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整改措施

生态文明建设整改措施(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1-06 08:34:20 来源:整改措施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生态文明建设

1 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气候变暖、沙尘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构成了严重威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人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一种原因,这也将是人类能够长久在地球上生存的重要保障。在人类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解决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如此文明的原因。但是,正是由于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一种新的问题出现在人们面前,那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问题表现得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去解决。

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不断探索之后,目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对人类的重要性,如今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建设和发展首要任务。何谓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出的,也是根据我国的发展现状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主要内容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让社会健康发展,让自然自由生长。人是生态文明的享受者,也应该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否文明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是我们党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大学生是肩负着国家的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是长久之计,必须从大学生抓起,而且,生态建设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而且对我们未来的生活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大学生必须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要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关键是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大力培育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把保护生态文明落实到实处。大学生只有在理论中充分理解生态文明,才能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

从某种意义上看,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因此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大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文明素质。同时,要通过高校校园文化影响、辐射社会文化,逐步使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自觉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行动,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加入绿色行动者的行列,使“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等一系列理念深入人心,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大学校园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要积极开展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活动。一是要做好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教育的宣传,这是大学生培养生态文明的基础。二是建设学校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在学校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爱树惜草的良好传统,陶冶人文精神的校园景观,形成良好的氛围和德育养成环境,对大学生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品德教育。要充分发掘第二课堂的教育潜力,努力营造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

21世纪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和实践推上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进而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我们应从我们做起,从大学生自己做起,从学校做起,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校园,以崭新的面貌、清新的头脑、创新的素质,迎接一个崭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即生态文明建设时代!

2结合自身实际,论述当代大学生应当如何参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环保,对于世人来说,这已经不再是陌生的词语。上至领导高官,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说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几十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目前,气候变暖、沙尘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构成了严重威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前,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入到生态文明的发展阶段。大生态文明作为高校德育的新内容,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程度和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成果,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要站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兴旺的高度认识和审视大学生参与和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大学生承担着开拓创新,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历史已经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赋予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要光荣地承担起这项任务。只有将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联系,大学生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历史使命并为之努力和奋斗。

(一)敲响警钟,加强环保意识

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因而保护环境也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更是则无旁贷。从环保意识的普及度来看,虽然人人知环保,却大多只是泛泛知之,既不深刻,也不具体。造成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1.大学生自身的环保素养不够,很多环保知识非常匮乏。2.尽管我们学校绿树成阴, 但在对大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方面力度还是不够。 组织大学生环保 的活动缺乏。3.社会媒体对环保的宣传不透彻。针对以上现状,学校应大力支持,高度重视,做宣传教育活动。并增加相关关于环保的选修课程等手段来增加大学生的环保知识。结合与环保有关的国内国际节日积极展开宣传,通过广播站、电视台等数字媒体以及学校报社、杂志专刊等纸质媒体,双管齐下,宣传环保知识。举办有关环境保护的讲座,帮助大家了解中国环境现状,认清基本事实,为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首先在思想觉悟上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才能更好的“环保”。更重要的是,将环保的理念与知识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共建美好明亮的世界。

(二)落实点滴,从小事开始,从你我开始

环保不是作秀。大学生的环保活动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情做起,不要过多的追求回报,只有自己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端正热忱的环保心,才能更多的去要求别人。大学生首先要转换自己还比较传统的环保观念和意识,意识到环保不仅仅是不污染环境, 还包括“不浪费资源”,包括“资源的循环利用”,包括“产品的清洁生产”等等,自觉的把环保习惯容入到现在和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从而去影响和带动更多身边的人来关注和参与环保 让环保成为大家共同的生活工作习惯。作为当代大学生,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提高自身环保意识,从点滴做起,将每一件与环保相关的事都落到实处,并非简单喊喊口号。比如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不践踏草坪;节省用纸,废纸再利用;节约用水,随手关闭水龙头等。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环保是日久天长的工夫,需要一点一滴的努力,更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环保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干好每一件小事情,一步步的实现预定的小目标,最终,我们一定会有所收获。

(三)志愿服务,有你有我

积极参与环保志愿服务,成为一名光荣的环保志愿者。环保志愿者也是大学生可以实现环保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成为一名环保志愿者,不需要你是否具有专业的环境知识,也不必看重你是否有国人的环保技能,只要你拥有一颗热忱的环保之心,有一份无私的奉献精神。作为志愿者,我们要充分利用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环境保护节日,参加义务植

树、环保宣传、环保下乡实践等活动,提高自身的环保理念,从实践中履行青年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和承诺。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话题,更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和一种生活方式。环境保护不但需要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努力,也需要公共的广泛参与,更需要你、我、他的实际行动。建设生态文明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做到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维护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在新形势下培育生态环境文明意识,必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找寻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实践中接受教育。也就是说,必须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倡导新的生活方式,不追求华丽,进行适度消费。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自己,关心学校环境,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世界,关心整个宇宙。积极参与,深入思考,不断实践,勇于创新,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处自己的一份力!

推荐第2篇: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从我做起》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

1、本次班会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生态环保知识,逐步形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风尚。

2、通过搜集资料、观察讨论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搜集、积累、整理、运用资料等能力

3、通过班会让学生理解:节约资源必须从我做起,让学生真正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自觉性,提高环保实践能力,增强环保责任感,激发热爱共有家园的情感。

4、为环保问题出谋献策,培养主人翁意识。活动重点:

通过班会让学生理解:节约资源必须从我做起,让学生真正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自觉性,提高环保实践能力,增强环保责任感,激发热爱共有家园的情感。 活动步骤:

一、地球在哭泣。

二、生态文明我们在行动:

1、元旦前组织一次义务活动,班级卫生做好。

2、安排学生收集低碳生活小窍门,选择几条让学生讲讲。让他们在班上讲述环保真实故事。

3、班主任老师讲一讲我省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政治常识,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三、低碳环保倡议。班主任小结: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的真好!搜索了这么多环境污染的资料,也在资源的节约上作出了表率,特别是废旧物品的再利用方面,制作的既美观又实用,真正做到了节约资源,减少能耗。的确,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需要我们每一人去维护。同学们: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下面由我们班所有班委向大家发出倡议。

四、班委发出倡议

绿色环保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绿色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大自然是我们生死相依的朋友。今天的地球已是千疮百孔,伤痕累累。共建绿色家园,让绿色回归自然,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提出倡议:节水为荣、节约粮食、节用电器、珍惜纸张、保护动物、回收资源、植树造林、少吃口香糖、不盲目攀比、不乱扔废弃物、选购绿色食品、不购买过分包装物品、不使用一次性物品、做环保宣传者、做环保自愿者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科学系13级网络(2)班

2014年12月19日

推荐第3篇:生态文明建设

昨日下午,2012年“深圳市民环保奖”颁奖仪式举行,来自深圳大学的90后大学生张意全等10位市民代表捧走了这一被誉为“绿色奥斯卡”的环保大奖。他们中有为率先开展PM2.5数据民间实时监测的媒体人;有屡有环保专利发明的花甲老人;有以薄弱身躯守护野生动物的义工„„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环保理念,参与环境保护,为美丽深圳尽自己的一分力,每一个市民都应该对他们报以感谢的掌声。

花开花落,岁月不居,自2004年底开始的“深圳市民环保奖”,在深圳已是连续第8次颁出。其间得奖者虽事迹不同,但志在环保的心却是相同的。一次次环保理念经由这样的评选和颁奖活动得到传播和扩散,生态文明建设的正能量在此中得到传递,环保共识逐渐得到全社会的体认。

党的十八大高度提升了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的高度。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崇高事业,政府首先要做好的,是通过一系列完善的奖惩机制,形成全社会注重环保意识、建设生态城市的共识。

深圳是一座爱心之城,志愿服务高度发达,这种志愿精神正可用于生态环保之城的建设上。本次“深圳市民环保奖”颁发当日,也是国际志愿者节。这10位获奖者的身份和职业各异,他们中有媒体人、公务员、教师、90后学子、公司经理、动物绘画者等等,他们中大多数从事着与环保岗位无关的工作,却有着志愿环保的心,他们有的在绘画创作之外,坚守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十多年;有的单车骑行1200公里沿途践行和宣传“绿色出行”的环保理念„„在创建生态城市的路途上,这种志愿者精神值得继续发扬。

美丽深圳,始于每个人的足下。市民要树立起这样的理念——我们既是环境保护的受益者,同样也是保护环境的参与者;倡导并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是每一个普通人保护环境的有效路径。期盼人们能将志愿服务的热忱用之于环保事业,人人参与、全民行动,一起努力,让深圳成为美丽中国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典范城市。

推荐第4篇:生态文明建设

讨论主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小组成员:余兰凤(2013224650)王晓丹(2013224610)洪丽君(2013164105)

就图书馆的自主学习,我们翻阅资料,了解到生态文明建设就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随着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依然是2015年地方两会的热点话题。在两会现场中,以生态建设成共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为主题进行讨论,有效的在未来几年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什么是生态文明,在当今社会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落实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怀着这样的疑问往下探讨。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因此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4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审议通过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议中指出,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扩展区域后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要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继续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贯彻“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率先挖掘改革潜力,破解改革难题。并在会议中强调:

一·4省市党委和政府及中央有关部门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统筹谋划、加强协调,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主体和实施方案,抓好各项改革开放试点事项实施工作,有效防控各类风险。要及时总结评估试点实施效果,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二·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全面推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重点工作,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的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习近平同志结合新的实践需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加丰富、更加系统、更加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一,作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第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第三,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第四,探索环境保护新路。第五,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第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一直都在我们身边。例如湛江市,即将作为省运会东道主的

二、三线城市。为了更好的迎接运动会,生态环境旅游建设成为重要的项目。市级领导为了更好的改善环境,开始执行了各种方案。比如市区开通绿色环保自行车,有效的减缓了出行交通阻塞;县区考察生态环境情况,进行对旅游区的宣传工作,为省志愿者提供美好的旅游景点:近期“特呈岛”海岛旅游景区全国竞选火爆进行中,这更好的促进了海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旅游经济。同时大学生对这个话题也十分关注,最近我校生科院于2015年04月18日开展生命科技文化节,宣传生态平衡对生命的重要性。还记得记者蔡静的采访报告《穹顶之下》吗?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雾霾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巨大,却无法控制。国家强烈要求保护生态,由于经济发展,地方生态的污染却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随着世界地球日的到来,小组讨论中提出了建议。

丽君作为参考

必须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必须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必须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必须从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通过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会议要求,加强顶层设计与推动地方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全党上下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把生态文明建设蓝图逐步变为现实,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推动世界绿色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部署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明确哪些突破口

会议要求,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

会议明确,以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重大制度为突破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出台相关改革方案,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推荐第5篇: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

一.是什么:

二.为什么:

1.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3.有利于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4.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有利于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6.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7.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8.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时政术语)

三.怎么样:

国家:

1.加强国际领域有关节能减排的经验、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全球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

2.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

4.又要加强宏观调控,充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调控资源。制定财政措施,利用经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杠杆,引导全社会节能减排

5.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扭转粗放型发展方式,形成资源节约型发展方式

6.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时政术语)

7.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8.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9.引导公民树立环保意识,绿色消费

10.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企业:

1.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设备

2.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产业结构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树立正确的生产经营战略,循环利用资源,创立企业自主品牌,生产适销对路环保产品,生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品,提高竞争力

个人:

1.消费者要有正确的消费观念,坚持科学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

2.转变消费观念,树立正确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增强节能环保意识,增强消费者的责任感。积极参加节能减排活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3.保护环境,倡导绿色消费,转变消费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生活质量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推荐第6篇:建设生态文明

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包括“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报告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要求全党在新的实践中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等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十六大报告充满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体现了我们党在思想路线、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体制机制、党的建设方面的创新。为我们推进理论创新作出了榜样,指明了方向。

国家先后启动了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激发了各大经济区域的发展活力,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到2004年底,陆续开工60多个重大工程,投资规模达8500多亿元。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动下,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基础设施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全国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超过95%,高等教育稳步推进。

从20世纪80年代的正负电子对撞机、籼型杂交水稻、亿次银河巨型计算机,90年代的低温核反应堆、纳米技术、单核克隆抗体技术,到21世纪初的载人航天飞船成功返回和绕月探测卫星成功发射等,标志着中国在科技研究的一些“高、精、尖”领域,已经跨入世界陷阱行列。

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了新的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2003年到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8%。 希望这些实例和成果能对你有所帮助,你可以再针对每件实例把内容丰富一下

推荐第7篇: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共创美丽中国

摘要:“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次有意义的理论创新,更是一种有建树的实践活动。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亟须完成的四项任务: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既是我国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更是就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所作出的庄严承诺。

关键字:十八大五位一体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将生态文明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绘就出一幅中国通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诗意蓝图。

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党代会报告中予以系统阐述,标志着我党的执政理念有了更新更高的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对生态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民意的呼唤,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生态文明既是一种路径,更是一种发展理念,它是科学发展这一党必须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的必然结果。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指引,再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径,十八大提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超越了单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狭义范畴,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现代化发展高度,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后代、对世界负责的精神。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十八大报告系统地阐述了今后一段时间推动建设“美丽中国”的指导思想和实现路径。这既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更是对人类未来美好愿景作出的庄严承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信念,是中国作为国际社会重要成员的自觉担当。

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

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2.生态文明建设是塑造美丽中国的迫切要求

从世界人类文明进程看,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形态有别于传统的原 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是对传统文明的反思与超越。在内涵上,它主要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不仅延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而且承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人类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遭遇困境的主动选择。自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面临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新的文明形态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对这种要求的回应,倡导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改造世界的同时要保护好地球。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就,主要体现在:一是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初步建立,全国约38个县(市、区)建成了生态县(市、区)、1559个乡镇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国多数环保城市或地区在地表水、饮用水、空气质量等硬性监控指数上都有明显提升

三是经济结构更加绿色,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建立了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逐步淘汰了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产业;四是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扎实推进,有害化学物质排放量相对过去开始减少;五是突出环境问题有所缓解。这些成效让我们看到建设美丽中国的希望。 然而,建设美丽中国并非简单的事情。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严峻形势的挑战。从资源约束看,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资源瓶颈日益突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的矛盾叠加,正困扰着中国未来“绿色经济”发展道路。从环境污染看,尽管我国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平稳,但湖泊(水库)富营养化、城市空气细颗粒污染及农村、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增大等问题突出。从生态系统看,多种生态系统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紧缺问题严重。这些挑战,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提出了迫切的时代要求。

推荐第8篇: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电影《江南爱情故事》,在小桥流水的古镇遗风中,捕获一段勃勃生机同时也江南气韵十足的唯美爱情。爱情动人,其中所展示的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观和人文风情更让人向往之。心中的那一份向往,无疑引发了我对生态文明的思考。

在如此追求经济增长的今天,生态似乎被破坏的面目全非了,建设生态文明已迫在眉睫。如若不然,江南水乡将真的只能存在于我们的心里,我们的梦里,我们深深地脑海里,也许我们再无缘与那美丽幽静恬淡自然的江南水乡有梦一般的邂逅。

从现状看来,我们身边的生态文明并不尽如人意,人类居住环境恶化加剧,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极大的灾难:雪灾、水灾、风暴灾害、地震、海啸等等,给人类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压力。虽然党中央大力宣传要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但要把建设生态文明真正落实到实处,仍然有这一定的困难。作为一个大学生,就校园生态文明而言,似乎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每当走在校园的中心路上,身后疾驰过一辆车,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变热了,加上随热风卷起的尘土,还真顿时增加了朦胧感呢!校园路上时不时的也会躺着一些垃圾,最常见的莫过于在垃圾筒上有时会放着生日蛋糕的盒子,每当风太猛烈时,蛋糕盒便会被吹倒在地,残留的蛋糕溅的遍地都是,天气热些的时候,也许会招来飞虫,蚂蚁等。

我想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算是开展的很好了,毕竟高校大学生也是比较配合,比较有环保意识的,但任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无疑

也昭示着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我们仍然要经历一段漫长的过程。那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必须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要建设好生态文明,我们首先必须知道何为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

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在对生态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们力所能及的事做起,真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可以做到一节约:节约纸张,废纸再利用,不随手乱扔废电池、节约水电、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提倡步行,骑单车,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双面使用纸张,回收废纸,节约粮食,随手关闭水龙头,使用节约型水具,一水多用,随手关灯,使用节能型灯具,节约用电,拒绝过分包装,拒绝使用珍贵木材制品,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二保护:不干扰野生动物的自由生活,拒绝吃野生动物,少使用发胶,不穿野

兽毛皮制作的服装,少用罐装食品、饮品,拒绝吸烟,认识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观察身边的小动物、鸟类并为之提供方便的生存条件,不参与残害动物的活动,不虐待动物,爱护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

三、宣传:由于在校大学生与网络打交道较多,获取信息更加渠道多样化,这样我们可以多关注新闻媒体有关环保的报道,利用每一个绿色纪念日宣传环境意识,阅读和传阅环保书籍、报刊,支持环保募捐,反对奢侈,简朴生活,支持有环保倾向的股票,参与环保宣传,做环保志愿者。

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环保意识,尽到一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的社会,我们所居住的地方,能够永远维系着江南水乡的那一份恬静与静谧和谐,让那种美丽景观与那份人文风情永久地存在于我们的视野里,而不仅仅是梦里。

推荐第9篇: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者》 读后感

大丰市新丰镇中心小学五(5) 班李进祺2013·6·8·

家庭住址:江苏省大丰市新丰镇裕北村康平小区3排2号邮编:224171 手机号码:13815567691或13961957623

最近,我反复阅读了《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者》 一书。本书的主题是: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都做生态文明建设者,为打造美丽中国努力奋斗。

什么是生态?生态是人类的综合状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综合状态的总和。自然界包括土地、江湖河海、空气、植物、动物等等。土地、江湖河海、空气虽然不具有生命,但是它们是孕育生命以及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所以我们把它们划入生态的领域。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综合状态和自然界的综合状态的平衡局面。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人类按照科学发展观打造人类的综合状态和自然界的综合状态的平衡局面,就是打造美丽中国。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一直处于美好状态,这个愿望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人类状态和自然界状态是相互制约的,也有些人在理论上是知道的,在实践上却是背道而驰的。这种知与不知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前者要加强学习,后者要知行统一。如果破坏了两种状态之间的平衡,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实质上是人类在惩罚自已,因为这种不平衡是人类自已造成的。

那么怎样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呢?工厂等企业单位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要大力治理废气、废水,使空气和河水不受汚染。农民要发扬几十年前的勤劳品德,田里要多施羊粪、鸡粪、猪粪、人粪尿等有机肥,以达到增加土壤腐殖质,改良土壤,庄稼长期高产稳产的目的。只施用化肥是掠夺性的种田,长此以往势

必使土质越来越差,当然会影响到庄稼产量,希望农民们不要做这种剜肉医疮的蠢事。过去农民烧饭烧莱都是用秸杆做燃料的,现在绝大部分人家用液化汽,电作为烧饭烧莱的能源了,这是一种社会进步。农民觉得秸杆多余了,就采取了错误的处理方法,付之一炬,一烧了之或者抛进附近的沟河里。这样做就污染了空气和河水。一旦空气和河水被严重污染,“1930年比利时境内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1949年——1954 年日本境内水俣湾事件”就会重演。那几次事件都造成了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空气和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农民们可以把秸杆粉碎后施到田里做肥料,增加土壤的有机质,促进庄稼高产。我在电视里看到,目前盐城市有关单位正在大力推广秸杆粉碎机,希望农民们购买使用。

“天生吾材必有用” 。 我们要合理使用森林资源,保护植被, 保持动物界相生相克的关系。吸取因乱砍滥伐森林,破坏植被引起山洪暴发、泥石流暴发以及因灭狼护鹿破坏了狼鹿间相生相克的关系而产生的恶劣后果的惨痛教训。我们要大力保护珍禽珍兽、奇花异草、不捕猎野生动物等等。总之,只有保持自然界万类竞自由的状态,才能有我们人类生存得更好的状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扔乱倒垃圾、不使用容易造成污染的物品。在有条件的地方要植树造林,养花栽草等等。我们少年儿童要尽自己所知向社会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全国人民一道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列中去,立志当一辈子生态文明建设者,为打造美丽中国奉献毕生精力!

指导老师评语:该文紧扣原书主题,理解正确。阐述层次分明,能运用定义明确概念。列举的事例真实典型,有说服力。建议较全面,切实可行。文笔流畅,词语丰富。指导老师陈鹏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者》小学版本书编委会编江苏文艺出版社http//wwwjswcnyi.com2013年3月第1版

推荐第10篇:生态文明建设

浅析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一、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

生态文明的提出,实际上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环境保护的问题,在中国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曾经高喊着“人定胜天”的口号,毁林垦荒、围湖造田。改革开放初始,就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那些为官一任的急功近利者根本听不进逆耳的忠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3倍。目前我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9%的经济增长。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可怕的数字告诉我们,物质财富的增长不能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更不应在能源使用上竭泽而渔,消费模式的改变也不应以破坏生态文明为结果。近年来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大自然母亲正在以她特有的方式告诉她的儿女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贪婪索取和肆意破坏,她就会惩罚我们这些不听话的孩子。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严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事实已经证明,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

[1]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中央在这时及时地提出这个鲜明的概念,正是标志着我们党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思路正在转变,提醒着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我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工作,也就是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治理我们方方面面的工作。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只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现在,十七大报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些正是我党在探索建设“和谐中国”道路上通过长期地深入思考,不断追求进步与创新的优秀成果[2]。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

生态文明的本质是文明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当前地球自然生态条件下,学习和效法自然生态规律,发展绿色工业,并用于指导人类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道路。十八大会议中指出: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由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但要做好其本身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从而形成五大建设,又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观点、方法。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第一,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飞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充分彰显我们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攀升、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行动,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积极不懈的努力有目共睹。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在我看来,这实际上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不仅对中国自身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也是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所做出的庄严承诺[4]。

第二,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中国未来发展及建设的战略基础。生态文明观将指导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尤其在城市化过程中生态文明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生产力观、价值观及可持续发展观为城镇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一个舒适、便捷、安全、和谐、美丽的城市人居环境的形成,使城市真正成为社会安定文明、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生活繁荣、市民风尚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生态城市。另外,把生态文明建设同吸引外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从而变被动的生态欠账补救建设为主动、有规划、大规模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将有效地促进城镇经济的高速、健康地发展。

第三,生态文明的提出有利于指导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缺乏、物价上涨等问题日益浮现在我们面前,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有由于人类在社会建设中忽视生态平衡、盲目发展而犯的错误引起的。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范围的扩大,生态文明地提出必然能使我们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缓解现有的社会矛盾,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因为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而且我们的经济增长依然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上的。目前,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铁矿石、氧化铝和水泥等资源的消耗量巨大。中国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中国单位GDP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即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量随之增加,中国面临的资源和生态安全压力还会继续加大。据有关预测,中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到201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只有24种,到202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仅有6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不仅使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也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长期以来,GDP增长率是评价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不成文标准,导致一些地方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惜违背经济规律。其结果是,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果”,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事实证明,单纯的GDP增长指标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问题,它没有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留下了长远的隐患。我们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生产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聚效应,并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经济因素,这其中包括两方面。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忽视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处于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增加了规范的难度。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放任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

其次是人文社会因素,其中又分为三方面因素。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生态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生态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人口数量快速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

同时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乏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2000年“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意识较弱,且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的特征。第三,生态问题与贫困等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生态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生态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的生态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得多。我国的生态问题也有类似情况,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生态问题主要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治理已逐渐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生态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五、解决我国生态问题的对策思考

第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的保护相协调,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发展不仅要与现有的自然条件相适应,也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此看来,科学发展观并不是简单地要求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安全,而是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平衡置于发展的本质问题上,以人与自然的和谐求得人类社会的发展,以经济社会的发展来促进生态平衡的实现。可以说,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第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不断提升社会的生态文明理念。必须重新认识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人对自然的统治关系变为伙伴关系、共存关系;由单纯的索取变为在索取的同时给予自然补偿;由人类支配自然的权利和对自然应尽的义务相分离变为二者的统一。其核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使人们认识到人既可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善待自然,增强对自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我们要转变以往旧的道德观,打破狭隘的视野局限,树立崭新的生态意识。为此,必须有计划地加强公民的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使人们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和资源容量观;建立和完善生态教育机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化的宣传工具,广泛而持久地宣传绿色产业、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全社会真正树立起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道德情操,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5]。

第三,建立文明的生产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传统的生产方式对能源和材料的利用是粗放式的,是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度的线性发展模式,通过把资源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的生产方式。而资源供给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和自然承载能力却是有限的,若不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将会激化,生态危机将会加剧。因此,生产方式必须向“原料和能源低投入、产品高产出、环境低污染”转变,发展循环经济,使原材料在生产链条中多次、

反复、循环利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这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与发展建设的基本状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

第四,强化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一是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加强生态法制建设。一方面要修订、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切实解决法律法规空白、失当、乏力、自相矛盾、操作性差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力,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有效改变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不正常现象。三是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建立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温家宝总理指出: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实现历史性转变,即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四是积极稳妥地实行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核算和考评制度。抓紧建立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开展绩效考评,并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并认真落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制和问责制。

总而言之,生态文明是一种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价值观,它即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同时又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在当今这个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特殊时期,我们必须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期待建立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人类文明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薛晓源,陈家刚.从生态启蒙到生态治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

[3]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4]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5]万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N].人民日报,2009-04-06(01)

第11篇: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结合新的实践发展,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拓展并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大增加了社会建设内容,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开始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正式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总布局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围,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这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展示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博大情怀,开辟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广阔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坚持和实现科学发展,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融合相协调,赋予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生态尺度。只有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章节单独列出,在历次党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尚属首次,相关内容也写入了新修订的党章。这是十八大突出的亮点,为党内外、国内外所瞩目,充分表明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生态环保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子孙后代永享蓝天净水绿地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行的重大部署,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拓展和升华。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非常丰富,集中体现在“五个一”上:一是树立一种全新理念。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二是坚持一个方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三是明确一项基本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四是建立一套制度。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五是实现一个目标。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关键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内容非常丰富。从价值取向看,必须树立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人类是自然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尊重自然规律,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素。从物质基础看,必须拥有发达的生态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从激励与约束机制看,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制度。把环境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决策和管理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和体制机制。从必保底线看,必须保障可靠的生态安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及时妥善处置突发资源环境事件和自然灾害,维护生态环境状况稳定,避免重大生态危机。从根本目的看,必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这充分表明,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长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途径和保障举措等方面,我们已经形成完整的认识成果,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环保系统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指向,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保新道路,加快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勇当美丽中国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一)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探索环保新道路是通往美丽中国的一个路标。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二)坚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要把推进节能减排与优化产业结构、节约环保与企业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强化生态环保与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结合起来,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认真推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编制实施国家环境功能区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进一步严格环境准入,着力推进规划环评。强化建设项目环评,从严控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建设项目。

(三)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坚决贯彻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化监管减排。以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为重点,削减水污染物排放量。全面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加大重点行业水污染治理力度,积极推动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污染防治。以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为重点,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持续推进电力行业污染减排,加快钢铁、水泥等非电重点行业脱硫脱硝进程,因地制宜开展燃煤锅炉烟气治理,加强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强化污染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四)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大力推进PM2.5等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对重点防控区域、行业和企业,采取综合措施,严禁新增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严格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建立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和全过程行政问责制。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害。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五)加大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继续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切实抓好水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深化“以奖促治”政策,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以全国土壤污染调查为基础,积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全面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减缓生物多样性锐减趋势。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进一步开展生态示范创建。

(六)不断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

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保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

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环境经济配套政策。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人民群众的热切盼望,是党赋予环保工作的历史责任。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一定能够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第12篇: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二、怎样构建生态文明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你我共同努力

生态文明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都能加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队伍中去,做法其实很简单:1.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食、每一张纸,少用一次性筷子,甚至挎上你的菜篮子去买菜,向塑料袋宣战都是你可以做的。

2.从身边小事做起,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树立生态文明思想等等。3.

3 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各个方面各条战线,无论生产方式、发展模式还是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必能经历一番刻骨铭心、脱胎换骨的根本性变革。

第13篇:生态文明建设

三、关于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严格规划,在实施中确保规划的刚性

建议县政府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和本县有识之士,根据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和镇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特点及水平,编制全县各村生态建设的详尽规划。详规应体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坚持高起点,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依托主导产业搞建设。二是详规要具有刚性,经县、镇人民代表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必须严格遵守,不能朝令夕改。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注意保护耕地和农民的实际利益,防止不顾主客观条件和群众意愿,用行政手段人为“造村”的现象。

(二)通过综合整治,打造良好生态环境

一是要切实解决好垃圾污染问题。在总体上实施“村收、镇运、县处理”农村垃圾处理的同时,依据当地不同条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可在解决好防渗漏的情况下,采取填埋的方式。还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国内外资金、企业,包括激活民间投资介入本县垃圾处理系统的建设。从长远的观点看,要对农村的生产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做好垃圾分类,研究以垃圾制造有机肥料和发电等,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

二是切实解决好生活污水等无害化处理问题。根据投资少、工艺可靠、排放稳定达标的要求,采取建渗水井和微生物方法等小规模污水处理技术,杜绝户户随意排放污水的现象。可在我县主要乡镇和大村采取“人工合成湿地技术”。用这种方法处理污水,污染物去除率高,不滋生蚊蝇,有利于水体净化,还能有效地防止污染地下水。它原始投资少,无动力消耗,运行成本低廉,污水处理结果达到中水标准。由于人工湿地与当地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可建设湿地公园,构成新的景观。

三是加大打击盗采盗运铁矿石的力度并搞好所破坏的地貌、植被的生态恢复。实行公安、地矿等部门联合执法,对非法采矿点一律炸毁,对采矿机械一律处理掉。发动和组织当地村民参与对矿产资源的管理,有关镇村应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进采矿地区各村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种种植、绿色养殖、生态旅游等产业和项目,向荒山要粮、要果、要富裕。

(三)因地制宜,构筑生态产业支撑

每个村应根据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紧扣农民增收这个中心,突出培育并强化生态农业、民俗旅游等主导产业,推广农牧结合式、种养结合式、农林结合式,以及综合式、庭院式等多种小型生态经济模式,打造密云的“有机鱼生产村”、“有机果品村”、“生态旅游度假村”、“休闲观光村”。结合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加大投入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民俗旅游村的档次和水平。要利用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的良机,开发本地高附加值的绿色食品。争取村村都有主导产业,户户都有致富项目,并按照“一个产业、一个发展思路、一项实用技术、一套扶持措施”的办法,推进广大农民的持续增收,尽快实现小康目标。

(四)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构筑良好人居环境

一是加大中心村的投入建设,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吸引自然村人口向中心村集中。今后,应由政府统筹规划农民的住宅建设,以减少农民单家独户的投入,如地基、给水、排水等可作为公共设施工程统一规划建设,节省资金和能源、资源消耗,提高公共设施的利用率。二是通过规划设计,综合开发,科学合理地安排居住的各种配套设施,尽可能地做到住宅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大力做好改厕工作,推广水冲式环保厕所;创造条件,逐步使农村居民生活区与畜禽饲养区分离,杜绝生活污染和各种传染病的发生;要大力推广使用节地、节能、节水、治污等生态环境新技术,采用绿色环保建材。三是根据生态人居环境的要求,把村庄绿化与村庄建设、美化环境结合起来,逐步做到“村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目标,要尽可能

选择和采用本地特色树种、花卉,在搞好绿化美化的同时,促进本县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村道路硬化要因地制宜,具有渗水、集雨的功能。充分体现环保的特点。

(五)以绿色消费为导向,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

政府统一指导农村再生能源开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县内外招标或委托的形式,吸引技术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专业能源公司参与密云的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按照“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进行运作,在推广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播放科教片、组织参观、推广太阳能和沼气使用的示范典型引导农民。二是以养殖业的发展促进沼气池的建设利用。三是成立清洁能源物业服务中心或在乡镇一级确定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技术服务人员,经常深入农户面对面指导,解决农民在建设、使用中遇到的困难与技术问题。技术人员可兼职经营沼气池和太阳能设备配件业务,方便群众购买配件。四是在完善好原建的基础上大力抓新建,并充分考虑到财政的实际承受能力,防止片面追求数量。

(六)在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上注重实效,抓住重点

为了确保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县政府已明确县财政每年拨款4000万元,五年共计2亿元。有关部门在加强有效监管,防止滥用、挪用的同时,应科学安排好专项资金的使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对重点村、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不搞撒“芝麻盐”。应对改水改厕,垃圾消纳、清洁能源推广等关键性项目加大投资力度,做到投一笔便有起色,落一处便有效果,使有限的资金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镇政府也要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并吸纳农民自有资金用于生态文明村建设。

第14篇: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而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作出战略部署,要求提高生态文明水平。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加以阐述,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消费模式改变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既要重视经济发展,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当前,建设生态文明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生产方式上,要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在生活方式上,要改变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和享受,过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在文化价值观上,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要求的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等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尊重自然,维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途径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而且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不仅对中国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祁一平)

第15篇:建设生态文明

当前,我国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央高度重视,着力要将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义不容辞的义务,进一步加大环保工作的力度,致力于让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洁的空气。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完善污染防治体系。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把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环保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理念。从源头上扭转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我们要下决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坚决淘汰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落后生产能力。如 “十一五”期间,我国共关停小火电机组721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000万吨、炼钢产能7200万吨、水泥产能3.7亿吨,大大减小了污染物排放量;下狠心加大治理力度,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从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控制污染。要通过控制污染“增量”,削减污染“存量”,使污染“总量”保持在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使产业结构与区域环境容量相适应。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还应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耕地、水源、环境相关制度。包括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森林植被恢复费、草原植被恢复费等现有相关政策,同时积极试点和推行资源使用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补偿模式,形成层次分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资源环境市场体系。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我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16篇: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我们应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

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通过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环保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职业责任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加强生态法制建设。应调动人民群众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积极性,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推进生态民主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应保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要求我们树立生态文化意识。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具体说来,生态文化大致包括生态哲学文化、生态伦理文化、生态科技文化、生态教育文化、生态文艺文化、生态美学文化、生态传播学等几个方面。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要求我们: 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另外,实现人口良性发展,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这些能够做到,那么,生态文明建设一定能取得巨大成就

第17篇: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近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越来越令人担忧,沙尘、雾霾天气也日益增加,这也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所以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前,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生态文明为发展导向,切实负起时代和历史的责任,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更富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的提出,实际上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环境保护的问题,在中国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曾经高喊着“人定胜天”的口号,毁林垦荒、围湖造田。改革开放初始,就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3倍。目前我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9%的经济增长。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可怕的数字告诉我们,物质财富的增长不能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更不应在能源使用上竭泽而渔,消费模式的改变也不应以破坏生态文明为结果。近年来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大自然母亲正在以她特有的方式告诉她的儿女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贪婪索取和肆意破坏,她就会惩罚我们这些不听话的孩子。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严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事实已经证明,人类的发展应该是

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中央在这时及时地提出这个鲜明的概念,正是标志着我们党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思路正在转变,提醒着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我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工作,也就是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治理我们方方面面的工作。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只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现在,十七大报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正是我党在探索建设“和谐中国”道路上通过长期地深入思考,不断追求进步与创新的优秀成果。

俗话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我们既然意识到问题就应该积极地解决问题,建设生态文明要做到一下几点: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这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与发展建设的基本状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2全民动员,共同行动。连同“生态文明”的“四个文明”一起抓的新观念是我们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新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性的新举措。十七大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要身体力行。当前,我们总是强调企业要节能减排,而不重视强调全民的节能行动,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应该政府和群众两头抓、两手都要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全民都要树立“切实保护好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善待自然生态、珍惜自

然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观念,这样才能既建设山清水秀、和谐美好、生态优良的人类家园,又实现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发展要求。惟有允许并且倡导民间力量参与环保事业,惟有放开社会及民众的舆论监督,生态文明的观念才能真正在全党领导干部和全国老百姓的心目中树立起来。

3媒体宣传。要使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我们还需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等方方面面的共同配合与努力。因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更加注重的是以人为本,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自然适应并满足于人以及人适应自然两者的统一。为了完成这个目标,面对整个社会,我们要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树立友好的“环境即生产力”的理念。尤其面对处于领导位置的人,更要大力宣传及贯彻生态文明观,因为他们只有具备这一理念才能在领导和谐社会的建设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坚持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

4政府体制改革。在政府机关中还要对过去建设的各方面消极因素做出反思,尽快地弥补体制的缺陷,不能再单纯地以GDP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依据,而忽视了绿色GDP的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事实证明,单纯的GDP增长指标有问题,它非但没有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更因为片面强调GDP增长会助长盲目消耗资源、破坏环境,造成社会失衡,反过来又使GDP的增长难以为继。2这就要做到在对一方领导干部进行评介时,不仅要看其对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还要考察他们如何解决环境和社会等问题,尤其要考察其在处理生态与经济矛盾时的决策表现是否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

另外,各地环保部门的人事和财政,也都应该由环保总局统一管理,彻底消灭其中的利益得失及权力抗衡,这样有关的执法者才可能秉公执法,认真地执行其社会责任。在面对企业问题时亟需改变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使得企业不能、不敢、不愿去冒着巨额罚款的风险进行环境破坏的违法活动,从而杜绝环境污染的源头。

5健全法律法规。惟有环保规则成为既定的制度和法律,防污治污的综合性约束机制才能真正的在社会中全面建立起来。有了可以遵从的、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保驾,环保机关在全社会的管理、执法过程中更加地顺利,民众在生活中才能正确认清破坏生态的现象,从而自觉地监督、举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法律

的高度,是始终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保障。

6加强大众的生态道德教育。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规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生态道德意识是发展生态文明的依托和精神动力来源。因此,大力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不断强化全民生态文明观念,对于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提高人们生态道德修养要树立新的系统观、价值观、经济观、消费观、科技观,营造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的社会氛围,还须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只有使人们从小就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切实防止破坏生态的悲剧重演。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将有力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以全新的形式,迎来国际中国社会的绿色希望。

第18篇: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辽东学院

外语学院

专业:

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等要素,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基础,进而整个人类文明都会受到威胁。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生态文明 环境保护 建设

众所周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整个地球村都积极关注的话题。想要搞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该明白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据我了解,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独篇论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党代会报告。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持续,和谐发展的道路。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生态文明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也可以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二、生态文明的特征

1、尊重应保护(在价值观上)

2、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在地位上)

3、建设持续(宏伟目标上)

4、节约保护(基本政策上)

5、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在根本方针上)

生态文明又强调人的自律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在于人类真正做到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追求生态文明的过程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和完善自然的过程。人类应该认真定位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在于人类的活动与发展。解决生态安全问题归根到底须检讨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节制人类自身的欲望。要认识到,人类既不是自然界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界的奴隶,而是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独立存在的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尊重自然、爱护生态环境、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是社会和谐和自然和谐相统一的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生态的稳定与和谐是自然环境的福祉,更是人类自己的福祉。

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的繁衍生息,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它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生态文明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代表了一种更为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生态文明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人民享受幸福的基本条件。

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有追求生态文明,才能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保障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没有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就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坚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效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强调尊重和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强调人、自然、社会的多样性存在,强调人与自然公平,物种间的公平,承认地球上每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内在丰富性的外在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定要承认并尊重、保护生态的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要始终以一种宽阔的胸怀和眼光关怀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切忌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牺牲自然界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自然界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循环系统。开放性意味着此事物与众多彼事物的联系性,具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开放性、循环性是自然生态系统客观的存在方式,这就要求人们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把自然界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努力认识和把握能量的进出、交换和循环规律。人在从自然界中摄取能量时,一定要考虑其承受力,保证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顺利进行。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需要逐步形成以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再利用为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发展方式,使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够在一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要求

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二是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三是深化节能减排,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强化核与辐射监管能力,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四是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六是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七是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八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四、结语

生态文明人人有责,文明生态人人共享。要广泛动员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形成文明、节俭、科学、和谐的社会风气,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生活方式,真正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夏吉宣 孔杰 王路 李春光.邛海: 生态文明是可以建设的 2013-12-03

[2]万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N].人民日报,2009-04-06(01)

[3]周圣贤.《求是》发表署名文章《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2012-10-1

第19篇: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理论历程与生态文明建设思路

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在《生物体普通形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的概念。他认为,作为一个生物学名词,生态指的是生物群

落的生存状态,包括一个生物群落与其他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人类生态学的概念。

1935年,英国学者坦斯勒进而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开始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自然生态环境。

1944年,日本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学者梅棹忠夫,多次在亚洲、非洲、欧洲各地从事民族学考察,是世界上最早用生态史观研究人类文明史的学者。1957年,他利用考察获得的资料,以生态学方法探讨世界文明史的规律,发表了《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一文。1967年,《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文集》出版,他提出的生态史观,重视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对文明史进程的重要作用。1988年3月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了王子今译的《文明的生态史观》中译本。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出版了《寂静的春天》 (Silent Spring,1962)可以说是一座丰碑,是人类生态意识觉醒的标志,是生态学新纪元的开始。

1972年,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米都斯等教授撰写《增长的极限》,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无止境地追求增长所带来的后果,引发了增长的极限大讨论。

1972年,约瑟夫•密克尔(Joseph W.Meeker)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The Comedy of Survival: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1972)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主张“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要“细致并真诚地审视和发掘文学对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格尔摩召开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

1978年,威廉•鲁克特(William Rueckert)在其论文《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实验》(“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中首先使用了“生态批评”这一批评术语,提出“把生态学以及和生态学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的观点。

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84年前苏联环境学家首先提出了“生态文明”概念(《莫斯科大学学报•科学共产主义》第2期《在成熟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个人生态文明的途径》一文),但他们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仅仅是人类进一步发展到重视我们生存的生态状况。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该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987年,我国生态学家叶谦吉在中国首次明确“生态文明”的概念,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刘思华提出“现代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内在统一”的观点。

1988年,刘宗超、刘粤生在“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增殖”一文中首次从天文地质对地球表层影响的角度提出要确立“全球生态意识和全球生态文明观”,此文发表在《自然杂志》1991年第6期;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 。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

1992年 ,中国国家级《21世纪议程》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 。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

1995年,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罗伊.莫里森在其出版的《生态民主》一书中,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的概念,真正把生态文明看作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式。

1996年, “九五”计划(1996~2000年)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同科教兴国战略并列为国家的两项基本战略,并以这两项战略来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存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997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刘宗超主持的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生态文明丛书》第一册《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一书,首次提出“21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先进的社会文明形态”。

1999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刘湘溶的《生态文明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蓝红主编的《生态文明论》,《当代生态农业》。

2000年第1期发表王如松的“论生态革命走向生态文明”,2000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刘宗超等人的《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这些均对生态文明理论的不断完善起到了促进作用。

2000年12月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透过生态学的视野,运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对文学艺术现象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就文学艺术与自然生态、文学艺术家的个体发育、文艺创作的能量和动力、文学艺术的地域色彩与艺术物种的赓续、文学艺术精神生态价值的开发、文艺批评的生态学内涵、文学艺术史的生态演替等问题进行阐述。

2002年中共十六大会议上强调:要走“生产发展、生态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将其确定为建没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刘宗超在2002年8月10日出版的《中国财经报》发表了“生态文明——21世纪人类的选择”的宣言论文。在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的基础上,于2002年发起筹办、2003年经国家批准正式成立了“全球首家生态文明专门研究机构——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

2002年8月,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产生了《行动计划》和《政治宣言》两项重要成果

2003年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积极倡导建立一种宏阔的开拓建设的生态存在论审美观。他认为,生态美学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必将有助于我国当代美学学科的突破。

2003年6月25日发表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全国生态文明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生态文明\"。他指出,要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2007年4月,我国人学家张荣寰首次将生态文明定性为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提出中国需要“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世界需要“生态文明进程”,理论模式为“全生态世界观”做为全逻辑的参照系,将人定位在全生态世界中最高全息的物种,提出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概念和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文明环流体系作为人来到世界上就是为了人格、生态、产业的不断上升,以实现文明及其幸福的目的,为生态文明奠定了哲学依据和理论体系 ,在新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上有了更切实的把握,为生态文明建设打开了逻辑思想与实践之门。

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被列入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文献,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2013年2月,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上,通过了宣传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被正式写入决定案文,这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在国际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同与支持。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同期中央批准“生态建设示范区”项目更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14年04月2日联合国文明联盟生态文明委员会2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宣布成立。在当天于此间召开的联合国文明联盟“和平共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会议上,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总干事蒋明君呼吁国际相关各方通过文明对话,采取协调行动解决全球面临的生态安全问题,并宣布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与联合国文明联盟已于日前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批准成立“联合国文明联盟生态文明委员会”并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囯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是由中国倡议发起、在联合国机构的支持下并由主权国家参与创建的全球性囯际组织,其宗旨是加强与各国、政党、议会、智库的合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保护自然生态资源,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

第20篇: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中国正在进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基于文献统计和分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重要原则、建设着力点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述评,展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演进、现实问题和发展趋势。已有研究为把握生态文明的本质规律,树立生态文明价值理念,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有益指导。但是,还存在着研究比较分散、深度不够、创新性工作缺乏、方法单一等问题。新时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综合多维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加强研究的系统性,重构和创新理论范式和分析框架, 开展实践调查和案例分析, 并将“五位一体” 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选择。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主要是满足国家一系列政策的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保障、对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所做的庄严承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推进三大文明健康发展。其中,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利于发扬传统文化思想和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第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从生态环境方面看,问题:(1)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压力大,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2)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及有害化学品污染以及环境物理性污染等。(3)生态系统持续恶化。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四大自然生命系统,大气生态系统、水源生态系统和能源与矿产生态系统三大自然环境系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421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根据主体分类,可以概括为:(1)政府引导;(2)企业推动;(3)公众参与。从社会各方面分类:(1)构建生态文明观;(2)构建生态文明制度;(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4)建立健全生态法制体系;(5)创造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6)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教育;(7)培育环境保护的民间组织,发挥第三部门的参与作用;(8 )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挑战。按体系分类:(1)构建中国特色多元化生态价值体系。(2)构建中国特色多元化生态保障体系。十八大又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二、关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努力。 论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比较详尽和深入的探讨, 提出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看法。 1.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 从传统的 “ 向自然宣战”、“ 征服自然”等理念, 向树立 “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 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 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 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重物轻人的发展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

生态文明观念的转变虽然是软性约束, 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前提。 转变了观念, 才会想出办法去解决那些影响和制约生态发展的突出问题。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在不同层面应有不同要求, 作为普通公民要树立生态环保意识; 作为领导干部, 则要推动环境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观念普及要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切实增强“ 环境是最稀缺资源, 生态是最宝贵财富”的意识, 有生态建设紧迫感、危机感。 2.加大政策推动力度

与传统行政手段的 “ 外部约束”相比, 环境经济政策是一种 “内在约束”力量, 具有促进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环境治理与行政监控成本等优点, 政府要加大政策推动力度,其主要手段有:综合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等经济手段,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 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三要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切实保护好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4.建立绿色 GDP 核算制度

现有的 GDP ( 国民生产总值) 核算体系的弊端在于: 在引导经济活动最大化的同时, 也导致了资源占用和生态破坏的最大化。 因此, 在核算经济增长指标体系中, 应加入对资源环境的核算, 从而正确衡量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 正确衡量发展成果和领导政绩。 绿色 GDP 可以理解为“ 真实 GDP”, 不仅反映经济增长数量更反映了质量; 不仅能反映经济增长水平而且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统一的程度。 实施绿色 GDP 可以矫正各级政府长期以来形成的单纯强调经济增长而忽略自然环境的倾向, 可以促使企业这个市场主体改变粗放式的资源投入方式, 在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 5.加强生态治理

生态环境治理的范式要转换:一是要从治疗入手到预防入手, 不再仅仅是先污染后治理, 而是从一开始就预防污染的发生。 二是从局部治理到整体治理。 自然生态的一座山脉、一条河流的治理不能被人为地分割开,“ 分区而治, 画地为牢”, 那样违背自然生态规律, 要统一协调各层级各地域管理主体行为, 共同承担治理责任。 三是从政府管制到多元治理。 要扩大环保民间组织和社团组织, 建立多元主体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 在资源配置上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及社会公民的作用。 6.健全法制

建设生态文明涉及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各个方面, 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环境治理方式以及相关战略和政策的重大变革, 迫切需要在上层建筑的法律领域, 也进行一次重大的变革, 从全局的高度制定一部能够统揽全局的带有基本法性质的法律。

3.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企业、个人多元主体参与, 在区域、产业和社会多个层面展开,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主体和动力来源,可以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机制归纳为三类— ——政府推动机制、市场驱动机制和个人自觉机制。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推动机制, 市场驱动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培育和形成个人自觉机制, 任重道远。 5.1 政府推动机制

我国幅员辽阔, 国土空间多样,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需要落实在各级各类区域上 。政府推动机过“自上而下” 的行政力量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区域落实。显然,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我国“条块结合” 和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体制的优势,是我国现有体制条件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选择。近年来, 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 各级各类区域( 城市) 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由于中国式分权下政府行为的作用,“自上而下” 的政府推动,不可避免地面临中央政策与地方政府的发展动机及企业行为的不相容,面临区域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的冲突与博弈,为此,需要加大激励力度,增强地方政府和企业转变增长方式的内在动力。 5. 2 市场驱动机制

被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环境经济政策, 主要运用市场的办法将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失的成本“内部化” , 从而来影响和调节微观主体行为,一定程度上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与政府推动的外部力量相比, 这种市场驱动的机制具有内生性,被普遍认为是解决环境问题最有效、最能形成长效机制的办法。相关理论研究都不可避免地围绕“外部性” 展开,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和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形成了所谓的“庇古税” 和“科斯产权” 两种不同的解决路径。目前,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包括环境投资、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环境信贷、环境责任险、生态补偿等,但由于市场机制发育不成熟, 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驱动机制,是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议题。

5. 3 个人自觉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个人的自觉行动是生态文明社会最终形成的根本动力。只有将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内化为个体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 生态文明建设才有持久的动力源泉,个人自觉行动的机制是全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基础。建立个人自觉机制,关键是人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价值体系重构和人格的重塑, 实现从“理性经济人” 向“生态理性人”、“生态人” 的转变。所谓“生态人” , 不仅要遵循经济理性,而且更遵循生态理性,按生态理性行事, 以和谐主义为道德观,必备生态学知识, 追求“诗意的栖居”的生活境界 。

4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战略性和创新性的任务, 任重而道远, 面对的问题和挑战、需求和压力、不确定性和风险等都是多方面的, 需要在系统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内涵的基础上, 统一思想、更新理念, 科学管理、规划指导, 沿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 从资源节约与保护、环境保护和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和国土开发与保护四个方向持之以恒、扎实推进。新时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综合多维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加强研究的系统性,重构和创新理论范式和分析框架,开展实践调查和案例分析, 并将“五位一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选择。

试论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浮出水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环境问题形势越来越严峻,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被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受到了严重威胁,因此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急待提上日程。本文立足于现实,根据现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料,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加以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生态文明;内涵;必要性;原则

部分学者认为,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人类先后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开始向生态文明(绿色文明)迈进。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到中国,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社会已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如何解决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建设生态文明是整个时代的需要,更是当前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和国家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国内学者纷纷提出建设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问题,有的甚至明确提出三个文明(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有机统一与协调发展[1]。这些观点正是反映了整个时代发展的要求。对此,笔者就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什么是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 至此,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正式载入党的史册。具体到生态文明的内涵,学者们的理解各不相同。

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理论视野、学术经历以及关注点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生态文明的定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从较为抽象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视角来定义生态文明,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或这种文明形态的新特征。这种观点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经历了以采集狩猎为特征的前农业文明,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文明以及以机器化大工业生产为特征的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将进入以服务业为主体,以农业和工业的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文明必将开辟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质的改变。持这一种观点的学者数量较多。如俞可平教授认为,如果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一视角来观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发展,那么可以说,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3]。

另一种观点是从较为具体的角度,即生态文明的调节对象或构成要素的视角

来定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包括两大类,即人与自然。生态文明建设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黄顺基教授等认为,生态文明以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为中心,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是在这个基础上与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二者必须协调,人类的经济社会才能继续发展。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共同进化就是生态文明[4]。

还有一种是从广义和狭义相区分的角度,即人类文明发展阶段和文明构成要素两者兼顾的角度来定义生态文明。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概念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进行理解,既可以理解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某一阶段,也可理解为某一文明阶段的某种具体文明形式。如赵建军教授指出,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文明的一个发展阶段,但从狭义上讲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5]。

总而言之,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文明的定义做出了理性的分析,这些颇有见解的观点,对于我们多方面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作用甚大。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早在100多年前,思格斯就曾说过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任意破坏自然,自然界都会进行报复。肇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机器化大生产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日益提高,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以来,工业化进程造成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工业文明的发展是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这足以造成人类文明的衰落。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严重威肋、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制约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当今社会,我们主要面临以下环境问题:

第一资源枯竭。我国资源短缺与持续稳健发展的要求存在尖锐矛盾。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对大自然的疯狂掠夺,已经引起了生物多样性激减和资源的短缺。而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它所能容纳的人口和可消耗的资源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从总体上来看中国资源比较匮乏。据统计,国人口占世界的21%,但耕地不足世界总景的10%,水资源仅占世界总景的6%,石油储景仅占世界的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上矿不足2%。随着人口急剧增加,中国资源需求量日益增多,国内资源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经济。从1990年到2001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钢铁增长143%,铜增长189%,铝增长380%,锌增长311%,十种有色金属增长276%。这样的消耗速度,会迅速耗尽了国内有限的资源。此外,目前我国在资源利用方面还存在严重的问题,资源利用率低下和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2003年我国的GDP总景占世界的4%,但资源消耗要高得多,我国单位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

25 %-90%,每公斤标准煤能源产生的GDP仅为0.36美元,而日本为5.58美元,

世界平均值为1.86美元。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资源供需矛盾。这就告诉我们,如果人类找不到可替代的资源或者改变不了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那么人类早晚有一天会陷入资源枯竭的危险境地。只有通过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才能更有效、更节约地利用好非再生资源,更多地提供、更合理地使用可再生资源,这样资源问题才能得到较好解决

第二生态环境恶化。我国生态环境整体功能正在下降。比较突出的问题有: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目前的环境污染主要分为三类:大气污染(主要来自工厂、汽车、发电厂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土壤污染(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水体污染(目前我国的废水排放总景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全国约有50%的地区浅层地下水遭污染,约有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47个环保重点城市中,26个城市的饮用水有不同程度超标。另外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环境污染的危害是非常可怕的。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比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都对极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也极大的损害了人类的身体健康。

土地荒漠化。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遭受干旱的半湿润地区的土质退化,导致荒芜,以及土地沙漠化。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土地耕种功能完全丧失,庄稼绝收。风侵、冻蚀、曝晒等自然因素可以导致荒漠化,但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气候变化等因素才是荒漠化的主要成因。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类除了向河流和海洋排放大量污染物外,每年还没完没了地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有毒物质,污染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导致气候变暖,加速了荒漠化速度。与此同时,人类在发展农牧业生产方面存在很大非科学性行为,或盲目垦荒毁林,只顾及一时的收益;或过度放牧,只追求单位面积上的牛羊数量,而不计产量和效益如何。荒漠化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每年由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540亿元。

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 ,其中:水蚀面积:165万km2,风蚀面积:191万km2 。在水蚀、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26万km2。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直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其次会引起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同时水土流失还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尤其是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此外,恶化生态环境。20

世纪30到60年代,人们对于水土流失灾害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土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后,开始联系到人类整个环境所受的影响,包括沉淀物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等。

森林锐减。影响最大的森林锐减便是热带雨林减少。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持陆地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全球生态平衡的支撑,是温室效应的调节器,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森林的作用体现在各个方面,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首先森林对工业发展起着多方面的作用,它不仅供给工业以燃料、原料,还提供和保护了许多工业部门必不可少的、洁净的自然环境。此外,森林还具有蓄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减少水旱灾害、维护生态安全以及为人类提供优美的体憩场所和丰富林产品等众多的功能。人为方面,森林锐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过度采伐。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00年全球生态环境展望》可以看出,全球森林减少了一半,9%的树种面临灭绝,30%的森林变成农业用地,热带森林每年消失13万平方公里;地球表面覆盖的原始森林80%遭到破坏。过度砍伐森林树木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直接导致了全球六大生态危机,即绿洲沦为荒漠,水土大量流失,干旱缺水严重,洪涝灾害频发,物种纷纷灭绝,温室效应加剧。目前,森林锐减导致的一系列生态危机,同时将伴生许多生态问题和生产问题,已经构成了对人类的严重威胁,长此以往人类将无法生存。

人类生活于自然之中,先天地同自然有一种亲近感。人类也是大自然的成员之一,无法离开生态系统而单独存在。自然有其运作的规律,人类决不可把自己置于生态系统之外,甚至凌驾于生态系统之上。自然是人类的朋友,应和谐相处,彼此共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促进人类文明的不断提高。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人类在对待自然时,由于缺乏明确的道德价值导向、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产生了一些思想上的不道德行为,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现今社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愈演愈烈,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受到了严重威胁。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急需提上日程,这是当前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应该关注的重大问题。生态文明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有利于地球生态系统稳定的生态消费方式以及公正合理的生态制度等。只有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整个社会才能永续、和谐发展下去。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在开放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致力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以有效地解决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立足点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核心问题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和体现。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世界作为一个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共同构成的整体,其各个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坚持整体性原则,就是要把人类及其社会作为世界的一个部分、方面、环节来看待。不仅把中国的社会发展置于整个世界发展的整体中,而且把中国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用整体的观点去看待社会发展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用整体的观点去评价中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同样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自然大家庭的成员,各种生命之间不仅相互影响,相互关联而且还与地球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时,我们应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采取协调行动,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

第二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良好永续发展。简言之,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 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的原则。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可承载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

第三平等公正原则。 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同代人之间的公平性。生态文明建设,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当今世界的现实是一部分人富足,而另一部分人特别是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这种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世界,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各代人之间的公平性。要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人的发展不能建立在损害其他物种的利益之上。人的发展需求与自然及以及自然界生物之间的发展史统一的。总之,坚持平等公平原则,就是说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既要实现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以及满足自身利益上谋求机会平等、责任平等,又要考虑当代人与后代人对自然资源的享有权力上的机会均等。

第四和谐发展原则。大千世界,千姿百态,看似杂乱无章,但实际上却构成了一个系统的整体。大千世界中的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所有人类和非人类存在都生态链条上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万物运作都有其规律,万物又处在不断变

生态文明建设整改措施
《生态文明建设整改措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