进行救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减少群众的财产损失。

事故现场冲进火海救人

2000年3月10日,尤武健和未婚妻办理完结婚证手续,准备邀请同事们共同庆祝时,突然接到值班室派警称:在国道315线553公里老戈壁滩处发生一起道路交通事故,有人员受伤。他和同事立即赶赴现场,一辆“解放”牌货车和一辆大货车发生侧面碰撞,“解放”牌货车的车头正冒着黑烟燃起熊熊大火,驾驶员被卡在驾驶座位上,无法动弹。当时,正是青藏高原春季,也是风季,满天黄沙伴着大风呼啸,火借风势,越烧越大,谁也不敢进入驾驶室救人,一位满脸是血的大妈,见他们到达现场后,抓住尤武健的手说“警察同志求求你们,救救他家老头子吧!”时间就是生命,他迅速从警车上拿下灭火器,爬上被大火烧的滚烫的引擎盖,对着驾驶室灭起了火。 当尤武健把驾驶员身上的火扑灭后,准备进入驾驶室去救人时,发现驾驶员已被变形的工作台和座椅卡的很紧,两侧车门也因遭受碰撞变形无法打开,于是他便找来一根撬杠和同事一起撬开了变形的驾驶室车门,把受伤驾驶员抬下了车。伤员被送走了,尤武健也瘫坐在地上,直到有人给他包扎伤口他才发现警服多处被烧烂,右边胳膊在流血,头发被烧了大半,塑料眼镜框也因高温而变了形,右脚皮鞋还粘在事故车的引擎盖上。

热心帮助困难群众

在尤武健穿上警服的第一天,从警察岗位退下来的父亲给他亲手戴上警帽,语重心长地说“穿上警服,就要珍惜,要行得正,做的端,多帮助别人”。父亲那亲切教诲,他铭刻心中。

2010年9月,尤武健在查处一辆无证无牌三轮车时,车主张哈三很不理解,认为本地的三轮车大多数无证、无牌上路,为什么要查扣他的车,便多次来找尤武健,对他进行谩骂、侮辱、威胁,索要自己的三轮车。每次尤武健都耐心地给张哈三做工作,告诉他无牌无证上路,严重违反了道路交通法规,必须依法处理。张哈三见尤武健态度很坚决,只好接受处罚。后来,尤武健了解到,张哈三和妻子是从外地农村来他市打工的,夫妇俩人都三十多岁了,文化水平不高,没有什么技能,还有两个三四岁的小孩,全家就以张哈三每天跑三轮客运维持生计,尤武健就萌生了帮他的念头。 尤武健下班后来到张哈三家。看到他,张哈三很是惊愕,他激动地说:“你来干什么?我还没见过交警到老百姓家里来罚款的,你给我出去”。尤武健心平气和地说,“我不是来罚款的,只是听说你家很困难,过来看看,想帮帮你。” 说完,拿出200元钱和写好的电话号码。张哈三听他这么一说,态度转变了很多,把他请进了家,两口子一起和他拉起了家常。在尤武健的帮助下,张哈三主动报名考驾照,办理车牌手续,并学习交通法规。如今,张哈三又考取了小客车驾驶证,从事客运工作,家里的经济条件也好了许多。

因地制宜开展交通安全教育

多年的交通管理实践让尤武健深深体会到,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交通违法问题,仅仅靠严格管理,依法处罚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是要广泛开展交通安全知识宣传,只有提高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才能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德令哈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游牧地区,也是一个宗教氛围很浓的地区,许多牧民听不懂汉语,看不懂交通安全展板,交通法制意识普遍淡薄,用传统的宣传方式来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收效甚微。通过长期的观察摸索,尤武健发现牧区群众喜欢看电影,于是他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就用免费电影和宣传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多次联系德令哈市文化局,聘请流动电影队深入辖区五个乡镇牧区,利用播放电影警示片的方式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在每次放电影之前,尤武健都会利用民族语言播放交通安全警示片,宣传交通法规、违法造成事故的危害性。让牧民群众通过看电影这种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了解交通法规的重要性,真正让交通法规深入到每个牧民心中。有一次放完电影后,一位牧区蒙古族老大爷拉住他的手说:“以后你们多到牧区来放电影宣传,现在的年轻人开车、骑摩托车就像脱缰的野马,没有一点分寸,你们警察要多宣传多教育他们,防止发生交通意外,他们牧区群众非常欢迎你来宣传”,说完和其他牧民群众一起给他献上洁白的哈达。

尤武健的辖区有两个比较有影响的寺院,每次寺院有重大宗教活动时,他都会主动联系寺院住持,邀请他们一起参加交通法规的宣传,有了寺院主持和他一起宣传交通法规,辖区农牧民群众学习了解交通安全法规的积极性提高了,酒后驾车,摩托车违法载人的现象明显少了。

在普通的警察岗位上,尤武健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却得到了群众的拥戴。群众的理解与鼓励,对尤武健而言是一种莫大的鞭策,将更加激励他全心全意服务于雪域高原,做一个真心爱民的好交警。

事迹点赞

尤武健,男,藏族,生于1975年6月,中共党员。1996年8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2008年至2012年连续5年获得德令哈市公安局“优秀人民警察”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4年10月荣获“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荣誉称号,2015年1月,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同年4月,当选为“全国最美基层公安民警”。 交通安全知识辅导员

尤武健先后在5所中小学、6个社区担任交通安全知识辅导员。他大力推行“大手牵小手”活动,整治校车,建档立案,促使各种制度上墙。尤武健积极与农牧民谈心、交换意见,建立交通安全村,从制度上落实监督,不留漏洞,不留后患。

年纠违1万余人次无投诉

尤武健从警18年来,创新工作理念,改进执法方法,以人性化的亲情执法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创造了年纠违1万余人次无投诉的佳绩,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

群众评价

尤武健是共产党的好干部、好警察,好人有好报。

——德令哈市客运司机张某

尤武健将群众视为亲人,群众同样也将他视为亲人。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对尤武健来说是,是一种莫大的褒奖。

——海西州副州长、公安局局长杨洪武

推荐第8篇:杜洪英先进事迹

浙江玉环县委组织部档案员杜洪英先进事迹

1979年上半年,杜洪英从山东只身来到玉环县委组织部担任档案员,至今已31年。一名普普通通的档案员,成了数千万党员的优秀代表、全国组工干部的学习榜样。

朴实之中有华章,平淡之中见精彩。杜洪英的可贵之处,正是她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她曾先后获得全国人事档案工作先进个人、浙江省档案保密工作先进个人、省优秀组工干部和省市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并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2009年10月当选全国“三八红旗手”。今年4月,杜洪英作为全国组织系统的两名代表之一,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一位爱岗敬业的档案员

在不少人眼里,杜洪英是个守旧的人。

到玉环县委组织部档案室坐一坐,你就会发现,吱吱响的空调用了五六年了,发灰的旧地毯用了十多年了,褪色了的办公桌已用20多年了。当然,最旧的,还数那台西湖牌缝纫机,算起来“工龄”快30年了。

当然,令人印象更深的,还在于杜洪英坚守了30多年的老规矩:担心外来人员鞋底带来湿气,进档案室前必须换上拖鞋;外来人员在查档案时不能喝水,避免水滴弄湿档案;档案室里的温度和湿度,永远处于恒温恒干状态。为了保护档案,杜洪英不允许有人破例。

杜洪英的守旧,还表现在对一些事情的处理上。

刚到玉环参加工作,杜洪英发现部里的档案就散放在几十只旧的木箱子里,有的见头不见尾,有的见尾不见头,翻一翻,没有几份是完整的。杜洪英下决心把它们全部补全。

“补齐这6000多份材料,实在是不容易。”杜洪英说,对玉环人来说,出门坐船是家常便饭,但对一个北方人来说,到鸡山、海山等海岛去,坐一趟船就是遭一趟罪。“一坐上船,我就开始吐,最后连黄胆水都吐不出来了。同事们见状,纷纷劝我别再出门,材料由乡镇干部带上来好了。”

但杜洪英坚决不肯,这倒不是她不相信别人,只是考虑到一些材料甄别,只有自己亲眼所见后才更加放心。杜洪英说,在档案材料鉴定方面,她认为还是保守一些更为妥当。就这样,花了3年多时间,杜洪英硬是把涉及玉环全县6000多名干部的档案,全部给补齐了。

很难相信,就是这么一个守旧的人,身上还有无数创新潜能,硬是把枯燥乏味的档案工作,搞得亮点纷呈,成绩斐然。

在玉环县委组织部档案室,有一扇铁门,随着岁月流逝,门框与铁门 - 1 -

之间的缝隙越来越大。看到这一情况,杜洪英灵机一动,请人在边上钉上了一圈橡胶密封条,结果门框与铁门又能严丝合缝地关上了。

类似的巧思还有不少。考虑到大雨时水会溅进来,档案室装上双层玻璃窗,墙壁也筑厚几厘米。“这样一来,就不用担心雷雨台风天了。”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她搞的几套档案快速查找法。

查档案费时费力是档案部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通过不断摸索,杜洪英摸索出了“姓氏笔划编目法”、“单位分类法”、“四角号码编目法”等办法。凭借这些方法,查档案的人几分钟之内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材料。由于简便易行,这些方法已在全省组织系统进行推广。

再过两年,杜洪英就要退休了。可眼下她不但没有闲下来,反而越来越忙。去年,省里要求用5年时间,用全国统一标准对各地所有档案重新整理一遍。杜洪英说,希望自己今后还是像以前一样,在档案管理上,该守旧的守旧,该创新的创新,争取赶在退休之前,加班加点把档案重新梳理一遍,站好最后一班岗。

一名刚正不阿的老组工

不论做人做事,杜洪英的热情是出了名的。

“我评上了中级职称后,材料没有加到档案里,自己都忘了这事。可杜大姐知道后,主动给我打电话,催我补齐材料。我的工资,因此也加了一级。”在县委大院里工作的小张,提起这事,至今一脸感激。

对待工作,杜洪英有着火一般的热情。整理档案过程中,她发现哪份档案中材料不足,会马上通知对方补齐;档案中情况变动,会通知更新;基层上报的表格,一有差错马上纠正。正是凭着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她管理的档案,装订规范,材料齐全,次次抽查,次次达到国家级标准。

1983年被称为玉环的“转制年”。县里的印刷厂、标准件厂、工具厂等10多家国有企业,进行了改制。170多位厂领导,由于来不及填写干部履历表,致使档案散失。杜洪英看到这一情况后,主动跑到劳动人事部门,专门为这170多名厂领导办齐了保留干部身份的证明函。

近几年来,这批厂领导要陆续退休了,由于不能提供干部身份的证明材料,县有关部门准备将他们按职工身份办理退休手续。杜洪英获悉这一情况后,赶紧从档案室里翻出证明函,最终替这批厂领导“要回”了干部身份。

“多份热情,多操份心,别人就少点麻烦,少点遗憾。”杜洪英说,档案无小事,热心顶要紧。

但就是这位大伙口中热情似火的杜大姐,也有固执的时候。

一次,玉环县一位领导向组织部打来报告,要求办理离休手续。自传

里,这位领导写道:“1949年8月15日,我到单位报到上班。领导说明天是中秋节了,单位要放假了,你还是回家吃了月饼再来上班吧。”

杜洪英做事好较真,她向这位领导一打听,才知道这位领导参加工作时间填的是农历,再买来万年历一查,发现这位领导离1949年10月1日前的离休标准,迟了一天。

当杜洪英把这一结果告诉这位领导时,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这时,不少熟人跑来做杜洪英的工作,希望她能够通融通融,照顾一下这位领导,但杜洪英拒绝了。

“态度应该谦让,原则不能退让。”杜洪英说,有些东西,该坚守的还是要坚守。

规矩如石,原则似铁。别小看了杜洪英是个小小的档案员,有时候她的权力还真不小。考虑利益关系,现在的档案中出现了“出生年月越填越晚,入党入伍时间越填越早,学历学位越填越高”等怪现象。每当发现这些情况,杜洪英在与对方沟通后,就会坚持改过来。为此,她得罪过不少人。一次,一名干部想改动档案记录被拒绝后十分生气:“看她还能管到退休吗?”杜洪英听后心里笑笑:我偏偏要管到退休。

杜洪英说,对待工作和事业,我问心无愧。

一个淡泊名利的老实人

玉环县委组织部里,流传着杜洪英三拒调升的故事。

一次,是杜洪英刚参加工作时,被借调到地委组织部帮忙整理档案。看到杜洪英态度热情,手脚勤快,部里的一位领导十分满意,希望她能够留下来。但杜洪英想到玉环这摊子档案没人管,谢绝了。

还有一次,是玉环县委组织部的一位领导,看到杜洪英长期在部里工作勤勤恳恳,踏踏实实,表现出色,就想给她调到一个待遇好的部门去。谁知杜洪英却说,档案工作更适合自己,她又一次谢绝了。

前些年,县档案局一位领导退居二线,组织部领导找她谈话,说准备推荐她到一个能够发挥她专长的领导岗位工作,她又婉言谢绝了。

“父亲是个南下干部,常常教育我们,跟先烈们相比,我们饭够吃,衣够穿,生活够幸福了。相比之下,什么权位名利,都是身外之物。”每次有人问杜洪英,她总是这样回答。

有人说“跟着组织部,年年有进步”。杜洪英对这句话的理解,从来都不局限于个人职位的升迁,而是工作一年比一年更出色。

一次,浙江省委组织部派人来玉环抽查档案,偶尔在一份档案的骑缝里发现了一枚订书针,玉环县委组织部当年的档案工作因此没有评上省里先进。面对这一结果,杜洪英非常难过。她花了1个多月时间,把档案室

里的6000多份资料全部检查了一遍,直到没有发现一枚订书针为止。“我高兴的是,这些年,尽管职务没有进步,但档案工作质量却一年比一年提高。如果不比职务比工作,我问心无愧。”

一位和蔼可敬的好大姐

再过两年,杜洪英就到了退休的年龄。与档案打了几乎一辈子交道的杜洪英,回忆走过的人生,说自己最大的遗憾,就是亏欠家人太多了。

1997年3月,母亲从老家打来电话,说父亲病重,希望她抽空回去照顾一下。当时,正值玉环全县机构改革,工作忙,杜洪英没有向部里请假。一个星期后,再次接到父亲病危的电话,杜洪英才匆忙赶回了家。她守在父亲的病榻前,忍不往潸然泪下:作为女儿,自己对父母的照顾,实在是太少了。

在一般人的眼里,档案工作是个轻松活。但在杜洪英眼里,档案工作却是个干不完的细致活。为此,她经常晚上加班,总爱把手里的每一份档案整理得完美无瑕。每当工作一忙,不少家务活就摊到了丈夫和儿子的头上。自己业绩的背后,是一家人默默的支持和付出。

杜洪英一心扑在档案工作上,没有足够的精力照顾自己的家人,也很少有时间回山东老家看望亲人,但对部里的同志,她却胜似亲人。作为部里年龄最大的同志,每当逢年过节,她总是挨家挨户登门看望机关离退休老同志;每当部里同志家有喜事,她总是像家人一样忙里忙外。

县委组织部一位干部的妻子说起杜洪英,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原来,她怀孕时,每次产前检查,因为丈夫经常出差,杜洪英就帮她记下检查的日期。时间一到,就主动打来电话,并经常陪她到医院检查。孩子生下后,杜洪英又一趟一趟往医院跑,忙前忙后。邻床的病人羡慕地说,你这个“婆婆”,对你可真好。

诚实奉事,真心待人。正因为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使杜洪英赢得了大伙的敬重。如今走在玉环县委大院,不管是县级领导还是普通干部,不管年龄大的还是年纪小的,只要熟悉杜洪英的人,都会亲切地喊她一声“杜大姐”。

推荐第9篇:杜洪英先进事迹

人物简介

杜洪英,女,玉环县委组织部档案员、正科级组织员,1957年8月出生,1979年4月入党,高中文化。

杜洪英同志30多年如一日,勤勉敬业、无私奉献,在档案室的一方小小天地里,始终践行着“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进步”的理念,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组工干部公道正派的优良作风。曾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省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

杜洪英,女,1957年8月出生,1979年4月入党,高中文化,现任浙江省玉环县委组织部档案员、正科级组织员。

杜洪英同志祖籍山东莒南。父亲是一名南下干部,两岁时,她随着因公致残的父亲迁回山东。1979年上半年,杜洪英只身来到玉环县委组织部担任档案员,一直与档案打交道,至今已32年。杜洪英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把工作做好,这就是我的进步

1979年,杜洪英到玉环县委组织部从事档案工作,从此便整日“窝”在档案室里剪剪贴贴、装装订订,一干就是32年。

杜洪英刚接手档案管理时,干部档案就放在几十个旧木箱子里,材料残缺不全,但困难并没有吓倒杜洪英。她一个乡接一个乡,一个单位接一个单位地跑,寻找、清查、整理„„硬是在3年多的时间里收集了6000多份材料,救活了大量的“死”档案。[2]

玉环是个海岛县,出门坐船是家常便饭,部里的同志见杜洪英晕船,经常对她说别跑海岛了,材料由他们带来,可杜洪英总是坚持一路颠簸、呕吐着去偏远海岛收集材料。同事们无不为她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1983年被称为玉环的“转制年”。县里的印刷厂、标准件厂、工具厂等10多家国有企业,进行了改制。170多位厂领导,由于来不及填写干部履历表,致使档案散失。杜洪英看到这一情况后,主动跑到劳动人事部门,专门为这170多名厂领导办齐了保留干部身份的证明函。近几年来,这批厂领导要陆续退休了,由于不能提供干部身份的证明材料,县有关部门准备将他们按职工身份办理退休手续。杜洪英获悉这一情况后,赶紧从档案室里翻出证明函,最终替这批厂领导“要回”了干部身份。

都说“跟着组织部,年年有进步”。30多年了,玉环县委组织部先后换了12任部长,同杜洪英一起工作的许多同志相继被提拔到领导岗位,可杜洪英依然是一名普通的档案员。许多同志劝她换个环境,到实惠、轻松的单位工作,她都婉言谢绝。“我觉得把工作做好,让每一份档案更完整

规范,组织考察干部时有准确的档案记录,这就是我的进步了。”在她的眼中,进步被赋予这层含义。

人回来了,心还在档案室

档案管理员的岗位决定了杜洪英只能和无言的卷宗打交道,且不说工作的枯燥寂寞、生活的清贫乏味,人生的天地也似乎因此变得狭小了,但杜洪英乐在其中。很多人称赞杜洪英干档案工作细致入微,甚至是精雕细琢。

在这里,每一页破损的材料都由她亲手裱糊,每一页卷角材料都由她亲手抚平,每一页参差不齐的材料都由她亲自裁齐。档案室里的窗帘、地毯、铁柜,甚至墙角的盆栽花草,都是杜洪英亲自添置的,杜洪英对档案室的一切充满了感情。档案室的湿度是严格控制的,湿度太高档案就容易发霉,湿度太低档案又容易变脆,杜洪英像呵护婴儿一般不差毫厘。每年刮台风季节,杜洪英总是要把档案室里里外外检查个遍,做到万无一失。就算这样,她回到家后还是一直惦念着室内的卷宗,生怕某个门窗会漏风渗水。为此,她曾多次冒着大风大雨,半夜回到档案室“坚守阵地”,直到窗外的风雨渐渐平息„„而在平时,只要一离开椅子她就自然伸手去关窗,这手势成了职业习惯,以致在家中也是如此。家人总说:“你人回来了,心还在档案室。”

都说杜洪英熟悉档案室的一切胜过自己的家,不看档案检索目录,也能马上查找出任何一个县管干部的档案。通过不断的实践,她摸索出了“姓氏笔划编目法”、“单位分类法”、“四角号码编目法”等方法,并在全国各地推广。

态度上谦让,原则上不能让

也许在外人看来,档案室太平静了,甚至平静得有点压抑,但也有不平静的时候。杜洪英深深懂得,干部档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机密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有较高的党性觉悟,自觉坚持档案工作原则和制度,秉公办事。

为了更好地管住这个“家”,杜洪英修订完善了《查阅档案制度》、《保密制度》和《库房管理制度》等干部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挂在墙上醒目处。这是为了告诫自己,也提醒别人一定要照章办事。

当然,也有碰到过个别人不照章办事的尴尬事。少数干部在填写履历表时,出现出生时间越填越晚,入党入伍时间越填越早,学历越填越高的现象。有些人甚至托亲戚朋友走关系说人情,想擅自改动档案记录。每当碰上这类事,杜洪英始终坚持“态度上谦让,原则上不能让”,一概回绝,刚正不阿。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来找杜洪英,要求把他的干部身份改为职工身份,把档案退回原单位,以便早日退休,让子女顶职,被杜洪英婉言回绝。

“不能让一个投机钻营者得利,也不能让一个老实人吃亏。”这是杜洪英一直坚持的原则。在县委机关工作的小张在评上中级职称后,没有及时将相关材料加到档案中,甚至连他自己都忘了这事,可杜洪英知道后,立即给他打电话补齐材料,他的工资也因此加了一级。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也正是因为这些点点滴滴,她不仅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更赢得了大家的爱戴。

杜洪英同志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人事档案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省档案保密工作先进个人、省优秀组工干部和省优秀共产党员、县“十佳公仆”、县“十大巾帼榜样人物”等荣誉称号。

推荐第10篇:李红英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李红英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廊坊市财政监督稽查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红英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没有一鸣惊人的创举,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普通工作;但她却在平凡中酝酿着感人的心,践行着党的忠诚卫士、充当群众的贴心人。她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她的精神凝聚力量、激励人心。李红英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时代先锋,是广大党员干部的杰出代表,是一面优秀财政干部的光辉旗帜。她的先进事迹充分展现了她作为财政干部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对自己严格要求的高尚品质。

我们学习李红英的先进事迹,一是要学习她恪尽职守、鞠躬尽瘁,为党的事业尽心竭力的奉献精神,切实做到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二是要学习她的敬业精神,切实做到学习她真心为民谋利、真诚服务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的精神;三是要学习她服务发展、勇于开拓、真抓实干的崇高精神,切实做到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李红英同志为楷模,顾大局、讲付出、讲实干、讲奉献、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执纪能力和水平,为我市的财政工作更好的开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是注重知识能力,提高学习能力。财政监督在全市

财政工作中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随着我市经济工作不断发展和深入,财政资金的使用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工作任务也将会越来越繁重。更有效的、充分的使用财政资金,要求财政监督必须发挥其应有的监督检查职能。为此,我们要以身作则,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二是践行党的宗旨,提升服务能力。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单位的形象。我们一定要珍惜党的政治声誉,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着力规范服务行为,树立良好的形象。要正确认识自我,培养高尚的人格。做人要谦虚,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作风。

三是坚持求真务实,提升执行能力。结合建设社会主

义新的要求,顺应形势进行不断总结、巩固、升华。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自觉奉献的优良作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勤于政事,苦干实干,把心思用在工作和事业上。协助做好局领导工作,尤其是结合自己的工作职能,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对财政资金的监督检查作用,为全市财政工作保驾护航,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第11篇:陈超英先进事迹

范文一: 陈超英,一位中国共产党员,53岁因公殉职,也许很多人跟我一样没有见过她,甚至她的名字也是在学习陈超英同志先进事迹的党会上才知道,一位如此简单纯粹、平易近人的领导,但却拥有众多光芒璀璨的头衔,赢得群众的贴心人的赞誉。这一切,源于她35年的工作历程,一贯对党的事业执着坚定,为企业发展忘我工作,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她的一生,甚至她的生命,都献给了企业,献给了人民。一种坚持的力量绽放出的美丽,更是一种用生命奉献出来的光荣。

她工作中特有的激情、无私无欲的作风;生活中大姐的形象,已经深深烙在了我的心底,将陪伴一生。

人只要有一种精神,就会不知疲倦,永不停息。而这种精神就是要热爱工作,永远充满激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凡是都能恪尽职守,尽心尽力,你就一定会乐在其中,忘记辛苦。很喜欢这样的精神,这样的人生观,这样的激情,它如一座灯塔,照亮了前方。这种精神切切实实,要求我们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信念,而陈超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它的诠释,她得人格魅力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将会教育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这种精神就是要热爱工作,永远充满激情,要么就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凡事都要格尽职守,尽心尽力,你就一定会乐在中,忘记辛苦;凡是才会不计回报的无私奉献。

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虽令不从。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扛得住诱惑,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风貌树立一面旗帜,这正是陈超英同志无欲无私的表现,她问心无愧的对待每个人。在这物质的世界里,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其艰难程度不言而喻。她做到了,她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证明了这个世界还可以明亮起来,证明了人可以摆脱物质的束缚,自由自在的活着。陈超英同志走了,留下一面旗帜,我们应该接过这面旗帜,引领时代的前进。

超英大姐用小事精神传递真情大爱。做好小事不难,难的是能长期用心发现并做好小事,更难的是一辈子都把小事做好。陈超英同志做到了,她时时刻刻把职工群众的小事挂在心上,带着最真挚的感情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尽善尽美,她的事迹看似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个别事在以前甚至觉得微不足道,可是用小事精神的法则审视,件件都关系着职工群众的利益,件件非小事。

她有一颗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心,她是一个基层党务的工作者,是一个对党和事业无限忠诚的共产党员,是一个切近群众的优秀领导,她的身上体现了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和品质。

生命如花历经风吹雨打,热情似火淬炼了光辉人生。她的点点滴滴将被世人传颂,而所产生的精神力量,也必将转化成我们持之以恒为之努力奋斗的动力。感谢您带给我们的感动,感谢您传递给我们的信念,您教会了我们如何拓展生命的宽度,增加人生的质感。您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会在这座丰碑下时刻反省自己,激励自己。陈书记,一路走好。

范文二: 陈超英,生前系中建五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董事、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工会主席,2011年6月13日,她在慰问职工家属返程途中发生车祸,不幸因公殉职,时年53 岁。今年5月23日,陈超英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陈超英殉职后,不仅所属单位的职工、离退休人员深深哀悼,社会有关人士也无不对她的离去彻骨哀恸与扼腕痛惜。职工群众自发以各种形式悼念她,1000多人从各地赶来长沙送别她,称赞她是国企基层党群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优秀的女干部、与群众血肉相连的大姐书记,职工群众的贴心人。这一切,与她35 年的工作历程是分不开的:对工作不畏艰难,坚持原则,从不夹带私利,对职工亲切有加,关怀备至,如同亲人、儿女。

陈超英的身上,体现了公而忘私的情操。她秉持一贯实事求是作风,把有利于企业发展、不愧对职工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心中的天平一边是公平公正的信念,一边是公心公义的无私,讲团结、讲付出、讲诚信,不争名、不夺利、不越位,做到了领导放心、同事信赖、群众满意。自走上领导岗位以来,她与每届领导班子成员共事,留下的共同印象是:她讲话办事不捎带个人感情、不夹带一己私利。

无法想象一位领导会这样深入一线,把所有的员工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无法想象一位领导把所有的员工当作自己的亲人,每个人的生日她都能清楚记得;无法想象一位领导低调简朴到鲜为人知,亲和形象却广为流传;更无法想象一位挥洒青春热情的领导骤然消失于我们的生活,虽未谋面却被震撼和感动。

陈超英作为公司的主要领导,坚持执政为民、用权为公。她分管过房改、物业,手里掌握上千套住房分配权,但没有为自己拿过一套房,哪怕是一间中午临时休息的过渡房。殉职前一直住在15公里以外、一套爱人单位建了十几年的80平米公寓房。她长期主管组织人事、协管人力资源,两个亲妹妹失业十多年,几个侄儿大学毕业到外地打工,但她坚守给自己立的规矩,没有给任何亲人在单位安排过工作。她是公司工程分包与材料设备招投标监督小组组长,但从不为任何亲朋介绍工程业务、联系材料供应,曾经数次婉言拒绝了老同学提出的分包工程要求。

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陈超英经常这样说。她在工作上总是亲力亲为,有时候她主管部门的职工都感觉很累,往往忙中偷闲休息片刻。每当此时,她就自己带头干。陈超英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快、不够用,从2003 年以来,她没有休过一天年休假,更没有休过一次探亲假,干起工作来没日没夜,加班加点。她自己的家在长沙城北,单位在城南,公交车单程颠簸1个多小时。为了不耽误工作,她干脆把四季换洗衣服放在单位,办公室里的日常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出差随时可以走,经常加班到凌晨就睡在办公室。她殉职后,人力资源部门统计,她每年平均有200来天深入施工一线,大家都戏称她为工作上的超人、事业上的超女。就连她人生的终点,都定格在慰问职工回家的路上。

有人说做好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坚持下去,而陈超英同志则更是用真挚的情感把每一件事都做到尽善尽美,她所做的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勤劳的耕耘,默默地奉献,但却如水一般慢慢地浸润人们的心田,虽然朴实无华,却见证了平凡中的伟大,而她所持的,无非是一身正气,满腔热情,以及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常常都会有如陈超英同志这样的廉洁勤政的干部的先进事迹见诸网络、报端,仔细品读之下,我们会发现,他们往往都如陈超英一般,有正气,讲原则,满怀热情,也同样不以善小而不为,如此日积月累也成就了他们伟大的品格和光辉的事迹。

对事业的执着,对原则的坚持,这或许是我们所缺乏的,在被陈超英同志事迹感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她尽忠职守、乐于奉献、把群众铭记在心的精神,而这样的人也必然能获得人们的爱戴,也为人所铭记。

第12篇:彭秀英先进事迹

见义勇为

舍己救人

---彭秀英同志先进事迹简介

彭秀英,女,汉族,中共党员,淮阳县王店乡祝寨行政村打鸡园自然村人。1945年6月生于王店乡刘菜园行政村彭瓦房庄,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嫁到祝寨行政村打鸡园自然村,1970年至1978年任打鸡园生产队妇女队长,其间,多次被评为大队、公社劳动模范。2012年5月26日上午午11时,在106国道祝寨行政村打鸡园自然村段为解救一名3岁男童不幸去世,享年67岁。

5月26日11时,村民刘攀抱着不足1岁的女儿,带着3岁的侄子刘寒硕在村头路口玩耍。不知什么原因,刘寒硕想从东往西跑过公路,到对面去。此时,一辆大货车从南往北疾驶而来。‚快回来、快回来!‛见此情景,刘攀大喊。伴着一声刺耳的紧急刹车声,大货车往西猛转向躲闪,却依然没能躲开。眼见大货车向着孩子冲去,正站在公路西边的同村老人彭秀英猛地上前一步,一把把孩子拉开,自己未及躲闪,就被重重地撞倒在地。

据目击群众说,货车司机见撞到了人,立即往后倒车,车后轮又碰到了倒在路边的男童头部,‚要是不往后倒,孩子应该是没什么伤‛。

事故发生后,当地交警部门、120很快赶到现场,将老人和孩子送到淮阳县新人民医院。经抢救无效,67岁的彭秀英于当天12时许停止了呼吸。当天,被救的孩子转到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治疗。据值班医生介绍,孩子额骨骨折,但精神稳定,现已脱离危险期,通过治疗,应该会康复良好。

2012年5月26日11时左右,村民刘攀带着三岁的侄子刘寒硕在村头路口玩耍。刘寒硕突然从106国道路东跑向路西,此时一辆大货车从南向北疾驶而来,大货车司机看见小孩后紧急刹车,并往西猛转向躲闪,但依然没能躲开孩子。眼见大货车就要撞向孩子,正站在公路西边的同村老人彭秀英猛地上前一步,一把把孩子拉开,自己未及躲闪,就被重重地撞倒在地。事故发生后,老人和孩子被送往淮阳县新人民医院, 67岁的彭秀英经抢救无效,于当天12时许离开人世,被救的孩子经治疗,目前精神稳定,已脱离危险。

儿女心中的慈母 邻居眼中的善人

彭秀英老人的突然离去,令亲人们悲痛不已。在儿女们的印象里,母亲就和普通农村妇女一样,过的是手脚不停、自顾衣食、时时教导晚辈的平淡日子。孝敬长辈,团结邻里,母亲为他们做出了榜样,她用行动教会孩子们怎样孝敬老人、怎样与人为善。

‚太突然了,这么好的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她是村里出了名的好人,面对危险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大家一点

2 儿都不感到意外。‛村民们聚在一起,在哀思中议论着彭秀英不顾自身安危、车前救人的壮举,大伙儿都被她的行为感动着。邻居们纷纷到彭秀英家中帮忙料理丧事。

说起彭秀英大娘的好,邻居张巧玲泪流满面。‚秀英大娘可是个出了名的热心肠。平日里,谁家有红白喜事,她都会去帮忙;谁家顾不上接小孩儿,她就会一块儿接回来;孩子们有个头疼脑热的,她也会细心照看,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孙子孙女。村里的孩子们经常围着她,一口一个奶奶,叫得可亲了……‛

在邻居劳艳琴的印象中,无论邻居谁家有事,秀英大娘总是有求必应。自己种的菜,她常常给这家点儿,送那家点儿,对邻居一点儿都不吝啬;看到谁家有困难,她都会主动过去帮忙。正是彭秀英老人乐于助人的行为,令她在村里拥有了极高的威望。左邻右舍拌嘴吵架,彭秀英一出面,立马就消停了。说起来,邻里之间也没啥大矛盾,都是一些琐碎小事,彭秀英老人由于处理得让人信服,大伙儿都觉得她是一个与人为善的好邻居。

让人尊敬的好党员 令网友感动的‚党员老奶奶‛

从妈妈口中得知老人的英雄事迹后,在淮阳城关上学的吴义天小朋友冒着细雨步行五六公里,前来给不认识的彭秀英老人送行。他想亲眼看一看,自己心目中这位舍身救人的英雄老奶奶到底啥模样。

3 据祝寨行政村村委会主任彭作录介绍,彭秀英姐弟4人,父亲是南下干部。1948年父亲走后,她母亲就带着他们姊妹几个在老家生活。虽然彭秀英的母亲没有上过学,但在教育子女方面却非常严厉,在母亲的影响下,尚未出嫁的彭秀英由于表现突出,于196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嫁到打鸡园村的第二年,彭秀英就成了生产队的妇女队长,每次都领头干脏活、累活,从不叫一声苦。出事前,尽管已67岁了,每逢村里修路、建校,她都带头响应,主动多捐款,从没落过人后。

村委会主任彭作录说,虽然彭秀英家庭困难,但她从未向村委会张过口。2008年,由于彭秀英的丈夫连年瘫痪在床,按照规定,村里给她申请了低保补助,但彭秀英知道后并不领情。她认为自己眼下还能挺过去,低保金应发给更需帮助、真正贫困的农户。最后,彭秀英硬是把低保名额让给了同村一个更困难的村民。彭作录充满深情地回忆,彭秀英平时为人和善,心地善良,喜欢帮助别人。她能在那么危险的时刻伸手救人,绝不是偶然的。她用自己的生命向党递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她是打鸡园全体村民心中最优秀的共产党员。

市政协副主席、淮阳县委书记任连军作出批示:‚老党员彭秀英舍身救人的壮举,值得全县人民学习。‛

不少80后、90后网友对彭秀英老人的壮举深表敬佩,尊称老人为‚最感人党员老奶奶‛。中华龙都网网友‚弦歌‛说:‚从小我们就接受教育,舍己救人是崇高的行为,是中

4 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彭秀英老人这种纯洁而勇敢的举动就像耀眼的流星划过苍茫的陈州大地,让世人受到灵魂洗礼,令人赞叹崇敬!‛网友‚晨之风‛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种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彭秀英老人的壮举已经感动了整个陈州大地,向舍己救人的老党员彭秀英学习,向过世的老奶奶致敬!默哀!‛网友‚独占一江秋‛说:‚67岁的农村老奶奶,一个真正的优秀共产党员,深奥的大道理她或许并不知道多少,但在生死关头,‘党员老奶奶’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祝英雄奶奶一路走好。‛

第13篇:宋英同志先进事迹

离休干部宋英同志先进事迹

2012年1月8日,通州区金沙镇南山新村95岁的宋英老人捐资100万元,与通州区慈善基金会、通州区老干部局、金沙镇人民政府签订协议,设立姜美善、宋英慈善基金。该基金是宋英和已逝老伴姜美善的共同积蓄,其他三方将按照老人的意愿,将这款项用于帮助金沙镇的贫困老党员以及困难家庭的学生。

宋英同志于1918年1月出生在通州区西亭镇湾子头,23岁那年,经人介绍,嫁给了一位教师先生姜美善。1942年2月姜美善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分别任南通县警卫团文教助理,苏中四分区专署交通处秘书。1946年1月,宋英跟随丈夫来到苏皖边区一分区,从此一起走上了革命道路。1947年10月,宋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1月,姜美善根据组织需要被编入云南支队六大队一中队,在云南曲靖专署民政科工作,宋英则被安排在曲靖专署粮食局当了一名粮票管理员。此后,姜美善先后在云南省人事厅、组织部工作,曾任墨江县县委书记,思茅地区轻手工业局党委书记、局长等职务。2011年2月7日,因突发老年性心脑血管疾病去世。宋英先后任云南省百货公司人事科科员、墨江县财政局副局长、思茅地区财政干校科书科副科长等职,1972年离休。

1979年5月,宋英与姜美善从云南双双回到通州区金沙镇老家安度晚年。根据国家政策,当地政府为这对老人建了过渡房,后来又分配了102平方米的公房,老人一直住到现在。

宋英与姜美善夫妇没有子女,一生过着俭朴的生活。每个房间内都摆放着早已脱去光彩的家具,使用的电灯,还是原来的长管日光灯,开关是拉线的;卫生间内,一根小绳子上挂着毛巾,马桶的表层已经大部分脱落。卧室里,有点现代气息的就是一台已经用了10多年的电视机,床、桌子、椅子和衣柜都有点“古典”了。其中一只箱子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买的。至于床、藤椅、八仙桌等家具大多是从云南运回来的。

宋英和丈夫一直过着清淡的生活,那颗从善的心始终没有改变。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宋英、姜美善夫妇在捐款500元后,又交纳“特殊党费”2000元。青海省玉树大地震也牵动着他俩的心,从媒体上看到地震灾情后,他俩立即通过金沙镇机关工委向灾区捐款1000元。此外,他俩还在2009年、2010年分别捐款1000元,通过通州区扶贫协会,资助贫困孤儿上学。

面对一生积攒下来的100万元,姜美善生前曾跟宋英商量,钱存在那里都是“死” 钱,如果把钱用“活”救助需要帮助的人,可以做很多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事情。2010年

1月18日,夫妇俩共同立下《关于我们的财产遗嘱》:“房屋(有房产证)是房改分配给我们的,住房是由我们二人购臵的,储蓄款是我们节俭存下的,特此立下遗嘱,不管今后谁先谁后逝世,都相互转承。财产是我们二人共同节俭的,不是祖传遗产,不予分配……”

姜美善去世后,宋英为了却丈夫的心愿和表达自己的愿望,多次找到通州区老干部局、民政局和金沙镇人民政府商议如何处臵他俩的积蓄财产,最终形成一致的意见,设立冠以他俩名字的慈善基金,用于帮助金沙镇的贫困老党员以及困难家庭的学生。2012年1月5日,宋英捧着16张累计金额99.96万元的存折来到镇政府,说这些钱取出后加上利息,作为首批慈善基金。1月8日,通州区慈善会、民政局、老干部局、金沙镇人民政府,为“姜美善、宋英慈善基金会”的成立专门举行了仪式。仪式上,宋英说,等到自己百年之后,现在居住的这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可以变现后纳入慈善基金,继续发挥作用。宋英同志用无私奉献展现了一片爱心,用淳朴举动诠释了一名老干部、老党员的崭新形象。

第14篇:韩玉英先进事迹

计生工作的“排头兵”百姓拥护的“当家人”

—积石山县石塬乡沈家坪村党支部书记韩玉英同志先进事迹韩玉英,女,撒拉族,生于1963年3月,198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积石山县石塬乡沈家坪村党支部书记,她也是全县唯一一名女性村支书。先后担任村保健员,村计划生育自管小组长,2008年起先后担任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近年来,她始终把“不能愧对乡亲们对我的信任”记在心中,积极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不畏艰难,克服压力,扎实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努力争当计生工作“排头兵”,做百姓拥护的“当家人”,为全村的经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营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解“疙瘩”增强凝聚力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支书是榜样”。针对村支部在群众眼里缺乏威信,工作很难打开局面的实际,韩玉英同志刚刚上任便串巷入户,与群众拉家常、寻意见,了解群众对村班子的看法;与班子成员之间加强沟通,以心换心,寻找影响村班子凝聚力的主要问题。在讨论决定灾民建房、生育指标安排等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时,发扬民主,让村“两委”班子成员充分行使权力,解开了村干部的思想“疙瘩”,使他们在工作上更有了积极性、主动性。村“两委”班子真正形成了一个大事讲原则、讲党性,小事讲团结、讲风格的先进集体,战斗力、凝聚力明显增强。

立制度、堵“门子”增强公信力

“公生明,廉生威”。韩玉英同志深知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只有公平公正,群众才能拥护。多年来,她始终如一,坚持管好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嘴。为了摸清全村群众贫困状况,她召开社长会、两委会,对每个社的群众贫富程度进行了排序造册,对倒数排序的贫困户逐年逐次的安排,对计生“两户”和少生快富家庭给予了优先照顾。在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落实及危旧房改造、整村推进、户用沼气、暖棚建设等惠民项目实施过程中,许多亲朋好友都来走关系、找门路,希望她能关照,但他都没有答应,苦口婆心的进行说服,使有些亲戚至今都生她的气,说她“死脑筋”,但这“死脑筋”带给她的是班子成员的支持和群众的信服。

计生协会作后盾,充分发挥协会作用

利用村计生协会组织,开展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工作,同时开展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她积极宣传计划生育协会的会员要带头宣传计划生育知识,执行计划生育相关政策。她带领村干部通过村上的大小会议、村计划生育专栏、计生标语、发放计划生育宣传资料等各种途径大力宣传计划生育各种政策。倡导关爱女孩、关爱女性就是关爱我们人类本身。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等社会主义新型文化。

“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韩玉英同志一直坚信计划生育工作是造福子孙后代、利在千秋的神圣事业,为此,她亲自抓人口计生工作,对全村计划生育节育对象,项目对象等数据她都对答如流,对于哪些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对象,她总是晓之以礼,动之以情,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自少生快富项目实施以来,她就动员一切符合条件的对象申报,截止目前,该村有37户育龄夫妇申报了少生快富项目,享受了国家的优惠政策。通过不懈努力,该村被命名为“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示范村”,人口计划生育整体工作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她凭勤勤恳恳做人、踏踏实实工作、公正无私办事的原则,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竖立起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和高尚无私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各方面的一致好评。在她的带领下,沈家坪村人口计生工作走在了全县前列,先后被州、县有关部门授予 “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村”,“计划生育优质村”,她本人也多次评为全州“优秀共产党员”、“全县党务先进工作者”、“全县优秀妇女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第15篇:任海英先进事迹

任海英先进事迹

任海英,是我市环卫战线上一名普普通通的清扫工,

1993年参加环卫工作以来,以她女性特有的刚毅和吃苦耐劳、苦干实干对待自已的这份平凡工作,十年来,在我市商铺林立的涌金大道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我市的环卫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艰辛和汗水,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2005年以来,任海英连续被新乡市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被辉县市人民政府授予“城市美容师”。

无论任何一个人想干一番事业,都不会一帆风顺,作为城市的一个老居民,去干清洁工这一行,首先面对的是家人、亲友的不理解和四邻的冷眼,她为此也曾和她们争论、辩理,但一时却很难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她想:这份工作虽说苦累,受别人鄙视,但为了市民的身体健康,城市的形象,和谐的环境,自己受点苦累值得。于是,不顾别人的议论和冷眼,毅然走上了环卫清扫的艰辛之路,决心在这平凡的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踏上环卫清扫这条路,无论是夏日炎炎的酷暑,还是北风刺骨的寒冬,每天凌晨两点钟,她准时出现在自已的清扫路段,挥舞着手中的扫帚,一步一个脚印,将自己所管理的路段按照“六净六无”的标准扫得干干净净,做到了领导检查不检查一个样,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市民的一致好评。督查人员说她扫的路段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是样板路段,给她布置的事,一定会按时按质完成任务。同时,她还热心帮助同路段的其她姐妹,遇到别人偶尔迟到或特殊情况,二话不说,抡起扫帚就一块干了起来,直到将路段清扫干净,才拿起工具回家。她的举动使大家深受感动,她所在涌金大道的清扫质量明显改观。

在工作过程中,她发现有时的的路面特别净,仔细观察,原来是扫帚上挂了几缕废塑料绳,她想要是扫帚上都绑上塑料绳,扫出的地将会更干净。于是她就将家中的塑料袋拆成一根根的细绳,仔细捆在扫帚上,往地上一试,果然比平时干净的多。于是她将这个方法介绍给同伴,很快在广大清扫工之间传播开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清扫保洁质量,而且降低了清扫工劳动强度,减少了工具消耗。

近年来,随着旧城改造的不断推进,涌金大道两侧先后开发了佳联国际、万和人家小区和涌金商贸城,工程车辆抛洒滴漏现象经常发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成了一个让人头痛的事,苦思冥想后,任海英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建筑工地,找到车主,耐心的做车主的思想工作,宣传环卫工作的重要性,请他们多理解、多支持环卫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有时遇到素质较差的车主故意刁难,口吐脏话对她进行污辱、恐吓,她忍受着委屈,总是面带笑容和人家讲道理,时间长了,终于原先那些不自觉存在偏见的人,被任海英的敬业精神所感动,都自觉配合她的工作,都将车子严密包扎,覆盖完好后才上路,路面明显比以前干净漂亮多了。

由于常年在清扫一线工作,造成腰椎严重劳损,弯腰扫地时间长了,腰都直不起来,但她从不向困难低头,十几年来,她很少请假,更不会影响工作。有一次大检查,适逢她严重感冒、发烧,全身无力,但是她始终没有向领导提起,坚持按时上下班,一丝不苟的完成自已的工作,下班之后再去医院打针、输液,第二天仍按时出现在自已的工作岗位上,她的这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了环卫职工良好的形象。

任海英作为一名普通的清扫工,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今后,她将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发扬“脏了我一人,换来万人洁”的无私奉献精神,爱岗敬业,向先进人物学习,干好本职工作,给广大市民创造洁净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报答党和政府对她的关心和爱护。

辉县市环境卫生管理处

2013年8月11日

第16篇:韩春英先进事迹

带来温暖让人感动的社区人

——韩春英

今天,我想要介绍一位在平凡的社区岗位上,受到居民群众不一样的信赖与尊重的人——韩春英,我们称呼她为韩主任。她叫韩春英,党员,今年50岁了,自1996年,中建新疆建工集团一建公司退管办将她派驻到北京路街道呈祥社区,这一干就是18年。一建是解放以来第一批进疆的国有老企业,后因新疆的发展,公司因建筑工程欠费等原因,造成企业困难,不断改制,大量的老员工尤其是最基层的企业退休职工得不到很好的退休待遇与照顾。因人员庞大不可能全部移交政府管理。因此现在一建的退休员工大都收入一般。一建家属院的退休居民都由一建派驻社区的干部韩春英同志负责照顾。18年来,她用真心深切的关怀,用行动默默地付出。无论居民是困难,还是怨言,也无所谓是岗位的要求,还是她个人情感需求,她对在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融合。

韩春英到社区工作以来,一直本着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态度,服务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对她来说,没有上班和下班的时间区别。自2003年70岁以上老人可办理《老年优待证》以来,韩春英就开始为居民办理。后来65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办理《老年优待证》,且能办理《老年人乘车卡》,韩春英同志就开始一直尽心尽快为每位老年人办理《老年优待证》且将《老年人乘车卡》一并办理好,交到每位老人的手中,并告知优惠政策。

呈祥社区共有三大院落,1302户,约3246人,三分之一

以上都是退休老人。其中退休人员家庭近500余户,8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户20余户,50余人。年龄在60至70岁以上的人员居多,80岁以上60余人,90岁以上4人。韩春英不仅仅是为他们办理老人证,平时的居民家庭纠纷调解,家庭困难老人、单独老人、残疾人、空巢老人,韩春英都了如指掌而且必为他们提供帮助。老人的丧葬,韩春英一定到场送葬,老人的儿女婚嫁,韩春英必到送礼。少数民族家庭的红白事也务必尊重民族习惯,最让我们敬佩的是,所有红白事的礼金和丧葬费,都出自她个人自己的腰包。一年下来,光白事多有20余次,少也有十几次。就是这样一个人,家家户户只要有需要她从不推辞,从不缺席,从不叫累,从不张扬,切尽心尽力,与居民感同身受,共欢喜同悲痛。不止如此,休息和放假时间,她去的最多地方是儿童村,因为她是那里的义工,我不知道她干了多少年来,只是三年前我到这个社区她就已经在做义工了。

今天我告诉韩姐,我要写你的事迹,她很不愿意配合我。她不想宣扬,不想“戴高帽”。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能知道她的事迹,能在社区这样普通岗位为民服务这么多年这么用心这么用情,我早已被深深的感动了。不说别的,来社区的许多人,不只是老年人和她们的子女,只要在这片区居住的人都喜欢一进社区门,先问一句:“韩主任在不在?”不管办什么事,好像有韩主任在就能踏实就会解决。所以华丽的辞藻,官方的夸奖,我都不想用。一个简单的人,做了一些不太简单事。正能量在这里传递着,我们愿这个好人幸福平安!

个人先进典型推荐表

备注:先进典型事迹材料另附。

第17篇:潘作良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潘作良在生命倒数的第607天,接受了一份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每天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一张张怒气冲冲的脸,听到的是一拨接一拨的骂声、哭声和埋怨声,碰到的是一个个扯不清理还乱的令人头疼的问题,做不完的是烦事、难事。然而,正是在信访这个号称“天下第一难”的岗位上,潘作良从一个普通的信访干部,变成了辽中千千万万个父老乡亲心中的一座丰碑。

有一种爱不能以时间论短长,这种爱是激情燃烧的爱。

对岗位的忠诚,对事业的责任,对信念的恪守和对人民的奉献。所有的言行都浓缩为爱的实质:爱党、爱人民、爱事业。

607天,只是人生的几十分之一,但他却倾尽一生的爱去弹奏和谐的乐章,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至。

这607天,是他43年人生的浓缩,也是他成长历程的完美链接。

潘作良1984年参加工作,从当乡司法助理、副书记、乡长、镇长、镇党委书记、县人大专职常委,到最后定格在县信访局长这个岗位,24个春秋,他总是在百姓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为他们化忧、解难。

他付出了一生,不求人们记住他一个字,只愿人们懂得一个理:共产党好! 爱是责任

“民之难即党之忧,干工作不能怕困难、怕矛盾。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为党分忧,为民解难”

2006年9月,潘作良来到辽中县信访局任局长。这是他面对自己仕途多项选择而选择的唯一答案。

平级调动,又是跳到又苦又累的部门,两年后的今天,人们还在为他的痛快决定而敬佩。

潘作良一上任,就喊出“我是信访局长”,但不是在会议的主席台上,更不是在酒桌上,而是在30多名知青代表围坐在县政府上访的现场。

“有话跟我说,我会尽我所能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有话跟潘作良说没错。

接手这件6年前就开始的疑难案,他到沈阳市的苏家屯、东陵、于洪等区实地调查,搞清楚办理知青劳保、医保的每一个环节。

他向有关部门反映其他城市解决知青问题的相关做法。

他请劳动局、工贸局、工商局、社会保障局等八个部门的主要领导到县信访局开协商会。 这件案子,光去外地接上访知青,他就往返了7次。天冷,他把知青请进宾馆;渴了饿了,他把水和面包逐个送到知青的手里。他对他们说的话,能装满两火车皮。

16个月的奔走、协调,换来了辽中县300多名老知青每月的650元生活补贴。这一天,是2008年1月13日。“有什么问题就上我信访局来。”这是潘作良与上访者分手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一句“上我这来”,潘作良付出的是607天的早到晚归。

信访局更是天天早早开门,提前上班,只为赶早上访群众在这里就可以施放怨气、解决问题,而不去堵别家单位的大门。

一次次亲自到外地与上访者沟通,又一次次将他们亲自接回。看着有严重腰脱的潘作良坐着长途客车一路颠簸,连上访者都有些于心不忍,“局长,这活儿您干吗要亲自来呢?”

“我的责任大啊!”潘作良语重心长:“只要在这个岗位,就要对这个岗位负责,对你们负责。”

一头挑着社会稳定,一头挑着群众利益。责任驱使潘作良对工作追求完美。

他给自己规定:凡遇群众上访的急事,自己能办的立即去办,自己办不了的,也要尽全力把有关方面的人员请到现场去处理解决,“一竿子插到底”,决不“公文来公文去”。

他说:“民之难即党之忧,干工作不能怕困难、怕矛盾。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为党分忧,为民解难。”

从个人的历史积案到牵涉面广的群访事件,凡有疑难案件他总是亲自接手。只要困难群众的难事急事没解决,他就吃不好睡不安,想方设法也要给群众一个交待。

于是,除了出差在外,每天上午潘作良必在接待室亲自接待上访群众。而在下午、晚上的时间,则要接二连三地召开调度会研究解决方案,遇到难题时甚至开会到深夜。 607天,潘作良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3848人次,其中解决重大疑难信访案件107件,息访104件。平均每天接待6至7人次,每周解决一个疑难案件!

对信访部门来说,这是一个让人没有喘息之机的数字。

为了这份责任,同事们说,潘作良是在跑着工作。潘作良则要求同事,你们能跟上我的脚步就行。

为了这份责任,他甘愿放弃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睡眠,自己的假日,自己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自己的健康,乃至———自己的生命!

头疼,使劲拍拍脑袋,吃点药就又忙去了。 腰脱病犯了,躺在床上也要接待上访群众,就为了不让他们白跑一趟。严重的面部痉挛,直到影响得已经看不了材料了,才到医院作了手术。就是这样一个需要休息半年的开颅手术,他只在医院躺了7天,就回到单位在北京的信访工作组———一间小旅馆里指导工作。很多人曾经不理解潘作良为什么那么卖命地工作,如今明白的人愈发多了:潘作良是站在更高的高度俯瞰着一个个经他手的案件。 在他眼中,信访工作不仅是沟通党和政府与百姓的桥梁,还能对社会前进的车轮起到润滑作用。每天接触到的大多是社会中负面的东西,有人不禁怀疑,它们会不会动摇潘作良的人生信念? 潘作良回答:“正是这些负面的东西让我更坚定了为党工作的信念。一个理想的社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然,要我们这些党员做什么?”老百姓相信政府才找政府,真正的悲哀不在于老百姓有冤屈,而是有冤无处诉,有屈无处伸。为群众挑担子、分忧愁、暖心窝,这才是共产党干部的本分。 晚上工作到十

一、二点,早五点就离家上班,尽管每天只睡

三、四个小时,潘作良却总是精神抖擞。人们看起来,他就像一台动力澎湃的高速发动机。 潘作良是富有激情的。他内心的激情就像一泓涌吐不尽的爱的甘泉,拥抱着人民,拥抱着党,拥抱着事业。甘泉之上,他更有一颗精神的太阳———信念,他坚信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共产党的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爱的激情里如果没有执政为民的责任,怎能释放这坚忍不拔的力量。

学习潘作良,就是要弘扬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教育激励机关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推动振兴发展。学习潘作良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就是要坚持忠诚敬业、无私奉献,心系群众、为民解忧,兢兢业业;廉洁自律,淡泊名利,两袖清风,甘于清贫,不以权谋私,不贪图享乐,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全身心投入到党的事业中,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潘作良同志从事基层工作20多年来,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心实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努力化解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为党分忧、为民解难;他爱岗敬业,奋力拼搏、苦干实干,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清正廉洁,淡泊名利,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潘作良同志是我省信访战线的杰出代表,也是全省各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潘作良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崇高精神和“奋力拼搏、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必将成为我们建设和谐辽宁和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征途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切缅怀潘作良同志,我们就要以他为榜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各项工作。在教学中作好教书育人工作,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贡献。

第18篇:吴先良先进事迹 11.6.2

严桥镇团结村党支部书记吴先良同志

先进事迹材料

吴先良,男,38岁,出生于1973年7月7日,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于2005年1月被公推直选为团结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他心情十分沉重,面对村上无任何收入,还倒欠了各类款项12万余元的情况下,如何开展本村的各项工作,他心理一片空白。吴先良通过反复思考,认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随时服从组织安排,响应党的号召,如果知难而退,那还是什么合格党员呢?如果这样做,怎么对得起党组织的培养?岂不辜负了家乡父老的殷切期望吗?

在严桥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支持配合下,吴先良逐渐理顺了工作思路。首先想到的是,要致富、先修路。由于道路不通,严重制约了团结村几辈人的各项发展。通过多次召开支部大会和社员大会,从中做了很多工作,最后研究决定:向多方争取支持,争取政府补助,群众投劳的方式,坚决修通团结村的公路,方案出台后,吴先良带领村两委班子东奔西走,四处寻找支持。他带领村两委为群众办好事,办事实的举动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各方的大力支持,筹集资金3万余元,修通了凤凰村严湾组到团结村的碳渣公路,解决了团结村广大群众行路难题,圆了全村群众盼望多年的通车梦。村主道修通后,他又带领全村群众筹资筹劳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花了近3年时间修通了全村七个组的四条通组碎石路近3公里。再由上级补助资金和群众筹资筹劳远远不足的情况下,他通过向亲朋好友借贷和自己垫资近3万元修通全村一座石拱桥和2座水泥桥贯通了全村的公路网。2008年,他争取了区农机局老区建设项目资金60万元硬化了全村2.4公里的村级主道水泥路。2009年,借助金土地建设项目,组织带领全村群众按人均投资430元修成通组水泥路近2公里,全村范围内水泥路面生产便道5公里,通家水泥路18.5公里,全面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彻底解决了全村村民长期存在的行路难问题。在此基础上,他还拟修通林区公路6.5公里,建成后将解决7个组近1400余群众,5000余亩林地资源的运输问题。

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近10万元,化解了上届村委会修路的欠债问题;争取区水务局76.7万元资金,建成全镇最大的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彻底解决了全村1400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化解了多年来因饮水引发的各种矛盾;2010年,争取口粮田建设项目,将建设基本口粮田5000余亩;投资资金5万元购置了村级活动室办公设备,对村活动室进行装修、院坝硬化;从而增强了两委办事效率,和解决了村民多年来无村级活动场地的难题。采取广泛宣传,订立村规民约,投入5000多元聘请专职人员打扫卫生,与各村民小组签订目标责任书等多种形式,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在党建工作中,吴先良组织和带领团结村党支部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和“创先争优”活动,认真学习《党章》以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路线,扎实开展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活动。全体党员通过学习,提高了每位党员的理论修养和党性修养水平,也让大家掌握了部分致富本领,继续坚持和完善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为促进党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的优化,培养高素质的年轻同志加入党组织。六年来,新发展党员10名,在积极发展新党员的同时,他主动关心、慰问老党员,切实为老党员、贫困党员解决实际困难。通过努力,进一步提高了党支部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

什么事共产党员先进性?吴先良的理解是党员体现先进性有三个方面:平时要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时刻豁得出来。而党员先不先进是由人民群众来判定的,党员为人民服务得好,群众感受得到,而且能由衷佩服,这才是先进。虽然时代会变,认识会变,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会改变。2005年7月的一天,吴先良在雅安乘车回家的路上,看见严桥派出所的赵建新所长独自一人开车正追赶四名诈骗嫌疑人,便主动下车同赵所长一起追赶犯罪嫌疑人,追到李坝乡新方桥时,追到了四个犯罪嫌疑人。通过搏斗,吴先良配合赵所长终于将犯罪分子擒获。四名犯罪嫌疑人经公安机关审讯后,对诈骗事实供认不讳,四名犯罪嫌疑人均被刑事拘留。赵所长和吴先良勇斗歹徒的事迹后受到了雅安日报社和公安机关的赞扬和表彰。2010年8.21事件发生后,因团结村村民有2人遇难,吴先良当夜和镇干部一起到雅安帮助、配合做好遇难家属的思想和安慰工作。由于当时遇难家属思想波动很大,吴先良忍受着他们的辱骂和不理解,耐心细致的做好他们的安抚工作。2010年8月26日早上吴先良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说母亲的病情很重已不能说话希望能够马上回家,但是吴先良已按严桥镇政府的安排要配合另一名遇难家属一起到洪雅槽渔滩搜寻失踪人员不能脱身只能告诉妻子说等晚上回到雅安再找车子连夜赶回家。中午12时左右,噩耗传来,妻子哭着在电话里说:“喊你回来你没回来,妈都永远走了。”当时失踪人员吴光洲家属20多人租了三只木船正在河里寻人,吴先良怕再出现什么事故无法向党委、政府和上级组织交代,只得忍着悲痛继续帮助组织搜寻。最后,大理村支部书记王广宇向在八一宾馆做安抚工作的原严桥镇党委书记李文洪说:“吴先良的丈母娘都死了,他还在槽渔滩帮助寻人。”李书记立即打通了吴先良的电话说:“你丈母娘死了,你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家处理好老人家的后事。”吴先良再三叮嘱搜寻人员要注意安全后,才坐一辆摩托车赶回家中,但是他再也没有机会和自己的亲人说上最后一句话了。在安葬好丈母娘的当天,吴先良接到李文洪书记的电话说,遇难的家属们的思想波动很大,你赶紧到八一宾馆,区领导要来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处理方案。吴先良立即对李文洪书记说:好,我马上就来。通过半个多月的努力,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参加安抚工作人员的积极协调下、共同努力下,终于将“8.21事件”所有遇难失踪家属的工作做通。圆满地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确保了雨城区的安定团结。事件过后,吴先良对自己的家人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党旗下的誓言,必须要兑现,共产党员的称号意味着奉献,支部书记的职务意味着责任,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就要坚定不移,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作为村支书,就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切实为群众多办好事、办实事,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为了团结村的经济发展,为了团结村群众的经济收入能有所提高,吴先良找到长期在外打羽绒服的朋友帮助他们和介绍到外地打羽绒服的村民就有40多人。吴先良通过各种关系介绍了团结村的几十位退伍军人和适龄青年到雅安市保安公司就业,通过 大力宣传和鼓励,团结村的剩余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的就多达400多人,部分家庭真正达到了小康水平。

不便外出的群众又该如何发展经济呢?吴先良走访了广大群众,村支两委经过开会研究,决定因地制宜,支持和鼓励大家大力发展种植业,让在家群众也能早日致富,今年团结村又新栽竹200余亩,新种茶面积300余亩,准备今年新增加种茶面积560亩。仅此两项,团结村的人均收入已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300多元。

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讲过“人是要有一种精神的”,吴先良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更有不怕困难、敢想敢干、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吴先良决心坚决服从上级党组织的领导,通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带领团结全村党员、干部、群众,以“创先争优”为契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心让团结村的群众在更美好的环境里,过更好的生活,为建设风正、人和、和谐、美丽的新家园而努力奋斗!

第19篇:白玉良同志尊师重教先进事迹

白玉良同志尊师重教先进事迹

白玉良同志是前川乡牛草洼村人,河曲县海尔专卖店总经理。作为一名商界精英,白玉良同志深知人才和知识就是当今社会最宝贵的资源,而人才的培养和成长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年来,白玉良同志心系家乡、情注教育,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办了很多好事、实事,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

近年来,为改变家乡教育的落后状况,白玉良同志慷慨解囊,鼎力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2010年,在了解到学校办学环境和条件改善后,由于生源少、办学经费不足的现状,主动给学校捐资1万元用于学校的发展,给学校的发展助了一臂之力。每年的教师节带钱带物到校慰问全体教师,和老师们一起过一个教师节,给全体教师带去关怀和温暖。2011年六一儿童节,白玉良同志给学生购买了2000元的奖品,对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子隆重进行了奖励,鼓励他们勤奋努力、刻苦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白玉良同志在了解到学校有几名学生家庭特别贫困,交不起生活费的情况,主动出资给这几名学生交了生活费,资助他们上学。

白玉良同志捐资助学的先进事迹,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时也感染着其他的能人乡贤。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热心乡贤投身家乡教育,共创家乡教育的美好未来。

第20篇:卢良根先进事迹[优秀]

卢良根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

卢良根基本情况

卢良根,男,松阳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1951年8月出生, 1985年4月入党,大专化。卢良根同志从事茶叶科普工作30多年,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在茶叶品种研制、良种培育、品牌推广和种植技术普及上不遗余力,以自己过硬的专业技能引领8万农民科学种茶,为松阳县茶产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曾被评为省优秀共产党员、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丽水市劳动模范、丽水市突出贡献科技人才。

卢良根:三十年别样茶情

【先锋档案】

卢良根,男,1951年8月出生,1985年4月入党,松阳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先后荣获省优秀共产党员、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丽水市劳动模范和丽水市突出贡献科技人才等荣誉。

【感悟】

这次被评为“之江先锋”既感意外又觉荣幸,我只是做了一名基层农技干部应该做的事,平平凡凡、普普通通。我从一个山区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这是党组织对我多年培养的结果。我很感激党组织对我平凡工作的认可,这既是荣誉,更是动力与压力,对我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85年,我在党组织的关怀下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从此,我懂得了要成为一名合格党员,必须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在党的指引教导下,在入党后的20多年里,我更加踏实工作,努力为松阳的茶叶发展出谋划策,扎根农村,服务基层。今年是党90岁生日,作为一名基层的老党员,重温党的历史,回顾自己的成长史,更觉党的光荣和伟大,更添爱党之情,感恩之心。

【新闻回放】

卢良根1976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从此与茶叶、茶农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80年代初,“卖茶难”席卷各茶叶产区,松阳也未能幸免。卢良根不分昼夜地走农户、跑市场、找资料、访专家,经过科学分析,提出了调整茶叶品种结构的工作思路。经过不懈努力,以“银猴”茶为主的名茶系列产品终于研制成功,彻底改变松阳县单一茶类品种的被动局面,使松阳茶产业发展获得转机。

1990年初,卢良根积极探索、推广大田种茶,大田茶园面积短期内迅速扩大,奠定了茶产业成为松阳农业主导产业的基础。之后,卢良根又在全市率先建立良种茶繁育基地,并主动挑起全县茶叶品牌整合的重任,主持制定《松阳银猴茶地方标准》,使其成为全县茶叶公共知名品牌。

如今,松阳县已建立茶园面积11万亩,茶树良种覆盖率达93.6%,2010年实现产值6亿元,“松阳银猴”品牌价值达12.78亿元,8万农民受惠于茶产业,每3个松阳人中就有1名茶农或茶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来自茶叶。松阳县先后获得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等荣誉称号。

30多年来,卢良根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辅导农民种茶做茶,累计举办各类茶叶技术培训班200多期,培训茶农1.5万多人次。

【愿景】

我将永远牢记为“三农”服务的宗旨,用自己所学知识继续为茶农提供各类服务。同时,加强对新知识的学习,开阔视野,针对目前松阳的茶产业发展现状,进一步探索生态环保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模式,迎合21世纪人类绿色生态消费理念,加强对茶文化的研究与挖掘,不断弘扬松阳茶文化,以优良的工作作风和优异的工作成绩,为党旗添光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松阳县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县到如今的全国产茶大县,茶产业发展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松阳县茶产业能有今天的辉煌,与一位30多年来一直默默致力于茶叶科普工作的茶人密不可分,他就是松阳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卢良根。由于成绩突出,他先后荣获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丽水地区有突出贡献科技人才等多项称号,2005年当选丽水市二届人大代表,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被授予松阳县劳动模范,2008年荣获松阳县首届突出贡献人才奖,2010年荣获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

一、大胆改革,发展名茶茶香飘

卢良根1976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从此与茶叶、茶农结下了不解之缘。80年代初,“卖茶难”席卷各茶叶产区,松阳县也未能幸免。强烈的工作责任感促使他不分昼夜地走农户、跑市场、找资料、访专家,经过科学分析,最终提出了调整茶叶品种结构的工作思路。经过不懈努力,以“银猴”茶为主的名茶系列产品终于研制成功,从而彻底改变了松阳县茶叶产品单一的局面,使松阳茶产业发展获得了新生力量。

过去,松阳无性良种茶园面积不多,多数是普通茶园,而普通茶园的生产效益低。为改变这一状况,卢良根带领技术人员,选择枫坪茶场作为突破口,深入茶场一线,帮助指导改造茶园,试创名茶品牌。功夫不负有心人,以他为主研制的“松阳玉峰”连续三届获得“浙江名茶”称号,成为继“松阳银猴”之后第二只获得“浙江名茶”的品牌。

1990年初,卢良根又积极致力于探索、推广大田种茶,实现大田种茶“一年种,两年收,三年四年出高效”的巨大经济效益,深受广大茶农的认同,使大田茶园面积在短期内迅猛扩大,奠定了茶产业成为松阳县农业主导产业的基础。如今,全县已建立茶园面积11万亩,2010年实现产值6亿元,8万农民受惠于茶产业,三个松阳人中就有一名茶农或茶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来自茶叶。松阳县先后获得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中国绿茶集散地和浙江省优势产业茶叶强县等荣誉称号。

二、不断进取,提升品质树品牌

在名优茶研制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卢良根立足长远,把目光瞄准了茶树良种发展,从外地引进10多个茶树良种在本县推广,并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浙西南良种茶繁育基地。为了加快良种苗繁育进度,他在繁育中创新地推广以苗育苗、夏插、遮阳网覆盖和地膜覆盖等技术,取得了巨大成效。在他的推动下,如今松阳县已成为全省重点的良种茶繁育基地,年繁育茶树苗木1亿株以上,并在全县全面推广双条密植良种茶园,使茶树良种覆盖率达93.6%,良种茶面积居全省首位,荣获“浙江省良种茶之乡”称号。

为了打造“松阳银猴”茶叶品牌,卢良根在全县积极推选精品名茶参加各类茶叶博览会,同时主动挑起全县茶叶品牌整合的重任。经过反复调研,以使用多年的地方品牌“松阳银猴”商标为重点,进行品牌重组盘活,主持制定了《松阳银猴茶地方标准》,对该品牌进行重新包装,使其成为全县茶叶公共知名品牌。“松阳银猴”蝉联第

一、二届“浙江十大名茶”称号,荣膺“中国文化名茶”、“华东十大名茶”称号,成为“浙江省名牌产品”,跻身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之列,品牌价值达12.78亿元,成为国务院会议、外事指定用茶。

近年来,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先机,卢良根又着手推广实施茶叶标准化生产、清洁化加工和生态化治理技术。他牵头制定了《松阳银猴系列茶》、《松阳香茶》地方农业标准,建立10个标准化优质高效示范基地,从茶叶生产、加工到销售流通领域全面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带动全县10万余亩茶园实行标准化生产。在此基础上,他又和县植保土肥站协作,引进和推广灯光诱杀、昆虫信息素诱捕、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于茶叶生产,在全市率先引进茶叶农残降解技术,推广应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茶园黑刺粉虱面积1000余亩,建立全国首个绿茶质量安全全程监控关键技术示范基地1.05万亩,2008年经国家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检测,基地农残合格率达100%。

此外,他先后主持实施《茶叶五优化技术研究》、《松阳县万亩无性良种茶园高效示范推广》、《松阳县香茶工艺技术研究与开发》、《机制名优茶工艺》等10多个茶叶课题的研究和推广,撰写了《松阳县茶叶区划》、《松阳县茶叶发展规划》、《松阳玉峰工艺技术探讨》等茶叶发展规划和技术研究文章,为松阳县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技术资料。2007年,他又主编了《松阳茶文化》一书,为挖掘、弘扬松阳茶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以诚为先,服务茶农享赞誉

想茶农所想、解茶农之急、为茶农服务,是卢良根最乐意做的事。茶农不懂良种茶的种植、采摘、管理和加工,他骑着那辆破旧的电动车,主动上门讲解,手把手地教会为止。上安村刘晓高过去以种植水稻为主,一年忙到头也没有多少积蓄,卢良根引导他种茶、办茶叶加工厂。如今,刘晓高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种茶和加工能手,不仅拥有10多亩茶园,办了2个茶叶加工厂,年收入7-8万元,而且还带动了全村近100户农民发展茶叶种植、加工。类似这样无私帮助茶农走上致富路的例子在卢良根身上不胜枚举,多年来,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辅导农民种茶做茶,累计举办各类茶叶技术培训班200多期,培训茶农15000多人次。

30多年,卢良根一直没有离开过他所热爱的茶业,他甚至拒绝组织提任的“好事”。在松阳茶产业发展这个大舞台中,他以自己的专业特长引领松阳8万农民科学种茶,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30年坚守,只为心中那一抹绿色

春日的松州大地,茶香弥漫,绿意盎然。

行走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人们不由自主地就会想起那11万亩茶园和蓬勃发展的茶产业。回望松阳茶叶产业的兴衰,人们又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个为了松阳茶叶发展而默默坚守了30多年的人。

他,就是松阳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卢良根。

在一个茶香四溢的暮春午后,记者相约在老卢简陋的办公室,静静地品着茶,和他聊起了他的茶叶往事……

茶缘:与茶相依

1976年,老卢从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毕业。这个出生、成长在板桥乡大毛科村的热血青年,满怀着改变家乡面貌的激情与壮志,毅然踏上了回乡之路,从此将自己的人生和茶叶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了。

“我的一生注定是要与茶结缘。”谈起松阳茶叶的发展,一直少语的老卢却突然打开了话匣子,“30多年前,松阳还只是以生产大宗茶为主,茶叶品种结构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经济效益低。如何搞活市场,创建品牌,改良品种是当时极为重要的几件事情。”

上世纪80年代初,“卖茶难”席卷各茶叶产区,眼看着茶农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茶叶无人问津,老卢心急如焚。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老卢不分昼夜地走农户、跑市场、找资料、访专家,有时甚至自掏腰包乘坐密不透风的铁皮火车上南京、下广州,只为推销松阳茶叶、调查市场状况。

那时候,老卢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坚持。他明白了解市场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很多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推进全县名优茶研制开发、引领茶园业主改造普通茶园、推广大田种茶、打造“松阳银猴”等茶叶品牌、提升茶叶质量、拓展茶叶市场、研究茶叶文化……每一件事情对于松阳茶叶的发展都显得至关重要。

30多年的坚持与努力,终于让老卢也让我们看见了松阳茶业“漂亮的转身”:全县建立茶园面积11.02万亩,2010年茶叶产量实现9050吨,产值达4.22亿元,茶产业对全年农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9.4%。

“年轻的时候只想着多干点事,没想到松阳的茶叶可以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看着日益富裕起来的茶农、茶商,老卢的心里乐开了花。

茶业:与农相伴

与其说老卢是技术干部,茶农更愿意把他当做可亲可敬的师傅。他家的电话、手机就是热线电话,只要茶农打来电话,他都会热心、细致地讲解,要是电话里说不清楚的或是需要现场指导的,他更是立马出动。

有一天傍晚,老卢接到了一个茶厂业主的电话,说厂里的机器坏了,想让老卢过去帮忙修

一下。从老卢家到茶厂需要走过一段长长的山路,加之天色渐暗,原本就不平坦的道路更加崎岖难行。然而老卢却没有考虑这些,放下电话,拿起零配件就往茶厂方向赶去。

那条他已经走过无数遍,近一个半小时路程的山路上再一次出现了他的身影,到达目的地时候,老卢早已是气喘吁吁,可他却没有休息一会,立刻当起了“机修工”,直到机器正常运转。当老卢收拾行装准备回家时,那位业主拉着老卢的手不放,哽咽着说:“谢谢你,老卢,谢谢你,老卢……”

“过去我主要种植水稻,一年忙到头也没有多少收益。在老卢的启发帮助下我才开始种茶和办茶叶加工厂。”提起老卢,上安村的茶叶加工大户刘晓高甚是感激。那时候,在农村经常是白天采茶,晚上加工茶叶,由于当时茶厂规模较大,师傅却只有老卢一个,为此老卢时常得熬夜加班手把手指导雇来的小工们如何制茶,有时实在累了困了,就只能和衣躺在草堆中、灶台旁,甚至是躺在泥地上眯一会眼,然后继续当好“师傅”。

风风雨雨三十余载,老卢的足迹早已踏遍了松阳的山山水水:自然灾害后的茶园里有老卢的身影,恶劣天气后的茶园有老卢的身影,新老品种交替时的茶园仍然有老卢的身影。 茶愿:人生如茶

对于过往岁月中遇到的诸多选择与难题,老卢总是回应淡然的微笑,不愿多说,更不愿说自己的好,仿佛这些事情并不是发生在他身上,在他看来他不过只是将一份普通的工作坚持了30年,实在没什么好提。

职位的升迁是许多人所追求的,但老卢却相反。为了潜心钻研茶叶,他曾多次婉拒组织的“重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组织决定任命年仅三十五六岁的老卢为乡镇企业局局长,老卢得知消息后,赶到县委书记办公室,力陈自己不适合当领导,自己能做的事情就是研发茶叶技术;上世纪九十年代,组织再次意图让老卢出任农业局副局长,他再一次拒绝了。

老卢无意仕途的发展,也不计较钱财的得失。1985年,为了打响“松阳银猴”品牌,老卢决定要为其注册商标,但当时经费紧张,为了节省开支,老卢只好亲自设计商标,并自掏腰包支付注册费。而今,全民共享的“松阳银猴”品牌价值已达10多个亿,憨直的老卢却没有再向别人提起这件事情。

他的梦想和坚持成就了松阳茶产业。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他总是付之于淡然:“人生就像一杯茶,需要慢慢地品,在茶香渐远的时候,我却在回味中收获快乐。”

如今,松阳茶产业发展蒸蒸日上,可老卢却依然忙碌。他说,现在茶业发展虽然已经上了规模,但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生产模式,茶文化的挖掘和建设,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等等,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任凭青丝染上白霜,任凭韶华悄然流逝,年过六十的老卢依然深深地眷恋那一片片葱翠的茶园,依然坚持守候着心中那一抹绿色„„

尤良英先进事迹
《尤良英先进事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