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工作总结

拟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7-20 07:48:09 来源:其他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团工委工作总结拟

团工委2012年度工作总结

2012年,团工委在团区委和局党工委、管理局的领导下,在各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始终坚持服从服务于大局,结合共青团实际,深入贯彻区第二次团代会会议精神,努力创新工作思路、创新服务领域、创新活动载体、创新领导方式,按照“亮化品牌、深化机制、强化服务”工作思路,突出实践特色,用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思路,科学的方法,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措施,通过抓调研、抓创新、抓教育、抓活动、抓项目,凝聚青年、服务青年,聚精会神抓团建,围绕团建促发展,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贡献力量。

一、2012年团工委工作回顾

2012年北部新城建设管理局团工委圆满完成局党工委和团区委确定的各项任务,团的工作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新突破:一是扬帆起航,创建队伍,引领青年干事创业。团工委成立,激发青年活力,在服务经济建设中创造了新业绩。二是注重培训,发挥作用,服务大局有了新贡献。三是形式多样,活动丰富,团的工作有了新载体。四是广泛动员,奉献爱心,奉献工作有了新网络。五是坚持“党建带团建”,团的自身建设有了新加强。回顾总结我们的工作,主要有这样几点体会 :

一是理清思路,创新观念,开展团工委工作。牢牢把握 服务建设发展、服务党政中心工作这个大局。共青团工作只有更好地融入大局中,紧紧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去思考去谋划,才能有作为,才能以作为求地位,才能永葆共青团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定期召开团工委会议,积极建言献策,服务新城建设发展。牢牢把握服务青年这个根本,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从青年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他们的学习、成长、成才、就业、生活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使共青团组织真正成为青年依赖的“青年之家”。

二是坚定理想,着眼实效,夯实团工委队伍的思想基础。紧密结合团员青年实际,定期通过主题团日活动认真学习了区委会议精神和团区委第二次会议精神,要求全员参学、全程参学。结合“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90周年,紧扣“青春献祖国、永远跟党走”的主旋律,组织团员青年走访慰问老革命战士、参观“革命精神展”,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团员青年回顾光荣历史,继承优良传统。积极参加团区委举办“学习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为宜秀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主题演讲比赛,认真宣传、精心选拔选手。认真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系列活动。

三是创新载体,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共青团生力军作用。

四是务实创新,科学举措,推进团工委工作的发展。第一,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构筑行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构筑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柱,打牢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共青团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第二,深入开展青春建功新北城行动。不断拓展青年参与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动员青年力量积极服务北部新城建设。第三,深入开展青年和谐文化建设行动。要按照满足青年文化需求、繁荣青年文化活动、塑造青年文化精品、培育青年文化人才、发展青年文化事业的要求,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促进和谐文化发展。

过去一年,团工委工作取得的成绩,得益于管理局和团区委领导的深切关怀和有力指导,这对团工委的工作是极大的鞭策和鼓舞,也确保了团工委事业的健康发展。过去的一年,团的各项工作以务实求发展、以特色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在探索中不断改进,在改进中不断加强,在理念创新和工作实践上都有了新突破、新进展。

二、2012年北部新城建设管理局团工委工作展望 在下一步工作计划在中,团工委将进一步以创新求突破,以创新求发展,不断提升北部新城的团建水平,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真正激活基层团组织的活力,努力逐步实现“两个全体青年”的奋斗目标。

一是认真做好团工委组织格局创新试点准备工作,进一步探索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新思路,按照编制内外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和“优势互补、结构需要、合理搭配、有利工作”的原则,以“1+3+X”工作新模式为团工委配备干部,将吸纳热爱党、对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有感情、在青年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各方面青年能人,使团工委委领导班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良好的青年群众基础。通过组织格局创新,加强基层组织和基层工作,激发基层活力与创造力。 二是着力抓好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团组织工作。切实将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团组织工作,推动规模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重点社会组织团建工作。根据团建工作的需要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实际,对团的组织设置、隶属关系,团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方法等问题,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区分层次,分类指导,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团建工作有章可循,规范运行。

三是推进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团的工作水平。要求团组织和团干部要坚持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通过学习增强全心全意为青年服务的宗旨意识;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的能力;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推荐第2篇:拟上市公司法务工作总结

法务工作总结

2012年6月入职进入法务部,主要从事合法合规审核工作,合同、案件、知识产权、投融资事务、法律咨询及培训、劳资纠纷等,随着公司上市进度的加快,目前也在配合证券部做一些IPO方面的工作。现在我已经工作三年有余,对各项工作不可谓不熟悉,起码自己经历过的事务已经有一定的理解,希望自己的总结能为今后的工作安排作个参考。

1、首先是对于合同的管理,刚工作的时候我对于合同管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合同的评审,只要认真的看完合同,提出修订意见即可。但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了解到合同管理不仅包括合同签订前的审核,还包括合同审核的流程设计、OA上合同管理方案设计落实、合同档案管理、合同编号、合同范本库的建立等。合同的评审是日常工作中工作量最大的,但除了个别重大复杂的合同,大多数合同都是法律关系清晰、权利义务明确的合同,法务的审核主要从严谨角度力求最大力度的保护。而对于合同的宏观管理,则需要耗费更大量的时间,同时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和相关业务部门进行沟通协商,既要有制度上的约束力,也要尽可能得到业务部门的认可,这样才能执行下去。一份合同需要经过哪些部门哪些级别的领导进行审核,各部门在合同评审流程中的工作重点等评审流程问题是合同审核前就需要明确的,可以说合同的审核不能只看法务的意见,法务由于专业的局限,对于很多技术性的数据参数等是无法进行实质审核的,合同的评审应当由不同的部门站在各自专业的角度提出各种问题,这样审核下来的合同才能确保真正降低潜在风险。当然,不得不承认,增加合同评审环节确实可以对合同的实质内容进行非常严谨的把控,但带来的弊端是效率的降低,审核的人员增加了,必定延长合同审核的时间,给具体经办部门带来不小的工作压力。因此,引入现代的OA办公系统,就可以很好的协助解决这样的问题,各审批环节在电脑系统中根据一定的条件判断进入下一节点,系统上的操作免去了纸质审核带来的种种不便,无需各个部门的找人签字。

经验一:工作不是一个部门的工作,也不是一个人的工作,要注意协调部门间的共同工作,并善于运用工具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2、其次为在外聘律师给的模板上进行各种文件的编写:股权转让、新公司的设立、公司工商变更等,看起来绝大多数的工作还是仅限于文字和格式上的整理和修改,具体的内容需要投资部的领导进行确定,但作为法务人员,做此类工作时,还是可以从中进行学习和借鉴。法律文件的严谨决定了此类文件要有一定的形式,不能过于粗糙,要体现出公司制作此类文件时的严谨态度,因此律师给出的文件格式可以为从未接触过此类工作的人指明一个起草文件的方向。同时,像章程或合资协议等,要考虑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我方委派几位董事,对方委派几位董事,经理人员,法定代表人的人选,股东会的议事规则,董事会的议事规则等,这方面的内容要去我们对《公司法》有较为熟悉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够指导实际的运用。特别需要注意法律法规的更新和变化,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避免信息滞后带来的工作上的误差。

当公司还是有限责任公司时,对股东会、董事会等会议并没有严格的程序要求,只要不违反法律的明确规定就可以,公司的很多决议或决定其实就是股东协商一致并在文件上签字,没有召开会议,程序性的文件也没有准备。但随着公司股改完成并进一步进入上市辅导期,公司的“三会”不仅要在内容上更加严谨,在程序上也要求股东和董事实际召开会议,并作出决议。在文件的准备上也更加严谨,有一套更加详细的文件清单,既有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监事会决议等实质性内容的文件,也有股东签到册、会议通知等程序性的文件。进入辅导期后,在决议文件的内容上,要严格遵循《证券法》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及上市管理办法》的规定,对需要披露的信息进行披露,而这些在一般的有限责任公司中是没有要求的。

经验二:文字材料的准备要以法律法规的熟悉为前提,公司性质不同,对各项决议的内容和程序也有不同的要求,要及时转换原有思路,以拟上市公司的要求来规范工作。

3、IPO方面的工作,我接触的比较晚一些,但因为一直和证券部同属于一个领导,所以对证券部的工作稍有耳闻目睹。

公司在还是有限责任公司的时候,仅有一个外资法人股东,是外商独资企业。为满足股份有限公司对股东人数2-200的规定,公司进行了股改,变成中外合资企业,股东变为6个。之后为扩充资本,公司又与鼎晖等投资方进行谈判,并确定入股计划,实施增资,至申报前,公司已有股东9名。新股东进入公司的前提是一系列的尽职调查,公司财务部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提供各种资料进行审核。2014年12月,公司终于进入上市辅导期,距上市申报的日期越来越近。律师和券商在辅导期间正式开始紧锣密鼓的编写IPO招股说明书,而他们出具意见的依据全部需要各种证据的支持,因此各子公司开始掀起开具合法合规证明的浪潮,叫苦不迭却又无可奈何,还有各种资质证书、诉讼仲裁、重大合同、土地房产、知识产权等等文件,全部都要在短期内收集完毕。中介机构的吃住行、会议的安排、费用的报销、会议资料的准备,一下子将法务部占据了法务部大部分的工作时间。

经验三:看似没有联系的工作,在必要的时候却成为主要工作,多多留心与自己相关的其他工作,并在新工作中锻炼另一种能力,培养另一种经验。

推荐第3篇:拟聘书

拟聘书

为加强对从事旅客运输驾驶员的管理,确保广大旅客生命财产安全,经***********运输公司核实同意。***同志为我公司聘用从事旅客运营的驾驶员,对该驾驶员从业资格证报请市运管处资格确认。

驾驶证号: 从业资格证号:

*********运输公司 2014年6月13日

推荐第4篇: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春日忆李白》导入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和南北朝时两位著名诗人庾信、鲍照的作品一样。李白啊,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这无语的春之绿树,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探讨一下我们的诗作呢?

二、作者简介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为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三、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拟,摹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四、背景简介: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阀”,其义为功劳;“阅”,其义为资历,用来张贴功状。后世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且他们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股社会力量。其后代承家学而累世为官,到东汉中叶便有了世代官宦的大姓豪族。

东晋和南北朝前期的门阀制度有多个方面的内容,但最主要的特征是按门第高下、血缘选拔任用官吏。一个人只要具有士家大族的血缘,不论其当时有无官职,都可以保持其原来的门第等级,享受其应有的特权;不论其德才如何,都可以按人品的品级获得相应的官职。

《拟行路难》(其六)(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蹀躞(diéxiè.小步走路的样子)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咏史·郁郁涧底松(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五、阅读诗歌 ,整体感知

1、诗意理解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2、本诗的关键词:“命”“愁”

3、感情线索:

认命——不认命——认命

抨击

悲愤 无奈

4、主旨(让学生归纳出来)

本诗的主旨仅是言愁吗?(品出言外之意)

1、地位低下,无言的资格,自然不敢言。

2、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无言的自由。

所以,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士有志难申的慷慨不平的呼声。诗歌不仅是言愁,而且抒写心中愁愤不平之气。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的怀才不遇,抒发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5、本诗的感情基调 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6、描绘的形象:描绘了一个面对社会的不平等、门阀制度的黑暗而有志难申、心中愁愤不平的寒士形象。

六、详解诗句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 2

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笔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2、第三四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含有反讽的语气,作者越是说人生有命是正常的,越能显示这一现实的荒唐。越是平静地说“安能行叹复坐愁”,就越是透露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一颗被压抑的心灵。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3、第

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第

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5、全诗小结: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七、写作特点

1、语言质朴。近乎口语,明白晓畅。

2、此诗以真情动人。

3、音律也很独特。一与

三、二与四分别押韵,错落有致。

八、古往今来,有很多诗都言愁,言愁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但所言之愁又有何不同?请举例说一说。

1.思家思乡之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相思之愁: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忧国亡国之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九、课后习题

1、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第三句中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2、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明确: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都是写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从语言风格来讲,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跳荡雄肆。

推荐第5篇: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教案

一、导入

“诗言志”-《湘夫人》是屈原借湘君与湘夫人“爱而不现,现而不见”忧伤、惆怅来写自己的忠君爱国思想。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习《拟行路难》,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及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初读文本、把握感情

1、释题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本为汉代歌谣,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本篇是第四首。

2、读诗歌,找诗眼——愁 初步探讨问题:诗人愁什么?

为什么愁? 愁得结果?

四、再读文本,知人论世

1、鲍照简介”

鲍照,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鲍照的七言诗对后代尤其是唐朝近体诗有重大影响。

鲍照《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山水诗鼻祖——谢灵运

五、内容赏析,合作探究(小组探讨 7分钟)

问题: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3.第

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4.第

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5、诗歌主旨是什么?

六、读懂文本、自学释疑

1、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在门阀制度下,出身低微,才华出众,抱负高远却有志难酬、身居下僚、愁苦愤懑的寒门志士形象。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5、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七、延伸迁移、拓展训练

比较李白的《行路难》

思考:两首诗在语言特点和感情表达上有何异同(小组探讨)

语言特点:深受乐府影响,语言清新质朴,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 感情表达:《拟行路难》——消极、低沉

《行路难》——积极、乐观

八、课堂小结: 我们已经在众多的才子身上体会到了怀才不遇的苦闷,的确如此,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虽说负面还是有的,但毕竟那只是次要的,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

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

抨击 悲愤 无奈

九、作业布置

背诵这首诗

鲍照《拟行路难》和李白《行路难》比较赏析

《行路难》是乐府民歌旧题,魏晋南北朝时文人模拟民歌写诗,就叫“拟”,唐以后文人用乐府旧题写诗,或者仿写民歌不再称“拟”了,如《行路难》、《长干行》、《采莲曲》、《竹枝词》等。鲍照的诗前第

1、

3、5句为五言,

2、

4、6为七言,形成一抑一扬,一缓一促的格式;

7、8句结尾是七言,胸臆全出。这种形式正反映出了诗人深沉的悲愤,欲吐还吞、敢怒不敢言的矛盾心情和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李白的诗改8句为12句,在七言中夹入四句三言,且用反复以强化,感情如滔滔江水,不可阻拦,形成奔放豪迈的风格。由此可以看出李白“擅奇古今”(胡应麟语),用乐府旧题创作但不为它所束缚的创新精神。

从主题上看,两首诗都是表现抒情主人公怀才不遇、个人价值不能实现的悲慨。但鲍照的诗,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只能“行叹复坐愁”、“吞声踯躅不敢言”,呈现的是极度失望甚至绝望却又无法抗争的愤怒和悲哀;而李白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对自己仍然充满信心,从而显得气势高昂,激励人奋发向上。

从诗歌的意象上分析,鲍照诗中有“酌酒”、“举杯”,还有“歌”,可是酒是什么酒,杯是什么杯,歌的内容是什么,不得而知。李白诗“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酒器、餐具的豪华,酒与菜肴的高档次给人清晰的形象,从而有力反衬“停杯投箸不能食”,是因为个人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心中愤懑。李白弹剑而歌的内容:“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些形象具体而鲜明,并且比鲍照诗丰富多了。

从表现手法看,鲍照诗起头运用比兴手法,揭示人生不同命运,再用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表达不愿屈服于命运而又无可奈何的悲愤。李白运用反衬、比喻、虚实结合(现实与梦境)、对比(理想与现实,当下与将来),多方面多角度表达主题,手法多变,纵横捭阖,显示出李白杰出的才情。

从抒情的方式来分析,鲍照诗直抒胸臆,欲说还休;李白诗善用比喻表达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坚定的信心。

杜甫曾经评价李白的诗歌:“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白《行路难》有受到鲍照诗歌的影响,但是从艺术表现手法来说更形象、更丰富、更富于变化,因此更有艺术魅力。胡应麟称李白乐府“出鬼入神,惝恍莫测”(《诗薮》)。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到盛唐,无疑已经达到一个不可企及的巅峰,而李白的诗歌正是这个高峰的标杆

相同点:

1、体裁上,都是古体杂言诗。

2、思想内容上,在诗歌中都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愤抑郁之情,且都是借助于“行路难”这一特定含义,来暗指宦途的艰难。

3、技法上,都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把水的流向的不同比作人生的贵贱穷达的不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则是把宦途比作行路的艰难。

4、行为上,在抑郁之时,诗人都是通过喝酒来发泄内心的苦闷。不同点:

1、从思想内容看,鲍照的诗歌,有对命运的抗争,但也是无力的表达,最后仍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吞声踯躅不敢言),而李诗虽有表达壮志难酬的苦闷,最后展现的是一种豁达和乐观。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凸现出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从语言风格看,从艺术上看,鲍照的这首《拟行路难》语言很质朴。全诗用近乎口语的文字写成,明白晓畅。诗人并非为写诗而造情,而是在倾诉衷肠,一吐为快,诗句自然而然地从心底涌流出来,显得十分真切感人。正因为它并非以文为饰,没有以辞伤意之弊,故全诗气势连贯、浑然一体。这显然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不过,语言平易还不足以说明这首诗的特点。更难得的是鲍照用如此浅近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含蓄的诗意和深沉的感情。如“泻水置平地”的比喻很浅近,但如前所分析的,它包含了复杂的现实内容。又如“岂无感”三个字并不深奥,但在鲍照的笔下,它既申诉了愁叹之情的合理性,又蕴含着对精神压抑的抗议。这些并不那么率直的诗意,都要从那质朴的语言中去细细体会。语言的平易与诗意的深邃,二者的融汇,使诗歌古朴而不流于浅露,含蓄而不失于生涩,具有一种浑朴莽苍的格调。

李白《行路难》语言高华,自然流畅,音节高亢,又抑扬宛转。形象鲜明突出,悲歌慷慨,于抑郁中冲出了奔放不羁的豪情。借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 理想还在。答:借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理想还在。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 有为于当世。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 有为于当世。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希望重获重用、一展宏图的愿望。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希望重获重用、一展宏图的愿望。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表达情感。“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把仕途比作像“黄河” “太行山”这些壮美的意象,形象地写出世途的艰难,蕴含无限悲愤之情

推荐第6篇:文件(拟)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文件 ——————————

关于组织参加“2012中国

电子商务贸易博览会暨网络购物交易会”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电子商务主管部门,各电子商务企业及会员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于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的战略部署,加强电子商务示范引导,推广电子商务发展创新模式和应用成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经研究决定,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济南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2中国电子商务贸易博览会暨网络购物交易会”(以下简称“电商大会”)定于2012年11月23日—25日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办。

“电商大会”将进一步加强城市间、企业间和政企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打造一个形象展示、行业交流、品牌塑造、交易采购、合作洽谈、创新发展六大功能为一体的最佳平台,实现电商平台、网商企业、第三方服务商、传统企业合作多赢的局面。

为切实加强对展会的组织和指导,做好招商招展工作,现将展会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名称

1 中文名称:2012’中国电子商务贸易博览会暨网络购物交易会 英文名称:2012 China E-Commerce Trade Fair & Online Shopping Fair

二、主题

推动电子商务创新成长 促进网络购物规范发展

三、时间与地点

时间:2012年11月23日-25日

地点: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舜耕路28号)

四、组织机构

(一)主办单位。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济南市人民政府

(二)承办单位。

济南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济南市商务局 山东省电子商务协会

(三)执行承办单位。济南中联智点展览策划有限公司

(四)协办单位。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 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产业联盟 中国电子商务应用推广中心

2 中国B2B联盟 中国商务信用平台 山东电子商务推广中心 齐鲁电商商会 济南市电子商务协会

五、参展范围

展览面积2万平方米,分设四个展示交易区,国际标准展位800余个。 展区规划如下:

(一)电子商务贸易和网络购物平台。

1、各类电子商务贸易平台(B2B)及跨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贸易平台(e-AMP),以及电子商务贸易平台解决方案。对接传统企业,开拓电子商务贸易的多元化销售模式。

2、各类品牌网络商城、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企业(B2C)、网购店铺(C2C)、信息及生活服务平台、团购服务类平台(O2O),以及电子商务贸易和网络购物的服务模式。建立线上线下网络分销渠道,推介小额批发和定制业务。

(二)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商。

1、各类电子商务应用软件、EC-ERP管理软件、电商CRM管理系统、分销系统解决方案、呼叫中心、数据分析等;

2、各类为电商企业提供服务的物流与快递服务企业;

3、各类网上银行、电子银行服务企业与第三方网络在线支付、移动支付平台;

4、电信网络运营、网络营销、二维码服务、视觉摄影、店铺美化、IDC、推广、营销培训等新服务商。

为传统企业和电商企业提供平台建设、管理、营销、服务等电子商务IT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帮助品牌企业建立网上市场体系。

(三)网络商品供应商与团购产品。

1、消费电子:数码相机/摄像机/摄影器材,MP3/MP4/录音笔

/电玩,生活电器,厨房电器,3C数码配件,闪存卡/U盘/移动存储个人护理/保健/按摩器材

2、服装鞋帽:女装/男装,女鞋/男鞋,女士内衣/男士内衣, 箱包/皮具/女包/男包,皮带/帽子/围巾/领带/袜子

3、文体用品:运动服/运动包/运动鞋,户外/登山/野营/旅行,运动/瑜伽/健身/球迷用品,办公设备/文具/耗材

4、母婴用品:童装/童鞋/孕妇装,益智玩具,尿片/洗护/喂哺等用品

5、家居家饰:居家日用,家装饰品/窗帘/地毯,厨房用品,家具

6、工艺品礼品:饰品盒/饰品架,摆件装饰,礼盒,装饰画/无框画,像框/相架/画框、蜡烛/烛台、冰箱贴

7、食品/保健:进口食品、休闲食品、茶叶冲饮、酒水饮料、各地特产、营养保健等产品。

8、汽车用品:汽车用品/内饰/外饰,个性车贴/贴膜/车标,车用便捷式GPS导航,车身配件及附件。

4 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代理、采购、分销、团购、交易等服务。重点展示网络购物市场畅销产品和团购精品,推进线上和线下的展示和交易。

(四)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园区)

1、“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城市电子商务的创新模式

2、各类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电商企业创业基地

展示电子商务发展成果和整体形象,推广应用电子商务创新模式,扩大电子商务应用领域和市场规模。

六、论坛活动

2012’中国电子商务成长高峰论坛。

时 间:2012年11月23日

地 点:舜耕山庄重华堂

内 容:请业内权威专家、知名学者、行业高管解读电子商务产业政策、分享电子商务的成功经验、探讨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深入研讨关于扶持和规范电子商务带动相关产业、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推动电子商务模式创新,引导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等热点问题。

七、主要活动

(一)新闻发布会。

时间:2012年11月21日上午 地点:济南舜耕会堂

邀请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山东省、济南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参加,通报展会筹备情况。

(二)开幕式。

时间:2012年11月23日 地点: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

邀请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山东省、济南市有关部门领导,有关省市代表团,网络零售商城、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品牌电商企业代表,新闻媒体记者共同出席开幕式。

(三)品牌电子商务企业评选

本届评选活动将组织行业协会、行业媒体,以公开、公正、公平的评选原则,采用市场调研、专家打分等方式对参选企业进行综合评审,评选结果将在“中国电子商务贸易博览会暨网络购物交易会”现场进行揭晓。

八、参展费用

按照“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原则,对参展企业收取一定的参展费用,标准如下:

(一)标准展位:6800元/标展,由政府补贴3000元,向企业实际收取3800元。

(二)标特展位:7500元/标特,由政府补贴3000元,向企业实际收取4500元。

(三)光地展位:900元/平方米, 由政府补贴300元/平方米,向企业实际收取600元/平方米(36平方米起租,参展单位自行设计装修)。

九、其他事项

(一)请各省、市电子商务协会组织本地相关企业参展。严格审查参展企业资质,杜绝不合格企业及商品报名参展,不得跨区域组团参展。

(二)各会员单位要充分认识本届展会的意义,积极参与本届展会,会员单位参展可享受优惠政策。

(三)参展企业可通过各地组团单位统一报名,也可直接向组委会报名。参展企业须填写参展报名表(附表1),由各地组团单位汇总后(附表2)连同组团单位联系方式(附表3)一并于10月20日前反馈。

(四)联系方式。

1.组委会办公室

联系人:刘 伟 张 芳

电 话:0531-80678198 80678058 传 真:0531-80678068

电子邮箱:nptfjn@126.com

2.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联系人:

电话/传真:

电子邮箱: 3.济南市商务局

联系人: 陈淑翠

电话/传真:0531-66602016

电子邮箱:swjxdfwyc@163.com

附表1:2012中国电子商务贸易博览会暨网络购物交易会参展报名表。

附表2:2012中国电子商务贸易博览会暨网络购物交易会参展企业汇总表。

附表3:2012中国电子商务贸易博览会暨网络购物交易会组团单位联系表。

二○一二年十月十七日

推荐第7篇:拟研究课题

拟研究课题:

1、各综合试验站主栽药材的优质高产高效种植规划

(1)半夏的优质高产高效种植规划

(2)金钗石斛的优质高产高效种植规划

(3)白芨的优质高产高效种植规划

2、各综合试验站主栽药材的连作障害防除技术研究

(1)半夏的连作障害防除技术研究

(2)金钗石斛的连作障害防除技术研究

(3)白芨的连作障害防除技术研究

3、各综合试验站主栽药材优质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水肥调控技术和机械化管理技术方面的研究)

(1)半夏的优质高产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2)金钗石斛的优质高产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3)白芨的优质高产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4、各综合试验站主栽药材优质高产的优势生态因子筛选与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1)半夏的优质高产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2)金钗石斛的优质高产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3)白芨的优质高产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5、多功能中药材基地建设与示范(集教育、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基地建设)

6、中药材产业化开发的系统培训(主要包括产前生产资料准备、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采后产品处理技术方面的培训)

推荐第8篇: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教案

——鲍照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2.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学习过程】

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

预习检测(自主学习) 1.给下列重点字注音:

鲍( ) 酌( ) 踯躅( ) 2.解题:

3.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认真阅读“资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所谓“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

4.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 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二、精读,披文入情,咀嚼文字,体悟情感

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前面,我们已经扫清了文字障碍,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品读揣摩诗歌的语言,深入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一)自由诵读诗文,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人情感:

“愁”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

(二)研读诗文,解读一个“愁”字 1.齐读前四句诗,思考:

(1)哪句诗直言诗人之“愁”?

① “安能行叹复坐愁”

② “愁”的表现是什么? “行、坐”“叹、愁”,(“愁之相”互文)

③ 通过诗人的外在行为,想象一下诗人愁到了何种程度? ( 浓重、无可排解)

这愁绪如此浓重,令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又挥之不去、排解不开。 (2)诗人为何如此愁苦? “人生亦有命”

“命”?这和愁苦有何联系?

我们来学习一种诗歌解读的方法——知人论世。

①首先,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说说他看到了怎样的“命”。(知人论世)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际遇。)

面对这一现实,诗人也只能承认“人生有命”。那么,怎么又说“亦”? ②“亦”字承接了上文什么内容?(合作探究) “泻„„”

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 比喻。 如何理解“安能”?

(就像水会往不同方向流淌一样,人生在世间也各自有命,这似乎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我怎么能因为这而发愁呢?)

诗人真的能看开了吗?

强加在身上的不公平,你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可能看开呢? (自我劝慰之语,内心愤懑不平) ·读这四句,读出诗中情感的细微变化。

(读法指导:一二句平;三四句略上扬,有不平之怨。) 2.齐读后四句,思考:

(1)作者借助哪些方式来“自宽”,诗人内心得到宽慰了吗? ①“酌酒” ②“歌唱《行路难》” (①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种种不平在心头激荡。

②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愁之解”,无可排解、压抑郁闷)

此情此境,让诗人何以堪? ·

(2)诗人情感郁积到极点,不禁悲愤地大吼一声: “心„„”

这一句是作者情感的总爆发? 情感有何变化?

(前面,心有不平,想排解;这一句,怒火填膺,忍无可忍) (“愁之怒”,忍无可忍的愤激之语)

读这三句,读出情感变化。

(3)然而最后一句,诗人的情感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急转直下,隐忍吞声)(“愁之忍”,极度痛苦和矛盾,还有无奈) 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

有门第等级的存在,纵你才高八斗,纵你有满腔报国热忱,只是不得施展。诗人的万千悲愤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读这四句,读出情感从激愤到隐忍的变化。 (读法指导:先扬后抑)

3.结合全诗,想象勾画诗人形象,说一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怀才不遇的悲愤与苦痛。

三、再读,反观自我,读出人生感悟(深化拓展)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总是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

(一)、古诗文中抒发怀才不遇的诗词很多,请搜集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诗句,体会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并思考为何不同。

王勃《滕王阁序》 —— “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李白《行路难》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苏轼《定**》 ——“ 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为何不同?时代使然。

(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但是同样的时代,同样的条件,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却不一样。。

同样是双臂残疾,有人沿街乞讨,有人刻苦自励终成“钢琴王子”;同样身家过亿,有人吸毒入狱,有人公而忘私裸捐为民。同样身在四中,有人奋起直追,努力成为一个“ 德美才秀 ” 的人;有人浑浑噩噩,甘心沉沦。反观自我,生活在同样的时代,面对同一片蓝天,我们将选择怎样的人生?

【资料链接】 1.鲍照生平

鲍照 (415 ~ 470) ,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祖籍山东东海。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 (444) ,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些小官。后卷入王室斗争,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钟嵘《诗品》说鲍照 “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 18 首。

2.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特点: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所谓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不能为国效力。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推荐第9篇: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导学案

预习案

1、读过诗作后,请你找出一个代表诗人情感的词?——“愁”

2、诗人愁什么?愁的内容——“命”(门第决定人生) 。 3.诗人是如何解愁的? 借酒消愁,悲歌断愁 。

4、愁的结果是怎样?吞声踯躅不敢言。

5.这首诗歌的主旨应该怎样归纳? 答: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探究案

重点探究:

1、诗歌开头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答: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用泻水平地自然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借此说明正像水依照地势的高低流向不同的方向一样,人也是由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了他的人生际遇。表达了作者对士族门阀制度造成的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慨之情。

2、“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表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应学会自我安慰,实际上语 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第二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由:人生亦有命(宽慰自己)— 酌酒以自宽(借酒浇愁)——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奔涌)。

3、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鼎尖教案P24)

4、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第五六句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答:悲怆难抑。(同上)

5、第七八句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什么感情?(同上) 难点探究:

1、作者前面说“人生亦有命”,似乎他已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事实是否如此?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答案: 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低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由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的吗?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从第二个反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可以看出作者的真正意思:哪里是什么人生有命,人的出身贵贱、地位高低,完全是由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2、“泻水”四句作者言不当愁,接着写借酒浇愁。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

答案: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消愁,但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几杯酒能驱散的?“吞声踯躅不敢言”,是说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义,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激愤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是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感愤的深切。(鲍照,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比较探究:此诗与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写世路的艰难,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现实对诗人远大政治抱负的阻碍,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突出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2.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答:①、思想内容:都写怀才不遇,深感世路艰难的悲愎不平的感情。 ②、语言风格: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3、比较李白的这首《行路难(其一)》与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的异同。

答案: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其四)》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都写“愁”。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鲍照的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在平淡的外表下蕴涵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诗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更高。

推荐第10篇: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

[背景] 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更是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作为中学生,应该通过课本诗歌的阅读而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重点是通过教材诗歌的载体,教会学生独立准确的鉴赏诗歌的能力。但是诗歌教学往往是最为难把握的,把握不好就变成了教师讲解诗歌大意,课上完了,学生依然不知道如何去鉴赏诗歌。考试了,学生在诗歌鉴赏题上的得分率往往很低,一遇到诗歌鉴赏就觉得无处下手。归根结底,是学生尚没有具备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由此而言,让学生具备诗歌鉴赏的能力,就成为诗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针对这一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通过教材让学生能够有目标、有步骤地进行阅读,学会鉴赏方法,建立起解题思维,从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现在就我所教授过一首诗——《拟行路难》(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来谈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描述]

一、初读,把握诗歌内容

1、抓标题,看注释。首先我引导学生看标题。诗歌的标题就像人的眼睛,会给我们透露很多信息,往往透过题目能知道诗人所写的内容,所以标题就是诗歌阅读的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象杨炯的《从军行》,标题交代了事件背景,杜甫的《春夜喜雨》既交待了时间节令,又表明了事情、情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喜悦。

其次我要求学生看“注释”。无论是书中的注解,还是试卷中的短短一二句注释,都会给我们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拟行路难》这首诗,通过研读标题和注解,我们可以了解到:《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本文是第四首。从注释给的提示,我们就可以知道本首诗歌是寄寓鲍照的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2、反复诵读,初步体会诗歌情感

首先是不同方式反复诵读。在自由诵读、齐读、个读中,指导学生读对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情感。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自然就会被品味出来。读的时候,还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歌大意。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来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当然要弄懂了语言才能欣赏到艺术。

二、知人论诗,把握主旨

1、启发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本诗。问题衔接:诗人的人生之路有怎样的艰难?引出背景。

2、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领悟诗歌主旨: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领悟情感

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第

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

④第

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赏析技巧

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

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五、拓展: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六、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七、布置作业,齐背课文,下课

作业: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

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抨击

悲愤

无奈

[思考] 诗歌在于悟读,就是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感悟、体会,把自己融入诗境。而教师重在做课堂的引导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所以这节课我重在向学生传授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思维,学生具备了这种诗歌鉴赏思维,那么他们就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再惧怕诗词鉴赏,而是喜欢诗词鉴赏。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是多元化的,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尽可能的把课堂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的思考、讨论。学生成为课堂主宰,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增强情感。所以整个课堂教学我给了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积极动脑,在主动中收获一种学习能力,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样的教学效率比老师满堂地讲解要高的多,因为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究,才会收获最美丽的智慧硕果。

第11篇:拟行路难

原创教案平邑一中 西乡 拟行路难(其四)

第一教案(教材教案)

A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

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

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

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5.师问: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

明确: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出身寒门庶族。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写一篇杂谈。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

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抨击

悲愤

无奈 拟行路难(其四)

B案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有一个特殊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实行“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庶族等级特别森严,广大庶族寒士很难跻身到上流行列,所以很多庶族学子心情郁闷,鲍照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拟行路难》,看一看这些庶族寒士的心态。

二、介绍作家作品

三、朗读并背诵诗歌

四、分析诗歌情感、把握诗歌主题。1.师问:思考讨论诗人的感情基调? 生答:愤懑

2.师问:为什么诗人的感情基调会是愤懑的呢?(启发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本诗) 交流作者与作品信息 (1)作者信息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师问:那么这首诗歌的主旨应该怎样归纳? 生答: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4.师问: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生答:运用了比兴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四、总结思考

师问:《拟行路难》与《湘夫人》有那些相似之处? 生答:思想感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或者执着追求理想的感情

写作手法:运用比兴

五、作业 1. 背诵诗歌。

2. 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9

第12篇: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2)掌握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4)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通过一读,二品,三延伸,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读懂诗歌,感悟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一. 导语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古往今来,有很多诗人都在言愁,言愁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但所言之愁又有所不同。同学们能想起一些什么愁?(离别之愁、思乡之愁、相思之愁、忧国忧民之愁„„) 1.离别之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思乡之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登黄鹤楼》 3.相思之愁: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晏殊《蝶恋花》 4.忧国忧民之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个人之愁,国家之愁,愁已经融入到了诗词的脉络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的愁究竟又是什么愁?

二、解题

1、一看到这首诗的题目同学们就会迅速的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歌?(李白《行路难》) 能否尝试着一起回忆背诵一下?(全班齐声背诵)

2、从题目上来看,这两首诗歌的题目就差一个字,他们之间是否存在什么联系呢? 《行路难》是古代乐府杂曲,内容多是叙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拟表示用乐府旧题写作。简单点来说,汉乐府里有一篇叫做《长歌行》,你写了同样的题材,就可以命名为《长歌行》、《拟长歌行》或者《代长歌行》。也就是说,李白的《行路难》和鲍照的《拟行路难》都是仿照的乐府旧题。

在杜甫的《春日忆李白》里有这样一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那么,鲍照究竟是何许人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一读

初读:读准字音 读懂文意

(一)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二品

接下来就让我们班的男同学齐读整首诗歌。同学们觉得读的怎么样?

(一)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懂大意,还要读出它的情感!同学们觉得本诗的情感可以用那个字来概括?(找诗眼:愁)

哪句诗在直言愁?愁到了什么程度?(安能行叹复坐愁?坐卧不宁,寝食难安) 那么诗人到底为何如此之愁呢?(找原因:路难,人生之路艰难,仕途之路艰难)

(二)为何如此艰难?

我们来学习一种诗歌解读的方法——知人论世。

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说说他的路难在哪里?(知人论世)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际遇。)

面对这一现实,诗人也只能承认“人生亦有命”。 “亦”字承接了上文什么内容?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 这里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比兴)。

解析:作者以“水”喻人,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就像水会往不同方向流淌一样,人生在世间也各自有命,这似乎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我怎么能因为这而发愁呢?)(自我劝慰之语,内心不甘不平)

·女同学读这四句,读出诗中情感的细微变化。(读法指导:一二句平;三四句略上扬,有不平之怨。)

全班齐读后四句,思考:

(1)作者借助哪些方式来“自宽”,诗人内心得到宽慰了吗?

①“酌酒” ②“歌唱《行路难》”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酒歌不但没有排解忧愁,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 (2)诗人情感郁积到极点,不禁悲愤地大吼一声:

“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一句是作者情感的总爆发。(怒火填膺,忍无可忍,悲愤) 读这三句,读出情感变化。(前四排同学读) (3)然而最后一句,诗人的情感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急转直下,隐忍吞声)(深深的无奈,痛苦) 后四排同学读,读出情感从悲愤到隐忍的变化。

纵观全诗,我们看到了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不平到悲愤再到无奈的变化,请全班同学齐读,读出感情的变化。

那么同学们能否根据这个情感的变化一起来背诵这首诗呢,我们来试一试!

三延

全诗围绕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最后诗人的愁绪得到排解了吗?(没有,不敢言,知人论世)

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然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那些敢于说,大声说出来的人却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举例)

同样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他大声的说出了 “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这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它的芒刺直指以周公自居的司马昭,直指被统治者当作幌子的虚伪的礼教。他让自己处在了社会批判者的立场上,这深深刺痛了统治阶级的要害,命运的悲剧也就源于此。

嵇康的好朋友吕安,“才俊、妻美”。不幸的是却有个衣冠禽兽的哥哥吕巽。 “巽淫安妻徐氏,而诬安不孝。”当时,司马昭标榜以“孝”治天下,不孝可以定死罪,嵇康怎么也想不到朋友圈子里冒出这么一个阴险的无赖,于是拍案而起为吕安出庭作证。他不知道他走进的并不是一个理性的法庭,而是一个要吃人的统治制度。最终,一曲广陵成绝响! 对于嵇康,对于鲍照,还能再说些什么呢?只能说生不逢时。古代文人的命运,又有几个能善始善终?屈原、李白、杜甫、苏轼„„贬谪受刑,纵使官至相位的王安石,还不是落得晚景凄凉。或许挫折,贫困,真能历练出人才,或许真如鲍照所言:“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结束语: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这里面包含多少无奈多少悲愁,然而生活于和谐社会的我们,寒门也能出贵子,我们再也没有这样的愁。但是人生多歧路,生活总是喜欢给我们制造一些磨难。在磨难面前,愿同学们能藐视困难,直面人生,做到如苏东坡一般“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人生的航船,驶向成功的彼岸!

课后练习: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下面两首词。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齐读,思考:

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第13篇: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悲歌一曲诉衷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课件展示整首诗,请同学读)

“诗人A用诗人B和诗人C来赞美诗人D”。这些人都是谁呢? 分别是杜甫,庾信,鲍照和李白。李白和杜甫我们都十分熟悉了。

鲍照和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特别是鲍照,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有个妹妹叫鲍令晖,是著名女诗人。李白《赠僧行融》“卓绝二道人,结交凤与麒。”(陈子昂和鲍照)就是赞扬鲍照和陈子昂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鲍照的一首诗,《拟行路难》其四。

有“其四”证明不止一首,事实上,鲍照共做《拟行路难》十八首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二、整体通读,明确大意:

1、请同学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写板书题目以及作者)

2、在读的同时请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拟”字如何解释?第二,这首诗的题材是什么? (“拟”字是仿写的意思。这里的《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常用以描写世路艰难,或抒发悲伤之情。并不是李白的《行路难》,二者朝代不同。) (古体诗的一种,为歌行体,前六句为五七杂言,后两句为七言。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以唐代为界的,唐之后的诗多是五言或七言律诗,又或是绝句,格律、对仗和平仄要求都比较严格。但是古体诗并不是要求那么严格,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古体诗的歌行体,它长短不一,但是却十分的有韵律。)

3、请同学逐句翻译大意,注意重点字词。(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命运也是有定数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三、重点分析,体会情感:

1、这首诗读完后,整体感觉是什么,那个字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愁。低沉、深沉、无奈与愁苦) 作者为何而愁呢,这就要联系创作背景。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制度盛行的时期。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

与之相对的,选官用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这就使得九品中正制失去了选拔人才的意义。首先,选拔人才的中正官多由二品官吏担任,而被选拔的人才也多出自二品以上的大族,同时他们也往往出任高级官吏。久而久之,官吏的选拔权就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

“上品无寒士,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坐视时光流逝。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侍郎、参军等一类小官,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如此。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但是这样的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寥寥几句。由此可见鲍照身前身后的寂寞冷清境况之一斑!难怪钟嵘为之叹息:“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我们知道了作者为何而愁,那么就来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表达愁的吧。

2、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1)、作者不写愁绪,先写一个倒水的动作,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比兴,宋代朱熹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不同方向,人的遭遇是被门第的贵贱决定的。有才能的庶族只能处于低位,处处受人压抑。)

(2)、“泻”字的意味品读,为什么是“平地”,平地倒水不是应该是圆圆的一摊吗?想象一下,作者独自一人手里持着一杯水,缓缓的倒下,看着水流到地上,四散开来,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倾倒,自高处下落,无奈凄凉之感。)

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凄凉悲苦孤寂的基调。

我们画一个作者的情感走势图,这两句,可以用一个“愁”字来表示,这时候作者的情感的向下的。(板书) 课件展示小标题,泻水抒愁

3、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1)结合背景资料,“命”字怎么理解?反问句,问的是谁?

(命,指命运的定数,也是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问自己,以得到表面上的宽慰。)

(2)那么作者真的可以得到安慰吗,这样的安慰有用吗?

(实际是没有用的,作者只是得到了表面上的安慰。)

那么这个时候,作者想要安慰自己,用“慰”来表现这两句,作者的情感是稍稍向上的。(板书)

课件展示小标题,行叹坐愁

4、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1)作者借由哪些方式来自我安慰,排遣愁绪呢?

(①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种种不平在心头激荡。由此可见,第一句中的“水”其实是酒。

②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无可排解、压抑郁闷。愁时更喜欢歌唱愁苦的歌曲。)

(2)一个“绝”字,表现了作者对哪两方面的绝望呢?

(一是绝了自己唱行路难的歌声,二是绝了自己想报效国家的愿望。) 这个时候,作者的心绪又开始下落了。(板书) 课件展示,酒歌消愁

5、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吞声”和“不敢”表现了一种什么心情?想言什么,为什么不敢? (惆怅与无奈之情。

现世的感慨,怀才不遇的愁苦和无奈,时代的弊病不敢言。)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这两句,一是“感”,二是“吞”,情感大起大落。(板书) 课件展示,吞声咽愁

四、总结课文:

这首诗总体作者的情感是什么?

(感叹当时门阀制度的不公,给自己,给寒门子弟带来的深重灾难。自己满腔热情以及满腹才学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内心的愁苦以及愤懑。) 我们已经画出了作者情感的变化,就让我们把情感的变化融入到诗里变成抑扬顿挫,再来把诗读一遍。

五、活动演练:

请同学在全班同学读诗的同时,表演整首诗的动作以及神态。

六、总结全文,比较阅读:

鲍照则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无法实现、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 李白《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 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生活在盛唐,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士族门阀政治受到抑制,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李白处世自信,性格豪迈,充满激情,虽仕途终无果,但仍乐观面世。

六、作业: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愁 慰 绝 感 吞

第14篇: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教案

拟 行 路 难 【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教学重点】

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教学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三、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2、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3、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四、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拟行路难》。

第15篇: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 (2)了解诗歌表层含义

(3)强化学生“知人论世”的诗歌欣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突出教学重点,从学生收集的材料汇总中强调鲍照生平,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深度与广度,强化“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2)通过诵读与小组讨论,研读诗歌情感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

(2)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教学过程]

1.导入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2.明确学习目标

术语解释———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3.学生展示自己课前预习成果。

(1)作者及其生平(2)诗歌的基本内容 教师适时补充强调。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南朝刘宋时期文学家,在当时,门阀世族在社会上的统治地位虽较晋代有所削弱,但他们依然顽强地维护着本阶层在政治上的垄断权。“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坐视时光流逝,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 他出身寒素,自称“孤门贱生”,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的小官,尽管他的才华在当时已经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死后无传,可见其地位之卑微。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4.赏析诗歌

(1)学生诵读诗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师范读诗歌;学生再读诗歌,在感受思想情感的过程中背诵诗歌.(2)用小组讨论法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

(四)》 ①整体把握:探讨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世界?

讨论后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不屈的抗争精神 ②研读作品: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在此要告诉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探究要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先从诗歌的表面含义入手,进而从整体出发,探寻诗歌的深层含义。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后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就像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个方向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表现了作者的愤激之情。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讨论后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又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而无奈的控诉。

3)第

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讨论后明确:以非常精炼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原诗原句及诗中意象做具体阐释) 4)第

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讨论后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将诗人强烈的苦闷、不屈的抗争精神、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5)进一步探讨:

造成作者不幸人生的原因是什么?作品反映的只是个人的悲剧吗? 讨论后明确:源于罪恶的门阀制度。寒族士人普遍在政治上遭受到不公平待遇,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激,决不仅仅是鲍照的个人牢骚和私愤,而是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5.课堂小结: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6.当堂检测:

(1)背诵并默写本诗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李白的《行路难》 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第16篇:拟标题

怎样给作文拟标题

标题:让读者难以拒绝

(一)

有人说,题好一半文。也有人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这都是在强调拟题在作文中的重要性。从现在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来看,“自拟题目”似乎是主流,这种形式给了我们一定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又对我们多了一层能力的考查,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多给了一个展示我们才华的机会,不仅不能放过,还要好好表现。

要拟好标题,首先要弄清标题的作用。考较一下历史,写文章不是一开始就都有标题的。《诗经》《论语》以及后来的辞曲都是没有标题的。诸子中大概到了《荀子》始有标题,自此,标题成了文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致说起来,文章的标题的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用以标示文章要记叙、议论或说明对象,对标题所标示内容的表现是文章的主体。

1、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标明文章表现的对象。如以下文章的标题:

《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胡同文化》,《守财奴》,《宇宙的未来》,《诗歌欣赏的准备》。

2、用主谓式、动宾式短语标明文章要表现的对象。如以下文章的标题:

《林黛玉进贾府》,《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失街亭》,《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对于国民性的思考和发掘》。

3、用介词、连词、间隔号等形式来标明写作的范围、表现多个对象及其关系。如以下文章的标题:

《我与地坛》,《科学和变化》,《从庄子到海森伯》,《豪兴·隽才·厄运》

4、用动宾或主谓形式来标明写作对象并附带说明写作目的、写作体裁。如以下文章的标题:

《谈中国诗》,《哲学断想》,《论平等》,《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咏史》,《〈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自序》,《剃头发微》。

二、用以标示文章的重要内容。标题标示的内容不是文章的主体,但却对文章的内容有提挈作用。

1、文章中最有象征或典型意味的意象或事件。如以下文章的标题:

《祝福》,《春风沉醉的晚上》,《梅雨之夕》,《花未眠》,《小橘灯》,《雷雨》,《美腿与丑腿》,《虎!虎!虎!》。

2、文章中最关键的问题或标志性的句子。如以下文章的标题:

《我有一个梦想》,《和尚动得,我就动不得?》,《鲁迅丑化阿Q了吗?》,《人是什么》。

三、用以概括文章中的主要观点,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1、采用立论的形式。如以下文章的标题:

《修辞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自豪,我的祖国》。

2、采用否定的形式。如以下文章的标题:

《不能走那条路》,《不可巴望有好皇帝》。

四、更为重要的是,文章标题在具备以上功能的基础上采用各种各样的修饰手段,赋予标题以更多的内涵,以达到吸引读者、感染读者的目的。如“红楼梦”比“石头记”、“东风吹来满眼春”比“邓小平南巡记行”、“南州六月荔枝丹”比“荔枝的种植”就要丰富一些。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关键所在。

第17篇: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 鲍照 授课人:周银霞

参与班级:高2018级4班 教学目标:1.了解鲍照的生平事迹及在诗歌发展史上

所作的贡献。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

赏方法。

3.通过对诗歌的分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所抒之情。 难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进入对古代诗歌的学习,说到古代诗歌,你们最先想到的诗人是谁?(李白)那我们先来看一首杜甫赞赏李白的诗歌。(展示课件《春日忆李白》)杜甫以鲍参军也就是鲍照的诗歌创作成就来称赞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的评价之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鲍照的代表作,请同学们把书翻到《拟行路难》。(展示课题:《拟行路难》,板书:拟行路难 鲍照)

二、整体感知

(一) 初读

朱熹先生曾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现在先请同学们用这种读书方法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内容。(播放音频) 1.解题

按照我们之前的学习,解读诗歌的第一步是什么?(解题)题目中包含着很多信息,例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以及诗歌类型等等。那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题目中“行路难”在字面上的意思是什么?《行路难》又是指什么?(展示课件)

明确:“行路难”即道路难走。《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造新词,流行一时。古辞和袁辞都不存。《行路难》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拟,即仿照、摹仿之意。

那我们可以从题目中得出哪些信息?

明确:作者可能在抒发自己世路艰难或者离别悲伤的感情。 2.知人论世 (1) 知人

鲍照,出身贫贱,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人。世称“鲍参军”,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雄”。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辞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感情。七言诗在鲍照那里有显著的发展,对于唐代作家颇有影响。 主要成就: 乐府诗:《拟行路难》18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我们所学的这首诗是第四首,结合刚才的解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寄寓作者的悲愤之情);《梅花落》 辞赋:《芜城赋》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 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 (2) 论世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即门阀制度,这种选官制度注重文人的出身,门第高的仕途就显达,门第低的即时才能再高、品行再优也只能沉沦下僚。这就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鲍照出门寒门,曾从事农耕。即使才华横溢、思求报国,也只能在仕途上受尽挫折。《拟行路难》就是作者血泪的控诉。 3.定“眼”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力求一字传神,全诗中最能点明诗歌主旨、最传神、最凝练的字便称为诗眼。那古诗当中哪些字可以称作诗眼?(先找直接表达感情的词,例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中的“愁”即为诗眼;或找动词或形容词,例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或者找表颜色的词,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那根据刚才我们的分析,《拟行路难》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愁。

三、精读

1.愁的表现

那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歌主要是抒发作者的愁苦心情,现在请同学们试着以这种感情朗读诗歌,边读边思考作者的这种愁体现在哪些方面?(播放音频)

明确:行叹复坐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更添愁;(诗人没有明白地告诉我们他的愁,但是读之自然生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问鲍照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3.愁的原因

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从而而来呢? 明确:当时的门阀制度阻碍了自己的仕途。 4.对命的看法

作者的出身是无法改变的,从而只能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这种人生境遇作者将其概述为诗中的哪个字?(命)作者对这种命有着怎样的看法?(同桌讨论)

明确:门第决定人生,门第高的仕途就显达,门第低的只能郁郁不得志。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是没法改变。表面上认命了,实际上是对社会不公平的控诉。写出了诗人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这种遭遇就像诗中描写的哪种自然现象?

明确:“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境遇也是由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四、全诗小结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四、拓展阅读

清·沈德潜曰:“明远乐府,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李白深受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写下了传奇名篇《行路难》。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同:1.思想内容上:都是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 2.语言风格上:深受乐府影响,语言清新质朴,气势连贯,笔力酣

畅淋漓。

不同:鲍诗主要抒发一种悲愤的感情;李诗除了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还有一种积极乐观的豪情。

五、全诗总结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但是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却是不一样的。这除了性格的使然,更是时代的造就。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政治开明、和平民主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把握机会,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现在请同学们再一次齐读课文,向鲍照致敬。

第18篇: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拟 行 路 难 【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一、导入新课

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二、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三、读懂大意

1、学生自读。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补充:行叹复坐愁——行时叹息坐时愁。)

3、学生齐读。

4、明确大意: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5、根据大意试背诵。

四、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

三、四句,诗人以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

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

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2、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1)社会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2)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的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其中乐府诗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一。 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

3、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4、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

五、赏析技巧

1、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这样的诗篇。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明确】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是古代的血统论。

(分析: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无余的心情。) 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

2、“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

3、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

六、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明确】

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 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2、推荐阅读: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明确】忧思

(2)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得曲折【明确】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

三、

四、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3)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明确】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详细内容见补充资料)

七、作业布置:

1、背诵《拟行路难》。

2、《导与练》相关部分的练习作业。附:鉴赏资料

1、《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即以水流方向各别来显示人生遭际的殊异,耐人咀嚼,叫人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长吁短叹不已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这字上。大“命”当头,谁还能强争强求?只能听凭它贵者自贵,贱者自贱。但反过来问一声:“命”就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理吗?为什么人人必须服从它呢?低头认“命”,原是无可奈何的事;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再往下,诗思的发展仍然循着原来的路子。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叹。 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那末,矛盾就此解决了?诗还用得着写下去吗?“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我们仿佛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套用一句老话,谓之“笔力足以扛鼎”。 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这首诗在音节上也有它独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

一、第三首诗采用纯七言句,而是用的长短相间似乎不及七言整齐,但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递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声情 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它对唐人歌行体诗篇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细心玩味。

第19篇:十堰市地税局工作总结初拟提纲

十堰市地方税务局2008年工作总结提纲

导语(范家德负责撰稿)

取得了的主要成效:(范家德负责撰稿)

(一)税费收入大幅增长。

(二)征管体制改革创新。

(三)依法治税迈出新步。

(四)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五)核心软件上线运行。

(六)执行能力快速提升。

(七)行风建设成效明显。

(八)监察体制逐步完善。

主要做法:

一、分析把握经济趋势变化,因势而动强化税源管理,税费收入实现又好又快增长(付修林负责撰稿) 第一,依法组织税收收入。

第二,加强税收宏观分析。

第三,实施重点税源监控。

第四,强化收入考核监督

二、扎实推进税收科学管理,创新征管组织体系建设,税费征管质量与效率稳步提高(胡勇刚负责撰稿)

(一)聚集部门合力,走社会化管理之路。

(二)改革征管机构,走扁平化管理之路。

(三)实施分类管理,走专业化管理之路。

(四)坚持小税大管,走精细化管理之路。

(五)推行AB岗制度,走规范化管理之路。

三、逐步拓展信息应用广度,积极备战核心软件上线,税收管理信息化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崔艳负责撰稿)

1、积极备战核心软件上线工作。

2、加强信息技术拓展应用。(多维征管图开发、数据集中)

3、积极推广机开发票。(含发票管理)

4、有效整合信息资源。

5、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

四、全面规范税收执法行为,认真落实“一案双查”责任机制,税收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高勇负责撰稿)

其一,落实“一案双查”执法责任机制,税收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

其二,加强税收执法监督,税收执法质量进一步提升(认真执行税收政策、有税必收活动)。

其三,切实维护纳税人权益,执法为民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普法教育活动)

其四,整合市县两级稽查资源,法治公平的税收秩序进一步巩固。

五、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树立全新服务理念,税收服务经济发展作用明显增强(高勇负责撰稿)

(一)增强税收服务理念。(始于纳税人需求,终于纳税人满意)

(二)改进纳税服务措施(简化办事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其它税收服务措施)

(三)全面落实优惠政策。

(四)扎实开展税收宣传。

六、全面实施“人才兴税”战略,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干部队伍执行能力显著提升(李欣治负责撰稿)

(一) 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

(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

(三)建立公开透明用人机制,。

(四)抓好干部能力教育培训。

(五)完善党风廉政建设体系(党建工作)。

(六)着力开展“两项”教育活动。

七、全面优化行政管理流程,扎实推进基层建设,政务保障机制严密有序(高勇负责撰稿)

着力提高政务管理效能(绩效考核、督办督查、信访及后勤保障)。

加强资产财务装备管理(资产、经费、服装、装备配置)。 建设和谐平安地税机关(综治工作)。

加快基层基础建设速度。

八,着力加强地税文化建设,巩固文明创建成果,地税核心价值观得到弘扬光大(付修林负责撰稿)

树立核心价值观

深化文明创建

创新文化载体

履行社会责任(救灾捐款、开展扶贫帮困等活动) 存在有不足与结尾部分。(范家德负责撰稿)

第20篇:初中理科教研组工作总结拟定稿

初中理科教研组活动工作总结

紧张而又繁忙的一学期工作就要结束了,理科组的每位教师都是以认真、务实的态度忙于期末的收尾工作。现将中学理科组一学期的工作做个简单小结:

一、学习新课程,转变教学观念

本学期,中学理科教研组利用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作为教研活动时间,组织全体理科老师再次学习新课程标准及最新的教育理念,正确把握理科教学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了解课改动态,多渠道、多方位获取信息,提高理论水平。

二、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1、组织教师进行理论业务学习。开展一些专题讨论和业务交流活动。

2、加强教研组建设,进一步发挥教研组的指导作用。各位教师按时提交教学工作计划和总结。教研组教研活动每周活动一次,组内研讨活动随时随地。认真搞好集体备课。做到一人主讲,其他老师补充,集思广益。写好说课记录。在新授课期间,做到统一进度,统一辅助教材,统一检测,统一措施,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有效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全组教师能树立依法执教,优质执教的责任意识。做到无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

3、继续加强教学教研工作,建立健全教师个人业务档案,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来指导教育活

动,带动教研及教学工作向高层次发展,把教学研究活动作为我们教研组工作的首要任务。教研组的活动重点放在教学研究上。开展上课、评课活动,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做到“教案公开,课堂公开,作业公开”。组内各位教师互相交流经验,促进教师的教研气氛和学术氛围。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本学期组内每人听课都在10节以上,个别老师听课在15节以上。全组教师积极、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各种比赛活动,完成相关任务。

4、加强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本学期共上组内公开课5节,向学校献上一节校内公开课,执教者认真备课、上课、反思,听课教师一人一份教案,认真听课,集体评议,相互研讨,共同促进,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5、强化课后辅导,在提高课堂教学的同时,全体教师重视对学生的课外辅导,针对性的补课,对学生的询问做到不厌其烦。对学习上的困难生做到不抱怨,不嫌弃,不放弃。关注后进生的学习与生活,降低低分率。

三、做好常规检查,强化教学管理

在鼓励教师们创造性工作的同时,不放松对教学常规的指导和监督。本学期,教研组配合教务处共进行两次教学常规工作检查,内容包括是否写教案,是否写教学反思,作业批改是否及时,认真等方面,检查结果令人满意。当然个别也存在很多不足:

1、作业检查,批改欠认真。

2、个别教师听课不到位。

3、教案欠写教学反思。

4、个别老师对评课的意识不够。

四、注意自身提高,加快专业进步

我们教研组每位教师都十分注重自我提高,不断给自己加压,以便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在进行繁重的教学工作的同时,许多教师还潜心研究,自觉反思。不断地总结与提高,教研风气浓厚。时光的脚步带领我们走过了一个充实而忙碌的学期。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身上肩负的重任,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地开拓进取,迎接更大的挑战。

所以希望本组教师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做到以下“四有”:走进教室“有目标”,讲起课来“有步骤”,导起学生“有层次“,上完课后“有反思”。

在教学工作中,相信我们的努力会得到了回报,努力丰富自己,提高自己,认真搞好教学工作。

初中理科教研组工作总结

(2014—2015

年度)第二学期

拟工作总结
《拟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