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加快融入长三角实现乌江跨越式发展

发布时间:2020-03-02 12:50: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加快融入长三角 实现乌江跨越式发展

在全球化浪潮日益膨胀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在一个国家内,以大都市带、城市群委中心,区域经济发展也十分迅猛。各国普遍通过推进区域化来增强区域集团和区域组织成员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国际资本和产业正在加速向我国转移要求区域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长三角城市群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1%,人口6%,GDP18.7%,与世界五大城市群相比,长三角面积、人口与经济总量比重都相对偏小,积聚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城市群面积占全美的1.5%。人口占20%,制造业产值占70%,城市化水平达90%以上,从国外大城市发展历程来看,长三角必须扩展经济空间,积极吸纳周边地区参加分工合作才能更好应对国际产业与资本转移。

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这是总书记在准确把握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基础上,着眼于全国整体发展战略布局作出的重要指示。乌江镇于长三角地区历史渊源深厚,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无论式从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关联来看,与长三角无缝对接条件得天独厚,地区合作已具有相当的基础。

一、承接产业转移,乌江得天独厚

(一)乌江区位独特,交通便捷

乌江同南京浦口区一桥相通,与马鞍山一渡相连。从乌江到南京禄口机场只需要50分钟,到宁杭高速只需20分钟。与南京、马鞍山、芜湖三座大中城市一衣带水,一桥相连。合肥骆岗、南京禄口和芜湖湾址三座机场环绕周围,合巢芜、巢宁、滁芜等多条高等级公路和淮南铁路穿境而过,全方面多层次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二) 资源优势突出,互补特征明显

一、农副产品资源。和县农业上有蔬菜、禽蛋、水产、优质粮油、花卉等五大支柱产业,特别是40万亩无公害蔬菜享誉大江南北,年产各类优质武功还蔬菜等100万吨,被誉为长江下游最大的菜篮子。特色农产品、河蟹、江鱼等特色水产

二、岸线资源。镇东长江岸线6公里,常年水位可达-8米,最深处可达-12米,滩涂平均宽度280米,可以开发船舶制造、码头等。

三、旅游资源。凤凰山上坐落有千年古刹霸王祠,风景秀美,镇内有明清古街,古色古香,离南梁太子沐浴疗养的“天下第一汤”香泉距此仅10公里,可成为长三角一带休闲度假的理想目的地。劳动力资源丰富,乌江人口7万,起总劳动力三万,劳动力技术工种较多,有“缝纫之乡”称号,有相当从事化工、铸造、建材行业的技术人才。

四、工业基础优势,和县原来工业基础较好,再加上近几年乌江开放经济发展迅速,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形成了多个产业群,依托安徽省精细化工基地,主要发展以农药原药为基础,以有机原料和精细化工产品为主题的综合性特色化工业。水泥、泵等装备制造业、电子产品以及机械加工、泵阀产业配套相关产业。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重点发展新型建材、环保装饰材料等产业,目前已经有2家日产4500吨水泥生产线及低温余热发电项目,乌江水泥二期马上投产,环保材料、拓源热镀等6个项目开工建设。

(三)产业内在关联,承接实力较强

目前长三角正着重发展汽车、电子及通讯设备、机械设备、钢铁、造船、航空、生物制药等优势明显,关联度高,区域带动能力强的高增长行业及服务业。区域内纺织、食品、冶金、家电、机械等传统行业则不断向外转移和扩张,乌江正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已初步形成了化工、建材、食品、旅游等产业,这些都十分有利于长三角产业转移。

二、准确定位功能,建设四大基地

功能定位是指一定区域能所扮演的教色,承担的任务以及所禀赋的主要职能。乌江在参与长三角分工协作中,应本着有利于自身又有利于长三角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劳动力优势,将功能定位于建设面向长三角的四大基地。

(一)现代工业基地。 确立以华星为品牌的化工基地,培养以三块工业园区为载体的加工制造基地;强化以水泥、砖瓦为主行业的建材生产基地,建立以振兴服饰为龙头的服装加工基地,并逐步推进产品配套、产业升级、规模扩张。

(二)、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充分发挥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万头养猪厂的优势,瞄准南京都市圈、长三角等大市场,围绕蔬菜甜瓜、水产、优质粮油、花卉苗木五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使乌江成为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地区的小南京和旅游目的地。

(三)观光旅游基地,充分发挥霸王祠、林散之故居等历史品牌,积极参与皖江文明长廊建设,加快建设霸王祠公园、乌江大桥,加强鱼南京市、香泉湖等景区联系、对接,努力将乌江建成长三角地区的小南京和旅游目的地。

(四)劳务输出基地。立足 本地人力资源,巩固浙江海宁劳务品牌,拓展香泉、石杨、绰庙等友邻乡镇,改革培训内部机制,努力市乌江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劳务输出基地。

三、参与分工合作,掣肘不容忽视

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乌江得天时地利,发展前景非常好,但是相对于长三角,乌江发展相对滞后,在参与分工合作所必须得快捷相通得交通公共基础设施、运作高效得管理协调机制及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等方面还急需加强。

(一)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市经济社会发展额平台,两者互为相关。当运输能力补农那嘎满足整个地区经济增长需求时,便会对区域的经济运行产生约束,进而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交通为大交流服务,尤其市告诉交通大大缩短了人们活动的距离,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乌江通往长三角的道路档次偏低,到马鞍山尚需要和马汽渡,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了融入长三角的步伐。

(二)要素投入水平不高,对接能力有待加强。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是资本、劳动、技术进步、资源配置、制度创新等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要素投入的增加,其中资本投入增加是最主要动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0%以上。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乌江投入明显不足,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投资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影响了安徽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的步伐。 劳动力投入是要素投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业水平的高低。乌江劳动力资源丰富,近年来劳动力素质也有明显提升,但劳动力素质结构还不尽合理,高技能、高素质、替代弹性小的高层次人才少,技能低的一般性体力劳动者多随着科技进步加快,产业转移层次也会逐步提高,对劳动力素质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一般性体力劳动者已难以适应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的行业发展需要

(三)传统行业引资较多,节能降耗压力较大 外省企业(以长三角地区为主)在乌江的投资项目以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居多,其项目个数、计划投资和投资完成额在外省企业全部投资中所占比重都达80%以上,制造业尤其传统行业是典型的资源消耗型行业,许多产品的生产都受自然资源的约束,不仅影响某一部门的经济活动,也间接地对与该部门相关的其他部门产生连锁影响。随着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对“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在这种情况下引进长三角产业转移要更多地考虑资源消耗、技术含量、环境保护、人力资源优势发挥等因素。乌江产业结构层次不高,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比重在二分之一以上。若招商引资来的多是资源消耗型行业,则既会加大节能降耗的压力,也不利于提高综合竞争力,进而影响可持续发展。

(四)招商外部竞争加剧,协调机制亟待建立

产业梯度转移是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长三角实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但长三角的梯度转移并不是空间上向四周自然传播。对于长三角外围城市来说,都希望能承接来自长三角的产业转移。目前,江苏省已制定了新一轮加快沿江开发战略,推动苏中、苏北地区更快融入长三角;浙江省的各长三角边缘城市也积极采取措施,加快融入长三角的进程。未来几年,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内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强,这些都使得我镇的外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从全县看,近年来各乡镇加快东向发展的热情很高,纷纷到东部招商引资,但缺乏对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整体研究,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不明,引资项目点多面广,项目规模偏小,结构布局分散。如某市近几年引进的60多家浙商投资项目,投资额多为几千万元,超过亿元的只有10余家。虽然这些企业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规划布局,难以形成整体合力,不利于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尽快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尤为重要。

四、互动互惠互利广泛合作共赢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实施交通东连、产业东接、资金东引、产品东卖、劳务东输,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全方位接轨,变地理的无缝对接为发展的无缝对接,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互惠,在广泛合作中实现共赢。

(一)坚持互惠共赢原则,加强软环境硬建设

良好的“软环境”将成为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硬资源”。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产业转移和经济合作搭建框架和平台,使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推动参与分工合作。一方面,建立政府间统一协调机制,协调各地区中长期规划、产业发展、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间产业政策和招商政策,建立有序的产业转移机制。同时,加强与长三角的沟通交流,建立广泛的多层次对话交流机制,推行双向区域会商制度,组织多种形式的推介会和招商活动,积极为省内企业与长三角企业合作牵线搭桥,构建良好的合作、协调、互动机制。另一方面,抓好产业服务环境、交通和信息环境、市场制度环境和信用环境等建设,营造公正、公平、开放和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以市场为导向,清除妨碍贸易的政策障碍,打破地区封锁,消除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和市场壁垒,建立透明、便利、规范的投资促进机制,打造政策最优、服务最好、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环境品牌,吸引长三角资金和产业流向乌江。

(二)坚持突出重点原则,加强优势产业发展

乌江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增强聚集度,拉长产业链,提升承接力,以产品连接、市场连接、资本连接为纽带,加入长三角产业链、价值链和分工体系之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抓优势产业的发展,努力提高产业的空间聚集度。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培育产业集群。立足信息化和工业化互相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适应需求变化和产业升级要求,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等装备制造业。支持龙头企业兼并重组,推进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高起点、高水平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推动企业专业化分工、集群化发展,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体系完备、品牌过硬的产业集群,打造工业发展的“集团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优质安全农业,抓好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大力推进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形成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布局。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坚持科学发展原则,加强可持续性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的今天,承接产业转移应该有更新的理念和更高的要求。要根据乌江目前的产业基础、生态环境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科学确定产业结构布局,有选择地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一是保护生态环境。把“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生态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要提倡“高、新、轻、外”的发展方向。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不能把降低环保门槛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不能在接受产业转移中接受污染转移,不能让开发区、试验区和工业集中区成为新的污染源。二是加强资源节约。构建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强化能源、水、矿产等资源的有序开发和集约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切实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有效保障发展。引进和发展节能型、生态型和环保型产业,推广应用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等条件,合理承接产业转移。如人口密度高的地区要积极引进一定数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本地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在这些企业务工,既解决就业压力,又增加劳务收入。

加快发展推动乡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快信息化跨越式发展之我见

坚持不断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实现跨越式发展调查问卷

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快发展 实现跨越

江西省纺织行业产业加快产业承接步伐 实现跨越式发展

众安专注长三角加快投资发展

继续解放思想加快推进跨越式发展

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做贡献

加快融入长三角实现乌江跨越式发展
《加快融入长三角实现乌江跨越式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融入长三角 乌江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