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先进事迹材料

乡村教师简要事迹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03 12:06:19 来源:先进事迹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优秀乡村教师事迹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优秀乡村教师事迹

优秀乡村教师事迹

很多人一辈子难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周老师却放手做着想做的事,他是幸福的。他愉快地奔波在小凉山深山老林中,这个山东“老工人”,最时髦的装备就是一台笔记本电脑。通过这个宝贝,他在川滇黔交界处一个幅员面积达190平方公里的山乡,“遥控”来自天南海北的关注,让600多个孩子得到资助,10多所乡村教学点得以重建。而他,还常年奔波在xq、甘肃、广西等10多个省区以及川内多个资助“据点”……

周忠民老师又来了。几个月前,暴雨中,他也沿着这条路爬到花椒坪教学点,破木门、朽窗户,眼前一座40多“岁”的学校危房在铺天盖地的雨雾下,静静诉说着自己的无助。在他牵线下,一个民间助学团队募集到资金,使这所学校得以重修。

7月21日,新学校竣工,周老师又兴致勃勃地开始爬山。半山腰,全身湿透的我们停下来喘气。周老师弯下腰来紧鞋带。黄胶鞋里的脚修长瘦削,还有两个水泡,那是前一天从早上7点走到晚上8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点的印记。

苗寨的老老少少身着盛装迎了上来———这一刻,是花椒坪小学新校舍落成典礼。为庆祝这一喜事,村民自排自演了16个苗家节目———以苗家最高礼遇来欢迎他们喜欢的“周老师”。孩子们眼里,是感激,还有期待———每次到小凉山的村寨,周老师最不敢面对的是孩子们清澈的眼神。

独立志愿者:身后有多个团队

“我就喜欢在山沟里跑,愉快得很。”周老师哈哈大笑。周忠民,58岁,山东聊城人,戴着如今已不常见的鸭舌帽,身着旧衣服,一双黄胶鞋,典型的上世纪60年代工人形象。他还有个身份:民间助学志愿者。

1996年,周老师从甘肃省金昌市金川集团公司退休,从此开始了他在贫困山区的行走。1998年,他第一次以志愿者身份到甘肃古浪支教,掏出积蓄购买了9台电脑,建起当地第一个免费电脑培训教室。2002年,他“转战”广西田阳,和同去的志愿者一起建起助学网站,随后成为“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等多个民间助学团队的义工,在广西、甘肃、贵州等10多个省区的贫困山区寻找贫困学生并给予资助,寻找破烂的校舍,再寻求资金去改建———办法其实很简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单,那就是白天搜集资料,晚上制作成帖子,通过多个助学网站发送出去。

2005年,周老师在为“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做监察的行程中,到了田阳县,走访基金会在这里资助的一批孩子,从此与小凉山结下不解之缘。在田阳县玉凤中心小学,一个穿着朴素的学生起他的注意:“带我去你家看看吧。”小男孩点点头,带他出校门,爬山,过沟,再爬山,再过沟……让他没想到的是,整整翻了四座山,步行4小时后,才到孩子家。

这个叫牛屎沟的地方住着70多户人家,竟然只有这一个小孩在读书。原因是苦涩的:距离太远了!能不能就近办一个教学点,让孩子们少翻几座山读书?半年后,这里真的建起一座看上去很简陋的学校,但就是这所学校,结束了这座大山顶上从来没有学校的历史。随后,这里的大山上开始出现多所民间助学团队帮助建设的村校。

或许是节奏太快,本身就有教学任务的中心小学老师有些吃不消,很少有时间去家访,周老师有时就独自去走访。一次,在小凉山漫天大雨中,他很快迷了路,上到一个陌生的山顶,山顶上有多条小道,伸往各个方向。连走了好几次,下着下着就到了悬崖边上。折腾4小时后,被迫从原路返回。回到学校已是晚上8点多,不停“工作”了13个小时的的脚板被磨出大大的血泡。第二天,周老师又早早出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发了。

旁人看来惊险的经历,周老师说来平淡无奇。他曾三次摔下山崖。一次,从一个山崖上的学校出来,已是晚上8点,4个人只有一支手电筒。走着走着,一脚落空,他骨碌碌地滚了下去,幸好被两棵树挡住。爬起来一看,乱石滩在几百米深的悬崖下隐约可见。“好了伤疤忘了痛”,前不久,他又花了半个月,对该县30多所村小挨个调查了一遍。

有了周老师牵线,民主乡11所村小重建得到大山外的支持,另3所最近也有了捐建协议。至此,民主乡危房村校的历史结束了。花椒坪村小的泥房变成了砖木结构的青瓦房。巍巍青山怀抱,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周老师的脸笑得如这里的地貌,沟壑纵横。

性格志愿者:七跤摔来7万元

民主乡丰产村,“一天下雨九天稀,大人穿胶鞋小孩穿筒靴”。因不通公路,需步行5个小时才能到乡上。周老师第一次到丰产村小时,带着一位特意从上海赶来进行实地调查的陈先生。

城里长大的陈先生不会走山路,一身泥一身水,跌跌撞撞地摔4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了8次,7次摔倒在泥浆里,一次被同行的老师扶住了。爱开玩笑的周忠民概括为“七跤半”。为了让陈先生不致太尴尬,周老师也有意摔了一跤,还同他打趣说:“马边的土地是公平的,同你上海来的亲近,同我山东来的也亲近啊。”

看到破旧的校舍、可爱的孩子们和热情的村民,陈先生二话没说,当场决定捐资7万元。“你摔了七个半跟头才捐7万,以一个跟斗一万计算,还欠5千呢。”周老师又打趣道。

“把孩子和学校的情况通过网络发出去,引来捐助者,你这样的身份用我们四川话来说,有点像‘串串’啰。”同行的人也和他开玩笑。“为山里的孩子,我愿意当这个‘串串’。”他说自己成功赢得许多人信任靠的是“诚实”,一户一户实地走访,无论多远、多险,这也是他这么多年坚持行走在大山深处的动力。

这几年来周老师已为民主乡联系到50多万元资金,目前到位25万元。看到堆积如山的建材,他孩子似地笑了。看完水洪小学,大家来到村支书家准备吃饭。一到支书家门口,周老师便找了块木板躺上去睡了起来。看他睡得香甜,大家都不忍心叫醒他———这样的记忆,不知以前有多少次。

看着熟睡的周老师,村民说:“周老师不远万里来到我们山区,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为我们修学校,可他连一口热汤也没喝过。”

另类志愿者:大山里发现自己存在的快乐

在民主乡的村民看来,周老师这个老头似乎有些奇怪:做事不拿一分钱,电话费、上网费、交通费还要拿出退休工资贴,为的什么呀?

在周老师裤带上系着的鼓鼓囊囊的小口袋里,插着山里常用的雨伞,还有矿泉水、纸和笔。另一个秘密“装备”是馒头。和村民谈话时,冷不防拿出来大嚼,算是解决了一顿“行走午餐”。心细的村民发现,他吃晚饭时总要剩一些,第二天去看却不见了,原来故意剩下来当早餐。“看他天天睡在两张办公桌上,动员他搬到自己家或其他村民家,老周死活不干。”两人还为此吵过架。“我去干什么?我首先需要的是有上网的条件,无法工作住得再好有什么用?我不吃辣椒,同别人一起吃饭,要影响别人。”

他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合常理”。2006年,他独自在广西进行万里单车助学行时,晚上就睡在马路上。“不担心有车或是野兽吗?”“山里的路夜晚哪有车,野兽来了我比它更野。”

这种“怪”来自于他对生活的简单要求。“很多人一辈子都难6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得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我现在可以放手做,这也是一种福分啊。”

就是这种愉快的心境,让他在为孩子奔波的过程中,连和老鼠“斗争”也充满快乐的心态。“刚一睡下,鼠辈们就来捣乱。‘吱吱’叫着,连蚊帐上居然也要去看一看。我恼了,只要它们一活动,就用木棍直捣发出动静的地方。它不让我安宁,我也不让它安宁!”

这只是周老师单调生活中的一个插曲。他最开心的是,孩子们能得到及时帮助。大田村的彭游琦今年夏天考上乐山一所中学,一贫如洗的家里拿不出学费,甚至连去学校的路费也难办,好事变成了愁事,只好把口粮背出去卖。

“耳朵好使”的周老师头天得到这个消息,第二天起了个大早赶到彭游琦家,回乡后在网上为他发出了求助的帖子。效果马上显现。“清晨5点,我迷迷糊糊接到一个美国打来的越洋电话,只说了一句:彭游琦的上学费用,我包了。”彭游琦父亲很惊奇,以前常接到国内的类似电话,国外还是第一次呢,也太快了!

喜之外,也有悲。周老师常年奔波在外,很少时间同家人团聚。这两年,他家里发生很多事,母亲病危,周老师是坐飞机赶回去的。父亲随后出了车祸,现在仍卧病在床。端午节,他赶回去尽了孝心。尽管如此,几天后,他戴着鸭舌帽的身影又出现在进乡的山路上……

7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这就是我可爱的周老师---一个质朴而开朗充满爱心的老师。

8

推荐第2篇:优秀乡村教师事迹

优秀乡村教师事迹

很多人一辈子难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周老师却放手做着想做的事,他是幸福的。他愉快地奔波在小凉山深山老林中,这个山东“老工人”,最时髦的装备就是一台笔记本电脑。通过这个宝贝,他在川滇黔交界处一个幅员面积达190平方公里的山乡,“遥控”来自天南海北的关注,让600多个孩子得到资助,10多所乡村教学点得以重建。而他,还常年奔波在新疆、甘肃、广西等10多个省区以及川内多个资助“据点”……

周忠民老师又来了。几个月前,暴雨中,他也沿着这条路爬到花椒坪教学点,破木门、朽窗户,眼前一座40多“岁”的学校危房在铺天盖地的雨雾下,静静诉说着自己的无助。在他牵线下,一个民间助学团队募集到资金,使这所学校得以重修。

7月21日,新学校竣工,周老师又兴致勃勃地开始爬山。半山腰,全身湿透的我们停下来喘气。周老师弯下腰来紧鞋带。黄胶鞋里的脚修长瘦削,还有两个水泡,那是前一天从早上7点走到晚上8点的印记。

苗寨的老老少少身着盛装迎了上来———这一刻,是花椒坪小学新校舍落成典礼。为庆祝这一喜事,村民自排自演了16个苗家节目———以苗家最高礼遇来欢迎他们喜欢的“周老师”。孩子们眼里,是感激,还有期待———每次到小凉山的村寨,周老师最不敢面对的是孩子们清澈的眼神。

独立志愿者:身后有多个团队

“我就喜欢在山沟里跑,愉快得很。”周老师哈哈大笑。周忠民,58岁,山东聊城人,戴着如今已不常见的鸭舌帽,身着旧衣服,一双黄胶鞋,典型的上世纪60年代工人形象。他还有个身份:民间助学志愿者。

1996年,周老师从甘肃省金昌市金川集团公司退休,从此开始了他在贫困山区的行走。1998年,他第一次以志愿者身份到甘肃古浪支教,掏出积蓄购买了9台电脑,建起当地第一个免费电脑培训教室。2002年,他“转战”广西田阳,和同去的志愿者一起建起助学网站,随后成为“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等多个民间助学团队的义工,在广西、甘肃、贵州等10多个省区的贫困山区寻找贫困学生并给予资助,寻找破烂的校舍,再寻求资金去改建———办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白天搜集资料,晚上制作成帖子,通过多个助学网站发送出去。

2005年,周老师在为“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做监察的行程中,到了田阳县,走访基金会在这里资助的一批孩子,从此与小凉山结下不解之缘。在田阳县玉凤中心小学,一个穿着朴素的学生起他的注意:“带我去你家看看吧。”小男孩点点头,带他出校门,爬山,过沟,再爬山,再过沟……让他没想到的是,整整翻了四座山,步行4小时后,才到孩子家。

这个叫牛屎沟的地方住着70多户人家,竟然只有这一个小孩在读书。原因是苦涩的:距离太远了!能不能就近办一个教学点,让孩子们少翻几座山读书?半年后,这里真的建起一座看上去很简陋的学校,但就是这所学校,结束了这座大山顶上从来没有学校的历史。随后,这里的大山上开始出现多所民间助学团队帮助建设的村校。

或许是节奏太快,本身就有教学任务的中心小学老师有些吃不消,很少有时间去家访,周老师有时就独自去走访。一次,在小凉山漫天大雨中,他很快迷了路,上到一个陌生的山顶,山顶上有多条小道,伸往各个方向。连走了好几次,下着下着就到了悬崖边上。折腾4小时后,被迫从原路返回。回到学校已是晚上8点多,不停“工作”了13个小时的的脚板被磨出大大的血泡。第二天,周老师又早早出发了。

旁人看来惊险的经历,周老师说来平淡无奇。他曾三次摔下山崖。一次,从一个山崖上的学校出来,已是晚上8点,4个人只有一支手电筒。走着走着,一脚落空,他骨碌碌地滚了下去,幸好被两棵树挡住。爬起来一看,乱石滩在几百米深的悬崖下隐约可见。“好了伤疤忘了痛”,前不久,他又花了半个月,对该县30多所村小挨个调查了一遍。

有了周老师牵线,民主乡11所村小重建得到大山外的支持,另3所最近也有了捐建协议。至此,民主乡危房村校的历史结束了。花椒坪村小的泥房变成了砖木结构的青瓦房。巍巍青山怀抱,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周老师的脸笑得如这里的地貌,沟壑纵横。

性格志愿者:七跤摔来7万元

民主乡丰产村,“一天下雨九天稀,大人穿胶鞋小孩穿筒靴”。因不通公路,需步行5个小时才能到乡上。周老师第一次到丰产村小时,带着一位特意从上海赶来进行实地调查的陈先生。

城里长大的陈先生不会走山路,一身泥一身水,跌跌撞撞地摔了8次,7次摔倒在泥浆里,一次被同行的老师扶住了。爱开玩笑的周忠民概括为“七跤半”。为了让陈先生不致太尴尬,周老师也有意摔了一跤,还同他打趣说:“马边的土地是公平的,同你上海来的亲近,同我山东来的也亲近啊。”

看到破旧的校舍、可爱的孩子们和热情的村民,陈先生二话没说,当场决定捐资7万元。“你摔了七个半跟头才捐7万,以一个跟斗一万计算,还欠5千呢。”周老师又打趣道。

“把孩子和学校的情况通过网络发出去,引来捐助者,你这样的身份用我们四川话来说,有点像‘串串’啰。”同行的人也和他开玩笑。“为山里的孩子,我愿意当这个‘串串’。”他说自己成功赢得许多人信任靠的是“诚实”,一户一户实地走访,无论多远、多险,这也是他这么多年坚持行走在大山深处的动力。

这几年来周老师已为民主乡联系到50多万元资金,目前到位25万元。看到堆积如山的建材,他孩子似地笑了。看完水洪小学,大家来到村支书家准备吃饭。一到支书家门口,周老师便找了块木板躺上去睡了起来。看他睡得香甜,大家都不忍心叫醒他———这样的记忆,不知以前有多少次。

看着熟睡的周老师,村民说:“周老师不远万里来到我们山区,为我们修学校,可他连一口热汤也没喝过。”

另类志愿者:大山里发现自己存在的快乐

在民主乡的村民看来,周老师这个老头似乎有些奇怪:做事不拿一分钱,电话费、上网费、交通费还要拿出退休工资贴,为的什么呀?

在周老师裤带上系着的鼓鼓囊囊的小口袋里,插着山里常用的雨伞,还有矿泉水、纸和笔。另一个秘密“装备”是馒头。和村民谈话时,冷不防拿出来大嚼,算是解决了一顿“行走午餐”。心细的村民发现,他吃晚饭时总要剩一些,第二天去看却不见了,原来故意剩下来当早餐。“看他天天睡在两张办公桌上,动员他搬到自己家或其他村民家,老周死活不干。”两人还为此吵过架。“我去干什么?我首先需要的是有上网的条件,无法工作住得再好有什么用?我不吃辣椒,同别人一起吃饭,要影响别人。”

他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合常理”。2006年,他独自在广西进行万里单车助学行时,晚上就睡在马路上。“不担心有车或是野兽吗?”“山里的路夜晚哪有车,野兽来了我比它更野。”

这种“怪”来自于他对生活的简单要求。“很多人一辈子都难得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我现在可以放手做,这也是一种福分啊。”

就是这种愉快的心境,让他在为孩子奔波的过程中,连和老鼠“斗争”也充满快乐的心态。“刚一睡下,鼠辈们就来捣乱。‘吱吱’叫着,连蚊帐上居然也要去看一看。我恼了,只要它们一活动,就用木棍直捣发出动静的地方。它不让我安宁,我也不让它安宁!”

这只是周老师单调生活中的一个插曲。他最开心的是,孩子们能得到及时帮助。大田村的彭游琦今年夏天考上乐山一所中学,一贫如洗的家里拿不出学费,甚至连去学校的路费也难办,好事变成了愁事,只好把口粮背出去卖。

“耳朵好使”的周老师头天得到这个消息,第二天起了个大早赶到彭游琦家,回乡后在网上为他发出了求助的帖子。效果马上显现。“清晨5点,我迷迷糊糊接到一个美国打来的越洋电话,只说了一句:彭游琦的上学费用,我包了。”彭游琦父亲很惊奇,以前常接到国内的类似电话,国外还是第一次呢,也太快了!

喜之外,也有悲。周老师常年奔波在外,很少时间同家人团聚。这两年,他家里发生很多事,母亲病危,周老师是坐飞机赶回去的。父亲随后出了车祸,现在仍卧病在床。端午节,他赶回去尽了孝心。尽管如此,几天后,他戴着鸭舌帽的身影又出现在进乡的山路上……

这就是我可爱的周老师---一个质朴而开朗充满爱心的老师。

推荐第3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之一

最美乡村教师评选事迹材料

平平淡淡才是真

——记老师

十数年坚守一线,在学校乐于奉献,对生活积极达观,待学生大爱无边。他用自己的方式教育着学生,他用自己的热情感染着学生,他用自己的奋斗激励着学生,他用自己的行动鼓舞着学生。

一、选择与坚守

2001年7月,师范大学毕业。大学毕业,很多学生会选择留在城市里发展,也有很多学生会签约到别的地方。当时的他,可以在招聘会上签约到市某高中,直接吃上财政,捧上“金饭碗”;与此同时,当时年少轻狂的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也想回到老家,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回报给家乡的教育事业。不过,面临的风险就是,回到老家,就意味着放弃了到手的“金饭碗”,还有可能会再也没有转正的机会。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没有过多的犹豫,就抱定一个回家乡发展教育事业的信念,选择了回来,尽管回来之后的好几年只是做了一名普通的民办老师,甚至有时连工资都没有。

选择靠的是勇气,坚守却需要毅力。从2001年回到家乡,回到自己的母校西社初中至今,老师一直担任两个班的课教学并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从无一丝的抱怨和懈怠。期间,面对私立学校的高薪邀请,面对同学们下海经商的召唤,面对可能给自己人生带来大转折的公务员考试,他没有过丝毫的动心。他的从容,让许多人不理解,

但他总是淡淡地回应着:“人这一辈子,有太多用名利无法换回的生活乐趣,我就乐在其中。”

推荐第4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有感

“最美乡村教师”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开展广泛的学习活动,在我校教师中掀起了向“最美教师”学习的热潮,老师们都深深地被“最美教师”的感人事件所打动,都分纷纷表示要学习“最美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心。许多老师认为,“最美教师”的义举正是对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和心系学生、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的最好诠释,他们的身上印证了平凡中的非凡,普通中的崇高,为广大教师树立了可亲可敬的榜样。老师们通过撰写学习心得的形式来表达对“最美教师”的敬意。我要向“最美教师”学习:

学习他忠于职守、高度负责的精神。因为最美老师的美、在责任。她们的责任心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尽心、对工作尽职、对社会尽责的态度,充分体现了她们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向她们学习,就是要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把岗位当作社会责任,把工作当作一种事业的追求,满腔热情的、全身心的投入各项工作,踏踏实实的干事,兢兢业业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学习他乐于助人、至善大爱的精神。最美教师,美在大爱。这种爱就是把学生真正放在自己的心里,对学生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坚守着可以没有大师,没有大楼,但绝不能没有大爱的坚韧的信念和价值。向最美教师学习,就是要传承中华的美德,弘扬大爱精神,本着爱人民、爱社会、爱他人的博大情,扎扎实实的做好为群众服务的各项工作,努力把衢州打造成为充满爱心,人人向往的幸福之城。

学习他甘于奉献、团结互助的精神。最美教师,美在团队。正是因为学校的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才共同谱写了这曲感人的赞歌。向她们学习,就要增强大局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强化团队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强化工作的合力,为衢州两个崛起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实教学中,决心以“最美教师”为榜样,自觉肩负起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责任,奋发有为,开拓进取,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推荐第5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之三

不拘一格育英才

教学成绩对于每个老师来讲都是很重要的,对于老师也不例外。十数年来,他总是在为教学,为教育不同的学生,为让更多的孩子考取更好的成绩而做着不懈地努力。等同学是老师教过的同一批学生,在他们初三的时候,老师大胆放手,把班里学生分组,让班里部分学生自主学习,不到必要时候,不给尖子生“讲课”,让这些学生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也为西社初中当年的中考成绩写上了最重的一笔。直到现在,当时的毕业生送给学校的匾也是近年来学生送给学校唯一的一块匾依然悬挂在学校会议室的门框上。

三好学生每个老师都能教好,有的学生却总是让老师伤脑筋。同学聪明过人但是迷恋上网,每天上课都是魂不守舍,老师们颇为“头疼”。老师了解情况之后,就开始关注他,多次在深夜把他从网吧找回来,身体力行的教育加上苦口婆心的教诲,终于换来了浪子回头,同学最后也考出了优异的成绩。许多人把这些归功于老师的教育,他只是说:“孩子们能学好,全在孩子们用功呀,这只是我们的工作,不是我们的功劳。”

推荐第6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简介

事迹简介

女,51岁,1984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三十年来,她一直坚守着个人品质上的诚实正直、善良无私、见义勇为,工作事业上的刻苦钻研、踏实肯干、默默奉献,像小草那样平凡而无悔,为了教育百花园的万紫千红、蓬勃生机而倾尽全力。

走上教师岗位,她就把自己奉献给了教育。从此,她变得坚强,变得不屈,变成了同事们眼中的“拼命三郎”。上班路上出事故,她头上碰出一个快一寸长的口子,为了不影响上课,用药棉擦一擦,就照常上课,直到晚上回家;做手术刚刚出院,就带领学生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劳动,险些晕倒;周日头部做了个手术,周一按时走进了课堂;……一桩桩、一件件类似的“傻事”,在她身上经常出现,为了那一份责任,她总是忘了自己。

她生性善良,宅心仁厚。从参加工作至今,每年,只要班里有生活贫困的孩子,她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了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她总是以学校的名义,给他们钱物上的接济。

她淡泊名利。每年每期,她担当的都是学校最重的课。但是对于人们热衷追捧的名誉和利益,她总是淡然处之,从没为此动过心思。

她勤奋好学,不但是学校英语教学上的业务主力,还是个热心人,经常辅导年轻教师。历年来,在优质课大赛中,她多次获得镇级、市级、省级奖项,还获得过洛阳市业务标兵、洛阳市英语优秀教师奖、伯乐奖等等。

虽然心比天高,但由于年龄的原因、不服输的脾气和连年负重的身心,她这两年的身体状况日渐不佳。但她仍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她说:“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就应该践行那句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推荐第7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观后感

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孙彦峰

为您,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动。您给了我们无数人良知,给了我们更多人精神支柱,是您打动了我们,是您让我们知道什么叫付出与坚守。

他从18岁便与大山呆在一起,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用双手砍出一条五公里长的山路。正如白岩松所说,在这大山里,路不是人多了走出来的,而是徐老师用双手砍出来的。由于山林茂密,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又要把路两边修整一次。他砍出的何止是路,何止是一条大山便道,而是一条让山村孩子走出大山,奔向知识乐园的阳光大道。

路虽不宽,路虽不平整,雨天充满泥泞,但却让孩子们在上面走着舒心,让家长们放心,让老师他的心灵得到慰藉。

白龙马与他为伴,帮助他托起孩子们的书本、学校的建材,帮助他接送风雨泥泞中艰难行走的孩子。为了孩子,他断了两棵肋骨,白龙马失去了左眼。但我们的老师却不愿意医治,他放心不下孩子,他说:他走了,孩子们怎么办,谁来替代他教授孩子。

泥泞的山路,风雨飘摇,马儿托着孩子,他紧紧拽住缰绳,马儿使尽全身力气,四足使劲,爬行山间丛林,拽住缰绳的双手,一刻也没有松动,揪紧的心,在雨水泥泞的搅拌中更加坚韧。

他用喝酒的方式,请回了自己的弟子,跟随了他二十年,是他“害”了弟子,让弟子同他一道守住大山,守住这群草丛中嬉戏的大山孩子。但也是他教化了他的弟子,心甘情愿跟他一起,背付大山的重托,让

1

孩子们的明天有了希望,让深在原始丛林的人们也能听到朗朗书声,让他们感知人民教师的崇高理想和着高尚的情操。

他感化了他的学生,他用行动教育了他的孩子,让他们坚韧不拔,让他们在风雨交加的路途走得更加执着。

他密林深处孩子的领路人,用自己的艰辛托起孩子们的希望,用自己的情怀让大山深处的教学有了明天。

作为教育人,第一次聆听这样的事迹,第一次为有这样的教育人而感动,是他这样一群老师托起祖国的教育,教会了大山深处孩子做人做事,让他们知晓了感恩,让他们的生活背靠大山也感之幸福。

从小学到大学,每位教师在我心中都记忆深刻,虽然他们谈不上给过我什么温暖,但他们教授我知识,让我有了今天。

默默无闻,不求回报,任劳任怨的老师,他几十年如一地坚守在大山深处,为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大山深处的孩子带去知识。无怨无悔,几十年的坚守,青春留守在了大山,心血洒在了大山,但把一代代的山里孩子培养成了有用人才。

一天的坚守不难,一年的坚守也不难,而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却很难很难。

我为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动。老师,神圣的职业,他给予孩子知识,他引导孩子走向成熟,飞向世界,而他却守候在三尽讲台,呼吸着粉笔灰粉奉献了一生。

当看完最美乡村教师颁奖晚会,我不止一次为之感动。多么纯朴的心灵,多么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一次次无地自容,今天的我或许

2

有些对不起所获报酬,更对不起那些还坚守在边远山区培养孩子成才的老师,他们所处的环境是那样恶劣,但他们却毫不动摇,几十年如一地坚守,为祖国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人生,而我自己呢,又有多少时日想过如此。心有愧,行动更加有愧。

我们大多数人或许都有些麻木了,躺在不知所事的日子里寻求着生存的机会,萧条的过着撞钟一样的日子,浪费着自己的生命,把付出与收获、名利与爵位看得太重,总想用高官厚禄武装自己,而我们的最美老师,他们的收获与付出是那样的不对称,但他们却没有为此而放弃坚守,而我们呢,又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胸怀,又有多少人有如此的毅力而坚守过。

我虽一无所有,我虽有怨有恨,但我求让自己永远处有良知,我虽没有老师们的那种精神,但我却希望我能够做好我该做的事,或许这也是我所想得到的心灵安慰罢了。

推荐第8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之二

细腻无私的爱

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有一颗爱心,因为师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老师对学生的爱是细腻的,是无私的。同学和同学是张老师先后教过的两个孤儿学生,在他们上学期间,每个学期到交书费的时候,张老师从来不催促孩子们,不让孩子们为难,总是不用孩子们张嘴,就会预先给他们垫付书费,让他们安心上学,而从不考虑孩子们是否会还上这些钱。当然,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也不仅限于经济上的资助。同学是个单亲孩子,从上学到就业,张老师一直在关注着他,而他每去一个新的城市工作,也都会和老师打个招呼。同是单亲孩子的同学,父亲一个人要照顾他和他的哥哥,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老师在学校生活中给了他许多的关心。初中毕业后,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同学想继续上学,但是家里的经济条件又不允许。为此,他的父亲找到老师,想让老师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让孩子不要继续上学,而是去工厂上班。老师却回过头给学生的父亲做起了思想工作,让他同意孩子继续上学,而学费,则尽量不再让家长负担。然而,说来容易做来难,为了这样一个承诺,为了给同学选择一所合适的学校,张老师又是自掏路费,利用半个多月的时间,陪着他走遍了运城、洛阳的中专学校,最终让同学上了心仪的学校。

更多的人性关怀,也让老师收获了更多的不一样的幸福。同学是一名女生,家离学校也比较远,一天,正在上课的她得了急性阑尾炎,疼痛难忍。老师得知后来不及通知家长,第一时间把孩子送到了医院。就在他跑前跑后交完费,给孩子打上点滴,正准备给其家长打电话时,

突然发现,同学的爸爸生病也在这所医院输液,而她的妈妈还在工厂上班。于是,老师就在医院照顾他们父女二人。无私的爱总是让人感动的,在之后的生活中,一家人就把张老师当成了他们的亲人。

有很多人觉得老师这样做得不到现实的回报,觉得他傻。甚至有人调侃,说他对学生的关心,都快超过了对自己孩子的关心。他用这样一句话做了回应:“播种了爱,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快乐、是感动。”

推荐第9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观后感

“马 背” 学 校

——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为您,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动。您给了我们无数人良知,给了我们更多人精神支柱,是您打动了我们,是您让我们知道什么叫付出与坚守。谢谢您可敬的老师。

祝可敬的老师节日快乐,身体健康,事业更上一层楼。

滴水成冰

2012.9.10 他从18岁便与大山呆在一起,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用双手砍出一条五公里长的山路。正如白岩松所说,在这大山里,路不是人多了走出来的,而是徐老师用双手砍出来的。由于山林茂密,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又要把路两边修整一次。他砍出的何止是路,何止是一条大山便道,而是一条让山村孩子走出大山,奔向知识乐园的阳光大道。 路虽不宽,路虽不平整,雨天充满泥泞,但却让孩子们在上面走着舒心,让家长们放心,让老师他的心灵得到慰藉。

白龙马与他为伴,帮助他托起孩子们的书本、学校的建材,帮助他接送风雨泥泞中艰难行走的孩子。为了孩子,他断了两棵肋骨,白龙马失去了左眼。但我们的老师却不愿意医治,他放心不下孩子,他说:他走了,孩子们怎么办,谁来替代他教授孩子。

泥泞的山路,风雨飘摇,马儿托着孩子,他紧紧拽住缰绳,马儿使尽全身力气,四足使劲,爬行山间丛林,拽住缰绳的双手,一刻也 1

没有松动,揪紧的心,在雨水泥泞的搅拌中更加坚韧。

他用喝酒的方式,请回了自己的弟子,跟随了他二十年,是他“害”了弟子,让弟子同他一道守住大山,守住这群草丛中嬉戏的大山孩子。但也是他教化了他的弟子,心甘情愿跟他一起,背付大山的重托,让孩子们的明天有了希望,让深在原始丛林的人们也能听到朗朗书声,让他们感知人民教师的崇高理想和着高尚的情操。

他感化了他的学生,他用行动教育了他的孩子,让他们坚韧不拔,让他们在风雨交加的路途走得更加执着。

他密林深处孩子的领路人,用自己的艰辛托起孩子们的希望,用自己的情怀让大山深处的教学有了明天。

作为家乡人,第一次聆听这样的事迹,第一次为家乡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动,是他这样一群老师托起家乡的教育,教会了大山深处孩子做人做事,让他们知晓了感恩,让他们的生活背靠大山也感之幸福。

我不是老师,但我也从赤脚上学一路蹒跚着走到了今天,也很感知帮助过我的人,感恩于老师的教导,是他教会我如何做人做事,是他给予我力量,也是他让我遇事有了更多的思考。

启萌入学时我亦是抗着木橙,光着脚丫踏入学校,而今我所入学的村小已经在我上三年级时拆并。每逢路过此地,当时入学的场景历历在目,一个没有窗户,只有几棵木柱子撑起几间教室,没有厕所,没有操场,没有教学设备,一个班一位老师。老师中只有校长一人是公办教师,其余全是代课教师。冬天每名学生提着自备的取暖设备—灰笼(我们当地称谓),里面烧着木炭,用木材灰盖上可以保持长时

间的暖和。教室是土地面,坑洼不平。黑板是木板做成的,刷上漆,用架子支着。没有讲台,黑板靠墙的那边当作讲台。

我在这样的学校度过二年,第三年转入乡完小,也就是如今的村完小,同样提着备暖设备,直到上中学。人大了能抵御一定寒冷后方放弃此设备。那时的路特烂,整个冬天没有哪一天是晴朗的,都是雨水淋泥。没有哪一天我们的脚上是干,都被泥水浸湿。

从小学到大学,我感知老师的关心,但我也亦从老师的言谈举止间看到了世间万象。师德高尚、经验丰富的好老师很多。

从小学到大学,每位教师在我心中都记忆深刻,虽然他们谈不上给过我什么温暖,但他们教授我知识,让我有了今天。记忆最深刻的是大学时的一位辅导员,他帮助我在学校勤工助学,使我有机会在大学里有了生活来源,有了安心读书的机会,我感谢他的帮助,更感谢他的那份情怀。

默默无闻,不求回报,任劳任怨的老师,他几十年如一地坚守在大山深处,为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大山深处的孩子带去知识。无怨无悔,几十年的坚守,青春留守在了大山,心血洒在了大山,但把一代代的山里孩子培养成了有用人才。

他的坚守,大山的孩子有了学上,学会礼仪文明,懂得了珍重,知晓了祖国河山图板,明白了五星红旗的鲜艳。但老师却在长时间的劳累中付出了一切,他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伴着穷山恶水,实现着他最喜欢的事业,不辞辛劳,为山区的孩子带来知识,带来了希望。

一天的坚守不难,一年的坚守也不难,而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却

很难很难。

我为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动。老师,神圣的职业,他给予孩子知识,他引导孩子走向成熟,飞向世界,而他却守候在三尽讲台,呼吸着粉笔灰粉奉献了一生。

当看完最美乡村教师颁奖晚会,我不止一次为之感动。多么纯朴的心灵,多么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一次次无地自容,今天的我或许有些对不起所获报酬,更对不起那些还坚守在边远山区培养孩子成才的老师,他们所处的环境是那样恶劣,但他们却毫不动摇,几十年如一地坚守,为祖国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人生,而我自己呢,又有多少时日想过如此。心有愧,行动更加有愧。

我们大多数人或许都有些麻木了,躺在不知所事的日子里寻求着生存的机会,萧条的过着撞钟一样的日子,浪费着自己的生命,把付出与收获、名利与爵位看得太重,总想用高官厚禄武装自己,而我们的最美老师,他们的收获与付出是那样的不对称,但他们却没有为此而放弃坚守,而我们呢,又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胸怀,又有多少人有如此的毅力而坚守过。

我虽一无所有,我虽有怨有恨,但我求让自己永远处有良知,我虽没有老师们的那种精神,但我却希望我能够做好我该做的事,或许这也是我所想得到的心灵安慰罢了。

推荐第10篇:乡村教师夏海鸥优秀事迹

扎根山区育金凤 公益助学护桃李

——记衡南县近尾洲镇蒸市中学教师夏海鸥

他是一个山里的孩子,喝着湘水,沐浴着湘韵,在父辈的影响下,扎根山区教育,以高洁的道德情操,康廉的人生价值,自强不息的关爱精神,哺育桃李,在贫困边远山区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他就是衡南县近尾洲镇青年教师——夏海鸥。

衡南县近尾洲镇距离市区有70多公里,通往外面的只有一条崎岖的山路,从这里到市区坐车需要两个多小时,因此当地人称近尾洲镇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2001年,刚从学校毕业的夏海鸥被分配到了该镇蒸市中学任教。带着满腔热血,夏海鸥来到这里,报到当天,他就被学校当时的状况吓了一大跳。原来,当时的蒸市中学办学条件是衡南县最差的,没有一栋像样的教学楼,没有食堂和宿舍,没有实验室、电脑室、图书室,更别说多媒体教室了。整个校园只有一栋上世纪七十年代建的两层楼房和一个黄泥巴操场。虽然条件简陋,但夏海鸥还是决定留下来。因为他有一个梦想——帮助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学有所成,用知识和能力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在这样一个办学条件异常简陋、工作环境偏僻艰苦的边远山区学校,夏海鸥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追求,一待就是13个春秋,用“爱”与“责任”、青春和激情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2004年以来,他所教的语文、历史两科教学成绩均稳居全县前列。班级人数总是全校最多的,而且保额率100%(在一个乡镇中学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他所带班级在中考上线人数、全校期中期末考试、各种学科比赛、班级篮球比赛、校运会、文艺汇演等各种比赛中,他班不论是名次还是人数,都稳居第一名;

在他的精心培育下,这个小镇已经有26位同学考起了本科一批,40多名学生考起了本科二批,其中他所教的学生唐韬(兼初中三年班主任,现唐韬正在清华大学读研)2008年以衡阳市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在全县引起轰动。2005年,创建了近尾洲镇第一个助学基金会,共募集了二十多万元的爱心基金和两万多元的爱心物资。2009年,荣获“衡南县五四青年奖章”;2011年,荣获“善行2011〃第五届运达乡村教师奖”;2012年,荣获衡南县“第二届道德模范”光荣称号;衡阳市第二届“身边雷锋衡阳好人”光荣称号;2013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师德标兵”光荣称号。他政治素质高,工作兢兢业业,与时俱进,去年衡阳破坏选举案被查处后,原有的500多名代表已辞职,他经过推荐、考察、选举后,光荣当选为衡阳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其优秀事迹被湖南卫视、湖南公共频道、湖南教育电视台、衡阳都市频道、衡南电视台,湖南日报、衡阳日报、衡阳晚报等省、市媒体推介。

学生心中的“超级英雄”

近尾洲镇经济极其落后,每年都有学生因家庭贫困辍学。如何改善学生学习生活条件,不让家庭困难学生辍学,夏海鸥无时无刻不都在思考并付诸实际行动。

他曾两次参加湖南经济电视台的《超级英雄》栏目,第一次拿到的5000元奖金全部用于贫困学生资助和学校教学设施添臵。第二次参加节目的时候,主持人汪涵问他:“夏老师,你第一次参加这个栏目获得了5000元奖金,你把它全部花在了学生身上,这次你如果你能笑到最后,你有什么计划吗?”他说:“我早就计划

好了,用这笔钱在我们学校创设一个“超级英雄电力网助学基金”,资助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子”。虽然最终他没能冲关成功,但他的事迹感动了《超级英雄》栏目组。2005年5月26日,《超级英雄》栏目组来到学校,捐款10000元创建了“超级英雄电力网助学基金”,这个助学基金在夏海鸥的管理下,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4年,为了让班上的学生像城市里孩子一样享受多媒体教学,他省吃俭用、节衣缩食,自掏腰包为班级配臵了电脑、爱普生投影仪、电动屏幕、多媒体音箱、饮水机、录音机、DVD影碟机、电视机等设备,共花费了人民币近六千元。率先在这个山区学校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有些人说他傻,但他觉得这钱花得值,无怨无悔!

2010年的夏天特别炎热,看到学生在教室里挥汗如雨地学习,夏海鸥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时,一个念头浮现在他的脑海,他要报名参加湖南卫视的《智勇大冲关》栏目,用自己的努力为班级赢得一台空调。报名后,他非常幸运被栏目组选中,凭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决心和意志,他终于到达终点,为班级赢得了一台空调。后来,一位爱心人士得知他所带班级教室面积较大,一台空调没有什么效果,于是又汇来了2000元,让他为班级再配一台空调。能让孩子坐在有空调的教室上课,这在城市都极为少见,而他却在近尾洲镇这个贫穷的山区做到了。

倾心付出不求回报,一切为了学生

他在日历上记下了班里每一位学生的生日,每逢学生生日,他都会在班上或单独向他(她)表达最诚挚的祝福,并送上生日礼物;学生生病了,他不管有多忙,一定会抽出时间送他去医院,

学生身上没钱,就垫付医药费;学校冬天没有热水,他自己出钱给学校旁边的私人老板,让她每晚用煤炉烧水给学生用,保证学生有热水洗脸、泡脚,一直到现在;2005年上半年,学校维修男生宿舍,班上的男生无法全部安臵,他就把部分男生带到家里睡,与学生同床共枕直到初中毕业。2006年以前学校没有澡堂,他就买来水泥、河砂、红砖,为学生修建简易澡堂,借不到工具,就用手去平整地面,生生地磨掉了一层皮,妻子发现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2007年冬天,夏海鸥发现班上的刘奇同学没来上课,放学后,他家都没回,摸黑赶了十多里山路到刘奇家,才得知刘奇父亲已年过60,由于长期劳作患上了严重的风湿和腰椎病。母亲患有精神病,经常走失不知道回家,为母亲治病让原本就困难的家庭一贫如洗、债台高筑。更让夏海鸥震惊的是,刘奇的父亲打算开春就让刘奇跟同村的人去广州打工,因为家里实在是没有多余的钱供刘奇上学了,亲朋好友、左右邻里,能借钱的都借遍了。夏海鸥看着一旁低着头沉默不语的刘奇,想着刘奇平时在班里优异的表现,心里说不出的焦急和难受,他一边做着刘奇父亲的思想工作,一边郑重地向刘奇的父亲保证,让他不要担心刘奇的学费,只要刘奇能够升学,不管是初中、高中,还是上大学,他都想办法解决。通过夏海鸥的努力,刘奇顺利的完成了初中、高中学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武汉大学的国防生。刘奇说如果不是夏老师的帮助,他早就失去了读书的机会,更不可能上大学。现在每年寒暑假回家,他都会专程看望夏老师。

他也曾经有机会调离,但是面对朴实的父老乡亲和朝夕相处的学生,他内心的不舍和牵挂变的更加强烈、更加深刻,于是他

毅然放弃了优越的教学条件,继续留在蒸市中学任教。

社会爱心人士信任的“红十字会”

夏海鸥在关心帮助本班学生的同时,也心系全镇贫困学生。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助学帮困需要争取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于是,他每周末都会走访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将其传送到网上或QQ空间,同时,打电话或亲自拜访新闻媒体、企业老板和爱心慈善机构,反映贫困学生状况,四处奔走游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倾情相助。对于爱心人士和团体捐来的钱和物品,他都亲自交到每一个困难学生的手中,并拍摄交接照片发给捐赠者,让每一份爱心透明公开,让爱心人士放心。

2012年9月,他与湖南交通频道取得联系,在近尾洲镇开展“一份月饼一份情”活动,为全镇180名留守儿童每人送去一份月饼,并募集了3万元爱心基金、现场资助了12名家境贫寒的学生。2012年国庆节期间,湖南长郡中学的几名学生被他发布助学信息所感动,驱车到近尾洲送来了5000元爱心助学金和大量的书籍、衣服、体育器材。2013年1月,在夏海鸥的努力下,湖南共青团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壹基金”及一些爱心车友驱车到近尾洲镇,为20名学生每人发放一份“壹基金”温暖大礼包,并为山区孩子及家长送来了3000余件衣服。后来这些爱心车友又分别到了一些困难学生家中走访,并捐赠了数额不等的助学金。2013年开学伊始,湖南旺德府建材集团负责人在网上看到夏海鸥发布的助学信息后,亲自组织公司员工来到该校实地走访,当场确定资助9名小学生至高中毕业,现场捐助了10800元爱心助学金。

2013年暑假,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旱席卷大半个中国,很多农村孩子家庭的农作物几乎绝收,而那些刚刚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农村孩子还来不及高兴,就在为入学的大学学费而发愁,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正巧,湖南交通频道开展了“一帮一爱心助学大行动”,他立即打电话过去,早出晚归,陪着记者深入到了每位寒门学子的家中,并且亲自带领衡南县的受助学生赶到长沙,参加了捐助仪式,衡南县七名学生每人都得到五千元的爱心基金,爱心人士承诺,四年大学生活对他们的资助不少于两万元。看到这七个学生开心的笑脸,他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无比的幸福。

妻子眼里不称职的丈夫

夏海鸥的助学帮困行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家长称他为“最称职的班主任”,学生说他是“最可爱的人”,爱心人士认为他是“最值得托付爱心的人”,但在他妻子的眼里却是一个不称职的丈夫。

2007年,他结婚了,但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从来没有顾及家里的事情,一切都是由他妻子谢菲打理,连自己穿的衣服都要谢菲购买,好说歹说才穿上。

2008年2月,谢菲怀上了双胞胎,怀孕四个月的时候,她的腹部发生剧痛,可是在妻子最需要陪伴的时候,他却还在三尺讲台上课,等夏海鸥租车把妻子送到医院时,孩子已经不幸流产,面对妻子撕心裂肺的哭喊,夏海鸥紧紧抱住妻子,沉默不语。那一段岁月是他人生中最灰暗的日子,在默默承受失去孩子痛苦的时候,却依然在工作中殚精竭虑,2008年七月中考成绩揭晓,班上学生的优异成绩给夏海鸥带来了些许安慰:他所带的109班有

20人考取了省市重点高中,录取率和高分率打破了近尾洲镇中学的记录。

2009年6月,妻子谢菲又怀孕了。由于上次的流产导致子宫前臵,胎盘前臵不稳,需要在医院保胎三个月。于是,他向学校请了三个月假照顾妻子。开始的几天,夏海鸥天天陪在妻子的身旁,安抚她的情绪,照顾她的生活。然而没过几天,班上的学生由于不习惯夏老师不在的日子,表现越来越差,很多学生时常会给他打电话,希望老师早点返校,这一切让他寝食难安。第二周他便返回了学校。谢菲在保胎期间,出现了四次不同程度的出血,情况相当危险,然而他都不在妻子身边。一个周末的下午,夏海鸥到医院看望妻子,妻子看到他眼泪就忍不住地流下来了,拉着他的手哭着说:“海鸥,你就不能陪陪我和孩子吗?哪怕一周都好,你知道我心里多害怕吗?抓着你的手,我才觉得自己和孩子有点安全感……”2010年1月3日,谢菲终于历经磨难,生下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女儿,其实,作为夏海鸥本人来说,他经常说,一个一点都不顾家的老师绝对不是好老师,但是那时要请假三个月,实在是做不到。时至今日,说起夏海鸥,谢菲仍然是爱恨交织:“结婚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会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生的身上,同样身为教师,我十分为他骄傲,但说句心里话,那个时候深深的恨过他,认为他是一个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

“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夏海鸥用他的爱心和责任心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师德之歌、青春之歌。用他的青春和激情奏响了一个个寓教于乐、助学帮困的感人音符,展示了一个边远山区平凡教师的不平凡,这种不平凡就是师德的力量,就是青春的正能量,催人奋勇前行,百折不饶地追求梦想和荣光。

第11篇:中国最美乡村教师事迹简介

2014中国最美乡村部分教师事迹简介

由《光明日报》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2014“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9日在京正式揭晓。获“最美乡村教师”称号的是:朱敏才、孙丽娜夫妇,曾维奋,周丽娜,刘月升,张美丽、张秀丽姐妹,张伟,秦开美,陈腊英,王偏初,胡清汝。

„„„„曾维奋事迹简介„„„„

曾维奋是海南省澄迈县永发镇儒林小学教师。他对教师工作非常执着,“能拄着双拐上课至退休,这一生就算没白活”,他这样说。1995年,曾维奋从师范毕业眼看就要工作了,一场意外导致他下半身瘫痪。为了能走上讲台,曾维奋锻炼体力,终于能拄着拐杖在平地上行走,他提出申请,只要能当老师,哪怕到最偏远、最艰苦的学校都行。经过连续三年申请,2001年9月1日,他终于站在了儒林小学南洋教学点的讲台上。他一天最多时有6节课,一节课40分钟,在讲台上就要拄拐站立240分钟。他还要走下讲台辅导检查学生作业,在讲台上单手拄拐转身板书。虽然讲台旁有一把椅子,他却说,坐着讲课不生动,对孩子也不负责。曾维奋说:“如果有一天能恢复健康,我要把书教得更好,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奔跑”。

„„„„刘月升事迹简介„„„„

刘月升,天津市大港区刘岗庄中学教师。15年来,刘月升扎根在这所偏远的农村学校,带领这里的农村孩子完成了350多项国家专利的设计和申报,学校也是天津市唯一承担市级科研项目的农村学校。刘月升花了三年时间,查阅大量的资料,把自己多年授课经验整理出近200页讲义。学生们的发明走上了国家、市、区各级比赛的舞台,并赢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银奖。小发明也培养了农村孩子的技能,许多学生毕业后开始自己创业。他还带领孩子们做了一架大型260航模,每逢假日就带着孩子们去航拍湿地、港口,他还带领学生进一步观测鸟的数量,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如今,学校的湿地航拍达到了无人机水平。

„„„„张伟事迹简介„„„„

河南省郸城县秋渠一中校长张伟2014年3月17日猝死在办公桌前。追悼会当天,3000多名学生家长和乡邻挥泪前往送别。张伟十年前接手一中校长的时候,因为办学条件、教学质量不高学生不断流失,学校在全县综合排名倒数第一。十年时间,学校的所有事情他几乎都亲力亲为,让这个农村薄弱学校进入优质学校行列。在推广新课改模式时,很多老师认为,新课改放在这样一个偏远的乡级中学,根本实现不了。张伟却认为,没有好的教学质量,学生就不会来学校,学校也就不存在了。他组织大家去省内外先进的学校学习,并且带头开展为期一学期的评课赛课。张伟去世后,家人在他钱包里发现了两张银行卡,一张余额为零,一张为1700多元。这是他干教师20年,任校长10多年给家里留下的全部积蓄。

„„„„秦开美事迹简介„„„„

秦开美,湖北省潜江市浩口镇第三小学的教师。2014年6月10日上午,身带自制炸药、手枪和汽油的农民张泽清闯进秦开美的课堂,将她和52名学生劫持。在此后的40分钟里,秦开美与张泽清周旋,主动留下来当人质,让所有学生安全撤离。秦开美被网友赞为“最美女教师”。秦开美1988年开始在浩口镇柳洲村小学当民办教师,她的毕业班语文课教得非常好。1994年浩口镇柳洲小学停办,由于秦开美的语文教学水平在浩口管理区小有名气,浩口镇第三小学聘请她作代课教师。26年里,秦开美错过两次转正机会,一次因年龄太小,一次因年龄太大。县城一所私立学校以高薪聘请她,被她拒绝了。她念旧,不愿离开待了十几年的浩口镇第三小学。

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爱慈善 支教贵州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 孙丽娜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孙丽娜一起,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但让孙丽娜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丈夫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突然见不到朝夕相处的朱老师了,孩子们总是问: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朱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

穿一件充满生机的绿色上装,孙丽娜来到感动中国的舞台,含泪接过属于他们夫妇俩的荣誉。她带来了丈夫的近况:他右半边还没有知觉,但神智开始清醒,可以连着说两三个字了。回到孩子们中间,这是朱敏才最大的心愿。

感动中国为他们写下的颁奖词是: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当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将大爱洒向山间的时候,江苏江阴的村镇和河南郑州的陇海大院同样因为超越亲情的大爱而温暖如春。

第12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介绍2

“最美乡村教师”事迹介绍2

挺起不屈的脊梁

——记阜南县朱寨镇李寨小学教师刘子荣

【概要】刘子荣,一位单亲母亲,朱寨镇李寨小学的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二十多年前丈夫不幸离世,生活的重担非但没有把她压垮,反而挺起了不屈的脊梁,演绎了朱寨镇的一个又一个传奇。抚养二个孩子长大成人,赡养年迈的婆婆安享晚年,用爱心撑起留守儿童的一片蓝天。这位集“阜南好人”、“阜南县师德标兵”、“朱寨镇优秀教师”、“阜南县优秀班主任”等诸多称号于一身的乡村女教师。一位单亲母亲,到底能够承受多大的重担,我们不知道,刘子荣也不知道,因为她的脊梁从未弯过,哪怕一丝一毫!

天热了、天黑了人家往家回,可刘子荣在放学后,天黑时,总往承包地里跑,为了一家四口人的生计。2001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刘子荣像往常一样,放学后去搭理地里的庄稼,晕倒在玉米地里,下午上课时班长喊起立后,教师内哭声一片,当刘子荣问是何故时,班长含着眼泪说:“刘老师,你不能在这样不要命了,以后我们帮你干农活。”每每回忆起此景,刘老师总是感动得热泪盈眶的说:“现在的孩子真懂事呀!”

有一次刘子荣放学回来后看见婆婆在流泪,就问:是不是子荣惹你生气啦,我有什么错就说出来呀!婆婆拉着刘子荣的手泪流满面的说:“我看你累的吃着饭都能睡,真着不想活啦,我这样拖累你,我真是于心不忍呀。趁着你还年轻,过你应该过的生活去吧。”说完老人已泣不成声。刘子荣跪在婆婆面前,拉着婆婆的手说:“虽然你儿子走啦,你还是我家的主心骨呀,只要我回来家能看见你老人家,再苦再累我也能坚持。”

在朱寨镇谈起小学的教学质量,刘子荣名字总是被人们提起,原因是翻开朱寨镇近五年的小学质量检测成绩,只要是刘子荣所带的班级,成绩总是名列前茅。2015年春,中心学校组织业务检查,中心学校办公室副主任朱鑫主动向校长办公室申请到李寨小学检查工作,当时大家都迷惑不解,当检查结束开总结会时,朱鑫的总结汇报三次提到刘子荣,对刘子荣的学生管理方法、课堂教学艺术和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大加赞赏。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朱主任想探究一下刘子荣取得成绩的原因。后来朱鑫常说:刘子荣在那样的特殊的家庭环境下,能取得这么出色的教育教学成绩,怎能不激起人们一探究竟的兴趣。

2004年父亲因患肺癌住进阜阳市人民医院,在父亲住院的一百多个日夜里,为了不耽误工作,她仅在周

六、周日才骑着自行车到医院照顾父亲,当得知父亲病危消息时,刘老师正在课堂上,待下课后赶到医院时,父亲已经离开人间。当弟弟见到刘子荣,把父亲临终时连喊她的名字时,刘子荣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痛苦,放声大哭。刘子荣常说:我这一生最大遗事就是没有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

2006年开始进入最困难的阶段,婆婆已是八十高龄,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两个孩子同时进入高中,儿子在阜阳红旗中学读书,女儿在阜南实验中学学习,她还在进修大专,每当新学期开学,她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为凑她娘三个的学费发愁,孩子们读完高中,家里就欠债一万多元,后来给儿子娶媳妇家里又欠了十多万元。虽然刘老师家庭贫困,负债累累,但她从不会在个人利益上斤斤计较。

前两年刘老师在李寨小学教学点教书,那里只有一年级一个班,孩子们年龄小,不懂事,又没有家长接送,每天放学,以免个别同学贪玩不按时回家,就在校门前的路上,目送他们回家,直到每队学生都到庄头时,她才能放心回家。她家离学校有六里路,其中有三里是坎坎坷坷的土路,每逢阴雨天,为了不耽误上课,她总是把自行车扛到水泥路接年龄较小的小学生到校。本村陈庄的李梦晴,大苗庄的张玉,曹静平等一学期不知坐过多少次刘老师的车。

本村陈庄有个学生马东悦, 2011年爸爸因车祸去世,她与弟弟和奶奶一起生活,家中经济困难,刘子荣得知此事后,每年从微薄的工作中拿出钱来给她交生活费,直到孩子小学毕业。为此,马东悦的奶奶逢人便含着眼泪说:没有刘子荣老师,我家的孙女早就辍学啦,她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呀!

一位单亲母亲,到底能够承受多大的重担,我们不知道,刘子荣也不知道,因为她的脊梁从未弯过,哪怕一丝一毫!

第13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的感想

“最美乡村教师”事迹的感想

今年的八月,我感到最热的不是室外的骄阳,而是心中那些“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

这些“最美乡村教师”告诉我们,他们虽然辛苦和贫困,但他们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因此他们比哪些锦衣玉食又天天抱怨的人幸福。使我又一次重温了马克思的幸福观:“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它是为大家而献身;那么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作为教师,在心灵中面对这些“最美乡村教师”有些惭愧。因为我并没有为教育、为学生付出那么多,而社会却给了我很多。真的是逆境更能展示和体现人生价值吗?

可是问题却存在着两个方面,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了,国家经过了多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我们“最美乡村教师”竟然还在如此落后的环境下从事“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

在今天的中国“创造”出“最美乡村教师”事迹,这里面应该有当地政府的“功劳”,是他们在义务教育上没有尽到义务,是他们在渎职和失职。《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在“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中,仅仅只是文字。

在“吏治”织成的“官网”中没有人去追究他们责任,而中央电视台的“最美乡村教师颁奖晚会”巧妙地将~~变成了~~(一时想不出既能反映事实又能牛牛文库 海量资料分享

表达心情的形容词)。又一次使我感受到在中国建设法治社会的艰难。

牛牛文库 海量资料分享

第14篇: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人物”事迹简介

文永吉同志“最美人物”事迹简介

该同志扎根农村,在红寺工作了34个春秋,栉风沐雨,用一颗赤诚之心,在这块平凡的土地上,播下了爱的种子,一颗颗幼苗在文老师的培育下变成了参天大树,而他还在坚守那块耕耘了34年的土地。三尺讲台足以见证他对工作的热忱,三尺讲台足以见证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三尺讲台足以见证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正因为这样,1990年9月被静宁县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6年9月被静宁县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2007年2月被平凉地区行署教育处授予“全区小学数学骨干教师”荣誉称号。

他不仅热衷于自己的教育事业,他还始终保持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刻苦钻研的求学精神,他虚心学习老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向年轻教师学习如何制作课件。在工作之余他刻苦努力,通过自学考试先后取得了大专与本科学历。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不断提升教研能力,在2015年第17期《甘肃教育》发表教研论文《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矫正方法》;2015年《新一代》第5期发表课改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不仅刻苦钻研自己的教学业务,而且还让他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吸收到新鲜的知识营养,使之茁壮成长。他所教的王磊同学2006年荣获静宁县高考理科状元,被南开大学录取,所教的王双伟同学2010年荣获全省高考理科16名,静宁县第2名,被清华大学录取。

他耐心帮助,细心关爱每一名同学,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照顾每一名同学。他所教的单亲儿童冯强、李俊同学,在他的帮扶关爱下,顺利完成学业,其中冯强同学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文永吉老师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用自己坚实的臂膀托起学生攀登新的高峰。这真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好老师。他甘愿化春蚕,用才能让知识与智慧延伸;他甘愿当园丁,用爱心和汗水培育桃李芬芳。他真是红寺教委最美的乡村教师。

第15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的感想

“最美乡村教师”事迹的感想

今年的八月,我感到最热的不是室外的骄阳,而是心中那些“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

这些“最美乡村教师”告诉我们,他们虽然辛苦和贫困,但他们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因此他们比哪些锦衣玉食又天天抱怨的人幸福。使我又一次重温了马克思的幸福观:“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它是为大家而献身;那么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作为教师,在心灵中面对这些“最美乡村教师”有些惭愧。因为我并没有为教育、为学生付出那么多,而社会却给了我很多。真的是逆境更能展示和体现人生价值吗?

可是问题却存在着两个方面,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了,国家经过了多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我们“最美乡村教师”竟然还在如此落后的环境下从事“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

在今天的中国“创造”出“最美乡村教师”事迹,这里面应该有当地政府的“功劳”,是他们在义务教育上没有尽到义务,是他们在渎职和失职。《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在“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中,仅仅只是文字。

在“吏治”织成的“官网”中没有人去追究他们责任,而中央电视台的“最美乡村教师颁奖晚会”巧妙地将~~变成了~~(一时想不出既能反映事实又能表达心情的形容词)。又一次使我感受到在中国建设法治社会的艰难。

第16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之五

奉献并快乐着

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其实教师很多时候也会去做一些“苦力”的。学校的事情总是繁琐的,每年暑假,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工作,粉刷墙壁、打扫卫生、修理电脑等等。每次学校要求老师在学校加班,无论是否假期,他从未推辞过,也从未向学校要求过加班费。因为在他的心里,他已经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为家的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

奉献是教师永远的主题,快乐则是老师不变的写照。从教十数年来,老师一直积极对待工作,无论何事,总是乐观面对。有一次,校领导外出去别的学校学习,忘记带录像机,打电话让老师送去,不巧的是他刚进校门就碰到了正在带队参观的局领导,当时就挨了批评。但是他并没有感到委屈,只是默默地跟到了队伍里头,内心里,还为能够有机会参加这样一次学习而高兴。

快乐的人,总是易于人相处的。同事们喜欢和他相处,分担工作的烦恼,分享教学的乐趣;学生们也乐于和他聊天,排遣学习的苦闷,畅谈收获的喜悦。老师的快乐,正如他的工作笔记上的题记:“只有让孩子们享受到幸福的教育,我们才能体会到教育的幸福。让我们奉献并快乐着吧!”

第17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之四

一个都不能少

山村孩子上学难,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村是一个山村,孩子们上学不易,经常有孩子上到七八年级就缀学了,能上完初中,再考上高中的,更是廖廖无几。但是在老师担任班主任的班里,山村孩子的流失率为零。除了平时学校生活对他们多加照顾,每个周末,老师都会检点这些学生及时回家或是仔细安排他们在校的生活。

学困生易流失,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是老师总能用最大的耐心对待这些孩子,让他们在学校快乐生活。村的同学学习欠佳,总是把“不想上学”这几个字挂在嘴上。老师了解了情况之后,隔三差五的就和他坐坐,聊聊天,让他能够克服困难,继续上学。对于其他这样的学生,老师也总是会费尽心思的教育开导,坚持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而辍学。这样的做法,常常会引起一些同事的非议,而他,也总是用一种自嘲的口气说着:“一个都不能少哇。”

第18篇:乡村医生事迹

乡村医生事迹

篇1:优秀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

1锦屏县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

默默无闻做奉献村民爱戴好村医

——记锦屏县固本乡乡村医生姜荣显

姜荣显,男,苗族,贵州省锦屏县人,1964年7月生。200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专文化,执业助理医师,计生专干,1993年至今担任固本乡美乐村卫生员,22年来,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和奉献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守护着全村各族人民的健康。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从未出现医疗事故,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多次受到乡主管部门的表彰。其主要事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义无反顾,立志农村卫生事业。

1990年刚毕业,姜荣显就在美乐村卫生室工作,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深得同事和群众好评。对于九十年代初的农村来说,当时经济较为落后,农村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美乐村人口一千余人和周边黎平县大稼乡归斗村800多人,两村地广人稀,却没有一名乡村医生,群众就医十分不便,姜荣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就报名到县卫校学习,毕业后他回家向固本乡信用社贷款3万元,干起了乡村医生工作,这一干就是22年。

在平凡而艰巨的工作岗位上,姜荣显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经常到卫生院、县医院虚心请教。由于个人的努力和医院院长等的帮助,通过考试于2010年取得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二、顾全大局,完成公共卫生任务。

2003年正当“非典”无情的肆虐祖国大地,外出返乡人员如潮水般

涌回,姜荣显作为一名村级卫生工作人员,义无反顾,不计个人安危,每日要给五十多名返乡人员上门监测体温,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卫生院,并自费数百元打印“非典”预防宣传手册和黑板报,发送到家家户户。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累计行程数千公里,不计个人得失,乡党委和卫生院领导给予高度赞扬。

三、情系农村,关心广大群众疾苦。

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不但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而且半夜出诊现象也很普遍。还记得在1997年9月的一个夜晚,时间已是十二点多,劳累了一天的姜荣显刚刚睡觉。突然间,邻村(归斗村)的两个村民在门外大声敲门,说他们寨子有人服了农药,姜荣显急忙起床,向他们简单了解一下情况后,背起药箱,不顾一天的疲倦,立刻起程步行十多里山路赶到现场,对病人进行抢救,终于,病人得以脱险了。像这样半夜出诊的事对于姜荣显来说真的是太多了。十七年来,姜荣显共接诊病人四余万人次,出诊近万人次,出诊行程不少于十万里,却从没有收取群众的一分出诊费,给当地村民直接减少诊疗费用数十万元。这十七年来,姜荣显跑遍本村和周边几个村每一条小道,熟悉了每一户村民身体健康状况,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

1 / 11 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在他心里一清二楚。由于工作繁忙,他从没睡一个安稳觉,从没过一个轻松愉快的节日。姜荣显的两个子女正在读高中,他的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现还欠信用社三万元贷款。家庭重担全部落在贤惠的爱人身上,姜荣显不能为家庭分忧,他深感自责,但为了让群众减除病痛,他还是坚持行医。

爱心是他行医的信念和做人的根本。多年来,他先后为孤寡老人、困难户、军烈属减免医药费5千余元,陈旧近乎发黄的欠条达三千余元,他从没有主动上门去催收过,对于大病就医困难户更是伸出援助之手。

由于技术过硬,口碑极好,周边村甚至外乡村的病人都慕名而来。

得到过他精心医治的人,都夸他是个“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四、与时俱进,积极支持医改工作

2010年,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在我县进行试点,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超标准完成了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四室分开,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制度齐全。按照乡卫生院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积极开展微机收费,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报销,使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得到广大群众支持拥护和交口称赞。在我县实行医改以来,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解除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于乡村医生来讲,这是个全新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而待遇大幅度地降低。但他没丝毫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样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正确宣传医改政策,言传身教给其他乡村医生做思想动员工作。保持党员形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廉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相信党和政府,困难是暂时的,也会得到妥善解决的。严格执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从不多收病人一分钱。认真开展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免费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崇高的医德、良好的医术、踏实的作风使姜荣显在乡村医疗事业中做出了扎实的成绩,配合村两委开展计生和人口信息工作,他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也赢得了组织和政府的信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乡村医生,他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尽自己所能为村民们解除病痛。他拥有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过硬的医术,他解群众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他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为开发扶贫保驾护航,为我国经济建设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无私奉献青春热血,不愧是人民心中的白衣天使。

篇2:最美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

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

我叫 ,男,汉族,年 月出生。200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专文化,职称:主治医师, 年至今一直从事农村基层卫生工作,30多年来,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一心一意为广大群众着想,为病人排忧解难,从未出现医疗事故、医疗纠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多次受到市县镇主管部门的表彰。

农村基层卫生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光荣的任务,三十多年来,一直坚守在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第一线,严寒酷暑,从无怨言。从医30多年来,总是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不管

2 / 11 刮风下雨,不管白天黑夜,病人随叫随到,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麻烦,精心治疗,耐心护理,让患者满意,也让家属放心。

2012年元月份的一个夜晚,已是十二点多钟,本村低保户常年患有肺气肿、肺心病,因受凉急性发作,情况十分危急,家人只是给我打了电话,我就不顾一天的疲倦与寒冷,立刻起床赶到病人家,对病人进行抢救,使病人得以脱险,患者家人十分感谢,又经过十多天观察、护理与治疗得以好转,因患者家庭困难,只收取了连成本费都不够的医药费。还有本村五保户,因患偏瘫十多年,家中无人照疗,而且经济又十分困难,我就主动上门了解病情,为他免费治疗、测血压、查心率、测血糖。还耐心向他讲解偏瘫的康复知识,还帮他做康复锻炼等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扬和好评,像这种情况还很多

很多。

这些年来,我从不收病人的出诊费, 即使半夜三更出诊,也是这样,对于经济条件困难的患者,我还采取赊欠医疗费待其条件好转后再偿还或者直接免费治疗的形式,为患者扰忧解难。

农村的医疗条件有限,危重病人需要送专业医院治疗,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病人或患者家属有需求,我都会随车护送,陪同诊疗。我经常免费给村民进行测血糖、量血压、测体温、查心律、测脉搏等常规检查,并讲授健康、防病知识,对村民进行健康教育,深夜急诊、出诊更是家常便饭。

村卫生室不仅肩负着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而且承担着配合县卫生局、县疾控中心及当地卫生院做好预防接种工作,预防工作是消灭传染病,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他在农村卫生工作中始终以防病工作为工作重点点,认真落实各项防疫工作,利用广播、墙报等向群众讲解各种预防措施,使预防接种工作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我村的防疫工作始终保持在全镇的先进行列。

儿童预防接种工作是农村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对全村新生儿进行普查登记,及时上报,做到无漏登、无错登,建证、建卡率达到100%;每次接种我坚持亲自上门通知应种对象进站接种,接种后跟踪随访,及时了解接种情况,在我的努力下,村儿童接种率超过98%以上,在各种传染病预防宣传中,每次都是将宣传资料发放到各家各户,真正做到家喻户晓,确保不发生一例病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几年来,为了让更多的村民参加合作医

疗,享受国家的优惠政,我冲锋在前,耐心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使农村充分认识到新农合的好处,提高了农民参合率,张寨村村民参合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更好的解决了农村看病贵的问题。

我严格按照上级卫生部门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积极开展微机管理收费,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报销,从未出现过私自存放农民医疗卡的情况,认真做到了补偿单、补偿登记表必须让患者签字的要求,真正做到了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得到广大群众拥护和交口称赞。在实行医改以来,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 解除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实行微机操作,对于乡村医生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而待遇则大幅度地降低。但我没丝毫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样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

3 / 11 积极正常宣传医改政策,除了自己自学电脑操作、医改系统外,我还言传身教给其他乡村医生做思想动员工作,并帮助他们尽快熟练操作流程。作为一名党员,我始终保持党员形象,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廉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在严格执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从不多收病人一分钱的同时, 认真开展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免费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全村1140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尤其为本村93名老人,143例高血压病人,39名糖尿病病人,3名重型精神病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并纳入慢病管理,提供每三个月一次的上门随访服务,为了关心老人身体健康,每年都配合卫生院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一次健康

体检,并及时将体检信息存入档案,真正为老人建立了“晴雨表”。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一名乡村医生,我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农村医疗卫生事业, 尽自己所能为村民们消除病痛。用我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过硬的医术,解一方群众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为我们的中国梦保驾护航,为我国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无私奉献青春热血。

篇3:优秀乡村医生先进事迹

范文一:

史怀清同志是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石头镇史家圪崂村人。1979年高中毕业回村担任乡村医生工作,48岁的他,一生只会做一件事,也只做成了一件事。那就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名合格的乡医,终结了乡亲们看病难、看病贵的灰色历史。他走进了群众的心里,也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作为2009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代表,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三十多年来,史怀清把每一位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视群众的身体健康犹如自己的生命,一心扑在全村258户1300口人的疾病预防,卫生保健,妇幼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这些平凡而又崇高的事业上,坚持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与管理知识,注重改善设施条件,提高服务质量,使史家圪崂村卫生室成为全市较早实施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村级医疗机构,大大方便了全村及附近两个行政村8个自然村3000多名群众的卫生保健,医疗就诊。同时,在近年来发生的各种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防控工作上,他能够尽职尽责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在他自己的人生途中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

激情投入 真心奉献

从小生长在沟壑纵横的山乡,史怀清曾不知多少次看到庄稼人田间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也不知听到多少次农家院里乡亲们身患疾病的无奈呻吟。这些深深的印记,使他在上中学时就萌发了将来学医回乡为父老乡亲解除病痛缠绕的愿望。

高中刚一毕业,他如愿当上了一名乡村医生。当时,史家圪崂大队部只有一孔破窑洞,一付药箱,一只听诊器和为数不多的一般常用药,集体经济收入也很微薄。史怀清不等不靠,用自己家的油菜,烤烟收入,从县药材公司够置回治疗感冒、肠道感染等疾病的常用药品;接着,他与父亲商议忍痛卖掉了家里唯一的一头耕牛,用所得的600多元钱重建了卫生室,购置了药柜和常用医疗器械。他一边向书本学,一边向乡卫生院的大夫请教,在很短的时间内,不仅胜任了定期为儿童接种疫苗,实施妇幼保健等多项工作,而且能够上门为村里人诊治一般的头痛脑热等病症。为这些距乡卫生院较远的群众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

为了掌握真才实学,史怀清与1986年至1988年自费在洛川卫生学校学习医士专业,其

4 / 11 后又两次在县医院参加集中培训,多次到延安市,渭南市人民医院观摩学习,并订阅了《卫生报》、《健康报》、《中国医刊》、《实用内科学》、《陕西中医》、《社区医师》等专业书刊,通过充电使自己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不断得到提高。

为了乡村医生这个无悔的选择,史怀清放弃了学生时代培养的其他特长爱好,常年与药箱,药柜做伴,在解救病人中不知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为了自己的事业,他让一个个轻松赚钱的商机擦家而过,却情愿为家庭生活困难的村民垫付累计达2.5万多元的药费;苹果生产大忙时节,他不时穿梭在众乡亲的果园里,为防止发生中暑,感冒而操心忙碌,却惟独难得到自己的十亩果园去干活。

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鏖战中,史怀清所在的村因其地处延安与渭南两市的交界处的交通要道位置,县上在路边专设了检查点,他一面坚持挨家挨户宣传,发放口罩,体温计,到各个角落消毒,一面逐一登记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情况,及时查体温,留观,保证了全村群众的健康安全,同时还冒着酷暑奔波于村里于检查站之间,为检查人员送水送饭,协助他们检查过往车辆,人员,保证了全村群众生产生活没有受到影响。

心系群众 无愧医魂

1998年冬,村民史学礼抱着三岁抽风的孩子到他家求诊,在吃药打针仍退不下烧的情况下,他想只能靠物理方法降温,顿时心中涌动着一股无形的力量,摸黑到附近的河里,侵着刺骨的河水捞起冰块,跑回家中用毛巾冷敷,用酒精擦洗手足,终于在凌晨五点多使孩子的烧退了下来。2002年村民史虎全母亲成玲女老人因患脑血管疾病在西安大医院治疗,由于昂贵的医疗费用使她无法承受放弃治疗,史怀清按时为老人上门输液治疗,经过二十多天的治疗,

老人慢慢好转起来。村民史苍海在2005年春一场车祸使他瘫痪在床,史怀清定期为史苍海换药清理褥疮,也不收任何费用,输液药品都按进价开药,有钱无钱都按时治疗,史苍海病危时他联系镇医院救护车亲自送到县医院治疗。

多年来,村里有病人,他都随叫随到,免费为群众诊断,及时开方送药,近年来,他坚持每月按时督促每名适龄儿童到镇中心卫生院进行疫苗接种,从而杜绝了全村传染病的发生,同时与镇妇幼专干协同进行产后访视和降消项目的政策宣传。在计生对象家里,他时刻不忘宣传国家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新政策,宣传生殖健康有关知识,使计生对象自觉遵守国家的政策法规,全村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

2008年预防手足口病重要工作时期,史怀清积极配合食品卫生监管执法人员检查村完全小学,幼儿园的食品安全工作,细心指导学生灶,幼儿灶从业人员严格规范操作。同时,为300多名少年儿童讲解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引到他们讲究卫生,杜绝手足口病病源,从而确保了校园食品饮食安全和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取得实效。

2009年甲型h1n1流感更使史怀清寝食难安,他及时查阅网上资料,关注甲流动态,利用广播,宣传栏张贴宣传标语,向广大村民宣传甲流的有关防控知识,注意事项并免费给村民提供消毒药品。

热情服务 精心管理

近年来,国家实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举措,使亿万农民群众享受到政府大病统筹,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的实惠。而在试点工作期间,不少群众心存疑虑,作为全省试点之一的洛川县充分发挥政策宣传引导作用,使这项工作起步良好,平稳推进,史怀清正是这宣传队伍中

5 / 11 的一员。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史怀清把村卫生室宣传栏的板书与进户发放政策问答印单,向群众逐项解释结合在一起,宣传每人只花十五元,大病医疗得保全的道理,使村民知晓率达100%;同时利用最早参加投保的村民马红梅在进行剖腹产后报销住院费用3000元,村民李金成老人参加合疗后住院治疗脑血管病得到5000多元补助款这两个身边的事例,同时把自己积攒的20000余元给参加合疗的村民就诊免费供应药品,启发村民自觉参保,及早解决后顾之忧。通过引导说服工作,全村的参合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98.8%,几年来,全村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的达390多人次。

在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上,史怀清建立建全了《卫生室工作制度》、《预防保健工作制度》、《药房管理制度》、《乡村医生职责》等多项规章制度,建立起了包括全县统一的正规处方,统一的发票和门诊日志,出诊记录,传染病登记等28种表册;坚持从省医药批发总公司,恒庆医药公司等正规渠道进购药品,使药品质量得到保证;严格执行规定的医疗服务价格,药品明码标价,并为村民出具票据,以确保群众的医疗安全。由于他坚持认真执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遵守职业道德,时时处处关心,爱护农村患者,使得他从事的村级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工作达到了群众满意,卫生部门放心的良好效果。多年来,从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从未发生过一起与患者在就诊,药品价格方面的纠纷,深得群众的信可。三十余年来,史怀清始终把医者,仁爱之心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孜孜追求,曾多次受到市、县、镇卫生部门的表彰奖励,荣获康复患者所赠锦旗40余面。靠着这种激情投入与真诚奉献,1999年取得《陕西省乡村医生中专水平证书》;2006年取得国家《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同年又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9年被卫生部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的荣誉称号。

注重创新 不断发展

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给农村卫生工作带来的新机遇,新要求,史怀清清楚的认识到,只有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的就医条件,提高自身的医疗服务水平,才能更大的满足农村人们日益增加的生活健康需求。于是他用自己辛苦积攒的60000多元建起四间平房,作为村卫生室,分别设置了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和值班室。投资1万多元,添置了红远外治疗仪,

周林频谱治疗仪和电脑,做到了足不出户,便可在网上查阅最新的医药信息和农村卫生工作动态;通过选购,使药品种类增加到385种,总价值三万多元,此外,由省卫生厅配备的资料柜,检查床,高压锅,消毒柜,缝合包等,使史家圪崂村卫生室的设施更趋完善。每个季度,他都在100多平米的村卫生室为村民义务进行体检,村卫生室先进的医疗设备也在他为群众治疗多发病等发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使村民看小病不用再出村。

新农合是农村卫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体现党的惠民政策的重要体现,门诊统筹补偿模式启动之后,史怀清更是彻夜难眠,他积极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新农合,认真填写门诊日志和处方登记管理,加强审核督查,跟踪回访,免费为村民提供健康教育,康复服务工作;切实保障群众的健康安全。

走过昨天,史怀清同志为自己三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服务农生卫生工作的不懈付出感到欣慰。放眼明天,他更加笃定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健康的信念,在这片播洒希望的金土地上坚实前行,迎接农村医疗事业的又一个明媚的春天。

范文二:

6 / 11

张水兵,男,1945年出生,湖南沅江市阳罗洲镇汀头村人,初中文化,1975年起从事乡村医生工作至今,2004年注册乡村医生。

张水兵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忠于职守,为改变乡村医疗卫生面貌尽心尽责,为乡村群众预防保健倾心服务,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得领导的信任和群众的爱戴,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扬,并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为此,我们一致推荐他为全国优秀乡村医师,现将他的先进事迹介绍如下:

一、不辱使命,立志乡村医卫事业

七十年代中期,全国农村合作医疗蓬勃兴起,张水兵同志就是那时由群众一致推荐,经村党支部、村委会批准走上赤脚医生工作岗位的。当年的汀头村是一个地处偏远的贫困村,村民生活贫困,医疗条件极差,由于缺医少药,群众有病难得治疗,特别是传染病流行时,更难对付。那两年光乙型脑炎就出现了三十多例,一部分人至今还留下后遗症。那时的张水兵也由于患胸椎结核被取掉了几根肋骨,他的走马上任称得上是受命于危难之中,自身少几根肋骨他可以不当回事,但毫无医学基础的他要独自挑起全村医卫工作的重担,他顾虑重重,彻夜难眠,的确有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他作出决断,不辜负组织的期望和群众的信赖,不辱使命,毅然走上新的岗位。为了尽快掌握医卫知识和技能,他一边开展工作,一边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博览古今医学书籍,求教四方名医高师,并挤出时间,积极参加医疗卫生部门组织举办的各类知识、技能培训和考核。功夫不负有心人,1984年,几番拼搏的张水兵取得了省卫生厅颁发的乡村医师资格证书。从此,他信心更足,决心更坚,为了乡村医疗事业的发展,为了群众的健康幸福,他铁了心要一条道走到黑。张水兵坚守自己的信念,心系群众的安危,拖着半残的身子在乡村医生岗位上埋头苦干,这一干就是三十二年啊!

二、立足长远,努力做好预防基础工作

1、认真做好计划免疫预防工作。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贯方针,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重点。张水兵同志深明这一道理,始终把卫生防疫工作挂在心头。可防病不象治病,不少人轻防重治,加之农民预防意识淡薄,要做好防疫工作,其难度相当大。如何落实好防治并举,防重于治的方针,张水兵为此付得有心血,他主动联系,努力争取村支部和村委会的支持,加大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利用广播、村民大会等形式广做宣传,时常拉上村组干部及家人上门宣传、拦路宣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不厌其烦。一次次列举生动

的事例,身边的事例唤起人们对防疫工作的关注、了解、认识。他身体力行,迎难而上,有一身倔劲,不完成工作任务,不达目的决不罢休。70年代至80年代,疟疾流行,为了控制和预防疟疾,他将抗疟药亲自送到病人手中,然后看服到口,服了再走,通过努力,疟疾病象全省一样被控制下来了,二十多年来汀头村从未发生过疟疾病人。2001年,镇村开展儿童免疫,一组村民王志军夫妇因信奉基督教,不肯让自己的小孩接种疫苗,张水兵先后四次登门做工作,一开始,夫妇俩态度生硬,说他们的孩子就是病了或死了也不怪政府,不怪你张医师,甚至承诺以签字画押,张水兵当然不肯这么做,他一边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一边请来王的父母从旁规劝,施压,可谓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王志军夫妇最终同意让小孩接种。2005年,乙型脑炎疫苗接种,一组组长卜乐清的孙子跟随父母走亲在外,考虑疫苗不能久放过期,张水兵不厌其烦,三次电话,四次登门将其劝回接种。为了确保防疫工作任务完成,张水兵动了不少脑筋,费了不少心思,牺牲不少个人利益,对那些交不起注射费的困难户,张水兵自己掏钱

7 / 11 垫付,疫苗接种人数多的时候,张水兵向村支委提建议,由村上统一付费,既保证了接种率,又减轻了群众负担。在张水兵同志的努力下,汀头村卫生防疫工作呈现了新局面,六次大型防疫接种中,汀头村次次都超额完成任务。在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张水兵同志认真负责。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年年对本村所有农户进行一次逐门逐户的结核病人的普查排查工作,并在每个农户的门或墙上都明确记录好本户有无结核病例。历年以来,他每年积极推荐疑似结核病人5至6例,全程督导结核病人每年都有13例。在督导病人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看服到口,服后再走的要求。在汀头村所有全程督导的结核病人中没有一个中断服药或过早停药的。真正实现了发现一个,治愈一个的目标。在协助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他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认真协助上级血防人员搞好本村的查螺灭螺,普查普治工作,每次都受到上级血防机构的好评,并赢得了汀头村百姓的信任。特别是2003年。非典肆虐全球,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打响,张水兵同志不计报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积极工作,既要抓宣传教育、爱国卫生,又要将体温在37.5摄氏度以上的病人进行监测,特别是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流动人口的管理毫不松懈。几个月的非典防治工作,张水兵消瘦了,累病了,但他无怨无悔。为此,汀头村得到上级的高度赞扬,张水兵当然受到表彰。

张水兵同志抓防疫工作称得上常年不懈,高度认真,历年历次的疫情报表,疫苗接种情况,他总是按时按要求呈报,从不缺漏和迟到。汀头村历年的建卡率,人卡符合率均为100%,张水兵用辛劳换回了汀头村的美誉,村民身体素质大大提高,各种疾病、传染病大大减少,有的已绝迹。

2、切实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汀头村卫生室原设在张水兵自己家中,由于房屋面积小、环境条件差,加上道路不好走,村民就医不便。1998年张水兵下决心改善医疗环境,他花血本,出地租,自筹资金将卫生室迁建到村中心地域。环境大大改善,面积也成倍扩大,有药房24平方米,消毒注射室20平方米,新添制了中西药架、药柜、还专门设立了档案柜,规范了各类报表、文件、卡证及帐务管理。方便随时查阅。添制了紫外线灯、冰包、冰柜等消毒设施,在历次卫生查检中均符合标准要求。

三、治病救人,情系乡村千家万户

三十余年来,张水兵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深得群众的赞誉,而更令人敬佩和感动的是他那种不顾个人安危得失,呕心沥血为群众服务的忘我的精神。提起他治病救人的感人事迹,感人场景,村镇干部群众如数家珍,至今难忘:1 998年冬季的一天,四组村民、50多岁的刘秀英在提开水壶时不慎跌倒,滚烫的开水从她的胸口一直烫到膝部,惨不忍睹,送到益阳市医院因交不起每天三百多元的医疗、住院费用,不得不转回村卫生室治疗,患者家属抱的是听天由命的态度,可张水兵持的是千方百计治愈的决心。他不顾风寒雨猛,每天泥一脚水一脚赶到卫生室,为患者洗溃换疤。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他用食油涂在纸上,再衬上薄膜,隔在患者肉体与被子之间,既防伤处感染,又保温暖。患者疼痛叫喊时,他象对待自己的亲

人一样守候在身边,细心地涂抹止痛膏以减轻其痛苦。经过100多天的精心治疗护理,患者痊愈了,张水兵及患者亲属都露出了笑容。亲属们感激地说,在大医院治,不知要花多少费用,我们治不起,只怕命难保,感谢张医师救命之恩,而且只收了药物成本费,真是个大好人啊。2004年底,七组村民彭翠娥因失火,右大腿被烧见骨头,在益阳人民医院的治疗花去了5万元,也是钱空债累,只能回家治疗。张水兵同志为其换药护理长达14个多月,天天上门从

8 / 11 不间断,同样免收各种费用,仅按调价计算的几千元药费,张水兵也是至今还垫着。 汀头村人家大多经济拮据,如遇上天灾人祸和病痛,更是难上加难,张水兵熟知村人的状况,心系着村民的安危冷暖,他奉告的宗旨是治病救人、扶贫济困。凡一时拿不出医药费的患者,他自愿给与赊垫,遇上特别困难的就全免或部分免费治疗。历年来免收特困户患者药费近万元。张水兵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医师,靠辛勤劳动创造微薄收入,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可他为患者排忧解难从不计罗得失,心怀大度,普献爱心,对常人而言,这是较难做到的。 张水兵的勤奋敬业不仅大大改善了汀头村的医疗环境,而且,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和实惠。近三十年来,从未出现过重大差错和医疗事故。去年春节,村民给卫生室送来一副春联:提壶济世,救死扶伤这是发白干部群众内心的感慨,更是干部群众对张水兵同志的无声赞誉。

四、遵纪守法,十分注重医品医德

当今社会,常有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患者求医心切的心理,打着行医的幌子,吭蒙、拐骗,安排医托,贩卖假药,诈骗钱财,危害百姓,甚至连有些正规医院也千方百计变换手法,抬高收费,虚报药价,赚黑心钱。张水兵对此十分痛恨。他常说: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因此,他虽然也靠预防保健一般医疗收入过日子,却从不为钱动心,为钱丧德。从医三十余年来,他一贯自觉遵纪守法,从不违纪违规行事,决不多收一分钱。为了杜绝伪劣药品,他坚持购进的药品一定要是通过了药检部门检验的药品。由于他严守规章,严格把关,几十年中,他在使用和销售药品的过程中,从未出现过质量安全事故,在历次地、市卫部门的检查中,均未出现过问题。

社会的发展进步,给乡村医生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张水兵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说:我的工作能取得些许成绩,靠的是党和政府的领导,上级卫生部门和地方干群的支持,多为国家出点力,为村民办点实事是应该的。他虽已年近花甲,仍然在岗位上奋斗不止,他有一个长远打算,要努力跟上时代的要求,满足群众的需求,添制更多更新的设备,创造更优更良的医疗环境。并着手培养接力人,逐步接替他的工作,为汀头村医卫事业的兴旺注入新的活力,为迎接农村合作医疗事业新一轮挑战作好充分准备。

9 / 11

10 / 11

11 / 11

第19篇:乡村医生事迹

28载扎根乡土医惠四方乡亲

——记宁乡县煤炭坝镇付家冲村卫生室村医生胡俊超

“您只用3个月时间就把困扰我几年的顽症治好了,这篮鸡蛋请您一定要收下……”今年7月,饱受三叉神经痛折磨的谭桂香老人头顶烈日、颠簸十余里山路来到煤炭坝镇付家冲村,对村卫生室的胡俊超医生有说不尽的感激,道不尽的谢意。老人腮部严重变形已达4年之久,曾辗转各地花去3万余元医药费却一直未治愈。通过胡医生仅3个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病痛痊愈了。胡俊超行医28年来,累计为村民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10多万人次,他每年对五保户、幼保户等弱势群体减免各项医疗费用3000余元,累计减免金额达8万元之多。

其实,在宁乡县煤炭坝镇及周边乡镇乃至益阳、桃江等地,付家冲村的胡俊超医生看病收费低廉、技精德高早已是名声在外。

孜孜不倦学医术

他积极改善就医环境,不断“充电”提高业务技术,他经营的村卫生室成为宁乡县第一批“甲级村卫生室”。

1979年,胡俊超高中毕业后被推荐到煤炭坝镇原贺石桥乡卫生院学医,经过培训、考试,从此当上了一名“赤脚医生”。他白天上门为村民治疗,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晚上潜心研读业务书籍,书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逐渐掌握了中西医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技能。为了提高业务水平,他采用中西医结合及民间传统疗法相结合的方式,治疗了许多患者的多发病及疑难病。为了做到“一专多能”和更好的学习业务知识,他不放过每次机会,积极参加县、镇里举办的业务培训。1985年,经县卫生局统一考试,他获得了乡村医生证;1986年至1988年,他自费前往桃江县中医院“充电”。1992年他又获得省里颁发的乡村医生资格证书。此外,他每年还订阅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乡村医生业务丛书》等专业刊物,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的医疗技术。

为了让每一个患病的村民得到及时治疗,胡俊超几乎全天候看病,每天诊治、护理病人达20人以上;为了提高医术,减轻村民医疗费用,他刻苦研读,钻研民间验方、偏方,学习“一根针一把草”,先在自己身上作实验;为了让村民摆脱不良的卫生习惯,达到防疫目的,他自制医学科普知识材料,挨家挨户分发;为了改善村卫生室的医疗环境,1989年,他筹资10余万元新建了面积达60余平方米的医疗用房,并在煤炭坝镇率先实行了诊断室、药房、留观室、治疗室“四室分开”,同时他还按正规医院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规范业务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执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2004年,胡俊超经营管理的村卫生室成为了全县第一批“甲级村卫生室”。

鞠躬尽瘁干工作

面对病人生命的呼唤,他总是一句话“马上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总是不遗余力的应对;对“新农合”惠民工程他总是积极推进。

作为村卫生室的“舵手”,胡俊超掌握着付家冲村4000余人的身体健康。当乡村医生是一份苦差事,苦就苦在出诊上。步履匆匆,风雨无阻,责任如山,从不懈怠。这是胡俊超从医以来的真实写照。面对病人生命的呼唤,他总是一句话——“马上到”。

在胡俊超心目中,病人就是自己的亲人,病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撑下,他有时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及,时刻为患者着想。1993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天下着大雪,刮着刺骨的北风,他刚躺下不久,忽然接到一个急诊电话。原来是当地的吴阿婆患急性心肌梗塞昏迷不醒。胡俊超蹬上自行车匆忙往病人家赶,由于冰冻路滑、夜黑风高,他不幸在途中与一辆货车相撞,造成左腿骨折和身体多处撞伤。当时,胡俊超忍着剧痛,对身边的人说:“我现在赶去吴阿婆家治病来不及了,请你们赶快帮忙为她联系乡卫生院的医师……”在场的人均被胡医师这种危难关头心系病人的情怀所感动。直到现在,胡俊超的身上还有撞伤后留下的疤痕。

2003年春夏,“非典”肆虐,胡俊超坚持每天对学校、各家各户消毒,给村民讲解预防知识并将预防药送到各户。为了及时排查发热病人,村民前脚回乡,他后脚就来登记体检,并劝他们自觉隔离。有些村民不愿隔离,他便上门做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感动了他们,所有返乡人员全部自觉在家隔离14天。 2006年宁乡县正式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胡俊超深知这是一项惠及农民的大好事、大实事。在启动之初,面对村民的疑虑,他踩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地上门,深入农户家摸底登记做工作,白天找不到人,晚上再去。今天做不通,明天再来。2006年付家冲村参合率达96%以上,今年该村的参合率高达98%以上,该村连续两年都是煤炭坝镇参合率最高的村之一。

尚德精术济苍生

他常说:“吃药能好的病不打针,打针能好的病不输液。”村民们说:“找胡医生看病,花钱少好得快”。

乡村大夫必须是“杂家”。面对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胡俊超把自己锻炼成了“中西医结合、经方与偏方并用”的多能大夫:在使用中医药的过程中,他常想,中草药虽然能治本,但不具备西药的起效快、使用便捷等特点,他不断学习努力,钻研中西医结合疗法,逐渐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风湿等方面,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经验,先后治愈了数百名骨伤科、风湿病人。

1985年,东山村杨家湾组村民潘梦交患慢性下肢溃疡导致不能行走,找胡医生治疗时,整个小腿已全部溃烂,并散发出恶臭。胡俊超对照病症翻阅了大量的医疗书籍,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以及通过在用药过程中不断摸索,半个月后,潘梦交下肢痊愈且行走自如,他特意为胡医生送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妙手回春,感谢胡俊超医生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医德”。

看到村民大多家庭经济困难,胡俊超在行医中总是在思考,如果既能解除病人的病痛,又能节约费用,该有多好!于是他拜师学习针灸技术,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掌握了用针灸治疗多种慢性病和部分疑难病的方法,既为病人解除了病痛,又为他们节约了开支。“找胡医生看病,花钱少好得快”,这是在付家冲村广泛流传的一句话。俊超看病,总是精打细算,想办法为病人节省费用。他经常挂在嘴上的话是“吃药能好的病不打针,打针能好的病不输液。”有一本村伍某家的孩子感冒了,要求胡医生输液治疗。他耐心解释:“普通感冒不需要输液,吃点药,多喝开水多休息就行了。”伍某感慨:“你能这样替我着想,我信你的”。

在为村民治病的同时,胡俊超还承担着宣传防病知识和计划免疫工作。做这些工作没有一分一毫的报酬。在1万多个日日夜夜,他走村串户,风雨无阻,提供咨询服务,宣传、落实防疫保健工作。前几年,村里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高:严重威胁村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积极想办法切断传染源,自筹资金购买鼠药,调配好免费送到各家各户,并自办黑板报、张贴标语宣传灭鼠的重要性和好处。几年下来,如今村里没有发生过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了。在适龄儿童的疫苗接种中,不管是上门接种或定点接种,他都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近年,村上“五苗”接种率达到了100%,他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奖励,并多次被县卫生局授予“优秀乡村医生”和“先进个人”称号。

万倾深情献乡亲 他常说:“做一名乡村医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农民病人有一颗爱心。”28年来他累计为五保户、特困户等弱势群体减免8万余元医药费。

胡俊超说:“做一名乡村医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病人有一颗爱心。”28年来,他用一腔真情关爱乡亲,对自己定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五保户和特困户就医的,一律减免医药费。在周围村庄,他的药价最低是出了名的,医德好,服务热情,虽然医疗条件比不了市县级大医院,但他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村民们患病不管他能不能治,首先要找他商量一下,或就地治疗,或向上级转诊。

今年7月13日正午,村民陈秀英老人病重,当时胡俊超正准备吃饭,他二话不说就往其家里赶。经检查,陈秀英患急性心肌梗塞,胡医生一边采取急救措施稳定病情,一边联系车辆将其送往县中医院救治,并一直陪同到晚上九点多其远在长沙的儿子赶来才回家。而当天胡医生连中餐、晚餐都没来得及吃。

家住付家冲村宋家湾组的杨一阿公夫妇系五保户,两老均患严重的气喘病,需常年服药。从1989年起,胡俊超坚持10余年义务为两老送药,且每隔几天,就上门为老人量血压,查身体,陪老人拉家常,逢年过节,他就给老人送些礼品和零花钱。几年前,两老相继去逝,在弥留之际杨一阿公拉着胡俊超的手说:“我这辈子还不了你的账了,只有下辈子才能报答你。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 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使胡俊超声名鹊起。近年来,县城有几家医院相继邀请他去坐诊,还有老板邀他合伙到县城开私人医院,但他都婉言谢绝了。“救命如救火,迟一分钟可能误一条命,快一分钟就可能救一条命,这里的乡亲需要我。”这就是胡俊超,一位最基层的卫生工作者,28年如一日,把守护农民健康作为自己的职责,脚踏实地地从事着最基层的医疗服务工作。

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或许,这是对胡俊超事业的最好诠释。滴水映出七彩光,平凡孕育高风尚!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胡俊超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用真情赢得了一方尊重!

第20篇:优秀乡村教师张建勇事迹

个人事迹材料

固安县东湾乡东湾中学

张建永

个人事迹材料

本人张建永,男,1974年9月出生,1992年9月开始工作。长期的生活磨练和工作中的历练,不仅使我养成自强不息、勇挑重担,正视现实,战胜挫折的精神,而且也使我学会了做人,拥有一颗真诚而善良的心。在从事教育工作二十五年来,我始终以“道虽通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人生信条,从每件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用心做事业,用爱做教育,谱写了一曲曲奉献之歌,受到领导、同行、学生及家长一致好评。

一、孜孜不倦育才路,矢志不渝领跑人

本人任教25年,现为固安县东湾中学体育教师、体育教研组长。从教二十多年来,我坚持在教学一线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师德高尚,赢得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我热爱学习,刻苦钻研,并取得了大学本科学历,成为新一代学习型、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我矢志教学改革,求实创新,敢于拼搏,勇于奉献,团结协作,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教育界特别是初中体育教学界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和威望,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初入东湾中学的时候,校园内荒草连天、残垣断壁,教师也无心安于教育。后来学校领导高瞻远瞩,在泥泞中找到了学校的发展之路,确定了“两翼齐飞,拉动主体”的发展方案,就是以体育艺术学科的发展,带动文化课教育质量的提升。而这体育教育的发展重任就

落到了我这位年轻的教研组长稚嫩的肩上。多少个不眠之夜,选定训练苗子,制定训练计划,确定授课方案„„几番寒暑、几度春秋,风雨中、烈日下总见我忙碌奔波的身影。当别人还在香甜的睡梦中的时候,我已经在陪同学生晨跑,当别人躲避风雪,围着火炉享受温暖的时候,我已在训练场指导学生的训练,无论春夏秋冬,节假日双休日我总是风雨无阻。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的不懈努力,体育考生捷报频传,这些年来考入廊坊体校和固安一中的体育生共计49人。

三、爱心铺就成功路,智慧沐浴新教坛

“人格是最高学位”,这是我的另一个口头禅,也是我人格的真实写照。我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更影响了体育组甚至全校教师。作为体育学科带头人,对其他教师,我从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学校老师最信任的教师之一。对前来请教的老师,我为他们出谋划策,查找资料。然而,对那些想投机取巧者,我又会毫不客气地给予他们痛斥,“做优秀教师要先学做人”,这是我的原则。

作为教研组组长,对待组里的新教师,我更是积极指导,悉心培养,从思想上进行敬业精神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师德。组织他们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在我的指导下,年轻教师很快成熟,成为业务骨干。

我深知偏远地区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条件差,设施落后,学生要取得成绩十分不容易,但这里孩子也有自己的优势,爱吃苦,身体素质普遍较好。我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形成了自己一套适合农村初中教育的体育训练模式,强化训练,纠正误差,取得了很大

的成功。

我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在训练中,大到姿势,小到动作分解,我都手把手的教,对于家境特别困难的体育生,虽然我自己并不富裕,但只要被我知道,我都解囊相助,我亲手带出的学生,每一个都十分尊敬我、佩服我、崇拜我。

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十分的付出,终究获得十分的回报。由于我的倾情付出,东湾中学的体育学科逐渐壮大起来,曾连续多年向高级学府输入大量的体育顶尖人才,为东湾中学的体育事业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伴随而来的各种荣誉也接踵而出,曾18次荣获固安县中小学篮球赛优秀教练员称号、14次荣获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优秀教练员称号,并获2016年固安县中小学生足球比赛优秀教练员。曾5次荣获固安县长跑比赛优秀教练员称号、3次荣获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先进工作者称号,4次荣获市级先进工作者称号,3次荣获县政府嘉奖。在2012年9月和2013年9月连续荣获教学成绩优秀奖,2012年9月荣获德育先进工作者称号,2013年9月和2015年9月获优秀教师称号。

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为东湾中学的建设和发展,为家乡体育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大量的工作。现在,我仍在为学校的新一轮发展,为家乡体育事业有一个更好的明天而辛勤工作着„„

附:荣誉证书图片

乡村教师简要事迹范文
《乡村教师简要事迹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