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石油

发布时间:2020-03-03 06:12: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预计21世纪初的国际石油市场,总体上是供大于求。由于中国对油气资源有巨大的需求,加之加入WTO后我国对进口油气资源关税的减免和允许外商进入我国成品油和化工产品分销市场等,这就使国外那些有相当实力的油气公司(集团)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石油市场。这从客观上也刺激了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必须通过加大勘探力度增加石油产量,通过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对现有装置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石化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等。中国石油石化产业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2.3 相关及支持产业状况

石油石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还受到与石油石化产业相关的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石油石化产业是基础性产业,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都会对其产生波及影响,尤其是交通、汽车、纺织、医药、机械制造、农业等行业。这些相关行业的发展,为石油石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对提高石油石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有重要意义;反过来,石油石化产业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交通运输行业离开了炼油工业生产的汽、柴、煤油和润滑油就开动不起来。汽车制造中,汽车内外饰件、车身、发动机、油箱等逐步被塑料件所取代,生产汽车轮胎的合成橡胶和帘子布也出自石化。农业生产中所用的化肥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石油化工生产的,对农业增产发挥重大作用的农用地膜的原料也来自石化。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纺织业所用的纤维中天然纤维的比例正逐渐减少,以优越的性能和低廉的成本取胜的合成纤维其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建筑业中以塑料为原料的门窗、隔断用材、排水管道、室内外装饰材料以及各种涂料迅速流行起来,成为未来建筑业的发展趋势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各相关产业部门的不断发展对石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石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2003年的GDP增长速度为9.1%,按弹性系数0.9测算,GDP增长对石油消费总量增长的贡献为76%。2003年中国石油消费总量创出了2.752×10[8]t的历史新高,比2002年增长11.5%[10]。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对石油产业的发展有强烈的要求,石油产业不加快发展,将会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的潜在优势较大。

2.4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产业国际竞争力还来源于在国家现有体制下,企业能否合理利用种种竞争优势搞好经营管理。包括企业人才流向、企业组织结构以及企业经营战略选择等。企业经营战略中的核心问题是企业的目标。企业目标受到所有权结构、公司管理特征、人员激励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国外大石油公司一般都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股份公司为主的公司治理结构,其完备的公司治理和监督机构能保证公司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高效运转。而这些恰恰是处于经济转轨期致力于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的中国各石油石化企业无法比拟的,由此也导致了公司管理水平方面的差距。

中国绝大多数石油石化企业是国有企业。尽管不再实行国家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开始股权改革,但由于企业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机制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还没充分调动起来,企业的组织结构还没得到很好优化,这往往使中国石油石化企业的目标不明确,效率缺乏。再加上,在油气资源国家所有的情况下,国家石油公司对油气资源开采权的相对垄断,造成我国石油石化产业内部的竞争缺失,这不利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创造。我国石油石化产业的管理水平较低。

3 用价值链分析法揭示我国石油石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波特认为,仅仅从影响因素的角度研究产业竞争力还是非常不够的。因为影响因素是从宏观层次反映问题的,不能揭示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竞争力的状况。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在同一时期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因此,其竞争力也必然不同。为此,还应从中观甚至微观的层次研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在产业竞争力分析过程中,波特一直强调价值链分析,从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价值创造角度分析产业竞争力。由于石油石化产业是一个集油气开采、炼化、销售以及辅助性服务等为一体的纵向一体化非常明显的产业,而且在各个不同的阶段,其创造价值的能力也不相同,因而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也有差异。因此,加入WTO后,在国外大石油石化企业对我国市场虎视眈眈、而且一些公司已采取必要措施的情况下”[11],仅仅分析影响我国石油石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宏观因素还是不够的,运用价值链法对我国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和环节的石油石化企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和国际比较仍具有重要意义。

3.1 上游部分(开采)国际竞争力

油气开采是石油石化产业建立和发展的基础。由于油气资源是在千万年乃至上亿年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富集起来的,它赋存于地下,而且区域分布不均衡。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油气勘探、开采的不确定性很高,进而造成油气生产成本也很高。从油气会计的角度看,油气生产成本是由勘探开发成本和采油(气)成本两部分构成。在一国或地区内,油气生产成本越低,说明其在油气开采方面的竞争力越强,反之,则相反。

从表1可见,中国三大石油石化公司的原油勘探和开发成本远高于国外的大公司,尤其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的原油勘探开发成本和采油成本均远高于国外大的石油石化公司。国际大公司勘探开发和采油成本的平均水平分别是1.64美元/bbl和2.63美元/bbl,而中国石化集团的则分别是5.3美元/bbl和6.9美元/bbl,分别是国外平均水平的3.23倍和2.62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原油成本略低,但比国外大公司还是要高得多。由此可知,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在原油生产成本上缺乏竞争力,处在非常不利的地位。这主要是我国的油田油藏及地层结构较特殊所致,同时它与我国油气资源的质量和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也有较大关系。

表1 2003年中外石油石化企业的石油勘探开发成本及采油成本比较

Table 1 Comparatives on costs of oil foundation and exploit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oil and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 (美元/bbl)

公司

勘探开发成本

采油成本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5.30

6.90 BG Group

4.00

2.10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3.63

1.50 Unocal

3.40

2.2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3.10

3.34 Marathon

3.10

2.64 Burlington

1.40

2.87 Eni

1.85

3.11 Anache

1.71

1.91 Phillips

1.61

3.63 Anadarko

1.52

2.91 BP Amoco

1.36

3.61 Talisman

1.33

2.61 Texaco

1.19

2.36 Conoco

1.11

2.46 ExxonMobil

1.00

2.73 TotalFinaEIf

0.90

2.05 Shell

0.90

2.71 平均

1.64

2.63 3.2 中游(炼化)部分国际竞争力分析

虽然我国石油石化公司的总体炼油能力已居世界前列,但炼厂规模依然偏小,而且炼厂布局不合理,油品质量不能完全满足国际环保标准等也使我国石油石化产业中游(炼化)部分的竞争力较低。

(1)炼厂规模。大型炼油厂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早已显现:炼厂规模大,装置结构匹配合理,生产方案易于优化;对各种不同原油的选择性较广,原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较高;产品品种齐全,对市场控制能力较强,对市场需求变化敏感;炼油能耗低,人员少,投资省,综合成本低;易于与上游的原油供应和化工企业一体化。根据2002年《油气杂志》统计,全球最大炼厂委内瑞拉的Paraguana炼油厂的能力是4700×10[4]t/年(94t/天),已抵得上我国四大炼厂加工能力之和。在全球最大的10个炼厂中,韩国占有3个,总能力达到197×10[4]bbl/天,超过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炼油总能力192×10[4]bbl/天(0.96×10[8]t/年)。据统计,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属的30多个炼厂,平均规模仅为300×10[4]t/年左右。尽管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拥有288×10[4]bbl/天(1.44×10[8]t/年)的炼油能力,但下属50个炼厂的平均规模不足300×10[4]t/年。我国炼厂的规模普遍较小。即使是我国最大的炼厂——镇海炼厂的炼油能力也只有1600×10[4]t/年,仅是世界上一些大型炼厂炼油能力的1/3~1/2[12]。而且,与国外相比,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的炼厂分布分散,除少数石化联合企业外,多数炼厂的优化组合差,造成炼化成本较高、环境污染突出。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关停和兼并一些小炼厂,联合和发展一些大型和特大型炼厂是中国石油石化企业的重大战略性决策[13]。

(2)油品质量。我国的油品质量,尤其是汽油和柴油质量与国外产品有不小差距。我国汽柴油的硫含量与世界燃料规范Ⅱ类标准相差甚远。与美国、日本、欧洲各国相比,我国汽柴油的质量在国际市场上毫无竞争力。2004年时,我国汽油和柴油的硫含量在200μg~300μg/g左右,而欧Ⅲ标准是150μg/g。由于自2004年1月1日起,欧、美、日等国要求进口油应保证汽油含硫年平均值不高于120μg/g,最高300μg/g[14]。这意味着欧、美、日各国不需用技术壁垒和环保壁垒在标准上已将我国汽油拒之门外。我国石油石化企业要将国内过剩汽油出口到欧美各国,还须在出口型炼厂的装置结构上做彻底调整。我国炼厂必须加大技改投资力度,加快油品质量的提高和升级步伐。

3.3 下游(销售)部分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石油石化企业的销售业务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出口产品数量较少,而且是以批发为主,在国外基本上没有自己的销售网络和终端客户。因此在比较下游(销售)板块的竞争力时,我们仅限于中外公司在中国大陆市场上的竞争力。 2003年底,全国加油站总数约有10×10[4]个,其中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占26.4%,地方企业占59.8%,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约占13.8%。值得注意的是,地方企业拥有占全国总数约60%的加油站,这实在是一块巨大的充满诱惑力的“蛋糕”。它们的发展趋势和合作向背将可能迅速改变目前的竞争格局,尤其是国外大石油公司进入中国油品分销市场之后,它们那强大的资金优势、品牌优势、服务优势和全新的国际经营理念,将对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的销售板块造成巨大冲击。当然,拥有加油站仅是分销服务的一个内容,能有更多的车到你加油站来加油,才说明你的分销服务竞争力所在。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在这方面的差距还很大。中国石化的加油站平均单站加油量不到1700t/年,而壳牌公司的加油站为6000t/年;且壳牌公司加油站油的纯利润有400元/t,而中国石化目前只有100元/t[15]。因此,加入WTO后,我国石油石化企业销售板块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3.4 辅助支持部分国际竞争力分析

石油石化产业的辅助部门是指研究与开发以及与油气开发和炼化、销售相关的服务性部门。包括研究与开发、工程技术服务(如物探、钻井、测井等业务)、生产性服务(如供水、供电、物资供应等)、化工延伸加工等部门。在这些部门中,其核心是研究与开发部门。因为它直接决定企业或产业的经营成本和价值创造。总体上看,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在科技人员占比上占明显优势,但专利拥有数、研发费用投入还是远低于国外大公司。

(1)科技人员占比。中国石油石化企业的雇员数量是国外大公司的5倍~10倍以上,数百万人的队伍中,不乏优秀人才,其中还有一些是世界知名的专家、教授。即使是技术工人队伍中也有相当数量经验丰富的操作工,知识应用能力很强,整体素质较高,在与国外大公司的竞争中有明显人才优势。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0)获得的数据显示,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科技人员占比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表2 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科技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和R&D经费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

Table 2 Percentage on personal engaged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on whole staff & workers and percentage of expenditures on R&D on sales revenue in Chinese oil and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

技术人员比例 研发人员比例

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 石油天然气开采业

12.26

4.40

1.40 石油加工业

16.0

5 6.20

0.70 全国

8.90

4.10

0.50 国外

10~20

2~8

4~10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0.(2)拥有的专利数。目前,在中国已公布的石油石化行业授权专利中,国外大公司的专利占有机化工类的83%,高分子类的57%,催化剂类的58%,润滑油类的52%。按公司统计,杜邦公司有1124件,赫斯特公司有1030件,壳牌公司有860件,埃克森美孚公司有343件,三井化学公司有980件。可见,在石油化工的有机化工和高分子及催化剂方面的专利技术,国外公司已占绝对优势。另外,国外大的石油石化公司还积极开发新的油气开采和炼化技术。如随着炼油化工一体化向纵深延伸,炼油化工一体化技术在发达国家也得到迅速发展[16]。这为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未来生存设置了严重的障碍,它一方面增加了我国石油化工科研单位目前和将来科研开发的难度,提高了研究开发的“门槛”,另一方面,将会增加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应用先进技术的成本,从根本上削弱了竞争力。 (3)投入的研发费用。我国石油石化企业拥有专利数比例低的原因之一是企业投入的科研开发费用不足。尽管在《财富》全球500强排名中我国石油石化企业总数已达2家,但没有一家公司能跻身按科研开发费用排名的世界300家最大公司的行列。1998年,中石化集团公司的销售收入为340×10[8]美元,而在科研开发上的投入仅3×10[8]美元,科研投入还占不到其销售收入的1%。而在国际范围内,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在5%以上才具有国际竞争力。很显然,我国石油石化企业是无法望其项背的。

4 中国石油石化产业整体竞争力评价

从总体实力上讲,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竞争力依然较弱。

从其市场竞争能力方面看,中国大的石油石化企业在原油产量上与国际上大的石油石化企业相比占有优势,但在油气销售市场占有率、上下游规模结构等方面却处在劣势地位。具体见表3。如在上下游规模结构方面,国际大公司呈原油产量<原油加工量<油品销售量,而中国却相反,为原油产量>原油加工量>油品销售量。这说明我国石油石化产业还属资源开发型而非技术和资金型,产品附加值低。

表3 2000年中外石油石化企业市场竞争力分析

Table 3 Market comparativene analysis on Chinese and foreign oil and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 in 2000 中石油

中石化

七大国际1) 二大中国2) 股份 股份 公司平均 公司平均 油气总产量(×10[4]toe)12235 3520.00 12180

7928 原油产量(×10[4]toe) 11110 3388.00 7782

7249 天然气产量(×10[8]m[3])188 22.72 541

105 原油加工量(×10[4]t) 8420 10607.00 12276

9464 油品销售量(×10[4]t) 4637 6769.00

20915

5703 上下游规模结构3) 1∶0.76∶0.42 1∶3.1∶1.99 1∶1.58∶2.69 1∶1.3∶0.78 油品销售市场占有率(%)2.00 3.10

9.60

2.55

表4 2000年中外石油石化企业经营效率分析

中石油股份 中石化股份

七大国际公司平均(1) 二大中国公司平均(2) (2)/(1)(%) 人均营业收入(×10[4]美元)

1.32

0.45

12.50 0.89

7.12 平均运用资本回报率(%)

15.50

10.00

18.60 12.75

68.55 总资产周转率(次/年)

0.42

0.94

1.27 0.68

53.54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年)

2.16

2.45

4.80 2.30

47.92 存货周转率(次/年)

7.33

4.50

16.79 5.90

35.14 全员劳动生产率

9.45

7.82

156.60 8.60

5.49 (×10[4]美元/人/年)

表5 2003年中国500强与世界500强中石油石化产业首位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中石油集团(1) Exxon Mobil(2) (1)/(2)(%) 营业收入(×10[8]美元) 458(RMB3792×10[8]) 1825.00 25.10 人均营业收入(×10[4]美元)4.4(RMB36.43×10[4]) 197.30

2.23 人均利润(×10[4]美元) 0.1(RMB0.83×10[4]) 12.40

0.81 企业利润(×10[8]美元) 64.7(RMB536×10[8]) 114.60

56.46 最后,从经营管理水平看,我国石油石化企业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严格说来,中外石油石化企业在经营效益、赢利指标等上的差距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差距则表现在经营管理制度和水平上。从基本层面考察,中外石油石化企业的差距核心表现在公司治理结构上。从经营者选拔机制比较,国外一般通过市场方式选拔石油石化企业的经理人,而我国仍主要由组织人事部门任命,只是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部门,其领导人通过市场竞聘方式选拔,且这些被任命的领导大部分还为本地人,缺乏国际工作经验,并且企业还缺乏对其硬约束,这种机制使企业管理者缺乏动力;从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和经理层的关系看,国外企业按照相关法律严格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相互制衡等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而由于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多由政府出资,即使已股份化的企业,也是国有股“一股独大”,资产缺乏多元化,这在国有出资人缺位的情况下,就造成“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泛滥。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就是国务院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通过国有资产无偿划拨、授权经营的方式组建的,它是综合性的、集油气开采、炼化、销售以及相关支持服务于一体的国家控股公司。该公司在我国未开放石油石化市场的情况下还有较大发展空间,但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和国外大公司进入我国市场的步伐加快,如果我国企业还不能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经营将面临更大困难(注:长庆石油勘探局发展研究部,2003年中国500强企业分析报告,企业战略管理资料汇编,2003.)。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们对石油石化产品需求增加使石油石化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国外同行相比,我国石油石化产业的总体竞争力还显得很不足。由于石油石化产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它的发展状况与国家安全有密切联系。因此,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今后都应重视发展我国的石油石化产业。对于政府来讲,政府应在保护生态环境和保证企业充分补偿油气资源价值折耗和环境价值损失的前提下,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促进该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如将三家公司统归新组建的由国家控股的石油石化企业管理,以集中力量,使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等;企业则应在借鉴国外大公司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施规模经济战略和持续重组战略,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并以创造和培养高级要素为基本发展路线,积极应对国外石油石化企业的挑战。

中石油

中石油

中石油

中石油中石化

中石油演讲稿

中石油工作总结

中石油回应

中石油简介

中石油分公司

“小字辈”中石油

中石油
《中石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中石油处理 中石油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