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先进事迹材料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事迹(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27 15:07:09 来源:先进事迹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三国演义诸葛亮歇后语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长篇章回历史演义的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尔虞我诈、激烈的政治军事斗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诸葛亮歇后语,欢迎阅读。

三国演义诸葛亮歇后语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后文有这两条歇后语的详细解释)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后文附有故事)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家喻户晓的故事已删除)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治蜀——顺应民心

诸葛亮用兵——出奇制胜;神机妙算;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神出鬼没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附: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歇后语

1、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2、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3、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4、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5、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6、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7、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8、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9、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10、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11、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12、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13、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14、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15、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16、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17、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18、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19、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20、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21、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22、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23、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24、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25、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26、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27、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28、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29、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30、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31、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32、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33、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34、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35、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36、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37、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38、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39、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40、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41、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42、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43、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44、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45、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46、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47、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48、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49、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50、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51、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52、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53、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54、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55、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56、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57、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58、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59、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60、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推荐第2篇:诸葛亮事迹

诸葛亮的事迹

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的纪念堂。]

隆中对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

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岐山县城25公里。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据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称“诸葛田”。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的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据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棋盘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诸葛锅”,铁锅上铸有汉代隶书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农田,游客来这里总想找一找古战场的遗迹和传闻。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诸葛亮祠,创建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内献殿内两侧墙壁上有一幅幅三国故事画,如古城会、空城计、三战吕布等。壁画下镶嵌着40块青石,石刻岳飞手书《出师表》,字迹苍劲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赞颂岳飞的石刻:“纯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下是应网友要求而整理。2004.03.

31吃瓜留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

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诸葛亮的传说

1、“借一箭之地”,传说今宜宾一带古时为夷人居地,诸葛亮为了安定“南中”,巩固蜀国后方,亲自领兵南征。途径宜宾发觉这里为山川形胜之地,意欲夺而据之又不想为此分散兵力。便与夷人商议:允借“一箭之地”。朴实厚道的夷人头领想:蜀人纵有万钧之力,谅他一箭又能射出多远。便答应了。于是按诸葛亮安排:这边一箭射出去,那边即派人去寻箭的落点,并随即举族迁到箭落点之外。不想,诸葛亮还有另外安排,他叫人早已将箭带到几百里之外的地方,插在一个大山的崖壁上。夷人在那里找到,只好按事前协商迁去那里居住。

2、“蜀汉军以空黄桶挑水,吓走夷人”,三国时,夷人据守在三江口上的宜宾古城,听说诸葛亮领兵到来,便隔着岷江与蜀汉兵马对峙。诸葛亮决计不用武力而智取宜宾,他让少量蜀兵一到天黑便赶着头角上挂着灯笼的山羊群,从背着古城的山那面上山,翻过山顶再从古城看得到的前面下来,而后又绕道回到山后再上山、再下来。如此周而复始,彻夜不停。连续数夜,夜夜如此,象是蜀兵正源源不断的从外地调来。白天,则挑选军中孔武大汉挑着无底大黄桶,来往江边佯装挑水,个个健步如飞,显得力大无比。此招令隔江相看的夷人吃惊不小,都以为是“天神”降临,不可争锋,悄悄撤守远走。

推荐第3篇:诸葛亮事迹

诸葛亮事迹

在中国人里面,恐怕没有不知道诸葛亮这个人的吧?真的没有,就连很多小孩子都知道诸葛亮,甚至连空城计,火烧赤壁这些历史著名事迹都能说出一二,可见诸葛亮对于我们的影响了。那么诸葛亮到底是何人呢?诸葛亮有什么事迹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中国古代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书记载其身高八尺。约合现今1.84米。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一说河南南阳卧龙岗;一说湖北襄阳(现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公元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后人为了消除诸葛亮隐居地一事留下的历史纷争,清代在河南南阳做知府的湖北襄阳人顾嘉蘅写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上,何须辨襄阳南阳。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草庐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不愧为三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虽然我们从诸葛亮简介里面也知道,他最后的愿望没有实现兴复大业,但是诸葛亮的事迹对于后世有极大的影响。

推荐第4篇:诸葛亮事迹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蜀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由于其本身的智慧和《三国演义》一书的渲染与宣扬,诸葛亮在民间成为智慧的化身,现有“事后诸葛亮”一说,意思是事后聪明。诸葛亮还发明了孔明灯、手推车(木牛流马)和改良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传说中他还发明了包子。

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家世一千石。9岁母亲章氏去世。12岁父亲诸葛圭去世。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197年叔父去世,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移居南阳郡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虽躬耕陇亩,仍志向远大,自比管仲、乐毅。后与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交好俱游学,曾求学于司马徽,庞德公等当时名士,并娶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后来罗贯中将这一事实加以艺术描写,遂成为儒家传统社会君臣相得的典范。诸葛亮进入刘备阵营后,被派往东吴,负责联吴抗曹,并最终成功促进孙刘联盟建立。使得赤壁之战中,刘备协助孙权大败曹操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平定荆南。后刘备入蜀,诸葛亮坐镇荆州。但庞统的身亡使得刘备调诸葛亮入蜀,改命关羽负责荆州防务。

诸葛亮在川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强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称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他法令严明,赏罚必信,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诸葛亮受任丞相、录尚书事。223年(章武三年),刘备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他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对于诸葛亮何时当政有争议。有人认为刘备一直十分看重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另外有些人认为直到刘备去世,诸葛亮才实权推行自己的主张。

诸葛亮主政后,先重建孙刘联盟,建兴三年(225年)蜀汉南部的南中地区少数民族在孟获率领发动叛乱。诸葛亮即亲率大军,深入不毛,采取参军马谡建议,以攻心为主,打击为首分子,尽量争取当地上层大姓和民众支持,有的被起用为地方长官。一年多后,这些地区的统治得以稳固,为后来的北伐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汉中,开始第一次北伐。参军马谡极受器重,北伐中马谡为先锋,违反节度,为张郃所败,亮流涕处死,并以用人失察自请贬官。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于第五次北伐魏国中病故于五丈原,享年54岁,归葬定军山。

著作

西晋陈寿撰《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万四千多字。 明王士骐撰《武侯全书》 清张澍撰《诸葛忠武侯文集》 《隆中对》

《悼周瑜》(亮本传及瑜本传未见,唯演义有载,恐非亮作,当为罗贯中之艺术添加) 《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后出师表》疑为后人伪作,陶元珍所著魏晋史丛考的第一篇《世传诸葛亮后出师表辨证》(全文)加以考证。)

《诫子书》 《诫外甥书》 《将苑》(又名心书,多数学者认为非诸葛亮所作,多为后人托诸葛之名而作) 《马前课》(绝非诸葛亮著作) 《便宜十六策》

后人评价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后面称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尚驰《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唐文粹》]

吕温《诸葛武侯庙记》说,诸葛亮“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唐文粹》]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作名为《蜀相》的七言律诗表达了其景仰之情,诗曰: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状多智而近妖。

推荐第5篇:诸葛亮的事迹

诸葛亮的事迹

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的纪念堂。]

隆中对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

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岐山县城25公里。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据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称“诸葛田”。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的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据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棋盘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诸葛锅”,铁锅上铸有汉代隶书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农田,游客来这里总想找一找古战场的遗迹和传闻。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诸葛亮祠,创建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内献殿内两侧墙壁上有一幅幅三国故事画,如古城会、空城计、三战吕布等。壁画下镶嵌着40块青石,石刻岳飞手书《出师表》,字迹苍劲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赞颂岳飞的石刻:“纯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下是应网友要求而整理。2004.03.31

吃瓜留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诸葛亮的传说

1、“借一箭之地”,传说今宜宾一带古时为夷人居地,诸葛亮为了安定“南中”,巩固蜀国后方,亲自领兵南征。途径宜宾发觉这里为山川形胜之地,意欲夺而据之又不想为此分散兵力。便与夷人商议:允借“一箭之地”。朴实厚道的夷人头领想:蜀人纵有万钧之力,谅他一箭又能射出多远。便答应了。于是按诸葛亮安排:这边一箭射出去,那边即派人去寻箭的落点,并随即举族迁到箭落点之外。不想,诸葛亮还有另外安排,他叫人早已将箭带到几百里之外的地方,插在一个大山的崖壁上。夷人在那里找到,只好按事前协商迁去那里居住。

2、“蜀汉军以空黄桶挑水,吓走夷人”,三国时,夷人据守在三江口上的宜宾古城,听说诸葛亮领兵到来,便隔着岷江与蜀汉兵马对峙。诸葛亮决计不用武力而智取宜宾,他让少量蜀兵一到天黑便赶着头角上挂着灯笼的山羊群,从背着古城的山那面上山,翻过山顶再从古城看得到的前面下来,而后又绕道回到山后再上山、再下来。如此周而复始,彻夜不停。连续数夜,夜夜如此,象是蜀兵正源源不断的从外地调来。白天,则挑选军中孔武大汉挑着无底大黄桶,来往江边佯装挑水,个个健步如飞,显得力大无比。此招令隔江相看的夷人吃惊不小,都以为是“天神”降临,不可争锋,悄悄撤守远走。

诸葛亮相关俗语: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推荐第6篇:诸葛亮的事迹

三国时期,周瑜和诸葛亮各司其主,因诸葛亮才学渊博,计高一筹,使周瑜十分嫉妒。周瑜总想找个借品杀掉他。

有一次在酒宴上,周瑜故意对诸葛亮说:“孔明先生,我吟一首诗你来对,对得出,有赏;对不出,就心杀头为罚。如何?”诸葛亮从容一笑:“君子无戏言,请都督先说。”周瑜大喜,便开口念道:有水也是溪,无水也是奚,

去掉溪边水,有佳便是鸡。得志猫儿胜过虎,落坡凤凰不如鸡。

诸葛亮笑笑,开口吟道:有木也是棋,无木也是其,去掉棋边木,有欠便是欺。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受犬欺。

周瑜听罢大怒,但有言在先,不好发作。沉吟片刻,便又出一句:有手便是扭,无手便是丑,去掉扭边手,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长得丑,万难千选挑一妞。

诸葛亮知道这话是在嘲笑自己的老婆黄阿丑长得丑,便应立刻道: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东美女大小乔,曹操铜雀锁二娇。

周瑜知道这话是在奚落自己的夫人。怒发冲冠,几欲发作,辛好鲁肃在一边说了一句:有木也是槽,无木也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槽,当今之计在破曹,龙虎相争岂不糟。

推荐第7篇: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

06中文 王广好

[摘要] 《三国演义》超越历史原型 ,塑造了一个智慧、忠贞、充满理想色彩的诸葛亮形象 ,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艺术创造 。(1)充分突出诸葛亮在刘蜀集团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 (2 )竭力渲染诸葛亮的智慧 ,特别是出神入化的军事谋略 。(3)多方刻画诸葛亮的忠贞品格。作品对诸葛亮的“多智”虽有夸张过甚之处 ,但对此应作全面、客观的分析。就总体而言 ,书中的诸葛亮形象仍然是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不朽艺术典型。

[关键词]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三国演义》写成于元末明初直到明代中期才被刻板印刷广为流传,罗贯中的原本已经找不到,比较接近的是《三国演义》二百四十则,明代末年有人将这二百四十则进行改编成一百二十回,到康熙年间毛纶毛崇岗父子对 《三国演义》进行全面的加工润色,并做了精辟的评点,成为《三国演义》的最好版本,以后出版的 《三国演义》大多是以这个版本为依据.而我研究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也将依此为依据,从全书来看共120回,写三国故事是从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到晋康元年(280年)计113年,其中诸葛亮活动的28年,从(36回)元直回马荐诸葛这一节到(105回)武侯预伏锦囊计共用了69回与其他人物相比较,写诸葛亮的篇幅最多,而且占有了最显著的位置,这位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智者、\"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人物,在作者笔下写成了光照万代流芳百世的智多星,赢得了从下层人民到君王领袖各类人的景仰和崇敬,他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他的身上到底有那些优秀的品质,从他的出场到死扣人心弦引人深思.而我将从他的品德操守,政治理想作为,军事能力和气质风度方面进行论证研究。

一、品德操守

平常人谈到修养问题很喜欢用一句话\"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是诸葛亮告诫儿子如何加强修养及做人作学问的一封信里说的,且看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从出世到死及这篇文章都可以看出他不慕虚荣,不求富贵,严谨朴素,严于律己,无 1

私奉献不争名夺利,知恩图报的品质,他的这些高贵品格实在另人佩服不已。

修身,养德,宁静,致远充分体现他清贫寡欲,顺其自然的品德修养,并非身退安乐消极避世,正因为如此从他跟随刘备的一生军旅生涯来看,始终以此为则,提倡节约俭朴,自刘备三顾茅庐出世以来,火烧新野博望,白河用水,赤壁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刘备死后的后半生都在戎马生涯中度过,渭水前线带病巡营,事无大小巨细均亲自过问,连二十军棍都一一说罚,且少食多虑,他别无所求,他身居高位却不被荣华富贵所累。始终过着清淡朴素的生活,他征战疆场始终是端坐四轮车,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拿羽扇,一幅智者隐士的形象,他几乎都是同一装束,诸葛亮真正做到生活俭朴,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从其居住的环境也不难看出其高超的操守,皇叔一顾茅庐归行数里时,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一派天然气息,一派恬淡清静平和幸福美丽的世外桃源。很自然的衬托诸葛亮这个南阳士子的“淡泊”“宁静”的品质,他亲自勤耕自食,诵经弹琴,不求闻达,顺其自然。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是个饮水思泉,知恩图报的重情人,“受任于败军之季,奉命于危难之间”,(前出师表)他全力以赴改变时局,使其转危为安,先帝临崩白帝城托孤,备言:“嗣子可辅则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立为成都之主”,他立即表示“臣安敢不尽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又曰:“臣岁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

诸葛亮的忠贞尽职另一表现是先主死后,后主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他不理朝政;荒淫无度;不识忠贤;听信谗言,饮酒作乐,而他在这样的君下为臣,在这样情况下,他依然能坚守忠贞效国的信条,忍辱负重,励精图治,坚持北伐中原,扫除奸凶兴复汉室,其实此时他完全可以取而代之,自立为君,则一统天下或许有望,同时也顺天应民意。但他没有这样做,他没有越雷池半步,这即令人慨叹,也让人感动。真是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弃顺天应民,而守雷池不越,于德何有?)

另外他还具有谦虚谨慎,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的优点,渗透在他的言行之中。

二、理想作为

诸葛亮的政治理想也可以说是他的出世的目的,他要帮助刘备攘除奸凶,兴复汉室,救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百姓,他在三分隆中决策时就立下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毕生心愿,有人说:一个诸葛山野村夫,能有什么政治理想和目标,只是刘备的一谋士,耍耍雕虫小技报刘备三顾之恩而已,其实不然,他决定出世虽然有报恩的成分,但最主要的还是实现扶危治乱,兴仁义之师拯救天下的黎民百姓的政治理想,我为什么会这样说,且看下面分析。

诸葛亮未出世时在隆中时,就每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乃治世之能臣。在与皇叔的隆中对中未出茅庐时,他就作出了“三分天下”的精辟的分析,天下形势尽在胸中,还绘制出西蜀的五十州图,他还通古今之易变,还是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真儒,显而易见他有着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襟,而且确定他的人生所追求的目标。从其一生的事功来看,他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预见三国鼎立的局面,并正确确定了刘备的战略部署,行动计划和内政外交的基本政策,先取荆州为落脚点,次取益州为其事业的根基,修明内政,养精蓄锐,占汉中地利以待天时,东和孙权,北拒曹操,时机一到,从汉中斜谷进军,再依上将军提荆州之兵相配合,然后取东吴,则汉室可兴,他科学的分析和果断的决策是刘备事业的灵魂,诸葛亮也以此奋斗奉献了一生,后来连吴抗曹及蜀魏的长期斗争都有利证明隆中对的正确性,这足以说明孔明是一位深谋远虑,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若刘备背离这条路线就会受挫,刘备因为兄弟遇害,起倾国之兵背离诸葛亮的政治路线,从而遭遇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的惨败,一蹶不振,从而又充分反映诸葛亮的政治路线的正确性。

其次诸葛亮以政治家的眼光处理少数民族的问题,“七擒七纵”孟获真正做到以德服人,南征后没有留人置兵同守,而高瞻远瞩的说有三不易:留外人则当留兵,兵无所食,一不易也;蛮人伤破,父兄死亡,留外人而不留兵,必成祸患,二不易也;蛮人累有废杀之罪,自有嫌疑,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不留人,不运粮,与相安于无事而已。在北伐的过程中南方出现了安定的局面,有了稳定的后方。

另一方面在政治用人他能荐贤且能任人唯贤,对堪称“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庞统是极力的保荐而不是排斥和压抑,还有智收姜维表现其思贤若渴的情节,孔明临终还选用一匹贤人(如蒋琬等)维持蜀汉数十年, 由以上可见诸葛

亮是一名卓越优秀的政治家,对蜀汉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经”。

诸葛亮在治蜀方面,他定制的律条颇重,法正曰:“昔高祖约法三章,黎民皆感其德。愿军师宽刑省法。以慰民望。”孔明曰:“君知其

一、未知其二:秦用法暴虐,万民皆怨,故高祖以宽仁得之。今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法正拜服。自此军民安堵。四十一州地面,分兵镇抚,并皆平定。诸葛亮以政治谋略治蜀的成效,律条的制订使蜀汉的人民的安居乐业出现了路不拾遗的太平盛事的局面,真是可喜可贺。

三、军事才华

说到《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莫过于作者对其军事才华的塑造,其过人的军事才华后人有诗赞曰:“伯仲之间见尹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有如“轩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真是谈笑间,羽扇一挥,强敌灰飞烟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其制定的军事作战方案和军事作战的战略部署即带兵指挥作战。诸葛亮还博览群书,投师访友,云游四海,正因为如此他的作战的策略总是计高一筹,多种多样,他以不变应万变,他火烧新野博望,白河用水,赤壁之战等等。并依据具体情况使之变化莫测。诸葛亮还知己知彼的作出分析,最后作出总决策,如在隆中时他长期观察天下的形势而制定的“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的三分的精辟的战略。还有赤壁之战曹操兵败他了解关羽和曹操的的性格才作出“智算华容道”的部署,放曹操一马,他深知若杀了曹操,中原无主就会天下大乱,孙权也会趁势连魏带刘备一起灭,那时纵然他有天大本事也无法挡住。这是诸葛亮作为军事家的深谋远虑和英明部署。又如“七擒七纵”孟获他用的是攻心战术。而北伐中原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但“智者千虑,终有一失”马谡拒柬失街亭,他就没有真正的了解马谡的为人及性格才遭此挫败,他更忘记了先主的临终遗言“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不能不说是其终身的未能扫平中原的遗憾及战略部署的一大失误。

其实诸葛亮与他人的对比中更能体现他的聪明才智及过人的军事能力,与曹操相比,曹操自幼奸猾,善用权术谋略,管渡之战中更是灵活多变,在缺粮的情况下以七万之众胜四世三公的袁绍的七十八万大军,但孔明却处处高他一招,火

烧新野,白河用水,败走华容道被算,诸葛亮又智取汉中。都是最好的例证,奸雄招数再多,还是难逃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周公瑾相比,只能慨叹的说“既生瑜,何生亮”。在联吴抗曹的过程中,他设计陷害诸葛亮,限诸葛亮在十天之中监造十万只箭,这就当时的情况是不可能的,加上周瑜又暗中阻挠,很明显,这是陷害亮的诡计。而诸葛亮明知其意,却漫不经心,随口答应,并主动要求缩短造箭之日,这一来,使故事气氛更加紧张,把鲁肃急的团团转。他越急,情节越紧张,就越显出诸葛亮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就越显出诸葛亮的军事才华。还有诸葛亮祭东风,他安排徐盛丁奉二将各领一百士兵去杀诸葛亮,而诸葛亮与接应的赵云却飘然离去,从而计策又败,这样更体现诸葛亮总高周瑜一筹。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比,诸葛亮曾说过“平生独患者,司马懿一人而已”,但他却一直败下阵来,截寨诸葛亮却早有准备,斗阵中被辱,学诸葛亮木牛流马被截粮,马谡街亭失守后司马懿帅十五大军蜂拥而来,众官皆失色,诸葛亮在身边无一大将的情况下,5000军还有2500去搬运粮食了,却毫无惧色,谈笑自如的谈琴退仲达,诸葛亮退军后司马懿观其营寨,只后叹曰“孔明真神人也”。与刘备相比亦能体现他的才能,出山前刘备一直依附他人,若得一时的栖息之地也随之失守,且屡遭失败,而诸葛亮出山后使他转危为安和节节胜利,不断壮大,三分天下有其一,刘备用其计策则战必胜,一旦坚持己见不听劝阻,意气用事,便一败不可收拾,最为典型的“彝陵之战”最终羞见先生面。这样更衬托出诸葛亮的丰满的军事形象。

四、外交手腕

在外交上也是更高一筹,他结好孙权,以之为援,孤立曹操,由荆益两路出兵,北伐曹魏,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这种科学分析了当时形势的发展趋势,制定了正确的斗争策略,它是刘备事业的生命线,诸葛亮也为此奋斗了一生,《三国演义》中描绘的三国鼎立的形成,蜀、魏的长期斗争,蜀、吴的联合,抗曹等事实,都证明了“隆中对”的正确性。这说明诸葛亮是一位极有远见的卓越的外交家。后来,刘备事业的发展,如果背离这条战线即会受挫和失败,这又从另一方面对“隆中对”的正确性和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作了有力的补证.如诸葛亮刚出山不久,刘备兵微将少一开始节节败退,被逼至江夏,他临危受命搭鲁肃顺风船出师东吴,说吴联合抗曹,他知道要乡成功联合,首先要说服孙权的谋士,在《三国演

义》第四十三回中,诸葛亮舌战群儒中可以充分体现其外交家的风范,与孙权初次洽谈,他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以不变应万变,\"孔明致玄德之意毕,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须,堂堂仪表,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等他问时用言语激之便了.这又体现其具有外交加的胆识和魄力。还有吴派鲁肃和其兄长来讨要荆州对鲁肃他是软硬兼使而对兄长则是智辞,在彝陵之战,西蜀新败之季,士气大减,曹魏用外交联合五路大军大军犯境,他又接好孙权,他又慧眼识一外交英才邓芝出使东吴,邓芝不辱使命圆满完成接好东吴的任务.可见诸葛亮具有高瞻远瞩的外交家的眼光。

五、气质风度

诸葛亮的气质风度与其他人有着显著的不同,他与刘备的相处是“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历坦险而益固”,这是他待人处世的处其厚的气质,他心胸器量博大,又是飘洒风神的雅士装扮。联吴抗曹他以大局为重,游说东吴谋士,智激孙权周瑜,从容镇定,不畏惧,潇洒自如,游刃有余,始终为大局着想,周瑜处处加以陷害,他却故装糊涂使周瑜诡计自然败露,他依然安然用计助吴破曹,博智机敏使周瑜计计落空,最终又因箭伤复发而死,东吴将士误以为是诸葛亮所害,而他在这样情况下为了他政治路线依然去柴桑口吊孝,他痛苦的几乎晕倒,祭文更是感情真挚,感天地泣鬼神。其次的忍辱负重豁达忠贞,善始善终的辅佐昏庸无能阿斗,他听信谗言而排斥孔明,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他临危不乱,依旧忠贞效国。可见孔明的气质风度真是超逸决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博采众长的智慧的化身,他远大的理想及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潇洒自如的气质风度。还具有忠贞效国恪尽职守的高尚情操,虚怀若谷任人为贤大公无私的坦白的博大胸襟,和虚心纳柬和严于律己的高尚风格,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和言行统一的高超品德,学以致用谆谆育人的伟大风范。他是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于一身的正义的代表。

推荐第8篇:《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论文作者:张旭

准考证号:018109165018

作者单位: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指导教师:高建华

主考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2011 年 7月 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人物形象脍炙人口,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长达近百年的三国历史中,诸葛亮的活动虽只有二十七年,但在小说中却占了一半以上的文字,即从第38回诸葛亮出场的“隆中决策”,到第104回的“丞相归天”,共有66回的篇幅,这还不包括诸葛亮出山前水镜先生对他的赞美、离世后“魏都督丧胆”的余威。这将近70回中,又有一半以上的章回是专门写诸葛亮事迹的。如此着力刻画的人物,在全书中还没有第二个。因此,郑振铎曾说:“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的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三国演义的演化》)。小说中的诸葛亮是最具魅力、最有光彩的形象。在这个人物身上,几乎集中了忠臣贤相的所有美德,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全部胆、识、才、智。通过这样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形象,寄托着作者圣君贤相的社会理想。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本书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讲述的是汉末三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它是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近一百年,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故事。全书主要以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为主要人物,今天我分析的是诸葛亮这个人物。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话三国,必先说诸葛”,这足可见诸葛亮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性。

那么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诸葛亮一生有两个亮点,一为忠贞,二为智绝。下面我就从他忠贞、智慧、贤明等三个方面对其形象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

诸葛亮是忠贞的典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格是诸葛亮的主导方面。从他的忠贞和智慧这两者来讲,他的忠贞更让人感动。忠于蜀国的政权,忠于兴复汉室的事业,忠于刘氏两代帝王,是忠贞无二的这样一个臣子,所以他成为千古名相。

在东汉末年的纷纷乱世之忠,刘备为了争夺天下,认识到招揽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他认识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之后,就一直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为创立蜀汉基业殚精竭虑,义无反顾。刘备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如枯苗逢甘雨。”自从有了诸葛亮,刘备集团的情形就大为改观,不但有了正确的政治军事路线,建立了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而且占据了荆、益两州的大片国土,建立了自已的国家,并使刘备登上了皇帝宝座,承续了汉室的大统。

诸葛亮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忠心耿耿地扶刘兴汉,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东征西讨大小数百战,终于夺得两川之地建立了基业。为了安定后方他炎夏渡泸,历尽艰险深入不毛,七擒孟获;为了北伐中原他六出祁山,百折不回。他身担军政要职,日理万机,然而他事必亲躬,日夜操劳,以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这是忠贞之士最突出的表现,最可贵的品质。

刘备虽然英明仁慈,但他却义气用事。关羽死后,他不听诸葛亮的劝告,也不顾赵云等文臣武将的阻谏,举倾国之兵伐吴,为关羽报仇,结果在彝陵惨败,全军覆没,不但严重地削弱了蜀国的军事力量,也给以后的斗争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刘备本人悔恨成疾,一病不起,演出了“白帝托孤”的悲剧。尽管刘禅昏庸得难以点化,尽管刘备当初白帝城托孤时就曾说过,如果刘禅不材,可取而代之,但诸葛亮却从未萌生过些微野心,始终克尽人臣之职。

从刘备托孤的内容来看,一是肯定诸葛的才干,只有他才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二是要诸葛亮在佐禅或废禅自主之间进行选择。从刘备的本意和性格来看,他以统一天下的大业为重,他深知阿斗无能,不堪重任。刘备许诺诸葛亮在辅禅和废禅之间进行选择,应是实情。但这对诸葛亮的忠贞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要废禅,无论从诸葛亮的才干和威望还是权力和地位来看,都是能够做到的,而且有先帝的遗诏明喻,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从客观上看,于当时统一天下的大业也是有利的。然而,在封建社会里,“忠贞爱国”与忠君是一致的,刘禅是刘备的嫡亲长子,又是已立太子,太子继位是继承汉统,废禅自主则是篡逆,非忠臣所为,在这二者之间,诸葛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辅禅继刘,且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诸葛亮自白帝一回到成都就立刘禅即了帝位。此后,他上失英主,下失股肱。刘备在时对诸葛亮深信不疑,言听计从,就连关、张有居傲之言都要受到责备,刘备自已也团结了一大批文臣武将支持诸葛亮进行政治军事斗争。刘备驾崩之后,旧时的一批军事骨干关、张、马、黄等了相继去世,因此,斗争更为艰巨,但为完成先帝托孤之重,诸葛亮的工作也更勤勉了,真是夙兴夜寐,呕心沥血。先是智平五路,化险为夷,接着南征夷越,七擒孟获,然后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不辞劳苦,不避艰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形象的光彩,就在于他的为当时社会所推崇备至的人格力量。

建兴十二年秋八月,诸葛亮在北伐中殒命五丈原。作为文臣殉于职所,作为武将战死沙场,也就算“全忠”了。可诸葛亮死后还以木像吓退魏兵,用锦襄妙计殊杀反将魏延。他不但自已尽忠王事,他的子女们也尽殉国难,这不能不说是他忠贞言行教育影响的结果。

三国时各国都有不少的著名军师谋臣。东吴有周瑜张昭辈,周瑜虽有谋略,但他嫉贤妒能,气量狭小,不顾联刘抗曹大计,一心泄私仇害贤良,结果反使自已被气身亡,使吴国失去股肱之臣,不可为忠。至于张昭,大敌来临时只会鼓动君主投降,希图苟安;局势稍缓则尽出馊主意陷害贤良之士,其行为与“忠贞”挂不上号。魏国有奇谋之士司马懿,然而就是这个鹰视狼顾的大谋士,最终夺了曹家天下,篡魏兴晋,何忠之有?而在蜀国,一方面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刘备对诸葛亮礼贤下士,信任有加;另一方面从博望坡到五丈原,诸葛亮对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情况下,他执著理想,力撑危局,顽强进取,坚忍不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确确实实堪称“忠贞”的典型。

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

构成诸葛亮形象的另一基本要素在于他的足智多谋。他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晓天文;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具有经天纬地之才。他的形象就是智慧的化身。

第一、政治才能 早在隐居隆中时,就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初见刘备,就透辟地分析了形势,提出了占荆、据蜀、联吴、抗魏的长远的战略思想。要刘备北让曹操占天时,东让孙权占地利,而蜀汉只能占人和。当时刘备因为屡吃败仗,檐下借居,正走投无路,忽然有这样明眼人的指点,使他眼前豁然一亮,从心底感激佩服。自此二人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形同鱼水。诸葛亮不仅有隆中高论,而且能实际用兵。第一次在博望坡就出奇制胜,以区区九千人马,一举用火烧退了曹操部将夏侯惇的十万大军。一下子就扭转了刘备集团长期以来军事上的被动局面,同时也使得当初就对他冷眼旁观、并不服气的关羽、张飞,也不得不刮目相看、“拜服”再三。这样,诸葛亮很快就在刘备集团中树立了威信,站稳了脚跟。隆中对策,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审时度势,建立了联吴抗曹的统一战线;扶刘兴汉,采取了顺应时代民心的斗争策略,这些都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才能。

第二、军事才能

首先,作为军事理论家,诸葛亮的军事著述之多,在三国时期无人出其右:《南征》、《北出》、《兵要》、《传运》、《军令》(上、中、下)等有案可稽,《将苑》中“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也”这几句话,已为历代军事指挥人员(包括其他行业有识领导)奉为座右铭;

其次,诸葛亮还是三国时代最出色的军事发明家。他推演确定的八阵图,使中国传统军事阵法达到了最高峰;他发明的木牛流马,是当时军队后勤供给最先进的运输工具;他“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是当时最具杀伤力的远程武器,他的这些发明创造同样是当时无人匹敌的;

当然,处在那样一个改朝换代的战乱年代,是否为军事家,主要还要看他的军事实践,即是否有过统兵打仗的经历以及他的战绩。

火烧博望后,接着又火烧新野,诸葛亮再次用火攻把曹仁、曹洪的大队人马烧得焦头烂额。终于激起曹操重整旗鼓,统雄兵百万,率上将千员,假称帝命,逼近长江,要与东吴孙权联盟共伐刘备。面对曹操强大的实力和声势,东吴集团文官们都主降,只有一部分武官主战。这时,诸葛亮为了贯彻联吴抗曹的战略,又顶着危险,只身到吴,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力驳群儒,语惊四座。接着又用激将法,智激周瑜和孙权,最终争取了东吴这个强有力的军事同盟。然而,也就在此时,诸葛亮的精明智慧引起了周瑜的嫉妒不安,他三番五次找机会想杀掉诸葛亮。但诸葛亮凭着他的足智多谋和豁怀大度,虚与周旋,每次都巧妙地躲过了谋害:先是周瑜派诸葛亮去乌巢劫粮,断曹操的粮道,目的是想借曹操之手杀掉诸葛亮,结果却被诸葛亮巧妙地以言相激,点破劫粮必备擒的后果,并通过鲁肃告诫周瑜应以拒曹为重,不要相互谋害。接着是群英会,曹操派蒋干说降周瑜,不想自作聪明、愚不可及的将干反被周瑜愚弄,最终使曹操中了反间计,杀掉了自己的两员水军大将。周瑜对此计非常得意,以为别人不知,实际早被诸葛看破。于是周瑜再设障碍,令诸葛十天之内造十万只箭,想以此难住对方,进而对诸葛军法从事。但诸葛亮胸有成竹,利用大雾横江,草船借箭,仅三天就赚获了曹军羽箭十万只。后来周瑜又用苦肉计,把黄盖打得皮开肉绽,几次昏厥。为的是借此让黄盖去诈降曹操。周瑜这一计人人莫名其妙,就连鲁肃也蒙在鼓里,但诸葛亮却冷眼旁观,心内有数。在周瑜安排下,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赤壁大战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得意中的周瑜突然大叫一声,往后便倒。接着就口吐鲜血,卧病不起。这时,又是洞察一切的诸葛亮看透了此时周瑜得的是心病:因为在隆冬十月,西北风正盛,东吴放火要烧北方曹操的战船,无异于玩火自焚,就在这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下,又是诸葛亮筑坛祭东风,这才使火烧赤壁一举告捷,直烧得曹军“强鲁灰飞烟灭”。因此,小说中引诗说:

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 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

赤壁之战的正面指挥者虽然是周瑜,但其中关键的人物却应是诸葛亮。不是诸葛亮顾全大局、维护联盟,不是诸葛亮火起前筑坛祭风,火起后又智算华容,截击焦头烂额的曹兵,那么,这场历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战,简直难以想象。

火烧赤壁后,诸葛亮与周瑜的矛盾随着吴蜀双方对荆州的争夺而更加激烈。这时的诸葛亮,对周瑜一改退让而为进逼,先后凭借神机妙算,三气周公瑾:一是趁赤壁火起后,周瑜与曹仁交战的机会,夺了曹军的兵符,先于周瑜占领了荆襄九郡,使周瑜徒劳往返,一无所获。所谓“几郡城池非我有,一场辛苦为谁忙”,本来就战斗负伤的周瑜,看到荆州城上插的全是刘备的旗子,一气之下跌下马来;二是用锦囊妙计协助刘备一举粉碎周瑜用“美人计”索取荆州的企图,空落一个“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千古话柄,再次金疮迸裂,不省人事;三是粉碎周瑜虚名收川,实取荆州的“假途灭虢”之计,出其不意地以犒劳所谓的“过路”士兵为名,包围了吴军,把别有用心的周瑜好好羞辱了一场,周瑜一气之下金疮复裂,坠于马下。就这样,诸葛亮凭借他的胆识才智,一而再、再而三地挫败周瑜,使其一筹莫展,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最终因心劳力拙,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36岁。雄姿英发、少有才气的周郎,居然被诸葛亮活活气死,有力地烘托了诸葛的智谋才干。

诸葛亮后期主要对手是司马懿。司马懿老奸巨猾,见识手段都远远超过周瑜。不过,他到底比不过诸葛亮。司马懿能料定诸葛亮的一些计谋,并预作相应的对策,但诸葛亮因势利导、别出新意,他就穷于应付了。像著名的空城计就是如此。失街亭尽管有诸葛亮用人不当的微疵,但却因空城计的巧设而得到了补偿。面对司马懿率15万大军席卷而来,弹丸之地的西城仅有老弱残兵两千五百,战又不能,退又不是,诸葛亮便命“大门四开,每一门上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使得司马懿满腹狐疑,逡巡不敢冒进,最终“两路兵尽皆退去”,不动一刀一枪,就解了西城之围。这当然不是诸葛亮侥幸取胜,而是建筑在敌我双方的精确分析上。诸葛亮深知司马懿了解他“平生谨慎,不曾弄险”,进而出其不意,一反常态。从现象上看,这是军事战场上的较量,实际上是军事才能的较量,显示了诸葛亮在瞬息万变的事态面前的超人镇定,过人胆识,惊人魄力。连司马懿也不得不承认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吾不如孔明也”。

第三、外交才能

诸葛亮也表现出杰出的才干。他出使东吴,建立了孙刘联盟,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刘备死后,他摒弃吴、蜀旧怨,重新巩固了孙刘联盟,为后蜀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国际环境;他对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他西和诸戎为蜀国营建了安定的后方。

第四、文学才能

他的前后《出师表》理精言畅,情真意笃,千百年来受到后世的人的景仰称道。他还掌握了超越时代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发明创造的杰出才能。他所制作的木牛流马,不仅当时人觉得神奇,今天的人们也觉得是个迷。他临终前传授给姜维的连驽之法,是当时还未曾使用过的先进武器,也是他的重大发明创造。

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三、诸葛亮是贤明的楷模

诸葛亮辅佐刘备,作军师之职,总理军国重事。章武元年刘备即帝位,封诸葛亮为丞相。建兴元年后主即位,加封诸葛亮为武乡侯。他二十七岁出山,至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五十四岁,为官二十七年。在这二十七年中,他兢兢业业勤于王事,夙兴夜寐恢复刘汉江山。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高尚的德行和优秀的品质,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崇拜景仰,被后世人们视为“贤相”的典型。

第一、他知人善任,任人为贤。

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对那引起忠于蜀汉政权,又有真正才学的人,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刘备死后,他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整,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却无任何山头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他心胸开阔,容人容物的雅量,摆脱个人好恶从事业出发选人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受过诸葛亮严厉处罚被削职为民的廖立、李严听到诸葛亮病故的消息,竟痛哭失声,他们被罢黜官职,不但不怨恨反而寄予希望,对他的死十分悲伤。这说明诸葛亮用人多么公正。

第二、严于律己、谦恭待人。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来敏、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与他同齐名的庞统相比,更能看出二人高下。虽然,水镜先生说:“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他说的重点仍在诸葛亮。诸葛亮高于庞统之处,不单在智谋才华,更重要的还在于品德胸怀。庞统心怀私念,妒忌孔明,骄兵轻放,急于求成,铸成大错,终身抱憾。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他多次表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在《与杜微书》中说:“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在《又教与军师名史与参军掾属》中称:“任重才轻,故多阙漏。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功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以谏止;虽资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子始终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诸葛亮不仅自谦,而且以深受教益的事例说明愿得别人诲教之诚心。平定南中,他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言,并作为命令颁布全军,强调南征,不能单靠武力镇压,还要靠智胜和从思想上瓦解叛军,从而制定了对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和抚政策。

刘备入川之后,从赵云之谏,使老百姓安居复业。令孔明拟定治国条例,刑罚颇重。法正反对,提出“宽刑省法,以慰民望”的观点,诸葛亮则指出“秦用法暴虐,万民皆怨,故高祖以宽得之。今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弱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此论不仅法正叹服,而且诸葛亮从严治蜀也是史有明证的。正是由于他革除刘璋暗弱弊政,从严治蜀,恩荣并济,所以蜀国国内局势安定,生产发展,百姓日子相对平稳,有力地支持了南征北伐的军事斗争。

第三、赏罚严明,高风亮节。

诸葛亮赏罚分明,既包括功臣名将,也包括自已。无论是谁,只要有功,皆受赏赐,只要有德有能皆受重用,而且宫中府中皆为一体。马稷身为参军,是蜀军中的“高干”,他丢失街亭重地,导致北伐失败,诸葛亮挥泪崭之。可贵的是他能自责“用人不明”之过,上表自贬三级,自削俸禄。我们看到“文过饰非”者太多,能引咎自责者实在太少。即如曹操,误杀蔡瑁、张允,却说此二人怠慢军法,错斩杨修反污其惑乱军心,两相比照奸贤自明。

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过分的名位与特权。李严为曾怂恿诸葛亮加九锡,加爵称王。诸葛亮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庭,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其高风亮节,堪称典范。国家兴衰高于个人荣辱,志高品洁,不为权欲所惑,不为名利所累,超凡脱俗。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人格之崇高,品德之纯正,堪称历代忠臣良吏之典范。

第四、勤政为民,不谋私利。诸葛亮一生勤于政务,兢兢业业,为蜀汉立下莫大功劳,他自已却不贪不奢,除了简单的吃穿用度之外,家无盈财。他为国家献出了生命,却未给子女留下多余的财富。他临终时上表后主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倾,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了。”以诸葛亮的功劳和贡献,赏赐多少都是应该的,可是他却能做到“不使内有余帛,外无赢财。”这是何等的廉洁,这与贪官污吏及以权谋私者相比是何等的鲜明!

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官一是要轻徭薄赋,让老百姓能够休养生息;二是要保境安民,赏罚有度,秉公执法,惩治腐败;三是为官者要清正廉洁。诸葛亮就体现出这样的德行与操守,所以,他在老百姓心里是一个“贤相”,《三国演义》的作者通过大量的事例描写,把他塑造成了一个“贤相”的典型。

第五、不贪权势,治蜀有方。

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孔明治蜀刑法颇严,他与法正等人制定法典《蜀科》,还拟出,《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科条。

孔明促进了蜀地农业的发展。他很重视都江堰水利工程,创设“堰官”专职管理,采用以农养战、耕战结合的政策,解决军粮问题。诸葛亮对手工业也非常关注,恢复盐铁专营,并亲到现场视察利用天然气煮盐的情况。并于城内设置“锦官”,专门管理。后世称成都为“锦官城”,即源此。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由于诸葛亮不仅是从征战的角度推动生产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从稳定人民生活着眼制定政策发展生产的,其结果蜀地是“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一片繁荣安定景象。

总之,在小说中,诸葛亮是“智”的化身,是当之无愧的“智绝”。魏国的曹操、司马懿,吴国的周瑜、吕蒙、陆逊,蜀国的庞统、姜维等,尽管都长于计谋,但与诸葛亮一比,就都相形见绌。“智慧”与“忠贞”结合在一起,使诸葛亮无疑成了当时社会人们理想的“贤相”的典范。

诸葛亮一生足智多谋,无穷如天地。但作为一个凡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可避免的会犯错误。俗话说:“疵不掩瑕”,这些不足之处,这些历史局限性,并未对人物形象造成太多的不良影响,某种程度上来说反而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突出、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参考书目及注释:

(1)《三国演义》,罗贯中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 (2)《中国小说史》,鲁迅著,上海社科出版社,1998。

(3)《诸葛亮的故事》,王凯著,襄樊日报社, 80年代后期。

(4)《诸葛亮与隆中》,襄阳师专中文系著,襄樊市隆中管理处,1980。 (5)《诸葛亮研究新编》,襄樊市诸葛亮研究会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6)《诸葛亮形象史研究》,陈翔华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

(7)《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

论文提纲:

第一部分(1段) 概括介绍三国演义

第二部分(2-7段)主要介绍诸葛亮的生平第三部分(8-9段)总述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特点

第四部分(10-最后段)对诸葛亮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一讲介绍诸葛亮的忠贞 第二讲介绍诸葛亮的智慧 第三讲介绍诸葛亮的贤明。

推荐第9篇:三国演义之读诸葛亮有感

三国演义之诸葛亮书评

三国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就像苏东坡写的那样,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无论是成者为王,还是败者为寇,都抹灭不了那些熠熠生辉的灿烂恒星。就算是那些身首异处、功败垂成的群雄们,也有他们自身独特的亮点。

如果说一本好书,每一次品读都有不同的感受的话,那么三国演义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在它描写的人物里,其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诸葛亮啦,写诸葛亮出山的过程,先借司马徽、徐庶之口,影影绰绰地虚写他的非凡才能;继而是三顾茅庐,仍是从刘备等三人的眼光中虚写这位“高人逸士”的生活氛围和一种神秘色彩,逗引读者的兴趣.第一次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这个人物就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诸葛亮可以算是《三国演义》中智慧人物的代表,他在无论何种复杂的情况下,都能审时度势,掌握大局;在无论多么危急的情况下,都能运用巧思,转危为安。虽然三国演义已经神化了诸葛亮,但还是可以从中感悟到他的智慧和人生哲学。我想他应该是一位儒将,至少有着儒将的风范,尽管古代十大儒将中并没有他。这就是我对这个角色的第一印象,但当我再次拿起着本书,看到他在五丈原时,在寒风中视察军营时,面对长天的无力叹息,我更加的敬佩这位伟人。这是诸葛亮临终时的一句话“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意思就是,再也不能为复兴汉室、酬恩先主而上阵讨伐叛贼,浩淼苍天,永恒不朽,为何却对我如此苛刻,让我在此走到尽头,也不愿再多给我哪怕一点点时间,不甘啊!五丈原的秋风彻骨生寒,命运对这位壮志未酬的老人确实是过于苛刻了,他走得极为不甘,而且走在了老对手司马懿前面。也许在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他就已经觉察到复兴汉室江山是不可能的,但在刘备三顾茅庐的厚礼下,他毅然出山。他知道这一去怕是再也回不来了,但他并不后悔。司马徽当初就说,“孔明虽得其主,然不得其时。”想必诸葛亮也清楚这一点。也许真正的历史中诸葛亮并不是如此想的,而只是对刘备的忠诚。但三国演义就是如此恰到好处的塑造了这么一位英雄,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英雄。是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还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就是三国演义要告诉我们的。真正的英雄不一定是成功者,但一个敢于面对挑战,在困境中奋起,毅然决然的人,一定是以为英雄。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者,虽败犹荣。试想这样一位小说人物,如何不能扣动读者的心弦呢?

有一句话是《出师表》里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也许你觉得没什么,也许是你不明白。在这功名利禄的世界里,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这个道理是不会变的。所以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向你伸出援手的人,你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诸葛亮九岁丧母,十二岁丧父,幼年饱受失亲之痛。对于雪中送炭定有自己的认识,所以奉命于危难之间也是他人生观的一种表现,更是知恩图报的一种形式。

《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意思是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这也许是诸葛亮对自己人生观的诠释。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推荐第10篇:诸葛亮智收姜维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诸葛亮智收姜维

沽源县第五小学 冯国英

话说诸葛孔明引兵攻下南安(今甘肃陇西)、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二郡,又设计派魏延去取天水郡(今甘肃天水西北)。结果被魏将姜维识破,吃了一回败仗。孔明感到惊奇,又听南安人说姜维文武双全,足智多谋。赵云又夸他枪法好。孔明亲自引军马去取天水郡。结果又遭埋伏,关兴、张苞二将保护孔明杀出重围。孔明思之良久,决定收降姜维。于是叫魏延依计去攻打冀县(今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赵云引一军去攻打上邽(guī今甘肃天水)。自引军围攻天水郡。姜维母在冀县,急请命去冀县救母。孔明叫带来降将夏侯楙(mào同“茂”)附马,此人是夏侯渊之子,曹操之女清河公主丈夫,叫他去招安姜维。孔明放他出寨自去。一路遇见百姓奔走,一问便知,这些人是冀县百姓,说姜维献了城池,归降了诸葛亮,我等弃家投奔天水城。夏侯楙纵马望天水而行。又见百姓携男抱女远来,所说皆同。奔到天水城下叫门,城上人认得是附马,慌忙开门迎接。太守马遵拜问,夏侯楙具言姜维之事。正没主意,已是初更,忽听蜀兵又来攻城。火光中见姜维在城下大叫,请夏侯都督答话。此姜维乃蜀卒所扮,奔走百姓也是孔明之计。

孔明亲引兵来攻冀县。姜维在城上见蜀军大小车辆搬运粮草,入魏延寨中去了。姜维便引三千兵出城来劫粮。夺得粮车,正要回城,忽一彪军拦住,为首大将张翼,二人战不数合,王平引一军杀来,两下夹攻。姜维敌不住,夺路归城,冀县城早已被魏延偷袭。然后又杀奔天水城,手下只有十余骑,又遇张苞杀了一阵,姜维只剩匹马单枪,来天水城下叫门。城上军士报于太守马遵,太守叫乱箭射下。看看蜀兵又到,于是飞奔上邽城去。城上梁虔见是姜维,大骂后,令军士乱箭射下。姜维不能分辨,仰天长叹,两眼泪流,拨马望长安而行。行不数里,前面树林中,拥出数千军士,为首大将关兴。姜维人困马乏,勒马便走,忽一辆小车从山坡转出,乃是孔明也。孔明说:“伯约此时何尚不降?”姜维思之良久,只得下马投降。

第11篇: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名:

校: 学

号:

班级:

摘要„„„„„„„„„„„„„„„„„„„„„„„„„„„„„„2

一、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2

二、具有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的智慧才能„„„„„„„„„„„„3

三、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6

四、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6 注释„„„„„„„„„„„„„„„„„„„„„„„„„„„„„„9 参考文献„„„„„„„„„„„„„„„„„„„„„„„„„„„ 10

1 【摘要】: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被作者神化了的一个主要人物,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一直为广大群众所传颂和喜爱的人物。诸葛亮有着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卓越的军事、政治和外交才能,谦虚谨慎、严于责己的优秀品质,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分析,为人们更好地了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提供肤浅的借鉴。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

人物形象

2 在我国古典名著中,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不仅是最早出现的长篇章回小说,而且代表了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它以其宏大磅礴的历史布局,纷繁复杂的人物角色,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四大名著之一。在这本令人百读不厌的名著中,作者一反《三国志》“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的记载,而将他写成治戎与奇谋兼长、理民之才干与为将之谋略皆高的全才,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诸葛亮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鬼莫测的谋略智慧、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赢得了古今许多著名人物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喜爱。诸葛亮为什么如此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多年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从他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卓越的军事、政治和外交才能,谦虚谨慎、严于责己的优秀品质,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等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全面分析,为人们更好地了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提供肤浅的借鉴.

一、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十年中,也是诸葛亮成长完善的重要时期。他摆脱许多的束缚,精心研习各类经典并大量阅读。《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学习方法提到过一句: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这三人,是指徐庶、石广元、孟公威。诸葛亮以独特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中国一贯陈腐的学习观念。这与诸葛亮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务实的态度有关。对他而言,知识与学问,不是用来卖弄和应试的,而是帮助他在日后运用的。在《三顾茅庐》中,刘备就在南阳的田间听到耕种的农民们高唱优雅的歌曲,他很惊讶这些农夫竟可以唱出如此高雅的田园歌曲,而农夫们告诉他,这些歌曲都是隆中的那位“卧龙”先生所做。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隐居时的诸葛亮,是和这些农民们有深入接触的,他们一起劳动和耕种。在后来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他也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也与他一贯事必躬亲的行事风格相一致。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使诸葛亮有机会可以和广大的下层人民交流接触,并体味生产劳动的艰辛。对诸葛亮来说,这无疑是他非常重要的生活磨练和心理磨练。孔明以经世致用为己任,匡扶社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博览群书,对天文地理、农工算计、医卜星相、兵器机械等都有相当的研究。诸葛亮不仅具有高远的理想和强烈的政治抱负,“志在靖乱”,而且积极进取,为实现理想和抱负的行动百折不挠,直到累死在前沿阵地。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如失荆州、败夷陵、刘备死、南中乱、多次出征祁山而无功。“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便是诸葛亮一

3 生的真实写照和总结.

二、具有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的智慧才能。

《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塑造成有远大政治抱负和忠贞不渝的节操、有超世才能和智慧的德才兼备的完人形象,使之成为智慧和忠贞的典型。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称他是“古今来贤相第一奇人”,把他的“智”与曹操的“奸”、关羽的“义”并称为“三绝”;鲁迅评价说:妆诸葛亮之智近于妖。诸葛亮作为一个贤相,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备,为共图霸业奋斗了一生。蜀汉的兴衰,三国之间的每一次重大的军事、政治斗争,几乎都与诸葛亮有密切的关系,显示了其经天纬地之才和其精通军事、政治、外交的才能。

作为一个杰出的的政治家,诸葛亮在辅助刘备建立蜀国、打击豪强、任人唯贤、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等许多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从三十八回谈起,书的作者为突出诸葛亮的大智大勇,一开场就把他给描绘了出来。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1]

接着作者把玄德等人渴求拜见大贤的心情表露出来。诸葛亮初见刘备时便提出了拒蜀、联吴、抗魏的长远战略思想,显露了一个政治家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2]

他所预见的这些情况是否正硧呢?是否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物?作者接着就把诸葛亮超人智慧展现开来,博望坡一仗,曹操令夏候惇带十万人马进犯当时只有几千人的新野,企图把刘备扼杀在摇篮之中。诸葛亮分析了敌情,利用了敌人的弱点,巧伏奇兵,以少胜多,将曹军杀得大败而逃。

孙子兵法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做为一个军事家的诸葛亮深知其中的奥妙,为保全实力,避免被曹军吞没,他采取了联吴抗曹的策略,以实现取荆州、占西川的目标。在分析了敌情后,诸葛亮只身入吴,先以博大精深的知识和口若悬河的雄才驳倒了吴中众多谋士,巧言说服孙权,智激周瑜,使吴蜀两国确立了联盟关系,终于在赤壁之战中使曹军败北。在

4 争夺荆州之事上,诸葛亮显示了超人的手段,周瑜发现了诸葛亮的过人之处,便处处先发制人,企图达到除去诸葛亮的目的。诸葛亮为保全大局,采取了既斗争又联合的策略,使周瑜损兵折将,在争夺荆州城池时还中了一箭。周瑜先后使用了“美人计”、“假途灭虢之计”,其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周瑜最后病急交加,命丧黄泉,并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既生瑜,何生亮”。周瑜死后,为保证联盟不被破坏,诸葛亮冒生命危险去吴国吊丧,使吴国又与蜀国重归于好,从而表现了诸葛亮的外交才能和过人的胆识。

在六十回张松献图的事情上,也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政治家的智慧,他深知西川是刘备立足的必争之地,但是曹操、孙权也认识到占领西川的重要性,恰巧张松又是西川一个要弃暗投明的要员,所以他事先就派去了间谍刺探军情,当他得知张松在曹操处碰壁之后,立即派人远道迎接张松,用仁义之心感动了张松,使其把西川的地图献于刘备,实现了刘备多年夺取西川的夙愿。

街亭本是夺取中原时的咽喉要地,由于诸葛亮用人不当,失去街亭,因此丧失了进取中原的有利战机,诸葛亮又使用空城计使司马懿兵退千里,没有超人的智慧和过人的勇气是很难做到的。

做为汉承相的诸葛亮,他之所以要为汉家天下呕心沥血鞠躬尽瘁,除了有封建的正统思想之外,其原因是:为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和“托孤”之重,他竭忠尽智,从博望坡到五丈原,为蜀汉霸业建立了巨大的功绩。[3]

当然,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智慧不是天生就有的,虽然书中某些地方对他的智慧进行了神化般的描写,但他在对待少数民族问题上,表现出的宽容和睦的外交家风采方面还是说明了他智慧。蜀汉建国之后,刘备不听诸葛亮的苦劝,坚持要给二弟关羽报仇,以致夷陵大败,身死白帝城。蜀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南中各路豪强又先后起兵叛乱,一时间南中诸郡并皆叛乱。非但如此,叛军还煽动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乘机叛乱。为了安定蜀国后方,诸葛亮亲率大军征讨,制定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来平定叛乱。南王孟获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在当地影响甚广。为了能使孟获从内心诚服,诸葛亮又一次开创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将孟获七擒七纵,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诸葛亮恩威并施,折服了孟获,也赢得了西南少数民族的民心。为后来的以夷制夷,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的外交风采的篇章还有很多,如第四十三回的“舌战群儒”和第四十四回的“智激周瑜”。如曹操取得荆州南下

5 时,诸葛亮已经历过战争,对敌我双方的长处和弱点都已作了比较,而诸葛亮在其它的战争中之所以取胜,也是由于他对具体情况进行了调查的结果;如在几次战争中,诸葛亮事先实地观察地形,调查对方兵力部署,根据地形和客观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利的作战方案,击败了敌人;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方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知道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诸葛亮不但善于分析情况,而且善于解决问题,他不但满腹经纶,而且善于组织,他运筹帷幄,料事如神,又安详沉着,指挥若定,使诸葛亮成为了智慧的化身。因此,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正确判断来源于实践,只有实践才能锻炼一个人。

三、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

国家的强大,必须具有健全的法令和制度,也要靠执政者的仁政,在诸葛亮身上可以说两者都具备,做为统治者的一员更重要的是具有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也说“诸葛亮的理政和品德我是推崇的”。我们以博望坡初用兵为例:曹操差夏候惇率兵十万,杀奔新野,为解新野之急,诸葛亮第一件事并不是如何调兵,而是如何用令,“主公若欲亮行兵,乞假剑印”。由于剑印的确立,才使关、张二将用心,才赢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诸葛亮不恃才自傲,为维护汉室天下,他做到对内实行法制,赏罚严明,对犯法人不管其地位高低,功劳大小和自己关系亲疏都要依法惩治。李严是蜀国托孤重臣之一,他在一次督运粮草、器械中误了期限,为了逃脱罪责,竟假传皇上诏令命诸葛亮退兵,诸葛亮了解李严为一已之故废国家大事,立即予以严厉处分,李言被“谪为庶人,徙于梓潼郡闲住”。而李严的独生子李丰有才能,他又任命李丰为长史。诸葛亮之所以法度严明,还在于他的以身作则。马谡做为一个军事要员,在街亭之战中,由于居功自傲、刚愎自用,不听王平劝告,失去了战略要地街亭,导致进取中原计划的破灭,针对此事,

诸葛亮并没因马谡是重臣,又与自己私交甚密而废军法,最终挥泪斩死马谡。用孔明的话说:“昔孙武所以能制胜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 [4]

而他的哭也体现出了他对汉室的忠贞:“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 [5]而诸葛亮对此次战争的失误,不是只追究他人的责任了事,而是从自身寻找原因,他意识到这次战争的计划失误,是用人不当,为能使军法严明,他自作表文,令蒋琬

6 申奏君主,请自贬承相之职。诸葛亮还知人善用,推举有才有志的人出来为官,那怕是敌方阵营中的人才,他也要千方百计收他归顺,象老黄忠、魏延,最令人称颂的是计收姜维这个有智之士,都显示出他的过人之处。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将相能做到这一步十分难能可贵,这也是他被人们广为传颂的原因之一。

四、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义肝忠胆,六经以来二表; 托孤寄后,三代而后一人。”

这是陕西岐山县五丈原诸葛亮庙的一副赞扬诸葛亮的对联。这副出自佚名者之手的对联,没有对诸葛亮的一生进行泛泛一般的叙述,而是对他忠于蜀汉、托孤寄命、竭忠尽智、死而后已的精神加以赞扬。五丈原是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病死于军中的地方,诸葛亮以自己的生命实现了他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诺言。作者没有按一般楹联的方式概述他的生平事迹,而是重点赞扬了他“托孤寄命”、“死而后已”的精神,很符合五丈原诸葛亮庙的特点地点和环境。而把诸葛亮推崇到“三代而后一人”的地位,也赞美到了极至。千古一帝康熙也称他“史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唯诸葛亮能为之”。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它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把这种矛盾斗争反映的如此真实、深刻、全面,这是作者的杰出的成就之一。《三国演义》正是通过记叙惊心动魄的军事和政治斗争,运用夸张、对比、烘托、渲染等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批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诸葛亮是被作为忠贞和智慧的典型来塑造的,

作为封建社会理想的贤相,小说突出描写了他对刘备的忠贞,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竭忠尽智,赴汤蹈火,为蜀汉的霸业立下了巨大功勋。刘备死后,阿斗年幼,他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独立支撑局面,如在八十五回魏国联合孙吴政权及南蛮诸兵,起兵五路(五十万人)来进攻蜀国,在满朝文武惊慌失措的情况下,诸葛亮稳如泰山,将敌人的情况做了周密的分析,安排了退敌之策(安居平五路)。当后主刘禅面见诸葛亮时,他笑谈: “先帝以階下付托与臣,臣安敢旦夕怠慢。成都众官,皆不晓兵法之妙,贵在使人不测,岂可泄漏于人?„„” [6]

又如在七擒孟获的斗争中,他认真分析敌情,做到知已知彼,为消除进取中原的后患,采取了马谡的建议:“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此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功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

7 心足矣。” [7]

把孟获抓了放,放了擒,用诸葛亮的话说: “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直须降伏其心,自然平矣。” [8]

孟获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经过七擒七纵,南人不复反矣,消除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达到了预期目的,胜利班师回朝。

诸葛亮为汉室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为突出的表现在他的前后出师表上。

在《前出师表》中,他分析了形势,认为现在天下三足鼎立,益州又是穷困偏僻之地,在存与亡的关健时刻,只要内臣和外臣忠心于汉室,将先帝的高尚品德发扬光大下去,“亲贤臣,远小人”,汉室兴隆就指日可待了,如果不这样就会重蹈桓灵二帝的复辙。又剖析自我,认为正是由于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出身低微,曾经三次求助于草庐之中,令我十分感激,虽然自己奔波二十一年,取得了一些战果,但为先帝托孤之任不敢有半点懈怠,因此我应该报答先帝之恩,忠于自己的职守,出师伐寇,兴复汉室的大业。在此基础上他指出了哪些大臣是可以依靠的,哪些大臣是必须疏远的,满纸忠义之心,读之使人潸然泪下。陆游曾赞之曰:“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后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了当时的实际情况,认为先帝身边虽然人才济济,伐贼虽还不能胜,而偏安蜀都,这是坐以待毙。伐寇,有人认为不可行,他认为这是可行之计,因此,他阐述了几个方面的“未解”,即:(1)蜀幅宇狭小,难以与敌国持久地抗衡,若不乘敌国空虚之时北伐,不仅不能实现先帝遗愿,而且可能导致坐以待毙。“此臣之未解一也”;(2)失去作战良机使孙权势力扩大,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权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3)以为不危害目前而认为安定,而欲以为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4)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5)蜀地人才匮乏,人才损失惨重,若不抓紧利用目前的人才资源,数年之后,就会丧失北伐中原的人才资源,就可能永远丧失北伐中原的机会。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6)人民要求统一,而不以此时出战,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9]于是他追述先帝的遗德,认为应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睹也”。无怪乎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称赞说:“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诸葛亮的高尚情操不仅表现在对汉室,也表现在对待部下的态度,从马谡的被斩到李严的降职,这些看来是被对方咬牙切齿的事,诸葛亮却处

8 理的十分自然,使人心服口服,毫无怨言,其原因就是他的忠义之心和为人师表的本性,不为一已之私而废国家大事,天子犯法与民同罪。正是这样,他才赢得了上下的一致拥护,我们从不同的人,闻听诸葛亮的死讯后的反映,就可看出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后主闻言大哭曰:“天丧我也!”哭倒于龙床之上。吴太后闻之,亦放声大哭不已。多官无不哀恸,百姓人人涕泣。后主连日伤感,不能设朝。[10] 就算是被诸葛亮处分的蜀长水校尉廖立和李严亦大哭,李严因“尝望孔明复收己,得自补前过;度孔明死亡,人不能用之”,甚至大哭而忧郁病死。他们哭的原因是蜀国失去了一位贤相,一个国家的栋梁之材,可见诸葛亮的情操何等高尚!

后元微之赞孔明曰: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入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11]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塑造成为了一个集众人之长,超轶绝世的相对完善的艺术形象。他在作者笔下成为了一位表面及内在气质超凡脱俗、心胸宽广、具有远大理想和卓越的政治及军事才能、忠效祖国、一生清正廉洁、为人公正并知恩必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诸葛亮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三国演义》中对他进行了完美的刻画,他是智惠的化身、正义的代表,忠于职守的模范——料事如神,才能卓越,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政治、军事、外交无所不能,为后人传颂和学习。诸葛亮死后1700多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形成诸葛亮社会文化现象。诸葛亮一生清廉俭朴,没有给家人和自己的后代留下多余的私产,但却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留下了一篇篇见解深刻,内容丰富的政治、军事论文,他留下了不少精巧的发明创造,而他的美德和智慧更是受到人们永远的崇敬和怀念。

【注释】

[1]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岳麓书社 1986年6月第一版 第200页

9 [2]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岳麓书社 1986年6月第一版 第200、201页 [3] 白本松 王立群 孙克强, 《简明中国文学史稿》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5年10月第一版 第185页

[4]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岳麓书社 1986年6月第一版 第512页 [5]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岳麓书社 1986年6月第一版 第512页 [6]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岳麓书社 1986年6月第一版 第451页 [7]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岳麓书社 1986年6月第一版 第461页 [8]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岳麓书社 1986年6月第一版 第464页 [9]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岳麓书社 1986年6月第一版 第516页 [10]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岳麓书社 1986年6月第一版 第560页 [11]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岳麓书社 1986年6月第一版 第557页

【参考文献】

⑴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岳麓书社 1986年6月第一版

⑵ 白本松 王立群 孙克强, 《简明中国文学史稿》,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5年10月第一版

⑶ 秦耀辰 许兆真, 《学术论文写作通论》, 西安出版社 2000年10月第一版 ⑷ 罗贯中 《三国演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版 ⑸ 陈寿《三国志》, 岳麓书社 1990年4月版

第12篇:《三国演义》读后感之4 诸葛亮[推荐]

《三国演义》读后感——说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中描写篇幅最多、场面出现最多的人物当属诸葛亮了。他不仅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千百年来,他不仅深受世人喜爱,更为文人墨客所推崇,在许多人的心中,他几乎就是个完人。

诸葛亮从《三国演义》中他一出场,就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然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计取荆州,巧夺南郡,三气周瑜,助刘备取西川,定汉中,确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托孤后,面对蜀国的千疮百孔,他东联吴国,渡泸水,擒孟获,六出祁山,最终命陨五丈原。在历次战役中,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步战、马战、陆战、水站样样精通,还创造性地设计制造了连弩箭、木牛流马等工具,为蜀国的建立与巩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而,看完《三国演义》,我觉得还有几个地方觉得需要思考:一是不顾自身实力,穷兵黩武,弄得国力衰弱。三国鼎立之后,蜀国地域和人口不足魏国的七分之一,但他不顾客观现实,在强敌环伺、更无奇谋计策的情况下,为争虚名,不休养生息,连年征战,六出祁山,徒打消耗战,最后反而是蜀国最先灭亡。二是他对蜀国后备人才的培养不够。当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帮名将去世后,蜀国再无大将了,只能“廖化当先锋”,在这点上蜀国远不如魏、吴两国人才辈出,

不知他是否有压抑贤良的可能;三是作为一名统帅,他没有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与职责,不愿放手让下属展开工作,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他亲自过问,整天忙碌,只能徒耗精力,命殒五丈原。以至他去世之后,蜀国不仅国力空虚,更是人才匮乏,最终导致了亡国。

enjoypjj 2014

第13篇: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故事

《三国演义》中人物与故事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得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它

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比喻和会意。

现将有关三国故事和人物的歇后语收集如下: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比喻来之不易)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

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张飞抓耗子--大眼瞪小眼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 自古英雄初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

醉生梦死谁成器,破马长枪定乾坤。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1煮豆燃萁

比喻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同胞手足自相残杀。后世用以比喻骨肉相残, 2才高八斗

谢灵运赞赏曹植的才华,称他占天下才十分之八,是溢美之

辞。后以“才高八斗”形容人文才极高。 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高贵乡公曹髦眼看皇权旁落,曹魏江山毁败有日,气愤不已篇2:《三国演义》中人物与故事的歇后语及成语

《三国演义》中人物与故事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得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比喻和会意。

现将有关三国故事和人物的歇后语收集如下: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比喻来之不易)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张飞抓耗子--大眼瞪小眼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

自古英雄初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

醉生梦死谁成器,破马长枪定乾坤。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1煮豆燃萁

比喻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同胞手足自相残杀。后世用以比喻骨肉相残, 2才高八斗

谢灵运赞赏曹植的才华,称他占天下才十分之八,是溢美之辞。后以“才高八斗”形容人文才极高。

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高贵乡公曹髦眼看皇权旁落,曹魏江山毁败有日,气愤不已地说出这句话,意在告诉亲信,司马昭篡权之意昭然若揭,义当共谋之。后以“司马昭之心”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或野心。

4言过其实

“言过其实”本谓马谡之为人言辞浮夸,超过其实际才能。引申之,则泛指一切夸饰之辞。

5穷兵黩武

穷,尽。穷兵,用尽兵力。黩,滥用。黩武,滥用兵力,好战。 6三马同槽

据传说三国时曹操曾作了一个梦,梦见三马同食一槽。魏正始后,即出现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把持曹魏军政大权的局势,详见《晋书·宣帝纪》。后以“三马同槽”比喻几人同掌大权。 7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与孙权相持于溽须,曹操攻而不能破,且见吴军阵容整肃,孙权英武异常,深为羡慕。于是就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语,这又是一句骂署之言。后人常以此比喻希望晚辈英贤。

8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作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全部作好,等待行动。 9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字面意思是鸟巢既倾覆,其卵当皆破。用来比喻一人罹祸,全家老少不得幸免。

10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

三,表示起码的多数。三日,即使是三两天。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原是鲁肃夸赞吕蒙学有长进的话,后以形容对人重视,另眼相待。 11老牛舐犊

舐,舔。犊,小牛。老牛舐犊比喻年老的父母爱怜自己的子女。曹操杀了杨修,杨彪惨愧自己不能象汉武帝时的金日磾一样有先见之明,如今对儿子杨修仍不能忘怀。这含有对曹操委婉讽刺之意。 12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之事表现出曹操的聪明才智,他能在大军绝水源、士卒渴难忍的危急情况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仅使士卒引起条件反射、暂解干渴之苦,而且也鼓舞了士气,“得及前源”。后以“望梅止渴”比喻虚偿所愿。篇3:《三国演义》中人物与故事的歇后语及成语

《三国演义》中人物与故事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得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比喻和会意。

现将有关三国故事和人物的歇后语收集如下: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转载于: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故事)——坐享其成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比喻来之不易)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张飞抓耗子--大眼瞪小眼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

自古英雄初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

醉生梦死谁成器,破马长枪定乾坤。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1煮豆燃萁

比喻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同胞手足自相残杀。后世用以比喻骨肉相残, 2才高八斗

谢灵运赞赏曹植的才华,称他占天下才十分之八,是溢美之辞。后以“才高八斗”形容人文才极高。

第14篇:《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有关的诗词

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

三顾茅庐 ( 37、38 回)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火烧博望坡( 39 回)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草船借箭 ( 46 回)

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

七星坛祭风 ( 49 回)

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智取华容 ( 50 回)

周瑜决策取荆州,诸葛先知第一筹。指望长江香饵稳,不知暗里钓鱼钩。

三气周公瑾 ( 51、55、56 回)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巧布八阵图 ( 84 回)

羽扇纶巾拥碧幢,七擒妙策制蛮王。至今溪洞传威德,为选高原立庙堂。

七擒孟获( 90 回)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空城计( 95 回)

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

挥泪斩马谡( 96 回)

剑关险峻驱流马,斜谷崎岖驾木牛。后世若能行此法,输将安得使人愁?

造木牛流马( 102 回)

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上方谷困司马( 103 回)

长星半夜落天枢,奔走还疑亮未殂。关外至今人冷笑,头颅犹问有和无!

死诸葛走活仲达( 104 回)

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

预伏锦囊计( 105 回)

董卓专权肆不仁,侍中何自竟亡身! 当时诸葛隆中卧,安肯轻身事乱臣。

(9回 192年诸葛亮才十余岁,还没到“隆中卧”,这首诗不通)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38回)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38回,这首写得不错)

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砀白蛇夜流血;平秦灭楚入咸阳,二百年前几断绝。大哉光武兴洛阳,传至桓灵又崩裂;献帝迁都幸许昌,纷纷四海生豪杰:曹操专权得天时,江东孙氏开鸿业;孤穷玄德走天下,独居新野愁民厄。南阳卧龙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只因徐庶临行语,茅庐三顾心相知。先生尔时年三九,收拾琴书离陇亩;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

(38回)

数万阴兵绕定军,致令钟会拜灵神。生能决策扶刘氏,死尚遗言保蜀民。

(116回)

第15篇:浅谈《三国演义》诸葛亮出场的艺术匠心

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场设计之匠心

穆 瑞 洋

内容摘要: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刻画的一个中心人物。作者运用文学的手法,将其塑造成一个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由于作者的妙笔生花,使其集众人之长、神鬼莫测,达到高度的艺术集中。对于其他的文人与谋士登场,或靠别人举荐,或毛遂自荐。而诸葛亮的登场是一个系统设计的过程。在出场前作者集中笔墨写司马徽、徐庶先后向刘备介绍诸葛亮的才华,刘备出访过程中又写了孔明的朋友、岳丈、弟弟和童子等人物形象,造成烘云托月的效果。其他如对卧龙岗周围环境的描写,荷锄农夫所唱的山歌,草堂上的对联,以及诸葛均所吟咏的诗歌等,共同构成了一个淡泊,高雅,宁静的意境,这对塑造诸葛亮形象也起到积极的作用。纵观整篇的描写,诸葛亮出场的设计是最为独具匠心的,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以后的《三国演义》几乎成了诸葛亮一个人表演的舞台。

关键词:诸葛亮 出场 铺垫 衬托

特定的历史造就特定的人物。纵观中国的历史,政治动荡的时期是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是文人、英雄辈出,并在历史上取得显赫成就的时期。三国时代,群雄并起,割据争霸,人才辈出,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展示着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就在这“诸子争鸣”中,有一颗永远闪烁光芒的巨星,他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刻画的一个中心人物。作者根据历史事实,运用文学的手法,对诸葛亮的出场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如出场局势的布置,气氛渲染、时机安排、环境的烘托及性格描写,将其塑造成一个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作者“不于有处写,正于无处写”①没有像一般小说那样侧重于具体的正面人物描写,而是在人物出场的局势、氛围的布置上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构思。作品以刘备求贤的所遇所闻为线索,运用大量的铺垫、陪衬、对比等艺术手法,描写叙述了诸葛亮未出世前的生活环境、社会关系及别人对他的评议,从侧面对诸葛亮作了有力的烘托。由于作者的妙笔生花,使其集众人之长、神鬼莫测,达到高度的艺术集中。因此,在诸葛亮本带传奇色彩的形象上更添神奇,使之成为智慧的化身,正义的代表,忠君的贤相。由此,我们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是世代积累型的人物,又是特定时代的作家竭力创作的人物。

古典小说中,一个人物出场写得好,不仅可以使形象先声夺人,而且能为人物在作品中占据其应有的地位而奠定坚实的基础。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从其登场之初就表现出了与别人不同的状态和形象。对于其

1 他的文人与谋士登场,或靠别人举荐,或毛遂自荐。而诸葛亮的登场是一个系统设计的过程。诸葛亮的出场应该从“刘玄德三顾茅庐”开始。但作品早在“跃马檀溪”起就已经为这一中心人物的出场创造了时机,安排局势了。身为皇叔的刘玄德被曹操大败于小沛后势孤力竭,暂依荆州刘表。不料蔡瑁设宴暗中加害,刘备单骑逃生,忽遇水涨檀溪,在追兵将近的生死关头跃马过溪:“耳畔但闻千骑走,波中忽见双龙飞。”这里作者借刘备暗想,道出此“岂非天意”的说法。用毛宗岗的话说就是:“将有南阳诸葛庐,先有南漳水镜庄以引之;将有孔明为军师,先有单福为军师以引之。”②而且全文处处显出烘托与对比的手法。使之出场适逢其时,为下文作了有力的铺垫。

《三国志》算上徐庶荐诸葛带刘备访贤,通共只六十来字,真正写三顾茅庐的,仅“凡三往乃见”五言而已,《演义》竟能据此洋洋洒洒花费三回笔墨。尤其大贤不可轻出,三顾茅庐大敷大染,将五个字化为第37回的千古奇文。须知“凡三往乃见”本是由《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句衍生而成,是否孔明谦辞亦未可知,一变再变又衍出这许多故事,不能不归功于作者的想象力和铺垫技巧。在诸葛亮出场前集中笔墨写司马徽、徐庶先后向刘备介绍诸葛亮的才华,刘备出访过程中又写了孔明的朋友,岳丈,弟弟和童子等人物形象,造成烘云托月的效果。其他如对卧龙岗周围环境的描写,荷锄农夫所唱的山歌,草堂上的对联,以及诸葛均所吟咏的诗歌等,共同构成了一个淡泊,高雅,宁静的意境,这对塑造诸葛亮形象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玄德水镜庄听伏龙凤雏之说是第一层铺垫。你看,经过二十多年群雄角逐之后,只剩下曹操、刘备、孙权几人了。曹操统一了北方,势力强大,咄咄逼人;而刘备仍是地无立锥,寄人篱下,提心吊胆过日子。为何如此局面呢?且看两人的对话

(水镜)因问玄德曰:‚吾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偶耶?‛玄德曰:‚命途多蹇(jian),所以至此。‛水镜曰:‚不然。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玄德曰:‚备虽不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辅相,颇赖其力。‛水镜曰:‚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之人。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 ……水镜曰:‚今天下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玄德急问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镜曰:‚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玄德曰:‚伏龙、凤雏何人也?‛

通过水镜先生这位隐士之口,道出了刘备虽有雄心壮志,有超群勇士关、张、赵竭忠相助,但由于没有经纶济世的大贤辅助,故落到如此地步;同时也道出了治国安邦的两位奇才,为孔明出场埋下伏笔。石

2 床清香松轩热茶,若对照后文卧龙冈草庐瑶琴,亦可味作者用心良苦。这是全文第一次提到诸葛亮,为了写出这一点。作者先设定了这样一个理由,那就是刘备今日的命运是由于对于人才的缺乏而导致的,这是诸葛亮登场的前提。假如没有这个理由,他的登场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对于人才的渴求,是贯穿于三国整个时期的一条主线,刘备前期的不幸命运正是没有获得真正人才的结果。作者这样安排到了极点,就是在刘表帐下这一次险些送了性命。在这个时期,由水镜先生这样的名士引出诸葛亮是非常吸引人,也能够抓住刘备的心理。另外,作者把诸葛亮出山的描写紧接在刘备跃马檀溪之后,这绝非历史的偶合或随意的安排,而是经过精心构思的。作者选择这个时机让诸葛亮出场,使之成为刘备一生事业的分水岭。这个分水岭自然地使刘备二十多年的困顿与后来逐渐得势形成鲜明对照,让前者反衬后者,使大贤诸葛亮的形象在全书中更为高达突出。这就是作者描写诸葛亮出场在安排、选择时机上的匠心和妙处。

单福用兵是第二层铺垫。这个时候诸葛亮还不能出场。没有比较就不能真正的分出优劣。首先,点出了徐庶的登场。‚……玄德回马入城,忽见市上一人,葛巾布袍,皂绦乌履,长歌而来。‛此人乃单福徐庶也。‚……玄德乃拜单福为军师,调练本部人马。‛写出徐庶的登场是对于诸葛亮登场的不俗,对于徐庶描写的越好就能在以后的写作中突出诸葛亮的形象。当然这其中也有文人之间的共性问题。通过对于徐庶登场的描写,也能使读者间接的感受当时贤士的一种状态,对于诸葛亮的登场有一定的感觉。接着写到了徐庶对于刘备的作用。高士贤,不露真名;(其实单福乃徐庶也)高士才高,先设计大败曹仁先锋吕氏兄弟,识破八门金锁阵又败曹仁,最后计取樊城,战败曹军三万。这里从正面描写徐庶之能,而目的是从侧面衬托诸葛亮乃稀世奇才。令刘备大为激赏、被水镜先生称为“怀王佐之才”、被曹操一流谋士程昱称其才“十倍于昱”的徐庶还说:“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驽马、寒鸦尚如此厉害,麒麟、鸾凤之才更不待言了。然如此之高士竟非卧龙。后文孔明出山,更有徐庶“安敢比亮”之言,于火烧博望前再一顿挫,孔明尚未展才已见才高八斗,全在徐庶的一衬之中。

走马荐诸葛是第三层铺垫。文章写到这里好象诸葛亮登场与否显得不是很重要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刘备得到了徐庶之后可谓得到了人才,而且通过上文我们的对比,我们知道徐庶的才能要远远高于曹操的谋士。其实,不然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写徐庶是为了写孔明。好景不长,徐庶有他自己的性格弱点,所以程昱设计,假冒徐母笔迹骗徐庶入曹营。徐庶临走之前,将其行其好其身世背景一一备述,我们且看二人的对话

庶曰:‚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矣。‛玄德曰:‚此

3 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玄德喜曰:‚愿闻此人姓名。‛庶曰:‚此人乃琅邪阳都人,覆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此人乃绝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肯相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玄德曰:‚昔水镜先生曾为备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今所云莫非即伏龙、凤雏乎?‛庶曰:‚凤雏乃襄阳庞统也,伏龙正是诸葛孔明。‛玄德踊跃曰:‚今日方知伏龙、凤雏之语,何期大贤只在目前。非先生言,备有眼如盲也!‛

不仅道出了孔明的家世,更点出了他的“不可屈致”之傲态,吕望张良之比拟,将水镜所埋之线挑开,又埋三顾茅庐之线。徐庶见孔明是一插曲,隐隐绰绰让读者看到一个诸葛亮的后影,高傲且有几分不近情理,文势随之一宕(dang)。这样的写法就把刚才的那一幕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是比较正式的介绍诸葛亮的情况和他的性格问题。用了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来展现他。可是这个时候,对于刘备来说还是比较迷茫的。他对于诸葛亮尽管听到了很多,但对他自己来说还是比较模糊的。

司马徽再荐名士是第四层铺垫。作者先通过水镜先生对徐母的预料表现了他确有先见之明,加重了他推荐评价诸葛亮的分量。然后写水镜先生对孔明坐谈的描写,对孔明的评价

徽曰:‚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唯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玄德曰:‚何颍川之多贤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观天文,尝谓群星聚于颍分,其地必多贤士。‛ ‚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比之。‛ ‚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语中非但带出孔明高远大志,水镜先生把孔明与四友作比,指出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他读书提纲挈领,与寻章觅句、咬文嚼字、死啃硬磨的一般书生自是不同,具有大战略家的风格。继元直之后再比一次吕望张良;非但极力赞誉令人惊讶,更有“呕心血”,“不得其时”之语使人叹为观止。这样的评价又一次直接地展现了诸葛亮的才干。将这样的侧面描写推到了极致。

第37回里有几层铺垫已说不清了。毛宗岗之评,则曰:“见孔明之居,则极其幽秀;见孔明之童,则极其古淡;见孔明之友,则极其高超;见孔明之弟,则极其旷逸;见孔明之丈人,则极其清韵;见孔明之题咏,则极其俊妙:不待接席言欢,而孔明之为孔明,于此领略过半矣!” 刘备两度不遇孔明,明显

4 是孔明有意回避,表现出孔明的矜持、清高、自尊自大、不汲汲于功名的特点。两顾茅庐几千字,孔明一面不露,却无处不见。农人所咏、诸葛均所唱、黄承彦所吟,极显卧龙澹泊宁静之志;崔州平的见解、石广元和孟公威的嗟叹,既显卧龙之才,又显孔明有志必为之勇,是正衬,亦是反托;更有玄德的一片虔诚之心,如永夜望曙、旱夜望雨一般:到此,孔明已经千呼万唤,不能不出了。三顾茅庐较细腻地描写了刘备对孔明的拜访,极尽对人物、环境渲染之能事,制造出浓重的气氛,从侧面衬托出孔明的大才和高雅不凡。作者还通过对卧龙岗景色、孔明隐居生活的描写来衬托他的高雅不凡。卧龙岗是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床头堆积黄卷,囊藏古锦名琴„„闲则勤耕,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踪迹不定,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环境幽秀,志趣高雅,行踪不定,给这位大贤罩上一层神秘而迷人的面纱,使人更觉他高远不凡。卧龙岗景色、孔明隐居生活的描写共同构成了一个淡泊,高雅,宁静的意境,这对塑造诸葛亮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可以说,水镜先生司马徽、徐元直、黄承彦、崔州平的出场,优美的自然景物,为卧龙诸葛孔明的出场作了很好的铺垫,一次次的铺设伏笔,一次次地设置悬念,大吊读者的胃口,读着这几回,读者在那清幽的自然风光和隐逸者的言谈笑语中不断地追问,不断地猜想,这个卧龙先生、这个诸葛孔明究竟是怎样的异人? 未见其人,先闻其诗;未见其人,先见其居;未见其人,先观其志。关于诸葛亮的经天纬地之才的印象在读者心中不断地蓄势,以童谣、歌吟、别人的传言、口碑,等等,就像春雨一样又开始了潜移默化于人心,一切都水到渠成了„„

三访孔明,高贤高卧,是最后一层铺垫。大梦初醒,抱膝长吟,见其优雅;问有否俗客来访,见其自视实高:自垫自衬,又妙在皆是日常随意之举。——到此,一切都已为大贤垫足,诸葛亮可以正面出场了。诸葛亮一出场,果然是不负众望,“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谈吐儒雅,思路清晰,未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令皇叔佩服得五体投地„„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mia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5 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dan)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唯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诸葛亮在草庐中已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分析和情入理,以及他早以做好的西蜀五十四州图,这些都充分说明他为出山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只是在等待时机,等待名主,他的出山是必然的。诸葛亮确实是一个匡扶社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惠及黎民百姓的的大儒、真儒。

刘备三访孔明,通过环境、人物的渲染,创造出气氛,烘托、丰富了诸葛亮的大贤形象。通过侧面描写使人未听其言,未观其事,未见其人,而在人们的脑海中孔明的大贤形象已领略大半了。最后,在刘备的挚诚打动下,诸葛亮终于答应出山,临行交待诸葛均在家躬耕,勿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以后,即当归隐”,表现出孔明志在大事,不在大官,为知己,为事业,为苍生,不为利禄以及功成隐退的思想情操,使大贤的形象显得更充实丰满、可敬可爱,在读者心目中更增添了无限的美感。至于以后的赤壁大用兵、安居平五路、泸水擒孟获,直至五丈悲秋风,我们不难发现《三国》的精华竟被这位丞相占去十分之七,再回顾那出场时候的从容不迫,也只能说,非如此写不可了。

纵观整篇的描写,诸葛亮出场的设计是最为独具匠心的,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以后的《三国演义》几乎成了诸葛亮一个人表演的舞台。 注释

①毛宗岗批《绣像全图三国志演义》第三十七回总评。 ②毛宗岗批《绣像全图三国志演义》第三十五回总评。 参考文献: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陈寿的《三国志》

[2] 毛宗岗批《绣像全三国志演义》

[3] 网址:http://www.daodoc.com/shici/mqxiaoshuo/sanguo/author.htm罗贯中生平[4] 网址:http://www.daodoc.com/zgl.htm诸葛亮专题

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

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场设计之匠心

学校: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北辰分校

专业: 03春汉语言文学本科

姓名: 穆 瑞 洋 学号:031150012 电话:81271298 指导教师:刘

第16篇:《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几处失误论文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形象。诸葛亮的智谋策略上亦有不足之处,在培养后继人才上出现了重大失误,用人方面也远不及曹操和孙权。通过刻画其人性化的缺点和不足,才使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会更加有血有肉丰满真实,更为深入人心具有现实性。

关键词:《三国演义》 诸葛亮 失误

罗贯中笔下,诸葛亮是治戎与奇谋兼长,理民之才与为将之谋皆优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是人民心中的英雄人物,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诸葛亮的智谋策略上亦有不足之处,在培养后继人才上和用人方面出现了重大失误,受其历史的局限性,从而使其更符合客观现实,使其血肉更丰富,更真实可信。下面从两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几处失误之处,作粗浅的探讨。

一、策略和诚信上的失误

诸葛亮出山后,以己智慧树立起自己在刘氏集团中的威信。之后又孤胆赴江东,舌战群儒、理导孙权、智激周瑜,完成了联吴抗曹的策略。赤壁之战,写下了战争史上辉煌的一页,刘备也因而分享了三分之势。在这场战争中,真正的指挥、导演、主角都是他——孔明。也是展示他政治胆略和卓越智慧最精彩的章节。其后的入蜀、平蛮、伐魏六出祁山等一系列的描写,不过是继续完成和不断丰满的过程。

就其对手而言,曹操、周瑜、司马懿等皆是旷世奇才、高明之士,然而诸葛亮比他们技高一筹,并最终战胜了他们,其谋略单就智算华容道的小插曲“实而实之”令操走投无路,便足见一斑。诸葛亮虽料事如神,但他是人,万无一失是不可能的,他也有窘境之时。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一)策略上的失误

可以这样说,事之成败,全视领袖人物的能力如何而定。作为战略家、丞相的诸葛亮来讲,他的策略有两方面的失误,也正是这二方面使“出师未捷身先死”留下了终生的遗憾,过早地走上了灭亡之路。

首先,他在把握方向、驾驭全局的统揽能力上仍有欠缺。如前面提及的“刘备伐吴”“荆州主将任命” 问题上,诸葛亮就受到忠的思想束缚而做出有损大局的决策,就其丞相职责而言是一种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失职行为。

又如他在辅助后主时,作为蜀汉最高决策者,却不顾实际情况,六次出师北伐,这种出于报知遇之恩,唯恐完不成托孤重任的思想,而绝不是出于洞察大势、掌握时机的考虑,是极不明智的。当时三国鼎立形势已基本确定,一时难以改变。总体实力上看,曹魏较吴、蜀强大,明智的领导者,只宜发展国力,养精蓄锐,提高与魏、吴抗衡的能力。因为在这种势力下,任何军事行动均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胜利,六出祁山结果也正说明了这点。何况以小国与大国拼消耗,打持久战,对小国是极不利的,要打的话也宜智出奇兵,速战速决才有点希望。

作为领导人,还应善于抓大事,不应为小事而忙碌,应学会让更多的人为自己去做,这才是领导的艺术。诸葛亮怕别人不似自己尽心,便“罚二十以上皆亲览,”“常自校薄书”“亲理细事”。古人云: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昔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曰:“自有主者。”诸葛亮这种舍本求末的亲力亲为,一则影响其对大事的决断,二则没有发挥下属的才干,且防碍培养人才;三则使己碌碌无为,不足取也。

其次,诸葛亮的民主、科学、善断的决策能力还稍欠火候。诸葛亮每次打仗,都故作神秘,不与众将商议,事后才说出其中奥妙。这在客观上失去了集思广益、精益求精的机会。

诸葛亮在伐魏决策上便是一意孤行,以致功败垂成。不失时机,权衡利弊的决断力,诸葛亮远不如曹操、司马懿、邓艾等,操以“有权谋、多机变”着称,司马懿克日擒孟达,邓艾偷渡阴平,都显示出非凡的决断艺术。诸葛亮在荆州守将任用上就因忠的束缚而缺果断,结果反受其乱,北伐时又不采用魏延之出子午谷径取长安之计,只顾求稳,错失良机。

诸葛亮平生小心不肯弄险,对形势的把握过于拘束。可举两例:其一,刘备兴师伐吴复仇,这是灭吴的好机会。诸葛亮本应该以赵云、马超、马岱、魏延等把守隘口以拒魏,明言自己在蜀而暗随刘备伐吴。就当时而言,曹丕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魏定不敢侵蜀而坐山观虎斗。吴灭了,然后北伐中原,不是也轻而易举吗?其二,第一次北伐,若采纳魏延之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取长安,中原不也是囊中之物吗?这叫兵贵神速。诸葛亮既然用反间计成功地解除了司马懿之患,却没有争取这一有利的时机一举成功,结果给魏国以喘息之机,重调司马懿以拒蜀,从而为蜀国此后的北伐平添了许多障碍。

(二)诚信上的缺失

“三气周瑜”是《三国演义》中较为精彩的一节,在这段故事中,罗贯中不惜纸墨地刻画了诸葛亮狡黠的智慧,也透露出了他对诚信道义的蔑视。仅从“一气周瑜”来讲,诸葛亮的诚信缺失便跃然纸上。赤壁之战后,周瑜想一鼓作气拿下南郡,但他担心刘备趁火打劫,于是去试探刘备。刘备按照诸葛亮的吩咐说:“闻都督欲取南郡,故来相助。若都督不取,备必取之。”周瑜倒也爽快,说:“吾若取不得,那时任从公取”。接下来便是周瑜与南郡守将曹仁的一场残酷大战,周瑜将曹仁打得大败,东吴也伤亡惨重。然而最终,刘备、诸葛亮还是食言了,他们乘周瑜与曹仁激战正酣时,悄悄占领了南郡。就这样,周瑜辛辛苦苦用鲜血换来的果实,却被诸葛亮轻轻松松地窃取了。

从《三国演义》的逻辑推理来看,“三气周瑜”的直接后果便是孙刘联盟的瓦解,以及东吴偷袭荆州,关羽父子被杀。甚至刘备东征孙吴时遭遇“火烧连营”败局,最终白帝托孤,也处在这根逻辑链条之上。从这一点来看,诸葛亮“三气周瑜”绝对是一大败招。

二、培养和用人上的失误

诸葛亮在培养、任用人才方面的不得力,也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

(一)培养人才的疏忽

诸葛亮可以说是一个疏于培养人才的人,这是领导的大忌。蜀汉初期,诸葛亮所领导的集团还勉强算是一支实力比较雄厚的人才队伍,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又有魏延、王平等人,但这些人都有其缺憾:关羽骄矜自大、张飞脾气暴躁、魏延难以驾驭、马谡性情轻狂,他们给西蜀带来一次次的致命打击。 诸葛亮一生只是在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凡事亲力亲为,不放心下属去做。蜀地本来就人才不盛,却不去办学兴教育培养后备人才,当第一代将才相继去世后,造成青黄不接,无人可用,以致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地步,出现这种捉襟见肘的局面,孔明是难辞其咎的。他也深深感到这一失误的痛苦,当他听到赵云、关平、张苞等的死讯的反应,不是大哭昏倒,就是吐血就可知,为何呢?就是因为再也无人可助其实现进取中原的宏愿。

(二)任用人才上的失察

首先,也是诸葛亮最大的用人失误,是在进军西川的人事安排上。按当时的情况,如果把赵云和庞统留在荆州,诸葛亮同刘、关、张共进西川,可谓武可定国文可安邦。然而诸葛亮没有这么做,他让庞统陪王伴驾,把关羽、赵云都留在了荆州。刘备从心眼里就讨厌庞统的随机之策,两人征途上郁郁寡欢,最终导致落凤坡凤雏夭折,唾手可得的西川反成了烫手山芋。无奈之下,诸葛亮又带赵云助阵,留下关羽独守荆州,为失城误国留下伏笔。诸葛亮让关羽担当此任,使得“走麦城”成为必然。

另一个用人失察之处,就是街亭一役。当时,司马懿欲领兵袭街亭,诸葛亮却派了素无作战经验的马谡去把守。斩因战失利的马谡便是其再次失策。这对蜀汉也是一个重大的损失,蜀人才缺乏十分突出,老成凋谢,新秀未起,诸葛亮应从蜀汉的长远考虑,多方延揽人才,培养人才才对。像马谡这样的人,如假以时日,可以相信,他定会是一位出色的将才,可孔明轻率地把人材杀掉了。痛惜!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在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上始终没忘记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没把孔明完全神化,而是敢于写出理想人物的欠缺,敢于写出特定历史时代给主人公造成的束缚,使其更符合人物形象性格复杂性的需要,使创作的人物更真实可信,这是难能可贵的。作家笔下的诸葛亮生活于一个具有浓烈“忠”的意识的儒家思想统治时代,他永远也冲破不了这时代对忠的观念的束缚,并未对人物形象造成太多的不良影响,某种程度上来说反而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突出、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年

2、鲁 迅,《中国小说史略》,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3、叶 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4、丘振声,《三国演义纵横论》,漓江出版社,1983年

5、叶维国 冒欣,《三国演义创作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

6、周先慎,《明清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第17篇: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定稿)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一、故事

诸葛亮的故事

1、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小心谨慎 旷世济民

诸葛亮的故事

2、火烧博望

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 „„ 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诸葛亮的故事

3、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诸葛亮的故事

4、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诸葛亮的故事

5、智激周瑜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目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诸葛亮的故事

6、用奇谋孔明借箭(草船借箭)

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诸葛亮的故事

7、祭七星坛借东风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诸葛亮的故事

8、孔明巧布八阵图

刘备兵败,陆逊追至夔关,遇此阵,土人言:“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逊入阵不得出,后被孔明岳父黄承彦放出。

八阵图“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诸葛亮的故事

9、武侯弹琴退仲达(空城计)

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智勇双全 沉着冷静 知己知彼 胆识过人

七擒孟获

一擒一纵

孔明大败南蛮的三洞元帅后,又布下伏兵,让王平、关索诱敌。二人假装战败,引南蛮王孟获入峡谷,再由张嶷、张翼两路追赶,王平、关索回马夹攻。

南蛮叛汉孟获抵挡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但是孟获不服气,说:“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计,怎么能叫人心服?”诸葛亮也不勉强他,爽朗地放他回去了。

二擒二纵

孟获被释放以后,由于他本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又乖乖被活捉了第二次。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回去要与孔明再战,若再被擒才服。孔明听后爽朗的大笑说那你准备好了再来吧,便放他回去。

三擒三纵

孟获对弟弟孟优说,我们已知蜀军军情,你领百余精兵去向孔明献宝,借机杀了孔明。 孔明问马谡是否知道孟获的阴谋,马谡笑着将孟获的阴谋写于纸上。孔明看后大笑,命人在酒内下药,让孟优等蛮人吃喝。 当夜,孟获带三万兵冲入军中要捉孔明,进帐才知上当,孟优等蛮兵全部烂醉如泥。魏延、王平、赵云又分兵三路杀来,蛮兵大败,孟获一人逃往泸水。孟获在泸水被马岱扮成蛮兵的士兵截获,押见孔明。孟获说这次是弟弟孟优饮酒误事,仍不服气。于是孔明第三次放了他。

四擒四纵

孟获为了报仇,借了十万牌刀獠丁军,来战蜀兵。孟获穿犀皮甲,骑赤毛牛。牌丁兵赤身裸体,涂着鬼脸,披头散发,像野人般朝蜀营扑来。孔明却下令关闭寨门不战,等待时机。等到蛮兵威势已减,孔明出奇兵夹击,孟获大败,逃到一棵树下,见孔明坐在车上,冲过去便要捉拿,不料却掉入陷坑里反被擒获。孟获仍然不服,孔明又一次放他回去。

五擒五纵

孟获躲入秃龙洞求援,银冶洞洞主杨锋感激日前孔明不杀其族人之恩,在秃龙洞捉了孟获,送给孔明。孟获当然不服,要再与孔明于银坑洞决战,孔明又放了他。

六擒六纵

孟获在银坑洞召集千余人,又叫妻弟去请能驱赶毒蛇猛兽的木鹿大王助战,正在安排要与蜀军决战之时,蜀军已到洞前。孟获大惊,妻子祝融氏便领兵出战。 祝融氏用飞刀伤了蜀将张嶷,活捉了去,又用绊马索绊倒马忠一起捉了去。第二天,孔明也用计捉了祝融氏,用她换回了张嶷、马忠二将。孟获要木鹿大王出战。木鹿骑着白象,口念咒语,手里摇着铃铛,赶着一群毒蛇猛兽向蜀军走去。孔明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木制巨兽,口里喷火,鼻里冒烟,吓退了蛮兵的怪兽,占了孟获的银坑洞。 次日,孔明正要分兵缉擒孟获时忽得报,说孟获的妻弟将孟获带往孔明寨中投降。孔明知道是假降,喝令军士将他们全部拿下,并搜出每人身上的兵器。孟获不服,说假如能擒他七次,他才真服。孔明于是又放了他。

七擒七纵

孟获又请来兀突骨带领的乌戈国藤甲军,与孔明决战。孔明用油车火药烧死了无数蛮兵,孟获第七次被擒,才真心投降。到了孟获第七次被捉的时候,打心底里敬服。从今以后,不敢再反了。孟获回去以后,还说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区就重新归蜀汉控制。至此,孟获已被诸葛亮活捉七次。

二、关于诸葛亮的俗语(收录其中一部分)

1、三个臭匹匠,赛过(顶一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解释〗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2、事后诸葛亮:〖解释〗比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

3、一个诸葛亮,稳做中心帐,排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4、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5、不出茅庐知三分天下

6、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7、聪明莫过于诸葛亮

8、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9、死孔明吓走活仲达

三、有关诸葛亮和三国的成语:(收录其中一部分) 赤壁之战 苟全性命 俭以养德 草船借箭 初出茅庐 淡泊明志 鞠躬尽瘁 既生瑜何生亮

计日而待 集思广益作奸犯科 坐以待毙

开诚布公 临危受命 众难群移空城计

七擒七纵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三顾茅庐 三足鼎立 思贤如渴 危急存亡 死而后已 所向无敌 上楼去梯 识时务者为俊杰; 妄自菲薄欲擒故纵

四、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收录其中一部分)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诸葛亮用空城计——迫不得己 诸葛亮开口——尽是计谋 诸葛亮借雕翎――少箭(见)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孔明会李逵——有敢想的,有敢干的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斩马谡(su)——执法如山 诸葛亮斩马谡(su)——不念旧情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头 诸葛亮住茅庐——怀才不遇

Q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著想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R

诸葛亮战群儒——全凭一张嘴 诸葛亮舌战群儒------从容不迫 诸葛亮舌战群儒------引古论今

S 诸葛亮治蜀——顺应民心

W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X

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Y

诸葛亮的羽毛扇-----神妙莫测

Z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孔明弹琴退仲达------好沉着 诸葛亮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诸葛亮做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其他

孔明练琴——老生常谈 孔明加子龙——智勇双全 孔明夸诸葛——自夸 孔明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凿壁偷光----孔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是请你这个诸葛亮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门角里藏着诸葛亮——暗中盘算

五、关于诸葛亮的诗句:(收录其中一部分)

蜀相[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书愤[南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咏怀古迹(其五)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无题

[唐]白居易: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无题

[唐]元稹(zhěn): 世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 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 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观八阵图

[唐]刘禹锡: 轩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 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鹳飞.波涛无动势,鳞介避余威; 会有知兵者,临流指是非.六、关于诸葛亮的对联:上联:非淡泊无以明志 下联:非宁静无以至远 ——成都武侯祠中的对联

(收录其中一部分)

上联:摇二川,通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想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成都武侯祠中的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成都:赵藩题武侯祠诸葛亮殿

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成都:郭沫若题武侯祠诸葛亮殿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成都:刘咸荥题武侯祠诸葛亮殿。陈庶子。

南华经相如赋班固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少陵诗摩诘画屈子离骚古今绝艺,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雾巫山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涛庐山瀑布宇宙奇观

——(共64字)襄阳隆中诸葛亮故居。

第18篇:关于诸葛亮的主要事迹(简写)

关于诸葛亮的主要事迹(简写)

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殚精竭虑,辅佐刘备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了“跨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抗拒曹操”的治国方略。他儒法并用,以法治国,执法必严,赏罚分明;他重用人才,任人以贤;他审时度势,不断的调整内政外交政策;他重视农业生活,安抚流亡,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他亲率大军北伐,革新武器装备,发明了孔明灯和木牛流马等。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为中国历朝历代所推崇成为智慧的化身。

1.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

2.隆中对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襄阳市襄城区古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3.赤壁大战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 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成功劝说孙权联刘抗曹。

4.白帝托孤

至章武三年(223)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

5.南征之七擒孟获

直至建兴三年(225)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6.北伐

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冬,诸葛亮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事迹材料 www.daodoc.com)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5、建兴九年(231)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宣王司马懿退还保营。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6、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期间诸葛亮既屡屡遣使者下战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宣王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

7.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8.吃瓜留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9.神机妙算救后代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

第19篇:最新精品作文:从《三国演义》分析诸葛亮_11100字作文

从《三国演义》分析诸葛亮_11100字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可以说,他是全书的主角,是全书的灵魂。那么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物?在作品中他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称帝后,任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励精图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图中原,未能如愿。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于五丈原军中。下面我们来具体谈一谈诸葛亮。

第一,我首先否定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能力。

首先,作为一个执掌蜀国军政大权的诸葛亮,每日陷于具体事务,事情不分大小,皆决于己,这是统治者的大忌,一个聪明的领导者是绝不会这么做的。难怪司马懿会说:“孔明食少烦多,岂能久乎?”诸葛亮53岁就病死与他事必躬亲、操劳过度有直接关系!

其次,诸葛亮不会用人也就罢了,但往往在关键时候或重要地方用错人,并导致严重的后果。战争无情义可言,倘若在赤壁大战中,在华容道上把关羽、张飞二人对换一下或把关羽、赵云二人对换一下,这不是既让关于换了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的不杀之恩,又可以捉住曹操,岂不两全齐美?

第 1 页第 1 页 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他错用关羽,结果导致放虎归山,曹操得以卷土重来。后来在驻守荆州的人选上,他又选择关羽,结果荆州失守,关羽被杀。尔后刘备伐吴,自己做在那里稳如泰山,所以刘备又被东吴火烧连营,导致蜀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更有甚者,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守要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这是妇孺皆知的事。 但是孔明的这些失误却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话语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以至让我们误认为这种事就是靠天决定的,实际上是孔明的用人不当。毛泽东主席曾经就错用马谡一事,对诸葛亮作过批评。

1948年,他对警卫员说:我一不是如来佛,二不是诸葛亮。就算是诸葛亮,也有错用关羽和错用马谡的时候啊!当警卫

第 2 页第 2 页 员问及马谡失街亭,害得诸葛亮只得冒险摆空城计时,毛泽东说:这也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呢!历代评书、戏剧在表现“失街亭”事件时,都把重点放在马谡如何违背调度,以及诸葛亮如何执法严明之上。毛泽东对此则有独到的见解,他评论到:“初战亮宜亲自临阵。”在毛泽东看来,街亭能否固守,关系到整个战役的成败,如此重大的任务怎能交给一个没有实际作战经验的人去执行?而且即使派人去防守街亭,也应该不断派军去增援,假如街亭危急,甚至诸葛亮本人也应该前去亲自指挥,与敌军展开大决战。

第三,诸葛亮不能招贤纳才。蜀国君主平庸,后期更无大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刘备死后,在诸葛亮执掌大权期间,虽招了一个姜维,但也未能保住蜀国江山,足见其才平平。

第四,阿斗平庸,无德无才,诸葛亮不取而代之,实在是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缺少勇气和决断。司马懿则相反,他敢诈病赚曹爽,使魏主政权归司马氏。至223年2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立为王。)”这是群臣都听见的,还怕什么?扶不起的刘阿斗,诸葛亮硬

第 3 页第 3 页 扶,此乃愚忠,不足为训。

第五,不自量力和缺乏自知之明最能说明诸葛亮的不明智。蜀国和魏国,力量对比悬殊,况且刘备死后,蜀国元气大伤,但诸葛亮还要六出祁山,进攻魏国。虽说吴蜀现在以重归于好,诸葛亮口头上说联合东吴,行动上却一意孤行,六出祁山。

第 4 页第 4 页

第20篇:诸葛亮

诸葛亮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不被理解的、孤独的、正直的、务实的大政治家。就因为他伟大,所以他孤独。

但是我却看到有人是这样评价的:“诸葛亮是失败的一生,从其择业工作开始就注定其悲剧的一生,因为他违反了太多管理常识,虽然他会在微观上玩一些小聪明:

1,诸葛亮其第一笨: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

其本躬耕于南阳,却被刘备三顾茅庐而请出来了,放弃了自己原本的人生信念和处世态度。

2,第二笨:不能审时度势,利用优势资源,做出正确的选择。

诸葛亮出山之际,天下大乱,不出山就算了,出山的时候选择了资源处于最劣势的刘备,逆势而为,苦苦经营,不仅阻碍了历史的进程,而且这个错误选择的阴影伴随其一生,导致其最后的病死,阳寿早尽!

3,第三笨:用人有疑,疑人还用

一个是当初魏延加入时,他就根据其脑后一根反骨断定其以后必反,毫无任何证据和先兆而且是人家投奔的时候这么判断纯属臆断!而且后面还大用特用。还有一个就是马谡,马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大家都怪马谡,我觉得其根本原因是诸葛亮这个管理者没做好,事先预料到可能出现的问题还是疑人还用,最后沉重的后果他也自负了,直接导致出兵失败,从此一蹶不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个管理者最基本的常识都做不到,所以不能说其不笨!

4,第四笨:一生求稳,过于呆板,不懂得变通

我记得没错的诸葛亮是六出祁山,姜维是九出祁山伐魏,每次还都是同样的粮食问题最终撤回。不但自己笨,还把姜维这个天才也教得和他一样笨,姜维跟他之前做了不少有名得事情,跟了他之后基本没啥出彩得地方。六出九出,说明不是一般的呆板,而且每次都是断粮,一个管理者六次同样的方法还因为同样的原因失败,还把下一任管理者带成和自己一样,不能不说是笨到极点!笨得可气!如果能象玩空城计一样,来一次不一样的出兵,直捣魏都,说不定效果比空城计还好(书中魏延有抱怨提及),直接拿下,历史改写。真让人痛心啊!

5,第五笨:不懂放权,活活累死!

诸葛亮凡军中二十两银子以上的事务都要亲自过目,这样不累死才怪!司马懿抓到小兵得知这个消息后,就感叹诸葛亮命不久已。做为一个管理者,不懂得放权,把自己活活累死,这不能不说是笨得经典;虽然当时五虎上将已不在,但是当时人才还是很多,姜维张苞之类的人才并不比其他二国少。

6,第六笨:愚忠,抱有私人感情,而置多数人利益不顾

诸葛亮从最开始的被刘备有目的骗出山之后,到刘备死后托孤,叫其可以废其子自立,他都愚蠢的不可救药,反而更加死心塌地扶那个扶不起的阿斗,结果自己命都搭上了,刘备那个家族企业最后也是衰败。诸葛亮只顾自己的私人感情,置广大蜀国员工的利益而不顾,这是不能容忍的,早就该废了那个扶不起的阿斗自立为王,可惜其没有,立个傀儡样的,虽然还是他管事,但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加上那么多笨的地方,连累广大蜀国百姓,哎...他要是自立为王,我想吴魏绝对心存畏惧,士气肯定受影响,而且不可能出现什么出山断粮的问题!

综上所有,只能感慨一下,诸葛亮你一代人才,虽然有小聪明,但是实在太笨了,不懂管理,

以至笨死,可惜啊!

我也是觉得诸葛亮应该要不就是不问世事,做个世外高人,人间隐士,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疯狂著书,然后遗泽百世,要不然就是辅佐曹操,意气焕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笑看乱世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之前也是看到过得,当时我就很不满这个答案的,现在我就来说为什么不满。

驳诸葛亮的第一笨,

躬耕于南阳真的就是诸葛亮的人生信念和处世态度吗?错!这出现在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魏略和九州春秋也有记载过诸葛亮自荐的,是他自荐还是刘备去请,又或者两者都有就不知道,不过他常自比管仲、乐毅,像这样的人他会待着隆重吗?他必定会出山!诸葛亮是一个无双国士,国士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如果说诸葛亮没有这个志向,那才是贬低了诸葛亮呢。有一个叫许是的人去找程登,程登见了他之后自己睡大床,让他睡小床,这个人耿耿于怀跟刘备说,刘备说‘你是个士人,士人是什么,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的,现在天下大乱,就是要等着你们出来,报效国家,拯救人民,你们都不肯出山,乃天下苍生何?你在干什么,你在求田问世,不要说程登瞧不起你,就算我刘备也瞧不起你,程登还客气让你睡小床,你来到我家里我让你睡地下!’要是诸葛亮真的是这样的人,刘备是绝对瞧不起的。

驳诸葛亮第二笨,

诸葛亮看中刘备,是因为刘备那里有着诸葛亮的理想,诸葛亮一生都是在为复兴大汉做奋斗的,只有刘备才能实现诸葛亮这一个伟大的理想,就入郭家当时不在强大的袁绍手下而跑到弱势的曹操那里是同样的道理,他们要为自己找一个好老板,刘备就是诸葛亮的好老板。刘备是什么人,天下枭雄,谁不认识刘备的?说刘备差,有道理吗?没道理。

驳诸葛亮的第三笨,

马谡失街亭,真的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吗?确实是诸葛亮的责任,当时所有人都阻止了,但诸葛亮却还是要用他,结果酿成大错,本来应该是能够成功的。再说马谡是人才,跟诸葛亮在思想上都能同步,而且杀马谡的时候不仅仅是诸葛亮哭了,全部的人都哭了,用马谡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诸葛亮万万没想到马谡还不善实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个故事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三国志记载,马谡是下落不明,有三种说法,一种是被诸葛亮杀了,一种是病死在狱中,一种是逃跑了,这个顺便提一下。诸葛亮是伟大的政治家,他份管理绝对没有问题的,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是军事家,对于军事诸葛亮并不是精通的,而把军事当成是政治,那是不了解军事政治的人才说得出的。

驳诸葛亮第四笨,

诸葛一生为谨慎,他一生都是求稳的,这是他的做人立场,改变不了的。他每一次出征,那是他不想的,打战就要军粮,军粮从哪来,农民身上来的,对蜀国的人民来说这负担是很重的,实在没有太多的军粮给予诸葛亮北伐。但蜀国一定要出征的,只有出征才能保全他的领

地,这个了解蜀国的地理就知道了。再说空城计,诸葛亮真的有空城计吗?没有!这是罗贯中给他的,空城计是曹操的发明权,吕布在攻打曹操的时候曹操就是用这招打败吕布的,在此就不多讲了。

驳诸葛亮第五笨,

诸葛亮大权独揽,那是因为他效忠于蜀国,一个效忠国家的人你说他笨到极点,那是对他最大的侮辱!

驳诸葛亮第六笨,

诸葛亮真的存在私情吗?如果真的有,那么他就自立为王了,还用得着刘禅吗?刘备临终前是这样说的:“若自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还有其他的儿子,他那句话更确切来说应该是说如果刘禅扶不起,就让诸葛亮自己在他其他儿子中选一个,而不是让诸葛亮自立,历来哪有一个皇帝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其他人的?再说刘禅真的是弱智吗?答案是否定的,刘禅并不弱智,刘禅聪明得很呢。如果诸葛亮自立,那么他的形象就此毁了,让他自立,简直就是想要毁了诸葛亮的一生。

所以说诸葛亮笨到可以,那简直就是毁谤诸葛亮。诸葛亮总其一生都是孤独的,就连他死了这么多年,依旧有着那么多不了解他,在这里毁谤他的人存在,真是为诸葛亮感到悲哀呢,这才是诸葛亮真正的悲哀!

再说一次,诸葛亮是一个高风亮节的人,他不是笨死的,而是累死的,希望这个答案你能接受,也希望不要再有什么人误解了诸葛亮了。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事迹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事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