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整改措施

设备病害整改措施(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4-16 08:32:47 来源:整改措施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设备安全隐患整改措施

设备安全隐患整改措施

为贯彻“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方针,结合XXXX年X月X日强风造成设备事故的教训。给公司造成了不应有的经济损失。根据事故三不放过的原则,决定开展对公司全部在用的起重机设备进行一次安全隐患大检查,要求设备使用部门首先进行自查,严禁走过场。对所查出的设备安全隐患,坚决采取整改措施,逐项落实到人,项项整改方案有结果,确保公司生产安全,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安全检查要经常进行。特种设备有专职安全员。

二、每周不定期的对特种设备安全检查。检查时发现隐患,当场要求相关人员予以整改。并及时 将安全检查情况及时上报生产保障部负责人。

三、对查出的安全隐患要及时予以整改、汇报,并要求相关人员及时整改。对重大问题不报告的将追究相关责任或对已报告问题不处理的相关人员要予以严加处理。

四、对暂时不能整改的安全隐患,安全管理人要及时向本部门安全责任人报告,提出整改方案,安全负责人应当及时确定整改

措施,限期整改。要派专人督促检查,追踪落实整改。在安全隐患消除之前,要落实临时安全措施,保障安全。

五、各设备使用部门无力解决的特种设备重大事故隐患,除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外,在设备挂上停止使用警示标识(停在无碍点,切断电源)。

六、安全隐患整改完毕后,要求负责整改的单位应将整改的情况记录报送XXXX部相关责任人签字确认,存档备查。

XXXXXXXX部

年月日

推荐第2篇:设备安全隐患整改措施

设备安全隐患整改措施

为贯彻“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方针,结合XXXX年X月X日强风造成设备事故的教训。给公司造成了不应有的经济损失。根据事故三不放过的原则,决定开展对公司全部在用的起重机设备进行一次安全隐患大检查,要求设备使用部门首先进行自查,严禁走过场。对所查出的设备安全隐患,坚决采取整改措施,逐项落实到人,项项整改方案有结果,确保公司生产安全,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安全检查要经常进行。特种设备有专职安全员。

二、每周不定期的对特种设备安全检查。检查时发现隐患,当场要求相关人员予以整改。并及时 将安全检查情况及时上报生产保障部负责人。

三、对查出的安全隐患要及时予以整改、汇报,并要求相关人员及时整改。对重大问题不报告的将追究相关责任或对已报告问题不处理的相关人员要予以严加处理。

四、对暂时不能整改的安全隐患,安全管理人要及时向本部门安全责任人报告,提出整改方案,安全负责人应当及时确定整改措施,限期整改。要派专人督促检查,追踪落实整改。在安全隐患消除之前,要落实临时安全措施,保障安全。

五、各设备使用部门无力解决的特种设备重大事故隐患,除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外,在设备挂上停止使用警示标识(停在无碍点,切断电源)。

六、安全隐患整改完毕后,要求负责整改的单位应将整改的情况记录报送XXXX部相关责任人签字确认,存档备查。

XXXXXXXX部 年 月 日

推荐第3篇:电视广播接收设备整改措施

一、指导思想

以加强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手抓繁荣发展,通过大力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有效扩大广播电视覆盖,满足城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和资讯信息的需求;一手抓规范管理,通过广泛宣传法规和严格执法,强化城乡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使依法销售、安装和使用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备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二、基本政策

一禁止个人安装、使用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备即卫星锅已经在使用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备的依法予以取缔。卫星电视广播接收设备依法取缔后,有线电视网络已经覆盖的地方,凡个人需要入网有线电视的市广电部门免收有线电视安装费。

二有线电视网络没有覆盖,目前不能提供有线电视安装服务的经个人申请,报乡镇办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审核同意,市广播电视局审批,办理相关协议手续后,可安装、使用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备。其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备由广电部门提供和安装。广电部门能够提供有线电视、无线数字电视安装服务时,必须依法停止安装、使用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备。个人需要入网有线电视的市广电部门免收有线电视安装费。

三有线电视网络没有覆盖,目前不能提供有线电视和无线数字电视安装服务,已经在使用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备的按照允许收看国内卫星节目,不得收看境外卫星节目要求,调整、铅封节目信号,签订包括在可提供有线电视、无线数字电视安装服务时入网等内容条款的协议,纳入统一管理。

四坚持从销售源头抓起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备统一由广电部门经销、安装,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销、安装。对现在经销、安装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查处和取缔。

三、工作步骤

一宣传教育阶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和横幅、标语等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备管理法规。加强典型案例的宣传,全社会营造依法安装、使用浓厚舆论氛围。

二清查建档阶段组织逐村逐户调查登记,并建档立册。

三依法整治阶段对非法销售、安装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备依法查处和取缔。对个人非法使用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备分别依法处理,可提供有线电视和无线数字电视安装服务的地方,依法坚决取缔,并督促入网;不能提供有线电视和无线数字电视安装服务的地方,依法办证,纳入管理。

四规范管理阶段清理整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订包括销售、安装、维护、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规范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备的销售、使用和管理行为。

四、组织领导

清理整治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备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各地、各部门要统一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为组长,市政府办、广电局、公安局、工商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整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广播电视局,由副局长鲍资政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成员单位要履行各自职责,做到分工明确,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对发现的问题要突出重点,标本兼治,使我市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备工作达到规范化管理。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daodoc.com】

推荐第4篇:设备日常保养整改措施

设备日常保养

整改措施

甘肃容和矿用设备集团有限公司

设备日常保养整改措施

存在问题:有维修记录,但设备日常保养记录不规范。 整改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设备日常保养进行了整改,整改措施如下:

一、完善了设备日常保养记录的统一表格,并存档。表格编号为:Q/RH-JL-SC-06。

二、规范的日常保养记录表格下发到车间,要求车间针对各设备及设备日常保养人,进行班前培训讲解,对不同设备根据不同设备的保养润滑说明,每天 上班前15分钟对所负责设备进行检查,润滑,下班后清扫设备。对检查过程中发现设备存在问题的上报主任,由车间主任协调设备维修中心,派维修人员进行判定维修,在保养记录表格上进行记录,便于存查,设备维修正常后交付车间正常使用。

三、车间主任负责设备的日常保养润滑进行日常检查,督促。设备维修中心组织维修人员,随时抽查保养实施情况。生产部每周组织各车间负责人对全公司设备保养现场环境卫生进行现场检查,对设备维修好的车间给予表扬,对于设备保养不好的车间及提出批评,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公司考核制度中,月底进行兑现。

通过以上措施,基本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使设备的各项性能达到生产要求。来保证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

推荐第5篇:病害防治

农业知识全集之-农药,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

预防和除治为害农作物的病原物的措施。农作物在生长发育和产品贮藏过程中,经常遭受病害的威胁。大多烽的作物病害,是由真菌、病毒、细菌、类菌质体、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病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和寄主作物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类病害叫传染性病害或寄考病害。

防治病害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方针。①加强植物检疫,防止病原物随种子、苗木和包装材料等从病区向无病区传播,特别要防止从国外输入危险性病原物。②开展预测预报。对一些重要的注行性端病害,如稻瘟病、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等,探索它们的发生规律、流行指标,及时发出预报,指导防治。③播前预防。如进行种子精选、消毒处理,在轮作中合理安排茬口、适期播种等措施,均可减少或推迟病害的发生。对一次性侵染的病害如麦类黑穗病、水干类线虫病、恶苗病等,用种子消毒处理即可奏效。农业防治是采取宵业技术措施,调节和改善作物生态环境,创造有利于作物而不利于病原物的条件;提高抗、耐病能力,减少病原物的侵染,降低流行速度。化学防治是使用化学药剂迅速控制病原物为害的手段。生物防治是利用对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或其化谢产物农用抗菌不来防治农作物病害。

推荐第6篇:番茄病害

番茄病虫害 2007-10-31 07:24

分类:默认分类

字号: 大中小

番茄脐腐病

属生理性病害,又称蒂腐病

症状:开始在幼果脐部出现水浸状,渐渐扩大至果实顶部凹陷,变褐,通常直径1-2厘米,严重时扩展到小半个果实;生长后期遇湿度大,腐生霉菌寄生其上现黑色霉状物。病果提早变红,同一花序上的果实几乎同时发病。

发病条件:水分供应不正常所致。当果脐部的水分被叶片夺走时,由于果实突然大量失水,导致其生长发育受阻,形成脐腐。或因番茄缺乏钙素和硼素,失去控水能力;或土中氮肥过多营养生长过剩致土壤缺钙,当含钙量低于0.2%即引起发病。此外,干旱条件下喷洒波尔多液发病重。

防治方法:(1)加强管理, 可用地膜覆盖保持土壤水分,减少钙质流失;适量及时灌溉,尤其结果期注意水分均衡,灌水在9-12时进行。根外追施钙肥,尤其在着果后1个月内。在炎热期用遮阳网覆盖。(2)选用抗病品种, 如奇果、长春一号等。

RE:番茄病虫害 (1级回复)作者:admin (发表于 2006-4-15 9:50:47)

番茄叶霉病

番茄叶霉病是番茄上较为普遍的病害,俗称“黑毛”,大棚、温室中发生严重时,可减产20-30%。

症状:此病可危害叶片、茎、花、果实等。叶片是主要被害对象,被害时,叶面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性淡黄褪绿斑,叶背面病斑上长出灰紫色至黑褐色的绒状霉层,温湿度合适时,病斑正面也可长出霉层。病情发展严重时,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卷曲,植株呈黄褐色干枯。果实染病,果蒂附近或果面形成黑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块,硬化凹陷,不能食用。嫩茎或果柄染病,症状与叶片相似。

病原:称褐孢霉,属半知菌亚门枝孢霉,属真菌,异名Cladosporium , fulvum Cooke.称黄枝孢菌。分生孢子梗成整束由寄主气孔中伸出,多隔。分生孢子串生,孢子链通常分枝

发病条件:该病菌以菌丝体和菌丝块在病残体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越冬。次年传播危害。分生孢子可以靠气流、灌溉水重复传播为害。孢子抗逆性较强。该病从发病到流行成灾,一般需半个月左右。高湿是病害发生的重要条件。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25℃,湿度高于90%时,病害易流行。多雨连阴天,重茬、低洼地,植株丛密,发病重;光照好,温度高,湿度小,发病轻。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双抗2号和从双抗2号选育的品种系列对叶霉病有较高的抗性,并兼抗病毒病。(2)农业防治番茄与瓜类、豆类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保护地番茄应适当控制灌水,加强通风,以降低温湿度。大田也要注意田间通风透光,不宜种植过密,并适当增 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雨季要及时排水,以降低田间湿度。从无病种株上选种。(3)种子处理 若种子带菌,可用52℃的温水浸种30分钟,晾干备用(4)温室消毒, 连年发病的温室,在番茄定植前应进行消毒处理。具体办法是:每37立方米,用硫磺和锯末各500克,分放几处,点火后密闭熏烟一夜,可起到杀菌作用。(5)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先摘除下部叶片,接着喷药保护。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在叶片背面。可用药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扑海因1500倍液喷雾

RE:番茄病虫害 (1级回复)作者:admin (发表于 2006-4-15 9:51:59)

番茄灰霉病

番茄灰霉病是近年来北方保护地番茄上发生严重的病害之一。此病除为害番茄外,还为害黄瓜、茄子、菜豆等多种蔬菜。

症状:病害主要侵害果实,叶和茎也可被害。果实染病青果受害重,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先被侵染,后向果面或果柄扩展,致果皮呈灰白色,软腐,病部长出大量灰绿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子实体,果实失水后僵化;叶片染病,多从叶尖端或边缘出现淡黄褐色病斑,呈“V”字形向叶内扩展,形成大小不一的枯斑,有深浅相间的轮纹,病斑边缘与健康部分分界明显,部分叶片萎蔫下垂;茎被害时,初现水浸状小斑,后扩展为长椭圆形,潮湿时病部产生灰褐色霉状物。

病原:称灰葡萄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孢子梗数根丛生,具隔,褐色。在寄主上通常少见菌核,但当田间条件恶化后,则可产生黑色片状菌核。

发病条件: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病菌靠风雨、气流、灌溉及农事作业传播,沾花是主要的人为途径。花期是侵染高峰期。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3℃左右,对湿度的要求较高。相对湿度94以上,温度20℃左右,病害易流行,北方冬春保护地内,低温度高湿的年份,病害重。温度高于30℃或低于2℃,湿度在90%以下,病害停止蔓延。

防治方法:(1)加强管理:保护地番茄在晴天上午延缓放风,以提高温度到30度以上,下午加大放风量降低棚内湿度,夜间保持棚温在15-17度,以免叶面结露。在发病初期节制浇水。发病后摘除病果、病叶和侧枝,集中处理。(2)无病床育苗,旧床土用50%福美双粉剂结合播种撒施,亩用量1-1.5公斤。(3)药剂防治:定植前用50%速克灵粉剂1500倍或50%多菌灵粉剂500倍喷洒;沾花时在番茄灵或2.4D丁酯中加50%速克灵0.1%使花器在沾花时带药。在棚室番茄发病初期,施用特克多烟剂,每100立方米用量50克(1片);或10%速克灵烟剂、45%百菌清烟剂,每亩次250克,隔7-8天一次。初发病时选用50%扑海因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每隔7-10天一次,视病情再连续防治2-3次。

RE:番茄病虫害 (1级回复)作者:admin (发表于 2006-4-15 9:52:53)

番茄病毒病

番茄病毒病是我省番茄种植中常见的病害,尤其是秋番茄受害严重,甚至绝收。

症状:田间主要通过六种症状来识别番茄病毒病。花叶型: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或深浅相间斑驳,叶脉透明,叶略有皱缩的不正常现象,病株较健株略矮;蕨叶型:植株不同程度矮化,由上部叶片开始全部或部分变成线状,中、下部叶片向上微卷,花冠加长增大,形成巨花;条斑型:可发生在叶、茎、果上,在叶片上为茶褐色的斑点或云纹,在茎蔓上为黑褐色斑块,变色部分仅自在表层,不深入茎、果内部,在高温与强光下易发生;巨芽型:顶部及叶腋长出的芽大量分枝或叶片呈线状、色淡,致芽变大且畸形,不结果或小坚果;卷叶型:叶脉间黄化,叶片边缘向上弯卷,小叶扭成螺旋状小球状,植株萎缩,有时丛生,发病早的,多不能开花结果;黄顶型:病株顶叶色褪绿或黄化,叶片变小,叶面皱缩,中部稍突起,边缘多向下或向上卷起,病株矮化,不定枝丛生。

病原:引起番茄病毒病的病毒主要有烟草花叶病毒(简称TM V)、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卷叶病毒(TLCV)、苜蓿花叶病毒(AMV)等20多种。

发病条件:番茄病毒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一般高温干旱天气利于病害发生,此外,氮肥过量,植株柔嫩或地块条件不良发病重。病毒从植株伤口侵入。烟草花叶病毒在多种植物上越冬,种子带毒,成为初侵染源,附着在种子上的果屑也能带毒,此外,土壤中的病残体、田间越冬寄主残体、烤晒后的烟叶、烟丝均可成为该病的初侵染源,但蚜虫不传毒。黄瓜花叶病毒主要由蚜虫传染,冬季病毒多在宿根杂草上越冬,春季蚜虫迁飞传毒致病。该病毒源在一年内常有周期性变化。春夏烟草花叶病毒比例较大,而秋季黄瓜花叶病毒为主。

防治方法:(1)优选良种:目前抗烟草花叶病毒的丰产品种有:中蔬4号、5号、6号,中杂4号,毛粉80

2、中丰、542粉红番茄,茄

抗5号、7号,西粉3号、晋红1号等。耐黄瓜花叶病毒的有:542粉红番茄、中蔬5号等。(2)种子消毒:播前用清水浸种3-4个小时,再放入1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40-5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冲净再催芽播种,或用0.1%高锰酸钾浸种30分钟。(3)加强管理,适期播种,培育壮苗,早期防止缺水,后期增施磷钾肥,防止早衰,增强抗性。整枝打杈时先整健株,后整病株,每次作业后用肥皂水洗手以钝化病毒。(4)防治蚜虫,可用20%氰戊菊酯乳油1000-1500倍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防治,以减少病毒传媒。(5)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病毒A粉剂1000-1500倍防治。还可用83增抗剂50倍液,在番茄定植前后各喷1次,对病毒病有防治的效果。

RE:番茄病虫害 (1级回复)作者:admin (发表于 2006-4-15 9:53:48)

番茄早疫病

番茄早疫病又称轮纹病,是番茄上的重要病害,我省南北部发生为害都较普遍,严重的可减产30%以上。

症状:整个番茄生长期都可以发病。病菌侵害叶、茎、果实各部位,以叶片和茎叶分枝处最易发病。病害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扩展,最初叶片上出现深褐色小点,扩大发展为圆形至椭圆形病斑,外缘多具黄色或黄绿色的晕环,病斑灰褐色,有深褐色的同心轮纹,有时多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大型不规则病斑,且轮纹表面生毛刺状不平坦物;茎部染病,多在分枝处产生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凹或 不凹,表面生灰黑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柄受害,生椭圆形轮纹斑,深褐色或黑色,一般不将茎包住;青果染病,始于花萼附近,初为椭圆形或不定形褐色或黑色斑,凹陷,直径10-20毫米,后期果实开裂,病部较硬,密生黑色霉层。

病原: 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称茄链格孢Altermaria

solani (Ellis et Martin ) Jones et Gront.异名:A.solani Sorauer.菌丝丝状,有隔膜。分生孢子梗圆筒形或短杆状,暗褐色。

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可从气孔、皮孔、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雨水或灌溉水等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温度15℃,相对湿度80%以上,开始发病,温度20-25℃,多雾或阴雨天,该病即开始流行。每年雨季到来的迟早,雨日的多少,降雨量的大小和分布,均影响该病的扩展。保护地栽培的番茄,晚春和早秋浇水多,通风不良的发病重,露地番茄,重茬地、低洼地、排水不良、作物生长差,发病也重。此外,该菌属兼性腐生菌,田间管理不当或大田改种番茄后,常因基肥不足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选用耐病品种,如茄抗5号、粤胜、奇果、矮立元、密植红等。(2)大棚、温室栽培的番茄,应重点调整好棚内温湿度,尤其是定植初期,要防止棚内湿度过大温度过高(3)轮作:与非茄科作物实行三年以上的轮作。(4)加强管理:选种无病壮苗,深沟高畦栽培,合理密植,每亩4000株。施足基肥,可减轻发病。铺盖地膜,对减轻前期发病有较好的效果(5)药剂防治:施药应在发病早期,药剂可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胶悬剂干粉500倍液,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也可在发病前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液。

推荐第7篇:豇豆病害

中文名称: 豇豆锈病

介绍

介绍

Title 豇豆锈病

【症状特点】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亦可危害豆荚。叶片染病,前期叶面密生针头般大的黄色疱斑,疱斑破裂散出锈粉(病菌夏孢子堆);后期叶面出现1~2毫米大的黑色疱斑,破裂后亦散出黑粉(病菌冬孢子堆)。严重时叶面密布锈粉(前期)和黑粉(后期),叶片蒸腾量剧增,水分大量散失,终致叶片枯黄乃至干枯,植株生势衰弱,收荚期大为缩短。后期豆荚染病亦散出锈粉或黑粉,危害严重的不能食用。

【病原及发病特点】病原为担子菌亚门锈菌目的豇豆属单胞锈菌[UromycesVignae Barcl],为专性寄生的单主寄生全型锈菌。在北方,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在南方,特别是华南地区,病菌以夏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在田间辗转传播,周年危害,并无明显越冬期。夏孢子可通过气流高空远距离传播。在武汉,病菌冬孢子可在当地越冬,并成为本地菌源侵染致病。但另据研究,武汉及其附近广大豇豆种植地区锈病初侵染源主要来自南方随季风吹来的夏孢子(即外地菌源为主)。高温高湿是诱发豇豆锈病的主要气象因素;植株现蕾和初花期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抗病力逐渐下降;紧邻病田或套种的迟播豇豆发病早而重;过分密植、偏施氮肥、植地低洼潮湿的发病也重。在广州地区,豇豆锈病发生与菜豆正好相反,秋植的重于春植,昼夜温差大易流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明显。在近年国内推介的40多个豇豆品种中,表现抗锈病的有:之豇

14、冀豇1号(三尺绿,河北)、皖青512(安徽)、白鳝鱼骨(河北)、燕带豇(张塘豇,上海)、金山豆(福建漳州)、穗郊101(广州,兼抗煤霉病和病毒病)等。易感锈病的有:元豇28-2号(浙江)、杜豇(湖北)、之豇特早30(浙江)、高产4号(广东汕头)、新青豆角(广州)等。另据有关资料介绍,粤夏2号对锈病表现高抗;桂林长豆角红嘴金山、铁线青、大叶青等较为抗锈;而冀豇3号,早长豇豆和兰州龙豆等属高感类型。豇豆对锈病的抗病性遗传表现为显性,其抗病程度一般与抗煤霉病的程度相一致。

【防治方法】(1)按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选育和选用抗病品种。(2)合理密植和搭架,改善田间通透性;合理施肥、用水,增强植株抵抗力;因地制宜地调节播期和调整春秋植面积比例。(3)及早喷药预防控病。应于开花结荚初期、发病前施药预防。除参照防治菜豆锈病的用药外,还可喷施97%敌锈钠可湿粉250倍液,或77%可杀得(氢氧化铜)悬浮剂+75%百菌清(1∶l,即混即喷)800倍液,或30%百科(双苯三唑醇)乳油2 000倍液。鉴于豇豆和菜豆锈菌为同属不同种的专性寄生菌,生理分化明显,同一种杀菌剂对两种锈菌的防效可能不完全一致,防治时应注意观察比较。

推荐第8篇:病害处理

病害处理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潭王路(旧线)南起潭柘寺镇政府,终点至王平村,全长26.9Km。本次大修由潭柘寺镇政府至阳坡园,为潭王路旧线其中一段,又叫潭阳路,设计桩号为K0+000—K6+577,全长为6.577Km。

病害处理:坑槽、沉陷范围:挖除旧部结构,新建路面结构结构层设计从上往下依次为:

4cm温拌橡胶沥青混合料WARAC-13C 改性乳化沥青粘层

5cm厂拌沥青热再生混合料AC-20C 改性乳化沥青透层 18cm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 18cm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 总厚45cm 其中:K5+885—K6+557段病害处理面层只铺一层4cm沥青砼。

二、施工组织

1、施工组织机构

为安全、优质、按期完成本标段的施工任务,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我项目部抽调了一批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管理人员及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施工队伍来完成施工。 具体施工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见附表。

2、机械设备配备

施工机械的合理配备,可以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和减轻劳动强度。结合本段路基施工的具体条件,我们做了合理的选型和配置,以满足本段路基工程的施工,配备的具体机械设备见附表。

三、施工进度安排

工期安排

开工日期: 2012年7月16日 完工日期: 2012年7月23日 总工期:8天

四、材料要求

A.二灰作为集合料的一种稳定剂,其质量对集料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施工时选用终凝时间较长,标号较低的二灰。为使稳定碎石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拌和、运输、摊铺、碾压以及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不应使用快凝二灰、早强二灰以及受潮变质二灰。拌和中必须严格控制二灰剂量,二灰剂量太小,不能保证二灰稳定土的施工质量;而剂量太大,既不经济,还会使基层的裂缝增多、增宽,从而引起沥青面层的相对应的反射裂缝。所以,必须严格控制二灰用量,做到经济合理,精益求精,以确保工程质量。

B.按二灰稳定碎石基层施工的要求和用量,碎石采用北京建业新利混料厂生产的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经试验施工0.8Mpa(加2%水泥)二灰稳定碎石设计配合比为5:12:83,最大干密度为2.15g/cm3,最佳含水量为7.6%。

C.粒料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并应根据当地料源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矿渣应分解稳定,未分解渣块应予剔除。

D.拌和用水:采用洁净的饮用水作为拌和用水。 E.混合料配合比应准确,不得含有灰团和生石灰块。

五、施工方案

(一)挖除旧路

挖除旧路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自卸汽车清理挖除范围内的废弃物。施工前,合理选择废弃物堆放场地,并安排好自卸汽车的数量及运输速度,不使因自卸汽车过多而影响标段周围的交通畅通。

清理时,采用逐段清理的方法,避免因掘除速度过快而使其积压在施工路段内,保证每一个工作日内的弃料均及时运出。

自卸汽车定量运输,弃物表面覆盖专用的帆布,避免因其速度过快而造成扬尘或弃物飞离车斗,保证施工人员及其他人员的安全,并注意环境保护,随时洒水,避免扬尘。

(二)石灰粉煤灰基层

(1)将病害处挖除旧路45厘米,进行石灰粉煤灰基层施工

(2)根据挖除施工路段的宽度、长度,松铺厚度和松铺系数,计算所需的数量。石灰粉煤灰碎石采由运输车运到现场。运输车由专人指挥卸料,卸料时根据料车吨位、旧路的宽度、长度,松铺厚度和松铺系数卸料。运输混料的运输设备根据需要配置,卸料时注意卸料速度。

(3)施工程序:挖除旧路→旧路碾压→自卸汽车运输→装载机铺筑→平地机初平→跟踪测量检查→压路机初压→平地机精平→压路机复压→洒水养生→验收。

(4)摊铺:

混合料摊铺厚度按压实厚度达到18cm,按规范取松铺系数1.2计算虚铺厚度为22cm。用推土机大致找平,用平地机刮平,个别不平处人工配合找平,保证摊铺宽度、厚度准确、标高、平整度达到要求时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施工时注意路拱横向坡度变化,按设计要求调整横向坡度。

设一个3人小组跟在平地机后面,及时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对于粗集料“窝”和粗集料“带”,应添加细集料,并拌和均匀。对于细集料“窝”,应添加粗集料,并拌和均匀。

在铺筑完下基层一个流水段并经检查验收合格后进行上基层的摊铺施工,同时根据底基层的压实系数调整基层的松铺厚度。

(5)碾压

A.摊铺、整形结束后,立即用压路机在整个宽度范围内进行碾压。碾压方向与线路中心线平行,其顺序是:直线段由边到中,超高段由内侧向外侧,依次连续均匀进行碾压。碾压采用静压、预压、强压、补压和收光顺序碾压方式。碾压作业满幅进行,做到均匀不漏压,除了路幅两边应适当增加碾压遍数外,做到各部位碾压遍数相同,当压路机无法碾压的局部地方,采用小型平板式振动器施振密实。压实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静后振、由边向中、由低到高的原则,以达到平整、密实的结果。

B.拟定碾压速度:静压时1.5-2km/h,振压时2-2.5km/h,终压2-3 km/h。碾压时,应重叠1/2轮宽,后轮必须超过两段的接缝处。各部分碾压的次数应尽量相同,两侧应多压2~3遍。

C.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随意调头或急停车,以保证底基层表面不受破坏,碾压一直进行到要求的密实度为止。 D.碾压过程中,混合料表面应始终保持湿润,如水分蒸发过快,应及时补洒.少量水,但严禁洒水量过大。二灰稳定碎石的施工含水量是控制能否碾压密实的关键。

E.压实后表面做到平整,无轮迹或隆起,不得产生“大波浪“现象。碾压后对边线进行人工拍打,使边坡整齐、密实、坡面平整不松散。路边缘无法压实处,采用小型夯机夯实。

(7)养生

养生是基层强度形成非常重要的环节,采用洒水车洒水,洒水次数根据气候及路面水份蒸发情况而定,保持表面潮湿。应注意表层情况,表面起皮可用轮胎压路机静压1-2遍,以防表面起皮脱落,养生期为7天。两层同时施工,同时养生、避免养生不够天数。养生期关闭交通,除洒水车外其它车辆不许通行,必须通行时不许走重车,车速不超过20km/h,严禁急转弯和急刹车

六、施工安全措施

①建立一个有权威的以各级领导为主的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包括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专职安全员,组长等,明确安全生产,落实“谁负责生产,谁负责安全”的责任制。

②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施工安全第一的原则尤其重要,工地树立醒目的安全操作规定标牌,要求书写标准,内容切实可操作。

③工地设专职安全员,与工人跟班作业。并要求该专职安全员熟悉所施工的工作类型。

④要做到安全工作日日讲,时时查,加强安全教育,提高每个人的安全意识,生产协调会和技术交底会上,要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首要工作布置和检查,项目经理部组织定期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对安全隐患责令限期整改。

⑤现场施工用电要合理布置,并设置醒目标志,防止触电事故。配电要防止雨淋日晒。夜间施工应具有安全的照明设施。

⑥安全设施,标牌,标语,防火设备要齐全,且所有标志的尺寸,颜色,文字与架设地点等均符合规范要求。施工现场,料库及材料堆放场地,机械存放及维修车间均应配备灭火器具,杜绝隐患。

七、导流措施

1、合理安排工序,确保周边道路畅通,减少因施工给村民带来的不便。保持现场清洁,不出现不必要的障碍,各类设备和材料专人管理,随时将废料、垃圾及不再需要的临时设施清运出场。

2、在导流过程中施工人员听从安全人员的指挥,摆放围挡、标志牌、红帽子要作到整齐、统

一、迅速,确保道路畅通,保证行人、车辆的安全通行。

八、环境保护

在施工中通过水车洒水等措施来控制扬尘,使施工作业产生的灰尘公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另外通过有效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将噪音控制到最低限度。使之符合环保管理规范的规定。

推荐第9篇:发电厂电动机设备常见故障及整改措施

电厂电动机设备常见故障及整改措施

笔者从事电机检修工作多年,负责湛江发电厂的所有高低压电机、发电机大小修及维护工作。在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检修经验,本文主要介绍的是电厂中电机专业常见、多发的故障及整改、处理办法,建议立专项整改项目。

一、电机接头发热故障

高压电动机常见有两种接线方式。第一种是电机引出线铜鼻与进线电缆铝鼻用螺栓、平垫直接压接。常见的故障有:接线鼻之间接触面小或压接不紧,接触电阻过大;铜铝接触发生电化反应,接线鼻的接触面产生凹凸不平,使接触电阻不断增大而发热;电机引出线电缆、进线动力电缆与各自的接线鼻有焊接不良或虚焊的现象,运行种产生局部过热,轻者烧焦绝缘,重者使焊剂熔流,接头开焊,并有可能产生弧光,烧断电机引出线及进线动力电缆。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更换大截面的接线铜鼻,焊接时采用银焊作为焊剂,要求焊接工艺良好,确保焊接质量;加大加厚引出线和电缆接线鼻两端的压接垫圈,垫圈采用硬度较大、导电性能较好的黄铜为材质;接线前先用砂纸磨平接线鼻上的毛刺,镀上锡,并加涂导电膏。

高压电动机的另一种接线方式是螺杆连接。接线柱用紫铜螺杆条加工,且螺杆的螺纹部分铣去两个侧面,有效螺纹仅有1/2左右。紫铜螺杆与电机引出线焊接后会煺火变软,接线压紧螺母时螺纹易拉损滑牙,导致螺母不能有效压住进线电缆接线鼻。对于此类电机接头,我们采用黄铜加工接线螺杆和较大较厚的垫圈,利用电机停运检修的机会逐步将紫铜螺杆更换。

我们通过这些改造收到明显的效果,大大降低电机接头发热的故障率。

二、轴承测温点完善

轴承是电机中最容易发生故障的部件,所以对轴承运行情况的检查监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有些高压电机并未安装前后轴承的测温元件,这对于轴承监控工作是相当不利的,因为轴承工况的变化往往导致温度的改变。完善轴承测温点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

三、加油管路畅通

电机轴承的长期运行需要有适合的、足够的润滑油脂。我们在检修电机时一定要注意轴承室的加油孔是否已经打通,是否对应加油管的位置等问题,必须保证轴承加油管路的畅通。一些高低压电机出厂时就没有加油管的设计,对此应考虑电机重要程度和加油的必要性,有选择地加装。

四、转子熔铝事故

如果铸铝质量不好或电机使用时起动频繁、过载等情况,铸铝转子比较容易会发生转子熔铝断条的故障。转子断条会出现电流摆动、振动噪音增大等明显特征,湛江发电厂Ⅰ期的排粉风机电机就曾多次出现这种故障,后经改造,转子换成铜条鼠笼式,才将问题解决。

五、轴电流情况

湛江发电厂#2机组汽前泵电机曾多次出现后轴承损坏故障。新更换的轴承运行

一、两个月后就出现振动、异音的情况。解体检查后发现轴承内外圈有搓衣板状的伤痕,判断为存在轴电流现象。处理方法为:车削轴承套外径后镶套无纬绝缘套,使其和端盖之间绝缘,两者间固定螺丝也加装绝缘垫圈和绝缘套,隔断轴电流回路,彻底解决了此问题。经验总结是:当轴承出现频繁的损坏现象,而且滚道上有搓衣板式的烧痕,就应该考虑到是存在轴电流的原因,必须将轴电流的回路隔断。

六、发电机

1、测温元件孔板漏氢问题,测温元件人孔门等密封条改造

发电机本身出现漏氢情况最多的地方就是底部测温元件孔板和人孔门。这些孔板都是用橡胶条密封的,使用时间过久不免会发生老化变脆变硬,失去密封性。此外检修过程中更换密封条的工艺、方法也直接影响到密封性能,橡胶条切口结合部是最容易发生漏氢的位置。我们向厂家订购O形耐油密封圈,并加大密封圈截面直径,切开的斜切口就能比较吻合地搭接,并使用406瞬干胶和cRc玻璃胶粘合切口,这些措施能较好地减少漏氢机会。

2、定子冷却水回路橡胶堵塞

湛江发电厂#2发电机于2003年曾发生定子线棒对地放电故障,检修过程中发现定子冷却水回路有黑色的橡胶碎末堵塞,这时冷却水管道法兰密封橡胶老化脆裂的原因,发电机定子线棒过热是造成对地发电的主要原因。为解决此问题,我们对湛江发电厂4台发电机定子冷却水回路的所有法兰密封材料进行了更换,换成聚氯乙烯塑料王,这种材质不会发生老化脆裂的现象,可彻底杜绝类似隐患。

3、刷握、电刷改型

湛江发电厂发电机原来使用的电刷、刷握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自调整恒压式弹簧压力不够,两边压卷定位差,压力不均匀,而且与电刷接触受热变形,失去弹性。几台发电机的滑环都因此不同程度地出现下火花大甚至环火的故障,烧伤滑环表面,严重威胁机组安全运行。现在我们将几台发电机组的刷框都更换阜新刷握常生产的NO.554型,采用中间顶压伸缩式弹簧,弹簧卷不与电刷直接接触,压力分布均匀,大大降低电刷烧坏的故障率。

推荐第10篇:煤泥水设备安全隐患及整改措施11

煤泥水设备安全隐患及整改措施 五月份:

704刮板

安全隐患:1.刮板易掉链、掉斜。

2.插板开关不灵活。

整改防范措施:

1.定期定时检查刮板的运行情况。2.交接班、每次开车时,检查插板的位置。

705.706移动皮带 安全隐患:1.皮带跑偏

2.南、北仓四周护栏开关困难

3.705.706移动皮带来回移动时,无法观察机头和对面的安全环境。

4.706滑触片易跳电。

整改防范措施:

1.加强班中巡查,发现机头、机尾滚筒粘煤,必须停车、停电清理干净。

2.增强责任心,仓进煤时必须有一人现场巡视,回头煤仓,定时巡视,严禁两人同时进小屋休息。

3.搞好联保互保自保工作,严禁班中清理设备卫生。4.705.706移动皮带来回移动时,要确定皮带前进方向无

人和无障碍,方可开车。

731.732.733.734移动皮带

安全隐患:1.精煤仓西门路不平易歪脚。

2.移动电缆线易被刮伤。3.精煤仓北仓护栏未整改完。 4.透仓不安全。

5.部分链条松,跑车开不灵活。6.精煤仓上下楼梯太陡。

整改防范措施:

1.加强班中巡查,发现机头、机尾滚筒粘煤,必须停车、停电清理干净。

2.搞好联保互保自保工作,严禁班中清理设备卫生。3.开车报警喇叭必须安全可靠。 4.锁轨器必须按规定使用。

5.移动皮带来回移动时,必须一人监护,一人操作。

六月份: 835.836.837。压滤机

安全隐患:1.空压机在室内不安全。

2.压滤机漏料。

3.限位失灵。4.滑块不到位。

5.油管、风管和入料软管炸裂。

整改防范措施:1.避免或减少在油管未泄压和未停泵时上压滤机检查

操作。

2.严禁其他非操作人员上压滤机。 3.压滤机安全平台上锁链必须挂好 4.按规定对滤布进行冲刷

5每次压紧前,对滑块是否到位进行检查确认。

838压滤机

安全隐患:1.压滤机滤布烂 。

2.压滤机漏料。

3.限位失灵。

4.油管、风管和入料软管炸裂。

5.移动跑车易翘起。

整改防范措施:1.避免或减少在油管未泄压和未停泵时上压滤机检查

操作。

2.严禁其他非操作人员上压滤机。 3.压滤机安全平台上锁链必须挂好 4.按规定对滤布进行冲刷。 5.卸料时必须2人进行操作。

831.832.833.834搅拌桶

安全隐患:1.四料桶无液位计,易漫料。

2.入料阀开关困难

3.反吹时,易从桶观察口溅料伤人。

整改防范措施:1.控制入料桶液位适当,严禁液位过高。

2.搞好联保互保自保工作,严禁在反吹时,打开

观察口小门。

七月份: 604.605加药机

安全隐患:1.地面无地漏,地面积水滑不好清理。

2.两手拎药剂,上楼梯无法扶楼梯 3.605自动加药无法正常使用。 4.楼上地面往楼梯和设备上漏水。

整改防范措施:

1.发现设备问题,必须及时汇报处理。

2.慢料时必须向班长汇报,清理干净后,方可操作。3.搞好联保互保自保工作,严格交接班,及时清理地面、楼梯上的絮凝剂。

646泵房(650、609A、609B、6

48、6

49、6

51、652)

安全隐患:1.加明矾的楼梯需加宽。

2.平台地脚需加高,避免明矾漏到地面。

3.设备多,管道多,一旦管道漏水,易烧电机和触

电。

4.循环水池去646浓缩机、606 607底流泵出料阀门

应改为电动的。

整改防范措施:

1.增强责任心,巡视到位,发现大量漏水时,及时排水,向调度汇报,没有安全保证时,禁止进入泵房。2.禁止泵房大面积冲水和冲设备 3.搞好联保互保自保工作。 4.保证排污泵工作正常。

循环泵房(60

8、60

9、6

10、6

11、6

12、6

13、6

14、616)

安全隐患:1.612循环水池照明差。

2.606走道窄。

3.设备多,管道多,一旦管道漏水,易烧电机和触

电。

4.循环水池去646浓缩机、606 607底流泵出料阀门

应改为电动的。

5.泵房下需加一分机。整改防范措施:

1.增强责任心,巡视到位,发现大量漏水时,及时排水,向调度汇报,没有安全保证时,禁止进入泵房。2.禁止泵房大面积冲水和冲设备 3.搞好联保互保自保工作。 4.保证排污泵工作正常。

集中泵房(6

21、6

22、623)

安全隐患:1.集中水池南面周到有管道,走路不安全,需铺平。

2..设备多,管道多,一旦管道漏水,易烧电机和触

电。

整改防范措施:

1.增强责任心,巡视到位,发现大量漏水时,及时排水,向调度汇报,没有安全保证时,禁止进入泵房。2.禁止泵房大面积冲水和冲设备 3.搞好联保互保自保工作。 4.保证排污泵工作正常。

澄清泵房(80

1、80

2、80

3、804)

安全隐患:1.泵房被淹。

2.防止风管脱落伤人

3.设备多,管道多,一旦管道漏水,易烧电机和触电。

整改防范措施:

1.增强责任心,巡视到位,发现大量漏水时,及时排水,向调度汇报,没有安全保证时,禁止进入泵房。2.定期检查风管接头连接是否牢固可靠。 3.禁止泵房大面积冲水和冲设备 4.搞好联保互保自保工作。 5.保证排污泵工作正常。

八月份:

安全隐患:751.752.753易窜眼

1.洗混场地是露天,排水不畅

2.水全从751.752.753浸出

整改防范措施:

1、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2、严格执行《煤泥水车间皮带放水常规安全措施》

3、每班定期检查751.752.753浸水情况,发现有窜眼的迹象,必须向

班长回报,采取措施。

755皮带

安全隐患:1.底调偏支架易锈蚀。

2.部分支架锈蚀。

3.751.752.753窜眼。4.皮带跑偏

整改防范措施:

1、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2、严格执行《煤泥水车间皮带放水常规安全措施》

3、每班定期检查751.752.753浸水情况,发现有窜眼的迹象,必须向班长回报,采取措施。

756皮带

安全隐患:1.底调偏支架易锈蚀。

2.部分支架锈蚀。

3.皮带跑偏。

整改防范措施:

九月份:

安全隐患:精煤装车捅仓

1、及时检查,回报处理

2、增强责任心,巡视到位。

3、搞好联保互保自保工作。

1.空气炮不启作用

2.装车(50)周期长,劳动强度大。

整改防范措施:

1、由专职捅仓人员负责捅仓工作。

2、参加捅仓人员劳动保护必须穿戴整齐规范。

3、捅仓前准备好搪柴棍、铁棍等专用捅仓工具。

4、捅仓时应设专人监护,以防发生意外。

5、捅仓时精力要集中,不准闲谈,照明要充足。

6、捅仓人员不准在仓口下直接往上捅煤,应站在仓口的一侧斜方向向上捅煤,防止煤落下砸人。

7、捅煤时不准用身体顶着工具或放在胸前用手推着工具,以防伤人。

8、捅煤时要握紧捅杆,防止煤落下时捅杆伤人,并注意周围环境,确保人员安全,方可进行。

9、放眼工将仓眼插板开至一定位置,捅仓人员才可将捅杆伸至仓眼内捅煤,在捅仓人员将捅杆拿出仓前眼,放眼工不得开启或关闭插板,以防卡住捅杆,造成事故。

10、工具用完以后,应立即从仓眼内取出,放至指定位置。

11、修复空气炮。

十月份 737皮带

安全隐患:1.底调偏支架易锈蚀。

2.部分支架锈蚀。

3.皮带跑偏。4.机头漫仓

整改防范措施:738皮带

安全隐患:

整改防范措施:

5.皮带启动时灯易灭。 6.上下楼梯太陡。

1、及时检查,回报处理

2、增强责任心,巡视到位。

3、搞好联保互保自保工作。1.底调偏支架易锈蚀。 2.部分支架锈蚀。

3.皮带跑偏。4.机头漫仓

5.皮带启动时灯易灭。

1、及时检查,回报处理

2、增强责任心,巡视到位。

3、搞好联保互保自保工作。

740皮带

安全隐患:1.底调偏支架易锈蚀。

2.部分支架锈蚀。

整改防范措施:

741皮带

安全隐患:

整改防范措施:

3.皮带跑偏。 4.机头漫仓

1、及时检查,回报处理

2、增强责任心,巡视到位。

3、搞好联保互保自保工作。1.底调偏支架易锈蚀。 2.部分支架锈蚀。

3.皮带跑偏。4.机头漫仓

1、及时检查,回报处理

2、增强责任心,巡视到位。

3、搞好联保互保自保工作。

十一月份 704刮板

安全隐患:1.刮板易掉链、掉斜。

2.插板的位置。

整改防范措施:

3.定期定时检查刮板的运行情况。4.交接班、每次开车时,检查插板的位置。

705.706移动皮带 安全隐患:1.皮带跑偏

2.南、北仓四周护栏开关困难

3.705.706移动皮带来回移动时,无法观察机头和对面的安全环境。

整改防范措施:

1.加强班中巡查,发现机头、机尾滚筒粘煤,必须停车、停电清理干净。

2.增强责任心,仓进煤时必须有一人现场巡视,回头煤仓,定时巡视,严禁两人同时进小屋休息。

3.搞好联保互保自保工作,严禁班中清理设备卫生。4.705.706移动皮带来回移动时,要确定皮带前进方向无人和无障碍,方可开车。

731.732.733.734移动皮带 安全隐患:1.皮带跑偏

2.移动电缆线易被刮伤。

3.705.706移动皮带来回移动时,无法观察机头和对面的安全环境。

4.安全通道穿越731.732.733.734移动皮带

整改防范措施:

1.加强班中巡查,发现机头、机尾滚筒粘煤,必须停车、停电清理干净。

2.搞好联保互保自保工作,严禁班中清理设备卫生。3.开车报警喇叭必须安全可靠。 4.锁轨器必须按规定使用。

5.移动皮带来回移动时,必须一人监护,一人操作。

第11篇:桂花病害防治

桂花病害防治

桂花常会出现一些病症,虽属非侵染牲病害.却对生长、开花与成活产生严重影响。常见生理性病害有:

叶片黄化 产生原因:

①土壤过于干燥:凡植于高处的桂花易干旱,常出现生长不良、长势变差、叶色偏黄等。

②土壤偏湿:桂花忌湿涝,若植于低洼、浇水过多或排水不畅会导致烂根.出现叶色变黄、焦边、叶片脱落等,重则枝叶枯萎,甚至死亡。

③土壤过碱:桂花喜微酸性土壤。偏碱时生长不良,开花量减少,常有叶片黄化缺铁症。

严重落叶 产生原因:

①种植季节不当:桂花喜温嗳,不宜气温较低时移植,否则造成植株缺水而大量落叶。也不宜过晚移植.如已抽梢长叶,又遇干燥天气,且未及时种植、浇水,适当修剪,也会引起落叶。

②过干干旱:土壤过干时,植株为适应环境而脱落大量叶片

③过于湿涝:土壤湿涝会引起大量落叶,甚至根系腐烂

④施肥过浓:会由于伤根而导致落叶,

植株生长停滞,出现枯梢现象主要是土壤过湿引起烂根所致。发生原因:

①种植时埋球过深。

②种植处低洼,或地下水位高。

③种植土排水不畅,透气不良。

为防止生理性病害发生及发生病害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使植株恢复良好生长,应做好以下养护管理工作:

适时种植:长江中下流地区以11月最宜,萌芽前后也适宜移植,抽枝长叶时移植要选适宜天气。笔者曾在多雨天气雨停间隙种植,且未修剪,仅几天即发新根.新生枝叶坚挺不垂。

适地栽种:多雨地区须选高燥、排水良好之地,忌低洼地。如种植过深而生长不良,应及早挖起重栽: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而生长较差,应堆制地形后重栽

改良土壤:种植前深翻土壤.改善透气、排水性能。土壤偏碱应施足有机肥作基肥,种植穴加入一定量的酸性土,生长期间应施酸性肥料。

种植深度要适当:应视种植处地形而定,高处以植株根颈部与土齐平为准,并略微抬高以防新土沉降;平地则土球露出1/3~1/2,周围堆土。切忌深种深埋,亦忌植于突兀的高处。

水分管理:干旱时应灌溉,高处植株需及时浇水,梅雨季节注意排水。

合理修剪:对生长衰弱、枝梢枯萎、叶片脱落的植株,采取强修剪。如叶片几乎全部脱落,枝梢明显向下枯萎,需将树冠修剪至原大小1/3甚至1/2。如尚有部分叶片,枝梢枯萎也不严重,可行较轻的回缩修剪。当根系腐烂较严重时,如不采取回缩强修剪及改善排水,植株会长期保持半死不活状态。只有强修剪,促使植株长出新根,发出新芽,才能恢复生机。

第12篇:林业病害实例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常见林木虫害防治方法

1、春尺蠖

主要危害杨、柳、国槐、苹果等,一年1代,4月初(加杨刚发芽)幼虫孵化,分散为害幼芽、嫩叶,一般从树冠下部开始危害,4月下旬最重,幼虫历期30天左右。其虫态特点:幼虫与国槐尺蠖相似,只是颜色呈灰褐色,有受惊吐丝下垂,过后再上树危害习性。

防治方法:(1)3月中旬,在树基部涂无公害药环或围钉塑料薄膜环截止雌蛾上树产卵。(2)4月中下旬,喷洒无公害药剂

2、舞毒蛾

该虫属杂食性害虫,主要危害杨、柳、苹果、梨、核桃、柿、山楂等。一年1代,4月初幼虫孵化,先群居在黄色卵块周围,2龄后分散于幼芽、嫩叶取食,老熟幼虫体长可达75mm左右,体背有6对红瘤。

防治方法:(1)物理防治:人工刮除卵块收集一起消灭或黑光灯诱杀成虫。(2)4月中下旬,喷洒无公害药剂。

3、国槐尺蠖(吊死鬼)

主要危害国槐,一年3—4代,5月上中旬(中龄刺槐盛花期)第1代幼虫孵化为害;6月下旬(枣花盛期)第二代幼虫为害;8月上旬(中龄国槐花蕾放30—50%)第三代幼虫为害。

防治方法:(1)主抓第1代,于5月上中旬喷洒无公害药剂,幼虫在3龄以前喷洒效果最佳。(2)于秋冬季化蛹期在树木附近松土中挖蛹集中消灭。(3)发生期喷洒无公害药剂均可奏效。

4、黄杨绢野螟

主要危害小叶黄杨,一年2代,以2龄幼虫在缀叶中过冬,4月上旬开始危害,5月上旬是危害盛期;6月下旬—7月下旬再次为害。虫态特征:幼虫常在树叶上形成网,在网内取食,虫体呈浓绿色,体背有黑色条纹。

防治方法:(1)虫量小时,可于5月中下旬和7月中下旬人工捕捉缀叶中的幼虫或蛹集中杀死。(2)4月中下旬—5月上旬、7月—9月幼虫为害期喷洒无公害药剂。

(3)黑光灯诱杀成虫。

5、柳毒蛾

主要危害杨、柳树,一年2代,以2龄幼虫在树皮裂缝中作茧越冬,为害3次,分别为4月中旬、7月上旬、9月中旬。

防治方法:同舞毒蛾。

6、杨小舟蛾

主要危害杨树、柳树,一年3—4代,5月第1代幼虫为害,7—8月危害最重。虫态特征:幼虫体长2cm左右,灰色,体两侧各具一条黄色纵带,体背有两个较大肉瘤,有吐丝飘移习性。

防治方法:同国槐尺蠖。

7、双条杉天牛

主要危害桧柏、龙柏、侧柏等树木,一年1代,以成虫在被害树中越冬,3月底脱孔而出进行交尾、产卵,4月中旬新一代幼虫孵化,蛀入树皮、树干危害,5月中下旬为害最重,站在树旁可听到为害声。虫态特征:成虫体长10mm左右、略扁、棕褐色,翅中部及末端有两条黑色横宽带。

防治方法:(1)于2月底、3月初进行饵木诱杀。(2)双条杉幼虫孵化盛期释放肿腿蜂进行生物防治。

8、国槐红蜘蛛

为害国槐、龙爪槐等,一年发生10余代。4月中下旬(中龄国槐放出新芽10mm左右长时)开始活动为害,此时螨量较小。进入6月螨量大增,受害叶变成灰绿,主脉两侧有黄白小点,叶上有吐丝和灰尘,

6、

7、8月为害最重。

防治方法:(1)螨量不大时,可用高压喷雾器喷洒清水冲洗树叶,每周2—3次。(2)螨量较多时,喷洒无公害药剂。

9、樗蚕

主要为害臭椿,一年2代,5月底—6月第1 代幼虫孵化为害,幼虫历期30天左右;8—9月第2代幼虫孵化为害。

防治方法:(1)于蛹期摘蛹集中消灭。(2)成虫期黑光灯诱杀。(3)虫量大时,于幼虫期喷洒广谱性无公害药剂。

常见林木病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1、杨柳腐烂病

杨柳腐烂病是杨柳树的一种主要病害。主要为害新疆杨、北京杨、毛白杨、柳树等树木的树皮,严重时造成树木枯死。病原菌为真菌子囊菌中的污黑腐皮壳菌。

病菌以菌丝、子囊壳、分生孢子器在树皮病斑里过冬。次年4月上旬

2 开始活动为害,病斑继续扩大。4月中旬开始传染,进行初侵染,病菌孢子借风扩散到树皮上。由伤口等处侵入,发病初期树皮上出现灰褐色渍状斑,稍微鼓起,树皮逐渐变坏腐烂,用手一按即流出红褐色水,有酒糟味。不久病斑下陷失水树皮干缩,后期在树皮上生出许多针头状小黑点,即分生孢子器。一年当中4月和8月传染发病最严重。尤其是新移栽的树木,树势衰弱,再加上干旱缺水,长期不发芽的发病就更为严重。病斑连片,一旦病斑环绕树枝、树斑干,上部即行枯死。

防治方法:(1)加强树木肥、水等养护管理,增强树势,增加抗病能力,特别是新移栽的树木,要保持好苗木水分,修剪适合,及时浇水养护,促使树木快发芽、复壮,是极重要的措施。(2)树干涂10—20倍的20号石油乳剂,或涂白(生石灰2公斤,硫磺粉1.5公斤,食盐2公斤,水36公斤),防止病菌侵入并有杀菌作用。(3)对较大病斑可在病斑上涂防锈漆,或蒽油原液,或砷平液,或3倍的碱水等治疗。

2、杨柳溃疡病

杨柳溃疡病是杨柳树的一种严重病害。主要为害新疆杨、毛白杨、加杨、北京杨、柳等树木的树皮,新移栽的树木更为严重,能造成大批树木枯死。

病菌在树木病皮内过冬。树皮上常带菌。4月开始发病,多发生在主干上,传染时由树皮的皮孔或伤口侵入,5月发病最利害。初发病时,在皮孔边缘生灰色小泡,破裂后流出白色液体,遇空气氧化变红褐色,后期病斑上生有针头状小黑点。小泡圆形,连片成大泡。小泡破后常在下边生新皮恢复健康。大泡破裂后常流下伤口。严重时病斑相连,环绕树干时,上部即行死亡。病斑过冬后有些可以继续发展。一年当中

4、5月份侵染为害最严重。

防治方法:(1) 加强衰弱树木,特别是新移栽树木的浇水等养护管理,增加树势和抗病力,是防治此病的关键。(2)树干涂5%蒽油乳剂,或10—15倍的20号石油乳剂,或涂白(见腐烂病)预防。(3)新移栽树木怀疑带菌时,可用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水,或0.3%高锰酸钾水浸泡10分钟,进行杀菌。(4)原有树木还可用0.5度石硫合剂,或1:1:100的等量式波尔多液,或3%石灰水喷干预防。

3、毛白杨锈病

主要为害幼树,为苗圃和绿地幼树的一种主要病害,严重时大部

3 叶片感病,病斑连片,引起焦叶、落叶。除毛白杨外,还为害新疆杨、河北杨等。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嫩梢、叶柄及芽等。春季毛白杨幼芽萌发时,芽背即出现黄色粉堆,顶芽呈黄色绣球状,不久病芽即枯死。叶片感病后在正面出现小黄点,叶背形成黄色散生小粉堆,严重时叶背布满黄粉,病叶提前脱落。病菌以菌丝在芽内过冬。春季杨树萌芽时,菌丝发育形成夏孢子堆,借风传播,夏孢子落在叶片上萌发侵入,

5、6月为第一次侵染高峰,9月为第二次侵染高峰。夏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15—20度,苗木成片种植过密,生长幼嫩,湿度较高,有利于病菌传播、侵染和发病。

防治方法:(1)勿种植过密,注意肥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力。(2)春季树木萌芽时及时摘病芽集中烧毁,消灭侵染源;病芽多的可喷1500倍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叶片发病初期喷1000—1500倍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第13篇:菜豆、豇豆病害

菜豆、豇豆枯萎病

2009-07-16 14:43:29 作者:huinuo 来源:中华农药人才网 浏览次数:83 [收藏本文]

症状

一般花期开始发病,病害由茎基迅速向上发展,引起茎一侧或全茎变为暗褐色,凹陷,茎维管束变色。病叶叶脉变褐,叶肉发黄,继而全叶干枯或脱落。病株根变色,侧根少。植株结荚显著减少,豆荚背部及腹缝合线变黄褐色,全株渐枯死。急性发病时,病害由茎基向上急剧发展,引起整株青枯。

发生规律

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在土中可以长期存活,种子也带菌,通过流水、雨水、农具、土壤、肥料等传播,从菜豆的根尖或伤口侵入。气温20℃以上时田间开始现病株,气温上升到24-28℃,病害盛发,相对湿度70%以上,病害发展迅速。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种子消毒: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3)与白菜类、葱蒜类实行3-4年轮作,不与豇豆等连作。

(4)高垄栽培,注意排水。

(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药剂灌根,选用的药剂有:96%“天达恶霉灵”粉剂3000倍液+ “天达-2116” 1000倍液、75%百菌清(达科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3%好力克悬浮剂3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200倍液、60%百泰可分散粒剂1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1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双效灵水剂250倍液等,每株灌250毫升,每10天1次,连续灌根2-3次。

(6)及时清理病残株,带出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

菜豆、豇豆锈病

2009-07-16 14:44:46 作者:huinuo 来源:中华农药人才网 浏览次数:105 [收藏本文]

症状特点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茎和荚果。叶片染病,叶面初现边缘不清楚的褪绿小黄斑,后中央稍突起,成黄白色小疱斑,此即为病菌未发育成熟的夏孢子堆。其后,随着病菌的发育,疱斑明显隆起,颜色逐渐变深,终致表皮破裂,散出近锈色粉状物(夏孢子团),严重时锈粉覆满叶面。在植株生长后期,在夏孢子堆及其四周出现黑色冬孢子堆,散出黑色粉状物(冬孢子团)。

病原及发病特点

菜豆锈病由担子菌亚门锈菌目的菜豆单胞锈菌[Uromycesphaseoli(Pers.)Wint.]侵染引起。该病菌生活史上属于全孢型单主寄生锈菌,即其性子器、锈子器、冬孢子堆、夏孢子堆4个不同发育阶段及其所产生的5种不同孢子皆出现于同一寄主上。在北方寒冷地区,病菌表现为典型的全孢型单主寄生菌;但在南方温暖地区,特别是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病菌只见夏孢子和冬孢子,主要以夏孢子越季,并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随气流传播,从表皮气孔侵入致病,完成病害周年循环。前造发病株上的夏孢子,就成为下一造植株锈病的初次侵染接种体。在植株生长后期,病菌可形成冬孢子堆,但冬孢子在病害侵染中所起的作用并不重要。在广州地区,菜豆锈病春植的远比秋植的严重。本病菌又是一类专性寄生菌,

寄生专化性强,可分化成许多形态相同而致病力不同的生理小种。种和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一般菜豆比豇豆、小豆较感病;在菜豆中,矮生种比蔓生种较抗病;在蔓生种中,“细花”比“中花”和“大花”较抗病。

防治方法

(1)选育和选用抗病高产良种,常年重病地区尤为重要。(2)必要时调整春秋植面积比例,以减轻危害。在南方一些地区,例如广州地区,菜豆锈病春植病情远重于秋植,在无理想抗病品种或理想防治药剂而病害严重危害的地方,可因地制宜地调整春秋植面积比例,或适当调整播植期以避病。(3)清洁田园,加强肥水管理,适当密植,棚室栽培尤应注意通风降温。(4)按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要求,及早喷药预防控病。可选用2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粉2 000倍液,或2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70%代森锰锌(1∶1)800~1 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400倍液,或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粉1 000倍液,3~4次,隔7~10天1次,交替喷施,喷匀喷足。

菜豆、豇豆炭疽病

2009-07-16 14:45:49 作者:huinuo 来源:中华农药人才网 浏览次数:104 [收藏本文]

幼苗发病,子叶上出现红褐色近圆形病斑,凹陷成溃疡状。幼茎上生锈色小斑点,后扩大成短条锈斑,常使幼苗折倒枯死。成株发病,叶片上病斑多沿叶脉发生,成黑褐色多角形小斑点,扩大至全叶后,叶片萎蔫。茎上病斑红褐色,稍凹陷,呈圆形或椭圆形,外缘有黑色轮纹,龟裂。潮湿时病斑上产生浅红色粘状物。果荚染病,上生褐色小点,可扩大至直径1厘米的大圆形病斑,中心黑褐色,边缘淡褐色至粉红色,稍凹陷,易腐烂。

菜豆炭疽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丝体在种皮下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借风雨、昆虫传播。该病菌发育最适宜温度为17℃,空气相对湿度为100%。温度低于13℃,高于27℃,相对湿度在90%以下时,病菌生育受抑制,病势停止发展。因此,温室内有露、雾大,易发此病,此外栽植密度过大,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易发病。

如果已经开始发病,化学用药如下:80%炭疽福美6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96%天达恶霉灵3000倍液,绿乳铜800倍液,铜高尚600倍液,特立克600-800倍液。以上药液交替喷洒,每5—7天1次,每间隔10—15天掺加1次600—1000倍“天达—2116”(瓜茄果专用型),连续喷洒2—3次扑灭之。

菜豆、豇豆细菌性疫病

2009-07-16 14:46:55 作者:huinuo 来源:中华农药人才网 浏览次数:96 [收藏本文]

细菌性疫病主要侵染叶、茎蔓、豆荚和种子。幼出土后,子叶呈红褐色溃疡状,叶片染病,初生暗绿色油浸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病斑变褐色,干枯变薄,半透明状,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干燥时易破裂。严重时病斑相连,全叶枯干,似火烧一样,病叶一般不脱落。高湿、高温时,病叶可凋萎变黑。

茎上染病,病斑红褐色,稍凹陷,长条形龟裂。豆荚染病,呈暗绿色油浸状斑点,扩大后变红褐色,稍凹陷,呈不规则形。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黄色菌脓。

细菌性疫病是由黄单孢杆菌(属细菌)侵染所致。病菌主要在种子内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植株发病后产生菌脓,借风雨、昆虫传播。该病发病最适宜温度为30℃,高湿高温条件下,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加强综合防治的同时注意化学防治,主要用药如下:天达诺沙600倍液,绿乳铜800倍倍液,23%络氨铜400倍液,铜高尚600倍液,新植霉素200毫克/千克,多抗霉素400倍液,氯霉素200毫克/千克,黄腐酸盐600倍液。以上药剂交替使用,每5--7天一次。每间隔10—15天,药液中掺加1次600倍天达-2116或5000倍康凯。

菜豆、豇豆病毒病

2009-07-16 14:48:11 作者:huinuo 来源:中华农药人才网 浏览次数:60 [收藏本文]

病原 CMV(黄瓜花叶病毒),TMV(烟草花叶病毒)

症状

菜豆病毒病有多种表现型,如花叶斑驳型、卷叶萎缩型、明脉皱缩型等,其中以花叶斑驳型最为常见。

发病规律

主要靠蚜虫传毒,高温干旱、排水不良、氮肥过量、土壤黏重等条件均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①防治蚜虫:蚜虫是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积极防治蚜虫是预防病毒病的有效方法。有条件时可覆盖防虫网。

②药剂防治:可用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0.5%抗毒剂1号水剂300倍液,或20%病毒净500倍液,或20%病毒A 500倍液,或20%病毒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500液,或20%病毒宁500倍液,或抗病毒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1.5%的植病灵乳剂1 000倍液等药剂喷雾。每隔5~7天喷1次,连续2~3次。

菜豆、豇豆根腐病

2009-07-16 14:49:38 作者:huinuo 来源:中华农药人才网 浏览次数:63 [收藏本文]

症状与侵染循环

菜豆根腐病主要为害茎基部和根部,一般从复叶出现后开始发病,植株表现明显矮小,开花结荚后,症状逐渐明显,植株下部叶片枯黄,叶片边缘枯萎,但不脱落,植株易拔除。主根上部、茎地下部变褐色或黑色,病部稍凹陷,有时开裂。纵剖病根,维管束呈红褐色。主根

全部染病后,地上茎叶萎蔫枯死。潮湿时,病部产生粉红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

根腐病是因半知菌亚门镰孢属、菜豆腐皮镰孢真菌侵染所致。病菌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可存活10年左右。病菌主要借土壤传播,通过灌水、施肥及风雨进行侵染。病菌最适宜生育温度为29-30℃,最高35℃,最低13℃。土壤湿度大,灌水多,利于该病发展;连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认真抓好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A)选用高抗病品种。

(B)注意不施用含有西瓜秧蔓、叶片、瓜皮的圈肥,防止肥料传菌;增施钾肥、微肥、有机肥料和生物菌肥,减少速效氮肥使用量,防止瓜秧旺长,促秧健壮。

(C)播种前用1000倍天达恶霉灵+200倍“壮苗灵”药液浸泡种子20分钟,严格消毒杀菌,防止种子传染。

(D)如果已经开始发病,其主要用药如下:800倍“天达2116”+30%恶霉灵水剂1500倍液(或天达浴丰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40%超微多菌灵500倍液、50%扑海因1000倍液、23%络氨铜500倍液),以上药液交替使用,每7-10天一次,连喷2-3次,喷药时注意细致喷洒茎基部和根部地面。或用以上药液灌根,每墩100-150毫升,每10-15天一次,连灌2-3次,可有效地防治此病的发生与蔓延。

菜豆、豇豆褐斑病

2009-07-16 14:51:06 作者:huinuo 来源:中华农药人才网 浏览次数:82 [收藏本文]

病原 Mycosphaerella cruenta,Pseudocercospora cruenta 症状

叶片正、背面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斑,边缘赤褐色,直径1到10毫米不等,后期病斑中部变为灰白色至灰褐色,叶背病斑颜色稍深,边缘仍为赤褐色。高湿时叶背面病斑产生灰黑色霉状物。

发病规律

病菌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子囊孢子,借助风、雨传播。该病为高温、高湿病害,高温多雨天气,温度20~25℃,相对湿度高于85%时易发病。种植过密,通风不良,土壤含水量高,偏施氮肥的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与非豆类蔬菜实行2年轮作。合理密植,增施钾肥,清洁田园。种子消毒。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加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加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l 000倍液,或50%复方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每隔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棚室栽培时可选用烟剂1号,每667平方米用药350克,熏烟1夜,次日早晨放风,隔10天左右1次,连熏2次。

菜豆、豇豆红斑病

2009-07-16 14:52:04 作者:huinuo 来源:中华农药人才网 浏览次数:77 [收藏本文]

症状特点

主要危害叶片。叶斑近圆形至不定形,红色至红褐色,斑面隐现云纹。病斑连合成红褐色大斑块,致叶片局部干枯。

病原及发病特点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包括变灰尾孢菌[Cercosporacanescens E11.et Mart.]和山扁豆生棒孢菌[Corynespora caiicola(B.et C.)Wei]。据调查,后者在广州地区多见。病菌均以分生孢子粘附在种子上或以菌丝体遗落在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翌年病害初侵染来源。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助气流及雨水溅射而传播,从表皮侵入致病。高温多湿的天气或植地环境有利于发病。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情况不明。在近年国内推介的30多个菜豆品种中,一些一般表现较强抗病性和抗逆性的品种,如外引的碧丰(荷引)、丰收1号(泰引)、优胜者与供给者(美引)、意大利矮生玉豆以及国内培育的秋紫豆(陕西)、418(山西)、

青岛架豆(山东)等,是否也抗本病,则有待于各地进一步调查鉴定。至于对炭疽病表现抗病性的品种(见菜豆炭疽病)是否也抗本病,也有待于各地观察研究。

防治方法

(1)重病地区注意寻找抗耐病品种。(2)药剂防治可参照炭疽病。防治好菜豆炭疽病亦可兼治本病,一般无需单独防治。在以本病发生为主的田块,应按照无病早防、见病早治的要求,把喷药预防提早到植株上架时进行。(3)注意田间卫生,结合管理收集病落叶随即烧毁,有助于减少菌源,减轻发病。收获时更应全面彻底清除病残株烧毁,对减少下一生长季节和翌年病害的发生有明显作用,不容忽视。

菜豆、豇豆白粉病

2009-07-16 15:06:31 作者:huinuo 来源:中华农药人才网 浏览次数:54 [收藏本文]

症状 菜豆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菌丝体生于叶两面、叶柄和茎上,一般子囊果成熟时,菌丝体才逐渐消失,初发病时先在叶片上产生近圆形粉状白霉,后融合成粉状斑,严重时布满全叶,致叶片枯死或脱落。

病原 Sphaerotheca astragali var.phaseoli Z.Y.Zhao称菜豆单囊壳,属子囊菌门真菌。子囊果褐色,散生或聚生,球形,直径65—100微米,附属丝5~7根,丝状,弯曲;1个卵形至椭圆形子囊,少数球状,成熟较晚,大小15~19×9~15微米。新变种具6~8个子囊孢子,较宽,长宽比例为1.2~1.3。原变种含8个子囊孢子,长宽比是1.5~1.6。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闭囊壳在土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散出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靠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经多次重复侵染,扩大为害。在潮湿、多雨或田间积水,植株生长茂密的情况下易发病;干旱少雨植株往往生长不良,抗病力弱,但病菌分生孢子仍可萌发侵入,尤其是干、湿交替利于该病扩展,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白粉病品种。如优胜者。(2)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3)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加强管理,提高抗病力。(4)发病初期喷洒2%武夷菌素200倍液或10%施宝灵胶悬剂1000倍液、10%豆角宝每支对水10~15公斤,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300~4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40%福星乳油9000倍液。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菜豆、豇豆黑斑病

2009-07-16 15:07:49 作者:huinuo 来源:中华农药人才网 浏览次数:72 [收藏本文]

病原 Alternaria braicae var.phaseoli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初生针头大的淡黄色斑点,逐渐扩大为圆形、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边缘齐整,周边带淡黄色,斑面呈褐色至赤褐色,其上遍布暗褐色至黑褐色霉层。病叶前端斑块多,有时连片,造成叶片枯焦。

发病规律

病菌借风雨传播,从寄主表皮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在温暖高湿条件下发病较重。秋季多雨、多雾、重露利于病害发生。此外,栽培管理粗放,地块排水不良,肥水缺乏导致植株长势衰弱,密度过大等,均易加重病害。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合理密植,高垄栽培,合理施肥,适度灌水,雨后及时排水。保护地注意放风排湿。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销毁,减少菌源。重病地与非豆科植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药防治,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连喷2~3次,每次隔7—10天。

菜豆细菌性叶斑病

2009-07-16 15:13:21 作者:huinuo 来源:中华农药人才网 浏览次数:102 [收藏本文]

症状 又称细菌性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豆荚。叶片染病 初在叶面上生红棕色不规则或环形小病斑,叶斑边缘明显,叶背面的叶脉颜色变暗,叶斑扩展后病斑中心变成灰色且容易脱落呈穿孔状,豆荚染病 症状与叶片相似,但荚上的斑较叶斑小些。

病原 Pseudomonas syringae pv.Syrmgae van Hall.称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属细菌。菌体短杆状,大小0.9~1.1×1.8~2微米,具1~4根极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接种在 KB平板培养基上27℃培养3天,菌落呈圆形、凸起、光滑、乳白色,直径2~3.5毫米,培养7天,菌落多呈圆形或稍扁平,中央凸起,边缘呈细毛状,直径4~5.5微米,可产生水溶性黄绿色荧光。能氧化葡萄糖但不能发酵,接触酶呈阴性。4℃能生长。超过41℃不能生长,生长最适温度25~28℃。除菜豆外,还可侵染菜花、甘蓝、油菜、番茄、甜椒、芹菜、萝卜、黄瓜、莴笋、白菜、甜菜、芥菜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可在种子及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灌溉水传播蔓延。病菌发育适温25~27℃,48~49℃经10分钟致死。苗期至结荚期阴雨或降雨天气多,雨后易见此病发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 (1)轮作。(2)选用齐菜豆1号等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无病种子。加强田间管理。(3)发病初期喷洒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30%碱式硫酸铜胶悬剂4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50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4天停止用药。

豇豆轮纹病

2009-07-16 15:14:54 作者:huinuo 来源:中华农药人才网 浏览次数:81 [收藏本文]

病原 Cercospora Vignicola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害茎蔓及荚果。侵染叶片,初生浓紫色小斑,后扩大为直径4~8毫米近圆形褐斑,斑面具明显的赤褐色同心轮纹,潮湿时生暗色霉状物,但量少而稀疏,远不及豇豆煤霉病浓密、明显。茎部染病,初生深褐色不规则形条斑,后绕茎蔓扩展,致病部以上的茎蔓枯死。豆荚上病斑呈紫褐色,具同心轮纹,病斑数量多时豆荚呈赤褐色。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梗在病部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或越夏,也可以菌丝体在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黏附在种子表面越冬或越夏。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次侵染,

病害不断蔓延扩展。南方周年都有豇豆的种植区,病菌的分生孢子辗转传播为害,无明显越冬或越夏期。高温、多湿的天气及栽植过密,通风差及连作低洼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发病严重的园地,应于生长季节结束时彻底收集病残物,深埋或烧毁。深耕晒土,有条件的可与非豆类蔬菜轮作。提侣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农乐活性有机肥,能改良土壤,增强植株活性,提高抗病力。

②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可喷洒1:1:200的波尔多液,12%绿乳铜(松脂酸铜)乳油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每7天1次,共防治2~3次。

豇豆立枯病

2009-07-16 15:18:45 作者:huinuo 来源:中华农药人才网 浏览次数:52 [收藏本文]

本病由真菌立枯丝核菌(Rhizo ctonia solani)侵染引起,属半知菌亚门,无孢目。为害幼苗根和茎基部称立枯病;为害豆荚引起腐烂的称荚腐病,是同一种病原物在植株上不同部位发病引起的不同症状。

田间识别 立枯病主要为害幼苗茎基部和根部,发生圆形或椭圆形褐色或红褐色病斑,边缘明显,略向下陷,后期病茎干缩变细,皮层变色,根部坏死,整株枯死。荚腐病病斑圆形或椭圆形,褐色,边缘明显,内部凹陷,严重时引起荚腐。

发病原因 病菌主要以菌核随同病残体在土中越冬,能在土中腐生生活2-3年,发育适温20-40℃,病菌通过流水、雨水反溅,直接侵入为害。菜豆矮生种发病多,蔓生种较少发病。地下水位高,地面积水,种植过密等均易引起本病发生。

防治要点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除渍水。立枯病多发生于幼苗中后期,及时间苗,培育壮苗。荚腐病多发生在矮生种上,及时喷洒杀菌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大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豇豆角斑病

2009-07-16 15:20:46 作者:huinuo 来源:中华农药人才网 浏览次数:79 [收藏本文]

症状 豇豆角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一般发生在开花期后,叶片上产生多角形灰色病斑,大小5~8毫米,后变灰褐色至紫褐色,湿度大时叶背簇生灰紫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荚染病,病斑较大。灰褐色至紫褐色,不凹陷,湿度大时也生霉状物。

病原 Isariopsis griseola Sacc.称灰拟棒束孢,和phaeoisariopsis griseola (Sacc.) Fr.褐柱丝霉,均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梗无色或淡黄褐色,直立或密集成束,不分枝,屈曲少或无,顶端钝圆有小孢子痕,大小 68.6~134.75×2.7~4.4微米。分生孢子圆筒形或长梭形,基部钝圆平截,顶部略细,顶生或侧生,无色至浅褐色,微弯,具0~5个隔膜,大小26.95~66.15×4.9~7.35微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块或分生孢子在种子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为害叶片,病部产生的分子孢子进行再侵染,扩大为害,秋季为害豆荚,侵染种子,则潜伏在种子上越冬。秋季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无病株留种,种子带菌可用45℃温水浸种10分钟进行消毒。(2)有条件的应实行轮作,发病重的地块,收获后及时深翻。(3)发病初期喷洒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 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或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900~1000倍液、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0天1次,防治1次或2次。(4)开花期喷洒植物动力2003营养液,每毫升原液,对水1公斤。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豇豆灰霉病

2009-07-16 15:22:11 作者:huinuo 来源:中华农药人才网 浏览次数:58 [收藏本文]

症状 豇豆叶、茎、花、荚果均可染病,一般根茎部向上先显症,初现深褐色,中部淡棕色或浅黄色,干燥时病斑表皮破裂形成纤维状,湿度大时上生灰色霉层。有时病菌从茎蔓分枝处侵入,致病部形成凹陷水浸斑,后萎蔫。苗期子叶染病 呈水浸状变软下垂,后叶缘长出白灰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片染病,形成较大的轮纹斑,后期易破裂。荚果染病 先侵染败落的花,后扩展到荚果,病斑初淡褐至褐色后软腐,表面生灰霉。

病原 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称灰葡萄孢,属半知菌类真菌,与金瓜灰霉病相同。分生孢子聚生、无色、单胞,两端差异大,状如水滴或西瓜子,大小3.2~12.8

×3.2~9.6微米。孢子梗浅棕色,多隔,大小896~1088×16~20.8微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菌核或分生孢子越夏或越冬。越冬的病菌以菌丝在病残体中营腐生生活,不断产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条件不适病部产生菌核,在田间存活期较长,遇到适合条件,即长出菌丝直接侵入或产生孢子,借雨水溅射或随病残体、水流、气流、农具及衣物传播。腐烂的病荚、病叶、病卷须、败落的病花落在健部即可发病。菌丝生长温限4~32℃,最适温度13~21℃,高于21℃其生长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28℃锐减。该菌产孢温度范围1~28℃,同时需较高湿度;病菌孢子5~30℃均可萌发,最适13~29℃;孢子发芽要求一定湿度,尤在水中萌发最好,相对湿度低于95%孢子不萌发。病菌侵染后,潜育期因条件不同而异,1~4℃接种后1个月产孢,20℃接种后7天即产孢;生产上在有病菌存活的条件下,只要具备高湿和20℃左右的温度条件,病害易流行。病菌寄主较多,为害时期长,菌量大,防治比较困难。

防治方法 由于此病侵染快且潜育期长,又易产生抗药性,目前主要推行生态防治、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防措施:(1)生态防治。棚室围绕降低湿度,采取提高棚室夜间温度,增加白天通风时间,从而降低棚内湿度和结露持续时间,达到控病的目的。(2)及时拔除病株,携出田外烧却。(3)定植后发现零星病株即开始喷洒65%甲霉灵(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 15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90%三乙膦酸铝(乙磷铝)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5%特克多悬浮剂40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600倍液、50%的多菌灵胶悬剂8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900倍液、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施佳乐悬浮剂1200倍液、28%灰霉克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隔7~10天一次,连续喷洒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1.豆荚野螟

分布 豆荚野螟(Maruca testulalis)是豆类蔬菜的重要害虫,在我国各地普遍发生。

为害特点 幼虫主要蛀食花器、鲜荚和种子,有时蛀食茎秆、端梢,卷食叶片,造成落荚,产生蛀孔并排出粪便,严重影响品质(图20-32)。

形态特征 成虫体灰褐色(图20-33),触角丝状,黄褐色。前翅暗褐色,中央有两个白色透明斑,后翅白色透明,近外缘处暗褐色,伴有闪光。卵呈椭圆形,极扁。幼虫共5龄,黄绿色至粉红色(图20-34)。蛹黄褐色。

图20-32 豆荚野螟为害豆荚症状

图20-33 豆荚野螟成虫

图20-34 豆荚野螟幼虫

发生规律 在西北、华北发生3~4代,华东、华中5~6代。以老熟幼虫或蛹在土中越冬。田间以6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害最严重。

防治方法 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摘除被蛀豆荚或被害叶片。从6月中旬至8月份,凡处于盛花期一般用药l~2次,始花期开始用药,连续2次,间隔5~7天,即能控制为害。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ml/亩、5%氟啶脲乳油25ml/亩、2%苏·阿维可湿性粉剂259/亩、2.5%溴氰菊酯乳油25ml/亩、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35ml/亩、20%氰戊菊酯乳油50ml/亩、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3ml/亩、5%氟虫腈悬浮剂1~1.5ml亩、25%杀虫双水剂100ml/亩、20%阿维·唑乳油50ml/亩对水50kg均匀喷施。

第14篇:路面病害报告

学院路面病害调查报告

课程: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认识实训 专业: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 班级: 1031 姓名 学号: 18

指导教师:

山东职业学院路面病害调查报告

实训目的与要求

1、了解道路、桥梁的结构构造。

2、了解道路、桥梁的施工方法、施工技术及施工安全。

3、了解道桥企业的施工管理。

4、了解最新道路桥梁的机构、最新的施工技术、新型建筑材料。

5、学习广大工人和现场技术人员的优秀品质,树立刻苦钻研科学技术为祖国现代化多作贡献的思想

一、山东职业学院道路概况

学院的道路主要由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两种路面组成,学院外环是一条沥青路,总长约4千米,是供校内车辆快速行驶的主要通道。环路以内的路全部为水泥路面,供少量汽车和学生通行。

学院的道路大多出现了病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院道路建设时期的技术不发达,当时施工技术不过关。

2、年久失修。在修建以后只是简单并不全面的养护。

3、学院地处山脚下,道路全部有一定的坡度,水流对路面的冲刷较为严重。

4、学院最近正在建设,载重较大的车辆进出频繁,对道路的路基路面都有很大的破坏。

二、路面病害的类型介绍

1、沥青路面

a.龟裂

轻:初期裂缝,裂区无变形、无散落,缝隙,主要裂缝宽度在 2mm以下 中:龟裂的发展期,龟裂状态明显,裂缝区有轻度散落或轻度变形,主要裂缝宽度在2~5mm之间

重:龟裂特征显著,裂块较小,裂缝区变形明显、散落严重,主要裂缝宽度大于5mm。 b.块状裂缝

轻:缝细、裂缝区无散落,裂缝宽度在3mm 以内。 重:缝宽、裂缝区有散落,裂缝宽度在3mm 以上,主要裂缝块度在0.5~1.0m之间。

c.纵向裂缝(与行车方向基本平行的裂缝。)

轻:缝细、裂缝壁无散落或有轻微散落,无支缝或有少量支缝,裂缝宽度在3mm以内,损坏按长度计算。

重:缝宽、裂缝壁有散落、有支缝,主要裂缝宽度大于3mm。 d.横向裂缝(与行车方向基本垂直的裂缝。)

轻:缝细、裂缝壁无散落或有轻微散落,裂缝宽度在3mm以内,损坏按长度计算,检测结果要用影响宽度(0.2m)换算成面积。

重:缝宽、裂缝贯通整个路面、裂缝壁有散落并伴有少量支缝,主要裂缝宽度大于3mm,损坏按长度计算。 e.坑槽

轻:坑浅,有效坑槽面积在0.1㎡以内(约0.3m×0.3m).重:坑深,有效坑槽面积大于0.1㎡(约 0.3m×0.3m)。 f.松散

轻:路面细集料散失、脱皮、麻面等表面损坏,损坏按面积计算。 重:路面粗集料散失、脱皮、麻面、露骨,表面剥落、有小坑洞。 g.沉陷(大于 10mm 的路面局部下沉。) 轻:深度在10~25mm之间,正常行车无明显感觉。

重:深度大于25mm,正常行车有明显感觉,损坏按面积计算。 h.车辙(轮迹处深度大于10mm的纵向带状凹槽.) 轻:辙槽浅,深度在10~15mm之间,损坏按面积计算,检测结果要用影响宽度(0.4m)换算成面积。

重:辙槽深,深度15mm以上,损坏按面积计算,检测结果要用影响宽度(0.4m)换算成面积。 i.波浪拥包

轻:波峰波谷高差小,高差在10~25mm之间,损坏按面积计算。 重:波峰波谷高差大,高差大于25mm之间,损坏按面积计算。 j.泛油

路面沥青被挤出或表面被沥青膜覆盖形成发亮的薄油层。 k.修补

龟裂、坑槽、松散、沉陷、车辙等的修补面积或修补影响面积(裂缝修补按长度计算,影响宽度为0.2m。 2水泥混凝土路面 a.破碎板

轻:板块被裂缝分为3块以上,破碎板未发生松动和沉陷.重:轻块被裂缝分为3块以上,破碎板有松动、沉陷和唧泥等现象.b.裂缝 (板块上只有一条裂缝,裂缝类型包括不规则的斜裂缝等。) 轻:裂缝窄、裂缝处未剥落,缝宽小于3mm,一般为贯通裂缝.中:边缘有碎裂,裂缝宽度3~10mm之间.重:缝宽、边缘有碎裂并伴有错台出现,缝宽大于10mm.c.板角断裂

轻:裂缝宽度小于3mm,损坏按断裂板角的面积计算。

中:裂缝宽度在3~10mm之间,损坏按断裂板角的面积计算。 重:裂缝宽度大于10mm,断角有松动.d.唧泥

板块在车辆驶过后,接缝处有基层泥浆涌出。

e.接缝料损坏(由于接缝的填缝料老化,接缝内已无填料,接缝被砂、石、土等填塞。) 轻:填料老化,不密水,但尚未剥落脱空,未被砂、石、等填塞.重:三分之一以上接缝出现空缝或被砂、石、泥土填塞.f.露骨

板块表面细集料散失、粗集料暴露或表层松疏剥落,损坏按面积。

三、学院内路面病害调查

学院内出现了相当多得病害,很多处较为明显和严重。具体如下;

1、学院内出现龟裂的路面

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

1、

2、

3、路基用土材料性质不均匀所造成的早期沉降导致路面早期龟裂

路基填土层不按规范填筑成型的路堤造成早期沉降导致路面龟裂破损 路面材料级配的不合理或配合比不严格使孔隙率增大引起的路面早期龟裂破损

2、学院内出现松散

的路面

汽车行驶在松散路

面上速度很低

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

1、这是一处下坡路段,雨水常年冲刷,汽车上坡对路面的作用大。

2、这是一处十字交叉路段,汽车转弯对路面的摩擦增大。

3、学院施工的大载重量汽车在这里经过,对路面的损毁很严重。

3、学院内出现露骨的路面

此处病害位于水泥路面和沥青路面接缝处

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

1、使用的颗粒级配不合适,使混凝土的强度降低,能承受的车辆磨损能力低。

2、混凝土搅拌不均匀,或搅拌时间过长,导致混凝土整体强度降低。

3、养护时,浇水时间过早会导致路面起皮、露骨,车辆磨损后会更严重。

4、学院内出现坑槽的路面

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

1、车辆漏油侵蚀沥青路面,使沥青混合料离析,沥青膜剥落,造成路面局部松散,进而出现坑槽。

2、轻微病害没有得到及时处理,造成局部发生网裂,松散,在交通荷载、雨水等作用下形成坑槽。

5、学院内出现裂缝的路面

学院内出现裂缝的路面很多,是最为严重的路面病害。

(图中为一处纵裂。)

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

1、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造成路面纵向开裂,主要出现在半填半挖的路段。

2、渗水导致的纵向裂缝。在路表、边坡及路的中央分隔带等处渗水,由于雨水的冲刷浸泡,使路基局部位置压实度降低。

3、路面上的行车不均匀,长期使路面承受的作用力不均匀。

6、学院内经过修补的路面

经过修补的路面上仍然有病害发生的迹象

出现这一修补的可能影响:

1、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对接缝处排水有影响,会更容易出现二次病害。

2、对于道路的美观有影响,对于学院的外观有不好的影响。

四、总结:

学院内出现的病害种类很多,主要有裂缝、龟裂、松散、露骨等,这些病害有一个共同的表现,是它们都是比较轻的病害,是严重病害发展的初期表现,例如学院内的龟裂和松散路面的病害很多,这些是将会发展成坑槽和沉陷的病害。 由于学院内的道路经历了很长时间,所以出现病害是十分正常的,总的来说,学院内的路面病害刚刚出现,都是不严重的。可是如果不及时养护修理,学院内的路面情况将会不容乐观。

第15篇:水产病害期末试卷

宿迁市现代农艺中专2013—2014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

水产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治试卷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6分,每小题3分)

1、表面活性剂:

班级:姓名:2、醛类消毒剂:

二、填空(本题共12分,每空1分)

3、水产动物疾病诊断四难和和___

4、水产动物真菌性疾病有___、___

5、硫酸铜与硫酸亚铁比例

6、黄颡鱼养殖方式.__________和

7、疾病检查方法有和

三、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画“×”(本题共30分,每小题2分)

8、虾类幼体几乎可以被所有鱼类吞食....................(

9、虾池进水需用40-60目拦网过滤..........(

10.全池泼洒食盐及小苏打合剂,可治疗水霉病.....()

11.药物的麻醉作用是指药物使机体的活动全部停止而不易恢复。( )

12、检查用的病鱼最好选择症状明显、尚未死亡,或刚死不久的病鱼................(

13、寄生虫寄生在水生动物体上就会引起疾病..........(

14、棘头虫无消化系统,靠体表渗透吸收营养..........( )1

15、细菌性烂鳃病主要发生在越冬.....(

16、病毒对抗菌素药物不敏感,所以用抗菌素来治疗病毒性疾病是无效的..........(

17、药物的剂量与药物的作用成正比,剂量越大,效果越好....(

18、水生动物营养过多和营养缺乏都可患病..........(

19、九江头槽绦虫主要寄生在草鱼种的鳃上,因此可以用药浴的方法防治................(

20、车轮虫、斜管虫均属于体内寄生的寄生虫........(

21、发病鱼体两侧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红斑,以后逐渐扩大,形似在鱼体上盖了红色印章,这是赤皮病的主要症状........(

22、很多种因素都会引起水产动物缺氧,甚至浮头,比如水产动物放养密度过高;夏季暴雨,引起上下水层的对流;冬季北方地区冰层覆盖水面;池底腐殖土层过厚,有机物过多等.........( )

五、简答题(本题共18分,每题6分)

23、维持水域优良生态环境措施(6分)

24、常用消毒剂种类(6分)

25、卤素类消毒剂种类(6分)

六、问答题(本题共34分,共4题)

26、简要阐述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流行情况、症状、预防措施?(8分)

27、简要阐述黄颡鱼肠炎病流行情况、症状、预防措施?(8分)

28、简要阐述黄鳝出血病流行情况、症状、预防措施?(9分)

29、简要阐述黄鳝腐皮病流行情况、症状、预防措施?(

9分)

第16篇:大鲵病害防治

大鲵常见病害

目前危害大鲵的主要病害已达14种。主要病害种类包括细菌病、真菌病、寄生虫病以及其他一些疾病。主要的细菌性疾病包括赤皮病、腐皮病、腹胀病(又称腹水病)、肠炎病、打印病(俗称红梅斑病)、烂尾病、烂嘴病、白点病、出血病等;真菌引起的疾病有水霉病;寄生性疾病有吸虫病、线虫病等。 1 腐皮病

(1)病症:表粘液脱落,摸起来粗糙;体表有许多油菜籽至绿豆粒状白点,并逐渐发展成白色斑块状;到中晚期,白色斑点进二步腐烂成溃疡,并附着一层白色内容物,尤以四肢最为严重。病鲵口腔、尾柄、头部略充血,厌食或废食,直至死亡。剖检死体,肝脏肿大,呈现紫红色,胃肠道充血,胆囊肿大,呈绿色,心脏色泽变淡,肺紫红色。

(2)防治:腐皮病病原为点状产气单胞菌,对分离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表明,对药物敏感性比较一致并且灵敏度比较高的药物有:新霉素、环丙沙星、红霉素、痢特灵、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等。挑选高敏药物进行治疗是能够有效防治该病。大鲵腐皮病应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大鲵是肉食性动物.应分池单独饲养,防相互攻咬受伤;运输过程中应小心操作,防擦伤皮肤,大鲵下池前应进行药浴消毒;饲料营养价值要全面,添加维生素等成份;特别注意调节水质,池水定期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坚持“四定投饵”,以上措施将能有效地防治大鲵腐皮病。 2 烂尾病

(1)症状:娃娃鱼患此病初期,尾柄基部末端常出现红色小点或红色斑点状,周围组织充血、发炎、表皮略呈灰白色,易腐烂,后期病灶处肌肉坏死,粘附大量病原菌及杂物,严重时尾部骨骼外露,此时娃娃鱼食欲减退或不食,活动能力明显减弱,尾部摆动无力,不久便会死亡。

(2)防治:致病菌主要为屈挠菌。用强氯精0.3~O.4ppm或二氧化氯O.2。0.3ppm浓度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用3~4天为一疗程;对病情较重的先用15~25ppm浓度高锰酸钾或O.3~O.5ppm孔雀石绿浸洗15~20分钟,并彻底清洗创伤表面的附着物,随后用硫磺软膏等消炎药物涂患处,每天一次,4~7天可治愈。 3 烂嘴病

(1)病症:是口腔溃烂,存在两种类:型。一种是病鲵的上、下唇肿大、渗血、溃烂,严重的露出上、下颌骨;另一种是嘴唇外表正常,但口腔内上腭组织形成大块蚀斑,并引起严重出血。也有的病鲵两种症状均有。病鲵长时间不能进食,体质减弱,易引起并发感染而死亡。

(2)防治:致病菌主要为屈挠菌。药敏试验表明病原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均高度敏感,采用肌肉注射硫酸庆大霉素剂量为2万IU/kg,连续注射3~7天。

4 打印病(俗称红梅斑病)

(1)病症:病鲵体表出现豆粒似的红斑,呈肿块状,有的表皮腐烂(均在红斑处),患病部位多在背部、尾部,也有少数在躯干和四肢的。被感染了的大鲵多游出人工筑穴,离群独游。解剖检查,心脏、肝、肺无病变。

(2)防治:致病菌主要为屈挠菌。药敏试验表明病原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均高度敏感,采用肌肉注射硫酸庆大霉素剂量为2万IU/kg,连续注射3~7天。

5 水霉病

(1)病症:被感染的受精卵和病鲵体表长出棉毛状的灰白色菌丝,菌丝长度可达3厘米,成丛生长的水霉如棉花絮在水中呈放射状,菌丝体清晰可见。早期只见寄生部位边缘不明显的小白点,随后逐渐见到长出的棉絮状菌丝,感染部位肌肉溃烂,出血。严重时病鲵行动迟缓,食欲减退,身体消瘦。

(2)防治:发病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工搬动、运输或其它机械损伤时,致使大鲵表皮损伤,给水霉菌可乘之机。此外,大鲵在越冬期,机体活动明显减少,从水中带来的一些杂物如藻类等很容易沉积在机体上,容易引发水霉菌在上面繁殖,进而侵入大鲵机体。

苗种下池前用孔雀石绿5~10克/米3浸泡10~20分钟;受伤的大鲵可用1%孔雀石绿软膏或溃疡灵软膏直接涂抹患处,防止水霉感染,孵化用的工具和设

3施事先用50克/升食盐水或10克/米孔雀石绿浸泡消毒。治疗病鲵可用5~

10克/米3孔雀石绿浸泡15~20分钟,并在患处涂抹1%。孔雀石绿软膏,对于

3正在孵化的受精卵,将感染水霉的卵带剪断剔出,用5~10克/米孔雀石绿浸

泡10~15分钟后单独孵化。

6 消化道感染

(1)病症:此病主要是由于饵料变质、水质恶化或大鲵误食变质饵料引起的。病鲵食欲减退或停止进食,肛门红肿,腹部膨胀,严重时胃肠纤毛上皮脱落坏死,胃肠道内大面积充血出血。最终可导致死亡。

(2)防治:投饵间隔期不宜过长,投饵时应将未吃完的残饵清除干净,以免饵料变质,引起水质恶化,在夏季高温时尤应注意。另外,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无污染。治疗发现病鲵,及时隔离。病鲵饲养池换水,全池遍洒呋喃唑酮或土霉素0.1~0.2克/米3,同时将药物混拌于饵料中投喂,连喂3~4次为一疗程。 7 大鲵线虫病

(1)病症:由寄生在胃肠道中的线虫引起,有时可寄生于体表引起皮肤肌肉和胃肠壁粘膜发炎溃烂以至其他病菌入侵。线虫大量寄生时,掠夺鲵体营养,给病鲵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

(2)防治:将发病后所有大鲵移出,病鲵隔离并用医用碘酒或l%高锰酸钾涂抹患处并投喂适量驱虫药。

第17篇:水稻病害防治

措施

(一)防治重点区域和对象

华南稻区:包括广东、福建、广西、海南双季稻种植区,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为主攻对象。

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包括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河南中南部单双季稻混栽区和单季稻种植区,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江淮和黄淮稻区主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为主攻对象。西南稻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北部单季稻种植区,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瘟病、稻曲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为主攻对象。

北方稻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部单季稻种植区,以稻瘟病、二化螟和条纹叶枯病为主攻对象。

(二)主要技术措施

稻飞虱:重点做好水稻生长中后期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防治,西南稻区要注重防治水稻前期的迁入代。水稻孕穗前要发挥天敌自然控害和植株补偿作用,减少用药。孕穗抽穗期百丛虫量1000头以上,杂交稻穗期防治指标可放宽到百丛虫量1500头以上,于低龄若虫高峰期施药防治,优先选择昆虫生长调节剂等对天敌相对安全的药剂品种,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江南、江淮、环渤海湾稻区做好秧田期、移栽分蘖期的灰飞虱防治,控制灰飞虱传播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区,抓好中晚稻药剂浸种或拌种和秧苗期稻飞虱防治,打好秧田送嫁药,分蘖初期及早防治,预防白背飞虱传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稻纵卷叶螟:重点做好水稻中后期稻纵卷叶螟主害代的防治,卵期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压低种群数量,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优先选用Bt.等生物农药防治,防治指标百丛50个束尖。

螟虫:水稻分蘖期防枯心,破口抽穗期防白穗。春季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翻耕沤田,压低虫源基数。各代蛾期应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杀成虫,卵期释放稻螟赤眼蜂,幼虫期应用Bt防治。坚持按防治指标开展化学防治,二化螟分蘖期枯鞘株率达到3%、孕穗后期至抽穗期每亩卵块数达到50块的稻田,于卵孵化高峰期施药防治。三化螟每亩卵块数达到40块的稻田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施药防治。

稻瘟病:重点在水稻分蘖期至破口抽穗期做好叶瘟和穗瘟的预防。种植抗病品种,实行品种多样化种植,避免过量和过迟施用氮肥。早稻和单季稻秧田打好送嫁药,分蘖期田间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时实施药剂防治,破口抽穗期施药预防穗瘟。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农药,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

纹枯病:重点在水稻分蘖末期至孕穗抽穗期防治。加强肥水管理,搞好健身栽培,分蘖末期晒好田,当田间病丛率达到20%时进行药剂防治。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采取“抓秧田保大田,抓前期保后期”的“治虫防病”策略,做好单季稻和双季晚稻秧田和本田初期稻飞虱的防治。重点抓好药剂拌种或浸种及带药移栽,秧田和本田初期带毒白背飞虱迁入时,选用速效和持效药剂并配合抗病毒剂防治。华南和长江中游单季稻区,可适当调整栽插期,使水稻感病敏感期避开白背飞虱迁入期。秧田应远离感病早稻田和玉米田,采用防虫网或无纺布覆盖保护或集中保护育秧,弃用感病秧苗。常发区增加移栽密度,预留备用秧苗。田间发现感病植株及时拔除或踩入泥中,减少本地毒源,并从健丛(株)上掰蘖补苗,重病田应及时翻耕改种。

稻曲病:选用抗性品种,避免过量和迟施氮肥,提高水稻抗病性。重点在水稻孕穗末期开展预防,即在水稻破口抽穗前7-10天施药,如遇适宜发病天气,7天后需要第2次施药。

四、专业化防治主推技术

(一)深耕灌水灭蛹控螟技术

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春季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沤,浸没稻桩7-10天,可杀死70%-80%的螟蛹,有效降低虫源基数。冬种田在收获后及时耕沤,也有一定灭螟效果。双季稻连作田早稻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淹没稻桩,可杀死90%以上的螟虫。

(二)选用抗病品种防病技术

选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条纹叶枯病的水稻品种,淘汰抗性差、易感病品种,及时轮换种植年限长的品种,是预防病害的根本措施。

(三)昆虫性信息素诱杀二化螟技术

在二化螟越冬代和主害代始蛾期开始,田间设置二化螟性信息素,每亩放一个诱捕器,内置诱芯1个,每代更换一次诱芯,诱捕器高出水稻植株顶端30厘米。集中连片使用,可诱杀二化螟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和种群数量。

(四)种子消毒和带药移栽预防病虫技术

早稻用咪酰胺浸种,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单季稻和双季晚稻用吡虫啉拌种或浸种,预防秧苗期稻飞虱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等病毒病和稻蓟马。秧苗移栽前3-5天喷施送嫁药,预防或减轻大田病虫的发生为害。双季早稻施用送嫁药,预防螟虫和稻瘟病。单季稻和双季晚稻施用送嫁药,预防稻蓟马、螟虫、稻飞虱及传播的病毒病。

(五)生物农药防治病虫技术

1.苏云金杆菌(Bt)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技术。于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卵孵化盛期采用Bt防治,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尤其是水稻生长前期,使用Bt可有效保护稻田天敌,维持稻田生态平衡。注意Bt对蚕高毒,临近桑园的稻田慎用。

2.井•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稻瘟病技术。在叶(苗)瘟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破口抽穗期遇阴雨天气时,采用井•蜡质芽孢杆菌或枯草芽孢杆菌均匀喷雾,齐穗后再喷1次,对稻瘟病有良好的预防和防治效果,不污染环境,对水稻安全。

3.井•蜡质芽孢杆菌防治稻曲病技术。于水稻孕穗期破口抽穗前7-10天,施用井•蜡质芽孢杆菌,可有效预防稻曲病,并兼治纹枯病。

(六)保护利用天敌治虫技术

常用措施有: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利用蜘蛛、寄生蜂、瓢虫、草蛉、青蛙等天敌;释放赤眼蜂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

(七)灯光诱杀害虫技术

每30-50亩稻田安装一盏频振式杀虫灯,杀虫灯底部距地面1.5米,于害虫成虫发生期天黑后开灯,天亮后关灯,可诱杀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黑蝽等多种害虫。

(八)稻鸭共育治虫控草技术

水稻移栽后7~10天扎根返青、开始分蘖时,将15天左右的雏鸭放入稻田饲养,每亩稻田放鸭10-20只,破口抽穗前收鸭。通过鸭子的取食活动,可减轻纹枯病、稻飞虱和杂草等病虫草的发生为害。

(九)高效低毒化学农药防治病虫技术

吡蚜酮、噻嗪酮、异丙威、醚菊酯防治褐飞虱,噻虫嗪、烯啶虫胺防治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丙溴磷、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防治稻纵卷叶螟,三环唑、咪鲜胺、稻瘟灵防治稻瘟病,宁南霉素等抗病毒剂与杀虫剂协调使用预防条纹叶枯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戊唑醇防

第18篇:油料作物病害讲稿

油料作物病害

大豆胞囊线虫病

Soybean Cyst Nematode 大豆胞囊线虫病又称黄萎病,俗称“火龙秧子”。 症状

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大豆受害后,植株明显矮化,叶片褪绿变黄,瘦弱,似缺水、缺氮状。病株根系不发达,根瘤稀少并形成大量须根,须根上附有大量白色小颗粒,即线虫的胞囊(雌成虫),后期胞囊变褐色,并脱落土中。病株根部表皮常被雌虫胀破而被其他腐生菌侵染引起根系腐烂,使植株早枯。病株叶片常脱落,结荚少或不结荚,籽粒小而瘪,质量严重下降。

病原

病原为大豆胞囊线虫 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che,属异皮科,胞囊线虫属。线虫的卵初为蚕茧形,一侧微弯。形成于雌虫体内,贮存于胞囊中。幼虫分4龄,脱皮3次后变成成虫。1龄幼虫在卵内;2龄幼虫破壳而出,雌雄难分,均为线状,线虫在土中自由活动数周后从根冠侵入寄主;3龄幼虫雌雄可辨,雄虫仍为线状,雌虫腹部膨大成囊状;4龄幼虫形态与成虫相似。成虫雄虫线状,雌虫梨形。

线虫发育温度范围为10~35C,适温为17~28C ,10C以下幼虫不能发育,31C以上幼虫开始衰退,至35C时幼虫不能发育为成虫。在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幼虫发育越快,完成一个世代所需日数就越少。胞囊线虫对干旱的抵抗力较强而对高温的抵抗较弱。发育湿度一般以土壤湿度60%~80%为最适宜,土壤过湿,氧气不足,线虫容易死亡。土壤湿度直接影响胞囊存活期,在土壤湿度为0%时,只能存活一个月。

胞囊线虫生殖方式为雌雄交配,交配后产卵在雌虫体内,一般可产卵200~500粒。雌虫尾部形成胶质、不定形的卵囊,卵囊中的卵粒几天内即孵化成为1龄幼虫。

病害循环

大豆胞囊线虫主要以胞囊在土中越冬,带有胞囊的土块也可混杂在种子间成为初侵染来源。胞囊抗逆性很强,可保持侵染力达8年。线虫在田间传播主要通过田间作业时农机具和人、畜携带含有线虫或胞囊的土壤,其次为排灌水和未经充分腐熟的肥料。线虫本身活动范围极小,在土中一年仅能移动30~65cm。种子中夹杂的胞囊在贮存条件 下可存活2年,种子的远距离传播是该病传至新区的主要途径。

胞囊中的卵在春季气温变暖时开始孵化为1龄幼虫,1龄幼虫存在卵壳内,2龄幼虫冲破卵壳进入土壤,雌性幼虫从根冠附近侵入寄主根上经皮层进入中柱,其唾液使原生木质部或附近组织形成愈合细胞,堵塞导管。线虫则以吻针插入愈合细胞吸收营养。经3龄,4龄期幼虫发育为成虫。其后雌虫体随着卵的形成而肥大成柠檬状,即大豆根上所见的白色球状物。后期雌虫体壁加厚,呈褐色越冬胞囊。在根中发育为4龄幼虫,不再取食,发育成的雌成虫重新进入土中自由生活,性成熟后与雄虫交尾。

大豆胞囊线虫因土温差异每年发生的代数不同,一般认为东北为3~4代。在5cm土层内温度在17.8~23.3C时,胞囊线虫一代需24~41d。

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决定于土壤条件、耕作制度、气候条件和作物种类等。通气良好的砂土和砂壤土,或干旱瘠薄的土壤有利于线虫生长发育;黏重土壤,氧气不足,线虫死亡率高。碱性土壤更适于线虫的生活。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可使土壤中线虫数量急剧下降。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首先注意防止把虫源传到无病区。在病区应采取以合理轮作和加强栽培管理,种植抗、耐病品种,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1.选育抗、耐病品种 目前我国栽培品种中尚无经济性状好的高抗品种,但品种间对胞囊线虫的抗性存在着显著差异。

2.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消灭虫源 轮作是防治胞囊线虫病最主要措施。轮作年限一般不能低于3年,实践证明,轮作年限越长,效果越好。一般与禾谷类作物等非寄主植物轮作,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水旱轮作防病效果更好。在大豆播种面积大的地区,轮作还可与种植抗病品种相结合。即轮作制中加入一季抗病品种或诱捕作物如绿肥作物等,可减少轮作年限提高防病效果。适当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株生长,可减轻线虫危害。在高温干旱年份注意适当灌水,效果尤为明显。

3.药剂防治 目前可用于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的杀线虫剂有3类:种衣剂(含呋喃丹等杀线虫剂)、薰蒸剂和非薰蒸剂。大面积应用种衣剂,省时省事,防效明显。薰蒸剂,如二溴氯丙烷,有效成分用量45kg/ hm2于播前10d施入深20cm沟中随即覆土播种。非薰蒸剂,如涕灭威、呋喃丹、力满库等,如3%呋喃丹颗粒剂有效成分用量为30~45 kg/ hm2随播种一齐施入土壤,防效显著。

大豆菟丝子

Soybean Dodder 大豆菟丝子又称黄丝藤、金钱草、无根草。是一种世界性杂草,在国际上被列为植物检疫对象。大豆菟丝子普遍分布于我国各大豆产区,以东北、山东等地危害严重。

症状

大豆从幼苗期即可被害。菟丝子以丝状茎蔓缠绕大豆,并产生吸盘伸入寄主茎内吸取养分。被害大豆矮小,茎叶变黄,结荚少,籽粒不饱满。重者豆株上缠满黄色菟丝子,全株萎黄甚至枯死。在田间大豆常成片成簇的被菟丝子蔓延茎缠绕而呈黄色。

病原

病原为寄生性种子植物—菟丝子。属旋花科、菟丝子属。在我国危害大豆的菟丝子有2种:一类是中国菟丝子(Cuscuta chinenis Lam.),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西北,另一类是欧洲菟丝子(C.anstralis R.B.)发生在新疆、湖北等地。有些地区2种菟丝子常混合发生。

菟丝子的繁殖再生能力很强,一株菟丝子能连续寄生大豆300株;被折断的菟丝子茎蔓,只要有一个生长点,仍可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继续危害。菟丝子种子萌发要求15C以上温度和30%以上的土壤湿度,最适温度25~30C,最适土壤湿度70%~100%。菟丝子除危害大豆外,还危害胡麻、亚麻、豆科、茄科、藜科、蓼科等多种作物与杂草。

发病规律

菟丝子种子成熟后大部分落入土中,少部分收获时混入种子里,用混有菟丝子种子的大豆秸作饲料或施用含有菟丝子种子的粪肥,都可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来源。第二年春季温湿度适合菟丝子种子萌发,伸出白色圆锥形胚根固定土中,另一端长出幼芽,幼芽为黄色细丝,伸出土后,其顶端在空间随风吹而摇荡,如遇不到寄主,大约存活10~13天,待本身营养耗尽而死去。如遇寄主即缠绕其茎,并产生吸盘伸入寄主韧皮部吸取养分,建立寄主关系后与胚根断离。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的菟丝子每一个生长点在一昼夜之间能伸长10cm以上,阴雨天生长更快。所以低洼地,多雨潮湿天气,菟丝子危害重。混在大豆种子里的菟丝子种子可作远距离传播。此病为检疫对象。菟丝子抗逆性很强。气候不适,土壤中的菟丝子种子不萌发,其种子在土壤内可保持发芽率5~7年。

病害控制

防治菟丝子应严格实行种子检疫,播种时使用净种子和粪肥,及时轮作。

1.检疫 菟丝子为检疫对象,调运含有菟丝子种子的大豆种子是无病田发病的主要来源。所以调种时应严格检查,防止菟丝子传入新区。

2.播种干净不带菟丝子种子的大豆 大豆与菟丝子种子大小形状悬殊,通过筛选易清除菟丝子种子。未经处理的病田种子不能作种用。

3.农业措施 菟丝子种子量大,未完全成熟种子也能萌发。但菟丝子出土后长到5cm内遇不到寄主即死亡,因此大豆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5年,效果明显。深翻,菟丝子幼苗出土能力弱,覆土6cm以上很难出土。秋季深翻可抑制大量菟丝子幼苗出土。施用净肥,用混有菟丝子的秸杆作饲料用的厩肥,不能高温腐熟切勿施用,杜绝粪肥传染。

4.拨除病株 结合田间管理,在菟丝子蒴果形成前拨除或割除病株。拨除的病株和菟丝子不宜作堆肥或饲料,未经腐熟的厩肥中的菟丝子种子仍能萌发。如种子已落入土壤中则拨除效果不好。

5.药剂防治 除草剂中以地乐胺防治效果最好。也可于大豆播种后苗前用五氯酚钠处理土壤,每hm2用300~375kg细土充分混拌均匀后,堆积起来,用塑料布或麻袋覆盖,10h后将药土均匀撒于田间,再耙一遍,可杀死菟丝子出土幼苗。

花生根结线虫病

Peanut Root Knot Nematode 花生根结线虫病又名花生线虫病,俗称地黄病、地落病、矮黄病、黄秧病等,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几乎所有种植花生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生。

症状

主要为害植株的地下部,因地下部受害引起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

幼苗被害,一般出土半个月后即可表现症状,植株萎缩不长,下部叶变黄,始花期后,整株茎叶逐渐变黄,叶片小,底叶叶缘焦灼,提早脱落,开花迟,病株矮小,似缺肥水状,田间常成片成窝发生。

花生播种半个月后,当主根开始生长时,线虫便可侵入主根尖端,使之膨大形成纺锤形虫瘿(根结),初期为乳白色,后变为黄褐色,直径一般2~4mm,表面粗糙。以后在虫瘿上长出许多细小的须根,须根尖端又被线虫侵染形成虫瘿,经这样多次反复侵染,根系就形成乱丝状的须根团。被害主根畸形歪曲,停止生长,根部皮层往往变褐腐烂。在根颈、果柄上可形成葡萄穗状的虫瘿簇。在果壳上则形成疮痂状虫瘿,初为乳白色,后变为褐色,较少见。剖视虫瘿,可见乳白色针头大小的雌线虫。病株根瘤少,结果亦少而小,甚至不结果。

病原

病原线虫有3个种,即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aria Neal、北方根结线虫M.hapla Chitwood和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 Treub.。我国发生的主要是北方根结线虫,在广东湛江和海南发生的有花生根结线虫。均属侧尾腺口纲、根结线虫属线虫。花生根结线虫和北方根结线虫在形态上基本相同,都是雌雄异形。

两种根结线虫的寄主范围都很广,已知北方根结线虫可侵染大豆、绿豆、冬瓜、南瓜、甜瓜、黄瓜、萝卜、油菜、甘蓝、芝麻、马铃薯等550余种植物;花生根结线虫可侵染小麦、大麦、玉米、番茄、柑橘等330种植物。

病害循环

病原线虫主要以卵在土壤中的病根、病果壳及粪肥中越冬。翌年平均地温回升至11.3℃以上时,卵开始孵化成一龄幼虫,脱破后为二龄幼虫,然后破壳而出。线虫可在在土壤中活动,但距离有限,整个生长季节移动距离一般只有20~30cm。在田间主要随土壤、流水、人畜及工具传播,由花生根尖侵入,吸取营养,并引起根组织过度生长形成根结。幼虫在根结内生长发育,经3次脱皮变成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雄虫死亡, 雌虫产卵于胶质卵囊内,卵囊存在于根结内或一端露于根结外,雌虫产卵后死亡。卵可继续孵化为害。

发病条件

此病发生的轻重主要受土壤温湿度、土质和栽培管理条件的影响。土壤温度和湿度对幼虫侵染影响很大。幼虫侵染的温度范围为12~34℃,最适为20~26℃。土壤含水量在20%以下和90%以上都不利于幼虫侵入,最适侵入的土壤含水量为70%左右,但从为害程度来看,雨水少、灌溉不及时为害重,雨水多或灌溉及时为害轻。土质疏松的砂壤土和砂土地发病重,黏土和低洼碱性土壤发病轻,甚至不发病。轮作田发病轻,连作田发病重。春花生比麦茬花生发病重,早播比晚播发病重。田间寄主杂草及病残体多的发病重。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加强植物检疫,保护无病区,病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辅以药剂防治。 1.加强检疫工作 不从病区调运花生种子,如确需调种时,应剥去果壳,只调果仁,并在调种前将其干燥到含水量10%以下,在调运其他寄主植物时,也应实施检疫。

2.加强农业防治 病地花生要就地收获,不要带出田外。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和杂草,就地晒干,集中烧毁。不用未经干燥处理的病株残体作饲料或沤粪,减少初侵染源。改良土壤,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增强植株抗病力。改善灌溉条件,不要串灌,防止水流传播。与甘薯或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注意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如从天府4号、大花生品种中已选出高抗单株。

3.药剂防治 重病田播种前15~20d进行土壤熏蒸处理,每hm2 沟施98%棉隆75~150kg,也可在播种时每hm2用3%米乐尔颗粒剂120kg,或15%涕灭威颗粒剂18~21kg,或3%呋喃丹颗粒剂22~26kg,或10%克线丹颗粒剂22~44kg或力满库颗粒剂30~60kg,沟施或穴施,注意前3种药剂不要直接与种子接触,否则易发生药害。也可用10%防线一号30~37.5kg,加细土300kg,混匀后施入穴中,撒土后播种,或用40%甲基异硫磷11kg稀释后施入播种穴中,都有明显的防病增产效果。

4.生物防治 应用淡紫拟青霉等生物制剂对根结线虫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花生病毒病

Peanut Viral Diseases 花生病毒病是花生上的一类重要病害。侵染花生的病毒种类很多,已报道的有近20种。我国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主要有花生条纹病毒病(花生轻斑驳病毒病)、花生黄花叶病毒病、花生矮化病毒病(花生普通花叶病)。

症状

花生条纹病毒病:感病植株先在顶端嫩叶上出现褪绿斑,后发展成浅绿与绿色相间的斑驳,沿叶脉形成断续绿色条纹或橡叶状花纹,或一直呈系统性的斑驳症状。感病早的植株稍有矮化。

花生黄花叶病毒病:病株先在顶端嫩叶上出现褪绿黄斑,叶脉变淡,叶色发黄,叶缘上卷,随后发展为黄绿相间的黄花叶症状,病株中度矮化。该病常与花生条纹病毒病混合发生,表现黄斑驳、绿色条纹等复合症状。

花生矮化病毒病:病株顶端叶片出现褪绿斑,并发展成绿色与浅绿相间的花叶,新长出的叶片通常展开时是黄色的,但可以转变成正常绿色,叶片变窄小,叶缘有时出现波状扭曲。病株结荚少而小,有时畸形或开裂。

病原

花生条纹病毒病:由花生条纹病毒(Peanut Stripe Virus,PStV)引起,该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粒体线状,钝化温度为60~65℃,稀释限点为10-3~10-4,体外存活期为3~5d。自然条件下,除侵染花生外,还可侵染大豆、芝麻等作物。人工摩擦接种可系统侵染决明、望江南、绛三叶草、克氏烟和白羽扁豆等植物;在苋色藜上产生局部枯斑;不侵染心叶烟、普通烟和曼陀罗等常见鉴别寄主。

花生黄花叶病毒:病原为黄瓜花叶病毒中国花生株系(Cucumber Mosaic Virus—China arachis ,CMV—CA),属黄瓜花叶病毒属Cucumovirus。病毒粒体球形。稀释限点10~10,致死温度55~60℃,体外存活期6~7d(28℃)。寄主范围很广,人工接种可侵染供试的6科36种植物中的31种。系统侵染千日红、甜菜、菠菜、刀豆、绛三叶草、豇豆、克氏烟、心叶烟、黄瓜、蕃茄等,但在黄瓜、蕃茄上不表现症状。局部侵染苋色藜、昆诺藜、灰藜、曼陀罗等。不侵染大豆、杂三叶草、红三叶草、白三叶草等。

花生矮化病毒病:病原为花生矮化病毒(Peanut stunt virus,PSV),属黄瓜花叶病毒属。病毒粒体球形,直径约30nm。钝化温度为50~60℃(50~55℃),稀释限点为10-3~10-4,体外存活期为84~96h。该病毒寄主范围较广,自然条件下可侵染花生、菜

-

2-3 豆、大豆、烟草、苜蓿、三叶草、刺槐等作物。

病害循环

PStV、CMV和PSV 引起的3种病毒均可通过花生种子传播,传毒率分别达1%~10%、1%~3%和0.1%。种子带毒率与品种和侵染时期有关,感病早带病率高,如花生生育早期人工接种PStV,种子带毒率可高达37%。带毒种子是PStV和CMV的主要初侵染源,CMV和PSV还可在田间越冬寄主上存活,成为来年病害的初侵染源。在花生生长季节,3种病毒均主要靠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在田间传播。豆蚜、棉蚜、桃蚜等多种蚜虫均可传播,以豆蚜传播PStV和PSV的效率最高。汁液摩擦也均可传毒。

发病条件

PStV、CMV和RSV 3种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毒源数量、介体蚜虫数量、花生品种和生育期有密切关系。花生种子带毒率高、田间毒源量大且距花生田近,发病就重。如PStV,花生种子带毒率达2%~5%就足以导致病害流行。在美国白色苜蓿是PSV的主要越冬寄主,凡是与感染PSV的白色苜蓿地邻近的花生田,矮化病毒病发病率就高。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在离毒源PStV 100m的田中播种无毒花生种子,基本不发生条纹病毒病。一般大粒种子带毒率低,小粒种子带毒率高。

在存在毒源和感病品种的条件下,蚜虫发生早晚和数量是影响病毒病流行的主要因素。传毒蚜虫发生早、数量多、传毒效率高,病害就易于流行。花生生长前期的降雨量是影响蚜虫发生和活动程度的主要因素,降雨量小,气候温和、干燥,蚜虫发生量和活动程度就大。蚜虫传毒效率与蚜虫种类和病毒株系类型有关。豆蚜传PStV的效率最高,每株10头蚜虫,饲喂1~2h,植株发病率达90%~100%,而棉蚜传毒的发病率仅为33%,同等条件下,豆蚜对PStV-mild mottle株系的传毒率为10%,而对PStV-blotch株系的传毒率仅为3%。

不同花生品种对病毒病的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没有发现高抗和免疫品种。国内外已对上万份花生材料进行了抗病毒鉴定,均未发现理想的抗性材料,只是选出了一些症状较轻、发病迟、种子带毒率低、损失率小的具田间抗病性或耐病性的材料。但在野生种中已发现了多种对PStV免疫的材料。

病害控制

控制花生病毒病应采用以选用无毒种子和治蚜防病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当前可选择种植感病程度轻和种子传毒率低的品种有:豫 花1号、海花1号、豫花7号、徐花3号、冀油2号、鲁花11号、中花4号和鲁花14号等。

2.选用无毒或带毒率低的种子,杜绝或减少初浸染毒源 调运的花生种子要经过检测,防止病毒随种子远距离传播到无病区。在美国由于实行了严格的种子检测计划,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PStV的蔓延。要选无病田或无病株留种,无病留种田应与大田花生隔离100m以上,并选大粒子仁作种子。苗期及时拔除病株。

3.治蚜防病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驱避蚜虫;播种时穴施3%呋喃丹颗粒剂37~56kg/hm2,或用其他杀蚜虫药剂处理种子;清除田间和周围杂草,减少蚜虫来源;苗期及时喷药治蚜等措施,以阻止蚜虫的传病作用,可延缓和减轻病害的流行及为害。

4.药剂防治 苗期喷施病毒钝化剂,如20%毒病毒、菌毒清、病毒A、83增抗剂、抗毒剂1号、病毒王等,每隔7~10d喷1次,连喷3~4次,均有一定防治效果。

花生叶斑病

Peanut Cercospora Leaf Spot

花生叶斑病包括黑斑病和褐斑病,是花生上常见的两种叶部病害,在田间常同时发生,症状相似,主要造成叶片枯死、脱落,发生普遍,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40%以上。

症状

主要发生在花生生长的中后期,褐斑病始发期比黑斑病稍早,因此国外把前者称做早斑病(peanut early spot),把后者称做晚斑病(peanut late spot)。两种病害都以为害叶片为主,也可为害叶柄和茎杆。

两种病害发病初期均形成褐色小点,扩大后在叶片上形成褐色圆形病斑,在叶柄和茎杆上形成褐色椭圆形病斑。两种病害的区别在于:黑斑病的病斑较小,直径多为2~5mm,病斑颜色较深,呈黑褐色,且叶斑正面和背面颜色基本相同。老病斑周围常有淡黄色晕圈,在叶片背面病斑上产生大量黑色小点(子座),排列呈同心轮纹状。褐斑病的病斑较大,直径4~10mm,病斑颜色较浅,叶斑背面比正面更浅,一般正面为茶褐色,背面则为黄褐色,初期病斑就有明显的黄色晕圈。主要在叶片正面病斑上产生小黑点(子座),散生且不明显。潮湿时,两种病害在小黑点上均产生灰褐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一张叶片上病斑可达几十个,造成 叶片干枯、脱落,茎秆枯死。

病原

病原为球座尾孢菌Cercospora personata Berk.et Curt,褐斑病的病原为花生尾孢菌C.arachidicola Hori,均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两菌的有性态均为子囊菌亚门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

黑斑病菌子座主要产生于叶斑背面,半球形,暗褐色;分生孢子梗丛生,褐色,不分枝,短粗,0~2个分隔,上部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倒棍棒状或圆筒状,短粗,大小为18~60μm×5~11μm,褐色,分隔少,多数为3~5个。褐斑病菌子座主要产生在叶斑正面,暗褐色,不明显。分生孢子梗丛生或散生,黄褐色不分枝,较细长,0~2个分隔,上部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倒棍状或鞭状,细长;无色或淡褐色,分隔多,多数为5~7个。黑斑病菌生长发育温度范围为10~37℃,最适温度为25~28℃;褐斑病菌最适温度也为25~28℃,但最低温度为5~10℃,最高为33~36℃。

发病规律

花生叶斑病菌主要以子座、菌丝团、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中越冬,也可以子囊壳在病残体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壳、种子上越冬。来年当外界条件适宜时,子座和菌丝团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昆虫传播,由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寄主,在22~23℃时,潜育期为3~4d,1周后开始产孢,进行再侵染。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染均需较高的温度和湿度,在7~9月份若降雨多,发病就重。连作田比轮作田发病重。土壤肥力差,生长衰老,分枝稀少的植株黑斑病发生重。肥料充足,枝叶茂盛的植株褐斑病发生重。品种间发病轻重存在差异,一般直立型品种较蔓生型品种抗病,同一品种幼嫩器官、生长前期较抗病。

病害控制

1.花生收获后要尽量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及时翻耕,实行轮作。

2.选育种植抗病品种,目前生产上还没有高抗和免疫品种,可种植较抗病的鲁花9号、鲁花13号、鲁花11号、群育10

1、P12等品种。

3.及时喷药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施80%喷克、75%百菌清、50%多菌灵、75%代森锰锌等,喷药时可加入0.1%助杀或害利平做展着剂,一般15d左右喷1次,共2~3次,有较好的防病增产效果。 向日葵列当

Sunflower Broom Rapes 又称独根草、毒根草。是向日葵种植区重要的寄生性杂草。

症状

向日葵被列当寄生后,植株矮小,叶片变黄,花盘直径变小,籽实瘪粒数增加。一般一株向日葵寄生15株列当,可产30%~40%的瘪粒,寄生数量多者向日葵早期就死亡。

病原

向日葵列当(也称弯管列当)Orobanche cernua Loefling.异名为:O.cumana Wallr.,O.cernua Loefling var.cumana (Wallr.)G.Beck.。向日葵列当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单生,直立,肉质,有纵棱,淡黄色紫褐色;地下部分为黄白色,高度变化较大,一般在20cm左右;叶片退化成鳞片状,无柄,无叶绿素,螺旋状排列于茎杆上;列当靠吸根深入寄主根内吸取营养,花序排列紧密为穗状;每株有花20~70朵;两性花,蓝紫色,花冠呈屈膝状;花萼5裂;苞叶狭长披针状,雄蕊4枚,2长2短;雌蕊1枚。蒴果常2纵裂,内含大量深褐色极小的种子,种子形状为不规则形有纵横网纹,重量极轻,10万粒种子仅重1g。

发病规律

向日葵列当以种子在土壤或混在向日葵种子中越冬。列当种子发芽形成细小的丝,细丝接触到寄主根时便侵入,形成吸根吸取营养。列当小苗出土后形成茎而在土内继续不断的形成幼茎,有的可达100多根,都寄生在向日葵根上。土中以5~10cm的列当数量较多。每一朔果可结实1200~1500粒,每株列当的种子约5万~10万粒。列当种子极轻,可随风进行传播。列当种子在土中只要环境条件适合就可发芽。并在土中可存活10年以上。列当的开花习性是无限性的,在向日葵的整个生育阶段都可发生,只要温度合适可一直开花,田间7月~9月下旬为列当开花期,从果实到种子开始成熟约需15d左右。目前,国内主栽的向日葵品种,如匈牙利4号,长岭大棵等对列当都是感病的;“先进工作者”是抗病的。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列当在连作地,碱性土壤及阴湿的地块发病较重。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以种植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配合化学药剂防治。 1.栽培抗病品种 食用向日葵中的食葵3号、辽葵杂4号、辽葵8377等都较抗列 当。

2.加强农业栽培管理 向日葵播种前筛除夹在种子当中的列当朔果和其他的种子。列当出土后结合铲趟切断其幼茎,铲断带花的列当并深埋。实行8~9年以上的轮作,作物以禾本科作物为宜。

3.药剂防治 向日葵播后苗前,列当萌动前进行土壤封闭。如地乐安1.5kg/hm2,氟乐灵2.25kg/hm2(混土)。当向日葵花盘达10cm时向地表及列当植株喷2,4-DEC0.2%~0.5%,每hm2用药4500~5250ml,48%氟乐灵EC及拉索乳剂都有较好的防效。也可使用草甘膦在列当出土盛期涂抹或使用草甘膦喷雾,防治效果在3.87%~85.21%。

油菜菌核病

Rape Sclerotinia Rot

油菜菌核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欧洲春油菜发病较重,一般损失5%~10%,严重时可达50%。我国所有油菜产区均有发生,以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最为严重,发病率为10%~80%,产量损失5%~30%。

症状

苗期:接近地面的根颈与叶柄上,形成红褐色斑点,后转为白色。病组织变软腐烂,长出大量白色棉絮状菌丝,后期长出黑色菌核。重者可致苗死亡。

成株期:茎、叶、花、角果及种子均可感病。叶发病后,初为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为圆形或半圆形斑,有2~3种不同颜色轮层,中央黄褐或灰褐色,中层暗青色,外围淡黄色。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展,全叶腐烂;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茎与分枝发病,初为淡褐色长椭圆形、棱形、长条形绕茎大斑,稍凹陷,有同心轮纹,水浸状。后变为灰白色,边缘深褐色。组织腐烂,髓部消解,皮层碎裂,维管束外露呈纤维状,病部长有白色菌丝,故称“白秆”、“霉秆”等,后期转变为黑色菌核。花瓣感病产生水浸状暗褐色无光泽小点,后整个花瓣为暗黄色,水浸状。潮湿时可长出白色菌丝。角果发病,形水浸状成褐色斑,后变白色,边缘褐色。潮湿时全果变白腐烂,长有白色菌丝,后形成黑色菌核。种子发病,表面粗糙,无光泽,灰白色。

病原

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菌核黑色,鼠粪状或球形、不规则形,成熟菌核外皮黑色,髓部粉色至米黄色,为疏丝组织组成。菌核萌发可产生1至数个柄,柄褐色,顶部膨大形成子囊盘。子囊盘黄褐色,子实层由子囊与侧丝栅状排列组成。子囊长圆形,顶部钝圆,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透明,椭圆形。

此菌能寄生于64科225属的383种植物上,其中以十字花科、菊科、豆科、茄科、伞形科和蔷薇科植物为主,我国发现36科199种植物被侵染,其中重要的经济作物除油菜外,还有向日葵、大豆、花生等。

病害循环

此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种子和病茎中越夏越冬。其次以菌丝在病种中或以菌核、菌丝在野生寄主(如荠菜、紫罗兰、刺儿菜、金盏菊等)中越夏(冬油菜区)越冬(冬、春油菜区)。越夏菌核在秋季有少量萌发,产生子囊盘或菌丝侵染油菜幼苗,在自然条 件下仅四川盆地发现较多。大多数菌核越夏越冬后,至翌年2~3月才萌发,主要产生子囊盘,51d后成熟,释放大量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和黏性物质一道放射出来,黏附在油菜组织上,条件适合时可萌发侵入寄主。在田间条件下存活期可长达12d,存活时间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特别是温度与水分。空气传播子囊孢子放射高度为1m以上,大多数在16cm高度沉降,浮游在空中的子囊孢子可随气流飘至数十米至数千米距离。孢子侵染花瓣和花药,感病的花瓣和花药落到叶上,引起叶片感病。病叶腐烂黏附茎秆上导致茎发病,在病部产生菌核,菌核可随排水沟或田间灌溉水流传播,在流水中可存活10~21d,混入种子或土中越夏越冬。

发病条件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气候、品种抗病性和栽培条件关系密切。

气候因素:我国冬油菜区因温度不同播种期不一致,开花结果期相差较大,一般长江上游区早,下游区迟,相差约1个月;江南早,江北迟,相差约半个月。地区间病害发生期也相应地迟早不同,这主要是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还影响油菜花期长短,油莱开花期气温降至适宜范围(14~18℃〉以下,花期明显延迟,寒流到来的天气,造成花器受冻大量脱落,有利病菌侵染。除温度降低外,还伴随大风与降雨,造成油莱倒伏与田间高湿度,加重病害发生。

雨量多少和雨日持续时间会影响土壤含水量与田间空气湿度。在油菜抽苔开花期主要影响菌核萌发、子囊盘形成与子囊孢子释放、萌发及侵染,菌核萌发与子囊盘形成需要连续10d以上的土壤湿润。开花后期至结果期降雨主要影响病菌在田间的传播。雨量多,雨日长,田间湿度大,油菜叶片易衰老,病斑扩展快而大,可使整叶腐烂黏贴茎上,病菌易传播至茎,同时茎、枝上的病菌由于湿度大长出繁茂菌丝,利于接触传染。

在子囊盘形成期间,日照时间长、空气和土壤湿度低,子囊盘寿命很短。日照充足,油菜木质化程度高,抗病力增强。长江中、下游,油菜开花期间,平均月日照时数在160h以下,相对湿度80%以上病害重。风对降低油菜株间湿度,调节蒸腾和光合作用有一定作用,可以促进油菜生长发育健壮,减轻病害。

栽培管理条件:油菜与稻田轮作发病不重,主要是淹水条件减少了菌源。油菜与旱地作物轮作时间愈长,面积愈大,效果愈好,轮作作物种类不同,效果各异。与大、小麦轮作发病最轻,其次为蚕豆和豌豆。在油菜正常播种范围内,播种愈早发病愈重。播种早,开花期长,与子囊盘形成期吻合时间长,感病机会多,发病重。氮肥施用过多,促进茎叶生长,植株组织柔嫩,抗病力低。植株繁茂,田间湿度大,且易倒伏,加重病害。氮素用量由1kg增至7.5kg,病害加重1倍。

品种抗病性:3种类型的油菜品种中,以芥菜型抗性较好,甘蓝型次之,白菜型最感病。但油菜品种中无高抗的品种,中国油料研究所选出6个抗病性好的材料,即RVS-

1、

2、

3、

4、5和6,大部分从甘蓝型油菜中选出。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以农业措施为主, 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如中油82l、中成4号抗性较高。

2.减少初侵染源 如水旱轮作:旱地油菜的轮作年限应在2年以上,且应大面积实施;选种和种子处理:选无病株留种,筛去种子中的大菌核,然后用盐水(5kg水加食盐0.5~0.75kg)或硫酸铵水(5kg水加硫酸铵0.5~1kg)选种,并用清水洗种;也可用50℃温水浸种l0~20min或l:200福尔马林浸种3min。油菜收后深耕,在油菜抽苔期培土。

3.改善油菜生态环境 如重施基肥、苗肥,早施或控施蕾苔肥,施足磷、钾肥,防止贪青倒伏。深沟窄畦,清沟防渍。在油菜开花期摘除病、黄叶。适时播种,适当迟播。

4.药剂防治 常用药剂为:40%菌核净(纹枯利)、50%多菌灵、50%异菌脲、40%灭病威、70%甲基硫菌灵、50%速克灵、50%氯硝胺、50%菌霜、50%扑海因等。油菜开花期,叶病株率10%以上,茎病株率1%以下时开始喷药,每次间隔7~10d。

第19篇:病害防治实习

一、网箱养殖海水鱼病害实习

实验目的:到网箱养殖现场调查掌握鱼病诊断的方法

实验要求:理解鱼病诊断的常规步骤

思考题:鱼病诊断需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答案:从现场调查、临床诊断、实验室检验三方面入手

二、细菌病的病原分离,初步鉴定

实验目的:掌握细菌分离和鉴定的方法

实验要求:熟练掌握细菌分离实验

实验材料:

1、体表病灶接种培养

2、解剖并对肝脏进行接种培养

3、培养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实验结果:该实验中共分离细菌3株,其中均为革兰氏阴性菌

三、中华鳖的病害实习

实验目的:到中华鳖养殖场熟悉在中华鳖养殖中的常见病害

实验要求:理解嗜水气单胞菌在中华鳖养殖中的巨大危害

思考题:通过现场问询和调查,在中华鳖养殖中的常见病害有哪些?

答案:自理

四、中华鳖细菌性病原的药敏试验

实验目的:理解药敏实验对细菌性疾病防治的重要意义

实验要求:掌握药敏试验的基本步骤

实验步骤:

1、取实验三所收集中华鳖细菌性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2、取梯度浓度的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SMZ、氟苯尼考、氧氟沙星、蒽诺

杀星等药物分别对细菌进行处理

3、取对细菌杀灭率为100%的药物的最低浓度作为治疗浓度

实验结果:嗜水气单胞菌对青霉素、氟苯尼考和蒽诺杀星高度敏感,对土霉素和SMZ中

敏感,对链霉素不敏感。

五、贝类病害的野外观察

实验目的:走访东风螺、珍珠贝、牡蛎和鲍鱼养殖场,了解贝类养殖常见病害

实验要求:了解上述贝类的主要病害

思考题:在你所走访的过程中所了解贝类病害主要有哪些?

答案:东风螺跑肉病、吸管水肿病;珍珠贝黑心肝病、牡蛎才女虫病、鲍苗脱板病等。

第20篇:鲟鱼病害防治

鲟鱼病害防治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是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我国采取了人工增殖放流等技术措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每年向长江放流约5万尾15cm以上的中华鲟幼鱼,这些幼鲟是人工养殖获得,同时为实现中华鲟的全人工繁殖,从1997年开始我们人工养殖了部分后备亲鱼。在中华鲟的幼鲟培育和后备亲鱼的人工养殖过程中,养殖集约化程度高,生活环境和行为状态的改变以及人工饲料的营养不平衡都可直接或间接导致中华鲟机体病变。由于中华鲟人工养殖历史较短,对中华鲟病害的系统研究还未开展,历来关于中华鲟病害的报道仅见于文献[1]中列举的几例。目前,对多数中华鲟病害的诊治均采用一般水生动物疾病的诊疗程序,参照常规养殖品种和其他鲟鱼疾病的研究结果进行防治。本文对近几年中华鲟养殖过程中所遇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中华鲟物种保护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细菌性败血病

症状 病鱼行动迟缓,摄食量下降,体表症状为腹部、口腔周围、骨板基部出血,肛门红肿,鳃丝颜色较淡;剖检有淡红色腹水,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有坏死灶,后肠及螺旋瓣出血发炎,并充满泡沫状粘液物质。

病因 该病是由于鱼体经常被操作产生应激反应过多或鱼体受其他病害侵袭后引起的继发性感染。杨治国(2001)在感染此病的俄罗斯鲟和杂交鲟的病灶部位分离出该病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该菌在自然界尤其是水体中广泛分布,为条件致病菌。

危害 该病可危及人工养殖的各种规格的中华鲟,在管理不善、连绵阴雨天时较易发病,其来势猛、传播快、感染率高,如控制不及时,死亡率很高。

治疗 ①池水消毒,全池泼洒二氧化氯,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g。②内服治疗,每100kg鱼每天用恩诺沙星2.0g拌饵,分4次投喂,6d为一疗程。

预防 ①减少对鱼体不必要的操作,保持池水清洁。②定期用二氧化氯(0.3g/立方米)、聚维酮碘(0.5g/立方米)等药物进行水体消毒,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抗菌药物及维生素A、E等。

2 肠炎病

症状 病鱼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检查病鱼,可见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流出;解剖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或者全肠呈红色,肠内无食物且积黄色粘液。

病因 在水温高于20℃时,因养殖水体水质变差或鲟鱼摄食变质饲料易发此病。该病由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感染所致。

危害 中华鲟稚、幼鱼(250g以下)易染此病,若不及时治疗,常引起大量死亡。

治疗 每100kg鱼每天用2~4g大蒜素或痢特灵,拌饵投喂,连服5~6d。

预防 ①投喂天然饵料,一定要新鲜;投喂人工饲料,要选用颗粒大小适中、未变质的全价饲料。②尽量做到定时定量投喂,定期投喂药饵(每10kg饲料中添加大蒜素2g)。

3 肿嘴病

症状 病鱼口部四周充血、肿胀,有时伴有水霉着生,口腔不能活动自如,摄食困难。

病因 该病经常发生在幼鲟转食期间,由于池底残饵较多,清洗不及时,幼鲟在此摄食时易导致嘴部发炎。从该病对一些抗菌药物较为敏感的现象来看,普遍认为该病由细菌感染引起。但目前未见有关病原的筛选、回感、鉴定等详细研究资料。

危害 该病在20cm以下的幼鲟阶段发生较多,可造成幼鲟死亡。

治疗 ①池水消毒,全池泼洒恩诺沙星1g/立方米水体,连泼3d;②内服治疗,每100kg鱼每天用土霉素3g拌饵投喂,连喂3d。

预防 及时清除池中残饵,定期对饲料台进行消毒。

4 烂鳃病

症状 病鱼体色较淡,行动迟缓,离群独游;鳃丝发白,呈斑块状腐烂,其上覆盖带泥土杂物的胶混粘液。

病因 因养殖水体水温偏高(25℃以上),有机质含量高,某些有害细菌生长旺盛,毒力增强,感染鱼体所致。

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20cm以下的幼鲟。染病后2~3d,病鱼因呼吸困难而死。 治疗 ①池水消毒,全池泼洒二氧化氯0.3g/立方米水体,连泼2d。②内服治疗,土霉素拌饵投喂,每天用药50mg/kg鱼体重,连用3~5d。

预防 及时更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

5 水霉病

症状 受感染的孵化中的中华鲟卵上,菌丝像根状物浸入卵膜,外菌丝穿出卵膜或辐射状浸在水中,使鲟卵看起来像一个白色绒球。体表受伤的中华鲟也易继发感染水霉,病鱼伤处灰白色,孳生大量棉絮状水霉菌丝,患病中华鲟早期离群在水体上层不正常游动,不摄食,鱼体逐渐消瘦,直至死亡。

病因 在15~20℃水温条件下,未受精的卵或鱼体的受伤部位先着生水霉,然后向受精卵或鱼体正常组织蔓延。该病由水霉属(Saporlegnia)和绵霉属(Achlya)等水生真菌寄生引起,常见种类有同丝水霉(S.monica)、鞭毛绵霉(A.flagellata)等。

危害 中华鲟卵及受伤中华鲟易感染此病,其对孵化中的受精卵危害较大,受精卵死亡率可达70%~90%。

治疗 ①每天用孔雀石绿(6g/立方米)溶液浸泡鱼卵10min。②全池泼洒食盐、小苏打合剂,用药量为食盐400g/立方米水体+小苏打400g/立方米水体。

预防 ①提高鲟卵受精率,改进孵化方法,保持良好水质,或采用人工方法不断清除坏卵乙②放养仔、幼鱼的鱼池池壁池底要光滑,避免鱼体擦伤。③运输、转池和放苗时,操作要细致,经过操作后的鱼苗下池时,须用2%~3%的食盐水浸洗5~10min消毒。

6 车轮虫病

症状 病鱼体表无光泽,消瘦,游动迟缓。打开鳃部,可见鳃丝暗红色,粘液较多。镜检可见在体表和鳃上有大量车轮虫寄生。

病因 中华鲟在河水或池塘水作水源的池中养殖时易感染,此病由车轮虫(Trichodina)寄生引起。

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静水池中培育的稚、幼鲟,大量寄生时,虫体成群地聚集在鳃的边缘或鳃丝缝隙里,破坏鳃组织,严重影响鱼的呼吸机能,使鱼死亡。

治疗 全池泼洒福尔马林,每立方米水体用药30g。

预防 ①鱼池在放苗前用生石灰(150g/立方米)或高锰酸钾(20g/立方米)彻底消毒。②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

7 小瓜虫病

症状 患病鱼体日渐消瘦,游泳能力大大降低,且浮躁不安,食欲减退。肉眼观察,病鱼体表布满白色小点,在鳃丝和鳍条处严重。镜检体表粘液或鳃丝可见大量多子小瓜虫。

病因 该病由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寄生引起,多发于水泥池静水饲养的中华鲟苗种,在水温20~25℃条件下,易暴发此病。

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15cm以下的中华鲟幼鲟,虫体侵袭鱼的皮肤和鳃瓣,在组织里以组织细胞为营养,引起组织坏死,阻碍呼吸,导致鱼窒息死亡。

治疗 ①提高池水温度至30℃进行控制,效果较好。②按每立方米水体0.38g干辣椒粉和0.15g生姜片的剂量,混合加水煮沸后全池泼洒。

预防 ①鱼池在放苗前应用生石灰(150g/立方米)或高锰酸钾(20g/立方米)彻底消毒。②增强鱼体体质,在水泥池养殖鲟鱼过程中,应保持一定的流水量。

8 气泡病

症状 病鱼游动缓慢、上浮贴边,或分布在水流较缓处的中上层水中,病重者腹部膨大明显,下沉困难。肉眼检查,可见在口前两侧的两条沟裂内有许多呈线形排列的气泡;剖腹可见部分胃内有食物,肠内有黄色粘液和气泡。镜检鳃丝发白,鳃丝间粘液较多,有许多小气泡,鳃丝完整。

病因 本病是水中氮气或氧气含量过饱和时(氮气饱和度达125%以上时即会发生氮气所引起的气泡病;在氮气饱和度达130%以上时,短时间内即会引发致命的危害),使得鱼的肠道、鳃、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进而使微细血管产生栓塞,造成组织水肿等现象,而使鱼死亡。养殖用水使用地下深层水或自喷地表水时,极易取到氮气过饱和的水而引发此病。

危害 该病对中华鲟幼鱼(15cm以下)造成危害最大,严重时,3~5d就可使大部分的鱼死亡。

治疗 ①全池泼洒食盐,使池水浓度为0.5%。②把有病的鱼收集到经处理过的较低温水中,加大水流速度,增加鱼的运动量,使鱼通过体循环,较快地排出体内气泡。

预防 ①减少水源过度曝气,防止水源中气体过饱和。②幼鲟转食期间,池中充气头罩上网罩,可避免鲟鱼误食气泡。

9 红斑病

症状 患病仔鱼卵黄囊前端或下部或两侧以及背面、尾端下部等部位出现有血红色的点状斑块,病苗常于水面游动。

病因 该病由水蚤、虾类咬伤引起,或孵化设备、仔鱼护养池表面粗糙、流速过大引起。

危害 此病主要危害开口前期的仔鲟,患病后的仔鲟大约可存活10d。如不及时治疗,可明显降低仔鲟成活率。

治疗 彻底清除水蚤等敌害生物,合理控制孵化池、护养池的水体流速。

预防 孵化池、护养池的池底、池壁应光滑,用水水源应经60目以上的纱窗布过滤。

10 大肚子病

症状 病鱼体色正常,腹部膨胀,腹部向上浮在水面无力游动;解剖胃中食物较多,肠道边有气泡,有的胃中食物不多,但有气。

病因 该病为消化不良或肠内厌氧菌过量繁殖引起。

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转食期间的中华鲟幼鱼,染病率低,传染率也不高,患病幼鱼不会很快死亡。

治疗 每千克饲料添加氟哌酸2~6g+干酵母8~12g,拌饵投喂,5d为一疗程。

预防 改善水环境,降低养殖密度,增加水流量。

11 蛀鳍病

症状 病鱼游动失去平衡,在水体上层靠池边活动;肉眼可见病鱼胸鳍、尾鳍破损、分叉,严重者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继发水霉。

病因 在鲟鱼开口期或转食期,由于放养密度过大,规格不整齐,个体大、活动强的幼鲟把个体小、活动弱的幼鲟的鳍条当食物咬伤,形成蛀鳍。

危害 该病主要发生在稚鲟开口期和幼鲟转食期,易继发水霉引起死亡。

治疗 及时挑出患病幼鲟,用3%食盐水消毒10min后,另池单养,以防继发水霉引起死亡。

预防 ①保持鲟苗放养密度合理,同池鱼规格整齐。②仔鲟开口期和转食期要少量多次投喂充足适口的饲料。

12 营养性贫血

症状 病鱼食欲减退,生长缓慢;肉眼可见体色变淡,鳃丝粉红色,肝、肾颜色变淡。血液学分析显示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至20~25g/L),红血球数量减少(至3×10E5~/μL或更少),幼红细胞比例增高(由20%增高到40%或更高)。

危害 长期食用营养成分较差饲料的中华鲟易显现此症状。直接引起死亡的不多,但由于这种病鱼的组织长期贫血,鱼体免疫力下降,易感染其他疾病。

病因 该病系由于饲料的主营养成分、维生素和一些微量元素不平衡,不符合中华鲟的营养需求而引起。

治疗 根据中华鲟的规格,改用适合各年龄阶段的专用全价配合饲料。

预防 ①使用某种饲料前必须了解该饲料的营养成分是否符合中华鲟的营养需求。②严格控制饲料的储存条件和时间,以防饲料变质。

13 营养性中毒症

症状 病鱼拒绝摄食,身体变瘦;肉眼可见病鱼体色灰白,鳃丝粉红色,肝脏由棕黄色变为淡黄色。血液学分析显示血红蛋白含量降低(低于14g/L),红血球数量减少(至2.5×10E5个/μL或更少),幼红细胞比例增高(增高到40%或更高)。

病因 该病由变质饲料里的一些毒素(脂质过氧化物、毒枝菌素、细菌内毒素等)被鱼摄入后直接引起。

危害 各种规格的中华鲟摄食变质饲料后均产生此病症。长期食用这种饲料可引起10%~40%的鱼体死亡。

治疗 投喂新鲜饲料,并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解毒药物(如壳聚糖、维生素A、E和C等)。

预防 不投喂过期变质饲料。

设备病害整改措施
《设备病害整改措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