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呐喊随笔

发布时间:2020-03-03 18:03: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呐喊随笔:终将沉默

读《呐喊》的时候,我经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本书的名字为什么叫“呐喊”?虽然鲁迅先生已经在《呐喊》自序中提出了铁屋子的比喻,但是我并不能确切地理解。呐喊之所以称之为呐喊,一者在于其声音之洪亮,能够震响被困在铁屋子里的沉睡的人们,再者则体现在发出呐喊者情绪之激越,以至于情之发于肺腑,不用“呼喊”而非“呐喊”不可了。 但是当我欲求从《呐喊》一书里读出“呐喊”的感觉,却实在觉得不能体会得到,于是我觉得,也许鲁迅先生的呐喊,更像是沉默中一声低沉的控诉,更像是惊雷,更像是一个冷眼旁观的人发出的一声叹息。

就是这样的一声叹息,在那个沉默的年代,却像一声呐喊一样,震彻了多少人的内心。 当时的中国,内部政府腐败,人民愚昧落后,外部又受西方列强的侵蚀,丧权辱国的条约像流水一样签署了下来。不心痛吗?我相信不会有人麻木如斯。但是如果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不会习惯吗?这可实在难说。古有云:“烈士徇名,众庶冯生”又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皆先贤之所谓真理。由此观之,在中国,自古就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老百姓尚且吃不饱穿不暖,遑论救国救民,一家上下数口人,就靠着一双手的劳力,若是让着双手去举起起义的大旗,那么民生又要靠谁来保证呢?靠官僚阶级吗?还是所谓的知识分子呢?老百姓最后还是要靠自己的。

那么,那些仕宦、文人又如何呢?他们的生活也是一样的朝不保夕吧。中国数千年都有“穷则思变”的思想基础,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国家一个体制走到了自己的末路,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终结,要么改变,而“变则通通则达”成了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唯一的希望。但是一谈到怎么变,我们又将回归缄默了,也许有人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但是如果没有真正合理的变革方案,不过是将戊戌变法洋务运动之类,换汤不换药地重演一遍,救国依旧是空谈。这就无异于气势汹汹地找到了你认为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指着他的鼻子痛骂了一翻,最后却没有将他绳之以法的力量,搞不好还被他“剿灭”。有几个人敢于做这种有去无回的尝试呢?自古以来也只有荆轲一个人吧。

所以,为了生计,我们无心呐喊。于是我们的故乡沉默了,从上至下,由内而外地不发出一点声音,他垂死,他任人蹂躏。即算是真正的勇士,我们的鲁迅先生,也只能在绝望中呐喊而已,叹息而已。

可是鲁迅有何尝不沉默呢?

在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里,谈到了尊父的去世和家境的没落。周围人的冷漠对于当时还是孩子的鲁迅会是多大的伤害我们无从知晓,但是从鲁迅先生自己的记叙之中,我们除了平淡的语言和讽刺的语气之外并不能感受到什么,父亲的去世也只余下“父亲终于日重一日地亡故了”这样的叙述。

至亲的人,唯一的依靠,他的父亲,在他的笔下没有得到多一点的笔墨,这样的无声的哀伤,就是所谓的“死孝”吧,但是与王戎不同的是,鲁迅是将希望与父亲一同归于黄土了。他对于肮脏而充斥着野蛮的社会不再抱有任何的期待,他在沉默中默默酝酿着一声惊雷,他就要改变着世界了,再不济也是要将世界的丑恶完全披露出来。

于是,我们可以说,鲁迅,是一个“沉默的勇士”。

我们还可以由此作出推断,沉默并不是麻木,也许这只是一种对于情感的压抑。

1874年11月14日,隶属于太平洋邮轮公司的“日本号”蒸汽船从旧金山启程前往香港,统舱之内有426名中国人,带着他们在美国攒下财物,和自己同胞的灵柩。一位叫康奈尔的洋人曾经这样写道:“一大群中国苦力从统舱里涌上来„„然而,其他人冷冷地坐着,竭力抑制自己,不露出任何表情„„悬崖近了,更近了,拂晓时分的天光益发明亮,他们依然不动声色的坐着„„这些万里而来的贵人,脸上依旧木然,连起码的好奇心也没有。”

是沉默,是木然,但不是麻木,而是比任何语言都要震撼的静默。归来的远人,只为多年拼搏的结果可以使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哪怕只是缩写和改写,那样的激动和沉默是不相违背的,甚至是相辅相成的。

统舱里的中国人是这样,铁屋子里的中国人有何尝不是!

于是我们看见单四嫂子的愚昧迷信,也看见她的爱与悲伤,我们看到孔乙己迂腐而死要面子,也看到他的生活潦倒,凄惨孤单,我们听到《狂人日记》中的年轻人说:“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的错”,但也感受到他的惶惑无措,他对于安定的渴望,盼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梦会是真的。

这些事情,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沉默,都是丑恶,都是对于社会的恶疾避而不谈,但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痛楚,从来都是一样的强烈!思及此处,每当我想要像鲁迅先生一样指着那个肮脏的社会控诉时,我就会不知道如何开口。我甚至不知道该指责谁,谁是完完全全的受害者,谁又是彻头彻尾的坏人呢?我们甚至不能将错误归咎于社会,因为社会的模样,也从来不是凭着他自己的意志所呈现的。到头来,我们只能把矛头指向自己,而不能再直视沉默的故乡,好像看了他一眼,就成了麻木的围观者。

而我们能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沉默,它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旋律,有时候能压倒一切声音,有时候显得微弱了,但从来没有消失过。

但我又不禁想,没有沉默,何来呐喊呢?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读《呐喊》心得

读《呐喊》有感

读《呐喊》有感

读呐喊有感

读《呐喊》有感

读《呐喊》有感

读《呐喊》有感

读《呐喊》有感

读《呐喊》有感

读《呐喊》有感

读呐喊随笔
《读呐喊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呐喊随笔 随笔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