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沉思录

发布时间:2020-03-01 20:36: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人生哲思

——重读奥勒留的《沉思录》

科学与哲学同源于惊异。也许是上帝对人类偷吃智慧果的惩罚,人类宁愿做会思维但痛苦的苏格拉底也不愿做快乐却无所事事的猪。康德曾说过“有两件东西我越是思考就越是充满了敬畏,一是头上的心空,一是心中的道德律。”如果说科学是人们对未知的外部世界尤其是宇宙的探索的话,那么哲学更关注于人对自身的认识,更体现对人类自身的终极关怀。重读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我看到的是二千年前的一位先哲对人生的反思,他通过探求人的本性而追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进而得出怎样地生活才是合乎理性的。他表明了自己的伦理价值观,首先是人的自律,然后是怎样对待他人,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性的社会与国家。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Marcus Auselius,121-190年)是一位罗马皇帝,在哲学史上属于晚期斯多亚派的代表。斯多亚派在哲学史上先后持续500多年,前后期的思想也有所变化,但贯穿始终的主题并没有变,即:如何使人类生活与宇宙一样有秩序。他们都相信人最基本的规则应是按本性或遵循自然而生活。奥勒留与爱比克泰德(Epiketetos,50-130年)的社会地位截然相反,一个是至高无尚的皇帝,一个是卑躬屈膝的奴隶,但他们的思想却十分相近,都体味到了人生的真谛。奥勒留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但在变化之中又有由神决定的内在次序。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因此必须服从宇宙,满足神给予的命运安排。由于不论地位高低,人都只是自然所统治的整体的一个部分,所以人们都互相关联着,都是同胞兄弟。一个人必须经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满足于周围的一切、爱人类、服从神、安分守己、清心寡欲才能身心愉悦地生活。古希腊的哲学家一开始关心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从泰勒斯的“水”到德莫克利特的“原子”无不体现质朴的唯物观。自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开始,哲学家们开始关注人类社会与人自身。奥勒留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在鞍马劳顿的征战之余完成了一部写给自己的书,一部记录自己与自己的12卷对话的著作《沉思录》来表明他对人生的一点哲思。人是沧海一粟,其生存时间极其短暂,生存空间非常狭小,功名利禄及尘世中的其它事物也和宇宙一样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过眼云烟,它们是卑污的,似昙花一现,应对之持冷漠态度。他重视人类的伦理思想并将之建立于美好、有序、完善的宇宙唯理基础之上,要求顺从自然而理性地生活。那么,有理性的存在,或者说理性的动物人是为何和怎样存在的呢?理性动物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先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是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于社会的行为,进而探讨了人的社会性,在《沉思录》第二卷最后一条中他曾提到唯有哲学可以指引理性的人生。 人应当用理性来统率自己,让自己的灵魂清醒,对自己严格要求。赫拉克利特吸收了米利都学派的唯物原素又加入了毕达哥拉斯“数”的理性,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又在一定分寸上熄灭。这里的分寸就是“逻各斯”,也就是宇宙理性。斯多亚派认为宇宙由原始的神圣的火演变而来,并趋向一个目的,这一思想源于赫拉克利特,奥勒留承继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也是宇宙体系中的一部分,是一个小宇宙,人的本性也于万物本性相同一,应按宇宙的规律性目的相协调而行动,具体到对人的要求就是按本性而生活,这种本性不是子曰的“食色性也”,不是对生理上的愉悦追求而是一种德性,是内心的安宁与

灵魂的无纷扰。那是一种摆脱了激情与欲望的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种达观如同中国古代圣贤颜渊那样,“一箪食、一瓢饮、身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亦不改其乐。”但这种达观又不像后期犬儒派第欧根尼那种消极的出世,当亚力山大大帝问他“我能为你做些什么?”时,他说“请走开,不要堵住我的阳光。”只是像狗一样地靠乞讨为生。奥勒留主张克己欲,强调对社会的责任感,克制人懒惰的本性而积极做应该做的事。在《沉思录》第五卷开篇就说“早晨当你不情愿地起床时,让这一思想出现——我正起来去做一个人的工作。如果我是要去做我因此而存在,因此而被带入这一世界的工作,那么我有什么不满意呢?”“你不愿做一个人的工作,不赶快做那合乎你本性的事吗?”“休息是必要的,但自然也为这确定了界限,她主吃喝规定了界限,但你还是越过了这些限制,超出了足够的范围;而你的行动还不是这样,在还没有做你能做的之前这停止了。”做好现在应做的事,而不要受感性的干扰,不要让将来的事困扰你,因为如果那是必然要发生的话,你将带着你现在对待当前事物的同样理性走向它们。奥勒留强调人的本性要“善”,不管任何人做什或说什么,我必须是善的,正象黄金、绿宝石或紫袍总是这样说:无论一个人做什么或说什么,我一定还是绿宝石,保持着我的色彩。人要正视痛苦与死亡,而不应对它们充满恐惧,《沉思录》卷七中说“关于痛苦:那不可忍受的痛苦夺去我们的生命,而那长期持续的痛苦是可以忍受的。”“关于死亡:它不是一种消散,就是一种化为原子的分解,或者虚无,它或者是毁灭,或者是改变”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人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因此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死亡只是组成一切生物的元素的分解,只是自然变化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它也是合乎自然本性的。

人是一种理性动物,也是一种政治动物,一种社会动物。奥勒留在关注自身,要求人们严于律己的同时告诫人们要宽以待人,以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以此形成他的社会政治理想。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马克思把人定义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只要生存就离不开他人,离不开社会,必然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待他人要有德性,善待他人而不求回报,为善不是为了让他人知道而仅仅是行为高贵动机纯正的内在要求。《沉思录》第二卷第一条说“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们的同类,我们仍然应善待他们。“任何人不可能把恶强加于我,我也不可能迁怒于这些与我同类的人,或者憎恨他们。”这种道德观源自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苏格拉底说“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每个人都不是有意为恶的,没有人自愿追求恶或他认为是恶的东西,作恶只是因为他们无知。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因而要重视整体重视义务。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对于来自整体的一切事物就都要所欣然接受。对于蜂群无害的东西,也不会对蜜蜂有害;同样不损害国家的事情,也不会损害到公民。爱甚至于那些做错事的人,是人特有的性质。如果当他们做错事时你想到他们是你的同胞就会宽恕他们。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中的一员,奥勒留不赞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善其身”明哲保身似的处世哲学,他不宣扬中国古代文人们的消极避世。在第四卷中他提到“人们寻求隐退自身,他们隐居于乡村茅屋,山林海滨;你也倾向于渴望这些事情。但这完全是凡夫俗子的一个标记。”这个世界是个政治社会,一个自由人,一个公民,要遵从理性。我们有共同的理智也就有共同的法,我们都是同一类公民,

都是某种政治团体的成员,整个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国家。只有达到这种兼爱,不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要己所欲而欲人,己所达而达人才能使整个人类社会形成柏拉图的理想国,成就人类社会的大同世界。

梁实秋先生在《影响我的几本书》里提到了影响他的第八本书,说“《沉思录》没有明显的提示一个哲学体系,作者写这本书是在做反省的功夫,流露出无比的热诚。我很向往他这样的近于宗教的哲学。他不信轮回不信往生,与佛说异,但是他对于生死这一大事因缘却同样不住地叮咛开导。”美国教授费迪曼在《一生的读书计划》中认为《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说它甜美、忧郁而高贵。何怀宏老师在译完《沉思录》后也说“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一个人写下了它,两千年后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这足以说明《沉思录》的价值,它不愧为全人类宝贵的思想财富,必定会造福于当代,并持久地影响人类的将来。

读《沉思录》书评

读沉思录有感

读《沉思录》有感

读沉思录有感

读沉思录心得体会

读沉思录有感

读《沉思录》有感

读《沉思录》有感

读《沉思录》有感

沉思录

读沉思录
《读沉思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